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03日 来源: 蝌蚪五线谱 作者: Declan Butler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21203/00241d8fef0e1226816706.jpg 据Nature网站近日报道,在非洲,对预防疟疾的RTS,S/AS01疫苗候选药物进行了三期临床实验,结果令人失望。实验的关键年龄群是婴儿,他们在6到12周大的时候第一次注射了疫苗,结果没有明显的免疫效果。 早在25年前,在美国的军队里就开始研究RTS,S疫苗。2001年,“疟疾疫苗行动”和葛兰素史克公司开始合作研究这种疫苗,前者还从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得到了2亿美元的资助。位于七个非洲国家的11个研究中心参与了三期实验,给几千名儿童注射了候选药物。 最近研究者公布了实验结果。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6到12周大接受注射的婴儿中,患疟疾的人数仅仅减少了不到三分之一。这个年龄段是实验的关键人群。在二期临床实验中,以同年龄段的儿童,实验组的患病率降低了62%;去年在5到17个月大的儿童中进行的实验,实验组的患病率降低了55%;相比之下,这次的实验效果相差很多。 虽然实验效果没有预期的理想,但是赞助人之一比尔·盖茨说,“实验还将继续,我们希望获得更多的数据,以判断是否要使用这种药物,以及如何使用。” 牛津大学的Tim Peto说实验的结果实在不理想,而且即使现在的数字也可能是高估了,因为这种药物的效率似乎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 “疟疾疫苗行动”的主任David Kaslow则为RTS,S辩护,认为它的免疫效果虽然不高,但是非常安全,副作用小。他说,虽然该候选药物的效果普通,但是由于患疟疾的人数众多,其中又大部分是5岁以下的儿童,所以它的作用还是非常巨大的。 世界卫生组织为疟疾疫苗设立的预期标准是,“对严重患病和死亡的预防率达到50%以上,效率持续时间超过一年”。此次实验似乎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但是Kaslow说,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标准只是一个标杆,并不排斥免疫效果差的疫苗,将RTS,S作为控制疟疾的综合措施的一部分还是很有用的。Kaslow说,到2014年,才能获得全部的三期临床数据,目前就判断RTS,S的效果还为时尚早。 当有了更多的数据以后,实验结果可能会略有不同。例如,Kaslow说,三期实验点一共有11个,而此次实验的数据有60%都只来自其中的两个。这说明,RTS,S候选药物在这两个实验点的效果可能低于其他实验点。至于其中的原因,可能要到2014年所有的数据都收集上来后才能知道。但是一个明显的假设是,在疟疾传播严重的地区RTS,S的效果欠佳。如果确实如此,这种候选药物的成本效益将大打折扣。 瑞士的科学家BlaiseGenton也认为,这种候选药物在某些实验点的效果可能会比现在公布出来的效果好。但是他说,临床发病率降低50%应该是对疟疾疫苗的最低要求。 在6到12周接受注射的婴儿又注射了加强针,研究者将监督加强针的效果,以了解是否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疟疾的临床发病率会有所下降,特别是在5岁之前。实验数据将帮助研究者判断,RTS,S究竟是具有一定的免疫效果,还是仅仅推迟了儿童感染的时间。 不管最终的实验结果如何,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此次实验对疟疾疫苗的研究贡献巨大,并且认为与非洲的研究中心合作开创了一种非洲前所未有的实验形式。Kaslow说,“疟疾疫苗的成功开发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合作机制和强有力的证据。此外,还要了解,在疟疾盛行的国家,应该用各种工具进行不同的组合来对抗疟疾。”(Declan Butler)
美国科学促进会网站近日报道 科学家报告称他们开发出了一种产量更高、成本更低的两步新工艺,可能缓解生产抗疟疾骨干药物必需的原料的供应和价格波动问题。疟疾每年让3到5亿人患病,导致100多万人死亡。这种工艺使用现成的物质而且可以由制药企业容易地实施,关于这种工艺的报告发表在了美国化学学会(ACS)的《有机工艺研究与开发》(Organic Process Research & Development)杂志上。克林顿卫生获取项目的David Teager 和Rodger Stringham解释说,青蒿素联合疗法(ACT)是疟疾的最有效的疗法——疟疾是由被感染的蚊子的叮咬转移给人类的一种寄生虫感染。被用于生产青蒿素联合疗法(ACT)的关键成分的青蒿素来自于黄花蒿(Artemisia annua),这是一种在中国生长的药用植物。近年来,青蒿素的价格经历了巨大的市场波动,波动范围从每磅大约180美元到410美元,这是由于天气条件以及对青蒿素联合疗法(ACT)的需求。让成本下降是重要的,因为大多数疟疾病例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发展中地区。这组科研人员推断,帮助稳定价格的一个方式可能是改进目前的青蒿素联合疗法(ACT)的生产工艺,这个工艺产生的这种成分的产量一直低于预期。这种改进将会减少生产青蒿素联合疗法(ACT)所需的黄花蒿的数量。这种新工艺远远更简单,而且比目前的方法产生的可能有害的废物更少。它还减少了生产青蒿素联合疗法(ACT)所需的青蒿素数量,这让这个工艺的成本更低。青蒿素的一种“半合成”版本在这种新方法中作为起始材料也工作得很好。“我们正在着手与我们抗击疟疾的全球战斗的制造伙伴分享这种新工艺,”这组科研人员说。
新华社华盛顿8月8日电 (记者林小春)美国开展的一项小规模一期临床试验显示,一种试验性疫苗可安全有效地帮助成年人获得抵抗疟疾的免疫力,从而预防疟疾感染。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等机构研究人员8日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用恶性疟原虫的子孢子制成这种名为PfSPZ的疫苗。这些子孢子经过放射、冷冻等技术弱化活性,但未被完全灭活。尽管该疫苗仅能通过静脉注射方式接种,但它为研制可广泛适用的疟疾疫苗铺平了道路。 在这项为期一年的试验中,研究人员在疟疾高发地区共招募了57名18岁至45岁的成年人志愿者,其中40人接受PfSPZ疫苗注射,另外17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注射5个剂量疫苗的6名志愿者再没得过疟疾,注射4个剂量疫苗的9名志愿者中只有3人感染疟疾。研究人员因此得出结论,接受的疫苗注射剂量越大,人体内对疟原虫的抗性越强。 该试验首席科学家、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疫苗研究中心的罗伯特·塞德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一试验表明疟原虫的子孢子可用于开发疟疾疫苗,为人体提供高水平的保护。PfSPZ疫苗是对抗疟疾迈出的“有希望的第一步”。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多由蚊子叮咬传播。如不及时治疗,疟疾可通过破坏对重要器官供血而致人死亡。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0年全球约2.2亿人感染疟疾,其中66万死亡。大多数疟疾病例发生在非洲,几乎每分钟都有非洲儿童死于疟疾。不过,目前市场上还没有有效的疟疾疫苗。
有人研究显示,一种古老的治疗疟疾的中药(科学名称为常山碱)是通过破坏疟原虫的与蛋白结合的系统而发挥作用的。常山碱被用来治疗疟疾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从一种蓝色常青绣球属植物根中提取的一种有效的中药成分。它虽然是一种强力的抗疟药物,但因为这种药物的毒性而妨碍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为了确定常山碱的分子标靶,有人对两株对常山碱有着高度耐药性的疟原虫的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分析。这两株疟原虫唯一的共有变异出现在对一种被称作细胞质脯氨酰tRNA合成酶编码的基因中。该酶对细胞蛋白翻译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且它也是其它致病微生物的一个常见的药物标靶。当科研人员用遗传工程使酵母菌表达疟原虫的脯氨酰tRNA合成酶时,该酵母菌就会变得对常山碱衍生的化合物敏感,使得该酵母菌的生长被遏制。
疟疾可通过激活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疟疾能让荷瘤的机体长期保存肿瘤特异性免疫记忆。广州科学家在肺癌的治疗研究上跨出可喜一步。http://www.bioon.com/biology/UploadFiles/201109/2011092712042663.jpg广州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疟原虫感染(即疟疾)可抑制小鼠肺癌生长和转移。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获悉,该院研究员陈小平领衔的团队与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院士合作开展的肺癌免疫治疗实验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研究团队正在利用疟原虫作为载体研制治疗性肺癌疫苗。相关论文已于近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该论文以上述两个合作单位共建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作者单位发表。灵感来源:疟疾发生越严重地区,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越低陈小平说,他和他的团队最早关注到的是疟疾发病率跟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成反比的关系。他说,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库20多年来的数据进行分析,他们发现,疟疾发生越严重的地区,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越低,反之亦然。即使在同一国家,“这种消长趋势也很明显。”于是,他们决定在小鼠身上做实验,以证明疟疾发生对肺癌是否有抑制作用。他们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小鼠只打入肺癌细胞,另外一组同时打入疟原虫和肺癌细胞,然后进行观察。可喜发现:疟疾感染明显抑制小鼠肺癌的生长和转移经过5年的反复多批实验和观察,研究人员发现:没有经过疟原虫感染的小鼠肿瘤生长迅速,很快发生转移和死亡;经过疟原虫感染的小鼠肿瘤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寿命显著延长,其中约有10%的小鼠肿瘤全部消退。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当小鼠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用手术摘除肿瘤病灶,然后将手术后的小鼠分为两组,一组接种疟原虫,另一组不接种疟原虫,结果显示,接种疟原虫小鼠的寿命显著比没有接种疟原虫的小鼠的寿命长。这提示,已经发生转移的肿瘤细胞也受到疟原虫感染的抑制。显然,疟原虫感染(疟疾)能够显著抑制小鼠肺癌的生长和转移,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疟原虫感染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陈小平解释:“肿瘤血管的生成受到抑制,使肿瘤的供血不足,就可以抑制肿瘤的增大。”研究结果:疟疾可增强机体对肺癌免疫力陈小平介绍,研究人员进一步进行了免疫学机理研究。他们发现,疟原虫感染激活了小鼠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诱导产生了大量的IFN-γ和TNF-α等细胞因子,而IFN-γ和TNF-α对肿瘤就有很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疟原虫感染还使小鼠机体内一种叫自然杀伤(NK)细胞的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增强。“机体内拥有的IFN-γ和TNF-α细胞因子和NK细胞属于一种天然免疫。”陈小平说,“感染疟疾会增强小鼠对肺癌的天然免疫力。”“疟疾还可以诱导产生一种针对肿瘤的获得性免疫反应。”陈小平解释,疟疾可以激活一种树突状细胞,增强其吞噬抗原的能力,并把抗原提交给一种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T细胞。陈小平说,疟疾可诱导机体产生肿瘤局部及全身系统性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能使大约10%荷瘤小鼠的肿瘤完全消退,并能长期保存有效的肿瘤特异性免疫记忆。总之,疟疾可通过激活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前景:有望研发新型有效的治疗性肺癌疫苗“当然,我们现在的研究还只是在实验室阶段,还不能马上应用到临床肺癌病人的治疗。”陈小平说,不过,肿瘤的实验研究不像艾滋病研究那样需要猴模型等大动物模型,只要在小鼠模型实验成功,就可能申请临床试验。“也就是说,根据我们现有的研究结果,有可能考虑申请临床试验了。”陈小平说,这项研究有着积极的应用前景。“良性疟疾可能用于肺癌的免疫治疗,也可能作为携带肿瘤抗原的新载体用于开发新型有效的治疗性肺癌疫苗。”他说,研究还发现,疟原虫感染与肺癌DNA疫苗联合应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目前,我们已经在研发治疗性肺癌疫苗。”他说,“主要是把肿瘤抗原的基因克隆到疟原虫的基因组里,同时利用基因敲除法,敲除疟原虫的毒性基因,希望能够制成安全有效的治疗性肺癌疫苗。”关于疫苗制成的时间表,他说,尚不能确定。http://www.bioon.com/biology/UploadFiles/201109/2011092712033212.jpgdoi:10.1371/journal.pone.0024407PMC:PMID:Antitumor Effect of Malaria Parasite Infection in a Murine Lewis Lung Cancer Model through Induction of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Lili Chen, Zhengxiang He, Li Qin, Qinyan Li, Xibao Shi, Siting Zhao, Ling Chen, Nanshan Zhong, Xiaoping ChenBackground:Lung cancer is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cy in humans and its high fatality means that no effective treatment is available. Developing new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lung cancer is urgently needed. Malaria has been reported to stimulate host immune responses, which are believed to be efficacious for combating some clinical cancers. This study is aimed to provide evidence that malaria parasite infection is therapeutic for lung cancer.Methodology/Principal Findings:Antitumor effect of malaria infection was examined in both subcutaneously and intravenously implanted murine Lewis lung cancer (LLC)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laria infection inhibited LLC growth and metastasis and prolonged the survival of tumor-bearing mice. Histological analysis of tumors from mice infected with malaria revealed that angiogenesis was inhibited, which correlated with increased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TUNEL) st
PLoS ONE:转基因绿藻开发疟疾疫苗疟疾, 转基因, 绿藻, PLoS, 疫苗法国国家科研中心17日发表公报说,该机构的科研人员利用从转基因绿藻中提取的淀粉酶,开发出一种疟疾疫苗。动物实验显示这种新疫苗有效。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死于疟疾的人数比上一年有所下降,但仍达到78.1万人。医学界至今仍未研制出针对这种传染病的有效疫苗,疟原虫对杀虫剂和药物的适应能力却与日俱增。目前,研究疟疾疫苗的主要思路是找到允许疟原虫进入细胞的蛋白质,然后想办法抑制这种蛋白质的活动。科研中心的研究人员则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他们选取几种对疟原虫比较有效的抗原,将其与转基因莱茵衣藻中提取出的一种名为GBSS的淀粉酶进行混合,后者的特别之处在于能够对抗原形成保护。随后,科研人员将这种混合物注入体内含有疟原虫的实验鼠,结果大多数实验鼠都没有患上疟疾,从而证明了这种新疫苗的有效性。该成果已经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卷》杂志上。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研究人员运用[url=http://life.lifesci.cn/molecular/default.htm]分子[/url][url=http://life.lifesci.cn/sj/default.htm]生物技术[/url]“改造”出一种能百分之百抗疟原虫的蚊子。研究人员希望有一天把这些蚊子放归自然,让它们与普通蚊子交配繁衍,从而彻底斩断疟疾传播途径。[align=center][img=380,185]http://life.lifesci.cn/upload/2010-10/101012134737991.jpg[/img][/align]这一研究报告由最新一期《公共科学图书馆 病原卷》([i]PLoS Pathogens[/i])发表。■研究疟疾由疟原虫引起,疟原虫主要靠蚊子叮咬传播。疟原虫通常在蚊子内脏中生长,虽然它们大多数会被蚊子的[url=http://life.lifesci.cn/microbiology/default.htm]免疫[/url]系统消灭,但仍会有少部分能侥幸“逃生”,并最终进入蚊子的唾液腺,随着蚊子叮咬进入人体,传播疟疾。蚊子每次叮咬人时,大约会向人体内“注入”40只疟原虫。在众多种类的蚊子中,按蚊是疟原虫的最主要宿主。先前有研究显示,一种名为Akt的[url=http://life.lifesci.cn/gene/default.htm]基因[/url]能够影响蚊子的寿命、免疫系统和消化功能,因此,它也可能影响疟原虫在蚊子体内的生长过程。亚利桑那大学研究人员基于此展开实验。他们把Akt基因注入按蚊的卵,这样孵化出来的蚊子就携带这一基因,并可能[url=http://life.lifesci.cn/genetics/default.htm]遗传[/url]给下一代。■惊喜“我们原本以为只能看到蚊子的生长速度、寿命以及它对疟原虫的易感度有变化,”美国广播公司17日引述研究负责人迈克尔里尔的话报道。不过,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这些蚊子体内完全没有疟原虫,也就不会向被它们叮咬过的[url=http://life.lifesci.cn/zoology/default.htm]动物[/url]传播。“我们对它(Akt基因)的效果感到惊讶,”里尔说,“看到这种方法能彻底阻断感染过程,这感觉真好……这是我们第一次完全阻止疟原虫在蚊子体内[url=http://life.lifesci.cn/genetics/default.htm]发育[/url]。”不过,研究人员坦承,尚未弄清Akt的基因的“起效原理”。研究人员还发现,“老”蚊子身上有疟原虫的可能性更高,携带Akt基因的蚊子寿命更短。■曙光统计数字显示,全球每年有2.5亿人感染疟原虫,100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抗疟蚊”问世似乎给人类彻底消灭疟疾带来一线曙光。不过,里尔说,让这种蚊子进入自然界仍然需要很长时间,“这么做以前,我们得保证抗疟蚊与一般蚊子相比,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至少十年后,我们才能真正把这些经过基因技术‘改造’的蚊子放归大自然”。里尔表示,如何保证所有蚊子都能携带Akt基因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尽管如此,利物浦热带医学院疟疾研究专家加雷思莱西特仍称赞说,里尔和同事们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让人类向利用基因技术攻克疟疾又迈进一步。( 生物谷 Bioon.com)
科技日报 2012年05月19日 星期六 本报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17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科学家宣称,他们用工程藻类生产出一种抗疟疾疫苗,并在小鼠试验中获得成功。这种疫苗易于生产,成本低廉,有望成为对抗疟疾的有力武器。相关论文5月17日发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网站上。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造成的、通过疟蚊传播的全球性急性寄生虫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受该病威胁的人数近5亿,致死人数在100万到200万之间。虽然目前已有部分疫苗能够起到防止感染的作用,但由于价格昂贵无法在易感地区大范围推广。 领导该项研究的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生物学教授斯蒂芬·梅菲尔德说,制造抗疟疾疫苗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必须找到能生产出具有复杂三维结构、类似于寄生虫生产出来的蛋白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体产生抗体,扰乱疟疾的传播。目前,大多数疫苗的制造都采用由工程菌生产出的简单蛋白质,复杂蛋白质也可以生产,但需要使用哺乳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复杂且较为昂贵;此外,人工生产过程中还会伴随发生一种被称为糖基化的过程,使这些蛋白质表面附上一层糖。引发疟疾的寄生虫所生产的就是一种复杂蛋白质,但这些寄生虫并不会让糖附着在这些蛋白质上。“如果你有一个被糖包裹着的蛋白质并将其作为疫苗注入某人体内,这些‘疫苗’对抗的将是糖而不是那些侵入机体的有害蛋白。”梅菲尔德说。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曾尝试通过无糖的细菌制造疫苗,而后再将其折叠成正确的三维形状,但效果并不理想。之后,他们将注意力转向了一种可以食用的绿藻,这种名为莱茵衣藻的藻类如同果蝇和大肠杆菌一样,在实验室中的使用极为广泛。此前就有研究表明,可以使用莱茵衣藻生产如单克隆抗体和生长激素这样的复杂蛋白。 这引起了在梅菲尔德实验室工作的博士后研究员詹姆斯·格雷戈里的注意,他设想,如果能够通过藻类生产复杂蛋白,将能完美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对抗疟疾的最大困难就是抗疟疾疫苗的生产成本较高,而藻类不但成本低廉,还几乎可以在地球上任何有水的地方进行生长,无论是池塘里还是浴缸中。 梅菲尔德小组的研究人员随即与该校热带病专家约瑟夫·文斯利用这一方法制造出抗疟疾疫苗,并在实验室中对小鼠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实验鼠体内产生了抗体,成功阻止了蚊虫对疟疾的传播。 格雷戈里说,虽然目前还很难说这种疫苗是完美的,但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由藻类生产的蛋白成功产生了抗体并阻止了疟疾传播。就目前而言还没有比这更经济有效的抗疟疾疫苗生产方法。 研究人员已经对该发现申请了专利,下一步他们将确定这种疫苗能否在人体中起效,以及能否通过直接食用的方式产生抗体。(王小龙)
【序号】:2【作者】:魏鸾葶1李润泽2关良超【题名】:抗疟疾药物研究进展【期刊】: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年、卷、期、起止页码】:2023【全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j6HAoO1nZAwwP9gAhO5JO4OjfQWPQ-lGtvMoZCPADiqefmyjXV2AoecNEwKZxliyJHHtBseletFUQNZ8OxaBTW86KOgCkyxpoR18Tc5Z4aU82TiuzxlY5M1e7HwyG-6xQNK0jmsfH8c=&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据新华社堪培拉4月15日电 (记者徐海静)氯喹原本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但由于疟原虫对其产生抗药性,这种药物在很多地方已经不再使用。澳大利亚和德国科学家发现,疟原虫的抗药性也有弱点,通过增加服药次数,氯喹仍然能够起作用。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15日发表一份声明说,该校生物学院研究人员罗伊娜·马丁和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同行共同发现,导致疟原虫产生抗药性的蛋白质也有“软肋”。 “我们研究了这种蛋白质的不同形式,在所有情况下,蛋白质将氯喹移出疟原虫体外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这意味着,能够继续使用氯喹治疗疟疾,只要每天服用两次,而不是一天一次。”马丁说。 她说,这种蛋白质能通过两种通道中的一种将氯喹移出疟原虫体外,但这一过程相当苛刻,发生任何错误,蛋白质就不起作用。这意味着该蛋白质处于相互矛盾的压力之下,这是它的弱点,在以后的新药开发中可以加以考虑。 研究人员建议,原先每天服用一个标准剂量的做法可以改成早晚各服用一个标准剂量,重点在于增加服药次数。但马丁不推荐增加单次服用剂量,因为一次大量服用会很危险。
[center]辉瑞和Sigma-Tau将推出抗疟疾新药Eurartesim[/center]辉瑞和意大利Sigma-Tau制药公司日前达成了一项关于新型抗疟疾药Eurartesim的合作协议,即该药通过相关机构的最终获准之后,双方将共同负责这种药物在非洲的销售。Eurartesim属于固定剂量的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治疗药。 目前,Eurartesim正处于III期临床实验阶段,它主要用于治疗由于恶性疟原虫导致的非重症疟疾,同时具有预防再次感染的功效,成人及儿童患者均适用。该药的新药申请将有望于2009年向欧洲药监局和FDA提交。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辉瑞和Sigma-Tau将通过非洲当地的合作商销售该药,其中辉瑞负责向公众和私营单位销售药物,而Sigma-Tau则主要面向机关单位。信息来源:中国医药123网
英国《自然》网站刊登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一种特殊基因可以在蚊子种群中大量扩散,这将大大推动用转基因蚊子防治疟疾的研究进展。在用转基因蚊子防治疟疾方面,过去已有研究发现了一些能够减少蚊子传播疟疾能力的特殊基因,但问题是,如果这些基因不能在野外的蚊子种群中迅速扩散,即使在环境中投放一些转基因蚊子,也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及其国际同行报告说,他们找到了一个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基因,该基因会指导合成一种名为I-SceI的酶,而这种酶会在蚊子的繁殖过程中发挥作用,其结果是雄性蚊子的所有精子中都会含有这种酶,将这种基因传给下一代,并会代代相传。研究人员向实验室培养的蚊子群体中投放少量含有该基因的蚊子,结果经过12代蚊子的繁殖,也就是几个月的时间,整个蚊子群体中就有一半都携带这种基因。因此,如果能将减少蚊子传播疟疾能力的基因与这个基因绑定到一起,再将这种转基因蚊子投放到环境中,其防治疟疾的效果必定会大大增强。(来源:新华网 黄堃)
[img=,660,37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4/202304271412209712_5208_2911392_3.jpg!w660x372.jpg[/img]
[center]新型抗疟疫苗有望2011年投入使用[/center]一种新型预防疟疾疫苗有望于2011年正式投入使用。研究人员希望这种疫苗最终能够被纳入非洲国家儿童免疫计划。 肯尼亚《商业日报》日前报道称,从明年1月开始,这种疫苗将在非洲5个国家接受第三阶段的临床试验。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进行的前两个阶段的临床试验显示,这种新型疫苗对婴幼儿非常有效,对其免疫系统也没有任何副作用,894名5至17个月的婴幼儿接种疫苗后,疟疾发病率降低了53%。 由于卫生条件差、缺乏防蚊用品和治疗药物,非洲每年约有100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疟疾,给整个非洲每年造成的损失多达120亿美元。信息来源:新华网
目 录 一、抗震救灾期间涉及的主要寄生虫病防控知识... 2血吸虫病... 2疟疾... 4黑热病... 6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7阿米巴痢疾... 9旋毛虫病... 10二、蚊媒控制方法... 11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6/201406161003_502176_2368943_3.png会叮人的雌蚊子是疟疾传播的最大“帮凶”。英国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10日报告说,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转基因技术,可大幅改变蚊子后代的性别构成,让雄性占绝大多数,最终致使蚊群在数代后无法繁衍,从而阻断疟疾的传播途径。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人员与美国、意大利同行合作进行的这项研究中,他们尝试给疟疾的主要传播者冈比亚按蚊注射一种“内切酶”。这种酶具有“切割”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的功能,可附着在X染色体上并起到破坏作用,使这些蚊子只能繁衍出雄性后代。初期实验结果显示,用这种基因技术改造过的蚊子所产后代中,约95%是雄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到第6代时,这些蚊子会因为缺少雌性而无法繁衍。研究人员据此认为,如果将这一方法运用到自然界,可有效阻断蚊子的繁衍,使特定种群灭绝,从而大幅减少疟疾等传染病的发生。就是不知道这种技术会不会影响到自然界的生物链。你觉得呢?
可杀死处于所有阶段的疟原虫 新华社华盛顿3月21日电(记者任海军)美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抗疟疾药物,在动物实验中,其效果强于临床抗疟药,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这种新药名为ELQ-300。在动物实验中,它能以疟原虫的线粒体为标靶发挥作用,杀死处于所有阶段的寄生虫。疟原虫体内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制造DNA所需的构建模块,而新药能阻断这一过程。 研究人员还发现,新药治疗实验鼠的效果强于临床抗疟药阿托伐醌。仅需阿托伐醌剂量的十分之一,新药便可保护实验鼠免受蚊虫传播的疟原虫感染。此外,研究发现很难筛选出对新药产生耐药性的疟原虫,这意味着新药如果用于人类,可以在临床上应用较长时间。 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最新一期《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领导研究的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教授迈克尔·里斯科表示,这一药物“具有阻止疟疾传播的潜力”,但在用于人类临床试验前还需接受严格的安全测试。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如不治疗,疟疾可能中断对重要器官的供血,从而威胁生命。在世界很多地区,疟原虫已经对一些抗疟药产生耐药性。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近百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流平剂是一种常用的涂料助剂,它能促使涂料在干燥成膜过程中形成一个平整、光滑、均匀的涂膜。随着人们对涂料外观要求的提高,流平剂的用量与品种也在增多,消费量递年增加。按2006年年产各种涂料500万吨,平均用量2‰计算,年消费量万吨左右。 流平剂种类很多, 不同涂料所用的流平剂种类也不尽相同油性涂料中最常用的流平剂就是丙烯酸酯类聚合物,通常应用于溶剂型涂料和粉末涂料中,尤其是在粉末涂料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是必用助剂。水性涂料中最常用的流平剂是聚氨酯类,特别是在中高档乳胶漆中被广泛应用。其他有流平作用的助剂有有机硅类与缔合型碱溶胀流平型增稠剂。 丙烯酸系流平剂的合成一般用丙烯酸丁酯与胺、烷基酯聚合,聚合引发剂一般用BPO、AIBN,聚合温度控制在80~90℃,溶剂用甲苯、二甲苯、环己烷等,聚合物的相对分子量控制在4000~10000,分子量分布越窄,流平效果越好。丙烯酸系流平剂主要应用在粉末涂料的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常用流平剂来改善涂膜外观,消除桔皮、缩孔、针孔、缩边等表面缺陷。流平剂通过降低或改变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以及通过促使固化中表面张力的均匀化来消除涂膜表面缺陷。一种优质的流平剂能降低体系的熔融粘度,从而有助于熔融混合和颜料分散,提高对底材的湿润性,改善涂层的流动、流平,有助于除去表面缺陷和有利于空气的释放。在粉末涂料中,最常用流平剂有丙烯酸酯均聚物和共聚物及改性聚硅氧烷。而聚丙烯酸酯类流平剂对使用超量和受污染的敏感性较聚硅氧烷的要轻。因此,涂料工业中使用最流行的体系仍是丙烯酸酯类聚合物。 有机硅类流平剂可用于油性涂料有些品种也可用于水性涂料。此类流平剂由于与漆相容性差与它的低表面张力,如用量不准或搭配不当,容易出现质量缺陷。近几年来一些助剂厂家对有机硅类流平剂进行了各种改型,使相容性增加应用范围逐年增加。又由于它用量少、效果显著。所以在消费量与新品种开发上,有机硅类流平剂今后可能都有比较大的发展。 聚氨酯类流平剂一般用于水性涂料,特别是在含乳液的体系中它既有流平性又兼有增稠性,它是用聚环氧乙烷与异氰酸酯反应再脂肪改性制得,此流平剂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助剂厂生产,有些品种与国外水平相当,随着国内助剂生产水平的提高及品种的增加,人们对流平剂的认识也逐步提高,消费量也将会逐年递增。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品种的增稠剂通过脂肪改性或其他手段使其具有一定的流平性。如碱溶胀缔合型增稠剂、小分子量脂肪改性羟乙基纤维素等
[img=,690,46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4/202404251333358101_8936_2911392_3.jpg!w690x469.jpg[/img]
这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小组目前研究的一项技术,它的目的是使任何经过简单培训的人,都可以通过手机显微镜诊断出疟疾。 在显微镜上附带着相机功能,拍照后,可以将数据传输到实验室或者诊所进行研究。现在仍旧在初步阶段,如果销售会低于100美金。 对于流行疟疾的地区,相信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随时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09/200909161200_171383_1664664_3.jpg[/img]
研究人员如今发现疟原虫基因组中的一个区域可能是目前最有效的疟疾疗法产生耐药性的“元凶”。这一发现所涉及的耐药性似乎正在东南亚地区蔓延。 在疟疾流行的任何地方,青蒿素已经成为绝对的“主打”疗法。有关青蒿素的耐药性最早于2005年在柬埔寨西部首次被发现。这种耐药性并不会导致青蒿素治疗的彻底失败,但它却减缓了清除患者血液中导致疟疾的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的速度。 研究人员一直担心,恶性疟原虫的青蒿素耐药菌株会扩散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就像在其他的疟疾疗法——例如氯喹和拮抗剂药物中见到的那样。 为了找到导致青蒿素耐药性的原因,美国圣安东尼奥市得克萨斯生物医学研究所的遗传学家Ian Cheeseman及其同事,比较了柬埔寨、泰国和老挝的恶性疟原虫人群在青蒿素治疗后所表现出的不同清除率。研究人员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通过绘制91个恶性疟原虫中的单字母脱氧核糖核酸(DNA)差异,研究小组在恶性疟原虫基因组中的33个区域找到了最近发生的强烈选择的证据。据介绍,强烈选择是由进化压力造成的,旨在进化出对药物的抗性。 研究人员接下来利用2001年至2010年从泰国疟疾患者体内采集的血样档案,分析了每个基因组区域与清除率之间的关联。他们发现,2001年,只有不到5%的恶性疟原虫表现出缓慢的清除率;而到2010年,这一数字超过了50%。 恶性疟原虫基因组13号染色体上两个毗邻区域中的突变被认为与青蒿素的抗药性具有强烈的联系。研究人员估计这一区域至少占到了清除率中可遗传突变的1/3。 研究人员发现几个基因或许应该对青蒿素耐药性负责。但Cheeseman表示,没有证据表明,耐药性的进化缘于这些基因的突变;事实上,它可能是由能够改变这些基因活性的非编码遗传序列中的突变所造成的。他强调:“此时此刻,我们对于耐药性的发生机制仍然一无所知。” 美国坦帕市南佛罗里达大学从事疟疾抗性研究的Dennis Kyle认为,这项研究“强调了可让我们集中精力的基因组中的一些关键区域”。 Kyle指出,尽管寄生虫依然受到药物的影响,但青蒿素耐药性的部分属性表明了生物学的复杂性。青蒿素耐药性有可能与多个基因有关,甚至涉及更多的基因组区域,从而使搞清抗药性的全部遗传基础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此外,Cheeseman表示,青蒿素耐药性很难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这是因为目前无法复制寄生虫的缓慢清除。 有证据表明,青蒿素耐药性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问题。上周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至少在8年前,青蒿素耐药性便出现在泰国和缅甸的边境地区,并且这种情况正变得日益严重。Cheeseman表示,当前的计划是对柬埔寨的一小块地区“进行快速再评估”。 Kyle表示:“如果这些具有青蒿素耐药性的寄生虫传播开来,那将成为一个问题。我们并没有多少备份的药物。” 青蒿素是从菊科植物黄花蒿所提炼出来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是治疗恶性疟原虫所引发的疟疾的特效药。
如题,测了明胶空心胶囊,如何清洁?新买回来的平氏粘度计玻璃管中,有油,如何清洁其中的油?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李巨研究小组首次在分子层面上设计一种模型,能够描述血红细胞是如何从正常的扁圆形缩成子弹形,穿过比它们的正常直径还小的血管。该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3月12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研究血红细胞如何从柔软的物体变成几乎液化的形态,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疟疾、镰状细胞贫血症以及球形红细胞贫血症等。 人类血红细胞在其4个月的生命中,要成百万次地挤过细小的毛细血管,以便输送氧气,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这是生命必需的过程。血红细胞的直径约为8微米,它们在流动过程中,常常穿过直径只有2微米的血管。血红细胞会拉长成子弹形状,然后在穿过血管后,恢复成本来的扁圆形。 李巨研究小组设计的这种模型显示,血红细胞的细胞骨架在这个变形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每个血红细胞都有一个细胞骨架,它由一种名为“血影蛋白”的蛋白分子构成,以一种类似毛刷的结构附着在细胞膜内侧。当这层蛋白质结构之间的键接破裂,或者这层结构与细胞膜之间的附着破裂,细胞就会变得更加柔软,从而能够穿过狭窄的通道。 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变化或者是由于两个血影蛋白分子之间的键被断开,或者是由于血影蛋白与一种细胞膜中的肌动蛋白的键被断开。而加诸机械力(如挤压或者切断)或者化学能(如ATP),都足以断开这些化学键,进而引起细胞骨架的变形。 研究人员将利用该模型进一步研究几种血液疾病,包括疟疾、镰状细胞贫血症以及球形红细胞贫血症等。在疟疾患者中,细胞里的寄生虫会改变细胞膜和细胞骨架,从而使细胞失去原有的弹性,无法穿过血管。在镰状细胞贫血症中,红细胞会变成镰刀状,而在球形红细胞贫血症中,红细胞会变成球形,因而都无法正常地通过血管。 李巨博士199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000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核工程技术系博士学位,之后在该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年成为俄亥俄州立大学助理教授。曾获美国材料学会2006年度青年科学家奖。
平氏粘度计是粘度计众多种类中的一种,在多个行业中都有一定的应用。平时粘度计具有测量精准、使用简单、维护方便、稳定性好、耐用性强等多种的优点。用户在使用平时粘度计的时候对它的使用方法都是需要掌握的,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平氏粘度计的使用方法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平氏粘度计的形状可分为乌氏、芬氏、平氏、逆流四种。它们测定的样品粘度是运动粘度。已广泛地运用在石油、化工、轻工、机电、国防、交通、煤碳、冶金医药、食品、造纸、纺织、科研、高等院校等单位。正确使用毛细管粘度计,对确保产品质量和科研数据的准确是很重要的。 一、洗涤与烘干: 使用前必需将粘度计洗净,一般先用能溶解粘度计内残留物的溶剂反复洗涤,再用酒精或汽油洗,然后用发烟硫酸洗或重铬钾洗液浸2-3小时,最后用自来水冲洗,蒸馏水冲一下,放放烘箱,升温至150℃左右即可,或在自然温度下倒置数天,蒸干为止。 二、装油:(除乌氏直接从精管子倒入外) 用带有小嘴的橡皮球(洗耳球)或注射器连结精管子上小玻璃管,左手拿着粘度计,并用食指堵住粗管子口,将粘度计倒过来,把有毛细管的长玻璃管伸入样品内,拉动注射器,把样品吸到第二个圈线(使液面与圈线相切),然后竖起来即可。逆流装好后,用夹子夹紧乳胶管,套在吸样品的管子上。 三、恒温及调垂直: 把装好样品的粘度计放到恒温槽架子上(夹子上),把毛细管左、右、前、后调垂直,在测定温度下恒温10分钟,开始测定,记下第一到第二圈间流出时间,一般进行三次(去掉不正常数)取平均数
新华社巴黎9月27日电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27日发表联合公报称,他们和英国伦敦皇家学院的研究人员成功合成两种新的化合物,能够抑制恶性疟原虫生长所需的一种蛋白酶的活性,快速阻止疟原虫生长。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24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研究人员成功合成出名为BIX-01294和TM2-115的化合物,这两种化合物分子能够通过抑制H3K4me3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的活性,来阻止恶性疟原虫的生长。H3K4me3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在恶性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的基因表达过程中起调控作用。 试管内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化合物分子都能迅速杀死恶性疟原虫,12小时后BIX-01294分子便能完全消灭恶性疟原虫。在动物实验中,TM2-115分子还能抑制伯氏疟原虫生长。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多由蚊子叮咬传播,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发病较多。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0年,全球约65.5万人死于疟疾。近年来,随着疟原虫耐药性增加,人们亟需通过寻找新的抑制分子和治疗手段来控制疟疾。(记者 黄涵)
涂料流平剂的应用研究进展涂料是一种流动状态或粉末状态的有机物,能均匀覆盖在物体表面上,并且牢固地附着在物体表面,统称为涂料。涂料不仅能起防护、装饰作用,而且还具有绝缘、导电、防静电、示温、防霉、杀菌等特殊功能,涂料技术的发展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国防力量等综合因素,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愈来愈突出的作用。粉末涂料以其100%的固体分,生产与施工中无VOC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由于其利用率高达90%~95%,涂装周期短,生产效率高等优越性能而广泛应用于家电、机械、电子、建筑、化工、航天航空、矿山冶金等各个领域。 我国自80年代以来,已大量研究应用,现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但涂料不管采取何种涂装手段,经施工后,均存在溶剂蒸发、聚合物流动的成膜过程,由于溶剂蒸发、聚合物与基材的润湿程度不同往往造成漆膜出现张力梯度,从而导致漆膜出现皱纹和缩孔,一旦出现这种现象,则漆膜的装饰性及漆膜的耐水性、耐溶剂性均会下降。国内外较多地进行了缩孔形成机理的研究,研究认为:涂膜缩孔的形成与其自身的流平性关系甚大。通过大量的实践,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不难发现涂膜的缩孔,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缩孔都是由很少部分未被充分润湿的颗粒与周围不相容的树脂所形成的旋涡状结构。C.Patton先生对此现象的解释为:涂料在熔融流平,在局部地方形成了表面张力梯度,即缩孔部分为低表面张力物质,由于低表面张力物质总是呈现伸展扩展趋势,使得它从中心向四周扩散,而四周紧近相触的高表面张力部分又呈收缩趋势,在二者相互作用下,永久性缩孔就得以形成。对如何控制涂料缩孔现象也有较多的报道,集中在两个方面:(1)改进涂料的涂装技术如:静电喷涂法、流化床涂装法、静电流化床涂装法与粉末电泳涂装法等 (2)对粉末涂料本身进行控制,如原材料的控制,选择流平剂。两种办法对比起来,添加防缩孔的流平剂是克服这些弊病的有效方法。流平剂是一种涂料助剂,它能促使涂料在干燥成膜过程中形成一个平整、光滑、均匀的涂膜。目前流平剂的设计应保证具有下面三个功能:(1)降低涂料与基材之间的表面张力,使涂料与基材具有最佳的润湿性,即减小因溶剂挥发导致的张力梯度,以相溶性受限制的长链树脂为主要组成物,常用的有聚丙烯酸脂类、醋丁纤维素类,其产品主要有EASTMAN的CAB-551-0.01和CAB-551-0.2,其加入量一般为涂料总量的0.1%~0.2%等 (2)能调整溶剂的挥发速度,降低粘度、提高涂料的流动性,在溶剂型涂料中常以芳烃、酮类、酯类或多官能团的优良溶剂———高沸点溶剂混合物为主要组成,它调整了溶剂的挥发速度,使涂料在干燥过程中具有平均的挥发速度及溶解力,主要产品有:德谦公司的411、433、455、466等,加入量一般在0.1%~1.0%之间(按涂料总量计) (3)在漆膜表面能形成单分子层,以提供均一的表面张力,以相容性受限制的长链硅材脂为主要组成,常用的有二苯基聚硅氧烷,甲基苯基聚硅氧烷、有机基改性硅氧烷、氟化硅氧烷等,其主要产品有BYK-300,BYK-306,BYK-323等。另外含氟表面活性剂对于广大范围的树脂及溶剂具有优良的相容性和表面活性,能有效地改善浸润性、分散性、流平性。其在热固型水溶性环氧、氨基树脂白色面涂料中有很好的应用。 Hajas,Jano等研究了以化学组成和分子量不同的各种聚丙烯酸为基础的不同种类的流平剂在粉末涂料中的应用技术,通过激光光波测定表征了粉末涂膜的流动性随添加剂浓度的变化。以前,对涂料流平剂的研究基本上处在凭实践经验摸索的水平上,随着涂料流变性测量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了对流平剂改善涂料流平性机理的研究如:strivens讨论了流变添加剂控制涂料流动性,产生流变性结构的基本原理,添加剂的类型及如何测定流变性结构的方法,陈义芳研究了热固性丙烯酸粉末涂料的流变性,作者采用国产挤出式毛细管流变仪,考察了丙烯酸树脂分子量、粘度,流平剂等因素对丙烯酸粘度的影响。石秀强、陶婉蓉等用Instron321型毛细管流变仪讨论了醋酸锌、苯甲酸衍生物及硅砂对聚丙烯酸酯熔体粘度(η)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丙烯酸酯熔体是非牛顿流体,其流动活化能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加入醋酸锌后,η有明显的提高 而同时加入等摩尔的醋酸锌和苯甲酸衍生物后,η保持不变,加入硅砂后,η有明显提高。胡晓川、舒红凤、刘亚康等以威森伯格流变仪和挤出式毛细管流变仪,对影响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类丙烯酸粉末涂料流变性能的诸多因素,如基体树脂的分子量、流平剂用量、固化剂用量等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其中流平剂的用量对涂料的影响。 目前,涂料用流平剂种类较多,我们按其使用的场合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粉末涂料用流平剂,二是溶剂型涂料用流平剂,三是乳胶涂料流平剂。表1列出了近几年来主要报道研究的产品。 近几年来,国内外对水性涂料用流平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环保型涂料如:水性涂料、粉末涂料等的研发,带动了与其相关的流平剂的发展。流平剂的制备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溶解、聚合、过滤、相变、成品包装等5个步骤。
用于盛放化学试剂的瓶子,按材质分为玻璃和塑料,按大小可分为广口瓶和细口瓶,按盛放物质可以分为固体和液体试剂瓶,广口瓶盛放固体,细口瓶盛放液体。瓶口内部为磨砂设计,保持密封,防止试剂外漏。盛装试剂的玻璃瓶。有无色、棕色;广口、细口;磨口、无磨口等多种。广口瓶用于盛固体试剂,细口瓶盛液体试剂;棕色瓶用于避光的试剂,磨口塞瓶能防止试剂吸潮和浓度变化。试剂瓶不耐热。瓶口带有磨口滴管的叫滴瓶。
我想知道平氏黏度计的英语名称,希望有人能告诉我,谢谢。
最近实验室要买洗瓶机,不知道那种的洗瓶机更好用,欢迎大家发言,实验室主要分析有机物及重金属
岁末将至,本来不打算参加原创大赛的本人看到了一篇匪夷所思的专题,出自网易的另一面。顿时感觉里面矛盾重重,内幕重重,作为一个药学专业毕业的普通学生,深感气愤,然后决定发文质疑一下。首先是这个导语:2012年12月,英国《卫报》刊载报道,称主要来自中国或印度的假药及劣质药品大量涌入非洲地区。乌干达及坦桑尼亚市面上销售的抗疟疾药品有1/3是假药或不符标准。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1.抗疟疾药基本来自中国或印度(卫报调查结果),没有欧美大药厂什么事。2.有三分之一是假药或不符标准。继续看即使是不认同《卫报》报道的人,也承认“目前非洲的抗疟药主要来自中国”、“非洲市场上的所有青蒿素类抗疟药,几乎都与中国有关”。这句话验证了我们得出的答案1,而根据2012年6月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论文,研究者对撒哈拉以南21个国家的抗疟疾药物进行了20次抽样研究,总共抽检样品2634份,涵盖当地市面上几乎所有抗疟疾药物种类。研究小组对这些药品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测试、拉曼光谱测试、液相色谱—质谱法测试等至少六七种检测方法,以求结果客观无误。在所有抽检样品中,共有795份样品用任何一种检测方法都测不出有效药物成分。也就是说,医学研究人员随便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做一次抽样检测,就测出“主要来自中国”的抗疟疾药物有35%是毫无疗效的。坑爹的来了,人家柳叶刀发表的论文,研究者也是历时多年,在21个国家,进行20次抽样研究,一共抽检样品2634份,这么大规模有组织的抽样,作者为了加重语气暗示,就说人家是随便在撒哈拉以南做一次抽样检测就得出了结果,你引用了人家这么多数据,敢不敢别黑人家黑的这么厉害?另外,文章中清清楚楚写的是运用下面一种或多种检测方法,在作者嘴里就成了运用了所有的方法;而且所有的方法都测不出有效药物成分,作者你看一眼这个论文不会死的好不?如果你不懂药物分析拍脑袋得出结果就算了,问题是人家文章里面特意把不含有效成分的药单独列出来了,学过小学数学就可以算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检验中不含任何成分的药只有两个(东南亚倒是不少,不知道因为何种原因作者就是不提东南亚的事情,本人不做猜测),到了作者嘴里就变成了35%的药毫无疗效。并且,最坑爹的事情是,柳叶刀上并没有像作者这样直接说这些要来自中国很印度,只不过有这么一段Few data are available for quality of antimalarial drugs inIndia[url=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