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非那米柳

仪器信息网非那米柳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非那米柳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非那米柳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非那米柳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非那米柳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非那米柳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非那米柳相关的解决方案。

非那米柳相关的论坛

  • miRNA缺失或能有效抵抗肥胖

    来自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微小的RNA链(microRNA, miRNA)影响我们的细胞如何燃烧脂肪和糖。这一发现为生物学家们开始寻找治疗肥胖症和相关的健康问题打下基础。根据这周发表在PNA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当两种miRNA从小鼠的遗传物质中缺失时,依赖高脂肪饮食的小鼠抵抗肥胖。这项发现提示着靶向这两种特异性的miRNA的治疗方法可能有助于抑制肥胖流行症。一度被认为是垃圾DNA,研究人员如今知道miRNA在基因如何影响人类健康和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已知与心脏病、糖尿病、丙型肝炎、淋巴瘤和乳腺癌相关联。尽管之前已知miRNA与肥胖者相关联,但是这些新的发现是第一次确定miRNA和细胞代谢之间存在关联。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对小鼠进行基因改造而不能产生miR-378和它的表亲miR-378*,从而导致相对苗条的动物也能够快速地将细胞食物转化为能量。

  • 氨基他达那非残留

    各位好!如题,最近在做壮阳药类非添的项目时,发现其中一个物质,氨基他达那非,存在残留。想向各位请教以下是我的排查过程:1、质谱图离子对确认残留物。保留时间与标准品出峰时间一致。2、残留非仪器自带,只有进标准品后,第二针空白才会有。且连续进空白溶剂,残留含量逐渐下降。说明系统内无稳定的污染源。3、更换过色谱柱,重新进标品再进空白,残留依旧存在。应该可以说明非色谱柱原因4、将进样六通阀短路,用两通直接连接混合器管路及色谱柱,残留依然存在。说明非仪器部件导致残留5、更换流动相无效果。6、尝试第一针接色谱柱进标品,第二针用两通替代色谱柱,进空白,未发现残留峰。7、第一针接两通进标准品,第二针接色谱柱,未发现残留峰。以上是我的排查步骤,结果非常奇怪,非进样器,非色谱柱,非流动相原因。请问各位我是否还有其他遗漏?另外,希望大家分享做壮阳药类的色谱方法,或者相关的案例,是否也有遇到残留的问题。希望大家不吝赐教,谢谢!

  • imOmics精华速递—渗透调节的非Na+方式和机制

    imOmics精华速递—渗透调节的非Na+方式和机制

    [align=center][img=,640,302]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5/201705231343_01_3037344_3.jpg[/img][/align][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b]海洋原生生物破囊壶菌的渗透调节和对Na[sup]+[/sup]的需求[/b][/align][align=center][b][/b][/align]破囊壶菌是低等的真菌,生长在大量的Na[sup]+[/sup]环境中。Na[sup]+[/sup]参与细胞渗透调节和细胞代谢。渗透调节通过从环境中吸收无机离子,或者改变细胞质中可溶性物质的浓度来完成。通过质膜的渗透调节在转运过程中非常重要。但是在海洋原生生物中如何通过质膜进行渗透调节还不清楚。澳大利亚的科学家Shabala等人用非损伤微测技术揭示了海洋原生生物破囊壶菌渗透调节的离子机制。发现低渗引起了破囊壶菌显著的Na[sup]+[/sup]、Cl[sup]-[/sup]和K[sup]+[/sup]的外流,胁迫初始的30min内完成了渗透调节。就这个细菌来说,Na[sup]+[/sup]是主要的贡献者,在渗透调节中超过一半,Cl[sup]-[/sup]是第二个贡献者。K[sup]+[/sup] 在渗透调节过程中的作用相对较小。Ca[sup]2+[/sup]和H[sup]+[/sup]流速的变化主要归功于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过生长实验整理了离子流的数据,即使当生长在一个没有Na[sup]+[/sup]的环境中,只要维持合适的渗透势,即通过甘露醇调节到和海水一样的渗透势时,破囊壶菌细胞也能正常生长。这说明Na[sup]+[/sup]对破囊壶菌的生长不是必需的,因为Na[sup]+[/sup]主要参与细胞代谢。这项工作为细菌如何进行渗透调节提供了证据,发现破囊壶菌细胞在没有Na[sup]+[/sup]的环境中也能够正常生长,证明了细胞的渗透/膨压也能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调节以及调节的机制。[align=center][img=,386,566]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5/201705231344_01_3037344_3.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888888]图注:A. H[sup]+[/sup]流速对低渗反应的动力学;[/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888888]B. 不同浓度的NaCl引起了H[sup]+[/sup]流速的不同反应。[/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888888][/color][/align][align=left]关键词:非损伤微测技术(MIFE) H[sup]+[/sup] flux Na[sup]+[/sup] flux K[sup]+[/sup] flux Cl[sup]- [/sup]flux 破囊壶菌(thraustochytrid).[/align]参考文献:Shabala L., [i]et al[/i].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9,11: 1835-1843.([color=#0052ff]NISC文献编号:F2009-012 [color=#ff2941]长按[/color][/color][color=#ff2941]扫码下载[/color])[align=center][/align] [img=,280,28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5/201705231347_01_3037344_3.png[/img][align=center][color=#888888][color=#c00000]注:非损伤微测技术(NMT)包括:SIET、SVET、SPET、SERIS、SERP、SERE、SRET、MIFE等。[/color][/color][/align][align=left][color=#888888][/color][/align]

  • 离心场场流仪在纳米材料领域的应用简介

    离心场场流仪,简称CF3,是在空心的分离通道内施加一个垂直于样品流动方向的离心力,使样品分离并分析测试其尺寸及分布。这款仪器与超速离心有相似之处,但是分离能力、分辨率等要高出很多。像热场具有两个分离原理一样,离心场也具有两个分离原理:1 尺寸分离,包括聚合物/生物大分子材料的流体力学体积、纳米材料的体积与尺寸;2 按照密度分离。离心场是最早商品化的场流分离仪,在人工合成/制造的纳米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国际纳米材料科研领域享有极高声誉。许多归国留学科学家都曾经在国外学习期间使用过、了解过离心场CF3。目前,国内不少科研单位都对离心场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具有按照密度分离的能力,离心场可以把尺寸相同或相近的、但是化学性质不同的纳米材料分离开来。附件的文件中,就介绍了尺寸基本相同的纳米金与纳米银颗粒的混合材料,被离心场分离开来并分别测试其含量和尺寸分布。注意,场流仪的分离,是先馏出小尺寸/小分子量样品,再馏出大尺寸/大分子量样品的,其顺序与GPC的分离顺序相反。具体到离心场,小尺寸/小密度的样品先馏出,因此,纳米银颗粒在前、纳米金颗粒在后。离心场可以分离分析各种纳米材料:金属、非金属、有机与无机材料等等,既可以使用水做流动相,也可以使用各种有机溶剂做流动相。

  • 【求助】求助:废水中甲硫醇、甲硫醚的测定方法

    各位仁兄:有没有做过废水中甲硫醇、甲硫醚的测定的,现在已经有了国标“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 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和二甲二硫的测定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 GB/T 14678-1993 ”,做过的指点一下,废水里面的也可以测吧?

  • 非水滴定法测定泰瑞米特钠的含量

    【序号】:1【作者】:马燕1李婕2张启明【题名】:非水滴定法测定泰瑞米特钠的含量【期刊】:中国药品标准. 【年、卷、期、起止页码】:2022,23(02)【全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ibYlV5Vjs7iJTKGjg9uTdeTsOI_ra5_XXq-NzTzIccIB_PoNmun9z6LfhxyRngshpq5bpEExk7O&uniplatform=NZKPT

  • 防止光学仪器生雾的办法3采用非硫化硅橡胶密封腻子

    防止光学仪器生雾的办法3采用非硫化硅橡胶密封腻子:光学仪器密封性好,对于防霉防雾都有重要作用;非硫化硅橡胶密封腻,是一种非硫化醚硅橡胶,加入填充剂、着色剂、结构控制剂所组成其密封腻高、低温性能显著优于原来的密封蜡,其他指标均不低于密封蜡。

  • 纳米二氧化硅作为硅肥,有效养分怎么测?

    据报道,纳米二氧化硅作为硅肥,对作物是有肥效的。但是不同来源的二氧化硅,怎样判断其中有效硅的多少呢?我们用水提取,ICP测试,几乎一点有效硅都测不出来呀!求高人!

  • 采用非硫化硅橡胶密封腻子防止仪器生雾的原理

    [font=微软雅黑]采用非硫化硅橡胶密封腻子[/font][font=微软雅黑]光学仪器密封性好,对于防霉防雾都有重要作用;非硫化硅橡胶密封腻,是一种非硫化醚硅橡胶,加入填充剂、着色剂、结构控制剂所组成,其密封腻高、低温性能显著优于原来的密封蜡,其他指标均不低于密封蜡。[/font]

  • 【分享】带你走进神秘的长链非编码RNA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超过200nt的RNA分子,它们并不编码蛋白,而是以RNA的形式在多种层面上(表观遗传调控、转录调控以及转录后调控等)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lncRNA起初被认为是基因组转录的“噪音”,是RNA聚合酶II转录的副产物,不具有生物学功能。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lncRNA参与了X染色体沉默,基因组印记以及染色质修饰,转录激活,转录干扰,核内运输等多种重要的调控过程,lncRNA的这些调控作用也开始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哺乳动物基因组序列中4%~9%的序列产生的转录本是lncRNA(相应的蛋白编码RNA的比例是1%),虽然近年来关于lncRNA的研究进展迅猛,但是绝大部分的lncRNA的功能仍然是不清楚的。生物学功能许多lncRNA都具有保守的二级结构,剪切形式以及亚细胞定位,这种保守性和特异性表明它们是具有功能的。但lncRNA的功能相对于microRNA和蛋白质的功能来说更加难以确定,因为目前并不能仅根据序列或者结构来推测它们的功能。根据它们在基因组上相对于蛋白编码基因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1) sense, (2) antisense, (3) bidirectional,(4) intronic, (5) intergenic这5种类型。这种位置关系对于推测lncRNA的功能有很大帮助。[/si

  • 癌症检测新技术知多少——神奇的纳米追踪技术

    http://i1.sinaimg.cn/IT/2012/0710/U5385P2DT20120710181155.jpg癌症早期检测  生物工程师正在开发微小的纳米颗粒,用来检测早期癌症。  一些微小的颗粒可能会解决医学上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些所谓的纳米颗粒,直径只有几纳米(一纳米为十亿分之一米),500个这样大小的颗粒排列在一起,才有一根头发丝那么宽。科学家正在对它们进行改造,希望能完成多种任务:将药物输送到人体的特定部位;获取更清晰的器官影像……现在,它们又多了一种用途,科学家想用这些微小颗粒来探测癌细胞,不论它们藏在哪里。  目前,只有当肿瘤大到在扫描图上看得见时,常用的成像工具才能检测到它们。而纳米颗粒,则可以在一个由1 000万个正常细胞组成的样本中发现单个癌细胞。例如,实验性的纳米医学乳腺癌检测,能够发现比乳房X射线所能发现的小100倍的肿瘤。在包裹上肿瘤细胞特有的蛋白质或遗传物质后,纳米颗粒还可以帮助医生区分肿瘤是在恶性生长,还是进行性炎症,或是良性病灶。  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生物医学工程教授格里高利•兰萨(Gregory Lanza)和同事正在研制一种纳米颗粒,能够追踪并标记新形成的、专为肿瘤供血的血管,而这类血管的产生,是结肠癌、乳腺癌和其他癌症发生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在非肿瘤的组织中,通常不会有这样的血管。理论上,通过这项技术,医生还可以知晓癌症生长的速度,应该采取怎样的治疗措施。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诊断放射学教授桑吉夫•萨姆•甘姆希尔(Sanjiv Sam Gambhir)和同事正在研究大肠癌,希望能发现常规结肠镜检查发现不了的轻微恶性病变。研究小组用金和硅制成纳米颗粒,然后添加上一些分子,用来引导纳米颗粒,让它们附着在特定癌细胞上。当附着到结肠或直肠中的肿瘤上时,用一种特殊的内窥镜照射,纳米颗粒就会散射其所发出的光,显示癌细胞的存在。

  • 纳米医学畅想

    纳米医学畅想 纳米医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最引人注目的是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这一非凡的仪器于80年代初研制成功,可以在纳米尺度上获取生命信息,研究者相继得到了左旋DNA、双螺旋DNA的碱基对、平行双螺旋DNA的STM图像。我国科学家利用STM成功的拍摄到表现DNA复制过程中一瞬间的照片。目前,研究已涉及到氨基酸、人工合成多肽、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等领域。 纳米使单位体积物质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百万倍以上,人类有可能将存储了全部知识的纳米计算机安放在人脑中,或许有一天,图书馆就在我们的头脑内,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爱因斯坦、牛顿,老年性痴呆、记忆丧失等病症将会得到彻底治愈。纳米计算机可能用来读出人脑内的内容及品性,将一个脑内的信息转录到另一个脑内,这个脑可以是人脑,也可以是电脑。纳米医学也有可能改变人类自身,让人类成为能在天上飞、水中游,能进行光合作用或能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的“超人”。将来,掌握纳米医学技术的医生,不仅能够“修理人”——治病,而且能够“改造人”——使其具有特殊功能。虽然这些设想有些离奇,但决非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幻想。即将进入临床应用的有:利用纳米传感器获取各种生化信息和电化学信息。已经取得重大成果的还有DNA纳米技术,主要应用于分子的组装。 已经在医药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人们已经能够直接利用原子、分子制备出包含几十个到几百万个原子的单个粒径为1-100纳米的微粒。最引人注目的是作为药物载体,或制作人体生物医学材料,如人工肾脏、人工关节等。在纳米铁微粒表面覆一层聚合物后,可以固定蛋白质或酶,以控制生物反应。由于纳米微粒比血红细胞还小许多,可以在血液中自由运行,因而可以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独特作用。 当把二氧化肽做到粒径为几十纳米时,在它的表面会产生一种叫自由基的离子,能破坏细菌细胞中的蛋白质,从而把细菌杀死。例如用二氧化肽处理过的毛巾,只要有可见光照射,上面的细菌就会被纳米二氧化肽释放出的自由基离子杀死,具有抗菌除臭功能。 将药物粉末或溶液包埋在直径为纳米级的微粒中,将会大大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纳米粒可跨越血脑屏障,实现脑位靶向。另外,纳米粒脉管给药,可降低肝内蓄积,从而有利于导向治疗。纳米粒中加入磁性物质,通过外加磁场对其导向定位,对于浅表部位病灶治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影像学诊断中,纳米氧化铁在病灶与正常组织的磁共振图像上,会有较大的对比度。 纳米粒用作药物载体具有下述显著优点:(1)可到达网状内皮系统分布集中的肝、脾、肺、骨髓、淋巴等靶部位;(2)具有不同的释药速度。(3)提高口服吸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4)提高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5)有利于透皮吸收及细胞内药效发挥。如:载有抗肿瘤药物阿霉素的纳米粒,可使药效比阿霉素水针剂增加10倍。目前已在临床应用的有免疫纳米粒、磁性纳米粒、磷脂纳米粒以及光敏纳米粒等。 医用纳米机械或纳米微型机器人可潜入人体的血管和器官,进行检查和治疗,使原来需要进行大型切开的手术成为微型切开或非手术方式,并使手术局部化。纳米医用机器甚至可以进入毛细血管以及器官的细胞内,进行治疗和处理。这类机器可以将对人体的伤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含有纳米计算机的、可人机对话的、有自身复杂能力的纳米机器人一旦制成,能在一秒钟内完成数十亿个操作动作。如果数量足够多,就可以在几秒或几分钟内完成现今需几天或几个月甚至几年、几十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和细胞一样,作业中坏了的微型机械可以随时被更换或修理。微型机械发展的顶峰,或许是可以自己增殖繁衍的纳米机器人。别以为以上设想不可思议。纳米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愿望能够实现。 不难想象,倘若人类能直接利用原子、分子进行生产活动,这将是一个“质”的飞跃,将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空前地提高生产能力,并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困难和危机,开创医学新纪元。

  • 【资料】室内微污染有机废气的纳米光催化处理

    摘 要 室内装修产生的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纳米和光催化技术是国际上新出现并普遍认为是最有应用化前景的高新技术,介绍了应用TiO2 纳米光催化技术治理室内空气污染的方法,能在常温下高效、稳定地分解污染物,其处理效果明显,无二次污染,适合室内空气中有害污染物净化。[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94382]室内微污染有机废气的纳米光催化处理[/url]

  • 悬赏 废水氨氮 蒸馏法纳氏试剂法 比 絮凝纳氏试剂法偏低

    说明:1、废水氨氮 蒸馏法纳氏试剂法检测结果0.05-0.2之间,絮凝纳氏试剂法检测结果2-3之间。 2、两种方法做2ppm的标样,结果准确(2.038/2.078)。 3、废水采用2ppm标准加入法,蒸馏法纳氏试剂法检测结果偏低较多。絮凝纳氏试剂法检测结果准确。 (蒸馏法0.1+2ppm,结果1.2ppm;絮凝法2.5+2ppm=4.4ppm)

  • 美开发可快速诊断肺结核的便携纳米设备

    用时不到3小时,同时确定是否存在耐抗生素菌株2013年05月07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冯卫东 中国科技网讯 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MGH)研究人员曾首个开发出癌症诊断便携设备,现在他们又在结核病和其他重要传染病的快速诊断技术上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和《自然·纳米技术》分别发表研究成果,该设备融合了微流体技术和核磁共振(NMR)技术,不仅能诊断出这些重要的传染病,还能确定是否存在耐抗生素菌株。 两篇论文的共同高级作者、MGH主任医师拉尔夫·惠斯勒博士表示,快速查明与传染病有关的病原体并对耐药性进行测试,对于诊断疾病和决定是否要对患者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新方法仅需2至3个小时即可完成上述过程,这比动辄需要两周时间才能提供诊断结果的标准培养法有了很大的进步。 MGH研究人员过去曾开发出能检测血液(或非常小的组织样本)中癌症生物标志的便携设备。靶细胞或分子首先由磁性纳米粒子进行标记,然后样本通过一个微型NMR系统,其能检测和量化靶标的量值。但是,要将该系统用于细菌诊断时存在难以找到抗体的问题,在早期研究中,抗体常被用以准确检出特定细菌。于是,研究团队转向将特定核酸序列作为靶标。 在4月23日《自然·通讯》中描述的新设备,可在少量痰标本中检出结核病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DNA从样品中提取后,使用标准程序对靶标序列进行扩增,然后由含有互补核酸序列的聚合物小珠捕获,并由磁性纳米粒子(其序列可与靶标DNA的其他部分进行绑定)进行标记。将微型NMR线圈纳入设备,即可检出样本中存在的任何结核病菌DNA。 对结核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对照样本进行的测试表明,该设备在不到3小时的时间内检出了所有的阳性样本,误报率为零。而现有的诊断程序则需数周时间,且漏报率高达40%。 研究人员在5月5日《自然·纳米技术》上描述了一种类似的新技术。该系统将核糖体RNA(rRNA)作为纳米粒子标记的目标。研究人员开发的普通核酸探针能检测许多细菌种群共有的rRNA区域,开发的另一组探针则将13种临床上常见的重要病原体的特定序列作为靶标,这些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 该设备的灵敏度非常高,能检出10毫升血液试样中仅存的一两个细菌,从而准确地判断出细菌载荷。对感染患者血液样本的测试表明,系统在不到两小时内准确地识别了特定的细菌种类,还发现了标准培养技术无法检出的两个细菌种类。 惠斯勒表示,基于磁相互作用检测病原体是一种非常可靠的方法,其不用管样品的质量,这意味着在有限资源环境下的大范围净化措施将不再必要。而且,在几个小时内就能检测出细菌,这对控制结核病的扩散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冯卫东) 《科技日报》(2013-5-7 二版)

  • 【求助】求纳米标准的下载链接

    GJB 1713-1993 纳米激光偏振干涉仪规范 JJF 1321-1990 250~2500纳米光谱辐射亮度和照度基准操作技术规范 JJF 1322A-1990 250~2500纳米光谱辐射亮度副基准操作技术规范JJF 1322B-1990 250~2500纳米光谱辐射照度副基准操作技术规范 JJF 1335-1990 800~2000纳米光谱反射比副基准操作技术规范 GB/T 18735-2002 分析电镜(AEM/EDS)纳米薄标样通用规范 GB/T 19345-2003 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带材 GB/T 19346-2003 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交流磁性性能测试方法 HG/T 3791-2005 氯乙烯-纳米碳酸钙原位聚合悬浮法聚氯乙烯树脂 GB/T 19588-2004 纳米镍粉 GB/T 19589-2004 纳米氧化锌 GB/T 19591-2004 纳米二氧化钛 GB/T 19619-2004 纳米材料术语 GB/T 20307-2006 纳米级长度的扫描电镜测量方法通则 HG/T 3819-2006 纳米合成水滑石 HG/T 3820-2006 纳米合成水滑石 分析方法 HG/T 3821-2006 纳米氢氧化镁 SC/T 7205.1-2007 牡蛎包纳米虫病诊断规程第1部分:组织印片的细胞学诊断法 SC/T 7205.3-2007 牡蛎包纳米虫病诊断规程第3部分:透射电镜诊断法

  • 二糠基二硫醚 极性柱和非极性柱结果不一样。

    二糠基二硫醚 极性柱和非极性柱结果不一样。

    为什么极性柱HP-INNOWAX二糠基二硫醚 会有类似糠基硫醇98-02-2的杂质而且含量很高,用非极性柱DB-1走样品就没有。谁知道这杂质什么,哪里来的。[img=,690,18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6/202106071435475186_239_2804507_3.png!w690x183.jpg[/img]

  • 高速实时非接触3D测量技术——0.001秒实时非接触动态测量,亚纳米精度

    高速实时非接触3D测量技术——0.001秒实时非接触动态测量,亚纳米精度

    数字全息显微镜DHM测量材料动态的3D形貌,亚纳米分辨率,基于菲涅尔衍射的数字全息重建技术 [table=100%][tr][td][img=动态3D细胞监测,690,13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1/201711241018_01_1546_3.jpg!w690x138.jpg[/img]仅0.001秒即可测出物体三维形貌,并且是亚纳米的分辨率。不同于传统白光干涉仪、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探针轮廓仪等需要扫描的成像方式,DHM仅需0.001秒采集单张全息图即可测出物3D形貌信息,做到了快速动态监测。 和传统全息术不一样的是没有采用干板而是采用CCD记录全息图,全息图中 光强图:提供与传统显微镜一样对比度的图像 相位图:提供量化数值,得以对被测物体进行精确三维测量 该系统为预放大全息显微镜,其中的相位图解析中用到了大量的算法,实时相位解包裹技术 实时形貌测量的案例二:石墨烯薄膜受力形变实时测量[img=石墨烯薄膜受力形变,384,216]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1/201711241017_02_1546_3.gif!w384x216.jpg[/img][img=MEMS跟踪测量,690,389]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1/201711241017_03_1546_3.gif!w690x389.jpg[/img][/td][/tr][/table]

  • miRNA的作用机制及功能研究进展

    miRNA的作用机制及功能研究进展王娟(德州学院生物系,山东德州 253023)摘要 microRNA (miRNA)是内源性的大小在20-25nt的一类非编码RNAs,具有调节基因表达活性的功能,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并在进化中保守。miRNA的广泛存在与进化上的保守性,暗示它在生命活动中具有必不可少的调节作用,他们参与动植物生长发育、细胞分化、细胞增殖与调亡、激素分泌、肿瘤形成等各种过程。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在miRNA的特征、生物发生、作用机制及功能意义上的研究进展。miRNA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功能上,可能都远远超过目前的发现,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生物体的各种生理病理机制的理解,并最终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关键词 siRNA; microRNA; piRNA; 微处理器; 核糖核酸内切酶Ⅲ; 基因调控; 生长发育; 肿瘤治疗前言2006年,Andrew Fire 和Craig Mello 由于在RNAi(RNA interference,RNAi)及基因沉默现象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再次将人们的注意力拉到siRNA这样一种小分子RNA上。小分子RNA包括一个大家族,并在真核生物中具有广泛的调节功能。目前已经有至少两种小分子RNA被描述:来源于发夹状前体的miRNAs (microRNAs)和由长的dsRNAs加工而来的siRNAs (small interfering RNAs)。研究发现,miRNA与siRNA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二者的区别将在以下文中进行论述。最近又有文章报道了一种新的小分子RNA的发现——piRNAs (piwi-interacting RNAs),他们特异地在小鼠的生精细胞中大量表达。这些RNAs比以前发现的大多数小RNAs较大,约26–31nt(nucleotides),并与Argonaute蛋白家族的Piwi亚枝(Piwi-subclade)成员相联系。 Argonaute 蛋白大约100KD,具有PAZ (Piwi Argonaut and Zwille)和PIWI结构域。一种小RNA分子引导Argonaute蛋白识别靶分子并介导基因沉默。Argonaute家族被分为Ago和Piwi两个亚枝。一般,Ago成员广泛存在并与miRNAs 和siRNAs有关,而Piwi成员则限制在种系细胞和干细胞中表达。 克隆的piRNAs 在染色体中表现出极不均匀的分布,大多数piRNAs簇集于染色体中相对较小的基因座位,大小约1 kb到100 kb包含10–4500个小RNAs。尽管目前对这些RNAs的生物发生和功能还不清楚,但这些发现为小RNA生物学和种系细胞生物学增加了新的内容。本文将重点论述miRNA的最新研究进展,miRNA自被发现,迅速成为近几年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对它的研究将会对转录后基因调节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nt的小分子非编码单链miRNA,由具有发夹结构的约70-90个碱基大小的单链RNA前体(pre-miRNA)加工而来,能够和互补或部分互补的靶mRNA的3'末端非翻译区(3′untranslationalregion,3′UTR)结合,使mRNA降解或介导其翻译抑制。miRNA家族的成员是在研究秀丽线虫的发育转变过程中作为小分子短暂RNA(stRNA)被发现的。研究发现,miRNA是stRNA中的一个大家族,并且在线虫、果蝇、植物、哺乳动物、甚至病毒中均有发现。这类小RNA在表达上具有组织和时间的特异性,是调节其他功能基因表达的重要调节分子,在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miRNA的发现及命名早在1993年Lee等利用遗传分析的方法已经在线虫中发现一个22nt的小分子非编码RNA:lin-4。Lee等注意到,lin-4或lin-14突变后造成线虫发育差时表型(heterochronic phenotype),在线虫发育早期起作用的lin-4基因的突变使线虫中应该在早期出现的发育事件延迟发生,而lin-14基因的缺失突变却造成了完全相反的结果。后来证明,这种lin-4基因编码的约22个核苷酸的单链RNA通过不完全互补的方式结合到靶mRNA(target mRNA)lin-14的3'末端非翻译区(3′untranslationalregion,3′UTR),短暂下调lin-14蛋白的水平,促使线虫从L1期向L2期的过渡,但并不影响mRNA的水平。2000年Reinhart等发现了另一个类似的具有转录后调节功能的小分子RNA:let-7。第二个miRNA let-7的发现掀起了寻找miRNA的热潮,拟南芥、线虫、果蝇、小鼠、以及人类等各种生物及病毒中都相继有miRNA的报道,且主要以模式生物为主。miRNA种类的普遍性及多样性预示着它在生物界中具有更广泛的功能。miRNA的命名,除最早发现的几种miRNA(如:lin-4 和let-7等)以外,其他发现的都用“miR-#”来表示,“#”为阿拉伯数字(如miR-1,miR-2),对应的基因也用这三个字母后缀加数字命名,具体根据不同物种的命名习惯采用连字符、斜体或大写(如线虫和果蝇中的mir-1,水稻和拟南芥中的MIR-156)。

  • 【原创大赛】纳米材料对环境的危害

    【原创大赛】纳米材料对环境的危害

    纳米对环境的危害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11/201311192241_478203_2428063_3.jpg早些年,看到science杂志上有一篇介绍纳米材料毒性的文章,后来形形色色的杂志都出现了介绍纳米材料毒性的文章,可以说,science引领着科学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为10-9次方,是近十年来炒作起来的一个热门技术。纳米其实并不神秘,胶体离子,即介稳体系,就属于纳米的范畴。但是纳米听起来好听,但是其负面消息却鲜为人知。目前纳米毒性研究已然成为研究的热点。纳米材料可能进入人体的细胞,改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导致基因突变,甚至是癌变。纳米粒子的粒度越小,粒子的穿透力越强,对人体的危害越强,有些危害甚至是蓄积性的。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缺乏实证,因为实验的对象都是小白鼠。历史的认识存在一个反复的过程,以前北方取暖多用暖气片,后来觉得效果不佳,换成了地暖,但是换成地暖以后,由于地面温度高,空气密度小,随之地面和上方的发生交换,带起了地面的粉尘。所以地暖又改回了暖气片。对纳米毒性的认识肯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11/201311192243_478204_2428063_3.gif纳米材料的粒度小,同时决定了其延展性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可能就是,这样材料一旦废弃以后无法处理,自然界本身无法降解。是固体污染物的一大来源。以现在吵的沸沸扬扬的PM2.5而言,如果不能有效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无论检测技术多么发达,终究只是个美好的传说。当然固体污染物还是可以接受了,一旦转移到水体中,就会创造出进入人体的途径。这个时候纳米的危害生物链条就产生了。当然纳米对环境的危害也是有限的,纳米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实验室的研究阶段,目前应用到实际中的纳米技术其实不多。是被科学家们炒作起来的一个概念,真正有利用价值的纳米材料几乎为零。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纳米对环境的危害又是微乎其微的,全凭科学家们的一张嘴。纳米和转基因技术的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是针对非生命体的,另外一个直接作用于生命体。有机与无机的界限虽然通过尿素和合成实现了统一,生命与非生命体的转换通过结晶牛胰岛素实现了结合。但是毕竟难度极大,所以目前关注于纳米材料毒性的科学家更应该把精力集中到转基因的毒性上面来。基因工程的危害更是迫在眉睫!

  • 【转帖】纳米微粒结合转铁蛋白 猎杀癌细胞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文理学院的首席化学教授约瑟夫—德西蒙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人体中的一种正常的良性蛋白质,如果和纳米粒子相结合,就能瞄准并杀死癌细胞,而无须负载那些携带化疗药物的粒子。此前,研究人员曾认为,纳米粒子只有携带了有毒的化学载体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转铁蛋白是人体血液中数量第四多的蛋白质,近20年来一直被作为肿瘤靶向载体用以递送治癌药物。纳米粒子通常也是无毒的,需要通过负载标准化疗药物来治疗癌症。然而,结合转铁蛋白的“打印”纳米粒子,不仅能识别它们,还能诱导癌细胞死亡。而不与任何纳米粒子结合的自由转铁蛋白,能从拉莫斯癌细胞中获得养料生长,即使在很高浓度下也不会杀死任何拉莫斯癌细胞。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转铁蛋白附着在纳米粒子表面后,其能有效地筛选标靶,攻击并杀死B细胞淋巴瘤。在许多迅速生长的癌细胞表面,蛋白质受体被过度表达,于是和转铁蛋白配体结合的治疗就能找到并瞄准它们,而结合转铁蛋白的纳米粒子被认为是安全且无毒的。德西蒙实验室发明了一种“打印”技术,能人为造出尺寸精确且形状符合预期的纳米颗粒。他们采用这种技术制作出一种可与人类转铁蛋白相结合的生物相容性纳米粒子,其能安全且精确地识别广谱癌症,除了B细胞淋巴瘤外,还能有效地指向非小型细胞,如肺、卵巢、肝脏和前列腺的癌细胞。研究人员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携带转铁蛋白的纳米粒子如何及为何对于拉莫斯癌细胞是有毒的,而对其他细胞却无毒。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曾被认为是癌症的最有效疗法,但这些疗法通常会损害健康组织和器官。这一发现将可能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策略来治疗某种类型的淋巴瘤,而副作用更小。不过,德西蒙承认,该研究也会引起一些人对不可预期后果的担忧,即一个设计好的针对某类癌症的靶向化疗载体是否会偏离目标。

  • Opt Express:纳米微粒“金星”可热杀肿瘤

    近日,西班牙国立研究委员会的R. Rodríguez-Oliveros和J. Sánchez-Gil在最新出版的《光学快报》上发表的一篇论文"Gold nanostars as thermoplasmonic nanoparticles for optical heating"证实:纳米“金星”可热杀肿瘤。“金星”是如此之小,以至于1000颗金星的跨度才相当于人类一根发丝的直径,然而它却能够成为一名有效的癌症斗士。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金属或其他材料的微粒能够被送往一个肿瘤,进而被激光或磁场所操控,并最终通过加热恶性肿瘤细胞来消灭它们。如今,研究人员指出,金微粒如果被塑造成星状物则能够燃烧得更热。金已经是一种极好的辐射源,这是因为其表面上的电子能够有效捕获光线,但是当其表面变成长而尖的钉子状时——被激发的电子在尖上采集光线——则能够产生更高的温度,就像图中所展示的那样。研究人员在报告说,与球状微粒相比,一个有8个尖的星状物能够产生10倍于前者的温度。此外,它能够吸收能量较低的光,而这将使治疗被光线缠住的健康细胞变得更加容易。一个有20个尖的星状物甚至可能会更好,但科学家还没有完成这些计算。研究人员此前已经开发出一些有助治疗癌症的纳米微粒。在光动力疗法中,它可以携带大量光敏分子进入肿瘤,帮助杀灭癌细胞,其效果好于常规方法。

  • 国家纳米中心等提出的新型纳米药物设计有望突破经典理论

    中科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的赵宇亮、陈春英等科研人员的实验研究工作与IBM周如鸿研究员的理论模拟相结合,在肿瘤高效低毒纳米药物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的进展(PNAS, 109, 15431, 2012)。这是继2010年和2011年后,该研究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又一研究成果。 该研究组在2004年发现,原来设计为新一代MRI医学造影剂的含Gd金属富勒烯具有高效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通过表面化学修饰,研究人员得到了几乎没有毒副作用的Gd@C82(OH)22。它不杀死肿瘤细胞,而是通过调节肿瘤细胞周围的微环境(改善肿瘤细胞生长的“土壤”),把肿瘤细胞“监禁”起来。通过近9年的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研究发现,这种新的方法,不仅抑制肿瘤生长,也高效抑制肿瘤转移。 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发现,Gd@C82(OH)22纳米药物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药物设计的经典理论不同,Gd@C82(OH)22纳米颗粒并不作用于靶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活性位点。Gd@C82(OH)22分子首先自身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形成棒状排列的纳米颗粒,然后通过纳米颗粒扩散运动接近靶分子的疏水区域,产生非特异性的疏水相互作用,而这只是一个过渡态。最终纳米颗粒和靶分子MMP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和疏水作用形成特异性结合。这种特异性结合区域在MMP的疏水区域,而不是传统的活性位点。 该研究结果第一次提出的新型纳米药物的设计有可能超越经典的理论和传统的思路:在传统的“锁眼”以外,靶分子可以为纳米颗粒(而非传统的“分子”)药物提供更为广阔的结合区域。这大大拓展了设计新型药物的可能性。 目前全世界在纳米药物领域的研究主要用纳米颗粒作为载体载带现有的药物,而把Gd@C82(OH)22纳米颗粒直接作为肿瘤治疗药物(不需要载带传统药物),到目前为止还是第一次。该实验室通过近9年的系统研究,已经完成8个肿瘤模型的动物实验。除了深入开展该研究中的抑制肿瘤新机制外,2012年高能所已建成一条中试生产线,并正在推进临床前研究的相关工作。http://www.cas.cn/ky/kyjz/201211/W020121123539967315650.jpg 图:新型纳米药物的设计有可能超越经典的理论和传统的思路:在传统的“锁眼”以外,靶分子可以为纳米颗粒(而非传统的“分子”)药物提供有更为广阔的结合区域。这大大拓展了设计新型药物的可能性。

  • 纳米颗粒的粒径问题

    一直在做Au的纳米颗粒方面的东西,有个问题一直比较困扰。我的颗粒理论是0.8-1 nm的,粒径分布比较均匀,但是观察时有这么一个问题:如果简单分散到碳膜上(普通碳膜,非超薄),那么颗粒在1.0 -1.1nm左右,但如果分散到纳米线上,悬空观察,则是0.9 nm左右。后者应该比较可信,因为纳米线有特征晶格条纹做内标。前者应该也可以,是用金标样做过校正的。那么是不是碳膜的厚度影响了纳米颗粒的粒径测量?还是说在分散到纳米线上和分散到碳膜上,颗粒发生了一定的形变?多谢!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