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十四肽

仪器信息网十四肽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十四肽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十四肽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十四肽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十四肽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十四肽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十四肽相关的解决方案。

十四肽相关的资讯

  • 太赫兹产业纳入安徽“十四五”规划
    对于多数人而言,“太赫兹”可能还比较陌生。事实上,它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合肥地铁就启用太赫兹安检,全过程无接触,人体通过就可以自动测温。安徽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陈信平从顶层设计、推广应用、培育集群、金融支撑等角度提出“促进全省太赫兹产业发展”的有关建议。记者从省经信厅获悉,太赫兹产业纳入我省“十四五”规划,安徽将支持太赫兹安检、太赫兹疗、太赫兹通信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解决产业链“卡脖子”难题。去年疫情期间,安徽便向外推荐太赫兹一体机,目前太赫兹一体机已成功应用于上海地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等,解决了大客流场景下的“无接触”快速安检测温难题。其中,太赫兹无接触式人体安检测温一体机已完成合肥轨道全线网运营站点安装,77座车站已架设使用固定式测温仪共80台。打造太赫兹产业集群,安徽将大力扶持市场主体发展。“省、市、区各级政府先后对省内太赫兹项目予以政策补助超过1400万元,太赫兹人体安检系统设备还选入2019年中国声谷首台(套)创新产品推荐计划。”记者从省经信厅了解到,该厅将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积极支持以38所博微太赫兹公司为核心建立太赫兹谷。同时,大力搭建银企、融企沟通桥梁,推动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等产业基金与企业对接合作,支持企业谋划科创板IPO,以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推动全省太赫兹产业创新发展。
  • 【新征程开局“十四五”】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打造创新高地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面向“十四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速,正在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高地。在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5个大科学装置、11个科教基础设施和13个交叉研究平台都正在抓紧建设中。作为首个集超高压、极低温、强磁场、超快光场等极端条件于一体的大科学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将极大提升我国在物质科学等领域的综合实力。“十四五”期间,怀柔科学城5个大科学装置将全部建成。计划今年率先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将为我国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已经共同批复成立了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十四五”期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按照“建成运行一批、加快建设一批、适时启动一批”的思路,完善科学设施平台体系化布局,打造原始创新高地。在位于安徽合肥的科学岛上,稳态强磁场装置这两天也迎来了新一批实验用户。近年来,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发展迅速,在材料、能源、生命、工程技术等7个学科领域布局框架已初步成型,正在建设的大科学装置达到23个,投入运行的27个大科学装置也在不断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
  • “十四五”第一批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名单发布
    5月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公告,根据有关单位申请,经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按“挂帅出征”和“赛马争先”两种方式评审并通过局内复核,该局拟按“挂帅出征”方式设立“国家能源非能动核能共性技术研发中心”等6个创新平台。为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能源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推动能源科技进步,根据《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国能发科技〔2020〕49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国家能源局关于组织开展“十四五”第一批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认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十四五”第一批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评定工作的补充通知》相关要求,我局组织完成了“十四五”第一批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创新平台)认定工作。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根据有关单位申请,经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按“挂帅出征”和“赛马争先”两种方式评审并通过局内复核,我局拟按“挂帅出征”方式设立“国家能源非能动核能共性技术研发中心”等6个创新平台(具体名单见附件,“赛马争先”结果另行通知)。二、为加强对创新平台建设过程的监督、评价,请各创新平台推荐单位按照《管理办法》要求,积极参与指导创新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考核,支持创新平台推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工程示范等工作,并组织创新平台牵头单位定期向我局报送研发成果快报(7月底前报送上半年,第二年1月底前报送前一年度)。三、请各创新平台牵头单位夯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聚焦研发方向,组织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工程示范,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特此公告。联系方式:010-81929235、81929232
  • 第十四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技术发展研讨会第三轮通知
    第十四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技术发展研讨会第三轮通知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促进各单位、平台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相关专业技术支撑能力和管理水平,第十四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技术发展研讨会将于2024年7月在杭州召开。 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技术发展研讨会是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发起的,是国内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技术交流的盛会,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3届。历届会议为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地方科技平台的领导和专业技术工程师提供了良好的研讨和交流机会,反响强烈。第十四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技术发展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技术平台和浙江创享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诚邀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领导、负责人、技术骨干、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国产仪器厂商代表、仪器行业专家参加。 第十四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技术发展研讨会主题是 “加强生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推进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提升公共平台智能化管理水平,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会议将主要围绕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技术开放共享机制和关键技术创新、公共平台智能化管理、专业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前沿技术和仪器设备自主研发等专题展开交流研讨。会议时间:2024年7月8-11日会议地点:杭州开元名都大酒店(中国 杭州)大会主题加强生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推进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提升公共平台智能化管理水平,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主办单位- 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承办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技术平台- 浙江创享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 中国水稻研究所- 浙江大学冷冻电镜中心- 浙江大学农生环测试中心- 浙江大学化学分析测试平台- 温州医科大学科研实验中心-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工作分会参会对象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领导、负责人、技术骨干、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仪器厂商代表、仪器行业专家。会议形式及内容1. 大会报告2. 分会报告- 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管理论坛管理论坛包括大型仪器管理分论坛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论坛。- 平台技术论坛技术论坛包括生物电镜技术、超高分辨显微镜技术、流式细胞技术、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技术、核磁技术、生物质谱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仪器自主创新等。3. 参观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技术平台会议日程嘉宾简介大会报告嘉宾谭蔚泓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徐振国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唐睿康浙江大学潘远江浙江大学田长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腾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匡翠方浙江大学颜晓梅厦门大学注册及截止日期- 目前在线注册已经截止,请联系会务组单独报名。- 会议注册费及缴费详情,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缴费及发票- 汇款至指定账号,并备注相关信息。会议注册费全部提前汇款,请汇至如下账号:户名:浙江创享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账号:3301040160023674107开户行: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官巷口支行汇款时务必备注:汇款单位名称+参会人姓名+2024平台研讨会。若多人一起汇款,请注明全部姓名及人数。如2024平台研讨会:xxx大学_张三、李四、王五(3人)- 发票为“增值税普通发票”,项目统一为“会议费”。会议发票为“增值税普通发票”,发票项目统一为“会议费”。请在大会网站报名注册时准确提供单位名称、纳税人识别号、单位地址、座机电话、开户行、银行账号、手机、邮箱等详细信息。会议缴费及开票二维码见下:住宿信息- 住宿费用为单间/标间(双床)400元/间/天。说明:本次会议往返交通及住宿费用自理。住宿费用为单间/标间(双床) 400元/间/天。请各位参会老师根据情况合理选择合住或单住。请参会代表在参会期间务必携带公务实体银行卡。会务组联系方式- 请扫描大会微网站二维码获取联系信息。
  • 莱伯泰科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2011年北京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于5月18日-22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17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党举行隆重的开幕仪式。 为充分调动和利用在京海外学人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北京科技创新力量,服务首都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建设,着力打造&ldquo 北京创造&rdquo 品牌,展示在京海外学人**科技创新成果,搭建推介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在&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开局之年,北京海外学人中心拟在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期间举办&ldquo 2011北京海外学人科技创新成果展&rdquo 。莱伯泰科受邀参加此次海外学人创新成果展。 2011北京海外科技创新成果展 此次展会莱伯泰科展出了全自动食品分析工作站和亚硝胺热能分析仪,莱伯泰科总裁胡克博士接受媒体采访。 莱伯泰科公司由胡克博士创建,是一家全球性的实验室技术公司。公司主要专注于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和实验室设计与工程等项技术,开发、生产和推广各种用于材料、环境、食品和化学检测中所用的产品。公司位于北京,并在美国和意大利分别设有分支机构。莱伯泰科的销售网分布于30多个国家,可为用户提供迅速的支持和服务。 莱伯泰科受邀参加成果展
  • 第十四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技术发展研讨会第二轮通知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促进各单位、平台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相关专业技术支撑能力和管理水平,第十四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技术发展研讨会将于2024年7月在杭州召开。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技术发展研讨会是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发起的,是国内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技术交流的盛会,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3届。历届会议为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地方科技平台的领导和专业技术工程师提供了良好的研讨和交流机会,反响强烈。第十四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技术发展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技术平台和浙江创享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诚邀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领导、负责人、技术骨干、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国产仪器厂商代表、仪器行业专家参加。 第十四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技术发展研讨会主题是 “加强生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推进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提升公共平台智能化管理水平,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会议将主要围绕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技术开放共享机制和关键技术创新、公共平台智能化管理、专业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前沿技术和仪器设备自主研发等专题展开交流研讨。一、大会组织机构主办单位: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承办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技术平台浙江创享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冷冻电镜中心浙江大学农生环测试中心浙江大学化学分析测试平台温州医科大学科研实验中心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工作分会二、参会对象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领导、负责人、技术骨干、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仪器厂商代表、仪器行业专家。三、会议形式及内容1、大会报告2、分会报告分会报告包括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管理论坛和平台技术论坛。管理论坛包括大型仪器管理分论坛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论坛。技术论坛包括生物电镜技术、超高分辨显微镜技术、流式细胞技术、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技术、核磁技术、生物质谱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仪器自主创新等。3、参观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技术平台四、会议时间、地点会议时间:2024年7月8-11日会议地点:杭州开元名都大酒店(中国 杭州)五、会议日程六、注册及截止日期1、注册:本届会议采用在线注册,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报名参会。为保障住宿需求,请注册时务必提交住宿预订信息。注册截止日期:2024年6月20日,更多会议详情请扫描下方大会微网站二维码。2、会议注册费:3、缴费及发票:(1)会议注册费全部提前汇款,请汇至如下账号:户名:浙江创享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账号:3301040160023674107开户行: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官巷口支行汇款时务必备注:汇款单位名称+参会人姓名+2024平台研讨会。若多人一起汇款,请注明全部姓名及人数。如2024平台研讨会:xxx大学_张三、李四、王五(3人)。(2)开具发票:会议发票为“增值税普通发票”,发票项目统一为“会议费”。请在大会网站报名注册时准确提供单位名称、纳税人识别号、单位地址、座机电话、开户行、银行账号、手机、邮箱等详细信息。会议缴费及开票二维码见下:4、说明:本次会议往返交通及住宿费用自理。住宿费用为单间/标间(双床) 400元/间/天。请各位参会老师根据情况合理选择合住或单住。请参会代表在参会期间务必携带公务实体银行卡。七、大会报告、论文摘要征集1、征集内容:开放共享运行机制、平台信息化管理、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建设、健康的平台生态营建、人工智能与平台未来展望等;前沿技术追踪、仪器使用维护、技术开发及创新、功能拓展、技术培训等。2、征文以摘要形式提交,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图表详实、文字简练(摘要正文请控制在1000字中文以内,总文件大小不超过100 k,请勿超过两页A4纸)。具体内容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岗位职称、摘要、关键词及邮箱。征文统一为Word文档。论文模版请扫下方二维码下载或至大会微网站资料下载模块获取。3、截稿日期:2024年6月10日,请发送邮件至尹老师邮箱yinwei5651@zju.edu.cn,未投稿者同样欢迎参会交流。会议论文摘要模板下载见下:八、会务组联系方式
  • 洛阳出台“十四五”能源规划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9日,记者从洛阳市发改委获悉,《洛阳市“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十四五”期间,洛阳市将通过降低能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加快外引清洁能源等,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现代化洛阳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洛阳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取得显著成效。工业中石化、化工、非金属和有色等高耗能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并降低平均能耗水平,引导市民建立绿色消费行为习惯。  积极推动能源低碳转型  持续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着力提升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清洁低碳开发利用水平,积极推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天然气等低碳化石能源替代煤炭等高碳化石能源,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能源供应格局。  重点推进伊川县、汝阳县、孟津区、洛龙区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规模100万千瓦以上。  持续推进氢能产业链条本地化、生产规模化、运营集约化,打造“郑汴洛濮氢走廊”氢能产业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高地,建成我省规模最大的氢能产业发展基地。  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增效  持续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把节能降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形成节能低碳的能源消费新模式。  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总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总工业比例下降5%左右,全市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00%。  新增充电桩1.2万个,全市公共服务领域停车场配建充电设施的车位比例不低于25%,实现高速公路快速充电设施全覆盖。着力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打造新一代坚强智能电网,增强能源储备能力,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油商业储备基地。  积极培育现代能源发展体系  加快能源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升级,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筑支撑能源低碳转型的新增长点。  创新完善能源体制机制  积极推进电力生产企业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支持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专项债券,持续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改革,为能源高质量发展和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机制保障。
  • 鼎泰高科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技术论坛
    鼎泰高科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技术论坛2021年6月3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技术论坛(CBIFS2021)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召开。本次论坛邀请行业权威专家发表精彩演讲和经验分享,吸引了政府部门、检测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和食品企业近千名专业人士参加。湖北鼎泰高科有限公司作为受邀参加本届论坛的企业,在本次论坛带来了公司旗下自主研发品牌“鼎泰恒胜”牌的三款有机样品前处理设备参展,包括DTZ-80全自动均质器、DTS-240全自动固相萃取仪和DTN-240全自动多通道浓缩仪。前处理产品实现全自动化可大大缩短实验人员的精力和实验周期。展台上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DTZ-80全自动均质器实验室常用的均质器,是将实验样本和溶液或溶剂混合均匀,达到实验所要求的标准溶液。DTZ-80均质器可应用于各类食品安全检测、农产品残留监控、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商品检验实验室,是生物医药、石油化工、食品工业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实验室前处理设备。优势及特点:全自动操作模式一键式启动,从均质处理到清洗刀头全自动完成,消除了人为操作的差异,显著提高样品处理效率。智能操作系统10寸全彩触屏,可根据方法需求设定均质速度、均质时间、刀头插入深度等参数。屏幕实时显示运行状态,并可自定义设置、保存、调用多个程序。清洗方法,设置了独立的超声波纯水清洗池和有机溶剂清洗池,可根据处理基质的类型分别选择不同的清洗池,避免样品间交叉污染。防滴液盘独特的防滴液盘设置,防止刀头提起后液体下滴造成样品间交叉污染。人性化设计前置透明门,内置LED灯,方便实验操作人员观察样品处理全过程。安全环保全密闭设计有效降低噪音,主动排风系统能将挥发的有机试剂通过通风管道排出到室外,净化实验室环境,降低对实验操作人员的身体影响。全自动固相萃取仪DTS-240全自动固相萃取仪是为有机分析前处理开发出的能够在无人值守情况下自动化运行固相萃取方法的仪器。自动完成固相萃取全过程(柱活化、上样、柱淋洗、柱干燥、柱洗脱等),自动完成柱切换等功能,实现批量样品的处理。固相萃取仪可应用于各类食品安全检测,农产品残留监控,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商品检验,自来水及化工生产实验室。优势及特点:*全自动操作模式自动完成固相萃取全过程:柱活化--上样--柱淋洗-柱干燥-柱洗脱,自动完成柱切换等功能,实现批量样品的处理。*双通道举取双样品位上样,实现双通道的同时活化、同时上样、同时洗脱、同时干燥 根据样品数量可以升级为四通道、六通道和八通道。*连续处理样品能力单机可连续自动处理24个样品,自动更换样品及SPE柱,中途无需人工操作,完全达到自动化要求。*全封闭设计无任何试剂直接暴露在实验室环境中,避免实验室环境污染 整个方法序列运行时样品位和收集位都不会移出主机,避免磕碰,且无需占用额外空间。*精准控制用柱插杆技术,柱插杆紧贴SPE柱填料上方,设定的液体流速即为液体流过SPE柱的流速,确保回收率平行性。“方便快捷更换不同型号的柱插杆不需要扳手等工具辅助,更加快速方便。*健全的清洗方系柱插杆清洗、针清洗并主动排液,进样样针具有清洗内外壁功能。*大触控屏幕控制主机自带大触控屏,无需外接电脑控制,操作简单易懂,可直接自主编辑设定方法、调用方法,并具有方法编辑错误智能提醒功能。全自动多通道浓缩仪 DTN-240DTN-240全自动多通道浓缩仪是一款可对大批量样品进行快速浓缩的小型仪器。是利用水浴加热和氮吹的公共作用下对样品进行浓缩,最多可同时处理24个样品,运行过程中可通过操作屏幕实时监控浓缩状态,令繁琐的浓缩过程变得简单、方便。优势及特点:*全自动操作模式一键式启动,具有单独的氮吹至近干功能,最大程度保证样品的回收率和平行性。*连续处理样品能力最多可以同时处理24个样品,体积10~100mL.*精准控制水浴模块使用抽屉推拉模式,样品架与全自动固催样品架完全兼容,实现样品处理的完美兼容。*准确高效浓缩过程中,针可随液面自动下降,提高了浓缩效率。*人性化设计可视玻璃窗设计,用户可随时观察浓缩状态。*大触控屏幕控制主机配置10寸全彩触屏,设置简洁清晰,操作简单,可自定义多个个性化程序。可根据方法需求进行自定义设定。屏幕可实时显示运行状态,方便用户记录操作。
  • 我国生物经济规模将迈上新台阶——《“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解读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印发我国生物经济规模将迈上新台阶(产经观察)生物经济是什么?小到一颗种子、一剂疫苗,大到一家电厂、一片产业园区,都可能属于生物经济的范畴。陕西杨凌,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一排排自动化温室整齐排列,正在研发的玉米长势良好。在这里,科研团队采用生物育种技术,短短几个月便完成了玉米近400个世代间的转化。上海张江,细胞和基因产业园,有关T细胞免疫治疗(简称CAR—T疗法)的研发如火如荼。将病人体内抗癌卫士T细胞采出,加上“北斗导航”CAR,变成更有战斗力的CAR—T细胞,再回输至患者体内,这种新型精准靶向疗法正为患者带来抗癌新希望。山东菏泽,国能单县生物质直燃发电示范项目,一台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配合一台高温高压水冷振动炉,以秸秆为燃料,一年可发绿电2.29亿千瓦时。生物发电,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村秸秆焚烧问题,每年还净减排二氧化碳逾10万吨、二氧化硫约1500吨。日前,《“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规划》将给生物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利好?企业有哪些期盼?记者进行了采访。生物经济为何重要?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规划》明确,生物经济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进步为动力,以保护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为基础,广泛深度融合医药、健康、农业、林业、能源、环保、材料等产业。“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创新技术集群之一,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等显著特点,已经成为促进未来发展的有效力量,在促进社会民生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许航说。作为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生命健康消费市场最广阔的国家之一,我国生物产业门类、体系齐全,具备加快发展生物经济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科技突破不断涌现。看“点”,青蒿素实现我国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看“面”,我国在研创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在基因检测、超级稻、人工合成淀粉、疫苗等领域已形成比较优势。产业创新持续活跃。近年来,生物领域成为投资热点,科创板上市企业中生物企业占比达1/3,“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约8%。生物制造体量进一步扩大,现代生物发酵产品占全球70%以上份额。区域集聚效应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成为我国生物经济创新高地。全国约80%的上市企业、90%的国家一类新药、85%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产品,来自这些区域。我国生物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原始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基础生命科学理论、底层关键共性技术、高端仪器和试剂、生物信息资源等积累不够,技术创新体系仍不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比较少。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涛强调,“十四五”时期是生物技术加速演进、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生物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中国只有成功把握这一重大机遇期,加快解决制约生物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更好掌握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原创方法,才能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中国生物经济加快实现由大转强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出台恰逢其时。“《规划》将生物经济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为应对生命健康、气候变化、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重大挑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说。哪些领域值得关注?重点培育壮大医疗健康、生物农业、生物能源与生物环保、生物信息四大支柱产业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升,年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数量显著增加,生物经济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规划》对生物经济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提出明确目标。不过,生物经济涉及面广,覆盖较多产业领域,要实现目标,需突出重点。为此,《规划》明确将满足人民群众“医”“食”“美”“安”新需求作为生物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培育壮大医疗健康、生物农业、生物能源与生物环保、生物信息四大支柱产业。健康产业领域最受关注。《规划》提出,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重点围绕药品、疫苗、先进诊疗技术和装备、生物医用材料等方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增强生物医药高端产品及设备供应链保障水平。“接下来,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医药领航企业培育工程,结合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实施,支持大型企业实施创新转型,形成一批国际化程度高、全球布局发展的大型制药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周健说。农业产业关系百姓饭碗。《规划》提出,顺应“解决温饱”转向“营养多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农业现代化的生物农业。重点围绕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等方向,推出一批新一代农业生物产品,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产业体系。其中,《规划》明确,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实现食品工业迭代升级,降低传统养殖业带来的环境资源压力。当前,生物农业的优势已开始显现。在山东济宁市,玉米种植用上生物复合肥“菌越丰”,不仅比传统化肥增产7.31%,还能改善土壤质量。在广东河源市,鹰嘴桃施用中化生物有机肥,与普通肥料相比坐果率提升15%,成熟采摘期果实平均增重14%,作物抗旱耐涝能力也同步提升。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产业潜力巨大。《规划》明确,顺应“追求产能产效”转向“坚持生态优先”的新趋势,发展面向绿色低碳的生物质替代应用。例如,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助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开展新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与培育,推动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转型,加快生物天然气、纤维素乙醇、藻类生物燃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等。生物信息产业前景广阔。《规划》要求,面向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发展智能辅助决策知识模型和算法,辅助个性化新药研发;利用5G、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现药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卫生健康大数据在医学科研、教育培训、临床诊疗、产品研发、行业治理、医保支付等方面的应用。如何实现更好发展?“坚持风险可控”是重要原则之一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发展生物经济,“坚持风险可控”是重要原则之一。一方面,《规划》明确,加快建设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基础保障体系建设,例如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生物安全治理机制,集约化建设生物安全基础设施,提升生物安全科研和生产保障能力。提升应急物资储备、生产和调度效能,完善各类疫情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另一方面,《规划》提出,积极推进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健全生物资源监管制度,开展生物资源全面普查,构建生物资源数据库和数字“图书馆”。规范生物资源安全共享,建立国家生物资源共享体系,推进生物资源受控共享和安全交换,实现我国生物数据资源统一汇交共享。守好安全底线,也要积极创新监管,才能为生物技术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对此,《规划》提出,建设若干生物经济先导区,先行先试科技创新、准入与监管等生物经济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举措。上海浦东新区已有相应探索。在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研发生产中,部分生产原料和制剂需要进口,且储存温度需维持在零下196摄氏度。如何既确保安全,又提高通关速度?2020年,上海浦东新区创新推出入境特殊物品试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入选“白名单”的企业,可提前预估生物制品用量需求,一次提交进口申请,一次审批,不用再逐批申请。前端放开了,后续监管也得跟上。在浦东新区,通过联合监管平台,多部门参与控制风险。企业提出用量申请后,由商务委、海关等部门联合进行集中评估,给出通关证明。随后海关给予口岸放行,由建交委和公安部门实时做好途中监管,卫健委对企业实地开展生物安全实验室监管,生态环境局则负责入境特殊物品在实验室消耗后的用量和医疗废弃物管理。试点开展以来,“白名单”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企业研发速度明显提升。2021年,我国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为近5年来最高水平;生物药品制造、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制造等子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3.8%,实现利润在医药工业利润总额中的比重达41.7%。发展生物经济,资金支持少不了。《规划》明确,为支持生物经济发展,我国将统筹利用各级各类相关财政资金支持生物经济发展,加大对生物相关科技创新和产品服务的支持力度;继续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试点;鼓励地方建立健全生物质能财政补贴政策。“接下来,各地方和国家有关部门将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共同推动生物经济发展壮大,确保《规划》目标和整体战略任务落地落实。”王翔说。
  • 上海怡星诚邀您参观第十四届核工展怡星展台
    由中国核学会、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北京展协国际会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核工展”)将于2016年4月6至9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是我国核工业领域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专业性最强的展览平台,也是国际上最大的核工业展览会。展览会两年一届,从1987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和有关方面的积极参与下,核工展规模和影响力逐年扩大,已成为国内外核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展览活动之一。 上海怡星今年将继续参加本届核工展,展位号:B040 B041,真诚期待您的光临!
  • 培安公司将参展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多肽暨第五届亚太国际多肽学术会议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多肽暨第五届亚太国际多肽学术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药科大学共同举办,将于2016年7月4日至7日在江苏南京中国药科大学(玄武门校区)召开。中国国际多肽学术会议(CPS)是由国内外著名的在多肽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们发起成立,自1990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经连续举办13届。 培安公司受邀参加本次盛会,并将届时展示CEM全自动微波多肽合成仪 Liberty Blue,展位号A2,届时我们的多肽合成产品经理会给大家详细介绍这款神器,欢迎大家莅临展位参观、探讨。 多肽合成的突破 多肽合成瓶颈影响多肽药物的进度,高节奏的药物筛选优化是多肽药物研发的成功保证。BLUE 第三代多肽合成技术速度比传统提高20倍,开辟了多肽合成的新纪元。Liberty BLUE 性能卓绝难以置信,标准的10肽 ACP 序列合成纯度竟达到 98%,使得许多合成反应甚至可免去纯化步骤。其优异表现,经美国多肽协会推荐荣获国际应用科学 R&D100 发明奖,并被美国纽黑文国家实验室安进公司应用艾滋病 SARS 病毒的药物研究。Liberty BLUE 已被公认为全球第一水平的多肽合成设备。CEM的仪器在世界财富500强公司,著名的大学,和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均有使用。 BLUE 独特环形电磁场结构 CEM 是唯一可以提供微波能量用于多肽反应的整个过程。微波辐射加热从内部而不是外部使得温度变化能迅速的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反应阶段。特殊环形电磁场结构设计,氨基酸构成的卷曲肽链充分展开,进行彻底的去保护、耦合和裂解。达到神奇的反应效果和速度。CEM Liberty Blue 全自动微波多肽合成仪 “Liberty BLUE 成就了多肽化学界最重要的变革,创多肽合成的多项世界纪录,从未看到如此高纯度、高难度的多肽合成,极快的合成,一天完成一个月的工作,大量合成有用的多肽,使我们的科研大大的加速。” Andreas Rybka, PhD Research Scientist AplaGen GmbH
  • 华质泰科参加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
    2016年7月28日,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在兰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分析测试工作者200多人出席此次会议,华质泰科作为赞助商亦参与了此次会议。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旨在充分发挥青年分析测试工作者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宣传近年来分析测试领域内出现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应用等科技成果,加强交流与合作,为众多的青年学者提供成长的平台。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委会主任 李红梅本次大会的开幕式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委会主任李红梅研究员主持,简短的介绍后,即开始了本次大会的特邀报告环节。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院士 张玉奎张玉奎院士带来题目为《定量蛋白质组学深度覆盖》的报告。人类蛋白质组学发展迅速,提升蛋白质组定量的精密度、准确度和覆盖率刻不容缓。张玉奎院士课题组针对蛋白组学发展的现状及难题,研究了集成化蛋白质样品预处理系统、膜蛋白质组样品预处理方法和蛋白质组深度覆盖等技术。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院士 庞国芳庞国芳院士就目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做了题目为《高分辨质谱+互联网+地理信息(GIS)三元融合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的报告。报告中介绍了农药残留高通量高分辨 GC-Q-TOF/MS 和 LC-Q-TOF/MS 新技术,高分辨质谱+农药残留大数据智能分析软件和高分辨质谱+GIS 农药残留风险溯源系统等内容。此后,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的钱小红研究员,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谢剑炜研究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化学所的李红梅研究员,清华大学化学系的林金明教授,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侯贤灯教授均做了特邀报告。特邀报告后,大会分为四个专题同时进行分会报告,包括生命分析化学专题、环境分析化学专题、化学计量与标准物质专题、食品与农产品安全专题。在分会报告时,有将近60位青年科研工作者交流探讨了各自领域的分析测试新技术。华质泰科首席技术官刘春胜博士在食品与农产品安全专题做了题为《 DART:对标准的敬畏与冲击》的报告。刘博士向大家介绍了新型的质谱技术,即原位质谱。原位质谱改变了传统质谱样品处理复杂耗时的特点,进样、分离、离子化三位一体,快速简便分析多种样品,包括分析液体、固体、气体样品,或任何形状的样品(比如药片、叶子、粉末、食用油、食品、农产品、水产品、玩具、包材等)。
  • 第十四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技术发展研讨会成功召开-分会场掠影
    仪器信息网讯 7月9-10日,第十四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技术发展研讨会在杭州开元名都大酒店圆满召开。7月10日,会议同步召开十大主题分论坛,分别为:大型仪器管理/前沿技术、超分辨及光学成像技术、生物电镜技术、流式细胞技术、相互作用技术、生物质谱技术、磁共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中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仪器共享处长论坛,100余位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大型生命科学公共平台负责人、国内外生命科学仪器供应商分享了精彩报告。以下为部分分论坛现场纪实:大型仪器管理/前沿技术论坛聚焦于大型仪器管理和前沿技术的应用,涵盖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公共平台的规划建设、科研仪器设施的标准化进展,以及院级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经验。同时,探讨了光学显微镜和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如何通过自动化技术提高大型仪器实验链条的效率。大型仪器管理/前沿技术论坛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科技条件处处长张文娟超分辨及光学成像技术论坛专注于超分辨及光学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组织光透明成像技术、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解决方案,以及新型显微成像技术如STED显微镜和MINFLUX显纳镜的应用。此外,还涉及了生物大分子机器的原位成像、高通量功能性成像技术,以及多色共聚焦和双光子显微镜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超分辨及光学成像技术论坛负责人:北京大学医药卫生分析中心生物成像与分析实验室副主任何其华流式细胞技术论坛集中讨论了流式细胞技术的多个方面,包括衍射结构光医学显微成像技术在流式细胞仪中的应用、流式细胞仪的技术发展趋势、单细胞样本的制备与多色分析技术,以及质谱流式和纳米流式技术在细胞治疗和生物纳米颗粒表征中的应用。此外,还探讨了流式细胞技术在消化道肿瘤、衰老免疫、植物学研究以及数据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以及流式细胞仪的使用、管理和维护经验。流式细胞技术论坛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细胞分析技术平台副主任俞珺璟相互作用技术论坛分享了分子互作技术在药物研发、细胞水平研究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会议内容涵盖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SPR)的创新应用、无标记分子互作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以及生物层干涉技术在抗体和中药研发中的重要性。此外,还包括了对SPR技术在高通量筛选、MicroCal微量热仪维护以及分子互作技术在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应用的讨论。相互作用技术论坛负责人:清华大学蛋白质研究技术中心蛋白质制备与鉴定平台主管李文奇生物质谱技术聚焦于生物质谱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包括蛋白质修饰组学、化学蛋白组学、生物大分子质谱技术,以及质谱技术在药物靶标蛋白鉴定中的作用。会议还讨论了新型样品前处理和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食品与环境分析中的应用,多组学背景下的技术联用和数据整合,以及超高通量质谱技术在合成生物学研究中的助力。此外,还分享了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和生物质谱样品前处理技术的改进经验。生物质谱技术论坛负责人: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周江仪器共享处长论坛讨论了大型科研仪器的开放共享政策、管理实践以及保险服务探索。仪器共享处长论坛负责人: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的副处长孙健分会场掠影与会嘉宾报告现场提问第十四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技术发展研讨会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最新技术的平台,也为中国生命科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会后,主办方组织参观浙江医学院公共技术平台,300余位与会嘉宾参与。与会嘉宾参观浙江大学医学院仪器共享平台仪器信息网于11日下午参观了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技术平台。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技术平台执行副主任方三华(左三)、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技术平台副主任尹伟(右二)与仪器信息网一行合影我们期待更多的学术火花和创新思维在此碰撞,共同推动中国生命领域的繁荣发展。
  • 吉林省出台中医药“十四五”规划: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
    近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吉林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10项重点任务,旨在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支持4所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 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在治未病、医疗、康复、公共卫生、健康宣教等领域的服务能力 健全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科室 鼓励优质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可自愿加入现有城市医疗联合体,实施名医堂工程,实现品牌化、集团化发展等。《规划》指出完善中医药服务供给。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推动省市县三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加快构建癌症中医药防治网络 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开展 “十四五”省级中医优势专科专病建设 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实施中医药康复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现有机构建设1个省级中医康复中心、2个市级中医康复中心,10个县级示范中医康复 (医学)科,20个标准化传统康复治疗室,100个标准化中医治疗室 加快中西医结合发展,推动吉林省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项目实施 支持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加强民族医专科和少数民族医疗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发展智慧医疗等。《规划》明确全面提升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健全重大疫情快速反应机制和中西医结合应急救治工作机制,配套完善中西医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 加强中医药应急与救治能力建设,组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和紧急医学救援队 加强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支撑保障能力等。《规划》指出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 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师承教育,鼓励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高层次人才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设置传承工作室,推进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 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中医药特色骨干人才、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培养 健全基层人才保障机制,鼓励实施中医药人员 “县管乡用” 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评选表彰吉林省名中医30名等。《规划》明确推动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传承保护,实施吉林省中医药古籍保护项目,编撰 《中华医藏 (朝医卷)》 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与联合攻关,基于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院内制剂等开展中药新药研发 完善中医药科技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国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等。《规划》指出要健全中药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研究和开发利用 加强中药全产业链质量保障,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 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国家第三方中药质量检测(北方)中心建设 加快中药工业转型升级,推进中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等。《规划》明确拓展中医药健康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广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及太极拳、八段锦中医传统运动 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向农村、社区、家庭下沉,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推出一批集中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 创新发展中医药健康产品等。《规划》指出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开放合作。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积极推动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发挥地缘优势,开展对外交流与服务贸易,打造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等。《规划》明确全面深化中医药改革。实施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体系,实施体现中医药特点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机制,常态化推进三级和二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工作 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合理确定付费标准 改革完善中药注册管理等。《规划》指出加快推进中医药信息化与法治化发展。持续推进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优化升级基层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与吉林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 开展全省中医药行业 “八五”普法工作,推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吉林省中医药发展条例》的宣传贯彻落实。《规划》还明确了保障措施和具体职责分工等。吉林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pdf
  • 完美融合 全新平台——安捷伦科技亮相第十四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
    完美融合 全新平台 安捷伦科技亮相第十四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 北京,2011年10月12日---全球领先的跨国高科技公司安捷伦科技(NYSE: A)今天宣布参加10月12日至10月15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四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这也是安捷伦连续第十四次参加该行业盛会。2010年5月,安捷伦科技宣布成功收购世界顶级科学仪器制造商瓦里安公司,并在同年11月,在全球范围内完成对瓦里安的整合,成为化学应用和生命科学领域首屈一指的分析仪器供应商。融合之后的安捷伦,不断探究并推陈出新,从有机分析到无机分析,从小分子到大分子,从实验室、临床检测到现场检测,安捷伦科技处处彰显出强大的产品、技术实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此次参展,是安捷伦科技实现完美融合之后在BCEIA展会平台上的首次亮相,安捷伦完美融合后的团队,将完整呈现全新平台的整体实力,向用户整体演绎融合之后安捷伦的各项优势变化,使用户了解、掌握并应用安捷伦的全新平台,继续通过安捷伦的全新平台创造最大价值。 安捷伦是化学分析领域的市场领导者,在气相色谱、气质联用产品领域,安捷伦一直代表着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2010年底,安捷伦推出了业内首个商业化的提供具有实验室分析品质的低热容气相色谱/质谱检测仪5975T GC/MSD。2011年推出的7200 Q-TOF GC/MS是市场上唯一的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整合拓展后的气相产品线新品还包括Agilent 240-MS 离子阱、Agilent 490 微型气相色谱仪、Agilent 7696A样品制备工作台,以及全新Agilent 7697A顶空进样器。 并购瓦里安和A2之后,安捷伦持续投入光谱市场,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成为光谱市场的领导者。基于绿色、安全、节能的发展理念,安捷伦公司近期发布了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MP-AES,无需危险气体或高价气体,仅需空气就可进行无机元素分析和监测,将大大降低使用成本和安全顾虑。另外,最新推出的Cary 630是目前市场上最小、最轻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最新一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Cary 60也是脉冲氙灯技术的领导者。 安捷伦创新技术的色谱柱和消耗品一直以来都备受业界好评。安捷伦Bond Elut 固相萃取产品,拥有近40年的样品前处理经验和生产技术,使实验室效率更高,方法更可靠。全新的表面多孔层填料Poroshell 120液相色谱柱,柱效可与全多孔亚二微米颗粒相媲美,但反压相对较低,因而可以与常规液相色谱仪器配合实现快速高效的分离结果。安捷伦最新推出的J&W Ultra Inert 气相色谱柱采用超高惰性去活技术,有益于改善活性化合物的峰形与响应,帮助用户获得更优异的分析结果。最新的CrossLab消耗品,可以用于其它品牌的气相色谱仪,使用户在非安捷伦仪器上也可以享受到安捷伦的服务和品质。全新的安捷伦平台,给用户提供更多选择,从容应对日益增加样品数量和负责分析的挑战。 安捷伦化学分析市场服务能源化工、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法医毒理行业,多年来赢得行业用户的信任,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安捷伦拓展了的产品线将给行业用户带来更多的解决方案。在化学分析市场,安捷伦将投资材料测试市场和移动检测市场,提供完整的从矿山到日用消费品的材料测试解决方案,以及帮助用户实现现场检测,在第一时间得到实验室品质的检测结果。 在生命科学领域,安捷伦同样作为液相色谱,液质联用产品技术的领航者,不断推出的高端质谱带领安捷伦进军大分子检测。今年6月相继推出的Agilent 6550 iFunnel 四极杆飞行时间液相色谱/质谱(LC/Q-TOF)系统可用于分析目标化合物和未知物。6420 三重串联四极杆LC/QQQ,可通过升级满足客户不断改变的需求。1200 Infinity 系列是继以往成功的 1200 系列液相色谱系统和 1120 一体式液相色谱仪之后新一代里程碑式的液相色谱系列,为分析型HPLC 和UHPLC 的性能建立了新标准。此外,安捷伦在基因组学领域也努力创新,推出了Agilent SureScan基因芯片微阵列扫描仪、Agilent Mx3000P/Mx3005P实时荧光定量PCR仪、Bravo自动化液体处理平台。这些突破性的产品和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转录组学、转化医学、系统毒理学、结构生物学等领域。以及研究型产品NMR、X光单晶衍射仪,也将更好地为政府及学术研究提供服务。 安捷伦众多的解决方案帮助科学家们探索复杂的生物过程、揭示疾病成因,并加速新药研发。从基础研究和疾病发现,到新药开发和临床试验,再到药物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安捷伦的解决方案贯穿整个生命科学产业链,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人员的最佳合作伙伴。 完美融合的安捷伦团队始终贯彻用户满意度第一的经营理念,集两家世界顶级公司产品,人才和管理之所长,提供更加全面的技术支持。在售后服务方面,安捷伦建立起一支热心于客户服务工作、专业细致、经验丰富的售后服务团队,并建立遍及全国的维修站和快速响应的用户服务中心,为用户及时解决仪器的操作、维护及维修难题,提供从无机分析到有机分析,从样品处理到数据采集全方位服务,真正实现全程无忧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安捷伦还全力打造&ldquo 安捷伦大学&rdquo ,以卓越的分析技术,精良的仪器设备,优秀的教师队伍以及完善的培训体系,帮助用户完整掌握相关的产品技术要领,熟练应对日常操作难题。 此次BCEIA期间,安捷伦还将于10月13日在新世纪酒店举办题为《安捷伦科技重金属分析应用及最新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解决方案》的独家专场技术讲座,由专业技术资深工程师权威发布最新的前沿技术解决方案并现场探讨交流。为答谢长期以来给予安捷伦鼎力支持和无限信任的广大用户,安捷伦还将积极参与技术交流和论文墙报展,与众多用户共同分享安捷伦的技术心得和前瞻观点。 完美融合,全新平台。精彩无限,共同分享。2011年BCEIA展会安捷伦公司展台:北京展览馆二号馆。期待您的光临! 关于安捷伦科技 安捷伦科技公司(NYSE:A)是全球领先的测试测量公司,同时也是通信、电子、生命科学和化学分析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拥有 18,500 名员工,遍及全球 100 多个国家,为客户提供卓越服务。在 2010 财年,安捷伦的净收入达到 54 亿美元。如欲了解关于安捷伦的详细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cn
  • 和泰仪器与您相约CISILE2016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cisile 2016)将于2016年5月22-2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作为我国科学仪器领域规模最大、亚洲地区专业化较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科学仪器展示交流平台,旨在促进业内“产、学、研、用”的交叉融合和有效对接,推动我国科学仪器的产业化、现代化发展。 和泰仪器将携和泰、美国泽拉布Thelab 2大品牌实验室纯水/超纯水系统近20种不同规格产品盛装参加此次展会。展会时间:2016年5月22-24日展会地址: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天辰东路7号)展位号:T41我们竭诚邀请并期待您莅临展位参观指导,积极参与现场精彩纷呈的互动活动,赢取精美礼品! 和泰仪器一直秉承“您的需要,我们创造-Create for your need ”的理念,“专业、稳健、进取、创新” 的精神,专注于实验室、医疗、工业超纯水产品的革新与发展,致力于为实验室、医疗、工业客户提供专业而全面的纯水系统解决方案。??
  • 加快重点实验室与测试平台建设 六部门发文推动“十四五”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石化化工行业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结构布局合理、绿色安全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格局,高端产品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水平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原联〔2022〕34号石化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大、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关联覆盖广,关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绿色低碳发展、民生福祉改善。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落实《“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高本质安全和清洁生产水平,加速石化化工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我国由石化化工大国向强国迈进。(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规范,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坚持创新驱动。着眼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绿色安全。树牢底线思维,强化社会责任关怀,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强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坚持开放合作。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持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促进要素资源全球高效配置,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相关行业间耦合发展。(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石化化工行业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结构布局合理、绿色安全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格局,高端产品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水平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创新发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到2025年,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以上;突破20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和40项以上关键新产品。——产业结构。大宗化工产品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乙烯当量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化工新材料保障水平达到75%以上。——产业布局。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形成70个左右具有竞争优势的化工园区。到2025年,化工园区产值占行业总产值70%以上。——数字化转型。石化、煤化工等重点领域企业主要生产装置自控率达到95%以上,建成30个左右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0家左右智慧化工示范园区。——绿色安全。大宗产品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明显下降,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十三五”降低10%以上,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二、提升创新发展水平(一)完善创新机制,形成“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重点实验室、重点领域创新中心、共性技术研发机构“三位一体”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优化整合行业相关研发平台,创建高端聚烯烃、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膜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领域创新中心,强化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测试评价、试验检测等平台作用,推进催化材料、过程强化、高分子材料结构表征及加工应用技术与装备等共性技术创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上下游合作机制等协同创新组织,支持地方合理布局建设区域创新中心、中试基地等。(二)攻克核心技术,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突破新型催化、绿色合成、功能-结构一体化高分子材料制造、“绿氢”规模化应用等关键技术,布局基础化学品短流程制备、智能仿生材料、新型储能材料等前沿技术,巩固提升微反应连续流、反应-分离耦合、高效提纯浓缩、等离子体、超重力场等过程强化技术。聚焦重大项目需求,突破特殊结构反应器、大功率电加热炉、大型专用机泵、阀门、控制系统等重要装备及零部件制造技术,着力开发推广工艺参数在线检测、物性结构在线快速识别判定等感知技术以及过程控制软件、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等控制技术。(三)实施“三品”行动,提升化工产品供给质量。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有机氟硅、聚氨酯、聚酰胺等材料品种规格,加快发展高端聚烯烃、电子化学品、工业特种气体、高性能橡塑材料、高性能纤维、生物基材料、专用润滑油脂等产品。积极布局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金属元素高效分离介质、反应-分离一体化膜装置等新产品开发。提高化肥、轮胎、涂料、染料、胶粘剂等行业绿色产品占比。鼓励企业提升品质,培育创建品牌。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四)强化分类施策,科学调控产业规模。有序推进炼化项目“降油增化”,延长石油化工产业链。增强高端聚合物、专用化学品等产品供给能力。严控炼油、磷铵、电石、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禁止新建用汞的(聚)氯乙烯产能,加快低效落后产能退出。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按照生态优先、以水定产、总量控制、集聚发展的要求,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五)加快改造提升,提高行业竞争能力。动态更新石化化工行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鼓励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实施安全、节能、减排、低碳等改造,推进智能制造。引导烯烃原料轻质化、优化芳烃原料结构,提高碳五、碳九等副产资源利用水平。加快煤制化学品向化工新材料延伸,煤制油气向特种燃料、高端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煤制乙二醇着重提升质量控制水平。四、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六)统筹项目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国家重大战略安排,统筹重大项目布局,推进新建石化化工项目向原料及清洁能源匹配度好、环境容量富裕、节能环保低碳的化工园区集中。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转型升级,稳妥推进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构建原料高效利用、资源要素集成、减污降碳协同、技术先进成熟、产品系列高端的产业示范基地。持续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落实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长江、黄河流域石化化工项目科学布局、有序转移。(七)引导化工项目进区入园,促进高水平集聚发展。推动化工园区规范化发展,依法依规利用综合标准倒逼园区防范化解安全环境风险,加快园区污染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园区污水管网排查整治,提升本质安全和清洁生产水平。引导园区内企业循环生产、产业耦合发展,鼓励化工园区间错位、差异化发展,与冶金、建材、纺织、电子等行业协同布局。鼓励化工园区建设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孵化平台、智能化管理系统。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必须进入一般或较低安全风险的化工园区(与其他行业生产装置配套建设的项目除外),引导其他石化化工项目在化工园区发展。五、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八)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协同创新应用,打造特色平台。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石化化工行业融合,不断增强化工过程数据获取能力,丰富企业生产管理、工艺控制、产品流向等方面数据,畅联生产运行信息数据“孤岛”,构建生产经营、市场和供应链等分析模型,强化全过程一体化管控,推进数字孪生创新应用,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3-5家面向行业的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中小化工企业借助平台加快工艺设备、安全环保等数字化改造。围绕化肥、轮胎等关乎民生安全的大宗产品建设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链监测、精益化服务系统。(九)推进示范引领,强化工业互联网赋能。发布石化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编制智能工厂、智慧园区等标准。针对行业特点,建设并遴选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标杆。组建石化、化工行业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提升化工工艺数字化模拟仿真、大型机组远程诊断运维等服务能力。基于智能制造,推广多品种、小批量的化工产品柔性生产模式,更好适应定制化差异化需求。实施石化行业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推动商用密码应用,提升安全防护水平。六、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十)发挥碳固定碳消纳优势,协同推进产业链碳减排。有序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提高行业能效水平。拟制高碳产品目录,稳妥调控部分高碳产品出口。提升中低品位热能利用水平,推动用能设施电气化改造,合理引导燃料“以气代煤”,适度增加富氢原料比重。鼓励石化化工企业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绿氢”,推进炼化、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等产业耦合示范,利用炼化、煤化工装置所排二氧化碳纯度高、捕集成本低等特点,开展二氧化碳规模化捕集、封存、驱油和制化学品等示范。加快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智能连续化微反应制备化工产品等节能降碳技术开发应用。(十一)着力发展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培育壮大生物化工。滚动开展绿色工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园区认定,构建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体系。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改造提升,从源头促进工业废物“减量化”。推进全过程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加大含盐、高氨氮等废水治理力度,推进氨碱法生产纯碱废渣、废液的环保整治,提升废催化剂、废酸、废盐等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推进(聚)氯乙烯生产无汞化。积极发展生物化工,鼓励基于生物资源,发展生物质利用、生物炼制所需酶种,推广新型生物菌种;强化生物基大宗化学品与现有化工材料产业链衔接,开发生态环境友好的生物基材料,实现对传统石油基产品的部分替代。加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绿色替代品研发应用,防控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十二)促进行业间耦合发展,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推动石化化工与建材、冶金、节能环保等行业耦合发展,提高磷石膏、钛石膏、氟石膏、脱硫石膏等工业副产石膏、电石渣、碱渣、粉煤灰等固废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加强磷钾伴生资源、工业废盐、矿山尾矿以及黄磷尾气、电石炉气、炼厂平衡尾气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有序发展和科学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推动废塑料、废弃橡胶等废旧化工材料再生和循环利用。七、夯实安全发展基础(十三)推广先进技术管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进实施责任关怀,支持企业、园区提高精细化运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立完善灭火救援力量,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在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建设,推动《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实施。鼓励企业采用微反应、气体泄漏在线微量快速检测等先进适用技术,消除危险源或降低危险源等级,推进高危工艺安全化改造和替代。(十四)增强原料资源保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拓展石化原料供给渠道,构建国内基础稳固、国际多元稳定的供给体系,适度增加轻质低碳富氢原料进口。按照市场化原则,推进国际钾盐等资源开发合作。加强国内钾资源勘探,积极推进中低品位磷矿高效采选技术、非水溶性钾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多措并举推进磷石膏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稳妥推进磷化工“以渣定产”。加强化肥生产要素保障,提高生产集中度和骨干企业产能利用率,确保化肥稳定供应。保护性开采萤石资源,鼓励开发利用伴生氟资源。八、加强组织保障(十五)强化组织实施。各地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将重点任务统筹纳入部门重点工作,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协调推进任务落实。有关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按照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务实推进相关工作,依法披露环境信息。相关行业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服务指导,强化行业自律。加强政策宣贯解读,积极回应社会舆论和民众合理关切,切实提升社会公众对石化化工的科学理性认知。(十六)完善配套政策。加强财政、金融、区域、投资、进出口、能源、生态环境、价格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同。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推进银企对接和产融合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和从业员工培训。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示范应用。(十七)健全标准体系。建立完善化工新材料特别是改性专用料、精细化学品尤其是专用化学品等标准体系,生物基材料、生物可降解塑料、再生塑料材料评价标识管理体系,绿色用能监测与评价体系。完善重点产品能耗限额、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含量限值和污染物排放限额。探索基于碳足迹制修订含碳化工产品碳排放核算以及低碳产品评价等标准。参与全球标准规则制定,加强国际标准评估转化。
  • ATEC阿泰可参加CIBF2021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电池技术展览会取得关注与认可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1)于2021年3月19日-21日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举行。cibf是国际电池行业的会展活动,包括展览会、技术交流会、信息发布会和商贸洽谈会等系列活动。atec阿泰可以产品在锂电行业的广泛应用参加了本次盛会,并在展会现场受到众多储能行业企业及参展单位关注,对atec阿泰可产品给予了高度关注与认可,atec阿泰可通过与众多锂电行业厂商以及同行交流,在本次展会获得相应的市场关注与收获。  atec阿泰可本次参展样机为新研制的,性能指标优异,全新外观与结构先进的试验设备(400c高低温试验箱),并将以此机型作为ch型号,su型号等标箱系列的主力机型,该机型在交付用户使用中已获得广泛好评与高度认可。另外还有实验仪器分公司自行研制的,可广泛用于锂电行业的烘箱系列(样机为真空干燥箱)。atec参展样机产品以优越性能、卓越指标、独创结构与优异控制系统,获得现场展商及观展专业人士的极大的兴趣与关注,对atec产品的性能与品质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本次展会上,我们不仅接待了老客户增进了友谊,还结识了不少新朋友,相谈甚欢之余,大家交流了对atec设备的使用体验及感受,进一步加深了对atec产品的了解,为下一步深入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良好的开端。本次中国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1)还有不少同行厂商参与其中,通过本次展会,我们与同行厂商进行技术交流与友好沟通,在互相学习的氛围中了解环境试验行业的最新发展状况与市场信息。
  • 完美融合 全新平台—安捷伦参加第十四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2011)
    完美融合 全新平台——第十四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2011) 关于安捷伦科技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全球领先的测量公司,同时也是通信、电子、生命科学和化学分析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的18500 名员工为100 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服务。在2010 财政年度,安捷伦的业务净收入为54 亿美元。要了解安捷伦科技的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cn。
  • 仪器人关注:贵州省“十四五” 规划出台,重点布局高端专用零部件产业
    “十四五”时期是贵州省先进装备制造业造抢抓机遇,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奋力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构建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编制了《贵州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本文仪器信息网特别梳理了规划中与仪器仪表行业发展相关的发展方向。(点击了解:全国“十四五”科学仪器产业布局)“十四五”时期,贵州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狠抓产业链提升、技术创新引领、企业梯队培育、产业融合升级、智能绿色转型、开放融合协同,持续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着力推动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潜力产业上规模,新兴产业有突破。力争到2025年,产值达到300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1000亿元),年均增速10%以上,在全国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发展方向产业布局方面。贵州省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优势和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围绕贵阳(贵安)、遵义、安顺打造千亿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核心区,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电力装备及器材、高端基础零部件等产业,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整、配套基础扎实、公共服务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依托贵州省基础能源优势,重点在毕节、六盘水大力发展煤矿机械及配套产业,打造煤机产业集群。结合各地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积极在铜仁、“三州”地区培育发展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节能环保装备、山地高效农机、旅游装备等产业,打造一批特色装备产业园区。重点产业方面。聚焦市场需求导向和前沿技术引领,做大做强贵州省具有基础优势、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较大的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2个主导产业,持续壮大贵州省市场需求大、带动能力强的电力装备及器材、工程及矿山机械2个潜力产业,培育发展机器人、智能制造、山地高效农机、节能环保装备、旅游户外装备等特色新兴产业,着力构建比较优势突出、产业配套完善的贵州装备制造产业体系。航空航天。重点发展无人机及通用飞机、飞机与零部件制造、商业航天装备、北斗卫星应用,将贵州省打造成全国以航空、航天、航发、电子为核心的武器装备研发制造、维修服务保障战略后方基地。新能源汽车。坚持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围绕整车制造引领、核心配套支撑、科技创新赋能发展路径,以乘用车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客车、货车、专用车,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兴支柱产业。工程及矿山机械。着力发展特色工程机械、应急救援装备,适应山地地形、资源采掘的工程和矿山机械,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工程和矿山机械装备生产基地。电力装备及器材。立足电力资源优势,聚焦智能电网输变电需求,以绿色化、成套化、智能化发展为主攻方向,打造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产业研发生产基地。此外,大力引进培育机器人、智能装备、新能源装备、山地高效农机、旅游户外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产业布局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优势和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围绕贵阳(贵安)、遵义、安顺打造千亿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核心区,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电力装备及器材、高端基础零部件等产业,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整、配套基础扎实、公共服务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依托我省基础能源优势,重点在毕节、六盘水大力发展煤矿机械及配套产业,打造煤机产业集群。结合各地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积极在铜仁、“三州”地区培育发展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节能环保装备、山地高效农机、旅游装备等产业,打造一批特色装备产业园区。贵阳市。以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以航天江南集团、黎阳航空发动机等为龙头,以航发红林、贵阳精铸、航空电机、永红航空、中航标、航宇科技等为支撑,打造全国重要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防空反导武器系统、航空发动机、航空机载设备、控制设备、高端基础件等产业;以吉利汽车、奇瑞万达、长江汽车等龙头,以比亚迪实业、贵航股份等为支撑,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纯电动、燃料电池汽车和关键零部件,布局智能汽车测试及应用产业;以詹阳动力、中煤盘江重工为龙头,以力源液压、枫阳液压、永青仪电等为支撑,打造全国重要的应急救援及工程能矿机械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挖掘机、高速工程车、煤炭综采设备、液压系统及配套零部件产业。发展壮大电力装备、电线电缆产业,积极培育机器人、无人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新兴产业。到202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遵义市。以遵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以梅岭电源、航天天马、群建精密、凯星液力、航天精工、天义电器等为依托,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商业航天配套、特种电源、精密齿轮、航空紧固件、航空铸锻件、航空电子电器、航空修理等产业;以泰永长征、长征电气等为依托,打造新型能源及电力装备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电网设备、高低压成套设备、电气控制设备、电力电子元器件等产业;积极推动航天成功汽车、航天特种车恢复生产;支持中航电梯、乌江机电做大电梯、超临界萃取装备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智慧家电、机器人、金属拉拔设备、智能停车库、磨具磨料等产业。到202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安顺市。以安顺市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安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秀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贵飞公司、安大锻造、安吉铸造、新安航空、黎阳国际等企业为核心,打造航空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战斗机、教练机、无人机、大型环锻件、精密铸件、精密轴承、机载设备、制动设备、航空材料以及航空衍生服务等产业。盘活汽车产业资源,推动云雀汽车、云马客车品牌振兴,重点发展新能源乘用车、专用车、环卫车及汽车零部件。支持风雷航空军械、固达电缆、双木龙机等重点企业做强做大,积极培育发展医用氧舱、现代农机、电力电器、矿山设备等产业。到202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5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其他市州。六盘水市以红果经济开发区、六枝经济开发区、钟山经开区等为载体,依托盘江矿机、龙鼎工贸、誉创机械、盛红科技等企业,重点发展工程机械及能矿装备、旅游装备等产业,打造煤机制造及应用产业基地;黔南州以惠水经开区、龙里经开区、独山经开区、长顺威远工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工程机械、能矿装备、电气环卫成套装备、中高端轴承等产业,培育发展机床、通用医疗器械等产业;毕节市以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黔西产业园、赫章县产业园区等为载体,依托永贵机电、金三叶等企业,重点发展能矿机械、农机装备、铸造等产业;黔东南州以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凯里开发区为载体,依托兴富祥等企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节能环保设备等产业;铜仁市、黔西南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动力电池材料、能矿机械、旅游装备、农机装备等产业。到2025年,其他市州完成工业总产值950亿元。
  • 《河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出台:提速提质推进中医药建设 附全文
    近日,河南省政府发布《河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中医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提速发展,中医药科研创新取得新突破,中医药文化更加繁荣,中医药治理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规划》确定了七项战略任务与重点工作:一是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做强龙头中医医疗机构,壮大骨干中医医疗机构,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健全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促进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持续规范发展,加快中医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二是提供全生命周期中医药服务。打造“豫医服务”中医药专科专病品牌,巩固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特色优势,鼓励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强化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增强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三是打造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提升中医药院校教育水平,夯实基层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四是发展高效能中医药健康产业。推动“豫产”药材质量提升,做大做强“豫药”产业,强化中医药安全保障能力,壮大中医药健康产业新业态。五是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中医药科技评价和管理体系,挖掘传承中医药精髓。六是推进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深化中医药交流合作。七是提升中医药治理管理水平。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加强中医药法治建设,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豫政办〔2022〕85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9月2日河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为推动我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根据国家《“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和《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我省中医药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和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更加健全,中医药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彰显。1.政策机制持续完善。出台《河南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豫发〔2020〕4号),调整完善省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中医药工作各级、各部门联动机制,中医药发展环境持续优化。2.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实施5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6个市级中医医院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和儿科医疗中心、67个县级中医医院中央投资建设项目以及一系列省重大建设项目,建设220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中医医疗机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共有中医医疗机构5623所,其中中医医院637所,综合医院普遍开设中医科室,乡镇卫生院实现中医科全覆盖,89%的乡镇卫生院和8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规范化的中医馆,基本形成以中医医院为主体,多层次、多形式、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3.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全省共有12个专科入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26个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和32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成68个省级特色中医专科和58个强化专科。2020年全省中医医院门急诊总量达到3774万人次,出院患者达到249万人次,全省98%的乡镇卫生院、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服务,89%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7%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4.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全省独立设置中医药学类高校2所,5所本科高校开设中医药学类专业,另有16所高校开设24个中医学、中药学、中医骨伤等中医药相关专科专业点。“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校中医药类专业招生3.69万人,培养毕业生2.36万人。实施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省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仲景工程),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拥有3名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和4名岐黄学者。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县级中医医院骨干医师和专科带头人培养等项目,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有序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5.中医药相关产业健康发展。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550万亩、产量177万吨、产值175亿元。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中药材企业11家,中药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企业370家,2家企业入选全国50强中药制造企业。中药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94.46万吨,较2015年增长111.3%;中药仓储年周转量达到4928.53万吨,年均增长17.5%。在全省打造20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6.传承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建成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单位获批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医院入选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立省循证医学中心。1人当选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1人荣获2017年吴阶平医学创新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全省中医药行业“中原学者”增至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增至10个。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60余项、省科技进步奖55项,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立项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及纳入管理课题近1800项,评选省中医药科技成果奖近500项。7.中医药文化广泛传播。印发《河南省中医药文化科普进基层工作方案(2015—2020年)》,组建省级中医药科普巡讲专家团,开展全省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人才和新闻宣传骨干培训,组织中医药健康文化主题活动。建成5个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6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实施中医药文化与管理研究项目,立项资助中医药文化著作出版,《太平圣惠方校注》荣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图书奖。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在国外开办“仲景学院”,实施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河南)建设等项目,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医药“走出去”。8.中医药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及时建立中西医协同救治机制,组建中医药专家团队,推出中医药预防方案和治疗指导意见,全方位参与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二)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省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的开局期,也是提速提质加快健康中原建设的关键期,中医药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1.中医药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发展寄予厚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中医药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医药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叠加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创新驱动成为引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我省面临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为中医药拓展服务领域和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条件。2.中医药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我省中医药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优质中医药服务资源不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中医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缺乏;中医药科研成果少、层次低、转化慢;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聚集效应不强;遵循中医药规律的政策体系和治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强基固本、守正创新,统筹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等全面协调发展,提速提质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更好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原建设和保障人民健康中的作用。(二)基本原则。——坚持人民至上、服务群众。围绕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坚持传承创新、发挥特色。深入挖掘传承中医药核心理念和价值精华,强化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注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在创新中不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协调发展。找准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勇于突破,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发展模式。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健全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发挥政府提供基本中医医疗服务的主导作用,同时发挥社会办医力量作用,积极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和活力。(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到2025年,中医药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以三级中医医院为核心的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建设3个以上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市级公立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三级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县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实现中医药科室标准化设置,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中医妇科、儿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馆全覆盖,25%以上建成示范中医馆。——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趋于合理。培养中医药学科领军人才20名、拔尖人才100名、青苗人才1000名,建设一批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河南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医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规模化、体系化发展。——中医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提速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以上。现代中药产业规模居全国先进行列,打造一批中药制药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中药产业发展园区,培育一批中药知名品牌。——中医药科研创新取得新突破。实施一批中医药领域科技创新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一批中医药领域省级创新平台,争取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中医药文化更加繁荣。打造以张仲景文化为核心,涵盖洛阳正骨文化、怀药文化等富有历史底蕴和地域特征的中医药文化体系。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为优质丰富,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治理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支撑保障不断加强,治理管理能力不断提升。2.主要指标。三、战略任务与重点工作(一)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1.做强龙头中医医疗机构。积极创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加快国家(中医肿瘤、骨伤、脑病)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强化省级和部分市级中医医院在全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提升区域内疑难、危重、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能力,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2.壮大骨干中医医疗机构。推动各级政府落实公立中医医院办医主体责任,持续改善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90%以上的市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甲等水平,90%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坚持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方向,建设一批中医特色重点医院。3.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行动计划,全面增强中医药在医疗、康复、治未病、公共卫生、健康宣教等领域的服务能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馆全覆盖,25%以上建成示范中医馆,100%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持续开展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推动中医馆按标准配备中医医师。4.健全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推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中医药服务需求为导向,持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设置符合标准的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煎药室和治疗室,配备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和人员。其中,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全部设置中医临床科室、中医门诊和中医病床。5.促进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持续规范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基本医疗保险、科研教学、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有与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同等权利。加强行业监管,促进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规范发展。6.加快中医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疗联合体。支持三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中医专科联盟,推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中医药健康管理联盟建设,提高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每个省辖市至少建成1个由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的网格化城市医联体。支持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基础薄弱的可由三级中医医院实行“技术+管理”下沉支持。7.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建设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推广应用、优化升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中医医院建设。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疗。创新“互联网+”中医药便民惠民服务模式,鼓励医院为患者在线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推进中医药学术传承及科技创新。(二)提供全生命周期中医药服务。1.打造“豫医服务”中医药专科专病品牌。围绕骨伤、肿瘤、儿科、肛肠等专科和肺病、心血管病、艾滋病、糖尿病等专病,优化诊疗方案,推广成熟技术,研发有效药物,提高临床疗效。加快建设26个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和32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推动中医(儿科、骨伤)等专科发展成为全国一流学科,促进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整合汇聚,形成中医优势专科集群。2.巩固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特色优势。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多发疾病和重大疑难疾病多学科联合攻关和临床协作,逐步提高重大疑难疾病诊疗能力。加强中药药事管理,落实处方专项点评制度,促进合理使用中药。加强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中医特色护理能力。3.鼓励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升级工程,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脊柱侧弯、肥胖等中医适宜技术防治试点。建设省级中医治未病中心,规范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制定推广一批妇幼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干预方案,推动中医药治未病与妇幼保健服务深度融合,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推广20个适宜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患者的治未病方案。鼓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提供治未病服务。4.强化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现有资源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推广中医康复方案,研发康复器材。三级中医医院全部设置康复科,70%以上的二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培养500名中医康复医师。建设一批示范中医康复科,促进中医药、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制定推广一批中医康复方案。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康复服务模式,加强中医康复服务管理。5.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建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西医会诊制度,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打通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业务协作渠道,对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开展中西医联合攻关,逐步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体系,遴选形成优势病种目录,形成一批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专家共识。全面提升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能力。6.增强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依托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依托省中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和具备条件的二级公立中医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提升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能力。健全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防控和应急救援机制。三)打造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1.提升中医药院校教育水平。突出中医药办学特色,扩大中医学、中药学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中医药院校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支持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支持河南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本科专业,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设置中医药及相关专业。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加强医教协同,推进中医药毕业后教育与专业学位衔接,完善以中医思维和临床诊疗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中医药毕业后教育培训模式,将中医药知识作为临床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考核内容。2.夯实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流派传承工作室,培养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在基层设立专家传承工作室。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师承过程管理,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充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增加全科医生中医医师特设岗位和“县管乡用”中医医师比例。按实际需求开展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加强师资培训和基层培养基地建设。依托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妇幼保健专科“西学中”骨干医师培训基地,规范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妇产科、儿科专业中医药适宜技术人才培训。3.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实施“仲景工程”,建立“领军、拔尖、青苗”有机衔接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梯队。支持中医药院校与其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学术经验、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并掌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复合型人才。深入开展“西学中”培训,允许临床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中医药服务、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优秀高端人才。4.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创新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选拔、流动和职称晋升机制,提高基层中医医师职称晋升业务能力和实绩考核权重。以中医经典理论、辨证思维、临床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实绩为重点,完善中医药人才职称评价标准。构建符合中医规律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与职称评聘、薪酬分配、评比表彰等挂钩。“十四五”期间,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评选表彰50名省级名中医,发挥名老中医药专家在中医药传承创新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四)发展高效能中医药健康产业。1.提升“豫产”药材质量。以卢氏县、嵩县、淅川县、新县等42个县(市、区)为重点,发展优质“豫产”药材,到2025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以上。加快大宗中药材及濒危名贵中药材发展,在符合国家耕地用途管制规定的前提下,建设一批种植规模在千亩以上的大宗、道地药材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重要中药材产业集聚区。在中药材重点种植区域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提升种子种苗繁育能力,夯实中药材产业发展基础。加强对珍稀濒危道地中药材品种的保护、筛选、提纯复壮、繁育推广。推动融合发展,支持中药材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建立企业与农户的紧密联结机制。发展中药材衍生产业,支持药食同源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支持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兽药、中药饲料添加剂、植物源农药及美容护肤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市场开拓。2.做大做强“豫药”产业。挖掘和传承道地中药饮片炮制工艺,鼓励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研究,应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豫药”品牌。制定省内名家名方、民间验方目录,开展经典名方、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新药研发。引进药物研发人才,加强中药加工企业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加强道地药材产地加工和产地仓储能力建设,研究制定规范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加工指导意见,提升中药材仓储能力,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加快中药材电子商务发展,利用互联网电子交易平台,促进我省优质中药材“走出去”,提升品牌影响力。着力培养一批“链主”企业,加强“豫药”全产业链建设,推进“豫药”产业全面提升。3.强化中医药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监管,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取缔违法加工、违法经营活动。健全中药材第三方质量检测体系,优化新增第三方检测机构审批流程。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医疗机构中药质量管理,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探索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4.壮大中医药健康产业新业态。推广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及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中医功法,推动形成“医体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强化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衔接,支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共建医疗养老联合体,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支持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深层次合作,在养老机构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提升社区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开发更多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和旅游产品,支持将中药材种植与城市园林绿化、国土绿化、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发展中药特色生态绿化等“中药+”新业态。(五)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1.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继续推进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骨伤、呼吸疾病、心血管疾病等3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建设省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强化循证医学研究,总结中医药优势病种治疗经验,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不断提高临床疗效。积极发挥河南中医药大学呼吸疾病中医药防治协同创新中心作用,支持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设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好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创建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2.建立中医药科技评价和管理体系。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的中医药科研规划管理机制。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学术特点、研究规律的中医药科技评价标准体系。聚焦中医药发展科技需求,组织实施中医药领域省重大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中医药发展基金。在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土地供给等方面,对中医医疗、中药产业、中医养生养老和健康旅游等项目给予支持。(三)强化监测评估。加强省、市、县级规划衔接,强化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建立规划监测评价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末期评估,了解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大改革举措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四)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成效,提升全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科学引导和舆论监督,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
  • “十四五”国产仪器与进口差距将拉大还是缩小?
    仪器信息网讯 扛住了贸易战,顶住了新冠疫情,时间终于来到2021年。2021是个特殊年份,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许多科学仪器公司已经开始布局,绘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该关注哪些机遇,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  2021年4月22日,作为第十五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1)的特色环节,“i100峰会:中国科学仪器发展高峰论坛”在无锡融创万达文华酒店会议中心成功召开。高峰论坛邀请到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总裁付世江先生、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胡克先生、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召贵先生、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赵泰先生、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分析仪器事业部商务副总裁周晓斌先生、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周振先生等6位科学仪器行业的领军人物,分享对于“十四五”的独到见解。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鑫主持本届高峰论坛,另有近千位仪器企业、科研单位、检测机构的代表出席论坛,参与互动。i100峰会:中国科学仪器发展高峰论坛现场  今年的高峰论坛设置了“快问快答”环节,嘉宾们分别就“十四五”期间外企和国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将会拉大还是缩小 “十四五”期间量大面广和高端科研,您将加强哪类产品的布局 上市是否是仪器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等话题展开观点交锋,现场讨论热烈,金句频出。  1、“十四五”期间外企和国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将会拉大还是缩小?台下100位嘉宾的选择台上6位嘉宾的选择  缩小  耶拿赵泰:只要中国政府提倡的事情,没有办不好的!既然习大大都发话了,政府有这么大的决心,把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写到“十四五”规划里,国产仪器一定会蓬勃发展。当然国内仪器企业什么时候能成长为国际化的大公司,还需要时间。现在我们很多采购已经感受到压力,上来就说不要进口或者拒绝外企公司,有政府的强力支持,这个差距一定会缩小,国产品质占有率一定会提高。  莱伯泰科胡克:只要有莱伯泰科参与的项目,差距一定会缩小,并且是迅速缩小。过去十几年我们投入了很多经费不断开拓我们能做的产品,外企不想做的,不能做的,我们把它做好,在一个赛道上走自己的路。只要我们足够努力,有足够的人才、足够的投入做开拓性的产品,一定会把差距缩小,甚至很多方面超越他们。  拉大  赛默飞周晓斌:作为一家外企,市场占有率究竟是拉大还是缩小,这个问题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在思考。的确在一些细分行业、细分品类国产已经逐渐替代进口,国产越做越好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一个长期发展趋势。但科学仪器行业在持续发展,新的产品、应用、领域不断出现,多年前我刚入行时电子显微镜在中国还不是一个重要行业,到今天已经今非昔比,国产与进口仍存在较大差距。未来5年国家在基础科研的投入会带来很多新兴行业和应用领域,国外公司在原创性产品方面一定程度上还会保持一段时间的领先优势,这是我选择拉大的原因。  有可能缩小,也有可能拉大  天美付世江:我跟几位嘉宾的观点都一致,也都不一致。科学仪器的特点是多品种,在核磁、高端光谱、生命科学仪器等方面与进口差距还较大。但在前处理设备、分子光谱等领域中国的产品已经不比国外差。目前国产色谱也在全力追赶,国产气相色谱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从过去的10%左右上升到30%以上。所以部分领域有差距,但绝大部分领域是缩小的。  过去我们跟药明康德谈能否试用国产的色谱产品,他们是很排斥的,但是前不久药明康德一个实验室的主管跟我说我们想尝试国产仪器,这是中国科技的未来,也是药明康德这种企业的未来,我听了很感动。包括海关的人说愿意使用国产仪器,过去是很难听到这种声音的,可以说我看到国产仪器的希望。过去资本对我们不感兴趣,但是最近科学仪器资本市场是爆发式增长的,资本的引入势必会缩小国产与进口的市场占有率差距,所以整体我感觉是缩小的。但国外公司也并未闲着,我们开始跑,人家已经加速奔跑,差距有可能还在加大,这是我的观点。  总量增长,“蛋糕”做大  禾信周振:首先缩小是肯定的,原因很简单,比如高端科学仪器原来是零,只要有一点点增量都是增长,所以市场占有率差距肯定缩小。其次,根本不用担心缩小还是拉大的问题,就像赛默飞周总所说,中国产业升级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端科学仪器,不用担心什么比例变小,因为总量绝对增长,“十四五”科学仪器产业的蛋糕会越做越大!  2、“十四五”期间量大面广和高端科研,您将加强哪类产品的布局?台下100位嘉宾的选择台上6位嘉宾的选择  高端科研  禾信周振:量大面广,市场大,但会面临很多企业的竞争。高端科研,市场面小,竞争少,能不能实现主要靠自己,这是我选择高端科研的原因之一。其次,科学仪器不论高端科研还是量大面广,没有几千万的投入做不出一款产品,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选择高端科研,等资源和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再拓展量大面广的产品。  量大面广  天瑞仪器刘召贵:我选择的是量大面广。量大面广是否就代表了低端,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思维。量大面广强调的是客户需求,我们是企业、而非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的特征是做市场有需求的东西,以市场为导向。客户的需求在哪,我们的产品研发策略就在哪,永远要做客户需要的产品,这是我们坚信并且坚持的信念。  3、上市是否是仪器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台下100位嘉宾的选择台上6位嘉宾的选择  选“否”  天美付世江:我们在香港上市过,但效果并不好。对企业而言上市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促使企业的发展更正规化。但是科学仪器行业有其特殊性,二级市场对科学仪器的认可度并不高,上市后单纯做科学仪器很难实现快速增长的业绩和利润,这时候有些公司就会换到环保、医疗等赛道,相应的,科学仪器的业务会被减弱。对于现在的科学仪器企业而言,通过上市实现做大做强还是有难度的,但未来我相信一定会是一条必由之路。  选“是”  莱伯泰科胡克:我们是上市公司,肯定说上市好。上市除了能够吸引到资金和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够使企业更有效地利用手上的钱,做出更优秀的产品。在大众关注下,在广大股民的关注下把钱用在刀刃上,做出最优的产品去打市场,这是上市的一个价值所在。  天瑞仪器刘召贵:不止分析仪器行业,对中国的各行各业来说,上市都是成功的最好一条路径。只有上市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才是最通畅的 也只有上市了,才更容易进行股权激励,为企业吸引优秀人才。上市之后,企业的品牌效益、宣传效果、客户的信任度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去四川投标一个15亿的项目,政府招标时就明确说了要么是央企,要么是上市公司才能参与竞标。你看机会就只给这两类公司,如果不上市,就有可能失去很多商业机会。因此上市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条必由之路。  【结语】不论进口抑或国产,随着“十四五”基础科研投入的加大以及应用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国科学仪器产业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机遇。“十四五”规划开启全新征程,也给行业带来更多挑战,希望科学仪器企业能够不负韶华,以梦为马,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机遇,助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拓展阅读:  透视“十四五”中国科学仪器市场机遇——ACCSI2021高峰论坛纪实(一)  “十四五”科学仪器公司如何创新——ACCSI2021高峰论坛纪实(二)
  • “神十四”成功发射背后的关键技术
    6月5日上午,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顺利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告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取径向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式同空间站组合体对接。3位航天员将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正式开启6个月的太空之旅。“神十四”成功发射背后的关键技术有哪些?下面由小编汇总。点火发射的“火工品”此次神舟十四号发射任务中,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了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上点火器、起爆器、爆炸螺栓、火药装药、点火药盒、固体小火箭和非电传爆类产品等30余种共计500余发火工品的研制生产工作,为此次任务提供了充分的动力保证。保驾护航的“护甲”与“隔热衣”此次神舟十四号发射任务中,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长寿命低比值无机热控涂层、耐高温隔热材料与组件、返回舱舷窗防烧蚀污染涂层、姿控发动机热防护材料、舱内通道照明和仪器仪表等多种载荷表面高辐射热控涂层、舷窗玻璃及光学涂层、消杂散光涂层、不锈钢灰色化学转换热控涂层、返回舱防热天线窗等十余种涂层与部件得到应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制的有机温控涂层、导航用陀螺油助力神舟十四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在液浮导航系统关键原材料的全方位自主可控。此外飞船、火箭上60%以上关键铝合金材料是“西南铝造”,还有“河南造”特种阀门配套系统、“苏州造”配套电路等许多关键技术也为神舟十四号的成功发射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助力。近在咫尺的“实时画面”此次神舟十四号发射过程中,火箭飞行中喷射的尾焰、在火箭高速运行过程中三位航天员的状态以及解体过程等高清画面离不开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高效视频编码技术。自2005年首次应用于长征火箭以来,该项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迭代,持续为“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将火箭飞行动态的珍贵图像实时传回地面。交会对接的“精准测量员”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与中国空间站成功“牵手”。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研制的微波雷达与安装在空间站核心舱上的微波应答机配合工作,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保驾护航。同样在交会对接任务中屡立新功的还有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研制的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及多只加速度计。它们出色完成了微重力环境下加速度的测量任务,帮助飞船精准把握速度和位置,让交会对接又稳又准。太空生活的“贴心服务员”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红峰公司自主设计生产的“太空厨房”“太空医院”和“太空空调”系列产品,它们为航天员舒适的太空生活提供保障。此次随神舟十四号出征的食品加热装置、气体流量调节阀、液路截止阀、生理信号测试盒、心电记录装置等5种产品,主要用于神舟飞船环控生保分系统和医监医保设备分系统,它们是“太空厨房”“太空医院”“太空空调”的一部分,为航天员营造了舒适的太空之家。技术精湛的“护航员”由中国航天科工二院706所研制的搜救信息系统,是技术精湛的“全程护航员”,它承担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待发段、上升段、运行段、返回段应急搜救指挥保障任务。系统具备搜救力量管理、搜救任务筹划、搜救预案仿真推演、任务执行跟踪与态势展示等功能,为航天员搜救任务事前运筹规划、事中指挥调度与事后复盘分析提供服务,是空间站任务实现航天员救援保障的关键系统,为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另外一个“护航员”是护航飞行通信,保证全程清晰的声表滤波器。据介绍,航天器发射在太空中一旦有信号干扰,地面接收到的内容就像接听串了线的电话,难以分辨准确信息。为保障飞行全程通信清晰,由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自主研制的声表滤波器,能有效滤除不同飞行阶段和太空中宇宙杂波的各种干扰信号,确保通信清晰准确传回地面。夜空中的最亮“船”在本次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任务中,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承担研制2台交会对接灯、轨道舱照明灯和返回舱照明灯等4台光电产品。交会对接灯配置在载人运输飞船舱外,在交会对接过程中为“太空拍摄”提供照明服务;轨道舱照明灯和返回舱照明灯为宇航员在舱内工作生活提供照明。由于篇幅限制,除了上述列举的技术外,还有诸多重要技术尚未提及。神舟十四号成功发射离不开我国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各界人士的支持,在此,小编预祝神舟十四任务圆满成功。
  • 卫健委发布“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全国规划配置大型医用设备3645台,其中甲类(重离子质子放射治疗系统、高端放射治疗类设备)117台,乙类(正电子发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统、X线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常规放射治疗类设备等)3528台。“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详情如下:一、总体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规划引领和资源调控作用,进一步推动形成区域布局更加合理、装备结构更加科学、配置数量与健康需求更加匹配、配置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更加适应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管理体系,促进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提升,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二、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促进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就医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医疗服务能力相适应,充分考虑高质量发展要求,支持医疗机构科学合理配置大型医用设备,推动高端医疗设备在高水平医院合理使用。支持社会办医健康有序发展。(二)均衡布局、扩容下沉。聚焦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缩小区域之间资源配置和服务能力差异,科学规划配置数量,优化完善配置标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优化区域均衡布局。(三)安全审慎、控制费用。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对操作和维护技术复杂、应用风险大、投入运行成本和诊疗费用高的设备,严格把握配置标准、合理控制规划数量。三、规划内容“十四五”期间,全国规划配置大型医用设备3645台,其中:甲类117台,乙类3528台。具体规划数量详见附件1,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准入标准及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标准指引详见附件2、3。四、有关要求(一)科学实施规划。严格执行规划数量布局,科学把握配置标准,与上轮规划做好衔接,按年度有序、有效实施。为社会办医配置预留合理空间。(二)坚持依法行政。认真履行行政许可程序,严格评审要求,规范审批行为,维护公开公平公正,依法依规开展许可工作。(三)加强监督管理。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指导和督促医疗机构科学、规范配置和使用大型医用设备,提高质量和效率。(四)开展监测评估。强化本地区规划执行监测评估,定期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全面报告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 附件一:“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数 附件二: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准入标准 附件三: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标准指引
  • 第十四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技术发展研讨会盛大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4年7月9日,第十四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技术发展研讨会在杭州开元名都大酒店盛大开幕。本次大会由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技术平台、浙江创享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冷冻电镜中心、浙江大学农生环测试中心、浙江大学化学分析测试平台、温州医科大学科研实验中心、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工作分会为会议协办单位。大会为期2天,近700位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学生及企业代表等出席大会开幕式。大会现场浙江省科技项目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浙江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公室主任葛慧丽、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唐睿康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应颂敏教授分别为大会致辞。葛慧丽 浙江省科技项目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浙江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公室主任唐睿康教授 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应颂敏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开幕式结束后进入大会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谭蔚泓院士、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徐振国处长、浙江大学唐睿康教授等12位专家分享了大会主题报告,其中多位优秀的科研专家介绍了自己仪器研制课题的进展,许多成果都已经实现产业化。徐振国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处长报告题目:浅谈新购大型科研仪器查重评议徐振国处长介绍了我国大型科研仪器发展现状,国家网络管理平台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高校和科研院所原值50万元以上大型科研仪器数量年增长超过10%,但在科研仪器持续增长且保有量巨大的情况下,仪器利用和布局问题较突出,如开放共享机制不够健全、部分仪器重复建设和购置、国产仪器市场占有率较低等。随后徐处长详细介绍了我国大型科研仪器查重评议制度的建设、实际开展等情况。谭蔚泓院士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报告题目:分子医学力推健康中国谭蔚泓院士讲到,人类对人体的认识历程是人体-组织-细胞-分子水平,20世纪生物大分子的研究将生命科学推进分子的层次,检测和纠正分子水平的变化是疾病诊疗的基础,看病治病保健康也必须要在分子层面进行,也就是分子医学。健康中国时代的分子医学(分子+医学),是从分子角度看生命,治疾病,保健康:探索分子机制,创造分子工具,造福人类健康。他具体讲了癌症诊疗进入精准的分子时代,并强调基于癌症发生的器官进行癌症分类和命名的方法继续转变为基于分子的癌症分类。随后,谭院士介绍了在分子医学方面做的工作,包括成立中国化学会分子医学专业委员会、在知名学府推动分子医学学科建设等,以及谭院士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核酸适体的相关工作。唐睿康教授 浙江大学报告题目:面向一流的公共技术范式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体系包括科学——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技术——工具、机器、系统和方法;工程——设计、构建和维护;管理——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唐教授指出,当前我国技术创新更多还处于应用领域的创新。公共技术范式,是在技术领域中指导开展公共性技术与测试的政策、公共服务的提供以及仪器技术资源的分配而形成的框架、原则和实践模式。范式要素是战略导向、仪器集群、绩效评估、实验队伍、技术共同体。唐教授详细分享了先进公共技术体系建设和一流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金腾川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告题目:抗体发现方法新进展抗体药物是生物制药最重要的形式,同时,抗体在体外诊断和生命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发现抗体功能、抗体结构,到抗体发现的多种方法,获得了多次诺贝尔奖,体现了抗体研究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意义。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抗体发现的方法经历了几次革命,从最早的多抗、杂交瘤单克隆抗体、噬菌体展示技术,到最近几年的单B细胞的发现技术,抗体发现的效率和成功率,有了本质提高。金腾川教授介绍了抗体发现多种方法的演变,加深听众对抗体发现方法的认识,同时也介绍了本团队开发广谱强效的抗新冠双表位抗体、广谱抗HSV1和HSV2单纯疱疹治疗性抗体研发等工作,并介绍了抗体研究工作中用到的一些仪器平台,金教授团队也推出了自研得电转化仪。金教授表示,生命科学仪器国产化势在必行,也呼吁大家多了解、多试用、多采购、多使用国产仪器。 潘远江教授 浙江大学报告题目:新型脱盐离子化质谱技术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潘远江教授从事质谱研究三十三年,利用质谱技术做了大量工作。他首先系统介绍了质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和重要应用。随后,详细介绍了质谱技术在药物分析检测中的应用。药物质谱检测存在非挥发性缓冲盐无法避免的问题,克服盐对于质谱的干扰是问题关键,潘教授围绕解决非挥发性盐溶液中药物样品难以直接通过质谱分析的问题为导向,基于敞开式离子源技术构建了几种脱盐离子化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复杂基质中药物分析以及药物微量杂质的液质联用分析。匡翠方教授 浙江大学报告题目:基于光子重组的超分辨显微成像荧光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的提出为绕过衍射极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匡翠方教授介绍了团队在光子充足的超分辨显微成像方面发展的一系列新的技术与仪器,并进一步阐述超分辨显微成像仪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匡教授总结了自己团队在光学显微镜的发展路线,从已经形成装备的第一代(~200 nm)、第二代(160-180 nm)、第三代(100-120 nm),到现在正在研究的第四代(60-90 nm)、第五代(20-50 nm)、第六代(5-10 nm),将来还会探索的第七代(1-5 nm)。李栋教授 清华大学报告题目:通用定量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开发与应用结构光照明(SIM)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具有宽场激发与探测(不需要点扫描)、所需原始数据图像少、高分辨率信息采集效率高等优势,但也存在分辨率极限不够高、重建伪影、成像速度较慢等局限。基于此,李栋教授团队SIM超分辨显微镜硬件和软件开发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让SIM超分辨显微镜分辨率进一步提升,并且成像速度更快,可很好地进行活细胞超微结构的动态检测。此外,李栋教授针对光片显微镜分辨率不足的问题,还开发了超分辨光片显微镜解决方案。费鹏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报告题目:通用、智能、高时空分辨的光片显微成像技术和生物学应用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动态与发育、衰老、疾病均息息相关,需要在4维时空里被快速且精准的观测。当前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因时空分辨率有限,测量常常快而不准,或准而不快,难以应对这类高分辨动态成像的挑战。费鹏教授介绍了团队通过发展新的光片成像设计和智能图像处理算法,呈数量级地提高三维荧光显微成像的通量。同时,费鹏团队研制了单物镜光片显微镜模态,解决了目前光片显微镜通用性差,操作繁琐,场景覆盖窄的痛点。这款通用、智能、高时空分辨的光片显微镜在从纳米尺度的细胞器动态变化,到微观尺度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再到宏观尺度的全器官单细胞水平图谱构建等多种场景中获得广泛应用。颜晓梅教授 厦门大学报告题目:纳米流式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生物纳米颗粒表征应用生命科学研究、液体活检和生物医药产业的飞速发展对细胞外囊泡、细胞与基因治疗载体、mRNA疫苗等纳米尺度生物颗粒的高通量精准表征提出了迫切需求。但纳米生物颗粒大小和内容物含量上高度异质且多样,而现有技术手段难以实现单颗粒多参数定量表征。颜晓梅教授团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流式检测技术,能够以10000颗粒/分钟的速率同时检测单个纳米颗粒的散射和多色荧光信号,实现了纳米生物颗粒的粒径、颗粒浓度和多种生化形状的高分辨定量表征,目前该技术已经转化为商业化产品。赵思阳 安徽朋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徽朋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思阳介绍了科研仪器管控体系构建的思路,建设内容,探索与思考。王宇翀 上海宸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报告题目:流式质谱在单细胞组学研究中的应用单细胞技术发展迅速,单细胞技术包括NGS测序适配方法、流式细胞方法和高分辨质谱方法,多种方法的结合可以让看到的生物学过程以更高分辨率呈现出来。单细胞流式质谱是质谱和流式技术的前沿发展,作为新一代通用分析技术,具有多种优势,在生命科学、药物开发和临床中诊断有多重应用。基于此技术,宸安生物推出了2款流式质谱仪器。于璐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告题目:蛋白质动态特性与分子行为分析电子顺磁共振是特异性研究未成对电子的波谱学方法,于璐分享了利用该技术对酶催化过程电子动态传递机制和蛋白质动态构象变化的研究工作。会议开幕式和大会报告分别由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孙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工作分会常务理事董华青、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技术平台执行副主任方三华、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长聘教授孔学谦主持。大会开幕式及大会报告主持人近五十家生命科学仪器供应商携仪器产品和解决方案亮相本次大会。参展商掠影大会还设置了茶歇交流环节,与会人员在现场进行了充分交流。茶歇交流大会第二天,还特别设置了大型仪器管理/前沿技术、超分辨及光学成像技术、生物电镜技术、流式细胞技术、相互作用技术、生物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中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和仪器共享处长论坛等十个分论坛,详情请关注仪器信息网后续报道。
  • 控温外衣、智能管理员——揭秘护航神舟十四号的“黑科技”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相关工作正按计划开展。此次飞行任务中,哪些“黑科技”为神舟十四号飞船保驾护航?6月5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无惧酷暑严寒,“控温外衣”呵护航天员冷暖神舟十四号飞船对接的模式与空间站组合体飞行姿态,会使飞船被其他舱体持续遮挡,造成飞船长时间处于太阳无法照射下的极低温度环境下,最低温度甚至低于零下100摄氏度。而当空间站处于某些构型时,飞船的局部区域又会持续受到太阳辐照,最高温度超过100摄氏度。外部极端的高低温环境,对于航天员的健康和飞船设备的正常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针对这一控温难题,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工程师们利用宇宙空间以热辐射为主要热量传导方式的特点,突破了飞船外避热控涂层光热性能选择性设计与调控、热控材料空间稳定性设计与大型复杂结构界面结合控制等关键技术,设计并研制了一款神奇的“控温外衣”——低吸收低发射型热控涂层。低吸收,顾名思义就是涂层自身具有较低的太阳光吸收特性,可有效减弱太阳辐照导致的温度升高。低发射,则是指涂层具有较低的红外发射率,可有效阻隔飞船内部向外部深冷环境的辐射漏热,避免舱内温度的不断降低。同时,工程师们根据飞船结构、功率及空间热环境特性,对吸收及发射性能进行特定的设计,形成的“控温外衣”可保障飞船在长期的极端高低温外部环境下,依然能够让舱内处于适宜的温度范围,从而呵护航天员冷暖,守护航天员安全。6月5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海量数据也不慌,“智能管理员”来相帮神舟十四号飞船上时刻产生着海量数据,要想将这些复杂的参数变成航天员可以掌握的直观数值,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就会作为“智能管理员”发挥作用。当飞船各个分系统开始运行时,所产生的数据会汇集到数管分系统,然后经过“智能管理员”对数据进行汇总,并转换为航天员可以直观识别和操作的内容显示在仪表上。在神舟十四号飞船上共有50余幅页面显示飞船各部分的情况,并根据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需要,显示包括世界地图、航天员身体情况等相关内容,这些都是由作为“智能管理员”的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来提供的。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采用独特的图形显示技术,通过文字、图形、动画的方式,显示出飞船轨迹、姿态、飞行状态以及各分系统信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神舟十四号飞船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设计师张赤萍介绍,使用这一独特的图形显示技术,不仅能得到新颖的仪表控制器显示效果,而且实现了空间智能化仪表中的图形、文字的处理与显示,为航天员执行任务提供了清晰、直观、舒适的显示界面。6月5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航天科研人员在监测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不怕天涯路远,太空“天路”始终畅通神舟十四号飞船直冲云霄,在如此远距离的情况下,它是如何完成与地面间的“天地通信”呢?答案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通过中继终端搭建的太空“天路”。当神舟十四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飞船中继终端便开始工作。根据飞船飞行程序的指令链要求,中继终端中的设备会计算出中继终端天线的指向数据。之后,中继终端中的转动设备将中继天线指向天链中继卫星。这样就完成了对天链中继卫星的捕获跟踪,建立从飞船到天链中继卫星再到地面的通信链路,实现神舟十四号飞船与地面通信的畅通,确保了地面的测试人员可以实时地掌握飞船的飞行状态。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载人航天任务负责人余晓川介绍,通过中继终端与天链中继卫星建立的天基测控通信系统,可将地面对神舟十四号飞船的测控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记者胡喆、宋晨)
  • 关于举办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的通知
    由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等六部门联合举办,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 2015),定于2015年6月9日至6月12日(6月7日至6月8日布展)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环保产业,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出:&ldquo 加快开发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rdquo 。2012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印发了《节能减排&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等,并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环境保护部等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这些都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ldquo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rdquo 将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围绕国家环境保护中心工作,以加快推广环保新技术、新产品为宗旨,为国内外的环保装备制造商、技术提供商、设施运营商、工程承包商、咨询服务商等搭建展示交流平台,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以及各行业的观众提供沟通交流平台。展会将展示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噪声与振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生态修复与生态保护、环境监测、环境咨询、环境友好、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先进装备和技术,并就社会关注的PM2.5、VOCs、重金属污染治理等热点问题进行研讨。   我们真诚邀请各有关单位,积极报名参展、参观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 2015)。   本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组委会办公室设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扣钟北里甲4楼 邮编:100037   联系人:朱勤学(13901045712) 孙凯 张坤   电 话:(010)51555126 51555013 51555023   传 真:(010)51555023   E-mail:ciepec2015@126.com   网 址:www.caepi.org.cn
  • 盘点各地十四五规划建议”芯“政策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2020年10月29日,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明确提出,将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而后全国各地也紧随其后,针对性的发布了各自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其中多地明确提出将聚焦发展半导体产业。仪器信息网特对各地提前布局半导体产业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进行整理。地区规划建议名称内容海口市《中共海口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创新发展新型装备制造业,支持发展专用芯片、电器设备、航天航空装备配套、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产业深圳市《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合成生物、新型显示、关键新材料、基础软件等领域,实施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技术攻关计划。广东省《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加快培育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鄂州市《中共鄂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围绕新型显示、高端光电器件、半导体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医械等领域持续发力。江苏省《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移动通信、量子科技、航空、软件、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部署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替代。山东省《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加快集成电路、光电子、高端软件等关键基础领域创新突破,打造先进计算、新型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信创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广州市《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支持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发,成体系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卡脖子”问题。宁波市《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加快建设化工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特种工艺集成电路、智能成型装备等十条以上自主安全可控的标志性产业链。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光学电子、智能终端等数字经济制造业核心产业武汉市《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打造“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建造、商贸物流、现代金融、绿色环保、文化旅游9大支柱产业临港新片区《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产业四大核心前沿产业集群安徽省《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先进结构材料等重点领域湖南省《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陕西省《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打造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基地、卫星应用产业集群和优势明显的稀有金属深加工基地。吉林省《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加快智能制造、核心光电子器件和高端芯片、战略性先进材料、新能源高效利用、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应用四川省《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聚焦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工业软件、航空与燃机、钒钛资源、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上海市《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北京市《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聚焦高端芯片、基础元器件、关键设备、新材料等短板,完善部市合作、央地协同机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辽宁省《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超前布局未来产业,面向增材制造、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量子科技、储能材料等领域加快布局,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和标志产品,形成新的产业梯队。浙江省《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超前布局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第三代半导体、类脑芯片、柔性电子、前沿新材料、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湖北省《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集中力量建设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四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光芯屏端网”、大健康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产业集群重庆市《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山西省《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做强做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半导体、大数据融合创新、碳基新材料等支柱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光电、特种金属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煤机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等支撑型新兴产业随着各地”十四五“规划的发布,多地围绕半导体提前进行产业布局,半导体产业将迎来发展契机。
  • 钟寰平:推动“十四五”规划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加快实施
    生态环境部日前召开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总结2023年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进展,安排部署“十四五”后半程工作及2024年重点任务,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加快实施。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重大工程的建设。从2022年生态环境部成立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到如今第四次召开专门会议统筹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彰显了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在“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中,由生态环境部牵头实施的5项重大工程,涵盖了大气污染物减排、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土壤污染防治、危险废物处置、核与辐射安全领域的诸多具体任务。经过几轮推进,5项重大工程稳步推进,其他需生态环境系统配合支持的重大项目环评保障工作也高质量完成。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不仅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以及核与辐射安全领域重大工程,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资源节约利用以及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方面的诸多重大工程等,也都与生态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且很多都关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重大工程如同保障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坚实地基,不仅重要,而且需要各领域各部门强化责任分工、密切协调合作才能更好实施。值得重视的是,如今“十四五”已进程过半,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仍有一些地方存在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实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集中通报的第三批5个典型案例,就聚焦污水处理问题,指出被督察的5省多个地方均不同程度存在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突出、推进不力,反映出背后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甚至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这类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十四五”规划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任务的完成。着眼当前形势,各级各部门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统领下,合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加快实施、高质量落地,才能更好支撑“十四五”生态环境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要加快工作节奏,进一步夯实重大工程实施主体责任,强化过程管理和监督检查。加大对地方实施重大工程任务的指导帮扶,加强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研究、及时解决。要始终将系统谋划和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机融合,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积极协调落实资金保障。明确项目建设周期,以更强的紧迫感倒排时间节点。严把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不打折扣。2024年是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实施、承前启后谋划“十五五”思路举措的关键一年。各地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和有关工作要求,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快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加快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实现“十四五”规划任务和高质量发展目标。
  • “十四五”时期酒类市场将迎来新突破
    近日,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酒类产业将实现酿酒总产量7010万千升,比“十三五”末增长20.7%,年均递增3.8%;销售收入达到12130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41.2%,年均递增7.1%;实现利润2600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51.5%,年均递增8.7%。总体而言,在“十四五”时期,白酒行业仍将保持向上增长的态势。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进入消费者主权时代,白酒产业要突出消费文化创新,坚持古为今用,和而不同。这也让中国酒业市场呈现出全新的爆发力。预计“十四五”期间,低度优质化、个性时尚化的新生代系列酒品开发势头不减,与之配套的新时代美酒消费新体验值得期待。优质白酒基酒产能实现再扩容,名酒老酒受追捧,酒企加码“光瓶酒”应对挤压式增长格局。  与白酒未来消费群体年轻化同样引人关注的则是其消费群体的碎片化趋势,这种消费群体碎片化的倾向使得白酒企业开始考虑打破原有“团购”模式,寻求新的增长点。建立多元化的销售渠道,使传统渠道与电商渠道、直营渠道并存。事实上,随着大众消费方式的巨大变化,网购成为主流方式。大量传统行业与电子商务结合就是看中了电商渠道的核心优势可以依靠低廉的成本以产品价格比传统渠道价格低而取胜。  经过疫情压力测试,高端酒业绩仍旧保持较好增长势头,体现出较强的刚需品属性,展望未来5年,消费升级和品牌集中核心逻辑有望继续强化,高端酒市场仍将处于量价齐升阶段。在白酒各大价格带中,高端白酒的竞争格局最清晰且集中度最高,呈寡头垄断格局,其中茅台、五粮液两大巨头占据85%以上的市场份额。有关机构预计,在疫情可控前提下,预计头部酒企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受影响较小,报表业绩仍会明显好于2020年第一季度;今年春节白酒消费特征和走势会类似于去年上半年,但高端向次高端的切换会明显缩短。  “十四五”期间,预计头部酒企将持续聚焦主责主业,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借助特色产区发展,加强工艺创新、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提升产品品质,立足市场营销创新,做好融入品牌理念的科普工作,通过不断打造明星产品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应对行业和市场分化,实现产能再稳固、产品再提质、市场再扩展、营收再增长、效益再提升。  市场分析预测,目前次高端白酒价位成长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千亿元以上的成长空间。次高端白酒行业集中度明显低于高端白酒,市场竞争者较多,可以说次高端市场属于蓝海,且竞争格局存在一定的变数。在市场空间上,“80”“90”“00”后正在成为白酒消费的主力军,在次高端的价格定位上,新群体的崛起和大众消费需求的升级,都将带来消费量的升级,成长空间非常巨大。次高端白酒应被赋予更加符合时代特质的新的文化特征,譬如时尚、新潮、新文艺等。  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次高端白酒势必会迎来一次渠道变革,但绝不会是单一模式力量主导下的变革,而是多种模式同时进行驱动的变革。这不仅是白酒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