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酰基转移酶

仪器信息网酰基转移酶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酰基转移酶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酰基转移酶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酰基转移酶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酰基转移酶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酰基转移酶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酰基转移酶相关的解决方案。

酰基转移酶相关的资讯

  • 合成生物学前沿 | 代谢组结合代谢流研究高效解析糖基转移酶生物功能
    合成生物学正在引领第三次生物技术革新,其作为底层技术将驱动多个领域的创新发展,包括医药、食品、农业、材料、环境甚至信息存储等。合成生物学是生物学工程化高度交叉的前沿学科研究域,包含几个不同的研究层次:认识生命、改造生命和创造生命;要想实现其终极目标,还需要在生命本质探索及相关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上持续深入。我们将紧跟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为大家系列解读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本期分享植物酶功能研究新方法,酶功能的深入认识将为下一步异源设计细胞工厂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基因组学研究中心的赵乔研究员课题组在 Molecular Plant 上发表的题为“Glycosides-specific metabolomics combined with precursor isotopic labeling for characterizating plant glycosyltransferases”的研究论文[1],为大家介绍一种特异针对糖基化合物的代谢组(glycosides-specific metabolomics,GSM)和同位素标记前体化合物示踪(precursor isotopic labeling,PIL)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高效、准确鉴定糖基转移酶(glycosyltransferases,GTs)在植物体内的产物,解析 GTs 在特定代谢通路中的作用。该方法极大缩小了目标化合物的范围,在糖基化合物定性、方法可靠性方面较传统生化手段或非靶向方法有较大提升,为植物糖基转移酶的功能解析提供了新手段。专家解读核心信息赵乔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所合成基因组学研究中心主任。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植物系 Iris Meier 实验室取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 Noble Foundation 美国科学院院士 Richard Dixon 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植物天然产物的合成以及调控机制。已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共发表 SCI 论文 30 余篇,累计他引 1500 次,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的文章发表在包括 Molecular Plant、PNAS、Plant Cell 以及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等国际专业期刊上。“植物的次生代谢物种类繁多且修饰丰富,其中糖基化修饰在提供结构基础的同时也为其多样化的生物学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有效鉴定糖基化过程,需要使用高分辨质谱进行非靶向的特异性代谢组学研究,同时结合同位素标记来跟踪不同糖苷代谢物在突变体中的示踪结果以分析 UGTs 的功能,进而全面表征植物糖基化修饰的次级代谢物,为拓展天然化合物的高效生物合成提供依据。”酶功能研究及植物次级代谢产物鉴定的挑战植物中含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种类超过 40 万种。糖基化是一种常见的修饰方式,赋予化合物复杂且多样的结构,形成种类繁多的糖基化产物。糖基化修饰可以改变相应苷元的催化活性、溶解性、稳定性及其在细胞中的定位,在调节激素的稳态平衡,外源有害物质解毒,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糖基化修饰可以改变天然产物的药理活性和生物利用率等性质,这些糖苷类化合物是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植物 UGTs(UDP 糖基转移酶)以多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它们能够利用不同的糖基供体,糖基化多种多样的植物小分子化合物。目前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生化功能的确定上,UGTs 具有底物杂泛性和催化杂泛性,同一个 UGT 在体外可以催化结构不同的底物,且不同的 UGTs 可以识别同一种的底物。此外,由于植物体内的底物可得性和特殊且复杂多变的细胞环境,这些通过生化方法对 UGTs 活性、生理功能等的研究结果往往不能反映 UGTs 在植物体内的真实功能。GSM-PIL 方法实现对植物糖基化修饰次级代谢物的高效、准确鉴定非靶向特异性代谢组学(GSM):基于内源碰撞诱导解离(ISCID)的中性质量丢失模式建立非靶向特异性代谢组学方法,以对糖基化修饰的次级代谢物进行针对性分析。该 GSM 方法可将受到 UDP 糖基转移酶(以 UGT72Es 为例)影响的代谢物范围从 1000 种缩小至 100 个。同位素标记前体化合物示踪(PIL,代谢流):使用同位素标记的苯丙氨酸前体对 UGT72E 在特定的苯丙氨酸代谢通路中的作用进行示踪分析,可进一步将目标产物范围缩小到 22 个。图 1. GSM-PIL 方法解析 UGT72Es 在植物体内的功能GSM-PIL 方法的适用性及可靠性通过 GSM-PIL 方法,不但可以鉴定到已发表的两种木质素单体糖基化产物,还发现 UGT72E 家族参与植物苯丙烷通路中其他 15 种化合物的糖基修饰作用。进一步通过 UGT72Es 的体外酶活分析,植物内源基因过表达以及遗传互补等实验证实 UGT72Es 对这些化合物的糖基化作用,验证了 GSM-PIL 方法的可靠性。同时,该研究还发现了 UGT72Es 在植物体内对香豆素的糖基化作用,进而在植物碱性缺铁胁迫环境下发挥重要作用。最后,通过 UGT78D2 的功能解析,展示了 GSM-PIL 方法的普遍适用性。高分辨质谱结合数据高效提取软件协助 GSM-PIL 方法建立为了确保糖基化修饰的次级代谢物以及同位素示踪化合物的的高效检测,本研究采用安捷伦 6546 QTOF LCMS 系统进行数据采集;进一步结合 MassHunter、Profinder 数据处理软件对代谢组和同位素示踪数据进行有效提取和解析。图 2. 基于高分辨质谱的 GSM-PIL 方法建立 结 语 综上,基于液相-高分辨质谱的 GSM-PIL 方法可以高效解析 UGTs 在植物体内的功能。相对于传统一对一“钓鱼”式地探索 UGTs 功能,GSM-PIL 方法可以“捕鱼”式地一网打尽 UGTs 的产物,全面鉴定未知的底物或糖基化产物,解析 UGTs 在植物中未知的生理功能,揭示了植物中的糖基化网络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同时该方法可用于探索其他代谢途径,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进而利用植物合成途径,为拓展天然化合物的高效生物合成提供依据。参考文献:[1] Jie Wu, Wentao Zhu, Xiaotong Shan, Jinyue Liu, Lingling Zhao and Qiao Zhao. Glycosides-specific metabolomics combined with precursor isotopic labeling for characterizating plant glycosyltransferases. Molecular Plant 15, 1517-1532.
  • 食品工业用酶制剂新品种果糖基转移酶获批 7种食品添加剂扩大使用范围
    p   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期发布公告称,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审评机构组织专家对食品工业用酶制剂新品种果糖基转移酶(又名β—果糖基转移酶)和食品添加剂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等7种扩大使用范围的品种安全性评估材料审查并通过。 /p p    strong 果糖基转移酶(又名β—果糖基转移酶) /strong /p p   米曲霉来源的果糖基转移酶(又名β-果糖基转移酶)申请作为食品工业用酶制剂新品种。日本厚生劳动省允许其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p p   该物质作为食品工业用酶制剂,用于生产低聚果糖。其质量规格应执行《食品添加剂 食品工业用酶制剂》(GB 1886.174-2016)。 /p p    strong 单,双甘油脂肪酸酯 /strong /p p   单,双甘油脂肪酸酯作为食品添加剂已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允许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表A.3所列食品类别除外)。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等允许其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评估结果,该物质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不需要限定。 /p p   该物质用于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食品类别04.01.01.02)和经表面处理的新鲜蔬菜(食品类别 04.02.01.02),发挥被膜剂作用。其质量规格应执行《食品添加剂单,双甘油脂肪酸酯》(GB 1886.65-2015)。 /p p    strong dl—酒石酸 /strong /p p   dl-酒石酸作为食品添加剂已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允许用于面糊、裹粉、煎炸粉、油炸面制品、固体复合调味料、果蔬汁(浆)类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碳酸饮料、风味饮料等食品类别,本次申请其使用范围扩大到糖果(食品类别05.02)。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食品标准局、日本厚生劳动省等允许其作为酸度调节剂用于食品。 /p p   该物质作为酸度调节剂用于糖果(食品类别05.02),调节产品的口味。其质量规格应执行《食品添加剂dl-酒石酸》(GB 1886.42-2015)。 /p p    strong 可溶性大豆多糖 /strong /p p   可溶性大豆多糖作为食品添加剂已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允许用于脂肪类甜品、冷冻饮品、大米制品、小麦粉制品、淀粉制品、方便米面制品、冷冻米面制品、焙烤食品、饮料类等食品类别,本次申请其使用范围扩大到配制酒(食品类别15.02)。日本厚生劳动省允许其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 /p p   该物质作为增稠剂、乳化剂用于配制酒(食品类别15.02),调节产品的口感。其质量规格应执行《可溶性大豆多糖》(LS/T 3301-2005)。 /p p    strong 亮蓝 /strong /p p   亮蓝作为食品添加剂已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允许用于风味发酵乳、调制炼乳、果酱、凉果类、加工坚果与籽类、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调味糖浆、饮料类、配制酒、果冻、膨化食品等食品类别,本次申请其使用范围扩大到腌渍的食用菌和藻类(食品类别04.03.02.03)。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等允许其作为着色剂用于食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评估结果,该物质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为6mg/kg bw。 /p p   该物质作为着色剂用于腌渍的食用菌和藻类(食品类别04.03.02.03),调节产品的色泽。其质量规格应执行《食品添加剂 亮蓝》(GB 1886.217-2016)。 /p p    strong 磷酸 /strong /p p   磷酸作为食品添加剂已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允许用于乳及乳制品、水油状脂肪乳化制品、冷冻饮品、小麦粉及其制品、杂粮粉、食用淀粉、焙烤食品、预制肉制品、水产品罐头、调味糖浆、固体复合调味料、婴幼儿配方食品、婴幼儿辅助食品、饮料类、果冻、膨化食品等食品类别,本次申请其使用范围扩大到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食品类别13.01.03)。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等允许其作为酸度调节剂用于食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评估结果,该物质的最大容许摄入量为70 mg/kg bw。 /p p   该物质作为酸度调节剂用于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食品类别13.01.03),调节产品的口味。其质量规格应执行《食品添加剂 磷酸》(GB 1886.15-2015)。 /p p    strong 柠檬黄 /strong /p p   柠檬黄作为食品添加剂已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允许用于风味发酵乳、调制炼乳、冷冻饮品、果酱、凉果类、加工坚果与籽类、饮料类、配制酒、果冻、膨化食品等食品类别,本次申请其使用范围扩大到腌渍的食用菌和藻类(食品类别04.03.02.03)。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等允许其作为着色剂用于食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评估结果,该物质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为10 mg/kg bw。 /p p   该物质作为着色剂用于腌渍的食用菌和藻类(食品类别04.03.02.03),调节产品的色泽。其质量规格应执行《食品添加剂 柠檬黄》(GB 4481.1-2010)。 /p p    strong 乳酸链球菌素 /strong /p p   乳酸链球菌素作为食品添加剂已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允许用于乳及乳制品、杂粮罐头、预制肉制品、熟肉制品、熟制水产品、蛋制品、醋、酱油、酱及酱制品、复合调味料、饮料类等食品类别,本次申请其使用范围扩大到腌渍的蔬菜(食品类别04.02.02.03)、加工食用菌和藻类(食品类别04.03.02)、面包(食品类别07.01)、糕点(食品类别07.02)。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食品标准局、日本厚生劳动省等允许其作为防腐剂用于食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评估结果,该物质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为2mg/kg bw。 /p p   该物质作为防腐剂用于腌渍的蔬菜(食品类别04.02.02.03)、加工食用菌和藻类(食品类别04.03.02)、面包(食品类别07.01)、糕点(食品类别07.02),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其质量规格应执行《食品添加剂 乳酸链球菌素》(GB 1886.231-2016)。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日期:2018-03-19 /p
  • 特别关注!棕榈油中的棕榈酸可促进癌症转移
    如果我们不幸罹患上了癌症,除了积极治疗之外,医生更多地是建议我们要清淡饮食,忌大油大肉,做到均衡营养,从生活习惯上延缓癌症的转移或者复发。这一观点的流行也得益于大家知道癌症是由多因素导致的,不仅包括基因突变还包括环境,甚至是不良的生活习惯。科学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比如高脂饮食(详见BioArt报道:Cell Stem Cell | 高脂饮食促进肿瘤发生的新机制——抑制肠道干细胞MHCII表达)、肥胖(详见BioArt报道:Cell Meta | 肥胖驱动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等就是癌症的高危因素。这之中,脂肪酸与其转运蛋白CD36就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药物抵抗有关(详见BioArt报道:Nature | 低糖饮食不仅降糖还抑癌,关键取决于脂代谢)。那么在我们的日常膳食中,哪种脂肪酸与癌症发展有关以及其机制是什么呢?2021年11月10日,西班牙巴塞罗那科学技术研究院的Salvador Aznar Benitah、Gloria Pascual和美国西北大学Ali Shilatifard合作在Nature上发表了文章Dietary palmitic acid promotes a prometastatic memory via Schwann cells,揭示了棕榈酸而不是油酸或者亚油酸可以促进小鼠口腔癌和黑色素瘤的转移。研究人员选择了食用油中常见的棕榈酸(palmitic acid,PA,棕榈油中主要的饱和脂肪酸)、油酸(OA,oleic acid)和亚油酸(LA,linoleic acid)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这三种脂肪酸处理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OSCC)4天(棕榈酸300uM,在人血液生理浓度内;油酸和亚油酸均为50uM,避免脂毒性),之后再将处理的细胞异种移植到到小鼠身上,发现这三种脂肪酸均不能影响肿瘤的形成,但是只有棕榈酸却能够显著促进肿瘤的转移和转移灶的大小,并且能够诱导脂肪酸转运蛋白CD36的表达。棕榈酸的这种促转移能力是否是因为持续刺激而产生的呢?研究人员就先用不同的脂肪酸刺激口腔癌细胞4天,之后撤除脂肪酸14天,再将其移植到小鼠中,发现经过棕榈酸处理的癌细胞仍然表现出强大的促转移能力,油酸和亚油酸甚至有降低,另外棕榈酸在50uM时也表现出促转移能力。这一结果说明了棕榈酸甚至可以让癌细胞产生“转移记忆”。那么,日常使用棕榈油的效果如何呢?研究人员将OSCC移植到小鼠上,然后分别喂棕榈油、橄榄油和标准饮食10天,之后全部换成标准饮食养至死亡,杀死小鼠后将癌细胞纯化(CD36bright)进行二次移植并进行标准饮食,结果显示只有进棕榈油喂食的小鼠其癌细胞仍然具有强大的转移能力,不仅口腔癌细胞如此,黑色素瘤细胞亦是如此。如果敲除CD36或者中和CD36则会抑制肿瘤转移。细胞记忆与表观遗传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棕榈酸导致的肿瘤转移记忆是否也跟表观遗传有关系呢?研究人员在体外使用棕榈酸或油酸处理口腔癌细胞4天,之后撤除棕榈酸培养14天,进行ChIP-Seq(包括H3K4me3、H3K4me1、H3K27ac、H3K27me3、H3K9me3)。尽管H3K4me1, H3K27me3和H3K27ac的分布在棕榈酸处理4天后存在改变,但大部分在棕榈酸撤除14天后消退,只有H3K4me3形成了稳定的改变。GO分析显示这些H3K4me3改变的基因与神经发生和神经重塑有关,不仅如此,研究人员使用6-羟基多巴胺可以有效抑制癌细胞的转移。启动子转录因子结合实验揭示EGR2结合区域富集明显,敲除EGR2可以改变H3K4me3分布并能抑制癌细胞在体“转移记忆”。H3K4me3与甲基转移酶MLL/COMPASS家族有关,包括MLL1, MLL2, Set1A和Set1B。接下来便是确定癌细胞这一“转移记忆”具体和哪种甲基转移酶有关。在敲除Set1B后,棕榈酸导致的癌细胞“转移记忆”被抑制。前面讲到棕榈酸引起肿瘤细胞表观遗传改变的基因富集在与神经有关的基因上,那么这一“神经特征”是否会影响到肿瘤基质尤其是其中的神经相关细胞呢?研究人员对基质细胞进行了bulk RNA-seq,发现差异基因富集在与细胞外基质组织、神经生成、神经分布、胶质生成等相关的基因上,节点通路相互作用预测分析揭示与神经映射和施旺细胞(Schwann cell)发育相关的通路有关。于是,研究人员就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发现与肿瘤相关的施旺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祖细胞改变最为明显。空间转录组分析也揭示施旺细胞在喂食棕榈油的小鼠癌症灶中浸润明显,使用胆碱酯酶ABC消化施旺细胞特异性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则能阻止棕榈酸的促转移能力。总之,该研究不仅揭示棕榈油中的棕榈酸可以促进小鼠口腔癌和黑色素瘤细胞的转移,通过表观遗传导致这些癌细胞形成“转移记忆”,也提示了长期食用棕榈油或是癌症转移的高危因素。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075-0
  • NAR | 许伟团队揭示BAF155蛋白的精氨酸甲基化修饰水平影响恶性肿瘤转移的新机制
    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修饰是一类由精氨酸甲基转移酶(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s, PRMTs)介导的翻译后修饰作用。PRMTs不仅能够通过甲基化修饰组蛋白上特定位点的精氨酸来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转录活性,还参与修饰了多种非组蛋白类作用底物,以此来影响RNA剪接、蛋白质翻译、细胞周期等一系列细胞生物学行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水平的失调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PRMTs作为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逐渐引起了全球科学家的关注。2021年11月19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医学院许伟教授团队在Nucleic Acid Research上发表题为BAF155 methylation drives metastasis by hijacking super-enhancers and subverting anti-tumor immunity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精氨酸甲基化修饰的BAF155蛋白可以通过操纵增强子、破坏机体的抗肿瘤免疫能力,从而促进恶性肿瘤的转移 。BAF155是染色质重组复合物SWI/SNF的重要亚单位之一。2014年,许伟课题组在Cancer Cell发文,首次证实了PRMT4(又称CARM1)能够通过甲基化修饰BAF155蛋白第1064位精氨酸,起到促进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的作用【1】。近日,该课题组以基因编辑的乳腺癌细胞系与小鼠模型为基础,结合多组学技术揭示了me-BAF155促进乳腺癌转移的内在分子机制。超级增强子(Super-enhancers, SEs)是基因组中大量增强子富集的转录调控区域。在转录过程中,通过富集多种转录因子和辅因子(BRD4等)来大幅度激活下游靶基因的转录活性。本研究中,作者采用ChIP-seq技术对me-BAF155的基因组结合位点进行全局定位分析,发现me-BAF155和BRD4在SEs处共定位,以此调节关键癌基因的表达水平。CARM1抑制剂(CARM1i)的处理,能够使得me-BAF155和BRD4从SE上解离,减少SE数量,激活干扰素α/γ通路,增强宿主免疫反应,起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治疗效果。最后,作者采用VERSA技术分离循环肿瘤细胞,证实me-BAF155在高转移特性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循环肿瘤细胞中呈稳定、持续的强阳性表达(图1)。该研究首次揭示了me-BAF155在促进恶性肿瘤转移中具有双重作用:通过招募BRD4激活增强子依赖的癌基因转录活性;通过抑制干扰素α/γ通路以削弱宿主免疫反应。尽管CARM1抑制剂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但是在体外依然能够显著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在体内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因此,作者提出CARM1抑制剂有望被开发成为单独使用的抗癌药物,或与其他治疗药物(如免疫治疗)联合使用,用于治疗转移性恶性肿瘤。另外,相较于现有的CARM1抑制剂,开发me-BAF155(R1064)靶点特异性的小分子抑制剂,有望产生抑癌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 科学家发现增强干扰素抗病毒效应新分子新机制
    p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团队日前发现,甲基转移酶分子SETD2能够显著增强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促进机体抵抗病毒能力,提高干扰素疗法清除乙肝病毒效果。该发现为抗病毒免疫应答效应机制提出了新观点,也为有效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发表于新一期《细胞》杂志。 /p p   干扰素是机体抵抗病毒感染的关键性细胞因子,可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内信号通路而诱导出一系列抗病毒效应分子,从而激活和维持免疫系统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目前临床治疗乙型肝炎的常用药物之一,然而其疗效有限,因此,揭示干扰素抗病毒效应的具体机制以寻找有效防治病毒感染的新型免疫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基金委、科技部973项目等资助下,曹雪涛院士与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陈坤博士以及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攻关,针对表观遗传机制参与免疫应答过程与免疫性疾病发生,而目前尚不清楚表观遗传分子如何调控干扰素抗病毒免疫功能这一重要科学问题,通过高通量RNA干扰筛选体系分析了700余种表观遗传酶分子在干扰素抑制乙肝病毒中的作用,发现了甲基转移酶分子SETD2对于干扰素抑制乙肝病毒复制至关重要。通过制备肝细胞特异性敲除SETD2基因小鼠模型的体内实验,证实SETD2能显著增强干扰素抑制乙肝病毒以及其他多种病毒复制的体内效应。机制研究表明,SETD2分子通过其甲基转移酶活性,直接催化干扰素关键性信号蛋白分子STAT1的第525位赖氨酸发生单甲基化修饰(STAT1-K525me1),从而促进干扰素效应信号的活化,诱导出更高水平的抗病毒蛋白,发挥更强抗病毒效应。 /p p   该研究揭示了甲基转移酶SETD2分子能够直接诱导干扰素信号蛋白分子的甲基化并促进干扰素抗病毒效应的重要功能,表明该发现丰富了人们对于机体抗病毒免疫调控机制的认识也为下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鉴于干扰素信号调控异常与炎症性疾病、慢性感染疾病发生发展等密切相关,该研究也为研发抗病毒、抗炎药物提供了潜在靶标,为干扰素临床应用方案的优化提供了新方向。 /p p /p
  • Alpha助力DNA甲基化表型调控新发现
    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在基因组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5' 碳位共价键结合一个甲基基团。为DNA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能够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改变遗传表现。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Nature上一项新的研究揭示了一种跨染色质调节途径,即NSD1(一种组蛋白甲基转移酶)介导的H3K36me2是在基因间区域招募DNMT3A和维持DNA甲基化所必需的,并将异常的基因间CpG甲基化与人类肿瘤生长和过度发育相关联在一起。作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塔顿布朗拉赫曼综合征(Tatton–Brown–Rahman syndrome, TBRS)是一种儿童过度生长障碍,是由生殖系统DNMT3A(DNA甲基转移酶3A)突变导致的。儿童期巨脑畸形综合征(Sotos syndrome)是由NSD1(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的单倍剂量不足引起的。这两种疾病具有相同的临床特征,这就非常有意思了:这预示着组蛋白修饰和DNA甲基化修饰可能存在机制上的关联性。首先,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分析和ChIP-seq分析方法发现,组蛋白甲基化修饰H3K36me2和H3K36me3的富集区域非常类似,且明显区别于其他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如H3K9me3和H3K27me3所划分的区域。而且H3K36me2和H3K36me3水平与CpG甲基化呈正相关,这与之前报道的H3K36me3介导靶向DNMT3B的活性一致。然而,由于这种相互作用仅限于基因小体,染色质水平上的调控机制并不清楚。在进一步的检测和比较全基因组分析,发现H3K36me3在基因体中表现出特征性的富集,而H3K36me2则表现出更为弥散的分布,包括基因区和基因间区。与H3K36me3相比,DNMT3A选择性富集在H3K36me2高水平区域。接下来,就是我们的独家法宝Alpha技术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研究人员采用体外高灵敏度、匀相免疫AlphaLISA技术来阐明H3K36me2介导的DNMT3A募集特异性背后的机制。首先GST标记DNMT3A,纯化后将GST-DNMT3A与生物素化的核小体(不同甲基化的H3K36)置于384孔板。依次加入谷胱甘肽受体微珠,链霉亲和素供体微珠。避光反应60min后置于Envision多模式读板仪中对信号进行检测。通过亲和曲线分析可得知,DNMT3A与H3K36me2修饰的核小体的亲和力最高,其次是H3K36me3,但不与其他价态结合。这些结果表明DNMT3A可以识别H3K36两种甲基化状态,但对H3K36me2的亲和力更强。同时,作者也在体外NSD1突变细胞和临床Sotos综合症病人的血样本中验证组蛋白H3K36甲基化与DNA甲基化修饰的相关性,揭示DNMT3A优先选择H3K36二甲基化区域,促进基因间区的DNA甲基化。这一机制在疾病发生过程中有潜在的生物学意义。珀金埃尔默公司一如既往的为用户提供客制化Alpha Assay检测试剂和高品质的检测设备:EnVision多标记微孔板读板仪EnSight多标记微孔板读板仪Victor Nivo多标记微孔板读板仪参考文献Weinberg D N, Papillon-Cavanagh S, Chen H, et al. The histone mark H3K36me2 recruits DNMT3A and shapes the intergenic DNA methylation landscape[J]. Nature, 2019, 573(7773): 281-286.Dor Y, Cedar H. Principles of DNA methylat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biology and medicine[J]. Lancet. 2018
  • 合成生物学新进展:利用莱茵衣藻生物反应器表达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抗体或激素等重组蛋白在生物制药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重组蛋白主要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生产,这种类型的生产非常昂贵的。因此,人们需要开发新的、更便宜的和有效的表达系统。微藻便成为了一种很好的替代品,因为,微藻作为光合单细胞生物,它们的生长不需要昂贵和复杂的培养基,同时也能够在培养基中分泌蛋白质并进行蛋白质N-糖基化。近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Fine-tuning the N-glycosylation of 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using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mutants”的研究论文。作者主要研究莱茵衣藻N-聚糖免疫原性表位缺失而开发的敲除策略是否适用于治疗蛋白的糖工程,这对于进一步开发微藻生产人类相容性生物制品至关重要。该研究进行了与人促红细胞生成素(hEPO)相关的聚糖的结构研究,以及这些聚糖在野生型莱因哈特氏C.菌株和关键高尔基糖基转移酶受损的突变体中表达。通过在野生型菌株中表达的重组hEPO (rhEPO)的糖蛋白组学分析表明,3个n -糖基化位点与含有4 ~ 5个甘露糖残基、携带核心木糖、核心焦点和o -甲基的成熟n -聚糖100%糖基化。此外,在C. reinhardtii插入突变体中,木糖基转移酶A、B和聚焦转移酶缺陷的表达导致与rhEPOs相关的n -聚糖的核心木糖基化和核心聚焦化急剧减少,从而表明该策略为衣原体制备的生物制品的n -糖基化人源化提供了前景。文献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pbi.14424
  • 卫生部发布13项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
    关于发布《血红蛋白测定参考方法》等13项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的通告(卫通〔2011〕16号)   现发布《血红蛋白测定参考方法》等13项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   WS/T 341-2011 血红蛋白测定参考方法   WS/T 342-2011 红细胞比容测定参考方法   WS/T 343-2011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参考方法   WS/T 344-2011 出血时间测定要求   WS/T 345-2011 血清尿素测定参考方法   WS/T 346-2011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参考方法   WS/T 347-2011 血细胞分析的校准指南   WS/T 348-2011 尿液标本的收集及处理指南   WS/T 349-2011 α-淀粉酶催化活性浓度测定参考方法   WS/T 350-2011 血清葡萄糖测定参考方法   WS/T 351-2011 碱性磷酸酶(ALP)催化活性浓度测定参考方法   WS/T 352-201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催化活性浓度测定(无磷酸吡哆醛)参考方法   WS/T 353-2011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催化活性浓度测定(无磷酸吡哆醛)参考方法   以上标准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特此通告。 二〇一一年九月三十日
  • 国科大发表蛋白质糖基化与人类重大疾病发生机制综述文章
    蛋白质糖基化是目前在高等真核生物中发现的最普遍、最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之一,该类修饰涉及聚糖与蛋白质分子的连接,是蛋白质分子正确折叠、维持稳定、参与互作和细胞黏附等活动所必需的。异常的糖基化修饰会导致多种人类重大疾病的发生,如白血病(leukemia)、胰腺功能障碍(pancreatic dysfunction)、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等。由于糖基化的复杂性,研究难度大,相关领域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结果还不尽完善。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郎明林课题组发表了蛋白质糖基化与人类重大疾病发生机制综述,该研究通过探索葡萄糖的调控角色,突出了葡糖转移酶的功能结构特性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有利于学界认识葡萄糖修饰的重要性。  在动物胚胎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Notch蛋白对决定细胞未来命运发挥重要作用;其在成人大脑,特别是海马组织等高突触可塑性区域表达。多种证据表明,Notch1参与了神经元凋亡、轴突回缩和缺血性脑卒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病变。葡萄糖基化是调控Notch受体S2切割,细胞表面展示、转运,以及EGF重复序列稳定性的重要修饰。由于Notch受体发挥正常功能需要糖基化修饰,其修饰缺陷会引起γ分泌酶(该酶参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切割形成Aß分子)对Notch的切割,可能参与AD发病的机制。Notch蛋白保守的表皮生长因子EGF-like重复序列的葡萄糖基化由O-葡糖基转移酶POGLUTs催化完成,该酶通过KDEL-like信号驻留于内质网中。POGLUTs不仅具有葡萄糖基转移酶活性,还具有连接木糖至EGF保守重复序列的木糖基转移活性,而这些酶活特性的实现取决于内质网内糖的浓度水平和酶的构象变化。此外,POGLUTs通过Notch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信号,操纵了正常细胞周期循环或增殖所需的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Is的表达。已有研究发现,POGLUTs异常过度或下调表达均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如肌肉萎缩症、白血症、肝功能障碍等。POGLUTs通过控制不同CDKIs的表达,可发挥对细胞增殖诱导和抑制的双重作用。该研究评述有利于学界更深入地了解葡萄糖在当前糖生物学、癌症和细胞通信等研究领域中扮演的角色。  相关研究成果以Structure, Function, and Pathology of Protein O-Glucosyltransferases为题,在线发表在Nature子刊Cell Death & Disease上。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Muhammad Zubair Mehboob为论文第一作者,郎明林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生物互作卓越创新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和河北省百名创新人才计划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
  • 耐药性与甲基化|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助力霍乱弧菌耐药性机制分析
    导读自青霉素发现以来,抗生素已经成为人类对抗细菌的最有效武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随着抗生素使用上的无节制,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全球问题。因此了解微生物对抗生素适应的分子机制成为抗击抗生素耐药性(AMR)的一个重要途径。近日,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运用转录组测序、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等技术证实VchM(霍乱弧菌特有甲基转移酶)参与应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应激反应,这表明,DNA甲基化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章刊载于《PLOS GENETICS》。应用亮点:▶ 运用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分析霍乱弧菌操纵子表达情况。▶ VchM缺失会导致生长缺陷,但却可以使霍乱弧菌对氨基糖苷产生应激。▶ VchM直接调节groES-2(伴侣蛋白编码基因)的胞嘧啶甲基化,从而改变其表达情况,影响霍乱弧菌耐药性。氨基糖苷(AGs,如:妥布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新霉素)是一类针对细菌核糖体小亚基的抗生素,其破坏翻译保真度,增加细胞中错误折叠蛋白质的水平。而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霍乱弧菌对其的耐药性机理。科学家们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特定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突变(VchM)的霍乱弧菌相比WT具有更强的耐药性,这表明DNA甲基化可能在霍乱弧菌适应AGs中发挥作用。VchM编码一种Orphan m5C DNA甲基转移酶,导致5‘-RCCGGY-3’基序的胞嘧啶甲基化,虽然VchM的缺失会导致生长缺陷,但霍乱弧菌细胞可以在亚致死浓度和致死浓度的抗生素下对氨基糖苷应激。▲图1:霍乱弧菌ΔVchM对亚致死浓度氨基糖苷的敏感性较低。GAs类,TOB(妥布霉素),0.6 μg/ml、GEN(庆大霉素),0.5 μg/ml、NEO(新霉素),2.0 μg/ml;非Gas类,CAM(氯霉素),0.4 μg/ml和CARB(β -内酰胺类西林),2.5 μg/ml对于ΔVchM霍乱弧菌的转录组测序和遗传分析发现,ΔVchM菌株中有4个直接参与蛋白质折叠的基因被上调。包括groEL-1,groEL-2,groES-1,groES-2。通过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对基因表达进行验证分析发现,ΔVchM霍乱弧菌中groES-2的表达在不同时期均有较大上调。进一步通过缺失验证表明了groESL-2对ΔVchM的抗生素高耐受性的作用。▲图2:ΔVchM菌株中groESL-2操纵子上调(对数生长期,Exp, OD600 ≈ 0.3;指数生长期,Stat, OD600 ≈ 1.8–2.0)在groESL-2区域观察存在四个VchM甲基化基序存在。进一步对基序分析发现,破坏这些基序会导致groESL-2基因表达增加(如图3)。且基序破环越多,则导致的表达上调更加明显。同时,ΔVchM中的groESL-2基因表达一直高于基序突变,表明还存在其他因素与甲基化协同控制groESL-2表达。这些结果表明,在霍乱杆菌中,一组特定的伴侣蛋白编码基因受DNA胞嘧啶甲基化的控制,将DNA甲基化与伴侣蛋白表达的调节和对抗生素的耐受联系起来。▲图3:在WT中,groESL-2区域的VchM位点突变导致基因表达增加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研究所之一,成立130余年来一直走在世界科技前沿,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传染病学等学科的起源地,曾开发出狂犬病疫苗、天花疫苗、流感疫苗、黄热病疫苗等多个造福人类的疫苗产品,并培养了10名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实现研究、教育、健康、创新“四位一体”的研究机构。
  • 助战发热门诊!迪澳生物推出1小时结核病核酸快速应急检测系统
    国务院政策吹风会强化发热门诊建设,强化传染病检测能力2020年7月28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在谈及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补齐我国公共卫生防控和救治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和漏洞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司司长欧晓理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专门作出部署,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和中医药局积极贯彻落实,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研究制定了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在未来一段时间,重点通过加强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强化七项能力,完善三个保障。在七项能力建设中,针对发热门诊及传染病检测,提出了以下重点:01 要强化发热门诊的接诊能力,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重点落实“三区两通道”要求,合理布局诊室、留观室、候诊区,扩大等候间距,配齐筛查所需的设施设备。 02 强化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新增一批达到P3水平的实验室,填补地市级P2实验室空白点,提升重大传染病检测一锤定音的能力。03 强化传染病的检测能力,所有承担收治任务的医院都要具备已知传染病的常规检测能力,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企业等第三方实验室的作用。北京卫健委《通知》:加快发热门诊实验室及相关设备配置,发挥其在传染病防控中的探头作用7月3日,为了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切实发挥发热门诊在传染病防控中的探头作用,北京市卫健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建设改造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对发热门诊的功能需求,以及发热门诊实验室的建设标准和相关仪器设备的配置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功能需求:承担发热患者的筛查、诊断、治疗,对筛查出的传染病患者采取隔离救治措施,实现对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推进建设工作:各级医疗机构需设置发热门诊的,应参照《北京市发热门诊设置指南(2020版)》和《医疗机构发展门诊临床实验室能力建设专家共识(2020版)》对发热门诊进行改造或建设,最大程度保证检查治疗在发热门诊内完成,避免与普通门诊动线、病区交叉。发热门诊临床试验开展的检验项目:1.临床血液/体液应开展项目:全血细胞计数、尿液干化学分析、粪便常规检查。建议开展项目: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抗凝血酶、ABD血型鉴定(正定型和反定型)、RhD血型鉴定、尿有形成分分析、粪便隐血试验、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试验等。2.临床生化应开展项目:钾、钠、氯、钙、碳酸氢盐/总二氧化碳、血糖、肌酐、尿素、尿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总蛋白、白蛋白等。建议开展项目:乳酸、血气分析、胆碱酯酶、脂肪酶、淀粉酶、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A、微量白蛋白测定等。3.临床免疫/血清学应开展项目:特定流行性传染病抗原和/或抗体、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建议开展项目: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酮、血清淀粉样蛋白A、白细胞介素-6、淋巴细胞亚群等。4.临床分子生物学应开展项目:特定流行性传染病病原体核酸检测。5.临床微生物学建议开展项目: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无菌体液细菌培养、血液或相关体液培养、便培养等。检测仪器及辅助设备实验室应选择适用于发热门诊检验工作需求的检测设备。仪器的选型原则:小型化、检测速度快、一机多能。推荐使用闭盖穿刺的仪器设备和全自动检测设备。标准配置:1)血液分析仪(闭盖穿刺);2)全自动尿液分析仪;3)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湿式或干式);4)全自动免疫分析仪;5)基因扩增仪;6)生物安全型离心机(如带有密闭盖或密封桶);7)显微镜;8)医用冰箱(冷藏、冷冻)。建议配置:1)尿沉渣分析仪;2)全自动粪便分析仪;3)全自动血型分析仪;4)全自动血气分析仪;5)全自动凝血分析仪;6)自动核酸提取仪;7)流式细胞分析仪;8)全自动核酸分析仪;9)血培养仪;10)细菌鉴定仪等。物资储备清单常规检测试剂盒传染性病原体检测相关的试剂;耗材(病毒采样管、带滤芯的吸头等);消毒用品(含氯消毒剂,75%乙醇,洗手液等);个体防护装备(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防水隔离衣,鞋套/靴套,手套,护目镜/面屏等);意外事故处理箱,样本转运箱,急救箱,医疗废弃物转运箱等。助战发热门诊迪澳生物推出结核病核酸快速应急检测系统针对我国重大传染病结核病的防控,迪澳生物推出了针对发热门诊实验室应用的快速应急检测系统,该系统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核酸检测试剂和恒温核酸扩增荧光检测分析仪(Deaou-16P)组成,因其“安全、准确、快速、便携、联网”,被纳入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的推荐检测方法。该技术从2015年国家卫计委疾控局推荐开展以来,已经服务于全国多个省市的结核病防控工作,并在疫情应急防控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其主要特点如下:01 安全:专用收集管全封闭提取痰液样本,降低气溶胶感染风险。02 准确:采用IMSA恒温扩增技术,灵敏度高;对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特异性的核酸片段设计了6条引物,覆盖7个区域,对靶区进行特异性扩增,对于结核诊断的特异性可达95%以上。03 快速:操作便捷、耗时短,1~16个样本/批,1个小时即可出报告。04 便携:仪器轻巧,携带方便,可用于结核病野外应急诊断。05 联网:自动上传数据,无缝接入医院的 LIS、HIS 系统。应急套装:设备展示:
  • 天津工业生物所|首次实现络塞维微生物发酵合成
    玫瑰红景天是我国传统藏药的瑰宝,在西方也有悠久的应用历史。玫瑰红景天提取物具有抗疲劳、抗抑郁、抗缺氧及保护心脑血管等疗效,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等领域。红景天苷和络塞维为玫瑰红景天的两大主要活性成分。其中红景天苷为红景天属植物共有活性成分,而络塞维是玫瑰红景天的特征成分,因而在玫瑰红景天药用价值中占重要地位。玫瑰红景天野生资源濒危,全球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价格逐年攀升,且已供不应求。红景天(图片来源:网络)目前为止,国内外科研人员针对红景天苷的合成开展了大量工作,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刘涛研究员团队先后在2014年和2018年发表了“Production of salidroside in metabolically engineered Escherichia coli”、“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for high-level production of salidroside from glucose. J Agric Food Chem”的论文,为发酵法生产红景天苷技术工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2018年,天津大学的赵广荣教授和乔建军教授将红景天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分配在两个大肠杆菌株中,进行了深度代谢改造,实现了红景天苷高效人工合成,产量是以往单菌生产的20倍以上。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刘涛研究员团队再次通过元件发掘和筛选、人工通路设计构建及代谢调控,首次实现了微生物发酵合成络塞维。团队首先对络塞维前体络塞合成通路中的关键酶进行了优选,提高了大肠杆菌合成络塞的能力。随后,通过对糖链延伸糖基转移酶的筛选,鉴定得到四个来自UGT91R亚家族以UDP-阿拉伯糖为糖基供体的糖基转移酶,并将活性最高的SlUGT91R1和UDP-阿拉伯糖合成途径引入产络塞的大肠杆菌,实现络塞维的从头合成。进一步,在重组大肠杆菌中引入了UDP-阿拉伯糖补救合成通路,解耦了UDP-葡萄糖和UDP-阿拉伯糖的合成通路,提高了糖基供体UDP-阿拉伯糖的合成效率,以葡萄糖和阿拉伯糖为原料,5L发酵罐补料分批发酵络塞维产量超过7500 mg/L。该技术的生产成本远低于传统的植物提取,具备了商业化的潜力。本研究通过工程改造大肠杆菌实现了从简单的碳源中高效生产有价值的天然产物,这为开发其他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生产方法提供了新思路。重组大肠杆菌利用葡萄糖和阿拉伯糖合成玫瑰红景天特征活性成分络塞维
  • 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对多重耐药细菌有效的合成抗生素
    近期,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等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对多重耐药细菌有效的合成抗生素。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上,题为:A synthetic antibiotic class overcoming bacterial multidrug resistance。  研究人员报告了一种具有特殊效力和活性谱的抗生素,它的合成是以刚性牛脯氨酸支架为结构导向设计,基于其组分与克林霉素的氨基辛糖残基连接形成。研究人员称之iboxamycin(IBX)。IBX对ESKAPE(六大超级细菌缩写)病原体有效,包括表达耐药基因Erm和Cfr核糖体RNA甲基转移酶的菌株。这些基因的产物对所有针对大核糖体亚基的相关抗生素,即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酚类、噁唑烷酮类、胸腺素类和链霉素类等都有抗性。  IBX与细菌核糖体以及与Erm甲基化的核糖体复合物的X射线晶体结构研究显示了这种活性增强的结构基础,以及抗生素结合后m6 2A2058核苷酸的位移情况。口服IBX可治疗小鼠的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耐药性不断增加的时代,该项研究为化学合成抗生素提供了新思路。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045-6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在蛋白调节DNA去甲基化的新发现
    11月10日,《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ooperative Action between SALL4A and TET Proteins in Stepwise Oxidation of 5-Methylcytosine 的研究文章,报道了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SALL4A蛋白与TET家族双加氧酶共同调节增强子上5-甲基胞嘧啶(5mC)的氧化过程。  哺乳动物DNA的胞嘧啶甲基化修饰被认为是最稳定的表观遗传修饰,在维持性DNA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亲代细胞基因组的DNA甲基化信息经过有丝分裂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传递给子代细胞。近年来的研究发现,TET家族蛋白能够将5mC逐步氧化成5-羟甲基胞嘧啶(5hmC)、5-醛基胞嘧啶(5fC)和5-羧基胞嘧啶(5caC),并走向最终的去甲基化。这种动态变化拓展了DNA甲基化所承载的表观遗传信息的可塑性。在基因组上,5mC的氧化受到严格地控制,在某些基因组区域,5hmC会稳定存在,而在别的基因组区域5hmC只是进一步氧化和去甲基化的中间体。这一选择性事件的分子基础尚不明朗。  该研究利用稳定同位素标记的细胞培养(SILAC)联合亲和纯化与蛋白质定量质谱技术,发现锌指结构域蛋白SALL4A倾向于结合含有5hmC修饰的DNA。SALL4是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基因,它的突变会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Duane-radial ray综合症。Sall4基因敲除的小鼠胚胎在围着床期即停止发育,并很快死亡。该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SALL4A蛋白主要定位于增强子,其与染色质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TET1蛋白。进一步分析基因组上SALL4A结合位点的胞嘧啶修饰状态发现,这些位点上缺乏稳定的5hmC,却富集了进一步氧化的产物5fC和5caC,提示SALL4A可能促进5hmC的进一步氧化。果然,敲除Sall4导致在原先的SALL4A结合位点上积累较高水平的5hmC,因为敲除Sall4降低了TET2的稳定结合,不利于5hmC的进一步氧化。  这一工作丰富了对TET家族蛋白调控的DNA氧化和去甲基化过程的理解,并提出了5mC的协同性递进氧化概念。促进了对DNA甲基化的动态性及其在胚胎干细胞功能及重编程中作用的理解。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冰和副研究员张珠强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朱冰课题组熊俊和张珠强为本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同济大学教授高绍荣和博士陈嘉瑜,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涉、丁小军和许雅丽,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汪海林和博士黄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国良,日本熊本大学教授Ryuichi Nishinakamura也参与了该项研究。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和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项目的资助。图示:SALL4A促进由TET1和TET2介导的5mC氧化过程
  • Science Advances:青岛能源所推出首台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选仪
    日前,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发明了基于介电单细胞捕获/释放的拉曼激活液滴分选技术pDEP-RADS,并研制成功国内外首台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选仪产品样机FlowRACS。利用FlowRACS,首次示范了基于分子光谱、非标记式、单细胞精度、高通量流式的酶活筛选,为酶资源的探测和挖掘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技术路线。  单个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元,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因此单细胞技术正在推动生命起源、细胞功能异质性机制、生命暗物质挖掘与利用等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单细胞拉曼光谱(SCRS)能非标记、非侵入性、无损、全景式地揭示细胞代谢状态,因此基于拉曼光谱的单细胞分选(Raman-Activated Cell Sorting,RACS),在单细胞技术体系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Biotechnol Adv,2019)。但是,拉曼谱图采集时间长、分选通量低等问题,限制了RACS的广泛应用。本次发表的研究工作就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关阅读:单细胞拉曼分选仪(RACS):探索微观世界的利器开发首台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选仪FlowRACS,服务高通量酶筛选  一个微生物细胞的体积通常只有一个人体细胞的千分之一。在高速液流中,针对这么微小的细胞,如何精确捕获、采集高质量全谱拉曼并实现高通量分选,一直是业界的重点和难点。针对上述问题,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王喜先、辛一、任立辉等带领的研究小组发明了“介电单细胞捕获/释放拉曼激活液滴分选技术”pDEP-RADS(Positive dielectrophoresis based Raman-activated droplet sorting 图1)。通过周期性施加介电场,确保高速流动的单细胞被精确捕获在拉曼激光位点,以允许高质量拉曼谱图的采集 进而单细胞经液滴包裹,借助介电实现目标单细胞微液滴的高通量分选。图1 单细胞中心研制的pDEP-RADS技术及仪器系统  在此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研究人员研制成功首台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选仪FlowRACS。研究人员采用低拉曼背景石英玻璃为微流控芯片基材,以提高表型检测的普适性 以氧化铟锡(而非金属)加工电极阵列,以避免光热损伤 采用先拉曼检测后液滴包裹、液滴产生和分选同步进行的策略,避免了液滴对拉曼信号采集的影响,从而提高检测准确率并简化系统操作 最后通过自主开发的QSpec软件,实现了平台的自动化运行。  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而新陈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因此,酶是最主要的生物资源之一,也是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例如,甘油三酯(TAG)是人体、动物和植物中油脂的主要成分,它具有极高的能量存储密度,而且在几乎所有细胞中都存在,因此是自然界的“能量存储货币”。细胞中TAG生物合成的最后一步和限速步骤,是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s)。自然界中DGATs的功能极其多样,其活性不仅调控TAG产物的合成效率,还控制着其饱和度、碳链长度等 这些理化性质决定了TAG的用途和经济价值,例如是适合做营养品还是生物燃油。因此,作为油脂分子设计的关键工具,DGATs 的挖掘和筛选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但是,传统的DGATs筛选方法通常包括候选酶基因在底盘细胞中的表达、细胞扩增培养以积累足够生物质、从生物质中提取并通过薄层层析法分离TAG产物、用气相和液相质谱来分析和定量TAG中组分等繁杂步骤。这一流程通常需要一周时间,既耗时耗力,而且难以分析生长缓慢或尚难培养的细胞。业界也尝试用尼罗红等荧光染料来标记细胞中油脂,然后通过流式细胞荧光分选仪(FACS)分选细胞,但是荧光染料特异性低、难以定量分析、细胞壁对染料的通透性低或不可控、油脂饱和度无法表征等瓶颈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针对这些瓶颈问题,单细胞中心“另辟蹊径”,提出了利用以拉曼为代表的分子光谱来筛选酶促反应活性的新思路。利用FlowRACS,单细胞中心首次在单个微生物细胞精度,实现了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在人体、动物和植物中催化油脂的合成)体内活性的非标记式、高通量、高准确率、无损分选。针对来源于微拟球藻的候选DGAT基因库,仅通过为时仅10分钟的FlowRACS运行,就成功获得3个已报道的强效基因和2个从未报道过的弱效基因。而前期基于传统方法对这3个强功能基因的筛选和表征,历时长达数月时间。  与基于生物质提取和质谱分析的胞内油脂分析方法相比,FlowRACS的筛选时间、试剂耗材和人工成本仅为其百分之一,大大提高了酶的筛选效率。与FACS相比,FlowRACS不再需要针对酶的底物或产物进行荧光标记,可同时定量表征油脂含量和饱和度等多种关键的酶活指标,而且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更宽的动态范围。此外,能够荧光标记的底盘细胞很有限,而FlowRACS适用于任何细胞,这一特色对于从菌群等尚难培养微生物中直接挖掘酶和细胞工厂等生物资源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突破国产科学仪器产业化瓶颈,推动原创高端生命科学仪器产业发展  近年来,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与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高端科学仪器研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仅仅是“追赶”和“并行”的发展方式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扭转高端仪器依赖进口的现状。放眼中国各大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研发中心的实验室,进口仪器、尤其是高端进口仪器仍然占据着数量与经费的绝对优势。一旦遭遇国外的技术封锁,我国的科学研究将遭遇无源之水、无米之炊的窘境,科技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局。  然而,科学仪器产业却是我国科技链条的最短板之一。全球科学仪器公司20强中,国产仪器公司无一上榜。2019年美国仪器行业巨头赛默飞、丹纳赫、安捷伦的全年收入分别达到255.4亿美元、179.1亿美元和51.6亿美元,而排名最靠前的国产仪器厂商同期营业收入仅仅为7.34亿美元。与此同时,2020年全球单细胞分析市场规模估计为26.8亿美元,预计在2019至2026年以16.9%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国内市场规模预计35亿人民币。强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市场占有率狭小的局面,对国产单细胞分析仪器的研制和产业化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基于pDEP-RADS技术,单细胞中心推出了国内外首台全谱分选通量达到600个细胞/分钟的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选仪产品样机FlowRACS。FlowRACS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已于今年6月份完成了现场技术验收。单细胞中心长期致力于微生物单细胞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前期已经陆续研制成功并产业化临床单细胞拉曼药敏快检仪(CAST-R)、单细胞拉曼分选-测序耦合系统(RACS-Seq)、积木式单细胞微液滴快速显微分选系统(EasySort)等单细胞分析仪器系列产品。做为该仪器系列的最新成员,FlowRACS的研制成功和应用拓展,将为单细胞科学与产业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工具,并推动我国细胞科学高端仪器产业的自主创新。  上述工作由单细胞中心马波研究员和徐健研究员主持完成,并得到了国家合成生物学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山东能源研究院、青岛星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的支持。  附录:  Xixian Wang?, Yi Xin?, Lihui Ren?, Zheng Sun, Pengfei Zhu, Yuetong Ji, Chunyu Li, Jian Xu*, and Bo Ma*, Positive dielectrophoresis based Raman-activated droplet sorting for culture-free and label-free screening of enzyme function in vivo, Sci. Adv, 2020, DOI: 10.1126/sciadv.abb3521  Yuehui He?, Xixian Wang?, Bo Ma*, Jian Xu*, Ramanome Technology Platform for Label-free Screening and Sorting of Microbial Cell Factories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 Biotechnol. Adv, 2019, DOI: 10.1016/j.biotechadv.2019.04.010(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蛋白质动态学新技术”成功解析蛋白复合体结构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唐淳课题组利用基于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蛋白质动态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建立的研究技术,协助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殷平课题组首次解析了N6腺嘌呤甲基转移酶METTL3-METTL14蛋白复合体结构,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  该工作揭示了RNA N6腺嘌呤甲基化修饰过程中的结构基础,是表观遗传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唐淳、武汉物数所副研究员龚洲和博士后刘主参与该项目,利用课题组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结合小角X光散射与计算机模拟的手段,为该蛋白复合体的结构解析提供了研究方法上的帮助。  经过近3年的努力,唐淳课题组发展、建立了包括核磁共振波谱、小角X光散射、化学交联质谱分析、单分子荧光检测和成像等技术在内的多种生物物理化学手段,并开发相应的整合计算方法,用于蛋白质动态结构及其转换过程的研究。课题组除了完成自身的科研项目外,积极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与国内外同行共享研究技术和方法。目前,得益于“蛋白质动态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项目的实施,课题组已助力多个重要蛋白质结构的解析,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化学生物学》、eLife 等国际一流杂志。
  • 瑕瑜团队新成果:基于质谱的脂质异构体分析有助于疾病诊断与靶点发现
    近期,清华大学化学系瑕瑜教授课题组与清华大学药学院尹航教授课题组以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王韫芳研究员团队合作在Angew. Chem. Int. Ed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sn-1 Specificity of Lysophosphatidylcholine Acyltransferase-1 Revealed by a Mass Spectrometry-based Assay” 的文章。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生赵雪与梁家琦,通讯作者为瑕瑜教授。该工作首次揭示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1(LPCAT1)在合成胆碱甘油磷脂 (PC)时对甘油骨架的sn-1位置具有选择性 该选择性与LPACT1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直接导致了sn位置异构体PC 18:1/16: 0的显著升高。以上研究对于发展基于脂质异构体分析的新型疾病诊断与靶点发现具有启示意义。  LPCAT1是细胞内PC的合成通路中脂质重塑过程关键的酶。已有相关研究表明,LPCAT1在多种癌症组织中表达上调并且对饱和或单不饱和的酰基辅酶具有选择性。然而LPCAT1对甘油骨架sn位置的选择性还尚不明确,这主要是由于sn位置异构体难以区分与定量。2019年瑕瑜教授课题组利用PC碳酸氢根加合物([PC+HCO3]-)在串级质谱中碎裂产生的“sn-1 frag.”实现了sn位置异构体的定性与定量(Zhao X, Xia Y, et al. Chemical Science, 2019, 10:10740)。基于此,本工作建立了测定LPCAT的sn位置选择性的LC-MS流程。作者以sn-1 LPC和sn-2 LPC的混合物为底物,LPCAT1过表达的HEK 293T细胞膜碎片作为酶源,加入酰基辅酶,37℃下进行孵育。酶反应产物通过反相液相色谱(RPLC)中分离及质谱检测 其与内标的色谱峰面积比对总的合成产物(sn位置异构体之和)进行定量。继而对酶反应产物的碳酸氢根加合物进行串级质谱分析,通过“sn-1 fragment”的百分比对sn位置异构体进行定量(分析流程如图1)。继而通过建立sn-1 LPC和sn-2 LPC的酶反应动力学曲线,比较动力学常数来确定sn位置选择性。  图1. LC-MS/MS流程用于定量分析LPCAT催化所产生的PC sn位置异构体  鉴于不同分子量的PC分子可以在RPLC中分离,该流程可以同时测定LPCAT1对多种酰基辅酶(如,17:0-CoA, 18:1-CoA和20:4-CoA)的选择性。结果显示LPCAT1对三种酰基辅酶均表现出活性,20:4-CoA的活性最低。当LPCAT1将三种酰基辅酶连接到甘油骨架上时,均选择性的加在了sn-1位置,即只合成了PC 17:0/16:0,PC 18:1/16:0和PC 20:4/16:0。因此,基于图1的LC-MS/MS分析流程,该研究首次明确了LPCAT1对甘油骨架的sn-1位置具有选择性。  已有研究表明LPCAT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为了探究肝细胞癌中PCsn位置异构体的组成是否会受到LPCAT1对sn-1位置选择性的影响,该工作对人肝细胞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PC的sn位置异构体进行LC-MS/MS分析。结果显示PC 18:1/16:0在肝细胞癌组织中显著上升。该工作进一步对常用的肝癌细胞系HepG2中的LPCAT1进行敲降,敲降后PC 18:1/16:0的含量显著下降。这表明肝细胞癌组织中PC 18:1/16:0的含量与LPCAT1对sn-1位置的选择性以及LPCAT1的表达上调直接相关。更重要的是,解吸电喷雾电离质谱(DESI)对PC 18:1/16:0的分布成像与人肝细胞癌组织连续切片的LPCAT1的免疫荧光成像以及H&E染色高度吻合(图2)。因此PC 18:1/16:0可能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用于划分癌变区域和癌旁区域。  图2. 人肝细胞癌组织连续切片H&E染色(a)组织中LPCAT1的免疫荧光成像(b)以及DESI MS2 对PC 16:0_18:1的sn位置异构体分布的成像(c, d)  总的来说,该工作建立了用于测定LPCAT的sn位置选择性的快速、灵敏、高通量的LC-MS/MS分析流程。它深度剖析了组织中sn位置异构体的组成、分布与酶的功能、分布的关系 阐明了脂质异构体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巨大潜力。不过其他几种LPCAT在连接酰基辅酶时对sn位置选择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我国科学家解析结核杆菌核糖体大亚基与抗生素结合的三维结构
    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病是全球重要的慢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数据,全球结核潜伏感染人群约17亿,占全人群的1/4左右,结核病仍是全球前10位死因之一。目前结核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了解结核杆菌耐药机制并研发新的治疗结核病药物对实现“终止结核病策略”意义重大。  近日,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主的联合团队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ryo-EM structur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50S ribosomal subunit bound with clarithromycin reveals dynamic and specific interactions with macrolides”的文章,该研究解析了结核杆菌核糖体大亚基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CTY)结合的冷冻电镜三维结构。  研究团队发现抗生素CTY结合位点位于结核杆菌核糖体大亚基新生肽链通道靠近rRNA第2062位腺嘌呤(A2062)的位置,与其他大环内酯抗生素的结合位置基本一致。研究团队基于研究获得的密度图,认为结合CTY的结核杆菌大亚基的A2062存在两种构象;与已发表的核糖体与大环内酯结合的结构比较,认为A2062与特定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合的动力学可能调节肽基转移酶向翻译阻滞方向发展。该研究对结核杆菌核糖体大亚基A2062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动力学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合理设计下一代抗结核药物,以对抗日益严重的结核杆菌耐药问题。  论文链接: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22221751.2021.2022439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杂志,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 京津冀鲁813家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
    2022年度京津冀鲁地区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项目在原43个的基础上新增7个,达到50个;813家医疗机构实现临床检验结果互认,较此前新增271家。为进一步提升京津冀鲁区域内医疗机构临床检验质量,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卫健委共同开展区域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经过对已经纳入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的复查,以及对新申请医疗机构的考核,京津冀鲁区域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在此前542家的基础上新增271家,达到813家。其中,北京市284家、天津市89家、河北省312家、山东省128家。覆盖了符合要求的三级、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及民营医疗机构。四省市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项目达到50个。其中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生化项目23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等免疫项目14项,白细胞等血细胞分析项目5项,凝血酶原时间等凝血试验项目2项,结核杆菌等临床细胞分子遗传学项目6项。
  • 黄超兰与高福团队描绘新guan刺突蛋白糖基化图谱
    新突破新guan肺炎自2019年暴发以来,给全社会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不仅对quan世界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震荡性的影响。因此,对新guan肺炎的研究也显得愈发重要。近期,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jing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的黄超兰团队、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高峰团队,通过采用基于质谱的糖基化修饰鉴定技术,对新guan肺炎颗粒上S蛋白的O-糖基化修饰图谱进行了整体描绘,进而提出了“O-Follow-N”的O糖基化修饰规律,为新guan肺炎的致病机制探索提供了研究基础。而这项出色的研究,也于2021年8月2日以“O-glycosylation pattern of the SARS-CoV-2 spike protein reveals an“O-Follow-N” rule”为题发表在了Cell Research期刊上。糖基化修饰(Glycosylation)是蛋白质主要的翻译后修饰类型,其广泛参与细胞黏附、识别、信号转导等重要过程,影响蛋白质的分泌、运输和稳态调控,可发生在细胞50-70%的蛋白质上,2021年糖基化修饰鉴定被Nature Methods评为zui值得关注的技术之一。根据糖苷链类型,蛋白质糖基化修饰可以分为四类:(1)N-连接糖基化;(2)O-连接糖基化;(3)C-连接糖基化;(4)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其中O-糖基化修饰,是在高尔基体中产生。它在人体中有70余种常见糖型,无特定氨基酸结构域。目前,对O-糖基化修饰研究存在许多困难,比如:1糖基化修饰的糖链形成无固定模版;2受200多种糖基转移酶的复杂调控;3糖基化肽段剂量水平低;4规模化糖链结构解析通量低;5糖链构成微不均一性,定性与定量困难;6功能性糖基化位点及关键糖结构指认困难。受这些因素影响,对O-糖基化修饰的研究也是少之又少。现阶段,对于大规模、高通量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zuihao的途径就是利用基于高分辨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这篇报道中,黄教授等团队,就是通过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克服一系列困难,shou次对新guan病毒上S蛋白的O-糖基化进行了综合性描绘。实验中,研究者为获得天然状态下S蛋白的N-和O-糖基化修饰完整图谱,首先从SARS-CoV-2病毒颗粒上获得S蛋白,并使用了LysC+Trypsin, Chymotrypsin, GluC, Elastase 以及 alpha-Lytic等多种蛋白酶将S蛋白酶解成肽段。而对于这种复杂糖蛋白酶解后产生的肽段,普通质谱很难进行检测。研究者则采用了具有超高分辨率的Orbitrap Eclipse 三合一质谱仪,并利用三合一仪器多种碎裂功能中的阶梯HCD(stepped collisional energy SCE),HCD(Higher-energy collisional dissociation)以及组合式的HCDpdEThcD三种碎裂方法进行质谱分析。图1. Orbitrap Eclipse 三合一质谱仪Orbitrap Eclipse三合一质谱仪是一台不仅拥有着CID, HCD, ETD HD, EThcD HD, ETciD, UVPD, PTCR等多种碎裂模式的质谱仪,而且还具有高达50万的分辨率,能够对多种形式的修饰肽段进行jing准定性与定量,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坚实的硬件基础。研究中,研究者共鉴定到了39个糖基化修饰位点。其中包括此前已报道的22个N-糖基化修饰位点,以及17个O-糖基化修饰位点。值得注意的是,这17个O-糖基化修饰位点是shou次从SARS-CoV-2病毒颗粒中提取的S蛋白上鉴定到的。并且通过深入分析这些位点,研究者发现在这17个位点中,有11个位点位于糖基化的天冬酰胺(Asn, N)附近。为了更准确的对这一现象进行挖掘,研究者将NxS/T共有基序内糖基化的N每一侧的3个氨基酸定义为“N±1-3”。分析结果显示,11个O-糖基化修饰位点分布在“N±1-3”的位置上,位点信息确定的位点有10个,其中7个位点分布在“N+2”的位置上。研究者还通过开展定点突变实验进一步证实N糖基化修饰的存在是“N±1-3”的位置上出现O-糖基化修饰的先决条件。基于以上分析,研究者提出SARS-CoV-2病毒S蛋白的糖基化修饰存在O-糖基化修饰追随N-糖基化修饰发生的现象,并将这一现象命名为“O-Follow-N”规律。图2.新guan病毒S蛋白上符合“O-Follow-N”规律的O糖基化修饰(点击查看大图)小结Summary研究基于前沿的质谱分析技术,通过使用超高分辨的三合一质谱仪Orbitrap Eclipse,揭示了新guan病毒上S蛋白的O糖基化修饰谱,进而提出了O 糖基化修饰的“O-Follow-N”规律,同时这一规律也可能适用于其它蛋白。这个规律提示O-糖基化修饰具有潜在的调控新机制,特别是N-和O-糖基化修饰之间可能存在的协同作用,未来有望在极大程度上推动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黄超兰(北京大学医学部jing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主任)问根据您的经验,O-糖基化修饰鉴定的难点在哪里?答对于所有的蛋白翻译后修饰鉴定都普遍存在着几个相同的难点:(1)修饰丰度相对较低,难以直接鉴定,往往需要进行修饰富集,因此对样本量等要求较高;(2)修饰调节为动态变化过程,鉴定重复性会相对低一点。而对于O-糖基化修饰,因其特殊性,又有几个其他因素影响:(1)糖基化修饰的糖链形成无固定模版,且受多种糖基转移酶的复杂调控;(2)规模化糖链结构解析通量低,定性与定量困难;(3)功能性糖基化位点及关键糖结构指认困难。问Orbitrap Eclipse Tribrid三合一质谱联用仪在该研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答在我们的实验体系中,使用了多种蛋白酶对S蛋白进行处理,因此会产生长短不一,形式各异的肽段,而这就要求配套的质谱仪器能够具有多种碎裂模式,而 Orbitrap Eclipse质谱仪就很好地满足了我们的需求。并且Orbitrap Eclipse具有很好的分辨率以及稳定性,这对我们的实验提供了很大帮助。问新guan病毒颗粒上提取的S蛋白O-糖基化修饰图谱的揭示对新xing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有哪些帮助?答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了“O-Follow-N”变化规律,这对研究糖基化的变化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并且这个规律也显示O-糖基化修饰具有潜在的调控新机制,特别是N-和O-糖基化修饰之间可能存在的协同作用,未来有望在极大程度上推动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专家介绍黄超兰教授长期致力于质谱和蛋白质组学前沿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开发,应用范围包括生物学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是高度跨界,善于交叉学科整合,战略规划制定和人员管理的quan方位技能科学家。如需合作转载本文,请文末留言。这样的应用图书馆不来了解一下?点击进入小程序完成注册即刻抽取盲盒好礼
  • 紧急采购:HM5 血液分析仪及VS2 生化分析仪试剂
    国外某企业委托湖南某机构寻找中国优质厂家,采购,HM5 血液分析仪和 VS2 生化分析仪的试剂,具体明细如下:生化分析仪:试剂,与 Abaxis VetScan VS2 分析仪完全兼容描述:内部装有冻干试剂珠的塑料盘用于在 VetScan VS2 兽医分析仪中分析动物的肝素化血液、血清或血浆。该盘用于量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磷酸酶(ALP)、淀粉酶(AMY)、总钙(CA)、肌酐(CRE)、球蛋白(GLOB)、葡萄糖(GLU)、磷( PHOS)、钾 (K)、钠 (NA)、总胆红素 (TBIL)、总蛋白 (TP) 和尿素 (BUN)。光盘是单独的,不能重复使用。组成:该圆盘由封闭的比色皿和装有固体球形试剂珠的容器组成。试剂以冻干形式处于稳定且低危害的状态。珠子中的试剂浓度是无毒的,不会对人类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包括酶、防腐剂和稳定剂在内的活性物质浓度小于1%;该圆盘包含一个容器,其中的稀释剂含有少于 0.5% 的水和浓度低于 1% 的防腐剂。面板中存在的化学物质:D-manit - 不超过 16.5%聚乙二醇 8000 - 不超过 8.8%聚乙二醇 2000 - 不超过 6.1%三氰酸钠 - 不超过 5.8%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 不超过 5.7%聚乙二醇 3400 - 不超过 5.6%葡聚糖 70 不超过 4.9%氯化钠 - 不超过 3.7%氢氧化锂,一水合物 - 不超过 2%五水硫酸铜 - 不超过 1.1%肌醇浓度 - 不超过 1%。血液分析仪试剂:用于血液分析仪试剂描述容量溶剂,稀释剂一种等渗盐溶液,用于稀释全血样本并在测试之间冲洗分析仪流体系统。9 升洗涤,清洗剂用于对某些物种和某些清洁程序进行分析。500 毫升清洁剂、净化剂用于液体系统清洁过程300 毫升溶解、裂解剂它用于获得三组分白细胞形式的溶血物并确定白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总数。300 毫升溶解、裂解剂 2用于全血稀释和白细胞差异溶血,以按体积将嗜酸性粒细胞与其他白细胞分离。 用于测定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800 毫升相关图片:委托中方洽谈机构:公司名称:湖南中星科技有限公司姓名:樊占财 联系方式:15388055177
  • 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汪鹏教授课题组建立基于天然微生物传感器的稻米无机砷高通量检测分析平台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汪鹏教授课题组开发了一种稻米iAs检测新方法,利用天然微生物传感器E. coliAW3110 (pBB-ArarsR-mCherry) 结合淀粉酶水解提取砷形态,实现稻米中iAs的高通量和定量检测。本研究将该生物传感器制成了操作便捷的试剂盒,包括酶标板、α淀粉酶,以及生物传感器细菌冻干粉。生物传感器被制成冻干粉可以提高该方法的使用范围、延长保质期、简化操作步骤和缩短测试时间。用该试剂盒在12 h内能检测超过200个稻米样品,而常规方法HPLC-ICP-MS在同样的时间内仅能测定40个样品。   稻米是无机砷(iAs)的主要膳食来源,iAs是一种剧毒砷,会在稻米中积累,对以稻米为食的人群构成巨大健康风险。然而,目前可用于稻米iAs检测的方法比较少,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简单、经济、准确和高通量的稻米无机砷检测方法。   该生物传感器的传感系统来源于天然细菌砷抗性操纵子。微生物自诞生以来就一直生活在含砷环境中,并进化出了砷抗性ars操纵子,参与不同的砷解毒途径,比如ArsB为细胞As(III)外排蛋白,ArsC为As(V)还原酶,ArsM为As(III)S-腺苷甲硫氨酸甲基转移酶,ArsK为MAs(III)外排蛋白,ArsH为MAs(III)氧化蛋白。在没有As的情况下,ArsR蛋白与启动子上游的DNA结合区ABS结合,阻止ars操纵子转录。然而,在As存在的情况下,As(III)与ArsR蛋白结合,诱导其构象变化,从而降低ArsR蛋白对ABS的亲和力,ars操纵子的表达被激活。在本研究中,将mCherry基因连接到带有启动子的arsR基因(来源于对As(III)高灵敏的土壤细菌Arsenicibacter roseniiSM-1的ars操纵子)下游,并导入E. coliAW3110,mCherry基因的表达水平受ars操纵子的活性控制,与iAs浓度成正比,从而实现砷浓度信号到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的转换。该生物传感器对砷表现出高度特异性,只响应无机砷,不响应有机砷,并通过调节检测体系中PO43-浓度来区分亚砷酸盐[As(III)]和砷酸盐[As(V)]。   用该试剂盒测定了19个总砷浓度不同的稻米样品的iAs浓度,表现出出色的重现性和高信噪比,检测限低至16 μg kg-1[As(III)]和29 μg kg-1[As(V)],这些值远远低于欧盟制定的婴儿稻米的最大允许水平(100 μg kg-1)。这种简单的生物传感器试剂盒为检测食品样品中的iAs提供了一种很有前景的工具。   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发表了题为Natural microbial reactor-based sensing platform for 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inorganic arsenic in rice grains(2023)的论文,其中,博士生葛占标为论文第一作者,汪鹏教授为通讯作者,前沿交叉研究院陈明明副教授以及资环院黄科副教授、谢婉滢副教授和赵方杰教授也参与该研究工作。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
  • 案例解读 | 子宫液代谢组分析,开发卵巢癌早期诊断新方法
    01研究背景生命的代谢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任何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会影响人体代谢,进而导致体液中代谢物质发生显著变化。分析代谢物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寻找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是疾病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代谢物的分子量一般都非常小,只有几百道尔顿。在进行研究代谢物和目标蛋白的互作时,常常由于代谢物分子量太小,无法获得信噪比高的结果。下面的案例为大家带来2023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郭红艳/李默团队发表在《Cell Heliyon》文章,他们使用MST技术成功检测了靶标蛋白和代谢物的互作,以及代谢物与疾病关系。02案例解读doi.org/10.1016/j.xcrm.2023.101061IF: 14.3 Q1 研究内容由于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无效,卵巢癌(OC)在女性群体中死亡率高,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准确和实用的策略来早期发现OC。作者以子宫液为研究材料,对96名妇科患者的子宫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建立7种代谢物标记panel,用于检测早期OC。同时发现过量的4-羟雌二醇(4-OHE2)影响机体正常代谢,并且促进肿瘤发生。结果作者研究发现,在大多数OC细胞中,去甲肾上腺素(NE)和4-羟雌二醇(4-OHE2)升高,考虑到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代谢NE和4-OHE2的双重作用,作者假设OC细胞中的4-OHE2可能与NE竞争。为了验证这种猜想,需要检测COMT对对4-OHE2和NE的相互作用。4-OHE2和NE的分子量分别仅有288D和169D,常规基于分子量变化的亲和力检测方法很难获得信噪比高得结果。MST不依赖分子量的变化,即使小至离子也可获得准确Kd。文中作用使用MST检测到4-OHE2对COMT的结合亲和力比NE对COMT的结合亲和力更强,见下图。结合细胞水平实验确定过量4-OHE2拮抗COMT对NE的分解代谢。此外,暴露于4-OHE2可诱导细胞DNA损伤和基因组不稳定,从而导致肿瘤发生。图注:MST检测COMT与NE和4-OHE2亲和力该研究不仅揭示了不同类型妇科疾病患者的子宫液代谢物特征,还为卵巢癌患者提供了一个无创的早诊早治新策略。03产品技术优势MST进行亲和力检测不依赖于分子量,因此,即使分子量非常小的代谢物也可以轻松完成互作检测。此外,MST对互作buffer不做要求,即使代谢物为酸性/碱性/粘稠等不同性质,亲和力检测的结果也不受影响。Monolith分子互作检测仪
  • 世界肝炎日,和器官芯片一起拒绝“肝”扰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导致急性和慢性肝病的重要原因。据估计,22%的临床试验失败和32%的治疗药物撤出市场是因为药物的肝毒副作用。肝毒性通常直到临床试验或上市后才被发现,这增加了临床试验参与者的风险以及药物开发的经济负担。许多DILI案例被称为“特异质性”,因为DILI通常与药物使用的剂量和持续时间无关,并且仅在一小部分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发展。由于目前有超过 1000 种处方药和 80000 种草药和膳食补充剂 (HDS) 可供在美国使用,药物加性或协同肝毒性的可能性高,而预测能力低。来自密歇根大学的Jonathan Z. Sexton教授团队2023年5月在《JOURNAL OF HEPATOLOGY》(IF:25.7)杂志上以“A human liver organoid screening platform for DILI risk prediction”为题发表文章。他们使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的人肝类器官(HLOs)的方案,分别用于384孔板的高通量药物筛选,以及高生理保真度的肝脏芯片构建,该系统先前用于成功预测phh的物种特异性DILI。1、分散HLO在基于384孔的高内涵筛选和药物聚类中的应用384孔板内培养HLO细胞7天后,通过免疫荧光统计细胞类型,经鉴定与单细胞测序结果一致,确定了384孔板内的细胞类型和比率。通过384孔板筛选了12种化合物,观察到细胞活力的纳摩尔剂量依赖性丧失。在永生化肝细胞癌系Huh12或早期发育阶段获得的分散确定性内胚层上测试物时,其中有7种化合物未观察到明显的细胞毒性。2、器官芯片系统中HLO的生化、表型和转录组学分析 – iPSC肝芯片在双室微流体S1芯片的上部和下部室中培养7天,从而开发出PaDLOC。在孔板中,HLOs每106个细胞能产生10 μg/ml的白蛋白,7天后略有减少,而在PaDLOC中,每106个细胞能产生20-30μg/ml的白蛋白。PaDLOCs也表达CYP450s 1A1, 2D6, 和 3A4,其表达量高于HLOs 3-5倍。通过转录组学对比HLO和PaDLOCs所有细胞之间的差异,显示PaDLOCs中肝脏增殖生物标志物TGFBI(胶原结合)和CCN2表达(细胞粘附)增加。观察到肝细胞标志物TDO2(一种活化的星状细胞标志物)表达增加。其他表达增加的肝脏特异性标志物包括NNMT和IGFBP7。这表明PaDLOCs中细胞结构成分、参与细胞骨架组织的基因和炎症反应元件上调。3、用于DILI风险预测的iPSC肝芯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和白蛋白表达量的减少对应于肝细胞损伤。APAP和FIAU是已知的肝毒性化合物,臭名昭著的FIAU通过了临床前测定,但仍产生明显的肝毒性。对于所有PaDLOC系,用100μM的APAP处理后,使ALT从第10天低于0U / L的基础水平增加到约20-30 U / L的峰值,而用10μM FIAU处理使ALT和AST急剧增加到80 U / L以上。DILI异质性使新型疗法的风险预测具有挑战性。APAP会导致肝坏死,FIAU引起的弥漫性微泡脂肪变性,伴有肝结构保留。分别用100μM的APAP和10μM的FIAU处理PaDLOCs,对细胞核\细胞区域和脂滴进行染色。图像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PAP处理的PaDLOC显示细胞掩膜的斑片状丢失和细胞萎缩,脂质积累没有增加。相比之下,FIAU处理的PaDLOCs显示出高脂质含量和细胞掩膜染色减少。 4、替诺福韦和伊纳吉韦联合用药的肝毒性建模分别用替诺福韦、伊纳吉韦单药和替诺福韦-伊纳里吉夫联合用药处理384孔板,处理120小时后,为每种处理条件(n = 4孔)拍摄共聚焦图像,以描绘细胞核/细胞区域。替诺福韦伊纳吉韦联合用药组ALT从第4天开始增加到15-25 U / L,第7天增加到25-35 U / L,而AST在第4天增加到20-30U / L,在第7天增加到40-50 U / L。联合治疗也导致白蛋白产量减少,而单药治疗在7天内没有观察到效果。然而,源自iPSC 72.3的PaDLOCs仅在治疗第7天才显示出ALT释放略有增加。在视觉上,用两种组合处理的PaDLOCs表现出与FIAU处理的对照相似的表型,具有局部细胞掩膜染色损失和高脂质积累。 5、替诺福韦-伊纳吉韦、FIAU-和APAP处理的PaDLOCs的转录组学分析尽管替诺福韦-伊纳吉韦诱导的肝毒性与FIAU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但实验结果表明替诺福韦单药治疗和FIAU之间的转录组学相似性更大。火山图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这两种条件都会导致KCNQ10T1的过表达,其上调先前已被证明会降低DILI并抑制RPS10的表达。除联合治疗外,FABP4在所有治疗中均一致表达,这与先前证据表明FABP4在肝细胞癌引起的肝损伤中过度表达相矛盾。在所有治疗中,我们观察到与对照组相比,NDUFA4的减少。在384孔分散HLO测定中,替诺福韦-伊纳吉韦和FIAU-伊纳吉韦联合治疗都可能导致协同毒性,计算出的Bliss协同作用评分分别为17.624和22.964。 总的来说,特异质性(自发的,患者特异性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因为缺乏作为人体肝组织功能并适应大规模药物筛选的肝脏模型难以研究。从患者干细胞生长的人肝类器官在高通量和生理“芯片”培养系统中对已知的DILI致病药物有反应。这些平台有望让研究人员进入临床试验之前将其用作新药的预测模型,并成为潜在体外诊断工具。 文献索引: https://doi.org/10.1016/j.jhep.2023.01.019 艾玮得生物始终致力于器官芯片及相关智能设备的创新研发,陆续推出用于肝脏毒性测试的系列器官芯片,可覆盖肝脏模型构建、肝类器官培养等实验需求,以及适配高通量筛选的高内涵智能分析系统。肝脏药物毒性检测采用肝脏聚集体模型、肝脏类器官、肝脏多细胞模型等进行药物肝脏毒性检测。 1、肝脏聚集体模型构建采用自主研发的抗粘附U型板完成3D培养肝细胞系,形成肝脏聚集体模型,具有比传统2D模型更仿真的优势。2、肝脏类器官培养使用肝脏癌旁组织培养的人源肝脏类器官,在组织学和转录组特征方面与原代组织高度一致。 3、肝脏多细胞模型构建包含间质细胞,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组织微环境,具有细胞间相互作用,形成更加仿生的肝脏模型。
  • 鸡蛋胆固醇不可怕,降低炎症也有它
    鸡蛋胆固醇不可怕,降低炎症也有它糖尿病患者早餐吃一个鸡蛋和吃一碗燕麦粥是一样健康的?甚至鸡蛋更健康?College of Agriculture, Health, and Natural Resources的营养学教授Maria-Luz Fernandez的最新研究成果表示鸡蛋可能对糖尿病患者属于更健康的饮食。Fernandez教授和她的同事们得到的证据表明,一个鸡蛋可能不仅属于糖尿病患者饮食中可以接受的类别,它可能会被证明提供意想不到的保护,防止潜在的可能导致心脏疾病的炎症进程。这篇研究发表在最近的Nutrients。Fernandez教授解释说,糖尿病影响了近25万美国人和全球各地多达400万人的生活。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控制他们的饮食——包括避免高脂肪、胆固醇、钠和糖。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了解。吃谷物如燕麦片是有好处的。而鸡蛋因为它的胆固醇含量,不属于合适饮食。但Fernandez教授和她的同事们质疑这种假设。不能忽视的事实是:鸡蛋充满了高质量的蛋白质和其他有价值的营养元素;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市场都有供应,而且容易煮食。此外,它们的味道很好。“鸡蛋含有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和玉米黄素,是天然的色素,能够防止体内氧化应激和炎症,”Fernandez教授表示。研究人员选择了患有2型糖尿病的个体,所有个体都经过医生的诊治,并且病情在良好的控制之下。参与者随机选择每天消耗一个鸡蛋或一碗燕麦粥,并持续五周。再经过三周间歇期。在每个周期结束时,研究人员需要测量的所有主要和次要指标。在13周结束时,研究者发现血浆中总胆固醇,LDL,甘油三酯,血糖,或者其他任何参数的水平在两组之间并没有差异。这很有趣,因为之前的预期结果是燕麦片饮食会比鸡蛋好。而事实证明,两者效果类似。但真正让人吃惊的是,炎症过程的标记物在鸡蛋组的含量是下降的。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是糖尿病患者有一个明显特征是具有低度炎症,通过食用鸡蛋,炎症被降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降低。该研究是临床干预实验。不过持续时间短,而且没有包括未经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和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研究人员计划未来会在较长的时间段内测量一个较大的队列
  • 如何同时对单细胞进行多组学研究
    大多数全基因组分析提供了大量细胞的平均水平,但是最近的技术进步可以克服这个局限。开创性的单细胞分析现在能够对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谱系进行分析。Cell旗下的Trends inBiotechnology综述了为同一的细胞提供复杂的谱系,将不同维度的分析组合成多组学分析的方法。  策略  和活细胞荧光成像不同,组学的方法比如新一代测序和质谱是破坏细胞进行分析的。第一代单细胞分析选择了一种类型的生物大分子(比如DNA、 RNA、染色质、蛋白或代谢产物)就会丢弃其它所有的材料。而现在证实了一个概念:不同的组学可以在同一个细胞进行平行分析。例如,基因组/转录组或基因 /蛋白水平。现在已经确定了如图所示的多组学单细胞分析的五种基本策略。  结合  在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分子上的实验分析可以合并成一个单一的操作。例如,基于纳米孔测序方法和单分子实时(SMRT)技术所获得的动力学曲线,不仅反映了DNA序列,也进行了 DNA甲基化检测。同样,精心优化质谱检测可以提供相同细胞的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数据。要从单个细胞获得高品质的集成文件,进一步提高检测的效率将是必不可少的。  组分分离  不同种类的生物分子可以在从相同的细胞裂解液提取、分离、和独立分析。例如,最近的一项研究用生物素标记的寡聚dT接头沉淀总RNA,进行 RNA测序文库制备,而游离的DNA可扩增后进行DNA测序。这种策略严重地依赖分离的质量,因为所有留在错误组分中的材料都丢失了。  分别处理  当精确的生化分离不可行时,细胞裂解液可以分别被独立处理。最近的一项研究通过将裂解液分别进行多步定量PCR反转录RNA分析和对DNA抗体报告基因的定量PCR分析。从概念上来说分别处理不如生化组分分离,因为有一些材料不可避免地丢失在错误的组分中。它是进行不同分析的最一般的策略。  转换  不同组学之间的生化转换使得它们能一起分析。例如,亚硫酸氢钠处理将DNA甲基化转换成DNA序列信息,可以进一步与GpC甲基转移酶处理结合来捕获DNA甲基化和单细胞核小体定位。它也可以通过对连接细胞核中三维空间接近的DNA片段的操作,获得单细胞染色体结构的信息。  预测  作为对上述实验策略的补充,也可以对一个或多个组学直接检测,而后通过计算机的方法来预测其它的。这五种策略的设为计更加全面的多组学分析提供了一个框架,因为它们可以以许多不同的方式相结合。  应用  单细胞多组学分析能发现其它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  复杂组织和整个器官的数据驱动的分析可能会挑战我们目前的细胞类型的概念。随着分辨率和单细胞分析的吞吐量,我们可以找出无数的细胞状态,而不是少数的稳定和不同类型的细胞。  多组学分析的另一个关键的应用程序是在医药上。许多肿瘤、肿瘤部分区域在耐药、复发和转移、变化上不同,综合数据集可以提供足够详细的图谱来识别的肿瘤内差异的生物学基础。在平行的多组学分析可以帮助发现不同的耐药性,例如基于遗传和表观遗传学的改变,从而有助于自适应和个性化治疗。  第三个多组学谱系的应用是在生物技术和生态系统中研究不可培养微生物。这些细菌通常很难获得足够纯的群体进行大量分析,而单细胞的操作是综合分析的关键,例如将一定的蛋白组学和相关的代谢谱系联系起来。  最后,测量同一细胞内的细胞状态的不同方面的能力有望揭开细胞的基因组、表观基因、转录组、蛋白质组与代谢组之间的相关联系 可以揭示DNA甲基化、染色质于转录起始之间的复杂关系。  结语  第一个单细胞多组学的检测已经存在了,这预示了单细胞系统生物学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新领域。文章预测,关注单细胞作为生物学的核心将为基础科学提供见解,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方法提供有效的应用机会。
  • 苏泊尔“锰超标”事件启示录
    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全球第三的炊具研发制造商,也是国内炊具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多年来的不断努力,造就了不仅是国内炊具行业第一的行业地位,更是值得信赖的品质、智巧的设计与技术的创新,帮助全球十万消费者走上了健康、舒适、充满新意的现代化家居生活。   但是,2012年2月16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中爆出的苏泊尔不锈钢产品锰析出量超标的事件,令消费者对于这个最大、最值得信赖的厂家的信任度瞬间滑坡。对于消费者而言:你的名气再大,你公司成立的时间再久,一旦你的产品质量有了问题,我们所有的好感都在瞬间崩盘。   那么,所谓的“苏泊尔”不锈钢产品锰析出量超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针对此问题,记者首先走访了苏泊尔品牌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回应说:“锰超标问题,没有标准,何谓超标,另外,锰含量并不意味着锰析出量。在国际上一般也不检测锰的含量和析出量。”   记者查阅到,此前该负责人也曾对媒体如此解释过,但针对这一说法,有专家提出了疑问,“既然其他金属能够析出,锰也同样可以析出。”该专家表示,由于此前的标准规定锰含量很少,所以对锰也没有要求检测,只对铅、铬、镍、镉、砷含量进行了规定。   虽然苏泊尔和该专家说法不一,但是记者还是从中获得了少许信息,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相关标准对于锰析出量的确是没有具体规定的。就此问题,记者查阅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锈钢制品》,关于锰析出量,卫生部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不锈钢制品》知识问答中明确指出:“国外关于不锈钢食具容器有关锰的限定规定,除个别国家外,其他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未对锰的析出量做出规定”。   那究竟是国家的相关标准不够完善,还是对于锰这一元素我们真的不用过分在意呢?就此,记者查阅了关于锰的相关信息。   锰,是几种酶系统包括锰特异性的糖基转移酶和磷酸烯醇丙酮酸激酶的一个成分并为正常骨结构所必须。其摄入量差别很大,主要取决于是否食入含量丰富的食品如非精制的谷类食物,绿叶蔬菜和茶。此微量元素的通常摄入量为每天2-5mg,吸收率为5%-10%。另悉,锰缺乏会使人出现短暂性皮炎,低胆固醇血症以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增加,并且锰缺乏在临床文献中已有记载 锰中毒通常只限于采矿和精炼矿石的人。   另外,有些饮用水和天然矿泉水中也含有锰这种微量元素:   查出锰这种元素并非有害物质之后,记者又打开苏泊尔官网,发现一篇名为《至苏泊尔消费者》的文章被放在其官网首页上。记者在此文中发现,苏泊尔厂家就不锈钢产品锰析出量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复: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关于锰析出量的相关标准。本着对消费者认真负责的态度,我司于2011年10月24日委托德国检测机构TUV SUD PSB上海实验室,参照意大利标准对采用相同材质的产品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被检产品锰析出量低于0.05mg/kg,符合意大利标准中关于锰析出量的要求。由此看来,“苏泊尔”不锈钢产品中锰的含量只相当于成人摄取量的1/70或1/80。   当然,对于“苏泊尔”不锈钢产品中锰超标的问题,真相还是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去寻求的,但是“苏泊尔”厂家在新年伊始就给了我们这一“当头棒喝”,又让消费者作何感想呢?
  • “第七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日程安排
    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南京大学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于2011年8月26日至29日在南京大学召开。会议日程安排如下: 27 日上午大会开幕式金陵江滨国际会议中心酒店 扬子江厅 8:30-9:00 主持人: 鞠熀先教授 南京大学校长会议主席:陈洪渊院士专业委员会主任:席真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陈拥军教授 9:00-9:20 合 影 27 日上午大会报告 扬子江厅 主持人:张礼和院士计亮年院士贺福初院士李灿院士 PL1 9:20-9:55 何川 教授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USA Oxidative modification and de-modification of nucleic acids PL2 9:55-10:30 王柯敏 教授湖南大学 细胞与活体层面的纳米表征新进展 10:30-10:45 茶歇 PL3 10:45-11:20 吴家睿 教授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化学生物学面临的生物学挑战与机遇 PL4 11:20-11:55 陆艺 教授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USA Functional DNA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biosensing, imaging and medicine 11:55-13:00 自助午餐 兰圃/百花苑/大堂吧 27 日下午院士论坛扬子江厅 主持人:陈洪渊院士陈拥军教授 FPL1 14:00-14:35 张礼和 院士 北大药学院 从化学生物学的发展看化学对生命科学研究的巨大贡献 FPL2 14:35-15:10 计亮年 院士 中山大学 钌(II)多吡啶配合物分别与双螺旋和四螺旋DNA 相互作用及其生物功能研究 FPL3 15:10-15:45 贺福初 院士 军事医学科学院 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15:45-16:00 茶歇 FPL4 16:00-16:35 李灿 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Chirality: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 and chemical Biology Significance 16:35-18:15 报 展(P1-P104) 19:00 -21: 00 晚 宴 扬子江厅 28 日上午分会报告 第一分会场主题:生命分析方法地址:扬子江A 厅主持人:方晓红崔华康经武杨朝勇韩守法 I1 8:00-8:25 方晓红 教授 中科院化学所 Single-molecule study of the inhibitors of growth factor signaling I2 8:25-8:50 崔华 教授 中国科技大学 基于N-(4-氨基丁基)-N-乙基异鲁米诺发光功能化纳米金探针的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检测心肌肌钙蛋白 I3 8:50-9:15 杨朝勇 教授 厦门大学 Agarose droplet microfluidic approach for molecular evolution of aptamers O1 9:15-9:35 杜江燕 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 DNA 在三维有序金掺杂纳米二氧化钛修饰电极上的固定和表征 O2 9:35-9:55 周大炜 副教授 南开大学泰达生物技术学院 大肠杆菌O152 中第四个糖基转移酶基因功能的质谱表征 9:55-10:10 茶歇 I4 10:10-10:35 颜晓梅 教授 厦门大学 多通道超高灵敏流式检测仪的研制及其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I5 10:35-11:00 康经武 教授 湖南大学 Rapid screening of C-reactive-protein special aptamers utilizing SELEX in microfluidic channels O4 11:20-11:40 张振 博士 中科院化学所 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 Detection in serum by DNA Aptamer O5
  • 大会报告:糖蛋白的最新分析技术与研究进展
    仪器信息网讯,2010年5月15日,蛋白质组数据处理暨全国生物质谱学术交流会”在云南省丽江市召开。会议为期两天,主要讨论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和应用、数据挖掘和生物质谱等方面的现状及其进展。在所有的大会报告中,除一些关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最新研究进展的大会特邀报告外,第一天的专家报告集中讨论了糖蛋白组的最新分析技术与研究进展,第二天的报告集中讨论了蛋白质数据处理技术,包括蛋白质组生物数据库及分析平台的构建、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等方面。   作为会议议题的主要内容之一,糖蛋白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很多重要功能,关于其的最新研究进展已受到国内外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在本次大会上,南京大学的梁亮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李岩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张延研究员等多位专家学者作了关于糖蛋白最新研究进展的报告,本文对关于糖蛋白研究的部分报告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报道:   报告题目:应用糖蛋白质组学和糖组学的方法筛选癌症分子标记物   报告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李岩博士 李岩博士   李岩博士在报告中表示,目前分子标记物研究主要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样品的复杂性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应对其建立高准确度、高灵敏度、高通读、高重复性的分析检测方法。糖蛋白在分子标志物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大部分分泌蛋白、跨膜蛋白、和细胞表面蛋白是糖基化蛋白,他们涉及大量的生物学功能,并且,美国FDA已批准的生物标记物几乎全是糖蛋白。   在其报告中,分别通过糖蛋白质组学糖组学的方法对分子标记物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   在糖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其分别采用多维色谱-质谱法(MALDI-TOF/TOF)和SRM-MS对糖蛋白进行了定量检测 在糖组学研究中,其表示,现有的糖组学方法不能用于临床样本检测,而新方法有待确立,李岩博士通过凝集素-抗体反应方法检测了糖的motif在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通过对糖蛋白质组学和糖组学方法的分析比较,其建立了适用于临床的检测方法,对于在前列腺中发现可能的分子标志物选择临床治疗方案有很大的帮助。   报告题目:用于糖蛋白富集的团队硼亲和方法研究   报告人:南京大学梁亮博士 梁亮博士   梁亮博士在报告中首先提到,糖蛋白(包括糖肽)的富集是糖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目前用于糖蛋白富集的主要方法有凝集素亲和法、肼化学法、亲水作用色谱法和硼亲和色谱法等。和其他些方法比较,硼亲和方法虽具有显著的优点,但也有两个明显的缺点:(1)在中性pH下的亲和能力极弱,必须在碱性pH下才能与顺式二羟基化合物结合,这造成了操作上的不便,增加了样品变性的危险 (2)在碱性pH时取代硼酸带负电,与样品及样品基体间存在静电相互作用,因而导致专一性的下降。   为了同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其科研团队提出了“团队硼亲和”的原理以及相应的方法。该方法要求分子团队成员在分子的另一端带上氨基,通过与环氧开环形成多孔整体材料,分子团队固定到整体材料的表面。该方法只需要一步反应即可制备得到所需的整体柱,操作十分简单,对操作者和环境友好。制备得到的整体柱可以直接应用于生理样品中的核苷等生物分子的专一性富集。最近,其科研团队提出了构建团队硼亲和的另一个绿色化学路线:分子自组装法。分子团队成员在分子的另一端带为噻吩或巯基,利用在金表面的分子自组装,一步反应即可得到团队硼亲和材料。利用该方法,制备了团队硼亲和磁性纳米颗粒和团队硼亲和MALDI靶板,其优异的亲和力和专一性得到验证,成功实现了在中性pH条件下对糖蛋白的专一性富集和纯化。利用团队硼亲和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微萃取探针,通过MALDI-TOF MS检测,在生理pH条件下,存在于浓度高100倍的非糖蛋白基体中的糖蛋白能被专一性地萃取。   报告题目:蛋白质的O-糖基化修饰研究   报告人: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张延研究员 张延研究员   糖链修饰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细胞内50%以上的蛋白质都有糖链修饰。糖链参与了细胞识别、细胞分化、发育、信号传导、免疫应答等各种重要生命活动。按糖链与氨基酸的糖苷键结合方式的不同,真核生物中蛋白质糖基化可分为N-糖基化修饰和O-糖基化修饰,蛋白质的O-糖基化修饰中最主要的O-GalNAc修饰。   张延研究员通过对O-GalNAc糖基转移酶的糖基化修饰特性进行研究,利用UDP-GalNAc衍生物糖探针的荧光标记技术,结合质谱及多肽蛋白质芯片技术,建立了一种高通量发现蛋白质O-糖基化的新策略。
  • 天津工生所植物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究取得进展
    p   合成生物学以工程化设计理念,对生物体进行有目标的设计与改造,形成生物技术颠覆式创新,有望为破解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领域重大挑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植物天然产物合成是合成生物学的重点研究方向。1月31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首次实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成药灯盏花素全合成的最新研究成果,以Engineering yeast for the production of breviscapine by genomic analysis and synthetic biology approaches为题,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p p   灯盏花在云南地区民间被用于治疗瘫痪已有上千年历史。灯盏花素具有扩张脑血管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以及由脑栓塞、脑溢血等所致后遗症瘫痪病人。由于临床应用效果显著,1995年灯盏花素制剂被列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科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必备中成药。2005年,纯度更、高安全性更好的灯盏花素注射液获得国家药监局审批。目前,该类药品市场价值已接近50亿元。 /p p   天津工生所研究员江会锋带领的新酶设计与酵母基因组工程研究团队、云南农业大学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与云南省药用植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杨生超团队合作,利用合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从灯盏花基因组中筛选到灯盏花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P450酶EbF6H和糖基转移酶EbF7GAT),并在酿酒酵母底盘中构建灯盏花素合成的细胞工厂。通过代谢工程改造与发酵工艺优化,灯盏花素含量达到百毫克级,具有较高产业化价值。天津工生所、云南农业大学和昆明龙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就灯盏花素规模化生产和药物转化研究,达成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意向,将共同推进微生物合成灯盏花素的产业转化。 /p p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癌症而跃居世界第一。中国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高达30%,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心脑血管类药品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该项技术成果将有可能将传统农业种植生产方式转变为规模化工业发酵生产路线,可大幅降低灯盏花素的生产成本,推广后可惠及数亿心脑血管病人。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论文题目: /strong /span /p p   Engineering yeast for the production of breviscapine by genomic analysis and synthetic biology approaches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0c721400-54b6-4e2e-96d4-1e8cfcf7703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图1.灯盏花素合成途径 图2.基因筛选流程 图3.代谢工程改造与发酵 /strong /span /p p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