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女贞甙

仪器信息网女贞甙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女贞甙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女贞甙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女贞甙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女贞甙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女贞甙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女贞甙相关的解决方案。

女贞甙相关的资讯

  • 女贞子配方颗粒的含量和特征图谱测定
    女贞子药材的配方颗粒,女贞子性平,味甘、苦,归肝、肾二经,有滋阴益寿、补益肝肾、清热明目、乌须黑发等功效。一般常用于治疗头晕目眩、耳鸣目暗、腰膝酸痛、内热、须发早白等病症。《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认为女贞子具有“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轻身不老”,《草本备要》中说女贞子可以“益肝肾,安五脏,强腰膝,明耳目,乌须发,补风虚,除百病”。《草本经疏》中说:“女贞子气味俱阴,正入肾除热补精之要品,肾得补,则五脏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这里点明了女贞子擅长补益肾阴,需要补肾又怕上火的人最合适了。月旭科技推出了该颗粒的含量和特征图谱的测定。 特征谱图色谱条件色谱柱:月旭Ultimate® AQ-C18 (4.6×250mm,5μm);柱温:30℃;检测波长:224nm;流速:1mL/min;进样量:10 μl。 谱图和数据结论特征谱图色谱条件色谱柱:月旭Xtimate® UHPLC C18 (2.1×100mm,1.8μm);流动相:甲醇/水=40/60;柱温:30℃;检测波长:224nm;流速:0.3mL/min;进样量:1μl。 谱图和数据使用月旭Xtimate® UHPLC C18 (2.1×100mm,1.8μm)色谱柱,在此条件下,符合含量测定要求。 结论总结综上:月旭Ultimate® AQ-C18 (4.6×250mm,5μm)符合特征谱图测定要求,月旭Xtimate® UHPLC C18 (2.1×100mm,1.8μm)符合含量测定要求。
  • 上榜!迪马色谱柱入选多个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
    中药配方颗粒是由单味中药饮片经水提、分离、浓缩、干燥、制粒而成的颗粒,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中医临床处方调配后,供患者冲服使用。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监管纳入中药饮片管理范畴。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部署要求,根据国家药品标准工作程序,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相关企业开展中药配方颗粒品种试点统一标准研究,并组织专家开展标准审评工作。 NEWS  2021年4月29日,国家药典委员会发布《关于执行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   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首批160个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已正式颁布,将于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现在我委网站予以转发,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迪马色谱柱入选多个中药品种   在国家药典委员会发布的首批160个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中,炒牛蒡子、川牛膝、干姜、黄芩、酒黄芩、酒女贞子、牛蒡子、女贞子、山楂(山里红)等多个品种推荐使用迪马科技液相色谱柱,现将部分品种汇总如下,供广大中药配方颗粒分析工作者参考。 160个中药配方颗粒如下:备注:以上红框标注品种推荐使用迪马液相色谱柱。
  • 祝贺多位用户使用上海净信研磨机发表论文
    上海净信凭借出色的产品质量、优质的售后服务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口碑,得到了众多客户的信赖。 热烈祝贺多位用户使用该品牌研磨机发表了多篇论文,以下列举部分论文以供参考:[1]Xuqin Yang, et al. Tuberculate fruit gene Tu encodes a C2H2 zinc finger protein that is required for the warty fruit phenotype in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 L.) [2]姚凤云等.《伤寒论》桂枝、甘草配伍对心阳虚证大鼠心肌能量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刘建业等.CO2浓度升高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成虫体内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4]李武超等.LC-MS/MS法测定去甲斑蝥素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5]Hui Yang, et al. TET-catalyzed 5-methylcytosine hydroxylation is dynamically regulated by metabolites [6]王绿平等.斑马鱼和稀有鮈鲫体内二甲苯麝香的分析方法研究 [7]李玉凤等.半夏泻心汤对氟尿嘧啶致腹泻小鼠模型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 [8]相飞,汪立平.传统甜酒曲的模糊综合评价及优势丝状真菌的分离鉴定 [9]曹晓晓等.碘酸钾和碘化钾对大鼠腹主动脉 SR-B1蛋白表达的影响 [10]程清洲等.鄂西产蜂胶提取物的抗衰老作用 [11]瞿永华等.蜂胶提取物对小鼠肝脑组织SOD、GSH-Px 、MDA影响的实验研究 [12]姚凤云等.桂枝甘草汤对低温环境大鼠心肌PGC1 α、CS、α-KGDHC含量的影响 [13]刘金珂等.互花米草黄酮含量分析及其生态学意义 [14]杨绪勤等.黄瓜(Cucumis sativus L.)果瘤基因Tu的精细定位 [15]吴兵等.净信科技多样品动物组织研磨方法的优化 [16]华梁等.南黄海绿潮暴发早期与末期显微繁殖体分布及种类组成研究 [17]嵇琴等.女贞子对大鼠肝组织DAPK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18]姚长风等.去卵巢致肾虚的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实验研究 [19]周林君等. 全自动组织研磨机在提取牛的各组织总 RNA 的应用 [20]吴兵等. 全自动组织研磨仪在提取菊科植物各组织中总 RNA 的应用 [21]杨素素等.三年桐、千年桐感染枯萎病病原菌后的生理反应 [22]胡媛媛等.双固相萃取柱-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稀有鮈鲫体内的17β-雌二醇和双酚A [23]周恒伟等.水飞蓟宾对侧脑室注射Aβ1?42致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 [24]金戈等.水飞蓟宾联合维生素E对庆大霉素引起的药源性肾损伤的作用 [25]宁雪飞等.甜瓜白粉病抗性基因遗传分析及定位 [26]胡涛等.净信科技全自动动物组织研磨方法的优化 [27]宁雪飞等.一种快速筛选转抗霜霉病基因甜瓜种子的方法研究 [28]KQ Yu et al. Hyperspectral Imaging for Mapping of Total Nitrogen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Pepper Plant [29]H Liu. Anticonvulsant and Sedative Effects of Eudesmin isolated from Acorus tatarinowii on mice and rats [30]林丽芳等.裸鼹鼠与C57BL_6小鼠自噬调节的比较研究
  • 中药“指纹指纹”的新进展
    作为我国神奇的“特产”——中药,尽管有着强大的药效,但是很多神奇之处依然无法用科学说清楚。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的专家就采用中药药效跟踪的方法,运用现代中药化学与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对中药指纹图谱分析,以此来研究江苏省15种地道中药。“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指纹一样,中药也有自己的‘指纹’,而这有望成为我们把中药‘说清楚’的第一步。”研究院钱士辉研究员告诉记者,通过近十年的研究,他们已经对15种江苏地道的中药材进行了“摸底”,并首次建立了江苏省地道中药资源标准物质库和化学信息指纹图谱库。该成果也获得了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药“指纹图谱”像心电图   中药会有指纹吗?“中药的指纹和人的指纹其实长得并不一样。”钱士辉介绍说,中药指纹图谱是指某种(或某产地的)中药所共有的、具有特征性的某类化学成分的色谱。它可以较全面地反映中药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与数量以及相对含量的变化,进而反映中药的质量和中医用药所体现的整体疗效。换句话说,中药指纹图谱就是运用光谱、波谱、色谱、核磁共振、X射线等现代分析技术对中药化学信息以图形(图像)的方式进行表征并加以描述。说着,他还拿出一份中药的指纹图谱,记者发现指纹图谱更像是心电图,上面由一个个波峰组成。“出现峰的地方是说明这里检测到了中药材里的某一种成分,如果波峰高,就说明这种成分含量也高。”   钱士辉指着实验台上装着五颜六色物质的药剂瓶说,“这些都是从不同中药中提取出来的各种成分,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分析各种药材里分别有哪些成分,这些成分的含量分别有多少,然后制定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就可以对以后鉴别这种中药是否符合标准做参考。”   药材产地不同直接影响疗效   这次研究的15种江苏地道中药,分别是:白菊花、野马追、连钱草、苏薄荷、宜兴百合、白首乌、夏枯草、茅苍术、蟾酥、女贞子、银杏、金荞麦、太子参、板蓝根和明党参。因为种植和地形的原因,江苏的中药材种植在全国来说并不占优势。就拿这15种药材说,南京地区这15种药材都比较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所以市面上基本没有南京产的药材卖。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研究发现,这些药材中大多数必须是江苏产的才会有特殊的疗效。”钱士辉说,比如茅苍术,这种药材在江苏、安徽、湖北、河南等地都有,主要功能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但是,茅苍术中最好的是生长在句容茅山地区的,那里的茅苍术中有些成分的含量要比其他地方的多很多,而且还含有一些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成分。百合也是如此,平常我们吃的百合大多是如乒乓球大小的,但宜兴百合却要比其他地方的小很多,而且口感也不一样。“不同产地的药材,某种成分可相差200多倍。现在的药材市场流通频繁,所以在质量上很难保证,我们的这些研究也为了让中药质量可控,保证它的效果。”
  • 2012年香料行业标准征求意见
    各有关单位:   按照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下达的轻工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要求,由多家单位完成了“L-乳酸薄荷酯”等44个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为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现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请各有关单位组织人员进行讨论,并将意见于2012年9月25日前寄到、发邮件或传真至秘书处。同时欢迎各相关单位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提供相关数据等。   秘书处联络信息:   地址:上海市南宁路480号   邮编:200232   电话:021-64087272转3010分机   传真:021-54483431   联系人:徐易 曹怡   E-mail: xuyi1960@sina.com caoyisq@163.com   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2012年7月26日 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目录 序号 项目名称 备注 1 3-L-孟氧基-1,2-丙二醇(Ws-10) 2 97%柠檬醛 修订QB/T 1789-2006 3 L-乳酸薄荷酯 4 β-苯乙醇 修订QB/T 1782-2006 5 δ-癸内酯 6 δ-十二内酯 7 艾薇醛 8 苯甲酸苄酯 修订QB/T 1780-2006 9 苯甲酸乙酯 修订QB/T 1779-2006 10 苯乙酸苯乙酯 11 丙二醇碳酸薄荷酯 12 丙酸苄酯 修订QB/T 1772-2006 13 丙酸乙酯 修订QB/T 1771-2006 14 薄荷酮甘油缩酮 15 草蒿脑 16 大茴香醛 17 丁酸丁酯 修订QB/T 1774-200618 丁酸二甲苄基原酯 19 丁酸乙酯 修订QB/T 1773-2006 20 丁酸异戊酯 修订QB/T 1775-2006 21 对叔丁基环己醇 22 二氢茉莉酮酸甲酯 23 复盆子酮 修订QB/T 1632-2006 24 己酸乙酯 修订QB/T 1778-2006 25 甲基紫罗兰酮 26 邻叔丁基环己醇 27 女贞醛 28 萨利麝香 29 天然薄荷脑 修订QB/T 1793-2006 30 香茅醇 31 香茅醛 32 香叶醇 33 小茴香(精)油 34 洋茉莉醛 修订QB/T 1788-2006 35 乙二醇碳酸薄荷酯 36 乙基香兰素 修订QB/T 1791-2006 37 乙酸苄酯 修订QB/T 1769-2006 38 乙酸二甲苄基原酯 39 乙酸苏合香酯 40 乙酸香叶酯 41 乙酸异戊酯 修订QB/T 1770-200642 异甲基紫罗兰酮 43 异戊酸乙酯 修订QB/T 1776-2006 44 异戊酸异戊酯 修订QB/T 1777-2006 附件: 修订的18个标准.rar 制定的26个标准.rar
  • 2023年11月份有129项标准将实施——涉及多款分析仪器检测项目
    我们通过国家标准信息平台查询到,在2023年11月份将有129项与仪器及检测行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将实施,具体数量明细如下:在11月份新实施的标准中,与食品相关的标准有43个,占据了33%,据统计,食品相关标准已连续6个月“霸榜”榜首。紧随其后的领域为轻工纺织、医药卫生和能源。与食品相关的43个标准中,主要为地方标准,包括农业种植类技术规程、各种食品产品标准。轻工纺织标准22个,主要涉及纺织仪器、纺织品、织物等。在11月份新实施的标准中,包含了多品类科学仪器,如: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 仪 、高效液相色谱 仪 、X 射线荧光光谱仪 、X 射线衍射仪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差示扫描量热仪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仪 等。具体2023年11月份主要新实施的标准如下:需要相关标准的,点击链接即可下载收藏↓农林牧渔食品标准(43个)GB/T 41716-2022 漆树中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NB/T 11243-2023 设施农业太阳能季节蓄热供热工程技术规范 NB/T 11242-2023 家禽养殖场太阳能多能互补采暖系统通用要求 NB/T 11237-2023 养殖用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 热风机 DB63/T 1133-2023 柴达木绿色枸杞生产质量控制规范 DB63/T 2167-2023 林业碳汇造林 项目监测与计量技术规程 DB63/T 2157-2023 林草科技示范推广示范项目工作规范 DB63/T 2155-2023 马 尿泡种苗及生产技术规范 DB63/T 2154-2023 山莨菪种苗生产技术规范 DB63/T 2153-2023 山莨菪栽培技术规程 DB5227/T 129-2023 龙里豌豆 尖生产 技术规程 DB41/T 1395-2023 无性系良种茶树栽培技术规程 DB41/T 716-2023 信阳红茶初制加工技术规程 DB41/T 715-2023 信阳毛尖茶清洁化生产技术规程 DB41/T 2461-2023 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操作技术规程 DB41/T 2457-2023 冬小麦育种气候风险等级 DB41/T 2452-2023 豫南黑毛茶加工技术规程 DB41/T 2451-2023 迎春花培育技术规程 DB41/T 2450-2023 淫羊 藿 ( 箭叶淫羊藿 )栽培技术规程 DB41/T 2449-2023 豫南酿酒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DB41/T 2448-2023 沿黄稻麦两熟秸秆全量还田轮作技术规程 DB41/T 2447-2023 沿黄粳稻直播化肥 农药减施栽培 技术规程 DB41/T 2446-2023 沿黄 稻鸭共 作生态种养技术规程 DB41/T 2444-2023 黄山松立木材积表 DB41/T 2443-2023 花 绒寄甲 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DB41/T 2441-2023 果园生 草技术 规程 DB41/T 2440-2023 苹果带分枝苗木繁育技术规程 DB4101/T 72-2023 刺槐萌生林培育技术规程 DB4101/T 70-2023 女贞花果化学控制技术规程 DB4101/T 69-2023 悬铃木插干育苗技术规程 DB5206/T 158-2023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 铜仁珍珠花生 DB5206/T 156-2023 淀粉型甘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 DB5206/T 155-2023 淀粉型甘薯贮藏技术规程 DB5206/T 154-2023 藤 椒 种植技术规程 DB44/T 2435—2023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DB44/T 2434—2023 机插水稻基质育秧技术规程 DB5202/T 039—2023 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 老厂竹根水 DB4408/T 25-2023 汤类湛江菜名品菜典 DB4408/T 24-2023 小吃类湛江菜名品菜典 DB4408/T 23-2023 植物类湛江菜名品菜典 DB4408/T 22-2023 禽畜类湛江菜名品菜典 DB4408/T 21-2023 水产类湛江菜名品菜典 DB4408/T 20-2023 湛江菜术语及定义 环境环保标准(4个)NB/T 11254-2023 重金属污染土壤千年 桐 栽培技术规程 NB/T 11253-2023 重金属污染土壤蓖麻栽培技术规程 SY/T 7680-2023石油类污染场地岩土工程勘察与修复技术规范DB41/T 2456-2023 频域反射法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维护规范 医药卫生标准(14个)GB/T 2766-2022 外科器械 非切割铰接器械通用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42063-2022 锐器伤害保护 要求与试验方法 一次性使用皮下注射针、介入导管导引针和血样采集针的锐器伤害保护装置 GB/T 36917.4-2022 牙科学 技工室用 刃具 第 4 部分: 技工室用 微型硬质合金刃具 GB/T 36917.3-2022 牙科学 技工室用 刃具 第 3 部分:铣床用硬质合金刃具 GB/T 42062-2022 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GB/T 42061-2022 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法规的要求 GB/T 19042.5-2022 医用成像部门的评价及例行试验 第 3-5 部分: X 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成像性能验收试验与稳定性试验 GB/T 14233.1-2022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 第 1 部分:化学分析方法 YY/T 0688.1-2023 感染病原体敏感性试验与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设备的性能评价 第 1 部分:抗微生物药物对感染性疾病相关的快速生长需氧菌的体外活 性检测的肉汤微量稀释参考方法 DB63/T 1201-2023 小蠹虫防控技术规范 DB63/T 2156-2023 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服务质量评价规范 DB41/T 1160-2023 茶树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与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DB41/T 2442-2023 杨树黑斑病防治技术规程 DB4101/T 71-2023 悬铃木食叶害虫无人机防治技术规程 石油天然气标准(11个)SY/T 7695-2023石油工业标准化文件的俄文译本通用表述SY/T 7694-2023 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 井口装置和采油树的修理和再制造 SY/T 7693-2023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 防喷器胶芯SY/T 7692-2023 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 海洋钻井隔水管检验、修理与再制造 SY/T 7685-2023 陆地节点地震仪 SY/T 5585-2023 地震勘探电缆 SY/T 6841-2023 电法勘探时频电磁 仪 SY/T 0523-2023 油田水处理过滤器 SY/T 4113.12—2023管道防腐层性能试验方法 第12部分:耐水浸泡SY/T 4113.10—2023管道防腐层性能试验方法 第10部分:冲击强度测试SY/T 4113.11—2023管道防腐层性能试验方法 第11部分:漏点检测冶金矿产标准(7个)YB/T 6089-2023 连铸坯火焰切割机 YB/T 6088-2023 氮化硅铁 钙、铝、铬、锰、钛、磷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YB/T 6087-2023 高铬合金磨球 多元素含量的测定 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常 规法) YB/T 6086-2023 球磨机用锻(轧) 钢段 YB/T 5265-2023 耐火材料用铬矿石 YB/T 4066-2023 铬 精矿 YB/T 6084-2023 激光熔覆用铁 基合金粉末 化工塑料标准(11个)HG/T 6152-2023 甲基异丁基甲醇脱氢制甲基异丁基甲酮催化剂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HG/T 6151-2023 常温氧化锌脱硫剂 硫容试验 方法 HG/T 6150-2023 润滑油加氢异构催化剂化学成分分析方法X 射线荧光光谱法 HG/T 6149-2023 加氢催化剂及其载体中 二氧化硅晶相含量 的测定 X 射线衍射法 HG/T 6148-2023 铬系乙烯 聚合催化剂活性试验方法 HG/T 6147-2023 铂钯系脱氧剂 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HG/T 6091-2023 煤矿用芳纶 阻燃输送带 HG/T 6092-2023 一般用途芳纶帆布芯输送带 HG/T 6090-2023 地下矿井用抗撕裂钢丝绳芯阻燃输送带 HG/T 6089-2023 地下矿井用多层织物芯阻燃输送带 HG/T 6153-2023 甲基氯硅烷中乙基二氯硅烷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轻工纺织标准(22个)FZ/T 92063.5-2023 纺织纸管机械与附件 第 5 部分:纸管尾丝槽用刃具 FZ/T 92063.4-2023 纺织纸管机械与附件 第 4 部分:螺旋纸带卷管机用环形平带 FZ/T 92083-2023 纺织机械与附件 卷布 辊 技术条件 FZ/T 92064-2023 纺纱机械 梳毛机用搓条胶板技术条件 FZ/T 91007-2023纺织机械产品涂装工艺FZ/T 54140-2023 相变储能粘胶长丝 FZ/T 50010.8-2023 再生纤维素纤维用浆 粕 尘埃度的测定 FZ/T 50010.5-2023 再生纤维素纤维用浆 粕 灰分含量的测定 FZ/T 50061-2023 化学纤维 相变材料蓄热和 释热 性能试验方法 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 ) FZ/T 43024-2023 伞用织物 FZ/T 43065-2023 蚕丝拉绒织物 FZ/T 43064-2023 丝棉交织物 FZ/T 40004-2023 蚕丝含胶率试验方法 FZ/T 13059-2023 涤纶与涤纶工业长丝交织本色帆布 FZ/T 13058-2023 涤纶本色帆布 FZ/T 13004-2023 再生纤维素纤维本色布 FZ/T 12078-2023 粘胶纤维与腈纶 混纺色 纺纱 FZ/T 12077-2023 棉与腈纶 混纺色 纺纱 FZ/T 12076-2023 棉涤纶低弹丝 包芯色 纺纱 FZ/T 12012-2023 棉粘胶纤维涤纶混纺本色纱 FZ/T 01170-2023 纺织品 防花粉性能试验方法 模拟环境吸附法 FZ/T 01169-2023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聚丙烯酸酯 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 能源标准(14个)NB/T 11244-2023 太阳能供热工程全过程管理规范 NB/T 11241-2023 光伏光热一体组件技术规范 NB/T 11240-2023 空气源热泵干燥系统节能量和减排量计算方法 NB/T 11239-2023 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用导流集热装置技术规范 NB/T 11238-2023 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运 维管理 规范 NB/T 11255-2023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原料结晶度的测定 NB/T 11251- 2023 能源用 山苍子 苗木培育及质量分级 NB/T 11250-2023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原料聚合度的测定 NB/T 11249-2023 秸秆类生物质能 源原料储存规范第 3 部分消防 安全 NB/T 11248-2023 秸秆类生物质能 源原料储存规范第 2 部分监测 NB/T 11247-2023 秸秆类生物质能 源原料储存规范第 1 部分存放 NB/T 11245-2023 固体生物质燃料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DB41/T 2453-2023 煤矿带式输送机保护装置安装及试验技术规范 DB41/T 2460-2023 地热能供热制冷计量与核算规范 其他标准(3个)BB/T 0053-2023 模内标签 DB36T 1778-2023 锂云母渣在水泥和混凝土中的应用技术规程 DB41/T 2454-2023 测量仪器检定校准证书有效性确认技术规范
  • 带分子诊断“下乡”
    传统分子诊断因仪器精密、价格昂贵、对中央实验室要求高而只限于高等医院,优思达正努力将其带入偏远村庄。   在今年“创新中国DEMO CHINA”医疗健康专场中,最耀眼的莫过于在专场总决赛拔得头筹的杭州优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简称“优思达”)了。这是一家研发、生产快速分子诊断试剂和设备的高新生物科技公司,突破性地将该领域现有的大型、复杂、昂贵、须配备专门分子实验室的荧光定量PCR设备缩减成县及县级以下医院也可使用的单人单次即时检测的试剂盒和小型便携设备,价格更便宜,精确度无差别。只有在高等医院才能享受到的医疗技术得以服务更广大、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更急需的欠发达国家、偏远地区、基层民众。   公司创立者是两位美籍华裔科学家尤其敏、胡林。二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时相识,2005年相约回国创立优思达。目前,优思达的销售工作已经展开,今年预计将有800万人民币的收入:一半来自比尔盖茨基金会的资助,另一半则是产品零部件及研究用检测试剂的销售。   产品有哪些特点?   接受《创业邦》采访前,尤其敏刚刚从法国参加完由梅里埃基金会、比尔盖茨基金会和克林顿基金会等公益组织举办的研讨会回国。相比在中国FDA的审核进展,优思达与这些国际组织的合作开展得似乎更快。脊椎灰质炎在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已绝迹,但在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等贫困地区仍然横行。在这些地方开展医疗活动,大型精密设备显然派不上用场,优思达既能够避免因不能控制交叉感染导致结果假阳性的误差,而且无需冷链,可以常温运输到那些缺少补给的沙漠村庄。   与比尔盖茨基金会的合作中,竞争者都来自国外。目前国产分子诊断试剂对肺结核病原体初筛有效的只有优思达一家,其PK掉同行的优势除了技术,还多了一条——中国政府希望优先使用本国产品。   产品开发思路是怎样的?   除了与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扶贫活动相伴,优思达的产品更主要的应用领域还是常规的医疗临床。   尤其敏说,优思达现有的三代产品开发思路,分别解决医疗领域的三个效率问题:第一是病人的效率,高等医院目前使用的全自动化荧光定量PCR设备欠缺灵活度,而优思达的一代产品是若干种针对不同病原体的试剂盒,可供单人、单次使用,用后丢弃,2小时出结果,可以解决小样本、突发的问题。另外也能适应上山下乡扶贫的恶劣条件,在县级或区镇医院发挥作用。   第二是医院的效率。如果来的病人超过了96个,医院就要多次开动仪器,让病人等待,医院也增加了成本。优思达的二代产品是一种全自动的小型仪器,让一次检测的样本容量可大(几百个)、可小(十几个),且产品便宜(大约1/4的价格)、易操作、能做到快速出结果(半小时)。   第三是诊断的效率。有些病可能由多种病原体引发,意味着可能要经过多次检验才能诊断,优思达研发了第三代产品——也是一种小型设备,可以用一份样品、一次检验,得到具体由何种病原体引发的结果。   不止医疗,优思达是采用的分子诊断的用途还有很多。比如,农牧业病虫或疫情检验、食品工业卫生检疫、进出口检验检疫、转基因食品识别、肿瘤药物研发等等。   融资情况是怎样的?   优思达正在进行第三轮融资,预计将在今年年终结束。此前它接受过来自温州本地风投的投资,之后君联资本、软银赛富、杭州泽康买下了先前温州小股东手中的所有股份,进行了一次内部转股。据尤其敏表示,已经有十几家风投机构与其接触,尤其在获得“DEMO CHINA医疗专场”之后询问者更广。他的选择标准除了估值,还有对方是否在未来的销售及政府资源方面拥有优势。
  • 血液检验法诊断痴呆症:助力痴呆症的早期诊断及有效防治方法的开发
    以国立长寿医疗研究中心为主的研究小组,在使用血液检查方法进行痴呆症的诊断和痴呆症未发病患者发病风险的预测是否可行方面,已着手开展产学联合的多机构共同研究项目--“基于血液生物标志物的痴呆症综合层次化系统开发”(简称BATON项目)。 本项目得到日本医疗研究开发机构的支持,将在东京都健康长寿医疗中心、国立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近畿大学、名古屋大学、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东丽株式会社的联合研究体制下推进。 背 景 据估测,目前日本的老年痴呆症患者达500万人以上,而全世界范围则达到5,000万人以上,其防治方法已成为日本乃至全世界迫在眉睫的课题。为开发出可根治痴呆症的治疗方法和有效的预防办法,必须从众多群类中准确鉴别(层次化)出脑部有引发痴呆症病变的患者。然而,目前现有的PET检查和脑脊液检查均为价格昂贵或创伤性高的方法,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在成本、安全性、简便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基于血液的检测方法。 BATON项目的目标与内容 国立长寿医疗研究中心与岛津制作所近日报道,已成功开发出了可高精度捕捉在痴呆症中占半数以上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脑部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的血液生物标志物[1,2]。此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用药与预防方法的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的同时,实用化被寄予厚望。因而,早日实现该血液Aβ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是本项目的第一目标。为此,从2020年6月开始,国立长寿医疗研究中心、东京都健康长寿医疗中心、近畿大学医学部三家机构联手,积极投入到研发之中,并与岛津制作所合作,力争在三年内实现实用化。 另一方面,为了全面防治痴呆症,非Aβ血液生物标志物的开发也十分重要。仅从阿尔茨海默症来看,脑部病情发展机理非常复杂,Aβ沉积后,会向Tau蛋白沉积阶段、神经变性阶段发展。所以最近开始通过用“ATN”(Amyloid,Tau,Neurodegeneration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将阿尔茨海默症进行阶段化分类把握病情的发展。目前捕捉Tau蛋白的沉积需要进行PET检查和脑脊液检查,而国立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的德田等在全世界首次报告,可通过血液检测推断脑部的Tau蛋白沉积[3,4],同时伴随神经变性而增加的一种叫NFL(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的蛋白质,用血液检测的技术也在确立中。 另外,东丽株式会社报告称,通过分析血液中的MicroRNA,可以鉴别发病频度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症的神经变性疾病中的路易小体型痴呆。名古屋大学的胜野等正在致力于一项在发病前捕捉到路易小体型痴呆的大规模研究,因此,本项目对有助于路易小体型痴呆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的开发也备受期待。并且,东丽株式会社也在报告中称,血液中MicroRNA分析,有可能对鉴别脑血管性痴呆以及预测从轻度认知障碍向痴呆的发展有所帮助[5]。 图1:基于血液生物标志物的综合层次化系统 本项目的最终目标是验证这些血液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有效性,通过与血液Aβ生物标志物的组合,开发基于血液检测的痴呆症综合层次化系统(图1)。这些验证将利用国立长寿医疗研究中心的生物样本库以及名古屋大学在临床研究中保存下来的已有样品进行,必要时,也考虑与其他大规模研究(机构)开展联合研究,力争在五年内实现实用化。 BATON项目的未来展望及贡献预测 通过本研发,期待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为医疗和社会做贡献(图2)。图2:本研发对医疗、社会的预期贡献 1、治疗用药研发:在目前的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效验中,通过PET检查确认Aβ沉积被定为受试者的入选条件,因成本和疗效方面的原因成为阻碍治疗效验的重要因素。如果通过血液检测筛查事先进行层次化成为可能的话,那么,此类问题可望得到改善,并为治疗用药的开发做出巨大贡献。另外,在监测治疗效果时,可安全地进行反复检测的系统也可望发挥作用。 2、痴呆症诊治:由于仅凭临床症状准确鉴别诊断痴呆症并非易事,所以诊治现场需要有反映病理和病情的生物标志物信息。如果通过血液检测可获得这些信息,会对痴呆症的鉴别诊断有所帮助,也可对确定治疗方针以及根据病情发展预测制定护理计划方案助一臂之力。另外,还可用于进行PET检查和脑脊液检查的初期阶段检查,如此,可减轻患者的负担,节约医疗资源、减少护理成本。 3、预防医疗:以往在开发痴呆症有效预防方法方面的研究开展得很多,但由于通过生物标志物对大规模群集进行层次化实际上未能成功,因此,未能对照脑部的背景病理和病情对介入治疗效果进行仔细评估。如果通过血液检测进行层次化成为可能,就会成为促进痴呆症有效预防方法开发方面研究的巨大原动力。同时,如果未来应用到老年人体检上,通过对痴呆症高风险者的早期介入治疗和风险管理、改善生活习惯等,为预防痴呆症提供帮助,则可望为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降低痴呆症的防治成本做出贡献。 关于BATON项目的标志 通过血液检测捕捉淀粉样蛋白、Tau及其他神经病理学变化的生物标志物的开发与合并方面的研究(Blood-based Amyloid,Tau and Other NeuropathologicalBiomarkers Project)简称为BATON。本项目并不是像治疗用药开发那样“直接确定目标”的研究,而是在加速推进痴呆症有效防治方法的开发上不可或缺的一项研究。此外,把握安全、简便、廉价的方法诊断痴呆症和推断痴呆症风险有用的信息,提供给痴呆症诊治现场和普通老年人,也是此研究的一个目标。 如此,从痴呆症研究人员、制药企业、临床诊治医生、普通老年人“连接接力棒”的意义上,将标志设计成了“传递接力棒”的形象。就像田径的接力赛一样,寓意向世界宣扬日本引以为傲的技术和团队合作,为人类的医疗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Kaneko N, Nakamura A, et al. Novel plasmabiomarker surrogating cerebral amyloid deposition. Proc. Jpn. Acad. Ser. BPhys. Biol. Sci. 2014 90:353-364.2. Nakamura A, Kaneko N, et al. High performanceplasma amyloid-β biomarkersfor Alzheimer’s disease. Nature. 2018 554:249-254.3. Tatebe H, Kasai T, et al. Quantification ofplasmaphosphorylated tau to use as a biomarker for brain Alzheimer pathology:pilot case-control studies including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s disease and Downsyndrome. Mol Neurodegener. 2017 12:63.4. Kasai T, Tatebe H, et al. Increased levels ofplasma total tau in adult Down syndrome. PLoS One. 2017 12(11):e0188802.5. Shigemizu D, Akiyama S, et al. Risk predictionmodels for dementia constructed by supervis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using miRNA expression data. Commun Biol. 2019 Feb 25 2:77. doi:10.1038/s42003-019-0324-7. eCollection 2019.
  • 团体标准《氘代氯仿氘代率的测定 核磁共振波谱法》征求意见稿发布
    目前核磁共振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化学、食品、物理等多个领域,核磁共振的应用离不开氘代试剂,氘代试剂的氘代率在某种意义上决定核磁共振的谱图效果,从而影响实验效果。但是目前,最常用的氘代试剂——氘代氯仿氘代率的测定方法都没有相关标准可依,因此,亟需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市场环境。核磁共振氢谱定量技术,前处理简单或不需要前处理,定量准确性高、稳定性好,检测限和定量限低,检测用时短,而且不但可以检测氘代氯仿的氘代率,还可以检测氘代氯仿中其他杂质的含量,方法简单适用,是氘代氯仿氘代率测定的不二选择。本标准的制定对促进氘代氯仿产业持续健康良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悉,经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标准化委员会批准,中轻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等机构组织开展了《气代氯仿气代率的测定 核磁共振波谱法》团体标准制定工作。近日,工作组根据标准制修订程序,组织完成了《气代氯仿气代率的测定 核磁共振波谱法》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此标准描述了采用定量核磁共振氢谱法测定氘代氯仿氘代率的测定依据、详细操作步骤及结果计算方法。此标准的实施将填补氘代氯仿中氘代率测定领域的空白,解决氘代氯仿中氘代率测定没有统一的标准方法可以依据的问题。对帮助氘代氯仿行业整体提升产品质量,促进氘代氯仿行业持续健康良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附件:1.《氘代氯仿氘代率的测定 核磁共振波谱法》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docx2.《氘代氯仿氘代率的测定 核磁共振波谱法》编制说明.docx立项通知可见: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30411/659860.shtml
  • 带针预灌封穿刺力试验仪的重要性
    带针预灌封穿刺力试验仪的重要性在制药包装行业中,带针预灌封技术因其便捷性和安全性而受到广泛应用。这种技术允许药品在无菌条件下预先填充到注射器中,确保了药品的纯净性和使用时的安全性。然而,为了保障药品包装的完整性和使用时的便捷性,对包装材料的穿刺力进行精确测试是必不可少的。带针预灌封的应用带针预灌封技术在制药行业中主要用于生产预充填注射器,这种注射器预先填充了药物,可以直接用于注射,无需再次填充。它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产品、疫苗、血液制品等高附加值药品的包装。这种包装方式不仅提高了药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方便了医护人员的使用,减少了操作过程中的污染风险。带针预灌封穿刺力试验仪的重要性尽管带针预灌封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但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药品的质量和使用安全。因此,使用带针预灌封穿刺力试验仪对包装材料进行检测变得尤为重要。这种仪器能够模拟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穿刺行为,评估材料的穿刺力和拔出力,确保包装材料既不会轻易被穿刺损坏,也不会因为穿刺力过大而导致使用困难。测试原理与应用范围带针预灌封穿刺力试验仪的测试原理相对简单而高效:将试样固定在两个夹头之间,通过标准规格的穿刺针对试样进行穿刺,同时测量并记录穿刺过程中的力值和位移变化。这一过程不仅能够精确测量材料的穿刺力,还能评估材料的韧性和弹性。该仪器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限于药品包装材料,还包括各种薄膜、复合膜、电池隔膜、人造皮肤等。在质检中心、药检中心、包装厂、药厂、医疗器械厂等单位,这种仪器都是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关键设备。带针预灌封穿刺力试验仪是制药包装行业不可或缺的检测工具。它不仅提高了药品包装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了一种科学、准确的测试手段。本文简要介绍了带针预灌封技术在制药包装行业中的应用,并阐述了使用带针预灌封穿刺力试验仪进行检测的重要性和测试原理,以及该仪器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情况。希望本文能为相关行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 罗氏诊断全新一代CCM正式在国内上市 开启实验室自动化2.0时代
    p   全球体外诊断领导者罗氏诊断日前宣布,全新一代CCM(cobas connection modules)实验室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以下简称“全新一代CCM”)正式在中国上市。通过对功能和性能的全面升级,结合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检测效率,优化检测流程。全新一代CCM将开启实验室自动化2.0时代,满足临床、检验和患者对更高质、更高效医疗服务的需求,助推我国“大健康”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p p   目前我国大多数实验室自动化水平仍比较低,从样本前处理(签收、离心、开盖、分杯、分类、样本分配),到样本检测,最后到样本归档的数十个流程中,有许多环节需要手工操作完成,耗时占整个检验报告时间的70%以上,严重影响了样本周转时间(TAT),无法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提供检验结果,而检验人员与标本大量接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生物安全风险。 /p p   罗氏诊断于2013年在中国推出第一代CCM实验室自动化系统,通过轨道将样本前处理系统、各工作站分析仪、样本后处理系统相连接,结合智能IT系统,提高了检测效率,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300多家医疗机构引进了罗氏诊断实验室自动化系统。 /p p   为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进一步优化实验室全流程自动化管理,满足未来临床及患者对检验的更高要求,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罗氏诊断全新一代CCM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全程样本自动化升级,从样本签收到归档整个流程都无需手工干预,同时可自由配置单向、双向轨道,轨道速度提升了2倍,离心速度提升1.3倍,后处理速度提升2.3倍,每小时可整线综合处理样本2800个,整体处理能力及效率大幅提高,进一步打破了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中的瓶颈,预示着实验室自动化2.0时代的来临。 /p
  • 打破进口垄断,磁共振仪器“国产替代”亟待进一步发展
    当前,“国产替代”成为我国科学仪器发展的关键词。近年来,国产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进展,不仅是仪器厂商在磁共振仪器及相关方法开发方面深耕细作,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也开始重视相关仪器和技术的开发,逐渐缩小着与国际水平的差距。2023年11月2日-3日,仪器信息网、北京波谱学会、《波谱学杂志》联合举办的“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23)”特别设置了磁共振仪器国产化讨论环节。各位嘉宾肯定了国产磁共振仪器的进步,同时也从技术研发、应用拓展、人才培育、资金投入等多个层面展开了讨论。为了更好的展示这些国产磁共振仪器的创新成果,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专家、用户、厂商之间的合作交流,会议主办方特别策划《国产磁共振技术及应用新进展》网络专题成果展,集中展示国产磁共振创新成果。武汉中科牛津波谱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从事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研发、生产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将为大家介绍其在推进磁共振仪器的国产化进程中所做的工作等。1、您认为磁共振仪器的国产化进程走到了哪个阶段? 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同时又面临什么样的困难?中科牛津:中科牛津公司从2013年成立至今,正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从开始的工程化样机发展至今,公司已经推出了第一代商业化产品的改进型Quantum-IPlus,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在这期间,团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艰辛,但最终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和在国外投资建立子公司等举措,构建了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生产线,拥有波谱仪的完整配套、生产和销售,实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梦想,打破了进口仪器的垄断。最新的Quantum-IPlus 400 MHz谱仪也已经实现了百余台的销售和安装。国内顶尖的985和211大学,如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等,以及一些研究单位如医科院药物所等,都有我们的仪器。医药领域是核磁共振的一个重要应用行业,国内不少医药企业,特别是一些新药研发头部企业已经购买安装了中科牛津的仪器。公司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国外代理商,已经向美国、加拿大、巴西、俄罗斯、沙特、土耳其等国家销售了近二十台仪器,在通往国际市场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这些销售和安装在各地、各国的谱仪,表明公司的产品已经获得了用户的信任,在常规检测领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感受到了国产仪器在研发和生产中的一些困难。首先一个就是相关配套产业以及上下游行业的发展与我们息息相关。核磁共振谱仪是分析仪器中的高端仪器,与其它仪器相比,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使用寿命长。因此,我们在设计和制造时,在考虑元器件的性能以及机械加工零部件等方面对长期可靠性和稳定性就有比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合适的供应商和加工商。就目前的环境来讲,国内在这方面还是有欠缺的地方。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人才,超导核磁共振谱仪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研发和制造就需要多行业的人才,而像我们这样的国产仪器小公司,在吸引人才方面就没有多少优势,因此我们求贤若渴,亟需多个行业的人才来加入我们的队伍,一起把国产的超导核磁共振谱仪做的更好,推向更广大市场。2、为了推进“国产替代”的进程,亟待攻关的技术难题或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有哪些? 中科牛津:核磁共振谱仪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制造过程涉及到多个行业的技术和元器件,如电子技术、低温技术、超导材料技术、特种合金材料等等。而目前国内一些相关的上游企业配套还不是十分完善或者质量不高,给我们的生产带来一些困难。如一些关键电子元器件,目前国内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另外,作为新进入市场的核磁共振企业,我们的年销量有限,因而需要购买或加工的器件数量较小,这就给我们寻找合适的供应商造成困难。特别是一些加工企业,对于我们这么小的加工量根本看不上。好在国家这几年特别支持发展一些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希望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去年由中科牛津牵头承担了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项目“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研制及工程化开发(2022YFF0707000)”。该项目的参与单位中,除了相关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之外,还有国内生产超导线材的公司。我们目前生产的磁体已经主要采用国产的超导线材。本项目里另一个攻关点在于要攻克用于探头的特殊合金线材,以实现国产化。3、基于什么样的市场热点或者需求,推出了哪些磁共振仪器新品?具有哪些创新点? 中科牛津:与其它类别的分析仪器比较,核磁共振谱仪本身显得比较单一。我们目前的主要产品是Quantum-IPlus双通道的宽带400 MHz谱仪,配备自动调谐的宽带探头。其中比较有特点的是,我们的探头可以把19F灵活地配置在高频通道或宽带通道,给用户更多的选择。另外,我们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定制探头,如三通道,或者特殊用途的如观测氘、氚。4、以上新产品可以提供哪些典型的解决方案,有哪些应用案例,解决了哪些行业关键问题?中科牛津:目前我们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各行业的常规测试工作。大学的化学院系及分析测试中心,如上海交大分析测试中心等,是常规核磁共振仪器的一个主要应用场景,用于化学、材料等专业的研究工作。我们产品的另一大用户群体是医药企业,特别是从事新药研发的一些头部企业等,核磁共振在其研发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工具。5、贵单位看好哪些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为什么?中科牛津:核磁共振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技术,因此在仪器本身没有太多可以挖掘的,一个是往更高场发展,已获得更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另一个是从探头的角度,如超低温,以降低电子噪声,提高信噪比。除此之外,目前在采样和后处理方面,如非均匀采样,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技术,还有继续发展的前途。超极化和DNP技术的方法,虽然能够将灵敏度提高很多倍,但目前仍然是很昂贵和不方便的,应用有限,有待进一步发展。6、未来贵单位在磁共振仪器方面的产品线如何布局?即将推出哪些新的产品?中科牛津:中科牛津将继续把常规产品做好做强,使用户更满意。经过几年技术积累,明年我们将会发布多款新品,实现更优秀的性能和更好的使用体验。
  • 百亿体外诊断市场蛋糕待瓜分
    p   1. 从全球占比和人均支出看,我国IVD 市场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p p   2. 医改政策趋势利好IVD 行业在取消药品加成、降药价及医保控费的大趋势下,IVD 畅享多项政策红利有利于进口替代; /p p   3. 二代测序、微流控等新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和健康管理等新模式,以及精准医疗新目标进一步打开行业成长新空间。 /p p    strong IVD介绍 /strong /p p   体外诊断(In Vitro Diagnosis,IVD)是指将血液、体液、组织样本从人体中取出后进行检测而进行的诊断,目前临床上80%以上的疾病诊断都依靠IVD,被誉为医生的“眼睛”。IVD 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疾病预防、诊断、监测以及指导治疗的全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现代疾病与健康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 /p p   IVD 可检测上千种指标,产品种类丰富。根据检测原理和方法,IVD 可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尿液诊断、凝血类诊断、血液学和流式细胞诊断等,其中前三类为IVD 主流应用。根据中心法则和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分子诊断、免疫诊断和生化诊断分别对应了DNA 和RNA、蛋白质、代谢物三个层面 血液学和流式细胞则从细胞层面分析生命运行状况 微生物和尿液分别从病原体和人体代谢层次阐释人体健康状况。 /p p    strong 国内IVD市场集中度有待提高,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strong /p p   从市场规模来看,2012 年全球IVD 市场规模约为436 亿美元,并将保持3%-6%的年均增长率。2012 年我国IVD 市场规模约为190 亿元,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达到15%左右。IVD 是当前医药行业增速整体下滑大趋势下,少数充满活力并保持较快增速的子行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75458b6d-58fe-4d65-a648-235a820f9dfe.jpg" / /p p    strong 国内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增长趋势 /strong /p p   从IVD 市场规模来看,我国仅占全球IVD 市场份额的2%左右,市场规模偏小。从人均IVD 支出来看(见图2),2011 年欧洲人均IVD 支出达到145 元,最低的罗马尼亚也达到了人均25 元,而我国仅为13 元。可见,我国IVD 行业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人均费用都还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是少数同时具备增速高和空间大的医疗子行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a9ae8439-32c5-4e72-8b4f-a17786474971.jpg" / /p p    strong 国内体外诊断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strong /p p   从国内市场竞争格局来看,跨国企业占据了60%左右市场份额,国内重点企业包括科华生物、达安基因、丽珠、利德曼等,市场份额均低于4%,行业集中度亟待提高。随着国内技术进步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介入,预计市场集中度将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不断提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6d10bd77-8bee-4728-a458-6e3e08ebfac5.jpg" / /p p strong   国内体外诊断子行业分布情况 /strong /p p   从细分领域看,目前全球市场占比第一位的为免疫诊断(23%),生化诊断(17%)和分子诊断(11%)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位(见图3)。而在我国,尽管免疫诊断(35%)和生化诊断(32%)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主要系分子诊断(5%)和POCT 及其他(13%)细分行业市场份额较小所致。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的分子诊断和POCT 在我国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同时目前国内免疫诊断与生化诊断所占份额差距不大,与国外相比,国内免疫诊断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整体看国内仅生化诊断和血液类诊断的技术发展水平与国外最接近,而IVD 其他领域发展都落后于国外,发展潜力巨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48ffb572-7838-43e0-9f3d-452cce955e71.jpg" / /p p    strong 全球及国内IVD行业分布情况 /strong /p p   国内IVD 各细分领域普遍存在规模小,但增速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现象,尤其是分子诊断和POCT。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增长率来看,我国IVD 行业都还存在巨大的成长空间。 /p p   国内IVD市场规模无论是绝对值还是人均消费量都还较低,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从IVD 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正迎来化学发光逐步成为免疫诊断主流技术,分子诊断和POCT 持续高速扩容的历史机遇;从IVD 行业集中度来看,国内IVD 企业规模小而多,未来有望通过并购重组涌现出细分领域龙头。 /p p    strong 1.多因素助推国内IVD行业快速增长1. 深化医改政策利好IVD行业 /strong /p p   随着医药分家、药品招标降价和取消药品加成逐步推进,医院药品收入明显下滑。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提出到2017 年将药品收入降到30%以下。在政府补贴机制不到位的情况下,为了弥补收入,提高医疗服务和检查费用已成为医院必然趋势。 /p p   IVD 属于疾病诊疗必备前提,与大型影像设备检查相比价格低,占医疗费用比例小,患者对检查费用变化的敏感度较低,因此提高IVD 检查费用是医院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患者支出来看,检查费用占住院患者支出的比例逐年升高;从医院收入来看,检查收入占比也在逐年升高,而药品收入占比则逐年下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IVD 是医药分家、药品招标降价、取消药品加成和深化医改稳步推进大趋势下的避风港和受益者。 /p p   目前,我国IVD 高端市场由外资品牌垄断,随着国内产品技术进步,国产IVD 产品在很多领域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主观偏见和攀比等原因,国产IVD 产品的质量即使已经达到进口产品水平,部分医院(尤其是收入水平高、价格相对不敏感的大医院)也往往并不愿意采购。但迫于医保控费,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IVD 产品进口替代,对国内企业是巨大的利好。 /p p   此外,IVD 逐步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见表1)。国务院明确将生物产业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IVD 就是生物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另外多项国家级规划都大力促进IVD 产业发展,并通过863 等项目提供经费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title=" 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5fd82567-5f94-48bd-acd8-af44653d1b1a.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体外诊断行业扶持政策时间表 /p p    strong 2.新技术、新模式、新目标打开行业成长新空间新技术:二代基因测序和微流控芯片技术 /strong /p p   基因测序属于分子诊断的一个分支,随着测序技术的飞跃发展,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出现使基因检测成本大幅下降,奠定了商业化应用基础。从产前无创筛查到肿瘤的个性化用药,二代测序的应用范围正逐步拓宽,市场空间也持续扩容。2018 年全球市场预计可达到117 亿美元,而我国基因测序行业2012-2017 年期间的年均复合增速将达20%-25%。 /p p   微流控芯片,又称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是一种以在微纳米尺度空间中对流体进行操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技术,具有将生物、化学等实验室的基本功能诸如样品制备、反应、分离和检测等缩微到一个几平方厘米芯片上的能力,最大优势是多种单元技术可在微小平台上灵活组合、规模集成。目前微流控技术已成为现代POCT 技术的首选。 /p p    strong 新模式:大数据、互联网+与健康管理 /strong /p p   IVD 可以理解为人体健康数据采集,但不同于超声、核磁等影像检查结果,大多数IVD检测结果都能用数值表示,可以直接量化。通过院内(临床检验实验室)和家庭(床旁快速检测POCT)等数据积累,为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奠定了发展基础。 /p p   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的大潮下,血糖监测等POCT 产品的广泛应用为移动医疗和慢病管理提供了良好基础。IVD 掌握了患者入口资源和健康数据,在万物互联和便携式POCT产品渗透率逐渐提高下,利用创新模式,有望通过入口优势分享上千亿的健康管理蓝海市场。 /p p    strong 新目标:精准医疗 /strong /p p   精准医疗又称个性化医疗,是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以实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医疗模式。预计2015 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将达600 亿美元,复合增速12%。通过IVD(分子诊断-基因测序、免疫诊断-蛋白组学和生化诊断-代谢组学)精确诊断,是实现精准医疗蓝图的必要前提。 /p p   总体来看,二代基因测序和微流控等新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和健康管理等新兴模式以及精准医疗等新目标都为IVD 行业开辟了新的天地,进一步提升行业发展空间。 /p p    strong 3.多因素推动IVD需求持续扩大 /strong /p p   老龄化、疾病患病率提高、健康意识提升都促进了居民积极寻求更多检测服务(含IVD),以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标,提高自身健康水平。 /p p   2010 年我国65 岁以上人口已达1.19 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8.87%。预计2050 年我国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36 亿人,占比达到24.41%。老年人对IVD 检测和医疗服务需求更高,老龄化进程加快将进一步扩大IVD 需求。 /p p   此外,据统计,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比已上升至85%,疾病负担已达到疾病总负担的70%,成为我国居民头号杀手。近年来,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患病率都持续升高,长期需要IVD 诊断和服务。 /p p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国内对预防诊断和健康管理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据统计,2014年我国健康体检市场规模达到749 亿元,同比增长26.9%。IVD 是体检中最重要的一大类服务,健康体检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从侧面反映了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在驱动IVD 行业快速发展。 /p p    strong 4.资本市场引活水没IVD行业格局将引来变革 /strong /p p   IVD 行业的广阔市场空间和高速增长态势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高度青睐。目前IVD 上市公司已超过40 家,其中2014 年新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1 家,2015 年上半年就达到8 家。分市场看,A 股上市公司接近15 家。 /p p   目前我国IVD 行业十分分散,生产企业众多,规模大小也是参差不齐,产品质量水平更是差距明显。仅IVD 试剂产品注册总数就达到1.7 万家,生产企业在1000 家左右,经营企业在9000 家左右。参考国外的4+X行业格局,我国IVD 行业集中度将会逐步提升。 /p p   我们认为在行业集中度提高的大趋势下,行业领先企业有望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和杠杆优势,加快行业整合步伐。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国内IVD 行业格局正迎来变革,行业龙头即将产生。 /p
  • 专家呼吁新一代分子探针迫在眉睫
    近日,香山科学会议第554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以“医学分子探针关键技术”为主题。与会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对进口医学分子探针尚存依赖,为打破这一局面,应加速研制高特异性、高靶向性、智能化、高灵敏度的新一代分子探针。  为了更全面、更完整地获取生物体解剖结构水平、功能代谢水平和细胞分子水平的生理病理信息,临床上需要依赖于高精度的生物医学检测技术,这种检测技术常常离不开分子探针。而随着集成像(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分子探针逐步进入临床应用,许多疾病有望在分子水平得到治疗,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为精准诊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本次会议执行主席、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戴志飞表示,研制具备高亲和性、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和安全高效等特征的新一代分子探针正成为当前生物医药领域的制高点之一,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巨额资金从事分子探针的研发。然而,在我国,已有多种分子探针投放市场,但大多由国外大公司研制。与会专家呼吁,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子探针迫在眉睫。  与会专家建议,当前,应整合我国在分子探针方面的优势力量,建立一批具有专业特点的国家级诊疗用分子探针研发中心,组建理工医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研发团队,形成完善的分子探针的研发体系,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分子探针开发的新突破,逐渐改变我国对进口医学分子探针依赖的局面。
  • 罗氏诊断与先声诊断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新一代测序产业发展
    p  2018年11月16日,中国南京——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氏诊断”)与先声药业旗下江苏先声医学诊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声诊断”)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致力于新一代测序产品开发与应用,为更多的终端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检测结果,满足转化医学精准治疗的细致需求。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605d1917-f93f-41e0-a5f7-d133a47398ed.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合影:先声诊断董事长任用先生(左)与罗氏诊断测序产品全球业务负责人 Luke Dannenberg先生(右) /span br/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fefce465-6fab-4844-a884-6ca2d27fcc12.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商务合作协议签署合影:先声诊断常务副总裁崔欢喜先生(左)与罗氏诊断生命科学与组织诊断事业部总监苏忠美女士(右)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58154822-38a5-4b2d-835e-43e5c8b34b8a.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罗氏诊断分子解决方案 - 生命科学与组织诊断事业部总监苏忠美女士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4584bfee-b1ba-4799-9680-cc81ed588161.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先声诊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任用先生 /span br/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取长补短,拓展NGS临床应用& nbsp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罗氏诊断表示,公司始终致力于推动基因组学和测序领域的发展,凭借半个多世纪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经验与贡献,整合日新月异的生命科学先进技术,为分子生物基础研究、临床诊断、疫情监测、食品安全、药物研发和工业生产流程控制等领域提供优质高效的原料产品、个性化研究方案和医学检验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LDT)领域的技术方案,已成为生命科学在相关科研、政府、工业和转化医学等领域的领导者。 /p p   而先声药业作为中国一线制药企业,于2017年2月依托国家科技部“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成立先声诊断,致力于在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领域开发和提供精准、高效、可信赖及技术领先的诊断产品和服务,专注于开拓药物基因组学、肿瘤等领域的检测服务市场,并开发伴随诊断试剂盒以支持药物研发管线。先声药业在诊断层面的布局,在国内率先形成“药业+诊断”的业务模式。这与罗氏“诊疗一体化”的业务模式具有相通之处,也成为双方合作的基础和契机。 /p p   对于本次合作,罗氏诊断将借助先声诊断丰富的临床服务经验及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拓展其NGS产品的临床应用,积累更多实际应用经验,为产品的完善和升级换代提供基础。先声诊断也将籍此完善其分子诊断产品线,同时借助罗氏诊断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加符合未来发展的解决方案,以此推动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 /p p   双方表示,本次下一代测序产品研发和应用领域的战略合作,将帮助双方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推出更加符合临床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必将推动中国分子诊断市场的发展。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罗氏诊断NGS产品线动态: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优化全流程方案,新型测序仪进入研发后期 /span /strong /p p   随着测序技术的纵深发展,靶向测序越来越受到转化科学和临床研究的重视。通过在测序之前特异性富集目标区域,靶向测序能够有效降低测序成本,提高测序深度,帮助研究者更为经济高效地研究基因组特定区域的各种变异,可用于识别和研究复杂疾病,如癌症、糖尿病、肥胖症等的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在基础科研、临床研究和药物开发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依托高品质的探针设计和超高密度探针合成技术,罗氏诊断已成为靶向富集领域的一家高品质供应商。罗氏诊断SeqCap系列靶向富集体系提供人类基因组DNA、RNA和甲基化热点区域的目录化靶向富集产品,为多维度深入了解生命本质提供了有利工具。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c281328c-e998-4d2d-9bbd-69b662f5a7cf.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罗氏诊断SeqCap系列 /span br/ /p p   除了靶向捕获SeqCap产品之外,在测序样本制备领域,罗氏诊断于2015年完成了对建库领域的明星品牌KAPA的收购,进一步完善了在测序产业链的布局。KAPA通过“酶的定向进化”这个刚获得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核心技术,在实验室模拟和加速野生酶的自然进化过程,进而获得一系列性能优良的工程酶,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搭建及优化了NGS样品制备的全线流程和产品组合,包括样品质控、核酸片段化、文库制备、文库扩增及文库定量等解决方案。通过在产品性能及流程体验上的不断“定向进化”,KAPA已然成为NGS前端工作流程的重要工具,为科研人员获得高质量测序数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9f4337bd-6acd-41dc-bc62-24d043ecb007.jpg" title=" 6.jpg" alt="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罗氏诊断KAPA系列产品 /span br/ /p p   据悉,罗氏诊断目前正在完善二代测序上游从样本保存到核酸抽提、建库以及靶向捕获的全流程方案,并针对遗传样本,肿瘤应用提供针对性的优化流程。此外,一直被外界所密切关注的罗氏新一代测序仪也进入了研发后期过程。 /p p   相信,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和扩大,罗氏诊断的优质产品以及先声诊断的研发实力和优质服务,将为更多的终端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检测结果,满足转化医学精准治疗的细致需求。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关于罗氏诊断 /span /p p   作为全球体外诊断行业的领军企业,罗氏诊断始终秉承“先患者之需而行”的理念,不断创新,致力于开发和提供贯穿疾病的早期发现、预防、诊断、监测等环节的诊断技术和解决方案,从而帮助医务人员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并减少社会医疗成本。罗氏诊断分子解决方案-生命科学与组织诊断部作为罗氏诊断的创新引擎,致力于提供最领先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全自动 PCR、高通量测序和病理衔接流程,引领科研,创建医学价值,助力转化医学造福人类。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关于先声诊断 /span /p p   先声诊断是中国领先的制药企业先声药业旗下精准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先声诊断致力于在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领域创造精准、全面、快捷、可及的诊断产品和服务体系。通过整合多种领先的分子检测平台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能力,先声诊断在肿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药物基因组学、自身免疫疾病等治疗领域为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构提供精准医疗的决策基础。我们也提供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医学检验服务,以创新的服务模式提升公共医疗的质量、效率和体验。 /p
  • 高性能可拉伸电子阵列, 解决穿戴设备挑战!
    【研究背景】有机电化学晶体管(OECTs)是一种新型电子器件,因其在传感、计算以及可穿戴健康监测等领域的潜在应用而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的半导体材料相比,OECTs具备较低的工作电压、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长时间的水稳定性等优点,使其在可穿戴设备和植入式传感器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然而,OECTs的实际应用面临着机械不匹配的问题,即设备的刚性与人体的柔性之间的矛盾,导致数据的可靠性和质量受到影响。此外,OECTs在高密度集成电路的制造上也存在技术挑战,因此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以推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近日,来自香港大学Dingyao Liu, Xinyu Tian, Jing Bai, Shaocong Wang,王中锐(现为南方科技大学) & 张世明等课题组在可穿戴传感器计算平台的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团队设计并制备了基于可拉伸有机电化学晶体管阵列的穿戴式传感器计算平台(WISE平台)。通过在制造过程中引入粘合超分子缓冲层,该团队实现了超过50%的可拉伸性,显著提高了器件在应变下的强度和稳定性。此外,研究人员采用高分辨率的六通道喷墨打印系统,成功制造了特征尺寸达到100μm的可拉伸晶体管阵列,展示了良好的制造良率(超过95%)。该研究还开发了一种硬币大小的数据读出单元,能够在源头采集和处理生物信号。通过将传感与计算集成在一个硬件系统中,该平台展现了其在远程医疗监测和环境传感中的潜力,尤其是在提高电子系统的能效方面。研究结果表明,该WISE平台在多个应用场景中表现出色,具有良好的竞争力。这一进展为有机电子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也为未来的健康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奠定了基础。【表征解读】本文通过Agilent B2900A仪器和定制的可穿戴特征表征设备PERfECT,测量了PEDOT:PSS薄膜的电气性能及其在应变下的特性,揭示了该材料在柔性电子设备中的应用潜力。具体来说,作者使用拉伸机(Feinixs, FMSXX 80-50-50)对PEDOT:PSS薄膜进行拉伸测试,发现其在50%以上的应变下仍能保持良好的电气性能,这一发现为柔性传感器和电子设备的设计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针对PEDOT:PSS薄膜在拉伸过程中出现的开裂现象,作者使用了尼康光学显微镜进行微观机理的表征。通过观察薄膜的开裂模式,作者得到了材料在高应变条件下的失效机制,从而为进一步改善材料的机械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微观机理的表征使作者能够识别出影响PEDOT:PSS薄膜性能的关键因素,进而挖掘出增强其柔韧性和稳定性的可能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采用高分辨率的六通道喷墨打印系统,作者成功地制备了具有100μm特征尺寸的可拉伸有机电化学晶体管(ISOECT)阵列。通过这一系列的电气特性测量和微观表征,作者得以深入理解材料与结构设计之间的关系,优化了制造工艺。这些表征手段和研究成果不仅验证了作者设计的有效性,也为实际应用中集成传感器和计算单元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础。总之,经过对PEDOT:PSS薄膜和ISOECT阵列的全面表征,作者深入分析了材料的电气性能和机械特性,进而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柔性电子材料。这一研究不仅推动了可穿戴健康监测和环境传感器的进步,也为未来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路径。通过对材料特性的深入理解,作者期待在实现更复杂的电子功能和更高性能的传感器方面取得进一步的突破,最终促进柔性电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普及。基于本征可拉伸有机电化学晶体管(ISOECTs)阵列,硬币大小的可穿戴感内计算单元(可穿戴集成和柔性电子WISE平台)的设计策略参考文献:Liu, D., Tian, X., Bai, J. et al. A wearable in-sensor computing platform based on stretchable organic electrochemical transistors. Nat Electron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928-024-01250-9
  • 俄研制出快速诊断大脑的仪器 可替代磁共振仪器
    2月2日报道俄媒称,俄罗斯科学家正在开发可以识别脑损伤的新光电系统。该装置将快速、准确地判定出外伤的严重后果,如脑血肿,确定损伤的位置和程度。在没有磁共振(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设备时,该系统将对大脑做出诊断。 新设备可以迅速确定是否有血肿、尺寸多大。   据俄罗斯卫星网2月2日报道,现在只能在医院或诊所才能对脑血肿做出诊断。为此治疗过程昂贵,必须具备由专业人员来操作的磁共振或CT设备。然而,这些诊断方法对相当大的患者群有危险,如安装心脏起搏器、植入物和超重的患者。位于西伯利亚东部的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种便捷的、相对便宜、容易替代磁共振和CT设备的仪器。这是一个新光电诊断系统,有助于进行初步检查。   &ldquo 发生事故、自然灾害时,在小城镇无法迅速做CT扫描。但是,涉及到脑损伤的时候,如脑血肿,任何延误都可能让一个人付出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rdquo ,设备研发者、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研究员克里斯季娜· 季姆琴科说道。   新设备可以迅速确定是否有血肿、尺寸多大。这意味着,病人可以马上得到相应的医疗救助。此外,这种新方法不仅提供丰富信息,而且安全,对身体没有任何不良影响。这意味着,光电系统对患者来说是没有危害的。   该装置的工作原理是:接收并分析由大脑返回的信号。辐射源是有红光和红外波段两个波长的激光,可深入渗透至3厘米。因为血肿是红色的,它吸收红光和红外光谱的光线,对其反映不良。健康脑组织的反映信号要强得多。专家在研究辐射的返回强度后,可断定患者体内是否存在血肿。   &ldquo 我们需要解决美国研发中存在的类似不足,也就是学会精准确定血肿的位置和大小。为此,我们增加了反射源和信号接收器的数量&rdquo ,克里斯季娜· 季姆琴科说道。
  • 迪安诊断或将使用部分国产试剂仪器替代进口
    迪安诊断高管对大智慧通讯社表示,公司正在做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的比对,在保证准确度的基础上,会考虑使用国产设备,部分可以与进口设备兼容的试剂考虑先引入使用。   迪安诊断目前使用的设备基本上全依赖进口,该高管称,在生化检测的一些项目上,国产设备和进口设备的差距非常小,考虑率先使用这类国产替代进口。目前公司的独立实验室每天接收的检测标本量在10万以上,如果能够实现国产替代,将有效降低成本。   长期以来,国内医疗器械领域一直是外资品牌一家独大。去年,国家相继出台鼓励政策,启动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遴选,并明确提出&ldquo 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rdquo 的要求,推动医疗器械国产化。
  • 日本电子(株)推出新一代核磁共振波谱仪
    日本电子(株)推出新一代核磁共振波谱仪 2007年4月,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在全球同步推出新一代核磁共振波谱仪JNM-ECS 系列。该产品为液体测定用NMR波谱仪,具有谱仪小巧,磁体性能好,探头灵敏度高等特点。如: 1 采用超自屏蔽磁体(super self-shield),5高斯线纵向0.88m,横向0.67m(400MHz) 2 磁场稳定性 ≤ 4Hz/h 3 标配自动调谐多核梯度场正向探头灵敏度高,1H 280:1, 13C 200:1(400MHz) 详情请垂询日本电子(株)北京事务所。
  • 上海光机所低振荡宽带高色散镜研究取得进展
    p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薄膜光学实验室在抑制色散镜震荡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课题组基于表面减反膜阻抗匹配设计思想,采用啁啾膜系加倾斜沉积雕塑结构低折射率SiO2膜层,设计和制备了低振荡高色散镜,实现单个色散镜在680-920nm近240nm带宽范围内提供平坦的-200fs2群延迟色散。这是相同带宽范围内,群延迟色散量较大的设计结果,并首次实现单个雕塑结构低振荡色散镜应用于飞秒激光器系统进行色散补偿,激光脉冲通过低振荡色散镜2次,能够获得16fs超短脉冲输出。 /p p   色散镜具有反射率高及色散补偿可精确控制等优点,是超强超短脉冲激光系统中重要的色散补偿元件之一。随着超强超短脉冲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色散镜具有很宽的工作带宽和更大的色散补偿量。由于色散镜的带宽、色散量、色散震荡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带宽和色散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色散振荡的加剧,而色散振荡会严重影响实际应用中脉冲输出质量。传统的色散振荡多采用两个镜子色散曲线相互匹配来抑制。 /p p   采用倾斜沉积雕塑结构SiO2膜层,折射率可调控至1.09(@800nm),能较好地匹配空气介质,从而降低色散振荡。通过离子束溅射工艺制备Nb2O5/SiO2高低折射率材料交错的啁啾膜系,并在此基础上沉积雕塑结构低折射率SiO2膜层。将制备的获得单个低震荡宽带高色散镜应用于钛宝石激光器系统中,反射两次共提供-400fs2色散补偿,可将100fs的激光脉冲压缩至16fs。该研究发表于OpticalMaterialsExpress, 8(4)836 (2018)。 /p p   该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基金(U1630140)、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7289)、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 类)(XDB1603)等资助。 /p p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be7bb3aa-a5d4-46d1-8ef4-8153d3e3fb54.jpg" title=" 04-1.png"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d838b3da-e885-45ff-bc55-d8a30d22d9b4.jpg" style=" float: right width: 315px height: 242px " title=" 04-2.png" width=" 315" height=" 242" / /p p   图1 低振荡色散镜的结构示意图:(a)雕塑结构低振荡色散镜最优设计膜层结构图 (b)低振荡色散镜各部分折射率示意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2a255603-2928-4829-88a9-6995c5caebe4.jpg" title=" 04-3.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图2 雕塑结构低振荡色散镜压缩应用实验装置示意图& nbsp br/ /p p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b1a32a9b-84e1-41fa-9609-ae466adf8a49.jpg" title=" 04-4.png" width=" 316" height=" 224" style=" width: 316px height: 224px "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e3bcad71-90f3-4ab7-9fff-e2fce4f8a839.jpg" style=" float: right width: 303px height: 211px " title=" 04-5.png" width=" 303" height=" 211" / /p p   图3(a)最优设计的群延迟色散曲线图和反射率曲线(红色曲线),以及除去顶层低折射率SiO2层的结构的群延迟色散曲线图和反射率曲线(黑色曲线) (b)通过2次雕塑结构低振荡色散镜后的压缩脉冲FROG跟踪 /p p br/ /p
  • 突破自我,新一代防腐剂专用柱震撼上市
    新一代防腐剂专用柱震撼上市使用食品防腐剂,食品得以长时间保存。食品防腐剂自古就有,现代美食更是离不开它。那么,问题来了,食品防腐剂到底安全吗?该怎么检测这么多的美食中的防腐剂呢?每次检测防腐剂的时候就会发现色谱柱的寿命快速下降,是不是色谱柱的质量不如从前了?多数情况下,问题并不出现在色谱柱身上。为什么防腐剂检测项目这么废柱子?主要是样品基质复杂而前处理简单。市面上食品种类繁多,基本所有的食品中都含有防腐剂,果汁、饼干、糕点、酱油、肉类等形状各异。这么多种类的样品都用同一种前处理方法,最终待测样品中会含有大量小分子杂质和颗粒物,极易污染色谱柱,导致色谱柱性能迅速下降。还有不同基质的样品对色谱柱的污染程度不一样,色谱柱的寿命就不一样了。比如酱肉这种含脂肪、蛋白、色素比较多的样品,对色谱柱的污染要大于一些成分简单的果汁饮料样品。有没有一款分离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的防腐剂检测专用色谱柱呢?月旭科技重磅推出Blossmate® PSV C18 Plus色谱柱,满足您对防腐剂检测的所有要求!这是一根采用全新柱管设计的色谱柱采用保护柱和分析柱一体式设计,在分析柱前端添加一体式保护柱,全方位保护分析柱。同时死体积较小,更换柱芯方便。这是一根专门检测防腐剂的专用柱5种常见防腐剂,一个分析方法全检出,节约您的分析时间。5种防腐剂应用案例这是一根经得住考验的色谱柱经过1000针进样的严酷考验,满足您对长寿命色谱柱的需求。长寿命验证实验
  • 新一代核探针信号探测系统研制成功
    记者近日获悉,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新一代多功能核探针信号探测与数据获取系统。项目组负责人李晓林介绍,“该系统具有全元素分析、三维成像和微器件制作等三大功能”,可在中科院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扫描核探针上,同时开展微束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卢瑟福背散射、质子激发伽马射线分析、弹性反冲分析和扫描透射离子显微成像等分析以及质子束刻写微器件加工。   他们研制了4LB-I多站多参量数据采集与束流扫描系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解决了扫描核探针多站多参量数据采集与束流扫描这一关键核心系统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问题。
  • 一文带您了解扫描探针显微镜发展史
    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PM)的发展历史是一段引人注目的科学进步历程,奠定了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SPM的出现和保存,不仅使科学家能够以原子和分子的精度观察和操控材料,还推动了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以下是SPM发展关键里程碑:1980年代初 -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发明1981年:德国物理学家格尔德宾宁(Gerd Binnig)和海因里希罗雷尔(Heinrich Rohrer)在 IBM 苏黎世研究实验室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STM 的发明标志着扫描探针显微镜技术的开端。[1]宾宁罗雷尔世界上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2]1986年:宾宁和罗雷尔因发明 STM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工作证明了 STM 可以以原子级分辨率成像,从而开启了对物质结构的新认识。1989年:IBM科学家展示了一项能够操纵单个原子的技术。他们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将35个单个氙原子排列在镍冷晶体基板上,拼出了公司首字母缩写的三个字母。这是原子首次被精确地定位在平面上。[3]用 35 个氙原子拼写出“IBM”1980年代中期 - 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发展1986年:格尔德宾宁、卡尔文夸特纳(Calvin Quate)和克里斯托弗格贝尔(Christoph Gerber)发明了原子力显微镜(AFM)。AFM 可以在非导电材料上工作,扩展了 SPM 技术的应用范围。[4] AFM 利用探针与样品表面之间的范德华力进行成像,可以在真空、空气和液体环境中操作,因此在材料科学和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原理图1990年代 - 扫描探针显微镜的扩展与多样化1. 磁力显微镜(MFM):磁力显微镜(MFM)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被发明,通过使用带有磁性涂层的探针,测量探针与样品表面磁力相互作用,实现了纳米尺度高分辨率磁畴成像。这一创新使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材料的磁性特性。低温强磁场磁力显微镜在微结构缺陷中的研究2. 静电力显微镜(EFM):静电力显微镜(EFM)由斯蒂芬库尔普斯(Stephen Kalb)和霍斯特福尔默(Horst F. Hamann)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明,通过带电探针测量静电力变化,实现纳米尺度高分辨率电学成像。EFM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半导体材料、电荷存储器件和纳米电子学等领域。3. 近场扫描光学显微镜(NSOM 或 SNOM):近场光学显微镜(NSOM)由埃里克贝茨格(Eric Betzig)和约翰特劳特曼(John Trautman)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明。NSOM使用带有亚波长孔径的光纤探针,通过限制光在极小区域内并扫描样品表面,获取高分辨率的光学图像,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学、化学和半导体研究等领域。NSOM的一般原理2000年代至今 - SPM 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1. 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随着探针技术、控制系统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SPM 的分辨率和灵敏度不断提高。2. 多功能化探针:开发出具有特定化学、机械、磁性或力学性质的探针,使得 SPM 可以进行更为多样化的表征和操作。3. 多模式成像:结合多种成像模式,可以同时获得样品的多种性质信息。结合多种模式的扫描探针显微镜4.晶圆级成像:随着集成电路规模的急剧增加,需要对大型样品成像。加工在晶圆上的芯片5. 在生物学中的应用:SPM 在生物分子和细胞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直接观测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动力学过程。未来展望扫描探针显微镜的技术仍在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和应用不断涌现。由致真精密仪器研发的多功能原子力显微镜和晶圆级原子力显微镜支持大尺寸样品的表征,并集成集成磁力、压电力、扫描开尔文以及液相等多物性分析功能,具有极低的噪声水平,并具备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化数据处理分析。致真精密仪器未来将继续致力于更高分辨率、更快的成像速度和更强的多功能化的SPM设备研究,以满足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的需求。致真公司自主研发的多功能原子力显微镜AtomEdge集成AI的智能分析算法 高度及粗糙度、宽度、粒子智能分析参考文献:[1] Binnig, G., & Rohrer, H. (1982).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Surface Science, 126(1-3), 236-244.[2]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First_STM.jpg[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BM_%28atoms%29[4] Binnig, G., Quate, C. F., & Gerber, C. (1986).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56(9), 930-933.本文由致真精密仪器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致真精密仪器一直以来致力于实现高端科技仪器和集成电路测试设备的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 致真精密仪器通过工程化和产业化攻关,已经研发了一系列磁学与自旋电子学领域的前沿科研设备,包括“产品包含原子力显微镜、高精度VSM、MOKE等磁学测量设备、各类磁场探针台、磁性芯片测试机等产线级设备、物理气相沉积设备、芯片制造与应用教学训练成套系统等”等,如有需要,我们的产品专家可以提供免费的项目申报辅助、产品调研与报价、采购论证工作。另外,我们可以为各位老师提供免费测试服务,有“磁畴测试”、“SOT磁畴翻转”、“斯格明子观测”、“转角/变场二次谐波”、“ST-FMR测量”、“磁控溅射镀膜”等相关需求的老师,可以随时与我们联系。
  • 罗氏诊断在华推广KAPA NGS新一代测序系列产品
    (2016年10月1日,上海)全球体外诊断市场领导者——罗氏诊断正式宣布完成对Kapa Biosystems(简称Kapa)公司KAPA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新一代测序)系列产品的全面整合。自今日起,罗氏诊断中国将直接出售、分销和支持KAPA NGS和HiFi系列产品,为科研机构、临床研究中心、检测实验室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完整的基因检测解决方案。 基于开发差异化新一代代测序产品线的承诺,罗氏诊断于2015年收购了新一代测序上游工作流程的核心试剂品牌领导者——美国Kapa公司。Kapa率先采用定向进化技术平台(Directed EvolutionPlatform)这一在实验室中模拟自然筛选的蛋白质工程技术,针对特定应用的特殊要求,在巨大的人工突变库中大通量、快速地筛选出性能优异的定制酶,加快了开发高性能分子生物学试剂的进程,对DNA和RNA的新一代测序、DNA扩增和分子诊断,提供性能卓越的酶制剂。 Kapa的专利技术和KAPA NGS系列产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罗氏现有的基因测序产品线,成为罗氏基因检测解决方案的完美补充。在新一代测序全流程中,KAPA NGS系列产品将提供每个样本制备步骤的对应产品,涵盖基因组、转录组、表观遗传组学等当前新一代测序可及的全部实验流程,不仅能满足DNA和RNA文库构建、文库扩增、文库定量和人基因组DNA样本质量控制的全流程要求,并且能够提供磁珠、建库接头、核糖体RNA去除、DNA片段化等模块,为用户提供出色的建库性能,快速精简的实验流程,具有多种应用的适用性和模块组合灵活性,并能对接多种自动化平台,轻松实现自动化。 罗氏诊断中国总经理黄柏兴教授表示:“罗氏诊断始终致力于推动基因组学和测序领域的发展。经过了一年的整合,KAPA NGS系列产品的正式加入,将进一步丰富罗氏现有的专业技术和测序产品线。凭借专业和效率,罗氏诊断中国将一如既往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相信Kapa简化的工作流程和专业的技术支持将为国内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和极高的价值,全面满足客户需求。”关于罗氏诊断 罗氏诊断致力于开发和提供从疾病的早期发现、预防到诊断、监测的创新、高性价比、及时和可靠的诊断系统和解决方案,从而帮助医务人员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并减少社会医疗成本。 罗氏集团拥有医疗行业唯一一个涵盖诊断和制药领域创新领导者的独特地位。这一结合使我们能够应用突破性的疾病知识来开发创新产品、发现和监测疾病,并引导治疗方案的选择。2000年8月,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作为外商独资公司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成立,开展中国大陆的业务。 公司自成立以来业务不断增长,规模也不断壮大,是中国体外诊断市场的领导者。至今,公司拥有2,000多名员工,分布在全国70多个城市。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在北京、广州、南京和杭州均设立了分公司。 公司产品销售及服务网络遍布全国各地,以其一流的技术产品,配以完善的服务赢得了广泛的市场及信誉。罗氏诊断对中国市场作出坚定的承诺,将以提高检测效率和医学价值来为中国的医疗健康事业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卓越贡献。关于Kapa Biosystems Kapa Biosystems由Trey Foskett、Paul McEwan、Ron McEwan和Chris McGuinness共同创建于2006年,公司率先采用定向进化技术开发出一系列高性能试剂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全世界成千上万的科学家使用Kapa Biosystems的产品,并在4,000多期同行查阅出版物中被引用。KapaBiosystems将继续致力于开发创新型的解决方案,用以加速基因组研究,推动癌症以及复杂遗传性和传染性疾病的诊断、监测和治疗。 Kapa Biosystems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威尔明顿,在南非开普敦建有研发和生产基地。欲了解更多,点击进入:罗氏诊断产品中心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1698/product.htm
  • 博勒飞推出全新一代RSO震荡流变仪
    AMETEK Brookfield于2020年推出了全新一代研发级RSO震荡流变仪,用于屈服、流动和粘弹性等流变学行为的一体化测量与分析。RSO震荡流变仪结合了用户所关注的高级测试能力和测试效率并重的功能,有同轴圆柱测量系统以及锥/板测量系统可选。高精度的空气轴承,更高的测试灵敏度和分辨率,能更好地表征材料特性,使静态屈服应力和粘弹性等高级流变学行为表征成为触手可及的测量。剪切率和剪切应力可控,可通过流动曲线轻松获得产品的静态屈服应力和粘弹性行为。测量模式:旋转模式、震荡模式01旋转测量模式控制剪切速率控制剪切应力02震荡测量模式控制剪切应力控制应变时间(温度)依赖性行为分析RSO震荡流变仪包括两种测量系统:锥/板测量系统CPS,同轴圆柱测量系统CC。灵活性选择,两种测量系统可实现在一台仪器上安装。转子安装简便,单手即可轻松完成转子安装和拆卸。RSO拥有极 佳的快速测试功能,可在几分钟内完成测试。单机模式简单便捷,非常适合高效率的QC实验室使用。操作界面简单实用,便于简化单机操作模式,以及导航测试方法设置、数据查看和分析。快速温度控制,锥/板CP或板/板PP测量系统半导体控温模块,绘制粘温曲线;同轴圆柱CC测量系统可选恒温水浴配套FTKY3水浴夹套进行控温。转子条形码,可实现转子自动识别。自动间隙调节功能,可实现简单快速的间隙调节。极少的样品需求量,可实现快速测试和清洁。可选Rheo3000软件,通过电脑控制,实现数据采集、分析以及多组数据的比较分析。
  • 深圳瀚海基因第三代测序仪入选国家医技年度榜单
    p   近日,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主办的“2017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评选”揭晓。深圳瀚海基因公司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技术榜上有名。 /p p   深圳市瀚海基因生产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采用单分子荧光测序技术,该技术基于全内反射先进光学,利用光学信号进行碱基识别,可实现边合成边测序。操作简便、测序时间短、无交叉污染、灵敏度高。第三代基因测序仪无需像二代那样靠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将待测基因扩增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倍,来提高基因诊断的灵敏度。 /p p   基因测序仪是基因行业上游的核心,如同CPU于电脑一样重要。目前我国的基因测序仪几乎全部依靠进口,每年向欧洲、美国支付上百亿的仪器试剂费用。全球目前应用最成熟的是二代测序技术,而第三代测序技术正在兴起。瀚海基因研发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GenoCare是全球准确率较高的三代基因测序仪。第三代基因测序仪已经于2017年11月被评为高交会十大人气产品,并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 /p
  • “香江学者计划”2011年录取名单公布
    香港学者协会8月15日公布“香江学者计划”2011年录取名单。50名香港学者与50名内地博士从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将结对展开为期两年研究。   作为香港学者协会主席,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黄玉山教授说,“香江学者计划”意在为内地博士毕业生提供博士后培训,结合香港各大学的研究优势和内地人才资源,共同培育年轻科研人才,促进国家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和香港学者协会去年12月19日举行“香江学者计划”内地与香港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签约仪式。按照协议,成功与香港学者“配对”的50名内地优秀博士毕业生将赴香港知名高校开展两年合作研究,这期间每人每年可从内地和港方分获研究人员生活和科研补助费15万元人民币和15万港元。培养的专业领域集中在基础研究、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农业、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方面。这项计划为期3年,香港学者协会希望今后计划规模能够扩大。   “香江学者计划”秘书处负责人匡增意介绍,“香江学者计划”启动后,180余名香港导师报名,其中167人符合资格。根据这167名导师的资料,495名内地博士申请加入这项计划,其中119人获得全国博士后基金会专家小组推荐,香港导师从中选出79人。香港学术委员会最终从这79对成功配对的香港学者和内地博士中选出50对。中选香港学者包括讲座教授16人、教授22人和副教授级学者12人。中选内地博士来自25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年龄均在35周岁以下。   附:2011“香江学者计划”录取名单 序号 申报人 单 位 名 称 学 科 组别 香港导师 院校 职称 研究项目 1 冯新龙 新疆大学 数学 1 汤涛 香港浸会大学 讲座教授 欧拉方程在无结构网格上的数值方法 2 潘书生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物理学 2 余兆丰 香港理工大学 教授 设计与制作锡氧化物纳米线的混合型发光二极管 3 谢小涛 西北大学 物理学 2 刘仁保 香港中文大学 副教授 新奇物質中光學效應的理論研究 4 王太山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化学 3 任咏华 香港大学 讲座教授 发光分子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5 梁国栋 中山大学 化学 3 唐本忠 香港科技大学 讲座教授 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特性的先进功能材料 6 张岩 上海理工大学 化学 3 黄文秀 香港理工大学 副教授 女贞子单体成分增强正钙平衡的分子机制研究 7 郑向军 北京师范大学 化学 3 黄永德 香港理工大学 讲座教授 多光子吸收发光探针作生物成像 8 匡勤 厦门大学 化学 3 杨世和 香港科技大学 教授 超细一维,表面掺杂的二氧化钛纳米材料作为高效利用太阳能的光催化剂的研究 9 周亮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化学 3 支志明 香港大学 讲座教授 开发与研究应用在照明上的有机发光二机管材料及器件 10 杨丽华 中山大学 化学 3 谭凤仪 香港城市大学 讲座教授 人工湿地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控制与生物修复 11 张婧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化学 3 黄文成 香港浸会大学 教授 新型高效有机分子与聚合物太阳能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12 郑永春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地理学 4 陈炯林 香港科技大学 教授 月面的温度异常区域 13 魏利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生物学 5 刘红斌 香港科技大学 副教授 香港沿海短暂性低氧区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4 李风华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生物学 5 黄国贤 香港理工大学 讲座教授 食物里抗生素残留的快速灵敏检测方法 15 陈士国 浙江大学 生物学 5 吴建勇 香港理工大学 副教授 液体发酵菌丝形态特性与调控, 以高效生产和分离胞外多糖16 施建宇 西北工业大学 生物学 5 钱玉麟 香港大学 教授 生物网络保守模式查找 17 费尔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生物学 5 叶玉如 香港科技大学 讲座教授 CDK5介导的基因表达在神经元树突和突触发育中的作用的研究 18 周荣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6 方识华 香港理工大学 副教授 引入知识型网络能力评估框架加强香港建筑行业绩效评价体系 19 吕志鹏 华中科技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6郑大昭 香港理工大学 讲座教授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的调度问题 20 柴振华 华中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 6 赵天寿 香港科技大学 教授 燃料电池电极中的传质过程研究 21 张皓 同济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6 冯刚 香港城市大学 讲座教授 网络多智能体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22 罗阳军 西北工业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6 王煜 香港中文大学 教授 基于径向基函数的水平集拓扑优化:动网格点与单位分解技术23 王美 山东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7 朱剑豪 香港城市大学 讲座教授 功能材料的等离子改性 24 蒲亮 西安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7 牛建磊 香港理工大学 教授 基于典型室内空气分布模型条件下的人体呼吸道飞沫空间分布实验与模拟研究 25 马新国 清华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7 张瑞勤 香港城市大学 教授 納米表面基本性質及其重要應用的研究 26 张永来 吉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7 李述汤 香港城市大学 讲座教授 基於上轉換碳納米粒子的高效光催化劑的設計 27 齐飞 北京林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7 朱威 香港理工大学 教授 以高级氧化分解水中难降解化合物质的研究 28 苏海军 西北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7 苏爱嘉 香港大学 教授 高强高塑性结构材料的设计与实现 29 左旺孟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 张大鹏 香港理工大学 讲座教授 稀疏表示方法及其在生物特征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30 杨跃德 中科院半导体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 潘永安 香港科技大学 副教授 应用于芯片上光互连的InGaAsP-硅基混合集成成单向输出微腔激光器 31 崔鹏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 杨强 香港科技大学 教授 异构迁移学习 32 郭鹏 华中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 曹建农 香港理工大学 教授 面向结构安全监控的多功能无线传感器网络平台 33 葛志强 浙江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 高福荣 香港科技大学 教授 基于数据驱动的间歇过程分析技术研究 34 慈轶为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 吕荣聪 香港中文大学 教授 一致计算环境的研究 35 姚静 同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 丘立 香港科技大学 教授 随机及非随机混合摄动下群集智能系统的稳定性及控制 36 胡晓敏 中山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 刘际明 香港浸会大学 讲座教授 医疗服务信息化中的智能技术研究 37 林欣 华东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 徐建良 香港浸会大学 副教授 移动环境的位置隐私保护研究 38 赵祯霞 华南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9 陈国华 香港科技大学 教授 新型憎水性金属有机骨架的制备及其对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研究 39 卢少波 重庆大学 建筑学 10 林志华 香港城市大学 副教授 一种高效减振器的设计与应用 40 许卫锋 中科院南京土壤所 农业资源与环境 11 张建华 香港浸会大学 讲座教授 节水灌溉下作物的生理调控机理 41 吕慧霞 山东大学 基础医学 12 黄岳顺 香港浸会大学 教授 微型核糖核酸-15b 在血管新生的作用 42 袁凌青 中南大学 基础医学 12 詹楚生 香港大学 教授 一个新克隆的microRNA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作用机制的研究 43 邹永新 山东大学 基础医学 12 梁纯 香港科技大学 副教授 以人类DNA复制起始蛋白质为靶标的低毒的新型抗癌药物 44 顾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础医学 12 徐爱民 香港大学 副教授 APPL2 在調節骨骼肌胰島素敏感性中的生理作用及机理研究 45 李萌 清华大学 药学 12 劳伟雄 香港理工大学 副教授 天然抗癌药物的开发——海洋放线菌抗肿瘤活性物质产生菌株的筛选其活性物质的研究 46 于涛 华南理工大学 临床医学 13 张明 香港理工大学 教授 基于自固化磷酸钙骨修复材料抗溃散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及其仿生固化机理研究 47 张慧娜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临床医学 13 黄聿 香港中文大学 教授 线粒体解偶联蛋白(UCP2)对糖尿病内皮细胞功能失调与内皮再生修复障碍的保护作用 48 郭锋彪 电子科技大学 临床医学 13 胡钊逸 香港大学 教授 真菌、酵母及病毒基因组的计算机分析与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49 张高红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临床医学 13 陈鸿霖 香港大学 副教授 宿主对病毒繁殖的限制和动物源性RNA病毒的跨种传播机制 50 周爽 同济大学 临床医学 13 蓝辉耀 香港中文大学 讲座教授 TGF-beta/Smad 通路在肿瘤免疫调节和微环境的作用
  • 迪谱诊断新一代核酸质谱整体解决方案亮相CACLP
    3月17日,迪安诊断(300244)参股公司迪谱诊断携新一代全自动核酸质谱整体解决方案,亮相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检验医学暨输血仪器试剂博览会(CACLP)。  发布会邀请到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宋海波会长、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主任田亚平教授、原上海临检中心王华梁主任、迪谱诊断董事长兼CEO张郁、迪安诊断高级副总裁姜傥等众多专家学者与行业同仁现场见证。  迪谱诊断全自动核酸质谱整体解决方案  迪谱诊断推出的新一代全自动核酸质谱整体解决方案由明星产品DP-TOF飞行时间核酸质谱仪、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核酸质谱仪96A(浙械注准20232221555、欧盟CE认证)和DP-AMassLab全自动样本处理系统(浙杭械备20231177)组成,在防止交叉污染、整机一体化、软件系统、真空速度等方面性能显著提升, 仪器综合性能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为核酸质谱在临床与科研的应用开启了新篇章。   DP-TOF 96A飞行时间质谱仪是一款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结果准确、应用灵活的中通量基因检测设备,同时具有高性能、防污染、智能化、自动化、一体化的独特优势,真正实现“一机智检”,可支持多场景、多领域、多样化的检测需求。  张郁在欢迎致辞中表示,作为高端基因解析产品的制造商,迪谱诊断深知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立国之本。他期待与各位专家、合作伙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汇聚更多的智慧和资源为国内外医疗机构、科研院所、海关、疾控、农业等各个领域,提供高可靠性、高性价比、高自动化的检测产品与解决方案,共同打造核酸质谱技术的应用合作生态圈。  宋海波会长作开场致辞,他提到“心向体外诊断、形向体外诊断、知识向体外诊断”,IVD赛道受到高度关注,仍然是大医疗器械板块中最有希望、最有活力、最富有发展的细分领域,大医疗板块企业往这个方向转型,资本也仍然看好该赛道。  田亚平教授表示,先进的诊断技术对于临床治疗至关重要,相信新一代核酸质谱技术的应用,将会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重大价值,并且对疾病发病机制和预防策略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最终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  姜傥教授、迪谱诊断医学检验部总监姜育燊博士分别作学术分享,讲述了分子行业检测技术发展、核酸质谱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成果及最新进展。  来自政府、医疗机构以及企业的近百位嘉宾到场聆听,行业内数万人通过线上直播全程参与。
  • 分子诊断临床实验室管理亟待加强
    当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正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实验室检验,它为疾病诊断提供了许多最为直接的证据。   近年来,随着分子诊断应用越来越广泛,临床分子诊断的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相关专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分子诊断临床实验室的管理亟待加强。   &ldquo 质量&rdquo 周边风险&ldquo 潜伏&rdquo   目前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同一实验室不同检测批次间或不同实验室对同一标本检测间结果的差异,这已成为时常困扰临床医师、患者以及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普遍性问题。   据介绍,造成不同临床实验室间检验结果差异的原因,通常包括临床标本的采集、试剂方法、测定操作、仪器设备的维护校准、数据处理及结果报告、标准物质及质控物的应用等方面的不规范等因素。   目前分子诊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基因扩增,包括实时荧光PCR、PCR+扩增产物分析等。基因扩增检验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但涉及步骤多,受影响的因素也多,如标本的稳定性、扩增产物的&ldquo 遗留污染&rdquo 与标本间的&ldquo 交叉污染&rdquo 、仪器设备的状态、耗材质量等。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一家医院在去年12月的一次实验中发生了爆管事件,事件过后已经按照标准操作程序(SOP)规程进行了消毒处理,到现在已经半年了,还是不能消除污染。   李金明指出,这是典型的实验室污染,PCR实验室一旦出现严重污染,消除是比较困难的,通常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如开窗通风,采用次氯酸钠溶液擦拭地面、桌台,甚至墙面、增长紫外线照射时间,用75%乙醇喷雾每天进行&ldquo 清除&rdquo 等。   分子检测的仪器设备管理上也容易出问题,有医生曾投诉某些患者的两次检查结果差异过大,或者根本与现实情况不符,一查原因,发现是当天的检测仪器阀门开关不正常,导致部分结果无法检测荧光而造成假阴性。   还有一件发生在某三甲教学医院的事情。临床医生给某乙型肝炎患者开了乙肝&ldquo 两对半&rdquo 和HBV DNA定量检测申请单,但是医生对检验结果看不懂,三个医生给出了三个解释,最后干脆让患者自己找检验科解释。   李金明认为,上述问题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实验室没有严格的分区设计,实验技术人员没有经过临床基因扩增检验相关的培训。因此,加强分子诊断临床实验室管理与提高实验技术人员诊断水平迫在眉睫。   SOP是&ldquo 灵魂&rdquo 与&ldquo 精髓&rdquo   李金明认为,分子诊断实验室要做到避免扩增产物&ldquo 污染&rdquo 和标本间的交叉&ldquo 污染&rdquo 所致的假阳性结果的出现,须有严格的实验室分区,如试剂准备和贮存区、标本制备区、扩增区和产物分析区等,还要建立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   他建议,要对整个分子诊断的分析前(标本采集、运送和保存等)、分析中(实验室测定)和分析后(结果报告及解释)等进行文件化的规定及标准化,以取得日常检验工作的最佳秩序和最佳效益。   &ldquo SOP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灵魂",它源于一些标准文件(试剂盒和仪器说明书及国内国际标准)和实验室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因此高于相关标准文件。&rdquo 李金明说。   据李金明介绍,整个检验过程包括标本采集运送保存、仪器设备使用维护校准、室内质控及其分析、室间质评及其分析和结果报告与解释等细节,而这些细节的完成情况,均决定于是否有可操作性的SOP。   此外,一个刚建立的实验室,由于没有太长的实际检验运行时间,有很多的问题没有想到,因此,编写的SOP就可能会有缺陷。&ldquo 这就需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根据发生的问题对文件进行修改,其根本目的是避免同样的问题出现第二次,这也是质量管理的精髓所在。&rdquo 李金明说。
  • 施一公这造假的帽子戴的真冤,还好现在澄清了!
    论文发表在世界顶级期刊《细胞》,所有作者皆大欢喜 然而,十年之后,作者自曝造假,通讯作者冯新华矢口否认,而施一公作为该论文作者之一,也被捎带着戴上“造假”帽子了。[点击了解事件来龙去脉]  还好如今5个月过去了,《细胞》9日发表一则“Editorial Note”,宣布还了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们一个清白。不过这事倒是让各位导师捏一把汗啊,万一有学生对导师不满,然后举报声称自己发表的论文中有造假,那可真是百口莫辩啊!  9日凌晨,《细胞》(Cell)官网发布一则来自其编辑部的声明(Editorial Note)称,此前冯新华博士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中的三张实验图片遭到举报称被“修改过”,《细胞》通过声明告知了科学界。国际上两个独立实验室也随即展开验证实验,目前实验都已完成,结果则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前述三张图片的核心实验结论。  《细胞》编辑部感谢前述两个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保证科学结论准确性的独立实验室。他们同时表示,虽然这一结果不能消除前述图片被“修改”的指控,但《细胞》不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调查这一事件。  十年前发表的论文,其中一位署名作者自曝造假  今年4月7日,《细胞》官网发表了一篇与冯新华有关声明——“编辑部关注”(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该声明称,《细胞》编辑部接到冯新华涉伪论文另一署名作者的举报,该作者自曝造假,称自己对一篇论文中的三张实验图片进行了“人为篡改”,以使其达到预期效果。  该论文作者可谓阵容强大,作者包括贝勒医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清华大学等15名科研人员,其中不乏生物学界大牛。包括时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院士,清华大学孟安明院士。通讯作者冯新华现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首席研究员。  被举报者称实验原始数据不能证明举报人造假说法  《细胞》编辑部随后询问了该论文的其他署名作者、通讯作者冯新华所在的研究机构以及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并对已有的原始数据进行了评估。  《细胞》称,他们为通讯作者提供了一个机会——在其他独立实验室中,对存在疑问的实验结果进行验证。该编辑部将公布调查结论。  4月份,冯新华告诉科学媒体《知识分子》,就梁耀云自己举报自己造假一事,他本人、贝勒医学院和细胞出版社已经沟通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冯新华说,梁耀云声称自己在实验中做了补样,但是在实验记录中没有提及。  “他所有的实验记录我们都翻出来看了,没有记录,贝勒调查原始数据都找出来了,并不能证明他的说法,就是说,我们的物证并不能证明他自己造假。”冯新华说。  据《知识分子》报道,冯新华曾提出,《细胞》登“编辑部关注”的同时,应刊登一个自己的回应,但《细胞》没同意。《细胞》称,冯新华可以在个人网站澄清。  “谁会看我的网站?都是去看细胞(出版社)的网站!”冯新华说。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