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二氟苄醇

仪器信息网二氟苄醇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二氟苄醇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二氟苄醇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二氟苄醇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二氟苄醇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二氟苄醇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二氟苄醇相关的解决方案。

二氟苄醇相关的论坛

  • 对硝基苄醇

    有谁知道对硝基苄醇的检验方法啊,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

  • 全氟苄溴的衍生问题

    有没有谁做过五氟苄基溴的衍生实验,五氟苄基溴的质谱图中会在几个地方出峰?我用的是纯品,但是单全氟苄基溴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上都有很多地方出峰,难道全氟苄溴很容易就发生反应生成多种化合物造成的?谁做过相关实验啊?请不吝赐教下,多谢啦!

  • 气相_甘油,乙二醇,二甘醇

    甘油乙二醇二甘醇图为3针对照品,完全不平行,且二甘醇峰(14.5左右)越来越小……做了很多遍,都是这样,先后用db_624,0.53*3,ov_1301,0.25*1.4柱子试过,二甘醇不是和甘油包一起,就是这样不怎么出峰,而且面积也并不平行,求各位大神看看,指点一下??

  • 请问汽车材料的乙二醇跟富马酸二甲酯怎么测试?

    是关于ELV的B 20 0250一个汽车材料的标准乙二醇甲基醚,乙二醇甲基醚的醋酸盐,乙二醇乙醚,乙二醇乙醚的醋酸盐1-乙二醇丙稀2-甲基醚,乙二醇双重甲基醚,双重乙二醇甲基醚,双重乙二双重醇甲基醚,三重乙二双重醇甲基醚等等。另外二甲基甲酰胺和富马酸二甲酯,是不是一样的?测试方法呢?

  • 氯化苄、甲醇的气相色谱分析

    [color=#444444]我们需要进氯化苄原料,进厂检测纯度,国标上使用的是玻璃填充柱,安装和使用都不方便,不知有没有使用其他柱子检测的,能否告知检测方法。[/color][color=#444444]我们甲醇精馏需要检测甲醇的纯度,选择什么柱子合适,什么检测方法?[/color]

  • 【求助】关于乙二醇的色度

    各位大侠:小弟有个问题想请教,为什么乙二醇的颜色会变黄啊。是什么原因啊?有知道的高手帮帮忙啊。小弟谢谢啦。

  • 求二卞醚液相检测方法及出峰位置

    求助二卞醚液相出峰检测条件和位置,色谱图中9.224是苯甲醇,13.087是苯甲醛,请问前面有个5.796的是个啥,有可能是二卞醚吗,用的是甲醇/水4:6,这是苯甲醇无受体氧化的反应

  • 异丙醇溶于二硫化碳浑浊

    做异丙醇标准曲线配储备液时,在二硫化碳中加入异丙醇会变浑浊,再加入又变澄清,稀释定容之后在变浑浊,这是什么原因啊?

  • CAD可用于检测苄醇和磺酰胺?

    CAD可用于检测苄醇和磺酰胺?

    如题;某个生产过程使用苄醇和另一个化合物A反应生产磺酰胺;可是磺酰胺紫外响应很弱,因此想尝试CAD检测器;但是CAD上没有找到苄醇和磺酰胺的峰,是不适合用这个检测器么?

  • 怎么分析水中的丙二醇?

    [table=100%][tr][td]检测水中的丙二醇,拿到朋友送来的样品,要检测里边各组分的含量,手中有液相色谱-紫外和气象色谱-质谱,我想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质谱检测。但是要怎么除去水?难道要用干燥剂吸水?丙二醇是水溶性的。用有机溶剂不好萃取。[/td][/tr][/table]

  • 怎么分析水中的丙二醇?

    [color=#444444]检测水中的丙二醇,拿到朋友送来的样品,要检测里边各组分的含量,手中有液相色谱-紫外和气象色谱-质谱,我想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质谱检测。但是要怎么除去水?难道要用干燥剂吸水?丙二醇是水溶性的。用有机溶剂不好萃取。[/color]

  • 丁二醇在化妆品的应用

    最近买了一支爽肤水,包装上写的不含乙醇及色素但成份表里写着丁二醇,不知道这种醇类跟乙醇类有什么区别

  • 关于二溴新戊二醇

    [color=#444444]几个月前买了二溴新戊二醇做实验,感觉原料不对劲,询问厂家,他们说没有问题。[/color][color=#444444]于是打了质谱,我们学校的质谱是电喷雾类型的,二溴新戊二醇的分子量是261.94,在质谱上可以找到262或者263,和303的峰,但比较矮(最近质谱仪可能出了问题,所以也可能是要多加1或2)。打了红外,与网上找到的红外谱图对应的很好。但是,质谱谱图上没有Br的同位素峰。大家都知道,有机物含有两个溴时,是1比2比1,含有一个溴时是一比一,而我的质谱谱图上只有一个峰。头痛啊。[/color][color=#444444]哪位经验丰富的大虾懂得其中的缘由啊。难道真的是原来出了问题?[/color]

  • 【求助】如何测定丙二醇含量

    请教各位高手,我现在要分析一批样品,其中可能含有丙二醇、二甲基乙酰胺、三乙二醇,但是并不知道具体含量,要如何测定?我称量了2g左右的丙二醇对照品用丙酮定容于25mL容量瓶中,进样无丙二醇峰,但是直接进丙二醇对照品就能出风,原因是什么?希望各位高人予以指点,急盼回复!!!

  • 碳酸乙烯酯中的杂质分析(二乙二醇和乙二醇)

    碳酸乙烯酯中的杂质分析(二乙二醇和乙二醇)

    本人在一家化工企业实习,最近在做一个课题,可是遇到很多问题,请各位师傅高手指点一下!以下是我的气相分析条件:柱子50米的hp-5 柱温180℃ 进样口280℃ 检测器300℃ 进样量0.4μL在2.980分出峰的是乙二醇,可是二乙二醇检测不出。当使用60米的柱子时,两种醇都可以检测出来,但是二乙二醇和碳酸乙烯酯的出峰时间非常相近,很难分离开,因此要做定量的话根本不准确。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5/201305141847_440001_272991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5/201305141853_440002_2729912_3.jpg这张色谱图是我使用升温程序做的峰,发现碳酸乙烯酯的峰成锯齿状。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哪方面的问题呢?请大家指导一下,本人的QQ:806968887 非常感谢!

  • 呋虫胺中间体2-羟甲基-1,4-丁二醇怎么检测

    呋虫胺中间体“2-羟甲基-1,4-丁二醇”http://images.chemnet.com/suppliers/chembase/275/394275_1.jpg有哪位前辈检测过,做过MS-LC,可是紫外没吸收,气相又不出峰,但好像有人用FID检出来的,可我这一直做不出,我GC是FID,弱极性HP-5柱子,有知道的,希望帮帮忙啊。。。

  • 丙二醇样品图谱问题

    样品和分析纯的丙二醇红外图谱中都在1650-1660cm-1处有一吸收峰,波峰大概有25%,想问有哪位高手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和对照图谱有差别,如何解决?? 盼回复!!

  • 化学试剂——二乙醇胺!

    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82507   CAS号 111-42-2   中文名称 2,2'-二羟基二乙胺,二乙醇胺;双羟乙基胺;2,2`-亚氨基双乙醇   英文名称 Diethanolamine   别 名 二乙醇胺   分子式 C4H11NO2;HO(CH2)2NH(CH2)2OH   相对分子量:105.14   外观与性状 无色粘性液体或结晶。有碱性,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气体。   分子量 105.14 蒸汽压 0.67kPa/138℃ 闪点:137℃   密度:1.097   凝结点(℃):28   沸点(℃):268.8   闪点(℃):146;137(闭式)   粘度 mPa·s(20℃):351.9(30℃)   折射率:1.4776    溶解性 易溶于水、乙醇,微溶于苯和乙醚 ,有吸湿性。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1.09;相对密度(空气=1)3.65   稳定性 稳定   危险标记 20(碱性腐蚀品)

  • 【原创大赛】二元溶液吸附方程验证汇集

    【原创大赛】二元溶液吸附方程验证汇集

    请阅览附件……………………为了方便大家查看,帮楼主贴出内容………………………… 二元溶液吸附方程验证汇集 Daichaozheng通常认为在溶液中的吸附是多层吸附的,但是多层吸附与van der Waals作用能与分子间有效距离六次方成反比这一原理是矛盾的。原因是吸附剂表面生成的van der Waals作用能其力度不足以克服“第二层分子”的热运动。因此溶液吸附不会是多层吸附。运用统计力学方法,在均一位势模型和理想势阱点阵模型基础上,考虑分子之间van der Waals作用能和溶液吸附过程的顶替效应可以推导出二元溶液单分子层吸附方程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8/201208091006_382640_2961690_3.jpg在第三届科学仪器网络原创大赛 “二元溶液体系吸附方程的验证”一文中,作者计算了苯胺、苯酚、环己醇、正丁醇、正己酸、正戊醇、正戊酸在六种炭吸附剂上的吸附数据。四十二组数据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均方差在0.008-0.047之间。为了更充分的考察公式(1)、(2)的适应性,作者采用了更多的文献数据进一步进行验证。今汇集如下。在18℃的恒温条件下,用骨炭从水溶液中吸附醋酸。在不同的醋酸平衡浓度下,每公斤骨炭中吸附醋酸量 与溶液中醋酸的摩尔浓度 的关系如表1所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8/201208091007_382642_296169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8/201208091007_382643_296169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8/201208091007_382644_2961690_3.jpg从公式(5)可以看到,溶液浓度的改变引起分子间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分子之间势能场的变化,最终影响吸附过程的焓变。公式(5)表示的是一摩尔吸附值从溶液态进入吸附态这一过程的焓变的量,这也是吸附剂表面吸附吸附质时van der Waals作用能所作的净功。物理吸附是一个可逆的动态平衡过程,平衡时物质在吸附剂表面的化学位与在溶液中的化学位相等。从道理上讲,只有吸附的作用能大于分子的动能才能形成稳定的吸附层。由公式(5)可以看出,随着溶质浓度的改变,血炭从水溶液中吸附正丁醇van der Waals作用能作的净功在4.1868*984J/mol到4.1868*1258.6J/mol之间。根据理论,分子的平均动能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8/201208091010_382646_2961690_3.jpgJ/mol,在室温情况下(300K)分子的平均动能大约为4.1868*450 J/mol。这个数值小于吸附过程的焓变。如果设想吸附是单层的,这个吸附过程是可以进行的;作一个粗放的估计如果形成多层吸附,根据van der Waals作用能公式,第二层与吸附剂表面有效距离增加一倍,吸附过程焓变只能及第一层的1/64,也就大约是在4.1868*11J/mol 到4.1868*20 J/mol之间。这个数值远小于分子的平均动能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8/201208091009_382645_2961690_3.jpg J/mol(4.1868*450j/mol)。因此吸附剂的表面依靠van der Waals作用能是不能够约束住溶质分子形成第二吸附层的。至于第三层、第四层则更不可能了。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8/201208091011_382648_296169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8/201208091011_382649_2961690_3.jpg硅胶可以从水溶液中吸附碱金属离子,表3则列出了硅胶自水溶液中吸附无机碱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计算采用的公式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8/201208091012_382650_2961690_3.jpg从计算结果可见,对于不同的碱金属离子有不同的A,B 值,但是不管是Li+、Na+ 、 K+还是NH4+,每吸附一个碱金属离子就要从硅胶表面顶替下来七个水分子。 带电荷的离子型化合物,由于电荷同性相排斥的原理,形成多层吸附则更不可能了。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8/201208091013_382651_296169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8/201208091026_382653_296169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8/201208091026_382654_296169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8/201208101148_382997_1688674_3.jpg 图6 一氧化碳在木炭上吸附量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8/201208091027_382656_2961690_3.jpg计算的数值。 图6表示一氧化碳在木炭上吸附量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由图可见二元溶液单分子层吸附方程(1)在 p=0 的情况下也可以很好地描述气体的吸附过程。 结论:通过对van der Waals作用能的分析,解释了在溶液吸附只能形成单分子层吸附的原因。在过去推导的溶液吸附方程的基础上,拟合了多组吸附质、吸附剂的实验数据,得到良好结果。证明了溶液单分子吸附理论成立。所推导的溶液吸附公式成立。 参考文献 戴朝政,卢佩章,色谱 ,1994年第3期 戴朝政,第三届科学仪器网络原创大赛,二元溶液体系吸附方程的验证 赛冷LG,兰吉PW,加布里桑CD著,傅献彩等译。物理化学习题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299。 严继民,张启元,高敬综。吸附与凝聚固体的表面与孔。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93 段世铎,谭逸玲。界面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07 顾惕人编,傅鹰选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41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