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脑苷脂

仪器信息网脑苷脂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脑苷脂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脑苷脂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脑苷脂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脑苷脂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脑苷脂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脑苷脂相关的解决方案。

脑苷脂相关的论坛

  • 【求助】脑苷脂中长链碱基的衍生方法及其技巧

    大家好!希望能有脑苷脂方面的专家给与一定指导。脑苷脂有脂肪酸,单糖(一般为葡萄糖或半乳糖)和长链碱基按1:1:1构成。脑苷脂经水解,并通过衍生进行GC-MS测定。但是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脂肪酸和单糖的峰都很大,而长链碱基的峰尽管能测出来,但峰非常小,峰面积不及脂肪酸和单糖的1/20。我们分析了很多原因,如衍生方法:硅烷化衍生、乙酰化衍生;同时增加衍生试剂用量,但效果都不理想。因为长链碱基的峰太小,所以长链碱基后续研究很难展开。同等情况下,长链碱基的峰为什么这么小?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改进?希望做脑苷脂方面的专家老师能给与一定的指导。谢谢大家!

  • 食品实验室检测项目大全

    一、常规理化项目及营养成分测试项目检测项目项目内容理化指标干燥失重、灼烧残渣、水分、灰分、红外鉴别、旋光度、密度、净含量、比体积、膨胀率、酸价、过氧化值等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总碳水化合物,单糖、二糖、低聚糖、多糖蛋白质总蛋白 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 非必需氨基酸: 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胱氨酸、脯氨酸、丝氨酸和酪氨酸等。脂肪甘油三脂 磷脂:卵磷脂、脑磷脂、肌醇磷脂。糖脂:脑苷脂类、神经节昔脂。脂蛋白: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类固醇:胆固醇、麦角因醇、皮质甾醇、胆酸、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膳食纤维总可溶性膳食纤维、总不可溶性膳食纤维 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树胶、木质素、抗性淀粉等微量营养素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A、D、E、K 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PP等矿物元素常量元素:钙、磷、钾、钠、镁等微量元素:铁、锌、铬、锰、钴、镍、氟、碘、硒等二、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物质检测项目检测项目项目内容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甜味素、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等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纳他霉素、丙酸钙、雷帕霉素、富马酸单甲酯等抗氧化剂没食子酸丙酯(PG)、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特丁基对苯二酚 (TBHQ)等漂白剂亚硫酸盐、二氧化硫等有机酸草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甲酸(蚁酸)、乳酸、乙酸(醋酸)、丁二酸色素合成色素: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和靛蓝等天然色素:姜黄素、红花黄色素、辣椒红素、虫胶色素、红曲米、酱色、甜菜红、叶绿素铜钠盐和β—胡萝卜素等增稠剂明胶、酪蛋白酸钠、阿拉伯胶、罗望子多糖胶、田菁胶、琼脂、海藻酸钠、卡拉胶 、果胶、黄原胶、β-环状糊精、羧甲基纤维素钠、淀粉磷酸酯钠、羧甲基淀粉钠、羟丙基淀粉、藻酸丙二醇酯(PGA)乳化剂脂肪酸单甘油脂、蔗糖酯、山梨糖醇脂、大豆磷脂、月桂酸单甘油酯、丙二醇脂肪酸酯等保湿剂三聚磷酸盐、多聚磷酸盐非食用物质三聚氰胺、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己烯雌酚、解抗剂、苏丹红(1—4号)、甲醛次硫酸氢钠(吊白块)、碱性橙Ⅱ(王金黄、块黄)、硼酸、硼砂、硫氰酸钠、美术绿、孔雀石绿和结晶紫、碱性嫩黄、酸性橙、玫瑰红(罗丹明)B、工业用甲醛、工业用火碱、一氧化碳、硫化钠、工业硫磺、工业染料、罂粟壳、皮革水解物、溴酸钾、金玉兰酶制剂、富马酸二甲酯、动物水解蛋白、硫氰酸根等三、农药残留检测项目检测项目检测内容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滴滴涕、五氯硝基苯、艾氏剂、七氯、狄氏剂、异狄氏剂等有机磷农药敌敌畏、敌百虫、克线丹、地亚农、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甲胺磷、乙酰甲胺磷、甲拌磷、乙硫磷、甲基异柳磷、喹硫磷、马拉硫磷、乐果、氧化乐果、二嗪磷、久效磷、倍硫磷、毒死蜱、甲基毒死蜱、甲基嘧啶磷、磷胺、杀扑磷、杀螟硫磷、亚胺硫磷、蝇毒磷等氨基甲酸甲酯类农药西维因、涕灭威、呋喃丹、抗蚜威、速灭威、残杀威、叶蝉散、异丙威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联苯菊酯、二氯苯醚菊酯、功夫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顺式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其他砜嘧磺隆、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啶酰菌胺、霜脲氰、环酰菌胺、氟胺磺隆、吡蚜酮、醚苯磺隆量、八氯二苯醚量、灭虫灭死量四、兽药残留检测项目检测项目检测内容硝基呋喃类呋喃它酮、呋喃妥因、呋喃西林、呋喃唑酮沙星类依诺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丹诺沙星、恩诺沙星、沙拉沙星、双氟沙星、司帕沙星四环素族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磺胺类药物磺胺醋酰、磺胺甲噻二唑、磺胺二甲异噁唑、磺胺氯哒嗪、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异噁唑、磺胺噻唑、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邻二甲氧嘧啶、磺胺吡啶、磺胺对甲氧嘧啶、磺胺甲氧哒嗪、磺胺二甲嘧啶、磺胺苯吡唑、磺胺间二甲氧嘧啶其他氯霉素、杆菌肽锌、阿维菌素、喹乙醇、孔雀石绿和结晶紫、己烯雌酚、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氯羟吡啶、尼卡巴嗪、克球酚、恶喹酸、金刚烷胺、利巴韦林、地克珠利、妥曲珠利、癸氧喹酯五、食品毒害物质检测检测项目项目内容重金属镉Cd、铬Cr、铅Pb、砷As、汞Hg、重金属总量硝酸盐类硝酸盐、亚硝酸盐生物毒素黄曲霉素M1、B1、B2、G1、G2、呕吐毒素、赭曲霉毒素A、T-2毒素、玉米赤酶烯酮、微囊藻毒素-LR其他毒害物质丙烯酰胺、二甲基亚硝胺、二乙基亚硝胺其他污染物六氯苯、烷基汞六、微生物检测检验项目项目内容

  • 【转帖】牛奶——大脑的食物

    牛奶是一种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食用方便的理想天然食物,西方人称牛奶是“人类的保姆”。牛奶中除了不含膳食纤维外,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所以牛奶通常又被人称作“白色血液”,并且其中大多数营养成分都能够有效地促进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国内外营养专家一致认为,每天饮用一定量的牛奶,对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和智力发育至关重要。牛奶中的蛋白质是人脑发育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构成人脑细胞的主要原料,与人脑的结构和机能密切相关。无论是胎儿期、儿童期、青少年还是成人时期,人脑细胞和神经系统都在不断地活动和新陈代谢,数十亿个脑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生长发育以及神经系统的健全都需要优质的蛋白质。而牛奶中的蛋白质是所有天然食物中最优质的完全蛋白质,消化吸收率高,对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牛奶中的蛋白质不仅含量适宜,并且所含的氨基酸种类也多而齐全,这些氨基酸比例与人体需要的“模式”非常接近,是促进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牛奶蛋白质中的酪氨酸、色氨酸能促进大脑发育,有利于神经兴奋的传导,能更好地发挥记忆与思维功能;谷氨酸能够解除氨对脑的毒害,对保护脑组织起着很大作用;亮氨酸可以防止大脑发育不全;而当缬氨酸不足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会发生紊乱,出现四肢震颤。此外,在牛奶中还含有另外一种重要的氨基酸-牛磺酸。牛磺酸是一种生长因子,能够促进细胞的增殖,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强人的记忆力,改善大脑的功能,婴幼儿若缺乏牛磺酸会出现智力发育迟缓,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也受到影响。自然界中,牛磺酸主要存在于哺乳类动物乳汁如牛奶、人奶和胆汁中,正常牛奶每百克含牛磺酸2.4毫克。因此,经常喝牛奶可以补充所需的牛磺酸,满足健脑益智的需要。  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脂类,有利于智力发育,是人体大脑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磷脂、固醇类以及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这三种必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都是构成脑细胞和神经组织的重要物质,并且能够让细胞传递各种神经信号,但只有不饱和脂肪酸充足时,这些信号才能正常地传递,这也是智力发育的基础。  牛奶中的乳糖为脑组织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并且为大脑活动提供能量。乳糖是哺乳类动物乳汁中特有的糖类,对脑髓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牛奶中乳糖含量一般为4.0%,它在人体消化道中被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其中半乳糖是构成脑及脑神经组织的重要成分,对脑发育特别重要,它能促进脑苷脂类和粘多糖的形成,对智力发育有促进作用。此外,由于脑组织活动只能依靠糖类产生能量,脑消耗的葡萄糖量很大,几乎占人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2/3,而牛奶中丰富的乳糖可以为大脑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保证。  此外,牛奶中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能够满足人体大脑的发育对多种微量元素的需要。例如,牛奶中的碘和锌能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镁能增加神经系统耐疲劳能力;锰对人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也很重要,一旦缺锰,尤其是老年人往往会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缺铁会使大脑的运转速度降低,从而影响识别能力及行为分辨和语言能力。牛奶中还含有几乎所有种类的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而B族维生素多数与神经发育有关,如缺乏维生素B6会导致神经细胞衰退,功能减弱;缺乏维生素B1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尼克酸能引起儿童智力低下和语言行为混乱等,其他维生素如B12和叶酸等也都和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密切的关系,充足的摄入对智力发育有益。  由此可见,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无论是构成脑和神经组织,还是促进神经系统和智力的发育,都具有其他食物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不论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都应坚持每天喝新鲜牛奶,为脑和神经系统营养需要提供充足的保证。

  • 傅若农:擒魔序曲——脂质组学研究中的样品处理

    [color=#0000ff][b]编者注:[/b][/color]傅若农教授生于1930年,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而后一直在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58年,傅若农教授开始带领学生初步进入吸附柱色谱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的探索 1966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傅若农教授在干校劳动的间隙,系统地阅读并翻译了两本[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启蒙书,从此进入其后半生一直从事的事业——色谱研究。傅若农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色谱研究专家,见证了我国[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研究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众多色谱研究人才。[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623/134647.shtml][color=#0000ff]第一讲:傅若农讲述[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714/136528.shtml][color=#0000ff]第二讲:傅若农:从三家公司[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产品更迭看[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技术发展[/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811/138629.shtml][color=#0000ff]第三讲:傅若农:从国产[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产品看国内[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发展脉络及现状[/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902/140376.shtml][color=#0000ff]第四讲:傅若农:[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液的前世今生[/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1009/143041.shtml][color=#0000ff]第五讲:傅若农:气-固色谱的魅力[/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1104/145381.shtml][color=#0000ff]第六讲:傅若农:PLOT[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柱的诱惑力[/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1205/147891.shtml][color=#0000ff]第七讲:傅若农:酒驾判官——顶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的前世今生[/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106/150406.shtml][color=#0000ff]第八讲:傅若农:一扫而光——吹扫捕集-[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的发展[/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211/153795.shtml][color=#0000ff]第九讲:傅若农:凌空一瞥洞察一切——神通广大的固相微萃取(SPME)[/color][/url][/color][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312/155171.shtml][color=#0000ff]第十讲:傅若农:悬“珠”济世——单液滴微萃取(SDME)的妙用[/color][/url][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417/158106.shtml][color=#0000ff]第十一讲:[/color][/url][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417/158106.shtml][color=#0000ff]傅若农:扭转乾坤——神奇的反应顶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分析[/color][/url][b]前言[/b]  脂质是一类自然界存在的疏水或两性、难溶于水而易溶于非极性溶剂的有机物小分子,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体系中。脂质是细胞膜的骨架物质和第二能量来源,还参与细胞的许多重要功能,人类许多重大疾病都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如糖尿病、肥胖病、癌症、阿兹海默症、以及一些传染病等,  作为代谢组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脂质组学(Lipidomics)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体的所有脂质分子,并以此为依据推测其它与脂质作用的生物分子的变化,进而揭示脂质在各种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机制。脂质组学是总体研究和这些疾病有关的脂质化合物,找到昭示这些疾病的生物标记物。  2005年国际上把组织、细胞中的脂质分子分为8大类(J Lipid Res 2009,50(Supp) 9-14),有明确结构的脂质化合物已经有38000个(BMC Bioinformatics 2014, 15(Suppl 7):S9),这8类脂质分子见表1。[align=center][b]表 1 8大类脂质分子[/b][/align][table][tr][td][align=left]类别[/align][/td][td][align=left]缩写[/align][/td][td][align=left]数据库中的结构数量[/align][/td][/tr][tr][td][align=left]脂肪酰类(Fatty acyls)[/align][/td][td][align=left]FA[/align][/td][td][align=left]2678[/align][/td][/tr][tr][td][align=left]甘油脂类(glycerolipids )[/align][/td][td][align=left]GL[/align][/td][td][align=left]3009[/align][/td][/tr][tr][td][align=left]甘油磷酸脂类(glycerophospholipids)[/align][/td][td][align=left]GP[/align][/td][td][align=left]1970[/align][/td][/tr][tr][td][align=left]鞘脂类(sphingolipids )[/align][/td][td][align=left]SP[/align][/td][td][align=left]620[/align][/td][/tr][tr][td][align=left]固醇脂类(sterol lipids )[/align][/td][td][align=left]ST[/align][/td][td][align=left]1744[/align][/td][/tr][tr][td][align=left]异戊烯醇脂类(prenol lipids ()[/align][/td][td][align=left]PR[/align][/td][td][align=left]610[/align][/td][/tr][tr][td][align=left]糖脂类(saccharolipids )[/align][/td][td][align=left]SL[/align][/td][td][align=left]11[/align][/td][/tr][tr][td][align=left]多聚乙烯类(polyketides )[/align][/td][td][align=left]PK[/align][/td][td][align=left]132[/align][/td][/tr][/table]  在过去,由于技术限制人们难以分析数量巨大的脂质分析,因为多种脂质代谢产物的物理性质需要大批纯化系统、分离的复杂技术操作。2003年韩贤林等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之后提出脂质组学(lipidomics)(Han X et a1.J Lipid Res,2003,44:1071),脂质组学的发展推动了新分析平台的研发,特别是在质谱法领域,该方法已使这些操作合理化,并且已允许更多的脂质分子得到非常详细的分析。  脂质存在于细胞、细胞器和细胞外的体液如血浆、胆汁、乳、肠液、尿液中。若要研究某一特定部位的脂质,首先要将这部分组织或细胞分离出来。由于脂质不溶于水,通常采用有机溶剂进行萃取。传统的萃取剂是氯仿、甲醇和水的混合液。所需的样品在这种混合液中提取所有脂质,向提取液中加入过量的水使之分成2个相,上面是甲醇和水,下面是氯仿。脂质就留在氯仿相,蒸发浓缩后,使之干燥就得到所需的脂质。这种脂质提取方法,能够提出组织样品中的总脂。这种方法降低了脂质的损失率,操作简便,而且提取效果较好。对于只检测总脂中的部分脂质,固相萃取(SPE)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利用固体吸附剂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吸附,与样品的基体和干扰物分离,然后再用洗脱液洗脱或加热解吸附,达到分离和富集目标化合物的目的。固相萃取技术设备要求低,操作简单,能快速分离组分复杂及含量低的样品。当然由于化学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发展,有许多其他可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总体上对脂质组学的研究Chin Chye Teo等归纳为如下的工作流程,第一步就是对样品的处理。[b]1[b]、[/b]脂质组学研究的工作流程[/b]  根据Chin Chye Teo的综述报告(Chin Chye Teo et al,TrAC,2015,65:1-18),脂质组学研究的工作流程如下表1.[align=center][b]表1 脂质组学研究的工作流程[/b][/align][table][tr][td=2,1][align=center]从患者得到脂质组学研究的样品[/align][/td][/tr][tr][td][align=center]液体[/align][/td][td][align=center]固体[/align][/td][/tr][tr][td][align=center]体液,泪水,血清,血浆,尿液[/align][align=center](低温保存样品)[/align][/td][td][align=center]细胞,组织,器官[/align][/td][/tr][tr][td=2,1][align=center][b]对上述样品进行萃取方法[/b][/align][/td][/tr][tr][td]对极性化合物,单独的有机化合物进行:液-液萃取,固相萃取[/td][td]对能源性物质进行:加压液相萃取,微波辅助萃取,超声辅助萃取[/td][/tr][tr][td=2,1][align=center]萃取得到的脂质化合物[/align][/td][/tr][tr][td]使用色谱方法分离:[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液相色谱,电泳[/td][td]不使用色谱方法分离:直接进样,成像[/td][/tr][tr][td=2,1][align=center][b]上述分离或未分离样品进行质谱分析[/b][/align][/td][/tr][tr][td][align=center]质谱分析的接口[/align][/td][td][align=center]质量分析器[/align][/td][/tr][tr][td]电子轰击电离(EI),电喷雾电离(ESI),化学电离(CI),大气压(APCI)化学与电离,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MALDI)[/td][td]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三重四级杆质谱( qqq),轨道阱质谱(Orbitrap)[/td][/tr][tr][td=2,1][align=center][b]质谱原始数据语预处理[/b][/align][align=center](利用商品或自制软件)[/align][/td][/tr][tr][td=2,1][align=center]分类和脂质鉴定(使用各种资源如LIPID maps,Lipid Bank,Lipid Blast)[/align][/td][/tr][tr][td=2,1][align=center][b]判定在疾病中的机制/在疾病演化中的作用[/b][/align][/td][/tr][tr][td=2,1][align=center]为进一步诊断找出生物标记物(预防),提供药物治疗的指导[/align][/td][/tr][/table][b]2[b]、[/b]脂质组学的样品制备[/b]  本文只讲脂质组学的样品制备,Chin Chye Teo等总结了近年在脂质组学研究中使用的样品处理方法,见表2.[align=center][b]表2 脂质组学研究中的样品处理方法比较(Chin Chye Teo et al,TrAC,2015,65:1-18) [/b][/align][table=576][tr][td]萃取方法[/td][td]临床样品类型(生物液体或固体)[/td][td]优点[/td][td]缺点[/td][td]原文文献编号[/td][/tr][tr][td]单一有机溶剂萃取(SOSE)[/td][td]血清(生物液体)皮肤(固体)[/td][td]容易完成萃取时间短成本低低温适于热敏感化合物无需外部能量[/td][td]使用有毒有机溶剂分析时难以摆脱使用有机溶剂[/td][td]1.23[/td][/tr][tr][td]液-液萃取(LLE)[/td][td]眼泪(生物液体)血清(生物液体)血浆(生物液体)尿液(生物液体)滑液(生物液体)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生物液体)皮肤(固体)组织(固体)[/td][td]易于建立的方法容易完成设备便宜萃取时间短使用廉价溶剂(如甲醇,水)低温适于热敏感化合物无需外部能量萃取时间短[/td][td]使用大量有毒有机溶剂常使用超过一种类型的溶剂需要排除溶剂以免影响分析[/td][td]24,9-135,14-228,2372425-2728,29[/td][/tr][tr][td]固相萃取(SPE)[/td][td]血清(生物液体)血清(生物液体)血浆(生物液体)眼(固体)皮肤(固体)[/td][td]容易完成清除干扰基体EPE的选择低温适于热敏感化合物萃取时间短[/td][td]SPE萃取小柱比较贵需要洗掉有机溶剂以免影响分析使用有毒有机溶剂分析时难以摆脱使用有机溶剂[/td][td]1,12230263,27[/td][/tr][tr][td]固相微萃取(SPME)[/td][td]肺(固体)头发(固体)[/td][td]容易完成可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 x[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 联用对挥发性化合物可以进行顶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有毒溶剂消耗量少低温适于热敏感化合物无需外部能量萃取时间短[/td][td]萃取头比较贵需要洗掉有机溶剂以免影响分析分析时难以摆脱使用有机溶剂[/td][td]3132[/td][/tr][tr][td]超临界流体萃取(SFE)[/td][td]血浆(生物液体)[/td][td]容易完成萃取时间短对非极性化合物萃取效率高CO[sub]2[/sub]可循环使用温度压力可控可加改性剂提高萃取液极性和效率[/td][td]要精心操作设备昂贵[/td][td]33[/td][/tr][tr][td]微波辅助萃取(MAE)[/td][td]血浆(生物液体)皮肤(固体)[/td][td]容易完成萃取时间短萃取效率高萃取溶剂消耗量少温度压力可控[/td][td]需要冷却防止溶剂逃逸购买设备费用高[/td][td]3435[/td][/tr][tr][td]超声辅助萃取(UAE)[/td][td]血(生物液体)[/td][td]容易完成萃取时间短萃取溶剂消耗量少温度压力可控[/td][td]听力会受损要使用有毒有机溶剂会吸入有害溶剂需要外部能源购买设备费用高提高温度会使化合物降解[/td][td]36,37[/td][/tr][/table][b]3[b]、[/b]脂质组学的溶剂萃取[/b]  液-液萃取是脂质组学研究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这一方法是使用两种互不混溶的有机溶剂——使用最多的是氯仿、甲醇和水——为了对关键脂质类得到最大的萃取效率,从磷脂类和糖脂类到脂肪酸,三酰基甘油类(TAGs)、二酰基甘油类(DAGs)。最初使用的是Folch 脂质萃取法(氯仿/甲醇/水为 8:4:3 v/v/v),之后有Bligh 和 Dyer脂质萃取法(氯仿/甲醇/水为 1:2:0.8 v/v/v)。  (1)Folch 脂质萃取法(Folch et al., J Biol Chem 1957, 226: 497)  把样品组织用2:1氯仿/甲醇均一化,最后的溶剂体积是组织的20倍(20mL 溶剂里有1g样品),分散均匀后于室温下把混合物在轨道振荡器上震动15-20min。均匀混合物经漏斗中折叠滤纸过滤,或进行离心处理,回收液相。  液相溶剂用0.2体积的水(20 mL液相使用4 mL水),最好使用0.9%的NaCl溶液洗涤,涡旋几秒后在低速离心机(2000 rpm)上离心混合物,用虹吸方法弃去上层液相,用以分析神经节糖苷或小分子有机极性化合物,如需要(需移去标记分子),用1:1甲醇/水洗涤交界处的有机相两次,无需混合全部制备物。  经离心分离后虹吸掉上面的液相,下面含有脂质的氯仿在旋转蒸发器中真空蒸发,或用氮气吹拂到2-3 mL体积。  (2)Bligh 和 Dyer脂质萃取法(Can J Biochem Physiol 37:911-917)  a. 每1 mL 样品加入3.75mL 1:2(v/v) CHCl3:CH3OH 很好涡旋,如果要进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 分析,溶剂中要含有内标(如0.5μg谷甾醇)  b. 然后加入1.5mL CHCl3很好涡旋  c. 最后加入1.25mL蒸馏水很好涡旋  d. 在1000rpm离心机中室温下离心5min,得到一个两相分离(上层为水相,下层为有机相)的液体  e. 回收有机相:用一个巴斯德吸管(Pastuer pipette)通过上层水相,轻微施加正压避免上层水相浸入吸管,吸管口到达离心管底部,吸取下层有机相溶液的90%到吸管中。[align=center][b]下表列出不同样品容积需要加入的试剂量[/b][/align][align=center][img=,1448,391]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51910359.png[/img][/align]  如果你要得到干净的底部的有机相溶液,就要用上层“真正”的上层液相洗涤有机相溶液,方法如下:  a 制备“真正”的上层液相:取一个大的玻璃管,或者几个常规玻璃管,以水代替样品胺上述方法进行萃取操作,把几个管子中的上层水相合并在一起备用。  b 把上述第5步得到的底层溶液倒入一个玻璃管中,然后加入适量(样品+蒸馏水的体积)“真正”的上层液相。比如你是1 mL样品就加入2.25mL“真正”的上层液相。  c 好好地涡旋,离心,收集下层相。  Cui等的改进Bligh 和 Dyer脂质萃取法(Cui L,e al, PLoS Negl Trop Dis,2013,7:e2373):  900μL氯仿-甲醇(1:2)加入到100 μL样品中,进行涡旋,在4°C下保温,然后加入300μL氯仿和300μL双重蒸馏水,以9000 rpm离心2 min,脂质物在离心管底部的有机相中,然后加入500 μL氯仿在4°C下进行涡旋20 min。从有机相中回收脂质物并与前次得到的脂质物合并,脂质萃取物经真空干燥后于-80°C下存放备用。  多少年来人们使用类似于上述方法进行脂质的萃取,例如:李国琛等在脂质组学研究中也采用Bligh 和 Oyer法萃取磷脂,并作适当改进.他们的方法是:  称取100 mg鱼肉样品,加入400 p,L甲醇/氯仿(体积比2:1),涡旋混匀后,于一30℃放置过夜.取出后于4℃以10000 转速离心5 min.将上清液转出,在残渣中加入200 mL甲醇/氯仿(体积比2:1)再次提取,将2次所得上清液合并.在上清液中先后加入100 mL氯仿及100mL水,离心后,将磷脂所在的氯仿相与水相分离.采用真空离心蒸发浓缩器干燥氯仿相(温度不超过45℃,下同),将干燥后的样品于一30℃保存备用.(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31(2):269-273)  人们为了提高某些脂质种类的萃取效率,改变氯仿/甲醇/水的比例,并加入一些其他添加剂,如乙酸、盐酸等,探索改进萃取各类脂质化合物的得率,如酸性磷脂和脂肪酸。(Jensen S K, Lipid Technol,2008, 20: 280-281)。[b]HCl-Bligh萃取法步骤:[/b]  为了更好地萃取生物样品中的脂肪酸,使用加盐酸的HCl-Bligh萃取法:取0.6 g均匀好的样品装入10-ml 带盖的培养试管中,加如1 ml 3M HCl,在80℃水浴上加热1 h,之后加入1.50 ml甲醇和1.00 ml氯仿,以及17:0脂肪酸内标,把混合物摇震1 min,然后加入ELGA-纯水系统制备的纯水1.00 ml 和2.00 ml氯仿,把试管振荡1 min,然后在3000 rpm离心机上进行离心处理5 min。把1 ml氯仿相进行甲基化,用氮气把氯仿蒸发掉,加入0.8 ml NaOH/甲醇溶液,把试管充满氮气,密封在100 ℃下烘箱中15 min,冷却后加入1 ml BF3溶液,密封在100 ℃下烘箱中45 min。在冷却后加入2 ml辛烷和4 ml饱和NaCl溶液,把混合物进行涡旋,在3000 rpm离心机上进行离心处理10 min。用1μL 样品进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分析。  根据Jensen的研究,认为此方法可以对脂肪酸的萃取率提高15%,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萃取率可提高30-50%。  由于氯仿的毒性大人们就用二氯甲烷来代替氯仿(J Agr Food Chem,2008,56:4297-4303),之后就有许多研究者效仿用以萃取临床样品,包括生物液体,如血清/血浆,尿液和固体样品,如皮肤和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表中文献4,5,8,9,10,14-17,23-25,28).  近几年也用甲基特丁基醚(MTBM )做萃取溶剂代替氯仿(Matyash et al. J Lipid Res. 2008,49 (5) :1137-1146.)。Matyash 认为MTBM进行萃取快速而且可以得到干净的脂质,可以适合于自动进行鸟枪法得到脂质轮廓。因为MTBM的密度低,水相和有机相分开时,有机相在上层,这样简化了手机有机相的手续,减少了吸取的损失,不可萃取的基质小球处于离心管的底部,易于去除。严格的测试证明MTBM进行萃取对绝大多数脂质种类和“黄金标准”Folch 或 Bligh and Dyer萃取方法类似或更好。2013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和德国图宾根大学医学院的R Lehmannb使用MTBM进行萃取开创了一个从一小片肝脏或肌肉组织同时进行道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的研究(J Chromatog A, 2013, 1298:9- 16)  人们的思路总是由简单到复杂,又由复杂回归到简单,所以脂质组学中的萃取方法,近来也有多种溶剂向单一溶剂发展, Stübiger G (表中文献1)就使用 Zhao Z等提出的单一溶剂萃取(SOSE)磷脂类脂质(J Lipid Res 2010 51:652)方法如下:  把500 mL甲醇加入到20 mL人血浆中,其中已经含有0.01% BHT(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0.5 mmol EDTA (用作抗氧化剂)和3mmol Pefablock(4-(2 aminoethyl) benzenesulfonylfluoride hydrochloride)用作磷脂酶的抑制剂,加入内标物,把样品激烈震荡1min,在冰浴中放置30 min,进行脂质的萃取,之后在10,000 rpm离心机上,离心5 min(4℃),最后把离心管上面的液体小心滴转移到2 mL玻璃样品瓶中,在零下70℃保存备用。[b]4[b]、[/b]固相萃取(SPE)[/b]  SPE 是十分成熟的样品预处理技术,使用装有固定相的小柱子和各种流动相选择性地保留与固定相有特定作用力的特殊种类分子。SPE的典型应用是和 SOSE 和 LLE相结合,作为一种附加的净化步骤或从生物液体或固体住址样品中富集某种特定种类的目标脂质(表中文献1,3,12,26,27),市场有各种各样的萃取小柱供选择。供脂质萃取的SPE小柱有正相硅胶柱和反相柱(C8 和 C18),以及离子交换柱(氨丙基柱),硅胶柱和氨丙基柱多用于分离中性和极性脂质,利用改变洗脱溶剂以达到分离的目的。而C8 和 C18柱用于从水基样品中分离卵磷脂(PC)、脑苷脂、神经节糖苷和脂肪酸。  针对不同的脂质使用不同的SPE,如 Stübiger(表2文献1)在进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磷脂的研究中,使用C18 净化柱从血浆脂质萃取和富集体液氧化磷脂(OxPLs),其步骤如下:  把脂质萃取液倒入微量制备高效固相萃取柱(mHP-SPE)C18 spin-columns (PepClean, Pierce)中,小柱事先用500mL MeOH:0.2%甲酸(70:30 重量比)洗涤,然后用700 mL MeOH:0.2%甲酸(82:18 重量比)洗脱一次,再用800 mL MeOH:0.2%甲酸(92:2 重量比)洗脱一次,最后小柱用500 mL 2-丙醇再生,以便从小柱中彻底清除脂质(即中性脂质),净化后的纯度用薄层色谱检查,得到的氧化脂质用LC-ESI-MS/MS进行分析。  而Ruben t’Kindt进行皮肤神经酰胺的脂质组学研究中,则使用氨丙基硅胶小柱对脂质萃取液进行净化(表2文献3),方法如下:  使用氨丙基硅胶小柱(100 mg, 3.0 mL)先用2 mL己烷洗涤,把已经干燥的脂质溶于300 μL 11:1 的己烷:异丙醇(v/v)中,用2 mL己烷/甲醇/氯仿(80/10/10 (v/v))洗脱神经酰胺,用氮气吹扫干燥,溶于300 μL异丙醇/氯仿(50/50)(v/v)中,进行HPLC/MS分析。[b]5、固相微萃取(SPME)[/b]  Pawliszyn 研究组在1991年发明了SPME,1993年出现了SPME的商品化产品,使之成为广泛使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这一方法是集萃取、浓缩、解吸、进样于一体,它以固相萃取(SPE)为基础,保留了SPE的全部优点,排除了需要柱填充物和使用有机溶剂进行解吸的缺点。SPME是以涂渍在石英玻璃纤维上的固定相(高分子涂层或吸着剂)作为吸收(吸附)介质,对目标分析物进行萃取和浓缩,并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进样口中直接热解吸(或用HPLC流动相冲洗到液相色谱柱中,甚至可以直接进行质谱分析),这一技术适合于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样品处理和分析。SPME有8大优点:1 操作简单,2 功能多样,3 设备低廉,4 萃取快捷,5 无需溶剂,6 可在线、活体取样,7 可自动化, 8 可在分析系统直接脱附。SPME可以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如:农药残留、酚类、多氯联苯、多环芳烃、脂肪酸、胺类、醛类、苯系物、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有机金属化合物、无机金属离子等,也可以用有类似特点的领域,如食品、医药、临床、法庭分析等方面。自然,在脂质组学中也会使用这一技术。  武汉大学曾昭睿研究组用自制的甲基丙烯酸丁酯/端羟基硅油萃取头,萃取肺组织中的长链脂肪酸(表2文献31)。F Pragst 利用SPME萃取头发中的脂肪酸乙酯和葡萄糖苷酸乙酯来诊断过度酗酒(表2文献32)。脂质中的脂肪酸都可以衍生化为酯类用SPME进行萃取。  SPME 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进行活体样品中萃取分析物,用于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的研究,对这一课题SPME的发明人 Pawliszyn 近年进行了阐述(Angew Chem, 2013, 125:12346 -12348 Anal Chem, 2014, 86:12022-12029)。分析脂质代谢产物中游离脂肪酸的示意图如下。[align=center][img=,532,304]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519101028.png[/img][/align][align=center][b](Anal Chem, 2014, 86:12022-12029)[/b][/align][b]6、超临界流体萃取(SFE)[/b]  超临界流体具有特殊的理化特性,黏度为普通流体的1%~10% 扩散系数约为普通液体的10~100倍 密度比常压气体大100~1 000倍。因而超临界流体既有液体溶解能力大的特点,又有气体易于扩散和运动的特性,传质速率大大高于液相过程。所以从萃取效率和对环境友好都受到欢迎。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是超临界二氧化碳(SF-CO2)它的临界压力和温度低,只有7.4MPa和32℃。SF-CO2无毒易于从样品中排除,其极性与戊烷近似,很适于萃取疏水性化合物,如脂质化合物(J Chromatogr A 2007,1163:2-24)。为了分离极性化合物往二氧化碳中加入改性剂,如甲醇。过去更多的工作时从植物类物质中萃取脂质,但是近来已经扩展到从动物组织中萃取脂质,例如浙江大学药学院王龙虎利用江苏省南通市华安超临界萃取有限公司的 HA220-50-06 SFE装置萃取鸵鸟脂肪中的脂肪酸:萃取装置包括一个1 L 不锈钢萃取釜,两个1 L 分离器,一个注射泵,和一个冷凝装置。用压力调节器调节压力,用可调节温度的水浴控制温度,通过调节泵的频率来控制二氧化碳的流速。从液态二氧化碳钢瓶把二氧化碳送到萃取器中,并达到超临界状态,在分离器中调节压力和温度可把萃取出来的组分里出来。试验中取250 g鸵鸟脂肪组织用二氧化碳萃取5h,压力15-30 MPa,温度40-50℃,二氧化碳流速为15-35 L/h,用以考察萃取效果。(Eur. J. Lipid Sci. Technol. 2011, 113, 775-779)。  但是SFE更重要的是萃取人干血浆斑点中的脂质分子,Uchikata等(表2文献33)比较了用SFE和液液萃取(Bligh 和 Dyer方法)磷脂的效果,证明SFE要比液液萃取方法对磷脂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包括磷脂酰胆碱(PC)、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ysoPC)、磷脂酰乙醇胺(PE)和神经鞘磷脂(SM)。国内在1995年就有类似研究(薄层扫描法测定蛋黄磷脂中PC、SM和LPC的含量?——路萍 赖炳森,药物分析杂志,1995,(13):231-232),他们也是用SFE萃取之后进行薄层色谱分离。[b]7、微波辅助萃取(MAE)[/b]  微波辅助萃取(MAE)是利用微波能强化溶剂萃取效率,即利用微波加热来加速溶剂对固体样品中目标萃取物的萃取过程。MAE 可以快速高效地把样品及溶剂中的偶极分子在高频微波能的作用下,产生偶极涡流,离子传导和高频率摩擦,从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量。偶极分子旋转导致的弱氢键破裂、离子迁移等加速了溶剂分子对样品基体的渗透,待分析成分很快溶剂化,使微波萃取时间显著缩短。  微波加热具有选择性微波对介电性质不同的物料呈现出选择性的加热特点,介电常数及介质损耗小的物料,对微波的入射可以说是“透明”的。溶质和溶剂的极性越大,对微波能的吸收越大,升温越快,促进了萃取速度。而对于不吸收微波的非极性溶剂,微波几乎不起加热作用。所以,在选择萃取剂时一定要考虑到溶剂的极性,以达到最佳效果。  MAE具有生物效应(非热效应) ,由于大多数生物体内含有极性水分子,在微波场的作用下引起强烈的极性震荡,从而导致细胞分子间氢键松弛,细胞膜结构电击穿破裂,加速了溶剂分子对基体的渗透和待提取成分的溶剂化。因此,利用MAE从生物基体萃取待分析的成分时,能提高萃取效率。(李核等,分析化学,2003,31(109):126l~1268)  例如:万益群,吴世芳利用MAE萃取何首乌中的磷脂(分析测试学报,2008,27(7):782—784),方法如下:确称取约1.0 g何首乌样品于溶样杯中,加入20 mL萃取溶剂(氯仿与甲醇体积 比为1:2),把溶样杯放入罐体中,组装好罐体后放入微波制样系统中,插入温度探针。设置萃取压力为安全压力(1.5 MPa),萃取时间15 min,温度为45℃。微波萃取完毕后,将样品过滤。滤液用体积为滤液总体积l/4的8 g/L氯化钠溶液萃取2次,收集有机相。将有机相旋转浓缩至近干,用甲醇定容至10 mL。取样品溶液3 mL用甲醇稀释至10 mL,过0.45μm微孔滤膜,待测。[b]7、超声辅助萃取(UAE)[/b]  超声波为频率高于20kHz以上的声波,是一种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在传播过程中,超声波与介质的相互作用,可以使超声波的相位和幅度等发生变化 功率超声波则会使介质的状态、组成、结构和功能等发生变化,超声萃取中的应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频率高,能量低(一般小于1W/cm2)的检测超声波,其频率多以MHz为单位 另一类是频率低,能量高(通常为10—100 W/cmz)的功率超声波,其频率则以kHz为单位。UAE是一种重复性好、萃取质量高的方法,它不像MAE,不会让萃取系统的温度升高,不利于热稳定差的代谢物萃取。UAE还可以和液液萃取配合改进生物样品中脂质的萃取效率。例如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的刘玉敏等(Anal Bioanal Chem,2011, 400:1405-1417)成功地开发了UAE 和 LLE结合萃取人血清样品中的代谢产物,从而比单独使用液液萃取脂肪酸提高5-60%。Pizarro等使用类似的方法以MTBE作溶剂辅以UAE萃取人血中的脂质,比单纯使用MTBE的液液萃取可以多检出30%的脂质种类,MTBE-UAE萃取方法具有更好的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降低6%,脂质成分的回收率提高7成(表2文献36)。除去萃取生物液体外,UAE-LLE也用于萃取样品中的脂肪酸,例如哈尔宾医科大学的李颖等研究了用UAE-LLE萃取鼠的肝脏组织,考察了超声波功率、萃取溶剂、萃取容积、萃取时间等,结果表明萃取时间比Folch萃取法萃取脂肪酸从12 h 缩短到 20 min,回收率在87-120%之间。(J Chromatogr Sci, 2013 51:376-382)[b]8、其他可用的萃取方法[/b]  在化学分析样品处理中还有两种重要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即加速溶剂萃取(ASE)和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可以用于脂质组学研究的样品前处理。  加速溶剂萃取(Accel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ASE),这一方法是一种在提高温度和压力的条件下,用有机溶剂萃取的自动化方法。与其他液体萃取方法相比,其突出的优点是有机溶剂用量少、快速、回收率高。(牟世芬等,现代分析仪器,2001,(3):18-20)。 Spiric A等使用ASE萃取鲤鱼肉中的脂肪酸谱和胆固醇含量,并与改进的索氏萃取法进行比较,表明ASE萃取方法是可用的。(Anal Chim Acta,2010, 672:66-71)。Jansen B等利用ASE从土壤中萃取脂质生物标记物,萃取效果和其他萃取方法一样(Appl Geochem ,2006, 21:1006-1015)。Balasubramanian R K等用ASE和其他方法进行了从海水微海藻细胞中萃取脂质的研究,表明ASE是一种可以使用的方法(Chem Engineering J,2013, 215-216:929-936)。  MSPD方法是1989年首次提出是用来处理动物组织样品的方法,样品与涂渍有C18等的各种聚合物载体的固相萃取材料一起研磨,得到半干状态的混合物并将其作为填料装柱,然后用不同的的溶液洗脱柱子,将各种待测物洗脱下来。其依据是采用脂溶性材料(C18)破坏细胞膜并将组织分散,C18充当分散剂。在硅胶固相萃取材料表面键合有机相,与传统方法使用砂子做吸附剂类似,在样品与固体材料搅拌的过程中,利用剪切力作用将组织分散。键合的有机相就像溶剂或洗涤剂一样,将样品组分溶解和分散在支持物表面。这大大增加了萃取样品的表面积,样品按各自极性分布在有机相中,如非极性组分分散在非极性有机相中,极性小分子与硅胶上的硅烷醇结合,大的弱极性分子则分散在多相物质表面。(乌日娜等,食品科学,2006,26(6):266-268)。香港城市大学的Qing Shen等利用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作萃取剂,以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方法进行橄榄果的脂质组学研究,研究证明这一方法可以把磷脂从非磷脂中完全选择性地分离出来。(Food Research Int,2013, 54:2054-2061)。[align=center][b]表2中的文献 [/b][/align][table=574][tr][td][align=left]1[/align][/td][td][align=left]Stubiger G, et al, Atherosclerosis, 2012,224:177-186.[/align][/td][/tr][tr][td][align=left]2[/align][/td][td][align=left]Zhao Z, et al, J Lipid Res, 2010, 51:652-659[/align][/td][/tr][tr][td][align=left]3[/align][/td][td][align=left]t’Kindt R, et al, Anal Chem, 2012,84:403-411[/align][/td][/tr][tr][td][align=left]4[/align][/td][td][align=left]Cui L, et al, PLoS Negl Trop Dis,2013,7:e2373[/align][/td][/tr][tr][td][align=left]5[/align][/td][td][align=left]Sandra K,et al, J Chromatogr A,2010,1217:4087-4099.[/align][/td][/tr][tr][td][align=left]6[/align][/td][td][align=left]Lam S M, et al, J Lipid Res, 2014,55: 289-298[/align][/td][/tr][tr][td][align=left]7[/align][/td][td][align=left]Giera M, et al, Biochim Biophys Acta, 2012, 1821:415-424[/align][/td][/tr][tr][td][align=left]8[/align][/td][td][align=left]Min H K, Anal Bioanal Chem, 2011, 399:823-830.[/align][/td][/tr][tr][td][align=left]9[/align][/td][td][align=left]Heilbronn L K, et al, Obesity,2013, 21:E649-E659[/align][/td][/tr][tr][td][align=left]10[/align][/td][td][align=left]Hilvo M, et al, Int J Cancer 134 (2014) 1725-1733[/align][/td][/tr][tr][td][align=left]11[/align][/td][td][align=left]Montoliu I, et al, Aging (Albany NY),2014,6:9-25[/align][/td][/tr][tr][td][align=left]12[/align][/td][td][align=left]Chen Y , et al, Clin. Chim. Acta, 2013,428: 20-25.[/align][/td][/tr][tr][td][align=left]13[/align][/td][td][align=left]Zivkovic A M, et al, Metabolomics,2009,5:507-516[/align][/td][/tr][tr][td][align=left]14[/align][/td][td][align=left]Chen F,et al, Biomarkers, 2011, 16:321-333[/align][/td][/tr][tr][td][align=left]15[/align][/td][td][align=left]M. Ollero, et al, J. Lipid Res, 2011, 52:1011-1022[/align][/td][/tr][tr][td][align=left]16[/align][/td][td][align=left]Shah V, 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 2013, 27:2195-2200[/align][/td][/tr][tr][td][align=left]17[/align][/td][td][align=left]Lankinen M, et al, PLoS ONE, 2009,4:e5258.[/align][/td][/tr][tr][td][align=left]18[/align][/td][td][align=left]J. Graessler, et al, PLoS ONE,2009, 4:e6261[/align][/td][/tr][tr][td][align=left]19[/align][/td][td][align=left]Lofgren L et al,, J Lipid Res, 2012,53:1690-1700[/align][/td][/tr][tr][td][align=left]20[/align][/td][td][align=left]Gurdeniz G, et al, PLoS ONE, 2013,8:e69589.[/align][/td][/tr][tr][td][align=left]21[/align][/td][td][align=left]Zhou X, et al, PLoS ONE, 2012, 7:e48889.[/align][/td][/tr][tr][td][align=left]22[/align][/td][td][align=left]Bui H H, et al, Anal Biochem, 2012,423:187-194.[/align][/td][/tr][tr][td][align=left]23[/align][/td][td][align=left]Kim H, et al, Analyst, 2008, 133:1656-1663.[/align][/td][/tr][tr][td][align=left]24[/align][/td][td][align=left]Stegemann C, et al, Circ Cardiovasc Genet, 2011,4:232-242.[/align][/td][/tr][tr][td][align=left]25[/align][/td][td][align=left]van Smeden J, et al, J Lipid Res, 2011,52:1211-1221.[/align][/td][/tr][tr][td][align=left]26[/align][/td][td][align=left]Acar N, et al, PLoS ONE,2012, 7:e35102.[/align][/td][/tr][tr][td][align=left]27[/align][/td][td][align=left]Shin J H, et al, Anal Bioanal Chem,2014,406:1917-1932[/align][/td][/tr][tr][td][align=left]28[/align][/td][td][align=left]Cheng H, et al, J Neurochem, 2013,127:733-738.[/align][/td][/tr][tr][td][align=left]29[/align][/td][td][align=left]Pietilainen K H,et al, PLoS Biol,2011, 9:e1000623.[/align][/td][/tr][tr][td][align=left]30[/align][/td][td][align=left]Cha D, et al, J Chromatogr A,2009,1216:1450-1457.[/align][/td][/tr][tr][td][align=left]31[/align][/td][td][align=left]Cha D, et al, Anal Chim Acta,2006, 572: 47-54.[/align][/td][/tr][tr][td][align=left]32[/align][/td][td][align=left]Pragst F, et al, Forensic Sci Int,2010, 196: 101-110[/align][/td][/tr][tr][td][align=left]33[/align][/td][td][align=left]Uchik T,et al, J. Chromatogr A, 2012,1250:69-75.[/align][/td][/tr][tr][td][align=left]34[/align][/td][td][align=left]de Morais D R, et al, Rev Bras Hematol Hemoter,2010,32:439-443.[/align][/td][/tr][tr][td][align=left]35[/align][/td][td][align=left]Gonzalez-Illan F,et al,J Anal Toxicol,2011,35:232-237.[/align][/td][/tr][tr][td][align=left]36[/align][/td][td][align=left]Pizarro C, et al, Anal Chem,2013,8:12085-12092.[/align][/td][/tr][tr][td][align=left]37[/align][/td][td][align=left]Pang L Q, et al, J Chromatogr B,2008,869: 118-125[/align][/td][/tr][/table]

  • 脂肪酸乙脂

    我们厂的产品是DHA乙脂,现在想要用内标方法做,对照品可以可以用DHA甲脂做吗,还有想把里面其他脂肪酸乙脂都标识出来用脂肪酸甲脂的混标准品可以吗?就是不知道乙脂跟甲脂出峰时间有没有差别,乙脂的混标准品找不到。

  • 如何除去样品中的大量油脂/脂肪?

    如何除去样品中的大量油脂/脂肪?

    上次慕尼黑展,很多商家都推出了除去油脂(脂肪)的前处理技术,比如A家的EMR除油脂技术,除了SPE以外,大家采用哪些技术除去样品中大量的油脂(脂肪)?(SPME,顶空及热脱附都不算,因为他们本身没有“除去”的这个过程)

  • 化妆品中补骨脂特征成分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新补骨脂异黄酮和补骨脂二氢黄酮的检测方法

    化妆品中补骨脂特征成分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新补骨脂异黄酮和补骨脂二氢黄酮的检测方法1 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检测化妆品中补骨脂特征成分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新补骨脂异黄酮和补骨脂二氢黄酮的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化妆品中补骨脂特征成分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新补骨脂异黄酮和补骨脂二氢黄酮的定性测定。2 方法提要  样品在经过提取后,经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经与平行操作的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新补骨脂异黄酮和补骨脂二氢黄酮对照品及补骨脂对照药材比较,以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图定性,鉴别补骨脂特征成分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新补骨脂异黄酮和补骨脂二氢黄酮的存在。本方法对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新补骨脂异黄酮和补骨脂二氢黄酮的检出限和取样品0.5 g时的检出浓度见表1。 表1 4种补骨脂特征成分的检出限和检出浓度化合物检出限(ng)检出浓度(μg/g)补骨脂素0.30.6异补骨脂素0.30.6新补骨脂异黄酮0.30.6补骨脂二氢黄酮0.30.63 试剂和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实验室用一级水。3.1 乙腈,色谱纯。3.2 补骨脂素,纯度≥99%。3.3 异补骨脂素,纯度≥99%。3.4 新补骨脂异黄酮,纯度≥98%。3.5 补骨脂二氢黄酮,纯度≥99%。3.6 补骨脂,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供鉴别用。3.7 补骨脂特征性成分混合标准溶液(=0.1 μg/mL):分别称取补骨脂素(3.2)、异补骨脂素(3.3)、新补骨脂异黄酮(3.4)、补骨脂二氢黄酮(3.5)对照品各5 mg(精确到0.1 mg),置500 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配制成质量浓度各为10 μg/mL的标准溶液。精密量取各标准溶液0.1 mL置10 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0.1 μg/mL的混合标准溶液。3.8 补骨脂标准储备溶液:取补骨脂对照药材0.2 g,置50 mL三角瓶中,加30 mL 70%乙醇回流提取1h,滤过,滤液置100 mL量瓶中,加70%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4 仪器4.1 高效液相色谱仪:具二极管阵列检测器。4.2 分析天平:感量为0.1 mg。4.3 移液器。4.4 涡旋振荡器。4.5 超声波清洗仪(功率不低于200W)。4.6 高速离心机:转速不小于10000 r/min。

  • 脂质代谢组

    有人做脂质的吗?通过液质联用或单纯质谱(串联三重四级杆的中性丢失或母离子扫描)对脂质进行定性和定量

  • 【求助】有没有人做过极性脂和中性脂的脂肪酸测定

    我现在在做脂肪酸分析老板要求要将中性脂和极性脂从总脂中分离出来分别测定脂肪酸含量。现在只找到分离的方法,后期皂化和甲酯化方法还没有找到,不知道跟总脂的处理方法是不是一样,有谁做过这方面的请多多指教。thx

  • 油脂中脂肪酸组成

    请教各位大侠:最近想做油脂中脂肪酸组成。刚看标准,是17376 动植物油脂 脂肪酸甲酯制备。标准中一句话不理解。“如果存在两个以上双键的脂肪酸,在回流前,迅速向烧瓶中导入几分钟干燥氮气将空气排掉”。标准是要求在加氢氧化钠甲醇后回流,在这之前通氮气。但是我想通了氮气又怎么样?回流装置又不是全封闭的,除非一直通,要不然该氧化的还是会被氧化啊~!不太懂,请老师们指点一下!

  • 磷脂的脂肪检测

    各位大虾,有哪位有磷脂的脂肪测定的方法吗,不知道是否有磷脂脂肪测定这个项目???

  • 汽车用润滑脂之底盘润滑脂

    汽车用润滑脂之底盘润滑脂

    [align=left]汽车底盘结构紧凑、复杂,在载重汽车、拖车、公共汽车、工程机械设备、起重机、铲车、联合收割机及一些叉式升降装卸机等的底盘不同部位大约分布有20~40个需要经常润滑的摩擦工作。底盘的润滑对于保障车辆正常工作十分重要,如果润滑不良,将会造成机件损坏、故障,影响车辆的技术状况。汽车底盘用脂因机械部位的结构、特点以及对脂的要求等工况条件不同而异。下面信友根据润滑部位对润滑脂的性能要求做一下简单分享。[/align][font='calibri'][size=13px]离合器[/size][/font][align=center][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7/202207090950361454_3326_5650439_3.png[/img][/align]离合器踏板、离合器分离叉、制动踏板轴承都需要润滑脂润滑。离合器轴承周期性运动,易受外界水、尘埃等的污染,需良好的极压性、抗水性,高温部位的离合器还需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离合器的结构比较特殊,装车后再给分离轴承注润滑脂较为困难。离合器分离轴承烧坏主要是由于润滑不良造成的。[font='calibri'][size=13px]变速器[/size][/font][align=center][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7/202207090950362978_5087_5650439_3.jpeg[/img][/align]变速器是汽车传动系统的主要传动机构,在变速器中齿轮、轴承及各种均采用飞溅式润滑的方式。变速器外操纵机构各连接铰链需要耐温、长寿命的润滑脂。[font='calibri'][size=13px]传动轴[/size][/font][align=center][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7/202207090950364079_6990_5650439_3.jpeg[/img][/align]传动轴主要由万向节、中间传动轴和中间支撑装置组成,易受水的污染,负荷较大,需要具有良好的抗水性、极压抗磨、粘附性、高温性的润滑脂。传动轴在使用中的主要故障是由于缺少润滑脂磨损造成的,如花键轴端部的防尘套在车辆运行中损坏,如果经常越野行驶,油污、杂质和水进入,会造成轴承、花键及花键槽因锈蚀而出现严重磨损。[font='calibri'][size=13px]悬挂装置[/size][/font][align=center][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7/202207090950366628_3611_5650439_3.jpeg[/img][/align]汽车有前后悬挂装置,前悬挂有桶式减振器,后悬挂装有主体钢板弹簧,钢板弹簧片与片之间需要润滑防护。汽车钢板弹簧是由许多具有弹性、宽厚一致、而长短不一的钢片所组成的。其作用是把车架与车桥用悬挂的形式连接在一起,裸露在车架与车桥之间,承受车轮对车架的载荷冲击,消减车身的剧烈振动。此部位易与水、泥土接触要求润滑脂具有良好的抗水和抗磨性能。[font='calibri'][size=13px]动力转向系[/size][/font][align=center][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7/202207090950367927_9916_5650439_3.jpeg[/img][/align]汽车转向系由转向器、转向操纵机构、转向传动机构组成。在转向过程中,各部件之间滚动摩擦,需加注抗磨润滑脂。如果在使用和维护中润滑不良,容易造成转向节、主销衬套、主销、转向节轴承早期损坏。转向节主销及衬套、轴承主要由润滑脂润滑。车辆涉水行驶后,水容易进入配合副造成润滑脂减少及质量劣化,同时由于泥沙和杂质的进入会加快磨损。[font='calibri'][size=13px]制动系[/size][/font][align=center][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7/202207090950369579_383_5650439_3.jpeg[/img][/align]汽车制动系由鼓式制动器、制动踏板、手制动操作阀、空压机、储气筒、感载阀等组成。需要耐温好、有一定极压性的润滑脂。制动装置的润滑,是指制动凸轮轴的润滑和前制动蹄固定销及套的润滑。由于车辆越野行驶需要经常清洗,制动装置会产生锈蚀,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制动蹄不能回位,影响行车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再采取制动,极易造成前制动蹄断裂。因此,加注性能良好的润滑脂是十分重要的。[align=center][img=,690,38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7/202207090951135062_2431_5650439_3.jpg!w690x383.jpg[/img][/align]

  • 请教:乙脂丁脂替代品

    请问各位老师,本人厂里是在做那种在物品上染上颜色的,即把硝化棉溶解于乙脂丁脂中再加上想要的颜色混和,再把物品放入到该混和液中,之后烘干.我想请问的是:有什么溶剂可以代替乙脂和丁脂,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硝化棉?硝化棉染到物品上后是比较有透明感的.我想代替品越有透明感越好.还有.烘干后.屋内有很重的乙脂和丁脂的气味.怎么排除?这溶剂有毒吗.长期吸入有什么危害?谢谢

  • 脂肪酸甲酯

    各位大神好。在线急等。。。脂肪酸甲酯,难道不是碳12以上的混合物吗?为什么客户说他就要测脂肪酸甲酯,而且含量低于百分之一,怎么做啊到底。我把油酯化后,不就出的油中各个酸的含量吗。那怎么看脂肪酸甲酯?都有哪些酸面积加一块?并且能低于百分之一!?感觉不对啊。哪里出问题了?

  • 【求助】测定油脂脂肪酸的方法

    目前脂肪酸测定甲酯化比较繁琐,三氟化硼剧毒,可不加甲酯化的效果又不好,能否改用超声波处理的方式,希望大家能给予好的建议

  • 脂质组学 相对定量内标

    请问大家脂质组学相对定量内标一般如何选择啊?因为我是相对定量,有必要在每一类脂质中选几种作为内标?还是只要一种内标进行校正就够了,又该如何选择呢?还是小白不是很懂。

  • 脂肪酸加标是加脂肪酸甲酯还是脂肪酸标准品

    是应该加脂肪酸吗,如果加甲酯化的脂肪酸,那怎么评估甲酯化的损失呢?但是好像没有脂肪酸混标,都是甲酯化的混标,请教下各位老师,您们做的时候是加什么呢。我想选择几种脂肪酸加进去,但是领导让都做,加混标。

  • 油脂的烟点是油脂质量指标之一

    [align=center][b]植物油脂烟点影响因素分析[/b][/align] 摘要:油脂的烟点是油脂质量指标之一。烟点高的油脂热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较好,油炸食品及烹饪操作环境卫生条件较好,食品风味好,但一味追求高烟点的油脂产品,必将受加工过程高温的影响,若工艺条件控制不当,不但使油脂发生双键的异构化及聚合,熔点升高,降低消化吸收率和营养价值,而且使油中的天然抗氧化剂大大减少,储存安定性降低,含油食品货架期缩短。因此,[b]山东盛泰仪器有限公司[/b]生产的[b]ST123B全自动植物油脂烟点仪[/b]必须综合考虑油脂产品的各项质量指标,选好工艺并把握好油脂精炼各工序的工艺条件,才能得到既品质良好,又有较长储存期的食用油脂产品。 二、[b]油脂烟点与质量[/b]  烟点是当油脂暴露在空气中加热时,热分解产生的烟雾达到可见时的温度。在煎炸食品及烹饪过程中,油烟较大,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影响食品风味和操作者的健康。已有研究报道,[b]山东盛泰仪器有限公司[/b]生产的[b]ST123B全自动植物油脂烟点仪[/b]油脂产生的烟雾主要是低级醛与酮、游离脂肪酸、不饱和碳氢化合物以及油脂精炼程度不够,从油料中带人的蛋白质、磷脂、胶等成分的热分廨产物。也有研究结果表明;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含量愈高,烟点愈低。 三、[b]影响烟点的因素[/b]1.主要内因。由于游离脂肪酸比甘油酯容易挥发,精炼程度不同的油脂,游离脂肪酸含量不同,其烟点测定值不同。游离脂肪酸含量相同的油脂,以高碳酸为主的油脂烟仪点高,以低碳酸为主的油脂烟点低。[b]山东盛泰仪器有限公司[/b]生产的[b]ST123B全自动植物油脂烟点仪[/b]如,椰子油比菜籽油的烟点低。皂化值徊E甘三酯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油脂,在相同酸值条件下,碘值高的比碘值低的油脂烟点低。如;棉籽油(皂化值9l一199,碘值103—115)比花生油(皂化值188:197,碘值94一_9B1的烟点低,这是由于脂肪酸的末饱和度越高,空气中加热越易氧化分解出低分子易挥发性组分。四、[b]油脂烟点检测[/b]目前国内各检测机构和企业均采用国家标准(GB/T 20795-2006植物油脂烟点测定》推荐的烟点测定方法。其中,第一法是采用自动测定仪方法由[b]山东盛泰仪器有限公司[/b]生产的[b]ST123B全自动植物油脂烟点仪[/b]),  自动[b]烟点仪[/b]测定仪法采用[b]全自动植物油脂烟点测定型号ST-123B自动油脂烟点仪[/b],是山东盛泰仪器有限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T 20795《植物油脂烟点测定》所规定的要求设计制造的,适用于按该标准规定的方法。本仪器采用单片机控制技术,彩色液晶显示屏,全中文人机对话界面,无标识键盘;对可预值烟点温度、试样标号、大气压强、试验日期等参数,具有菜单提示,导向式输入功能;应用开放式、模糊控制集成软件、模块化结构设计等技术。本仪器设计先进,人机对话界面亲切,操作使用方便,试验结果准确,是理想的同类进口仪器的替代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科研、高校、食用油、行业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计量检测部门等单位作植物油产品烟点的检测和试验。第二法是目测法。目测法通过肉跟观察得到测定结果。测定人员眼睛观察烟雾和温度计读数不精确,测定结果稳定性差。同时,样品加热速度控制不准确。因此,目测法受人为的因素影响较大,烟点测定误差较大。

  • 硬脂酸镁中"硬脂酸和软脂酸相对含量"测定求助

    中国药典2010版,硬脂酸镁中"硬脂酸和软脂酸相对含量",1,。加热回流温度一般控制在多少? 实际回流时间? 2。.影响酯化的因素有哪些? 试剂的用量?3。实验中要注意哪些?PS:我做出来结果偏低,硬脂酸甲酯偏低,重做后,硬脂酸甲酯还是偏低,总脂肪酸酯的含量都偏低(低于90%)

  • 【我们不一YOUNG】全脂奶好还是脱脂奶好

    现代人早已实现喝牛奶自由,但牛奶并不是单一品种,随着食品研究的进步,牛奶被分为脱脂奶和全脂奶区别。这两种奶有什么区别呢?全脂奶和脱脂奶的区别在脂肪含量、口感、营养价值、适用人群等4个方面。[b]1、脂肪含量不同[/b]全脂奶种脂肪含量是3.0%以上,而脱脂奶含有的脂肪量在0.5%以下。天然奶类含有一定量的脂肪,脱脂奶是在奶加工的过程中,去除奶中的全部或一部分脂肪。在奶的来源一致,且容量相同的情况下,脱脂奶的脂肪含量低于全脂奶。[b]2、营养价值不同[/b]全脂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脱脂奶在脱脂过程中会损失部分脂溶性[url=https://www.bohe.cn/k/124377.html]维生素[/url],所以营养价值也会有所下降。[b]3、适宜人群不同[/b]大多数人群均可饮用脱脂奶,尤其适宜肥胖、高血脂症的人群。但是全脂奶不适宜肥胖和高血脂症人群饮用。有三高等疾病的人,存在血脂代谢异常情况的人,建议选择饮用脱脂奶,减少食物中脂肪的量。对于大部分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可选择全脂奶。选择哪一类奶制品,可以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b]4、口感不同[/b]有些人对于饮食中脂肪含量比较敏感,会觉得全脂奶口感比脱脂奶较好,而有些人在口味感觉上并没有不同。[b]全脂奶好还是脱脂奶好[/b]全脂牛奶是指普通牛奶。里面的脂肪未经加工,属于最原始的牛奶。脱脂牛奶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脂肪含量后的产品。从营养的角度来看,全脂牛奶绝对比脱脂奶有更高的营养价值,但是对于一些患有过敏性疾病或者想要减肥的人来说,吃脱脂奶相对更好,因为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可以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几率,防止脂肪堆积。总的来说,全脂奶和脱脂奶好无好坏之分,饮用者要根据自身情况与进行选择。

  • 脂肪酸烷基酯

    有做过脂肪酸烷基酯的大神吗,想知道这是一种塑化剂吗,本底有值,而且很大?

  • “好脂肪”通常指的是不饱和脂肪

    “好脂肪”通常指的是不饱和脂肪,包括单不饱和脂肪和多不饱和脂肪;而“坏脂肪”通常指的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好脂肪)的摄入量应该占脂肪总摄入量的70%以上。

  • 脂质分析软件

    哪位大神有分析脂质组成的软件,比如LipidSearch之类的,我使用Thermal orbitrap-MS做的,人工分析的全部数据基本不可能,希望大神们能慷慨相助啊,小弟感激不尽啊!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