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正壬腈

仪器信息网正壬腈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正壬腈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正壬腈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正壬腈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正壬腈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正壬腈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正壬腈相关的解决方案。

正壬腈相关的资讯

  • 庞国芳、李景虹、樊春海、任发政四位院士推荐!《功能核酸》正式出版!
    从核酸的发现到其结构的解析再到各种生化功能的探索,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如Watson和Crick等人,他们的贡献被广泛认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核酸越来越多的功能被揭示,为我们深入探索生命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同时,这些功能核酸也为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本书亮点1. 本书入选国家科学技术学术出版基金项目,并获得相关领域院士和知名专家推荐。2. 按照结构—性质—功能的思路,本书从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对功能核酸进行立体化梳理,基于作者团队多年研究成果形成多个功能核酸原创性外延科学概念,引领前沿。3.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功能核酸的理论体系,梳理完善功能核酸的基本概念,对“功能核酸”这一概念的具体范畴、类别、特点进行明确的界定和归纳性的概述。4. 将功能核酸的裁剪上升到功能核酸多能性为导向、分子对接为助力的裁剪;对于功能核酸的自组装及功能核酸纳米材料的形成与应用方面从其基本特性出发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说明。5. 本书为首部系统阐述功能核酸的专著,可作为学生、专家、产业技术人员的必备工具书,也会是促进该领域加快发展的铺路石。主要内容本书从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出发,对“功能核酸”这一概念的属性、具体范畴、类别、特点进行明确界定和归纳性概述。将内容系统划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功能核酸的内涵;第二部分介绍功能核酸的共性技术,包括功能核酸的筛选、表征、修饰、固定化、裁剪,以及分子对接;第三部分介绍功能核酸的外延,涵盖核酸适配体、功能核酸酶、核糖开关、发光功能核酸、四链体核酸、三螺旋核酸、功能核酸自组装、功能核酸材料、核酸药物、核酸补充剂、DNA存储技术;第四部分介绍特殊存在的功能核酸,主要是功能核酸纸基生物传感器和功能核酸细胞体系生物传感器;第五部分介绍功能核酸文献数据库。封面揭秘《功能核酸》书籍封面设计匠心独具,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与深刻的科学内涵,引领读者踏入核酸科学的奇妙殿堂。封面背景选用深绿色作为主色调,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充满生机的氛围,恰如核酸作为生命密码的深邃与活力。在这绿意盎然的背景下,一条由核酸构成的吉祥巨龙图腾跃然纸上,成为视觉的焦点。龙须轻盈飘逸,由DNA杂交链式反应产生的长链精细编织而成,象征着核酸分子间复杂而精密的相互作用。龙身则巧妙融合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与传统三核酸的构想,展现了核酸结构的多样性。龙爪则以发夹结构的发光核酸为原型,形态矫健有力,象征着功能核酸在精准操控与靶向识别方面的卓越能力。下方点缀着五彩斑斓的荧光珠子,它们是以核酸为模板合成的荧光纳米材料,预示着功能核酸在纳米材料领域的璀璨前景。“龙戏珠”的传统意象被赋予了新的科学寓意,龙口喷吐的红色珠子,不仅是DNA组装纳米结构的生动象征,更寓意着功能核酸在纳米尺度上的创造性突破与希望之光。而环绕其周围的祥云,则由各种核酶/脱氧核酶的图案交织而成。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龙尾的巧妙设计——融入了团队的Logo,不仅是对团队研究成果的致敬与展示,也象征着团队在功能核酸研究领域的不懈追求与卓越贡献。封面的设计不仅是对科学内容的高度抽象与艺术化表达,更是将功能核酸的本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相融合,展现了科学与文化、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和谐共生。中文书名由许文涛教授的授业恩师罗云波教授受邀题写;英文书名则由许文涛教授书写。 作者说在时间的长河中,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都值得我们铭记。从壬寅虎年的初步构想,到甲辰龙年的最终定稿。历经三年的辛勤耕耘与不懈努力,《功能核酸》这本书最终在龙年圆满完成,与封面设计中那条由不同结构核酸绘成的龙形象不谋而合,象征着功能核酸研究领域的无限可能性。该书的出版,不仅是对过去研究成果的一次总结与展示,更是对功能核酸这一领域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专家书评 自从核酸结构被人们解析后,“核酸”的内涵逐渐丰富。文涛的《功能核酸》一书,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功能核酸”进行立体化梳理。本书内容全面、体系完整、引领前沿。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立体化、多维度的功能核酸研究视角。——中国工程院院士《功能核酸》按照结构—性质—功能的顺序,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立足于功能核酸的基本结构,对其内涵进行溯源,对其外延进行拓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以核酸为“骨架”的大世界。——中国工程院院士本书在 2 年前的《功能核酸生物传感器——理论篇》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内容全面。相信该书的出版,能够吸引更多的学者和研究生进入该领域,做出更多发现和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读到许文涛老师的新作《功能核酸》一书时,我再次被其对于功能核酸多能性的深刻总结与内涵外延的独到见解深深吸引。相信此书能为广大科研爱好者打开思路,会给同行在功能核酸相关研究中提供一本工具书。——中国科学院院士文涛老师新作《功能核酸》 展示了功能核酸源于核酸,而优于核酸的特点,对于从事核酸研究的同仁及想进入多彩功能核酸世界的有缘人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盏引路明灯。——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功能核酸》是文涛老师探索功能核酸多彩世界收获和体会的精心梳理及系统总结,我相信这本书将是有缘人攀登核酸高峰的铺路石及探秘核酸宝藏的指南针。 ——麦克马斯特大学教授《功能核酸》一书系统而详实地介绍了核酸适配体、核酶以及核糖开关等各类具有生物功能的特殊核酸结构,同时紧密联系了它们在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中的应用。这本书对致力于功能核酸研究的人员有益。——滑铁卢大学教授阅读人群本书内容涉及分子生物学、化学、材料学、光学等多个领域,适合于多个专业领域的读者群,本书兼顾科学性与科普性,既适合资深研究人员的深度阅读,也适合初涉生物传感研究或只出于科学爱好的一般读者兴趣阅读。作者简介许文涛 教授,长期从事功能核酸、功能食品及生物安全评价方面的研究。入选神农青年英才、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中国农业大学“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青年新星A类及“功能核酸”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分会秘书长、北京市食品学会现代营养健康检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农业农村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食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副主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医食品注册审评核查专家、保健食品现场核查专家、婴幼儿配方乳品配方注册咨询专家,“三新食品“评审专家,第六届农业转基因安全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连续入选爱思唯尔“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担任Journal of DNA and RNA research期刊主编,Food Biomacromolecules期刊副主编,Toxins、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Exploration、Mini-Reviews in Organic Chemistry、《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学进展》、《生物技术通报》等期刊编委。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重大仪器专项等项目20余项。出版中英文专著/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H指数为52,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5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转化20余项。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科研奖励15项。在全国建有3个教授工作站、2个博士农场、3个科技小院。
  • 叶笃正:中国大气物理研究奠基人——2005年度获奖人
    叶笃正,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6年2月出生于天津,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美国气象学会名誉会员。曾在许多国际国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   青山隐隐,霞光满天。他和祖国一起走过了20世纪几乎全部的历程,至今依然昂首挺立在时代潮头。   百年沧桑,风起云涌。他带领中国大气科学研究事业始终跟随着世界的脚步,“我们一直跟着跑,并没有落后多少 我们不能跟在外国人后面去‘同国际接轨’,而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新中国的气象科学发展史上,深深镌刻着一个大写的名字——叶笃正。这位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中国大气科学界及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把自己的满腔热忱和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哺育他的伟大国家和人民。   欣慰   2006年呼啸着第一股强冷空气的那天,叶老家中温暖如春。   还差一个月就满90周岁的叶老精神矍铄,只是耳朵稍微有点不好。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叶老的年龄,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位90岁的老人。   叶老温暖的笑容、清澈的目光、平和的话语间流露出的从容淡定,让和叶老交谈的人如沐春风。   获奖,对于这位经历过无数人生风雨的世纪老人来说,已经不会有太多的激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固然欣慰,但最欣慰的是听到美国曾把中国当作战略竞争对手的那一刻。你们年轻人不了解那段历史,我们被外国人千万只脚踩的滋味难受啊。中国强大了,被外国人踩在脚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追梦   叶笃正出生于1916年,在1930年进入著名的南开中学后,他开始全面接触和认识社会。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刚刚考入清华大学的叶笃正很快就加入了这场爱国运动。两年后,他回到学校,在乒乓球台边结识的学长钱三强的劝说下,放弃了喜爱的物理,选择了对国家更为有用的气象学。   1945年,叶笃正来到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并于194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由于叶笃正的勤奋和聪颖,留美期间,他发表了多篇重要的学术论文。特别是他的博士论文“长波能量频散理论”,由于发展了老师罗斯贝的“大气动力理论”,而使他蜚声国际气象界,并迅速成为以罗斯贝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中国有希望了,被外国人一直踩在脚下的中国有希望了。要为自己的国家做事,叶笃正几乎想都没想,就决定启程回国。   正在这时,叶笃正接到美国气象局打来的电话,邀请他去美国气象局下属的研究部工作。叶笃正告诉他们,他要回中国去。   美国气象局找到叶笃正的老师罗斯贝,让他劝说叶笃正留下来。罗斯贝也认为叶笃正应该留在美国,但叶笃正对罗斯贝说,中国在气象方面非常落后,他回国之后要在中国建立“芝加哥学派”的北京分学派,让“芝加哥学派”在中国发展。   听到这句话,罗斯贝才笑着同意让叶笃正回国。   美国气象局的高薪挽留,作为科研人员与自己所从事研究的科研中心的远离,这些都未被归心似箭的叶笃正放在心上。   让叶笃正没有想到的是,美国政府不允许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回中国,尤其是不允许已经在美工作的学习自然科学的人员回国。   无奈,叶笃正只能想方设法,辗转瑞典,最终回到祖国。   耕耘   叶笃正的回国,使新中国的气象事业除了竺可桢、赵九章以外又多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回到国内后,叶笃正很快便投入到了中国大气科学的研究工作中。   比叶笃正小两岁的、我国大气科学界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陶诗言笑称叶笃正是他的“头儿”。从1950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气象组起他们就在一起工作,到上世纪80年代初,叶笃正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陶诗言任大气物理所代所长,叶笃正始终是他的“头儿”。   “叶笃正一直是我的头儿,同时,我们又是好朋友。”从1950年算起,同为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的叶笃正和陶诗言,有着50多年的友谊。   在建国初期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气象组,有几个实力很强的人物,被外界称为“叶顾陶杨四大金刚”,分别指的是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和杨鉴初。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叶笃正、陶诗言、顾震潮等一起合作完成“东亚大气环流的研究”,3篇论文均发表在国际著名气象学杂志Tellus上,深受国际大气科学界的重视。   “当时发表的那几篇文章很重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外不知道中国气象科学界在搞什么。那时,西方称社会主义国家为‘铁幕’,原因是不了解‘铁幕’的后面究竟在做些什么。”文章在Tellus上发表之后,叶笃正过去在美国、英国的老朋友才知道,原来叶笃正回国后还在继续做研究工作。   那时,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下设气象、地震、地磁、地球物理四个研究室,作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的赵九章虽然是学气象的,但已经不管气象组的工作,而是转向了其他研究领域。叶笃正是气象组的负责人。   作为气象组主任的叶笃正把当时科研实力都很强的“四大金刚”团结得很好。Tellus上发表的文章署名为“集体工作”,在文章的脚注里,才写上每个人的名字。   当年的那几篇文章表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的大气科学研究始终在跟随着世界大气科学的脚步。“我们一直跟着跑,并没有落后多少。”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叶笃正在研究中发现,在青藏高原以南和以北有两股强西风向东吹,青藏高原像一个巨大的屏障使它们的位置比较稳定,越往东走,两股气流的距离越近,最后合成一股,到了日本风力最强。   过去,人们研究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始终只把它当作一个动力学因素,只考虑它的隆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叶笃正开创性地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天是一个热源,在冬天是一个冷源,其影响几乎波及半个地球。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是叶笃正的最大发现。从此,让叶笃正享誉世界的青藏高原气象学建立了起来。   责任   在20世纪50年代,气象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解释对天气预报至关重要的大气环流。为了改进和提高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叶笃正和他的合作者从观测事实和理论分析出发,系统地开展了对东亚大气环流演变的研究。   在研究中,叶笃正提出了北半球冬季西风带阻塞形势演变的机理和预报这些演变过程的关键指标。这个研究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冬季寒潮爆发的预报准确率,而且为研究冬季西风带大气环流演变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们的成果《北半球冬季阻塞形势的研究》,迄今仍广泛应用于中国天气预报的实践中。   对于在国际学科前沿的工作,叶笃正并不只是跟在外国人后面去与国际接轨,而是做出了系统的原始创新成果,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同,他的研究成果也已成为这些前沿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叶笃正常说的,“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叶笃正和他的合作者撰写了《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一书。在这本著作中他指出,大气环流的所有基本要素都不是独立的,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是一个内在的整体。并且,在形成这个整体的过程中,除了像太阳辐射和地球旋转这些外部因子外,大尺度扰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该书被公认为国际上大气环流动力学最早的著作。   1958年,叶笃正等科学家比国际上早20多年提出了东亚大气环流季节转换的突变性 他最早注意到阻塞高压与东亚天气的关系,是对阻塞高压形成做出满意解释的第一位气象学家,而国外在15年后的1976年才注意到阻塞高压与北美异常天气的联系。   1958年到1966年,在叶笃正担任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天气气候研究室主任期间,该研究室迅速发展壮大。到1965年已拥有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4人,全室共183人,为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成立储备了足够的人才资源。在叶笃正等科学家的带领下,该研究室在东亚大气环流、大气适应过程、寒潮、东亚季风、长期天气预报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开创了数值天气预报、人工增雨、云雾物理、积云动力学和中小尺度动力学、大气边界层物理、大气臭氧、大气探测等诸多新研究领域。   1966年1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将地球物理研究所按不同学科分为四个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是其中之一。   1966年4月,地球物理研究所领导向中国科学院报文,提出由叶笃正担任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但未及批复,“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   胸怀   在1968到1969年间,叶笃正被以“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国民党特务”等莫须有的罪名关进了“专政队”,受尽批斗之苦。   在受到冤屈的时候,叶笃正依然表现出了一位科学家忠贞的爱国情操。在我国人造卫星上天前,他曾经向研究所的几位同事许诺过,当人造卫星上天时,他会请同事们喝酒庆祝。在“文革”尚未完全过去的艰苦岁月里,就在我国人造卫星上东方红乐曲响起的那个晚上,叶笃正和他的同事在他从不请人喝酒的家里一起举杯庆贺。   对于“文革”带给他的种种伤害,叶笃正没有过多地抱怨,他始终认为他做出的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回国的选择是正确的。他觉得最可惜的是在“文革”期间,他积累了三年多的资料被烧毁了。   1978年10月,叶笃正出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所长。“八五”期间,作为气象学界的首席代表,叶笃正担负起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我国未来20年—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1987年,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任命他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特别委员会委员。在这之后,他广泛参与了这个组织的科学计划的制定,以及该计划在中国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使中国在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研究方面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今天,人们已经对温室气体、全球变暖等概念耳熟能详,但是在80年代中期,人们对这方面还相当陌生。   1984年,一位美国气象学家带着开展“全球变化”研究的想法,来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叶笃正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问题,既包涵基础理论,也是一个实用问题。      叶笃正在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科学协会(IAMAS)及IAMAS中国组委会为他举办的九十华诞纪念大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即兴演讲   从此,年近古稀的叶笃正把他的全部精力投入了另一个领域,从而使他成为了“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的开山鼻祖。   但在当时,叶笃正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有一位院士就曾表示,“什么全球变化,让它去变好了,关我们什么事。”在这种情况下,叶笃正只能顶着压力干。   我们都知道,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全球变暖的元凶。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某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二氧化碳的问题各国要同样对待。叶笃正听到这句话之后站起来说,“不对,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人类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年以来,到底是发达国家排放多还是发展中国家排放多?”   叶笃正是在提醒大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各国不能均摊,参加这次会议的各国科学家都对这种说法表示赞同。   在很多方面,叶笃正都表现出了他对科学前沿问题的敏感。1981年他在美国著名的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GFDL)与美国科学院院士真锅淑郎进行合作研究时,提出了地球表面由于水分平衡造成的湿度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影响的理论,这是最早的有关大气圈和地球其他圈层相互作用的理论。   叶笃正善于从别人不经意的发言中捕捉到重要的科学问题。几年前,在东亚气候中心“973”项目北方干旱化趋势研究项目的讨论会上,在讨论到人类活动如何使气候恶化时,一位科学家提出,不要只看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有序”的人类活动也可以使气候向良性方向变化,甚至可以起到改造局地气候变化的作用。   叶笃正立即抓住“有序”这两个字说,这是研究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命题,并立即组织发表了有关有序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可能起到良性效果的论文。对此,有科学家表示,叶笃正的观点是具有潜在的科学生命力的。人类应该如何从宏观尺度上布局生产活动和城市化等,这是具有生命力的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将会如叶笃正预期的那样,诞生出“气候环境变化控制论”的新学科分支。   学术界对叶笃正的评价是,是他使中国的气象研究变成了一个系统工程。最难能可贵的是,由于他的努力,中国的气象科研始终与世界保持了同步。  由于在大气科学和全球变化科学上的诸多贡献,叶笃正荣获2003年度第48届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IMO奖”。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法罗曾用“广受尊敬、世界闻名”来赞誉他的杰出贡献。   叶笃正是中国大气科学界科研和教学的重要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为中国气象界培养造就了几代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仅培养大气科学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就多达6人。目前,叶笃正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堪称桃李满天下。   在叶笃正90多年的友谊让陶诗言对叶笃正非常了解。陶诗言对叶笃正的评价非常高,“叶笃正是一位大科学家,他总能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一个科学家可以在一个方面很突出,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吴文俊。而叶笃正在很多方面都很突出,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叶笃正在青藏高原气象学、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等方面贡献了一系列科学思想。”   1998年,叶笃正把他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成就奖”110万元港币的一半拿出来,捐给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所以此设立了“学笃风正”奖,这个奖不单用于奖励大气所的青年科研人员,而且面向整个中国的气象界,中国气象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很多青年学者都曾获得过该奖。   叶笃正是一位爱国、爱人民的科学家。这不仅表现在他1950年离开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世界气象科学发展的芝加哥学派,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上面,也表现在他所从事的东亚季节变化的突变、青藏高原的影响、北方干旱化趋势等科研课题都在为我国的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而服务。最难能可贵的是,不管受到什么不公正的待遇,他依然保持了一位优秀科学家的风范,一直带领我国气象研究与世界科学发展保持同步。   大爱无形,这就是叶笃正这位大科学家的坦荡胸襟。   人民是不会忘记爱人民的科学家的。006年1月,胡锦涛主席亲自为叶笃正颁发了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既是对他一生科学成就的表彰,也是对他一生爱祖国爱人民精神的最大肯定!
  •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北京市检验检测机构授权签字人考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检验检测机构授权签字人管理,落实检验检测机构主体责任。根据相关规定,我局起草了《北京市检验检测机构授权签字人考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及建议。  公开征集意见时间为:2024年7月18日至7月27日。  意见反馈渠道如下:  1.电子邮箱:rzjgc@scjgj.beijing.gov.cn  2.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留庄路6号院1号楼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认证监督管理处,邮编:101117(请在信封上注明“意见征集”字样)  3.传真、电话:010-55526603  4.登录北京市人民政府网(https://www.beijing.gov.cn),在“政民互动”版块下的“政策性文件意见征集”专栏中提出意见。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年7月18日附件1:《北京市检验检测机构授权签字人考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附件2:关于《北京市检验检测机构授权签字人考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 150万!宜春市第三人民医院二维液相色谱系统项目竞争性磋商采购
    宜春市第三人民医院二维液相色谱系统项目竞争性磋商采购项目概况宜春市第三人民医院二维液相色谱系统项目竞争性磋商采购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 宜春市公共资源交易网 获取招标文件,并于 2021年11月02日 09点00分 (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安和-YC2021-019项目名称:宜春市第三人民医院二维液相色谱系统项目竞争性磋商采购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预算金额:1500000.00 元最高限价:无采购需求:采购条目编号 采购条目名称 数量 单位 采购预算(人民币) 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宜购2021B000505559 宜春市第三人民医院二维液相色谱系统 1 套 1500000.00元 详见公告附件合同履行期限:签定合同后30天内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①投标人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原件(或复印件加盖鲜章);已办理三证合一的单位只需提供营业执照原件(或复印件加盖鲜章);②财务报告或基本银行开具的资信证明原件(或复印件加盖鲜章);③公司社保证明材料:“社会保险登记证”副本内页或近半年任一月份社会保险费缴款专用收据或近半年任一月份社会保险费缴款清单或其他有效证明材料原件(或复印件加盖鲜章);④提供信用中国网或中国政府采购网查询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信息截图;⑤纳税证明材料:税务部门出具的近半年任一月份缴纳税收的凭据(增值税或营业税)原件(或复印件加盖鲜章);⑥投标代理人身份证原件(非法定代表人参加投标须提供投标代理人身份证原件、法定代表人授权书原件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投标保证金进账单(复印件,未提供的以实际到账为准);⑦(投标人)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原件或复印件加盖公章;(复印件)各投标单位应按上述资格审查要求,提供合格的资质证明文件并装订成册单独密封,开标时交于招标方统一进行资格审查。未提供或提供不完整的,其资格审查不通过。各投标人需在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网站注册及办理江西省CA数字证书,事项详见“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网”发布的《江西省政府采购面向全国征集注册投标企业信息库的公告》、《关于办理公共资源交易系统数字证书及电子签章有关事项的通知》。三、获取采购文件:时间:2021年10月17日 至 2021年10月22日,每天上午08:00至12:00,下午13: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磋商文件的发售期限自开始之日起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地点:宜春市公共资源交易网方式:网上下载售价:0.00元四、响应文件提交:2021年11月02日 09点00分 (北京时间)(从磋商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供应商提交首次响应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10日;从谈判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供应商提交首次响应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3个工作日;从询价通知书开始发出之日起至供应商提交响应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3个工作日)地点:宜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宜阳大厦中座3楼)五、开启:2021年11月02日 09点00分 (北京时间)地点:宜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宜阳大厦中座3楼)六、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3个工作日。七、其他补充事宜:标书获取及保证金(1)自公告发布之日起至2021年10 月 22日,供应商请在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网站:(http://www.jxsggzy.cn/web/)使用CA数字证书报名并下载采购文件。供应商网上操作如遇到问题,可拨打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客服电话400-998-0000。(2)投标保证金:30000元 。于投标截止时间前以银行转账、支票、汇票、本票、 保函的方式缴纳。投标保证金请汇入以下账户:收款人:江西安和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开户行:宜春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营业部,账号:1490 5909 0000 0559 67(转帐单须注明所投项目的招标编号)。未在规定时间内缴纳保证金的,为无效投标。中标供应商的投标保证金转为履约保证金,待合同履行后5个工作日内无息返还。未中标单位在中标通知书发出后5个工作日内退回。供应商应将加盖投标单位原色公章的响应文件扫描成PDF格式刻入U盘一份,密封在响应文件正本里,在投标截止时间前随响应文件一起递交。该项目采购活动期间,严格落实《宜春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下发的相关疫情防控文件及落实《关于宜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共资源交易现场活动疫情防控服务指南》文件要求,原则上各投标单位限派1名代表参加现场交易活动。各投标人代表等有关人员应当携带居民身份证及《开评标健康信息登记表》(见投标文件格式中附表),并下载好宜码通。所有人员应当全程佩戴口罩,自觉接受体温检测、接受防疫登记,并如实报告情况。自觉遵守交易现场管理规定,服从现场管理。进入开标区域人员凭宜码通扫码进入,请投标单位提前下载好宜码通。适当保持人员间隔距离,不扎堆聚集,不喧哗闲聊,做好健康防护。八、凡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称:宜春市第三人民医院地址:宜春市中山西路195号联系方式:13970543869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称:江西安和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地址:宜春市老大数据产业园区B102联系方式:13767531368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左芳梅电话:13767531368
  • 全国检标委发布《化妆品中壬二酸的检测气相色谱法》征求意见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近日,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74)发布《化妆品中壬二酸的检测气相色谱法》征求意见通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5px " 详情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78px height: 67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0732bd0a-eede-4ae6-b53e-e8ae70d403bb.jpg" title=" 26-关于国家标准《化妆品中壬二酸的检测 气相色谱法》征求意见的通知-20200708-合并.jpg" alt=" 26-关于国家标准《化妆品中壬二酸的检测 气相色谱法》征求意见的通知-20200708-合并.jpg" width=" 478" height=" 675" /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壬二酸Azelaic Acid(CAS 123-99-9) /strong /span ,又名杜鹃花酸,白色至微黄色单斜棱晶、针状结晶或粉末。工业中用作增塑剂和化工合成。对皮肤、眼睛、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吸入或摄入对身体有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34px height: 17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542593e5-6099-4195-8169-e08d9d189110.jpg" title=" 壬二酸.png" alt=" 壬二酸.png" width=" 334" height=" 174"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在化妆品种添加可以起到的作用有:1,直接抑制和杀灭皮肤表面和毛囊内的细菌,消除病原体;2,竞争性抑制产生二氢睾酮的酶过程,减少二氢睾酮因素诱发的皮肤油脂过多;3,抑制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和作用,利于抗炎;4,减少丝状角蛋白的合成,防止毛囊角化过度;5,破坏细胞线粒体呼吸,抑制细胞合成、增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详情请看一下附件: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53379.shtml" target=" _blank" 附件1:《化妆品中壬二酸的检测 气相色谱法》征求意见稿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53378.shtml" target=" _blank" 附件2:《化妆品中壬二酸的检测 气相色谱法》编制说明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53380.shtml" target=" _blank" 附件3:国家标准征求意见表 /a /p
  • IKA 古老仪器,品质见证 - 召集“品质见证人”
    尊敬的IKA® 客户: IKA® 刚刚庆祝完她的第一个百岁生日,现在正向第二个100年迈进。 作为IKA® 的忠诚客户的您,还拥有IKA® 的古老仪器吗?若有,那您就有机会成为IKA® 的“品质见证人”。 召集对象: 1. 2001年1月1日以前购买IKA® 仪器,并至今仍能使用该仪器的客户,均可报名参加,成为IKA® “品质见证人”。 2. 凡使用IKA® 单台仪器时间超过10年,而使用时间最长的5名“品质见证人”,均可成为IKA® “品质见证人”特别使者。 所使用的IKA® 古老仪器不限实验室产品或分析仪器。 奖项设置: 1. “品质见证人”:多名。可获得精美礼品和证书,可及时获得IKA® 通讯 2. “品质见证人”特别使者:5名。可获得:a.精美礼品和证书,IKA® 通讯;b.可用现有古老仪器换取IKA® 关联产品(换取产品待定);c.免费保修IKA® 仪器一年(2011年11月1日-2012年10月31日) 报名方式:登陆IKA® 中国官网 www.ikaasia.com/心动促销 报名;或电话咨询IKA® 中国。 适用地区:大中华,韩国 活动有效期: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 Valid Period : from January 1, 2011 to September 30,2011 Dear IKA® customers, IKA® just celebrated her 1st 100-year anniversary, and is now starting the 2nd 100-year Journey. As IKA® loyal customers, have you still any antique devices from IKA® ? If so, you would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become IKA® “Quality witness”! Who can register: 1.Customers who purchased IKA® products before January 1, 2001 and are using these products daily can register to be an IKA® “Quality witness”! 2.Top five customers using an antique IKA® device over 10 years would become the Envoys of IKA® “ Quality witness”! The above mentioned antique IKA® devices can be either laboratory products or analytical ones. Awards: 1.All registered “ Quality Witness” will receive gifts, IKA certificate and regular IKA® newsletters. 2.Five Envoys of IKA “ Quality Witness” will receive: a. gift, IKA certificate plus regular IKA® newsletters;b. the right to exchange an IKA® antique device with nominated new products (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is please contact IKA® WORKS GUANGZHOU directly), and c. One year free service warranty (November 1, 2011 – October 31, 2012) How to register: Visit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China www.ikaasia.com or call IKA® WORKS GUANGZHOU. Valid Territory: Greater China South Korea
  • 沃特世CEO即将卸任 公司正积极寻找继任者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沃特世6月17日发表公告,公司董事会与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r O& #39 Connell达成一致,O& #39 Connell即将卸任。在新的继任者到来之前,他将继续担任沃特世顾问直至今年年底,以支持过渡。董事会正与猎头公司积极合作,以协助该进程顺利推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422ddc8b-6be5-4ae7-b1a0-4252b2e43c3c.jpg" title=" 2de181dd-1a12-4316-8b7d-cbc94b9af97d_副本.jpg" alt=" 2de181dd-1a12-4316-8b7d-cbc94b9af97d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Christopher J. O’Connell /strong /p p   沃特世董事会主席Flemming Ornskov博士表示:“我代表董事会对Chris在过去五年中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任职期间,Chris启动了由有机创新驱动的新产品周期,并带领公司在COVID-19造成的不确定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家更强大的公司。董事会致力于进行有效而全面的搜索,以找到下一阶段增长的合适领导者。可以看到第二季度的业绩与我们在四月份提供的框架相一致,我们对沃特世团队的强大力量充满信心,感谢Chris在整个过程中提供的支持。” /p p   O’Connell先生说:“领导这样一个有才华且忠诚的组织是一种荣幸。在沃特世期间,我一直受到我们全球团队的热情和卓越科学的启发。在过去的五年中,沃特世团队一直致力于推进有机创新,实施新的资本部署框架并推进人才、能力和运营机制的转变。通过开展这些工作,我们在改善人类健康和福祉的同时,也使沃特世成为行业技术领导者。董事会和我都同意,经过深思熟虑后现在已经到了实施CEO继任的恰当时机,我致力于支持平稳过渡,以造福我们所有利益相关者。” /p p   Chris O& #39 Connell于2015开始担任沃特世首席执行官。在此之前,他在Medtronic公司整整工作了21年,担任过很多领导职位。曾作为恢复治疗集团的董事长,负责70亿美元的收入和全球超过16000名的员工。他提供了该集团五个部门的整体战略方向和运营管理方案, 以及在公司整体战略的领导下,整合集团的活动。Chris毕业于Northwestern 大学并获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的硕士学位。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拓展阅读: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81206/476566.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分析仪器整机市场依旧“年轻”——访沃特世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 Christopher J. O’Connell"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rgb(0, 176, 240) " 分析仪器整机市场依旧“年轻”——访沃特世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 Christopher J. O’Connell /span /a /span /p
  • 侯建国任中科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正部长级)
    p   北京3月27日电 据中科院网站消息,3月23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中心组召开学习会,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期间重要讲话精神。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主持会议,与 strong 新履职的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正部长级)侯建国 /strong ,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杰,副院长丁仲礼分别交流了参加“两会”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感受和思考。简历显示,侯建国此前担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p p    strong 侯建国同志简历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6ca11043-263b-49d8-a352-d3ebe228d1da.jpg" title=" 0.jpg" / /p p   侯建国,男,汉族,1959年10月生,籍贯福建福清,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10月参加工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固体物理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国科学院院士。 /p p   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校长,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党委党校校长。2017年5月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书记。 /p p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九届中央委员。 /p p br/ /p p   1976—1978年 福建省福清县轻工机械厂工作 /p p   1978—1982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晶体专业学习 /p p   1982—1989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固体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基础物理中心固体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p p   1989—1991年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p p   1991—1993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p p   1993—1995年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p p   1995—1995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教师 /p p   1995—1997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副主任 /p p   1997—1999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结构成分分析中心主任 /p p   1999—2000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主任 /p p   2000—2005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2003.1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p p   2005—2008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p p   2008—2015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p p   2015—2016年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p p   2016—2017年6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党委党校校长 /p p   2017年6月—2018年3月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p p   2018年3月—,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p p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站显示,侯建国长期从事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利用高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单分子特征和操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单分子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理论和实验上的重要贡献。在Nature、Science、J.of Amer.Chem.Soc.、Phys.Rev.lett.等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是该领域有国际影响的学者。 /p p    strong 侯建国主要学术成就有: /strong /p p   1、对非晶半导体/金属膜中的晶化进行了分形研究。对各种条件下分形晶化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及计算机模拟研究,在大量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形晶化自组织生长模型,这些工作是该领域早期重要研究工作之一,为理解复杂的分形晶化现象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中科院1997年自然科学一等奖。 /p p   2、发展了一种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确定固体表面分子吸附取向的方法。他与合作者通过高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及其谱学方法并结合理论模拟,确定了 C60单分子在Si表面的吸附取向。该项工作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权威杂志《物理学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杂志上。美国物理学会在其物理新闻图片网上发布了题为“Buckyball Orientation”(足球烯分子取向)的新闻介绍这项研究成果,并被科技部评为1999年中国十大基础研究进展新闻。 /p p   3、分子内部结构的直接观测:首次获得具有化学键分辨的单分子图象,并发现二维单分子阵列的新的取向畴结构。他与合作者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有效隔绝了衬底与C60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具有化学键分辨率的C60单分子扫描隧道显微镜图象。该工作发表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上,被《自然》杂志审稿人评价为“构思巧妙,实验严谨的研究工作”,并被两院院士评为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p p   4、通过单分子选键化学实现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他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探针对PcCu进行“分子手术”,呈现出近藤(Kondo)效应。该工作发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在这一工作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对单个分子的原位选键化学操纵实现了对分子电子态和自旋态的调控,对于单分子操纵和分子尺度上量子态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项研究成果还被两院院士评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p
  •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取得国际互认
    2009年2月24日,国家认监委副主任王大宁与全球良好农业规范(GLOBALGAP)秘书长Kristian Moeller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GLOBALG.A.P.关于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体系基准比较的谅解备忘录》,标志着国家认监委批准从事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的认证机构颁发的GAP证书,将获得GLOBALGAP的认可,获证企业信息将通过GLOBALGAP网站向全球主要零售商发布,获证企业将因此获得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国际市场竞争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GAP(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良好农业规范,就是应用现代农业知识,科学规范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均建立了本国或本地区的良好农业规范法规或标准。   为建立我国GAP认证和标准体系,国家认监委自2004年起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已制订、并由国家标准委发布了24项GAP国家标准,内容涵盖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国家认监委还发布了《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实施规则》,建立了我国统一的GAP认证认证体系。   国家认监委会同国家标准委在23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GAP标准化和认证试点工作。目前,我国共有14家认证机构经认监委批准开展GAP认证工作。   为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国家认监委从2005年起就与全球良好农业规范组织进行了协调,分别于2005年、2006年签署了技术合作和基准性比较(互认)备忘录,就标准制定和互认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国GAP与GLOBALGAP已就相互一致性、有效性方面完成了法规、标准文件评估、现场见证、同行评审的评价过程,最后成功完成了互认工作。   我国GAP认证制度的建立,充分发挥了认证认可的基础作用,填补了我国在农产品生产领域中GAP的空白,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我国目前农产品生产现状,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消费者信心,提高企业农产品安全质量管理自控能力有着重要意义。GAP认证的国际互认工作,将帮助出口企业跨越国外技术壁垒,有效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
  • 万和产品实验室当仁不让拿到“国际通行证”
    3月2日,万和产品实验室正式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而目前能获得CNAS认可的均为各行业的标杆企业。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的颁发,表明了万和产品实验室的综合实力及产品质量控制能力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平,并具备了对外承接产品检测业务的能力。   业内专家介绍,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规定,进口产品必须具备出口国获认可的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而CNAS与其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验室认可机构签署了互认协议,这也意味着万和产品实验室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可以得到互认,相当于企业拿到了产品检验结果通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通行证”。   万和公司的产品实验室建立于2001年,目前拥有较为齐全的燃气具产品检测设备、家电产品安全检验设备,具备专业实验室检测能力和资质,能够独立承担相关的检测业务,检测产品范围包括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燃气两用炉、家用燃气灶具、燃气烤炉、吸油烟机、储水式电热水器、食具消毒柜等。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万和为适应市场迅猛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了产品的质量检测能力,这次获得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后,万和产品实验室在认可的范围内有权使用CNAS国家实验室认可标志,并有机会参与国际间合格评定机构认可双边、多边合作交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知名度,使实验室认可结果更快、更方泛地得到承认,为产品拓展国际市场增加更有力的支持。   据了解,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是在原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B)和原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L)基础上整合而成的,是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并授权的国家认可机构,统一负责对认证机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等相关机构的认可工作,也是中国在IAF、ILAC、APLAC和PAC等国际多边互认协议中的正式代表。通过CNAS认可的实验室也就是“国家认可实验室”,是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评价后所作出的正式承认,标志着企业取得了占领检测和校准市场的主动地位。
  • 核酸检测四大证件火热?河南今年预计5万人以上取证上岗
    近日,河南省多部门联合下发相关通知,为进一步加强防疫人员队伍建设,扩大掌握核酸检测等技能人员规模储备力量,经研究,决定开展核酸检测相关人员项目制培训,培训计划今年年底前全省完成培训取证5万人以上。其中,核酸采样培训取证2万人以上,核酸检测培训取证1万人以上,环境与物品消毒培训取证1万人以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员培训取证1万人以上。核酸采样、核酸检测主要针对医疗机构医疗、护理及辅助岗位工作人员,本科院校医学类、技工院校、中高等职业学校医药卫生大类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环境与物品消毒、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员培训对象为企事业单位、社区相关工作人员、院校学生、志愿者和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员。早在2020年5月份,核酸检测员这一新兴岗位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行了公告(点击查看),主要职责如下:核酸检测员(按职业编码排序4-08-05-08)定义:使用仪器和试剂,对核酸样品进行管理、提取、检测并出具相应检测报告的人员。主要工作任务:1.负责样品的入库、存放和出库;2.提取、纯化核糖核酸或脱氧核糖核酸;3.对提取后的核酸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4.构建文库,并根据测序标准进行文库质量的检测与鉴定;5.使用高通量测序仪对核酸文库进行碱基序列的测定;6.分析高通量测序仪得出的数据并出具报告;7.对高速冷冻离心机、恒温震荡器、移液器等仪器进行日常清洁、维护和管理;8.配置、存放和管理核酸提取试剂、建库试剂和测序试剂。
  • 重大仪器项目“人源气溶胶在线监测质谱关键技术研究”实施方案论证暨启动会在北京召开
    近日,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人源气溶胶在线监测质谱关键技术研究”实施方案论证暨启动会在中国计量院昌平院区召开。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据了解,该项目实施后,将形成一套利用人源气溶胶代谢物对疾病进行快速诊断的参考流程,有助于为各类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的快速、高效、精准诊断提供支撑。中国计量院昌平院区于2009年正式启用,占地56.1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约4.77万平方米,侧重于计量基础前沿研究,是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基地。  此前,中国计量院昌平院区曾召开了由中国计量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单细胞质谱分析仪”实施方案论证暨启动会。据介绍,该项目完成后,有助于从单细胞水平开展癌症、胚胎微环境和代谢重编程研究,在癌变机理研究、抗癌药物筛选和优生优育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自“四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昌北京市平区出台大批支持科研创新的政策措施,通过优化登记办理手续等方式,助推全区科研机构、企业创新发展。接下来, 昌平区将深入实施生命技术赶超工程,打造创新药研发策源地,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AI医疗等前沿赛道,实现更多原创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
  • 邱水平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郝平任校长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0月2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北京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邱水平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郝平由北京大学党委书记转任校长;林建华不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周祖翼,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魏小东出席宣布大会并讲话。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邱水平,男,1962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1983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二级大法官。曾任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学生工作部部长,北京市朝阳区副区长,平谷区委副书记、区长、区委书记,北京市委副秘书长、政法委常务副书记,2017年1月至今任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郝平,男,195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1982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2016年12月至今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p
  • 6190颗白矮星被光谱证认与测量
    白矮星示意图 图片来源:Caltech/IPAC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孔啸、研究员罗阿理基于LAMOST(郭守敬望远镜)光谱数据,在Gaia(欧洲航天局盖亚空间望远镜)数据的白矮星候选体样本中证认出6190颗白矮星,其中1920颗为首次发现,并包含了64颗激变变星。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天文学会研究简报》。白矮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天体,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是小质量恒星演化的最终产物。根据观测数据和理论计算,天文学家认为银河系中97%的恒星最终都会演变成光度极暗的白矮星。曾有科研人员在Gaia EDR3(第三次早期数据)的巡天数据集中,通过测光及视差等参数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给出了约140万颗白矮星候选体。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孔啸等人将LAMOST DR7(第七年光谱)数据集与Gaia EDR3数据中的白矮星候选体进行交叉,并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辅助光谱特征的识别,最终高置信度地证认出6190颗白矮星样本,经过对所有白矮星进行十几种细致的子型分类和大气参数测量,形成了具有多种重要参数的LAMOST-Gaia白矮星数据库。此项研究体现了LAMOST大样本光谱数据集在证认测光巡天中大量特殊天体的独特优势。该数据集不仅丰富了已有的白矮星样本,还为深入研究白矮星的形成和演化机制以及追溯恒星内部特征和形成演化等前沿课题提供了更加完备的资源。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847/2515-5172/ac3417
  • 岛津“菁菁校园行x行业关怀季”——走进铜仁
    作为世界知名的科学仪器设备及服务供应商,多年来,岛津的科学仪器扎根在全国各地大专院校的实验室,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师生走上了科研之路。2021年,岛津携手仪器信息网续写《寻找少年的你第二季——菁菁校园行》新篇章,携带最新仪器设备走进全国各地高校,让广大师生可以近距离了解体验岛津最新的产品技术,并首次举行《行业关怀季》活动。岛津工程师走进校园实验室巡检仪器、指导师生仪器操作、解决使用难题,同时与广大师生面对面展开深入交流,让师生对岛津以及科学仪器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铜仁学院铜仁学院位于贵州省铜仁市 ,是一所省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是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获奖高校、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建设院校、贵州省“十二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贵州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贵州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贵州省2011计划;是一所涵盖教育学、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等学科门类的应用型大学。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飞速发展,办学规模一再扩大,办学成绩不断提高,可谓是风华正茂,势头强劲。经过长期的奋斗和努力,铜仁职院成为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民委与地方政府“省部共建”的高职院校,贵州省首批优质高职院校的立项学校,承担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等多项试点,并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就业工作50强和国际影响力50强。2018年3月23日,中国高职高专院校2018年竞争力排行榜正式发布,铜仁职院连续4年名列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百强、稳居贵州省第一!本次活动大概三百名同学参与,活动中不仅有专业的工程师讲座,现场仪器实操指导,还有不间断的答题互动环节,更有首次亮相的行业关怀——工程师巡检仪器的活动,现场同学反映热烈,此次活动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铜仁学院活动现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活动现场此次“菁菁校园行”活动,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尹宏瑞,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覃冰,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温焕斌,,铜仁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冷森林等围绕此次活动做精彩报告,此外在活动过后冷院长也接受了仪器信息网的采访对学院建设与科研相关发表看法。铜仁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冷森林致词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业务部余坤平(主持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尹宏瑞做题为《液相色谱基础理论与应用》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覃冰做题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理及应用介绍》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温焕斌做题为《气相色谱基础及应用》铜仁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冷森林为活动致辞,活动中间穿插的答题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回答问题,现场的同学们对此次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参与进来,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满满的干货内容,不间断的答题互动,实现了行业内人士与当代新生力量的思想碰撞。现场同学积极互动现场同学积极发言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UV产品负责人覃冰讲解演示了UV-1900i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她表示,这款产品采用了岛津公司全新的LO-RAY-LIGH衍射光栅,拥有优越的光学特性 ,超快扫描速度和高测光重复性等性能。全新彩色触摸屏设计也带来用户友好新体验。同时UV-1900i还具有自动唤醒功能,支持无线数据传输及无线打印,兼容键盘和扫码器,标配全新LabSolutions UV-Vis软件,实现实时数据传输和自动光谱评价。UV-1900i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正面)UV-1900i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面)在演示环节,师生们对活动展出的实验室设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产品专家的带领下,学生们纷纷现场尝试了对仪器设备进行操作,并表示十分期待能在未来进一步同岛津合作,将这些产品运用到自己日常的教育科研工作中。现场仪器实操与此同时,行业关怀也在火热进行中,岛津旨在让工程师走进学院实验室巡检岛津仪器,发现使用问题,解答师生疑惑,期间,学校师生围绕仪器周边耐心听取岛津工程师讲解仪器使用规范,并不断发问,实现了学生、工程师与仪器的多重互动。岛津工程师现场巡检并指导使用岛津原子吸收光谱仪岛津工程师巡检并指导使用岛津气相及液相色谱仪贵州铜仁既是《菁菁校园行》的第二站更是《行业关怀季》的第一站,本次活动的圆满落幕不仅为菁菁校园行添上一笔足迹,也为行业关怀季活动开了一个好头,希望本次活动能够帮助在校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岛津及其技术产品以及科学仪器的相关知识,提高在校大学生对科学仪器行业的认知度,梳理相关职业规划方向。同时,也为正在科研道路上努力奋斗的学子们提供更加专业、高质量的服务。菁菁校园行第三站圆满收官行业关怀季第一站圆满收官菁菁校园行及行业关怀季后续还会走访更多高校,精彩还在继续,敬请关注。
  • 郭建刚:新时代“晶体人”
    晶体学,这个最初为窥探物质原子结构和排列方式而形成的一门学科——至今有100余年历史,且已获颁23项诺贝尔奖。然而,这门学科的基础研究犹如科学界的一门“古老手艺”,人才渐缺、关注渐少。  郭建刚是个“逆行者”。这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80后”研究员执着地相信:百余年来沉淀下的晶体学知识在当今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认识全新物质体系,要回到最根本、最基础的结构。虽越基础、越困难,但也越重要。”  传统科学与新月的碰撞  正如月球研究,晶体科学就提供了新视角,而后获得了新发现。  2020年,我国嫦娥五号从月球背面带回1731克的月壤样品。经过激烈地竞争答辩,郭建刚所在的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实验室获得了1.5克的月壤样品。  拿到珍贵的最新月壤样品,郭建刚抑制不住内心地兴奋,这是他的研究课题第一次触及“太空”。  “月球土壤与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土壤类似,是一些矿石经过不断风化,逐渐变成细碎的土壤。”郭建刚介绍。  与大多形态形貌研究不同,他们想借助自身优势,在更深、更细处探索未知,剖析月壤内部结构与原子分布状态,试图“见微知著”,了解太阳风化和月球演变等。  装在白色透明小瓶里,月壤犹如碳粉一般,呈黑色粉末状。郭建刚首先要做的是“挑样”——在数十万个颗粒中挑出微米级大小的晶体,这是项考验耐心的技术活。  晶体的大小约等于一根头发丝直径,郭建刚站在手套箱前、紧盯着显微镜,寻找着在特殊灯光照射下反射亮光的晶体,然后屏住呼吸,利用一根纤细挑样针的静电效应,小心翼翼“粘”出。  他和学生两人一组,反复这一连串动作,每次需要持续3小时。为保证安静环境,他们常常在深夜工作,结束时身体僵直、眼睛酸胀、几近“崩溃”。  实验室窗台上的几盆被拔“秃头”的仙人球见证着他们的付出,他们需要使用仙人球的刺来“粘”住微米级晶体,放置在四圆衍射仪和高分辨透射电镜上测试晶体结构。  郭建刚知道,我国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样品属于最年轻的玄武岩,且取样点的纬度最高,为探究月壤在太空风化作用下的物质和结构演化提供了新机会。挑选样品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决定了能否把握住这次机会,因此,必须仔细再仔细。  郭建刚和团队在月壤样品中找到了铁橄榄石、辉石和长石等晶体,经过测试,在铁橄榄石表面发现了非常薄的氧化硅非晶层,这其中包裹着大小为2到12纳米的晶体颗粒,通过系统的电子衍射及指标化、高分辨原子相和化学价态分析,确认它们是氧化亚铁,并非此前在其他月壤样品中发现的金属铁颗粒。  他们还在铁橄榄石中还观察到了分层的边缘结构,这种特殊的微结构首次在月球土壤中看到。  扎实的数据得到了美国行星之父、匹兹堡大学地质与行星科学系教授Bruce Hapke的肯定:“这种橄榄石晶体的边缘结构是独特的。”  “我们确认了铁橄榄石在太空风化作用下出现了分步分解现象。通过表面微结构和微区晶体结构分析,我们首次在铁橄榄石的边缘确认了氧化亚铁的存在,表明矿物在风化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中间态,而非一步到金属游离铁,这将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月球矿物的演变历史。”郭建刚说。  越基础,越重要  2008年,从吉林大学硕士毕业,郭建刚来到物理所跟随陈小龙研究员攻读博士学位。在团队里,他感受到的第一个研究“逻辑”就是,要想得到或利用一个材料,首先要想办法弄清楚材料最基本的晶体结构,理解原子之间的排布与结合方式。  “是什么、为什么、能做些什么,这是我们要探索全新体系时要回答的三个基本问题。”他至今记得,博士期间,按照这条“底层逻辑”,做出了第一个让他惊奇的超导新材料。从此,他便更加热爱晶体科学。  “晶体,尤其是超导这类单晶,非常重要,在电力运输、磁悬浮等有着广泛应用,若原子微观结构不清楚,很难理解和优化其物性,离应用就更远了。”郭建刚说。  的确,对物质晶体结构的了解,有助于在物质内部微观结构、原子水平的基础上,阐明物质各种性能,并为改善材料的性能、探索新型材料和促进材料科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10余年来,郭建刚一直牢记着这个“逻辑”。他以探索电磁功能材料和生长晶体为主要方向,以理解晶体结构为出发点,研究材料的物性和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  2010年,还在读博期间,郭建刚在国际上最早制备出了碱金属钾插层铁硒超导体系,其最高超导转变温度为30 K,创造了当时常压下FeSe基化合物超导转变温度的最高纪录。  该成果开辟了国际铁基超导研究的新领域,所开创的研究方向‘Alkali-doped iron selenide superconductors’被汤森路透《2013研究前沿》和《2014研究前沿》列为物理学10个最活跃前沿领域之首和第7名,将其发展成了与铁砷基并列的第二类铁基高温超导体。  他成功地解决了较小尺寸碱金属钾插层铁硒的难点,制备出了纯相的钠插层铁硒超导体,进一步将超导转变温度提高至37 K。  弄清晶体结构,会大大缩短新型材料探索时间、加速解决实际问题。  郭建刚介绍,用传统方法合成一个新材料,需要不断地试,因为不知道哪些组分、温度等合适,试的足够多,可能会碰到一个新的,但试错法效率低、成本高。而弄清楚了晶体结构,就能了解某一类材料中物性的决定性单元(也称功能基元),再以此为基础,发展新的材料体系,“比如要制备一个新材料,有3个组分,通过晶体结构分析,我们能发现决定材料物性的功能基元,就能够以相应的物性为导向,高效地探索新材料和新效应。”  即以不同功能基元为基础,调控基元的排列方式,或通过调控功能基元里配位的原子种类和数目来改变其电子结构,制备新高温超导晶体体和诱导新效应。  基于这一思路,由陈小龙牵头,郭建刚作为第2完成人所承担的挑战性课题“基于结构基元的新电磁材料和新效应的发现”,荣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项成果解决了由功能基元出发、高效探索新材料和新效应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推动了无机功能材料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肩负重任的新生力量  在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实验室,作为青年科学家的郭建刚,肩负延续学科发展与服务国家需求新的重任。  “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和精神始终鼓舞着我。”郭建刚说。“陆学善院士和梁敬魁院士分别是中国著名的晶体物理学家和晶体物化学家,导师陈小龙除了在晶体结构分析和单晶生长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也是推动碳化硅晶体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先行者之一。  让郭建刚感触最深的是,老师们总是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基础研究,即使看似很小的工作也做得非常扎实、严谨。  他一直记得陆学善先生和梁敬魁先生的一个科研故事,上世纪60年代,梁敬魁回国来到物理所,与陆学善合作开展了铜-金二元体系超结构研究,为了达到合金的平衡态,需要诸多工艺,单是退火处理这一个工艺过程,就需要六个月或者一年时间。他们耐住寂寞,几年之后,获得了一系列长周期的超结构相,其中有的是国外研究者已经研究多年,却始终没有观察到的现象。  “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研究方法可能比较‘原始’,但恰是这种方法,为科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产出了诸多原创性成果。”郭建刚说,耐心、潜心是他从老先生那里学到的科学精神。  在郭建刚看来,今天,研究组在晶体生长领域产生了多项引领性的工作,尤其在碳化硅宽禁带半导体生长与新功能晶体材料探索方面,都是在多年的基础研究积累上取得的。  碳化硅是一种重要的宽禁带半导体,具有高热导率、高击穿场强等特性和优势,是制作高温、高频、大功率、高压以及抗辐射电子器件的理想材料,在军工、航天、电力电子和固态照明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是当前全球半导体材料产业的前沿之一和国内“十四五”规划重点攻关的半导体材料之一。  然而,一直以来,用于应用研究的大尺寸单晶存在较多难以突破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严重影响器件性能,诸多关键技术和设备面临着国外封锁。  近年来,针对相关难题,在陈小龙的带领下,郭建刚在扎根基础研究的同时,与团队共同推动研究成果产业转化,获得了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最大的挑战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在晶体研究领域,我们还需要更细致、更系统和更‘原始’的研究。”郭建刚深知,基础科学问题的突破将会极大地提高晶体的质量和应用范围,给学术和产业界带来巨大变革,但攀登科学高峰这条路必定不轻松,还好,有热爱,可抵漫长岁月。
  • 仪器及检测人,征集抗击“新冠疫情”的感人故事,期待正能量满满的你加入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全国在行动,仪器及检测人也在行动!仪器信息网作为科学仪器行业的专业门户网站,充分发挥科学仪器行业专业媒体资源优势,整合科学仪器及检验检测多方资源,第一时间推出“抗击新冠疫情,仪器人在行动”专题,全力支援疫情抗击工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为充分展现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人不惧怕任何困难和挑战,在各自岗位上以实际行动支持抗击肺炎疫情的奉献精神, strong 现特别面向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各界人士广泛征集抗击新型肺炎的正能量的故事 /strong ,希望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的你能拿起手中的笔或手机,以图文或视频的形式记录身边正在发生的,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你可以把你的想法或你的所见所闻写成一段文字;或是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真实经历的故事,以图文或视频形式记录下来这些场景和画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投稿征集的优秀作品已经采纳,将在仪器信息网“抗击新冠疫情,仪器人在行动”专题中体现,更有机会在仪器信息网微信公众号刊出,赶快参与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征稿要求 /strong :必须与“抗击新型肺炎”主题相关,且具有正能量和真情实感 稿件体裁不限,字数不限,图文或者视频均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截稿日期 /strong :即日起至2020年3月31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投稿方式 /stro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1、 微信加微信号“15650770053”好友,发送稿件内容;&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 将相关文字、图片或视频发送至邮箱lizk@instrument.com.cn(邮件主题注:“抗击新冠疫情,仪器人在行动”征文内容);如有疑问请致电:15650770053(李女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注意:投稿时请留下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方便我们核实事件细节,确保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right " 仪器信息网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right " 2020年2月2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更多内容请点击下图进入《抗击新冠疫情& nbsp 仪器人在行动》专题查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12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bcd631c0-edd7-48ac-b682-3db05d0ff488.jpg" title=" 专题banner.png" alt=" 专题banner.png" width=" 550" height=" 12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80px height: 112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a1e2c8b6-20ca-427d-879e-25260969c2d9.jpg" title=" 535.png" alt=" 535.png" width=" 580" height=" 1128" border=" 0" vspace=" 0" / /p
  • 网传南京猪肉铅含量超38% 当事人承认实验不严谨
    10月16日上午,一位网友发布一条微博称,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发现南京市场上猪肉铅超标率达38%,该微博引起了网友极大关注,也引起了南京发布的关注,立即上报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   南京市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发现这位网友引用的文章中所使用的食品安全标准存在差错,导致结论错误,南京市猪肉并不存在铅超标的问题。   南京猪肉铅含量超38%? 有关部门立即介入调查   昨天早晨7点半,新浪微博上一位网友发布一则微博称:“南京农大动物学院研究员随机检测南京市场上猪肉,发现南京猪肉铅超标率达38%”,之后还加了一段危言耸听的短评:“铅超标可致暴力、降低智商。铅在食物链上传递,猪变更蠢无所谓,人吃多了会变得凶狠又愚蠢”。   短时间内这条微博就被疯狂转发。   南京市农委立即委派市农委质量处和农林执法总队负责人去南京农业大学动科院进行核实。   经与南农大动物科技学院领导和原论文指导老师及作者交流,这篇“论文”暴露出检测实验室未经认证、引用标准错误、样本采集不足等诸多问题。   原来,这篇论文是由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某教授的研究生于2011年7月25日,在南京部分超市及农贸市场购买了13份鲜猪肉,每份约100克,经其实验室购买的微波消解炉消解后,用该学院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进行测定。分析数据表明铅含量最大值为每千克0.131毫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9年3月9日颁布的《绿色食品肉及肉制品》(NY/T 843-2009)给出的铅限量标准每千克0.1毫克,得出了“南京部分猪肉中存在一定的铅超标现象,超标率达38.46%”的错误结论。   该论文作者及所在学院 均承认论文结论错误   在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就此事件的说明中,该论文作者承认,“由于本人对猪肉质量标准缺乏全面了解,从而得出这一错误结论。正确结论应为‘南京市此次抽检猪肉全部符合无公害猪肉的标准,61.54%符合绿色猪肉的标准’。”   同时,当事人承认标准引用不当,并对科研中出现的不严谨表示检讨。   南京市场猪肉 符合国家无公害猪肉标准   这一未经证实的微博引起了市民对于猪肉安全的关心。昨天,南京市农委表示,南京市场猪肉符合国家无公害猪肉标准。   据介绍,近年以来,为了有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安全评估,省市农业部门一直组织开展包括猪肉在内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依据国家无公害食品猪肉的质量安全标准,未发现猪肉铅超标现象。
  • 突发!北京某公司实验室发生火灾致4人受伤,其中两人伤势较重
    据北京顺义官微消息,5月3日上午11点10分左右,仁和镇二三产业基地北京六合宁远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层实验室发生火灾,过火面积9平方米,现场明火已扑灭。共有4名实验人员受伤,其中两人轻伤,另外两人伤情较重,已送至顺义区医院全力救治。火灾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不久前多家媒体报道的中南大学一实验室发生事故,也引起了网友关注。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博士生在事故中身体被大面积烧伤,紧急送往ICU进行抢救,医院还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话题永远不过时,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首要任务,实验室化学物品多,部分材料易燃易爆,属于高危区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实验室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化学实验室事故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腐蚀及灼烧事故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话题永远不过时,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首要任务,实验室化学物品多,部分材料易燃易爆,属于高危区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实验室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2、火灾及爆炸事故化学实验室事故大部分都是火灾性事故,主要跟化学实验室的特点有极大的关系。化学实验室存放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多具易燃性,这些物质遇到火源很可能起火燃烧,由于大量使用可挥发性的可燃物质,特别是有机溶剂,也是容易引起火险或火灾的常见事故之一,有机溶剂通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挥发出来的蒸气可以飘移到较远的地方,如果接触到火种,顺着蒸气燃烧,会导致液体着火。爆炸性事故多与火灾性事故相联系,特别是有机化学实验常用的多是一些易爆、易燃的物质或它们的混合物,当这些物质在一定压力和热的作用下突然爆发,造成爆炸。另外也有一些用电设备及线路老化陈旧存在事故隐患,使不慎泄露的易爆易燃物品,遇火引起爆炸。3、中毒事故化学实验室使用的化学药品几乎都有一定的毒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中毒事故。中毒事故一般又可分为两类:慢性中毒和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一般不容易引起重视,很多症状都是要在中毒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出现,通常为几天或者几个月,有的甚至若干年以后。中毒的症状很难察觉,多数为易怒、失眠、记忆力减退、情绪失常等,通常会未老先衰、早逝。急性中毒通常是误食、吸入或是体表吸收到了有毒物质。误食一般是实验者在实验室饮食、利用实验室的冰箱存放食物或离开实验室未及时做好个人卫生。吸入毒害是最常见的吸毒方式,化学实验室的有毒物质可以以气体、蒸气、粉尘、烟雾等形式被吸入,另外还有体表吸入。有毒物质还可以以气体、液体的形式被皮肤吸收,造成皮肤受伤。实验室里的易燃易爆物品需警惕爆炸性药品:迭氮钠、四硝化戊四醇(泰安)、硝化甘油混合炸药(胶质炸药)、三硝基苯酚(苦味酸)、环三次甲基三硝胺(黑索金)。液氮:温度升高或者压强降低可引起爆炸。二氧化碳、氮等,都必须储存在耐压钢瓶中,一旦钢瓶受热,瓶内压力增大,就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易燃易爆气体如氢气、乙炔等烃类气体、煤气和有机蒸气等大量逸入空气, 可引起爆燃。金属钾、钠、白磷遇火都易发生爆炸。遇水易燃:钾、钠、锂、氢化锂、氢化钠、四氢化锂铝、氢化铝钠、磷化钙碳化钙(电石)、碳化铝、钾汞齐、钠汞齐、钾钠合金、镁铝粉等。一些本身容易爆炸的化合物,如硝酸盐类、硝酸酯类、三碘化氮、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乙炔及其重金属盐、重氮盐、叠氮化物、有机过氧化物(如过氧乙醚和过氧酸)等,受热或被敲击时会爆炸。强氧化剂与一些有机化合物接触,如乙醇和浓硝酸混合时会发生猛烈的爆炸反应。任何一起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令人痛心,对于事故原因的调查,对责任方的追责,虽然无法挽回已经发生的悲剧,但对于预防下一次事故的发生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检验检测行业专业媒体,我要测网一直致力于助力检测机构的高效发展。历年来我要测网也开展了多个实验室安全管理系列的网络会议,邀请行业资深专家,讲解和传播实验室安全管理。根据相关专家意见,我要测展示出一些专家关于实验室安全的专业讲解视频,提供给实验人,进行免费学习观看,提高警惕意识,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
  • 汤臣倍健通过CNAS认证 检测结果受国际承认
    近期,汤臣倍健检测中心正式通过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CNAS认证将全面提升汤臣倍健检测中心检验数据的权威性与公正性,检测中心所出具的检测报告可被全球数十个国家与机构相互认可。业界认为,获得CNAS认证体现汤臣倍健的品质保障能力,可夯实汤臣倍健行业领导品牌的品质背书,也是其打造“全球品质,全球品牌”重要保障和措施,将进一步提升其品牌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是国内唯一一家进行实验室认可的权威组织机构、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和亚太地区实验认可合作组织多边互认协议成员。获得其认可,证明企业实验室水平和能力已达到国际标准,有效的保证产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出具的证书或相关报告在签署互认协议的国家或地区内(英、美、德、澳、日等41个国家55个权威性机构)可以被承认,并可消除非关税技术性贸易壁垒,减少重复检测。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专家组在对汤臣倍健检测中心进行最后的现场检查,并对检测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了严格审查后,认为汤臣倍健检测中心的硬件配置及人员素质均达到行内领先的水平,符合CNAS认证要求。
  • 战“疫”,致敬身边的最美水质检测人晒图征集活动来咯~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原本应该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的春节。每天不断跳动的疫情数字让我们触动,而每个义无反顾的举动却给了我们最深的感动。除了每天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外,还有这样一群守护者,TA们义无反顾,默默无闻地穿梭在大街小巷,只为保障医护工作者、病患及广大居民正常的饮水安全。TA们就是我们的供水系统水质检测人员!在疫情期间,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检测工作”。而面对困难,逆行而上、恪尽职守、保障水质安全,就是所有水质检测人员的最赤诚的本心,这时的TA们,拥有最美的模样。大年初二我们在现场,不为别的,职责所在!疫情期间,晒出您或小伙伴与清时捷水质检测仪器一起的“办公照”,并用几句简短的话语告诉我们最打动你的那一瞬间。无论你在哪里,是在实验室或者是在取样点,你都是我们要寻找的“最美水质检测人”。朋友们,赶紧来晒晒你和小伙伴们的办公照吧!让我们看看,你们最美的样子!参与方式及要求1、在此次疫情的水质检测工作期间,晒出您或同伴与清时捷水质检测仪器一起的“办公照片”,并附上一句您当时的感想2、直接发送以下内容到清时捷微信公众号后台“sinsche-com”或邮箱sinsche@sinsche.com:图片+姓名+单位+100字以内照片背后的故事+手机号码3、时间:2020年2月17日-3月15日4、投稿入选作者即可获得话费充值卡一张5、特别说明:我们可能会通过自媒体发布您的照片和故事,如您介意,请提前告知长按关注清时捷公众号微信号 : sinsche-com联系热线:400-66-7869
  • IKA艾卡召集“品质见证人”活动结果揭晓——古老仪器,品质见证
    IKA® 艾卡产品进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初。时至今日,IKA® 产品凭借其真正的德国品质与耐用的骄人特性驰骋中国二十载,为广大用户认可与青睐。产品历久还新,品牌口碑相传。 时值IKA® 中国公司成立11周年之际,IKA® 于2011年推出了召集&ldquo 品质见证人&rdquo 的活动,目的在于找寻IKA® 产品的最早期中国用户,了解那些IKA® &ldquo 古老仪器&rdquo 目前的使用状况,感谢他们来自中国的第一份信任。是他们见证了IKA艾卡® 的品质。 截至2011年12月31日,一共有255名客户参与了我们的活动,他们都是多年使用IKA® 产品的客户。其中37名客户从2001年以前就已开始使用IKA® 产品(已核实),被评为IKA® 的&ldquo 品质见证人&rdquo ,如: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巴斯夫护理化学品(上海)有限公司,芬欧汇川(中国)有限公司,Ashland等等,IKA® 将为他们专递送出&ldquo 品质见证人&rdquo 证书及精美青花瓷礼品。 对于使用IKA® 产品年限最长的5名客户, 他们的产品都是IKA® 的前几代产品(现已换代多次),使用年限已长达15-18年之久;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产品仍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这是客户的骄傲,也是IKA® 的骄傲。 IKA® &ldquo 品质见证人&rdquo 特别使者名单公布如下:(共5名) 公司名称 联系人 古老仪器名称 开始使用时间 使用年限 目前使用状况 西北大学化学系 赵先生 IKA MAG RCT磁力搅拌器 1993年 18年 正常使用 龙口矿业集团梁家煤矿化验室 徐女士 C4000量热仪 1994年 17年 正常使用 中煤能源山东有限公司日照质检中心化验室 王先生 C7000量热仪 1995年 16年 正常使用 朗盛(无锡)化工有限公司 任女士 RET CV 磁力搅拌器 KS125摇床 90年代初 15年 正常使用 石油大学 吴先生 顶置式搅拌器 90年代初 约15年 正常使用 IKA® &ldquo 古老仪器&rdquo 这5名客户将作为IKA® &ldquo 品质见证人&rdquo 特别使者而获得以下礼品: 1) 免费保修IKA® 仪器一年(保修期限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 保修产品为IKA® 现行产品目录的实验室分析仪器;对于我司已停产的换代前产品,我司提供免费人工维护); 2) 赠送IKA® 陶瓷盘面磁力搅拌器C-MAG HS 7一台(实验室用户);或IKA® 量热仪点火丝两包(量热仪用户); 3) 精美青花瓷礼品及证书。 奖品之一 再次感谢广大用户对本活动的热情参与和关注,感谢对IKA® 艾卡的支持和信赖;古老仪器客户是IKA® 品质的见证人, 所有客户都将是IKA® 未来的品质见证人! 我们将在近期联络IKA® &ldquo 品质见证人&rdquo , 并安排礼品发放事宜,咨询电话:020-8221 9930 市场部韦小姐,或发邮件至info@ika.cn。 关于 IKA® ( www.ika.com, www.ikaasia.com ) IKA 集团是实验室前处理, 量热分析, 混合分散工业技术的市场领导者. 磁力搅拌器, 顶置式搅拌器, 分散均质机, 混匀器, 恒温摇床, 研磨机, 旋转蒸发仪, 加热板, 量热仪, 实验室反应釜等相关产品构成了IKA实验室分析的产品线, 而工业技术主要包括用于规模生产的混合设备, 分散乳化设备, 捏合设备, 以及从中试到扩大生产的整套解决方案. 集团总部位于德国南部的Staufen, 在美国,中国, 印度, 马来西亚, 日本, 巴西等国家都设有分公司. IKA成立于1910年,IKA集团现在可以自豪地回顾过去100年的历史。
  • 利用仪器化划入表征材料的断裂韧度
    仪器化划入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测试各种材料(包括硬的合金、陶瓷、金属、岩石[1]和软的高分子聚合物、碱硅酸盐凝胶[2]等)的断裂韧度(跨越两个数量级)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巨大应用前景,尤其是评估微米级材料或多尺度复合材料(比如碎屑-橡胶混凝土[3]、再生混凝土[4]、水泥[5]、页岩[1, 6, 7],骨头[8]、功能梯度和复合涂层[9])的断裂性能,其诸多优势包括:结果与传统方法(比如单边缺口试样的三点弯曲、紧凑拉伸)测量值一致;重复性好;材料体积小;设备操作、数据分析简单;近乎无损检测(微米级划入测试划入深度一般在十几微米);尤其是试样制备简单,不需要预制缺口或裂纹;测试成本和周期都大大减小[10]。仪器化划入过程的实物图和示意图见图 1[11]。在仪器化划入过程中,利用侧向力和压入深度可以计算出材料的断裂韧度。仪器化划入表征断裂韧度主要有两种理论:一种是线弹性断裂力学(linear elastic fracture mechanics or LEFM);另一种是能量尺寸效应理论(microscopic energetic size effect laws or ESEL)。理论都是假设在压头前端存在沿水平扩展的裂纹,见图 2[12]。这种裂纹模式在直刚刀压头划入石蜡的实验中体现得最好,见图 3[13]。对于直压头:三维裂纹的横截面是长方形。能量释放率可以由J-积分计算,再结合断裂准则,即可以建立利用侧向力和压入深度计算断裂韧度的关系式。图 1 仪器化划入测试实物图及示意图:(a)直钢刀压头划入石蜡;(b)倾斜直钢刀压头划入测试示意图;(c)Rockwell C压头划入薄膜材料;(d)轴对称压头划入示意图(压入深度d,压头尖端圆角半径R,侧向力FT,划痕方向x)图 2 利用轴对称压头划入过程的侧视图(左图)和正视图(右图)。x 是划痕方向,FT 是水平侧向力,FV 是竖直正压力,d 是压入深度,n 是压头与材料接触界面朝材料外侧的单位法向,A 是承载侧向力的面积投影,p 是压头与材料接触界面的周长图 3 石蜡在直钢刀压头仪器化划入过程中压头前端水平扩展的裂纹:(a)实验结果;(b)理想的裂纹形状示意图(具有长方形横截面的三维裂纹,需要裂纹长度l、刀具宽度w、压入深度d 三个尺寸表征)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分析方法,断裂韧度Kc 可以通过拟合仪器化划入的实验数据获得[10, 14-19]:其中Λ=A/(2P)是名义长度,p 和A 分别是周长和水平投影面积(见图 2),都是压入深度d 的函数[12]。利用线弹性断裂力学可以直接计算出断裂韧度Kc已知压头几何形状可以得到p(d)和A(d),f=2p(d)A(d) 即压头形状函数:对于圆锥压头,f 与d3 成正比;对于圆球压头,f 与d2 成正比。图 4是利用Rockwell C压头划入钢材的结果[20]。示意图见图 4(a)。在划入过程中,施加线性增大的正压力FV,如图 4(b),同时记录侧向力FT 和压入深度d。数据与划痕残余形貌一一对应,形貌见图 4(c),并且可以利用声发射分析断裂过程,如图 4(d)。图 4 利用圆锥压头分析钢材料的断裂韧度:(a)圆锥压头仪器化划入过程示意图(划痕方向沿X 轴,FV 和FT 分别是正压力和侧向力);(b)划入过程中在施加线性加载的正压力的同时记录侧向力;(c)划痕残余形貌;(d)侧向力和压入深度的关系(左轴)和声发射(右轴)当圆锥部分起主导作用时,FT/d3/2趋近于一条水平线,这说明划入过程由断裂机制控制,声发射信号也直接验证了断裂的发生。可见,利用划入方法测试材料的断裂韧度需要适合的加载条件,只有当载荷足够大,断裂机制占主导时才能应用线弹性断裂力学的公式计算断裂韧度,但是过大的载荷会产生很多扩展方向不同的裂纹,使得只有一条裂纹扩展的假设不成立。声发射信号是确定断裂发生的有效手段,可以用于区分断裂的程度(剧烈的断裂会使得声发射信号饱和),寻找适合的加载力范围。FT/d3/2一直在波动,这种锯齿状数据是切削的典型特征,与传统测试(比如紧凑拉伸中只有一个裂纹产生)明显不同,划入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裂纹,所以有必要对平稳段的数据取平均[21]。仪器化划入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各种材料的断裂韧度表征[22, 23],比如:高分子材料(聚碳酸酯PC[18]、改性石墨烯添加的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24])、玻璃(熔融石英硅[25]、K9玻璃[26])、金属(紫铜[27, 28])、半导体材料(单晶硅和碳化硅[29])等。表 1比较了部分材料的仪器化划入测试结果与传统方法测试结果,划入法测试与传统方法测试结果大体一致,差异很有可能是由于材料的各向异性和不均匀造成的,因为划入法表征的是表面微观区域的力学性能,传统方法测试的是宏观力学性能。所以划入法可以表征材料断裂韧度的分布,适合于异质复合材料各组织以及界面的力学性能表征,研究不同尺度结构的断裂性能,这些都是先进材料及微纳米器件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测试表征技术,尤其在表面微观力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表 1 利用仪器化划入方法表征各种材料的断裂韧度(MPa• m1/2)压头(形状尺寸)及方法材料(牌号):划入法测的断裂韧度(传统方法测试值)单位(国家)[参考文献]Rockwell C压头(2θ=120°,R=200 μm),线弹性断裂力学铝合金(AA 2024):34.4±3 (32~37)热塑性聚合物(Delrin Grade 150):2.5±0.2 (2.9±0.5)麻省理工学院(美国)[20] Rockwell C 压头(2θ=120°,R=200 μm),线弹性断裂力学钠钙玻璃:0.71±0.03 (0.70)耐热高硼硅玻璃:0.68±0.02 (0.63)热塑性聚合物(Delrin 150E) :2.75±0.05 (2.8)热塑聚碳酸酯:2.76±0.02 (2.69)铝合金(2024-T4/T351) :28.8±1.3 (26~37)AISI-1045:62.2±2.6 (50)AISI-1144:62.2±2.6 (57~67)Titanium 6Al-4V:77.0±3.4 (75)麻省理工学院(美国)[22]直钢刀压头,线弹性断裂力学(LEFM)和能量尺寸效应方法(ESEL)石蜡:0.14 (0.15)水泥:0.66~0.67 (0.62-0.66)侏罗纪石灰岩:0.56 (ESEL), 0.34 (LEFM)A-51w:0.82 (ESEL), 0.81 (LEFM)B-4w:0.74 (ESEL), 0.72 (LEFM)B-12w:0.78 (ESEL), 0.78 (LEFM)麻省理工学院(美国)西北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美国)[21]直钢刀压头、Rockwell C线弹性断裂力学水泥(直钢刀压头):0.66±0.05 (0.67)钢材(Rockwell C压头):40±0.2 (50)麻省理工学院(美国)[11]直钢刀压头能量尺寸效应方法水泥:0.66(0.65~0.67)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美国)[23]Rockwell C压头线弹性断裂力学(LEFM)和能量尺寸效应方法(ESEL)塑料(Delrin):3.26 (LEFM),2.85 (ESEL)聚碳酸酯(Lexan):2.87 (LEFM),2.38 (ESEL)熔融石英硅:0.96 (LEFM),0.96 (ESEL)传统测试结果:塑料(2.8)、聚碳酸酯(2.2)、熔融石英硅(0.8)科罗拉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28]Rockwell C压头能量尺寸效应方法聚缩醛 :3.16 (2.8)石蜡:0.14 (0.14)聚碳酸酯(Lexan 934):2.8 (2.69)铝:32.53 (32)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美国)[40]圆球压头线弹性断裂力学熔融石英硅:0.7 (0.68~0.75)K9玻璃:0.85 (0.82)福州大学(中国)[45,46]Rockwell C压头线弹性断裂力学聚碳酸酯:2.3 (2.2)福州大学(中国)[43]作者简介刘明,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州大学旗山学者海外人才、福建省高层次境外引进C类人才,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方法分技术委员会金属材料微试样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工作组(SAC/TC183/SC4/WG1)委员、ISO 14577系列国际标准制修订国内工作组成员。1985年出生于哈尔滨市,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硕士,肯塔基大学(美国)博士,法国巴黎高科矿业工程师学校材料研究所博士后、华盛顿州立大学(美国)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微观力学及仪器化压入划入测试方法。作者邮箱:mingliu@fzu.edu.cn 参考文献[1] A.-T. Akono, P. Kabir, Microscopic fra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gas shale via scratch testing,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78 (2016) 86-92.[2] C.V. Johnson, J. Chen, N.P. Hasparyk, P.J.M. Monteiro, A.T. Akono, Fracture properties of the alkali silicate gel using microscopic scratch testing,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 79 (2017) 71-75.[3] A.-T. Akono, J. Chen, S. Kaewunruen, Friction and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ed crumb-rubber concrete at microscopic lengthscale,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175 (2018) 735-745.[4] A.-T. Akono, J. Chen, M. Zhan, S.P. Shah, Basic creep and fracture response of fine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66 (2021) 121107.[5] J. Liu, Q. Zeng, S. Xu, The state-of-art in characterizing the micro/nan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via scratch test,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54 (2020) 119255.[6] M.H. Hubler, F.-J. Ulm, Size-Effect Law for Scratch Tests of Axisymmetric Shape, Journal of EngineeringMechanics, 142 (2016).[7] A.-T. Akono, Energetic Size Effect Law at the Microscopic Scale: Application to Progressive-Load Scratch Testing, Journal of Nanomechanics and Micromechanics, 6 (2016) 04016001.[8] A. Kataruka, K. Mendu, O. Okeoghene, J. Puthuvelil, A.-T. Akono, Microscopic assessment of bone toughness using scratch tests, Bone Reports, 6 (2017) 17-25.[9] H. Farnoush, J. Aghazadeh Mohandesi, H. Cimenoglu, Micro-scratch and corrosion behavior of functionally graded HA-TiO2 nanostructured composite coatings fabricated by electrophoretic deposition, J Mech Behav Biomed Mater, 46 (2015) 31-40.[10] A.T. Akono, N.X. Randall, F.J. Ulm,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the fracture toughness via microscratch tests: Application to polymers, ceramics, and metals, J. Mater. Res., 27 (2012) 485-493.[11] A.-T. Akono, F.-J. Ulm, An improved technique for characterizing the fracture toughness via scratch test experiments, Wear, 313 (2014) 117-124.[12] A.T. Akono, F.J. Ulm, Fracture scaling relations for scratch tests of axisymmetric shape, J. Mech. Phys. Solids, 60 (2012) 379-390.[13] A.-T. Akono, F.-J. Ulm, Z.P. Bažant, Discussion: Strength-to-fracture scaling in scratching, Eng. Fract. Mech., 119 (2014) 21-28.[14] G.I. Barenblatt,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equilibrium cracks in brittle fracture, in: H.L. Dryden, T. von Kármán, G. Kuerti, F.H. van den Dungen, L. Howarth (Eds.) Advances in Applied Mechanics, Elsevier, 1962, pp. 55-129.[15] H.M. Hubler, F.-J. Ulm, Size-effect law for scratch tests of axisymmetric shape, J. Eng. Mech., 142 (2016) 04016094.[16] A.-T. Akono, Energetic size effect law at the microscopic scale: Application to progressive-load scratch testing, J. Nanomech. Micromech., 6 (2016) 04016001.[17] D. Zhang, Y. Sun, C. Gao, M. Liu, Measurement of fracture toughness of copper via constant-load microscratch with a spherical indenter, Wear, 444–445 (2019) 203158.[18] M. Liu, S. Yang, C. Gao, Scratch behavior of polycarbonate by Rockwell C diamond indenter under progressive loading, Polymer Testing, 90 (2020) 106643.[19] M. Liu, Microscratch of copper by a Rockwell C diamond indenter under a constant load, Nanotechnol. Precis. Eng., 4 (2021) 033003.[20] A.T. Akono, P.M. Reis, F.J. Ulm, Scratching as a Fracture Process: From Butter to Steel, Phys. Rev. Lett., 106 (2011) 204302.[21] A.-T. Akono, G.A. Bouché, Rebuttal: Shallow and deep scratch tests as powerful alternatives to assess the fracture properties of quasi-brittle materials, Eng. Fract. Mech., 158 (2016) 23-38.[22] 刘明, 李烁, 高诚辉, 利用圆锥压头微米划痕测试材料断裂韧性, 摩擦学学报, 39 (2019) 556-564.[23] 刘明, 李烁, 高诚辉, 利用微米划痕研究TiN涂层的失效机理, 计量学报, 41 (2020) 696-703.[24] S. Li, J. Zhang, M. Liu, R. Wang, L. Wu, Influence of polyethyleneimine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on tribological behavior of epoxy composite, Polymer Bulletin, (2020).[25] M. Liu, Q. Zheng, C. Gao, Sliding of a diamond sphere on fused silica under ramping load, Materials Today Communications, 25 (2020) 101684.[26] M. Liu, J. Wu, C. Gao, Sliding of a diamond sphere on K9 glass under progressive load, 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526 (2019) 119711.[27] D. Zhang, Y. Sun, C. Gao, M. Liu, Measurement of fracture toughness of copper via constant-load microscratch with a spherical indenter,Wear, 444-445 (2020) 203158.[28] C. Gao, M. Liu, Effects of normal load on the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by microscratch test of copper with a spherical indenter, Tribology Letters, 67 (2019) 8.[29] 刘明, 侯冬杨, 高诚辉, 利用维氏和玻氏压头表征半导体材料断裂韧性, 力学学报, 53 (2021) 413-423.
  • 首届数字人开发者大会在京成功举办,数字人产业蓄势待发
    12月3日,2020 DHDC首届数字人开发者大会在北京黑糖盒子艺术中心圆满落幕。首届数字人行业盛会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化办公室信息化发展局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中国信息通信院、浦发银行以及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主办,凌云光技术协办。现场300多位数字人行业权威专家及企业代表等出席大会,来自谷歌、迪士尼、浦发、清华大学、魔珐科技、原力动画、凌云光等数十位行业大咖通过线上和线下发表精彩演讲,就企业前沿技术、新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热点问题做了分享和探讨。大会伊始,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产业处处长张宇蕾、原国家广电部副部长何栋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务会成员姜文波、浦发银行总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万化、凌云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毅等嘉宾就大会分别发表了致辞。领导嘉宾致辞(左上: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产业处处长张宇蕾;右上:原国家广电部副部长何栋材;左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务会成员姜文波;右下:浦发银行总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万化)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9月份在现场见证了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数字人工作委员会的正式成立,此次大会他也通过视频形式对数字人大会表达了祝贺,他提到,未来,要让数字人进一步成为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会希望数字人不只是形象像人,更希望他能像人一样聪明,一样智慧,一样能善解人意。随着数字人开发者们的加入,数字人技术将会迎来全新变化,在各个产业领域的应用也会稳步快速向前发展!凌云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毅凌云光董事长姚毅博士在致辞中讲到:参与推动的数字人产业,是要创造虚拟数字人类,服务于更多服务产业,在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去满足人类更高层的精神需求。凌云公司在十年前就开始设立立体视觉业务方向,针对数字人应用打造了端到端的全栈式数字人制作方案ChongMing系列产品,并成功应用于中影、腾讯、网易、诺华、虎牙等大型影视游戏直播制作公司。数字人开源计划意义重大AI+数字人的解放了生产力,如果AI是“引擎”,数据就是“燃料”。凌云光技术副总裁杨艺提到:目前国内开源数据库数量少、规模小、持续更新动力不足,中小规模开发者很难拥有大算力支持,国内AI+数字人急需建立安全、稳定、的开源生态社区,设立标准规范、开放服务平台,为行业应用和开发者构建平台。宣讲过后,大会就数字人开源启动及数字人测评工作启动举行了仪式。数字人开源计划暨标准测评启动仪式凌云光新品AI Motion公开亮相凌云光新品AI Motion在本次大会公开亮相,AI Motion是凌云光自主研发的多视点智能无标记点多人运动捕捉系统。相比于传统的光学运动捕捉,AI Motion完全基于自然视频图像,运动捕捉演员可完全摆脱穿戴设备的束缚,表演动作更加舒适流畅。AI Motion采用凌云光与清华大学新科研成果,充分利用多视点4D信息进行全局优化,从而实现单场景多人交互动作的准确跟踪。可广泛应用于无人售货市、VR/AR游戏、远程全息通讯、虚拟主播、人机交互、医疗监护等领域。凌云光技术新产品体验区关注数字人产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本次大会的重要主题,也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习总书记在亚太经合会议时指出,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数字人技术发展,未来数据载体将进化为形象更加生动、知识更加丰富,交互更加智能的数字人,数字人这个融合了数字和创新的新兴事物在数字经济中扮演越来越多的角色,同时,对虚拟数字人技术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此次DHDC数字人开发者大会从数字人新产品、新业态、新技术、新应用等多方面展开了分享。在现有的数字人技术基础上,不断的突破提高,把数字人技术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从而满足更多复杂的应用,解决更多行业难题,是众多数字人共同努力追求的目标,同时凌云光也会将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技术相结合进行研究,推动数字人技术不断发展。
  • 吴征镒:植物“活字典”——2007年度获奖人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那么吴征镒一定是其中一个。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吴征镒也是其中一个。   吴征镒,这位一生与草木打交道的科学家,凭借他对我国和世界植物学研究的杰出贡献,在92岁高龄之际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结缘草木   见到吴征镒是在他位于昆明的家中。身体的原因让这位92岁的老人几乎已经足不出户。   吴征镒家所在的这个居民小区草木扶疏,很多人家的阳台上都种了漂亮的花草。可这位一生研究植物的科学家家里却什么植物也没有种。   那些花草树叶都清清楚楚地记在他的脑子里、心里。   “现在我的身体不行了,做不了什么事情了。我搞了一辈子植物学研究,仍感到学无止境。”这位老科学家说。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句古话说的是要尽力探索草木的本源。吴征镒院士曾亲笔书写了这八个字,刻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球场边的一块石头上。   他经常对年轻人讲述这八个字的意义,这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吴征镒和植物打交道,第一位启蒙老师竟是家里的后花园。那时才五六岁的他最爱去花园里玩耍,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让他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长大些开始读书了,吴征镒最爱读的书是家里收藏的一本清代人撰写的《植物名实图考》。他对着这本书的图谱,去花园里认识那些以前叫不上名字的花草,乐在其中。   人们哪会想到,就是这个小时候喜欢琢磨花花草草的孩子,后来竟成了中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大植物学家。   从懵懂孩童到耄耋老者,吴征镒一辈子沉浸在他钟爱的植物学研究中,践行着“极命草木”的精神。   他参与组织领导《中国植物志》的编纂,为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建立了户口本。他在这部历时45年完成的植物学巨著中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完成了全套著作2/3以上的编研任务,并重点完成了一些大科、难科的研究。   在七十多年的植物分类研究中,他定名和参与定名的植物分类群有1766个,涵盖94科334属,是中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以他为代表的三代中国植物分类学家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人命名的历史。   他全面而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种子植物的组成和来龙去脉问题,提出了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等创新观点。他对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及其历史来源的论述,是植物学、生态学领域的经典篇目。   他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提出了诸多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设想和建议。1956年他率先向国家提出在中国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建议,提出了在云南建立24个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具体方案。1999年,他又提出了建立国家“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设想……   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1983年,吴征镒到英国考察,来到大英博物馆。英国人安排请中国植物学家鉴定清朝时期驻华的英国大使在中国采集的一些至今未能鉴定的标本。   吴征镒用放大镜认真观察了标本,然后用流利的英语说出了每一种植物的拉丁学名,它们的科、属、种、地理分布、曾经记录过的文献、资源开发的意义等等。他对植物研究的精深和超群的记忆力,令英国人赞叹不已。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所长李德铢告诉记者,由于对植物研究的深厚功底和广博知识,吴征镒被称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这样的赞誉来自于吴征镒对植物学研究的热爱和数十年的潜心积累。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还是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艰难,或是在动荡的“文革”时期,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植物学研究。   在西南联大任职期间,他在茅草房里创建了一间用破木箱和洋油筒建成的植物标本室,这个极为简陋的标本室竟然拥有两万多号标本 他在云南进行了大量的科考调查,和几个年轻教师一起在昆明郊区的一个土地庙里自画自刻自印,历时3年,出版了石印版的《滇南本草图谱》。   他还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抄录和整理了我国高等植物各种属的文献记载,以及这些植物的分布,完成了一套3万多张的中国植物卡片,成为后来《中国植物志》最基本的资料之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在“牛棚”中完成了《新华本草纲要》的初稿,对当时中草药名物混乱的情况进行了大量校订,为我国中草药的规范化、科学化和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他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植物学家之一,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方的植物有着广博知识的真正学者。”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这样评价吴征镒。   “摔跤冠军”   与很多科学研究一样,植物学研究离不开野外考察。吴征镒以花甲之龄,仍一次次到西藏、新疆等地考察。喜马拉雅山的雪峰上留下了他的足迹,塔什库尔干沙漠里的仙人掌与他说着只有他才懂的语言。   植物王国云南更是吴征镒考察最频繁的地区。每逢雨季,云南的红土地让这位植物学家可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吴征镒长了一双平脚板,走路不稳,经常摔跟头。   “大家给他送了个雅号叫‘摔跤冠军’,但是他满不在乎,因为摔跤还给他带来过意外收获。”昆明植物所原所长周俊院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在文山考察,吴征镒在密林中摔了一跤,当他坐在地上的时候发现了一棵白色寄生植物,仔细一看就认出是“锡杖兰”,这是中国植物分布的新记录。   在考察的基础上,吴征镒主编完成了《西藏植物志》《云南植物志》等地区植物志,还主持或参与了《中国种子植物数据库》《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等编写工作。这些积累和研究为现在生物多样性、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学等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国际植物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吴征镒先后参加和主持了《全国植被区划》《中国植被》《中国植物志》等大型专著的编写工作。他总是自己做最基础的工作,从野外考察,到写出名录,再带领大家分科分属编写。除了植物的名称,科、属、种,定名人,发表日期,分布区及用途外,他还详细描述历代植物文献中的记载,一丝不苟。“在担任《中国植物志》主编的时候,凡是他看过的稿子,他都要仔细审核校对,在稿子上密密麻麻地修改,有时候审稿的意见比稿子本身字数还多。”昆明植物所副所长刘吉开说,他不用查阅任何工具书,总能给每一篇稿子把好关。   和吴征镒一起工作过的人都说,吴老是真正“沉在下面”做学问的科学家。他经常告诫年轻人不要总是“浮在上面”,要踏踏实实做学问。   壮心不已   直到耄耋之年,吴征镒仍在关注着我国植物学研究的动态,与国内外有关植物学家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与身边的助手、学生交流信息。   “这一年多来,他的眼睛不行了,耳朵背,行动不便,但他仍坚持每天工作3个小时。”他的秘书杨云珊说。   2003年、2004年、2006年,吴征镒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了三部共计430余万字的专著 2006年,他率领弟子着手整理研究我国清代植物学专著《植物名实图考》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开启了我国植物考据学研究的新篇 2007年,他在91岁高龄的时候应邀出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主编。   “吴老为《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编撰做了很多铺路搭桥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在他的指导下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工作。” 吴征镒的助手吕春朝说。   由于编撰大典要在上万本古籍中寻找与生物学有关的资料,吴征镒凭借数十年的积累列出了1300多种有价值的参考书目。他还凭惊人的记忆力,对史籍中提到的各种植物进行正本清源,并一一标注了拉丁文学名。   当得知自己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时候,这位一生淡泊名利的老科学家说:“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协力做的居多,今天个人得到国家如此重大的褒奖,我只能尽有生之力,多带一些年轻人,带他们走到科学研究的正路上。我的能力有限,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后来居上,我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大家做垫脚石。”   92岁的吴征镒,爱着每一片绿叶,他的生命之树也因此而常青!   吴征镒院士 简介   植物学家。原籍江苏仪征,生于江西九江。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论证了我国植物区系的三大历史来源和15种地理成分,提出了北纬20° -40° 间的中国南部、西南部是古南大陆、古北大陆和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地区的观点 主编的200万字《中国植被》是植物学有关学科及农、林、牧业生产的一部重要科学资料 组织领导了全国,特别是云南植物资源的调查,并指出植物的有用物质的形成和植物种原分布区及形成历史有一定相关性 主编了若干全国性和地区性植物志。最近,提出了“东亚植物区”的概念,认为是一最古老的植物区 还提出了被子植物起源“多系—多期—多域”的理论。
  • 利用维氏硬度压痕裂纹表征材料的断裂韧度
    可以利用维氏硬度压痕裂纹计算材料的断裂韧度,尤其适合表征硬脆材料的断裂性能。学者提出了很多半经验半定量的关系式。裂纹主要有巴氏(Palmqvist或径向)和中位(Median)裂纹两种形式,有些公式适用于特定的裂纹形式,有些公式对两种(Both)裂纹形式都适用。微米硬度实验设备简单,测试方便,分析直接,不仅在工程实践中有广泛应用,也是评估材料断裂韧度的有效工具。断裂韧度作为衡量材料抵抗裂纹扩展能力的力学性能指标通常用临界应力强度因子KⅠC表示,单位为MPam0.5。字母K为应力场强度因子,反映的是裂纹尖端区域应力场强弱;字母C指的是裂纹扩展的临界情况;下标罗马数字Ⅰ是指裂纹扩展形式为张开型,脆性材料的裂纹扩展类型为Ⅰ型。测量材料KⅠC的方法主要有:山形切口梁法(C. N. B)、单边预裂梁法(S. E. P. B)、表面弯曲裂纹法(S. C. F)、单边切口梁法(S. E. N. B)、单边V形切口梁法(S. E. V. N. B)、短V形切口杆法(S. R)、双扭法(D. T)、双悬臂梁法(D. C. B)、微米划痕法、纳米压痕法和维氏压痕法等。S. R、D. C. B和S. E. P. B法的测试试样难生产、成本高,难以广泛使用;S. E. N. B、S. E. V. N. B和C. N. B法加工试样缺口较困难;D. T法试件的几何尺寸会对测量值产生影响;S. C. F法必须要去除足够深度的表面层来消除残余应力场,才能保证KⅠC不被高估;微米划痕法需要考虑压头的磨损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而压痕法具有制备试样简单、测试效率高、以及综合成本低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表征陶瓷材料、硬质合金和玻璃材料的断裂韧度。虽然基于Griffith-Irwin平衡断裂力学的压痕法可以反映材料断裂的特征,有效表征材料的断裂韧度,但是使用压痕法确定KⅠC仍然存在不足,依然有争论,比如:诸多半经验半定量的公式在实际应用中受到裂纹模式(径向,中位,横向等)多样复杂的影响,计算的KⅠC结果不可靠;不适用于低泊松比的材料。如何根据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压头选择适合的公式和载荷,是当前利用压痕裂纹法表征材料断裂韧度亟需解决的问题。各种依据维氏硬度压痕裂纹长度计算断裂韧度的表达式列于表1,对于不同的裂纹模式有不同的表达式。裂纹主要有两种类型,见图1:一种是基于半椭圆型的中位裂纹(Median crack);另一种是基于半月状的巴氏裂纹(Palmqvist crack)或径向裂纹(Radial crack)。可以基于曲线拟合的方法得到同时适用于两种(Both)裂纹模式的表达式。典型硬脆材料的压痕裂纹见图2,需要测量压痕的接触半径a和裂纹长度c,可以计算得到l=c-a。维氏硬度HV可以由载荷F除以残余压痕面积AV得到:式中,AV考虑了压痕的倾斜表面(sin68°可以由压头形状获得),而不是压痕的投影面积;d (= 2a) 是压痕两个对角线长度的平均值;当F和d的单位分别是mN和μm时,维氏硬度的单位是GPa。值得注意的是工程上使用的维氏硬度没有单位,而且相关标准里面也没有单位,这不利于各种测试方法的比较,无法有效服务于科学研究。可见,即使维氏硬度如此基础、简单、成熟,仍然有待进一步发展。由于仪器化压入的兴起,压入硬度HIT是根据投影面积定义,并且努氏硬度HK也是根据投影面积计算,传统的维氏硬度HV可以通过投影面积转换成梅氏硬度(Meyer hardness)HMV(=2F/d2), 便于各种硬度之间的比较。表1中的维氏硬度HV也可以转换成HMV。表 1 利用维氏硬度HV计算材料的断裂韧度Kc[1]注: ϕ = 3, β2 = 0.059[15], Φ = -1.59-0.34ξ-2.02ξ2+11.23ξ3-24.97ξ4+16.32ξ5, ξ = lg(c/a). E是材料的弹性模量. Hv可以在每个载荷下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某一载荷下的Hv.图 1 维氏硬度压痕裂纹模式示意图图 2 典型硬脆材料的维氏硬度压痕裂纹[1, 15, 16]作者简介刘明,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方法分技术委员会金属材料微试样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工作组(SAC/TC183/SC4/WG1)委员,ISO 14577系列国际标准制修订国内工作组成员。1985年出生于哈尔滨市,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硕士,2012年12月获肯塔基大学(美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法国巴黎高科矿业工程师学校材料研究所博士后,华盛顿州立大学(美国)博士后。2015年4月入职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机械设计系力学教研室,获评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州大学旗山学者海外人才、福建省高层次境外引进C类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微观力学及仪器化压入划入测试方法。作者邮箱:mingliu@fzu.edu.cn QQ:290716672 微信:hasanzhong参考文献[1] M. Liu, D. Hou, Y. Wang, G. Lakshminarayana, Micr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Dy3+ ion-doped (Lu Y1-x)3Al5O12 (x = 0, 1/3, 1/2) single crystals by indentation and scratch tests, Ceramics International, 49 (2023) 4482-4504.[2] K. Niihara, A fracture mechanics analysis of indentation-induced Palmqvist crack in ceramics, J. Mater. Sci. Lett., 2 (1983) 221-223.[3] Z. Laiqi, H. Yongan, H. Lei, L. Jun-pin, Determination of empirical equation of fracture toughness for Mo5SiB2 alloy by indentation method, Trans. Mater. Heat Treat., 38 (2017) 178-183.[4] M. Laugier, New formula for indentation toughness in ceramics, J. Mater. Sci. Lett., 6 (1987) 355-356.[5] D. Shetty, I. Wright, P. Mincer, A. Clauer, Indentation fracture of WC-Co cermets, J. Mater. Sci., 20 (1985) 1873-1882.[6] B.R. Lawn, M. Swain, Microfracture beneath point indentations in brittle solids, J. Mater. Sci., 10 (1975) 113-122.[7] K. Tanaka, Elastic/plastic indentation hardness and indentation fracture toughness: the inclusion core model, J. Mater. Sci., 22 (1987) 1501-1508.[8] B.R. Lawn, E.R. Fuller, Equilibrium penny-like cracks in indentation fracture, J. Mater. Sci., 10 (1975) 2016-2024.[9] A.G. EVans, E.A. Charles, Fracture toughness determinations by indentation, J. Am. Ceram. Soc., 59 (1976) 371-372.[10] K. Niihara, R. Morena, D. Hasselman, Evaluation of KIc of brittle solids by the indentation method with low crack-to-indent ratios, J. Mater. Sci. Lett., 1 (1982) 13-16.[11] G. Anstis, P. Chantikul, B.R. Lawn, D. Marshall,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indentation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fracture toughness: I, direct crack measurements, J. Am. Ceram. Soc., 64 (1981) 533-538.[12] C. Terzioglu, Investigation of som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Gd added Bi-2223 superconductors, J. Alloys Compd., 509 (2011) 87-93.[13] J. Lankford, Indentation microfracture in the Palmqvist crack regime: implications for fracture toughness evaluation by the indentation method, J. Mater. Sci. Lett., 1 (1982) 493-495.[14] J.E. Blendell, The origins of internal stresses in polycrystalline Al2O3 and their effect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79, pp. 1-47.[15] M. Liu, Z. Xu, R. Fu, Micromechanical and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BaO-Sm2O3–5TiO2 ceramic with addition of Al2O3, Ceramics International, 48 (2022) 992-1005.[16] 刘明, 侯冬杨, 高诚辉, 利用维氏和玻氏压头表征半导体材料断裂韧性, 力学学报, 53 (2021) 413-423.
  • 安捷伦首席财政官出任另一公司董事
    楼氏电子22日宣布任命Didier Hirsch为其董事会成员,即日起生效。Didier Hirsch将在2015年5月5日举行的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行使选举权。Didier Hirsch还将在审计委员会以及治理和提名委员会任职。   &ldquo 无论从董事会组成还是楼氏电子的商业目标考虑,Didier都是杰出的合适人选。在高要求高竞争的环境中,Didier拥有丰富的国际技术经验。&rdquo 楼氏电子董事长Jean-Pierre Ergas说。&ldquo Didier在财务管理、商业战略、改善运营方面的经验都将是我们的财富。&rdquo   Hirsch先生从2010年开始担任安捷伦科技的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他自安捷伦成立之初即开始在安捷伦担任财务职位。2007年11月至2010年7月担任首席会计师,2010年4月至2010年7月担任首席财务官,为其过渡期,2010年7月正式担任现任职务。Hirsch先生还是罗技国际和美国国际整流器公司的董事。
  • 记王振义院士: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
    王振义:   1924年11月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兴化。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您的工作不仅指出应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治疗一种特异的疾病,而且更新了可以应用单一药物通过诱导分化治疗癌症的概念。”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2001届毕业典礼上,校长乔治鲁普这样评价王振义。在这次仪式上,王振义获得该校荣誉科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对于当时已77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振义来说,他为自己能代表祖国前去大洋彼岸领奖而自豪,但他更愿意看到台下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一群群朝气蓬勃的毕业生,期待着他们能成长为更成功、更优秀的科学家。   在王老的客厅里挂着一幅《清贫的牡丹》。“我认为这幅画表达的是清静向上的意思,做人要有不断攀高的雄心,但又要有一种正确对待荣誉和自我约束的要求和力量,对名利看得很淡,对事业看得很重,这是出于对生命的珍惜。我相信做人最本质的东西: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这位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名噪全球血液学领域的学者对于所获得的荣誉,喜欢用一幅画来简单诠释。   这印证了王振义为学、为人、为医、为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揭示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医学科学家的成功之道。   从医的理想起源于家庭教育和刨根问底的天性   王振义1924年11月30日出生在上海,祖籍江苏兴化。他自幼勤奋好学,刨根问底的天性在孩童时代显露无疑,凡事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在8个孩子中,排行老三的他是个很好学也很会玩的孩子,因此严厉的父亲对他责备甚少,由于学习成绩优秀,父亲的“戒尺”从没落在他手心。溜冰、“造房子”、打“墙球”,这些孩提时代的游戏,他样样喜欢 毽子从来都是他亲手制作的,踢起来更是得心应手 打乒乓球是他最热衷的,工作后在当时的广慈医院还拿过乒乓球比赛第一名。   在王振义7岁那年,祖母不幸患了伤寒,病势凶险,虽然请到了一位沪上知名的医生前来诊治,但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祖母最终还是未能得到救治。父亲是由祖母一人抚养长大的,自然是悲痛欲绝,从此也寄希望于子女中有一人能够从医,对家人有所照顾。   祖母是王振义最爱的老人,当时只有7岁的王振义已经在思考:“为什么这个病不能治呢?怎么会得这个病呢?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一个接一个的问号,在王振义心中链接成一种对医学知识探求的渴望和从医的萌动。   王振义的幼年及青少年时代也是祖国饱受外国列强欺凌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只有奋发读书,有了技术才能救国”的思想也在他脑海中形成。父母的家教很严,他们教育子女要做一个正直、有一技之长、对社会有用的人。   殷实的家境允许王振义从小学一直念完大学,1936年他毕业于上海法租界所办的萨坡赛小学(现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1937至1942年在震旦大学附属中学念完中学,1942年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在“医生是一份崇高职业”的思想及家庭支持的情况下,王振义选择了攻读医科。   挑战疑难疾病屡获佳绩   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优异,被留任广慈医院(瑞金医院的前身)住院医师。1952年,上海第二医学院成立,口腔系就设在广慈医院。1953年广慈医院的内科已分专业,他从事血液病的诊治工作。   王振义发现不少口腔病患者小手术后(如拔牙)出血不止,原因不明,一般止血疗法无效。为此,王振义搜阅大量文献,并了解到国外有同类病案的报道。这种被称为“轻型血友病A”的病人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水平为正常的5%~25%,平时并不出血,小手术后出血不止,一般实验室检验无法发现,需要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此外,鉴别血友病类型(A或B)也只有依靠这种试验。但做该试验时,需要将硅胶涂在玻璃管壁上,当时国内无此材料。一向喜欢钻研的他用石蜡代替硅胶,成功地在国内首先确立了检测方法,并做出血友病A、B的分型及其轻型的诊断,解决了这种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这一论文先后在1956~1959年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中文、外文版)及《中华内科》等杂志上。1956年,鉴于国内缺少一本有关出血性疾病的参考书,他与夫人合译由Stefanini编写的《出血性疾病》一书,1958年由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是当时国内在这方面唯一可供参阅的书籍。   将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用于临床是王振义孜孜不倦的追求。1979年他与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教授张天仁合作,由邵慧珍等具体操作,在国内首先提纯因子Ⅷ相关抗原(即vW因子),并制成抗血清应用于临床,在国内推动了血管性血友病(vWD)和血友病携带者等的研究,有关论文发表在《中华血液学》杂志上,1982年,这项成果获卫生部科研成果乙等奖(第一完成人)。1986~1988年,他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赵基从中药蒲黄中提纯了4种有效成分,并从出凝血、纤溶、内皮细胞水平,阐明了生蒲黄防治家兔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基于此项贡献,他于1989年再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王振义的学术成就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尊重。1982年,他指导研究生开展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研究,以后又开展肝素对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刺激作用的研究。1997年,他应邀在Bailliere’s Clinical Hematology(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与沈志祥合写了《巨核细胞与血小板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变化》一章,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受邀在这一国际刊物上撰写有关血液学的论文。他与李家增、阮长耿,以后又有王鸿利、韩忠朝、宋善俊参加主编的《血栓与止血》1988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及2004年第三版,已成为我国在该领域中的代表性专著。   攻克白血病的尝试   国际同行对王振义的研究有3个评价:一是在癌症研究史上第一次发现了如何使用自然物质,而不是有毒的化学物质,将癌细胞改造为正常细胞——这一研究不仅仅停止了在体外和动物身上进行实验,而且在治疗运用中取得了成功 其二,初步弄清了全反式维甲酸在白血病患者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 其三,他治白血病不是用传统的化学、放射疗法,不是用杀灭细胞的方法,而是把癌细胞改造成正常细胞,并且把传统的中国理论与现代医学实践相结合,为治疗癌症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早在1959年,王振义就开始负责白血病的病房工作,希望在短期内攻克这种“可怕”的疾病。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病房工作,可是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数十例急性白血病病人仍然离开人间。这一活生生的事实,使他明白他单有热情而没有过硬的本领是挽救不了病人生命的,这也激发了他攻克白血病的雄心壮志。   王振义经常教育学生:“科学研究最忌讳的就是浮躁,清贫与寂寞常常是科学家最好的朋友。”这也是他自己坚守的信念。1978年,他与血液科孙关林、陈淑容、蔡敬仁等研究白血病的治疗,并进行临床研究。   当时,治疗白血病有两条研究途径可循,一是用化疗的方法杀死白血病细胞,二是诱导分化,将恶性的白血病细胞转变为良性细胞。当时国际科学界曾有过相关报道,但仅停留在研究阶段。1971年,英国的Friend等报道小鼠红白血病细胞能被二甲亚砜诱导分化。1980年及1983年,美国的Breitman等报道人类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U937及新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在13顺维A酸(13顺RA)及全反式维A酸(ATRA)作用下,可以向正常细胞逆转。   在儒家“改邪归正”思想的影响下,王振义率领的研究组选择了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途径。他的研究组证明ATRA在体内可使新鲜APL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1980年,ATRA批准在临床上使用,用于治疗某些皮肤病。在没有13顺RA的情况下,取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他试用ATRA治疗晚期或化疗无效的APL患者,取得惊人效果。   王振义回忆道:“我到现在还想着1986年一个才5岁的小女孩,是我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第一个病人,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当时她出血严重,家人已经绝望了。我用新疗法治了7天后,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20多年过去了,她还活着。在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这是我最感欣慰的。”   1988年以他的学生黄萌珥为首总结了24例APL的治疗结果,23例完全缓解(CR)。他很快将该疗法向国内外推广,并提供ATRA(那时只有国内可提供)。1992年,我国544例APL用ATRA治疗的结果,84%获完全缓解。世界各国都先后证实了这种疗法的效果,如法国Fenanx(1993年54例,完全缓解率91%),美国Warrell(1995年79例,完全缓解率86%),日本Kanamaza(1995年109例,完全缓解率89%)。   1989年王振义的硕士研究生陈竺、陈赛娟从法国获博士学位回国工作,他们用先进的思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ATRA治疗APL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许多创新性进展。ATRA治疗APL的研究成果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行对这一治疗方法的评价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应用ATRA治疗的病例早期完全缓解率高达85%~90% ,这种方法副反应少、不抑制造血、不引起出血、使用方便(只要口服)、价格低廉。这不仅为过去被认为治疗困难、死亡率高的急性白血病找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而且还为肿瘤可以通过诱导分化治疗的理论和治疗途径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目前联合应用ATRA、砷剂及化疗,APL患者的5年存活率已高达95%,成为第一种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   他培养了一批顶级血液学研究俊才   除了医学家和科学家,王振义还是一名成功的老师。学生们评价说,他的学识丰富渊博、逻辑思维缜密、治学态度严谨。无论是基础理论课,还是临床病例讨论分析,他的授课、他的精辟分析都给学生和同道留下深刻印象。更重要的是他的为人之道引领了一大批优秀的血液学专家。现在这些弟子均已成长,他们都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学习他的为人,对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精益求精,在各自的医学领域中为人类健康奉献、奋斗。   传世育人,识才用才。卫生部部长、中科院院士陈竺,1978年时以专业考分第一名的佳绩成为王振义的硕士研究生,而王振义那年招收的另一名研究生就是后来成为陈竺妻子的陈赛娟。陈竺夫妇不会忘记,是王振义手把手地指导他们进行血液病理生理的实验,耐心为他俩补习专业外语,后来又一起撰写论文。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王振义每一次都坚持把他们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了最后!这对当时论资排辈已经习以为常的中国学术界来说,是破天荒的惊人之举。   也正因为这样,使当时年仅31岁的陈竺脱颖而出,陈赛娟亦获得了迅速成长的助推力,对白血病发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机制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成为杰出的女科学家,现在她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血液研究所所长。1984年,王振义力荐陈竺夫妇赴法留学,1989年,夫妇俩学成回国,继续在导师指导下工作,并最终开辟出一块令人瞩目的基因研究新天地。“我一直以这两名学生为荣,看到学生超过自己,这是当老师最大的欣慰。”王振义感慨道。   陈竺的研究日臻成熟,王振义的高兴与自豪是难以言表的。此时的他,并没有考虑名利的得失和地位的动摇,1996年,王振义主动把代表中国血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交给了陈竺,他看准了陈竺渊博的学识、大度的气量、出众的才能,一定能将血研所带向新的成功与辉煌。   那一年陈竺42岁。曾有人问王振义当时的想法,他说:“现代医学科技发展非常快,但我却越来越老了,如果我们不看到发展,还是用原来的方式管理这个研究所,用原来的学术水平领导这个研究所,这个所是会走下坡路的。早在1993年,我就有了退下来的想法。陈竺非常有进取心,是世界一流的人才,交班给这样的学生,我放心。我退下来了,可以做些咨询工作,虽然我不是非常高明的理论家,但至少在我一生中累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明智的。”   学生们眼中,王振义是一位谦逊、豁达的长者,是一位严谨求实的学者,是一位爱才惜才的老师。“973”计划项目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上海第九届十大杰出青年陈国强是王振义的另一位得意门生。   “博士研究生我还是要考王振义教授的!”回忆当年报考研究生的情形,陈国强说,“那瞬间的选择,源自于王教授修改我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整个过程。”在写论文还不用电脑的年代,导师一遍遍修改,学生就要根据修改的内容,重新整理、抄写,陈国强的硕士论文给王振义先后改了10遍,陈国强将近2万字的论文也抄了10遍。王振义时任二医大校长,白天工作繁忙,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修改学生论文,他多次把陈国强叫到家里一起吃晚饭,一放下碗筷,师生两人就一头“扎进”了论文。多少个夜晚,多少次交流,长者的谆谆教诲深深地刻在了陈国强心中,这位长者甘为人梯的品格更时时激励着陈国强向更高、更险的医学高峰迈进。   陈国强现已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我深深懂得,这些成绩是站在我的导师王振义、陈竺两位院士的肩膀上,在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取得的。今后,我一定继承传统,不断创新,为解除人们的病痛、促进人类健康作出更大努力!”   黄萌珥、董硕……年轻的学生们只要提到王振义,心中涌出的除了崇敬,更多的是对恩师的感谢。   他是学生心中的领航者   1950年,王振义的老师邝安堃教授在设备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成功地研究了应激情况下肾上腺皮质的功能,论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王振义体会到的是“热爱科学,不断探索和进取,不计较条件,刻苦钻研”,这也成为他的学生心中的座右铭。在60多年行医的生涯中,王振义将基础学科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将祖国医学和现代西医理论合二为一,将中国古代哲理思想与当代科学思想融为一体,引领着我国血液学研究冲向一个个巅峰。   王振义能为许多重危病人带来生机和希望,这源于他善于思考,善于提出探索性、创新的治疗思路,这种秉性也体现在他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学生说:“他经常和学生探讨学术问题,对学生的教导从来不是居高临下、高高在上的,他关注细节,连多媒体制作中颜色是否协调、英文论文中哪个单词用得不确切、英语口语中的语音纠正都是他关心的内容。其他诸如分子生物学的结构、显微镜下观察细胞、X片显影结果,即便是再小的环节遇到难以解释的结果,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再做一次。”   2002年,王振义指导的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有一个抗白血病药物的水溶性差,实验效果很不理想,课题组陷入了实验停滞期。听说郑州大学的教授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于是课题组决定向他们求教。按照常理,可以用电邮或是电话联系,即便是要登门造访请实际操作的年轻人去也无妨。但当时78岁高龄的王振义却执意坚持亲自上门请教,因为他认为在科学研究中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是第一,即便是院士,在自己不懂的问题上就是一个学生。郑州大学的接待同志听了随行人员介绍,怎么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朴素和蔼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振义。他们真的很难相信一位著名的医学家能这么虚心地上门求教。这是一次愉快的合作,王振义的诚意打动了对方所有的专家学者,当然也令学生们领略一位科学家虚怀若谷、诚实谦逊的大家风范和品格。   周光飚是王振义的“关门弟子”,跟随王振义的这几年让他时刻感受着这位长者虚怀若谷、实事求是的大医精神。周光飚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博士毕业时,他正在为留在科研单位还是到临床做医生、是留在国内还是到国外去的抉择徘徊,是导师的一番话为他指明了方向:“科学研究是很清贫的,也很枯燥,但是你正在从事的研究是很有前途的,只要你努力,我相信你一定能在这里作出很好的成绩。”周光飚留下后,王振义又主动关心他的生活条件,住处解决了吗?待遇怎样了?老师的关心让这位只身在上海拼搏的年轻人备感亲切。   毕业后的几个月中,动物实验结果毫无进展,周光飚和同事们陷入了困惑之中,王振义观察到这一情况,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科学研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与结果,不要急躁也不要钻牛角尖,我们所做的一切对临床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能客观反映就会对临床造成误导,我们的病人就将吃足苦头啊!”导师的一席话就像一剂“清醒剂”,年轻人又开始重新整理研究思路。   穿上白大褂让他感觉一生幸福   “我觉得生活的乐趣就在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所以我还坚持每周查房。”现年86岁的王振义说得似乎很轻松,事实上,他把挽救病人的生命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他将查房视为自己不断更新知识、开拓创新和不断进行医学教育的机会和场所。   一年前,瑞金医院血液科收治了一位从哈尔滨来的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人,经过几个疗程病情仍未得到控制。这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沮丧万分,如果上海也治不好,生存的希望真的就很渺茫了,当病人得知王振义要来参加第二天的病例讨论会,兴奋得一整夜没有睡。“这是罕见的‘带有淋标记的单核细胞白血病’。”根据这样的诊断,医院调整了治疗方案,患者病情终于得以控制了。此刻,学生们在感叹,一个生命的脆弱与重生和科学的发展、知识的积累联系得如此紧密!   如果说诊断疑难病例凭的是多年经验,那么洞察新事物、掌握新知识,靠的是什么呢?王振义70多岁开始学习计算机、掌握网络技术。曾有一次疑难病例讨论时,王振义的诊断令与会的所有医师诧异,“分泌IgG淋巴浆细胞样白血病”——从没听说过的新名词,他直言是在网上查阅到的,此型白血病仅有英国发表过一篇论文,这个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合起来分析,就是此型白血病。果然,他采用的治疗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今,王振义又自创了“开卷有益”式的查房,每周四上午由学生对他进行提问,他对疑难病例进行分析和答疑,这种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诊断思路,更为病人带去了福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说瑞金医院和上海血液研究所是一块沃土,他的学生陈竺、陈赛娟这一代年富力强的科学家就是四季苍翠的树枝,陈国强等一批科学新秀则无疑是郁郁葱葱的枝芽。王振义,这位在血液学研究领域不辍追求的老人就是这棵大树的坚强脊梁。
  • 传承、创新、坚守、突破!致敬了不起的“电镜人”!
    4月15日是我国电子显微镜仪器事业第一人黄兰友先生的诞辰。说到电镜相信很多小伙伴还记得高中生物课本上黑白的病毒显微图像电子显微何以超越传统光学显微电镜如何在凝聚态物理到冰淇淋的各行各业大展身手以黄兰友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又是如何在条件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开创我国电子显微学研究和应用的?本期唠科跟随国科大学子的笔触一起来看看吧!电子显微镜下的噬菌体来源:Bitesize Bio01 电子之“光”与电子操纵术——电子的旅行作为国科大本科生必修课的光学和原子物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镜的基本原理。电子在波粒两方面都可以类比光学现象:对应于几何光学,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同样可由变分原理描述,由此可以引入电子光学折射率;对应于波动光学,高速电子的德布罗意波波长很短,比可见光更能“感知”微观世界的细节——通常电镜中使用的电子能量在10~100keV,对应的波长在pm量级。这样的电子作为“光”,为我们照亮一条通往显微世界的幽深小径。1933 Ruska (right) and Knoll working on their TEM (Berlin)来源: poster.sciencemag.org1938 First SEM by Manfred von Ardenne来源: poster.sciencemag.org但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开发电子显微镜的Ruska等先辈并不像国科大学子一样学过这些理论。事实上最早的“电镜”是在J.J. Thomson证明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束后不久,作为一种电子束扫描仪诞生的。直到今天,扫描电镜的基本结构与老式电视里的阴极射线管(CRT)仍十分相似——不过是立起来,加了更多的电磁透镜和信号探测器而已。CRT结构与后文SEM结构非常相似 来源:快科技如今电子的波粒二象性在电子显微学中各有用处,例如电镜家族的两种基本原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采取电子束逐点扫描样品方式成像,这可以直接反映样品表面信息;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可采集电子衍射图案以及样品的实空间放大图像,揭示晶体的微观结构。典型的SEM和TEM结构示意图来源Technology Networks那么电子显微镜是如何实现“看见”的呢?作为一阶近似可以说,电子显微镜的实质即“操纵电子”。在光学里,我们有光源和透镜,同样地对于电镜,我们首先要有电子枪和电磁透镜,但是对电子的操纵手法完全不同,毕竟电磁场连续分布在空间中,不像光学玻璃可以做成一块一块的。电子的发射可以采用和白炽灯类似的方法——加热钨灯丝。在真空环境中,给钨灯丝通以电流,将其加热到上千摄氏度,热电子从固体中逃离出来。钨灯丝常做成发叉型,用较小的尖端发射电子,能得到较细小的电子束。电子枪电场和电子轨迹模拟来源:UCAS-SEM搭建小组为了保证好不容易逃离固体的电子不四处飞散被浪费,前人开发出电子枪的三极结构,这三个电极分别是阴极、栅极、阳极。阴极即前面所说提供电子的灯丝,而阳极和阴极之间的高压可以加速电子,栅极上有比阴极更负的电压,三者一起能起到静电透镜的作用,使电子束在到达阳极前不至于过多发散开。SEM电子枪设计样例 来源:UCAS-SEM搭建小组将前人的三电极结构搬到微米级别的材料上,制备出微型电子枪。将金属微尖锥作为阴极,和材料表层另一层作为栅极的金属一起构成了上文所述的三电极电子枪的前两个电极。由于尺寸小,使用较小的电压就能够达到较大的场强。可利用半导体工业中成熟的方法对硅片进行氧化和刻蚀,而后可在尖锥结构顶端涂上碳纳米管制备片上电子源(Krysztof, 2021)。精巧的加工方法,让经典的三电极结构在微型世界重新焕发光彩。有了近似可看做点光源的电子枪,就该电子透镜上场了。电子透镜一般可分为静电透镜和磁透镜两种。静电透镜利用电场控制电子运动方向,磁透镜则通常是靠轴对称磁场来操控电子。电子受到磁场作用,产生两种运动——旋转和折射。电子在磁透镜的折射与光通过玻璃凸透镜的折射相似。波粒凸透镜可用于光的放大成像,而磁透镜可作电子光学的凸透镜。这样,几何光学中的光线作图法与一些术语(如焦点、焦距、物距、像距等)也可被用于描述电子在磁透镜中的运动规律。Ruska设计的带极靴透镜来源:Ruska诺奖致辞最终汇聚成纳米尺寸的电子束或平行入射的电子束照射于样品,前者一般用于如前所说的SEM成像:入射电子的能量通常比原子最外层电子束缚能要高几个量级,电子与原子相互作用后产生一系列的出射信号,最常见的出射信号仍是电子——包括电离产生的二次电子和原初散射的背散射电子。通过接收来自样品不同位置的信号,就可以获得样品的形貌、元素、电位等信息。至于平行电子波,则可以对薄样品直接产生透射像或衍射花样。但电子与样品相互作用还可能会产生其他多种信号(如下图),这一点与光学显微镜完全不同。电子束与样品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信号及其相应的作用范围来源:Wikipedia关于电镜的工作原理还应补充一句:和现代大多数高精尖表征仪器一样,电镜的稳定工作离不开基础的后勤保障:真空、电路和软件。电镜的真空度一般要求在10^-5Pa的数量级以上。但这些就不仅仅是电镜的故事了。若想进一步了解真空,推荐物理学院张余洋老师的精彩讲解:《科学1小时:真空是真的空了吗?》(Bilibili bv号:BV1VS4y1Y7s9)SEM真空系统设计样例来源:UCAS-SEM搭建小组SEM电路系统设计样例来源:UCAS-SEM搭建小组02长缨在手:凝聚态物理,小花,冰淇淋——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如今电镜已经成为研究物质材料的“居家必备”,同扫描探针家族、先进光学技术、输运测量方法等构成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军械库。对此,大家可以翻看现今期刊上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或者化学领域的研究论文,会发现大部分文章都会利用到高分辨的电子显微图像或者衍射图案来对样品的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但电镜或许更让人感到亲切,理由在于:其图像非常接近于肉眼的视觉,而不仅仅是一堆信号谱。另外尤其是扫描电镜,所适用的样品范围超广阔,平凡的事物在其下展现出艺术品级别的惊艳本质。国科大里的小花来源:物理学院时金安老师小花撕一瓣拍摄的SEM图像来源:物理学院时金安老师通过逐点扫描,探测器接收从样品表面返回的电子信号,不需对样品进行超薄切片,可以直接对大块物体表面进行成像。因此,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块体样品(例如花瓣)的表面形貌。未来会是怎样的,也许出乎今天的想象。正如今天超乎过去的想象。如今,电子显微镜在新材料研发、半导体工业(例如用于分析芯片结构)、食品工业(例如用于研究巧克力、冰淇淋中晶粒大小对口感的影响)、生物医药研究(观察药物颗粒形貌、生物大分子结构等)、地质研究(例如可以研究矿石微观结构和孔隙分布,进而分析油、气含量)等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嫦娥5号月球样本的分析中,电子显微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电镜下的冰淇淋来源:日立科学仪器03斯人已去,事业仍在——为中国电子显微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老科学家们驻足,回望,老一辈中国电子显微学家是在条件极其不利、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不懈奋斗,做出了许多个新中国的“第一台”,使得我国学者在电镜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黄兰友先生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后,黄兰友依然选择回到祖国。面对质疑,他说要“做中国人自己的电子显微镜”,带领团队艰苦攻关,用仅仅三个月的时间,成功仿制出我国第一台中型电子显微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李林先生来源:中国核工业在剑桥大学学习金相学和电子显微学,用电镜观察和研究金属的微观结构。李林先生完成博士论文《低碳钢的时效硬化》后,排除反华势力阻扰,没等拿到学位证书,便由剑桥大学回到祖国。而后几经调度,从反应堆材料到高温超导体,研究领域改变,不变的是以国家需要作为自己第一志愿的崇高奋斗精神。郭可信先生(右)来源: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0世纪60年代,郭可信先生率先开拓透视电镜显微结构研究工作;70年代以来,在电子衍射图的几何分析与自动标定计算机程序领域贡献巨大;80年代在国内率先引入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将观察晶体结构跨入原子尺度,为我国物理冶金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智慧坚韧,勇敢执着实验室中日月流转镜中世界逐渐清晰却仍不改一腔赤子心当今“卡脖子”技术中,“扫描电镜”几字依然显眼。作为窥见微观世界的媒介,如若技术常年受制于人而不能独立自主,那在微观结构面前,我们便真似“弱视”,相应材料领域的科研及工业,也难以“明察秋毫”。国产电镜部件仍和主流显微镜有一定差距。正如我国应用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姚骏恩先生所说,“生产高质量仪器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条完整的科学仪器产业链”“我们需要一个打基础的过程,一个积累的过程,而这样积累的过程是难以一蹴而就的。”高质量电子光学系统的生产、透镜内探测器的设计、低电压分辨率的突破等难题始终是科研人追逐的方向。中国科研人的路仍很长仍需要我们沉下心来,携手并进04结语:国有疑难可问谁?——未来青年距Ruska等人研制出第一台透射电镜近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于电子显微镜的探索仍在继续。冷冻电镜以拍摄微观结构高分辨照片的重要功能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有力工具;低压透射电镜以其高对比度、易操作的优点也已投入生物学与材料学的研究中。电镜家族仍以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为其注入新成员。缅怀,向前,如今我国电镜事业正处于关键时刻。传承、创新,坚守、突破。一次次尝试中的技术积累,一代代楷模的精神财富,都是我们勇气与信念的来源。国有疑难可问谁?强国一代有我在!未来,中国电子显微镜这道难题的回答一定会由我们来书写!本文文字作者:UCAS-SEM搭建小组、2019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魏琛、2019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程子涵、202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陈卓勋、2020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李新珩、2021级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张韩乐
  • 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成立,清华副校长尤政任理事长
    p   日前,“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审议通过了理事单位及理事、理事长,联盟理事长为尤政、常务副理事长为吴幼华,大会颁发了理事长、副理事长及理事代表证书,同时审议通过了聘任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蒋庄德,审议通过了聘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彤为联盟秘书长。 /p p   工信部科技司毕开春巡视员、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院士、西安交通大学蒋庄德院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吴幼华常务副理事长共同为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揭牌。 /p p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本联盟从提升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出发,以“促进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突破相关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体制约束”为宗旨,以大学、研究所、企业及各类非盈利组织等差异化发展的创新主体,整合创新资源,聚焦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促进学术界与企业界进行有效的深度合作,加强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协同研发竞争前关键共性技术,共同培养各层次人才,推进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以建立并完善我国传感器领域的创新体系。将以发起单位为纽带,通过各成员单位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形成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联盟由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理事会、秘书处等机构组成。 /p p   “传感器行业要充分认识智能传感器的关键基础作用,一定要下力气攻克核心技术。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成立是传感器行业的一件大事。”毕开春在发言中指出,传感器是发展工业互联网、物物联网、车联网和工业大数据的关键器件,更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产品,实施《中国制造2025》,尤其是智能制造工程是紧密扣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智能传感器是信息感知和数据采集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智能传感器产业技术创新对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具有强基固本的作用,组建创新联盟十分必要。 /p p   他希望,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的成立,让市场在产业技术创新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中,担负起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功能。 /p p   会上,尤政在“智能传感器与中国制造”的主旨报告中称,要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传感器的整体布局,把智能传感器列为“国家目标”,成为“国家战略”项目。传感器产业的技术进步不能一蹴而就,根本需要传感器在自身的产业链上整体提升。各企业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时,要注重企业优势,充分立足国内的产业基础,在良好基础上实现创新和突破。 /p p   紧扣智能传感与智能制造这条主线,联盟规划了今年重大活动的路线图。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吴幼华对11月12日-14日在郑州举办的 “2018年首届世界传感器大会”的筹备情况作了详细介绍。据了解,大会将发展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全球传感器科技交流、产业推广和示范应用的最新成果展示。 /p p   据了解,为了促进协同创新、跨界融合、联合互补、合作共赢,面向我国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等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统筹我国传感器领域的创新资源,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的指导下,由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重庆大学、苏州工业园纳米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香港城市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广泛联合了智能传感器领域的生产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用户等单位。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