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疟疾平

仪器信息网疟疾平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疟疾平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疟疾平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疟疾平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疟疾平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疟疾平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疟疾平相关的解决方案。

疟疾平相关的资讯

  • 关于疟疾的科普
    2022年4月26日是第15个 “全国疟疾日”今年“全国疟疾日”宣传主题是:“防止输入再传播,共创无疟世界”1、什么是疟疾?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高死亡率的传染病,是由雌性按蚊传播,叮咬多发生在傍晚至凌晨。2020年,全球约有2.41亿疟疾病例,死亡人数约为62.7万。2、疟疾有哪些症状?典型症状为先冷、后热、再出汗。发冷时暑天盖了棉被还感觉冷,发热时体温可达40℃以上,并伴有头痛和全身酸痛,几个小时后出一身大汗就退热了。间日疟一般隔天发作一次,恶性疟每天或不规则发作,还可引起脑型疟等,如不及时有效治疗将危及生命。3、什么地方感染疟疾的风险最高?4、中国正式实现无疟疾2017年以来,中国无本土病例报告。2021年6月30日,经世界卫生组织评估,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在中国公共卫生史和全球消除疟疾史上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输入性疟疾已成为我国疟疾防控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我国输入性疟疾病例大多数是劳务输出,或因旅游、人员交流等回国流动人员。5、怎么预防疟疾?!!!防止蚊虫叮咬是防疟的第一道防线!!!如果到疟疾流行区1周以上、离开疟疾流行区3个月内(极少数于3个月后)出现发热,请及时到医疗机构诊断。
  • 核磁共振技术有望用于疟疾快速诊断
    近日,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称,一台放在桌上的小设备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恶性疟原虫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疟色素( haemozoin)诊断出疟疾感染。如果该技术能够广泛应用,将有助于偏远地区疟疾的检测和治疗,在这些地方常规的检测手段根本无法发挥作用。   常规检测手段   诊断疟疾感染的常规方法是通过显微镜在患者的血液样本中寻找导致该疾病的恶性疟原虫。这种方法需要一名有经验的专家或者医生,否则很容易出现人为的错误。还有一些其它的检测技术不能够定量,并且昂贵,在发展中国家使用尤为不切实际。   新技术MRR   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联盟研究和技术中心的生物工程师Jongyoon Han和他的同事们开发了一种可以避免上述疟疾检测技术中众多问题的新型诊断技术。该技术只需要10微升的血,可在短短几分钟内提供诊断结果,成本不到10美分,并且不依赖于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昂贵的检测实际。    感染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   恶性疟原虫入侵红细胞后会以红细胞中的物质为食,将血红蛋白分解成血红素和氨基酸。其中,血红素是一种含铁的化合物。游离的血红素是有毒的,疟原虫会很快将其转化为不容性晶体疟色素。Han和他的团队运用一种叫做核磁共振弛豫(magnetic resonance relaxometry ,MRR)的技术在感染恶性疟原虫的人和小鼠血液样本中检测疟色素的磁信号。   MRR是一种核磁共振(NMR)光谱, NMR是化学分析的主要技术。虽然NMR仪器出了名的庞大,但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将它们的尺寸降低到足够小的程度。   当恶性疟原虫在血液中的浓度达到每微升感染10个细胞时,MRR就能够检测出来 然而,传统的显微镜技术只有在每微升感染至少50个细胞时才能检测出来,这也是临床病症出现的开始。   该技术还包含了一个很重要的进步,研究人员可以省去在实验室中处理血液样本的步骤,直接进行疟色素检测。研究疟疾的免疫学家 Carole Long说:&ldquo 如果该技术能够用来检测临床上获得的血液样本那就再好不过了。&rdquo   科学家质疑该技术   然而,生物物理学家Stephan Karl表示,虽然这项技术看起来非常有前途,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大多数的疟疾感染不会产生大量的疟色素。从研究人员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将该技术广泛应用于疟疾诊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Han也表示将该技术用于检测实际患者的血液样本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他们要弄清楚基因组成和饮食习惯等因素对不同的人血液的影响。
  • 中国首次在非洲用移动实验室检测疟疾
    新华网弗里敦2月8日电(孙鼎盛)中国驻塞拉利昂移动实验室检测队当地时间7日晚,从塞方送检的4份全血样本中,检测出其中3份为疟疾样本。这是我国首次在非洲利用移动实验室开展疟疾检测。   塞卫生部通知要求,从2月7日起,中国驻塞移动实验室同步开展疟疾免疫学检测与埃博拉病毒检测,并纳入正式上报范围。   据检测队队长房彤宇介绍,进入2月以来,塞拉利昂每日采样量保持在200份左右,埃博拉阳性样本已连续1周单日不超过20份,反映出该国埃博拉疫情趋于平稳,进入&ldquo 终止流行&rdquo 阶段。   房彤宇表示,由于疟疾检测需采取全血胶体金检测法,和检测埃博拉病毒的先灭活再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大相径庭,同步检测不但增加了工作强度、环节和时间,还可能带来一定的生物安全风险。中国驻塞移动实验室检测队充分论证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了详细的实验室操作规程,加强队员自身防护和终末消毒,组织多次培训和试操作,确保将各种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中国驻塞移动实验室检测队自去年9月抵达塞拉利昂以来,已检测埃博拉病毒样本4272例,其中阳性1416例,准确率始终保持在100%。
  • 服用者血液具有毒性,灭杀蚊切断疟疾传染
    p   国际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传染病》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一种药丸可以使人的血液对蚊子产生毒性并杀死它们,这将有利于防控蚊子传播疟疾等疾病。 /p p   一组由英国主导的研究团队将139名来自肯尼亚的志愿者分成三组。疟疾患者被随机选择三天服用600mcg/kg或300mcg/kg伊维菌素或服用安慰剂。结果显示,两种剂量伊维菌素对蚊子的毒性可达28天之久。吸食伊维菌素摄入量较高患者的血液两周后,97%的蚊子死亡。 /p p   来自肯尼亚医学研究所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科学家们将从志愿者身上采集的血液样本喂给实验蚊子进行测试。研究人员希望这种药物可以用于控制疟疾和其它由蚊子传播的疾病。研究人员认为,考虑到高剂量的副作用,300mcg/kg剂量比较理想。研究发现即使受试者服用伊维菌素一个月后,他们的血液仍能杀死蚊子。 /p p   这一发现对非洲十分重要,仅仅在尼日利亚,数百万人死于由雌性蚊子引起的疟疾。尼日利亚连续几届政府都投入巨资抗击疟疾,但收效甚微,许多尼日利亚人仍在继续受到感染。在肯尼亚,每年有600多万人感染疟疾。这种新型药物的发现,将可能有效防控疟疾等蚊子传播的疾病。 /p
  • 疟疾原虫的生活史
    生活史1.生活史需二个宿主:人及雌性按蚊。人:中间宿主——无性生殖(裂体生殖)蚊:终宿主—— 有性生殖(配子生殖) 无性生殖(孢子生殖)2.感染阶段:子孢子3.感染途径与方式:蚊虫叮咬 输血或经胎盘。4.致病阶段: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期(裂殖体)5.寄生部位:肝细胞、红细胞6. 红内期增殖周期: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h/代;三日疟72h/代;恶性疟36-48h/代7.裂殖子对红细胞的选择性间日疟原虫及卵形疟原虫主要寄生于网织红细胞;三日疟原虫多寄生于衰老红细胞;恶性疟原虫可寄生于各期红细胞。贫血较重。生活史1 红细胞外期(exo-erythrocytic,stage)按蚊刺吸人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约30分钟随血流侵入肝细胞。在肝细胞内,子孢子→滋养体→裂体增殖→红外期裂殖体→裂殖子(约12000个) →肝细胞破裂→裂殖子散出→血窦,一部分裂殖子被Mф吞噬,一部分则侵入RBC内发育。1-2 红内期(erythrocytic stage)由肝细胞释放出的红细胞外期裂殖子侵入RBC内进行裂体增殖,称为红细胞内期(红内期)。包括滋养体和裂殖体两个阶段基本过程:环状体 →大滋养体 →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健康RBC ,重复上述过程几次,部分裂殖子在RBC内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为配子体.2.1 配子生殖?a有性生殖♀按蚊刺吸疟疾患者血液,疟原虫随血入蚊胃,仅♀♂配子体存活并继续进行配子生殖,而其它各期疟原虫均被消化。♂配子体形成♂配子(male gamete)或称小配子(microgamete)。♀配子体逸出RBC外,发育为不活动的圆形或椭圆形的♀配子(female gamete)或称大配子2.1雄配子形成(exflagellation)♂配子体几分钟内核分裂为4-8块,胞质亦向外伸出4-8条细丝,核分别进入细丝内,称出丝现象,即♂配子形成细丝脱离母体,在蚊胃腔中游动,即♂配子(male gamete)或小配子(microgamete)2.1 动合子(ookinete)♀♂配子受精,形成圆球形的合子(zygote)。合子数小时后变为长形的香蕉状的能活动的动合子(ookinete)。2-1卵囊(oocyst)动合子穿过蚊胃壁,在胃弹性纤维膜下,虫体变圆并分泌囊壁形成球形的卵囊(oocyst),卵囊也称囊合子。2.2 孢子增殖?a无性生殖卵囊逐渐长大并向蚊胃壁外突出囊内的核和胞质反复分裂进行孢子增殖,生成成千上万的子孢子2.2 子孢子(sporozoite)形成呈梭形,10~15μm×1μm主动从卵囊壁钻出或因卵囊破裂后散出,进入蚊血腔,随蚊血淋巴到达蚊唾液腺内。子孢子具有传染性。子孢子电镜照片3 雌性按蚊--终宿主--虫媒蚊唾液腺内含有疟原虫子孢子当雌蚊刺吸人血时,可随唾液进入人体雌性按蚊饱餐人血
  • AI显微镜面世,20分钟内自动检测出疟疾寄生虫
    p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32亿人处于罹患疟疾的风险之中,导致约1.98亿例疟疾病例(不确定范围为1.24亿至2.83亿)以及估计发生58.4万例疟疾死亡病例(不确定范围为36.7万人至75.5万人)。而在欠发达地区的国家,这一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出奇的高,每年有近百万人死于疟疾,研究人员估计全世界将近一半的人口有被感染的风险。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些地区的专业疾病诊断人员的缺失。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8A1A4B8EF670E7B2198B764BCACD3497FCED2DB1_size163_w700_h525.jpg" style=" HEIGHT: 338px WIDTH: 45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noimg/a1d5ce7e-5e8e-49ea-abd3-69febdce02f0.jpg" width=" 450" height=" 338" / /p p   不过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这一状况有望得到改善。近日,雷锋网了解到,中国公司麦克奥迪宣布与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支持的 Global Good 基金合作推出一款用于疟疾检测的显微镜EasyScan Go,这并不是一款普通的显微镜,而是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显微镜。运用自定义图像识别软件,EasyScan Go 能在 20 分钟内识别和计数血片中的疟疾寄生虫。 /p p   “疟疾是在显微镜切片上最难识别的疾病之一”, 戴维 · 比尔 (David Bell), Global Good 全球健康技术总监表示:“通过让实验室技术员操作人工智能显微镜,我们可以克服两个主要障碍用于对抗变异寄生虫——改善了病例管理中的诊断及标准化了跨地域和时间的识别。 /p p   这款合作开发的AI显微镜量产后将会大大降低疟疾检测的人工成本,欠发达地区运用人工智能显微镜可以自动化检测过程,有效缓解资源贫乏造成的专业人员短缺的现状。 /p
  • 新发现:中国科学家发现疟疾传播的核心调控因子
    在连续三年保持零本土疟疾病例后,中国在去年向世界卫生组织(WHO)申请了无疟疾认证,日前,WHO正式宣布中国成为全世界第40个完全消灭疟疾的国家,也是目前最多的消灭疟疾的国家,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然而,放眼全球,疟疾仍然是全世界范围内的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每年记录在案的疟疾感染病例超过2亿,死亡人数达40万,其中大多数是儿童。在全球范围内根除疟疾,仍然任重而道远。  疟疾的病原体为疟原虫,疟原虫的生长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只有成熟的配子体才能通过按蚊传播,所以疟原虫的配子生殖是疟疾传播的关键环节。迄今为止,人们已经陆续发现了一些参与疟原虫配子生殖的重要调控因子如AP2-G, GDV1等,但是对于该过程的核心调控网络仍所知甚少。  2021年8月8日,同济大学和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联合研究,在国际期刊 Nucleic Acids Resreach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A cascade of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determines sexual commitment and development inPlasmodium falciparum ”的文章,揭示了疟疾传播的核心调控因子。DOI:https://hub.pubmedplus.com/10.1093/nar/gkab683  首先,研究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恶性疟原虫ApiAp2转录调控因子家族(人类和啮齿动物疟疾寄生虫性行为的主要调控因子)开展了系统的基因敲除和配子体生成能力的筛选。实验结果表明,一株基因敲除株PF3D7 1139300(在此命名为pfap2-g5)与亲本菌株相比,pfap2-g mRNA丰度显著增加,但配子细胞产生严重缺陷,并通过反复敲除和恢复PfAP2-G5基因水平,证实PfAP2-G5不仅是配子细胞转化所必需的,也是配子细胞发育所必需的。用于配子体生产的 ApiAP2 家族的功能筛选  随后,研究人员对PfAP2-G5进行了功能及机制研究,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和差异转录组分析等实验,鉴定了PfAP2-G5的靶基因及调控机制,结果表明:PfAP2-G5可以通过与上游区域和外显子基因体结合抑制pfap2-g(疟原虫性转换关键基因)基因的转录活性,外显子基因体与维持局部异染色质结构有关,从而阻止性行为的发生,使疟原虫无法进行性转换,只能在体内进行无性复制。PfAP2-G5抑制pfap2-g基因的转录活性  最后,研究人员还通过实验证明PfAP2-G5对早期配子细胞的发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疟原虫性转换G0阶段,PfAP2-G能够上调PfAP2-G5以及其他靶基因,使pfap2-g5在G0阶段达到最大转录量,促进早期配子体的发育 但是,当疟原虫发育到G1阶段时,PfAP2-G5能够联合PfAP2-G2,迅速抑制PfAP2-G及其靶基因,而这些早期配子体发育相关基因的快速关闭是配子体成熟的关键。实验机制图  总之,本篇文章发现了PfAP2-G5在配子细胞发生中是不可缺少的。该因子通过与上游区域和外显子基因体结合抑制pfap2-g基因的转录活性,从而阻止性行为的发生。进一步的分析表明,PfAP2-G5在配子细胞成熟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并导致pfap2-g和一组在配子细胞发育之前被pfap2-g激活的早期配子细胞基因的下调。总的来说,本研究揭示了疟原虫配子细胞产生的级联调控,并为阻断传播干预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
  • 德祥:Vapourtec辅助抗疟疾药青蒿素高效合成
    青蒿素作为全球治疗疟疾的一种决定性药物,现在可能以一种更简便、更经济的方式获得。 青蒿素是由一种名为青蒿(Artemisia annua)的植物自然产生的,并且几个世纪以来在传统中药中都有使用。1972年,药物学家屠呦呦等中国研究人员成功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抗疟药物青蒿素,拯救了数以百万计患者的生命,并因此于2011年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数据,2010年有65.5万人死于疟疾,&ldquo 然而尽管青蒿素能够治疗这种传染病,但它的供应链却是一个大问题&rdquo 。 但是一直以来,青蒿素的获得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早期是从中草药青蒿找那个提取,但植物所含青蒿素只占很小的比例&mdash &mdash 介于0.001%到0.8%之间。同时由于全球仅有中国、越南等少数国家种植青蒿,这种一年生草本植物产量又不固定,药品青蒿素的价格波动较为明显。而合成青蒿素价格昂贵且工序复杂。结果导致ACTs每个疗程的费用仍然在1美元到2美元之间,这样也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些贫穷的病人往往都会选择价钱便宜但疗效甚微的药物。 然而青蒿还能够产生青蒿酸&mdash &mdash 提取1千克青蒿素会产生10千克青蒿酸。目前由于将其转化为青蒿素成本过高,因此这些青蒿酸往往都被处理掉了。如今,德国波茨坦市马普学会胶体与界面研究所的化学家Peter Seeberger及其博士后Francois Lé vesque表示,他们已经攻克了这一难题。 Seeberger和Lé vesque使用Vapourtec流动合成仪作为合成反应平台,外加紫外照射这样的光化学反应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整个反应过程中先是通过Vapourtec流动合成仪进行前一步反应,所得到的产物再通过绕在紫外灯上的反应线圈,他们戏剧性地增加了活性氧的产量。首先,青蒿酸被还原为左旋二氢青蒿酸。随后这种产物与氧一道被泵入管道,并在那里混合;光照会活化其中的氧,进而产生青蒿酸前体。*,研究人员向化合物中添加三氟乙酸,并*产生青蒿素。经提纯后,其产量可达40%。研究人员在本周的《应用化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Seeberger在1月17日于柏林市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ldquo 整个过程仅需时4.5分钟。&rdquo 他展示了一个手提箱大小的反应系统原型,&ldquo 利用这种小装置,我们现在每天能够生产800克青蒿素&rdquo 。他补充说:&ldquo 3个月后,我们希望能够日产2千克青蒿素。&rdquo Seeberger已为这项技术申请了*。&ldquo 这只是一个开始。&rdquo 他希望这一发现有助于从植物中提取更多的青蒿素。 有关使用Vapourtec流动合成仪进行该反应的视频: http://www.3sat.de/mediathek/?display=1&mode=play&obj=28901 有关该反应过程的更多实验细节介绍: http://www.mpg.de/4984709/artemisinin_malaria?filter_order=L 更多产品请登陆德祥官网:www.tegent.com.cn 德祥热线:4008 822 822 联系我们(直接用户) 联系我们(经销商) 邮箱:info@tegent.com.cn
  • 屠呦呦为何未能获评国家最高科技奖?因没人推荐
    p & nbsp & nbsp & nbsp 今天上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十五年举办同样的盛会,足见国家科技奖“成色之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中“成色”最高的国家最高科技奖今年却再度空缺。 /p p   这是继2004年之后,国家最高科技奖第二次出现空缺。 /p p & nbsp & nbsp & nbsp 而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为何未能获评国家最高科技奖? /p p   1969年1月,屠呦呦以组长的身份加入青蒿素的研究工作,1971年10月4日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此后的时间里,她还参加了青蒿素的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充分证明了抗疟疾的有效性。 /p p   其实,早在2011年,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就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这年9月,美国拉斯克基金会把当年的年临床研究奖颁发给屠呦呦,以表彰她在青蒿素研究中做出的卓越贡献。拉斯克奖素有“诺奖风向标”之称,屠呦呦是该奖设立65年来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在2011年的颁奖典礼上,斯坦福大学教授露西· 夏皮罗这样评价屠呦呦: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 /p p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被国际同行誉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她荣获拉斯克奖后,不仅蜚声国际,在国内也引发广泛关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致贺信:屠呦呦研究员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充分说明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展示了中医药学的科学价值,体现了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振奋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精神。 /p p   “我们只能说,我们是严格按照评选程序办事。”据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透露,在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没有个人或单位推荐屠呦呦。 /p p   据了解,国家科技奖的评审都有严格的流程和时间节点。其评审工作流程为:推荐→形式审查受理(奖励办)→初评(通用项目从4万多名评审专家中随机遴选专家网络评审或审读、评审组会议初评)→评审(各评审委员会)→审定(奖励委员会)→审核(科技部)→审批(国务院)→颁奖(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p p   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推荐工作自2014年11月初开始,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15日;经公示、网络初评和会议初评,初评结果于2015年6月公布。 /p p   “屠呦呦先生发明的青蒿素为保护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她获得诺奖也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但是最高科技奖有自己的法定程序——如果没有人推荐她,我们也没有办法。”该负责人表示。 /p
  • 卫生部评2011十大卫生新闻 屠呦呦获奖入选
    卫生部1月1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2011年中国卫生十大新闻评选结果。其中,“八毛门”事件、屠呦呦获奖等热点榜上有名。   由卫生部评选出的2011年中国卫生十大新闻分别为:   ——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重要目标。   将人均预期寿命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首次纳入五年规划,对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新农合覆盖面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1年,国家进一步加强新农合工作,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新农合覆盖面持续扩大,参合人口达到8.32亿,参合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管理水平不断改善。   ——中国艾滋病疫情防控成效明显。   截至2011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约78万人,约为中国艾滋病控制目标人数的二分之一。2011年,中央财政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增加到22亿元。   ——卫生部在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   自2011年4月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把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为主要内容的“三好一满意”活动作为创先争优的载体。   ——中国麻疹发病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麻疹发病率从2010年的28.6/100万下降到7.6/100万,病例数较2010年同期下降73.5%,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卫生部门着力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和风险评估工作。   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禁止双酚A用于婴幼儿奶瓶,撤销过氧化苯丙酰等食品添加剂品种,已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76项。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进展顺利。   2011年,全国17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和18个省745家公立医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各公立医院积极探索便民惠民服务措施,提高医疗服务安全质量,探索县域卫生改革和体制机制综合改革。   ——卫生部门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   此次整治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限品种、限用量、限级别”,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治行动。   ——“8毛钱治10万元病”事件引发公众热议。   2011年9月,一则报道称,一个婴儿被深圳一家医院诊断需做10万元手术,但在另一家医院用8毛钱药“治愈”,该事件引起公众的热议。10月,事件患儿在湖北一家医院顺利实施手术,患儿父亲向医院递交了一封“感谢及致歉信”,称自己的无知及一时冲动使深圳的这医院受社会舆论的冲击。   ——屠呦呦获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2011年度拉斯克奖基金会将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及研究团队在青蒿素研究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他们的成果为青蒿素系列产品研发奠定了基础,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病人的生命。
  •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揭晓 屠呦呦、郎平、阎肃等获奖
    p   2016年2月14日20时,“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一套播出。刚刚逝世的阎肃、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带领女排重夺世界杯的郎平、奋不顾身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潜水员官东等获奖。 /p p   以下为获奖名单: /p p    strong 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吴锦泉 /strong /p p   吴锦泉(1928-),江苏省南通市港闸经济开发区五星村村民,是南通市最年长的红十字志愿者,一名老党员。 吴锦泉老人一生靠磨刀为生,生活俭朴,却乐善好施,常年把磨刀挣得的微薄收入用于慈善公益,多次向灾区、残疾儿童及需要帮助的人捐款,至今已捐款4万多元。 /p p    strong 帮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张宝艳、秦艳友夫妇 /strong br/ /p p   2007年4月,张宝艳与秦艳友开通宝贝回家网站,这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面对被拐、流浪乞讨儿童的公益寻亲网站。截至2016年2月2日,“宝贝回家”已累计收获的1389个成功案例。 /p p   strong  带领女排重夺世界杯的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 /strong /p p   郎平,2013年4月,再任女排国家队主教练。2015年9月,中国女排以3比1战胜顽强的日本队,时隔11年再夺世界冠军,并直接晋级2016年里约奥运会。 /p p   strong  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 /strong br/ /p p   徐立平,男,47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员工。 /p p   自1987年入厂,徐立平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上千道制造工序中,发动机固体燃料微整形极为关键。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 br/ /p p   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能否在预定轨道达到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这让他的师傅都望尘莫及。 /p p   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p p   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甘于寂寞,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p p strong   琴弦上的放歌者阎肃 /strong /p p   阎肃(1930.5.9—2016.2.12),原名阎志扬,出生于河北保定,重庆大学毕业。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剧协副主席,空政歌剧团编导组组长,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编导室一级编剧,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享受大军区正职的生活待遇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p p   阎肃的成名作歌剧是《江姐》,这部歌剧在1964年公演,立即引起了轰动,一举成名。阎肃也受到毛泽东的接见。阎肃还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政双拥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公安部春节晚会等大型晚会的总体设计、策划、撰稿。 /p p   2016年2月12日3时07分,阎肃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p p    strong 促进民族团结的基层村干部买买提江· 吾买尔 /strong br/ /p p   买买提江· 吾买尔,男,维吾尔族,1952年出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县温亚尔乡布里开村党支部书记。 /p p   买买提江· 吾买尔是一个孤儿,从小受布里开村的村民们照顾,是吃“百家饭”长大的。1974年入党后,买买提江· 吾买尔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二十一年,勤勤恳恳工作,使得布里开村由一个贫困村逐渐发展成为先进村。2001年,他因病离任。但是在他离任五年后,由于村班子软弱涣散,不但造成村里欠下五十多万元的外债,而且村里维稳问题严重。2006年,经过选举,买买提江· 吾买尔再度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p p   买买提江· 吾买尔旗帜鲜明地同“三股势力”作斗争,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不畏恐吓,规范管理宗教事务,做好年轻人的思想工作,配合政法部门打击分裂势力,使布里开村成功创建平安村。他注重民族团结,带头照顾和资助汉族群众,带头学习汉语,开办“双语”幼儿园和中青年农民“双语”技能培训班。 /p p   在买买提江· 吾买尔的影响下,党支部在群众中重新树立了威信。几年间,他和其他党员干部带领农民发展林果业和蔬菜种植业、禽畜养殖业,发展集体经济,让村民富裕起来。全村人均收入达到8088元,比2005年增加4133元,村集体经济由负债52万元变为年收入130多万元。布里开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p p    strong 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莫振高 /strong /p p   莫振高(1957-2015),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原校长。莫校长生前爱生如子,通过募捐等资助近两万名学生圆了上学梦,被亲切的称为“莫爸爸”。 /p p    strong 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 /strong br/ /p p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insimg/2bae5771-78e3-4cdb-b55b-1d2834e96da3.jpg" title=" 2016021510294158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屠呦呦(1930-) br/ /p p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p p    strong 奋不顾身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潜水员官东 /strong /p p   2015年6月2日,在“东方之星”救援过程中,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分队潜水员官东(1990-)多次下潜,凭借高超的潜水技术,一连救出两名幸存者 危急时刻,他让出自己的潜水器具,险被急流冲走。 /p p    strong 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 /strong br/ /p p   王宽,男,1942年出生于河南淮阳县郑集乡,豫剧生角,曾任郑州市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p p   1998年,年近退休的王宽、王淑荣夫妇在回乡探亲期间收养了第一个孤儿,此后3年,他们陆续从老家收养了6名孤儿,加上外孙,两位老人有限的退休金要养育7名孩子。生活压力大,身为国家一级演员的王宽鼓足了勇气,走进省会街头茶楼“卖唱”以补贴家用。 br/ /p p   风雨无阻的“卖唱”生涯中,只要没有去外地、没有其他演出,王宽就日复一日地去茶楼唱戏。每天从晚上8点半到第二天凌晨5点,六七个茶楼来回跑。16年栉风沐雨,除一名孩子因病离世外,其他5个孤儿都已长大成人,有了稳定的工作,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也都成为乐善好施的“爱心使者”——“王宽家”曾多次全家出动,吹拉弹唱,在公园和街头广场义演,为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募捐。 /p p strong   全体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 /strong /p p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是由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组主办的人物评选活动。本届从2015年12月22开始网络投票。 br/ /p p br/ /p
  • 瑞典神研究:GC-MS分析动物气味——活鸡可驱蚊
    关于如何预防疟疾,科学家们可谓是绞尽了脑汁。最近,来自瑞典和埃塞尔比亚的研究人员提出一个预防疟疾的新方法:床头放只鸡,或伪装成一只鸡。  人们早已知道由蚊子是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如何有效地驱蚊避蚊是防治疟疾的重要一环。瑞典人Paul Hermann Miller因为发明了为解决疟疾作出卓越贡献的DTT而被授予诺贝尔奖,但后来人们发现DTT对环境有巨大的破坏而放弃了。此后人们一直在寻找安全有效的避蚊方法,灭蚊剂和蚊帐是目前主要的方法。  瑞典农业大学(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的化学生态学家Rickard Ignell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做了一个脑洞大开的实验。研究人员先在疟疾高发的埃塞尔比亚的三个村庄中捉了几千只蚊子,这其中绝大部分(98.5%)都是阿拉伯疟蚊(Anopheles arabiensis)——一种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播疟疾最厉害的蚊子。他们分析了这些蚊子吸食的血液,发现在室内捕捉的蚊子吸食的大部分(69%)是人的血液,接下来是牛(18%)、山羊(3.3%)和绵羊(2%) 室外捕捉的蚊子吸食的则大部分是是牛(63%|)的血液,然后是人(20%)、山羊(5%)和绵羊(2.6%)的血液。奇怪的是,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捕捉的蚊子,都极少发现鸡的血液(在几千只蚊子里仅仅发现了一只室外的蚊子吸食了鸡的血液)。要知道,在这三个村庄捕蚊的地点附近,有大约6700人、10000头牛、3200只鸡、850只山羊和480只绵羊,他们都有可能是蚊子的捕食对象。  蚊子为什么不喜欢鸡呢?这群科学家猜测,蚊子具有极强的嗅觉,鸡的身上也许有什么气味让蚊子避开它们。于是,他们收集了这些动物身体各部位的样本,发现只有鸡的羽毛散发出来的味道有驱蚊的效果(这样看来,在驱蚊这件事上,拿着鸡毛当令箭还是挺靠谱的)。接着研究人员使用气象色谱和质谱仪器分析了牛、羊和鸡散发的气味分子。他们发现有一些气味分子,比如苧烯(limonene)、壬醛(nonanal)和 sulcatone是这些动物共有的,鸡所特有的气味分子有六种,其中已知的分子有四种,分别为hexadecane, naphthalene, isobutyl butanoate 和 trans-limonene oxide,还有两种无法通过气象色谱和质谱仪器分析出来。  接下来,研究人员人工合成了鸡身上所特有的这些化合物,用来测试蚊子的反应:随着剂量的增加,蚊子的反应也更强烈——阿拉伯疟蚊确实会逃避这些分子。  那么,这些分子是否真的能让人类免受蚊虫叮咬呢?研究人员招募了一些志愿者,让志愿者在蚊帐中作为“人肉诱饵”吸引蚊子。研究人员在蚊帐外挂上捕蚊器,捕蚊器旁还有一个散发以上四种气味分子的小瓶子(下图)。作为对照,他们还在一组志愿者的蚊帐外放了一只活鸡。实验的结果显示:无论是鸡的气味分子还是活鸡都能让蚊子远离捕蚊器,而那些散发着其它气味的捕蚊器可以捉到更多的蚊子。  研究者用各种气味分子做捕蚊实验的照片,左图是使用鸡的气味分子,右图是使用一只活鸡。图片来源于该研究的原始论文。  “我们惊讶地发现鸡身上散发的气味可以驱离蚊子。这项研究第一次发现了疟蚊会特异性地避开某种动物,而这种行为是由气味信号介导的。” Ignell教授在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的报道中说。  但是,蚊子为何会排斥鸡的气味呢?  研究者们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有一些猜想。与牛和羊不一样,鸡是捉虫高手,捕食蚊子和其他昆虫,这可能使得蚊虫在进化中获得了躲避鸡的能力。也就是说,鸡身上散发出来的气味对蚊虫来说可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也许我们可以去研究蚊虫的其它天敌是否也有能够驱蚊的气味分子。  有趣的是,在这项研究分析出的鸡特有的气味分子中,有两种曾经被报道过可以在那些不易被蚊子叮咬的人身上检测到,还有两种是已知的天然驱虫分子。  研究者们现在正在考虑把人伪装成鸡——用这些气味分子做成驱蚊剂以预防疟疾,他们也呼吁整个疟疾防治领域考虑类似的思路。毕竟,现在蚊子对杀虫剂的抗药性越来越严重了。  不过,Ignell教授表示他们的化学伪装剂还未最终完成。他在接受《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采访时不无幽默地说:“最理想的状况是我们把这些气味装在瓶子里然后送出去,你们一分钱也不用给——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过有一个同样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家里放一只鸡,这样蚊虫就会减少,这恐怕是最便宜的方法了。”
  • 屠呦呦:我申请过好几次中科院院士 情况很复杂
    p   观察者网按:屠呦呦成为史上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公民。这一荣誉不仅让众多中国人倍感自豪,同时也引发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高度关注。 /p p   屠呦呦的“三无”身份(无留学背景、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吸引了不少西方媒体的注意。不少西媒试图按图索骥,在科技工作者屠呦呦日复一日波澜不惊的生活背后,发见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在美国传媒界被誉为“灰贵妇”的《纽约时报》亦不例外。 /p p   近期,《纽约时报》在屠呦呦北京的家中对她进行了采访。果不其然,记者的提问中照例充满了对“文革”和屠呦呦“三无”身份的关切。当记者问及“荣誉不应归于个人”时,屠呦呦很淡然。她说,这个荣誉属于我和我的团队,也属于整个国家 我不在乎那么多。 /p p   至于最终是否会去领奖?屠呦呦说,自己腰不是很好,并不保证会去领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noimg/2ff383ef-7479-46b5-98f2-d59b85884f94.jpg" title=" 屠呦呦.png" width=" 550" height=" 359"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550px height: 359px " / /p p /p p   以下为《纽约时报》专访全文: /p p   屠呦呦的家在北京一座公寓的20层,来开门的是她的丈夫李廷昭。李廷昭是一位冶金工程师,而自从本周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后,他一直忙于帮助妻子应对纷至沓来的电话和祝福。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奖,这一药物现已成为治疗痢疾标准疗法的一部分。在中国,她的获奖被视为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肯定,因此受到广泛的庆祝。 /p p   另有两名科学家因研究发现治疗寄生虫的药物,与屠呦呦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她的获奖也引发了关于中国科学研究管理体系的争论。84岁的屠呦呦未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显然是因为她缺少海外留学背景,也没有正式的博士学位。她从前的一些同事认为,青蒿素的发现源于越南战争期间的一个秘密军事项目,目的是帮助北越对抗疟疾,那是集体努力的成果,不是一个人的工作。 /p p   采访中,屠呦呦说她并不完全反对这一观点,但指出做出关键发现的小组是她领导的。坐在米色沙发上接受采访时,她屡次翻开一些书以说明她的观点。她看上去身体不错,虽然听力有些下降,这是她没接通知她得奖的电话的原因。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发来的贺信放在客厅的桌子上。她的丈夫自豪地展示着他们2011年在美国白宫前的合影。那一年,屠呦呦曾赴美国领取拉斯克临床研究奖。他们的家中摆满了崇拜者送来的鲜花。采访临近结束时,屠呦呦家乡宁波市的市长带着又一束花前来拜访。 /p p   问:你是怎样开始你的工作的? /p p   答:中国与北越的关系曾经非常好,在越战期间,他们发生了流行性疟疾。疟疾导致的士兵战斗力损失是打仗损失的两到三倍。疟原虫已对所有现成药物都产生了抗药性。美国也在努力研究新药,因为他们也因疟疾损失士兵。在我的研究所,因为文革,所有的研究都停下来了,但这个项目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特批的。一家军医院的研究一直没有好的结果,所以他们1969年找到我所,要求帮助,他们任命我当项目负责人。我很年轻,而且雄心勃勃,很高兴在那个混乱的时候有事情做了。 /p p   问:文化大革命期间那么乱,你用什么设备做工作呢? /p p   答:我们有电、水和显微镜。我们总是有这些东西。设备都是中国制造的。需要其他设备时,我们会去军队医院用他们的。 /p p   问:你在小鼠和猴子身上测试了青蒿素,证明它是有效的之后,你自己也服了药。你害怕吗? /p p   答:我们担心药物是否安全。我和两位同事服了药,表明药不会死人。我认为这是我作为药物化学家的责任和工作的一部分。 /p p   问:当时中国是否有其他治疗疟疾的努力? /p p   答:当时还有一个针灸专家的团队,在疟疾隔离区试图用针灸治愈病人,显然没有奏效。针灸专家们不得去那样做,因为那是派给他们的任务。 /p p   问:虽然你作为发现者已经得到很高的荣誉,但你并有没从这个药的商业应用上受益。 /p p   答:中国当时有没专利这回事。我们对专利一无所知。没有所有权或知识产权这些东西。我做的东西都交给领导了。参加任务的每个人都尽自己的所能做了贡献。 /p p   问:您对没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失望吗? /p p   答:我申请了好几次,因为人们告诉我,我应该去申请。我确实得到了一些对这个发现的奖励。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我的单位得了奖。作为小组长,我代表小组领了奖。卫生部长部长曾亲自推荐我当院士。但是,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情况很复杂。 /p p   问:包括你以前同事在内的一些批评者说,你不应该成为这个成果的唯一发现者,这项工作是集体努力的结果。 /p p   答: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我们都相信集体主义。我只是想好好工作。当然,没有团队,我什么都不是。国外比如美国很关心应该把功劳归给哪些个人。外国人读了有关历史记录,挑选了我。中国总是奖励集体,但外国的奖励不同。这个荣誉属于我和我的团队,也属于整个国家。 /p p   我不在乎那么多。我只知道,我做了所有的那些实验。那些记录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去查看。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事实。历史就是历史。 /p p   问:十二月你会去瑞典领奖吗? /p p   答:我的腰不好。医生让我尽快做手术。感觉怎样,到十二月再说。我没有告诉他们,我一定会去。我没向他们做任何保证。 /p
  • 中国的“垃圾”专利也是全球首屈一指
    美国《华盛顿邮报》6月28日刊发文章《中国挑战科学极限,甚或道德极限》。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发明曾使中国位列世界科技领域前沿。而今,中国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正在为中国科技的重新崛起而努力。   由于中国不存在西方的社会和法律约束,因而中国富有进取精神的科学家也在挑战伦理学的极限。   “这儿是实干的地方,”美国非营利机构洁净空气工作组亚太地区首席代表宋明说,“在美国,我们有太多研究都是纸上谈兵。而在这儿,人们真的在做事情。”   2007年,中国基因研究人员成功发现亚洲人与非洲人、白种人的基因组成存在的巨大差异。   但同时.中国的科技界也面临着挑战。外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创新型科研仍旧比较薄弱,而且官员经常下达科学研究的行政命令——这在西方科研人员看来是非常荒谬的。   2008年,中国科技部门要求科研人员在两年时间内研制出30种临床实验性药物,但申请项目资金的时限只有5天。而且,1949年以来,中国只研发了一种获得国际认可的药品: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中国的科技界还充斥着商业骗局和涉及道德边缘的敏感行为。中国有200多家医疗机构对受伤、患病或先天缺陷的病人实施富有争议的干细胞疗法。尽管改府曾采取措施规范医药行业,但鲜有成效。   中国的“垃圾”专利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   “这项发明将震撼世界”,华龙肥料技术有限公司的法人刘健称。刘说自己开发的纳米增效剂可以减少化肥用量达50%,却遭到了农业部官员的嘲讽。   另外,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也非常普遍。武汉大学的调查表明,去年在中国有将近1.45亿美元用于买卖学术论文,比2007年增加了5倍。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科技超级大国的崛起向中美关系提出了挑战。自上世纪70年代向中国学生打开大门后,大量中国留学生涌入美国。其中大多数人学习的是科技或工程专业,并受到美国研究机构的欢迎。但随着中国成为美国的对手,美国专家开始质疑这种做法。
  • 新年首证!硕世生物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获批上市
    近日,由硕世生物与江苏省血防研究所联合研发的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签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国械注准:20233402080),正式上市。此前硕世生物疟原虫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已于2023年7月份获证,本次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上市,进一步完善了硕世生物在疟原虫检测领域的应用场景。  产品特点  √操作简便: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限制,检测结果易于读取;  √检测快速: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红细胞内的恶性疟原虫特异性抗原富组氨酸蛋白酶Ⅱ( pf-HRP Ⅱ),15分钟即可判读结果;  √准确性高:与同类试剂比较: 阳性符合率99.67%,阴性符合率99.61%,总符合率99.63%。  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人体后感染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通常又叫“冷热病”、“打摆子”、“发疟子”;症状通常在被受感染的蚊子叮咬后10-15天内开始,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发烧、头痛和发冷。而在感染人的疟原虫中,恶性疟原虫感染是导致临床症状最为严重、致死率最高的。虽然中国已于2021年6月30日成功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然而,消除疟疾并不意味着没有疟疾,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国际旅行入境人员的增加,我国面临的输入性疟疾威胁将长期存在,每年仍有数千例境外输入性病例,数百例重症疟疾,数十例因疟疾死亡病例。输入性病例分布广泛且高度散发,主要来自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各种疟疾均有输入,以恶性疟为主,一旦延误治疗,极易发展成为死亡率较高的重症疟疾。  图/2023年世界疟疾报告  及时、准确的诊断是降低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措施之一,是防止境外输入性病例在本地引起继发传播而威胁我国消除疟疾成果的关键环节,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在治疗之前对所有疑似疟疾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硕世生物与江苏省血防研究所联合研发的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通过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红细胞内的疟原虫特异性抗原富组氨酸蛋白酶Ⅱ( pf-HRP Ⅱ),15分钟即可判读结果,为临床辅助诊断提供性能可靠的技术产品,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共同努力维持疟疾消除成果。  疟原虫系列试剂盒  疟原虫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国械注准:20233400937  √ 产品特点: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技术,15-30分钟内判读结果;检测覆盖绝大部分人体疟原虫类型,并可区分是恶性疟原虫还是其他类型疟原虫感染。
  • 中医凭什么走向世界 《Nature》长文关注
    p 来源:生物探索& nbsp br/ /p p   Choi Seung-hoon在思考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04年,北京,一个灰蒙蒙的秋日,他开启了一场征途:试图汇聚几十位来自亚洲国家的代表将千年中医知识浓缩成一个完整的分类体系。十余载努力之后, 9月26日,《Nature》杂志带来最新消息称,明年中医细节将首次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机构——国际疾病分类(ICD-11)之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748e3f3e-42f9-4e0f-bf08-7f31eefc0091.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浙江一名中医执业者在为病人治疗(来源:China Daily/Reuters) /strong /span /p p   中医有着极其复杂庞大的概念体系,因此各地区在针灸穴位等位置认知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导致了中、日、韩等国家在编制时存在部分争议和冲突。 “每个国家都关心自己的体系或内容会被选择多少,”当时在马尼拉担任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办事处传统医学顾问的Choi回忆。 /p p   经过多年努力,他们最终达成一份由3106个术语组成的清单,并统一采用英语翻译。明年,Choi所在的委员会将迎来最辉煌的时刻,届时,世界卫生大会将采用WHO的第11版全球纲要——ICD-11,并首次将中医细节包含在内。 /p p   据悉,这份文件将上千种疾病和诊断分类,并在100多个国家制定了医疗议程。它影响着医生如何诊断,保险公司如何确定保险范围,流行病学家如何以此为研究依据,以及卫生部门如何解释死亡率统计等。 /p p   Choi委员会的工作内容将载入第26章,该章将以传统医学的分类系统为特色。其影响将是深远的。Choi和其他人预计,将中医纳入其中,将进一步加速中医实践的扩散,并最终助推中医成为全球医疗保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肯定会改变全世界的医学。”现任庆山韩国医学国家发展研究所的董事会主席Choi说。 /p p   对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利好的事情。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一直在国际舞台上大力推广中医药,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其全球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估值500亿美元的全球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 /p p   另一方面,我国的医疗旅游也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外国人购买中药。过去3年,我国在巴塞罗那、布达佩斯和迪拜等20多个城市开设了中医中心,并增加了中药的销售。而世卫组织也一直大力支持将传统药物,尤其是传统中药作为实现全民医疗的长期目标的一步。世卫组织表示,在一些国家,传统的治疗方法比西药更便宜,也更容易获得。 /p p   但事物的发展都是双面性的。许多受过西方教育的内科医生和生物医学科学家对此深感担忧。批评人士认为,中医的做法不科学,没有临床试验的支持,有时甚至是危险的:如中国药监局每年收到超过23万份关于中医不良反应的报告。 /p p   鉴于对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质疑如此之多,一些专家想知道为什么世卫组织仍然越来越支持中药的普及。Donald Marcus是一位免疫学家,也是贝勒医学院的名誉教授,以及著名的中医批评家。在他看来,“或许在某一时刻,每个人都会有这种疑问:(既然中医饱受质疑)那么世卫组织此举不是要让人们生病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3f08e323-70e3-4d70-af91-1a5682abaff4.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北京一家传统医院的药房分发药物(来源:David Gray/Reuters) /strong /span /p p strong 01 有别西医的中医“气学”论 /strong /p p   中医以“气”为理论基础,认为“气”是一种重要的能量,它沿着经脉流动,帮助身体保持健康。在针灸中,针刺可以刺穿皮肤,进入经络上的数百个穴位。在这些穴位上,气的流动可以被重新定向以恢复健康。中医解释,无论是针灸疗法还是草药疗法,都是通过阴阳平衡来调整健康的。 /p p   中西医相互猜疑现象常有。西方的惯例是寻找明确的、经过充分检验的原因来解释一种疾病状态,而且通常需要随机的、受控的临床试验提供一种药物是否有效的统计证据。 /p p   但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过于简单了。决定健康的因素因人而异,从大群体中得出结论是困难的。而治疗方法则通常由十几种或更多的成分混合而成,它们的机制无法被简化为一个单一的因素。 /p p   不过,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中西医也在不断融合。一些深受西方医学影响的组织,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已经建立了研究传统药物和实践的部门。与此同时中医医生也越来越多地在临床试验中寻找疗效证明。中医现代化和标准化开始被经常提及。 /p p   第26章提供了一个标准参考,所有的医生都可以使用它来帮助诊断疾病和评估可能的原因。例如,“消渴病”的特征是过度饥饿和小便增多,解释为“消耗肺、脾或肾系统中的阴液并在体内产生火和热的因素”。在这些观察的基础上,病人可能会被西方医生诊断为糖尿病,并为其开针灸、各种滋补药和艾灸处方,以及菠菜、茶、芹菜、大豆和其他寒性食物等食疗处方。 /p p   目前,世界各地的中医医生正在为第26章做准备,该章将于2022年由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 /p p   就中医的突出成就而言,最引人注目的当属2015年我国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女士从中药中提取出来青蒿素,现在已经成为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657ea38b-7dcb-4d2b-b408-a81cc6d8e7fb.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海南省的一家中医诊所内,患者在接受拔火罐治疗(来源:新华社Avalon.red) /strong /span /p p   批评者则认为,没有生理证据证明气或经络的存在,也没有证据表明中医有效。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只有少数病例证明中草药治疗有效。科学家在其他中药和疗法的随机试验上花费了数百万美元,却收效甚微。 /p p   世卫组织在回答《Nature》杂志提问时表示,其传统药物战略是“为会员国和其他利益攸关方提供指导,以规范和整合、确保安全和质量的传统和补充药物产品、实践和执业者”。世卫组织强调,该战略的目标是“通过酌情规范、研究传统医药产品、从业人员和实践并将其纳入卫生系统,促进安全有效地使用传统医药”。 /p p   中医凝结着数代人智慧的结晶,我国也一直在大力弘扬中医之精华。2016年,国务院制定了一项国家战略,承诺到2020年普及中医药实践,到2030年使其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这一战略包括支持中国的中医旅游,并引导人群体验中医。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主要是俄罗斯游客)涌向海南南部海岸,通过中医寻求缓解。政府计划到2020年在海南建立15个类似的中医“示范区”。 /p p   中国还欲让中医走出国门。 “一带一路”贸易倡议要求到2020年建立30个中医药医疗服务和教育中心以传播其影响力。到2017年底,已有17个中心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匈牙利、哈萨克斯坦和马来西亚等国建立。 /p p   “一带一路”建设也取得不错的成效。据统计,2016至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医药及相关产品销售额增长54%,达到2.95亿美元。 /p p strong 02 世卫组织竭力支持 /strong /p p   世卫组织的支持适用于所有传统医学,但它与中医药以及与中国的关系尤为密切,特别是在2006年至2017年陈冯富珍(Margaret Chan) 任职世卫组织总干事期间。2016年11月,陈冯富珍在北京发表讲话,称赞中国在公共卫生方面取得的进步,以及宣扬她推广传统医学的计划。她表示:“国内做得好的东西,在出口到其它地方时,也会带来非同反响。” /p p   陈冯富珍支持传统医学,特别是中医,并与中国密切合作,以促进这一愿景。2014年,世卫组织发布了一项10年战略,旨在将传统药物纳入现代医疗保健,实现全民健康覆盖。该文件呼吁会员国为传统药物提供保全系统,确保保险公司和报销系统覆盖传统药物,并推进传统医学教育。 /p p   同年,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赞助的《Science》杂志刊登了一篇增刊的序言。陈冯富珍写道,传统药物“通常被认为更容易获得、更实惠、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因此也可以成为帮助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工具”。在2016年新加坡的一次演讲中她又表示,中医在预防或延缓心脏病方面做得很好,因为它“开创了健康均衡饮食、锻炼、草药治疗和减轻日常压力等干预措施”。 /p p   许多西方内科医生和科学家承认,中草药可能会发现有用的分子(毕竟许多西药都是从植物中提取的),但他们同时担心,中草药可能会取代已被证实的药物,或具有潜在危险。 /p p   纽约石溪大学癌症研究人员Arthur Grollman一项研究表明马兜铃酸(一种中草药中的成分)是如何导致肾衰竭和癌症的。他认为,世卫组织文件应更加注意含有这种化学物质的风险及补救措施,这种化学物质目前仍被广泛使用。 /p p   对一些科学家来说,世卫组织对中医的拥抱令人费解。“我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应致力于发展循证医学,”英国牛津大学的统计学家和流行病学家Richard Peto说。 /p p   许多医生和研究人员也发现,世卫组织关于传统医学的声明难以解析。世卫组织的各种文件要求将“经过证明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传统药物”整合起来。但该机构没有说明哪些传统药物和诊断方法得到了证实。 “世卫组织不支持特定的传统和补充药物及治疗方法”。世卫组织驻北京办事处代表Wu Linlin告诉《Nature》杂志。 /p p   世卫组织在传统医学上的举措与其他领域形成了鲜明对比。譬如,该机构向成员国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告诉它们应该使用哪些疫苗和药物,以及应该避免哪些食品。然而,对于传统药物来说,这些细节大多被忽略了。世卫组织网站上有警告信息,明确指出马兜铃酸是一种致癌物质。但Marcus认为,世卫组织反复强调整合传统医学,其内涵信息已十分明确。他表示,“世卫组织实际上就是明确表示这些是安全有效的药物”。 /p p   《Nature》杂志曾多次试图通过世卫组织与陈冯富珍取得联系,但世卫组织表示,陈冯富珍没有回答有关世卫组织事务的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18e786f3-dec7-4ca8-94fd-ca6a8c1b5cfd.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图片来源:pixabay /strong /span /p p strong 03 钱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关键 /strong /p p   尽管人们对世卫组织将中医纳入其中的决定感到担忧,但就连批评中医的人士也表示,第26章可能会起到建设性的作用。Peto说,第26章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收集不良反应的数据,以及人们正在接受的传统治疗方法。“但如果目的是支持这些东西,那就不合适了,”他表示。 /p p   对于那些浸淫于西医的人来说,传统疗法的持续传播令人担忧。中医医生越来越多地谈论用传统的替代品取代已被证明有效的西药,因为传统的替代品具有成本优势。Grollman认为ICD-11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全球医疗保健支出的70%是根据ICD信息进行报销或分配的。中医将成为这个系统的一部分。 /p p   “他们想要的是让它听起来更正式,得到保险公司的认可。”因为它的成本相对较低,保险公司会接受。”Grollman说。 /p p   “多数人都认可世卫组织这一决定对中医传播的益处。对保险公司来说,纳入ICD-11是医疗保健提供者说服传统药为合法药的有力工具,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医的行动是一种主流接受,将在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曾接受过中医培训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西方医学中心医师Ryan Abbott总结道。 /p
  • AI+显微镜 传统仪器与创新科技的碰撞
    p   近日,谷歌发布了大型机器人学习数据库,用以促进AI的发展,而这一举动无疑是将AI这项本就不平凡的技术推向了风口浪尖。毋容置疑AI的发展带给我们前所未有技术体验的同时,也不断向新高度攀升。 /p p   以AI面部识别技术为例,以这项技术为主导的人脸识别已经在安防等领域有较为广泛的运用了,而近日, 《纽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将AI面部识别技术运用于动物面部识别的文章,并讲述了其突破的难点,围绕其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帮助,做了一定的说明。 /p p   可见,人工智能围绕传统行业进行发展是当前的主流方向之一,而今天小编要讲的人工显微镜,就是其在医疗领域的全新发展。日前,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对外宣布,一款将人工智能与显微镜技术相融合的全新人工智能显微镜进入研发测试阶段。 /p p   或许很多人会有所疑问,显微镜的主要功能是“观察入微”和人工智能似乎并没有什么联系,人工智能显微镜到底智能在哪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传统显微镜虽然能够帮助人们观察到围观世界,但相对的,判断视野中画面的工作还是由人来完成,也就是说,传统显微镜只起到观察的作用,筛选信息、判断画面中的内容、计算相关数据、书写报告的过程都是由医生单独完成的,这对医生的病理学知识以及经验都是极大的考验。当然,这样的医生有很多,但还是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而人工智能显微镜,智能的地方正是在于在满足显微镜观察职能的同时,实现自动识别、检测、定量计算和生成报告。 /p p   对于人工智能显微镜而言,只要医生足够专业,那么庞大的数据库就是他的经验来源,显微镜作为医生观察微观世界的工具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的“眼睛”。人工智能显微镜可以对图像库的深度学习,对显微镜观察到的画面进行一定的判断与分类,并且可以非常快速的得到画面中的一些必要数据,将病理切片数字化,通过AI算法辅助分析协助医生完成工作。 /p p   以疟疾为例,疟疾是一种显微镜切片难以识别的疾病,如果借助传统研究手段,不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巨大,而且准确度难以保证。但是,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显微镜,在半小时内,AI就可以完成血片中的疟疾寄生虫的识别与计数,帮助医疗人员更好的完成医护工作。 /p p   就目前而言,AI+显微镜的思路仍处于发展阶段,像IBM、麦克奥迪等公司都在人工智能显微镜的研究上有大量投入,人工智能显微镜的眼光也不会仅仅停留于医疗制药,生物学研究、海洋学研究、农业研究都是人工智能显微镜的重点突破领域。 /p p   AI作为创新的科技理念,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充分认可,清华大学就着手建立昌平校区主攻人工智能应对未来科技发展。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显微镜作为一种传统仪器与创新科技的交融,一定程度上为未来仪器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与思路。虽然现在智能化仪器仍处于发展阶段,但是相信随着数据库的逐渐完善,技术的持续提升,传统仪器与AI直接的结合将更加紧密。 /p
  • 测癌新概念:50美分试纸+10万美元质谱
    专家认为,几年后癌症检测将跟血糖检测和怀孕检测一样简单。近日,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化学家在《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杂志上展现了一种成本仅为50美分的试纸条,可用于癌症和疟疾等疾病的检测,而且检测样本只需一滴血。  和验孕棒一样方便:一滴血,一个试纸条,就可以检测癌症和疟疾  在非洲农村和东南亚地区,成千上万的民众因为疟疾而死,每年有数亿人被感染。俄亥俄州立大学Abraham Badu-Tawiah博士试图为这些地区提供一种廉价的疟疾诊断方法,因而带领团队开展了此项研究,然而在研究过程中Badu-Tawiah博士发现该方法还可用于检测其他产生抗体的疾病,包括卵巢癌和大肠癌。  根据研究人员介绍,血液样本滴到试纸条后,按照例行被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这意味着人们只有在阳性结果的情况下才需咨询医生,该技术可为那些无法定期访问医生的人提供简单的疾病诊断措施。  该技术使用蜡墨水来追踪试纸条上的通道和储液槽轮廓,蜡可渗透纸张,形成防水屏障以捕获血液样本,并将其固定在纸层之间。8.5-11英尺大的纸张就可以容纳几十份检测,每份检测被分割成比邮票大点的纸条。Badu-Tawiah博士说,“检测过程中,人们只需将血滴到试纸条后折叠,并邮寄到检测实验室即可。该试纸条看起来像测孕工具包,但检测方法却不一样。”  验孕是通过在表面涂酶或黄金纳米粒子来使纸张变色,而本研究中的试纸条包含了携带正电荷的合成化学探针,这些离子探针可通过手持式质谱仪进行超灵敏度检测。Badu-Tawiah博士说,“酶很挑剔,它必须保存在正确的温度中,且不能在干燥或曝光中保存 但离子探针非常强大,它不受光、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即使非洲的炎热也奈何不了它。因此你只需将试纸条邮寄到医院,保证到达医院时它仍有效即可。”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已利用该试纸成功检测到最常见的疟疾寄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蛋白生物标志物,还成功检测到了卵巢癌蛋白标志物——癌抗原125和大肠癌及其他癌症中的标志物癌胚抗原。此外研究人员还不定时观察检测信号是否褪色,结果发现检测信号强度在一个月之内都不会发生变化,这意味着该检测方法具有稳定性,且检测有效期为一个月。研究人员认为偏远地区的人再也不用担心试纸条在邮寄过程中失效,这意味着偏远地区农村人口的医疗保健进入了新时代。  然而,研究人员认为,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地区也能受益于该研究,因为他们可以在自己家中检测,从而省去了看医生的费用。在美国,这种试纸条可能对具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特别有用,或者对那些接受过癌症治疗的人有用。利用该试纸条,患者或许不用定期前往医院检查,可以在家里更频繁的自我检测。  成本仅为50美分  在俄亥俄州,虽然原型测试带的成本大约为50美分,但在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该成本很可能会下降。使用试纸条检测的最大成本落在了城市医疗设施上,因为必须购买质谱仪来读取结果,而模型便携式仪器的成本为100000美元,不过相对便宜的手持式仪器正在开发中。  不过,Badu-Tawiah指出,该方法的初始投资将最终被潜在的益处抵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估计,疟疾每年导致非洲大陆失去120亿美元的劳动成本。在美国,质谱仪就更为常见,这种检测方法可减少患者的保险支出,还能节省看医生的部分费用 。Badu-Tawiah说,“虽然该方法需要一个初始投资,但低成本的纸质耗材设备将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将来,我们可以在小商店中设置检测仪器,并同时出售价格仅为50美分的试纸条,这样可以方便很多人。”  研究人员希望该试纸条能在三年之内用于临床,在此期间,他们将进一步研究以增加试纸条的灵敏度,希望有一天可通过唾液或尿液来检测出同样的结果。
  • 基因检测如何让你患上各种疾病
    p   我很喜欢基因科学。在中学里,我喜欢用孟德尔发现的遗传定律计算各种基因型的概率 在大学里,我惊奇地学到,地中海贫血症患者居然能抵抗疟疾 在医学院里,我对DNA的机理着迷。遗传学是一种将数学、计划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神奇地组合在一起的学科。 /p p   但我对类似23andMe、deCODEme这样给健康人做基因检测的服务没什么兴趣。简单来说,基因检测就是寻找基因中的风险因素。由于每个人都有患某种病的风险,这种检测会让我们所有人都变成病患。基因组科学的迅速发展使得基因检测的项目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质问:有多少人将会被不必要地告知自己有某种程度上的异常?我们应该对他们采取什么措施? /p p   想象一下,一位90后姑娘往样品采集器中吐了一口唾液,然后将其寄给了某家基因检测公司。几周后,姑娘收到了基于她的基因数据得到的解读报告:终生患卵巢癌风险8.5%,比普通人高4倍 心脏疾病风险40%,比普通人高1.25倍& amp #823& amp #823但并没有告诉姑娘改如何达到最佳健康状态,也不知道做什么可以保持健康。 /p p   我思考了一个重要的差别,即对人类基因科学了解更多和对你自己的基因组了解更多之间的差别。两者是完全不相关的。我完全赞同追求科学,但我非常担心个人基因检测可能带来预想之外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的产生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懂的比我们实际懂的多。 /p p    strong 更多检查,更多干预 /strong /p p   乳腺癌风险高的女性,可能会很早就开始高频率地做乳腺X线检查。前列腺癌风向高的男性可能会很早就开始做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 /p p   乳腺癌风险高的女性,可能会服用他莫昔芬甚至切除乳腺的方式来预防 前列腺癌风险高的男士,可能会服用非那雄胺或者切除前列腺来预防。 /p p    strong 遗传学不是宿命 /strong /p p   基因检测试图不考虑环境等其他因素,仅凭基因型来预测你的表现型。对于已知的表型,比如眼睛的颜色,真的有必要再通过基因检测确定一下?如果你乳糖不耐受,超喜欢吃香菜,会因为基因检测告诉你乳糖耐受、喜欢吃香菜而改变生活习惯吗? /p p    strong 基因异常不等于疾病 /strong /p p   有些疾病是完全由基因决定的,这些是罕见的遗传病。但大部分疾病都是基因、人体和环境互作用的结果。 /p p   并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反映到表型上。外显率(penetrance)是衡量基因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预测表现型的指标。即使是BRCA1和BRCA2这样跟疾病密切相关的基因,其外显率只在30%~70%之间(编者注:在亚洲人中的外显率应该更低)。其他跟疾病有关的基因的外显率要远低于这个值。 /p p    strong 癌症风险高该怎么办? /strong /p p   一位20岁的男士做了基因检测,前列腺癌的风险比一般人高2.3倍,死于前列腺癌的风险高达6.9%,这个风险是否意味着应该采用预防性前列腺切除术?或者他需要开始激素治疗吗?但这会导致勃起障碍和男性乳房发育。那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多做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假设这个检查真的能帮你降低前列腺癌的死亡率,是不是即使你死于前列腺癌的风险只有2%,也会定期去做这个检查?那基因检测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p p    strong “现在怎么做?” /strong /p p   我们解读基因组的能力远远领先于我们判断基于解读基因组所做的医疗干预是否有道理的能力。 /p p   让健康的人们了解他们患病的风险真的是通往健康社会的路线图吗?让年轻人在离死亡还很远的时候就关注他们可能的死因,这真的是健康的做法吗?而且基因检测不需要等到20岁才做,在怀孕时就可以给胎儿做基因检测。很讽刺的是,最健康的人群可能正是那些对自己的DNA一无所知的人。 /p
  • 屠呦呦获得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2日公布2019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获奖名单,共3人获奖,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屠呦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361528ac-41df-4ff3-a70e-b01bc5a06311.jpg" title=" IMGd43d7e5f355652188205546.jpg" alt=" IMGd43d7e5f35565218820554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该奖项旨在奖励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杰出生命科学研究,研究主体可以是个人或机构。今年是该奖项颁发的第五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告中说,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因其在寄生虫疾病方面的研究获奖。她发现的全新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在20世纪80年代治愈了很多中国病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将基于青蒿素的复合疗法作为一线抗疟治疗方案,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使非洲疟疾致死率下降66%,5岁以下儿童患疟疾死亡率下降71%。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颁奖仪式将于2020年2月在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非洲联盟总部举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19, 229, 241) " strong 屠呦呦简介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12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屠呦呦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9年1月14日,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6月,屠呦呦与团队成员经过多年攻坚,在“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上获得新突破,并提出合理应对方案。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9年9月29日上午十点,习近平主席向89岁高龄的屠呦呦授予“共和国勋章”。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7faf312a-2402-4a67-a73a-786f25c21c24.jpg" title=" 3i.png" alt=" 3i.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br/ /p
  • 1美元折纸显微镜可彻底变革疾病诊断
    斯坦福大学一位工程师研制出一款DIY显微镜,Foldscope,由A4折叠而成。这种纸质显微镜成本极为低廉(不到1美元),但放大率为2100倍,能够用于诊断多种疟疾菌株及其它疾病。由于目前诊断需要价值高昂体型庞大的光学显微镜,Foldscope将使全球医学界,尤其是贫穷国家的医疗水平产生变革。   过去的200多年间,光学显微镜的构成以及功能都没有太大的改变。显微镜的形状极易辨认,设计也一成不变,永远都是目镜、物镜、盛放样本的平台以及光源。整个结构沉重、庞大,价值高昂。   斯坦福大学工程师Manu Prakash意识到,显微镜其实可以是十分简单的设备,可以剔除繁杂的结构而不至于影响显微镜的功能。   Foldscope由硬纸板折成,有简单的球面透镜、LED以及扣式电池。Foldscope能够在三分钟内装配完毕,总重量不超过10克,所有成本相加在1美元左右。摔落在地还是不小心踩上去都不会影响它的正常工作。   Foldscope还能用作投影仪。根据所需的不同放大率,可装配多种不同的透镜。
  • 屠呦呦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和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图灵并列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屠呦呦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和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图灵并列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月初,英国BBC新闻网新版块“偶像(ICON)”栏目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在14日公布的“科学家篇”名单中,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成功进入候选人名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6b3d080d-a024-4b2b-814a-e81c015df78e.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20世纪最伟大人物”科学篇 图自BBC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和她一起入围的,还有物理学家居里夫人(Maria Curie)、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以及数学家艾伦· 图灵(Alan Turi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本次“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分为包括科学家在内的7个版块,总计入围28位候选人。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是科学家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也是所有28位候选人中唯一的亚洲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11e61baa-9e26-4b50-9f26-512949b7e34e.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20世纪最伟大人物” 图自BBC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最终,科学家领域得票数最多的为艾伦· 图灵。目前仅“艺术家作家篇”仍未进行投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14日,BBC为4位入围的科学家制作了一个2分钟的小视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4e5c956a-3101-4e12-b36a-ad5dc7908ed5.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BBC评论道:“屠呦呦是一位中国药学家。她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在其研究过程中,屠呦呦受古籍启发,公元400年的东晋就已开始利用青蒿应对疟疾。在此基础上,屠呦呦发现并提炼出了青蒿素,并自愿以身试药。现如今全世界约一半人口处于罹患疟疾的风险之中,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能被低估。”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在“偶像”栏目个人简介页面上,BBC形容屠呦呦为“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其成就跨越东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人民日报》曾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28b5c6bd-ac83-4eda-af9e-eb8d4a84119a.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图自时代周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那一年,英国《卫报》和《独立报》都曾援引了时任英国卫生大臣亨特说法,后者督促英国要像中国人那样的努力工作。“我们是不是想要成为像亚洲和美国那样愿意努力工作,以工作为成功的核心价值的一种文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1月10日屠呦呦接受新湖社采访时指出,“荣誉越多,责任越大”。她表示,科学要实事求是,目前青蒿素抗疟的疗效比较客观,但青蒿素抗疟的药物深层机理还要继续研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p
  • 喜瓶者洗瓶机塑料试剂瓶解决方案
    塑料试剂瓶塑料试剂瓶是用来盛放化学试剂的容器,主要由聚乙烯或聚丙烯原料加工而成,可以耐多数酸碱溶剂的腐蚀。多用于检验试剂(体外诊断试剂)及其他液体的包装,也可以用于花卉叶面肥料包装。 传统清洗方式1、冲洗:先冲洗出瓶内可被清洗的较大残留2、清洗:使用清洗剂进行摇晃清洗,在面对较难清洗的残留时,需用到刷子进行刷洗。针对不同的残留物,清洗要求与清洗方法也不尽相同。3、漂洗:使用纯水或超纯水进行反复荡洗10-15次,以去除瓶内清洗剂与剩余残留。4、晾干:将瓶皿倒扣在烘干架上,进行自然烘干。弊端:1、残留物种类多,手洗风险大2、清洗复杂,耗时耗力3、无法实现批量化清洗4、清洗难以实现标准化洗瓶机清洗解决方案点击图片查看喜瓶者试剂瓶清洗解决方案洗瓶机的优势将瓶皿放入洗瓶机后,最快三键便捷启动提供人机交互体验360°上下旋转喷淋臂与一对一注射式清洗结合瓶皿内外清洗无死角模组模块化设计,自由搭配,想洗什么就洗什么!清洗完成后自动开门,散发腔体内剩余热气,保护使用者安全
  • 美科学家制造可检测疾病和水质的手机
    最近,美国电子工程学家埃道甘奥兹坎(Aydogan Ozcan)领导的实验室制造了一部具有特殊功能的原型手机:既可用于监测艾滋病、疟疾患者的身体状况,也可用于检测欠发达或受灾地区的水质。在这部手机上,研究人员引入了一种创新性成像技术,而发明这项技术的正是目前任职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兹坎教授。   奥兹坎教授发明的技术名为“基于侧影成像的无透镜超宽视野单元监测阵列”(Lensless Ultra-wide-field Cell monitoring Array platform based on Shadow imaging,简称 LUCAS),目前已成功应用于上述手机和网络摄像头上。不论是手机还是摄像头,其实都采用的是同一种成像方式:利用短波长蓝光照射血液、唾液或其他液体样品,再通过一个传感器阵列,捕捉样品中的微粒图像。    可以检测疾病和水质的手机   由于液体样品中的不同微粒拥有不同衍射图谱(diffraction pattern),因此通过决策算法(custom-developed),与已有微粒图谱库进行对比,LUCAS很快就能鉴定出样品中的微粒类型。然后,人们就可以使用手机,将LUCAS采集到的数据发往医院以供进一步分析和诊断,或利用USB接口把数据转移到电脑上,再发往医疗机构。   不过,LUCAS手机并非显微镜的替代品,而是一种补充工具。与LUCAS产生的粒状和像素化图像相比,显微镜下的图像更为细腻。但LUCAS也有自身优势: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不可能随时携带显微镜,而LUCAS手机却能及时鉴定液体样品中的微粒类型,并完成计数。另外,由于LUCAS成像不需要镜头,因此只有一个因素能限制LUCAS手机的尺寸:构建LUCAS的芯片大小。   奥兹坎教授教授说:“LUCAS技术不仅能用于健康医疗领域,在细胞生物学领域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通常,研究人员统计血液中的细胞数量时,都是用流式细胞仪(flow-cytometer),一次只能记录一个细胞,而LUCAS成像却可以同时记录成千上万个细胞,准确率也不比流式细胞仪差。”   2008年12月5日,奥兹坎教授在《芯片上的实验室》杂志(Lab on a Chip)上发表文章称,经过一系列改进,他制造出了第二代LUCAS系统——全息LUCAS(holographic LUCAS)。改进后,全息LUCAS可以鉴定更微小的颗粒,比如大肠杆菌,这是第一代LUCAS无法做到的。通过改变光源的空间位置,全息LUCAS捕捉到的二维微粒影像会比经典微粒成像含有更多的信息。   奥兹坎教授未来几年的计划是,把LUCAS系统真正融入手机等手持设备。有了这些设备,人们即使在偏远地区,也能及时监控疾病的流行情况,让医疗机构能针对重点地区做好防治工作。另外,LUCAS系统也能用于监测水质,比如检测饮用水中的有害微粒。LUCAS系统在日本展出后,东京大学和九州大学的科学家还曾与奥兹坎教授联系,希望能将该系统用于抗震救灾。
  • 血清瓶洗瓶机的实验方法
    血清瓶洗瓶机主要用于清洗实验室中使用的各种血清瓶和其他玻璃器皿,如试管、离心管、培养皿等。使用血清瓶洗瓶机可以减轻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降低他们的工作强度。工作人员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实验工作中,提高整个实验室的工作效率。血清瓶洗瓶机的实验方法:准备清洗液: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清洗剂,可以是酸、碱、有机溶剂等,并按照清洗剂的说明进行配制。预处理:将需要清洗的血清瓶放入预处理区域,进行初步的清洁处理,如去除标签、松脱粘附物等。清洗:将准备好的清洗液加入血清瓶洗瓶机中,根据设备操作说明设定相应的清洗程序,如温度、时间、清洗方式等。漂洗:在清洗完成后,使用清水进行漂洗,以去除残留的清洗剂和污渍。干燥:漂洗完成后,使用干燥设备或自然风干的方式将血清瓶烘干,以确保无水分残留。检测与评估:对清洗后的血清瓶进行检测和评估,以确保其清洁度符合要求。可以使用显微镜、化学检测等方法进行检测。存储与使用:将清洗合格的血清瓶存储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按照需要使用。
  • 《时代周刊》揭晓2010年50大最佳发明
    北京时间11月12日消息,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2010年《时代周刊》“50个最佳发明”今日揭晓,涉及技术,交通,医疗健康,生物工程,绿色能源,服装,机器人与软件以及军事等领域,苹果iPad、飞行汽车、喷气飞行包、可以杀死传播疟疾的蚊子的激光器均上榜,这些成果都堪称今年科学、技术与艺术领域最重大的也是最酷的突破。   以下为全部榜单:   技术   1、苹果平板电脑iPad   2、移动定制杂志Flipboard   3、耳机式微型摄像机Looxcie   4、帮助实现创意梦想Kickstarter   5、自助刷卡系统Square   6、革命性的相机Sony Alpha A55 Camera   交通   7、美国铁路公司:用牛脂驱动的火车Amtrak's Beef-Powered Train   8、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Google's Driverless Car   9、私人飞行背包Martin Jetpack   10、史上最轻巧的汽车设计Edison2   11、 廉价家庭新概念汽车Antro Electric Car   12、电动车充电站Electric-Car Charging Stations   13、立体快巴 The Straddling Bus   14、埋地式巴士充电器Road-Embedded Rechargers   15、飞行汽车Terrafugia Transition   16、 塑料瓶船The Plastic-Bottle Boat   健康和医药 培育基因改良蚊子和激光灭蚊器   17、无疟疾蚊子和灭蚊激光器The Malaria-Proof Mosquito and The Mosquito Laser   18、 旧车变身育婴室NeoNurture Incubator   19、让残疾人行走:人工外骨骼eLegs Exoskeleton   20、用眼睛书写:EyeWriter   生物工程 首个人造生命细胞   21、首次实现人工合成细胞First Synthetic Cell   22、首次实验室体外模拟肺功能Lab-Grown Lungs   23、3-D人体“器官打印机”3-D Bioprinter   24、速长型鲑鱼Faster-Growing Salmon   绿色能源   25、水下滑翔机Deep Green Underwater Kite   26、人体驱动设备 Body Powered Devices   27、透明电线Power-Aware Cord   28、天然气发电机Bloom Box   29、“几乎”不用水的洗衣机The (Almost) Waterless Washing Machine   服饰   30、细菌布料BioCouture   31、油漆布料Spray-On Fabric   32、标价牌服装The Plastic-Fur Coat   33、羊毛衫补丁 Woolfiller   机器人/软件   34、会欺诈的机器人 The Deceitful Robot   35、会教授英语的机器人The English-Teaching Robot   36、救生机器人Lifeguard Robot   37、挖苦语句探测软件Sarcasm Detection   军事   38、超级“水枪”Super Super Soaker   39、更安全的炸药 Less Dangerous Explosives   40、 X-51 “骑波者”The X-51A WaveRider   41、超级防爆墙纸 X-Flex Blast Protection   42、铁人盔甲Iron Man Suit   其他   43、种子教堂The Seed Cathedral   44、 尼龙飞机STS-111 Instant Infrastructure   45、 超3-D眼镜Better 3-D Glasses   46、负责任家庭奖励计划Responsible Homeowner Reward Program   47、万能橡皮泥Sugru   专家推荐   电影:(无)   音乐:iRealBook应用   政治:微博   戏剧:吸大麻   厨房:iSi CO2碳酸化器
  • 著名药物化学家嵇汝运院士逝世 享年92岁
    我国著名的药物化学家嵇汝运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15日9时20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岁。   嵇汝运先生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会中央委员、中央参议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常委,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分会理事长,亚洲药物化学联合会执行委员。   嵇汝运毕生致力新药研究,在抗血吸虫病新药、金属解毒药物、抗疟疾新药、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感染新药等方面成果卓著。他倡导药物化学与药理学相结合,注重药物的构效关系研究,为我国“化学药理学”的创立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嵇汝运院士一生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20多部学术著作 获得多项国家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 被授予“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的称号 先后荣获中国药学发展奖特别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走近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赵忠贤:半世纪研磨超导体  1月9日,75岁的赵忠贤走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走上领奖台,靠的是他近半个世纪持之以恒的高温超导研究和在这一领域取得的卓越功勋。40多年前,我国的高温超导研究刚刚起步 而今,已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走在世界前列。他,则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领军人。  “赵忠贤胆子实在是太大了”  超导,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超导体在信息通讯、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巨大应用潜力。百余年来,已有5次诺贝尔奖颁发给了10位研究超导的科学家。  所谓“高温超导体”,是指临界温度在40K(约零下233摄氏度)以上的超导体。1968年,物理学家麦克米兰根据传统理论计算推断,超导体的转变温度一般不能超过40K,这一温度也被称为麦克米兰极限。  40K麦克米兰极限能否被突破?1974年,赵忠贤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接触到了世界超导研究最前沿。一年后回国,他立志要做高临界温度超导体。  “初生牛犊不怕虎。”经过缜密思考和实验,1977年,他在《物理》杂志上撰文,指出结构不稳定性又不产生结构相变可以使临界温度达到40—55K,并提出复杂结构和新机制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80K。挑战由经典理论推导出的麦克米兰极限,以至于当时不少人认为“赵忠贤胆子实在是太大了”。  十年磨一剑。虽然当时科研条件艰苦,好多设备是赵忠贤团队自己现造的,买设备都买二手的。好在研究不需要特别精密的仪器,1986年底,赵忠贤团队和国际上少数几个小组几乎同时在镧—钡—铜—氧体系中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麦克米兰极限被突破,一时国际物理学界为之震动,“北京的赵”成为国际著名科学刊物上的新星。  再接再厉,1987年2月,赵忠贤带领团队又在钡—钇—铜—氧中发现了临界温度93K的液氮温区超导体,并在世界上首次公布了元素组成,刮起了一阵研究液氮温区超导体的旋风。赵忠贤成为国际超导研究领域代表中国的符号。他和团队也因此荣获198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集体一等奖。  及其团队的工作极大提升了中国物理学界的国际地位。1987年,他受邀参加美国物理学会三月会议,是五位特邀报告人之一。这宣告了中国物理学家走上世界高温超导研究舞台。  “我们必须坚守超导这块阵地”  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力玲,跟随赵忠贤从事超导研究。谈起赵老师科研的秘诀,她认为是扎得深、扎得住,根深才能叶茂。  赵忠贤40余年的高温超导研究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国际上第一次高温超导热潮中的主角——铜氧化物,是一种易脆材料,难以大范围普及应用。上世纪90年代,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热潮过后,全世界科学家对超导材料的探索一度陷入迷茫,一些团队甚至解散或转而研究其他领域。  困难面前,赵忠贤矢志不移:“我坚信,高温超导研究有潜力,未来有可能有重大突破。我们必须坚守这块阵地。”赵忠贤带领团队一干就是近20年。  2008年2月,日本科学家在四方层状的铁砷化合物中发现存在转变温度为26K的超导电性,但因为没有突破麦克米兰极限温度,还不能确定铁基材料是高温超导体。赵忠贤提出了高温高压合成结合轻稀土元素替代的方案,并组织团队全力以赴,很快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提高到50K以上,创造了大块铁基超导体55K的纪录并保持至今。  赵忠贤团队为确认铁基超导体为第二个高温超导家族提供了重要依据,引领了国际高温超导研究领域的第二次突破。我国科学家还对铁基超导体若干基本物理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确认了它的非常规性。赵忠贤小组的成果作为“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的重要部分,荣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赵忠贤仍然在奇妙的超导世界中探索̷̷他希望找到新的组合,寻找到临界温度更高、能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超导体 同时搞清楚超导机理,关注新材料、新现象,为超导研究的第三次突破提供信息。  “选择了科研道路,就要安下心来,不能心猿意马”  赵忠贤的团队成员、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董晓莉对赵忠贤充满了由衷的敬佩:赵老师对超导历史很熟悉,不仅记得像元素组成、超导温度这些重要参数,对很多超导体也可以随口报出发现年代、发现者的名字,可谓如数家珍。  专注,也是赵忠贤总结自己研究工作时最喜欢用的一个词。他常说,选择了科研道路,就要安下心来,不能心猿意马。  由于超导机理仍然是个谜,发现超导材料,多数时候凭的是直觉。40多年的钻研和积累,让赵忠贤培养出超出常人的直觉。  本世纪初,MgB2、NaCoO2等超导体被发现,但这两个体系都不是四方结构,和赵忠贤探索高温超导的想法不一致,就没安排团队全部投入。看到日本团队报道了四方结构的铁基超导体,他很快提出高温高压合成结合轻稀土替代的实验方案,组织团队全力以赴。  “搞研究,长期积累到一定节点后,在认识上就会有一个升华。发现超导材料并没有理论规律可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赵忠贤说。  荣誉等身,赵忠贤从未自满。他常说,自己就是个普通人。荣誉归于国家,成绩属于集体,自己只是其中的一分子。他还常常提醒前来采访的记者:“别光报道我,多看看我身后那些没露面的人。”面对媒体的聚焦,老先生坦率而诚挚̷̷他说,自己做研究从来没想过要得什么奖,能为人类文明添砖加瓦、满足国家重大需求,这辈子很值。屠呦呦:一辈子专注青蒿素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不仅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而且在2000年至今27位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中,创造了好几个“第一”: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科研人员、第一位诺奖获得者、第一个“婉拒”多家媒体采访的获奖者。  从她同事的讲述中,我们得以“窥见”其人其事、其心其志。  “既然国家把任务交给她,她就要努力工作,一定要做好”  1969年1月底,39岁的研究实习员屠呦呦,忽然接到一项秘密任务:以课题组组长身份,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后引发的恶性疾病,病人高烧不退、浑身发抖,重者几天内死亡。应越南请求,中国军方从1964年起开始抗疟药研究。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北京召开“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代号为“523”项目的大规模药物筛选、研究在全国7省市展开。1969年1月21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受命加入“523”项目。  屠呦呦的同事、曾任中药研究所所长的姜廷良研究员告诉记者,当时正值“文革”,年老的专家“靠边站”,屠呦呦在北京大学时学生药学,毕业后又脱产学习过两年中医,科研功力扎实,遂被委以重任。  “屠呦呦的责任感很强,”屠呦呦的同事、中药所廖福龙说,“她认为既然国家把任务交给她,自己就要努力工作,一定要做好。”由于丈夫李廷钊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屠呦呦把不满4岁的大女儿送到托儿所全托班,把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由老人照顾。  阅读中医典籍、查阅群众献方、请教老中医专家̷̷起初,屠呦呦用3个月时间,收集了2000多个方药,编辑成《疟疾单秘验方集》,送交“523”办公室。此后至1971年9月初,屠呦呦和同事对包括青蒿在内的100多种中药水煎煮提物和200余个乙醇提物样品进行了实验,但结果总令人沮丧:对疟原虫抑制率最高的只有40%左右。  “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终于有一天,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灵感:温度是关键!屠呦呦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案,夜以继日进行实验,终于发现:青蒿乙醚提取物去掉其酸性部分,剩下的中性部分抗疟效果最好!  1971年10月4日,实验证实,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进行临床试验,需要大量的青蒿乙醚提取物。”姜廷良回忆:课题组用7口老百姓用的水缸作为常规提取容器,里面装满乙醚,把青蒿浸泡在里面提取试验样品。  “乙醚等是有害化学品,当时实验室和楼道里都弥漫着刺鼻的乙醚味道。”姜廷良说,一些人头晕眼胀,甚至出现鼻子流血、皮肤过敏等症状,但当时设备设施简陋,大家顶多戴个纱布口罩,也顾不得许多̷̷  在临床前试验时,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了疑似毒副作用,只有进行后续动物试验、确保安全后才能上临床。为了不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屠呦呦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成为首批人体试验的志愿者,幸而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和临床试用,1977年,经卫生部同意,课题组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首次向全球报告了青蒿素这一重大原创成果。1986年10月,青蒿素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  不仅于此。1973年9月,屠呦呦课题组还首次发现了疗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1992年,青蒿素类新药——双氢青蒿素片获得《新药证书》,并转让投产。  “我不习惯这种场合上的事,咱们还是加紧青蒿素研究吧”  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在全球推广。“2005年,全球青蒿素类药物采购量达到1100万人份,2014年为3.37亿人份。”姜廷良介绍说,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实况报道》显示,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各年龄组危险人群中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5%。  近几年,屠呦呦两度实现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国际奖项上“零的突破”:2011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她公开表示,中医中药走向世界,荣誉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认为:“虽然青蒿素是特殊时期团队协作的结果,但屠呦呦的贡献非常关键。”  “只要自己的研究得到认可,她就已经很满足。”廖福龙说,“对于国际奖项,她更看重的是 为国争光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回忆:“2009年中医科学院推荐屠呦呦参评唐氏中药发展奖,她直接打电话给我:我这么大岁数了,给我干吗!”  屠呦呦获得的诺奖奖金为4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00多万元。据张伯礼介绍,其中200万元分别捐给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医科学院,成立了屠呦呦创新基金,用于奖励年轻科研人员 其余则主要支付家人到瑞典领奖的相关费用等。  屡获大奖,屠呦呦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如果说有改变,那就是家里的电话多了。采访她基本都谢绝。”廖福龙说。  “她也极少参加公开活动。”张伯礼补充道,“她多次跟我说:就到这吧。我不习惯这种场合上的事,咱们还是加紧青蒿素研究吧。”  (原标题:走近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 液质联用仪证实"基因编辑猪"产生人胰岛素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29日发布消息称,该院赖良学课题组利用精确基因编辑技术对猪胰岛素基因进行了无痕定点修饰,使猪胰岛素基因编码生产人胰岛素,成功建立了完全分泌人胰岛素的基因编辑猪。这一研究成果近期被《分子细胞生物学杂志》在线发表。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在2015年发布的数据,世界范围内共有4.15亿名成年人患有糖尿病。2015年有500万人因糖尿病而死亡,超过了疟疾、肺结核与HIV的致死人数总和。  据课题组介绍,目前,对糖尿病的治疗包括胰岛素注射和胰岛移植。猪源胰岛素曾经被广泛采用,利用猪胰岛进行异种移植治疗糖尿病最近也取得良好进展。但猪与人相比,胰岛素蛋白存在一个氨基酸的差异,人胰岛素B链第30位氨基酸是苏氨酸,而猪胰岛素是丙氨酸。这一个氨基酸的差异使猪胰岛素在人体中的降血糖效价较低,而且长期使用容易诱发抗体产生。  研究人员李小平博士、杨翌博士和王可品博士研究生等将TALENs(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及CRISPR(RNA介导的DNA核酸酶)技术与单链寡核苷酸结合,建立了猪基因组无痕定点编辑技术,利用该技术在体细胞中将猪胰岛素基因编码B链第30位丙氨酸的密码子GCC修改为编码苏氨酸的ACG,并获得了纯合子细胞株。同时,研究人员利用该细胞株作为核供体,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构建了人源化胰岛素克隆猪,利用高分辨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证实,从该基因修饰猪胰腺中提取的胰岛素完全为人胰岛素,而不含猪胰岛素。  研究人员说,该研究获得的人源化胰岛素基因修饰猪将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人胰岛素,同时也将为临床异种胰岛移植治疗提供更为理想的供体来源。从技术层面来说,该成果也是第一次在大动物中实现无痕的基因组定点修饰,这种定点无痕技术的建立,将推动基因突变大动物疾病模型和具有农业育种价值的基因修饰大动物的培育。
  • 青蒿素挽救数百万生命 屠呦呦领“准诺奖”拉斯克奖
    中广网北京2011年9月25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9月23日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当日,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81岁的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当地时间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   北京时间24日凌晨,纽约,81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登上了拉斯克奖的领奖台。这是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这一奖项不但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学大奖,更堪称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屠呦呦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据了解,拉斯克奖的每个奖项设25万美元奖金。   挽救数百万生命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 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夏皮罗表示,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屠教授的工作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世界数亿人受益   拉斯克基金会网站详细介绍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及其应用于疟疾治疗的工作。文章指出,几千年来,疟疾肆虐人类、蹂躏文明,2000多年前中国医书《五十二病方》首次记载了青蒿的药物功能,公元340年间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用于抗疟治疗。在中国政府于1967年5月23日启动的“523项目”中,屠呦呦先锋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们将受益。“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转化为今天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通过将现代技术和严密性应用于5000多年前中国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她将这座宝库带入21世纪。”   激动心情难表述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屠呦呦衷心感谢为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作出重要贡献的同事。她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她呼吁开展全球性合作,使中医药和其他传统医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屠呦呦还在接受美国《临床研究期刊》专访时表示,在经过了那么多次的失败之后,当时自己都怀疑路子是不是走对了,当发现青蒿素正是疟疾克星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也是难以表述的。自己对获得2011年拉斯克奖深感荣幸,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此感到自豪。   揭秘   古代中医药方化出神奇青蒿素   金鸡纳树短暂辉煌   人类对付疟疾的药物,最初并非来自青蒿,而是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   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随后,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奎宁,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再次肆疟东南亚,疫情难以控制。科学家们开始寻找对付这种疾病的新药。   美国投巨资打水漂   1967年5月23日,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523项目”正式启动。漫长的探索中,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组成了研发大军,屠呦呦是其中一员。   那是在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此前,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 国内多个省份的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首先面临的问题仍是怎么找药。   搜集600多种草药方   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了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方集》,供研究者进一步发掘。   1971年,经过反复筛选、试验,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将目光锁定青蒿。   青蒿是一种菊科草本植物,植株有香气,一岁一枯荣。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在众多中草药中,研究小组发现青蒿对疟疾的抑制率相对较高,能达到68%。然而,之后的重复试验中,青蒿的抑制率反而降低了。   190多次失败终成功   “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受到启发,想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经过190多次失败后,终于,用乙醚制取的191号样品,对鼠疟猴疟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 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青蒿素的结晶。随后,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其他地区得到证实。“523项目”办公室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   几年后,有机化学家完成了结构测定 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