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硒化钴

仪器信息网硒化钴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硒化钴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硒化钴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硒化钴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硒化钴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硒化钴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硒化钴相关的解决方案。

硒化钴相关的论坛

  • 氧化钴的分析

    有做氧化钴的分析吗?请教氧化钴的全分析,大家交流一下经验。[em01]

  • 硫化钴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YS/T 349.1-2009 硫化钴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钴量的测定 电位滴定法YS/T 349.2-2010 硫化钴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 铜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YS/T 349.3-2010 硫化钴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 锰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YS/T 349.4-2010 硫化钴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4部分 二氧化硅量的测定 氟硅酸钾容量法镉化学分析方法

  • UV固化涂料成分分析

    一、UV固化涂料的低聚物 低聚物又叫寡聚物,也称预聚物,是UV固化涂料的基体树脂,作为骨架在UV固化涂料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体系的基本性能(包括附着力、硬度、柔韧性、耐磨性、耐热性、耐化学药品性、耐久性、光学性能及耐老化性能等)起着决定性作用。UV固化涂料研究和应用较为广泛的低聚物的类型主要有不饱和聚酯,环氧丙烯酸酯和聚氨酯丙烯酸酯等。1.1 环氧丙烯酸酯 环氧丙烯酸酯(Epoxy acrylate,EA)是由环氧树脂和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在催化剂作用下开环酯化而得,按结构类型可分为双酚A环氧丙烯酸酯、酚醛环氧丙烯酸酯、改性环氧丙烯酸酯和环氧化油丙烯酸酯等。EA光固化反应速率较快,固化膜附着力、硬度、强度、光泽度和耐化学药品性好,且价格较低,是光固化产业内消耗量最大的光固化低聚物。EA粘度高,影响施工和流平,固化膜性脆、柔性差、不耐老化,因此改进环氧丙烯酸酯性能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如增加低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来减小固化时的收缩率,引入含硅化合物合成了一种预聚物提高涂膜耐热性能,引入柔性长链来克服环氧树脂的脆性等。1.2 聚氨酯丙烯酸酯(PUA) 聚氨酯丙烯酸酯(Polyurethane acrylate,PUA)是由多异氰酸酯的NCO基团和多元醇的羟基反应,并利用含羟基的丙烯酸酯引入光活性基团而得,随分子质量的增大和分子中含有的光反应性基团的增加固化速度加快,是一类重要的光固化低聚物。使PUA具有三维球状结构的星型超支化聚合物正成为研究的热点,该结构与传统的线性聚合物不同,使聚合物具有高官能度、分子间和分子内不缠结等特点,因此该类聚合物活性高、黏度低、溶解性好、官能团易改性等,可以获得合适的施工性能和优良的涂膜性能。虽然PUA价格相对较高,但是聚氨酯丙烯酸酯固化膜具有优异的柔韧性和耐磨性,良好的耐化学药品性和耐冲击性,较好的附着力等优点,所以PUA是用量上紧次于EA的低聚物。1.3 不饱和聚酯 不饱和聚酯(Unsaturated polyester,UPE)是最早用于UV固化涂料的低聚物,是指分子中含有可反应C=C双键的直链或支链状聚酯大分子。在活性自由基引发下发生活泼的乙烯基等单体与UPE共聚,可交联固化网络结构。然而该聚合反应时间长、温度高,且聚合过程的氧阻聚现象较严重,增加了涂膜的黄变,因此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采用超支化技术制备多官能度的不饱和聚酯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向。超支化低聚物有独特的三维分子结构,使其具有相溶性好、黏度低和反应活性高等性能,固化膜的收缩率变小,有良好的基材附着性能,并且还能避免使用挥发性活性稀释剂,所以更环保。二、 UV固化涂料的活性稀释剂、光引发剂和助剂及颜填料2.1 活性稀释剂 活性稀释剂是含有可聚合官能团的有机小分子,能够溶解和稀释低聚物,调节体系的粘度,改善施工性能,并可以参与聚合固化成膜,调节光固化速度和固化膜的各种性能,如耐磨、硬度、柔韧性等。1)单官能团活性稀释剂。(甲基)丙烯酸酯等,每个分子仅含有一个可参与固化反应基团,一般具有黏度低、转化率高、固化速率低、体积收缩小、交联密度低等特点。2)双官能团活性稀释剂。含有两个(甲基)丙烯酸酯官能团,对比单官能团活性稀释剂,一般具有良好的稀释性、固化速率加快、交联密度增大等特点。3)多官能团活性稀释剂。含有3个及以上(甲基)丙烯酸酯官能团,一般具有黏度较大、光固化速度快、成膜硬度高等特点。4)阳离子UV固化体系的活性稀释剂。如脂环族环氧树脂、多元醇和乙烯基醚等。在选用活性稀释剂时应考虑如下问题:与低聚物的相容性、稀释能力、固化速度、固化收缩率和对固化涂膜性能的影响等。2.2 光引发剂 光引发剂是光固化体系的关键组分之一,它的性能决定了UV固化涂料的固化速率和固化程度,按反应机理的不同为自由基聚合光引发剂与阳离子聚合光引发剂,自由基光引发剂分为裂解型和夺氢型两种类型。 在UV固化涂料领域使用较多的为小分子自由基光聚合引发剂,其中未反应的光引发剂及光解碎片容易使涂膜老化黄变;还可以使用聚合夺氢型光引发剂,其中光引发剂的不能完全反应也会使涂膜老化黄变。如果将光引发剂大分子化和多官能度(含有2个及以上光化学活性基团),则可以降低光引发剂引起涂膜的黄变。对阳离子光固化体系,适用的低聚物仅有乙烯基醚官能团的树脂、环氧树脂和环氧官能化聚硅氧烷树脂等,使阳离子光固化剂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自由基光引发剂具有低价优势,大多数UV固化涂料采用自由基固化,也有采用阳离子与自由基混合双重UV固化,可以形成互穿网络结构来改善涂膜性能。通过合理利用光引发剂种类和用量以及与光增敏剂配伍技术等,调整固化速率和固化程度,以适应不同的需要。UV固化涂料用于形状复杂的构件时会出现阴影难以固化,用于厚涂层、不透明介质和有色体系的固化也有困难。这些可以用双重固化体系来克服,即通过光固化反应阶段和暗反应(包括热固化、湿气固化、氧化固化或厌氧固化反应等)阶段完成,其中光固化反应使体系快速定型或达到表干,而暗反应使底层部分或阴影部分固化完全。2.3 助剂 在实际UV固化涂料应用中,由于光固化速率较快,除了基本成分外,还要加入各种助剂(包括流平剂、消泡剂、润湿分散剂、偶联剂和消光剂等),以达到使用要求。流平剂的加入可解决UV固化涂料因流平差而产生涂膜表的缺陷等;润湿分散剂和消泡剂的加入可增加产品稳定性和施工性能等;偶联剂的加入可提高施工性能和附着力等。随着UV固化涂料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为满足被涂物件的使用要求,可供选用的助剂还有消光剂、热阻聚剂、增感剂、稳定剂等。2.4 颜填料 为配制UV固化有色涂料,还要加入颜填料。1)颜料。颜料对涂料性能的影响应引起注意,许多颜料(如炭黑、铁黄等)会散射或吸收UV辐射阻碍了UV固化。颜料在涂膜表面与涂膜深处对UV吸也收存在较大差别,可能会导致表面与底部固化不同步引起涂膜收缩起皱,因此要选择与体系配套颜料。2)填料。试验表明滑石粉和碳酸钙等可作UV固化涂料的填料。一些纳米填料的加入,使涂膜耐磨性、抗菌性、抗老化性、柔韧性和光泽度得到显著提高。南京蓝大飞秒检测竭诚为您服务 联系人 :王老师 TEL 18061750890(同微信号) QQ 1683131911

  • 【原创大赛】光固化丙烯酸树脂

    本实验目的及意义:近年来,水基涂料因其绿色环保的优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涂料涂装行业,其最大的优点是不含有挥发性的有机溶剂,降低了有机溶剂挥发物(VOC)的量,不会损害人体的健康,满足涂层无毒的要求,属于环保型涂料。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涂料,光固化涂料具有高效、经济、节能、适应性广、环境友好等优点。光固化涂料通常可以在几秒的时间内固化,固化所需的能量小,UV光固化依需要可涂装多种基材,如木材、金属、塑料、纸张、皮革等,光固化涂料基本不含挥发性溶剂,具有环境友好的特点。因此将水性涂料与光固化涂料的优点结合起来的涂料将具有更加优良的性能。本文中介绍一种光固化的丙烯酸树脂用于涂料涂装,其制备方法如下:实验原料:己二酸、环氧E51、丙烯酸合成方法:将己二酸和环氧E51以及丙烯酸按照摩尔比为3:5:1加入三口瓶中,升温至140℃,搅拌,反应4-5h;将反应完全的丙烯酸树脂倒入准备好的塑料模具中,使树脂铺满模具底板,加入光引发剂2959,在350nm紫外光下照射30s,树脂即固化完全,在塑料模具底板上形成均匀的涂料层,用手指触之,涂层指干。

  • 【分享】进口国产高纯钴粉、钴标准品、氯化钴、氯化镍、雾化镍粉、硒粉

    【分享】进口国产高纯钴粉、钴标准品、氯化钴、氯化镍、雾化镍粉、硒粉

    中国心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8/05/200805292000_91209_1666551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8/05/200805292000_91210_1666551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8/05/200805292000_91211_1666551_3.jpg[/img]产品名称:氯化钴 规格型号:工业级 执行标准:Q/YSJC-CP16-2000 单位:吨 包装:外编内塑25KG/袋 用途:制备催价化剂、啤酒泡沫稳定剂、分析吸收剂、比色剂等 化学成分 钴Co (≥)% 杂质含量不大于 Content of impurity (≤)% 镍(Ni) 铜(Cu) 铁(Fe) 锌(Zn) 铅(Pb) 水不溶物 Water insoluble substance 24 0.005 0.002 0.005 0.001 0.005 0.03 产品名称:氯化镍 规格型号:优等品 执行标准:HG/T2771-1996 单位:吨 包装:外编内塑25kg/袋 用途:制造隐显墨水、电镀镍、无水物用于气体中吸收氨 保定市利业试剂仪器销售有限公司,位于保定市天威中路166号,是保定市规模最大的试剂仪器销售公司之一。长期以来专业提供 化学试剂、金属标样、玻璃仪器、色谱仪器、光谱仪器、分析仪器、检测仪器、光学仪器、教学仪器、实验室家具、仪器配件、高级实验耗材、防护用品、精细化工产品等,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生物工程、造纸、冶金、橡胶、陶瓷、涂料、建筑、公路、水泥、水处理、质量检测、环境监测、水利监测、农林检化验、大中院校、科研院所、新能源等制造、检测、研究领域。

  • 雾化器不吸液,往外鼓泡,能维修吗?

    本人一直用TAS—990AFG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昨天做一个样品不小心堵了雾化器,想办法弄通了雾化器的玻璃内管,可进样管不吸液了,往外鼓气泡,大虾们知道哪能修雾化器吗?我以前好像在网上找到一个能修的地方,可忘了记下电话号码。我的雾化器现在肉眼看到的雾化器的玻璃内管的通了,但好像玻璃管的管口有点小缺口,这是不是会影响真空的形成,从而造成不吸液呢?我还有一套,今天在调雾化效果的时候,突然听到噗的一声就吸液了,取下看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小压力能吸液,压力调到0.08MPa,就往外鼓泡了,很郁闷。重新买雾化器当然好,如果能将坏的修好就更好了,毕竟碰撞球都是好的。

  • 固化工艺研究和固化过程在线监测——低价、简便、高效的实时热分析技术研究

    固化工艺研究和固化过程在线监测——低价、简便、高效的实时热分析技术研究

    [color=#990000]摘要:差示扫描量热(DSC)和调制式扫描量热(MDSC)技术在复合材料固化工艺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但无法应用于固化过程的在线实时监测。为解决固化过程在线监测难题、提高固化工艺优化效率和实现仿真计算的准确考核,需要在差示扫描量热技术基础上开发低价、简便、高效和实时的新型热分析技术。本文介绍了近些年来在此领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研究报道,分析这些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并提出了后续工作的技术方案。[/color][color=#990000]关键词:固化工艺、固化过程、固化度、差示扫描量热、DSC、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MDSC、MTDSC、比热容、热扩散系数、导热系数[/color][align=center]~~~~~~~~~~~~~~~~~~~~~~~~~~~~~~~~~~~~~~~~~~~~~~~~~~~~~~~~~~~~~~~~~~~~~~~[/align][b][color=#cc0000]1.问题的提出[/color][/b] 在复合材料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固化工艺进行研究和优化。而在复合材料生产过程中,为保证复合材料成品质量及生产的可重复性,理想方式是对复合材料固化过程进行实时在线监测,确保固化过程中各部分充分固化、累积残余应力和温度非均匀性引起的应变尽可能小、控制复合材料固化温度避免热降解以及降低完全固化的总时间。为了实现固化工艺研究和优化以及固化过程的实时在线监测,需要针对材料固化过程中可监测的物理量,并结合固化过程中出现的物理化学反应特性,采用相应准确有效的测试技术。在固化工艺中,当前常用来判断固化是否完成的直接准则是最能表现固化反应的固化度,但在固化工艺研究和固化度监测方面面临着以下三方面的技术难题需要解决:(1)现有扫描量热技术测试样品小,测试结果与实际生产现场有差异 目前用于研究固化工艺最有效的手段是差示扫描量热(DSC)技术以及灵敏度和精度更高的调制式扫描量热(MDSC)技术,树脂供应商大多采用这两种技术提供树脂固化度信息。这两种技术的局限性是测试样品量很小,与实际固化过程中的产品尺寸和形状有巨大差异,扫描量热技术测试得到的固化工艺过程和参数很难在实际固化工艺中直接使用,还需要进行大量固化工艺优化研究工作。(2)现有扫描量热技术无法应用于在线实时监测 由于基于热动力学原理,并且可以与固化工艺具有完全相同的温度、压力和气氛变化过程,目前的各种扫描量热技术作为最成功的热分析技术,可以说是完美解决了微量样品层面的热分析问题,为固化工艺研究和优化、为固化工艺仿真计算研究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但目前热分析技术的最大局限性是无法推广应用到产品生产现场,无法采用扫描量热技术对固化过程进行在线实时监测,无法对固化工艺研究和仿真模拟结果进行快速的在线实时验证。(3)现有在线监测技术无法达到扫描量热技术的准确性,未达到实用水平 尽管扫描量热技术无法推广应用到生产现场,但为了满足复合材料研制和生产需要,近些年来开发了许多新技术来进行固化过程的实时在线监测。这些技术大多采用间接方法,而且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光纤法、超声法、电学法和热学法。尽管这些方法都证明了其在监测固化过程中的有效性,但也存在局限性,还都无法替代扫描量热技术的有效性,每一种方法只能监测部分参数,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条件进行选择评估,而且这些测试方法目前大多还都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还未看出具有多大的市场使用前景。[b][color=#cc0000]2.解决方案[/color][/b] 综上所述,为了准确了解固化中的吸放热过程、实现固化工艺设计、快速准确寻找最佳固化工艺过程,并能对整个固化过程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就需要在扫描量热技术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测试技术并应用到实际固化工艺中,所开发的新技术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首先要解决大尺寸规则形状样品或材料的热分析测试问题,即在各种大尺寸的板状、柱状和球型模具/样品和构件上实现扫描量热测试功能,这相当于把DSC测试功能拓展到大尺寸规则模具/样品和构件上。 (2)解决材料热物理性能测试问题,即在DSC比热容测试能力基础上,增加了在整个固化过程中的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的连续测量能力,在得到固化特性的同时得到复合材料传热特性,这相当于把MDSC测试功能拓展到大尺寸规则模具/样品和构件上。 (3)最终要解决单样品热分析测试技术问题,一方面要避免像DSC和MDSC那样需要同时进行参考样品测试,另一方面还要避免使用传统热物性测试中那样长时间稳态一维热流测试形式,而是需要仅采用温度传感器测量模具/样品和构件内外的温度和热流变化,并在与固化工艺相同的升温、恒温和降温的动态过程中,同时测量得到多个热物理性能参数,如热扩散系数、热焓、比热容和导热系数,最终得到固化度等相应的固化工艺参数。[b][color=#cc0000]3.本文目的[/color][/b] 上述解决方案是当前复合材料固化度监测及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对复合材料研制和生产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热分析技术在固化工艺和固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方面,很多研究机构和学校都开展了研究工作,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还停留在实验室探索阶段。本文将介绍近些年来在此领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研究报道,分析各种研究的特点和不足,为后续的技术攻关提供参考。[b][color=#cc0000]4.温度调制型DSC:MDSC技术[/color][/b] 经典的DSC技术可以测量微小样品比热容随温度的变化特性,由此常用于固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和分析,但无法测量样品的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因此采用DSC技术无法对固化过程中的热传递进行研究,无法了解材料内部的温度分布,进而使得无法进行固化工艺的优化。另外,传统的DSC对于微量样品的微弱吸热和放热还是不能提供足够高的灵敏度和精度。 为此,结合传统的Angstrom技术,在DSC技术基础上开发了温度调制型DSC(MDSC)技术,即在以往DSC测试的温度变化曲线上叠加了温度调制波,由此大幅度提高了测量灵敏度和测量精度,同时还实现了热扩散系数的测量。 目前,MDSC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有相应的商品化测试仪器,如图4-1所示。很多研究机构采用MDSC仪器对固化过程中的热传递进行研究,如侯进森等人对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固化过程中不同纤维方向上的导热系数进行了测量。[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23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6583388_7031_3384_3.png!w690x230.jpg[/img] [/color][/align][color=#cc0000][/color][align=center]图4-1 MDSC测量原理和测试仪器[/align] 尽管MDSC已经具有很高的测量精度和灵敏度,但这种技术复合材料固化工艺研究和在线监测中的应用十分有限,主要因为以下原因: (1)样品量太小,很难保证样品对复合材料的代表性; (2)测试模型假设被测样品始终处于温度均匀状态,这就造成MDSC测试模型无法放大应用到大尺寸样品和固化部件的热分析测试; (3)与DSC一样,MDSC同样需要结合参考材料同时进行测量,这也限制了这种技术的实际应用; (4)为了保证MDSC技术中规定的边界条件,在被测样品周围需要配备复杂的配套装置,这在固化工艺现场根本无法实现。[b][color=#cc0000]5.固化过程的其他热分析技术研究[/color][/b] 到目前为止,固化过程中其他热分析技术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恒温固化过程中热物理性能变化过程的测量,重点是测量热扩散系数的变化规律,然后用不同阶段的热扩散系数来表征固化度C,即:[align=center][img=,690,5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7455522_5587_3384_3.png!w690x57.jpg[/img][/align] 式中,B、A和D分别是液态、随时间推移和完全固化状态下的热扩散系数值。[color=#cc0000]5.1. Friis-Pedersen等人的研究工作(2006年)[/color] 较早尝试将DSC热分析技术推广应用到复合材料固化过程在线监测的是德国的Friis-Pedersen等人,他们模仿MDSC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工作。在他们的研究中,模仿MDSC同样采用了Angstrom测量原理进行定点温度交变调制,模仿MDSC仪器结构搭建了一套经典的Angstrom法薄板热扩散系数测量装置,如图5-1所示,可以测量薄板材料(面积为100mm×100mm,厚度约为3mm)在不同恒定温度固化过程中热扩散系数的变化过程,并由此热扩散系数变化过程来表征复合材料固化度特性。[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22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7271162_7843_3384_3.png!w690x226.jpg[/img] [/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5-1 试验装置示意图[/color][/align] 尽管采用了已知热扩散系数的硼硅酸盐玻璃对此测量装置进行了测量误差考核,并标称测量误差小于3%,但从文献报道来看,整个装置简陋,重复性测量结果偏差很大。特别是对于低粘度未固化树脂以及厚度的变化情况测试会有很多问题。 Friis-Pedersen等人还分别采用两种DSC仪器分别对微量样品的比热容进行了测量,并结合上述装置测量得到热扩散系数和密度计算得到了导热系数,通过对比证明了固化度与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的变化密切相关,采用热扩散系数来表征固化度甚至在灵敏度上更优于比热容。 尽管Friis-Pedersen等人的研究工作比较简易,测量误差也较大,但在采用热物理性能参数来表征固化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获得了初步的结果,证明了采用热扩散系数来表征固化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并具有显著特点。[color=#cc0000]5.2. Rudolph 等人的研究工作(2016年)[/color] 为了实现固化过程的在线监测,基于经典的Angstrom法薄板热扩散系数测试技术,德国的Rudolph 等人搭建了一套更简易的试验装置来测量环氧树脂固化过程中的热扩散系数变化,并基于上述固化度的定义来对固化过程进行表征。 装置的测量原理基于经典的Angstrom法,如图5-2所示,不同之处在于温度的调制不是传统的正弦波,而是采用了三角波,相应的热扩散系数测量公式则采用了参数估计算法获得。[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13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8091906_4688_3384_3.png!w690x136.jpg[/img] [/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5-2 基本思想是假设一维热流,评估两个温度信号之间的差异。a)样品描绘,b)顶部和底部温度信号[/color][/align] 为模拟在线固化过程,Rudolph 等人搭建的试验装置模仿了真空袋成型工艺,如图5-3所示,被测环氧树脂样品尺寸为直径29mm、厚度不超过3mm,样品装在外径为30mm、高度为4mm的铝制料盒内。试验参数中设置了温度振荡周期长度为4分钟,振荡幅度被设置为2K。[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13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8230117_8499_3384_3.png!w690x136.jpg[/img] [/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5-3 实验装置:1)隔离试验箱;2)温度控制器;3)用于温度测量和控制的PC机;4)测量放大器;5)室温显示;6)带有温度传感器的样品;7)铝块;8)珀尔帖元件;9)散热器[/color][/align] 采用这套试验装置,分别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了固化过程中的热扩散系数测试,热扩散系数转换为固化度后的结果如图5-4所示。[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400,3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8383568_7396_3384_3.png!w690x519.jpg[/img] [/color][/align][color=#cc0000][/color][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5-4 在不同温度下测量热扩散系数推断出环氧树脂的固化度[/color][/align] 通过上述Rudolph 等人的工作,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方面的优缺点: (1)再一次证明了热扩散系数作为固化度评价参数的有效性; (2)对于板材结构的复合材料固化过程,可以用很简易的装置就可以实现固化度的在线监测,特别是仅采用单面加热和厚度方向双点测温的方式,就可以在线实时对整个固化过程的固化度变化进行测试表征,这已经非常接近实用化水平。 (3)出于测试方法需要,样品加热采用的是单面加热三角波温度调制方式,这种加热方式显然不符合常规固化工艺线性加热模式,增加了在线监测设备的复杂程度。同样,这种测试结构并不适合低粘度液体以及厚度变化的固化过程。 (4)Rudolph 等人的工作实际上为今后的实用化研究奠定了一个基础,这种单面加热方式完全可以拓展到常规固化工艺中的线性加热模式,即只需采用一个温度传感器测量板材中心位置在固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就可以实现板材固化过程的在线实时监测。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卢少微等人出于对巴基纸(Buckypaper)作为温度传感器在固化工艺在线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借鉴了上述Rudolph 等人的工作,直接在真空袋固化工艺中研究固化度与巴基纸的电阻温度系数关系。尽管直接采用温度传感器在线监测固化过程的有效性十分有限,但他们对巴基纸的研究不失为给今后固化工艺中使用的温度传感器增加了一种可选性。[color=#cc0000]5.3. Struzziero等人的研究工作(2019年)[/color] 上述研究工作基本都是基于板材固化工艺的在线热扩散系数测试测试方法,但这些水平结构的固化过程并不适合流动性较强的低粘度液体树脂的固化过程监测,而且监测过程中样品厚度会发生变化而带来测量误差。为了提高材料的适用性,Struzziero等人采用了柱状结构的传热模型报道了在线固化监测的研究工作。 Struzziero等人研究的测试方法还是基于经典的Angstrom技术,在定点温度下交变调制加热温度来测量得到热扩散系数。设计的测量装置包括一个带冷却管的铜块,其中心有一个圆柱孔用于容纳直径为7mm、壁厚为1mm、高度40mm的空心铜管。该装置如图5-5所示。[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22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8568815_9052_3384_3.png!w690x223.jpg[/img] [/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5-5(a)实验装置;(b)截面图;(c)俯视图[/color][/align] 液体树脂倒入铜管,然后用软木塞封闭。软木塞在其中心有一个开口,以允许放置在中心的热电偶接触树脂。然后将铜管插入铜块的圆柱形孔中,两块隔热板放置在铜块的上下两侧,一根柔性电热丝缠绕在冷却管周围。铜块温度由温度控制器调节加热软线上的功率进行控制而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由于树脂的热惯性,在树脂区域中心测量的温度是相位滞后的周期性曲线,树脂和铜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信号如图5-6所示,通过相位差的测量可以得到相应的热扩散系数。[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00,35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9092006_7113_3384_3.png!w690x405.jpg[/img] [/color][/align][color=#cc0000][/color][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5-6 树脂区域边界和中心的温度变化[/color][/align] 每次测试前,树脂在铜管中的填充量为四分之三左右,用软木密封封闭,并放置在铜块中。随后,外径0.5mm的测量热电偶探针穿过软木塞密封件的中心开口,使热电偶敏感区位于树脂的几何中心位置。在测试过程中,铜块温度调制所采用的幅度为1℃、一个调制周期为4分钟。Struzziero等人采用搭建的测量装置对三类材料进行了测试,第一类是非固化材料甘油作为该方法的考核;第二类包括一种脱气、预混合、单组分树脂,专门设计用于树脂传递模塑工艺的环氧树脂RTM6和另一种为灌注应用设计的低反应性单组分液态环氧树脂890RTM;第三类是采用液体增韧环氧树脂的双组分系统,用于缠绕和拉挤成型的XU3508/XB3473。 Struzziero等人用上述装置测量了上述材料不同温度下的热扩散系数,并采用MDSC进行了比热容测量和固化表征,同时还建立了相应的固化动力学模型,由此来进行相应的对比和验证。 通过甘油的导热系数测量验证了与文献值相差约为8%,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偏差是包含了测量装置热扩散系数测量误差和MDSC比热容测量误差的合成误差。 Struzziero等人在此测量装置上开展了大量研究,在此就不再详细介绍。总之,Struzziero等人的工作再一次有效证明的热扩散系数表征固化过程的有效性,同时还证明了测量液体热固性塑料固化过程中的热扩散系数方面是可靠的,测量精度由树脂区域中心热电偶放置的精度控制,要求位置精度为0.5mm以将测量误差限制在3%以下。固化环氧树脂的导热系数测试结果显示出对固化度的线性依赖增加和对温度的反向线性依赖,所得结果可以根据声子输运解释为固化材料中的主要热载体。实验装置测量结果可用于生成材料表征数据,这些数据是建立固化模拟所需的精确导热本构模型所必需的。 Struzziero等人的工作最重要的是验证了固化过程中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变化的准确测量,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的获得可以更可靠地预测热梯度、放热现象和缺陷,如残余应力,有助于提高固化工艺预测的整体精度。另外,Struzziero等人的圆柱体测试结构,从测试模型上已经完全接近于实际固化工艺,而且还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推广应用。[b][color=#cc0000]6.分析[/color][/b] 上述研究工作基本上都是模仿MDSC而采用了Angstrom技术,同时也证明了测量得到的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完全可以用于固化评价。由于加热方式的复杂性,使得这种Angstrom技术还是无法应用到实际复合材料固化工艺中的在线监测,还只能停留在样品级别的应用。为了真正在复合材料固化工艺中采用热分析技术实现在线监测,依阳公司通过前期的大量研究,做出如下分析: (1)基于MDSC发展历史做出的分析:在DSC测试过程中,由于样品量小,样品的吸热和放热量以及热流信号都十分微弱,而Angstrom温度交变测试是一种灵敏度和精度很高的技术,因此MDSC采用了Angstrom技术实现了灵敏度和精度的大幅度提高,并同时实现了热扩散系数测量,结合已经具有的比热容测试能力,MDSC可用来测量导热系数。 (2)从实际固化工艺做出的分析:在产品生产固化工艺中,产品尺寸普遍较大,吸热和放热量以及热流信号普遍都较大,从信噪比分析来看根本无需高灵敏度的Angstrom技术。另外,在实际固化工艺设备上也很难实现Angstrom技术要求的温度交变调制。 (3)从热扩散系数测试技术做出的分析:尽管上述研究文献报道都是基于交变的Angstrom技术,但不采用这种交变技术,只通过加热变化过程也能准确测量出热扩散系数,而这种加热变化过程与固化工艺中的加热过程完全相同。这也就是说在现有固化工艺设备和固化加热过程中,通过工件中单点温度的测量,可以准确得到整个固化过程中的热扩散系数变化。 (4)从比热容测试技术做出的分析:DSC和MDSC的强大之处在于可以对热流进行测量,从而量化得到吸热和放热变化过程,其技术关键是采用了参考材料的对比测试,这也是限制DSC技术推广应用于在线热分析的主要障碍。这个主要障碍目前也有解决途径,就是设法将参考材料等效到现场固化工艺加热装置上,从而可以具备DSC的所有测试能力。[b][color=#cc0000]7.总结[/color][/b] 通过上述研究文献综述和分析,针对固化工艺研究和固化过程在线监测,可以描绘出这样一个技术愿景: (1)因为都是基于升温和降温过程,可以将差示扫描量热(DSC)技术等效到固化工艺设备上,只通过简单增加相应的温度传感器等,就基本可以实现MDSC的大部分功能,至少能具备热焓、比热容、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的测试能力,实现高效的固化过程在线监测。 (2)这是一种单点测温和基于一维传热的测试技术,可以应用在各种尺寸和形状的复合材料固化工艺中,造价极低使用便捷,单点植入式温度传感器对复合材料整体性能影响小。 (3)随着分布光纤技术和巴基纸(Buckypaper)技术的发展,温度传感器可以采用分布式植入结构,将会更高效的进行固化工艺现场监测。[b][color=#cc0000]8.参考文献[/color][/b](1)王奕首, 李煜坤, 吴迪, et al. 复合材料液体成型固化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航空制造技术, 2017, 538(19):50-59.(2)侯进森, 叶金蕊, 王长春, et al. 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固化过程中的热导率测定. 复合材料学报, 2012(4):23-28.(3)Friis-Pedersen H H, Pedersen J H, Haussler L, et al. Online measurement of thermal diffusivity during cure of an epoxy composite. Polymer testing, 2006, 25(8): 1059-1068.(4)Rudolph M, Naumann C, Stockmann M. Degree of cure definition for an epoxy resin based on thermal diffusivity measurements. Materials Today: Proceedings, 2016, 3(4): 1144-1149.(5)Lu S, Zhao C, Zhang L, et al. Real time monitoring of the curing degree and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with a carbon nanotube buckypaper sensor. RSC Advances, 2018, 8(39): 22078-22085.(6)Struzziero G, Remy B, Skordos A A. Measurement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epoxy resins during cure.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9, 136(5): 47015.[align=center]~~~~~~~~~~~~~~~~~~~~~~~~~~~~~~~~~~~~~~~~~~~~~~~~~~~~~~~~~~~~~~~~~~~~~~~[/align]

  • 【金秋计划】+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揭示固体催化剂表面物种吸附状态

    [size=16px][font=arial][color=#222222]近日,中国[/color][/font][font=arial][color=#222222]科学院[/color][/font][font=arial][color=#222222]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侯广进团队利用高压原位固体核磁共振(NMR)技术,揭示了部分还原氧化铈催化剂表面上非解离吸附活化双氢物种的独特化学状态。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 [/color][/font] 氢气在固体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活化是合成氨、合成气转化、储氢等诸多能源化工过程的关键步骤,这引发了研究人员对于催化剂表面氢物种化学状态及催化功能的研究兴趣。然而,受限于表面氢物种环境敏感的特点及固体催化剂表面结构复杂性问题,对催化剂表面氢物种的实验观测存在挑战。因此,亟需发展对表面氢物种的原位、高分辨分析方法,以研究其吸附位点、电子与几何结构、与催化剂的相互作用及对催化反应的影响等重要科学问题。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是高分辨研究催化剂表面吸附物种的重要谱学技术。然而,常规的非原位固体核磁共振方法难以研究表面氢物种在内的气氛敏感的活性物种的真实化学状态。侯广进团队前期克服技术挑战,开发出了高温高压原位固体核磁共振技术,该技术具有较宽的压力和温度操作窗口,并用于固、液、气等多相体系的原位固体核磁共振研究中,揭示了材料合成机制、气体吸附、主客体相互作用、催化反应路径及动力学等关键科学问题。 本工作中,研究人员利用高压原位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氧化铈催化剂表面氢物种的化学状态。团队通过引入HD气体,原位动态下采集二维J耦合2H-1H相关谱,发现并证明了部分还原氧化铈表面存在非解离吸附的双氢物种。团队进一步通过精准测量其J耦合常数及运动弛豫的NMR分析,确定了该双氢物种的活化吸附状态,揭示了HD分子吸附在催化剂表面,H-D键被活化拉长。随后,团队与西安交通大学常春然教授理论计算团队合作,结合不同还原程度的氧化铈吸附氢气的原位1H NMR观测及DFT计算结果,证实了该双氢物种的吸附状态,及其与氧化铈表面氧空位缺陷之间的关联。此外,研究人员借助乙烯加氢的探针反应,利用原位NMR技术观测到了该物种的催化转化过程。 该工作有助于加深对固体催化剂表面氢气吸附活化过程的认识,相关研究分析方法也有望拓展用于研究其它气体的吸附转化过程,从而指导相关催化剂和催化过程的精准设计。[/size]

  • 【金秋计划】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评估体系设计

    [font=&][color=#666666]从环境管理对能力评估的需求角度梳理我国环境监测能力评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现在与未来要求、业务执行与地方管理要求方面分析能力评估的必要性,采用环境监测机构基础能力、监测管理、业务水平、成果创新、人才培养等设计适合于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评估的体系。现代化能力评估体系包含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54个、评估款项79个。79个评估款项中基础项61个,具有前瞻性的星号项18个。通过能力评估,掌握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促进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和效能的提升,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切实履行工作职责,高质量服务环境管理需求。[/color][/font]

  • 【求助】YS/T710《氧化钴化学分析方法》共分为6个部分:

    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yc1004.gif急求谁有YS/T710《氧化钴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钴量的测定 电位滴定法; ---第2部分:钠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3部分:硫量的测定 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 ---第4部分:砷量的测定 原子荧光光谱法; ---第5部分:硅量的测定 钼蓝分光光度法; ---第6部分:钙、镉、铜、铁、镁、锰、镍、铅和锌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 【分享】UV固化的工艺特点

    材料要得到满足实际应用要求的力学、机械、化学及其他性能,大都需有一个成型加工的过程通过固化使液体材料具有一定形状,是最常见的成型方法之一 液态材料固化一般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二种物理方法使用加热或溶剂,使材料处于焙融或溶解状态,待成型以后冷却或蒸发溶剂,从而达到维持一定形状的目的;化学方法则是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键合力,使分子间不易产生相对运动,实现成型目的通常,物理方法得到的多是热塑性材料,化学方法得到的则多是热固性材料 uV固化属于化学方法,它是uv引发化学反应的结皋与其他固化方法比较,uv固化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速率快 液态的材料最快可在0 05 -0. ls的时间内固化,较之传统的最快也需几秒,常常多达数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固化的热固化工艺,无疑大大提高了生产率,节省了半成品堆放的空问,更能满足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的要求同时,uV固化产品的质景也较易得到保证此外,由于是低温固化,因此uv固化可避免因热固化时的高温对各种热敏感基质(如塑料、纸张或其他电子产品等)可能造成的损伤,辐射固化工艺技术在某些领域已经是满足高水平标准的惟一选择[71由于容易控制,因而降低了废品率,产品性能稳定,而且,uv固化产品的结构也较容易调整 (2)费用低 uV固化仅需要用于激发光引发剂(或光敏剂)的辐射能(如中、高压汞灯的辐射).不像传统的热固化那样需要加热基质、材料、周围空间以及蒸发除去稀释用的水、有机溶剂的热量,从而可节省大量的能源同时,由于uv固化材料同含量高,使得材料实际消耗量大幅度减少此外uv固化设备投资相对较低,可节省一大笔热固化设备的投资,减少厂房占地 (3)污染少 传统的热固化法需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稀释用的有机溶剂,以涂料为例,全世界每年消耗涂料2000多万吨,其中有机溶剂约占40%,就是说,每年有大约800多万吨溶剂进入大气进入大气的有机物可以形成比二氧化碳更严重的温室敢应,而且在阳光照射下可形成氧化物和光化学烟雾,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和对操作工人身体健康的损害uv固化基本不使用有机溶剂,其稀释用的活性单体也参与固化反应,基本上100%固寒量,因此可减少因溶剂挥发所导致的环境污染以及可能产生的火灾或爆炸等事故随着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对大气排放物进行了严格的立法限制,uv固化技术的重要性也愈显突出美国、欧洲、日本等均将VOC的减少作为优先采用UV固化技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及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作为环保型“绿色”工艺的uv固化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也已日益深入和普及. 当然,任何技术或工艺都不可能是无缺陷的,uv固化也是这样与热固化相比,它仅仅有30余年的研宄、开发历史,由于尚未形成大的产业规模,故成本相对较高此外,有些uv固化材料,特别是其中单体,还存在着气味或毒性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当然,这同时也给uv固化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 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的性能研究进展

    分享一篇紫外的文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崔芙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学工程系,甘肃兰州)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结合了传统水性涂料和紫外光固化涂料的优点,成为环保型涂料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本文综述了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特点,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其最前沿的发展方向,并介绍了这种涂料的应用情况和面临的挑战。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组成;研究进展TQ A 1007-1865(2013)10-0099-02由于水性涂料对环境无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小,粘度易调节,挥发度低使之适合于喷涂,但它仍存在不抗碱、不抗水、干燥慢、易造成基材收缩等弊病。紫外光(UV)固化涂料的优点之一是涂料的固化时间短而且可以控制,因其不含溶剂,从而大大消除了有机挥发分(VOC)对环境的污染。但其主要成分低聚物一般均具有较高的粘度,在涂布时必须加入稀释剂以调节其粘度和流变性。传统的丙烯酸酯类活性稀释剂对眼睛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影响人体健康。因此,UV光固化涂料技术总的发展趋势是以水代替反应性稀释剂,一方面可以消除因挥发分导致的污染、刺激等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水性涂料提供了一种新的固化手段。因而综合了两者优点的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成为极具开发和应用前景的新的涂料技术。1·特点与传统的油性紫外光固化涂料相比,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具有以下优点。(1)用水替代活性稀释剂,黏度更方便调节。(2)减少活性稀释剂的使用,使其毒性和刺激性大大降低。(3)以水为稀释剂可降低固化膜的收缩率,有利于提高固化膜对底材的黏附性。(4)可以得到超薄型固化膜。(5)涂装设备和装置可用水进行清洗。(6)可以使用相对分子质量高的预聚物,克服了传统紫外光固化涂料不能兼顾高硬度和高柔韧性两者的问题。2·组成2.1 低聚物水性低聚物是水性光固化材料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决定固化膜的力学性能,如硬度、柔韧性、耐磨性、耐化学药品性等,也影响紫外光固化的灵敏度。水性低聚物在结构上要有参与UV固化反应的不饱和基团,如丙烯酰氧基、乙烯基等,由于丙烯酰氧基反应活性高,固化速度最快,所以各类丙烯酸树脂的为其主要品种;另外分子链上需含有一定数量的亲水基团,如羧基、羟基、氨基、磺酸基等。按低聚物的化学结构,目前最常用的水性紫外光固化树脂主要包括环氧丙烯酸酯(EA)、聚氨酯丙烯酸酯(PUA)、聚丙烯酸酯(Acrylatedacrylic oligomer)和聚酯丙烯酸酯(PEA)。表1列出了这些常用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低聚物的性能。表1 常用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低聚物的性能2.1.1 环氧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低聚物,原料价格便宜,机械性能优良。环氧树脂分子链上的羟基赋予它良好的极性,促使其对金属材料表面有良好的粘附力。并且环氧树脂聚合物链含有稳定的C-C键和醚键,这使得它耐化学药品性优良。此外,可以通过环氧树脂的环氧基和羟基将甲基/丙烯酸单体接入从而引入反应双键,来提高其固化活性。而且环氧树脂中的羟基也可以作为接入酸酐的反应点而引入羧基,用碱中和便可得到具有亲水性的树脂。2.1.2 聚氨酯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是将带有羟基的丙烯酸酯类单体与异氰酸酯基团反应,引入C=C双键,使之具有UV活性;再用带有羧基的扩链剂对聚氨酯分子链进行扩链;最后经碱中和得到可UV固化的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聚氨酯分子链上除了含有大量氨基甲酸酯链段外,还含有醚键、酯键、脲键等活性基团,这些结构赋予了聚氨酯材料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优异的弹性、耐寒性、耐有机溶剂及良好的温度适应性,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高分子材料。2.1.3 聚丙烯酸酯水性UV固化聚丙烯酸酯体系一般由多种丙烯酸(酯)类单体共聚,并利用共聚物侧链的活性基团,如:羟基、羧基等,与丙烯酸(酯)类单体反应,获得具有不饱和双键的聚丙烯酸酯树脂。这种方法环保且无需分散可直接得到水乳液,但是通常其接枝率比较低,涂膜固化后性能提高,其另一个缺点是此类树脂丙烯酸所含的双键在共聚反应中被消耗,其光固化活性较差。2.1.4 聚酯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可由聚酯端羟基与丙烯酸酯化或由聚酯端羧基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醚反应而得。其双键位于分子链末端,活性相对较高,同时较低分子量使其易于进行流变调节。在超支化聚酯的末端可以接入丙烯酸酯或聚氨酯丙烯酸酯,得到水基超支化UV固化树脂,可以稳定的分散在水中。2.2 光引发剂光引发剂是光固化涂料的重要组成,是决定紫外光固化涂料是否能够迅速交联固化的关键。与传统油性紫外光固化涂料不同的是用于水性体系的光引发剂必须要与水性环境有一定的相容性,而且挥发性较低,按其产生活性中间体的不同,可分为自由基光引发剂和阳离子型光引发剂两类。自由基光引发剂根据产生自由基的机理不同,又可分为裂解型自由基光引发剂和夺氢型自由基光引发剂两类。裂解型自由基光引发剂从结构上看,多是芳基烷基酮类化合物,主要有安息香及其衍生物、苯偶酰及其衍生物、苯乙酮及其衍生物、酰基膦氧化物等。夺氢型自由基光引发剂多为芳香酮类。阳离子光引发剂包括芳香重氮盐、二芳基碘翁盐、三芳基硫翁盐、二茂铁盐、烷基翁盐、三芳基硅氧醚、磺酰基酮等,其优点是不受O2的影响。较先进的光引发剂固化方式可采用双重固化体系,即通过两个独立的体系完成交联聚合,一个阶段是光固化反应,另一个阶段是暗反应,暗反应包括湿气固化、热固化、氧化固化或厌氧固化反应等。2.3 功能助剂在涂料的实际应用中,为达到应用要求,还需加入各种功能助剂。常见的有助溶剂、润湿剂、分散剂、消泡剂、成膜助剂。助剂可以改变涂料的某些性能,但在使用时不能破坏涂料的稳定性和其耐水性,要控制其用量达到性能平衡和低VOC含量。近年来由于纳米无机粒子其独特的表面界面效应,使纳米复合材料呈现出许多新颖的特点,成为紫外光固化涂料的一个研究热点。刘红波等在紫外光固化涂料中加入无机纳米抗菌剂,制得了抗菌型的木器漆。3·发展方向3.1 超支化体系采用超支化技术可制备多官能度树脂。超支化树脂不仅低熔点、低黏度、易溶解且支链上可含有更多的官能基团,是作为水性光固化树脂的理想材料。超支化低聚物可利用端羟基超支化聚合物与丙烯酸通过酯化反应,或与二异氰酸酯和丙烯酸羟基酯半加成物反应,引入丙烯酸基团,成为光固化超支化低聚物。也可利用端羧基超支化聚合物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反应,引入甲基丙烯酸基团制得。3.2 双重固化体系为了改善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在不透明介质、形状较复杂的部件上的固化性能,可利用杂化的方式合成含有两种不同活性基团的低聚物,开发出兼有两者优良特性的体系。汪存东等以聚氨酯丙烯酸酯为乳化剂制成了紫外光固化的水性环氧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涂料。一方面,通过聚氨酯丙烯酸酯与环氧丙烯酸酯复合改善了涂膜性能;另一方面,由于阴离子型聚氨酯丙烯酸酯本身为一种高分子乳化剂,加入后可使疏水性的环氧丙烯酸酯形成一种稳定的水分散体系。3.3 有机-无机复合体系有机/无机杂化体系在保持有机高分子成膜性、透明性的同时又具有耐溶剂、高硬度及耐磨性的优点,是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很有前景的一个发展方向。水性紫外光固化体系可以通过直接分散、插层或溶胶/凝胶等手段引入纳米SiO2、蒙脱土等无机粒子,来改善涂层的硬度、耐磨性、耐热性或光学性能等。4·结语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越来越多的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建筑涂料、体育用品、电子通讯等不同领域;在我国它每年都以20%~30%的速度增长,在纸张、木器、塑料、金属、光盘和光纤等基材上获得了很好的应用。当前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技术不足之处主要包括涂料水分散体系的长期稳定性有待提高,光引发剂品种不多,对于颜料着色涂料,选择余地更小,增设干燥除水装置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有不利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加大基础性研究,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使它更大程度的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参考文献金养智,洪啸吟.紫外光固化涂料的进.涂料工业,1999,29(12):30-33.姚伯龙,罗侃,杨同华.国内外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研究进展.涂料技术与文摘,2007,28(11):1-4.李红强,曾幸荣.紫外光固化涂料及其研究进展.涂料技术与文摘,2007,28(4):8-11.殷海龙,卿宁.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紫外光固化低聚物研究进展.化工新型材料,2011,39(4):51-54.周钢,陈建山,奚海,等.紫外光固化光引发剂研究进展.精细化工中间体,2003,33(2):6-8.姚桃花.紫外光固化涂料用光引发剂的研究进展.甘肃石油和化工,2007,(3):8-13.李海燕,谢川.阳离子光引发剂研究进展.信息记录材料,2004,5(4):35-39.丁立朋,李拥军,马兴法.阳离子聚合光引发剂及其阳离子反应机理.热固性树脂,1997(2):47-54.戴洪义,王少君,高学明.用于辐射固化的特种丙烯酸酯单体及其发展动向.山东化工,2000,29(1):25-26.刘红波,李荣先,缪国元.紫外光固化纳米抗菌木器漆.涂料工业,2007,37(5):14-16.汪存东,王久芬.紫外光固化环氧-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型水性涂料的研制.涂料工业,2005,35(2),1-4.张高文,褚衡,李纯清.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研究进展.现代涂料与涂装,2008,11(1):16-19.王坚,苟小青,沈雪峰.水性UV涂料在塑料上的应用.涂料工业,2009,39(11):49-52.何京.UV固化涂料及其发

  • 固体催化剂表面用电镜分析咨询

    最近我的反应器反应不好,反应是高温下气固相,催化剂是电解银提纯后造粒得到的颗粒,近期活性大幅下降,大家帮着分析一下。现在初步看表面有炭,另表面有微量的杂质金属。计划用电镜扫描一下,若可能的话再做一下能谱。请教做过的专家们,通过电镜或能谱能有一量的概念吗,估计左后能有什么收获?电镜做是否会影响表面炭的状态?

  • 氧化钴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求助各位:想用分光光度计测试氧化钴中氯离子含量,在物料的前期处理时,是用水加热浸取然后过滤好还是用酸完全溶解样品?我心里有几个疑问:1 如果用硝酸+双氧水加热溶解物料,强氧化剂是否会将Cl-带出?2.溶解后的Co离子在分光光度计上是否会产生背景干扰?3 如果用水加热浸取氯离子,怎么能保证物料中的氯离子被完全浸取?不好意思本人不是分析化学专业的,什么都不明白,太多的疑问请各位专家帮忙。或者各位有什么好的方法,请不吝赐教~~(关于检测电池级氧化钴物料中氯离子及硫酸根离子的方法)

  • 【原创】UVLED固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紫外线光固油必须要有uvled线光源来固化,否则不能很好的固化。可能很多的人考虑uvled油墨有没有很好的固化。就uvLED固化设备而言,你可能就会想到光功率不够,或速度不行,下面小编为你解答一下,你心中的疑惑。 1.针对不同的油墨也是不一样的,这个要求可能也不一样。 2.油墨的厚度:如果油墨太厚,则会影响固化效果。 3.气候的影响:温度高,uvled油墨的固化效力反而变低,所以一定要在适应的温度下进行。 4.颜色的吸收:颜色对油墨的吸收,反射也是不一样的, 5. UV灯的功率一定要满足油墨固化所需的要求 6.固化速度:先以某一速度通过uvled固化机固化,若固化了,再调整它的速度,使光固机的油不能再固化为止。这样就可以确定它的固化速度了。

  • 【讨论】UV固化的研究方法及内容

    UV固化的研究方法及内容 UV固化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涉及表面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涂料化学、辐射化学、光学、电工学、机械学等学科由于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uV固化的研究还涉及到通信、徽电子等高科技领域 uv固化的研究领域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化学 -新型单体、齐聚物、光引发剂(包括阳离子及其他引发系统)、颜料、添加(助)剂、阳离子系统及水基系统的合成、表征和应用开发 ·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2)工艺及流变学研究 针对不同用途的配方的探讨,包括对材料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 (3)应用 uv固化的应用范围详见本书第1.2节uv固化材料的应用领域所述实际上,应用领域的开拓已不是简单的材料本身的问题,它还取决于相关领域的发展水平及对于材料的特殊要求正是这螳应用领域的科技进步,才导致了Uv固化材料如今蓬勃的发展uv固化的光纤涂料,光纤着色涂料及光刻胶等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4)分析测试 包括对辐射剂量、固化速率、固化程度及固化后材料的各种物理和化学性能的测试等 (5)基质的准备 包括对不同的基质进行电晕、火焰、等离子体、化学等方法的处理 (6)设备与装置 固化系统设备(包括uv源及其他相关设备)的开发、选择及相关理论的研究 (7)安全和控制 包括对人体的生理健康、产品的化学安全性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法规的制订 (8)技术与市场等方面的研究和研发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