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硒化锑

仪器信息网硒化锑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硒化锑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硒化锑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硒化锑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硒化锑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硒化锑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硒化锑相关的解决方案。

硒化锑相关的资讯

  • 投资1919.8万元!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据了解,台州长潭水库水质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项目预计在2022年6月底试运行,项目完善了长潭水库水质水华监测体系,可实现水质、水华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及短期预测,为长潭水库水质水华预测与防控以及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项目共投资1919.8万元,内容包括“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分析设备及配套服务设施一套、长潭水库水质水华监测预警系统平台一套、水华风险评价与藻类异常增殖应急工作方案一套。“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主要用到哪些监测仪器和哪些观测手段?“天”主要采用高分遥感卫星数据,对库区藻类增殖和水质水华进行全覆盖监测;“空”主要采样无人机高光谱遥感,克服卫星遥感受天气的影响,进行全天候监控,并可以针对问题进行重点区域监控;“地”主要通过台站、浮标、监控断面和无人船巡测等手段建立地面监测网络。
  • 环保部发文建立“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
    关于印发《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通过强化生态监管、完善制度体系,促使生态空间得到保障、生态质量稳中有升、生态功能逐步改善,从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我部组织编制了《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环境保护部  2016年10月27日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6年10月28日印发  附件:  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现制定《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依据环保部门生态保护的职能定位,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国生态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明确重点工作和任务措施,指导各级环保部门开展自然生态保护工作。  一、 全国生态保护基本形势  “十二五”时期,各级环保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在示范引领、系统保护、综合监管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部分重点保护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但总体上,我国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活动的矛盾依然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一)工作进展  一是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带动效应明显。全国 16 个省份开展了生态省建设,92个市、县(区)获得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命名,126个地区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编制《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积极推动生态示范建设提档升级,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组织开展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的评选,建立奖励机制,带动社会共建。  二是生态功能保护基础进一步夯实。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2000-2010 年),印发实施《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制定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在江苏、海南、湖北、江西、重庆、沈阳等地开展划定和管控试点,天津、江苏发布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考核,在重庆、海南、陕西、宁夏等地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全过程管理试点,推动优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在全国 25 个省份开展 45个流域生态健康评估试点。联合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确定了北京市南宫旅游景区等 72 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指导浙江省仙居县、开化县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配合发展改革委指导北京、青海等 9 个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强化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与监管,开展部分典型地区遥感调查和评估。  三是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得到加强。全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 274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8个),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 14.8%,超过 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保护。规范和完善自然保护区晋升和调整的评审制度,联合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监督管理的通知》。完成 400 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卫星遥感监测,查处一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违法活动。推动中俄自然保护区的跨界合作。  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与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发布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以下简称《战略与行动计划》),启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2011-2020)”(以下简称十年中国行动),启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完成 32 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边界核定,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和脊椎动物卷”。积极推进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立法和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等国际公约。多数省份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机制,编制发布了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二)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有:  一是生态空间遭受持续威胁。城镇化、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垦等开发建设活动占用生态空间 生态空间破碎化加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河流水电水资源开发和工矿开发建设,直接割裂生物生境的整体性和连通性 生态破坏事件时有发生。  二是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低质量生态系统分布广,森林、灌丛、草地生态系统质量为低差等级的面积比例分别高达 43.7%、60.3%、68.2%。全国土壤侵蚀、土地沙化等问题突出,城镇地区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绿地面积小而散,水系人工化严重,生态系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空气的作用十分有限。  三是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以及气候变化影响物种生存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高等植物的受威胁比例达 11%,特有高等植物受威胁比例高达 65.4%,脊椎动物受威胁比例达 21.4% 遗传资源丧失和流失严重,60%-70%的野生稻分布点已经消失 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严重,常年大面积发生危害的超过 100 种。  同时,环保部门在履行指导、协调、监督生态保护工作职责时,还存在以下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突出问题:  一是统一监管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仍按生态要素分别设置生态保护管理机构,难以对生态系统实施整体性保护。由于权责一致的统一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未能实现所有者和监管者分离以及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直接影响生态保护效果。  二是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地方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较为薄弱,还未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监管的机制有待健全,企业生态保护和监管责任还不明确,部分地方环保部门履行生态监管职能时只能单打独斗、被动应对。  三是监督管理的基础能力薄弱。尚未建立统一的生态监测监控网络,难以准确监测我国重要生态区域生态状况,不能及时主动发现重大生态破坏行为。大部分县级环保部门没有设置独立的生态保护科室,难以开展常态化监管。市县环保部门生态保护人员队伍和装备严重不足,导致执法力量薄弱。生态保护科技支撑不够,生态大数据集成应用尚待发挥作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尚需完善。  (三)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保护面临重大机遇: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生态文明和加强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把推动绿色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重要任务,明确要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生态保护工作指明方向。三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和措施陆续出台并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监管体制将进一步理顺,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将全面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将加快建立,生态统一监管能力将明显提高,为我国生态保护工作夯实基础。四是各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共识,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正在形成。  同时,我国生态保护也面临挑战:一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态环境风险逐步凸显。二是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与现有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三是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短期内难以根本遏制,国际履约压力不断加大。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和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目标,以保障生态空间、提升生态质量、改善生态功能为主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监管,完善制度体系,推动补齐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短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基于环保部门生态保护的职责定位,“十三五”时期,自然生态保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把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作为基本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陆海统筹、上下联动,打破要素、区域界限,对各类生态系统实施统一保护和监管,增强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协同性。  ——把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作为根本目标。严格落实生态空间管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保护最重要的生态空间,推动形成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生态安全屏障。  ——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主线。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推动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完善保护网络,强化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能力,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把加强生态统一监管作为主要手段。建立全面、严格、及时、有效的监管体系,是加强生态保护统一监管的重要基础。建设“天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和综合监管平台,及时发现和查处生态破坏行为,由被动核查变为主动发现,提高生态保护的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  ——把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作为主要载体。积极参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向有利于统一监管的方向改变。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工作的平台作用,有机融合生态保护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创新保护模式,提高示范效应,激发保护活力。  (三)主要目标  到 2020 年,生态空间得到保障,生态质量有所提升,生态功能有所增强,生物多样性下降速度得到遏制,生态保护统一监管水平明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取得成效,国家生态安全得到保障,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  具体工作目标: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得到落实,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总体形成 自然保护区布局更加合理,管护能力和保护水平持续提升,新建 30-50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 20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维持在 14.8%左右(包括列入国家公园试点的区域) 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本底调查与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加大保护力度,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保护率达到 95% 生态监测数据库和监管平台基本建成 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体制机制得到健全 推动 60~100 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一批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效应明显。  三、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根本目标,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监管预警体系,加大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力度,推动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一)建立生态空间保障体系  1.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发布《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按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各省(区、市)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落地到水流、森林、山岭、草原、湿地、滩涂、海洋、荒漠、冰川等生态空间。2017 年底前,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区、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2018 年底前,各省(区、市)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2020 年底前,各省(区、市)完成勘界定标。在各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环境保护部会同相关部门汇总形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向国务院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发布。  2.推动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到 2020 年,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推动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础。各地组织开展现状调查,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识别受损生态系统类型和分布。制定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案,选择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导功能的生态保护红线,开展一批保护与修复示范。定期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价,及时掌握全国、重点区域、县域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状况及动态变化。推动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补偿机制。  3.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制定《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16-2025 年)》。开展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遥感监测 2 次,省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遥感监测 1 次,重点区域加大监测频次,定期发布监测报告。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评估。强化监督执法,定期组织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活动,加强问责监督。优化自然保护区布局,以重要河湖、海洋、草原生态系统及水生生物、小种群物种的保护空缺作为重点,推进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廊道、保护小区和自然保护区群建设,到 2020 年,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维持在 14.8%左右(包括列入国家公园试点的区域)。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强化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完善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界限核准以及勘界立标工作,推进自然保护区开展综合科考和本底调查。2020 年前完成 200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推动自然保护区土地确权和用途管制。推动建立自然保护区公共监督员制度。有步骤地对居住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的居民实施生态移民。  4.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管理。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生态空间的集中分布地区,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推动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优先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布局,不断扩大生态空间。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功能状况评价,推动制定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强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动协调相关部门和地区针对目前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生态良好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特别是大江大河源头及上游地区,加大自然植被保护力度,科学开展生态退化区恢复与治理,继续实施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主要的山脉、江河、海岸带等防护林体系为脉络,构建形成大尺度国家生态廊道,提高生态保护区域的连通性。加快推动易灾地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二)强化生态质量及生物多样性提升体系  1.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彻底摸清我国生物多样性家底。加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完善保护网络体系,确保国家战略性生物资源得到较好保存。恢复生物多样性受破坏的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示范,促进西部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脱贫。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各级政府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水平。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工程所需资金,组织有关部门实施好重大工程,推进实施《战略与行动计划》和“十年中国行动”。  2.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 规范生物遗传资源采集、保存、交换、合作研究和开发利用活动,加强出境监管,防止生物遗传资源流失。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开展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风险评估、跟踪监测和环境影响研究 加强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监管。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和生态影响评价,加强入侵机理、扩散途径、应对措施和开发利用途径研究,建立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机制,探索推进生物安全和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制度化进程。  3.推进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与履约。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履行好《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名古屋遗传资源议定书》等国际公约,以国内工作支撑完成履约责任。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的相关工作。做好 2020 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 15 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申办和筹备工作。  4.扩大生态产品供给。丰富生态产品,优化生态服务空间配置,提升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大城市生态保护力度,推动城市生态建设与空间布局优化,提升城市生态服务能力。推动加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力度,适度开发公众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服务和产品,加快城乡绿道、郊野公园等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三)建设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及评估体系  1.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监测体系。加强卫星和无人机航空遥感技术应用,提高生态遥感监测能力。建立生物多样性地面观测体系,到 2020 年新建、改建或扩建 50 个陆地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成 800 个以上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区。建设一批相对固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监控点。优先在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建立观测站和观测样区。  2.定期开展生态状况评估。加强年度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和五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价。2016 年启动 2010-2015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2020 年完成“十三五”时期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形成全国生态状况定期评估机制。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流域及城市生态评估,系统掌握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变化状况。  研究建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预警体系,开发预警模型和技术,对生态系统变化、物种灭绝风险、人类干扰等进行预警。推动建立统一的监测预警评估信息发布机制。  开展县域生态资源资产评估试点。推动将生态状况评估结果应用于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规划编制,并作为生态补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生态监管制度的重要参考。  3.建立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建立生态保护综合监控平台,对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等的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常态化和业务化监控,实现由被动监管转为主动监管、应急监管转为日常监管、分散监管转为系统监管。2016 年,启动以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监管平台建设,作为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一期工程 各省(区、市)应依托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加强能力建设,建立本行政区监管体系,实施分层级监管。2018 年,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作为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二期工程。加强生态监管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遥感、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集成建立国家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并纳入生态环境大数据系统。  4.加强开发建设活动生态保护监管。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手段,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发挥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事前预防作用,减少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空间的挤占,合理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和脆弱区域。强化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环评,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推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合理确定和布局大坝建设,加强调度监管,有效保障最低生态需水量 加强生态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合理布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于生态承载力确定游客数量。推动交通设施建设合理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加强生物廊道建设,减少生态阻隔 加强交通设施建成后的生态恢复和运营期的管理。  (四)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体系  1.创建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以市、县为重点,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提高示范区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到 2020 年,创建 60-100 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修订《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与管理工作办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加强创建计划性和区域平衡性,强化分级管理和过程监管,加快审议命名 2016 年前通过考核验收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要加强统筹整合,并全面对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标准,打造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度成果的转化载体。  2.持续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水平。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保模范城创建指南,指导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加强创建与环保重点工作的协调联动,改革完善创建评估验收机制。强化后续监督与管理,开展成效评估和经验总结,宣传推广现有的可复制、可借鉴的创建模式。充实专家队伍,建立专家委员会。继续开展中国生态文明奖评选表彰,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凝聚全社会力量。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及实践研究,协助推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  加快推动出台《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条例》,开展《自然保护区条例》后评估,推进制定自然保护区法,研究生态保护红线立法。加强相关立法协调,在自然资源法律法规修订时,推动将生态保护要求纳入相关条文。抓紧出台实施《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与核查规定》,加快完善生态保护相关的评估、监管、执法的标准规范体系。  (二)健全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等已有机制平台的协调作用,推动制定和实施跨部门生态保护政策措施,协调相关部门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加快建立上下联动、沟通顺畅的各级环保部门联系机制。积极参与国家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理顺相应机构与职责设置。开展国家公园体制研究及试点示范,探索建立国家公园行政管理体制。推动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制度,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生态保护补偿等制度。支持各地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三)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生态保护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完善生态调查评估、监测预警、风险防范等管理技术体系。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科学规律与生物安全支撑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生态系统监测评价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加大生态保护科技相关专项支持力度。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态保护理念、管理经验及技术手段,健全完善国内协调机制。  (四)推动共同保护  依托生物多样性日、环境日等活动平台,加大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政策解读,扩大保护共识,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政府、企业、公众生态保护培训,建设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提高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生态保护责任意识。依托环境保护新闻发布制度,充分利用“12369”环保举报热线等平台,加大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定期发布生态保护信息,保障公众生态保护知情权和监督权。发挥社会组织的引导、监督作用,强化企业保护生态的主体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合力。
  •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2009年6月26日,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领导小组会议暨第一次工作组会议在京召开,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纪正昆出席会议并讲话,石保权副主任宣读了工程领导小组及工作组人员名单,于欣丽总工介绍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会议由孙晓康副主任主持。这次会议标志着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和实施。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是国家标准委党组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拟用3年时间建立具有系统性、协调性、适用性、前瞻性和面向国际的国家标准化体系。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建立全面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的国家标准体系 二是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尤其是汽车、钢铁、船舶、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相关标准以及质量安全标准的研制 三是建立和完善国际标准化跟踪和推进机制,提升我国标准化国际竞争力 四是建立健全国家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标准实施监督体系、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 五是推进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   据介绍,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将从根本上实现标准化工作的四大转变:一是发展方向上,从单一性发展向追求国家标准的结构、质量、速度和效益统一发展的目标转变 二是发展重点上,从系统性不强的发散型发展向集中支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转变 三是发展模式上,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制定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技术标准转变 四是发展思路上,从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向中国标准的国际化转变,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纪正昆在讲话中强调了实施体系建设工程的重要意义。他表示,实施体系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标准化总体水平,应对当前严峻经济形势的需要,是标准化服务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是落实中央领导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的具体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我国国际标准化地位。   纪正昆要求,体系建设工程要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服务的观念、科学的观念和法制的观念。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积极构建有利于标准化工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服务和保障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在调结构、保质量、提速度、增效益、强管理五个方面狠下功夫。   纪正昆最后要求各单位要按照“关于实施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的通知及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指南”的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协调配合,认真实施 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抓好“五个结合”。即:一是要把完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起来 二是要把标准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结合起来 三是要把标准体系建设和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结合起来 四是要把标准体系建设中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的“四个转变”结合起来 五是要把标准体系规划与标准制定、实施、信息反馈结合起来。
  • 催化燃烧技术终结者——红外气体分析技术
    催化燃烧技术传感器应用广泛并且价格便宜,但易被污染中毒、缺乏安全自检、要求定期维护、标定以及使用寿命短。红外气体传感器这些年发展迅速,克服了以上催化燃烧的缺点,符合IEC61508安全标准,在检测碳氢化合物气体时可提供快速可信的检测结果。本文将就两种传感器的不同优缺点作出比较,以供大家了解。催化燃烧 催化燃烧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采矿业,早期简单的铂丝线圈传感器由于能耗大、零点漂移严重不适于连续操作。 当前催化燃烧检测器连接两个铂丝线圈,每个都包裹着氧化铝粘土。检测单元包裹着催化剂,可燃气通过时可促进氧化发热。 催化燃烧优点 1、 检测器价格低廉、供应广泛; 2、 可使用各种可燃气,如果方法正确,可用于特殊物质检测; 3、 装置简单,除了标准气,没有其他特殊的维护装备; 催化燃烧缺点 1、 易中毒,如果暴露在有机硅、铅、硫和氯化物组分中,将失去对可燃气的作用; 2、 易产生烧结物,阻止可燃气与传感器接触; 3、 没有自动安全防护装置; 4、 在某些环境下灵敏度会下降(特别是硫化氢和卤素); 5、 需要至少12%的氧气浓度,在氧气浓度不足情况下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6、 如暴露在可燃气体浓度过高的环境下,会被烧坏; 7、 使用时间越长,灵敏度越低; 8、 寿命有限,最长3-5年; 9、 需定期进行气体测试和标定;红外技术 包含一个原子以上的气体能吸收红外光,这样碳氢化合物和一些气体比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能通过红外技术进行检测。二氧化碳气体分析示意图 为了区分红外吸收,气体和其他物质比水,需要额外增加一个波长宽带为2.7-3um的传感器。碳氢化合物在此范围没有吸收峰。这可以阻止错误报警发生和减小干扰物质的信号。双光束设计就是被用来防止光学组分污染造成错误报警。 红外技术优点 1、 较快的反应速率:响应时间一般小于7秒; 2、 自动故障操作:电源错误、信号错误、软件错误都能反馈给控制系统; 3、 对污染性气体的信号抗干扰能力强; 4、 寿命长,一般大于10年; 5、 维护成本低; 6、 无需氧气; 7、 高浓度可燃气体条件下,不会烧坏; 8、不会烧结,相应的问题也不会发生; 红外技术缺点 购买价格高于催化燃烧检测器 催化燃烧需要定期测试(通过标气)。有些海洋石油平台通常每六周需测试一次,每3-5年需要更换一次,这样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 不会烧结的红外气体检测仪器可自我检测,比检测如灯、传感器、窗口、软件等这些不可恢复的问题,从而大大降低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少的零点、量程漂移及高灵敏度意味着红外气体检测仪器的校准和常规维护少,一般为6-12个月。 同时,红外传感器的价格近年已经显著下降,虽然价格还是高于催化燃烧检测器,但实践经验表明,红外传感器的成本可通过减少维护成本来降低。故红外气体传感技术取代催化燃烧技术大势所趋。 四方仪器自控系统有限公司,以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外传感器核心技术为依托,成功研制红外烟气、沼气、煤气、尾气、天然气等节能减排仪器仪表,并已广泛应用于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煤化工、石油化工、垃圾焚烧、厌氧发酵、机动车及发动机检测、石油天然气勘探、煤层气综合利用、空分、节能环保部门、科研院校及民用等领域。 红外传感器可检测特征吸收峰位置的吸收情况,以确定某种气体的浓度。这种传感器过去都是大型的分析仪器,但近些年,随着以MEMS技术为基础的传感器工业的发展,这种传感器的体积已经由10升,45公斤的巨无霸,减小到2毫升(拇指大小)左右。 微型红外传感器 使用无需调制光源的红外传感器使得仪器完全没有机械运动部件,实现免维护,有效降低维护成本,从而降低工业过程气体的监测成本。(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工业过程气体监测技术)
  • 什么是真正的网格化监控体系
    p   空气污染数值时时牵动着人们的目光,干净的水、洁净的空气成为生活品的一部分。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民众对绿色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 /p p   面对我国空气污染的严峻形势,越来越多的环保相关部门开始利用高科技的网格化监控系统治理大气污染。 /p p   目前,市场上的网格化监控系统也有很多产品和解决方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网格化系统都能发挥好“精准治霾好帮手”的作用,一套真正意义上的网格化监控系统需要具备很多必备因素。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单一参数的网格化,不是真正的网格化 /strong /span /p p   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部分区域将治霾和防霾聚焦于PM2.5的监测和管控。事实上,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四季明显、各地工业产业差异大,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污染存在很大差别,仅监测PM2.5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以2016年为例,全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首要污染物分布见图1。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1 2016年我国首要污染物分布 /p p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59143978-5433-4570-92e7-542e7de3b3f7.jpg" title=" 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数据来源:环保部公开数据 /p p   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PM2.5、PM10仍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首要污染物,但是全国大部分区域的6-9月份,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O3的污染也很严重。而且,即使我们关注雾霾,关注PM2.5污染,只监测PM2.5也是远远不够的。 /p p   这主要是因为一般情况下,PM2.5的形成有三种方式:1、直接排出的一次粒子。主要产生于化石燃料(主要是石油和煤炭)和生物质燃料的燃烧,但在一些地区某些工业过程也能产生大量的一次PM2.5。2、在高温状态下以气态形式排出,在稀释和冷却过程中凝结成固态的一次可凝结粒子(尾气排放)。3、由气态前体污染物通过大气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二次粒子。在大多数地区,硫和氮为所观察到的二次PM2.5的主要组分,而二次有机气溶胶在一些地区也可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p p   因此,要想网格化监控系统能准确反映当地首要污染物的来源,能一年四季都发挥作用,不仅要监测颗粒物的浓度,还需要监测气态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TVOC、H2S、NH3、HCL等参数。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无法保证数据准确的网格化,不是真正的网格化 /strong /span /p p   对于快速锁源,除了数据的全面性之外,数据的准确性就是另外一个关键因素了。 /p p   以颗粒物传感器为例,目前,市场上PM2.5传感器采用的是光散射原理,这种传感器实质上就是粒子计数器,能够计量出空气中小于等于2.5微米粒子的总个数,然后再与粒子平均密度相乘就转化为了质量浓度。 /p p   但在实际应用中,因为各种因素影响,往往会出现很大误差。1、与国标法中规定的贝塔射线法和微量振荡天平法相比,PM2.5光散射传感器对于粒子的测量粒径有上限和下限,低于测量粒径下限和高于测量粒径上限的粒子,往往存在检测不出来的问题。2、随着污染成分、时段、季节、地区的不同以及天气环境的变化,粒子的平均密度也在动态地发生变化,因此,粒子平均密度也会存在误差。3、颗粒物在环境湿度超过80%后,会出现明显的吸湿增长现象,从而带来较大的测量误差。4、雾气的影响也不可忽略。雾气是以液态粒子的形式出现,因此对测量带来的误差影响往往成倍数关系。5、校准问题。受到室外环境脏空气的影响,光散射光学视窗往往会变脏,测量值会逐渐衰减。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真正的网格化需全参数监测,并建立完善的质控体系 /span /strong /p p   综上,各区域的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突出,单一参数的监测,很难说清污染来源及空气质量变化情况。真正的网格化必须以多参数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大气污染物的全方位监测,准确反映区域空气质量状况。在监测参数上,需覆盖常规空气六参数(PM10、PM2.5、SO2、NO2、CO、O3)及VOCs、H2S、HCL、NH3等多种特征污染参数,以及各点位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大气压等气象参数,并根据污染源特征科学定制监测指标。 /p p   要想提高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数据准确性与长期运行稳定性,一套成熟的校准体系是必须的。目前,将传感器技术与国标法组合使用是一种普遍被接受的理念,但是不同厂商的做法也有所差异。 /p p   本文以“大数据融合联动修正”技术为基础而建立的三级修正、四级校准体系为例,介绍校准体系在提高气体传感器应用过程中数据准确性和长期运行稳定性的作用。三级修正指的是厂内基础性校准、环境自适应修正、全生命周期漂移修正,通过三级修正体系的传感器设备,可以极大提升数据的准确性,达到对传感器本身的筛选、研判、数据基因变量修正的作用,提升每套传感器设备数据与准确数据的相关性。四级校准系统保证了传感器在出厂前后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稳定性和准确性。第一级校准是标物校准,使用标准气体对传感器进行标定,达到微型站基本的品质保证。第二级是环境校准,通过实验舱模拟不同环境状况及污染特征,建立传感器算法模型,形成微型站独有基因变量。第三级是监督校准,在仪器应用现场,与国家标准方法仪器组合布点应用,实时监督数据,发现漂移后自动校准。第四级是周期性校准,采用装有国家标准方法仪器的移动校准车对已经安装的网格化仪器进行定期质控和校准,保证系统数据长期准确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cdf4f48e-ec14-48ab-a165-69a87f289e4c.jpg" title=" 0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为校准前后数据散点图比对,通过严格的修正及校准,传感器技术数据与国标法数据的相关性有了很好的提升 /p p   综上,只有通过 strong 全面的监测数据与完善的校准体系 /strong ,才能保证网格化监控体系全面、准确的反应大气污染情况,并保证数据的真实、全面、有效。此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p
  • 质控标准体系助力中药国际化
    p   面对中医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难寻一席之地的局面,越来越多的中药界人士开始认识到,中药走向世界,必须适应现代医学的话语体系。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药中心主任果德安领衔完成的“中药整体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6"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8"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8"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span /span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22.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质量控制标准 /strong /span /a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end_9"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end_7"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体系构建及其应用”获得了2015年度“康缘杯”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也为中药国际化的瓶颈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p p    strong 效果显著,评价质量优劣的创新性策略 /strong /p p   现实中,我国大多数中药因为质量标准制订的理念滞后、指标成分简单、方法更新慢、难以进行有效地、全面地质量控制。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整体质量控制策略,并将其应用到国内外主流药典的中药(植物药)质量标准构建中,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都秉持着一个原则,让更多能够代表该中药的指标性成分或者有效成分来鉴别药材真伪与评价质量优劣。 /p p   肾康注射剂和丹参类注射剂是项目聚焦的两个核心中药产品。研究团队表示,该标准体系从整体上更好地控制了产品均一性,有效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可控性,提高了相关产品的市场份额,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本项目研究涉及的相关产品的经济效益达到近43亿元,同时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此外制定的标准还利于企业提升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p p   中药注射剂的整体质量控制标准的研究因为其临床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而更为重要,中药注射剂往往因为较长生产过程中的某个参数的变化引起某些成分的变化,从而影响终产品的质量控制。为解决这一问题,项目率先采用指纹图谱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中药肾康注射液质量标准进行研究,完成从药材到中间体(半成品)以及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研究。 /p p   据悉,项目团队同时还与企业合作完成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丹参注射液(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丹参滴注液(安徽天洋药业)质量标准研究项目,采用多指标成分和指纹图谱相结合的方法,提升了相应产品的质量标准。 /p p    strong 立足国际,中药标准进入美国药典的模板 /strong /p p   中药质控标准是中药标准的一部分,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度。果德安介绍,目前本项目已经成功地为美国药典灵芝、三七、五味子、红参、薏苡仁及欧洲药典钩藤等标准建立了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灵芝标准的含量测定项以灵芝酸A测定十个三萜酸及三萜烯酸的含量,其技术资料已被美国药典委员会认定为中药标准进入美国药典的模板。 /p p   研究团队介绍,该项目基于在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及中药标准研究的多年实践,开展了构建符合中药复杂体系特点的整体质量标准体系的探索与研究,建立了系列被国家药典和国际主流药典采纳的中药整体质量标准,这为更多中药标准进入欧美药典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将标准体系应用到中药产品的质量标准提升中,有力地推动了中药标准的科学化与国际化。 /p p   同时,研究团队还主编《常用中药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将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构建的四个核心要素成功应用于美国药典质量标准中。 /p p   据悉,由研究团队成员撰写的“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方法”一文还已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p p br/ /p
  • 福建推进中药饮片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
    近日,福建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推进中药饮片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在2022年年底前,鼓励全省中药饮片生产管理完成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中药饮片“来源可查、去向可追、风险可控、责任可究”,有效提升中药饮片质量安全保障水平。针对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通知》明确,企业依法承担中药饮片追溯系统建设的主要责任。2022年8月底前完成追溯体系建设,对生产的中药饮片实行赋码追溯。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可以自建追溯系统,也可以采用第三方技术机构提供的追溯系统。应根据《药品追溯码编码要求》对其生产饮片的各级销售包装单元赋码,并做好各级销售包装单元药品追溯码之间的关联。建立健全追溯管理制度,督促下游录入上传追溯数据。同时,向监管部门提供追溯数据,为消费者提供药品追溯信息查询服务。针对中药饮片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和医疗机构,《通知》明确,中药饮片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和医疗机构应当配合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建设药品追溯系统,并向追溯系统提供经营、使用环节追溯数据,保障上下游追溯数据的有效串联。2022年9月底前,所有批发企业和零售连锁总部完成对中药饮片实行扫码追溯管理。2022年11月底前,所有零售药店完成中药饮片扫码追溯管理,做到逢码必扫。《通知》还细化了福建省药监局和各市、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分工。
  • 谱育科技 | 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体系,助力数字化智慧园区管控
    2021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6月2日-4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单位主办的“2021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在山东烟台召开。来自政府部门、化工园区、企业、研究单位的20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重点围绕化工园区“十四五”产业提升创新、绿色化建设、智慧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这五大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本次大会,谱育科技携全新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解决方案及新品傅里叶红外气体遥测仪亮相会议现场,助力实现数字化智慧园区管控。会议现场,园区管理者、技术专家等与会嘉宾前来交流洽谈。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解决方案为缓解目前化工园区在安全监管、风险源防控、污染物达标排放、应急响应等面临的技术与管理压力。谱育科技按照“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响应”的总体建设目标,在全面开展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排查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园区企业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建立“全覆盖、全天候、全过程”的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体系通过自动监测网络,实时掌握园区内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分布及变化趋势,科学合理的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同时服务于园区日常环境质量监管,增强对常规环境空气因子的监测,为区域环境质量预警及防治提供依据。隔空辨毒气,识图保安全EXPEC 1900 傅里叶红外气体遥测仪EXPEC 1900 傅里叶红外气体遥测仪,通过图像掌握目标区域有毒有害气体的时空分布,远距离非接触地对目标气体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风险评估,具有可见视觉成像、夜视红外成像和化学成像功能,为环保、安监、消防、公安、化工等领域提供技术保障。可视化FTIR 遥感技术为核心的化学成像,结合可见/红外视频成像,直观揭示风险源智能化全天候全自动视角巡逻扫描,定时定点守望监测覆盖广360度全视角覆盖,60度垂直扫描,视野范围内实现全区域覆盖精度高斯特林制冷(-200℃)科研级 MCT 红外探测器,实现ppm级探测能力可车载移动应急,快速到达事故现场,远距离测定有毒有害气体成分与浓度
  • 智慧环境 | 带你读懂聚光科技水环境全流域一体化监管体系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生态环境部也印发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提出了落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工作方针,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实现水环境监测从现状监测向预警监测跨越,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跨越。其中在水环境质量监测方面在“自动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通过“一张网”智慧感知,建立健全基于现代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监测站网布局,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聚光科技”)响应国家政策,不断优化和提升“查、测、溯、控”全流域一体化监管体系。查依据流域环境不同污染程度以在线、移动走航、天基/空基遥感等多种形式进行一体化全流域排查测布设和打造“地、空、天”立体监测网实现流域智能化、网格化、无盲点监测持续跟踪水质变化,动态调整监测指标溯水污染溯源体系采用平战结合的方式平时对重点流域入河排污口、污水管网、重点排污企业等进行样品采集和分析完善指纹图谱库全面掌握水质分布状况预测水体水质的变化趋势发挥水质监测预警功能战时出现污染事故时通过现场巡航监测、管网排查、特征图谱比对等科学、精准、快速地锁定污染源头助力环保部门执法监督控水环境管理云平台以预警体系预知水质变化及时响应突发事故实现精准治污为城市水环境排名、达标管控等提供有力支撑
  • 国产CRO企业“出海” 熙华检测力推国际化、一体化布局
    7月26日,上海熙华检测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熙华监测)已进入IPO的问询环节。熙华检测是一家以生物分析、药物分析为核心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提供商,致力于为全球制药企业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临床前DMPK(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研究)、临床阶段生物分析、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及药学研究(CMC)的全流程、一体化服务,属于典型的CRO企业。熙华检测的境外收入占比、增速均较高是一大特点,与不少国内CRO企业有所区别。2020-2022年,其境外收入分别为8,022.92万元、17,523.44万元、20,406.60万元,收入比重为38.11%、49.76%、43.94%,可见熙华检测的“出海”战略,为收入快速放量增长做出了可观贡献。熙华检测前瞻性的规划了海外业务方向,为实践这一“出海”战略,熙华检测做了两步走,先后通过收购Primera、TCM子公司来开展或进一步巩固海外当地的CMC、数据统计分析业务。倾注CMC赛道 收购Primera进军国际市场成立之初,熙华检测凭借生物分析崭露头角。抓住国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背景下的市场机遇,大力拓展国内化学仿制药BE服务,成功在生物分析服务领域积累了一定优质客户资源及品牌口碑。2018年以来,熙华检测在立足于临床生物分析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拓展药物分析业务,积极在生命科学及CMC业务两大板块做上下游延伸,包括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业务,原料药及制剂的工艺开发与放大到资料撰写及注册申报的一体化服务。这是一个产业链条更长、市场空间更大的领域,具体业务类型包括药物分析、原料药和制剂的工艺开发与放大等。其中,药物分析是贯穿CMC领域的重要技术,强有力的药物分析能力将是CMC领域研发质量的有力保障,因此熙华检测倾注CMC领域,就必须要提升企业自身的药物分析能力。由于管理团队的国际化背景,且在熙华检测坚持“一体化、国际化”战略的背景下,企业最终将眼光放在了全球市场,落在了Primera身上。熙华检测从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全流程、中美双实体运营平台角度出发,通过收购Primera来帮助中国的企业切入国际市场,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来。Primera美国运营近20年,在小分子药物分析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能够为客户提供技术壁垒较高的精麻类药物分析业务,良好口碑积累了大量的优质跨国公司客户。通过收购Primera,一方面直接提升了熙华检测的药物分析能力,为原料药和制剂开发业务等CMC业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Primera还承担了“桥头堡”功能,帮助熙华检测切入到美国市场、切入到成熟的国际业务市场中来,开拓了国际化业务服务能力,也为其他业务板块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客户资源,一举两得。2020年至2022年,由Primera从事的CMC药物分析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8.67%、44.82%及47.12%,显示稳步增长趋势。熙华检测的CMC业务板块收入分别为7,126.00万元、18,036.05万元及20,254.09万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1年中国CMC市场收入为123.7亿人民币,其中熙华检测CMC收入为1.8亿人民币,约占中国CMC市场份额的1.5%,位列第十三。收购TCM 国际化、一体化再迈一步医药研发是一个大浪淘沙,万里挑一的递进式筛选过程。以创新药研发过程为例,从立项到上市,需要经历药物发现、临床前、临床试验、上市等环节。由于研发流程繁杂,审批标准严格,创新药的研发往往呈现出投入高、周期长、成功率低等特点。因此,产业链上下游覆盖越多,服务一体化程度越高的CRO企业,将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2021年以来,熙华检测向产业链上下游继续延伸,全面建设一体化服务。在生物分析、药物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原料药及制剂的工艺开发与放大业务的基础上,逐步开展DMPK、临床运营服务等业务,为客户提供以生物分析、药物分析为核心,自成药性至上市审批的一体化、国际化服务,服务内容更加高效、更加全面。基于上述方向,2022年,熙华检测完成了对第一大客户TCM的收购。通过本次收购,熙华检测打造了数据统计分析国际化业务平台,直接服务海外数据统计分析客户。TCM成立于2003年,主要从事数据统计分析业务,其创始人曾担任国际知名制药企业的统计部门负责人,创始团队均拥有丰富的国际项目经验。TCM团队擅长与FDA的沟通,众多客户创新药项目在TCM的帮助下顺利获得了FDA的批准。依托TCM成功的国际项目经历,能够为公司该业务板块提供更多海外优质客户。随着收购TCM并持续组建优化数据统计分析业务团队,打造了数据统计分析国际化业务平台,熙华检测的数据统计分析的国际化业务能力显著增强。2020-2022年,数据统计分析业务收入分别为1597.33万元、3038.53万元及4810.01万元,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逐年增长,分别为7.59%、8.63%及10.36%。Primera与TCM的200多家客户群体多为欧美客户,客户粘性强,与国内业务的客户群交叉较少,熙华检测的国内业务部门可据此加强与美国子公司的客户商务交流,使得国内的CMC、DMPK和生物分析业务更快更强地渗透国际市场。目前熙华检测服务的客户已涵盖了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美国药典)、Pfizer, Inc.(辉瑞)、Abbvie Inc.(艾伯维)、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ceuticals, Inc.(勃林格殷格翰)、Bayer Healthcare Pharmaceuticals Inc.(拜耳)、Fresenius Kabi USA, LLC(费森尤斯)等大型知名跨国药企,国际化战略已见成效。美国本土化服务基础已经具备,而国际化业务服务能力、潜在的大量客户资源为熙华检测参与到成熟的国际CRO市场带来更多可能性。结语熙华检测始终坚持一体化、国际化战略,以生物分析、药物分析为核心,致力于成为为全球制药企业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自成药性研发至批准上市的全流程服务的医药外包服务提供商。中国CRO市场主要竞争者有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昆泰、昭衍新药等,2021年,上述五家企业的市场份额约占整个CRO市场的44.8%。客观来看,熙华检测在体量、收入规模、市占率等维度上与上述巨头企业仍存在差距。但药明康德成立于2000年、康龙化成成立于2004年、昭衍新药成立于1995年,熙华检测成立于2015年,中间存在着10-20年的发展时差,坚持一体化、国际化战略的熙华检测,还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 《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加快技术装备等体系标准制定
    为深入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有关部署,落实《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0〕283号)和《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国能发科技〔2023〕27号)重点任务,构建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满足技术迭代要求、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加快推动重点标准研制,持续强化标准实施应用,全面提升智能化煤矿建设水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指南。一、基本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煤炭行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制定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推动建立系统完备、结构合理、衔接配套、科学严谨的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切实发挥标准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全面提升煤矿智能化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为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规划,有序实施。建立健全分工明确、协同推进的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指导,统筹做好相关标准制修订计划,分年度分重点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坚持夯实基础,创新驱动。重点推进煤矿智能化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制定,加快科研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助力智能化新技术新装备在煤炭行业落地。坚持急用先行,动态完善。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煤矿智能化重点和急需标准制定,实行动态更新完善机制,根据煤矿智能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标准体系进行滚动修订。坚持国际接轨,开放合作。加强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煤矿智能化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产煤矿智能化先进技术装备“走出去”。(三)建设目标。到2025年,推动100项以上煤矿智能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加快数据编码、通讯协议、网络融合、数字化平台、智能感知、新型装备、新能源应用、人机协作、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管理运维等重点标准制定,初步建立起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分类明确、科学开放的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满足煤矿智能化建设基本需求。到2030年,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基本完善,在智能化煤矿设计、建井、生产、管理、运维、评价等环节形成较为完善的系列标准,逐步引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煤矿智能化国际标准制定。二、标准体系框架综合考虑智能化煤矿建设周期和系统层级,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基础通用、信息基础、平台与软件、生产系统与技术装备、运维保障与管理5个标准子体系。其中,基础通用子体系为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底层,是其他子体系的基础;信息基础子体系、平台与软件子体系、生产系统与技术装备子体系涵盖煤矿智能化建设生产实践关键环节,是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的建设主体;运维保障与管理子体系服务于煤矿智能化建设关键技术标准,为装备和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本标准体系框架根据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框架三、重点建设内容(一)基础通用。基础通用子体系对煤矿智能化领域的基础共性要求进行规定,包括基础标准、通用标准、设计标准、评价标准4个部分。1.基础标准,主要包括术语和定义、煤矿智能化体系架构、煤矿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架构等方面标准。2.通用标准,主要包括煤矿智能化设备通用要求与管理规范、煤矿电磁兼容要求、煤矿智能装备功能安全等方面标准。3.设计标准,主要包括煤炭工业智能化矿井设计、智能化生产系统建设、生产保障系统建设、智能化选煤厂建设、智能化园区建设技术规范等方面标准。4.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煤矿智能化验收评价标准、智能化质量评价、智能化效益评价、智能化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智能化煤矿互联网应用成熟度评估等方面标准。(二)信息基础。信息基础子体系对煤矿智能化系统信息传输和处理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进行规定,包括信息网络、数据标准、数据中心、信息安全4个部分。1.信息网络标准,主要包括煤矿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组网与网络设备、联网与接入设备、通信联络系统、通信协议、物联网等方面标准。2.数据标准,主要包括数据编码与标识、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资产目录、数据质量、数据共享等方面标准。3.数据中心标准,主要包括智能化煤矿数据中心、云计算、边缘计算、云边协同管理等方面标准。4.信息安全标准,主要包括煤矿智能化系统建设信息安全评估、信息安全防护、信息安全管理、数据安全及数据分级定级、隐私保护等方面标准。(三)平台与软件。平台与软件子体系对煤矿智能化平台载体及应用软件涉及的架构、功能要求、开发管理等进行规定,包括地理信息平台、管控智能平台与煤炭工业软件、数据智能平台、算法智能平台与智能视频系统、数字孪生系统5个部分。1.地理信息平台标准,主要包括煤矿地测数据管理、地理信息软件系统、矿井地质建模、矿井电子地图服务、地理空间数据质量和安全、生产制图与简报产品规范等方面标准。2.管控智能平台与煤炭工业软件标准,主要包括煤矿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与煤炭工业软件的技术架构、功能要求、评估指标、应用管理等方面标准。3.数据智能平台标准,主要包括煤炭企业和煤矿大数据平台通用技术、数据采集与存储、数据分析、数据仓库、业务应用模型、数据服务与应用、数据备份与恢复等方面标准。4.算法智能平台与智能视频系统标准,主要包括煤炭行业人工智能以及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涉及的应用平台架构、集成要求、软硬件产品、应用管理等方面标准。5.数字孪生系统标准,主要包括煤炭行业建设数字孪生系统在参考架构、信息模型、设备模型、数据接口及全矿井数字孪生服务应用等方面标准。(四)生产系统与技术装备。生产系统与技术装备子体系对煤矿智能化技术装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功能要求、测试等进行规定,包括井工煤矿智能化系统与装备、露天煤矿智能化系统与装备、智能洗选系统与装备3个部分。1.智能化系统与装备(井工)标准,主要包括智能地质保障、智能建井、智能掘进、智能开采、智能主运、智能辅运、智能通风、智能压风、智能供电、智能安全监控、智能灾害防治装备、智能矿压管理、智能供排水、智能水资源管控、智能辅助作业装备、煤矿机器人等方面标准。2.智能化系统与装备(露天)标准,主要包括智能地质测量开采保障系统、智能穿爆系统、单斗—卡车间断工艺智能化系统、半连续工艺智能化系统、轮斗连续工艺智能化系统、智能调度系统、智能灾害防治预警、智能辅助生产系统及露天煤矿机器人等方面标准。3.智能洗选系统与装备标准,主要包括智能生产控制、智能煤质检测、智能生产辅助、智能生产工艺、智能洗选筛分设备、智能储装运等方面标准。(五)运维保障与管理。运维保障与管理子体系对智能化煤矿的生产运行、经营管理进行规定,包括运行维护、设备状态保持、生产管理、智能化园区4个部分。1.运行维护标准,主要包括智能化矿井运维共性基础、信息网络平台运维、智能控制系统与装备运维、运行维护保障等方面标准。2.设备状态保持标准,主要包括面向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涉及的煤矿设备可靠性要求、设备故障诊断方法与系统、设备维修维护管理等方面标准。3.生产管理标准,主要包括煤矿智能化人员能力、人才建设、岗位设置、柔性生产管控、现场作业流程管理数字化、安全风险管控等管理过程及相配套的智能化系统等方面标准。4.智能化园区标准,主要包括指挥调度中心、智能仓储与物资调度、园区智能系统、园区安防系统、生态治理等方面标准。四、组织实施(一)健全工作机制。国家能源局牵头建立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工作机制,研究建立煤矿智能化领域标准化组织,在年度能源、煤炭行业标准立项中重点支持,统筹推进有关标准制修订。结合煤矿智能化技术发展水平和标准实施情况,适时修订完善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和政策文件,推动煤矿智能化发展迈上更高水平。(二)强化专业支持。煤炭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有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要按照国家相关部署要求,跟踪分析煤矿智能化技术装备发展水平,研究提出标准制修订立项计划,组织标准计划项目的技术审查、报批等,统筹推进煤矿智能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制修订,推动符合条件的团体标准及时转化为国家和行业标准。(三)推动成果转化。煤炭企业、煤机装备制造企业、相关科研机构要加快煤矿智能化技术协同创新,积极参与适用性较强的关键性、基础性煤矿智能化标准制修订工作,及时总结固化煤矿智能化建设成熟经验,推动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标准合理性、可行性、先进性;要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交流活动,加速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双向转化,提升煤炭领域国际标准化影响力。(四)加大宣贯实施。国家能源局结合煤矿智能化示范项目建设,强化相关标准宣贯实施。各产煤省区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有关中央企业要结合本地区、本企业煤矿智能化发展实际,加大煤矿智能化相关技术标准宣传培训,支持煤炭企业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标准。有关行业协会要搭建上下游企业交流合作平台,通过多渠道广泛宣贯,引导煤炭行业在设计、施工、生产、运维、管理等环节积极应用煤矿智能化标准。
  • 三德科技顺利通过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
    近日,湖南三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取得评定机构颁发的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对有关业务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建设相关的两化融合管理活动评定有效,并成为湖南省首批获得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的企业之一。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两化融合即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为推动管理创新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三德科技锐意创新,砥砺前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管理体制变革与信息化建设。目前,公司采用第四代智能化信息系统SAP(ERP&CRM),已经实现了计划、生产、销售、仓存、商机、售后服务全生态链的管理。SAP(ERP&CRM)系统助力三德科技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通过支持灵活性的架构变革、模块化的功能扩展,从而达到主数据统一共享,实现多业务协同。2021年2月,三德科技正式启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先后经历了贯标启动、调研培训、分析与策划、体系文件编写、试运行等阶段。经过现场专家评审以及社会公示,于2021年12月顺利通过评定。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的取得,标志着三德科技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获得权威认可,这是三德科技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程中的里程碑,也是在两化融合道路上持续发展的动力。三德科技未来也将继续贯彻两化融合的战略目标,将信息化广泛应用到生产和管理的各个领域,打造三德独有的技术、管理双重优势,助推企业进入稳定快速发展的新通道!
  • 我国标准化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现代标准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现代标准化体系是现代技术与现代经济标准的有机结合,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推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管理、工程和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是信息化的重要技术基础,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随着贸易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生产、贸易、服务和管理等社会活动的有关各方应共同遵守的准则,现代标准化体系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标准化体系的市场运作   我国的标准化体系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因此相较WTO的一些主要成员国来说,无论是各项标准和标准体系本身,还是标准的管理运行体制都有较大的进步空间,要完全适应世贸组织的规则要求尚需时间。   在我国,技术标准的制定是以政府为主体,按照行政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审定。政府在标准制定中,人力财力的投入远远无法满足高速经济发展中标准工作的需要。经费的不足导致标准的研制失去了意义,变为机械化的完成任务。同时企业在标准化活动中的作用被忽视,企业的优势和职能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标准制定过程中,相关部门缺少配合、相关机构缺乏沟通,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在这种情况下所制定的标准常常滞后于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标准适应性差、水平低,形成市场准入门槛过低的局面,技术成果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随着世界经济和标准化的日益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国际大环境中,原有计划经济模式下国家对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标准化体系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借鉴发达国家和WTO主要成员国的先进经验,用市场机制整合配置标准化资源;用市场规律指导标准化体系建设;用社会力量参与标准的制定,使标准成为商品,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指导标准化工作。标准成为商品后,按市场规律对其进行管理:政府宏观控制,协会、企业等部门对市场进行分析,制定适合市场需求的标准。新出台的标准应具有商品的属性,即有市场需求、品质高、研发成本低、入世时间短等。有了高品质的标准,才能在国际标准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反应出标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反映出标准的价值所在。ISO、IEC、SAE、ASTM等重要的国际标准化组织都已接受了标准商品化这一新观念,围绕标准商品化制定其商务计划,对所制定标准的市场需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论证。   标准化体系的市场运作,能充分反映标准在市场经济中的属性和价值,这样不仅能从机制上解决标准的研发经费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市场驱动下,所制定的标准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作者:张志君)   标准化工作领域的拓展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技术基础,标准已经成为国际问重要的竞争手段。其范围不断拓展,外延一直处于不断扩张的状态。从有形商品到商贸服务,从技术规范到网络信息,从企业管理到社会责任,均被纳入标准化工作范畴,可以说标准无所不在。   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颁布后,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它规定了质量方针、目标、职责和程序,并通过建立相关体系进行过程管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目前,IS09000标准已经被100多个国家转化成本国标准。   IS09000标准的出台,标志着国际标准化活动已经从名词术语、试验方案及产品质量三大传统领域,迈向了管理体系的标准化与认证。1996年ISO又制定了IS014000环境质量体系标准,它是企业自愿采用、自我约束性的标准。为了出于企业自身经营的需求和对社会整体环境的适应,广大企业向下级产业链提出了IS014000要求,如此链接,IS01 4000的要求就传遍整个产品和服务供应网络,过去“命令控制”的管理模式开始向企业自律的管理模式转换。   IS014000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已经被8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许多企业为了满足本行业的特殊需要,在S09000和IS01 4000的基础上,根据本行业的特色,或借鉴其管理模式或自行开发,推出了各种各样具有本行业特色的管理体系标准,并开展了相应的认证活动。在全球掀起了如火如茶的质量、安全、卫生和环境管理等体系的标准化及认证热潮,增进了人们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推动了管理体系的一体化。   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经济目标,转而谋求持续、稳定,有效的发展。在技术上支持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基因工程等为标志的高新技术。这些技术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经济社会转变。科学的发展、生产的进步与标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标准化作为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既是人类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又是推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重要保证。高新技术产品要在产业化,商业化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在通用、兼容、可靠性.系统性等方面依靠标准化。标准化将突破传统行业和领域的界限,面向高科技,面向世界的要求,制定出符合高科技及其发展的新的标准。如在经贸、银行、海关、运输,保险商业等许多领域广泛应用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实行的无纸贸易{EDI);存储量大,保密性强,使用方便的IC卡;具有输入速度快准确率高,技术和设备简单,易推广的条码技术;符合标准化信息描述的事物特性表以及网络信息的标准化等。面向高科技的标准化成为新世纪标准化的一个重要领域。   标准的国际化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纵深发展,贸易壁垒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护自己的市场、占领别人的市场、谋求最大利益的武器。为达到控制进口,保护自身利益为目的,发达国家常常将国家或地区标准作为所设置的贸易技术壁垒的手段。在国际市场上,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成为国际标准,谁就掌握了国际市场的主动权,谁就能控制未来的市场。   国际标准是世界各国协商一致的产物,是国际上普遍能达到的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是保证国际贸易公平竞争,维持正常国际市场秩序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它是破除这种贸易壁垒的有利武器。通过国际问标准化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国际化的标准化发展环境,将本国的标准化纳入国际标准化体系之中,学习国外和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能够提高本国的标准化工作的水平,并在国际标准化中发挥作用,真正成为国际标准化的组成部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具有较强的标准化意识,把标准作为竞争的手段,以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为目的制定企业内部的标准,或采用专业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先进工业国家,国际知名企业的先进标准,明显增强了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和迅速发展,它们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活动的最主要的力量;国际经济的不断区域化集团化,促使标准的协调和相互承认成为现实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方式。竞争全球化的日益激烈,不可避免地带来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形式,非关税壁垒的激增,对尚未与国际社会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完全接轨的发展中国家打击尤为严重。作为消除贸易技术壁垒有效手段,国际标准是减少国际贸易危险性的强有力的手段和全球公平竞争的基础。   随着全球国际化倾向日益增加,产品、技术以及信息的相互交流与交换越来越频繁,竞争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对国际标准的需求会不断增长,标准的国际化、采用国际标准,将成为全球普遍发展的趋势。   标准化的系统工程   标准化系统是标准化发展至高级阶段的产物。随着科学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产方式、生产手段也在不断的改变,生产过程高度的现代化、综合化已成为当今生产方式的一大特点。一项工程的施工,一项产品的生产,往往涉及到十几个或几十个行业、上百家企业和多领域的学科,合作联系渠道遍及全国甚至跨越国界。   42万人共同完成的美国载人登月工程历时1 1年投资300亿元,参与阿波罗飞船发射工程所的公司多达两万多家。如此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要组织好、管理好就必须把标准化提高到整个系统的统一、协调的高度上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作为标准化对象的系统其规模将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标准体系的动态性。目标性、协调性也更加明显。能够运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现代理论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系统,不仅是现代标准化的标志,也是现代标准化的重要内容。标准化以系统理论为指导,进入系统工程领域,是标准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标准化的一大显著特征。标准化系统工程将标准从单体发展升级为整体水平。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局部处理发展到全系统的宏观调控,使得标准化进入到一个系统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提高,标准化所渗透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标准制定的国际化、运作的市场化、建立的系统化成为当今标准发展的必然趋势。
  • 新品推荐!喜瓶者​全自动酸蒸清洗/纯化一体机——AC300
    全自动酸蒸清洗/纯化一体机——AC300酸蒸超净清洗是一种自动、密闭、酸蒸汽清洗方法。通过内置可控温加热系统,利用酸蒸汽安全高效地对所 有可溶于酸中的任何痕量金属污染物进行超净清洗,并将其留在液体酸中,绝不会接触正在清洗的反应容器。功能特点:蒸汽单循环技术(OWV)——脏酸不回流,不污染净酸确保洗过的脏酸直接排出系统,而不会回流进酸池造成污染。而传统技术的脏酸要回流进酸池,然后再次蒸发出来去清洗,不断循环,导致脏酸不断污染净酸,从而酸蒸汽也越来越脏,无法胜任稍高污染度的清洗。真实温度控制技术(RTC)——确保蒸汽的高纯度准确测量,是控温精确的前提。采用RTC真实温度控制技术,温度探头经过特殊处理,具有与特氟龙一样的抗酸能力,直接插进酸液,监控酸液的真实温度,从而准确控制温度,确保酸蒸汽的纯度,杜绝其他品牌只监控加热器温度而无法准确控温,酸蒸汽纯度低的问题。PTC半导体加热器——最安全的加热器,没有之一!最适合长时间无人值守! 加热器具有自我温度保护功能,在所有温控系统都失灵的极端情况下,其 最高温度也不会超过250℃,避免烧毁仪器甚至火灾。 清洗流程表:AC300让您的酸循环起来!废酸重复使用,节约资金,保护环境AC300不但完美胜任酸蒸清洗任务,还具有自我酸纯化功能,用户只需在软件中勾选酸纯化选项,甚至不用更换酸瓶,AC300即自动抽取废酸瓶中的废酸进行亚沸蒸馏纯化,纯化后的酸自动收集到纯酸瓶,以备下次使用。随后整个系统会自动被超纯水润洗和热空气干燥,以备下一轮的酸蒸清洗任务。废酸纯化流程图:
  • 天瑞仪器加快服务体系制度化建设
    本着“传递核心价值、提供超值服务”的企业目标,天瑞仪器大力加快服务建设,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并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服务体系。从具体服务事项来看,天瑞仪器的制度化服务可从以下几点体现:   看点一:全方位的实验室解决方案   “委托式”专家级售前服务是天瑞为客户提供的特色服务之一。售前服务事项包括:实验室解决方案提供、样品免费检测。   天瑞仪器应用方法研究中心,特设售前服务工程师岗位,根据客户需求及相关行业标准,量身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服务事项涵盖:行业分析、检测需求分析、解决方案提供、实验室规划、人员培训等全方位服务内容。此外,天瑞还长期为客户提供“样品免费检测”服务,检测元素种类广泛、结果迅速及时、准确率更是达到99%。   看点二:10分钟响应,打造快速服务典范   为第一时间满足客户需求,天瑞制定了相关服务管理规范,“10分钟响应”是其中之一。   “10分钟响应”的含义是:客户拨通800热线反映问题后,问题会在10分钟内快速落实至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会与客户电话沟通一次,以保证第一时间满足客户需求。   服务规范的实现,依赖着科学的部门管理及体系建设。在接通热线后的短短10分钟内,天瑞仪器客户服务中心已做了如下工作:客服专员接通热线,将客户名称、所属单位、联系方式、反馈问题等信息录入“呼叫中心系统软件”,并转给信息专员 信息专员整理好信息,查询信息所属职责部门,并迅速转交 10分钟后,客服中心还会拨通客户电话,询问相关技术部门是否已与客户主动联系。客服专员、信息专员、回访专员等岗位职责细化,保证天瑞服务分工明确 自主研发的“呼叫中心系统软件”,使得资料得以共享,服务更加快捷。   看点三:72小时上门服务,问题高效解决   为进一度保证天瑞仪器快速、高质服务的实现,天瑞仪器对相关服务部门严格管理,加强服务软、硬件全面建设。   技术部是天瑞售后服务的主要技术支持部门,其职责规范的首条要求即是“72小时上门服务”。含义是,对于需上门服务的事项,技术部门需在接到客户电话反馈的72小时内,赶到客户处提供上门服务。天瑞在全国12大区域设立了技术服务网点,且每个城市都有服务专车。因此,对于全国大部分城市,已经能够实现48小时内上门服务。   看点四:主动回访,服务真正无忧   真正无忧的服务,不仅需要对客户疑问的快速反应、高效解决,更需要服务单位主动、热忱的回访。   “请问您的仪器在上周维修后是否一直正常运行?”“请问您对我们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及服务质量是否满意?”天瑞仪器的客户常能接到这样的电话,这是天瑞特别设置的主动回访服务。客服中心专门设置回访专员岗位,定期主动联系客户、询问仪器的使用情况。在客户服务中心的工作规范中,则清晰得写着这样几条:①维修后用户回访需一周内完成 ②定期用户回访每三个月开展一次 ③用户购买新仪器后,一周后进行用户装机质量回访。   看点五:为每台仪器建立“健康档案”   特色服务、快速反应、主动回访,为了充分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天瑞作了很多努力。但如何保证服务机制的长效性、促进服务及产品质量的不断升级,则需要规范、可行的服务追踪措施监督。   天瑞仪器的服务工程师在完成每项服务后,都会填写相关报告,如“售前服务报告”、“仪器装机报告”、“售后服务单”等,并请客户签字或填写意见。这些资料将被统一交予客服中心,归档、管理,从而为每一位客户、每一台仪器,建立自实验室设置、人员培训、到仪器装机、维修保养等各个环节的“仪器健康档案”。
  • 济南完成温室气体“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体系搭建
    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启动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济南是全国16个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山东唯一开展城市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的城市。近日,伴随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站点的联网试运行,济南完成“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体系搭建。未来,在海量监测数据的基础上,济南将计算出城市的碳排放家底,画出城市的碳排放“画像”。“双碳”目标下,企业、行业、城市相关的碳排放数据不断涌现。这些数据多经“推算”而来,即通过企业消耗的燃煤,推算出产生多少碳排放。“真正从监测端直接着手的碳监测评估工作,全国各地都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路线设计、实施方案制订等方面都是全新领域,没有可以参考借鉴的现成经验。”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省济南监测中心)主任潘光说。试点工作的一个难题是监测点位的选择。“如果把点位选在市中心,就可能面对热岛效应等带来的监测数据不准确,如果选在远郊,有可能会使得数据没有代表性。”省济南监测中心综合室主任王兆军说。最终,济南在综合城市布局、产业结构、排放源分布、地形地貌、主导风向等因素的基础上,在全市设置了历下太平庄、章丘绣惠沙埠、槐荫黄河河务局等9个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点位,20个二氧化碳中精度监测点位和35个甲烷中精度监测点位。“高精度、中精度监测点位互为补充,再与卫星遥感、地基遥感、无人机、移动走航车等多种方式相配合,济南被划分为若干片区、点位,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浓度被实时监测。”王兆军说。布好点位后,如何监测?“在这些点位的高处,我们会安装温室气体采样头,减少低层气流的扰动。比如现在这个点位,我们在通信铁塔离地50米处安装了温室气体采样头,采集到的气体沿着管线传到铁塔下的设备间里,机器设备在这里对采集到的气体进行检测,得出实时数据。”在高精度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网的黄河河务局点位,省济南监测中心预报室副主任付华轩向记者展示了碳监测数据的获取过程,“再将各个站点的监测数据汇总,哪个地方温室气体浓度高、哪个地方低,浓度变化有什么特点和规律等等,经过计算,整个城市的碳排放情况就有了答案。”相对于常规污染物监测,碳监测对监测数据的准确度要求非常高。“符合要求的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设备精度能到0.05%,是二氧化硫等常规空气污染物监测设备精度(5%左右)的近百倍。这就意味着,碳监测对监测设备的性能提出了新要求。”付华轩说。“济南作为试点城市之一,主要目标就是探索自上而下的碳排放量核算方法,初步形成技术指南,做好可推广、可应用、可示范的技术储备。”省济南监测中心副主任张战朝表示。当前,济南的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已经在稳定运转,城市碳排放数据稳定输出。省济南监测中心正联合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建立碳监测反演模型。预计明年将形成相对可靠的济南碳排放数据清单,为城市的碳减排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 国内学者成功研发石墨烯温度流量一体化传感器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国内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基于石墨稀材料的大量程、高精度的流量、温度传感器,有望在热力系统进行规模应用。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3e7bf569-3c52-4b91-b4b2-dd53a82c552f.jpg" title=" 20160407151516449.jpg" /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align: center " 清华大学 朱宏伟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近日,清华大学朱宏伟教授团队和北京华大智宝电子系统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出石墨烯温度流量一体化传感器件。他们针对热力系统检测用流量、温度传感器的应用需求,通过对石墨烯传感的作用与规律研究,突破石墨烯材料在热量表流量计应用的关键技术,开发热力系统检测用石墨烯流量、温度传感器件,解决了现有传感器表面结垢、功耗高等问题,形成了批量制备能力,有望在热力系统进行规模应用。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该团队完成了石墨烯晶片形状、尺寸、表/界面状态对传感性能调制研究,通过基于石墨稀材料的传感工艺结构设计,开发了大量程、高精度的流量、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元件测量范围达到0.01~6m3/h,测量精度达到0.005m3/h 温度传感器元件测量范围达到0~100℃,测量精度达到0.02℃。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在石墨烯流量、温度传感材料基础上,同时开展了两项拓展研究:1)提出了一种实现高灵敏柔性应变传感的新思路,通过石墨烯与超弹超薄高分子材料复合构建了一类基于柔性传感器原型器件,开发了面向可穿戴装备的传感器的制造方法和工艺,在应变、压阻、扭转、挥发性有机物、声波等几个典型传感应用上进行了探索,并可探测脉搏、语音等微弱生理信号,有望应用于移动医疗、可穿戴式设备等领域 2)研究了水在石墨烯层片孔中的扩散特性,开发了一种同位素标记法,揭示了水分子在石墨烯中的扩散系数比微孔滤膜中微米尺寸通道的扩散系数高4~5个数量级,证明了水分子可超快速传输,为基于石墨烯的传质特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在快速过滤与分离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相关研发成果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所制备的六种传感器发表在ACSNano、Adv.Funct.Mater.、Small、NanoRes.、Appl.Phys.Lett.、Chem.Commun.等期刊上,并被学术媒体Nanowerk、Graphene-Info和MaterialsViewsWiley做为研究亮点报道,被评价为“…全新的传感机制、石墨烯的高性能应用…”,“石墨烯的机电效应结合其它特性…促进了在高灵敏传感中的应用,…这些传感器的潜在用途包括柔性显示、智能服装、电子皮肤、体外诊断等,在可穿戴健康检测类设备上有较大的应用空间”。 /p p br/ /p
  • 《上海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沪府办发〔2016〕34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上海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8月15日上海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的关键时期,是本市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冲刺时期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时期,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精神,推进市政府深入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全面完成《上海市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2007-2020年)》目标任务的冲刺时期。为进一步促进“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标准化工作发展,对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标准化改革促进标准化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上海质量高地、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促进本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作用,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充分运用“标准化+”理念,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的融合,实现重点领域标准化瓶颈突破,着力解决标准化创新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与“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对接,为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建设具有上海特色的标准化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合理规划布局,以标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注重发挥市场对标准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补全标准化创新发展短板,营造标准化发展良好环境,形成社会协同共治格局。  立足上海、服务全国、促进创新、接轨国际。全面深化上海标准化工作改革,充分发挥上海标准化技术和人才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力争先行先试,努力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积极对标国际先进,参与国际标准化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标准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上海特色、国内领先的标准化体系,有效服务本市“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有力支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上海建设成为标准化意识和能力较高,创新创业标准化服务到位,标准化创新生态环境良好,国内引领、国际有影响力的标准化高地。  ——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新时期本市标准化工作体系,建成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地方标准化管理体制和科学有效的标准化工作机制。符合本市政府管理需求的有效地方标准总量达到600项,培育发展符合市场和创新需求的团体标准100项,企业产品标准施行自我声明公开,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适应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  ——标准化效益充分显现。建立标准化与科技自主创新深度融合的促进机制,聚焦国家战略及产业发展前沿,加快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向标准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都市农业等领域标准化持续开展,有效促进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程度显著提高,社会效益逐步体现。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标准化力度,有效支撑上海生态发展需求。  ——标准水平大幅提升。力争国家、国际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在沪数量以及主导或参与制修订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数量位于全国前列。努力使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城市建设和管理等社会治理领域标准水平与特大型城市发展相适应 船舶、汽车、中医药等领域的重点技术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增主导制定关键性国际标准10余项。  ——标准化基础不断夯实。着力建设标准化创新基地、标准化人才高地和标准化国际交流中心,完善全社会共享的标准化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专业标准化服务平台。完善地方标准立项、评审、后评估等推进机制,建立上海市地方标准审评中心。组织建设地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技术组织并形成重点领域全覆盖。国家、国际标准化专家、标准化工程师及标准化岗位人员总数突破5000名。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标准体系  强化管理地方标准。进一步优化地方标准体系结构,科学把握制定范围,合理缩减推荐性地方标准规模,聚焦政府公益性、基础性标准,重点制修订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美丽乡村等具有地方特色、体现地方管理水平的地方标准。对强制性地方标准进行全面清理,对推荐性地方标准开展集中复审。推动一批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培育发展团体标准。针对上海“四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空白,促进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有效供给,引导规范团体标准发展,出台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鼓励依法成立且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协调相关市场主体积极制定团体标准。在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大力推进团体标准试点工作。  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建立完善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落实企业的标准化主体责任,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逐步取消政府对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管理。出台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相关专利的高水平企业标准。  (二)推动标准实施  建立完善标准化推进机制。加强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宣贯、标准实施监督等工作。完善市标准化推进专项资金等扶持政策,建立上海市标准创新贡献奖励制度,在产业、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中加大对标准化成果的考核应用力度。推进并规范标准化试点示范,提高试点示范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充分运用标准化手段,规范政府管理,在政策措施中加强对相关标准的应用,利用标准提高公共服务效能。  发挥市场主体决定性作用。激发各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以及相关标准化专业组织等主体建立促进技术进步和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标准化工作机制,深入推动标准应用和实施。鼓励企业通过科学建立企业标准体系,严格执行相关标准,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和生产经营效益。  (三)强化标准监督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以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为主要形式的强制性标准监督机制,保证强制性标准得到严格执行。建立以团体自律和政府必要规范为主要形式的团体标准监督机制,发挥市场对团体标准的优胜劣汰作用。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的监督机制,保障公开内容真实有效。组织开展重要地方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和评估,完善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渠道,强化对反馈信息的分类处理。  加强社会公众监督。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和消费者对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作用,加强标准化社会教育,强化标准意识,调动社会公众积极性,畅通标准化投诉举报渠道,共同监督标准实施。  (四)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  建立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推动标准信息与质量数据贯通,建设上海质量和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提供质量发展和标准实施咨询服务。推动标准水平对比、标准有效性评价、标准化技术成果转化、标准制修订等技术服务开展,加强对创新基地、创客空间、创新型企业的专业标准化服务和对中小微企业基本标准化服务的有效供给。  加快培育标准化服务市场。以标准制修订支撑服务和标准实施保障服务为重点,以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和标准化专业组织的咨询服务能力为目标,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促进标准化服务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营造标准化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标准化服务市场建设。提升鼓励行业组织、社会团体、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及市场主体提供和参与标准化服务,不断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促进标准化服务市场快速健康发展。  (五)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  大力推进国际标准化。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标准化活动国际交流中心,提升上海在标准化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标准化上海协作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泛美标准支撑机构落户本市。进一步提高在沪国际标委会秘书处工作能力,鼓励有能力的单位争取主导制定更多国际标准以及承担国际标委会秘书处工作,在船舶、卫星导航、中医药等领域主导制定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加强国际标准化合作交流,鼓励本市承办有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化活动,对代表国家参与各类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支持。  服务“走出去”战略。以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为抓手,加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跟踪、研究,持续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工作机制。加大对“一带一路”相关贸易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研究力度,完善上海市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本市进出口企业应对能力。提升本市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与应对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加强标准支撑和引领作用,以标准国际化支撑产品、技术、装备、服务国际化,以标准“走出去”带动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重点支持和推动新能源汽车、港口机械、隧道工程、电气装备等本市优势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出口能力。  (六)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  强化标准化技术网络建设。着力构建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标准化技术网络,调动发挥产学研各方资源优势,共同推进标准化创新发展,着力完善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标准进步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互相促进的格局,重点领域标准化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化创新基地。  建设标准化人才高地。依托本市标准化技术组织、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打造上海标准化智库,发掘一批具有主导能力的国际标准化高层次人才和有发言权的产业领域标准化专家,培养一批专业优势明显、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标准化专业从业人员。  三、重点领域  (一)加强产业经济标准化建设,服务提质增效升级  促进现代服务业标准化。以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为目标,推动物流、交通运输、人力资源、高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开展标准化建设 以精细化、高品质转变为目标,推动商贸、旅游、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开展标准化建设,加快相关标准建立,强化标准实施,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  专栏1现代服务业标准化重点  商贸  聚焦服务贸易、酒类流通等重点领域,制定和实施语言文化服务贸易、中医药服务贸易、服务外包、酒类经营企业信用评价等标准,建立健全现代上海贸易标准体系。开展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酒类专卖创新市场监管等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健全酒吧经营管理服务规范。  物流  聚焦快消品、农产品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托盘社会化共用、城市配送公共基础设施标准化、农产品物流包装标准化,重点开展带板运输、农产品物流包装、医药物流等行业团体标准研制,构建城市物流标准体系。建设服务于物流标准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长三角区域物流标准化应用。  旅游  聚焦邮轮旅游、房车旅游、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制修订旅游公共服务、公共信息、公共管理、旅游服务质量等标准,开展上海都市旅游目的地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旅行社服务、景区服务、宾馆服务、网络服务、会议服务等标准化示范项目,支持旅游标准化专业网站建设,建立旅游标准化工作平台。  交通运输  开展综合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制修订和实施运输服务、安全应急、城市客运等关键技术标准。  高技术等新兴服务  加强电子商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及重要标准研制。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宣贯培训(覆盖本市前30%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咨询评估和应用示范,支持建设ITSS运维交付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电子商务等领域制定团体及联盟标准。  人力资源  聚焦人力资源外包、网络招聘、人才培训、人力资源咨询等重点领域,制修订人力资源术语、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派遣等国家标准,加强猎头、招聘会、测评等国家和地方标准的宣贯实施,打造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示范平台,构建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标准化体系框架。  家政  制定和实施家政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家政专业服务质量等相关标准,建立健全家政服务标准体系,开展家政服务机构等级评定等标准化示范项目。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标准化。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紧密结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标准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标准成果,支持重点领域产业创新联盟标准化工作。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标准化工作,进一步促进军用、民用技术间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  专栏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标准化重点  大数据  聚焦金融、商贸、先进制造、城市运行、医疗、能源等重点领域,围绕数据采集、数据流通、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应用和数据安全等环节,加快保护数据产权、安全和隐私的相关标准以及促进大数据行业应用和模式创新的技术标准制修订,加强行业自律规范。鼓励本市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加大标准实施力度,开展大数据应用标准化试点,加强标准服务、评测和监督。  电子信息制造  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下一代网络、汽车电子领域,制修订16/14纳米芯片设计、芯片制造、12英寸生产线装备材料、28纳米及以下芯片测试、AMOLED面板显示、LED照明、新型显示产业配套、5G无线网络、软件定义网络、汽车变速传动电子控制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核心技术标准,部分标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立健全电子信息制造业标准体系,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相关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协作。  大型客机  聚焦大型客机设计研发、总装制造、客户服务、试验试飞等重点领域,制定和实施三性设计准则、评估方法及验证、复合材料制造工艺工装、无损检测、多物理领域建模技术和虚拟试验方法、试验试飞技术、测试改装与数据处理、机务场务保障、航空器评审等各专业标准规范,构建并完善基于大型客机研制管理的民用飞机标准体系,深入开展型号共通性研究,持续总结大型客机国家重大专项标准化示范项目成果,建立系统化、模块化、动态化的民用飞机综合标准化系统应用平台。  新能源汽车  聚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制修订新能源整车集成规范、电池关键材料制备、单体制造和系统集成、电机电力电子模块设计制造、电驱变速箱设计制造、整车控制器及软件开发设计等技术标准,建立可复制、可操作、可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  卫星导航  聚焦实时精密单点定位技术(PPP)、北斗地基增强系统、车联网、辅助和智能驾驶、航空应用等领域,开展大众型高精度授时、定位和导航产品等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测量型GNSS设备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北斗卡式终端等联盟标准和通信辅助的北斗/GNSS(AGNSS)相关国际标准,继续发挥上海市卫星导航联盟标准化示范作用,加快引进具有卫星导航知识背景的标准化专业人才,加大培育标准化研究团队的创新能力。  智能电网  聚焦低压智能电器及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分布式电源发电系统、电动汽车充放电系统、智能建筑控制系统、用户端电器设备智能制造等领域,制修订和实施智能电网用户端设备及系统标准,研制安全、通信等通用标准,建立健全智能电网及能源装备标准体系,推进用户端设备及系统标准化示范项目并建成标准化平台。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聚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的标准化能力提升,围绕豪华邮轮、20000TEU级集装箱船、LNG动力船、极地航行船、智能船舶、大型游艇、钻井/生产平台、深海浮式生产储卸装置等高端装备,开展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和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围绕船舶动力系统(高中低速船用柴油机、双燃料发动机、高效喷水推进装置等)、机电设备(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导设备等)、水下生产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油气水处理等核心系统和配套设备,开展标准化科研和技术标准制修订。积极争取船舶海工行业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  功能性材料  组织推进国家新材料产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新材料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材料标准与下游行业设计规范的衔接配套。  军民融合  重点开展核、航空、航天、船舶、电子、新材料等军民融合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军品重要工艺、军工行业建设等标准,推动武器装备采用国家标准,以及成熟先进的国家军用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推进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核产业、空间信息及应用、智能制造及智能装备、电子信息与元器件、军民两用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军民通用标准化试点建设。  深化都市农业标准化。以整建制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面推进国家农产品安全区建设为契机,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在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开展相关标准化工作,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附加值,充分发挥都市现代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等功能。以实现本市农业现代化为总目标,基本形成适合本市的现代都市农业标准体系。  专栏3都市农业标准化重点  都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国家农产品安全区(县)建设,加大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证。制修订产地环境评价、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规范、农业安全种植和健康养殖、农兽药残留限量及检测、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测土施肥、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以及动植物疫病预警诊治、农业转基因安全评价、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产品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及美丽乡村建设  整建制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制修订农资供应、农业生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机配套、农产品流通、农业信息化、农业金融、农业经营等领域的管理、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标准,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农家乐、农村公共服务、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领域的标准,研制农村村庄改造建设标准。  林业  重点开展森林资源、林木种苗、有害生物防控、森林防火、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自然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保护、林业产业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制修订和实施林业相关标准,构建布局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城市森林标准体系,实施国家级和上海市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创建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企业。  (二)加快社会治理标准化进程,促进社会民生改善  强化公共安全标准化。以实现平安城市为目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反恐及公共安全技防、消防等领域标准体系,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实施和监督,支撑本市公共安全有序发展。  专栏4公共安全标准化重点  安全生产  研制和制修订系统危险程度高、风险大、工作需求迫切的通用生产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职业卫生安全等相关行业标准项目,建设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体系。聚焦突出问题和漏洞短板,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示范项目。加强安全生产标准的宣贯实施和标准化监管。  反恐及公共安全技防  制定和实施本市重点行业反恐怖防范地方标准、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住宅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等领域标准,建设社会治安管理与防范标准化体系,加强对涉及公共安全管理的各级标准的宣贯和实施。  消防  聚焦社会消防安全、消防监督管理、灭火与应急救援、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消防信息化、工程建设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制修订消防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消防设施检测、建设工程验收评定、工程建设消防技术等管理类和技术类标准,建立消防安全标准体系。  食品安全  推动食品出口企业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依法组织上海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实施,使地方标准成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有效补充,同时带动国内食品向国际标准靠拢,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标准。  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化。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加强本市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就业和社保、公共文化服务、体育、气象等公共服务领域标准体系建设。  专栏5公共服务标准化重点  医疗卫生  聚焦医疗服务、中医药、疾病防控、职业卫生、卫生监督等重点领域,制修订医疗服务质量、中药产品安全与质量、疾病防控与健康危害因素实验室检验监测、重点职业病诊断技术路径等标准,探索制定团体标准管理规范,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标准体系。开展公共卫生适宜技术和公共卫生数据信息管理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  养老  制定和实施养老机构设施服务、老年宜居社区人文环境,居家养老、社区老年活动室等标准,建设与国家、行业标准相衔接的养老机构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老年宜居社区标准体系,加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标准化管理。  就业及社保  聚焦劳动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等重点领域,研制创业服务、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援助、城镇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标准,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地方标准体系和社会保险服务综合标准体系,开展上海社会保险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打造社会保险服务标准化技术平台,培养社会保险服务标准化专业队伍。  公共文化  制修订文化安全、文化环境保护、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安全、文化融合发展、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等标准,加强文化标准宣贯、实施和监督。  体育  制修订公共体育服务、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健身休闲、社区体育工作、体育竞赛等领域的标准,制定体育场馆公益性服务标准和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标准体系。  气象  制 (五)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实施监督,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推进规划实施,搞好与《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上海市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2007-2020年)》发展目标的衔接,抓好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的分解和落实,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结合市场监管职能整合调整,加强对各区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定期开展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估,跟踪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 云南发布“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 着力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控体系
    7月14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云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在总结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成效等基础上,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监测能力建设的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并衔接《云南省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十四五”规划》,力求形成监测感知与信息化应用的合力。《规划》着重突出监测能力提升和监测工作对环境管理支撑作用,紧紧围绕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目标,系统谋划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改革创新,健全监测与评价制度,加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大监测”格局,完善体制机制,筑牢数据根基,深化评价应用,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内生动力,实施监测网络和机构能力建设重大工程,夯实基础能力,锻造铁军先锋,加快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的支撑、引领、服务作用。《规划》明确了构建监测体系新格局、保障基础监测工作、推进监测创新发展、提升应急监测能力、强化质量监督管理、推进数据智慧应用六大主要任务。在构建监测体系新格局方面,针对省以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垂直管理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等新形势新问题,在完善法规制度、细分监测事权、优化运行机制、增强监测能力、培育人才队伍等方面协同发力,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机制、基础能力和队伍建设改革创新,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规划》初步拟定云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重点项目,涵盖大气、地表水、土壤环境监测等能力建设项目,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等创新研究项目,重点州市、县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全省环境质量信息综合发布等环境监测保障类项目四大类别。《规划》的实施,将有助于建立全省生态环境“天空地”一体化监控体系,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数据,形成预警预报体系,服务科学决策、精准监管、便民服务。
  •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征集需求
    国家标准委办公室关于征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编制需求和建议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集团公司办公厅(办公室、综合司):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113号),《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由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牵头编制。按照《国家级专项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规划文本起草的有关要求,为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和信息搜集工作,现面向承担(或委托承担)标准化管理职能的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协会、集团公司及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征集规划编制需求和建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请提供本领域(行业)、本地方的标准化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等材料。   二、请结合本领域(行业)、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今后一段时期(至2020年)标准化发展的方针和目标,以及需要在国家层面部署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建议。   三、为集思广益、协同推进规划的编制工作,请各部门、协会、地方推荐一名联络员,以做好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沟通。   四、提供材料原则上不超过3000字。   五、请于7月8日前将材料及联络员联系方式函告或传真至我委,同时将材料电子版发送至指定电子邮箱。   联系人:   国家标准委综合业务部   徐洋 82262945,82260702(传真),xuy@sac.gov.cn   国家标准委办公室   付春 82262651,82260709(传真)   国家标准委办公室   2014年6月23日
  • 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服务体系,是未来实验室必然发展趋势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更好地理解当今制药实验室正在面临的主要挑战,仪器信息网对话安捷伦,探寻提升实验室效率的可靠答案。我们将与安捷伦整体服务产品经理张达蔚共同探讨制药实验室效率难题和分享领先解决方案提供商安捷伦的独特洞察与超前理念。对话共四期,本期为第二期。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9b93d829-04ec-4ed4-ae18-3d501c75482f.jpg" title=" 张达蔚-2.jpg" alt=" 张达蔚-2.jpg" width=" 200" height=" 26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张达蔚 安捷伦整体服务产品经理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 nbsp & nbsp & nbsp 从事实验室相关产品与服务超过15年。在安捷伦工作超过6年,六西格玛绿带。负责主持安捷伦中区(华东,华南)整体方案设计,项目规划,涉及食品,制药,化工,烟草,政府实验室等多个行业。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简化工作流程、降低风险、减轻管理负担是关键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要想保证一个制药实验室高效运行,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升级?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张达蔚 /strong :保障制药实验室的高效运行,归结到我们开始谈到的实验室面临的三个层面的挑战:经济、科学、操作运营。我们如何管理成本?我们如何正确发挥实验室人才的作用,让科研人员做直接与科研相关的事?我们如何全面了解实验室的实际运营情况?如何利用工具科学评估实验室资源分布和利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简化工作流程、实现标准化,增加可视性可以帮助实验室实现良好的成本控制。如通过良好规划的实验室仪器的预防性维护计划、实验室软件的更新计划、规范的合规管理流程从而延长仪器在保证稳定运行状态下的正常操作时间,减少非计划的停机时间,降低仪器的维修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选择高质量的实验室服务供应商,能够实现多品牌服务以降低实验室综合运营成本。 /strong 同时借助实验室服务供应商的专业积累和工具,优化实验室工作流程,加强实验室资产监管和综合利用。 strong 充分利用实验室服务供应商提供的资产管理财务方案,降低技术和资产配置、置换、更新、处置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了解和掌握法规最新动态,有效利用实验室服务供应商提供的跨仪器平台和供应商的统一法规认证服务方案,最大程度降低法规风险和审核审计成本,节约时间,减轻管理负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更新和配置有效的实验室智能化工具平台,实现对设备运行与故障等数据的精确记录,利用数据模型和数据库精确找到实验室运营过程中的问题,包括找出实验室运行中的高故障设备、操作中的误区、人员技术能力中的弱项等,进行针对性的维护,改善以及精准培训。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物联网& amp 人工智能是未来实验室必然发展趋势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仪器信息网:目前业界先进的做法是什么?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张达蔚 /strong :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室利用智能化工具将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传统的实验室的运营数据收集很困难,收集到也不一定准确,而且还需要花大量时间整合数据源。与此同时,费用的投入远远大于效率的提升,缺乏实时监测数据等实验室管理问题,一直在困扰实验室管理者。大数据时代、AI技术、物联网、云服务都将为实验室运营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打造实验室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服务体系,是未来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安捷伦的iLMP实验室智能服务管理平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构建实验室物联网,整合统计实验室资源,最终便于用户快捷地调动查看可视化实验室资源,包括仪器资源是否已经恰当利用? 每台仪器运行是否正常? 实验室耗材使用情况? 实验室成本增加? 方法、工作流是否可优化?实验室管理者可以利用这些可视化数据直观地了解实验室的运营情况,并可依据这些数据做出必要的调整,从而改善实验室的运营效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PharmLabManage"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详情点击查看专题:制药实验室如何实现高效率运营管理? /strong /span /a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PharmLabManage"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28c4bb92-0800-493a-bb3e-65677699a60e.jpg" title=" maoxiaojie_anjielun_1920-420_20200710(1).jpg" alt=" maoxiaojie_anjielun_1920-420_20200710(1).jpg" / /strong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br/ /p
  • “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体系日趋成型
    p   随着《“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出台,相关行业的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也进入密集出台期。《经济参考报》记者从科技部官网获悉,今年以来,科技部会同相关部委已经公布了25个与科技紧密相关的“十三五”专项规划项目。其中,超半数围绕基础研究、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资源、环境、海洋等民生及高新重点领域进行部署。 /p p   业界专家普遍认为,在构筑国家先发优势方面,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必须完善技术支撑体系以促进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而“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体系的日趋成型,有助于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健康、公共安全等瓶颈。 /p p strong   瞄前沿 构筑国家先发优势 /strong /p p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等13个部委日前联合印发《半导体照明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规模稳步扩大,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形成1家以上销售额突破100亿元的LED照明企业,培育1-2个国际知名品牌,10个左右国内知名品牌 推动OLED照明产品实现一定规模应用 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市场环境更加规范,为从半导体照明产业大国发展为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p p   这是科技领域又一项发展规划。今年以来,仅从科技部口径便已公布了25个与科技相关的“十三五”专项规划,包括《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技术市场发展专项规划》等。其中,17个专项规划与民生和高新技术领域有关。有关医疗健康领域就有3个。 /p p   “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赶超引领的步伐。”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此前向记者表示。他透露,未来五年,我国科技创新将围绕深入实施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有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重点布局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 /p p   科技部部长万钢也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采取差异化策略和非对称路径,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任务部署。“重点从六个方面加强‘十三五’科技创新的系统部署和谋划: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拓展创新发展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万钢表示。 /p p   在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李红军博士看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十三五”各个专项规划是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具体的关系。以农业专项规划为例,它是对我国“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科技的详细规划与部署,与科技创新规划具有一致性和衔接性,更具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 /p p   “粮食安全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基础。比如育种和种业工程,它必将成为今后农业科技领域的重中之重。例如,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被列为包括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在内的2020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 在2030年需要实施的15个重大项目中,种业自主创新为9个重大工程之首。从单个品种培育到整个种业的创新,体现了国家对自有种业的重视。”在谈到公布的专项规划超半数涉民生、高新重点领域时,李红军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解释时称。 /p p strong   补短板 引创新源头“活水” /strong /p p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原始创新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科技创新的短板。主要表现在,重大原创成果偏少 支撑产业技术创新的应用基础研究薄弱 在引领前沿方向、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方面欠缺 基础研究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数量匮乏 基础研究经费稳定性支持机制有待完善等。 /p p   为此,6月8日发布的《“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明确,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加强前瞻部署,强化创新源头供给。具体来看,主要加强自由探索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强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变革性技术科学研究、加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科研条件建设、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和加强重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等六大举措。 /p p   创新的源头在基础研究,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更是引入“活水”的捷径。为此,《“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要求深化基础研究领域科研人员国际交流,支持和推荐我国科学家到国际学术组织交流和任职,选派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到国外一流研究机构深造。大力引进从事科学前沿探索和交叉研究、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科学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在重点学科领域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或创新团队,支持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来华开展科研合作,成立研究中心。 /p p   事实上,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最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中也明确,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在服务业、制造业和采矿业等领域对外资的限制。与2015版本相比,新增6条,删除7条。新增的鼓励类条目包括智能化紧急医学救援设备、水文监测传感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D打印、加氢站、城市停车设施等。 /p p strong   促改革 打造良好创新生态 /strong /p p   创新驱动作为国家战略,在“十三五”规划中的地位不言自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重要引擎。国家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 /p p   作为创新创业培养皿的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平台,在“十三五”规划中也自然成为了热词。“‘十三五’期间我国载体平台建设呈现新格局。全国各类创业孵化载体达到10000家,国家级孵化器超过1500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超过3000家。30%的国家级孵化器建成科技创业孵化链条,专业孵化器超过40%,形成一批特色众创集聚区。”6月29日发布的《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 /p p   “未来将推进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细分化方向发展,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积极参与、辐射带动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许倞说,从金融创新来说,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多元化和差异性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 从围绕创新链完善服务链而言,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业态,建立统一开放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等。 /p p   另外,我国还将着力打造一批区域创新高地,引领带动区域创新水平整体跃升。比如,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东中西部具备条件的地方再建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带动性强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p p   不过,在许倞看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是“十三五”我国科技创新规划体系中的亮点之一。这不仅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也要全面提升创新治理能力和水平。 /p p /p
  •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发布会在京召开
    p   6月7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发布会在京召开。会上正式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和《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两项国家标准。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p p   田世宏指出,标准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加快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制定实施将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当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已经具备良好的产业应用和普及推广基础,将在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发挥重要的规范引导作用,两项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恰逢其时,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助力两化深度融合大有可为。 /p p   田世宏表示,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下一步将与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探索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两化融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加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的规划布局和顶层设计,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的研制推广工作,谱写我国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新篇章。 /p p   张峰指出,两项国家标准的发布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研制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进入了新阶段。下一步要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全面普及,务实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迈上新台阶。 /p
  • 谱尼测试内蒙古公司获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级评定证书
    近日,谱尼测试内蒙古公司顺利通过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管理体系认证,取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级评定证书”。   谱尼测试集团始终秉承“可持续、低碳化、绿色化”的两化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经过多月的导入工作,谱尼测试内蒙古公司分别通过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第一、第二阶段评估审核,取得审核专家们的一致认可,顺利获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级评定证书的获得标志着谱尼测试内蒙古公司在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面得到权威认可,同时是行业对谱尼集团以往经营管理成果的肯定,也为今后公司信息化相关战略的落地实施,智能化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一套企业可参照执行的数字化转型方法体系,保障企业战略、业务、技术、管理等统筹推进的体系框架,促进贯标咨询、解决方案、评定等服务市场生态良性运转的引导体系,也是我国首个覆盖两化融合全局、全要素、全过程的管理体系标准。   谱尼测试内蒙古公司发展多年来,在谱尼集团强大的支持领导下,成长速度迅猛,已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检测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标准化验室、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呼和浩特市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等多项殊荣,公司将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为契机,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 红外沼气分析仪应用新趋势——模块化红外气体传感器
    本文介绍了检测沼气成分的五种主要方法:奥氏气体分析法、热催化燃烧检测法、热导元件检测法、气相色谱GC检测法、红外气体分析法,分析了这五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及其在我国沼气服务体系中的适应性,并总结了目前最适宜我国大中型沼气工程沼气成分监测的分析方法是红外沼气成分分析技术。1、奥氏气体分析法 奥氏气体分析法是一种经典的化学式手动分析方法,该方法是利用溶液吸收法来测定CO、CO2和O2浓度,CH4和H2浓度则在爆炸燃烧法后用吸收法测定,剩余气体为N2。目前传统的奥氏气体分析方法在沼气成分检测中应用较少。针对农村沼气服务体系的特定应用,通常采用检测管法,该方法操作更简便,常用的检测管有H2S、O2、CO2、CO等,但没有直接测量CH4浓度的检测管,CH4浓度是通过计算所得,即100%-[ CO2 ]-[空气]-[H2S]-[ CO ]等,因此存在一定误差。 奥氏气体分析仪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便宜、维修容易等优点,常用于CO2、O2、CO、H2、烃类等气体浓度的测定,在实验室里应用广泛。但该仪器长期运行成本高,仅每年购买试剂和玻璃器皿至少要1万多元,且必须对气体进行人工取样,才可在实验室内进行分析,其中分析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态度”对分析的精确度也有着较大影响。同时奥氏气体分析仪只能对单一成分逐个进行检测分析,不具备多重输入和信号处理功能,分析费时,操作繁琐,响应速度慢,效率低,难以实时在线地分析现场工况,现逐渐被全自动分析仪器替代。2、热催化燃烧检测方法 热催化燃烧检测方法是利用两只热催化(黑白)元件——补偿元件和桥臂电阻构成惠斯顿电桥加一恒定电压,将铂丝加热到500℃,当遇到空气中的可燃气体时,测量元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在元件表面发生催化反应,使得温度升高,阻值增大,电桥输出不平衡,以此来测定甲烷浓度。该方法是检测甲烷泄漏最简单、经济的方法,在我国煤矿安全检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但载体催化元件只能检测0~4%的甲烷浓度,当空气中甲烷浓度超过5%后,元件会发生“激活”现象,造成永久损坏。同时检测设备需要频繁标定,热催化元件的仪器使用寿命一般在1年内,精度较差(10%),而在高H2S条件下,易造成传感器中毒甚至报废,使用寿命大大缩短。3、热导元件检测方法 不同气体的导热系数存在差别,热导元件检测方法就是根据这一特性,来测定气体的体积浓度。沼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和CO2 ,被测沼气的导热系数由CH4和CO2共同决定。对于彼此之间无相互作用的多组分气体,其导热系数可近似地认为是各组分导热系数浓度的加权平均值。因此,根据沼气的导热系数与各组分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实现沼气多组分气体浓度的测定。 目前该检测方法已广泛应用在煤矿瓦斯抽排领域,也可用于沼气中甲烷浓度的测量。但该类型传感器使用寿命一般在2年左右,且该传感器对于低浓度测量,具有较大局限性,如无法测量浓度低于5%的甲烷浓度,如果用于甲烷的泄露报警将会造成较大误差。4、气相色谱GC检测方法 气相色谱GC分析方法是利用气体物理吸附能力的差别,将采样的气体在色谱中分离然后,热导检测器通过热电阻与被测气体之间热交换和热平衡来实现其CH4、CO2、O2等气体浓度的检测,该检测方法分离效能高,对物理化学性能很接近的复杂混合物质都可以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灵敏度较高。气相色谱分析原理示意图 由于柱温与载气对分离结果的具有较大影响,其中柱温对分离结果的影响比载气的大,所以在检测过程中,除了要经常更换色谱柱外,还需要对色谱柱温和载气流速进行适度的调节,以免影响分离结果造成误差。同时色谱价格相对较贵,需要采样,不能实现在线分析。5、红外气体分析方法 当对应某一气体特征吸收波长的光波通过被测气体时,其强度将明显减弱,强度衰减程度与该气体浓度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遵守朗伯一比尔定律,也就是红外光谱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红外气体分析技术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的气体分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十分普遍。由于该方法是采用物理原理,分析气体不与传感器发生反应,因此传感器使用寿命很长,该类型传感器不仅可以用于测量沼气泄露的低浓度报警,也可以用于高浓度的沼气成分测量。 由上表可知,红外气体分析技术相较于奥氏、热催化、热导元件、气相色谱气体分析技术,具有响应时间快、灵敏度高、使用寿命长、仪器操作方便等优势。但对国内用户而言,红外气体分析技术普遍存在NDIR传感器价格昂贵、维护困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四方仪器对NDIR传感器进行了升级,将红外传感器进行模块化设计,一个传感器对应检测一个气体组分,拆卸维护方便,使得仪器在体积、性能、维护、价格上具有以往仪器无法比拟的优势。 如沼气分析仪(智能便携型)Gasboard-3200Plus,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块化红外传感器,可实现CO、CO2、CH4等多组分气体浓度的快速测量。同时其H2S、O2浓度测量可拓展,流速、流量可采集,体积轻量化,APP终端智能化等创新设计,弥补了沼气成分、流量一台仪器不可同时测量,长距离、大规模沼气项目监测设备不易携带,监测数据获取流程复杂等的不足,可广泛用于生物沼气、污水处理废气和垃圾填埋气体等沼气成分的可靠准确且经济有效的监测。在满足行业标准应用的同时,仪器测量组分还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轻巧便携,实用性大大提高。模块化红外气体传感器工作原理6、结论 在沼气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中,气体分析仪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选择配置时需要考虑仪器的使用寿命、功能、质量保障体系、实用性、性价比等因素。在奥氏吸收、热导元件、热催化、气相色谱、红外光谱的气体分析仪中,从寿命、功能、实用性等方面考虑,可优先选择红外方法的仪器;如果仅测量甲烷浓度或检测泄露,可以考虑基于热导和热催化原理的仪器;如果用于实验室定性与定量的精准测量,也可以考虑色谱分析方法。 但随着沼气生产和过程控制要求的逐渐提高,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升级的红外沼气分析仪将逐渐取代奥氏吸收、热导元件、热催化、气相色谱等气体成分检测技术,成为我国大中小型沼气工程沼气成分监测与工艺过程调控必不可少的气体成分监测设备。(来源:沼气圈)
  • 泉科瑞达2024新款顶空气体分析仪——带有氧化锆传感器
    在现代工业与生活中,包装顶空气体分析仪以其高精度和多功能性,在食品、药品、电子产品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氧化锆传感器作为其核心部件,更是以其卓越的性能,确保了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将深入探讨包装顶空气体分析仪中氧化锆传感器的应用,以及它如何精准检测各类产品。一、氧化锆传感器的技术原理与优势技术原理氧化锆传感器主要由氧化锆(ZrO2)和护套组成,分为加热式和非加热式两种。加热式氧化锆传感器通过内置的加热元件,使锆管内的温度保持在约700°C,从而确保传感器的稳定工作。在这种高温下,氧化锆成为氧离子导体,通过测量氧分压差产生的电动势,可以精确计算出被测气体中的氧含量。优势特点高灵敏度:氧化锆传感器对氧气的检测极为敏感,能够在极低的浓度下准确测量。快速响应:传感器反应迅速,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测,提高生产效率。稳定性好:长期使用下,氧化锆传感器的性能稳定,测量结果可靠。寿命长:由于结构坚固,抗氧化腐蚀能力强,氧化锆传感器的使用寿命较长。二、氧化锆传感器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即食食品包装即食食品如方便面、即食米饭等,其包装内部的氧气含量直接影响产品的保质期和口感。使用包装顶空气体分析仪配合氧化锆传感器,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包装内的氧气含量,确保产品新鲜度。奶粉包装奶粉行业的残氧分析至关重要。残氧过高会导致奶粉氧化变质,影响产品质量。氧化锆传感器能够精确测量奶粉包装内的残氧量,为生产厂家提供关键数据支持,确保产品安全。肉类包装肉类产品在包装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氧气含量,以防止细菌滋生和氧化变质。包装顶空气体分析仪通过氧化锆传感器,实时监测包装内的氧气浓度,为肉类产品的保鲜提供有力保障。气调包装气调包装通过调节包装内的气体成分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和保持其口感。在这一过程中,氧化锆传感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够精确监测并调整包装内氧气、二氧化碳及氮气等气体的比例,确保食品处于最佳的储存环境中。例如,在果蔬气调包装中,通过减少氧气含量并增加二氧化碳和氮气的比例,可以抑制果蔬的呼吸作用,延缓其新陈代谢,从而有效延长保鲜期。三、氧化锆传感器在药品包装中的应用药品稳定性测试药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包装内的氧气含量是影响其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氧化锆传感器能够精确监测药品包装内的氧气浓度,帮助制药企业评估药品在不同氧气环境下的稳定性,从而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包装方案,保障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无菌包装验证对于需要无菌保存的药品,如注射剂、生物制品等,包装过程中的氧气含量控制尤为重要。氧化锆传感器能够实时检测包装密封后的氧气残留情况,确保包装的无菌状态,防止药品因氧化而失效或受到微生物污染。四、氧化锆传感器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日益精细化,氧化锆传感器在包装顶空气体分析仪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智能化与自动化:传感器将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相结合,实现远程监控、智能预警和自动调节等功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高精度与长寿命:通过材料科学和微纳技术的不断创新,氧化锆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多气体检测:未来的氧化锆传感器可能具备同时检测多种气体成分的能力,满足更复杂、更多样化的工业需求。综上所述,包装顶空气体分析仪中的氧化锆传感器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正成为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检测工具。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氧化锆传感器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各行各业带来更加精准、高效的检测解决方案。以上内容由山东泉科瑞达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发布,关注泉科瑞达公众号了解更多
  • 我国认证认可国家标准已达88项 将继续完善标准化体系
    从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九次全会上获悉,截至目前,我国认证认可国家标准已达88项,涵盖全部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1)归口管理和国家认监委制修订的国家标准。   其中SAC/TC261归口管理56项国家标准,包括等同转化国际标准化组织合格评定委员会(ISO/CASCO)制定的全部26项国际标准/指南/可公开获得文件,以及30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技术规范和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自主创新国家标准。国家认监委制修订自主创新国家标准32项,包括良好农业规范国家标准和有机标准,有力地支撑了实验室认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等认证认可活动。   据了解,国家认监委科技与标准管理部负责认证认可标准化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制定认证认可标准化发展规划并实施、对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1)进行监督管理等 SAC/TC261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开展认证认可国家标准制修订、宣贯,对口国际标准化组织合格评定委员会(ISO/CASCO)的技术工作等 SAC/TC261秘书处设在中国认证认可协会,负责SAC/TC261的日常工作。   据介绍,2011年,我国发布实施了《国家认证认可标准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首次对认证认可标准化工作质量进行分析,建立了数据收集渠道和采集机制 研究建立了检验检测标准体系,使标准制修订与科研紧密结合,同时,充分利用协会的资源优势,拓宽认证认可标准化工作渠道。   今年,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进一步落实行业标准在认证认可标准化工作的定位和作用,对现有的标准提案等进行梳理。同时,继续完善检验检测标准化体系,做好“检验检测机构良好操作管理与服务标准研制”公益课题预研工作。
  •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揭示固体催化剂表面物种吸附状态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侯广进团队利用高压原位固体核磁共振(NMR)技术,揭示了部分还原氧化铈催化剂表面上非解离吸附活化双氢物种的独特化学状态。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研究揭示固体催化剂表面非解离活化双氢物种。大连化物所供图氢气在固体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活化是合成氨、合成气转化、储氢等诸多能源化工过程的关键步骤,这引发了研究人员对于催化剂表面氢物种化学状态及催化功能的研究兴趣。然而,受限于表面氢物种环境敏感的特点及固体催化剂表面结构复杂性问题,对催化剂表面氢物种的实验观测存在挑战。因此,亟需发展对表面氢物种的原位、高分辨分析方法,以研究其吸附位点、电子与几何结构、与催化剂的相互作用及对催化反应的影响等重要科学问题。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是高分辨研究催化剂表面吸附物种的重要谱学技术。然而,常规的非原位固体核磁共振方法难以研究表面氢物种在内的气氛敏感的活性物种的真实化学状态。侯广进团队前期克服技术挑战,开发出了高温高压原位固体核磁共振技术,该技术具有较宽的压力和温度操作窗口,并用于固、液、气等多相体系的原位固体核磁共振研究中,揭示了材料合成机制、气体吸附、主客体相互作用、催化反应路径及动力学等关键科学问题。本工作中,研究人员利用高压原位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氧化铈催化剂表面氢物种的化学状态。团队通过引入HD气体,原位动态下采集二维J耦合2H-1H相关谱,发现并证明了部分还原氧化铈表面存在非解离吸附的双氢物种。团队进一步通过精准测量其J耦合常数及运动弛豫的NMR分析,确定了该双氢物种的活化吸附状态,揭示了HD分子吸附在催化剂表面,H-D键被活化拉长。随后,团队与西安交通大学常春然教授理论计算团队合作,结合不同还原程度的氧化铈吸附氢气的原位1H NMR观测及DFT计算结果,证实了该双氢物种的吸附状态,及其与氧化铈表面氧空位缺陷之间的关联。此外,研究人员借助乙烯加氢的探针反应,利用原位NMR技术观测到了该物种的催化转化过程。该工作有助于加深对固体催化剂表面氢气吸附活化过程的认识,相关研究分析方法也有望拓展用于研究其它气体的吸附转化过程,从而指导相关催化剂和催化过程的精准设计。
  • 东莞计划建设大气污染预测预警体系
    提案内容:高度重视并加强空气质量监管,建设宜居东莞   提出人:政协委员卢伟尧等   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好、更宜居,这是所有人的愿景。在东莞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卢伟尧等委员提出《高度重视并加强空气质量监管,建设宜居东莞》的提案。东莞市环保局回复称,将在不同的片区增设3个以上酸雨监测点,并建设大气污染预测预警体系,实现由空气质量日报向大气污染预测预警的飞跃。   现状 灰霾天数减少   东莞市环保局在回复中介绍了2009年东莞空气质量监测情况。2009年,东莞全年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57,优良天数比2008年增加14天,轻微污染天数减少15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的99.2% 灰霾天数85天,比2008年的146天减少61天 降水pH年均值为5.02,比2008年上升0.19个pH单位,酸度进一步下降。“这些数据表明东莞空气环境质量总体水平在继续好转,也表明我们近年来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采取的各项措施在不断地显现出好效果。”   这些措施包括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整治污染企业、开展油气回收综合治理、构建大气环境监测体系等等。据了解,目前,东莞已建成“7+1”(7个固定子站和1个流动子站)大气自动监测系统,这套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点位覆盖了东莞市全范围,监测项目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能见度、PM 10和PM 2.5等。   计划 建设大气污染预测预警体系   东莞市环保局透露,下一步,东莞将深入开展工业锅炉整治、深化火电厂脱硫和脱硝工程,加强东莞空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和预警工作。同时,结合珠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监测和研究的需要,针对光化学烟雾、灰霾天气现象增加有关监测设备、增加对相关污染因子的监测。在若干监测子站增加V O Cs、甲烷和非甲烷总烃、气溶胶、碳黑、PM 2.5、PM 1.0、能见度、苯系物等大气复合污染监测项目,增加大气成分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多普勒雷达及激光雷达等监测设备。   另外,根据全东莞市各片区的人口分布、工业布局、气象特征,在不同的片区增设3个以上酸雨监测点,更加全面地监测、掌握东莞的酸雨污染状况。   同时,完善东莞的大气污染预测预警体系。通过一系列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依据东莞污染物排放总量、地域性排放源清单和气象参数,建立一套功能强大、预测准确的预测预警模型,实现由空气质量日报向大气污染预测预警的飞跃,提升预警预测能力。另外,将与气象、水利、卫生、教育等部门建立应急联动机制,一旦监测到东莞的空气、水、噪声等环境条件发生异常现象,即启动应急机制,联合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环境异常给东莞市民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
  • 助力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莱伯泰科一直在行动
    7月1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四部门共同编制的《“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发布,方案提出,中央预算内投资将重点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和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推动地方加强本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能力、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等工作。方案中明确了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任务,将加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依托高水平省级疾控中心建设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剧毒化学品和易制毒易制爆化学品库及其检测实验室等,补齐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配置缺口等。随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成立,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日趋完善,作为体系中重要的一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了大量的工作,除了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的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疫情报告和信息管理,居民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外,还承担着食品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和职业卫生等健康危害因素的监测,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卫生保障、应急等任务。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分析仪器设备生产厂家,从成立之初便一直致力于为疾控系统提供全面的实验室检测解决方案,满足疾控系统对于食品和环境的检测需求,为保障人民公共卫生安全、捍卫食品安全、建设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贡献力量。莱伯泰科积极参与疾控系统食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同时参照相关检测标准,结合现有前处理设备和分析仪器,最终形成数套处理解决方案,用于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添加剂、营养元素、重金属元素等,环境样品中VOC、SVOC等检测项目。莱伯泰科有机前处理解决方案1、全自动上样、分离和收集样品:GPC1000全自动凝胶净化系统仪器特点:可全自动批量完成样品上样、分离净化、目标组分收集等操作,创新不锈钢净化柱设计、完全上样系统以及独立的三维机械进样和收集平台,净化效率更高,使用更方便,广泛应用于环境、食品、农产品等领域。参考标准:HJ 805-2016 、HJ 835-2017 、HJ 834-2017、HJ 1023-2019、HJ 951-2018、HJ 891-2017… … 2、最多可同时运行8通道:SPE1000全自动固相萃取系统仪器特点:可自动完成固相萃取柱的活化、样品过柱、清洗、氮气干燥、洗脱等操作,处理样品量大,自动化程度高,整套系统密封环保。参考标准:3、快速溶剂萃取仪Flex-HPSE全自动高效快速溶剂萃取仪仪器特点:在填充好两个样品之后,即可萃取与填充同时进行,所有样品填充好后,无需实验人员值守,48个样品只需一夜,且收集瓶与同品牌平行浓缩仪通用,不用转移样品,只需将整架收集瓶转移至平行浓缩仪即可。HPSE Ultra高效快速溶剂萃取仪仪器特点:仪器可以六通道同时运行同一个方法,也可双通道一组,运行不同的三个方法, 同一软件控制。例如,客户突然来了一批急样或者考核样,要做多种不同的项目,使用不同的提取溶剂,HPSE Ultra可支持不同项目同时做。参考标准:HJ 783-2016、HJ 782-2016、HJ 956-2018、GB 23200.9-2016、GB/T 23376-2016、GB/T 22996-2008… … 4、高通量大体积快速浓缩: M64全自动高通量平行浓缩仪、MultiVap-10定量平行浓缩仪、MVP真空平行浓缩仪仪器特点:M64全自动高通量平行浓缩仪,具备氮吹针随液面自动下降功能,多通道运转,可有效提高浓缩效率,以正己烷为例,用一个通道同时浓缩9个7mL的正己烷样品,所用氮气量仅约为4.5min×4L/min=18L,若一般市面所售40升氮气瓶可装6m³气,则一瓶氮气可供MV64多通道平行浓缩仪浓缩3000个样品,大大节省了耗气量。 MultiVap-10定量平行浓缩仪,十个样品通道可同时工作及任意组合,随时启停,随时追加或移除,灵活方便;可配用200mL及50mL浓缩杯,且两种浓缩杯可同时使用,并具有蒸干模式。MVP 真空平行浓缩仪,具备批处理能力,最大可支持48位50 mL带尾管浓缩杯的同时浓缩;浓缩杯可与同品牌快速溶剂萃取仪、凝胶净化系统、固相萃取仪通用;独立盖板设计,无需暂停仪器即可随时单独添加和取出某个样品,不影响其他样品的浓缩。本方案中列举了四款疾控系统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机前处理设备,如果您需要详细的方法,或者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请即刻致电400-070-8778,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关于莱伯泰科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056.SH)成立于2002年,公司自成立之初便专注于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立志为环境检测、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疾病控制、材料研究等众多基础科学及行业应用提供实用可靠的实验室设备和整体解决方案。公司发展至今已拥有各类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0余项,持续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连续多年被业内媒体评为中国仪器仪表行业“最具影响力企业”。产品服务涵盖实验室分析仪器、样品前处理仪器、实验室设备、医疗设备、实验室耗材和实验室工程建设等。目前,公司产品已销往全球90多个国家,共计服务客户近3万家。如需了解莱伯泰科的详细信息,请访问http://www.labtechgroup.com/。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