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新戊酰基

仪器信息网新戊酰基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新戊酰基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新戊酰基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新戊酰基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新戊酰基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新戊酰基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新戊酰基相关的解决方案。

新戊酰基相关的资讯

  • 大连化物所发现化学污染物暴露与慢性疾病风险间的新关联
    近日,大连化物所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研究组(1808组)许国旺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合作,在化学污染物暴露对慢性疾病的风险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了血清中全氟化合物残留与高尿酸血症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在代谢水平上揭示了血清中外源化学残留与慢性疾病风险关系的机制。  慢性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和血脂异常等重大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高达10%至30%,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环境暴露因素是不容忽视的慢性疾病危险因素。然而血液中环境来源的有害物质与重大慢性疾病的关联仍不清楚。  针对此问题,研究团队收集了上述5种重大慢性疾病共计496例血清样本,采用高分辨质谱技术分析血清中106种农兽药化学污染物的含量及内源性代谢物的改变,揭示了这些风险物质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利用暴露组-代谢组关联研究策略,结合中间相遇原则探究了血中化学残留物与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发现全氟化合物暴露与高尿酸血症的风险呈正相关,脂质不仅与全氟化合物暴露呈正相关,而且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研究还发现,关键中介代谢物(肌酸、肌酐及磷脂类等)介导了25%-68%的暴露与疾病风险关系。暴露组-代谢组关联研究从代谢的角度阐明了环境来源的化学物质与慢性疾病的关联及相关机制,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深层次的病因学认识,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及预警标志物的识别。  相关研究成果以“Metabol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Serum Exogenous Chemical Residues in a Cohort with 5 Major Chronic Diseases”为题,于近日发表在《环境国际》(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大连化物所1808组博士研究生由蕾。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连市重点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我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文/图 由蕾)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1.106919
  • 华南植物园发现新的重金属超富集植物
    由于工矿企业的发展,农业化肥的过量使用,污水灌溉等,中国乃至世界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植物修复技术是目前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研究热点,它具有治理效果的永久性、治理过程的原位性、治理成本的低廉性、环境美学的兼容性、后期处理的简易性等优点。这个技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寻找超富集植物。虽然目前全世界已发现400多种超富集植物,但是大多数超富集植物都有生物量小,生长缓慢,弱抵抗力,种子少,缺乏与当地植物竞争的能力等缺点,所以能够真正应用于植物修复技术的超富集植物并不多。因此采用更有效的方法来筛选更多超富集植物是非常必要的。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土壤生态与生态工程研究组博士研究生张杏锋在导师夏汉平研究员的指导下,首次提出了用土壤种子库-重金属浓度梯度法来筛选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并成功找到一种Cd的超富集植物——少花龙葵(Solanum photeinocarpum)。该方法是指利用土壤种子库筛选对重金属具有超富集特性的植物,然后通过重金属浓度梯度实验对其超富集特性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当土壤Cd浓度为60mg/kg时,少花龙葵的生长未受影响,根部Cd含量高达473mg/kg,茎、叶和地上部Cd含量分别达215、251和230mg/kg。在两个浓度梯度实验中,少花龙葵地上部Cd含量均超过Cd超富集植物的临界含量标准(100mg/kg),具有Cd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是Cd的超富集植物。   这一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环境工程领域主流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1,189: 414–419)上。   土壤种子库—重金属富集植物初步筛选实验中的植物种类(重金属添加到土壤中65天后)。最高的植物为少花龙葵。盆中数字分别表示如下:1-CK, 2-Cd4, 3-Cd8, 4-Zn100, 5-Pb300, 6-Pb600, 7-Cu100, 8-Cu300。
  • 岛津积极参加农业新污染物风险防控研讨会
    2024年7月27日,由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安全与营养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上海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主办,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岛津)等单位支持的农业新污染物风险防控研讨会在上海南郊宾馆顺利举办,来自农业系统的多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围绕农业新污染物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会议现场岛津积极参加此次会议,设立展台并发表会议报告《岛津农业新污染物解决方案》。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食品安全行业张圆圆女士张圆圆女士首先介绍了四类新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及微塑料检测需要用到的主要仪器,接着围绕多溴二苯醚、氯化石蜡、得克隆、全氟化合物、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介绍岛津GCMS&GCMSMS及LCMSMS&LC-TOF在农业新污染物领域的解决方案,同时介绍了在微塑料检测方面的解决方案,推荐了由多个应用报告汇编而成的《微塑料分析解决方案》及《新污染物检测应用文集》。岛津展台吸引了参会者驻足交流,岛津现场工作人员就用户关心问题以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检测技术问题和与会者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新矿物+2!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两种新矿物
    人民政协网北京8月16日电(记者 王硕)记者16日从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由我国科研人员发现、命名并申报的新矿物“氟碳钙钕矿”以及“菊兴铜矿”近日分别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批准通过,这意味着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两种新矿物。其中,氟碳钙钕矿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范晨子研究员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南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发现于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它的发现对丰富稀土氟碳酸盐矿物学基础理论知识,认识白云鄂博稀土元素赋存状态和替代机制,了解矿床的形成与演变、元素赋存状态、元素迁移、富集机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内蒙古白云鄂博矿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也是我国矿物资源的宝库,迄今已发现210余种矿物,在我国新矿物发现地中占据首要位置。此次发现的氟碳钙钕矿是在该矿床发现的第21种新矿物。钕作为当今稀土元素家族中的佼佼者,对促进稀土在永磁材料、激光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此次新发现的氟碳钙钕矿属于钙稀土氟碳酸盐系列矿物,是常见的稀土矿物氟碳钙铈矿的富钕类似矿物,也是钕资源的重要矿物原料。氟碳钙钕矿呈黄褐色至褐色,与方解石、萤石、霓石、钠闪石、磁铁矿等矿物共生,钕氧化物平均含量约为30%,稀土氧化物平均含量约为60%,且具有多型、体衍交生等复杂晶体微结构特征。菊兴铜矿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顾枫华助理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章永梅副教授,联合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中南大学谷湘平教授和核工业地质研究院范光研究员等发现于西藏甲玛世界级斑岩-矽卡岩型巨型铜多金属矿床中。初步研究表明,菊兴铜矿是一种重要的载金载银矿物,结构复杂,其形成与中高温热液贵金属矿化密切相关。该矿物的发现不仅为硫化物矿物家族增添了新的一员,而且对于研究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与成矿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菊兴铜矿主要产出于下白垩统林布宗组与中新世斑岩接触带形成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中,共伴生金属矿物主要包括黄铜矿、方铅矿、辉钼矿、黄铁矿、蓝辉铜矿、辉铜矿,以及少量金-银矿物和含铋矿物(如硫铋铜矿)。该新矿物常在斑铜矿中呈固溶体产出,粒径多变化于数至100微米之间。菊兴铜矿为复杂金属硫化物,不透明,具金属光泽;反射色为浅黄白色,均质性,无双反射和反射多色性;其晶体结构由硫、 硫-铋原子层和不同比例空位的铜-铁原子层组成,与斑铜矿、黄铜矿的结构存在联系。
  • “悟空”号发现宇宙线硼/碳比能谱新结构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国际合作组利用卫星前六年观测数据分析得到10GeV/n到5.6TeV/n能段宇宙线硼/碳比和硼/氧比的精确测量结果,并发现能谱新结构。相关研究成果于10月14日在线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宇宙线是来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包括各种原子核、电子、高能伽马射线和中微子等。自1912年赫斯发现宇宙线以来,人类对它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已经长达一个世纪。但时至今日,关于宇宙线的起源、加速机制以及它们在星际空间和星系际空间中的传播及相互作用等基本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答。在宇宙线中,碳核、氧核等属于恒星核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原初粒子,而硼核则主要是碳核、氧核在传播过程中和星际物质发生碰撞后产生的次级粒子。因此,通过对宇宙线中硼/碳(B/C)和硼/氧(B/O)流量比的精确测量可以研究宇宙线在传播路径上的相互作用过程。上个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建立起来的经典宇宙线传播模型预测B/C和B/O随能量的变化服从单一幂律分布,且谱指数应为-1/3或-1/2。近些年的直接观测实验(如PAMELA、AMS-02)发现宇宙线B/C在百GeV/n以下能区确实符合单一幂律分布,其谱指数非常接近-1/3,被认为是建立于1941年Kolmogorov星际介质湍流理论的直接证据。但在更高能区,尤其是TeV/n以上,前述实验因测量精度的限制无法给出准确的探测结果,不能对现有的宇宙线传播模型给出有效检验。“悟空”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用于空间高能粒子观测的卫星,其核心科学目标除了通过对电子宇宙线和伽马射线的观测来间接探测暗物质粒子,还包括通过探测宇宙线核素粒子来研究宇宙线的加速和传播机制。和国际上其他类似探测设备相比,“悟空”号覆盖能段宽、能量测量准、粒子鉴别强,特别是具备优异的电荷分辨本领,可以对高能宇宙线核素粒子进行高精度鉴别(图1)。10月14日,基于其收集到的前六年观测数据,“悟空”号国际合作组获得了10 GeV/n到5.6 TeV/n能段的B/C和B/O的精确测量结果(图2)。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对1 TeV/n以上B/C和B/O进行精确测量,能量上限比阿尔法磁谱仪(AMS-02)实验高出5倍。“悟空”号的探测结果表明,在宽能段范围内B/C和B/O明显偏离单一幂律分布的行为特征。“悟空”号首次以高置信度发现宇宙线B/C和B/O在相同能量(约100 GeV/n)处出现变硬的行为,意味着经典的宇宙线传播理论需要进行重要的修改。该结果对揭示宇宙线的传播机制以及星际介质的湍动属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意味着之前基于反物质宇宙线的暗物质间接探测的天体物理背景需要重新估计。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江苏省的多个项目的支持。图1 “悟空”号测量的电荷谱
  • 我国新污染物治理为全球贡献“加速度”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又称POPs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日前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当前,《公约》受控化学物质增至34种类。“本次大会中,得克隆、紫外线吸收剂UV-328和甲氧滴滴涕3种化学物质增列进入《公约》的附件A,大会保留了得克隆和紫外线吸收剂UV-328的特定豁免。同时,《公约》讨论了近10年的遵约机制在本次会议中通过,将有助各方履行环境和人类健康方面的义务。”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履约三处主任专家姜晨介绍了《公约》的进展与突破。为得克隆全球范围管控贡献中国速度本次大会审议通过增列的一项管控化学物质——得克隆,对于熟悉新污染物治理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而言,它并不陌生。得克隆及其顺式异构体和反式异构体,简称得克隆,其主要是作为一种阻燃剂广泛用于高分子聚合物中。本次大会能够顺利推动得克隆的增列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控制,与中方的努力与贡献密不可分。据了解,全球范围内,仅有中国的1家企业在生产得克隆,主要是用作添加型阻燃剂,其产品90%以上用于出口,国内市场用量较小,且有成熟替代品。记者注意到,我国已将得克隆列为重点管控的新污染物。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中明确,自2024年1月1日起,禁止得克隆生产、加工使用、进出口。同时,对相关废弃物处置做出要求。“我国做出这一决定之后,获得了全球绝大多数的国家的赞赏和支持。而且,我国通过自我管控要求停止得克隆生产,也使得大会也未保留得克隆特定生产的豁免。”姜晨说。她解释,如某一类化学物质被《公约》批准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会对全世界签约国家生效。如果这类物质仍有特定生产豁免的话,《公约》生效后,还会有5年的豁免期,这意味着,这一物质在5年—6年内还可以继续生产。“但由于我国家已明确在2024年起禁止生产、加工、进出口得克隆,大会最终就没有保留得克隆生产的特定豁免,而是保留了使用的特定豁免,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还可以在有限的行业与时间内使用。”姜晨说。相关企业需抓紧研发环保替代品及替代技术除得克隆外,本次大会还审议通过了将甲氧滴滴涕、紫外线吸收剂UV-328(以下简称UV-328)列入《公约》管控。这两种化学物质分别涉及哪些行业?列入《公约》管控对于我国会产生何种影响?甲氧滴滴涕,是一种有机氯农药,最初是作为滴滴涕的替代品开发的。甲氧滴滴涕主要是用作杀虫剂来防治害虫,通常用于农业和兽医实践中。早在198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甲氧滴滴涕归类为第 3 类致癌物。姜晨介绍,甲氧滴滴涕曾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短暂使用后,就不再使用了。因此,其增列至《公约》,对我国而言影响并不大。另一增列物质UV-328是一种苯并三唑酚,用作紫外线吸收剂,防止各种物体表面在紫外线或阳光下变色和老化。其主要用途是油漆和涂料,以及作为各种塑料的添加剂,包括食品包装的非食品接触层。在汽车行业,UV-328用于油漆、涂料和密封剂,以及安装在车辆上的液晶面板和仪表、用于车辆内部和外部部件的树脂等。在食品包装中,它被用作塑料、印刷油墨和黏合剂的添加剂。记者了解到,一项化学物质的增列在《公约》历届缔约方大会中,一直都是谈判的难点和焦点。往往在各方进行长期激烈的讨论后,才能确定相关物质是否增列,以及是否能在谈判过程中保留特定豁免。UV-328的应用中,汽车涂料、轨道交通涂料、工程机械涂料、大型钢结构涂料、偏光片中的三醋酸纤维素酯(TAC)膜、相纸等用途,与未来我国相关产业发展仍高度关联。“为争取这些豁免用途,早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查时,我们中方的工作人员就提前扎实做好了国内行业的调研‘摸底’。在审查阶段,提出我国需要的豁免需求,推动这些需求顺利平稳地落实在最终决定中。”姜晨说。姜晨告诉记者,目前新增列物质距离正式对全球生效还需1年左右的时间。此后,这些物质增列修正案正式对我国生效,还需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待审议批准后,增列修正案才能对我国正式生效。“这个流程可能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她表示,我国新污染物治理的方案已经印发,相关管控手段也不断在升级中。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公约》新增内容有意识地逐步纳入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中,早做准备。姜晨同时呼吁,涉及增列物质的企业应尽快加强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发。“在3年—5年内,相关企业需找到更加环保的替代品和替代技术,以促进产品达到类似的性能要求,这是企业现在就要抓紧攻克的议题。通过遵约机制,将监督签约国落实责任除了增列物质外,大会最重要的历史性突破之一,还体现在各方讨论了近10年、迟迟未决的遵约机制CRP.15,在本次大会中伴随着掌声得以通过。记者了解到,这一机制将更注重在落实层面,支持履约国家履行其义务。这项机制不仅强调所有签约国家履行其对减少和控制POPs的承诺,同时,也将建立更有雄心的监测和报告机制,以确保相关国家的履约行动得到监督和跟踪,从而有助于保护全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本届斯德哥尔摩公约缔约方大会主席加德纳(Gardiner)评价,遵约机制早就应该完成。BRS三公约执行秘书罗尔夫帕耶(Rolph Payet)赞扬了各方对这一成功结果作出的贡献。他说:“你们已经向世界表明,在致力于解决地球上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事实上,中国政府持续高度重视国际公约履约工作,从政策法规、能力建设、技术示范、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全面开展 POPs 履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履约成就。并通过 POPs 履约带动了化学品环境管理水平提升,促进了产业绿色发展,为全球 POPs 淘汰作出了重要贡献。姜晨介绍,我国不仅全面淘汰了包括林丹、硫丹、六溴环十二烷等在内的20种类POPs类物质,全面禁止了全氟辛基磺酰氟类的生产,在环境无害化方面,还处理处置了历史遗留的上百个点位、10万余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废物。此外,全面排查、下线、处置含多氯联苯电力设备,积极主动地提前完成了2025年履约目标任务。“今后,我们将持续做好《公约》履约的保障工作,助力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产和环境排放,积极探索和实践POPs污染治理,推动环境中POPs含量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并彰显大国担当,继续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姜晨说。
  • 加强新污染物治理 统筹推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
    2021年11月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做出部署:“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制定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实施调查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建立健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强化源头准入,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及其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同时,《意见》在主要目标中要求,到2025年,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一、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特征及治理紧迫性(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当前,我国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蓝水清”正在成为现实。与此同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等新污染物正逐步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央深改委会议等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新污染物治理,从“对新的污染物治理开展专项研究”、到“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再到“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要求逐步深入,力度不断加大,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凸显出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了关于“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和“健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体制”的要求。(二)新污染物的特点突出,治理难度大目前,国际国内尚无关于新污染物的权威定义。科学界比较关注在危害特性或致毒机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新污染物。从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新污染物是指新近发现或者被关注,对生态环境或者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但尚未纳入管理或者现有管理措施不足以有效防控其风险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是新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新污染物具有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新”。新污染物种类繁多,目前全球关注的新污染物超过20大类、每一类又包含数十或上百种化学物质。随着对化学物质环境和健康危害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被识别出的新污染物还会持续增加,因此,联合国环境署对新污染物采用了“Emerging pollutants”这个词,体现了新污染物将会不断新增的特点。第二个特点是“环境风险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危害严重性。新污染物多具有器官毒性、神经毒性、生殖和发育毒性、免疫毒性、内分泌干扰效应、致癌性、致畸性等多种生物毒性,其生产和使用往往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很容易造成严重影响。二是风险隐蔽性。多数新污染物的短期危害不明显,即便在环境中存在或已使用多年,人们并未将其视为有害物质,而一旦发现其危害性时,它们已经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介质中。三是环境持久性。新污染物多具有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可长期蓄积在环境中和生物体内,并沿食物链富集,或者随着空气、水流长距离迁移。四是来源广泛性。我国现有化学物质约4.5万余种,每年还新增上千种新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生产、加工使用、消费和废弃处置的全过程都可能存在环境排放,还可能来源于无意产生的污染物或降解产物。五是治理复杂性。对于具有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的新污染物,即使达标排放,以低剂量排放进入环境,也将在生物体内不断累积并随食物链逐渐富集,进而危害环境生物和人体健康。因此,以达标排放为主要手段的常规污染物治理,无法实现对新污染物的全过程环境风险管控。此外,新污染物涉及行业众多,产业链长,替代品和替代技术不易研发,需多部门跨界协同治理。目前,国内外对新污染物关注度高,相关的文献报告很多。文献显示,我国部分地区大气、水、土壤中相继监测出较高含量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作为全氟化合物生产和使用大国,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全氟化合物类持久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程度不容忽视。我国抗生素年使用量高达18万吨,约占全球50%。作为化学品生产和使用大国,我国潜在的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隐患大,事关生态环境安全、人民群众健康和生活质量,以及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正逐步成为当前制约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深入改善的新难点之一,亟待加强治理。二、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展及面临的挑战(一)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展多年来,生态环境部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方面开展了不少工作,为新污染物治理积累了经验。一是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推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会同卫生健康委印发《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框架性指南(试行)》,明确开展化学物质对环境和经环境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估的技术方法。二是会同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两批《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列入40种类应优先控制的化学物质,并持续推进环境风险管控。三是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个部委,组织落实《斯德哥尔摩公约》《水俣公约》,限制、禁止了一批公约管控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减少了这些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四是持续开展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工作,建立源头管理的“防火墙”,防止具有不合理环境风险的新化学物质进入经济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五是对化学物质生产使用集中的行业开展了化学物质生产使用调查,了解掌握部分化学物质的种类、用途、生产使用量等基本信息。此外,针对抗生素产生的耐药基因在菌群间转移所引发的健康风险,卫生健康委等有关部门已经在《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下开展了大量工作,加强了对抗生素的管理。(二)新污染物治理工作面临的挑战现有治理工作为落实《意见》相关工作部署,全面开展新污染物精准筛查、科学评估和环境风险管控奠定了一定基础。然而,总体来看,我国新污染物治理起步较晚,仍处在发展阶段,存在诸多短板。1.环境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缺位新污染物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危害测试、环境风险评估、绿色替代品研发推广、产业政策调整、落后产品和产能淘汰、污染物排放控制等多个方面,并涵盖一般工业化学品、药品、农药、兽药等多个类别,有效治理新污染物需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实施综合系统治理。然而,目前各相关部门间尚未建立新污染物治理的跨部门协调机制,管理工作分散,部门间法律法规协调和制度衔接不够,难以形成合力。同时,地方相关管理部门对新污染物治理和常规污染物治理的关系以及治理思路和要求尚未形成清晰统一的认识,地方属地责任不明确,未形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
  • 全国新污染物治理版图已现!各地区行动方案全梳理
    随着2022年5月国务院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开始得到人们重视。该《行动方案》提出了明确的任务线:即2022年发布首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建立健全有关地方政策标准等;2023年年底前,完成首轮化学物质基本信息调查和首批环境风险优先评估化学物质详细信息调查;2025年年底前,初步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体系。那么,截至2023年初,全国各地区是否已跟上国家脚步?仪器信息网近日对全国已发布的各地区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进行了汇总,并梳理了其中值得关注的共性及差异。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时,全国共有28个地区发布了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包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上海、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湖南、河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行动目标与国务院《行动方案》同步,各地区均已设下2025年长期目标,即2025年底前完成国家重点管控物质和本市重点行业化学物质基本信息调查,并完成高关注、高产(用)量的化学物质筛选和环境风险评估,逐步形成新污染物治理试点示范。其中,山西、山东、陕西、新疆、甘肃等地区已设下2023年短期目标,即2023年年底前,完成首轮化学物质基本信息调查和首批优先评估化学物质详细信息调查。可以预见的是,近期,各地区新污染物基本信息“摸底”工作将陆续开展,2025年前,各地区将逐步开始探索建立环境中新污染物痕量检测、同步检测分析方法,并建立相关监测网络。监测领域据统计,在监测领域这一维度上,水、土、气仍然是各大地区部署工作的重要脉络。比如在监测点布局方面,各地区均提到了要“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典型工业园区开展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试点。”具体来说,在水环境监测方面,各地区皆有提到有关地下水、地表水、污染源废水中新污染物的调查监测。其中,山东、浙江、河南、湖南、海南等地区特别提出,要在各大江大河流域、各大河流入海口等重点区域设置新污染物的调查监测试点;在土壤环境监测方面,河南、福建、安徽、江西、辽宁等地区提到,要持续推进省内土壤新污染物监测,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黑龙江、云南、四川、甘肃、广西等地区提到要加强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环境治理,对排放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排放口及其周边环境定期开展环境监测,评估环境风险。目标污染物正如前文提到的,所谓新污染物,涵盖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在国家刚刚发布的《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中明确提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有毒有害污染物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类、抗生素类这四大类14种污染物应严格按照要求落实禁止、限制、限排。可以看到的是,在污染物种类方面,各地区行动方案中提及的重点监测污染物亦有诸多共性。天津、河北、山东、浙江、江西、湖南、河南、海南、重庆、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这14个地区明确要求要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典型地表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典型市政污水处理厂、典型工业企业或园区开展内分泌干扰物环境调查监测试点。作为内分泌干扰物下的重要一项,农药污染在近年广受各地重视,几乎所有地区均提到了要强化农药使用管理。作为重要的共性之一,仪器信息网发现,除内分泌干扰物外,抗生素、微塑料是被所有地区共同关注的重点,其市场的发展值得期待。所有地区均提到要将抗生素、微塑料等其他重点新污染物纳入“一品一策”管控措施,其中,上海更是在刚刚印发的《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中明确将微塑料提上重点管控名单。各地区行动方案的共性中仍然略有差异,各地区行动方案中虽然均提到要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但大多数地区并未给出此大类下的具体监管名单。少数地区提到了该大类下的具体化合物:河北提出,要开展全氟辛基磺酸类化合物、六溴环十二烷、十溴二苯醚、氯化石蜡、全氟辛酸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汞或汞化合物的生产和加工使用企业环境信息调查;同样是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上海给出的清单略有不同,包括全氟辛基磺酸及其盐类和全氟辛基磺酰氟(PFOS类)、全氟辛酸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PFOA类)、全氟已基磺酸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PFHxS类)、壬基酚、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双酚A等;浙江要求严厉打击六溴环十二烷、氯氟烃、1,1,1-三氯乙烷、四氯化碳、含滴滴涕的涂料、三氯杀螨、醇等已淘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河南提到要探索开展含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废弃泡沫灭火剂环境无害化处置,同时,要从饮用水水源到用水末端全程关注消毒副产物、藻毒素和全氟化合物等。从上述名单中可以看出,含氟、含氯化合物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类下备受重视的。我们再就“全氟化合物”这一关键词在各地区行动方案中进行了筛选,发现除上述地区以外,海南提到要重点关注饮用水中直接影响人民健康的消毒副产物、农药和全氟化合物等新污染物;宁夏提到要选取重点化工企业实施全氟化合物治理试点;四川提到在川南经济区选择自贡等市开展重点化工企业全氟化合物治理试点。可见,含氟、含氯化合物仍然在各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监测需求,并且多集中于水质监测领域。能力建设另外,作为各地区行动方案重要的共性,各地区在能力建设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涉及到两大重要方向:1.加强新污染物监测技术攻关,开展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与管控关键技术研究。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设重点实验室,开展新污染物生态环境危害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2. 培育一批符合实验室规范的化学物质危害测试实验室。开展相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专项培训,全面提升人才支撑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能力建设方面,有些地区特别提到了对于监测设备的最新配备需求。比如,福建提出要提升监督、执法装备和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标准化水平;陕西提出要依托现有的分析测试能力,购置新污染物相关监测仪器设备;辽宁提出要完善新污染物环境监测资质、设备建设,提升新污染物非靶向监测分析能力;河北提出要培育化学物质危害测试实验室,完善新污染物环境监测资质、设备建设等。能力建设方面,共性中同样存在差异,这体现在各地区对于监测网络部署的具体方案上。有地区提出,要依托本省现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进行新污染物信息调查后,再行构建新的监测方案,比如内蒙古、湖南等;有地区提出,要探索新污染物的调查监测试点,并逐步将其纳入全省环境监测体系,进而鼓励新污染物社会化监测,比如青海、山东等;有地区提到要依托高等学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等科技资源,进一步推进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成果转化,比如重庆等;此外,山东特别提出,要搭建新污染物快检快评平台;结语2022年11月,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部务会议,强调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重点管控新污染物补充清单和管控方案,将新污染物治理融入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清单》与现有污染防治制度机制的有机衔接。可以预见的是,在2023年,各地方新污染物的有关行动方案应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并于2025年建立各地独立完善的监测体系。
  • 南极雪样惊现微塑料!新污染物治理拉开序幕!
    据今日央视网报道,科研人员从南极洲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沿线的不同地点采集了19个雪样本,在每个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这可能意味着塑料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加速,即便是被科研人员称为地球上“最干净”的地方——南极洲也无法幸免。科学家曾在该地区的深海沉积物、海洋和地表水中发现过微塑料,但在雪样中发现微塑料尚属首次。渐入人心的“微塑料”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被认为是一类新污染物。微塑料这一概念早在2004年由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理查德汤普森(Richard Thompson)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时提出。随后,由于其在海洋环境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对生物产生的各种确定的以及不确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几年,随着科学家不断深入的研究,大气、土壤、陆地环境乃至生物体中相继检出微塑料,研究人员已开始尝试对微塑料样品进行更进一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据相关媒体报道,不久前,南京医科大学夏彦恺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骆永明教授团队,首次在人体血栓样本中发现了一定数量和不同类型的微塑料和染料颗粒。据文献,这是第一次检测血栓中的微塑料,尽管只有一种颗粒被鉴定为LDPE(主要用于农用薄膜,医疗器械,药品和食品包装材料等)。随着微塑料的“渐入人心”,更多的新污染物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新污染物治理,蓄势待发9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按照《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国办发〔2022〕15号)关于“2022年发布首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的要求,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该《清单》共分为四大类,主要包括 14 种类新污染物:分类二级分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1.全氟辛基磺酸及其盐类和全氟辛基磺酰氟(PFOS 类)2.全氟辛酸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1(PFOA 类)3.十溴二苯醚4.短链氯化石蜡5.六氯丁二烯6.五氯苯酚及其盐类和酯类7.三氯杀螨醇8.全氟己基磺酸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3(PFHxS 类)9.得克隆及其顺式异构体和反式异构体14.已淘汰类 (六溴环十二烷、氯丹、灭蚁灵、 六氯苯、滴滴涕、α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林丹、硫丹原药及其相关异构体、多氯联苯) 有毒有害污染物类10.二氯甲烷11.三氯甲烷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类12.壬基酚 抗生素类13.抗生素 ACCSI同期会议——新污染物监测新技术论坛为了进一步助力我国新污染治理行动的进行,仪器信息网联合珀金埃尔默,将于ACCSI2022期间举办新污染物检测与监测新技术发展论坛,邀请了5位报告专家聚焦新污染物检测新技术,分享新污染物最新研究进展和检测技术!ACCSI2022 线下到场参会,实现与专家面对面互动交流!年会报名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2/嘉宾报告1: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检测技术报告嘉宾:孙承君嘉宾简介:孙承君,2001年12月于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现任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环境科学、海洋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评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创新人才和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承担和完成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次参与我国大洋和极地科考,近五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目前团队研究工作以海洋微塑料和海洋生物材料为主,在微塑料研究领域又较好的积累。嘉宾报告2:“eXXpedition环球航行”:全球海洋中的塑料污染状况研究报告嘉宾:Dr. Winnie Courtene-Jones嘉宾简介:Dr. Winnie Courtene-Jones是一位塑料污染研究方面的专家,2019年完成博士学位(深海生态系统中的微塑料),就职于普利茅斯大学国际海洋垃圾研究小组,曾以“eXXpedition环球航行” 组织科学项目领队的身份,开展全球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研究,目前正参与“BIO PLASTIC RISK”生物塑料风险研究项目,调查研究可生物降解塑料的环境归趋,以及它们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影响。她的科学研究遍布各种陆地、海洋环境中的塑料污染情况,从海岸线到地球上一些最偏远的地方,包括深海和海洋环流。Dr Winnie Courtene-Jones在其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论文和技术报告,并在国际会议、英国和欧洲学术议会上发表演讲。嘉宾报告3:新污染物的转化与毒理报告嘉宾:曲广波嘉宾简介: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污染物的转化与毒理”。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hemical Review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Chem、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ACS Nano、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上。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2018年获第五届中国毒理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2018年获“The 1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istent Toxic Substances Young Scientist Award”、 2021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特等奖(排名第1)。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毒性测试与替代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环境化学》青年编委。嘉宾报告4:人体生物组织中PFAS的检测与研究报告嘉宾:Dr. Sabra Botch-Jones嘉宾简介:Sabra Botch-Jones是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法医学研究生课程的法医毒理学家和助理教授,长期从事于法医毒理学和分析化学方面的研究,Sabra担任美国科学院标准委员会毒理学共识机构副主席,美国法医学会毒理学分会主席。她被州长查理贝克(Charlie Baker)任命为马萨诸塞州法医监督委员会成员。 嘉宾报告5:纳米材料检测和职业风险防护标准示例及应用研究报告嘉宾:郭玉婷嘉宾简介:郭玉婷,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全国标准化教育标准化工作组(筹)委员,从事纳米技术标准化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研究工作,主持制定五项国家标准,参编《纳米技术标准》书籍,发表多篇科技论文,参与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一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报名现场,赢取珀金埃尔默定制礼品!
  • 创新性高通量SPR技术加速生物治疗药物发现
    治疗性抗体是目前市场上增速最快的一类药物,截止到2022年2月,已有109种抗体药物获得FDA批准使用,包括93款单抗,4款双抗以及12款ADC药物,同时处于临床阶段的抗体药超过了600种。连续8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2021年抗体药规模增长更是达到了16.5%。目前抗体药热门靶点主要集中于肿瘤如PD1/PD-L1,BCMA,CD38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TNFα,Th17通路等,补体通路如C5,C3,C1s等,以及各种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等。如何在激烈的抗体药市场争得先机,提升相关靶点治疗性抗体的发现速度和效率,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Carterra Bio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盐湖城的创新技术公司,旨在加速和革新新型候选治疗药物的发现与开发。Carterra开发了用于单克隆抗体(mAb)表征的高通量LSA™ 仪器,仅需要传统平台1%的样品消耗量及10%的时间,可实现100倍的检测通量。LSA将专利的微流控技术与实时免标记分子互作检测技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以及先进易用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软件结合,彻底革新了治疗性抗体的筛选和验证开发。LSATM平台为使用者提供了与最先进的高通量抗体表达平台的输出相匹配的抗体发现与表征的通量和功能,使得所有的抗体在发现过程的早期即可得到快速全面的筛选和表征,从而确定治疗性抗体独特的表位和发现潜在的新型候选治疗药物,极大提升了发现和开发的效率及生产力。2022年,Carterra-Bio与PerkinElmer达成协议,由PerkinElmer全面负责LSA平台在中国的技术和应用推广支持与售后及测试服务,并且借助PerkinElmer专业的实验室整合能力,将LSA平台整合进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及数据管理系统,打造专业的自动化治疗性抗体发现和表征平台及数据处理分析系统,通过创新性的高通量SPR技术加速实验室抗体发现与表位表征分析,实现低成本高通量的检测与筛选。图1 高通量SPR平台为治疗性抗体药物发现筛选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允许在开发早期即可将筛选和表征在同一步骤中完成。更快速发现治疗性抗体及对功能性表位进行表征,做出决策。发现一个治疗性抗体抗体表位特异性属于抗体固有的属性,通常无法进行设计,所以一个具有适当特性的抗体主要通过经验性表达筛选得到。现代抗体表达技术可以产生大量的克隆,以满足发现管线及找到合适的抗体药物的可能性,该抗体既需要在治疗疾病方面有很好效果,还需要具有足够的差异性以确保知识产权,这些抗体的储备可以被视为制药公司的宝贵资产。筛选和分类大型抗体库,找到并确认具有治疗潜力的抗体,需要详细表征靶标和候选抗体之间的分子水平结合作用。这种抗体筛选越早在抗体库中进行越好,以确认其功能范围。评估抗体库的表位覆盖率也是至关重要的,结合其他方法的研究数据,(可以参考Carterra与PerkinElmer的联合讲座,可在默存学院中进行观看),还可以帮助研究确认相关抗体的作用机制(MOA)。抗体筛选的历史与现状常规使用的一些高通量检测方法(如ELISA和FACS)常用于初步的筛选,将一大堆候选抗体缩减到一些可很好管理的子集,然后在使用分子互作的金标准低通量高信息含量的SPR进行验证。这样的过程非常费时费力,并且步骤繁冗,也很难自动化。而且会忽略原始抗体库库的全部表位和动力学的多样性,从而漏掉具有潜力的抗体;此外可能会选择到大量次优的克隆而错过最佳潜在抗体或过早地从库中剔除掉这些抗体。而Carterra LSA平台则通过高通量SPR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使得早期即可在同一步骤中完成筛选和表征。通过将SPR的能力扩大到超过传统SPR平台的一个数量级或更多(图2),Carterra LSA可同时进行数百种不同抗体并行高分辨率和高通量的相互作用分析。使得SPR不仅仅是用于验证和表征,更可以在药物发现早期就大显身手,极大提升发现速度和效率,以往需要几个月时间的过程可缩短到三周内进行。图2 与传统SPR平台相比,Carterra LSA将SPR的能力扩大了一个数量级或更多。Carterra LSA可以同时测定384个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数据,而其他SPR平台则一次只能产生8个(蓝框)或32个(绿框)抗原、抗体结合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数据。LSA通过先进的微流控系统还提供了极小的样品消耗和高检测灵敏度的优势,并兼容多种样品类型(血清,细胞上清,裂解液等)使得LSA更适合于早期研究和发现以及后期的表征。通常研究早期需要检测大量的克隆,而单个克隆表达的抗体量比较有限,并且可能纯化不易或成本高昂。高通量SPR技术使得研究人员在早期即可评估抗体状况,对靶标抗原和大量候选抗体之间的结合相互作用进行详细研究分析比较,得到最好结论,作出决策并快速进入到下一步的研究中。结合动力学亲和力分析与表位聚类及作图通常均需要了解一个抗体如何结合抗原靶标,哪些因素会影响其作用机制、药效和药代动力学,SPR技术则是检测抗体抗原相互作用的结合动力学和亲和力数据的金标准的生物物理方法,但传统的方法是低通量的,常被用于验证或二次筛选。Carterra LSA则是一个颠覆性的高通量SPR平台,在抗体库初步筛选时即可发挥作用,得到动力学及亲和力数据。抗体的竞争性结合测定可用于将抗体组织成表位家族或分类,以帮助发现先导抗体以及更好的理解抗体作用机制。Carterra LSA平台改变了分组模式,可以在最小样品消耗条件下,快速对大量抗体进行全方位的表位分组分析。例如可同时对384种抗体以384x 384的检测模式进行表位分析,在一次运行中,每个抗体消耗不到10ug,检测完毕可产生超过14万个成对的相互作用的数据及可视化图表便于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的结合相关参数,如动力学、亲和力和表位特异性,则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勾画信息图,指导决定哪些抗体可以进入下一步研究,以迅速聚焦到具有最有潜力和价值的抗体上。由于目前许多制药公司均聚焦在同样的靶标上,因此越快速高效筛选得到相应的治疗抗体,越快速进入到临床,决定了商业前景和未来。多参数表位聚类分析及作用机制揭示(MOA)阐明任何新型药物(包括治疗性抗体)的作用机制(MOA)均非常重要,有以下一些原因:帮助研究者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和决定,对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有影响;帮助预测病人对某一特定治疗具有反应的可能性;对药物组合做出更好的判断,以减少耐药性的风险、毒性/副作用的可能性和治疗失败的风险;突出重要的分子相互作用的目标,以便进一步开发其他药物识别具有潜在价值和商业潜力的新型作用机制(MOA)目前已采用高通量SPR技术的LSA平台的药物研发公司已受益于更快速高效的抗体筛选流程,并减少失败的风险,过去一年中许多不同亚型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快速发现和验证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期待下一个有机会发现新型高效抗体治疗药物的公司就是您的公司!期待能够诞生下一个抗体药王Humira的可能性!
  • 宁夏全面启动新污染物治理,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
    《宁夏回族自治区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日前出台,优先开展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石油加工及煤化工、医药制造、畜禽养殖等重点行业新污染物治理工作,逐步延伸至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其他行业。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是新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如何治理新污染物?按照工作目标,到2025年,我区完成高关注、高产(用)量的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筛查,完成一批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动态补充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具备较强新污染物调查、监测、评估能力。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基础治理能力全面加强。“方案提出,我区将从源头禁限的‘登记管理、淘汰禁用、绿色制造’,到过程减排的‘强制性清洁生产、抗生素、兽药和农药使用监管’,再到末端治理的‘大气和水污染治理、废药品(液)安全处置、开展治理试点’等全过程污染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措施,提高新污染物排放管理水平。”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我区将严格执行国家出台的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和行业排放等制度标准,强化政策落实落地。今年起,我区将开展新污染物治理试点,在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敏感区、饮用水水源地等周边区域,聚焦畜禽养殖、石油加工及煤化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等行业,选取重点工业园区和企业开展新污染物治理试点,形成一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绿色替代、新污染物减排以及污水污泥、废液废渣中新污染物治理示范技术,建立典型行业潜在新污染物排放源清单;选取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企业开展抗生素治理试点;选取重点化工企业实施全氟化合物治理试点。
  • 973“胃癌新标志物”相关项目在西安启动实施
    973计划项目《胃癌新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预警和早诊作用的大规模人群研究》在西安启动实施   2010年1月3日,第四军医大学樊代明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计划项目《胃癌新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预警和早诊作用的大规模人群研究》实施启动会在西安顺利召开。樊代明校长、王茜副校长、项目专家组成员和课题组成员等40余名专家教授和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科技部基础司负责同志、陕西省科技厅张炜厅长出席会议。   会上,王茜副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省科技厅张炜厅长、科技部基础司负责同志分别就陕西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管理作了重要讲话,樊代明院士、张炜厅长和科技部基础司负责同志还为专家组和课题负责人颁发了聘任证书。   随后,会议在项目首席科学家樊代明院士的主持下,围绕该项目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交流与讨论。樊院士首先系统介绍了项目的整体研究思路、体系、目标、重点内容及实施管理机制,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沈祖尧校长、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于君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的梁寒教授、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的邓大君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的袁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房静远教授、西京消化病医院的吴开春教授等6个课题组的负责人,分别围绕项目整体目标和各课题组承担的研究任务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讨和交流,进一步加强了科研资源优势的合作共享与项目管理的组织协调,凝练了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项目咨询组专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吕有勇教授在对项目实施启动汇报情况进行总结时,用“最大的(样本量)、最小的(标志物)、最复杂的(系统研究过程)”10个字高度总结了《胃癌新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预警和早诊作用的大规模人群研究》项目研究的重要意义。吕教授表示,此项目集成了中国消化病研究领域最优秀的研究团队,相信在樊代明院士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完成如此规模和系统的研究,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   最后,项目首席科学家樊代明院士就整个项目的研究任务和时间进度作了具体的安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胃癌新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预警和早诊作用的大规模人群研究》973计划项目的启动实施,是继樊代明院士领衔的《胃癌恶性表型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序贯预防策略的建立和应用》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我国胃癌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事件,标志着我国肿瘤研究科学家团队在胃癌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领域又启动了新的征程,必将为不断提高胃癌诊防治水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贡献更大力量。
  • 突破!我国科学家发现两种新矿物
    记者16号从西北大学获悉,经国际矿物学学会新矿物命名与分类专业委员会审查、投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鹏副教授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国武教授团队申请的两种新矿物,近日通过认定。新矿物的国际矿物学会编号为IMA2022-120和IMA2022-142,英文名分别为yuchuanite-(Y)和wenlanzhangite-(Y),中文名为毓川碳钇矿和文兰钒钇矿。△毓川碳钇矿镜下照片 Ych-Y:毓川碳钇矿△毓川碳钇矿晶体结构图  毓川碳钇矿是一种罕见的含水碳酸盐重稀土矿物,在粤东北玉水铜矿所发现,以我国著名矿床地质与矿产勘查学家、中国工程院陈毓川院士的名字命名。△文兰钒钇矿显微镜下、BSE以及FIB取样制样照片 Jw-Y:景文矿;Wlz-Y:文兰钒钇矿△文兰钒钇矿晶体结构图  文兰钒钇矿是以电子探针分析专家、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文兰教授的名字命名。  新矿物的发现属于0到1原创性成果,代表了矿物学基础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全球共发现的矿物数量约5900个,我国科学家发现的矿物数量只有约180个。
  • 莱芜机动车安检中心新上4条检测线
    为彻底解决莱芜市审车难的问题,市交警支队将增加检测能力作为2010年的重要工作提上了工作议程。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市机动车安全检测中心在南冶市车管所院内扩建两条检测线,在里辛开发区交警二大队车管所院内新建4条检测线,加上南冶市车管所和西关一大队车管所原有的 检测线,市机动车安全检测中心共有8条检测线,日检测能力达近千辆,彻底解决了审车难的问题。现在市机动车安全检测中心各检测线每天检测合格300多辆各型车辆,由于检测能力充足,没有出现排队等候的现象,基本上是随到随上线检测。各检测线都开展了免费代驾业务,广大有车群众可以就近到市车管所和交警一、二大队车管所检验车辆。
  •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领衔研发 一天两款抗新冠创新药上市
    1月2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悉,该所联合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与相关医药企业,自主研发的两款抗新型冠状病毒创新药——民得维(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VV116)、先诺欣,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特别审批程序,附条件获批上市。民得维是一种新型口服核苷类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用于治疗轻中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成年患者。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靶向新冠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的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后,上海药物所第一时间成立了抗疫联合攻关团队,并与武汉病毒所紧密合作,启动抗疫药物应急研发工作。上海药物所沈敬山、蒋华良团队,与武汉病毒所肖庚富团队、新疆理化所阿吉艾克拜尔艾萨团队合作,快速发现并评价出靶向RdRp的口服核苷类候选化合物VV116。该化合物以核苷三磷酸形式非共价结合到新冠病毒RdRp的活性中心,直接抑制病毒RdRp的活性和干扰RNA的合成,从而阻断病毒的复制,实现抗新冠病毒的作用。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VV116对包括奥密克戎在内的新冠病毒原始株和突变株表现出显著的抗病毒作用。在新冠病毒感染小鼠模型上,VV116可有效清除病毒,同时显著改善肺组织病理变化。多项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显示,VV116安全有效、用药禁忌少,其获批上市,将有效减轻新冠病毒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2021年12月28日VV116在乌兹别克斯坦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获批可用于重度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治疗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先诺欣是先诺特韦片与利托那韦片的组合包装药物,用于治疗轻至中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成年患者。这是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靶向3CL蛋白酶的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与辉瑞Paxlovid靶点一致。据介绍,先诺特韦能抑制新冠病毒复制所必需的3CL蛋白酶,与低剂量利托那韦联用,能减缓先诺特韦在体内的代谢,有助于发挥其抗病毒作用。新冠疫情爆发后,上海药物所第一时间成立了抗疫攻关团队,联合武汉病毒所开展抗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应急研发工作。他们迅速发现并确定出靶向3CL蛋白酶的候选化合物VV934,即先诺特韦。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先诺特韦能选择性抑制新冠病毒3CL蛋白酶;与利托那韦联用,可有效抑制病毒在小鼠肺部和脑部的复制,并显著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组织损伤;在体内外安全性评价试验中,未发现遗传学毒性。2021年11月,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与先声药业达成合作,全速推进先诺特韦的后继研发工作。先诺欣的III期临床试验是国内外第一个针对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达成“以咳嗽、鼻塞流涕、咽痛、发热、头痛、肌肉或全身痛等11个症状持续恢复”为主要终点的III期临床试验,共纳入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43家临床参研中心1208例受试者。
  • 安徽出台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 推动全过程风险管控,防范环境与健康风险
    安徽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安徽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体系,推动全过程风险管控,有效防范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近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孙艳辉及相关处室负责人对《工作方案》进行了政策解读。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所谓“新污染物”是指那些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这些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或者人体健康存在较大的危害性风险,但由于现有的管理措施不足或尚未被纳入环境管理中的四大类污染物,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部分杀虫剂)、内分泌干扰物(如部分农药)、抗生素和微塑料。“我们将大气、水、土壤多环境介质协同治理统筹推进,重点管控新污染物专项治理深入开展,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防控体系逐步完善,新污染物治理长效机制初步构建,新污染物调查、监测、评估及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作为成效目标。”孙艳辉介绍,到2025年,安徽省将完成高关注、高产(用)量的化学物质风险筛查,发布省级重点管控新污染物补充清单,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采取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据了解,今年以来,安徽省生态环境部门已经结合《工作方案》,对新化学物质生产和加工使用的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开展化学物质环境基础信息调查试点等工作。
  • 用“新”服务,无“微”不至——哈希官微服务平台精彩呈现
    用“新”服务,无“微”不至——哈希官微服务平台精彩呈现哈希公司 3 days ago点击【阅读原文】,立即体验!END
  • 用“新”服务,无“微”不至——哈希官微服务平台精彩呈现
    用“新”服务,无“微”不至——哈希官微服务平台精彩呈现哈希公司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体验!END
  • 大咖面对面丨细胞代谢组学新法 助力新污染物筛查和风险评估
    大咖面对面丨细胞代谢组学新法 助力新污染物筛查和风险评估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标志着我国新污染物治理步入“快车道”。新污染物通常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等特点,它们在环境中主要以痕量/超痕量形式存在。因此,如何选择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检测技术,识别新污染物的毒性效应,评估潜在环境风险,从而更好地服务政府决策和企业生产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近日我们采访了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镇华君副教授,他分享了团队开展的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筛查和评估的研究工作,并评述了科学仪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镇华君副教授新污染物监测的挑战从留学美国到加入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镇华君持续致力于新污染物的生态效应和健康风险研究。他表示:美国的国家环境保护署是其主要化学品管理机构,负责审查在美国境内流通的化学品对健康、安全和环境的影响,并预防未知风险。我国是化学品生产和使用大国,工业生产活动是新污染物的一个重要来源。新污染物在环境中大多以痕量/超痕量水平存在,对于分析仪器的性能要求较高,通常需要高灵敏、高选择性的色谱-质谱联用仪甚至高分辨质谱仪。目前,大部分的新污染物仍缺乏常规监测,甚至缺少相应的监测方法标准;人们对工业生产过程产生新污染物的来源、排放途径以及在环境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及毒性效应的研究都尚不充分,这为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细胞代谢组学技术助力新污染物筛查和风险评估近期,镇华君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论文,将基于细胞代谢组学的实验方法应用于环境水质安全评估。目前,大多数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数据仍有限,仅靠化学监测方法无法有效评估污染物复合暴露产生的环境风险;而传统环境监测采用的生物监测方法,主要关注致死率等传统毒理学指标或其他单一的生物学评价终点,缺乏面向环境复合污染水体的综合毒性评估技术。为此,课题组发展了联合细胞体外暴露实验和脂质组学分析的研究方法,来评估污染物复合暴露对斑马鱼肝细胞的影响,并应用于全美地表水的环境风险筛查和评估。联合斑马鱼肝细胞体外暴露实验和脂质组学技术评估地表水水质安全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5 (2021)(点击查看大图)镇华君谈到该研究遇到的三个关键问题:“首先,如何采集到更丰富、更稳定的小分子代谢物的质谱信号?课题组通过优化样品的前处理过程、仪器条件和参数,解决了该问题。“其次,如何处理采集到的大量质谱数据?课题组开发了基于R语言的高分辨质谱代谢组数据处理程序包。通过该程序包,可有效去除背景以及仪器波动所产生的信号干扰,从而保留有效的质谱信号信息。“第三,如何从发生变化的小分子代谢物的质谱信号中,挖掘隐藏其后的生物学信息,进而揭示环境污染暴露特征。在分析脂质组学的相关数据时,课题组通过充分的文献调研和数据挖掘鉴定出一些和特定亚细胞器相关的脂类生物标志物。通过测定细胞中上述生物标志物的丰度变化,揭示了污染物复合暴露对细胞线粒体、溶酶体、内质网、过氧化物酶体等亚细胞器产生的不良影响。结缘赛默飞 助推新污染物筛查与风险评估研究谈到和赛默飞分析仪器的结缘,得从在美国环保署国家暴露研究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时说起。那时候,镇华君所在实验室有两台赛默飞质谱,一台是早期型号的Orbitrap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仪,另外一台是TSQ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镇华君说道“当时,我的工作是使用这两台仪器分析样品,并负责仪器的日常维护。我对赛默飞产品最深刻的认识就是功能先进,尤其是Orbitrap质谱仪的分辨率在当时的行业处于领先地位。”赛默飞仪器给镇华君的另一个印象是稳定,俗话说就是“皮实耐用”。“有一个细节,当时我们实验室源源不断地接收到从美国各地运送来的一些环境样品以及生物样本。为了按时完成这些样品的分析,很多时候仪器需要长时间高负荷运行。”镇华君说道“在大多数情况下,两台赛默飞质谱仪都能较好地完成任务;在偶尔的一些时间段,当仪器需要检修或维护保养的时候,赛默飞工程师都能够第一时间赶到,对仪器进行功能检测和故障排查,确保能尽快恢复正常运行。”有了这两台仪器的关键助力,镇华君博士后期间的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赛默飞Orbitrap Exploris 240 质谱仪回国之后,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镇华君所在的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环境保护化学污染物环境标准与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添置了赛默飞Orbitrap Exploris 240 质谱仪,继续围绕新污染物的环境过程、效应及风险开展研究。“我衷心期待与赛默飞加强合作,深入开展新污染物的筛查和风险评估研究,并共建更多新方法、新应用。”参考文献:1、Untargeted Lipidomics for Determining Cellular and Subcellular Responses in Zebrafish (Danio rerio) Liver Cells Following Exposure to Complex Mixtures in U.S. Stream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Volume 55, Issue 12, 15 June 2021, Pages 7757-8458. 2、Multi-omic responses of fish exposed to complex chemical mixtures in the Shenandoah River watershed.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Volume 902, 1 December 2023, 165975如需合作转载本文,请文末留言。
  • 湖北打响新污染物治理“阻击战”
    11月14日,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实验大楼内,一台全新的气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仪犹如“侦探”,专注于探测环境样品中是否存在未被发现的新污染物。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走向纵深,湖北已打响新污染物治理“阻击战”。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我省率先谋划建立了新污染物监测方法与体系,今年已开展长江湖北段新污染物调查监测,明年计划启动省内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新污染物本底调查。何为新污染物不同于二氧化硫、PM2.5等常规污染物,新污染物是新近发现或被关注,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风险,但尚未纳入监管的污染物。目前,国际国内重点关注的新污染物包括四大类,分别是全氟化合物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和微塑料。美国纪录片《恶魔你知我知》曾揭开新污染物的“冰山一角”:美国杜邦公司在生产一款不粘锅时,在涂层中加入了PFOS和PFOA(两种全氟化合物)作为活性剂。此后,这些未引起注意的新污染物遗患无穷——周边河流遭到污染,生产线上的女工生出畸形婴儿。目前,新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且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等特征。我国是化学品生产和使用大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新污染物的治理;5月,国务院公布《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从制度建设、标准体系、管理机制等方面对新污染物监管做出了部署安排。”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为各地监管新污染物明确了方向。湖北率先建成监测体系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已对我省四湖流域、大型沿江饮用水源地、污水处理厂开展内分泌干扰物和抗生素监测。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总工程师程继雄介绍,新污染物治理的第一步,便是开展科学精准的监测。今年,全国新污染物调查监测首次启动,在31个省级监测中心里选取了新污染物监测能力突出的3个中心参与,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名列其中。“湖北积累了以二噁英、全氟化合物等为代表的新污染物监测体系、基础数据、分析设备等实力。”程继雄说,早在2012年,湖北便建成国家环境二噁英监测中心华中分中心,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部组织的中挪合作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地方履约能力建设。这让我省领先于其他省份,具备了新污染物监测治理顶层设计能力。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专门成立了由12名技术人员组成的新污染物监测分析团队,依托国家环境二噁英监测中心华中分中心,目前已具备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检验检测资质,建立了烷基酚类、全氟化合物等新污染物的监测能力。随着水中20余种环境激素监测方法的建立,技术人员已开展湖北典型饮用水源地环境激素类物质赋存水平及综合管控研究。实验室内评估其危害11月初,在污染损害评估与环境健康风险防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内,省环科院科研助理张祥普、杨忆菁通过全自动固相萃取系统,对新污染物小样进行提高浓缩倍数、净化等前处理。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帮助下,新污染物检测结果最快可在10分钟内出炉。省环科院工程师徐春燕介绍,该重点实验室面积为3500平方米,拥有多台先进设备,新污染物研究和毒性评估是主攻方向之一。“新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含量非常低,以目前的检测精度可能测不出来。”杨忆菁说,必须通过固相萃取小柱提高其浓缩倍数,以达到仪器检测线。在省环科院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们已建立了四大类、100多种新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很快,我省将启动沿江10个典型饮用水源地新污染物采样检测。依托重点实验室,省环科院还将开展生物暴露实验,以斑马鱼为受试生物,研究新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及机制。明年将开展本底调查“美国杜邦公司的污染事件说明,人类用了几十年时间,证明全氟化合物对人体有害,新污染物需要管控。”徐春燕介绍,我国在产在用的化学物质有数万种,每年还新增上千种,随着技术进步,可能被识别出的新污染物还会增加。“新污染物即使以低剂量排放到环境,也可能危害环境、生物和人体健康,对治理要求较高。”张祥普建议,湖北应尽快开展源头管控和末端治理,对产生新污染物的化工厂生产废水开展集中处理,避免新污染物混入生活污水,降低新污染物可能进入人体的概率。明年,湖北将兼顾省域实际,开展省内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新污染物本底调查。“我们期待能够早日完成本底调查监测,充分发挥新污染物治理中‘监测先行’的基础作用。”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郭丽说。“对于新污染物的监测和监管,我们处在从0到1的摸索过程。”程继雄建议,相关部门应有针对性评估新污染物的赋存现状、迁移规律和环境风险,推动建立湖北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实现多部门协同治理和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控。
  • 建设新污染物风险评估与管控实验室需要采购哪些仪器?
    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消息,日前,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发布《新污染物风险评估与管控实验室(首期)建设》项目新污染物实验分析测试平台设备采购市场调研公告。公告内容显示,为保障广东省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与防控管理需求,拟购置一批新污染物实验分析测试专业仪器设备,建设新污染物实验分析测试平台,进行水体、土壤和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全氟有机化合物、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溴化阻燃剂、微/纳米塑料和内分泌干扰物等多类型新污染物的鉴别和测试,开展环境筛查与识别、环境毒性效应测试、环境基准标准制定、环境风险评估等多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形成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新污染物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体系,为准确预测及评估新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演变规律和防控政策制定提供基础保障。为充分了解市场情况,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实验分析测试专业仪器设备进行市场调研,包括快速扫描纳米红外光谱仪 、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等共计23类仪器。采购内容(详见附件)序号采购内容1快速扫描纳米红外光谱仪 (允许进口)2核磁共振波谱(允许进口)3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允许进口)4高分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允许进口)5Zeta电位仪6梯度PCR仪7荧光定量PCR仪(允许进口)8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允许进口)9相差显微镜10植物根系分析仪11人工气候箱12超净工作台13凝胶成像系统14电泳仪15生物安全柜16真空手套箱17-80度冰箱18台式高速离心机19细胞培养箱20高压蒸汽灭菌器21原子荧光光度计22十万分之一天平23氮吹浓缩仪
  • 南极雪中惊现微塑料 新污染物治理迫在眉睫
    据发表在《冰冻圈》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称,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研究人员 在南极洲的新降雪中首次发现了微塑料 。研究人员表示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意味着,微塑料正在破坏全球生态环境,就连被科研人员称作“地球上最干净的地方”的南极洲也无法幸免。据分析, 这些微粒含有13种塑料成分,包括最常见的用于制造饮料瓶和衣服的PET。 研究人员认为,微塑料可能会对南极洲的食物链构成风险。之前的研究表明,微塑料可能会扰乱浮游动物的生物过程,并影响构成大陆食物链基础的南极磷虾。在此之前也不乏微塑料的相关报道,其中一项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环境国际》上的研究披露,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引发微塑料对人体健康长期影响的担忧。与“白色污染”塑料相比,微塑料的危害体现在其颗粒直径微小上,这是其与一般的不可降解塑料相比,对于环境的危害程度更深的原因。作为一类重要的新污染物,微塑料已经引起大家的重视。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包括微塑料在内的新污染物治理迫在眉睫!围绕其治理,我国已经进行了提前布局:2020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与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就要求强化与微塑料污染防治相关的科技支撑,开展不同类型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研究评价,加强江河湖海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机理、监测、防治技术和政策等研究;生态环境部通过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 2020-2035 年)》中,海洋微塑料专项监测的任务内容也列在其中。2022年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任勇介绍了新污染物治理和无废城市建设等相关工作情况,并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作为四大新污染物之一,微塑料名列其中。2022年5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行动举措、保障措施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针对列入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的化学物质以及抗生素、微塑料等其他重点新污染物,制定“一品一策”管控措施,开展管控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社会影响评估,识别优先控制化学品的主要环境排放源,适时制定修订相关行业排放标准,动态更新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重点控制的土壤有毒有害物质名录;并要求加强新污染物相关新理论和新技术等研究,提升创新能力;加强抗生素、微塑料等生态环境危害机理研究;整合现有资源,重组环境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新污染物相关研究。更多内容请见:国务院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培育重组实验室 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微塑料治理持续加码 这些仪器采购正当时
  • Eurofins Discovery | 片段药物发现新「组合拳」
    01研究背景Eurofins Discovery是全球领先的早期药物研发服务平台,拥有超过40年的药物发现研究经验。作为业内领导者,Eurofins Discovery为研究者提供包括但不限于药物化学、合成化学、体外药理学、安全性药理学与功效、ADME-Tox(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研究)以及定制蛋白质和检测服务。Eurofins Discovery支持多种药物发现,如GPCRs(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离子通道、核激素受体以及其他蛋白质和酶。在药物研发领域,GPCR家族因其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近日,Eurofins Discovery团队利用前沿的生物物理技术--光谱位移(Spectral Shift, SpS),在属于GPCR家族的人类腺苷A2A受体(A2AR)上发现了新拮抗剂片段,为GPCR药物设计提供了新视角。与此同时,该研究也利用了来自NanoTemper公司专利的MST(微量热泳动)、TRIC(温度依赖的荧光强度变化)和nanoDSF技术设计GPCR配体。这项研究不仅为GPCR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策略,也为基于片段药物发现设计(FBDD)带来了新「组合拳」!02技术亮点基于Eurofins Discovery片段文库和Eurofins CALIXAR专利的去垢剂,利用MST-TRIC和超灵敏光谱位移技术,可以在单剂量实验中,从2342个片段库快速筛选出826个片段,作为第一轮初步Hits筛选。之后,利用MST-TRIC和光谱位移技术进行第二轮Hits确认。利用Echo® MS声滴喷射技术,实现了在384孔板中的纳升级精确分配,确保了数据的稳健性。利用nanoDSF技术作为正交检测手段,进一步确认这些片段Hits的稳定性。最后进行A2AR与参考化合物和片段苗头化合物的分子对接研究(Docking Studies)。点击此处,解锁海报全文 Eurofins Discovery | 片段药物发现新「组合拳」 原创_诺坦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instrument.com.cn)03关于NanoTemperNanoTemper的愿景是致力于创造一个任何疾病都可以被治愈的世界!NanoTemper是全球领先的科学仪器制造商,2008年成立于德国慕尼黑,历经十余载发展,在全球13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卓越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使NanoTemper成为全球成千上万的制药公司、学术研究机构及科技公司的首选合作伙伴。Dianthus 高通量筛选平台 可直接在溶液中检测亲和力,无需固定 检测一个Kd仅需1min 标准规格384孔板,单次运行可检测32个Kd 无微流控系统,无需清洗维护 专利技术加持:TRIC(温度依赖的荧光强度变化),Spectral Shift(光谱位移)PR Panta 蛋白稳定性分析仪 高数据质量,超高分辨率,多参数精准表征 天然条件下检测,无需染料标记 检测浓度范围广,低样品消耗量 可同时支持四大技术模块:nanoDSF,DLS,SLS,背反射
  • 院士团队发现猫对新冠病毒高度易感 宠物检测或成未来热点
    p   新冠病毒目前在全球大范围人群中流行,传入与人类密切接触动物的风险与日俱增。因此,迫切需要开展与人密切接触家养动物对新冠病毒的易感性研究,评估家养动物是否面临新冠病毒危害并成为潜在中间宿主的风险。 /p p   依托国家动物防控高级别实验室(P4实验室)和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步志高研究员团队和陈化兰院士团队系统研究了与人密切接触的犬、猫、猪、鸡、鸭等常见宠物、家畜禽及模式实验动物雪貂对新冠病毒的易感性。结果发现,新冠病毒在犬、猪、鸡和鸭复制能力很弱,但能在雪貂上呼吸道和猫的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高效复制。哈兽研团队这项研究为防控新冠病毒提供了科学依据,这项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应急专项的支持。相关结果4月8日在《科学》杂志上在线发表。 /p p   组织病理学观察证实,病毒感染猫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肺脏炎症与肠道粘膜损伤 免疫组化研究发现上呼吸道(鼻腔、上颚、扁桃体)粘膜上皮及嗅球细胞、气管及支气管粘膜黏液腺上皮细胞、小肠粘膜上皮等部位存在大量病毒感染。此外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感染猫能够通过空气传播新冠病毒至猫 部分猫感染后可导致严重发病甚至死亡,低龄猫发病明显较大龄猫严重。 /p p   根据统计机构数据,2018年中国养宠用户达到9978万户,宠物猫数量为6700万只,市场规模则在602亿元左右,医疗市场规模达124亿元。中国养宠家庭,尤其是养宠物猫的家庭需要警惕爱宠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该研究结果也预示着,宠物新冠检测或成为下一阶段的热点。 /p p   鉴于目前新冠病毒全球流行情况,其演变为常在传染病可能性很大,急需建立稳定、可靠动物感染模型,满足疫苗和药物研发评价需求。该研究也呼吁密切监测和保护疫区的猫,避免其接触传染源,防止其成为可能的传播宿主或储存宿主。 /p p br/ /p
  • 吉林出台《新污染物治理实施方案》
    吉林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吉林省新污染物治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将其列为建设生态强省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标国家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立足吉林实际,明确了吉林省2025年具体目标。”吉林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李伟华介绍。从开展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实施全过程治理、加强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实施方案》部署了14项工作任务,逐一明确了任务分工和责任单位。坚持稳中求进,体现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十四五”期间以“打基础、建体系”为重点,紧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素、抗生素、微塑料等开展环境风险筛查和评估,建立全省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实施风险管控措施,完善水、气、土与新污染物协同治理模式,构建责任清晰、链条完整、运转高效的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体系。坚持分步实施,明确“筛、评、控”具体行动举措。第一步“筛”,开展化学物质调查监测和风险筛查,建立全省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数据库,优先开展环境风险评估。第二步“评”,开展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重点园区等新污染物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评估,精准确定重点管控对象。第三步“控”,对重点管控对象实施源头淘汰限制、过程减排和末端治理的综合管控措施。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体系。突出建机制、强基础、提能力,建立新污染物治理领导机构,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监测能力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监管执法,加大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撑力度,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 2010新材料展暨玻纤展在上海拉开帷幕
    2010中国国际新材料工业展览会暨第七届中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展览会(简称:2010新材料展暨玻纤展)挟着产业快速发展的优势,于11月8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亮相,与来自澳大利亚、法国、德国、韩国、日本、英国、美国、中国及中国香港等9个国家和地区近120家中外展商打造中国首个面向多领域的新材料平台。为期三天(11月8-10日)的展会将展示多元化的新型材料、开拓更多下游应用领域,加快产品进行革新及升级,以及推进各行业领域的发展。   现场展出的新材料及材料生产和加工设备种类繁多,包括塑料(工程塑料、特种塑料、改性塑料、环保塑料/可降解塑料)、塑料添加剂和辅料、玻璃纤维及玻璃纤维制品(纱、布、毡、管、带、绳、棉等)、玻璃纤维生产加工机械设备及专用器材、木塑生产设备及木塑制品、其它复合材料及新材料(聚氨酯、碳纤维、各类膜制品、工业陶瓷) 材料测试仪器 其它新材料生产及加工设备和技术等。   部分《2010中国国际新材料工业展览会》参展商:赢创德固赛、开德阜工程塑料、日本艾迪科、喜多村、比澳格环保材料、韩国Silichem、东阳化工、香港华美集团/知知、金富亮颜料、聚隆工程塑料、瑞盈环保材料、互通气动机械、联塑机器、英国劳埃德、德国兹韦克仪器等。   塑木专区参展商:联冠环保科技、南京聚峰新材料、格丽木塑、绿康木塑、金纬挤出机械、新星双螺杆机械、繁昌机械、贝尔机械、金湖挤出设备、白熊机械、青岛莱美特机械等。   部分《第七届中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展览会》参展商:九鼎新材料、陕西华特新、裕鑫/晟昊玻纤、天女玻纤复合材料、创佳玻璃纤维、富兰科林胶粘剂、晨升密封材料、恒泰富复合材料、江西大华玻纤、克雷威利、宏发纵横新材料/第八纺机、润源经编机械、汇业印刷器材、雾的池内、莫扎特等。   作为《2010中国国际新材料工业展览会》协办单位之一,上海市新材料协会还组织协会展团,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大连兴科碳纤维、上海斯瑞聚合体、上海科贵高抗渗材料、上海市凌桥环保设备厂、上海东芙冷锻制造、上海交福新材料科技、上海池工陶瓷技术,以及上海绿塑生物科技等10多家企业联合出展,为展会带来更多元化的展品。   《2010新材料展暨玻纤展》主办单位之一–雅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裕伦先生表示,新材料应用范围广泛,几乎渗透至每个生活领域,我们希望透过展会的举行鼓励更多新材料、新技术、新概念融入生活,并推进各行业的发展。   《第七届中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展览会》主办单位-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张福祥副会长兼秘书长说,这是我会与雅式首度合作,希望通过双方的不懈努力,精心打造玻纤复合材料行业最具权威、规格最高的顶级展会,为业界展示国内外最新工艺设备和玻纤深加工产品。《2010新材料展》与《玻纤展》各有重点,互相紧扣,同场举行,发挥巨大的协同效应,为展商及观众带来莫大的裨益。   两展会同场亮相,观众反应热烈,近40个国家/地区的买家已经办理网上预先登记手续,包括中国、香港、台湾、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孟加拉、阿根廷、巴基斯坦、俄罗斯等 行业方面,他们有来自汽车/汽车零部件、通讯和电子电器、风能/电力/其他再生能源、高铁/轨道交通、航空及航天/军工、造船、医疗器具和设备、运动器械、建筑等,反映各行业及海内外地区对新材料的需求。参观者将可借这个崭新的平台,与中外供应商建立联系,并采购先进的材料及设备,加快产品升级,以及提高竞争力。大会预料展会将吸引逾8,000多名高素质的专业观众到场观摩及采购。   此外,同期于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国际大酒店举行的2010中国(上海)国际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将进一步加强展会的专业性,主题包括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新材料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中的应用、改性塑料产业技术创新等。而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将年会各项活动融入到展会之中,并邀请全国玻璃纤维生产企业一同出席,是本年度玻璃纤维工业业界的盛事之一。   《2010中国国际新材料工业展览会》由雅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主办,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上海塑料行业协会、上海市新材料协会、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材料委员会、北京雅展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和雅式出版有限公司联合协办 《第七届中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展览会》由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及雅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合办。
  • 进展|基于质谱的多组学方法发现新冠后遗症生物标志物
    全球居民已经承受了长达三年的新冠疫情带来的巨大健康和经济压力,而这场危机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仍久久无法消散。  根据北京最新疫情周报的数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疾病、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共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92.9%。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在报告病例数中位居首位,持续地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中。有研究显示,虽然绝大多数人在两周内从感染中恢复,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人(7.5%)报告持续 12 周或更长时间的症状(长新冠),5.2% 的患者长新冠持续一年以上。近期,阿尔伯塔大学牵头的团队通过多组学分析(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结合机器学习,找到了与COVID-19后遗症(通常称为“长COVID”)的关键临床特征相关的潜在预测生物标志物。  研究人员在《Cell Reports Medicine》上写道:“我们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根据多组学特征的变化对PASC表型产生了深入的了解,并开发出了一个与长期临床结果相关的最小分子联检组合。”  该团队在对274个血浆蛋白进行定向液相色谱-多反应监测-质谱分析的基础上,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根据多组学特征的变化,成功地对PASC表型产生了深入的了解,并开发出了一个与长期临床结果相关的最小分子联检组合。他们的研究揭示了与急性感染不同的相关生物过程,这项成果将有助于针对长期COVID患者开发特异性疗法和生物标志物。参与者包括20名进入重症监护室和97名在2020年秋季至2021年6月底期间治疗COVID-19的患者,这段时间跨越了加拿大的第二和第三波大流行。除了从28名健康对照个体采集的血样样本,30名已完全康复半年后的COVID-19患者采集的的血样、32名轻度PASC患者和55名重度PASC患者采集的血液样本的类似图谱外,多组学数据还有助于寻找与全因死亡、住院治疗或PASC相吻合的标记物。在确定了根据测量分子聚类的三组个体后,研究小组建立了一个涵盖7种细胞因子和13种代谢物的预后模型——一组富含T细胞衰竭和能量代谢成分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其显示出在急性SARS-CoV-2感染后易于发生不良结果的个体的准确率约为83%。作者报告说:“我们的研究揭示了疗养期间不同于急性感染的相关生物过程,它支持针对长期COVID患者开发特异性疗法和生物标志物。更广泛地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长程COVID患者的康复期表现为明显的炎症、血小板脱颗粒和/或凝血过程、能量代谢改变、肠道菌群失调和氨基酸代谢改变。”研究小组指出,这些发现指明了潜在的治疗策略,包括抗炎或抗凝、抗氧化或补充牛磺酸氨基酸等方法。作者在报告中指出:“鉴于长新冠缺乏经证实的有效疗法,我们的研究结果指出了未来研究可能探索的几条途径,有必要在大型前瞻性队列中开展研究,以确认长新冠病理生理学中涉及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通路,并评估已确认的几个治疗靶点的疗效,以便在临床试验中加以考虑。”  总之,这项研究是一项重要的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长期COVID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虽然仍需进一步研究来确认这些发现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但这项工作为科学家和医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指导,也为我们进一步控制和治疗COVID-19疫情提供了新的希望。  原文献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medicine/fulltext/S2666-3791(23)00431-7
  • 显微学激发新希望,五位院士领衔2020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大会报告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仪器信息网联合报导: /strong 2020年11月22日,由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主办的“2020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成都市新希望高新皇冠假日酒店盛大开幕。大会旨在提供一个了解电子显微学及相关仪器技术的前沿发展、交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新进展的高学术平台。大会为期三天,吸引了来自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电子显微镜学领域专家学者千余人出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63ccbc7e-4468-4c26-b920-0a8d8a9b0001.jpg" title=" 大会现场.jpg" alt=" 大会现场.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大会现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韩晓东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主席张泽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姚骏恩分别致辞。开幕式上,国家纳米中心特聘研究员甘雅玲代表全体会员祝贺了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成立四十周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791eb376-441c-48d0-8387-fe6d72f3b591.jpg" title=" 韩晓东.jpg" alt=" 韩晓东.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韩晓东& nbsp 主持开幕式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0ee44d5d-4e6a-4218-9018-ae8e67c25522.jpg" title=" 张泽.jpg" alt=" 张泽.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主席张泽& nbsp 致辞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914095d7-cf0f-4f65-974d-5a71ccf3c462.jpg" title=" 姚骏恩.jpg" alt=" 姚骏恩.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骏恩& nbsp 视频致辞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0720dffd-0511-4a1f-8e3a-c2022a9b3712.jpg" title=" 甘雅玲.jpg" alt=" 甘雅玲.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国家纳米中心特聘研究员甘雅玲 代表全体会员贺学会成立四十周年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以“显微学激发新希望”为主题,本次大会设立了大会报告和10个分会场报告。开幕式后进入大会报告环节,大会报告共分为六个阶段,依次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主席张泽,东南大学教授孙立涛,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恒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马秀良,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韩晓东,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金星主持,十二位著名学者、相关仪器设备厂商专家代表分别为大家呈现了精彩的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50df5f33-0f1b-4b89-b04d-52a9972de863.jpg" title=" 主持人.jpg" alt=" 主持人.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六位大会报告主持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47aee1e1-4679-4aac-8e77-28fabb041c50.jpg" title=" 叶恒强.jpg" alt=" 叶恒强.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人: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教授叶恒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走进电子显微学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叶恒强院士以“走进电子显微学”为题,回顾了自己与电子显微学的故事。1964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物理专业,随后到中科院金属所攻读研究生进一步提升,师从郭可信先生,从晶体学、衍射几何、衍射物理等基础学习,到对郭可信先生的电子衍射相分析笔记的回顾,再到1977年,在李方华、赵伯麟老师的介绍下走进高分辨电子显微学,接着走进准晶研究,再到服务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等,同时也分享了不同阶段的科研历程。最后,在题外话部分,还为大家分享了“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人生不满百,该争就要争”等人生感悟。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0e42b61f-59e9-484a-9594-3706f339afb6.jpg" title=" 隋森芳.jpg" alt=" 隋森芳.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隋森芳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冷冻电镜研究超大蛋白复合体的结构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隋森芳院士为大家分享了我国冷冻电镜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团队取得的系列最新进展。报告开始,首先追忆了中国电子衍射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先驱者之一,李方华先生,并回顾了李方华先生曾经对其加入中国电镜学会的引导。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隋森芳院士首先以国内冷冻电镜实验室发展为缩影,讲解了我国冷冻电镜的发展历程。历史上,国内许多从事物理学、材料学的科学家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出国深造,其中有许多学生在国外成为了冷冻电镜领域的骨干力量,如程亦凡、周正洪、章培君、王大能、李慧林等,他们成名后又返来帮助国内的发展,这是冷冻电镜领域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接着介绍了截至今年4月全球Titan冷冻电镜安装分布,中国包含已安装和未安装45套,与美国和欧洲数量的迅速崛起对比之下,反应出中国在基础积累与人才方面的薄弱。最后,逐一分享了国内各冷冻电镜团队近期研究动向与取得的系列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9dc3cddd-5a6d-4bd4-9d7f-222433ec3085.jpg" title=" 薛其坤.jpg" alt=" 薛其坤.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从事显微学研究的几点体会 /span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薛其坤院士首先分享了其过去40多年科学生涯中所学习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材料体系。实验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按时间先后依次包括:场离子显微镜、超高真空技术、扫描隧道显微镜(低温/磁场)、分子束外延、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极低温强磁场输运等。研究过的材料体系则包括从非晶合金,到半导体、拓扑绝缘体、高温超导等。接着,分享了自己在科研过程中,实验技术发挥的重要作用,如利用搭建仪器帮助重大发现等。接着为大家讲解了从霍尔效应到量子霍尔效应的技术发展历程与挑战。最终总结中,薛其坤院士强调了实验技术、掌握材料,以及国家强大的重要性。 /span /p p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fccf10df-0674-4d3d-a9cb-2fc7e069b5d4.jpg" title=" 朱静.jpg" alt=" 朱静.jp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朱静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我在探索通向物质微观世界的道上一路走来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朱静院士,我国分析电子显微学领域带头人,在大会上回顾了自己在探索通向物质微观世界道路上的种种往事,作了一个“既长又短”的报告。报告的最后,朱静院士说了几个“感谢”,其中一个感谢,是给“年轻人”的。朱静院士说到,研究生阶段是他们最好的时光,感谢这些年轻人把最好的时光拿来陪着她一起做研究。她还说到,现在的年轻人非常自信,这正是由于我们国家的强大和富强,使这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面貌比她年轻的时候要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be6f42e5-72f7-4b77-a2af-e035d711fe9c.jpg" title=" 章新政.jpg" alt=" 章新政.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章新政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冷冻电镜:从冷冻制样、成像到重构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章新政研究员近年来发展冷冻电镜新技术并应于蛋白质机器和病毒的高分辨率结构解析。在大会上,章新政研究员与大家分享了课题组近期的一些研究工作,包括利用低压电子成像提高冷冻电镜数据的信号,如何实现细胞内蛋白质原位结构解析及高层原理结构解析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19e21737-292b-4fa1-91dd-66d1fa5c3d28.jpg" title=" 1-张泽.jpg" alt=" 1-张泽.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张泽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新材料、高端制造与显微结构调控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报告的开始,张泽院士讲到一个现象,现在大家都提“新材料”,“老材料”突然就没地位了,但是这些“老材料”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解决。随后,张泽院士举例讲了新老材料中没有得到解决的一些问题,而显微技术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张泽院士说到,显微学走到今天,不仅仅是过去的显微学了,要注意抓住时代的发展机遇,像大数据、机器挖掘、AI等等,都是亟待得到学员们学习和研究的,如果能做到这些,电子显微学将能够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9705cf8c-b5de-41cc-a7c7-d24c1a26fff7.jpg" title=" 李赛.jpg" alt=" 李赛.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清华大学研究员李赛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新冠病毒的全病毒分子结构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李赛研究员介绍了其团队在新冠病毒结构解析方面的优秀成果。结合冷冻电镜断层成像技术及子断技术层图像平均法对新冠病毒直接进行了成像及结构解析,获得了7.8埃分辨率的原位全病毒结构。结构显示,有平均约30个spike在病毒表面随机分布且可绕其茎部大幅度旋转;有平均约40个RNP在病毒腔内局部规则的排列,已包装和组织病毒超长的RN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b50de711-b6a8-4a3d-8154-63ae6151dcb1.jpg" title=" 谷林.jpg" alt=" 谷林.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谷林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Origin of Functionality for functional materials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谷林研究员在作报告之前,首先热烈祝贺了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成立40周年,并祝愿为中国电镜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前辈老师们身体健康,吉祥如意。随后,从球差校正电子显微方法入手,谷林研究员进行多次举例讲述,对内积过程中对称性破缺下功能材料的精细结构与新奇物性进行了讨论。 /p p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fd06433a-1c87-4a33-bfac-b312515109dd.jpg" title=" Peeters.jpg" alt=" Peeters.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人: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Dr. Marc Peeters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Howcan we help to make the world healthier, cleaner and safe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Dr. Marc Peeters首先对赛默飞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随后,讲到了赛默飞的远程服务体系。目前,赛默飞的工程师团队可以通过电话和RAPID远程访问提供快速响应,以远程解决问题。此外,Dr. Marc Peeters在报告中介绍了赛默飞的电镜新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d65647c5-de49-4631-b28b-4c71ebe4606c.jpg" title=" 朱新利.jpg" alt=" 朱新利.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人:泰思肯(中国)应用部经理朱新利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TESCAN All-In-One 电镜综合解决方案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朱新利博士介绍了TESCAN丰富的产品线,包含扫描电子显微镜、聚焦离子束显微镜、自动矿物分析系统TIMA、TOF-SIMS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等,这些仪器帮助科研人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此外,朱新利博士还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TESCAN的All-In-One电镜综合解决方案以及一些相关的应用案例。 /p p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afabfc6a-bdbc-4b34-8dde-05bd22bb6a9d.jpg" title=" 苗澍.jpg" alt=" 苗澍.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人:日本电子电镜技术首席专家 苗澍博士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GRANDARMTM2:The new flagship of JEOL’s AC& nbsp - TEM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苗澍博士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JEM& nbsp - ARM300F2(GRAND ARMTM& nbsp 2)。据介绍,这款仪器创造了电子显微镜新分辨率世界记录,同时,这款仪器还具有图像清晰、快速发现、智能操作和性能稳定等一系列优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de53f745-4e8e-4437-976f-a4bdc41d40d7.jpg" title=" 曾超斌.jpg" alt=" 曾超斌.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人:日立电子显微学应用工程师曾超斌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日立环境球差矫正电镜HF5000及其最新应用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曾超斌工程师在报告中介绍了日立环境球差校正扫描电子显微镜HF5000。这款仪器具有STEM与SEM同时成像功能,能够同时获取样品的内部结构信息和样品形貌信息,结合高效的能谱探测系统和EELS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原位实验样品的成分及化学环境变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11月23-24日,10个分会场精彩内容将悉数呈现,同时,大会还将为叶恒强先生颁发中国电子显微学终身成就奖,此外,还将颁发优秀青年学者奖、评选优秀学生论文奖与优秀Poster奖,并为第十一届中国电子显微摄影大赛获奖者颁奖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大会后续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后续报道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CEMS2020"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点击报道专题链接】 /span /strong /a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b8118704-c21a-4641-b2f7-e734dbbbed0c.jpg" title=" 合照.jpg" alt=" 合照.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合影留念 /span /p
  • 沃特世推出新色谱系统APC 宣告聚合物发现新时代
    美国时间2013年3月18日,沃特世宣布推出一个新的聚合物分析色谱系统ACQUITY® APC™ ,该系统可以改善 聚合物的分子量信息,并且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该系统提供了显着改善的聚合物峰的分辨率,特别是对于低分子量的聚合物和低聚物,可以比传统的凝胶渗透色谱(GPC)快至多20倍。 ACQUITY® APC   APC在今天召开的Pittcon上首次亮相,该系统由沃特世与陶氏化学公司合作开发。   APC配置了一种创新 的折光示差检测器,该检测器专门针对低色散进行优化,使得即使在低聚合物浓度下也能获得低噪音和漂移性能。   等度溶剂管理器确保经校准的系统日复一日地提供准确分子量数据。此外,该系统采用了新的柱技术,新技术基于刚性亚3微米颗粒、高空袭提及的乙基杂化颗粒,故而显著提高了稳定性和更快的分离速度。   沃特世分离技术副总裁Ian King指出,APC代表着一个重要转变,改变软凝胶柱很容易在用于聚合物分析的溶剂中溶胀的现象。   “使用APC,科学家们可以在单个系统上、使用可以兼容各种溶剂的一类色谱柱运行不同的聚合物应用,”他说。“现在我们的客户可以显着提高实验室的效率和资产利用率。与陶氏的合作就是一个例子,表明当卓越的创新、有效的合作与领先的技术融合,什么都可能发生。”   陶氏核心分析科学联合研发总监Jim Alexander说,“行业是一个不断追求性能的新材料,创新的过程更快,更简单和更可持续的识别和理解,这种新功能将帮助解决重大R&D的挑战,帮助科学家们把车开到解决方案更快速,提高数据质量。”   APC的发展标志着沃特世与陶氏之间50年合作关系。1963年,陶氏将其GPC专利授权予沃特世,而沃特世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高压液相色谱系统GPC 100。 GPC 100的推出标志着实验室科学中的一个里程碑,并为无数发现敞开了大门,从实验室到生产,质量控制和临床试验。(编译:杨娟)
  • 新研究发现全球海洋微塑料污染物快速增长
    美国研究人员综合多年观测数据发现,自2005年以来,全球海洋中的微塑料污染物快速增长,目前可能总共有超过230万吨微塑料漂浮在表层海水中。微塑料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它们在海洋中累积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威胁。为了全面评估海洋微塑料污染情况,美国“五环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综合已有观测数据和该机构取得的新数据,分析了1979年至2019年间全球海洋表层海水中的微塑料颗粒数量和质量。这些数据来自全球海洋中的11777个观测站。分析发现,1979年至1990年间,全球表层海水微塑料含量没有明显变化;随后出现了一些波动,在2005年之前的几年中呈下降趋势;在2005年后,微塑料含量持续快速升高,按估计平均值计算,从2005年到2019年微塑料颗粒数量和总质量都增长了约10倍。根据模型估算,2019年全球表层海水中的微塑料总质量平均值约为233万吨,颗粒总数量的估计平均值约为171万亿。相关论文于8日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杂志上。研究团队认为,2005年之后海洋微塑料含量升高,可能与同时期全球塑料产量增长有关。此外,陆地垃圾的产生与处理、环境中旧有大块塑料的降解和破裂等因素也有影响。2005年之前一些重要政策的实施曾有效减少了海洋微塑料,例如禁止船舶将塑料废弃物排入水域的《防止船舶污染国际公约》附则五。研究人员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全球对于防止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努力还远不够。他们呼吁尽快实施强有力的全球治理,建立标准化的监测网,创建有执行力的国际公约。2022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通过了《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计划到2024年达成一项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推动全球治理塑料污染。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