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杜克甙

仪器信息网杜克甙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杜克甙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杜克甙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杜克甙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杜克甙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杜克甙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杜克甙相关的解决方案。

杜克甙相关的资讯

  • 美国杜克大学布点昆山 将开展多领域科研合作
    美国著名学府杜克大学校长布罗德海德一行近日应邀对江苏昆山进行友好访问,今天,双方共同签署了合作办学项目协议。新校区落成后,杜克大学的商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等其它学院和学科将陆续进驻。   美国驻沪总领事馆总领事康碧翠女士、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王海洋主任等领导一同参加了奠基仪式,埋下了盛满美好心愿的许愿瓶,昆山小昆班的孩子送上了精彩的昆曲表演。   启建的昆山杜克大学校区,占地1200亩,将融合中西方文化元素,打破院系独立模式,采用多学科开放交融教学形式,内设研发中心、实验室、及孵化空间等。   杜克大学校长布罗德海德表示,杜克大学启动的全球合作战略,将令杜克的研究成果不受地域限制,为全球人民所共有。杜克也将借此形式为全世界培育更多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据悉,双方将合力建设一所教育与科研并重的综合性大学,提供本科、研究生及博士生学位教育,也将就环境保护、电子金融和生物科技等领域展开研发合作。   美国杜克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医学、政治学、公共政策、历史、化学、工程、生物和物理等专业负有盛名,设有40多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西庆也都是杜克校友。
  • 杜克泰克受邀参加第十七届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
    第十七届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助力科研杜克泰克2023年7月28日至31日,第十七届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圆满落下帷幕。本届大会10个分会场共进行了39场主题报告、165场邀请报告、36场口头报告和110个墙报展交流,参会人数达1500人以上,是我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科研工作者的一次盛会。作为两年一届的学术盛会,本次会议特别邀请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西湖大学孙立成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金龙院士、黑龙江大学付宏刚教授、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孟庆波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余家国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宇杰教授、河北大学/NIMS叶金花教授、清华大学朱永法教授、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张铁锐研究员作大会报告。杜克泰克作为国内光声光谱技术领导者,在本次大会中展示了光声光谱技术及自研催化反应装置在催化行业的应用。 杜克泰克催化过程气体分析监测系统,基于光声光谱痕量级多气体分析仪和光热催化反应箱,可用于为ppm、sub-ppm级微量浓度气体分析与监测。光声光谱气体分析仪 DUKE 光声检测器 DUKE催化反应箱 DUKE
  • 南京新飞达为昆山杜克大学顺利交付布鲁克Micro ESR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
    2022年08月26日,我司为昆山杜克大学顺利交付一台布鲁克micro ESR,作为化学及环境专业方向的科研教学使用。 电子顺磁共振法(ESR/EPR)因其在检测含有未成对电子的顺磁性物质方面具有: 1、最直接、灵敏;2、无需复杂的前处理;3、可原位且无损测定;4、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如下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业生产等: a、催化(光催化、电催化、催化剂改性):光生电子和空穴中心的鉴定;催化剂中半导体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和表面修饰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光催化产生活性自由基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b、环境污染物检测:多环芳烃的测定;大气颗粒物(如PM2.5)、煤炭的燃烧颗粒物、生物炭、有机污染土壤、载有机物的金属纳米颗粒等环境持久性自由基( EPFRS)检测;大气中过氧自由基和硝酸根自由基的测定; c、材料掺杂:催化材料改性、材料掺杂、晶格缺陷; d、ROS活性氧:炎症反应、肿瘤物的药理学研究; e、食品及饮料的氧化/抗氧化:啤酒、食用油及饮料的保质期分析和抗氧化性能测定; f、辐照食品剂量检测:含有纤维素和骨骼食品中的辐照残留剂量的快速可靠检测(拥有欧盟标准) 布鲁克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micro ESR是一台便携式科研级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仅重 10 kg,尺寸 30.5 x 30.5 x 30.5(cm),可轻松运抵现场,不需要特殊安装或定期维护。作为一台便携可移动的连续波(CW)波谱仪,扫描范围超过500 Gauss。检测的样品可以是液体、固体或气体。 昆山杜克大学(Duke Kunshan University)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武汉大学和杜克大学合作创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是中外合作大学联盟成员、中国全球健康大学联盟(CCUGH)成员。学校开设14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员工800余人,教学团队主要由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及昆山杜克大学全球聘任的教授组成。学校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为每个本科生配备个人教授导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课程和专业选择、升学深造等方面的指导;所有的本科生在大三都可去美国杜克大学学习最长半年时间。
  • 2013年度拉斯克奖揭晓 5名科学家获奖
    美国拉斯克基金会近日公布了2013年拉斯克奖(Albert Lasker Award)的获奖者,今年共有5位科学家获奖。   今年的拉斯克基础医学奖授予美国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的Richard H. Scheller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Thomas C. Sü dhof。获奖理由是在&ldquo 神经递质快速释放背后相关分子机器和调控机制方面的发现&rdquo 。   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名誉退休教授Graeme M. Clark、奥地利茵斯布鲁克MED-EL人工耳蜗公司的Ingeborg Hochmair和美国杜克大学的Blake S. Wilson。获奖理由是&ldquo 现代人工耳蜗的研发&mdash &mdash 该装置为严重耳聋的人获得了听力&rdquo 。   此外,比尔盖茨夫妇获得了今年的拉斯克公共服务奖。获奖理由是&ldquo 历史性地改变了我们看待全球健康问题的方式,并改善了世界上数百万贫苦民众的生活&rdquo 。   拉斯克奖是生理学和医学领域除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外的又一顶级大奖。该奖项始于1946年,由纽约的艾伯特-玛丽&bull 拉斯克基金会设立。拉斯克奖最初分为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和公众服务奖,后又增设特殊贡献奖,其中前两项专门授予科学家。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81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诺贝尔奖的&ldquo 风向标&rdquo 。出生于中国香港的华裔科学家简悦威曾获得了1991年度的拉斯克奖,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现获得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 历经8年,华东师范大学人工合成“抗病毒系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未来全球将面临更多新发或再发病毒引发的传染病疫情。此前的埃博拉病毒、甲型H1N1流感、寨卡病毒、以及最近的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都对全球的经济、公共卫生安全、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冲击。除此类突发病毒外,长期潜伏于机体的病毒,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人乳头瘤病毒(HPV)以及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等,也因其高传染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较难防治。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针对病毒感染的广谱性抗病毒新策略。但是现有的病毒检测和清除策略均分开独立进行,尚未有集病毒检测和清除为一体的工程化系统。这促使我们设计开发针对病毒的闭环式基因线路,实现体内病毒检测清除一体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历时8年研究,叶海峰课题组研究人员让《生化危机》电影中的病毒终结者ALICE成为现实。灵活、创新、模块化的抗病毒治疗新策略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组集病毒检测清除于一体的闭环式人造免疫样系统ALICE。该系统成功模拟了人体的抗病毒免疫系统,能够自动感应和破坏入侵的病毒。该系统以感知外源核酸的STING蛋白为接头,连接人工搭建的信号反应网络,同步输出多重抗病毒功能模块(包含抗病毒细胞因子IFN-α和IFN-β、降解病毒核酸的CRISPR-Cas9、抗病毒中和抗体)。当病毒入侵时,ALICE系统能够自动感知,并同步输出抗病毒功能蛋白,发挥抗病毒效果。为了进一步探索ALICE系统的临床应用前景,研究团队选取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感染引发的疱疹性角膜炎(HSK)小鼠模型,由腺相关病毒(AAV)载体递送ALICE系统至小鼠的眼角膜。实验结果显示:ALICE系统能够成功抑制小鼠角膜、三叉神经节以及大脑中的病毒载量;并且面对病毒的迭代感染,也能发挥良好的抗病毒效果。目前,临床上治疗HSV-1的常用方法是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ACV)等核苷类似物,这类药物靶点单一,极易造成耐药毒株的出现。ALICE系统的出现无疑是给抗病毒治疗领域,提供了一种灵活、创新、模块化的抗病毒治疗新策略。能够灵活应用于特定的病原体防控需求模块化设计的闭环式ALICE系统,拥有可更换的检测模块、灵活布线的内源信号网络、多重的输出模块,经由不同的底盘细胞或AAV载体递送,能够灵活应用于特定的病原体防控需求。ALICE技术平台作为人造抗病毒免疫系统,可诱导干扰素表达释放发挥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功能,或诱导中和抗体等发挥适应性免疫防御,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御体系。研究团队认为,本研究中的各类ALICE系统可作为示例模型,未来很容易适应特定免疫样细胞的设计开发,实现以哺乳动物为目标的潜在病原体的智能感应和清除。杰出校友团队与母校科研合作12月9日,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刊登了华东师范大学叶海峰研究员团队和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王林发院士团队,历时8年在抗病毒免疫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Engineering antiviral immune-like systems for autonomous virus detection and inhibition in mice”。据悉,华东师范大学叶海峰研究员和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王林发院士为该研究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王义丹为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国际顶尖新发传染病领域专家、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校友及荣誉教授王林发院士长期与母校合作,已带出了一批青年教师正在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该工作得到南京大学李尔广教授、同济大学王平教授、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周鹏研究员及其团队、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裴荣娟副研究员及其团队以及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王林发教授及其团队的大力支持。该工作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上海市科委等的资助。
  • 可自组装的DNA分子开关研制成功 DNA芯片有了雏形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12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杜克大学研究人员称,他们利用携带全部生命信息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独特双螺旋结构,将经过改造的DNA片段和其他分子进行简单混合,即可制造出无数个同样的、细小的、像华夫饼干一样的器件。利用这种技术,将来或只需一天时间就可达到现在全球每月的芯片生产量。   杜克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学副教授克里斯德维耶认为,下一代电脑中或将不再使用硅芯片,而使用由DNA片段制造的逻辑芯片。   DNA由多对核苷酸碱基组成,这些碱基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德维耶团队通过将这些碱基对以不同的顺序进行排列,得到了不同的DNA片段。这个过程类似于玩拼图游戏:混乱的拼图碎片会慢慢找到它们的邻居,最终成为一幅完整的拼图。研究人员要做的则是将无数个拼图碎片放在一起,然后拼出无数个同样的拼图。   在德维耶的实验中,“华夫饼干”“拼图”有16块,光敏分子放置在“拼图”的脊线上。当光线照射在光敏分子上时,光敏分子吸收光线,刺激电子,释放出的能量会使附近的另一类光敏分子吸收这些能量,并发射出不同波长的光线。仅用一个探测器就可将输出光线与输入光线区别开来。   研究证明,这些纳米结构能够有效地进行自组装,当在其上添加不同的光敏分子时,这个“华夫饼干”会显示出独特的“可编程”特性,因此,通过使用光线来刺激这些光敏分子,研究人员就能够制造出简单的逻辑门(开关)。使用更大一些的“华夫饼干”,可制造出更复杂的电路,而且这种可能性是无限的。   传统的电路使用电流快速地在“0”和“1”之间切换,而在新的器件中,光线可刺激由DNA制造的开关作出同样的反应,且速度更快。德维耶称,这是人们首次证明分子具有如此活跃且快速的处理和传感能力。   德维耶指出,这些“华夫饼干”器件可成为未来计算机芯片的基本组件。由于这些纳米结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传感器,因此,它亦可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人员可据此制造出细小的纳米器件,以对作为疾病标识的不同蛋白作出反应。(刘霞)   谁要说原子弹可以做得像个“二踢脚”,你肯定得劝他回家量体温。有些事听着比这还要悬,但却千真万确。就说你正捏着这张报纸的大拇指吧,里面的遗传物质足够造出一台超级计算机的所有逻辑组件,而其潜在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会让目前世界上功能最强大的计算机相形见绌。从16年前首次提出DNA计算机概念并证明其可行,到今天宣告“华夫饼干”式分子开关研发成功,实用的DNA计算机渐行渐近。关于它将如何改变人类生活,我敢断言,最权威的专家现在也只能看到皮毛。
  • 中国首位!薛其坤院士荣获2020年度菲列兹· 伦敦奖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仪器信息网讯 /span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日,菲列兹· 伦敦奖(Fritz London Memorial Prize)评奖委员会宣布,2020年度菲列兹· 伦敦奖将授予三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薛其坤;重费米子超导的发现人、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体化学物理研究所创始人Frank Steglich;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Vinokur博士。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b1598d43-d590-4dc9-b181-a7a9c097d29e.jpg" title=" 1.png" alt=" 1.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三位获奖人员 /span (左至右:薛其坤、Frank Steglich、Vinoku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按照评奖委员会的通知,薛其坤是因为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而斩获这一荣誉的,他是自1957年该奖设立以来,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科学家,第二个来自亚洲地区的科学家。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悉,菲列兹· 伦敦奖是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即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为纪念著名物理学家——菲列兹· 伦敦而设立的,旨在奖励在低温物理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40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4c985911-1dab-443b-b813-c63fc6ffcb94.jpg" title=" 2.png" alt=" 2.png" width=" 450" height=" 40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菲列兹· 伦敦是20世纪理论物理和化学发展的关键人物和量子化学的创立者之一,菲列兹· 伦敦奖设立于他去世三年后的1957年,每三年评审一次,是国际公认的低温物理领域最高奖。在过去63年间的24届获奖者中,共有50余位著名物理学家被授予这个奖项,其中12人次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这包括天才物理学家朗道博士,发明晶体管和建立超导微观理论、首个在同一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John Bardeen博士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20年度菲列兹· 伦敦奖将于今年8月15日-22日在日本北海道札幌召开的第29届国际低温物理大会上颁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薛其坤院士简介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摘自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官网)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清华大学副校长。 薛其坤是国际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自旋电子学、拓扑绝缘量子态和高温超导电性等。发表文章400余篇,被引用超过14000余次。在国际会议上应邀做大会/主题/特邀报告150余次,其中5次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做邀请报告。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2011)、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2010)、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11)、陈嘉庚科学奖(2012)、“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013)、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14)、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4)和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6)、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8)等奖励与荣誉。薛其坤领导的实验研究团队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实现进行攻关,在2012年底在磁性拓扑绝缘体薄膜中在世界上首次实验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成果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巨大反响,并得到了杨振宁先生等知名物理学家的高度评价,并被多个世界顶级研究组重复确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关于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北京量子院成立于2017年12月24日,是由北京市政府发起,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共同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首任院长由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薛其坤担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成立两年来,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北京量子院在运行机制、凝聚人才、营造科研环境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成立了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克劳斯· 冯· 克利钦、安东尼· 莱格特领衔的学术顾问委员会;组建了评估委员会,负责对量子院的科研和整体运行进行评估;确立了重点科研方向,分别由5位院士负责牵头推进“量子物态科学、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量子材料与器件、量子精密测量”四个研究部和“微纳加工支撑平台和综合测试平台”两个平台建设。截至2019年底,已组成212人的科研团队,其中专职111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截至目前,北京量子院实验室面积已达6300平方米,已购置2.56亿元的科研仪器设备,2020年底,将组建完成10支左右特色优势科研团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附:历届菲列兹· 伦敦奖获得者回顾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1957&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Kurti1957.pdf" Nicholas Kü rti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1960&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Landau1960.pdf" Lev D. Landau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1962&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Bardeen1962.pdf" John Bardeen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1964&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default/files/londonprize/Shoenberg1964.pdf" David Shoenberg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1966&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Gorter1966.pdf" Cornelis J. Gorter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1968&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Fairbank1968.pdf" William M. Fairbank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1970&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Josephson1970.pdf" Brian Josephson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1972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Abriksosv1972.pdf" & nbsp Alexei Abrikosov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1975&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Wheatley1975.pdf" John Wheatley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1978&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Ahlers1978.pdf" Guenter Ahlers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McMillan1978.pdf" William McMillan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Rowell1978.pdf" John M. Rowell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1981&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Reppy1981.pdf" John D. Reppy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Leggett1981.pdf" Anthony J. Leggett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Rudnick1981.pdf" Isadore Rudnick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1984&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Buckel1984.pdf" Werner Buckel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Lounasmaa1984.pdf" Olli V. Lounasmaa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Thouless1984.pdf" David J. Thouless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1987&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Mueller-Bednorz1987.pdf" K. Alex Mü ller& amp Johannes G. Bednorz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Kondo1987.pdf" Jun Kondo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Clarke1987.pdf" John Clarke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1990&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Dynes1990.pdf" Robert C. Dynes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Hohenberg1990.pdf" Pierre C. Hohenberg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Larkin1990.pdf" Anatoli I. Larkin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1993&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Schmid1993.pdf" Albert Schmid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Greywall1993.pdf" Dennis Greywall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Meyer%2C%20Horst%20.pdf" Horst Meyer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1996&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Chan1996.pdf" Moses H.W. Chan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Wieman1996.pdf" Carl Wieman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Cornell1996.pdf" Eric A. Cornell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1999&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Brewer1999_0.pdf" Douglas F. Brewer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Krusius1999.pdf" Matti Krusius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Ketterle1999.pdf" Wolfgang Ketterle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2002&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Donnelly2002.pdf" Russell J. Donnelly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Hardy2002.pdf" Walter N. Hardy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Goldman2002.pdf" Allen M. Goldman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2005&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Balibar2005.pdf" Sé bastien Balibar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Davis2005.pdf" J.C. Sé amus Davis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Packard2005.pdf" Richard Packard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2008&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BunkovDmitrievFomin2008.pdf" Yuriy M. Bunkov, Vladimir V. Dmitriev, Igor A. Fomin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2011&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Maris2011.pdf" Humphrey Maris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Mooij2011.pdf" Hans Mooij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Schoen2011.pdf" Gerd Schö n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2014&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Devoret2014.pdf" Michel Devoret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Martinis_Bio_2014.%20HMcorr.pdf" John Martinis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legacy_files/londonprize/Schoelkopf2014.pdf" Robert J. Schoelkopf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2017&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site-images/2017LondonHalperin.pdf" William P. Halperin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site-images/2017LondonParpia.pdf" Jeevak Parpia /a ,& nbsp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site-images/2017LondonSauls.pdf" James A. Sauls /a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2020& nbsp /span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site-images/SteglichCitationAndBio.pd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 Frank Steglich /span /a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 ,& nbsp /span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site-images/VinokurCitationAndBio.pd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 Valerii Vinokur /span /a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 ,& nbsp /span a href=" https://phy.duke.edu/sites/phy.duke.edu/files/site-images/XueCitationAndBio.pd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 Qi-Kun Xue /span /a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2023 To be announced at LT-30 /span /p p & nbsp /p p & nbsp /p p & nbsp /p p br/ /p
  • 北京理工大学方岱宁院士、董浩文副教授课题组《Natl. Sci. Rev.》:面向超宽带声束工程的色散定制化消色差超构表面
    近年来,作为一种可调控波相位、极化方式、传播模式的超薄声学人工表面结构,声学超构表面(Acoustic metasurfaces)可以实现许多新奇的波控功能,在吸声降噪、医学超声、声波器件、探测、通信等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绝大多数声学超构表面都面临突出的窄带和功能色散问题,且主动调控的手段也存在功能色散、低可靠性、高系统复杂度和高制造成本等诸多挑战。更重要的是,可重构超构表面虽可保证离散频率下波动功能,但不太可能适用于含多个频率的宽带入射波包。因此,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看,声学超构表面亟需实现被动式超宽带、非频变特性,也需更多新的结构形式与调控机理。近期,北京理工大学方岱宁院士和董浩文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成利院士、天津大学汪越胜教授、美国罗文大学沈宸助理教授、青岛大学赵胜东副教授密切合作,并联合德国锡根大学张传增院士、美国杜克大学Steven A. Cummer教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郑海荣教授和邱维宝研究员等国内外学者,在超构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提出了定制化色散的逆向设计方法,利用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nanoArch S140,摩方精密)实现了声学超构表面的高精度3D打印,成功构造了消色差声学超构表面,实现了高效、相对带宽为93.3%的声波定向传输、相对带宽为120%的能量聚焦、相对带宽为118.9%的超声粒子悬浮等超宽带声学波束工程,并揭示了超宽带消色差特性的力学机理,为超宽带、高效、多功能超构材料器件提供了新的设计范式,可为先进结构技术与完美波动调控的结合提供系统的理论与方法。该研究以“Achromatic metasurfaces by dispersion customization for ultra-broadband acoustic beam engineering”为题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 https://doi.org/10.1093/nsr/nwac030, 2022)。为获得超构表面的定制化色散特性,该研究提出了系统的超宽带消色差 “至下而上”逆向设计框架(图1)。为实现声波异常折射、聚焦和超声悬浮功能,超构表面需分别产生具备线性非色散、非线性非色散、非线性色散特性的三类波束,即:定向传输波束、聚焦束和局域空心束(图1b)。事实上,为实现特定的色散、严苛的相位分布与传输效率,所有超构表面单元必须同时满足特定的等效折射率、相对群延迟以及相对群延迟色散。因此,本研究建立了超构表面单元的“相位-效率-色散”的拓扑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完成了超宽带、消色差、高效声学超构表面的逆向设计。图1:超宽带消色差超构表面的逆向设计方法 为证实逆向设计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本研究首先针对声波异常折射功能,设计出具有非对称局部腔体、弯曲空气通道的超构表面单元(图2a)。在低频宽带范围内(1600-4400 Hz),优化单元具备恒定的等效折射率与高传输率(图2b, 2c)以及线性非色散特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拓扑特征与传统的Helmholtz共振腔和迷宫结构非常不同。这种区别意味着超宽带非色散特性无法由单一构型所决定,而需要多种拓扑特征的组合来实现。仿真和实验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具有恒定折射角的高效、异常透射功能(图2d,2e)。图2:逆向设计的声学超构表面与其超宽带高效异常波束折射 本研究进一步设计出更复杂的非对称超构表面单元(图3a),其具备超宽带恒定的等效折射率(图3b),且折射率增加的程度逐渐降低;大部分超构表面单元均可保持高于80%的传输效率(图3c)。有趣的是,#4、#5、#6和#7单元具有非常相似的拓扑特征,但#3、#2单元却呈现完全不同的特征,这意味着单一的拓扑构型无法实现超宽带非色散功能。结果表明,优化的超构表面可实现具有恒定焦距、高效、声波聚焦功能(图3d,3e),证实了其超宽带[1000 Hz, 4000 Hz]、消色差特性。图3:逆向设计的声学超构表面与其超宽带高效聚焦 为更进一步展示所发展优化模型与方法的优势,本研究还针对宽低频、高度复杂的色散特性,设计出一系列具有非色散、非线性色散特性的高效超构表面单元(图4a)。通过特定的单元集成方式,构建了含13×13个微米尺度单元(4.2 mm×4.2 mm×1.2 cm,S140,摩方精密,10 μm打印精度)、轻质、超薄的3D声波超表面(5.46 cm×5.46 cm×1.2 cm)。结果表明,超构表面可在[16.5 kHz, 66 kHz]内产生具有恒定悬浮位置的局域空心束(图4e),从而实现了单边、稳定、超宽带的超声悬浮现象(图4f),显著优于目前已知的超声悬浮技术。此外,超构表面的波动功能对热粘滞损耗也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图4:逆向设计的声学超构表面与超宽带、单边、稳定的超声粒子悬浮 为揭示超宽带消色差特性的机理,本研究详细地考察了具有线性非色散、线性非色散、非线性色散特性的3个代表性超构表面单元,分析了其相位响应(图5a-5c)、等效阻抗矩阵(图5d-5f)和散射性质(图5g-5i)。结果显示,优化的非对称单元均存在明显的内部共振(internal resonance),从而有效地补偿了由单个结构块体色散而产生的复杂相移。此外,3种单元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双各向异性(bi-anisotropy)。更有趣的是,这种优化的超构表面单元还存在显著的多散射效应,可被视为一种新的超构表面设计自由度。 图5:超宽带消色差特性的协同作用机理 针对声波超宽带声束工程,本研究发展了融合相位、幅值、色散、功能的声学超构表面通用逆向设计框架,设计出一系列新型非对称超表面,实现了超宽带、消色差声波负折射、聚焦和超声悬浮三类功能,揭示了超宽带消色差特性的协同作用机理,即:集成的内部共振、双各向异性以及多散射效应。研究可为超宽带、被动式、多功能超构材料的构造提供系统性逆向设计方法,可为2D/3D弹性波/声波超构材料的大规模、集成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结构基础。近年来,本团队已提出了多种弹性波/声波超构材料的逆向设计模型,揭示了宽带力学机理,实现了一系列高性能弹性波、声波、水声功能及器件,为超构材料宽低频响应的系统性创新设计提供了解决方案。作者:董浩文
  • 新型探测器可快速获取二维图像
    由新型材料制造的探测器可以立刻扫描出整个物体,并生成二维图像。 图片来源:http://phys.org   近日,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一种性能独特的材料,成功研制出部件更少、获取图像效率更高的探测器。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科学》。   据介绍,这种新型材料名为“超级材料”,其微观结构是由一个个方形孔隙组成,每个方形孔隙都经过调谐,可以通过特定频率的光波。将这种材料蚀刻在铜片上后,即可收集图像,起到传统探测器摄像头的作用。   “利用这种材料,我们无需借助传统探测器摄像头中的透镜以及相关机械传动装置,即可获得被检测物体的微波图像。”该研究团队成员、杜克大学普拉特学院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系研究生约翰亨特说。   他告诉记者,这种材料在被蚀刻于铜片之后,具备了很强的可塑性,并且坚固耐用。在使用时,可以被挂在安保场所的墙上,甚至像地毯一样被铺在地上。由于该材料上每个孔隙都可以单独接收某一频率光波所形成的图像,因此,将不同频率光波形成的图像合成后,即可获得被检测物体的全景图像。   亨特表示,机场中的安检设备等传统探测仪器,需要用透镜以及配套的机械传动装置对物体进行扫描。“在得到图像之前,你必须等待扫描过程的完成。而‘超级材料’中的每个孔隙,都相当于一个单独的‘摄像头’,因此,由这种材料制造的探测器可以立刻扫描出整个物体,并生成二维图像。其效率要比传统仪器高出许多,并使得我们可以在获取图像的同时,对图像进行压缩、处理。”他说。   此外,“用这种材料作为‘摄像头’的探测器也不再需要透镜、机械传动装置以及配套的信息存储与传送系统了。”该研究团队另一成员、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汤姆得利斯科尔说。   目前,研究者正对这一新型探测器进行改进,以使其能够获取三维图像。   据悉,该研究获得了美国空军科学研究办公室的资助。
  • 2010年度生命科学十大论文撤销事件盘点
    近期刊登在《医学伦理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过去的十年中,至少有788篇学术文章遭遇撤销。撤销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文章是因为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而被撤,有的只是因为数据分析过于草率而被撤。不论如何,论文撤销给文章作者的研究造成打击,有的甚至给整个学术界都带来极坏的影响。   鉴于此,《科学家》网站于近日公布2010年十大论文撤销事件名单,该名单分别按照被撤销文章的引用率和被撤文章作者的知名度进行排名。   按文章引用率排名:   第五名:惠氏制药前雇员雌激素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文章(引用次数(累计,下同):232次)   惠氏制药公司曾经的研究人员Boris Cheskis撰写的有关激素信号转导机制的两篇文章被认为数据“不可靠”而先后被撤。   第四名: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发表的文章(引用次数:268次)   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免疫学实验室的一名高级研究人员Suresh Radhakrishnan被发现数据造假而导致至少10篇论文遭到撤销。   第三名:美国杜克大学肿瘤学家有关乳腺癌的文章(引用次数:约300次)   杜克大学肿瘤学家Anil Potti发明的肿瘤分析方法被同行质疑而接受调查,最终被认定论文造假而被校方辞退。此外,该名科学家还被指控曾伪造简历。   第二名:干细胞自发转变成癌细胞的文章(引用次数:317次)   发表在2005年《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期刊上的一篇文章认为成体干细胞能自发转变为癌细胞,并暗示成体干细胞研究存在风险。该文章于今年8月被撤销。值得一提的是,据媒体报道,其他研究也得出了与该论文类似的结论,因而该论文结论被认为可能依然有效。   第一名:《柳叶刀》有关麻风腮疫苗的文章(引用次数:640)   今年2月,《柳叶刀》正式撤销了一篇发表于1998年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的主要作者Andrew Wakefield指出,疫苗接种可能会导致孤独症。   按文章作者知名度排名:   第五名:获得诺奖得主支持的“反应组芯片”文章   这篇发表在《科学》上的涉及“反应组芯片”的文章被指缺乏合适的实验对照而引发争议。文章作者所在单位为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SIC),包括诺奖得主理查德• 罗伯茨(Richard Roberts)在内的科学家表示支持该文章。《科学》杂志主编Bruce Alberts也为此发表了“主编关注”。   第四名:知名基因治疗学家撤销文章   因数据存在错误且图表存在复制,美国西奈山医学院基因与细胞医学系创始人、主任胡流清(Savio Woo)撤销了6篇论文。   第三名: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的文章   哈佛大学认定该校心理学教授、知名心理学家Marc Hauser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要求其离职一年,同时,其发表在《认知》(Cognition)期刊上的文章也被撤销。   第二名:哈佛医学院干细胞生物学家的文章   这篇今年发表在《自然》上的文章被发现数据和图片存在问题而遭撤销,文章作者之一Amy Wagers也在美国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院担任研究组组长。   第一名:诺奖得主琳达• 巴克的文章   诺贝尔奖获得者琳达• 巴克(Linda Buck)再次撤销了两篇文章,因为“关键结论无法重现”。
  • 新一代测序助力神经生物学研究
    p   了解大脑以及它在行为和疾病中的作用,这种探索可不是个小任务。在过去的十年中,杜克大学Nicholas Katsanis所在的实验室已经表明,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方法对于我们了解神经生物学非常有帮助。他在2015神经科学大会上组织了一个短期课程,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基因组学的应用。 /p p   首先发言的是Shamil Sunyaev,他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的布莱根妇女医院遗传学分部的一名计算基因组学研究人员。他通过一个关于简单和复杂表型的讨论来开始他题为“神经发育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基因组注释的计算方法”的演讲,,并介绍了过去的研究人员是如何在动物模型和人类中研究疾病状态的遗传的。他指出,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新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技术,让研究人员终于能确定多态性标记,定位这些标记,同时确定致病突变。Sunyaev认为,新发现是很重要的,但仍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应通过支持研究来加强探索。 /p p   接着走上演讲台的是Benjamin Neale,他是Broad研究院一名侧重于心理生物学的遗传学研究人员。Neale演讲的题目是“充分利用精神疾病的基因组数据”,一开始就强调了群体统计数据的不断变化。他指出,对于精神分裂症或自闭症(或与此有关的任何复杂性状)这样的疾病,原因不可能只有一个。孟德尔遗传学可能很有吸引力,但它并不适合我们想要研究的大多数东西。他认为,“这就像身高,没有一个基因是对应5英尺10英寸的。你的身高并非受到单个遗传影响,而是多个,它们合在一起,形成了人群的正态分布。遗传可能性是一种计算,并非个体– 如果存在遗传影响,以及基因作用的生物学过程,它会带来我们在群体中所看到的变化。” /p p   若要在研究中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探索疾病的遗传因素是一种方式。这些研究有助于确定新的线索,以便更好地了解精神疾病背后的生物学机理。他探讨了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研究,从早期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到如今利用NGS技术的更先进的探索。研究联盟对于深入了解这种疾病是十分有价值的 通过增加样本量,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些新线索。Neale博士提醒大家,目前仍有数千个影响尚未确定,而每个影响都是相当小的。 “以高通量的方式分析遗传变异,这很了不起,但我们需要研究生物学,弄清楚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他说。“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将发现新的神经生物学。我们需要分析并拷问这些新线索,才能真正了解发生的事情。” /p p   出于此,Neale博士表示十分看好千人基因组计划(1000 Genomes Project),他希望由此开启不同的模式和方法,以查看新出现的de novo突变。 /p p   短期课程的第三位演讲者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遗传学家Steven McCarroll。在这个题为“MHC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的演讲中,他介绍了一种称为Drop-Seq的技术,可研究如大脑这样复杂组织中的不同类型细胞之间的遗传改变。Drop-Seq的最终结果是来自于不同细胞类型的RNA文库,他的实验室已通过视网膜研究对此进行验证。 /p p   利用Drop-Seq,McCarroll博士及其实验室揭示了有关精神分裂症的新的生物学观点。C4补体基因中的一个SNP已知与这种疾病相关联,但它并没有与已知的任何变异相对应。他及其合作者利用分子分析来检测不同的C4基因型,发现了这个家族中有四种常见的变异,然后测定了其在死后大脑样本中的表达情况。他们发现,C4A变异对应的精神分裂症风险明显提高。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个蛋白是补体级联中的一部分,用于标记细胞和碎片以便清除。此证据表明,这个变异可能导致在“突触修剪”的关键时期蛋白质行为发生改变,导致疾病的发生。 /p p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故事。不过我希望它能鼓励人们,即使是那些复杂、多基因的疾病,这些技术也能为“(疾病过程)实际可能发生的事情”引入新的假说,”他说。“并提供新的治疗可能性。” /p p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基因组医学研究所的Albert La Spada分享了他自己的例子,细致的遗传变异机理研究如何引申出新的疗法。他在亨廷顿氏病上的研究将一种潜在疗法引入临床试验。这种KD3010药物经FDA批准可用于糖尿病和代谢疾病,可能有助于阻止病情恶化。La Spada博士强调了他的工作并没有完成,并强调了细致的表型分析是阻碍基因组学在大脑疾病领域上获得成功的一个巨大障碍。 /p p   “如果你正在研究一个疾病过程,你真的需要着手去完成一名系统生物学家的任务。这将需要应用多种方法才能向前推进,”La Spada博士谈道。“其次,无论你是否意识到,遗传学将伴随你的每一步,让你定义一种疾病,重新定义它,然后解析它,这样你才有望开发出一种疗法。” /p p   Alison Goate是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一名遗传学研究人员。她随后上台探讨了有关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学研究工作。与她之前的同事一样,她倡导一种系统方法,并指出这些方法已经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取得了最佳的效果。到目前为止,遗传学研究支持& amp #946 -淀粉样蛋白的假说,即这种疾病的可怕症状是由大脑中累积的& amp #946 -淀粉样蛋白斑块引起的。不过新的研究表明,可能有不同类型的过程,不同类型的细胞,它们出了差错,导致斑块形成。新研究正在发现淀粉样前体基因和早老素1以外的基因,包括SPI1和TREM2。Goate认为,这其中一些基因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它们可能不是阿尔茨海默病特异的。 /p p   “我们在深入了解时发现,这些基因可能从总体上影响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它们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额颞痴呆症和帕金森氏症相关联,”她说。“因此,我们了解到的是,它们的作用可能并不是专门清除& amp #946 -淀粉样蛋白,或许还与清除碎片有关。” /p p   Goate也为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的阿尔茨海默病测序计划点赞。这个计划有望鉴定出与疾病相关的新基因,这包括潜在的致病基因,也可能是保护基因。“我们可以从保护因子上了解很多,”她说。“如果我们发现这些基因是保护性的,那么我们在设计药物时就可以模拟这种保护作用。” /p p   Nicholas Katsanis用一场有关神经精神疾病中的拷贝数变异的演讲作为这一天的结束。他提醒说,真正的遗传外显率有点像“独角兽”,而研究人员可能不知道如何测定它是否真的存在。他希望研究人员能花更多时间来研究保护性的等位基因,并强调需要再上一层,这样我们才能利用遗传发现来帮助治疗疾病。遗传学家和神经学家需要共同努力,以便真正了解不同等位基因对疾病表型的影响。“医学上的重测序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进行功能评估,”Katsanis博士指出。“这里可没有什么好人和坏人。等位基因以依赖相互作用的方式发挥它们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想办法弄明白这一切。” /p
  • 安捷伦科技公司授出心血管代谢疾病转化研究基金
    安捷伦科技公司授出心血管代谢疾病转化研究基金美国杜克大学 Christopher Newgard 博士的团队采用安捷伦平台对疾病机制展开深入研究 2014 年 1 月 13 日,北京 —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代码:A)今日宣布向新成立的美国杜克大学分子生理学研究所(DMPI)授予研究基金。DMPI 研究团队目前正在使用安捷伦的整合生物学解决方案深入研究主要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代谢和生理学机制。 DMPI 团队的负责人是 Christopher Newgard 博士,他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和癌症生物学系担任教授,同时担任 Sarah W. Stedman 营养及代谢研究中心和分子生理学研究所的主任。 Newgard 博士说:“杜克分子生理学研究所致力于将强大的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平台与计算生物学、临床转化医学和基础科学经验相融合,以深入研究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机制,我们衷心感谢安捷伦在研究方面给予的支持,并且十分期待与他们的进一步合作,推进心血管疾病和未确诊代谢疾病的深入研究。” Newgard 博士的生物学通路研究以 Agilent GC/MS、三重四极杆 LC/MS 和四极杆飞行时间 LC/MS 系统,以及带化学工作站功能的 MassHunter 工作站等软件为基础,辅以 Agilent-Fiehn GC/MS 代谢组学 RTL 谱库和使用 METLIN 个人代谢物数据库和谱库的 MassHunter 定性软件。安捷伦的 GeneSpring GX 软件、Mass Profiler Pro 和 Pathway Architect 将在数据集成和通路导向解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很高兴能够为杜克大学 Newgard 博士和他的团队在开创性转化医学研究领域提供支持,”目前正在与该团队紧密协作的安捷伦“组学应用”主管 Steve Fischer 说道,“他们将拥有整合不同“组学数据”的强大功能,深入研究复杂疾病机制并查明之前不为人知的疾病表型通路。此外,我们的解决方案还将帮助他们更快速地了解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复杂过程,从而更快速地开发治疗方案。” “我们在将整合方案应用于解决心血管代谢疾病之类的重要健康问题方面拥有强大的技术基础,”安捷伦整合生物学总监 Leo Bonilla 补充道,“所以,我们非常期待能够为 Newgard 博士在杜克进行的开创性研究提供进一步支持。”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的大学事务 安捷伦在支持全球高等教育和研究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要了解有关最新研究合作、研究工具、教育支持、顶尖大学人才招募和慈善机构的详细信息,请访问:安捷伦大学事务。关于安捷伦整合生物学解决方案 安捷伦科技公司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涵盖所有四门主要“组学”学科的分析产品。这些组合式硬件/软件和信息学解决方案正在推动新一代生物学通路的多组学研究,并且获得了与药物响应、耐药性、诊断标志物和基础疾病/毒理学途径相关的重要信息。有关安捷伦整合生物学解决方案整套产品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biology.chem.agilent.com。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 安捷伦科技公司(NYSE:A) 是全球领先的测试测量公司,同时也是化学分析、生命科学、诊断、电子和通信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拥有 20600 名员工,遍及全球 100 多个国家,为客户提供卓越服务。在 2013 财年,安捷伦的净收入达到 68 亿美元。如欲了解关于安捷伦的详细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cn。 2013 年 9 月 19 日,安捷伦宣布将通过对旗下电子测量公司进行免税剥离,分拆为两家上市公司的计划。分拆后电子测量公司名字为是德科技 (Keysight Technologies, Inc.),此次分拆预计将于 2014 年 11 月初完成。 更多有关安捷伦科技公司的技术、企业社会责任和行政新闻,请访问安捷伦新闻网站:www.agilent.com.cn/go/news。
  • 光启技术Q3财报: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增长25.02%
    10月31日,光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2625)发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2023年第三季度关键业绩本季度营业收入3.8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47%,主要是公司超材料尖端装备产品销售规模增长所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4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34%。2023年前三季度业绩数据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实现营业总收入12.24亿元,上年同期累计营业收入8.35亿元,同比增长46.59%。前三季度累计净利润4.4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8亿元增长50%。基本每股收益0.21元/股,较上年同期增长50%。光启技术前三季度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经费,总研发费用为6545.68万元,上年同期累计4910.67万元,同比增长33.3%。关于光启技术光启成立于2010年,由五位美国杜克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归国创建,是以超材料技术赋能行业为内核的使能型企业。光启总部位于中国深圳,旗下拥有光启技术与光启科学两家上市公司。 作为全国电磁超材料技术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单位、深圳超材料产业联盟发起者,光启拥有一系列源头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包括以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为核心的新型研发机构群,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多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究机构。 光启掌握高性能建模、高并发计算、精细制造、大范围光电感知覆盖、高效率测试等五大内核技术,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截至2021年5月,光启技术累计专利申请5815件,授权3544件,在超材料领域专利申请总量位居全球第一,实现超材料底层技术专利覆盖。 作为一家以超材料技术赋能行业为内核的使能型企业,光启以产业化需求为牵引,将实验室的超材料科学研究,转化为工程实践,构建了完整的超材料工业体系——五大内核技术与尖端装备行业结合,形成了新一代超材料技术,并率先应用到了我国尖端装备上,在世界超材料产业化竞争中抢占先机,成为行业引领者。
  • 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之真空蒸镀机的匮缺
    p   未来可卷曲、如纸一样轻薄的各类终端屏幕主要选材是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生产过程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蒸”,工艺难度极高。 /p p   真空蒸镀机就如同OLED面板制程的“心脏”,被日本Canon Tokki独占高端市场,说其掌握着OLED产业的咽喉也不过分,业界对它的年产量预测通常在几台到十几台之间。有钱也买不到,说的就是它。 /p p   可惜,目前我国还没有生产蒸镀机的企业,在这个领域我们没什么发言权。 /p p    strong 这台设备就如同生产OLED面板的“入场券” /strong /p p   买到Canon Tokki的设备就如同得到了一张生产OLED面板的“入场券”,Canon Tokki在业内的名声很像顶级光刻机企业ASML,神一样的存在。 /p p   仅有300多名员工,却基本垄断了全球真空蒸镀机的供应,每台报价过亿美元,仍然一机难求,排队等货因此成为常态。 /p p   据说京东方6代柔性OLED生产线能够提前量产的重要前提就是,拿到了Canon Tokki的真空蒸镀机。三星之所以能垄断中小尺寸OLED的生产和供货,也是因为有了Canon Tokki的助攻。 /p p   蒸镀设备厂商不止一家,Canon Tokki为什么一机难求?因为它量产稳定与技术成熟的优势无人可比。 /p p   买到Canon Tokki的设备就能有良品率吗?不然。 /p p   中粤金桥投资合伙人罗浩元对科技日报记者说:“蒸镀设备虽然是OLED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但一条生产线要实现批量化、高品质的生产,要对整个生产链进行科学管理及整合,确保每一道工序可控、可靠。但是,没有真空蒸镀设备,以上无从谈起。” /p p    strong Canon Tokki能把蒸镀误差控制在5微米以内 /strong /p p   蒸镀是OLED制造工艺的关键,直接影响着OLED屏幕显示,蒸镀机的工作就是把OLED有机发光材料精准、均匀、可控地蒸镀到基板上。 /p p   OLED显示面板中大量应用的有机材料极易受到氧气和水的影响,有机材料间也很容易造成污染,因此,面板的蒸镀一般都是在真空环境下且相互独立进行。 /p p   通过电流加热,电子束轰击加热和激光加热等方法,使被蒸材料蒸发成原子或分子,它们即以较大的自由程作直线运动,碰撞基片表面而凝结,形成薄膜,这个过程就是真空蒸镀。 /p p   “通俗地说,OLED屏幕每个像素都是蒸上去的,除了发光材料,金属电极等也是这样蒸上去的,实际操作非常复杂。 /p p   Canon Tokki能把有机发光材料蒸镀到基板上的误差控制在5微米内,这是什么概念?1微米相当于头发直径的1%。”罗浩元说,“没有其他公司的蒸镀机能达到这个精准度。” /p p   潜心于一个领域20余年,让Canon Tokki拥有不少专利,比如,它很早就将机器视觉应用在设备上。生产环节中,对准玻璃基板和用作像素模板的细金属网难度很大,利用摄像头追踪,Canon Tokki可将误差范围缩小到人体红细胞大小。 /p p    strong 这是一场多维度、立体化的综合性突破 /strong /p p   就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欧阳钟灿教授所说,中国平板显示全球第一,但大而不强。我国OLED企业主要聚集在产业链中下游的面板和手机等显示终端产品应用领域,上游核心生产设备完全依靠进口。 /p p   当年三星从全球40多家蒸镀机业者选到今天最牛的Canon Tokki,在OLED产业蛰伏期,Tokki遭逢破产危机时,依然全力扶持,这种患难情谊让三星一度独家拿下Canon Tokki的全部产量。 /p p   电子创新网创始人、半导体技术专家张国斌对科技日报记者说:“虽然离了Canon Tokki三星也可能玩不转,但三星对产业趋势和技术的判断、把握值得我们反省。” /p p   罗浩元比较认同张国斌的观点:“具体到真空蒸镀机这种卡住产业咽喉的核心装备,能不能追,怎么追,从上到下都很迷茫。我国目前的OLED产业布局和推进方式可以让我们短期内形成产业规模,却无法实现高端设备的自主研发、装备能力。这个问题不解决,别说真空蒸镀机,其他OLED装备的突破也将是空谈。” /p p & nbsp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袁桐认为,材料或设备并不是单一的产品,它牵涉到面板系统性的工艺和技术,如果只凭配套企业一己之力,可能只能实现某一种材料或设备的国产化替代。罗浩元说:“这是一场多维度、立体化的综合性突破。” /p p   OLED的生产难度在精密制造,精密制造的技术壁垒在精密设备。国内OLED大型生产线装备虽仍一片空白,但OLED科研型蒸镀设备已达国际水平,中试型生产装备已成功研发。“虽然距离摆脱‘真空’有点远,但好歹上路了。”罗浩元说。 /p p   “真空蒸镀机等核心设备的缺失,反映出我国基础研究、精密加工、自动化控制等多领域的短板。”罗浩元说,“虽然很难,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希望我们这一代能生产出真空蒸镀机。” /p
  • 两诺奖得主携手解析重要靶标分子
    由杜克大学医学院、密歇根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确定了与机体响应光和疼痛等刺激相关的一种细胞信号复合物的基本结构。这一由一种人类细胞表面受体及其调控蛋白构成的复合物,揭示出了人们从前猜测却未直接证实的一个两步骤机制。发表在6月22日《自然》(Nature)的新研究论文,提供了活动中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结构图像。杜克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Robert J. Lefkowitz博士说:“阐明这些受体的运作,对于完全了解我们的机体响应包括光线、激素和各种化学物质在内的一系列广泛刺激的机制至关重要。”Lefkowitz与密歇根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Georgios Skiniotis教授,以及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心脏病学教授Brian K. Kobilka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资深作者。Lefkowitz与Kobilka因各自与GPCRs相关的研究发现,共享了201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GPCRs是最大的人类疾病药物靶标家族,其涉及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各种类型的癌症。蛋白质β-arrestin对于调控这些蛋白至关重要,作者们显现了β-arrestin蛋白与参与人类“攻击或逃避”(fight-or-flight)反应的受体形成的复合物的图像。“Arrestin的主要作用是给GPCR信号戴上帽子。阐明这一复合物的结构对于了解这些受体丧失反应,从而阻止异常信号的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Skiniotis说。“由于这一蛋白质复合物不稳定且高度动态,实验要求分离大量的蛋白质,对这一信号装置进行高分辨率显像是一个挑战,”共同主要作者Arun K. Shukla。Shukla与杜克大学的Lefkowitz合作,现在印度理工大学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系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实验室。在获得可直接进行结构显像的材料后,作者们利用电子显微镜揭示出了这一信号装置中单个的分子彼此之间的组织构建方式。将数以千计的单幅图像组合到一起生成了更好地有关这一分子结构的图像。他们通过交联分析和质谱法检测进一步阐明了这一图像。作者的下一个目标是利用X-射线晶体学获得了有关这一装置的更多细节。然后在实验中利用这些原子细节来设计出一些新型药物,更好的了解GPCR生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Shukla说:“这还只是开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我们还必须显像其他GPCRs的相似复合物,从而全面地了解这一受体家族。”
  • 2019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揭晓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总部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1日公布2019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奖者名单,获奖5位女科学家涉及化学、物理、数学等领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获奖的5位女科学家分别为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自然保护中心主任、化学教授娜贾特· 奥恩· 萨利巴,日本东京大学化学教授川合真纪,阿根廷巴尔塞罗研究所物理教授卡伦· 哈尔伯格,美国杜克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学、数学教授英格丽德· 多贝希和法国法兰西公学院代数几何学、数学教授克莱尔· 瓦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评审委员会还选出15名来自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亚太地区、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的年轻学者,她们将获得一定数额的科学奖学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 阿祖莱表示:“解决科学领域中性别不平等问题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消除妇女和女童所面临的障碍。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态度,挑战成见。我们需要纠正在教师、雇主、同龄人和家人中存在的关于女孩和年轻女性是否适合学习科学或是否适合求学的固有偏见,鼓励她们追求科学事业或在学术领域中扮演领导和管理者角色。”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在1998年联合设立,每年授予从全球各大洲遴选出的5名为科学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女性,旨在表彰女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并为她们的科研事业提供支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9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仪式将于3月14日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p
  • 沃特世向马里兰大学药学院授予荣誉
    首个被沃特世质谱研究和教育创新中心计划认可的机构 马萨诸塞州米尔福德市,2013年11月12日/美通社/&mdash 近期,在马里兰大学药学院(UMSOP)举办了一次以探索与教育为主题的典礼和研讨会。UMSOP是一家运用质谱进行癌症、糖尿病和传染性疾病新药开发和药物改进的跨学科研究的科研机构,并因此而受到沃特世公司的赞誉。在一次校园典礼上,沃特世公司正式宣布由Isaac E. Emerson药物科学系主任David Goodlett博士带领的UMSOP药物科学系核心质谱实验室成为首家获得沃特世创新中心计划荣誉的机构。 (Logo:http://photos.prnewswire.com/prnh/20110707/NE31586LOGO) 作为沃特世创新中心计划的一部分,药学院将继续优先获得新技术和新机遇,来影响下一代研究设备的发展;享有与沃特世合作的机会并优先获得应用方面的支持和资金援助。 巴尔的摩市的马里兰大学校长Jay A. Perman博士向观众宣称&ldquo 今天的典礼是对本校所取得的成就的证明。在整个大西洋中部地区,我们的新型质谱是同类设备中最大、配置最优的产品,并且拥有经验最丰富的操作人员,它可以让我们缩短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对患者有益的新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过程的时间。&rdquo 美国地区运营副总裁Mark Groudas代表沃特世公司说道:&ldquo 沃特世创新中心计划选择了马兰里大学药学院,这表示沃特世正式承认该药学院所作出的贡献和彼此间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相互继续合作以及彼此投入的努力,我们就可以完成伟大的目标。&rdquo 典礼期间,药学院和沃特世共同举办了一场为期一天的题为&ldquo 通过质谱促进生物标志物发现和治疗方案开发&rdquo 的科学研讨会。研讨会由同为药学院质谱实验室主任的Goodlett所做的专题讲座开场,然后由药物科学系副教授和质谱实验室兼任主任Maureen Kane博士进行专题讲座。参加研讨会的其他研究人员包括:杜克大学副教授研究员兼杜克大学蛋白质组学核心实验室主任Arthur Moseley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教授Joseph Loo博士,马里兰大学药学院药物科学系副教授Patrick Wintrode博士,以及阿姆斯特丹FOM AMOLF研究所教授Ron Heeren博士。 马里兰大学质谱实验室 药学院的质谱实验室之所以汇集于此,主要是源于FCP FAAPS Natalie D. Eddington博士的愿景。 &ldquo 如果缺少足够的质谱设备,学校众多学院的研究人员将不得不求助位于巴尔的摩地区及其它城市的实验室,即使可以实现,这也将为我们的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充分利用跨学科团队和培训机会带来很大的困难,&rdquo Eddington告诉观众。&ldquo 我们对质谱实验室的愿景就是向药学院及周围研究团队的研究人员提供机会,协助他们进行各种精密实验。我们希望这种与沃特世史无前例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会促进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质谱分析能力并协助解决生物医学问题。&rdquo 如今,UMSOP的质谱实验室共计拥有15台质谱仪,全部供从事蛋白质组学、结构生物学和药物发现、设计和开发的各领域的研究人员使用。 关于马里兰大学药学院 马里兰大学药学院是全美历史第四悠久的药学院,它引领着马里兰州及其周边地区的药学教育、科学探索、患者护理以及社区参与。凭借其招收的近700名药学博士和研究生,这所排名顶尖的学校在开展药物分布机制、成本影响研究、基础药物研究和开发,以及疾病管理方面进行着最前沿的研究,并致力于广泛的专业实践活动,与超过200家的社区药房、医院、公共生活设施及其它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所在州及全国人民和从业人员提供服务。 关于沃特世创新中心计划 沃特世创新中心计划认可并支持科研人员在健康与生命科学研究、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运动医学以及其它许多领域中为取得突破性进展所作出的努力。 目前已加入沃特世创新中心计划的研究人员和研究中心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Ganesh Anand教授,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David Clemmer教授,伦敦国王学院David Cowan教授,明尼苏达大学Joseph Dalluge博士,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Marcos Eberlin教授,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Chris Elliott教授,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东北大学John Engen教授,华盛顿特区乔治城大学伦巴第综合癌症中心Albert J. Fornace, Jr.教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Frank Gonzalez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Julie Leary教授,印度班加罗尔圣约翰研究所Amit Kumar Mandal教授,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杜克大学Arthur Moseley教授,伦敦帝国学院Jeremy Nicholson教授,明尼苏达大学Devin Peterson博士,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翻译基因组学研究院Konstantinos Petritis博士,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未来燃料研究所Ryan Rogers博士,爱尔兰国家生物处理与培训研究所Pauline Rudd教授,北德克萨斯州大学Vladimir Shulaev教授,英国考文垂华威大学James Scrivens教授,韦恩州立大学Sarah Trimpin教授,瑞典厄勒布鲁市厄勒布鲁大学Bert van Bavel教授,以及法国奥尔良市奥尔良大学Caroline West和Eric Lesselier。
  • 贝克曼库尔特发布新一代激光粒度仪
    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于2010年第一季度在其专业网站中正式发布新一代的LS系列纳米微米激光粒度分析仪。新的LS 13320 激光粒度仪将继续保持高分辨率的优势,并将测量下限延伸至革命性的17纳米,使得应用静态光散射技术获得有高分辨率保证的纳米尺度分析数据。在新一代的LS 13320当中,添加了Rosin-Rammler 及 Folk & Ward Phi 方法,以作为标准分析方法之外的补充,提供丰富的分析功能。   新一代的LS 13320 综合了偏振光强差异专利技术(PIDS)、光纤连接专利、数量众多的检测器、专利的“龙卷风”干法分散技术于一身,将与各应用领域的用户一同分享这个全新的高分辨率与高重现性的分析技术成果。   请感兴趣的各界朋友及使用者登录我们的网站(www.coultercounter.com)或直接致电质询我们的销售工程师和技术专家。   (以下为美国网站的原文,请阅读)   Press Releases   Beckman Coulter Extends Range of LS 13 320 Particle Size Analysis System Instrument Characterizes Particles as Small as 17 Nanometers   BREA, Calif. (March 1, 2010) – Beckman Coulter, Inc., has extended the range of its industry leading LS 13 320particle size analyzer to allow high-resolution, reproducible measurement of samples from .017 to 2000 μm. Theenhanced LS 13 320 also adds Rosin-Rammler and Folk & Ward Phi methods to its full complement of standardanalytical capabilities.   The instrument s patented Tornado Dry Powder Dispersing System keeps sample particles intact, allowing truemeasurement of the original samples. Reproducibility is typically better than one percent. These features combine with the extended size range to provide high-accuracy/highresolution detection without the risk of missing either the largest or the smallest particles in a sample The LS 13 320 differs from other laser-based instruments by virtue of its wide dynamic size range, number of detectors and sample measurement options. Reverse Fourier optics incorporated in a patented fiber-optic spatial filter system optimize light scattering measurement. Polarization Intensity Differential Scattering (PIDS) technology, a Beckman Coulter exclusive, furthers detection capabilities in pharmaceutical, plastics, food and beverage, and a variety of other applications.   "The expanded analytical range of the LS 13 320 will provide our customers with the ability to more accurately monitor and control their samples and processes," said Elsa Burgess, director, Beckman Coulter Particle Characterization Business Center. "We are committed to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of these instruments and to bringing new levels of accuracy and ease-of-use to particle characterization.   About Beckman Coulter   Beckman Coulter, Inc., based in Orange County, California, develops, manufactures and markets products that simplify, automate and innovate complex biomedical tests. More than 200,000 Beckman Coulter systems operate in laboratories around the world, supplying critical information for improving patient health and reducing the cost of care. Recurring revenue, consisting of supplies, tes kits and operating-type lease payments, represents approximately 78 percent of the company's 2008 annual revenue of $3.1 bill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www.beckmancoulter.com.   *Beckman Coulter and the stylized logo are registered trademarks of Beckman Coulter, Inc. LS is a trademark of Beckman Coulter, Inc.
  • 探索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赛道:全球顶尖学府新增专业!建议收藏!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各大高等学府纷纷响应,开设了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专业。这股潮流不仅是学术界的重大变革,更是对我们共同未来的责任与呼唤。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些新兴专业,并窥探其中的机遇与挑战!哈佛大学新增研究所:萨拉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Salata Institute for Climate and Sustainability)新增专业:l 地球科学l 地质科学l 地球物理学l 能源资源工程l 土木与环境工程 2023年6月,哈佛大学宣布将开设Salata气候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并建立一个合作研究中心。新研究所以气候为重点,寻求一种开创性的方法来应对气候挑战。斯坦福大学新增学院:斯坦福杜尔可持续发展学院(Stanford Doerr School of Sustainability)新增专业:l 地球系统l 地质科学l 地球物理学l 能源资源工程l 土木与环境工程 2023年5月,斯坦福大学宣布将启动Doerr可持续发展学院,这是70年来斯坦福大学首次新增学院。该学院将致力于环境问题的研究,但是目前其硕士学位只对斯坦福本校学生开放。杜克大学新增专业:地球与气候科学(Earth & Climate Sciences & Conservation)新增专业细项:l 地球气候系统l 海洋科学l 海洋环境 2021 年秋季及以后入学的学生可以选择地球与气候科学专业,该专业是对环境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和公平利用、海洋系统及其保护和治理的跨学科研究,但需先申请杜克大学的三一文理学院。范德堡大学 新增专业:l 主修专业:气候研究相较于之前的气候专业,气候研究专业将融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致力于探索社会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气候给人们带来的挑战。l 辅修专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该专业接受任何专业的学生选修,旨在带领学生从人文社科角度出发,结合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相关知识,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未来如何发展。然而,仅仅有了顶尖学府的支持还不够。实践与应用是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事业前行的关键。在这方面,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典范。公司创始人王胤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责任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念,他将这种理念贯穿于公司的经营之中。公司不仅提供实习机会,更注重实习生的成长与发展,帮助他们获取顶尖学府的offer。 近日我们收到了多个喜报!曾在宁波海尔欣进行市场运营岗实习的苏同学的好消息:他陆续取得哥大、宾大、康奈尔三所名校的offer!另外,在光电研发实习岗位的郑同学、黄同学也分别收到了港科大和帝国理工、剑桥、宾大的offer。我们为他们感到骄傲!海尔欣创始人(左一)、苏同学(右一)在荷兰国家应用科学研究院(TNO)品牌故事光谱技术助力零碳地球 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胤并非仅仅是一个技术专家,更是一位怀揣着远大愿景的领航者。他的理念源自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责任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家人和社会的热爱。 他本科与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强调家族、社群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深刻领悟到环保科技的力量,也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国际伙伴。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对科技与环保的独特理解,激发了他致力于光谱科技的信念。 他不仅局限于商业的成功,更注重为社会和下一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他深信,零碳的未来不仅是一种环保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为了家人的健康,为了更好的生活,他抱着坚定的理想抱负,努力奋斗,将创新科技与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为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贡献他的一份力量。 我们以“聚焦客户、持续创新、实事求是、关注细节、团队协作、效率为王”为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愿景是成为世界领先的精密设备与服务供应商,我们的使命是在分析传感领域实现精准测量、提供优质服务,让历史铭记我们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 如果你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渴望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那么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将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公司将为你提供实习机会,协助你发表论文,更能在申研过程中提供推荐信支持。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创造一个清洁、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 201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在京颁发
    6月9日,201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颁奖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全体院士大会上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颁奖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一起为获奖科学家颁发奖章和证书。   201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共5项:   陈嘉庚数理科学奖获奖项目“固体的变形局部化、损伤与灾变”,获奖科学家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白以龙研究员 化学科学奖获奖项目“态-态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获奖科学家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研究员 生命科学奖获奖项目“Beta-arrestin信号调节机制及生理病理研究”,获奖科学家为同济大学裴钢研究员 地球科学奖获奖项目“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获奖科学家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德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技术科学奖获奖项目“人居环境科学”,获奖科学家为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和中国银行等部门相关领导参加了颁奖仪式。   陈嘉庚科学奖(前身为陈嘉庚奖)是以我国近代史上蜚声全球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874-1961)命名的科技奖励,现共设六个奖项: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项,旨在奖励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我国优秀科学家,促进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陈嘉庚科学奖已在我国科技界和海内外产生了崇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与推动作用,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吴孟超、叶笃正和李振声等都曾先后获得过此奖。   2010年度陈嘉庚数理科学奖   获奖人:白以龙   白以龙,男,1940 年12月22日生于云南祥云。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生毕业,1966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工作。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理事等。   曾参加爆炸成形模具强度、爆炸法制造金刚石、核爆炸波传播的研究。对热塑剪切变形局部化,得到其发生判据,演化和准稳态结构的规律。针对微损伤演化,建立了亚微秒应力脉冲技术,统计细观力学理论和演化诱致突变等概念。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英文专著二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周培源力学奖、John Rinehart奖等。   获奖项目:固体的变形局部化、损伤与灾变   剪切变形局部化是材料灾变破坏的前兆。该项目突破国际惯用的经验描述,建立了材料热塑剪切变形的控制方程,得到了剪切带形成的失稳判据,预测了剪切带特征宽度,揭示了剪切带的形成和演化机制。针对微损伤演化导致的材料失效问题,提出了跨尺度的统计细观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微损伤数密度的演化方程和相应的解,揭示并实验验证了损伤破坏非线性行为的重要普适性特征,包括演化诱致灾变、样本个性行为和临界敏感性,等。   该项成果为“剪切带形成和材料损伤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2010年度陈嘉庚化学科学奖   获奖人:杨学明   杨学明,出生于1962年10月11日, 浙江省德清县, 199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91-1995年期间他分别在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底他被聘为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0年他升为终身职研究员。2001年开始,杨学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杨学明一直以来从事分子光谱以及化学动力学领域的实验研究工作。他主持研制了新一代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并且利用这些科学仪器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开展了深入的实验研究工作,共发表研究论文近200篇,其中《Science》7篇, 《Nature》1篇。由于他取得的突出成果,杨学明获得了多项重要科学奖励,如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以及长江学者成就奖。  获奖项目:态-态反应动力学研究   杨学明在过去多年里, 利用自行研制且领先于世界的科学仪器研究了一系列的重要基元反应, 在态态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他和同事们一起成功地解决了国际学术界三十多年来悬而未决的F+H2重要化学激光体系中反应共振这一科学难题, 发现了波恩-奥本海默近似在低碰撞能下在F+D2这一重要反应中完全失效。这些研究成果大大推动了态态化学动力学特别是共振态动力学和非绝热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对于我们理解量子反应动力学特性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2010年度陈嘉庚生命科学奖   获奖人: 裴钢   裴钢,1953年12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81年于沈阳药科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4获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北卡大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杜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5年应聘担任中科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共同支持的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0年5月起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2007年8月起任同济大学校长。裴钢院士有多项学术任职: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中药全球化联盟副主席、中国创造学会理事长、《Cell Research》主编等,并曾任亚太地区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   获奖项目:Beta-arrestin 信号调节机制及生理病理研究   以往的研究显示,β-arrestins 的功能主要是和激活的GPCR 结合,介导其内吞,从而阻止其信号转导。本项目的研究发现,通过和p38 MAPK、Mdm2、IκBα、Traf6、p300 及IR 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β-arrestins调控了一系列信号复合体的形成和生理病理过程。项目已经在Nature、Cell 和Nat Immunol 等杂志发表论文15 篇。这些原创性研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对beta-arrestin 信号转导机理,特别是对β-arrestin 生理病理功能的认识,而且为包括炎症、癌变和糖尿病等重要疾病的发病机理及诊治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潜在靶点。   2010年度陈嘉庚地球科学奖   获奖人:李德生   李德生教授,石油地质学家。1922年10生于上海, 1945年中央大学地质系毕业。1945~1977在玉门、台湾、延长、大庆、四川、胜利、大港和任丘等油气田从事现场石油勘探与开发地质工作。自1978年以来,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李德生长期致力于石油勘探开发和地质研究工作。在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储油层对比研究、古潜山油气藏研究、裂缝性储层特征研究和油气田开发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者之一,李德生荣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作为主要完成者,他参加研究的“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和“渤海湾油区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理论与实践—以济阳拗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开发为例”两项成果双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4年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授予他“杰出成就奖章”,并当选为AAPG荣誉会员。李德生教授在国内外地球科学刊物上发表140余篇论文(含7部中文专著和2部英文专著)。他在我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方面发表的主要著作有:(1) Li Desheng, Tectonic Types of Oil and Gas Basins in China, 1991,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p.195(in English) (2)李德生等著,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2002,石油工业出版社. 675页。他为国家培养了25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   获奖项目: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摘要:   李德生教授在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构造理论研究中成就卓著:提出我国含油气盆地三种基本类型的分类方案:东部拉张型盆地,中部过渡型盆地,西部挤压型盆地。在渤海湾盆地研究中,提出了“渤海地幔柱”的概念并全面论述了该盆地的沉积史、构造格局和油气田分布规律。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了我国海相和陆相含油气盆地大多具备多旋回叠合盆地属性,并详细解剖了这些盆地古构造、古地理和多套含油气系统特征。李德生的这些论著建立在大量第一性资料基础之上,它们来自实践,形成理论,又反过来有效的指导进一步油气勘探和开发。   2010年度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获奖人:吴良镛   吴良镛,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22年生于江苏南京。1944年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获工学士学位。1946年开始协助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48年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学习,1949年获硕士学位。主持编写城市规划设计报告多种。1951年历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等职。还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办园林专业,创办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并任所长。曾兼任建筑工程部科学规划建筑城市规划组副组长、国际建协、人类聚居学会的副主席、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教学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建筑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为北京、桂林、三亚、深圳等城市的规划,特别是旧城区改造整治规划设计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专著《广义建筑学》对建筑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进行了重要的理论探索。   获奖项目:人居环境科学   吴良镛创造性地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人居环境科学以建筑、城市规划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地理、生态、社会、工程等相关学科,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体系,丰富拓展了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等学术领域。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针对建设实践需求,尊重中国历史传统与文化价值,为当代大规模城乡空间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吴良镛负责起草的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引导建筑师、规划师全方位地认识人居环境问题,为世界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指引。      刘延东、路甬祥、徐匡迪与陈嘉庚奖获奖者合影      大会现场
  • 串联质谱在新生儿疾病筛查领域“大有可为”
    1990年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Dr.Millington提出利用串联质谱(MS/MS)技术进行新生儿筛查,通过检测血液样品中各种氨基酸、酰基肉碱的浓度来诊断多种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异常疾病。90年代,美国就引入了快速、可靠的串联质谱技术,使得新生儿筛查的疾病扩大到了30多种。   串联质谱技术是一种高灵敏性、高特异性、高选择性及快速检测的技术。传统的新生儿筛查通过一次实验只能检测一种疾病,多种疾病需要多次检测来完成。而使用串联质谱技术利用一份血样即可在几分钟内检测数十种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代谢紊乱的疾病。   目前欧、美、澳洲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普及串联质谱疾病筛选,此方案可以更有效、更早地找出这些遗传性代谢疾病,为针对性治疗提供有效依据,为遗传性代谢病的预防开辟了新的领域。鉴于此,有人将串联质谱技术称为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中最具发展潜力的&ldquo 朝阳&rdquo 技术。   随着新生儿筛查市场的不断扩大,串联质谱技术在这个市场中的应用也在逐渐打开并普及。据marketsandmarkets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新生儿筛查市场2013年的市场规模约为4.389亿美金,今后五年内这个数字预计将会以11%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增长,到2019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196亿美金。本报告特别指出,未来可预见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出现导致了如此高的增长率预期,而主要的增长因素来自于基于质谱技术的方法和系统的改进。   相关新闻:质谱技术推动全球新生儿筛查市场快速增长   在中国,串联质谱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较欧美国家稍慢,但是近几年也得到了很快的推广。据悉国内已有10多个省份陆续开展了采用串联质谱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工作。特别是今年,很多二、三线城市的有关医疗机构也相继引进并推广该项技术的应用。如威海市卫生计生委于今年9月28日举办全市运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启动仪式暨技术培训班。明年初开始,合肥市妇幼保健所新筛中心将在全省率先开展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等。此外,吉林省妇幼保健院、滨州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等一批医疗机构也相继引进先进的串联质谱检测设备,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工作。   就在不久前,陕西省西安市儿童医院也发布招标公告,将采购气相色谱质谱仪用于用于新生儿遗传疾病的筛查,主要检测尿液中的氨基酸、肉碱等。据了解,该机构之前已经拥有用于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筛查的液质产品。   据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显示,中国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占世界的20%,中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如此庞大的数据必然推动新生儿疾病筛查市场的快速增长,而由于串联质谱技术在此领域的独特优势,正迅速成为新生儿群体疾病筛查的有力工具,特别是在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等单位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造假骗经费被罚!知名大学曾赔偿超7亿元
    通过捏造数据、篡改实验结果等行为骗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基金资助——近日,哈佛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MGH)前首席研究员Sam W. Lee,同意支付21.5万美元以解决上述指控。  而他所属的机构MGH将全额返还此前获得的项目资金约94万美元。  近年来,此类丑闻并不少见。哈佛医学院另一家附属医院——布莱根妇女医院(BWH)的国际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Anversa和同事曾被NIH起诉用欺诈手段骗取经费,最终以BWH赔偿1000万美元,与美国政府达成和解协议。  杜克大学也曾因面临最高6亿美元的罚款而轰动一时。2019年,这一学术造假案最终宣布以和解告终,杜克大学向美国政府支付1.125亿美元(约7.552亿元人民币)赔偿金。  10年前就曾被指控学术造假  据美国司法部网站近日公布的和解协议,Lee在2014年6月向NIH提交的一项资金项目申请中作出虚假陈述,包括捏造数据、篡改实验结果等行为。  在2015年3月1日至2018年6月7日期间,MGH从该项目拨款中获得了939,495.27美元的联邦资金。这笔资金如今将由MGH全额返还。  Lee的造假行为是在MGH进行内部拨款审查后发现,当时MGH选择停止提取联邦资金项目拨款并主动向美国政府披露。  MGH建立于1811年,是哈佛大学医学院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教学附属医院。  这不是Lee面临的唯一一次造假指控。  据撤稿观察网站报道,2011年7月,现供职于沃尔特和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和研究伦理学家David Vaux写信给《自然》杂志,认为Lee新发表的论文中存在几个严重缺陷。  他和多位同事都对这篇名为“通过小分子靶向ROS的应激反应选择性杀死癌细胞”的文章提出了质疑。Vaux还指出,Lee团队于2009年在《分子细胞》上发表的题为“AMT,一种p53诱导的细胞凋亡调节剂,对营养胁迫的适应性反应至关重要”的论文,数据也不可靠。  当时,《自然》杂志并未采取措施。Vaux又联系了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ORI)。得到迅速答复后,是一年的沉默。于是,Vaux在2012年10月再次联系ORI询问进展。得到的回复是:  多年来,哈佛都在对多篇可能存在图像不当处理的论文进行审查,这个过程往往很慢,却是彻底的。  大约在同一时间,Lee威胁要起诉ScienceFraud.org的Paul Brookes,只是因为他批评了Lee的工作,该网站现已关闭。  后来,《分子细胞》于2013年撤稿被指控论文。《自然》杂志于2018年撤稿,但多年来其已经累积了不少引用。  10年后,终于等到了对Lee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尽管Vaux举报的两篇论文与Lee申请的NIH项目无关,但无疑这也是难得的一次“胜利”。  哈佛上一学术丑闻:31篇论文被撤稿、赔偿1000万美元  这不是哈佛第一次因学术丑闻赔偿高额罚款。  2018年,美国相关机构得出结论,因涉嫌伪造和篡改数据,要求撤回哈佛医学院教学附属医院布莱根妇女医院(简称BWH)前著名心脏病专家Piero Anversa发表的31篇研究论文。  当时,Anversa被广泛认为是心肌再生领域的开创者。他于2001年和2003年发表了两篇著名的论文,本人也因“发现”心脏含有干细胞(c-kit)而出名。这些c-kit细胞据称可以再生心肌,可用于治疗心脏病。  尽管多年来国际上很多实验室试图重复他的关键研究结果都未能成功,但这并不妨碍Anversa实验室继续发表论文和申请基金。  BWH从2013年1月起开始重新评估Anversa所发表的论文。尽管2015年Anversa就离开了BWH,但调查扔在继续。  其后,BWH主动向美国卫生部举报,并密切配合,最终于2017年4月达成协议:美国联盟医疗体系(合作成员包括MGH、BWH等)以及BWH向联邦政府支付1000万美元,用以了结对Anversa等涉嫌学术不端、在项目申请书中通过伪造数据和图片来获取NIH项目经费的指控。  杜克大学:向政府支付1.125亿美元罚款  美国另一所著名大学——杜克大学也曾因面临最高6亿美元的罚款而轰动一时。  2013年,该校生物学家Potts-Kant因盗刷学校公务信用卡并伪造收据,涉嫌贪污2.5万美元被捕,并被校方开除。随后,杜克大学实验室分析师Joseph Thomas举报Potts-Kant篡改实验数据,以获取大量联邦资助。  2015年,Potts-Kant收到法院传票,称其伪造的数据或帮助实验室和其他研究机构骗取政府补贴总计2亿美元,已涉嫌违反《虚假申报法案》。根据该法案,违法一方需要向联邦政府支付最高3倍的罚金,而举报者可从中分得12%~30%的奖励。  这是一起性质恶劣的学术造假案。根据起诉书,有实验室成员对她工作状态的描述是:Potts-Kant几乎在参与的所有实验和项目中篡改数据。  自2006年以来,Potts-Kant凭借造假数据,从NIH和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等机构帮助杜克大学拿到了至少49个项目的8280万美元联邦资助,还间接帮其他研究机构申请到了15项额外经费,共计1.209亿美元。  历时4年后,2019年这一学术造假案最终宣布以和解告终,杜克大学向联邦政府支付1.125亿美元赔偿金。
  • 美国麦克仪器推出新一代全自动密度分析仪
    美国麦克仪器公司近期将推出新一代的真密度分析仪AccuPyc1340,AccuPyc1340在秉承AccuPyc 1330快速度,高精度的基础上, 更添加了以下几大特性: 1、独特的气体置换技术使得分析不超过三分种 2、对材料的适应能力更强,能接受更多种类的分析材料,如各种粉末,固体材料及泥浆类物质 3、分析材料的体积范围达到0.01-350CM3 4、Optional FoamPyc 闭孔率测试软件能够测试各类开孔/闭孔发泡材料 5、能够控制操作一至五个外带的样品分析模块 6、真正的全自动操作 7、独特的温度控制系统可以根据测试需要调节温度 8、GLOVE BOX MODEL能够保证测试结果不会因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受影响 9、可根据需要选择方便快捷的自带小键盘或数据保存功能全面的电脑操作系统
  • 全美最佳大学新榜单出炉 耶鲁登顶哈佛未进前三
    p   入学耶鲁的大学生们肯定都知道,他们念了一所好大学,可他们没准并不知道,耶鲁到底有多好。据“美国中文网”9月9日报道,College Factual的一项最新排名将耶鲁大学列为全美第1的大学。2014年排名第一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今年下降1位,前十名中的其他学校也都是这份榜单上的常客,只是名次稍有调整。 /p p   College Factual的CEO介绍说,这些名次上微调的原因主要是受本科学生平均毕业时长以及大一过后仍留在本校上学的学生比例影响。 /p p   大一过后仍留在本校上学的学生比例越高,说明这所大学越能让学生学到想学的知识。耶鲁大学在这一项目上为99%,是全美各高校中最高。 /p p   这份调查同时衡量了各大学的全职教师人数,以及学生贷款的偿还比例。 /p p   第3名到第10名的大学依次为:杜克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麻省理工、诺特丹大学、达特茅斯学院。 /p
  • 访北京汇智泰康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为了解中国科学仪器的市场情况和应用情况,同时将好的检测机构及其优势检测项目推荐给广大用户,“仪器信息网”与“我要测”自2011年9月1日开始,对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近日,“仪器信息网”和“我要测”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九十一站:北京汇智泰康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副总裁苏凯文先生和分析部主管杜克贺先生热情地接待了“仪器信息网”和“我要测”到访人员。   北京汇智泰康医药技术有限公司(iPhase Pharmaceutical Services)(以下简称汇智泰康)是一家由多名来自美国著名生物医药企业的归国专家于2008年投资成立的中美合资企业。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汇智泰康获得了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中国计量资质认证(CMA)、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F)以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全球控烟研究所对于空气样品中尼古丁含量实验室检测能力资质认证等多项国、内外检测资质,具备多领域数百项的分析检测能力,可独立向社会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   汇智泰康部分资质认证证书   汇智泰康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汇龙森科技园内,实验室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 配备了40余套精密分析仪器设备,总价值近2000万人民币。除此之外,汇智泰康还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团队,不但内部员工中硕士、博士比例占到80%以上,还专门外聘了原中国预防科学院院长王克安研究员,原中国预防科学院副院长吴宜群研究员以及美籍华裔著名药物分析、药代动力学研究专家Allan Xu博士等资深专业人士作为公司的专家顾问。   汇智泰康建立之初致力于为生物医药研发企业和机构提供包括药物开发、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临床前和临床生物样品分析等领域的技术服务,之后,在此基础上,将其检测范围逐渐推广到食品、农产品、环境检测、农药和化肥、新化学物质理化检测等领域。截至目前,公司已经和美国Du Pont、Roche、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石药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等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在生物医药研发以及食品、饲料、肥料等检测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   安捷伦液相色谱   Thermo Fisher液相色谱   安捷伦液相色谱+AB Sciex API 5000质谱联用   LEAP TECHNOLOGIES自动进样器 安捷伦气质联用仪   日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东西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北京吉天原子荧光光谱仪   食品检测   食品问题,尤其是食品安全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最根本的问题,汇智泰康对此也极为重视,目前已获得农产品,罐装食品、饮料、谷物、乳制品、婴儿食品、肉类和水产品等八大类56个检测项目的资质认证,并且,公司还在进一步的认证完善中,力争对食品检测实现全方位的覆盖。   利用已有的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质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微波消解仪等检测设备,以及公司完善的生物安全二级(P2+)微生物检测实验室,汇智泰康可根据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国药典》以及化妆品质量标准等规定对一些复杂的食品、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的微生物进行质量控制、菌群调节、食品货架期等检测。另外,实验室还有丰富的菌种资源,可针对中小客户的少量样品,帮助设计试验方案,灵活、快速的进行微生物检测,最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   汇智泰康已面向社会提供包括食品营养成分、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食品添加剂、非食用违禁物质等在内的一系列检测项目,所有检测报告均可作为贸易出证、产品质量评价、成果及司法鉴定等的公证数据。   乳制品三聚氰胺检测资质证书   烟草燃烧释放物检测   烟草燃烧释放物是近期才被人们重视起来的有毒有害物质,它们严重地威胁着人体健康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烟草自身含有多种有害化学物质,在卷烟点燃时的高温条件下,烟草中的有机物同时发生蒸馏、干馏、热解、合成等反应,形成大量的化合物,其中至少69种可致癌。   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实验室,汇智泰康致力于烟草燃烧中有害成分、生物体内烟草燃烧有害成分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技术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可提供从采样到分析结果的整套检测服务,并且该检测方法已经得到了全球控烟权威机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全球控烟研究所的认可,在多次尼古丁盲样考核达标后取得了该研究所颁发的认证证书,成为国内唯一一家通过该机构认证的具备尼古丁空气样品含量检测能力的实验室。   在检测空气中尼古丁含量方面,汇智泰康使用的GC-MS分析方法已经经过了系统的方法学验证,并通过了中美实验室间的比对试验考核,可随时提供环境监测尼古丁空气样品和二手烟尼古丁个体暴露研究试验样品中的含量分析服务 在检测烟草燃烧释放物中有毒物质含量方面,汇智泰康的LC-MS/MS分析方法可测定具强烈致癌作用的5种多环芳烃代谢产物和烟草特有亚硝胺的代谢产物,最低检测限可达0.25pg,可为吸烟人群和二手烟暴露人群的健康效应研究提供更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在烟草燃烧释放物在人体内代谢的检测方面,汇智泰康采用LC-MS/MS的分析方法对尿液中可替宁及羟基可替宁的含量进行测定,该方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为更进一步研究烟草对吸烟人群和二手烟暴露人群的健康危害奠定了基础。   目前,汇智泰康主要提供烟草燃烧释放物成分、烟草燃烧释放物生物体内代谢、主流烟雾释放物中的致癌物等检测项目服务,也可根据客户要求对公共场所或指定场地进行定点监测。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全球控烟研究所空气样品中尼古丁含量实验室检测能力资质证书   医药研发   作为第三方检测实验室,汇智泰康还有一些不同之处,那就是在医药研发方面的雄厚实力和丰富经验。通过与国内外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医院长期合作,利用LC-MS/MS等高精端分析仪器,汇智泰康已在科研方面取了突破性进展。在与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合作中,公司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代肝细胞和肝微粒体等产品(已申报三项发明专利),大大降低了国内使用原代肝细胞和肝脏微粒体进行药物早期筛选所需的研发成本,为中国在原代肝细胞和肝脏微粒体的商业化生产这一方面填补了空缺。作为国内目前惟一一家系统建立不同种属和人肝原代细胞分离和培养技术的企业,汇智泰康的产品已开始替代国外进口并为客户认可,北京市和开发区也都给予了资金和政策支持。   汇智泰康与一些符合AAALAC(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委员会)认证的GLP实验动物中心和I期临床中心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可对外提供生物样品分析、临床前ADME(毒药物动力学)、临床Ⅰ期/生物等效性、药物分析等四大类检测服务项目。   汇智泰康副总裁苏凯文(中)、分析部主管杜克贺(左)与“我要测”工作人员合影   附:   北京汇智泰康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展位   http://www.woyaoce.cn/member/T107276/   北京汇智泰康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iphasepharma.com/ch/
  • 为什么你的厨房海绵很恶心——令人惊讶的结构性原因
    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基本但令人惊讶的事实:与实验室培养皿相比,厨房海绵更适合培养各种细菌群落。这不仅仅是由于被困的剩菜剩饭让聚集在周围的微生物聚宝盆如此快乐和富有成效,还有海绵本身结构的原因。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化学生物学》杂志上。在一系列实验中,科学家们展示了各种微生物物种如何根据其结构环境的因素(如复杂性和规模)影响彼此的种群动态。一些细菌在一个多样化的群体中茁壮成长,而另一些则喜欢独居。而一个让这两种群体都能过上最好生活的物理环境,将带来最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土壤提供了最佳的混合居住环境——厨房海绵也是如此杜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师表示,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细菌来完成清理污染或生产商业产品等任务的行业应该考虑结构环境。杜克大学(Duke)生物医学工程教授尤令冲(Lingchong You)说:“细菌就像是经历过大流行的人——有些人发现很难被隔离,而另一些人却茁壮成长。我们已经证明,在一个物种之间既有积极的相互作用,也有消极的相互作用的复杂群落中,存在一种中等程度的整合,将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整体共存。”微生物群落在自然界中存在不同程度地混合。土壤为不同种群的生长提供了许多角落和缝隙,而无需与邻居进行太多互动。叶子顶部的水滴也是如此。目前,人类通常把许多细菌物种放在一个无结构的容器中生产酒精、生物燃料和药物等商品,例如放在一个盘子甚至一个大桶里。而在他们的实验中,展示了当下工业届开始对他们的制造工作采取结构性的方法,这种努力可能是明智的。研究人员对大约80种不同的大肠杆菌菌株进行了条形码编码,以便跟踪它们的种群增长。然后,他们在实验室的生长板上以不同的组合将这些细菌与各种各样的潜在生存空间进行混合,从六个大井到1536个小井不等。大井模拟了微生物物种可以自由混合的环境,而小井模拟了物种可以独自生存的空间。结构环境的影响无论栖息地大小,结果都是一样的。从少数物种开始的小井最终演变成一个只有一两个菌株存活的群落。类似地,以广泛的生物多样性开始的大井也结束了实验,只剩下一两个物种。“小环境确实伤害了依赖与其他物种相互作用才能生存的物种,而大环境则淘汰了不适应这些相互作用的成员(孤独者),”研究者表示,“但中间的分配使微生物群落中的幸存者具有最大的多样性。”研究结果为研究不同细菌群落的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框架,开始测试什么样的结构环境最适合他们的研究对象。他们还指出了为什么厨房海绵对微生物来说是如此有用的栖息地。它模仿健康土壤中不同程度的分离,提供不同的分离层,并提供了不同大小的公共空间。为了证明这一点,研究人员还用一条普通家用海绵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与他们测试的任何实验室设备相比,它是一个更好的微生物多样性培养箱。“事实证明,海绵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可以实现多层次的分配,以增强整个微生物群落,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它真的很脏——海绵的结构就是微生物的完美家园。”原始出版物:吴飞伦等:《通过空间分配调节微生物群落动态》,自然化学生物学(2022);内政部:10.1038/s41589-021-00961-w。Feilun Wu et al.: Modula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y Dynamics by Spatial Partitioning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2022) DOI: 10.1038/s41589-021-00961-w.符斌 供稿
  • Cell子刊|对抗新冠重症感染:灭活疫苗比mRNA疫苗或更有效
    据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科学家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新冠mRNA疫苗和灭活疫苗诱导的T细胞反应的总规模是相似的,然而,灭活疫苗使免疫系统暴露在整个失活的病毒面前,引发了针对病毒上不同蛋白质的广泛免疫反应。相关研究发表在《细胞报告医学》上,这些发现将帮助科学家改进针对不断变化的病毒的疫苗策略。相关论文截图研究论文高级合著者、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兴传染病(EID)项目高级研究员安东尼坦托诺谭博士表示:“新冠灭活疫苗在亚洲被广泛使用,但由于与其他类型的疫苗相比,它们诱导的抗体反应较低,通常被认为效果不佳。”但几项研究表明,它们非常有能力阻止重症新冠肺炎的发展。研究小组比较了接受新冠灭活疫苗和mRNA疫苗的人的血液样本中的T细胞免疫反应。结果发现,mRNA疫苗只能诱导针对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T细胞免疫反应,其中,刺突蛋白中包含大量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突变。然而,灭活疫苗不仅诱导了针对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T细胞反应,还诱导了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中突变少得多的膜和核蛋白的T细胞反应。研究人员表示,这种膜、核蛋白和刺突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组合,在数量上与mRNA疫苗诱导的单一刺激性T细胞反应相当。新冠灭活疫苗还有效地靶向了奥密克戎变异株谱系特有的突变。与mRNA疫苗不同的是,灭活疫苗似乎不会触发以杀死病毒感染细胞而闻名的细胞毒性CD8 T细胞,它们主要刺激CD4 T辅助细胞。当这些T细胞识别病毒抗原时,它们会释放细胞因子,帮助激活其他类型的免疫细胞。论文资深作者、杜克大学EID计划的安东尼奥贝尔托莱蒂教授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可有效地逃避抗体的中和。与抗体相比,T细胞可能在这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能靶向病毒感染的细胞。由于新冠灭活疫苗可产生针对其他病毒蛋白的T细胞反应,与目前其他疫苗的刺激靶向策略相比,这种更异质性的反应可能是有益的。
  • 突发!麻省理工学院著名华人教授在美被捕
    1月14日,美国司法部官网消息显示,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陈刚因未能向美国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国的工作和获得的奖励而被起诉和逮捕。  根据上述文件,陈刚(Gang Chen)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帕帕拉多微纳米工程实验室主任和固态太阳能热能转换中心主任。大约从2013年开始,他在MIT的研究已经获得了美国联邦机构授予的1900多万美元的资助。  美国司法部文件显示,自2012年以来,陈刚在中国担任了多项职务,通过提供建议和专业知识,促进中国的科技发展,并获得经济补偿。自2013年以来,他据称接受了大约2900万美元的外国资金,包括来自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的1900万美元。  美国司法部文件还显示,至少从2017年到2019年,陈刚在中国担任多个顾问职务,他还申请并获得了美国能源部的拨款,以资助他在MIT的部分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按照能源部的要求披露他与中国的关系。此外,陈刚在2018年的纳税申报单中没有向美国国税局披露,他在中国有一个超过1万美元的银行账户。  陈刚,美籍华人,1964年出生于湖北南漳,国际传热学的领军人物,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席教授 。1980年陈刚考入华中工学院动力系。1987年在华中工学院动力系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担任讲师。1993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系博士学位后进入杜克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担任助理教授。2001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担任副教授 2004年担任教授。2009年首次打破“黑体辐射定律”公式。2010年因为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2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3年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陈刚的研究涉及热传递、纳米技术和能量转换,主要包括微米和纳米尺度能量转换与传输机理的实验、理论和数值计算 。
  • Nature:丝纤蛋白电调控构象转变及光刻应用的纳米红外研究
    蚕和蜘蛛生产的丝蛋白纤维以其无与伦比的机械强度和其源于天然结构中丰富的β折叠晶体所产生的可扩展性而为著名。受到传统的成像技术低化学敏感和低空间分辨的限制,在纳米尺度对丝蛋白纤维中的β折叠构象转变的研究具有大的挑战。近期,中科院微系统所陶虎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neaspec公司的近场光学显微镜(neaSNOM)高化学敏感和10 nm空间分辨的优势,在纳米尺度近分子水平研究了电调控下丝蛋白中的多形态转变。该工作发表在高水平的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上。该研究小组通过neaspec公司的散射型近场光学显微镜(s-SNOM)配合1495cm-1和1790cm-1可调谐中红外QCL激光器(图1d),采用的伪外差近场成像技术,对硅基底上尺寸约为10–350 nm的含高密度β折叠丝蛋白聚集体(图1e形貌),进行了纳米尺度的红外成像研究。从近场相成像图(图1f)中可以看出,在1631cm-1激光下,富含β折叠结构的丝蛋白与硅基底具有很强的对比。该对比主要源于β折叠结构中的二结构amide I在1631cm-1激光下的强烈吸收。然而,在1710cm-1激光下,近场相图(图1g)对比消失,显示该波长下丝蛋白结构小的红外吸收。同时通过不同波长下,对富含β折叠结构的透明丝蛋白的近场相信号变化研究,绘制出了波长与近场相信号变化的曲线(图1h),从曲线中可以明显看出1631cm-1激光下的丝蛋白的强烈吸收信号,与早期其他研究结果一致。图1 电调控下丝蛋白中纳米尺度下的多形态转变该研究在纳米尺度实现了蛋白质结构转换的探测,结合纳米精度的电子束光刻技术能为我们在二维及三维尺度实现丝蛋白的结构控制提供有力的方法;同时该工作为开启纳米尺度的蛋白质结构研究和探究蛋白质电诱导构象变化的临界条件铺平了道路;为未来设计基于蛋白质的纳米结构提了供新的规则。在取得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研究团队再次利用neaspec公司的近场光学显微镜(neaSNOM)研究了不同类型的丝蛋白不同曝光时间的红外吸收响应,并成功实现了基于蛋白生物材料的光刻蚀平板印刷技术。该研究成果以全文的形式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研究人员利用s-SNOM的直接成像和化学识别功能,突破了传统FTIR空间分辨率的限制,在纳米尺度下探索了UV曝光下薄层蛋白局域化学结构的变化。在1635cm-1波长下,获得了不同曝光时间样品UV–Silk30, UV–Silk90,UV–SilkHTP和UV–LC的相应近场相成像(图2d)。结果显示相对比度(丝蛋白和硅)随着曝光时间增加而减弱表明交联度的不断增加。另外,不同蛋白微米图案中吸收信号和曝光时间的关系曲线(图1e)显示,不同蛋白与曝光时间表现出随交联度变化的不同行为。例如:UV–Silk30的吸收强度线性随曝光时间增加而减小,表明交联度随曝光时间而持续增加。图2 UV-silk和UV-LC的FTIR和s-SNOM表征 截止今年11月17日,以neaspec稳定的产品性能和服务为支撑,通过neaspec国内用户的不断努力,近两年的时间已发表了关于近场光学成像和光谱的文章近30篇,其中超过半数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 、Advance Materials、ACS Nano、ACS Photonics和 ACS Sensor 及Nature子刊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 等高水平期刊。伴随更多的研究者信赖和选择neaspec近场和光谱相关产品, neaspec国内用户的持续增加,坚信neaspec国内用户将在2018年取得更加丰厚的研究成果。人物介绍陶虎研究员于2016年荣获由《科学中国人》颁发的“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奖项, 同时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近5年ISI总引用达1000多次,多项创新前沿成果受到了国际同行广泛关注和评价。他曾多次受邀在哈佛大学、杜克大学、麻省理工林肯实验室、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等国际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作特邀学术报告,其研究成果被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多次专题报道。 参考文献 1. Nanoscale probing of electron regulated structural transitions in silk proteins by near field IR imaging and nano-spectroscopy, Nature Comm. 7:130792. Precise Protein Photolithography (P3): High Performance Biopatterning Using Silk Fibroin Light Chain as the Resist, Adv. Sci. 2017, 1700191. 相关产品及链接 1、超高分辨散射式近场光学显微镜: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170040.htm2、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仪: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194218.htm3、太赫兹近场光学显微镜: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270098.htm
  • BioNtech和Moderna mRNA疫苗研究新技术 | ProteinSimple Ella 全自动微流控ELISA
    随着中国复星医药引进德国BioNtech mRNA新冠疫苗脚步加快,特别是近期国家药监局已完成专家评审,正在进行行政审批阶段,上市已经指日可待。鉴于中国大陆目前广泛接种了灭活病毒疫苗和腺病毒疫苗,此mRNA疫苗一旦获批,面对多款不同技术路径疫苗,如何施打? 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是否可作为加强针与中国现有的疫苗混打?这些课题需要参考国际上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本文重点综述mRNA疫苗研究中Ella全自动微流控ELISA技术应用案例,包括疫苗混打研究中相关指标检测。Ella全自动微流控ELISA技术是ProteinSimple研发和生产,作为创新型循环系统蛋白质标志物检测平台,已被广泛用于新冠病毒研究和mRNA疫苗开发中。01柳叶刀:BioNtech和阿斯利康疫苗混打研究本研究(CombiVacS)旨在评估第一针接种ChAdOx1-S疫苗(Vaxzevria, AstraZeneca, Oxford, UK)人群,第二针接种BNT162b2 (Comirnaty, BioNTech, Mainz, Germany)作为加强针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本研究是西班牙五所大学附属医学院进行的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临床II期实验研究。采用假病毒中和试验来评估抗体功能,并采用干扰素-γ(IFN- γ) 免疫试验来评估细胞免疫反应。血浆中细胞因子IFN- γ浓度采用Ella全自动微流控ELISA定量评估。作为新一代免疫学检测技术Ella以全自动化、标准化和高精度等技术优点受到了专家们认可,适合进行多中心临床实验数据检测和对比统计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对照组在第0天和14天IFN- γ浓度值无明显变化,而混打疫苗干预组,14天IFN- γ浓度(521.22 pg/mL)比第0天IFN- γ浓度(129.63 pg/mL)有显著增加。采用Ella检测IFN- γ水平,已成为评价疫苗细胞免疫效果的重要和快速技术手段。图1. 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混合接种疫苗D0和D14天 IFN-γ释放值对比02bioRxiv:感染过新冠病人可能无需注射第二针疫苗针对COVID-19 mRNA疫苗开发和部署加速了全球疫苗接种计划,目前德国BioNtech疫苗BNT162b2已被证明在未感染个体可提供95%的效力,但第二针疫苗对先前感染新冠康复个体的影响一直受到质疑。该研究是西班牙La Paz医院、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和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等多个单位合作,作者通过比较未感染和先前感染个体接种BNT162b2疫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指标,发现对第二剂可提高未感染个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而与之相反,第二剂疫苗导致COVID-19康复个体细胞免疫力降低。图2结果表明,注射第一剂疫苗10天后,与未感染个体相比(110.4 pg/mL, N=20),先前感染COVID-19康复个体(520 pg/mL,N=21)具有更强的IFN-γ反应。20天时,新冠康复个体维持T细胞免疫反应,而未感染个体IFN-γ反应迅速下降。令人预想不到的是,接种第二针后10天,COVID-19康复个体的IFN-γ产生浓度显著下降,这些发现表明,康复个体似乎没有从第二针接种中受益。图2. 不同时间截点,采用Ella平台检测和评估IFN-γ浓度03bioRxiv:快速检测新冠T细胞免疫应答宽动态范围方法2021年6月,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Antonio Bertoletti教授团队,发表题为“Rapid determination of the wide dynamic range of SARS‐CoV‐2 Spike 1 T cell responses in whole blood of vaccinated and naturally infected”文章。该研究详细描述一种简单快速实验方案,可高效评估接种新冠疫苗和自然感染者全血中T细胞免疫应答。目前,主要采用ELISPOT和基于流式细胞技术活化诱导细胞标志物方法,这些传统方法的复杂性限制了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应答检测能力。作者开发了一种基于Ella微流控ELISA技术的全血细胞因子释放测定 (CRA) 实验,可快速、简单和准确的对大量人群中的新冠T 细胞进行常规测量。现有研究表明,血清中和抗体的数量无法预测个体中相应的Spike特异性T细胞反应,基于Ella平台全血细胞因子释放实验可更精确地评估T细胞在感染或疫苗接种后的保护能力,可与抗体检测互补,有助于确定当前疫苗策略。图3. 工作流程对比示意图04Moderna:mRNA化学和制造工艺对先天免疫激活的影响先天免疫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PR)识别入侵抗原的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PAMP),启动级联反应进行免疫应答。mRNA作为外源核酸物质,进入体内可激活先天免疫应答,可阻止mRNA表达并降解mRNA。在体外RNA合成过程中会产生双链RNA(dsRNA),也会通过I型干扰素介导的免疫反应阻止mRNA翻译和降解mRNA。从这些方面看,mRNA本身和制造过程中杂质都可诱导先天免疫激活反应,导致对产品本身影响,需要尿嘧啶化学修饰和生产工艺调整,防止细胞先天免疫激活和随之而来的蛋白质表达减少。Moderna公司科学家通过设计多种细胞和体内模型,比较了编码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hEPO)mRNA经过经典尿嘧啶或N1-甲基假尿嘧啶(1mΨ)修饰,还有合成过程杂质dsRNA对免疫激活的影响。研究发现,尿嘧啶修饰和减少dsRNA杂质对于控制治疗性mRNA的免疫激活是必要和充分的。本研究采用Ella微流控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和小鼠血清中hEPO和INF-β。图4. hEPO和INF-β检测结果Ella全自动微流控ELISA系统已成为国际领先的mRNA疫苗研发生物技术手段,并被众多临床机构所采用。同时,Ella平台也被用于新冠病毒病人细胞因子风暴CRS临床监测。Ella,以技术先进性、高灵敏度、高精度和高度自动化标准化,成为欧美细胞因子等蛋白标志物检测主流技术平台。参考文献:1. Immunogenicity and reactogenicity of BNT162b2 booster in ChAdOx1-S-primed participants (CombiVacS):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2 trial. Lancet. Published Online June 25, 2021. S0140-6736(21)01420-32. Camara C, Lozano-Ojalvo D, Lopez-Granados E, Paz-Artal E, Pion M, Correa-Rocha R, et al.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the second SARS-CoV-2 mRNA vaccine dose on T cell immunity in naïve and COVID-19 recovered individuals. bioRxiv. 2021:2021.03.22.436441. 3. Le Bert N, Clapham HE, Tan AT, Chia WN, Tham CYL, Lim JM, et al. Highly functional virus-specific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in asymptomatic SARS-CoV-2 infection. J Exp Med. 2021 218(5). 4. Anthony Tan, Joey Ming Er Lim, et.al. Rapid determination of the wide dynamic range of SARS‐CoV‐2 Spike 1 T cell responses in whole blood of vaccinated and naturally infected. bioRxiv preprint, this version posted June 29, 2021. 5. Impact ofmRNA chemistry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on innate immune activation. Nelson et al., Sci. Adv. 2020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