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依莰舒

仪器信息网依莰舒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依莰舒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依莰舒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依莰舒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依莰舒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依莰舒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依莰舒相关的解决方案。

依莰舒相关的资讯

  •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发布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c75c731e-f637-4a5e-b687-9178fb93f3b4.jpg" / /p p   1月28日,《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科学通报(英文版)》主编、《蓝皮书》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以及科技期刊管理、出版单位和机构的近400名代表出席发布会。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学会学术部部长、企业工作办公室主任宋军代表主办单位在发布会上讲话,王恩哥代表专家委员会和编写委员会发布《蓝皮书》内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专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科学通报(中文版)》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天津市肿瘤研究所所长、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分别作了学术报告。怀进鹏与王恩哥共同为《蓝皮书》正式发布揭幕,发布会由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项昌乐主持。 /p p   中国科协组织编写发布《蓝皮书》,是对国内科技期刊做一次全身检查,把脉问诊,摸清家底,实事求是地剖析问题,总结规律,借鉴国际优秀科技期刊成功经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探索中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世界一流期刊,是推进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重要支撑,要形成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发挥学术道德和学术伦理监督作用,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p p   王恩哥在发布《蓝皮书》内容时表示,《蓝皮书》首次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丰富了我国科技期刊的研究成果。邬书林作了题为《提升期刊学术质量 服务国家创新战略》的报告。高福以《推动中文科技期刊发展 传播中华文化》为题作了报告。郝希山在《维护学术诚信——科技期刊的责任担当》的报告中表示,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石,科学研究依赖同行之间的信任与诚实得以创新与进步。科技期刊要担当起引领科学创新与发展、促进学术争鸣与交流、传播科学精神与规范的责任。 /p p   参加本次发布会的还有《蓝皮书》编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农业工程学报》主编朱明,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科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美国物理联合会等相关组织代表,中国科协主管期刊主办单位、出版单位代表,百强报刊(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第二期项目、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第四期项目入选期刊等科技期刊代表,万方数据、卓众出版社、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约翰威立、查尔斯沃思集团、Emerald出版集团等国内外数据库及出版商机构代表,以及相关新闻媒体、网站记者等。 /p p   据《蓝皮书》披露,截至2016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5020种,其中出版地为北京地区的期刊数量为1586种(占31.59%),出版周期以双月刊(1953种,38.90%)和月刊(1805种,35.96%)为主,出版语种以汉文占绝对多数(4631种,92.25%),英文期刊相对较少(302种,6.02%),基础科学类期刊1549种(30.85%),技术科学类期刊2286种(45.53%),医药卫生类期刊1185种(23.61%)。 /p p   5020种科技期刊的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分布总体上比较分散,共有1375个主管单位,主管期刊数量超过10种的主管单位有72个,仅主管一种期刊的主管单位有905个。基于第一主办单位的统计显示,5020种期刊共有3232个主办单位,共有4381个出版单位,仅出版1种期刊的出版单位有4205个,占出版单位总数的95.98%。 /p p   从期刊经费来源看,大多数期刊以自筹经费为主。有2015种期刊(40.57%)表示当年没有得到来自主管主办单位的经费,另有2510种期刊表示受到了主管主办单位的经费资助,但资助的经费额度基本都不超过30万元。 /p p   《蓝皮书》由中国科协主编,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撰,旨在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在引领科技创新、推动文化繁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p
  • 知无涯丨国际质谱学杂志为刘淑莹教授增发特刊
    2018年12月15日,由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长春中医药大学主办,中山大学药学院承办的“2018国际质谱学杂志(IJMS)特刊学术研讨会”在广州隆重举行。此次特刊,是为表彰刘淑莹教授四十多年来对中国质谱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据悉,这是国际质谱学杂志(IJMS)首次为中国学者增发特刊以示敬意。该特刊共收录来自8个国家及地区的质谱学相关研究论文35篇,其内容涵盖了质谱学基础及其应用研究的多个方面。中山大学陈新滋院士主持会议开幕式并致欢迎词。刘淑莹教授的博士导师、80 岁高龄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Michael T. Bowers 教授携夫人出席,并作学术报告。会议期间,14 位国内外知名的质谱专家从生命科学、环境、药学等领域展现了最新的质谱研究成果,以促进各学科间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中国质谱的发展。出席报告会的还有来自美国、韩国、中国大陆以及台湾、澳门等多个国家地区的 100 余位质谱界同仁。其中,不乏刘老师指导过的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成为质谱学界的中坚力量。刘淑莹教授于 1965-2013 年间就职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2008 年至今就职于长春中医药大学。该特刊的发行及其学术研讨会彰显了刘淑莹教授在国内外质谱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影响力。嘉宾致词会议报告:Seung-Koo SHIN 教授,韩国浦项科技大学Intramolecular Hydrogen Bonds in Protonated Tryptic Peptide Ions and Their Effects on Peptide Dissociation李茂荣 教授,台湾中兴大学Dispersive micro solid phase extraction coupled to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with magnetic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for determination of estrogens in environmental aqueous samples潘远江 教授,浙江大学Study of Gas-phase Organic Reaction in Mass Spectrometry李绍平 教授,澳门大学Application of Mass Spectrometry in Quality Control of Chinese MedicinesBrian Musselman 博士,IonSense, IncSub-microliter Sample Presentation: The Impact of Small Volume and Speed on DART-based Experiments瑕瑜 教授,清华大学Acetone as Photo-initiator for Disulfide Reduction–Reaction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s栾天罡 教授,中山大学Coupling microextraction with ambient mass spectrometry for lipidomics investigation郭寅龙 研究员,中科院上海有机所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icoliter Samples by Hydrogen Flame Desorption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李智立 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In situ detection of lipid metabolism in tumor microenvironment using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万翠红 教授,华中师范大学Strategies to boost Archaea Sulfolobus solfataricus P2 proteome coverage and predict new genes王融 教授,华大基因Mass Spectrometry and Health Management周振 教授,暨南大学Development History of Hexin Mass Spectrometry李惠琳 教授,中山大学Integrated Structural Mass Spectrometry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noncovalent protein complexesMichael T. Bowers 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The assembly of Amyloid Systems: The Latest NewsIJMS 特刊赠送仪式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 (IJMS)是由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的质谱研究期刊。华质泰科作为独家赞助商鼎力支持会议
  • 中国首份英文版综述性期刊《国家科学评论》面世
    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国家科学评论》英文版)是为了适应我国科学研究国际地位快速提升而创办的综述类期刊。作为中国第一份英文版综述性期刊(季刊),NSR致力于全面展示国内外各科学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追踪报道重大科技事件,深度解读中外科学界热点研究和重要科技政策等。   为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领域的重要科学成就,NSR除了偏重于发表以中国代表性重大研究进展为主题的综述性论文外,还将设立社论、观点、研究亮点、读者来信和短评、专家访谈、圆桌论坛等多个栏目 对国家科技管理者的高端访谈和对国家科技政策的解读将是NSR的重要特色之一。   NSR的主管机构为中国科学院,主办和出版单位为科学出版社,海外推广将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进行,通过HighWire数字出版平台面向世界科学界开放获取(Open Access)。   NSR的编委会由153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其中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为主的国际编委占41%。主编为白春礼,常务副主编为蒲慕明,各学科副主编分别为:薛其坤【数理科学】、高松【化学科学】、施一公【生命科学】、周忠和【地球科学】、逯高清【材料科学】、郭雷【信息科学】。   NSR的主要栏目设置:   Editorial(社论):由主编、副主编、编委或特邀国内外专家执笔,针对本刊办刊方针和内容、国内外科学发展和相关议题发表评论(不代表本刊立场)。   Reviews(综述):NSR的主打栏目,专注于对各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做综述性、前瞻性论述,包括国际上的进展和中国科学家近年的成果,提倡中外专家联合撰写。   Perspectives(观点):对某一领域科学研究重要突破的点评,讨论解读中国重要的科技政策、科技会议、科技教育、科技应用、及与社会相关议题等。   Research Highlights(研究亮点):近期内发表的一篇重要原创性研究论文的解读(以华人科学家研究为主)。   Letters & Commentaries(短评):本刊读者对刊物发表内容的点评,或者对公众关心话题的讨论。   Interviews(访谈):对国内外有重要贡献科学家和中外科技政策主导者的访谈。   Forum(论坛):作为有及时性和争议性议题的讨论平台,如有关科技发展、科技政策和体制、基金分配机制、和其他与社会有关议题。可以各种形式发表,包括点评、圆桌会议或对话记录等。   Special Topic(专题报道):每期选择一个中外自然科学的重大研究进展做全方位报道,包括相关观点、访谈、简评、展望、专题综述等。   即将陆续在线出版的文章不仅包括白春礼、蒲慕明、薛其坤、高松、施一公、周忠和、饶毅、江雷、王中林、郭光灿、唐本忠、成会明、汪品先、李家洋、Ooi Beng Chin等NSR编委或国际一流科学家的Editorial、Reviews、Perspectives等各类文章,而且还有对NSFC主任杨卫院士的Interviews,有蒲慕明、汪品先、饶毅、王鼎盛、李亚栋等一线科学大家参与的有关&ldquo 中国科学基金资助机制&rdquo 的Forum等等。
  • 全球首本电化学能源综述期刊将出版
    p   施普林格出版商近日与上海大学签署协议,双方将联合国际电化学与能源科学院(IAOEES)合作推出一本新刊《电化学能源评论》。该刊为英文季刊,由上海大学与国际电化学与能源科学院主办,施普林格出版。这将是全球首本专注于电化学能源的综述期刊。 /p p   该刊物聚焦的电化学能源转换和储存技术主要包括燃料电池、二次电池(如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广泛应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电动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p p   《电化学能源评论》主要发表电化学能源领域高质量的综述类文章,涉及电化学基础研究、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制氢与储氢、二氧化碳转化、电化学纳米材料、电化学能源工业前沿等主题。 /p p   据介绍,该刊将于2018年第一季度正式出版,并将由上海大学理学院院长兼可持续能源研究院院长、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张久俊和加拿大国家首席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孙学良担任联席主编。刊物的执行主编及副主编将由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和中国等国的资深专家与学者担任。 /p p   据介绍,目前,施普林格已与中国科研机构和学会合作创办了约130本学术期刊。 /p p /p
  • 《分析化学》再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殊荣
    日前,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发布的2008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由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和中国化学会共同主办、汪尔康院士任主编的《分析化学》再获该殊荣。   《分析化学》于1972年创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自然科学核心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我国分析化学领域创新性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分析化学学科的前沿和进展,成为工、农、医、国防、环境等各个学科中应用最广泛的刊物。论文已被国内外近30种文摘刊物和检索系统收录。   另悉,该刊从1999年开始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正式收入《科学引文索引扩大版》(SCIE),同时还被收入Research Alert和Chemistry Citation Index等ISI系列。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历年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该刊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均居中国科技期刊前列。
  • 行业重磅奖项出炉!思看科技又斩获两项殊荣
    2024年4月18日,2024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于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开幕,备受瞩目的“仪器及检测3i奖”颁奖盛典于现场隆重举行!思看科技 揽获“2023年度科学仪器行业领军企业奖”和“2023年度科学仪器行业优秀新品奖”。仪器及检测3i奖“仪器及检测3i奖”简称3i奖(创新Innovative、互动Interactive、整合Integrative),始于2006年,截至目前已设有12类奖项,记录了科学仪器及检验检测行业发展路上的熠熠星光。 3i奖作为行业公益奖项,依托业内权威专家和数千万用户进行评审,遴选出代表技术发展趋势的创新产品、表彰科学仪器及检测行业表现卓越的企业、企业家和具有特殊贡献的研发人物等,促进行业高速发展。01 科学仪器行业领军企业奖思看科技凭借经济规模、科技含量和社会影响力等综合表现,通过层层选拔,最终入选科学仪器行业领军企业名单。3i奖“科学仪器行业领军企业奖”是仪器信息网创办的科学仪器行业年度评选奖项,迄今已成功举办十六届,是业内具有权威性的奖项之一。该奖项旨在表彰科学仪器行业佼佼者,展现其在市场表现、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良好的表现,从而汇聚榜样力量,打造本年度科学仪器行业发展风向标。02 科学仪器行业优秀新品奖科学仪器行业优秀新品奖是国内外科学仪器行业最权威的奖项之一,获奖名单被多个政府部门采信,仪器信息网新品首发栏目也成为了国内外科学仪器厂商发布新品的首选平台。此次评选,共有269家国内外仪器厂商申报了526台仪器新品,依据产品的创新点、市场前景、用户评价等进行严格评审,最终由技术专家评审委员会决出12台先进仪器获此殊荣。思看科技TrackScan-Sharp跟踪式三维扫描系统 从一众仪器新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优秀新品奖”名单。科学仪器作为科学研究和高端制造业的“皇冠上耀眼的明珠”,其创新实践备受关注。科学研究成果的突破往往以科学仪器和技术手段的创新为先导,在智能制造的浪潮迅猛推进之际,科技仪器的角色愈发显得至关重要。思看科技自成立以来,一直努力将最前沿的科技研究转化为产业动能,推动3D扫描技术在高端制造产业中的应用与融合。思看科技是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浙江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获评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公司建有浙江省企业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具有CNAS资质的校准中心。公司致力于向全球客户提供高精度、高便携和智能化的三维测量产品与综合解决方案。砥砺未来 持续创新此次获评仪器及检测3i奖,不仅是对思看科技产品创新和行业影响力的肯定,更是激励公司继续在科技创新之路上不懈前行的动力。思看科技将不忘初心,继续秉承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持续投入研发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可靠的三维测量产品和解决方案,助力智能制造产业蓬勃发展,携手生态伙伴开创数字化美好未来!
  • 土壤三普全硫检测丨江苏地勘院引进赛恩思碳硫仪
    近日,江苏省地质勘探院引进赛恩思高频红外碳硫仪已安装调试成功,这台设备将用于全国土壤三普项目,检测土壤中的全硫含量。全国土壤三普项目旨在全面了解土壤的特性,以制定更有效的土壤保护和改进计划。赛恩思仪器的高频红外碳硫仪在此项目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提供准确、可靠的土壤全硫含量数据,有助于技术人员更好地了解土壤质量状况。赛恩思仪器一直以来致力于生产高质量的分析检测仪器,其高频红外碳硫仪具有卓越的性能。这款仪器不仅在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土壤全硫含量的检测方面表现出色。赛恩思高频红外碳硫仪的优势:高精度检测:赛恩思高频红外碳硫仪具备高精度检测能力,确保土壤样品的硫含量测量结果准确可靠。高效性能:仪器快速完成测试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土壤三普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持。江苏省地质勘探院,作为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下属的国有企业,在多领域的工程勘察和地质勘查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立足于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借助赛恩思仪器高频红外碳硫仪的卓越性能,将积极参与全国土壤三普项目,为土地资源的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土资源系统的发展贡献力量。
  • 树木的健康看树皮 研磨的品质看品牌
    树木仿佛是“向美而生”的。它们种类繁多,但不管什么种类,总是各具美感,就是它们的树皮,也是绚丽多彩,成为大自然一种美的富藏;树皮之于树木,如同衣服之于人类。树皮的内在之美为树木运送营养、传导呼吸、保护树干。树皮的外在之美装扮着树木,美化着大自然。树木的生长健不健康主要看的就是这朴实无华的树皮。   然而,关于树皮的健康,是需要一定的科学手段进行检测的,我们的林业工作者和树木保护志愿者们,经常会对树皮、树干进行病理检测,从而得到树木的健康情况及可能染上的常见病的防治;可是树皮是一种含有韧皮纤维,韧性大,不易被现有粉碎机粉碎的物质,如果能够拥有专业的样品前处理仪器,就能快速而又高效的得到所需成分和细胞谱图~   上海净信多样品组织研磨仪Tissuelyser-24  净信Tissuelyser-24多样品组织研磨仪适合对软性、硬性、脆性及纤维质样品进行研磨(干磨或湿磨)及混合处理,且研磨结果具有可重复性,可满足对细度要求极高的应用;除了经典的混合、研磨过程,净信Tissuelyser-24多样品组织研磨仪还能满足胶体研磨的技术要求,其能量输入可以满足机械法制备合金的要求  研磨实例:  1.准备好离心管,适配器于液氮中预冷冻几分钟;钢珠两颗;清洗并烘干好树皮样品  2.将需要研磨的鲜活树皮样品置入离心管中,加入裂解液;以及研磨珠。  3.再将适配器装入净信研磨仪中;  4.设定好相关参数,启动仪器至研磨程序结束,可得到如图所示样品。  研磨前后对比图:
  • 挑战极限展现专业实力丨四川赛恩思仪器助力“江苏地质杯”全国地质勘查技能竞赛
    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江苏地质杯”第四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职业技能(地质实验员)竞赛在南京开赛。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个央企地勘单位的选手在此同台竞技,展示地质队员技能水平与时代风采。令人振奋的是,四川赛恩思仪器有限公司,作为分析检测仪器的制造商,为此次比赛提供了赛事赞助,为参赛选手展现技能、交流经验搭建了更好的平台。本次大赛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精神为指引,落实党中央关于“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党的二十大首次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升为国家战略人才,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作为分析检测仪器领域的领先制造商,四川赛恩思仪器一直以来致力于技术创新和行业发展。四川赛恩思仪器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产品质量在分析检测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其中高频红外碳硫仪在地质勘查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为地质实验员提供了精准、可靠的分析工具。四川赛恩思仪器此次的参与,不仅是对比赛的支持,更是对地质勘查行业人才培养的关注和重视。相信在这次比赛中,参赛选手们将充分展示地质实验员的专业素养,在行业内掀起学知识、强技能、练本领的热潮。
  • 《分析化学》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殊荣
    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回顾总结60年来我国期刊业的发展历程,激励和弘扬期刊社和期刊人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中国期刊协会和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特举办“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期刊人”评选活动,从全国9579种期刊中评选出161种“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101位“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办刊人”,并于12月22日在北京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分析化学》喜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办刊人”双奖,并以此激励办刊人创办更多更有影响力的优秀期刊。
  • 上海赛源环境检测公司遭警示约谈 因勘察疏漏
    p   11月14日消息,市安全监管局会同金山区安全监管局对上海赛源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警示约谈。赛源公司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到会并作了检讨。 /p p   安全监管部门指出,根据近半年的调查,认定上海赛源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在安全评估评审工作中存在现场勘查疏漏、过程控制缺失、内部管理涣散等问题,相关人员现场未查清、取证不齐全、辨识缺依据,安全评价的责任意识淡漠。市安全监管局将赛源公司列入2017年重点监管单位。 /p p   上海赛源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为从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生活饮用水、水质/废水等检测及卫生评价的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p
  • 博文:一流大学看论文本身 三流大学看影响因子
    p   个国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基础研究”(此处不考虑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的科研评价,跟一个国家的科研在国际上的发展阶段有关,更与一个大学(院系)的科研在国际上的发展阶段有关。前者可以用跟跑阶段、并跑阶段、领跑阶段来描述,后者可以用“国际一流”、“国际二流”、“国际三流”和“国际不入流”来划分。 br/ /p p   国际国内大学的科研评价,主要看两类指标,一是科研论文本身是否具有高度原创性(originality, innovativeness,简称“论文本身”。这里的“论文”是广义的,包括正式期刊公开发表的,也包括在预印本系统和微信公众号上公开发表的,也包括专著或书章book chapter)。二是看发表论文期刊的计量学指标,比如影响因子,被引用数,是否SCI/SSCI,是否A刊,是否一区二区等,简称为“影响因子”)。 /p p   初步观察国内外大学科研评价,总体状况如下: /p table width=" 600" border=" 1" cellpadding=" 0" cellspacing=" 0"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138" valign=" top" br/ /td td width=" 138"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论文本身 /p /td td width=" 138"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影响因子 /p /td /tr tr td width=" 138"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left " 世界一流大学 /p /td td width=" 138"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 /p /td td width=" 138"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X /p /td /tr tr td width=" 138"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left " 世界二流大学 /p /td td width=" 138"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 /p /td td width=" 138"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 /p /td /tr tr td width=" 138"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left " 世界三流大学 /p /td td width=" 138"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X /p /td td width=" 138"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 /p /td /tr tr td width=" 138"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left " 世界不入流大学 /p /td td width=" 138"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X /p /td td width=" 138"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X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rong 科研评价阶段论 /strong /p p    strong ○ 表示看重某评价指标 X 忽视某评价指标 /strong /p p   大学的科研评价指标必须与其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不能超越或落后于其发展阶段,比如,“世界三流大学”的科研评价,总体上以发表论文的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指挥棒”。如以“论文本身”的原创性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那就超越了其发展阶段,因为“世界三流大学”的同行评议低劣,官本位、关系等非学术因素在科研评价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世界二流大学”在科研评价中,以影响因子为主,兼顾论文本身。如果一个大学(或学科)已经成为“世界一流”了,还以影响因子评价为主,或者以影响因子为主,兼顾论文本身,那就落后于其发展阶段了,不利于它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据直观感觉,世界一流大学如MIT,世界一流科研评价如诺奖科学奖评价,是不看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的,就看论文本身。这种科研评价有助于其建成“超一流大学”。 /p p   我国最优秀的大学或学科,正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学科,除了少数大学(如PQU)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以外,绝大部分大学处于“世界二流”阶段。其“双一流”目标是到2050年努力建成(顶尖)“世界一流大学”。在现阶段下,很多“世界二流大学”科研评价既看影响因子又看论文本身,有其充分的合理性。而已接近或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一流学科”的大学或院系,仍坚持以影响因子为主导来进行科研评价,那是不利于“双一流”建设的。 /p p   个人建议:“双一流“大学或学科的科研评价,应该逐步从以影响因子为主导的评价,改变为以论文本身为主导的评价,不论发表论文的期刊是否是《自然》《科学》《细胞》(CNS),不论是否是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如PRL),不论是否是高影响因子或一区SCI/SSCI,不论是否是正式期刊发表或者预印本系统发表,不论是英文发表还是中文发表,而是依靠由高水平高质量高公正性高度负责任的国内外学术同行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论文本身的原创性以及优先权(priority),来进行同行评议。 /p p br/ /p
  • 见证 | 看西班牙艺术家用3D数字化技术抚平马拉加基督的八十年“断足之痛”
    西班牙内战之殇,马拉加基督雕塑八十多年的“断足之痛”海滨城市马拉加是安达卢西亚大区的第二大都市,也是西班牙画坛奇才毕加索的故乡。马拉加大教堂始建于1528年,是马拉加最重要的建筑之一,被认为是安达卢西亚地区文艺复兴时代留下的珍宝。▲图片来源:全景视觉▲图片来源:无二之旅马拉加大教堂正立面是18世纪的巴洛克风格,北门则是哥特式风格,拥有40米高的穹顶,内部装饰华美,保存的雕塑、绘画、教会用品等经过岁月和战争的洗礼,至今依然精致华丽。▲图片来源:新浪博客《西班牙南部的“独臂教堂”—-马拉加大教堂》1936年,西班牙内战全面爆发,战争的暴力席卷全国。几乎一半的西班牙人死于此次内战,各地的教堂不同程度受到破坏。马拉加大教堂内的基督雕塑也成为革命暴力的受害者。这个基督像是木制彩绘雕塑,作者是一位名叫Jeronimo Gomez de Hermosilla的雕塑家,他是马拉加大教堂的建造者之一。(早期的基督雕塑实物照)▲图片来源:SICNOVA 3D《Tecnología 3Den el sectordel arte》1936年7月,一个极端分子爬上梯子,用斧头把基督雕塑的右腿从大腿上半部分砍下来,再把该雕塑的左脚从脚踝处砍下来,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被破坏后的基督雕塑)▲图片来源:SICNOVA 3D《Tecnología 3Den el sectordel arte》从1936年7月到1939年4月,维持两年多的西班牙内战结束。一个名叫National Brotherhood的兄弟会,其目的是将在西班牙内战中遭受肢体残缺之痛的佛朗哥派成员融合在一起,他们开始把这座断足的基督像奉为精神象征。每逢西班牙“圣周”(Semana Santa,相当于复活节,是西班牙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会有约有300名伤残者穿着制服,手持肩胛骨和蜡烛参加游行。他们在游行过程中把断足的基督雕塑固定在一个龛台上,并由National Brotherhood成员抬着通过马拉加的街道。(如今,圣周浓郁的活动氛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摩)▲图片来源:新浪博客《在西华侨圣周旅游出行趋势调查》这尊基督像被额外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因此,关于是否对断足部分进行修复,一直存在争议。直到2018年,在教会的强烈要求下,修复基督雕塑的项目方案被提上日程。2020年,修复项目最终获得了安达卢西亚文化遗产组织的最终授权。塞维利亚大学的Juan Manuel Mi?arro López教授,是一位美学博士,同时也是一位雕塑家,他全程参与和记录了断足基督雕塑的修复过程。从一开始,修复团队就认定:3D数字化是将腿部和足部还给马拉加大教堂耶稣雕塑的基本工具。▼以下操作步骤的图片来源:SICNOVA 3D《Tecnología 3Den el sectordel arte》第一步根据这尊基督雕塑的正面和背面轮廓,两块黑色的海绵被挖开凹槽,用来固定雕塑并获得更好的扫描结果。第二步团队技术人员操作EinScan Pro 2X Plus多功能手持3D扫描仪(先临三维品牌),把基督雕塑的残缺现状毫无保留地转化成了3D数据。第三步在对这尊建造于十七世纪的史诗雕塑进行深入了解,并对其身体形态进行解剖学研究之后,小组成员首先对左脚进行了建模和塑形恢复,因为左脚的状况相对更好。然后是右腿的塑形修复。第四步对修复体进行3D扫描,然后在电脑中对基督雕塑的数据和修复体的数据进行模拟匹配,以追求接口处更好的密合效果。第五步完成修复体数据的匹配与优化调整后,被导出到木雕铣床上,进行数字化加工。第六步对雕刻出来的肢体进行后处理,包括细节雕琢、打磨、木雕彩绘等。预计最终完工将在2021年。届时,我们将看到,这尊历经80多年断足之痛的基督雕像,将修复如初。Juan Manuel Mi?arro López教授说:得益于3D数字化技术与传统彩饰木雕工艺的完美结合,马拉加基督雕塑的残缺肢体才能得以恢复。目前,各项修复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中。为了能“预览”最终的修复效果,项目团队根据已经获得的3D数据,通过3D打印+后处理的方式,已经提前制作了一个小型复制品。▼以下图片来源:SICNOVA 3D《Tecnología 3Den el sectordel arte》(在先临三维EXScan Pro软件中展示的3D数据)(PLA材质3D打印,后处理上色之后的小尺寸基督雕像)(预计最终的修复效果)西班牙内战的创伤会逐渐愈合,但是其留给人民的伤痛将永远封存在《丧钟为谁而鸣》、马拉加断足基督雕塑等艺术作品中。历史的记忆不会消逝,活着人总要奋进向前,惟愿世界和平。
  • 发一篇Science奖100万,中文期刊2万...你怎么看?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发了论文给现金奖励,是很多学校都会采取的一种做法。之前有听说在深圳大学,一篇Nature、Science、Cell,奖励都能达到50万,真是让人瞬间产生为科研去死的冲动…… /p p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2e98fa1-e937-40bc-b173-88c013da22c0.jpg" title=" 1.jpeg" alt=" 1.jpe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结果最近在翻阅一本资料的时候,发现深圳大学给的50万一篇还不是最高的!根据珠海《横琴新区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在国际学术刊物Nature或Science发表论文,给予每篇100万元的奖励。”——Oh my god! br/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关键是:除了Nature/Science这样的顶刊,一般的SCI也能拿到很优厚的奖励!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文件中称,按照当年中科院JCR期刊分区,给予JCR1区期刊论文每篇10万元、JCR2区期刊论文每篇8万元、JCR3区期刊论文每篇6万元、JCR4区期刊每篇3万元的奖励。除此之外,就连EI收录期刊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论文都给予每篇2万元的奖励!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这样一算,那些在读期间能发几十篇SCI的博士老哥们,你们发啦!你们去珠海身价几百万!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就连北大中文核心的高产作者们,也都发啦,相信手里面握有几十篇的硕士博士更是一大堆,一篇两万,快算算你能拿多少钱吧!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该市除了对论文发表有奖励,在针对人才引进的其它方面是是极度阔绰。其中包括可以申请各种经费充裕的项目。满眼忘却,都是钱啊!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南方城市就是不一样,人家想做什么事,那是认真的!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不信你自己看看这个《横琴新区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这里把文件的相关部分贴上来。(仅摘取部分)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第一章 总则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为加强和规范横琴新区博士后管理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型、复合型、战略型、国际型的高素质科研人才,更好服务于横琴自贸片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根据国家、广东省和珠海市有关管理规定,结合横琴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本办法所称的博士后站是指横琴新区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含分支机构,以下简称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含企业分站,以下简称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实践基地)。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本办法所称的博士后管理,是指横琴新区人才和博士后管理部门对区内博士后工作机构(含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等)、博士后科研人员(以下简称博士后人员)、博士后科研项目、博士后成果转化、与港澳及境外研究机构合作等事项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第二章 博士后人员的招收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博士后人员招收应同时满足如下三个基本条件: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一)具有博士学位;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二)身体健康;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三)一般年龄在三十五周岁以下。特别优秀的,年龄条件可适当放宽。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鼓励有条件的设站单位,招收具有教育部认可的博士学位的留学人员、港澳和外籍人员进站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充分发挥横琴新区博士后站的人才服务功能,对已在横琴新区范围内实质性开展研究工作,具有良好科研基础、项目、团队,但暂不具备招收博士后人员资格的科技型企业,可采取与横琴新区博士后站联合招收博士后的方式引进博士后人才。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范围内的博士后设站单位应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规定招收博士后人员,招收程序等事宜按照《珠海市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珠组字〔2011〕43号)相关规定执行。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第三章 博士后管理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设站单位应按照《珠海市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珠组字〔2011〕43号)和本办法的相关规定,制定博士后人员管理细则,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合理有序开展博士后人员管理工作。区博管办对各设站单位管理细则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进行督导,维护博士后人员管理秩序,切实保障博士后人员合法权益。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博士后人员的管理以设站单位为主。与流动站建立合作关系的博士后设站单位,应严格按照联合培养博士后人员的有关协议,履行权利义务,承担法律责任。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区博管办对博士后站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给予本办法相应的扶持和奖励。对评估不合格的博士后站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整改落实;对连续2年评估不合格且整改无效的博士后站,予以撤销。具体评估项参照全国博管办制订的评估指标体系及本办法附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评估指标明细表》。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博士后人员享受设站单位职工待遇,设站单位应按单位性质与博士后人员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企业劳动合同或工作协议,并按有关规定为博士后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博士后人员在站工作时间一般为2年,根据项目需要可在2-4年内灵活确定。对进站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应当根据项目资助期限和承担的任务及时调整在站时间,最长不超过6年。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的研究成果,由博士后人员与设站单位按照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进行约定,明确归属。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第四章 优惠政策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在市级补贴和项目启动经费基础上,于博士后人员进站后一次性给予新设工作站50万元、企业分站50万元、创新实践基地20万元的奖励。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区博管办对博士后站每年评估一次。年度评估结果为优秀的设站单位,给予5万元奖励,另外奖励具体从事博士后管理人员一名,奖金1万元。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对博士后人员,在享受国家、省、市的优惠政策基础上,给予下列优惠待遇: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给予在站博士后人员每人每年10万元的个人生活补贴。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出站后留在横琴新区工作且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一次性给予15万元的安家补贴。连续在横琴新区工作满3年的,再一次性给予15万元的生活补贴。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对在站期间取得下述科研成果之一的博士后人员给予奖励: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获国家级奖励,给予一等奖500万元、二等奖100万元、三等奖50万元的奖励;获省(部)级奖励,给予一等奖50万元、二等奖10万元、三等奖5万元的奖励。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在国际学术刊物Nature或Science发表论文,给予每篇100万元的奖励。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按照当年中科院JCR期刊分区,给予JCR1区期刊论文每篇10万元、JCR2区期刊论文每篇8万元、JCR3区期刊论文每篇6万元、JCR4区期刊每篇3万元的奖励,EI收录期刊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给予每篇2万元的奖励。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博士后主持的国家级项目,给予每个项目20万元的奖励;省(部)级项目,给予每个项目10万元的奖励。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博士后主持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给予重点(特别)资助项目10万元、一等资助项目8万元、二等资助项目5万元的奖励;省(部)级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给予3万元的奖励。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在站期间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内发明专利授权的给予每件资助5万元,获美国、日本、欧洲国家或欧盟的发明专利每件资助10万元,其它国家每件资助5万元;获得国内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授权的给予每件资助1万元。同一项发明创造在2个以上国家授予专利权的,仅资助2个国家的专利申请费用。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上述之外的重大成果,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区工作站领导小组另行讨论决定具体奖励方式、金额。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以上论文、奖励、项目、专利等科研成果必须以设站单位为作者单位,每项成果仅奖励一名博士后人员,且仅限于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第一完成人。所有奖励必须是博士后在站期间成果,考虑到成果发表、公示、评审等时间因素,该奖励在博士后出站2年内仍然有效。国家级奖励、省(部)级奖励、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等标准参照全国博管办制订的评估指标体系;国外同级别奖励参照本办法执行。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博士后主持的国家级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区博管办提供等额配套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资助博士后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每人每次会议提供1万元的资助经费,每年总额不超过3万元。申请人应在出行前2个月提出申请,并经区博管办审议批准。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博士后人员按照相关规定安排入住区高级人才公寓,或提供每月2500元的住房补贴。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各设站单位未招收博士后进站开展研究工作的,不享受本办法的优惠政策。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第七章 博士后引入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鼓励国内外已出站博士后人员来横琴新区工作,出站3年内的博士后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可以享受本办法的相关补贴;优秀博士后人员可以申请本办法中的“优秀博士后人才专项科研扶持经费”。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鼓励国内外已出站博士后人员在横琴新区创业,优先安排出站3年内的博士后人员进驻横琴新区孵化器,并优先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的博士后人员可以直接认定为精英人才,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设立横琴新区博士后人员创业扶持基金,为博士后人员创业提供融资支持,对创业项目所采购的实验器材提供经费补贴。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积极研究建立企业博士后产权激励制度,鼓励博士后人员凭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入股企业,参与分红。 /p p /p
  • 4家新材料企业招股书看疫情影响 相关仪器行业又如何?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截止2020年3月25日的近一个月内,明新旭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瑞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南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松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新材料企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小编注意到, strong 这4家新材料企业 /strong strong 在招股说明书中均提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目前,4家企业已复工复产,表示接下来会继续加大研发力度,并披露了计划实施项目以及计划仪器设备采购投资金额。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明新旭腾:新冠肺炎疫情对生产经营造成影响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明新旭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明新旭腾)主要产品为汽车内饰皮革,主要原材料是原皮和化料,原材料占产品成本比例较高。 strong 公司2019年营业收入6.58亿元,净利1.79亿元。 /strong 明新旭腾下游为汽车行业,若汽车行业出现滞涨甚至下滑,则可能影响下游客户对公司产品的需求量。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消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汽车消费停滞,需求严重受抑,这会对今年上半年的汽车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截止招股说明书签署日(2020年3月2日),发行人已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供、产、销等各项工作均有序展开。 strong 但如果疫情出现恶化或进一步扩散,可能对发行人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瑞联新材:新冠病毒或导致公司、供应商及客户生产经营困难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西安瑞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瑞联新材)的主要产品包括OLED材料、单体液晶、创新药中间体等,产品的终端应用领域包括OLED显示、TFT-LCD显示和医药制剂。财务数据显示, strong 瑞联新材2019年营业收入9.90亿元,净利1.48亿元。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瑞联新材在风险因素信息披露中表示,公司不排除因政治、经济、自然灾害、战争以及突发性事件等其他不可控因素给公司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strong 如果因各类突发性事件如地震、SARS爆发、新冠病毒传播等,境内或境外采取必要的暂时性监管措施,导致公司、公司供应商或公司客户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生产或经营上的困难,则将会对公司带来不利影响。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南亚新材:新冠疫情对覆铜板行业的影响尚难估计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南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亚新材)一直专注于覆铜板与粘结片业务。 strong 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17.58亿元,净利1.51亿元。 /strong 公司所属行业受宏观经济和下游行业波动的影响,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会直接影响到行业景气度,进而对公司产品市场需求造成影响。下游通信、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等行业需求增加,将带动覆铜板市场需求;而一旦下游行业对覆铜板需求减弱,加之行业竞争,公司将可能面临相关产品市场需求不足,进而可能对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致使全国各行各业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隔离措施、交通管制等防疫管控措施的影响,公司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在短期内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strong “新冠疫情”对于覆铜板行业的整体影响尚难以准确估计,如果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且持续较长时间,则将对全球电子行业产业链造成全面冲击,从而对发行人的经营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松井新材:一季度营收下降,后续业绩或将好转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湖南松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松井新材)以3C行业中的高端消费类电子和乘用汽车等高端消费品领域为目标市场,主要研发和生产涂料、特种油墨两大类核心产品。 strong 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4.55亿元,净利0.91亿元。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2020年一季度,松井新材营业收入及净利润预期同比下降 /strong ,主要系: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等因素影响,生产订单交付周期延后所致。具体体现为:①受疫情影响,公司响应相关政策延期复工,2020年度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开工率仅为 78.85%(实际工作天数/法定工作日),且公司为了有效防范疫情,采取轮班生产的形式,产品生产量预计同比下滑;②受疫情影响,公司主要下游模厂延期开工,部分原计划一季度交付的订单发货滞后,一季度出货量预计同比下降;③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延期开工,公司2月生产主要以消耗春节前库存原材料为主。上述疫情因素影响,加之一季度为经营淡季,业绩基数相对较低,因此对公司经营业绩影响相对较大。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从2020年全年的预测情况看,虽然公司短期经营业绩受疫情影响较大,但公司在手项目较多,且下游需求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预计后续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公司经营情况将相应好转。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4家新材料企业计划建设项目及设备采购投资金额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明新旭腾 /strong 将投建研发中心,着力打造先进的研发硬件环境,引进汽车革多项指标测试化验仪器,重点建造恒温恒湿实验室、测试污染物释放过程的步入式VOC采集气候实验室对新品的关键数据和参数进行采集验证以满足公司长远发展所需。公司募投年产100万张牛皮汽车革清洁化智能化提升改造项目,计划总投资金额2.19亿元,其中设备购置费1.60亿元;年产50万张高档无铬鞣牛皮汽车革工业4.0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金额3.98亿元,其中设备购置费1.88亿元;公司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金额0.56亿元,其中设备购置费0.44亿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瑞联新材 /strong 在招股书中披露募投项目计划投资金额,OLED及其他功能材料生产项目计划总投资金额3.00亿元,其中设备购置费1.09亿元;高端液晶显示材料生产项目计划总投资3.10亿元,其中设备购置费1.04亿元;科研检测中心项目计划总投资金额1.70亿元,其中设备购置费1.08亿元;资源无害化处理项目计划总投资金额0.37亿元,其中设备购置费0.17亿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南亚新材 /strong 募投年产1500万平方米5G通讯等领域用高频高速电子电路基材建设项目,预计投资总额8.31亿元,其中设备投资4.98亿元;研发中心改造升级项目总投资1.19亿元,其中设备投资0.86亿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松井新材 /strong 募投高性能水性涂料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60亿元,其中设备购置费0.93亿元;汽车部件用新型功能涂料改扩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0.24亿元,其中设备购置费0.18亿元;特种油墨及环保型胶黏剂生产扩能项目计划总投资0.65亿元,其中设备购置费0.43亿元;研发检测中心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32亿元,其中设备购置费0.43亿元。松井新材表示,将加大对先进设备的采购力度,构建业界较为领先的DCS全自动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以实现自动化生产。 /p
  • 优秀论文争相“出国” 中文期刊望“洋”兴叹——中国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一)
    p   “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国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国内,这是中国学术界的一种现象,也反映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尴尬境地。”在近日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忠范院士的一句话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p p   “我们形成了一个怪圈:期刊水平不高造成论文外流,论文外流造成期刊水平下降。”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以化学领域为例,中国作者高被引论文占全球高被引论文比例为30.42%,但中国期刊高被引论文占比数只有0.37%。 /p p   在这次主题为“强化中文科技期刊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的作用”的会议上,大家为中国优质论文成果外流而忧心忡忡。 /p p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认为,我国科学亟待向“深加工”方向转型,摆脱从源头到出口“两头在外”的外包工处境,这首先要从提高汉语的科学“币值”、振兴中文科技期刊做起。 /p p    strong 发表重大原创成果首选国外 /strong /p p   截至2017年底,我国中文科技期刊 4599种,占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的91%。 /p p   “中文科技期刊总量可观,但产业规模小,发展滞缓 地域分布广,但同质化严重 学科覆盖面大,但不适应发展需要 学术指标上升,但对优秀成果的吸引力不大。”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斌这样分析现状。他举例,以“大学/学院名称+学报”命名的综合高校学报有519种,占中文科技期刊总数的11.29%,无论是刊名还是内容,都存在同质化问题。 /p p   “此外,中文科技期刊优秀稿源紧张状况始终未得到缓解。”彭斌透露,据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学者在全球SCI期刊发文32.24万余篇,在中国SCI期刊发文2.24万余篇。有30万篇论文发在国外SCI期刊上,可见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整体较弱。 /p p   “目前我国在数量上可称为科技期刊大国,但远不能称为科技期刊强国。”《科学通报》主编高福院士认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发展与科学研究的进步、服务能力与科技工作者的期待、作用与其应承载的社会责任都不相匹配。 /p p   其实,中文科技期刊也有过辉煌历史。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高温铁基超导等以及我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的论文青蒿素等重大学术成果,都是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而被世界认可的。 /p p   “但是,近30年来我国重要科研成果基本都是首发于国外期刊。”高福坦承。 /p p   strong  影响因子等评价“魔咒”难破除 /strong /p p   “导致中国优质论文外流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过于偏重SCI影响因子。”刘忠范认为。 /p p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任胜利编审举了一个例子:某研究所计算科研成果绩效奖励,赫然将期刊进行分类并依次折算成论文的得分,位于期刊分类金字塔尖的只有两份期刊——《科学》和《自然》。 /p p   “很多科研机构的‘计分本’明确将一些外国杂志制定的指数作为依据,这很要命!这不是鼓励作者向这些杂志投稿,让政府背书吗?”一位科学家告诉记者。 /p p   “写文章看影响因子,发一篇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杰青’‘长江’等各种帽子都来了。有些高校发表一篇CNS论文奖励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风气堪忧。”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认为,看论文价值除影响因子,还要看它的“寿命”,即是否一直在被引用。欧阳钟灿用他老领导周光召先生的一句话说:“不要单一追求SCI论文和所谓的影响因子及热门课题,要做出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真正有生命力的科研工作,SCI各种因子中,引用的生命周期是最重要的。” /p p   一方面,优质论文频频投向国外名刊 另一方面,低水平论文纷纷投向国内劣质期刊。“由于评职称、毕业论文等各种需求,劣质期刊靠收取版面费也活得很好,死不了。”刘忠范说。 /p p   strong  内忧外患下国内期刊如何突围 /strong /p p   任胜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近年来,各大国际出版集团纷纷创办新期刊,抢占学术资源。“特别是一些大牌期刊社采取‘级联式评审’方式,品牌期刊如果不能录用,编辑就向稿件作者推荐转投其下一级子刊,通过逐级‘筛选’的方式消化了大量优秀科技论文。有些期刊一年就可以发表2万多篇文章。” /p p   为了促进我国科技期刊成长,2015年五部委出台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中科院学部也通过鼓励院士候选人在中文科技期刊发表论文等措施,提升国内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p p   在此次会议上,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院士建议,对中文期刊实行分类分级评估和管理,即以学术和服务功能为导向,鼓励期刊的差异化发展,对不同性质的中文期刊采用不同的评估和管理办法。 /p p   “关键是倡导开放竞争的办刊机制。”高福认为,要增强期刊出版机构的内生发展动力,同时促进以市场化发展为基础的资源整合。 /p p   刘忠范透露,此次会议围绕科技期刊去行政化、加强顶层设计、实行分类管理,降低SCI评估权重、增强科学家责任、借鉴国际一流期刊经验、促进集约化和数字化发展、加大对优秀中文期刊经费和政策支持等形成相关意见和建议。 /p p br/ /p
  • 不同期刊相同负责人 部分期刊借机敛财
    “我们国家级的,费用2300字符800元”   “价格优惠”、“超低价格”、“全群最低价”、“低到你想不到的价格”……这是自由撰稿人纪争辉(化名)在自己加入的一个QQ群里看到的广告语。   在这个名叫“论文代理联盟”的QQ群里,用户叫卖的“商品”主要是期刊版面。偶尔,也会有兜售专著书号和论文署名权的信息发布。   2010年全年出版的总共36期《科技资讯》叠放在一起,厚度接近一尺。记者 来扬摄   一般来说,QQ群里的每位用户会发布一到两种期刊的征稿信息,但纪争辉发现,有一用户发布的征稿信息里提到了好几种期刊:《科技资讯》、《科技创新导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和《中外医疗》 而近年来,这几本“旬刊”每期发表论文的数量都比较多,有的甚至一期可刊载200多篇论文。   “一篇稿子收几百元,每期总共刊登几百篇,利益不用算,您也清楚。”纪争辉对记者说。   中国青年报记者以发论文为由向《中外医疗》的杨编辑询问,该编辑告诉记者,“我们国家级的,费用2300字符800元”。   有意思的是,记者在今年的《中外医疗》等上述期刊的版权页上,都能看到这样一则“特别提示”:为共同维护出版纪律与尊严,请作者勿向本刊编辑及其他工作人员支付任何费用。否则,出现纠纷,本刊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依法追究责任人法律责任的权利。   4种期刊同一个负责人   在上述QQ群里,有两个用户经常“捆绑”着发布上述4种期刊的信息。纪争辉查询发现,这4种期刊在新闻出版部门备案信息中登记的负责人均为“郭陆庄”。   记者在国家图书馆期刊借阅处查询时证实了上述任职信息:郭陆庄同时担任了《科技资讯》的社长和总编,《科技创新导报》的总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的主编,《中外医疗》的社长和总编。同时,他还是《糖尿病新世界》的执行总编。   上述期刊编辑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例如,张金荣同时担任《科技资讯》的副总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的副主编,《中外医疗》的副社长,《糖尿病新世界》的主编 《科技资讯》和《科技创新导报》的编辑部主任均为陈鹏,且这两种期刊总编室的3位工作人员完全相同……   除此之外,上述各期刊的关联关系还可以从刊社地址、征稿说明中窥见一斑。   例如,《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和《糖尿病新世界》在北京市新闻出版(版权)局的信息查询系统中的备案地址是相同的。有一名自称“张老师”的编辑在不同时间发的约稿函里留下了同一个联系方式,却分别为《科技资讯》和《科技创新导报》约稿。   再如,这4种期刊的封二和封三会相互刊登彼此的“学术论文征集启事”,今年第3期的《中外医疗》封二刊登了《科技资讯》的“学术论文征集启事”,启事的最后写道:“本刊长期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科技创新导报》和《中外医疗》期刊开展学术交流,优秀稿件我刊可推荐至以上刊物优先发表。”   主管部门称,主管单位不同可能存在卖刊号现象   据记者在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网站上查询,上述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却不尽相同。   《科技资讯》的主管单位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单位是北京国际科技服务中心、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   《科技创新导报》的主管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办单位是中国宇航出版社、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的主管单位是科技部,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外医疗》的主管单位是卫生部,主办单位是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   《糖尿病新世界》的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记者通过北京市工商信息系统查询得知,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科技资讯》杂志社有限公司和《中外医疗》杂志社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均为郭陆庄。   对此,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种期刊的总编或社长由同一人担任的现象是可能存在的,因为有的期刊集团有很多报刊,可能只任命一个总编或社长。但是,如果一个总编掌管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杂志,而这些杂志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这种现象就值得怀疑了。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不一样,几乎不可能同时任命同一个总编或社长,这里面很可能存在卖刊号的现象。   上述负责人表示,在今年年检结束之后,新闻出版总署在其期刊查询系统中,除公开期刊的刊名、刊号、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之外,还将公开该期刊的第一责任人姓名,以便公众查询、监督。   科技期刊上刊登小学教学论文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我国《期刊出版管理规定》,设立期刊出版单位,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期刊创办时,须有确定的业务范围,其中包括期刊的办刊宗旨。期刊的办刊宗旨决定了其性质,一旦刊载内容偏离了办刊宗旨,或未经新闻出版部门批准擅自变更办刊宗旨,均属违规。   记者在国家图书馆期刊借阅处查询时发现,上述4种期刊均为旬刊,刊载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论文,但其办刊宗旨难称与学术有关。   例如,《科技资讯》的办刊宗旨是:“关注科技发展热点,报道高新技术前沿 追踪科技研发动态,介绍科技探索历程。本刊主要刊登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方面的科技文献和最新资讯。”   记者翻阅了几本新近出版的《科技资讯》,其中设置了“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动力与电气工程”、“能源与环境”、“污染与防治”、“工程管理”、“企业管理”、“科技教育”、“学术论坛”、“图书馆论坛”等13个栏目,除与科技相关的文章外,也不乏《浅谈如何巧记单词》、《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之探讨》、《寓德育教育于音乐教学中》等基础教育领域的论文。   刊登在《科技资讯》上的绝大多数论文的篇幅为1个页码。2011年第3期的《科技资讯》有256个页码,刊登论文212篇。印刷的正文字体用的是小五号,很少有论文配发图表。   近两年的《科技资讯》采用的印刷纸张都非常薄,但记者将2010年出版的全部36期《科技资讯》叠放在一起测量其厚度,刻度显示其超过了28厘米,接近一尺。   《科技创新导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和《中外医疗》等3种期刊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但其页码数和刊登的论文数量略逊于《科技资讯》。例如,2011年出版的《中外医疗》有192个页码,刊登论文158篇。2010年全年的36期《中外医疗》叠放厚度超过22厘米。   刊登资讯的期刊是如何变身学术期刊的   在国家图书馆期刊借阅处记者借到2004年第1期至今的《科技资讯》。《科技资讯》创刊于2003年,在2004年和2005年,其刊载的内容以资讯类文章和广告为主,其中大部分文章是编辑部自行收集的稿件,社外来稿很少有投稿者的信息,甚至用的都是笔名。   2004年第1期的《科技资讯》卷首语写道:“从2004年起,上、下半月刊发两种不同风格的杂志。一本办成汇集最新科技资讯及指导投资创业与企业经营的科技期刊。另一本办成运用科技视角解析产品品质、引导理性消费的科技刊物,刊发通讯、数码、家电。汽车、计算机等产品。成为都市时尚休闲人士的消费生活指南”。   2005年5月,《科技资讯》的刊期从半月刊变成了旬刊:上旬出版的A刊名为“车赏”,中旬出版的B刊叫做“midi音乐制作”,下旬出版的c刊的主题是“商务广场”。   自2006年第1期起,《科技资讯》刊载的内容陡然转型,开始刊登各类论文,1月平均每期刊登140余篇,2月平均每期刊登近190篇,以后每期刊登的论文数量都超过200篇。   而《中外医疗》的前身是《化工之友》,于2007年正式更名《中外医疗》。在更名之前,《化工之友》在征稿启事中就已经开始征集论文。   版面需求和供给的失衡让学术期刊有了敛财机会   上海理工大学学术期刊收费情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在2007年进行的调研发现,当时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直接造成了学术期刊版面的需求数量(约480万篇/年)大大高于供给数量(约100万篇/年)的现象。版面需求和供给的严重失衡,使学术期刊收费成为现实,引发了“发表论文与人情的交易”及“发表论文与金钱的交易”等现象的出现。这种失衡所形成的巨大利益空间,导致了“非法办刊”、“版面出租”、“论文中介”、“李鬼杂志”等不合法现象的产生。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和他的研究团队对论文买卖“市场”的规模进行过估算:2007年,我国买卖论文“产业”规模为1.8亿~5.4亿元,而2009年的规模可达10亿元。这其中就包括“高额营利性版面费市场在内”。   在沈阳看来,论文买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网络。   中国青年报记者从纪争辉提供的“论文代理联盟”QQ群聊天记录中看到,最近的半个多月以来,该群内每天都有20条左右的信息更新。这个创建于2009年10月,有190名用户的QQ群的资历和规模只能算中等。日前,记者利用“QQ搜索群”系统检索发现,带有“论文代理”关键词的QQ群有86个。多数群的用户数量在100~200名之间,其中不乏用户超过300名的群,最早的百名用户规模以上的群创建于2005年12月。   若是用“论文”两字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应结果可达6万余条。其中相当一部分与论文中介有关,例如,一个名为“超级论文群”的QQ群的用户数量达到了500名的上限,其简介明确写道:“教师论文/林业/文化/医疗/交通/市政等各类职称论文发表,刊载国家级刊物”。   据《法制日报》3月16日报道,武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了一家论文代理机构。当天,有用户在“论文代理联盟”QQ群里发布了这一新闻链接,并加注了“冒冷汗”的表情。但其他用户并未回应该留言,继续发布着各自的征稿和招聘组稿代理的信息。
  • 中国科学文化领域首个英文期刊创刊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科学上,科研诚信重于一切,没有诚信就没有科学。不管是对待科研上的想法、科研过程还是科研结果,科研工作者必须诚实,因为科学始终建立在诚信之上。”《科学文化(英文)》(Cultures of Science,以下简称《科学文化》)期刊联合主编、魁北克大学伯纳德· 席勒(Bernard Schiele)教授强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作为主编,伯纳德· 席勒的任务是保证各项程序有效落实,推动期刊按计划发展。他表示,希望《科学文化》将来能被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9月15日,《科学文化》期刊创刊号发布会在京举行,这是中国科学文化领域第一本英文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0-1524/G,每年出版四期(季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以及中国科协等8家单位6个国家的期刊编委以及特邀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发布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发出中国学者声音 填补国内空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由于英文水平受限或发表英文论文时遇到困难,很多杰出的中国学者难以被世界所认识。”伯纳德· 席勒对记者称,《科学文化》期刊旨在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尽管期刊是用英语出版,但投稿可以是英文也可以是中文。如果中文来稿最终被采纳,会有专人负责把中文论文译成英文,还有文字编辑对文章进行润色,确保语言地道。目的在于为科学文化研究领域的中外学者搭建沟通的桥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国外有很多探讨科学与文化的英文期刊,但是都基于西方国家,《科学文化》则产生于中国的土壤。此外,相比较西方已出版的期刊,这本新刊囊括的话题更为广泛。”伯纳德· 席勒表示,这本期刊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创刊号特邀主编、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正风对科技日报记者说,这本期刊的理想是让人们发现科学文化的多样性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声音。“我们希望入选论文符合期刊宗旨:表达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对科学文化的思考和探索,特别是非英语国家非西方国家对科学文化的思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在期刊发布会上强调,《科学文化》的创办填补了国内科学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更标志着非英语国家创办的科学文化专业性学术刊物的诞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严格评议程序 确保刊物质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伯纳德· 席勒指出,《科学文化》编委会前两年的主要目标是打造一本严肃的学术期刊。在接下来的两年,期刊的论文主要来源于约稿。在工作机制成熟之后,《科学文化》期刊将开始接受投稿,通过双盲评审和同行评审的方式对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双盲评审就是评委不知道作者是谁,作者不知道评委是谁,确保评审过程的公平公正,这是国际通行的审核方式。”据伯纳德· 席勒称,审核论文需要4至6个月的时间,程序复杂。因而,刊物发行初期,每一本收录论文5篇左右,确保每篇论文都经过严格评审程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确保科研诚信方面,编委会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作者需要签署原创声明,此外编委会有专门编辑负责审核数据的真实性。李正风指出,国内科学文化方面的专门期刊有10来本,但权威性期刊占比相对较少。在质量方面,《科学文化》编辑部会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对文章进行评议,通过评议之后,才能纳入文章入选范围。备选文章还需要进行反复修改,最终才能被刊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伯纳德· 席勒认为,确保学术论文诚信的做法非常简单:在做好同行评审、双盲评审的基础上,让科研成果向公众开放。“公众监督评判科研成果是确保科研诚信的核心”,伯纳德· 席勒称。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中科院国际一流期刊数量翻番
    近日,美国汤森路透集团发布最新《期刊引证报告》(2013版)。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中科院期刊国际同学科排名大幅提升,国际一流期刊数量翻了近一番。   据了解,中科院期刊中,国际同学科排名位于Q1区(前25%)的期刊数量由2012年的5种上升至9种,占全国总数11种的82% 位于Q2区(前25%~50%)的期刊有16种,与2012年持平 两者共占中科院SCI期刊总数的35%。此外,中科院期刊在学科排名呈上升状态的期刊有16种,呈持平状态的期刊有53种,两者占全院SCI期刊总数的96%。   其中,《细胞研究》影响因子提升至11.981,较2012年度显著增加 Light(《光:科学与应用》)《分子细胞生物学报》的影响因子均超过8。影响因子超过1.0的期刊由2012年的30种上升至37种,占全院SCI期刊总数的比例由43%上升至51%。   &ldquo 能获得11.981的影响因子,我们很高兴。&rdquo 《细胞研究》编辑部主任程磊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期刊这几年能够稳步成长,与专业化的编辑团队有密切联系。   &ldquo 编辑自身必须了解这个学科,能够和研究人员交流,想办法与科学家达到共赢。&rdquo 程磊说。   他表示,未来《细胞研究》会进一步调整结构,逐步减少对综述论文的依赖,同时提升国际化层次。   与此同时,由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主办,与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中国第一本开放获取的光学期刊Light,首次获得的影响因子就为8.476,位列光学类期刊第4名。   &ldquo 这个结果非常令人振奋。为了获得今天的成果,Light做了很多工作,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办成国际一流光学期刊。&rdquo 长春光机所研究员、Light常务副主编白雨虹说,当时立下的长远目标是进入JCR光学类期刊的前3名。   白雨虹表示,为了实现目标,他们先是建立了高质量的国际化编委会 其次是邀请高质量稿件,向重点科学家约稿 第三件事是主办Light系列会议塑造品牌。   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副社长肖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对中科院期刊国际同学科排名大幅提升表示认可,&ldquo 以《细胞研究》为例,国内影响因子超过11的期刊非常少 而在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185个核心期刊中,它排在第13位,处在前10%。&rdquo   &ldquo 但是,我们不能沾沾自喜。与国际一流期刊相比,我们的期刊在影响力上仍存在明显差距。&rdquo 肖宏认为,评价期刊好坏,不能只看影响因子,要综合考虑期刊的影响力。   他介绍,与《细胞》相比,《细胞研究》仍有明显差距。前者在2011年发文338篇,2012年发文415篇 2011年引用次数为12624次,2012年为12312次。而后者的论文数2011年是113篇,2012年是99篇,2011年引用次数为1583次,2012年为957次。   &ldquo 要办一个好的期刊,就要真正地为科学家服务,而不是为影响因子服务。如何办一个既是国际一流,又能为中国学科建设服务的期刊,是值得思考的问题。&rdquo 肖宏说。
  • 一份国际权威期刊对中国稿件的拒稿率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SCI论文快速增长,2013达23.14万篇,居世界第二位。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已经有很多,但是对产生这一结果的直接背景,也就是我国学者投稿SCI期刊的录取比或者被拒稿率,却鲜有评述。主要原因是缺乏统计数据,因为绝大部分期刊并不提供其拒稿率,少数期刊提供拒稿率,但也不会透露被拒稿件作者的国籍分布的统计数据。   最近,笔者所从事领域&mdash 矿物加工&mdash 的顶级期刊Minerals Engineering的主编BarryA. Wills在其个人博客发表题为&ldquo Minerals Engineering report reflectsthe evolution of the global minerals industry&rdquo 的博文,介绍了在即将过去一年中Minerals Engineering杂志在行业内的表现、拒稿率、稿源等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评述了世界矿业格局的变革。作者所提供的数据刚好为研究我国学者投稿国外SCI期刊拒稿率的提供了一个案例。为了限定个案的意义,在开始讨论之前,先就笔者从事的研究领域及MineralsEngineering杂志的背景作以下说明。   1.矿物加工领域是我国科研人员相对比较有发言权或者说自我感觉比较良好的领域,因为除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逐渐退出该领域的研究(某院士曾多次宣称我国的矿物加工技术世界第一)。   2.虽然Minerals Engineering的影响因子仅一点几(2013年为1.714),但不妨碍它作为矿物加工领域的顶级期刊。另外,它的刊文量比较小,近几年的年发文量维持在200篇左右。   作者在博文中披露,该杂志的拒稿率从2013年的63%上升到今年的67%,其中澳大利亚学者的被拒稿率最低,仅15%。而中国学者的被拒稿率高达89%!为被拒概率最高的几个稿件来源国之一。因为中国学者的投稿量远高于其他国家,占该杂志总投稿量的32%左右,若扣除中国学者的投稿,可以计算出该杂志的拒稿率约为39%。也就是说,中国学者稿件的被拒稿率是澳大利亚学者的6倍,是除中国以外所有国家的学者的2.3倍。说白了,该杂志的拒稿率主要是咱们国家的学者贡献的。当然,从被接收论文的总量来看,中国学者的发文量还是排到第三位,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学者分居一二位,可见我们的人海战术还是发挥了作用。我以往在浏览该杂志的过程中,因为经常看到国内同行的身影,所以对我国矿物加工领域的研究水平也是感觉蛮良好的,却未知这是同胞蛮拼的结果。   有人可能怀疑主编是不是对中国人有偏见。BarryA. Wills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学者,其代表作《Mineral Processing Technology》自1978年问世以来已再版六次,成为矿物加工领域的最经典的教材,没有之一。2008年北京国际选矿大会期间,他还联合矿物加工领域的另一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 Processing)的编辑为中国学者就科技论文写作开小灶。上个月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召开国际选矿大会,中国代表团的合影即出自老Barry(69岁)之手。另外,从他的博客中也可以看出他是非常重视与中国选矿界的交流的。对于这样一个享有盛誉而又乐于与中国选矿界交好的&ldquo 老编&rdquo ,我们是没有理由去怀疑他的公正性的。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虽然老Barry并没有直接给出中国学者被拒概率奇高的原因,但从他给中国学者的建议中可知一二。   第一,强烈要求作者在提交论文之前仔细阅读期刊的《投稿须知》   第二,应保证研究工作具有创新性,且这种创新不仅仅是换种原料。   从这两点建议其实可以看出,老Barry认为中国学者的稿件被拒主要是因为缺乏创新性和严谨性。这已是科研界老生常谈的问题了,笔者就不再复述了。   最后想说,不给外国人添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目前在发表SCI论文这件事情上,我们似乎抛弃了这一美德,我们应该努力找回来。改变广种薄收的局面,特别是在权威期刊上。
  • 我国投亿元支持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加速提升
    11月29日,《中国物理B》(英文版)主编欧阳钟灿院士、《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主编照日格图、《地震学报》(英文版)主编陈运泰院士等35家英文科技期刊的负责人,在京分别与中国科协就一项期刊支持计划签约。   这35家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首批支持的期刊。该计划是中国科协在财政部支持下今年正式启动的,首期3年时间,总支持经费近1亿元,被业内人士称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科技期刊支持计划”。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正处于“加速”进行时。   打造与科技发展相匹配的期刊迫在眉睫   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发布和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从一方面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总体学术水平不断提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综合评价等期刊学术指标均有显著进步。“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定了我国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科技强国的目标,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也是题中之义。”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表示。   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质量、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整体情况和第二大经济大国的国际地位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科技期刊,特别是英文科技期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很大提升空间。   1922年创刊的《地质学报》(英文版)是我国办刊时间较长的一份英文科技期刊,这次也在受支持的35份期刊之列。从上世纪80年代起,该期刊一年6期,每期20多篇论文,其中20%来自国外,我国最重要的地质学成果如“北京猿人”等考古发现都发表于此。该期刊在早期中国科学发展、对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今,用该刊编辑部主任郝梓国的话来说:“我们在国际地学界原来的辉煌慢慢被人遗忘了。”   《地质学报》(英文版)如今的状况并非个案。我国共有科技期刊5300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是当之无愧的科技期刊大国,但其学术水平及国际影响力却难尽人意。   据《期刊引证报告》(JCR)统计数据,截止到2011年11月,全世界共有7999种期刊被其收录,而中国(包括港、澳,不包括台湾)仅有164种,占0.02%,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等国 JCR所有被收录期刊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和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4297.6和2.016,而我国被收录期刊的平均值分别为1130.7和0.833,远低于国际总体平均值。   与“期刊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论文强”。随着近年来我国科研投入增加和科研水平提高,我国科技论文产出在数量和学术质量上都有较大飞跃。2010年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142.1万篇,其中中国科技论文14.84万篇,占10.4%,位居世界第二。2011年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九。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院教授严纯华认为,作为中国科学家学术交流的平台,我国科技期刊正逐渐被“掏空”,这对中国科学家长期发展极为不利。   有人认为,国内没有好期刊,“借船出海”并无不可。但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严纯华却认为这种做法可能难以为继。他给记者讲到身边的一种普遍现象,年轻的中国科学家在国外工作,发表论文非常容易,但回国后,同样质量的论文投到国外期刊总会遇到麻烦,多以“语言有问题”被退回。在国外投稿“投啥啥中”,回国后变成了“投啥啥不中”。“这就像村里的地主,突然发现原来的穷人一下富起来了,要跟自己平起平坐了,那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肯定是把你打压下去。”严纯华用了个形象的比喻。同一个人写英文,语言怎么会有问题?这是一条“隐形的线”在做怪,他觉得这条线是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的差异造成的。   前些年我国科学家的论文在国外期刊发表比较少,挑剔的目光还不像如今这样明显,但近几年挑剔的目光和刻薄的表情随之而来。“今后这样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长期来看,这对中国科学家的学术交流会形成阻碍,解决的办法只有建好自己的期刊。”严纯华说。   科研竞争的白热化使得掌握话语权的期刊对文章首发权的影响越来越大,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对记者表示,打造与我国科技发展态势相匹配的高影响力科技期刊迫在眉睫。   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但怎么让期刊硬起来?作为《中国稀土学报》(英文版)执行主编,严纯华有时也会觉得“有心无力”。国家评价考核制度将大量好稿引向国外,而自家期刊的发展又因人财物等原因掣肘。期刊大多经费不足,学术影响力要提高,要找高水平的文章,审稿人水平要提高,审稿时间要缩短,还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设想很多,但却无力实现。   因此,“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推出在他看来“正当其时”。“中国科协抓住了期刊发展的机遇期,我们原来的设想终于有机会逐步完善了。”   该计划通过“以奖促建”的方式,重点支持培育一批优秀的英文科技期刊,同时拓展英文科技期刊的规模。陈希认为,这项举措对于提高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国际科技话语权,切实发挥好科技期刊在引领学科发展、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奖促建”,“奖”是形式,“建”是目的,既考虑过去和现在的情况,更着眼于未来。陈希介绍说,该计划将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促进提升已有英文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提高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在SCI等国际主流检索系统的学科排位,提升学会主办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带动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发展。二是适度增加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新创办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代表我国前沿学科、能填补国家学科空白的英文科技期刊,使之进一步成长为高水平优秀国际科技期刊的后备力量。   据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介绍,“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一等奖5种期刊,奖金每年200万元 二等奖10种,奖金每年100万元 三等奖20种,奖金每年50万元,奖励资助周期均为3年。   为什么此次重点选择英文科技期刊进行支持?沈爱民解释说,英文版的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传播中具有天然优势。目前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质量不尽人意,而且规模小,是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现有英文科技期刊239种,仅占科技期刊总量的5%左右。全世界有5800多种SCI收录的英文期刊,中国大陆只有119种,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等国家。所以,中国科协经过认真研究,决定选择英文科技期刊作为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着力点。   沈爱民强调说,抓英文科技期刊,不是说不重视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科协历来高度重视中文科技期刊,整体思路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以继续充分利用已经持续实施多年的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这个工程就是重点支持中文期刊的,今后还会继续加大对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   一石激起千层浪。“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一出台,迅速在海内外华人科学家中引来好评。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教授王小凡等17位国内外顶级生命科学的科学家,得知该计划后,特地致信中国科协领导。他们在信中说:“中国科协此次设立的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奖……将引领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真正促进和推动一批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从而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我国科技期刊集群打好基础。若此,必将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大批各专业领域知名科学家,积极参与该计划设计、评审工作,为期刊发展出谋划策。《细胞研究》(英文版)主编裴刚院士、《昆虫科学》(英文版)主编康乐院士、中国运筹学会理事长袁亚湘院士等知名科学家更是亲自带队,参加评审期刊陈述答辩。   奖项经费要用在“刀刃”上   《细胞研究》(英文版)影响因子自2009年跃升至8.151分以来,已连续3年稳定在8分以上,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优秀英文科技期刊代表,本次获得一等奖。获得奖励资助后,常务副主编李党生一下子更加忙碌了,他和同事们制订的“一揽子计划”终于有机会一一实现。   “好稿源是等不来的。”为了找到好稿源,李党生计划利用这笔资助,明后两年走访国内外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科学家进行面对面交流,获得第一手信息,“抢”到好稿源。“显然,没有中国科协项目的支持,我们的计划是不可能得到实施的。”李党生强调。   和他一样忙碌起来,并倍感压力的还有《中国物理B》(英文版)编辑部主任王久丽、《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主任汪谋岳等。每个获奖期刊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在筹划,把奖项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到“刀刃”上。各刊相关工作正在有序展开,包括扩大国际编委、争取优秀稿源、组织专刊综述、吸引优秀人才、探索数字出版发行及资助OA出版等。   同样获得资助的《中国稀土学报》(英文版)也在酝酿着变革,严纯华说,该计划有一点令他特别看重,那就是“设计比较科学。当然也有合同,但是按照科学本身的规律,一事一议,一个期刊一个期刊具体谈,现在是什么情况,主要想在哪个点改善提升?通过何种途径等。”中国科协与35家期刊逐个进行多番讨论,搞清楚每家“现在站起来摸多高”,“将来跳起来能摸多高”,严纯华觉得,工作做得非常实在。   “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扎实的举措和不懈努力。提升英文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要抓好几个关键环节,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编委队伍和审稿队伍,推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积极吸纳高水平国际稿源,缩短出版周期,争取成果首发权。”陈希强调。
  • TOF-SIMS 电镜质谱联用技术助力Li离子电池新型阳极材料研究 !丨Small 期刊文章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河洲教授及其团队田然等人在新型具有高放电效率的锂离子电池复合阳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这项工作中,刘河洲团队首次发现了一种Li的新的亚稳态形式—Li团簇。经实验研究,这种能够生长出微小Li团簇的碳纤维布(CC)/Li簇复合阳极材料具有出色的电化学可逆性和高放电效率,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该项研究的相关成果已发表在材料领域的综合性权威期刊Small(2018年,IF=9.598),论文题目为High-Coulombic-Efficiency Carbon/Li Clusters Composite Anode without Precycling or Prelithiation。其中,动态的微观形态学表征使用TESCAN MIRA3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完成,关键工作如锂元素不同沉积形式(如Li团簇和Li枝晶)的分布及Li+ 和Li元素之间的转变活性表征,则采用了TESCAN FIB-SEM与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联用分析技术。图:研究成果发表在材料综合性权威期刊 Small (2018年)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电子市场的迅速增长,带动了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高能量密度电池成为电池发展的主旋律。元素Li由于重量轻、电化学势能低且具有高理论能量密度,而被认为是锂电池的理想阳极材料。但使用Li作为电池阳极材料,仍然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不可控的Li沉积、体积膨胀、Li晶枝的生成等等,严重影响电池效率和安全性。为了改善Li金属阳极的性质,刘河洲研究团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和尝试,例如采用在合适的衬底上生长锂的方案。基于此,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一种Li的新的亚稳态形式—Li团簇,这种团簇形成在电池过锂化过程中,从生长出LixC6之后到形成Li枝晶之前。并且,这种微小的Li团簇表现出很高的Li+和Li元素之间的转变活性。 图:刘河洲团队首次发现了一种Li的新的亚稳态形式—Li团簇研究团队使用了裸碳纤维布(CC)作为阳极,过量的LiCoO2作为阴极来组装电池,在碳纤维上观察到了这种Li团簇。并且,使用新型CC / Li团簇复合材料作为阳极的电池,性能相比常用的电极提升了57.2%,且没有观察到容量波动,放电效率与石墨阳极一样好。 图:研究团队使用TESCAN场发射扫描电镜进行动态的电极充放电循环的微观形貌表征通过制备CC/Li簇复合阳极来获得可逆且具有电化学活性的Li团簇,研究团队得到了具有显著能量密度和高放电效率的研究结果。此外,CC/Li簇复合阳极无需预循环或预锂化,可直接组装成电池,消除了繁琐昂贵的电池预循环和预锂化过程。这种有效且简便的方法极大地简化了工艺,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高容量阳极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图:研究团队采用FIB-SEM-Tof-sims联用分析技术进行Li元素的面分布分析及Li簇和Li枝晶的分布分析,并验证了不同形式锂沉积电化学性能的不同刘河洲教授团队在关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实用化方面做了大量研究,除了这项工作,研究团队还进行了3D Al2O3材料抑制锂离子电池中锂沉积及锂枝晶形成机理的研究,相关成果已发表在CHEMSUSCHEM期刊(2018年,IF=7.411),该研究同样使用了TESCAN FIB-SEM-Tof-sims联用分析技术。目前,TESCAN FIB-SEM-Tof-sims新型联用分析技术已成为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的利器,在国际上,已经有多个课题组采用该项分析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在多种期刊发表了高水平文章。在上述工作中,刘河洲教授团队使用的是安装在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TESCAN MIRA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TESCAN 双束电镜与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联用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是一个面向校内外开放的校级测试平台,目前已配置多台TESCAN电镜及FIB系统,包括一台VEGA3 W-SEM,一台MIRA3 FE-SEM,一台配置拉曼的超高分辨MAIA3 FE-SEM-Raman系统和一台配置有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的超高分辨GAIA3 FIB-SEM-Tof-sims系统。 图:上交大分测中心TESCAN FIB-SEM—Tof-sims联用分析系统
  • 国际学术期刊为中科大纳米研究出版专刊
    11月9日,美国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出版《中国科学家纳米材料研究》专刊,集中展示我国和美国华人学者在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及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能源、光电器件及传感等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专刊收录23篇高水平论文,中国科大教授贡献2篇、科大校友贡献5篇。   中国科大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曾研发出世界上首个纳米电缆、液体纳米晶体管等。专刊出版过程中,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俞书宏和科大校友、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夏幼南受邀担任客座编辑,并撰写编者按。这是《先进功能材料》创刊十年来首次为我国出版专刊。中国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负责人介绍,专刊展示了中国纳米材料研究的特色和水平,对今后进一步促进国内外纳米材料研究学者的学术交流和开展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 龛见︱以人为本,共筑长青基业——华龛生物战略落地和组织建设
    五载春秋,华龛生物以奋勇拼搏的创业精神,与全体员工同舟共济,在生物医药领域发展大潮中闯出新路。一路走来,从十几人到几十人,再到如今百余人的规模,回想每位员工加入时满怀憧憬、斗志昂扬的情形,仍是历历在目......五年建设积累过去的五年里,华龛生物从不同层面着手,以组织规划、人才吸纳、团队成长等多个角度为切入点,实现公司人力资源体系、系统建设不断优化、完善:① 组织架构方面,完成了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营销运营、人财物管理等重要部门、团队的建设及规划,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 人才培养方面,完成了管理力提升及经营沙盘模拟实战等多模式外聘专业讲师的培训、开拓了千余节平台线上专业技能课程分享,并且建立内训机制及考试平台,形成了不断自我成长提升的学习型组织;③ 信息化建设方面,完成了关键ERP业务及人力数字化E-HR系统上线,大幅度提升了业务工作效率,完善精准了人员信息数据分析,为企业及员工搭建了良好的互通平台。五年成长共赢华龛生物的成长,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辛苦付出与无私奉献。取得的成果不仅成就了企业,也成就了员工,可以说是一段双赢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有人从稍显稚嫩的学生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科学家,带领团队按时按质完成高难度研发项目;有人从执行力优秀的员工成长为中、高层管理者,带领部门出色完成目标任务;有人从掌握单一业务技能扩展到了多项全能的职场达人,从多个角度为公司发展提供支持。过去的一切已成为最坚定的基石,新的征程也已拉开了帷幕。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如何支撑企业的战略目标高效落地,成为了华龛生物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发展战略落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组织、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基于企业战略的需要,华龛生物将企业战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并进一步将分解后的目标,在人力全盘工作进行规划部署。华龛生物的人力资源工作重点围绕以下5个方向展开:1. 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中、长期的组织形态发展规划,结合企业定位,重塑部门、员工的职责同时,增强横向协调职能。通过职位序列,为各类人员规划出各自的多模式晋升渠道和发展空间。针对核心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规划,打造企业核心人才的竞争优势。以确保组织结构、人员技能可以承接并完成战略目标的分解任务。2. 在企业高速成长阶段,通过战略推导出的组织结构及调整方案,合理预测企业中长期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规划和控制企业各业务板块中的人力资源发展规模。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进行分析,如对人员流失、调动、晋升的预测;从企业外部,可以进行人员补充的预测及招聘市场的行业信息的统筹进行推断。以免组织因目标不清晰而发展,造成人员过剩或不足。3. 根据企业制定的战略任务目标,对已确定组织、人员开展以目标一致性为目的,逐级任务分解及完成任务的实现要素与路径。引导并协助各层级制定出强关联性的分解计划,对相关计划的可实施性、合理性、条件约束性进行分析及问题梳理。最终形成一致约定计入考核、追踪范畴,形成PDCA的复盘模式,以确保企业的战略目标平稳落地。4. 在实施企业战略战术时对整体的质量提升进行关注,构建人才发展满足于企业战略发展的管理体系。用企业战略需求,引导并推动个人成长。用个人能力成长,实现个人发展空间提升与物质回报联动。把企业战略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打造一支能够引领和支撑企业长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让人才的发展符合企业的诉求,让企业的发展借助人才的力量。持续双赢的旅程。5. 物质层面的搭建还需要精神文化的支撑,企业文化将作为实现企业战略的重要精神引导。例如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海底捞”。用企业的价值观引导并规范着组织的行为;用企业精神激发出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企业文化将企业中的成员凝聚在一起使企业在发展中更具稳定性。把停留在纸上的文化融入致工作中,成为习惯,成为行为准则。为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保障员工利益,对于不适用或需要提升的政策、制度和流程提出修改、并进行完善。在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的同时剔除现有制度存在的风险及安全隐患。让员工充分感受到企业的关爱与共同成长的收获。未来展望面对这个多变的时代,还有很多不确定等待我们去挑战,但我们心中已有一份掣画未来的蓝图。真诚地期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所有华龛人一起携手并肩,站在新的起点,孕育新的希望。相信华龛生物会够走得更稳、更远。届时我们还会齐聚一堂庆祝十周年、五十周年、直至壹百周年!
  • 地质勘测力度加大 质谱仪市场前景可观
    p   中国领土广阔,地质较为复杂,一旦遇到暴雨等恶劣天气,有些省份会经常发生地质灾害,为了预防这些地质问题的出现,我国各省份时常采购质谱仪进行地质勘验。 /p center img style=" HEIGHT: 249px WIDTH: 369px" alt=" 地质勘测力度加大 质谱仪市场前景可观" src=" http://images.ofweek.com/Upload/News/2017-07/26/nick/1501037755441097314.jpg" width=" 300" height=" 199" / /center p   由于使用质谱仪勘测,能够进一步帮助地质采购人员查明矿产的质和量,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迅速提供矿山建设设计所需要的矿产储量和地资料,因此,我国地质机构也经常使用质谱仪,来协助地质勘探,这进一步刺激到质谱仪的市场需求。 /p p   根据Persistence& #39 s Research Team的研究报告,2012年全球质谱技术市场容量为31.747亿美元,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48.4亿美元。从2013年到2017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8.8%。 /p p   有消透露,河北省地矿中心实验室拟预算1185.5万元采购高分辨磁质谱仪、中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设备7套仪器质谱系统。 /p p   据悉,河北省地矿中心实验室采购这批分析设备是为了进行地质勘探工作,所谓的地质勘探工作即是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对地质进行勘查、探测,确定合适的持力层,根据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类型,计算基础参数的调查研究活动。 /p p   此外,前不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耗资165万元,采购多接收器稀有气体质谱仪,提升该所地质勘察等方面的能力。 /p p   综上所述,在我国加大地址勘测力度的大环境下,我国用于资质勘测的质谱仪需求会增加,可以预测质谱仪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 /p
  • 申贝发布公益诉讼取证勘查箱新品
    申贝科学仪器公益诉讼取证勘查箱主要满足对生态环境和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发现、初步筛查、判明办案方向、辅助取证的检察技术装备,可以增强案件线索排查和证据收集能力,目前,我们公益诉讼取证勘查箱目前应用覆盖多个省市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取证勘查箱配套信息化产品-申贝公益诉讼实验室管理系统是一款集公益诉讼办案、设备日常管理为一体的应用型系统软件、作为公益诉讼取证勘查箱产品的信息化辅助工具。申贝公益诉讼实验室管理系统为公益诉讼取证勘查箱使用和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提供信息化智慧辅助。公益诉讼取证勘查箱/技术侦察装备设备配置明细:1.勘查箱(小号):定制、内嵌开模、仪器、工具。2.现场执法音像摄录仪:表面无明显凹痕、毛刺、划伤、裂缝、污染、变形等现象,表面涂镀屋应均匀,无凝结、脱落、色差、龟裂和磨损等现象,金属件不应锈蚀和损伤。表面文字或标志应清晰、正确,零部件应坚固无松动,各操作开关、按键应灵活、可靠,锁紧装置不得自行释放。 4200万像素,内置3900毫安锂电池,连续录像10小时,待机20天。125度广角,8M看清人物轮廓,,4M看清人脸,1秒开机,1296P高清录像防护等级:IP68预录35s延录1800s,背夹功能:可365度垂直旋转的旋转背夹,以及180度水平旋转的调节背夹,满足不同角度拍摄3.激光测距仪:测量距离、高度、面积等、测量方式激光、测量距离0.2-60米、测量精度1.5mm。4.空气检测仪:甲醛、pm2.5、pm10激光检测、一键智能校准、一键单位切换。5.土质检测仪:适用于地表酸碱度的测量,可测深度6cm,PH范围:3-8PH,水分范围:1-8%,ph精度:±0.2ph,水分精度:±1%6.TDS测试笔:双色液晶显示屏,自动校准,温度自动补偿,高精度探头。7.PH酸度计:双色液晶显示屏,自动校准,温度自动补偿,高精度探头。8.矿物质导电笔:检测出水中是否含矿物质9.食品安全检测仪:水果、蔬菜的农药残留检测、硝酸盐含量的检测范围0-9999mg/kg、水质中盐类含量测量范围(1mg/l)0-999、环境中辐射强度的测量范围mSv(mR/hr)0-9.99(999.9)、累积剂量值显示范围mSv(mR)0-999.99(0-99999)、硝酸盐检测时间3sec、测量误差<10%、电池:锂离子电池、池容量720mA/h、附加电源USB 、USB充电电流310mA、从USB处的电源电压5V、持续使用时间可达20小时、外形尺寸≤122*52*14mm、屏幕分辨率320*240 、工作温度范围从0℃到60℃10.气体检测仪:检测VOC、可燃氧气、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硫化氢等,检测气体高于指定浓度时,会声音、发光、振动三重报警11.便携电子秤:检材称重,量程1Kg,精度0.1g。12.户外手电筒:现场照明。13.便携显微镜:100倍放大、带灯光。14.水质测试试纸试剂:比对水质。15.充电电源:移动电源,20000mA,白色。16.取样工具组合:镊子、剪刀、橡胶手套、试管、烧杯、广口瓶、标签、记号笔、取样瓶、滴管等。创新点:创新点: 1.可以快速、低成本对破坏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的犯罪行为进行取证。 2.可以快速的检测出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类型、污染范围和食品药品中多种有毒有害的化学成分。 3.勘查箱内置系统是一款集公益诉讼办案、设备日常管理为一体的应用型系统软件、作为公益诉讼取证勘查箱产品的信息化辅助工具和破解“取证难”的信息化支持工具。取证勘查智慧辅助系统为公益诉讼取证勘查箱使用和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提供信息化智慧辅助。 公益诉讼取证勘查箱
  • 主播带你看两会 那些对科学仪器行业积极的声音|仪器周刊
    各位网友大家好,仪器周刊迎来第8期,本期由当班主播韦东裕为大家带来一周资讯要闻。本周,我们将聚焦近期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看看在本次两会上,对科学仪器行业有哪些积极的声音。相关新闻链接如下:蓝闽波委员:加快研发,让高端大型科学仪器国产化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10310/574638.shtml 杨学明院士提议:大力推动高端科研仪器发展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10305/574221.shtml2021两会提案:对重大科研仪器行业进行重点支持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10304/573993.shtml2021两会观点:鼓励生物医药产业进行国产仪器替代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10305/574101.shtml两会观点:多肽创新药产业纳入国家战略 大力推广国产研究型设备及生产化产业性设备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10309/574408.shtml2021两会提案:加大科研试剂研发投入 推动国产科研试剂产业发展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10305/574118.shtml
  • 龛见︱清芬挺秀,华夏增辉——华龛生物铭记初心,不负使命
    源于清华,行胜于言记得前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的一段讲话——“清华诞生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从襁褓时期就带有民族屈辱的印记。直到现在,我们的校园里还保留着外国侵略者焚烧掳掠的遗迹。‘知耻而后勇’,这些屈辱造就了清华学子‘雪耻兴邦’的崇高理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和‘行胜于言’的刚毅校风。”华龛生物由清华参股共建,几位创始人也都出自清华,清华精神的熏陶是渗透在血液里的。在世界上提起“中国制造”就只能是廉价货吗?基础的药物原料只能被国外大厂卡脖子吗?细胞药等先进的疗法因为价格昂贵,就只能供富翁使用吗?华龛生物向这些问题发起挑战!用所学所行,担起这一代清华学子的历史责任,就是华龛成立的初心。万里长征第一步五年时间,华龛生物从清华实验室的一个小团队,成长为百余人规模的中型企业,研究成果不断转化落地,产品线不断延伸拓展,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健全,知名度不断提升......一步一个脚印,才有今日局面。华龛生物全线产品点击可查看大图就像游戏中升级打怪一样,不同的阶段,我们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如何在与诸多优秀项目的PK中脱颖而出拿融资;如何将实验室的小批量样品做成真正被市场认可的成熟产品;如何深入了解用户痛点,并给出完善的解决方案;如何建立人才梯队,凝聚团队力量.....只言片语就能概括的历程,脚下的每一步都是竭尽全力。但所有华龛人都坚信:只有去做,才能一点点前进,在任何一步放弃,就会失去未来。悲观的人永远正确,但乐观的人将一直前行,这是属于创业者的宿命。开始时满腔热血,对自己的产品更像看自己的孩子,带着“家长滤镜”怎么看都好;可是市场会告诉我们,产品要反复打磨,解决切实问题,客户才会认可......这期间,清晨四点北京的样子,我们都再熟悉不过。为保证及时交付,疫情时大家坚守公司回想公司成立仅一年多时,疫情汹汹来袭,诸多大厂都难敌冲击,华龛生物也是举步维艰,随时有可能资源断供。经历疫情三年反复,每到关键时刻,华龛生物都咬紧牙关,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才把所有不可能变为可能。今年是华龛生物成立的第五年,如今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也更加复杂,但“金钥匙”在手中紧握,前进之路在脚下践行。市场竞争激烈,更有星辰大海待我们征服。对内,我们铭记自强才能不息,不断修炼“内功”,重视原创技术研究探索与人才队伍建设;对外,我们深知厚德方可载物,秉承“共赢、诚信、创新、专注、品质”的核心价值观,与产业上下游伙伴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未来如何,是还需要五年,还是十年,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路上还有多少艰辛?世界变化太快,有没有可能有黑天鹅飞来?谁也没有标准答案。在为理想拼搏的漫长路上,我们只有热爱相伴。找一份工作,无非养家糊口;热爱一份事业,才可能在认清前路坎坷后仍然义无反顾的向前。华龛生物五周年井冈山之行于华夏,龛未来。中国人强大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成就了中国如今的大国崛起之势。我们站在无数巨人的肩膀上才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也立志要让华龛生物打造的原创3D细胞智造平台,成为患者战胜病魔的有力武器,成为老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守护盾。认清自己,认准方向,用心浇灌,静待大树参天。未来展望正是因为华龛人彼此的信任和支持,才成就了今天的华龛生物。行胜于言,未来华龛人也将齐心协力,继续以业务发展为导向,高效执行战略规范,为华龛生物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清芬挺秀,华夏增辉”,华龛人铭记初心,不负使命,愿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出:“华龛生物做到了!”
  • 《中国科技政策国际期刊》创刊
    作为第一本专门研究中国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问题的英文国际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政策国际期刊(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国际刊号ISSN:1758-552X)由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与著名的Emerald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创办,已经于近期创刊发行。   Emerald国际出版集团建立于1967年,是国际一流的管理学与信息科学的专业出版社,其总部位于英国Bingley,主要出版管理学、图书馆学、工程学等专业领域的国际领先学术期刊。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由Emerald国际出版集团在全球正式出版发行,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研究员和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Christopher Cullen教授是该期刊的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期刊中方主编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余江博士。   该刊将以全球化的视野深入研究中国在创新,R&D,技术和科学等范畴及相关的知识管理以及获取开发的活动(包括国际科技合作以及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活动等),涵盖在国际、国家、产业、区域、企业、科研项目等层次的相关政策与战略管理的学术问题,研究方法包括规范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科技政策和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将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界研究中国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的平台。刚出版的该期刊第一期论文作者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战略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美国俄勒冈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涉及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力、国家战略性产业技术发展、中美科技交流历史分析、电信企业创新战略和中国山寨制造的规律与影响等研究问题。   该期刊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品牌学术期刊,成为国内外关注和探讨中国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 霸王告《壹周刊》报道诽谤 索赔5.6亿港元
    生产及销售中草药洗发护发用品的霸王国际集团,指责2010年《壹周刊》一篇报道存在内容失实,前年控其诽谤。近日,该案子在高院审理,由于索偿额高达5 .6亿港元,引起外界关注。法官听取双方陈词后,表示押后宣判。   霸王指其报道失实   2010年7月14日,《壹周刊》刊登以“霸王致癌”为标题的涉案报道。香港上市公司霸王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及其附属国内生产商霸王(广州)有限公司指报道内容失实,控告壹周刊诽谤。   近日,该案件在香港高等法院审理,《壹周刊》要求原告提供过去数年的财务资料以供查数,但原告提出反对,令索偿额曝光,法官押后宣判。   据港媒报道,原告已呈交的会计专家报告显示,原告单在涉案报道刊出后,头一年就损失了超过五亿港元,原告决定追讨损失,外加其他开支,一共向《壹周刊》索偿逾5.6亿港元。   高院早前下令双方提交会计专家报告,以协助法庭评估涉案报道对原告造成的损害。原告已提交报告,并提供了2008年至2011年上半年的财务资料。但在《壹周刊》看来,这些资料并不足够,还要求查阅原告于2006年至2008年内的财务资料,包括原告管理层的账目、原告及其所有附属公司账簿、原告产品品牌代言人的酬金资料等。   壹周刊拒绝照单全收   高院为此前日开庭审理被告的申请,被告的律师指出,一般诽谤案的索偿额都在200万元以下,但此案索偿额极庞大。原告声称自涉案报道刊出至2011年6月底为止,原告损失高达4.48亿元人民币,折合超过5.5亿港元。被告认为,原告的专家单凭管理层于2009年5月的一份财政预测,便推算出原告因涉案报道所蒙受的损失,被告不能照单全收。   原告的律师指,被告想索取的20多项文件,不是与案件无关,就是对原告构成欺压,法庭不应批准。原告已呈交由毕马威提供的核数财务资料,被告却想要未核数的文件,由被告的专家再核数,这样已失去专家的独立性。   原告的律师又指,“原告2009年5月的财政预测并非儿戏,该份预测是根据2008年的账目计出来,而且早在涉案报道刊登前两个月已存在,不是为夸大索偿额而准备。”法官听取双方陈词后,表示押后宣判。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