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六氯十二

仪器信息网六氯十二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六氯十二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六氯十二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六氯十二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六氯十二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六氯十二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六氯十二相关的解决方案。

六氯十二相关的资讯

  • 我国将全面禁止六溴环十二烷生产与使用,您准备好了吗?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 POPs,是指高毒性的、持久的、易于生物积累并在环境中长距离转移的化学品,这类化学品对人类健康和全球环境有着严重的危害。2001年国际社会通过《斯德哥尔摩公约》,作为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危害的全球行动。公约于2004 年生效,目前有124个成员国,其中包括中国。 为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2016年12月26日,原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质检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新增列六溴环十二烷修正案〉生效的公告》,并于2018年联合编制《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增补版),明确自2021年12月26日起,禁止六溴环十二烷的生产、使用和进出口。 了落实履约任务,确保如期实现履约目标,落实工作以企业主体责任,通过加强政策宣贯,组织开展部门联合调研督导,确保自2021年12月26日起全面停止六溴环十二烷的生产和使用,并且在2021年12月26日后,企业的六溴环十二烷库存,将依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按照危险废物进行处置。对违反非法生产、销售六溴环十二烷或含有六溴环十二烷产品的,由市场监管部门依据《产品质量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予以处罚。 岛津六溴环十二烷检测解决方案 在检测六溴环十二烷,岛津在土壤、海洋、塑料制品、聚合物等领域有着全面的解决方案,能使用LC-MS/MS,LCMS-TOF,GC-MS等仪器对六溴环十二烷进行准确定量分析。 岛津对六溴环十二烷的全面解决方案,对企业与监管部门全面禁止六溴环十二烷生产、使用与进口以及我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斯德哥尔摩公约延伸阅读:我国一直在为履约而努力,在2019年已经将林丹和硫丹列入禁止生产使用和进出口,并禁止全氟辛基磺酸及其盐类和全氟辛基磺酰氟除可接受用途外的生产、流通、使用和进出口。 由于斯德哥尔摩公约的增列,要求对短链氯化石蜡、十溴二苯醚、多氯萘、六氯丁二烯、五氯苯酚及其盐类和酯类、全氟辛酸(PFOA)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等6种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实施禁止或限制措施,虽然目前我国暂时还未生效,但在2019年09月18日,生态环境部《关于公开征集生产、使用和替代短链氯化石蜡等6种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相关信息的通知》,短链氯化石蜡、十溴二苯醚、多氯萘、六氯丁二烯、五氯苯酚及其盐类和酯类、全氟辛酸(PFOA)及其盐类将会是后续我国重点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为了人类健康和全球环境,斯德哥尔摩公约在未来将继续增列,像德克隆、甲氧滴滴涕、UV-328等农药类与无意排放类物质,将是斯德哥尔摩公约后续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机械工业“十二五”规划公布 主攻五大领域六大目标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3月29日发布的《“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要“由大到强”,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六大目标。   一是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2%左右,出口创汇年均增长15%左右。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利润增长争取略高于产销增速,总资产贡献率达到15%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工业增加值计)达到25万元/人年左右、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7.5%左右,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8%左右。   二是产业向高端升级有所突破。产业结构向高端提升,现代制造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机械百强企业现代制造服务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5%左右。高端装备增长要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长速度一倍以上,高端装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要有明显提升。同时,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机械百强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到20%左右,汽车前五强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到80%左右。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5%左右。掌握一批重大产品的核心技术,重大技术装备的设计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新产品产值率提高到25%左右,专利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   四是产业基础初步夯实。基础严重滞后于主机发展的局面初步改变。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过度进口的状况有所改观,国产高档测试仪器和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国内市场满足率明显提高,制约高端装备发展的关键零部件的瓶颈环节有所缓解,数控机床中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液压挖掘机配套的液压系统、风电设备配套的关键轴承等国产化取得重大突破。   五是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高。优化研发设计流程,推进设计仿真和优化,建立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平台,构建数字化研发设计体系。   六是推进绿色制造。机械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由2009年的0.425吨标煤下降到2015年的0.31吨标煤左右,年均下降5.9%。大力发展节能机电设备,量大面广的通用机电产品设计效率大幅提升,如中小电机达到95%,风机达到92%-95%,泵达到87%-92%,气体压缩机达到85%-90%。内燃机油耗要降低10%,排放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将主攻五个重点领域。   一是高端装备产品,包括先进高效电力设备、大型石化设备、大型冶金及矿山设备、现代化农业装备、高效低排放内燃机、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和自动控制系统等。   二是新兴产业装备,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设备(核电、风电和其他高效清洁发电设备)、智能电网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及精密加工设备、智能印刷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大型智能工程建设机械、节能环保设备等。   三是民生用机械装备,包括安全应急救灾设备、医疗设备、消费品现代化生产和流通的“完整解决方案”、现代文办设备等。   四是关键基础产品,包括大型及精密铸锻件、关键基础零部件、加工辅具、特种优质专用材料等。   五是基础工艺及技术,重点推进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和表面工程等基础工艺的技术攻关,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技术(CAX)等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 美国环保局确定阻燃剂六溴环十二烷的替代品
    2013年9月24日,美国环境保护局(EPA)根据环境设计(DfE)项目颁布了阻燃剂六溴环十二烷(HBCD)替代物的报告草案。该机构称,六溴环十二烷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等特性。   DfE替代物评估报告确定了两种可行的用于聚苯乙烯建筑保温的HBCD替代物,以及一个目前预计不可行的替代物质列表。EPA在报道中称,其中一种物质,丁二烯-苯乙烯溴化共聚物(butadiene styrene brominated copolymer)预计比六溴环十二烷安全,目前在美国已经处于商业化生产中。   尽管EPA继续支持急需改革有毒物质控制法案(TSCA),该机构目前正采取措施解决公众关注的某些阻燃化学品的问题,包括向企业公开公司各种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决定选择更安全的化学品。   今年三月,该机构根据TSCA工作计划决定对20种阻燃剂进行风险评估。包括六溴环十二烷在内的其中四种,都是“全面风险评估”的对象。EPA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展评估,并预计于2014年将风险评估草案向公众公布,并接受同行评议。
  • 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公布
    关于印发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国科发计〔2012〕2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科技部组织编制了《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特此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O一二年四月一日   附件:   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机遇期。制定《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及《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加快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项规划》以“十二五”时期的需求为重点,兼顾我国中长期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明确突破绿色设计、节能减排工艺、绿色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绿色制造技术标准等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技术、标准、产业协同发展。选择典型示范意义的行业或区域,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发展资源节约和节能环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竞争力。《专项规划》明确了组织实施发展绿色制造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确定了重点内容和实施方案,提出了保障措施和技术路线图。《专项规划》是“十二五”时期开展绿色制造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形势与需求   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占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其中制造业及其产品的能耗约占全国能耗的2/3。高消耗将导致对资源的高依赖,将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也给国家的能源和资源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绿色制造一种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及系统优化,使产品在设计、制造、物流、使用、回收、拆解与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人体健康与社会危害最小,并使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加快相关技术在材料与产品开发设计、加工制造、销售服务及回收利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形成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使我国制造业资源消耗、环境负荷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将“绿色制造”列为“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六大科技产业化工程之一,提出“重点发展先进绿色制造技术与产品,突破制造业绿色产品设计、环保材料、节能环保工艺、绿色回收处理等关键技术。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制造装备的推广应用和产业示范,培育装备再制造、绿色制造咨询与服务、绿色制造软件等新兴产业。”这些都对我国发展绿色制造解决当前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现状提出迫切要求,为先进制造领域布局和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规划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一)现状与形势   我国制造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我国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1/4左右,产值居世界第一,但资源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如单位产品能耗高出国际先进水平20-30%。有限的资源已难以支撑传统工业粗放型增长方式,这要求装备制造业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体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面临日益严峻贸易技术壁垒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从早期的安全、标志、性能等方面延伸到资源和能源节约、再生利用、保护环境等领域。例如:欧盟相继制定了机床环境评价与能效检测标准(ISO/TC39/WG12)、非道路用柴油机排放标准EU StageⅢA 及ⅢB、家电产品有毒有害物质(ROHS)、回收(WEEE)、能效(EuP)等指令 日本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规及相应的标准,以及美国的电机、空调能效标准等,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世界主要经济体积极推进绿色计划,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美国政府提出了可持续制造促进计划(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Initiative,SMI),并出台了可持续制造度量标准。欧盟第7 框架计划设立了“未来工厂(The Factories of the Future)” 重大项目,开展新型生态工厂模型(NewEco-Factory Model )和绿色产品研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日本公布《绿色革命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提出至2015 年将环境产业打造成日本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量。绿色制造成为各国重振传统制造业、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力点。   全球消费市场绿色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绿色消费成了一种全球性的现代消费浪潮。在欧盟和美国购买过绿色产品的消费者中,认为绿色产品比普通产品质量要好的消费者分别占41%和43%。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提出了“ThinkBlue Factory” 的生产理念,其目标是提高生产能效,同时显著减少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已在全球建立了18 家再制造工厂。我国也开展了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工作。未来10 年后,绝大多数产品将可回收、易拆卸,部件或整机可翻新和循环利用,绿色产品可能成为世界商品市场的主导。   (二)差距与不足   “九五”以来,科技部围绕绿色制造布署了相关研究方向和课题。并在“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了科技支撑计划“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重大项目,针对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研究并在汽车、机床、家电等行业开展了应用示范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并积累了初步经验。但总体而言,我国绿色制造的技术水平和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一些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突出,主要体现在:   1 1.机械装备及产品的绿色设计能力及其软件支持工具薄弱。近几年国内汽车、工程机械、机床虽然在轻量化设计方面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但在企业的具体应用比较少。以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为例,轿车的自质量比发达国家同类轿车平均重8%~10%,商用车平均重10%~15% 载质量为40 吨的牵引车,Volvo FE 的整备质量为7.69 吨,而我国同类车型整备质量为9.95 吨,质量超过20%, 差距更加明显。又如同等起重吨位的国产起重设备的总重量比德国同类产品高出40%以上。我国在汽车轻量化设计和研究工作刚刚起步。   2.制造过程中的物耗、能耗和废弃物排放严重,机电产品制造工艺与装备水平不高。制造业生产车间粉尘、油烟、水雾、噪声及废弃物排放等对生产人员身体健康和自然环境危害严重。通用性机电产品通常表现为设备效率低、物耗、材耗普遍偏高,在节能产品开发和产品无害化方面差距很大。虽然在近几年在无模铸造、铸型数控加工、近净型锻造工艺、三价铬热处理工艺、干式切削与低温冷却润滑、废弃物排放及回收技术等方面取一定成果,并进行了   推广应用,但在热加工工艺方面,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比工业发达国家仍高出许多。   2 3.废旧家电、汽车、工程机械等产品和机械装备资源再利用率较低、附加值低二次污染问题严重,难以满足日益快速增加的报废处理和资源循环再利用需求。例如,欧盟、日本等对废旧汽车100%回收,美国回收95%以上,并采用自动化装备进行处理和再利用。对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很早就以法律形式规定生产商必须回收。我国废旧机电产品的回收利用率较低,回收与利用工艺与设备落后,再制造还处于起步阶段。   3 4.缺乏绿色制造技术规范、标准、法规体系,难以满足制造业绿色制造发展和出口需求。绿色制造基础技术研究不够,基础数据缺乏,标准制定时绿色属性指标难以定量。缺少统一的标准数据及信息,使得绿色设计、绿色评价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   (三)发展需求   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从源头上解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间题,摆脱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绿色制造是一种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生产模式。积极采用和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和产品,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为主线,从源头开始采用可实现减量化的绿色设计、制造过程的绿色工艺,使用过程的节能降耗、回收过程的绿色拆解、再利用环节的再制造及资源再利用等相关技术与装备,在全球制造业低碳化竞争中赢得主动和优势。为推动我国绿色制造的发展,需在以下方面取得技术突破,以支撑产业的健康发展。   1 1.推进绿色设计和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产品绿色设计是绿色制造的核心,是形成“从摇篮到再生”过程的基础。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是实施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的重要工具,也是实施绿色设计和制造的关键和共性基础技术。产品的设计费用仅占产品全部成本的5%-10%,却决定了产品生产周期80%-90%的消耗。将环境因素、节能减排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中,力求产品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最小。   2 2.改进制造工艺和实施清洁生产。一方面需要开发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如净成形工艺、切削加工优化技术、干式切削技术等。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制造过程中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原材料转化率,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实施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实现少废或无废生产。   3 3.推动传统设备节能化改造,研发节能减排产品及设备。推进传统设备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技术创新和改造,开发先进节能、节材产品推广使用环保、节能新型设备。如采用高效电机、系统节能技术造传统设备等。   4.开发废旧产品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技术,推进产业化。开发废旧产品资源化与再处理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节约了自然资源。随着我国进入装备、汽车和家用电器报废的高峰   期,将促进废旧产品资源化与再制造产业的形成。   4 5.加强绿色制造基础数据积累,建立绿色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引导、支撑和规范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速绿色制造技术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5 6.完善绿色制造的相关政策,加强基地和队伍建设。在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大力推广绿色工程教育,加速绿色设计、绿色工艺和再制造等专门化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加快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推进生态工厂建设。发挥政府在政策导向、税收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二、发展思路与原则   (一)发展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十二五”期间以具有带动性、示范性的典型产品与行业为对象,以推动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为主线,坚持“产品导向、重点突破、示范应用、产业提升” 的总体思路,重点突破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绿色制造技术规范与标准等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推动绿色技术、标准、装备、产品服务和产业协同发展。选择典型示范意义的行业或区域,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制造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培育和发展资源节约和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加强科技引领和政策引导,协调部门、行业与地方相结合共同推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基本原则   重点突破与示范应用相结合。面向具有广泛带动作用的典型产品、行业与区域,通过产、学、研相结合,集中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技术瓶颈,通过应用工程实施与产业示范,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机制创新与行业提升相结合。大力开展绿色工程教育和专业培训,开展绿色制造咨询与服务,推进相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构建绿色制造应用技术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和普及推广体系。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技术需求为导向,加快行业的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换代,培育和发展废旧产品拆解与资源化、装备再制造等新兴产业,提升重点行业绿色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面向汽车、机械、家电、流程工业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及废旧家电与电子产品拆解与资源化、装备再制造等循环经济新兴产业需求,以制造业绿色化为目标,开展绿色制造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典型绿色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研制,形成绿色制造理论、技术和标准体系,开发出一批具有典型创新性和示范性的产品、工艺和重点装备,实施应用工程和产业示范,带动传统产业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提升,支撑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强量大面广出口产品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能力。   (一)攻克一批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技术   重点突破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工艺与装备、废旧产品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等的关键共性技术,完善绿色制造基础数据研发与积累、技术规范与标准制订以及信息平台建设,为实现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供技术支撑。   预期指标:重点突破一批绿色制造的关键共性技术,取的一批专有技术和发明专利,建立和完善绿色制造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   (二)提升传统产业能效与资源利用率   围绕具有广泛带动作用的产品与行业,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工艺等技术水平,提高设备与产品的绿色化性能,研发节能减排核心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和精细化能效管理,实现我国制造业绿色化改造。通过应用工程实施与产业示范,推动我国制造业节能、减排以及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预期指标:重点突破一批高效、节能、低碳、环保的绿色制造核心技术和工艺,取得发明专利,在100家企业以上实施应用工程和产业示范,原材料损失减少15%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降低25%以上。在解决制约重大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上取得突破,促进相关行业资源消耗、环境负荷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三)发展和培育绿色化新兴产业   积极发展和培育废旧产品回收拆解、资源化与再制造、新能源应用、绿色制造咨询与服务和绿色制造服务等新兴绿色产业,研发先进的绿色制造技术、工艺与产品,推动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形成新的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增长点。   预期指标:突破一批绿色制造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发展和培育50 家以上企业实施新兴产业应用和示范,原材料损失减少10-20%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降低25%以上,废旧产品再生利用率达到80% 以上,依托骨干企业、科研机构等建设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企业。   四、重点任务   围绕专项规划发展目标,结合我国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发展需求,“十二五”期间,拟实施的重点任务框架如图1 所示,包括绿色制造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能效与资源利用率的技术与装备、发展和培育绿色化新兴产业的支撑技术与装备、面向产业链集群的行业与区域绿色制造产业示范工程、绿色制造人才、基地、联盟建设等方面。   (一)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   深入研究绿色制造面临的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取得源头创新成果,为突破绿色制造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瓶颈、提高绿色制造技术水平、推动绿色制造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理论与关键共性技术支持。重点突破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回收资源化、再制造、绿色制造技术标准等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技术、标准、产品、产业协同发展。   1 绿色设计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及技术。面向节能减排要求,重点研究产品轻量化设计、节能降噪设计、资源节约性设计等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设计方法,建立绿色设计基础数据库和知识库,开发支持生命周期评价技术的绿色设计工具平台,促进绿色产品设计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产品资源性能和节能性能的大幅提升。   2 2.洁净切削加工理论与技术。针对切削加工过程中切削液的大量使用与排放对环境、人身健康等造成的危害问题,开展干切削、新型绿色切削介质、准干切削等相关切削机理、刀具技术与工艺实现方法研究,实现加工方式从传统的大量使用切削液向绿色少、无切削液使用转变,达到高效切削、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目标。   3 3.绿色制造过程碳效优化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制造过程碳效分析模型及评估,能耗产需预测、测量、监控与评估,以及制造过程资源和能量利用率优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制造过程碳效协同平衡与综合优化、管网模拟、机电系统能耗测量、节能减排监控及其支持系统等技术。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制造系统高效低碳运行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提升我国制造企业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4.退役产品逆向回收物流与再资源化技术。开展退役产品回收、拆解、分选、回收利用、再制造、废弃物处理在内的逆向物流设施布局、自动分拣与跟踪技术、废旧物资库存控制等逆向回收物流技术研究 对退役产品破碎、材料分选以及破碎残余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高退役产品回收利用率,实现破碎残余物的无污染、低排放、高附加值资源化。   5 5.再制造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针对制约再制造技术应用中的关键基础科学和技术瓶颈问题,重点突破再制造对象剩余寿命演变规律,可再制造性评价理论 再制造毛坯绿色清洗技术 再制造成形过程的高效控形、控性理论 再制造产品寿命预测及其可靠服役。构建再制造基础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体系,促进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6 6.再制造产品寿命预测与安全服役关键技术。针对再制造产品寿命的不确定性问题,对再制造毛坯的损伤检测技术、再制造零件初始质量评价和控制技术、再制造零件动态健康监测的传感技术、再制造产品在强耦合条件下的服役安全与综合验证技术,开发相关应用装置,在重载车辆及关键部件发动机等典型再制造产品和零部件上进行试验验证。   7 7.绿色制造技术标准及信息平台。构建绿色制造技术标准体系,开展绿色制造技术标准研究以及标准协调、标准化服务活动,制订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制造技术规范和标准,针对制造企业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及再制造等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建立统一的标准基础数据及信息平台,在汽车、家电等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标准研究。   (二)提升传统产业能效与资源利用率   针对汽车、工程机械、电子电器、机床、印刷机械、矿山机械、石化设备等产业对节能减排要求,突破产品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工艺、节能环保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支撑制造业节能、减排以及循环经济发展。   面向石油天然气炼制、石油化工、煤化工等流程行业,发展流程工业生产过程绿色化技术、生产绿色化产品及成套设备,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促进推广应用以及产业技术升级。   1 典型产品绿色创新与优化设计。围绕起重设备、工程机械、机床、汽车、电子电器产品等典型产品,突破轻量化设计、节能降噪技术、可拆解与回收技术等核心技术,形成我国机械装备及机电产品的绿色自主创新设计能力,提升产品能效和资源利用率,以及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能力。   2 传统产业制造工艺绿色化新技术与装备。面向铸造、锻造、压力成形、焊接、切削加工、表面处理等传统工艺,突破和掌握一批绿色化生产工艺新技术与装备,建立示范线或生产基地,推动我国传统产业制造工艺绿色化进程。   3.新型绿色制造工艺与装备。选取并突破齿轮高速干切削、   无油墨印刷、微细通道平行流换热器、高效零排放智能型自动清洗装备等一批创新示范性好、具有显著节能、节材、环境友好特征的新型绿色技术及其制造工艺与装备,并形成示范应用。   1 4.节能产品开发与技术。针对电机系统、内燃机、流体机械等开发出一批节能、节油、环保使能产品及技术。面向车间污染物治理、工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以及环境检测等领域,研发出一批环境治理和无害化使能技术与装备 在机械工业推进节能环保评估与使能提升工程,支持节能环保使能新产品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节能环保产品与技术的应用发展。   2 5.流程工业传统工艺绿色化新技术与设备。形成天然产物和生物制造业精密智能化单元装备和全流程集成化系统,建立产业化示范线,使我国在微生物大规模培养制造、天然活性物分离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绿色制造目标。   3 流程工业环保设备、技术及工业示范。改变我国烟气脱硝、脱硫核心技术受制于日本、欧美跨国公司的局面,装备设计和运行控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通过示范应用,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和培育循环经济新兴产业的技术领域   以工程机械、汽车、机床、矿山设备、电子及家电产品等典型机电产品为重点,研发绿色回收处理与再制造装备,开发流程行业绿色化新技术、工艺与装备,形成产业发展支撑能力。   面向流程工业典型产品,利用绿色合成、过程强化与集成、工业资源与能源利用的能效分析等技术,构建绿色化新技术、新工艺与新装备,在资源替代工程技术方面取得突破。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促进先进成果和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   1 1.工程机械零部件再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面向工程机械开发成套的再制造工艺及装备,建立行业和部门的拆解及零部件再制造技术规范。通过应用工程与产业示范,为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及工艺与装备保证。   2 2.机床再制造性能提升成套技术及产业化。研究大型铸锻基础件的剩余寿命检测及其可再制造性评价技术、床身导轨等关键零部件再制造工艺技术、数控及信息化再制造性能综合提升技术、整机再制造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再制造服役安全可靠性技术等关键技术,制定重型机床再制造技术及质量保证体系与规范,建成重、超重型机床再制造产业化生产基地。   3 3.煤矿机械关键零部件的再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煤矿机械零部件接触磨损分析及磨损寿命模型、涂层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及工艺优化、剩余寿命评估技术 开发采煤机行走轮与齿轨传动副、刮板输送机链轮链窝与刮板、大功率矿用减速器箱体轴承座孔、传动齿轮类零件、液压支架控制阀与支架立柱等关键零部件高效再制造技术与装备 制定相关技术规范 通过推广应用,建成煤炭机械   再制造示范生产线。   1 汽车
  • 石油行业获《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三金”“六银”
    5月10日,国家知识产局官网发布了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评审结果。评选结果显示,根据《中国专利奖评奖办法》《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评选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的通知》规定,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共评选出中国专利金奖预获奖项目30项,中国外观设计金奖预获奖项目10项,中国专利银奖预获奖项目60项,中国外观设计银奖预获奖项目1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预获奖项目826项,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预获奖项目56项,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1年5月10日至5月14日。其中,石油行业有三项入选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金奖预获奖项目,六项入选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银奖预获奖项目。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金奖预获奖项目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银奖预获奖项目
  • 加拿大发布十溴联苯醚和六溴环十二烷限制提案
    据CHEMICAL WATCH网站消息,近日,加拿大环境部公布了一份对多溴联苯醚(PBDEs)的限制提案。该提案认为十溴联苯醚可在有机体内大量累积,并可能转化成生物蓄积毒性或潜在生物蓄积毒性物质,对有机体高度有害。但溴化阻燃剂行业协会(BSEF)对此结论并不认同,特别是在十溴联苯醚的脱溴相关问题上,两者分歧十分严重。   加拿大政府于今年3月公布的多溴联苯醚风险管理修正策略在经过60天的公众评议后,现在做出最终决策论断:   按照加拿大环境保护法(CEPA)要求,需立即正式禁止制造、使用、销售和进口产品中的四溴、五溴、六溴二苯醚及所有多溴联苯醚。使用、销售和进口领域的禁令扩大到七溴、八溴、九溴和十溴联苯醚同类及所有树脂类或含有这些物质的聚合物。   禁止使用、销售和进口含四溴到十溴联苯醚超过0.1%的所有新产品。   加强联邦环境质量手册对多溴联苯醚的检测。   对包括含有多溴联苯醚及相关成分的堆填区、焚化炉和回收设施制定风险管理战略措施。   检测加拿大民众对于多溴联苯醚的暴露情况和空气中的多溴联苯醚浓度。   此外,加拿大环境部还针对六溴环十二烷(HBCD)发布了一份评估筛选报告草案和一份风险管理范围文件,两份文件的公众评议日期皆为60天,截至日期为10月27日。   BSEF协会还补充说,加拿大现在发布的六溴环十二烷筛选评估和风险控制范围报告即表示支持聚苯乙烯保温泡沫在联合国和欧盟整体过渡阶段授权使用六溴环十二烷。
  • 环保部、外交部等11部委公告:禁止六溴环十二烷生产使用
    环境保护部、外交部等11部委近日联合发布关于《新增列六溴环十二烷修正案》生效的公告。  公告指出,自2016年12月26日起,禁止六溴环十二烷的生产、使用和进出口。但根据《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以下情形除外:用于建筑物中发泡聚苯乙烯和挤塑聚苯乙烯的(主要作为阻燃剂),在特定豁免登记的有效期内(2016年12月26~2021年12月25日),可生产、使用和进出口 用于实验室规模的研究或用作参照标准的,可生产、使用和进出口。  公告要求,各级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六溴环十二烷生产、使用和进出口的监督管理。一旦发现违反公告的行为,严肃查处。  据了解,2016年7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上述修正案。
  • 我国加快编制履行环境国际公约“十二五”专项规划
    我国加快编制履行环境国际公约“十二五”专项规划   “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能力建设项目”2009年度技术协调会在西安召开   目前我国正在编制履行环境国际公约“十二五”专项规划、环保部“十二五”POPs(持久性污染物)削减控制专项规划,这些专项规划将进一步推动国家实施计划中有关要求的落实。   本次会议的召开正值《斯德哥尔摩公约》对我国生效五周年之际,也是在公约新增9种受控化学品后我国举办第一次大型国际POPs会议,   11月11至12日,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西安联合召开“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能力建设项目”2009年度技术协调会,会议的主旨是通报我国履行该公约的工作进展,以及探讨履约过程中的热点问题。   来自会议的消息称,今年我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的成果颇丰:淘汰了杀虫剂类POPs的生产和使用 推动二英减排工作,组织开展了生活垃圾、制浆造纸、钢铁、再生有色金属、殡葬等重点行业的二英污染物削减和控制近期行动计划及远期战略规划研究 制修订了相关法规标准,并加强了监管力度 积极应对新增POPs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是组织行业协会开展新增POPs调查,识别了重点问题所在,另一方面是与国际机构合作,积极开展新增POPs的策略研究。   尽管履约工作取得上述进展,但会议也认为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削减、淘汰和控制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特别是今年新增了9种POPs,而且另外还有3种增列POPs正在审查中,我国的履约压力和挑战巨大。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较长时期内,还需集中力量解决我国的常规污染问题,要实现公约目标,我国在技术、资金、环境管理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上,都还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我国的履约工作任重道远。   我国的履约工作进展以及应对增列化学品策略,受到国内外格外关注。UNIDO、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培训研究所等国际组织,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安监总局、质检总局、电监会等国家履约工作协调组成员部门,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蒙古等国家,14个省市环保厅局,以及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共15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 刘燕华:“十二五”规划将力改科研“空芯化”
    “中国人购买科研仪器的热潮不知道救活了多少外国公司。”这是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的感叹。他在4月23日指出,由于科研仪器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的科学研究存在严重的“空芯化”现象。而包括科技部在内的多个部门下一步要通过各种科技计划、政策措施和实际举措来改变这种局面。“落实的具体方案应该在‘十二五’规划当中得到体现。”他在回答《科学时报》记者提问时说。 刘燕华是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谈到以上观点的。 刘燕华说,创新工具就好像现代化武器的制造厂一样,科研有没有底气在于有没有工具。他这样形容中国在科学仪器研发领域的现状:一无基地,二无队伍,三投入很少。“十五”期间,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用于“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项目的经费只有0.85亿元,仅占三大科技计划经费的千分之二和科学仪器购置经费的百分之一。而在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科技发展的经费中有40%用于支持科学方法和科学仪器。 刘燕华还以诺贝尔奖为例,指出诺贝尔奖得主1/3是通过科学发现、理论推导得奖;1/3是通过方法创新、思路创新得奖;还有1/3是通过科学仪器、科学手段、科学工具的创新获奖。“而在我们的科技布局上,更多瞄准了第一个1/3 ,把后两个1/3相对忽略了。” 近年来,中国的科学仪器设备需求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中国一年购买科学仪器设备到底花了多少钱?刘燕华说,2006年国内的研发总经费是3000亿元,其中有400亿元用于购买国外的科学仪器设备。而且,现在提出企业是创新主体,企业纷纷建设研发队伍,企业购买国外科学仪器设备的高潮又在掀起。刘燕华透露了一个调查数字:中国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99%以上依靠进口,中型科学仪器设备80%以上依靠进口,生物研究用的试剂50%以上也依靠进口。 现在,不少研究人员认为,能拿到最高级的外国设备是自己的荣耀,是实验室的资本。刘燕华认为,这种心态需要改变。“有时候到实验室去参观,大家都习惯于介绍说这个设备是德国的,这个是美国的,那个是瑞典的,都是最棒的。后来转头一看,这儿有一个设备是中国的,还马上听到声明——‘我们很快就要换掉,要淘汰了’。而相比之下,美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一个基本指标,一个实验室要没有30%自己研究的设备就不叫国家实验室。” 刘燕华指出,科研仪器对外依赖度过高带来的弊端是,发达国家有了新的科学仪器设备发明,我们如果能拿到仪器设备就可以进行研究;假如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我们就无法进行研究。生物技术试剂也是这样,中国购买了大批仪器设备,作一批研究要购买一批试剂,外国人如果不卖试剂,我们的仪器设备就没用了。
  • 科“谱”时刻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六溴环十二烷(HBCDD)知多少?
    质谱技术在多个科研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禾信仪器以质谱为主业发展近20年,各式各样的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及犯罪调查等。公众号开设“科‘谱’时刻”专栏,带您深入探索质谱技术原理、常见应用领域及最新研究进展,一起跨入质谱技术的奇妙世界。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中文翻译,英文简称“POPs”,是指“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在生物体中积累并对我们的健康和环境构成风险的有机物质。它们可以通过空运、水运或迁徙物种穿越国际边界,到达从未生产或使用过它们的地区。”(定义引自欧盟“POPs”法规)。为了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发展,推动持久性污染物的淘汰、限制、限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持国际成员国于2001年5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共同缔结了一项公约,即《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欧盟POPs法规,将评估过的POPs按禁用、限制、减排、废弃分类形成清单加以管控。截止目前,POPs清单已收录31种有害物质,包含了杀虫剂(如滴滴涕)、工业有毒化学品(如多氯联苯)、工业制造中无意产生的副产物(如二噁英、呋喃)等,其中就包括六溴环十二烷(HBCDD)。POPs清单中管控的HBCDD(包含主要的非对应异构体)HBCDD的危害与控制一.性质与危害①分子式:C12H18Br6,溴含量高达74.7%;②熔点:175℃-195℃;超过240℃会脱溴裂解;③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甲苯等有机溶剂;④自然界常见的有α,β,γ-HBCDD三种异构体;HBCDD不同结构式⑤在光、热下稳定,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常被用于家具装饰材料、电子产品、泡沫纺织等聚合材料中;⑥一种合成物质,难降解,可远距离传输,具有生物累积性,可造成人体器官衰竭。二.相关管控法规①《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②POPs法规(EU)2019/2021;③ 欧盟RECHA法规,SVHC候选清单;④中国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版)。测定HBCDD的方法有哪些?HBCDD的测定常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提取方法有索氏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加速溶剂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等。下表中列出几种常见的标准方法。HBCDD测定的不同方法禾信仪器测定HBCDD解决方案禾信仪器拥有GCMS和LC-TQ系列产品,并有众多提高前处理效率的自动化浓缩设备和固相萃取设备,可以满足以上不同聚合物材质的检测需求。
  • 第十二届中国多相流测试学术会议在吉林隆重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5月15日,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年会暨中国多相流测试学术会议在吉林隆重开幕。会议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吉林省电机工程学会共同承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近30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现场东北电力大学校长蔡国伟致开幕词蔡国伟校长代表东北电力大学全体教职工,对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预祝本次盛会圆满成功。蔡国伟表示,多相流测试理论及技术在能源、动力、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等众多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对全球经济和环境具有重大影响。莅临此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同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技术经验,大家汇聚一堂,交流最新学术成果,共磋行业热点潮流,必将推动多相流测试理论及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蔡小舒致贺词蔡小舒主任称此次会议来之不易,首先感谢东道主东北电力大学对会议的成功召开所做出的努力。本届会议报名人数较往年大幅增长,创近年来新高,说明大家对于测量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越发关注。测量方法的发展可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希望与会代表借助本次会议加强交流,为多相流测试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出更多贡献。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聂超群报告题目:《高负荷压气机流动失稳监测与调控实验装置》航空发动机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但我国第四代战斗机歼20、大型客机C919仍缺少“中国心”,聂超群研究员基于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航空发动机的“卡脖子”难题。其第一大难题为压气机失稳,该故障危害巨大,应不惜一切代价提前避免。传统的解决方法往往通过流动失稳监控科研仪器,捕捉失稳先兆信号,从而控制失稳,而国外在线监测与调控仪器在监测、诊断、调控方面存在技术短板。聂超群在报告中介绍了一种新方法,即捕捉更早期先兆信号,将调控时间提前,并根据仪器核心设计思想,成功研制出兼具先进测量技术、快速诊断方法、智能调控策略的流动失稳监控仪,为现在运行的航空发动机提供了新的扩稳方案。历经25年,聂超群团队围绕压气机流动失稳开展研究,逐步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域领跑的角色转变。中海油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清平报告题目:《深远海油气集输系统中多相力学与计量现状及思考》海洋石油资源的44%分布在深水区,深水和超深水区是未来油气产量的主要增长点和重要接续区,因此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尤为重要。报告中李清平综述了当前深水油气田开发领域的技术进展,着重介绍了中海油的在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方面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设计技术体系;建成深水工程实验系统,形成实验技术体系;成功研制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工程水下设备及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成功研制深水工程检测系统并实施现场监测。并对深水水下油气水多相计量,多相流型在线识别与监测,多相流数字化智能管控体系以及多相流泄漏、堵塞、腐蚀、冲蚀等监测、检测等深远海油气集输测试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思考。天津大学教授 卫海桥报告题目:《湍流射流燃烧(TJI)特性及发动机性能研究》目前交通运输是消耗石油资源最多的行业,提升汽油机热效率对降低碳排放、缓解能源危机有着重大意义。稀薄燃烧具有减低燃烧温度,减少壁面传热/冷却损失,降低NOX排放等众多优势,可有效提升发动机热效率。报告主要介绍了卫海桥教授团队基于定容燃烧弹开展湍流射流燃烧(TJI)特性和关键参数影响的研究,并结合热力学发动机从发动机应用的角度开展TJI稀薄燃烧研究,以提升热效率为目的开展预燃室结构参数和发动机控制参数的优化研究。东北电力大学教授 蔡伟华报告题目:《FLNG绕管式换热器内复杂两相基础研究》世界能源消费中,天然气占比达历史新高;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天然气占比稳步提升。深水海域已成为近年来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区域,南海油气资源极其丰富,被列为国家十大油气战略选取之一。然而南海70%的油气资源蕴藏于深海,开采输运难度极大。新型远洋天然气开采输运技术FLNG因其成本低、可移动、安全性高等优势,应用项目遍布全球。蔡伟华教授及其团队致力于FLNG核心部件绕管式换热器的相关研究,报告介绍了管侧流动与换热规律、壳侧两相均布特性、壳测流动与传热规律,为大型绕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保障和技术支撑。5月15日下午,《多相流数值计算及实验测量》、《多相流测试工程应用》、《传感器、层析成像及流体可视化》、《颗粒和液滴测量技术》、《多相流测试基础理论》5个分论坛同步召开,报告嘉宾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向与会人士分享其最新研究成果,现场学术气氛浓厚。分论坛掠影会议还吸引多家仪器仪表相关企业的赞助和参展,包括美国TSI、上海积鼎、北京康斯特、南京九章化工等。会议间隙,展台吸引大量与会者驻足。
  • 【行业应用】赛默飞发布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电子电器产品中六溴环十二烷解决方案
    赛默飞近日发布气相-质谱法测定电子电器产品中六溴环十二烷的解决方案,通过使用Thermo ScientificTMTRACETM1300 气相色谱仪和Thermo ScientificTMISQTM系列四极杆 GC-MS 系统,实现优异的灵敏度和检测效率。六溴环十二烷(HBCD)是一种高含溴量的脂环族添加型高效阻燃剂,广泛应用于塑料、纺织品、涂料与黏合剂等产品中,现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十溴二苯醚和四溴双酚A的第三大用量的阻燃剂。但经研究发现,HBCD对生物体具有持久性、蓄积性的毒害作用。欧盟的REACH指令和挪威的PoHS指令均将其列入限用物质名单,规定其在消费品中含量不得高于0.1%。本方法是将塑料制品超声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定性、定量,结果是HBCD总残留量。方法操作简单,检出限远低于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最低测定低限50 mg/kg。应用文章下载链接:https://www.thermofisher.com/content/dam/tfs/Country%20Specific%20Assets/zh-ch/CMD/Chrom/environment/documents/Measurements%20of%20Six%20HBCD%20in%20electrical%20and%20electronic%20products%20by%20GCMS.pdf---------------------------------------------------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170亿美元,在50个国家拥有约50,000名员工。我们的使命是帮 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提高 实验室生产力。借助于首要品牌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我们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 站:www.thermofisher.com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赛默 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有30多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台湾、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公 司,员工人数约38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 市场的需求,现有8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和苏州运营。我们在全国共设立了6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 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 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0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thermofisher.com请扫码关注: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官方微信
  • 消毒后内镜“滤膜法采样”的那些事儿
    消毒后内镜“滤膜法采样”的那些事儿导 读:内镜消毒质量监测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按照《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要求,消毒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监测采用轮换抽检的方式,每次按25%的比例抽检,监测方法应遵循GB15982的规定,消毒合格标准为菌落总数≤20 CFU/件,且不能检出致病菌。不同的采样方法有其特点,传统采样法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的设备,但阳性率较低,在新规范中已经被滤膜法所取代。滤膜法采样敏感性高,但成本贵、需要专用采样设备。在此,我们再次给大家说说消毒后内镜的“滤膜法”采样。规范怎么说?按照我国《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附录A 中A.5.3.3的要求,消毒后内镜的采样及检查方法为:“取清洗消毒后内镜,采用无菌注射器抽取5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洗脱液,从活检口注入冲洗内镜管路,并全量收集(可使用蠕动泵)送检。将洗脱液充分混匀,取洗脱液1.0mL接种平皿,将冷至40℃~45℃的熔化营养琼脂培养基每皿倾注15mL~20mL,36℃±1℃恒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CFU/件)。将剩余洗脱液在无菌条件下采用滤膜(0.45μm)过滤浓缩,将滤膜接种于凝固的营养琼脂平板上(注意不要产生气泡),置36℃士1℃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当滤膜法不可计数时,菌落总数(CFU/件)=m(CFU/平板)×50,m为两平行平板的平均菌落数。当滤膜法可计数时,菌落总数(CFU/件)=m(CFU/平板)+m1(CFU/滤膜),m为两平行平板的平均菌落数,m1为滤膜上菌落数。” 什么是滤膜法?滤膜法是使用真空泵负压抽滤,在滤杯内的灭菌微孔滤膜上下面产生压差,使滤杯内的洗脱液由于压差作用通过灭菌微孔滤膜,使得微生物被拦截在灭菌微孔滤膜上。规范中要求使用孔径0.45μm(微米)的滤膜,可拦截直径0.45μm(微米)以上的微生物(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大小在0.5μm ~5μm(微米)之间),从而高效地拦截微生物,更准确地监测消毒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 滤膜法消毒内镜检测要用到什么试剂耗材?含相应中和剂的洗脱液、蓝盖丝口瓶、真空抽滤装置、0.45μm(微米)滤膜。(1)含相应中和剂的洗脱液”是:醛类消毒剂用甘氨酸浓度为1.0%的洗脱液,其他消毒剂用硫代硫酸钠浓度为0.3%的洗脱液。(2)真空抽滤装置和微生物检测仪大约长这样: (3)0.45μm(微米)滤膜大约长这样: 为什么要用滤膜法?由于内镜独特的结构和工作特点,清洗消毒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国内外都出现过内镜引发患者交叉感染的案例报道。国内有研究显示[1-3],采用滤膜法检测的样本合格率低于传统采样法,其原因包括50mL洗脱液能够比10mL洗脱液更充分地接触到消毒内镜的内表面,滤膜过滤时能够将洗脱液中的微生物高效拦截且对微生物的损伤较小,利于微生物的培养,得到更准确的菌落计数结果。因此,滤膜法能够更加灵敏、可靠地评价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更进一步保护内镜检查患者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 六部委敦促印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大纲》
    环办[2010]160号   关于印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 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湖北省、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为指导《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和农业部联合编制了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黄河中上游、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巢湖和滇池8个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大纲(以下简称“规划大纲”)(见附件一至八),现印发给你们。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规划大纲的要求,结合本省(区、市)具体情况,以水质改善为核心,依据各流域“十二五”水环境治理目标,制定优先控制单元综合治理方案,组织骨干工程项目并明确责任主体,协助做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相关工作。请各省(区、市)参照规划大纲的要求按流域编制本辖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力争于2010年年底前完成本省规划编制工作。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 王谦   联系电话:(010)66556263   传真:(010)66556264   附件:   1.《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大纲》   2.《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大纲》   3.《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大纲》   4.《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大纲》   5.《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大纲》   6.《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大纲》   7.《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大纲》   8.《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大纲》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水利部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   二○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 【网络会议】:临床试验药品的除菌过滤工艺验证——默克密理博生物制药工艺基础课堂十二
    【网络会议】:临床试验药品的除菌过滤工艺验证&mdash &mdash 默克密理博生物制药工艺基础课堂十二 【讲座时间】:2015年06月18日 10:00 【主讲人】:刘秋琳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学硕士学位,2010年加入默克密理博,现任生物制药工艺市场部无菌技术咨询及验证专员,主要负责与无菌产品相关的工艺技术问题,及与无菌过滤、一次性系统、病毒去除、超滤等工艺相关的验证和法规问题。) 【会议介绍】 与大规模生产和上市药品比较,临床试验药品所面临附加的挑战和复杂性,有更大的产品交叉污染和混淆的风险。因此,与用市售药品治疗的患者相比,参与临床试验的对象暴露于更高的风险。关于临床试验药品的除菌过滤工艺验证,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该风险。 本次讲堂内容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在早期研发阶段如何进行临床试验药品除菌过滤验证,有哪些法规要求以及关键操作方面的详细建议。 ------------------------------------------------------------------------------- 1、报名条件:只要您是仪器网注册用户均可报名参加。 2、报名并参会用户有机会获得100元手机充值卡一张哦~ 3、报名截止时间:2015年06月18日 12:00 4、报名参会: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1446 5、报名及参会咨询:QQ群&mdash 379196738
  • 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农兽药残留标准“准许制”管理制度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农兽药残留标准“准许制”管理制度,确保农产品安全的建议收悉,经商财政部,现答复如下。一、关于探索建立“准许标准、一律标准、豁免标准”三位一体农兽药残留标准管理新制度的情况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是强制性的技术规定,并应当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及时修订”。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立强制性的农兽药标准管理制度。在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方面,“十二五”期间,我部加大了标准制定工作力度,制定速度不断加快,质量不断提高,结构趋于合理,基本完成了在我国已经取得登记尚未制定限量标准和明令限制使用农药的限量标准集中清理工作。在即将颁布实施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规定了433种农药在10大类农产品中4140个残留限量,较2009年前的 870项限量增加了3270项,基本涵盖了我国已批准使用的常用农药和居民日常消费的主要食用农产品。二、关于探讨研究将“准许制”写入法律的情况我们国家农药管理是依据《农药管理条例》进行的,也是“法不允许即禁止”,国家实施的登记批准制度就是未批准的农药不允许使用,使用即违法。《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了我国大多数登记农药的限量标准,由于制度的设置原因,限量标准制定往往落后于农药登记,给农药监管带来了障碍。因此,正在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农药登记须与限量标准制定同步,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已登记农药没有限量标准的问题。同时,财政部明确,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投入力度,并通过安排农业投入品登记注册审批费,支持农药、兽药登记注册审批等,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另外,我部将进一步加大对“准许制”管理制度研究工作,借鉴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管理经验,拟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准许制”管理制度,并积极研究将其写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三、关于加快完善我国农兽药残留标准体系建设的情况为系统解决我国农药残留标准缺失和滞后问题,2015年我部组织制定了《加快完善我国农药残留标准体系的工作方案(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理顺机制,建立农药登记管理与标准制定同步工作机制,加大对农药毒理、代谢、残留行为等基础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该《规划》以建立和完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标准为主要任务,以清理整合、验证转化、研究制定、监测评估为手段,计划通过五年,使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及其配套检测方法标准在2020年达到10000项以上,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与国际及发达国家相协调的农药残留国家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将包含“新标准(准许列表)、一律标准、豁免名单”等内容。来源:农业部
  •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关于推动检验检测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十二条措施的通知
    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局各有关处室、直属单位,各检验检测机构:《关于推动检验检测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十二条措施》已经省局局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3月10日(此件主动公开)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优化检验检测服务供给,更加系统高效地支持重点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措施。一、建立重点产业检验检测供需清单。探索建立重点产业检验检测“需求清单、能力清单”。开展全省“三级联动”重点产业检验检测供需服务调研活动,分地域分行业深入了解“链主”企业、核心配套企业检验检测需求,建立重点产业检验检测需求动态清单;梳理我省取得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分类形成服务全省重点产业检验检测能力动态清单。二、引导完善检企对接服务机制。针对新产品检验存在的“周期长”“距离远”“花费大”等难题,建立“质量驿站”机制,引导优质龙头检验检测机构围绕产业集群、“链主”企业就近设置分支机构,打造检测链、标准链、认证链集成服务,方便企业就近检测;针对企业在产品检测上遇到的“找不到”“测不了”“测不全”等困难,在市场监管门户网站设立检验检测供需信息公示专栏,促进检企充分对接;针对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需求,鼓励各类检验检测机构减免检测服务费用,助力企业纾困。三、打造重点产业高端技术服务平台。聚焦我省确定的11条标志性产业链,发挥检验检测服务强链、补链、稳链作用,建立检验检测机构“揭榜挂帅”制度,围绕先进材料、新能源装备、纺织服装等产业,搭建国家新材料测试区域中心、氢燃料电池检测中心、新型纺织材料质检中心等一批“一站式”检验检测高端技术服务平台。推进济、青、烟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建设,完善各检验检测园区布局,引导检验检测产业集约化发展。四、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企业研发创新。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探索检验检测机构在产品设计、开发、测试、定型评价以及“卡脖子”问题等研发阶段的服务模式,突破一批基础性、公益性和产业共性技术瓶颈,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适时召开技术创新研讨会、推介会,发布检验检测服务产业创新案例。五、实施标准、计量强链提升。支持检验检测机构与“链主”企业、核心配套企业联合制定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打造一批高效实用的质量标准实验室。支持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培育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发挥计量技术基础作用,为产业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以及前瞻性的计量技术服务。六、开展质量认证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实施“助千家认证 惠万家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参与“三同”工程,为我省企业进出口提供技术支撑,年新增“三同”企业100家以上。试点开展碳足迹认证,促进绿色低碳认证,大力推行绿色产品、绿色快递包装、节能产品认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七、提升检验检测技术能力。进一步强化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食品、生态环境、机动车等方面的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新型建材、服装服饰、有色金属、石油炼化等我省传统优势产业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增高端制造、高端化工、大数据物联网、海工装备等重点产业检验检测能力,稳步提升产业集中地区的检验检测规模和能力。定期组织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及行业技能大比武活动,在全省选树一批检验检测优秀技能人才。八、优化检验检测服务扶持政策。鼓励各部门各地方制定促进检验检测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强检验检测产业政策研究,积极争取检验检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高端人才引育等优惠政策,对服务重点产业成效突出的检验检测机构,在标准制定、能力提升、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九、探索建立检验检测服务联盟。选择部分重点产业先行试点,组织检验检测机构联合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骨干企业建立检验检测服务联盟,加强新材料测试、缺陷产品召回技术支撑等“难点”“堵点”技术攻关,开展信息共享、技术合作和经验交流,为深入推动检验检测服务重点产业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至其他重点产业链。十、服务检验检测机构做优做强。规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程序,稳步推行“一家一证”一体化管理,服务检验检测机构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建立健全品牌培育、发展、激励、保护政策和机制,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做优做强,培养一批服务质量好、社会诚信度高的检验检测知名品牌。十一、营造开放、公平、有序的检验检测市场环境。积极构建统一开放、公正透明、竞争有序的检验检测市场秩序。以法治监管为根本、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智慧监管为手段,严格落实机构主体责任,推进行业自律,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科学高效的监管工作机制,落实属地监管责任,严厉整治不实、虚假等检验检测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持续提升检验检测工作的有效性与公信力。十二、加强典型培育和宣传引导。结合“质量月”“世界计量日”“世界认可日”“服务认证体验周”“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等主题活动,加大检验检测服务重点产业成效和典型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开展“你点我检”便民检测等各类技术服务活动,增进社会公众对检验检测的了解和信任,树立检验检测服务产业发展的鲜明导向。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充分听取社会各方对检验检测的需求反馈和评价,细化落实推动检验检测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加强政策执行跟踪,及时研究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掌握进展情况,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 “十二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之自动进馏器和蛋白质在线预处理仪
    p  “十二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由基金委组织的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负责,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支撑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该专项强调面向市场、面向应用、面向产业化,重点支持具有市场推广前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在此次BCEIA2015展会上,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展示了其“十二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2YQ120044)”研发的最新成果——ASF自动进馏器和IPPI—100蛋白质在线预处理仪。 /p p   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技术部副部长孙元社谈到了ASF自动进馏器设计之初的想法。孙元社讲到,传统的样品前处理过程耗时长,实验过程繁琐,存在很多人为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因此,是否可以设计一种便捷和高效的前处理设备从而提高实验效率和结果呢?在“十二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2YQ120044)”的支持下,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开始研发自动进馏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9045_meitu_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bf89f6ab-5a42-4f7d-be2b-570db44e473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ASF自动进馏器 /p p   孙元社介绍到,ASF自动进馏器既可以实现单独的自动进样和馏分收集功能,也可以实现馏分收集——自动进样、自动进样——馏分收集——自动进样的复合功能,从而提高了仪器的自动化程度,避免了实验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更高层次的自动化收集与分析成为可能。同时,ASF自动进馏器可作为二维液相色谱系统的接口,衔接第一维和第二维的分析。 /p p   此外,在设计方面,ASF自动进馏器将馏分收集、自动进样两种功能集成化,减少了机械传导模块和电路控制模块的使用,降低了仪器的制造成本,同时也减少了不可控部件的数量,提高了仪器运转的可靠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9047_meitu_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e1ae1345-8bed-4328-89c9-9e57506399a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PPI—100蛋白质在线预处理仪 /p p   孙元社还介绍了 “十二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2YQ120044)”另一项目科研成果——IPPI—100蛋白质在线预处理仪,该项目是由第一技术支撑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810组自主研制的。孙元社介绍到,蛋白样品进入样品预处理系统后,首先进行高温变性和还原,然后再通过溶剂置换器和酶反应器进行在线除盐和酶解,酶解产生的肽段可以直接通过质谱进行检测。IPPI—100蛋白质在线预处理仪是一种集蛋白质在线变性和还原、除盐以及在线酶解为一体的样品预处理系统。与传统离线方法相比,IPPI—100蛋白质在线预处理仪使得整个样品预处理过程只需要6min,为传统方法的1/200。由于IPPI—100蛋白质在线预处理仪减少了手工操作,从而使蛋白质的定量覆盖度和精密度得到了明显提高。 /p
  • 广东省环境监测协会立项《水质 六溴环十二烷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等两项团体标准
    各有关单位:依据《广东省环境监测协会团体标准制定程序》,广东省环境监测协会组织专家对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牵头提出的《水质 六溴环十二烷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水质 全氟辛基磺酰氟的测定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两项团体标准立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项目符合立项要求,现批准立项。请标准起草单位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和要求,高质按期完成制定任务。同时欢迎关注新污染监测的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加入标准制定工作。有意参与标准制定工作的请与协会秘书处联系。联系人:高哲仪 何小燕联系电话:020-34476317 34476361电子邮箱:gdsaem@126.com 广东省环境监测协会2024年3月7日粤环监协〔2024〕2号—关于《水质 六溴环十二烷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等两项团体标准立项的公告.pdf
  • 十二五环保规划:水污染处理投资额最高
    环保部6月28日公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该规划称,即便不包括地方配套、企业投入和国际合作资金,预计需要国家在环境保护科技领域投入经费约220亿元,达到“十一五”投资预算60亿元的3倍多。其中,重点领域科研业务费210亿元,能力建设经费10亿元。业内专家透露,高速增长的国家级环保投资将有助于确立“技术风向标”,从而为拥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环境监测与水、大气、固废等污染处理的龙头企业提供高估值预期。   水污染处理投资额最高   在“十二五”环保科技的投资额度中,水污染防治领域占比最高,估值达50亿元。规划指出,自主研发水污染治理技术、水生态监测和饮用水净化与输送成套工艺与装备。业内人士表示,水污染治理领域的技术龙头,如拥有长期水务运营经验的桑德环境、掌握自主过滤膜技术的碧水源、专长于煤化工和石化等工业废水处理的万邦达等,将获得国家重点扶持,也可在“十二五”的技术国产化浪潮中抢占市场先机。   “十二五”期间,国家还将投入10亿元,用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环保产业。其中,包括依托“水专项”等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施,建立产业化平台,提高设备国产化率,降低成本,形成市场竞争能力 以垃圾处理、脱硫脱硝、土壤修复、环境监测等为重点领域,研发一批重点技术和装备 研发和示范一批新型环保材料、药剂和环境友好型产品。   对于隶属生产性服务的环境服务业,规划着重强调,以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为重点,探索和建立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社会化机制与模式,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业。规划还表示,要大力提升环境投融资、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监测服务、绿色产品认证评估、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环境技术服务技术水平,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业。   在日前举行的环保产业发展与投融资交流会上,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刘宏武透露,“十二五”期间,将以六个方面的问题为重点进行投资和战略布局,包括饮水安全、空气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农村生态整治和环保集成能力建设。   招商证券环保产业分析师彭全刚表示,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等多个环节的综合能力,将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大幅提升。他表示,随着国内环保装备制造业自主化率的提升,企业将能减少设备引进成本,占据市场主动权。   该规划还提出,到“十二五”末,要研发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境污染物控制与生态保护关键技术,提出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同时引导和培育5家以上环保产学研联盟,创新流域、区域污染治理机制,促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   社会投资亟待持续跟进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胥树凡透露:“早在2008年,我国广义的环保产业产值就达到8200亿元,占当年G D P的2 .7% 现有环保企业3 .5万家,吸纳就业300多万人,形成了若干个具有比较优势的环保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现代化环保企业。”   但胥树凡表示,当前环保产业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依靠进口。   作为环保产业的投资方,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副执行总裁李皓天也表示,当前大部分环保企业的基础性研发投入比较少,在科技力量、实验室条件等方面和发达国家确实有不小的差距,面对本土市场中跨国公司的冲击,缺乏核心竞争力。   胥树凡指出,环保产业要突破自主创新瓶颈,需要进行五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实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推进环保工程标准化进程 第二,加强环保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环保产业持续创新能力 第三,强化环境技术评价,推进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 第四,鼓励环保产业联盟和区域产业集群建设 第五,鼓励企业的环保服务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曾指出,未来5年,中国的环保投资需求将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倍以上。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则预测,“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约为1 .4万亿元,“十二五”期间这一投资规模将达到3.1万亿元。   面对天量的资金需求和供给,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社会资本的后续跟进要比政府的“刺激计划”管用。本次规划即指出,通过环境管理制度与环保产业政策加强引导,建立企业参与环境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广的激励机制,增强技术研发的实用性和示范性 引导企业加大环境科技投入,鼓励企业自筹资金参与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科研项目。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逯元堂博士表示,在市场化的环保技术交易平台建立并完善之前,为缓解技术型环保企业融资难困境,可以走两条路子。“一种是银政合作,政府和银行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政府当‘裁判’,银行当‘金主’ 另一种路子,也是我们最近研究的,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参股一些贷款担保机构,联合成立担保基金,为高新企业融资提供担保。”   长期以来,政府投资对撬动社会投资具有不可小觑的乘数效应。但面对货币政策趋紧大背景,李皓天建议把获得环保部或各省环保厅认可的环保企业的授信额度“单独拿出来”,从而不占用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 或者乘以一定的系数和其它产业的授信额度区别对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 环保部两会上就环保“十二五”规划答记者问
    加强环境保护 推进污染减排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加强环境保护”专题记者会实录   编者按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于3月12日上午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程立峰、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就“加强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本版今日刊登新闻发布会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人民日报记者:我刚刚注意到环境保护部提供的背景材料里没有关于“十二五”的内容,想请问一下规划编制具体到什么进度了,主要内容有哪些?   张力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十二五”规划,把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列入国务院审批的专项规划,环境保护部对这个规划也高度重视,组织了专门的人员开展编制工作,在充分调查研究、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现在规划编制已经基本完成,再根据这次全国人代会的精神修改之后报国务院审批。由于“十二五”规划需要报国务院审批,现在有一些情况可能还需要待国务院批准之后才能公布。   我把“十二五”规划概括为两个重点、4个战略、8个特点。“两个重点”,一个是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另一个是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 4个战略,一是深化总量减排,二是强化环境质量的改善,三是防范环境风险,四是保障城乡均衡发展 8个特点,一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新要求来展开。二是深化总量控制工作,这次在原有两项控制污染物指标的情况下又增加了两个,就是除了把原来“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主要污染物继续安排减排之外,又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三是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把改善环境质量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上。四是强化重点领域的治污工作,即突出了重金属污染、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危险化学品等环境风险防范。五是大力推进环境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保障城乡均衡发展,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利益。六是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强化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农村的环境质量和面貌。七是突出有差别的环境管理政策,完善环境保护的战略体系。八是突出市场手段,推进并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相信“十二五”期间通过规划的实施,我国的环境保护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路透社记者:最近环境保护部部长写了一篇文章,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里会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控制,这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变化。因为本身这个是由发改委负责的。我想问一下,如果有一个项目,你们是怎样评价一个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多少算是太高?专家说到你们最大的问题是,中央有一些政策得不到有力执行,地方政府比较关注经济、比较关注就业,不关心环保,这是环保方面的最大问题。我想问一下你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张力军:周生贤部长在一篇文章中确实讲到了“十二五”环境保护的规划要包括二氧化碳的减排问题,因为环境保护的规划不是环境保护部的规划,它是全国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划,所以执行这个规划的不仅是环保部门,也包括国务院有关部门。所以,二氧化碳的减排是环境方面的问题。把这部分的内容也纳入到环境保护的规划里,执行的牵头部门仍然是国家发改委。这是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   你提的第二个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有关项目如何评价,是不是这个问题?   路透社记者:比如说你们要批准一个发电站,如果他们的二氧化碳排放太高的话,你们会拒绝批准吗?如果拒绝批准的话,他们的排放量多少算是太高?因为这种发电站的二氧化碳排放肯定很多,像烧煤的那种项目,你们如何评价这种项目?要求他们要转化技术吗?   张力军:二氧化碳的减排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了,把它列为国家的约束性指标,并且确定“十二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我们对各省下达了分配的指标,我们控制它的项目,也是在一个省的范围内按照GDP排放情况来核定项目。当然,对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产业,我们将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排放要求进行适当的控制。   你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要发展,不保护环境,确实是很容易。要保护环境,不搞发展,也很容易。关键是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环境,做到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里面确实有一个“度”的问题,掌握好这个“度”是政府的责任,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如何掌握这个“度”,首先要解决地方政府的认识问题,“十一五”有很好的经验,就是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制。地方政府既要负责经济发展,也要负责环境保护,既要完成经济增长、职工就业、民生保障的任务,也要落实改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的责任。“十一五”我们在这个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十二五”将继续按照这个经验来办,落实好地方政府的责任。   香港明报记者:去年很多省市为了实现减排目标,出现了拉闸限电的情况。您刚刚说了会把环保的一些目标和责任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但您也说了,地方各级政府现在发展经济的劲头比较足。很多时候大家知道有的省追求GDP,要建立一个GDP大省,却很少把创立环保大省作为目标。您觉得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措施能够奖励地方政府,让他们把环保作为像追求GDP一样的目标?   张力军:你提的问题里面可能还有不准确的地方。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各省市区确实都想把自己发展成为经济大省,有这样美好的愿望,当然这个愿望我们也是支持的,但前提是要保护好环境。你提的问题不够准确在哪儿?我们现在也有相当多的省(自治区)提出“环境优先”。像江苏就明确提出环境优先。最近新疆也提出要“生态立自治区”,我们有10多个省(自治区)正在创建生态省(自治区),这说明许多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是有正确认识的。   作为环境保护部门来讲,我们是支持地方政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的,我们也在研究对这些省份加大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给予经济政策方面的支持,比如说我们现在正在和财政部研究实行生态补偿机制。   中央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环保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环境保护部的负责人近日在多个场合表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压力持续加大。请问形势的严峻表现在哪些方面?压力又来自何方?环境保护部准备如何应对?   张力军:“十一五”中国的环境保护确实是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环境质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是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是很严峻的,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传统的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很大,超过我国的环境容量,致使一些地区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环境问题也在我国不断地产生,特别是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电子垃圾等,这些污染物的产生都带来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在损害人体健康方面,这类污染物的危害更大。三是水和大气的环境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好,土壤的污染问题现在又凸显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把土壤污染防治作为环保工作的又一重点,所以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是严峻的。   你提的第二个问题是环境压力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现在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算太高,就业形势严峻,所以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劲头还是很大。“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的消耗据我们现在掌握的情况看,就增长了10亿吨。根据“十二五”的需求情况,我们也进行了简单的测算,煤炭的增长量很可能还会达到10亿吨左右。同志们、朋友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土范围内,如果再增加10亿吨煤炭燃烧的排放,对我们的环境影响会有多大。   另外,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城镇化率在“十二五”要有明显的提高。一批农民将要转移到城镇来生活,对我们的环保设施需求增加的压力也非常大。这些压力都反映在环境质量上,如果这些污染物治理不好,环境保护形势将会更加严峻,所以我们感到“十二五”环保压力更大,这里面我还想突出地说一下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问题。由于我们各地的发展劲头比较大,经济在“十二五”还会有一个比较可观的增长速度,如果这个增长速度是以科学发展为基础的,对环境的压力会小一些。但是如果是继续走能源的高消耗、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的高排放这样的一条路子,我想环境保护的压力会更大。所以我们部在分析“十二五”的形势时感觉压力还是很大的。   你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应对。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来,我想是这几个方面:第一,我们还是要深化总量减排,把它作为约束性指标来考虑,这是一个方面,要减少污染物,不管是燃煤减少多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都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继续下降,不要让它影响我们的环境质量。第二,突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治理。重点流域,我们仍然是“十一五”提出的“三湖三河”,以及三峡库区、小浪底库区、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区域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再加上这些地方的污染防治。第三,要把重金属的污染、危险化学品的污染防治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来抓,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准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第四,要加强农村的污染防治工作,要贯彻好“以奖促治”政策。第五,全面落实各级政府的环保目标责任制。要把责任落实给地方政府,考核地方政府不仅是要考核GDP,也要考核地方各级政府的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第六,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出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第七,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充分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来。   德国世界报驻京记者:昨天在日本发生的大地震危害到了日本的核电站安全,其中两个核电站已经关闭了。现在中国正在快速发展核电,我想问这样的灾难事件是否让中国重新审视自己的核电发展策略?   张力军:我注意到媒体的报道,日本发生了8.8级地震,有两台核电机组受到了影响。我国核安全局与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进行了联系,详细了解了日本方面的情况,确实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机组周围放射性水平上升。媒体报道的数字大体上是5~8倍,我国已经启动了沿海城市的核安全监测装置,正在监测日本的核电事故对中国是否造成影响。到目前为止,监测的结果一切正常,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中国现在运行的核电装置是13台,这13台核电装置运行一切正常,都是安全的。核安全监管部门在场内设置了监测装置,环境保护部门在场外设定了监测装置,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监测结果都表明运行的13台核电机组排放指标都远低于国际和国内的排放标准,运行是安全的,运行状况是良好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关注着日本的核电设施受地震影响的情况,也关注着它的事态发展,我们会吸取日本方面的一些教训,在我国核电的发展战略上和发展规划上进行适当吸收。但是我国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发展核电的安排是不会改变的。   中国经济网记者: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是否有赢得市场话语权的可能性,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显示,中国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是否是这样?您对此有何见解?   张力军:你提的问题严格说起来应该由发改委来回答,既然你问到我了,我只能说说我个人的看法。中国在碳交易市场上,到目前为止属于交易量最大的国家,我们碳交易市场上的话语权是否被动,由于我没有介入到这方面的工作,说不准,但是我认为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实现碳的减排。   中国会计报记者:刚刚您谈到对地方政府来进行考核,我想问的是有没有想到让企业披露它的环境方面的财务指标,从而对企业进行社会监督?这也是很多业内专家现在正在推崇的“环境会计”?   张力军:你提的这个问题涉及很新的领域,环境保护部对实行环境审计和企业实行环境会计正在进行研究,到目前尚没有提出研究的结果,我想一旦有了结果以后,我们会认真地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香港紫荆杂志、紫荆网记者:近年来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很大,同时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其中有来自民间组织力量的贡献,请问从环境保护部的角度怎样评价这样的组织和个人,对这样的一个群体在未来的环境保护中又寄予多大的希望,并给予他们哪些宝贵意见和建议?   张力军:“十一五”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资金投入确实有了很大的增长,到2009年我们计算大体上投入是14000多亿元,“十一五”规划5年要完成15000亿元的投入,2010年的投入数正在统计,估计会远远高于计划的15000亿元的水平。这个投入包括政府的投入、社会的投入,社会的投入中也包括一些群众组织的投入。对群众组织投入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来,我们是非常欢迎的。我们认为环保的社会组织在提升公众环境意识、促进公众参与、改善公众环保行为、开展环境维权与法律援助、参与环保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当然我国的环保社会组织与我们国家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建设和需要相比确实还有很多不足。正因为如此,环境保护部近日发布了《关于培育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个《意见》对下一步如何引导、规范环保社会组织建设并促进其发挥作用都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经济网记者:请问赵华林司长,因为我知道“十一五”的时候,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减排量、减排指标完成得非常好,但“十二五”的时候我们增加了两个指标,而且减排量也有变化,为什么?   赵华林:“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减排列入约束性指标,我们制定了一整套中国减排的制度,我们从制度设计上主要考虑三大原则、5条标准、9项措施,这就构成了中国的减排路线图。具体地讲,三大原则就是,淡化基数、算清增量、核实减量,这是我们减排路线图的基础。其他的大家可以参见网站上的信息。   “十一五”经过全国的共同努力,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量都超额完成了任务。“十二五”国家决定继续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同时根据环境保护的需要,根据改善环境质量的需要,又把氮氧化物和氨氮列入了约束性指标。指标的减排幅度是8%~10%,为什么我们考虑新的两项污染物减排10%,老的两项污染物减排8%,主要考虑到以下原因:   “十一五”我们超额完成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减排任务,主要是靠工程减排来完成的。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们建成的二氧化硫脱硫机组是“十一五”初期的10倍,“十一五”期间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是“十一五”初期的两倍。因此,工程减排对减少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起到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当然,还有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十二五”兼顾减排能力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我们认为确定8%是比较合适的。   中国经济时报社、中国经济新闻网记者:根据资料显示,“十一五”以来,中国污染减排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发展模式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的特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的变化,污染排放总量仍然是居高不下,减排工作依然面临很多困难,我们注意到“十二五”的减排指标由两项增到了4项。请问张副部长,在您看来,其中有哪项是最难完成的?有什么样的保障措施?   张力军:将4种污染物作为总量控制的约束性指标的原因,一是4种污染物是当前影响水和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二是4种污染物的污染问题在全国各地具有普遍性。三是这4种污染物是可核查、可统计、可监测的,具备开展全国总量控制的条件。   完成这4项指标严格说起来困难都比较大,但是我认为困难最大的是氮氧化物。因为氮氧化物的排放,不仅仅是工业企业的排放,也不仅仅是燃煤的排放,还有很重要的方面是机动车的排放,所以要对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的难度是最大的。   你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完成氮氧化物的减排指标?为了更好地完成这4项指标,环境保护部从2009年9月开始,就组织一批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十二五”减排的目标、任务、实现途径、保障措施、政策体系等各方面开展大量的前期调查研究。目前,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十二五”污染减排的规划,当然由于前期工作做得比较到位,现在已经有相当多的具体措施落实到了各承担的企业、单位和地区。就氮氧化物的减排来讲,主要采取四大措施:   第一,严格控制氮氧化物的新增排放量。这里面主要是严格控制“两高一资”的项目,要实行点、线、面的控制对策,对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建议要实行机动车总量控制。对电力和水泥行业实行氮氧化物的总量控制,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建议要探索实行煤炭总量控制,要把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就是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作为新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新建项目环评审查,首先看有没有排放量,如果没有排放量,再好的项目也不能批准。火电和水泥项目必须要安装高效的脱硝装置,同时我们还要加快实施机动车“国四”排放标准,加快炼油企业油品质量升级的步伐,尽快落实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国四油”的供应。   第二,大规模地推行现役电厂和干法水泥生产线的脱硝改造工程。今年环境保护部将于近期颁布实施修订后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这个排放标准比原来的严格得多,可以达到世界上最严格的排放标准。为了鼓励企业的脱硝行为,我们本着保本微利的原则,要和有关部门配合出台脱硝的优惠电价政策。由于实施脱硫优惠电价,上了脱硫机组的每度电给0.015元的电价优惠政策,促进了“十一五”火电厂脱硫装置的大规模建设,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想“十二五”脱硝也采用类似的办法、出台这样的政策。还要实行节能减排的发电调度,给上了脱硫、脱硝装置,煤炭消耗低的燃煤发电大机组多发电。   第三,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我们要配合有关部门制定产品调整的目录,产业规模和产品排放强度都将作为我们制定目录的依据。同时,还要加大黄标车的淘汰力度,初步考虑对东部地区要把2005年以前的黄标车,中西部地区要把2010年以前的黄标车全部淘汰,淘汰重点还是柴油汽车的运输车辆。研究监测的结果表明,一台黄标车的排放量相当于一台“国四”车排放量的28倍,要用淘汰黄标车腾出的排放容量发展新的汽车。   第四,加强环境监管,安装氮氧化物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同时加大检查的力度,确保企业治污设施能够稳定达标运行。   美联社记者:我在北京生活了几年,我的家庭和孩子也都在这边。我觉得北京的污染很严重,包括空气和水。每天打开窗户感觉空气很污浊,我觉得这对我的家庭和孩子的影响会比较大。我不知道中国的政府官员和民众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您对污染的问题有什么评价?空气污染以及水污染可能会导致一些癌症的问题,对健康方面有一些影响。请问如何改善这一状况?   张力军:北京的环境质量近些年改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从我们监测的情况看,2010年北京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88.4%,比2005年提高了14.3个百分点,说明还在进步。中国实行的环境质量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美国执行的是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这两个标准之间是有差距的。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实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是适宜的。下一步北京市还要继续加大治理力度。去年年底,北京最大的污染源首钢已经彻底关闭,从北京搬出去了,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北京城区内,原来所说的城八区内工业企业已经基本很少了。   下一步加大治理的力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机动车。到目前为止,北京机动车的总数已经达到了500万辆,所以机动车的排放现在是北京大气最主要的污染物来源。北京市计划在2012年要提前实施“国五”的汽车排放标准,基本可以做到和发达国家同步。二是大力解决施工的扬尘问题,这是北京市治理大气污染的又一个主要方面。这两个方面北京市都有具体措施,通过他们的努力,北京市的环境质量会有进一步改善。   根据我们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的做法,单靠北京市自己来治理北京市的大气污染还不够,必须根据北京的大气环流情况,加大周边地区的治理力度。我们正在编制《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十二五”期间将要严格执行这个规划。相信随着这个规划的执行,北京市的环境质量会有很大的改善。   经济时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我做了一个统计,国家层面的GDP下调到7%,有12个省市的GDP是上调的,有个别的省上调还不少。同时,“十二五”规划草案里,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有6项,比“十一五”增加了。在这种情况下,“十二五”的节能减排要实现目标,压力应该是很大的。“十二五”环境保护部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证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完成?   赵华林:大家都知道,GDP指标不是约束性的指标,是指导性的指标。减排的这4项指标是约束性的,是一定要完成的。“十二五”我们确定了4项约束性指标,完成起来还是需要经过艰苦努力的。我们想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制定正确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比如刚才张副部长讲的脱硝电价等 第三,建立一整套考核机制,通过落实地方政府在减排上的责任,来确保“十二五”指标的完成 第四,推进“三大措施”是具体的方法,要继续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最重要的是在“十二五”期间除了工程减排以外,结构减排要提到更加重要的日程上。结构减排既减排了污染物,又促进了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和中央的精神完全一致的。   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环保部门和地方政府、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一定能够完成“十二五”污染减排的任务。   [相关链接]“十二五”环保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我们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大耕地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明显提高基本农田灌溉、水资源有效利用水平和防洪能力。   摘自《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 环保“十二五”规划已通过论证
    近日,环保部和国家发改委在北京联合召开了规划的专家论证会。据报道,《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已于近日通过专家论证,经修改完善后将按程序上报。环保部和国家发改委在北京联合召开的规划的专家论证会上明确指出,新的规划将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维护环境安全,实现安全发展。将核与辐射、重金属、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等作为防范环境风险的重点领域。    记者了解到,规划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深入推进总量减排、强化环境质量改善、防范环境风险和完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四大战略任务。   “这四大战略任务在许多方面体现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新思路。”近日,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详细解读了四大战略任务的内涵:   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促进绿色发展。“十二五”期间,将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坚持源头预防,综合推进,强化结构减排,落实工程减排,完善监管减排,推行清洁生产,降低产污强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维护环境安全,实现安全发展。将核与辐射、重金属、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等作为防范环境风险的重点领域,完善制度政策,健全防范、预警、应对、处置体系,加强环境监管,着力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环境安全保障问题。   完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均衡发展。将环境监管、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应急、环境信息等纳入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健全政府为主、统一标准与分级分区相结合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环境监测是环保部“十二五”一项重点工作。据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介绍,“十二五”期间将努力实现三方面的总体目标:监督考核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考核“十二五”环境质量目标达到与否 确保完成环境管理需要的环境监测任务,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做到“三个说清”(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清污染源状况、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 大幅提升环境监测整体能力,努力实现“市县能监测,省市能应急,区域能预警,国家能监督”的设想。   国家发改委已经公布2011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主要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5%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比上年减少1.5%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7%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4%。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中将“核与辐射”列为防护环境风险重点领域的首位,显然受到了日本核辐射和公众恐慌的影响。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可能以此为契机重新制定与核安全有关的国家标准。目前中国采用的各种环保标准在某些方面与世界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目前执行的《中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对于饮用水中的放射性物质规定就比较笼统,仅规定了饮水中α射线、β射线的上限值,没有像日本等国一样规定碘、铯等每种放射性物质的上限值。这虽然不会危害人的健康,但由于国家没有规定,地方上就不可能大量购买可检测放射性碘、铯的精密设备,一旦发生核泄漏,在检测辐射物质很可能出现设备不足的问题,造成处置的混乱和公众的恐慌。
  •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印发
    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2年8月6日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国家把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   ——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十五”后三年上升9.8%转为下降19.1% 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由“十五”后三年上升32.3%、3.5%转为下降14.29%、12.45%。   ——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50%上升到73%,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产能比重由48%上升到6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   ——推动了技术进步。2010年与2005年相比,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普及率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技术普及率由29%提高到84%。   ——节能减排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形成节能能力3.4亿吨标准煤 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50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 燃煤电厂投产运行脱硫机组容量达5.78亿千瓦,占全部火电机组容量的82.6%。   ——能效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370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333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10.0% 吨钢综合能耗由688千克标准煤降到605千克标准煤,下降12.1% 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 乙烯综合能耗下降11.3% 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14.3%。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与2005年相比,环保重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26.3%,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五类水质比例由27.4%下降到20.8%,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水质比例由41%上升到59.9%。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节能降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展示了我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十一五”时期,我国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形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与环保执法监察相结合的减排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一些地方对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调结构、转方式重视不够,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思想认识不深入、政策措施不落实、监督检查不力、激励约束不强等问题。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预期目标,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68.1%上升到70.9%,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增长过快,结构节能目标没有实现。   三是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8.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2010年全国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   四是政策机制不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还不完善,基于市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创新驱动不足,企业缺乏节能减排内生动力。   五是基础工作薄弱。节能减排标准不完善,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计量、统计体系建设滞后,监测、监察能力亟待加强,节能减排管理能力还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三)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如未能采取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将日益强化。从国内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从国际看,围绕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博弈更加激烈。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部分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开征碳税并计划实施碳关税,绿色贸易壁垒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不少发达国家大幅增加投入,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等领域创新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   虽然我国节能减排面临巨大挑战,但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全民节能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各方面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这些都为“十二五”推进节能减排创造了有利条件。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抓住机遇,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显著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 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强化约束,推动转型。通过逐级分解目标任务,加强评价考核,强化节能减排目标的约束性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控制增量,优化存量。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产业政策,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能评、环评审查,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污染物排放增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完善机制,创新驱动。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用能、排污单位和公民自觉节能减排的内生动力。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长效机制,实现节能减排效益最大化。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根据各地区、各有关行业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点行业、重点流域、农业源和机动车污染防治,有效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   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2086.4万吨,比2010年的2551.7万吨、2267.8万吨各减少8%,分别新增削减能力601万吨、654万吨 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万吨、2046.2万吨,比2010年的264.4万吨、2273.6万吨各减少10%,分别新增削减能力69万吨、794万吨。   (四)具体目标。   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左右,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能耗增幅得到有效控制,主要产品(工作量)单位能耗指标达到先进节能标准的比例大幅提高,部分行业和大中型企业节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见表1)。风机、水泵、空压机、变压器等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等国产家用电器和一些类型的电动机能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工业重点行业、农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降低(见表2)。 表1 “十二五”时期主要节能指标 指标 单位 2010年 2015年 变化幅度/变化率 工业 单位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能耗 %  [-21%左右] 火电供电煤耗 克标准煤/千瓦时 333 325 -8 火电厂厂用电率 % 6.33 6.2 -0.13 电网综合线损率 % 6.53 6.3 -0.23 吨钢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 605 580 -25 铝锭综合交流电耗 千瓦时/吨14013 13300 -713 铜冶炼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350 300 -50 原油加工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99 86 -13 乙烯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886 857 -29 合成氨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1402 1350 -52 烧碱(离子膜)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351 330 -21 水泥熟料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115 112 -3 平板玻璃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重量箱 17 15 -2 纸及纸板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680 530 -150 纸浆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450 370 -80 日用陶瓷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1190 1110 -80 建筑 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改造面积 亿平方米 1.8 5.8 4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 % 1 15 14 交通运输 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 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公里 5.01 4.76 [-5%] 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 千克标准煤/百吨公里 7.9 7.5 [-5%] 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 千克标准煤/千吨公里 6.99 6.29 [-10%] 民航业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公里 0.45 0.428 [-5%] 公共机构 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 千克标准煤/平方米 23.9 21 [-12%] 公共机构人均能耗 千克标准煤/人 447.4 380 [15%] 终端用能设备能效 燃煤工业锅炉(运行) % 65 70~75 5~10 三相异步电动机(设计) % 90 92~94 2~4 容积式空气压缩机输入比功率 千瓦/(立方米分-1) 10.7 8.5~9.3 -1.4~-2.2 电力变压器损耗 千瓦 空载:43 空载:30~33 -10~-13 负载:170 负载:151~153 -17~-19 汽车(乘用车)平均油耗 升/百公里 8 6.9 -1.1 房间空调器(能效比) - 3.3 3.5~4.5 0.2~1.2  电冰箱(能效指数) % 49 40~46 -3~-9 家用燃气热水器(热效率) % 87~90 93~97 3~10   注:[ ]内为变化率。 表2 “十二五”时期主要减排指标 指 标 单 位 2010年 2015年 变化幅度/变化率 工业 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万吨 355 319 [-10%]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2073 1866 [-10%] 工业氨氮排放量 万吨28.5 24.2 [-15%] 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 万吨 1637 1391 [-15%] 火电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956 800 [-16%] 火电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 万吨 1055 750 [-29%] 钢铁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248 180 [-27%] 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 万吨 170 150 [-12%] 造纸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万吨 72 64.8 [-10%] 造纸行业氨氮排放量 万吨 2.14 1.93 [-10%] 纺织印染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万吨 29.9 26.9 [-10%] 纺织印染行业氨氮排放量 万吨 1.99 1.75 [-12%] 农业 农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万吨 1204 1108 [-8%] 农业氨氮排放量 万吨 82.9 74.6 [-10%] 城市 城市污水处理率 % 77 85 8   注:[ ]内为变化率。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合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火电、钢铁、水泥、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发展规模,提高新建项目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准入门槛,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完善新开工项目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对违规在建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有关部门要责令停止建设,金融机构一律不得发放贷款。对违规建成的项目,要责令停止生产,金融机构一律不得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有关部门要停止供电供水。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把能源消费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能评和环评审批的重要依据,对电力、钢铁、造纸、印染行业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对新建、扩建项目实施排污量等量或减量置换。优化电力、钢铁、水泥、玻璃、陶瓷、造纸等重点行业区域空间布局。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禁高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   ——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和《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重点淘汰小火电2000万千瓦、炼铁产能4800万吨、炼钢产能4800万吨、水泥产能3.7亿吨、焦炭产能4200万吨、造纸产能1500万吨等(见表3)。制定年度淘汰计划,并逐级分解落实。对稀土行业实施更严格的节能环保准入标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线,推进形成合理开发、有序生产、高效利用、技术先进、集约发展的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格局。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对未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和企业,依法落实惩罚措施。鼓励各地区制定更严格的能耗和排放标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表3 “十二五”时期淘汰落后产能一览表 行 业 主要内容 单位 产能 电力 大电网覆盖范围内,单机容量在10万千瓦及以下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单机容量在5万千瓦及以下的常规小火电机组,以发电为主的燃油锅炉及发电机组(5万千瓦及以下);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设计寿命期满的单机容量在20万千瓦及以下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 万千瓦 2000 炼铁 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等 万吨 4800 炼钢 3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等 万吨 4800 铁合金 6300千伏安以下铁合金矿热电炉,3000千伏安以下铁合金半封闭直流电炉、铁合金精炼电炉等 万吨 740 电石 单台炉容量小于12500千伏安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 万吨 380 铜(含再生铜)冶炼 鼓风炉、电炉、反射炉炼铜工艺及设备等 万吨 80 电解铝 100千安及以下预焙槽等 万吨 90 铅(含再生铅)冶炼 采用烧结锅、烧结盘、简易高炉等落后方式炼铅工艺及设备,未配套建设制酸及尾气吸收系统的烧结机炼铅工艺等 万吨 130 锌(含再生锌)冶炼 采用马弗炉、马槽炉、横罐、小竖罐等进行焙烧、简易冷凝设施进行收尘等落后方式炼锌或生产氧化锌工艺装备等 万吨 65 焦炭 土法炼焦(含改良焦炉),单炉产能7.5万吨/年以下的半焦(兰炭)生产装置,炭化室高度小于4.3米焦炉(3.8米及以上捣固焦炉除外) 万吨 4200 水泥(含熟料及磨机) 立窑,干法中空窑,直径3米以下水泥粉磨设备等 万吨 37000 平板玻璃 平拉工艺平板玻璃生产线(含格法) 万重量箱 9000 造纸 无碱回收的碱法(硫酸盐法)制浆生产线,单条产能小于3.4万吨的非木浆生产线,单条产能小于1万吨的废纸浆生产线,年生产能力5.1万吨以下的化学木浆生产线等 万吨 1500 化纤 2万吨/年及以下粘胶常规短纤维生产线,湿法氨纶工艺生产线,二甲基酰胺溶剂法氨纶及腈纶工艺生产线,硝酸法腈纶常规纤维生产线等 万吨 59 印染 未经改造的74型染整生产线,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国产和使用年限超过20年的进口前处理设备、拉幅和定形设备、圆网和平网印花机、连续染色机,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浴比大于1∶10的棉及化纤间歇式染色设备等 亿米 55.8 制革 年加工生皮能力5万标张牛皮、年加工蓝湿皮能力3万标张牛皮以下的制革生产线 万标张 1100 酒精 3万吨/年以下酒精生产线(废糖蜜制酒精除外) 万吨 100 味精 3万吨/年以下味精生产线 万吨 18.2 柠檬酸 2万吨/年及以下柠檬酸生产线 万吨 4.75 铅蓄电池(含极板及组装) 开口式普通铅蓄电池生产线,含镉高于0.002%的铅蓄电池生产线,20万千伏安时/年规模以下的铅蓄电池生产线 万千伏安时 746 白炽灯 60瓦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炽灯 亿只 6   ——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重点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和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提升产品节能环保性能,打造绿色低碳品牌。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推进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油气战略进口通道、国内主干管网、城市配网和储备库建设。结合产业布局调整,有序引导高耗能企业向能源产地适度集中,减少长距离输煤输电。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有序发展核电。加快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煤层气等清洁能源商业化利用,加快分布式能源发展,提高电网对非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的接纳能力。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   ——推动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推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二)推动能效水平提高。   ——加强工业节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明确目标任务、加强行业指导、推动技术进步、强化监督管理,推进工业重点行业节能。   电力。鼓励建设高效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加强示范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和以煤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技术。发展热电联产,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加快现役机组和电网技术改造,降低厂用电率和输配电线损。   煤炭。推广年产400万吨选煤系统成套技术与装备,到2015年原煤入洗率达到60%以上,鼓励高硫、高灰动力煤入洗,灰分大于25%的商品煤就近销售。积极发展动力配煤,合理选择具有区位和市场优势的矿区、港口等煤炭集散地建设煤炭储配基地。发展煤炭地下气化、脱硫、水煤浆、型煤等洁净煤技术。实施煤矿节能技术改造。加强煤矸石综合利用。   钢铁。优化高炉炼铁炉料结构,降低铁钢比。推广连铸坯热送热装和直接轧制技术。推动干熄焦、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和焦炉煤气等二次能源高效回收利用,鼓励烧结机余热发电,到2015年重点大中型企业余热余压利用率达到50%以上。支持大中型钢铁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   有色金属。重点推广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低温高效铝电解等先进节能生产工艺技术。推进氧气底吹熔炼技术、闪速技术等广泛应用。加快短流程连续炼铅冶金技术、连续铸轧短流程有色金属深加工工艺、液态铅渣直接还原炼铅工艺与装备产业化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强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   石油石化。原油开采行业要全面实施抽油机驱动电机节能改造,推广不加热集油技术和油田采出水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提高油田伴生气回收水平。鼓励符合条件的新建炼油项目发展炼化一体化。原油加工行业重点推广高效换热器并优化换热流程、优化中段回流取热比例、降低汽化率、塔顶循环回流换热等节能技术。   化工。合成氨行业重点推广先进煤气化技术、节能高效脱硫脱碳、低位能余热吸收制冷等技术铁烧结机、有色金属窑炉、建材新型干法水泥窑、石化催化裂化装置、焦化炼焦炉配套实施低氮燃烧改造或安装脱硫脱硝设施,高速公路沿线逐步建设柴油车脱硝尿素加注站。“十二五”时期新增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削减能力277万吨、358万吨。   (八)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   以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重点,鼓励废弃物统一收集,集中治理。建设雨污分离污水收集系统和厌氧发酵处理设施,配套建设分布式粪污贮存及处理设施。加强规模化养殖场沼气预处理设施、发酵装置、沼气和沼肥利用设施建设,实现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到2015年,5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分别新增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削减能力140万吨、10万吨。   (九)循环经济示范推广工程。   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以及重点行业、重点流域、中西部产业承接园区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加大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实施力度。加快共性、关键清洁生产技术示范和推广,培育一批清洁生产企业和工业园区。   (十)节能减排能力建设工程。   推进节能监测平台建设,建立能源消耗数据库和数据交换系统,强化数据收集、数据分类汇总、预测预警和信息交流能力。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在线监测体系建设试点和城市能源计量示范建设。建设县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完善区域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建立减排监测数据库并实现数据共享。加强氨氮、氮氧化物统计监测,提高农业源污染监测和机动车污染监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监管机构标准化和执法能力建设,加强省、市、县节能减排监测取证设备、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测试分析仪器配备。   初步测算,“十二五”时期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需投资约23660亿元,可形成节能能力3亿吨标准煤,新增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削减能力分别为420万吨、277万吨、40万吨、358万吨(见表4)。 表4 “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投资需求 工程名称 投资需求(亿元) 节能减排能力(万吨) 节能重点工程 9820 30000(标准煤) 减排重点工程 8160 420(化学需氧量)、277(二氧化硫)、40(氨氮)、358(氮氧化物) 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5680 支撑实现上述节能减排能力 总计 23660
  • 我国环保产业“十二五”商机达万亿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新闻发言人陈尚芹21日向《经济参考报》透露,正在酝酿的《国家“十二五”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将围绕“水气声垃”展开,分别是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等水污染治理,除尘、脱硫、脱硝等大气污染治理,噪声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四个方面。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环保产业是典型的政策引导型的产业,强有力的减排政策将催生巨大的环保产业市场需求,“环保产业完全有可能、有条件成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商机:万亿产值成共识   “未来15年将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抓住这个机遇,环保产业就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错过这个机遇,环保产业就难以摆脱20年来”盘子小、市场散、发展慢“的局面。”陈尚芹表示。   陈尚芹介绍,环保产业这块“大蛋糕”,可切成环保产品、环境工程、环境服务和咨询、环境友好产品、生态环保建设等六大块。而按产业链分类,环保产业又可分为环境技术产业、环保装备及产品制造业、环境服务业,分别归科技部、工信部和环保部主管。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向《经济参考报》提供的《国家“十二五”环保产业预测及其政策分析》报告指出,据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需求约为3.1万亿元,与“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1.35%的比例基本持平,年均环保投资为6200亿元左右。   在环保投资方面,2009-2012年环保投资合计约为2.3万亿元,拉动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为0.78万亿元。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指出,这将为“十二五”的环保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   招商证券在《行业投资策略报告》中则更为乐观:“”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总体投资预计将翻倍,而环境监测、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等各个细分行业都各自存有投资机会。”   招商证券环保产业分析师彭全刚解释道,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老牌工业化国家的环保投入,均占GDP比重在2.5%以上,我国的环保投入仅占GDP的1.5%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56875.82亿元,同比增长31.2%,比去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同比增幅高出7.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然而,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指出,环保需求并不直接等同于环保产业产值“目前环境事业需求和投资只有不到30%-40%进入到产业环节 大部分的环保投资、环保工作任务,市场主体并未真正介入。”   环境规划院报告指出,若环保产业产值以年均增长率15%计算,2009-2012年的环保产业产值约为2.76万亿元,“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产值为4.92万亿元。有分析称,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环保产业将保持年均15%-20%的增长率。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的初步测算则偏于保守“十二五”期间,预计环保产业将继续保持高于15%的发展速度,到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约2.2万亿元。其中,环境污染治理产值约为0.8万亿-1万亿元。   在中央、地方政府及民间投资等环保投资的牵引下,以投资乘数约1.4估算,“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将拉动GDP约4.34万亿元。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一位专家表示,如果在环保方面投入1000亿元,将会带来10亿元的利税增加、600亿元的居民消费增加、60万的新增就业人口“这是全社会绿色增长的最佳模式”。   细分市场热点方面,据环境规划院的报告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城市污水处理、污泥处理、脱硫脱硝等重点领域环保投资约为1.2万亿元,将拉动的环保产业产值约1.32万亿元,环保设施的运行费用3.15亿元,其中新增运行费用1612亿元。   瓶颈:行业估值现分歧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一位专家指出,当前环保产业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包括环保产业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够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新技术示范推广渠道不畅,环境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总体上散、弱的行业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市场对环保产业出台财政支持政策已经不怀疑,但对支持力度大小及对行业高估值的影响,存在一定分歧。”申银万国环保产业分析师余海认为,国家将建立污染减排的责任制和问责制,并通过绿色信贷、环境税及构建绿色贸易体系等经济杠杆,大力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将会超出市场预期”。   然而,接近环保部的知情人士透露“十二五”开局之年至今,国家已公开的直接涉及环保产业的投资预算,仅为《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所列的220亿元,“这笔钱还是从科技部过来的,环保部涉及环保产业的自有预算捉襟见肘”。   至于涉及市场化、产业化领域的财政支持,该人士称,财政部曾邀请环保部对口司局及中国环保产业协会负责人进行座谈,但双方未就使用方式、投放对象等问题达成一致,“最后批给环保部的财政专项资金就不了了之”。   赛迪顾问的《中国环保产业研究报告》指出,大型环保企业数量占全国环保企业比重不足5%,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85%以上。一位业内专家表示:“这些中小企业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拿不到高额度授信,如今又缺乏政府在财税方面的有力支持,作为轻资产公司,它们的现金流非常紧张。”   资金困局显示在方方面面。上述专家担忧的是,产业资金的久拖未决,耽误环保企业的技术创新。   陈尚芹表示,环保技术和设备也是一分钱一分货,有时候项目业主为了省钱,导致少数制造商和运营商在材质、施工方面偷工减料“当前环境工程招投标制度往往是”经济标“压倒”技术标“,导致竞标企业无序压价甚至低于成本价,或推广适用性、稳定性较差的环保技术。”   陈尚芹透露,环保企业中标后,业主仅支付中标额10%-20%的项目启动金,在经过1-2年的现场参数勘测和工程建设后,业主才追加支付中标额的50%,直到项目竣工运营,业主仍赊账中标额的10%-15%作为押金,“环保设备和工程企业的资金回笼非常困难”。她为此建议,环保企业应该从“建设-运营-移交”的BOT模式,转向“业主自建-环保企业运营”的合作模式。   呼吁:经济杠杆须到位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报告强调,当前须重点突破影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多个“瓶颈”政策:其一是价格政策,包括实施脱硝电价补贴政策,对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危险废物处置设施等,应适用优惠电价 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水处理成本,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收费价格。   其二是促进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专业化和社会化,尽快制定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条例》,鼓励单位和个人委托专业环保公司或机构承担环境污染治理方案的实施或环境设施、设备与器具的运营。   其三是建立相关投资政策,包括:建立国家环保产业引导基金,为环保企业提供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也可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增加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应主要用于对环保企业贷款提供贴息,为社会资本进入“挪位子” 重点为符合标准的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提供财政补贴。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发布《关于“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并建议,设立环保产业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加速推进环保产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加快环保产业的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立足自主研发,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环保产品标准和工程技术规范的制订。   该协会相关人士同时表示,应以环保骨干企业为主体,以污染治理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示范工程为纽带,形成一批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多渠道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应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成套装备及配套设备研发,推动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的成套化、集成化发展。
  • “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发展回顾
    p   “十二五”以来,国家对于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前所未有,环境保护被提高到生态文明的高度,建立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环保产业进入生命周期的成长期,环保产业各领域均取得长足进步和跨越式的发展。环保装备产品和服务性能、质量大幅度提高,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保装备和产品,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境服务业高速增长,环保装备门类齐全的产品体系已经形成。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环保市场,其使用的90%以上的技术装备和工程技术服务供给均实现本地化。环保装备和产品已经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 /p p   “一带一轴”的环保产业布局初具雏形。投资成倍增长,融资能力提高,资金来源多样化,规模以上环保装备制造企业2015年资金来源合计是2010年的6.9倍。 /p p   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显著提高。高端装备实现突破、产业发展迅速,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的科研创新在解决了一大批多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的同时还带动了行业技术水平研发制造能力的显著提高。 /p p   技术创新能力整体提升。一批环保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机构相继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 /p p    strong 一、全面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strong /p p   (一)减排目标提前完成 /p p   “十二五”期间,四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持续大幅下降,已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环境质量的改善离不开环保装备的物质支撑,2015年污染减排科技贡献率达55%以上。 /p p   (二)环保装备安装使用率迅速提高 /p p   “十二五”以来,环境质量改善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15年底,中国的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10年的1.21亿吨增加到1.82亿吨,已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p p   安装脱硫设施的煤电机组由5.3亿千瓦增加到8.9亿千瓦,安装率由83%增加到99%以上 安装脱硝设施的煤电机组由0.8亿千瓦增加到8.3亿千瓦,安装率由12%增加到92% 安装脱硫设施的钢铁烧结机面积由2.9万平方米增加到13.8万平方米,安装率由19%增加到88% 安装脱硝设施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由零增加到16亿吨,安装率也达到92%。 /p p   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到2014年达到17860万吨/日,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91.8% 垃圾焚烧处理率不低于29.8%。 /p p   危废产生量从2011 年的3431万吨增加到2014 年的3634 万吨。2011年中国危废处置设施的处置能力为916万吨,2014年为929万吨。 /p p   (三)经济目标超额完成 /p p   截至2015年底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已超过5556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产值5000亿元的目标,环保装备制造业出口额162.6亿元,较比2011年增长39%。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25%,超额完成《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定的发展目标。 /p p   (四)环保产业集聚逐步形成 /p p   目前,中国环保产业在全国已有所布局,截至2015年中国已经设立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区19家,初步形成“一带一轴”的总体分布特征,即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聚集发展的环保产业“沿海发展带”和东起上海沿长江至四川等中部省份的环保产业“沿江发展轴”。 /p p   strong  二、规模持续高速增长 /strong /p p   中国环保企业数量10年翻四番,2014年突破50000家,实现产值15000亿元,产值与2010年相比增长50%,从业人数300万人以上,超额完成发展目标。 /p p   2012—2015年1月30日,A股环保产业指数上涨64.25%,年化收益为17.43%,在市场整体陷入熊市的2013年,环保产业指数全年仍取得了31.73%的正收益。 /p p   历史统计数据显示,环保产业指数累计表现和年化收益能力,显著优于市场核心指数,体现了市场资金对于环保产业持续看好。2014年,A股上市环保公司总收入规模达到791亿元,较2010年相比A股上市环保公司总收入规模增长87.6%。 /p p    strong 三、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strong /p p   (一)创新机构建设成就 /p p   “十二五”期间通过验收并命名的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为7家,批准建设的重点实验室为15家。通过验收并命名的工程技术中心为7家,批准建设的工程技术中心为18家。 /p p   “十二五”末期较“十一五”末期相比,通过验收的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数量增长50%,通过验收的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数量增长58.3%。 /p p   (二)学科建设成就 /p p   2015年为止,中国高校本科专业开设环境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2502)的高校数为309所,较2010年比增长了166%,在中国高校本科专业开设高校数排行榜中排名第33位。 /p p   (三)人才建设成就 /p p   “十二五”期间环保部系统环保科技人才总量比“十一五”期间增长50%以上。 /p p   (四)标准建设成就 /p p   “十二五”期间,制修订国家环保标准600多项,较“十一五”期间相比增长19.5%。完成30项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30项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和40项工程技术规范,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执行更加严格的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p p   (五)专利情况 /p p   2011年、2012年、2013年节能环保产业专利授权量分布超过15000件、20000件、23000件。节能环保产业5年专利授权总量占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计量的19.95%。 /p p   1.固体废物领域技术专利情况 /p p   目前,中国的年专利申请量已超过美、德、日等一众发达国家,全球固废领域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国家。 /p p   2.城市污水领域膜技术应用专利情况 /p p   目前,中国膜技术在城市污水领域应用的专利申请量已经赶超美国,跃居至全球首位。 /p p   从专利技术输出及技术市场分布来看,城市污水的膜处理技术的来源国主要为中国,占全球专利数量的48%,其次为美国、韩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同时,中国也是城市污水膜处理技术的主要技术市场国,占全球技术市场的37%,紧随其后的美国,占全球专利市场的14%。 /p p   3.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专利逐年提高 /p p   中国在土壤污染修复技术领域的专利数量从2005年逐年上升,尤其是2009年以后呈现迅猛上升趋势,赶超过了美国和其他国家。 /p p   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基础研究发展态势方面,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中发文量最多的前三位的美国、中国和西班牙,发文量分布占全球总量的18%、18%和8%。 /p p   主要的修复技术掌握在日本、中国和美国。日本专利技术的申请量最多,约占全部专利的35.2%,其次是中国和美国,分别占总专利量的30.0%和11.3%。 /p p   4.专利水平不断提高 /p p   中国专利奖是专门对授权专利给予奖励的最高政府部门奖项。获得2015年第17届中国专利奖的环保类技术专利共有20个,比2014年的12个多出近乎一倍。 /p p   strong  四、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取得突破 /strong /p p   就中国目前环保产业技术基础和供给能力来看,环保装备和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在除尘、烟气脱硫、城镇污水处理等领域已形成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供给能力。环保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研发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已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城市污水处理的各种典型工艺在中国已广泛应用,通过多年的技术吸收转化创新,一些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已经接近或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电除尘技术及装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出口范围遍布70多个国家或地区 布袋除尘应用水平较高,应用范围不断拓宽 火电脱硫、脱硝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基本能够满足环保产业市场的供给需求。 /p p   (一)“十二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取得的成就 /p p   “水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该专项实施以来,突破了水污染治理、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1000余项,建设科技示范工程超过500项,授权国内外专利1400余项,建成产学研开发平台和基地300余个,成立了8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服务于数百家企业,累计产值近80亿元。 /p p   (二)烟气污染治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取得的成就 /p p   烟气污染治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在内的60余项国家、地方科技项目,编制了国家行业标准10项,取得了核心技术成果10项,在烟气污染物治理技术领域共申请获得了专利64项,建成了烟气脱硝催化剂中试装置等示范工程20项,共享了100余台测试装置与科研仪器。 /p p   以联盟为依托,多家成员单位共同承担实施了863计划“高效低成本燃煤电站烟气SCR脱硝催化剂开发与示范”项目。已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硝催化剂专用钛钨粉制备工艺,建成了年产1000吨以上的超精细钛钨粉的工业生产线,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有催化剂的配方,实现了催化剂关键原材料的国产化,节约催化剂成本30%左右。 /p p   (三)环保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十二五”获奖情况介绍 /p p   “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7项。湿法高效脱硫及硝汞控制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国内首台百万千瓦级超低排放机组等一批成果集中涌现。 /p p    strong 五、先进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strong /p p   政策引导行业发展加快新产品应用推广。2011年,工信部、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共108项技术装备,其中,研发类共72项。到2014年修订时仍保留在研发类的只有2项,其余均转入或合并到应用、推广类。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引导下,环保产业新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速度和效率逐渐提高。 /p p   先进环保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为中国的环境治理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撑。“十二五”期间,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项目首获全球年度最佳工业水项目大奖 大气颗粒污染物超净排放技术迅速占领市场 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国际领先 无毒脱硝催化剂填补空白 环保装备支持国家重大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在南水北调丹江口水源保护地治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滇池流域治理、巢湖治理、大气污染排放治理 [1]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腾格里沙漠治污、天津爆炸环境监测等环境应急事件处置过程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p p    strong 六、环境服务业迅速发展 /strong /p p   环保产业要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其中环境服务是重要内容。环境服务业是指与环境相关的服务贸易活动,包括:技术服务、环境咨询服务、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废旧资源回收处置、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环境功能及其他环境服务六类。“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环保部《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等支持环境服务业的政策相继出台,环境服务业迅猛增长,“十二五”期间环境服务业主要经济数据年均增速超过30%,高于环保产业平均增长速度。截至2015年产值达5700亿元,在环保产业中占比超过37%,较“十一五”期间增长146.7%。 /p p   中国环境服务业发展尽管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市场化程度较高。 /p p   随着中国对环保产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国家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将会不断加大,这将为环境服务行业创造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 与此同时,公众意识的不断提升,也会更好地促进环境服务行业发展。 /p p    strong 七 、“走出去”战略收获颇丰 /strong /p p   “十二五”以来,中国环保产业总体呈现持续稳定并逐渐加速发展态势,环保产业进入了外部发展环境最为良好的黄金期。同时,环保市场的全球化发展,使得各大跨国企业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布局全球环保市场。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在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污泥处置、垃圾焚烧以及烟气脱硫脱硝等方面初具规模,积累了丰富的建设运营经验,拥有了门类齐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强的环保龙头企业。所有这些,为中国环保产业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 /p p   环保装备制造业2015年出口交货值162.6亿元,“十二五”期间增幅达到39.7%。出口环保装备主要集中在水处理设备、脱硫除尘设备等领域,出口形式从单机出口向成套出口、总承包转变。出口国家主要集中在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巴西、智利等新兴工业国家,东南亚尤多。“金砖国家”主要集中在印度、巴西、俄罗斯。 /p p   在环保产业国际化方面,中国企业正在凭借过硬的技术以及资产实力开始在海外接项目拿订单,凭借其技术、管理和成本等综合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展示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为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如中国电建集团承建世界最大河道整治工程——孟加拉帕德玛大桥河道整治,龙净环保承担印度比莱钢铁厂锅炉岛工程。 /p p   企业国际化视野越来越宽阔,中国企业走出去,兼并欧美发达国家公司,在海外成立研发中心等已经屡见不鲜,并且成为“十二五”环保产业“走出去”的一个新的亮点。 /p p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 amp 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 /p p   王亦宁?滕建礼?申红杰?杨喆?王政 /p p   [1] 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近1亿千瓦的煤电机组完成了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其中,五大发电集团累计完成8421万千瓦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约占总量的85%。 /p
  •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一、如何概括“十一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速度最快、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五年,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加强,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钢铁企业协同发展,有效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另一方面,产品结构、布局等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等外部因素对行业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步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国粗钢产量增加了2.75亿吨,增量是历个五年计划之最,五年间跨越了4亿、5亿和6亿三个台阶,2010年产粗钢6.3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4.2%。在总量快速增加的同时,干熄焦、高炉喷煤、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干法回收、蓄热燃烧技术等一批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企业能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从694千克标准煤下降到605千克标准煤,下降了12.8%,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从2.83千克下降到1.63千克,下降了42.4%,吨钢耗新水量由8.6吨下降到4.1吨,下降了52.3%。“十一五”期间,我国淘汰落后炼铁能力1.23亿吨,炼钢能力7224万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钢铁工业在投资融资、要素流动、企业经营等市场方面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国有、民营、外资钢铁企业互相促进,共同协调发展。大多数钢铁企业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治理结构,31家钢铁企业在股票市场融资,活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品结构档次低、产业组织结构分散、布局不合理、落后产能规模大等结构性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 铁矿石、焦煤、铬矿等资源的保障能力不强,降低了盈利能力,增加了市场经营风险 钢铁工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大,进一步加重了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   二、制定并颁布《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何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应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积极作用。作为钢铁工业的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规划》,对引导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规划》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务院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为主要编制依据,紧密结合钢铁工业的发展实际,是上述两个规划在钢铁领域的具体细化和落实。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广泛征求并吸取、采纳了有关部门、地方、行业协会和专家的意见,《规划》编制是统一行业发展认识的过程,《规划》是凝聚行业集体智慧的结晶。   《规划》与以往的钢铁工业规划相比,更加强调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突出规划宏观指导的原则性、方向性。《规划》作为“十二五”时期推动钢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有关企业编制发展规划、制定发展措施的重要依据,对促进我国钢铁企业加快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钢铁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注重规模扩张发展向注重品种质量效益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三、为什么说“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将步入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   “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将步入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是基于对我国钢铁工业现状、发展态势和外部环境综合分析作出的判断。   一是钢铁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钢铁工业是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行业,2010年消耗成品铁矿石9.2亿吨、焦炭3.3亿吨、能源消耗占全社会总能耗高达13.9%。为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钢铁工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二是钢铁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钢铁工业自身发展的切实需要。我国钢铁工业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长期粗放式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产品结构、产业组织结构、生产布局等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制约着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原有靠规模扩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粗放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以促进钢铁工业由大变强。   三是我国钢铁工业具备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良好基础。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大,在品种质量、技术装备和节能减排等方面进步明显,部分企业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钢铁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已经具备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由大到强转变的良好基础。   四、《规划》对我国粗钢消费量怎么判断?   对粗钢消费量的判断是制定钢铁工业发展目标、明确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前提条件,也是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和领域制定规划、政策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在《规划》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同时,粗钢需求预测也是规划的难点之一,这是由钢铁等原材料工业的行业属性决定的,它们均属于从动型行业,消费量受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固定资产增长速度影响极强。《规划》分别对“十二五”时期和中远期粗钢消费量进行了分析预测。   (一)“十二五”时期粗钢消费量预测。对“十二五”时期粗钢消费量预测采用了实际调研和指标测算两种方式,以实际调研分析为主,以指标测算对实际调研分析结果做比对印证。实际调研方式采用的是行业消费调研法和地区消费平衡法:通过对实际钢材消费占全国总量90%以上的13个行业进行调研分析,预计2015年我国粗钢消费量在7.5亿吨左右 地区消费平衡法根据各省2010年粗钢实际消费量和各省已公布的“十二五”国内生产总值发展目标等因素,预测2015年消费量为8.2亿吨。指标测算方式采用消费系数和回归分析法,预测结果范围是7.1~8.1亿吨。   实际调研预测的7.5亿吨在指标测算预测结果内,且与结果中值基本对应,两个预测结果的契合度较高。为此,《规划》以7.5亿吨作为2015年国内粗钢导向性消费量。   考虑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一个过程,原有发展方式在一段时期内仍将保持一定惯性,国内粗钢消费增长在“十二五”初期还会保持较高的水平,如2011年我国粗钢产量预计达到6.9亿吨,增长9.5%,表观消费量约为6.6亿吨,增长11%,今后个别年份甚至会有超过预测的增长率,有可能突破7.5亿吨的导向性预测值,接近或达到预测范围的上限。   (二)中远期粗钢消费量分析预测。《规划》分析参考美、德、日等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考虑我国发展的特殊性、阶段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结合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实际,对中远期粗钢消费量发展趋势作出了几个基本判断。一是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所需钢材均主要依靠本国生产,在工业化、城市化中前期,粗钢总量快速增长,出现峰值弧顶区并保持一定时间,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粗钢总量增长减缓以致出现负增长,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仍将符合这个规律。二是我国人口众多、国土空间大,发展不平衡,钢铁高消费将保持较长时期。三是随着钢铁工业技术进步,钢材将向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方向发展,钢材将在更加节材的新平台上满足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消费需求,因此须考虑粗钢消费的“减量化”因素。四是我国钢铁发展受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增大,钢铁产能扩张将受到限制。与上述国家比,我国人均粗钢消费量峰值将相对较低,但粗钢总量峰值弧顶区持续时间将相对较长。   基于以上判断,采用人均粗钢消费法和国内生产总值消费系数法,预测我国中远期粗钢消费量可能在“十二五”期间进入峰值弧顶区,最高峰可能出现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峰值约7.7~8.2亿吨。   五、怎样理解《规划》提出的品种质量目标?   钢铁材料是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材料和重要的功能材料。我国钢铁工业在钢材品种质量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量大面广产品档次低,质量和稳定性较差,在一个低的层面上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我国2010年400MPa级及以上高强螺纹钢筋只占钢筋生产总量的40%,国外大多使用的是400MPa、500MPa,甚至用到600MPa以上。二是高端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不强,与下游行业衔接不畅。高品质耐蚀船板、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大口径耐热、耐高压管等高端产品在研发、生产和产业化应用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此,《规划》提出要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稳定性、满足下游需求,并分别从三个方面提出品种质量的具体发展目标。   一是对于高强高韧汽车用钢、硅钢片等国内已基本能研发生产,但仍无法满足国内需求的产品,应加强上下游产业链的建设,强化共同推进应用机制,提高质量一贯性,实现商业化、批量化生产,自给率由目前的40~60%提高到90%以上。   二是对于船用耐蚀钢,低温压力容器板等国内研发生产仍存在一定困难或产业化应用存在问题的产品,应推进上下游合作,加强生产和应用的衔接,以快速推进在首台、首套上的应用,自给率由目前的30%以下提高到80%以上。   三是对于消费量大、国内生产成熟、产品亟待升级换代的400MPa级及以上高强螺纹钢筋等产品,应加大生产和推广应用力度,将生产比例由目前的40%提高到80%以上。   六、《规划》的节能减排目标是基于什么提出的?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取得很大进步,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一是仍存在约7500万吨落后炼铁、4000万吨落后炼钢等产能 二是一些节能减排技术尚未推广应用,如,烧结脱硫技术应用仅20% 三是企业能源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四是钢材“减量化”应用亟需推进 五是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各产业间循环经济体系。总体看,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潜力仍有挖掘的空间。   《规划》鉴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现状,结合国家提出“十二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约束性目标,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目标。   一是提出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十二五”期间继续维持原有标准,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不含铸造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通过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推动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二是从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的角度提出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焦炉干熄焦率达到95%以上,并在重点任务中要求烧结机全部加装烟气脱硫和余热回收装置,高炉全部配备高效喷煤和余热余压回收装置。   三是钢铁工业能耗、排放总量较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中须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规划》根据行业发展实际,衡量各项指标的潜力,提出2015年钢铁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该目标高于国家提出的16%的目标,但低于工业行业20%的目标,主要是考虑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已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节能潜力相对其它工业行业较小,下降18%的目标仍然十分艰巨,必须从提高附加值和全方位推进节能减排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提出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39%,折合成排放总量相当于比2010年下降了27%,远高于国家提出的8%的目标,主要是考虑我国钢铁工业烧结脱硫刚刚起步,脱硫率低,脱硫潜力大,“十二五”期间通过普及烧结脱硫可以实现大幅降低吨钢二氧化硫排放的目标。   七、为什么要将提高量大面广钢铁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建筑用螺纹钢筋、线材、中厚板和热轧板带等量大面广的钢铁产品占我国钢铁产品生产比重达80%以上,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下游行业用钢需求和转型发展的重点,目前这类钢材就产品本身而言,其主要问题是产品品种、档次和稳定性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以前,行业内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了短缺品种开发上,对这些量大面广的品种重视不够,花费的精力不足,影响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数量上的矛盾已经大大弱化,产品结构调整不再是数量上的增减,而是要着重于提高钢材产品品质,促进下游行业转型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因此,《规划》提出要将提高量大面广钢铁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改善提高量大面广钢铁产品的质量、档次和稳定性将推动钢材“减量化”应用、支撑下游行业转型升级,同时减缓钢铁生产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对我国钢铁工业加快实现由注重规模扩张发展向注重品种质量效益转变,乃至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建筑行业用螺纹钢筋为例,如“十二五”期间400MPa级及以上高强度螺纹钢筋比例由40%提高到80%,每年可减少钢筋使用量1000万吨,减少铁矿石消耗约16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00万吨左右。   八、怎样理解鼓励少数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开发高端钢材品种,防止高档次同质化发展?   高端钢材品种产销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标准和认证方面的壁垒高,研发生产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产品多为直供销售,用户专有需求强、忠诚度高,市场开拓难度大。   高端钢材品种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研发、生产和产业化应用对钢铁企业在资金投入、技术能力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的要求很高,风险性也远远高于量大面广的普通产品,若多数企业纷纷加大投资和研发生产高端产品,必将导致高档次重复建设、资金及人才的浪费和市场无序竞争。比如汽车钢板,目前70~80%的市场由宝钢和国外企业占据,其它企业只能竞争余下相对低端的市场,盈利性较差 再如X80管线钢,由于近几年生产企业不断增多,供应过剩,一段时间吨钢利润只有几十元。   《规划》提出鼓励少数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差异化开发高端钢材品种,防止高档次同质化发展,目的是引导具有人才、技术、资金和研发体系优势的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与下游用户合作,开发高端钢材产品,引导企业根据各自的条件找准定位,避免众多企业盲目投入研发高端钢材品种,形成高投资、低收益甚至亏损的局面。   九、“十二五”时期如何继续推动钢铁工业切实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加快钢铁工业装备结构升级、推进节能减排以及优化布局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时期要在已开展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钢铁工业切实淘汰落后产能,争取全面消除按现有标准确定的落后产能,这是钢铁工业是否实现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是依法依规彻底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淘汰落后取得很大进展,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272万吨,炼钢产能7224万吨,绝大部分落后装备彻底拆除,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但仍有7500万吨落后炼铁产能和4000万吨落后炼钢产能尚未淘汰,因此“十二五”时期要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彻底淘汰。   二是不再继续提高淘汰落后的装备标准。目前,以设备容积作为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主要是考虑到各地执行时比较容易判别,但也导致一些企业不断扩大炉容,使产量不降反升。因此,今后淘汰落后将主要依据能耗物耗和清洁生产标准,以免企业为躲避淘汰不断对落后装备实施扩容改造,导致实质上的产能扩张或谎报瞒报装备容量等负面效果。随着科学发展的深入人心,特别是节能减排考核制度的完善,要逐步形成落后就无法生存的社会环境。   三是明确淘汰落后与发展钢铁工业的关系。把淘汰落后作为发展钢铁工业的前提条件之一。《规划》提出:将上大与压小相结合,淘汰落后与新上项目相结合 根据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情况,优先核准淘汰落后任务完成较好地区和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   四是严格铸造高炉认定,关好淘汰落后炼铁产能的后门。为避免借铸造用铁躲避淘汰,又保证铸造行业发展需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正在对铸造用生铁企业进行认定,并实施动态管理,在促进淘汰落后炼铁产能同时,推动铸造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十、《规划》对“十二五”时期钢铁工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是怎样考虑的?   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对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十二五”时期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要继续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服务。   《规划》从两个方面对钢铁工业技术创新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钢铁工业技术创新的方向,要加强在工艺、技术装备,新产品新材料,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工作,二是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史经验证明,技术改造是最大程度发挥投资作用、尽快产出效益的有效手段。“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的形势,钢铁工业技术改造的内涵和重点任务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即技术改造要改变过去以提高质量和装备水平,同时也带动产能增长的做法,转而以提高品种质量、推进节能减排等为目标,改造的结果可能产能还会有所降低,部分环保措施还会使成本上升,但钢材性能将更高,用量将减少,与城市的发展更趋协调。为此,《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钢铁工业技术改造的五个主要领域,即品种质量、资源开发、节能减排、工艺技术和两化融合,并明确了每个领域的具体技术改造重点。   十一、怎样理解“十二五”时期推进钢铁工业优化布局的思路?   《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要结合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在不增加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优化产业布局,并对重点区域钢铁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两市三省)、长三角地区(江苏、上海、浙江一市两省)原则上不再新建钢铁基地。我国环渤海地区钢材严重供大于求,区域内钢材消费量不到产能的50%,大部分钢材流向以南方为主的其它地区。区域内水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大,进口铁矿石海运距离远,钢材远途调运更加重了交通运输负荷。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钢材生产和消费量大,处于供略大于求的弱平衡状态,区域内土地紧缺、能源供应紧张、环境容量小,“十二五”时期要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和竞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因此,这两个地区均不宜再新建钢铁基地。   二是继续推进东南沿海钢铁基地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缓解供需矛盾,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及今后一个阶段,珠三角及周边地区钢铁生产不能满足区域需求,其中大部分为高附加值产品,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加快建设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有利于缓解供需矛盾。推进福建宁德钢铁基地建设是落实国家有关海峡西岸发展战略,将为区域内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促进钢铁工业重大布局调整。我国钢铁工业大的布局已基本形成,如在东南沿海再完成布局,则今后我国钢铁工业重大布局可基本完成。推进东南沿海钢铁基地建设还有利于抑制产能过剩地区钢铁产能盲目扩张,彻底打消这些地区瞄准珠三角市场的考量。(三)“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东南沿海钢铁基地建设,是对有保有压政策的具体落实,有利于促进宝钢、鞍钢、武钢战略布局和优化升级,推动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三是西部地区部分市场相对独立地区适度发展钢铁工业。西部地区钢铁工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仍相对落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深入发展,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入,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显著加快,西部部分地区钢材需求仍有一定空间。西部地区可有条件地在具有一定资源、能源和市场优势的地区,结合区域差别化政策适度发展钢铁工业。这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和经济实力的增强,缩小东、中、西的差距,另一方面有助于东部区域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但是一定要依据资源、能源和市场做好规划,有序发展。规划提出重点支持新疆、云南、黑龙江等沿边地区,积极探索利用周边境外矿产、能源和市场,发展钢铁产业。   十二、《规划》对城市钢厂发展有哪些考虑?   据统计,2010年我国39家城市钢厂粗钢产量接近全国总产量的40%。随着城市发展水平提升和钢铁企业规模扩大,城市钢厂与城市功能不符的矛盾日益显现,在产业结构、资源、环境、能源、土地、交通等方面,部分钢铁企业不能适应城市发展新要求。面对困局,一部分城市钢厂如唐钢南区、太钢等钢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逐步缓解矛盾,初步实现了与城市协调发展。少部分城市钢厂如首钢、重钢、大连钢厂克服重重困难,实施易地搬迁,城市和企业发展都进入了新阶段,但其造成的经济社会影响需要长期关注和妥善应对。还有一部分城市钢厂在探索研究实施搬迁改造。   城市钢厂转型、远距离或近距离搬迁改造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城市钢厂发展的出发点必须以人为本,要根据所在城市发展定位、钢厂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企业实力,特别要考虑企业人员就业、生活等因素,走适合企业实情、具有地域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而不是一味追求搬迁,更不能借搬迁扩大产能。   现有的城市钢厂要学习唐钢南区、太钢的经验,力争通过原地改造升级实现与城市协调发展,继续在当地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与城市发展矛盾不可协调的钢厂,根据城市、企业、员工和社会的承受能力实施搬迁改造或转型发展。在搬迁新厂地的选择上,要重点考虑广大职工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可能性和可承受负担,审慎选择搬迁厂址。   十三、“十二五”时期如何处理境内、境外铁矿石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怎样建立我国铁矿石资源保障体系?   随着国内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铁矿石资源全球化配置的趋势已经形成,2010年我国铁矿石进口来源国达到40家(2011年已扩展到63家),进口量6.18亿吨,约占铁矿石消费总量的67%,比十年前提高了近32个百分点。在高矿价高收益的驱动下,2011年1~10月份国内铁矿石产量也增长了26.4%,进口铁矿石增长了10.9%,国产矿的增速大于进口矿。   在如何提高矿石的保障方面,有多种意见。比较集中的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国内矿山的开发,提高自给率,以提高话语权 二是加大国外矿山的开发力度,提高权益矿的比例。而《规划》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考虑到我国铁矿资源品位低、禀赋差,开采成本高的特点,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从资源国际化和节能减排上考虑,多用进口矿是正确的和必然的,应鼓励进口而不应作为问题。问题是我国钢铁企业对进口矿定价没有话语权,解决这个问题重点是鼓励钢铁企业走出去,不仅开矿,更重要的是建厂,将钢坯或钢材运进来,而不是只在国内发展。鼓励企业走出去建设钢铁厂是“十二五”期间钢铁工业发展的大战略,而提高国内铁矿资源保障度是第二层次的问题。因此,规划没有把国产矿供应比例低作为问题,也没有将国产矿保障比例作为目标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将建立我国铁矿石资源保障体系与钢铁工业发展联系起来,而不能就保障谈保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开
  • 2011年7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大盘点
    2010年10月18日,中国政府网刊登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此决定标志着七大新兴战略产业框架成定局。   从2008年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到未来重点发展七大新兴产业,中国生产方式换代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对产业重点进行调整,主要基于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新产业定义看,每个产业都包含若干子行业,其中新能源产业包括核电、风力、太阳能、洁净煤、生物质能等9个子行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三网融合、物联网/传感网、下一代通讯网络、高性能集成电路、云计算等8个子行业 节能环保产业包括建筑节能、排放处理、环保、智能电网等6个子行业 新材料产业包括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纳米材料等 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氢能源动力车、充电设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配件等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涉及智能装备、高端电力设备、航天航空、海洋工程、先进运输设备5个子行业 生物产业涉及创新药物、生物医药、先进医疗设备、生物育种、干细胞、转基因6个子行业。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将在未来几年逐渐形成和完善,对我国经济和新产业周期的形成产生积极效应。”工信部总经济师周子学说,按照近几年我国GDP发展速度及规模测算,预计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4.3万亿元,2020年将达到11.4万亿元。为实现国务院提出的上述发展目标,预计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1年至2015年间要实现24.1%的年均增速,2016至2020年要实现21.3%的年均增速。   节能环保   2011年12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规划》显示,“十二五”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并且在未来节能减排的力度还将扩大,国务院委托环境保护部与八大央企签的了节能减排责任书。   中央政府网公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表示,“十二五”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其中,优先实施8项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开展一批环境基础调查与试点示范,投资需求约1.5万亿元。   《规划》明确了“十二五”环境保护主要指标,即2015 年比2010 年的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8%,氨氮排放总量下降10%,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8%,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10%,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增加8%等。   规划提出,在固废处理方面,到2015 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所有县具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到2015年,重点行业二噁英排放强度降低10%。   在污水处理方面,到2015年,全国新增城镇污水管网约16万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200万吨,基本实现所有县和重点建制镇具备污水处理能力,污水处理设施负荷率提高到8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的比例达到50%以上,基本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医疗废物得到无害化处置。   《规划》指出,要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煤炭、造纸、印染、制革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着力削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 加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力度,持续推进电力行业污染减排,加快其他行业脱硫脱硝步伐。   《规划》明确了投资需求约3.4 万亿元,较之前市场预期的3 万亿提高了13%,主要污染物减排等工程将受益较大。我们认为:“十二五”期间国家通过加强节能环保倒逼产业转型提速的目标已经明确,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的投入,相关行业将迎来进入发展阶段。   新一代信息技术   2011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一个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已完稿,准备上交国务院。   据工信部有关负责人透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   “在目前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我国三网融合将得以实现。”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自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工作以来,工信部、广电总局以及其他相关部分部门都在积极努力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并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   他表示,目前各方相关企业加强协作配合,大力创新产业形态和市场推广模式,推动了IT PV、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等三网融合相关业务的发展。同时还加强了信息技术产品研发和制造,研究提出了三网融合标准体系建议。   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五年内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电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单个市场。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制定和推广应用中国自主编码体系,突破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初步形成从感测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领军企业。   同时,重点推动以物联网为特征的智能物流产业的发展,2013至2015年逐步形成物流信息化的体系,2015年初步建立起与国家现代物流体系相适应的协调发展的物流信息化体系。   在云计算方面,工信部有关人士表示,在《规划》出台后,国内云计算标准化预计年底将出台政策,6月份首先会出台云计算标准化初稿。   他进一步说,国内云计算标准化主要涉及到标准主体、切入点、运营、建设等方面。其中重点是互联网数据中心(简称IDC)的管理,将从IDC的能量、安全、用户体验等衡量,划分四等级。由各大运营商和设备商等考取认证证书,证书等级决定IDC建设等级。这将使IDC建设更加正规化。   据权威机构预计,从2009年底到2013年底,云计算将为全球带来8000亿美元的新业务收入,其中为中国带来超过11050亿元(约合1590亿美元)的新净业务收入。   《规划》指出,全球信息技术产业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即将来临。计算体系结构面临深刻变革 网络技术向宽带、无线、智能以及超高速系统、超大容量方向发展 软件技术加快向网络化、体系化、服务化、高可信方向发展 感知技术向智能化突破,产业价值链得到整合和延伸。   生物   2011年11月29日,据科技部网站消息,科技部于近日发布了《“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十二五”期间,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物技术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规划》指出,生物技术是当今国际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当今世界高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将成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健康、粮食、能源、环境、生物安全等重大问题的突破点。   《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十二五”期间,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物技术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快速崛起,生物产业整体布局基本形成,推动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   《规划》指出,紧跟国际生物技术发展前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根据国家各大科技计划的侧重点,兼顾现实和中长期发展,整合覆盖医药、农业、制造、能源、环保等各领域的资源,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相结合,加强协同创新,形成自主核心技术,培育原始创新成果,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集成各部门和地方的力量,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体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衔接。   东方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李淑花认为,研发是重中之重。从中长期来看,《“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鼓励自主创新,对我国目前仍处于低水平仿制阶段的生物制药产业有明显推动作用,子行业龙头公司有望受益明显。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20011年11月16日,工信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在召开的机械工业经济形势报告会上表示,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即将下发,重点方向包括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卫星制造装备及应用、智能制造装备等5个领域。其中,智能装备发展专项、卫星及应用发展专项的国家补贴资金已经落实。智能装备首台套补贴占到产品销售价格的25-50%。   张相木表示,在智能制造装备、卫星制造装备及应用方面的专项资金已得到落实。智能制造装备方向第一批19个项目,国家补贴资金9.5亿元已下达,比较重视的是带有首台首套性质的产品,国家补贴占产品销售价格的25%-30%,最高的达50%。支持的对象既有项目开发单位,更有首台(套)产品使用部门。对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的财政支持正在落实中。航空发动机也将列入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相关重大专项规划中。   在金融支持方面,工信部将组织地方企业申请创新产品,贷款可获得优惠。目前,工商银行(601398)、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都在积极配合。   目前,我国智能装备的产业规模约为3000亿元,国内市场多被国外厂商所占据。国内厂商在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占有率为10%,工业机器人(300024)与专用装备为20%,中档数控机床为20%,高档数控机床为1%。   中金研究报告认为,预计到2015年,我国智能装备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万亿元,国民经济重点产业所需高端智能装备及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2020年智能装备行业销售收入达到2万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   卫星及应用产业中重点扶持的子行业包括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卫星运营、卫星地面设备制造。   据了解,目前卫星制造和发射产业规模为70亿元,卫星应用产业规模为600亿元。制造和发射产业分别被航天五院和航天一院所垄断,卫星应用产业中GPS导航系统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国产北斗导航系统仅占1%。   中金研究报告中提到,目前我国已发射8颗北斗导航卫星,计划到2012年,我国将发射10多颗卫星,建成覆盖亚太地区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预计到2020年建成由5颗静止轨道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网而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5年将形成价值1500亿元到2000亿元产业,2020年有望达到4000亿元。   新能源   2011年12月15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15年风电将达1亿千瓦,年发电量1900亿千瓦时,其中海上风电500万千瓦 太阳能发电将达1500万千瓦,年发电量200亿千瓦时 加上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以及核电等,2015年非化石能源开发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   这是在当日举行的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成果总结会上发布的上述规划数据。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在讲话中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加强风电行业管理,狠抓风电并网和消纳工作,提高风电技术和质量要求,对风电实行年度开发计划管理,保证风电开发有序进行 完善光伏发电补贴政策,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应用 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到2015年,在全国建设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   会议信息显示,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大国。到2010年底,中国水电(601669)装机2.13亿千瓦,居世界第一 风电装机快速增长,并网运行容量超过3100万千瓦 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为8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40%以上 累计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68亿平方米,占全球太阳能热水器总使用量的60%以上 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领域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新材料   2011年11月19日,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负责人表示,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安排,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自2010年着手编制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前已形成文本。按照《规划》,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规模将达2万亿元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5%。   《规划》提出,重点支持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共六大领域。   该负责人介绍,201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率接近20%。《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建立起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规模较大、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 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新材料对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规划》要求重点新材料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5%,建成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到2015年,将形成10个产值超过150亿元的综合性龙头企业、20个产值超过50亿元的专业性骨干企业,并形成若干年产值超300亿元的基地和集群 新材料产品综合保障能力提高到70%,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达50% 推广30个重点新材料品牌,实施若干示范推广应用工程。   新能源汽车   2011年6月22日,据工信部网站公布的文件显示,由工信部牵头组织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目前已基本完成。工信部将对国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进行调研,以进一步确定《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和重点支持方向。分析人士表示,《规划》一旦出台,必将再掀一波新能源汽车投资热潮。   工信部此次调研可谓“深耕细作”,工信部表示将包括对国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进行调研,深入了解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产品技术水平、产业化状况、企业研发和产业化发展规划等。   据有媒体提前曝光的《规划》内容,未来发展目标包括两大块,一是2015年前,将大力扶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的发展。在电机、电池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力争形成3至5家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骨干企业,产业集中度超过60%。二是实现普通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力争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以上。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规划》建议政府财政投入1000亿元人民币,用于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建议其中500亿元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300亿元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 200亿元用于推广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 另外,100亿元用于扶持核心汽车零部件业发展,50亿元用于试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将中国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代替的举措还清晰地表明,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实现汽车产业的结构性转型,发展重点不再是单纯的产销量,尤其是传统燃油汽车的产销量。
  • 《环保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全面提升环保装备产业水平,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了《环保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环保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环保装备目录 环保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一、现状和形势   (一)取得的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三)形势和需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三、发展重点   (一)大气污染治理装备   (二)水污染治理装备   (三)固体废物处理装备   (四)噪声与振动控制装备   (五)资源综合利用装备   (六)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   (七)环境污染治理配套材料和药剂   (八)环境应急装备   四、重点任务及措施   五、加强规划的组织落实   附录   环保装备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实现污染物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环保装备产业具有政策导向性强、产品覆盖面广、产业关联度高、资金技术密集、社会责任重大的特点,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治理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环境污染治理配套材料和药剂等。为指导“十二五”期间环保装备产业的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和形势   (一)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国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治污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为环保装备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空间,环保装备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截至2010 年底,全国从事环保装备制造的企业单位5000 家左右 工业总产值近2000 亿元,是2005 年的3.5 倍 从业人数50 万人以上。   二是形成了门类相对齐全的产品体系。我国已拥有一批较为成熟的常规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装备的产品种类达到10000 种以上,形成了包括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噪声与振动控制、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以及环境污染治理配套材料和药剂等门类相对齐全的产品体系,基本满足国内市场对常规环保装备的需求。   三是技术水平提高,产业化取得进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环保技术装备取得突破。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污泥干化发电、城市污水处理厂成套设备等部分关键共性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 工业废水治理和消烟除尘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得到推广应用 脱硫等技术装备逐步占据国内脱硫市场的主体地位 电除尘及袋式除尘的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不仅可满足国内需求,还出口到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较小,集中度偏低。现有环保装备产业规模较小,且产业结构不合理,集聚发展不够。缺乏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市场份额大、具有系统集成和工程承包能力的大企业集团,目前产值20 亿元以上的环保装备专营企业仅有2 家 众多中小企业专业化特色发展不突出,企业分布比较分散,生产社会化协作尚未形成规模。   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成套装备依赖进口。技术创新机制尚不健全,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部分科研机构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重视不够,多数企业的研发力量相对薄弱、技术开发投入不足。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低的单项、常规装备相对过剩,部分市场急需、高效节能的成套设备和核心、关键部件的自主化率不高,目前主要依赖进口。   三是标准体系不完善,缺乏产品质量认证。虽然已初步构建了环保产品(装备)标准体系框架,但标准数量较少,分布不均衡,标准对行业发展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发挥不够。环保装备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缺乏质量监督和认证机制,产品质量低下问题较为突出,运行效果难以保证。   四是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不健全。引导和支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尚未完全落实 市场准入政策不完善,环保装备招标不规范、重复引进和无序竞争的情况依然存在 环保监管、执法力度不够,企业减排治污的内生动力不足,抑制了环保装备的市场需求。   (三)形势和需求   发展环保装备是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目标的必然要求。随着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趋强化,“十二五”期间,国家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个指标外,还将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增加为新的约束性指标,环境污染治理的任务更加艰巨。加快发展环保装备产业,生产出更多治理效果好、能源消耗少、运行成本低的环保装备,有助于完成国家环境污染治理任务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发展环保装备是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内容。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环保装备是环保技术的重要载体,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环保产业的核心内容。加快发展环保装备对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环保装备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全球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节能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产业发展潮流。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等许多国家都实施“绿色新政”,把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应对当前困难、构建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同时,发达国家还利用其技术优势抢占国际市场。适应国际产业竞争需要,大力发展环保装备是打破发达国家技术贸易垄断,提升我国环保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环保装备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新任务为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驱动力 且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据估算,“十二五”期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将达到3.1 万亿,这必将推动环保装备产业的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脱硫脱硝、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将达6000 亿元 工业行业余热余压发电、“三废”综合利用以及烟尘、粉尘控制领域均存在巨大需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期间国家环境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的任务和目标, 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的研发应用为重点,强化供需对接,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创新投融资机制,全面提升环保装备产业供给能力和水平,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入和扩大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环保装备研发、制造、应用和投入。加强政策引导,强化监督管理,优化环保装备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立足国内,推动环保技术装备的本地化、自主化,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改进和加强关键、薄弱环节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核心、关键环保技术装备和零部件的技术水平。   坚持装备制造与延伸服务相结合。以发展先进适用环保装备制造为重点,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注重发展工程设计、中介服务、运营保障和工程总承包等一体化服务,全面提升环保装备的运行效果和管理水平。   坚持大企业带动与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打造环保装备制造、工程总承包领域的旗舰型企业。突出中小企业的专、精、特、新发展,鼓励多种形式的联合与重组,形成以大企业为骨干、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环保装备发展要按照技术先进、运行可靠、经济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在基本满足国家环境保护对技术装备需求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具有全局性、普遍性、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急需的技术装备。具体目标是:   ——基本满足环境保护重点领域的技术装备需求。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共性环保技术装备, 基本满足实现国家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及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等重金属污染物治理的需求。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建立一批集科研院所、企业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一批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实现标准化、国产化、自主化,自主知识产权装备所占比重大幅度增加,应用信息技术的装备比例大幅度提升。   ——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十二五”期间环保装备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2015 年达到5000 亿元。环保装备出口额年均增长30%以上, 2015 年突破100 亿元。形成10 个以上区位优势突出、集中度高的环保装备产业基地,10-20 个在行业具有领军作用的大型龙头环保装备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的优势环保装备企业。   三、发展重点   根据“十二五”期间环境污染治理的总体任务和目标,全面推进解决全局性、普遍性环境问题需要的环保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 重点围绕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等重金属以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重点污染物治理,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   (一)大气污染治理装备   重点针对火电、钢铁、水泥、石化、有色等行业,加快脱硫脱硝、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有毒废气等的污染控制。   研究开发燃煤电厂、工业窑炉脱硫脱硝一体化设备,烟气复合污染物协同处理设备, 机动车尾气高效净化设备,水泥行业脱硝设备, 智能化移动极板静电除尘设备,袋式除尘器用高压无膜脉冲阀,工业有机废气处理设备,有毒和恶臭污染物排放控制设备等先进适用装备。推广应用烧结烟气复合污染物脱除设备, 完善改进后的石灰石-石膏法湿法烟气脱硫技术装备,非电行业燃煤锅炉烟气脱硫设备、低氮燃烧器,高温高压大流量电除尘器,大流量高温长袋脉冲袋式除尘设备,大型燃煤电站用袋式、电袋复合式除尘器,低浓度挥发性有机物处理设备等。   (二)水污染治理装备   以造纸、纺织印染、化工、制革等工业行业水污染物治理和城镇污水处理为重点,全面提升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处理技术装备水平。   加快研发高浓度难降解工业有机废水处理设备,垃圾渗滤液处理设备,大型臭氧发生器,节能高效曝气设备,新型反硝化反应器,达到国家一级A 排放标准的城市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处理设备,蓝藻清除及资源化利用设备。推广应用小城镇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真空精密过滤机,高浊度污水电絮凝处理设备,地埋式竖向污水处理反应器,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成套设备等。   (三)固体废物处理装备   重点针对二恶英、铬渣等危险废物及生活垃圾、污泥处置等领域,加快研发二恶英控制脱除技术设备,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设备,铬渣等重金属废渣无害化处理技术设备,大型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成套设备,生活垃圾热解气化燃烧成套技术装备,填埋气体焚烧设备,高效低能耗污泥浓缩脱水设备,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半干法、炭化及焚烧成套设备,疏浚污泥处理与资源化设备,油田钻井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与成套装备,农药污染场地的快速、异位生物修复设备。推进垃圾智能分选装备,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稳定化处理设备,餐厨垃圾预处理成套设备,鼓泡流化床污泥焚烧炉,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成套设备,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理成套设备,废旧线路板处理装置等的应用推广。   (四)噪声与振动控制装备   重点研发大面积、多声源企业噪声控制技术设备,城市轨道浮置板用钢弹簧隔振装置,地铁大风量阻抗复合消声器,低频噪声和固体声污染控制设备等。   (五)资源综合利用装备   针对铅酸蓄电池、废矿物油等危险废物、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电子废物及机电产品再制造等重点领域,大力研发废旧铅蓄电池资源化利用设备,废油再生基础油成套设备,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设备,赤泥脱碱综合利用成套设备,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成套设备。推广应用废塑料复合材料、废旧轮胎回收处理设备,建筑垃圾、道路沥青再利用设备,汽车拆解大型成套设备,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高速电弧喷涂等离子融覆技术设备,农村畜禽养殖废   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设备等。   (六)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  大力促进污染治理设备设施与专用测控技术装备一体化发展,推动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的应用。鼓励开发烟气中重金属在线监测仪器,水中氨氮、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传感技术和在线监测仪器, 水中挥发性有机物、氰化物及生物毒性等传感技术和在线监测仪器,污染治理工程管控一体化及远程诊断与运维服务体系,城际环境参数监测网络, 有限空间环境参数实时监测及预警系统,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仪器仪表。   (七)环境污染治理配套材料和药剂   积极推进高效、无毒、无二次污染的环境污染治理配套材料和药剂的研发和应用推广。重点开发与选择性催化还原( SCR)烟气脱硝工艺配套的高效催化剂,脱硝催化剂纳米级二氧化钛载体,袋式除尘器用耐高温、耐腐蚀的合成滤料,室内空气净化光催化剂及纳米材料,有机合成高分子、微生物絮凝剂,重金属污染物捕集及稳定剂,与危险废物安全填埋技术配套的高效人工合成膨润土防渗卷材,交通噪声控制、轨道交通和建筑隔声所需的新型吸   声、隔声、减振、隔振材料及元件。推广电除尘器用高频电源、中频电源、三相电源,水性、低毒或低挥发性的有机溶剂,离子交换树脂,生物滤料及填料,水处理用高效活性碳,低磷缓蚀阻垢剂,铝钛多功能复合型硫磺回收催化剂等。   (八)环境应急装备   重点研发移动式有毒有害泥水(液)环境污染快速应急处理集成装置,移动式重金属污染土壤快速全自动修复设备,典型重金属污染场所的应急处理及快速消减装备,环境应急监测车。推广移动式快速净水处理设备,阻截式油水分离及回收装备,应急用多功能移动式高温固废处理设备,移动式应急医疗废物处理车以及环境监测探测气象雷达等。   四、重点任务及措施   (一)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健全创新平台,增强研发能力。在充分发挥现有相关国家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作用的同时,围绕环保装备发展的重点领域,依托骨干企业,新建一批国家级技术中心、省级技术中心 支持建设一批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等积极参与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参与的技术开发模式,加强联合攻关,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成套装备及配套材料、自动化仪表等配套设备的关键共性技术、先进制造技术。   实施示范推广工程,推进产业化。支持关键共性的成套装备及配套设备的推广应用。结合国家重大环保工程,选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解决当前或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热点和难点问题( 如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开展示范应用,以工程实施拉动产业发展。   强化供需对接,引导产业发展。跟踪环保技术装备发展趋势和国家环境保护工作任务对环保装备需求的变化,定期编制发布《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引导环保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方向,着力突破关键零部件、材料和药剂等薄弱环节,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鼓励国内环保装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大力推动环保装备由单机或成套设备出口向海外投资或工程总承包带动环保装备出口转变。建立环保技术装备国际交流平台,引进一批国内急需、国际领先的环保技术装备,积极促进大型成套环保装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国产化步伐。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发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项目。   (二)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布局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着眼于提高环保装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培育发展20 家集环保装备制造、工程总承包、运营服务及其一体化,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环保装备大公司、大集团。支持骨干企业发挥技术、资金和制造能力等优势,采取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组建大公司或企业集团。鼓励国内从事装备制造的其他企业利用技术或制造优势参与环保装备制造。鼓励部分具有技术和资金优势的科研机构、投资公司以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进入环保装备制造领域。   大力培育专业化中小企业。围绕环保装备重要、关键零部件、配套材料和药剂以及特色化、专业化服务,支持和引导形成千家左右环保装备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重组、改制等方式,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按照技术装备领先、产业集聚发展的原则,选择已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空间、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区域,创建和培育10 个环保装备产业基地 将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规模效应,实现集聚式、规模化发展。   (三)完善环保装备标准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推动完成一批重大环保装备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修订和制定,包括:产品基本参数标准、产品通用技术条件标准、产品质量检测方法标准、产品性能检测方法标准等,推进环保装备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成套化发展。力争促使一批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国家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加强环保装备标准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衔接,利用环境保护标准的约束作用, 促进环保装备质量水平的提升。建立环保装备质量检测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环保装备的评价方法和性能指标,结合环保执法监管,加强权威性质量检测机构对环保装备质量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质量管理和环保监管要求的,依法加大处罚力度。   (四)健全和优化发展环境   推动环保装备开展产品认证。积极推动由第三方认证机构开展环保装备产品认证工作,鼓励企业积极参加自愿认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规范环保装备采购招标行为,提高环保装备产品认证结果的采信度。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环保装备数据库等信息服务平台,满足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的信息和服务需求。鼓励以环保装备研制生产为基础,成立和发展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等咨询服务机构,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推动环保装备建设与运营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进程。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完善《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购置并实际使用列入《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内的环境保护专用装备的企业,依法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对国内企业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大型环保装备而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利用中介组织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积极开展标准制定、技术应用推广、咨询服务以及政策宣传、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为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五)建立多渠道投入支持机制   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加大对环保技术装备的支持力度,研究通过中央财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等,支持环保技术装备的研发、应用和推广。   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发布目录、推荐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环保装备产业。探索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形式,支持重大环保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加强与证券、银行等部门的协调,积极研究特许经营权、收费权质押等新的贷款形式,充分发挥绿色信贷的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装备企业优先上市融资。   五、加强规划的组织落实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落实配套资金,强化组织协调。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专项规划和具体落实措施。   附录:“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环保装备目录
  • 第二十二届中南六省电子显微镜学会交流会暨2019年广东省电镜学会年会成功召开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3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f9c1deee-0c12-4c55-a706-d39f33abf0a1.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450" height=" 33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会议现场 /span br/ /p p   第二十二届中南六省电子显微镜学会交流会暨2019年广东省电镜学会年会于2019年11月22日-24日在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召开,来自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广西大学、福州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广州健康研究院等单位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以及二十余家电镜行业厂商代表共聚一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5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f2c5dda8-9c3b-42f7-8eef-11b07ac6040c.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450" height=" 35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鲁春致辞 /span br/ /p p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南方科技大学何佳清教授主持,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鲁春教授和广东省电镜学会理事长赵文霞研究员分别为大会致辞,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42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b683feac-1e44-4e19-8e92-04a58bd7d1d6.jpg" title=" 3.jpg" alt=" 3.jpg" width=" 450" height=" 424"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广东省电镜学会理事长赵文霞研究员致辞 /span br/ /p p   会议开始,首先由清华大学生物系隋森芳院士做大会的首场报告。随后来自各高校研究所的代表对各自领域内的最新成果进行了汇报演说,会议互动热烈,每次汇报后的提问都能引起与会老师们的共鸣,会场内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p p    strong 大会报告现场: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44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0cec81cc-02fe-422a-aad5-c84225e4d3cd.jpg" title=" 4.jpg" alt=" 4.jpg" width=" 450" height=" 444"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align: center " 清华大学生物系隋森芳院士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3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809a47a9-868b-4f37-b5fb-d9a1cf167843.jpg" title=" 5.jpg" alt=" 5.jpg" width=" 450" height=" 33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华南理工大学朱敏教授 /span /p p   此次盛会为从事常规电子显微学和冷冻电镜等方面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的电镜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行业交流。本次会议的召开,将会对推动中南六省电镜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大会会务组热情周到的安排,给各位参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镜科仪受邀参展,全程见证了会议盛况。最后再次祝贺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1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dceb9d59-862e-46f5-8530-3bc0c54ef5c3.jpg" title=" 6.jpg" alt=" 6.jpg" width=" 600" height=" 21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会议合照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中镜科仪提供资料) /span /p
  • 环保十二五规划落实 投资眷顾八大工程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显示,未来5年中国环保投资将规模空前。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是“十一五”环保投资2.16万亿的一倍半。“十二五”环保投资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确保工程投资到位。工程投入以企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主,中央政府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支持。   3.4万亿元的环保投资中,重头戏是规划确立优先实施的八项环保重点工程,涉及投资达1.5万亿元。八项环保重点工程分别是: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改善民生环境保障工程、农村环保惠民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范工程、核与辐射安全保障工程、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程和环境监管能力基础保障及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等。   八项工程事实上涉及了多数具体环境领域,例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包括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污泥处理处置、工业水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水污染物减排工程,电力行业脱硫脱硝、钢铁烧结机脱硫脱硝、其他非电力重点行业脱硫、水泥行业与工业锅炉脱硝等大气污染物减排工程。   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正式签署“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   根据各地情况,目标责任书详细列出了各省(区、市)和企业集团重点减排项目清单,要求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重点减排项目建设。据统计,仅目标责任书所列项目,“十二五”期间,全国将至少新建118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总能力4570万吨 4亿千瓦火电机组建设脱硝设施,以及一大批造纸、印染、钢铁、水泥等治理工程。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表示,“十二五”期间,仅节能环保产业一项的产值就将达到十几万亿元。要统筹考虑发展、转型和环保。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服务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在加大政府环保投入、实施重点环保工程的同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