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克洛索隆

仪器信息网克洛索隆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克洛索隆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克洛索隆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克洛索隆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克洛索隆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克洛索隆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克洛索隆相关的解决方案。

克洛索隆相关的资讯

  • 世界电镜九十年之怀念捷克斯洛伐克电子显微镜先驱——Delong、Drahoš和Zobač
    本文作者为捷克共和国Tescan Brno的Bohumila Lencová,摘译原文发布于2021年。今年,我们在布尔诺庆祝了捷克斯洛伐克首台电子显微镜生产70周年。Armin Delong描述的那些早些年间的事仿如昨日,如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些往事、20世纪60年代年在布拉格举行的欧洲电子显微镜大会(EUREM)的情景,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一系列论文的进展等。图1照片拍摄于1953年左右,照片上正是负责制造 Brno电子显微镜的三个年轻人,当时他们三位仅28岁就被授予当时最高级别荣誉勋章之一的“工作荣誉勋章”。参与电镜制造的还包括另外两名技术人员,但由于相对年长并没有呈现。同时,三位年轻人毕业所在系的系主任Ales Bláha教授也不在其中。正如Ladislav Zobač在回忆录中所描述,“我们并不确定自己是否应该得到这份荣誉,但军事学院为了让这一成果更加受到关注所以推动了这次荣誉授予。”当时,他们在该学院从事教学工作,而Delong和Vladimir Drahoš则刚开始各自的研究生学习阶段。图1从左到右:Armin Delong, Vladimir Drahoš 和 Ladislav Zobač1951年,军事学院接管了布尔诺理工大学的部分工作,迫使Bláha教授离开了布尔诺理工大学,并取消了他的教授头衔。随后,Bláha搬到Bratislava,在那里继续从事其教学和研究。留在军事学院或攻读博士学位是避免服兵役的一种安全方式,至少对Zobač来说是这样。Armin Delong, Vladimir Drahoš 和 Ladislav Zobač主要在Bláha建立的 Scientific Workshop工作,后来这里成为Tesla Elektronik的研发中心,随后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CSAV)的研发中心,1957年又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科学仪器研究所(ISI)的一部分。在此要提一下Ferdinand Hercík院士,他从RCA获得了第一个商用显微镜。并向Armin Delong, Vladimir Drahoš 和 Ladislav Zobač三人展示了这台显微镜,因此他们成功地制作了一台质量与RCA显微镜相似的、最早的电子显微镜。除了仿造RCA设备之外,他们还设计了一个小型桌面显微镜。Hercík负责在Královopolská以及新建的Tesla工厂以南仅1公里的地方建造两所毗邻的学院,即生物物理学院和科学仪器研究所。他还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和教科文组织的工作。在此也简要概述一下捷克斯洛伐克当时的时代背景。捷克斯洛伐克是1918年在一战后由前波希米亚、摩拉维亚、斯洛伐克(哈布斯堡君主制匈牙利部分的一部分)和后来被苏联吞并的喀尔巴阡乌克兰组成的,虽然只持续了20年,但在这期间经济实现飞速增长。1938年秋天,纳粹占领捷克和摩拉维亚之前,吞并了居住着近300万德国人的苏台德地区;战争结束后,他们被迫大量离开该国前往德国。1939年3月,第一个斯洛伐克分裂,建立了自己的法西斯国家,其余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被占领。大屠杀使8万犹太人减少到只剩10%。这其中,很多教授是犹太裔,许多其他的捷克教授死于监狱和集中营。在整个战争期间,这些大学从1939年11月开始关闭。因为大部分国家是由苏联军队解放的,战争还迫使许多年轻人加入共产党。1947年,罕见的干旱开始蔓延,经济形势低迷,但是战后政府的共产党拒绝了马歇尔计划的帮助,并从苏联换取了极少的粮食;这导致了1948年2月的共产主义政变,使这个国家成为苏联的卫星国。同年晚些时候,由于被迫与社会民主统一,党员的人数有所增加。政府、工厂甚至大学大多由共产党候选人管理,并受到秘密警察和俄罗斯顾问的密切监督。1968年,随着经济的改善,人们期望国家会发生变化,向往“人性化的社会主义”,但最终被俄罗斯坦克所终结,后来就是大规模的移民。之后是“normalization”时期,许多改革派共产党人不仅被开除党籍,而且常被开除工作,这使他们的子女无法接受高等教育。在三位制造捷克斯洛伐克首台显微镜的人当中,Armin Delong教授最为突出。Armin Delong出生于1925年1月,在战后的第一年开始在布尔诺的理工大学(VTU)学习。在此之前,所有的大学都关闭了近六年。1957年,他(和Drahoš)获得了CSc(相当于博士学位);1969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也是三人中最爱冒险的,也是唯一的党员。1961年,他成为该研究所的所长(此后该研究所的所有所长均来自该所电子光学系)。在下一次革命——天鹅绒革命之前,他一直担任所长。科学仪器研究所的其他部门包括核磁共振和冷冻核磁共振,以及用于测量的激光部门。1973年,他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的准会员,1981年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的正式成员。最大的电子光学系吸引了许多有才华的工程师和物理学家,包括一些博士生等,他们大多留在科学仪器研究所。他们继续进一步开发显微镜,并且与Tesla展开合作。唯一糟糕的决定是“tsar microscope”,由于机械和电气不稳定,以失败告终。而这个远大的目标是在距离有轨电车或无轨电车约50米的环境下,实现电镜分辨率尽可能接近1埃。20世纪60年代末,人们的兴趣转向了发射式电子显微镜(EEM),典型成果发表在《Nature》(1971年)和《Journal de Microscopie》上,并在电子显微学学术大会上多次提及。EEM包含超高压(UHV)样品室、两个磁性透镜和一个发射枪等。很多技术包含:离子轰击、样品加热、电子光谱等。超高压环境允许观察LEED模式,其尺寸与初始电子能量无关,相关成果在Nature、Optik中均有报道。Delong感兴趣的另一个方向是在超高压样品室中进行离子束注入和hemispherical LEED(和俄歇谱仪)。1969年,Delong成为自然科学学院固体物理系的外部负责人,任期三年。当Delong开始回归生活时,其对外的活动开始减少。他的大多数同事都是Delong的学生,其学生的大部分毕业论文主要关于EEM和表面物理。20世纪80年代末,Delong制作了一个5keV FEG微型TEM原型。Drahos的职业生涯持续得更顺利,他在电气工程学院以及BUT(现在的布尔诺理工大学)的仪器技术学院任教,用捷克语出版了两本书和几本学生读物。1964年,他被授予博士学位。1968年,他成为BUT的教授。在科学仪器研究所(ISI),Drahos任职电子光学部门的主管和ISI的副主任。他开发了由Tesla生产的X13系列高分辨率TEM,并开发了自己研制的BS500和540常规TEM。Drahos合作密切的同事是Jiří Komrska,其学生包括Michal Lenc和Josef Podbrdsky。Komrska成为“normalization”时期的受害者之一,因此无法指导学生。因此Komrska建议我在Delong的监督下取得毕业文凭。毕业后,我开始加入Drahoš的小组,Drahoš于1972年在曼彻斯特举行的欧洲显微镜大会上做了邀请报告并和Tom Mulvey和Eric Munro进行了对话。之后,他让我试着写一个有限元法程序,我在六个月内完成。我的第一个任务是改进BS500显微镜的性能,它没能和BS540一样运行。我很快发现,下极靴的畸形导致产生了一个附加场。我们也想开始设计一个新的TEM,但没能成功。Drahoš的工作是电子干涉、衍射、全息、反射衍射系统,他很讨人喜欢,关心同事。Drahoš和Delong都精通法语、英语、德语和俄语。1968年,因为研究所人数增长过快,增加到了260人,主楼扩建了一座楼。在苏联占领的头几天,布尔诺广播电台在这栋大楼里播放了几天,30年后才披露这件事,这一事件被称为兄弟会帮助,民主德国军队甚至错误地被纳入了计划,但他们在第一天的24小时内就撤出了。1974年,上级建议Tesla开始制造扫描电子显微镜。Tesla和科学仪器研究所同时在进行研发:Tesla搭建了一个带有热电子发射枪的系统;科学仪器研究所在Crewe的CwickScan的启发下,从冷场发射开始尝试。Delong曾经的学生Kolarik成为了首席设计师,他完成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包含两个磁性透镜、浸入上部透镜中的FEG和配有Auger及EDAX光谱仪的超高真空样品室。传统的SE和BSE探测器的塑料材料不能用于超高真空,因此它被一种新型闪烁材料——掺YAG Ce单晶所取代,后来掺YAG Ce单晶也用于TEM屏幕。1978年冬天, Drahoš患了严重的流感,第二年春天,他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并于6月去世。Delong被逐出了布尔诺大学,之后开始在Olomouc举办讲座。后来在1978年,我们五个没有机会获得博士学位的人都被授予一个有趣的头衔——RNDr。不久之后,上级又提出了另一个要求,即东区需要改善半导体工业并使用电子束光刻技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耶拿开发了一个系统,该系统过大且超出了标准尺寸。1978年,Delong和Kolarik参加了多伦多举办的国际电子显微镜大会(ICEM),会上他们受到了更稳定的肖特基枪的启发。直到1982年,五人组第一次共同参加了汉堡举办的ICEM,在那里展出了FEG SEM。在此之前,我们与国外联系的唯一途径是通过Tom Mulvey的协助,他经常访问科学仪器研究所并与我们分享他的想法和会议记录。图2 Tesla公司生产的低温FEG SEM BS350,但由科学仪器研究所开发这些人中有两个人是例外。Jiří Komrska在1968年在阿斯顿大学待了几个月,Podbrdsky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坦佩的亚利桑那大学度过了几个月。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皇家学会交换计划(Royal Society Exchange scheme)的出现,Podbrdsky在英国待了一个月,甚至我也能在1987年去英国访问。1984年,电子束光刻系统(EBL)完成,其中有几台运到了苏联。它在15ke V电子束时电流为1μA,拥有6×6mm的视场、高达6.4×6.4μm的整形光束和0.1μm的分辨率。Tesla还为之前生产EBL的部分建造了一个技术博物馆,现在变成了精心组织的Brno显微镜展览。图2中的SEM也包括在其中。Zobač也在该研究所工作,他致力于引进特殊技术,如电子束焊接和超高压钛轨道泵等。这些技术是Delong公司超高压设备所需要的。Zobač也对医疗设备和冷冻技术感兴趣。后来,Zobač娶了一位科学仪器研究所出身的女士,并生下了一个儿子。Zobač现在仍在科学仪器研究所工作。2017年,Delong去世,Ladislav Zobač在Delong去世一年后逝世。许多人因为天鹅绒革命对科学仪器研究所提出批评,甚至试图赶走Delong。然而,1990年初,Delong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的科学副总理。Delong的职业生涯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这个国家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斯洛伐克只有在二战期间才有自己的法西斯国家,历史上他们是匈牙利的一部分)。此外,由于科研经费大大减少,研究所的人数(260人)几乎少了一半。很多人逐渐认识到他们对应产品技术的市场潜力,甚至试图接管科学仪器研究所,而Tesla失去了大部分市场,之后被私有化并解体。我当时在国外的帝国理工学院待了三个月(1987年)。一年后,我被邀请到帝国理工学院学习半年,但只得到了三个月的支持。在TU Delft,我顺利得度过了三年,直到1991年秋天。1990年,在革命后的动乱中,Jiří Komrska成为科学仪器研究所的所长,但他于秋季辞职并前往BUT。紧随其后的是核磁共振部门的Josef Jelínek,他选Michal Lenc担任副手,但不到六个月就得了重病。1992年,Lenc去了理论物理系。Autrata教授在担任一年中级主管之后,成为科学仪器研究所所长,直到2006年去世。Sklenar、Kasal、Komrska、Lenc等几位教授在离开科学仪器研究所后开始了学术生涯,人数与留在那的教授相同。1994年,我开始在BUT的机械工程学院与Komrska在同一系兼职任教,指导16个研究生。2006年,我晋升教授。在完成最后一个项目后,我离开科学仪器研究所并开始在Tescan工作。接下来的两任研究所负责人是Ludek Frank和Ilona Mullerová。即使是在Tesla公司倒闭、科学仪器研究所减员的情况下,布尔诺的电子显微镜时代也并未就此结束。1990年,市面上出现了三家公司,他们的员工来自Tesla和科学仪器研究所。最初,Tescan接管了Tesla的SEM部分,Tescan从最初的六个人成长到近百倍的规模。另一组约20人也成立了一家公司Delmi,并开始生产名为Morgagni的常规TEM,Delmi随后被飞利浦EO/FEI公司收购。2015年,FEI被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收购。1990年同年,Kolarik及其同事成立了Delong Instruments公司,他们制造了一些工作电压为5k eV透射电子显微镜,2014年后制造工作电压为25k eV(如图3所示)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并供给很多公司和机构。图3:LVE5和LVEM25,Delong Instruments生产的两个低压TEM2000年,EUREM在捷克布尔诺举办,2014年ICEM在捷克布拉格举办,曾有人称世界上大约30%的电镜在布尔诺生产,这使得布尔诺获得了“电镜谷”的称号。拓展阅读:世界电镜九十年之捷克斯洛伐克早期电子显微镜发展史
  • 优势互补、合作共进 农科院油料所-岛津联合实验室隆重揭牌
    揭牌仪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举行3月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岛津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隆重举行。双方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合作工作,以各自丰富的科研经验和优质的产品,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进的目的。通过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化,推动油料所科研、测试的自主化和先进性再上新台阶,不断培养出优异的科研人才,进一步提高其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地位和科研实力,同时得到岛津公司优惠的售后维护维修服务和相关产品的技能培训。 揭牌仪式现场传真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张奇主任主持揭幕仪式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领导李培武研究员首先为联合实验室的揭牌送上了热情洋溢的祝福。他在致辞中首先以亲身经历回顾了油料所实验室辉煌的发展历程:1994年成立了农业部油料及制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11年7月成立了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2011年12月成立了农业部油料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武汉)、2017年成立了国家农业检测基准实验室(生物毒素),在发展过程中为促进我国油料作物研究的进步,捍卫粮油、果蔬等食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致辞中他特别谈及优秀的岛津分析仪器设备和支持服务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并给予高度好评。在谈到实验室未来发展愿景时,他强调要组合利用各种最新的科学手段,深挖岛津仪器设备的潜能,深化与岛津公司的合作,不断推进前沿创新研究,将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时的事后救火转变为提前预警、事先防控,对合作实验室今后发挥的重要作用充满期待。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研究员为联合实验室的揭牌送上祝福随后,岛津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吴彤彬事业部长也为联合实验室的正式启动献上了美好的祝福。他在致辞中谈到,拥有140余年发展历史的岛津公司已在中国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完整体系。岛津公司与油料所的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助推成果输出,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在油料作物的质量安全、品质管理与营养研究等领域开发更多具有创新性的表征技术和分析发展,为油料所的检测与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吴彤彬事业部长在仪式上宣布岛津公司特设油料所-岛津联合实验室优秀研究生津贴,以鼓励油料所优秀的青年才俊在学习和研究之路上茁壮成长!岛津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吴彤彬事业部长为联合实验室的正式启动献上祝福 致辞结束后,李培武研究员与吴彤彬事业部长分别在联合实验室协议书上签字,并在出席仪式嘉宾们热烈的掌声中共同为联合实验室揭幕。至此,双方的合作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李培武研究员与吴彤彬事业部长在协议书上签字并揭幕双方领导参观实验室,探讨未来合作项目油料所张文主任向吴彤彬事业部长介绍基于岛津分析仪器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出席揭牌仪式的全体嘉宾合影留念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icIEF-MS:探索单克隆抗体电荷异质性的前沿技术
    近期,Analytical Chemistry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了一项创新性的用于抗体药物电荷异质性表征的分析技术——icIEF-MS。icIEF-MS联用技术平台与传统的SCX-MS对蛋白异质性进行交叉验证,而且更高的灵敏度、更出色的重复性和更低的样品残留,这将为蛋白药物电荷异质性表征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原文见:Anal. Chem. 2023, 95, 4, 2548–2560 蛋白质的电荷异质性是由多种复杂机制所共同作用形成,包括细胞过程、化学降解和制造过程中的生产条件。这些因素中的许多修饰会引起蛋白质等电点 (pI) 值的变化,例如翻译后修饰(PTMs) 的发生,包括 c 端赖氨酸缺失、焦谷氨酸形成、脱酰胺化、唾液酸化和糖基化等,都会导致电荷变异体的形成,从而对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电荷异质性的可靠表征是评估关键质量属性 (CQA) 的重要步骤,也是确保治疗性mAbs在整个临床和商业开发期间保持一致质量的关键所在。 目前,全柱成像毛细管等电聚焦 (icIEF) 和离子交换色谱 (IEX) 是治疗性mAbs在研发和质量控制中进行电荷异质性分析的两种常用技术。然而,传统的cIEF-MS联用技术在研究蛋白质电荷变异体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如重复性差、操作复杂以及与MS离子源不兼容等问题。 CEInfinite icIEF分析兼制备型全柱成像毛细管电泳系统 基于一体化的icIEF-MS技术平台,使用加拿大品牌艾易尔斯生物科技(AES)开发的分析与制备一体的CEInfinte系统,可实现快速的icIEF分离,并配合使用高分辨率的Thermo Q-Exactive Plus质谱平台对蛋白质的电荷变异体进行鉴定。icIEF分离部分采用了与MS兼容的两性电解质,无需使用甲基纤维素和尿素作为添加的的涂层毛细管柱。通过创新的纳流ESI接口,检测蛋白质药物电荷变异的灵敏度和重复性得到了极大提高,整个icIEF-HRMS分析可在25分钟内完成,比传统cIEF-MS所需的60分钟更加迅速。此外,该平台还可以灵活切换到icIEF馏分收集模式,对蛋白质的电荷变异体组分进行组分收集,并进行深入表征,包括LC-MS肽图分析、IEX-MS 完整蛋白分析、生物相互作用等研究。整合icIEF-MS和基于icIEF的馏分收集将在mAb电荷异质性表征的全新MS策略。图1 icIEF-MS的原理图 利用该icIEF-MS系统对9种不同的治疗性mAb的电荷变异体进行表征,并对icIEF-MS的方法进行了系统验证。同时,我们还使用SCX-MS分析了所研究mAb的电荷异质性。两种手段的分析结果表明,icIEF在分离分辨率、灵敏度、低残留效应和精确分子量测量精度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我们相信,结合传统的IEC-MS技术平,台icIEF-MS将成为电荷异质性表征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加快速、准确、灵敏和高效的分析手段。 表1 九种单抗的等电点信息和使用的icIEF试剂● icIEF和SCX分离9种单克隆抗体的性能比较 ●在最优化条件下,通过icIEF-UV和SCX-UV分别分离了9种单克隆抗体,并进行了性能比较。两种分离工具均在10分钟内完成了高通量分离,所研究的单克隆抗体获得了相同的峰序列。在icIEF分离中,首先洗脱的是酸性最强的异质体,其次是主峰和碱性异质体,这与SCX分离的顺序相同。然而,对于大多数异质性mAb混合物,icIEF的分离效率显著高于SCX,这是因为iCIEF基于pI差异进行分离,微小pI差异的蛋白质异质体就可以得到高分离度的分离。在某些情况下,如英夫利西单抗,通过icIEF可以实现4种电荷变异体和一个主成分的基线分离,但使用SCX的分离效率却不佳。类似地,对于帕博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和地诺单抗,使用icIEF可以很好地检测出所有电荷变异体;然而,在使用SCX时,一些电荷变体却丢失了。尽管icIEF由于不同的分离机制而比SCX具有更宽的峰宽,但由于其pI的微小差异,icIEF表现出了更好的分离性能。图2 九种mAb的icIEF-UV图谱和SCX-UV谱图● icIEF和SCX串联MS的比较 ●如图3所示,icIEF-S和SCX-MS都可以用于鉴定阿替利珠单抗的电荷变异体。在SCX分离中,MS检测到的酸碱峰顺序与UV一致。而在icIEF分离中,碱性峰首先被纳流泵推向ESI源,因此MS检测中的酸碱峰顺序与UV检测的顺序相反。另一个显著的区别是,由于SCX-MS使用更高的流速,从UV到MS检测,柱外的峰展宽程度都较轻,这意味着UV峰形状与MS峰形状更一致。相比之下,icIEF-MS的较低迁移流速意味着柱外效应对icIEF分离的影响更大,从UV检测到MS检测,峰呈现更为明显的展宽,尤其是主峰,强度更高,并与稍低pI的酸性峰部分重叠。为了进一步提高icIEF-MS的分离度以克服峰展宽造成的分辨率损失,可以使用窄pH的两性电解质、新型的涂层分离毛细管柱和纳流ESI源。图3 以阿替利珠单抗为研究对象,比较icIEF-MS 和 SCX-MS分离效果:UV谱图(左)和MS-TIC谱图(右)。 在分析单克隆抗体时,icIEF-MS的信号响应比SCX-MS高。虽然icIEF-MS的样品载量只有SCX-MS的十分之一,但如图3所示。icIEF-QE Plus MS的TIC强度与SCX-Orbitrap Exploris 240相同(Orbitrap Exploris 240比QE Plus MS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icIEF-MS比SCX-MS灵敏度高的原因有两个:首先,icIEF-MS的纳流流速(小于5μL/min)远低于SCX-MS的流速(300 μL/min),这导致icIEF-MS的去溶剂化效率和离子化效率较高,从而极大的提高了MS灵敏度和动态范围,即使样品量低至1 ng。此外,在icIEF-MS中,补偿液采用含0.5% FA的50%乙腈,流速为5 μL/min,纳流泵速为50-100 nL/min。在此比例下,进入MS的最终流动相处于酸性条件,而文章中用于SCX-MS的洗脱流动相的pH接近mAb的pI点 (pH 7~10),洗脱是在中性碱性条件下进行的,而在中性/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与质子结合的能力比酸性条件下弱得多。因此,与SCX-MS相比,icIEF-MS在较低的电荷状态下具有更多的电荷数量,从而增加了电离和质谱效率。 总之,icIEF和SCX是两种有效的单克隆抗体分离工具,在高通量条件下分离效率都很高。然而,在icIEF-MS中,由于低迁移流速和酸性流动相的使用,其灵敏度比SCX-MS更高。这些结果表明,icIEF-MS是一种具有优越性能的单克隆抗体分离和表征方法,可以应用于生物制药的研究发现和质量控制。(A)(D) 图4 阿替利珠单抗的高灵敏度icIEF-MS表征分析:不同浓度(0.0 5 ~ 2 mg/mL ) 阿替利珠单抗(A) 的UV谱图,TIC (B) 和 MS(C )谱均为0.05 mg/mL;电荷变异体的浓度与MS响应强度的关系如图(D)所示。 图4展示了icIEF-QE Plus MS 在不同浓度阿替利珠单抗的结果,见图4。从酸性变异体和碱性变异体的 TIC和MS谱图得出,即使在 0.05 mg/ mL的最低浓度 (3倍S/N的UV信号)下,MS仍然检测到所有电荷变异体的明显信号。而SCX-QE Plus MS不能达到0.05 mg/ml的检出限。而在已报道的传统cIEF-MS研究中,典型的蛋白质分析浓度为 0.1~ 2 mg/mL。● icIEF-MS和SCX-MS的质量准确度比较 ●icIEF-MS 不仅在灵敏度上表现更优,而且在质量准确度方面也优于 SCX-MS。质量准确度是 MS 检测的一个关键指标,这取决于 MS 的分辨率。可达到的质量分辨率不仅取决于仪器的质量分辨率极限,还受电离过程的影响。加合物会使离子信号变宽,因为它们不仅来自于多重质子化的分析物,还来自于携带加合物的分析物。因此,更多的加合物会导致较差的分辨率和较大的质量误差(即较差的精度)。虽然源内碰撞诱导裂解(CID)可以减少加合物的形成,但并不是所有加合物都可以被去除。如表2所示,尽管使用了110 V 的源内CID值,但SCX-MS 获得的质谱峰仍然比 icIEF-MS 获得的质谱峰宽,导致SCX-MS 主成分的 MW 偏差(5.4 ppm)大于 icIEF-MS(2.7 ppm)。另一个例子是贝伐珠单抗,在没有脱盐预处理的情况下,SCX-MS 对贝伐珠单抗的 MW 偏差高达33.9 ppm。脱盐后进行分析,贝伐珠单抗的偏差降低到12.8 ppm。而 icIEF-MS,由于加合离子形成较少,即使不脱盐,获得的贝伐珠单抗的偏差也仅为9.6 ppm。表2 阿替利珠单抗的电荷变异体的icIEF-MS和SCX-MS分析结果比较● icIEF-MS和SCX-MS的残留效应 ●相比 SCX-MS,icIEF-MS 的残留效应要小得多。在对阿替利珠单抗分析后,icEF-MS 使用含有4% HR 8.5&minus 9.5 两性电解质的水溶液作为空白样本,而 SCX-MS 使用水作为空白样本。在 icIEF-UV 检测中未观察到明显信号,而 SCX-UV 在阿替利珠单抗峰值处检测到了信号残留。SCX-TIC 和 icIEF-TIC 中有信号峰相对明显,保留时间分别为6.82和21.5 min,。从这两个信号峰提取的 MS 数据通过去卷积得出,SCX-TIC检测到的残余信号是阿替利珠单抗,而 icIEF-TIC 检测到的信号只是两性电解质,这意味着 icIEF-MS 中没有检测到残余分析信号。低残留率使得 icIEF-MS 对微量蛋白电荷变异体的检测更加准确和可靠,避免了假阳性结果。图5 icIEF-MS和SCX-MS的残留效应的比较:SCX-MS (A-C)显示残留阿替利珠单抗信号,而icIEF (D-F)没有残留分析物信号。如图4和图5所示,观察到1500~2500 m/z 的背景信号,MS信息证实它们不是蛋白质,而是来自两性电解质和溶剂背景,背景离子不干扰mAb电荷变异体的鉴定。 ● icIEF-MS鉴定蛋白质的可重复性 ● 针对阿替利珠单抗电荷变异体进行的重复性考察表明,icIEF-MS 平台对其测定表现出良好的重复性。通过 icIEF-MS 对批间蛋白质样品进行鉴定,所有批间检测到的相同电荷变异的质量偏差都很小(表3列出了所有9种mAb的电荷变异体的修饰鉴定结果。酸性变异体的表征比碱性变异体更具挑战性,因为酸性变异体具有更复杂的修饰。虽然这种酸性修饰通常可以通过 pI 来区分,但它们在分子质量上的差异相当小。icIEF在线串联高分辨率质谱可以通过结合完整的蛋白质分子量和测量的pI值来阐明蛋白质的结构信息,为解决酸性电荷变异体的难题提供一个有用的icIEF-MS联用平台。表3 九种单克隆抗体的电荷变异体的iCIEF-MS表征结果在对一系列不同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进行电荷变异体表征时,icIEF-MS 和 SCX-MS 可以获得类似的结果。然而,icIEF-MS 在分离分辨率、灵敏度、低残留效应和 MW 测量准确度方面比 SCX-MS 展现出更多的优势。因此,将 icIEF-HRMS 分析与更常见的 SCX-MS 相结合,通过正交的验证,可以为分离和鉴别蛋白电荷变异体提供更加全面的分析策略。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可联系我们获取更多文献。艾易尔斯生物科技(AES)致力于全柱成像毛细管等电聚焦技术(icIEF)技术与质谱的联用、馏分制备以及高分辨分离等领域。
  • 2018科学仪器行业网络营销论坛探索互联网+新思维
    p & nbsp & nbsp 2018年4月21日,伴随着蒙蒙细雨,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主办,北京朗普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 (CISILE 2018)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CISILE展会同期,仪器信息网召开“2018科学仪器行业网络营销论坛”,邀请参展厂商共同参与,聚焦和探讨科学仪器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4b8aac2b-7819-4f33-a91c-f0d139594656.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2d0d8498-2ad1-4dee-a058-ba6cb1d321a9.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借势互联网+& nbsp 打造科学仪器培训新生态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仪器信息网培训部经理 & nbsp 安艳威 /strong /p p & nbsp & nbsp 首先,仪器信息网培训部经理安艳威就目前科学仪器行业培训市场现状进行分析,报告指出线下培训虽然能够有效拉近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但真实效果却不容乐观。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培训市场普遍存在成本高、回报率低;人力、时间等资源紧缺;现场到达率低;传播范围小;培训成果难以衡量;客户兴趣难把控等问题。传统的线下培训已经不能满足用户时间、成本、质量方面的多重需求,因此,互联网+下的培训聚合平台将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其优势在于能够通过流媒体技术,借助音频+PPT模式,将科学仪器各行业专家组合内容输送给需求用户,让用户有目的、有渠道、有兴趣地去遴选适合自己的培训课程。目前,仪器信息网的网络讲堂作为首个科学仪器行业网络培训学院,已联合20多位仪器行业专家,推出超过4000个直播培训课程,为大专院校、科研所、工业企业单位、仪器厂商等超过300,000人次提供了专业知识的培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dd6294cd-bd58-4159-aa71-007c25b0d863.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为中小仪器企业赋能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仪器信息网运营经理 & nbsp 曾明泉 /strong /p p & nbsp & nbsp 中小企业是现代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但同时也在生存与快速发展中面临着各类难题,仪器信息网运营经理曾明泉就中小仪器企业在互联网+大环境下的营销现状进行了分析。目前,国内中小仪器企业普遍面临开发新客户难、线下展会成本高、搜索引擎耗钱快三大营销困境。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给中小仪器企业赋能,仪器信息网多年来深耕科学仪器领域,打造出专业垂直的营销渠道,为用户提供充足的行业信息资源——其采购平台平均每31秒即可产生一条求购信息,每月覆盖400万用户,全年可产生25万条询盘,实现PC+WAP+APP三短同时展示;推出科学专业的仪器导购专场和行业应用,可提升用户查找效率,节约厂商营销成本;覆盖2万人的资讯平台可满足用户曝光、搜索的需求。具备产品、方案、资讯、商机库的成熟平台和完善机制是中小企业摆脱营销困境的有效途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f97312b6-5607-4b2d-b256-fea10bfa66b3.jpg"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移动!仪动!仪器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之道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仪器信息网副总经理& nbsp 赵鑫 /strong /p p & nbsp & nbsp 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占网民比例为24.0%,此后逐年递增,截至2017年底,已达到97.5%。仪器信息网副总经理赵鑫指出,当前移动端信息传播比重不断加大,科学仪器企业应当从品牌+内容、转变渠道、转变形式三个维度出发,以应对风起云涌的移动浪潮。第一,在品牌众多且繁杂的市场环境下,仪器厂商的品牌建设可以借助第三方平台品牌背书,塑造良好口碑和辨识度,如仪器信息网从专业科学的角度评选出的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国产好仪器等在业内受到广泛认可。第二,转变传统营销渠道,将WAP、APP、微信作为新端口向用户持续输出产品相关信息,从而达到更加精准有效的营销成果,仪器信息网可为企业快速建站,同时手机站可实现多入口推广;装机量超过7万的APP为用户提供找仪器、学仪器、找工作、看资讯的一站式服务;粉丝量超过19.6万的微信公众号则可轻松帮助企业扩大影响力。第三,转变营销形式,采用短视频、信息图、Webinar等更快更轻的形式向媒体、专家、用户、各级员工进行信息的快速分享和传播。 /p
  • 天隆智造——新冠疫情防控堡垒上的“螺丝钉”
    冬季来临,北京、河北、黑龙江及辽宁等多地频发局地疫情,而秋冬季也是流感、肺炎等其他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这无疑加大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难度。近日,钟南山院士在首届中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发展大会指出,应该采用同时检测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的检测设备、移动检测实验室等方式,加快检测出病毒并及时救治。多项政策指导疫情常态化防控为了做好常态化精准防控,我国政府陆续发布《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秋冬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设置的通知》等相关政策,要求不断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其中,《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将全国划分为八大片区,选取100家大型公立医院、疾控中心建设公共检测实验室。每个公共检测实验室要具备1万份/天的检测能力,配备移动方舱实验室(移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及相关辅助移动设施,全国形成100万份/天的机动检测储备能力,来应对聚集性疫情及常态化疫情的发生。匠心天隆智造助力核酸检测能力提升天隆科技作为疫情检测产品供应的主力单位,不仅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收到国务院及国家疾控中心的感谢信,还在近期荣获全国工信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各地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建设中,天隆科技也发挥了专业力量,装备数千个医疗机构及疾控中心。例如,在国家要求建设的100家公共检测实验室中,有84家医院及疾控中心都装备了天隆产品,占比高达84%。国家划分的八大片区全部覆盖,包括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同济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西京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知名三甲医院均装备有数十台天隆设备及配套试剂。作为各片区的公共检测实验室,每天都面临巨大的新冠核酸检测任务,天隆智造以全自动、检测通量大、操作简便及结果精准、安全保障力高等优势,大大提升了核酸检测效率,受到客户的一致好评。科技抗疫,方案多样从疫情发生以来,天隆人一直加班加点,保障防控物资供应。我们也在一直探索着多种防疫策略,并快速研发大体系提取、全自动样品处理系统等各种抗疫新品,致力于为医护人员智造新动力,让疫情防控更快、更准、更安全!多种单混检方案天隆科技多种新冠核酸单混检方案,满足多样化用户需求,符合国家最新政策要求。其中,多样本混检方案,检测效率高,检测成本低,在突发疫情时可以快速完成大量人群筛查,切实解决筛查需求!多种PCR实验室建设方案基于多年技术积累及在分子诊断领域的丰富经验,天隆科技可为用户提供多种PCR实验室建设方案,从实验室设计、仪器试剂配置、人员培训及验收备案,全程无忧。其中,移动方舱具有运输与安装方便、应用场景多样等优势,可以快速到达疫情突发防控重点区域,第一时间开展检测,有效减少病毒携带者的流动、减少样本流转、降低传播风险等,被誉为疫情常态化防控的“重要堡垒”。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已取得基本胜利,这是各界团结一致,努力构筑防控堡垒,携手抗疫的结果。天隆只是这堡垒中的一块砖,甚至只是一颗螺丝钉。但是螺钉虽小,责任却大。未来,天隆科技将继续砥砺前行,为疫情防控及精准医疗贡献力量!
  • 从克隆猴的成功谈中国的科研创新
    p 克隆猴诞生的消息让媒体蜂拥而上,可爱的“中中”“华华”萌态不断刷屏,让2018年新春多了一道创新大礼。 /p p 这一成果所体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活动正在不断深入,尽管仍然缺乏具有领军性质的原始创新,通俗地讲就是具有潜力问鼎诺奖的成果,但结合不断取得的成绩,我们可能也要转变一下——对科学本身而言,问鼎诺奖一定是最重要的目标吗? /p p 同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来探讨工业界的创新路径。今日中国尽管已经成为了高技术产品的最大生产国,电信设备等领域在国际上已一言九鼎,但很多创新政策学者仍然认为我们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界创新与“中中”“华华”的成功诞生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背后的逻辑可能一致,中国社会对两者的影响因素也高度相似。 /p p strong 丰收克隆猴 /strong /p p 克隆猴这一重大成功得益于中国在科研方面的优势,那就是跟踪、模仿和利用后发优势以及技术优势实现超越。克隆技术发展了20年,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一直进展不顺利。中国科学家通过持续努力和技术攻关突破了细胞遗传物质植入、分离、被植入的卵细胞的遗传机制启动等重大难题,不能不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突破。但还不能像率先提出克隆理论或者将皮肤细胞分离为多能干细胞那样被称为划时代的科学成果,因为其中没有体现出足够的原创思想。 /p p 但这一成果仍然让人非常兴奋。这主要在于,这个工作的团队负责人孙强博士没有海外留学或博士后经历,甚至本科和硕士都不是985高校,本科更是地方院校。此外,论文的主要工作由博士后刘真为主的团队实施。刘真跟随导师开展体细胞克隆猴项目,放弃了去美国顶尖研究所的机会。这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说明,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技术手段,在中国科学家群体中,已经深入到很多努力、执着和刻苦的科研人员了。这才是一个更加值得祝贺的进步。 /p p strong 后发优势与大国路径 /strong /p p “中中”“华华”成功克隆的背后有另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因素,就是中国体制特点决定的资金投入优势。按照介绍,克隆猴项目研究持续了5年甚至更长,投入一定不少。 /p p 这与大多数科研人员的基金使用经历形成一个鲜明对照。君不见,科学界坊间对基金使用抱怨很多,基金尤其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大课题,从开题到申报截止时间短暂,基金的执行期也非常僵硬,课题费到账慢,到了之后又有很多报销限制。 /p p 诸如此类各种困难,为何能让若干需要持续多年,大量投入的项目仍然取得成果呢? /p p 这其实是在抱怨由行政官员主导的国家课题。但这种行政主导型的课题管理也并非完全乏善可陈。首先,对于大项目来说,对资金使用的产出需要有更大的把握,跟踪世界先进方向的追踪研究无疑是最保险的。 /p p 的确,发挥高投入、注重工艺与细节以及团队作战等优势,可以取得很多成就,这些成就不是没有可能构成新的科研方向或二次原始创新。 /p p 大课题的追踪式研究的第二个既往被忽视的亮点,与科研的分包不无关系。大课题不可能由中标的大科学家一个人的实验室完成,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分包成很多子课题甚至更小的单元。相比于自由竞争,这种分包过程往往是承担者和发包者彼此都很熟悉,都相对清楚对方能做到什么地步。当科研压力很大而又不可能草率交差时,这种“小作坊”做法反而有可能诞生新的创新。 /p p 最近有人问我,2017年诺奖化学奖颁发给了冷冻电镜的研发者,施一公团队还能拿诺奖么? /p p 提问者显然比较熟悉清华大学施一公院士的蛋白结构解析研究,知道其研究对冷冻电镜有很大的依赖。同时显然也知道,诺奖是奖给重大原创成果的,所以该问题的逻辑就清楚了:施一公的研究严重依赖冷冻电镜,冷冻电镜获奖,施一公的研究拿诺奖就很难了。 /p p 但这个逻辑仍然是有待澄清的。诺奖的获奖研究应该是对整个科学发展具有方向性指引或者起到颠覆性作用。从这个角度讲,发表多篇CNS(Cell、Nature、Science)论文的施一公及团队的研究,也许仍然可以被界定为一种跟跑。但这样的研究并不必然被诺奖“淘汰出局”,因为科学的进步是环环相嵌的。冷冻电镜促进了蛋白质结构的解析研究,但突破性的、经典的蛋白质结构的解析研究,有可能为我们认识生命世界的其他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南,为新的研究方向开启大门。所以以冷冻电镜拿奖来否定施一公蛋白质结构解析研究获得诺奖的可能性,这本身是不成立的。 /p p 另外,中国在这个路径上又有了一个绝大多数其他国家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大国体量。这种大国体量可以在被领导人认可的研究方向上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 /p p strong 产业界的高歌猛进 /strong /p p 大国优势在产业界可能体现得更淋漓尽致。在我们对中国企业缺乏原创技术的担忧和埋怨还没有一点好转的时候,中国企业突然开始雄起兼并拥有诸多原创技术的西方企业,最近的例子包括海信对东芝家电的兼并,如当时不看好但目前进展顺利的吉利汽车对沃尔沃的兼并。 /p p strong 到底发生了什么? /strong /p p 如果按照Clarivate Analytics(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旗下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的以核心专利持有为标准的世界创新百强的划分,中国企业除了华为外,还一直没有上榜者。但与拥有技术相比,中国的杰出企业已经拥有了市场和庞大的并可以随时升级换代的生产能力,尤其是在电子、通讯等高科技行业。按照最近比较有名的宁南山的强国专栏所述,现在中国企业只剩下汽车和能源行业还没有一统江湖。 /p p 宁南山专栏的说法从技术层面来看可能过于乐观,中国企业目前确实单纯从技术上讲,还没有原创到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方向的地步。但是,早在2011年,当时的佐治亚理工的科技政策教授Dan Breznitz就在其著作中提到,中国已经在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上体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并不需要格外担忧原创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如今,有两方面的趋势进一步促进中国优势的强化,让中国虽然仍然没有走到原创技术的领导者层面,但已经依靠大国优势在攻城略地。 /p p 首先,随着科技全球化的发展,研发越来越与生产分离,经过时日,生产能力拥有者也不断发展出自己的排他性壁垒。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大国优势又让制造基地可以通过内迁等冲销成本上涨。而作为大国使得中国企业拥有的市场议价能力,又让任何原创技术拥有者不能肆意定价。 /p p 其次,研发本身也在不断分化,不断分包。这就让拥有市场和统一研发能力的中国大企业的议价能力不断增强,并且随着资本流动,可以将兼并作为一种议价选项。 /p p 在本质上,这种大国国情决定的利用后发优势的产业技术发展路线,与基础科研并无不同。只是传统上,基础研究更加强调高度原创的那个部分,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完全如此。 /p p strong 颠覆式创新,颠覆了谁? /strong /p p 在肯定创新成绩的同时,也要仔细思考时下很多流行的表述,比如用“颠覆式创新”这样的词汇来表明中国在科技创新上已经“领跑”。取得了成绩不假,但这些都不能用来证明我们“颠覆式地”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 /p p 先从产业界的技术谈起。在中国,跟跑仍然是压倒性主流。只是跟跑速度加快,而且经常不屑于在常规跑道上跟,在生产和市场占有上的大国优势,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底气。 /p p 但另一方面,国家的导向仍然是如何从跟跑到领跑,但以是否拥有原始创新为主要衡量手段的跟跑到领跑的研发创新战略经常失效。具体表现为,投入巨资的国家工程实验室或科技重大专项的攻关结果,与企业需求相差较远。但好在企业的技术升级在不断加速,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而不断扩展技术版图, 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否领跑对企业并不重要。 /p p 换句话说,时下比较流行的词汇“颠覆式创新”,其实不是在取代领跑者的原始创新能力,而是在颠覆这些原始创新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一直在颠覆科技政策领域专家们的认知。 /p p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基础科研。当把能否领跑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主要评判标准时,决策者实际上依赖的是跟跑路线。CNS和牛刊发表记录往往是跟跑路线的最典型体现,但跟跑事实上产生的各种可能对将来科研起到领跑作用的研究成果反而被忽视了,至少不如CNS和其他牛刊的发表记录含金量高。 /p p 在这些跟跑出来的成果中,也许会孕育出将来领跑的种子。但种子最终能否生根发芽,则取决于很多因素。反过来,如果全部研发战略的设计核心就是实现所谓领跑,那我们不但不能颠覆领跑者,最终颠覆的恐怕还是自己。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作者系康奈尔大学博士研究生) /p p br/ /p
  • 我国首例克隆猫诞生 宠物克隆已经商业化
    p    strong 我国首例克隆猫诞生 /strong br/ /p p   38万克隆一只狗狗,你们愿意吗? /p p   看到眼前有一只一模一样的狗子,是会勾起对狗子的无限眷念,还是可以填补思念代替陪伴? /p p   日前,北京希诺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宣布,我国首例自主培育的克隆猫诞生。经过4只代孕猫的孕育,成功生产1只克隆猫。这只猫取名“大蒜”,于今年7月21 日经代孕猫自然分娩出生,小猫目前健康状况良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1bd44553-b4bb-4283-b5e6-fe11a51ab3fb.jpg" title=" 大蒜.jpg" alt=" 大蒜.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克隆猫“大蒜” /p p   基因科技改变生活。23年前,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开始,克隆技术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去年第一只灵长类动物猕猴的成功克隆,到现在资本开始进入宠物克隆市场,公众对于克隆的讨论趋于白热化,克隆到底是什么? /p p    strong 克隆到底是什么? /strong /p p   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而英文“clone”则起源于希腊文“Klone”。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意义的克隆是指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的个体或种群。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52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fea68563-a87b-444c-8435-e27dcdc54fcc.jpg" title=" 多利.jpg" alt=" 多利.jpg" width=" 400" height=" 52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多利”克隆过程 /p p   “大蒜”的孕育过程跟多利类似,通俗来讲就是取到宠物身体样本的细胞核,放入到另一位“捐赠”者的去核卵细胞中,通过电脉冲刺激使之体外融合,并发育成胚胎。最后将此胚胎放入到另外一只代孕猫体内。经过两个月左右时间发育,代孕猫就可以生出一只遗传物质跟爱宠一模一样的小猫。这样一来,“大蒜”就有3个妈妈,而没有爸爸。 /p p    strong 宠物克隆已经不是新奇事 /strong /p p   韩国三星电子公司会长李健熙的宠物博美犬“本吉”就是经过克隆诞生的。据悉,李健熙的宠物狗“本吉”是纯种雄性博美犬。2009年,“本吉”以16岁的“高龄”去世后,李健熙把“本吉”的肌肉组织交给了韩国忠南大学动物资源生命科学学科金珉奎教授。金珉奎研究小组对“本吉”的体细胞进行培养,并于2010年第一次成功克隆出一对双胞胎宠物狗“本吉2号”和“本吉3号”。2017年,金珉奎小组和韩国生命科学企业“美迪克隆”再次成功克隆了李健熙的宠物狗“本吉4号”。 /p p    strong 38万克隆一只宠物狗 宠物克隆已经商业化! /strong /p p   小编从京东和淘宝上搜索,均能够搜到“克隆宠物”相关服务,页面标价500-15000不等。和客服沟通后了解到,克隆一只狗需要38万,页面标价仅为基因保存和上门取样费用。客服表示从启动到交付一共需要10个月,克隆期间如果失败,工作人员会马上启动第二轮克隆,每组克隆同时有两只代孕犬代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3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a587486c-6e72-43fb-93b9-08b3300c0c15.jpg" title=" 宠物服务.jpg" alt=" 宠物服务.jpg" width=" 600" height=" 23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京东上克隆宠物的服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48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8106abba-4bfc-4739-b001-5fd35e1f2d46.jpg" title=" 123.png" alt=" 123.png" width=" 400" height=" 48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某公司的宠物克隆宣传单 /p p   克隆“大蒜”的希诺古公司称,目前已经接到七八个克隆猫的商业订单。宠物克隆已经开始商业化。 /p p   主人想要找回爱宠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宠物克隆技术已经成熟了吗?在各种动物保护法规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就推崇克隆犬商业化,这样真的好吗? /p p   另一方面,38万克隆狗狗,这个过程平均需要5-6只代孕犬。得到一只成功的克隆犬背后,那些失败的克隆犬以及不断繁殖的代孕犬又会何去何从呢? /p
  • 岛津单克隆抗体分析法“nSMOL法“有效性验证论文受关注
    获选日本药学会学术杂志Bi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 Bulletin封面 岛津制作所基础技术研究所岩本典子等的单克隆抗体分析法“nSMOL法“有效性验证的相关论文,被评选为7月1日发行的日本药学会学术杂志Bi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 Bulletin(39卷7号)的封面。该论文是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的产学合作共同研究成果之一。 该研究小组在2014年发表了使用高速液相质量分析仪(LC/MS/MS)对单克隆抗体的可变区肽进行选择性检测和分析的新方法(nSMOL法:nano-surface and molecular-orientation limited proteolysis)。这个方法不依赖抗体药物种类就能够检测血液中浓度,具有里程碑意义。 针对该方法的实用化,研究小组依照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医药品开发过程中生物样品中药物浓度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2013年,药食审查发0711第1号),开展曲妥珠单抗(商品名称:赫塞汀)及纳武单抗 (同:Opdivo)等多种抗体药物的nSMOL方法的可靠性评价,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论文对作为抗CD20人鼠嵌合抗体的利妥昔单抗(同:美罗华)的分析认证结果进行了报告。 准确的血液中抗体药物浓度监测,对于提高早期毒性、药效评价的开发效率以及探讨向精准医疗推广等方面极其重要。不依赖抗体种类,且使用能满足一定可靠性标准的nSMOL方法,为抗体药品的药物治疗监测领域发展做出贡献。通过可变区选择性分解,实现实用的生物分析(转载自日本药学会 Biol. Pharm. Bull.第39卷7号封面) 论文名: Validated LC/MS bioanalysis of Rituximab CDR peptides using nano-surface and molecular-orientation limited (nSMOL) proteolysis. Noriko Iwamoto, Megumi Takanashi, Akinobu Hamada, and Takashi Shimada Biol. Pharm. Bull. 2016, vol.39, No.7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 岛津官方微博地址http://weibo.com/chinashimadzu。岛津微信平台
  • 单克隆高表达细胞株筛选新探索---第五届抗体药物创新及产业化论坛Namocell演讲报告
    9月18日至21日,美国Namocell公司参加了第五届抗体药物创新及产业化论坛,并且做了精彩报告。报告中不但介绍了单抗药物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细胞系构建问题,提出了新的单克隆铺板方案,而且对于如何挑选高表达细胞株做了新的探索。报告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直好评。 美国Namocell公司,作为一家专注于单细胞分离技术的生物仪器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高效、准确、便捷的单细胞分离平台。在此基础上,Namocell在单细胞分离平台上也在不断开发更多新的应用。近年来,单抗药物的开发领域又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越来越多的公司都纷纷投入到这个热潮当中,随之而来的相关法规的要求也是越来越严格。在众多的要求当中,FDA对药物来源的单克隆源性的要求非常严格,这就要求生产和研发的企业在细胞株开发阶段做到严格的单克隆验证。目前市面上已经有几款孔板扫描设备能够得到FDA的认可,他们的数据可以用来作为单克隆源性的证明。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在验证前的分离阶段,如何快速、准确、高效的获得单细胞。除了上面提到的有限稀释法之外,昂贵的流式细胞分选仪也可以用来作为单细胞铺板工具之一,当然流式除了操作复杂,需要专人维护之外,分选得到的细胞常常复苏比例比较低。在流式分选中,细胞受到较大的鞘液压力的影响,会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后期单细胞克隆率低。Namocell单细胞分离仪为细胞铺板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该设备采用新的微流体技术能够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细胞铺板工作。分离过程轻柔,不会影响细胞的后续生长。能广泛应用于单抗开发中的CLD环节,以及单细胞测序等。最后,在本次报告中,Namocell还介绍了公司新的应用开发进展,向与会者分享了高表达细胞株筛选的全新方案,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 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挑战
    p   随着引领第二次生物医药产品浪潮的“单克隆抗体”的出现,抗体研发的一切正在慢慢改变。在抗体工程药物中,肿瘤抗体药物更是异军突起,独占一半天下,单克隆抗体药物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及高效性,在抗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目前,单克隆抗体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本文主要从抗体药物的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解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p p strong   抗体药物的前世今生 /strong /p p   和各种重大革命性技术的发展一样,抗体的研究也是经历了漫长岁月。直到Kohler和Milstein在1975年创建了淋巴细胞的杂交瘤技术并获得了专一识别抗原位并与之特异结合的单克隆抗体,才受到了相关领域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两位科学家因此被授予198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p p   然而,由于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是鼠源性的,应用于人体不可避免地引起人抗鼠抗体(HAMA)反应,限制了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p p   为了克服这种缺陷,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者们寻求以基因工程技术对鼠源性单克隆抗体进行改造,尝试对其人源化处理。如将鼠源抗体可变区与人抗体恒定区拼接而形成嵌合抗体或将鼠抗体可变区的互补决定区(CDR区)与人的抗体的互补决定区互换构成人源化抗体等。 /p p   以上抗体技术的建立,基本解决了抗体药物异源性的问题,促进了抗体药物的广泛应用。迄今美国FDA已经批准上市了几十种治疗性抗体药物,抗体产业增长迅猛,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国内外处于临床前、临床研究的各类生物技术药物中也以抗体类制品最多,其中则以抗肿瘤抗体药物最多。 /p p   这其中除了单抗之外,新型抗体的开发也各施所长,其中包括双特异性抗体以及抗体偶联药物(ADC)。就开发热点而言,当然要数PD-1/PD-L1单抗、ADC药物、以及双特异性抗体了。目前,全球抗体药物产业已经步入了强劲发展的时代,与此同时,抗体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无论是在抗体靶标和新抗体基因发现,还是在新抗体药物的研发和产品种类等方面,很多问题都亟待解决。在此,小编做了详细的总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p p strong   筛选肿瘤治疗新靶点 /strong /p p   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相比,抗体的靶点数量相对要少的很多。这主要首先由于抗体本身的性质。一般来说,抗体分子的分子量较大,结构复杂,绝大多数抗体只能对位于细胞膜表面及分泌出来的分子发挥作用,而对于细胞内的分子则很难产生功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3fbc9274-4de1-4a6d-acf5-dc8ffbcad09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针对不同靶标的抗体 /strong /p p   目前,在已经批准的抗体药物中仅有27个靶标。其中7个靶标分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抗体药物,共计18个。其中5个靶标(TNF、CD20、VEGF、HER2、EGFR)所对应的抗体药物多数为重磅炸弹药物,共计10个。在2014-2017新上市的抗体中,几个特殊靶点已引发重大波澜,诸如CTLA-4、PD-1/PD-L1等都成了重磅炸弹的诞生地。其中以PD-1/PD-L1为靶点的抗体作为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先锋队更是各个公司追逐的热点。 /p p   多家国际巨头公司已在该领域做了充足的准备,包括辉瑞,安进,赛诺菲,再生元、罗氏、诺华、礼来、阿斯利康等。该靶点也必然引起新一轮的腥风血雨。但总体来说,抗体靶标十分有限,所以说,在研发的候选抗体药物中,新靶点和新适应证抗体是药物研发团队首要追求的目标 其次是老靶点的深度开发。 /p p strong   降低抗体的免疫原性 /strong /p p   最早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的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应用于人体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人抗鼠抗体(HAMA)反应。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对鼠源性单克隆抗体进行改造,尝试对其人源化处理以解决单克隆抗体的这种缺陷。可分为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或完全人抗体。试图通过增加其可变区序列与人胚系基因的同源性来降低它们的预期免疫原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d4eabd2b-11a8-492c-b317-7b62d212972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鼠源性到完全人源化抗体 /strong /p p   嵌合抗体成功的例子包括罗氏公司的抗 CD20 抗体Rituxan,其用于治疗B 淋巴瘤。它的抗淋巴瘤作用主要来自于补体作用、ADCC作用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因为人鼠嵌合抗体仅仅消除了鼠源单抗的部分异源性,未经改造的可变区的鼠源序列依然可以诱导人体产生HAMA反应,因此对鼠源抗体可变区的进一步进行人源化改造是必然趋势。 /p p   通过研究大量小鼠抗体可变区序列,截取可变区中与抗原直接接触的序列与人抗体可变区的框架区嫁接,经过亲和力重塑,可在极大程度上保持亲本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同时在人鼠嵌合抗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免疫原性和毒副作用。人源化抗体成功的例子包括罗氏的Herceptin,其用于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 /p p   不容置疑,完全人源化抗体绝对是最理想抗体,其可以达到完全避免鼠源性单抗的种种缺点。目前主要通过抗体库技术以及转基因小鼠技术等方法来进行生产。 /p p strong   新型抗体药物 /strong /p p   抗体偶联药物(ADC)、双特异性抗体以及PD-1/PD-L1单抗绝对算的上是抗体圈的明星产品了。 /p p   ADC由单克隆抗体与有治疗作用的小分子药物两部分构成,借助抗体实现化学药物对肿瘤组织的靶向递送。ADC 在血液中稳定性高,药物分子不会脱落,因而毒副作用较小,但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远远高于裸抗体。这种设计策略既可提高抗体药物的杀伤能力,又提高小分子化学药物的治疗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c110a3a2-3d90-4c38-ab72-7b6cdd3ecaf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双特异性抗体 /strong /p p   传统抗体药物通过封闭单一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临床上易出现抗体药物的耐药性。所以双特异性抗体(BsAb)应运而生,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两个分别靶向不同抗原的抗体片段组合在一起,具有两种抗原结合位点,可以发挥协同作用,进而提高治疗效果。这种结构设计能有效地改善抗体药物在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增强临床治疗效果。然而,设计出疗效好、稳定性高且利于生产的BsAb仍需深入研究。 /p p   除了ADC和BsAb之外,肿瘤免疫治疗抗体药物也是火的不行。近几年,针对免疫检验点的PD-1/PD-L1单抗治疗不断在癌症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在黑色素瘤、肺癌、肾癌及膀胱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很好的疗效,初步实现了利用免疫方法治疗肿瘤的梦想。 /p p strong   抗体组技术和抗体组药物 /strong /p p   抗体组技术是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基础上,结合杂交瘤技术及基因工程抗体技术,经过抗体靶标高通量筛选、建立大规模抗体库,最终走向应用。相比传统的单克隆抗体技术相比,抗体库技术,具有库容量大、可筛选种类多、更易获得针对特定抗原表位的高活性单克隆抗体等无以替代的优势。同时抗体库技术在筛选过程中,更为省时、省力、高效、经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7cd75911-64ed-4a38-aa94-c1179ab902e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抗体库技术 /strong /p p   目前抗体库根据其宿主免疫状态来说,主要分为天然库和免疫库两大类。天然库从理论上来说可以筛选获得可与任何抗原特异结合的的抗体,同时人抗体库可以直接产生全人的抗体V区基因,避免了后续的繁琐的人源化过程,但这些天然抗体基因缺乏体内的重排与突变过程,因而很难获得高亲和的抗体,所筛选的抗体往往需要进一步的亲和力成熟改造,而且同时筛选背景较高,针对特定抗原的抗体丰度低。 /p p   相比较而言,免疫库中则含有大量针对该特定抗原的抗体,其筛选背景大大降低,并且这些抗体基因经过在宿主体内的成熟过程,往往具理想的亲和力。 /p p   小鼠目前依然是最容易进行免疫和其后续进行基因工程操作的动物品种,然而通过小鼠抗体库获得的依然是鼠抗体V区基因,想使其安全用于临床,还必须进行后续的人源化改造。近两年发展的全人抗体的转基因小鼠技术,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转有全套人抗体基因的转基因小鼠来制备人的免疫抗体库,并从中直接筛选具有治疗价值全人的抗体V区基因,无需人源化的改造。 /p p strong   国内抗体药物产业如何突破瓶颈 /strong /p p   在全球抗体药物产业强劲发展的浪潮中,国内抗体药物产业也已经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跨越,抗体的产品逐渐增多,市场逐渐扩大。尽管我国抗体药物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国产抗体药物的技术水平及市场占有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p p   中国抗体药物上市以及原始创新产品开发都面临着严重不足的问题。无论是已上市销售的还是正在注册研究的抗体药物,国内企业在抗体靶标和新抗体基因发现、新抗体药物创制、产品种类等诸多方面都亟待提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35b205bb-cafe-410d-88f4-0541881c819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Custom mAb /strong /p p   要实现抗体药物产业发展的突破,应该结合抗体药物相关的产学研医用现状资源禀赋及医疗服务的需求,选定未来重点发展领域及其对应的产品方向,重点支持和引导相关领域目标性抗体药物产品的开发。加强研发平台建设、提升抗体药物自主研发、CRO、CMO及产业化水平,达到与欧美先进国家同步,打破国外医药巨头对我国抗体药物的市场垄断,增强我国在国际抗体药物领域的综合竞争优势。 /p
  • 2010年颗粒学术盛会在西安隆重开幕
    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为了总结交流近年来我国颗粒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成果,探讨本领域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动向,2010年8月16日,“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2010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在西安市陕西宾馆(陕西丈八沟宾馆)隆重开幕。   本届会议由中国颗粒学会、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台湾大学、大同大学主办,中国颗粒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上海市颗粒学会、北京粉体技术协会、陕西省颗粒学会、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协办。来自颗粒学及粉体技术领域的数百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参加了本次会议,仪器信息网作为特邀媒体应邀参加。 会议现场   同时,大会还邀请了8位颗粒学及粉体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徐德龙教授 报告题目:中国水泥工业的生态化   作为我国水泥工程领域惟一的院士,徐德龙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生态水泥工业的深刻含义、高固气比理论以及超细粉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同时,徐德龙教授还着重阐述了其在节能减排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表示十分看好水泥工业生态化的前景。 辅仁大学姚永德教授 报告题目:Formation of Fe and Pt nanorods on nanoporous anodic aluminum oxides by controlled nucleation sites   姚永德教授解释到,通过在纳米多孔型阳极氧化铝模板上形成铁/铂双层垂直对齐和类似倒锥结构的这项研究,磁性纳米粒子的磁化反转机制可以得到证实。另外,降低铁或(和)铂的指定厚度,可降低磁化程度,就可以得到独立旋转逆转相互作用的结果。 香港理工大学李顺诚教授 报告题目:Carbonaceous aerosol - Past, now and future   李顺诚教授首先简要回顾了碳气溶胶的国内外发展、碳气溶胶对环境、气候及人类健康的影响和碳元素分析仪器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指出:“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们节能减排的挑战也将不断加大。但是,节能减排并不只针对二氧化碳和碳气溶胶,应该是控制所有污染物的排放量,对环境、气候、人类健康的保护起到协同作用。” 北京化工大学陈建峰教授 报告题目:纳米颗粒的工程及应用   陈建峰教授通过超重力法成功合成了纳米颗粒材料,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另外,陈建峰教授还表示:“目前,纳米颗粒材料制备工程的关键科学问题集中在分子热力学、纳米材料生成动力学、分子反应工程三方面。若采用纳米技术合成药物制剂,国际市场前景可高达3800亿美元。” 英国Leeds大学王学重教授 报告题目:Multivariate SPC of emulsion and nanoparticle slurry processes based on process tomography,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and acoustic spectroscopic data   王学重教授通过过程层析成像、动态光散射以及超声波的数据,对悬浮液和纳米颗粒浆液过程的多变量进行了统计控制,同时,王学重教授还指出:“在线测量对于产品生产工艺的质量控制很重要,但是目前在线测量的应用工作还不普遍,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努力。” 清华大学骆广生教授 报告题目:粉体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工业应用   骆广生教授说到:“微化工系统的高效混合和传质性能可为纳米材料的大规模制备提供均一的反应环境,可较好地实现对成核和生长过程的控制。另外,多相微分散体系流型的有序性为调控粉体材料的样貌提供了好的手段。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张忠研究员 报告题目:兼备塑料和陶瓷优点的纳米复合材料   张忠研究员谈到:“纳米复合材料最重要特点之一是由于纳米颗粒在基体中引入了巨大的界面区域,因而纳米颗粒能够提高高分子材料的关键性能,其中包括抗疲劳、耐蠕变和耐摩损等特性,这些材料在汽车、生物材料、电子封装材料、造纸工业等领域有很强的应用前景。” 宝洁(中国)研发中心粉体工艺研发首席工程师沈睿先生 报告题目:Powder technology in consumer product industry   沈睿先生首先介绍了一些涉及到粉体工艺生产的日常消费品,如牙膏、肥皂、洗发水、电池、洗衣粉等,并指出了粉体工艺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同时,沈睿先生还表示:“宝洁公司为开放式创新,追求‘联系+发展’,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技术与创新潜力,更应重视‘联系+发展’。” 仪器设备展示会 粉体技术及产业化交流会   为丰富年会内容,同时促进粉体行业产、学、研、投等领域更好的对接,本届年会还组织了“粉体加工设备、颗粒测试仪器及科技成果展”、“粉体技术及产业化交流会”,以期通过此平台更好地为行业企业服务。英国马尔文、贝克曼库尔特、瑞士华嘉、日本堀场、欧美克、日本岛津、丹东百特、济南微纳、上海福里茨、德国莱驰、成都精新等公司纷纷参展。   另外,会议同期还举办了中国颗粒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及理事会换届工作会议,并分别以“颗粒测试与应用”、“气溶胶”、“流态化基础研究与应用”、“颗粒制备与应用技术”以及“超微颗粒材料”为主题举办了分场报告会。   同时,会议还将评选并将在年会闭幕式上颁发“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宝洁青年优秀论文奖”和“宝洁优秀研究生论文奖”。“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 设立于1997年,与每2年一届的学会年会同步。 2007年8月初,经国家科学奖励办公室正式批准,“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 已经成为国家承认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   备注:仪器信息网将跟踪报道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敬请关注!
  • “中中”和“华华”来了!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诞生记
    p   拔根汗毛,吹口气,就能变出一大堆小猴子。如今,“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这项绝活,真的成为了现实。 /p p   最近,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出生的两个猕猴宝宝“萌”化了所有人,它们时而一起嬉笑打闹,时而依偎着自己心爱的“Hello Kitty”毛绒玩具,时而瞪着大大的眼睛,好奇地望着这个世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7696dbb3-c7ab-4fc7-bc3d-a18b33961f3c.jpg" title=" 中华.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中”和“华华” /span /p p   这两个小猴子的“父母”,是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中心研究团队。经过五年不懈努力,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1月25日在线出版的《细胞》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这项成果。 /p p   这两只名叫“中中”和“华华”的小家伙,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一对小猕猴。 /p p   strong  克隆猴为何这么难? /strong /p p   自从1997年“多莉羊”体细胞克隆成功后,人类就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p p   20年间,许多哺乳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相继获得成功,不仅诞生出马、牛、羊、猪和骆驼等大型家畜,还诞生了小鼠、大鼠、兔、猫等多种实验动物。 /p p   然而,与人类最为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成为世界性难题。美国、中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多家科研机构在此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和尝试,但始终未能成功。 /p p   “一个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供体细胞核在受体卵母细胞中的不完全重编程,导致胚胎发育率低。”文章通讯作者、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说,“另外,非人灵长类动物胚胎的操作技术不完善,这些都影响了实验的成功。” /p p   胚胎操作的一个必要步骤是给卵母细胞去核。但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猴子的卵母细胞不透明,因此去核操作非常困难。 /p p   科研人员想出了使用偏振光的方式来给细胞“打光”,但为了尽可能减少对细胞的影响,操作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 /p p   为此,文章第一作者、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博士后刘真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训练这项技术,最终实现了在10秒内精准完成体细胞核移植的显微操作。 /p p   同时,科研人员不断尝试各种实验方法,通过表观遗传修饰促进体细胞核重编程,显著提高了体细胞克隆胚胎的囊胚质量和代孕猴的怀孕率。 /p p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非人灵长类平台诞生 12月5日,“中中”的妹妹“华华”也顺利诞生。 /p p    strong 真正有用的动物模型 /strong /p p   体细胞克隆猴是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脑功能联结图谱与类脑智能研究”的支持下,完全由中科院团队独立完成的国际重大突破。 /p p   “这个成果真正实现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弯道超车,意义重大。”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评价称,该成果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实现了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由国际“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p p   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为动物模型家族再添“新成员”。 /p p   当前,药物研发通用的动物模型是小鼠。但小鼠与人类相差甚远,药物研发人员在小鼠模型上花费了巨大资源,但筛选到的候选药物用在病人身上,却大都无效,或有不可接受的副作用,这使得诸如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等不能得到有效治疗。 /p p   这让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和人类疾病研究的急需。 /p p   因此,除了基础研究上的重大意义外,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制作脑疾病模型猴,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脑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p p   “这项成果使猕猴有望成为真正有用的动物模型。”中科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脑智卓越中心主任蒲慕明说。 /p p   白春礼也相信,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以及未来基于体细胞克隆猴的疾病模型的创建,将有效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使我国率先发展出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有力推动我国新药创制与研发,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实现。 /p p    strong 伦理问题?不存在的! /strong /p p   两只小猴子目前正在实验室里健康活泼地生活着,但人们的疑问也随之而来:克隆猴出来了,克隆人还会远吗? /p p   对于这个公众高度关切的问题,蒲慕明明确表示,中科院做这项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克隆人,而是为了提高人类健康、研究脑科学基本问题服务的。 /p p   相反,这项工作还可能使一些伦理争议得到化解。 /p p   目前,中国每年出口数万只猕猴,主要用于药物筛选。在蒲慕明看来,这么大批量的动物实验,在伦理方面是有问题的。“我们做这项工作,就是要解决这一伦理问题。” /p p   有了体细胞克隆猴技术,人们就能使用体细胞在体外有效地做基因编辑,准确地筛选基因型相同的体细胞,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载体怀孕出生一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猴群。 /p p   也就是说,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这项技术,让人们在一年内就能制备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大大减少了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干扰。这样,只要使用很少数量的克隆猴,就能够完成很有效的筛选。 /p p   “任何科学发现都是双刃剑,既有可能带来巨大的进步,也有可能造成一系列危机,核能、基因编辑都是典型的例子。”在蒲慕明看来,生命科学的伦理问题不仅仅是科学家需要注意的,更需要政府部门以及整个社会大众共同参与,通过立规、立法等方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决策。 /p p   “对新技术,我们要重视,但不要害怕。”他最后补充说。 /p
  • 世界电镜九十年之捷克斯洛伐克早期电子显微镜发展史
    本文作者为前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科学仪器研究所Armin Delong,摘译原文发布于2021年。捷克斯洛伐克电子显微镜的起源捷克斯洛伐克有1500万居民,属于中欧相对较小的国家。这里的每个居民平均大约拥有0.36公顷土地、0.32公顷木材、0.15辆汽车和不超过0.000034台电子显微镜。也就是说,3万人共享一台电子显微镜。大约90%使用的电子显微镜是国产的。这说明,除原子能发电厂、机车和汽车外,电子显微镜也在捷克斯洛伐克商业化生产。从1950年的两级透射电子显微镜到1977年使用场发射阴极的超高真空扫描电子显微镜,30年间这里已搭建了多达1800个不同类型的电子显微镜。大部分电子显微镜出口到了社会主义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属于少数几个对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国家。因此,国内外很多不同的科学和工业领域实验室能配备商业化生产的电子显微镜,这对于研究有机和无机性质的显微结构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的作者发现,在国外遇到陌生同事是非常愉快的,他们十分确信地告诉他,多亏了他所在地区生产的电子显微镜,帮助他们进入了电子显微镜学家的大家庭,在第一次看到微观的奇妙世界时,他们经历了令人难忘的时刻(作者本人多年前也经历相同的时刻)。捷克斯洛伐克电子显微镜的起源,要追溯到比德国、英国、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距离现在更近的时期,因此值得写的东西似乎并不多。直到1949年,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才开始设计,这时距离西门子成功搭建第一台商用电子显微镜已经过了10年,RCA也已经生产了数百台仪器。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的搭建时间可以追溯到二战后,当时捷克和斯洛伐克恢复了自由,整个社会的创造力都得到了极大地激发。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或无法实现的!1939年,理工大学和其他大学被纳粹强行关闭,后来又再次开放。这些大学的报告厅和实验室吸引来许多热衷于科学的年轻人。纳粹的占领给研究人员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很多教授没能活着看到战争的结束。新的讲座不得不指定新人来准备,科学和研究工作需要重新立项,实验室也被迫重新建立。这些都花了些时间。在这方面,应该提一下布尔诺理工大学理论和实验电工技术研究所最早的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Aleš Bláha教授成为该研究所的所长。战前Bláha教授曾在法国的一所理工大学担任讲师,不久他就认识到,电子时代正在来临。Bláha教授起初从事高压线的研究,但他很快就开始思考设计一种连续真空示波器,用来测量网络中的瞬态电压。当他在SKODA Works工作期间,在他的指导下设计出几个型号。最后一种可以追溯到1938年,如图1所示。 Bláha教授的电子光学装置设计工作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被迫在战后才能继续。图1 Bláha教授1938年设计的连续抽真空示波器由于研究生很少,Bláha教授从学生中挑选了所有的参与者。因为Bláha教授不可能认识所有听他讲课的学生,所以他通过考试进行筛选。当有人问我是否愿意在研究所的实验室工作时,我很高兴地同意了。这些看起来像是短暂的兴趣,但也说明了当时的科研气氛。我们白天参加研讨会和实验室课程,并一直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因为研究工作非常耗时,我们中的部分人甚至延毕一年。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建造了著名的三脚架(图2),它使我们能够重复Ruska的实验。之后我们就没有遇到什么阻碍,可以开始设计一个真正的显微镜。图2 1947年的双透镜实验电子光学工作台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已经有几台电子显微镜在运行。战后进口到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一批电子显微镜是两台RCA EMU2,这两台仪器都是在联合国救济和恢复管理局(UNRRA)的帮助下获得的。其中一个送给了布拉格查尔斯大学医学院的Wolf教授,另一个送给了布尔诺马萨雷克大学医学院的Hercik教授。Wyckoff教授亲自参与了这台显微镜的安装。后来,法国CSF公司、瑞士Trub-Tauber公司和瑞典Siegbahn Schonander公司提供了电子显微镜,但当时第一台捷克斯洛伐克电子显微镜的研究工作已经在进行。图3 捷克斯洛伐克制造的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我们从M.vonArdenne教授的书《Elektronen-Ubermikroskopie》中收获的知识给我们带来了愉快的阅读体验。一步一步地解决研发中遇到的问题像是一次探险,最终在1950年我们的电子显微镜的发光屏上出现了第一张图像。该装置已经具备标准电子显微镜的所有条件:热阴极、聚光透镜、物镜和投影透镜(图3)。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使用的是RCA EMU2A电子显微镜(当时最容易接触也是最先进的设备)作为模型。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的搭建在理论和实验电工技术研究所搭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时有一种独特的科研气氛,这有几个原因。1949年,电子显微镜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的设备,需要很多特殊材料和部件及秘密技术。在战后的捷克斯洛伐克,这似乎是个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任务必须交给学生和新毕业生,他们一般不知道什么是无法解决的。青年学生缺乏经验,只有着冲劲和勇气,但在Bláha教授的明智领导下,他们能独立思考关键方法和具体细节,最终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第一台捷克斯洛伐克电子显微镜的研究团队由我们的成员组成:三名学生(A.Delong,23岁、V.Drahos,23岁和L.Zobač,22岁)和一名设计师(J.Specialny,26岁)。他们不仅制作了我们设计的所有作品,还用他们的建议和经验帮助我们。电子显微镜的生产似乎没有遇到任何大的困难。我们成功地获得了必要的材料。毕竟,当时的要求不是很严格:软铁、黄铜、铜和铝。由Poldi-Armco钢制成的物镜极靴经过仔细地研磨,使得即便是第一张图像也显示出非常低的像散。因为合适的发光材料很难找到,发光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我们使用了X射线设备透射屏幕的荧光粉,但它并不完全适合。后来我们使用了EMU 2A电子显微镜附件的荧光粉。真空系统使用了现有的商业化部件。Fysma公司生产的扩散泵速度约为每秒数十升,使用石蜡作为泵送介质,设计者是布拉格查尔斯大学的Dolejšek教授。捷克斯洛伐克也生产旋转油泵。因此,有必要设计真空管路并增加真空计,这些都是由另一组学生开发的,他们关心的是实现和测量高真空的问题。电源的建设,尤其是加速电压源的建设,是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捷克斯洛伐克是X射线诊断设备的传统生产国。因此,50k V加速电压的第一个电源是由我们可以使用的材料和部件制造的。但该电源不够稳定,尽管使用了相对较大的滤波电容器,但直流高压的过滤也不够充分。过滤不足导致的色差在切断电源后消失,但前提是滤波电容器能够为电子枪供电。当时迫切需要一种类似于RCA显微镜中使用的那种、新的高频加速电压源。电容器生产商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高压电容器,X射线管生产商为我们提供了整流真空二极管。一台为高频电源供电的高频发电机使用最初为满足德国军队需求而生产的功率管制造。事实上,德国军队留下了许多可以利用的材料和电子部件——这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好处,如果没有战争,这是不必要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使用与产生加速电压相同的功率管,成功地设计了一种电子稳流器。1949年,电子显微镜准备好进行测试。第一张照片拍出来了后很快就发现,分辨率受到物镜的轴向像散的限制。因此,我们尝试使用Hillier的校正方法,在物镜的极靴之间使用八个软铁螺钉。然而,这种方法非常费力,所以我们决定使用物镜下面的四个线圈组成的消像散器,这些线圈必须机械旋转以调整校正场的正确方向。这种电子显微镜成为一种生产模型,其中25台是为满足捷克斯洛伐克一些研究实验室的需要而生产的(Delong和Drahos,1951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台式透射电子显微镜台式电子显微镜的搭建属于捷克斯洛伐克电子显微镜发展的成功成就。早在1951年,建立台式电子显微镜的想法就起源于理论和实验电工学研究所的主席。然而,这项工作启动于两年后的1953年。其目的是利用不需要专门处理的可用材料,制造尽可能简单结构的电子显微镜,这种显微镜对生产的要求不会太高。另一方面,它为用户提供最大的操作可能性。台式显微镜的设计者获得了搭建两级电子显微镜的经验(基于RCA EMU 2A)。因此,他们能够设计出安全性更高的部件。一小队年轻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1954年完成了一个原型。其截面如图4所示,总体视图如图5所示。图4 BS 242台式电子显微镜的总体视图图4中横截面表明,与最初的目标相比,台式电子显微镜具有相对较高的配置。照明系统仅由一个使用Steigerwald(1949)设计的“远距聚焦”的电子枪组成;因此,它提供给研究对象相对较窄的电流密度范围和光圈照明角。图5 BS 242台式电子显微镜的总体图成像系统由四个磁性透镜(物镜、中间透镜、衍射透镜和投影透镜)组成,不仅允许较宽的放大范围,而且允许选区衍射。真空系统由位于柱后的旋转油泵和玻璃扩散油泵组成,仅通过空气对流冷却。在扩散泵上方安装了一个简单的阀门系统。只有在更换照相材料(35毫米胶片)时,显微镜才会进入空气。样品的更换通过杆式气闸操作。因此,物镜配有平坦的上极靴,以便于将物体放置在离物镜足够远的位置。杆式气闸由两部分组成。样品支架的部件被插入x-y工作台,使得样品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移动。另一部分与第一部分拧在一起时,能在棒插入真空中时保护样品。拧开之后,样品室就密封了。这个简单的原理被证明很成功,并且多年来一直在使用。杆式气锁的构造也采用了同样的原理,这有助于将物体自动降低到上极靴的孔中。轴向像散由位于真空外部的四个线圈组成的像散器补偿。因此,它们很容易在没有任何真空馈通的情况下转动。三透镜投影系统由插入磁路的机械中心极靴组成。电子光学系统由三个可从外部居中的光阑组成:限制照明面积的光阑、物镜光阑和用于选区衍射的光阑。图像观察室和胶片照相机室通过车削和铣削制成。显微镜的镜柱安装在一个台子上,台子两侧配有操作元件——用于试样位移和聚焦。为了实现电子加速,设计了60k V油绝缘高频电源。它的大小正好可以放在台式的镜柱旁边。最初用于激励透镜线圈的蓄能器,很快被桌下旋转泵上的电子稳定器取代(Delong & Drahoš,1955)。显微镜的分辨率最初是25Å,后来甚至达到15Å。它的操作非常简单,后来很多用户通过真空干燥胶片解决了35mm胶片作照相材料的缺陷。超过800台显微镜已经生产并出口到20个国家。近15年后,显微镜的生产才停止。在此期间,显微镜的任何部分均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如果我们将该设备与现代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比较,在分辨率和应用的多功能性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异,此外,在复杂性、易操作性和价格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这类设备完全失去了意义吗?如果一个设备的参数已经超出了很多倍,那么它又有什么用呢?除了这些问题,我又想到了许多其他的问题。让我们想想我们为了进步而轻易放弃的一些东西。这种设备的特性之一是结构简单,因此操作简便。它放在桌面上,方便拆卸。一名受过普通技术培训的操作员就能够进行安装和拆卸,他可以很容易地去了解所有部件的功能。显然,这对教学非常重要。安装和拆卸设备不会出现问题。现代电子显微镜不存在这种可能。但是,该装置包含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所有重要操作模式:电子光学成像,其分辨率比最佳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高两个数量级。它很容易证明物镜光阑对对比度的影响,从而说明亮场和暗场模式下的对比度和成像原理。衍射透镜可以在晶格处证实电子衍射,并且使用选区光阑甚至可以让衍射图像对应研究对象的部分光学图像。很明显,这种简单的设备不能接近光学显微镜的特性,在没有任何维护的情况下,光学显微镜能可靠地工作多年,这无疑是它的优点。现代透射电子显微镜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达到理论分辨率。没有维护,就不可能将这样复杂的设备保持在最佳性能水平。也许值得考虑的是,如何利用目前的技术进步来设计一种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进行优化的装置,以最小的努力可靠地实现有保证的分辨率。扫描电子显微镜正好最符合所有这些考虑,尤其是在简化版中,只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单的制备处理。然而,当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时,研究对象的成像信息并不令人满意。TEM领域缺少一个简单的装置——与简化的SEM相对应。问题是,在不影响设计原则(结构简单、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的情况下,将两种设备结合在一起的可能性有多大。关于台式电子显微镜还有一个更有趣的方面:简单廉价的生产和低价格。如果要达到极限性能,复杂的TEM是关乎材料、技术和生产的非常复杂的装置。如果我们接受比极限分辨率低几倍的分辨率,要求也相应减少。台式电子显微镜的材料成本和生产时间非常低,因此只能卖几千美元。精密加工主要集中在极靴的生产上,其它包括简单真空系统零件的生产并不是那么困难。供电装置的构建也不复杂。我们使用了短期、特别是长期整体稳定性要求相对较低的可用标准原材料。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遇到严重问题,由于材料缺陷而无法使用的零件数量极少。20世纪50年代初,台式电子显微镜的构建证实非常成功。当时生产的其他电子显微镜的极限分辨率并没有好到让大多数应用对这类显微镜失去兴趣。情况似乎恰恰相反。这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低廉的设备满足了许多生物实验室的要求。当时经常研究的表面复型也可能适合用该设备研究。使用相对简单表示,显微镜适合反射显微镜,甚至是热发射电子显微镜(Delong等人,1956,1957)。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是否有可能回到构建一个简单设备的想法上来,该设备将应用于电子显微镜无法介入的很多研究领域,因为我们必须承认现代精密设备的价格非常高。捷克斯洛伐克电子显微镜的生产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的开发得到工业界的资金支持,目的是引进工业生产。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初进行了准备工作,开始生产电子显微镜和其他设备,以满足捷克斯洛伐克研究和开发工作的需要。工业企业Scientific Workshop在布尔诺成立了,并根据第一台捷克斯洛伐克电子显微镜开发期间汇编的文件制造了25台透射电子显微镜。Scientific Workshop很快成为 Tesla Brno公司的一部分,该公司于1957年开始生产台式电子显微镜。生产数量最多时,每年生产超过100台仪器。随后,由于对透射电子显微镜的需求增加,生产量开始减少。那时,性能更高的透射电子显微镜正进入市场。然而,除了更完善和更复杂的设备外,台式电子显微镜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问世。尝试把显微镜放在一个特殊的桌子上并重建它的一些功能部件的想法失败了。这些原因导致了价格上涨和兴趣的降低。这个设备的繁荣时代不可逆转地过去了。在15年时间里生产了827台这种类型的电子显微镜,这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无可争议的成功,这一点得到了许多奖项的证实,其中包括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展览会的金牌,但最重要的是得到了许多用户的赞赏。毫无疑问,国家企业Tesla Brno的台式电子显微镜生产对更先进的电子显微镜的生产具有积极的影响。尽管自1954年以来,生产的激励和文件来自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一个将不同方向的研究机构联系起来的机构,如苏联科学院或法国中央研究院)的作者领导下的一个团队,但在Tesla Brno,一个由经验丰富的工人、工程师、设计师和工匠组成的团队渐渐形成。电子显微镜的生产也对其他科学仪器(NMR谱仪)开始生产以及Tesla Brno的主要生产项目——电子测量仪器的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在Tesla Brno的实验室中,搭建了两种他们自己设计的电子显微镜。表1列出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电子显微镜生产概况。表1捷克斯洛伐克的电子显微镜生产类型生产仪器的数量a研发已开始已结束TEM BS1952195325理论与实验电工学研究所TEM BS 242(台式)19571973827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TEM BS 413(高分辨率)19641973358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TEM BS 500(540)1973–399Tesla BrnoSEM BS 3001976–142Tesla BrnoSEM BS 3501977–18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a共计1769台总结捷克斯洛伐克的科学工作者在二战结束后才开始熟悉电子显微镜。这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邂逅。该设备给人留下的难忘印象开启了人们梦寐以求地研究亚微观世界的可能性,这进一步鼓舞了世界上更多的人参与进一步发展这一本世纪最伟大的设备。尽管这只是一个微小的贡献,但它扩大了电子显微镜家族,而且不仅是在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也像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电子显微镜使来自不同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显微镜学家和睦相处。早在1952年,在Hercík教授的倡议下,捷克斯洛伐克显微学家的第一次大会就召开了。1959年在斯莫莱尼茨组织了一次大会,来自世界多国的许多知名专家参加了这次大会。1964年在布拉格举行了第三届欧洲区域电子显微镜大会,这是是捷克斯洛伐克努力改善东西部在电子显微镜领域联系的高潮,许多著名的东西方科学工作者参加了这次大会。这次大会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显微镜学家参与电子显微镜发展的里程碑,电子显微镜的发展一直为和平服务。世界电镜九十年之怀念捷克斯洛伐克电子显微镜先驱——Delong、Drahoš和Zobač
  • 首届仪器行业高校应届毕业生网络招聘会隆重开幕
    首届全国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2011届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隆重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11月29日,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主办,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www.ncss.org.cn)、仪器信息网人才频道(http://www.instrument.com.cn/job)承办的“首届全国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2011届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隆重开幕。   在2010年11月29日-12月5日“首届全国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与2011届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举办期间,将举办4场名企专场网络宣讲会,除11月29日首场召开的“赛默飞世尔科技专场”外,天瑞仪器、安捷伦(中国)、北分瑞利集团等3家国内外知名仪器企业的专场网络宣讲会将陆续召开。   据了解,截至目前,参加“首届全国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2011届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的科学仪器行业用人单位共计200余家,包括科研院所、检测机构的实验室和国内外知名仪器企业,提供职位数近千个,教育部下属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均可免费报名参加(报名网址:http://www.instrument.com.cn/job/2010/Train.asp)。   首场:赛默飞世尔科技专场网络宣讲会顺利召开 300余人报名参加   本次网络招聘会名企宣讲会的首场——“赛默飞世尔科技专场网络宣讲会”,于2011年11月29日下午3:00-5:00通过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在线直播平台成功举办。来自北京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应届毕业生300余人报名参加。   网络宣讲会上,赛默飞世尔科技的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了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的发展状况及校园招聘活动情况。据悉,2011年,赛默飞世尔科技科学仪器部、实验室产品部、解剖病理学产品部、生命科学产品部、客户渠道集团等5 大部门将为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 36 个职位。   网络宣讲会上,很多同学与赛默飞世尔科技工作人员进行了互动交流。针对同学们的在线提问,赛默飞世尔科技工作人员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预告:其他三场专场网络宣讲会将相继召开   除本次网络宣讲会外,在2010年11月29日-12月5日首届“全国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2011届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举办期间,还将有其他知名企业举办专场网络宣讲会,包括:   12月1日下午3:00-5:00 阳澄昆山、魅力天瑞——天瑞仪器应届生招聘专场   12月2日下午3:00-5:00 安捷伦(中国)应届毕业生专场网络宣讲会   12月3日下午3:00-5:00 北分瑞利集团应届毕业生专场网络宣讲会   目的:为供需双方构建了一个双向选择的交流平台   通过此次网络招聘会的举办,不难发现,在全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高校应届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工作的今天,中国分析测试行业的企业同样求贤若渴,很难找到一个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   因此,此次举办的网络招聘会,旨在为供需双方构建了一个双向选择的交流平台。该交流平台是中国分析测试行业首次以网络的形式,希望能成为一条连接用人单位与应届毕业生之间的纽带,使用人单位招到满意的人才,高校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   关于全国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2011届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   “全国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2011届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主办,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www.ncss.org.cn)、仪器信息网人才频道(http://www.instrument.com.cn/job)承办。该活动旨在切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帮助仪器及分析测试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找到专业对口的满意工作,满足仪器行业人才需求。活动举办日期为2010年11月29日-12月5日。全国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用人单位均可报名免费参加该活动,并欢迎应届毕业生踊跃报名参加,报名网址:http://www.instrument.com.cn/job/2010/Train.asp
  • 我国科学家成功获得人体细胞克隆胚胎
    中广网济南2月2日消息 (记者 柴安东)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月2日宣布,由这个中心李建远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攻克人类胚胎克隆技术,成功克隆出5枚符合国际公认技术鉴定指标的人类囊胚。这一研究成果于2009年1月27日在这一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LONING AND STEM CELLS》杂志网络版发表。   在今天上午召开的“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烟台毓璜顶医院成功获得人类体细胞克隆胚胎介绍会”上,李建元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详细介绍了这一科研成果。据介绍,此次研究者选择了健康卵细胞志愿捐献者12人,经促排卵获得135枚卵细胞,经试验最终成功获取囊胚5枚,其中,4枚囊胚的供体细胞来源于正常人皮肤纤维细胞,1枚来源于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据介绍,李建元教授的研究团队主要采用先进的三维立体偏震光纺锤体成像系统(对细胞无损伤),对卵母细胞纺锤体(核DNA)精确定位后,再用微激光对卵子的透明带打孔,精确剔除卵子细胞核。通过核移植后所获得的囊胚进行DNA遗传多态性位点鉴定,不同细胞阶段克隆胚胎的供体与受体细胞浆中线粒体定量动态学分析和囊胚线粒体遗传多态性位点SNP鉴定。   李教授介绍说,他们掌握的这一先进技术不是为了制造克隆人,而是进行人类治疗性克隆研究,造福人类。   介绍会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我国著名动物克隆专家、中国首例克隆牛专家陈大元教授对这一成果给予高度评价。称该成果不只是应用人类纤维体细胞获得克隆胚胎,更重要的是应用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的淋巴细胞作为供体细胞也成功获得囊胚,这使治疗性克隆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目前各种无法治疗的疑难性疾病都有可能通过克隆胚胎提取到与病人遗传基因完全相同的全能型胚胎干细胞,用其衍生而来的全新的功能细胞、组织或器官,来取代病变的细胞、组织、器官,从而避免免疫排异反应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器官移植中配型困难与供体不足等瓶颈问题。
  • 南开团队实现“自动化操作”克隆技术
    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曜玮 记者 乔仁铭)2022年3月31日,由一头普通的“代孕”母猪怀孕110天,诞下了7头克隆纯种小长白猪,这是自动化操作完成克隆全流程获得的克隆动物——南开大学科研团队实现全流程机器人自动化“孕育”克隆猪,为世界首次。南开大学赵新教授科研团队联合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针对人工克隆技术存在的相关问题,对自动化操作克隆技术进行了研究,成功实现突破。该团队亦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机器人操作及自动化操作克隆全流程的团队。团队从机器人操作到自动化操作,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克隆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种业是农业的基石,我国种猪产业由于优良原种猪资源不足同样面临着“卡脖子”问题。发达国家对我国引进曾祖辈的原种猪进行封锁,我国只能引进退化快的祖父辈原种猪,通常经3年左右繁殖即退化,正经历着原种猪“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的恶性循环。用克隆技术大量扩增祖父辈原种猪,是解决种猪育种问题的有效方案。但是,人工克隆操作步骤多、难度大、效率低,胜任克隆操作的人员极度短缺,不能真正解决生产祖父辈原种猪大量需求的难题,这使得大范围推广克隆技术用于种猪育种存在瓶颈。为此,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赵新教授科研团队联合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针对人工克隆技术存在的相关问题,对自动化操作克隆技术进行了研究。自动化操作克隆技术利用显微视觉建立了最大厘米级、最小亚微米级分辨率的全局视野,提高操作效率实现了克隆操作批量化;通过细胞受力分析,实现了基于最小力的克隆操作自动化;通过细胞内应变评估,降低了克隆操作过程对卵母细胞的损伤,提高了克隆操作后胚胎发育率,实现了克隆操作精准化。采用自动化操作克隆技术,将标志克隆成功的囊胚率,从人工操作的10%提高到自动化操作的27.5%,囊胚率提升2.75倍。团队相关工作结果显示,单胎代孕母猪产仔数,从人工克隆猪的平均不足5头,提升到机器人化、自动化克隆猪两批3胎共24头,平均单胎产仔8头,提升了60%以上。此外,该团队第一批机器人操作的克隆猪已用于育种生产,13头健康克隆猪有9头留种,留种率69%,与普通种猪留种率35%相比翻了一番。自动化操作克隆技术为大量扩增祖父辈原种猪、大范围推广克隆技术用于种猪育种和实际生产应用提供了途径,这为我国解决大量快速“复制”优良动物品种,解决种猪育种“卡脖子”问题提供了方案。据了解,我国种猪需求量巨大,每年种母猪更新量1300万头,种公猪更新量30万头以上。为适应育种规模化需求,赵新科研团队长期以来致力进一步提升克隆全流程机器人操作水平,在批量化、自动化、精准化、规模化上下功夫,研究工厂化的自动化动物克隆育种技术体系,旨在为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不断提供科学的自动化方案。
  • 岛津推出论文集《单克隆抗体药物定量分析新视野》
    单克隆抗体药物是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或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得到的药物,是生物制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肿瘤方面,单克隆抗体药物通过干预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信号通路,或激活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实现对肿瘤的靶向杀伤作用。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单克隆抗体药物表现出专一性强、疗效显著的特点,因此在肿瘤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单克隆抗体药物还用于自身免疫、心血管、感染等疾病的治疗。据有关资料显示,2015 年全球单克隆抗体药物的销售额已达到 980 亿美元左右,而同年中国的单抗药物市场已经达到了 72 亿人民币,估计2020 年有望达到 200 亿。 据美国 FDA 规定,对人体使用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其临床前及临床试验中需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药物血浆浓度变化、体内分布和清除率等。然而,生物基质中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定量分析面临巨大挑战。如今对抗体药物的检测主要是采用 ELISA 试剂盒完成,但 ELISA 方法的缺点主要有开发时间长、准确性一般、假阳性率高、线性范围窄。LC-MS/MS 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 ELISA 所存在的不足,而且灵敏度也满足实际检测需求,因此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抗体药物的检测。但是其前处理方法不成熟常常导致选择性和重现性不佳。 纳米表面分子导向限制性酶解(nSMOL, nano-Surface and Molecular Orientation Limited Proteolysis)技术通过对抗体药物 Fab 区域选择性酶解,获得靶标蛋白特异性肽段,之后通过LC-MS/MS 方法对特异性肽段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抗体药物的定量分析。nSMOL 技术能确保获得靶标蛋白特异性肽段,同时尽可能降低样品的复杂程度,从而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和重现性。 岛津公司作为全球著名的分析仪器综合生产厂商,始终秉承创业宗旨“以科学技术向社会做贡献”,不断钻研领先时代、满足社会需求的科学技术。为了迎合客户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岛津公司本应用文集,汇总了当前应用 nSMOL 技术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以及岛津公司基于 nSMOL 技术开发的应用文章。主要内容包括:1. 基于nSMOL技术发表的SCI论文Selective detection of 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s of monoclonal antibody by limiting protease access to the substrate: nanosurface and molecular-orientation limited proteo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alidated LCMS bioanalysis of trastuzumab in human plasma using a selective detection method for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s of monoclonalantibodies: nano-surface and molecular orientation limited (nSMOL) proteolysis Fully validated LCMS bioanalysis of Bevacizumab in human plasma using nano-surfaceand molecular-orientation limited (nSMOL) proteolysis Application of nano-surface and molecular-orientation limited proteolysis to LC–MS bioanalysis of cetuximab Validated LC–MS/MS analysis of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Nivolumab in human plasma using a Fab peptide-selective quantitation method: nano-surface and molecular-orientation limited (nSMOL) proteolysis Validated LC/MS Bioanalysis of Rituximab CDR Peptides Using Nanosurface and Molecular-Orientation Limited (nSMOL) Proteolysis. 2.岛津中国分析中心应用报告nSMOL前处理技术结合Skyline软件加速抗体药物LCMS分析方法开发 基于nSMOL技术和Skyline软件的曲妥珠单抗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开发 nSMOL技术结合Skyline软件对贝伐珠单抗药物的UHPLC-MS/MS定量方法开发 采用nSMOL试剂盒建立人血浆中贝伐珠单抗定量分析方法的重现性验证 nSMOL技术不同酶解缓冲体系对曲妥珠单抗灵敏度的影响 有关详情,请您向“岛津全球应用技术开发支持中心”咨询。咨询电话:021-22013542 期待我们的工作会给您带来有益的帮助!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岛津官方微博地址http://weibo.com/chinashimadzu。岛津微信平台
  • 王正敏“克隆”国外科研获巨额经费
    王正敏(资料图)   近日中科院院士王正敏遭学生王宇澄举报学术抄袭、科研剽窃等。王宇澄称王正敏至少57篇论文涉抄袭,还&ldquo 克隆&rdquo 国外&ldquo 人工耳蜗&rdquo 样机冒充自主研发。央视记者调查发现,王正敏团队以各种名义报项目,仅2012年就获经费4000多万。   王正敏(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家。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2013年11月14日被学生举报,披露其院士评选内幕。   ■事实+   学生举报老师或涉利益纠葛   早在2012年初,王宇澄已向校方提交过举报材料,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随即启动调查工作,并于去年8月形成调查报告,同时上报中科院。去年11月,针对王宇澄的举报,复旦大学回应称,经查未发现王正敏存在学术不端,但确有学术不规范之处。   王宇澄曾是王正敏的学生与亲密助手。学生认为自己在导师评选院士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却未获回报。师徒最终反目。&ldquo 我帮他申请上了院士,他却抛弃了我。&rdquo 王宇澄称,王正敏在当选院士后对自己多方为难,导致他在医院难以立足,这是他愤而举报的原因。王正敏的另一位学生用&ldquo 鸡毛蒜皮&rdquo 来形容王宇澄的举报。他始终认为,这只是利益纠葛下的闹剧。(腾讯新闻综合南方周末、中国广播网等报道)   以下为央视节目文字实录:   &ldquo 院士造假遭举报&rdquo 事件真相之一 院士遭举报 论文造假专著抄袭   【导语】   前不久,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学术抄袭、科研成果剽窃、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记者经过一个多月的明察暗访,发现了举报背后更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正文】   王正敏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医生,200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王正敏申报院士的时候,王宇澄正是他的秘书,目睹了王正敏为当上院士论文造假的全过程。王宇澄说,在王正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271篇论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其论文造假的手法之一便是将自己的专著《耳显微外科》一书的内容,拆分成14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   【同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 王宇澄   这是他杂志,这是他的书,是一模一样的,第一章耳聋手术,他这个论文也叫耳聋手术,发表过以后呢,他又在2005年报院士的时候把它当做正式研究论文放进去,这样有14篇。   【正文】   王宇澄说,王正敏论文造假的手法之二是&ldquo 一稿多投&rdquo ,一篇论文在国内刊物发表了以后,又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这样在计算学术成果时当成两篇学术论文。   【正文】   王正敏论文造假的手法之三是,把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的非研究性文章,包括&ldquo 发刊词&rdquo 、&ldquo 专家笔谈&rdquo 、&ldquo 我如何做&rdquo 等栏目的小品文,也列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   【同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 王宇澄 01:23:35   这个自己担任主编的中国眼耳鼻科杂志刚刚创刊时候的创刊词,他当做正式的研究性论文 还有选择题,给学生做的选择题,也把它当做研究性论文,还有一些医学史,就是医学的这一段历史的介绍,所以这样的类似的零零总总有43篇。   【正文】   王宇澄举报王正敏依靠违规学术成果当选中科院院士的材料里,还有一项最主要的指控是关于著作抄袭,被抄袭者是王正敏的导师,被誉为&ldquo 耳神经科学之父&rdquo 的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乌果.费绪。王宇澄告诉记者,王正敏的第一本专著《耳显微外科》有一百多幅耳部手术的手绘图,和乌果.费绪教授专著中的图片相同,但并未注明图片来源,书中参考文献里也没有提到费绪教授的专著。而王正敏的另外两部专著《颅底外科学》和《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也同样存在类似的抄袭行为。2003年王正敏开始写作他的第三本专著《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王宇澄参与了编辑工作,目睹了王正敏抄袭的全过程。   【同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 王宇澄01:43:58   他让我们拿出了他自己选择的国外很多专著(图片),然后让我们去把它扫描,扫描过以后把这个英文,就旁边的注解的英文换成中文,这里面大概有两百多幅,但是他参考文献并没有写他的这个书这个图片的来源。   【正文】   根据2011年的《复旦大学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规定》,&ldquo 将他人论著中的内容,录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明出处&rdquo ,&ldquo 将外文作品的全部或部分翻译或改写作为自己著作的内容,而不加明显的注释的行为等&rdquo 均属于抄袭。《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候选人行为守则》明文规定,&ldquo 被推荐人附件材料&rdquo 的提供者要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包括不得编造学术、专业技术经历和国籍证明,不得作虚假陈述,不得提供关于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不实信息。   &ldquo 院士造假遭举报&rdquo 事件真相之二 &ldquo 克隆&rdquo 国外样机 获国家专利巨额经费   【导语】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认定王正敏在申报科学院院士过程中,申报论文材料有&ldquo 不实事求是&rdquo 行为。不过随着记者调查的深入,隐藏在王正敏院士背后更多的秘密被揭开。2003年,王正敏领衔的技术团队成功研发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人工耳蜗,那么这种人工耳蜗又是如何被研发出来的呢?   【正文】   人工电子耳蜗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聋人康复新技术,重度听力言语障碍病人植入后,通过言语康复训练以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用听觉和言语与人交流、融入社会。1982 澳大利亚科利尔22型人工耳蜗通过FDA认可,成为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蜗装置。王正敏作为中国最早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医生之一,他最早提出了研发中国的人工耳蜗。于是,他找到范宝华,让他想办法得到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人工耳蜗样机。   【同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范宝华1 4:00   澳大利亚产品是我想办法问人家要了一个样机   记者:澳大利亚人工耳蜗样机   范宝华:嗯 参考参考   【正文】   那么,王正敏研发团队接下来做了什么呢?记者找到了上海听觉医学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沈义虎。   【同期】上海听觉医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沈义虎 沈工1 01:05   当时买了澳大利亚的产品回来,我亲手给它全部打开,模仿它嘛,芯片破解出来,线圈镀出来 还要反过去做芯片了。   【正文】   沈义虎是王正敏研发团队的主要研发人员之一,具体负责破解国外人工耳蜗样机的芯片。这位研发人员承认,他们的人工耳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产品。   【同期】上海听觉医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沈义虎 06:05   他(王正敏)说完全知识产权谁考核他 有人考核他吗 国内没有人考核他的 自己说了算的 你说那些专家委员会他们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的   【正文】   这位研发人员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对科利尔人工耳蜗芯片内部电路的提取、分析、整理,研究他们的芯片技术原理、设计思路、工艺制造和结构机制,然后依葫芦画瓢做出了自己的芯片,这个过程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但为了避免科利尔公司找麻烦,他们在外观等和线路等环节做了修改。   【同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范宝华2 3:15   65%用他(国外)的技术 35%用自己的   【正文】   1997年,王正敏团队研发的&ldquo 多道程控人工耳蜗&rdquo 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04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对国产人工耳蜗进行产业化。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为了争取国家、省市科研经费,王正敏研发团队和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以各种名义向有关部门申报项目。   记者了解到,仅在2012年,他们就获得国家级项目两个,获得专项经费4000多万,其中,&ldquo 国产人工耳蜗及临床技术研究项目&rdquo 获得国家卫生部专项科研经费2171万元 &ldquo 上海力声特人工耳蜗建设项目&rdquo 获得国家工信部经费2138万元。   【&ldquo 院士造假遭举报&rdquo 事件真相之三】&ldquo 仿制品&rdquo 有隐患 志愿者受伤害   【导语】   根据规定,人工耳蜗要上市销售,必须先要通过临床试验。2009年,上海力声特公司招募了49名人工耳蜗临床试验志愿者,免费为他们植入了力声特人工耳蜗。4年过去了,人工耳蜗有没有为他们带来&ldquo 福音&rdquo 呢?记者最近对8名志愿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出乎意料。   【正文】   家住山西朔州的梁珍失业已经快两年了,失业的原因是他的人工耳蜗坏了,耳朵听不见了,这让他非常痛苦。   【同期】力声特人工耳蜗临床试验志愿者 梁珍   它坏了之后就像又进了地狱一样,那种感受非常非常的痛苦,只能等待就是特别特别痛苦的一个过程。   【正文】   梁珍告诉记者,小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他双耳听力严重受损。2009年,他报名参加了力声特人工耳蜗临床试验志愿者,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免费植入了这家公司生产的人工耳蜗。   【同期】力声特人工耳蜗临床试验志愿者 梁珍00:21:28   他们就是说产品终身不会坏的 就是坏了之后终身保修   【正文】   但是让梁珍没有想到的是,植入的人工耳蜗仅仅用了2年就坏掉了。 梁珍多次和上海力声特公司联系,希望能重新植入一个新的人工耳蜗,但对方称要等新的产品出来以后才能植入,这一等就是一年多。   【同期】力声特人工耳蜗临床试验志愿者 梁珍   他们就开始拖延了,就是说产品需要慢慢的升级,升级了之后自然会通知你的,到后来就没有通知,再后来就联系不上了。   【正文】   梁珍说,在植入人工耳蜗以前,他的右耳还有一些残余听力,但是做了手术以后,完全丧失了听力。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像梁珍这样的志愿者不在少数,记者通过互联网采访了湖南、河北、上海、新疆等地的7名力声特人工耳蜗志愿者,除了上海的一名志愿者因车祸撞坏了耳蜗以外,其余的6名志愿者人工耳蜗仅使用两年左右就坏了,使用时间最短的只有6个月。记者了解到,目前志愿者仍在等待力声特公司的新产品上市。他们坏掉的耳蜗至今仍残留在耳朵里,身体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同期】河北无极县一志愿者家人   做完手术效果一直不太很好,后来就一直没戴过,我只是听他说漏电。   记者:漏电有什么反应吗?   志愿者家人:漏电舌头发麻啊。   【正文】   有志愿者告诉记者,上海力声特公司为了掩盖事实,威胁他们如果把耳蜗坏了的事情说出去,公司将不会给他们植入新的耳蜗,很多志愿者因此不敢向外界透露他们的信息。由于力声特公司对外界封锁了志愿者的信息,记者只采访到了其中的8人,其他志愿者的耳蜗使用情况至今仍是一个谜。力声特人工耳蜗为何出现这些质量问题呢?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医学总监夏正毅认为,王正敏研发团队转让给力声特公司的技术早已过时了。   【同期】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医学总监 夏正毅23:00   这个产品是王院士发明的 2000年的产品 产品现在都15年 15年前的手机现在还会用吗 对吧 道理是一样的   【正文】   记者在进一步的调查中了解到,在技术转让的过程中,范宝华成立了自己的耳蜗公司。他透露说,自己并没有把全部技术转让给力声特公司,而且还在技术资料里做了手脚。   【同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范宝华3 16:20   转让给力声特的技术资料那么厚一摞,没有那么简单的 资料是死的,里面还有假的,能搞起来将就将就吧   【&ldquo 院士造假遭举报&rdquo 事件真相之四】人工耳蜗虚假炒作 上市公司成赢家   【导语】   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海南海药的控股子公司,王正敏研发团队研发的人工耳蜗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它并没有给海南海药带来任何负面影响,反而拉动股价不断攀升,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正文】   今年11月初,海南海药董事长刘悉承发布一份公开资料称,公司新品人工耳蜗在今年12月份会规模生产,明年有望产生利润。此消息一发布,海南海药股票立马反弹,每股上涨了1.25元。那么,力声特公司12月份到底有没有规模生产呢?12月中旬,记者来到这家公司的生产车间,并没有看到任何规模生产的迹象。   【同期】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   记者:现在有多少人   负责人:现在五十来个人吧   记者:五十来个人 都是学生吗 都挺年轻的 刚招的   【正文】   记者看到,在生产车间,只有1个工人在工作 在公司的库房,记者看到的都是空包装盒,并没有看到他们生产的新产品。   【同期】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工人   记者:一年能生产多少   工人:今年一年几百台   记者:几百台   【正文】   经过调查,上海力声特公司发布的今年12月规模生产的消息并不属实。   【同期】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医学总监 夏正毅   目前来讲不宜打得太开 因为一方面就像你所讲的 产品质量不是特别好 到时候弄得太多过两年 过五年不好还得召回 何必呢 对不对   【正文】   今年4月中旬,海南海药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近期与大连市中心医院、大连市慈善总会签署了《大连市夕阳复聪项目合作协议》,由上海力声特向大连市中心医院销售REZ-1人工耳蜗300套。此消息一公布,又一次引发了海南海药股票的波动。但是记者来到大连市慈善总会核实情况后得知,这又是海南海药发布的虚假信息。   【同期】大连慈善总会项目负责人   记者:你们跟上海力声特公司订购了300套人工耳蜗是不是   负责人:不是 没有   【正文】   记者随即又来到大连市中心医院,医院负责人也否认了向力声特公司订购300套人工耳蜗的事实。   【同期】大连市中心医院五官科主任 张庆丰   我们订了一个合同、意向 我们没有执行 当时我们就跟他讲 我们看了看他有好多情况 我们就说我们要进行一次临床试验以后才能决定 但是我们现在通过我们的临床试验发现没有像他们说的那么好   【正文】   记者注意到,海南海药发布订购300套力声特人工耳蜗的消息之前,海南海药的股价是每股9.40元,但在一周之内就涨到11.29元,每股上涨了1.89元。   【同期】大连市中心医院五官科主任 张庆丰   海南海药的董事长刘总 就坐在你这个位子 我就是这么告诫他的 你不要把这些东西当做商业炒作 你炒多大你最后栽多大   【正文】   记者注意到,从上海力声特公司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签订人工耳蜗技术转让合同以来,在近十年时间里,尽管国家投入了数千万的科研经费,该公司至今没有研发出任何新产品,也没有显著的销售业绩,但海南海药的股票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大幅增长。   【同期】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医学总监 夏正毅   这就是他(刘总)高明的地方 他只要维持这个股票的稳定 给大家看到预期的增长 完全靠公司盈利是挣不了钱的 靠资本运作 (公司)10年六千万(元)变成六个亿   【正文】   记者注意到,海南海药股票在2004年收购人工耳蜗技术到2013年的近十年时间,从最低的每股2.9元涨到了最高的近40元,每股涨了13倍多。   【同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范宝华3   他这个公司不是为了生产(人工耳蜗) 他主要为了上市 骗 赚钱   【正文】   记者调查发现,从国产人工耳蜗的研发到批准上市,海南海药集团是最大的赢家,收益不低于6亿元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除了拥有上海力声特公司20%的股份之外,他们还分享了国家投入的数千万元的人工耳蜗专项科研经费 王正敏院士因为国产人工耳蜗的发明专利,在2005年顺利的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不过力声特人工耳蜗临床试验的志愿者,正在承受手术失败后的煎熬。   【同期】力声特人工耳蜗临床试验志愿者 梁珍   希望大家能够伸出双手的时候救救我,希望我能够康复起来,重新再做第二次耳蜗(手术),让我重新听到,重新找到一份工作,开始我自己正常的生活。(原标题:&ldquo 院士造假遭举报&rdquo 事件真相)
  • 日本TKS集团公司隆重推出永不松动螺母
    日本TKS集团公司隆重推出永不松动螺母 近日王道元董事长拜访日本TKS集团公司.受山本社长委托滨州创元成为其子公司的代理,负责推广其子公司最新推出的新高科技产品---永不松动螺母和防松动弹簧. 凡是存在高温/振动的地方,长久以来困惑人类的问题之一是螺母松动或脱落。铁路,高速公路指示牌或护栏,电网,钢厂热轧机组等地经常发生。因此给人们带来很大困惑和灾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上市公司之一的TKS公司花费多年终于成功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几年前作为日本最新发明轰动日本。目前已经在日本铁路,高速公路指示牌或护栏,电网,钢厂等地开始广泛应用。相信该公司的防松动弹簧,螺母或螺栓/螺母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在中国很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基本原理参见下图.详见我司资料中心.
  • J.T.Baker:隆重推出制备液相色谱级乙腈
    J.T.Baker® HPLC 溶剂在产品创新、纯度及一致性方面拥有长达几十年的传统,自20世纪以来始终是全球化学家的最佳选择。公司对高品质要求应用领域的持续关注,促使我们不断致力于改进我们的生产和检测工艺以满足客户对化学品质和性能日益增长的严格要求。 J.T.Baker 的BAKER ANALYZED® HPLC Prep-PureTM溶剂是公司为广大客户专门定制的用于制备液相色谱的高纯溶剂,以便您对实验室工艺的进行放大,满足您从小批量到大包装产品质量一致稳定的要求。结合目前中国大陆客户的使用习惯,率先推出的品种是30L和200L的制备液相色谱级乙腈。 产品代码 产品名称 类别 规格 直径×高度 B9150-19 乙腈 制备液相色谱级 30L: 282mm×560mm B9150-26 乙腈 制备液相色谱级 200L:570mm×885mm 为了更方便您使用,J.T.Baker还免费提供4L包装试用装,欢迎您来电免费索取,电话:021-58783226 J.T.Baker 的BAKER ANALYZED® HPLC Prep-PureTM乙腈为您带来的是: 批次间的高度一致性 ——使得您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得到高度的重现性 极低的挥发性残渣含量(小于1ppm) ——使得您对产品品质的高要求得以保证,降低使用风险和节约生产成本 先进的特氟隆内胆金属复合桶包装 ——保证产品长时间存储的质量稳定,最大地减少包装材质对产品的影响,极大的提高了产品运输和使用的安全性 全方位覆盖的销售与物流网络 ——保证您产品购买与运输的快速响应,减少您的时间成本的,更快捷的为您服务 便于使用的包装规格——满足您各种规模要求,合理节约的占地空间,更加经济实惠 更多详细信息可以点击下载《J.T.Baker中文彩页——制备液相色谱级乙腈》 关于J.T.Baker :   杰帝贝柯化工产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JTBs)于2009年正式成立,是美国Avantor™ Performance Materials的全资子公司。Avantor™ Performance Materials拥有的J.T.Baker和Mallinckrodt 两大品牌有130多年的历史,其化学品领域的高品质产品,最优化的应用方案和功能性检测可以满足客户的高端应用需求,并确保高精度和高重现性的结果。 Avantor™ Performance Materials即之前的MallinckrodtBaker Inc公司。
  • 赛多利斯与白帆生物达成合作,助力打造单克隆抗体产业化基地
    近年来,伴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L1抗体、CAR-T等疗法在癌症领域取得的积极疗效,肿瘤免疫学(I/O)疗法成了行业热点。美国知名市场调研和咨询公司GrandView Research预估,全球癌症免疫治疗市场将从2018年的581亿美元增加到2026年的1269亿美元。 中国制药企业和初创公司也纷纷抓住机遇,加快生物药的研发步伐。3月22日, 赛多利斯斯泰帝(Sartorius Stedim Biotech)(以下称赛多利斯)与白帆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称白帆生物)就联合打造“单克隆抗体产业化基地”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双方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于3月21日分别接受媒体专访。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单克隆抗体药物开发和生产的高科技企业,白帆生物计划在上海奉贤临港智造园内打造的产业化基地,该基地将搭建各类肿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和生产平台。“我们希望,构建一个集研发、临床、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上海最大的单抗产业化基地。”白帆生物总经理邹洵在接受生物探索采访时表示,“预计,该产业基地ⅰ期工程将于2019年底完成,2020年完成美国FDA、欧盟EMA和中国NMPA的GMP验证工作并投入使用,预计投产后的年收益将达到10亿元。” 根据规划,“无交叉抗体工厂NONCROS”生产基地总投资将近6.9亿,建成后,生能将达到12,000L。赛多利斯作为一次性使用平台的主要供应商,提供1条200L单抗中试生产线和2条2,000L商业化生产线。 合作源于生物工艺理念、技术的契合 随着一次性使用技术作为整体工艺或者嵌合解决方案被广泛采纳,生物制药工艺变得更简单和灵活,同时极大的降低了固定资产的投入,缩短了建设周期。作为全球生物制药工艺完整解决方案提供商,赛多利斯可以将在与众多客户合作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直接转移给寻求产能快速增加的生物制药公司,帮助企业快速搭建产业化平台,从而助力企业加快项目进度。 谈及与赛多利斯的合作,邹总表示,“这是建立在两家十多年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又一次更深度合作。赛多利斯在生物工艺开发、设备仪器研发以及售后服务上能够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以前双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早期和临床前项目,现在我们将合作模式进一步扩大到2,000l规模的商业化生产。”邹总肯定道,“赛多利斯的一次性使用技术正好与白帆生物的‘无交叉抗体工厂’理念相契合。” 目前,白帆生物的研发管线涵盖了PD-l1、CTLA-4、4-1BB、CD47、OX40、CLDN18.2 等多个免疫检查点靶点。其中,1个创新药(全人源抗PD-l1抗体)和2个生物类似药(西妥昔单抗和贝伐珠单抗)已经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临床批件。 “一次性平台”助力医药发展 “赛多利斯致力于创新,为生物制药企业提供整体生物制药工艺解决方案,帮助医药企业缩短新药上市的时间,提高有效产能,降低药物成本,从而提高患者对于生物药物的可及性。”赛多利斯全球执行董事René Fáber在采访中表示道。 据悉,本次合作赛多利斯提供的产品包括了高通量工艺开发平台、玻璃生物反应器和不同规模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一次性流体管理技术平台以及下游分离纯化平台,同时配套了赛多利斯独有的冻融解决方案。涵盖了工艺开发、中试和商业化生产的各个阶段。除此之外,赛多利斯还提供细胞系构建、培养基优化以及产品分析和生物安全检测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加速了工艺开发过程,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实现投资、风险和效益的最佳平衡。 关于一次性使用技术在制药领域中应用的法规仍在完善之中,药品监管部门、制药企业和一次性使用技术供应商一起共同讨论并不断完善相关内容。2017年,中国食品药品国际交流中心正式发行了《国际制药一次性使用系统应用及技术指南》。来自赛多利斯多位国内外专家参与了指南的编写工作,为一次性使用系统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风险评估、控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推动一次性使用系统制造国产化。赛多利斯从一次性使用产品的生物相容性、完整性控制角度,提出了评估一次性使用产品从独立组件到完整系统的可提取物和浸出物的分析模型,着手建立全面的一次性组件可提取物数据库,帮助更多的制药企业在生物制药工艺中使用一次性技术。 早在2015年,赛多利斯就开始提高了在生物仿制药细分领域的市场投入,收购了一家位于苏格兰的BioOutsource和Cellca两个领域的著名外包公司,BioOutsource公司为全球生物制药公司提供合同测试服务,为客户提供生物安全检测以及功能、效应分析。Cellca公司可以为致力于生物类物药物开发的公司提供高表达量、高质量、背景清晰的生产用细胞株的开发,从而加快药物开发进程,降低风险。这两桩并购弥补了赛多利斯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提升了整体服务的综合能力。 赛多利斯全球营销服务负责人 Bettina Berendsen女士告诉记者,“未来,我们将继续拓宽细分领域,为中国制药企业的研发、生产提供更完整的解决方案。” 关于Sartorius Stedim Biotech 赛多利斯斯泰帝 (Sartorius Stedim Biotech) 是国际领先的生物制药行业设备和服务的供应商,为全球生物制药的开发与生产提供安全、及时、经济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作为完整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赛多利斯斯泰帝提供几乎涵盖生物制药工艺所有步骤的产品组合。公司致力于推广一次性使用技术和增值服务,满足生物制药行业快速发展的技术需求。公司总部位于法国欧巴涅,在巴黎的欧洲交易所上市;因其位于欧洲、北美和亚洲的生产与研发中心以及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而享誉世界。 关于白帆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白帆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桂林三金药业于2016年在上海投资成立的全资子公司,依托于2013年桂林三金收购的宝船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全力开拓生物制药板块,致力于研发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单抗药物。
  • 内含福利|首日超2000人在线听会 第三届中药分析及质量控制网络会议隆重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2年6月7日,仪器信息网联合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举办的第三届中药分析与质量控制网络会议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为期3天,邀请了40位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分享中药分析与质量控制领域的最新进展,探讨分析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现状及趋势。会议开幕式由会议主席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致辞,辽宁中医药大学孟宪生教授、广东药科大学谢媛媛副研究员分别担任中药分析新技术、新方法及青年论坛两分会场主持,16位报告专家带来了精彩内容分享。会议第一天共吸引了近3000位业内人士报名参会,线上互动热烈,相关学术问题交流超过100个。同时,为了纪念会议成功召开,在会议进行期间,还将进行抽奖赠书环节(6月9日),将抽取多位幸运听众,送出罗国安老师团队最新著作《整体系统医药学探索》并附赠参会纪念证书,请大家持续关注本次会议。会议还将进行2天,将有20余位专家继续带来精彩报告,后续日程如下,欢迎大家报名听会。报告日程(以官网日程为准)分会场三: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研究6月8日 8:30~11:30屠鹏飞北京大学中药化学生物学的理论与应用罗晓东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傣药灯台叶结构、功能与临床研究中的分析与质量控制何蓉蓉暨南大学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清热中药药效研究葛广波上海中医药大学多学科交叉助力源于中药的酶抑制剂高效发现刘舒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基于质谱技术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谭睿西南交通大学基于干细胞bMSCs载药的芒果苷用于脑缺血后神经修复研究分会场四:中药质量标准研究6月8日14:00~17:30陈万生海军军医大学鼠尾草属化学成分多样性及其演化机制陈道峰复旦大学药学院清热解毒中药的药效成分与质量控制苗玉玲华谱科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中色质谱方法的应用张铁军天津药物研究院基于Q-Marker的中药质量研究思路与策略宋越安捷伦液相及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应用白钢南开大学化学生物学驱动的中药传统功效的分子机制研究王淑美广东药科大学中药数字化质量评价新技术研究分会场五:中药创新药物6月9日8:30~10:30侯小涛广西中医药大学反性共存律学术思想指导下的中药创新药物与健康产品研发李耿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后疫情时代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饶毅江西中医药大学中成药生产投料饮片质量均一性控制技术研究陈曦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化学诱导致生精障碍平台构建及候选药物筛选分会场六:中药风险物质分析及控制6月9日14:00~17:30吴玉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药食同源产品质量安全分析研究进展杨小含睿科集团(厦门)股份有限公司中药重金属前处理解决方案吴国华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质谱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周恒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中药中真菌毒素防控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应用隋鑫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重金属分析全流程解决方案和中药分析一站式前处理方案诸寅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药材中典型污染物的风险评估及限量制订方法 报名地址: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tcm2022/
  • BCEIA 2011隆重开幕——莱伯泰科跟踪报道
    第十四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展览会(BCEIA),于2011年10月12日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开幕。两年一届的BCEIA,在仪器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备受瞩目,早上八点钟左右会馆前广场就聚集了众多参观客人。 莱伯泰科站台&mdash &mdash 通透大气 BCEIA 2011莱伯泰科以强大的阵容参展,展台整体设计通透大气、区域展示清晰明了。作为一家知名的仪器厂商,莱伯泰科拥有广泛的生产线。此次展会分四个区域展示,分别为样品前处理专家、专业的实验室设备、专业实验室通风及超净、配件耗材。主要展出的产品有电热板,DigiBlock消解仪,超级微波化学平台、微波消解、微波灰化,全自动测汞仪,SPE全自动固相萃取与DryVap定量浓缩仪,旋转蒸发仪,水循环,GPC凝胶净化色谱,全自动样品前处理平台,液相色谱,全自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还有实验室工程涉及的高级通风柜,各种配件耗材等。BCEIA现场您看到的是莱伯泰科的成长与壮大。 九点展会正式开始,工作人员刚刚整理好展台,前来参观的客人就已到来。此次展会,莱伯泰科多台仪器均可为客户做现场演示,让前来参观的观众更加直观的了解我们的产品,并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技术交流。 莱伯泰科经过多年在样品前处理领域的大力开拓,此次展会PrepElite--GVS全自动样品前处理平台无疑成为了亮点。前来参观了解的观众络绎不绝,并纷纷对此产品表示赞许。此次展会,莱伯泰科展台设有三个接待处,处处可见大家忙碌的身影。 此次展会同时也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针对AutoDigiBlock、GPC、SPE等产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莱伯泰科总裁胡克博士,接受采访 莱伯泰科副总经理黄图江先生,接受采访
  • “新时代,赢未来”——罗氏诊断中国分子诊断解决方案生命科学新实验室隆重落成
    p   近日,“新时代,赢未来”罗氏诊断中国分子诊断解决方案生命科学新实验室落成典礼在上海漕河泾开发区隆重举行,标志着罗氏诊断新一代智能化生命科学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a15ab3d1-7790-48f7-9ba2-d1161ef8814f.jpg" title=" 01.jpg" / /p p   新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前身是罗氏诊断亚太培训中心,经过2017年硬件及软件的全面升级换代,目前已发展成为兼容实验、培训、演示、会议、参观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最先进的智能型生命科学实验室,可同时为罗氏外部用户和内部员工提供全方位服务,是罗氏诊断中国分子诊断解决方案生命科学部的又一创举,充分体现了罗氏诊断一贯秉承的“先患者之需而行”的宗旨和“服务常在,关爱有加”的服务理念。 /p p   在新生命科学实验室里举办的实验人员进阶训练班,将深入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最大化实现培训的转化效果 对于从未尝试过的应用方向,罗氏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享受到度身定制的Demo实验设计之旅 同时,全新投入使用的实验室亦可作为“样板实验室”,在仪器空间配置、实验样本试剂传递窗设计、空气压力等安全防护打造、数据库管理等各方面为客户提供优选参考,copy不走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78ed22bd-1e69-4998-b215-169fa01d4098.jpg" title=" 02.jpg" / /p p   罗氏诊断中国分子诊断解决方案生命科学事业部总监苏忠美女士、罗氏诊断中国客户服务部资深培训支持经理黄占锋先生出席了落成典礼,并对新生命科学实验室的正式启用表示热烈祝贺。苏忠美女士表示,罗氏诊断中国分子诊断解决方案生命科学部“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在生命科学领域“蓄势待发”,正凭借多项世界领先的技术和产品组合,鼎力支持并推动着生命科学和人类健康技术的更快发展。黄占锋先生也指出,罗氏诊断中国分子诊断解决方案生命科学新实验室与罗氏诊断中国培训中心实验室遥相呼应、各展所长,全方位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充分体现罗氏诊断“服务常在,关爱有加”的服务理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70b4291a-1338-4929-a083-c343c3ffbd42.jpg" title=" 03.jpg" / /p p   在热烈祝贺此次新实验室落成典礼圆满成功的同时,苏忠美女士也衷心祝愿新实验室能使“引领科研创建医学价值,助力转化医学而造福人类”的梦想成真,为生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p p   罗氏诊断中国合作服务商“晶能生物”、“顿慧”、“易必恩”等,“探针生物”、“普凯瑞”、“导科医药”等经销商伙伴,以及中科院神经所、交大精神卫生中心等重要用户也作为特邀嘉宾一同出席了落成典礼,共同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幕。 /p
  • “疫”不容辞,共克时艰|一线有需求,天隆必响应!
    12月23日,一架载有防疫物资的顺丰航空专机正在西安咸阳机场如火如荼地进行最后一波装载,这是陕西本土疫情爆发以来,第一架由企业包机的防疫物资出港,天隆科技正是这批物资的发出单位。12月,全国多地局部疫情频繁散发,各地防疫物资紧缺。作为国内核酸检测产品的主力供应企业,天隆科技紧急协调,生产人员三班轮值,产线24小时满负荷高效运转,不断突破产能极限,全力保障核酸检测产品的供应。疫情非常时期,天隆科技竭力响应客户紧急需求,迅速组织人员装车,克服万难,连夜安排包机,火速将10余万盒试剂及百余台设备发出,最大限度缩短保障时间,确保防疫物资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抗疫一线。近日,西安疫情形势持续吃紧,全市部署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时间紧急,任务艰巨。天隆科技在加紧生产,全力保障核酸检测产品供应的同时,百余名技术人员携天隆核酸检测、提取设备及试剂等产品迅速支援西安疫情防控,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提供技术保障,极大提高核酸检测能力和应对突发疫情的处置水平。而在此前数次国内疫情防控中,天隆科技也都全力以赴,为守护民众健康发挥了关键作用。危机面前有担当,疫情面前不退缩。天隆人数次挺身而出,用行动筑牢抗疫堡垒。天隆科技将始终积极响应疫情防控需求,与一线医护人员同心协力,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天隆力量。
  • 罗氏诊断:一点基因示范合作实验室揭幕仪式隆重举行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近日,罗氏诊断分子解决方案-生命科学与组织诊断部携手山东一点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在济南隆重举办了主题为“优者更优”的罗氏诊断-一点基因示范合作实验室授牌仪式,标志着以罗氏诊断先进医学检测技术为基础,依托山东一点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的肿瘤精准医疗创新研究平台在齐鲁大地正式成立。济南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济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立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银丰生物集团等单位的重要领导出席了授牌仪式。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1.5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56c7659d-5c0a-4220-8c04-9ab5254a88a2.jpg"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授牌仪式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罗氏诊断作为全球体外诊断行业的领军企业,始终秉承“先患者之需而行”的理念,不断创新,致力于开发和提供贯穿疾病的早期发现、预防、诊断、监测等环节的诊断技术和解决方案,从而帮助医务人员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并减少社会医疗成本。罗氏诊断分子解决方案-生命科学与组织诊断部作为罗氏诊断的创新引擎,致力于提供最领先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全自动PCR、高通量测序和病理衔接流程,引领科研,创建医学价值,助力转化医学造福人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山东一点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一直专注于分子诊断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转化,以“多点了解、多点关爱”为企业理念,始终致力于探索更加精准、快速、便捷的检测方案,利用轻型化、快速化的检测技术为广大用户和合作单位提供贴合实际应用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经过多年的技术深耕和数据积淀,公司逐步从产研结合向市场应用过渡,实现了从科研成果到检测产品封装、从提供检测服务到可交互检测产品的转化,开启了从技术服务型企业向临床诊断试剂企业的转型。公司希望在提供优秀产品的同时,承担更多的公共义务和社会责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NGS)的高速发展,肿瘤精准医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罗氏诊断作为肿瘤领域的引领者,始终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2017年,罗氏诊断在全球强势推出AVENIO肿瘤基因检测产品,彰显了公司在肿瘤NGS基因检测领域的强大信心与决心。AVENIO肿瘤基因测序系列产品基于罗氏诊断团队原创的CAPP-seq技术、分子标签技术以及iDES错误抑制策略等多项核心专利技术,实现了从核酸提取、捕获建库到生信分析的全流程系统解决方案,以标准化的操作和整体性质控确保检测结果客观真实、稳定可靠。鉴于AVENIO系列产品的卓越表现,山东一点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牵手罗氏诊断,共建示范合作实验室,以严格的实验质控及专业的报告解读,满足临床专家对肿瘤学研究及临床检测的需求,树立行业标杆,进一步助力肿瘤精准医学的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0e26abdc-a228-4a6a-931d-1958e2528370.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罗氏诊断分子解决方案-生命科学与组织诊断部总监苏忠美女士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罗氏诊断分子解决方案-生命科学与组织诊断部总监苏忠美女士表示,随着罗氏诊断的战略中心逐渐步入基因测序领域,罗氏测序之“罗马帝国”已经初露端倪,从样品前处理、测序类的高端工具,再到全流程的肿瘤基因检测平台,罗氏诊断的全面、先进的整体解决方案为“一点基因”这样的合作伙伴提供了占领行业制高点的利器。正如大会主题所倡导的,所谓“优者更优”,就是依托罗氏诊断强大的技术后盾,支持“一点基因”这样的高潜力、高科技企业迅速成长,从而做到“强者更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 nbsp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42ed0b82-d852-443b-9ba7-49d25b8d3da1.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一点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李召春先生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一点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李召春先生总结道,一点基因与罗氏诊断合作共建实验室是合作的开始,我们一定要全力以“有效利用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己任,以“优者更优”为目的,构建基因检测研究的大家庭,提供真正的全方位服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38a93b7f-fd5f-48c2-b757-e7529348537e.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启动仪式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在肿瘤精准医学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的出台,NGS肿瘤基因检测将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高性能的检测试剂、标准化的分析流程、专业的报告解读以及整体性质控体系的建立缺一不可。医院、技术提供方及第三方临检实验室的紧密合作将是肿瘤NGS基因检测未来的重要模式。 /p
  • 全国首只克隆警犬“昆勋”诞生
    p   3月15日,记者从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和北京希诺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悉,全国首只克隆警犬“昆勋”从2018年12月19日出生至今,各项健康指标正常,近日已运抵昆明进行专业训练。 /p p   克隆犬“昆勋”是一头雌性狼青品系昆明犬,其体细胞供体犬是战功赫赫的一级功勋犬“化煌马”。经第三方机构公安部南昌警犬基地亲缘鉴定,克隆犬“昆勋”的DNA与供体犬“化煌马”有99.9%以上相似度,证实二者存在同一性关系, strong 这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了警用工作犬的克隆。 /strong /p p   该成果来源于公安部重点研究计划项目“功勋昆明犬的克隆”,由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牵头,云南农业大学和北京希诺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研究, strong 目的是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培育警用性能优异的工作犬,大大缩短优秀工作犬的培育时间,提升优良警犬的繁育效率 /stro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61c7a691-0a47-4aea-bf99-e92baff96975.jpg" title=" 00.jpg" alt=" 0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为两个月大的克隆警犬“昆勋”与实验工作人员嬉闹 /strong br/ /p
  • 慧淘限时特惠 | 用这个培养单克隆细胞,“便宜大碗好用”
    一次性使用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根据目前统计,超过85%的商业化前的上游生物加工主要或完全使用一次性使用技术仪器设备进行制造。(来源:搜狐网)什么是一次性使用技术一次性使用技术(SUT, Single Use Technology),也称可抛弃型技术(Disposable Technology),在生物制药设施中应用的SUT产品通常由一次性使用的耗材和重复使用的配套硬件组成。相对于传统的不锈钢系统,其特点在于——❖与产品直接接触的部件设计为一次性使用;❖与产品直接接触部件通常以无菌形式供应;❖消除了部件使用前的清洗和消毒/灭菌;❖避免了交叉污染的风险。 例如,实验室规模的细胞或组织培养很早便开始采用可抛弃型转瓶。SUT技术在规模化生产中应用,是从上游细胞接种培养和扩增培养开始的。 至今已全面覆盖了上游扩增和生产培养、细胞澄清收获、下游分离纯化、浓缩超滤、原液分装/冻融、制剂灌装等。什么是无菌克隆环Bel-Art无菌克隆环,使用克隆环可以便捷、高效地从培养板或者培养皿等培养耗材获得单克隆细胞。操作指南 无菌克隆环有助于获得单克隆细胞,每个克隆由单个细胞产生,产生同质的细胞群。 ❖为隔离克隆,在圆柱体底部边缘涂上薄薄的润滑脂;❖然后在选择的克隆上倒过来;❖加入少量胰蛋白酶或EDTA;❖培养皿在37ºC(98.6ºF)下短暂培养,直到细胞分离;❖从圆筒内收集细胞并转移到另一个容器中进一步生长。 无菌克隆环的尺寸规格● 产品是锥形的,因此底部边缘比顶部宽,确保良好的密封面;● Polystyrene克隆环提供无菌包装;● 50个/包;● 三种尺寸规格的克隆环可选择:4.7mmI.D.x 8mm H 6.4mm I.D.x 8mm H9.5mm I.D.x 11mm H 注:灭菌产品不可退货哟~优惠福利点击原文链接即享折扣
  • 依托高通量测序技术 400多个水稻基因转基因克隆工作完成
    我国的水稻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目前华大基因农能平台已经完成400多个水稻基因的转基因克隆工作,依托华大基因强大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今后将进一步加快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工作。这是记者在6月29日结束的&ldquo 水稻基因组学与农业应用研讨会&rdquo 上获悉的消息。   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水稻一直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国内高校、研究所近百名专家与会。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教授的报告《超级稻产量等性状基因的精确定位与分子育种》,以近年来水稻育种研究中的热点&ldquo 分子育种&rdquo 为本次研讨会展开了序曲,引起与会专家们的广泛关注。   华大基因等国内多家单位曾于2002年率先合作完成籼稻基因组框架图与精细图的绘制工作,并在国际着名杂志《科学》发表科学专论。华大基因研究院农能平台的张耕耘博士说,目前华大基因农能平台已经完成400多个水稻基因的转基因克隆工作,依托华大基因强大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今后将进一步加快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工作。   &ldquo 尽管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随着国际育种公司加速基因资源的争夺、新的优质品种不断涌现,如果不加强分子育种技术研究,我们的水稻育种研究将面临被国际水平赶超的危险。&rdquo 华大基因研究院李瑞强博士接受采访时说。
  • 百亿仲裁案靴子落地?科华与天隆科技有望达成和解
    *ST科华(SZ002022,股价11.75元,市值60.43亿元)与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天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统称为天隆科技)小股东之间的纠纷似有望解决。据上市公司9月21日晚间披露,公司正在筹划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资产,公司股票及可转换公司债券自9月22日开市时起停牌,预计停牌、暂停转股时间不超过10个交易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ST科华拟收购的资产为天隆科技38%股权。天隆科技为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围绕天隆科技剩余38%股权的收购,上市公司曾与天隆科技小股东闹得很不愉快,“百亿仲裁案”一度引发资本市场的热议。拟收购天隆科技剩余股权据*ST科华公告,公司拟发行股份购买的标的资产为彭年才、李明、苗保刚、西安昱景同益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西安昱景)合计持有的天隆科技38%股权。启信宝显示,天隆科技是科华生物控股子公司。回顾历史,科华生物于2018年斥资5.54亿元收购了西安天隆和苏州天隆各62%股权。交易对手正是彭年才、李明、苗保刚,以及西安昱景。据上市公告所称,在核酸提取仪器、试剂以及PCR仪器方面,天隆科技在国内厂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在进入上市公司体系后,天隆科技的业绩出现了较大上涨。2019年,天隆科技实现净利润近9000万元。2020年度,天隆科技业绩进一步爆发,当年实现的扣非净利润高达11.06亿元。由于上市公司曾与彭年才、李明等约定,彭年才、李明等于2021年度内有权要求上市公司受让其持有的天隆科技全部股权;届时,天隆科技的整体估值以9亿元、天隆科技2020年度扣非净利润×25倍两者孰高为准。按照天隆科技2020年的扣非净利润的25倍计算,其100%股权估值达276.5亿元。若以该估值来收购天隆科技剩余38%股权,*ST科华需要耗资105.04亿元。在上市公司看来,天隆科技的核心产品属于进行新冠核酸检测的抗疫必备品,业绩爆发不可预见,继续履行《投资协议书》项下“进一步投资”条款对上市公司不公平。一场“百亿仲裁”随之浮出水面。去年7月中旬,*ST科华公告称,彭年才、李明、苗保刚、西安昱景就与公司签订的《投资协议书》所引起的争议向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国际仲裁中心)提出仲裁申请并获受理。彭年才、李明等请求仲裁委员会裁决上市公司向其支付105.04亿元剩余投资价款。去年7月末,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未央区法院)作出相关裁定,冻结*ST科华相关存款,并冻结了公司所持天隆科技62%股权。同年8月中旬,未央区法院裁定,在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仲裁裁决书生效前,上市公司禁止行使天隆科技的股东权利。上市公司随即表示已提交《保全复议申请书》。此后,*ST科华宣布就上述仲裁案件向上海国际仲裁中心提出仲裁反请求并获受理,上市公司请求裁决解除“进一步投资”条款。去年10月,*ST科华的复议请求遭未央区法院驳回。今年3月以来,*ST科华曾陆续披露上述仲裁案的进展。在8月份发布的两份公告中,上市公司曾透露,8月23日,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秘书处签发文件,仲裁庭决定同意再次给予各方和解协商期限,并要求各方在9月30日前将协商结果告知秘书处。“截至8月24日,公司与申请人尚未磋商达成任何和解意向、方案、协议或者相关安排,有关事项存在不确定性。公司将尽量通过友好协商妥善解决与申请人间的纠纷,但同时将继续做好各项仲裁相关工作。”*ST科华当时称。现如今,伴随着*ST科华宣布停牌收购天隆科技38%股权,似乎说明公司与彭年才、李明等的关系得到了缓和。有望助公司“摘星摘帽”?“本次交易尚处于筹划阶段,交易方案仍在协商论证中,交易各方尚未签署正式交易文件,本次交易尚需履行必要的内部决策程序并需经有权监管机构批准后方可实施,能否实施尚存较大不确定性。”*ST科华在公告中提示风险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对于*ST科华而言,如果能够成功实施这笔收购,除了可以解决上述纠纷外,或许还能助力公司股票“摘星摘帽”。今年4月30日,*ST科华公告称,自5月6日起,深交所对公司股票交易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和其他风险警示;公司股票简称由“科华生物”变更为“*ST科华”。事实上,上市公司股票“披星戴帽”正是同天隆科技有关。按照上市公司所称,天隆科技管理层违反公司对控股子公司管理规章制度的规定,违反天隆科技《公司章程》规定,拒绝履行天隆科技董事会做出的决议,拒绝配合公司聘请的立信会计师开展2021年度审计工作,拒绝提供天隆科技2021年度财务账册等重要信息,导致公司2021年度财务报告被立信会计师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根据相关规定,公司股票交易被深交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与此同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也被立信会计师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这使得其股票交易被深交所实施了其他风险警示。今年4月,*ST科华曾宣布起诉天隆科技,要求对方提供相关财务报告等文件,未央区法院和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工业园区法院)对公司提起的该股东知情权之诉均予以立案。8月10日,上市公司披露,未央区法院裁定上述诉讼中止。8月19日,上市公司称,工业园区法院于8月17日对案件进行了公开审理,“截至公告披露日,工业园区法院尚未对本案作出裁判”。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