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诺非卡尼

仪器信息网诺非卡尼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诺非卡尼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诺非卡尼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诺非卡尼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诺非卡尼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诺非卡尼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诺非卡尼相关的解决方案。

诺非卡尼相关的资讯

  • 昊诺斯新品推荐:徕卡Histocore Pearl全封闭组织脱水机
    昊诺斯新品推荐:徕卡Histocore Pearl全封闭组织脱水机昊诺斯代理的徕卡品牌仪器有新产品推出了,它就是——徕卡Histocore Pearl全封闭组织脱水机。它具有:用户安全全方位保护、设计紧凑、操作简单、石蜡清洁和试剂更换设计简易等特点。接下来,让昊诺斯带领大家对这款徕卡Histocore Pearl全封闭组织脱水机一探究竟吧!昊诺斯徕卡Histocore Pearl全封闭组织脱水机,小身材 高品质 一、全方位保护用户安全新昊诺斯徕卡Histocore Pearl全封闭组织脱水机 ?全封闭系统:避免气体泄漏同时,确保脱水质量;?三重废气处理:试剂缸抽排、气体液化排入废液瓶以及活性炭过滤保护操作者安全;?环保程序:使用环保型二甲苯替代物避免试剂污染; 二、紧凑型设计序号昊诺斯徕卡Histocore Pearl全封闭组织脱水机 ?200个包埋盒通量:满足中小型客户需求;?小体积:最大化节约空间;?3.5 L试剂瓶以及3个蜡缸:最大化提升运行效率; 三、操作简单推昊诺斯徕卡Histocore Pearl全封闭组织脱水机 四、简易的石蜡清洁和试剂更换设计序号昊诺斯徕卡Histocore Pearl全封闭组织脱水机 ?抽屉式蜡缸设计易于填充和排蜡;?石蜡缸和试剂瓶下的收集槽有效收集废蜡和废液; 访问http://www.herosbio.com/pro.asp?thebigclassid=25查看更多徕卡产品信息扫码关注昊诺斯微信公众号
  • 两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拿到中国“绿卡”
    p   近日,一位外国科学家走进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办理了永久居留身份证申请手续,市出入境管理局、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华东理工大学的工作人员全程陪同。 /p p   他就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伯纳德· 费林加。预计本月,他将与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库尔特· 维特里希一起,成为首批来沪工作并拥有“中国绿卡”的诺奖得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92310ad3-0823-42d0-baf6-8dd43544ca20.jpg" title=" 64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伯纳德· 费林加 /strong /p p   2016年,费林加因“设计并合成分子机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今年10月,他出任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外方主任,每年来沪工作,带领华东理工团队研发新材料。“我们在研发光刺激响应性材料,它像眼睛一样,能对光的变化作出性能响应。”费林加告诉记者,“我们还在研发自修复材料,希望它像人体组织那样,能自我修复。”这些智能材料在医疗、电子、节能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32521ab9-0f62-4835-9c0f-8205be1eb92c.jpg" title=" 64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库尔特· 维特里希 /strong /p p   作为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维特里希正在带领上科大课题组,利用液体核磁共振等技术,探析人体内G蛋白偶联受体的分子机理。这种原创性研究,有望催生以G蛋白偶联受体为靶点的新药。 /p p   据了解,外籍科学家过去在中国工作,通常要在签证规定时间内离开中国,或在签证到期前重新申请,此外,在出行、购房、医疗等方面,均有诸多不便。今年,作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启用。持有这一证件的外国人,在我国境内很多事务上享有“国民待遇”。而根据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新十条”,截至目前,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为30名外籍高层次人才出具了永久居留推荐函。其中,就包括费林加、维特里希。 /p p   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分管领导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作为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亟需引进一批高峰人才,并营造很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带领团队开展前沿科技研究。 /p p   谈及上海政府部门的服务,费林加用了“Fantastic”(好极了)一词,因为从体检到办理永久居留手续,他都走了“绿色通道”——相关部门简化流程,收到预约后很快安排,派工作人员全程陪同。 /p p   令他同样感到“Fantastic”的是,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得到了“张江专项发展资金”重点项目资助,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徐汇区政府、华东理工大学将联合出资,为他定制实验室,推动智能材料基础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我们会把它打造成世界顶级实验室,在做出创新成果的同时,培养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并吸引全球知名科学家加入我们团队。”费林加说。 /p
  • 关于咖啡,那些你不了解的生产准备测试
    投入市场前的每一个测试,都只为让消费者品尝到一杯好咖啡 咖啡胶囊测试 寒冷的冬天来上一杯热咖啡,顿时温暖又提神。咖啡胶囊因其便利性,口味醇厚也越来越受到咖啡爱好者的欢迎。咖啡胶囊包装类似果冻杯用于保存和保护咖啡粉末。由于咖啡粉末非常敏感,所以对其包装要求比较高,以保持其独特的风味。 氧气和湿气是对咖啡品质的两个最大挑战。咖啡富含油脂,咖啡豆研磨成粉,会使咖啡接触到空气的表面积大大增加,从而加快其氧化的进程。湿气则会导致咖啡粉受潮结块。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咖啡品质,包装必须具有良好的阻隔氧气,湿气的作用,并且控制内部二氧化碳含量。 使用MOCON先进的透过率及包装测试仪,可以有针对性地检测包装薄弱点以改善包装品质。我们的解决方案能让你的咖啡更加完美。 咖啡对于周围空气中的氧气和湿气非常敏感。通过MOCON OX-TRAN和PERMATRAN-W仪器,可以测试胶囊(无论是否带盖)的阻隔性能。该仪器用于检测有多少氧气和水蒸气从空气渗透进入胶囊内部。 胶囊通过环氧树脂来密封测试。 连接咖啡胶囊的包装适配器固定在测试舱内 一目了然的触摸屏 OpTech O2 Model P – 气体/顶空分析 OpTech O2采用荧光淬灭原理直接给出胶囊顶空部分的氧气含量。通过光学针头插入胶囊内部直接精确读取含氧量,无需抽出气体进行分析。 MOCON Lippke 4000 – 泄漏测试/密封强度Lippke 4000是一台用来完成很多现有公认泄露测试方法的台式测试仪器。用来测试咖啡胶囊的密封性和包装完好度,且符合ASTM标准。 Lippke 4000 – 泄漏探测/密封强度测试仪
  • 重磅!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你不知道的冷知识
    10月2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Katalin Karikó、Drew Weissman,以表彰他们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这些发现使得针对COVID-19的有效mRNA疫苗得以开发。他们将平均分享11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诺贝尔官网表示,这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发现对于在2020年初开始的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开发有效的mRNA疫苗至关重要。通过他们的突破性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信使核糖核酸如何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理解,获奖者为疫苗开发的空前速度做出了贡献。卡塔琳卡里科 (Katalin Karikó) 1955 年出生于匈牙利索尔诺克。她于1982年在塞格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塞格德的匈牙利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直至1985年。随后,她在费城坦普尔大学和贝塞斯达健康科学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89年,她被任命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助理教授,并一直任职到2013年。之后,她成为BioNTech RNA Pharmaceuticals的副总裁,后来又担任高级副总裁。自2021年起,她一直担任塞格德大学教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兼职教授。德鲁魏斯曼 (Drew Weissman) 1959 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列克星敦。1987年,他在波士顿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博士学位。他在哈佛医学院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接受临床培训,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1997年,魏斯曼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成立了他的研究小组。他是罗伯茨家族疫苗研究教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RNA创新研究所所长。近三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盘点2022年,瑞典遗传学家斯万特帕博(Svante Pbo)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他关于已灭绝人类基因组和人类演化的发现揭示了所有现存人类与已灭绝古人类之间的基因差异,并建立了古基因组学这一崭新的科学领域。2021年,美国生理学家戴维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和美国分子生物学家、神经学家阿登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共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他们发现了温度和触觉感受器。2020年,美国病毒学家哈维奥尔特(Harvey J. Alter)、英国生物学家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和美国病毒学家查尔斯赖斯(Charles M. Rice)共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他们发现了丙型肝炎(Hepatitis C)病毒。关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你知道吗?获奖者破百自1901年以来,共颁发了114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巾帼不让须眉获奖者到目前为止,已有13名女性获得了医学奖。最“萌”年龄差,获奖者32岁的弗雷德里克G班廷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医学奖获得者,他因发现胰岛素而获1923年医学奖。1966年,佩顿劳斯因发现肿瘤诱导病毒而获得医学奖,87岁是他有史以来最年长的医学奖获得者的年龄。上阵父子兵!获奖者在诺贝尔奖的百年历史中,已经出现了7对父子获得过诺贝尔奖,他们分别是:父亲亨利布拉格和儿子劳伦斯布拉格(共同获得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父亲约瑟夫汤姆逊(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儿子乔治汤姆逊(193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父亲奥伊勒凯尔平(192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和儿子乌尔夫奥伊勒(197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父亲尼尔斯玻尔(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儿子阿格玻尔(197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父亲曼内西格巴恩(192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儿子凯西格巴恩(198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父亲亚瑟科恩伯格(1959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和儿子罗杰科恩伯格(200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父亲苏恩伯格斯特龙(198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儿子斯万特帕博(202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昊诺斯携手徕卡联合举办组织病理仪器的应用和维护交流会
    2014年10月15日, 北京昊诺斯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徕卡在中国科学院系统联合举办徕卡组织病理仪器的应用和维护交流会。内容主要围绕不同种类组织病理仪器的制片技巧及徕卡组织病理仪器操作和维护技巧。 会上,徕卡北区售后经理庞宏伟先生主要讲解了组织病理仪器脱水机、切片机、染色机、封片机等机器的特点、常见问题、注意事项及日常维护。参会者对主讲内容都觉得很受用,并针对感兴趣的内容和日常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提问,尤其是在切片环节,整个会场气氛非常热烈。昊诺斯还特别针对积极提问的用户发放了小礼品,以此鼓励。 会后,徕卡庞宏伟经理及随从工程师一行人等受老师们的邀请又到实验室实际演示了组织病理仪器的操作及维护技巧,并部分实验室走访为仪器“体检”,指出仪器存在的问题,提供详细的解决方法。老师们对本次活动非常满意,并希望可以多举办这样的活动为大家排忧解难。本次活动在一片赞誉声中结束。 北京昊诺斯科技有限公司是徕卡在北方地区的一级代理商,致力于为生命科学、生物检测、生物工程、药物研发、组织病理等领域提供先进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及多层次服务的高科技公司。昊诺斯代理的国外产品绝大部分是专业领域内的世界一流品牌。主要包括:ThermoFisher、Merck Millipore、leica、AB SCIEX、美国艾森生物、韩国ADAM、台湾光鼎、加拿大Avestin、西班牙Telstar、波兰HTL等。 昊诺斯的代理权绝大多数为直接与生产厂家签约代理协议的独家或一级代理,这意味着昊诺斯销售的代理产品将得到生产厂家及昊诺斯的双重支持与售后服务。北京昊诺斯科技有限公司的库存拥有大量的备品备件及现货以服务用户,这意味着在中国这样广大的用户区域内用户将可以就近联系昊诺斯,更加及时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更有保障的服务。 同时昊诺斯还销售鼎昊源品牌的多种国产仪器,包括自动研磨仪、系列台式离心机、振荡混合器、封板机、温控金属浴、温控振荡、系列凝胶图像分析系统、自动染色仪、全自动Blot膜杂交系统等产品,并在逐步增加品种,扩大规模。 昊诺斯愿尽最大的努力为实验室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更加可信的服务。昊诺斯相信凭借一流的技术与服务基础,与科技研发的实验室一起共创美好的明天。
  • 诺奖得主领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冷冻电镜中心揭牌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9年7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科比尔卡冷冻电子显微中心揭牌仪式。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卓文,龙岗区政府副区长陈广文,及市区政府相关部门的代表,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 科比尔卡教授 (Prof. Brian Kobilka) 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教授等校领导及师生代表共同出席了本次仪式。该中心成立后,科学家们可以利用冷冻电镜系统对激素、神经递质和药物靶点的受体结构进行研究, strong 有望缩短新药开发的周期并提高开发的成功率 /strong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c3b57701-423c-4cc8-a2ed-fac4468cd098.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图自港中大(深圳)官网) /span /p p   组建诺奖实验室是深圳市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重要举措,诺奖实验室的落成将为聚集和培养国际一流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国际化学术交流提供重要基地。2017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正式成立,是对深圳市、龙岗区 “十三五” 规划与创新驱动战略的积极贯彻。研究院由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 科比尔卡教授领衔,科比尔卡教授2017年初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杰出教授。 /p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456927A6F248A48D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视频自龙岗新闻) /span /p p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冷冻电子显微中心是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在深圳市和龙岗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打造的高性能电子显微平台,也是龙岗区的第一个结构生物学科研和教学平台。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系统广泛应用于生物样品及高分子材料结构测定,尤其是近年来的技术突破,极大地加速了亚细胞和生物大分子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解析,使冷冻电镜成为开展生物医药研究——特别是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必需的大型设备。科比尔卡冷冻电子显微中心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核心技术和分析能力的高端科研平台,将与世界顶尖高校开展深度合作与交流,推动研究院产学研创新和突破,加速深圳市和龙岗区在生物医药产业相关领域的产业化和项目转化。 /p p   在仪式上,龙岗区政府副区长陈广文表示,科比尔卡冷冻电子显微中心的成功揭牌标志着龙岗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也将为全市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基础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科比尔卡冷冻电子显微中心作为龙岗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在优先满足学校内部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将面向重大疾病诊断、新药品开发、精准医疗等领域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开放使用,力求实现价值最大化。 /p p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教授讲到:“大力发展生物医药行业和创新药物开发领域,已经成为深圳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科比尔卡冷冻电镜中心的成立,在对大学相关基础科研的发展大有裨益的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为科研成果的转化乃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0894d4b6-59a0-49b1-a6a1-1b6e2c4bfb6f.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院长、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 科比尔卡教授致辞(图自港中大(深圳)官网) /span /p p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院长、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 科比尔卡教授表示,“开发新药的周期很长,从立项到所开发的药物正式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平均需要八年的时间,而且大部分新药开发的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科比尔卡冷冻电子显微中心成立后,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可以利用冷冻电镜系统对激素、神经递质和药物靶点的受体结构进行研究,有望缩短新药开发的周期并提高开发的成功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961dc578-2673-455a-b7e6-4d5a52307113.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冷冻电子显微中心(图自港中大(深圳)官网) /span /p p    strong 布莱恩· 科比尔卡教授简介 /strong /p p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院长 /p p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p p   布莱恩· 科比尔卡教授是耶鲁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2011年,他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2年10月,他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与美国科学家罗伯特· 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共同获得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p p   他首创了利用T4溶菌酶融合蛋白方法解析GPCR晶体结构的方法,该方法现为GPCR结构生物学研究最常规方法,并于2011年成功解析Gαβγ-β2肾上腺素受体复合物的结构,从而能够完整解释GPCR如何被配体激活以及再激活下游G蛋白从而传递信号的过程 /p
  • 告别“云种树”,磐诺邀你共赴一场春天的约会!
    《礼记》有言:“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如果要以一种独特的形象代表地球的活力,那就是树。冬去春来,新芽咿呀冒出,是生命的开始,更是一种延续。某宝的云种树是不是很给力?但是在这样春光灿烂的日子里,亲手种下一片看得见的绿意,才算不负好时光。3.12是第40个植树节,为不断美化工作环境,提高人人环保的意识,磐诺小伙伴在公司总经理杨总的带领及支持下,举办了一场公益绿色植树活动。活动地点设在公司门前的绿地中,植树现场,大家表现得非常积极,到处人头攒动。只见大家纷纷挽起衣袖,挥动铁楸,端起水盆,挖坑、扶树、填土、浇水,在一片热火朝天中种上了属于磐诺人的一抹绿!谁说女子不如男?磐诺的小 姐 姐们个个都是既拿得了进样针,又举得起小铁锹~比一比谁更高!小树OS:明年等着瞧!你以为这就结束了?NO!每一棵树小树苗都有一张【植树卡】,大家都要对各自种下的小树苗负责,后期的养护工作还不能停哦!你问我爱你有多真,小树代表我的心!只增不减~洒下一颗种子,播下一片希望,磐诺——除了带给用户高品质、高性能的产品外,更用植树行动践行环保事业;因为大家的在乎,我们的环境才会变得更美好!什么时候开始改变都不算晚,但,最好是现在~
  • 岛津水泥固废解决方案|“美诺福杯”全国第十八次水泥化学分析大对比总结表彰暨技术研讨会召开
    2023年3月3日,“美诺福杯”全国第十八次水泥化学分析大对比总结表彰暨技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圆满召开。本次会议旨在交流水泥检测前沿技术,提升水泥质量控制水平。岛津积极参与会议,在大会发表了岛津关于水泥固废的解决方案,并设立了展台,与参会嘉宾进行交流讨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刘舟先生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刘舟先生《水泥及固废理化分析解决方案》报告,重点介绍了岛津MXF-N3Plus、SAM-N3 Plus、SALD-2300三款产品,同时也介绍了水泥固废相关解决方案展台实况岛津发表《水泥及固废理化分析解决方案》报告后,与会嘉宾纷纷前往岛津展台交流讨论,岛津行业经理在现场为嘉宾们做了详细解答。岛津致力于为水泥固废行业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通过此次交流平台,将提供更符合用户实际需求的产品及方案。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纪念诺贝尔奖级科学家:近红外光谱技术之父Karl Norris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摘要:本文扼要综述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里程,主要介绍了Dr. Karl H. Norris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做出的贡献,并汇总了与近红外光谱相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贡献。很遗憾Dr. Karl H. Norris没有荣获诺贝尔奖,但这丝毫不影响Karl Norris的伟大,也不影响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伟大。世上诺贝尔奖可以缺席,但是却不能没有Karl Norris这位科学家,也不能没有近红外光谱这项分析技术。现代近红外光谱对分析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019年7月17日,被誉为“近红外光谱技术之父”(Father of NIR Technology)的Dr. Karl H. Norris去世,享年98岁。7月18日收到国际知名光谱学家日本Ozaki教授发来的邮件: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We share the deep sadness for Dr. Karl Norris. I think his contribution truly corresponds to Nobel Prize. Although we lost the great scientist, we have to keep his great spirit not only in NIR spectroscopy but als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is contribution is much wider than NIR spectroscopy. ” /strong /span Ozaki教授评价Dr. Karl Norris的贡献可以与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媲美。Ozaki教授的这段话让我萌发写一篇小随笔的冲动,随后系统整理了多年积累的相关文献,几经脉络的调整,终成这篇小文。 /span /p p strong   一、Dr. Karl H. Norris之前的情况 /strong /p p   近红外光是人们发现的第一个非可见光区域,由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F.W.Herschel,1739-1822)发现。赫歇耳是一位天文学家,他通过自己磨制镜片制作的天文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赫歇耳制作了400多个望远镜提供给天文爱好者使用,其中有些人抱怨通过望远镜观测星体会灼痛眼睛。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来研究太阳光线的热效应(图1)。赫歇耳利用1666年牛顿发现的三棱镜分光现象将太阳光色散成不同颜色的光,然后用温度计逐一测量不同颜色光的热量,在偶然情况下他发现在红色光之外仍存在更大强度的热量,他断定在红光之外仍存在不可见的光,他用拉丁文称之“红外”(Infra-red)。由于赫歇耳用的棱镜是玻璃制成的,其吸收了中红外区域的辐射,实际上该波段是近红外(Near Infrared,NIR),波长范围大致位于700~1100nm范围内,因此,在一些文献中常把这段短波近红外区域称为Herschel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38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b75f5ce8-1b56-4da0-8121-0fff654f330e.jpg" title=" 01.jpg" alt=" 01.jpg" width=" 300" height=" 38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1 赫歇耳发现红外辐射实验的示意图 /strong /p p   巧合的是,第一次测量近红外吸收谱带的人是赫歇耳的儿子John Herschel,1840年他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经玻璃棱镜色散后的太阳光照射到乙醇上,用黑色多孔纸吸收乙醇蒸气,然后通过称重方法来测定乙醇的蒸发速度。1881年英国天文学家阿布尼(W Abney)和E R Festing用Hilger光谱仪以照相的方法拍摄下了48个有机液体的近红外吸收光谱(700~1200nm),发现近红外光谱区的吸收谱带均与含氢基团有关(例如C-H、N-H和O-H等),并指认出了乙基和芳烃的C-H特征吸收位置。1889年瑞典科学家K Angstrem采用NaCl材料的棱镜和辐射热测量计作检测器,首次证实尽管CO和CO sub 2 /sub 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但因为是不同的气体分子而具有不同的红外光谱。这个试验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它表明了红外光谱吸收产生的根源是分子而不是原子,整个分子光谱学科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p p   上述这些原始性的科学发现都是在诺贝尔奖设立前完成的,诺贝尔奖设立时间是1900年6月,首次颁发是1901年12月。 /p p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近红外光谱都没有得到较好的应用,主要是它的吸收非常弱,且谱带宽而交叠严重,依靠传统的光谱定量(单波长的朗伯-比尔定律)和定性分析(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方法很难对其进行应用,一度被称为光谱中的“垃圾箱”(The garbage bin of spectroscopy)。相比较而言,近红外光谱两端的外延区域(紫外-可见光谱和中红外光谱)在这段时间内却得到了快速发展。 /p p   一些影响分子光谱分析的理论或技术,也都是在此期间(1900~1960)提出或发明的。例如,1912年丹麦物理化学家N Bjerrum 提出HCl 分子的振动是带负电的Cl原子核与带正电的H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移,分子的能量由平动、转动和振动组成,以及转动能量量子化的理论,该理论被称为旧量子理论或者半经典量子理论。同年,F E Fowle用近红外光谱吸收谱带测定空气湿度,这可能是近红外光谱首次用于定量分析。1927年美国加州大学的J W Ellis观测到有机化合物近红外光谱中750nm、820nm、900nm、1000nm、1200nm、1400nm、1700nm、2200nm的吸收峰与C-H键相关,并指出3400nm处的为基频吸收峰,1700nm和1200nm处的分别为一级和二级倍频吸收峰,2300nm和1400nm分别为6800nm与3400nm、1400nm的合频吸收峰。1928年美国加州大学的F S Brackett利用1200nm谱带可以鉴别多个不同的化合物,并指认1190nm、1220nm和1230nm分别为-CH3、-CH2和-CH的吸收谱带。 /p p   1924年法国科学家J Lecomte首次提出分子指纹图谱的概念,发现中红外光谱可以识别同分异构体(如所有的辛烷异构体)。这一发现为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将中红外光谱用于分析性质相似的碳氢燃料以及橡胶产品提供了重要信息,人们真正认识到了中红外光谱的实用价值。1930年Mecke提出了表示分子振动的符号,如ν表示键伸缩振动,δ表示键角弯曲振动,γ表示面外弯曲振动,并对谱带的归属进行了研究,这些符号沿用至今。 /p p   为描述紫外-可见区测定无机颗粒物质漫反射光谱时的光学行为,P Kuhelka和 F Munk于1931年提出了K-M理论,其理论基础是假设光的多重散射,即反射被观察到之前,已在系统内由一个粒子到另一个粒子进行了多次反射。1933年,H Hotelling写出了关于主成分分析(PCA)的经典论文, 1936年,P C Mahalanobis提出了计算马氏距离的方法,后来PCA和马氏距离被广泛用于近红外光谱多元定性分析。 /p p   1942年,用于中红外气体分析的怀特池(White Cell)被发明,使得中红外光谱在气体分析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39年世界仅有几十台中红外光谱仪,但到1947年世界已有500余台红外光谱仪在工作,中红外光谱已成为分子结构的分析的主要手段。1945年美国Beckma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成熟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商品仪器,仪器稍加改动便可以测定近红外区域的光谱了。二次世界大战还加速了1930年研制出的硫化铅检测器的发展,使其成为非常灵敏的商品化检测器,用于近红外区1~2.5μm波长范围的测量。1950年左右,干涉滤光片在光谱仪器中得到了应用,基于几个特定波长的红外滤光片式在线过程仪器相对独立地出现了,主要用于气体、水分和湿度的分析,这类仪器的应用延续至今。1955年左右,美国IBM公司已开发出Fortran语言,这是第一个结构化和科学化的计算机语言。1960年左右,Fahrenfort和Harrick发明了红外衰减全反射(ATR)测量附件,可直接测量一些特殊样品的红外光谱,显著扩展了红外光谱的应用范围。 /p p   尽管上述的理论和技术都有鲜明的原创性,也对后来的分子光谱技术产生了很大影响,但都与诺贝尔奖无缘,这些理论和技术或许算不上重大的发现或发明吧。 /p p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也有将近红外光谱用于定量分析的报道,包括测定环氧化合物官能度、聚合物和酚醛塑料不饱和度、化合物的羟基、药物的水分等,例如,英国化学工业公司(ICI)Harry Willis不仅采用近红外光谱表征聚合物的结构,还采用近红外光谱测量聚合物薄膜的厚度。但上述这些研究和应用从严格意义上讲都不属于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都是沿用传统的中红外光谱官能团解析和朗伯-比尔定律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路线。 /p p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从Dr. Karl H. Norris的工作开始的。 /p p strong   二、Dr. Karl H. Norris的贡献 /strong /p p   Dr. Karl Norris是美国农业部研究中心(马里兰州贝茨维尔市)的一位工程师。1949年他曾用自己改造的Beckmam DU紫外光谱仪通过透射测量方式对鸡蛋的新鲜度进行研究,发现750nm处的吸收峰为水中OH基团的倍频吸收。这或许是第一张复杂混合物(天然产物)的近红外光谱,所以很多介绍近红外光谱发展史的文章中都会引用这张图(见图2)。遗憾的是因当时条件和技术所限,没有建立光谱与鸡蛋品质之间的关系,只能靠蛋壳的颜色开发出了鸡蛋自动筛选设备,这项工作得到了时任美国总统Dwight D. Eisenhower的关注(见图3)。Karl Norris通过这项研究还发现水果和蔬菜在700~800nm有明显的吸收谱带,这对Karl Norris之后开发近红外无损果品品质分析仪(例如苹果的水心病等)埋下了伏笔(见图4)。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4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54b74d3d-7d4b-4ba5-a8b1-e7df3ea6bdd5.jpg" title=" 02.jpg" alt=" 02.jpg" width=" 500" height=" 34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2 鸡蛋随时间变化的吸收光谱图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40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918f91a2-f561-4b74-82e0-31a2915f6589.jpg" title=" 03.jpg" alt=" 03.jpg" width=" 500" height=" 401"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3 1953年D D Eisenhower总统参观Karl Norris研制的鸡蛋自动筛选设备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4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73f9c7ca-f06c-4909-aead-a7dedf4b2a85.jpg" title=" 04.jpg" alt=" 04.jpg" width=" 500" height=" 34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4 Karl Norris与Neotec公司研制的近红外内部品质分析仪 /strong /p p   Karl Norris真正开始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是1960年从测定种子中的水分开始的,早期的思路也是基于朗伯-比尔定律的,例如测定种子甲醇提取物中的水分,后来又将粉碎的谷物与四氯化碳混合成浆,以减少光的散射,他们找到了透射光谱中两个波长(1.94μm和2.08μm)吸光度之间差值与水含量之间的一元二次多项式定量关系,获得了满意的结果。这个差值光谱的概念对Karl Norris影响很深,之后滤光片仪器波长的筛选和导数光谱消除颗粒等影响都源于此。但是,当实际应用推广时,发现四氯化碳有毒,且这种方法操作起来也相对繁琐,用户不接纳。没有四氯化碳做稀释剂,无法实现光谱的透射测量,Karl Norris开始尝试采用反射方式,他们买来了当时最好的Cary 14光谱仪。但这台仪器的性能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例如测量速度慢(20min才能得到一张光谱),没有合适的反射测量附件(尽管也有积分球,但信噪比很差),样品仓太小无法适合样品的无损分析等。在随后的多年中,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Karl Norris与他的合作者不断对其进行了改造(见图5),包括样品仓、光路系统(将双光路变为单光路)、电子器件、A/D转换板、检测器和计算机等。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正是在这台被称为“The Norris Machine”的光谱仪上,Karl Norris开启了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大门。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8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f1619571-5833-423b-b460-6684cfca33f5.jpg" title=" 05.jpg" alt=" 05.jpg" width=" 500" height=" 384"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5 Karl Norris与他主持改造后的Cary 14光谱仪(1957年和1988年) /strong /p p   首先,Karl Norris创造性地将传统光谱分析中的吸光度(A=log1/T)用log1/R代替,这明显不符合朗伯-比尔定律,没有任何理论基础,受到当时大多数光谱学家和化学家的质疑。值得庆幸的是Karl Norris不是光谱学家,他是一位农业工程师,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研究导向。Karl Norris的结果却是非常积极,log1/R与水分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两波长测量谷物水分时会受样品中其他成分的干扰,例如小麦中的蛋白质,大豆中的油脂等。Karl Norris又创新性地将多个波长的吸光度通过多元线性回归(MLR)方法建立预测方程,显著提高了预测谷物水分的准确度。之后很短的时间内,Karl Norris意识到近红外光谱还可以测量这些干扰物的含量,例如蛋白质、油分含量等。经过Norris的努力,筛选出了6个关键波长(1680nm、1940nm、2100nm、2230nm、2310nm),这为随后开发商品化的滤光片仪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见图6)。为了降低颗粒粒度对漫反射光谱的影响,Karl Norris采用导数方法对光谱进行处理,并提出了“Karl Norris滤波”方法,这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当时在光谱学中较少使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Karl Norris所做的上述工作被认为是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开端,其已具备了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显著特征:整粒谷物无损分析、分析速度快、基于光谱预处理和多元校正的多物性参数同时分析,建标样本为实际样本等。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分析技术相比,近红外光谱从创始起就存在着两个显著特点:(1)推崇不对样品进行处理,以附件的形式解决不同形态样品的测量问题 (2)推崇不将样品带到仪器旁边,而将仪器带到样品旁边(即现场分析和在线分析)。这两个特点对影响分析技术的发展是深远的。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40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37802891-a429-40c4-8bd3-a316c16795b5.jpg" title=" 06.jpg" alt=" 06.jpg" width=" 500" height=" 40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6 1968年Karl Norris操作首台4个滤光片的大豆近红外分析仪样机(最初是基于粉碎大豆与四氯化碳混合成浆的透射测量方式,后来改为漫反射测量方式) /strong /p p   Karl Norris的另一项贡献是在他的指导下,DICKEY-john和Neotec两家公司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基于滤光片技术首次开发出了商品化的近红外光谱谷物专用分析仪,这是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之后,滤光片型的仪器也进行了较多改进,针对不同的测量对象(例如草料和烟草等)选取不同波长的滤光片、增加滤光片的数量、温度控制、光学系统密封以适应恶劣的现场环境等,但Karl Norris提出的仪器本质的特征没有改变。DICKEY-john公司生产的GAC Model 2.5AF和Neotec公司生产的GQA Model 31成为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主力的近红外谷物快速分析仪器。这些仪器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例如,在加拿大Phil Williams通过必要的改进,将这类近红外谷物分析仪(起初是Neotec Model I仪器)用于小麦出口区快速测定蛋白质的需求。因为贸易商愿意为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付更多的钱,这样交易量大的贸易商,通过近红外分析仪经几次交易赚得钱,就能够购买一台近红外分析仪。因此,数百台这样的仪器进入大型粮仓和出口区,同时一些面粉厂、大豆加工厂和食品生产厂等也开始使用近红外分析仪。进入上世纪70年代末期,光栅扫描型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开始出现,其关键技术都是以“The Norris Machine”为原型样机(雏型)研制的,例如Neotec Model 6100和Tchnicon InfraAlyzer 500等。 /p p   1975年,加拿大谷物委员会(Canadian Grain Commission,CGC)将近红外方法规定为蛋白质检测的官方方法。1978年,美国农业部联邦谷物检验服务中心(USDA,FGIS-Federal Grain Inspection Service)也为其所有的小麦出口基地购置了近红外分析仪,1980年FGIS采纳该方法作为官方指定的测定小麦蛋白质的标准方法。1982年美国谷物化学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ereal Chemists,AACC)正式批准了该方法(AACC No.39-00)。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2009年Phil Williams在匹兹堡沃特斯论坛上讲到,全球约90%小麦的贸易是基于整粒谷物近红外分析仪检测蛋白质含量进行的(Today, Phil Williams estimates that over 90% of wheat world-wide is sold on the basis of protein testing by whole-grain NIRS instruments)。有文献报道,加拿大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后(主要是对农作物的管理),稻米的产量每公顷提高约0.6吨,小麦的产量提高约1.1吨,小麦蛋白质含量提高约1%(The success of NIR-based tissue testing services is substantial, being estimated to enhance yields of rice by 0.6 tonne ha–1and wheat yields by 1.1 tonnes ha–1. NIR spectroscopy has also helped producers raise the protein content of wheat grain by 1% protein)。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Karl Norris的工作,尤其是“The Norris Machine”迅速得到农业领域的关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些美国本土和国际同行纷至沓来,Karl Norris以无私、大度、开放的科学家精神,将他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位来访的学者,并与他们进行深入合作。毋庸置疑,Karl Norris的实验室成为了培养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大师的摇篮,“The Norris Machine” 也成为名副其实的“Master Instrument”。这期间在Karl Norris实验室进行访问的学者有:美国宾州的John Shenk,美国北卡州的W Fred McClure,加拿大的Phil Williams,日本的Mutsuo Iwamoto,匈牙利的Karoly Kaffka等等。 /strong /span 这些学者后来都成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卓越践行者和强有力推动者,他们参照Karl Norris的模式纷纷研发仪器、开发软件和推广应用。例如John Shenk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近红外光谱草料分析网络,并开发了著名的化学计量学软件DOSISI和WinISI Mutsuo Iwamoto回到日本后,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就基于近红外光谱开发出果品品质自动分选装置,并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上世纪九十年代Karl Norris在日本静冈参观了Mitsui公司研制的果品近红外在线分选装置(图7),曾感叹说:“My dream has come true in Japan”。可见,Karl Norris在培育国际近红外大师这一方面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在Karl Norris的带领下,开创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并取得成功应用的是农业工程师、农学家和动物营养家等,而不是物理学家、化学家和光谱学家,这与其他光谱技术的发展道路是截然不同的。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9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2ce59b3e-c11f-4517-8fe6-20d24847a29e.jpg" title=" 07.jpg" alt=" 07.jpg" width=" 500" height=" 39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7 Karl Norris在日本参观过的Mitsui公司研制的果品近红外在线分选装置 /strong /p p   Karl Norris的工作也对我国产生了间接影响,我国的近红外光谱技术也是从农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始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国科研人员通过Karl Norris等人的学术论文、仪器厂商的宣传、以及到日本等国家的考察学习开始认识近红外光谱技术(图8)。早在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农科院吴秀琴老师和长春光机所陈星旦院士就开始合作研制滤光片型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并取得了成功。这之后,严衍禄教授组建了中国农业大学近红外光谱分析实验室,开始了近红外光谱在农业领域的系统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集中发表在1990年《北京农业大学学报》增刊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3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e1ba8853-96e4-4f72-a072-7edfb406c351.jpg" title=" 08.png" alt=" 08.png" width=" 500" height=" 33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8 我国早期开始关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文献 /strong /p p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Karl Norris等人的近红外光谱分析研究工作并未获得光谱界的认可。一度被光谱学家和化学家认为是“Black Magic”。Karl Norris为促进近红外光谱获得当时一些光谱学家的支持做了很多工作。Karl Norris在从事近红外光谱分析谷物研究初始,就找到美国著名的光谱学家Tomas Hirschfeld寻求帮助,但当时Karl Norris的研究工作并未得到Tomas Hirschfeld的支持,因为从传统光谱学来看,近红外光谱没有任何优势。但是,Karl Norris与Tomas Hirschfeld的交往并没有因此而终止,Karl Norris取得一些进展后,都会与Tomas Hirschfeld进行沟通交流,最终使Tomas Hirschfeld从近红外光谱的强烈反对者变为近红外光谱的强烈支持者。这一时期开始支持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光谱学家还有Peter Griffiths和Bill Fateley等人。这些光谱学家的加入,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1985年Tomas Hirschfeld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找到了近红外光谱可以预测水中氯化钠含量的光谱信息依据(图9)。1984年,在Tomas Hirschfeld的倡导下,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成立了近红外光谱工作组(E13.03.03),研究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标准方法问题。 /p p   令人惋惜的是,Tomas Hirschfeld英年早逝(1939-1986),但是他对近红外光谱的贡献被大家一直记得。在Karl Norris等人的倡议下,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设立了“Tomas Hirschfeld Award”,表彰在近红外光谱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截至2019年已有30位获此荣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4a48c389-3bc3-4217-9043-14d1a184efff.jpg" title=" 09.jpg" alt=" 0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9 NaCl浓度对水近红外光谱的影响 /strong /p p   1974年瑞典化学家S Wold和美国华盛顿大学的B R Kowalski教授创建了化学计量学学科(Chemometris)。化学计量学是将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化学结合而形成的化学分支学科,其产生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分析仪器的现代化。据报道,1981年PC机全球销量为三十万台,但到1982年就激增至三百万台。计算机使仪器的控制实现了自动化,且更加精密准确,同时使数据矩阵计算变得相对简单了,可以用来处理更为复杂的定量或定性程序。遗憾的是,化学计量学产生初期并没有与近红外光谱在农业中的应用结合起来。是Karl Norris的不懈努力使化学计量学家逐渐重视这一技术,为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崛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开始被大家所采用,如主成分回归和偏最小二乘等,这显著提高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也是近红外分析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基本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已经出现在用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化学计量学商品化软件中。 /p p   1984年,T Hirschfeld与B R Kowalski在美国《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hemical Sensing in Process Analysis”的文章,文中多次提到近红外光谱技术。同年,MathWorks公司成立,正式把Matlab推向市场。也是在1984年,B R Kowalski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21家企业共同资助,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立了过程分析化学中心(Center for Process Analytical Chemistry,CPAC),后更名为过程分析与控制中心(Center for Process Analysis and Control,CPAC)。该研究中心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和开发以化学计量学为基础的先进过程分析仪器及分析技术,使之成为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组成部分,为生产过程提供定量和定性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用于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调整,而且还用于能源、生产时间和原材料等的有效利用和最优化,近红外光谱是其中一项关键的技术。与CPAC合作的这些企业都是当时化工和石化等领域知名的大企业,这意味着近红外光谱技术已开始从农业应用领域转向工业过程分析领域。其中一项划时代的创新技术是利用近红外光谱测定汽油的辛烷值,它可以在很多场合替代传统大型的马达机测试仪器(图10)。与此同时,一些知名的仪器制造商也开始研制新型的近红外光谱仪器,近红外光谱仪器市场和应用研究从此开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24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85a20100-29a6-4c0b-a551-cdcd5e3a4ece.jpg" title=" 10.jpg" alt=" 10.jpg" width=" 500" height=" 24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10 传统测定汽油辛烷值的马达机与CPAC研制的近红外辛烷值分析仪 /strong /p p   另外,Dr. Karl H. Norris还是将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医学领域的先行者之一,始终从事和指导近红外光谱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p p strong   三、与近红外光谱相关的诺贝尔奖 /strong /p p   下面介绍几个与近红外光谱技术相关的诺贝尔奖。 /p p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Albert Abraban Michelson)和莫雷(Edward Williams Morley)合作,为研究“以太”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实验结果否定了“以太”的存在,动摇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为狭义相对论的建立铺平了道路。因发明精密光学仪器和借助这些仪器在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工作中所做出的贡献,迈克尔逊被授予了190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迈克尔逊干涉仪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近红外光谱仪器和中红外光谱仪器。 /p p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3位美国科学家Rainer Weiss、Barry C. Barish和Kip S. Thorne,获奖理由是“对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的决定性贡献”。LIGO全称“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该项目的成就在于,当引力波到达地球时,两台大型激光干涉仪成功地检测到了比原子核还要小数千倍的细微变化(导致的空间变化程度最大值为10 sup -21 /sup ,相当于1亿千米的长度内产生一个原子大小(10 sup -10 /sup 米)的变化)。LIGO的干涉仪是迈克尔逊干涉仪在18世纪80年代的巨型版本,创新性的技术和工程将LIGO的干涉仪延伸到1120公里,使LIGO的干涉仪比迈克尔逊所使用的大144000倍,以保证有足够的灵敏度检测到引力波。2015年9月14日,LIGO探测器首次捕获到宇宙中的引力波,这次的引力波信号由两个黑洞相互碰撞而产生,经过了13亿光年才到达地球。 /p p   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丹麦哥本哈根的尼尔斯· 玻尔(Niels Bohr,1885-1962),以表彰他在研究原子结构,特别是在研究原子发出的辐射方面所作的贡献。玻尔综合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和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提出了新的定态跃迁原子模型理论,即后来被称玻尔理论,这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光谱并排出了新的元素周期表。玻尔建立的原子量子论,打开了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大门,为近代物理研究开辟了道路。量子力学这一近代物理学大厦的基础,是以玻尔为领袖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集体才华的结晶,包括192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德布罗意(电子的波粒二象性理论)、193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海森堡(矩阵力学)、193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薛定谔(波动力学)、194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泡利(泡利不相容原理)等。玻尔提出的能级跃迁理论至今仍在原子和分子光谱领域中得到广泛使用。 /p p   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的汤斯(Charles H.Townes)、前苏联的巴索夫(Nikolay G.Basov)和普罗霍罗夫(Aleksandr M.Prokhorow),以表彰他们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工作,这些工作导致了基于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原理制成的振荡器和放大器。196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实验室的科学家梅曼宣布成功的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获得了波长为0.6943微米的激光,这是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束激光,梅曼因而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激光引入实用领域的科学家。激光器的发明是20世纪科学技术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自激光器发明后,激光理论、激光器件、激光应用各方面的研究广泛开展,各种激光器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激光科学成果累累,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文明的又一重要因素。 /p p   印度物理学家拉曼(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 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193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受散射光强度低的影响,拉曼光谱经历30年的应用发展限制期。直到1960年后,激光技术的兴起,拉曼光谱仪以激光作为光源,光的单色性和强度显著提高,拉曼散射信号强度得以提高,拉曼光谱技术才得到迅速发展。1980年后,探针共焦激光拉曼光谱仪的成功研制,大大扩展了拉曼光谱的应用范围,出现了像共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技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激光共振拉曼光谱技术、光声拉曼技术、高温高压原位拉曼光谱技术等,使得拉曼光谱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医药、工业等各个领域。 /p p   1969年,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Willard S. Boyle和George E. Smith发明了第一个数字影像传感器技术:电荷耦合器件(CCD)。CCD的应用范围甚广,如数字相机、手机,影响了社交媒体和视讯共享革命的发展。据报道,2009年,CCD一年出货量达13亿颗。这两位技术发明人在2009年获颁诺贝尔物理奖,以表扬他们在数字成像领域的贡献。CCD作为阵列检测器,在光谱仪上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p p   被誉为“光纤之父”的高锟(Charles Kao)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66年高锟在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用玻璃纤维作为光波导用于通讯的理论。简单地说,就是提出以玻璃制造比头发丝更细的光纤,取代铜导线作为长距离的通讯线路。这个理论引起了世界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研制出损耗为20dB/km的光纤,使光在光纤中进行远距离传输成为可能,光纤通信新纪元自此拉开序幕。现阶段光纤通信可实现同时传输24万路的信号,其容量比微波通信增加一千倍。而且,在确保通信质量的前提下,普通电缆或微波通信的中继距离为1.5~60公里,而现阶段光纤可实现2000~5000公里的无中继传输。光纤除用于通讯领域外,还在医学、传感器和光谱仪中得到广泛应用。没有光纤,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也不会像如今这样广泛。 /p p   与发射单一频率的传统激光器不同,频率梳光源可同时发射多个频率,均匀间隔以类似于梳齿的谱线,它可覆盖从太赫兹到紫外可见较宽频率的光。光学频率梳已经成为继超短脉冲激光问世之后激光技术领域又一重大突破。在该领域内,开展开创性工作的两位科学家J. Hall和T. W. Hansch于2005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光梳相当于一个光学频率综合发生器,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进行绝对光学频率测量的工具,可将铯原子微波频标与光频标准确而简单的联系起来,为发展高分辨率、高精度、高准确性的频率标准提供了载体,也为精密光谱、天文物理、量子操控等科学研究方向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研究工具,逐渐被人们运用于光学频率精密测量、原子离子跃迁能级的测量、远程信号时钟同步与卫星导航等领域中。 /p p    strong 四、结束语 /strong /p p   原创性是诺贝尔科学奖的奖励宗旨,原始性创新就是向科学共同体贡献出以前从未出现过、甚至连名称都没有的东西,包括重大科学发现、理论突破、技术和方法的发明等。拉曼效应属于科学发现,激光和光纤属于理论突破,迈克尔逊干涉仪和频率梳属于技术发明,这些都是重大的原始性创新工作,其贡献也是巨大的,无容置疑。 /p p   当然,诺贝尔奖也有无奈和尴尬,例如194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发明剧毒有机氯杀虫剂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的瑞士化学家米勒。DDT能够有效地杀除蚊虫、控制疟疾蔓延,但是DDT很难降解,毒性残留时间长,世界各国现已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再例如,一些重大的发现和发明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提出元素周期表的德米特里· 门捷列夫,发明电灯泡的托马斯· 爱迪生,提出黑洞死亡理论的史蒂芬· 霍金,爱因斯坦虽然获得了诺贝尔奖,可是他提出的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并不是获奖的理由,等等。 /p p   Karl Norris的研发工作和成果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原创性的,对分析技术的进步(包括对过程控制技术的进步)也是革命性的。Karl Norris是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开拓者,是名副其实的“近红外光谱之父”。没有Karl Norris,人们可能会在近红外光谱技术探索之路的黑暗期中徘徊更长的时间,也或许这个“沉睡者”永不被唤醒,永不会成为分析技术家族中的“巨人”。Karl Norris遗憾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但这丝毫不影响Karl Norris的伟大,也不影响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伟大。 /p p   世上可以没有诺贝尔奖,但是却不能没有Karl Norris这位科学家,也不能没有近红外光谱这项分析技术。 /p p   谨以此文悼念Dr. Karl H. Norris! /p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参考文献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 W F McClure. 204 Years of near Infrared Technology: 1800–2003. Journal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2003,11(6):487~518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 F E Fowle. The Spectroscopic Determination of Aqueous Vapor. Astrophysical Journal,1921,35(3):149~162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3 K H Norris. Early History of near Infrared for Agricultural Applications. NIR news,1992,3(1):12~13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4 T Davies. Happy 90th Birthday to Karl Norris, Father of NIR Technology. NIR news,2011,22(4):3~16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5 S Kawano.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pplications for fruit and vegetables. NIR news,2016,27(1):7~9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6 G Batten. An appreci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NIR to agriculture. Journal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1998,6(1):105~114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7 R D Rosenthal,D R Webster. On-line system sorts fruit on basis of internal quality. Food Technol,1973,27(1):52~56, 60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8 K H Norris,P C Williams. Optimization of Mathematical Treatments of Raw Near-Infrared Signal in the Measurement of Protein in Hard Red Spring Wheat. I.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Cereal Chem,1984,61(2):158~165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9 K H Norris. When Diffuse Reflectance Became the Choice for Compositional Analysis. 1993,4(5):10~11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0 G L Bosco,l James. waters symposium 2009 on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2010,29(3):197~208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1 T Davies. The history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ic analysi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 & quot From sleeping technique to the morning star of spectroscopy& quot . Analusis,1998,26(4):17~19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2 J S Shenk. Early History of Forage and Feed Analysis by NIR 1972–1983. NIR news,1993,4(1):12~13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3 F EBarton II. Near Infrared Equipment through the Ages and into the Future. NIR news,2016,27(1):41~44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4 T Davies. NIR Instrumentation Companies: The Story So Far. NIR news,1999,10(6):14~15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5 K H Norris. NIR is Alive and Growing. NIR news,2005,16(7):12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6 K H Norris. NIR-spectroscopy From a small beginning to a major performer. Cereal Foods World,1996,41(7):588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7 K J Kaffka. Near Infrared Technology in Hungary and the Influence of Karl H. Norris on Our Success. Journal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1996,4(1):63~67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8 M Iwamoto,S Kawano,Y Ozaki. An Overview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Japan. Journal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1995,3(4):179~189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9 K H Norris. History of NIR. Journal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1996,4(1):31~37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0 P Geladi,E Då bakk. An Overview of Chemometrics Applications in near Infrared Spectrometry. Journal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1995,3(3):119~132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1 J J Workman. A Review of Process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1980–1994. Journal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1993,1(4):221~245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2 A M C Davies. The History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1. The First NIR Spectrum. NIR news,1991,2(2):12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3 R Miller. Professor Harry Willis and the History of NIR Spectroscopy. NIR news,1991,2(4):12~13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4 K B Whetsel. The First Fifty Years of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America. NIR news,1991,2(3):4~5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5 K B Whetsel. American Developments in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1952–70) . NIR news,1991,2(5):12~13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6 D Miskelly,J Ronalds,D M Miskellya,J A Ronaldsb. Twenty-One Years of NIR in Australia: A Retrospective Account with Emphasis on Cereals. NIR news,1994,5(2):10~12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7 B Osborne. Twenty Years of NIR Research at Chorleywood 1974–1993. NIR news,1993,4(2):10~11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8 F E Barton II. Progress in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The People, the Instrumentation, the Applications. NIR news,2003,14(2):10~18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9 P C Williams. The Phil William& #39 s Episode. NIR news,1992,3(2):3~4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30 P E K Donaldson. In Herschel& #39 s Footsteps. NIR news,2000,11(3):7~8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31 K I Hildrum,T Isaksson. Research on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t MATFORSK 1979–1992. NIR news,1992,3(3):14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32 C Paula,J M Montesb,P Williams.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on Agricultural Harvesters: The Background to Commercial Developments. NIR news,2008,19(8):8~11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33 G D Battena,A B Blakeneyb,S Ciavarellaca,V B McGratha. NIR Helps Raise Crop Yields and Grain Quality. NIR news,2000,11(6):7~9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34 J Reeves III,S R Delwiche. Near Infrared Research at the Beltsville Agricultural Research Center (Part 1): Instrumentation and Sensing Laboratory. NIR news,2005,16(6):9~12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35 J Reeves III. Near Infrared Research at the Beltsville Agricultural Research Center (Part 2) . NIR news,2005,16(8):12~13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36 I Foskett. The Art and Science of Interference Filters. NIR news,1993,4(1):3~5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37 R F Goddu. Determination of Unsaturation by Near-Infrared Spectrophotometry. Analytical Chemistry,1957,29(12):1790~1794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38 R L Meeker,F E Critchfield,E T Bishop. Water determination by near infrared spectrophotometry. Analytical Chemistry,1962,34(11):1510~1511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39 R T O’Connor. Near-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 new tool for lipid analy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39 Society,1961,38(11)641~648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40 W A Patterson. Non-Dispersive Types of Infrared Analyzers for Process Control. Applied Spectroscopy,1952,6(5):17~23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41 J R Hart,C Golumbic,K H Norris. Determination of moisture content if seeds by near-infrared spectrophotometry of their methanol extracts. Cereal Chem,1962,39(2):94~99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42 K B Whetsel. Near-Infrared Spectrophotometry. Applied Spectroscopy Reviews,1968,2(1):1~67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43 J A Jacquez,W McKeehan,J Huss,J M Dmitroff,H F Kuppenheim. Integration Sphere for Measuring Diffuse Reflectance in the Near Infrared. J. Opt. Soc. Am.,1955,45(10):781-0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44 D L Wetzel. Near-Infrared reflectance analysis sleeper among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Analytical Chemistry,1983,55(12):1165A~1176A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45 F W McClure.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the giant is running strong. Analytical Chemistry,1994,66(1):43A~53A.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46 P Williams. John Shenk& #39 s Retirement: Some Tributes from His Friends,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NIR news,2005,16(2):6~12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47 P Flinn. A Giant of a Man: In Memory of John Stoner Shenk II, 1933–2011. NIR news,2011,22(7):4~5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48 T Davies. Karl& #39 s London Marathon. NIR news,2002,13(3):3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49 D W Hopkins. What is a Norris Derivative? NIR news,2001,12(3):3~5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50 G E Ritchie. Investigating NIR Transmittance Measurements through the Use of the Norris Regression (NR) Algorithm: Part 1: How Do We Come to “Norris Regression”? NIR news,2002,13(1):4~6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51 P Williams. Twenty-Five Years of near Infrared Technology—What Were the Milestones? NIR news,1997,8(1):5~6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52 W F McClure. Breakthroughs in NIR Spectroscopy: Celebrating the Milestones to a Viable Analytical Technology. NIR news,2006,17(2):10~11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53 J L Gonczy. Developments in Hungary 1970–1990. NIR news,1993,4(3):3~4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54 T Fearn. Chemometrics for NIR Spectroscop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NIR news,2001,12(2):10~12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55 T Davies. Looking Back& #8230 Looking Forward: My Hopes for 2020. NIR news,2006,17(7):3~4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56 P Williams. Near Infrared Technology in Canada. NIR news,1995,6(4):12~13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57 T Hirschfeld,J B Callis,B R Kowalski. Chemical Sensing in Process Analysis. Science,1984,226(4672):312~318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58 T Hirschfeld. Salinity Determination Using NIRA. Appl. Spectrosc.,1985,39(4):740~741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59 D A Burns,E W Ciurczak. Handbook of Near-Infrared Analysis(Third Edition),Marcel Dekker Inc,New York,2007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60 M Ferrari,K H Norris,M G Sowa. Medical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35 Years after the Discovery. Journal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2012,20(1):vii~ix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61 J T Kuenstnerb,K H Norris. Spectrophotometry of Human Hemoglobin in the near Infrared Region from 1000 to 2500 nm. NIR news,1994,2(2):59~65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62 K H Norris. Moving NIR into the Next Century. NIR news,1999,10(1):4~5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63吴敏,胡高峰,姚文坡,干振华,徐达军,黄亚萍,汪长岭. 近红外光谱在医学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 中国医疗设备,2017,32(6):109~113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64 薛凤家编著. 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回顾.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2003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65 李丽. 时空向度的现代探索-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66 郭奕玲,沈慧君. 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百年.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67 吴润,彭蜀晋. 光谱分析方法的演变与百年诺贝尔奖. 化学教育,2014,35(16):58~64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68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 《回望 继承 凝聚 奋进—我与近红外故事文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褚小立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9年8月8日 /p
  • 安谱实验联合霍尼韦尔成功举办“Hydranal Karl Fischer水份滴定产品应用及技术探讨”讲座
    2017年6月,为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科研人员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安谱实验特别邀请霍尼韦尔Hydranal技术专家Agnieszka Kossakowska女士,在上海及苏州为广大客户带来主题为“Hydranal Karl Fischer 水份滴定产品应用及技术探讨”的专业讲座。 今年,安谱实验(ANPEL)与 霍尼韦尔(Honeywell Research Chemicals)签订中国业务合作伙伴协议,承担起霍尼韦尔公司旗下Riedel de Ha?n(RDH), Fluka, Burdick&Jakson(B&J), Hydranal等所有著名试剂品牌的中国区业务。 作为水份滴定分析领域的全球领导品牌, Hydranal卡尔费休产品享誉全球。历经半个世纪的品质升级、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是其稳步健康发展的坚固基础。同时,Hydranal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团队和广泛的产品应用,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使用体验,也赢得了全球市场的高度认可。 此次培训,由安谱实验特别邀请霍尼韦尔Hydranal技术专家Agnieszka Kossakowska女士主讲,培训内容包括Karl Fischer 水份滴定原理及正确选型、常见问题分析解惑、 经典商务案列分享等。到场客户反响热烈,收获一致好评。 安谱实验承诺会在全国范围继续为广大客户提供领先、专业的技术服务!请大家继续给力支持!6月12日 上海6月13日 苏州
  • 50W年薪的工作考虑吗?科诺美 海能 IKA等仪器名企在线等人
    特别提示 微信公众号机制调整,请点击顶部“仪器信息网” → 右上方“…” → 设为★星标,否则很可能无法看到我们的推送。仪粉er们,内推专辑又来了:加入内推求职群,小谱君和仪小职会在群里为大家内推简历哦!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加“仪小职”为好友进求职内推群销售类职位德国耐驰热分析技术销售工程师Base:北京薪资:15k-30k13薪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工程师(通用产品)Base:合肥薪资:10k-13k15薪科诺美(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科学仪器大区经理Base:广州薪资:15k-25k20薪上海凯来仪器有限公司行业销售经理(生命科学方向)Base:上海薪资:15k-25k14薪艾卡(广州)仪器设备有限公司销售项目经理(急聘)Base:深圳薪资:15k-25k12薪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工程师(广西)Base:南宁薪资:8k-10k13薪上海屹尧仪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资深质谱产品销售Base:南京薪资:10k-20k12薪天美仪拓实验室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实验室产品销售工程师Base:北京薪资:8k-11k13薪仪真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区域销售经理Base:北京薪资:面议上海汇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销售经理Base:广州薪资:8k-18k12薪@精英打工人们销售精英--专场招聘会长按识别二维码直投售后类职位北京宝德仪器有限公司机械工程师Base:北京薪资:15k-20k12薪牛津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Technology Manager-PlasmaBase:上海薪资:面议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客服经理Base:上海薪资:7k-10k13薪德国耶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ICP-MS产品经理Base:上海薪资:面议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国际市场专员Base:武汉薪资:12k-18k13薪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市场产品经理(可异地化办公)Base:上海薪资:12k-20k14薪北京锐迪科技术有限公司售后服务工程师Base:北京薪资:10k-15k13薪上海林理仪器有限公司售后工程师-色谱质谱类(GC,GCMS ,LC,IC)Base:福州薪资:10k-30k13薪上海科油石油仪器制造有限公司色谱工程师Base:上海薪资:8k-15k12薪北京普立泰科仪器有限公司售前技术支持工程师Base:北京薪资:9k-13k13薪@精英打工人们售前/售后/应用精英--专场招聘会获取高薪offer长按识别二维码直投
  • 【时事新闻】赛默飞助力完成两例寨卡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2016年2月26日,上海——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近日凭借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平台在高通量测序上的领先技术和卓越性能,先后帮助中国疾控中心和解放军军事科技院从血液和尿液中成功获得寨卡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这两例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为寨卡病毒的溯源和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对于后续诊断试剂、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具有深刻意义。 “从先前的H1N1禽流感、埃博拉,到现在的寨卡疫情,赛默飞一直坚守在疫情检测的第一防线。我们很高兴可以与中国科学家们一起率先在全球寨卡疫情防控中取得重大突破,” 赛默飞中国区总裁江志成表示:“通过赛默飞的高通量测序Ion Torrent平台及超高重扩增技术-AmpliSeq技术,我们成功帮助科学家加速实现了病毒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为这一疫病的有效治疗奠定了基础。今后,赛默飞将继续通过创新科技服务中国疾病诊断领域,实践对中国市场的承诺。” 寨卡病毒目前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截至目前,中国已确诊五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目前有本地传播病例的国家和地区已达36个,包括2016年奥运会承办国巴西和其他多个美洲国家。---------------------------------------------------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170亿美元,在50个国家拥有约50,000名员工。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提高实验室生产力。借助于首要品牌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我们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有30多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台湾、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公 司,员工人数约38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8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和苏州运营。我们在全国共设立了6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 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 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0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thermofisher.com请扫码关注: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官方微信
  • 安谱实验联合霍尼韦尔成功举办“卡尔费休水份滴定产品应用及技术探讨”讲座
    2017年6月,为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科研人员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下属子公司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谱实验”)特别邀请霍尼韦尔Hydranal技术专家Agnieszka Kossakowska女士,在上海及苏州为广大客户带来主题为“Hydranal Karl Fischer 水份滴定产品应用及技术探讨”的专业讲座。  今年,安谱实验(ANPEL)与 霍尼韦尔(Honeywell Research Chemicals)签订中国业务合作伙伴协议,承担起霍尼韦尔公司旗下Riedel de Ha?n(RDH), Fluka, Burdick&Jakson(B&J), Hydranal等所有著名试剂品牌的中国区业务。  作为水份滴定分析领域的全球领导品牌, Hydranal卡尔费休产品享誉全球。历经半个世纪的品质升级、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是其稳步健康发展的坚固基础。同时,Hydranal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团队和广泛的产品应用,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使用体验,也赢得了全球市场的高度认可。  此次培训,由安谱实验特别邀请霍尼韦尔Hydranal技术专家Agnieszka Kossakowska女士主讲,培训内容包括Karl Fischer 水份滴定原理及正确选型、常见问题分析解惑、 经典商务案列分享等。到场客户反响热烈,收获一致好评。  安谱实验承诺会在全国范围继续为广大客户提供领先、专业的技术服务!请大家继续给力支持!霍尼韦尔Hydranal技术专家Agnieszka Kossakowska女士讲座现场
  • 咖啡中的"隐形杀手":丙烯酰胺
    近日,根据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与福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联合调查,他们通过线上和线下途径,对福州市20家咖啡销售点的59款现场制作的咖啡产品进行了抽样检测(包括线下30款和线上29款)。这些样品涵盖了“瑞幸”、“星巴克”、“幸运咖”、“COTTI COFFEE”等多个知名品牌。(来源: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令人关注的是,在这次检测的59款样品中,未发现反式脂肪酸(低于0.0013g/100g的检测限),然而却都检出了较低浓度的致癌物质“丙烯酰胺”。被查出的”丙烯酰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损害人体神经系统,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溶于水、乙醇、乙醚、丙酮,不溶于苯、己烷。它是一种潜在致癌物,属于2A类致癌物,即:虽然在动物试验中具有明确致癌作用,在人群研究结果中还没得定论。丙烯酰胺存在于很多食物中,除了咖啡外,油条、薯条、烧烤等食物都含有。丙烯酷胺检测方法般包括以下几种:1.液相色谱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通过分离、净化、测定来确定丙烯酷胺的含量。2.毛细管电泳法: 采用毛细管电泳技术,通过分离、净化、测定来确定丙烯酷胺的含量。3.光谱法:采用紧外、红外、拉是等光谱技术,通过吸收、散射、振动等特征来确定丙烯酷胺的含量。4.化学发光法:采用化学发光技术,通过与相关反应物的化学反应产生化学发光信号来确定丙爆酷胺的含量。5.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分离、净化、测定来确定丙烯酷胺的含量。小编整理了咖啡中检测丙烯酰胺的解决方案供大家参考: 1. 咖啡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 2. 根据DIN EN ISO 18862标准,对咖啡中丙烯酰胺的自动SPE净化和LC-MS/MS测定 3. 月旭“舌尖上的卫士”为您把关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残留更多丙烯酰胺检测相方案请点击查看涉及相关产品: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QSight 400(珀金埃尔默)GERSTEL自动进样器 MPS robotic (GERSTEL( 哲斯泰) )月旭固相萃取装置 (月旭科技 ) 在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微信公众中也提到了,目前我国暂未对咖啡中丙烯酰胺有限制性或禁止性规定。同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现制现售咖啡口感醇香浓郁,但不宜多喝,应科学、合理饮用。在购买现制现售咖啡需关注以下几点: 1、消费者在进行咖啡消费前要学习了解一些基本的咖啡常识,比如常见咖啡分类及区别(如美式咖啡、卡布奇诺、拿铁、摩卡等)、了解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咖啡豆的区别、留意添加牛奶、风味糖浆等原料的咖啡能量及含糖量相对较高等。 2、消费者在购买咖啡时,要注意查看商家菜单或外卖平台选项上有无含糖分、咖啡因等提示警示,并根据个人口味喜好及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咖啡产品。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儿童、青少年等敏感人群应尽量不饮用或减少饮用咖啡。 3、不要长期过量饮用咖啡,按每日咖啡因的安全摄取量不超过400 mg,一般每天1至2杯,比较安全。同时咖啡中含有咖啡因、草酸等物质,过量饮用会影响钙质的吸收,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会使人体长时间兴奋、失眠、焦虑,严重的还会造成抑郁、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4、养成正确咖啡饮用方式。平时喝咖啡水温要控制好,最好不要超过65度,否则会影响口腔粘膜、胃肠粘膜,甚至造成粘膜损伤。注意喝咖啡的时间,尽量选择在用餐后,避免在晚上睡觉前或早上空腹时喝咖啡。酒之后不宜喝咖啡,人在饮酒后会进入精神亢奋状态,如再喝咖啡的话,只会加重人体的兴奋状态,对人体器官的伤害很大。 同时建议各现制现售咖啡商家在严格把控咖啡豆/粉、牛奶、糖浆等原料质量的同时,要在产品销售目录上对香草拿铁等含糖量较高产品、咖啡因含量及不适宜人群等予以警示或作出明确标示,以供消费者选择参考。行业应用栏目简介:(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 【行业应用】是仪器信息网专业的行业导购平台。汇聚了行业内国内外主流厂商的优质解决方案及相应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兼顾国家相关规定和用户习惯的专业分类,涉及食品、药品、环境、石化等二十余个使用仪器相对集中的行业领域。并以样品和标准为主线,为用户查找仪器提供一个独特的维度,也为仪器产品提供一个全新的展示渠道。
  • 飞向承诺,抵达美好——视频访飞诺美全球市场总监Peter Kim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仪器信息网讯 2018年10月31日,第九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展会为期三天,作为业内翘首以盼的双年展,今年展会在展出面积,展商数量或参观人数方面均创历史新高! /p p   作为分离科学领域拥有先进研发、设计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全球知名企业Phenomenex继2018年8月宣布其中文名“飞诺美”之后,又与同属公司旗下“博纳艾杰尔(Agela)”品牌及丹纳赫生命科学平台 SCIEX、PALL两家运营公司共同亮相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在飞诺美展位,仪器信息网有幸邀请到飞诺美全球市场总监Peter Kim分别就2018年飞诺美与博纳艾杰尔战略联合以来的发展情况,飞诺美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以及本次展会带来的新品情况等进行了详细介绍。详细内容请点击以下现场采访视频进行观看。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94506E3AC4802DE9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2BE2CA2D6C183770&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0"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 科技日报评论:诺奖并非万金油,刹住诺奖得主“站台”的歪风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7263b7e9-1032-467a-ae9a-dcc7c82db8c4.jpg" title=" 905.jpg" alt=" 90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近日,某诺奖成果转化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6位诺奖得主齐聚。 br style=" text-align: left " / & nbsp & nbsp 最近来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真不少,刚刚过去的8月,从南到北的数个论坛都可见他们的身影。他们所属的领域亦是多种多样——经济学、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一句话总结就是,诺奖嘉宾很忙! br/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要说跟诺奖得主探讨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分享行业新动态新方向,论谁都要真心点赞。但问题就在这些多姿多彩的论坛没几个是奔着学术去的。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分析起来也好理解。毕竟咱已不是一穷二白的年代了,几万美元的劳务费花起来,嘉宾举家的头等舱机票买起来,中华深度游走起来??只要人家有诺奖的头衔,咱都能请得到,大把的中介公司做着这个生意。这年头连奥巴马都要来中国跟微商合影了,诺奖嘉宾来讲科学才是真正的高大上不是。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这事办好了自然有人很高兴。主办方可高兴了——利用国人的诺奖情结,不管是论坛还是会议立马高端起来了,只要挂上诺奖嘉宾出席,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来了;领导可高兴了——我们这地方开个会,把诺奖获得者都请来了,看看我们有多么重视科学技术,看看我们多么倡导科技创新。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至于这些嘉宾从事的是什么研究,他们的研究内容是不是与会议主题相关,谁在乎?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据说这些年各个领域都在猛刮这股歪风,科学家们吐槽也不是一两天了。曾有科技界业内人士亲历乌龙时刻:在研讨科技政策的研讨会上,当地政府愣是请来了研究细菌的诺奖获得者讲述他的最新研究成果。观众都是一脸懵——讲的是什么?怎么完全听不懂;嘉宾也是一脸懵——台下的人完全没有反应,说好的热爱科学的中国听众呢?怎么看起来什么都不懂?如此尬聊半个小时,各回各家,大家都挺愤愤。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不过没关系,只要领导高兴了,有政绩了,爱科学、重科技的形象传递出去了,谁还在意听众满意不满意、有没有真正的学术交流?夸张的时候,一个论坛请来六七位甚至二十位不同领域的诺奖获得者做嘉宾,还像模像样地开起了研讨会甚至是圆桌会议,研究引力波的嘉宾、研究宏观经济的嘉宾要同场尬聊几个小时也是不容易。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说起来,诺贝尔科学奖从一开始就是用来奖励科学家们在基础研究中的卓越成就的,表彰的是获得者们在各自学科的基础研究中取得的世界前沿的、领先的成果。基础性、原创性、前沿性一直都是诺奖的基本准则。正因为如此,诺奖获得者们所从事的研究在本领域内一定是前沿的,即便是同行交流都颇感费力,更何况让外行人听懂。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外行人听不懂,而另一个是外行人也不必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诺奖嘉宾自然有值得交流的方面——同行想要获得行业最新研究信息,进行科学研讨自然是好,但出了本学术圈,这诺奖可不是万金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若是地方政府非要拿着纳税人的钱营造爱科学、讲创新的人设,那更是全无必要了。一听诺奖就被“唬住”的年代早已过去,人民群众见过的世面多了,科学技术发展得好不好,创新搞得好不好,大家心里明镜似的,不会因为你请几个诺奖嘉宾办场论坛就多几个点赞。 /p p br style=" text-align: left " / /p
  • 小菲课堂|热像仪突然卡顿?别担心,它在进行非均匀性校准
    在我们使用热像仪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现在进行热图像拍摄时有时会自动频繁地卡顿并且热像仪会发出“咔嚓”的声音这时候没必要惊慌它这是在进行非均匀性校准(NUC—Non-Uniformity-Correction)那为什么会如此呢?非均匀性校准(NUC)非均匀性校准(NUC)是针对场景和环境变化时发生的微小探测器漂移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热像仪自身的热量会干扰其温度读数,为了提高精度,热像仪会测量自身光学器件的红外辐射,然后根据这些读数来调整图像。NUC为每个像素调整自身热噪声的增益和偏移,生成更高质量、更精确的图像。执行非均匀性校准可产生更高质量的图像在NUC过程中,热像仪快门落在镜头和探测器之间,发出咔哒声,瞬间冻结图像流。快门作为一个平面参考源,用于检测器校准自身和热稳定。这种情况在非制冷红外热像仪中经常发生,但在制冷红外热像仪中也会偶尔发生,它也被称为FFC(平场校准)。热像仪进行NUC的时机在初始启动时,热像仪会频繁地执行NUC。随着热像仪升温并达到稳定的工作温度,NUC将变得不那么频繁。虽然您可以在开机后约20秒获得热成像图,但大多数热像仪需要至少20分钟的预热时间,在稳定的环境下,实现良好的温度测量精度。热像仪将自动执行NUC,但您也可以在测量重要温度或拍摄关键图像之前手动使用NUC功能,这将有助于确保准确性。有效控制NUC的发生如上所述,NUC对于提高温度读数非常重要,如果没有NUC,你就有可能得到不稳定的温度读数。在大多数手持红外热像仪上NUC不能被禁用,但在大多数自动化和科学设备上,NUC可以从自动模式设置为手动模式。这将使您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信号精确控制热像仪执行NUC的时间。执行NUC的关键以手动控制FLIR A35和A65中的非均匀性校准(NUC)为例,在执行时考虑两个因素:当热像仪执行NUC时,禁止其他所有命令这样操作是因为NUC需要使用来自传感器的原始视频输出来计算每个像素自身热噪音的偏移校正。为了正确计算偏移量,所有命令必须在其操作期间被阻止,否则计算可能会受到影响,并且可以正确加载NUC查找表。如何控制NUC的长短在高增益运营模式时,热像仪的核心加热或冷却到大约0℃、40℃或65°C时,需要“长NUC”操作。例如,如果核心动力在-10°C下通电,然后加热到+10°C,则需要长NUC。“长NUC”(~0.5 s)操作比正常的“短NUC”(~0.4 s)操作大约长0.1 s,并允许核心自动加载适合当前工作温度量程的校准项。此外,在高增益和低增益模式之间切换时,必须执行长NUC,以便加载增益开关完成所需的新校准项。主机系统不需要监控上述条件,因为核心有一组NUC标志,将识别何时需要长或短NUC,除非热像仪处于手动NUC模式,在后一种情况下,将按照上面的描述发送一个长NUC命令。红外热像仪执行非均匀性校准可产生更高质量的图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元件老化会导致校准数据偏移并产生不准确的温度测量值为了保证热像仪的准确性你需把它送到热像仪制造商进行定期实验室标定—Calibration我们建议您一年标定一次关于热像仪和红外热成像技术相关知识如果您想要系统学习和掌握可以报名参加我们的课程ITC红外培训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理论知识还可以上手实操检测
  • 人和科仪与德国美诺签协 拟在中国市场共创辉煌
    2008年1月1日,上海人和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和德国美诺公司上海代表处薛爱民经理签署了《经销商协议》,即上海人和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自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成为德国美诺在中国地区的指定经销商。 德国美诺简介 Miele是生产高端商用电器及专业清洗消毒设备的德国制造商。 自1899年创立伊始,公司就秉持理念&ldquo Immer Besser&rdquo &ldquo 精益求精&rdquo ,并将它奉为贯穿Miele百年历史的企业座右铭。一个世纪以来,Miele已成为最佳品质,最精密可靠及最值得信赖品牌的象征。高质量的材料与零部件和高质量的生产相结合,只有经过多次检测与应用测试后,100%合格的产品才能离开美诺工厂。30多年来,美诺为医院、实验室、诊所研制生产的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在同行业中起到指导性作用,美诺与卫生工作者、医用器械生产厂家以及用户紧密合作,深入地进行应用技术的开发,成为该行业市场领导企业。 Miele的清洗消毒机获证明及被验证具备高效能及合乎经济效益,为玻璃器皿、医用器械等的处理提供保证,所有产品均符合欧洲清洗消毒标准 EN ISO15883、EN ISO13485。 Miele在德国以及海外共设有12家工厂,在欧洲各国、美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日本、香港、迪拜和韩国等地拥有36家独资子公司。年销售额达20多亿欧元。 上海人和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简介 上海人和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自1992年成立以来,始终恪守&ldquo 在竞争中创业、在变化中突破&rdquo 的创业理念,以诚信的经营之道赢得客户的信任,以过硬的技术水平赢得客户的尊重和认可,在业内具有深远的影响力,逐渐成为实验室集成商典范。自2004年以来,人和实现营业额1.5亿元人民币,服务客户超过5000家,众多世界五百强企业皆已成为人和的忠实客户。 人和公司一直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引进各种优质的实验室产品。目前,人和公司主要经营欧、美、日实验室仪器领域的顶级品牌产品,在市场上拥有优势份额,旗下产品种类十分齐全,如Miele,Buchi,Brookfield,IKA,BINDER, Konica Minotla, ILMVAC, Strtorius,EXAKT,Millipore,Cole-Parmer等,产品涵盖计量仪器,实验室通用仪器,化学分析,物理测试等仪器,如粘度计,烘箱,搅拌器,天平,滴定仪,水分仪,色差计,分光光度计,色谱等。涉及到石化,精细化工,制药,日化,食品,涂料,建材,电子,汽车,农业等众多生产行业,以及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实验室。 人和科仪在为广大客户提供德国Miele公司生产的高品质清洗机的同时,还将为用户提供完善的服务和技术支持。我们将秉承人和科仪的传统,为您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欢迎新老用户来电咨询选购!400-820-0117市场部 罗晓丽 2008-3-3
  • 寨卡病毒疫苗上市暂无时间表
    p   据新华社报道,广东省2月15日确诊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这是继此前在江西确诊的第一例病例后,我国确诊的第二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p p   寨卡病毒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依然没有对付寨卡的疫苗和药物,世界卫生组织称,寨卡病毒疫苗问世至少还要18个月的时间。 /p p   2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感染寨卡病毒最新报告指出,已证实在34个国家和地区境内有确诊病例,其中27个国家在拉丁美洲。来自哥伦比亚卫生研究所的最近一份报告显示,该国已发现31555宗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p p   一场研发寨卡疫苗的战役已经打响。据了解,有大约15家制药公司或诊疗机构已经联系世界卫生组织,称正在研制寨卡病毒疫苗。 /p p   法国最大制药公司赛诺菲本月初表示,公司已经启动了一项研发寨卡疫苗的项目,将利用公司已有的开发类似病毒疫苗的经验来研制寨卡疫苗。 /p p   但不容乐观的是,针对寨卡病毒的疫苗还没有明确的上市时间表。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 福西博士称,疫苗的研制工作已经开始,如果成功也可能要在几年以后才能普及。 /p p   而在国内,只有清华控股旗下的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和达安基因等为数不多的公司参与寨卡检测试剂研制。达安基因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公司研制的试剂盒仅供科研,暂不会申请注册上市。 /p p   实际上,由于市场对于传染病毒药物的需求比较分散和难以预测,制药公司对此并不愿投入太多的资金。 /p p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很多传染病发生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本国没有研发能力,无力承担疫苗和接种费用,而研发能力和资金实力强的制药公司大都集中在欧美地区。再加上研发本身是一场艰难且漫长的过程,制药公司没有动力投入到其中。 /p p   2015年12月9日,由赛诺菲研制的全球第一支登革热疫苗在墨西哥上市,这一过去几十年威胁近40亿人、遍及128个国家和地区的传染病毒将得以遏制。但不为人知的是,赛诺菲为这支疫苗耗时20年、花费15亿欧元。 /p p   “除了不愿意花这么多钱,更多企业是没资格去这样做。”上述业内人士称,与国际巨头每年动辄上百亿元的大手笔相比,国内药企的研发投入实在是太少。 /p p   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显示,2014年A股150家医药制造企业研发费用支出总额120.9亿元。而知名巨头辉瑞公司当年的研发投入为72亿美元,远高于国内上市药企的投入总和。 /p p   一个不容忽视的定律是,新疫苗的平均研发投入超过10亿美元和10年时间,但成功率不足10%。前述业内人士称,即便等到疫苗获批上市,医药公司又可能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甚至病毒消失等新问题。“传染病疫苗有太多未知数,只有国家花大力气和资金扶持企业研发才推得动,并在审批上走绿色通道加快上市进度,单靠企业自己做不现实。” /p
  • 德国IKA/艾卡:IKA将参加2014年上海慕尼黑生化展
    Analytica China 2014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将于9月24日-2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德国IKA/艾卡将继续参加此次行业盛会,并盛装亮相于德国展团。同期,德国IKA/艾卡将举行重要的恒温循环器产品发布会。届时欢迎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参观。此次展会德国IKA/艾卡将利用两个展台空间全面展示目前主推的实验室仪器和分析仪器。包括全新的样品前处理系列产品,以及恒温循环器,全自动氧弹量热仪,全自动旋转蒸发仪等实验室设备。期盼与您的相见。展会期间德国IKA/艾卡展台准备了丰富的礼品,将会举行丰富的现场活动,欢迎参与IKA的展期现场活动。展会名称:Analytica China 2014慕尼黑实验室分析生化仪器展时间:2014年9月24日-26日地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德国IKA/艾卡展位号:N1. 1132更多信息了解,请访问德国IKA/艾卡官方微信: 关于IKA ( www.ika.cn ) IKA 集团是实验室前处理, 量热分析, 混合分散工业技术的市场领导者. 磁力搅拌器, 顶置式搅拌器, 分散均质机, 混匀器, 恒温摇床, 研磨机, 旋转蒸发仪, 加热板, 恒温循环器,量热仪, 实验室反应釜等相关产品构成了IKA实验室分析的产品线, 而工业技术主要包括用于规模生产的混合设备, 分散乳化设备, 捏合设备, 以及从中试到扩大生产的整套解决方案. 集团总部位于德国南部的Staufen, 在美国,中国, 印度, 马来西亚, 日本, 韩国,巴西等国家都设有子公司. IKA成立于1910年,IKA集团现在可以自豪地回顾过去100年的历史。
  • 202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化学奖预测,谁将摘走诺奖桂冠?
    一年一度的诺奖季即将开始,这是全球科学界的盛事。尽管鲜有国人获奖,但我们对这个奖项的重视和关注丝毫没有减少。今天我们大胆预测一下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以及化学奖,同时帮助我们科普一下在国际科学这个大舞台上,有哪些科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科研水平与它们差距多大?2020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HCV发现(属临床领域)、2021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感觉受体(属基础领域),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又会花落谁家?基于诺贝尔医学奖领域分配规律(基础:临床为2:1),因此推测今年高概率仍会在基础领域,综合过去30年内基础领域发展情况,这里给出202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三个组合预测。01生物化学组合自2009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端粒酶发现以来,生物化学领域近期还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应该予以考虑了。目前,组蛋白修饰和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因此在该方向做出重要贡献的三位科学家:1、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格伦斯坦(Michael Grunstein)(1988年证明组蛋白与基因表达调控相关)2、洛克菲勒大学艾莉斯(David Allis)(1996年发现组蛋白乙酰转移酶)3、哈佛大学施瑞伯(Stuart Schreiber)(1996年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他们都是诺奖的热门人选。备选:微小RNA发现者:安布罗斯(Victor Ambros)、鲍尔库姆(David Baulcombe)和鲁弗肯(Gary Ruvkun)。02细胞生物学组合细胞生物学是近十年来诺贝尔医学奖重点青睐领域,从iPS到囊泡运输,从细胞自噬到低氧信号,都是诺贝尔医学奖关注的热点,因此今年再次颁发给这个领域的机率也很高。综合细胞生物学各分支发展,内质网未折叠蛋白应答发现是较为重大的科学突破,而做出重大贡献的两位科学家:京都大学森和俊(Kazutoshi Mori)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瓦尔特(Peter Walter)(1993年同时筛选到未折叠蛋白应答基因),他们今年获奖机率较大。备选:mTOR发现者瑞士巴塞尔大学霍尔(Michael Hall)和磷脂信号通路发现者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坎特利(Lewis Cantley)。03情怀组合诺贝尔奖不仅仅是科学贡献比拼,有时候还需要考虑到人情世故,因此对于一些较为年迈的科学家可能会有特别照顾。这一组合的三位科学家为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尚邦(Pierre Chambon)、美国索尔克研究所埃文斯(Ronald Evans)和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罗德(Robert Roeder),以表彰他们在转录因子领域的先驱性贡献。尚邦出生于1931年,今年已91岁高龄,如能获奖,也将打破劳斯(87岁,1966年获奖者)保持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奖年龄最大记录,近几年物理奖和化学家先后都有年龄近百科学家获奖并打破纪录(物理奖是96岁,化学奖是97岁),医学奖则多年未有突破,今年有望改观。尚邦属上世纪古典科学家代表,多个领域都做出卓越贡献,如最终错失也可能是诺贝尔奖一点小遗憾。备选:B细胞和T细胞发现者库珀(Max D. Cooper)(89岁高龄)和米勒(Jacques Miller)(91岁高龄)。上面这些预测主要基于2022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基础医学领域,若颁发给临床领域,则赫赛汀发明者、他汀发现者和fMRI发明者等机会很大。这里一并预测下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去年按规律原本应颁发给生命科学领域,最终却授予有机合成,这也预示着今年生命科学领域获奖机率会进一步增加以符合生命科学越来越被偏爱的趋势,如这个前提成立,今年最有机会的是两个组合PK。04偏基础的分子运动机制研究团队三位科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斯普迪赫(James Anthony Spudich)、德克萨斯大学希茨(Michael Patrick Sheetz)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韦尔(Ronald David Vale)。他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深化和拓展对肌肉收缩和分子内物质运输机制的理解和认识,自2015年化学奖颁发给机制研究以来,一直都是授予应用领域,今年有望改变。05偏应用的mRNA疫苗研究团队两位科学家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和魏斯曼(Drew Weissman)。两位科学家发现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去年就被寄予极高厚望,但最终未能获奖,但也有意外收获,那就是今年继续横扫各项科学大奖(通常获得诺贝尔奖后就很难再获其他“小奖”),鉴于mRNA疫苗的热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现状,今年获奖概率仍然较高。不管谁获奖,我想应该都是对全民的一次很好的科普。这次盛事也让我们看到国内科研水平与他们的差距。不难否认的是,诺奖是奖励过去一段时间做出的重大成果,近些年中国的科研水平增长很快,期待不久的将来也会有诺奖级科研成果出来。
  • 小菲课堂|导致热像仪卡顿,非均匀性校正该如何选择?
    在小伙伴们使用热像仪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现在进行热图像拍摄时,有时会卡顿并且热像仪会发出咔嚓的声音,这时候没必要惊慌,它这是在进行非均匀性校正(NUC),为什么会这样呢,小菲来为你详细解答下~执行非均匀性校正可产生更高质量的图像非均匀性校正(NUC)是针对场景和环境变化时发生的微小探测器漂移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热像仪自身的热量会干扰其温度读数,为了提高精度,热像仪会测量自身光学器件的红外辐射,然后根据这些读数来调整图像。NUC为每个像素调整增益和偏移,生成更高质量、更精确的图像。在NUC过程中,热像仪快门落在光学和探测器之间,发出咔哒声,瞬间冻结图像流。快门作为一个平面参考源,用于检测器校准自身和热稳定。这种情况在非制冷红外热像仪中经常发生,但在制冷红外热像仪中也会偶尔发生,它也被称为FFC(平场校正)。1热像仪进行NUC的时间在初始启动时,热像仪会频繁地执行NUC。随着热像仪升温并达到稳定的工作温度,NUC将变得不那么频繁。虽然您可以在开机后约20秒获得热成像图,但大多数热像仪需要至少20分钟的预热时间,在稳定的环境下,测量精度。热像仪将自动执行一个NUC,但您也可以在测量重要温度或拍摄关键图像之前手动使用NUC功能。这将有助于确保准确性。2控制NUC的发生如上所述,NUC对于提高温度读数非常重要,如果没有NUC,你就有可能得到不稳定的温度读数。在大多数手持红外热像仪上NUC不能被禁用,但在大多数自动化和科学设备上,NUC可以从自动模式设置为手动模式。这将使您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信号精确控制热像仪执行NUC的时间。3执行NUC的关键以手动控制FLIR A35和A65中的非均匀性校正(NUC)为例,在执行时考虑两个因素:当热像仪执行NUC时,禁止其他所有命令这样操作是因为NUC需要使用来自传感器的原始视频输出来计算每像素偏移校正。为了正确计算偏移量,所有命令必须在其操作期间被阻止,否则计算可能会受到影响,并且可以正确加载NUC查找表。如何控制NUC的长短在高增益运营模式时,热像仪的核心加热或冷却到大约0℃、40℃或65°C时,需要“长NUC”操作。例如,如果核心动力在-10°C下通电,然后加热到+10°C,则需要长NUC。“长NUC”(~0.5 s)操作比正常的“短NUC”(~0.4 s)操作大约长0.1 s,并允许核心自动加载适合当前工作温度量程的校准项。此外,在高增益和低增益模式之间切换时,必须执行长NUC,以便加载增益开关完成所需的新校准项。主机系统不需要监控上述条件,因为核心有一组NUC标志,将识别何时需要长或短NUC,除非热像仪处于手动NUC模式,在后一种情况下,将按照上面的描述发送一个长NUC命令。对于非均匀性校正(NUC)菲粉们还有哪些疑问呢?留言给小菲将详细为您解答哦~
  • 晶诺微亮相慕尼黑光博会,为半导体工艺提供国产先进量检测设备
    晶诺微亮相慕尼黑光博会,为半导体工艺提供国产先进量检测设备中国上海,2024年3月29日 —— 在与Semicon China同期举办的2024慕尼黑上海光博会上,晶诺微(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诺微)首度现身行业展会,将公司自主研发的光学量测设备和半导体量检测设备展示给专业参会者,且在现场展开深入地互动交流。伴随半导体市场的持续扩增以及国产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半导体量检测设备行业展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于技术层面而言,半导体量检测设备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与创新,高精度、高速度、高稳定性成为当下乃至未来量检测设备的关键特点,在线、自动化、非接触式、纳米级测量乃是主要方向,其不仅提高了半导体制造的精度与效率,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半导体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于市场需求层面,伴随 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全新 ICT 信息技术的高速进步,半导体市场需求持续上扬,进而促使量检测设备市场得以扩大。半导体量检测纵贯晶圆制造和芯片封装的整个过程。量检测的主要作用在于生产出符合关键物理参数的芯片并对工艺进行优化,从而能够快速精确地进行工艺控制以及良率管理。量测主要涵盖薄膜材料的厚度、光刻过程中关键尺寸的测量、晶圆厚度及弯翘曲测量等等;检测主要包含无图形缺陷、有图像缺陷、掩模版缺陷、缺陷复检等等。光学量测设备QUASAR R100是一款体积小巧的光谱反射式膜厚、折射率测量仪器,操作简单,极易上手,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太阳能、LED、OLED、液晶、聚合物镀膜及科研实验室镀膜等领域。Quasar R100软件拥有丰富的材料数据库,客户还可以通过软件及自带数据库对材料、菜单进行管理,并具有丰富的数据查看、统计功能。QUASAR E100是一款桌面式光谱椭偏膜厚仪,它为客户提供更加准确和更加稳定的厚度和折射率测量,广泛应用于科研、半导体、液晶、太阳能制造等领域,适用于对厚度和折射率测量有更高精度要求的应用场景。半导体量检测设备晶诺微的半导体量测设备包括光学薄膜测量设备QUASAR S系列和晶圆厚度及翘曲度测量设备ZMET,检测设备包括缺陷检测设备PULSAR系列。QUASAR S系列应用于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上的光学膜厚测量设备,适用于6、8、12吋生产线,产品技术成熟,测量精度高,测量速度快,技术上已达到或超越国际同类竞争产品水平,可实现纳米级厚度测量。半导体中缺陷检测是半导体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安全性和促进技术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晶诺微缺陷检测设备PULSAR 系列包括L系列和H系列,PULSAR L 系列及 PULSAR H 系列是应用于电子、半导体工业领域的如WLP(晶圆级封装)、PLP(面板级封装)、晶圆制造前端工艺等,可实现从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的缺陷检测、分类、定位测量等功能。本次参展2024慕尼黑上海光博会是晶诺微初次在行业展会亮相,公司自 2021 年 8 月成立以来,专注于光学检测和测量相关领域,致力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及技术服务。其作为设备、仪器生产商,通过提供定制化的设备及工艺解决方案,切实满足了客户需求,成功实现了客户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良率的提升以及生产成本的降低。在未来,晶诺微/ZENO 将继续秉持创新理念,不断追求卓越,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相关产业迈向更高的台阶。关于晶诺微/ZENO晶诺微(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晶诺微/ZENO)成立于2021 年8月,是一家从事与光学检测和测量(Metrology and Inspection)相关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以及相关技术服务的设备、仪器生产商,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设备及工艺解决方案,有效提升客户的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良率并降低生产成本。公司研发团队由光学测量、检测领域具有丰富研发、制造经验的技术人才组成,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以及行业经验公司聚焦于电子、研发、半导体等相关领域的测量、检测技术,致力于打造先进的仪器设备产品。
  • 同样用液质,妙手何来?| Ultivo 车载王者升级,尼古丁咖啡因还有什么不能一网打尽?
    最近,办公室的小安和小捷,天天鼓吹各自的戒烟成果,一脸自豪。一旁听得很烦的小伦,偏偏不信邪,决定要用公司新到的神秘快检系统,给他们来个现场打脸!只见小伦手里拿着取样探针,在小安和小捷的手和额头轻轻一刮,就完成了取样。这样非侵入、无损无痛的取样方式,便捷得让人猝不及防。小安小捷本想速速遁逃,没想到小伦就那么操作几下,报告已然握在手中。结果证明,小安的皮肤不仅检测到尼古丁,还检测到了尼古丁的代谢物,天天吸烟没跑了。小捷倒是真的没检出尼古丁,但检测出了咖啡因和代谢成分。 说明小捷烟倒是戒了,却天天都在喝咖啡。“服了,服了,咱就是说,这是什么神器啊小伦?” 小安和小捷抓住小伦激动的问个不休。“听好了,这就是基于迷你质谱的神奇快检系统之升级版!”“说人话,我们听得懂!”“Ultivo 车载快检 2022 最新升级版!”“什么奥踢喔?什么车?” “除了速度快感觉到了,怎么都听不懂!”“哈哈哈哈哈,好吧,来上我的四节小课,这就把我的秘密武器给你们讲明白!”第一课什么奥踢喔?不是奥踢喔!是 Ultivo!作为当前业界比较小的三重四极杆质谱系统,Ultivo 开创了新的质谱时代。Ultivo 仪器体积缩小了 70%,70% 是什么概念?可以将同一空间中的实验室容量提高三倍,并赋予了更多应用场景的可能性?你们先想想看这个可能性都有什么?打开一下脑洞。当然除了体积小,需要补充的重要知识点还有:Ultivo 体积缩小了 70%,但灵敏度、扫描速度、极性切换速度、稳定性、耐受性等性能毫无折中,也就是说通过种种创新技术,小小机身可以实现更大的样品通量,更具重现性的结果,更快速的维护,大幅缩短的开关机时间,以及超贴心的智能设置。这些都是用户在 Ultivo 技术平台上肆意放飞(创新)的基础啊!第二课什么车?把分析检测从实验室搬到车上,这个概念大家都耳闻已久。而小巧玲珑的 Ultivo,可以轻松搬到车上,让强力便捷的车载质谱成为可能。又一妙手在于,结合成熟的 MSRIT 原位离子技术,和离子探针吸附取样技术,这套移动快筛平台,已经摆脱了繁琐的液相色谱分离过程,不再需要对样品的进行前处理,就像刚才那样,轻轻一刮,就能快速筛查,大大缩减了检测分析时间。再配上安捷伦以及客户定制的谱图判读软件和行业检测数据库,整个平台已经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整体车载质谱检测方案。精准的实验室分析,搭载汽车的移动便捷性,正在开启实验检测的无限可能,带着“显微镜”深入一线,即筛即查。不同的客户与合作伙伴,还可以在整套解决方案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应用领域和场景,遵循不同的检测方法和规程,打造出面向各行各业的车载解决方案。整个格局,已经打开了!第三课用在哪里?那么它已经应用到什么行业了呢?肯定不是抓戒烟的!初心是什么?初心是在现场,是守护食品安全。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涉及农药、兽药污染,添加违禁药物等多个方面。为了让大家“吃”得安全,相关部门不断更新和完善监管法规,提升检测频率和标准。但是,传统的果蔬药残检测步骤,在专业实验室且需要专业人员操作,而且往往需要 1-2 天才能完成。执法部门往往只能抽检,并送到实验室去检测。在此背景下,安捷伦基于 Ultivo 和原位离子等技术设备,打造了“即时快筛”的移动检测车,可提供直达产地前线的快速检测能力,为广大消费者守好食品安全守好第一道关卡。比如这个彩椒,直接刮取表面,就完成了取样,现场最快 20 秒即可出具检测结果,农残不合格者直接现场就处理。方便快捷的移动检测平台,为食品安全的现场执法和全面监管,提供了更为有效、便捷的手段,最终进一步确保我们餐桌上的美食,安全、放心、营养、健康!除了食品中的农药残留,环境中的污染也对人体产生着负面影响。例如近年来引起我们注意的水中抗生素,水中 PFAS,甚至是超出我们日常知识范畴的各类水中毒物,Ultivo 车载都可以实现快速并精准的检测。关于精准,这里可以举个例子:痕量取样的精度达到了百万分之一到十一分之一的精度。什么概念呢:就是最低可达到一百万吨水中 1kg 化合物,浓度的物质即可被检测到。Ultivo 快检不仅能应用到我们能想到的工业园区附近环境排放,借助车载的优势,可以直接前往水源地、城市河流、污水处理厂排查层出不穷的违禁化合物。所以咖啡因、尼古丁其实只是现有化合物数据库的宵小之辈,数据库能根据不同行业覆盖数百只目标化合物,做到指哪打哪,想测就测。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 Ultivo 快检取样的方式非常简单,不需要任何专业培训,在 20 秒之内就可以完成从取样到检测的步骤,速度远远高于传统质谱检测,一次性检测就可以检测可同时筛查 200 种以上的违禁品。车载的特点还能实现 24 小时取样,从而实现实时监测的目标。第四课2022 升级了什么?基于 Ultivo 打造的快速检测以及移动检测平台,其实安捷伦的合作用户 2018 年 7 月就发布了第一代产品。几年来,安捷伦及合作伙伴的工程师们也在不断努力,提升平台的集成化、智能化,并基于平台特点不断发挥,所覆盖的应用范围也从食品走向更多行业。2022 年,Ultivo 快检移动检测第二代有了哪些升级呢?直接来看:1)集成化程度提升:第一代产品中的离子源、溶剂传输系统以及软件都是分离开的,使用时需要分别安装调试。最新的第二代产品将上述几部分集成至一个模块,安装使用更加简便。2)智能化程度提升:通过创新的自动判断软件的植入,检测结果的判定完全交给软件,大幅减少分析人员的工作量—我们的星辰大海是:下班!3)功能不断扩展:第一代移动检测平台,只有原位电离源和 Ultivo 质谱上车,应用范围相对受限。第二代产品,将自动样品前处理神器 Online SPE 也搬上了车,大大扩展了其应用范围,检测对象的浓度水平由痕量下探至极痕量,大约是泳池里一瓢水到泳池里一滴水的进步哦!
  • 晶诺微亮相慕尼黑光博会,为半导体工艺提供国产先进量检测设备
    中国上海,2024年3月29日 —— 在与Semicon China同期举办的2024慕尼黑上海光博会上,晶诺微(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诺微)首度现身行业展会,将公司自主研发的光学量测设备和半导体量检测设备展示给专业参会者,且在现场展开深入地互动交流。伴随半导体市场的持续扩增以及国产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半导体量检测设备行业展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于技术层面而言,半导体量检测设备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与创新,高精度、高速度、高稳定性成为当下乃至未来量检测设备的关键特点,在线、自动化、非接触式、纳米级测量乃是主要方向,其不仅提高了半导体制造的精度与效率,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半导体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于市场需求层面,伴随 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全新 ICT 信息技术的高速进步,半导体市场需求持续上扬,进而促使量检测设备市场得以扩大。半导体量检测纵贯晶圆制造和芯片封装的整个过程。量检测的主要作用在于生产出符合关键物理参数的芯片并对工艺进行优化,从而能够快速精确地进行工艺控制以及良率管理。量测主要涵盖薄膜材料的厚度、光刻过程中关键尺寸的测量、晶圆厚度及弯翘曲测量等等;检测主要包含无图形缺陷、有图像缺陷、掩模版缺陷、缺陷复检等等。光学量测设备QUASAR R100是一款体积小巧的光谱反射式膜厚、折射率测量仪器,操作简单,极易上手,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太阳能、LED、OLED、液晶、聚合物镀膜及科研实验室镀膜等领域。Quasar R100软件拥有丰富的材料数据库,客户还可以通过软件及自带数据库对材料、菜单进行管理,并具有丰富的数据查看、统计功能。QUASAR E100是一款桌面式光谱椭偏膜厚仪,它为客户提供更加准确和更加稳定的厚度和折射率测量,广泛应用于科研、半导体、液晶、太阳能制造等领域,适用于对厚度和折射率测量有更高精度要求的应用场景。半导体量检测设备晶诺微的半导体量测设备包括光学薄膜测量设备QUASAR S系列和晶圆厚度及翘曲度测量设备ZMET,检测设备包括缺陷检测设备PULSAR系列。QUASAR S系列应用于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上的光学膜厚测量设备,适用于6、8、12吋生产线,产品技术成熟,测量精度高,测量速度快,技术上已达到或超越国际同类竞争产品水平,可实现纳米级厚度测量。半导体中缺陷检测是半导体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安全性和促进技术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晶诺微缺陷检测设备PULSAR 系列包括L系列和H系列,PULSAR L 系列及 PULSAR H 系列是应用于电子、半导体工业领域的如WLP(晶圆级封装)、PLP(面板级封装)、晶圆制造前端工艺等,可实现从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的缺陷检测、分类、定位测量等功能。本次参展2024慕尼黑上海光博会是晶诺微初次在行业展会亮相,公司自 2021 年 8 月成立以来,专注于光学检测和测量相关领域,致力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及技术服务。其作为设备、仪器生产商,通过提供定制化的设备及工艺解决方案,切实满足了客户需求,成功实现了客户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良率的提升以及生产成本的降低。在未来,晶诺微/ZENO 将继续秉持创新理念,不断追求卓越,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相关产业迈向更高的台阶。关于晶诺微/ZENO晶诺微(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晶诺微/ZENO)成立于2021 年8月,是一家从事与光学检测和测量(Metrology and Inspection)相关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以及相关技术服务的设备、仪器生产商,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设备及工艺解决方案,有效提升客户的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良率并降低生产成本。公司研发团队由光学测量、检测领域具有丰富研发、制造经验的技术人才组成,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以及行业经验公司聚焦于电子、研发、半导体等相关领域的测量、检测技术,致力于打造先进的仪器设备产品。
  •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咖啡茶饮产业分会二届一次会议暨咖啡茶饮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9月21日上午,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咖啡茶饮产业分会二届一次会议暨咖啡茶饮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旨在团结海内外咖啡及茶饮产业领域的有识之士,搭建与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平台,促进咖啡及茶饮产业技术创新与行业进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邢颖、OATLY大中华区总裁张春、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助理牟栋梁、海南农垦热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豫、云南农垦咖啡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清、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副理事长刘旭、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锐、益海嘉里餐饮渠道市场总监黄河以及相关产业的企业家代表、专家学者、新闻媒体莅会。会议现场会议审议通过《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咖啡茶饮产业分会工作条例》;审议通过第二届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咖啡茶饮产业分会组织机构候选人名单;选举产生新一届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咖啡茶饮产业分会领导机构成员。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邢颖致辞邢颖会长对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咖啡茶饮产业分会二届一次代表会议圆满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咖啡茶饮产业分会今后的任务是:搭建平台、对接资源、专题研究、行业分析、组织活动、文化传播、教育培训、赛事推广、国际交流、全球影响。邢会长对分会今后工作提出了一些希望和建议:一是提高站位,拓宽视野;二是把握定位,跨界融合;三是开明心态,开放办会;四是服务为本,创造价值。五是依法办会,规范运营;六是培育品牌活动,扩大行业影响。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咖啡茶饮产业分会主席张春任职发言张春主席在任职发言中表示,代表OATLY团队向各位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过去几年,OATLY在中国市场从0到1,从精品咖啡馆开始,到如今进驻近10万家咖啡馆、茶馆。在业界同仁的支持下,以燕麦奶为代表的新植物基,不断推动咖啡、茶饮产业的健康升级,掀起可持续风潮。他表示,在新一届工作中将重点聚焦以下方向:一是大力推动行业交流。通过咖啡茶饮产业分会组织的各类交流活动,为会员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不断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二是助力编制和发布行业发展报告。希望联动行业头部企业,提供咖啡、茶饮行业发展报告指引,为大家更好把握行业态势、制定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三是支持构建人才培训体系。为咖啡师、茶艺师等咖啡茶饮领域的人才技能培训提供支持。通过打造咖啡茶饮游学基地等平台,为高校学生、咖啡茶饮从业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和体验的平台,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他表示,将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加强组织能力建设,确保咖啡茶饮产业分会的有效运营。会议同期举办了“咖啡茶饮创新发展研讨会”,研讨会由咖啡茶饮产业分会联席主席、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刘锐博士主持,艾瑞资本董事、总经理方芳、海南农垦热作产业集团董事长李豫、饿了么新服务研究中心副主任薛艳、云南农垦咖啡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清、挪瓦咖啡联合创始人孙彬彬分别作了主题为“中国现磨咖啡行业趋势洞察”“左手咖啡右手茶,创新和传统的选择”“现制咖啡茶饮数字消费趋势洞察”“云南精品咖啡与世界精品咖啡对比及优势”“万亿赛道火热 挪瓦咖啡的发展之道”的报告分享。圆桌对话环节由OATLY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和战略拓展负责人林春燕主持,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副理事长刘旭、高瓴资本副总裁孙狄龙、百联挚高资本创始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高洪庆、桂桂茶创始人郑志禹、永璞咖啡创始人铁皮、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田芙蓉等嘉宾以“产融结合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各抒己见,分享观点。 参会人员合照未来,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咖啡茶饮产业分会将在全面提升会员服务,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开展行业交流活动,打造分会品牌活动,发布行业发展报告,开展行业标准体系建设,赋能地方产业发展,打造咖啡茶饮游学基地,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贸易信息咨询服务等方面工作,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用创新意识和机制促进产业发展,为咖啡茶饮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 “圣诞元旦,昊诺斯豪礼不断”活动获奖名单公布
    “圣诞元旦,昊诺斯豪礼不断”活动获奖名单公布 首先,要祝大家2017新年快乐!其次,要感谢大家参与昊诺斯的跨年活动——圣诞元旦,昊诺斯豪礼不断。在此次活动中共有数百位用户留言,其中有73位幸运用户被选为精选留言,留言内容都很精彩,感谢大家对昊诺斯的祝福、信任和支持,也感谢大家的分享留言! 下面,让我们一同来看一下获奖用户名单以及所有用户的精彩留言吧! 说明:1、排名按照2017年1月3日16:00的微信留言中显示的赞数和顺序!2、所有奖品下周统一发放,请耐心等待!3、收到昊诺斯微信公众号回复的用户,请把相关信息发送到昊诺斯微信公众号,以免耽误发放奖品的时间!(已发过相关信息的用户可以不用再发) 一等奖:200元京东购物卡(1名)逆风飞翔 二等奖:100元京东购物卡(5名)梦里十分、無與倫比、子不语、wuli李易峰、名曰'文 三等奖:16g优盘1个(10名)sa、大宝、happy、navy、萍、岁月丢丢、ichgo清、格子衫的夏天、向日葵、喵喵 阳光普照奖:10元微信红包夏同学、白浅、野孩子皮皮、傻小子、小月、小七、amanda、晓晓、初见、是无敌宝宝呀-、小猫、孙清华、樱色、夜空中最闪亮的小星星、晨宝会发光、洛伊、新年我最瘦、飞、丁布儿、cabin、我来、教授、秦莹、lee、乐多、清酒、考虑考虑、快乐小君、认真、赵小茶、敢爱不怕、梁cj、幸福快乐、薛、小宇宙无极限、友、萍踪了无痕、邈邈、明月輕风、bobosong、财兴、lio小o、有你我幸福、kentucky、吴金胜、梁富鹿、超人不会肥、sikin、a米豆、非洲小白脸、明、喜欢到底、成功、fg、吴迷迷、勤跑跑、李毅丹 扫码关注昊诺斯微信公众号
  • 美诺:慕尼黑最新产品动态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10月16-18日,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在上海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德国美诺公司也携相关产品参展。借此机会,仪器信息网编辑人员视频采访了德国美诺公司,就此次参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欲了解更多最新产品信息,请点击查看视频。
  • “细数”诺贝尔奖中的科学仪器研发成果
    新闻专题:   2012年10月10日,随着诺贝尔化学奖的宣布,2012年诺贝尔奖与自然科学有关的奖项已经全部揭晓。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已有数百位科学家因数百项研究成果获奖,那么在这么多研究成果中哪些与仪器相关?又有哪些研究成果最终使得某种仪器诞生?   笔者查阅了从1901-2012年历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成果,以下摘录部分与仪器有关的诺贝尔奖。   1、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   阿斯顿 (Francis Willian Aston,英国),研究质谱法,发现整数规划。1925年,阿斯顿凭借自己发明的质谱仪,发现“质量亏损”现象。   2、1926年诺贝尔化学奖   斯维德伯格((Theodor Svedberg,瑞典),发明超离心机,用于分散体系的研究。   3、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   马丁 (Arcger Martin,英国)、辛格(Richard Synge,英国),发明分配色谱法,成为色谱法其中一大类别。   4、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泽尔尼克(Frits Zernike,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   5、1972 年诺贝尔化学奖   穆尔(Stanford Moore,美国)、斯坦 (William H.Stein,美国) 、安芬林 (Christian Borhmer Anfinsen,美国), 研制发明了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利用该仪器解决了有关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等复杂的生物化学问题。   6、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科马克 (Allan M. Cormack,美国)、蒙斯菲尔德(英国),发明X 射线断层扫描仪(CT扫描)。   7、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西格巴恩(Nicolaas Bloembergen,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 肖洛(Arthur L.Schawlow,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   8、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鲁斯卡(Ernst Ruska,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 比尼格(德国)、罗雷尔(Heinrich Rohrer,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9、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   恩斯特 (Richard R.Ernst,瑞士) ,发明了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使核磁共振技术成为化学的基本和必要的工具。   10、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芬恩(John Fenn,美国),田中耕一(日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其中芬恩发明了电喷雾离子源(ESI)、田中耕一发明了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源(MALDI)。
  • 华中师大郝格非教授:我与IKA奖学金的不解之缘
    有句话说的很好“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从曾经嗷嗷待哺到如今为人师表,一路走来都有你的陪伴,感谢有你——IKA。与IKA的故事要从迈进华中师范大学门槛那刻讲起。2015年,夏天,我怀揣着自己的农药梦师从杨光富教授从事农药分子设计研究,初入师门,整日奋战在实验台上并与IKA结下了不解之缘。师兄师姐对IKA的仪器颇为好评,并听闻学院与IKA有着多年的合作关系,因此,我对IKA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检索网页,IKA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发现,该集团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的领头企业,并且热衷公益事业。自2007年起,IKA在国内设立了奖学金项目,并已有多名优秀研究生获此资助,这似乎预示着什么,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与IKA奖学金有什么不解之缘。《研究生生涯》是浴火重生的奋斗史,也是满布荆棘的追梦路!充实的生活让我们来不及回首,但时间已经不经意间在指缝中溜走了。从刚进实验室时的青涩到研二时的懵懂再到研三的深入浅出,硕士期间转瞬即逝,然而自己脚步却显得略慢了一些,梦想依然停留在千里之外。2009年,IKA奖学金进驻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IKA进步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也正式设立,这对于我来说是个机会,但是那时的我依然还是个毛头小子,自知无论是文章还是专业素养都与“优秀”相差甚远。因此,我果断地放弃了当年奖学金的评选,留下更多的是拼搏的动力,这里的拼搏不只是为了那个区区的数千元奖学金,更多的是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想要找到继续向前的动力。自那之后,我把自己绝大多数的精力放到了实验上,与文献为伴,虽然单调,但是乐在其中,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终于,我于2009年获得国家公派全额奖学金资助,赴美国肯塔基大学药学院进行博士生联合培养。在那里我感受着不一样的学术氛围,享受着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结交了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那几年也是我学生时代最为难忘的几年。在此期间,我接到了学校申请“IKA进步奖学金”的通知,心中先是一喜,而后在杨光富教授的鼓励下仔细地填写好了申请表。但是,答辩对于远在他乡的我是个大难题,不过好在IKA以及学院接受了授权答辩的方式,这促使我顺利拿到了当年的奖学金。这无疑是对我工作学习的一种认可,同时我也让我体会到IKA的大度。在国外游学期间我在实验室里见到了大量的IKA产品,感觉非常亲切,当我向实验室的美国同事介绍自己是“IKA奖学金”获得者时,美国同事很惊讶的说:Really?是的,IKA是低调的,它不仅带给了我们高质量的产品,而且它把公益事业落到实处,然而却并没有高调的宣传过自己的慈善,它一直都在默默的付出,为我们的科研事业奉献了一份力量,也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2011年6月博士毕业后我留校工作,保留着学生时代的那份科研激情,未曾消退,我对专业的热爱就像学院与IKA的合作一样从来没有停止过。2014年,在双方合作已有十年之际,IKA工程师对300余台设备一一“体检”,现场诊断仪器是否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对仪器作一般性问题现场排查。此外,IKA免费为我们更换密封圈、马达等配件,重新启动了近30台的报损设备,为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专业、贴心和及时的上门服务。这使我对IKA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转眼间,已从事教师工作五年之久,我实现了从学生到教师的完美蜕变。如今我已是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年轻教授,今年,我再次站到了“IKA奖学金”的领奖台上,并以教师获奖代表的身份发言讲话,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也弥补了我学生时代那一丝丝的遗憾。华中师大郝格非教授2005到2016这11年间,一直有IKA相伴,多年坚持,与梦想同行;百年IKA,坚持公益正能量,而今,它公益众筹玩出大学生创业基金,这将使更多的莘莘学子从中获益。因此,我想对IKA说:“感谢一路有你,让我不再孤单;感谢一路有你,让我变得更加坚强。”愿IKA不仅能将产品越做越好,更能在公益的道路上越走越好。IKA大中华区市场总监张华蓉女士:收到来自华中师范大学郝格非老师这封信,我内心充满了特别的喜悦!这种喜悦一方面来自体会到我们伟大祖国科学家的内心境界,倍感骄傲鼓舞;另一方面来自对IKA一直在奖学金等公益道路上的坚持,现在更加坚定我们的付出是有价值的;IKA的slogan是:designed for scientist, 不论是IKA产品,还是IKA使命,都在为科学家提供价值,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以下是我从其他人眼中了解到的郝格非教授:初见郝格非老师,给人一种历练成熟的感觉,好像是已经被时光打磨过的玉,没有耀眼的光芒,却于朴实无华中散发淡淡的幽泽。2011年,他博士毕业后选择留在武汉,留在这片挥洒了10年青春的土地上。在华师任教的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他已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博士后面上及博士后特别资助等多个科研项目, "周洪宇华大卓越人才奖”是对他工作的最好肯定。此外,他还入选了“香江学者计划”,获得了赴香港深造的机会。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农药合理设计的分子基础研究》还荣获了201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这个奖项是对他博士学业的最大肯定。他说,他要坚持做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永不止息。“IKA祝愿郝格非教授在科研道路上,勇敢奔跑,攀登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