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夸西泮

仪器信息网夸西泮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夸西泮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夸西泮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夸西泮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夸西泮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夸西泮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夸西泮相关的解决方案。

夸西泮相关的资讯

  • 跨板并购:天瑞仪器拟收购新三板磐合科仪多于51%股权
    又一场跨板并购正在进行。  12月8日,磐合科仪披露停牌进展公告,公司相关股东正在与收购方天瑞仪器进行初步论证及协商。  天瑞仪器拟采用现金及发行股份等方式收购磐合科仪不低于51%的股权,若收购股权比例不足51%,天瑞仪器拟以现金对磐合科仪进行增资,增资完成后天瑞仪器合计持有磐合科仪的股权不低于51%。  公司称,现正积极配合天瑞仪器聘请的独立财务顾问、审计、评估、律师等中介机构对公司资产进行尽职调查、审计、评估等工作。目前,审计与评估工作仍在进行中,暂时没有更多信息。  资料显示,磐合科仪专业从事在线环境监测系统、前处理仪器、常规分析仪器及耗材、相关软硬件的研发、生产、销售、系统集成及运营维护服务,并为客户提供各类检测综合解决方案及技术增值服务。公司于2014年8月13日挂牌新三板,现为做市转让交易。  2016年上半年磐合科仪营收为7923万元,同比增长70%,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2万元,同比增长39%。
  • 莱伯泰科奥运征文“奥运,我们跨越一个世纪的期盼”
    她,千年屹立不倒,领跑全人类对更高更快更强的追逐; 她,千年流传未尽,演绎人间固有的善良、和谐、美好。     ――题记 2001年7月13日,随着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从莫斯科发出的那一声&ldquo The city of Beijing&rdquo 的郑重宣告,全世界的中国人都奔走相告,欣喜若狂。之后,便是7年的动员,7年的筹备,7年的合作,7年的打造&hellip &hellip 日历一页页地翻过,**10、9、8&hellip &hellip **,离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还有4天,奥运的发令枪就要在中华大地上响起!我们炎黄子孙的心情也随着日历翻开的一页又一页而澎湃不已! 色彩日益将北京装点得风姿曼妙,轻风吹得五环旗猎猎作响;环境准备好了!场馆准备好了!新闻中心准备好了!交通、安全准备好了!礼仪、接待准备好了&hellip &hellip 所有的承诺都能如期兑现了!一个个来自不同国度的体育代表团陆续入住北京奥运村、青岛奥运村、香港奥运村。奥运来了,再过几天,举世瞩目的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就要在北京开幕了! 我们盼望这一时刻已经一个多世纪了啊&hellip &hellip 从1932年刘长春孤身一人代表中国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到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许海峰获得**块奥运金牌,到 1993年9月24日蒙特卡洛的失利,再到2001年中国北京申奥成功.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在自己国家举办奥运的跨越了一个世纪的梦想。这是所有炎黄子孙倍感自豪和骄傲的事情,它象征着我国的日益强大和进步,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有影响力和发言权。她标志着一个洗刷历史屈辱、增强国人自信、振奋民族精神、促进人类和平、和谐世界发展的盛世华年已经到来。就像那首《黄种人》的歌词里唱的:来自翻过五千里的浪/还是在从前的城墙/所有历史退色后的黄/其实夕阳仍在我身上/来自流过五千岁的汗/还是传说中的城堡/所有倒在江湖里的黄/只等我来给他名状&hellip &hellip /越动荡,越勇敢,世界变更要让我闯/一身坦荡荡,到四方,五千年终于轮到我上场&hellip &hellip 面对马上就要圆了的梦,怎能不叫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运动健儿积极刻苦练习,不断超越自我,&ldquo 更快,更高,更强&rdquo ,顽强拼搏的精神在中华大地上蔓延茁壮。奥运志愿者和普通中国民众们一张张激情的笑脸,一个个张开的怀抱,一声声温情的迎候语:&ldquo 北京欢迎您!&rdquo 当来自地中海岸边的圣火点燃了华夏大地火热的红,当绵延不断的热情渲染了五千年璀璨的星空,当梦想与激情碰撞,当生命与运动携手,我惊奇地发现,在那美丽的橄榄枝的华冠上,闪耀着一份别样的欢乐与欣慰。 奥运年就是中国年。年初,湖南等地爆发了百年不遇的雪灾,强降雪破坏了电力、铁路、桥梁,在许多人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寒冷的冬夜,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数千万的关切眼神为他们燃起一盏盏温暖心灵的灯光。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建国以来最强的特大地震,美丽的家园没有了,秀丽的山川没有了,可爱的同胞没有了&hellip &hellip 在生死的危机关头,身为国务院温总理在地震发生后几个小时,便带领各级领导、官兵、人民群众积极地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其他省市特别还有国际救援队都积极迅速来川援助,全国人民以及海外华人华侨也分分慷慨解囊,大家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共度难关。作为一名四川人,我在此对这些伸出援手的单位以及个人表示衷心感谢!而原定于6月18日在川的圣火传递,推迟到8月3日至8月5日正常举行。我们都明白:传递的不仅仅是圣火,更是我们川人重建家园的信心!多难兴邦。我们在低头抱怨吗?没有,我们挺起了坚实的脊梁!我们迎难而上,搏风击浪,勇创辉煌!奥运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是真真切切地体现在我华人顽强拼搏的实际行动中的!我们就是打不垮的中国人!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年,重在参与,爱在奉献。始终坚持以&ldquo Your Lab,Our Tech&rdquo 为服务宗旨的北京莱伯泰科仪器有限公司为两个奥运检测机构&mdash &mdash 北京微量化学研究所和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各量身定制一套LIMS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和管理水平,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并为社会各界客户提供公正、科学和准确的数据,能以卓越的专业能力荣幸取得为2008北京奥运会效力的机会,并以最切实的行动来支持2008北京奥运会,我为身为北京莱伯泰科仪器有限公司的一员而自豪,我为我是四川人而自豪,我更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 奥运会开幕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们中国人向全世界展现风采的时候来到了!衷心祝愿我们的运动健儿赛出风格,赛出水平,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吉祥!四川加油!奥运加油!!中国加油!!! 倾听历史,巨龙腾飞的身影犹在;环视人间,中国前进的步伐坚挺。从来不需想起,也不会忘记,巨龙腾飞,中华前进,点点滴滴,宛如时间长河中最闪亮的明珠,隐隐发光,照耀着祖国大地,闪烁着我们的梦,一个跨越一个世纪的梦想。
  • 跨界合作,强强联合,看华为与PANTONE如何玩转真“精彩”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除了配置、功能以外,外观设计也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手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26日晚间,华为正式在巴塞罗那MWC发布了华为P系列年度旗舰,而在三星S8缺席MWC的情况下,作为世界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的拳头产品——华为P10。欲获女人心,科技以换色为本华为P10采用5.2英寸1080P显示屏,而P10Plus则是5.5英寸2K分辨率显示屏,内置电池容量分别为3200毫安时与3750毫安时。核心方面,两款手机均搭载16nm工艺制程的麒麟960八核处理器,其中华为P10仅有4GB内存版,而P10 Plus则除了4+64GB版,还有6+128GB版。拍照方面则是800万像素前置+第二代徕卡双摄,支持双卡,支持4.5G网络。华为P10/P10 Plus延续了上一代P9的外形设计,依旧是全金属一体化机身,创新使用了金属钻雕工艺,能明显的看到其已从棱角分明转变为更为类iPhone的圆润式设计,使其产品观感朝着更为女性化的阴柔方向发展。牵手色卡权威 Pantone,配色新增草木绿和钻雕蓝华为此次为 P10 系列提供了多达 7 种配色,除常见的黑、白、金、银、玫瑰金之外,还和全球色彩权威机构潘通(Pantone)合作,加入了潘通发布的 2017 年度流行色草木绿(Grennery,潘通色号 15-0343)和钻雕蓝(Dazzling Blue)两种新颜色。潘通的执行董事 Leatrice Eiseman 也出席了发布会,登台对草木绿做了详细阐释。神清气爽而充满活力的草木绿是新起点的象征,其涵义让人情不自禁地深呼吸,如同身处野外青翠繁茂的植物之中,感受新鲜空气,振作精神。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是现代化,越是对自然之美和自然界固有的统一性天生怀有无限憧憬。这种趋势反映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城市规划、建筑、生活方式到设计选择,从原来的边缘位置,正在日益走向潮流前沿,成为全世界无处不在的色彩。在这十七年,彩通的年度代表色影响了许多产业的产品开发与采购决定,包括服装,家居及工业设计产业,以及商品包装与平面设计行业。以往的年度代表色包括:PANTONE 15-3919 宁静粉蓝 Serenity 和 PANTONE 13-1520 粉水晶 (2016)PANTONE 18-1438 玛萨拉酒红 Marsala (2015)PANTONE 18-3224 璀璨紫兰花 Radiant Orchid (2014)PANTONE 17-5641 斐翠绿 Emerald (2013)PANTONE 17-1463 探戈橘 Tangerine Tango (2012)PANTONE 18-2120 忍冬红 Honeysuckle (2011)PANTONE 15-5519 松石绿 Turquoise (2010)PANTONE 14-0848 含羞草黄 Mimosa (2009)PANTONE 18-3943 鸢尾蓝 Blue Iris (2008)PANTONE 19-1557 辣椒红 Chili Peppper (2007)PANTONE 13-1106 海胆粉 Sand Dollar (2006)PANTONE 15-5217 土耳其蓝 Blue Turquoise (2005)PANTONE 17-1456 虎皮百合橘 Tigerlily (2004)PANTONE 14-4811 天蓝 Aqua Sky (2003)PANTONE 19-1664 正红 True Red (2002)PANTONE 17-2031 紫红玫瑰 Fuchsia Rose (2001)PANTONE 15-4020 浅灰蓝 Cerulean (2000) 推荐方案在向供应商以及供应链上其他利益相关者交流数字标准时,为确保场上最佳色彩住确性,可以结合使用 Ci7860+NP3+IQC Professional版与华为集团系统统一数据。Ci7860 提供了完整的色彩规格和管理解决方案。依東n、其最大平均 0.06 DE*的仪器台间差, 品牌所有者和其他制定规格人员将得益于比其他任何可用仪器更严格25%的规格,确保在整个供应生達中可靠地指定准确的颜色。东南科仪,为品质而生!2017年,期待与各位撸起袖子加油干!
  • 中科院副院长认为温室效应有很大程度夸大
    2010年1月29日上午10点,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做客新华网,解析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对策。  新华网北京1月29日电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召开至今,如何控制全球气侯变暖,尤其是长期排放权的分配问题,成为各界关注度焦点。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士丁仲礼29日做客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互动,权威解析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对策。  丁仲礼表示,气候变化是一个波动的过程,应对或研究气候变化需回归理性。他说,排放权的多少同一个国家今后的发展程度、生活水平、人民福祉等是密切相关的,排放权实质就是发展权。  “排放权方案必须要考虑历史排放、人均排放和发展阶段。”丁仲礼强调指出,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排放权应该做到公平公正。希望在未来排放权谈判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人均累计排放指标的优越性以及它的优点。  对于中国的排放权,丁仲礼认为要改变被动的局面,只有主动出击才行。他介绍说:“从1900年到2005年这一段时期,中国的人均累计排放是全世界平均数的三分之一,是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是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同样,我们今天的排放,也刚刚达到或者略超全世界人均排放的平均值,这也只有美国人均排放的四分之一,欧洲发达国家平均的二分之一。”  排放权多少同国家人民福祉密切相关  [主持人]丁院长,中国政府一直在主张排放权就是发展权,您怎么理解?  [丁仲礼]因为碳排放实际上来自于两大块,一块是能源的消费,一块是水泥的生产。目前,排放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排多排少的问题。根据目前统计数据的分析,所有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是通过很高的排放累积,才达到今天的发达程度。  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完成,城市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还非常低。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就避免不了排放。现在问题就来了,我们要控制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全世界就需要建立一个责任体系。这个责任体系就是,我们要到某一个年份把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某一个水平之下,这样,全球的排放总量就确定了。那么,总量在国家之间的分配,这就有一个很大的利益冲突问题。所以发展中国家提出来,发展是第一位的,摆脱贫困是第一位的。这样就和发达国家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可以归结为排放权之争。  实质上讲,排放权的多少同国家今后的发展程度、生活水平、人民福祉等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说排放权是发展权。  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排放权应该做到公平公正  [主持人]您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您是怎么研究排放权分配的?怎么保证它有很好的科学性?  [丁仲礼]排放权分配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说它简单呢?首先,它需要的基本数据都是很现成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好的碳排放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以提供1850年以来全世界不同国家逐年碳排放量,这个数据库比较权威,得到广泛的认可。此外,还有很多有关全球各国人口、GDP、能源消费等指标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构成了研究的基础。  第二,研究碳排放权分配是需要逻辑起点的。我的逻辑起点是,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排放权应该做到公平公正。而其他人的研究起点,比如IPCC、G8国家的提案,它们的起点是在现有排放的基础上逐步减排。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因为现在排放的基数很高,慢慢往下减,发展中国家尽量往下减。所以这是起点的不同。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的这几个方案是否公平呢?  [丁仲礼]一个方案是不是公平,我们要有一个判断标准。什么叫不公平?不公平的判断依据就是差别太大。我们认为如果是比较公平的话,就是不同国家分配的排放权是可以比较的,不能说百分之百是对等的,但基本上是可以比较的。  如果差别比较大,那肯定是不公平的。如果从这点出发的话,我可以告诉你,IPCC的这些方案非常不公平。IPCC第三工作组提出来,到2020年,发达国家要减少25%—40%的排放量,到2050年,发达国家要减少80%左右,甚至到95%的排放量。表面上讲,发达国家要减很多。而对发展中国家,没有明确规定怎么减排,只是叫减缓,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减排定量目标。  但是IPCC同时规定了一个450ppm的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控制目标。一旦这个浓度目标定下来以后,全世界到2050年只有8000亿吨二氧化碳可以排放,相比于过去的排放,这个数字是很小的。这样,排放权就变成稀有资源了。按照IPCC的减排方案计算,发达国家在2006年到2050年之间,它的人均排放量将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  之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别是多少呢?根据我们课题组的计算是7.54倍,也就是1900年到2005年这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上,发达国家人均累计排放已经是发展中国家的7.54倍。接下来,它还要有2.3倍的差别。那请各位网友自己来判断,这个是公平还是不公平?但是我要补充说一句,IPCC的这个方案相对于其它方案,比如我们听到的G8国家方案,它非常简单,说到2050年全世界减排50%,其中发达国家减排80%,计算出来后的差别是3.9倍。当然还有其它的方案给发达国家分配了多于发展中国家数倍的排放权,总之,IPCC的2.3倍相对来说还是最公平的。  希望排放权谈判考虑人均累计排放指标的优越性  [主持人]您研究的方案,我们怎么保证让它科学?  [丁仲礼]这是一个逻辑起点的问题。既然承认排放权就是发展权,那发展权就要平等,但是这个平等是在一个历史时期上的平等,不是当前的平等。因为各国所处阶段不同,发展有快有慢,长期控制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案,当然就要考虑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的平等。也就是说,你得承认你在今天过上的日子,同你祖父、父亲这一辈的排放是有联系的。如果美国没有以前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那它今天的排放量一定多得多。所以一定要考虑一段历史时期的排放。  我们的研究很简单,社科院、中科院、清华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气象局这几家的有些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要用人均累计排放来分配未来的排放权。人均排放权非常容易算,怎么容易算呢?每个国家逐年的人口、排放量,国际上是有权威的数据库,一除就得到每年的人均排放量,把逐年的人均排放量加在一起就是累计。人均累计的的指标应该作为排放权分配的一个基础指标,这个是中国科学家的共同观点。我们课题组进行了详细的计算,我们希望在未来排放权谈判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人均累计排放指标的优越性以及它的优点,它的优点就是比IPCC、G8国家等提出的分配方案要公平得多。   2010年1月29日上午10点,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做客新华网,解析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对策。图为丁仲礼做客新华网访谈直播间新华网杨刚摄。  排放权方案必须要考虑历史排放、人均排放和发展阶段  [主持人]既然我们现在有了一个相对公平的计算方法,那怎么样来争取公平的排放权?赢得我们国家的发展权呢?  [丁仲礼]你说的是一个谈判的问题,不是一个学术研究的问题。谈判问题可能就比较复杂一点儿,因为涉及到很多外交上的问题,把它说成是斗争也好,还是说成外交上的技巧也好,这是一个比较复杂敏感的问题。从我个人来说,我一直主张,包括我们跟社科院等其他同行都经常一起讨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中国应该主动提出我们的方案,不要坐在那儿等人家给我们设定议题,然后被动应付,最后人家还说中国老说NO。  要改变被动的局面,只有主动出击才行。中国现在已经是众矢之的,因为中国人口最多,自然排放量就大。在这种局面下,我们经济增长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那我们排放的增长也相对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国外会制造言论施压,会尽量压缩我国未来的排放空间。所以要争取排放空间就要主动出击。  一定要讲清楚,我们的底线是什么?不能只考虑国别排放,不考虑人均排放;不能只考虑当前排放,不考虑历史排放。中国绝对不会接受这样的方案,必须明确地告诉他们,你们提出的方案必须要考虑历史排放、人均排放和发展阶段。  中国人均历史排放只是全世界三分之一  [主持人]我国很多资源总量在世界前列,但是一人均我们就排名靠后了。  [丁仲礼]这个人均是指世界排放量上的人均。因为现在外国经常说中国现在是第一排放大国,中国是第一污染大国,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污染。那也就是破坏地球的第一大国。西方通过这种宣传,给你造成一个压力,目的就是要我国在未来的排放权分配上让步,也就是说压缩你的未来排放空间。  我们现在必须要跟外国人讲清楚,中国从人均历史排放来说,只是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从1900年到2005年这一段时期,中国的人均累计排放是全世界平均数的三分之一,是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是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同样,我们今天的排放,也刚刚达到或者略超全世界人均排放的平均值,这也只有美国人均排放的四分之一,欧洲发达国家平均的二分之一。这两点必须作为未来排放权分配中充分考虑的因素,不能让中国简单的说2020年达到排放高峰,然后开始减排。  气候变化是一个波动的过程  [主持人]其实现在全球气候变化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一直说全球气候变暖,但是今年冬天特别冷。那就有对全球气候变暖更加探究的兴趣,那全球气候变化呈现什么发展趋势?  [丁仲礼]气候变化或者说全球气候变化,某种程度上这个命题不是一个真命题,为什么说不是真命题呢?因为全球的气候一直在变,没有不变的时候,正可谓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所以现在讲全球气候变化,我的理解就是全球变暖,并且这个变暖是人类造成的全球变暖。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包括亿年级、千万年级、万年级、千年级、百年级,开展了很多研究。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气候变化是一个波动的过程。  你提到今年冬天变冷,是不是意味着气候就要变冷了?前几年,德国人就开始写文章说要变冷了,变冷的依据是可能存在一个由海洋控制的65年左右的周期。看过IPCC报告的人很清楚,从1910年到1940年是增暖的,从1940年到1975年是变冷的,从1975年又开始变暖,1999年以后,气候就没再增温。我谈这个的意思是气候有它自然波动的规律,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这一部分增暖威力还是比较小的,不足以改变气候自然变化的规律。所以你们才看到今天这个样子。  人类活动有没有影响?我认为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我不认为这个影响会很大。温室效应我也认为有很大程度的夸大。1850年,二氧化碳浓度是270ppm,2008年是387ppm。这160年来,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117ppm。甲烷、氧化亚氮这些温室气体的浓度也增加了。如果都转换成二氧化碳的当量,这样至少增加了160个ppm二氧化碳。那160年来,温度增加了多少?温度增加了0.66度。也就是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60个ppm,温度提高0.66度,接下来从现在的浓度增加到450ppm,增温怎么可能到2度呢?这是简单的算术。并且二氧化碳浓度越高的时候,单位分子的温室效应越小。所以气候变化里面的很多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考、不应人云亦云。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回归理性  [主持人]现在有媒体报道,很多官员、专家学者都加入了气候变化质疑者的行列,您怎么看待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  [丁仲礼]首先要说明一点,“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是任何做气候变化研究的人都承认的,包括IPCC报告的执笔人。因为这么一个复杂的气候系统要研究清楚是很难的。所以大家都承认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现在你讲的质疑,我估计是二氧化碳浓度与温度的关系。专业术语讲,叫全球气温对二氧化碳浓度的敏感性,这是一个真正的科学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个敏感性被大大夸大了。150年来的观测,值得好好总结。大家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进行判断。  对高敏感性的质疑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在学术界,一直在质疑,一直在写书,一直在写文章,只不过这些文章很难发表。为什么是这样?因为高敏感性的卫道者故意把这个事搅浑,就是要把这个事情说得很可怕,为什么要这样?大家都可以自己去分析。  对气候变化问题,无论是研究也好,应对也好,现在看来,需要回归理性。你讲的这个质疑是回归理性的最主要的方面,最可贵的地方。只要你承认气候变化是科学问题,就需要质疑的精神,因为质疑是科学的第一要务,而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以讹传讹。
  • 室内空气检测有猫腻 超标1.5倍竟夸大为8倍
    近年来,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们造成的各种伤害日益增加,人们对此的重视也与日俱增。于是,各种室内环境检测和治理机构应运而生。据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北京市登记在册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机构数量就已达67家,而目前在网上随意便可搜索出数百家。巨大的市场反映出火暴的消费需求。然而,当人们将希望寄托在这些机构上时,很多人却发现掉进了骗局。   超标1.5倍被夸大为8倍   央视《焦点访谈》3月份曝光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公司和一家治理公司。原来,看似毫无关系的两家公司其实存在裙带关系。该检测公司初次检测污染超标,再推荐价格昂贵的治理公司,并宣称复检合格。然而经正规机构检测后,业主发现,不仅污染程度没降低,反而因其治理方法不当,造成了二次污染。   山西省室内环境污染防治协会负责人程铁柱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室内空气检测市场确实混乱,民间有资质的机构数量不多。一些不规范的检测单位,全凭低价抢占市场,检测结果准确性很低,甚至还有人为操纵检测结果的。   程铁柱告诉记者,他就曾遇到一个典型案例,消费者怀疑家里空气质量不合格,找来一家公司检测,结果室内污染超标8倍。该公司称,因为污染太过严重,一定要立即治理。这位消费者事后起疑,在同事的建议下找到一家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却发现超标实际为1.5倍。   空气检测存在4大陷阱   空气质量检测市场鱼龙混杂,总体来说,消费者进行室内空气检测和治理时,最容易遇到以下4类陷阱。   网上夸大宣传,杜撰挂靠机构。一些不正规的检测机构在官网上注明其为某某部委的指定单位,或挂靠某某权威机构,有着国际领先的先进技术设备。有些公司还会购买权威搜索引擎的搜索头条位置,以提高关注度。   利用免费检测做诱饵。室内环境检测机构和治理单位属于“裁判”和“运动员”的关系,按照国家规定,空气检测与治理不能由一家公司来做。然而,现在却有一些治理公司,利用消费者想省钱的心理,用“免费”检测做诱饵,再高价售卖治理产品。   使用不规范仪器,夸大污染程度。一些做空气检测的机构,号称使用了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当场出检测结果。事实上,真正规范的设备不可能当时出结果,而是需要将采样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而且有些便携式的所谓“六合一”、“八合一”设备,检测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   夸大所用治理产品和技术的性能。室内环境污染检测治理是一门专业和复杂的技术,更多时候需要的是综合治理。有些公司声称只要用产品在屋里喷一喷,就能在48小时内彻底去除甲醛 而在国际上,没有任何一种产品可以在短时间内彻底去除甲醛。某些含氨的化学药剂,可能暂时分解甲醛,但不具有持续治理的效果。   如何治理室内空气   并非所有新装修的房屋都需要专业检测,如果装修时所选建材环保性能好,而且没有“过度装修”,家人进去后也没有发觉明显异味或不适感,就无需专业人士进行检测,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自行购买甲醛测试剂进行初步测试 如果新房装修后,觉得有刺鼻的气味,家人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尤其孩子总是有感冒症状,并且离开家一段时间就有明显好转,则可初步判断为室内空气污染超标,可以请专业机构做进一步检测。   对于尚待规范的市场,究竟该如何挑选正规的检测公司呢?   首先,查看资质,室内环境检测机构必须获得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资质证书”。检测后必须为消费者出具检测报告,且报告上必须加盖“CMA”红章和检测单位公章、骑缝章等。鉴于现在一些无资质机构会从网上下载合格样本,充当自己的检测报告。程铁柱提醒,消费者拿到报告后一定要仔细查看报告是否为打印件或复印件,是否除了授权签字人、审核人、批准人和日期等4项为手写体外,其他均为打印。   其次,在了解检测机构资质时,可提出上门参观实验室的要求,如果对方以各种理由拒绝,就要小心了。   最后,正规检测机构在出具报告时,绝对不会推荐治理公司或产品。但通常,报告结尾会附有治理建议,包括开窗通风几小时,可以摆放哪些植物等,以供消费者参考。   其实,并非所有污染都需使用产品治理,程铁柱提醒,如果检测结果显示污染不重,开窗通风、摆放活性炭和植物等方法都很有效。若想加快有害物质挥发,在不住人时,可将室内温度调到30℃以上,关闭门窗3—4小时后,再将所有门窗打开通风2小时左右。每周一次,一个月后有害物质就会明显减少。   使用活性炭2—3个月后就应晾晒2—4小时,方可恢复其净化功能。如此方法可重复4—5次。此外,还可以大量摆放吊兰、绿萝等植物。
  • 跨界,让拉曼光谱极具魅力
    仪器信息网讯 2024年3月29-30日,由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联合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物医学拉曼光谱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给国内外拉曼光谱在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拉曼仪器制造商提供了一个直接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也让各与会嘉宾充分挖掘拉曼光谱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潜在应用需求。跨界,让拉曼光谱与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融合发展,引领科研前沿。而恰恰因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让本次会议的报告极具看点。30日上午的跨界论坛,5位嘉宾分享了精彩的报告。海军军医大学陆峰教授主持跨界论坛。浙江大学 周民研究员报告题目:《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肿瘤及细菌感染成像及治疗》浙江大学周民教授在报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肿瘤及细菌感染成像及治疗》中讲述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肿瘤及细菌感染成像及治疗中的应用,其详细介绍了SERS 材料设计制备,微小肿瘤病灶成像及术中导航、细菌成像及治疗、干细胞长期活体示踪等内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陈雪利教授报告题目:《计算拉曼光谱与成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陈雪利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计算拉曼光谱与成像》,其介绍说,基于拉曼散射效应和投影断层成像技术的发展,将投影断层成像策略与拉曼光谱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大体积复杂系统的高速、无标记和高分辨率的体积化学成像。基于此,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上海交通大学 林俐助理教授报告题目:《深穿透拉曼技术的活体无创病灶成像及定位》上海交通大学林俐助理教授以《深穿透拉曼技术的活体无创病灶成像及定位》为报告主题,介绍在深穿透活体拉曼成像技术领域的一系列新进展,这些进展在深部病灶的检测、定位和重建方面展示了显著的潜力。据介绍,该工作是拉曼光谱技术向临床转化的一大迈进,也给无创光学诊断和精准医学提供新的思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包州州副主任医师报告题目:《拉曼探针用于肿瘤转移前哨淋巴结的原位活检》本次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包州州副主任医师介绍了基于拉曼探针比率式成像方法的前哨淋巴结定位及诊断。该工作开发了缝隙增强拉曼探针,并证实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提供较长时间的手术窗口,在诊断SLN转移方面可能优于现有的组织病理学评估,有望指导未来的外科手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潘家骅主治医师报告题目:《拉曼光谱技术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和肿瘤评估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潘家骅主治医师在报告中介绍到,他们利用拉曼光谱技术所围绕前列腺癌早期诊断、肿瘤评估、药物治疗反应等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揭示了拉曼光谱技术具有很强的临床转化价值和应用前景。不仅如此,30日上午会议还安排了拉曼与生物医学其他相关、拉曼相关显微技术及生物成像、拉曼光谱与疾病诊断等主题论坛,多位专家的报告也充分显示了跨界的力量,比如海军军医大学陆峰教授、昌平国家实验室王平教授、复旦大学季敏标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医学芯片研究所陈昌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肖泽宇教授等20位专家分享各自领域中的进展和经验。海军军医大学陆峰教授报告题目:《拉曼光谱药理学研究的可行性探讨》昌平国家实验室 王平教授报告题目:《超快超分辨受激拉曼成像应用于生物医学》复旦大学 季敏标研究员报告题目:《受激拉曼显微镜用于快速无标记病理成像与诊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医学芯片研究所 陈昌教授报告题目:《基于光谱技术的无创血糖检测的机遇和挑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肖泽宇教授报告题目:《肿瘤治疗的活体拉曼成像分析》本次跨界论坛不止邀请学术界专家,还特别邀请了医学界救死扶伤的专家医师进行交流分享,可谓是一场行业跨界盛典。会议吸引了全国各地专家参与,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提问接连不断。通过跨学科的交流,增强了合作,专家学者们互相学习,大家都满载而归。
  • 周晓光:仪器行业的稀品跨学科人才
    周晓光 2011年国家“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长期从事生命科学分析手段及高端仪器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国家集成光电子学重点实验室生物信息获取与传感技术实验室。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周晓光身上,“破万卷”的意义不只在多,更贵在杂。正是由于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结合,才成就了他在生命科学仪器开发上的瞩目成就——参与了世界第一台液相色谱—离子阱多级质谱联用仪的研发工作并负责该项目数据控制分析系统的设计及开发,发明了独一无二的离子阱自动增益控制方法 参与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高度长DNA测序系统原理样机的研制,填补了国内空白。   对于周晓光而言,跨学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他认为,跨学科人才培养应打破唯分数论的束缚,只有学生有时间去接触感兴趣的事物,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摩擦出创新的火花。   跨学科人才是时代稀缺品   如果说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场”选在生命科学领域,平日与科研人员亲密接触的仪器可谓当中的“枪支”。   长期以来,我国高端生命科学仪器设计能力匮乏,严重依赖国际进口。然而,并非国家缺少研发意识,而是制作这杆“枪”着实不易——不仅要求开发者了解生命科学、工程学、光电等知识,还要求通晓软件开发。   周晓光就是这样一位跨学科人才。1978年,他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专业,年轻时的他希望将来成为一名中科院的科学家。大三那年,他抱着跃跃欲试的心理,前往美国休斯敦大学、莱斯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于1988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先后在世界上最大的两家制造生命科学仪器公司:美国热电仪器公司(现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从事研发与研发管理工作。这一切看似顺风顺水,可他这一待就是二三十年。   光阴兜转了几十年,周晓光终于回国了,机缘巧合之下还实现了年轻时的梦想——成为中科院的科学家。   “我并不是一时冲动回国。”他说。   早在10年前,就有人邀请他回国从事生命科学仪器研发,当时不仅资金缺乏,大量生产所需的配件公司也极为贫乏,产业链很成问题。于是,他婉拒了友人的盛情邀请。   2008年,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中科院半导体所找到他共同研发DNA测序仪,这次他忧心的是人的问题。   “我在国外任职的公司职位中有一个叫仪器科学家的头衔。”据周晓光介绍,高端科学仪器研发的工作需要来自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有人将多种学科技术集合起来,这就是仪器科学家的主要工作。“这个职位在国内尚未听说,即便在科技发达的美国、日本也不多。”   虽有疑虑,但随着国内生命科学仪器研发日臻成熟,周晓光决定就此留下。事实上,在“千人计划”名单中,归国的绝大多数人都来自于大学,像周晓光这样舍弃比大学更高的薪水、放弃全职工作的千人“创新”学者所占比例并不多。   跨学科需要软环境   周晓光的跨学科经历始于在中国科大攻读跨学科专业生物物理,之后在美国,他一边在休斯敦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一边在莱斯大学研究生院攻读计算机硕士。   在美国,跨学科选课不只发生在校际及本科生、研究生层面,甚至在强调高、精、尖的博士生培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电工学博士生跟着化学教授学习研究,这在美国高校中并不是稀罕事。   “美国大学在乎的是学生是否有取得博士的资格,而不是专业上的限制。允许学生跟着外系教授作研究,但最后拿到的是申请专业时的学位。”周晓光说,美国的教育体制为跨学科打开方便之门。譬如,博士生毕业答辩之时,一般会有5名教授做评审,当中至少有1名来自其他系,也可以完全来自不同学院。   中国高校的跨学科建设,多由校方推动 而美国高校推动跨学科建设,很少刻意而为之。“美国的高等教育较少主动建立一个机制,是否跨学科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学校仅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生长与发挥的空间。”周晓光说。   据他介绍,美国大学的交叉学科有两种:一是硬性结合,随着科学的发展需要,把两个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学科 一是软性结合,学生学完专业课程后自主跨专业选课,最后获得的主修学位仍是本专业,跨专业所修课程在成绩单上有所体现或是学生获得辅修学位。“后者占据大多数。”   周晓光指出,美国教育体制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软性,校方尽量为学生培养兴趣提供方便 而国内高等教育有许多硬性规定,限制了诸多可能性的发生。他曾拿着SAT试题给在国内读书的侄女练手,看到数图形、量角度等数学题,侄女惊呼:“好些题目在小学就学过。”   “美国教育看重总体竞争力,而非分数。”周晓光解释,SAT题目量大、覆盖面广,容易从多方面挖掘考生的思维能力 中国高考只考查6~9门固定科目,限制了思维开发。“只有学生朝着加强总体竞争力的方向而努力,跨学科建设才会有良好氛围。”   创新性思维重在拓宽眼界   门门功课第一,研究生时代的周晓光是美国同学心目中的“考神”。可是刚进入实验室不久,“考神”就犯难了。处理一个问题,周晓光往往还没有形成思路,周围的美国同学就有了大体的想法,一旦在问题和解决方案之间架设桥梁,问题解决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这让周晓光很是羡慕,也对创新思维有了进一步认识。   “创新性思维就像是一朵小火花,美国学生之所以能快速想出点子,不是凭空想象而来,而是接触面广、积累了不同学科知识。”周晓光解释,“学科越专,思路越狭窄”,一流的科学家越来越多地诞生在跨学科领域。   在周晓光看来,创新性思维应从小培养。他举例,儿子高二时看到巴菲特的文章受到启发,决定尝试用一种数学模型来指导炒股,于是从零开始学习,从网上下载金融学、炒股教程、攻略,两周之内掌握了基本概念,一年内刨去本金1万美元,净挣了8000美元。“我并不鼓励孩子去炒股。他有时间学炒股,证明课业压力不大,如果学校天天考试,孩子也就失去了课外探索的机会。”   尽管儿子三天两头蹦出奇怪想法,但这并没有让周晓光感到厌烦,相反他会建议儿子先去作调研,“通过调研,孩子往往会主动放弃初始不切实际的想法。而这些知识在课堂上是很难学到的,点滴创造力正是经此积累而成”。
  • 一滴血可测癌?专家:夸大其词
    p   昨日,一篇《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测癌症已被批准临床使用》的文章火遍网络,文章里提到:& quot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永章团队自主研发出了一种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症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价(注:没说一滴血就可以测出癌症)。& quot 网友纷纷表示:& quot 如果这是真的,那是重大喜讯啊!& quot /p p   对此,浙江省肿瘤医院苏丹教授表示,& quot 一滴血可测癌症& quot 这种说法不太严谨,过分夸大了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quot 文章标题会误导老百姓认为靠一滴血就能测出自己是否会患癌症,患哪种癌症。& quot /p p   全球还没有一个血液标志物 /p p   能百分百地诊断肿瘤 /p p   苏丹教授认为,通过一些血液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的确可以对人体癌变提供指示和判断,可监测肿瘤的进展和预后。但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这种判断通常需要与传统、经典的检测方法联合应用。 /p p   以肺癌为例,低剂量螺旋CT是全球公认、可提高早期肺癌检出率,降低死亡率的经典筛查手段,专业医生会建议肺癌高危人群,如重度吸烟(20包/年)、50-74岁人群,至少一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 /p p   尽管如此,低剂量螺旋CT有高达96%的假阳性率,也就是96%的肺部结节是良性。如此高的假阳性率,需要有其他辅助方法来克服。如果有类似热休克蛋白90α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将有助于降低筛查的假阳性率,在一群假的肺癌患者中& quot 揪& quot 出真正的患者。 /p p   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肿瘤早期诊断中是& quot 一定角色& quot 而不是& quot 绝对角色& quot 。至今,全球还没有一个血液标志物能百分百地诊断肿瘤。 /p p   罗永章也曾辟谣 /p p   一滴血可监测肿瘤而非测癌症 /p p   事实上,罗永章也曾在一次采访中辟谣过,& quot 一滴血可测癌症& quot 这一说法很不准确,确切的说法应该是& quot 监测肿瘤& quot 。他认为,由于射线剂量大和费用较高等原因,CT等影像学检测方法并不适合经常性地使用,因此,肿瘤标志物对于癌症病人预后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p p   具体的监测方法是,癌症病人在传统方法治疗后再采血检测,通过比较人90α含量的变化,来辅助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持续地监测。 /p p   体检单上& quot 肿瘤标志物& quot 升高 /p p   并不意味着一定患癌 /p p   另外,苏丹教授认为,& quot 一滴血& quot 的说法也不准确,当下的肿瘤标志物检测,仅一滴血也是不够的。 /p p   所谓的& quot 一滴血& quot 查癌症,就是查血中的& quot 肿瘤标志物& quot 。什么是& quot 肿瘤标志物& quot ,简单点说就是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肿瘤刺激人体产生的物质。 /p p   像肝癌的肿瘤标志物是AFP、肺癌的是CEA、卵巢癌的是CA125、乳腺癌的是CA153、胰腺癌的是CA199等。这些肿瘤标志物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肿瘤的发生、发展,对监测肿瘤治疗效果和预后有一定的帮助。与其他肿瘤监测手段相比,肿瘤标志物检测更方便、快捷,成本也大大降低。 /p p   苏丹教授肯定热休克蛋白90α检测技术进入临床并成功运用,是肿瘤患者一大福音。在前期临床实验中表明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些肿瘤标志物,其表达量的异常升高能早于临床症状,可提示患者进一步检查确诊。& quot 但不能太绝对依赖这项检测,因为肿瘤标志物存在非特异性,一些正常组织或良性肿瘤以及炎症反应,也可能使肿瘤标记轻度升高,让测试结果出现假阳性。& quot /p p   目前癌症诊断的金标准 /p p   依然是病理学检测依据 /p p   苏丹教授表示,癌症的临床诊断,目前不能脱离B超或CT检查、病理等传统诊断,仅靠血液测试来判断是否患癌症太过草率。& quot 当你在体检单上看到肿瘤标志物升高,不必太过惊吓,检测后,如果发现指标高于参考范围,还需要做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诊。& quot /p p   还是以肺癌为例,如果肿瘤标志物如热休克蛋白90α、CEA等指标升高,排除良性病变后,医生会建议做胸部CT检测。如果有阳性结节,最后还需要穿刺或活检拿到患者组织或脱落细胞,进行病理诊断才能确诊。 /p p   苏丹教授强调,现在全球公认的癌症诊断金标准还是病理学检测依据,无论什么指标,目前都不能代替病理学诊断。作为普通市民,要做的是坚持定期体检,这依然是早期发现肿瘤的最佳办法。尤其是高危人群,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肿瘤筛查。 /p p br/ /p
  • 跨界或成常态?华为、平安联合拿下深圳智慧水务大单!
    p   从“十二五”时期的充分酝酿,到“十三五”时期的火热度有增无减,我国环保产业加速分化,吸引了众多企业跨界。在仪器信息网之前的报道中曾提到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921/493713.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地产大鳄万科中标1.91亿水质监测项目” /span /a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925/493882.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移动中标2400万空气站建设运维项目” /span /a 引起业内不小的关注。近日,跨界再现,华为与平安国际智慧城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标深圳市智慧水务一期工程,并且中标价创跨界新高,接近4.5亿元。 /p p   详情如下: /p p   招标项目编号: 44030020190082003 /p p   招标项目名称: 深圳市智慧水务一期工程 /p p   标段名称: 深圳市智慧水务一期工程 /p p   项目编号: 44030020190082 /p p   项目名称: 深圳市智慧水务一期工程 /p p   公示时间: 2019-12-26 14:49 至 2019-12-31 14:49 /p p   招标人: 深圳市水务科技信息中心 /p p   招标代理机构: 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 /p p   招标方式: 公开招标 /p p   中标人信息 /p p   中标人: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平安国际智慧城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 p   中标价: 投标报价:44598.0654万元 下浮率:2% /p p   中标工期: 本项目总工期为730个日历天 /p p   在万科以接近2亿元中标“深圳市河流水质科技管控项目”之初,业内人士更多的是震惊以及“狼多肉少”的担心。然而,当越来越多不同行业背景、不同优势的企业进入某一行业,反而说明了这个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环境领域无论是环境管理还是环境治理,在高科技应用、互联网应用方面还只是开始,跨界可能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1583fe20-4a90-46f2-86de-3b3d06a91f0a.jpg" title=" 绿仪社.png" alt=" 绿仪社.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扫二维码加“绿· 仪社”为好友 了解更多环境监测精彩资讯! /span /strong /p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峰会“玩”跨界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6月30日至7月1日,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主办,解放军总医院承办,绍兴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协办的“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峰会”在美丽的水乡绍兴落下帷幕。本次会议紧扣“跨界”主题,不仅跨专业、跨学科,而且跨领域、跨机构。来自政、商、产、学、研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创新技术、政策解读、人才培养、经验分享、行业现状、投资热点等话题作广泛交流和探讨,给标记免疫分析领域带来全新视野和深刻启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633b012c-2fdc-42bc-b307-dbcf7ac50d2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会现场 /p p    strong 创新技术 /strong /p p   为期两天的大会,精彩报告层出不穷,创新技术不断涌现,令人振奋不已。 /p p   在题为《深度覆盖的蛋白质组定性定量分析新方法》的报告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玉奎介绍了他们课题组基于不同原子的质量亏损值不同的现象,设计完成了准等重标记蛋白质组定量方法体系,实现了蛋白质组样品的化学标记和代谢标记。该方法体系的特点突出:由于轻重标记肽段在一级质谱上准等重而不增加谱图的复杂性 在二级质谱上,Orbitrap等高分辨质谱将存在的微小差异的碎片离子分辨产生成对的离子,进而实现蛋白质组的高准确度,高精密度和宽动态范围的定量分析。此外,张玉奎课题组针对膜蛋白溶解低等问题,发展了基于离子液体-氯化-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的膜蛋白样品预处理新技术,应用于HeLa细胞全蛋白组的分析 鉴定到的蛋白质和膜蛋白数目明显优于目前报道的结果,且显著提高了分析通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pn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1a2ab6a9-683a-4be3-bdc4-72f27543579e.jpg" height=" 4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0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玉奎 /span /p p   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升启在题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新技术及其在生物诊断中的应用》的报告中介绍,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是一种新兴的光谱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可非标记检测等特点,适用于复杂环境中低浓度生物样品的检测。高性能拉曼基底材料是限制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实现超灵敏、现场检测的瓶颈问题。针对该问题,王升启课题组发明了一类新型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纳米材料,基于该材料建立的高灵敏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检测新技术,使现场检测的灵敏度提升10倍以上 为便于推广应用,该课题组还发明了一种集成化拉曼快速检测仪器,显著提高了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现场检测的实用性和自动化程度。该项工作目前已发表SCI论文17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3.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67185d02-120a-4513-9fe1-543f7fb43ea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升启 /p p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林金明在题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报告中介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既具备化学发光反应的高灵敏性,又具有免疫体系的高特异性。该技术因具有分析速度快、线性范围宽、无散射光干扰、无放射性污染、仪器设备简单等优势,在临床诊断、生命分析、环境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一些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成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各种新型材料(纳米材料、量子点、磁性材料等)及新技术(免疫层析、微流控芯片等)的融合促进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突破性的发展。目前对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研究的焦点:一方面增强发光效率,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另一方面与各种分析技术相结合,探索新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4.pn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13d5e5c6-69ad-4ea1-9d40-19a3bc84421c.jpg" height=" 4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0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林金明 /p p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蒋兴宇在题为《针对医学检测的微流控芯片/纳米技术》的报告中讲到,微流控芯片在分析检测领域有诸多潜在应用。微流控芯片可以精确操纵微量液体,在检测各种小分子、蛋白质、核酸等物质有一系列优势,例如高通量、集成化等。在一些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中,微流控芯片可以在便携式系统中完全实现定量免疫检测。微流控芯片还可以用于精确操作细胞,并建立体外的组织和体外的模型,用于更好的分析细胞内信号转导并促进新的治疗方式(药物、医疗器械)的研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5.pn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0bf38030-51a2-4a28-927b-abba30001bb6.jpg" height=" 4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0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 蒋兴宇 /p p   北京大学化工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赵美萍在题为《血管加压素的均相免疫荧光分析方法》的报告中介绍了他们课题组以血管加压素为例,发展了均相免疫荧光分析方法的工作。该均相竞争免疫荧光分析方法无需多步洗涤操作步骤,响应快,为进一步开发清醒动物脑区神经短肽含量变化的在线连续实时监测方法奠定了重要基础,对阐明思维和情感的分子机制、延缓衰老和防治精神疾病等都将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报告还简要介绍了ATP和APEI两种物质的快速高通量荧光分析方法,并看好其与临床检测相结合,提供更高效的临床检测手段的前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6.pn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719e0151-ea0b-4491-9a34-a4c0aeb2a34e.jpg" height=" 4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0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大学化工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赵美萍 /p p    strong 政策解读 /strong /p p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司注册一处主任科员、副高级工程师赵阳在题为《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相关法规介绍》的报告中向与会者介绍了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相关法规要求,2014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办法及相关法规主要特点,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修正案、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豁免目录与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新变化等内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7.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87505d4b-339c-4d57-bb23-35e0f8b6d32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高级工程师 赵阳 /p p    strong 经验分享 /strong /p p   原卫生部临检中心教授杨振华主讲了题为《生化测量溯源的经验》的报告,向与会者分享了一些当代检验医学特别是临床化学溯源工作中的一些经验。他讲到,与一般测量不同,在溯源中增加次级参考测量方法和次级参考物质的层次,次级参考物质应有与被测物质应有与被测样本相同的基质并具有换性,实践证明,患者的自然样本(库)是次级参考物质的较好来源。以雌三醇为例,中国多个参考实验室正在进行未结合雌三醇的协同研究,给次级参考物质赋值,并尝试传递到以抗原抗体反应为基础的测量方法。杨振华指出,如果上述工作遇到困难,可以考虑用“一致化”而非标准化的方法来解决以抗原抗体方法反应为基础的测量未结合雌三醇结果的一致化。也可考虑用质谱技术直接测量未结合雌三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8.pn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41f00ad4-ff3f-4713-8674-6ced8c720120.jpg" height=" 4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0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原卫生部临检中心教授 杨振华 /p p    strong 人才培养 /strong /p p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兼检验科主任、浙江大学教授谢鑫友在题为《检验与临床——检验医师的培养与前景》报告中介绍了检验医师的重要性、检验专科医师的培训、国内外检验医师制度的比较及我国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培训细则、专科基地建设的内容等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9.pn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0b3891bf-71d1-42a8-8747-700a3e2c5b0d.jpg" height=" 4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0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兼检验科主任、浙江大学教授 谢鑫友 /p p    strong 行业现状 /strong /p p   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员李永哲在题为《自身免疫病实验诊断技术临床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报告中介绍,自身免疫疾病(AID)约影响到世界人口的5%,我国患者也已达到5000万人以上。目前,50%以上的疑难杂症与自身免疫病有关,对自身免疫病临床实验诊断技术需求广泛而迫切,在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分层、分型、病情评估、预警、预后判断、个性化诊疗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李永哲指出,目前中国自身免疫病实验诊断核心技术缺乏创新性 产品多追逐短期效益,导致同质化严重,缺乏竞争力 产品质量、通量尚需磨合,以满足临床需求 未来产品形态趋向特性化、小型化、集成化、信息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0.pn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1ebd7b77-4c77-4135-a49f-0775cb4fc987.jpg" height=" 4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0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员 李永哲 /p p    strong 投资热点 /strong /p p   盛世景资产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投资经理崔辰向与会者介绍了国内IVD市场竞争格局、市场份额占比、产业链及产业增长驱动因素。他指出,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室市场完成率仅为5%,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POCT市场近几年保持8%的复合增长率,2015年我国POCT市场规模约约70-80亿元人民币 分子诊断是所有IVD细分市场中增长最快的,2011-2015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 液体活检2017-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28.9%。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1.pn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75ba968f-cdfa-4c3b-8c74-20b599acd5b7.jpg" height=" 4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0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盛世景资产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投资经理 崔辰 /p p   大会最后一个报告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技术部主任汪正范主讲,他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2017年下半年的工作安排,并对现行的团体标准进行了解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2.pn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2a0d064e-7394-41b7-9031-8ed49e6540c6.jpg" height=" 4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0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技术部主任 汪正范 /p p   本次大会还特别增设了主题讨论环节,就IVD等热门话题,邀请多位嘉宾参与讨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3.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a9020e40-e0a4-4fb6-b1a5-5333f9e48e0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主题讨论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4.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daabd29c-05f1-480f-a561-142f7cc1867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主题讨论二 /p p   本次大会气氛热烈,回响不绝,共有50位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除主会场外,还特别开设了4个主题分会场,分别聚焦标记免疫标准化和自动化、标记免疫临床评价与液态活检、免疫诊断新技术、标记免疫分析基础研究与临床 另有罗氏诊断、雅培、上海透景、烟台澳斯邦生物、山东新华医疗器械5场企业卫星会,与主会场交相辉映。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5.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5f804fa0-0b9d-4687-a4b0-6b3355a261d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会合影 /p
  • 见微知著 岛津调频AFM新品实现两大“跨界”——访岛津公司X射线及表面分析产品经理中岛秀郎先生
    p   近年来随着纳米科学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材料学、电子学、生命科学等众多学科的进步与更新,这些为原子力显微镜厂商提供了更多机遇,当然也提出了更高挑战。然而,近二十年来,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分辨率似乎进入了“瓶颈”。 /p p   2017年8月28日,岛津“跨界拓新 见微知著”SPM-8100FM新品发布会隆重举办。SPM-8100FM是岛津8000系列原子力显微镜产品线的最新款,8000系列是岛津首先商品化的调频模式高分辨率原子力显微镜。 /p p   新品发布会期间,仪器信息网编辑就SPM-8100FM的特点、适用领域,以及岛津原子力显微镜产品的后续开发方向等问题采访了岛津公司X射线及表面分析产品经理中岛秀郎先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岛津X射线及表面分析产品经理中岛秀郎先生.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0294d332-dd8c-4464-9254-92e8d7fb9c1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岛津公司X射线及表面分析产品经理中岛秀郎先生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仪器信息网:岛津首先商品化的调频模式高分辨率原子力显微镜,从立项研制到面世期间经历了哪些有意义的事?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岛秀郎: /span /strong 我们在决定研发8000系列原子力显微镜产品的时候,是希望研发出一款在多种环境下能够进行高分辨观测的仪器,如大气、液体以及其他复杂环境中的观察。在仪器研发出来、上市之前做评价试验时,却突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观察到了固液界面的水化/溶剂化作用的分层结构。当时我们将这个研究内容在一些学术会议发表之后,引起了相当多用户的共鸣。这是开发时没有想到的一个小小的“插曲”,不过这个“插曲”造就了我们高分辨率的SPM-8000系列仪器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固液界面的水化/溶剂化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观察界面处液体的微观分层。这个部位一般只有1个纳米左右的厚度,但是具有2-5个分层。这种区别于整体结构的特殊结构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固液界面的各种作用及变化,如液相内的溶解、化学反应、电荷转移、浸润、润滑、热传导等。但是因为液体的流动性,这个分层不仅非常薄而且作用力很弱,加之液体环境对探针悬臂振动质量因子的降低,因此无法使用传统的调幅模式观察。SPM-8100FM一方面通过调频方式提高了对作用力的分辨率,另一方面通过优化设计光杠杆检测器降低了噪音,因此实现了对固液界面液体分层的观察。 /span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仪器信息网:2014年发布的SPM-8000FM是首个商品化调频模式原子力显微镜产品,时隔三年,岛津又推出了新品SPM-8100FM。那么,从8000到8100发生了哪些变化?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岛秀郎: /span /strong 自2014年推出SPM-8000FM后的三年时间里,我们对数十位用户进行了调研,用户们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问题。针对调研结果研发团队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改进,如SPM-8100FM的系统稳定性和操作便利性都进行了大幅提升。 /p p   关于操作便利性,新品进行了专门设计,即针对传统原子显微镜更换样品前后需要繁琐的调节激光操作,SPM-8100FM设计了滑动式头部机构,更换样品不会影响激光光路,快速换样后可直接开始扫描工作。不过虽然操作便利性有了一定提升,但是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性等要求还是有的,目前还达不到“小白”级别。 /p p   另外,对于原子力显微镜,用户一直“诟病”的是其扫描速度,为此新品中增加了高速扫描器,在保证图像质量不变的基础上相对于传统扫描器的速度提高了5倍以上。而且,对于实验室已经有SPM-8000FM的用户来说,也可以对仪器进行升级。 /p p   虽然,这款新品在许多方面有了提升,但是,我们并没有提价!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仪器信息网:与市场上同类产品相比,SPM-8100FM在硬件和软件上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strong /span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岛秀郎: /span /strong 从硬件上来说,SPM-8100FM是一种调频模式的原子力显微镜,其概念上就是完全不同的。相对于传统的调幅模式,SPM-8100FM从原理上对作用力的分辨率就更高,其器件噪音水平降到了1/20以下。从软件上来说,我们设计了3D Mapping功能。通过3D Mapping首次观察到了固液界面水化/溶剂化作用的液体分层结构。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仪器信息网:此次新品发布会的主题为“跨界拓新 见微知著”,其中“见微知著”比较好理解,然而“跨界”是指什么呢?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岛秀郎: /span /strong “跨界”意味着这款产品突破了两个界限,首先是突破了环境对分辨率限制的界限,因为在复杂环境下传统的显微镜分辨率很差,而SPM-8100FM仍然能够达到类似真空条件下的分辨率。第二个是突破了固液的界限,大家都觉得原子力显微镜是“扫”固体的,而现在可以用这款新仪器“扫”某一类液体了,即固液交界面处的液体,也就是将原子力显微镜的应用领域从固体拓展到了液体。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仪器信息网:一般来说,厂商推出新产品是为了满足用户的新需求。那么,SPM-8100FM能够满足用户的哪些新需求呢?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岛秀郎: /span /strong 从根本上而言,对现有原子力显微镜分辨率水平不满的用户都会是SPM-8100FM的潜在客户。如果非要划出几个重点领域的话,应该是生命科学领域和表面物理化学领域。生物大分子最佳的观测环境是在溶液中,长期以来这点影响了原子力显微镜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那么对于需要在液体环境进行高分辨观察的用户,可以考虑下SPM-8100FM。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仪器信息网:岛津在原子力显微镜方面今后研发方向是什么?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岛秀郎: /span /strong 今后我们会继续发挥我们产品高分辨的特点,拓展完善我们首创的调频模式,使其分辨率更高、能够更加准确的进行观察测量。并且我们将在操作便利性方面多下功夫,让其成为一款用户爱用的经典仪器。 /p p   而且,我们推出新产品是为了满足用户新出现的需求,而不是仅仅按照自己的想法研发仪器,让用户被动的接受。所以,今后我们将持续关注用户的动态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研发满足用户需求的仪器来。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采访编辑:刘丰秋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后记 /span /strong /p p   目前,中国原子力显微镜市场处于增长过程中,市场竞争激烈,作为原子力显微镜厂商之一的岛津公司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开发新技术新方法,保持差异化发展 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各种市场推广与技术服务活动,以扩大岛津原子力显微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认知度,争取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p p & nbsp /p p & nbsp /p p & nbsp /p
  • “岛津分析技术前沿论坛”举办 实现跨领域深度交流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岛津制作所是国际著名的测试仪器、医疗器械及工业设备的制造商,创建于1875年,至今已有142年。而岛津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始于1956年在中国北京及上海举办的日本商品展览会,至今在中国开展事业也已经有60年了。并且,随着岛津中国事业的不断扩大,在其60周年之际,岛津的上海分公司扩大规模、新增功能,搬迁了新址。 /p p   在2017年6月19日,岛津举行了盛大的“岛津中国事业60周年庆典暨上海分公司搬迁开业仪式”。而且,在庆典之后的20日,“岛津分析技术前沿论坛”举行,科学仪器行业的相关专家学者参加了该技术论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c3dcd539-5836-4f6d-9a8f-c31240597b49.jpg" title=" 现场.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会议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ca36003e-3f89-4b9b-a9c5-0e06595f2789.jpg" title=" 上田辉久先生.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岛津制作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上田辉久先生致辞 /p p   在致辞中,上田辉久先生表示,今天邀请了来自全国的教育科研、环境、农业、疾控等诸多领域的专家们参加“岛津分析技术前沿论坛”,希望能够通过该技术论坛的举办,将各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共享,实现跨领域的深度交流。 /p p   上田辉久先生还特别指出,分析仪器在临床、环境、医疗、健康、食品、材料、能源等广泛的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岛津将分析技术与医疗影像诊断技术的强项结合进行技术开发工作。其中2014年岛津推出的分子影像质量显微镜iMSscope TRIO就是将显微镜的形态观测与质量分析器的构造解析合二为一的装置。可以提供最小5微米分辨率的观察,是一款可以在药剂开发及管理中提供贡献的产品。另外,2015年推出的Nexera UC在线SFE-SEC-MS系统,将超临界萃取与超临界流体色谱与质量分析装置直接连接的自动化系统,前处理、萃取、分离分析、质量分析一体连接的装置。 /p p   最后,上田辉久先生指出,今后岛津将继续更多地与客户开展合作,更多地聆听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他们所期待的产品及应用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岛津分析技术前沿论坛”邀请了张玉奎院士、王广基院士,以及冯钰錡、卓先义、林金明、潘远江、刘潇威、王琰、王秋泉、董亮等来自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做精彩报告。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7eed805b-4fd3-4301-8f7a-efb7f33602c4.jpg" title=" 张玉奎院士.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 /p p   报告中,张玉奎院士介绍了人类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其中,张院士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力的促进了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在报告的最后,张院士还以2007-2016年间色谱及毛细管电泳相关论文的情况,其中,论文总数的国家排名中,中国以67608篇高居第一 每年文章数,中国从2011年开始已经超过了其他国家 每年被引次数,中国从2013年开始超过了其他国家 单篇引用数,中国从2015年开始超过了其他国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在色谱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f7e83fd1-4ddc-4551-854b-4dfa47f45eee.jpg" title=" 王广基院士.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院士 /p p   王广基院士介绍了细胞药代动力学在新药及临床研究中的探索工作进展。在20世纪90年代,很多药物在临床上表现出药代动力学行为的不合适,其中40%的候选药物因药代动力学原因终止研发。大家逐渐开始重视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的重要性。2015年1月3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向国会申请实施“精准医学”项目,药代动力学是精准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医学”对药代动力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p p   经典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是建立在血浆药物浓度测定的基础上,常难以真实有效地预测体内药物的药效。很多药物必须穿透多重生物屏障,与细胞内的靶点相结合才能发挥药效。因此药代动力学研究迫切需要从& quot 宏观& quot 的血浆药物浓度深入到& quot 微观& quot 的细胞/亚细胞水平。中国药科大学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是世界上率先提出细胞药代动力学概念的团队,在王院士的带领下,实验室团队的研究范围已经从血浆组织发展到细胞内药物作用靶点,能通过分析技术更精确的了解药物浓度与作用情况。这对于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是一个大跨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dfe6d01c-fd52-4ecc-85d8-186d4c0d79c4.jpg" title=" 冯钰錡.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武汉大学冯钰錡教授介绍了基于MALDI-TODF-MS的小分子分析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e1083744-5b78-4c9f-838a-fb0b78aa91e3.jpg" title=" 卓先义.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卓先义研究员介绍了法庭读物分析的热点与需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81ae2116-b649-4097-a167-edb47c7e8415.jpg" title=" 林金明.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介绍了多通道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方法研究的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19dae5c2-2f23-49a6-bc73-903f8a4e788a.jpg" title=" 潘远江.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浙江大学潘远江教授介绍了金属离子参与的气相离子反应研究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b94f0ed5-dadd-48da-9954-d6d0b9b375e8.jpg" title=" 刘潇威.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刘潇威研究员介绍了利用在线超临界流体色谱质谱串联技术所进行的手性农药分析研究工作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57ccca8c-aa03-44ea-8d52-3a05292c060e.jpg" title=" 王琰.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王琰研究员介绍其团队在小檗碱诱导肠道菌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改善能量代谢方面所做的工作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67ffbc79-6262-4258-a994-4971c73c0924.jpg" title=" 王秋泉.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厦门大学王秋泉教授介绍了无机质谱用于生物分析的策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5e9e7331-caff-44df-989b-4e6b48b2d884.jpg" title=" 董亮.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董亮研究员介绍了利用串联质谱技术在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中所做的工作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423e6f99-9572-475e-91bf-66da04a84ce3.jpg" style=" " title=" 邓力.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岛津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邓力经理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21e4c6da-2fd5-45b2-8d26-bd14d6ab1e5d.jpg" style=" " title=" 靳松.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岛津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靳松经理 /p p   岛津公司也派出了邓力、靳松两位经理分别介绍了岛津明星产品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如:分子影像质量显微镜iMSscope TRIO、Nexera UC,以及日前在兰州全国色谱会上推出的旗舰级气相色谱新品Nexis GC-2030。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Nexis GC-2030以智能锁、智能规、智能扣、智能灯的专利ClickTek系列技术,实现进样口、色谱柱维护徒手操作,并由仪器的精准智能判断代替用户主观感受,实现高温高压下的完美密封,简化操作的同时,减少问题的发生。 /p
  • 质谱“跨界”医学 妙用蛋白组学分析——访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细胞与再生生物系及化学系葛瑛教授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20年,美国质谱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Mass Spectrometry, ASMS)将质谱界内“最高荣誉”之一的Biemann奖章授予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葛瑛教授 (https://labs.wisc.edu/gelab/),以表彰其应用基于高分辨率质谱的top-down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心脏疾病研究领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该奖项是对质谱先驱—Klaus Biemann教授的纪念,表彰获奖者个人在其学术生涯的早期就在基础和应用质谱领域获得显著成就,因此该奖项的获得者均为中青年的杰出科学家。 strong Biemann奖章自1997年颁布以来共授予了24位科学家,作为2020年的奖项获得者,葛瑛教授既是该奖项自颁布以来的第七位女性科学家,也是该奖项历史上第三位获得此荣誉的华人学者。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葛瑛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毕业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基于top-down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也起始于博士求学期间,彼时她师从Fred W. McLafferty,后者提出了著名的 strong 麦克拉弗蒂重排反应 /strong ,也被喻为质谱界泰斗。葛瑛在博士毕业后做出了一个与多数科研学者不同的抉择,她决定先加入美国惠氏制药(后并入辉瑞制药公司)从事药物研发工作,这段工作经历需要她与不同研究领域的工作者合作完成研究内容,也让她切身感受到了交叉学科研究模式的可行性和高效性,更为她日后赴任高校开启交叉学科的研究之路“凿”开了一道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葛瑛团队突破了传统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界限,利用高分辨质谱技术和top-down方法开展蛋白质组学研究,并通过新的方法策略获得了对心脏疾病等病理学研究的新颖洞见。仪器信息网近期采访了这位优秀的女性质谱工作者——威斯康星大学的葛瑛教授,与她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探寻她光环加身的科研成果背后有何奥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45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50b38277-e0d1-4e19-92d0-ffef8ecafdd6.jpg" title=" 葛瑛.jpg" alt=" 葛瑛.jpg" width=" 300" height=" 45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细胞与再生生物系及化学系教授 葛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以质谱为中心的技术开发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翻译后修饰的蛋白质(PTMs)在许多关键细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蛋白质组进行全面的分析,对于解释分子作为一个系统如何相互作用,以及了解细胞系统在健康和疾病中的功能至关重要。当前蛋白质组学的质谱分析主要有bottom-up(自下而上)和top-down(自上而下)两种方法,Bottom-up是传统的手段,它将蛋白质的大片段混合物消化/酶解成小片段的肽后再进行分析,是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质谱技术,但该方式无法取得与PTMs之间相关联系的信息。而Top-down技术则不再需要酶切的过程,可以直接对完整的蛋白——包括翻译后修饰蛋白以及其它一些大片段蛋白测序,而非仅仅针对多肽,这就使得与翻译后修饰相关的信息能最大程度的保存下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基于top-down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分析是表征完整蛋白质组的新兴手段,它可以对来自于全细胞或组织裂解液的复杂混合物中的完整蛋白进行快速、灵敏的分析,提供一个系统、定量的蛋白质评估。然而,由于蛋白质组的高度复杂性和动态性,蛋白质组学的分析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蛋白质难溶于水、新的蛋白分离纯化方法有待探索以及根据top-down获得的数据来确定蛋白特性和有效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的计算机工具十分匮乏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因此葛瑛团队就蛋白质组学分析面临的难题开展了系列研究,首先便是蛋白质溶解度的问题。在蛋白质的分析过程中,为了有效地从细胞或组织中提取蛋白质,提取缓冲液中通常含有表面活性剂,但是传统的表面活性剂与质谱不相容,它们通常存在极大的抑制蛋白质的质谱信号,因此在质谱分析前要先除去表面活性剂。基于此,葛瑛团队创造性地合成了可光降解的表面活性剂Azo,Azo的功能与常规表面活性剂非常相似,但却在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中间加入了可以通过简单紫外线照射被破坏的化学键。在进行质谱分析之前,可以通过暴露于光来裂解键,这样Azo就会分裂,仅留下蛋白质分子。葛瑛说到:“Azo能够对整个蛋白质进行有效的质谱分析,开辟了研究膜蛋白质的新道路。”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其次,针对完整蛋白质色谱分离法并不完善的问题,葛瑛团队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多维色谱法——在线HIC/MS(疏水性相互作用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用于在非变性模式下高分辨率分离完整蛋白,展示了该方法在Top-Dwon蛋白质组分析的潜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不仅如此,针对难以使用质谱检测低丰度蛋白质等难题,葛瑛团队研发了新型纳米材料用于富集蛋白质,实现了利用top-down质谱法富集、鉴定、定量和表征完整的磷酸化蛋白。近日,葛瑛教授团队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化学系金松教授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子刊《自然· 通讯》,团队开发了基于纳米材料的蛋白质组学新方法,将功能化的超顺磁性纳米颗粒(NPs)与自上而下蛋白组学质谱分析结合,在有效地从血清中富集心脏肌钙蛋白I(cTnI)(cTnI是一种心脏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同时也能很好的去除血清白蛋白。该研究成果将在蛋白组学研究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有助于揭示cTnI的分子指纹图谱,便于精准医疗研究。 a href="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643-1"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0, 32, 96)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32, 96) " (原文链接:《Nanoproteomics enables proteoform-resolved analysis of low-abundance proteins in human serum span style=" color: rgb(0, 32, 96) text-indent: 2em " 》) /span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此外,对于top-down数据分析工具开发不足的问题,其团队开发了综合软件工具MASH Explorer软件,实现了不同质谱厂商的数据统一分析,并结合了多种用于反卷积和数据库搜索的算法,以进一步推动top-down蛋白质组学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发展。 span style=" color: rgb(0, 32, 96) " (软件免费下载 /span a href=" https://labs.wisc.edu/gelab/MASH_Explorer/index.htm"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0, 32, 96)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32, 96) " https://labs.wisc.edu/gelab/MASH_Explorer/index.htm /span /a span style=" color: rgb(0, 32, 96) "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在不断钻研的基础上,葛瑛团队进一步将其开发的方法应用于生物医学等问题的研究上,比如在正常和患病条件下建立心脏肌丝蛋白修饰的图谱,探究其调节心脏和骨骼肌收缩力的功能结果,以及利用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综合研究方法评估干细胞疗法治疗心力衰竭的功效,并了解心脏再生过程中的信号传导机制。她在心脏生物学领域取得了重要发现,例如,其团队确定了心肌肌钙蛋白I的磷酸化和肌动蛋白同工型转换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潜在生物标记。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跨界要知己知彼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从上文不难看出,葛瑛的研究内容不仅跨越了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的传统界限,更创造性地将其在生物化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医学相结合,获得了对心脏疾病等病理学研究的新颖见解。“科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领域内真正的突破,很多时候来自于这个领域之外,来自于其它领域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跨界’研究。” 葛瑛说道:“从另外一个‘视角’去解决问题,往往能得出意想不到的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交叉学科很热门,但研究难度也不小。如何克服跨领域探索的挑战?笔者向葛瑛抛去这个问题。结合其自身的经历,在跨领域的学习过程中葛瑛一直积极地、努力地保持着好奇心,在不同的专业领域积蓄知识和力量。葛瑛表示:“随着长期对一个研究方向的不断深入,自然需要不断扩展,我当时进行跨界研究的契机是在加入麦迪逊医学院组建蛋白质中心后,开始有很多机会与生物学家以及医生合作,这就需要我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包括阅读其他领域的文献,跨领域沟通研究等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另外,想要真正深入了解一个科研领域,也必须要找到对应的‘圈子’,并且要知己知彼。”葛瑛分享了一段故事:“当我准备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深入了解心脏病等研究时,我阅读了上千篇心脏医学的文章,去参加该领域的学术研讨会,不断地扩充我的知识,有一次在一场心脏学会研讨会上,我遇见该领域的一位‘大伽’,并主动上前与他交谈,过程中他提到看过我发表的关于心肌钙蛋白的文章,对我赞誉很高,借那次机会,他推荐了多位医学领域的学者给我认识,也为我后来进行跨界研究提供了资源和平台。这是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跨界,你必须要知己知彼。当然我很幸运能够得到多个领域(质谱,蛋白质组学,色谱 和 心脏学会)的前辈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 非常感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对科学研究来说,跨界是必然的,而当跨界研究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也十分必要。葛瑛的团队是多元化的,既有生物学、化学方向的学生,也有医学方向的学生。围绕课题组的两大主要方向,技术开发和生物医学研究,化学系的学生以发展技术为中心,最终落地到应用上,而生物系的学生以研究一种疾病为中心展开课题。此外,课题组实验室的设置也同样多元化,一层楼里有化学实验室、生物工程实验室和临床实验室,这样的环境也为组内的学生提供了跨界沟通、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与平台。“我们实验室已经不是单纯的化学实验室或生物实验室,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称为‘交叉研究中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采访的最后,葛瑛也表示,不管从事的是化学研究还是生物学研究,最终都是想要解决生命科学的问题,因此质谱技术也好,生物医学应用也好,团队都希望能更好地实现精准医学,最终造福人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采访编辑:万鑫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后记: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当下时代的科学研究已经不仅仅需要培养“标准型人才”,更多的创新成果和研究领域的成长点都发生在领域的边缘或几个不同领域的交界处,因此,越来越需要像葛瑛这样掌握各种知识的研究学者。与此同时,科研学者如果能够自由发挥,把自己培养成“非标准型人才”,也许更利于将来的创新研究。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点击图片了解葛瑛团队更多内容: a href=" https://labs.wisc.edu/gelab/"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0, 32, 96)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32, 96) " https://labs.wisc.edu/gelab/ /span /a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a href=" https://labs.wisc.edu/gelab/" target=" _blank"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a7c8ff9b-cf8b-40b8-bcf2-b2a9d68a1b5a.jpg" title=" 葛瑛团队.jpg" alt=" 葛瑛团队.jpg" /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span br/ /p
  • 西安光机所助力“夸父逐日”
    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dvanced Space-based Solar Observatory,简称ASO-S),是由中国太阳物理学家自主提出的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继“悟空”“墨子号”“慧眼”“实践十号”“太极一号”“怀柔一号”之后,研制发射的又一颗空间科学卫星,实现了我国天基太阳探测卫星跨越式突破。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以“一磁两暴”为科学目标,将利用太阳活动第25周峰年的契机,对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以及全日面矢量磁场开展同时观测,研究“一磁”即太阳磁场,“两暴”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形成、相互作用及彼此关联,为影响人类航天、通讯、导航等高科技活动的空间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支持。   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搭载了全日面矢量磁像仪、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和太阳硬X射线成像仪三台有效载荷,三台载荷相互配合,将首次在一颗近地卫星平台上实现对太阳磁场、太阳耀斑非热辐射、日冕物质抛射日面形成和近日面传播的同时观测。借助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将首次在莱曼阿尔法波段实现全日面和近日冕的同时观测。   “夸父一号”是中国科学院瞄准太阳空间探测前沿,自主部署并集聚院内相关优势科研力量协同攻关完成的重大深空探测项目。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奔月,标志着西安光机所顺利开启在我国深空探测领域建功立业的新篇章,历经探月工程和天问探火的实战历练,西安光机所已成长为深空探测成像设备研制方面一支重要科研力量,形成了西光特色、打出了西光声誉。在本次任务中,西安光机所也是唯一一家同时参与三项有效载荷研制的单位,其中在全日面矢量磁像仪子项目上还担任了这台载荷的工程总体。   追逐太阳的征途给西安光机所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以往我们研制的深空探测成像设备最小的不足500g,此次系统功能复杂,集成度高,经过轻量化设计后重量仍然在100kg以上,零部件数量和集成难度可想而知;以往是为月球及其他行星拍照,此次是对太阳“拍照”获得太阳磁场、耀斑及日冕物质抛射的科学数据;以往是间断式工作,此次是不停机连续工作四年。而且此次光学载荷运行在约720公里的太阳同步晨昏轨道,工作环境更为极端、更为复杂。2017年项目正式立项,由研究所的月球与深空探测技术研究室牵头抓总,空间光学技术研究室、热控技术研究室、先进制造部通力配合,他们始终坚持发扬航天精神、西光精神,五年时间里接连攻克了系统设计、光机电加工、总装集成方面的多项难题:   参与全日面矢量磁像仪(简称FMG)研制方面,创新采用了单色成像、磁场成像及光学定标多重工作模式,最终实现优于5高斯的磁场探测精度;突破了双层楔形防辐射窗设计,闭环控制稳像机构,极窄带宽(0.011nm)滤光机构,定标及调焦机构设计,内部恒温等关键技术,成功解决了对日观测过程中目标温度极高、空间辐射剧烈、卫星平台抖动、内外温差巨大等对磁场探测产生不利因素的干扰。   参与太阳硬X射线成像仪(简称HXI)研制方面,准直器与指向镜携带了91组光栅对,成功突破了光栅层叠胶接、前后光栅远近距离对准、准直器稳定性关键技术,在近1.2米的距离将光栅狭缝平移达到微米级,旋转优于10″的精度实现对准,具备了光子透过率调制功能。除此之外,该载荷的太阳指向与形变监测光学测量系统,具备在轨高精度形变测量及太阳指向功能。   参与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简称LST)研制方面,在WST、SDI两个关键焦面组件上首次采用大面阵CMOS探测器,突破其高动态,低噪声关键技术,实现了高灵敏度对太阳的内日冕进行高时间、高分辨率的成像观测及白光偏振度观测,全天候监测太阳并对太阳耀斑和CME等活动现象进行观测,对研究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形成和演化,特别是研究日冕物质的抛射的早期形成和演化起着关键作用。   2015年领导人视察西安光机所时就前瞻性指出: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西光人牢记领导人的殷殷嘱托,始终重视科研自主化,本次任务中,西安光机所成功研制了基于国产CPU的自主控制系统,提高了研究所的核心竞争力,也将相关载荷的电控系统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参与“夸父逐日”,既是对西安光机所科技创新能力的再次检验,也是西安光机所“集中力量办大事”科研组织模式发挥凝聚力量、促进协同作用的又一次例证。在党的二十大即将隆重召开之际,西光人用科研人的方式献出了这样一份特别的礼物,我们衷心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 “夸父一号”发布首批太阳观测科学图像
    12月13日上午,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卫星发布首批科学图像。  “夸父一号”自2022年10月9日成功发射以来,三台有效载荷已在轨运行两个月。此次公布的首批图像正是两个月间获取的若干对太阳的科学观测图像。  两个月来,“夸父一号”已经实现多项国内外首次,在轨验证了“夸父一号”三台有效载荷的观测能力和先进性。  在轨两月工作状态正常  “夸父一号”全称为“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研制发射的又一颗空间科学卫星,共有三台有效载荷,分别是全日面矢量磁像仪(FMG)、太阳硬X射线成像仪(HXI)、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LST)。  “夸父一号”卫星系统总师、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诸成介绍,截至目前,除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的子载荷莱曼阿尔法日冕仪(SCI)还未开机,其他设备均开机工作,工作状态正常。  此外,诸成表示,卫星平台和各载荷功能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建立了高精度稳定姿态指向、稳定工作温度环境、可靠星地测控和数据传输链路,并获取稳定能源,有力保障了卫星在轨开展工作。  在轨测试期间观测已实现多项首次  “在轨两个月期间,‘夸父一号’按照既定计划,开展了大量对太阳的在轨测试和观测,实现了多项国内外首次。”甘为群说。  全日面矢量磁像仪实现了我国首次在空间开展太阳磁场观测,已获得的太阳局部纵向磁图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聚焦“一磁两暴”科学目标,实现高时间分辨、高精度的太阳磁场观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FMG在轨观测的局部单色像和磁图(右边)与怀柔地面全日面磁场望远镜对同一时间同一日面区域观测的结果(左边)对比。  FMG观测到的2022年11月6日00:50:15UT局部纵向磁图(右边)与同一时间美国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的日震磁像仪(HMI)观测结果(左边)的对比。  “结果显示,FMG的观测效果远远好于地面望远镜;在反映局部纵向磁场细节上,FMG与国际上最先进的HMI/SDO几乎完全一致。”甘为群说。  太阳硬X射线成像仪实现了我国首次太阳硬X射线成像,提供了地球视角目前唯一的太阳硬X射线图像,图像总体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实现对太阳耀斑展开非热辐射空间分布、时间结构、能谱特征观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XI在2022年11月11日“双11”观测到的一个C级耀斑硬X射线成像与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的大气成像仪(AIA)紫外1700图像的比较。  HXI在11月11日观测到的“双11”系列耀斑的光变、硬X射线成像及与AIA/SDO的极紫外/紫外图像的合成图。  “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到,硬X射线源的位置与紫外亮结构的位置在高空间分辨率下完美重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HXI具有对复杂源的成像能力,成像的可靠性得到了充分确认。”甘为群说。  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共有三个子载荷,其中,太阳日面成像仪(SDI)国际首次在卫星平台上获得了莱曼阿尔法波段全日面像,对日珥的演化图像清晰完整;另一个子载荷——太阳白光望远镜(WST)观测到太阳边缘上2个罕见的“白光耀斑”,莱曼阿尔法波段的观测能力得到了验证。  SDI/LST在2022年11月25日观测到的爆发日珥。  WST/LST在11月7日观测到1个白光耀斑,右边红色等值线为连续谱增强位置相对黑子的位置。  “这些结果表明LST上已开机的两个载荷已经具备了科学观测的能力,所得结果为随后详细研究日珥莱曼阿尔法波段演化及多波段诊断白光耀斑特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甘为群说。  他表示,随着子载荷莱曼阿尔法太阳日冕仪开机对日冕物质抛射开展观测,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将在日冕物质抛射的日面形成和近日冕传播观测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实时共享观测数据  按计划“夸父一号”在轨测试共需4-6个月时间。甘为群介绍,“夸父一号”将继续按照既定计划开展并完成在轨测试,早日转入在轨科学运行阶段。  “在进入科学运行阶段后,‘夸父一号’的数据连同数据分析软件,将尽快对国内外同行实时开放。希望国内外同行能用这些数据实现共同的科学目标。”甘为群说。  他表示,目前,“夸父一号”数据中心正在建设过程中,最晚会在卫星发射半年后对外开放。按照科学卫星的国际惯例,“夸父一号”科学观测运行团队将在数据中心开放之前,在国际范围组织召开数据使用培训会,向国际同行解释卫星的工作原理与数据构成等情况。  中科院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负责人、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表示,目前,我国太阳物理学界与相关工程部门正在开展未来太阳空间物理的发展规划论证,拟分步实施太阳极轨探测,太阳黄道面探测(环日,L5/L4),太阳抵近探测“三步走”计划,将从不同视角和距离观测太阳,以解决诸如太阳磁场产生和演化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太阳爆发的物理机制及其对空间天气的影响这类重大科学和应用问题。  “夸父一号”卫星的科学目标瞄准“一磁两暴”,即同时观测太阳磁场和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研究它们的形成、演化、相互作用和彼此关联,同时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支持。  甘为群表示,“夸父一号”将充分发挥三台有效载荷组合观测的特色,加强国内外合作和数据开放共享工作,早日实现 “一磁两暴”科学目标,为太阳活动第25周峰年观测和研究做出有显示度的中国贡献。
  • 关于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的指导意见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9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d1cbffad-5cb3-4259-b28c-9bf80fdf17f5.jpg" title=" 水利部.jpg" alt=" 水利部.jpg" width=" 600" height=" 191" border=" 0" vspace=" 0" /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p p   建立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是预防和应对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防范重大生态环境风险的有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近年来,相关跨省流域上下游通过开展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协作,在探索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还普遍存在协作制度不完善、上下游责任不明确、技术基础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推动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p p   一、建立协作制度。跨省流域上下游省级政府应按照自主协商、责任明晰的原则,充分发挥河长制、湖长制作用,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协作制度,增强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合力。上游省级政府要主动与下游沟通协商,可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明确责任落实单位和工作联络员,以及双方在风险研判、事件应对、纠纷处理等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务。 /p p   二、加强研判预警。针对汛期、枯水期等水污染事件易发期,各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要提前组织相关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开展联合会商,分析研判流域生态环境风险,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遇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或流域跨省断面水质一定时期内多次出现异常情况的,根据需要开展专项会商。相关地区应按照会商结果,提前做好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应急物资储备等工作。 /p p   三、科学拦污控污。流域管理机构、上游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在保证防洪安全前提下,统筹水资源调配与保护工作,按照调度方案安排闸坝下泄水量和泄流时段。跨省河流应急水量调度或临时泄洪排涝,按照闸坝调度权限,上游有调度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提前向下游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同时报告流域管理机构。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发生后,确有需要且具备实际条件的,上下游可按程序科学调度,协同做好拦污控污工作。 /p p   四、强化信息通报。上下游应建立跨省流域水污染信息通报制度。上游发生水污染事件或流域水质出现异常,可能造成跨省流域污染的,事发地地市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应第一时间向下游相邻地市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通报情况,向本级政府提出向下游同级政府通报的建议,并同时报告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下游流域水质出现异常,可能存在跨省流域污染因素时,下游地市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应及时向上游相邻地市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通报情况,并同时报告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上下游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获悉相关信息后,主要负责人应及时互相通报。通报内容应包括事件原因、污染态势和处置应对情况等。 /p p   五、实施联合监测。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接到跨省流域水污染信息通报后,上下游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水环境监测, /span 跟踪核实相关情况。造成跨省流域污染的,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上下游应制定联合应急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明确采样断面、时间与频次,统一监测指标与分析方法,及时共享数据信息。 /span /p p   六、协同污染处置。发生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上下游有关地方政府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各自行政区域内污染处置负责,并强化应急物资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和应急救援等方面协作。上游应及时切断污染源,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将污染控制或消除在本行政区域内,为下游处置争取时间、提供便利。下游应密切关注事态发展,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最大程度减轻污染损害。上下游有关地方政府要加强沟通,及时准确发布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信息,其中事发地地市级政府应在事件发生后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牵头指导协调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p p   七、做好纠纷调处。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造成损害的,污染责任人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引发跨省级行政区域水污染纠纷的,由相关省级政府按照法律法规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有关规定,组织采取资金补偿为主的方式协商解决。上游省级政府应拟定补偿方案并主动与下游协商。协商一致的,应签订补偿协议。协商无法达成一致的,报生态环境部协调解决。 /p p   八、落实基础保障。生态环境部建立生态环境应急专家组。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建立省级生态环境应急专家组,并针对跨省流域生态环境风险特点吸纳相关领域专家。各地区要掌握本行政区域内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侧重在跨省流域相关区域布设应急物资储备库。鼓励跨省流域上下游协商制定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联合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加强环境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建设,提高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实战能力。 /p p   跨省级行政区域河流为界河、相邻地区不存在流域上下游关系的,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参照本指导意见执行。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生态环境部水利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20年1月16日 /p p   (此件社会公开) /p p   抄送:国务院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 /p p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2020年1月19日印发 /p
  • 鉴有机辨无机,岛津EDXIR开创跨界融合
    导读 对未知物的定性是分析工作者的棘手问题之一,尤其当样品信息极度缺乏而且不能破坏时,更是让人挠破头。而现有的分析技术由于分析原理的限制,每种方法只能提供无机或有机类的信息,而不能给出综合分析结论。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岛津发挥自身产品线广、机种丰富的优势,在已有的成熟机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EDXRF)之间,以EDXIR架起有机界与无机界间的桥梁,让未知物的定性分析更轻松。有机无机掺杂材料的定性分析问题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所有的生命体都含有机化合物,如脂肪、氨基酸、蛋白质、糖等。狭义上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是指由碳元素、氢元素组成,一定是含碳的化合物,但是不包括碳的氧化物和硫化物、碳酸等。在分析化学中,根据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发展出各种定性分析技术。例如,通过分子中不同化学键或官能团对特定波长红外光的吸收来鉴别化合物成分的FTIR;将化合物电离为不同质荷比的带电离子后在加速电场的作用下进入质量分析器,以质荷比来推断原化合物组成的有机质谱仪;以及根据强磁场中原子核分裂产生的NMR现象解析化合物结构的核磁共振技术等。无机物与有机化合物对应,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包括含碳的碳氧化物、碳酸盐、氰化物、碳化物、金属的有机配体配合物等在无机化学中研究的含碳物种。对无机物的定性分析一般先以X射线荧光光谱法确定元素,再结合X射线衍射或X射线光电子能谱确定样品中无机化合物的种类。然而,实际测试中,并非单一的有机或无机物,材料科学的突飞猛进使得分析工作者面对的样品材质越来越复杂。有机无机掺杂类的复合材料自不必说,即使普通的塑胶中也会加入各种添加剂或功能助剂,其中不乏无机物,例如油漆中的填料等。这些材料的全面成分分析仅使用有机类或无机类的分析技术显然不够全面,而需要综合两类技术进行分析。岛津EDXIR软件跨界融合有机与无机分析岛津成立近150年来,立足以分析仪器为社会做贡献,拥有宽广的产品线,其中FTIR与EDX产品分别为有机和无机定性分析领域的佼佼者。为了解决单一类型仪器所得信息有限的问题,开发出FTIR与EDX的联用技术,通过EDXIR软件,可以实现同时对FTIR和EDX结果进行分析比对,从而得出同时包含有机与无机信息的定性结果。岛津EDXIR综合分析案例分享图1. EDXIR综合筛选结果在上图的EDXIR综合筛选结果中,FTIR谱图显示样品存在聚氯乙烯、碳酸盐等成分,再综合EDX结果中Cl和Ca元素的检出,确认了样品为含有碳酸钙填料的聚氯乙烯,这类材料常用于电线外皮,因此综合分析中软件给出排序第一的可能材料为“电线外皮”。这样的结果既不同于FTIR所给出“PVC+碳酸盐”仅提供化合物成份,更不同于EDX只给出元素含量的形式,而是结合测试结果和数据库中所收录的材料使用场景信息,直接匹配给使用者样品的可能来源,将纯技术性的仪器测试结果直接推进到了场景分析层面,相当于为客户提供了材料分析经验。而实现这一功能也离不开EDXIR数据库中收录的近五百种材料的FTIR与EDX谱图,是综合分析结果的重要支撑。岛津EDXIR量化鉴别混杂材料案例分享EDXIR不仅在未知物的鉴别上可以结合FTIR与EDX进行分析,对于识别材料替换更有一手。通过在软件数据库中建立目标材料的EDX和FTIR谱库,在使用FTIR和EDX检测待测物后,EDXIR会给出待测物与目标物的匹配因子,达到阈值即可判定为符合要求。该项功能可以辅助企业识别原材料的性能是否稳定,以及是否被替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图2. 测试样品图片图2为某大型生产企业质量事故中涉及的两种材料。怀疑供应商为了节省成本,未按客户要求使用指定的橡胶制品,而是选用了价格更便宜的仿冒品。为了确证这一点,对指定采购品和疑似仿冒品进行取样,将正品的谱图和数据注册到数据库中,再对疑似仿冒品进行匹配,得到结果如图。图3. 正品和疑似仿冒品红外光谱和EDX重叠谱图通过与正品的多次取样相比,疑似仿冒品的各项匹配度均未达到用户要求,确认质量事故为原材料被替换所导致。表1. EDXIR匹配分析结果结语通过EDXIR将FTIR与EDX的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分析者能够获得数据库中收录的近五百种材料经验的加持,得到的分析结果不再是简单的元素或化合物组成,而是更直接的“电线外皮”、“密封圈”、“不锈钢”等更为熟悉的材料名称。感谢EDXIR,不仅融合了有机界的FTIR与EDX的无机分析,更拉近了分析化学与材料分析的距离,让未知物分析更便捷!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中科大STAR组在底夸克偶素测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STAR组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等单位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STAR国际合作组中发挥主导作用,精确测量了超高能原子核对撞中底夸克偶素的产生,并以此为探针研究了对撞产生的新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特性。该研究成果以“Measurement of sequential Upsilon suppression in Au+Au collisions at 200 GeV with the STAR experiment”为题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Phys. Rev. Lett. 130, 112301 – Published 14 March 2023)。图1: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中的底夸克偶素超高能原子核对撞的主要目标是产生一种由夸克和胶子作为组分、强相互作用为主导的新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并研究其特性。人们相信宇宙在大爆炸约百万分之一秒后处于这种形态。对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特性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强相互作用的本质以及宇宙早期演化规律。底夸克偶素(Upsilon)是由底夸克及其反夸克组成的束缚态,在超高能原子核碰撞中其产额与强相互作用的德拜屏蔽效应密切相关,是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几个理想探针之一。由于它的产生概率非常低,实验测量难度极大,依靠STAR实验原有的探测器难以实现精确测量。针对该物理目标,中国科大STAR组自2005年开始为STAR研制大面积缪子探测器,2011年启动探测器批量制作,2014年完成制作并全部安装至STAR实验中。该探测器在2014年与2016年采集了大量金核-金核对撞数据。中科大STAR组与其他单位合作,深入分析这些数据,完成了千亿电子伏特对撞能区底夸克偶素基态及其激发态产额的最精确测量,并在该能区首次观测到底夸克偶素“顺次压低”现象(具有不同束缚能的粒子被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熔解”的程度不同)。结果表明这一能区的金核-金核对撞中产生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并且其达到的温度足以熔解底夸克偶素激发态。图2:STAR实验及缪子探测器中科大STAR组孙勇杰副教授等在近十年的探测器研制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在物理分析方面,唐泽波教授、查王妹副教授、王鹏飞同学等发挥了关键作用,为该STAR合作组文章的主要作者。王鹏飞的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是该文章的核心组成部分。STAR是基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上STAR实验的大型国际合作组,由来自14个国家71个单位的七百多位科研人员组成。该项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单位资助。
  • 国产仪器蓬勃发展 这些跨国公司高管已倾情加盟!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科学仪器行业风云变幻,人才的流动更时有发生。日前,原赛默飞色谱及痕量元素分析应用与产品市场总监梁立娜任职磐合科仪,引发业内关于跨国仪器公司高管加盟本土企业的一番热议。在此之前,国内已有数十位外企高管成功“牵手”本土仪器企业,在仪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国产厂商于他们而言究竟有何吸引力?这一期,仪器信息网编辑将为您盘点那些加入本土民营企业的跨国仪器公司高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部分加盟国产仪器厂商的外企高管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39cc25a3-d3a2-4f6c-9f6b-cfab07575306.jpg" title=" 高管.jpg" /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资料来源:仪器信息网整理 /span /p p   据仪器信息网不完全统计,科学仪器行业近年来共发生数十起外企高层去职后加盟国产厂商的人事案例。从表中可以看出,高管的去职离任多发生在市值排名靠前的全球TOP25仪器公司,最终流向具备一定实力、或在资本市场上有所斩获的国产仪器厂商。在这场本土企业与外资力量的人才角力中,已在A股市场登陆、或正在新三板市场“弄潮”的国产仪器品牌,往往更能赢得跨国仪器公司高管青睐。 /p p   外企技术专家的“走马上任”,将有助于国产厂商明确未来产品发展战略。正如2013年聚光科技首席科学家李刚强上任以来,聚光在质谱领域精耕细作,交出了不少令人瞩目的质谱新品“成绩单”。 /p p   但李刚强这样的“技术咖”毕竟还是少数,本土民营企业在这一轮风潮中,迎来的更多还是跨国仪器公司的市场营销人才,或者说仪器职业经理人。他们携在跨国仪器公司工作的丰富经验而来,将理念和学识融入到本土公司的市场策略、销售服务当中去,一定程度上也为国产厂商的本土化经营和国际化拓展发挥了 “引路人”作用。近两年,本土仪器厂商的并购整合日趋活跃,这背后,或许也有新晋外企高管的促进推动。 /p p   刚刚过去的2016年,我国科学仪器制造业整体表现不俗:规模以上企业1621家,主营收入为3330.8亿元,同比增长12.18%,占全行业主营收入32%。得益于政策东风,再加上资本青睐,国内上市仪器公司的年均增长现已达22.87%,远远高于国外同行7.68%的平均增速。当然,相比大型跨国仪器公司,国内上市仪器公司规模较小,业绩翻倍增长更易实现,但国产仪器企业近年蓬勃发展的势头已足以吸引外企高管关注。此外,作为中国人的民族情结,或许也是这些高管选择本土公司的重要原因之一。 /p p   “栽得梧桐树,引来凤凰栖。”曾几何时,跨国仪器公司高管离开后更多的选择是创业或继续加盟外企。而如今,随着仪器行业竞争激烈程度的提高,以及中国本土仪器公司资金和规模的日益雄厚,国内的民营企业也能给新晋高管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展示舞台。或许在日后,也将有越来越多曾在外企工作的高管选择加入中国本土仪器公司。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因高管人事变动频繁,以上盘点定有所遗漏,欢迎知情人士补充。邮箱地址:weidy@instrument.con.cn /span /p
  • 中国计量院为“夸父一号”卫星载荷提供标定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夸父一号)发射升空。此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对“夸父一号”硬X射线成像仪(HXI)量能器进行了地面标定试验。   据了解,HXI是“夸父一号”科学卫星的三大载荷之一,主要科学目标是在约(30~200)keV能量段,对太阳耀斑的高能辐射进行能谱和成像观测。   2018年5月至2021年7月,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团队和中国计量院团队,利用中国计量院单能X射线标定装置,对“夸父一号”HXI量能器进行了地面标定试验。包括初样、鉴定件和正样共129个探测器的探测效率、能量线性和能量分辨率等指标的精确标定,总试验时长超过1000机时,能量范围覆盖(30-169)keV。   期间,为优化标定试验结果,中国计量院团队对单能X射线源的核心部件——单色器进行了优化设计,大大提高了单能X射线的注量率水平和通量稳定性。   该试验相当于为星载探测器刻划了精密的刻线,使它能精准地测得宇宙射线的信息,为天体物理科学研究提供准确、有价值的观测数据,为“夸父一号”将开展的太阳观测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望提升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 基因检测价值是否被过分夸大?
    回想起我侄女的三岁生日派对,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餐桌上&ldquo 算命&rdquo 的环节。当时,一位颇有创意的家长戴着头巾和奢华的耳环,很快,一群刚刚学步的幼儿便排成一行,迫不及待想听到能预测自己未来的&ldquo 魔法&rdquo 。十多年过去了,虽然科技发展的水平发生了变化,但随着常见病基因检测的泛滥而出现的&ldquo 高科技占星术&rdquo ,却很可能与当年那场派对上的&ldquo 算命&rdquo 没什么两样。   美国政府问责局(GAO)曾秘密开展了一项针对15种常见病基因检测的研究,这些疾病包括老年痴呆症、乳腺癌和多动腿综合征等。该研究发现情况异常混乱。完全相同的DNA样本的检测结果却大相径庭:四个公司对同一个DNA样本提供者进行高血压和前列腺癌患病风险预测,结论却有低于、等于和高于平均患病风险三种情况。   美国政府问责局报告的结论是,直接推销给公众的基因检测具有误导性,这些项目很少或者说根本没有实际用途。但是,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仍然虔诚地将自己的唾液样本送去检测,并且从中得到能够改变人生的&ldquo 预言&rdquo 。到目前为止,这些检测依然评估混乱,且严重缺乏监管。   对于任何担心生活被&ldquo 过度医疗化&rdquo 的人来说,基因检测市场无疑是最新的值得关注的领域。这种看似无害的技术,却能把那些健康的人变成惶恐的病患,他们的个人生活也会被各种各样的疾病和早逝的遗传倾向重新定义。   当然,在那些天花乱坠的炒作中,也存在承诺和希望,尤其是涉及罕见的单一基因异常的疾病时。研究人员可以用基因检测来确定婴儿是否患有罕见的糖尿病,在这种检测基础上的后续治疗对那些患病婴儿的帮助很大。然而,也存在许多虚假的希望。比如,尚没有证据表明基因检测对如下一些人有用: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的人、考虑抗抑郁治疗的人,以及想确认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人。   一些仅仅在实验室里证明有用的方法,在商人、懒惰的记者和&ldquo 科学救世迷&rdquo 的鼓噪下迅速流入市场。这次是以&ldquo 个性化药物治疗&rdquo 的形式出现的&mdash &mdash 承诺根据每个人的基因图谱来进行治疗。   最近的研究报告一方面肯定了不同形式的基因检测具有潜在的好处,另一方面则警告政府应制订相应的理性政策,为评估该技术设立强制性的规则,并规范其市场。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发现,基因检测结果可能不可靠、难以解释,并且导致更多不必要的检测。该报告的结论是,许多所谓的&ldquo 个性化诊断和治疗&rdquo 好像被过分夸大了,因此应谨慎对待。英国保守党委托开展的技术评估则发现,基因检测结果可能不准确且有误导性,该评估报告呼吁对基因检测技术进行&ldquo 适当的监管&rdquo 。   位于英国剑桥的&ldquo 公共卫生遗传学基金会&rdquo 公开反对对疾病&ldquo 过早干预&rdquo 的宣传,并指出这些干预措施的效果需要以科学证据为基础。某国际研究小组曾向世界宣告,根据基因图谱量身定制的个性化诊断距离现实尚有数十年的路要走。   遗传学家戴维· 梅尔泽和他的同事在2008年的《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常见病的遗传倾向这门学科依然很不确定,以至于旁观者可能会将其视作&ldquo 遗传占星术&rdquo 。作者下结论称,在这个以实证为基础的时代,推销评估体系不健全的基因检测技术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行为,并指出防止其误导性是当务之急。   评估基因检测结果是一项复杂的业务,需要评定检测是否达到了其声称的衡量标准、遗传变异预测实际疾病的效果如何、检测结果对治疗是否有用处,以及会引发何种社会及伦理问题。   很显然,当前存在着过分夸大基因检测价值的倾向,这也是德国对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实施严厉监管的原因之一。英国的政府咨询机构则发布了一套原则,并希望将其纳入&ldquo 自愿行为守则&rdquo &mdash &mdash 这项软弱无力的对策,已被批评为促进基因检测市场化,而不是确保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管。同时,非营利组织&ldquo 英国基因观察&rdquo 的警告称,基因检测可能会被用于向健康人贩卖非必要的预防性药物,并认为应将检测限制在对健康有益以及符合伦理的范围内。   梅尔泽教授认为,基因检测评估不健全是更大的问题。他说,政府应该创建某种强制性的针对基因检测的&ldquo 维基解密&rdquo &mdash &mdash 披露完整的证据,这样人们就知道他们买的是什么样的垃圾。   至于我的侄女&mdash &mdash 那个正在茁壮成长的少女,她至今依然深信餐桌上的预言总有一天会发生。
  • 这家仪器公司冲刺IPO,涉嫌夸大未来市场空间
    2015年,西安爱科赛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科赛博”)递交申报材料,拟冲击深交所创业板。此后,爱科赛博自称拟进行新一轮增资扩股,于2016年撤回上市申请。而后经过6年的“蛰伏”,爱科赛博重整上市之路,向科创板发起冲击。本次重启上市背后,爱科赛博身后或疑云未消。爱科赛博独立董事系重要产学研合作单位下属研究所的主任,结合双方长期合作情况,该名独董还参与到双方合作项目中,或“独董不独”。此外,爱科赛博测算其主要盈利增长点,即精密测试电源业务的增长空间的依据、方法及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存疑,涉嫌夸大市场空间。同时,爱科赛博合作多年的经销商客户,由其前员工设立,该客户成立当年即与爱科赛博合作,全部采购额来自爱科赛博,且爱科赛博对其销售的毛利率低于第三方。种种异象背后,该经销商是否为其而生?一、独立董事“来自”产学研单位,且“现身”合作项目的作者名单为了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监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进行了界定。反观爱科赛博,自2016年起担任独立董事的刘进军,已于产学研合作单位任职长达20年,并且,无论是双方共同建设的实验室,还是一起合作的获奖项目,刘进军均在其中担任重要“角色”。1.1 2002年至今刘进军任西安交大电新中心主任,2016年起任爱科赛博独董据爱科赛博签署日为2023年6月19日的招股说明书(以下简称“招股书”),2016年4月至招股书签署日2023年6月19日,刘进军担任爱科赛博的独立董事。1997年以来,刘进军长期从事电气工程特别是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历任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安交大”)的电气学院副院长、教务处领导等职务;截至招股书签署日2023年6月19日,刘进军担任西安交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可见,2016年至签署日2023年6月19日,刘进军在担任爱科赛博的独立董事期间,同时供职于西安交大。此外,据国际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及西安交大官网公开信息,2002年8月至查询日2023年8月11日,刘进军还担任西安交大电气工程学院下设的“电力电子与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the Power Electronics and Renewable Energy Center,以下简称“西安交大电新中心”)的主任一职。值得一提的是,西安交大的“电气工程学院”即为“电气学院”。也就是说,1997年至今,刘进军供职于西安交大;2002年8月起,刘进军担任西安交大电新中心的主任一职;到了2016年,刘进军在西安交大任职之余,开始兼任爱科赛博的独立董事一职。事实上,刘进军所在单位西安交大与爱科赛博之间,关系匪浅。1.2 2003年西安交大电新中心与爱科赛博联合创办企业,该企业的业务与爱科赛博相关据招股书,西安赛博电气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赛博电气”)系爱科赛博已被注销的全资子公司,系由爱科赛博与西安交大电新中心联合创办的。据河南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日为2010年12月15日的招股说明书及爱科赛博招股书,2003年,赛博电气由爱科赛博的前身西安爱科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爱科有限”)和西安交大电新中心联合创办,专业从事以有源电力滤波器为核心的电能质量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另据招股书,爱科赛博的主营业务为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精密测试电源、特种电源和电能质量控制设备。不难看出,爱科有限与西安交大所联合创办的赛博电气,其业务、产品均与爱科赛博紧密相关。简而言之,2002年,刘进军开始担任西安交大电新中心主任;而在其任职一年后,西安交大电新中心即与爱科有限联合设立赛博电气,共同开展电能质量产品的相关业务。而爱科赛博与西安交大电新中心的合作不止于此。1.3 2009年,爱科赛博与西安交大电新中心合作成立电力电子联合实验室据爱科赛博参与发起的公开平台2016年4月9日发布的信息,2009年,爱科赛博与西安交大合作成立集科研开发、高端客户培训、学生实验和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爱科赛博——交大PEREC电力电子联合实验室”。2011年和2015年,爱科赛博与西安交大合作的项目分别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爱科赛博作为西安交大学生实训基地,连续多年来共圆满组织6批次西安交大本科毕业生暑期实践活动。在双方的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爱科赛博与西安交大之间还进一步设立了“爱科赛博交大校友电气奖助学金”。未来,爱科赛博将继续坚持以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据西安交大公开信息,西安交大电新中心的英文缩写为PEREC。即是说,爱科赛博与西安交大设立的联合实验室,或由刘进军担任主任的西安交大电新中心,作为西安交大的对接方。那么,刘进军是否在爱科赛博与西安交大开展产学研合作期间已参与其中?更进一步来看,刘进军还是双方合作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1.4 2011年,刘进军“跻身”爱科赛博与西安交大合作项目的获奖人名单前文提到,2011年和2015年,爱科赛博与西安交大合作的项目分别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具体来看双方在2011年的合作项目。据签署日为2023年4月6日的《关于西安爱科赛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的回复》(以下简称“首轮问询回复”),2011年,爱科赛博所参与的“供用电系统谐波的有源抑制技术及应用”项目(以下简称“系统谐波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单位分别为西安交大、爱科有限、株洲交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继集团有限公司,获奖人员包括西安交大的刘进军。可见,在西安交大与爱科赛博的产学研合作期间,刘进军还是双方合作项目的获奖人之一。不仅如此,2020年,爱科赛博曾为刘进军的研究项目提供资金支持。1.5 2019年爱科赛博与西安交大共建研究中心,2020年捐款助力实验室建设据西安交大于2021年3月21日发布的《2020年度西安交大爱科赛博创新港工业自动化实验室建设基金项目总结》(以下简称“实验室建设项目总结”),2019年11月,爱科赛博与西安交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西安交大—爱科赛博”先进电力电子装备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依托西安交大西部科技创新港的研究平台和爱科赛博的产业化平台而设立。2020年5月,爱科赛博向西安交大捐赠100万元,助力电气学院工业自动化系在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实验室建设。值得一提的是,爱科赛博与西安交大的此番合作成果显著。“实验室建设项目总结”显示,在“软件”建设的项目成果方面,创新港科研平台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发表论文十余篇。申请专利五个,软件著作权四个。其中包括《A Study of Virtual Resistor-Based Active Damping Alternatives for LCL Resonance in Grid-Connected Voltage Source Inverters》(以下简称“论文1”)及《Small-signal modeling and stability prediction of parallel droop-controlled inverters based on termin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inverters》(以下简称“论文2”)。1.6 爱科赛博与西安交大的合作成果中,作者出现刘进军的“身影”据期刊《IEEE电力电子学报》2020年第1期,“论文1”的作者包括Teng Liu、Jinjun Liu、Zeng Liu、Zipeng Liu;“论文2”的作者包括Shike Wang、Zeng Liu、Jinjun Liu、Dushan Boroyevich、Rolando Burgos。显然,上述论文1和论文2中的作者“Jinjun Liu”,即为刘进军。换言之,到了2020年,已经担任爱科赛博独董的刘进军仍亲身参与到爱科赛博与西安交大的产学研合作中,并贡献了研究成果。也就是说,2020年,独立董事刘进军在爱科赛博的资金支持下完成其研究成果。1.7 管理办法指出,独立董事应与公司不存在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据发布于2023年8月1日且现行有效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独立董事是指不在上市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存在直接或者间接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不难看出,1997年至今,刘进军供职于西安交大。2002年8月起,刘进军还担任了西安交大电新中心的主任一职。到了2016年,刘进军兼任爱科赛博的独立董事。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西安交大电新中心与爱科赛博共办业务及产品与爱科赛博相关的企业。到2009年,爱科赛博与西安交大电新中心共建电力电子联合实验室。除此之外,2011年,刘进军现身爱科赛博与西安交大合作项目的获奖人名单。2019年爱科赛博与西安交大签约共建研究中心,并在2020年捐款助力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的项目成果中包括两篇论文,而论文作者之一系刘进军。在上述刘进军与爱科赛博、西安交大的关系之下,爱科赛博聘任刘进军担任独董,是否为后续与产学研单位的进一步合作“铺路”?刘进军作为独董的独立性该如何保证?或该打上“问号”。问题仍在继续。二、测算行业市场规模的来源客观性存疑,涉嫌夸大未来市场空间行业市场容量及未来增长空间都将影响企业的成长性。无论创业板或是科创板企业均是如此。对于拟冲击科创板上市爱科赛博而言,精密测试电源业务系最大盈利增长点,但就该业务的市场容量有限,监管层给予了关注。然而,在测算精密测试电源行业空间时,或存夸大的嫌疑。2.1 精密测试电源业务系最大盈利增长点但市场容量有限,未来市场空间遭问询前文提及,爱科赛博的主营业务为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精密测试电源、特种电源和电能质量控制设备。据招股书,2019年起,爱科赛博将精密测试电源业务独立成产品线并大力发展相关业务,受益于下游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精密测试电源在光伏储能、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市场需求旺盛且毛利率高,成为爱科赛博最大的盈利增长点。然而,精密测试电源的市场空间容量或相对有限。据首轮问询回复,上交所关注到,爱科赛博的主要产品为精密测试电源、精密特种电源和电能质量控制设备,产品广泛应用于多行业领域。但是单一细分应用领域市场容量相对有限、最终用户较为分散。基于此,上交所要求爱科赛博分析其产品的未来市场空间。对此,爱科赛博回复称,通过市场调研,爱科赛博了解到的市场主要参与主体2022年度在国内市场销售规模可分为3个梯队。第一梯队系10亿元以上销售规模的3家厂商,第二梯队系1亿元至10亿元销售规模的8家厂商,第三梯队系1亿元以下销售规模的厂商。其中,前两个梯队厂商2022年度测试电源在国内市场销售规模合计约49亿元,预计约占市场份额50%-70%,据此估算2022年度国内测试电源的市场规模约为70亿元到100亿元。2.2 首轮问询回复中未披露市场规模测算依据及过程,被监管层进一步追问然而,上述回复未能令监管层满意。据签署日为2023年5月24日的《关于西安爱科赛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第二轮审核问询函的回复》(以下简称“二轮问询回复”),上交所关注到,爱科赛博估算2022年度国内测试电源的市场规模约为70亿元到100亿元,爱科赛博市场占有率3.1%-4.4%,但未说明2022年国内测试电源整体市场规模的测算过程、测算依据。基于此,上交所要求爱科赛博说明国内测试电源2022年整体市场规模的测算过程、测算依据。2.3 同样选取沙利文的数据来推算市场份额,不同企业披露的数据存在出入据二轮问询回复,因精密测试电源行业暂未有专门的行业研究报告,而精密测试电源行业与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在产品及市场参与主体方面具有相似性,故在测算精密测试电源行业市场规模时,尝试参考电子测量仪器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据二轮问询回复,电子测量仪器的市场集中度的数据系参考弗若斯特沙利文(以下简称“沙利文”)于2021年2月出具的《全球和中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独立市场研究报告》,“2019年全球电子测量仪器市场占比前五家公司一共占据了总市场份额的48.7%”。也就是说,爱科赛博依据沙利文的数据来推算市场份额。然而,沙利文出具的市场研究报告中,关于市场规模数据的可信度存疑。据广州必贝特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必贝特”)签署日为2023年6月1日的招股说明书,随着国内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国内自身免疫性疾病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9亿美元扩张至2020年的4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2.6%。值得注意的是,必贝特招股书中使用的国内自身免疫性药物市场规模的数据,系援引自沙利文的数据,且相关数据系基于批发价格水平。据签署日为2022年11月2日的《苏州泽璟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说明书(注册稿)》(以下简称“泽璟制药募资书”),苏州泽璟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泽璟制药”)同样对国内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市场进行了分析。泽璟制药募资书显示,2020年,国内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74亿元。需要说明的是,泽璟制药对于国内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市场规模的分析亦是引用Frost & Sullivan的分析数据,即沙利文数据,相关数据亦是基于批发价格水平。据国家统计局于2021年2月28日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全年,国内美元兑换人民币的平均汇率为1:6.9。若按照上述汇率进行测算,必贝特招股书中披露的2020年国内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市场规模45亿美元,应折合人民币约为310.5亿元。折合后,必贝特披露的国内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市场规模数据,比泽璟制药披露的数据多出136.5亿元。也即是说,在同样援引沙利文数据的背景下,2020年,必贝特招股书中披露的国内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市场规模,与泽璟制药募资书中披露的数据存在超百亿元的“缺口”。个中沙利文的数据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或遭拷问。需要强调的是,抛开爱科赛博所选取数据的可信度问题不谈,其市场份额的测算过程同样存在疑点。2.4 爱科赛博对市场规模的测算过程存疑,涉嫌将市场空间上限夸大14.62亿元前文提到,爱科赛博所援引沙利文数据显示,测算电子测量仪器行业的前五名厂商市场份额为48.7%。另据二轮问询回复,根据智研咨询、北京研精毕智等国内咨询机构出具的公开行业研究报告,2021年全球前十名电子测量仪器厂商的市场份额合计为68.4%。综合上述数据,爱科赛博推算电子测量仪器前十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约为50%至70%。不难看出,爱科赛博对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测算,是以行业前五名及前十名厂商的市场规模为基础。耐人寻味的是,爱科赛博在实际测算过程或缺乏准确性。据二轮问询回复,2022年度测试电源销售收入不低于1亿元的主要市场主体共11家,合计销售收入约49亿元,其他小规模厂商的销售情况无法获取。按照精密测试电源行业11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合计占比为70%推算,则精密测试电源的市场空间为70亿元;按照精密测试电源行业11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合计占比为50%推算,则精密测试电源的市场空间约为100亿元。综上,假设电子测量仪器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具有可参考性,则精密测试电源的市场空间或为70亿元至100亿元。不难发现,爱科赛博是以行业内前11家厂商的合计销售收入作为分子,并分别以前5名厂商及前10名厂商的市场占有率作为分母,来测算行业的市场空间,或存在“水分”。事实亦是如此。依据前5名及前10名厂商合计市场规模为基础,测算市场空间的结果小于爱科赛博所测算的结果。据二轮问询回复,经调研、整理,相关市场主体2022年度测试电源销售收入的前十名厂商分别为致茂电子股份有限公司、Keysight Technologies,Inc.、艾德克斯电子(南京)有限公司、合肥科威尔电源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爱科赛博、青岛艾诺智能仪器有限公司、AMETEK,Inc.、菊水电子工业株式会社(日本)、Elektro-Automatik,Inc.、AC Power Corp.,对应的销售收入分别为约15亿元、约10亿元、约10亿元、约3.5亿元、约3.08亿元、约2亿元、约1亿元、约1亿元、约1亿元、约1亿元。经《金证研》南方资本中心测算,精密测试电源行业内,前五名和前十名厂商的合计销售规模或为41.58亿元和47.58亿元。按照前五名厂商市场份额为48.7%测算,精密测试电源行业的市场规模或为85.38亿元。按照前十名厂商市场份额为68.4%测算,精密测试电源行业的市场规模为69.56亿元。可见,参照市场集中度的测算基准,实际测算的精密测试电源行业的市场规模或为69.56亿元至85.38亿元,测算结果小于爱科赛博所测算的70亿元至100亿元。2.5 拟冲击科创板,科创属性中对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有明确要求据2022年修订且现行有效的《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支持和鼓励科创板定位规定的相关行业领域中,同时符合下列4项指标的企业申报科创板上市,其中第四项为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0%,或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不难发现,主营业务精密测试电源业务系爱科赛博的最大盈利增长点。然而,上交所关注到精密测试电源的市场容量有限,要求爱科赛博分析其产品的未来市场空间。但是爱科赛博因在首轮回复中对其市场空间未详细披露测算过程而再遭问询。此后,爱科赛博在二轮问询回复中披露相关市场空间。然而,科赛博选取沙利文的数据作为测算依据来推算市场份额,合理性及权威性存疑。同时,爱科赛博以11家厂商销售收入为分子,以5家、10家厂商的市占率为分母测算市场空间,经《金证研》南方资本中心测算,精密测试电源行业的市场规模上限或为85.38亿元。在此基础上,作为最大盈利增长点的精密测试电源业务,其所属行业的市场空间或有限,在此基础上,未来爱科赛博能否满足科创属性中关于复合增长率的要求?尚未可知。上述问题仅为“冰山一角”。三、前员工成立公司当年即合作,销售毛利率“偏低”或“为其而生”对于员工在报告期内离职后的去向,向来系监管关注重点。尤其是涉及同业公司及上下游。反观爱科赛博,前员工杨锐在离职前夕成立了一家公司,该公司不仅成立当年就与爱科赛博达成合作,更是逐渐成为第一大经销商客户。但奇怪的是,离职一年有余,杨锐再次“现身”爱科赛博。不仅如此,爱科赛博对该名前员工设立的公司销售毛利率低于第三方。3.1 2017年前员工杨锐离职前一周设立陕西久正,陕西久正成立即与爱科赛博合作据首轮问询回复,2012年2月3日,杨锐入职爱科赛博,主要从事电能质量控制设备的销售工作。2017年5月1日,杨锐从爱科赛博离职。杨锐离职前任爱科赛博销售部下属的通用电能质量产品销售部门的西北大区经理。值得一提的是,离职前夕,杨锐在外设立了一家公司。据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开信息,2017年4月25日,陕西久正金能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久正”)成立,杨锐系其法定代表人及唯一股东。即是说,2017年4月,杨锐设立陕西久正,次月杨锐自爱科赛博离职。需要指出的是,陕西久正成立当年即与爱科赛博合作。据首轮问询回复,爱科赛博与陕西久正自2017年开始合作。3.2 2020-2022年陕西久正均为前两大经销商客户,累计贡献逾6,500万元收入据招股书,爱科赛博披露了2020-2022年经销模式下的前五大客户情况。其中,2020-2022年,爱科赛博对陕西久正的主要销售产品为电能质量控制设备,销售额分别为2,089.96万元、1,944.03万元、2,497.39万元。2020-2021年,陕西久正为爱科赛博经销模式下的第一大客户,2022年为经销模式下的第二大客户。经测算,2020-2022年,赛克赛博向陕西久正合计销售额为6,531.38万元不难看出,进入报告期以来,陕西久正仍系爱科赛博经销模式下的大客户。事实上,杨锐自爱科赛博离职后,或曾现身其官网。3.3 截至2018年12月,杨锐仍为爱科赛博第一业务部的联系人据Internet archive回溯爱科赛博官网,2018年12月7日的信息显示,在爱科赛博所显示服务网络地区中,第一业务部的业务覆盖新疆等省份,杨某系爱科赛博第一业务部的联系人,其电话号码为180****0101。经《金证研》南方资本中心研究,截至查询日2023年8月11日,通过支付宝实名认证系统,杨锐系电话180****0101的背后机主。也就是说,截至2018年底,杨锐仍系爱科赛博第一业务部的联系人。也即是说,2018年12月7日,彼时从爱科赛博离职一年有余的杨锐,却还在担任爱科赛博第一业务部的联系人,合理性存疑。在此基础上,爱科赛博与陕西久正的交易公允性存疑。3.4 爱科赛博系陕西久正唯一供应商,毛利率低于同类型产品其他经销商据首轮问询回复,爱科赛博系陕西久正的唯一供应商。2020-2时低于其销售主要产品电能质量控制设备的毛利率。对此爱科赛博解释称由于陕西久正系主要经销商及成立之初给予优惠,但对比另一产品的主要经销商博众测控,爱科赛博对博众测控销售的毛利率则“偏高”。两种情形明显存在差异。由上述情形看出,前员工杨锐于2017年创立陕西久正并从爱科赛博离职。蹊跷的是,截至2018年12月,杨锐仍系爱科赛博第一业务部的联系人。此外,陕西久正成立当年即与爱科赛博建立合作,且爱科赛博系陕西久正的唯一供应商。不仅如此,爱科赛博对陕西久正销售的毛利率不仅低于同类型产品其他经销商的毛利率,也低于主要销售产品电能质量控制设备的毛利率。种种异象之下,前员工杨锐是否仍在爱科赛博任职?而其设立的陕西久正成立即与爱科赛博合作,是否系在爱科赛博的授意下设立?且合作期间,爱科赛博对陕西久正销售的毛利率偏低,是否具备商业合理性?进一步而言,重要经销商陕西久正是否为爱科赛博“而生”?存疑待解。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以上问题,爱科赛博未来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 从1亿到11亿 武汉大学打造跨学科科研平台
    10月9日,武汉大学举行第一场“跨学科对话”。社会科学方向的顾海良校长,工程科学方向的刘经南院士,人文科学方向的郭齐勇教授,与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展开学科对话与思想碰撞。   1959年,物理学家CP斯诺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方面经常处于互相对立的位置。这个“斯诺命题”,半世纪以来一直困扰着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   顾海良校长对“斯诺命题”有自己的思考,他提出要进行“问题的研究”。所有学科的对象是一个整体,但每个学科的研究都划出单独的一块。针对现实问题而言,每个学科都只是整体中的“局部”,在解决重大问题时必须整合。   几年来,武汉大学一直在探索破解“斯诺命题”的途径,集合多学科合力,推进跨学科建设,打造大学科平台。   13个创新平台和基地,12个拓展研究平台,60多个人文社科跨学科研究机构。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已成为武大合并组建10年来的标志性成果。   5.53亿元!武大“985工程”二期建设的这笔中央专项投入,重点用于13个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如“武汉地球空间信息创新平台”由近10个一级学科支撑,基本建立起我国完整的天、空、地一体化地球空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分发与应用的技术体系。“植物与动物发育生物学创新平台”在动植物发育、感染与免疫、水生植物生态等领域,实现了人才的高端汇聚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合校十年科研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师们科研思维的转变。”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侯祚勇从事科研管理近十年的最大感受。   生命科学学院于丹教授和他的团队18年坚守梁子湖,种植广袤的“水下草原”保护梁子湖水质和生态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胡鸿兴教授和他的团队,从事鸟类研究工作40多年,发现湖北、贵州、云南和长江中上游的鸟类新纪录共261种……   像于丹和胡鸿兴这样的团队,在武汉大学还有很多 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在武汉大学却流传着许多“数十年磨一剑”的故事。   从2001年至今,在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7人中,有3人来自武大,分别是两院院士李德仁、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杂交水稻专家朱英国。   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数直线上升。人文社科方面,2000年武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为20项,2009年增至41项,增长105% 近五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总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已达到9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2009年突破亿元大关。2010年武汉大学科研经费有望突破11亿元,与2000年刚合校时的1亿元相比,增长了10倍。   顾海良校长表示,2009年武大科技工作取得了合校以来的最好成绩。站到合校之后的新高度,是一个新的起点。下一个十年的科研目标是什么?科研经费、奖杯、成果、平台等,对一所科研“机器”良性运转的大学来说,也许通通都不是难题 真正难的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需求和学校科研实际状况,使“新起点的五个转变”深入人心——   在战略目标上,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队伍建设上,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 科研导向上,从“S”(科学研究)向“STS”(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社会需求)转变 获取资源上,从纵向为主的单轨型向纵横并举的双轨型转变 科研方向上,从单一的科研方向向兼顾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的综合方向转变。
  •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落实“双碳”需要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交融与合作
    12月8日,2022上海公共关系国际论坛“‘双碳’目标下的公共治理与市场建设”分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为论坛发表致辞,他表示,低碳转型与经济发展、公共治理、社会人居模式之间,存在广泛、复杂而又深刻的内在关联。落实“双碳”目标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更深度的交融与合作。  “当前我国双碳工作的‘1+N’政策体系正在加紧建设中,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全局性视野、更加复合性的知识体系和更加系统化的工作方法,来制定更高效的政策,动员更普遍地参与、引导更广泛地协同。这也是举办此次论坛的初衷和目标。”金力说。  据他介绍,复旦大学牢固树立“国家队”意识,主动担当国家使命,从三个层面积极作为,服务国家碳中和战略。  碳中和战略研究层面,复旦大学相继成立发展研究院、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聚焦能源转型、产业升级、风险防控等领域建言资政,充分发挥“科技智库”功能,为碳中和愿景目标的实现提供引领性技术转型路径与管理战略支撑。  碳中和与人类健康层面,复旦大学围绕“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转型技术所带来的健康影响”等方面,依托IRDR极端天气与健康卓越中心、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等平台,开展大气环境与人体健康、重大传染病和公共安全研究,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和科技支撑。  碳中和前沿技术层面,复旦大学布局大气科学研究院、化材学院、大数据学院、大数据研究院、上海综合能源系统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开展替碳、减碳、固碳等关键技术的融合创新研究,推动全面碳中和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重大产业变革。
  • 赛智科技跨入光谱行业
    赛智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从色谱行业跨入光谱行业,依托浙江大学教授团自主研发生产了Solar系列光纤光谱仪,主要应用于化学物品的吸光度分析,在比色皿中的物品将入射光吸收一部分,再通过光谱仪进行波长能量分布检测,将得到的结果与比色皿为空时的光强度相比。其有以下优点: 1、能自动寻找光谱峰与光谱谷,可根据用户的设定,判别满足要求的峰 2、功耗极低,工作稳定。功耗95mA@5V DC,为同类仪器的50%左右 3、软件带有自动识别与连接功能,通讯方便,能同时连接多台光谱仪器。 4、光谱截图,可多条谱线对比显示,可方便地修改谱线的名称/颜色,隐藏特定的曲线,让对比图更加简洁清晰。同时将多条谱图保存在同一文件中,方便用户管理。 5、可将光谱数据与图像导入到Excel文件中,同时可保存为*.pdf *.bmp等文件。 6、光谱录像功能,能将一段时间内所有的光谱测量数据记录到单个*.vsp录像文件中 7、16位并口AD采集,具有更快,更精确的测量结果 8、软件集成多种常见的光谱分析模块,包括光谱波长与强度分布测量,吸光度测量,色品坐标和颜色测量,并可根据用户要求定做。同时也提供二次开发的套件与相应的技术支持。 9、智能曝光时间功能:按下回车键,软件就能根据当前的光谱强度找到最合适的曝光时间,方便操作。 10、兼容其他公司提供的光谱数据,可以方便地利用本软件的功能去分析以其他方式获得的光谱数据。 11、横坐标切换功能,能在以波长(nm)/频率(THz)/波数(cm-1)之间切换显示光谱数据 12、提供了多种样品光谱,包括: 标准光源光谱/太阳光光谱/氘灯光谱/汞灯光谱/各类LED光谱/高低色温节能灯光谱;各种玻璃片的吸光度光谱,方便用户参照与对比。
  • 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新奇异五夸克粒子
    科学家们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其被称为“奇异的五夸克”。研究团队表示,发现这样的奇异粒子有助他们理解夸克是如何结合形成复合粒子的。相关论文刊发于17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杂志。  科学家们认为,夸克是不能再分割的基本粒子,目前已知的夸克包括上夸克、下夸克、粲夸克、奇异夸克、底夸克和顶夸克6种。夸克通常“三五成群”形成强子,比如重子(由3个夸克组成的质子和中子等)和介子。但更多夸克也能“成群结队”形成“四夸克态”和“五夸克态”。  此前,物理学家也发现了几种“四夸克态”。2022年7月,LHC上底夸克探测器(LHCb)实验合作组宣称,发现了一种“五夸克态”。  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以极高的能量让两束质子发生对撞,从而发现了这一新粒子,最新发现的五夸克粒子包含一个奇异夸克。  团队成员之一、意大利米兰大学伊莉莎贝塔斯帕达罗诺雷拉指出,质子和中子等常见的强子通常由两到三个夸克组成,他们最新发现的“五夸克态”非常奇特。  诺雷拉表示,科学家们发现了越来越多“四夸克态”和“五夸克态”,这些研究就像是粒子领域的“文艺复兴”,科学家们收集的证据越来越多,也越能研究更复杂的衰变,研究这些奇异的夸克态很重要,因为它们有助于揭示夸克在粒子内部的结合情况。
  • QMAXIS金相抛光液,让我对样品有了期盼
    我们都知道在实验室进行金相磨抛时,想要得到一个自己满意,客户认可的样品,需要使用到多种金相磨抛耗材,在金相磨抛机上经过多次磨抛才能完成。所以,毫不夸张的说,选择什么样的金相磨抛耗材就决定了你可以收获到什么样的样品。 可脉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金相磨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款耗材,一款可以让你轻松高效且满意的磨抛耗材。它就是来自美国QMAXIS原装进口的金相抛光液,是用于高品质的金相制样抛光的,微米级、纳米级的金相抛光液。 美国QMAXIS金相抛光液,分为金刚石研磨抛光液和氧化铝/氧化硅抛光悬浮液。详情介绍如下: 金刚石抛光液:为金相制样研磨、抛光工序常用的微米级的金刚石抛光剂,手工抛光、自动抛光均适用。有单晶、多晶;水基、油基;浓缩型,常规型等多种型号可供大家选择,无毒环保,基本可以满足各种材料的研磨抛光需求。 氧化铝/氧化硅抛光悬浮液:为高品质纳米级氧化物抛光材料,包括氧化铝、氧化硅、硅-铝混悬浮液,是各种材料的抛光理想抛光剂,可以精致地再现材料微观结构。 美国QMAXIS的原装进口金相抛光液不光好用,性价比也很高。而且种类多,型号全,真正做到了可以满足各种材料的金相抛光所需。所以,有需要金相抛光液的小伙伴们赶紧来可脉检测选购吧!
  • 大型强子对撞机CMS合作组发现新的四夸克粒子家族
    记者10日从南京师范大学获悉,在9日举行的第41届国际高能物理大会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紧凑介子线圈(CMS)合作组报告,他们发现了一个可能由4个粲夸克组成的奇特粒子家族。  “清华—南师”CMS组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易凯代表CMS合作组介绍,这些粒子内部可能由4个同一种重味夸克组成,物理图像相对简单而利于理解。“这是中国实验团队首次在LHC上主导观测到可能的全粲四夸克粒子,也是中国首次在CMS实验上主导新粒子的发现。”易凯说。  夸克是一种基本粒子,目前已知有上夸克、下夸克、奇夸克、粲夸克、顶夸克、底夸克6种类型。“粒子一般由2—3个夸克组成,例如介子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而重子由3个夸克或3个反夸克组成,它们被称为传统强子;但还有一类粒子可能由4个、5个夸克或者夸克胶子混合组成,因为比较罕见,所以也被称为奇特强子。”易凯表示。  理论学家在数十年前已预测到传统的强子和奇特强子态的存在,然而直到最近20年,科学家才在实验上观察到较为明确的四夸克态或五夸克态奇特强子。  “但此前还没有发现过全部由重味夸克组成的奇特强子家族,即粲夸克或底夸克组成的奇特粒子。”易凯说。  基于2016—2018年CMS采集的所有“质子—质子”对撞数据进行分析,CMS合作组随后在两个粲夸克偶素的不变质量谱中观测到了一个新的粒子家族。“其中的每一个粒子可能由4个同味重夸克组成,该家族中的3个共振峰依据质量被暂时命名为X(6600)、X(6900)和X(7300)。X(6600)和X(7300)粒子均是在世界上首次被观测到。”易凯说。  “这是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可能由纯重味夸克组成的奇特粒子家族。”易凯强调,“虽然近20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几十个奇特强子,但这些奇特强子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还是未解之谜。而此次研究发现的奇特粒子家族,夸克的组成方式相对简单,我们就可以基于这种相对简单的组合方式,继而理解这些粒子的形成模式。”  易凯表示,CMS探测器收集的数据量大,也有很好的质量分辨率,预计将会在这个方向作出更多的贡献。  CMS合作组由50多个国家、约240个单位的4000多名成员组成,其中,中国组成员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多个单位。近年来,中国CMS组在希格斯粒子性质测量和多玻色子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
  • “抗疫”明星产品是否也能紧急“跨界”?
    p & nbsp & nbsp 随着不断出现的欧美各国对于中国出口的“抗疫”医疗物资的“严挑细选”事件,中国政府终于出手了。 /p p & nbsp & nbsp 近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公告,自4月1日起,出口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红外体温计的企业向海关报关时,须提供书面或电子声明,承诺出口产品已取得我国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符合进口国(地区)的质量标准要求。 br/ /p p & nbsp & nbsp 自“疫情”爆发以来,不少相关企业纷纷扩大产能,加班加点生产上述当前全球很多国家所急需的医疗物资。更有不少“界外”企业“跨界而来”,紧急上马诸如医用口罩、红外测温仪等产线。而中国政府的这一及时举措,则充分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务实态度。 br/ /p p & nbsp & nbsp 在这些抗疫医疗物资里,最具故事性的恐怕要数呼吸机了。 /p p & nbsp & nbsp 首先,它的发明过程就充满传奇。 /p p & nbsp & nbsp 1952年夏天,丹麦哥本哈根爆发严重“脊髓灰质炎”疫情,仅在丹麦最大的医院布莱格丹姆医院,每天就需要救治50个重症病人,这大大超过了医院的承受能力。这些患者由于控制呼吸肌群的神经被病毒破坏,造成呼吸困难,需要辅助呼吸。当时布莱格丹姆医院有7台“铁肺”,但效果并不明显,使用“铁肺”辅助呼吸的病人,死亡率达90%。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4f964823-98fe-4936-b8b6-6b5927a85b7e.jpg" title=" v2_2a8be39d2bc6404cbac11e99e4fc0b7f_img_000_meitu_1.jpg" alt=" v2_2a8be39d2bc6404cbac11e99e4fc0b7f_img_000_meitu_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上世纪50年代,曾广泛使用的铁肺。 /span /p p & nbsp & nbsp 当时医院的感染科主任拉森(HC Lassen)请易卜生(B Ibsen)共商对策。后者是麻醉科主任,他建议气管切开,施行“正压通气”,以提供有效的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在24小时内,他们为75位病人进行持续通气,动员250名医学生用手捏气囊,召集260名护士参加床边护理,共消耗250筒氧气。此后,他们提出了呼吸道管理的基本原则:保持呼吸道通畅,湿化,防止氧分压过高等。这些原则使得患者的病死率从80%降至25%。“有创式呼吸机”从此取代“铁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p p & nbsp & nbsp 其次,呼吸机也是上述抗疫物资里单价最高的产品(进口有创呼吸机的市场均价大致在25,000美元到50,000美元之间)。所以,与口罩和体温计等产品不同,由于其生产具有较高的门槛,因此尽管它的利润丰厚,但别说是“跨界”生产,即使对于像德尔格(Draeger)、迈柯唯(Maquet)、哈美顿医疗(Hamilton Medical)、柯惠(Coviden)等主力专业厂家而言,迅速扩大生产也要相对困难得多。 br/ /p p & nbsp & nbsp 为什么?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一台呼吸机由成百上千个配件构成,而配件供应商遍布全世界,在疫情下短期增产并非易事。以中国为例,位于呼吸机产业链上游的配套厂商就有800多家。 br/ /p p & nbsp & nbsp 就其主要部件而言,它们包括压缩机、传感器、电路板、过滤器、阀门以及管道等。另外,软件、芯片则是呼吸机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所在。而即使是这些关键部件,它们的供应商也是相当分散。 br/ /p p & nbsp & nbsp 压缩机,气动呼吸机的核心部件,代表厂商包括:无锡格兰登福托玛斯气动系统有限公司(Thomas)、瑞士Micronel等。 br/ /p p & nbsp & nbsp 流量和压力传感器,代表厂商霍尼韦尔,在中国大陆也设有其传感器工厂。 br/ /p p & nbsp & nbsp 电磁阀,呼吸器(氧气源)的开关阀门,代表厂商有美国MAC、意大利康茂齐(Camozzi)等。 br/ /p p & nbsp & nbsp 呼吸机配套用呼吸阀,代表厂商德国德尔格。 br/ /p p & nbsp & nbsp 芯片,代表厂商日本SMC。 br/ /p p & nbsp & nbsp 通气管道,代表厂商台湾彦大。 br/ /p p & nbsp & nbsp ...... br/ /p p & nbsp & nbsp 从以上这些信息就可以看出,虽然中国目前也拥有像深圳迈瑞、深圳科曼、北京谊安、鱼跃医疗这样的本土呼吸机品牌,但大部分的核心零部件还是掌握在别人的手中。更要命的是,和口罩这样的产品不同(对于口罩,中国大陆自己就拥有一个完整、强大且高效的供应链网络,换句话说,无需进口任何原材料,中国依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生产出质量合格的医用口罩),呼吸机主要的零部件供应商不仅有在国内的,也有一些在国外包括欧洲。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国纷纷限制人员、航班、货船的往来,加之欧洲目前疫情肆虐,想必欧洲的呼吸机厂商们现在也已纷纷开足马力生产,估计也没有多少零部件可供出口了。 br/ /p p & nbsp & nbsp 因此,即使如今不少国家由于此次疫情主动降低了准入门槛,但是国内呼吸机产业要想在海外市场取得长足发展,恐怕依然需要假以时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扫以下二维码加绿仪社为好友,了解更多科学仪器相关市场分析评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23bf317a-5ffc-4e0d-95b4-c1d87a4198d1.jpg" title=" 659fee18-ac3b-43f6-b9f0-50e30cd74a71.jpg" alt=" 659fee18-ac3b-43f6-b9f0-50e30cd74a71.jpg" / /p
  • 田刚委员:少些“重磅”!科技界浮夸风该刹刹了
    “重磅!”、“诺奖级成果!”、“革命性突破!”,近年来,类似的字眼频繁出现在媒体的科技成果报道中,甚至出现在一些科研人员的成果描述中。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看来,这种夸大式的宣传报道是一种浮躁的现象,与科研工作本应具有的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氛围是不匹配的。田刚“夸大科研成果的影响力,既会误导公众认知,又影响学术风气,不利于年轻科研人员成长。”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田刚直指要害。田刚指出,科技宣传中的浮夸风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夸大成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比如,只要发表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的论文,就等同于“重大突破”。“实际上,任何领域称得上‘重大突破’的成果都非常难得,大多数研究是在研究中取得了有意义的进步,或是验证前人的理论或是对已有结论的推广。”田刚说。事实上,对于科研成果的夸大宣传,很容易让公众产生盲目乐观情绪和误解,而大众对我国科技真相的误解还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田刚指出,“更严重”的影响是,“媒体的宣传导向已经影响到了学术界内部”。过度报道干扰科研环境,使得科研人员将注意力过多放在宣传而不是踏踏实实做好研究工作上,这极大浪费了他们的精力。“夸大报道带来的声誉甚至是直接的利益,会造成不良示范,挫伤做出了好的研究成果却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田刚说。他同时指出,过度的评奖和人才项目也是浮躁的表现,也会造成相似的后果。“奖项是一种学术认可,要保证质量,过多的奖项反而可能有违初衷。人才项目作为对科研人员过去工作的肯定与认可是非常需要的,但它不应该成为‘帽子’,成为永久性的待遇保障。”田刚呼吁,科研评价权应当掌握在科学家手里,相关单位要遵守和把握科技类报道的严谨性,尽可能减少非学术机构组织的科技成果评比活动,遏制科技宣传与科技界的浮夸浮躁之风,还科技界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作者 | 韩扬眉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