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十二炔

仪器信息网十二炔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十二炔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十二炔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十二炔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十二炔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十二炔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十二炔相关的解决方案。

十二炔相关的资讯

  • 《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十二五规划》发布
    为贯彻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和《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包含《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二五”规划》、《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十二五”规划》和《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3个子规划。   附件:   1、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子规划1: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二五”规划   3、子规划2: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十二五”规划   4、子规划3: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   其中关于《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十二五”规划》的详细内容如下:   目 录   前 言 1   一、“十一五”产业发展回顾 1   (一)产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 1   (二)重点产业领域取得较大成绩 2   (三)电子仪器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3   (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3   (五)产业链整合进程日益加速 4   (六)产业扶持政策逐步完善 4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5   (一)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5   (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6   (三)面临的环境条件 7   三、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7   (一)发展思路 7   (二)发展目标 8   1、经济指标 8   2、创新指标 8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9   (一)主要任务 9   1、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配套能力 9   2、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9   3、以重大专项实施为契机,加强产业互动 9   (二)发展重点 10   1、集成电路生产设备 10   2、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 11   3、新型元器件生产设备 13   4、通信与网络测试仪器 14   5、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测试仪器 15   6、数字电视测试仪器 15   五、政策措施 15   (一)加强战略引导,完善产业政策 15   (二)加大投入力度,支持自主创新 15   (三)提升产品可靠性,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16   (四)引导专项成果辐射,推动技术应用扩展 16   (五)重视人才战略,集聚高端人才 16   前 言   电子专用设备产业是重大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分支,是知识、技术、资本高度密集型产业,处于电子信息产业链最高端,其基础性强、关联度高、技术难度大、进入门槛高,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也是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电子仪器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具有高投入、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占比不高,但对经济发展的“杠杆”和“倍增”作用却十分巨大。   为推动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产业持续发展,缩小与国际同类产品的差距,根据《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涉及电子专用设备和电子仪器两大行业,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加强行业管理、组织实施重大工程的依据。   一、“十一五”产业发展回顾   (一)产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   我国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产业在“十一五”期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虽然期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呈现出下滑态势,但在国内多项政策激励下,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回暖,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业企稳回升,实现了生产、销售和经济效益总体平稳增长的态势。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专用设备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0%,从2005年的783亿元增长到超过1987亿元,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统计的行业骨干企业年均增长率为25%,从52.7亿元增长到160.6亿元。统计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仪器规模以上企业年均增长19%,到“十一五”末实现销售收入940亿元。五年间,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产品中太阳能光伏设备以及元器件参数测量仪器、超低频测量仪器等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重点产业领域取得较大成绩   “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围绕光刻机、刻蚀机、65纳米制造工艺、先进封装设备等重点任务,集中资源重点投入,取得很大进展。北方微电子及上海中微公司2种12英寸65纳米刻蚀机产品样机已进入大生产线进行考核验证 上海微电子公司封装光刻机已进入长电科技(600584)考核测试 七星华创12英寸氧化炉已进入大线测试 中科信12英寸离子注入机已完成3台样机组装,正在进行测试。多种12英寸关键设备陆续进入大生产线考核验证,标志着我国集成电路设备产业已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态势。   “十一五”期间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电子专用设备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尤其是我国晶硅太阳能电池设备年均增长率达到58%,基本具备了从晶体硅到太阳能电池片的成套生产线设备供应能力,为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晶硅太阳能设备爆发式增长,为电子专用设备产业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电子仪器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电子仪器产业根据市场应用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结构,产品种类日益丰富。针对多功能、多参数的复合测试需求,测试设备从单台仪器向大型测试系统形式迈进 电子测量仪器向模块化和合成仪器方向发展 野外工程应用需求不断促进测试仪器向便携式和手持式升级 新型的实时频谱分析仪开始推向市场 3G、数字电视等民用领域专业测试仪器新品不断涌现。   (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十一五”以来,电子专用设备仪器行业内主要企业通过引进国内外的高科技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在关键设备和开发中规避已有的国外专利,开发出一批技术含量高、性能稳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初步建立起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设备进入了大生产线。我国的无铅焊接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表面贴装设备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产品。电子仪器行业的本土企业逐步进入自主研发阶段,初步掌握核心和高端仪器技术,能够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大部分配套电子仪器。在部分特种电子仪器产品方面打破了国外禁运和技术封锁,为重点装备的技术保障和研制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产业链整合进程日益加速   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引导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整合进程持续加速。北方微电子、上海中微、七星华创等整机企业与北京科仪、沈阳科仪、沈阳新松等零部件企业围绕刻蚀机、注入机、氧化炉等高端芯片制造装备与关键部件进行联合攻关 江苏长电、南通富士通等国内封装龙头企业联合26家企业开展成套封装设备与配套材料的系统应用工程。按照上下游配套的“项目群”方式,系统部署实施重大专项,有力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建立、产业规模的增长和综合配套能力的形成。   (六)产业扶持政策逐步完善   《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将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设备、电子元器件生产设备、无铅工艺的整机装联设备列入了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中,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鼓励本土重大技术装备订购和使用,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有力带动了我国电子专用设备仪器技术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专用设备仪器行业取得较大成绩,但仍存在突出问题:产业规模偏小,本土企业实力不强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高端设备开发相对落后 部分产品性价比虽高,但可靠性较差,市场占有率低 设备开发与产品制造工艺脱离,影响了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缺乏。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国际国内市场迅速增长、新兴增长点不断涌现、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为我国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政策支持。但全球经济形势存在不确定性、国产设备仪器的推广应用难度加大,也使产业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一)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2010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总额达到395.4亿美元,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各个地区的设备支出都呈现了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百分比的增长,增长最快的是中国大陆和韩国。2010年中国内地半导体设备市场为22.4亿美元,预计2011年为26.4亿美元。按此增长率推算,到2015年,我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元人民币。   2010年,全球光伏生产设备销售额比上年增长40%,达到104亿美元,预计2011年将达到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4%。从区域市场来看,2010年中国大陆地区占全球市场51%的份额,预计未来5年还将继续保持这一较高比例。据此,可以判断到2015年我国光伏设备将继续保有巨大市场空间。   新能源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高性能驱动永磁式同步电机、金属化超薄膜电力电容器等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设备将成为我国电子专用设备市场新的增长点。   多学科交汇为电子仪器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物联网技术发展和三网融合对电子仪器提出新的测试需求,预计上述领域的电子仪器以及环境保护测试仪器和医疗电子仪器会面临大发展。   (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将继续遵循“摩尔定律”,制造工艺水平的提升对相应制造设备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是特征尺寸的缩小和套刻精度的提高等技术指标的改进,而且需要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低的用户拥有成本等经济指标的提升。不仅仅局限于集成电路的制造设备,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平板显示设备、整机装联设备等设备功能和性能的提升也将符合这一发展趋势。   电子仪器向宽频带、大实时带宽、大功率、高精度、高密度、高速方向发展 将广泛采用新型元器件,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向智能化、系统化、模块化、网络化、开放式、可重构、微型化、抗恶劣环境、测量功能集成集约化方向迈进。   (三)面临的环境条件   “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继续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大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量大面广的电子元器件的需求,将为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产业也面临着制造企业对于采购本地设备仪器的积极性不高,在采购本土设备时需要面对工艺与设备的融合,新工艺开发缺乏技术支持等一系列问题。   为本地开发的专用设备仪器提供良好的市场销售环境和政策支持,进一步降低国产设备仪器的使用成本,提升本土产品的配套率,提升本土产品的竞争优势,提振用户对国产设备仪器信心,是“十二五”期间需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三、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重大科技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市场亟需的、带动性较显著的电子专用设备、电子测量仪器为重点,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开发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产品,批量进入生产线,提升市场自给率 以承担重大专项为契机,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扶植起一批电子专用设备仪器重点企业。   (二)发展目标   1、经济指标   “十二五”时期,我国电子专用设备产业将实现17%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骨干企业年均增长20%,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 电子仪器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15%,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800亿元。   2、创新指标   12英寸65纳米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实现产业化,研发成功45纳米-32纳米制造装备整机产品并进入生产线应用。在若干技术领域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大幅提升创新实力和差异化竞争能力。研发出8-10种前道核心装备、12-15种先进封装关键设备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缩小我国集成电路设备、工艺技术水平与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除光刻机外基本缩小到1代甚至基本同步 晶硅太阳能电池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表面贴装设备除自动贴片机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集成电路后封装设备、液晶显示器件后工序设备、发光二极管(LED)设备(除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外)、片式元件设备、净化设备、环境试验设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电子仪器总体技术水平达到2005年前后国际先进水平,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绿色环保等应用领域的电子仪器基本达到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1、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配套能力   加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的电子专用设备仪器的研发和产业化,围绕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中小尺寸平板显示、下一代通信等重点领域所需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大力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产品推广应用进程。   2、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针对关键设备和仪器产业化水平低、可靠性差等问题,加强基础工艺研究,提升重点设备和仪器质量水平,积极发展电子专用设备制造的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不断满足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3、以重大专项实施为契机,加强产业互动   引导承担重大专项的企业在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延展技术应用,推动集成电路设备相关技术在半导体、显示、光伏、元器件等领域的应用,推动通信网络测试设备在通用测试仪器中的应用。针对新兴市场需求,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共同探索新工艺,联合研发新型设备仪器。   (二)发展重点   1、集成电路生产设备   (1)8英寸0.13微米集成电路成套生产线设备产业化   在“十一五”攻关的基础上,以设备生产能力的提升和产业化为重点。解决以光刻设备、刻蚀设备、离子注入设备、退火设备、单晶生长设备、薄膜生长设备、化学机械抛光设备和封装测试设备为代表的8英寸0.13微米工艺的集成电路成套设备的自主研发,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在国内建立成套生产线,提高半导体设备行业的配套性和整体水平。   (2)12英寸65纳米-45纳米集成电路关键设备产业化   光刻机:基于国产核心部件完成90纳米光刻机的产品定型,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实现产品销售。   刻蚀机:使国产65纳米-45纳米刻蚀机进入主流生产线,实现刻蚀机的产业化 完成45纳米以下栅刻蚀和介质刻蚀产品研制,逐步完成关键技术攻关,实现设备生产线验证及商业设备定型设计。通过纳米刻蚀机研制和工艺开发掌握高密度等离子刻蚀机制造的核心技术。   封测设备:开展先进封装圆片减薄设备、三维系统封装通孔设备、高密度倒装键合设备、新型晶片级封装用设备等的研发。   其它设备:完成45纳米薄膜设备、掺杂设备、互联设备、平坦化设备、清洗设备、工艺检测设备等整机产品的研发,在工程样机设计及工艺开发的基础上,结合可靠性、稳定性等产业化指标要求,改进设计,制造中试样机,通过大量工艺验证与优化试验,确定商业机设计,实现产业化销售。   2、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   (1)太阳能级多晶硅及单晶硅生长、切割、清洗设备产业化   多晶硅生长设备:突破热场分控技术、定向凝固技术,实现投料量吨级及以上产品硅铸锭炉的研发和产业化,并实现成品率达到75%以上。   单晶硅生长设备:突破单晶生长全自动控制技术,实现8英寸(156 毫米×156 毫米硅片)以上尺寸全自动单晶炉产业化。   切割设备:突破张力控制软件技术、水冷却气密封技术、砂浆温度闭环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保证能满足太阳能硅片大生产切割需求,切割硅片尺寸8英寸,切割精度优于10微米、厚度在180微米以下的太阳能硅片多线切割机产业化。   清洗设备:突破槽体温度控制技术、溶液循环技术、大行程直线传输技术等关键技术,提升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实现碎片率小于0.3‰的太阳能晶硅清洗制绒设备产业化,促进晶硅太阳能电池片转化效率提升。   (2)全自动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重点发展扩散炉、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PECVD)等关键设备,突破单机自动化及生产线设备之间物流传输自动化技术,实现整线自动化集成。   重点突破自动图像对准技术、柔性传输技术、高精度印刷技术、高速高精度对准技术、测试分选技术、智能化控制及系统集成技术,进一步提高电池片电极印刷、烘干、测试分选速度,实现产能达到1440片/小时以上、碎片率低于0.5%的全自动太阳能印刷线设备产业化。   (3)薄膜太阳能生产设备   硅基类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重点提高大面积沉积的均匀性,进一步提升设备运行的稳定性,适度提升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   碲化镉(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突破真空镀膜设备技术难点,研发新型升华源的结构,进一步提高温度均匀性,开发在高温、真空环境下的传动系统。   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突破真空镀膜设备、材料溅射、硒化技术等技术难点,实现元素配比的精确控制,保证大面积沉积的均匀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实现0.7平方米以上、电池转化效率达14%以上的CIGS整线设备集成。   3、新型元器件生产设备   (1)中小尺寸有机发光显示(OLED)生产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解决无源有机发光显示(PM-OLED)用有机蒸镀和封装等关键设备大面积化和低成本化等问题,重点发展蒸发源、掩模对位、玻璃和掩模板固定装置等设备,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开展中小尺寸有源有机发光显示(AM-OLED)产品生产工艺和制造设备研发,突破溅镀台、PECVD系统、热蒸发系统等AM-OLED用的薄膜晶体管(TFT)薄膜沉积装备 涂胶机、曝光机、干湿法刻蚀机等AM-OLED用的TFT图形制作装备 退火炉、退火气体管道、激光退火设备等AM-OLED用TFT退火装备 TFT电学测试设备、OLED光学测试设备等AM-OLED用检测装备 AM-OLED用缺陷检测修补装备,如激光修补机等。   (2)高储能锂离子电池生产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突破电池浆料精密搅拌技术、电极极片精密涂敷技术、极片精密轧膜技术及快速极片分切技术,实现400升(装量)浆料搅拌设备、650毫米(幅宽)挤出式涂布设备、Φ800(轧辊直径800毫米)强力轧膜设备、极片分切设备(分切速度30-35米/分钟)研发及产业化,实现整线设备集成。   (3)其他元器件生产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重点发展高性能永磁元件生产设备、高亮度LED生产设备、金属化超薄膜电力电容器生产设备、超小型片式元件生产设备、高密度印制电路板生产设备、高精密自动印刷机高速、多功能自动贴片机无铅再流焊机、高精度光学检测设备。   4、通信与网络测试仪器   满足时分双工长期演进技术(TD-LTE)网络测试的多模终端样机的研发,开发TD-LTE路测分析仪并达到商用化要求,配合TD-LTE技术网络试验和规模商用。   针对TD-LTE基站和终端特点及相关新技术和实际测试需求,开发模块化的TD-LTE基站和终端射频测试系统,推动基站和终端性能进一步提高。   针对长期演进技术(LTE)网络接口进行协议一致性测试的需求,研究更方便、更简洁的测试工具对LTE的核心网络设备和无线网络设备进行测试,推动设备接口实现一致性。   针对TD-LTE终端一致性测试开发扩展测试集仪器 针对TD-LTE-Advanced终端一致性测试开发终端协议仿真测试仪。   其他通信方式以及网络测试所需的新一代通信测试仪器、计算机网络测试仪器、射频识别综合测试仪器、各类读卡器、近距离无线通信综合测试仪器。   5、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测试仪器   满足对多种功能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进行测试需求的射频与高速数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测试系统 存储器等专项测试系统 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在线测试系统、测试开发系统。   6、数字电视测试仪器   满足数字电视和数字音视频测试需求的数字电视信号源、数字音视频测试仪、码流监测分析仪、图像质量分析仪、数字电视上网融合分析仪、网络质量和安全监测仪、数字电视地面信号覆盖监测系统。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战略引导,完善产业政策   充分利用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在技术进步中的风险,合理地运用优惠政策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制定并完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进口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商品清单》,进一步加强对电子专用设备关键零部件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   加快出台《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发[2011]4号)的实施细则,对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专用仪器以及集成电路专用设备相关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支持行业发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技术创新   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等引导作用,以多种形式支持电子专用设备仪器行业技术创新,重点支持战略意义大、技术难度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发展基础好的关键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发展。   推动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示范项目管理办法》,鼓励支持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新型平板显示器生产设备、电子元器件生产设备、无铅工艺的整机装联设备自主创新,为首台(套)重大电子专用设备应用创造良好条件。   (三)提升产品可靠性,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抓好零部件配套和维修服务工作,推行平均失效间隔(MTBF)、平均恢复时间(MTTR)等可靠性指标,采用可靠性设计、元器件筛选等行之有效的办法,提高零部件产品可靠性,拓展维修、备件供应等服务范围,提高专用设备仪器的服务水平。   (四)引导专项成果辐射,推动技术应用扩展   在支持企业承担重大专项的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同时,积极引导将掌握的技术向相关领域进行应用扩展,重点推动半导体专用设备技术和产品在太阳能电池、LED、平板显示等领域的应用。   (五)重视人才战略,集聚高端人才   推动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电子专用设备仪器相关学科建设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建设高校、企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平台,加快人才引进,进一步提升高端复合型人才的积累。
  • 质检总局为“十二五”规划广征民意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在全系统范围内开展“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邀请质检系统干部职工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策划项目,从而增强规划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据了解,建言献策的内容包括:对“十一五”质检工作进行深入总结,对“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行深刻分析,对未来五年质检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进行认真思考,提出真知灼见 围绕解决质检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事关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护质检公共安全、加强质检基础保障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发展的思路、实现的途径、需要完成的重点工作以及采取的政策措施 根据质检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需要重点建设的大项目、好项目等。   意见建议的内容不限、体裁不限、篇幅不限,可以是有理有据的理论观点,也可以是简单实用的具体工作措施 可以是有价值的片言只字,也可以是有分量的长篇大论。   据悉,总局还将成立“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办公室,对意见建议进行登记、编号、分类,汇总上报总局领导和有关部门审阅,并通过媒体反馈意见和建议采用情况。活动结束后,组织专家选出“金点子”、“好项目”给予适当奖励。   本次活动自即日起至2010年12月15日结束,大家可将意见建议发至北京市朝阳区华严北里甲1号健翔山庄C11座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收信人李桦,邮编100029。信封上注明“我为‘十二五’建言献策”字样 也可发送电子邮件到总局“十二五”规划征文投稿专用邮箱guihuazhengwen@163.com。主题注明“我为‘十二五’建言献策”。
  • 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研讨十二五部署
    为做好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十二五”的总体部署,近日,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办公室与领域专家组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领域办主任、社发司杨哲副司长主持,863计划生物与医药技术领域办公室成员、领域专家组成员、特邀专家(包括7名院士)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参加了会议。   为更好地定位863计划和重大专项的分工,卫生部何维司长代表“重大新药创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通报了两个重大专项“十二五”的总体部署情况 领域专家组组长詹启敏代表全体领域专家汇报了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十二五”战略研究报告。著名海外归国专家王晓东院士受邀参加研讨,深入分析了国际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对社会主义体制下统筹科技资源所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正在编写的“十二五”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战略研究报告提出了建议。特邀专家们还就基因组学、微生物、干细胞等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建议作了精彩的报告。贺林院士、曹雪涛院士等领域专家结合“十一五”主要成果总结,围绕蛋白质组学、个体化医疗、药物靶点、疫苗等方面介绍了“十二五”发展重点。   最后,社发司和生物中心有关负责同志作了总结报告,回顾了863计划实施25周年以来的总体情况和取得的成绩,重点介绍了“十二五”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战略部署。   863计划生物和医药领域办公室在“十二五”战略研讨过程中,重视听取不同层面专家的意见,通过不同形式的座谈和交流,加强沟通,特别是邀请海外归国专家参与研讨,有效提升了国家科技计划与国际前沿科技的衔接。
  • “十二五”开局年物联网发展需以点带面
    物联网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发展情况尤为引人关注。专家们普遍表示,破除物联网发展阻碍会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重组,因此需要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同时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集思广益,以形成可行且各环节企业乐意执行的统一标准和各种协议。   物联网作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又一个万亿元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链将初见雏形,但是由于概念混淆以及缺乏统一规划,其走上正轨尚需时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日前也表示,物联网虽然发展很快,但还缺少合理的科学规划,“物联网的发展必须从产业中逐渐培养,这个过程大概需要5-10年。”   事实上,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之一,物联网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发展情况尤为引人关注。就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相关专家表示,物联网涉及芯片、软件、电信服务等多个领域,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应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集思广益,以形成可行且各环节企业乐意执行的统一标准和各种协议。当前的关键则在于冷静布局、稳扎稳打,在各个环节形成领先企业,同时着力发展热点应用,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发展。   “十二五”物联网发展初现雏形   物联网已被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将初步形成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领军企业。据悉,到2020年之前,全球接入物联网的终端将达到500亿个。   此外,“十二五”期间,物联网还将重点投资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十大领域。按照原定的时间表,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将在明年元旦前后出台。   另一方面,各地目前纷纷试点物联网概念向产业转型,河南、北京、天津、杭州等省市均成立了物联网产业联盟。例如,由中科院、大唐电信等共同发起设立的全国首个物联网配套产业基金“物联网产业基金”在今年5月成立 而据福建省政府下发的《福建省加快物联网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显示,到2012年,福建省物联网相关产业产值将超过300亿元。   资深电信专家马继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预测,在“十二五”期间,物联网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集中度较高的行业会得到不错的应用,但最重要的仍是产业基础工作将更为扎实,如芯片成本、地址问题等将得到初步解决。   短板明显,产业走上正轨尚需时日   尽管物联网发展很快,但其短板同样明显。马继华表示,当前物联网的发展是“动嘴的多动手的少”,讲概念的多讲实用的少。物联网的发展需要各个环节相互配合、逐步推进与协调发展,但现在中国的物联网发展呈现出一哄而上、层次不清的局面,并没有很好的阶段性发展方针和梯度规划,这很可能导致发展瓶颈。   电信专家付亮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物联网涉及芯片、软件、电信服务等多个领域,基本上“IT领域所能涉及到的它都涉及到了”,因此,如果要从试点起步到规模应用,还需要各方面配合。   “应该说现在各环节都很积极,都在做试点,但(物联网形成产业链)并不是说有一个传感器或是解决一个问题就可以了,而是需要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如何推出有效解决方案,让整个产业链形成共鸣,这方面还需要时间。”付亮说。   综合多位业界专家观点,目前物联网发展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概念混淆。由于应用广泛,物联网产业价值潜力惊人,但也令一些地方对物联网过分“神话”。南京邮电大学的一位物联网专家说:“很多地方从村长到省长都对物联网感兴趣,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物联网,实际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能明确,甚至有的人把物联网和物流搞混。”   二是缺乏统一规划。计算机专家倪明选认为,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还“比较粗放”。尽管各地政府部门都在试点,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尚未进行统筹规划,部门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分割情况较为普遍,产业缺乏顶层设计,资源共享不足。   此外,中国泛在网技术与发展论坛秘书长张平强调,“物联网需要有高层的应用,同时还必须做好底层的技术支撑,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两层内容,中国就很难在物联网领域实现领先。”   通力合作,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专家们普遍表示物联网是一个大系统,破除其发展阻碍会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重组,因此需要找好切入点。但在具体举措方面,马继华认为,重点是“抓住几个关键行业和领域进行有价值的应用”,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同时“集合产业链的上下游,集思广益,形成可行且各环节企业乐意执行的统一标准和各种协议”。   付亮则认为,在物联网这种提供整合性信息服务的领域,更需要在各个环节率先产生一批领先的企业,形成几个产业集团一起把市场做大。而所谓统一标准还只是“最低层次”。因为假如行业内出现一些“领头羊”企业的话,在市场运行的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自然会对要使用符合什么标准的“配置”提出要求,标准本身并不会成为行业的最大障碍。就物联网标准问题,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秘书长周宝信也表示:“物联网标准与应用相辅相成,缺乏标准而各自为战是不利于产业发展的。但只是谈论标准而没有实际的应用也很难推进标准的进行。”   因此,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王汇联认为,各行业和企业在物联网的占位和布局上,应该要从长计议、冷静布局、稳扎稳打。   就电信运营商而言,物联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传输网络。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王献义认为,电信运营商不能局限于“管道”角色,而可以立足传输网络与传感网络和应用网络开展产业合作,并借助物联网与3G网络结合的机遇在产业链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 江西“十二五”将建十大检测平台
    1月24日,记者从2010年江西省质监会议上获悉,为了做大做强产业经济,提升技术支撑能力,江西“十二五”期间将针对有机硅及化工等十大产品建设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这十大平台分别是有机硅及化工、钨与稀土、新能源材料及设备、农林、光电、铜及铜产品、纺织、光学、钢材及其制品、陶瓷产品建设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未来5年,江西将扎实推进江西省质监检测基地建设,提升质监科研能力水平,推进新余光伏、宜春建筑陶瓷等国家级质检中心建设,争取批准设立有机硅、食品添加剂与锂电产品国家质检中心,加快建设江西省质监检测基地,合理规划并有序推进县(区)局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建设,提高产业支撑能力。
  • 湖南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定稿
    经湖南厅务会审议,《湖南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报批稿)日前正式报送省发改委,由其将汇集的省内同批次专项规划统一上报省政府审批。   根据省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部关于“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2009年11月,我厅启动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高规格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在两年时间内,《规划》依据环保部要求以及中共中央、湖南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精神初步成型,再经市州政府和省直相关厅局建议征集、机关各处室和直属单位意见归拢、省内外专家技术评审、厅务会专题讨论,反复论证,几易其稿,形成该报批稿。   《规划》全面回顾了“十一五”期间我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环保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十二五”期间我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了发展目标、指标,并提出了八大重点任务、八大重点工程、八大保障措施。在沿袭以往环保规划编制思路的同时,《规划》与时俱进,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突出两型发展模式,强调重金属污染治理,创新环境经济政策,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规划》的科学编制,对于总体设计和统筹规划我省“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为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步伐,力推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绿色湖南奠定坚实的基础。
  •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探索科研经费新机制
    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作为国家三大主体科技计划,她们被喻为驱动自主创新的“三驾马车”。“十二五”期间,面向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的改革,也正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   连日来,科技部等部委陆续颁布实施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863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支撑管理办法》)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973 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了2006年开始执行的相关管理暂行办法。具体到国家科技计划科研经费的管理,又针对“十一五”期间科研经费间接成本补偿不足等突出问题,下发了《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不难发现,为确保《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刚刚颁布实施不久的这一揽子“新规”,正是在国家科技计划2000年以来实行的课题管理制基础上,安装的一条“计量装置生产线”,而其检测和评价的“参数”正是自主创新能力。   用好科技成果这把“坐标尺”   众所周知,科研项目的人员费开支改革历来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难点,在世界各国均不例外。虽说目前在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里,科研人员的薪酬和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基本不存在联系,但随着国际科研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吸引和稳定更多杰出的科研人才,提高本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些发达国家政府部门在科研项目经费分配和使用这一关键环节上,逐渐在引入“弹性”的绩效评价方法。   在国内,“十一五”期间,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纪委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工资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财政部和科技部曾经修订完善过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于2006年颁布实施的相关的管理办法中曾明确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中不得直接开支项目承担单位编制内有工资性收入的科研人员的人员性费用。这一刚性政令的出台,主要是针对当时在科研项目经费中以种种名义擅自提取并高额发放人员费,进而造成科研项目立项中的不正当竞争、立项异化的不良现象。   然而,刚刚颁布实施不久的这一揽子“新规”,则是在借鉴“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及时缓解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暴露出来的一些突出问题。可以注意到,一揽子“新规”尤为强化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执行和验收全过程的各经济主体的权责,注意规范了课题承担单位和合作单位的法人责任。同时,直面科研项目人员费管理这一世界性难点问题,明确建立了科研经费间接成本补偿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依据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领域当前表现出来的新情况,在明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基础上,《通知》明确提出了“绩效支出”,同时规定“绩效支出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并且指出绩效支出“应当在对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结合科研人员实绩,由所在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安排”。   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我国科研人员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质量将被作为研判科研经费“绩效支出”额度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推动科研经费管理、科技成果绩效评价和科研人员价值评判的深度融合,是“以结果为导向”的科研管理理念的延伸和实践,也是“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的一大特点。   不让科研经费被“一刀切”   在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以及试验开发阶段,科研活动表现出来的新颖和未知属性,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种种迹象业已表明,科研经费管理与一般经费管理具有很大差异,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需要在“循规”的基础上,开发并建立起一套更加符合科研规律的管理模式。   实际上,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是间接成本补偿法,促使科研经费管理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节奏更加“合拍”。相关调查指出,目前美、英等国一般不允许从科研项目经费中直接提取人员费,但可以根据项目经费的一定比例单独核定一定额度的“一般管理费”,由项目承担单位自主安排,由单位用于支付人员性费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大学还可以自主确定其科研人员的薪酬水平,大学的教授通常只拿9或10个月的全时工资,其余3或2个月的全时工资可以在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中列支。   纵观国内,目前参与国家科研项目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里的科研人员,通常可以被理解为三类。他们分别是编制内有工资性收入人员 项目实施中聘用的其他无工资性收入人员,这主要是在读研究生和博士后 还有就是课题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   根据“十一五”期间执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对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以及咨询专家等的劳务性费用和咨询费,允许在项目经费中按照科研工作实际需求,在项目预算的“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中列支,并且没有限制比例的规定。而对项目承担单位编制内课题组成员中有工资性收入的科研人员的人员性费用的开支严格限制,科研项目预算中不能列支。这些也正是自从2000年我国实行课题制管理以来,到一揽子“新规”颁布实施以前,对这三类人员的人员性费用开支问题的相应规定。   然而,为促使“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更加符合科研活动规律,尤其是为尽量防止科研经费管理可能会出现的“一刀切”现象,此次改革特别对科研经费进行了使用结构的调整。《通知》明确将课题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其中,直接费用“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 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等” 间接费用“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在组织实施课题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   《通知》还同时规定,“间接费用使用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计算并实行总额控制,按照不超过课题经费中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具体比例为“500万元及以下部分不超过20%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3%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0%。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   不难发现,以科研经费间接费用支出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把在职科研人员的科研绩效“嵌入”国家科研项目执行过程。这是释放我国科研人员创新潜能的一次有益尝试。   培育市场契约精神   明确课题责任主体,规定知识产权管理方式,“细数”违约责任……从科研立项,到经费拨付,再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此前颁布实施的一揽子“新规”在国家科技计划的经费管理和其所支持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等环节均作出详尽说明。   可以看到,《通知》明文规定,“课题承担单位是课题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在强化明晰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原则的基础上,《973管理办法》则具体指出:“项目首席科学家所在单位为项目第一承担单位。课题是项目实施基本单元,课题承担单位按照加强法人单位管理的要求,为课题组织实施提供服务和保障,规范管理,加强监督。” 其中项目第一承担单位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项目经费管理,为项目组织实施提供条件保障,负责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的研究成果管理 协调处理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审查项目计划任务书、调整方案以及项目其他上报材料。”课题承担单位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课题经费管理,加强对外拨经费的审查和监督,为课题组织实施提供条件保障 负责课题执行过程中形成的国有固定资产和研究成果的管理 协调处理课题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审查课题计划任务书、调整方案以及课题其他上报材料 接受科技部、财政部及专家组的指导、检查和验收等。”   《支撑管理计划》也指出了:“对于具有明确产品导向和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课题),企业应作为实施主体,以企业投入为主。”其中,“产学研联合实施的项目(课题),企业应与其他机构事先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明确任务分工及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等。而《863管理办法》更是明确了:“863计划项目(课题)参与单位应通过正式协议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归属及权益分配。项目(课题)实施形成的知识产权,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授权课题承担单位依法取得 组织实施部门为了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无偿实施,也可以许可他人有偿实施或者无偿实施。”   另外,在违约风险控制方面,《863管理办法》和《支撑管理办法》均强调,“对于在项目(课题)申请、评审、执行和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剽窃他人科技成果等科研不端行为,以及违规操作或因主观原因未能完成课题任务并造成损失的科研单位或个人,一经查实,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终止项目(课题)任务并追回专项经费、取消其一定时期内申请国家科技计划任务的资格等处理 构成违纪的,由纪检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其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这些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启动、执行和结题验收全过程将需要一种更为强烈的市场契约精神。而市场机制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市场条件下的信用信息对称体系,则有助于国家科技项目成果绩效评价所需的友好环境进一步形成。   探索建立面向结果的科研经费评价机制   有调查业已指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政府科技计划执行和预算安排通常会跟其绩效评价进行动态“挂钩”,绩效评价已成为决定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布局和调整的关键因素之一。   事实上,2007年,由于法国竞争力集群计划在该国研究与高等教育评估署的评价报告中获得了好成绩,法国政府才决心在2009年至2012年间继续实施第2期竞争力集群计划。而在美国,根据《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白宫已于2002年推出了计划评估等级工具(PART)。基于这一绩效评价方法,白宫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每年都会在各个机构中抽取20%的联邦计划接受PART评估,通过对各政府部门所资助的计划进行系统、透明的评价,从而将国家科技计划的绩效信息与预算结果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推进科技计划经费项目层面的绩效评价。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完善绩效评价报告制度,建立健全信息运用和共享机制,从而逐步探索建立面向结果的绩效评价机制。据悉,2011年,国家科技计划部分项目已被选定,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启动绩效评价试点。   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的实施效率,将成为国家科研经费管理的一个参照指数“坐标系”。把市场思维引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这一事实预示着,获得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我国自主研发科技成果的质量水平,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将获得更多话语权。
  •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为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推动材料工业转型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部组织制定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〇一二年一月四日   附件:1.《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2.《新材料产业“十二五”重点产品目录》.pdf   前 言   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材料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对于引领材料工业升级换代,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总体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编制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配置政府公共资源和引导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专栏1 新材料的定义与范围 新材料涉及领域广泛,一般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和产生新功能的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其范围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不断发生变化。为突出重点,本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六大领域:①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具有独特的声、光、电、热、磁等性能的金属材料。②高端金属结构材料。较传统金属结构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韧性和耐高温、抗腐蚀等性能的金属材料。③先进高分子材料。具有相对独特物理化学性能、适宜在特殊领域或特定环境下应用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新材料。④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在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上新出现的具有耐磨、耐腐蚀、光电等特殊性能的材料。⑤高性能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异质、异型、异性材料(一种作为基体,其他作为增强体)复合而成的具有特殊功能和结构的新型材料。⑥前沿新材料。当前以基础研究为主,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代表新材料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材料。   一、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产业现状   经过几十年奋斗,我国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就,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具备了良好发展基础。   新材料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我国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发端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经过多年发展,新材料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品种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约20%。其中,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   部分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自主开发的钽铌铍合金、非晶合金、高磁感取向硅钢、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超硬材料、间位芳纶和超导材料等生产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新材料品种不断增加,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金属功能材料自给水平逐步提高。   但是,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产业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新材料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型材料企业创新动力不强,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不足 产学研用相互脱节,产业链条短,新材料推广应用困难,产业发展模式不完善 新材料产业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研发投入少且分散,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二)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材料产品日新月异,产业升级、材料换代步伐加快。新材料技术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趋势明显,材料的低碳、绿色、可再生循环等环境友好特性倍受关注。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具有完善的技术开发和风险投资机制,大型跨国公司以其技术研发、资金、人才和专利等优势,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新材料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构成较大压力。   从国内看,“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一方面,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工程,需要新材料产业提供支撑和保障,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原材料工业规模巨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能源、环境等约束日益强化,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材料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 专栏2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部分新材料的需求预测 01 新能源 “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6000万千瓦以上,建成太阳能电站1000万千瓦以上,核电运行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预计共需要稀土永磁材料4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50万吨、高性能树脂材料90万吨,多晶硅8万吨、低铁绒面压延玻璃6000万平方米,需要核电用钢7万吨/年,核级锆材1200吨/年、锆及锆合金铸锭2000吨/年。 02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 2015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将超过50万辆,需要能量型动力电池模块150亿瓦时/年、功率型30亿瓦时/年、电池隔膜1亿平方米/年、六氟磷酸锂电解质盐1000吨/年、正极材料1万吨/年、碳基负极材料4000吨/年;乘用车需求超过1200万辆,需要铝合金板材约17万吨/年、镁合金10万吨/年。 03 高端装备制造 “十二五”期间,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预计需要各类轴承钢180万吨/年、油船耐腐蚀合金钢100万吨/年、轨道交通大规格铝合金型材4万吨/年、高精度可转位硬质合金切削工具材料5000吨。到2020年,大型客机等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需要高性能铝材10万吨/年,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应用比重将大幅增加。 04 新一代信息技术 预计到2015年,需要8英寸硅单晶抛光片约800万片/年、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480万片/年,平板显示玻璃基板约1亿平方米/年,TFT混合液晶材料400吨/年。 05 节能环保 “十二五”期间,稀土三基色荧光灯年产量将超过30亿只,需要稀土荧光粉约1万吨/年;新型墙体材料需求将超过230亿平方米/年,保温材料产值将达1200亿 元/年 火电烟气脱硝催化剂及载体需求将达到40亿元/年,耐高温、耐腐蚀袋式除尘滤材和水处理膜材料等市场需求将大幅增长。 06 生物产业 2015年,预计需要人工关节50万套/年、血管支架120万个/年,眼内人工晶体100万个/年,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医用金属等材料需求将大幅增加。可降解塑料需要聚乳酸(PLA)等5万吨/年、淀粉塑料10万吨/年。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加快材料工业升级换代为主攻方向,以提高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大力推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的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完善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政策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重视新材料推广应用和市场培育。准确把握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加强新材料产业规划实施和政策制定,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在组织协调、政策引导、改善市场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突出重点。新材料品种繁多、需求广泛,要统筹规划、整体部署,在鼓励各类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组织实施重大工程,突破新材料规模化制备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加快发展产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大、保障程度低的关键新材料。   坚持创新驱动。创新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和保护企业创新积极性,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新材料产品开发,提升新材料产业创新水平。   坚持协调推进。加强新材料与下游产业的相互衔接,充分调动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和终端用户积极性。加强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在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中,不断催生新材料,在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中,不断带动材料工业升级换代。加快军民共用材料技术双向转移,促进新材料产业军民融合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重视新材料研发、制备和使役全过程的环境友好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材料可再生循环,改变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的传统材料工业发展模式,走低碳环保、节能高效、循环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建立起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规模较大、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新材料对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到2020年,建立起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新材料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主要品种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部分新材料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材料工业升级换代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实现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转变。 专栏3 “十二五”新材料产业预期发展目标 01 产业规模 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 02 创新能力 研发投入明显增加,重点新材料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建成一批新材料工程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 03 产业结构 打造10个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新材料销售收入超150亿元的综合性龙头企业,培育20个新材料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专业性骨干企业,建成若干主业突出、产业配套齐全、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04 保障能力 新材料产品综合保障能力提高到70%,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达到50%,实现碳纤维、钛合金、耐蚀钢、先进储能材料、半导体材料、膜材料、丁基橡胶、聚碳酸酯等关键品种产业化、规模化。 05 材料换代 推广30个重点新材料品种,实施若干示范推广应用工程。   三、发展重点   (一)特种金属功能材料   稀土功能材料。以提高稀土新材料性能、扩大高端领域应用、增加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充分发挥我国稀土资源优势,壮大稀土新材料产业规模。大力发展超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积极开发高比容量、低自放电、长寿命的新型储氢材料,提高研磨抛光材料产品档次,提升现有催化材料性能和制备技术水平。   稀有金属材料。充分发挥我国稀有金属资源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积极发展高纯稀有金属及靶材,大规格钼电极、高品质钼丝、高精度钨窄带、钨钼大型板材和制件、高纯铼及合金制品等高技术含量深加工材料。加快促进超细纳米晶、特粗晶粒等高性能硬质合金产业化,提高原子能级锆材和银铟镉控制棒、高比容钽粉、高效贵金属催化材料发展水平。   半导体材料。以高纯度、大尺寸、低缺陷、高性能和低成本为主攻方向,逐步提高关键材料自给率。开发电子级多晶硅、大尺寸单晶硅、抛光片、外延片等材料,积极开发氮化镓、砷化镓、碳化硅、磷化铟、锗、绝缘体上硅(SOI)等新型半导体材料,以及铜铟镓硒、铜铟硫、碲化镉等新型薄膜光伏材料,推进高效、低成本光伏材料产业化。   其他功能合金。加快高磁感取向硅钢和铁基非晶合金带材推广应用。积极开发高导热铜合金引线框架、键合丝、稀贵金属钎焊材料、铟锡氧化物(ITO)靶材、电磁屏蔽材料,满足信息产业需要。促进高强高导、绿色无铅新型铜合金接触导线规模化发展,满足高速铁路需要。进一步推动高磁导率软磁材料、高导电率金属材料及相关型材的标准化和系列化,提高电磁兼容材料产业化水平。开发推广耐高温、耐腐蚀铁铬铝金属纤维多孔材料,满足高温烟气处理等需求。 专栏4 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关键技术和装备 01 稀土功能材料技术 开发高纯稀土金属集成化提纯、磁能积加矫顽力大于65的永磁材料、高容量大功率储能材料、稀土合金快冷厚带等生产技术。 02 稀有金属材料技术 开发多元合金熔炼、大型合金铸锭成分均匀化控制、中间合金制备、超高纯(≥6N)金属加工及清洗、大尺寸超高纯金属靶材微观组织控制、硬质合金全致密化烧结及涂层沉积定向控制等技术。 03 半导体材料技术 实现8英寸、12英寸硅单晶生长及硅片加工产业化,突破12英寸硅片外延生长等技术,开发多晶硅绿色生产工艺。 04 其他功能合金技术 开发新一代非晶带材高速连铸工艺、薄规格(0.18-0.20mm)高磁感取向硅钢生产技术、超细超纯铜合金制备加工工艺。 05 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关键装备 12-18英寸硅单晶生长的直拉磁场单晶炉,线切割机,高频电磁感应快速加热装置,等静压成套设备,大尺寸、超高真空、超高温烧结炉,熔盐电解精炼设备,高功率电子束熔炼炉,大型化学气相沉积炉等。   (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   高品质特殊钢。以满足装备制造和重大工程需求为目标,发展高性能和专用特种优质钢材。重点发展核电大型锻件、特厚钢板、换热管、堆内构件用钢及其配套焊接材料,加快发展超超临界锅炉用钢及高温高压转子材料、特种耐腐蚀油井管及造船板、建筑桥梁用高强钢筋和钢板,实现自主化。积极发展节镍型高性能不锈钢、高强汽车板、高标准轴承钢、齿轮钢、工模具钢、高温合金及耐蚀合金材料。 专栏5 重大装备关键配套金属结构材料 01 电力 核电用汽轮机转子锻件、发电机转轴锻件、承压壳体材料、换热管材、堆内构件材料、锆合金包壳管等;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锅炉管、叶片、转子;燃机用高温合金叶片、高温合金轮盘锻件;水电机组用大轴锻件、抗撕裂钢板、薄镜板锻件等。 02 交通运输 轨道列车用大型多孔异型空心铝合金型材、高速铁路车轮车轴及轴承用钢;车辆用第三代汽车钢及超高强钢、高品质铝合金车身板、变截面轧制板、大型镁合金压铸件、型材及宽幅板材等。 03 船舶及海洋工程 船用高强度易焊接宽厚板、特种耐腐蚀船板、货油舱和压载舱等相关耐蚀管系材料、殷瓦钢等;海洋工程用高强度特厚齿条钢、大口径高强度无缝管、不锈钢管及配件、深水系泊链、超高强度钢等。 04 航空航天 高强、高韧、高耐损伤容限铝合金厚、中、薄板,大规格锻件、型材、大型复杂结构铝材焊接件、铝锂合金、大型钛合金材、高温合金、高强高韧钢等。   新型轻合金材料。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为发展方向,发展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和钛合金,重点满足大飞机、高速铁路等交通运输装备需求。积极开发高性能铝合金品种及大型铝合金材加工工艺及装备,加快镁合金制备及深加工技术开发,开展镁合金在汽车零部件、轨道列车等领域的应用示范。积极发展高性能钛合金、大型钛板、带材和焊管等。 专栏6 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关键技术和装备 01 高品质特殊钢技术 开发超高纯铁(S+P<35ppm)冶炼、大规格铸锭熔铸、大锻件最佳化学成分配比、成型和热处理工艺技术,低成本、低能耗高品质特钢流程技术。 02 新型轻合金材料技术 发展高洁净、高均匀性合金冶炼和凝固技术,大规格铸锭均质化半连铸技术,大型材等温挤压、拉伸与校正技术,复杂锻件等温模锻、铝合金板材新型轧制、中厚板(80-200mm)固溶淬火、预拉伸与多级时效技术,高性能铸造镁合金及高强韧变形镁合金制备、低成本镁合金大型型材和宽幅板材加工、腐蚀控制及防护技术,钛合金冷床炉熔炼、15吨以上铸锭加工、2吨以上模锻件锻压、型材挤压、异型管棒丝材成型和残料回收技术。 03 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关键装备 开发高功率(单枪功率≥500Kw)电子束炉和等离子炉,大型特钢精炼真空电渣炉,高纯净大规格铝锭半连铸装备,等温模锻、等温挤压、固溶淬火、三级时效等装备,大型厚板预拉伸、时效成型热压及超声摩擦搅拌焊接装备,8吨以上钛合金熔炼真空自耗电弧炉,30MN以上镁合金压铸机和挤压机,大面积等温焊接等成套装备。   (三)先进高分子材料   特种橡胶。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并举,走精细化、系列化路线,大力开发新产品、新牌号,改善产品质量,努力扩大规模,力争到2015年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70%。扩大丁基橡胶(IIR)、丁腈橡胶(NBR)、乙丙橡胶(EPR)、异戊橡胶(IR)、聚氨酯橡胶、氟橡胶及相关弹性体等生产规模,加快开发丙烯酸酯橡胶及弹性体、卤化丁基橡胶、氢化丁腈橡胶、耐寒氯丁橡胶和高端苯乙烯系弹性体、耐高低温硅橡胶、耐低温氟橡胶等品种,积极发展专用助剂,强化为汽车、高速铁路和高端装备制造配套的高性能密封、阻尼等专用材料开发。   工程塑料。围绕提高宽耐温、高抗冲、抗老化、高耐磨和易加工等性能,加强改性及加工应用技术研发,扩大国内生产,尽快增强高端品种供应能力。加快发展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醚(PP0)和聚苯硫醚(PPS)等产品,扩大应用范围,提高自给率。积极开发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新型聚酯、特种环氧树脂和长碳链聚酰胺、耐高温易加工聚酰亚胺等新产品或高端牌号。力争到2015年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   其他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巩固有机硅单体生产优势,大力发展硅橡胶、硅树脂等有机硅聚合物产品。着力调整含氟聚合物产品结构,重点发展聚全氟乙丙烯(FEP)、聚偏氟乙烯(PVDF)及高性能聚四氟乙烯等高端含氟聚合物,积极开发含氟中间体及精细化学品。加快电解用离子交换膜、电池隔膜和光学聚酯膜的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进程,鼓励液体、气体分离膜材料开发、生产及应用。大力发展环保型高性能涂料、长效防污涂料、防水材料、高性能润滑油脂和防火隔音泡沫材料等品种。 专栏7 先进高分子材料关键技术和装备 01 核心技术 加强基础聚合物制备、集成创新和成套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分子结构设计、分子量控制及工艺参数控制等先进聚合技术。加快PA6高压前聚工艺技术、PBT直接酯化法生产技术、PC酯交换和PI技术产业化。突破φ4000mm甲基流化床、φ1200mm苯基沸腾床等有机硅单体合成技术。开发反应体系配方设计和后处理工艺,材料改性和加工成型技术以及配套助剂,可降解及回收材料技术等。 02 关键装备 开发大型在线检测控制聚合反应器、流化干燥床、脱气釜、汽提釜、直接脱挥装置、螺杆聚合反应器、先进混炼机、专用模具、高速挤出和大型注射成型设备、大型无水无氧聚合反应器等。   (四)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先进陶瓷。重点突破粉体及先驱体制备、配方开发、烧制成型和精密加工等关键环节,扩大耐高温、耐磨和高稳定性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生产规模。重点发展精细熔融石英陶瓷坩埚、陶瓷过滤膜和新型无毒蜂窝陶瓷脱硝催化剂等产品。积极发展超大尺寸氮化硅陶瓷、烧结碳化硅陶瓷、高频多功能压电陶瓷及超声换能用压电陶瓷。大力发展无铅绿色陶瓷材料。建立高纯陶瓷原料保障体系。   特种玻璃。以满足建筑节能、平板显示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需求为目标,加快特种玻璃产业化,增强产品自给能力。重点发展平板显示玻璃(TFT/PDP/OLED),鼓励发展应用低辐射(Low-E)镀膜玻璃、涂膜玻璃、真空节能玻璃及光伏电池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TCO)超白玻璃。加快发展高纯石英粉、石英玻璃及制品,促进高纯石英管、光纤预制棒产业化。积极发展长波红外玻璃、无铅低温封接玻璃、激光玻璃等新型玻璃品种。   其他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巩固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超硬材料、激光晶体和非线性晶体等人工晶体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功能性超硬材料和大尺寸高功率光电晶体材料及制品。积极发展高纯石墨,提高锂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质量,加快研发核级石墨材料。大力发展非金属矿及其深加工材料。开发高性能玻璃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高性能摩擦材料和绿色新型耐火材料等产品。加快推广新型墙体材料、无机防火保温材料,壮大新型建筑材料产业规模。 专栏8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关键技术和装备 01 先进陶瓷技术 开发高纯超细陶瓷粉体及先驱体制备、陶瓷蜂窝结构设计技术。 02 特种玻璃技术 开发超薄玻璃基板成型、低辐射镀膜玻璃膜系设计与制备、高纯石英粉(≥5N)合成和光纤管(金属杂质<1ppm)制备技术、电子专用石英玻璃及制品制备技术、6代以上TFT-LCD玻璃基板及OLED玻璃基板制备技术。 03 其他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技术 开发高纯石墨(≥4N)电加热连续式化学提纯、高温连续式绝氧气氛窑生产、柔性石墨碾压法和挤压法加工技术,半导体用石墨保温材料加工技术,人工晶体生长及加工等技术。 04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关键装备 开发6代以上TFT-LCD用玻璃基板窑炉,气氛加压陶瓷烧结炉,超硬材料用大型压机、大功率(30-100kw)微波等离子体和超大面积(150-300mm2)热灯丝CVD金刚石膜成套装备,高纯石墨用高温(3000-3500℃)各项同性等静压机,(炉内氧含量≤1000ppm)连续式绝氧气氛窑,石墨负极材料包覆和炭化装备等。   (五)高性能复合材料   树脂基复合材料。以低成本、高比强、高比模和高稳定性为目标,攻克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原料制备、工业化生产及配套装备等共性关键问题。加快发展碳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纤维,提高树脂性能,开发新型超大规格、特殊结构材料的一体化制备工艺,发展风电叶片、建筑工程、高压容器、复合导线及杆塔等专用材料,加快在航空航天、新能源、高速列车、海洋工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和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 专栏9 高性能增强纤维发展重点 01 碳纤维 加强高强、高强中模、高模和高强高模系列品种攻关,实现千吨级装置稳定运转,提高产业化水平,扩大产品应用范围。 02 芳纶 扩大间位芳纶(1313)生产规模,突破对位芳纶(1414)产业化瓶颈,拓展在蜂巢结构、绝缘纸等领域的应用。 0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积极发展高性能聚乙烯纤维(UHMWPE)干法纺丝技术及产品,突破纺丝级专用树脂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04 新型无机非金属纤维
  • 天津大学“十二五”末科研总经费将超20亿
    1月17日,天津大学历时两个月的科技工作大会闭幕。记者从大会上了解到,在“十一五”收官之年,天津大学坚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方针,科技总经费突破12亿元,比“十五”末增长近200%。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产学研合作不断推向深入,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力明显增强。天津大学还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坚持抓质量、上水平,2015年末科技总经费要超过20亿元,在国家发展战略性领域和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取得若干重大突破性成果,大幅提升对国家和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水平。   科技经费快速增长助力科研实力不断提升   2010年底,天津大学科技总经费达到12.07亿元,相比2005年底的4.06亿元实现快速增长近200%。其中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内燃机研究所、化工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四个单位科技经费超过亿元,建筑工程学院等11个单位科技经费超过1000万元。“高效、节能、低碳内燃机余热能梯级利用基础研究”、“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等一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国家高新技术项目(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重大专项获批,有力地提升了学校基础科研、高新技术、应用科研实力。   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助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   2010年,天津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研项目“柴油机混合率与化学反应率协同控制技术及应用”和“复杂配电系统综合技术评价方法研究、系统开发及工程应用”分获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第二完成单位的“美洛西林钠及其复方制剂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天津大学有3项成果分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1等奖和2等奖 15项成果分获天津市科学技术1、2、3等奖。天津大学与企业合作研发的内燃机在山东维柴、广西玉柴、安徽江淮、天津雷沃等企业得到成功应用,民族汽车产业有了“中国芯”。   科技服务全面拓展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10年,天津大学先后与中国工程机械总公司、新奥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天津有限公司、天津机辆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等近十家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发起成立“节能环保内燃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参与“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天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等产学研合作组织 组织成立“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河南宝硕化工煤化工联合研究中心”和“天津大学-中航工业凯天化纤传感联合研究中心” 正式签约“天津大学-温州技术推广中心”和“天津大学长沙技术转移中心” 与乌海市、淄博市、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政府,天津河东区、津南区和南开区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天津大学科技影响力不断提升。   科研基地申报建设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   2010年,天津大学“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揭牌 “绿色精制过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监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轻型动力工程研究中心”通过验收 “滨海土木工程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 “天津市集成电路与计算系统技术工程中心”获批筹建 “土木工程结构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估成绩优异,并获国家发改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的申报资格。   科技工作高瞻远瞩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天津大学在科技工作中着眼质量和水平,明确目标和任务。到“十二五”末,天津大学科技经费要超过20亿元,在国家重大、重要基础研究项目上突破100项,在千万元级大项目上要做到在研20余项、争取20余项、培育20余项,在亿元级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上取得突破。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数分别达到2000篇、3000篇、1000篇,力争在《Science》(《科学》)、《Nature》(《自然》)和《Cell》(《细胞》)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若干篇高水平论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奖励的数量达到20项,在国家一等奖成果上取得突破。
  • 聚焦“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 (一)
    自2011年8月以来,科技部等部委陆续颁布实施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863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支撑管理办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973管理办法》)等,并下发了《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可以看到,针对项目评审、指南的编制和发布、经费预算管理和信息公开等问题,这一揽子“新规”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再次为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注入活力。   科技计划的协同创新   一直以来,通过组织实施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专项,各方的科技资源,正在迅速有效地向国家的战略决策和重大部署上聚集 通过加速推进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举措,科技投入和科技资源共享的效果获得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国家层面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提升重大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近日密集出台的一揽子管理办法,无论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或是在试验开发范畴,都无一例外涉及“十二五”期间我国锁定的新兴领域的所需科学方法和支撑技术。《973管理办法》明确指出:“973计划重点支持农业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健康科学、材料科学、制造与工程科学、综合交叉科学、重大科学前沿等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基础研究” 而《863管理办法》规定, 要选择信息技术、生物和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高技术领域作为发展重点 支撑计划则要求“重点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材料、制造业、交通运输、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研发与应用示范”。   国际经验表明,科研协作往往成为培育科技创新的“摇篮”, 被有序排列组合的科技资源,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常会产生“1+12”累加效应。不难发现,在锁定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和社会重大需求的基础上,此次颁布实施的“一揽子”管理办法通过顶层设计,力求合理布局。可以看到,三个国家科技计划更加注重在产业层面上的“衔接”,通过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阶段的协同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   科技管理的结构改革   细读一揽子管理办法,不难发现,建立备选项目库、使用管理信息系统、采取网络视频答辩,实行信用管理制度……这些正是目前国家科技计划改革的重点方向。   在“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管理运行体系中,如何筛选科研项目并凝练主题?怎么确保科研项目在立项到验收全过程能做到井然有序、公开透明和节能增效?又如何把握国家科技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和社会需求结合原则的大方向?可以看到,“一揽子”管理办法,在申报指南编制和发布、立项、评审等各个环节严把程序关,大量的实施细则条款在管理办法中均有所体现。其中,《863管理办法》就明确指出,要“结合地方、部门、行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的科技需求,建立健全国家科技计划备选项目库” 要“组织同行专家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对备选项目进行评审,对于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重要、技术路线可行、研究队伍强、研究条件和基础好的备选项目择优入库” 而《973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项目立项需要经过初评、复评、进入备选项目库和综合咨询等步骤。评审以定性评价为主”。其中,“项目答辩采取网络视频方式”。等等。   另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申报渠道在此次颁布实施的管理办法中做出进一步具体说明。可以看到,在继续强化部门、地方推荐的基础上,一些国家科技计划增加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新区、农业科技园等推荐渠道。比如,《支撑计划管理办法》明确提出,要“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申报、组织和承担支撑计划项目”。从某种意义上讲,拓宽科研项目申报渠道是结构性改革的一种标志,促进了科技管理体制创新。而科技管理体制正是政府对社会科技活动进行宏观管理的制度基础,并且会对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产生深刻影响。   劳动价值的二次评判   毋庸置疑,科研经费的调配和增效使用,是科技计划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更是关乎每一个科研项目研究成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针对“十一五”期间我国科研人员提出的科研项目间接成本补偿不足、缺乏绩效激励机制等问题,面向一揽子管理办法,科技部和财政部此次专门联合下发《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着重对“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的相关经费管理办法中,需要明确和解决的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说明和规范。《通知》明确要求“建立课题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将课题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其中间接费用包括了“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并明确“绩效支出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   为确保激励机制合理合规、良性运转,《通知》同时还规定,间接费用按课题统一核定,由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合作单位根据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和经费额度,协商提出分配方案,在课题预算(书)中明确,并分别纳入各自单位财务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其中绩效支出,应当在对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结合科研人员实绩,由所在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安排。   可以看到,《通知》明确将管理费确定为间接费用,并在间接费用中明确列支一定的“绩效支出”,这是在科研项目支出中建立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切实推进绩效评价的重要举措之一。科研预算安排“绩效支出”,使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人员劳动价值获得二次评估成为可能,体现了“合理合规与绩效并重”的改革思路,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科技投入的方法创新   后补助、以奖代补、推行“基金制”……为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十二五”期间,科技投入方式将持续创新,通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确保各项国家科技计划有效组织实施。   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按照国家部署主动开展研发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十二五”期间或将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选择部分实行后补助管理方式,鼓励企业围绕国家目标和自身发展需要,先行投入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在课题完成或取得成果后,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核、评估或验收后给予补助。据悉, 2011年已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支持项目中,选择一定比例具有明确、可考核的产品目标和产业化目标的项目,开展相关支持方式试点,并逐步扩大范围。   除此以外,“十二五”期间还将积极探索创业投资母子基金、银行贷款风险补偿、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核心观点   “十二五”期间,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国家层面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提升重大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科研预算安排“绩效支出”,使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人员劳动价值获得二次评估成为可能,体现了“合理合规与绩效并重”的改革思路,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十二五”期间,科技投入方式将持续创新,通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确保各项国家科技计划有效组织实施   ■细则解答   问:多个承担单位共同承担一个课题,间接费用如何提取和分配?   答:间接费用由课题承担单位按比例提取后,与课题预算书中核准的合作单位根据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在协商的基础上进行分配,并分别纳入各自单位财务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   问:间接费用管理有哪些要求?   答:间接费用纳入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合作单位财务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合作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强化间接费用的管理,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   间接费用中的绩效支出,应当由所在单位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对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结合科研实绩,合理统筹安排绩效支出,提升科研工作绩效水平。   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合作单位不得在核定的间接费用以外再以任何名义在项目(课题)经费中重复提取、列支相关费用。   问:绩效支出如何发放?   答:绩效支出应在对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结合科研实绩,由所在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统筹安排。发放标准应在参照国家及院所、高校、企业等相关的科研奖励及绩效奖励条例的基础上,参考职称、职务级别及在课题研究中实际的工作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核定。绩效支出禁止作为横向经费向其他课题的课题组成员转移拨付。
  • “十二五”期间将修订国家环保标准600多项
    &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将修订国家环保标准600多项 [导读]记者在日前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上获悉:我国计划&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修订国家环保标准600项以上 记者在日前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上获悉:我国将着力加快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环保标准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加快环保标准制修订步伐,计划&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修订国家环保标准600项以上。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指出,当前,要突出抓好以地表水、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重点的环境标准修订工作,充分发挥环境标准的&ldquo 导向、依据、规范&rdquo 三大作用。环保部提出,要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为目标,加快完善环境质量标准,并不断完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使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的感受相一致。 据介绍,未来,将围绕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危险废物等重点,对现有标准进行系统整合与完善,形成一批便于环境监管和促进环境质量的标准。同时,将不断加严排放标准,提高重点行业环境准入门槛,并鼓励地方制定和实施较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来源:人民日报
  • 喜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飞船科普一文速览
    仪器信息网讯 据央视新闻最新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这是继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以来,时隔近五年,我国再次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的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二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本次搭乘神舟飞船的航天员分别是: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名航天员中,特级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特级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二级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这是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十二次飞行任务,同时也是第七次载人发射任务。图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从左向右依次是:汤洪波、聂海胜和刘伯明。神舟十二号的飞行目标是对接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三名航天员将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按计划,他们要在空间站驻留三个月,这将创造我国航天员在太空驻留天数的新纪录。在太空期间,他们将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一、载人神箭:长征二号F图注:神舟十二转场照片。长征二号F火箭安全性极高,主要用于载人航天。火箭高58.34米,由四个助推器、芯一级火箭、芯二级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组成。其中,芯级直径3.35米,助推器直径2.25米,逃逸塔位于火箭顶部,因此长征二号F火箭的辨识度非常高。在发射初始阶段,一旦航天员有危险,逃逸塔上的火箭会迅速点燃,可快速把航天员带到安全的高度并最终安全落地。二、太空摆渡车:神舟飞船神舟飞船是我国自行研制,用于天地往返运送航天员。飞船主体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图注:神舟载人飞船结构(示意图)。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7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和清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轨道舱的两侧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在独自飞行时也有电能供应。返回舱呈钟形,有舱门与轨道舱相通。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长2米,直径2.4米,内设可供三名航天员斜躺的座椅,供航天员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乘坐。推进舱呈圆柱形,长3米,直径2.5米,底部直径2.8米,内部装载推进系统的发动机和推进剂,为飞船提供调整姿态和轨道以及制动减速所需要的动力,还有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部分设备。三、太空快递小哥:天舟飞船图注:天舟货运飞船(艺术图)。2021年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并与“天和”核心舱进行了交会对接、推进剂补加和组合体飞行。天舟二号飞船密封舱携带的货物重量约 4.69 吨,推进剂约 1.95 吨,物资总重近 6.64 吨。其中包括,能供三人三个月使用的消耗品、二套舱外航天服以及平台物资等。为本次神舟十二航天员进驻空间站做好了生活物资准备。四、神舟飞船任务极简史神舟一号于1999年11月20日发射,1999年11月21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21小时11分。这是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二号于2001年1月10日发射,2001年1月16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7天10小时22分。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神舟三号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2002年4月1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6天18小时51分。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三艘飞船,为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四号于2002年12月30日发射,2003年1月5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6天18小时36分。神舟四号在半年运行中,初步探明飞船运行轨道的空间环境状况,为神舟飞船正式载人积累了宝贵经验。神舟五号搭载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5日发射,2003年10月16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21小时23分。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图注: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安全返回。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和聂海胜于2005年10月12日发射,2005年10月17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4天19小时33分钟,实现我国航天员首次多人多天飞行。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于2008年9月25日发射,2008年9月28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2天20小时27分钟。在此期间,实现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神舟八号于2011年11月1日发射,2011年11月17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16天13小时34分钟。这是一次无人发射,主要目的是验证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对接。神舟九号搭载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于2012年6月16日发射,2012年6月29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12天15小时24分钟。飞船同天宫一号实施了自动交会对接,在此次任务中,中国首位女宇航员刘洋进入太空。神舟十号搭载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于2013年6月11日发射,2013年6月26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14天14小时29分钟。在此期间,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组成组合体飞行12天,航天员还首次进行了太空授课。神舟十一号搭载景海鹏和陈冬于2016年10月17日发射,2016年11月18日成功返回。全程历时32天6小时29分钟。在此期间,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工作,为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和航天员长期驻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神舟十二号搭载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于2021年6月17日发射,对接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他们将在那里停留90天,将创造我国载人航天的新纪录。五、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和”核心舱是我国空间站的核心组成部分,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质量22.5吨,由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强的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入轨。核心舱在设计上有很大突破,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达到了50立方米,可支持三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六、完全建成后的空间站什么样子?图注:建成后我国空间站的基本结构,可见货运飞船、载人飞船与核心舱对接的状态(艺术图)。按计划,2022年前后,建成后的空间站将由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整体呈现一个T字形结构。除了这次的 “天和”核心舱外,另外两个实验舱分别名为“问天”和“梦天”。其中,核心舱又可细分为: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节点舱用于对接“神舟”载人飞船、用于空间实验舱的停泊和航天员的出舱;生活控制舱用于航天员工作、实验和睡眠休息等;资源舱为核心舱提供能源保障和对接“天舟”货运飞船等。“问天”和“梦天”两个实验舱分别用于生物、材料、微重力流体和基础物理等方面的科学实验。具体来讲,“问天”实验舱主要用于开展舱内和舱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也是航天员的工作生活场所和应急避难场所,配备有航天员出舱活动专用气闸舱,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还有小型机械臂,可进行舱外载荷自动安装操作。除此之外,它还有核心舱部分关键平台功能,这意味着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接管对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梦天”实验舱除具备和“问天“实验舱类似的功能外,还配置有货物专用气闸舱,在航天员和机械臂的辅助下,支持货物、载荷自动进出舱。在空间站常态化运行后,将有三名航天员作为一个乘组长期驻留,定期轮换。轮换期间,最多可有6名航天员同时在空间站工作,完成交接后,前一个乘组乘坐载人飞船返回地球。七、为什么非要去太空?从上文中可以看出来,现在建设空间站的主要目的是做科研工作,做地面上不能很好实现或根本无法实现的实验。空间站绕着地球以接近第一宇宙速度运动,空间站里一直处于失重状态,或者说微重力状态,这就为那些需要长时间在失重条件下才能完成的实验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条件。如果只是为了实现短暂的失重状态,通常有其他方式:一是建造非常高的落塔,在实验舱下落的过程中实现维持仅数秒的微重力。坐落在北京中关村核心区东南,隶属于国家微重力实验室的落塔就是这样一种装置,该落塔建成于2003年,高度为116米,实验物品实际从83米处自由下落,可获得3.6秒的微重力状态。图注:国家微重力实验室的落塔(乔辉2018年拍摄于北京希格玛大厦北侧)。二是让飞机做抛物线飞行,当飞机飞到高空后,调整飞机成上仰状态,关闭发动机,飞机在重力的作用下做斜抛运动,能够实现几十秒的微重力状态。目前,美国和俄罗斯都有这样的公司在运作,可以让游客体验失重状态。还有一种独特的方式是发射亚轨道火箭,所谓的亚轨道就是指高度超过100公里,但尚未入轨,不能围绕地球运动的发射。有意思的是,预计2021年7月20日,前世界首富贝索斯将搭乘自家公司(蓝色起源)研发的“新谢泼德”火箭进入太空,能体验约5分钟的失重状态,欣赏一下地球与太空的接壤的优美弧线,然后返回地球。图注:贝索斯和蓝色起源公司的亚轨道火箭。目前,要想维持长时间的失重状态,当然必须要去太空了。在太空长时间的失重环境中,可以研究的项目非常广泛,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冶金、工艺和材料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其中以微重力条件下的流体的行为研究、微重力条件下的材料的制备以及微重力条件下的细胞生长和动植物行为的研究最为常见。航天员不但是实验的执行者,其本身也是医学实验的对象。未来,人类要想进行载人深空探索,例如登陆火星,单程旅行需要八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就要求航天员必须有长期在太空生活的经验,这种经验必须在空间站上才能获得。八、目前在轨运行的有哪些空间站?目前,正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空间站的只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以及加拿大等国联合建造的国际空间站,其他空间站都退役了。图注: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始建于1998年,第一个舱室由俄罗斯质子号运载火箭发射入轨,后续主要由美国的航天飞机和俄罗斯的飞船进行建造和维护。最近几年,SpaceX的货运和载人飞船也参与了进来。经过10多年的建设,2010年才正式转入全面使用阶段。国际空间站长73米,宽109米,重400多吨,是人类历史上第九个空间站,也是最大的空间站。不过,国际空间站已经开始出现老化迹象,每年维护成本高昂,可靠性在下降,存在安全隐患。2010年10月,航天员在空间站上找到两条漏气的裂缝,2021年3月成功封堵。2021年4月,航天员又在空间站发现三个潜在的漏气点,据说用密封胶修补了这些地方。按计划,国际空间站最初的服役期限到2015年,之后逐渐推迟至2024年。不过,很大可能还要继续推迟,毕竟是花费了1500亿美元建造的。2021年4月21日,俄罗斯航天局放出消息称,如果得到国家批准,俄罗斯将退出国际空间站,建造自己的空间站。九、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空间站?1971年,前苏联就秘密把礼炮一号(Salyut)空间站送入太空,进行军事活动。从1971年到1982年,前苏联总共发射了9个空间站,其中7个获得成功。在前苏联太空竞争的压力下,美国于1973年用土星五号火箭发射了他们的空间站:天空实验室(Skylab)。天空实验室重达80吨,前后接待了三批航天员。1979年完成历史使命,坠入地球大气层焚毁。图注:早期美国的空间站:天空实验室。除了国际空间站,最有名的要数前苏联的和平号空间了。和平号空间站首次采用模块化设计,由多个舱室组合而成,重量达到130吨。除了前苏联自己的飞船,和平号空间站还接待了数次美国航天飞机的造访。图注: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与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对接。和平号上的航天员共完成了78次出舱活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中,有三位宇航员连续驻留时间超过一年,为研究人体在长期太空条件下的变化情况积累了大量的医学数据。2001年完成历史使命,坠入地球大气层焚毁。十、我国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也是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完成中国首次空间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任务,并进行了二次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2012年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工作,形成组合体。2013年6月13日,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入驻天宫一号。图注:2013年,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里进行太空授课,演示小陀螺在失重状态下的行为。对于普通大众来讲,2013年,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里进行的首次太空授课令人印象深刻!那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他们了解微重力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2018年4月2日,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再来看一下天宫二号的情况。天宫二号于2016年9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先后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进行对接,承担着验证空间站相关技术的重要使命,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科研硕果累累。例如,天宫二号上搭载的设备首次进行了量子密钥分配实验;搭载的伽玛射线暴偏振探测仪器共探测到55个伽马暴,还观测到了蟹状星云脉冲星的信号,并在国内首次利用脉冲星信号实验定轨。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完成使命,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十一、到2022年年底,建设空间站还有八次发射计划喜欢航天的朋友有福了,在2021和2022两年时间里,建设空间站的火箭进行11次发射,目前已经执行了3次发射,还有8次发射。执行这些任务的分别是发射空间站各舱室的长征五号B火箭、发射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火箭和发射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其中,长征五号B和长征七号在文昌发射中心发射,神舟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届时,有条件的朋友记得到现场观看。
  • 工信部高端装备十二五规划审议通过
    备受关注的高端装备“十二五”规划即将公布。   工信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昨天在出席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会议期间透露,高端装备“十二五”规划已经编制完毕,且工信部已经审议通过。   高端装备“十二五”规划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航空装备、卫星制造与应用、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装备。   张相木表示,五个方向中两个资金已经落实,即智能制造装备和卫星制造与应用。第一批智能制造装备中有19个项目,国家的补贴额约为9.5亿元,由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达。   据他介绍,补贴的方向属于智能制造装备范畴,比较重视的是带有首台首套性质的产品,国家补贴占产品销售价格的25%~30%,最高的达50%,支持的对象既有项目开发单位,更有首台套使用部门,其中使用单位占国家补贴部分80%。   仅仅依靠国家的补贴无法支撑起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位管理层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国家的补贴应该放在重点领域,如果泛泛补贴,将无法支持行业发展,因为许多企业缺乏内生动力。   伴随国家实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战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迎来发展机遇。虽然机械行业目前存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但是高端装备制造依然需要大量进口。   华宝证券数据显示,内燃机、仪器仪表、办公用品和食品机械进口依存度较高。如农业机械中的大功率拖拉机和高端水稻玉米收割机70%以上需要进口或者依赖外资企业,内燃机中的大功率高速机80%以上需要进口,石化机械中的大功率泵阀和反应器60%以上需要进口,机床工具中的高端数控机床95%以上需要进口,基础件中的高压液压泵90%以上需要进口。   华宝证券装备制造分析师王合绪认为,较高的进口依存度为进口替代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从“十二五”开始,我国高端装备进口替代有望进入快速阶段。
  • 工信部高端装备“十二五”规划审议通过
    备受关注的高端装备“十二五”规划即将公布。   工信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日前在出席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会议期间透露,高端装备“十二五”规划已经编制完毕,且工信部已经审议通过。   高端装备“十二五”规划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航空装备、卫星制造与应用、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装备。   张相木表示,五个方向中两个资金已经落实,即智能制造装备和卫星制造与应用。第一批智能制造装备中有19个项目,国家的补贴额约为9.5亿元,由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达。   据他介绍,补贴的方向属于智能制造装备范畴,比较重视的是带有首台首套性质的产品,国家补贴占产品销售价格的25%~30%,最高达50%,支持的对象既有项目开发单位,更有首台套使用部门,其中使用单位占国家补贴部分的80%。   仅仅依靠国家的补贴无法支撑起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管理层人士表示,国家的补贴应该放在重点领域,如果泛泛补贴,将无法支持行业发展,因为许多企业缺乏内生动力。   伴随国家实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战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迎来发展机遇。虽然机械行业目前存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但是高端装备制造依然需要大量进口。   华宝证券数据显示,内燃机、仪器仪表、办公用品和食品机械进口依存度较高。如农业机械中的大功率拖拉机和高端水稻玉米收割机70%以上需要进口或者依赖外资企业,内燃机中的大功率高速机80%以上需要进口,石化机械中的大功率泵阀和反应器60%以上需要进口,机床工具中的高端数控机床95%以上需要进口,基础件中的高压液压泵90%以上需要进口。   华宝证券装备制造分析师王合绪认为,较高的进口依存度为进口替代提供巨大的空间,从“十二五”开始,我国高端装备进口替代有望进入快速阶段。
  • “十二五”规划编制今年完成 明年初交国务院
    【通信产业网讯】(记者 许婷)以电信业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十二五“期间有望在产业化支持、产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备受各方关注的“十二五”规划编制近日有了最新进展。   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在“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方向和政策国际研讨会”上明确表示,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六大途径解决长期发展问题。   与此同时,涵盖信息通信业未来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十二五”规划编制也已经进入尾声,电信业等高技术服务业被列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发展产业。   最新消息显示,“十二五”规划编制有望在今年完成后于明年初提交国务院,并于明年3月份提交全国人大讨论。   高技术服务业位列重点   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电信业和通信制造业的高技术产业“十二五”规划编制进程受到业内各方高度关注。   根据我国五年规划编制流程,“十二五”规划编制包括前期研究、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4个阶段,目前“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进入第二阶段。   记者获悉,涵盖信息通信业的高技术产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已接近收尾,社会各界对于该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已经于上月底全部汇总至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目前,正在对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总结,并有针对性地对规划初稿进行修改和完善。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编制以“加强创新引领、利用全球资源、扩大国内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为思路,高技术产业司正会同相关部门从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发展重点、扶持政策、产业化支持等多方面开展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研究相关工作,规划重点包括电子信息产业等高技术制造业和以电信业、网络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   而以电信业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首次被列为发展重点,国家发改委目前正在从扶持政策、统计体系、产业化支持、产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研究高技术服务业“十二五”期间的统筹发展。   寻找增长新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将围绕怎样的方针进行?徐宪平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十二五”期间会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方针。徐宪平强调,我国将通过扩大内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改善民生、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六大途径解决影响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   除了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电信业之外,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还将涉及哪些方面?   主管高技术产业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明确表示,“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培育物联网、传感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启动产业市场需求。   据张晓强介绍,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时间编制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研究起草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保障措施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家发改委正抓紧时间实施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系统部署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六大工程,制定和实施“感知中国”行动计划,启动“三网融合”试点示范,加快宽带普及,开展智能传感网应用示范,统筹建设“无线城市”。
  • “十二五”我国实验室仪器专业市场分析
    目前实验室仪器行业主要企业近700家,拥有实验室离心机、天平、热分析仪器、动力测试仪器、真空仪器与装置、电泳仪、铸造测试仪器、应变测量仪、环境试验设备、土工测试仪器、声学仪器、陶瓷检测仪器12个专业,主要企业年产值在2010年近60亿人民币,其中一部分产品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质量稳定,少部分高端仪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先后进入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市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年出口额达10亿人民币。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长期以来来自国外的著名仪器公司凭借技术和品牌优势,占据国内很大一部分市场,年进口额约为32亿元人民币,发展我国实验室仪器任重道远。   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把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任务。   (1)实验室仪器行业市场潜力:年需量约为320亿,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目前已有项目列为国家重点扶持和发展项目   (2)食品安全装备自主化的机遇: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投入食品安全监测能力建设。1)根据相关体制和规划,我国农业、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粮食、卫生系统初步形成了系统的四级(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食品安全检(监)测体系。2)前三级机构约是2608个,县级机构的设置尚未确定。3)县级食品检验机构设置存在大面积空白,配置不全。4)基层和一线快速检测能力缺乏等能力建设问题亟待解决,需要补充、更新大量的食品安全检验仪器。5)国内超过数十万家食品加工企业和检测机构的需求,构成了我国对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持续旺盛、稳定的市场需求。6)预计“十二五”期间装备需求超过400亿元。   (3)医疗卫生装备的机遇:   1)在基层医疗单位中应配备主要医疗设备163项,约68%是实验室仪器、分析仪器和光学仪器,其中约50%是实验室分会专业的产品。2)国家在十二五期间,拟建设100个国家级疾控中心、200个省级疾控中心、300个地市级疾控中心。3)我国有近2万多家基层医疗急需改善和配备技术装备,国家3年内将安排960亿元用于医疗仪器采购(已安排205亿元)。彻底改变我国基层单位技术装备落后面貌需要15~20年。   (4)实验室仪器行业要重视应用成套仪器设备的开发,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提高行业技术合作水平。   (5)新技术和有关领域的特殊需要,为实验室仪器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6)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新产业的建立,为实验室仪器行业发展高端仪器设备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从而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为实验室仪器赢得更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由于实验室仪器种类多、中小企业多,市场竞争激烈,因此建立我国现代化实验室仪器、应用技术和成套技术基地十分必要,这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实验室仪器行业的全面发展,早日赶上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去年是“十二五”的开局年,在新的历史阶段,实验室仪器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和自主创新,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努力探索原理性的原始创新,加速实现仪器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把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到实验室仪器的每个专业中,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发展我国科学仪器的战略规划,开拓奋进。让我们以振兴仪器仪表行业为己任,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的仪器仪表行业一定会振兴并走在世界的前列。   “十二五”我国实验室仪器专业市场分析   1)电子天平:我国电子天平重视发展1mg~0.1mg读数的高精度电子天平技术,在温度补偿、时间飘移和示值重复性误差方面提高天平质量水平。采用贴片IC集成度、装配工艺中采用专用设备,有效降低人为故障因素,从而提高我国电子天平的技术水平,我国大称量电磁技术通过自主创新已取得很大成就,电子天平在“十二五”期间将取得突破性进展,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实验室离心机:目前我国离心机专业已成为实验室仪器重要专业,有110多个生产厂家其产品已发展到4大系列50多个品种,广泛应用于医疗、血站、高校、科研单位、生物制药、精细化工、农牧业、新材料、石油、食品、环保、基因工程等许多领域上,中低档离心机不仅能满足国内生产的需要,而且出口到世界各地,高端离心机主要是指40 000~50 000r/min。各类离心机只要进一步提高控制技术、安全防护技术、控温技术、转子制造技术,我们完全可以在近期实现批量生产高端离心机,使实验室离心机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热分析仪器:我国热分析仪器的发展已有35年的历史,目前我国热分析仪器品种少,综合热分析技术水平不高,今后重点要放在综合热分析技术研究和开发,注重引入国外新型热分析仪器制造技术,以促进我国热分析仪器的发展。   在热分析仪器中,热值分析是发展最快的分专业,我国以煤炭工业、能源工业的发展,促进热值分析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产品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今后热值分析技术要特别重视领域开发和综合测试技术的发展。   4)环境实验室设备:环境试验设备是实验室仪器最大专业,有100多个生产企业,实验室仪器的大型企业大部分集中在这个专业,其中产值在1亿以上的企业6~7家,为我国国防、航天、交通运输、工业、农业、科学、医疗卫生部门生产所需的环境试验设备,今后环境设备要进一步加强市场开拓:①加强特殊要求的试验箱开发 ②发展医疗卫生急需的试验箱、培养箱 ③注重建立本行业的名牌产品。环境实验室设备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5)电泳仪:国产电泳仪是实验室仪器中亟待发展的一个专业,目前我国生产电泳仪厂家十分重视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大部分仪器水平接近国外先进水平,电泳仪市场仍需进一步开拓,电泳仪产品中大部分高端仪器仍依赖进口。   ①重视和科研部门、高校结合,努力开拓高档的电泳仪 ②进一步做好基层医疗单位所需的电泳仪器 ③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我国电泳仪发展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6)应变与振动测试仪器:我国应变与振动测试仪器有50多年发展历史,其检测技术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在土建工程、水利设施、路桥建设、汽车、高铁、石油、航天、科研、高校得到广泛应用,今后重点开发动态测试系统,提高系统抗干扰、抗噪音、自动校准、高分子率、快速和稳定性能,要重视建立本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多功能生产和开发基地。   7)陶瓷检测仪器:我国是陶瓷生产大国,其陶瓷检测技术也走在世界前列,目前陶瓷检测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仪器要实现网络化、在线监测、智能控制系统、人机界面技术等作为陶瓷仪器的发展方向,同时要重视产品标准制定,开拓陶瓷仪器的新局面,打开首次仪器出口渠道。   8)动力测试仪器:经过近50年发展,我国动力测试仪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从单参数的测量发展到多参数综合测试系统、台架测试、在线测量和遥控技术的阶段,涵盖了汽车、发动机、电机、风机、水泵、航空航天、船舶、高铁等方面。“十二五”期间应努力做好:①提高传感器的技术水平,特别是传感器其精加工的工艺技术水平,使之赶上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②提高综合测试能力 ③加强动力测试仪器标准化工作,做好产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从而进一步开拓我国动力测试仪器的市场。   9)真空仪器与装置:我国真空仪器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有53个重点企业。随着国家、电力、能源、钢铁、石化、化肥、科研的发展,为真空设备制造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真空设备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受到了国外大型真空设备强有力的挑战,我国的真空行业要努力做好:①进一步发展优势产品,扩大出口 ②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③努力扩大真空技术应用领域,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使真空行业真正进入一个稳定发展阶段。
  • 2011年7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大盘点
    2010年10月18日,中国政府网刊登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此决定标志着七大新兴战略产业框架成定局。   从2008年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到未来重点发展七大新兴产业,中国生产方式换代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对产业重点进行调整,主要基于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新产业定义看,每个产业都包含若干子行业,其中新能源产业包括核电、风力、太阳能、洁净煤、生物质能等9个子行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三网融合、物联网/传感网、下一代通讯网络、高性能集成电路、云计算等8个子行业 节能环保产业包括建筑节能、排放处理、环保、智能电网等6个子行业 新材料产业包括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纳米材料等 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氢能源动力车、充电设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配件等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涉及智能装备、高端电力设备、航天航空、海洋工程、先进运输设备5个子行业 生物产业涉及创新药物、生物医药、先进医疗设备、生物育种、干细胞、转基因6个子行业。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将在未来几年逐渐形成和完善,对我国经济和新产业周期的形成产生积极效应。”工信部总经济师周子学说,按照近几年我国GDP发展速度及规模测算,预计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4.3万亿元,2020年将达到11.4万亿元。为实现国务院提出的上述发展目标,预计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1年至2015年间要实现24.1%的年均增速,2016至2020年要实现21.3%的年均增速。   节能环保   2011年12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规划》显示,“十二五”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并且在未来节能减排的力度还将扩大,国务院委托环境保护部与八大央企签的了节能减排责任书。   中央政府网公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表示,“十二五”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其中,优先实施8项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开展一批环境基础调查与试点示范,投资需求约1.5万亿元。   《规划》明确了“十二五”环境保护主要指标,即2015 年比2010 年的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8%,氨氮排放总量下降10%,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8%,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10%,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增加8%等。   规划提出,在固废处理方面,到2015 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所有县具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到2015年,重点行业二噁英排放强度降低10%。   在污水处理方面,到2015年,全国新增城镇污水管网约16万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200万吨,基本实现所有县和重点建制镇具备污水处理能力,污水处理设施负荷率提高到8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的比例达到50%以上,基本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医疗废物得到无害化处置。   《规划》指出,要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煤炭、造纸、印染、制革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着力削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 加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力度,持续推进电力行业污染减排,加快其他行业脱硫脱硝步伐。   《规划》明确了投资需求约3.4 万亿元,较之前市场预期的3 万亿提高了13%,主要污染物减排等工程将受益较大。我们认为:“十二五”期间国家通过加强节能环保倒逼产业转型提速的目标已经明确,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的投入,相关行业将迎来进入发展阶段。   新一代信息技术   2011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一个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已完稿,准备上交国务院。   据工信部有关负责人透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   “在目前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我国三网融合将得以实现。”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自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工作以来,工信部、广电总局以及其他相关部分部门都在积极努力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并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   他表示,目前各方相关企业加强协作配合,大力创新产业形态和市场推广模式,推动了IT PV、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等三网融合相关业务的发展。同时还加强了信息技术产品研发和制造,研究提出了三网融合标准体系建议。   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五年内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电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单个市场。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制定和推广应用中国自主编码体系,突破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初步形成从感测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领军企业。   同时,重点推动以物联网为特征的智能物流产业的发展,2013至2015年逐步形成物流信息化的体系,2015年初步建立起与国家现代物流体系相适应的协调发展的物流信息化体系。   在云计算方面,工信部有关人士表示,在《规划》出台后,国内云计算标准化预计年底将出台政策,6月份首先会出台云计算标准化初稿。   他进一步说,国内云计算标准化主要涉及到标准主体、切入点、运营、建设等方面。其中重点是互联网数据中心(简称IDC)的管理,将从IDC的能量、安全、用户体验等衡量,划分四等级。由各大运营商和设备商等考取认证证书,证书等级决定IDC建设等级。这将使IDC建设更加正规化。   据权威机构预计,从2009年底到2013年底,云计算将为全球带来8000亿美元的新业务收入,其中为中国带来超过11050亿元(约合1590亿美元)的新净业务收入。   《规划》指出,全球信息技术产业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即将来临。计算体系结构面临深刻变革 网络技术向宽带、无线、智能以及超高速系统、超大容量方向发展 软件技术加快向网络化、体系化、服务化、高可信方向发展 感知技术向智能化突破,产业价值链得到整合和延伸。   生物   2011年11月29日,据科技部网站消息,科技部于近日发布了《“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十二五”期间,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物技术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规划》指出,生物技术是当今国际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当今世界高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将成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健康、粮食、能源、环境、生物安全等重大问题的突破点。   《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十二五”期间,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物技术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快速崛起,生物产业整体布局基本形成,推动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   《规划》指出,紧跟国际生物技术发展前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根据国家各大科技计划的侧重点,兼顾现实和中长期发展,整合覆盖医药、农业、制造、能源、环保等各领域的资源,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相结合,加强协同创新,形成自主核心技术,培育原始创新成果,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集成各部门和地方的力量,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体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衔接。   东方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李淑花认为,研发是重中之重。从中长期来看,《“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鼓励自主创新,对我国目前仍处于低水平仿制阶段的生物制药产业有明显推动作用,子行业龙头公司有望受益明显。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20011年11月16日,工信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在召开的机械工业经济形势报告会上表示,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即将下发,重点方向包括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卫星制造装备及应用、智能制造装备等5个领域。其中,智能装备发展专项、卫星及应用发展专项的国家补贴资金已经落实。智能装备首台套补贴占到产品销售价格的25-50%。   张相木表示,在智能制造装备、卫星制造装备及应用方面的专项资金已得到落实。智能制造装备方向第一批19个项目,国家补贴资金9.5亿元已下达,比较重视的是带有首台首套性质的产品,国家补贴占产品销售价格的25%-30%,最高的达50%。支持的对象既有项目开发单位,更有首台(套)产品使用部门。对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的财政支持正在落实中。航空发动机也将列入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相关重大专项规划中。   在金融支持方面,工信部将组织地方企业申请创新产品,贷款可获得优惠。目前,工商银行(601398)、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都在积极配合。   目前,我国智能装备的产业规模约为3000亿元,国内市场多被国外厂商所占据。国内厂商在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占有率为10%,工业机器人(300024)与专用装备为20%,中档数控机床为20%,高档数控机床为1%。   中金研究报告认为,预计到2015年,我国智能装备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万亿元,国民经济重点产业所需高端智能装备及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2020年智能装备行业销售收入达到2万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   卫星及应用产业中重点扶持的子行业包括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卫星运营、卫星地面设备制造。   据了解,目前卫星制造和发射产业规模为70亿元,卫星应用产业规模为600亿元。制造和发射产业分别被航天五院和航天一院所垄断,卫星应用产业中GPS导航系统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国产北斗导航系统仅占1%。   中金研究报告中提到,目前我国已发射8颗北斗导航卫星,计划到2012年,我国将发射10多颗卫星,建成覆盖亚太地区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预计到2020年建成由5颗静止轨道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网而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5年将形成价值1500亿元到2000亿元产业,2020年有望达到4000亿元。   新能源   2011年12月15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15年风电将达1亿千瓦,年发电量1900亿千瓦时,其中海上风电500万千瓦 太阳能发电将达1500万千瓦,年发电量200亿千瓦时 加上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以及核电等,2015年非化石能源开发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   这是在当日举行的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成果总结会上发布的上述规划数据。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在讲话中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加强风电行业管理,狠抓风电并网和消纳工作,提高风电技术和质量要求,对风电实行年度开发计划管理,保证风电开发有序进行 完善光伏发电补贴政策,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应用 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到2015年,在全国建设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   会议信息显示,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大国。到2010年底,中国水电(601669)装机2.13亿千瓦,居世界第一 风电装机快速增长,并网运行容量超过3100万千瓦 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为8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40%以上 累计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68亿平方米,占全球太阳能热水器总使用量的60%以上 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领域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新材料   2011年11月19日,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负责人表示,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安排,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自2010年着手编制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前已形成文本。按照《规划》,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规模将达2万亿元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5%。   《规划》提出,重点支持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共六大领域。   该负责人介绍,201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率接近20%。《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建立起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规模较大、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 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新材料对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规划》要求重点新材料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5%,建成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到2015年,将形成10个产值超过150亿元的综合性龙头企业、20个产值超过50亿元的专业性骨干企业,并形成若干年产值超300亿元的基地和集群 新材料产品综合保障能力提高到70%,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达50% 推广30个重点新材料品牌,实施若干示范推广应用工程。   新能源汽车   2011年6月22日,据工信部网站公布的文件显示,由工信部牵头组织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目前已基本完成。工信部将对国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进行调研,以进一步确定《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和重点支持方向。分析人士表示,《规划》一旦出台,必将再掀一波新能源汽车投资热潮。   工信部此次调研可谓“深耕细作”,工信部表示将包括对国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进行调研,深入了解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产品技术水平、产业化状况、企业研发和产业化发展规划等。   据有媒体提前曝光的《规划》内容,未来发展目标包括两大块,一是2015年前,将大力扶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的发展。在电机、电池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力争形成3至5家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骨干企业,产业集中度超过60%。二是实现普通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力争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以上。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规划》建议政府财政投入1000亿元人民币,用于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建议其中500亿元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300亿元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 200亿元用于推广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 另外,100亿元用于扶持核心汽车零部件业发展,50亿元用于试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将中国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代替的举措还清晰地表明,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实现汽车产业的结构性转型,发展重点不再是单纯的产销量,尤其是传统燃油汽车的产销量。
  • “十二五”中药材产业扶持资金将过亿
    刚从云南考察市场归来的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医药处副处长张军昨日对记者表示:“三七涨到了每公斤600至700元。”与此同时,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在中国医药市场中占据25%份额的中药产业,其重要性将在“十二五”期间日益彰显,除了有望获得政策的连续“红利”外,扶持资金规模、扶持品种和范围也将加大。   扶持资金规模激增   据张军透露,“十一五”期间,我国对中药材产业的资金扶持规模为2500万元,“十二五”期间规划将加大约1亿元,“十二五”的资金扶持规模至少在1.35亿元。经测算,这一扶持力度将是“十一五”期间的5.4倍。   我国中医药需求增长趋势不改。据了解,“十一五”末,我国中药产值为317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66倍。到2011年,中药工业产值达3349亿元,同比增长31.9%。一大批中医药企业集团迅速成长,新产品开发速度不断加快,竞争力也日益提升。   当然,问题也客观存在,我国部分中药材供求矛盾突出,资源紧缺状况日益加剧。产业发展缺乏宏观指导,产需之间缺乏紧密衔接。因此,在张军看来,“十二五”期间要实现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维持30%以上的增速,国家对中药材的投入规模必须继续加大。   从基地到平台扶持   据张军解读,“十二五”中药材的扶持政策有如下特点:集中资金扶持重点品种和项目 扩大扶持范围、实行连续支持 强化道地优质药材生产 向西部、民族地区倾斜。   张军向记者表示,必须集中使用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重点品种和重点项目,不可能对所有中药材种植养殖都进行扶持,因此优质项目有望获得滚动支持。   在扩大扶持领域部分,张军介绍,去年扶持的品种为22个,今年将扩大至33个,包括党参、黄芪等。此外,从去年开始,从过去的扶持生产基地,主要是大宗药材的规模化生产和野生品种的家化种植,到增加4个平台项目的扶持。其中包括北京的中国中医药大学生产技术服务平台,为全国中药材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为药农服务,开展巡回指导 中药材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四川的天地网、陇西的信息平台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九州通的可追溯技术全国性中药材供应保障平台今年被纳入新增计划。该平台的战略意义在于,力争保障中药材价格相对稳定、数量充足,保证中药工业的稳定增长。
  • “十二五”中药材产业扶持资金有望过亿
    刚从云南考察市场归来的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医药处副处长张军昨日对记者表示:“三七涨到了每公斤600至700元。”与此同时,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在中国医药(600056,股吧)市场中占据25%份额的中药产业,其重要性将在“十二五”期间日益彰显,除了有望获得政策的连续“红利”外,扶持资金规模、扶持品种和范围也将加大。   扶持资金规模激增   据张军透露,“十一五”期间,我国对中药材产业的资金扶持规模为2500万元,“十二五”期间规划将加大约1亿元,“十二五”的资金扶持规模至少在1.35亿元。经测算,这一扶持力度将是“十一五”期间的5.4倍。   我国中医药需求增长趋势不改。据了解,“十一五”末,我国中药产值为317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66倍。到2011年,中药工业产值达3349亿元,同比增长31.9%。一大批中医药企业集团迅速成长,新产品开发速度不断加快,竞争力也日益提升。   当然,问题也客观存在,我国部分中药材供求矛盾突出,资源紧缺状况日益加剧。产业发展缺乏宏观指导,产需之间缺乏紧密衔接。因此,在张军看来,“十二五”期间要实现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维持30%以上的增速,国家对中药材的投入规模必须继续加大。   从基地到平台扶持   据张军解读,“十二五”中药材的扶持政策有如下特点:集中资金扶持重点品种和项目 扩大扶持范围、实行连续支持 强化道地优质药材生产 向西部、民族地区倾斜。   张军向记者表示,必须集中使用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重点品种和重点项目,不可能对所有中药材种植养殖都进行扶持,因此优质项目有望获得滚动支持。   在扩大扶持领域部分,张军介绍,去年扶持的品种为22个,今年将扩大至33个,包括党参、黄芪等。此外,从去年开始,从过去的扶持生产基地,主要是大宗药材的规模化生产和野生品种的家化种植,到增加4个平台项目的扶持。其中包括北京的中国中医药大学生产技术服务平台,为全国中药材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为药农服务,开展巡回指导 中药材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四川的天地网、陇西的信息平台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九州通(600998,股吧)的可追溯技术全国性中药材供应保障平台今年被纳入新增计划。该平台的战略意义在于,力争保障中药材价格相对稳定、数量充足,保证中药工业的稳定增长。
  • 技术创新:轻工业“十二五”的重头戏
    关键技术亟待突破 高端装备依赖进口 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研发中心   在食品工业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我国却面临着食品装备依赖进口,自主核心技术缺乏的尴尬。在8月7日召开的全国轻工业科技大会上,江南大学校长陈坚坦承,目前我国食品装备存在着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缺乏,国产装备能耗较高、可靠性和安全性不足、自动化程度低,以及标准化程度低、覆盖面小、标准类型不配套等三大问题。   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也是 “十二五”轻工业面临巨大挑战的一个缩影。本次会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在全面总结“十一五”轻工业科技成就时,也直指轻工业存在着关键和共性技术亟待突破、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繁重、产品安全保障研究工作薄弱、高端装备严重依赖进口、科研管理体制亟待改进等六大软肋。   我国基本建立轻工业自主创新体系   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5个,占全国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的13%   轻工业主要是指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部门,包含食品、造纸、家电、塑料、家具、皮革等45个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记者从会上获悉,“十一五”时期轻工业产值、利润、出口年均分别增长23.73%、25.39%、12.86%。2011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以占全国工业14%的资产创造了占全国工业19.1%的产值、17.3%的利润、23.8%的出口、24.8%的就业。   本次会议发布的《轻工业技术进步“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显示,我国轻工业自主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已经逐步建立起食品、日化、造纸、家电、电池、皮革、轻工机械等行业的产学研用创新团队并初步建成了轻工行业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条件不断完善。截至2010年,轻工行业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家电等26个行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5个,占全国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的13%。   步正发认为,轻工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转化步伐加快。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我国轻工业专利申请数量迅速增长,家电、造纸、皮革、电池、食品等24个行业专利申请数量从2005年的103245件,增加到2010年的160152件。陈坚举例说,2010年食品科技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达7700余项,约占全国专利总数的2%,比2005年该领域的5900多项增加30%多。   行业高端材料、技术和装备依赖进口   我国出口和进口的塑料机械价格指数竞相差5倍以上   “但不能否认的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轻工业在创新、工艺、技术装备上还有较大差距。”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钱桂敬表示。   圆珠笔用中性墨水,笔头用不锈钢,眼镜用树脂镜片,中高档绿色皮革……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化工材料却主要依赖进口,并且衍生出了较严重的贸易技术壁垒问题。   步正发说,不少行业产品结构同质化较为严重,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亟待突破。应用基础技术研究、技术装备国产化缺乏有效组织,部分行业关键材料主要依赖进口。家电变频核心技术、食品安全预警关键技术、发酵行业绿色制造技术、高速造纸机及高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亟待突破。   “多数行业整体研发能力不强、水平不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步正发说,由于缺乏技术创新总体规划的引导,新能源电池、表面活性剂、功能塑料、功能陶瓷等新材料和智能家电、生物技术、家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家电物联网技术等新兴产业,以及很多行业的高端技术,依然被发达国家垄断。   与此同时,我国造纸、乳制品、饮料、食品包装、塑料加工等行业的关键技术装备,也主要从国外引进。如,我国大型制浆造纸装备主要依赖进口 乳品无菌灌装技术和装备一直被欧洲国家垄断 塑料加工机械高档设备仍需从德国、美国等进口。我国出口塑料机械和进口塑料机械的价格指数相差5倍以上。   产学研用亟待形成协同创新机制   占轻工企业99.5%以上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没有研发中心   轻工科研院所、学校下放地方后,缺乏对轻工科技整体宏观指导,科研院所实行企业化经营,相当一部分力量不搞科研,行业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大幅度弱化,研究队伍逐渐分散、流失,相关实验仪器设备陈旧、落后,科技创新经费严重不足。这些问题,制约了轻工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我国轻工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升。步正发举例说:“占轻工企业99.5%以上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没有研发中心,缺乏对成熟技术和成果有效推广和组织指导。”   “中国食品工业领域,尚未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协同创新机制。”陈坚认为,因此,应尽快整合优势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等优势资源,围绕行业的重大共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建立从无序到有序、从独立到集成的创新模式,形成人才、资本、信息、技术、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合理流动与共享利用的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产生集聚效应,在最短时间内创造最具创新的成果。   “轻工科研院所要通过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在面向市场面向行业中,在轻工行业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带头和引领作用。”钱桂敬说,同时,要大力实施协同创新战略,要加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间联合攻关,发挥行业协同组织作用。针对轻工小企业多、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要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记者从本次会议获悉,“十二五”期间,轻工行业将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重点支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等建设。推动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面向企业提供检测、设计、信息、标准、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促进已有成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特别是向中小企业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新产品。以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转化相结合,全面提高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进步促进产业集聚,逐步把轻工业产业集群建设成为产业升级的示范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引导轻工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强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布局与建设,加强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形成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各具优势特色的强势格局。   依靠技术进步,支撑轻工业大国向强国转型   “十二五”重点行业研究与实验开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将超过1%   步正发透露,“十二五”期间,将组织突破一批行业发展急需共性、关键技术,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化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推进节能减排 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两化融合水平 提高重点装备自主化水平 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培育新兴产业 发挥科技在保障消费安全特别是食品安全中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创新服务平台 提高为科技工作服务水平,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意见》也公布了轻工业技术进步“十二五”发展主要目标。如在自主创新方面,重点行业研究与实验开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1%,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0%以上 在节能减排方面,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分别减少10%,单位增加值能耗和用水,比“十一五”末分别降低20%和30% 在提高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化率方面,造纸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化率由30%提高到50%,食品加工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化率由30%提高到50%,塑料加工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化率由40%提高到60%,皮革加工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化率由45%提高到60%。
  • 江西“十二五”将打造稀土等十大产品检验技术平台
    中国江西新闻网1月24日南昌讯(记者 肖承聪 报道)1月24日,记者从2010年全省质监会议上获悉,围绕做大做强产业经济提升技术支撑能力,江西“十二五”期间将对农林、光电、铜及铜产品、有机硅及化工、新能源材料及设备、纺织、光学、钢材及其制品、陶瓷、钨与稀土等十大产品建设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据悉,2010年国家正式批复了筹建新余光伏、鹰潭铜材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也顺利通过现场验收。“透射式烟度计检定规程”获得了2009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在此基础上,江西质监局精心编制《“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今后5年的主要目标及工作任务。紧紧围绕“十二五”及以后一段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规划了“农林、光电、铜及铜产品、有机硅及化工、新能源材料及设备、纺织、光学、钢材及其制品、陶瓷、钨与稀土”等十大产品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   据了解,未来五年,江西将扎实推进“江西省质监检测基地”建设,大力提升质监科研能力水平,推进新余光伏、宜春建筑陶瓷等国家级质检中心建设,争取批准设立有机硅、食品添加剂与锂电产品国家质检中心,加快建设江西省质监检测基地,合理规划并有序推进县(区)局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建设,提高产业支撑能力。规范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推行检验机构工作质量考核评估制度,开展能力提升活动,完成食品检验机构资格转换工作,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与安全保障能力。针对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继续抓好科研创新活动,力争承担总局4-6项科技项目,获得省科技厅2项科技项目。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省质监局将推广鹰潭、武宁、南康等地工作模式,调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的积极性,提出了质量安全、名牌带动、标准提升、技术基础、安居畅行、顾客满意、生态保护、净化市场、质量诚信、质量文化等十大工程的主要任务,力争到2020年,江西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重点行业和领域质量水平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十二五”市场分析
    “十二五”期间中国一起仪表行业市场已经站稳脚跟,继续扩大,已经成为国际水准的仪表国家。“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1.动力测试仪器:经过近50年发展,中国动力测试仪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从单参数的测量发展到多参数综合测试系统、台架测试、在线测量和遥控技术的阶段,涵盖了汽车、发动机、电机、风机、水泵、航空航天、船舶、高铁等方面。“十二五”期间应努力做好:①提高传感器的技术水平,特别是传感器其精加工的工艺技术水平,使之赶上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②提高综合测试能力 ③加强动力测试仪器标准化工作,做好产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从而进一步开拓中国动力测试仪器的市场。   2.真空仪器与装置:中国真空仪器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有53个重点企业。随着国家、电力、能源、钢铁、石化、化肥、科研的发展,为真空设备制造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真空设备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受到了国外大型真空设备强有力的挑战,中国的真空行业要努力做好:①进一步发展优势产品,扩大出口 ②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③努力扩大真空技术应用领域,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使真空行业真正进入一个稳定发展阶段。   3.电子天平:中国电子天平重视发展1mg~0.1mg读数的高精度电子天平技术,在温度补偿、时间飘移和示值重复性误差方面提高天平质量水平。采用贴片IC集成度、装配工艺中采用专用设备,有效降低人为故障因素,从而提高中国电子天平的技术水平,中国大称量电磁技术通过自主创新已取得很大成就,电子天平在“十二五”期间将取得突破性进展,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4.实验室离心机:目前中国离心机专业已成为实验室仪器重要专业,有110多个生产厂家其产品已发展到4大系列50多个品种,广泛应用于医疗、血站、高校、科研单位、生物制药、精细化工、农牧业、新材料、石油、食品、环保、基因工程等许多领域上,中低档离心机不仅能满足国内生产的需要,而且出口到世界各地,高端离心机主要是指40000~50000r/min。各类离心机只要进一步提高控制技术、安全防护技术、控温技术、转子制造技术,我们完全可以在近期实现批量生产高端离心机,使实验室离心机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5.热分析仪器:中国热分析仪器的发展已有35年的历史,目前中国热分析仪器品种少,综合热分析技术水平不高,今后重点要放在综合热分析技术研究和开发,注重引入国外新型热分析仪器制造技术,以促进中国热分析仪器的发展。   在热分析仪器中,热值分析是发展最快的分专业,中国以煤炭工业、能源工业的发展,促进热值分析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产品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今后热值分析技术要特别重视领域开发和综合测试技术的发展。   6.环境实验室设备:环境试验设备是实验室仪器最大专业,有100多个生产企业,实验室仪器的大型企业大部分集中在这个专业,其中产值在1亿以上的企业6~7家,为中国国防、航天、交通运输、工业、农业、科学、医疗卫生部门生产所需的环境试验设备,今后环境设备要进一步加强市场开拓:①加强特殊要求的试验箱开发 ②发展医疗卫生急需的试验箱、培养箱 ③注重建立本行业的名牌产品。环境实验室设备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7.电泳仪:国产电泳仪是实验室仪器中亟待发展的一个专业,目前中国生产电泳仪厂家十分重视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大部分仪器水平接近国外先进水平,电泳仪市场仍需进一步开拓,电泳仪产品中大部分高端仪器仍依赖进口。   A重视和科研部门、高校结合,努力开拓高档的电泳仪 B进一步做好基层医疗单位所需的电泳仪器 C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中国电泳仪发展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8应变与振动测试仪器:中国应变与振动测试仪器有50多年发展历史,其检测技术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在土建工程、水利设施、路桥建设、汽车、高铁、石油、航天、科研、高校得到广泛应用,今后重点开发动态测试系统,提高系统抗干扰、抗噪音、自动校准、高分子率、快速和稳定性能,要重视建立本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多功能生产和开发基地。   9陶瓷检测仪器:中国是陶瓷生产大国,其陶瓷检测技术也走在世界前列,目前陶瓷检测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仪器要实现网络化、在线监测、智能控制系统、人机界面技术等作为陶瓷仪器的发展方向,同时要重视产品标准制定,开拓陶瓷仪器的新局面,打开首次仪器出口渠道。
  • 物联网十二五将催生百亿传感器产业
    备受关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完稿,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工信部科技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正进入专家论证阶段,预计9月份召开部长办公会,最快将于当月出台。   伴随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工信部还起草了我国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目前已上报国务院。此外,无锡传感网示范区规划也已上报国务院。   产业规模或超5000亿元   目前,我国已形成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有专家预计,‘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将形成万亿规模,不过目前这一论断尚存争议。”据知情人士透露,根据早期编写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将形成具有核心技术的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其中传感器100亿元,系统和试验检测700亿元,芯片、中间件和集成模块及设备产业600亿元,工程实施、服务开发系统和运维600亿元。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在今年5月发布的物联网白皮书中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多亿的规模,形成万亿级规模的时间节点预计在“十三五”后期。据悉,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也是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编制组成员单位之一。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上述人士介绍,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将锁定十大物联网应用重点领域,分别是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 建成50个面向物联网应用的示范工程,5到10个示范城市。据悉,无锡传感网示范区规划现已上报国务院。   据了解,物联网“十二五”规划还将对上述十个领域给出针对性的专项规划。物联网“十二五”规划课题组成员张宏科公开表示,智能交通细分专项的重点发展方向是,通过智能芯片和称重传感器监测轨道交通、航运交通和公路交通的实时运行情况,然后通过数据处理对交通工具的速度、故障、位置以及整体交通拥堵情况进行检测,并针对不同情况及时给出解决方案。据悉,目前智能交通每年以超过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有关专家预计,到2015年仅交通运输管理就将达400亿元。   多渠道资金扶持   日前,2011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已下发,近百家物联网企业获得资金支持,这也是物联网产业发展以来,国家首次设立的专项基金。该物联网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技术研发类、产业化类、应用示范与推广类、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四大项目。   据了解,物联网专项基金总计50亿元,贯穿于“十二五”期间,预计5年内发放完毕。首批5亿元物联网专项基金申报工作已在今年5月启动,共有600多家企业申报,最终工信部筛选出近100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了首批专项基金。   财政部企业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根据我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及其产业发展状况,进一步健全支持物联网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加强与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物联网的投入,并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本地区支持物联网发展的财政政策。   另外,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将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设立国家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扶持机制,并表示将完善物联网发展的投融资政策,鼓励银行和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投向物联网产业,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企业发展的力度,支持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物联网发展应全国统筹   当普通民众还在纠结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时,许多地方政府已将物联网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在一次论坛上透露,全国90%以上的省份已把物联网作为支柱产业。目前几乎所有一二线城市都在建设或筹建物联网产业园。   根据各地公布的公开数据,到2015年,广州、重庆、浙江、江苏等地预测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将分别达1000亿元、1000亿元、2000亿元和4000 亿元。福建省则提出到2012年实现物联网相关产业产值300亿元 重庆也准备设立物联网产业基地,希望在两年后相关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   按照上述几个省市预计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到2015年仅上市省市的产业规模就达8000亿元。   事实上,对于物联网真正能达到的产业规模,业内尚存分歧。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参与方之一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多亿元。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则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才可能超过1万亿元。   据重庆市经信委经济信息化处易小献介绍,重庆市在获批成立物联网基地之后,将通过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进大批物联网相关项目。这一运作的思路与国内绝大多数地区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类似。   而现阶段的物联网产业却难以支撑遍地开花的物联网产业基地。据了解,即便目前发展相对完善的感知层领域,国内传感器、RFID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与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同时,以核心的芯片技术、芯片封装设备为代表的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以及服务尚在起步。   因而,业内人士将地方的物联网热情视为GDP的冲动。为拉动投资,地方政府上马物联网基地的时候,没有长远规划和清晰定位,盲目投资引进国外系统和设备,兴建大量配套设施。因为缺乏规划意识与协调机制,资源共享不足,从而出现项目研究成本过高、基地资源利用率过低、大量项目无序重复建设等问题。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该规划在描绘物联网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将阐明物联网的发展思路,对于“过热”的地方物联网投资而言,似乎需要仔细研读。对于该规划的落实,业内人士也希望,应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解决各部门、地区、行业之间分割问题,改变目前无序状态,使得物联网产业真正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
  • 投资16.08亿元 广西十二五着力提升水文应急监测及预报能力
    记者近日获悉,为加强应对突发水旱灾害的水文应急监测及预测预报能力建设,广西“十二五”期间规划总投资16.08亿元,进一步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其中,年内完成水文工程建设投资7000万元,新建或改造水文站不低于30个、雨量站不低于220个。   “十二五”时期,广西将重点完成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水文水资源数据中心和广西水文仪器检测中心建设和改造 完成10个地级市水文巡测基地、10个地级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和8个县级水文巡测基地以及4个水质应急机动监测系统建设 完成广西重要防洪城镇水文监测站、跨界河流水文监测站网(三期)、中小河流洪水易发区水文监测站网(二期)工程建设,实施全区4326座中小型水库水文监测及预警体系建设和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在全区建成墒情、旱情监测站网和地下水监测体系 初步建成行政区界、水功能区、供水水源地、重点纳污监督河段、重点入河排污口等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控体系。   据悉,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将新建巡测基地22个,水文站354个,雨量站6248个(其中水库雨量监测点4326个),规划总投资16.08亿元。重点做好广西水环境监测中心、南宁和河池巡测基地、桂南沿海预警预报系统等站网建设。
  • 仪器仪表行业十二五可望年均增长15%
    导读: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奚家成接受采访表示:“十二五”的启动无疑将有力地推动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列入高端装备制造中的“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工程”纲要已有初稿,其中有不少仪器仪表和仪控项目,而这些项目的确定和启动,对全行业来说都是利好。对于2011年仪器仪表行业的总体走势,奚家成给出的态度是“谨慎乐观”。   “‘十二五’期间行业的产销值将达到或接近万亿元,规划年均增幅为15%。”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奚家成日前告诉中记者。   在瞻望行业下一步的走势时,他表示,2011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今年不可能再有与去年同样高的增长率了。   今年产销增幅将达12%~15%   “初步估计今年仪器仪表行业的产销增幅将达到12%~15%,利润增幅达到15%左右,进口增幅也将明显大于出口增幅。”奚家成告诉记者。   据悉,去年仪器仪表行业的产销增幅进入了历史高位区,其中年产销首次超过5000亿元,利润增幅达46.65%,年利润总额、月均利润、同比增幅均创新高。   “基数已经很高了,今年不可能再有如此高的增长率了。”在预测分析今年的行业趋势时,奚家成认为,行业将由恢复性增长变成恢复增长,“这两者之间虽少了一个字,却有很大不同,”———前者得益于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停滞的正常需求的恢复,而后者则是在新的经济基础上的增长,“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已完全进入了恢复增长。”   “今年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奚家成表示,这其中包括宏观经济走势、财政与货币政策、通胀与成本,“危机应对”措施的淡化和政策性措施的转移 节能减排、抑制“双高”和房地产等政策的执行力度和实施进展,以及汇改力度和外汇政策、贸易摩擦和国际市场等。   但“十二五”的启动无疑将有力地推动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他举例说,列入高端装备制造中的“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工程”纲要已有初稿,其中有不少仪器仪表和仪控项目,而这些项目的确定和启动,对全行业来说都是利好。   “除此外,据我所知,在振兴新兴产业中还有不少项创新发展工程,如海洋工程、新能源工程等,相关领域的规划也将带动仪控装备需求的增长和提升。”他告诉记者。   因此,对于2011年仪器仪表行业的总体走势,奚家成给出的态度是“谨慎乐观”———产销利增幅因宏观经济变化将明显低于去年,增幅前高后低 此前利润增幅一直比产销增幅高,估计今年将向常态回归,“有一点要注意,企业间的差距将会明显拉大”。   “十二五”年均增幅达15%   那么“十二五”期间仪器仪表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   “针对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工程需求等,重点发展先进自控系统、大型精密测试设备、新型仪器仪表及传感器,建立一个包括精密制造、精益管理和现代制造服务的产业体系 提高高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扶植百亿元集团和特色企业,为建立高端智能装备的基础———现代仪控产业而努力。”奚家成介绍说。   他还给出了一组数字:具体的规划目标是行业产销值达到或接近万亿元,年均增幅为15% 利润总额达到713亿元,年均增幅为13% 主营收入利润率达到8.5%~9%,总资产达到8700亿元 行业出口额超过300亿美元,且出口增幅大于进口增幅,其中本土企业的出口比例将大于50%,“‘十二五’末期或‘十三五’初期逆差将出现拐点。”   届时,行业内产销超百亿元的企业将达到3~5家,超10亿元的企业将过百家,其市场集中度将达到25%。同时,上市企业也将达到150家,本土企业的产销值占行业总值的70%以上,本土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也将大于60%。   据悉,目前业内产销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20家,本土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52.67%。   “十二五”期间,行业内中高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将明显上升,重点骨干企业将普及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生产管理,现代服务业的业务能力也会显著提高。   “能否把握住‘十二五’的重要机遇,实现这些目标,就要看我们提升、调整以及适应的能力了。”奚家成表示。   技术瓶颈难破   “‘十二五’期间的经济转型,有利于仪器仪表行业的快速发展。”奚家成为记者分析了行业发展的机遇和困难。   首先,工业化中后期整个机电制造业的地位将相对上升,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也将向着与仪控紧密结合的中高端方向发展。“重视和突出高端装备制造将使仪控技术发展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而节能减排、绿色经济、自主创新、新兴产业等也都将有力地推动仪控装备的需求上升和技术发展。   其次,“两化融合”也将长期提升对测控装备的需求。“‘两化融合’是我国经济由大变强的重要方针和必经之路,它是带有时代特色的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奚家成表示,它包括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但其基础和重点则在于生产过程信息化,分为流程工业信息化和离散工业信息化,“这与仪器仪表行业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也进入了新阶段———制造业全球化由集中向分散再向适度集中演变,仪控产业的全球化又趋活跃,其产品由低档向有规模需求的中高档发展,模式也由组装为主的合资、独资向委托生产、由外方为主再向以中方为主经营管理转变。   但也并非一路坦途。在奚家成看来,“十二五”期间行业发展的主要困难来自几个方面:创新能力提升慢,技术来源依旧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企业规模及素质还有待提升 “GDP效应”在地方的影响依然严重等。   此外,在采访中奚家成还对记者讲述了他对行业发展的一些战略战术性思考。   首先,仪控产业必须要注意规模化优势的形成和确立。“目前来看,美国工业代表了原创性开发的优势,日本工业则代表着制造工艺的优势,而中国工业化的优势在于一定技术背景上的规模化制造与经营。仪控产业虽然不是规模化产业,但要在世界上立足,必须要遵从我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发挥规模化优势,若单凭技术优势,不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成功。”   其次,要加大开放力度,在仪控产业全球化中发展,同时还要乘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劲东风,发挥行业优势特色,加速发展。   相关链接   “十二五”仪器仪表行业发展重点与关键技术   一、重点产品   (1)PA的提升1000兆瓦火电、1000万吨/年炼油、100万吨/年乙烯、城镇供热智能监控、油气集中输送等领域的过程自动化中所需要的科氏力质量流量计,多声道超声,高档电磁流量计等高端流量仪表 雷达液位计等高端液位仪表,恶劣工况用调节阀,高可靠在线分析仪器。   (2)FA的发展PLC、专用控制系统、新型传感器、典型装备示范应用   (3)核电用1E级控制系统和2E级现场仪表风电机组及风电站控制系统及传感器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的完善提升智能电网高级量测体系及智能电表(4)环境自动监测系统、污染源监测系统、便携、应急用环境检测仪器(5)食品与药品安全检测仪器、样品前处理技术与设备(6)高端动态试验机,特殊环境试验和变形测量试验设备,光谱分析仪、扫描电镜、X射线、工业CT、三维超声等无损检测设备等高端制造和前沿科学用科学仪器与检测装备   二、关键技术   (1)新型传感器技术(2)工业无线通信网络技术(3)功能安全技术(4)精密加工和特殊工艺技术(5)分析仪器功能部件及应用技术(6)智能化技术(7)系统集成和应用技术
  • 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关于印发《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有关中央企业:   石化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我部制定了《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   1.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pdf   2.烯烃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pdf   3.化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pdf   4.危险化学品“十二五”发展布局规划.pdf   5.农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pdf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三日   上海证券报2012年02月04日报道称,工信部全文发布《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以及《烯烃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化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危险化学品“十二五”发展布局规划》、《农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四份子规划。根据《规划》,氮肥、农药、氯碱等多个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将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提升。     多个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多个行业集中度提升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全行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5年,石化和化学工业总产值增长到14万亿元左右。《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炼厂平均规模超过600万吨/年,石油路线乙烯装置平均规模达到70万吨/年以上。氮肥、农药、氯碱、纯碱、电石、轮胎等行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全行业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企业达到10 个以上。   具体而言,在化肥方面,到2015 年大中型氮肥企业产能比重达到80%以上,大型磷肥企业产能比重达到70%以上,支持钾肥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业整合,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的集约化产业格局。   农药方面,将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优势企业跨地区整合农药企业,促进原药、制剂上下游一体化 实现农药企业大规模、多品种、国际化经营。到2015年农药原药生产企业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达到20家,培育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药企业集团。   建成3-4个 2000万吨级炼油基地   作为国家维护能源安全的重要领域,成品油仍然是“十二五”石化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此,《规划》指出,成品油“北油南运”状况“十二五”期间要得到改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石化产业区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形成3-4个2000万吨级炼油及3个200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 配合国家油气战略通道建设,完善东北、西北、西南石化产业布局。   对于煤化工方面,《规划》指出,传统煤化工布局分散状况将得到改善,现代煤化工产业向资源地集中。突破现有煤化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格局,鼓励石化化工企业与煤炭、电力等企业联合,形成若干个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煤电化热一体化”产业集群和大型煤化工生产基地。   鼓励发展 高端产品与新材料   “发展高端石化产品是石化和化学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工信部原材料司有关人士解释说。   此前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则将新材料作为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化工新材料又是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石化高端产品将以发展化工新材料为主。   具体而言,《规划》提出,“十二五”全行业要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化工新材料及中间体、新型专用化学品等高端石化化工产品。一是大力发展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等先进结构材料,促进结构材料的轻质化 二是加快发展以氟硅材料、功能性膜材料为代表的非金属功能材料 三是加速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其增强复合材料 四是注重发展电子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水处理化学品、环保型塑料添加剂等高性能、环境友好、本质安全的新型专用化学品。
  • HORIBA:“十二五”末CEMS市场将趋稳
    仪器信息网讯 经过2008-2009年的大幅增长,自2010年至今,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市场似乎进入了“收缩期”。   但是,最近一些宏观数据似乎预示着CEMS市场将重新启动。今年9月,环境保护部公布了2011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数据,其中显示列入“十二五”规划考核的四项污染物中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实现同比下降,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却比2010年上升了5.74%。业内人士认为脱硝会成为“十二五”后期的重中之重,“十二五”余下三年脱硝设备及用于脱硝监测的CEMS可能呈现爆发式增长,甚至有可能重现2008年前后脱硫设备及监测用CEMS市场的盛况。那么,氮氧化物监测是否真的会带来CEMS的规模式增长呢?   带着上述疑问,仪器信息网近期走访了部分国内外CEMS研发、生产企业。   堀场(中国)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ORIBA”)是活跃在国内CEMS市场的知名外企之一。2012年12月11日,仪器信息网编辑拜访了HORIBA北京分公司过程&环境部,部门经理刘波先生接待了我们,并给我们详细阐述了其对国内CEMS市场的观点与看法。   HORIBA中国 过程&环境部门经理 刘波   刘波认为:“十二五”后期CEMS市场发展的大趋势是稳定,会有增长的出现,但绝不会出现前几年那样的爆发式增长!   刘波表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CEMS市场在我国几近饱和,有能力安装的企业基本已经安装。对于文章开头提到的氮氧化物监测市场,他表示:“严格来讲,这并不是新兴市场,因为安装在最终排污口的CEMS给环保管理部门传输的检测数据中绝大多数是包含NOx这一指标的,少部分不涉及NOx的也只需考虑增设NOx检测单元,而并不涉及整套CEMS的安装;另外,针对脱硝一些企业会选择安装专们的氨逃逸监测系统;对于CEMS而言,最有可能出现增长的是设备更换,这也是目前众多厂商涉足运营维护领域的重要原因。”   刘波进一步说到:“CEMS在我国的发展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到2002、2003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到2007-2008年时,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及奥运会的影响下,全国出现了环境在线监测仪器设备安装的高潮,其中2007年某省CEMS一次性招标达900多套,这是前所未有的。从2009年以后,CEMS市场就已经有回落的态势,这也是必然的。原因也容易理解,首先,‘十一五’阶段的采购计划已经基本结束;其次,我国各级环保部门意识到大批量上设备,质量良莠不齐,造成资源、资金的极大浪费;再次,经过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国家管理部门对CEMS的了解更加深入,在政策制订上也发生了转变,对CEMS设备的质量要求逐渐提高,地方政府安装CEMS的步伐逐步放缓,由‘量转向质’保证安装一套能用一套。”   那么在这种形势下,HORIBA对于CEMS市场的未来规划又是怎样的呢?刘波表示:鉴于我们认为CEMS趋稳的大趋势,未来几年CEMS将不作为我们的市场重点,我们要做的是维持现在的市场份额。   谈到现在的市场形势,刘波表示:“动力与压力并存!”   刘波说:“同国内外其他品牌的产品相比,HORIBA的CEMS在前处理技术上都是有优势的。HORIBA的CEMS采取样气三级冷却法,保证每一级的冷凝水损失最小 配有硫酸驱雾器与氮氧化物转化器 不设参比气室,采用交替流动进气系统,解决零点漂移问题。其中交替流动进气系统是HORIBA的专利。”刘波又说道:“高端、优质技术的应用在为产品质量、运行给予最大限度保证的同时势必会增加成本,产品的价位会偏高,现在国内市场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战,在价格上显然我们处于劣势。此外,对于现在各大厂商针对系统更换而开拓的运营维护领域,外企在运维上也处于不利地位,进口设备运维费用昂贵、运维人工成本高等是限制因素,这也使我们在争取设备更换这个市场时处于相对被动的形势。”   刘波还进一步说到:“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动力与压力并存,HORIBA正在试图通过与本土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实现我们的基本目标,其中包括通过合作来涉足运行维护服务领域,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寻求一种适宜的合作方式。” 撰稿:杨景娜
  • 外报称“十二五”规划更加重视环保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28日文章:中国警告污染对增长的威胁   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发出了异乎寻常的严厉警告,称环境污染危及经济增长,并把它列为“十二五” 规划的核心主题,将于本周末开幕的全国人大年会将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   周生贤在环保部网站发表的文章中说: “资源的衰减、退化、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严重障碍。”   “家园毁了,健康没了,发展何益?”他的这番话呼应了温家宝27日与网民交流时的话。这位中国总理强调需要更缓慢但更清洁的增长,并宣布了新的、更缓慢的7%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曰标。   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总监张建宇说:“在 "十二五"规划中,环境问题将在引导经济增长方式上扮演重要角色。下一个五年规划将具有挑战性,因为中国计划从出口和投资导向型方式转变为更为稳定、平衡、持久的方式。,”   中国经济增长和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了危急关头。周生贤对中国危险的增长方式造成的环境代价越来越直言不讳他在文章中写道:“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   下一个五年规划将包括比以往更广泛的环境日标。除了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浓度目标外,该计划还针对更多的污染物,包括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   受官僚政治影响,日前为止环保部与其他部委相比缺乏约束力,周生贤还呼吁加强各部委官员的合作。因为复杂的政治等级制度,中国的国有企业经常不受环保部的约束。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瑞士《新苏黎世报》2月24日文章:绿色修辞与肮脏的现实   每年有超过2.6亿条牛仔裤在广东省新塘镇缝制、染色、漂洗、印花、打磨,进行艺术性做出口处理。根据官方统计数据,其中近一半牛仔裤用于出口。数十万人在新塘锁近3000家牛仔服企业工作。不论人们在世界哪个地方购买一条牛仔裤,它产自新塘的可能性都很大。绿色和平组织去年调查后得出结论,流入珠江的东江新塘镇段被纺织企业排放的重金属和其他化学物质严重污染。一份底泥样本中仅致癌物质镉的浓度就超过中国最高许可值128倍。   新塘在中国的工业城镇中绝非个案,其实它更是一个典型。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不注重环保和工人权利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经济繁荣已经让数亿人脱贫,但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中国必须为这一进步付出什么代价。“GDP是中国官员最优先考虑的,用什么方法去创造对他们来说无所谓,”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中国环境问题专家陈刚说。   全国人大会议将审议通过新的五年规划。这个规划把环保问题放到了政治关注的中心。今后衡量地方党政干部的业绩时不再只看经济增长和投资,而且还要看环境标准的执行情况。   乐观分子已经在谈论中国的“绿色革命”。几年前北京就许诺通过高科技和行政改革去解决环境问题,但至今没有成功。去年12月,政府委托的一项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2008年环境破坏导致的损失约合1890 亿瑞士法郎(1瑞郎约合7.08元人民币—— 本报注)。该研究报告说:“环境污染治理引生态破坏压力日益增大,2003年至2008年环境退化成本增长了75%。”   中国的环境破坏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长速度。据专家计算,中国只有把环保投资提高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才能遏制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的势头。要逐步消除现有污染,环保投资甚至必须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但从迄今为止的“十二_五”规划主要数据来看,环保投资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
  •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
    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获批实施。《规划》提出,我国要在2015年实现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在2020年,实现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据了解,《规划》所指的海洋事业,涵盖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规划期至2015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此外,《规划》部署了科学养护和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实施海岛分类分区管理、加大海洋污染防控力度、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与服务、加强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极地考察、推进海洋技术产业化、强化海洋教育和人才培养等15项主要任务。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规划》的颁布实施,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具体落实,对于全面发展海洋事业,不断提高海洋开发、控制与综合管理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权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佳明测控:CEMS迎来“十二五”重大机遇期
    仪器信息网讯 经过2008年前后的大幅增长,自2010年至今,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市场似乎进入了“收缩期”。   但是,最近一些宏观数据似乎预示着CEMS市场将重新启动。2012年9月,环境保护部公布了2011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数据,其中显示列入“十二五”规划考核的四项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实现同比下降,但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却比2010年上升了5.74%。另外,有人认为脱硝会成为“十二五”后期的重中之重,“十二五”余下三年脱硝设备及用于脱硝监测的CEMS可能呈现规模式增长,甚至有可能重现2008年前后脱硫设备及监测用CEMS市场的盛况。那么,氮氧化物监测是否真的会带来CEMS的规模式增长呢?   带着上述疑问,仪器信息网近期拜访或电话采访了部分国内外CEMS研发、生产企业。2013年1月初,国内著名CEMS制造商青岛佳明测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明测控”)相关负责人向仪器信息网阐述了其对国内CEMS市场的观点与看法。   佳明测控创建于1995年,是一家专业生产环境监测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1997年自主研发的YSB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率先通过国家环保部的检定,该项技术在2000年通过了由国家环保部魏复盛院士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是国内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连续监测系统生产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CEMS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对于氮氧化物监测对未来CEMS市场的影响,佳明测控方表示,根据国家环保部《2010 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我国废气排放国控企业有3472家,其中超过 1500家为火电企业,按照每家平均 2台发电机组、每台发电机组的脱硝装置安装4套CEMS来测算,预计“十二五”期间将带来12000套左右CEMS的市场需求 其他非国控电厂、工业锅炉和水泥等行业脱硝设施烟气监测也将有较大市场。此外,2012年1月1号开始实施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从2014 年7 月1 日起,除特殊机组氮氧化物排放量限值为200毫克/立方米外,其余限值要求为100 毫克/立方米。新的限值要求对CEMS的更新及技术推进将会有明显的影响。从国家政策的支持情况看来,火电脱硝氮氧化物减排无疑将成为“十二五”大气污染物减排的重中之重,也将给脱硫、脱硝在线监测市场带来巨大的机会。   近几年,运营维护(运维)领域逐渐活跃,已经成为CEMS行业的重点业务范围,多数CEMS企业开拓或扩大运维业务,以此来争取产品更换的市场先机。佳明测控是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也是国内较早进入环境监测第三方运营维护服务行业的企业之一,在全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广东、四川等多个省市建立了13个运营维护中心,形成了运维服务的规模化、网络化、连锁化。对此,佳明测控又是怎样看待的呢?   就上述问题佳明测控方表示,随着国家强化环保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监测系统第三方运营市场化管理等相关政策的提出,第三方运营维护作为一项新兴的环境保护服务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市场已基本经达到饱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应是推动环境服务业发展。环境服务业的转型将引导环保产业由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等领域向综合环境服务领域转型,环保企业由提供设备、工程等服务逐渐向综合环境服务商转变,产业将实现从单一产业链向全产业链的发展。环境服务业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和方向,是环保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佳明测控积极谋求向环保服务商的转型,将环保服务作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重点。为满足国内市场对环保企业技术、产品和服务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佳明测控将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水平,保证监测数据的持续、准确和真实。并致力于设备运行管理,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品质,保证监测仪器的正常使用,降低客户监测运维成本,带动整个环保监测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从制造到服务,佳明测控已逐渐迈上新的发展之路,并将走出一条以专业服务为核心、多种业务模式灵活运用的转型之路。   对于CEMS的技术,佳明测控采用了国际上主流的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方法(DOAS)。其基本原理是以被测气体在紫外和可见光波段的差分吸收光谱特征为基础,通过差分吸收光谱强度来反演气体的浓度。与其他传统光学监测方法相比,可同时监测多种成分,具有稳定性高、系统维护量小、响应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法能够克服被测组分之间的干扰,并且烟气中的其他气体成分对测量结果和测量精度影响可以忽略,测量精度高。同时由于紫外波段不受水汽的影响,此监测方法特别适合脱硫脱硝后水汽含量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低时的应用。   谈及“十二五”后期的发展,佳明测控方强调,公司作为国内最早的CEMS生产、集成商之一。未来三年,公司将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要求积极开发新型产品,促进产品优化升级,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公司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同时,佳明测控将致力于环保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带动设备制造业,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加速环保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升环保产业的整体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撰稿:杨景娜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