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坦索洛新

仪器信息网坦索洛新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坦索洛新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坦索洛新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坦索洛新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坦索洛新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坦索洛新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坦索洛新相关的解决方案。

坦索洛新相关的资讯

  • 得利特技术创新的四层逻辑生成 探索油液水分含量分析国产路径
    石油工业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走得越来越从容自信。从能源“凛冬”到油气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我国石油工业一路高歌猛进。与石油工业一同加速的还有其检测行业。作为油品质量的“把关人”,油品检测作用日益凸显。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对得利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得利特”)技术经理王志强来说,油液分析与他共度半生。“油品检测产品要增强核心竞争力、迈出技术高水平自立自强坚实步伐。”王志强一语道出现阶段油品检测的动力,同时解读了得利特的发展逻辑和产业路径:挑战、创新、扩张与精进。   坚韧性挑战:研发力从“量变”到“质变”   “2000年离开无线电元件厂后,我进入了油分析仪器仪表行业。”王志强回忆。长久的钻研让王志强看到行业更多可能性,同时极具挑战性的科研工作强烈吸引着王志强。“我喜欢挑战,科研毫无疑问是属于这种工作。”科研成就感和价值感让王志强在油品分析仪器仪表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深。   加入得利特后,王志强迎来了更多挑战机会,这得益于得利特的发展思路:注重原创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得利特创立初期,王志强秉持上述企业思路,与技术团队加大科技投入,专注核心技术研发,心无旁骛地啃技术“硬骨头”。   掌握核心技术绝非朝夕,需要年复一年技术积累。在王志强与技术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得利特推出精品润滑油分析检测仪器、燃料油分析检测仪器、润滑脂分析检测仪器等多款仪器。如今,适合采用库伦法测量微量水分的测定仪设备面世,实现企业研发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突破性创新:满足精确微量水分测定需求   水分含量分析是油液检测的重要项目。“石油产品中的水分蒸发时吸收热量,发热量降低;而在低温情况下,燃料中的水会结冰,堵塞燃料导管和滤清器,阻碍发电机燃料系统的燃料供给。此外,石油产品中有水会加速油品的氧化生胶,润滑油中有水时不但会引起发动机零件的腐蚀,而且水和高于100℃的金属零件接触时会变成水蒸气,破坏润滑油膜。”王志强解释。   轻质油品密度小、黏度小,油水容易分离,而重质油品则相反,不易分离。这一特性对微量水分检测仪器的自动化、便捷度提出更高要求。久居油品检测技术场,王志强察觉,相比其他水分检测方法,库伦法测量自动化、节省人工等优势备受青睐。基于该种方法的测量仪器能够在尽可能节省人工的同时得到更精确数据。   “微量水分检测数据的精度、便捷度大幅提高,这是得利特库伦法测量微量水分测定仪的突破性创新点。”王志强补充。基于两个核心优势,以及智能自检等新功能,该款微量水分的测定仪受众广泛,在油液水分含量分析市场中占达到了一定份额。下一步,得利特将侧重于设备测量时的自动化,脱离人工干预,并通过电子监测,更加准确地判断出油液中水的含量。   体系性扩张:产研结合扩充技术链条   挑战、创新让得利特尝到甜头。得利特微量水分的测定仪等多款产品广泛应用于石化、电力、环保、医药、军工、航空等领域,并得到用户充分认可。如何实现持续性研发,保持企业机动力?这是技术企业在“后创新时代”思考的问题。   在王志强看来,产学研结合能够及时丰富技术创新力量,扩充技术链条。这一想法不仅与得利特的技术班底相映照,更与产学研融合的政策相呼应。   实际上,得利特成立之初就整合石化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空军计量总站等单位的油品、仪器方面专家,将其作为企业技术班底,加速成果转化,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我们正在与多家大学、电科院联合研发新产品。”   产学研融合为得利特建造了人才高地,推动预见性与实践性并存,调和国产仪器研、产不对等矛盾,解决油液水分析多个难题。同时,人才补充和研发合作鼓足得利特底气,其以北京为研发销售中心,开拓吉林、山东为生产加工中心,扩充企业链条。   精进性守业:精确性与智能化并进   技术跟上后,石油分析检测形势一片大好,但王志强直言:“国内对油液水含量的分析还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设备检测准确性高,但相对价格高;国产设备价格低,但稳定性、工艺水平有待提高。”基于上述难题,王志强带领团队提高优化电解液的配方,增强实验结果的广泛适用性、稳定性,提高关键部件工艺水平,在促进实验结果的重复性等方面下工夫,为油液水分含量分析的稳定性与工艺水平献力。   精确性技术攻克热火朝天。与此同时,更加长远、持久的计划箭在弦上。今年年初,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改造提升,实施智能制造,推进石化产业数字化转型。   提及石油化工检测技术发展方向,王志强说道:“强化检测技术的数字化,控制技术的智能化是我所期待重点的发展方向。”   他认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结构布局合理、绿色安全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格局,这一格局离不开数字变更。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石化化工行业逐渐融合,检测过程数据获取能力不断增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链监测、精益化服务系统正在完善。“高端油液检测产品还应提高智能化程度,增强核心竞争力,迈出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坚实步伐。”王志强补充。   王志强透露,得利特将沿着自动化方向和智能化趋势,为国内企业提供高性能的自动化油品分析仪器和专业化的技术咨询、培训等服务,帮助企业以高效率、精细化管理、解决油品检测、设备润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后记:国产石油分析检测企业如何在产业扩张中顺势而为,与**品牌分庭抗礼,是摆在石油石化分析检测行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面对错综复杂的行业形势,作为一股国产油液分析检测力量,得利特在王志强及技术团队把控下,按照四层增长逻辑和既定节奏,由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创新型、智能化产业。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拥有突破性创新、体系性扩张,积极精益求精时,企业产能规模自然更上一层。这四层增长逻辑不仅带来良性增长,更难能可贵的是,其或将成为众多国产油液分析检测企业的范本。
  • 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新理论、新理念、新探索 | XRF网络会视频回看
    2021年9月8日,由仪器信息网与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联合举办的“X射线荧光(XRF)分析技术与应用新进展2021”网络研讨会圆满结束。本次报告会历时一天,共邀请到了6位XRF资深专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分享,涉及到X射线光谱仪发展新趋势,样品制备方法的讲解,微束XRF分析仪的研发及应用,WDXRF光谱仪的标准规范送审稿详解,以及XRF方法在石化和环境领域的应用进展。本次会议还获得了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安科慧生科技有限公司、奥林巴斯(北京)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会议中相关公司技术总监、应用专家也带来了精彩的报告分享,涉及到元素定量分析、铜铅锌矿测定方法以及手持式XRF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罗立强研究员还特别增加了问答互动送书环节,最终选出了6位网友,将由仪器信息网联系并寄出书籍。以下是罗老师给出的问题答案:1.μ子和当代X光谱有什么关系吗? 网友回答部分正确,但不全面。有何关系:1)与当代传统XRF在X射线产生的机理上不同 a)传统XRF由内层电子受X射线激发并由外层电子跃迁产生X射线荧光 b)μ子X射线光谱并非由元素的原子内层电子激发而产生,而是由于μ子受元素的原子核吸引捕获而产生梯级(级联)能量跃迁,从而发射出特征X射线2)利用μ子梯级能量跃迁所产生的元素特征X射线光谱,可以和当代X射线(荧光)光谱一样,用于物质组分的定量分析;3)在轻元素和层中元素分析方面,μ子X射线光谱具有显著优势。此外,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季海冰高级工程师、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吴梅高级工程师和罗立强老师在会后针对网友提问做出了解答: 网友提问:μ子能穿多深呢?罗立强:高动量μ子可穿透数千米;目前装置实验穿透深度为厘米级。穿透深度与μ子能量合物质组成相关;可根据需求和设备条件调节所需深度。网友提问:不知道啥时候XRF能挑战ICP,价态这块极有价值,以前能区分负二价硫和正六价硫罗立强:由于方法的特点,溶液和低含量组分测定不是XRF的特点,因此无需追求XRF与ICP在检出限上的比较,可以互补。XRF在形态分析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也是XRF的优势。网友提问:WDXRF和EDXRF优缺点是什么?罗立强:WDXRF和EDXRF主要优缺点:1)WDXRF:分辨率高,准确度好。但分时时间长,了解样品的总体组成比较费时间;2)EDXRF:一次测定可采集全谱,速度快,效率高,对了解样品全元素信息十分有用。但分辨率不如WDXRF,轻元素分析准确度不如WDXRF。3)采用WDXRF和EDXRF结合模式,则可以取长补短,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网友提问:硅铝怎么测好,能详细解释一下吗?吴梅:采用的是单波长激发能量色散XRF,偏振XRF应该也可以,降低散射峰背景,同时通氦气,检测器进行了无铝材质的优化网友提问:标准中存在滤膜元素单位换算,μg/cm2换算μg/m3,公式里涉及曲线斜率和强度等数据,可以讲一下吗?季海冰:标准滤膜的单位是指每平方厘米膜上采集的元素质量数μg,乘以滤膜的面积A,计算得到采集的总质量μg,然后除以采样体积m3,就是环境空气中浓度μg/m3了。因为元素之间存在很多干扰,在方法建立的时候,会进行各种干扰元素间的响应扣除,仪器在分析时会进行自动的计算,直接报出浓度值。而不是我们平常分析的线性方程这么简单。以下是本次会议的会议报告及回放视频链接,点击图片即可直达视频(如不能跳转,即为专家报告不可回看)报告专家: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 罗立强报告题目:《从μ子探测看当代X射线光谱仪发展新趋势》报告专家:北京安科慧生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滕飞报告题目:《基本参数法与先进数学模型在XRF元素定量分析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报告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程琳报告题目:《毛细管聚焦的微束X射线荧光谱仪的研发及应用》程琳教授报告后,针对网友提问进行了答疑,还展示了自己的邮箱,欢迎对报告感兴趣或者有疑问的人与其联系,共同探讨与交流。报告专家:岛津公司分析中心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资深工程师 赵伟报告题目:《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铜铅锌矿方法探讨》报告专家: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季海冰报告题目:《环境空气颗粒物无机元素的x射线荧光光谱法检测及其应用》报告专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史乃捷报告题目:《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校准规范(送审稿介绍)》报告专家:奥林巴斯(北京)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应用工程师 谈思涵报告题目:《HHXRF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中的应用介绍》报告专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化学勘探研究所教授 李国会报告题目:《波长色散XRF不同样品制备方法解析》报告专家: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吴梅报告题目:《X射线荧光光谱在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 2018科学仪器行业网络营销论坛探索互联网+新思维
    p & nbsp & nbsp 2018年4月21日,伴随着蒙蒙细雨,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主办,北京朗普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 (CISILE 2018)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CISILE展会同期,仪器信息网召开“2018科学仪器行业网络营销论坛”,邀请参展厂商共同参与,聚焦和探讨科学仪器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4b8aac2b-7819-4f33-a91c-f0d139594656.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2d0d8498-2ad1-4dee-a058-ba6cb1d321a9.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借势互联网+& nbsp 打造科学仪器培训新生态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仪器信息网培训部经理 & nbsp 安艳威 /strong /p p & nbsp & nbsp 首先,仪器信息网培训部经理安艳威就目前科学仪器行业培训市场现状进行分析,报告指出线下培训虽然能够有效拉近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但真实效果却不容乐观。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培训市场普遍存在成本高、回报率低;人力、时间等资源紧缺;现场到达率低;传播范围小;培训成果难以衡量;客户兴趣难把控等问题。传统的线下培训已经不能满足用户时间、成本、质量方面的多重需求,因此,互联网+下的培训聚合平台将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其优势在于能够通过流媒体技术,借助音频+PPT模式,将科学仪器各行业专家组合内容输送给需求用户,让用户有目的、有渠道、有兴趣地去遴选适合自己的培训课程。目前,仪器信息网的网络讲堂作为首个科学仪器行业网络培训学院,已联合20多位仪器行业专家,推出超过4000个直播培训课程,为大专院校、科研所、工业企业单位、仪器厂商等超过300,000人次提供了专业知识的培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dd6294cd-bd58-4159-aa71-007c25b0d863.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为中小仪器企业赋能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仪器信息网运营经理 & nbsp 曾明泉 /strong /p p & nbsp & nbsp 中小企业是现代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但同时也在生存与快速发展中面临着各类难题,仪器信息网运营经理曾明泉就中小仪器企业在互联网+大环境下的营销现状进行了分析。目前,国内中小仪器企业普遍面临开发新客户难、线下展会成本高、搜索引擎耗钱快三大营销困境。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给中小仪器企业赋能,仪器信息网多年来深耕科学仪器领域,打造出专业垂直的营销渠道,为用户提供充足的行业信息资源——其采购平台平均每31秒即可产生一条求购信息,每月覆盖400万用户,全年可产生25万条询盘,实现PC+WAP+APP三短同时展示;推出科学专业的仪器导购专场和行业应用,可提升用户查找效率,节约厂商营销成本;覆盖2万人的资讯平台可满足用户曝光、搜索的需求。具备产品、方案、资讯、商机库的成熟平台和完善机制是中小企业摆脱营销困境的有效途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f97312b6-5607-4b2d-b256-fea10bfa66b3.jpg"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移动!仪动!仪器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之道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仪器信息网副总经理& nbsp 赵鑫 /strong /p p & nbsp & nbsp 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占网民比例为24.0%,此后逐年递增,截至2017年底,已达到97.5%。仪器信息网副总经理赵鑫指出,当前移动端信息传播比重不断加大,科学仪器企业应当从品牌+内容、转变渠道、转变形式三个维度出发,以应对风起云涌的移动浪潮。第一,在品牌众多且繁杂的市场环境下,仪器厂商的品牌建设可以借助第三方平台品牌背书,塑造良好口碑和辨识度,如仪器信息网从专业科学的角度评选出的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国产好仪器等在业内受到广泛认可。第二,转变传统营销渠道,将WAP、APP、微信作为新端口向用户持续输出产品相关信息,从而达到更加精准有效的营销成果,仪器信息网可为企业快速建站,同时手机站可实现多入口推广;装机量超过7万的APP为用户提供找仪器、学仪器、找工作、看资讯的一站式服务;粉丝量超过19.6万的微信公众号则可轻松帮助企业扩大影响力。第三,转变营销形式,采用短视频、信息图、Webinar等更快更轻的形式向媒体、专家、用户、各级员工进行信息的快速分享和传播。 /p
  • 北京市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探索
    为帮助业内人士了解试验技术发展现状、掌握前沿动态、学习相关应用知识,仪器信息网将于2024年8月13日举办第三届试验机与试验技术网络研讨会,搭建产、学、研、用沟通平台,邀请领域内科研与应用专家围绕试验机产业发展、试验技术研究与应用、行业标准等分享报告。期间,国标(北京)检验认证有限公司计量校准实验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樊志罡将分享报告《北京市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探索》,简介产业计量测试的基本概念,阐述产业计量中心建设单位的基本情况、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界定及分析、中心主要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工作基础等,畅想中心建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本会议将于线上同步直播,欢迎试验领域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等报名参会!附:第三届试验机与试验技术网络研讨会详情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testingmachine2024/
  • 启迪 探索 创新 | 2021中国改良型创新药珠江高峰论坛
    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不断深入,药品研发、质控与监管理念的不断提升,制剂技术日新月异飞速的发展,原辅料可选择种类越来越多,医生患者越来越高的临床需求,人们逐渐发现一些原研产品,特别是上市较早的原研产品,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需要去完善和提高,于是药物研发者们不满足一味地简单仿制原研,开始致力于二类新药的研发,进行弯道超车。但是,既然是改良,就一定要在模仿中实现超越,就要有更高更强的技术支撑,问题和困难也常常会在研发过程中与挑战者不期而遇,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也难免经验不足,但这也是激发业界勇者高昂斗志和乐于探索交流的原因。在这期间,有些人有困惑有失败,有些人有成功有心得,为此,北京医恒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越洋医药开发(广州)有限公司将在2021年11月26~27日在中国广州联手打造中国改良型创新药珠江高峰论坛,使同行们有机会能在一起深入地研讨交流我国最新的二类新药政策法规与研发经验和案例。 本届高峰论坛与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二类新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同期举行,是专委会的首次亮相。会议将邀请国内制药行业的管理者、实力药企和享誉业界德高望重的院士,经验丰富干货满满的知名大咖齐聚一堂。会议为期两天,除主论坛外,还将设置3个分论坛,内容涉及新政法规解读与实施、研发立项策略、制剂技术与临床、分析质控与注册、儿童用药、辅料包材等,为与会者奉上信息、知识与技术的饕餮盛宴。我们诚挚的邀请满心期待着您的到来! 记住,11月26~27日让咱们广州聚吧!主席:闻晓光中国药学会制剂专委会委员和工业药剂学专委会委员越洋医药董事长8:15-8:30开幕致辞雷英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魏世峰北京医恒健康科技董事长闻晓光中国药学会制剂专委会委员和工业药剂学专委会委员越洋医药董事长8:30-9:05国家药品标准提高与药品注册管理王平 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司长9:05-9:40议题待定陈凯先(确认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总体专家组技术副总师9:40-10:15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与安全赵宇亮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0:15-10:30茶歇交流10:30-11:05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情况、预测行业发展趋势潘广成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执行会长11:05-11:40医保控费背景下,我国改良型新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张自然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特邀副会长兼政策法规专委会主任11:40-12:15专利法修正对药品研发的影响及案例分析曹津燕原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药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恒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监事长12:15-13:10午餐休息主持人:魏世峰 北京医恒健康科技董事长北京罗诺强施医药技术董事长13:10-13:45议题待定张强 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国家药典委员会制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确认中)13:45-14:20生物药物505(b)(2)产品立项和开发案例魏世峰北京医恒健康科技董事长北京罗诺强施医药技术董事长14:20-14:55蛋白结晶技术在大分子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谭力 寻济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创新科学家14:55-15:10茶歇交流15:10-15:45改良型新药的平台驱动研发和经验分享朱海健 力品药业(厦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15:45-16:20难溶性药物的改良型新药开发策略韩军聊城大学生物制药研究院院长16:20-16:55改良型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郭建军 湖南恒兴医药科技有限公司CEO16:55-17:35圆桌讨论主持人:吕万良北京大学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国际控释协会中国分会主席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 析维参与主讲 I 大型队列中质谱组学的应用及探索网络研讨会
    2020年6月28日17:00-17:30,析维应用专家贾钦羽将为《大型队列中质谱组学的应用及探索》2020质谱临床应用网络研讨会带来主题为《物联网高通量试管打标设备在各类样本前处理过程中加速与系统性的优势》的线上演讲。本次会议中,析维的主讲人贾老师将结合大型队列项目样品前处理的特点,介绍析维智能打标机的功能和价值。析维智能打标机的一大亮点即是边缘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此次我们将通过实时直播的形式向观众展示该技术的价值——身在国外的主讲人将通过浏览器远程控制使用位于上海的析维智能打标机,观众可以和主讲人同步看到从软件界面操作到析维智能打标机运行的全部使用过程。
  • 探索从细胞到微孔板到动物的成像技术发展-《科学》杂志网络研讨会系列
    《科学》杂志网络研讨会系列: 探索从细胞到微孔板到动物的成像技术发展。 请于 12 月 7 日在线参加我们的网络研讨会:探索治疗疾病的新药物: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最新应用进展 麻省总医院系统生物学中心Matthias Nahrendorf博士 Charles River实验室分子影像中心主任Patrick McConville 立即注册。 按需查看:发现治疗疾病的新药物:发展细胞成像技术 发言人:加拿大安大略省哈密尔顿市麦克马斯特大学的 David W. Andrews 博士和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 Jeremy Simpson 博士 立即下载。 按需查看:发现治疗疾病的新药物:发展测井成像技术 发言人: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院的 Spencer Shorte 博士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 Klaus Hahn博士 立即下载。 随着人们越发重视对基因转译的深入理解,研究疾病的分子机制并将体外模型转化为体内结果的能力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PerkinElmer 在检验分析、成像和信息学方面具有业界领先的解决方案和享有盛誉的专业技术,可为您提供全面的帮助和支持。无论您研究的是测井、细胞还是小动物,现在都可以将全副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更早地洞察一切,更快地取得成功。
  • “创新赋能 探索无限可能”沃特世超级品牌日带你直击进博会
    2022年11月5日至10日全球各界的前沿产品及技术将齐聚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沃特世将围绕“创新赋能,探索无限可能”的主题,重磅展示最新前沿技术及创新解决方案,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加强行业交流合作,满足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法医毒理、食品安全、临床医疗等相关行业需求,开发出更多能够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的创新技术,实现“创造价值”的目标。在本次进博会期间,沃特世将联合仪器信息网举行主题为“创新赋能 探索无限可能”的沃特世超级品牌日直播活动,在11月7日至8日两场连播展现沃特世先进质谱、色谱技术,以及在免疫、制药、食品、环境、先进材料中的技术应用。11月7日 新品云集 中国首秀:将集中展示沃特世高分辨质谱、三重四极杆以及液相产品家族新成员;11月8日 精湛技术 专业应用:带来沃特世技术在疫苗生产、制药安全、食品、环境、先进材料化学表征的应用。同时观看直播活动,还有机会获得沃特世专属礼品:象印保温杯、三合一数据线、金属咖啡杯。点击上方图片 即刻报名详细日程如下:11月7日14:00-14:02主持人开场14:02-14:05高层致辞任育华沃特世大中华区高级市场总监14:05-14:10客户之声特邀嘉宾14:10-14:20沃特世展台导览14:20-14:30全面提升定性定量能力的新一代高分辨质谱 — Xevo G3 QTof芦勤玮沃特世大中华区售前技术工程师14:30-14:40Xevo TQ Absolute — 卓越性能,驾驭非凡力量江兆玲沃特世大中华区质谱产品高级专员14:40-14:45互动抽奖14:45-14:55沃特世液相产品家族新成员介绍赵海韵沃特世大中华区液相产品经理14:55-15:052022年Premier色谱柱新品推荐胡学桥沃特世消耗品资深业务拓展专员15:05-15:15数字化时代下软件变革任挺钧沃特世大中华区信息与合规高级顾问15:15-15:25机器人走进实验室 — 更快更准更省心高雪泉沃特世大中华区液相产品专员15:25-15:35SELECT SERIES系列高端质谱助力前沿科学研究黄德凤沃特世大中华区应用经理15:35-15:50贴息贷款促科研,6大热点随我行王志英 沃特世大中华区质谱高级产品经理15:50-16:00互动抽奖11月8日14:00-14:05主持人开场14:05-14:15沃特世智能生物质谱为疫苗质量保驾护航罗宇文沃特世大中华区生物制药市场开发经理14:15-14:25质谱新技术保障药物安全性李晓雯沃特世大中华区制药市场经理14:25-14:30互动抽奖14:30-14:40原位电离技术让食品和环境更安全金伟青 沃特世大中华区食品与环境市场经理14:40-14:50先进材料与高端制造的化学表征蔡麒沃特世大中华区产品与材料科学市场高级经理14:50-15:00互动抽奖
  • 探索技术创新带来的新应用可能|ACCSI2024分析仪器创新应用场景探索论坛二轮通知
    随着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分析仪器在制药、食品、石化、环境等常规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寻找新的应用场景愈加困难。而科技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创造与众不同的创新应用场景提供了新的基石。科学仪器在各行业中的创新应用场景需要被关注,因为它们可以成为推动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那么,底层物理化学的基础创新,能为科学仪器行业发展和应用拓展带来哪些可能?跨学科不断交叉合作的背景下,能否通过多学科知识的自由组合创造出全新原创的新技术新仪器? 学术界和企业界如何深入合作,共同推动科学仪器行业进一步发展?为了探寻以上话题的答案,仪器信息网联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将共同举办“分析仪器创新应用场景探索论坛”,于2024年4月19日(ACCSI 2024同期)在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论坛将以专家报告+主题讨论的形式,共同探讨当前环境下,分析仪器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场景。论坛邀请到多位创新技术领域专家进行分享并展开讨论,同时也欢迎广大业内人士参与到讨论中来,提出您的真知灼见。希望能够通过分享实践经验、专家见解、创新成果和行业趋势,探索分析仪器真正的创新应用场景,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启示。论坛日程(拟定)时间主题报告人9:00-9:25微型分析仪器在载人航天和深海探测中的应用耿旭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9:25-9:50植物生命信息在体感知技术与传感器平建峰(浙江大学)9:50-10:15多功能自组装分子电子器件李远(清华大学)10:15-10:40导电聚合物水凝胶生物电子界面设计及应用卢宝阳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10:40-11:05生态环境修复及对分析仪器需求郭行(北京泷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10:05-11:30渔业探测器吴立冬(中国水产研究院)11:30-12:00讨论环节主持人(吴立冬)论坛联系方式:仪器信息网:赵仪,15650766910,zhaoy@instrument.com.cn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孙立桐,15801142901参会报名:ACCSI 2024大会官网报名:https://accsi.instrument.com.cn 或扫码报名ACCSI 2024大会报告及参会报名:黄女士17600646530赞助及媒体合作:魏先生13552834693
  • 【拉曼学院最前线】更多未知新材料等待探索
    当你在手机上刷着朋友圈、或是戴着智能手表跑步时,你有没有想过它们会和拉曼有所交集?研究者可以通过拉曼技术挖掘材料的更多特性,而精明的商家将其变成了“日用品”。新材料将会改变更多“不可能” 新材料的诞生会催生或者改变一个行业,比如碳纳米材料可用于制造电子器件、可穿戴设备中的传感器等,而石墨烯则可用于研制超轻防弹衣、超轻型飞机材料等。 北京大学张锦教授对于纳米碳材料有着独特的情结,他带来了新型碳材料的发展、优势及应用(如可穿戴设备),突出了共振增强拉曼光谱在单壁碳纳米形变中的优势。此外,他还提出了研究石墨烯增强拉曼(GERS)体系,可直接原位测试任何形状的样品,为SERS技术用到日常生活中提供了方案。 中科院半导体所谭平恒研究员一直从事各种新型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研究,他将显微共聚焦拉曼散射技术用于半导体、纳米材料以及石墨烯的晶体微观结构和晶格振动性质,及材料的能带结构等研究。端条件下,寻觅材料新特性 在冶金、玻璃陶瓷、地质化学等领域,我们需要了解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的状况(如结构变化),这样才能为新材料的拓展提供更多科学依据,有助于改进各种先进材料。 上海大学的尤静林教授和吉林大学刘冰冰教授都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前者使用高温拉曼技术解决了常温条件下常规分析技术无法获取的信息,比如硅酸盐、玻璃陶瓷。后者则利用高压端条件,围绕新型纳米材料、金属氧化物等几种功能材料,探索常压下难以获得的新结构和新性质。观摩HORIBA上海应用中心 经过5天的培训,学员们也终于可以走出教室,去应用中心里观摩这些新技术的“幕后功臣”——拉曼光谱仪。HORIBA各产线的应用工程师在现场为大家悉心讲解了各类光谱仪的原理、特点及应用,除了为大家在日后选择合适的仪器时提供帮助,还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可横向了解其他荧光、ICP、辉光等光谱仪的平台。美中不足的是,参观的时间不够宽裕,我们也欢迎意犹未尽的学员预约参观应用中心或申请测样。 对于正处于择业十字路口的学生们,我们也请来了世界500强企业的资深HR专家Sylvie DugenestH和Jobedin运营总监DrLun.Li为大家讲解如何“赢在外企”及规划职业。 这一届的HORIBA拉曼学院给大家带来了太多的惊喜,明年上半年我们还将在中国举行第三届RamanFest(拉曼光谱高端应用论坛),届时会有更多国际知名教授与大家分享前沿的拉曼技术。更多活动信息,请关注我们的官方平台:邮箱:info-sci.cn@horiba.com新浪官方微博:HORIBA Scientific微信二维码:
  • 技术探索创新 金索坤打造原子荧光优质品牌
    5月10日是品牌日,今年的主题是“中国品牌,世界共享”。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品牌对企业的广告,是公司发展的底气。北京金索坤作为原子荧光行业的领跑者,其目标是要打造优质品国产仪器名牌。金索坤以为原子荧光技术的发展探索乾坤为理念,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其创新成果表现在新一代原子荧光光度计的各项技术指标上。为了提高原子荧光光度计稳定性指标,金索坤的研发团队创造性改变原子荧光光度计的整体结构,以内部无管路模块化结构取代了冗长的管路连接,有效缩短管路路径,精简结构,减小了汞的记忆效应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提高了原子荧光光度计的稳定性,RSD由1.0%提高到0.6%,其中SK-盛析灵敏稳定高效型原子荧光的RSD<0.4%(RSD表征的是仪器的稳定性指标,数值越小稳定性越高)。另外,为了提高原子荧光光度计检测速度,金索坤的研发团队采用与ICP-MS相同的连续流动进样方式进样,与传统的断续进样方式不同,连续流动进样方式是指被测样品溶液直接进入氢化物发生器的方式。它的检测过程则是样品-样品连续过程。检测时改定量为定速,只需控制流速就可以准确测量。连续流动进样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将检测一个样品(以三次数据计)的时间由90秒缩短至30秒,是传统型号仪器检测效率的三倍。为了扩展原子荧光光度计可检测元素范围,金索坤的研发团队开始对火焰原子荧光光度计的研究,并成功研发出SK-830测金仪、SK-880高灵敏专用测金仪、SK-典越高灵敏度快速测镉仪等火焰原子荧光产品,到目前为止,金索坤研发生产的原子荧光光度计可以检测砷、锑、铋、铅、锡、碲、硒、锌、锗、镉、汞、金、银、铜、铁、钴、镍、锰、铟等20种元素。创新型产品为打造优质品牌奠定基础。金索坤作为原子荧光行业领跑者,研发生产出稳定性好、测试速度快、检测元素多的新一代原子荧光产品是金索坤打造优质原子荧光品牌的底气,是金索坤不断发展底气和动力。金索坤会不断地推陈出新,用更加优质的原子荧光产品打造原子荧光优质品牌。 金索坤 SK-乐析-LC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
  • 分析仪器如何成为新质生产力?|ACCSI2024分析仪器创新应用场景探索论坛全日程
    随着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分析仪器在制药、食品、石化、环境等常规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寻找新的应用场景愈加困难。而底层物理化学的基础创新正在为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和应用拓展带来许多可能性。这种创新可以引领出更灵敏、更精确的传感器技术,从而改进分析仪器的性能和功能,为创造与众不同的创新应用场景提供了新的基石。科学仪器的不断创新确实能够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想象一下,新型的分析仪器可以在精准医疗、智慧农业、深海深空探测、智能环境监测等许多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那么,底层物理化学的基础创新,能为科学仪器行业发展和应用拓展带来哪些可能?跨学科不断交叉合作的背景下,能否通过多学科知识的自由组合创造出全新原创的新技术新仪器?分析仪器如何成为新质生产力?仪器技术能在哪些新的应用场景里创造价值?学术界和企业界如何深入合作,共同推动科学仪器行业进一步发展?为了探寻以上话题的答案,仪器信息网联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将共同举办“分析仪器创新应用场景探索论坛”,于2024年4月19日(ACCSI 2024同期)在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论坛将以专家报告+主题讨论的形式,共同探讨当前环境下,分析仪器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场景。我们特别邀请到多位创新技术领域专家进行分享并展开讨论:载人航天与深海探测:载人航天和深海探测是国家战略规划和重大需求。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关亚风、耿旭辉团队以上述领域中需要的检测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研制出我国首套空间站双通道气相色谱仪,2套仪器已分别在轨稳定运行34个月和19个月,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成果鉴定为:检测器、色谱柱均温加热组件和富集热解析组件的性能,以及体积、重量、功耗等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与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联合研制出:系列我国首套4500 m级深海原位荧光传感器,灵敏度比国际同类仪器高3.5至10倍,最大潜深3961.9 m,在南海海底长期应用示范(央视CCTV-13报道);我国首套4500 m级深海原位气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最大潜深4536 m,测得了有重要意义的有效数据。智慧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催生了农业4.0,也就是智慧农业。在这个阶段,传感技术和数据科学是核心。尤其是农业传感器技术,在2018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联合预测的报告中,明确了农业传感器技术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底层驱动技术,是未来农业发展亟待突破的五大方向之一。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作物生命信息的高精准、高可靠、实时监测对于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尤其是随着精准育种、精细园艺等农业新业态的出现,针对植株个体生命信息的全周期连续监测和植株个体全尺度生命信息的深度挖掘,已变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浙江大学平剑峰教授将介绍课题组近年来在植物生命信息在体感知技术与传感器方面的进展,包括柔性传感器制备技术、植物在体传感系统以及无源传感技术等。分子电子学:分子电子学是研究在晶体管、二极管和存储单元等器件中用分子作为电子元件的研究领域,其背后的理念是制备比传统硅基技术更节能、更快、更小的纳米级微型器件。清华大学李远副教授报告将对分子电子学的发展,特别是基于自组装单分子层的分子电子器件,进行一个简要的概述。并将重点介绍课题组近期的一些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包括精确调控分子-电极相互作用从而实现高性能和高稳定性的分子隧穿结,以及利用聚集诱导发射特征制备的机械可控分子光电开关,利用超交换隧穿和其他分子的化学特性实现高效能量转化的分子热电结等相关实验研究和理论预测。水凝胶生物电子材料:基于水凝胶的高效人机融合交互界面构建已成为当前最前沿的科技挑战之一,然而现有水凝胶材料电学、力学、生物学等性能尚不能满足应用需求以及先进加工集成技术缺乏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为解决这一科学挑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卢宝阳教授团队提出来导电聚合物水凝胶生物电子设计材料设计新理念,以PEDOT:PSS类导电聚合物为核心材料,通过分子工程、聚合物链工程、晶相工程等手段调控构建电学-力学相网络结构的多尺度优化设计方法,设计研发了多种高性能PEDOT:PSS类导电聚合物水凝胶电子材料,所研发水凝胶兼具优异的电学、力学、生物学性能,并实现了水凝胶电导率的突破;发明了流变性能可控的导电聚合物墨水,开发了导电聚合物水凝胶直接3D打印技术,实现了30 µm级导电聚合物水凝胶高精度加工及快速“升维制造”技术;进而开发了导电聚合物水凝胶电子器件多材料一体化制造技术,设计制造了系列导电聚合物水凝胶软神经电极、应变传感器等系列器件,构筑并推动了实现了脑机接口、运动识别、机器人智能控制等人机融合交互应用。水域环境监测与渔业生态保障: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渔业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受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严峻胁迫,尤其是微塑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污染物增长态势加剧。人们长期食用受污染水产品增加了癌症的发病风险,如胃癌、食管癌等。为保障消费者健康,美国、欧盟及日本研制了先进的水域环境传感器,应用于水体污染物浓度实时监测,最大限度地降低新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而我国渔业环境传感器研究起步较晚,无法满足水域环境监测的需求。目前,市面上95%以上的传感器仍依赖进口,传感器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水域环境监测和渔业生态保障的“卡脖子”技术。在此背景下,中国水产研究院吴立冬研究员多年来致力于渔业环境专用传感器特异性识别原理及信号放大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利用自行设计、创制的传感器平台,申请人在渔业环境新污染物分离、识别元件开发、增敏材料研制、信号级联放大机理、柔性传感芯片制备及数据训练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并在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推广应用。本次论坛除了将通过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展示科学仪器在载人航天、深海探测、渔业环境监测和智慧农业等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同时也设置了讨论环节,就新应用场景话题展开开放讨论,欢迎广大业内人士参与到讨论中来,提出您的真知灼见。希望能够通过分享实践经验、专家见解、创新成果和行业趋势,探索分析仪器真正的创新应用场景,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启示。论坛日程时间主题报告人9:00-9:00致辞刘长宽(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名誉副理事长)9:00-9:25微型分析仪器在载人航天和深海探测中的应用耿旭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9:25-9:50植物生命信息在体感知技术与传感器平建峰(浙江大学)9:50-10:15多功能自组装分子电子器件李远(清华大学)10:15-10:40导电聚合物水凝胶生物电子界面设计及应用卢宝阳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10:40-11:05生态环境修复及对分析仪器需求郭行(北京泷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10:05-11:30渔业探测器吴立冬(中国水产研究院)11:30-12:00讨论环节主持人(吴立冬)论坛联系方式:仪器信息网:赵仪,15650766910,zhaoy@instrument.com.cn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孙立桐,15801142901参会报名:ACCSI 2024大会官网报名:https://accsi.instrument.com.cn 或扫码报名
  • 探索毛细管电泳技术新进展 锁定iCC2024第九届色谱网络会议
    毛细管电泳(CE,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又称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high performance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或毛细管电分离法(CESE,capillary electro-separation method),简称 CE。毛细管电泳包括电泳、色谱及其交叉内容,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为驱动力,以样品的多样特征 (如:电荷、大小、等电压、极性、亲和行为、相分配特性等)为根据的液相未分离分析技术。其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创立以来已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分离分析技术之一。它综合了高效液相色谱和传统平板凝胶电泳二者的优点,具有快速、高效、高分辨率、重复性好、易于自动化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领域,尤其是对生物大分子核酸的研究,并取得了迅速进展。短短的几年内,由于CE符合了以生物工程为代表的生命科学各领域中对生物大分子(肽、蛋白、DNA等)的高度分离分析的要求,得到了迅速发展,正逐步成为生命科学及其它学科实验室中一种常用的分析手段。有调研指出,全球毛细管电泳市场近年来继续增长。2023年全球毛细管电泳市场的销售额达到了3.3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4.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4.3%。毛细管电泳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特别是在提高分析效率和灵敏度方面。例如,近期的一些突破包括自动化平行毛细管电泳系统的开发、高重现毛细管电泳方法的应用,以及毛细管电泳与质谱等其他技术的结合。那么近期,毛细管电泳有何突破?2024年8月26-30日,由中国化学会色谱专委会指导,仪器信息网联合北美华人色谱学会、上海分析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共同举办的“第九届色谱网络会议(iCC 2024)”将拉开帷幕。会议期间,2024年8月29日下午,仪器信息网特别联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筹备了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应用进展专场,邀请多位毛细管电泳相关权威专家在云端开讲,毛细管电泳相关仪器技术及前沿应用不容错过。立即报名》》》重庆大学 夏之宁教授《毛细管电泳在分离分析上的相对优势与潜势》(2024年8月29日开讲 点击报名)夏之宁,1961年8月生,博士毕业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首批学科带头人。中国色谱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色谱学会理事长。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全国侨联归国创业成就奖、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曾任重庆大学校长助理。兼任深圳万讯自动化控制股份公司分析测量仪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研究方向为色谱与毛细管电泳、药物分析、过程分析仪器研发、分析样品前处理研究。在Angew. Chem. Int. Ed.、 Anal. Chem.、 ACS、JCA、Talanta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得专利20余项。第一作者出版学术著作3本。主持科技部国际合作、973、NSFC项目共16项。【摘要】本报告将分析并讨论毛细管电泳(CE)面对分离度、灵敏度、重现性、自动化等的现状与发展潜势。通过综述CE手性化合物分离,提出新的展望;讨论新型CEC固定相与毛细管改性,讨论CEC固定相与LC固定相的区别;讨论CE除了分离分析之外,在亲和常数、分配常数等物化参数与活性物质筛选上的进展。评价CE作为柱反应器的优点;在“脏试样”分离分析与“全极性分子”分离分析上的优点;讨论CE在细胞、细菌、纳米粒子等颗粒分离分析与识别上的优势;举例在临床检验与医学领域CE相关方法;CE在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的最新针对性特点。CE-MS技术最新发展;以及谈论在LC中引入电动力分离的情况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汪海林研究员DNA/RNA修饰的精准分析与表观遗传研究(2024年8月29日开讲 点击报名)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杰青(优秀),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主要从事高灵敏DNA/RNA修饰分析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并开展表观遗传与分子毒理方面研究。发现高等生物的N6-甲基腺嘌呤(Cell, 2015, Cover),是表观遗传领域的原创性突破。发现维生素C具有增强DNA去甲基化活性的辅助因子功能,是关键性突破,推动维生素C医治癌症的热潮。首次提出“近距离作用增强荧光偏振响应”新机理,为DNA在与功能蛋白质作用过程中的构象改变及组装的研究奠定原理性的基础。已发表SCI 论文300 篇,他引10050次,包括Cell、Nature、Science、Cell Res、PNAS、JACS、Cell Discovery、Nucleic Acids Research、Anal Chem 等。先后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1997),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5、2020),教育部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12),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2013),中科院“杰出成就奖”(主要完成者)(2013)。【摘要】DNA胞嘧啶的(去)甲基化直接与多种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其丰度低,通常检测需要用百万个细胞,难以应用于疾病早期样本的检测。我们先后研发出了:“细胞中DNA信号干扰物游离核苷酸的高效去除技术”、“DNA盐桥修饰磁性微纳颗粒的高效富集及原位酶解技术”、“碳酸氢铵增强质谱离子化效率技术”,并集成为一体化的分析系统,将检测限由百万个细胞降低到20个细胞。利用所建立了的方法,发现维生素C具有调控DNA去甲基化活性的辅助因子功能,是关键性突破,为维生素C及类似物的抗肿瘤、免疫治疗等新功能的研究“开启了大门”。通过建立代谢编码的示踪技术与高精准的质谱分析方法,成功地在高等生物果蝇中首次检测到复制后、可调控基因表达的DNA腺嘌呤甲基化修饰的存在 (Cell 封面论文)。该项研究赋予了DNA腺嘌呤甲基化的“第二次生命”。研制了世界先进的毛细管电泳装置,可与超灵敏的激光诱导荧光、分子转动相关的荧光偏振、单分子荧光实时成像等检测技术联用。提出了“近距离作用增强荧光偏振响应”机理;首次将荧光偏振与电泳迁移相结合在单核苷水平精细地测定核酸适配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建立了可诱导基因突变、丰度极低的、肺癌标志物DNA加合物的超灵敏分析方法,较经典的32P放射性检测灵敏度提高了三个数量级,从根本上避免了放射损伤。所建立的DNA(去)甲基化的功能分析方法已成为国际上的标杆。与国际上十八家机构合作,开展了表观遗传学研究,在Science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系列论文。 北京理工大学 屈锋教授毛细管电泳技术和仪器的发展及重要应用(2024年8月29日开讲点击报名)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分析和毛细管电泳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基于毛细管电泳技术的核酸适配体筛选机理研究。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副理事长,2019年成立中国第一个核酸适配体学会《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会》并担任理事长,北京色谱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色谱学会理事,色谱行业女学者联谊会负责人。在毛细管电泳和核酸适配体交叉研究领域有长期积累,具有鲜明特色和行业影响力。任《Electrophoresis》,《Chin Chem Let》,《色谱》期刊编委。毛细管电泳生物分析和核酸适配体高效筛选机理和应用研究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意义,是国际上进行系统研究的三个小组之一。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2017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一等奖。2013年起在《色谱》期刊首创《毛细管电泳技术年度回顾》专栏,已出版8期年度回顾。2016年起在仪器信息网开办《神奇的毛细管电泳系列》系列网络讲座。2020年出版《生物分离工程教程》,《生物分离工程》课程入选2019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摘要】毛细管电泳是现代微量分析技术,其分辨率高,分析速度快,分析模式多,分析物广泛,样品和试剂消耗少,是生物医药分析中具有优势。国内外商品化的毛细管电泳仪品类不多,近年来国产仪器研发正在起步。毛细管电泳在单抗药物和核酸疫苗研发和质控,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核酸适配体筛选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郭振朋副研究员 高重现毛细管电泳方法与应用(2024年8月29日开讲 点击报名)郭振朋,博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以色谱、毛细管电泳、质谱及其联用为主要工具发展面向生物活性分子的测量方法和平台技术。在Mol. Plant、Plant J.、Talanta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6篇,获授权专利7件。现任北京色谱学会秘书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色谱》期刊青年编委。【摘要】为解决长期困扰着毛细管电泳(CE)发展的出峰位置不重现这一严峻挑战,基于非时间测量的高重现CE(HRCE)新理论,发展了HRCE新方法、研制了新装置,并应用于血液、汗液成分的分析。HRCE保持了传统CE之微量(亚纳升级耗样)、高效、快速、功能齐全、经济环保的特点,又获得了重现、可靠、强定性能力等优势。
  • 【探索平台】微信红包100%中奖
    科研路上,探索多久远,平台很重要!双11来了,【探索平台】微信服务号tansuopingtai推出了抽红包活动,我们的红包不大,但是100%中奖!抽奖三步骤:1. 关注微信号:tansuopingtai 2. 绑定电脑PC端【探索平台】账号;3. 微信--粉丝福利--转盘大抽奖。活动对象:全国全网用户活动时间:2014.11.8—11.30客服热线:400-111-6333活动链接: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2625/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在读博士生创办的高科技企业,一直得到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的重点扶持。公司产品分为高端试剂、通用试剂、分析试剂、实验耗材、仪器仪表、安全防护、实验室建设和科研信息化软件八大业务板块,为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化工化学、精细化工、食品日化、分析检测等领域提供全方位的产品与服务。公司已成功搭建具有国际化视野、全球供应链整合、专业化咨询的国内首家科学一站式服务平台,真正实现“有实验室的地方就有专业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中国科学服务首席提供商”。】
  • 石化行业绿色革命:探索低碳转型之路
    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要求下,国务院近日发布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的阶段性目标:至2024年,占比将提升至18.9%左右,而到2025年,则将达到关键的20%里程碑。这一举措不仅积极响应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号召,更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步骤。为了深入探讨和分析新时代下科学仪器技术如何为能源化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仪器信息网策划的第八届“能源化工分析技术及应用新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同步报名中(点击查看会议日程并报名)。此次会议将于6月12-13日盛大开幕,设置【分析技术助力能源化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专场,旨在汇聚业界精英,共同探索节能降碳的新路径。重磅福利!报名后,将会议页面转发至朋友圈邀请好友参会,集赞50个可获得《实战宝典》一本(三选一),可添加助教微信(微信号:13260310733)领取!数量有限,仅100本,领完即止!在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中,氢能的发展被多次提及。为此,我们特邀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氢能(氨能)技术中心副主任何广利,他将分享《氢能发展分析》的洞见,为我们揭示氢能发展的前景与机遇。在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中,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被提上了重要议程。为此,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群花,她将带来题为《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组成分析: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专题报告。此外,《方案》还强调要加快石化化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优化工艺流程。为此,我们邀请了来自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万华化学、中海油化工与新材料科学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等多位权威专家,他们将分享最新的研究进展,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第八届“能源化工分析技术及应用新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将是一个汇聚智慧、碰撞思想的平台。我们诚挚邀请您参与此次盛会,共同探讨科学仪器技术在能源化工行业中的创新应用,迈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未来!期待与您的相聚!(点击下图可查看会议日程并报名)
  • 第九届色谱网络会议(iCC2024)圆满落幕:共探色谱技术新前沿
    2024年8月26-30日,在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指导下,仪器信息网联合北美华人色谱学会、上海分析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九届网络色谱会议(iCC 2024)圆满落幕,会议吸引了近1500名专业人士参会观看。会议围绕当下色谱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应用,邀请业内知名科研学者和经验丰富的应用专家做精彩报告,为色谱及相关应用分析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新技术、新应用的平台。本次会议分设:色谱新技术、新方法;色谱在食品及环境领域的新进展;色谱分离材料新进展、色谱在药物及生物检验领域进展、色谱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北美华人色谱CACA专场)、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应用新进展、色谱在石化能源应用进展等主题专场,超过30为专家学者带来干货满满的学术报告。除此之外,本次会议还有超精彩的同期活动。新技术新方法专场,聚焦色谱前沿研究最新进展,着力挖掘不同的色谱技术应用实景。会议期间,南京大学的刘震教授就分子印迹技术在精准癌症标志物发现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讲解;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介绍了微流控技术在色谱样品前处理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西北大学郑晓晖教授则就生命色谱在中式创新药中的“取象比类”探索构建进行了阐述。本次会议不仅聚焦当前科研、技术领域活跃的领域,策划了色谱分离新材料专题及毛细管电泳技术进展专题;还就色谱技术几大应用领域,食品环境、能源、临床检验、毒物分析的热点应用方向展开探讨,包括色谱在兴奋剂、新型精神活性物质、创新药物等新应用角度,邀请了有实践成果的单位及团队专家进行了深入分享。在国际交流方面,本届色谱网络会议继续深入与CACA合作。挖掘色谱及相关技术在北美最新进展,深入讨论了色谱在代谢组学分析、生物药研究、新药开发及基因编辑等热门领域的突破和应用实践,拓宽了色谱应用深度及广度。8月26日下午,色谱仪器维护保养实操培训直播,资深技术专家手把手教学,解锁色谱维护秘籍,深入解读色谱仪器及耗材核心维护技巧。8月30日下午,仪器信息网产业研究部带来深度市场机遇分享,分享了在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政策下,2024年色谱行业最新动态、机遇及挑战。同时,独家“色谱仪器与消耗品选型直播盛宴”,在直播间实际展示了耗材配件、实验室标准品等,让用户能够直观了解并对比各类色谱产品的性能与优势。“第九届色谱网络会议(iCC2024)的成功举办,对色谱技术发展及行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会议不仅展示了色谱技术的最新进展,还为业内人士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为色谱技术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本次会议为色谱技术人才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我国色谱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会议还为企业、专家、用户等之间搭建了沟通桥梁,有助于促进色谱业内交流,实现行业整体进步。展望未来,色谱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几天的专家报告分享,可以看到,随着新能源、生物医学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色谱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同时色谱与其他技术的联用将会越来越宽广。
  • 2024中国化工装备展:探索化工行业新未来
    2024年9月11日至13日,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将迎来一场化工行业的盛会——2024中国化工装备展。此次展览会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化工技术和设备供应商,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化工装备盛宴。逸云天品牌位于B150展位开幕了!诚挚邀请您莅临参观,共同探索化工行业的新未来。  迎四方来客  逸云天成立于2006年深圳起家,工厂位于深圳宝安,拥有6000多平米的现代化研发设计与生产基地。18年匠心精研,设立高精尖生产、研发基地,专注于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报警仪、气体分析仪、在线监测预处理系统、VOCs在线监测系统等研发与制造,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和严格质量控制,荣获80多项相关专利证书权威资质。  展会亮点  2024中国化工装备展是一个专注于化工装备、技术及服务的综合性展会,吸引了众多化工企业、设备制造商及行业专家参与。B150展位为参展商提供了一个展示最新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绝佳平台,逸云天公司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同时 也为参观者提供了行业发展、技术等交流,从而推动公司业务的拓展和品牌的提升。  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  “逸云天是一家以技术创新为型的高新技术企业,本次展会我们携多种智能检测设备新品亮相展会现场,助力更多客户降本增效,加速科技创新。逸云天始终专注于气体检测领域,是因为这一领域在环保产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气体检测不仅关系到环境保护,更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与安全。逸云天凭借在气体检测方面的深厚积累和专业优势,持续推出高标准、高性能的产品。专注这一细分市场,使公司能够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保持竞争力,并成为行业的技术标杆。提供气体检测设备一站式解决方案,励志成为世界级的气体检测设备供应商!”  逸云天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助力推动工业设备发展  近年来,各地工业设备更新的主要发力点是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装备、更新升级高端先进设备、加快生产设备绿色化改造等。逸云天积极响应国家“一企一策”政策,助力推动工业设备向高端、智能、绿色、安全方向更新升级,提升发展质效,以设备升级带动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逸云天围绕推进新型工业改革,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聚焦行业痛点,大力推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好产品,深服务!  逸云天始终坚持“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为用户提供24h全方位售后服务。累计服务50000多家企业,行业涉及制药行业、生物制品、食品、化工、农业、石油、环保,Q质检、商检、药检、疾控中心、血站、环保局、畜牧、高校、科研单位、医院医疗等行业。从需求诊断、方案设计、产品实现到安装调试和服务运维,全方位为客户提供专业、个性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公司注重与客户的深度沟通和长期合作,旨在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客QQ户满意度,建立稳固的客户关系,共同追求长期价值和发展。
  • 提前布局,突破封锁|上海技物所:红外探测器的自主创新之路
    1951年初夏,“戈登将军”号海轮从美国旧金山码头出发,驶向中国。当祖国大陆在眼前逐渐浮现,甲板上一个年轻人眼噙热泪:“祖国,您的游子终于回来了!”这位对祖国母亲日思夜想的年轻人,便是日后成为中国半导体及红外学科奠基者、引路人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汤定元。往后很多年里,每每有人问他“为什么放弃那么好的科研条件回国”,汤定元的答案只有一个——为振兴中华尽自己的绵薄之力。1 写给元帅的三封信现代红外科学技术研究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的德国。二战后,德国红外技术研究中断,相关成果成为美国和苏联的战利品。由于红外技术最初主要应用于军事,美国长期在保密条件下开展相关研究,直到1959年9月才首次公开发表部分研究进展。汤定元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归国的留学生之一。回国后,他来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以半导体光学及光电性能为研究方向。那时,国内对于“红外探测器”还处于认知启蒙阶段,技术研究更是一片空白。就连汤定元本人也仅仅是“听说它很重要,但不知道重要在哪里”。但时刻关注国际前沿的汤定元知道,红外技术是一项必须跟进的新兴技术。他带领项目组在国内最早开展硫化铅红外探测器研究,“开展硫化铅等红外探测器的研究”被列入了“十二年科技规划”。为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汤定元提出,科学研究要基于国家实际,面向国家的现实需求;中国科学院不仅要做机制研究,也要承担产品的试制甚至生产任务。1958年,汤定元给时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聂荣臻元帅写了一封信,力陈红外探测器对于国防及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很快,红外技术的研究任务被正式提出。但不久后,由于经济困难,国内很多研究被迫停滞。忧心忡忡的汤定元再次致信聂荣臻:“红外技术研究是大有发展前途的,不能让它中断,但也不能搞‘一窝蜂’,要聚散为整,集中全国的科研力量进行攻关。”在他的倡议下,国家将红外技术和应用光学并列作为我国科研发展重点。中国科学院决定整合院内红外研究力量,并在1964年年初进行了布局调整——将昆明物理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技物所)转为红外技术研究专业所,同时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红外方面的工作分别调整到这两个所中。肩负着“使上海技物所工作全面转向红外技术”的重任,汤定元同十余位同事共同前往上海技物所。在早期的探索阶段,美国送来了“礼物”。1965年,一架美国战斗机在我国境内被击落,残骸中有机载红外探测器等部件。汤定元获悉后,再次致信聂荣臻,恳请由上海技物所承担该战斗机同类型红外雷达的研制任务,他的信心和决心再次得到支持。从此,一部扎根于上海技物所的红外传奇徐徐展开。汤定元(左二)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科研进展2 冲向蓝天上海技物所红外技术的生根发芽还离不开一个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定波。在上海电子学研究所红外技术研究室工作期间,匡定波和同事接到一项紧急任务——研制出一种微波雷达以外的夜间飞机探测技术。后来,匡定波转入上海技物所工作,这项任务也随之移交至上海技物所。研制过程中,匡定波深刻认识到探测器作为红外装置“心脏”的重要性,“要做红外装置,首先要有红外探测器”。没有任何资料可借鉴,也没有像样的仪器设备,团队下了很大功夫,终于了解到上海自动化仪表厂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有人在研究,便专门派人去学习,再回来自己做。有了探测器,自主研制红外装置就有了可能。慢慢地,团队做出来的探测器可以接收到2米外一根点燃的卫生香的信号了,再往后,10米、70米……最终,我国首套用于歼击机的红外探测装置在上海技物所诞生!20世纪60年代,上海技物所还参与了另一项重大任务——研制搭载于“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红外敏感光学探头。“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升空后,红外探头传来了清晰的信号。自此,我国自研航天用红外器件的实力得到证实。3 拔“碲”而起在周恩来总理“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的倡议下,1972年,气象卫星预研工作开始。上海技物所承担了卫星红外扫描辐射计的研制任务,匡定波为主任设计师。这颗卫星就是后来的“风云一号”。匡定波参加“风云一号”气象卫星B星发射随着卫星参数逐步确定,匡定波等人关注到,美国预告发射的新气象卫星搭载的扫描辐射计信号全部从模拟制式改成数字制式,地面分辨率提高64倍,将完全取代我国在研方案对标的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如果按原定指标,在发射前完成研制是有把握的。但方案已经在技术上落伍了,等卫星上天以后,世界各国不会再接收这样的云图。”匡定波指出,“必须提升指标,采用新一代技术方案。”上海技物所的研究人员主动“自我加压”,着手提升核心部件的性能指标。其中,研究员龚惠兴(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负责扫描辐射计整体研制工作,红外探测器的任务交给了研究员方家熊(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多番研讨后,团队决定选用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方案,用碲镉汞器件观测地球。碲镉汞被誉为红外探测器的“天选”材料,其禁带宽度随组分变化,可以制备各种波段的红外探测器。尽管上海技物所是国内最早开始研制碲镉汞的单位,但当时材料指标离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其中最突出的是工作温度问题。实验室研制的碲镉汞红外探测器在液氮制冷——即零下196.15摄氏度下工作性能良好,但在太空中,辐射制冷器只能为探测器提供零下168.15摄氏度的环境,在该温度下,探测器的性能急剧下降。本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方家熊带领29人的小组迎难而上。为了以最高效率攻克难题,他给团队立下了规矩:“全力配合总体,出问题从自己身上反思原因。”他们一一攻克材料提纯、合成、检测、应用环境模拟等难关,并专门搭建了测量温度变化的设备,详细分析碲镉汞器件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仔细研究参数和工艺。当温度问题被基本解决后,团队又夜以继日地攻克了探测器封装难题。1988年9月7日,上海技物所建所30周年之际,“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不久后,红外扫描辐射计顺利获取清晰图像。这意味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同时掌握光导型碲镉汞和辐射制冷技术的国家。同时期的欧洲早于我国起步,却迟迟未能做成。1988年“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任务试验队员凯旋4 自我施压,瞄准国际前沿为何我国能在基础薄弱、技术被封锁的情况下,一举攻下碲镉汞器件难题?这靠的是科学家自我施压、自我超越的拼搏精神。随着红外探测器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为了集中力量保证航天工程等国家重大任务的顺利完成,上海技物所将碲镉汞的材料与器件研究工作统一归并到第十研究室,由方家熊担任室主任。研究室先后解决了材料预处理、质量控制和工艺规范等问题,建立了从碲镉汞材料生长到红外探测器元件制备的全链条流程。“七五”期间,多元长波碲镉汞探测器预研项目的目标是做出一个超过10像元(探测器扫描采样的最小单元)的线列器件。但方家熊瞄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决定把目标定为60像元。上海技物所研究员龚海梅回忆道:“当时能做出十几像元的红外探测器已经很不容易了,且有几家单位同时在做,竞争十分激烈。”但方家熊并不畏惧。他带领实验室同事克服经费不足、设备条件差等困难,成功研制出60像元器件。对此,原国防科工委发来贺信:“60像元碲镉汞线列红外探测器的研制成功,证明了我们中国的科技人员完全有能力打破国外的禁运和封锁,完全能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攻克这一难关……你们为国防工业的研究单位做出了榜样。”60像元长波红外探测器随后,180像元的碲镉汞器件研制任务也交给了上海技物所。关关难过,关关过。从10像元到60像元,再到180像元,方家熊带领团队在不到10年时间里出色完成了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回忆起那段持续攻关的日子,方家熊忍不住感慨道:“精神上的高压让我常常感到腿像灌了铅似的,拖也拖不动。”红外探测器是遥感卫星能够“看得清”的关键。60像元和180像元器件,为后续应用于“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神舟三号”飞船等的碲镉汞红外探测器组件奠定了基础。180像元长波红外探测器“我们有一批愿意为国家服务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上海技物所研究员李向阳表示,“研究所‘垂直整合’的架构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舞台。同等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付出尽可能少的时间和人力,做出满足不同应用需求的红外探测器。”随着我国探测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要求的提高,上海技物所“以任务带学科”,持续提升碲镉汞红外探测器性能,同时拓展铟镓砷、氮化镓等探测器的基础研究和应用。5 “摸着石头过河”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主要由红外像元芯片和读出集成电路两部分组成,兼具感应红外辐射信号和信息处理功能。早在多元红外探测器阵列研制的起步阶段,汤定元便强调:“由于我国红外技术起步比发达国家晚,应先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加快‘红外焦平面阵列’的研制速度。”1987年至1996年间,上海技物所组织专家共同论证了红外焦平面成像等技术开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历史在此刻重演。1994年,在半导体材料和器件领域颇有建树的科学家何力毅然放弃国外的高薪工作,加入上海技物所,并在4年后成为新成立的材器中心的首任主任。发展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必须先有大尺寸的碲镉汞材料。何力认为,分子束外延技术或许可以满足条件。“薄膜材料的外延生长得先有一个‘桌面’,再在上面生长材料,这个‘桌面’就是衬底。”上海技物所研究员周易解释说,“以往都用碲锌镉,因为它和碲镉汞的性质比较接近,材料容易生长,但大尺寸碲锌镉材料极难制备。”考虑到硅的晶圆可以做得很大,除了发展大尺寸碲锌镉衬底材料外,何力创新性地提出采用砷化镓和硅基晶圆作为衬底的碲镉汞材料制备技术。同前辈们一样,他带领团队“摸着石头过河”,从琢磨路线、采购设备做起,不断摸索材料生长的最优方案。把红外像元芯片和集成电路合二为一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并行。上海技物所研究员丁瑞军回忆,项目最初,他所在的团队经过两年多辛苦努力,终于攻克了倒焊互连等技术难题,测试结果一切正常。当他兴致勃勃地将一块芯片送去封装,却瞬间傻了眼——当被放入模拟的真空、低温环境中时,芯片碎了。“我向龚惠兴院士汇报了这件事。他提醒我,先调研低温下材料的各种参数,再做仿真模拟,把问题都分析清楚后,最后做实验验证。”丁瑞军马上集合所有相关小组,经过3个月的分析调研,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在各个攻关小组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由上海技物所团队研制的大面积碲镉汞材料跟随卫星进入太空。这也是我国红外焦平面碲镉汞探测器首次应用于航天领域。材器中心研制团队在实验室进行检测(上海技物所供图)2014年,伴随着航天用红外探测器需求井喷式爆发,原有的实验室工艺生产线已无法满足大面积、超长阵列产品生长需要,上海技物所决定在上海嘉定建立一条红外焦平面器件的工艺生产线。上海技物所研究员林春、陈路和青年职工周昌鹤等人齐上阵、两头跑,兼顾日常研究工作的同时,集中搭建、调试生产线上的上百台设备,跟踪每一道工艺。正是在这条生产线上,诞生了迄今公开报道的国际上最长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我很幸运地参与并见证了这个领域的蓬勃发展。”林春感叹道。6 “扛红外大旗”1983年,以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为首的专家团队,对上海技物所进行了为期6天的深入考察与评议。评议报告指出:“该所在国内红外技术发展中成绩显著,有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科研队伍,能承担国家有关的重大科研任务。”近年来,上海技物所持续攻克大规模、高灵敏、高定量红外探测器关键技术,相关成果成功应用于民用气象卫星、探月探火、载人工程、高分专项、国家安全、科学卫星等领域的遥感仪器,保障了航天红外装备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2023年,上海技物所牵头组建的红外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以期进一步汇聚全国红外技术领域的顶尖力量,深入开展红外领域高水平应用和前沿研究,推进相关技术深入融合。从早期艰难追赶外国,到如今多点开花,在这部跨越70年的红外史诗中,国家需求是上海技物所不断发展核心关键技术的最大动力。上海技物所响亮地提出了“扛红外大旗”的努力方向,红外探测器也逐渐成为上海技物所的“法宝”。“未来,我们不仅要解决现有难题,还要主动挖掘新问题,并且冲在最前面。”龚海梅期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一起为国家作贡献”。
  • 创新中药研究高峰论坛暨鹿明中药研究平台 LUOMICS CM 新品发布会成功举办!
    2023年6月19日,由上海市闵行区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上海鹿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办,鹿明生物—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联合主办的“质谱组学驱动的创新中药研究高峰论坛暨鹿明中药研究平台 LUOMICSTM CM 新品发布会”于上海正式召开。  上海市闵行区科学技术协会杜涛主席、科协郑良明副主席,科协学会部金淑蓉部长、上海鹿明生物总经理舒烈波博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喜军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果德安研究员、海军军医大学张磊教授、浙江大学王毅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俊华教授、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谭立研究员、厦门大学吴彩胜教授、澳门大学万建波教授、中国药科大学许风国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陈啸飞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庄光磊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葛广波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吕海涛研究员、上海鹿明生物彭章晓博士出席会议,并作学术报告和技术交流。  多位在中医药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以及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围绕“中药科学与产业研究”的主题,共谋中医药行业发展。会议现场开幕致辞  闵行区科技委员会领导杜涛主席为本次发布会致辞,他表示:“中医药的发展正处于内外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之中。我国新思路、新布局、新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医药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珍贵遗产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政策大力支持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样的背景下,鹿明生物今天推出了中药平台LUOMICSTM CM,旨在深入了解中药新药研发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机遇,并围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而打造。该平台不仅具有先进技术和高效性能,还注重融合多元文化元素,以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精髓”。最后,杜涛主席为本次研讨会送来祝贺,祝贺鹿明中药研究平台 LUOMICSTM CM 新品发布会能够圆满成功。  图2 | 闵行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杜涛致辞  上海鹿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舒烈波博士主持会议,对莅临现场的各位嘉宾老师们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他也向关注鹿明生物中药研发平台的朋友们表达了感激之情,并讲到:鹿明中药平台LUOMICSTM CM不仅具备自建数据库,库容大,覆盖广、定性准、定性数量多等优势,还自研分析软件和配备专家售后支持团队,为广大中医药科研工作者提供分子发现、成分鉴定、药理研究、药效分析、质量控制、临床评价等一站式科研服务,用质谱组学新技术新方法新策略驱动创新中药研究!  图3 | 鹿明生物CEO 舒烈波博士  最后,他诚挚邀请在场的专家老师们共同见证鹿明中药研究平台LUOMICSTM CM的隆重发布!  图4 | 创新中药平台发布仪式  会议邀请到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葛广波研究员为上午场次的研讨会报告主持人,并介绍了第一个报告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李川研究员带来报告主题《中药药代研究:从“多成分”到“多药”》,主要分享了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方法用于揭示决定中药药效作用和用药风险的物质等研究。   图5 | 李川研究员 分享主题报告  李川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青,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中药药代研究和小分子化药药代研究 创建中药“多成分”和“多药”药代动力学方法,解决围绕复杂中药开展药代研究的难题。  由海军军医大学张磊教授带来报告主题《板蓝根抗病毒木脂素苷的异源从头合成》。张老师分享了通过开发多组学驱动的途径解析策略解析木脂素苷合成途径和开发“点-线-面-系统”解析酵母细胞工厂构建,阐述了板蓝根抗病毒木脂素苷的异源合成。  张磊 教授,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用植物学教研室主任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青年长江学者”、国家首届“青年岐黄学者”、“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学科拔尖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浦江人才”、“青年科技启明星”、“巴渝学者”讲座教授。兼任全军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委会常委/秘书,上海市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植物学会药用植物与植物药专委会副主委,世中联中药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Medicinal Plant Biology副主编,《药学学报》、《中草药》、APSB、CJNM等期刊编委或青年编委。主要从事“中药资源保障与质量提升”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在 Nat Chem. Biol、Nat Commun、Trends Plant Sci、PNAS、Mol Plant、Sci Bull、New Phytol、Plant Biotechnol J、APSB、JIPB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获9项专利授权。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    图6 |张磊教授 分享主题报告  紧接着,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俊华教授分享主题报告《中药临床价值评价与核心指标》。张老师重点分享了临床价值与核心指标集(COS)以及其提出机制。  张俊华,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研究院院长,天津市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药监局中医药循证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理分会秘书长,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从事中医药循证评价方法学研究,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4部,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青年岐黄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称号。  图7 | 张俊华教授 分享主题报告  接下来,浙江大学的王毅副院长分享报告主题《基于高内涵表型分析的中药药效物质研究》,王老师主要对中药药效物质辨析的研究思路、代表性研究进展及其中药的未来做了具体的分享,简直干货满满!  王毅,浙江大学药学院副院长、中药科学与工程学系副主任,先后在美国 FDA、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访问研究,兼任教育部药学类教指 委制药工程专业分委会委员、浙江省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中药药效物质及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 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项目 10 余项,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 Nat Commun.、Adv. Sci.、Anal. Chem.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 80 余篇,作为主要完 成人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5 项,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与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 金资助,入选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浙江省 151 人才工程及中华中医 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  图8 | 王毅副院长 分享主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庄光磊研究员,报告主题《基因组学驱动肿瘤进化研究-以膀胱癌为例》,主要对肿瘤动态演进与靶向治疗研究展开了进一步阐述。  庄光磊 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北京大学生物科学本科,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肿瘤生物学博士,美国基因泰克制药公司博士后。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研究员,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上海市妇科肿瘤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肿瘤动态演进与靶向治疗,基于临床队列和高通量测序系统阐明肿瘤动态演进规律、发现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标,并与临床团队紧密合作推动基础转化研究。获得2015年上海市东方学者,2016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17年美中抗癌协会-亚洲癌症研究基金会学者奖,2018年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2019年国家优青,2020年上海市卫生健康行业青年五四奖章,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担任中国生理学会基质生物学委员会委员,已发表SCI论文70余篇,取得授权专利5项。  图9 | 庄光磊研究员 分享主题报告  由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吕海涛研究员主持下午场,首先介绍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喜军教授分享《方证代谢组学驱动的中药有效性解读》报告。王老师主要分享了中药有效性相关的科学问题证候-方剂的研究思路和结果。  王喜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药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国家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首席专家,国家规划教材主编。现任经方与现代中药融合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经典名方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 中医药管理战略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鉴定 专业委员会会长、黑龙江省药学会理事长等职。曾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为 2021 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轮表决人选。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主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 10 项 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 等奖 1 项 获国际发明专利 4 件,国家发明专利 22 件,软件著作权 8 个 出版 专著 17 部,发表论文 370 余篇,其中 SCI 论文 288 篇,被 Nature 等总引用 19760 余次,H 指数 62 获岐黄学者、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全国优秀教师、全国 优秀科技工作者、吴阶平医药创新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 药学奖、首届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 以及建国 70 周年纪念奖章等国家级荣誉 10 余项。  图11 | 王喜军教授 分享主题报告  接下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果德安研究员分享主题报告《基于肽类成分分析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果老师主要对基于多肽组学的动物药质控研究初探做了具体阐述和分析。  果德安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药典中药材与饮片第三专委会主任委员、美国药典东亚专家委员会主席和欧洲药典委员等职 任World J Trad Chin Med,Phytochemistry等18个国际杂志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主要从事中药分析与质量标准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还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美国植物药委员会Norman Farnsworth卓越研究奖、美国生药学会Varo Tyler奖、香港张安德中医药国际贡献奖、中国标准突出贡献奖、世界中联中医药国际贡献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等国内外个人奖项。发表SCI论文570余篇,总IF2450+, 被SCI引用17,000余次,H指数60。  图12 | 果德安研究员 分享主题报告  陆续,来自澳门大学的万建波教授分享了主题为《三七叶质量控制研究的思考》的报告,万老师详细分享了三七叶研究的方法,思路,报告非常详尽,现场嘉宾表示颇有收获。  万建波,澳门大学教授,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得澳门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双硕士学位,2008年博士毕业于澳门大学生物医药专业。曾在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脂质医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分析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兼职。长期从事中药质量系统评价研究、代谢组学研究、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干预代谢性疾病的评价工作。 已在Redox Biol., Food Chem. Mass Spectrom. Rev.,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Crit. Rev. Food Sci. Nutr., Anal. Chim. Acta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引用超过5800余次,h-index 44。主持国家自然基金、澳门大学、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16项。担任Chinese Medicine杂志执行主编。  图13 | 万建波教授 分享主题报告  接下来,来自上海鹿明生物彭章晓博士分享了主题为《质谱组学驱动的中药药理研究策略》的报告,主要阐述了鹿明创新中药研究平台LUOMICSTM CM它是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几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复方\单方成分鉴定、入血\入靶成分分析、药材空间代谢组分析、入靶空间代谢组分析、网络\系统药理学分析、分子对接分析、多组学药代动力学分析的服务内容。期待有需要的老师前来咨询。  彭章晓 上海鹿明生物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专业,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以一作或共一身份在《Cancer lett.》, 《Analyst》《Sci. Rep.》, 《Int. J. Mol. Sci.》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5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样本的时-空组学分析,以及中药活性成分筛选,鉴定和药理机制研究。  图14 | 彭章晓博士 分享主题报告  下半场报告/鹿明中药研究平台接下来的第一场报告,由厦门大学吴彩胜教授分享主题报告《智能质谱数据处理技术助力中药体内分析》。  吴彩胜 厦门大学药学院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厦门大学药学院教授,药学院院长助理,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有:药物复杂体系体内分析、中药体内ADME全过程研究、常用中草药及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临床诊疗生物标志物探寻研究等。主持包括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30余项基金课题。以通讯或一作 Acta Pharm Sin B、 Anal Chem、J Pharm Anal、 Chem Eng J、Pharmacol Res等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IF10论文6篇,参编教材专著4部。成果《中草药成分及其代谢分析新方法与应用》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二)。此外参与制定了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傅立叶变换质谱仪校准规范》(JJF153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香兰素、甲基香兰素、乙基香兰素和香豆素的测定》(GB 5009.284-2021)等多个国家校准规范和检测标准。担任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分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同时受邀担任Acta Pharm Sin B、J Pharm Anal、Chin Chem Lett、Chin Med共4本SCI期刊,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和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共2本中文期刊的青年编委。  图15 | 吴彩胜教授 分享主题报告  紧接着,由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谭立研究员带来报告《基于化学蛋白质组学的新型共价抑制剂的发现》   谭立,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及博士生导师。于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并于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导师:马大为院士) 2010-201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Prof. Nathanael Gray) 于2016年6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担任研究员 2018年分别入选国家和上海市高层次人才计划。谭立博士在过去十年中从事药物化学生物学研究,首创了多个新型激酶抑制剂,在PNAS、Cancer Res.、Cell Chem. Biol.、J Med. 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作为发明人申请专利逾15项,担任J Med. Chem.等期刊审稿人。当前,谭立课题组致力于对癌症或神经退行性疾病背景下异常的蛋白质稳态进行化学干预,针对E3泛素连接酶和去泛素化酶等潜在治疗靶点研制首创型调控剂,并基于新型共价反应官能团和化学蛋白质组学技术研制新型的共价抑制剂。作为主持或骨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重点项目和中科院先导专项等多项研究项目。  图16 | 谭立研究员 分享主题报告  紧接着由中国药科大学许风国教授带来分享报告《中药与化疗药物联用减毒增效等效质量标志物发现》   许风国 中国药科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科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药物质量与安全预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创新团队计划领军人才等。兼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副秘书长等。研究方向为功能代谢组学与分析毒理学,主要围绕药物胃肠道和肝肾毒性,聚焦“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现象,利用代谢组学分析技术从“识别、预测、减毒增效”三个层面开展系统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研重大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 获得第十七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中国侨联第六界侨界贡献奖-创新团队奖等。以第一/通讯(含并列)作者在Acta Pharm Sin B、Anal Chem、J Proteome Res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61篇。   图17 | 许风国教授 分享主题报告  海军军医大学的陈啸飞教授带来主题报告《活性导向的中药分析新技术新方法》  陈啸飞 海军军医大学药学系药物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药物分析领域首位),军队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扬帆计划青年科技英才。两届中国药学会全国药物分析“岛津杯”一等奖获得者。长期从事基于生物色谱、生物质谱和生物传感器的药物筛选与体内活性评价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开发,开展新药发现、药物靶点鉴定、体内药物即时检测等前沿领域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面上、青年项目,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等10项国家、省部级课题。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Sci. Adv., Trends Anal. Chem., Acta Pharm. Sin. B, Anal. Chem., J. Pharm. Anal.等药学领域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37篇,IF10论文7篇,Q1区论文18篇,ESI热点论文1篇,高被引论文1篇,被引1000余次。参编教材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授权7项。牵头军特药新药临床试验1项。担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全军药学专业委员会天然药物分委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学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青年委员,Acta Pharm. Sin. B (IF=14.9), J. Pharm. Anal. (IF=14) ,Chin. J. Nat. Med. (IF=3.9)青年编委。Anal. Chem., J. Chromatogr. A等药物分析领域SCI期刊的特邀审稿专家。   图18 | 陈啸飞教授 分享主题报告  香港浸会大学吕海涛研究员带来主题报告《功能代谢组学驱动中药源小分子的新功能表征》  吕海涛,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系统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终身教席)/博士生导师,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 英国皇家生物学会会士(FRSB),TALENT-100和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Faculty Opinions (F1000 Prime)Faculty 专家, QUT校长特聘教授席,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导,功能代谢组科学实验室主任, 上海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级) 首席专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多项课题 相关领域权威杂志发表SCI检索论文57篇,ESI高被引2篇它引2000余次 共同主编Springer英文著作章节1篇和中药专著1部 国外著名大学和高水平学术会议邀请报告40多次。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澳大利亚NHMRC基金会和香港HMRF基金会评审专家, 澳门大学等Faculty Promotion评审专家。  图19 | 吕海涛研究员 分享主题报告  最后一个报告是由上海中医药大学葛广波研究员带来的主题报告《质谱技术助力中药效应物质的高效发现》  葛广波,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交叉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青年岐黄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酶特异性探针底物的设计研发及其应用、源于天然的酶抑制剂高效发现及成药性优化、药物/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近年来,先后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Biosens Bioelectron、ACS Sensors、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Anal Chem、J Med Chem、Sens Actuator B-Chem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60余篇。论文总引6800余次,H因子46。此外,还参编中英文专著5部 申请各类发明专利100余项(含国际专利12项),已授权40余项。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等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应邀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香港研究资助局及澳门科技发展基金等科研项目的评审专家 应邀担任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Front Pharmacol、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等10种国际学术刊物及中文核心刊物《药学学报》、《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的编委/青年编委 J Am Chem Soc、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Chem Sci、Med Res Rev、Biosens Bioelectron、J Med Chem、Anal Chem、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等100余种国际学术刊物的审稿人,并入选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榜(药学)及药学领域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World’s Top 2% Scientist since 2020)。  图20 | 葛广波研究员 分享主题报告
  • ACCSI2024 | 分析仪器创新应用场景探索论坛一轮通知
    一、 活动背景介绍随着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深入发展,分析仪器在传统的制药、食品、石化、环境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寻找新的应用场景愈加困难。然而,寻找与众不同的创新应用场景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找到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有助于解决生活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推动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因此,深入探讨分析仪器创新应用场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仪器信息网联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将共同举办“分析仪器创新应用场景探索论坛”,于2024年4月19日(ACCSI 2024同期)在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论坛将以报告+讨论形式,共同探讨当前环境下,分析仪器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场景。通过分享实践经验、专家见解、创新成果和行业趋势,我们旨在探索分析仪器真正的创新应用场景,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启示。我们诚挚邀请各位业界同仁参与本次论坛,共同探讨分析仪器在不同领域的创新应用,共谋行业发展大计。期待与您相聚在苏州,共同探索未来的创新之路!论坛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论坛时间:2024年4月19日上午论坛主题:新增长|发现分析仪器的无限可能二、 目标参会人群政府及协会、学会领导;分析仪器业界国内外专家/学者、实验室主任、技术/研发负责人、采购负责人、QC/QA负责人;相关国际与国内仪器企业及上下游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总工、市场总监、研发总监、销售总监;投融资机构等。 三、论坛部分日程(拟)微型分析仪器在载人航天和深海探测中的应用耿旭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植物碳循环研究及对分析检测技术需求平建峰浙江大学 教授多功能自组装分子电子器件李远清华大学 副教授柔性材料研究及分析检测需求卢宝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授水域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前景及渔业传感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吴立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圆桌论坛主题:科学仪器如何成为新质生产力吴立冬(主持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参会嘉宾(按公司首字母顺序排序):耿旭辉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平建峰 浙江大学 教授李远 清华大学 副教授卢宝阳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授吴立冬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四、联系方式1、分析仪器创新应用场景探索论坛仪器信息网:赵仪,15650766910,zhaoy@instrument.com.cn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孙立桐,158011429012、参会报名ACCSI 2024大会官网报名:https://accsi.instrument.com.cn或扫码报名2、ACCSI 2024大会报告及参会报名:黄女士17600646530赞助及媒体合作:魏先生13552834693附:关于2024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为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搭建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有效交流平台,“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将于2024年4月17-19日在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召开。ACCSI2024 以“融合创新,质领未来”为主题,力争对往年中国科学仪器产业最新进展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新的产业发展政策、最前沿的行业市场信息、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最新的科学仪器研发成果等,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各位参会代表。会议期间将举办“3i奖:仪器及检测风云榜颁奖盛典”,颁发“2023年度优秀新品”、“2023年度绿色仪器”、“2023年度用户关注仪器”、“2023年度研发贡献奖”、“2023年度企业年度人物”、“2023年度领军企业”、“2023年度成长潜力企业”、“2023年度售后服务十佳企业”、“2023年度数字营销奖”、“2023年度杰出雇主”、“2023年度TIC优秀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多项年度行业大奖,引领科学仪器产业及检验检测方向。现在点击报名立享早鸟价一、组织机构指导单位:苏州高新区管委会(虎丘区人民政府)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 (instrument.com.cn) (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网站)协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我要测网(woyaoce.cn)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盟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二、会议日程(最终以年会官网显示信息为准)时间会议内容4月17日14:00-17:00第五届科学仪器CMO高峰论坛14:00-17:00第四届科学仪器发展战略座谈会(闭门论坛,定向邀请)4月18日09:00-12:00大会特邀报告13:30-16:30大会特邀报告i100峰会之中国科学仪器发展高峰论坛18:00-20:00仪器及检测3i奖颁奖盛典4月19日09:00-17:00分论坛1:第八届中国质谱产业化发展论坛分论坛2:新材料与科学仪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论坛分论坛3: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论坛分论坛4:第六届生命科学仪器发展论坛分论坛5:第七届检验检测产业峰会09:00-12:00分论坛6:分析仪器创新应用场景探索论坛分论坛7:低场磁共振技术发展与应用论坛分论坛8:科学仪器渠道变革论坛分论坛9:数字赋能,智慧采购—数字化采购供应链降本增效专题论坛13:30-17:00分论坛10:仪器评测认证助推国产优质仪器质量提升论坛分论坛11:科学仪器高技能人才发展论坛分论坛12:科学仪器投融资论坛分论坛13:无损检测技术创新发展论坛三、参会注册参会权益VIP门票普通门票1.大会参会资格有有2.分论坛参会资格所有5个3.会议资料 1份有有4.《2023年度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发展报告》 1本有5.VIP专属服务:专属洽谈区、胸牌、4月18日大会专属席位有6.出席4月18日3i奖颁奖典礼有7.会议用餐(包含自助午餐券2张、晚宴券1张)有票价(人民币):3000元/人1000元/人2024年3月31日前(早鸟票):2000元/人800元/人2024年4月1日起(3人及以上成团):2000元/人1000元/人注:1.付款信息请注明 “ACCSI2024、单位简称、注册人姓名”。2.自行预订会务组推荐酒店享受协议价格。四、联系方式报告及参会报名:17600646530 黄女士赞助及媒体合作:13552834693 魏先生微信添加:accsi2006或发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注明单位、姓名、手机)咨询报名ACCSI2024官网:https://accsi.instrument.com.cn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仪器信息网)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组委会 2024年3月
  • 探索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赛道:全球顶尖学府新增专业!建议收藏!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各大高等学府纷纷响应,开设了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专业。这股潮流不仅是学术界的重大变革,更是对我们共同未来的责任与呼唤。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些新兴专业,并窥探其中的机遇与挑战!哈佛大学新增研究所:萨拉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Salata Institute for Climate and Sustainability)新增专业:l 地球科学l 地质科学l 地球物理学l 能源资源工程l 土木与环境工程 2023年6月,哈佛大学宣布将开设Salata气候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并建立一个合作研究中心。新研究所以气候为重点,寻求一种开创性的方法来应对气候挑战。斯坦福大学新增学院:斯坦福杜尔可持续发展学院(Stanford Doerr School of Sustainability)新增专业:l 地球系统l 地质科学l 地球物理学l 能源资源工程l 土木与环境工程 2023年5月,斯坦福大学宣布将启动Doerr可持续发展学院,这是70年来斯坦福大学首次新增学院。该学院将致力于环境问题的研究,但是目前其硕士学位只对斯坦福本校学生开放。杜克大学新增专业:地球与气候科学(Earth & Climate Sciences & Conservation)新增专业细项:l 地球气候系统l 海洋科学l 海洋环境 2021 年秋季及以后入学的学生可以选择地球与气候科学专业,该专业是对环境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和公平利用、海洋系统及其保护和治理的跨学科研究,但需先申请杜克大学的三一文理学院。范德堡大学 新增专业:l 主修专业:气候研究相较于之前的气候专业,气候研究专业将融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致力于探索社会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气候给人们带来的挑战。l 辅修专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该专业接受任何专业的学生选修,旨在带领学生从人文社科角度出发,结合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相关知识,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未来如何发展。然而,仅仅有了顶尖学府的支持还不够。实践与应用是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事业前行的关键。在这方面,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典范。公司创始人王胤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责任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念,他将这种理念贯穿于公司的经营之中。公司不仅提供实习机会,更注重实习生的成长与发展,帮助他们获取顶尖学府的offer。 近日我们收到了多个喜报!曾在宁波海尔欣进行市场运营岗实习的苏同学的好消息:他陆续取得哥大、宾大、康奈尔三所名校的offer!另外,在光电研发实习岗位的郑同学、黄同学也分别收到了港科大和帝国理工、剑桥、宾大的offer。我们为他们感到骄傲!海尔欣创始人(左一)、苏同学(右一)在荷兰国家应用科学研究院(TNO)品牌故事光谱技术助力零碳地球 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胤并非仅仅是一个技术专家,更是一位怀揣着远大愿景的领航者。他的理念源自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责任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家人和社会的热爱。 他本科与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强调家族、社群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深刻领悟到环保科技的力量,也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国际伙伴。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对科技与环保的独特理解,激发了他致力于光谱科技的信念。 他不仅局限于商业的成功,更注重为社会和下一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他深信,零碳的未来不仅是一种环保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为了家人的健康,为了更好的生活,他抱着坚定的理想抱负,努力奋斗,将创新科技与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为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贡献他的一份力量。 我们以“聚焦客户、持续创新、实事求是、关注细节、团队协作、效率为王”为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愿景是成为世界领先的精密设备与服务供应商,我们的使命是在分析传感领域实现精准测量、提供优质服务,让历史铭记我们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 如果你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渴望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那么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将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公司将为你提供实习机会,协助你发表论文,更能在申研过程中提供推荐信支持。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创造一个清洁、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 探索细胞代谢:西南医科大学江涌团队周牮博士的5年创新研究历程
    这是一档关注“生命科学行业变化”的专题栏目。我们将从合作伙伴入手,每一期研究和解读一家科研机构或科研课题组、实验室的背后故事、相关方法论、使用的工具等等,帮助科研从业者获得启发和思考。不久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江涌教授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涛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曹洋教授在“内分泌学与代谢”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上发表了题为“Astrocytic LRP1 enables mitochondria transfer to neurons and mitigates brain ischemic stroke by suppressing ARF1 lactylation ”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揭示了LRP1通过调节细胞代谢影响ARF1乳酸化修饰,进而调控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间线粒体转移的作用机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过程可以拮抗脑缺血后神经损伤。▲ 文章在Cell Metabolism页面 本期【沃的研究所】,我们将对话文章的第一作者周牮博士,一起了解低密度脂蛋白相关受体蛋白1(LRP1)对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转运的重要调控作用。▲ 周牮博士 深究LRP1调控机制先进设备为脑血管研究助力随着国家老龄化的加剧及疾病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多人处于脑血管疾病的威胁中,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周牮博士主要专注于脑血管疾病相关的研究领域,旨在通过对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探索,为后续开发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指导,以提升脑血管病人的存活率、改善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2016年,《Nature》报道了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调控CD38环化酶活性将线粒体转移到神经元中并可改善脑缺血后的神经元损伤。因此,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间的线粒体传递对于维持神经元细胞的有氧呼吸和能量供给具有重要的意义,靶向线粒体转移的干预手段应用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也展现出了较好的应用潜力。然而,关于星形胶质细胞如何通过调节线粒体转移来减轻脑缺血性中风的机制亟待深入地挖掘和探索。基于此,团队结合既往关于LRP1参与神经系统的调控的相关报道,确立了LRP1对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转运的调控作用的研究课题。团队先是证实了LRP1调控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外排的过程可能存在新的机制,进一步探究LRP1对星形胶质细胞代谢的影响,通过细胞模型探究出ARF1 K73的乳酸化修饰参与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外排调控的机制。接着通过动物模型靶向星形胶质细胞干预LRP1的表达并过表达ARF1乳酸化修饰突变体,发现敲减LRP1或促进ARF1乳酸化修饰可引起脑脊液中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线粒体数量下降,进一步验证该调控机制。随后,团队通过建立脑缺血动物模型,借助7.0T 磁共振、行为学评估和共聚焦显微镜证实了LRP1-ARF1 Kla(73)轴在调控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转运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团队通过脑卒中患者临床样本进一步验证了其研究发现。▲ LRP1对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转运的调控作用 团队在利用细胞模型进行机制探究时,不仅使用了细胞系模型,还同步采用原代细胞模型进行双重验证。在从动物样本中获取原代细胞时,瑞沃德单细胞悬液制备仪发挥了重要作用。周博表示:“之前我们手动用玻璃匀浆做出来的活率只有70%-80%,改用单悬之后活率都在90%左右,最高的一次有97%,当时还做了荧光染色,配合细胞计数仪的荧光评估,效果非常好。所以如今我们进行神经元细胞分选时,坚定地选择使用单细胞悬液制备仪。毕竟神经元细胞相较于胶质细胞更为脆弱,而该仪器的效果让我们非常满意。”在动物实验方面,周博所在的团队和瑞沃德的渊源颇深,可追溯到2018年。周博说:“当时我们做动物实验一般用腹腔麻醉,后面因为一些动物伦理的原因,开始接触吸入麻醉,就买了瑞沃德的机器。慢慢接触多了,觉得仪器还挺好用的,就越买越多了,确实为实验提供了不少便利。”由于团队成员几乎均为神经外科医师,他们擅长精细的显微操作,因此在实验方法的选择上,即便过程繁琐,也会尽量选取能够满足研究需求的造模、检测与给药方法。MCAO造模以线栓法的方式来进行,评估MCAO模型脑缺血程度采用了专业的设备。周博说,“当时在美国学习的庞金伟和彭建华师兄推荐了瑞沃德的激光散斑设备,说对脑血管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实际使用之后发现这个机器对脑缺血的研究和评价非常有用。”在进行给药实验时,周博又补充,“需要7天持续性对小鼠进行侧脑室给药,对比了一下,瑞沃德的缓释泵最具有性价比。”▲ 西南医科大学实验室瑞沃德散斑 跳出舒适圈探索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在周博整个项目历程中,“新”是关键所在 ,这个字,在周博的访谈中出现了很多次。对于周博来说,如果跟着师兄在基础研究的模块继续做下去,也能做出一些成果,安安稳稳地毕业。但周博选择了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在导师的大力支持下走出泸州的平台,和华西医院李涛教授团队合作,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但新也意味着不可把握与艰辛。这项研究从立项到成果发表,前前后后经历了大概 5 年。周博作为第一作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周博坦言一路上最大的困难,是自己的不自信和畏难情绪。不过,科研虽难,却也是他心之所向。并且有家人的支持、导师的鼓励以及团队的相互配合,让他有动力和信心坚持下去。周博的内心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长,抗住压力,一路走到了现在。他感慨道:“实验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实验结果也并没有像自己预期的那么好,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拓宽思路,才能够寻得最终的真谛吧。”柳暗花明又一村,硕果累累的项目的开启,源自那辆载满失意与伤心的大巴车。“说起来不怕您笑话,这个立项是在大巴车上完成的。”周博笑着说,“当时我在李涛教授那学习了几个月没什么满意的成果,灰溜溜地准备回泸州了。我清晰记得,12 月 19 日那一天,从成都回泸州的大巴上,我坐在最后一排靠窗边,特别伤感。突然李涛教授给我打电话做了沟通,我当即就在车上一边查文献一边汇报,就这样拟定了研究的方向。”顿了一下,周博说:“现在想起来还蛮有意思的,就像是你在井底,突然有人扔下来一根绳子,我看到了希望,抓住了,又正好把我提上来了。”确立研究方向后,又有“新”的挑战。“我们的实验中要求对脑血管情况进行评价,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新的东西,经过研究和反复试验,选择了激光散斑来做实验比较。”“审稿人也要求我们需要提供一些更为直接的方法来评价,比如双光子或者血管超声,这些都是以前我们课题组没有接触过的新实验,所以虽然方向上我们定好了,但在具体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都在不断地探索新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去创新、去突破。”▲ 周牮博士所在的团队 然而研究工作繁重复杂,平衡临床与科研又成为了摆在面前的难题。一台神经外科的手术平均时间往往会超过 4 个小时,平时还需要兼顾本科学生的临床见习带教,而科研工作复杂度非常高,很难用临床的空闲时间去处理。同时,这个项目和华西医院联合合作,周博需要经常前往重庆和成都做实验。他坦言,很难做到临床和科研兼顾。那实验怎么进行呢?“临床的时候就 90%以上的心思在临床,期间一些简单的科研工作交给课题组的其他成员完成。涉及到新的实验,需要重点突破的时候,基本上就完全脱离临床工作,全身心投入做科研,很难做到鱼和熊掌兼得,有舍才能有得。”周博回答道。未来,周博又将迈向何方呢?他表示之后的研究方向还是更倾向于基础和临床的结合。“基于临床的数据挖掘新的靶点,通过基础实验进行验证,最终再回到临床上,应用于疾病治疗中。” 生活中可以做i人科研上要当e人近年来,社交媒体上有个很火的MBTI性格测试。采访之前跟周博沟通,他自称I人。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一直在不断尝试新的东西,向外探索,突破原有的圈子,于是打趣说:“您其实是个e人吧”。“平时我是比较少社交的,不太喜欢参加各种聚会,以前喜欢钓鱼,现在没时间了只能在B站上看别人钓鱼。少社交的好处就是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静下心来做科研,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但是呢,”周博话锋一转,“江涌老师也经常教导我们,说做人可以收敛一点,但做事情一定要大胆。什么意思呢?就是搞科研一定要敢于外拓,多思考、多探索,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毕竟现在流行多学科融合。所以我应该算是生活中的i人,科研上的e人吧。”至于说学医这个事,可能是爷爷胃癌离世的影响,“成为医生”的念头就在周博的心灵上埋下了很深的种子。那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他坚定地选择了医学专业。“那您会对高考生提出学医的建议吗?”我开始好奇。“俗话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周博大笑,“以前我觉得医生就是万能的,直到自己当了医生,看着病人和家属痛苦的时候,才知道医生很多时候也无能为力。”在周博看来,医学专业比普通专业的学生培养的时间要更长,学习强度也更大。周博分享了他的经历:“读书的时候我们都开玩笑说,现在才是真正的三年模拟五年高考,经常都是通宵达旦地在复习准备考试。毕业之后想当临床医生,还要经历三年的规范化培训,规培之后还有两到三年的专科医师培训,非常难。”“虽然难,但看得出你很喜欢这个职业。”我说。周博笑笑:“当你真正体验到把病人医治好,或者从垂死的边缘抢救回来,看着他高高兴兴地出院,真的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直到现在,也经常有以前的病人会跟周博联系,家有喜事的时候也会邀请他参加,分享彼此的喜悦。对于周博来说,这种成就感是超越金钱和名气的。“如果真要建议的话,我会建议没有毅力和信念不坚定的人不要轻易选择医学专业,学医的过程真的很辛苦,医生也没有想象中的光鲜亮丽。但如果你选择学医,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救死扶伤带来的成就感也是无可比拟的。”至于未来,周博还是希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成为一名造福一方的临床大夫。“当然了,我也希望在自己有限的精力里,在科研上做出更多的突破,更好地服务临床。”在探索医学的征途上,每一个脚步都铺满荆棘,唯有持之以恒,方可达至彼岸。我们也祝福周博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继续发光发热,为医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果您想了解试用周牮博士实验室同款设备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我们将会有专业人员与您联系
  • 探索临床质谱的创新商业模式|走进杭州亿纳谱
    眼下,质谱领域的创业潮风起云涌,从技术、产业以及历史的角度,我们该如何明晰这一次质谱产业浪潮的意义,又该如何把握前行的方向?在此背景下,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质谱纵横》之企业走访实录”,以期深度洞察质谱行业发展,以信息化助力企业发展。2023年6月,仪器信息网走访团实地探访了总部位于杭州的一家标志物研发及临床质谱企业,浙江亿纳谱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探究入局不久的亿纳谱如何设计自身的商业模式?针对临床质谱这条即将迎来变革的黄金赛道,亿纳谱如何才能跑赢?仪器信息网走访团队与亿纳谱团队合影(从右至左:亿纳谱联席执行官万馨泽、仪器研发负责人吴晓楠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GCP中心研究员秦永平、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曾伟、仪器信息网编辑部副主任刘丰秋、仪器信息网质谱编辑万鑫)认识“亿纳谱”近年来质谱成为了最热的科学仪器投资概念股,质谱相关的创业公司也多了很多大学教授、科学家的身影,且渐成趋势。仪器信息网注意到,过去一年”吸金“能力排前十的质谱创业公司中(点击了解 ),2家出自大学教授,2家来自科学家,嗅到机会的大批新势力们逐渐崭露头角,纷纷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抢抓”行业风口。成立于2017年10月的浙江亿纳谱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亿纳谱)就是由大学教授创业一家临床质谱公司,其创始人是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长江学者钱昆教授。亿纳谱公司致力于将原创纳米材料技术应用于质谱检测领域,并围绕临床质谱的产业链,布局标志物研发、质谱诊断试剂盒、质谱仪器、多组学等领域。钱教授的研究方向聚焦分子组学分析方法与转化医学应用领域,曾突破设计新型芯片材料器件与质谱技术方法,并应用于分子检测和生理疾病过程的诊治。钱教授也与多家国际、国内生物技术公司及多家三甲医院、医疗企业开展研发合作,拥有丰富的产业化背景。因公司精准定位在广受关注的临床质谱赛道,亿纳谱的首轮融资便吸引了包括沃生资本、拾萃资本等多家医疗专业投资方。在临床质谱的几大技术平台中,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液相质谱(LC-MS/MS)是临床最为成熟的技术平台之一,具备精准定量能力,布局企业多、仪器多、试剂多,也是临床质谱市场的核心板块;同时,得益于检测速度快、通量高等特点,芯片耦合激光解离固相质谱(MALDI-TOF)技术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微生物鉴定领域。在获得02年诺奖之后,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进展,能用于蛋白、多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检测的固相质谱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能用于生物小分子检测,特别是代谢标志物筛选的固相质谱技术是领域的难题。基于此,亿纳谱公司率先打造了液相(LC)+固相(MALDI)双质谱体系,将自主设计研发的纳米芯片结合人工智能,创建重大疾病分子组工程平台和智能质谱医疗检测分析平台iMS-Clinics系统;同时,面向大型人群队列完成微量体液样本中代谢标志物高通量快速筛选和鉴定,实现了新标志物及组合的临床转化应用。“另一种”商业模式上文提到,中国临床质谱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受限于“卡脖子”技术的设备研发与制造,目前临床质谱市场的质谱仪器设备几乎被国外公司垄断。近些年随着国产替代呼声的高涨,一部分受资本青睐的质谱创业公司从质谱仪器的研发开始,承担着自主研发制造等带来的重投入。但众所周知,像质谱这样的等高端科学仪器的研发、制造需要企业保持长周期、高成本投入,也因此初创企业的商业模式、资金等方面均面临极大的挑战。“商业盈利模式对于初创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资本市场具有周期性,资本生态对于投资条件往往很苛刻,因此对于目前的临床质谱创业公司来说,我们认为选择适合的商业盈利模式不仅能让项目‘活下来’,还能让企业迅速成长!”亿纳谱联席执行官万馨泽坦言道。因此,亿纳谱将首轮融资主要用于试剂盒的研发与报证、针对特定重大疾病进行质谱技术平台的开发迭代与拓展,以及市场销售与服务网络的搭建与深化。亿纳谱还将筛选优化一系列新的代谢标志物及组合,拓展蛋白、多肽标志物及组合,实现其在重大疾病诊断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布局。目前,亿纳谱获批的一类注册证20多个,1个二类注册证已经进入医疗器械注册检测环节。可以看出,亿纳谱致力于打造集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一体的临床质谱解决方案。走访座谈会现场不过,为了做好国产替代、解决“卡脖子”问题,亿纳谱也在积极积累和准备仪器设备研制工作。借助上海交通大学完善的产学研体系,亿纳谱将研发中心设立在上海,重点攻克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的研发和制造。据了解,常见的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主要有线性式和反射式,目前临床应用中常见的多为线性式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而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由于具有高分辨率和准确度等特性,能够在复杂样本分析等方面发挥优势。此外,亿纳谱也在全国范围内逐步筹建研究院,包括华北内蒙研究院、华西四川研究院、以及华中研究院和华南研究院等,以期借助各地的优势科研高地,更快更深地推动质谱技术在临床的大规模应用。亿纳谱杭州实验室掠影
  • 洛阳出台“十四五”能源规划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9日,记者从洛阳市发改委获悉,《洛阳市“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十四五”期间,洛阳市将通过降低能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加快外引清洁能源等,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现代化洛阳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洛阳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取得显著成效。工业中石化、化工、非金属和有色等高耗能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并降低平均能耗水平,引导市民建立绿色消费行为习惯。  积极推动能源低碳转型  持续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着力提升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清洁低碳开发利用水平,积极推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天然气等低碳化石能源替代煤炭等高碳化石能源,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能源供应格局。  重点推进伊川县、汝阳县、孟津区、洛龙区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规模100万千瓦以上。  持续推进氢能产业链条本地化、生产规模化、运营集约化,打造“郑汴洛濮氢走廊”氢能产业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高地,建成我省规模最大的氢能产业发展基地。  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增效  持续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把节能降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形成节能低碳的能源消费新模式。  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总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总工业比例下降5%左右,全市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00%。  新增充电桩1.2万个,全市公共服务领域停车场配建充电设施的车位比例不低于25%,实现高速公路快速充电设施全覆盖。着力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打造新一代坚强智能电网,增强能源储备能力,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油商业储备基地。  积极培育现代能源发展体系  加快能源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升级,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筑支撑能源低碳转型的新增长点。  创新完善能源体制机制  积极推进电力生产企业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支持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专项债券,持续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改革,为能源高质量发展和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机制保障。
  • 中科院格致论道讲坛将推出专场演讲 科学先锋“碳”索之路
    中国科学院格致论道讲坛将于6月25日下午举行“双碳”专场“‘碳’索之路”演讲活动。邀请七位嘉宾围绕我国“双碳”重大战略,讲述他们探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科研经历,展现科技创新与技术发展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朴世龙将在活动中讲述如何计算生态碳收支、摸清中国碳家底;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朱庆山将揭晓中国工业的低碳重塑之路;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清刚将展示煤炭清洁燃烧与低碳利用的最新成果;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将讲述中国碳卫星如何洞悉全球碳足迹;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牛书丽将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地球生态系统碳汇的变化;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峰将解读太阳能光热发电在未来电网中的重要意义;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蔡韬将带观众了解如何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人类所需的淀粉。  此外,活动还特别策划圆桌环节。各位嘉宾将以“科学谈‘碳’”为主题,就“碳科学是什么”“如果不减排地球会变得怎样”“如何让公众支持并参与碳中和”等问题进行探讨,回应大众对科技支撑“双碳”的关切,实现思想上的碰撞与交流。  本期格致论道讲坛将通过中国科普博览科学直播、人民日报新媒体、新华网客户端、央视频、光明网、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哔哩哔哩、微博、腾讯视频、百度百家号、搜狐视频、蔻享学术平台等进行同步直播,为线上的公众献上科学的盛宴。  据悉,中国科学院在2022年3月2日正式发布“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牵引,把科技支撑“双碳”战略目标摆在中国科学院改革发展相关领域工作的突出地位。为促进公众对科技支撑“双碳”战略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特别推出“双碳”专场演讲活动,邀请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们登台分享在“双碳”研究领域的经历和感悟,普及“双碳”基础知识,展示中国科学院在科技支撑“双碳”行动计划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引导公众践行节能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方式。  “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科普博览承办。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
  • 蔡司携手超新芯、觅可罗赋能本土科研创新
    11月6日,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上,蔡司与觅可罗(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厦门超新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本土化发展新篇章。作为蔡司“科创融合”理念的践行实例,此举旨在依托蔡司显微成像前沿优势,通过与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赋能本土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范式,共同构建创新生态圈,推动中国科研创新高质量发展。蔡司科创融合落地成果展示。蔡司供图作为世界上第一台复合式显微镜的发明者,蔡司面对中国创新发展的全新形势,以“科创融合”理念为指引,通过提供高级别显微成像支持、开展标准化技术培训、培养本土科研人才等方式助推中国突破技术瓶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由蔡司和北京纳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李栋团队合作推出的Multi-SIM系列产品正是“科创融合”的落地成果,为基础生物医学、临床病理、药物精准筛选等研究,提供出色的高速、长时程、超分辨活细胞成像全流程解决方案。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学科,电化学在新能源、海洋探索、航空航天、工程建设、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中不可或缺。显微镜作为可观察微观结构的工具,在电化学研究中能够协助科研人员观察电极表面的微观结构、跟踪电化学反应的动态过程,助力其根据微观世界中的电化学现象解决高新科技等领域材料设计与效率优化等难题,促进创新技术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持。为助力电化学的发展和应用,蔡司携手由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廖洪钢教授团队创立的厦门超新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出国内首个具有高品质成像和先进分析特点的原位液体电化学显微解决方案。依托厦门大学的科研资源,超新芯在科研领域成果丰硕,此方案正是源自于廖洪钢团队的创新成果,通过蔡司的扫描电镜,配合专业原位液体电化学样品台,为电化学实验中的结构演化规律和界面反应机理提供高质量的成像表征,提升电化学研究质效,助力新能源等领域的本土科研创新。脑科学被誉为科研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不仅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探索大脑运作方式,为药物研发、脑疾治疗优化提供宝贵数据,同时它所启发的类脑研究还能推动新型信息产业的发展,已在全球掀起研究新热潮。因此,近年来医疗、科研等领域对于观察活体动物脑皮层结构的优质显微成像设备的需求也越发强烈。为满足模式大动物神经科学研究对显微成像深度、速度和信噪比的高要求,蔡司携手由复旦大学教授李博、董必勤团队创立的觅可罗(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出多光子成像与全息光刺激系统DeepVision。得益于复旦大学深厚的科研积淀,该系统正是基于李博和董必勤团队的研发成果,可实现双光子和三光子快速成像,为神经元操控、动物行为实验提供清晰的微观视野,是神经科学研究、肿瘤免疫和药物代谢等相关研究领域的理想显微成像平台,有望拓宽人类对大脑神秘世界的认知,为脑科学研究和医学发展开辟新路。
  • 探访中科院六大所新材料最新动态
    一种新材料,是如何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走进社会各个领域的?带着这样的好奇,理财周报材料科学实验室决定再次探访中国顶尖的材料科学实验室,在专家的带领下看个究竟。   中国科学院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根据中国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研究结果,中科院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已属世界一流水平。   早在2009年,中科院的材料科学学科竞争力就已经位列全球所有大学和研究机构首位。这也是理财周报材料科学实验室本期重点关注中科院旗下相关研究所的原因。   根据理财周报记者与众多中科院研究人士和国内著名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交流,得知中科院旗下研究所中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金属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都是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佼佼者。   从东北到华北,再到华东,让我们逐一敲开这些顶尖实验室的大门,揭开其神秘面纱。   东北:长春应化所LED全球第一,金属所制备出柔性锂电池   在东北地区,中科院金属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代表着该地区材料科学的科研前沿。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625号,这是个环境优美、让人向往的科研基地。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夏云龙向理财周报材料科学实验详细介绍了该所的各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及研究成果。根据夏主任的介绍,交流LED项目是该所目前最值得关注的科研项目。在该项目的研究上,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跨越,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通过稀土荧光粉生产低频闪交流LED产品的国家。   中科院金属所则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创建的首批研究所之一。研究成果方面,该所利用该材料作为高导电的柔性集流体,设计并制备出可快速充放电的柔性锂离子电池。   华北:化学所和物理所 注重基础科研   华北地区的材料科学研究所主要分布在京城。其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更是材料科学界两颗闪耀的明星。   从中关村东路的保福寺桥南站穿过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园区,走大概五分钟的路程,就到达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这里,我们理财周报材料科学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软物质物理重点实验室和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交流。   今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实验室的团队与清华大学物理系共同研究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项研究发现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称之为&ldquo 诺贝尔奖级&rdquo 的科研成果,该研究团队的领衔人物是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   &ldquo 我们课题组现在用的实验室就是当时薛其坤院士做研究时用过的。&rdquo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软物质物理研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向记者介绍。而据专业人士透露,薛其坤教授的这一重大研究成果有望冲刺诺贝尔奖。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一位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实验室课题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则向记者透露,&ldquo 物理所大部分研究内容离产业化比较远,完全以科研为导向,所有研究经费都是来自于国家科研基金。&rdquo   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出来,穿过中关村三桥,沿着中关村北一街直走,就能到达中国科学院化学院研究所,这里是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圣殿。   理财周报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实验室的一位研究人员进行了交流。该研究人员告诉记者,&ldquo 有机固体实验室的高分子材料主要是进行有机合成,在疾病的检测和癌症的诊断方面能起到作用。&rdquo   华东:硅酸盐所军工新材料出色,宁波所注重民用新材料   华东地区,我们重点关注的是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这两大研究所的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结合都做得非常好。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位于东经121° 25&prime 20&Prime ,北纬31° 12&prime 59&Prime ,上海市长宁区定西路1295号。该所是一个以基础性研究为先导,以高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研究为主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综合性研究机构。   该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位副主任告诉我们,&ldquo 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能源与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以及超微结构与计算科学是该实验室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rdquo   &ldquo 无机非金属材料从研发到实现产业化是一个非常漫长和艰辛的过程,可能并不像外界看起来的那样轻松。&rdquo 上海硅酸研究所所地合作处的项目主管李懋峰表示,&ldquo 目前我们在产业化方面做得最好的是航空航天和军工方面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此外是新能源、环境治理、与人类健康等相关的材料。&rdquo   而另一位内部人士则透露,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ldquo 最出名的可能就是BGO晶体&rdquo 。在不久前,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实现了超长BGO晶体产业化制备技术的重大突破,单炉次产能提升10余倍(达22根/炉),平均生长成品率超过80%,在极短的周期内为中国空间暗物质探测卫星(DAMPE)项目提供了320根25× 25× 600mm3的成品晶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研究与开发项目的成功和技术上的突破。   另一个顶尖研究所&mdash &mdash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位于东经121° 38&prime 10&Prime ,北纬29° 55&prime 35&Prime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庄市大道519号。除了研究能力出色,该所产业化也做得很好。   其中,高分子复合材料是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的重中之重,也是该所未来五年中科研工作的首要研究领域。理财周报材料科学实验室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韦玮主任和复合范欣愉博士等人进行了交流。   &ldquo 宁波所对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下设的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rdquo 范欣愉博士向记者表示,&ldquo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原来依附于高分子与复合材料事业部,2009年独立建所,重点研究方向是汽车等民用工业中使用的轻量化复合材料。&rdquo
  • 杜小刚:在无锡探索建设集成电路国际供应链创新示范区
    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长杜小刚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政策和管理创新,进一步畅通集成电路产业国际供应链。同时他还建议,商务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同意在无锡探索建设集成电路国际供应链创新示范区,加快集成电路相关要素资源集聚,保障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杜小刚表示,在集成电路国际供应链创新方面,无锡完全有条件先行先试,为其他地方探路,率先打造出一批可推广可借鉴的“无锡经验”和“无锡样本”。杜小刚认为在无锡建设国际供应链创新示范区,具体可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政策创新: 一是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保税试点创新。在无锡选择重点设计企业、生产企业及与之配套的国内上下游企业作为全产业链保税试点单位,采购的设备、零部件、原材料、软件等享受相关保税政策。 二是保税维修业务政策创新。突破维修后设备及备件必须复运到来源地的限制,在无锡高新区综保区打造集成电路保税检测维修公共服务平台,承接境外和境内区外的维修业务,实现“全球分拨中心+保税维修中心”双重叠加功能,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全球维修业务的增长。 三是公共服务或交易平台创新。推动与集成电路相关的金融、知识产权、技术服务等发展,促进相关服务贸易增长。支持无锡加强与欧洲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在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技术转移、联合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推动示范区内集成电路产业提档升级。 四是通关便利化模式创新。对集成电路产业链相关设备、材料和零部件采用远程可视化目的地查验,提升通关效率。对于集成电路旧设备进口,优化海外预检流程,采用属地检验代替海外检验。简化集成电路进出口中不合格设备、产品的退运流程,提高退运效率。根据集成电路生产企业资信情况,对高信用等级企业生产常年所需的原辅材料、备品备件、生产用试剂等适当降低口岸查验比例。据介绍,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无锡现有列统规上集成电路企业近140家,构建了包括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配套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集聚了包括SK海力士、华虹、长电科技、高通、英飞凌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荷兰ASML公司在无锡设立了国内唯一的光刻机技术服务基地。2020年,无锡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420亿元,同比增长27.5%,占到江苏全省一半以上,产业规模位居江苏城市第一、全国城市前三。此外,2020年,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还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集成电路),为无锡集成电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 [重磅]探索新冠新疗法,蛋白质组学在行动
    导论近期,来自法兰克福大学医学病毒学研究所和歌德大学医学院团队利用一种新颖的蛋白质组学方法对新冠病毒进行研究,加速确证病毒致病性相关的生物途径以及寻找潜在的药物靶标,提出新冠治疗新疗法。治疗选择细胞层面理解从2019年底由SARS-CoV-2(2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具有高传染性,该病已发展至全球大流行。全球迫切需要开发抑制病毒感染或复制的疗法。SARS-CoV-2与其他冠状病毒有相似之处,所以目前主要通过对已用于其他适应症的药物库进行高通量筛选,鉴定出许多临床上认可的药物,但却缺乏对SARS-CoV-2感染的治疗选择和细胞层面理解。法兰克福大学医学病毒学研究所的Jindrich Cinatl教授和歌德大学医学院的Christian Münch教授团队发表最新研究中,建立感染SARS-CoV-2的Caco-212细胞模型,运用一种新颖的多重增强蛋白质动力学(multiplexed enhanced protein dynamicsme, mePROD)方法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能够在高时间分辨率下确定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变化,加速确证病毒致病性相关的生物途径以及寻找潜在的药物靶标。一、构建细胞感染模型想要开展该研究的重点取决于两点01是否有合适的允许病毒感染的细胞培养模型;02对蛋白质进行时间感染特征分析的敏感蛋白质组学方法。 该研究建立针对SARS-CoV-2高度兼容的细胞模型,在病毒感染24小时后就能迅速见到细胞致病作用 (图1A)。在病毒感染细胞后的2h、6h、10h和24h,分别用定量PCR技术测量上清液中的病毒RNA拷贝数,发现感染后SARS-CoV-2 RNA数量不断增加(图1B)。这表明模型可以用于研究细胞中SARS-CoV-2。图1. SARS-CoV-2 在细胞内快速复制模型。A, 病毒感染24小时后的细胞形态变化 B, 细胞上清液中病毒RNA拷贝数的增加。二、翻译抑制剂防止SARS-CoV-2病毒复制建立好模型,研究人员需要利用一种高效的方法确定SARS-CoV-2感染的时间分布,这时候mePROD蛋白质组学方法应运而生,即基于Orbitrap高分辨质谱仪联用新蛋白代谢标记(SILAC)和串联质量标签(TMT)两种标记方法,进行蛋白差异分析。图2. mePROD蛋白质组学实验流程抑制宿主翻译先前已被用作治疗MERS-CoV等多种冠状病毒感染性疾病。与其他病毒抑制宿主蛋白的合成从而增加病毒蛋白的合成不同,该方法挖掘数据表明SARS-CoV–2仅引起宿主翻译能力的微小变化,作者推测SARS-CoV-2复制可能对翻译抑制更为敏感。通过测试了两种翻译抑制剂,即环己酰亚胺(cycloheximide, 翻译延伸抑制剂)和曲美汀(emetine, 抑制40S核糖体蛋白S14)。在无毒浓度下,两个化合物均对SARS-CoV-2复制产生了显着抑制作用从而发现翻译抑制剂是细胞中SARS-CoV-2复制的有效抑制剂。图3. 环己酰亚胺和曲美汀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三、发现潜在的抗病毒靶标重点来了,通过前期蛋白质组学大数据挖掘,目前一张蓝图已展现在眼前,下一步的重中之重就是探究与病毒蛋白共同增加的宿主蛋白,从而寻求潜在的SARS-CoV-2复制抑制剂。作者分析了与病毒蛋白变化趋势相似的蛋白,在数据中富集的代谢途径主要由不同的核酸代谢子途径组成。基于此,研究者测试核苷酸合成抑制剂对细胞中SARS-CoV-2复制的影响,高达10 μM的布雷奎纳(brequinar,抑制双氢乳清酸脱氢酶并不具有抗病毒的作用。相比之下,低浓度下的利巴韦林(ribavirine,抑制肌苷一磷酸脱氢酶)即可抑制SARS-CoV-2复制(图4C),这表明利巴韦林是可以进行进一步检测的候选药物。此外,与蛋白质折叠相关的蛋白变化与病毒蛋白质较为一致,p97是AAA家族的六聚体ATPase酶,也是真核生物最丰富的蛋白之一,通过调节蛋白的稳定性来执行一系列生物学功能,参与膜融合、蛋白降解等过程。测试p97的小分子抑制剂NMS–873对SARS-CoV-2复制的影响。研究表明,NMS–873在低纳摩尔浓度下即可完全抑制SARS-CoV–2(图4D)。图4. 核酸代谢相关的蛋白水平与病毒基因表达相关。A, 病毒蛋白随感染时间的变化;B, 宿主蛋白与病毒蛋白关联的GO分析;C, D, Ribavirin和NMS–873的抗病毒实验。(点击查看大图) 结论全球对于病毒高效治疗方案的需求非常紧迫,深入了解病毒机理及致病性相关的生物途径变得非常关键。定量蛋白质组学是病毒机理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文中提及的mePROD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案均基于Orbitrap组学金标准技术,能够提供超高分辨率和灵敏度,可为病毒蛋白质组学研究者所面临的挑战“样本基质复杂、蛋白质鉴定数量不足、假阴性/假阳性结果”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 朱建平:探索建设新时期环境监测体系
    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和贯彻落实好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部署做好环境监测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   一、提高对做好新时期环境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监测高度重视。   温家宝总理在去年会见参加国合会2011年年会外方委员和代表时强调,要努力改进监测手段,提高监测水平,要重视完善环境监测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使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切实感受更加接近。   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讲话中要求,要抓紧修订和发布严格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PM2.5等监测指标,改进空气质量评价方法。   国务院《意见》指出,要改进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健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监测能力标准化建设,提高环境应急监测处置能力,完善国家重点监控点位和自动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建设国家环境监测网,推进环境专用卫星建设及应用,提高遥感监测能力建设,完善环境监测体制机制。   战略已经确定,方向已经指明,号角业已吹响,关键在于落实。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推动环境监测事业科学发展,实现“三个说得清”的环境监测目标。要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积极探索建设新时期的环境监测体系,这既是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国环境监测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准确把握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新形势   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保障总量控制目标实现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污染源监督监测能力 以保障环境质量为切入点,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需要不断增强环境质量监测能力 以防范环境风险为目的,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和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微量有机污染物的监控,需要不断增强环境预警与应急监测能力 以保障核与辐射安全为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增强核与辐射监测能力。   二是公众对环境监测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推进环境监测事业科学发展,需要大力推进环境监测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探索建立环境监测管理全国一盘棋、监测队伍上下一条龙和监测网络天地一体化的现代化环境监测格局。加强监测管理,完善体制机制,提高监测技术和科研水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环境监测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认真做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环境监测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以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为统领,以科学监测为主题,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为主线,紧紧围绕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和公众需求,逐步完善环境监测法规制度和体制机制,着力强化监测基础能力,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努力提高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监督考核环境状况、预警预测环境风险,为主动超前开展环境监测、先行引领环境污染防治奠定基础,努力开创环境监测工作新局面。   (一)围绕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做好新增指标的监测   环境保护部党组要求,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和O3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监测司将配合有关部门统筹安排监测经费、仪器,统一调度时间进度,确保2016年1月1日前全国各地都能按照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实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二)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监督检查   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开展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大检查活动。支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逐步实现国控网所有监测数据的“直传”,确保监测数据客观真实。   (三)强化环境监测制度建设   《环境监测条例》已列入国务院一类立法计划,监测司将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做好相关修改协调工作,争取《条例》尽早出台。   完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流域、区域联合监测机制,初步建立省界断面上下游联合监测制度、空气区域联防联控监测制度 建立土壤例行监测制度,组建土壤监测网 完善企业自行监测制度。   (四)进一步夯实环境监测基础   全面开展环境监测站达标建设及验收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市县能监测、省市能应急、国家能预警的目标。2012年,监测司将继续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大力推进环境专用卫星建设,配合有关部门推进环境一号C星早日发射 同时初步形成无人机环境监测能力。   (五)加强人才队伍和行风建设   启动环境监测“三五”人才工程。修订印发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国家与地方分级培训制度,编写全国环境监测人员培训大纲,修订环境监测培训教材。2012年将新增空气质量指标监测培训放在首要地位。   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加强廉政教育,时刻牢记“四常四戒四珍惜” 强化“诚信监测”的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出真数、不出假数,说真话、不说假话,干实事、不图虚名”。   (作者系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本文刊发时有删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