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片钠铝石

仪器信息网片钠铝石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片钠铝石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片钠铝石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片钠铝石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片钠铝石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片钠铝石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片钠铝石相关的解决方案。

片钠铝石相关的资讯

  • 世界上最高分辨率的光刻系统来了,可制造0.7纳米芯片
    9月21日,美国原子级精密制造工具的纳米技术公司Zyvex Labs发布公告,已推出世界上最高分辨率的光刻系统“ZyvexLitho1“,其使用电子束光刻技术,实现了768皮米(即0.768纳米)的原子级精密图案和亚纳米级分辨率。Zyvex Labs已经开始接受ZvyvexLitho1系统的订单,交货期约为6个月。EUV光刻机是当前先进制程的必备设备。荷兰阿斯麦(ASML)作为全球第一大光刻机设备商,同时也是全球唯一可提供EUV光刻机的设备商。在市调机构CINNO Research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球上市公司半导体设备业务营收排名Top10报告中排名第二。Zyvex Labs此次推出的ZyvexLitho1光刻系统,基于STM扫描隧道显微镜,使用的是EBL电子束光刻方式,可以制造出了0.7纳米线宽的芯片,相当于2个硅原子的宽度,是当前制造精度最高的光刻系统。据悉,ZyvexLitho1光刻系统ZyvexLitho1的高精度光刻可以用于实验室阶段高端制程工艺的产品研发,是传统芯片制造所需光刻机的一个应用补充,主要可用于制造对于精度有较高要求的量子计算机的相关芯片,例如高精度的固态量子器件以及纳米器件及材料,对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Zyvex Labs已经开始接受订单,6个月内就可出货。对于这个新型光刻系统是否会威胁到EUV光刻的统治地位,赛迪顾问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中心一级咨询专家池宪念表示:“短期内并不会“,他指出ZyvexLitho1是一种使用电子束曝光作为光刻方式的设备,与传统光刻机工作原理会有明显的差异。它是通过电子束改变光刻胶的溶解度,最后选择性地去除曝光或未曝光区域。它的优势在于可以绘制10纳米以下分辨率的自定义图案,是属于无掩模光刻直接写入的工作方式,精度远高于目前的传统光刻机。但是由于这类型设备的单个产品光刻的工作时间要在几小时到十几小时不等,工作效率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因此不会快速取代EUV光刻机。
  • 滤光片分光型高光谱相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高光谱相机可将成像技术与光谱探测技术相结合,在对目标空间特征成像的同时,可以对每个空间像元形成多个窄波段实现连续的光谱覆盖,不同光谱信息能充分反映地物内部的物理结构、化学成分的差异。与传统的空间二维成像相比,高光谱相机可以同时获取目标的空间和光谱信息,在一定的空间分辨率下,能够获取宽谱段范围内地物独有的连续特征光谱,对地物的精准识别和探测具有显著优势,目前已成为对地遥感重要的前沿技术手段,在农、林、水、土、矿等资源调查与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滤光片镀膜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滤光片分光型高光谱相机的研制,目前基于滤光片分光原理的高光谱相机以大幅宽、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轻小型的优势成为高光谱遥感载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微纳卫星高光谱星座组网中获得广泛应用。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期,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刘春雨研究员课题组在《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上发表了以“滤光片分光型高光谱相机发展现状及趋势”为主题的文章。刘春雨研究员主要从事光学系统设计、光电系统总体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高光谱成像原理示意图这项研究主要对滤光片分光型的高光谱相机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国内外典型滤光片分光型星载高光谱成像载荷,以及地面在研的滤光片分光型高光谱成像系统,并分析了这些系统的技术方案、性能指标及应用前景,阐述了基于滤光片分光原理的高光谱相机的技术特点和优缺点,最后展望了滤光片分光型高光谱相机的发展趋势。滤光片轮高光谱相机是以滤光片轮为分光元件,通过转动滤光片轮获得不同波段的光谱图像,从而完成复色光到单色光的分光。滤光片轮高光谱相机的关键器件是滤光片轮,可以根据观测波段的不同替换相应谱段范围的滤光片轮,光路结构简单,谱段更换灵活。随着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探测波段数目越来越多,滤光片轮已无法满足宽谱段高分辨率的观测,因此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多光谱探测中。可调谐滤光片高光谱相机以可调谐滤光片为分光元件,根据调谐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液晶可调谐滤光片(Liquid Crystal Tunable Filter,LCTF)高光谱相机、声光可调谐滤光片(Acousto-Optic Tunable Filter,AOTF)高光谱相机、MEMS可调谐FP腔滤光片(MEMS Tunable Fabry–Perot Cavity Filters)高光谱相机。楔形滤光片型高光谱相机也被称为渐变滤光片型高光谱相机,可以实现在光谱区和空间区的连续取样,它的设计理念是将一个楔形多层薄膜介质作为滤光片,并将其安装在紧靠着二维阵列探测器的位置,使探测器的若干像元与渐变滤光片的某一光谱带相互对应。根据渐变滤光片各波段与探测器像元之间的对应关系,渐变滤光片高光谱相机又可以分为线性渐变型和滤光片阵列型。线性渐变滤光片结构及分光示意图量子点又称为“纳米晶”,是一种无机材料,自身稳定性高,其半径小于大块的激子波尔半径。将不同种类的量子点集成一起,则可以实现不同波段的同时探测,量子点光谱仪(CQD)就是以此为原理研制的。传统概念上的光谱仪配置了高精度的光学和机械元件,体积笨重、造价昂贵、结构复杂,应用领域严重受限,量子点光谱仪的出现突破了上述局限,为微型光谱仪的推广提供了新思路。近红外量子点光谱仪原理图总的来看,滤光片分光型的高光谱相机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光谱分辨率还无法与高精度的光栅色散分光方式相比拟,因此提高系统的光谱分辨率和能量利用率将成为镀膜型高光谱相机总的发展方向,尤其是随着镀膜技术以及量子点等新材料的发展,基于镀膜型的高光谱相机的光谱分辨率和能量利用率已得到了大幅提高,研发成本也有望进一步降低;此外,滤光片与探测器的结合也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光谱分辨率,甚至可以与高精度的光栅色散分光相媲美,因此,滤光片和探测器晶元的结合也是镀膜型高光谱相机的一大发展趋势。不难看出,滤光片型高光谱相机的发展将推动高光谱成像领域的颠覆性发展,并由此带动微纳卫星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为未来微纳高光谱卫星星座组网在轨业务运行,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奠定技术基础。该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04143)、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YJKYYQ20190044)、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908085 ME135)、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6203)的支持。
  • 3D打印微型旋转过滤器,可重复用于芯片实验室的微粒过滤
    来自中科大、合肥工业大学和日本RIKEN高级光子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制造了一种磁驱动旋转微过滤器,可用于过滤微流体设备内的颗粒。他们通过创造一种磁性材料制成了微小的转动过滤器,这种材料可以与一种称为双光子聚合的非常精确的3D打印技术一起使用。作为利用便携性、安全性和效率优势的微型实验室平台,片上实验室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近年来,得益于飞秒激光微纳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用于三维(3D)高精度加工、微光学、微流体等多种功能微元件和微机械可以通过简单的程序集成到微芯片中,实现分子检测、细胞操作、催化反应等应用。常见的功能性微芯片之一是微分选装置,对分离颗粒和富集特殊细胞具有重要意义,并已成功应用于单细胞分析、药物筛选、血细胞分离等。目前的微流控分选方法可分为主动分选和被动分选。前者需要使用外部设备或外力,操作复杂,需要昂贵的设备。同时,后者在集成无源微器件的微流控芯片中实现了无外力的细胞或颗粒分选。微米级微孔过滤器是一种传统的被动分选装置,可以根据孔径大小对颗粒或细胞进行分选。由于过滤器中的孔的数量和形状不能在分选过程中动态改变,因此无法灵活地按需分选不同的颗粒或细胞,从而限制了微芯片的使用。因此,开发一种可以自由切换过滤、通过、选择性过滤等过滤模式的多功能过滤器,可以使应用多样化。在该研究中,来自中科大、合肥工业大学和日本RIKEN高级光子学中心的研究人员使用飞秒激光双光子聚合在微流控芯片中制造了磁性旋转微过滤器。研究人员首先合成了磁性纳米颗粒,将其混合在光刻胶中以制备磁性光刻胶。为了聚合制备的磁性光刻胶,优化了激光功率密度、脉冲数和扫描间隔等不同工艺参数。然后在载玻片上制作旋转微过滤器,并测试其磁驱动性能。最后,将旋转微过滤器集成到微流控芯片中。在恒定磁场下证明了微流控芯片内部过滤器对“过滤”和“通过”模式的磁响应。过滤性能是用在酒精溶液中含有直径为 2.5 和 8.0 µm 的聚苯乙烯 (PS) 球体的悬浮液来测试的,显示完全过滤了 8.0 µm 的颗粒。设想这种磁驱动旋转微过滤器可以在血细胞分选、微粒纯化和循环肿瘤细胞分离方面提供广泛的应用。▲图1. 磁驱动旋转微过滤器的制造过程和磁性颗粒的表征。(a) 具有可切换模式功能的磁驱动旋转微过滤器的制造过程示意图。(b) [Math Processing Error] 纳米粒子的 XRD 图。(c) 小熊猫的 SEM 图像。EDX 映射图像说明来自印刷的小熊猫的 (d) 覆盖层、(e) 碳和 (f) 铁。比例尺:5 µm。他们使用双光子聚合创建了新的过滤器,它使用聚焦的飞秒激光束来固化或聚合一种称为光刻胶的液体光敏材料。由于双光子吸收,聚合可以以非常精确的方式完成,从而能够制造微米级的复杂结构。图2. 双光子示意图为了制造微过滤器,研究人员合成了磁性纳米粒子并将它们与光刻胶混合。制造旋转式微过滤器要求它们优化用于聚合的激光功率密度、脉冲数和扫描间隔。在载玻片上测试其磁驱动特性后,他们将微过滤器集成到微流体装置中。多种过滤模式为了过滤较大的颗粒,应用垂直于微通道的磁场。过滤过程完成后,可以通过施加平行于微通道的磁场释放大颗粒,这将使微过滤器旋转 90°。然后可以根据需要重复过滤过程。研究人员使用混合在酒精溶液中的直径为 8.0 和 2.5 微米的聚苯乙烯颗粒验证了过滤器的过滤性能。“很明显,小于孔径的颗粒很容易通过微过滤器,而较大的颗粒则被过滤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张晨初说。“在通过模式下,过滤器捕获的任何较大颗粒都会被流体冲走,从而防止过滤器堵塞并允许重复使用微过滤器。”▲图3. 磁力旋转微滤器的参数优化与设计。(a) 不同激光功率密度下最小脉冲数的聚合窗口。(b) 磁旋转微过滤器的示意图。【数学加工误差】为外径,【数学加工误差】为轴套内径。盖玻片上的磁性旋转微过滤器 (c) 和通道中的 (d) 的 SEM 图像。所有比例尺:10 µm。▲图4. 制造的微过滤器的磁驱动旋转。(a) 在平面上操纵磁旋转微过滤器的示意图。(b) 通过施加不同方向的均匀磁场,在平坦表面上的液体环境中操作磁旋转微过滤器的演示。(c) 磁性操纵通道中旋转微过滤器的示意图。(d) 和 (e) 在充满乙醇的微通道中展示磁性旋转微过滤器的旋转以切换模式。该研究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中央大学基础研究基金的支持,相关成果发表在光学学会杂志Optics Letters上。
  • ASD | 基于叶片光谱的玉米冠层叶绿素和叶片叶绿素的时空变化分析
    冠层叶绿素含量(CCC)可以反映一个种群的总光合生产力,是判断植物个体生长和营养状况的重要依据。通过遥感准确监测冠层和叶片尺度的叶绿素含量是确定作物生长状态和预测产量的关键。玉米是一种高秆作物,叶面积大,冠层深。它具有不均匀的叶片叶绿素含量(LCC)垂直分布,这限制了遥感的叶绿素含量评估。因此,了解LCC和叶片反射光谱的垂直异质性对提高CCC监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基于此,在本研究中,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宁夏大学农学院的研究团队以玉米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和2020年在位于中国东部河南省黄淮海玉米生态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实验站通过5个氮处理梯度(0、100、200、300和400 kg/hm2(记为N0–N400))建立各种冠层结构,采集不同生长季节作物冠层叶片,并测量了其LCC和叶片光谱反射率(ASD FieldSpec 4光谱仪+植物探头+叶片夹,光谱范围为350-2500 nm)。主要目标为:(1)理解施氮量对玉米冠层叶绿素垂直分布的影响以及生长季节叶绿素分布的动态变化;(2)在不同时空条件下探索冠层叶片光谱反射率特征差异以及验证基于叶片光谱反射率的VI模型是否可以准确反演LCC;(3)确定敏感叶位(可用于表征LCC和CCC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估基于叶片光谱的VI模型的鲁棒性和准确性,以评估冠层叶绿素状态。2020年9月2日研究区俯视图 (a)。高光谱反射率测量系统(b)。台式叶绿素分光光度计 (c) 。2020年8月8日五次氮处理(N)下的冠层状况(d)。【结果】2020年生长季节玉米冠层LCC的垂直剖面。(a、c、e)不同位置叶片的光谱反射曲线。(b、d、f)不同叶片位置波段与LCC的相关系数曲线。6种LCC-VI模型的rRMSE(%):(a)mRER、(b)VOG2、(c)CIred-edge、(d)NDRE、(e)MTCI 和(f) DD。rRMSE用于评估模型反演精度。rRMSE的值较低对应于预测值和观察值更接近。中期模型(a)、后期模型(b)和生殖模型(c)CCC预测值和2019年实测值对比。【结论】 5个施氮水平用于构建不同的玉米冠层结构,揭示玉米冠层叶片叶绿素含量(LCC)的垂直异质性以及叶片光谱反射率特征。基于冠层LCC的垂直分布,建立多元逐步回归(MSR)模型以准确监测冠层叶绿素含量(CCC);LCC表现出不对称的垂直分布,呈现出底层较低,中层上升,上层下降的趋势。氮处理显著改变了LCC,且不同处理之间LCC的垂直剖面分布基本一致。分析了不同时空条件下叶片光谱反射率特征。绿色波段(531-567 nm)和红边波段(712-731 nm)是监测LCC的敏感波段。6个经典的VIs用于构建VI-叶绿素模型,其中修正的红边比值植被指数(mRER,R2=0.87)构建的模型最优。VI模型可以准确预测生长中期的LCC(rRMSE=10.9%),但是,上、下叶层VI和LCC的相关性在营养生长早期和成熟阶段发生变化(rRMSE=36%-87%)。通过结合反演精度和多元逐步回归,结果发现在CCC估算中,营养阶段叶位L6以及生殖阶段L11+L14(L12是穗叶)最敏感。这样,基于叶片光谱反射率构建了VI-LCC-CCC模型以估算冠层叶绿素状态。利用2019年和2020年田间试验数据评估了模型性能,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准确性(rRMSE=8.97%)。请点击下方链接,阅读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E1ODg2NA==&mid=2650312959&idx=1&sn=579c2cd2862e8037f3fe0a32dda8e2ee&chksm=bee1bc00899635161ff79ab90bcff29bc9a96537973b3be2cb439a88caa8d8e36c29108f32eb&token=1852366781&lang=zh_CN#rd
  • 仪器新应用!东京大学使用多种表征揭示纳米片自组装过程!
    【科学背景】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无序胶体颗粒的自组装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对于构建层次结构纳米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这个背景下,胶体液晶相和超晶格的形成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结构具有重要的电、光、催化、机械、离子/分子传输和能源等功能材料应用潜力。其中,无机纳米片由于其多样的材料和功能性质,以及自发形成的介相,备受关注。然而,由于纳米片尺寸的多分散性和不规则形状,精确设计其组装结构和功能成为了一个挑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液晶相和一维超晶格的组装,但由于结构的不可逆性和限制,微细的结构控制变得困难。此外,纳米片的表面性质以及与其他功能物种的组合设计也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东京大学Takashi Kato教授、Nobuyoshi Miyamoto教授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Monodisperse nanosheet mesophases”的研究论文,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他们通过调控纳米片之间的微弱吸引相互作用和熵相互作用,成功地实现了单分散钛酸盐纳米片形成高度调控的超结构介相。通过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偏光光学显微镜、小角度X射线散射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等技术,他们详细研究了纳米片组装过程,并实现了对介相的可逆调控。【科学亮点】(1) 实验首次展示了通过微调弱吸引相互作用和熵相互作用,单分散的钛酸盐纳米片(mNSs)可逆地形成高度调控的超结构介相。(2)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偏光光学显微镜(POM)、小角度X射线散射(SAXS)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等技术,作者清晰地观察到了柱状纳米纤维(ColNFs)、柱状向列液晶(ColNF-Nems)和ColNF束(ColNF-Buns)的可逆形成。(3) 实验结果表明,控制对离子浓度、纳米片浓度、溶剂和温度等条件可以精确调控所形成的超结构介相,这为层次结构纳米制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此外,相较于之前报道的单分散纳米片系统,本研究所使用的钛酸盐mNSs是唯一的阴离子系统,为通过与阳离子功能物种的组合进行材料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科学图文】图1:由离子强度和纳米片浓度控制的mNSs的ColNFs、ColNF-Nem和ColNF-Buns的形成。图2. mNS/水/EtOH胶体溶液的乙醇浓度依赖性的介相形态。图3. 不同阳离子种类的插层进入ColNFs。图4. 温度控制下TBA+/mNS水胶体的介相形成。【科学结论】本文揭示了通过微调弱吸引相互作用和熵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对无机纳米片的高度控制自组装,从而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超结构介相。这一研究为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理解纳米片自组装的机制,作者可以进一步探索材料自组装的规律,从而设计出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纳米结构,拓展材料的应用领域。此外,本研究还为开发具有自修复功能的新型材料奠定了基础,这对于解决传统材料在应用过程中的损伤和老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其他材料体系,可以为电子学、光学、催化剂等领域的材料设计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性。原文详情:Nobuyoshi Miyamoto et al. ,Monodisperse nanosheet mesophases.Sci. Adv.10,eadk6452(2024).DOI:10.1126/sciadv.adk6452
  • 牛人施一公:刚发1篇Nature 又背靠背连发2篇Science!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7/insimg/cfa73828-7e88-401e-ba3b-ca2811fe77ef.jpg" title=" 1.png" / /p p   2016年7月22日,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施一公研究组于《科学》(Science)杂志就剪接体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发表两篇长文(Research Article),题目分别为《酵母剪接体激活状态3.5埃的结构》(Structure of a Yeast Activated Spliceosome at 3.5 Angstrom Resolution)和《第一步催化反应后的酵母剪接体3.4埃的结构》(Structure of a Yeast Catalytic Step I Spliceosome at 3.4 Angstrom Resolution),报道了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剪接体激活和剪接反应催化过程中两个重要状态的剪接体复合物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维结构,阐明了剪接体的激活和催化机制,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前体信使RNA剪接反应(pre-mRNA splicing,以下简称RNA剪接)的分子机理。 br/ /p p   RNA剪接是真核生物从DNA到蛋白质信息传递中心法则的关键一环。其主要执行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分子机器——剪接体。通过剪接反应,前体信使RNA中数量、长度不等的内含子被剔除,剩下的外显子按照特异顺序连接起来从而形成成熟的信使RNA(mRNA),进一步在核糖体的催化下被翻译成蛋白质。RNA剪接的化学本质就是前体信使RNA经历两步转酯反应完成剪和接在两个关键步骤,而每一步都需要由剪接体催化完成。 /p p   剪接体是一个由大量蛋白因子介导、核酸(RNA)催化的金属核酶(protein-directed metalloribozyme)。在剪接反应过程中,组成剪接体的蛋白质-核酸复合物及剪接因子按照高度精确的顺序进行结合和解聚,并伴随大规模的结构重组,组装成一系列具有不同组分和构象的统称为剪接体的分子机器,根据它们在RNA剪接过程中的生化性质,这些剪接体又被人为区分为B、Bact、B*、 C、P、ILS等若干状态。获取剪接体在激活及催化反应过程中不同状态的结构是最基础也是最富挑战性的结构生物学难题之一。2015年8月,施一公研究组率先突破,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裂殖酵母剪接体处于ILS状态的3.6埃高分辨率结构。 /p p   在最新发表的两篇《科学》论文中,施一公研究组进一步探索并优化了蛋白提纯方案,捕获了性质良好的酿酒酵母剪接体分别处于激活状态(activated spliceosome,又称为Bact complex)和第一步催化反应后(catalytic step I spliceosome,又称为C complex)的优质样品,并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和高效的数据分类方法,重构出了总体分辨率分别为3.5和3.4埃的两个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并搭建了原子模型(图1,2)。这两个复合物近原子分辨率三维结构的解析,首次完整地展示了第一步转酯反应前后pre-mRNA和起催化作用的snRNA的反应状态,以及剪接体内部蛋白组分的组装情况。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催化核心区域的分辨率达到了2.8至3.0埃,清晰的展示出剪接反应中心的结构信息,为解释剪接体对pre-mRNA splicing的催化机制提供了迄今最为清晰的关键证据。 /p p   如上两个结构与该研究组之前报道的ILS剪接体及2016年1月报道的3.8埃的酿酒酵母tri-snRNP结构的对比更为深刻的揭示了剪接体在pre-mRNA剪接反应过程中作为核酶催化完成两步转酯反应的本质,是RNA剪接研究领域的又一突破性进展。 /p p   清华大学医学院三年级博士生万蕊雪、生命学院博士后闫创业、生命学院一年级博士生白蕊为两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生命学院一年级博士黄高兴宇为第二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施一公为通讯作者。电镜数据采集于清华大学冷冻电镜平台,计算工作得到清华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国家蛋白质设施实验技术中心(北京)、联想高性能计算、以及荣之联董事长王东辉先生的支持。本工作获得了北京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经费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7/insimg/acafcd94-d49c-4b66-903b-fbc0f1737a57.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1 Bact complex电镜密度及三维结构示意图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7/insimg/8c706875-8dcd-4174-b7a0-e18372aef027.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2 C complex电镜密度及三维结构示意图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7/insimg/e52adec2-dd08-4189-9e43-d7c796078c1a.jpg"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3 剪接反应机理图解 /strong /p p br/ /p p    strong 去年研究成果被誉为“诺奖级别” /strong /p p   2015年8月21日,《科学》(Science)杂志同时发表了施一公教授研究组的两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宣布得到了高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和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从而将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在分子机理的研究上大幅度向前推进。 /p p   当时,施一公先生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我此前以通讯作者身份在《科学》、《自然》和《细胞》上发表的文章总共接近50篇,但我觉得这次的意义特别重大!这项研究成果的意义很可能超过了我过去25年科研生涯中所有研究成果的总和!” /p p   当时很多领域内顶尖科学家也认为这是过去二三十年中,中国科学家在基础生物学领域做出的最杰出成就,这项成就将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真考虑。因此,很多媒体都以“中国取得诺奖级研究成果”为题进行了报道。 /p p    strong 近年学术成果丰硕,屡获大奖 /strong /p p   近年来,施一公先生学术成果丰硕。根据Scopus数据库的统计,施一公院士这些年来总共发表了超过165篇重量级论文,其中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PNAS和Nature子刊等全球最顶尖期刊上的顶尖论文就高达80篇。另外施一公先生2008年全职回国后,以清华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的论文就高达60篇,相比于他在国外时的成就毫不逊色甚至还完全超越。 /p p   此外,在施一公先生身上的头衔和荣誉令人难忘,除了当选为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先生还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另外还是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奖项方面施一公还获得了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等奖项,无一不是超重量级的荣誉。 /p p    strong 相关论文链接: /strong /p p    a title="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6/01/06/science.aad6466" target=" _self" href="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6/01/06/science.aad6466"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6/01/06/science.aad6466 /a /p p    a title="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5/08/19/science.aac8159" target=" _self" href="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5/08/19/science.aac8159"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5/08/19/science.aac8159 /a /p p    a title="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5/08/19/science.aac7629" target=" _self" href="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5/08/19/science.aac7629"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5/08/19/science.aac7629 /a /p
  • 美媒:拜登政府考虑对华实施新的芯片制裁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华尔街日报》6月27日援引所谓“知情人士”消息称,由于担心中国可能使用英伟达和其他公司的人工智能芯片“进行武器开发和黑客攻击”,拜登政府正考虑就对华出口人工智能芯片实施新制裁。  《华尔街日报》称,美国商务部最早将于 7 月要求停止向中国客户提供英伟达(Nvidia)和其他芯片公司生产的芯片产品。报道还称,英伟达、美光(Micron)和超威半导体(AMD)等美国芯片制造商都会受到美媒爆料拜登政府新措施的影响,英伟达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超过 2%,而超威半导体股价下跌约 1.5%。  这并非美国首次针对向中国出口人工智能芯片实施制裁。报道提到,英伟达曾在去年9月表示,美国官员要求该公司停止向中国出口两款用于人工智能的顶级计算芯片。为满足出口管制规定,英伟达在几个月后表示,将向中国提供一款名为 A800 的“降级版”芯片。该公司还在今年年初调整了其旗舰 H100 芯片以符合法规。  《华尔街日报》6月13日报道称,美国商务部负责工业和安全事务的副部长艾伦•埃斯特维兹上周在一个行业会议上表示,拜登政府打算延长一项出口管制政策的豁免期,这项政策旨在限制美国以及使用美国技术的外国公司向中国出售先进制程芯片和芯片制造设备。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此举将削弱美国在芯片上对中国出口管制政策的效果。13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虽然美方尚未公布具体细节,但“延期豁免”是意料之中的事,因为美国遏制中国芯片发展的种种措施不但效果有限,而且遭到反噬。  关于美方对华设芯片出口限制,中国外交部曾表示,美方出于维护科技霸权需要,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对中国企业进行恶意封锁和打压,这种做法背离公平竞争原则,违反国际经贸规则,不仅损害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也将影响美国企业的利益。这种做法阻碍国际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世界经济恢复都将造成冲击。美方将科技和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阻挡不了中国发展,只会封锁自己、反噬自身。
  • QIAGEN发布QIAcuity Eight集成式纳米芯片数字PCR 系统新品
    QIAGEN 全新基于集成式纳米芯片的数字PCR 系统QIAcuity适用于对靶 DNA 或 RNA 分子进行绝对定量分析,兼容EvaGreen或基于Taqman探针的检测。QIAcuity采用独特技术,使实验流程简化至如同qPCR 实验一般简单快速。QIAcuity Eight集成式纳米芯片数字PCR系统支持5色荧光系统,每次可运行八张芯片,8小时可完成多至1248个样本检测。QIAcuity有更多机型满足不同检测和运行通量的需求:QIAcuity One 2plex——单芯片2色荧光数字PCR系统QIAcuity One 5plex——单芯片5色荧光数字PCR系统QIAcuity Four——四芯片5色荧光数字PCR系统 集成式设计,实验流程简便快速QIAcuity基于集成式纳米芯片技术,将dPCR的样本液滴制备、PCR和数据分析集成到全自动仪器中,在1.5小时内实现从样本到数据解读全过程。纳米芯片技术,全自动流程更容易QIAcuity采用创新性纳米芯片采用微流体技术,配置好PCR反应体系后,仪器自动将样品压入微流体芯片的纳米小孔中并对每个小孔独立密封。芯片技术可以做到物理分隔,保证分配到每个纳米小孔中液滴大小均一,无液滴破裂或融合。加样后的对芯片上的每个小孔密封,消除了交叉污染。三种规格芯片,通量更灵活 24孔芯片,每孔包含26,000微滴,适用于稀有突变检测、液体活检等 24孔芯片,每孔包含8,500微滴,适用于CNV检测、NGS文库定量等 96孔芯片,每孔包含8,500微滴,适用于CNV检测、NGS文库定量等 快速数据读取PCR扩增结束后,同时扫描芯片上所有微孔中的信息,10分钟内即可获得96个样本中的信息,更快获得实验结果。 QIAcuity系统的应用领域 微生物分析或病原体检测 拷贝数变异 稀有靶标检测 标准品定量 SNP 分型 NGS 文库定量 转基因检测 基因/ 细胞治疗 基因表达,miRNA 检测 NGS 文库定量 编辑基因检测(CRISP/Cas9)创新点:1. 集成式一体化设计:与传统数字PCR仪器包含样本制备、PCR扩增、数据读取三台仪器不同,QIAcuity将样本液滴制备、PCR扩增和数据分析全部集成到一台自动化仪器中,只需将配置好的样本反应液加入到仪器中,即可实现后续过程,自动化程度有很大提升; 2.独特创新的纳米芯片:纳米芯片采用微流体技术,配置好PCR反应体系后,仪器自动将样品压入微流体芯片的纳米小孔中并对每个小孔独立密封。芯片技术可以做到物理分隔,保证分配到每个纳米小孔中液滴大小均一,无液滴破裂融合或交叉污染; 3.耗时短:PCR扩增结束后,与其他数字PCR扫描单个样品不同,QIAcuity自动同时扫描芯片上的所有微孔信息,可在10分钟内获得96个样本中的信息,更快获得实验结果。8小时工作时间可完成高达1248个样本检测,显著快于其他仪器; 4.芯片的通量灵活:可根据检测通量选择24/96样本芯片以及应用选择8,500/26,000微孔芯片 QIAcuity Eight集成式纳米芯片数字PCR 系统
  • QIAGEN发布QIAcuity Four集成式纳米芯片数字PCR 系统新品
    QIAGEN 全新基于集成式纳米芯片的数字PCR 系统QIAcuity适用于对靶 DNA 或 RNA 分子进行绝对定量分析,兼容EvaGreen 或基于Taqman探针的检测。QIAcuity采用独特技术,使实验流程简化至如同qPCR 实验一般简单快速。QIAcuity Four 集成式纳米芯片数字PCR系统支持5色荧光系统,每次可运行四张芯片,2小时可完成多至384个样本检测。。QIAcuity有更多机型满足不同检测和运行通量的需求:QIAcuity One 2plex——单芯片2色荧光数字PCR系统QIAcuity One 5plex——单芯片5色荧光数字PCR系统QIAcuity Eight——八芯片5色荧光数字PCR系统 集成式设计,实验流程简便快速QIAcuity基于集成式纳米芯片技术,将dPCR的样本液滴制备、PCR和数据分析集成到全自动仪器中,在1.5小时内实现从样本到数据解读全过程。纳米芯片技术,全自动流程更容易QIAcuity采用创新性纳米芯片采用微流体技术,配置好PCR反应体系后,仪器自动将样品压入微流体芯片的纳米小孔中并对每个小孔独立密封。芯片技术可以做到物理分隔,保证分配到每个纳米小孔中液滴大小均一,无液滴破裂融合或交叉污染。加样后的对芯片上的每个小孔密封,消除了交叉污染。三种规格芯片,通量更灵活 24孔芯片,每孔包含26,000微滴,适用于稀有突变检测、液体活检等 24孔芯片,每孔包含8,500微滴,适用于CNV检测、NGS文库定量等 96孔芯片,每孔包含8,500微滴,适用于CNV检测、NGS文库定量等 快速数据读取PCR扩增结束后,同时扫描芯片上所有微孔中的信息,10分钟内即可获得96个样本中的信息,更快获得实验结果。 QIAcuity系统的应用领域 微生物分析或病原体检测 拷贝数变异 稀有靶标检测 标准品定量 SNP 分型 NGS 文库定量 转基因检测 基因/ 细胞治疗 基因表达,miRNA 检测 NGS 文库定量 编辑基因检测(CRISP/Cas9)创新点:1. 集成式一体化设计:与传统数字PCR仪器包含样本制备、PCR扩增、数据读取三台仪器不同,QIAcuity将样本液滴制备、PCR扩增和数据分析全部集成到一台自动化仪器中,只需将配置好的样本反应液加入到仪器中,即可实现后续过程,自动化程度有很大提升; 2.独特创新的纳米芯片:纳米芯片采用微流体技术,配置好PCR反应体系后,仪器自动将样品压入微流体芯片的纳米小孔中并对每个小孔独立密封。芯片技术可以做到物理分隔,保证分配到每个纳米小孔中液滴大小均一,无液滴破裂融合或交叉污染; 3.耗时短:PCR扩增结束后,与其他数字PCR扫描单个样品不同,QIAcuity自动同时扫描芯片上的所有微孔信息,可在10分钟内获得96个样本中的信息,更快获得实验结果; 4.芯片的通量灵活:可根据检测通量选择24/96样本芯片以及应用选择8,500/26,000微孔芯片 QIAcuity Four集成式纳米芯片数字PCR 系统
  • QIAGEN发布QIAcuity集成式纳米芯片数字PCR 系统新品
    QIAGEN全新基于集成式纳米芯片的数字PCR系统QIAcuity适用于对靶 DNA或 RNA分子进行绝对定量分析,兼容基于EvaGreen 染料法或探针法的检测。QIAcuity采用独特技术,使实验流程简化至如同qPCR实验一般简单快速。QIAcuity One 2plex集成式纳米芯片数字PCR系统支持2色荧光系统,每次可运行一张芯片,8小时可完成多至384个样本检测。QIAcuity有更多机型满足不同检测和运行通量的需求:QIAcuity One 5plex——单芯片5色荧光数字PCR系统QIAcuity Four——四芯片5色荧光数字PCR系统QIAcuity Eight——八芯片5色荧光数字PCR系统 集成式设计,实验流程简便快速QIAcuity基于集成式纳米芯片技术,将数字PCR的样本液滴制备、扩增和数据分析集成到全自动仪器中,在2小时内实现从样本到数据解读全过程。纳米芯片技术,全自动流程更容易 QIAcuity创新性纳米芯片采用微流体技术,配置好PCR反应体系后,仪器自动将样品压入微流体芯片的纳米小孔中并对每个小孔独立密封。芯片技术可以做到物理分隔,保证分配到每个纳米小孔中的液滴大小均一,无液滴破裂融合或交叉污染。三种规格芯片,通量更灵活 24孔芯片,每孔包含26,000微滴,适用于稀有突变检测、液体活检等 24孔芯片,每孔包含8,500微滴,适用于CNV检测、NGS文库定量等 96孔芯片,每孔包含8,500微滴,适用于CNV检测、NGS文库定量等 快速数据读取PCR扩增结束后,同时扫描芯片上所有微孔中的信息,10分钟内即可获得96个样本中的信息,更快获得实验结果。 QIAcuity系统的应用领域 微生物分析或病原体检测 拷贝数变异 稀有靶标检测 标准品定量 SNP 分型 NGS 文库定量 转基因检测 基因/ 细胞治疗 基因表达,miRNA 检测 NGS 文库定量 基因编辑检测(CRISP/Cas9)创新点:1. 集成式一体化设计:与传统数字PCR仪器包含样本制备、PCR扩增、数据读取三台仪器不同,QIAcuity将样本液滴制备、PCR扩增和数据分析全部集成到一台自动化仪器中,只需将配置好的样本反应液加入到仪器中,即可实现后续过程,自动化程度有很大提升。 2.独特创新的纳米芯片:纳米芯片采用微流体技术,配置好PCR反应体系后,仪器自动将样品压入微流体芯片的纳米小孔中并对每个小孔独立密封。芯片技术可以做到物理分隔,保证分配到每个纳米小孔中液滴大小均一,无液滴破裂融合或交叉污染。 3.耗时短:PCR扩增结束后,与其他数字PCR扫描单个样品不同,QIAcuity自动同时扫描芯片上的所有微孔信息,可在10分钟内获得96个样本中的信息,更快获得实验结果。8小时工作时间可完成高达1248个样本检测,显著快于其他仪器。 4.芯片的通量灵活:可根据检测通量选择24/96样本芯片以及应用选择8,500/26,000微孔芯片 QIAcuity集成式纳米芯片数字PCR 系统
  • 莱恩德新品|便携式叶绿素测量仪:随时随地测量植物叶片的叶绿素
    点击此处可了解更多产品详情:便携式叶绿素测量仪  在自然界中,植物是生命之源,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人类提供氧气和食物。在光合作用中,叶绿素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色素之一,它可以吸收太阳光能并转化为化学能,进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因此,叶绿素含量的测量对于了解植物的生长状况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方便快捷地测量叶绿素含量,人们发明了便携式叶绿素测量仪。该仪器采用光谱仪测量植物叶片的光谱反射率和透射率,并利用叶绿素在光谱中的特征吸收峰来计算叶绿素含量。通过该仪器,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数据,从而对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便携式叶绿素测量仪具有多种优点。首先,它具有便携性,方便携带和操作,可以随时随地测量叶绿素含量。其次,它具有高精度和高可靠性,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叶绿素含量,并避免人为误差和环境因素的干扰。此外,该仪器还具有用户友好的操作界面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快速处理和分析测量数据,为科研和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应用方面,便携式叶绿素测量仪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在农业生产中,通过测量叶绿素含量可以评估作物的生长状况和营养状况,进而指导施肥和灌溉等管理措施。在林业研究中,叶绿素测量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森林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生态学领域,叶绿素含量可以反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进而研究植物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等课题。    总之,便携式叶绿素测量仪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准确地获取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数据,从而对植物的生长状况和环境变化进行评估和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该仪器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推广。莱恩德新品|便携式叶绿素测量仪:随时随地测量植物叶片的叶绿素
  • Nature Methods:新型光片超分辨显微成像实现精细观测
    华中科技大学课题组3月12日在Nature Methods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超分辨荧光显微镜,实现对活细胞的精细动态和相互作用进行快速、三维、长时程地观测。  细胞的稳态离不开内部多种亚细胞结构的精确分工和协同合作,洞悉细胞内细胞器/蛋白分子的精密运转是一项重要的生命科学研究需求,为揭示发育、疾病等浩瀚生命现象的微观机制提供重要参考。借助荧光显微成像技术,人们得以实现对亚细胞结构的特异性观测,但因光学衍射极限的存在,成像的分辨率被限制在200纳米左右,这大大阻碍了对其精细结构的进一步探究。超分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的出现,使清晰观测亚细胞结构成为可能,但目前主流的超分辨荧光显微镜需通过多组图像测量来突破光学衍射极限,伴随着显著降低的时间分辨率和剧增的光毒性。对活细胞进行低侵入性、高时空分辨率的精细观测目前依然存在巨大的挑战。  研究在硬件上提出一种基于双环掩膜(Double-Ring, DR)调控的选择性光片照明方法(DR-SPIM),利用多级调制光的衍射显著抑制光片旁瓣的同时产生厚度仅为450纳米的超薄、静态、消色差光片,提供高轴向分辨率的原始三维图像并大幅度降低成像对活细胞的光毒性。  在图像处理上,针对原始图像中噪声,衍射极限等多因素耦合造成的复杂降质,研究者们进一步提出各向同性、分而治之(Isotropic Divide-stage-to-process, ID)的计算重建新思路,构建了多段级联的卷积神经网络,先利用局部多级先验知识的分段训练精确模拟成像物理过程,再通过多种损失函数的联合优化对网络进行整体约束,将光学成像中固有的噪声、光学模糊、降采样、非均一性等降质问题联合求解,大幅度提升了算法在应对低信噪比-低分辨率图像时的增强性和精确性。最终,研究团队基于单组带噪、衍射受限的光片图像即实时重建出高信噪比的超分辨图像。  研究人员表示,光学和算法的软硬联合(IDDR-SPIM),克服了超分辨成像中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相互妥协,无损速度地打破衍射极限,将活细胞三维成像空间分辨率提升到各向同性100纳米的同时实现视频速度的高时间分辨率。  研究人员进一步实现了GFP标记内质网和RFP标记线粒体结构的同步-三维-动态超分辨成像,捕捉到了内质网调控线粒体分裂的精细三维动态过程,并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对内质网与线粒体的三维相互作用进行定量分析。得益于IDDR-SPIM成像极低的光漂白率,研究人员还对Drp1寡聚体调控线粒体分裂或分支的过程进行了持续观测,并分类表征了线粒体附着蛋白和游离蛋白在运动轨迹和速度上的不同。由于蛋白寡聚体较细胞器结构体积更小,包含荧光分子更少,且在三维空间均存在运动,使用传统的超分辨显微镜均难以捕捉,更难以完成长时间观察。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光片超分辨显微成像策略,通过多级衍射调控的光片照明成像技术联合分而治之的深度学习单图超分辨算法,大幅突破现有三维超分辨成像的时空分辨率极限,为快速、三维、长时程地观测活细胞的精细动态和相互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新工具。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费鹏和张玉慧为共同通讯作者。费鹏课题组博士生赵宇轩、周瑶,张玉慧课题组博士后张朦、博士生张文婷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在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基金委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WNLO创新基金的资助下开展和完成。
  • 东芝最新电化学DNA芯片可在低浓度下检测DNA
    日本东芝公司(Toshiba)日前宣布研制成功高灵敏度的电化学DNA芯片,这种芯片能够在非常低的浓度下检测DNA。 这款新型芯片集成了目前广泛使用的半导体电路技术之一的CMOS电路及传感器,是对东芝先进DNA芯片系列产品及相关技术的最新补,可迅速投入的应用包括抗癌药物的易感性分析及用于疾病起因的预防性诊断的健康监测。 东芝在2001年10月推出其第一款电化学DNA芯片,采用原始的电流检测方案,用于支持感染肝炎病人单个治疗方案的研制。该芯片能调查单个病人的治疗疗效和副作用。这项研究涵盖六个领域的疾病:肺结核、消化紊乱、抑郁症(ademonia)、高血脂症、心脏停搏(Cardiac Arrest)及癌症等。同年,东芝还针对风湿病患者推出了DNA芯片。根据基因数据,东芝此次推出的新的DNA芯片能测定药物疗效和副作用的可能性,以及与病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 ASD | 利用高光谱反射率预测温带落叶阔叶树木的叶片性状
    ASD | 利用高光谱反射率预测温带落叶阔叶树木的叶片性状:通用模型可适用于整个生长季节吗?追踪生长季和地理区域中叶片性状的变化是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野外光谱法是原位监测叶片功能性状的有力工具,在农业、林业和生态学中都有许多应用,例如,叶片光谱已用于表征许多叶片理化特性,预测倍体水平,估计叶龄,甚至可以预测入侵植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可以开发通用统计模型来根据光谱信息预测性状,或是否需要根据条件变化进行重新校准。特别是,生长季多个叶片性状同时变化,是否可以从高光谱数据成功预测这些时间变化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基于此,为了填补研究空白,在本研究中,一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标准实验室方法(包括光捕获和生长:N(%),δ15N(‰),δ13C(‰),叶绿素,可溶性C(%)和叶片含水量(LWC);防御和结构:每单位面积的叶片质量(LMA g m-2)、总C(%)、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总酚类(mg g-1)和单宁(mg g-1);岩石衍生营养素:P(%)、K(%)、Ca(%)、Mg(%)、Fe(μg g-1)、Mn(μg g-1)、Zn(μg g-1)和B(μg g-1))和叶片光谱(利用光谱范围为350-2500 nm的ASD FieldSpec 3进行测量,在350-1000 nm,采样间隔为1.4 nm,在1000-2500 nm,采样间隔为2 nm)追踪了整个生长季的变化,研究了温带落叶树木多种叶片性状和光谱特性之间的联系。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常见物种叶片的理化性状在生长季如何变化?(2)叶片反射率在生长季如何变化?(3)生长季叶片理化性状和光谱之间是否存在可预测的关系,从而使叶片光谱能够不受时间限制地远程追踪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然后评估叶片光谱是否可以在季节效应的影响下稳定地捕获叶片性状,为通过机载和星载传感器的高光谱成像进行大尺度叶片性状调查奠定基础。【结果】理化性状和光谱在整个生长季变化很大,虽然6月和9月之间收获的成熟叶片变化较小。重要的是,叶片光谱可以准确预测大多数叶片性状的季节性变化,成熟叶片的预测精度通常较高。然而,对于一些性状,PLSR估算模型因物种而异,单一PLSR模型不能用于物种水平的准确预测。8个落叶树种叶片光谱及其变异性(平均反射率(a)和变异系数(b))的季节模式。2017 年 5 -10 月,不同季节对英国剑桥Madingley林地21种叶片性状全/特定光谱数据最佳PLSR性能的影响。2017 年 5-10 月,不同物种对英国剑桥Madingley林地21种叶片性状全/特定光谱数据最佳PLSR性能的影响。【结论】叶片光谱可成功预测整个生长季多种功能性叶片性状,为机载和星载成像光谱技术监测和绘制温带森林植物功能多样性奠定了一定基础。请点击下方链接,阅读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E1ODg2NA==&mid=2650309890&idx=1&sn=9bddcb74cbb31a26c18ad6aee87f4344&chksm=bee1a9fd899620ebd02f200799a9370626a1d8b6fee07375ad2580b562fa8ad686a495393775&token=1524960455&lang=zh_CN#rd
  • 太赫兹光子马约拉纳零模量子级联激光芯片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Qi Jie Wang教授团队及其合作者们通过构建光子类马约拉纳零模(Majorana-like zero mode),在量子级联激光芯片中实现单模、柱状矢量光场输出的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相关成果以“Photonic Majorana quantum cascade laser with polarization-winding emission”为题发表于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博士后韩松(现为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和浙江大学信电学院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Yunda Chua为共同第一作者;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Qi Jie Wang教授为论文第一通讯作者,武汉大学信息电子学院曾永全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拓扑学研究的是几何物体或空间在连续形变下保持的全局性质,它只关注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而不考虑其大小和形状。对具有特殊拓扑性质的光子结构而言,空间上的缺陷和无序只会引起局部参数变化,不影响该空间的全局性质。拓扑光子结构的典型特征在于结构内部是绝缘体,而表面则能支持无带隙的界面(表面)态。受结构全局性质的规范,界面态可沿着有限光子绝缘系统的边缘或畴壁单向传输,并且能够有效地绕过结构拐角及制备误差引起的缺陷和无序而无后向散射(即拓扑保护)。因此,拓扑光子结构可用于实现高鲁棒性半导体激光器,即“拓扑激光器”。然而,拓扑激光器研究面临两大共性难题:1)需要光泵;2)需要外加磁场或者构建等效磁场来产生受拓扑保护的界面态激光模式。二者均显著增加了激光器系统的复杂程度、成本和功耗,降低了激光器的可靠性,阻碍了其实用化进程。针对上述难题,课题组前期利用量子能谷霍尔效应的原理,以太赫兹有源超晶格材料为增益介质,集成能谷光子晶体,通过简单的设计打破结构反对称性来产生“能谷-动量锁定”的边界传输模式,实现了拓扑界面态的片上单向传输和放大,从而首次研发出电泵浦拓扑激光器。然而该工作是多模激光器且其信噪比低,难以实现激光器出射光的光束控制。随后,来自南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利用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在室温条件下,实现近红外电泵浦单模激光。然而,该工作设计复杂的超大尺寸耦合环形谐振腔阵列实现拓扑边界态,其样品整体尺寸在200个波长以上,且需要耦合光栅增强激光输出和信噪比,难以实现光束调控、赋形、极化控制等高性能激光器。此外,两个工作均需要选择性地泵浦边界态,牺牲光子晶体体态增益材料,难以实现大面积集成的高功率激光器。因此,对电泵浦拓扑激光器性能的提升,如光束调控、赋形、极化控制、高功率输出等,亟待新的物理机制。团队创造性地将凝聚态中p波超导的马约拉纳零能模式引入到光子晶体体系,并利用光子类马约拉纳零能模式的辐射特性,实现了全动态范围单模输出(边模抑制比大于15dB,输出光率约1毫瓦)、柱状矢量光场调控、固态电泵浦、单片集成的太赫兹拓扑激光器。该成果的独特优势还有:(1)在不需要选择性泵浦的情况下,其发光腔体整体直径可以低至大约4个波长,是目前报道能保证毫瓦量级功率条件下最紧凑的太赫兹拓扑激光器(相对激光波长),这极大提升了该类半导体激光器在实际应用中的集成度。(2)光子马约拉纳微腔的自由光谱程(free spectral range)与腔体尺寸呈现二次方反比律[3],这一特性使得光子马约拉纳微腔更容易在大面积条件下保持单模激光输出。团队也在电泵浦拓扑激光器体系中证实了该二次方反比律,并实现了大面积泵浦下高功率(大于9毫瓦)和单模激光输出,其功率是同等尺寸下脊形激光器的5.4倍。图1.光子马约拉纳激光器的示意图a和加工样品图b。图2.a.超胞(supercell)能带随Kekule调制相位的变化。b.类马约拉纳光子腔的相位分布及六方晶格位置与相位之间的关系。中心虚线圆包围的部分为非Kekule调制区域(non-Kekule modulated region),其半径标记为ζ,这里ζ=2a。图中显示马约拉纳光子腔的相位绕数为+1。c.相位绕数为+1的类马约拉纳光子腔的空气孔的大小分布。d,e.三维模拟的类马约拉纳光子腔的近场(Ez)与远场(Intensity)分布。图3. a,b实验测到的激光模式随泵浦电流密度变化,a.相位绕数+1,b.相位绕数-1。c.理论计算的净增益。d.实验测得的L-I-V曲线和在对应位置激光光谱。图4.远场测试。a.测试装置示意图。b,c.数值仿真和实验测试的远场光斑。d,e.加偏振片后的激光光谱和光斑。图5.大面积激光的L-I-V曲线,激光光谱,和单模性分析。
  • DNA测试芯片暴利拆解:芯片成本不足20美元
    新创公司InSilixa开发出一款新的DNA测试芯片,据称可在1小时内以不到20美元的成本完成高准确度的DNA测试 相形之下,现有以手持读取器进行测试的成本高达250美元左右。   这款名为Hydra-1K的芯片可大幅削减现有疾病检测方法所需的时间与费用,为重点照护(pointofcare)带来分子级的诊断准确度。不过,这款设计目前才刚开始进行为期18-24个月的实地测试。   我们已经隐密地开发二年半了,这是我们第一次展示这项成果,"InSilixa创办人兼CEOArjangHassibi在日前举行的HotChips大会上表示。   InSilixa声称所采取的测试途径不仅成本更低,而且比现有的分子诊断更迅速,但完全不影响准确度。   InSilixa最近还向世界卫生组织(WHO)会员国展示其芯片成功检测结核的结果。   该公司目前正致力于为该芯片开发一项疾病的商业应用。该公司的目标在于使其芯片成为一款开放的平台,让医疗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可用于瞄准一系列的广泛测试,这比该公司能够自行开发的应用还更多更有意义。"但我们自已也将保留几项应用领域,"Hassibi说。   相较于其他的实验室上芯片(lab-on-a-chip),InSilixia的设计是针对像在芯片上进行化学键合的实时分析。Hassibi说,目前有些设计利用必须以化学药剂清洗芯片表面的合成途径,但这些化学药剂中可能含有降低测试准确度的杂质。   该公司主要的秘密武器就在于用来进行检测的化学物质。除此之外,"我们有一半的研发都用于使该系统可用于不懂编程的医生和化学家,"他说。   该公司正致力于寻求美国FDA510(k)的批准,预计需时约六个月。   原理:如何运作?    InSilixa的DNA测试芯片采用IBM250nm制程制造,成本约30-50美元。它利用每个分子传感器约100um的32x32数组。制造该芯片的挑战之处在于多级芯片封装制程。  光传感器在每一数组点进行化学键合实时检测   个别的数组元素由光电二极管和加热器组成,以刺激化学反应。该芯片利用5W功率加热   芯片与电路板   LVDS接口提供数据,绘制时间和温度的2D数组影像   Hydra-1K读取器芯片是一款独立的FPGA板
  • 海谱纳米光学:全球首款微型光谱芯片正式量产
    物理世界的数字化时代正奔涌而来。2D、3D视觉技术将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尺寸、位置等信息转换为AI时代的大数据,但物质成分的数字化进程却停步不前。如今,可解码万物“指纹”的革命性视觉成像技术—高光谱成像正打破这一僵局。高光谱成像突破人眼限制,可实现万物成分检测,为机器视觉提供更真实、更准确的物理世界信息,为人类提供更高维度观察世界的方式。近日,《南方日报》等媒体持续聚焦海谱纳米光学(以下简称“海谱”)微型高光谱成像MEMS芯片及快速增长的高光谱成像市场。从专注研发到高光谱产品的工程化、市场化,海谱跨过创业公司“死亡之谷”的背后,折射的是国产MEMS芯片在全球高端芯片竞技场的突围。从深圳市海谱纳米光学科技有限公司(Hypernano,简称海谱)获悉,2022年初,该公司宣布正式全球率先量产了第一代微型高光谱成像MEMS(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芯片,高光谱工业相机及高光谱相机模组即将推向市场。▲海谱纳米光学据悉,基于微型高光谱成像MEMS芯片技术,海谱推出的高光谱成像模组在波长精度、拍摄速度、空间分辨率、半峰宽、视场角等专业技术指标上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体积比传统光谱相机缩小了近1000倍,是业界尺寸最小的高光谱相机模组。半导体老兵深圳创业跨越“死亡之谷”海谱创始人兼CEO黄锦标介绍,公司于2019年1月创立,以“光谱芯视觉,感知超极限”为使命,专注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设计与研发。▲黄锦标黄锦标毕业于南开大学微电子专业,有着20多年半导体技术和市场经验,曾担任多家半导体公司高管,有着很强的系统开发和市场开拓的经验。而海谱研发团队在MEMS领域拥有近20年的芯片设计与工艺制造经验,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多名顶尖MEMS专家及深圳孔雀人才。2022年3月,海谱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昆仑资本、远方资本、湾信资本。业内人士介绍,MEMS芯片最常用的是承担传感功能,在整个大的信息系统里有点类似于人的感官系统。从行业而言,欧美是MEMS产业、技术与产品的发源地,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MEMS产业起步较晚,MEMS产业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我国不仅在精度和敏感度等性能指标上与国外存在巨大差距,应用范围也多局限于中低端领域。因而有芯片创业难,MEMS芯片创业更难的说法。不过,尽管我国MEMS传感器厂商面临诸多挑战,但从上游设计、中游制造、下游封装等领域国产替代的空间巨大。▲海谱微型高光谱成像MEMS芯片正因为身处MEMS产业这一高精尖行业,海谱从成立初期的3年,经历了高科技创业公司所面临的“死亡之谷”考验,即从技术研发到产品量产的种种挑战。“创业公司的技术再领先,也要把它变成一个工程化且可市场化的产品,这个过程有很多坑,只有迈过去,技术才具有商业价值。”黄锦标称。黄锦标介绍,海谱走到去年年底时,最核心的技术芯片开始量产。同时,将芯片应用于相机的相关模组也已准备完毕,相当于公司在技术工程化产品这个初创公司最大的槛,已经迈了过去。填补国内微型高光谱MEMS芯片领域空白说起海谱的技术,首先还要科普一下光谱技术。光谱学始于英国科学家牛顿,是人类借助光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地球上不同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谱特征,光谱因此被视为可以辨别物质的成分信息。光谱学的最大特色之一,是研究光与物质产生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物理的方法可以获取物体的成分,在应用上可以非接触和非破坏地进行检测。典型的如天文对象、高温物体、放电气体… … 在分子和原子层次上物质作分析研究,主要是用光谱方法。比如人类用光谱相机拍摄遥远星球的表面物质。▲高光谱原理黄锦标介绍,高光谱成像技术则将成像技术与光谱技术相结合,可获取高光谱分辨率的连续、窄波段的图像数据。其原理是将成像技术与光谱技术相结合,在探测目标二维空间信息的同时,获取其每一个空间位置上的光谱信息,从而实现对物质成分的直接检测。物质光谱信息具有指纹特性,即不同的物质拥有不同的光谱,因此高光谱成像为机器视觉的物质感知、识别和分析提供了新路径,是继2D、3D视觉技术之后的下一代革命性视觉成像技术。2019年,海谱在深圳成立后,开启第一款微型高光谱成像MEMS芯片的研发设计与流片。2020年初,海谱宣布正式量产第一代微型高光谱成像MEMS芯片,填补了国内在微型高光谱成像MEMS芯片领域的空白。传统光谱成像设备一般手工组装,存在体积大、价格昂贵、无法批量生产等问题,海谱微型高光谱成像MEMS芯片具备高空间分辨率、高透光率等性能优势,解决了光谱成像设备体积、成本等问题 芯片化量产还可有效降低高光谱成像设备的台间差,实现芯片至整机全自动组装。由此,海谱突破性地实现了MEMS特殊工艺的突破,解决了高光谱成像工业化、低成本和量产化的业界难题,研发能力覆盖芯片设计、光学模组、产品相机、算法研发、完整应用解决方案等高光谱全链条技术,可为全球多领域客户提供一站式高光谱成像解决方案。“传统的光谱成像设备是一个大仪器 海谱的相机模组才一片指甲大,而且更便宜,不管从体积还是价格、便利性都跨越民用的门槛,也是中国在这个细分芯片赛道上做到了世界领先的位置。”黄锦标这样比较。▲高光谱成像技术可检测物质成分芯片产品覆盖全光谱波段,万物皆可测目前,公司已推出几款芯片,形成全光谱覆盖,实现万物皆可测。黄锦标介绍,高光谱成像MEMS芯片及模组可以应用于工业检测、医疗健康、安防环保、食品检测、IOT等多场景。例如在工业检测领域,高光谱技术可在非接触的情况下实现食品检测分拣、质量等级筛选等功能,以往几分钟或数小时的检测结果如今可实时在线获取。在医疗健康,高光谱设备可赋予普通显微镜高光谱视觉能力,同时还可实现癌症筛查、手术辅助成像等功能。在安防环保领域,高光谱技术可对水质、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对水质的定性、定量观测,实现云图可视化效果。在食品检测领域,高光谱成像技术可对肉类、果蔬、粮油等进行材质分析,检测果蔬的糖度、水分、硬度、酸度等指标,智能分析肉类的新鲜程度。值得留意的是,海谱不仅有硬件团队,也有AI算法团队,这也保证了芯片获取数据后可以计算建模,得到一致性较高的结果。为何一个默默无名的初创科技公司,可以填补芯片产业空白,实现全球技术领先?黄锦标介绍,高光谱成像MEMS芯片是一个多学科的技术突破,不单单涉及微电子,还有化学、材料、机械、光学等。但是,公司一直聚焦于高光谱成像技术这一细分领域,而且公司核心研发团队此前20年专注于该细分技术的研发,有着世界领先的技术沉淀。“中国芯片暂时落后于国外,实际上差在积累不够,除了资本、政策和市场加持,需要很多科研人员、工程师长年累月地在实验室和芯片产线上辛勤付出,这样才有领先技术突破。”黄锦标称,作为一名90年代从大学毕业后进入半导体行业的老兵,见证了深圳20来年半导体行业的萌生、发展和蓬勃,希望通过自主科技创新,支持国产技术在半导体“无人区”技术实现更多突破。【深创者说@黄锦标】“我们一直强调,一个技术是否具有先进性、突破性,一定要有用,要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所认可的解决方案。海谱将微型高光谱成像MEMS芯片与人工智能算法结合,来为消费者转译物体的成分信息。比如我们人眼或者普通相机拍一块肉,就是一张普通照片,但是安装我们芯片的相机拍出的照片,经过算法读取,会转换出一个普通人可理解的结果,告诉你这块肉是否新鲜。我们坚持不会做终端产品。现在国内尤其深圳已经有很多全球知名的硬件终端产品公司,我们的定位是生产芯片以及解决方案,来服务这些硬件终端产品公司。在我们看来,现在中国卡脖子,是卡在缺少上游核心芯片或器件的技术和制造能力。海谱立志于去做这样的一个角色。
  • 山羊绒和绵羊毛的DNA定量分析国标已然实施,LUMEX微芯片实时荧光定量PCR悄然助力!
    GB/T 36433-2018《纺织品 山羊绒和绵羊毛的混合物DNA定量分析 荧光PCR法》已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本标准规定了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纺织品中山羊绒、绵羊毛DNA的定量检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纺织品混合物中山羊绒、绵羊毛两组分含量的检测。LUMEX的微芯片实时荧光定量PCR可以为山羊绒和绵羊毛中羊毛含量的检测提供简便、快捷和准确解决方案。相对传统荧光定量PCR,试剂和样品用量更少,仅需要1.2 μL的样品;升降温速度最高可达12? C/s,用时更短;空芯片能够较好得兼容各类常规测剂,也可将试剂冻干在芯片上制成常温保存的冻干芯片,样品仅需分离后加入1.2μL即可。微芯片式荧光定量PCR为用户提供更简便省时的操作,更友好的操作体验,极大得节省了时间成本,消除了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LUMEX微芯片实时荧光定量PCR优势特点:l 便携式荧光定量PCR,可适于现场使用l 高灵敏度实时荧光定性、定量分析l 专利微芯片平台,防止交叉污染l 独特芯片式平台设计,超快加热、冷却速度l 实现快速分析(DNA25分钟,RNA50分钟)l 开放芯片平台,兼容通用试剂耗材l 冻干芯片操作更简便,消除人为误差l 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病原体检测、食品转基因鉴别、遗传疾病检测、癌症筛查等羊绒,也被称为山羊绒,是一种从山羊身上提取的豪华纤维,由山羊和其他山羊中提取。虽然羊绒和羊毛是由两种不同的蛋白质组成,却具有相似的天然纤维,但羊绒要比羊毛贵的多。因此在实际的销售链中,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羊绒和羊毛经常被混在一起销售。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对羊绒混纺羊毛进行定量分析仍有一定困难。而微芯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山羊绒的鉴别和定量问题,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LUMEX的技术专家对此方法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发表了相关论文,以下内容为Maxim Slyadnev发表论文《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tation of Cashmere (Pashmina) Fiber and Wool Using Novel Microchip Based Real-Time PCR Technology》的内容节选。来源于不同性别、不同品种和不同年龄的山羊和绵羊中羊绒纤维PCR检测情况一览表来源于不同性别、不同品种和不同年龄的山羊和绵羊中羊毛PCR检测情况一览表来源于不同性别、不同品种和不同年龄的山羊和绵羊中羊绒纤维目标基因的扩增曲线来源于不同性别、不同品种和不同年龄的山羊和绵羊羊毛中目标基因的扩增曲线羊毛羊绒的定量标准曲线对模型样品中羊绒含量的测定微芯片定性定量检测天然纤维中的羊毛羊绒成分结论:基于微芯片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用于羊毛掺假等纤维混纺织物中羊绒和羊毛含量的定量检测。从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的山羊和绵羊采集的羊绒样品的数据分析证实了该检测技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该试验在微芯片反应体系中的体积仅为1.2μl,具有成本低、高特异性、高灵敏度、人为误差小、假阴性或假阳性率低等优点。这种方法基于从羊绒和羊毛中提取的线粒体DNA的检测,可以用于大规模的羊毛和羊绒制品的检测,现成的冻干芯片检测可以极大的降低对检测人员的操作要求,这对于在检测行业大范围推广微芯片实时荧光定量PCR是极为有利的。 来源:LUMEX分析仪器
  • 聚焦高通量DNA合成芯片|芯宿科技获亿元Pre-A轮融资
    近日,芯宿科技宣布此前已完成亿元 Pre-A 轮及 Pre-A+ 轮融资,由绿动资本、复星集团旗下复健资本、阿里健康、以及老股东峰瑞资本、启明创投、嘉程资本、芯航资本参与投资。本轮融资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及服务运营以及扩建产能。芯宿科技即将启动新一轮融资。芯宿科技成立于 2021 年,愿景是利用集成电路等半导体技术开发分子芯片,驱动生物技术的半导体化。该公司技术的首个应用方向为高通量的 DNA 合成,旨在通过 CMOS 芯片的基因合成技术推动 DNA 合成成本的指数级降低。目前芯宿科技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短链 CMOS 芯片已流片成功。除芯片合成外,芯宿科技也战略布局了酶促生物法,酶促法和芯片法用于 DNA 合成是两种相辅相成的路径,公司目前正在开发新的可控策略提高酶效和适应酶促合成的自动化方法。桌面式高通量DNA合成仪示意图电学调控的芯片DNA合成超高合成通量:借助于日益进步的半导体制程工艺,合成芯片上单位面积内的微电极密度可以不断提高,是可实现最高通量的技术路线,也是DNA信息存储唯一可能的技术路线。小型化设备:由于硅基合成芯片内部设计有集成电路,是可以通过电子电路来控制的,整个合成系统易于小型化。低合成成本:芯片合成可以并行无模板合成成千上万,甚至百万、千万条不同寡核苷酸序列,能够将单个碱基合成的成本降低三个数量级以上。低成本自动化长链DNA合成集成电路在纳米尺度上的控制赋能原位组装,因而可以实现长链拼接全链条自动化,使成本跟随通量下降;在DNA原位组装过程中,引入原位的碱基错位检测和筛查功能,提高了长链DNA合成的准确率和长度;桌面式小型化的设备实现了由碱基单体至长链DNA的端到端合成。绿动资本投资董事总经理黄宽表示:" 半导体和生物技术两大战略高地的结合,使得基因合成、测序等底层技术以超‘摩尔定律’的速度进化,是 21 世纪生物制造高速发展最核心的驱动力。芯宿科技融合了半导体、微流控和分子生物等领域全球顶尖的团队,并在商业化、服务能力等方面展现了卓越的执行力,已实现国内首颗自主研发的基因合成芯片成功流片。同时,芯宿通过超高通量的生物芯片,使得生物研发在试剂使用效率、废物排放量、循环利用等方面产生 2-3 个数量级的改进,是生物制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期待芯宿在长链 DNA 合成、基因存储等底层技术的战略争夺中继续攻坚克难,成为全球领跑者。"阿里健康投资部执行董事秦正表示:" 在数字生物学、基因细胞治疗与合成生物学的时代,对 DNA、RNA 等生物大分子的理解和操控是重要的基础能力。DNA 合成作为生命科学上游产业,服务于基础科学研究、细胞工厂、生物医药、DNA 信息存储等领域,在生命科学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芯宿科技在过往‘生物芯片’基础上发展、实现‘分子芯片’愿景,持续推进生物技术半导体化,对我国的先进生物技术有重要战略价值。我们非常认可赵昕博士带领的团队,期待芯宿科技的产品早日进入工业化阶段,为生命科学产业带来突破性的收益。阿里很高兴能参与此次融资,并将与团队共同努力、长期赋能、惠及社会。"启明创投合伙人陈侃表示:" 高通量 DNA 合成是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其研发也充满了挑战。芯宿科技作为赛道内的开拓者之一,是少见具备集成电路、MEMS、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交叉能力的企业,有望实现新一代技术突破。自上一轮融资至今,公司先后达成多个重大里程碑,充分体现了团队极强的执行力和冲劲。启明创投因而持续加码,很高兴继续支持公司的发展,坚定看好公司在高通量 DNA 合成领域的发展潜力,也期待公司持续实现革命性的创新,打造领先世界的技术平台,推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峰瑞资本合伙人马睿表示:" 恭喜赵昕博士和团队在寒冬中逆势完成大额融资。将半导体技术和生物科技交叉融合,是带来颠覆性技术的有效路径,自峰瑞资本天使轮投资芯宿短短 2 年来,公司跑出了加速度,在 DNA 合成短链高通量和长链拼接芯片上率先突破,并初步实现商业落地。期待芯宿未来在合成生物、农业、测序、医药等广阔赛道上展现新作为。"复健资本投资执行总经理靳碧表示:" 作为产业投资方,我们非常看好高通量 DNA 合成技术平台的未来发展和应用潜力。芯宿团队展现了高效的执行力和突出的专业能力,高效地完成了底层技术突破和半导体 DNA 合成技术平台的样机研发,并通过了我们的相关测试。复健资本苏州基金很高兴能参与其中助力企业发展,并相信通过创始团队和公司的奋发努力,芯宿医疗将进一步提升平台的技术能力和应用场景,成为中国高通量 DNA 合成领域的领军企业。"芯宿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 赵昕芯宿科技创始人兼 CEO 赵昕表示:" 非常感谢新老股东对芯宿科技的大力支持,也感谢产业伙伴对芯宿科技技术及商业化能力的肯定。半导体芯片是人类能控制的最小尺度、最大规模、功能最多元化的一种底层技术,本轮融资后,芯宿科技将从技术、平台、生产、团队、管线五大维度进一步深耕 " 半导体 + 分子芯片 ",持续通过分子芯片这一基础设施,不断实现底层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赋能合成生物、生物医药、检测与测序、农业、数据存储等应用领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更综合、更高效、更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 罗氏NimbleGen专注液相捕获业务 其将退出DNA芯片市场
    据外媒2012年6月4日消息,罗氏上周三宣布将专注于测序以及测序上游的序列捕获技术,退出固相DNA芯片市场。罗氏NimbleGen,这家位于麦迪逊的生物技术公司,在全球芯片市场上排名第4,曾一度被认为是冉冉升起的新星,在最近几年也推出了不少好产品 跟随大的科学技术环境当前将继续投入到序列捕获技术的研发。   NimbleGen的国际营销总监Kary Staples表示:“我们的业务正在重新调整……在某些罗氏能够成为强的竞争者的领域,我们选择参与竞争。”   同时,罗氏不会出售股份,离开麦迪逊。序列捕获技术的研发将继续在麦迪逊进行。Staples谈道:“研发、制造和销售还将留在这儿,一个创新的团队即将建立。该团队由NimbleGen的早期员工之一Tom Albert领导,目标是为生命科学市场开发新的、颠覆性技术。”   1999年,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科学家Michael Sussman和Franco Cerrina,遗传学教授Fred Blattner及其学生Roland Green开发了一种更快、更便宜的基因芯片制作方法,随后创立了NimbleGen公司。   2007年,罗氏以2亿7千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NimbleGen公司。当时,罗氏总裁表示,NimbleGen的芯片技术能补充罗氏现有的基因组研究队伍。   一年后,罗氏NimbleGen首家推出序列捕获芯片并大获成功,成为基因芯片行业中第一家研发出序列捕获的芯片厂家。全球的研究人员已通过此款序列捕获芯片对成千上万的外显子组进行捕获并随后测序。随后在2009年底,罗氏NimbleGen又推出液相外显子组序列捕获,提供液相的工作流程 并与Caliper合作研发推出液相捕获自动化流程,为各种项目提供灵活及高通量可扩容性方案。当前已经使用或正在开始使用外显子组序列捕获的重大项目包括英国一医学协会即将开展的罕见血液疾病研究,将捕获50000个外显子组 荷兰正在进行中的大规模老年流行病研究项目(Rotterdam Study)使用Nimblegen序列捕获3000个用于后期测序的样本。   另外,近年来该公司的灵活定制序列捕获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大实验室,包括由贝勒医学院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心提供设计的HGSC捕获定制,用于孤独症研究 而不久前,华大基因和罗氏NimbleGen公司还联合宣布已成功研发出全新人类MHC区域捕获技术,该技术突破了常规扩增和捕获方法的瓶颈,首次成功实现了对人类MHC区域的高度覆盖及有效富集 常规肿瘤热点关注的基因也通过序列捕获技术实现富集,该捕获产品可以同时捕获75个肿瘤相关基因的0.5Mb的区段。   然而,正如Staples所说,基因芯片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领域,罗氏NimbleGen从总销售额来看位居第四,但通过捕获技术上升的业务量还是很迅猛,因此将成为今后投入的重点。
  • 顶刊速递,北航研究团队制备并表征高性能MXene纳米片薄膜!
    【科学背景】随着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二维纳米材料作为一类重要的新兴材料,因其独特的电子、光学和机械性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钛碳化物(Ti3C2Tx)MXene纳米片由于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和电导率,显示出在航空航天和电子器件等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然而,将MXene纳米片从单层的优异性能扩展到宏观尺度的应用中却面临着诸多挑战。目前报道的组装方法如真空过滤、刮刀涂布和空间限制蒸发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备MXene薄膜,但仍然存在诸如取向度不高、孔隙率较大以及界面相互作用弱等问题。例如,通过真空过滤制备的MXene薄膜取向度仅为0.64,其机械性能显著低于单层MXene的理论值。有鉴于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程群峰教授团队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Ultrastrong MXene film induced by sequential bridging with liquid metal”的研究论文。一种新的制备策略——利用液态金属(LM)和细菌纤维素(BC)依次桥接MXene纳米片,被提出并成功实施。这种方法不仅通过LM纳米粒子有效减少了MXene薄膜的孔隙,还通过BC提供的氢键和LM提供的配位键显著增强了MXene纳米片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这种LBM薄膜不仅具有极高的拉伸强度,还表现出优异的电磁屏蔽效率,为MXene纳米片在宏观尺度应用中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科学图文】图1:LBM薄膜的制备原理及表征。图2. LBM薄膜的界面相互作用表征。图3. LBM薄膜的力学性能和断裂机理。图4. 电磁干扰屏蔽效能的表现。【科学结论】本文克服钛碳化物(Ti3C2Tx)MXene纳米片组装过程中的关键挑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策略,即利用液态金属(LM)和细菌纤维素(BC)依次桥接MXene纳米片,成功制备了超强的宏观LBM薄膜。通过LM纳米粒子的引入,有效减少了薄膜的空隙,同时利用BC提供的氢键和LM提供的配位键显著增强了MXene纳米片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这些改进不仅显著提高了MXene纳米片在薄膜中的应力传递效率,还赋予了LBM薄膜优异的电磁屏蔽性能。这一研究不仅为MXene纳米片及其他二维纳米材料在高性能材料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还展示了多层次、多材料协同作用的重要性和潜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和优化这种组装策略,以扩展其在能源存储、传感器技术和柔性电子设备等领域的应用,从而推动纳米材料设计和制备技术的发展,实现更广泛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化转化。文献信息: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o4257
  • RNA质量评估,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来帮忙
    国家CDC在Diagnostic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使用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检测了不同时间段临床流感样本的病毒载量,来评估RNA完整性和样本采集质量及对监测系统中流感诊断的影响。.应用亮点:▶ 使用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完成RNase P(RNP)RNA和流感基因的检测。▶ 低病毒载量的流感样品( 10 拷贝/μl),在采集八天后依旧可以被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检测到,高低病毒载量的流感样品之间存在明显不一致的降解速率。▶ 检测作为样本采集质量的关键指标RNase P(RNP)RNA,对于流感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流感监测对于流感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然而医院一般只进行流感抗原快速检测,核酸鉴定却在网络实验室进行。由于流感病毒作为一种RNA病毒,不如DNA病毒稳定。因此诊断目标区域的RNA稳定性和完整性是实验室检测的主要挑战,并且人们对冷藏临床标本中流感核酸的稳定性也知之甚少。本文采用先进的核酸定量技术--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用于对临床样本的RNA完整性进行系统评价,探索流感监测标本质量控制和评价的科学方法。通过实时RT-PCR检测的所有甲型或H1型流感阳性样本用数字RT-dPCR检测也呈阳性。图1清楚地显示了RNA随时间的降解。在甲型流感和H1流感测试中,RNA降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在所有四个时间点通过数字RT-dPCR共检测了91个甲型流感病毒阳性样本的RNA含量和72个H1阳性样品的RNA含量,发现低病毒载量样本RNA降解比高病毒载量更显著且速度更快。在低病毒载量甲型流感样本测试中,第4组RNA降解率为75%至100%共有8个,其中有5个样本的RNA降解为检测不到(图1C)。在H1测试中,在第4组中75%至100%的RNA降解有9个低病毒载量样本,其中7个样本的RNA降解为检测不到(图1D)。▲图1.阳性样本的RNA随时间降解。(A)甲型流感阳性样本的RNA降解。(B) H1阳性样本的RNA降解。(C)低病毒载量甲型流感样本的RNA降解。(D)低病毒载量H1样本的RNA降解。(E)高病毒载量甲型流感样本的RNA降解。(F)高病毒载量 H1 样本的RNA降解。RNA降解=(第1组RNA含量-第n组RNA含量)/第1组RNA含量*100%。Y轴代表样本数。蓝色条表示0-25%之间的 RNA 降解,橙色条表示 25%-50%之间的RNA降解,灰色条表示50%-75%之间的RNA降解,黄色条表示 75%-100%之间的RNA降解。在研究中使用第1组RNP和流感RNA浓度参数比较样本采集质量。RNP值是样本采集质量的关键指标。样品质量采用 A-D 等级进行评估。图2表明,样本采集质量存在明显变化。图3比较了四家医院的样本质量。在甲型流感检测中,从M医院采集的样本质量最好,N、L、P医院采集的样本质量次之;在H1测试中,医院N采集的样本质量最好(图3)。▲图2:样本采集质量评估。(A)使用甲型流感和RNP参数评估样本采集质量。(B)使用H1和RNP参数评估样本采集质量。X轴代表流感A M基因(A)或H1 HA基因(B)的Log10 RNA浓度。Y轴代表RNP的Log10 RNA浓度。一个点代表一个样品的结果。红点代表M医院样本,黄点代表L医院样本,绿点代表N医院样本,蓝点代表P医院样本。样本质量分为A、B、C、D四个等级。▲图3:不同医院样本采集质量的比较。(A)不同医院甲型流感阳性样本采集质量的比较。(B)不同医院H1阳性样本采集质量比较。蓝条代表A级样本,绿条代表B级样本,红色条代表C级样本,黄色条代表D级样本。使用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检测流感样本的病毒载量,研究RNA完整性和样本采集质量,提醒我们,应定期开展样本质量评估,以发现和改进医院样本采集中存在的问题。
  • 限10家|11月5日邀您探访"芯片医院"--苏州胜科纳米
    胜科纳米是世界顶尖的独立第三方实验室,有“芯片医院”之称,2004年在新加坡由李晓旻先生创立,2012年落户苏州工业园,是半导体芯片领域全球顶尖的独立第三方实验室,建有国内顶级的5nm/7nm级别的分析实验室。胜科纳米在工艺流程和分析试验设计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服务的客户涵盖原材料、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分立器件、终端产品全产业链公司,包括应用材料、意法半导体、博通、英飞凌、松下等企业,帮助客户提升成品良率、缩短研发时间,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11月5日诚邀您走进苏州胜科纳米 探讨半导体技术 主办方: 胜科纳米&仪器信息网活动时间:2021年11月5日 下午2:00-5:30活动地址:胜科纳米(苏州)有限公司您将获得:1. 专家分享芯片研发、芯片制造、封装测试、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的应用及案例;2. 针对您的产品及问题,专家可以给出意见和建议。目标群体:1. 芯片或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的研发、技术、质量从业者;2. 负责对接客户、推进内部改善的项目经理;3. 正被缺陷、不良、失效、可靠性折磨得一筹莫展; 4. 厂内或企业内实验室不能满足更细微尺寸表征、元素分析。 仅限10家企业!有意者请速报名!活动日程 时间活动内容14:00-14:10致辞:胜科纳米和仪器信息网14:00-14:40胜科纳米实验室介绍 集成电路产业链研发,质量控制的案例分享14:40-15:40实验室参观15:40-16:10仪器厂商分享半导体行业新技术16:10-17:30自由讨论:检测机构,半导体企业与厂商如何更好地融合发展18:00-20:00晚宴 我 要 报 名 活动说明 本次活动不收取额外费用, 差旅自理。本次活动仅对业内人士开放, 名额有限, 报名后将由仪器信息网和胜科纳米共同确认名单, 请您填写正确联系方式,以便与您取得联系.联系人:18618145079(同微信) 李女士, lijj@instrument.com.cn
  • 仪器情报,科学家表征开发了高性能MXene纳米片薄膜!
    【科学背景】钛碳化物(Ti3C2Tx)MXene纳米片由于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和电导率,在航空航天和电子器件等领域显示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然而,将MXene纳米片有效地组装成宏观薄膜以应用于实际中却面临诸多挑战。现有的组装方法如真空过滤、刮刀涂布和空间限制蒸发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MXene薄膜的取向度和孔隙率仍然难以令人满意,导致其力学性能未能完全发挥。针对这些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程群峰教授团提出了利用液态金属(LM)和细菌纤维素(BC)依次桥接MXene纳米片的新方法。通过此方法,LM纳米粒子有效地减少了薄膜中的空隙,而BC提供的氢键和LM的配位键显著增强了MXene纳米片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所制备的LBM薄膜不仅具有超强的拉伸强度,还具有优异的电磁屏蔽性能。【科学图文】图1:LBM薄膜的制备原理及表征。图2. LBM薄膜的界面相互作用表征。图3. LBM薄膜的力学性能和断裂机理。图4. 电磁干扰屏蔽效能的表现。【科学结论】本研究通过利用液态金属(LM)和细菌纤维素(BC)依次桥接钛碳化物(Ti3C2Tx)MXene纳米片,成功制备了超强的宏观LBM薄膜,为解决MXene纳米片组装中的关键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传统方法中,MXene薄膜常面临取向度不足、空隙多等挑战,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LM纳米粒子的引入显著减少了薄膜的空隙率,而BC提供的氢键和LM提供的配位键则加强了MXene纳米片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薄膜的应力传递效率。此外,新方法不仅改善了MXene薄膜的结构完整性,还赋予了LBM薄膜优异的电磁屏蔽性能,拓展了其在电子器件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潜在应用。这一研究不仅为MXene纳米片的可控组装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也为其他二维纳米片材料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借鉴。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LM和BC在其他二维材料组装中的应用潜力,推动这些材料在能源存储、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文献信息: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o4257
  • 我国研制出世界首个碳纳米管张量处理器芯片
    据北京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消息,该校科研团队在下一代芯片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世界首个基于碳纳米管的张量处理器芯片,可实现高能效的卷积神经网络运算。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ChatGPT等大模型应用的崛起,未来世界的数据将呈爆发式增长,海量数据的处理对芯片的算力和能量效率提出了严峻挑战。然而,高能效计算芯片的发展正遭遇芯片架构、晶体管性能两个重大瓶颈:传统的冯诺依曼架构已经无法满足高速、高带宽的数据搬运和处理需求,未来的高能效运算芯片必须在硬件架构上进行革新,以适用于神经网络等模型的张量数据运算。同时,构建芯片的硅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也处于尺寸缩减、功耗剧增的困境,亟须发展超薄、高载流子迁移率的半导体作为沟道材料,期望构建比硅基CMOS晶体管具有更好可缩减性和更高性能的晶体管。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电学特性和超薄结构,碳纳米管晶体管已经展现出超越商用硅基晶体管的性能和功耗潜力,因此有望成为构建未来高效能运算芯片的主要器件技术。只有在系统架构和底层晶体管两个方面共同实现突破,才能最大化地提升芯片的算力和能效。目前成熟的硅基器件技术的运算芯片主要依赖于架构的创新,而基于新材料电子器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升晶体管的性能,尚未有研究工作将二者结合起来。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基于碳纳米管晶体管这一新型器件技术,结合高效的脉动阵列架构设计,成功制备了世界首个碳纳米管基的张量处理器芯片。该芯片采用新型器件工艺和脉动阵列架构,将3000个碳纳米管晶体管集成为张量处理器芯片,将碳基电子学从器件研究推向系统演示,显著提升卷积神经网络的运算效率,功耗极低,且准确率达到88%。此外,碳基晶体管展现出比硅基CMOS晶体管更优的速度、功耗等综合优势,碳基张量处理器在180纳米技术节点具有3倍性能优势,并有延续至先进技术节点的潜力,有望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对高性能、高能效芯片的需求。
  • 新型纳米传感器芯片让药物开发提速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的传感器芯片,可以大大加快药物开发过程。这种由高度敏感的纳米传感器构成的微芯片,可以分析蛋白质如何相互结合,在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及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种新型生物传感器只需要一厘米大小的纳米传感器阵列,就能以高于现有任何传感器数千倍的能力持续不断地监测蛋白质的结合活动。新的传感器可以同时监测成千上万种反应,而且比目前的“金标准”方法敏感性更强,并能更快地提供检测结果。   该纳米传感器阵列有两大重大进步。首先是将磁性纳米标记附着在被研究的蛋白质上,大大地提高了监测的灵敏度。其次,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分析模型,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只要几分钟就能准确地预测结果。而目前其他的技术只能同时监测四种反应,需要长达数小时的时间才能获得结果。   研究人员在数年前就开发出了磁性纳米传感器技术,在检测小鼠血液中癌症相关蛋白的生物标志物时发现,其敏感性远高于其他技术,检测浓度为其他技术检测浓度的千分之一。   研究人员将磁性纳米标记附着在特定的蛋白质上,当其与另一个连接到纳米传感器的蛋白相结合时,磁性纳米标记改变纳米传感器周围的磁场。为了确定蛋白与药物之间的结合强度,研究人员将乳腺癌的蛋白放入纳米传感器阵列,同时将从肝脏、肺、肾脏及其他组织获得的蛋白也放入纳米传感器阵列,然后测量附着了磁性纳米标记的药物与各种蛋白的结合强度。这样可以不通过临床实验,就可以初步断定该药物的副作用。虽然目前的芯片每平方厘米只有1000个传感器,但研究人员表示,同样大小的芯片传感器可以增加到数万个之多。   下一步研究人员将利用这种新型生物传感器微芯片来研究正在开发的药物,研究人员确信这将极大地加快药物开发的进程。
  • 芯片与测序又掐架了,这次你站哪方?
    p   在高通量检测这个领域里,基因芯片和二代测序这对相爱相杀的cp,原本均是了解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绝佳高手,如今为了一争高下,又是闹的不开交。这不,基因芯片仗着自己老大哥的身份,手持一个二维的DNA探针阵列所形成的三维地图,以数以万计的探针做方向标,能按图索骥的找到基因组的特定位置,且结合完整成熟的指控分析手段能快狠准地筛选出所需基因,颇有几分笑傲江湖的气势。 /p p   然而,RNA测序技术作为后起之秀,不仅能轻而易举地解读由转录组组成的生命杂志,就连探索新的突变位点以及新基因之事也都不在话下。这锋芒毕露的架势,显然来势汹汹,眼瞅着就要把这些年略显沉寂的芯片老大哥给打压下去,成为高通量领域里独霸一方的势力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8c73f0be-2d3e-4e84-9f49-5786741c3761.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至此,进入看戏模式的吃瓜群众—科研者们,虽然表面看的热闹,其实内心深处也颇为纠结,万一哪天真要战队,我该支持谁呢?芯片与测序各有所长,均可大放异彩,到底谁才是笑到最后的那一个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e15996d6-6b43-449b-80c9-97549b40c1b5.jpg" title=" 2_副本.jpg" / /p p    strong 芯片vs测序,各领风骚 /strong /p p   BMC Genomics 的一篇文章,似乎能为一众心有存疑的科研者们指点迷津。它以9对肺鳞状细胞癌配对样本为材料,分别用Affymetrix HumanTranscriptome Arrays 2.0 (HTA)(最新一代全转录本表达谱芯片)和IlluminaHiSeq 2000检测平台,以测序200 M reads为基础,深入比较了芯片和测序在转录本定量检测和可变剪切方面的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7b5346c1-9428-4175-9c20-e124593c032d.jpg" title=" 3_副本.jpg" /    /p p   首先,就检测基因覆盖范围而言,芯片和测序均可检测到Ensembl数据库中92%的mRNA和90%的lncRNA,可以说是不相上下,打成平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13816e2d-3080-49c0-8bbf-3b5cdc5be00d.jpg" title=" 4.jpg" / /p p   而在正常和肿瘤组织生物学重复比较分析,发现在低表达基因上,RNA-seq检测的样本可变性更大,而芯片则没有表达高低的偏好性,说明HTA芯片的稳定性比RNA-Seq更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3c6e066a-e72f-476c-944f-a1ecce34aba6.jpg" title=" 5_副本.jpg" / /p p   至于灵敏度,依据检测信号分布强度(log2 intensity values),HTA的变化范围在3到13之间,而RNA-seq则在-1到14之间,其动态范围更大,可减少一些漏网之鱼,然而对于一些短片度基因,却是芯片的检测效果更好一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16ef249c-4705-4357-b550-d9df76cce92e.jpg" title=" 6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3852ba85-0af6-49fc-a736-c1263830d82e.jpg" title=" 7_副本.jpg" / /p p   而非配对差异分析结果中,在mRNA差异检出数量中,HTA对比RNA-seq分别是6173和4777(3683为共有) 在lncRNA差异检出数量中,HTA对比RNA-seq分别是1219和892(376为共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c059d73f-1a2f-4e0d-8ea0-ce0b5b9685ac.jpg" title=" 8_副本.jpg" / /p p   显然,对同样疾病样本在TCGA上的数据分析比较,差异基因中,无论是mRNA,还是lncRNA,芯片与TCGA吻合的基因数量更多。 /p p   另外,欲寻找疾病诊断标记物的小伙伴可要记住了,无论是mRNA或者lncRNA,HTA平台有更多的基因可作为biomark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0027ac75-413f-4086-9d72-06770b0795c9.jpg" title=" 9_副本.jpg" / /p p   可变剪切分析是识别基因不同转录本特异性表达的有效手段。其中,RNA-seq可鉴定到23,934个差异exons,HTA鉴定到26,999个差异exons(3698个共有)。Junctions差异鉴定,RNA-seq为7063个,HTA为40,384个(1551个共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65decf29-9cf4-447c-ae58-e0d4e52be113.jpg" title=" 10_副本.jpg" / /p p   综合两者分析显示,只有207个mRNAs的可变剪切结果在两个平台能同时出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52dec63a-ad47-4699-9486-235bf5607912.jpg" title=" 11_副本.jpg" / /p p   总体来说,这两种技术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在应用方面也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各领风骚。简单说来,两者都在为筛选目的基因添砖加瓦,既如此,何不都拿来为我所用呢。更何况,有时强强联手,反而会碰撞出美丽的火花,说不定还会产生翻倍的效果。 /p p    strong 芯片联手测序之案例分析 /strong /p p   于是,有些雷厉风行的研究者就立刻行动起来。这不,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篇研究肝纤维化(肝内细胞外间质成分ECM积累造成)文章就充分向大家展示了,芯片在与测序联手后,是如何玩转对下游靶基因的筛选,进而完美实现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大纲领。 /p p    strong 1.基因芯片打头阵,筛出肝纤维化相关lncRNA /strong /p p   在构建肝纤维化的小鼠模型后,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共得到了266个lncRNA和1007个mRNA上调,447个lncRNA和519个mRNA下调。基于共表达分析和RT-PCR验证,研究人员筛选到了NONMMUT013861等10个与CCl4诱导肝纤维化相关的lncRNA。而经验证,只有lncRNA—lnc-LFAR1是在肝脏中特异性表达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6a54e37f-9cdd-45ac-8821-6273722e6a09.jpg" title=" 12_副本.jpg" / /p p    strong 2.RNA-seq送助力,筛选下游靶基因 /strong /p p   在肝纤维化过程中,肝星形细胞(HSCs)的激活至关重要。因而,研究者探索了lnc-LFAR1在HSCs中的下游调控基因,即用shRNAs敲降了lnc-LFAR1后,二代测序筛选下游差异变化基因。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5b9b6140-c524-4d0e-b61c-d7f4594a767d.jpg" title=" 13_副本.jpg" / /p p   通过对差异的2023个mRNA的GO与KEGG通路富集,发现主要富集到ECM过程基因和ECM-受体作用通路。显然,在HSCs中,lnc-LFAR1调控了ECM基因。 /p p    strong 3.基因芯片再出马,体内变化基因跑不了 /strong /p p   研究者已然证明了敲降lnc-LFAR1后影响TGFβ诱导的HCs凋亡,为了验证体内基因的相关变化,先在小鼠中shLFAR1干扰其表达,CCl4诱导肝纤维化,基因芯片筛选下游变化mRN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f99c5522-83bc-44eb-9423-0a950e38535c.jpg" title=" 14_副本.jpg" / /p p   结果显示,小鼠体内lnc-LFAR1的低表达,使得肝细胞在CCL4诱导下,其下游变化的基因显著减少,只有292个上调,112个下调。GO和KEGG 通路分析也显示,lnc-LFAR1沉默影响的下游基因主要是胶原纤维组织和 TGFβ 受体信号通路,并进一步确定了 lnc-LFAR1的敲降使得CCl4和BDL诱导的肝纤维化会被显著减弱。 /p p   至此,芯片与测序的轮番出击,体内外实验的联合轰炸,使得lnc-LFAR1在肝纤维过程发挥作用成为了一件板上钉钉的事儿了。至于下游所发生的具体作用机制,文章中也通过了大量实验对其进行了阐释,并获得以下信号通路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1c11d572-d443-4851-8dab-5b3f25f9f4c1.jpg" title=" 15_副本.jpg" / /p p   其中,lnc-LFAR1与磷酸化Smad2/3之间存在正反馈,并会调控胞内notch、炎症和凋亡相关等信号通路,进而调节肝纤维化过程。此时,文章才算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显然,故事中测序与芯片无疑为筛选该故事的主角和下游基因的筛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p p   所以,各位小伙伴们,争议这两个技术孰优孰劣,真的没有意义。毕竟,“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既然两只猫都能抓到老鼠,又何必在意它的颜色呢。 /p p   至于实际实验操作中,是在两者之间有所取舍,又或是两者结合使用,小编的建议是,选择对的就好。只有两个都用过了,你才会知道谁更适合自己。 /p
  • 三星宣布3纳米GAA成功流片
    技术论坛时台积电强调3纳米制程将照时程于2022下半年正式量产,竞争对手韩国三星日前也表示,采用GAA架构的3纳米制程技术正式流片(Tape Out),对全球只有这两家能做到5纳米制程以下的半导体晶圆代工厂来说,较劲意味浓厚。外媒报道,三星3纳米制程流片进度是与新思科技(Synopsys)合作,加速为GAA架构的生产流程提供高度优化参考方法。因三星3纳米制程不同于台积电或英特尔的FinFET架构,而是GAA架构,三星需要新设计和认证工具,因此采用新思科技的Fusion Design Platform。制程技术的物理设计套件(PDK)已在2019年5月发布,并2020年通过制程技术认证。预计此流程使三星3纳米GAA结构制程技术用于高性能运算(HPC)、5G、行动和高阶人工智能(AI)应用芯片生产。三星代工设计技术团队副总裁Sangyun Kim表示,三星代工是推动下一阶段产业创新的核心。三星将藉由不断发展技术制程,满足专业和广泛市场增长的需求。三星电子最新且先进的3纳米GAA制程技术,受惠于与新思科技合作,Fusion Design Platform加速准备,有效达成3纳米制程技术承诺,证明关键联盟的重要性和优点。新思科技数位设计部总经理Shankar Krishnamoorthy也表示,GAA晶体管结构象征着制程技术进步的关键转折点,对保持下一波超大规模创新所需的策略至关重要。新思科技与三星战略合作支持提供一流技术和解决方案,确保发展趋势延续,以及为半导体产业提供机会。GAA(Gate-all-around)架构是周边环绕着Gate的FinFET架构。照专家观点,GAA架构的晶体管提供比FinFET更好的静电特性,可满足某些栅极宽度的需求。这主要表现在同等尺寸结构下,GAA的沟道控制能力强化,尺寸进一步微缩更有可能性。相较传统FinFET沟道仅3面被栅极包覆,GAA若以纳米线沟道设计为例,沟道整个外轮廓都被栅极完全包裹,代表栅极对沟道的控制性更好。3纳米GAA制程技术有两种架构,就是3GAAE和3GAAP。这是两款以纳米片的结构设计,鳍中有多个横向带状线。这种纳米片设计已被研究机构IMEC当作FinFET架构后续产品进行大量研究,并由IBM与三星和格芯合作发展。三星指出,此技术具高度可制造性,因利用约90%FinFET制造技术与设备,只需少量修改的光罩即可。另出色的栅极可控性,比三星原本FinFET技术高31%,且纳米片通道宽度可直接图像化改变,设计更有灵活性。对台积电而言,GAAFET(Gate-all-around FETs)仍是未来发展路线。N3技术节点,尤其可能是N2节点使用GAA架构。目前正进行先进材料和晶体管结构的先导研究模式,另先进CMOS研究,台积电3纳米和2纳米CMOS节点顺利进行中。台积电还加强先导性研发工作,重点放在2纳米以外节点,以及3D晶体管、新存储器、low-R interconnect等领域,有望为许多技术平台奠定生产基础。台积电正在扩大Fab12的研发能力,目前Fab12正在研究开发N3、N2甚至更高阶制程节点。
  • 抗疫情!北京加班生产8000片PCR检测用滤光片驰援武汉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滤光片是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设备中的关键部件。从前天开始,北京专门生产滤光片的企业接到的订单累计增加到8000余片,几乎全部运往武汉。为了保障供应,明天(2月3日),该企业的镀膜车间将提前复工,实现24小时不间断生产。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8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00159dd4-06b1-4289-b9f7-768735ae0f40.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450" height=" 28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光冷抛光车间,工作人员在进行抛光作业,只有平整度达到要求的滤光片才能进入到下一个生产环节。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文中图片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大年初四,京仪博电公司接到一个特殊的订单:一家苏州企业要定向向武汉地区捐献检测新型冠状病毒使用的荧光PCR检测仪,急需1000片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滤光片。为了确保滤光片能够及时安装进检测设备,该公司决定提前复工,留守在北京的技术人员全员到岗加班生产滤光片。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d14a0db4-d584-4a7e-9d53-4ce86cd1563b.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450" height=" 30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工作人员在进行胶合作业,滤光片从制作基础片到成型、胶合、检测、测试,大约需要10个小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今天上午,在该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这种对于检测新型冠状病毒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滤光片,它呈圆形,厚度为20毫米和25毫米两种,直径为5毫米。技术人员在各个岗位分别对其加工。在光冷抛光室,两位技术人员站在仪器旁一边用小刷子在滤光片上刷上抛光液,一边随时关注着滤光片的打磨效果,只有平整度达到要求的滤光片才能进入到下一个生产环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9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e059b362-d556-4a33-abe1-b18b2469b3b9.jpg" title=" 3.jpg" alt=" 3.jpg" width=" 450" height=" 29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留守在北京的技术人员全员到岗加班生产滤光片。企业接到的订单累计增加到8000余片,几乎全部运往武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成型后的滤光片将进入到胶合的环节。在这个环节,技术人员要用酒精对滤光片进行擦拭,确保没有任何灰尘和异物,然后进行胶合。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一片滤光片从制作基础片到成型、胶合、检测、测试,大约需要10个小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a06a9cc8-4f4e-46c1-a6f8-254f7fa20c4f.jpg" title=" 4.jpg" alt=" 4.jp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出厂前,工作人员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滤光片的质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不过10个小时的工期显然远远不足以满足当下疫情防控的需求。因此技术员们决定使用前期存储的基础片进行加工。这样一来,原本生产1000片需要1个月,现在仅需要7天便可完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随着疫情的蔓延,来自全国的滤光片订单骤然增加。京仪博电公司经理李建华告诉记者,截至2月1日,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的滤光片的订单累计超过8000片,这些滤光片几乎全部将运往武汉。他坦言:“目前公司的基础片已经全部消耗殆尽,因此必须扩大复工,镀膜车间将从明天起24小时不间断生产,以确保滤光片能按时交付。”记者了解到,镀膜车间为自动化生产车间,对人工需求不大,因此可以实现不间断生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8f8d8153-9081-4a6b-bc6b-d6a1fef05989.jpg" title=" 5.jpg" alt=" 5.jpg" width=" 450" height=" 30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工作人员在快递箱上贴上“疫区急需货物,请加急处理”的标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了让这些重要的滤光片能够及时送抵检测仪器生产企业,技术人员特意在快递箱上贴上“疫区急需货物,请加急处理”的标签。记者注意到,这些标签大大小小,几乎把快递箱贴满了。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特殊时期,快递物流公司特意交代我们把这提示条贴上。快递员看到提示条,就会优先将这些保障物资送往目的地。” /p p br/ /p
  • QIAGEN发布QIAcuity Four集成式纳米芯片数字PCR 系统新品
    QIAGEN全新基于纳米微孔板的一体化集成数字PCR系统QIAcuity适用于对靶DNA或RNA分子进行绝对定量分析,兼容基于EvaGreen染料法或探针法的检测。QIAcuity采用独特技术,使实验流程简化至如同qPCR实验一般简单快速。QIAcuity Four一体化集成数字PCR系统支持5色荧光系统,每次可运行四块纳米微孔板,2小时可完成多至384个样本检测。QIAcuity有更多机型满足不同检测和运行通量的需求:QIAcuity One 2plex——一块纳米微孔板双色荧光数字PCR系统QIAcuity One 5plex——一块纳米微孔板5色荧光数字PCR系统QIAcuity Eight——八块纳米微孔板5色荧光数字PCR系统 一体化集成设计,实验流程简便快速QIAcuity基于纳米微孔板技术,将数字PCR的样本液滴制备、扩增和数据分析集成到全自动仪器中,在2小时内实现从样本到数据解读全过程。纳米微孔板技术,全自动流程更容易QIAcuity创新性纳米微孔板采用微流体技术,配置好PCR反应体系后,仪器自动将样品压入微孔板的纳米微孔中并对每个小孔独立密封。纳米微孔板技术可以做到物理分隔,保证分配到每个纳米微孔中的液滴大小均一,无液滴破裂融合或交叉污染。三种规格纳米微孔板,通量更灵活 24孔纳米微孔板,每孔包含26,000微滴,适用于稀有突变检测、液体活检等 24孔纳米微孔板,每孔包含8,500微滴,适用于CNV检测、NGS文库定量等 96孔纳米微孔板,每孔包含8,500微滴,适用于CNV检测、NGS文库定量等快速数据读取PCR扩增结束后,同时扫描纳米微孔板上所有微孔中的信息,10分钟内即可获得96个样本中的信息,更快获得实验结果。 QIAcuity系统的应用领域 微生物分析或病原体检测 拷贝数变异 稀有靶标检测 标准品定量 SNP 分型 NGS 文库定量 转基因检测 基因/细胞治疗 基因表达,miRNA 检测 NGS文库定量 基因编辑检测(CRISP/Cas9)创新点:1. 集成式一体化设计:与传统数字PCR仪器需要使用样本制备、PCR扩增、数据读取三台仪器不同,QIAcuity将样本分区、PCR扩增和数据读取全部集成到一台自动化仪器中,只需将配置好的样本反应液加入纳米微孔板放到仪器中,即可实现后续实验全自动完成。 2.创新专利纳米微孔板:纳米微孔板采用微流体技术,配置好PCR反应体系后,仪器自动将样品压入样本板的纳米小孔中并对每个小孔独立密封。微孔板技术可以做到物理分隔,保证分配到每个纳米小孔中反应液体积均一,无反应体系破裂融合或交叉污染。 3.耗时短:PCR扩增结束后,实验结果无需逐一读取,QIAcuity自动同时读取微孔板上的所有微孔信息,可在10分钟内获得96个样本中的信息,更快获得实验结果。8小时工作时间可完成高达1248个样本检测,显著快于其他仪器。 4. 多重荧光通道:可支持最高5色荧光检测通道满足更多靶标检测需求,同时含1通道参比荧光,监测有效微孔数量,帮助获得更精准的结果。 5.样本通量灵活:可根据需求选择24/96样本微孔板以及应用选择8,500/26,000微孔板,配合不同QIAcuity平台灵活满足一次实验24-768个不同样本通量。 QIAcuity Four集成式纳米芯片数字PCR 系统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