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碳苝红

仪器信息网碳苝红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碳苝红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碳苝红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碳苝红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碳苝红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碳苝红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碳苝红相关的解决方案。

碳苝红相关的资讯

  • 古巴气象专员来武汉天虹进行培训学习
    2017年12月18日至19日,古巴气象环境科学研究院2人(Yanssel和Carlos先生)在国家环境监测总站人员的陪同下来武汉天虹参观交流学习。这也是继2015年10月捐赠两套空气自动站给古巴科技与环境部后的培训学习计划的一部分,捐赠仪器目前运行良好,为中古两国建立了友谊之门。 2015年武汉天虹捐赠事件回顾:去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古巴期间,中国环境保护部和古巴科技与环境部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与古巴科技与环境部关于大气质量监测设备的捐赠协议》。为完成这一工作,公司非常重视,从仪器生产到检验都相当严格,仪器的外包装也进行了精心设计。此次捐赠的设备可以对大气中的SO2、NOx、CO、O3、PM10和PM2.5实施连续自动监测,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准确度高、稳定性好、是当今国际上先进的空气自动监测仪器。本次捐赠的两套空气自动监测设备,其中一套安装在哈瓦那神米格尔市、另一套安装在哈瓦那技术和实用科学院。中国驻古巴大使提出我们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要保证仪器正常运转。李虹杰总经理表示为确保这些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我们将积极、认真地毫无保留地培训古方的技术人员。也期待着古方技术人员尽快到我们公司来进行培训。 继捐赠事件后2017年古巴来武汉天虹进行培训学习:本次培训中,古巴人员参观了公司数据运行维护平台,了解了整个空气自动站的数据处理流程。在详细介绍了解了古巴空气自动站的运行情况后,车间有针对性的对每台仪器的日常维护和操作进行了讲解,让他们能够独立的维护运行好仪器设备。在培训期间,对公司的制造产品种类和数量印象深刻。培训结束后,2位专员现场认真学习了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操作、校准和维护。此次培训为古巴如何在环境监测中良好运行,提供了基础。公司也将持续关注仪器设备在古巴的运行情况,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武汉天虹空气自动站升级后的性能优势:1.气路流量采用进口比例阀,智能PID控制,恒流精度高。2.可通过选择不同的切割器测量空气中的TSP、PM10、PM5、PM2.5等浓度。3.采用高性能嵌入式单片机系统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具有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实时性能强等特点。4.通过RS485通信协议提供与上位机便捷、可靠的数据通信,同时提供模拟输出口,使输出方式更加灵活。历史数据可通过查询界面显示。5.监测仪的采样和测量处于同一通道,采样前后滤膜的位置不变,消除了滤膜的不均匀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且不存在回程误差。6.仪器具有当前状态自动恢复功能,来电一分钟后按停电前状态自动运行。7.可自动连续监测,安装维护简单、方便。8.参数设置后,自动采样,无需人工操作和干预,无人为操作误差9.β放射源为14C,放射强度仅为国家安全标准的1/4(国家标准为<100微居),其半衰期为5730年,性能稳定,符合核安全卫生标准,对操作人员和环境不会形成放射性污染。
  • 武汉天虹受邀参加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教育培训工作调研会
    2022年6月25日上午,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教育培训工作调研会在湖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五楼会议中心召开,中环协教育培训部主任李承峰、副主任孙凯莅临湖北指导,省环协副秘书长阮荣雄主持了会议。此次会议共邀请了3家省内的环保企业座谈,作为湖北省环境监测领域的领军企业代表,我司常务副总井传发受李虹杰董事长委托参加了现场座谈,并在会上就培训工作与中环协的领导进行了热切的交流。李主任一行认真听取和探讨了湖北地区的培训经验和建议,指出培训工作应按照郭承站会长的要求更好地践行协会“四大服务”的办会宗旨,以企业发展为落脚点,做好服务和运维培训工作。座谈结束后,李主任一行在省环协的陪同下,莅临我司实地调研。在公司展厅,井总向中环协领导介绍了武汉天虹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创新技术和现有产品体系。李主任对武汉天虹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肯定,随后在公司会议室就建设实训基地一事进行了细致的交流。
  • 专访谭蔚泓院士:逐梦“聪明分子”精准抗癌
    p   他担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杰出教授却毅然选择回国,他致力于用“聪明”分子来识别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他连续3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论文引用率高的研究人员名单……湖南大学谭蔚泓院士归国7年里,国内科研的“黄金时代”让他成果丰硕,一大批海外学者被他影响投身国内科研,而最让他高兴的是“遍布各地的学生们”。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4907191c-2f93-447b-b4c5-3abd5dd8ec62.jpg" title=" 201705252101236935.png" / /p p    strong 研发“纳米火车”精准抗癌 /strong /p p   1985年,谭蔚泓硕士毕业于著名物理化学催化专家彭少逸门下,科研生涯自此开始。两年后,他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研究癌症这一世界性难题,我迫切希望学习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并致力于分子医学。” /p p   学习最前沿的技术,最终是为了把这些技术带回祖国。在谭蔚泓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后,一次回国探亲期间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湖南大学的王柯敏教授。王柯敏教授邀请他回国协助其在湖南大学的研究工作,他毫不犹豫同意了。 /p p   传统的化疗药物无法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区分开,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将正常细胞杀死,毒副作用大。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谭蔚泓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聪明”的分子,既能杀死癌细胞,又不误伤正常细胞。 /p p   谭蔚泓带领的课题组在国际上率先将纳米生物技术、分子工程技术引入分析化学,提出了利用核酸适体研究癌症等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的新概念。 /p p   经过不懈努力,谭蔚泓团队研发出一种能向肿瘤细胞靶向输送大量抗癌药物的DNA“纳米火车”。“火车头”由核酸适体构成,可与某种特定癌细胞的膜蛋白结合,为给药系统提供“方向”和“动力”。而通过分子自组装形成的DNA结构则构成了一节一节的高容量“车厢”,用于装载抗癌药物分子或其他生物试剂。 /p p   “纳米火车”采用“火车”式设计,可一次性携带多个药物分子,有助于缩短病人的治疗周期,降低治疗成本。同时,由于核酸适体可与目标物质或细胞高特异性地结合,由它构成的“火车头”可精准地将药物输送至癌变区域,避免对正常细胞的“误伤”,精准性大大高于传统的化学抗癌药物,毒副作用也非常小,可大大减轻癌症患者化疗的身心痛苦。 /p p   凭借在生物分析化学、纳米生物技术、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开展的一系列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工作,谭蔚泓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2014—2016连续3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研究人员名单,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p p    strong 点亮一个学科,带出一批人 /strong /p p   在谭蔚泓的团队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他从国外“拉回来”的留学学者。“中国已经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对科研的支持重视程度非常高,为什么不选择回国工作呢?”谭蔚泓总是这样说。 /p p   曾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的谭蔚泓说:“归国创业让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动力与激情,为此我也积极鼓动了大批海外精英来华工作。” 在他的动员与协调下,美国艾姆斯国家实验室的杨士成教授、美国艾梅瑞大学、乔治亚理工学院的聂书明教授都曾与湖南大学开展了深度合作科研,有“世界生物纳米领域第一人”之称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科技顾问、美国西北大学查德?米尔金教授也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成为湖南大学特聘教授。 /p p   谭蔚泓2000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1年获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B),2005年入选“中科院海外知名学者”。2004年,针对湖南大学没有生物医学学科的现实,他提议并成立了湖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2010年成立生物学院,并担任创院院长。 /p p   到2015年他离任院长时,学院已经有40多名老师,300多名学生,不仅填补了湖南大学的学科空白,也推动了湖南大学生物医学的发展和振兴理科的计划。他培养的研究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中有60多人在国内高校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p p   “如果说这么多年有什么最让我高兴、值得我骄傲的,就是这些遍布各地的学生们。”谭蔚泓说。 /p p    strong “知识分子应当戒骄戒躁” /strong /p p   科研的过程充满新的发现和挑战,更有让人厌倦的重复与困顿。回忆早年的科研经历,谭蔚泓感叹,经常做了几个月实验,仍然得不到想要的数据,最后只能推倒重来,“有时真让人窒息和绝望”。 /p p   谭蔚泓不断勇攀科研高峰的力量源泉之一是恩师彭少逸。“彭教授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让我终生谨记。”谭蔚泓说,“科研工作就像孩童在海边玩建沙堡游戏,每次建好后又要推倒重来。一次次由简到繁,一次次除旧布新,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创新。” /p p   “癌症治疗是世界性难题,在人体复杂的环境中对抗癌细胞存在很多未知领域。我们科研人员正是运用这种建沙堡的心态,在枯燥的科研中一次次循环往复、循序渐进,急不得也急不来。”谭蔚泓说。 /p p   “如今国内科研发展速度快,一大批高素质的知识分子迅速成长,是令人欣喜的现象。但学界也存在一些浮躁、功利之风,知识分子应当戒骄戒躁,在攀登科学高峰时更应注重职业道德,时刻谨记科学家的身份、职责。”谭蔚泓说。 /p
  • 张宏:双碳进程中煤炭产业必须自我革命
    张宏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副秘书长。张宏谈到,这十年,我国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效果,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供应体系与世界上最大的现代煤化工技术体系。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过去十年间,煤炭行业的潮起潮落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副秘书长张宏告诉贝壳财经记者,这十年,我国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效果,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供应体系与世界上最大的现代煤化工技术体系。展望未来,煤炭行业将往何处去?“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进程中,煤炭由兜底保障能源向支撑性能源、应急与调峰能源转变是必然趋势,但我国碳达峰前和碳达峰之后的较长时期内,煤炭作为兜底保障能源的作用难以改变。”张宏表示。双碳进程中煤炭产业必然要经历自我革命、转型提质、升级发展贝壳财经:近十年煤炭产业格局经历了剧变。回顾过去十年煤炭行业的发展,你认为有哪些鲜明的特征,与值得牢记的经验教训?张宏:这十年,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效果,煤炭上下游行业企业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供应体系与世界上最大的现代煤化工技术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国煤矿数量由2016年初的1.3万处左右减少到4500处左右,建成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多处,大型现代化煤矿产量比重由65%左右提高到85%左右,原煤入选(洗)率由55.4%提高到71.7%。随着大数据、5G技术与煤矿现代化装备技术融合发展,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快发展,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高。贝壳财经: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判断,2030年以前,我国煤炭消费将进入总量峰值平台期,并转入总量回落的历史变革期。预计“十四五”时期,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煤炭消费量将在40亿吨至43亿吨之间,煤炭市场总量、需求结构基本稳定。在你看来,在总量不增长的情况下,怎样提高煤炭行业的发展质量?张宏:根据相关规划研究成果,2035年以后,非化石能源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煤炭开始由主体能源、兜底保障向“支撑性能源”、基本保障转变;2050年以后,煤炭将转为“应急保障和调峰能源”,非化石能源比重将超过60%。可以预测,未来10~15年,煤炭在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中的地位作用还难以改变。煤炭作为现阶段我国的主体能源将逐渐转为支撑性能源、并向应急和调峰能源转变;煤炭消费方式将更多地由能源属性向工业原料属性转变。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煤炭产业必然要经历自我革命、转型提质、升级发展的过程。要做到这些,煤炭产业必须在战略思想上转变观念,自我革命,要统筹煤炭短期兜底保障与远期有序退出等关系,同时在能源安全上要稳住规模,保障供应,结合非化石能源特点,要研究建立煤炭弹性产能管理和煤矿弹性生产机制,适应新能源出力特点,兜住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底线。在我国煤炭等化石能源短期内仍是主要能源的现实情景下,促进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是最为现实的举措。面向未来则应推动煤炭由化石能源向高端化工材料和碳基新材料领域突破发展,实现煤炭燃烧排放二氧化碳向固碳、碳循环方向转变。煤炭经济需要产业延伸,必须未雨绸缪,超前研究老矿区转型发展机制,探索资源枯竭矿区转型路径,促进矿区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推动“双碳”战略不是简单地控制煤炭开发利用贝壳财经:如何看待“双碳”背景下,煤炭行业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未来煤炭企业应该如何更好地转型发展?张宏:关于“双碳”战略背景下,煤炭行业的地位作用问题,重点是要正确分析理解以下几个关系。首先是要正确理解煤炭与“双碳”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累计消费煤炭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2021年,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65%左右、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56%。全国燃煤发电装机容量占发电总装机的46.7%、发电量占全国的60%以上。所以说,煤炭是我国兜底保障的能源,这就是我国的国情,也是我国能源禀赋决定的。而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的当下,能源安全面临挑战,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兜底保障能源,必须要发挥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和艰巨任务。因此,推动“双碳”战略不是简单地控制煤炭开发利用,减“碳”不是不要煤炭,煤炭还要兜住国家能源安全的底线,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依然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其次,我们要正确理解“双碳”与新能源的关系。目前,我国风电、太阳能(000591)风电装机规模快速增长,但风光发电设备可利用小时数仍较低,并且还存在稳定性差、波动性大、对电网冲击性强等风险,水电虽然占比高,但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对火电具有较强的依附性,一旦出现来水偏枯,必须要燃煤发电作为补充和调峰。2035年以后,随着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突破并配套储能技术成熟,煤炭将由目前的主体能源、兜底保障能源向支撑性能源转变。但即使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煤炭仍然是重要的应急和调峰能源。同时,还必须看到,煤炭在能源属性达到峰值之后,随着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不断进步和产业化发展,煤炭的工业原料属性将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我们要正确认识“双碳”战略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关系。目前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唯一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碳的排放问题。而为了解决碳排放问题,国内已经开展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方面的工程示范和理论、关键技术研究攻关。一旦技术完成突破,将真正意义上实现碳的循环利用。同题问答●当前行业发展现状如何,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势?张宏:未来需要坚定不移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以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以最有效最可靠的举措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同时以绿色低碳技术支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由于水电、风电、光伏等均受气候、区域等因素影响,随机性、波动性、不稳定性大,在大规模储能技术还不成熟情况下,应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以清洁煤电作为稳定的调峰电源,支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发尽发、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化石能源清洁利用与新能源耦合发展,不断拓展新能源发展空间。此外要以碳科学创新促进煤炭由燃料向工业原料转变。●对未来十年或更长时期的展望,怎样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张宏:煤炭是以碳元素为骨架的复杂组分构成的有机体,既是传统燃料,也是重要工业原料。一方面,要依托“清洁煤电+CCUS”技术,推进煤炭低碳化利用,加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关键技术攻关与工程示范,不断提升CO_2大规模低能耗捕集、资源化利用与可靠封存技术水平,不断探索低成本处理途径。另一方面,要依托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与产业化优势,支持碳科学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攻关,重点以CO_2催化转化制甲醇等碳转化技术为突破口,组织实施CO_2再能源化和资源化利用工程,实现碳循环利用和零碳排放,推动煤炭由燃料向燃料与工业原料并重转变。
  • 许智宏院士谈转基因安全性
    前段时间,有关转基因的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转基因作物为何会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度?转基因作物到底安不安全?带着疑问,《科学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许智宏。   许智宏认为,人们之所以对转基因作物的质疑如此强烈,其实是因为利用转基因技术来进行作物育种的历史毕竟较短,公众对转基因还缺乏基本的了解。而科学家有责任用公众能明白的语言把转基因讲清楚。   批准安全生产证书不等于商业化   《科学时报》:2009年年底,国家刚刚批准了三个转基因农作物品种。这是否意味着,这三个转基因品种将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   许智宏: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了“实施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说明转基因研究已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   不过,尽管国家已正式给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和转基因抗虫水稻颁发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但它作为新品种进入商业化生产之前,还须通过正常的品种审定顺序,这个顺序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此外,它还必须开展大量的田间试验,通过审定,然后推广到一定的面积,最后才是大规模生产,这至少需要三五年左右的时间。   人们对转基因缺乏基本了解   《科学时报》:生物学界还在研究转基因主粮对人体是否存在潜在风险,而社会上对转基因作物仍有很大争议,也是出于安全性的问题。您对此怎么看?   许智宏:不能笼统地讲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关键是看转的什么基因,所以必须一个基因一个基因地去讨论,就像我们不能因为牛奶、鸡蛋出了问题就否定整个食品行业。1996年,从美国第一批批准的转基因作物品种推出以后,至今已有14年时间,目前还未发现有安全性问题。至今已有29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去年全球种植面积已达1.34亿公顷。从作物种类而言,主要是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以大豆为例,目前全世界种植的大豆中约3/4的面积是转基因大豆,美国作为全球大豆的主要生产国,转基因大豆的面积已达90%左右。   转基因的安全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是否安全,这属于食品安全的范畴 二是对环境是否安全。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对转基因的生物安全性检测来讲,也需要由不同的部门开展工作。   首先,对已经研发出来的转基因作物品种,如新近我国批准的转基因抗虫水稻、转植酸酶基因玉米,都要做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各种试验,测试对人体是否可能有害,是否有过敏反应,还要看其营养成分等方面是否有变化。   其次,是看所试验的特定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生态的影响,比如转的抗虫基因除了杀死害虫以外对有益的昆虫有没有影响,对生物多样性是否有影响。   对老百姓来讲,一般会首先关注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问题。我个人觉得,截至目前,不少人仍对转基因作物缺乏基本的了解,一听到抗虫基因、毒蛋白,就开始怀疑它是不是对人体有毒。其实,抗虫毒蛋白只对部分昆虫有毒,有很强的专一性。就像现在的转基因棉花、转基因水稻里的抗虫基因所产生的抗虫毒蛋白,它只对鳞翅目害虫有毒性,这方面已经做过大量的毒理试验。   这个抗虫毒蛋白并不是从转基因作物才开始使用的,人类知道这个抗虫蛋白已几十年了。所谓“BT”,其实就是一种细菌——苏云金杆菌的缩写。科学家早就发现这种细菌在其芽孢中生产一种可起到抗虫效果的晶体蛋白,以前人们是通过发酵生产把它作为生物防治药物用于农业,拿到田间去喷,但其缺点是很不稳定,一下雨很易被雨水冲刷掉而失效。现在,科学家只是让植物自己生产这种晶体蛋白杀虫。   我国现在有40%多的污染源来自农业,像长江、太湖、滇池的污染很大部分就是由农业污染造成的,主要是我国使用了太多的农药、化肥。我国农药使用量全球第一,2005年就达140万吨,而1990年才用了不到30万吨。我年轻时曾在棉花地里工作过。当时,每年因农药使用不当或过量导致中毒、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因为棉花的病虫害很严重,而喷洒农药都是在最热的夏天,而且棉花在生长过程中要多次喷洒农药。种植抗虫转基因棉花后,不用喷那么多农药,这其实也是对环境的一种保护。而转基因的棉花地里也会播种非转基因棉花,或在周围种植其他作物,给昆虫提供繁殖后代的机会,以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一些人认为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不利,也只是通过一两个假设的例子推出来的结论,并没有确实的科学研究依据。现在,人们仍对转基因的基本科学知识了解不够,所以才会产生种种误解。这只能通过更多的科普宣传,使公众了解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作物是怎么回事。科学家应该通过合适的方式,用公众明白的语言,增强人们对转基因作物的了解。   《科学时报》:有人认为,转移的基因是否会在自然界中扩散并繁衍复制,从而造成难以逆转的生态后果,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许智宏:我想不会,科学家们只不过是用了一个细菌的基因使转基因水稻、玉米达到抗虫的目的。   例如,现在,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外来物种——褐飞虱,对稻米危害很严重。科学家希望通过转基因的办法,寻找其他生物物种中是否存在能杀死这种害虫的基因。武汉大学与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已经在一种野生水稻中发现了这种基因,他们正在开展相关研究,希望能将这种基因转移到我们需要的水稻中去。   其实,育种学家每天都在进行品种间、近缘种间,甚至远缘种间的杂交,把有用的基因从一个品种、一个种转向另一个品种或另一个种,并通过漫长的选育过程,培育新品种。人类农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身就伴随着减少生物多样性。例如美国在大规模推广双杂交玉米后几乎垄断了玉米的种植。我们现在吃的蔬菜最多的是什么?大白菜、卷心菜、菜花、番茄、黄瓜等等。这些种类占绝对优势是因为它们适合大规模生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化农业总是倾向于更适合大规模种植、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物种、品种,使人类从开始时吃的几千种植物逐步到现在常吃的不过百十来种植物。   由于意识到这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未来农业的影响,科学家已认识到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比如,我国已在中国农科院设立了国内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另外,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建立了野生种质资源库。保留这些物种,可以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使用,因为野生植物或作物的近缘野生种中有不少有用的基因仍有待开发利用。   解决未来的粮食安全必须依靠转基因   《科学时报》:能否谈谈转基因作物在保证粮食安全方面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许智宏:发展转基因技术培养新品种的目的就是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未来人口的增长对粮食安全构成很大的挑战。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到2020年,要增加1000万吨粮食。说实在的,每年要增产1%的粮食都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的耕地还在减少,即使要维持现在的产量,也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依靠品种改良。中国在解放以后,大概是10年换一批农作物品种。因为农作物品种的寿命是有限的,害虫在不断演化,自然环境也在改变,人们的需求也在改变,只有不断更新品种,才能确保粮食产量的稳定,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到2050年,世界人口估计将增长约30亿,从现在的61亿增加到90亿,而且气候也在发生变化,全世界那么多干旱地区,自然资源在不断减少,科学必须走在前面,考虑我们的农业到2050年要满足大约90亿人口的需求。   不过,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达到抗虫效果,只是发展转基因技术的第一步,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科学家现在还在考虑如何通过转基因技术使农作物更有效地利用土壤中的氮、磷肥,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使农作物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   此外,科学家更感兴趣的是,除提高产量外,如何使转基因作物有更好的品质,营养成分更好。例如,全世界以吃大米为主的地区,如非洲、亚洲南部,也包括中国以吃大米为主的南部地区,由于大米本身缺少维生素A,许多人因此都患有夜盲症、脚气病。菲律宾已批准的到2012年推广的“金色大米”,就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胡萝卜素形成的几个基因转到水稻中去,使水稻的胚乳里合成胡萝卜素,大米也因此会变成金黄色,胡萝卜素作为维生素A原使大米可以满足人们对维生素A的需求。另外也有很多研究旨在改良食用油的组成,使之更加有助于人类的健康。   《科学时报》:转基因作物与杂交水稻都有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能否谈谈相对于杂交水稻,转基因作物的优势在何处?   许智宏:多少年来,育种学家梦寐以求的事情,就是人类可以按照我们的需求定向地培育人们需要的品种,但是这太难了。一个新品种的培育通常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加上在栽培植物中缺少一些特别的种质,比如对特定病虫害的抗性材料。因此,科学家的眼光转向野生植物,希望找到有用的基因转到栽培种中。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科学家创建的杂交水稻,就是利用海南的普通野生稻中发现的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简称“野败”),以它做母本,用栽培稻连续回交获得栽培稻的雄性不育系,再通过一系列的选配种,才制成现在生产上用的杂交稻。中科院院士李振声创制的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是小麦和长穗偃麦草杂交后代经系统选育,两者发生基因重组后把抗病等优良性状基因转入小麦而培育出的新品种。   用杂交的方式能培育出新的品种,但是很耗时间和功夫,需要育种学家在田间对杂交后代成千上万株植物进行挑选、杂交、回交,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一个新品种的出现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袁隆平等从1960年7月首次发现天然“野败”,到1973年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就花了十几年时间。   两个品种在杂交的时候,可能把好的性状整合到一起,但同时也可能把不好的性状一起带进去,这是没法控制的,就像爸爸妈妈很漂亮,未必生出来的孩子就一定很漂亮。   杂交育种,本质上是利用天然的有性生殖过程把有用的基因从一个物种或品种转到另一个物种或品种,但转移过程是随机的,把有用的基因转移了,同时也可能把不好的基因转过去了,那就再通过不断地选育来获得所需的育种材料。而用转基因技术,科学家就可以在实验室操纵基因,把需要的基因搬到所需要的农作物中去。基因工程的目标就是使人们更有目的地培育人类需要的品种。其实这个品种只是增加或者改造了一个我们需要的性状。例如,植物中有些成分会让人体过敏,通过基因工程,可以把过敏原去掉,使之有利于人们的健康。   为人类谋利益是科学家的责任   《科学时报》:目前对转基因的指责,还在于人们对围绕转基因作物形成的一个庞大利益共同体的质疑,质疑的对象既包括某些跨国公司,也包括相当部分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科学家。人们质疑,对于转基因问题,这些科学家并不能保证他们的观点是客观、公正的,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许智宏:我不这么认为。从本质来讲,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是为人类谋利益的,这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不能因为某一件事情就怀疑整个从事这方面研发的科研共同体。   不过,这也说明开展转基因研究工作需要有第三方,像从事环保的人、从事生态的人,而不是作转基因研究的人自己来说他是否有问题。   当然,国际上可能有几个大公司垄断市场的情况,这并不是转基因出现之后才有的。在中国,转基因的科技专项都是由政府支持的,尽管也有一些企业在投资,但最终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农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有很大的公益性。例如我国的抗虫转基因棉花种植已占到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68%,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农药使用少了,减少了对环境的危害,人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觉得还是让事实说话。美国种植转基因作物这么多年来,已逐步被人们所接受,现在美国正在考虑加速转基因作物的审批环节。印度比我国开始得晚,但发展非常迅速,去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达840万公顷,而我国去年是370万公顷。   就中国来说,中国对于转基因作物的管理已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规则和条例。关键问题是,现在的管理都是“多头”,各个部门都在管,究竟听谁的,科学家们都感到很困惑。因此,应当对转基因工作有更为规范的管理,至少可以做到在转基因品种释放到市场以前是在一个可控范围内。同时,全社会都应采取科学、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转基因品种的研发和应用。
  • 陈洪渊院士谈分析化学:“一个都不能少”——访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洪渊
    分析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经历了多次变革,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提高,分析化学迎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体会到这其中的&ldquo 翻天覆地&rdquo 若不是身处其中,可能也不会有那么深的感情和期待。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洪渊,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就进入了分析化学领域,在50多年的时间里,与分析化学&ldquo 相知相守&rdquo ,可谓是分析化学界的&ldquo 大师&rdquo 。借着第二届中国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国际论坛暨展览会的机会,仪器信息网编辑有幸采访了陈洪渊院士,请他为大家谈谈分析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洪渊   &ldquo 分析化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dquo   陈洪渊院士自1960年开始踏入分析化学这个行业,在过去5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致力于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分析化学的发展过程。那么他眼中的分析化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据陈洪渊院士介绍,他1956年进入南京大学求学,当时本科学的是放射化学,1960年作为预备教师留校随之分配提前进入分析化学教研室活动,1961年毕业正式担任助教工作。对于分析化学这50多年的变化,陈洪渊院士感慨万千,并用了&ldquo 翻天覆地&rdquo 四个字来形容。他说,&ldquo 60年代,分析化学主要是容量分析、电化学分析、光度分析(大多还只是比色分析)、和小部分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我们上学的时候用的最多的也就是容量分析和一般光度分析。现在,分析化学涵盖面大大拓展了,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已经融合在一起,同时光谱、色谱、波谱、质谱等仪器分析也都归结到分析化学的队伍中来了。&rdquo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ldquo 从发展历程上来说,分析化学由最初的元素、有机小分子、大分子等的成分分析,走到了如今的活体生物分子、单分子和单细胞的分析,这其中还涉及很多实时、活体的分析等等,可以说分析化学已经走到了生命分析的时代。&rdquo 说到这儿的时候,陈洪渊院士还特别强调,&ldquo 现在的分析化学更深奥了,其面临的挑战更大了,也更难做了。比如,活体的生命分析科学要求时空分辨、信号转导,而信号转导关联着生物分子一系列的相互作用与结构变化过程,生命分析化学的研究内容更多样、复杂了&hellip ..。&rdquo   从技术进展的角度来说,分析化学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各种新技术、新仪器层出不穷。但是也有一些地方让大家感觉有点&ldquo 失望&rdquo ,比如电化学仪器小巧,可以实现便携、现场检测,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相对于其它门类的商业化仪器来说总是不够满意。不过,陈洪渊院士的回答却让我们看到了电化学不一样的一面,&ldquo 近年来,电化学的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特别是在生物传感器研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市场上做得比较好的葡萄糖传感器就用了电化学技术,应用很广泛。&rdquo 同时,陈洪渊院士也指出,&ldquo 从原子水平来看,电化学的本质是外层电子的得失导致的氧化还原反应,受其原理的限制只能够按照其自身能够发挥的作用来决定它的用途,不能苛求其&lsquo 全能&rsquo 。但我们应该跳出传统的仪器概念去看待电化学的技术发展问题,现在的电化学已经不仅局限于电极表面的研究,而是利用电化学的原理研究生物分子中电子传递及生命过程。电子传递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运动,如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研究生命过程中的电子传递运动,可以揭示许多深奥的生命现象。也许暂时做不成很多商业化的仪器,也许根本就不需要做成仪器,只要有一个优越的&ldquo 探头&rdquo 及其阵列,就已经可以揭示许多内在的科学问题了。&rdquo   分析化学发展到现在,基础研究工作已经很深入、很高端了,SCI的论文数也与日俱增,只是目前把基础研究应用于实际或真正产业化的应用却还很少,这让很多关心行业发展的人士倍感惋惜。对于这个问题,陈洪渊院士谈到,&ldquo 这和我们国家现有的体制有关系,也是发展过程中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应该理性地去看待。首先,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文章来提升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和地位 另一方面,分析方法的仪器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时候花了很长时间也很难看到结果。目前,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可能更有诱惑力 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们很多技术还没有走向成熟。当前,国家相关政策已经在调整和引导,也有部分成熟的技术走向了实际应用,演变成仪器设备或检测仪器,我相信慢慢会走向理性化的。&rdquo   &ldquo 各种分析技术都需要&rdquo   当前,在各类学术会议及研讨会中,大家经常会谈起:最具前景的分析技术有哪些,目前分析技术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集中在哪些方面。对此,陈洪渊院士持什么观点呢?   无机、有机、分析、物化、高分子&hellip &hellip 学校分了很多的专业、教研室,这是为了教学(教和学)的需要和方便,它们真的可以各自为家吗?&ldquo 当然不能&rdquo ,陈洪渊院士谈到,&ldquo 学科的划分是学习和培养人才的需要,做科研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不能彼此完全割裂开来。其实,化学是一个大领域,化学从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两大块:一块是反应、合成,包括无机、有机等各类合成,要合成就得通过反应,要促成反应,就要研究热力学和动力学,这就包涵了物理化学 另一块就是分离分析和识别表征,那就是指分析化学这一块了。分析化学是一个普遍应用的方法、手段,任何一个分支学科都少不了使用分析化学去对物质进行分析和表征。&rdquo   化学研究什么?陈洪渊院士谈到,&ldquo 一方面是研究天然存在的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状态等一系列化学性质,并将它各自分离纯化使其为人类所用 另一方面,还要创造人类需要而自然界没有的新物质。大家知道,化学是人类创作新物质最多的自然科学领域。化学从这个意义来说,它的基本任务有两大方面:一是反应、合成,及利用化学反应通过驾驭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性质,通过有机合成与无机合成,实现新物质的产生 另一方面,就是对物质进行分离分析和识别表征,这不仅是对天然已经存在的物质世界进行认识,还要认识新创造的物质,为人类所用。于是,为完成人类对化学世界的认识和利用,在学科上就有了无机、有机、物化、分析、高分子等理科型的分支学科,和工科型的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等学科分支的诞生,来实现物质的宏量生产。其间,对于整体化学科学领域而言,分析化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到了二十一世纪,进入生命科学突显的年代,分析化学又衍生出生命分析这一分支,内容更加纷繁复杂了。&rdquo   分析化学除了建立分析方法之外,传感器件和仪器装备也是一个很好的出口。对于大家经常讨论的谈到最具前景的分析技术这个话题,陈洪渊院士却连连摆手,&ldquo 不能这样机械地看待这个问题,每个发展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要求,而且由于每一种分析技术的原理不同,其用处也不一样,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分析对象选择适合的分析方法,而不能简单地说哪个最有用。就像匕首、大刀、手枪、步枪、大炮、原子弹等武器,有的小巧、有的威力大,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需求,但是一个也不能少。分析技术也一样,各种技术都需要,各个方向都要发展,也只有各个技术都发展了,分析化学这个学科才是健全的,其发展才是良性的。&rdquo 同时,陈洪渊院士也谈到,&ldquo 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光学用处更广泛一些,因为从原理方面来讲,光可以分不同的波段,分子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分为伸缩、振动、转动等等,由此相对应而衍生的仪器种类也就比较多。&rdquo   &ldquo 在各种分析技术中,不管是大型的色谱、质谱等仪器,还是小的快速检测产品都是需要的。比如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有的要求快速筛选,不要求太准确,这个时候快检产品就是最有用的,没必要用大型仪器去做。当然,若追求高精度和准确度,就必须要用大型的谱学类的仪器了,而且还有对样品进行一系列的前处理等制备过程。&rdquo 同时,陈洪渊院士也指出,&ldquo 现阶段,很多人不愿意去做&lsquo 小&rsquo 仪器,核心配件的钻研也往往耐不住寂寞,在一定程度上和我们国家的体制有关系,很多人认为小仪器产值不大,原理也不复杂,认为不值得精心去做,或者认为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但是实际上&lsquo 小&rsquo 仪器同样重要,而且有时候一个螺丝就可能影响全局。&rdquo 讲到这,陈洪渊院士还特别拿自己手腕上的瑞士机械表打比方,他说,&ldquo 为什么瑞士的手表能够享誉世界?因为它深知连每一个小螺丝的松紧都有可能影响其指针的运动速度,因为它注重了包括每一个小螺丝在内的质量、布局和精准的安装,才有高质量的产品。而对于我国的仪器行业来说,还有很多核心部件做不了,这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rdquo   &ldquo 所以,分析化学的发展是综合的,任何&lsquo 急功近利&rsquo 的、&lsquo 贪大&rsquo 的行为都是不科学的。整个仪器行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简易的、精密的 大型的、小型的 整机、配件都是必须的。&rdquo   为师之道:&ldquo 提纲挈领,拓展知识面&rdquo   作为分析化学的教育工作者,陈洪渊院士一直耕耘在教育的一线,对分析化学领域的人才培养有自己独到的理念和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他的为师之道。   谈到现在学校的教育,陈洪渊院士语重心长地说,&ldquo 分析化学需要综合性的人才,知识面要广、动手能力要强。而现在很多大学的研究生发篇几篇论文就可以毕业,缺少应用和实践经验,这是亟须改进的。要想把分析化学做好,就必须要掌握好化学的基本原理,同时还要具备物理、电学和电子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分析仪器行业的人才也一样,需要电子、机械、力学等数理化各方面的知识。&rdquo 说到这,陈洪渊院士还特别提到一个让他倍感可惜的事情,&ldquo 当前,许多学校在分析化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把电子学、物理等课程都砍掉了,这是分析化学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很大的缺陷。&rdquo   此外,陈洪渊院士还谈到,&ldquo 现在大学里面的教科书越编越厚,但内容很不简明,没有提纲挈领的东西,点不到要害。结果导致学生学的知识繁琐而缺乏条理,枝枝节节讲得很细,舍本逐末,因而掌握不了全局的知识结构,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对相关学科关心太少。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比较简明的方法来说明深奥的问题,提纲挈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而不是机械地去要求 我们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尔后才能有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我们要让学生把光、电、色、磁等每种方法的原理搞得清清楚楚,细节的东西让学生自己慢慢地去揣摩、钻研为好。&rdquo   最后,陈洪渊院士再一次强调,&ldquo 学习是分学科的,专业也是分学科的,但是工作的时候不管是哪个学科,解决问题都是综合的。所以,不管是在学校的学生,还是已经毕业工作的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要把知识面铺开,广泛涉猎并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rdquo   编辑手记:   采访过程中,陈洪渊院士不止一次地强调分析化学需要综合性的人才,不仅是分析化学专业的知识,光、电、色、磁等各学科的知识都要涉猎与掌握。从陈洪渊院士的言语之间,笔者处处可以感受到一位76岁老专家对我国分析化学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仪器行业的同行们,您在工作的过程中是否也感觉到了知识面的匮乏?您是否已经开始学习了呢?   采访编辑:叶建
  • 食品中苏丹红检测方法探讨
    摘 要 本文介绍了食品中苏丹红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相色谱-质谱(L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薄层层析法等。   关键词 苏丹红 高效液相色谱 液相色谱-质谱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薄层层析   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发生食品污染等恶性事件。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原来认为无害的食品添加剂,发现存在慢性或致癌作用,原来检测不出的有害物质被查出等。苏丹红是偶氮苯类人工色素,属于工业染料,主要用于油、蜡、鞋等的增光着色。由于苏丹红I、II、III、IV及其代谢产物具有致癌性,国家禁止作为色素添加剂在食品中使用。苏丹红I、II、III、IV的检测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1]、液相色谱-质谱法[2]、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3]、薄层层析法[4]等。   1.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食品中苏丹红的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以液体为流动相的现代色谱柱分离分析方法,它是在经典液相色谱的基础上,引入气相色谱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起来的[5]。原则上讲,只要能溶解在流动相中的物质都可以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在目前已知的有机化合物中,有80%的有机化合物能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6]。高效液相色谱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欧洲委员会推荐的液相色谱法[7]   该方法是将样品经匀浆化或粉碎后,加入乙睛(苏丹红III、IV加入氯仿)提取,过滤,滤液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色谱分析。苏丹红I、苏丹红II的检测波长为478nm,苏丹红III、苏丹红IV则为520nm。苏丹I的检测限是0.013&mu g/ml、最低浓度为0.106&mu g/ml、在辣椒粉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高于90%。   1.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该方法在欧洲委员会公布的检验方法的基础上作了改进。苏丹红检测方法国家标准采用了简单的正相吸附固相萃取原理,一次性去除了样品中红辣椒和番茄中的干扰成分,使用目前国内已广泛应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就可准确完成4种苏丹红染料的检测。该法用正己烷代替乙睛做提取液,提取后经旋转蒸发仪蒸发浓缩,氧化铝层析柱固相萃取净化后,采用梯度洗脱,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进行色谱分析,外标法定量。   检测波长:苏丹红I为478nm 苏丹红II、苏丹红III、苏丹红IV为520nm。于苏丹红I出峰后切换。   王艳春[8]等简化了样品的前处理,避免高效液相色谱淋洗液乙睛、丙酮溶液对人体的损害,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仪器稳定性[9]。用0.1%甲酸的甲醇溶液作为淋洗液,不用梯度洗脱测定食品中苏丹红含量。研究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苏丹红的色谱条件、线性范围。该方法的检出限苏丹红I、苏丹红II、苏丹红III、苏丹红IV分别为:11&mu g/kg、10&mu g/kg、8&mu g/kg、8&mu g/kg,相对标准偏差2.6%,回收率为88%~106%。   1.3 凝胶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凝胶层析是指混合物随流动相流经作为固定相的凝胶层析柱时,混合物中各物质因分子大小不同而被分离的技术。凝胶颗粒是一类具有三维空间多孔性网络结构的物质,不带电荷,可起过滤或&ldquo 筛&rdquo 的作用,故又称为凝胶过滤或分子筛层析(gel chromatography)[10]。   Mazzctti M报道了一种简单而快速的苏丹I检测方法[11],包括Soxtcc萃取、高压凝胶层析纯化,HPLC紫外/VIS 检测器检测。最低检出限为7&mu g/kg,定量分析限为13&mu g/kg。   杨建荣等[12]认为苏丹Ⅰ分子结构上的偶氮键可表现为弱碱性,在低pH值时,偶氮键的氮原子可吸引少量质子H+,增强分子极性,洗脱加快 但洗脱液pH值在2~4.5时, pH值变化对分子极性影响不大,而pH值在4.0~6.0时,分子极性随pH值变化非常明显。并考察了联苯胺、苏丹红Ⅲ、偶氮蓝、丽春红4R四种偶氮染料对苏丹红I色谱分离的干扰,发现以pH值为2.65的冰乙酸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线形梯度洗脱,可获得很好的分离效果。杨建荣等[13]考察了不同配比的乙腈-磷酸、乙腈-乙酸乙酯和乙腈-甲酸体系对苏丹红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采用乙腈-乙酸溶液为流动相体系时,待测物谱峰纯度高。欧盟法[14]流动相为16.5%乙酸水溶液和乙腈,酸度较高,对柱子要求也比较高。张玉黔等[15]分别用0.1%、1%、10%醋酸-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结果表明,醋酸浓度对苏丹红的分离没有影响,但低浓度醋酸对色谱柱的损害相对较小以及在此条件下待测样品的杂峰对苏丹红的测定也无影响,整个分析时间只需32 min。   2.LC/MS法对食品中苏丹红的测定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了色谱、质谱两者的优点,故成为仪器分析进展的热点。LC可以直接分析不挥发性化合物、极性化合物和大分子化合物(包括蛋白、多肤、多糖、多聚物等),分析范围广,而且不需衍生化步骤[16]。MS作为理想的色谱检侧器,不仅特异,而且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17]。因此,色谱-质谱联用长期为人们所关注。随着各种离子化技术的不断出现,液质联用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8]。   对于复杂食品基质本底或一种新的基质本底,HPLC检测后,通过LC/MS确证苏丹红的存在是必要的。此外,如果光谱分析结果不令人满意(如待分析物浓度较低或可能存在结构类似物时)也可用LC/MS技术进行确证。质谱法比高效液相法灵敏20倍[19]。可检出ppb数量级。由于涉及样品大多是辣椒和番茄制品,样品本身的复杂基质直接干扰仪器检测,且苏丹红具有非离子性脂溶物的特点,导致样品提取、纯化、富集非常困难,采用好的提取溶剂往往造成提取液中混入大量的干扰成分,若考虑低残留量进行富集往往首先浓缩的是样品的内源性物质,结果使得干扰更为严重[20]。由于这类染料的特点,先进国家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欧盟标准方法《辣椒粉及以辣椒为主要成分的产品中苏丹红和胭脂树橙的含量分析》中也使用大型液质联用仪。质谱检测仪具有定性优势,是我国标准发布前检测苏丹红常用的办法。有毛细管液相-电喷雾-飞行质谱法[21],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多极质谱法[22]和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法[23],均属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法。该方法经过液相分离、光谱定量、质谱定性而最终实现对食品中苏丹红的检测。   用LC-ESI/MS法可以分析食品中4种苏丹红色素[10]。样品中的苏丹红用乙睛提取,需纯化。色谱柱为Agilnet C18,流动相为乙睛-0.5%乙酸溶液(体积比72:28)。采用正离子电离方式,每种化合物选择3个碎片离子为定性离子以获得高选择性,选取每个化合物丰度最高的碎片为定量离子以获得高灵敏度。4种苏丹红色素的检出限(LOD)和检量(LQO)均为ng/g水平。标准加入量为0.2&mu g/g水平时的回收率为86%~98%,且重现性良好。仪器分析时间仅需8min,适合于大量样品快速分析。   &ldquo 染红食品&rdquo 中苏丹红I、II、III和IV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初筛、质谱分析方法已经报道[4]。以MerckRP-18柱为分析柱,流动相:乙睛:水=90:10,二极管矩阵检测器(PDA)和MAX质谱仪为检测器。平均回收率(%):87.3、83.0、86.7和90.0。   3.GC/MS法对食品中苏丹红的测定   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法称为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它是由惰性气体将气化后的试样带入加热的色谱柱,并携带分子渗透通过固定相,达到分离的目的。气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率高、灵敏度高及速度快的特点。气质联用系统中,质谱仪相当于色谱的定性检测器[16]。   气相色谱-质谱(GC-MS)选择离子检测法(SIM),同时测定了食品中苏丹红I~IV[25]。色谱柱为PR-SR石英毛细管柱载气He: EI离子源,选择m/z77,105,115,143,176,247,248,261,352,380用于SMI检测,并按不同的采样时间分成4组,每组4个离子,分别对应于每种苏丹红进行定性分析确证 选择苏丹红I~IV各自的分子离子峰m/z248,276,352,380作抽出离子图进行定量分析。苏丹红I、II的线性范围为0.01~10.0mg/L,苏丹红III、IV的线性范围为0.1~10.0mg/L 检出限:苏丹红I、II为1&mu g/kg,苏丹红III为5&mu g/kg,苏丹红IV为10&mu g/kg 回收率86%~95%。该法与欧洲健康与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的方法(HPLC法)相比,灵敏度高1~2个数量级,分析时间缩短,用色谱保留时间,质谱同时定性,消除了食品中杂质的干扰,结果准确可靠,选择性和重复性好,适用于所有食品成品及原料的检验。   固相萃取-气质联用被用于测定辣椒油中苏丹红I和苏丹红II[26]。用Strata-X小柱进行辣椒油样品的前处理,用气质联用法对苏丹红I和苏丹红II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苏丹红I和苏丹红II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0.5&mu g/L和0.7&mu g/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3.8%和95.9%,RSD分别为2.7%~6.9%和1.1%~4.4%。   气相色谱-质谱(GC-MS)选择离子检测法(SIM),测定了食品中苏丹红I号[25]。用石英毛细管柱,He载气 EI离子源,选择m/z277、115、143、248离子用于SIM检测,并根据这4个抽出离子的峰面积比进行确证。苏丹红I号的线性范围为0.01~10.0mg/L,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1%,回收率85%~90%,检出限为0.001mg/kg,每个样品分析时间为5min。该法与欧洲健康与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发布的方法(HPLC法)相比灵敏度高两个数量级,分析时间缩短,用色谱保留时间,质谱同时定性,消除了食品中杂质的干扰,避免了只用色谱保留时间定性可能产生的错误,结果准确可靠,选择性和重现性好,适用于所有食品成品及原料的检验。   4.薄层色谱法对食品中苏丹红的测定   薄板和展开剂的选择在薄层色谱法测定中均起着关键作用,也是食品中苏丹红薄层色谱法测定的研究重点。   薄板和展开剂对分开样品中苏丹红有重要影响。王鲜俊等[27]比较了同一展开剂甲醇-丙酮-醋酸在硅胶G薄层板、聚酰胺薄层板、硝酸盐-硅胶G板上对苏丹红Ⅰ~Ⅳ的展开效果,发现在聚酰胺薄层板上,苏丹红Ⅰ~Ⅳ快速展开,且斑点集中 而硅胶G薄层板对苏丹红Ⅰ、Ⅱ分不开,硝酸盐-硅胶G板对苏丹红Ⅲ、Ⅳ分不开。张杨[28]采用展开剂正丁醇-无水乙醇-氨水,在聚酰胺薄层板上可将苏丹红Ⅰ~Ⅳ分开,但有拖尾现象。庞艳玲[29]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在硅胶G板上,展开剂正己烷-二氯甲烷-氨水可迅速、稳定地分开样液和标液中的苏丹红Ⅰ~Ⅳ 而展开剂三氯甲烷-正己烷、三氯甲烷-石油醚、三氯甲烷-石油醚-醋酸不能将苏丹红Ⅰ、Ⅱ分开 展开剂甲醇- 丙酮- 醋酸对苏丹红Ⅰ~Ⅳ均不能分开。   5.结束语   国内外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之所以接连发生,除了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法规不健全外,食品检测技术不过关、检测仪器使用不方便也是重要的原因。为保护人类健康,对食品中苏丹红染料的测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尽快建立一种实用、快捷、准确可靠的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1] 李军, 雍炜, 李刚, 等. HPLC法测定辣椒及其制品中苏丹红色素含量[J].检验检疫科学, 2005, 15 (2) : 44. 461.   [2] 杨强, 李刚, 彭涛, 等. 辣椒及其制品中苏丹红I号的HPLC -MS/MS检测方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5, 17 (6) : 34. 361.   [3] 林佶, 万玉萍, 沈其萍, 等. GC /MS, SIM定性定量分析食品中的苏丹红1号[J].职业与健康, 2006, 22 (22) : 45.461.   [4] 王鲜俊,缪红,文君. 薄层色谱法测定海椒面中的苏丹红[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5, 15 (12) : 1475-1476.   [5] 方惠群,于俊生,史坚. 仪器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4,157.   [6] 武汉大学化学系. 仪器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85.   [7] Hormazaba V. Determination of the Metabolites of Nitrofuran Antibiotics in Meat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J]. Jounral of Liquid Chromatography & Related Technologies. 2005,27(17):2759-2770.   [8] 王艳春. 食品中苏丹红染料检测方法的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11):1313-1315.   [9] 郑用熙.分析化学中的数理统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106-1121.   [10] 喻凌寒. HPLC-DAD法测定辣椒及其制品中苏丹红I的含量[J]. 光谱实验室,2004,21(6):11311.   [11] Mazzctti M,Fascioli R,MaZZoneini L,et al. Determination of 1-phenylazo-2-naphthol (Sudan I) in chilli powder and in chilli-containing food products by GPC clean-up and HPLC with LC/MS confirmation [J].Food Addit Conatm. 2004,21(10):935-941.   [12] 杨建荣,陶志华,曹建明. 苏丹Ⅰ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中的保留行为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2006, 22 (4) : 499-450.   [13] 杨建荣,桃志华,曾建明.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食品中苏丹- 1与对位红的含量[J].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6, 36 (1) :74-76.   [14] Veretout O, Demesse L, Szymanski L. Analysis and dosage of the colorants Sudan and Bixin in chilli powder and pepper-based products. European Commission. News notification: 3 /99: Corrected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Sudan [R ].   [15] 张玉黔,栾燕,王新丽,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苏丹红1、2、3、4的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5, 15 ( 7) :807-808.   [16] 汪正范,杨树民,吴牌天,等.色谱联用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M〕,2001,122.   [17] Henion J D,Thomson B A,Dwason P H. Determination of sulfa drugs in biological fluid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mass spectrometry [J] Anal. Chem.,1982,54(3):451-456   [18] 庞焕,文允锚. 质谱联用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最新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7):433-435.   [19] H. HoffillnaKL,PaceG,Mixed-mechanism ionization to enhance sensitivity in atomospherie pressure ionization LC/MS [J].Pharein Biomed Anal,2000,22(5):861- 867   [20] 徐智秀、肖红斌.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分析人参皂甙[J].色谱,2000,(6):521-5241.   [21] Calbinai F,Careri M,Evliri L,et al. Accurate mass measurements for the confirmation of Sudan azo-dyes in hot chilli products by capillary liquid chromatography&ndash electrospray tandem quadrupole orthogonal-acceler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J].Chromoatgr A,2004,1058(1-2):127-135   [22] Tateo F,Bononi M. Fast Determination of Sudan I by HPLC/APCI-MS in Hot Chilli, Spices, and Oven-Baked Foods [J].Agric Food Chem,2004,52(4):655-658.   [23] Wang Zhengfan. Chromatograph Quality and Quantification [M].Bejiing,2003.   [24] 黄宏南,华永有,吴晶文. 动物源食品中四环素、土霉素、盐酸克伦特罗HPLC-PDA同时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3,9(2):1-4.   [25] 黄晓兰,吴惠勤,黄芳. GC-MS/SIM法同时测定食品中的苏丹红Ⅰ~Ⅳ[J].分析测试学报,2005,24(4):1-5.   [26] 郭新东,何强,郭茂章. 固相萃取-气质联用测定辣椒油中苏丹红Ⅰ和苏丹红Ⅱ[J].广州化工, 2005,33(3):606.   [27] 王鲜俊,缪红,文君. 薄层色谱法测定海椒面中的苏丹红[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5, 15 (12) : 1475-1476.   [28] 张杨. 薄层层析法测定苏丹红的方法探讨[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 16 (5) : 559-570.   [29] 庞艳玲. 薄层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苏丹红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作者单位:河北省赵县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所)
  • 中科院院士谭蔚泓:回国发展 梦想之路更顺畅
    p   今天我们来认识中科院院士,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谭蔚泓。学化学出身的他,长期致力于从分子领域寻找治疗癌症等疾病的良药和良方,并取得突破性研究进展。他最大的梦想是研制出真正用于癌症靶向治疗的新药,推动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而回国发展,让他的这条梦想之路,更为顺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a44b8c47-4d2e-4ac0-8fae-ea16deacb27a.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今年以来,谭蔚泓带领科研团队在《自然· 纳米技术》、《自然· 通讯》等世界著名学术期刊上接连发表了20多篇论文。其中,发现跟踪癌细胞表面疾病标志物快速运动的新疗法,在全世界都还是首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ebb31d48-72fc-4a47-a20f-05328c12259f.jpg" title=" 2_副本.jpg" / /p p    strong 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谭蔚泓: /strong 相当于给了这个疾病的标志物一个标签。跟踪运动规律,可以使我们对于癌症的发生、发展的机制、扩散运动规律和怎么样去跟踪治疗的效果提供非常有效的信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58f95076-3b2b-439c-a8df-00bdbe324265.jpg" title=" 3_副本.jpg" / /p p   长期以来,化疗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方式。然而,传统的化疗药物无法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区分开,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将正常细胞杀死,毒副作用大。寻找一种能够识别病变细胞的“聪明”的分子,来做“探针”,成为谭蔚泓和团队追寻的目标。 /p p    strong 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谭蔚泓: /strong 只有当识别产生的时候,才能够做精准治疗。要在分子层面上去做,我们化学家是责无旁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2d9c344f-7491-4c71-84d7-275dde271cef.jpg" title=" 4_副本.jpg" / /p p   当生物医学学科逐渐走入“分子时代”,学化学出身的谭蔚泓敏锐的意识到,和医学碰撞将产生的作用,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时,他就在世界著名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文章,开始了化学和生物医学的跨界研究。他解决了分析化学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在国际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p p   得知国家实施“千人计划”,号召海外知识分子回国报效,2009年,在美国工作生活了20多年的谭蔚泓回到了湖南大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a327c663-05c0-4297-8f1d-ca874a0634e9.jpg" title=" 5_副本.jpg" / /p p    strong 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谭蔚泓: /strong 每一个人把自己的事业发展和国家的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的决定是一个最好的决定。我们国家科研队伍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科研的支持也是非常可观的,科研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给我们科学家提供很多的条件,可以大干一番事业,为自己国家做建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1ef70fef-f765-4dcf-b12e-a0c9a8186555.jpg" title=" 6_副本.jpg" / /p p   回国后,他在湖南大学成立了生物学院,并成为首任院长,填补了学校在这一学科上的空白。他担任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领衔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核酸适体的蛋白质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他组建了多学科交叉的课题组,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利用核酸适体研究癌症等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的新概念。在建实验室同时,他还开创了湘雅合作研究室。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db2c2c86-1a0e-4261-9e2c-5bb4abe59aba.jpg" title=" 7_副本.jpg" / /p p    strong 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谭蔚泓: /strong 这个研究室对湘雅的医生全部开放,我们的成果能够第一时间让医生知道,然后在临床上进行实验。大家知道,基础研究的成果与临床之间有很大的鸿沟,这个鸿沟一定要靠基础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来共同努力来把它填起来。 /p p   回国7年间,谭蔚泓全身心的投入科研和团队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是他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0fd8b739-c52f-4db4-a4f0-9dbbff3f5ead.jpg" title=" 8_副本.jpg" / /p p    strong 团队成员 谭蔚泓的学生: /strong 谭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他对科学的炽热追求。他强调,我们做科研一定要清楚认识自己的课题是对社会、对人类有什么价值,而不是为了为了追求热门话题、追求发文章,追求一个短平快的效应。 /p p   在谭蔚泓营造的良好氛围里,仅7年时间,团队就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目前,他和团队已经寻找到针对白血病、肺癌、胰腺癌等10多种癌症细胞的300多个探针,研发出了一种能向肿瘤细胞靶向输送抗癌药物的DNA纳米火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27f0dd7c-f05b-4535-aa3a-e7a4875f313b.jpg" title=" 9_副本.jpg" / /p p    strong 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谭蔚泓: /strong 火车头就是由我们分子探针担任的,它能够指引方向,到哪种细胞里面去 火车的概念是指分子后面可以挂一节车厢及一百多节车厢。每个车厢里面放的是要运送的药物分子,一个指南分子带上一百个药物分子形成强大的杀伤力,但不会对周围的正常细胞产生任何的影响。 /p p   在微信上,谭蔚泓建了一个群,取名“科学与梦想 永恒的追求”。他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实现研制出真正靶向治疗癌症新药的目标。今年,他们还成立了分子医学研究院,近期将会有几种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9e682c8b-4a9d-492e-b71d-a511a54678f8.jpg" title=" 10_副本.jpg" / /p p    strong 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谭蔚泓: /strong 过去6、7年我在国内所能做的科研,好多项目在美国都很难这么快完成的。我觉得我们国家已经到了这么一个时期,不仅仅有国力,我们也有人才,为世界的医疗水平的提高,为人类健康事业,在新药创治,还有癌症诊断的新方法、新材料、新的手段方面做贡献,推动伟大事业的发展我们责无旁贷。 /p
  • 访谈:“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张洪涛
    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人民网科技频道访谈,我是主持人刘然。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热烈举行,我们非常荣幸今天下午请到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第一完成人、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张老师做客我们人民网访谈室,跟我们聊一聊他的感受。   [主持人]:代表所有的获奖者发表了致辞,您心情如何呢?   [张洪涛]:各位网友大家好。我心情难以形容,因为我是一个地质学家。今天上午国家开了一个非常高规格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这个大会上锦涛总书记、家宝总理、李长春同志三位出席了今天的大会,李克强副总理主持大会,那么高规格的情况下,作为我一个地质学家代表2011年全国所有获得科技奖励的人员和单位来发言,我确实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激动。当然,虽然是念了稿子,这个稿子事先也是五易其稿,充分表现2011年表彰的科研项目,反映它们的特点,也反映所有科学家的心情,所以也蛮紧张的,有的同志说我上半段声音都有点发抖,直到后来逐渐进入角色,但是也结束了。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这次获得特等奖,我们这次科学技术奖的特等奖是“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其实我们很多人对青藏高原这个地方非常向往,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神秘的地方。这个项目主要解决的是什么科学问题呢?   [张洪涛]:这个题目特别长,就像论文的题目一样,听起来不太容易理解,实际上非常简单。它就是一个场地,我们工作的场所就是青藏高原。干了两件事儿,第一件是我们搞地质调查,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进行了集体攻关,是一种创新的劳动。还有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叫做地质找矿重大突破,也就是说我们找到了一批矿。关键词是两个,一个是地质创新,另一个是找矿突破,我们干这个事情一干就干了12年,从1999年到现在。   [ 主持人]:非常长时间的跨度。在这个项目中的创新点和突破口是什么呢?   [张洪涛]:讲创新点之前,我要讲讲这个项目特难,不太好做。为什么难呢?因为这个项目首先是我们地质学家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它是一个空白区,它只有一些科学家沿着公路或者是沿着羊肠小道,人能走到的地方进行了一些调查。而我们这次不是这样的路线调查,而是面积性的,凡是该去的地方都去。所以我们的人是以4公里为间距纳路线,走遍了整个青藏高原。整个青藏高原有220万平方公里,而且大多数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青藏高原有一个特点平均海拔4000米,到4000米海拔的时候氧气含量只有北京的50%,甚至于40%。我们的运动,我们要吸一口气才能满足半口气的需求,所以非常艰苦。但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我们国家那么大的窗口,我们地质学家对它毫无了解,或者是了解得很肤浅,那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地质学家从1999年开展了全面的、面积性的、拉网式的大调查。这项大调查的难度很大,因为我们要有很多人,我们组织了全国25个省、100多个产学研单位,每年上万人次在青藏高原工作,主要是雪域高原,到3300米以上就是雪线了,所以非常难。   [张洪涛]:另外,我们一般人生活在平原地区,到高原之后,心脏、肺都不太适应,往往会突发肺气肿、甚至于脑气肿,我们救回了很多科学家。   [主持人]:对科学家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   [张洪涛]: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生命禁区,高寒缺氧,远离交通线,有的地方完全骑马,而且是靠脚,因为没有公路,岩石、矿物、地下水,一条一条路线地过,是非常难的。我们加起来总长度是50万公里,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呢?相当于绕地球12圈。我们走路搞科研。   [主持人]:很多网友心里感觉搞科研的人都特别尖端,总是坐办公室的特别多。看来张老师这么一介绍,我们的地质学家非常辛苦,还是要一步步走出来的。   [张洪涛]:我本人出生在上海,从来没见过大山,从来没有搞过高山峻岭那么艰苦的条件。后来从事地质工作之后,感觉到当一个地质队员特别不容易,除了身体不适应之外,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宽阔的胸怀,地质学研究发现博大精深,所以我们的团队在青藏高原进行调查、研究、找矿,我们80%是本科以上,有一半是博士学位的。上万人次里绝大多数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可惜他们没有坐在办公室,而是跋涉在千山万水。我们有一句话是“远看像要饭的,近问是勘探的”,但我们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主持人]:听您这么说,我们地质科学家的工作、生活真的是非常艰苦。其实我们知道即使在青藏高原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平时去旅游都会被告知那里是非常危险,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我们的科学家经常是在无人区穿梭,我想其中肯定有非常多的故事,您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难忘的经历呢?   [张洪涛]:首先,我们是地质学家,所以对青藏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特别神往。青藏高原是什么地方?号称是世界屋脊,就是一个房子的顶尖,这个顶尖不仅仅是指它高,而是指全球的构造运动、板块飘移,然后碰撞,然后隆起,隆起的最尖的点是在珠穆朗玛峰、人类居住的地球,我们特别想了解地球是怎么演变的,生命怎么大爆发的、恐龙怎么灭绝的,那就要搞地质工作,推延到以前漫长的岁月。我们青藏高原恰恰是一个空白区,恰恰是地质运动非常激烈的地区,恰恰是岩浆活动强烈的地区,恰恰是古生物丰富的地区,所以国际地学界就把青藏高原比为解开地球演化历史的钥匙,就在青藏高原,所以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想来研究,但是因为艰苦,因为我们没有基础的地质图界,我们基础的地质工作都没做或者做得不多,这样我们没法打开神秘地球。所以我们就要为大家做贡献,我们先走一趟,看看、先行,这样上万科学家一年漫山遍野地分成成千上百个组,而且都是博士生带队,而且必须身体好。我们经过12年的努力终于拿下来了,终于我们了解了青藏高原怎么回事。   [主持人]: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您能否给我们聊聊项目中的创新点和找矿的重大突破?   [张洪涛]:我简单说一说,第一,项目的特点,我刚才说了,如果我们按以往的办法,按我们经典的做法,我们在青藏高原调查,大致摸到现在的程度是需要50年。现在科学发展到当代,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要把50年的追求用10年来完成,这样就需要用尖端的技术,首先我们研发了一批适合在青藏高原特点的快速调查、精准调查的技术。我们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星空地一体化,星首先是卫星遥感,空是航空遥感,我们费了很多航磁、重力、航放等等,还有地,我们星空地一体,这套技术拆起里面有成千上万的技术,我们大兵团作战,克服这些信息来源的不同步、不同类、不同的标准,我们星空地一体化。第二句话是野外室内,从野外到室内全过程的数字化,什么叫做全过程数字化呢?大家肯定看过一部电影《年轻的一代》,里面有“肖基业(音)”,这个演员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他的三个宝贝是锤子、罗盘、放大镜,我们叫老三样,用罗盘量方位,量角度的,放大镜,小的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这是传统的老三件。现在我们全数字化了,我们把GPS、GRS、遥感,三样东西合在一个小小的手提式的东西,背上去,我们自动定位,然后采样,快速分析,我们带了一个小型的,我们研发的,现场分析仪器,所有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分析,分析之后迅速进入这个小东西,晚上回到帐篷和电脑接上,马上就自动编图。信息非常准确。   [张洪涛]:地质学是一个良心活,也就是你要看2公里以外的一个点,这个点不过去了,可以造假,随便拿一块石头对付了,回来给队长交账,现在不可以及因为GPS的东西,人不到那里没有记录的,都是自动记录的,所以野外的数字化和室内数字化最后形成图件,图件进行分析印刷,通通的一套都是全过程数字化技术,用这个技术又快又准确了解地球的情况,了解地质的…我们用1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50年完成的工作,这是第一个创新,技术创新、手段创新。   [张洪涛]:第二个创新就是理论。   [主持人]:其实听您刚才说的技术创新,其实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并不是地质学科一个学科在奋斗。   [张洪涛]:当然。   [主持人]:它是…计算机都包括在其中。所以这个技术并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特别综合的技术,对各个方面、各个学科都有很大的影响。   [ 张洪涛]:是的。说到这儿,我心里特别难过,虽然有高新的技术,但充满了风险。前不久,我们在别的地区,我们的一架航空遥感飞机工作到一半,由于机械故障掉下来了,所以其中三位机组成员牺牲了,唯一重伤的就是当时年轻的26岁的博士生,他在看我们的地质仪器,在上面操作。后来掉在一个草原上,他被一个牧民救了。伤的非常严重,一年多恢复了,最近告诉我“重上蓝天”,非常不容易。   [主持人]:我们也非常钦佩这些科研工作者,您刚才讲的是技术创新,应该说有两个创新点,在项目当中还有一部分是理论创新,能否介绍一下?   [张洪涛]:理论创新,全世界人都在关注高原,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写了洋洋的文章,大厚本的专著,来说明地球是怎么演化的,怎么来理解青藏高原那么多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怎么碰撞、碰撞在哪里、缝合线在什么地方,一共碰了几次,都有很多文章,但大多数文章都是猜的,或者是科学家的想象,或者说它是某一部分有限的材料推演的。而我们因为是人走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资料,在这个资料的基础上海量的数据,结果搭了一个房子,这个房子就是现在青藏高原演化的模型,这个模型我们已经弄明白了,我们感到青藏高原是大陆增生,就是两个大陆之间一点点长出来,然后碰撞,然后再起来。而不是传统的板块俯冲模式,海洋的俯冲和大陆都不一样,这样一不一样之后,从理论上改变了很多体系,特别是对后面的找矿影响非常大。我们找到的矿不是海里的矿,不是海的环境形成的矿,而是大陆和大陆碰撞之后形成的矿,这指导我们将来到哪里去找矿,这也是很难的。有一个理论很复杂,多岛弧盆系构架论,一个是三段式碰撞造成的,实际的资料、实际的数据弄明白这个过程,从时间上怎么样、从空气上怎么样、机理是怎么样,大致上搭了一个架子,这个理论得到了国际地质界的公认,这样我们在青藏高原的土地上,开了三次顶级的国际会议,国际科学一致公认中国同行搞得最扎实、最可信,因为都是数据支撑下的地质演化模型,这就是理论创新。   [主持人]:我听您在描述理论创新的时候,其实我能感觉到这个理论创新,我们可以把青藏高原的演化过程可以做成电影那样的图像,可以摸清任何一个时代的样貌,是这样吗?   [张洪涛]:是的,你理解得非常正确。我们地质学家有一个习惯说法,从白垩纪到第一世纪,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讲讲这个故事。所有的地质学家论文就是讲一种一种故事,有的可信度强一点儿,有的推测得多一点儿,有的实在一点儿。我们用数据说话,然后请人家写故事,我们给他们素材,这个素材是很扎实的,是我们一步步调研得到的数据。我们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实际上不是理论的最终成果,而是理论创新的平台,将来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可以在我们的数据基础上写他们的故事,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当然要看谁的想象力好、谁的水平高、更符合实际。   [主持人]:从这个方面来说,理论创新也非常厉害。后面还有一段话是找矿的重大突破,我们总说我们国家的资源非常丰富,但一人均就少了。我们青藏高原这么大的地方,里面有多少宝藏呢?   [张洪涛]:你刚才提到了我们国家地大物博,那么大的地,怎么可能物不博呢?我们从祖国的北边大兴安岭到最南边的曾母暗沙埋藏着丰富的宝藏,实际上地球不太公平,拿矿山资源以粮食来比喻,中国的矿山资源,大米白面很少,大宗矿山品用得多的,比如说铁矿,我们大部分需要进口,现在60%—70%以上的对外依存度。我们的进口石油已经超过了55%,地里长的矿不够多,还有铜、铁、钾盐、铅、锌、金、银等都不多,我们的“大米、白面”不够,“大米、白面”里只有一样是够的,就是煤炭。所以我们吃不饱,我们什么多呢?“味精”多,也就是稀土多,但稀土用不了多少,稀土是一点点添加就行了,我们钨、锡、钼、铋、锑这些稀有稀土少量的元素,这些元素很多,我们大宗矿产品少了,我们就要进口。我们缺什么就进口什么,结果国际上的金属价位非常高,居高不下,甚至于是敲诈我们国家。我们的稀土、钨、锡、钼、铋、锑这些矿不只有之持久产很丰富了,我们出口的多,挣的钱也很少,话语权在人家手里。因为我们国家的矿产资源不平衡,缺的怎么办?从哪儿解决?东部的希望也不太大,我们在边边角角再找一点儿,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把眼睛看到22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青藏高原,我们想办法在这里看看有没有,结果这十年工作做下来,我们特别高兴,不但有,而且特别丰富。   [主持人]:听您说这么一句话,我也放了一下心。   [张洪涛]:比如说铜矿,长期以来是60-70%的进口铜是很重要的,产多少吨钢,除了铁还要配铜,有一定的比例。另外,我们有那么多的电子产品,他们主打的主要元素,铜矿最大的一个是叫德兴铜矿,就是江西的德兴铜矿,这是上市的。德兴铜矿是江西上饶地区的,它的储量只有590万吨,三个矿组成的,才有590万吨,而这次在青藏高原找到了一个矿,一个矿就超过了1000万吨,一个矿体,还不是一串矿,它那个是一串矿590万吨,中国排名第二的矿是青藏高原东部原来发现,现在没有开,条件比较差,但比较大,它是690万吨。现在我们找到一个矿,等于是它们两个,特别大,离拉萨不到200公里,就在川藏公路旁边,据说是文成公主嫁过去,松赞干布的家乡,藏族同胞跟我们讲,松赞干布的保佑、福分,在那个地方找到了那么大的一个矿,而且是优质的,还有好几百吨的黄金。所以它的经济价值非常大。   [主持人]:听了您这么说,我相信很多网友都和我一样,在感到惊讶之余都感到放心。都说我们国家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但是听您这么一说,我们还有一个丰富的宝藏,有待去使用。   [张洪涛]:对。   [ 主持人]:除了我们说今年的特等奖,我们其实有很多其他的问题想与您一起分享和探讨。您能否和我们聊一聊,在地质找矿的学科当中,中国的技术水平是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呢?   [张洪涛]:我们这个项目十来年,我们一共找到了三条巨型的新的成矿带,这三条大的成矿带里面,我们找到了32个大型以上的矿场,32个里面7个是超大型矿场,一举成为国际级的大矿,这些矿的意义何在呢?它的个头特别大,在一般开发,完全可以改变中国的矿产资源分布的格局,矿源也不是单一的,有铜矿、金矿、铅锌矿,所以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觉得在青藏高原找矿是有条件的,是可以的。   [主持人]:我们国家的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呢?   [张洪涛]:找到矿才能说你有水平,所以最近外国科学家非常吃惊,你们用什么办法找到的。他们对于我们国家的理论水平承认了。我们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找矿。第二,你们国家的找矿有效益了,找到矿了。他们也承认了。而且我们的理论推翻了原来“特替斯(音)”,古代说青藏高原不是现在的高山,是一个海,我们叫“古特替斯洋(音)”,这个海洋后来慢慢变成陆地了,实际上原来这个洋的北边是伊朗,南边是我们的北部湾,结果中间割断了,所以地质演化的理论方面,绝对世界领先。已经得到了公认。有一个美国的前地质学会的主席“布什菲尔(英)”他现在岁数大了,大概70来岁,看到我们的成果特别吃惊,他特别喜欢我们提供那么多基础的数据,现在每年三个月,到成都来研究我们的东西。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又是地质学会的大权威。他明确说,中国的同行对世界的地质工作、地质理论的创新作出了贡献。   [主持人]:我们基本上了解了,我们通过这个项目也让世界同行了解了我们的实力和水平。其实应用学科就是这样,你能拿出自己的东西,你就是领先的。   [张洪涛]:我觉得也不一定,一定理论高明了,也不一定。但从逻辑上讲,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指导正确的找矿,找矿是三分聪明、七分运气,我们还是靠点运气,另外我觉得运气也存在必然之中,为什么偶然发现?实际上是我们辛苦放在里面,辛苦就让我们慢慢认识了一个事情的真面目。偶然就变成了必然。所以我说这个运气里跟那么多的科学家勤奋是有一定的关联。   [主持人]:我们国家除了青藏高原,整体的矿产资源情况怎么样?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利用这个资源呢?   [张洪涛]:你提的问题非常要紧,我们国家矿产资源很丰富,但是不够用,但国际上的矿产资源就够吗?基本够,分布不均,我说老天也不公平,有些国家大面积的分布了很多好的矿,像石油在中东就特别好。我们国家就特别不行,现在我们在鸡蛋里啃骨头,我们要榨油水,我们要学习美国的技术,搞页岩气,平常含油量越高的石头,给他砸碎了,我们叫碎裂,压裂,在地底下,然后通过一种溶剂挤出来,竟然美国一半都靠它。所以我们现在还是要发掘我们的潜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的资源可能还会有希望。所以,我说中国地大是物博的,主要是认识到位。   [主持人]:最后向您请教一下学界的热点问题,您对中国的科学家受诺贝尔奖的冲击怎么看呢?   [张洪涛]:诺贝尔奖是世界的大奖,凡是受到…全世界人民尊敬的,中国老得不到诺贝尔奖,我总说两句话,第一句是没有关系,慢慢来。第二句是我们要创造科研环境,去摘皇冠顶上的明珠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目前得不到不要紧,将来还是应该得到的。   [主持人]:您对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体制改革有什么样的想法和看法呢?   [张洪涛]:科学体制改革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我在这里也不太想发表太激烈的言论,我做事情喜欢讲道理,但我对科技界有一件事情很不满意,如果这件事情做好了,我们科技界可能会有大面貌的改变,就是它的评价体系。现在我们对科学家的评价就是要求SCII的论文,论文多少,就当教授。结果我们的大学老师就不教学生了,评论写论文,争取发表、争取写书,结果学生没有人带了,现在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长此以往,学生的质量下降,那么我们科技的前途怎么可以好呢?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科技应该在教育上下工夫,在评价体系上牵头,只有用正确的引导。而且我现在特别希望现在科技的方向应该鼓励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类的生活的主战场,否则两者脱离了以后,科学技术就没后劲。现在中国的国力强盛了,资金有得是,硬件也不错,怎么样搞好,我觉得还是需要我们全面地考虑改革上做文章,我很赞成温家宝总理所说的科技的出路在于改革。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请问您对学而优则仕的看法。   [张洪涛]:国外是这样的,不学是不能仕的,特别是国外是民选总统,没有一定的学识,没有一定的学理,要想当官是不可能的,但我想讲一点,学的目的不是当官,如果学的目的是当官,那全中国就没有科学家了,没有科学家光有官员,我看悬。而且学而优则仕误导的社会,现在我们中专学校,有技校的,技术工人的,断层负责明显,所以我觉得学应该是全面地学,除了学历教育,还有在职教育,职工技能的培训是需要的,社会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学而优则仕,第一,目的性不强,学习是为了当官。第二,必须要拿到学历,唯学历论,这样我们很多技术人才就没有了,这种情况肯定不能持久,这也是一个误区。我觉得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主持人]:今天我们非常感谢张老师来到人民网与大家分享这么多的话题,我们也非常祝贺张老师能够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张洪涛]:一定要表达一句话,我是一万多科学家的代表,只是一个非常巧合的机遇,我作为一个代表   [主持人]:那我们就祝贺以张老师为代表的一万多名科学家能够获得这个奖。非常高兴与广大网友分享了这次访谈,我们下次再见。   [张洪涛]:谢谢。   [主持人]:谢谢张老师。
  • 虹科案例丨AR医疗示教转播如何促进医疗培训效益最大化?
    大家是否有一个疑问——钢琴课的学生需要近距离地亲眼看老师弹钢琴学习演奏手法、化学课的学生需要近距离地看老师实际操作化学实验,那么医学界遇到类似的情况是怎么做的呢?医学实习生该怎样在不影响正常手术开展的前提下近距离观摩主刀老师的手术学习临床实操呢?肯定无法让所有实习生都进手术室,这不符合手术室内的消毒灭菌要求,而且手术室哪有足够的空间提供给大量来观摩手术过程的他们呢?再延伸一下,在差旅成本高昂、专家行程安排紧凑的今天,除了整天不停地飞来飞去进行线下专家会诊,还有什么好办法能更帮助各地医院快速调动远方的高精尖专家资源进行医学会诊呢?传统的医疗培训方式:条件一般的医院,没有高级的设备可以支持他们进行案例视频的拍摄,所以只能由专人去举着相机或者手机,跟随着手术医生进行拍摄,此类视频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拍摄出来的画面是不够稳定的,且拍摄人员在主刀医生周围拍摄的时候,会干扰医生的视线,影响手术治疗效果。极少数医院手术室才有摇臂或者吊臂辅助拍摄教学案例,并且虽然稳定性与画面清晰度得到了保障但是在手术过程中摇臂的画面也时有被挡住的情况,毕竟机械臂无法智能地跟随主刀医生的手术进程灵活迅速地转换拍摄角度,所以也无法非常智能的提供给实习生清晰且第一视角的手术室前端画面。传统的医疗培训方式的痛点:所以如何提高医疗手术的第一视角教学成为现在大多医疗培训的难题!虹科 vuzix AR眼镜的出现恰好能为我们解决这一难题!上海某医院的骨科手术中,主刀医生佩戴虹科Vuzix M4000智能AR眼镜,在视线没有遮挡且不影响手术正常操作的情况下完成了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的教学直播。关节镜的原画面、手术操作的第一视角、手术室内的全景视角通过软件平台传递给示教室,示教室可实时切换画面并跟主刀医生随时语音沟通,达到实时讲解答疑的效果。整个过程高清流畅,并得到了完整录制形成宝贵的教学素材。主任手术结束大赞“完善了教学素材库!”武汉某医院的耳鼻喉科手术中,主任医师佩戴虹科Vuzix M4000智能AR眼镜,在解放双手的同时高清的将实时画面转播到示教室中。陈主任表示“这佩戴挺轻便的,不会影响我的操作”。相比于传统的摇臂和有线直播形式,AR眼镜形式的医疗培训会更加便捷,带上即可开始直播,改变以往需要专人进手术室中放摇臂摄像设备,手术中需要有一个专门的人来控制摄像的传统方式。极大的降低人员成本和设备成本,更大可能的减少手术室中的病菌数量。手术室中多一个人就多一分风险,多一台大型机器就多一份成本。使用轻便且具有医疗洁净室认证的AR眼镜,降一份成本多一份安心。应用虹科AR医疗培训方案帮助您提高AR教学效益,降低风险!虹科Vuzix AR眼镜“帮助企业解放双手,降本增效”Vuzix M系列智能眼镜专为全天轻便佩戴而设计,易于操作且坚固耐用,适用于任何工业场景。我们的智能眼镜和组件技术是技术团队广泛研究、设计和开发的结果——Vuzix在此方面是没有对手的!我们先进的显示模组由Vuzix制造,可为客户定制解决方案,在功耗和光学指标方面具有突破性的性能优势,代表了波导技术的未来。 虹科Vuzix智能AR眼镜,高清耐用,轻便舒适,功能强大,安全可靠,解放您的双手,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差旅成本。适用于远程协助/工作流/远程诊断/远程维修/远程医疗/场景培训等企业级应用。微信搜索【虹科数字化+AR】并关注,即可免费获取《虹科数字化与AR解决方案白皮书》。想要了解更多【Vuzix AR眼镜】,欢迎联系我们!
  • 日程公布|赤池敏宏、林金明教授领衔第二届“中日科学家论坛”
    仪器信息网讯 仪器信息网(instrument.com.cn)将再次携手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Japan Analytical Instruments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JAIMA)共同组织科学家论坛“中日科学家论坛——之生命科学”。鉴于全球新冠疫情,本次会议将采取线上方式,借助成熟的网络会议平台,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为海内外专家提供便捷的方式,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此次在线科技论坛有幸邀请到日本著名细胞工程学家、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赤池敏宏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南开大学杨军教授,南京大学江德臣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陆瑶研究员及东京都立大学関禎子研究员。将分别围绕生命科学中的细胞工程、生物材料及其再生医学领域应用、创新细胞分析技术和生物基底材料表征技术等前瞻性领域进行探讨。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 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JAIMA会议形式:线上会议会议时间:2022年7月20日09:30-16:00(北京时间)报名参会:免费,点击此处链接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扫码报名日前,会议日程已确定,详细日程如下:中日科学家论坛——之生命科学(北京时间7月20日)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报告嘉宾 09:30-09:40 致辞 唐海霞 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CEO 09:40-09:50 致辞 中本晃 日本分析仪器工业会(JAIMA) 会长 9:50—10:35 NEW ERA of Advanced Biomaterials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Drug Delivery System and NEW vaccination- From “ Cadherin Biology to Cadherin Engineering” 再生医学、载药系统和新型疫苗先进生物材料新时代-从“钙粘蛋白生物学到钙粘蛋白工程” 赤池敏宏 东京工业大学 名誉教授 関禎子 东京都立大学 客员研究员 10:35-11:15 钙黏素功能化生物材料调控干细胞命运及其再生医学应用研究 杨军 南开大学 教授 11:15-13:30 午休 13:30-14:10 Microfluidics Combin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 for Cell Analysis 微流控质谱联用细胞分析方法研究 林金明 清华大学 教授 14:10-14:50 单细胞活性分析 江德臣 南京大学 教授 14:50-15:30微流控芯片单细胞分泌分析 陆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报告嘉宾简介赤池敏宏教授 赤池敏宏教授作为东京工业大学的名誉教授,是细胞工程学(Cell engineering)领域的权威。他坚信“生物材料的未来是光明的”,是医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桥梁。他的研究工作以开发高品质ES细胞和iPS细胞的大规模培养技术为目标,在再生医疗领域取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赤池敏宏教授在中国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也在中国结交了很多知己,并培养了大量年轻学者和学生,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本次他希望借助以往的经验,以其再生医疗及其周边领域的实用化研究科研课题申请“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领域——“生物医药”领域的政府资金支持。 主要研究课题——为了实现再生医疗用生物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开发 目前,在再生医疗研究领域,人工器官的高度功能化、长期植入人工器官的开发、以iPS(人工多功能性细胞)技术安全培养大量细胞等技术开发呈现迟滞状态。赤池教授在再生医学领域,意图使用细胞替代组织、器官的功能,以达到组织再生、维持和修复的目的。其中,他利用iPS细胞间连接蛋白(钙黏蛋白,cadherin)的蛋白抗体,开发出一种细胞吸附性材料,可以识别和调控细胞功能。采用这种生物材料培养iPS细胞,细胞将不聚集,也不会感染未知病毒,并可实现细胞的大规模培养,这正是再生医疗应用的重要技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林金明教授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2002年在日本留学和工作,1997年3月获得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受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8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目前主要从事微流控质谱联用细胞分析、空气负离子制备与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项,并在专利基础上研制成功多款仪器设备,得到普及推广。目前兼任中国化学会监事会监事、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等多种学术委员会委员。杨军教授 南开大学教授,1990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应用化学系高分子化工专业(学士);199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应用化学系高分子材料专业(硕士);200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生命理工学研究科生物技术专业(博士);2001-2005年在日本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完成 JSPS 博士后并继任日本厚生省流动研究员工作;2006年入职南开大学任现职。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医用高分子分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分会理事及天津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多种SCI源期刊审稿人。 研究领域为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着眼于生物学、材料学及生物工程学的交叉融合发展,基于生物合成研发融合蛋白材料及其与天然多糖的复合材料,研究三维仿生细胞外微环境构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探索工程化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材料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研发,并已取得独创性研究成果。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863/973项目数项;发表SCI学术期刊6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7项(已获授权7项),参与《生物材料科学:医用材料导论》(原著第2版)-中文版翻译及《材料大辞典》(第2版)生物医用材料编委会。江德臣教授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及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单细胞分析课题组组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质谱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于2000、2003和2008年分别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8-2011年在美国北卡莱罗拉州大学教堂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加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兴趣为高内涵单细胞分析方法和装置的建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等。曾获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朱良漪分析仪器青年创新奖”。以通讯作者在PNAS、JACS、Angew、Anal Chem 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授权中国专利6项。陆瑶研究员 陆瑶,博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研究组组长。主要从事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单细胞分析技术发展及其在健康、疾病中的应用等研究,相关工作以责任作者发表于PNAS, Science Signaling, 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发展的单细胞分泌蛋白分析技术被著名科普杂志《科学家》(The Scientist)评为2017年度十大医疗技术发明首位。関禎子 関禎子,东京都立大学客员研究员,生命材料表面分析专家,在赤池敏宏教授的研究中负责AFM分析工作。
  • 【虹科直播预告】“工艺设备验证主题研讨会”重磅来袭!4月19日(周三)全天候陪伴!
    虹科&Ellab(易来博)联合主办“《工艺设备验证》线上主题研讨会,全天候奉上精彩干货内容,力邀行业大咖及权威讲师,,分享需要验证的设备的结构、原理、验证方案设计,全面讲解干热灭菌工艺验证,分享高压蒸汽灭菌器在制药企业的应用,深入探索冻干工艺及温控设备验证,详细解读BD测试-空气排除试验,诚邀您的参与!【参与方式】搜索虹科环境监测部-进入官网虹科ELLAB医药灭菌温度验证与校准解决方案自1949年以来,虹科Ellab一直提供行业领先的精度和品质的热验证解决方案。硬件和软件由丹麦的总部设计、制造和分销,提供验证系统,校准系统,验证和确认以及租赁服务和校准服务,服务于大型、中型、小型的制药、医疗和食品行业的客户。我们在灭菌,冷冻干燥,隧道式烘箱,巴氏杀菌等多种应用提供解决方案。虹科ELLAB医药温度验证系统(有线、无线和冻干专用)虹科Ellab医药温度验证系统,适用于所有的热验证过程:湿热灭菌,干热灭菌,SIP,水浴灭菌,冻干机,压力容器,冰箱,冷冻柜,培养箱,稳定性试验箱,胶塞清洗机,仓库等。如可同时验证温度,湿度,压力,CO2,真空度,电导率等。FDA 21 CFR Part 11合规。丰富的基于法规/指南设计的专业报告模板:EN285,ISO17665,ISO15883,USP1079,统计报告/F0,限制报告,开关门测试报告,泄露报告,布点图等,可提高验证工作的效率,帮助您改进灭菌和冻干工艺。一.虹科有线温度验证系统E-val Pro&bull 体积小巧仅3kg,自带8英寸触摸显示屏&bull 多达40个通道(可连接3台)&bull 内置可充电电池供电,续航8小时&bull 插拔式USB接头连接热电偶线,即插即用&bull 每个USB接头单独的温度补偿,精度高达±0.05℃二.虹科无线温度验证系统TrackSense Pro&bull 可互换的传感器,提高灵活度,降低维护成本&bull 支持无线实时传输&bull 具有市场上体积最小的记录器,专为空间有限的应用设计&bull 丰富的配件,支持定制(1个起订),特别适合穿刺型的温度验证&bull 基础2年质保,可选延保5年!三.虹科冻干专用无线温度验证系统TrackSense LyoPro全新的冻干机专用的无线温度验证系统(全球首创),专为冻干机的温度验证而设计,从产品外观到功能性能都综合考虑了冻干机的特点,特别适用于自动上料的冻干机,可以在不影响冻干流程和西林瓶内温度的条件下精确地验证西林瓶内的温度,做温度分布验证和批次控制。帮助您改进冻干机设计,改善冻干工艺设计的流程,提高工作效率。&bull 同时验证西林瓶内和冻干机板层的温度&bull 超薄可更换的热电偶传感器,精度高达±0.3℃&bull 丰富的配件,适合匹配所有西林瓶的尺寸&bull 实时在线传输温度数据到上位机&bull 丰富的报告模板功能,FDA 21 CFR Part 11合规&bull 避免校准停机(可自行校准)&bull 通过SCADA/Citrix/AWS进行中央访问和控制虹科ELLAB校准系统(标准温度计和干井/油槽等)提供校准系统同时兼容市场上所有主流的校准系统,如干井,油槽,标准温度计。通过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当涉及搭配高精度测量时,传感器的精度就是一切。使用虹科Ellab的校准设备系列,减少停机时间和潜在的偏差。干井 - 用于更短的校准周期易于操作,可通过加热或冷却到所需温度来进行工作。干井校准通常具有较短的校准周期,因此更加适合于更快的过程和更快的温度变化,同时还提供紧凑且完全可移动的工作站。不涉及液体,因此不存在溢出或火灾隐患的风险。特别适合长且拉直的传感器,其温度范围为-100℃至+700℃。油槽 - 用于所有类型传感器的校准提供高度稳定的环境,提供高精度。可用于所有类型的传感器,无论其形状如何,包括短和弯曲的传感器。校准传感器的灵活性都是其优势之一。需要定期更换优质液体,以在校准区内实现均匀性和稳定性。油槽的温度范围为-80℃至+300℃。虹科ELPRO医药冷链和仓储温湿度监测方案从超低温冰箱到步入式冷藏室或整个全球仓库配送网络,虹科ELPRO都有一个定制的解决方案来适应您的任何和所有应用。30多年来,虹科ELPRO深受世界领先的制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组织的信赖,提供完全合规的解决方案,并集成到现有医药供应链运营中。全球顶尖的医药供应链解决方案供应商,研发了世界上第一款真正PDF温度计,提供涵盖药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温湿度监测解决方案,严格按照GxP的要求研发和设计产品,100%合规 虹科LIBERO PDF医药冷链温湿度记录仪HK-LIBERO PDF温度计,涵盖所有温度范围,包括常温15至25℃,冷藏2至8℃,冷冻-20℃,超低温-80℃(干冰),液氮-196℃,可选内置和外接温度探头,具有实时传输和定位功能。可选一次性型号,适用于药品出口。&bull 体积小巧,操作简单,无需任何配件,直接插入电脑USB接口导出不可修改的PDF数据报告&bull 瑞士品质,质量可靠,工作稳定&bull 获得WHO PQS预认证,WHO推荐冷链温度计&bull 符合IATA要求,具有上化和DGM电池鉴定报告,安全空运&bull 符合FDA 21 CFR Part 11,100% GxP合规虹科ELPRO EMS中央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统一对整个医药供应链中的温度,湿度,气压,二氧化碳浓度,门开关以及其他变量的连续监测,用于实验室和/仓库的环境参数监测,可选有线和无线的方案,所有数据通过网络上传到服务器,可随时随地登录查看当前和历史的测量值,当参数超过某个设定的范围时,系统会自动触发声光,短信,Email或者电话报警,数据永不丢失。&bull 可选有线和无线的方案,可同时监测上千个点&bull 数据永不丢失,100%合规和安全&bull 瑞士品质,质量可靠,工作稳定&bull 来自全球质量领导者的整个医药供应链中全面的温度监测解决方案
  • 谭蔚泓:基于核酸适体质谱条形码的精准分子分型
    近日,湖南大学谭蔚泓院士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核酸适体的质谱流式技术,用于单细胞的细胞表面蛋白分析,旨在为疾病的精准分子分型提供一个新的平台技术。该方法不仅能够实现培养细胞的分子分型和分类,还能结合机器学习,实现临床样本亚型的分类。该方法极大地扩展了核酸适体的应用领域,并为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背景介绍:  高度异质性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同一疾病的不同亚型可能对临床治疗有着完全不同的反应。因此,疾病的精准分子分型对其诊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基因组测序和转录组测序已经成为最常用的分类策略,但它们无法提供蛋白质的表型和功能数据。单细胞水平的膜蛋白分析将为疾病分型提供重要信息。流式细胞术提供了高通量的单细胞测量技术。然而,由于荧光光谱重叠问题,限制了荧光流式细胞术的多元分析能力。质谱流式作为一种先进的替代方法,具有信号重叠小和细胞背景噪声低等优点,已展现出在一次实验中同步测量超过40个细胞参数的能力。尽管质谱流式技术在多路复用单细胞分析中的巨大潜力,但其在肿瘤分类中的潜力受到识别探针种类不足的限制。  核酸适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识别配体,具有特异性高、合成简单、免疫原性低、修饰方便等优势。此外,以完整的活细胞为筛选对象,可以通过Cell-SELEX(指数富集配体进化技术)获得大量能够特异性识别细胞膜蛋白标志物的核酸适体。  本文亮点: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湖南大学谭蔚泓院士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教授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种由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基元组成的聚合物,用于螯合多个金属离子。然后,选择了一系列识别不同细胞表面生物标志物的核酸适体,每个适体分别与螯合了不同金属离子的聚合物偶联(Apt-MICP)。最后,评估了基于Apt-MICP的细胞表面蛋白分析在培养细胞和临床样本中用于血液恶性肿瘤(HM)精确分类的潜力(图1)。图1. 基于核酸适体的质谱流式分析技术用于血液恶性肿瘤的分子分型作者首先对聚合物进行了设计与合成,并通过点击化学将其与核酸适体相连(图2a)。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对产物进行表征,证明了sgc8c-MICP的成功合成(图2b,c)。同时,在核酸适体上修饰上荧光基团,利用荧光流式验证了sgc8c-MICP仍然能够靶向CEM细胞,而不会结合Ramos细胞(图2d,e)。图2. sgc8c-MICP的合成与表征  在证明了该策略的有效性之后,作者挑选了15条相关的核酸适体,将其连接上螯合了不同金属离子的聚合物,得到15条Apt-MICP。将15条核酸适体联用,依次对8种血液恶性肿瘤细胞系进行结合,通过质谱流式进行分析。将得到的结果进行归一化,并用热图进行展示(图3a)。利用viSNE降维分析方法对分型结果进行分析,实现8种细胞的区分(图3b)。结合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实现血液恶性肿瘤细胞系更精确的区分(图3c)。图3. 血液恶性肿瘤细胞系的细胞表面特征分析及分类  利用上述合成的15条Apt-MICP,结合五种相关的抗体,实现了31例血液恶性肿瘤临床样本(包括AML、ALL、B淋巴瘤以及CML四种亚型)的分子分型(图4a)。由于临床样本的异质性高,作者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进行PLS-DA建模,并成功将四种亚型的样本区分开来(图4b),总体准确率达到了100%(图4c)。图4. 临床样本训练集的分子分型和分类  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作者又收集了15例临床样本,得到了分子图谱(图5a)。将分型结果输入到模型当中,实现对每个样本亚型的判定,总体准确率达到了80%(图5b)。图5. 临床样本测试集的分子分型和分类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该研究开发了一个基于核酸适体的质谱流式检测平台,用于精确的癌症分类。作者合成了一系列核酸适体-金属标签探针,并证明了它们在细胞类型特异性结合以及质谱流式检测方面的良好性能。通过用15个核酸适体探针分析细胞表面特征,可以很好地区分8个HM细胞系。此外,通过结合机器学习(PLS-DA),对HM临床样本的四个亚型构建了一个高质量的分类模型,在训练集中分类总准确率为100%,在测试集中分类总准确率为80%。基于这些结果,基于核酸适体的质谱流式平台有望在其他疾病的分类和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该工作以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发表在CCS Chemistry。
  • 关键之时显身手——“苏丹红”国标第一起草人潘炜高工访谈
    楔子:今年7月,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公司在印度生产销售的部分软饮料被检出毒死蜱、林丹和七氯等杀虫剂成分。消息传到国内,国家质检总局对此高度重视,并于2006年8月3日组织了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等三家食品检验中心,对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娃哈哈、雪碧等59批次软饮料进行抽样检验。大连质检所食品检验中心接到任务后当日即启动快速反应机制,组织人员到市场进行抽样,食品检验人员连夜检验,第二天就做出检验结果:未发现含有印度媒体报道的农药成分,并及时将检验结果上报国家质检总局,从而切实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保护了饮料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此,国家质检总局通报表扬了大连质检所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这次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不禁使我们想起去年在全国炒得沸沸扬扬的“苏丹红”事件。2005年2月,英国食品标准管理局宣布召回含有苏丹红(1号)的食品;2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国质检部门严查含有苏丹红(1号)的食品;3月中旬,由大连市质检所起草制定的《食品中苏丹红染料的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被国家质检总局监督司采纳为国家监督抽查方法;3月29日,国家标准委批准该方法为国家标准并予以发布。关键时刻,又是大连市质检所为全国严查“苏丹红”立下了汗马功劳。 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地方质检机构能如此迅速地对影响全国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呢? 紧急行动挑灯夜战,一周内攻克重大难题 “今日事今日毕,每天完成1%任务”——笔者注意到,在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四楼走廊的墙上,悬挂着一张印有如此字样的标语牌。对于该所食品检验中心潘炜高级检验师和她的同事们来说,休息日从来都是一件奢侈的事,而也正是基于这种务实、勤奋的工作作风,苏丹红检测难题一周之内被迅速攻克。 通过简单的几次“瓶瓶罐罐”的处理,将提取出的液体样品送入液相色谱仪中进行分离检测,数十分钟之后就可以让辣椒酱、辣椒粉中的苏丹红染料原形毕露。回忆起2005年2月底那几天挑灯夜战的经历,“主攻手”潘炜高工的语气出人意料地平静:“其实平时我们也都是这么忙过来的,我们中心参与此项攻关的同事不超过8人,对于他们来说,晚上加班已经习以为常。虽然中心领导不赞成员工加班加点,只要求大家高效率的工作。可是,面对林林总总的待检样品,尤其是在那样的非常时期,责任心驱使大家经常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公休日已经形同虚设。 苏丹红事件发生后,总局在2月23日即要求各地质检部门加强对含有苏丹红(一号)食品的检验监管,24日我们立刻组织力量对检测方法进行攻关,当时一共设计了3套试验方案,没想到第一种方案就获得了成功,3月初我们已经开始办班培训了!” 新检测方法领先欧盟,特殊吸附剂打开成功之门 笔者了解到,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开发的食品中苏丹红检测方法,与国外先进检测方法原理相近,但却改进了样品前的处理过程,可谓“四两拨千斤”,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良好检测结果。 潘炜高工介绍,欧盟目前采用的分析仪器是“液质联用分析仪”,每台价值200万元人民币左右,可以准确检出样品中的苏丹红。“但是,国内就是我们这样的大所也是2006年才引进此类设备。由于成本太高,时间又紧,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全国普及。更重要的是,欧盟方法对操作人员要求很高,要短期内组织这么多操作人员很困难。‘苏丹红事件’开始之初,我们只是在质检总局的指导下借鉴了欧盟方法的一些理念,用相对落后的设备进行检测。” 在最初的几天里,食品检测中心对大量送检的样品进行测试,潘炜和她的同事们惊奇地发现,样品如不采用先进仪器进行最后分析,很有可能出现误判。“在当时的检测曲线中有一个干扰项峰值,其实根本与苏丹红无关,但和苏丹红3号的图谱几乎完全吻合,迷惑了很多专家。这个干扰项用色谱仪器是无法甄别的!最初的几天,你可能看到全国媒体报道‘含苏丹红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其实其中很多产品是被冤枉了。当时全国只有少数几个大的质监所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不少检测部门对一些产品却出现了误判。” 经过努力,潘炜和同事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吸附剂,找到了“打开大门的钥匙”。现在,只要将样品(如辣椒酱)用有机溶剂进行固体、液体分离后,再使用新发现的吸附剂,就可以从样品中“吸”出纯净的苏丹红,结果十分完美。按照这种方法,全国大部分质监所拥有的液相色谱分析仪可以准确地完成检测任务,解决了短期内设备短缺问题。该方法在适用范围、检测成本、精确度等方面均优于欧盟方法,前处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未雨绸缪,再攀高峰 2006年6月1日,国家标准委正式批准辽宁省大连市质检所研制的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小麦粉和小麦粉品质改良剂中溴酸盐检测方法为国家标准。该项国家标准是大连市质检所继研制苏丹红国家检测标准后又一项新的国家标准。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面粉、面包生产企业中滥用添加剂的现象比较普遍,饺子粉、面包粉、高筋粉、拉面粉,甚至是未成熟的小麦粉、潮湿变质的小麦粉,都普遍使用溴酸盐来作为品质改良剂。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确认溴酸根是一种氧化性致癌物,主要能导致动物的肾和膀胱组织发生癌变。一些发达国家近10年中先后颁布了禁用溴酸盐作为面粉改良剂的行政性指令,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一些中小国家及我国的台湾及香港地区也已禁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已大幅度减少溴酸盐的使用量。但由于面食品中溴酸盐残留量的检测非常困难,长期以来国内外没有成型方法可循,美国公职化学家学会AOAC推出的官方分析法956.03规定了白面粉和全麦粉中溴酸盐和碘酸盐的测定法——亚硫酸盐滴定法,自1956年以来已被应用了近50年,该方法是一种常规化学分析法,采用亚硫酸盐还原性来测定溴酸盐的弱氧化性,方法经典,但应用繁杂,准确度差,检出不灵敏(最低定性检出限为1mg/kg,定量检出限为10mg/kg)。 当谈到这一当时可以称得上是具有前瞻性的工作时,作为标准的第一起草者,潘炜高工依然惜字如金,“我们所是在2004年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的,当时所里组织我们进行溴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2005年3月研究取得成功,并上报了国家标准委。” 也就是在此后不久,2005年6月,国家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分别发出通知:自2005年7月1日起,在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取消溴酸盐作为面粉处理剂使用。这样一来,大连市质检所的检测方法立刻引起了国家许多部门的重视,经过国内离子色谱界专家反复论证后认为,该方法使用成本低、各项技术指标优于国际权威的AOAC标准方法。最终方法经国家标准委批准为国家标准,并于2006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加大“软硬件”投入,提升检验实力 近几年来,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食品检测工作叫响全国,而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均离不开质检所所领导的高瞻远瞩,全局谋划。从潘炜高工处,笔者了解到,2000年以来,大连市质检所在国家质检总局和大连市政府的支持下投资近千万元购买了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等一系列国际先进的食品检测仪器,实现了转基因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微生物、农药残留、营养成分等500多个检验项目,保证了食品检测通道的准确、快捷。笔者在参观中心实验室时发现,安捷伦科技最新款的5975GC/MS、1200HPLC,以及WATERS公司大名鼎鼎的UPLC/MS/MS等,这些当今全球一流的分析检测设备在这里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除了实验室硬件方面的巨大投入外,大连市质检所还大力开展了检验人员再培训工作,同时积极从外单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以增强质检所的检验实力。潘炜高工本人就是大连质检所王春燕所长千方百计从新疆调来本所工作的。来所前,潘炜高工已从事药品、食品检验工作18年,具有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目前,食品中心已拥有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11人、硕士研究生6人。应当说,大连市质检所的设备和技术力量在国内堪称一流。而也正是该所多年的投入与积累,才能有今天的厚积薄发,才能在国家最需要的关键时刻,一显身手。 采访后记 近些年来,有关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报道屡屡见诸于国内报端,而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究竟到了一个什么程度也是众说纷纭,彼此不一。2004年,本网也曾经专门就此话题采访过业内资深专家。这一次,我们则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当前正奋战在食品安全检测一线的广大质检人员。从潘炜高工和她的同事身上,笔者深刻感受到,作为普通百姓饮食安全的忠诚卫士,国内广大的食品安全检测人员没有辜负国家与人民交付的重托,“为国分忧、为民负责”已成为他们共同的信念。 单位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万岁街68-2号(116021)
  • 海尔超低温冰箱助力“彩虹鱼”探秘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深渊
    2016年6月,海尔超低温冰箱、深冷液氮存储系统入驻位于上海的中国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并搭载中国第一艘深渊科考船-“张謇”号,助力中国深海探测和深渊科研计划。海尔协助建立的中国深渊生物资源库,为深渊生态系统探秘,海洋化学、生命起源的探索提供科研支撑和大数据服务。这也是继三载神舟,助力空间科学和搭载雪龙号,助力南极科考之后,海尔超低温冰箱参与的又一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国深渊探测计划深渊海沟吸引了探索者数十年关注的目光,它的遥远和隔离使之成为地球内层空间最值得科学研究的地方。也是最后一块人类未曾到达的地域。为了推动深渊科技发展,上海海洋大学联合多位海洋科学家,成立了中国首个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着手研制第一个深渊科技流动实验室,其中包括“张謇”号科考母船,“彩虹鱼”11000米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及全海深复合型无人潜水器。共同组成深海科研系统,为人类深海科考探索提供重要装备支持。2016年3月24日,“张謇”号正式下水。其搭载的“彩虹鱼”号载人深潜器将于12月发起对地球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的万米深潜勘察挑战。中国科学家将第一次踏入这片静谧的神秘深渊世界。完美呵护深渊生物样本深渊探测的目的是深渊科研,而深渊生物样本的获取和储存关键而重要。“彩虹鱼”号深潜器抓取的海洋生物样本及菌种将及时进行超低温和深低温储存,确保样本的活性及研究价值。搭载在“张謇”号科考母船和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海尔超低温冰箱728J匹配全球领先的超静音碳氢制冷系统,不仅制冷效率提高一倍,节能省电高达一半;同时完全无氟,绿色环保,为深渊珍贵生物样本储存和海洋环境保护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优化的结构设计,制造工艺精良,CO2后备系统等多重安全保护确保远洋航行中设备运行万无一失。海尔医用冷藏箱390,用于流动实验室短期样本及试剂存放,独有风冷系统,专利风道设计,箱内温度更均匀;电加热玻璃门,防凝露,轻松应对海上潮湿环境带来的门体凝露现象;完美报警系统配合双锁设计,让实验试剂存储更安心。海尔所提供的深渊生物样本从万米海底的采集到载船,再到数千公里外的实验室储存全程冷链安全方案,保证珍稀样本安全。马里亚纳海沟的神秘召唤无数的海洋科学家挑战自我,发现未知,无尽探索;海尔生物医疗在科学家们的感召下,更在持续创新,为中国深渊探秘的新发现,新硕果而执一不失,紧密协同,共同前行。“张謇”号深渊科考母船海尔设备装船,工程师进行安装调试中国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生物资源库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深渊生物资源库全球深渊区分布图张謇号深渊科考母船彩虹鱼号11000米载人深潜器
  • 全国高校碳中和人才培养联盟“西安共识”发布
    7月12日是第十一个“全国低碳日”,生态环境部、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在陕西西安举办2023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活动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郭芳,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钟洪江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央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负责同志,生态环境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相关省(区、市)生态环境厅(局)负责同志,高校科研院所等代表参加活动。相关科研机构、企业、个人代表分享了绿色低碳的实践与感悟,并发布了一系列低碳活动的倡议。 会场。活动上,由西北大学等高校共同发起成立的全国高校碳中和人才培养联盟发布了“肩负责任、共同行动、携手应对气候变化——高校碳中和人才培养联盟西安共识”,联盟轮值主席高校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宣读共识要点。共识指出,大学是人才培养、思想引领和科技创新的源泉,在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联盟轮值主席高校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宣读共识要点。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张广清,郑州大学副校长屈凌波,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李建荣,浙江农林大学校长沈希,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庆华,西安石油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木,临沂大学副校长郑秀文,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共同签署共识。 发布仪式。(图片均由西北大学提供)当天下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与西北大学在西安市联合主办全国低碳日“地方绿色低碳发展”主题宣传活动。本次宣传活动采用“市长+校长”的模式,目的在于交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地方绿色低碳发展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探索构建城市与高校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机制。
  • 虹科新品 | 腾保系列(OverlandTandberg)-为您的企业数字资产保驾护航!
    ————HongKe——————虹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虹科新品腾保系列(OverlandTandberg)我们的使命是:帮助组织有效开展业务的同时安全地管理和保护其数字资产。PART 1数据保护的关键解读在介绍我们的虹科新品之前,我们先和大家一起回顾几个关于数据保护的关键概念和策略。01备份&归档数据的归档和备份都是数据保护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两者可以相互补充,但各自都提供着独特且重要的功能。备份主要用于操作恢复,以快速恢复被覆盖的文件或损坏的数据库。而另一方面,归档系统通常存储不再更改或不应该被更改的文件版本。023-2-1规则传统备份解决方案已追不上现今社会所要求的复原时间目标和恢复点目标(RTPOs)。凭以下的“3-2-1”黄金备份法则,加上合适的可用性解决方案,企业可有效避免损失。要实现全面的数据保护,企业应存有3 份备份数据(其中一份在生产环境),存放于2种不同媒介,并且1份数据存于异地环境。03D2D2T架构D2D2T(disk-to-disk-to-tape),指的是磁盘到磁盘再到磁带的完整备份方案。此技术架构结合了两种存储介质的优点。简单来说,D2D2T实际上就是先将数据传输到磁盘上,然后写入磁带内,磁盘起的是缓存数据的作用,磁带才是真正的永久性备份和存档数据的目标设备。这为企业应用系统数据安全性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也为用户提供了最佳的投资保护和服务延续性。PART 2虹科产品:腾保系列(OverlandTandberg)通过以上了解和区分数据保护技术,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数据条件和最终客户将经历的业务连续性,虹科为您提供以下四个系列产品有效地为企业数据保护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HK-RDX可移动磁盘RDX® QuikStor® 和 RDX® QuikStation® 可移动磁盘备份是一种基于可移动磁盘的技术,可提供更快的本地和异地备份和恢复。RDX 产品系列旨在为数据存储需求不断增长的中小型企业 (SMB) 提供成本效益和数据稳健性。HK-NEO和HK-NEOxl 磁带LTO 磁带是数据保护和归档最后一层的终极解决方案。行业领导者相信 LTO 磁带,因为它具有绝对的可靠性、离线安全性和最低的存储成本。LTO 是长期数据存储和保护的理想解决方案。HK-NEO和HK-NEOxl 磁带是LTO-9代产品。与 LTO-8 介质相比,LTO-9 介质的存储容量增加50%。HK-Olympus服务器➡ 塔式服务器塔式服务器为您的中小型企业 (SMB) 和远程办公室/分支机构 (ROBO) 站点提供强大的 2 路性能、可扩展性和安静运行。非常适合各种办公室工作负载,包括工作组协作和生产力应用程序、邮件和消息传递、文件和打印服务以及 Web 服务。➡ 机架式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提供最大化存储性能和可扩展性。O-R700/R800 在存储可扩展性和性能之间实现了完美平衡。 2U双插槽平台是软件定义存储、服务提供商或虚拟桌面基础设施的理想选择。HK-Titan存储和数据保护➡ T2000系列针对 SAN、DAS 和边缘工作负载优化的块存储主数据存储(入门):BLOCK它是针对 SAN、DAS 和边缘工作负载优化的纯块存储。 使其成为中小型解决方案的理想选择。➡ T3000系列提供企业性能、效率和规模的目标备份设备 (PBBA)。 使用旨在满足各种规模的备份、存档、灾难和网络恢复需求的解决方案,在不同环境中大规模保护、管理和恢复数据。➡ T5000系列主数据存储(中档)——可扩展的全闪存块和文件。以数据为中心、智能且适应性强的现代存储设备,支持多种工作负载和部署选项。 其基于容器的架构确保了持续的现代性能。➡ T6000系列T6000系列是非结构化数据——横向扩展文件和 S3 对象存储。提供高性能、近线、主动归档功能。PART 3提供适合您的数据保护解决方案我们的解决方案适用于很多垂直领域 金融服务 技术、媒体、电信 工业/汽车 CPG、酒店、医疗保健 政府教育虹科与Overland-Tandberg共同合作将为大大小小的企业都能安全地管理和保护其数字资产,为您的数据安全报价护航!【关于虹科】虹科在工业、制造业、汽车、电子测试、通信领域深耕了长达20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为了更好的迎接机遇和挑战,我们与全球领先的企业网络和存储供应商展开合作,提供一系列创新型安全灵活且性能优越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IT需求。虹科网络基础团队不断学习最新的技术和应用、接受专家培训,积累实践经验,致力于为数据密集型计算环境提供高性能以太网、高度可靠的统一存储以及高速数据流的连接方案,并运用灵活的边缘计算系统实现经济高效且易于管理的大规模IT服务基础设施。如需更多信息,请访问 hojichu.com。
  • 海岸鸿蒙受邀参加注射剂注册评审及一致性评价培训
    2023注射剂注册评审及一致性评价培训班将于6月8—11日在北京举行,此次活动将通过培训,帮助参训学员准确掌握注射剂产业最新监管政策要求,了解注册审评技术要求、注册现场核查要求及《中国药典》对注射剂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的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并就注射剂注册研发的技术难点加强交流,分享最新实践经验。此次培训会邀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药品审评中心相关领导、专家,及药品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注册现场核查专家、药典会专家等业内权威人士,北京海岸鸿蒙标准物质有限责任公司的窦晓亮博士作为主持起草“颗粒计数光阻法的国家标准和可见异物检查设备的验证方法”的专家受邀参加。6月10日下午,海岸鸿蒙窦晓亮博士将在“注射剂质量控制”模块作“不溶性微粒检查光阻法的检测与校准,可见异物自动检查设备的确证方法”专题分享。不溶性微粒与可见异物 微小却不容 忽视 注射剂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常用药物剂型,在2022年公布的全球畅销药的TOP10榜单中已占据近半,同时正有越来越多的生物制品注射剂申报临床或者被批准上市。面对全球国家及地区对抗体药物及疫苗等生物制品的需求增加,注射剂发展正迈向新阶段,但产品质量问题同样无法忽视。近年来,国内外药企因可见异物被召回、罚没的事件频发。据美国FDA官网发布的召回药品信息显示,2017年至2022年的5年时间中,有30余款注射剂因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等召回:2022年7月,国内黑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针对某制药企业生产的注射剂发现可见异物问题进行相关紧急控制措施。注射剂中存在的不溶性微粒可随人体血液流动且无法被自身代谢,并能引发诸如炎症反应、血管损伤、肉芽肿、血管栓塞、肿瘤等严重危害,因此美国FDA和中国NMPA对其数量、大小有着严格要求,并将颗粒物质被列为注射剂的关键质量属性(CQA)之一。在2022年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注射剂给药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占55.1%。在《基础输液临床使用评估指南》提出的18项评估指标中,不溶性微粒是临床输液安全性评估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而药品的不溶性微粒产生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产环境、原辅料、设备以及生产工艺、操作人员、药品储存等。正因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对产品质量及患者生命安全影响巨大,企业在生产、取样、包装或重新包装、贮存或运输等操作过程中应对注射剂的生产和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应进行严格的控制,最大程度地减少因不溶性微粒而产生的产品召回与患者生命安全问题。海岸鸿蒙标准物质 守护医药生产安全 不溶性微粒标准物质海岸鸿蒙不溶性微粒标准物质符合《中国药典2020版:0903不溶性微粒检查法》的技术要求,采用显微镜结合图像分析法进行定值,定值结果可溯源至国家长度基准。并可根据客户要求,定制不同粒径、不同浓度的滤除率检测用标准物质。可见异物标准物质海岸鸿蒙可见异物标准物质符合《中国药典2020版:0904可见异物检查法》的技术要求,采用显微镜结合图像分析法进行定值,定值结果可溯源至国家长度基准,适用于注射液、眼用液体制剂或其他药液中可见异物检查。可根据客户要求,定制不同材质、不同粒径、不同颗粒数、不同规格、不同介质、不同包装的可见异物标准物质。 海岸鸿蒙深耕标准物质领域二十七载,致力于通过世界先进的研发水平,守护医药企业生产安全,并通过技术咨询10分钟反馈机制,提供及时而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支持。
  • Memmert烘箱在金箔烘干保存中的应用
    Memmert烘箱在金箔烘干保存中的应用Noris Blattgold,一个延续了五代的家族企业,与三代的Memmert同为Schwabach镇上的两个颇具历史传承的企业。两家有着共同“工匠精神”背景的企业,又因金箔而结缘——Memmert协助Noris Blattgold进行金箔加工。Schwabach是名副其实的“金箔匠之乡”Schwabach之所以号称“金箔匠之乡”是有着充足理由的,在鼎盛的中世纪中期,附近的纽伦堡还是帝国自由城市,那里是著名的金加工业中心。借助武器匠、军械师、金匠、钟表匠、拉丝工及精密技工等人的交流,工艺技术得以传播到欧洲各地。金箔匠们聚居于Schwabach的原因,有几种传说,有一点是肯定的,到了19世纪末,已经有70%的金匠在Schwabach的金铺里做工。一种传说认为Schwabach干燥的气候非常适宜金叶的制造与加工,以至于金箔匠在此聚集;另一个版本的传说指出纽伦堡日益严苛的手工业限制条例让他们离开纽伦堡,迁到了Furth跟Schwabach。二者均具有一定的可能性。现如今,最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五家金叶制造商都坐落在Schwabath。拥有100多名员工的Noris Blattgold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家。金箔业的圣地那些富丽堂皇的历史教堂、城堡以及画作,如果缺少了金叶的装饰,就会暗淡无光。即使对现代建筑、园林花圃及艺术品而言,永恒珍贵的金属依然因为其无可替代性而不可或缺。基于此,世界各地的文物保护部门、画框制作商、教堂画师、艺术家及建筑师都是Noris Blattgold的客户,产品系列包括32种不同颜色的金箔、卷金、粉金、壳金、工具、漆器,乃至食用金银等。Armin Haferung目前负责管理这家创始于1876年并已传承五代的企业。未来,Noris Blattgold必将是金箔业传承的乐土与圣地。当代金箔业:世纪传承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自从中世纪以来,金箔的制造工艺几乎没有变化,在1200度以上将高纯度金依据秘制配方与其他金属精确熔融后,铸造成4cm宽窄的金条。进而依据不同的配方比例与敲击工具制造出Versaille Gold、Green Gold dark 以及Moon Gold或者纯24K金等。在Armin Haferung的介绍下,我们参观了Noris Blattgold,现代工艺已经应用到了生产中,尤其是轧压机械,可以将金箔压至0.007mm的箔片;自动敲击设备可以全自动地操作。金箔条切成16cm2见方,然后捶打成196cm2的箔片,成品的箔片厚度不超过0.007mm。而头发丝的粗细介于0.004与0.01mm之间。Noris Blattgold的生产线上会见到Memmert的产品,金箔的捶打与卷曲需要有多道工序完成,材料需要烘干并在52-85度之间暂存几天时间。期间用到的白垩粉也要在Memmert烘箱中烘干存放。即便有现代化机械,大部分捶打工作还是要手工完成,毕竟机器的精度要求有时候达不到要求。关于Memmert 全球领先的温控箱体领导品牌德国Memmert(美墨尔特),成立于1933年,是全球知名的温控箱体制造商。八十多年来,美墨尔特致力于精确温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其产品包括二氧化碳培养箱、恒温恒湿箱、光照培养箱、低温培养箱、环境测试箱、真空烘箱、通用烘箱、灭菌箱、生化培养箱、水浴油浴等。德国 Memmert公司有着数十年的半导体控温技术(Peltier)经验,为全系列半导体技术温控箱体的领先制造商。 2010年9月11日,德国Memmert(美墨尔特)大中华区全资子公司——美墨尔特(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现在北京及南京设有代表处。“至尊品质,追求卓越,永不妥协”!
  • 周绪红调研重庆大学电镜中心
    2015年4月3日下午,校长周绪红专程到虎溪校区调研重庆大学电镜中心,常务副校长张四平、虎溪校区党工委书记田明、校长助理夏之宁及材料学院相关负责人陪同调研。   调研中,材料学院院长黄晓旭从建设目标、特色与优势、发展历程、人才队伍和设备水平、资金投入情况等方面汇报了电镜中心的建设情况,重点介绍了电镜中心购置的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球差校正透射电镜和三维原子探针 材料学院唐文新教授介绍了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自主研发三维透射电镜和像差校正超快自旋极化低能电子显微镜的最新进展及良好前景。   周绪红充分肯定了电镜中心的建设进展,对电镜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高端设备购置和开发与高水平研究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强调电镜中心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充分发挥出高端设备的使用效能。周绪红表示,重庆大学电镜中心是学校近年来重点建设、重点投入、力争打造世界最高水准实验设备平台的重大建设项目,对促进我校材料、物理、化学、生物、机械、信息、电气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高度重视,还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电镜中心建设和发展,希望电镜中心再接再厉,早日建成设备、技术、人才队伍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运行高效、成果丰硕的国际一流电镜中心。
  • 最新出炉!湖北科技奖授予339项(人) 14位院士出席红毯
    今日上午,2024年湖北省科技大会在武汉洪山礼堂举办。会上宣读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共授予339项(人)科学技术奖励。现场设置了院士走红毯环节,合计邀请14位院士出席。此外还有有科技企业负责人、80后的青年科学家们一同出席。该活动在长江云新闻实时报道。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武汉大学张祖勋院士和华中科技大学张勇传院士获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湖北省青年科技创新奖王健、杜博、楼益栋、徐强、李超顺、江权、包申旭、王征获青年科技创新奖。湖北省自然科学奖高效稳定非贵金属催化材料结构设计、调控与能源转换机制,有序共价三嗪框架的构筑及其应用,长江中游两万年以来干湿古气候的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点云智能理论方法等44个项目获自然科学奖。湖北省技术发明奖通城猪种质特性挖掘、抗病优质基因鉴定及其新种质创制,高效地衣芽胞杆菌细胞工厂平台创建及产业化应用,3D打印专用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成形技术等28个项目获技术发明奖。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油菜根肿病抗性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与应用、油料绿色减损提质增效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水稻主产区氮磷面源污染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242个项目获科学技术进步奖。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武汉尚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垦锦绣华农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天际航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江信达软件技术(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等15个公司获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完整名单如下一、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序号获奖编号获奖人工作单位12023G-002-1-002-001张祖勋武汉大学22023G-002-1-002-002张勇传华中科技大学二、青年科技创新奖序号获奖编号获奖人工作单位12023Q-008-1-008-001王健华中科技大学22023Q-008-1-008-002杜博武汉大学32023Q-008-1-008-003楼益栋武汉大学42023Q-008-1-008-004徐强华中农业大学52023Q-008-1-008-005李超顺华中科技大学62023Q-008-1-008-006江权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72023Q-008-1-008-007包申旭武汉理工大学82023Q-008-1-008-008王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三、自然科学奖序号获奖编号等级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92023Z-044-1-014-001一等奖高效稳定非贵金属催化材料结构设计、调控与能源转换机制余颖、邱明、余罗、张维、朱前程华中师范大学102023Z-044-1-014-002一等奖有序共价三嗪框架的构筑及其应用谭必恩、金尚彬、王科伟、刘满营、胡勋亮华中科技大学112023Z-044-1-014-003一等奖长江中游两万年以来干湿古气候的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谢树成、张宏斌、朱宗敏、黄俊华、李婧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22023Z-044-1-014-004一等奖点云智能理论方法杨必胜、董震、黄荣刚武汉大学132023Z-044-1-014-005一等奖随机与区间变量混合下的结构可靠性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高亮、肖蜜、邱浩波、张晋豪华中科技大学142023Z-044-1-014-006一等奖代谢型GABA受体激活机制研究刘剑峰、张岩、许婵娟、春雷、申仓松华中科技大学152023Z-044-1-014-007一等奖棉花基因组结构变异及其对性状的遗传调控张献龙、王茂军、林忠旭、涂礼莉、袁道军华中农业大学162023Z-044-1-014-008一等奖父母亲本基因在植物杂交后代早期胚胎发生中作用的澄清与论证孙蒙祥、赵鹏、彭雄波、禹小波、张雪成武汉大学172023Z-044-1-014-009一等奖新发突发传染病自然感染及灭活疫苗接种的免疫学特征研究郑昕、刘嘉、吴珺、刘京、王宝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82023Z-044-1-014-010一等奖心血管疾病内源性保护作用及机制汪道文、张晓荣、李华萍、周玲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大学192023Z-044-1-014-011一等奖寒区隧道冻融损伤破坏机理与防控方法谭贤君、田洪铭、于洪丹、杨建平、杨典森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2023Z-044-1-014-012一等奖二维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精准构筑和载流子特性调控翟天佑、周兴、诸葛福伟、李会巧华中科技大学212023Z-044-1-014-013一等奖5G移动通信系统高能效机理研究葛晓虎、钟祎、张武雄、杨旸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22023Z-044-1-014-014一等奖面向场景文字检测与识别的深度学习方法研究白翔、姚聪、周昕宇、朱盈盈、廖明辉华中科技大学、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232023Z-044-2-018-001二等奖声信号传输软材料界面耦合理论与调控方法臧剑锋、唐瀚川、杨月莹、刘吉、卢宝阳华中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42023Z-044-2-018-002二等奖新型拓扑物态及量子调控研究周斌、陈锐、许东辉湖北大学、重庆大学252023Z-044-2-018-003二等奖氧空位介导氯氧化铋光催化张礼知、李浩、王建方、艾智慧华中师范大学262023Z-044-2-018-004二等奖先进化学电源电极材料的理性设计与构效关系研究曹菲菲、叶欢、罗艳珠、汪萍、顾江江华中农业大学272023Z-044-2-018-005二等奖荧光分子开关朱明强、李冲华中科技大学282023Z-044-2-018-006二等奖铋基材料光活化气体小分子调控陈浩、丁星、汪圣尧、杨祥龙、徐骁华中农业大学292023Z-044-2-018-007二等奖高效环境污染治理催化材料的构建及其作用机制朱君江、朱宇君、赵震、孙旭平、许雪莲武汉纺织大学、黑龙江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302023Z-044-2-018-008二等奖北斗-光-电-磁-机多场景稳健融合定位统一理论与方法庄园、李由、牛小骥、杨军武汉大学、东南大学312023Z-044-2-018-009二等奖细菌生长调控与环境响应机制的定量解析戴雄风、朱曼璐、杨红华中师范大学322023Z-044-2-018-010二等奖莲藕健康功效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易阳、王宏勋、闵婷、艾有伟武汉轻工大学332023Z-044-2-018-011二等奖小麦籽粒优质基因的挖掘及品质性状分子调控机制的解析何光源、杨广笑、李引、常俊丽、曾坚华中科技大学、韶关学院342023Z-044-2-018-012二等奖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传播规律与感染免疫特征王超龙、刘莉、卢祖洵、魏晟、肖明中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中医院352023Z-044-2-018-013二等奖Tau聚积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退变和记忆损伤中的关键作用及机制王建枝、刘恭平、杨莹、尹雅玲、郑杰华中科技大学362023Z-044-2-018-014二等奖新型突发传染病人体多器官损伤的病理学机制研究聂秀、黄博、杨明、郭天南、董小川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湖大学372023Z-044-2-018-015二等奖新冠病毒全感染谱全病程的抗病毒蛋白组特异性抗体反应规律范雄林、陶生策、汪峰、孙自镛、雷清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382023Z-044-2-018-016二等奖复杂介质多界面的热场调控理论与方法胡润、袁超、谢斌华中科技大学392023Z-044-2-018-017二等奖高混凝土坝抗震分析新模型与方法研究杜成斌、陈灯红、余天堂、江守燕、孙立国三峡大学、河海大学402023Z-044-2-018-018二等奖高光谱遥感图像结构信息提取与地物精细分类彭江涛、孙伟伟、周怡聪湖北大学、宁波大学、澳门大学412023Z-044-3-012-001三等奖低维纳米功能材料设计、制备与性能调控研究戴伟、陈欣琦、杨建平、吴田、卢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东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22023Z-044-3-012-002三等奖室温大面积钙钛矿与无机空穴传输层可控制备及相关界面调控研究秦平力、LI GANG、马良、余雪里、吴彤武汉工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432023Z-044-3-012-003三等奖近红外荧光探针及恶性肿瘤精准诊治研究孙耀、尹军、冯国强、刘盛华华中师范大学442023Z-044-3-012-004三等奖典型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活性物种行为及其机制潘飞、刘文、付杰、蔡正清、梁嘉良武汉纺织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重庆大学452023Z-044-3-012-005三等奖基于染色质三维结构解析基因组功能及进化机制张红雨、彭城、杨庆勇华中农业大学462023Z-044-3-012-006三等奖湖北特色药用植物药源分子的发现与研究姚广民、金钟、郑贵娟、张涵淇、刘俊军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472023Z-044-3-012-007三等奖基于组织代谢与固有样T细胞的免疫干预新靶点研究翁秀芳、吴雄文、朱鹏、杨想平、谭晓晟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482023Z-044-3-012-008三等奖肿瘤靶向分子探针成像基础研究朱小华、程思源、邓晓云、邹思娟、朱冬灵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492023Z-044-3-012-009三等奖CO2氛围下油/气富氧燃烧碳烟颗粒物辐射检测方法及抑制机理张引弟、娄春、周怀春、司梦婷长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502023Z-044-3-012-010三等奖基于电极界面调控的环境功能材料构筑与原位表征胡敬平、侯慧杰、王得丽、朱小磊华中科技大学512023Z-044-3-012-011三等奖食品软物质组装与结构控制姜发堂、张宾佳、乔冬玲、吴考、赵思明湖北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522023Z-044-3-012-012三等奖复杂多视图数据聚类理论与方法唐厂、刘新旺、张长青、郑晓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四、技术发明奖序号获奖编号等级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532023F-028-1-012-001一等奖通城猪种质特性挖掘、抗病优质基因鉴定及其新种质创制刘榜、姜运良、周翔、徐三平、徐学文、朱猛进华中农业大学542023F-028-1-012-002一等奖高效地衣芽胞杆菌细胞工厂平台创建及产业化应用陈守文、路福平、蔡冬波、李由然、李俊辉、王兴吉湖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江南大学、绿康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隆科特酶制剂有限公司、武汉光华时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52023F-028-1-012-003一等奖3D打印专用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成形技术史玉升、闫春泽、傅轶、张李超、汪艳、丁浩亮华中科技大学、广东银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工程大学、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562023F-028-1-012-004一等奖微纳颗粒原子层沉积关键技术与应用陈蓉、刘潇、单斌、曹坤、唐根、陈大鹏华中科技大学、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572023F-028-1-012-005一等奖高强铝合金构件高性能精确成形关键技术与应用华林、胡志力、晏洋、胡蓝、刘鹏、王仁辉武汉理工大学、湖北隆中实验室、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东实(武汉)实业有限公司、武汉镁里镁科技有限公司582023F-028-1-012-006一等奖高精度低时延空间计算关键技术和设备杨欣、廖春元、唐金辉、胡庆拥、冯镔、袁子康华中科技大学、亮风台(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32806部队592023F-028-1-012-007一等奖大幅度快速提升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关键技术及应用卢亦焱、李杉、王文炜、高永吉、刘真真、颜宇鸿武汉大学、东南大学、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602023F-028-1-012-008一等奖生态友好的水利水电工程调控关键技术与应用戴会超、王浩、杨明祥、蒋云钟、毛劲乔、胡鹏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612023F-028-1-012-009一等奖非常规油气源-储-井-缝协同调控增产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蒋恕、时贤、郭天魁、许洪星、王民、张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井下技术作业公司622023F-028-1-012-010一等奖面向行泊一体的跨场景全栈式自动驾驶关键技术及应用付斌、张红娟、王猛、凃圣偲、刘继峰、沈忱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光昱明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大学722023F-028-2-013-008二等奖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雷击故障防
  • 赛默飞世尔Heratherm烘箱和微生物培养箱全球发布
    马萨诸塞州米尔福德(2011年4月18日)——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是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今天赛默飞世尔科技宣布开始向全球市场供应其新产品Thermo Scientific Heratherm烘箱和微生物培养箱。本产品有三种不同型号:通用型、高端型和高端安全型。这些恒温箱体注重能源效率、样品安全和使用方便,在优化实验室性能的同时达到最大容量。特殊绝缘和隔热门减少了能量的消耗,并将转移到环境中的热量降到最低。所有型号都具有使用方便的用户界面、超温自动报警器和数据界面。因此,这些箱体可以满足所有实验室、临床和工业上的加热和培养的需求。 Heratherm® 通用型箱体适用于日常的加热、烘干和培养,具有出色的温度稳定性。定时器功能可以使设备在确定的时间内进行操作,优化工作流程。如果对灵活性或温度的精确性有更高的要求,可使用Heratherm高端型箱体,提供卓越的温度均匀性。扩展的定时器功能具有更高的灵活性,提供每周、实时或按小时设置的选择。多程序设定功能易于进行包括复杂的温度升高及保温等步骤。可以控制电子风扇转速和气体对流速度以便于实现最佳加热,而独特的快速加热可以实现更加严格的样品处理要求,且降低长期的能源消耗。 Heratherm高端安全型箱体附加有低温警报器,及一个带有警报器的可封闭门,是珍贵样品和长时间温度处理工作的理想选择。自动运行功能会在工作完成后关闭箱体,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效率,而可选的不锈钢外壳使它成为医药和临床实验室的理想选择。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www.thermofisher.cn (中文)。
  • 《二氧化碳培养箱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团体标准发布并实施
    2021年12月23日,广东省测量控制技术与装备应用促进会发布T/GDCKCJH 050—2021《二氧化碳培养箱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团体标准。标准详细信息标准状态现行标准编号T/GDCKCJH 050—2021中文标题二氧化碳培养箱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英文标题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 for carbon dioxide incubator国际标准分类号 17.200.10 热、量热学中国标准分类号 N11国民经济分类 M732 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发布日期2021年12月23日实施日期2021年12月23日起草人许亮、邓军、高磊、彭强、赖海梁、曾宏勋、石霞、刘洪华、曾海钦、肖岩、刘春平、李尚虹、廖桃兴、谭贝、冯周、彭水勇、汤文广、刘浩、王刚、张勇、颜训雄起草单位深圳天溯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中测计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华溯智慧计量研究院范围本文件适用于二氧化碳培养箱、二氧化碳振动培养箱的性能检测,其他类似原理的温度控制设备可参考使用。主要技术内容本文件规定了二氧化碳培养箱的术语和定义、性能要求及检测方法。是否包含专利信息否标准文本标准下载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1014909.shtml
  • 我国发现宏量合成多孔掺杂 碳纳米材料制备新途径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俞书宏教授和梁海伟教授研究团队找到了一种过渡金属盐催化有机小分子碳化的合成新途径,实现了在分子层面可控的宏量合成多孔掺杂碳纳米材料。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27日出版的《科学进展》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碳纳米材料因具备高的导电性、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独特的微观结构等物理性质,在环境、能源、催化、电子器件和聚合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拥有高的比表面积、多孔结构、理想的杂原子掺杂等特征的碳纳米材料,更受青睐。但开发简单、廉价、可控的方法宏量制备碳纳米材料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有机小分子因其广泛存在、种类多样、元素丰富,是一种理想的制备碳纳米材料的前驱体。但在高温下有机小分子的高挥发性使得其作为原料制备碳纳米材料必须使用复杂方法和设备,如化学气相沉积和高压密闭合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针对上述挑战,研究人员提出一种过渡金属辅助有机分子碳化的方法,通过使用过渡金属盐辅助热解有机小分子来制备碳纳米材料。在高温热解过程中,过渡金属盐不仅能提高小分子的热稳定,还能催化其聚合优先形成相应的聚合物中间体,避免有机小分子在高温热解中挥发,从而最终形成碳纳米材料。研究表明,运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碳材料具有三种微观结构:竹节状的多壁纳米管、微米尺度的片和无规则的颗粒。该研究为高效制备碳纳米材料提供了一种普适的合成路线。 /p
  • 谭蔚泓教授任美国分析化学杂志副主编
    记者3月17日从湖南大学获悉,受美国《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杂志邀请,该校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谭蔚泓日前获聘出任该刊副主编。该杂志由美国化学会主办,影响因子5.86,是分析化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杂志。   据统计,近五年来,中国大陆在美国分析化学杂志发表总论文的10%均来自湖南大学。此次对谭蔚泓教授的聘用,既是对谭蔚泓多年来在分析化学领域取得的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湖南大学分析化学领域发展与进步的肯定。   谭蔚泓现任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生物学院教授,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生物学院院长,系中国科学院海外知名学者,国家纳米科技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2000年度&ldquo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rdquo 获得者, 2001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入选国家&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到湖南大学工作。   据了解,谭蔚泓在Science、PNAS、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和Nature系列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40余篇,H指数(H-index)达78,他引18500多次。他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科技部国家重大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国防部基金、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基金等重要课题60多项。其研究成果曾20多次获奖,如1997年度贝克曼基金会杰出青年奖,2004年&ldquo 匹兹堡分析化学和光谱学成就奖&rdquo ,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1年黄智勇优秀教师奖,2012年美国化学会佛罗里达杰出贡献奖以及2013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 金少鸿谈药品检验、药品质量评价新概念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4月19-21日,“第二届全国药品质量分析论坛”在江苏省泰州市中国医药城召开,论坛旨在“在2010年国家计划抽验工作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深入的学术探讨,把药品抽查检验检测中发现的、经过试验分析研究得出一定结论的、值得进一步推广的及希望得到更多验证的新发现、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及新工艺,共享于药品质量分析研究领域,促进药品生产工艺改进以及药品质量的提高”,共有600多位来自全国药检系统、药品生产企业等单位的代表参会。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金少鸿研究员在论坛上做了首场大会报告,报告主题为“药品检验、药品质量评价的新概念”,主要从QbD理念在药品抽验中的应用、2010年全国评价性抽验的特点、对上市后药品质量评价的展望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引起与会者极大关注。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金少鸿研究员   据了解,国家每年都会对上市后药品进行评价抽验,这是政府出资为保证公众用药安全有效采取的强有力措施,是各级药品检验机构的指令性任务,如何完成、做好此项工作是各药检所的重点工作。   而进行药品质量评价分析的目的包括:发现合格的产品可能存在的质量隐患 发现质量标准或检验方法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国大部分化学药品系仿制,但仅仿标准,不仿品种,对合格的仿制产品找出与原研产品的差距,找到某些“国产品”临床疗效不如“进口品”的真正原因 发现某些不规范企业利用质量标准的局限性故意偷工减料甚至非法添加的违法行为。最终促进生产企业改进工艺,提高药品质量,确保上市药品安全、有效。   三个质量概念(QbT、QbP、QbD)   金少鸿研究员在报告中首要介绍了三个质量概念:QbT是最近出现的概念,意即质量是检验出来的 QbP即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它强调要注意生产过程管理 QbD即质量源于设计,该概念之前在其它行业已经得到了应用,现在则要将其引入到药品抽验中来,应该高度重视该质量概念的应用。   QbD的内涵包括:达到目标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目前现状和常规的解决手段、问题所在的风险点及关键点、方案执行中的修正、多学科合作、结果的评价和总结等。药品质量评价分析则应涉及到处方工艺、药品功能特性、稳定性、质量标准、标准物质、检验方法、临床不良反应这样一些方面。   2010年全国药品评价性抽验的特点   随后,金少鸿研究员总结介绍了2010年全国药品评价性抽验的特点:2010年对191个药品品种在全国市场流通领域(80.4%)以及药品生产企业供抽取了27019批样品,由39个省市药检所进行了全方位的抽验,深入的进行分析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   1、 发现了市场上一些假冒药品 2、揭示了国内某些化学药品固体口服制剂与国外产品临床疗效差异的主要原因,如溶出行为的差异 3、提出了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注射用缩宫素、注射用哌拉西林钠等注射剂改进工艺、提高质量的方向 4、指出了辅料吐温80质量差异的根源。   这些成果除了能促进生产企业改进工艺外,还将成为修订有关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   对上市后药品质量评价的展望   金少鸿研究员还详谈了对上市后药品质量评价的展望,即如何做好药品质量分析工作。   该工作总的技术思路是根据QbD指导原则对2011年国家评价性抽检的213个品种除按标准检验外,应根据每一个品种的特点分别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探索性研究的方案,紧紧围绕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进行设计,至少发现或解决与该品种相关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快检技术中的一个问题。   预期目标是:找出高风险注射剂的主要风险点 发现化学仿制药品与国外同类产品临床疗效差异的原因所在 提出中成药口服制剂的质控要点。   金少鸿研究员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内药品质量分析工作重点及思路:   1、 药品安全性方面   重点分析的品种是高风险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多组分生化类药品注射剂、β内酰胺类抗生素注射剂,重点项目是致敏原的控制、处方中附加成分(抗氧剂、助溶剂)控制等。   2、 药品有效性方面   对于化学药品固体口服制剂,重点考察比较与国外原研厂同品种在4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行为,找到差距所在。   对于中成药固体口服制剂,尽量采用TLC法粗放型地鉴别其主要成分,建议开展溶出度研究,以保证临床疗效和批间一致性,还建议采用近红外无损检测方法进行生产过程控制。   3、 质量可控性方面   要针对具体品种,提出有个性的探索方案,如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注射剂,建议采用HPLC法测高聚物,对于化学药品注射剂可进行粒度、晶型、溶解速度和质谱研究等。新建方法要考虑操作方法粗放性、仪器普及性和标准物质可获得性。   4、 探索性研究的注意点   要与该品种的药典标准起草、增修订、新药转正、质量标准提高等和药品标准相关工作相结合,数据、结果和资源共享。探索性研究要个体化,要有针对性。   5、 探索性研究与检验经济学相结合   金少鸿研究员再次提出探索性研究与检验经济学相结合的理念,希望能引起业内人士重视,即要根据检验项目的目的性,计算检验经费与药品价值之最佳比值范围,在不涉及安全性关键检测项目是尽量不要增加难以制备、性质不稳定的标准物质,要研究效益/风险比,探索检验经济学在药品质量探索性研究和制定质量标准中的应用。   6、 开展前瞻性快检研究   目前全国已有400多辆药品快检车,近红外无损检测是其核心技术,希望承建单位在开展探索性研究检验的同时,要对收集到的样品特别是属于基本药物品种,利用近红外一致性模型建模技术进行“一厂一品一规一模”,建立近红外谱库,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统一整理后,在全国药品检测车上共享。   对于液体剂型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建立拉曼光谱库的快检模型,以与近红外光谱库互补。   最后,金少鸿研究员谈到,如何使每届全国药品质量分析论坛有水平,有特色,有吸引力,有收获,关键在于上一年的评价抽验工作,为此建议树立QbD理念,即评价抽验工作的质量优劣源于评价检验前的实验设计。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孙会敏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在本届论坛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孙会敏研究员就“聚山梨酯80质量分析和致敏源探究”这一优秀案例作了大会报告,相关研究和报告本身也是对金少鸿研究员大力提倡QdB理念的一项回应。     相关新闻:第二届全国药品质量分析论坛在泰州顺利开幕
  • Memmert推出迷你型二氧化碳培养箱ICO50
    为了因应市场的变化,满足应用需求,Memmert于2016年推出56L迷你型二氧化碳培养箱ICO50。至此,Memmert二氧化碳培养箱家族可以满足小到50L,大到240L的不同应用需求。ICO50融合了Memmert传统二氧化碳培养箱与曾经荣获iF设计大奖的新一代触摸屏箱体的优良特性,为了细胞培养提供了一个稳定优良的体外模拟环境,并时刻监控各项参数稳定,保证了细胞培养实验的安全运行。主要技术特点如下:小巧紧凑高效* 触摸屏控制* 六面加热* 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 动态湿度控制* 180℃高温灭菌* 卓越的编程控制功能* 参数校准功能让日常维护变得异常轻松* 宽泛的参数设置范围* 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完备的断电记忆及声光报警功能德国Memmert迷你型个人二氧化碳培养箱ICO50技术参数:有效容积 56升显示方式 双TFT液晶屏显示操作方式 触摸屏控制方式 PID模糊控制温控范围 (环境温+5℃)~50℃温控精度 ± 0.1℃@37℃CO2范围 0~20%CO2传感器 NDIR(红外式)湿度设定范围 40-97%RH内腔尺寸 400×425×330(W×H×D)mm高温灭菌 180℃校准功能 温湿度、气体浓度关于德国Memmert:全球领先的温控箱体领导品牌德国MEMMERT(美墨尔特),成立于1933年,是全球最大的温控箱体制造商。八十多年来,美墨尔特致力于精确温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其产品包括CO2培养箱、恒温恒湿箱、光照培养箱、低温培养箱、环境测试箱、真空烘箱、通用烘箱、灭菌箱、培养箱、水浴油浴等。德国 MEMMERT 公司有着长达二十多年的半导体控温技术(Peltier)经验,也是全球唯一能够提供全系列半导体技术温控箱体的制造商。 2010年9月11日,德国MEMMERT(美墨尔特)大中华区全资子公司——美墨尔特(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2015年1月北京代表处成立,2016年5月,南京代表处成立“至尊品质,追求卓越,永不妥协”!
  • 谭蔚泓院士荣获2018年美国化学会光谱化学分析奖
    p   美国波士顿,当地时间8月21日下午,在刚刚结束的美国化学会年会上,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化学化工学院、生物学院教授谭蔚泓院士,因其在生物分析化学前沿研究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荣获美国化学会“光谱化学分析奖”(the ACS Divis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Award in Spectrochemical Analysis)。谭蔚泓院士是迄今为止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8d4b8975-3f12-463c-881e-b8f4474509ee.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谭蔚泓教授被授予美国化学会“光谱化学分析奖”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508745b8-55ae-405c-80a2-0279779e8f74.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谭蔚泓教授和太太共同分享大奖 /p p   美国化学会(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简称ACS)成立于1876年,是一个独立的非赢利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协会和世界权威科学信息主要来源之一。“光谱化学分析奖”于1987年建立,每年只设一位获奖者,旨在奖励在光谱化学分析和光学光谱法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并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学家。此次获奖词写道:谭教授在光谱化学分析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DNA探针的超灵敏生物分析,超小型光学生物传感器,生物光子学和生物纳米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以及基于核酸适体的化学和生物技术。谭蔚泓教授长期在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光谱学和生物光谱分析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光学传感探针的设计、开发和应用以及分子成像等领域取得领先的科研成果。 /p p br/ /p
  • 谭蔚泓教授受邀成为《美国化学会志》(JACS)副主编
    p   日前,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谭蔚泓教授受邀成为美国化学会志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副主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be21b278399531297facae723779cd33.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a4ca76f4-9dd8-4458-852d-4a210eba79c0.jpg" / /p p & nbsp /p p    该杂志由美国化学会(ACS)主办,是化学领域里国际上最权威的研究型学术期刊。JACS在2016年共发表2379篇文章,影响因子超过13。美国化学会是化学界最权威的学术组织,其学术期刊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的编辑都是一些研究非常活跃并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这些编辑们的研究往往代表学科的前沿方向,为ACS旗下的系列杂志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p p   此次JACS的聘用既是对谭教授多年来杰出科研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湖南大学在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鼓励。作为杰出的研究者和经验丰富的副主编,谭蔚泓教授将与化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进行有效与密切的联系,进一步推动我校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p p   谭蔚泓教授在生物分析化学、纳米生物技术、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工作。他现任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主任,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和生物学院教授,并担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杰出教授和冠名主任教授。谭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4年到2016年连续三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他长期参与专业杂志的编辑和审稿等工作,有丰富的相关编辑工作经验。他曾任ACS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副主编,现在是《科学通报》编辑,ACS Nano、National Review, Chemical Sciences、《中国科学》等众多期刊编委。 /p p    strong 本网快评: /strong 从影响力较大的国际科技期刊的实践来看,科研工作者受到本领域的知名杂志聘请,担任编委、副主编乃至主编,主要缘于其学术的影响力,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情,也是国际同行对他们学术能力的一种肯定。据了解,除谭蔚泓教授外,在过去的一年里,还有一些分析领域的中国学者也获此殊荣。 /p p   2016年4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晓红,受美国化学会《Analytical Chemistry》(2015年影响因子为5.886)期刊邀请,出任该期刊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方晓红.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ce2f1bc5-487f-40bb-aeef-cfabbbad8e3e.jpg" / /p p   2016年秋季,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欧阳证教授应邀出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杂志(国际质谱学报,爱思唯尔出版社,2015年影响因子为2.183)主编(Editor)和Encyclopedia of Analytical Chemistry杂志(分析化学百科,威利出版社)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u=1177223382,2832364484& amp fm=23& amp gp=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915c06ee-f569-4be9-a225-3e734d4c7da9.jpg" / /p
  • SCIEX中国总经理邵宏谈: 如何成为最受人尊敬的生命科学类企业
    仪器信息网讯 2016年9月10日-12日,SCIEX作为质谱生产制造商参加了在青海西宁举办的第34届中国质谱学会学术年会。SCIEX近两年继续着向常规应用的转型拓展,除了在制药和组学领域的纵向拉伸,也不断发展了食品、环境等领域贴近常规检测的应用技术。从员工的状态到SCIEX提供的技术与服务都发生了很多变化。针对SCIEX(中国)的目前发展情况和未来趋势,仪器信息网编辑在会议现场采访了SCIEX(中国)总经理邵宏。SCIEX(中国)总经理邵宏  仪器信息网:SCIEX目前在内部文化上发生了哪些改变? 这次会议上SCIEX所有的纪念品上都印有“让质谱改变每个人的生活”, 如何解读SCIEX(中国)目前的发展愿景?  邵宏:我们的确在内部文化建设方面下了功夫。丹纳赫集团强调与员工的相互承诺,通过各种方法激励每个人。SCIEX领导层这一年多来又做了不少功课,目的是让大家爱上SCIEX,像一家人一样去做事业。SCIEX注重人的资源和培养,我们认为无论多么远大的目标都要靠人来实现。我们愿意在员工发展的各项技能上去投入,除了本职技术方面还有管理和领导能力的提升。个人和团队的素质提高了,那么业务发展就不会是一个问题。  作为一家知名的质谱生产厂商,我们也希望能从一个简单买卖的厂商上升到一个更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我们的用户遍布和健康、安全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食品、环境、临床、制药、法医检验等。举个例子,我们保守估计中国每年至少有超过一千万份食品、环境相关的样本在SCIEX的液质上进行检测,从而确保我们吃的食物和喝的水是安全的 至少有超过一百万例的临床样本通过SCIEX的质谱系统进行检测,来为国人的健康保驾护航。SCIEX(中国)的愿景是“让质谱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我们希望通过为各领域用户提供最好的技术与服务而实现“改变每个人的生活”,真切的帮助到每个人。我们希望成为最受尊敬的生命科学类公司,这是我们大家的愿望。SCIEX团队在第34届中国质谱学会学术年会上的合影  仪器信息网:SCIEX(中国)今年的市场情况如何?  邵宏:今年SCIEX在中国的业绩非常好,实现了高两位数的增长。SCIEX总部也更加重视SCIEX中国市场了,后续会有更多的投入和发展。由于目前团队人心齐、发展策略清晰明了,公司对向哪个方向投入也非常明确,所以能够节省更多精力,更好的实现市场发展。  仪器信息网:SCIEX向发展常规应用的转型进行的情况如何?目前有哪些重要成果?  邵宏:几年之前,科研用户群是SCIEX的仪器和应用的最主要服务对象,而近三年来,SCIEX开始逐渐向常规应用拓展。SCIEX的一贯强项是制药和组学研究技术,所以加强了在食品、环境、农口等有较大提升空间的领域。目前来看,我们在这方面的投入带来的收效非常好,特别是食品、环境的业务增长很快。在仪器方面,我们去年推出了以食品环境法医等为应用市场为主要目标客户的X500R高分辨系统 另外,还有两个团队专门为应用技术提供方法包和整体流程。(1)针对中国等快速增长的市场情况,SCIEX成立了“高增长市场项目研发团队”,该团队专门针对高增长市场的应用需求开发各类硬件、软件和方法包。高增长市场项目团队总部设在SCIEX新加坡工厂,更利于与硬件研发相结合的数据库、方法包等开发。(2)与“高增长市场项目研发团队”不同,SCIEXLabs 团队针对全球市场,专门研发各领域应用整体解决方案 (相关资讯:质谱仪硬件背后的“软军师”——访SCIEX公司SCIEXLabs全球总监刘华芬)。这两个团队给中国市场带来很多支持。SCIEXLabs应用专家贾彦波在SCIEX 新技术交流会上介绍SCIEXLabs解决方案  仪器信息网:借助SCIEX仪器平台进行组学研究的研究实验室很多,SCIEX今年又推出了适用于工业化蛋白组学方案、脂质组学研究应用的新仪器平台Lipidyzer,在组学方面SCIEX接下来将如何发展?  邵宏:组学与精准医疗相联系,蛋白组学是SCIEX的一贯强项,现在在代谢组学方向也不断有新的突破。目前,SCIEX不仅有5600、6600等一系列硬件平台,更相继推出了非常实用的组学软件平台。如OneOmics云端多组学分析平台,由SCIEX与Illumina合作推出,能够实现对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大数据计算和整合。另外,SCIEX在组学方面的技术人员基础非常过硬,能够给有高端应用需求的用户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我们也在于国内做代谢组学的专家谈合作,讨论如何共同发展代谢组学新技术。SCIEX组学和科研市场发展主管余剑岚在大会分会场解读SCIEX在精准医学时代的全新解决方案  SCIEX中国市场经理杨益:高通量、大样本的筛查是精准医学研究的前提,分析人员要做到上万例的样本分析才能真正得到有意义的数据。这就需要工业化级别的方案才能满足相应的组学研究需求,SWATH技术和micro flow级别的分离技术都是为组学研究提供支撑的基础。SCIEX Lipidyzer可以定量超过1100种脂质,是高通量的工业级解决方案,再通过分析软件把数据的关键点打通,即能够实现从基因组学到蛋白组学,再到代谢组脂质组学的融会贯通。我们做软件的方向是云端化、易用化和专业化,不仅仅是处理数据,更重要的是解读数据背后的生物学意义。SCIEX极其重视软件技术,研发部门在软件研发中投入比例非常大,甚至超过了硬件研发。  目前我们与澳大利亚儿童医学研究所(CMRI)合作建立癌症蛋白质组中心(ProCanTM),包括六套TripleTOF 6600仪器,以Microflow SWATH为核心进行癌症相关研究。我们也在英国和曼彻斯特大学共同成立了Stoller生物标志物发现中心,Stoller中心配置了8套SCIEX TripleTOF® 6600高分辨质谱平台和NanoLC 400系统,3套SCIEX QTRAP® 6500定量质谱平台,Lipidyzer脂质组学定量系统,和Beckman自动化样品处理系统等众多尖端设备。高通量的精准医学筛查研究是我们在组学方面的重要发展方向。SCIEX市场部组学产品经理张克荣在SCIEX新技术交流会上介绍SCIEX新一代高通量脂质定量平台Lipidyzer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