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氰基苄基溴

仪器信息网氰基苄基溴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氰基苄基溴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氰基苄基溴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氰基苄基溴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氰基苄基溴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氰基苄基溴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氰基苄基溴相关的解决方案。

氰基苄基溴相关的资讯

  • 会议邀请 I 瀚辰光翼邀您参加第八届全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化大会暨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专题研讨会
    第八届全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化大会暨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专题研讨会将于9月23日-25日在山东青岛召开。会议由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分会主办,山东大学承办。大会将邀请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专家学者及优秀青年科学家做特邀报告,展示我国基因编辑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加强相关领域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瀚辰光翼参加此次大会并设立展位,诚邀各位专家学者莅临交流指导!会议信息大会主题 ▼基因编辑技术与生物育种产业的发展与机遇时间地点 ▼9 月23-25日主办单位▼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分会大会专题▼基因编辑工具开发基因编辑衍生工具开发利用基因编辑在生物育种中的应用基因编辑安全评价与产业化青年论坛期刊论坛瀚辰光翼展位展位号:7大会日程详情
  • 中科院PLOS发表RNA编辑新成果
    7月28日,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李轩研究组、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郝沛研究组以及密歇根州立大学王红兵教授,在国际著名遗传学期刊《PLOS Genetics》发表一项合作研究,题为“The Landscape of A-to-I RNA Editome Is Shaped by Both Positive and Purifying Selection”。这项研究通过对多生物物种RNA编辑事件的系统发现和分析,首次揭示了RNA编辑表观遗传学位点的系统进化规律,以及其在动物神经功能和神经发育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自从20年前第一次被发现以来,RNA编辑已经成为多种生命形式的遗传编码变异的重要来源。RNA编辑的一个突出机制是,前体mRNA分子中腺苷的去氨基。脱氨基的事件,即A-to-I编辑,将特殊的腺苷(A)转换为肌苷(I)。在翻译中,肌苷被解码为鸟苷(G),从而导致密码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蛋白质产物中的氨基酸替换。除了遗传再编码,A-to-I编辑已知也影响可变剪接,修改microRNA,和改变microRNA靶位点。A-to-I RNA编辑机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作用于RNA(ADAR)家族酶的所谓的腺苷脱氨酶,ADAR酶作用于底物分子内的双链RNA(dsRNA)。关于底物靶向和编辑活性调节的细节,还是较少的;但是,有证据表明A-to-I编辑是共转录的,并且ADAR靶位点倾向于某些非随机的序列模式,并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双链RNA的三级结构。 A-to-I RNA编辑生成的遗传变异,可扩展转录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机制可帮助支持关键的生物学功能。由于ADAR突变而缺乏A-to-I RNA编辑的动物模型,可导致小鼠胚胎或出生后致死,或在果蝇中显示神经缺陷。以前的研究在人类、小鼠、猴和果蝇中记录了许多A-to-I编辑靶基因。报道的编辑靶标情况,包括神经受体、离子转运蛋白和免疫反应受体。虽然多年来,科学家们都知道某些关键基因上A-to-I RNA编辑的例子,但是从进化的角度看,A-to-I编辑如何使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多样化,以及到了何种程度,还是完全没有表征的。我们对于RNA编辑本身在进化中如何受到选择性力量的限制,还知之甚少。关于A-to-I RNA编辑提供的适应潜能,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新一代测序技术和Model Organism ENCyclopedia Of DNA Elements (modENCODE)项目,成为模式生物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资源,像果蝇和秀丽隐杆线虫,使得我们能够进行多基因组规模分析,以比较进化中的RNA编辑模式。 为了探讨RNA编辑的全景以及表征进化过程中施加在A-to-I编辑上的选择性限制,该研究小组基于modENCODE资源构建了一项研究,涉及这七种果蝇,它们有相应的参考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数据可用。该研究还补充了来自其他资源的数据,包括NCBI Sequence Read Archive (SRA)、NCBI 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FlyBase和FlySNPdb数据库。 利用果蝇属作为一个模型系统——其代表了大约4500万年的进化时间,研究人员共确定了9281个A-to-I RNA编辑事件。通过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来自果蝇组织/发育样本或ADAR突变体的数据进行比较,并进行大规模阵列为基础的验证性实验,研究人员验证了这些事件。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人员基于编辑位点的保守性,将A-to-I RNA编辑事件归类为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类位点发生在单基因家族基因上 第二类发生在多基因家族基因上,但位点不保守 第三类发生在多基因家族基因上,且位点保守。对这三类位点及其基因进行选择分析发现,第一和第二类位点均受到纯化选择(负选择)影响,而只有第三类位点受到正选择压力。重要的是,发现第三类位点高度富集于神经系统的元件和功能中。通过对这三类编辑位点进行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以及动物变态发育过程中的分布及变化分析,第一次发现了A-to-I RNA编辑在动物发育、交配(mating)等生理过程中动态变化的证据,进一步支持了三类不同编辑位点的重要功能。这些结果都指向神经系统功能,说明了RNA编辑表观遗传作用的适应性主要通过神经系统功能实现。神经系统功能是检验有益RNA编辑位点主要标准。以上发现,揭示了由RNA编辑表观遗传机制引入的编码可塑性,而产生一类新的二分变异。在二倍体有性生殖系统中,它是维持基因表达杂合性的一个重要机制,对克服等位杂合子分离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 国内首个基因编辑疗法临床试验申请获受理,治疗β 地中海贫血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0月27日,记者从国内基因编辑领域先锋博雅辑因(EdiGene, Inc.)获悉,公司当天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已经受理其针对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编辑疗法产品ET-01(受理号:CXSL2000299),即CRISPR/Cas9基因修饰BCL11A红系增强子的自体CD34+造血干祖细胞注射液的临床试验申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是中国首个获药品审评中心受理的基因编辑疗法临床试验申请。据介绍,此项临床试验计划在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中评价ET-01单次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ET-01,即CRISPR/Cas9基因修饰BCL11A红系增强子的自体CD34+造血干祖细胞注射液,是处于研究阶段的、用于治疗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的产品。ET-01原液通过采集患者自体动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富集CD34+细胞群后用CRISPR/Cas9系统编辑BCL11A基因的红系增强子制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前的2018年,博雅辑因在广州南沙区建立了cGMP标准的基因编辑临床转化应用基地,并于2019年在第61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上发布了ET-01规模化生产及临床前安全性和有效性实验数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地中海贫血是指一组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点突变致使珠蛋白肽链合成被部分或完全抑制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临床上,最常见的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由组成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HbA, α2β2)的两种多肽链(α或β)之一减少导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2015年《中国地中海贫血蓝皮书》,中国地中海贫血病基因携带者高达3000万人,中重型地中海贫血病患者达30万人。β地贫患儿出生后病情进行性加重,除贫血症状外,易并发脾肿大、发育落后及免疫力低下导致的多器官功能受损50%重型地贫患者5岁之前夭折,如不进行有效治疗,很少能活过20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我们非常高兴看到公司取得这一重要里程碑,继续将ET-01向临床试验阶段推进。”博雅辑因首席执行官魏东博士表示,“我们一直致力于将前沿的基因编辑技术转化为变革性疗法,为患者带去更优的治疗选择,并为一些疾病的患者带去一次性治愈的可能。我们期待ET-01的临床试验获得许可开展的时刻,更期望我们的产品能够真正改变患者的生活,帮助他们活得更健康长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3年以来,基因编辑领域持续火热。埃马纽埃尔· 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 杜德纳(Jennifer A. Doudna)两位CRISPR基因编辑系统的开发者也最终摘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仅在过去的一年半中,就至少有11项基因编辑研发项目在美国、欧盟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其中有6项基于CRISPR基因编辑系统。而在地中海贫血治疗方面,2018年,生物医药企业CRISPR Therapeutics和美国制药企业福泰制药(Vertex Pharmaceuticals)的CTX001获得了美国和欧洲监管机构的新药研究申请批件,这也是全球首个由制药公司发起的体外CRISPR疗法的新药临床试验,目前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ZFN的持有者Sangamo Therapeutics公司针对地中海贫血使用ZFN技术针对造血干细胞进行修复,该项目是和赛诺菲子公司Bioverativ合作开发,现在也已经进入I/II期临床研究阶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博雅辑因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北京,在广州以及美国剑桥设有分公司。官网介绍,博雅辑因是一家致力于通过国际前沿的基因组编辑技术,为多种遗传疾病和癌症加速药物研究以及开发创新疗法的生物医药企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博雅辑因科学创始人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现年51岁的魏文胜出生于江苏,1991年获得北京大学生物化学学士学位,1999年获得密西根州立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之后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Stanley Cohen教授。魏文胜还担任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及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研究员以及北京大学基因组编辑研究中心主任等多项职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10月13日,博雅辑因宣布了完成4.5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这是国内基因编辑疗法研发企业中截至目前最大金额融资,也是首个B轮融资。2018年8月至今,博雅辑因在过去2年总融资金额达7亿元人民币。 /p p br/ /p
  • 中美科学院院长就基因编辑准则在《科学》发文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联合美国国家医学院院长Victor J. Dzau、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Marcia McNutt在《科学》上发表一篇题为《来自香港的警示》社论,呼吁全球各国科学院携起手来,就基因编辑研究及临床应用所应遵循的准则达成广泛的国际共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上月,在香港举办的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一名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研究者贺建奎爆出,他对一对健康胚胎进行了基因编辑,使其能抵抗艾滋病,并使这对基因编辑的双胞胎出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事件发生后,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迅速发出声明称,坚决反对任何个人、任何单位在理论不确定、技术不完善、风险不可控、伦理法规明确禁止的情况下开展此类的临床应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社论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尽管峰会主办方、各国科学院以及有声望的科学领袖都在普遍谴责这项研究“令人深感不安”以及“不负责任”,中国也已启动了对该研究者行为的调查,但很显然,使用CRISPR-Cas9技术来编辑人类基因组,已经跑在了科学、医学共同体为应对复杂伦理及管理问题所进行的努力的前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当前,人类生殖系基因组编辑的指导方针和原则是基于充分的科学研究和伦理原则的。”社论称,“然而,此次事件突显出一种紧迫的需求,那就是我们需要加倍努力,赶在人类生殖系基因组编辑被认为是一件可容许的事之前,就更加明确的准则及标准达成国际共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文章作者呼吁,各国科学院应迅速召集国际专家及利益相关者形成一份快速报告,来推动完善用于生殖目的的人类胚胎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及标准。作者认为,在召集国际专家、推动就负责任的基因编辑研究及临床应用达成广泛科学共识方面,国家科学院具有很大的优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我们坚信,建立基因编辑标准的国际共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标准能够避免研究者为从事危险和有违伦理的实验寻求借口,或寻找方便的实验场所。”文章作者同时强调,国际科学标准的建立,并不打算去替代各国的规章制度,反而可能会使各国的规章制度更加充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社论称,基因编辑有朝一日是能够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但想要维持公众对这一问题的信任,学术共同体现在就要采取措施,来证明这种新的工具可以在具备能力、正当及善行的前提下被使用。但不幸的是,此次基因编辑事件恐怕在各个方面都已失败,鲁莽而草率的行为,会置人类生命于危险之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作者认为,仅仅建立标准还不够,人们还需要建立一种国际机制,让科学家能够对不符合原则和标准的研究更加重视。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例如加快管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一个管理方案的“信息交换所”、致力于共同监管标准的长期发展,以及对计划及进行中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实验,可以通过国际注册制度提升协调能力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文章最后援引了著名的阿希洛马会议案例。40多年前,当DNA重组还是一项革命性的生物医学新技术时,其安全性和效果也曾引发关注,为此科学家召开了阿希洛马会议。在那次会议上,科学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公开的讨论和辩论,最终,他们就一系列研究指导原则达成了共识,这些原则最终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基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阿希洛马会议至今仍能为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白春礼等人强调,人们需要就人类生殖系基因组编辑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具体标准及准则达成广泛的共识。并且,这种共识不仅涵盖科学和临床医学的共同体,也应当将全社会囊括进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这篇文章中,统领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国家医学院及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四大学术机构的美国国家学院(美国最高学术团体)也表态称,愿意牵头为推动此事作出贡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了解,2015年12月,由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中科院联合组织的人类基因编辑峰会在美国召开首次峰会。会后,包括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裴端卿在内的22名学者组成了人类基因编辑研究委员会,历经14个月研究后,向全球发布了人类基因编辑基本原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其中,可遗传的生殖系基因组编辑的原则描述如下:有令人信服的治疗或者预防严重疾病或严重残疾的目标,并在严格监管体系下使其应用局限于特殊规范内,允许临床研究试验;任何可遗传的生殖系基因组编辑应该在充分的持续反复评估和公众参与条件下进行。委员会还特别就可遗传生殖系基因组编辑提出了10条规范标准。 /p
  • 中美科学院院长在《科学》发文,就基因编辑国际准则达成共识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2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联合美国国家医学院院长Victor J. Dzau、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Marcia McNutt在《科学》上发表一篇题为《来自香港的警示》社论,呼吁全球各国科学院携起手来,就基因编辑研究及临床应用所应遵循的准则达成广泛的国际共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9c9c887e-d3f5-49fb-91b1-7cd75481813d.jpg" title=" 11.png" alt=" 11.png" width=" 426" height=" 337" style=" width: 426px height: 337px " / /p p   上月,在香港举办的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一名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研究者贺建奎爆出,他对一对健康胚胎进行了基因编辑,使其能抵抗艾滋病,并使这对基因编辑的双胞胎出生。 /p p   事件发生后,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迅速发出声明称,坚决反对任何个人、任何单位在理论不确定、技术不完善、风险不可控、伦理法规明确禁止的情况下开展此类的临床应用。 /p p   社论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尽管峰会主办方、各国科学院以及有声望的科学领袖都在普遍谴责这项研究“令人深感不安”以及“不负责任”,中国也已启动了对该研究者行为的调查,但很显然,使用CRISPR-Cas9技术来编辑人类基因组,已经跑在了科学、医学共同体为应对复杂伦理及管理问题所进行的努力的前面。 /p p   “当前,人类生殖系基因组编辑的指导方针和原则是基于充分的科学研究和伦理原则的。”社论称,“然而,此次事件突显出一种紧迫的需求,那就是我们需要加倍努力,赶在人类生殖系基因组编辑被认为是一件可容许的事之前,就更加明确的准则及标准达成国际共识。” /p p   文章作者呼吁,各国科学院应迅速召集国际专家及利益相关者形成一份快速报告,来推动完善用于生殖目的的人类胚胎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及标准。作者认为,在召集国际专家、推动就负责任的基因编辑研究及临床应用达成广泛科学共识方面,国家科学院具有很大的优势。 /p p   “我们坚信,建立基因编辑标准的国际共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标准能够避免研究者为从事危险和有违伦理的实验寻求借口,或寻找方便的实验场所。”文章作者同时强调,国际科学标准的建立,并不打算去替代各国的规章制度,反而可能会使各国的规章制度更加充实。 /p p   社论称,基因编辑有朝一日是能够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但想要维持公众对这一问题的信任,学术共同体现在就要采取措施,来证明这种新的工具可以在具备能力、正当及善行的前提下被使用。但不幸的是,此次基因编辑事件恐怕在各个方面都已失败,鲁莽而草率的行为,会置人类生命于危险之中。 /p p   作者认为,仅仅建立标准还不够,人们还需要建立一种国际机制,让科学家能够对不符合原则和标准的研究更加重视。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例如加快管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一个管理方案的“信息交换所”、致力于共同监管标准的长期发展,以及对计划及进行中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实验,可以通过国际注册制度提升协调能力等。 /p p   文章最后援引了著名的阿希洛马会议案例。40多年前,当DNA重组还是一项革命性的生物医学新技术时,其安全性和效果也曾引发关注,为此科学家召开了阿希洛马会议。在那次会议上,科学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公开的讨论和辩论,最终,他们就一系列研究指导原则达成了共识,这些原则最终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基石。 /p p   “阿希洛马会议至今仍能为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白春礼等人强调,人们需要就人类生殖系基因组编辑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具体标准及准则达成广泛的共识。并且,这种共识不仅涵盖科学和临床医学的共同体,也应当将全社会囊括进来。 /p p   在这篇文章中,统领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国家医学院及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四大学术机构的美国国家学院(美国最高学术团体)也表态称,愿意牵头为推动此事作出贡献。 /p p   据了解,2015年12月,由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中科院联合组织的人类基因编辑峰会在美国召开首次峰会。会后,包括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裴端卿在内的22名学者组成了人类基因编辑研究委员会,历经14个月研究后,向全球发布了人类基因编辑基本原则。 /p p   其中,可遗传的生殖系基因组编辑的原则描述如下:有令人信服的治疗或者预防严重疾病或严重残疾的目标,并在严格监管体系下使其应用局限于特殊规范内,允许临床研究试验 任何可遗传的生殖系基因组编辑应该在充分的持续反复评估和公众参与条件下进行。委员会还特别就可遗传生殖系基因组编辑提出了10条规范标准。 /p
  • 可检测基因编辑脱靶效应,此技术有望完善基因编辑治疗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22506cf5-5909-4022-83a3-3fd7e13aec9a.jpg" title=" 00.jpg" alt=" 00.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研究人员在观察胚胎培养情况。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供图 br/ /p p   “渐冻人”(运动神经元症)、“玻璃娃娃”(成骨不全症 )、“月亮孩子”(白化病)、地中海贫血……各种各样的罕见病一直因发病率低而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无限的痛苦。 /p p   据统计,全球有7000多种罕见病,其中80%的罕见病是单基因遗传病。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逐渐成熟,基因治疗被人们寄予厚望。 /p p   然而,基因治疗的风险不可低估,其中“脱靶效应”是基因编辑技术最大的风险来源。 /p p   近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杨辉研究组与中科院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及美国斯坦福大学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名为GOTI的全新的检测基因编辑工具脱靶技术。该技术可精准客观地评估基因编辑工具的脱靶率。该研究于3月1日在线发表于《科学》。 /p p   strong  难题: /strong /p p strong   如何有效检测基因编辑工具的安全性 /strong /p p   CRISPR/Cas9是广受关注的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学术界普遍认为,基于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临床技术将为人类的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然而,基因编辑工具“脱靶”风险也一直备受关注。若将其应用于临床,“脱靶效应”可能会引起包括癌症在内的很多种副作用。 /p p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临床技术对于潜在风险和副作用的容忍度极低,因此一种能突破之前限制的脱靶检测技术,将成为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能否最终走上临床的关键。 /p p   “其实,过去人们推出过多种检测脱靶的方案,但这些方法都存在局限性。传统上,对脱靶的检测依赖于算法预测,靠不靠谱无人得知 或依赖于体外扩增,但这个会引入大量的噪音,会导致检测的精确度大打折扣。”杨辉说。 /p p   由于不能高灵敏度地检测到脱靶突变,尤其是单核苷酸突变,因此关于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真实脱靶率一直存在争议。 /p p   然而,任何科学技术归根结底都需要服务于全人类,尤其像基因编辑这样的神奇技术。想要有效地操纵这把“上帝的手术刀”,还得给它做个全方面的体检。 /p p    strong 突破: /strong /p p strong   GOTI技术精准捕捉“脱靶”逃兵 /strong /p p   要提升检测脱靶效应的精度,就必须彻底颠覆原有的脱靶检测手段。 /p p   为实现这一目标,实验人员建立了一种名叫GOTI的脱靶检测技术。“我们在小鼠受精卵分裂到二细胞期时,编辑一个卵裂球,并使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小鼠胚胎发育到14.5天时,将整个小鼠胚胎消化成为单细胞,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并基于红色荧光蛋白,分选出基因编辑细胞和没有基因编辑的细胞,然后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比较两组差异。这样就避免了单细胞体外扩增带来的噪音问题。”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左二伟告诉《中国科学报》。 /p p   同时,由于实验组和对照组来自同一枚受精卵,理论上基因背景完全一致,因此直接比对两组细胞的基因组,其中的差异基本就可以认为是基因编辑工具造成的。这样便能发现此前脱靶检测手段无法发现的完全随机的脱靶位点。 /p p   随后,该团队将成功建立的GOTI投入基因编辑技术脱靶检测。 /p p   实验人员先是检测了最经典的CRISPR/Cas9系统。结果发现,设计良好的CRISPR/Cas9并没有明显的脱靶效应。但是,同样被寄予厚望的CRISPR/Cas9衍生技术BE3则存在非常严重的脱靶,而且这些脱靶大多出现在传统脱靶预测认为不太可能出现脱靶的位点。 /p p   杨辉建议,人们应冷静地分析一些新兴技术的安全性。这些脱靶位点有部分出现在抑癌基因上,因此经典版本的BE3有着很大的隐患,目前不适合作为临床技术。 /p p    strong 未来: /strong /p p strong   完善基因编辑治疗手段、建立行业标准 /strong /p p   杨辉告诉记者,团队接下来将进一步检测BE3除导致异常基因突变外还可能存在的其他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设法改进这个系统,从而建立一种不会脱靶,也没有其他风险的单碱基突变技术。 /p p   中科院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亦学表示,最新工作建立了一种在精度、广度和准确性上远超之前的基因编辑脱靶检测技术,显著提高了基因编辑技术的脱靶检测敏感性,有望借此开发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好的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 /p p   “我们希望未来可基于这项新技术,制定一些行业标准。凡是进入临床的基因编辑技术,必须经过这套系统的检验才能证明其安全性,以便让这个领域有序、健康地发展下去。”他说。 /p p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认为,该技术针对基因编辑的安全性问题,“有了它,便可以更加客观、可靠地评估基因编辑工具的脱靶率”。 /p p   针对该技术在单碱基编辑工具BE3中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蒲慕明表示:“这能让我们重新审视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但不是说这项技术不能再开展基因治疗了。正是因为已经建立新的检测技术,我们才知道如何去修正、改善BE3,从而开发安全性更高的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造福患者。” /p
  • 世卫呼吁建立人类基因编辑全球注册制度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83ba5944-232d-411d-8b2a-b865ae29611b.jpg" title=" 0.jpg" alt=" 0.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建议的一个专家委员会于3月19日表示,“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透明的全球登记制度,旨在列出所有与人类基因编辑相关的实验。WHO当天在瑞士日内瓦宣布,将在未来两年内与相关利益攸关方广泛协商,制定一个强有力的人类基因编辑国际治理框架。 br/ /p p   此前两天,由研究人员和生物伦理学家组成的人类基因编辑全球治理和监督标准咨询委员会在日内瓦举行了会议,会议达成了一个广泛共识,即“在这个时候,任何人继续进行人类生殖系基因组编辑的临床应用都是不负责任的”。 /p p   该WHO委员会联合主席Margaret Hamburg在当天举行的媒体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不认为一个含糊不清的禁令是我们需要做什么的答案。”Hamburg曾任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局长,目前在华盛顿特区美国国家医学院任职。其他几个有关基因编辑的备受瞩目的声明和报告也避免使用“中止”这个词,尽管它们同样强调,这项技术仍有太多的风险和未知因素,无法将其用于生殖系修饰——这种修饰可以将改变传递给下一代的精子、卵子或胚胎,即使这些修饰的目的是预防危及生命的疾病。 /p p   Hamburg强调,该委员会有一个“更广泛的责任”,而不是简单地宣布中止人类基因编辑研究。他们计划在未来18个月里展开“深入研究”,进而阐明全球标准,并创建一个“强有力的国际治理框架”,最终“负责任地管理”这一强大的技术。 /p p   Hamburg没有提供关于提议的登记制度的细节,比如由谁来操作它。但他表示其中应该包括生殖系实验和不那么充满伦理色彩的研究,这些研究以不可继承的方式修改人类基因组。 /p p   目前有十几个争议较小的此类实验正在进行中,这些实验使用CRISPR和其他基因组编辑器修改所谓的体细胞,而不是生殖细胞,并已被列入由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运营的ClinicalTrials.gov等在内的注册中心。Hamburg解释说,委员会希望科学论文的出版商和此类研究的资助者应要求他们接受或支持的工作进行注册。Hamburg说:“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更好地了解正在进行的研究是很重要的,我认为这将创造出研究界更多的责任感。” /p p   据悉, strong 该委员会将向WHO总干事提交建议,后者将最终决定是否采取行动。 /strong /p p   WHO总干事谭德塞在一份声明中说:“基因编辑为改善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前景,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伦理和医学上的风险……(WHO)希望汇集一些世界最优秀的专家,就这一复杂问题提供指导。” /p p   按计划,该委员会未来两年内将与包括患者群体、民间团体、伦理学家、社会学家等在内的利益攸关方进行一系列面对面和网络磋商,就制定人类基因编辑国际治理框架咨询意见。WHO强调,这一框架应具备可扩展、可持续的特点,并适用于国际、地区、国家及地方各个层面。 /p p   委员会还一致同意, strong 应创建人类基因编辑研究的“中央登记体系”,以便为正在开展的工作建立一个开放、透明的数据库。委员会要求WHO立即着手开展这一工作。 /strong /p p   此外,委员会还邀请所有参与人类基因编辑研究的人员展开讨论,以便更好地了解技术环境和当前的治理安排,并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帮助以确保其符合当前科学和伦理的最佳做法。 /p
  • 精准基因编辑时代到来!华人科学家重排原子精准编辑基因!
    p   当我们在谈论生命时,我们谈论的都是化学分子。DNA也好,蛋白质也罢,正是这些生物大分子发生的原子重排,才催生出无数生化反应,为地球带来生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E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c0bbe2b5-3415-4594-bc51-72b794f474d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本研究的主要负责人David Liu教授(图片来源:Broad研究所) /strong /p p   今日,Broad研究所的华人学者David Liu教授公布了一项了不起的研究!他的团队开发了一种“碱基编辑器”,能在细胞内用简单的化学反应,使DNA的一种碱基进行原子重排,让它变成另一种碱基。与CRISPR-Cas9等流行的基因编辑手段不同,这种技术无需使DNA断裂,就能完成基因的精准编辑。这项研究发表在了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2.JPE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25395cd0-f659-4486-b95c-07cbee1c729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将近一半的致病变异来源于C-G组合到A-T组合的改变(图片来源:《自然》) /strong /p p   要看懂这项研究,我们先来看看DNA本身。我们知道,DNA的双螺旋结构由4种碱基: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与鸟嘌呤(G)组成。它们A和T配对,C和G配对,就像字母一样,编写了人类的遗传信息。然而由于化学结构的问题,C这个字母不大稳定,容易出现自发的脱氨突变,把原本的好好的C-G组合,变成A-T组合。据估计,每天人类的每个细胞里都会出现100-500次这样的突变。而人类已知的致病单碱基变异,高达一半属于这种突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3.JPE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3079c9ad-aff8-4c2e-b7ab-54dc17de1cb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合适的脱氨反应能将腺嘌呤转变为结构类似于鸟嘌呤的肌苷(图片来源:《自然》) /strong /p p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定点修复这些基因突变,把A-T变回C-G,就有望从根源上纠正人类的许多遗传疾病。这正是Liu教授团队的研究思路。在实验室中,他们观察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腺嘌呤(A)在出现脱氨反应后,会变成一种叫做肌苷的分子,而它与鸟嘌呤(G)的结构非常接近,也能成功骗过细胞里的DNA聚合酶。简单的几轮DNA复制后,A-T组合就能变回C-G。 /p p   但科学家们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自然界中并没有能够在DNA中催化腺嘌呤进行脱氨反应的酶。 /p p   如果没有现成的道路,那就开辟一条!在人体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叫做TadA的酶,它能催化转运RNA上的腺嘌呤(A),使它脱氨。尽管催化的对象不同,但Liu教授的团队认为它有足够的应用潜力。于是,利用演化的力量,科学家们对TadA进行了改造。他们将编码TadA的基因引入大肠杆菌内,并寄希望于这种酶能在大肠杆菌快速的繁衍中,突变出催化DNA腺嘌呤的能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4.JPE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77d2e2cb-4181-4432-b16c-f701f36c851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本研究中,碱基编辑器的作用机理(图片来源:《自然》) /strong /p p   同时,科学家们也想到,DNA上的腺嘌呤特别多,总不能把他们全都转化为鸟嘌呤吧。因此,特异性地对某个碱基进行催化,是这套系统迈入实际应用的关键。Liu教授想到了自己的实验室邻居张锋教授,这名华人学者以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而闻名于世。如果我们借助CRISPR-Cas9系统的精准,但不让它切开双链DNA,或许就能定点对腺嘌呤进行原子重排,让它变成另一种碱基。为此,科学家们在筛选TadA酶的过程中,也同样引入了一套切不动DNA的特殊CRISPR-Cas9系统,用于精准定位。 /p p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套系统虽然极为复杂,但在经历了漫长的7代筛选后,Liu教授团队终于开发出了一款全新的“碱基编辑器”,其核心正是能有效针对DNA的TadA酶。无论是在细菌里,还是在人类细胞中,这款编辑器都能顺利发挥作用。在人类细胞里,它的编辑效率超过了50%!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5.JPE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e1500d56-ca99-4809-932c-2bd6c898751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这套系统能有效用于人类细胞(图片来源:《自然》) /strong /p p   尽管这套系统利用了CRISPR-Cas9系统,但科学家们在这篇论文里指出,他们开发的技术与CRISPR-Cas9系统各有千秋。在矫正单碱基突变方面,它比CRISPR-Cas9系统更为有效,也更“干净”。它几乎没有引起任何随机插入和删除等突变,在全基因组里的脱靶效应也要好于CRISPR-Cas9技术。要知道,这可是人们对CRISPR-Cas9技术安全性的最大担忧之一。 /p p   先前,研究人员们也同样开发了编辑其他碱基的方法。目前,Liu教授的团队已经有了把C变成T,把A变成G,把T变成C,以及把G变成A的工具。诚然,这些工具目前距离人类临床应用还有不小的距离。但要知道,它只涉及碱基的原子重排,无需让DNA双链断裂,从而降低了基因治疗过程中的风险。此外,许多遗传病都是单基因突变,用这些工具进行治疗也显得更为有的放矢。 /p p   我们感谢Liu教授的团队为我们带来如此令人兴奋的基因编辑新工具。毫无疑问,基因编辑的时代已经到来,你准备好迎接冲击了吗? /p p   参考资料:[1] Programmable base editing of AT to GC in genomic DNA without DNA cleavage /p p & nbsp /p
  • “沉睡”古菌随基因组编辑技术“重现江湖”
    “最近,这种菌都脱销了,订单有两厘米厚。”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高级工程师辛玉华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她所说的菌叫作格氏嗜盐碱杆菌。自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因利用该菌实现基因组编辑技术NgAgo-gDNA而出名之后,这种在保藏室里睡了20年“大觉”的古菌也跟着火了。  据透露,该菌种是1996年由中科院微生物所老所长周培瑾从苏格兰交换到中国的,其最先分离自肯尼亚马加迪湖。这种菌只是CGMCC保藏的数千种微生物中的一员。通常,它们或是通过真空冷冻干燥法,或是通过-190℃左右的液氮超低温冻结法处于休眠状态,其中一些甚至已在冷藏室中睡了半个多世纪。然而,一旦有需求,它们就会被唤醒并投入工作。  “CGMCC就像一个‘生物银行’,通过整合大家的力量,汇集研究中获得的各种微生物菌种,并将其功能转变为生物技术服务于社会。”微生物所副所长东秀珠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生命的“银行”  据悉,目前CGMCC保存的各类微生物资源超5700种,5万多株。它们按保藏形式可分为公开、非公开以及专利程序保藏等。“若从专利微生物保藏数量来看,我们的保藏量已超过1万株,在全球位居第2位。”辛玉华说。  与其他知识产权专利不同,微生物是唯一一种可通过专利保护的生命形式。过去几年来,我国专利微生物年保藏量增长速度一直位居世界第一。若加上武汉大学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的相关数据,我国在78个《国际承认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布达佩斯条约》签约国中,保藏量已仅次于美国。  “CGMCC是公益性机构,一株菌只有500~1000元,不仅价格不贵,而且质量有保证。”东秀珠说。否则,如果科研人员自己分离菌种,在国际上得不到承认就会造成麻烦 同时,新微生物物种也需要经过权威鉴定、保藏才能在国际期刊生效发表,而CGMCC就具有这样的权威性。  该中心可保证微生物不会死、不被污染、避免退化。以放线菌为例,东秀珠介绍说,临床所用抗生素药物的70%来自微生物中的放线菌,而这类细菌在生产中最怕传代,因为反复传代就会退化。而该中心已经保藏了7000余株状态良好的放线菌。  战略性宝藏  关于菌种保藏的意义,东秀珠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就像“DNA复印机”一样,能实现体外DNA扩增,对分子生物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美国生化学家凯利?穆利斯也因发明该技术获得了诺奖。但穆利斯一开始使用的大肠杆菌DNA聚合酶不耐高温,每次循环都要重新加入,非常麻烦。后来,他从美国生物保藏中心找到产生耐高温Taq酶的嗜热微生物,才使PCR广泛应用。  目前,CGMCC已经汇集了我国(除高致病菌外)80%的微生物物种。随着知识的积累,很多微生物正在被“唤醒”,并在各个领域一展身手。  例如,抗癌药物紫杉醇来源于生长速度缓慢的红豆杉,但若将其基因放在微生物中生产该蛋白并合成药物,就能大批量快速生产 生产汽车轮胎需要大量橡胶树,微生物所研究人员已在CGMCC找到了相应的微生物前体 该所研究人员还筛选制备了可用于多种青草的青储饲料菌剂,促进了西部数省畜牧业的发展。  此外,CGMCC还打造了一支以博士牵头的技术团队。“他们一半时间做管理,一半时间做科研,不断提高保藏技术并满足日益提升的科研需要。”东秀珠说。正因如此,很多国家级微生物项目直接落到了该中心的头上。比如,环保部指定CGMCC为进口环保菌剂的鉴定部门。国家质检总局、中国海关等也在技术层面与中心合作,建立检疫性真菌检测的国家标准。  支撑未来发展  今年5月,美国宣布启动“国家微生物组计划”,这是继2012~2014年美国在微生物学研究领域投资9.22亿美元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目前,在微生物所科学家的倡导下,我国正在推进微生物组研究计划,竞争国际微生物领域战略高地。东秀珠认为,CGMCC必将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微生物资源是生物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未来,微生物资源保藏一定要保证,这个要是丢了,几代人都积攒不起来。”她严肃地说。  “至今为止,地球上99%的微生物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培养。”东秀珠说,“只有经过培养,才知道它们适宜什么样的环境,能够做什么,也才能实现利用,所以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好消息是,当前我国专利微生物菌种年保藏量每年都达到4位数。不仅如此,2011年,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WDCM)作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第一个世界数据中心从日本落户中国,也体现了我国在微生物研究领域的竞争实力。  然而,我国生物保藏仪器设备研发却依旧存在短板。作为全国最先进的微生物资源服务中心,CGMCC有着全世界一流的实验设备,然而记者在实验室里看到,诸如氨基酸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变性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必备高端设备均产自德国、美国、日本,而国产的仅有普通冰箱、电磁炉、色谱仪等低端设备。“我们的工业制造确实需要提升,否则怎么竞争?”辛玉华说,当前我国在科研设备方面尤其需要自主创新。
  • 基因编辑技术,最后一块拼图补齐:线粒体中实现A到G碱基转换
    生物技术重大发现的历史时间表。图片来源: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  科技创新世界潮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IBS)基因组工程中心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平台,称为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相关脱氨酶(TALED)。TALED是能够在线粒体中进行A到G碱基转换的碱基编辑器。这一发现是长达数十年治愈人类遗传疾病之旅的结晶,而TALED,也被认为是基因编辑技术中最后缺失的一块拼图。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细胞》杂志上。“基因剪刀”的魔力与缺憾从1968年第一个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1985年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发明到2013年CRISPR介导的基因组编辑的示范,生物技术的每一个新突破发现都进一步提高了操纵DNA的能力。特别是,新近开发的CRISPR—Cas系统(“基因剪刀”)允许对活细胞进行全面的基因组编辑。这为通过编辑人类基因组中的突变来治疗以前无法治愈的遗传疾病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虽然基因编辑在细胞的核基因组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科学家们在编辑拥有自己基因组的线粒体方面并不成功。线粒体,即所谓的“细胞的动力室”,是细胞中的微小细胞器,充当能量产生工厂。由于它是能量代谢的重要细胞器,如果基因发生突变,则会导致与能量代谢相关的严重遗传疾病。韩国IBS基因组工程中心主任金镇秀解释说:“由于线粒体DNA缺陷,出现了一些非常严重的遗传性疾病。例如,导致双眼突然失明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由线粒体DNA中的简单单点突变引起的。”另一种线粒体基因相关疾病包括伴有乳酸性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的线粒体脑肌病,它会缓慢破坏患者的大脑。一些研究甚至表明,线粒体DNA异常也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和肌肉萎缩症等退行性疾病的原因。线粒体DNA可以编辑了线粒体基因组遗传自母系。线粒体DNA中有90个已知的致病点突变,总共影响至少5000人中的1人。由于向线粒体递送方法的限制,许多现有基因组编辑工具无法使用。例如,CRISPR—Cas平台不适用于编辑线粒体中的这些突变,因为引导RNA无法进入细胞器本身。另一个问题是缺乏这些线粒体疾病的动物模型。这是因为目前不可能设计出创建动物模型所需的线粒体突变。”金镇秀补充道,“缺乏动物模型使得开发和测试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变得非常困难。”因此,编辑线粒体DNA的可靠技术是基因组工程的前沿领域之一,为了征服所有已知的遗传疾病,必须探索这一前沿领域,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多年来一直在努力使其成为现实。202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刘如谦领导的研究团队创建了一种新的碱基编辑器,名为DddA衍生的胞嘧啶碱基编辑器,可从线粒体中的DNA进行C到T转换。这是通过创造一种称为碱基编辑的新基因编辑技术来实现的,该技术将单个核苷酸碱基转化为另一个碱基而不会破坏DNA。但是,这种技术也有其局限性。它不仅仅限于C到T转换,而且主要限于TC基序,使其成为有效的TC-TT转换器。这意味着它只能纠正90个已确认的致病性线粒体点突变中的9个,也就是10%。长期以来,线粒体DNA的A到G转换被认为是不可能的。研究第一作者赵兴义说:“我们开始思考克服这些限制的方法。因此,我们创建了一个名为TALED的新型基因编辑平台,可实现A到G的转换。我们的新碱基编辑器极大地扩展了线粒体基因组编辑的范围。这不仅可为建立疾病模型作出巨大贡献,还可为开发治疗方法作出巨大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其在人类mtDNA中能够进行A到G的转化可纠正90种已知致病性突变中的39种,约为43%。”研究人员通过融合三种不同的成分创造了TALED。第一个组分是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子,它能够靶向DNA序列。第二个组分是TadA8e,一种用于促进A到G转化的腺嘌呤脱氨酶。第三个组分DddAtox,是一种使DNA更容易被TadA8e获取的胞嘧啶脱氨酶。TALED的一个有趣的方面是TadA8e在具有双链DNA的线粒体中执行A到G编辑的能力。这是一种神秘的现象,因为TadA8e是一种已知仅对单链DNA具有特异性的蛋白质。金镇秀说:“以前没有人想过使用TadA8e在线粒体中进行碱基编辑,因为它应该只对单链DNA具有特异性。正是这种跳出框框的思维方法真正帮助我们发明了TALED。”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研究人员推测,DddA tox允许通过瞬时解开双链来访问双链DNA。这个转瞬即逝的临时时间窗口允许TadA8e作为一种超快作用的酶,快速进行必要的编辑。除了调整TALED的组件外,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种能够同时进行A到G和C到T碱基编辑以及仅进行A到G碱基编辑的技术。研究团队通过创建包含所需mtDNA编辑的单个细胞衍生克隆来展示这项新技术。他们发现TALED既不具有细胞毒性,也不会导致mtDNA不稳定。此外,核DNA中没有不良的脱靶编辑,mtDNA中的脱靶效应也很少。研究人员现在的目标是通过提高编辑效率和特异性来进一步改善TALED,最终为纠正胚胎、胎儿、新生儿或成年患者中的致病mtDNA突变铺平道路。研究团队还专注于开发适用于叶绿体DNA中A到G碱基编辑的TALED,叶绿体DNA编码植物光合作用中的必需基因。基础科学研究所科学传播者苏威廉称赞道:“我相信这一发现的意义可与2014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蓝色LED的发明相媲美。就像蓝色LED是让我们拥有高能效白光LED光源的最后一块拼图一样,预计TALED将迎来基因组工程的新时代。”
  • 基因编辑巨头Horizon Discovery与罗格斯大学合作开发碱基编辑技术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Horizon Discovery Group 基因编辑和基因调控技术的全球领军者,宣布和新泽西州立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建立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一种称为碱基编辑的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并使之商业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获悉,2019年1月28日, Horizon Discovery Group plc(LSE:HZD),基因编辑和基因调控技术的全球领军者,宣布和新泽西州立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建立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一种称为碱基编辑的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并使之商业化。该技术将应用于新细胞疗法的开发,同时也将丰富Horizon集团的现有技术,帮助拓展其服务范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本次合作将进一步开发Rutgers Robert Wood Johnson医学院药理学副教授Shengkan Jin博士实验室的新型碱基编辑平台。作为协议的一部分,Horizon已向Rutgers提供了独家许可的碱基编辑技术,以用于所有治疗应用。此外,该集团还将在罗格斯大学进行基础编辑的进一步研究,并在集团内部继续进行评估和概念证明研究。&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碱基编辑是一种新颖的技术平台,用于在细胞中设计DNA或基因,并通过使用酶修饰基因,纠正DNA中的错误或突变。与目前可用的基因编辑方法(例如CRISPR / Cas9)相比,这种新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基因编辑,同时减少意外的基因组变化,避免在基因中产生可能导致负面影响的“切割”。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该技术将对通过临床开发和商业化促进细胞疗法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Horizon集团首席执行官Terry Pizzie说:“碱基编辑对于基因编辑技术领域来说就像一场潜在的革新,极有可能实现靶向治疗众多迄今无法医治的疾病的目标。此次Horizon集团与Jin博士和罗格斯大学的合作将帮助我们在研究与应用市场扩展科学和知识产权能力。作为我们五年投资战略的一部分,Horizon将致力于投资保持市场领导地位的高价值技术,碱基编辑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罗格斯大学的Shengkan Jin博士表示:“单独使用该技术的胞苷脱氨酶可用于开发离体疗法,如用于镰状细胞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修饰细胞、用于艾滋病的HIV抗性细胞,用于白血病的现成CAR-T细胞以及遗传性疾病的治疗,可谓潜力巨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罗格斯大学研究与经济发展部的临时高级副总裁David Kimball博士认为:“基因编辑技术真正彻底改变了科学家们思考如何在疾病治疗方面寻求更好结果的方法。我们期待通过与Horizon合作,发展这一新型碱基编辑平台以改善人类健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美国早在2018年1月就宣布将在未来6年出资1.9亿美元支持体细胞基因编辑研究,以开发安全有效的基因编辑工具,治疗更多人类疾病。显然,美国政府也对基因编辑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另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最新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将破千亿,达到1050亿美元,而基因编辑技术将是撬动千亿级大市场的一把钥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关于Horizon Discovery Group plc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Horizon Discovery Group plc(LSE:HZD)是基因编辑和基因调控技术的全球领军者,总部位于英国剑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Horizon集团提供广泛的技术产品和相关研究服务,以支持医学界和生物学界更好地了解所有物种的基因功能、人类疾病的遗传驱动因素以及个性化分子、细胞和基因疗法的发展。这些技术和产品已经被全球10000多家学术机构、药物研发机构、药物制造商和临床诊断公司所采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关于罗格斯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罗格斯大学,全称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简称罗大(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是美国新泽西州的最大高等学府,也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罗格斯大学的主要校园位于新布朗斯维克和皮斯卡特维,另有两所分校在纽瓦克和肯顿。 /p
  • 食品添加剂6-苄基腺嘌呤等检测国标通过评审
    近日,江门检验检疫局承担制定的“进出口食品添加剂6-苄基腺嘌呤的检测方法”和“进出口食品添加剂蔗糖聚丙烯醚的检测方法”两项国家标准顺利通过了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和中国检科院等部门的专家评审。   由于此前国内外均无相关标准,江门检验检疫局这两项国家标准的顺利通过评审为今后我国对进出口食品添加剂6-苄基腺嘌呤、蔗糖聚丙烯醚的检测提供了保证。这也是江门局首次承担国家标准的制定,填补了该局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空白,为继续参与国家标准的制修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标志着该局的科研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 分子诊断与基因编辑服务商舒桐医疗完成数千万元融资
    珠海舒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舒桐医疗)完成数千万元融资,本轮融资由云锋基金、格力集团产投公司联合领投,中汇投资、善治投资跟投。据悉,融资资金将用于推进基因编辑诊断产品快速商业化以及创新药物申报IND,建设符合GMP要求的新药研发实验室,同时不断提升公司技术创新能力,以拓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药研发管线。舒桐医疗是一家具有基因编辑底层创新技术的平台公司,主攻基于CRISPR分子诊断与基因编辑治疗。在分子诊断领域,舒桐医疗率先研发出基于CRISPR技术的分子诊断产品,走在国内这一领域的前沿。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液相捕获芯片合成技术,该公司成功开发出多款检测试剂盒,覆盖肿瘤早筛、肿瘤伴随诊断、遗传病诊断及病原体检测等领域,致力于为企业级客户提供更精确快捷的定制化产品与服务。早在2009年,舒桐医疗的创始团队便开始深入研究基因编辑领域,在基因编辑工具和药物递送载体领域拥有多年的技术沉淀,同时具有创新药产业经验,形成了从研发、申报到商业化的完整新药产业转化能力。基于CRISPR技术的底层创新能力,舒桐医疗开发了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CRISPR基因编辑工具,搭建了安全高效的纳米材料及病毒递送系统,形成了以病毒清除和肿瘤治疗为核心方向的药物研发管线。其中HPV创新药物已完成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在药物疗效和安全方面均取得很好的结果,目前正快速推进申报IND进程。作为首批HPV基因治疗创新药,产品上市后将填补市场空白,满足大量患者群体需求,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庞大的市场潜力。此外,舒桐医疗掌握了各类精准的基因编辑技术(定点敲除、点突变、大片段插入、过表达等),建立了高通量的sgRNA筛选平台,是国内首家提供基因脱靶检测服务的公司,为科研机构及基因治疗领域企业提供高通量新药靶点筛选、基因编辑脱靶分析、药物递送系统等基因编辑CRO服务,得到了工业和科研客户的广泛认可,并将持续为工业和科研客户提供服务。目前,舒桐医疗已与多家知名高校和创新医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包括多家知名的细胞与基因治疗的新秀企业,共同推动中国细胞基因治疗行业的发展。关于本轮融资,舒桐医疗联合创始人、CEO林华兵表示:“非常感谢国内外生物医药知名投资机构的关注、认可和支持,此次融资的顺利完成将大大加快公司的发展进程,我们将秉承“创新 敬业 融合 开放”的价值观,诚邀更多的行业内优秀伙伴加盟,加速First-in-class 药物的研发、申报、商业转化,同时不断迭代创新技术和拓展管线,为更多临床尚未解决的疾病提供全新的治疗方案,致力于把公司打造成为基因治疗领域的一流创新企业。”云锋基金董事总经理李文罡博士表示:“基因编辑技术作为生命科技和医疗健康革命性的下一代技术,在治疗和诊断领域不断突破和成熟,为产业界带来诸多惊喜。舒桐医疗作为拥有基因编辑技术底层创新的平台公司,自主研发了新一代基于CRISPR技术的分子诊断产品和创新递送系统的基因治疗药物,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我们希望舒桐医疗利用其创新的基因编辑平台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多临床未被满足需求的诊断和治疗产品。”格力集团产投公司表示:“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基因编辑技术在各个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舒桐掌握的CRISPR基因编辑、纳米递送体系、基因脱靶检测等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技术壁垒较高。团队构架完整,优势互补,既有精于科研的人才,又有清晰了解临床痛点的医生。格力集团产投公司通过以投促产的方式推动该项目扎实落地珠海,相信能在促进项目顺利发展的同时,增强本市先进医疗的产业影响力。”中汇投资表示,舒桐医疗在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团队和研发管线上均具有突出优势,有望在HPV基因药物上率先取得突破,终结HPV病毒感染无药可医的局面。本次投资后,中汇资本将全力支持舒桐医疗加强国内和海外布局,助力舒桐医疗成为基因治疗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
  • 专家称我国基因组编辑技术须破壁前行
    中国科协第114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专家称我国基因组编辑技术须破壁前行  本报讯(实习生曾云 本报记者潘希)近日,中国科协第114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以“基因组编辑新技术的兴起将带来的冲击”为主题,邀请相关专家讨论了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国内外的现状与发展。  近几年,由于CRISPR(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等工具的不断问世,基因组编辑技术迎来了新的浪潮。“CRISPR能完成90%的工作,但核心的专利仍掌握在西方人手中。”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王皓毅直言,一定要开发新的工具,寻找比CRISPR效率更高的酶。  “国内科学家要协调合作,思考如何在坚持国际合作的同时,又保持国内优势。”中科院院士、华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长杨焕明表示,同时应该加强科普避免重蹈转基因的覆辙,也不要在基因组编辑研究中一哄而上。  在杨焕明看来,现在可以考虑借CRISPR的东风讨论生命科学的服务问题。  目前,我国也处在CRISPR研究的前沿。例如在植物研究领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运用TALEN和CRISPR技术在六倍体小麦中实现了3个同源等位基因的编辑,解决了小麦白粉病广谱持久抗性世界性难题,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不过,专家也列出了目前基因组编辑技术面临的一些技术难题,例如如何提高敲除效率、减少脱靶效应、提高同源重组效率、实现基因定点替换或插入等。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耀光认为,对基因的定点替换以及插入等基因靶向修饰来说,技术上还有瓶颈,现在能够做到替换的例子很少。对植物来说,仍然需要提高效率达到实用性。“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实用突破”。  在讨论中,知识产权等问题也成为专家对国内基因组编辑发展的担忧。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高彩霞表示,技术的推广需要强大的知识产权支撑,应分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利用自身优势加快推广速度。  “可以通过合作把专利的渠道拓宽。” 大北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家杨进孝认为,企业要通过服务的方式参与进来,加强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品落地。  杨焕明表示,基因组编辑应用的大门已经打开,国内要创造成熟的条件来推动我国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 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评审细则(试行)
    各有关单位:   为更好指导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审工作,扎实做好安全管理,我办制定了《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评审细则(试行)》,现予印发。   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评审细则(试行)   一、分子特征   (一)靶基因编辑情况。提供覆盖编辑位点的PCR扩增测序或全基因组测序等资料,对于采用全基因组测序的,还应提供在编辑位点的覆盖度分析资料。相关数据应能够说明基因编辑植物中靶基因编辑情况。   (二)载体序列残留情况。提供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在转化载体上的覆盖度分析等资料。相关数据应能够说明基因编辑植物中载体序列残留情况。   (三)脱靶情况。提供预期脱靶位点的PCR扩增测序或全基因组测序等资料,应采用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分析预期脱靶位点,对于采用全基因组测序的,还应提供在预期脱靶位点的覆盖度分析资料。相关数据应能够说明基因编辑植物的脱靶情况。   二、环境安全   (一)可能直接改变物种关系的基因编辑植物,如抗病虫、耐除草剂性状。应提供以下资料:   1.目标性状和功能效率评价。   2.生存竞争能力,包括株高、覆盖率、繁育系数、落粒性以及种子数量、重量和发芽率等。   3.对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和有害生物地位演化的影响。   4.抗病虫基因编辑植物还应提供对可能影响的非靶标生物的室内生物测定。   5.耐除草剂基因编辑植物还应提供对至少3种其他常用(非目标)除草剂耐受性的测定。   (二)其他基因编辑植物,如抗逆(抗旱、耐盐碱、抗冻、抗高温等)、品质改良、生理性状改良(养分高效利用、生育期改变、高产等)。应提供以下资料:   1.目标性状和功能效率评价。   2.生存竞争能力,包括株高、覆盖率、繁育系数、落粒性以及种子数量、重量和发芽率等。   三、食用安全   (一)可能改变关键成分的基因编辑植物,如品质改良、高产等。应提供以下资料:   1.关键成分分析(包括营养素、功能成分、抗营养因子、内源毒素、内源过敏原等)。   2.最大可能摄入水平对人群膳食模式影响评估。   3.基因编辑导致某种蛋白质表达量显著增加的,还应提供该蛋白质的表达量及其与已知毒蛋白质、抗营养因子和致敏原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   4.基因编辑导致产生新蛋白质的,还应提供:(1)新蛋白质的表达量;(2)新蛋白质与已知毒蛋白、抗营养因子和致敏原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3)新蛋白质体外模拟胃液蛋白消化稳定性、热稳定性试验;(4)新蛋白质毒理学试验。   5.若上述数据资料(1—4项)表明目标性状可能增加食用安全风险,还需提供大鼠90天喂养试验。   (二)不改变关键成分的基因编辑植物,如抗病虫、耐除草剂、抗逆(抗旱、耐盐碱、抗冻、抗高温等)、生理性状改良(生育期改变、养分高效利用等)。应提供以下资料:   1.关键成分分析(包括营养素、功能成分、抗营养因子、内源毒素、内源过敏原等)。   2.基因编辑导致某种蛋白质表达量显著增加的,还应提供该蛋白质与已知毒蛋白质、抗营养因子和致敏原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   3.基因编辑导致产生新蛋白质的,还应提供:(1)新蛋白质与已知毒蛋白、抗营养因子和致敏原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2)新蛋白质体外模拟胃液蛋白消化稳定性、热稳定性试验;(3)新蛋白质毒理学试验。   4.若上述数据资料(1—3项)表明目标性状可能增加食用安全风险,还需提供大鼠90天喂养试验。   四、评审程序   上述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评价都可在中间试验阶段进行,若中间试验阶段获得的数据资料表明目标性状不增加环境安全风险,经评价合格后可直接申请安全证书。   若中间试验阶段获得的数据资料表明目标性状可能增加环境安全风险,需开展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经安全评价合格后方可申请安全证书。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应在试验植物的主要适宜生态区进行。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应在每个主要适宜生态区至少设一个试验点。 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评审细则(试行).pdf
  • 天壤之别!胚胎基因编辑伦理不容,另一项基因编辑技术却在造福人类!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刷爆朋友圈的不仅是抗癌“神药”Vitrakvi& reg 的问世,还有一则是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向外界公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她们的基因已经经过人为修饰,能够天然抵抗艾滋病。消息一出,舆论哗然,遭到百余位中国科学家发表联署声明谴责,国家相关部委对此已经做出回应,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bfe6a416-98de-499b-bf93-960d34dd0bf9.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541" height=" 230" style=" width: 541px height: 23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人类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可能诱发非常严重的伦理问题,即被改写的生殖细胞会影响其子孙后代,甚至随着现象的普及、改变整个人类的基因池。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因为存在高风险,基因编辑技术并未在人体上广泛应用。过去有少数科学家曾在人类早期胚胎上进行实验,但只是停留在胚胎阶段。&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03年颁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规定,可以以研究为目的,对人体胚胎实施基因编辑和修饰,但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而此次“基因编辑婴儿”如果确认已出生,必将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引发轩然大波的基因编辑到底是一种什么技术?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吴森向中新网记者介绍,DNA结构被发现之后,科学家需要通过一项技术去研究每个基因的功能,基因编辑技术便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应运而生。&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当时,基因编辑技术被称作基因打靶技术。科学家以小鼠作为模型,通过基因打靶的方法改变小鼠的特定基因,借由观察其表型或者行为变化,研究这个基因的功能。&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基因编辑技术实际上是基因打靶技术的“升级换代”。“基因编辑是一种重构基因序列的手法,就像一个制作精良的橡皮擦,能针对出了毛病的基因,进行精准的‘擦除’。”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丽丰再生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高正良这样评价基因编辑的作用。&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吴森表示,在过去30年里,基因打靶技术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用途非常广泛,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包括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CAR-T技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等。&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为什么CAR-T不违背伦理?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CAR-T技术实质上也是一种基因工程技术,但是为何不违背伦理?很重要的一点是,该技术是通过对体细胞(即免疫细胞)而非体细胞进行基因编辑,遗传基因不会发生改变,对于人类子孙后代不会造成影响。&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欧洲药品管理局资料,CAR-T疗法先后须经专利药品委员会、高级治疗委员会和欧盟委员会批准后方可获得临床应用。在中国,同样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审核通过,才能进行临床试验及应用。我国的CAR-T细胞治疗研究虽然较国外整体起步较晚,但后期发展突飞猛进。&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从2012年我国首次在clinicaltrial.gov上登记CAR-T细胞临床试验以来,我国每年新注册的CAR-T项目以数倍的速度爆发式增加,目前我国在clinicaltrial.gov上登记的CAR-T项目超过170项,已经超过美国的103项,成为世界上CAR-T细胞临床试验注册数量最多的国家,文末有招募信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280c8040-d0e2-4a0e-84d7-d65c14acf8b6.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457" height=" 374" style=" width: 457px height: 374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CAR-T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CAR-T疗法是一种通过T细胞基因改造实现肿瘤靶向杀伤的免疫治疗技术。它通过基因转导技术,把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单链抗体和T细胞活化序列的融合蛋白表达到T细胞表面,经过纯化、体外扩增和活化,输注回患者体内,对抗肿瘤。&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全称为(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嵌合抗原受体 T细胞疗法,本质上一种肿瘤基因疗法,也是免疫疗法。对于这个中文名您一定还是一头雾水,即便中文名也是看不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首先,我们必须先对T细胞有初步的认识,T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负责保护身体免于外来病原的攻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而身体裡面的T细胞有又分很多种,其中一种名为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它的功能主要是辨识异常的细胞,分泌细胞毒素(如穿孔素、颗粒酶素B),并消灭这些异常细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CAR-T疗法,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原本无法辨识癌细胞的T细胞上,装上一个名为CAR(嵌合抗原受体)的雷达。如此一来,经过改造的T细胞就会像导弹一样,精准的定位癌细胞位置,并将这些癌细胞杀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这样的技术,开启了细胞疗法新的扉页。将来,面对不同的癌症,只要找出适合的雷达-CAR,我们就能请T细胞代劳,替我们对抗癌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原理讲完了,再给您介绍下CAR-T的治疗流程,很easy。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1、分离:从癌症病人身上分离免疫T细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修饰:用基因工程技术给T细胞加入一个能识别肿瘤细胞并且同时激活T细胞的嵌合抗体,也即制备CAR-T细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3、扩增:体外培养,大量扩增CAR-T细胞。一般一个病人需要几十亿,乃至上百亿个CAR-T细胞(体型越大,需要细胞越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4、回输:把扩增好的CAR-T细胞回输到病人体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5、监控:严密监护病人,尤其是控制前几天身体的剧烈反应。&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5f16e10d-c481-41a8-9337-3ed0d9b85536.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目前,已经有两项CAR-T技术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7年8月,FDA批准诺华的CAR-T疗法Kymriah(tisagenlecleucel)上市,用于治疗罹患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且病情难治或出现两次及以上复发的25岁以下患者,这是人类历史上批准的首款CAR-T疗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紧接着,2个月后,FDA宣布批准了Kite Pharma公司开发的用于治疗特定类型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的CAR-T疗法Yescarta(axicabtagene ciloleucel)上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CAR-T疗法无疑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中新的国际研究热点。&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CAR-T在肿瘤治疗领域有何贡献?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提到CAT-T治疗,最出名的就是在2012年被Carl June博士用来治愈了6岁的小女孩Emily Whitehead后,由此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攻克肿瘤的手段之一,迅速引发了全球性的研发热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2年至今,6年过去了,6岁的小女孩已经长成12岁亭亭玉立的少女,那么,Emily的现状怎么样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9fa16f1c-61a5-4c42-afe6-1d1af37da321.jpg" title=" 4.jpg" alt=" 4.jpg" width=" 572" height=" 337" style=" width: 572px height: 337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今年8月份,家人刚刚为她庆祝了十二岁生日。除了曾经患过白血病之外,Emily与普通的孩子并无区别,脸色红润,头发蓬松,与小伙伴们在海滩上嬉戏,显得生气勃勃。根本无法想象在6年前,她是一名晚期癌症患者。&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她是第一个接受CAR-T治疗的孩子,在治疗的早期临床试验中被认为是一种危险的治疗方法。而如今CAR-T已经获得FDA批准用于临床肿瘤治疗后,Emily成为治疗效果的象征,CAR-T疗法的新型癌症免疫疗法挽救了她的生命,并为数以千计的白血病患儿接受该治疗增加了信心。&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中国首例!CLL1新靶点CAR-T治疗10岁转化型急性髓系白血病女孩获成功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血液肿瘤科张辉主任团队结合现有治疗手段和经验,并根据小慧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分型特点,大胆尝试了CLL1新靶点的CAR-T临床试验性治疗。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悉,CAR-T技术用于急性白血病治疗,已有多个成功案例,但针对CLL1靶点的CAR-T治疗,在全国尚属首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治疗两个月后,小慧体内的大部分白血病细胞被成功清除,目前已进入观察期,只需定期复查即可。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如果顺利度过了18至24个月的观察期,小慧有望和美国的Emily(全球首位接受CAR-T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儿科患者)一样被彻底治愈,恢复健康。(来源:金羊网)&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中、美CAR-T临床试验招募信息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美国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1、EGFR806 CAR T细胞免疫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复发/难治性实体肿瘤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小儿实体肿瘤:生殖细胞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Wilms肿瘤、横纹肌样瘤、骨肉瘤、尤文肉瘤、横纹肌肉瘤、滑膜肉瘤、透明细胞肉瘤、恶性周围神经鞘瘤、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软组织肉瘤、神经母细胞瘤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入组医院:西雅图儿童医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入组人数:36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截止日期:2021年10月&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2、CD19 + CAR T细胞治疗淋巴恶性肿瘤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肿瘤类型:白血病、淋巴瘤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入组医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入组人数:30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截止日期:2021年12月&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3、EGFR-vIII CAR-T细胞用于复发性GBM治疗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肿瘤类型:脑胶质瘤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入组医院:杜克癌症研究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入组人数:24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截止日期:2021年12月31日&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中国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1、CAR-T细胞在间皮素阳性实体瘤中的应用研究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肿瘤类型:成人实体瘤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入组医院:解放军总医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入组人数:10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截止日期:2019年11月&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2、恶性肿瘤的自体CAR-T / TCR-T细胞免疫治疗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肿瘤类型:B细胞急性淋巴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肝癌、胃癌、胰腺癌、间皮瘤、结直肠癌、食道癌、肺癌、胶质瘤、黑色素瘤、滑膜肉瘤、卵巢癌、肾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入组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入组人数:73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截止日期:2023年3月1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3、研究评估CAR-T治疗儿童复发或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肿瘤类型:复发或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入组医院:南京儿童医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入组人数:22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截止日期:2020年9月 /p
  • 如何投稿英文期刊,来自编辑的十条建议
    对于母语并非英语的我们,在写论文投稿英文期刊时,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近,BioTechniques杂志的编辑们介绍了一系列英文写作技巧,希望能够帮大家把稿件写得更好。这里向大家介绍的是,如何处理好关键一步&mdash &mdash 投稿。   本文基于投稿中的常见问题,以编辑视角给出了十条宝贵的建议。以下这些窍门虽然不能保证你的稿件一定被采用,但至少能让你的投稿对编辑和审稿人更有吸引力。   1. 了解想要投稿的刊物   每一份杂志都有自己的宗旨和覆盖领域,这样的信息在它们的网站上都有介绍。近年来,新刊物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电子投稿又逐渐成为主流,作者们很容易忽视不同杂志的投稿指南,不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说实话,再没什么比这样的事更令编辑心烦了,了解杂志是投稿之前的必修课。   2. 了解投稿程序和格式要求   所有杂志对稿件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稿件应采取什么格式,投稿需要提供什么材料等等。有些杂志甚至对不同类型的稿件会提出不同的要求,BioTechniques杂志就是这样。如果你忽视这些要求,编辑们可能就不会认真对待你的来稿。   3. 使用主动语态   听起来很简单是不是?实际上,使用主动语态是一种表达技巧。主动语态对于投稿而言是不是真的这么重要呢?让我们来举两个例子:   例1:被动语态   &ldquo Here we have demonstrated through a variety of experiments that when three additional amplification cycles are added to the existing protocol, the final product yield can often times be increased.&rdquo   例2:主动语态   &ldquo Here we show through a variety of experiments that adding three additional amplification cycles to the existing protocol often increases the final product yield. &rdquo   看到了吧,使用主动语态的句子要容易理解得多,这样的表述还提升了语句的影响力。   4. 避免冗长的表述   我们可以将上面的句子作进一步的修改,去掉含义模糊的表述(例如&ldquo a variety of experiments&rdquo )让句子说服力更强。   例3:浓缩   &ldquo Here we show that adding three amplification cycles increases final product yield. &rdquo   我们可以看到,句子越简练就越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5. 进行仔细的核查   每个人都免不了犯错误,你的论文稿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毁在几个错别字上。不过,语法和格式漏洞百出的论文,很难博得编辑和审稿人的好感。我们在投稿前应该仔细检查整篇文章,甚至请&ldquo 外援&rdquo 来帮忙校对。因为对文章越熟悉的人,越容易忽略掉其中的问题。在使用特殊术语或缩写时,检查用词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也很重要,尤其是论文不同部分由不同作者完成的时候。   6. 好好写投稿信   写投稿信是投稿的一个关键步骤,这封信往往是杂志编辑对你的第一印象。投稿信应当用1-2句话直截了当地概括你的研究和关键发现。这句话最好不要直接从摘要中复制,应该写的更简短但不那么正式。此外你还应当说明,这篇文章符合这个杂志的宗旨和范畴。   7. 全面了解参考资料   当编辑给你的研究定位时,简介部分用到的参考资料是非常重要的。前文已经说过,现在的期刊比十年前多得多,因此彻底的文献检索和适当的引用很有必要,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正确理解这项研究在整个领域中的地位。此外,彻底的文献检索也能增强你对相关领域现状的理解,有助于写出更有影响力的投稿信。   8. 注意图片和说明的格式   对于图片和说明,所有杂志都有自己的特殊规定。然而这样的规定很容易被作者们忽视,尤其是我们被拒稿后再投给另一份杂志时。这样的疏忽只会毫无疑义地拖长整个审稿过程,而你的论文会因为格式问题被打回来。   9. 别怕向编辑提问   编辑和审稿人并不总是正确的,他们有时也会犯错误,在回信时给出不清晰的修改意见。这时你不必埋头苦想修改要求到底是什么意思,有没有必要进行额外的实验。更简单的解决方法是,直接联系编辑问一问他需要些什么,以及他提出修改意见的原因。编辑们是非常乐意进行解释的,这往往是缩短审稿时间提高效率的最好办法。   10. 如何有效地进行反驳   在收到拒稿或者修改建议之后,我们可能需要对此进行反驳,这时应当采取恭敬有礼的态度。一般来说,这样的回复都是两三个编辑和几个审稿人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因此,email里简单说一句&ldquo 你们错了,重新考虑下&rdquo ,是不能让编辑们改变决定的。成功的反驳,需要解决编辑或审稿人所担心的问题。这一阶段不要发送修改后的论文稿,如果编辑们提出的主要问题没有解决,他们可能根本就不会去看。此外,就算你成功反驳了编辑们的意见,他们通常还是会要求你做出特定修改然后再提交稿件。   原文检索:   Special Series: Manuscript Tips
  • ACCSI 2012优秀新品发布及技术论坛邀请函
    2011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发布及技术发展趋势论坛 邀请函   尊敬的 先生/女士:   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联合主办,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我要测网协办的“2012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2)”将于2012年3月22日-23日在北京武青会议中心举行。   作为ACCSI 2012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发布及技术发展趋势论坛”将重点介绍2011年度科学仪器新产品整体情况,发布“2011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及“年度绿色仪器” 并特别邀请多位业内资深专家对分析仪器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具体日程安排如下: 时间 主要内容 2012年3月23日(周五)13:30-16:00;武青会议中心三层报告厅 13:30-13:50 特邀报告:太赫兹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其对科学仪器发展的影响 演讲人:上海理工大学 朱亦鸣博士 13:50-14:40 科学仪器技术发展趋势论坛: 拟讨论议题: (1)近年来,科学仪器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科学仪器技术的进步对促进食品安全、环境监测、人类健康等问题有哪些影响? (3)国产科学仪器技术如何才能获得更快的发展与进步? …… 论坛主持人: 魏开华研究员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多肽组实验室负责人 出席嘉宾(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列): 陈江韩研究员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主任 董亮研究员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POPs研究室 主任 林金明教授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主任 刘春胜博士 华质泰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刘明钟高工 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 董事长 袁洪福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分析与评价中心 主任 14:40-15:00 主题报告:2011年度科学仪器新产品概述 演讲人:仪器信息网资深编辑 刘向东 15:00-16:30 “2011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及“2011年度绿色仪器”获奖名单发布、颁奖及现场互动 优秀新品、绿色仪器获奖厂商代表现场回答参会人员提问 备注:参会人员就获奖产品提出问题,主办方对提问观众进行现场抽奖、颁发幸运奖 16:30 会议结束   谨此,诚挚邀请您莅临本届年会优秀新产品发布及技术发展趋势论坛,一起见证与推动中国科学仪器技术与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技术论坛联系人:仪器信息网 刘丰秋(13146263841 010-51654077-8027)    传真:010-82051730 电子邮件:fqliu@instrument.com.cn   参会报名   注册费:800元/人   报名方式:网上注册(www.instrument.com.cn/activity/year2012/Application.aspx)   报名流程:报名——审核——缴费、确认——参会   报名注册联系人:010-51654077-8030 魏晖浩 Email:accsi@instrument.com.cn   会议赞助:400-007-4077 13811989330 石水华   ACCSI 2012组委会   2012年3月2日
  • 两会声音——基因编辑立法箭在弦上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让两会上基因编辑立法的呼声更高。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现阶段基因编辑在什么上能做,在什么上不能做,应该是法律要规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杨林花说,如果因为某个不良事件,将所有关于基因编辑的工作都叫停,那是不可取的。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基因编辑仅仅是一种工具,不能因为它砍坏了一棵树就放弃它,而应善加利用得到整片森林。杨林花忧心,如果“一刀切”造成整个领域研究的停滞,未来我国新型医疗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或许又会落后于其他国家很多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基因编辑法规制度建设正稳步推进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应用上不太成熟的新兴技术一定要严格标准、依法管控,规范科研和临床行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基因编辑研究与临床应用相关立法很有必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此前,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正稳步推进。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121c6ccf-adbc-4e2d-acaa-6676ea08bc37.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杨林花介绍,基因编辑被业界称为“神剪”,用它在体细胞中将突变基因剪掉,替换为正常基因。目前比较明确的单基因遗传病完全有可能就会被治好,CAR-T在国外也已经被批准临床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杨林花认为,对包括基因编辑技术等立法应体现对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的管控,而对体细胞基因编辑、免疫细胞等的基因编辑(CAR-T治疗)应鼓励其规范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在国家卫健委的征求意见稿中,将生物技术进行了分级,基因编辑被列为高危生物技术,将采用相应的管理。但并未对该技术的应用范围进行更细化的分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善加利用,意味着更细化、更多角度的法条、规则。“分级管理的思路是正确的。”于金明说。除了技术上的分级,还可以对试验申请单位实施分级:例如一个研究单位临床数据可信度一直非常高、有威信度高的专家参与,评级高一点 而如果经验不足、水平有限,需要降低评级,通过严格审查督促基因编辑临床试验的规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立法前要充分吸纳专业意见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如何做到在制定法律时,制定更细化、更有适应性的条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我对从事立法工作的专家说,一定要邀请这个行业资深的专家来参与法律的制定。”杨林花说,法律是“准绳”,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划线”,需要充分地调研。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立法委员会掌握专业的生物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人们对基因认知的深度也会左右“准绳”的位置。例如,人们最初认为对细胞线粒体DNA的编辑,不会遗传,但后来的研究表明,线粒体DNA的编辑也会遗传,进入人类基因库。因此基因编辑立法也会包括对线粒体基因的编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这个技术本身没有这么简单,催生出的研究领域就更加复杂,让专业的人参加,从专业角度上进行把关,帮助法律逐步完善、更符合实际,既规范了研究应用,又发挥了基因编辑工具的优越性。”杨林花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也应该在广泛争取医学科研人员专业意见的基础上再出台,他们如果有合理的建议应该吸纳。杨林花表示:“征求意见截止前,我一定会抽出时间好好看一下征求意见稿,并提出自己深思熟虑的意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伦理制度是立法“着力点”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全国统管可能有难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没有把好“伦理关”是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最受诟病的地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91468831-2eee-4e1e-a7dc-17e731bbd5d1.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现在有些伦理委员会的成员设置有些没有做过临床试验或基本知识的人也在内。没有科研基础的人员进入伦理委员会,不了解审查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把关就有问题。”杨林花说,虽然对伦理委员会的设置有成员组成规定,但各地掌握的政策并不严格。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按照现在的法规,通过伦理审查,就能进行医学探索的临床研究,那么谁来监督伦理审查是否合规、合法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为此,在国家卫健委的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由省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完成低风险生物技术临床的学术审查和伦理审查,而高风险的将由省级初审后,交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60天内完成审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杨林花认为,如果全国的所有相关实验都要上报,可操作性就没有保障了。“全国目前约有100多家公司在做CAR-T,按每个公司相关项目计算,短时间完成审查工作也有一定困难。”杨林花说,CAR-T还仅仅是基因编辑应用中一个很细分的领域,全国会有多少的相关临床研究,全部由国家一级进行伦理审查,60天如何完成审核任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相关专家表示,政府部门应转变思路,坚持“放管服”,着力进行监督和检查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span /strong /p
  • 新型安全高效的单碱基编辑系统—TaC9-CBE
    近十年来,以 CRISPR 系统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迅猛发展,在包括农业、畜牧业和生物医药等各个领域的基础科研和应用中不断涌现出耀眼成果。2020年 CRISPR 技术因其强大的功能和影响力摘得诺贝尔化学奖。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引起的 DNA 双链断裂和高脱靶效应等一系列副反应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CRISPR 技术的安全性开始备受关注。单碱基编辑技术以其高效和精确的基因编辑能力,成为目前最有希望治愈各种遗传疾病的明星工具。由 gRNA 与 Cas9-脱氨酶形成 RNP 复合物,gRNA 引导复合物结合在基因组目标位点,Cas9 负责解开 DNA 双链,并将靶向链切断,脱氨酶对非靶向单链 DNA(ssDNA)上的碱基进行脱氨,细胞修复过程中实现碱基转换。然而,单碱基编辑工具被发现具有明显的脱靶编辑效应,主要包括 Cas9 非依赖的 DNA 和 RNA 脱靶效应和 Cas9 依赖的 DNA 脱靶效应。通过对脱氨酶的修饰可大大降低蛋白对核酸链的非特异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 Cas9 非依赖的脱靶效应。但由于 Cas9 蛋白本身存在的 Cas9 依赖性脱靶,人们依然对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表示担忧。尽管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但都无法在保持目标效率的同时解决 Cas9 依赖性脱靶问题。2022年3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研究员与五邑大学邹庆剑副教授团队合作,首次将腺苷脱氨酶与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子(TALE)融合,开发了一种新型腺嘌呤碱基编辑系统——TaC9-ABE。该新型碱基编辑系统可以完全消除Cas9依赖性脱靶,而不影响任何靶向编辑效率。相关成果以:Elimination of Cas9-dependent off-targeting of adenine base editor by using TALE to separately guide deaminase to the target site 为题在线发表在 Cell Discovery 期刊上。TaC9-ABE单碱基编辑技术原理近日,该团队再次证实将 TALE 技术与 Cas9 技术结合起来,同样可以实现更加安全高效的胞嘧啶碱基编辑系统——TaC9-CBE。相关成果以:Eliminating predictable DNA off-target effects of cytosine base editor by using dual guiders including sgRNA and TALE 为题于在线发表在 Molecular Therapy 期刊上。TaC9-CBE单碱基编辑技术原理在 TaC9-ABE 和 TaC9-CBE 碱基编辑系统中,研究人员将脱氨酶与 nCas9 分离,脱氨酶与 TALE 连接,nCas9 与 gRNA 结合,由 TALE 和 gRNA 分别将两个效应器引导到 DNA 靶位点,同时发挥作用,实现靶位点的 A to G 或 C to T 的突变。如果 nCas9 被 gRNA 带到错误的位点,由于没有脱氨酶的存在,碱基转换就不能发生;同理,如果脱氨酶被 TALE 引导至错误的位点,由于没有 nCas9 的存在,不能形成单链 DNA,脱氨酶发挥不了作用,碱基转换也不能发生,这样就彻底地排除了发生 Cas9 依赖性脱靶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证实,TaC9-碱基编辑系统在保证高效但碱基编辑的同时,对 gRNA 依赖的脱靶位点以及 TALE 依赖的脱靶位点进行深度测序均未检测到脱靶现象。图3.各种CBE编辑器的Cas9依赖脱靶测试这项研究为基因编辑动植物的培育和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单碱基编辑工具。TaC9-ABE 论文中,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刘洋和蓝婷、五邑大学周小青博士和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周继曾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研究员和五邑大学邹庆剑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TaC9-CBE 论文中,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生周继曾、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博士生刘洋、硕士生魏愈惠和五邑大学硕士生郑淑文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研究员、五邑大学张焜教授和邹庆剑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1-022-00384-4https://doi.org/10.1016/j.ymthe.2022.04.010
  • 一图解读:基因编辑原来如此
    p   11月26日,来自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由于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被编辑,她们出生后即能抵抗艾滋病。不过,“基因编辑婴儿”一事宣布后引来多方质疑,质疑的内容集中于该项研究涉及的伦理问题、必要性和安全性。 /p p    strong 截至目前各关联方回应汇总: /strong /p p   原稿《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文章已检索不到 /p p   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没做过此项目 /p p   深圳医学伦理委:试验未经医学伦理报备,已启动事件调查 /p p   伦理审查文件“签字”者:不知情、未参会、没签字 /p p   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已停薪留职,该研究未向学校报告。据中青报调查,贺建奎企业有南科大股份,临床试验获注册 /p p   超百位科学家联合声明:危害不可估量,强烈谴责 /p p   国家卫健委: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 /p p   贺建奎在一段团队视频中曾回应争议:我知道会有争议,但我愿意为有需要的家庭接受指责。 /p p   两家专业学会(中国遗传学会基因编辑研究分会和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联合发声:对这一严重违反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违背医学伦理和有效知情同意的违规临床应用表示强烈反对并予以严厉谴责。 /p p    strong 一图解读:基因编辑原来如此 /strong /p p   虽然事件本身在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但很多网友对基因编辑的原理或许并不熟悉。基因编辑抵抗艾滋病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为什么伦理问题如此受到关注?在遥远的未来,基因编辑能为人类的生活作出贡献吗?看完下面这张图,你就了解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68" height=" 1400" title=" 111.webp.jpg" style=" width: 521px height: 140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c5a8ccbb-19d5-49d8-a7d1-d69ca702b9b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99" height=" 983" title=" 640.webp.jpg" style=" width: 520px height: 97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3f3032f4-7a98-4b8b-9f60-55ad3e845a8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222222222222.webp.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e4110a92-2f64-44a1-88c5-ac78c97c7ad8.jpg" / /p p   实际上,目前人类对于基因的了解还很有限,没有几种人类疾病可以清晰明了地归咎于某一种基因。多数情况下,疾病通常是由两个或多个基因相互耦合的结果。未来,基因编辑需要探索与挑战的东西,还有很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p p /p
  • 那些影响我的行业大咖——仪器信息网编辑部的故事
    他们有德高望重的院士专家,也有久经沙场的仪器企业家,更不乏年少有为的新锐力量。他们各自的魅力感染着行业中同行的人,也为我们带来新的启发,让我们成长。点击下方视频观看全部内容仪器信息网编辑部汇聚了老、中、青三代力量。作为一名仪器行业编辑,在他们或长或短的工作经历中,都有着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那个人。他们是朋友,是老师,更是榜样。片中很多人都是在他们进入行业工作初期所结识的,作为立足前沿领域的科学仪器行业工作者,榜样的力量使他们的无限潜力得以释放,并将他们的精神传递以影响着更多的人 。看看我们可爱的编辑们下期《仪器信息网编辑部的故事》,十余位编辑将敞开心扉,揭开一名仪器行业编辑的心路历程,敬请期待~
  •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实验首获许可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2月1日,英国人工授精与胚胎学管理局(HFEA)首次批准了“在人类胚胎上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的实验。研究人员将能深入了解健康的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体外人工授精培养的胚胎的发育质量,为不孕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HFEA在一份声明中称,“我们的伦理委员会已经批准伦敦弗兰西斯· 克里克研究所凯茜博士更新其实验室有关研究的许可证,包括胚胎的基因编辑。”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凯茜花了数十年时间研究人类胚胎的发育过程,试图去了解最开始的那7天:一个受精卵如何发育成包含200到300个细胞囊胚。她说:“这些研究如此重要的原因是,流产和不孕非常常见,但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弄清楚这一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及哪里出了错,将对人类生命早期发展有更深入了解,或将提高体外受精成功率。”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凯茜博士打算使用CRISPR/Cas9技术对人类胚胎进行编辑,以减少研究中所需要的胚胎数量。CRISPR技术已经被证实比同类方法更加高效,她相信其团队能够使用该技术成功编辑10个胚胎中的8个。其研究使用的是生育诊所中体外受精后剩下的、捐赠于科学研究的人类胚胎。在经过研究后,这些胚胎会发育到7日后被销毁。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此举可能会再度引发伦理问题,因为从去年4月开始,基因编辑人类胚胎在全球科学界就引起很大争议。爱丁堡大学动物生物技术教授布鲁斯· 怀特洛说,该项目应该可以“帮助不孕夫妇和减少流产的痛苦”。这所大学人口健康科学信息研究所的莎拉· 陈(音译)则指出,这项研究“触及到一些敏感性问题,因此,HFEA应仔细考虑到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总编辑圈点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去年,中山大学科学家利用CRISPR技术,修改了几个胚胎的地中海贫血基因,引发广泛关注,成为去年最大科学事件之一。CRISPR这一利器用于人类,引发伦理争议,看来是无可避免了。科学家在何种情况下能被允许操作人类胚胎,还会有长期的讨论交锋。但就像干细胞研究显示的,即使胚胎实验受阻,仍会有别的办法推进基因编辑技术在人体应用。 /p p br/ /p
  • 超越韩春雨?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南京大学问世
    2016年9月15日,《Genome Biology》报道了一种基于SGN的基因编辑新技术,以结构引导的内切酶(SGN,Structure-guided nuclease)实现体内外DNA任意序列的靶向和切割。论文一作为Shu Xu,论文通信作者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的周国华(Guohua Zhou)研究员、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赵庆顺(Qingshun Zhao)教授和朱敏生(Minsheng Zhu)教授。做为基因编辑领域的从业者,读后很有感触,应BioArt主编之邀请,以半学术的方式、以随笔的形式写出,与各位分享,不严谨之处请大家各自消毒。  感触之一:构思巧妙,略有瑕疵,瑕不掩瑜。  论文中,作者巧妙地融合FEN1(Flap endonuclease-1,是一种可以特异性识别flap结构的核酸内切酶,参与DNA的复制,修复和重组过程 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双链DNA特异的5‘-3’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和已经被成功用于ZFN和TALEN的DNA剪切结构域Fok I,结合标准化的linker(GS repeats),设计了一个chimeric protein,实现了可编程的基因编辑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短链ssDNA导向的基因组特定位置 编辑结果是产生大片段的deletion(可以大于2.6kb) 可以在斑马鱼胚胎中成功编辑内源基因。这个构思,看得出包含ZNF以及TALEN的影子,其实这三者设计思路是一致的,其创新点在于靶向元件的选择十分巧妙,切割元件直接me too。令人惊喜的是,这种原创性工作出自我们中国科学家团队,略有遗憾的是,论文中体内靶点做的偏少,也没有以CRISPR或者TALEN为对照,导致尚不能够评估其相对低的编辑效率是来自位点特异性障碍还是来自技术本身(znf703基因编辑效率1/96≅ 1% cyp26b1基因编辑效率是3/29≅ 10%、这个位点还真不低)。另外一点,如果SGN系统编辑结果是产生大片段的deletion,那么后期的同源重组做起来要相对困难(冒昧的揣测一下:FEN-1外切酶活性是否可以dead?貌似大片段的deletion应该是5' -3' 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引起的)。  感触之二:表述质朴谦逊,留下很大的优化空间。  通篇论文读下来,科学之外,还感觉到一种相对质朴的文风,措辞之间充盈着谦逊。这么讲,可能超出了学术范畴,所以称之为随笔,既然自己给自己开了这么一个后门,所以,干脆就谈出来,好在笔者与南京大学与作者没有关联,也就没有了套磁之嫌疑。例如,在基本术语上作者没有跟风:“SGN”而不是“ssDNA guided Nuclease”,“DNA editing”而不是“genome editing”,这些细节都能够体现出一种“独立性”。基因编辑技术的效率是极其重要的,目前看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没有更多地报道相关的条件优化工作,例如效率瓶颈是存在于guide DNA与靶向区域的结合效率?还是存在于SGN的识别效率?整个生物学场景之中,目标区域的DNA melting究竟有多重要?是转录相关事件还是复制相关事件?(冒昧的揣测一下:是不是质粒编辑实验中采用可诱导启动子即可帮助判断?)当然,不应该要求一篇论文解决和回答这么多的科学或技术问题,但是可以预计,这个新工具可能还有较大优化空间,期待着他们更多的进一步报道。  感触之三:就是要挑战CRISPR,尽管它似乎难以逾越!  众所周知,今年5月2日《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发表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博士“一鸣惊人”的论文,报告了一种NgAgo-gDNA基因编辑新工具,尽管因不可重复而使韩春雨“一波三折”地陷入学术诚信危机,但是,此文也算是高调地揭开了挑战CRISPR暗中竞赛的盖子。尽管CRISPR如日中天,甚至有“long live CRISPR”之类的戏言,但是,CRISPR并不完美,这种“不完美”不仅仅来自Off-target、PAM的限制性、难以实现单碱基精确编辑之类的技术瑕疵,更是来自人类对新技术的“天然贪婪”,来自根深蒂固的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远”,来自我们骨子里的征服欲。正如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教授George Church所言:新技术都是脆弱的,随时可能被取代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Prashant Mali 说的更直白“我们需要的不止这些”。所以,从技术使用者的角度看,CRISPR是大自然和几位先锋科学家送来的珍贵礼物,在欣然拥抱它的同时、当然也期待着更好的技术出现 从技术开发者的角度看,大红大紫般火热的CRISPR又是新的竞赛标杆,它令人嫉妒地、高傲地立在那里,挑逗和激发着人们超越它的冲动。  感触之四:源自天然、超越天然,从基因编辑技术演化史看“工程化”在技术工具开发中的重要性。  有人把基因编辑技术做了“断代工程”,给技术划代,很形象、也利于普及,但是有时候也比较困难。一般地,理论上可以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近乎任意位点切割并引发编辑的ZFN、TALEN以及CRISPR,它们在时间节点上依次出现、而且效率和便利性也越来越好,所以被称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1G、2G、3G)。笔者愿意把他们称之为大众基因编辑工具,因为对应着的还有一些小众工具,鉴于其自身的技术局限和缺陷,并没有被大家普遍接受。今天,先聊一聊大众工具,随后加一些小花边,再聊聊那些正在被淘汰和被遗忘的小众工具,补充这些小众工具的演化史,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技术发展脉络,或许从中获得另外的灵感和启发。  从大众工具看,“工程化”贯穿始终。现代中文语境中,一直有一种混淆科学与技术的“语义学”困境。科学与技术相关但不相同,有人形象地这样区分科学与技术:know what,know why是科学,know how是技术。基因编辑总体上是一种技术,其相关工具的开发,起步于科学发现,但是不止步于科学发现。例如,从现有公开文献看,CRISPR最重要的科学发现节点是2011年卡彭蒂艾(Emmanuelle Charpentier)对tracrRNA的生物学功能的阐明。但是,有时候,造物主很懒,他开辟了这个世界之随后可能置之不理了。所以,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礼物,有时候配不上我们征服的野心,因此,就人类目标而言,我们从来都不吝啬和迟疑于改进和再造。果然,随后的2012年,卡彭蒂艾就会同詹妮弗刀娜(Jennifer A. Doudna)联合发表了划时代论文,把tracrRNA和guide RNA合二为一,做成了工程化的“chimeric single guide”,sgRNA由此诞生。而在CRISPR-Cas工程化、模块化方面贡献最大的,应该首推华人科学家张锋教授。除CRISPRi、 CRISPRa之外,早在2013年的综述中,张锋教授就展望了包括把Cas设计为光控模式在内的各类工程化方案。而就是在本月,又推出了两项以遥控sgRNA的方式对CRISPR实施即时控制的技术方案。哈佛和神户大学的团队先后发表了利用“工程化”措施将AID与dCas9做成chimeric protein实现了不依赖于同源重组的单碱基编辑。就在本月初,MIT的团队创建了光敏感的sgRNA技术 几乎与此同时,深圳的科学家团队报告了“化学控制”的sgRNA的控制技术。  让我们把视野再回望到ZFN和TALEN,更是工程化的杰出案例,直至今天讨论的SGN,其“动作模块”甚至“毫不动摇”地使用FokⅠ,所变换进化的是“GPS定位模块”。这堪称技术演化之中还留下了历史痕迹,好似“保守序列”一样,让人惊叹“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异曲同工之奇妙。  所以,基因编辑工具开发工程化的基本方程式是:GPS定位模块+执行模块。话分两头说。  先聊“执行模块”。FokⅠ屡战屡胜,但是,一定还有其它选择,毕竟,造物主应该是慷慨的,地球生命演化了四十亿年,留下的自然遗产极为丰富。  再聊聊GPS定位模块。这个模块工作效率及操作便利性如何,是基因编辑工具“好不好使”的关键。ZFN和TALEN的主要特点是:以蛋白质特定结构域来完成靶向定位,其主要缺陷是:定位模块体外准备麻烦,工作量大成本高 相比之下,CRISPR-Cas却方便的多,所以在总体竞争中胜出。但是CRISPR-Cas还是或多或少存在Off-target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强化定位精准性,已有报道以dcas9为定位器,融合上FokⅠ,实现正义链和反义链双向定位、并形成FokⅠ二聚体造成DNA双链断裂(DSB)、引发编辑。本次讨论的南京大学的这篇文章,再一次创新了GPS定位模块,首次采用FEN-1(flap endonuclease-1)来执行定位功能,将定位指令转化为方便人工编程的guide-ssDNA,做的很巧妙。  聊到这里,下一个创新近似于呼之欲出:尽管NgAgo似乎失败了,但是它工程化改造的前景呢?pAgo做为基因组“GPS定位模块”的可能性,怎能不令工具开发者怦然心动,就连我那个简陋的实验室,都已经于几个月前就开始努力了,万一大牛们漏掉了某些创意呢?  总之,GPS定位模块+执行模块=基因编辑工具,两个模块的重点是定位模块。设计灵感源自天然存在的自然遗产、但不止步于天然存在。自然界留给我们很多的提示和启发,例如:位点特异重组酶(site specific recombinase)如何?整合酶(integrases)如何?转座酶(transpotase)如何?其它未知的recombinase如何?这个领域的干法和湿法挖掘竞赛应该一直在进行。张锋曾说到:“通过对多种酶进行探索,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更强的基因组编辑工具箱。我们必须继续探索未知。”  最后的花边:从G0谈起,回顾一下“沦落”为小众的基因编辑工具。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实现了质粒体外重组,标志着第一代基因工程的诞生。随后,基于同源重组的体内染色体水平的基因工程成为现实,但是由于重组率极低,必须使用抗生素抗性或营养缺陷等标记加以筛选,做不到无痕编辑。之后,尽管发展了反向筛选标记、cre位点预埋及抗性回收等技术措施,但是,还是繁琐和低效。业界对无标记的无痕基因编辑技术是十分期待的,无标记无痕的关键在于编辑效率,只要效率达到百分之一以上的数量级别,就有希望。这里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两个小众工具,作为“绿叶”来衬托一下广为人知的大众工具。  其一,G0代的重组工程(Recombineering)。上世纪90年代末,基于λ 噬菌体的Red重组酶的重组工程(Recombineering)出现了,这个领域中,中国科学家于代冠(Daiguan Yu)跟随NIH的Donald L . Curt,做出了不少贡献,于代冠博士后来回到了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基于Red系统,哈佛大学George Church于2008年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改进版的MAGE,可以自动化地在数天内引发十亿计的突变 至2013年,Church又把基于ss-oligo的的重组工程从大肠杆菌扩展到酿酒酵母,这个过程还与rad51/rad54相关,被Church发展成YOGE技术,之所以特别强调Church,是因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早期CRISPR的推进者之一,他采用Cas9编辑高等细胞基因组的论文,与张锋“同框”于2013年1月的Science。但是,重组工程最终没有能够再扩展到其它物种,特别是没有实现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编辑。大肠杆菌的Red/ET系统,也是重组工程的重要实现工具,也是目前仍在普遍使用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工具,这个系统源自中国科学家张友明在欧洲留学工作期间做出的开创性工作,张友明博士后来回到山东大学工作。总体上,基于寡核苷酸入侵的重组工程可扩展性不够好(局限于原核的细菌、真核最多跨到酿酒酵母),效率相对低下(在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一之间),难以大幅度优化。  其二,G2.5代的Targetron。这个来自原核微生物防御机制的Targetron技术,笔者更愿意把它称之为2.5代技术,不是因为它的效率,而是因为它的GPS定位模块的工作方式,其方式是结合了“个别DNA位点的蛋白质识别”和“其它位点的RNA识别”,而且识别序列是可编辑的、可以“reprogrammable”的。这个编辑工具的大本营首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他们有对外开放的设计软件及一些技术服务,但是,它编辑复杂、使用困难、物种可扩展性不高,梭状芽孢杆菌是可以用的,中科院微生物所李寅组和上海的杨晟组都有相关工作。总之,仍然是一个小众工具。  SGN将会如何?是小众工具还是能够发展成大众工具呢?pAgo能不能进一步W为NgAgo“正名”?能不能正名之后再发展成大众工具呢?前提是solid、可重复,并且用户友好。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源于天然而超越天然,正道也!再次祝贺南京大学科学家在基因编辑领域的这项重大突破!
  • 2016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揭晓 基因编辑“揽金”超3200万!
    8月17日,备受瞩目的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揭开面纱。37409个项目获资助,金额超过183亿元,其中,生命科学部获资助累计金额超过28亿元。那么,目前生物科学领域最火爆的CRISPR技术收获又如何呢?   37409个项目获资助 上海交大折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通告显示,2016年3月1日至3月20日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共接收项目申请172843项,经初步审查受理169832 项。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以及专家评审意见,决定资助面上项目、重点项目等十类项目共计 37409项。具体分布如下:  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人员及申请人可于8月17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查询相关申请项目评审结果。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向相关依托单位寄发纸质批准资助项目通知,并以电子邮件形式向申请人发送申请项目批准资助通知、不予资助通知及专家评审意见。  今年上海交通大学依然遥遥领先,拟资助项目共计901项,批准总金额高达5.08亿元,较去年增长超过2000万元。从获资助总金额来看,浙江大学紧随上海交通大学,批准总金额总计4.58亿元。排在第3位的北京大学获资助总金额为4.21亿元。从拟资助项数项目数量来看,上海交通大学与浙江大学依然是“冠亚军”,获得“季军”的是中山大学。  生命科学部获资助超28亿 CRISPR超3200万  在所有项目中,与我们密切相关的生命科学部获资助项目有5800多项,累计金额超过28亿元。这些项目来自免疫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等多个学科,涉及了干细胞、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基因编辑、微生物等若干热门细分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获资助的CRISPR技术相关项目近60项,较 2014年明显增长 获批总金额超过了3100万元 ,是2014年的2倍多。那么,今年CRISPR技术“收获”如何呢?  数据显示,2016年获资助的CRISPR技术相关项目共计80个,总金额超过3200万元。其中,获批金额最高的项目是复旦大学李华伟教授主导的“腺相关病毒介导的CRISPR/Cas9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对遗传性耳聋的基因治疗研究”,资助金额高达240万元。 基因编辑领域 中国科学家正在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获批的项目中,除了大多数与最早发现的CRISPR/Cas9系统相关,还有关于新基因编辑系统CRISPR/Cpf1的项目。这一系统最早由Broad研究所的CRISPR先驱张锋提出,相关成果于2015年发表在Cell杂志上。此后,来自各国的科学家们对这一系统的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解析。  今年4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学院黄志伟教授及其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Cpf1 in complex with CRISPR RNA”重要成果,首次揭示了CRISPR-Cpf1识别crRNA的复合物结构,对认识细菌如何通过CRISPR系统抵抗病毒入侵的分子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近几年,基因编辑技术飞速发展,我国科学家也在这一领域开展了积极的研究。第一个CRISPR编辑猴子、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教授的新基因编辑工具NgAgo系统、华西医院全球首个CRISPR人体试验,这些成果和尝试都引发了全球科学界的关注。我们期待,在这些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我国科学家在基因编辑领域能够取得更多的进展。今年获资助的部分CRISPR技术相关的项目
  • 基因编辑10大公司榜单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uepic/8bc7001e-94f6-4c02-8845-6af9a4efc65c.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前段时间,CRISPR的负面新闻可谓是此消彼长,就在上个月,Wellcome Sanger研究所的科学家报告CRISPR诱导的基因重排,对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精确性提出质疑,三家专注该技术的上市公司股价瞬间由云端跌入谷底,3月9日至8月20日期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CRISPR Therapeutics在7月27日从56.72美元跌至47.01美元,然后回归48.92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Editas Medicine在8月8日从44.08美元跌至27.65美元,然后反弹至30.41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Intellia Therpeutics在8月1日从34.95美元跌至25.78美元,然后小幅上涨至27.74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尽管他们发表声明说从未使用研究中提到的方法CRISPR Therapeutics,但股价的下跌仍然在所难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本文详细列举了专注于开发和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十大公司的名单,张锋的公司也位列其中。其中包含五家上市公司和五家私营公司。上市公司按其2017年的收入排名,私营公司按其筹集的资本总额进行排名。每家公司最近动态的简短说明也被囊括其中。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顶级上市公司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5、Editas Medicine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收入:1372.8万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收入完全由合作和其他研发活动组成,比2016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增长了近127%。这一增长其实是其合作伙伴Allergan的功劳,Allergan 在2017年3月启动的研发合作伙伴关系下,针对Editas的5个眼科疾病的早期CRISPR基因组编辑计划持有许可权,目前正在计划开发和商业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4、Intellia Therapeutics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收入:2611.7万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收入完全由协作收入构成,比2016年增长58.5%,这主要得益于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授权Intellia的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根据2016年启动的合作,开发可通过编辑肝脏基因治疗的疾病治疗方法。8月1日,Intellia报告其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ATTR)体内计划的进展,并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与FDA进行研究前新药会议,并在2019年底前提交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3、Sangamo Therapeutics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收入:3656.7万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去年,Sangamo Therapeutics的收入几乎翻了一番,比2016年增长了近89%,这主要归功于它与辉瑞的首次合作。2017年5月,两家公司同意为血友病A开发重组腺相关病毒(AAV)基因治疗,包括SB-525。8月8日,Sangamo公布了I / II期“Alta”试验(NCT03061201)的阳性初步数据,包括治疗性因子VIII活性水平的实现。这些公司在1月份同意开发基因疗法,使用锌指蛋白转录因子进行ALS和与C9ORF72基因突变相关的额颞叶变性。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 CRISPR Therapeutics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收入:40997万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合作计入了CRISPR Therapeutics的所有收入,去年这一收入增长了近700%。但在5月份,该公司与Vertex制药公司合作遭遇重创,当时FDA对镰状细胞病候选人CTX001的公司IND实施临床控制,等待该机构在审查申请时提出的未公开问题的解决。在8月7日,CRISPR Therapeutics公司表示它有明确渠道来解决这一问题,并补充说,这些公司仍然有望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进行CTX001的输血依赖性β-地中海贫血的I / II期试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1、Horizon Discovery Grou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收入:3650万英镑(4653.2万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Horizon Discovery预计将通过RNAi和CRISPR终端市场实现蓬勃发展,预计2017年至2021年之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8%。该公司去年的收入增长了52%,并且进行了转型通过收购 GE 的 Dharmacon,赋予Horizon Discovery基因调制功能,额外收入和全球销售机会。去年年底,Horizon Discovery通过推出其CRISPR激活(CRISPRa)试剂平台增加了其Edit-R产品组合,该平台旨在实现天然基因过表达,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功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顶级私营公司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5、Inari Agriculture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筹集的资金总额:5500万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Inari Agriculture于8月9日增加了4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其筹资总额不到一个月,此前专注农业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开发商脱颖而出。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现已有80多位科学家,统计学家,工程师和学术顾问。Inari表示,收益将使其能够加速技术在作物中的部署,扩大工具的开发,并增加员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4、Inscript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总募集资金:84.5万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早在2月份,Inscripta获得5550万美元的C轮融资,该资本加速了其基因编辑工具(包括仪器,试剂和软件)的开发和商业化,公司的员工也日益增加。上个月,Inscripta获得了第一个使用MAD7的美国专利,该公司的第一个免费CRISPR酶,以及使用另一种MADzyme,MAD2的系统的专利保护。Inscripta去年更名为Muse bio。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3、Beam Therapeutics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筹集的资金总额:8700万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Beam Therapeutics成立于5月,迅速成为精准基因医学开发者,其共同创始人包括CRISPR先驱张锋博士。Beam宣布自己是第一家使用CRISPR基础编辑技术开发新疗法的公司,该公司于5月14日披露,它在F-Prime Capital Partners和ARCH Venture Partners的带领下筹集了高达87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Pairwise Plants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筹集的资金总额:1.25亿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孟山都投资了Pairwise Plants筹集的1.25亿美元中的大部分资产,这是一家农业创业公司,致力于利用植物的自然遗传多样性开发新的基因组编辑工具。3月20日,孟山都公司表示将捐赠1亿美元用于在农作物应用中获取和开发知识产权,包括将公司合作产生的产品商业化。孟山都公司的风险投资公司Monsanto Growth Ventures加入了迪尔菲尔德管理公司,共同促成了Pairwise公司2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1、Precision BioSciences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筹集的资金总额:1.3565亿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Precision BioSciences在私营基因编辑公司中名列前茅,6月26日,它由ArrowMark Partners领导认购了1.1亿美元B轮融资 ,这是上半年获得风险投资的私人生物医院的第三大融资。 Precision表示,收益将用于基于其ARCUS® 基因组编辑平台的进一步产品开发工作,该平台源自称为归巢核酸内切酶的天然基因组编辑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由以上名单,我们可以看出,CRISPR绝不会因为一些负面消息而“一蹶不振”,私营公司的投资者依然相信CRISPR的广阔前景。让我们期待未来的某一天CRISPR可以“重振雄风”。 /p p br/ /p
  • 2015技术展望之基因组编辑
    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CRISPR与内切酶Cas9的组合,原本是细菌抵御病毒的重要武器,现在这一组合已经成为了最热门的基因组编辑利器。   2014年基因组编辑热潮在持续发酵,CRISPR/Cas9仍旧是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相关论文被大量下载和引用。纵观CRISPR/Cas9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们仍在追求最理想的基因组工程技术,而2015很有可能会成为基因组工程年。   这里我们不妨大胆预测一下,明年基因组工程领域会起那些波澜:   1. 大规模CRISPR/Cas9。2013年,麻省理工的CRISPR技术先驱张锋(Feng Zhang)和同事为我们展示了CRISPR/Cas9进行多重基因组编辑的能力。相信在2015年大规模CRISPR/Cas9全基因组操作将越来越多,同时新多重基因组编辑法会大量涌现,还很可能会出现大型的引导RNA数据库。在这样的趋势下,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基因组工程研究中用上CRISPR/Cas9。   2. CRISPR对簿公堂。2015年将有更多公司提供以CRISPR为基础的实验工具,基于CRISPR的药物也将离我们越来越近。在这种情况下,基础研究领域可能会迎来历史上最大的专利诉讼。目前有三个团队都宣称自己享有CRISPR/Cas9技术的部分专利权,他们很可能最终会对簿公堂,而专利权的归属将决定CRISPR/Cas9日后的命运。   3.用细胞来记录生命。假如细胞能将自己发生的所有事情记录下来,我们将会读到些什么呢?2014年Timothy K. Lu和Fahim Farzadfard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令人振奋的成果。他们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将细胞事件的模拟记忆编码在活细胞DNA中。虽然这类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随着研究者们不断突破细胞工程的极限,我们期待在2015年看到更多的进展和应用。   当然了以上都只是我们的推测,基因组工程领域其实是很难预测的,因为相关技术发展得非常之快。你看,短短两三年CRISPR/Cas9系统就走了这么远。这些基因工程领域的预测是否过于保守,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新品|赛默飞推出FIB电路编辑系统Centrios HX
    仪器信息网讯 2月16日,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推出Centrios HX 电路编辑系统。这种先进的电路编辑解决方案使半导体制造商能够通过对当今领先设备的高分辨率成像和精确编辑来优化成功率。Thermo Scientific Centrios HX 电路编辑系统 随着半导体器件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更高精度的电路编辑工具来优化产品功能并交付原型以保持项目正常进行。与其他商用解决方案相比,Centrios HX 及其新型 Celta FIB 柱为复杂的电路修改提供了更高水平的分辨率、束流和着陆能量,而不会对电路性能或完整性产生不利影响。这项创新使半导体制造商能够加快上市时间,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与掩模相关的开发成本。“伴随半导体技术的持续发展,伴随我们客户不断设计创新技术并将其推向市场,FIB 电路编辑的战略重要性继续增长,”赛默飞副总经理兼半导体总经理 Mohan Iyer 表示,“下一代逻辑器件采用埋藏的电源轨,可有效地阻止进入有源电路区域,将带来新的挑战。Centrios HX 旨在支持我们的客户满足半导体行业不断发展的电路编辑要求,能够大块金属上打开窗口以进行高级编辑和故障定位。”Centrios HX 旨在提供精度和性能,同时保持设备的完整性和功能性。新系统使工程师能够:• 在电路编辑过程中,以250飞安(fA)和30千伏(kV)及高达2.5纳米的分辨率解析细微特征。• 使用 Thermo Scientific MultiChem 气体输送系统获得高度一致的沉积和蚀刻。• 在 5 kV 下运行时创建无电路损坏的开窗。• 使用提供高度扫描控制的图案化引擎执行复杂的编辑。
  • 从电影《毒液》到基因编辑婴儿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漫威系列电影《毒液:致命守护者》(Venom)最近在热映。按照网上公开的剧情简介,剧中德雷克博士的生物公司从外星带回了4个外星液态生物样本,这些外星液态生物必须寄宿在人或动物身体形成“共生体”才能维持它们的生命,并使其宿主具有超强的能力。就像人类以往发现某个新的物质一样,德雷克博士迫切地想知道这种外星液态生物与人结合后会怎样。于是,他弄来了许多街头流浪汉进行这项试验,并称之为“志愿者”。而后男主与该业态外星生物阴差阳错结合在一起,并展开了相应剧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335bfad2-7866-4e82-90f7-b1a44eecc560.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1127094010.jpg" alt=" 微信图片_20181127094010.jpg" width=" 299" height=" 448" style=" width: 299px height: 448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6px " 《毒液:致命守护者》电影预告海报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结合《毒液》里号称“最恶心”超级英雄的遭遇,今天就想跟大家聊一下与临床试验和志愿者有关的那些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根据我国现行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或《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试验应当遵循《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确定的伦理准则;伦理审查与知情同意是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知情同意是指向受试者告知临床试验的各方面情况后,受试者确认自愿参加该项临床试验的过程,应当以签名和注明日期的知情同意书作为证明文件;受试者参加试验应当是自愿的,且在试验的任何阶段有权退出而不会受到歧视或者报复,其医疗待遇与权益不受影响;如发生与试验相关的伤害,受试者可以获得治疗和经济补偿;受试者在试验期间可以获得免费诊疗项目和其他相关补助。总的来说,临床试验可能有收益,也可能有风险,但必须对风险进行管控。这些都将在受试者签署的《知情同意书》等一系列文件中得到体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7c80fd43-d73d-4bf2-8c0c-6fe5659748dd.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7411316e-9737-48c6-9ace-72ffb99e2f20.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color: rgb(165, 165, 165) " 图片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能参加国内外新药的临床试验更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也许他们获得的生命延长收益远大于其承受的药物副作用。但别忘了,临床试验也会招募健康志愿者,还在念书的大学生、研究生们是受青睐的优质招募对象。所以在这里要强调,请打算自己或家人参加临床试验的同学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务必逐字逐句,逐字逐句,逐字逐句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 /strong /span 再决定要不要签字。千万不要随便签字!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color: rgb(0, 0, 0)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trong 法规要求知情同意书应当采用受试者或者监护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文字。知情同意书不应当含有会引起受试者放弃合法权益以及免除临床试验机构和研究者、申办者或者其代理人应当负责任的内容。 /strong /span 不要只看见免费体检以及那几百块的补贴而忽视试验风险。务必了解清楚自己将要接受的干预因素是哪些。入组后如果发现干预因素影响了自己的健康,一定及时要求治疗,必要时可以直接退组。 /span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要说以身试药的科学家,那在中外屡见不鲜。尤其在早年临床试验条件不够发达时期许多研究人员奋不顾身以身试药,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比如我国诺奖得主屠呦呦教授就曾亲自试药。今时不同往日,医学飞速发展,制度日趋完善。请大家为医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一定要合规合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临床试验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链,也有灰色地带,曾有不止一家媒体深度报道了“职业试药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检索,本君就不再展开。 /span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再说回电影《毒液》,意外被附体的男主似乎获得了更多的收益,那些无知的流浪汉有没有充分了解试验内容和风险?显然没有。在受试者被外星生物附体后生命垂危之时有没有人道主义的急救措施?显然没有。没有人性的博士是邪恶的,而最终德雷克博士也被邪恶的外星生命附体,真是没有最邪恶,只有更邪恶,等待这对邪恶共生体的结局也只能是灰飞烟灭。不知道当初作者创作这些情节的时候有没有翻过美国公共卫生部的黑历史。该机构从1932年到1972年在黑人身上进行梅毒试验,并且被试者全部不知情(欲了解详情,请自行搜索“塔斯基吉梅毒试验”或者“Tuskegee syphilis experiment”)。还有美国在1946-1948年间进行的抗生素治疗梅毒的试验(欲了解详情,请自行搜索“危地马拉梅毒试验”或者“Guatemala syphilis experiment”)。对此,本君想说,真的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啊。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a803dbc4-eb75-4ceb-8b2c-d5446afeeab0.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 塔斯基吉梅毒试验中医生从受试者身上抽取血液。图片来源于网络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临床试验不单单要考虑医学问题,还必须要提前考虑伦理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医学伦理”这个词,想必通过持续发酵的“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各位同学都不再陌生。从项目领导者贺建奎博士高调在Youtube上发布视频宣布这一“惊人”的成果,到贺博士号称正在开会不方便接受采访,到各级机构纷纷撇清关系;从某些主流媒体以“厉害了我的国”模式进行高调报道,到科技媒体纷纷质疑,到《人民日报》官方微信的综合报道??说实在的,本君也被搞得云里雾里,真相如何难以分辨。但贺博士视频里言之凿凿、充满自信与骄傲的基因编辑婴儿“露露”和“娜娜”应该已是既成事实。本君能找到关于药品、医疗器械甚至人类干细胞的临床试验规范文件,但到成文时为止,还没有找到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类胚胎及人类生育的研究规范文件。法无禁止则可行?对人类受精卵进行基因编辑这种重大的医学实验,像网上流传的那样,区区一家私立医院的伦理委员会是不是有资格批准?在有医学方案阻断HIV从父亲传播到胎儿的前提下,采用激进的基因编辑手段只是为了预防婴儿未来的HIV感染是否合乎科学逻辑?受试者有没有了解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所有益处和风险,包括饱受争议的CRISPR/Cas9脱靶效应?这些问题不知道未来有没有答案。本君能做的就是再次告诫大家,无论是以科研为目的,还是以治疗为目的,一旦大家参与了相关临床研究,务必核实清楚主办方资质,逐条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内容,甚至要搞清楚伦理审批部门的资质。不是说主办方告诉你哪哪儿批准了就可以的,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好比你家没有权力批准邻居老李家的孩子可不可以在你家挨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科学研究真的是把双刃剑,能诛魔,亦能助人成魔。我们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进步,如果所谓“全球首个”、“诺奖级”科技进展需要践踏生命、违背人伦,本君觉得不要也罢。 /span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color: rgb(0, 0, 0) " strong 衷心希望无辜的受试者“露露”和“娜娜”能不受影响,这两个小生命能像其他普通婴儿一样健康快乐成长。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相关资料: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1.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局令第3号)网址:http://samr.cfda.gov.cn/WS01/CL0053/24473.html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2.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25号)网址:http://samr.cfda.gov.cn/WS01/CL1101/148101.html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3. “赛先生”微信号关于“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的报道——激烈反弹:基因改变婴儿导致生物医学界普遍批评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4. 澎湃视频,贺博士对项目的4分半钟介绍。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71728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5. 《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对于事件的综合报道——最新!“基因编辑婴儿”事件震惊社会,官方启动伦理调查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color: rgb(0, 0, 0) " (本文由 strong 乐只君子 /strong 供稿) /span /p
  • 廿五载岛津杯 十三届药分情 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征文中
    自1992年起,《中国药学杂志》岛津杯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评选交流会迄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二届。会议紧扣学科热点和焦点问题,突出学术交流功能,吸引了来自包括澳门在内全国各地的业界学者积极参加。对促进药学学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业已形成精品系列会议和药物分析学科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前四届会议由《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主办。为了进一步扩展学术交流的能力,自第五届起,会议转由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社)承办。作为大会冠名的协办方,岛津公司一路陪伴,共同走过二十五载春秋。在这浓情岁月里,承载的是岛津对药物分析事业的鼎力支持之情。历届岛津杯都吸引了数百位药物分析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大家济济一堂,新老朋友相聚,交流最新检测技术、讨论药分学术进展,成为药学届的一大盛会。第十二届岛津杯大会合影岛津杯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业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我们来听听老中青三代药物分析工作者是怎么说的。(视频链接地址:https://v.qq.com/x/page/x05269mhruy.html)每一张奖状,浓缩一段历史;每一座奖杯,讲述一份情谊。 翻阅历届岛津杯奖状和奖杯的照片,岛津杯药物分析优秀论文颁奖的现场仿佛历历在目,令药分人为之自豪!第十三届《中国药学杂志》岛津杯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评选交流会,将于金秋九月在美丽的天府之国蓉城举办。立即投稿,加入这一药物分析届的盛会!《中国药学杂志》岛津杯第十三届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评选交流会征文通知(第一轮) 各有关单位及科研人员: 为推动我国药物分析事业的发展,促进药物分析技术的交流, 由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药学杂志》社承办,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药学杂志》岛津杯第十三届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评选交流会拟定于 2017 年 9 月14-16 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创新驱动精准药物分析、保驾护航药品质量安全”。 《中国药学杂志》岛津杯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评选交流会自 1992 年创办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会议对促进我国药学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中国药学会精品系列会议和国内药物分析学科最为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之一。本次会议将邀请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部分领导、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及国内知名药物分析专家参会。 会议将设主会场专题报告、优秀论文分会场报告交流和在校学生优秀论文交流论坛。征文通知如下。 1 征文内容 1.1 生物医药研发和质量分析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1.2 药物一致性评价研究; 1.3 中药质量检验控制的现代化分析新手段和新技术; 1.4 化学药物、抗生素药品等的质量分析研究; 1.5 药用辅料、包装材料与药品质量; 1.6 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生物利用度、溶出度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研究; 1.7 基因、蛋白、代谢、细胞组学等分析检测方法研究; 1.8 在校学生在药物分析领域研究中的新思路、新成果。 2 征文要求 2.1 未公开发表及未在全国性会议上交流过,有一定的创新性; 2.2 论文体例、格式请参见《中国药学杂志》2017 年第 1 期稿约; 2.3 论文被录用后,将通知作者;论文录用与否,一律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2.4 征文截止时间:2017 年 8 月 10 日(以邮戳为准)。纸质稿件及信封上请注明“ 岛津杯征文” 字样, 电子稿件请发至daojinbei@126.com (邮件标题请注明岛津杯征文)。如希望在“在校学生优秀论文交流论坛”上交流,也请注明,并附在校就读证明。 3 会议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7 年 9 月 15-16 日,14 日报到。 地点:成都(具体详见第二轮通知)。 4 论文评奖 对到会交流的论文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奖,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 3 名(3000 元/名)、二等奖 6 名(2000 元/名)、三等奖 10 名(1000 元/名)。 在校学生优秀论文交流论坛,一等奖 1 名(2000 元/名)、二等奖 2 名(1000 元/名)、三等奖 5 名(500 元/名)。获得一、二等奖的论文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将在《中国药学杂志》上发表。 5 联系地址及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大街 4 号建外 SOHO 九号楼 1805 室 (邮编:100022)。联系人:田菁; 电话:010-58698009 转 813。 关于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81年,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药品研发创新、检验检测技术转型升级,为确保广大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做了大量学术与技术保障支撑工作。在促进我国药物分析学科战略发展、提升学科科研、药物分析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药物分析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支撑药物开发、临床评价及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于《中国药学杂志》:《中国药学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的综合性药学学术期刊,前身为《药学通报》,于1953年1月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本药学领域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一本反映我国药学各学科进展和动态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药学科研工作者及其他医药卫生行业人员为读者对象,内容涵盖药学研究与实践全领域。现任主编为中国药学会名誉理事长桑国卫院士。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