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转化糖

仪器信息网转化糖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转化糖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转化糖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转化糖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转化糖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转化糖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转化糖相关的解决方案。

转化糖相关的资讯

  • 超亿元B轮融资!先思达生物加速糖组转化医学布局
    糖组转化医学头部企业先思达生物宣布完成了超亿元B轮融资,这是迄今为止国内糖组转化医学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近日,糖组转化医学头部企业先思达生物宣布完成了超亿元B轮融资,据悉,这是迄今为止国内糖组转化医学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本轮融资由中金资本旗下中金启德基金领投,老股东上海复星继续追投,雷石投资、行至资本、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南京江北科投集团、同人资本等机构跟投。先思达生物是一家基于海归科学家在欧洲数十年的基础科研积累,以应用糖组学为核心,集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完全“First-in-class”创新的生物医药企业。公司专注于肿瘤检测和诊断以及先端健康指数两大领域,拥有自主研发建立的糖组检测分析技术平台,产品管线涉及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健康状态评估等。先思达生物基于糖组检测分析技术平台开发的首个IVD产品“寡糖链检测试剂盒”,已获批进入NMPA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该款产品针对我国约7000万慢性HBV感染者而设计,用于肝癌辅助诊断,有望改变我国肝癌早期诊断率低的现状。本轮融资将进一步加速先思达生物在全球糖组转化医学领域的布局,保障临床试验的顺利开展、推动平台技术的升级优化、加快产品管线的拓展、推进设备试剂国产化、资源及市场的全球化及建立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对于本轮融资的顺利完成,先思达生物创始人、董事长陈萃英博士表示:作为揭示生命奥秘的“第三条生命链”,糖链(Glycan)广泛参与各种基本生命过程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体中超过50%的蛋白质存在糖基化(Glycosylation)修饰,在疾病状态下,这些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往往发生剧烈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糖基化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免疫逃逸等过程高度相关。糖链作为新型恶性肿瘤的体液标志物可用于肿瘤筛查和早期诊断,开发临床诊断试剂盒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先思达生物拥有检出率高、操作简便的专利技术,我们相信,本轮融资将助力公司向肝癌以外的其它高发癌症检测以及健康风险评估领域实现快速拓展。公司将一如既往地加大研发投入,以多种形式与国内外最先进的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在未来的2-3年内形成覆盖全国以及部分国外地区的检测平台联盟,成为患者信赖、造福千家万户的生物科技公司。本轮领投方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黄序博士表示:很多疾病在被确诊后通常已处于中晚期不可逆状态。作为糖组学检测技术的缔造者之一,陈萃英博士带领先思达团队开发的基于该技术的肿瘤辅助诊断和早筛早诊产品为在早期阶段精准诊断肿瘤增添了一个重要的手段,研发进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辅以早期临床干预将极大提高肿瘤等恶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中金启德创新生物医药基金持续关注、发现和帮助像先思达这样以强创新科技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的企业,助力其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临床产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本轮追投方上海复星代表、复星诊断董事长、先思达公司董事包勤贵先生表示: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之后,糖组学也日益受到科学界&产业界的关注。糖基化作为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主要形式之一,糖链具有丰富的生物学功能,是探索生命奥秘及利用转化医学助力于人类健康的重要通道。复星坚定的看好糖组学这一赛道对肿瘤等疾病早筛早诊的创新推动,复星诊断亦与先思达团队在商业化进程中携手多年。通过本次股权投资,相信公司能继续夯实在底层技术的累积、加大产品开发上的投入,同时在商业化体系及公司运营能力等重要的维度能同步并举,更快的形成多产品管线从研究开发到商业端的闭环能力,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及客户。本轮跟投方行至资本合伙人赵家曦表示: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敌人,早诊早治是提升癌症患者生存率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关于肿瘤早筛的相关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提升。肿瘤早筛产品具有受众广、高复购的特性,市场空间广阔。当前关于肿瘤早筛技术路径的竞赛,才刚刚开始。糖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之后的新兴研究领域,先思达以糖组学为技术基础,已研发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糖组检测分析技术平台,产品管线涉及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糖组学转化医学领域具有领先性。先思达的产品在性能、成本、效率等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平衡,我们看好其产品的市场前景和临床价值。本轮跟投方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投资三部总经理闫鹏安先生表示:糖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后的又一新兴研究领域,先思达的糖组学研发进度在国际上处于前沿水平,其基于糖组检测分析技术平台开发的首个IVD产品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款糖组学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重点关注具有前瞻性视野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我们相信在陈博士的带领下,先思达团队有能力在糖组学领域进行持续有益的探索,并推动产品在临床试验和商业化上取得成功!本轮跟投方南京江北科投集团副总经理朱旨昂先生表示:生命体中的糖链及相关分子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糖组作为下一代疾病诊疗的新兴靶点,相关研究为各类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先思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糖组检测技术,公司开发的用于疾病早期诊断的系列产品具有“无创、方便、微量、快速”等优势。作为致力于支持具有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的科技企业的国有投资平台,科投集团一直关注并看好新兴领域创新技术。先思达作为科投集团科创载体最早一批孵化的优秀企业之一,我们将以“科技金融+科技平台”双轮驱动,助推公司糖组医学快速转化,共同为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图片来源:Salomé S. Pinho and Celso A. Reis,Glycosylation in cance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Nature Reviews Cancer(2015)。
  • 【瑞士步琦】白酒酿造,酒醅中可溶性淀粉转化葡萄糖有多少?
    酒醅中可溶性淀粉转化葡萄糖有多少?酒曲生产需要一定的发酵周期,发酵过程不便调控,因此酒曲的化学成分分析对于制曲生产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衡量大曲质量的优劣主要是根据大曲的水分、酸度、淀粉、发酵力、酯化力、糖化力等理化指标的大小,再辅以感官来进行综合评判。其中大曲糖化力是一个重要指标,是表征大曲将酒醅中可溶性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的能力。检测大曲糖化力的传统方法为斐林试剂法,存在耗时长、样品前处理过程繁琐等不足,因此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的大曲糖化力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采用步琦的近红外光谱仪 NIRMaster 对大曲糖化力的快速检测。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检测大曲糖化力 1仪器设备瑞士 Buchi 公司的 NIRMaster 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光谱谱区范围为 4000~10000 cm-1,光谱分辨率为 8 cm-1,扫描次数为 48 次,测量序列个数为 3。 2样品酒厂酿酒周期的现用大曲 200 个 3实验方法3.1大曲糖化力化学方法测定大曲糖化力的化学测定法采用斐林试剂法。大曲中的糖化酶能将淀粉水解为还原糖,还原糖可以将斐林试剂中的二价铜离子还原为一价铜离子,反应终点由次甲基蓝指示。根据还原一定量的斐林试剂所需的还原糖量,可计算大曲样品的糖化酶活力,即 1g 大曲在 35 ℃、pH4.6 条件下,反应 1h,将可溶性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的能力。每个样品的检测均取 2 个平行样。3.2大曲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测量方法将大曲样品平铺于培氏培养皿样品杯底部,样品量约占样品杯 2/3,并用样品勺压紧,避免出现缝隙,然后将样品杯放置于测量池上进行测量。 4结果实验数据处理方法采集的光谱数据用 NIRCal 化学计量学分析软件处理和计算。▲ 大曲糖化力化学值与预测值的散点图上图可直观的看出模型的光谱预测值与原始值的相关性较好。其中,建模集的相关系数为 r 为 0.9613,验证集的相关系数 r 为0.9528;建模集标准偏差 SEC 与验证集标准偏差 SEP 的比值为 29.6099/29.7088=0.9967,模型稳定性较好,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 未知样品含量预测值与化学值的比较模型的验证结果可以看出,大曲糖化力近红外模型预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 5.27 %,说明该近红外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为考察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性,采用 SPSS 软件对 50 组大曲样品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见下表。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 0.05 水平上,两种方法差值的显著性结果为 0.830,大于 0.05,说明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并不显著,均可以反映大曲糖化酶活力大小,该模型可以用于大曲糖化力的预测。 5讨论本试验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预测大曲糖化力的定量模型。通过对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传统方法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该模型的准确度可以满足实际生产中大曲糖化力的预测。近红外光谱分析具有以下特点:操作简单分析速度较快,适合大批量重复测试测试过程中无需使用化学试剂、无污染样品可以重复使用可用于生产线等在线检测6参考文献王军凯,王卫东,蒋明,韩瑶,等. 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检测大曲糖化力[J].酿酒,2018(3):116-118.
  • 加速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安捷伦在沪联合举办“2012年转化医学研究高级研讨会
    加速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安捷伦在沪联合举办&ldquo 2012年转化医学研究高级研讨会&rdquo 2012年6月27日,北京&mdash &mdash 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和安捷伦科技公司联合举办的&ldquo 2012年转化医学研究高级研讨会&rdquo 于6月26日在上海锦江饭店举行,旨在加速转化医学在中国的发展,促进基础科学家和临床医学家的交流与合作。本次研讨会云集中美专家,共同探讨由基因组到智慧医学、中医药转化医学,基因组学以及多组学研究的系统化整合等众多领域的应用,共同分享科技在转化医学研究方面的成果。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在全世界蓬勃发展的一种新的医学发展方向,其核心内容是针对临床问题,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成为患者病床前的临床应用,是一种旨在疾病防治的手段。本次研讨会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杨胜利院士、安捷伦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生命科学事业部总裁Nick Roelofs博士、清华大学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罗国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秦胜营副教授、安捷伦全球生命科学研究市场总监Leo Bonilla教授作为演讲嘉宾出席并发表演讲。研讨会囊括多个话题,包括从研究探讨到临床应用,如由基因组到智慧医学、安捷伦公司在转化医学的研究策略和方向、中医药转化医学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基因组学在转化医学中的应用、安捷伦多组学研究的系统化整合平台和工作流程及其在转化医学的应用等。 根据统计,中国每年取得约3万项重大科技成果,而平均转化率仅为20%,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其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8%。如何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应用到疾病治疗中来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已经有大量资金正投入蛋白质组学和治疗领域,政府也耗巨资建设、配备大量仪器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实验室,增强生命科学研究能力,同时生命科学领域领先厂商的积极参与和技术推动,是科学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的关键推动力。 凭借多组学研究的系统化整合平台和工作流程,安捷伦生命科学事业部整合生物学方案正在广泛并深入地被科学界和产业界认可,并在&ldquo 转化医学&rdquo 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安捷伦科技公司也十分看重中国市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安捷伦生命科学业务的第二大市场。为了促进中国药物分析研究、转化医学等医学领域的实验教育和科研创新,安捷伦科技通过捐赠仪器设备、建立联合实验室的方式,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国内数十所一流的大学保持长期的教育和科研合作关系。 安捷伦科技公司正站在生命科学技术前沿,引领并推进产业发展方向,其领先的科技成果和完善的售后服务,正在并将一直为世界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医疗水平的改善,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杨胜利院士担任会议主持, 并发表主题为&ldquo 转化医学:由基因组到智慧医学&rdquo 的演讲 安捷伦生命科学事业部总裁Nick Roelofs分享安捷伦转化医学研究方向和策略 清华大学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罗国安教授担任会议主持, 并发表主题为&ldquo 中医药转化医学及其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rdquo 的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秦胜营副教授探讨了基因组学在转化医学中的应用话题 安捷伦全球生命科学研究市场总监Leo Bonilla教授发表题为 &ldquo Towards a Pathway-level View of Multi-omics Data and Its Use in Translational Research&rdquo 的演说,介绍了安捷伦整合生物学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案例 关于安捷伦科技 安捷伦科技公司(NYSE:A)是全球领先的测量公司,同时也是化学分析、生命科学、电子和通信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的 20,000 名员工为 100 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服务。在 2011 财政年度,安捷伦的业务净收入为 66 亿美元。要了解安捷伦科技的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cn。
  • 成果转化|8000万经费!北师大张俊波团队SPECT显像剂转化项目获资助
    热烈祝贺:放射性药物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张俊波教授团队新型肿瘤SPECT显像剂转化项目获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资助日前,教育部下达《关于下达2022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通知》,北师大化学学院张俊波教授团队申报的新型肿瘤SPECT显像剂转化项目通过教育部和财政部的评审,成功入围并获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资助8000万元,项目执行期为2022-2024年,2022年首批到账2500万元。2021年8月,张俊波教授团队接到项目申报通知后,在北京师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科技集团、校财经处等相关部门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团队围绕99mTc标记葡萄糖类衍生物用作肿瘤SPECT显像剂开展申报工作。团队依托化学学院医药创新平台---北京师宏药业有限公司,不断探索,十年磨一剑,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肿瘤显像药物99mTc-CNDG。该产品及研制单位先后获得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资助、“发现×2019中国科技创新发明成果奖”、“2019中国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国家1.1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以及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多国专利授权。该项目获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支持,说明其研究成果已引起国家政府部门的关注与认可。团队将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项目落地实施,力争早日研制出符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的 “中国造”新药,为国家和北京师范大学争光,造福人类。关于放射性药物分会放射性药物分会是中国核学会的下设二级分会,由放射性药物领域从事应用放射性核素生产/运输、核素探针研制、核医学设备研发、分子影像学及转化医学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结成并依法登记的全国性、非盈利社会组织。此次,放射性药物分会副理事长 张俊波教授团队新型SPECT显像剂转化项目获批,表明放药分会作为中国放射性药物的‘名片’,逐渐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工作者的认可。
  • 沃特世与迈维代谢达成战略合作,推进临床项目科研转化
    2023年9月19日,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临床业务部门与武汉迈特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维代谢”)宣布正式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深化双方在临床诊断与多组学研究、生物标志物发现、科研服务与仪器平台建设、临床诊断试剂研发与转化等多个领域的全面合作,共同助力精准医疗创新研究和发展。签约仪式在位于武汉光谷创新园的迈维代谢新总部举行。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服务中心主任丁慧琛、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服务中心产业处处长喻艳飞、沃特世临床业务大中华区总经理洪军、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松列、国药集团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永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冯钰琦、湖北省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德章等嘉宾出席并见证签约仪式。  签约双方及嘉宾合影  迈维代谢董事长唐堂先生首先在开场致辞中对莅临的诸位嘉宾表示了欢迎并说道:基因告诉我们有可能发生什么,蛋白代谢告诉我们正在发生什么。近十年来,蛋白组、代谢组技术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复杂疾病机制研究和诊断治疗候选biomarker的发现。自成立以来,迈维代谢跟国内数百家医院开展了业务合作,并与多家研究型医院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在过去8年时间里,不断创新研发,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上进行了10多项的biomarker发现研究,取得了令人兴奋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迈维代谢发起“100创MS新应用”计划——依托其成熟的队列研究经验以及专业的临床质谱团队,联合国内医学专家,携手沃特世等优秀合作伙伴,计划在5年时间内完成100个临床创新应用项目的合作转化。  迈维代谢董事长唐堂先生致辞  随后,沃特世临床业务大中华区总经理洪军先生致辞道:沃特世临床业务部门是2022年初沃特世重点投资的一个全面独立运营的部门,从研发、生产、运营,到市场、销售和售后,都配备了专业人员队伍,致力于为临床科研服务、医学诊断、法医毒理等领域的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全方位的支持服务。临床业务部门的独立运作也标志着沃特世将以更加专注、专业、全面的产品和服务帮助临床客户取得成功。此次战略合作的达成基于双方2年来互信互惠、资源互补的良好合作基础。同时也很荣幸受邀见证迈维代谢的新址乔迁,祝贺迈维代谢以新的面貌开启新征程。希望未来我们能携手在代谢组学和临床检测领域持续地开拓创新,共同为生命科学研究、改善人类健康做出贡献。沃特世临床业务大中华区 总经理洪军先生致辞  接着,洪军先生和唐堂先生分别代表沃特世临床业务部门和迈维代谢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备忘录将围绕临床组学科研方案开发、创新应用转化以及诊断试剂等方向展开深入合作。包括共同开发基于沃特世平台的临床组学方案以及 “100创MS新应用”计划的项目,并将共同协助客户完成临床新项目的科研转化。此外,双方将就诊断试剂与质谱设备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开发临床适用检测项目,完善临床质谱整体解决方案。在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合作开展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共同致力于临床诊断与多组学研究的高效研发与生产。  双方签约
  • 中美拟联合设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广州11月13日电 中美计划打造国际级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共同开展联合研究项目。这是记者13日从广州中山大学得到的信息。   当天,中山大学和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召开合作项目进展报告会,双方将率先开展为期两年的一期合作,主要围绕人才培养、种子基金合作项目、基础设施评估和体系建设等方面,其中肝病、外科、糖尿病、孤独症、公共卫生领域的5个研究项目将成为种子基金合作项目的首期工程。   据中山大学副校长黎孟枫介绍,中山大学为促成两校合作研究,设立了种子基金,以启动双方研究者合作研究为目标,连续两年每年资助5个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者发起的研究项目,每项目资助5万美元,培育两校学者共同开展高水平的临床研究。   今年的种子基金项目评选在美方学者当中反应热烈,共有121份申请书竞争,经过两校严格筛选,最终确定了以上5个研究项目,这些项目的负责人也与中山大学多个附属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   黎孟枫强调,这五个研究领域都是双方院校的优势项目,最终会让中美两国的临床研究带来新的变化,从而让病人受益。   2013年3月,中山大学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医学国际部签署协议,在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并启动首期两年的合作项目。   按照协议,双方将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中国最大规模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该中心也得到了广东省政府的支持,并于今年9月份被中国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这是广东省第一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本次合作中,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科研人才成为合作重点。为此,美方将此品牌课程原汁原味地带到中国,以与美国课程一样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在中山大学开办相关课程。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美国第一所现代研究型大学,其中,医学、公共卫生、空间科学等学科闻名世界,是获得美国联邦政府拨款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经费最多的大学。截至2012年,该校共有36名校友获诺贝尔奖。   据美国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院长丹尼尔· 福特介绍,此次合作项目也是该校在临床与转化研究领域的全球第一例合作,但由于这36名获得诺贝尔奖校友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因而并未加入到此次合作项目中来,但曾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校校友卡罗尔· 格雷德如今的研究方向逐渐转向临床研究,或许她会考虑今后参与到此次合作中来。
  • 首个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成立 破除科技成果转化束缚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近日, strong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strong (以下简称平台)成立大会在京举行,这也是首个以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全国性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来自全国的60余位临床医院的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出席成立大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912914af-fab2-47ca-abef-23e9d0284170.jpg" title=" 1111111111.jpg" alt=" 11111111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中医药科技事业取得了进步,然而依然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成熟度低、形式单一、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匮乏等限制,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现状同样不容乐观。为了破除束缚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瓶颈问题, strong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全国首批14家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依托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了首个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显表示,东直门医院将搭建院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桥梁,为广大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提供药学、临床研究等科技成果孵化服务,使平台成为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形成产学研一体化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孙永章强调,成立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破除制约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障碍,真正打通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周杰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的关键环节之一。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和效率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学科领域,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能否成功实现高质量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高低。希望该平台按照中国科协“科创中国”相关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学会的优势和作用,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会上,平台聘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原中医中药学科主任王昌恩为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教授田贵华为秘书长,并成立了由首批全国18家医院、科研院所科技负责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王昌恩强调,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成立只是一个开始,大家仍任重而道远,希望各平台成员单位、中医药科技工作者们牢记初心使命,遵循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同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机制,不断加强中医药科技的协同创新发展,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与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田贵华介绍,该平台成立后,一方面要建设反映医院、科研院所需求的“问题库”,成立展示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项目库”,另一方面要为各个需求企业创造共享资源的“开源库”,促进供需双方的直接对接,在此基础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提升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参会嘉宾 /p p   【现场专家领导】 /p p   周 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 /p p   唐隆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传播和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 /p p   孙永章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 /p p   王 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综合处副处长 /p p   王昌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原中医中药学科主任 /p p   朱立国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 /p p   王 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 /p p   胡元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p p   商洪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常务副院长 /p p   于宏伟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评审部负责人 /p p   张霄潇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部负责人 /p p   付建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科研处处长 /p p   魏军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科研处处长 /p p   刘宝利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科研处处长 /p p   田贵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科技处负责人 /p p   王 乐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科研处处长 /p p   李小黎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科技处处长 /p p   居文政 江苏省中医院科研处处长 /p p   赫 军 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p p   尹志臣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科研处成果转化负责人 /p p   董学军 北京扶阳国际中医研究院院长 /p p   邱 媛 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服务平台副会长 /p p   叶晓林 广州常享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p p   李 仪 北京北昆影业有限公司CEO /p p   张农山 江苏省中医院科研处 /p p   李自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科技处 /p p   李新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科技处 /p p   郭天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科技处 /p p   【线上参会专家】 /p p   安红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科研处副处长 /p p   蔡桦杨 广东省中医院科研处处长 /p p   顾翠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科技处处长 /p p   黄可儿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处处长 /p p   李光哲 长春中医药大学科研处处长 /p p   张春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科研处处长 /p p   魏 戌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科研处副处长 /p p   朱少璇 广东省生物医药创新技术协会执行会长 /p p   【现场企业代表】 /p p   赵立军 未来药业董事长 /p p   吴建彬 中信华盛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p p   童 丰 北京诚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p p   徐 意 北京同仁堂研究院副院长 /p p   孙 虹 丽珠集团副总经理 /p p   关 平 长白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p p   吴晓明 烟台东诚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p p   李晓祥 未来药业 席科学家 /p p   王 贺 未来药业市场总监 /p p   金 秋 未来药业研发总监 /p p   周 鸿 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p p   杨晓宏 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质量部部长 /p p   汪 平 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 /p p   王玉莉 北京汉典制药有限公司信息总监 /p p   周海燕 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院长 /p p   杨芮平 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p p br/ /p
  • 转化医学系列网络讲座回顾(内含回放视频地址)
    珀金埃尔默拥有从分子、细胞、小动物到组织切片水平的影像和检测技术平台,提供转化医学领域的完整解决方案,其中绝大多数产品代表着该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在国内也拥有广大的用户群。为助力转化医学研究,我们特邀请十几位从事转化医学研究的科学家开展转化医学系列网络讲座,介绍他们最新研究进展,分享研究方法。往期讲座回顾从5月30日第一期开讲至今,系列讲座已完成4期讲座,1000余人报名,500余人在线听讲。日期主题主讲人第一期5月30日多能干细胞神经分化技术在药物发现及细胞替代治疗上的应用范靖博士(霍德生物CEO)第二期6月13日小动物多模态成像技术在抗癌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李琳娜博士(军事医学研究院)第三期6月20日类器官时代的疾病模型周婕博士(香港大学)第四期6月27日液体闪烁技术在蛋白质功能研究中的应用:从分子到细胞张洪杰博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如果您没有赶上听直播讲座,没关系,我们已整理好视频回放,等你来回顾!网络讲堂登入路径:关注“珀金埃尔默生命科学”微信公众号点击自定义菜单下“网络讲堂进入网络讲堂主页面收听更多转化医学系列网络讲座安排,具体时间以珀金埃尔默微信推送时间为准。敬请关注!主题预计时间人源化小鼠助力肿瘤免疫药物研发7/25/2019高内涵筛选助力个性化癌症医疗8月小分子激酶抑制剂研究最新进展9/19/2019使用Alpha技术研究RNA甲基化“橡皮擦” (ALKBH5)10/24/2019研究蛋白相互作用就是这么简单11/7/2019细胞成像分析前沿应用案例心得分享11/28/2019原来药物研发还可以这样做——基于表型筛选的药物研发11月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助力脑靶向载体的研究12/19/2019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凭借深厚的市场了解和技术专长,我们助力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150多个国家,时刻专注于帮助客户打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2018年,珀金埃尔默年营收达到约28亿美元,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的信息,请访问www.perkinelmer.com.cn
  • 健康中国行赛默飞高分辨质谱助力基础&转化医学研究
    11月16日,由赛默飞世尔科技和杭州凯莱谱精Zhun医疗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健康中国行动-基础&转化医学”圆桌会议圆满结束。赛默飞高分辨质谱技术在基础&转化医学各方面研究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并为本次会议带来了基础医学与转化医学Orbitrap高分辨质谱解决方案。 圆桌论坛共话基础&转化医学重要观点 本次会议特邀Thomas Caskey院士、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秦钧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杜杰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唐宋副研究员,凯莱谱精zhun医疗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刘华芬教授在圆桌论坛环节共同探讨基础&转化医学重要议题,观点如下:1.高分辨质谱技术是蛋白质定量极为精zhun的手段;2.分子标志物是经济有效的临床辅助诊断手段;3.医学转化研究需适应临床医生的思维,解决临床问题;4.重大疾病的风险防控,对于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意义重大;5.高通量组学技术是环境与健康交互研究的有力手段和极jia平台; 精zhun医学大队列研究,蛋白组学成为核心驱动力 作为本次会议重磅开场报告,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主任秦钧研究员的报告题为《Proteomics Driven Precision Medicine》,介绍了世界上第1个以蛋白质组学驱动的胃癌精zhun医疗体系,该体系以赛默飞Orbitrap高分辨质谱平台为依托,只用蛋白组就可以将胃癌进行精zhun分型,为病人的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提供临床指导。秦钧研究员还指出目前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下一代蛋白质组学应努力的方向:Throughput、Fast MS、Robust、Multiplex、Real Big data。同时,秦钧老师还提出将来用于精zhun医疗的蛋白质检测IVD的发展方向“一定是独立的、中心化第三方临检机构专业化地做IVD”。 今年3月CCTV报道中,赛默飞Orbitrap高分辨质谱仪助力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国际顶jian科研成果转化。 质谱技术切入临床问题,推动基础科研向临床转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杜杰研究员带来题为《基于生物标记物的心血管疾病分子分型》,介绍了主动脉瘤/夹层分子分型和诊治的精zhun医学研究相关内容。主动脉瘤临床异质性高、致残致死率高,需要面对很多复杂临床问题。大队列患者临床信息结合多组学数据进行生物标志物筛选,是对疾病进行分型和建立预测模型的有效方法。杜杰教授建立了疾病大队列样本资源库,并进行了miRNA、蛋白组、代谢组等多维度的分子影像分析,在疾病的快速鉴别、预后判断中发挥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目前部分科研成果已经通过室间质评,应用于临床检测。 早在2017年,赛默飞就与北京安贞医院精zhun医学中心共建了联合实验室,开启战略合作,着力提升质谱技术在医疗产业的研究和转化水平,造福中国民众。 环境污染影响健康结局,代谢组学切入内源标志物筛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唐宋副研究员的报告主题为“中国老年人空气污染暴露的生物标志物研究”。PM?.? 空气污染影响人群健康,尤其是易感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唐宋老师的研究项目以60-69岁老年人为监测对象,采用可穿戴设备和代谢组学、脂质组学的方法,筛选PM?.?暴露下人体的生物标志物,并建立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PM?.?暴露可能增加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Orbitrap高分辨质谱平台为项目中代谢组学、脂质组学相关检测内容提供稳定、精zhun的技术保障,同时,赛默飞环境与健康解决方案还涉及更广泛的领域。 赛默飞&凯莱谱并肩合作,共同助力精zhun医学代谢检测 凯莱谱精zhun医学代谢组高级科学家孔子青博士带来题为《基于高分辨质谱的代谢组学技术在肠道微菌群中的应用研究》的报告。肠道微生物对于生物体健康稳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孔博士在报告中分享了几项关于肠道微生物的有趣研究,并详细介绍了其中的关键技术应用和数据结果。代谢组学是解析肠道微生物功能及其与宿主信息交换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高分辨质谱结合高质量标准品数据库为肠道微生物代谢组学的研究提供绝jia的解决方案。今后,赛默飞将继续携手凯莱谱精zhun医疗代谢组学平台,共同应对代谢组学在健康与疾病等多方面的挑战。 凯莱谱Metabolon Discovery HD4非靶向全面代谢组学平台 赛默飞“健康中国行动”基础&临床医学解决方案 最hou,赛默飞中国区色谱质谱业务组学市场拓展经理宁婵娟博士的《In China,For China-赛默飞“健康中国行动”基础&临床医学解决方案》受到在场专家老师热烈关注。赛默飞深耕中国市场已经近40年,质谱方案频频助力中国科学家登顶顶ji学术期刊。在针对极低上样量建立的蛋白质组学工作流中,全新一代Orbitrap Exploris 480搭载FAIMS Pro系统,在1ng Hela样本中鉴定1945个蛋白,展示出了u秀的深度鉴定覆盖能力。在代谢组学方面,超高分辨的Obitrap平台结合全球知名的在线标准品数据库MZcloud,为代谢物精zhun定性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在多中心实验室进行的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长时间连续测试中,赛默飞质谱平台都展示出卓越的稳定性。这无疑是解决精zhun医学研究中样本珍贵、人群队列多中心分析、时间跨度大等瓶颈问题的利器。 扎根中国 服务中国精zhun医疗前景可期,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赛默飞始终以全球领xian的科技创新,践行“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郑重承诺,为健康中国行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极具价值的整体解决方案。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取赛默飞全行业解决方案,或关注“赛默飞色谱与质谱中国”公众hao,了解更多资讯+色谱质谱明星产品前处理气相色谱离子色谱液相色谱气质联用液质联用AA/ICP/ICPMS软件 更多仪器配置和方案推荐色谱质谱全流程食品安全固废专项临床检测RoHS检测中药分析化药分析代谢组学
  • 香港大学暨安捷伦代谢组学、转化医学及系统生物学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香港大学暨安捷伦代谢组学、转化医学及系统生物学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现代医学发展历史表明,未来医学突破性的进展有赖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结合;21世纪的医学将更加重视整体医学观和有关复杂系统的研究。转化医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转化医学是&ldquo 从实验台到临床&rdquo 的一个连续、双向、开放的研究过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及公共卫生之间的固有屏障,在其间建立起直接关联。转化医学的研究模式与系统生物学密切相关,而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转化医学的研究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生命科学行业的领先方案供应商与合作伙伴,安捷伦公司在代谢组学及系统生物学领域具有突出的优势与贡献,结合当前转化医学研究的特点,2011年10月25日,安捷伦公司联合香港大学成功举办了&ldquo 香港大学暨安捷伦代谢组学、转化医学及系统生物学高端论坛&rdquo ,80余位来自香港、澳门的学术机构、政府部门等的专家学者共同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同时荣幸地邀请到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三地的业内权威专家作为特邀演讲嘉宾为大会带来了代谢组学、转化医学、系统生物学、毒理学等行业前沿资讯及最新研究成果。本届论坛的东道主、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病理学专业林青云教授首先为大会带来题为&ldquo Accurate Mass Q-TOF for Toxicological Research&rdquo 的精彩报告,林教授使用安捷伦UHPLC-Q-TOF/MS技术对三聚氰胺的毒性及致毒机理进行了深入解析,并利用安捷伦特有的增强型同位素模式对人血清中的三氯生及其代谢物进行了同时定性定量分析;在法医与毒理学筛查研究中,林教授演示了如何使用安捷伦UHPLC-Q-TOF/MS结合独特的精确质量-保留时间化合物库(AMRT),以及专门用于法医毒理分析的MS/MS化合物谱库进行多种相关化合物筛查,同时使用安捷伦代谢物鉴定软件(Metabolite ID)对系列代谢产物进行了有效鉴定。 澳门科技大学教授、澳门药物及健康应用研究所所长、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姜志宏博士进行了题为&ldquo Profiling of IgG glycan pattern with HPLC-Chip and Q-TOF technology&rdquo 的精彩报告。姜教授使用安捷伦最新Glyco-ChipLC/6540 UHD Q-TOF技术对多种复杂的糖蛋白质组进行了灵敏、重现、快速的分析,该应用通过安捷伦分子特征提取软件功能(MFE)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有效提取,糖链组成及结构信息通过糖分析数据库进行了搜索和鉴定。除在糖蛋白质组方面的成功研究外,该应用同时对于抗体类药物的发现、工艺优化及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来自中国药科大学的资深中药领域研究专家盛龙生教授进行了题为&ldquo LC/TOF MS for TCM Analysis&rdquo 的精彩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使用安捷伦LC/TOF MS及分子特征提取(MFE)、生物信息学软件(MPP)分别针对目标化合物分析和未知化合物筛查的解决方案,以中药金银花、忍冬、人参皂苷为例进行复杂体系中微量组分的深入分析,并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对7种不同来源的金银花进行了差异化统计学分析。 上海中医药大学系统生物学与中医方症中心的张永煜教授为大会带来题为&ldquo Application of Metabolomics Studies to Clin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Medicine&rdquo 的精彩报告。张教授使用安捷伦GC/MS系统、通过整合代谢组学及转录组学等系统生物学方法对不同中医症型进行了统计学差异分析并有效定位相关生物标志物,通过不同标志物的调节变化进一步了解疾病机理及对症用药的诊疗方案。同时张教授还同与会嘉宾分享了&ldquo 系统科学视角下的肝炎肝硬化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rdquo 及&ldquo 代谢组学方法对儿童性早熟的研究&rdquo 等极富临床医学价值的研究成果,从中医转化医学、系统毒理学等全新视角为与会嘉宾带来耳目一新的学术体验。 此外,来自安捷伦公司的资深液质联用产品专家李彦憙博士结合上述专家的成功应用实例,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安捷伦超高解析度-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及其强大的软件系统,以及安捷伦最新推出的GC/Q-TOF系统。通过对上述专家用户的前沿应用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了与会听众对安捷伦LC/Q-TOF、HPLC-Chip/MS及GC/MS在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毒理学乃至转化医学领域应用的信心。 安捷伦公司资深液质联用技术应用工程师李剑忠博士最后进行了题为&ldquo Tea Analysis by Agilent Q-TOF Technology&rdquo 的精彩报告,该研究项目使用安捷伦LC/QqQ MS系统对茶树根中的茶氨酸进行了同时筛查、鉴定及定量分析;此外,通过使用安捷伦LC-QqQ & LC-QTOF MS方法结合安捷伦QqQ系统动态MRM农残分析数据库以及专用于TOF/Q-TOF系统的农残数据库,进行了多种茶叶中多农残的分析;报告同时展示了通过安捷伦LC/Q-TOF MS、数据处理及生物信息学软件,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对不同种类、来源的茶树根与茶叶进行了统计学差异分析,报告题目内容新颖,引发在场听众的强烈兴趣。 关于安捷伦科技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全球领先的测量公司,同时也是通信、电子、生命科学和化学分析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的 18500 名员工为 100 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服务。在 2010 财政年度,安捷伦的业务净收入为 54 亿美元。要了解安捷伦科技的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cn。
  • ACCSI 2015科学仪器研发成果转化推进研讨会举行
    仪器信息网讯 2015年4月22日,2015(第九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5)在北京举行。为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届年会特别增设了&ldquo 科学仪器研发成果转化推进研讨会&rdquo 分论坛。会议由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联合ACCSI 2015主办方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instrument.com.cn)共同举办。 会议现场 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副主任孙月琴主持会议   会议特别邀请了科技部的相关负责人为大家分析解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还有来自清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的多位院士课题组的骨干科研人员,以及来自中科院化学所、北京师范大学、和鑫生技公司的研究人员介绍了最新的仪器技术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陈宝明   2014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通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案,并报送全国人大开始审议。这是我国近20年来首次修订该法案。新法案会给科技成果转化打开怎样的新局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陈宝明在报告中从法案修订的背景意义、修订当中的若干考虑、以及主要突破点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介绍。并重点对新法案当中对于产学研的合作形式、人员交流、奖励机制、金融支持、科技中介服务等方面做了细致介绍。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激光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激光工程技术研究部副部长 张申金   张申金介绍了中科院理化所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DUV-DPL)的研制、相关前沿装备研发以及前沿应用的主要进展。中科院理化所拥有KBBF晶体生长技术,并发明了其关键使用技术&mdash &mdash 棱镜耦合器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研制实用化、精密化DUV-DPL的国家。目前,课题组已成功研发了177.3 nm 固定波长和170~232 nm宽调谐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并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发出多种光源与前沿装备的对接技术,研制成功9类9台基于DUV-DPL技术的国际前沿装备。当前,课题组正在进一步研发高精准、短波长(100mW)的新型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光源,并于近期首次实现基频源8倍频最短波长167.75 nm和164.83 nm倍频输出。张申金表示欢迎大家使用DUV-DPL,开拓其应用领域。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系主任 谭峭峰   谭峭峰介绍了光学设计在光谱仪器研发中的重要作用及典型案例。采用恰当的光学设计可以提升仪器性能,减小仪器体积,使得仪器更加简便易用。据介绍,课题组通过光学设计,成功开发了折叠光路长光程差分吸收光谱仪,该仪器体积小、易便携,能在狭小空间内完成测量任务,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还有通过光路设计改进的傅里叶变换光谱技术用于高分辨率大气成分监测仪,实现了CH4、N2O、O3等10余中大气成分探测。另外课题组还研发了基于超环面的反射式原子吸收光谱仪光路设计,实现无色差、高通量、光谱范围达190nm~900nm,分辨率达0.1nm 采用双抛物面镜设计了消像差的中阶梯交叉色散光路,主波长268.9nm处分辨率可达7pm。 和鑫生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策略长 郭菁菁   郭菁菁介绍了和鑫生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穿透式X光管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人类癌症治疗、动物癌症治疗、低辐射医疗影像、非破坏性检测等领域的应用。据介绍,和鑫生技成立于2007年,接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Dr.Seitz所创立的NanoDynamisc-88实验室的X光技术转移与专利授权,在台湾进行产品的研发与量产,是目前国内唯一拥有开发穿透式X光管技术的公司。和鑫生技的商业运营模式以发展核心技术为主,目前在人类癌症治疗、动物癌症治疗、低辐射医疗影像、非破坏性检测等领域积极寻求合作对象。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 张学典   张学典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在光电传感器技术研究及仪器产品开发应用方面的进展情况。其在医疗影像领域的相关成果有:胶囊内镜导航技术,单细胞操纵、测序和实时成像技术、医学影像高分辨、超高速成像技术,以及正在开展的3D可视微创手术系统研发、太赫兹人体安检系统等。波谱仪器方面的研发成果有:基于光谱技术的水质检测仪器开发、太赫兹波谱技术及其应用、手持式拉曼光谱仪、高性能光谱仪器关键分光及接收部件研发等。接下来,课题组将继续推进胶囊内镜机器人、太赫兹核心器件研制、高分辨超高速成像等方面的技术开发。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孙红霞   孙红霞介绍了针对糖尿病并发症&ldquo 套餐式&rdquo 快速检测试剂及仪器的研发情况。据介绍,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1亿人左右,糖尿病人几乎都伴随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肾脏损伤、失明、足部溃疡等并发症。但我国市场上除血糖仪产品外,罕见用于糖尿病并发症检测的快速检测产品。课题组将高特异和高灵敏的纳米超分子探针技术与生物传感器技术和微纳器件加工技术相结合,针对糖尿病并发症三个重要监测指标:血清总胆固醇、尿微量白蛋白和钾离子,开发相应的快速检测试条,并研制了可检测上述试条的 &ldquo 套餐式&rdquo 快速检测设备(检测时间&le 10min,标准偏差&le 15%,误差&le 20%),为广大糖尿病患者有效预防和及早发现并发症提供了便利。   此外,在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郭非介绍了李玉德教授课题组在毛细管光学元件方面的研究情况。据介绍,课题组在国内首次研制了适合衍射实验站一次聚焦光源的锥形单毛细管,在国际上首次研制了适用于高压XAFS的毛细管X光透镜,解决了金刚石的衍射干扰和DAC对低能X射线的吸收。同时针对目前航空航天工业的合金类材料的焊接件、精密仪器仪表和汽车工业等领域的小钢珠、工程常用的细线径圆柱螺旋弹簧等材料残余应力检测中的难点,课题组开发了相应的毛细管透镜,并取得了成功应用。   除了在此次研讨会的报告中展示的仪器成果,为了更好地推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科学仪器研发企业的科技合作交流,研讨会主办方还特别印制发行了《ACCSI 2015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 科学仪器研发成果集》,以便于推介、宣传和企业选用,该成果集共包括来自15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48项仪器成果转化项目。
  • ACCSI2015-科学仪器研发成果转化推进研讨会通知
    2015(第九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 科学仪器研发成果转化推进研讨会 通 知   近年来,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日趋活跃。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性,努力唤醒其沉默的价值,尤其是在国家提出建设&ldquo 创新型国家&rdquo 的时代大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变得尤为紧迫。目前,我国正在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希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链条。   此次组织&ldquo 科学仪器研发成果转化推进研讨会&rdquo ,我们特别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的多位院士课题组的骨干科研人员,介绍各自课题组的仪器研发成果及应用。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能让大家了解到国内优秀仪器研制课题组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与这些科研人员一起探讨这些仪器研发成果未来可能拓展的应用领域与市场,推动我国优秀科学仪器研发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我们还将邀请科技部的相关负责人为大家分析解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新法案会给科技成果转化打开怎样的新局面?科学仪器行业的成果转化会因此出现哪些新机遇呢?   了解我国最前沿的科学仪器研发成果,探讨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新变革,请关注&ldquo 科学仪器研发成果转化推进研讨会&rdquo 。   一、日程安排   2015年4月22日13:30-16:30 北京京仪大酒店二楼会场 时间 主要内容 09:00-12:00 ACCSI2015:大会报告 2015中国科学仪器高峰论坛 12:00-13:30 自助午餐 13:30-16:30   报告:解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   报告人:陈宝明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报 告: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技术研究及其在科学仪器中的应用   报告人:张申金 中科院理化所激光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激光工程技术研究部副部长   报 告:毛细管光学元件与X射线科学仪器   报告人:李玉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报 告:光学设计在光谱仪器研发中的重要作用及典型案例   报告人:谭峭峰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系主任   报 告:非破坏性检测系统的研发   报告人:郭菁菁 和鑫生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策略长   报 告:光电传感技术研究及仪器产品开发应用   报告人:张学典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副教授   报 告:针对糖尿病并发症&ldquo 套餐式&rdquo 快速检测试剂及仪器的研发   报告人:孙红霞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部分新成果展示名录: 亚临界水萃取仪 激光诱导击穿-拉曼光谱分析仪 实验室多功能小型热泵蒸发仪 心脑血管虚拟内窥镜的研发培育 400um光纤耦合千瓦半导体激光器 微区X射线残余应力仪 荧光/磷光体系溶液结构测定动静态激光光散射谱仪 糖尿病并发症套餐式检测仪   ※最终日程安排以实时更新为准   二、报名注册 网上注册(年会网址:http://accsi.instrument.com.cn)   报名流程:网上报名&mdash &mdash 审核&mdash &mdash 缴费&mdash &mdash 参会 会务费 优惠 参会权益 2000元/人四家主办方的会员单位2015年4月1日前报名并缴费,可以享受特别优惠价格1200元/人。 1、全套会议资料一套 2、自助午餐券一张 3、颁奖盛典入场券一张 4、《2014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发展报告》一份   三、联系方式   电话:4000074077 传真:010-82051730   会议赞助:010-51654077-8023 齐先生   报名参会:010-51654077-8055 杜女士   媒体合作:010-51654077-8030 魏先生   Email:accsi@instrument.com.cn   2015(第九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组委会   2015年3月
  • 苏州医工所转让流式细胞仪、数字PCR成果 将由江苏天瑞完成产业转化
    1月11日下午,苏州医工所与江苏天瑞仪器举行“双激光流式细胞仪”和“数字PCR分析系统”两项成果转化协议签约。江苏天瑞仪器董事长刘召贵,医学检验仪器研发中心负责人余正东,苏州医工所所长唐玉国,苏州国科医工集团总经理刘俊秋等出席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由苏州国科医工集团副总经理刘宇主持。   签约仪式上,刘召贵和唐玉国分别发表讲话。刘召贵对双方的合作满怀期待、充满信心。他表示,苏州医工所作为国立科研机构,在科技研发、人才团队建设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而江苏天瑞仪器作为国内分析仪器行业的领航者,在仪器产业化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双方强强联合,将有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共赢发展。唐玉国指出,江苏天瑞仪器在国内分析仪器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苏州医工所将与江苏天瑞仪器开展协同创新,立足双方优势共同促进签约项目的产业化,尽快将优秀的国产医疗器械产品推向市场。   随后,江苏天瑞仪器医学检验仪器研发中心负责人余正东与苏州医工所成果转化处处长王昇和苏州中科医疗总经理宋明轩分别签订了转化协议。 双激光流式细胞仪项目成果转化协议签约仪式数字PCR分析系统项目成果转化协议签约仪式天瑞未来布局重点:快速、准确的临床检测此前,天瑞仪器董事长刘召贵曾表示如果要进军生命科学领域就必须做一些创新性的技术,比如天瑞率先进行产业化的检测微生物的MALDI-TOF-MS。此外他透露天瑞会做数字PCR、流式细胞仪以及三重四级杆质谱仪的研发。据悉,天瑞已开始布局临床质谱检测领域,下一步将要开发POCT检测设备(即应用于临床即时检测或家居检测的便携式仪器)。目前,天瑞正在与一家公司合作,开发一种快速基因检测方法。刘召贵补充道:“当前的基因检测、核酸检测最快也要四小时才能出结果。现在,天瑞正在开发一种基因快速检测设备,仅需半小时即可实现从采样到出结果。我们希望未来的情况是:样品采集后被立即送到实验室,立等可取检测报告。天瑞正在这个领域布局,期待能尽快实现这一目标,不限于病毒,还包括细菌、真菌检测。”仪器信息网也会持续跟踪最新前沿生命科学创新成果转化产业进展,将于ACCSI2022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中设立生命科学创新成果转化论坛,欢迎业内人士提前报名参会交流。ACCSI2022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2仪器信息网也将举办每年一度的流式细胞仪技术网络大会(iCFCM2022)以及PCR技术网络会议(iPCR2022),敬请关注本网网络会议动态
  • 沧桑糖业史,聊聊安东帕与蔗糖工业的故事
    上期《唐人街探案2》,提到了制糖厂和对糖溶液进行分析。制糖厂是食品加工厂,不仅是电影中的破案地点,其实与我们安东帕分析仪器也有着很深厚的渊源。 世界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许多国家都种植甘蔗。甘蔗作为重要的糖料作物,为蔗糖生产提供原料。 沧桑糖业史,华夏第一国。宋玉《招魂》篇中有“胹鳖炮羔,有蔗浆兮”之句,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 说到制糖设备,1933年,军阀陈济棠从国外购进设备,陆续兴建甘蔗糖厂。两广地区有很多的制糖厂。 广西”甜城“是我国第一制糖大省。见证了中国糖业兴衰的历史。 5月,安东帕公司将参与广西计量院组织的蔗糖产业计量测试技术培训交流会。 安东帕的旋光仪、折光仪等设备收到众多小精炼糖厂、制糖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青睐,安东帕的旋光仪、密度计、折光仪等产品也在糖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糖厂中轻松运行。高性能旋光仪/折光糖度仪 MCP 5X00 自动糖度仪的旋光度精度为0.001 °, 相应的国际标准糖度的精度为0.003 °Z。基于NIR 旋光测量方法可应用于测量未加工粗糖, 白糖和需要澄清的特殊糖制品。 高性能系列折光糖度仪能够在原料加工,中间体到成品的检测过程中实现完美的常规分析和质量控制。它们健全的设计和简明易懂的操作使Abbemat 3X00 成为实验室得力助手。对于折光率的准确度,Abbemat 3X00为±0.0001nD。专业智能的在线折光仪 L-Rix 510智能传感器专为蔗糖行业应用而设计,可测量糖浆、牛奶和糖溶液的浓度。它能在全量程内为您提供高精度的测量结果。-全量程测量:0 % 至 100% (w/w)-精度高达 ±0.0001 nD(±0.05 °白利度)-传感器里面已经内置四种糖度公式,均为全量程(即0至饱和),在不同的应用中调用不同的公式即可: Glucose 葡萄糖 Sucrose 蔗糖/果糖/砂糖 Fructose 左旋糖(存于果汁、蜂蜜中) Invert Sugar 转化糖同样适合蔗糖行业的密度计系列 最新款安东帕手持式密度DMA™ 35性价比高,适合现场测量符合蔗糖行业糖度测量的需求和预算,可以进行糖行业过程监控。 还有更多DMA 501、DMA1001等更多型号密度计可进行转化糖测量,欢迎来询。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在京成立
    2020年12月29日上午,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企工委”)成立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会长陶元兴、常务副会长杨素荣、副会长武毅、秘书长许爱东等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以中国核工业集团、国家电投集团、机械研究总院集团、中石化集团、同方股份等单位为首的25家单位代表参与了本次会议,并投票选举产生了企工委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会议现场会议全票通过了企工委第一届委员候选人名单,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质量与信息部主任钱天林担任企工委主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杜兵、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与创新部总监樊胜、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燕宪文、国科华创认证(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兆西担任副主任,中自联(北京)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哲鸣担任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科技质量与信息部主任 钱天林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是国家科技部为业务指导单位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行业协会,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推进现代技术市场法制建设,规范交易行为,维护技术市场运行秩序的重要社会力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技术市场的核心要素。目前,由于企业发展的情况不同,企业科技工作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存在缺乏对科技创新的总体规划,缺少科技成果转化,对国家政策、科技发展规划理解不到位等问题,企业间也缺少针对科技工作的横向交流,合作不足。为推动企业间科技工作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企业科技研科技创新、科技奖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工作进展,解决企业间科技工作缺乏有效交流的平台问题,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批准筹备成立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并于2020年3月成立筹备组,启动筹备工作。企工委的宗旨是为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创新创业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部署,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企业间科技工作交流等工作,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会议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秘书长许爱东主持,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常务副会长杨素荣宣读了关于成立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的批复决定。中国技术市场协会秘书长许爱东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常务副会长杨素荣宣读批复决定随后,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会长陶元兴为第一任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钱天林授牌,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副会长武毅为企工委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颁发证书。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会长陶元兴为企工委授牌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副会长武毅颁发任命文件会议第二阶段召开了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一届一次委员会,会议由企工委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刘哲鸣主持,企工委主任委员钱天林宣读了《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2020—2025)工作计划》,全体委员讨论了企工委2021年工作计划。会议上,多位委员积极发言,介绍了目前技术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希望通过企工委平台为中国技术市场的良好、有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刘哲鸣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钱天林委员代表及协会领导参与讨论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海霞一行应邀参与了本次会议,唐海霞女士被选举成为企工委副秘书长并在大会讨论中积极发言。她在发言中表示,中国的仪器仪表行业面临多项卡脖子问题,希望通过企工委平台推进中国仪器仪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仪器仪表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并将全力支持企工委的相关工作。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唐海霞
  • CO₂实现高效转化,看看大佬们都在用什么仪器?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了“大连化物所实现低温、高效、长寿命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制甲醇”的相关新闻,实际上,早在今年3月22日,该研究成果就已发表在Nature Catalysis上,杂志同期还以“Catalysis by Unusual Vacancies”为题刊发表了评述文章。该成果是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邓德会团队与厦门大学教授王野团队共同合作完成的,首次利用富含硫空位的少层二硫化钼(MoS2)催化剂,实现了低温、高效、长寿命催化CO2加氢制甲醇,其活性与选择性均显著优于商品Cu/ZnO/Al2O3催化剂,并显示出优异的稳定性。该催化剂为实现低能耗、高效率的CO2转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二氧化碳的高效转化利用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科研人员对于二氧化碳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CO2的转化和利用不仅可以改善温室效应,储存能量,缓解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还可以转化成燃料以及其他高附加值化学品。去年,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皮特爱德华及他的同事们设计了一种新型铁基催化剂,可直接捕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烃类喷气燃料。这种催化剂由地球上丰富的元素组成,制备简单且表现出高活性和高选择性,能最大程度减少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合成步骤。研究团队在转化过程中还收集到了石油化工行业的其他重要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目前只能从原油中获得。新催化剂体系的开发对于CO2催化转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CO2为非极性线性分子,碳处于最高价态,化学性质稳定。因此,将CO2转化存在较大难度。人工转化CO2主要由热能、电能、太阳能驱动,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有光催化转化、太阳能光热转化、光电协同转化和生物技术转化技术。提高二氧化碳转化效率和反应选择性方面进行的催化剂改良、生物转化途径改进都需要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光催化转化是以光能为驱动力的氧化还原过程,CO2吸附在光催化材料的反应位点上并与光生电子进行化学反应,从而被还原为小分子碳氢燃料和一氧化碳。下图有目前研发的光催化剂,光催化剂是光催化还原CO2的关键。图1 光催化剂分类太阳能光热转化CO2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利用太阳能聚热体系产生大量热量来直接转化CO2或两步热化学循环分解转化CO2,其实质都是热化学转化;二是在热化学两步循环法转化的基础上,引入光化学反应。光电协同转化是将光催化和电催化相结合形成了光电协同转化。图2 光电协同转化CO2反应过程示意图CO2的生物技术转化会产生更复杂、更有价值的化合物。CO2生物技术转化的特点是活性生物特征和物理化学催化位点的结合。到目前为止,CO2生物技术转化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电合成、光合生物混合系统、光系统II复合系统和代谢工程。图3 CO2生物技术转化示意图通过不同方式转化CO2并生产绿色能源来实现绿色环境的建设,推动了能源收集技术的发展。小编还找到了两篇比较新的催化剂研究成果,一篇是武汉理工大学关于CO2光催化转化为CH4的研究成果发布在《Science China-Materials》杂志上,研究者们制备的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进行了高效的光催化CO2还原,另一篇是浙江大学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发布在《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杂志。这些转化剂的研究少不了科学仪器的助力,这里介绍几个文章中提到的分析仪器:麦克仪器公司的ASAP 2020M型比表面与孔隙度分析仪(BET)测量氮气吸附等温线赛默飞公司的Talos F200S型透射电镜对催化剂的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在赛默飞公司的ESCALAB 250XI型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上可以采集催化剂的光电子能谱(XPS)岛津公司的UV-3600 Plus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可获得催化剂的漫反射光谱(DRS)赛默飞公司的Nicolet iS10型红外光谱仪上获得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岛津公司的RF-5301PC荧光光谱仪上可采集光致发光(PL)发射光谱实验使用日本电子Jem‐2100F型场发射电子显微镜测试催化剂的TEM图谱Bruker公司的A-300波谱仪采集电子顺磁共振(EPR)信号麦克仪器公司的全自动程序升温化学吸附仪 AutoChem II 2920使用Bruker Avance-400 (400 MHz)光谱仪记录1H核磁共振(NMR)谱参考文献 [1] Hu, J., Yu, L., Deng, J. et al. Sulfur vacancy-rich MoS2 as a catalyst for the hydrogenation of CO2 to methanol. Nat Catal 4, 242–250 (2021).[2]王锋,周化岚,张建国.太阳能驱动二氧化碳转化[J].自然杂志,2021,43(01):61-70.[3]姜丽莎,李源,吴晓勇,张高科.富氧空位修饰的铋氧硫晶体用于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转化为甲烷(英文)[J/OL].Science China.Materials:1-12[4]戴志锋,唐永铨,张飞,熊玉兵,王赛,孙琦,王亮,孟祥举,赵雷洪,肖丰收.双中心多孔聚合物作为多相催化剂实现CO2在温和条件下高效转化(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2021,42(04):618-626.
  • 科研人员研发出聚碳酸酯转化为肥料的循环系统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研发出聚碳酸酯(PC,又称PC塑料)转化为肥料的循环系统,证实以植物为原料制备的聚碳酸酯经氨水分解后可转化为促进植物生长的肥料。此项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英国化学期刊《GREEN CHEMISTRY》,题为:Plastics to Fertilizers: Chemical Recycling of a Bio-based Polycarbonate as a Fertilizer Source。  异山梨醇(Isosorbide,ISB)可由糖等生物质资源制备,经化学反应可形成异山梨醇基聚碳酸酯(PIC)。为证实循环系统,研究人员以ISB为原料合成PIC,随后在PIC中加入氨水进行氨解,观察溶液的外观变化。随着时间增加,溶液由不均匀的白色溶液逐渐变得均匀,并在24小时后变为完全均匀的溶液。通过对氨解产生的尿素和分解生成物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PIC最终完全分解为尿素和ISB。在室温下,分解需要24小时,研究人员通过调整氨水的浓度和反应温度,寻找最佳反应条件,成功在6小时以内实现完全分解。  研究人员运用分解生成物(ISB和尿素的混合物)进行拟南芥的培育实验,结果显示PIC分解产生的尿素可起到肥料的作用。分解生成物中,尿素与ISB的比例为0.7:1,与尿素和ISB1:1混合相比,更能促进拟南芥的生长。  此项研究证实了植物来源的聚碳酸酯转化为肥料促进植物生长的循环系统,有助于解决废弃塑料问题和粮食短缺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   原文链接:  https://www.jst.go.jp/pr/announce/20211028/index.html
  • 人物专访 | Rohan Thakur 博士 | 以质谱技术的创新推动转化医学的发展
    布鲁克在今年ASMS中发布了多种用于高灵敏度和高通量分析的新产品,包括世界上首个商品化的后电离MALDI离子源(MALDI-2);新的基于捕集离子淌度(TIMS)和平行累积连续碎裂(PASEF)技术的4D-蛋白质组学方法:高通量dia-PASEF和prm-PASEF;凭借碰撞截面积(CCS)精确测定,进一步提高timsTOF Pro在大队列样本检测和实时数据分析方面的性能。近日, 布鲁克 . 道尔顿生命科学质谱执行副总裁Rohan Thakur博士接受了媒体专访,讨论了布鲁克于ASMS 2020发布的最新质谱技术的相关细节,以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前景。Q1您能谈谈过去一年timsTOF Pro的表现吗?有哪些出色的研究项目采用了这项技术?Rohan Thakur: 过去的一年里,各个研究团体对timsTOF质谱平台(timsTOF Pro和timsTOF fleX)的接受度超过我们预期,因为使用者们也意识到TIMS技术带来的优势,比如TIMS在时间和空间的聚焦带来更高的灵敏度,离子淌度补偿质量对齐(MOMA,Mobility Offset Mass Alignment)无损性能并实现蛋白深度覆盖。timsTOF Pro另一个主要的优势是能使用短梯度实现深度覆盖,这让转化蛋白组学研究成为现实。在timsTOF Pro推出前,大部分蛋白质组学实验室只能在“覆盖深度”和“分析时间”中选择其一,而在timsTOF Pro上,即使采用短色谱梯度也能实现蛋白深度覆盖,分析通量从10样本/天提高升100样本/天。让研究者最满意的地方是timsTOF Pro具有出色的稳定性,能可靠的用于大队列研究中珍贵的样本分析,并持续保证高灵敏度和扫描速度,这正是做转化蛋白组学所需要的。在上一代的质谱上,要实现这些性能的融合是不可能的。牛津大学Roman Fischer博士在timsTOF Pro上进行败血症研究,采用100样本/天的分析通量,完成了将近5000血浆样本的分析。北京大学精准医学多组学研究中心Catherine Wong博士在timsTOF Pro上进行COVID-19相关的大队列研究,这些都是timsTOF Pro用于转化医学研究很好的例子。Matthias Mann教授团队也在timsTOF Pro上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他们使用深度机器学习技术,采用上百万个学习样本预测多肽CCS值,以此来进一步将离子淌度这个关键的第四维信息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这也是另一个正在timsTOF Pro上做非常出色的项目。Q2您能详细解释一下将PASEF与平行反应监测(PRM)进行联合的优势吗?Rohan Thakur: TIMS是利用气相进行多肽分离,这能为PRM实验带来极大的益处,因为TIMS既可以做为基于CCS值的离子选择器(从而分离同分异构和降低化学噪音),也可以做为灵敏度放大器(时间聚焦增强PASEF扫描功能),并且帮助四极杆优化母离子的选择。现在,您可以将四极杆隔离与独特的CCS值和m/z进行同步关联,从而进行更准确、更高选择性的非标记定量分析。Q3您刚才提到了研究者利用深度机器学习网络来准确的预测CCS值,这听起来是一个非常令人激动的领域,有希望利用这个技术来发现一些新的分子并鉴定,您能谈timsTOF Pro是怎样帮助这项工作的吗?Rohan Thakur: 离子淌度技术已经有接近15年的历史,但基于TIMS的CCS值测定技术的出现,让每一个离子都能被检测,这推动了深度机器学习技术能够深入理解离子在气相中的属性,从而更深入挖掘信息。得益于TIMS装置对CCS值高度重复和稳定的测定,数据科学家可以非常自信的采用TIMS测定的CCS值开发深度机器学习的算法,以达到准确预测CCS值的目的。在蛋白组学实验中,将多肽CCS值的实验值与上百万个峰的预测值进行参比有很多好处,最基本的好处是在做翻译后修饰研究中可以提高MS/MS采集中母离子选择性,从而提高翻译后修饰的鉴定率。目前看来,它的应用前景是具有无限可能的。Q4请谈谈开发MALDI-2的驱动力来自何处,以及如何提高灵敏度? Rohan Thakur:第一个驱动力来自客户的实验室研究,他们希望看到MALDI能够分析更多种类的分子,以及对MALDI获得的目标区域或空间组学(SpatialOMx)的相关分子灵敏度的整体提高,在这些区域中,像代谢物、脂类和聚糖等特征内源性分子可以更深入的了解组织;第二个驱动力是可以通过LC-MS对划分出的组织区域进行进一步的组学分析。这两个因素与药物研究尤其相关,例如和癌症研究关联。灵敏度提高是通过向第一个激光器(常规MALDI)电离的分子离子云中发射第二束激光(MALDI-2 PI),在那里额外的能量导致发生电荷转移反应,从而提高了电离效率。这个过程需要MALDI操作在一定的气压环境下进行,因此可以在双离子源(ESI/MALDI)timsTOF fleX平台上完美地实现。Q5您认为配备了MALDI-2后的timsTOF fleX的灵敏度提升将如何促进小分子和脂质在辅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Rohan Thakur:侧重于癌症的药物研发将受益于MALDI-2 后电离技术(PI),因为它将允许科学家把转录组的变化与SpatialOMx联系起来。这里的关键是对特定细胞群的识别定位,这些细胞群可以通过组织成像发现在肿瘤内、肿瘤边界和肿瘤远端的脂质或细胞表面聚糖的变化,再进行蛋白质组学、脂类组学和代谢组学的深度分析。这样的研究在过去是不曾有的,timsTOF fleX可以让你在一台仪器上进行所有这些实验。除此之外,包含TIMS新维度的MALDI实验使每个像素包含的有价值信息的大大增加;并且以10KHz的激光速度和10um的空间分辨率进行这项工作是首创。你可以在不同的组织切片中使用外源分子或内源分子的碰撞截面(CCS)值,然后在同一仪器上进行LC-MS分析时使用相同的CCS值。由于其多功能性,timsTOF fleX以极大地提高研究实验室的工作效率。Q6考虑到药物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分析能力的高要求,这些新技术在定量质量成像(qMSI)方面会对药物开发时间表产生什么影响?Rohan Thakur:在药物开发过程中,尽早获得关键信息是这些技术的重要优势,因为它可以提高整个过程的效率。由于信息的高度真实性,例如药物是否在正确的组织中击中了正确的靶点,你可以推进有前途的新化学实体(NCE)或者停止出现早期毒性的NCE的后续开发。这会导致更多的NCE在这个过程中向前推进,从而增加你找到具有正确疗效的候选药物的机会,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了无效药物的投入消耗。对药物开发时间表的影响是一个方面,而获得有效药物是另一方面,这将加速更安全的药物推向市场的过程。
  • 青岛能源所提出“拉曼组内关联分析”揭示代谢物转化网络
    细胞内代谢物之间是否正在发生相互转化,是细胞代谢活动最重要的动态特征之一,但其检测方法一般极为繁琐。针对这一瓶颈,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提出了名为“拉曼组内关联分析”(Intra-Ramanome Correlation Analysis IRCA)的理论框架与算法,并示范了细胞工厂功能测试等方面的应用。在无需标记或破坏细胞的前提下,IRCA仅仅基于一个拉曼组数据点(即一个样品的一个状态),利用其中不同单细胞拉曼光谱的差异,就能推测该状态下的代谢物相互转化网络。相关工作于8月31日发表于《mBio》。图 拉曼组内关联分析(IRCA)仅需一个细胞群体的一个状态,即可预测其代谢物转化网络  代谢物相互转化网络的构建,传统上基于质谱或色谱等代谢组学方法。它们通常必须破坏细胞,每次分析需要大量的细胞,而且要求基于一系列不同代谢状态的实验样品进行关联比较,这导致整个过程非常繁琐与耗时。针对这一瓶颈问题,单细胞中心提出了基于“拉曼组”(ramanome)的原创解决方案。拉曼组,是一个细胞群体在特定状态下单细胞拉曼光谱的集合。这些单细胞,尽管遗传背景与环境条件等均一致,其代谢状态却可各不相同,导致其拉曼光谱之间具有细微但显著的差异。一个“遗传同质性”样品中细胞间具有“代谢异质性”,是生命体系最本质的特性之一。  利用该本质特性,单细胞中心何曰辉博士带领的研究小组提出了命名为“拉曼组内关联分析”(Intra-Ramanome Correlation Analysis IRCA)的思路。首先,一张单细胞拉曼光谱中数百乃至数千的拉曼谱峰中,每个谱峰(或其组合)可潜在代表一个代谢表型,如一类化合物的种类与含量。其次,把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独立的生物学重复,在不同细胞之间,将同一位置的谱峰与其它任一谱峰进行两两关联分析,如果发现呈现“负关联”的峰-峰组合,即意味着其对应的两类化合物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最后,将该分析拓展到单细胞拉曼光谱中所有可能的峰-峰组合,则能建立一个该状态下之胞内化合物相互转化(或代谢表型相互关联)的“网络”。  该研究小组以各种光合微藻为模式,通过一系列系统性的生物化学与遗传学实验,验证了IRCA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些实验证明,仅仅需要一个样品(即一个拉曼组数据点)中的数十个细胞,通过IRCA算法,就能够揭示该特定条件与时间下,细胞中蛋白、多糖、油脂、色素、核酸等各种储碳物质的相互转化规律。这些规律的快速探测,对于光合固碳细胞工厂的筛选与表征至关重要。  最后,研究人员还通过IRCA,构建了微藻、酵母、大肠杆菌等物种在多种状态下的代谢物转化网络,验证了该方法的广谱适用性,并证明这种名为IRCN(Intra-Ramanome Correlation Network)的网络有望成为一种极为灵敏、信息量丰富的代谢表型组学数据类型,来定义、表征乃至监测任何细胞体系的代谢功能。  相对于质谱、色谱等分析手段,IRCA具有超灵敏、快速、高通量、低成本(无需试剂耗材)等核心优势,因此IRCA将在合成生物学、精准医学、生态监控、生物制造等广阔领域开辟一系列全新的应用。同时,基于拉曼组概念和单细胞拉曼分选等核心器件的创新,单细胞中心发明和产业化了临床单细胞拉曼药敏快检仪CAST-R、单细胞拉曼分选-测序文库耦合系统RACS-Seq、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选仪FlowRACS等。IRCA将通过这些原创国产的单细胞科学仪器,服务于广大的科学与产业用户。  该工作由单细胞中心徐健研究员主持完成,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mBio.01470-21  Yuehui He, Shi Huang, Peng Zhang, Yuetong Ji, Jian Xu. Intra-Ramanome Correlation Analysis unveils metabolite conversion network from an isogenic population of cells. mBio 2021, 12(4): e01470-21.
  • GMR议程首发 | 第二届肠道微生态与疾病研究转化论 会议通知
    肠道微生态领域的活菌药物开发、多组学科研转化、FMT治疗等方向吸引了很多科研投入与初创企业。作为国内专注于肠道微生态诊疗转化的品牌年会,GMR 2021第二届肠道微生态与疾病研究转化论坛将于11月25-26日在上海召开。主办单位: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上海商图信息Biomap协办单位:中华炎症性肠病多学科联合诊治联盟支持单位: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协会、北京华元生物技术研究院、广州市生物产业联盟、上海市微生物学会、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生物医药行业协会GMR 2021首发议程现揭晓,全嘉宾阵容及精彩议题先睹为快!主旨专场开幕致辞赵国屏,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调控肠道微生态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发现秦环龙,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院长话题待定欧易治疗2型糖尿病的肠道微生物多组学研究与转化赵立平,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学特聘教授从肠道微生物多组学到医学转化(FMT治疗,早筛诊断)NASH-微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研究与临床转化研究吴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双聘教授肠道微生组学与肝硬化疾病的关系研究陆伦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新机制范建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FMT在IBD炎性肠病中的临床实践吴坚炯, 上海交通大学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主任话题待定奇辉肠道微生物多组学在肿瘤免疫精准医疗中的研究与转化刘杰,复旦大学消化病研究所所长,附属华山医院消化科主任;复旦大学免疫学系教授洗涤菌群移植治疗自闭症的临床疗效分析何兴祥,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医院党委书记肠道菌群FMT与抗肿瘤药物治疗李苏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西区)主任、肿瘤化疗科主任话题待定善行加速肠道微生态治疗药物研发与产业化细菌作为靶向性抗肿瘤活体生物药物的研究华子春,南京大学生科院教授、中国药科大学生物药物学院院长靶向精神类疾病的肠道微生态治疗药物研发与产业化段云峰,北京华元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肠道微生物群作为免疫治疗的新靶点朱永亮,普瑞森基因董事长、首席科学家肠菌移植药物的IND申报经验分享谭验,深圳未知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联合创始人圆桌讨论:中国如何加快完善微生态制药产业链与国际接轨?向斌,和度生物 CEO柳丹,鼎晖VGC(创新与成长基金)合伙人知易生物奕景生物调节肠道微生态小分子药物的新药发现与临床开发马振坤,丹诺医药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国际案例分享:肠道微生物治疗从科研走向产业化的关键因素 Dr. Alex Stevenson, 4D Pharma CSO欢迎联系主办方获取论坛完整议程:180 1793 9885赞助招募截止在即!主题演讲、产品展示、合作邀约等多种形式全方位供您展示肠道菌群微生态研究:多样性研究、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等多组学技术,及诊断、FMT以及制药等领域的多样赞助方式。欢迎咨询主办方:180 1793 9885(同微信)。多重限时粉丝福利:1、拼团大促,仅限本周!本周五(10月29日)前,若三人成团注册参会,可享受标准价立减1000元钜惠!拼团详情及优惠,欢迎联系小助手图图:180 1793 9885(同微信)。2、早鸟倒计时启动!10月29日前注册,可享受立减500元的早鸟价格,费用包含两天的会议门票、午餐、茶歇、会议资料以及会后演讲嘉宾授权可分享的PPT资料。扫码查看官网扫码或联系图图加入专业交流群欢迎联系组委会,获取大会议程!电话:+86 180 1793 9885邮箱:gmr@bmapglobal.com
  • 北京2012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名单公布
    2012年12月12日,北京市科委发布消息称:根据《北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办法》(京科发〔2012〕329号)的规定,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经组织专家评审,提出北京市2012年度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名单,现予以公示。   其中,钢研纳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单火花原子发射光谱仪产业化项目、北京优纳科技有限公司的非接触式全自动光学检测系统转化项目、北京奥博泰科技有限公司高效节能玻璃在线光学检测系统产业化项目等项目入选。   附件:北京市2012年度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名单 编号 企业名称 项目名称 1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用友ERP-NC人力资源管理集团解决方案系统产业化项目 2 亚信联创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面向三网融合的亚信全业务运营支撑系统产业化项目 3 神州数码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基于构件化应用服务器技术的市民服务融合平台产业化项目 4 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笔记本电脑高清晰视频高保真音频处理芯片转化项目 5 高德软件有限公司 AUTONAVI导航地理信息系统V8.0 6 二六三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多特征智能反垃圾企业邮件平台产业化项目 7 冠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LED背光液晶显示器转化项目 8 甘李药业有限公司 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转化项目 9 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矿业污染防治的防渗技术及工程应用成果转化项目 10 中节能六合天融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烧结机烟气湿式镁法脱硫工艺转化项目 11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MBR增强型膜材料及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 12 北京五洲燕阳特种纺织品有限公司 大口径聚氨酯输液软管产业化项目 13 北京康得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无底涂剂预涂膜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14 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大型海陆双用型风力发电机组产业化项目 15 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SR280R系列高效入岩旋挖钻机产业化项目 16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放射性物质监测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 17 中煤北京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年产千万吨浅埋“两硬”厚煤层超长综放工作面支护技术及装备产业化项目 18 瑞斯康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综合业务接入平台OPCOM3500E产品产业化项目 19 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中软统一终端安全管理系统转化项目 20 北京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指令引擎的业务动态运维系统产业化项目 21 罗森伯格亚太电子有限公司 微波同轴连接器及微波电缆组件产业化项目 22 北京中科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高清数字电视内容制作与管理系统产业化项目 23 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广联达图形算量软件产业化项目 24 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集装箱码头堆场生产自动化可视化管理系统成果转化项目25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FFS技术的平板电脑类显示屏转化项目 26 北京启明星辰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天阗入侵检测与管理系统产业化项目 27 畅捷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T6-企业管理软件产业化项目 28 北京星网锐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身份的全局网络信息安全系统产业化项目 29 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超图企业级服务式地理信息开发平台系统转化项目 30 北京网御星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御防火墙PowerV转化项目 31 北京世纪东方国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GSM-R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产业化项目 32 北京亨通斯博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3G网络用高频宽带通信电缆转化项目 33 北京直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直真科技移动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转化项目 34 北京海尔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 车载数字电视、广播、导航、及多媒体SOC芯片研制及产业化 35 北京天阳宏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供应链金融业务平台转化项目 36 北京人大金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金仓数据库KingbaseESV6产业化项目 37 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 抗心律失常中药参松养心胶囊转化项目 38 北京康辰药业有限公司 国家一类止血新药“苏灵”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39 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节能高效温室产业化项目 40 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活性的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产业化项目 41 北京清大国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脉冲-射流增强型MBR高浓度难降解废水处理系统产业化项目 42 北京奥博泰科技有限公司 高效节能玻璃在线光学检测系统产业化项目 43 北京亚都空气污染治理技术有限公司 室温催化氧化甲醛和催化杀菌技术转化项目 44 北京国电富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电站燃煤锅炉干式排渣系统产业化项目 45 北京世纪源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余热梯级利用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46 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蓄热式加热炉技术产业化项目 47 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系列喷涂聚脲弹性涂料成果转化项目 48 北京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高仿真印刷品 49 北京中纺优丝特种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粗旦导电纤维单丝一步法纺丝技术转化项目 50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绿色高性能聚羧酸类高效减水剂产业化项目 51 北京创导工业陶瓷有限公司 节能型堇青石-莫来石窑具产业化项目52 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适用于低碳经济产业的高磁能积、高矫顽力稀土永磁材料产业化项目 53 北京京磁强磁材料有限公司 汽车电机用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化项目 54 精进电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高功率新能源汽车电机成果转化项目 55 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 SINOMA40.2m复合材料风电叶片产业化项目 56 北京意科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太阳能供电应用技术产业化项目 57 北京北内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 国产装备组线技术应用于空心凸轮轴产业化项目 58 北京华夏聚龙自动化股份公司 中型纸币清分机JL-900产业化 59 北京交大思诺科技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信号安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 60 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LKD2-H型列控中心系统产业化项目61 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膜极距复极式离子膜电解技术产业化项目 62 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DVB新协议簇的卫星通信系统成果转化项目 63 北京康拓科技有限公司 大容量安全自动化测控系统转化项目 64 新奥特(北京)视频技术有限公司 电视节目制播网络系统产业化项目 65 北京用友政务软件有限公司 用友R9政务管理系统转化项目 66 北京交大微联科技有限公司 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S)及信号监测系统(MSS)转化项目 67 飞天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飞天USB接口智能卡网络身份认证系统V5.0产业化项目 68 北京东方广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清双向互动数字机顶盒转化项目 69 北京双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固体绝缘智能配电环网柜产业化项目 70 北京鼎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智能信号电源产业化项目 71 北京恒泰实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视化智能联动中控系统转化项目(V3C) 72 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车道自由流电子收费系统产业化项目 73 北京东方道迩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东方道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转化项目 74 北京久其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久其企业集团管控系统产业化项目 75 北京瑞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云计算的国际化应用开发平台转化项目 76 网神信息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高性能综合安全网关”成果转化项目 77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面向海量非结构化信息智能处理的企业搜索和垂直搜索平台软件产业化项目 78 北京华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多业务通用光纤接入平台产业化项目 79 北京格林威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基于自主核心芯片的光纤接入平台转化项目 80 北京星河亮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TD-SCDMA及其增强型终端一致性测试技术与平台转化项目 81 北京时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 自组织无线传感网监测控制系统转化项目 82 北京北大千方科技有限公司 高速公路多车道自由流不停车技术与收费系统产业化项目 83 北京智明星通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网络游戏全球一体化发行与运营云服务平台 84 北京京天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铁路货车列检作业手持机系统产业化项目 85 北京邦诺存储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海量视频信息存储管理系统产业化项目 86 北京网康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wlan环境的互联网控制管理系统转化项目 87 北京讯风光通信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面向ASON传输网的综合业务接入平台(PCM)产业化项目 88 北京创毅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TD-LTE单模芯片及数据卡产业化项目 89 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嵌入式实时信息采集、处理、模拟系统平台产业化项目 90 北京佳讯飞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MDS调度指挥系统成果转化项目 91 北京明朝万达科技有限公司 Chinasec(安元)移动安全管理平台产业化项目 92 北京西塔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多数据业务综合分析及管理平台产业化项目 93 北京书生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自主版式文档技术的电子公文系统平台软件研发及其产业化项目 94 北京数字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公里格网灾情快速评估与震后自动成图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95 北京理正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服务为导向的水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转化项目 96 艾威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蓝牙协议研究及应用开发成果转化项目 97 北京文化体育科技有限公司 智慧票务服务产业化项目 98 北京谊安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高端麻醉机产业化项目 99 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脂微球靶向镇痛药物产业化技术转化项目 100 保罗生物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效溶磷青霉菌生物菌肥产业化项目 101 北京赛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薄芝糖肽注射剂产业化项目 102 北京市春立正达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髋关节骨科植入物转化项目 103 北京诚信能环科技有限公司 区域能源管理系统及相关技术产业化项目 104 北京英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大功率混合滤波补偿成套装置产业化项目 105 北京迪威尔石油天然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无人值守集输计量橇产业化项目 106 朗德华信(北京)自控技术有限公司 区域建筑群分布式能源控制系统转化项目 107 北京科大中冶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新型蓄热式热处理炉产业化项目 108 北京华大智宝电子系统有限公司 城市建筑智能用热管理系统及热力控制终端产品产业化项目 109 北京嘉孚科技有限公司 抑尘剂产业化项目 110 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高硫容脱硫剂转化项目 111 海湾环境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PM2.5控制技术——一种高效节能油库油气回收系统产业化项目 112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沙漠硅砂材料的雨洪利用成套系统转化项目 113 北京唯绿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与综合节能改造技术转化项目 114 北京伏尔特技术有限公司 一次性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产业化项目 115 北京碧海舟腐蚀防护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新型MMO柔性阳极转化项目 116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高强度氮化硅结合碳化硅异型结构件转化项目 117 北京八亿时空液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TN型TFT液晶材料转化项目 118 北京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激光投影机转化项目 119 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户外功能性装备技术研究成果转化项目 120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墙面系统转化项目 121 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血管内药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系统转化项目 122 首安工业消防有限公司 线型感温火灾探测系统 123 北京东港安全印刷有限公司 基于新材料新技术的防伪印刷品转化项目 124 北京国科世纪激光技术有限公司 大型复杂激光放大器产业化项目 125 北京奥科瑞丰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生物质致密成型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126 北京昆兰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数字化组串型太阳能逆变器产业化 127 中信国安盟固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高功率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开发与应用产业化项目 128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1.5MW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产业化 129 锋电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风资源的2.0MW风力发电机组定制开发技术产业化项目 130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增程式电动汽车研发及设计平台产业化项目 131 北京合康亿盛变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性能高压变频器产业化项目 132 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高速铁路900吨简支箱梁建造成套技术与装备转化项目 133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异步电机通用型高压变频器转化项目 134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欧曼中重卡ETX牵引车成果转化 135 北京新雷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陶瓷封装高可靠器件转化项目 136 北京优纳科技有限公司 非接触式全自动光学检测系统转化项目 137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 高速喷墨数字印刷机产业化项目 138 北京博得交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门系统产业化项目 139 北京京诚凤凰工业炉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高品质特殊钢热处理装备的产业化项目 140 钢研纳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单火花原子发射光谱仪产业化项目
  • 科研成果要“落地” 应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人员转化
    背景导读:   北京工业大学有科技成果的教师可以离岗去创办科技型企业,校方将为他们在最多5年内保留原有身份和职称。学生休学创业的具体规则也开始起草制定。&mdash &mdash 北京青年报   日前,成都市召开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邀请所有在蓉高校、科研院所负责人汇聚一堂,目的是,校院地紧密携手,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mdash &mdash 成都日报 本文作者:廖保平   这是政府搭台,撮合&ldquo 产学研&rdquo 结合,值得肯定。多年来,由于陈旧的体制机制阻碍,政府在其中建立平台的作用不够,科研人员进行科研纯粹为了评定职称,大量科研成果缺乏市场需求,被束之高阁,转化率极低。   这些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性,努力唤醒其沉默的价值,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们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很大一部分是靠这个实现的,尤其是在国家提出&ldquo 创新驱动&rdquo 的语境下,变得尤为紧迫。   在转化之路上,人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技术转移、技术购买,但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毕竟是两张皮,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后,企业往往不能很好的消化,导致转化的成功率比较低,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人员转化,是必由之路。   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人员转化,说到底,是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ldquo 最后一公里&rdquo ,由研究向应用,由行政向市场迈出坚实步伐,实现&ldquo 产学研&rdquo 无缝对接。在迈进市场的过程中,科研人员不能置身市场之外,置身市场之外意味着:一者,科研人员不能从市场获得回报,也就缺乏研究市场需要的技术的动力 二者,脱离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不顺畅 三者,科研人员不能从市场需求中迅速作出反应,改进或研发新的科技成果。总之,科研人员不走出书斋,不走进市场,其个人价值和技术价值都难以进行市场定价,给予市场激励,获得市场回报,不利于社会的创新发展。   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人员转化,是使科研人员直接面对市场、直接进入市场,敏锐地感悟市场、把握市场,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科潜力,有利于建立创新型国家,有利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有利于向世界贡献中国的文明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包括高校应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障碍,建好平台,完善支撑体系,不仅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人才流动等方面拿出突破性的举措,还应该在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人员转化方面打通关键环节。   可以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比如,北京高校科技人员经学校同意,可在校际间或中关村示范区科技型企业兼职,从事兼职所得的收入按有关规定进行分配 科技人员在兼职中进行的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工作,作为其职称评定的依据之一。   也可以鼓励科研人员&ldquo 下海&rdquo 独立创办企业,比如四川省允许和鼓励在川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经单位批准后到天府新区创新创业,在3-5年内保留其身份和职称,创业所得归个人所有,经考核合格后,在原单位薪级工资按照有关规定晋升。   还可以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共同组建科研公司或项目公司,作为独立核算的研发单位,科技研发人员的知识、技术、知识产权作为商品,与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协议,或者以技术入股,成果实施转化之后,作为股东他们可以拿到合理的回报。这样,科研人员和企业结合起来,一起实施成果的转化,效率就要高很多。   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人员转化,不应该囿于科研人员就应该安心于做研究,把技术创新当主业,不应该当老板、办企业,这是非其所长。既然要鼓励科研人员进入市场,最重要的是确立其市场主体地位,科研人员办企业、做老板,才会更加用心地将自己技术转化成商品,至于行政、产业、营销等工作,可以交给真正懂得市场、善于管理的人去做。   我所强调的是,要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人员转化,核心是向市场转化,成为市场真正的参与者,这样才能够用市场的无形之手,来&ldquo 指挥&rdquo 科研人员研究市场最需要的,也可以获得利益最大化的科研成果,客观上造福全社会。
  • 基于代谢组学转化医学研讨会在京召开 夏威夷大学教授贾伟做专题演讲
    p   解放军306医院4月13日组织了多学科、多中心高端研讨会,共同探讨研究肠道菌群和肝脏的代谢(互相)作用以及在肥胖、糖尿病、以及消化道肿瘤发病机制中的影响。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夏威夷大学癌症研究中心贾伟教授做了专题演讲。中国科学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解放军306医院及空军总医院等多单位的设计消化、代谢、心脑血管、急救、皮肤等专业的基础及临床的学科带头人共同参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将进一步加强代谢疾病的研究工作。顾建文院长、崔彦副院长、王守力主任参加了研讨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title=" 222.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8c15b3fc-fe34-489e-b6ec-37ed28b5e164.jpg" width=" 450" height=" 300" / p & nbsp   会上贾伟教授作了专题发言,他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阐释了肠道微生态系统作为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的可能性,并重点提出了基于肠道菌群的药物治疗策略和可能的干预模式。生活在人体肠道内数以万亿的细菌被统称为肠道菌群,它们和人体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利互生关系。肠道菌群的组成影响着每个人的健康,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结构紊乱与许多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等有关。尽管肠道菌群能够参与机体内很多代谢过程已广为人知,但在数以万计的细菌中,究竟哪一些在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影响哪些代谢通路,人们了解得还很粗略。而以往的研究结果多集中在菌群对脂肪的代谢上。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局限,因为在一个活的人体内观察人体与菌群之间细微的相互作用十分困难的。一方面,肠道菌群不仅数量巨大、种类繁多,而且其中绝大部分尚未被人类培养 另一方面,对于反映人体代谢变化的尿液中大量代谢物的定量检测也是一个技术难题。新型研究利用细菌DNA指纹图谱和基因组标记测序等基因组技术全面深入地刻画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36px " title=" sss.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75f0d9cd-0805-4407-8325-5829c684a854.jpg" width=" 450" height=" 336" / p   利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技术分析志愿者尿液中代谢物的组成,可以反映人体的整体代谢状况。通过比较人们肠道菌群组成变化与他们代谢特征变化的关系,可以发现了肠道内某些特定细菌与人体尿液中的某些代谢物呈显著相关关系,这也提示这些肠道细菌对人体健康特别重要。细菌在参与宿主多种代谢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p p   其次贾伟教授针对中药研究的瓶颈问题——复杂成分中药的药代动力学,提出采用代谢组学与生物学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多组分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新策略,并提出了Poly-PK(polypharmacokinetics)的新概念,文章以普洱茶中多组分的药代动力学为例子展示和总结了Poly-PK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该研究在美国《科学》杂志为中药研究增设的副刊Science,The Art and Scienc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上发表综述文章。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title=" 555.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e47db4f3-8ccd-4a67-9ca5-d9aece08b82c.jpg" width=" 450" height=" 300" / p   普洱茶根据发酵工艺不同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生茶由晒青茶精制而成,熟茶则需经过渥堆、发酵的过程,并且一般认为普洱茶存放时间越长,茶的色泽味越好,生物活性作用也越强。前期的实验中,研究小组通过对存放1~10年的普洱熟茶成分谱的分析发现,随时间的增加,普洱茶的化学成分谱随之发生明显变化。与1年的普洱茶相比,10年的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如表儿茶素、葡萄糖含量增加,而茶中具有神经兴奋作用的咖啡因含量则相对减少。对不同工艺制备的茶进行比较后发现,茶叶中的色素,茶褐素(theabrownin,TB)在普洱茶中含量较高,而立顿红茶和龙井绿茶则以茶红素(thearubigin,TR)为主,这可能与普洱茶独有的渥堆发酵工艺有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title=" 666.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d7c7648b-b81a-464e-a6d7-ca3138103ed3.jpg" width=" 450" height=" 300" / p   很多研究表明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作用,但对普洱茶中究竟哪些是真正被机体吸收利用的活性成分并不十分清楚。贾伟教授利用代谢组学平台采用Poly-PK的研究思路对普洱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94px " title=" 777.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64d422a4-d096-44c3-a9ad-e1c082dbf215.jpg" width=" 400" height=" 494" / /p p   对志愿者饮茶后0、1、3、6、9、12、24小时的尿液样本分别进行收集,然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和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对普洱茶提取液中所含化学成分以及人喝茶后尿液中的代谢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采用多元相似性分析方法,将喝茶后不同时间点的尿液与0点相比较,寻找到喝茶后引起改变的内源性物质118种。将喝茶后不同时间点的尿液与茶提取液相比较,得到尿液中有19种物质成分是从普洱茶中吸收的,还有26种物质成分是从普洱茶吸收并经体内代谢产生的,接下来又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这几组物质间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如发现咖啡因与它的代谢产物次黄嘌呤、茶碱、马尿酸、3-羟基苯乙酸呈明显正相关。而次黄嘌呤与内源性小分子物质鸟氨酸、缬氨酸、酪氨酸等呈明显正相关,茶碱与2-甲基鸟苷呈正相关而与尿素等呈负相关,升高的3-羟基苯乙酸导致氨基丙二酸二乙酯和2-氨基丁酸的升高。该研究结果阐明了喝茶后能被机体吸收的成分物质以及能产生生物活性作用的物质组成基础,并以期刊封面论文发表在2012年的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78px " title=" 888.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65994f4e-3a69-41ec-b3a8-0047b6710fb4.jpg" width=" 450" height=" 378" / p   Poly-PK的研究思路可以针对中药多组分的特点对复杂成分进入体内后的动态代谢过程,以及对机体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的影响同时进行评价,阐明多组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清晰的了解复杂成分中药中哪些可能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成分。 /p p   其次他谈到在中国人群中证实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可预测糖尿病风险。近年来,几项针对西方人群的研究发现支链氨基酸和一些芳香族氨基酸的血清水平与二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密切相关。最近,贾伟教授开展的一项靶向性代谢组学研究证实这几个氨基酸能够预测糖尿病风险的研究结论在中国人群中也同样成立。 /p p   这项针对中国人群的研究采用了一个具有十年随访信息的样本集(依据合作单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糖尿病研究队列–Shanghai Diabetes Study),在1250例具有随访信息的样本中精选了213例样本,其中十年后51例罹患糖尿病,162例仍然保持健康。研究还使用了另一个由5000多例参加者的上海市肥胖病研究队列(Shanghai Obesity Study),从中精选了共216例样本,包括72例健康体瘦者,72例超重/肥胖者和72例糖尿病患者。六院转化医学中心研究人员采用超高效液相-三重串联四级杆质谱仪检测了血清样本中的氨基酸水平,同时对相应的临床指标进行了分析,重点探究了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与胰岛素抵抗和罹患糖尿病风险的关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33px " title=" 999.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39952440-678b-4ed2-90dd-1fb586125c1f.jpg" width=" 500" height=" 333" / /p p   在对具有十年随访信息的样本集研究中发现,十年后患糖尿病的与仍然保持健康的相比,血清氨基酸水平在十年前就出现明显不同,尤其是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3个支链氨基酸和苯丙氨酸、酪氨酸2个芳香族氨基酸均明显升高,而两组的各项常规临床指标十年前均未显示出明显的异常。这一现象在对横断面研究的样本集中再次被印证,超重/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5种氨基酸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瘦者。进一步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由5种氨基酸组成的组合变量与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等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同时组合变量在两个样本集的糖尿病和健康对照中均有显著性差异。因此,该研究证实3个支链氨基酸和2个芳香族氨基酸是中国人群糖尿病发生的风险因素,是早期预测糖尿病发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75px " title=" 10.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70e8b1b7-57be-401c-97ce-d12a0b4474c3.jpg" width=" 450" height=" 375" / p   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等与神经递质合成、蛋白降解和转化、淋巴细胞生长增殖、糖原合成、能量代谢等密切相关。文献报道这几种氨基酸可以早期预测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胰腺癌、心源性脑卒中等。目前,对于支链氨基酸预测糖尿病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在高脂饮食或营养过剩的条件下,支链氨基酸在全身各组织中尤其是脂肪细胞中的分解代谢受到抑制,导致血液中浓度升高。包括支链氨基酸在内的多种氨基酸(尤其是亮氨酸)可以调节& amp #946 细胞生长增殖和胰岛素分泌 支链氨基酸可以促进肝脏、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及糖原合成等。此外,肠道菌参与支链氨基酸的合成和芳香族氨基酸的降解,因此,糖尿病患者血清氨基酸水平的大幅升高可能与肠道菌群的变化存在密切的关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33px " title=" 11.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b0061989-b13c-4338-b1b2-a1280a5ccee2.jpg" width=" 500" height=" 333" / /p p   进一步研究提示游离脂肪酸可预测糖尿病风险,肥胖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约25%~40%的肥胖者可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健康且不发生任何代谢性疾病,而一部分体重并未达到肥胖标准的人也有较高的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目前国际上将良性肥胖人群称为“代谢健康型肥胖”,而另一类称为“代谢非健康型肥胖”。但是,如何鉴别肥胖者是“健康型”还是“非健康型”,医学界并没有普遍接受的标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33px " title=" 12.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06dca0f6-2481-45bf-8f13-4cc0c7607925.jpg" width=" 500" height=" 333" / p   对此,贾伟教授带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转化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开展了4项独立研究,包括一个横断面对照(体重正常的健康者、健康肥胖者、肥胖伴糖尿病患者)样本集、一个对健康肥胖者长达10年随访的样本集、一个代谢手术后随访2年的样本集、一个为期8周低热量饮食干预的样本集,共收集452份临床血清样本。利用代谢组学平台,研究人员采用超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了血清样本中的40余种游离脂肪酸,并全面分析了其与肥胖人群代谢状态的关系。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246px " title=" 4830005fd30d2b6d244.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9fe7aabb-6917-4605-bd5d-aaf1ab82c4bd.jpg" width=" 500" height=" 246" / /p p   研究发现,体重正常的健康者与健康肥胖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普非常相似,但肥胖伴糖尿病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明显升高,尤其是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如DGLA(C20:3 n6)升高更为突出,并且与糖尿病的临床指标明显相关 对健康肥胖者的10年随访中发现,那些未来发生糖尿病的肥胖者,在基线时血清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就出现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远远早于血糖、胰岛素等临床指标的变化 而接受代谢手术治疗的患者,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在术后明显下降,且术前这些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高低可以预测术后2年内糖尿病的复发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350px height: 745px " title=" 48500063b9ce398a341.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a18a590a-8e4a-4ac2-8131-4f0028b1860d.jpg" width=" 350" height=" 745" / p   游离脂肪酸占血液中总脂肪酸的10%,由于含量较低且动态波动范围较宽,我们面临的一个技术难题就是一次性在血液中同时检测和定量尽可能多的游离脂肪酸。贾教授认为研究发现的这几个不饱和脂肪酸可以进一步开发成具有预测糖尿病风险及评价糖尿病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目前相关的开发和技术转化工作已开始进行。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33px " title=" 4860005f1dc798e53d4.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f3b71263-63c7-4653-8cf9-0be272b61f89.jpg" width=" 500" height=" 333" / /p p   贾教授还谈到肠道菌群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在科学上一直是个谜。而贾教授的一项研究成果,终于揭开事件谜底:这些都和人体肠道内一种菌群有关。这一研究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13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之一。 /p p   发生于2008年的该起奶制品污染事件,共导致逾五万名婴儿因患肾结石而就医,其中部分人出现肾衰,有4人死亡。一种用于制造塑料、涂料、化肥等化工产品的工业原料,本来是不会被人体吸收的,为什么会形成结石并致肾功能衰竭?研究发现,某些肠道细菌,尤其是克雷伯氏菌,具有代谢含氮化合物(也称为固氮)的能力,能够在肠道中代谢三聚氰胺,转化为三聚氰酸并逐步将其降解。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本身毒性极低,但极易互相结合形成晶体,这两类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后,在肾小管中与尿酸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类的结石,堵塞肾小管,导致肾毒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33px " title=" 4840006345e931a67d6.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1da41121-2adb-452f-9355-f0fffa1cdc42.jpg" width=" 500" height=" 333" / p   研究先在大鼠模型上得到了证实,随后经过进一步的体外实验,发现三聚氰胺可以被实验动物的粪便中培养出的肠道细菌所降解。将Klebsiella属细菌定植于大鼠的肠道中,发现三聚氰胺的毒性显著增加,肾脏中的结石数目增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33px " title=" 4830005fda652ab00e9.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f366d472-9b32-4ccb-931a-73dbaee4fceb.jpg" width=" 500" height=" 333" / p   据分析,只有约1%的婴儿体内具有克雷伯氏菌,而这个百分率与服用婴儿配方奶后罹患肾毒性的婴儿比例刚好契合。这一结果提示肠道细菌在因服用配方奶导致肾毒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指出,这一部分婴幼儿之所以发生中毒现象,是由于他们的肠道含有较高丰度的能够代谢三聚氰胺的细菌如克雷伯氏菌的缘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4830005fd9576d03f1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a8c2d04d-01e8-4f82-be91-4d1dfababe19.jpg" / & nbsp p   贾伟,现任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夏威夷大学癌症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教授。贾伟教授于1991年和1996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放射药学硕士、博士学位,他和他的研究团队自2004年起建立了基于质谱的医学代谢组学技术平台以来,其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迄今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专著5部。担任9家国际学术期刊编委,目前担任美国国立卫生院多家所的基金项目评委、香港科技署基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委,曾担任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973(2007年蛋白质重大科学计划项目-代谢性疾病的蛋白质功能和代谢组学研究)首席科学家,现主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资助的多项基金研究项目。贾伟教授的研究领域为肠道菌群和肝脏的代谢(互相)作用以及在肥胖、糖尿病、以及消化道肿瘤发病机制中的影响。 /p p   Dr. Wei Jiais Professor at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and Associate Director for Shared Resour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Cancer Center (a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designated cancer center). Dr. Jia’s M.S. and Ph.D. were comple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in the field of radio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Dr. Jia leads a state-of-art metabolomics platform and has been a leader in metabolomics-base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He is the author of over 200 scientific papers and 5 books, and serves on the editorial boards for 9 scientific journals in the fields of -omics sciences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Professor Jia’s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on gut microbiome-liver metabolic interactions and defin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that link metabolic defects to metabolic disorders such as obesity and diabetes, and gastrointestinal carcinogenesis.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作者:娄晓同 谭崇阳 陈晓景 赵晶晶——解放军306医院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 威斯康星大学葛瑛教授荣获HUPO2021蛋白质组学临床转化奖
    仪器信息网讯 HUPO国际大会(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 World Congress)是全球蛋白质组领域的盛会。日前,HUPO 2021颁布了蛋白质组学的五大奖项,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Nicolle H. Packer获蛋白质组学杰出成就奖、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Paola Picotti获蛋白质组学科学发现奖、威斯康星大学葛瑛获蛋白质组学临床转化奖、丹麦Evosep公司Nicolai Bache and Ole Vorm共同获得科学技术奖、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Stephen Pennington获杰出服务奖。其中蛋白质组学临床转化奖的获得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葛瑛教授曾获2020年美国质谱年会Biemann奖,也当选为2020年度最具影响力分析化学家。葛瑛博士,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细胞与再生生物学和化学教授葛瑛博士过去十年致力于临床和转化蛋白质组学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和诊断心脏疾病。她通过创造性地将质谱/蛋白质组学与心脏生物学/医学相结合,在精准医学的基础研究和转化/临床研究之间架起桥梁。她的研究是高度跨学科的,跨越了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的传统边界,以期实现真正的“从实验室到临床”。葛教授团队使用基于高分辨率质谱技术的自上而下蛋白质组学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手术心脏组织样本,发现许多不同的基因突变会导致相似的心肌蛋白变化,并详细分析了患者和正常人的心脏蛋白质特征。研究团队从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接受矫正手术以修复心脏血流受损的患者中收集了患病心脏组织的样本。尽管潜在的遗传突变有所不同,葛瑛团队发现患者心脏的许多关键肌肉蛋白有非常近似的蛋白质指纹图谱,表明这些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具有共同的信号途径。虽然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但这些关键肌肉蛋白质磷酸化改变很可能导致心脏失调,从而导致心肌增厚。这对心脏病医生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这证明可以用研发一种共通的疗法治疗这种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而不是针对患者个别基因突变的治疗方法。该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基因突变并不总是足以解释疾病。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对健康有最终影响,但在疾病期间,人体的蛋白质可能会以微妙但相应的方式改变。蛋白质水平的变化可能比其基因更好地反映了患者的疾病,并且如果我们可以在蛋白质水平上检查患者的样本,则可以帮助我们提供精准医学治疗。葛瑛教授近期重磅科研成果:2021年7月,威斯康星大学葛瑛教授团队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上发表了最新的成果,题为“Structural O‑Glycoform Heterogeneity of the SARS-CoV‑2 Spike Protein Receptor-Binding Domain Revealed by Top-Down Mass Spectrometry”。该研究利用自上而下蛋白质组学方法,提供了刺突糖蛋白不同O-糖型的高分辨率蛋白质解析图,为揭示其 O-聚糖的功能作用奠定了强大的分子基础。这种蛋白质解析方法可用于揭示新出现的 SARS-CoV-2 S-RBD 变体以及其他O-糖蛋白的结构O-糖型异质性。(点击了解更多)2020年9月23日,葛瑛教授的一项新研究成果“Distinct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genotypes result in convergent sarcomeric proteoform profiles revealed by top-down proteomics”发布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该团队使用基于高分辨率质谱技术的自上而下蛋白质组学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手术心脏组织样本,发现许多不同的基因突变会导致相似的心肌蛋白变化,并详细分析了患者和正常人的心脏蛋白质特征。(点击了解更多)2020年8月6日,葛瑛教授团队和化学系金松(Song Jin)教授团队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Nanoproteomics enables proteoform-resolved analysis of low-abundance proteins in human serum”发表于自然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纳米材料的蛋白质组学新方法,将功能化的超顺磁性纳米颗粒(NPs)与自上而下蛋白组学质谱分析结合,在有效地从血清中富集心脏肌钙蛋白I(cTnI)(cTnI是一种心脏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同时也能很好的去除血清白蛋白。该研究成果将在蛋白组学研究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有助于揭示cTnI的分子指纹图谱,便于精准医疗研究。(点击了解更多)点击下方图片即可了解更多葛瑛教授团队的研究近况:http://ge.crb.wisc.edu/
  • 深圳医学科学院:大胆搞研究 一条龙的转化链服务
    2022年11月1日,在现场直播的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女科学家颜宁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  现年45岁的她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出国赴普林斯顿大学师从施一公攻读博士,博士后研究后回国。  2007年10月,不满30岁的颜宁回到母校清华大学,组建实验室,成为清华大学医学院当时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颜宁的研究领域为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结构生物学,研究重点是与疾病相关的膜转运和脂质代谢的结构和化学基础。  2014年,颜宁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攻克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不解的科学难题。  据公开资料,2003年至2022年间,颜宁在全球三大顶级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了39篇科研论文,2016年被《自然》评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  颜宁曾在2017年被提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2017年5月,颜宁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 同年5月起,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颜宁在2019年和2021年分别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7年颜宁离开母校清华赴美,曾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在当年12月《中国新闻周刊》「影响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颜宁表示,自己赴美高校任职,是因为在清华呆得太“舒服”了,想换个环境挑战自己。  颜宁此番再度宣布全职回国,她在现场演讲中分享了自己理解的人生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吸纳,努力学习、充实自己   第二阶段是证明,努力工作、获得认可   第三阶段是输出,把所学所感传递给更多人、帮助更多人、扶持更多人。  “经过过去几十年的积累,现在的我终于比较有信心主动进入第三阶段,去打造一方平台,去支持更多优秀的学者,应对人类面对的各种健康威胁,挑战生物医学难题,做出真正原创性的突破,回馈社会。”颜宁说,“就在此时,深圳向我伸出了橄榄枝,简直是一拍即合,我又一次强烈感受到了向着梦想努力的兴奋和愉悦。”  于是,她“麻溜”地向普林斯顿大学递交了辞职申请,为实验室现有成员做了妥善安排,“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全职回国,协助深圳来创建一所集科研、转化、学生培养、经费资助等若干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圳医学科学院。这个机构简称SMART(Shenzhen Medical Academy of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在英文中有'聪明'之意。”  在身后的演讲ppt中,颜宁直接放出了人才招聘邮箱,邀请科研人才加入。  据悉,深圳医学科学院不定编制,不定级别,实行社会化用人制度,院长面向全球招聘。深圳市政府公报印发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下称《方案》)透露,深圳医学科学院将按照全新机制的要求,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  根据《方案》,深圳医学科学院将探索六大创新机制,即灵活的引才用才机制、联动的多维合作机制、多元的资金筹措机制、创新的研究资助机制、科学的评审评价机制、协同的产业转化机制。深圳医学科学院按照「边建设,边运行」的模式推进,其中,筹建期(2020-2021年)将启动院长遴选工作,研究出台深圳医学科学院管理办法,建设全市医学科技资源信息平台。  《方案》提出,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发展目标是:  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深圳市医科院为中枢和桥梁的深圳医学科学协同创新共同体。  到2035年,在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度安排、规则对接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为科技引领健康城市建设的城市范例。  到本世纪中叶,深圳市医科院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深圳医学科学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全球卓著。  深圳医学科学院由市政府设立,登记为市政府举办的事业单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不定编制,不定级别,实行社会化用人制度。理事会是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决策机构 院长是深圳医学科学院的法定代表人,由理事会聘任,实行任期制。  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  院长是深圳医学科学院的法定代表人。据文汇报报道,颜宁将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而从2021年开始,深圳医学科学院就面向全球招聘院长。  深圳医学科学院的英文命名中包含“转化”(Translation)。这意味着,长期从事基础研究、并无丰富行政工作经验的颜宁,将要领导临床、转化和产业化等工作,推动科研模式创新。  对此,颜宁在演讲中用一个自己的实验室和药企合作探索药物机制的例子表示,基础研究与药和医密不可分,她的实验室与世界著名药企有紧密合作,这是现代制药业的一个大趋势,而“从病床到实验室,再到制药公司,再回到病床,打通这个端到端的顺畅联系,也正是深圳医科院的一个重要使命。”  虽然颜宁这个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刚刚出炉,但其实,早在2016年,深圳市医学科学院就已进入议事日程。2016年,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卫生强市的实施意见》,提出将建设深圳市医学科学院、精准医疗研究院,推动精准医疗技术突破,促进对恶性肿瘤、重大慢性疾病、出生缺陷、罕见病等疾病的精准防治。  而深圳医学科学院(筹)2021年9月发布的招聘公告称,建设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重大项目之一。  2021年3月深圳市政府正式印发《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深圳医学科学院重点聚焦重大疾病防治、国际前沿医疗技术、可持续发展健康研究领域,主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临床及转化研究、公共卫生研究,推动研究转化、工程化及产业化全链条创新。  根据深圳市政府办公厅2021年3月印发的《深圳市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深圳市医学科学院选址于坪山区,坪山是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集聚区之一,能发挥深圳医学科学院对医药、医疗器械等产业的支撑作用。  地块位于坪山的西南门户,初期用地41万平方米,预留20万平方米作为未来拓展用地。  地块南侧为南坪快速,40分钟内可达市中心,西靠深圳市康宁医院坪山院区,东临正在建设的坪山区人民医院(新院区),附近还有香港名医诊疗中心,医科院建成后可与周边医疗机构形成集聚效应。  医科院计划2025年建成,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  一座城市要建一家医科院,是罕见的。  目前,全国仅有一家国家级的中国医学科学院,不足十家省级的医学科学院(如四川省医科院),深圳作为一座城市要建一家医科院,极为少见,而且起点很高,对标美国NIH(国立卫生研究院)等世界顶级的医学研究及资助机构。  机制新、不设编、不定级——“很多东西自己说了算”  深圳市医学科学院之所以被中央寄予厚望,关键就在于“全新机制”。  深圳市医学科学院的运作非常灵活,不定编制、不定级别,自主设岗,遵循理事会治理、学术自治原则,学术委员会是院内最高学术机构,尊重科研人才的稀缺性,实行市场化薪酬、社会化用人。  通俗地说,有点像“企业化”运作。  它虽然登记为深圳市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但本质上是一个法定机构(类似于前海管理局),能利用深圳的特区立法权,将一系列先行先试做法,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一院一法”,即政府出台《深圳医学科学院管理办法》,依法自主办院,而不用被传统事业单位的体制“捆住手脚”。  有了这一灵活自主的“法律武器”,可以说,全球哪一种运作模式最高效,最有利于产学研出成绩,都有可能及时被拿来为我所用。  负责医科院筹建工作的深圳市卫健委科教处处长周丽萍指出,与传统的医科院相比,深圳市医科院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研究机构,它更核心的功能是承担政府赋予的在医学科技研究方面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深圳市医科院的建设思路,是成为一个枢纽型的科研机构,相当于“组织科研的科研组织”。  一方面,市政府将设立“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委托深圳市医科院进行专业化管理。  另一方面,深圳市医科院将成为全市医学科研的统筹管理及公共服务平台,牵头搭建全市统一的医学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及网络,通过协同创新机制,高效配置和利用全市医学科技资源。  它还是一个引领全市医学科技发展的战略性机构,要结合深圳这座城市的战略需求,主动做好顶层设计,超前布局,抢占国际医学科技制高点。  建设一所300张床位的高水平国际化临床研究医院  目前在深圳从事医学研究的团队已有很多,比如各高校、医院、公卫机构的科研团队,以及各生物医学研发机构。  而深圳市医科院绝不是来抢饭碗的,相反,要帮助大家把蛋糕做得越来越大。  “深圳市医科院不是要跟其它高校和研究院所抢资源,抢人才,而是要成为一个协同创新的机构,通过项目和资金为纽带,把这些院校和研究院所连接起来,为他们的临床研究及转化提供服务。”周丽萍表示。  目前,国内普通存在医学科技资源配置分散的问题,“多头管理”,多部门重复投入,彼此缺乏沟通,研究项目多头申请、多头立项,资源交叉浪费,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  而深圳市医科院将成为一个医学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特别是针对当前研究转化瓶颈,建立一个“1+N+X”的临床研究及转化协同创新体。  “1”  依托深圳市医科院建设国际化高水平转化医学中心,重点建设转化医学核心设施、资源深度开发与共享设施、关键技术支撑设施等。其中,包括建设一所300张床位的高水平国际化临床研究医院。  “N”  依托或协同市内外医疗机构建设临床研究协同网络,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临床研究大协同平台。  “X”  抓住中央赋予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的机遇,围绕药品、器械及技术转化做制度创新、体系重塑、流程改造等,促进前沿技术和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在深圳转化应用。  “深圳市医科院将建设一个医学科技的基础支撑平台,包括生物样本库、动物实验中心、卫生健康科学数据中心等,全市乃至国内外的研究机构、企业及科研人员都可以来用。”周丽萍说。  “你大胆搞研究,我们帮你打通转化链!”  当前,我国的医学研究成果并不少,但普遍遇到“转化难”的问题,大量研究成果无法变为实际产品或者方案,应用到人的身上,或是不能得到广泛推广。  制约“转化率”的环节有很多,能开展临床试验的机构不多、能力不足,对新技术的监管政策滞后,新技术应用定价难,新药、新技术能否纳入医保……在任何一个节点被“卡住”,都会让研究成果被“压箱底”,无法走向市场。  今后,以深圳市医科院为枢纽的协同创新体,将重点解决“转化难”的问题,服务好转化路上的每一个环节,为监管政策的制定、医保支付制度的设计、服务体系的改善及优化提供决策咨询及建议,打造一条龙的“转化链”。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将允许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在转化项目中持有股份,直接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提升他们将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深圳市医科院还将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形式,“入股”转化企业,逐步从单一科技研发向科研产业混合体过渡。  资金是科研的“粮草”,但目前医学科技创新普遍缺乏长期稳定持续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  为解决“保障难”的问题,深圳市医科院将代表政府承担起医学科技专项资金配置职能,并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做大资金盘子,支撑深圳的医学研究可持续发展。  资金来源由 3 部分组成:  ➤政府专项资助  深圳市政府将设立医学研究专项经费,委托市医科院进行管理。  ➤社会资助  深圳市医科院将通过设立联合基金、接受慈善捐赠、引入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慈善基金会和风险资本投入医学研究,并逐步探索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引导基金”。  ➤转化收益  推动一大批药物、器械及新技术在深圳转化及生产,转化收益直接反哺深圳市医科院,成为资金筹措的重要来源。  这些筹措到的资金,如何高效地“花”出去?  目前国内传统的医科院通常仅有院内项目,经费仅面向本院科研人员。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在2018财年的373亿美元预算中,约有81%用于院外项目,资助遍布世界各地的3000所大学、医学院和研究机构。  得益于开放型的资助机制,NIH组织实施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癌症登月计划”“全民健康研究计划”等,占据了人类健康研究的制高点。  深圳市医科院将仿效NIH,同时设立院内、院外项目,院外项目通过“招标制”“悬赏制”“赛马制”等多种方式,向粤港澳大湾区、全国甚至及全球开放,资助院外机构或学者开展研究或实施跨领域间的合作研究。  在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深圳市医学科学院寄希望于借助全新的机制“变道超车”,抢占国际医学科技制高点。  初期重点聚焦三大研究领域及方向——  ➤重大疾病防治研究:以解决人体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聚焦肿瘤、心血管疾病、脑和精神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的关键医学问题,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治中的瓶颈问题。  ➤国际先进前沿技术研究:加快引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和应用发展,攻克一批急需突破的先进临床诊治关键技术。重点部署再生医学、疾病基因组医疗等前沿技术研发。  ➤可持续发展健康研究:深圳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城市,围绕儿童、青少年、妇女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积极开展研究,形成深圳模式、深圳经验,为国家也为全球探索可复制可借鉴经验。
  • 委员呼吁打破成果转化瓶颈:别让院士开公司
    p   “现在很多院士、专家取得了成果,不知道怎么去转化。让院士做科研,他们擅长 让他们去开公司,去谈价格,去拉客户,这个太难为他们了。”全国政协委员、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董事长童国华说。 br/ /p p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这一提法,引起了很多政协委员的共鸣。 /p p   科技成果转化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难?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工商联副主席杨正国认为,主要是因为没有处理好科研和市场、大学和企业、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 /p p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主任高铭一直工作在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线。在她看来,空间科学、空间应用技术中的许多成果,看起来“高高在上”,其实都可以落地,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 /p p   比如,在2017年4月成功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中,科学家所开展的“微重力对细胞增殖和分化影响研究”项目,其研究成果就有望在心脏和肝脏疾病的治疗、器官移植、生殖健康以及预防和治疗骨质变化疾病等方面得到应用。 /p p   “但如果只凭借国家力量,很难培育起一个市场。”高铭坦言。 /p p   其实,一些企业对这些成果非常感兴趣,它们愿意来投资,把科研成果产品化,直接投放市场。因此,她建议,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应尽快介入进来,让成果转化的效率加快,让空间科技的成果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 /p p   “科学家和企业家,是创新发展的两条腿,两者本应相互配合,互为支撑。但长期以来,我们在肯定科学家作用的同时,却忽视了企业家这个重要角色。”杨正国说,“科学家的专长是总结新知识,研发新技术,并不是去发现市场中的不均衡,创造新的利润点。” /p p   事实上,很多科学家也缺乏对市场的把握能力,缺乏对机遇的掌控能力,缺乏对资本的引入能力。“将新知识、新技术变成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必须依靠企业家的创造性劳动。”杨正国说。 /p p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直言,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成果转化方面可以作一些积极主动的推介,但更重要的是,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思路,还应该是市场真正地拉动,“懂市场、用市场真正核心的还是企业家,因此要把企业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p p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主要工作还是培养人才和从事基础研究。”罗卫东说,企业研发方面的推动力和资金投入,加上市场的巨大拉动力,高校和科研院所再往转化上靠一靠,体系就比较清晰了。 /p p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抓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个“牛鼻子”。而要打破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难的瓶颈,一定要把企业和大学、企业家和科学家、资本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p p   为此,杨正国建议,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重视企业家在创新中的作用,建立以企业家为主导,以科学家为支撑的创新发展新模式,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联合体,逐步形成以企业订单式研发为主的科研体系,建立大中小企业和大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p p br/ /p
  • 肿瘤细胞中不同的糖代谢途径|附相关会议
    人们早在20世纪初就观察到肿瘤细胞群体的一个有趣且独特的性质:大多数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与正常细胞相比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1924年Otto Warburg首先报道了这一现象,后来他由于发现呼吸酶(即细胞色素c氧化酶)而获得了诺贝尔奖。相关会议推荐点击可免费报名大多数不增殖的正常细胞通过获取氧分子,将葡萄糖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运输入胞内,在胞质中有氧条件下能通过糖酵解途径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在糖酵解的最后一步,丙酮酸激酶的M1亚型的存在,可以确保产物丙酮酸被运送到线粒体,再在丙酮酸脱氢酶(PDH)的作用下进行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通过这种方式,线粒体每分解一个葡萄糖分子就能产生36个ATP分子。而在肿瘤细胞中,即使在有充足氧供应的肿瘤细胞中,GLUT1将大量葡萄糖运输至胞质中进行糖酵解。它依赖丙酮酸激酶的M2亚型,将丙酮酸盐转化为乳酸脱氢酶(LDH-A)的底物,生成大量乳酸,分泌到胞外。由于只有极少量的葡萄糖被运输至线粒体进行分解,故每个葡萄糖分子只分解得到2个ATP分子。此外,糖酵解途径中的大量中间产物被用于其他生化合成途径中。被Warburg称为肿瘤细胞“有氧糖酵解”的这种代谢方式,由于其每分解一个葡萄糖分子只能得到两个ATP分子,在能量学上显得很不经济。因为在三羧酸循环中有氧分子参与的情况下,一个葡萄糖分子的有氧糖酵解途径能提供36个ATP分子。机体中的大多数正常细胞正是通过这种由血液系统带来氧分子、进而进行有氧糖酵解的途径获得高效供能的。而即使子提供充足氧气的情况下,肿瘤细胞也不使用常规糖酵解方式,这实在是一种非常与众不同的生物学行为。由于肿瘤细胞使用的是一种很不经济的糖代谢方式,因此它们需要大量的葡萄糖进入胞内进行分解。在多种肿瘤中,如上皮来源的癌和血液系统肿瘤,都能观察到这种行为。它们高表达葡萄糖转运蛋白,如GLUT1等,以便能跨膜转运大量葡萄糖。那么为什么80%的肿瘤细胞要采取这种糖酵解的方式,而不采用到线粒体中进行三羧酸循环的方式对葡萄糖进行分解呢,并且明显后者能提供更多的ATP以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有氧糖酵解是否是肿瘤细胞维持其表型必需的?又或它只是细胞转化后的一个无意义的副效应,对细胞转化和生长并没有因果作用。有关有氧糖酵解的一个解释是肿瘤块内部的肿瘤细胞通常都呈现缺氧的状态,这种缺氧状态导致细胞不能进行充分的糖酵解进而提供充足的ATP,就像正常细胞在缺氧状态时的反应一样。由于具备Warburg效应,肿瘤细胞很好地适应了这种缺氧环境,但这依然不能解释为什么在提供充足氧气的条件下,肿瘤细胞依然不加以利用以合成更多的ATP。关于有氧糖酵解另一个合理的解释是,除了产生ATP,糖酵解还有第二个作用:糖酵解途径的中间产物可以作为很多涉及细胞生长(如核酸和脂类的合成)的分子的前体。肿瘤细胞通过糖酵解途径的负反馈机制,阻断糖酵解途径的最后一步,使细胞内积累了大量早期中间代谢物。这些糖酵解途径的中间产物能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化合成反应。较肿瘤细胞而言,正常细胞没有那么强的增殖活性,也不需要大规模的生化合成反应,葡萄糖主要用来产生ATP以维持其正常代谢。正是这种肿瘤细胞异常的葡萄糖代谢为其创造了生长和增殖的生理学环境。参考文献: 1. 《The biology of CANCER》second edition. Robert.A Weinberg 2. 《癌生物学》詹启敏 刘芝华 主译
  • 1.2万亿科研经费成果转化仅10%
    临近年末,报销成为不少人的&ldquo 噩梦&rdquo ,却也成为另一些人的&ldquo 美梦&rdquo 。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近年来,科研经费被挤占挪用、科技&ldquo 掮客&rdquo &ldquo 游客&rdquo 现象等造成大量科研经费流失。而与此同时,科研风气&ldquo 浮躁化&rdquo 、项目申请&ldquo 行政化&rdquo 、经费落实&ldquo 功利化&rdquo ,导致科研投入的成果转化率很低,如201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达1.2万亿元,其中财政科研经费5000亿元,居世界前列,而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仅为10%!   科研经费流失严重   在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大量科研经费没有用于科研本身,却几乎&ldquo 无所不能&rdquo :大到发放工资福利,小到充饭卡、交电话费&hellip &hellip 套取科研经费的手段可谓&ldquo 五花八门&rdquo 。   一是挤占挪用。随着科研经费增加,一些人把科研经费当作&ldquo 唐僧肉&rdquo ,想方设法中饱私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因涉嫌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经费转至其名下公司被批捕 浙江大学水环境学院院长陈英旭因将巨额科研经费转到自己所开的两家皮包公司获刑10年&hellip &hellip   二是扩大用途。一些单位对科研资金的管理态度基本上是谁搞到的资金由谁负责。拿到科研资金之后,单位提取一部分管理费,剩下的课题研究、经费分配、报销等方面,往往是课题负责人一个人说了算。有的单位&ldquo 吃喝拉撒睡,都能靠经费&rdquo ,科研经费用于发工资福利、出国考察、吃饭、买车、交通、盖房、装修、买家具等等,有的经费甚至说不清花到哪里去了。   三是弄虚作假。一些人想出各种歪招套取科研经费,巧立名目之多,令人眼花缭乱。比如编造劳务人员名单或用学生身份证冒领&ldquo 劳务费&rdquo ,以差旅费、办公经费等名义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等。   同时,很多单位财务报销流程也存在漏洞。一家科研单位的财务人员说,他们只审核发票的合法性,不管发票的合理性。   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惩处力度不足也助长经费报销乱象。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虽然制定了经费管理操作办法,但不少在执行中容易大而化之。对违反经费管理规定者,有的仅仅&ldquo 内部通报&rdquo ,有的则要求把违规资金退回了事。   &ldquo 科技掮客&rdquo 乱象丛生   随着科研投入大幅提升,一些科研人员利用政策缝隙、漏洞,催生科技&ldquo 掮客&rdquo &ldquo 游客&rdquo &ldquo 老板&rdquo 等怪现象。   &ldquo 科技市场上最近出现一种科技掮客,与企业合谋套取科研拨款,再收回扣。&rdquo 江苏某生产人造草坪企业的董事长说,&ldquo 不久前,有一个熟悉科技项目运作的人找上门来,表示能争取到相关部门的科技项目经费,可达1000万元。如果企业愿意配合上报项目,等争取到经费后,双方各分500万元。我当场拒绝了这个要求。&rdquo   东北某县林业系统一名干部说,今年他所在部门上报的一个科研项目获得50万元经费。这笔经费在省级部门被&ldquo 砍了一刀&rdquo ,到了市级部门又被&ldquo 砍了一刀&rdquo ,拨到县里仅剩17万元。今年夏天,他接待了上级手握拨款权的部门一个考察组。这个考察组&ldquo 考察&rdquo 了一个星期,实质是旅游避暑。为接待他们,最后17万元也没剩多少。   在一些地方,经费资源过多地集中在少数&ldquo 学阀&rdquo &ldquo 学霸&rdquo 手中。科研经费分配从上往下层层发包,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南京审计学院教授蒋大鸣认为,行政化主导经费分配致使科研课题申报机制混乱,给腐败以可乘之机。&ldquo 搞课题,先播种&rdquo &ldquo 跑部题进&rdquo ,其实就是送。小课题几十万元,大课题几百万元,小钱换大钱,不跑就拿不到课题。   某高校一名老师说,所在高校曾申请到一个100万元的项目,光介绍费就要60万元,剩下40万元由两名合作老师分。   &ldquo 科技泡沫&rdquo 必须挤干   当前,我国科研经费分配导致重立项轻管理、重申请轻验收的现象较为严重。只要项目立了项,经费就能拿到手。科研过程管理和科研结果评测松散,难以保障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率,大量科研项目&ldquo 不了了之&rdquo ,或者仅仅停留在论文上,成果无法转化也造成经费流失。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主席、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曾经历过一些所谓的&ldquo 创新项目&rdquo :在项目申报环节,大学、科研院所早就谈好怎么分钱了 在执行环节,没人监督,也没人真正搞创新 到了验收环节,找一帮研究机构、大学教授熟悉的&ldquo 专家&rdquo 来分钱。申报、执行、验收三个环节都有问题,很多钱做了无用功。   同时,科研风气&ldquo 浮躁化&rdquo 、项目申请&ldquo 行政化&rdquo 、经费落实&ldquo 功利化&rdquo 等问题大大影响了我国的科研活动成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统计显示,我国有320多万名研发人员,居世界首位,但科技创新能力仅排世界第19位 我国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但能&ldquo 赚钱&rdquo 的却很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表示,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我国专利占全球80%,但利润排名前20的专利一个也没有。而在医药行业,我国九成是仿制药,从1949年到2008年,50年来仿制药获得的利润还不如国外一个新药利润多。   南京工业大学一位教授表示,前几年用钱砸出来许多论文和科研成果,但是真正重大的不多,真正在市场检验的不多,像这样的&ldquo 科研泡沫&rdquo 必须挤干。
  • 解锁免疫疗法研究新进展与可转化性探讨,热点先览!
    从力求放大T细胞免疫应答以消灭病变细胞的"免疫增强"疗法,到设法恢复免疫系统因病变细胞诱导而失去免疫功能的“免疫正常化”治疗,走过近百年历程的免疫学研究为新型免疫疗法提供了理论创新的原动力。本期转化医学系列讲座,Cytiva联合仪器信息网特别邀请到国内2位免疫学前沿领域的学者,与Cytiva细胞治疗和实验室层析技术专家一起,与您共同探讨免疫学热门词汇调节性T细胞、TIL、TCR-T细胞及其相关免疫疗法的新进展和新技术。会议时间:2022年6月24日 9:00-11:00报告先览(点击参会):1.重点介绍FOXP3+调节性T细胞功能可塑性及稳定性分子机制研究新进展,以及组织特异性Treg, 特别是自身免疫病,肥胖及衰老相关糖尿病以及肿瘤微环境中FOXP3+Treg功能与免疫疗法相关新进展2.通过研究免疫系统和肿瘤之间的相互作用,鉴定肿瘤特异的免疫细胞,尤其是识别肿瘤抗原的T细胞,以及肿瘤细胞抵抗免疫攻击的逃逸机制,从中发现新的治疗靶标,建立高效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3.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的进展与挑战、生产解决方案4.Cytiva层析技术助力肿瘤免疫学研究:发生机制、抗肿瘤药物疗法
  • 苹果即将推出的监测血糖设备
    在Apple Watch发布之初,苹果就曾暗示过将借此进军医疗领域。随着Apple Watch发售日期的临近,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应用正逐渐浮出水面。日前,一款能够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APP正得到关注。   这款APP由医疗设备制造商DexCom设计研发,严格地说它不完全是一款APP,需要与相应的监测设备配合使用。DexCom的监测器可将头发直径宽度的传感器置于皮肤之下,每5分钟监测一次血糖。DexCom的app会将Apple Watch和DexCom传感器收集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血糖水平图,以便用户随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是否处于安全范围内。   据了解,根据当地法律法规,该APP虽然隶属医疗应用,但审批过程并不繁琐:只要向FDA注册便能以很高的几率获得批准。鉴于DexCom曾推出过iOS和Andriod双平台的健康应用,审批周期应该不会延长至Apple Watch上市之后。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