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十四烷苯酮

仪器信息网十四烷苯酮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十四烷苯酮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十四烷苯酮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十四烷苯酮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十四烷苯酮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十四烷苯酮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十四烷苯酮相关的解决方案。

十四烷苯酮相关的资讯

  • 981万!“十四五”南京市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项目
    近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了“十四五”南京市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项目招标公告,预算金额总计981万元,计划采购非甲烷总烃在线分析仪(NMHC)、黑炭(BC)分析仪、激光雷达、NO-NO2-NOX分析仪、CO分析仪、PM10分析仪、PM2.5分析仪、黑炭(BC)分析仪等仪器。详情如下:采购单位: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招标编号:0675-226JOC005197/01、02、03项目名称:“十四五”南京市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项目包1名称:“十四五”南京市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项目(城市上风向组分监测站和港口监测站)包1预算金额:人民币160万元包1最高限价:人民币160万元包1采购需求:序号名称数量备注1非甲烷总烃在线分析仪(NMHC)、黑炭(BC)分析仪、激光雷达1套包含半年运维服务包2名称:“十四五”南京市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项目(公路站)包2预算金额:人民币400万元包2最高限价:人民币400万元包2采购需求:序号名称数量1NO-NO2-NOX分析仪1套2CO分析仪1套3PM10分析仪1套4PM2.5分析仪1套5黑炭(BC)分析仪1套6动态校准仪1套7零气发生器1套8工控机+数采软件1套9机柜1套10标气及减压阀:NO、CO1套11气态采样管及电磁阀1套12非甲烷总烃(NMHC)在线分析系统1套13VOCs组分(116)分析系统1套14气象五参数1套15站房(门窗、排风、灭火器、温控系统、开关等)1套16VPN1套17UPS电源1套18视频监控1套备注包含半年运维服务包3名称:“十四五”南京市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项目(铁路货场站)包3预算金额:人民币421万元包3最高限价:人民币421万元包3采购需求:序号名称数量1NO-NO2-NOX分析仪1套2CO分析仪1套303分析仪1套4SO2分析仪1套5PM10分析仪1套6PM2.5分析仪1套7黑炭(BC)分析仪1套8动态校准仪1套9零气发生器1套10工控机+数采软件1套11机柜1套12标气及减压阀:NO、CO、SO21套13气态采样管及电磁阀1套14非甲烷总烃(NMHC)在线分析系统1套15VOCs组分(116)分析系统1套16气象五参数1套17站房(门窗、排风、灭火器、温控系统、开关等)1套18VPN1套19UPS电源1套20视频监控1套备注包含半年运维服务
  • 波通公司作为铂金会员参加第十四届国际谷物科技与面包大会(ICC)
    第十四届国际谷物科技与面包大会暨国际油料与油脂科技发展论坛于2012年8月6-9日在中国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为&ldquo 科技创新与健康粮油&rdquo 。 ICC作为国际谷物科技领域重要的学术组织,致力于在谷物及食品科技领域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推进科技进步和标准化进程,从而改善人类生活。ICC谷物与面包大会是国际谷物科技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之一,每四年召开一次。瑞典波通仪器公司作为这次会议的铂金赞助商积极参与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中,波通公司创始人Harald Perten的继承人Jan Perten为本次在谷物和食品研究领域里成绩卓越的研究人员颁发了ICC Harald Perten Prize ,本奖项是谷物化学家Harald Perten于1989年设立的Harald Perten基金,旨在奖励在谷物科学领域中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工作者,紧接着ICC秘书长代表ICC感谢perten公司多年来对谷物研究的贡献为Jan Perten颁发了&ldquo 最佳合作伙伴奖&rdquo 和证书,肯定了Perten和瑞典波通仪器公司在行业内的贡献。开幕式后国家粮食局的领导光临瑞典波通仪器公司的展台,参观了波通公司的产品,并对波通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给出满意的肯定。 第二天瑞典波通公司做了关于谷物食品和粮油检测技术的研讨会,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的研讨会。会后波通公司为了答谢回馈客户多年来的支持,举办了50周年庆典抽奖活动,瑞典波通公司VP Sales & Marketing Bengt Sahlin和波通中国总经理刘宇飞先生亲自参与抽奖和颁奖,会场气氛激动人心。 第三天,ICC会员专场中,Bengt Sahlin给大家详细介绍了波通公司的新产品和新研究,并于会后作为最佳论文张贴奖的评委员之一给最佳论文张贴奖的六位学者颁发了Best Poster Awards。 至此第十四届国际谷物科技与面包大会暨国际油料与油脂科技发展论坛圆满结束。
  • 国门提示:出口欧盟儿童用品应谨防苯乙酮超标
    出口欧盟儿童用品应谨防苯乙酮超标   日前,意大利在一周内连续通报6起玩具苯乙酮(英文名:acetophenon)超标。其中5起为EVA拼图地垫,1起为自组装玩具桌。欧盟非食品类产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已多次因苯乙酮超标通报EVA拼图地垫及EVA童鞋。而此次意大利一周内通报了6起苯乙酮超标玩具,检验检疫部门提醒企业需引起高度重视。   苯乙酮是一种最简单的芳香酮,可用于配制香料、制作香皂和香烟,也可用做纤维素醚、纤维素酯和树脂等的溶剂以及塑料的增塑剂。根据欧盟危险物质的分类、包装、标示指令67/548/EEC的2008年12月修订版相关规定,苯乙酮的急性毒性等级为4级,属于弱毒性物质,吸入、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后对身体有害,可引起喉、支气管炎症、痉挛、肺水肿等,因此被禁止使用在玩具等儿童用品上。   检验检疫部门提醒广大企业,EVA和用作填充料的再生橡胶可能含有苯乙酮。因此在出口玩具、大型游乐设施、童鞋等儿童用品中使用EVA和再生橡胶的企业,产品如果出口欧盟尤其是德国、荷兰、意大利的,必须和原材料供应商确认所使用的材料中不含苯乙酮。如果企业无法确认出口欧盟产品是否含苯乙酮,则可以到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以消除因苯乙酮超标而被通报的风险。
  • 第十四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瑞士万通来了,你在哪?
    尊敬的瑞士万通公司产品用户,您好! 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离子色谱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将于2012年9月17日-19日在陕西西安召开,在这个活动中,您可以了解到离子色谱国际国内发展趋势以及最新的色谱信息;您可以与同行们交流经验并从同行处得到对您工作有利的启示。以IC for the people为宗旨的瑞士万通公司将全力支持会议的召开并提供便利的条件,并为所有到会的用户现场解答或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在此,瑞士万通公司特别邀请所有中国的瑞士万通产品用户参加这一离子色谱界两年一次的盛会,不论您是否有论文在会议上交流,您的光临都将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瑞士万通公司期待您的参加! 邀请函下载》》
  • 创新时代,共谋发展|欧波同参加第二十四届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年会
    7月23日-24日,第二十四届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年会在内蒙古包头市成功举办,来自全国95所高校的分析测试中心负责人、技术主管及设备管理人员齐聚内蒙古包头,共同探讨新时代下分析测试技术及科研设备开放共享模式的发展。本次年会由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主办,内蒙古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承办。欧波同(中国)有限公司应邀参加会议,和与会专家一起围绕热点技术进展、综合解决方案、实验室检测系统等主题进行了深度交流。图1:第二十四届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年会会场在技术交流环节,欧波同产品经理赵颉向大家介绍了《欧波同显微分析系统解决方案》。欧波同拥有完善的显微分析全品类产品及相关解决方案。在微米级别,欧波同拥有体式、金相、偏光、共聚焦、3D数码等光镜系列产品,在纳米级别,拥有ZEISS钨灯丝扫描电镜及场发射扫描电镜、COXEM台式电镜等电镜产品。在行业解决方案业务板块,我们还推出了全自动夹杂物分析系统、全自动矿物分析系统等相关产品及技术服务。可广泛适用于材料、冶金、医药、航空、石化、地质等多个领域,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全面而专业的产品及相关解决方案。图2:欧波同(中国)有限公司产品经理赵颉作技术报告《欧波同显微分析系统解决方案》图4:欧波同展台前,多位专家前来交流本次会议主题为“新时代下分析测试中心的发展”,重点研究新时代高校分析测试中心迎来的机遇与挑战。欧波同作为国内领先的实验室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一直以来与各地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有着紧密的合作,在科技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图5:合影留念
  • 喜大普奔:“一通电话”省了两万多
    p & nbsp & nbsp 广西柳州的采购负责人林先生,寻求采购渠道中,通过仪器信息网的仪采通平台,与仪器生厂商取得直接联系,节省两万多元! /p p & nbsp & nbsp 广西柳州某检测公司因扩建实验室,需采购新仪器,其数量种类参数,要求繁杂细致。林先生初入仪器采购领域,对仪器采购不甚了解,同时,手中厂商资源有限,对线下寻到的几份报价略有疑问。机缘巧合,林先生接触到仪器信息网的的买家平台,了解到平台已入驻40000+厂商,每家都经过严格审核。在APP的仪采通上发布采购需求后,仪采通工作人员迅速电话联系到他。通过此电话,林先生获得仪器生产商的联系方式。 /p p & nbsp & nbsp 直接对接仪器生产商,获得的报价比之前找的线下报价低了两万多。林先生无比惊喜,对仪采通工作人员连声道谢! /p p & nbsp & nbsp 真的是,一个电话省了两万多! /p p br/ /p p 【仪采通简介】 /p p & nbsp & nbsp 仪采通是仪器信息网打造的一站式专属仪器采购服务平台。凭借仪器信息网近二十年行业权威,多维度对供货商审核评价,根据用户的详细需求推荐具有良好口碑的仪器,保证采购的安全和稳定,让仪器信息网上的采购用户可以从数千家供应商中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有效帮助企业实现采购工作的高效进行。 /p p 附:为提高用户采购效率,节约采购成本,加强用户与仪器供应商的交流与合作,仪器信息网为买家提供以下服务: /p p 1. 可提供供货商资质审核,确保仪器信息网推荐的供货商及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且具备良好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 /p p 2. 可协助举办线上采购交流会,根据买家具体采购需求免费组织采购交流会,通过在线会议方式使买家了解所需的不同品牌仪器。 /p p 3. 可协助举办线下供需双方见面会,根据买家具体采购需求组织线下供需双方见面会。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 nbs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Buyer/"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点击进入仪采通 /strong /span /a /span /p
  • “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将建一批重点实验室 配备仪器设备
    农药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广泛用于农业、林业、卫生等领域控制有害生物,为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发挥重要作用。为推进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林草局制定了《“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将建设一批农药创新工程中心、部级农药应用创新重点实验室;推动校企共建协同创新实验室(基地),提升我国农药产业原始创新、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分区建设一批农药安全风险监测点,配套完善相关设施设备;全面推进农药标准体系建设,以农药评价、产品质量、安全使用、残留限量、环境风险为重点,加强技术标准研制。强化标准引领,鼓励行业协会制定团体标准,健全农药标准体系。《“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广泛用于农业、林业、卫生等领域控制有害生物,为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是促进农药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五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特制定本规划。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发展现状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农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农药生产、使用、出口大国。“十三五”期间,我国农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农药创制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在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农药原药、制剂、中间体等全链条生产体系。2020年全国农药生产企业170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93家,全国农药总产量170.5万吨(折百,下同),产值近3000亿元,利税超过200亿元,从业人员100万余人。农药产品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还出口到188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出口量126.9万吨,出口额117亿美元。我国有11家企业进入全球农药行业20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品种产品结构逐步优化。2020年全国农药品种数量714个,比2010年增加97个。目前生产中使用的高毒剧毒化学农药(不含杀鼠剂)品种10个,比2010年减少13个,使用量占比由5%降到1%以下。截至2020年底,农药登记产品总数41885个,比2010年增加12688个。其中,登记的杀虫剂占比由53.2%降到43.5%,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由21.9%、21.1%和2.1%分别提高到26.0%、26.7%和2.8%。经营使用逐步规范。农药经营门店布局趋于合理,质量追溯体系初步建立,限用农药定点经营和购销台账管理全面推行。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药经营单位32.5万家,其中23.3万家纳入农药监管信息平台。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农药质量合格率逐年提高。“十三五”时期,农药抽检合格率由84.2%提高到96.2%。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水平逐步提高,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研发创新取得新进展。目前我国农药基本形成仿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格局,改变了过去进口与仿制为主的局面。化学合成、生物发酵等新工艺、新技术取得突破,研发创制了毒氟磷、乙唑螨腈、环吡氟草酮、双唑草酮等50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农药,现有的农药品种90%以上实现国产化。第二节 面临挑战“十四五”期间农业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对农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农药产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明显短板,持续推进农药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生产企业小而散,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重。我国农药企业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一半以上的企业没有进入化工园区,规模以下企业数量占60%,部分企业处于环保敏感区域。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能任务重,部分企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迁移,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不确定性风险。品种结构老化,更新换代任务重。现有登记农药品种中,登记使用15年以上的占70%左右,农药产品同质化严重、抗药性上升、药效降低、用药量增加,残留和环境风险加大,亟需加快农药更新换代,淘汰高毒高风险农药。创新能力薄弱,转型升级任务重。农药源头创新、核心工艺、关键中间体合成技术等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农药创新投入不足,缺乏持续性的研发创新平台和机制,原始创新能力与农药生产大国地位不匹配。能耗双控、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给农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转型升级压力大。支撑能力不足,农药监管任务重。多年来农药行业管理人员队伍、设施设备等支撑能力不足,监管体制机制不顺。“十三五”期间建设了10个省级农药风险监测中心,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多数省份和重点县缺乏必要的检验检测和信息化管理条件。第三节 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农药产业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任务越来越繁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农药稳定供给。“十四五”时期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呈多发重发态势,防控任务重,需要持续稳定的农药生产供应。加之林草、卫生等领域需求增加,农药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绿色发展推动农药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提供安全多样的农产品,对农药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转型升级带来了外部动力。营商环境优化助力企业做大做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增强,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利于激发企业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加快自主创新,推进兼并重组,提高市场竞争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企业“走出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日趋明显,共建“一带一路”和国际合作的深入推进,为我国农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优势产品出口,开展服务贸易,扩大产业境外布局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综上所述,“十四五”时期是加快农药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和系统性谋划,立足农业绿色发展和重大病虫防控需要,创新思路、完善政策、强化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药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药国内供给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的现代农药产业体系为重点,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品结构,完善政策扶持,强化科技创新,补齐发展短板,推进农药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农药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有力支撑。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安全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严把市场准入关,强化市场监管,推进科学安全用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督促农药生产、经营、使用者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坚持绿色发展。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农药产业发展各环节,支持生物农药等绿色农药研发登记,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推进减量增效使用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药生产方式和使用模式。——坚持高质量发展。优化生产布局,开发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替代高毒高风险农药,推进绿色化、智能化、连续化生产,着力打造农药产业升级版,培育大企业,创响大品牌。——坚持创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创制新农药、开发新工艺、应用新技术。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全面推行行政审批网上便民化服务,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第三节 发展目标到2025年,农药产业体系更趋完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生产集约化。推进农药生产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大中型生产企业。到2025年,着力培育10家产值超50亿元企业、50家超10亿元企业、100家超5亿元企业,园区内农药生产企业产值提高10个百分点。——经营规范化。重点在粮食、蔬菜、水果、茶叶优势产区,打造农药标准化经营服务门店1万家,大力推行开方卖药、台账记录、追溯管理等规范化经营服务。到2025年,力争50%的农药经营门店实行标准化经营服务。——使用专业化。加强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普及,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着力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不断提高农药利用效率。到2025年,三大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持续推进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管理现代化。构建国家农药数字监管平台,完善信息化、智能化监管服务。健全管理制度,改善工作手段,形成上下一体、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农药监管服务能力和水平。专栏 1 “十四五”农药产业发展主要指标主要指标2020年2025年指标属性生产企业数量(个)17052500预期性农药经营单位(万家)32.530指导性农药产品登记数量(个)41885170.5生产领域24.822“十四五”时期,围绕农药产业发展的新目标,着力构建现代农药生产体系、经营服务体系、安全使用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研发创新体系。第一节 构建现代农药生产体系(一)优化生产布局。根据国家级、省级化工园区(工业园区)总体布局,引导农药企业入驻符合产业定位、依法依规开展规划环评的合规园区,发挥园区区位优势和产业链优势,促进产业做优做强,加大退出高风险、高污染产能的力度,控制过剩产能。东部沿海地区,稳定化工园区农药发展,适度扩大优势园区规模,重点发展化学农药创制生产,淘汰落后产能。中西部地区,强化对入园农药项目的综合评估,严把生产许可关。优先发展生物农药产业和化学农药制剂加工,适度发展化学农药原药企业。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重点江河湖泊等环境敏感区,从严控制农药生产项目建设。专栏 2 发展农药产能重点园区(31个)华东江苏新沂市化工产业集聚区、如东县洋口化学工业园、淮安工业园区;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江西乐平工业园区、新干盐化工业城、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星火工业园;山东潍坊滨海化工产业园、商河化工产业园、汶上化工园区。(10个)华北河北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赵县经济开发区东区(赵县生物产业园);内蒙古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达产业园。(4个)华中河南驻马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化工产业园(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湖北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宜都化工园。(3个)华南广东韶关南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西贵港市覃塘区新材料科技园。(2个)东北辽宁葫芦岛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阜新氟产业开发区;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黑龙江安达经济开发区、佳木斯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个)西北陕西榆神工业区清水工业园、蒲城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甘肃玉门经济开发区(玉门东建材化工工业园)、金昌市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西南四川广安新桥工业园区。(1个)(二)提高产业集中度。根据资源禀赋、交通物流、科技发展等生产要素条件,坚持市场导向、创新驱动、政策扶持,着力打造一批农药产业集群,提高生产集约化水平。依托东部和环渤海地区先进技术和人才优势,培育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创新型、出口型企业。针对中西部生态要求和产业现状,重点培育一批生物农药优势企业和绿色农药制剂加工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全链条生产布局,推进农药企业集团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逐步改变农药企业多小散的格局。(三)调整产品结构。面向重大病虫防控和农药减量化要求,对标《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环境保护综合名录》最新要求,支持发展高效低风险新型化学农药,大力发展生物农药,逐步淘汰退出抗性强、药效差、风险高的老旧农药品种和剂型,严格管控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性的高毒高风险农药及助剂。充分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大力发展水基化、纳米化、超低容量、缓释等制剂,适应大中型施药器械和多元化用药需求。严格控制粉剂和有毒有害助剂的加工使用,逐步实现农药剂型的高效化、绿色化、无害化。专栏 3 农药产业发展指南优先发展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白僵菌、绿僵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农用抗生素(多杀霉素、春雷霉素等)、生物生化农药(性诱剂、植物诱抗剂等)、RNA及小肽类生物农药。化学农药:重点面向解决水稻螟虫、稻飞虱、小麦赤霉病、蔬菜小菜蛾、蓟马、烟粉虱、松材线虫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治品种偏少和抗药性替代等需求,加快发展第四代烟碱类、双酰胺类、小分子仿生类杀虫剂及新型高效低风险杀菌剂、除草剂等。适度发展杀虫剂:敌百虫、乐果、毒死蜱、三唑磷、吡虫啉、阿维菌素、氟虫腈、丁硫克百威、氟苯虫酰胺、氰戊菊酯、乙酰甲胺磷、啶虫脒、噻虫嗪、杀虫双等。杀菌剂:多菌灵、百菌清、福美双、福美锌、三唑醇、丙环唑、代森锰锌、石硫合剂、异菌脲等。除草剂:草甘膦、乙草胺、莠去津、丁草胺、2,4-滴、2甲4氯、莠灭净、麦草畏、甲草胺、敌草快、草铵膦、烯草酮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复硝酚钠、丁酰肼等。杀鼠剂:敌鼠钠、敌鼠酮、杀鼠灵、杀鼠醚、溴敌隆、溴鼠灵、肉毒素等。逐步退出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灭线磷、水胺硫磷、涕灭威、克百威、灭多威、氧乐果、磷化铝、氯化苦;禁止壬基酚用于农药助剂。(四)推行绿色清洁生产。按照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原则,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促进农药生产清洁化、低碳化、循环化发展。大力推广微通道反应、高效催化、反应精馏成套技术,优化工艺设计和生产流程,鼓励设备更新,推动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减少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能耗。建立健全农药绿色标准体系,完善生产管理制度,提升农药产品质量,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动现有环境问题整改,促进农药绿色高质量发展。专栏 4 绿色生产技术1. 成套清洁生产技术开发。针对重大病虫草害、突发性病虫害、特色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需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药原药品种,研究开发一批农药清洁生产成套技术。2. 绿色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定向转化/拆分技术、高效“三废”治理技术、农药副产物资源化无害化技术、有毒有害物质(溶剂)替代技术、酶催化、反应精馏成套技术等,提高农药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支撑水平。3. 连续化生产技术。针对农药行业的硝化、氯化、氧化、加氢等危险工艺过程,研究开发和应用微通道反应等新型反应器装备及连续流工艺技术,提升反应过程安全性、提高收率、降本增效,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精准化、绿色化。4.制剂加工智能化。研究开发高效环保加工的共性关键技术,鼓励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农药制剂加工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第二节 规范农药经营服务体系(一)优化经营网点布局。按照农药风险管控和供应便民的要求,分区域分层级优化农药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点布局,严格控制限制使用农药经营网点数量,在农产品优势产区和产粮大县合理布局农药经营门店数量,满足病虫草鼠害防治需求。完善农药供应链条,在农药需求量大、交通物流便捷地区布局一批农药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药经营社会化服务,促进农药经营由单纯的分散卖药行为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技物结合服务转变。到2025年,农药经营单位数量不超过30万家,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门店数量控制在1.5万家以内,农药经营使用一体化企业达到2000家。(二)规范互联网农药经营。建立多部门协作配合的互联网经营农药监督管理体系,依法落实农药互联网经营平台管理责任,明确互联网经营者的法定义务和主体责任,制定互联网经营农药负面清单和网络经营行为规范,严格执行农药经营许可制度,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推行农药网上实名购买、溯源管理。加强网络经营跨部门协同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防止互联网经营者违规销售农药造成安全隐患。(三)推进标准化门店建设。制定农药经营门店建设服务标准,在重点区域打造一批农药标准化经营服务门店,提升农药经营标准化管理水平及开方卖药、指导服务水平。完善农药经营台账,健全农药可追溯平台,实现农药溯源管理。到2025年,全国农药标准化经营服务门店1万家以上,力争农药标准化经营服务门店覆盖率达到50%,果菜茶重点区域基本实现全覆盖。专栏 5 农药标准化经营服务门店建设布局专栏 8 健全农药监督管理体系1. 提升风险监测能力。通过实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国家风险监测评估中心、区域风险监测中心(含站点)等项目,改扩建实验室等基础设施,更新仪器设备,建立数据平台,配备软硬件设备。完善抗药性监测体系。2. 优化农药登记试验单位布局。统筹考虑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优化试验单位区域布局和试验项目结构,满足不同类型农药登记试验的需要。第五节 建立农药研发创新体系按照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经济技术政策、产业政策和资源利用等要求,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结合农药产业发展中资源、生态、环境等因素,引导企业加强新增产能、新设生产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污染排放、风险防控等方面的评价管理,上下联动、部门合力推进规划落实,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夯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促进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 《韶关市“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印发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韶关市“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直向市发展和改革局、生态环境局反映。韶关市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2月9日韶关市“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33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2022〕68号)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节能减排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和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以下简称能耗双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进一步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推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确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5.5%(激励目标下降16%),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省下达任务。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有力,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三、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一)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以火电、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造纸、纺织印染等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节能减排诊断,建立能效、污染物排放先进和落后清单,全面推进节能改造升级和污染物深度治理,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推广高效精馏系统、高温高压干熄焦、富氧强化熔炼等节能技术。加快推进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2023年底前,中南股份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25年底前,全市钢铁企业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推进行业工艺革新,实施涂装类、化工类等产业集群分类治理,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造,在火电、钢铁、纺织、造纸、化工、食品和发酵等高耗水行业开展节水建设。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提升,抢抓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落户韶关的机遇,加快绿色低碳数据中心建设,统筹考虑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工程,多举措降低能源消耗,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支持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清洁能源的应用,全面提高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着力将韶关打造成为全国绿色数据中心示范基地。“十四五”时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5.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0%。到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钢铁、水泥、陶瓷等重点行业产能和数据中心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30%。〔市工信局、市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县级人民政府落实,不再一一列出〕(二)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以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以下简称“两高”项目)集聚度高的工业园区为重点,推动能源系统整体优化和能源梯级利用,开展污染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工业园区的应用。以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进供热、供电、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集中贮存和处置,推进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推动活性炭集中再生中心等“绿岛”项目建设。到2025年,建成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园区,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城镇节能降碳示范工程。全面推进城镇绿色规划、绿色建设、绿色运行管理,推动低碳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建设。全面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全面推进新建民用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国有资金参与投资建设的其他公共建筑按照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绿色社区创建等工作,推动既有建筑节能和绿色化改造。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推动太阳能光热系统在中低层住宅、酒店、宿舍、公寓建筑中应用。完善公共供水管网设施,提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水平。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其中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占当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的比例超过30%,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装机容量5兆瓦。(市住建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推动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养护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转型,建设一批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完善充换电、加注(气)、加氢、港口机场岸电等布局及服务设施,降低清洁能源用能成本。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城市新增、更新的公交车全部使用电动汽车或氢燃料电池车,提高城市物流配送、提高城市物流配送、轻型邮政快递、轻型环卫车辆使用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80%以上,支持使用符合标准的邮政快递专用电动三轮车。发挥铁路、水运的运输优势,推动大宗货物和长途货物运输“公转水”“公转铁”及“水水中转”,建设完善集疏港铁路专用线,大力发展铁水、公铁、公水等多式联运。全面实施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和燃气汽车。深入实施清洁柴油机行动,推动重型柴油货车更新替代。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加强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加强船舶清洁能源动力推广应用,2025年底前推广建成一批LNG动力船舶。推动船舶岸电受电设施改造,本地注册船舶受电装置做到“应改尽改”。提升铁路电气化水平,燃油铁路机车加快改造升级为电力机车,未完成改造的机车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国Ⅵ车用柴油(含硫量不高于10ppm),推广低能耗运输装备,推动实施铁路内燃机车国一排放标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加快客货运输组织模式创新和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推进绿色仓储和绿色物流园区建设,推广标准化物流周转箱。强化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快推进同城快递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全面应用。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铁路、水路大宗货物运输量较2020年大幅增长。(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管理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改进农业农村用能方式,完善农村电网建设,推进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规模化利用和生物质能清洁利用。推进老旧农机报废,加快农用电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装备、节油渔船的推广应用。发展节能农业大棚,探索推进功能现代、结构安全、成本经济、绿色环保的现代新型农房建设,加大存量农房节能改造指导力度。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优先控制重点湖库及饮用水水源地等敏感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加强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利用和规模畜禽养殖户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建设粪肥还田利用示范基地,推行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选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强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监管,定期对日处理能力20吨及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开展监测。到2025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率达到97%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6%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及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55%和45%。(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局牵头,市工信局、市住建管理局、市水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公共机构既有建筑维护结构、制冷、照明、电梯等综合型用能系统和设施设备节能改造,增强示范带动作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机制,鼓励采用能源费用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推动公共机构带头率先淘汰老旧车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每年新增及更新的公务用车中新能源汽车和节能车比例不低于60%,其中,新能源汽车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大力推进新建和既有停车场的汽车充(换)电设施设备建设,鼓励内部充(换)电设施设备向社会公众开放。推行能耗定额管理,强化我市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限额标准应用。全面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以典型示范带动公共机构不断提升能效水平。到2025年,全市力争80%以上的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完成省下达我市的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和遴选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任务。(市发改局、市接待办、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七)重点区域污染物减排工程。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加大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以臭氧污染防治为核心,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完善“市—县”二级预警对应机制。巩固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强化监测预警和针对性整治,确保重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强化重点流域干支流、上下游协同治理,深入推进工业、城镇、农业农村、港口船舶“四源共治”,巩固我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到2025年,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清除。(市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水务局牵头,市住建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坚持先立后破,在确保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前提下,稳妥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转型升级,形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格局。推进存量煤电机组节煤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持续推动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推进服役期满及老旧落后燃煤火电机组有序退出。北部生态发展区Ⅲ类禁燃区扩大到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推进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半径15公里范围内的燃煤锅炉、生物质锅炉(含气化炉)和燃煤小热电机组(含自备电厂)关停整合。鼓励现有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工业炉窑改用工业余热、电能、天然气等;全市玻璃、铝压延、钢压延行业基本完成清洁能源替代。燃料类煤气发生炉采用清洁能源替代,或因地制宜采取园区(集群)集中供气、分散使用的方式;逐步淘汰固定床间歇式煤气发生炉。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2%左右。(市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九)绿色高效制冷工程。推进制冷产品企业生产更加高效的制冷产品,大幅提高变频、温(湿)度精准控制等绿色高端产品供给比例。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制冷剂泄漏和排放,积极推动制冷剂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促进绿色高效制冷消费,加大绿色高效制冷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施“节能补贴”“以旧换新”等措施,采用补贴、奖励等方式,支持居民购买能效标识2级以上的空调、冰箱等高能效制冷家电、更新更换老旧低效制冷家电产品。推进中央空调、数据中心、商务产业园、冷链物流等重点领域节能改造,强制淘汰低效制冷产品,提升能效和绿色化水平。到2025年,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程。推进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工程,实施全过程污染物治理。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深化化工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重点排查整治储罐、装卸、敞开液面、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废气收集、废气旁路、治理设施、加油站、非正常工况、产品VOCs质量等涉VOCs关键环节。组织排查光催化、光氧化、水喷淋、低温等离子及上述组合技术的低效VOCs治理设施,对不能达到治理要求的实施更换或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场排放的高浓度废气实施单独收集处理,采用燃烧等高效治理技术,含VOCs有机废水储罐、装置区集水井(池)排放的有机废气实施密闭收集处理。加强油船油气回收治理,运输汽油、航空煤油、石脑油和苯、甲苯、二甲苯等车辆按标准采用适宜装载方式,推广采用密封式快速接头,铁路罐车推广使用锁紧式接头。到2025年,溶剂型工业涂料、油墨使用量下降比例达到国家要求;基本完成低效VOCs治理设施改造升级;年销售汽油量大于2000吨的加油站全部安装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施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环境基础设施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加快补齐城镇生活污水管网缺口,推动支次管网建设。大力推进管网修复和改造,实施混错接管网改造、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推行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和污泥无害化处置。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到2025年,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70%以上或比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市辖三区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7个县城达到80%以上。(市发改局、市住建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二)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推广工程。发挥大型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的重大节能减排科技项目。采用“揭榜挂帅”方式解决节能减排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难题,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面源污染防治等一系列专项攻坚。加强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通过科技创新支持可持续发展,鼓励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和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开展风电、光伏发电、氢能等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及成果运用,全面推动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并实施一批节能减排技术示范项目。(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一)优化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坚持节约优先、效率优先,严格能耗强度控制,增加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以能源产出率为重要依据,合理确定各县(市、区)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并对各县(市、区)“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实行基本目标和激励目标双目标管理。完善能源消费总量指标确定方式,各县(市、区)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目标和能耗强度降低基本目标确定年度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经济增速超过预期目标的县(市、区)可相应调整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对能耗强度降低达到市下达的激励目标的县(市、区),其能源消费总量在当期能耗双控考核中免予考核。各县(市、区)“十四五”时期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考核。原料用能不纳入全市及各县(市、区)能耗双控考核。有序实施国家和省重大项目能耗单列,支持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建设。加强节能形势分析预警,对高预警等级县(市、区)加强工作指导。(市发改局牵头,市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作为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结构优化调整、提升环境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推进重点减排工程建设和运行,形成有效减排能力。优化总量减排指标分解方式,按照可监测、可核查、可考核的原则,将省下达的重点工程减排量分解到各县(市、区),污染治理任务较重和减排潜力较大的县(市、区)承担相对较多的减排任务。加强与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制度衔接,严格落实重点行业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区域削减要求。完善总量减排考核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总量减排核查核算和台账管理,重点核查重复计算、弄虚作假特别是不如实填报削减量和削减来源等问题。(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三)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建立在建、拟建、存量“两高”项目清单,对照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节能审查、环评审批等政策规定开展评估检查,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钢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项目原则上实行省内产能置换。新建、改扩建炼油、乙烯和对二甲苯项目等项目,须纳入国家有关石化产业规划。全面排查在建“两高”项目能效水平,对标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推动在建项目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对能效水平低于本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深入挖掘存量“两高”项目节能减排潜力,推进节能减排改造升级,加快淘汰“两高”项目落后产能。严肃财经纪律,指导金融机构完善“两高”项目融资政策。(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人民银行韶关市中心支行、韶关银保监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强化节能审查和环评审批源头把关。严格项目节能审查和环评准入,做好节能审查、环评审批与能耗双控、碳排放控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的衔接。新上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产品物耗、能耗、水耗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符合节约能源、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从严查处未按规定办理节能审查、环评审批等未批先建项目,依法依规责令项目停止建设或生产运营,严格要求限期整改;无法整改的,依法依规予以关闭。加强对“两高”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和执行结果的监督与评估,对审批能力不适应的依法依规调整。(市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健全法规标准。积极参与广东省节能条例、移动源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的修订,推动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积极参与餐饮业和汽车维修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修订,推动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或规范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能效、水效、污染物排放“领跑者”引领行动。(市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完善经济政策。市县两级财政加大节能减排相关专项资金的统筹,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费用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覆盖范围。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市场化手段推进绿色基金,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扩大在重金属、危险化学品、危险废弃物处置等环境高风险领域探索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完善污染防治正向激励政策。全面实施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发挥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的引导作用。强化电价、水价政策与节能减排政策协同,持续完善重点行业阶梯电价机制,落实高耗能企业的电价上浮政策。全面推行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健全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实施受益农户污水处理付费制度。(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局、市生态环境局、税务局、人民银行韶关市中心支行、韶关银保监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完善市场化机制。积极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加强用能权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的统筹衔接,建立用能权与用能预算联动机制,推动能源要素向单位能耗产出效益高的产业、项目和能源利用效率较高、发展较快的地区倾斜。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引领全社会提升绿色电力消费。全面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综合试点经验。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节能服务机构整合上下游资源,为用户提供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规范开放环境治理市场,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励企业为流域、城镇、园区、大型企业等提供定制化的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推广“环保管家”“环境医院”等综合服务模式。强化能效标识管理制度,扩大实施范围。(市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八)加强统计监测能力建设。完善能源计量体系,重点用能单位严格执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按要求配备、使用能源计量器具。推动全市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纳入省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推进数据整合和分析应用。完善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能源消费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城市基础设施能源消费统计制度。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强化排污许可证监管执法和企业自行监测监管,加强工业园区污染源监测,推动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重点排污单位安装在线监控监测设施。加强统计基层队伍建设,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强化统计数据审核,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提升统计数据质量。(市统计局、市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住建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九)壮大节能减排人才队伍。完善市、县两级节能监察体系,强化监察执法人员力量保障。严格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设置能源管理岗位和负责人制度。加强县级及乡镇基层生态环境监管队伍建设,重点排污单位设置专职环保人员。加大政府有关部门、监察执法机构、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等节能减排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多层次、跨学科的
  • “十四五”期间VOCs取代SO2
    2月25日,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指出:“十四五”空气质量约束性指标设置方面,将有PM2.5、优良天数、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基本消除重度污染天数这五项。VOCs取代了原来的SO2指标。同时将继续强化PM2.5污染防治,加快补齐O3污染治理短板,坚定不移地推进NOx和VOCs协同减排,深入开展VOCs综合治理和源头替代,推动PM2.5与O3浓度共同下降,实现协同控制。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近两年,臭氧逐渐上升为仅次于PM2.5的影响优良天数的重要因素,甚至在某些省市臭氧污染已取代PM2.5成为首要污染物。为控制臭氧浓度,生态环境部发布实施了《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将推进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一是制定升级版的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在规划中会针对VOCs和氮氧化物设计减排目标,同时将苏皖鲁豫交界地区纳入管控重点区域。二是研究将VOCs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通过以上信息可以了解到,今后VOCs与O3将成为污染监测治理的重中之重。VOCs,O3,PM2.5和NMHC之间的关系1、VOCs是O3与PM2.5的重要前体物石化工业、加油站、汽车尾气等排放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在阳光照射的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与此同时,臭氧的生成增加大气氧化性,也会加速二次颗粒物的生成。VOCs和O3、PM2.5的形成密不可分,相互影响。2、非甲烷总烃作为VOCs排放的总量控制指标自2019年7月1日实施的《GB 37822—2019 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中对于挥发性有机物的定义中明确写出,在表征 VOCs 总体排放情况时,根据行业特征和环境管理要求,可采用总挥发性有机物(以 TVOC表示)、非甲烷总烃(以 NMHC 表示)作为污染物控制项目。而在其他行业排放标准中也多次提到,以“非甲烷总烃”作为污染源排放与厂界环境空气的综合控制指标”。比如石油炼制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NMHC与O3监测标准与现状1、非甲烷总烃NMHC相关标准✦HJ604-2017《环境空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HJ 38-2017 《固定污染源废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 1012-2018 《环境空气和废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便携式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北京地标《DB 11/T 1367—2016 固定污染源废气 甲烷/总烃/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便携式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山东地标《DB 37/T 3922—2020 固定污染源废气 甲烷/总烃/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便携式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四川地标《DB 51/T 2377—2017 固定污染源废气 甲烷/总烃/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便携式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黑龙江地标《DB 23/T 2019—2018 固定污染源废气 甲烷/总烃/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便携式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福建地标《DB 35/T 1913—2020 固定污染源废气 甲烷/总烃/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便携式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2、臭氧O3监测相关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HJ 590-2010《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紫外光度法》✦JJG 1077-2012 《臭氧气体分析仪检定规程》 PF-300系列产品我公司推出的PF-300便携式甲烷、总烃非甲烷总烃测试仪系列产品可满足用户对环境空气VOCs、苯系物及O3、固定汚染源VOCs、苯系物移动监测的需求,符合国家标准。
  • 埃及限制玩具和儿童用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
    2013年7月12日消息,埃及将从7月1日起限制在儿童和儿童护理用品中使用特定的邻苯二甲酸酯。   受限的邻苯二甲酸酯分别为:   •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bis (2-ethylhexil) phthalate,DEHP)   •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ibutyl phthalate,DBP)   • 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enzyl Butyl phthalate ,BBP)   • 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Isononyl phthalate,DINP)   • 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Isodecyl phthalate ,DIDP) 和   • 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i-N-octly phthalate, DNOP)。
  • 关注!吉林省“十四五”重点发展这4类科学仪器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吉林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将工业体系建设作为新时代吉林省打造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产业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去年8月发布了吉林省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将其列为吉林省“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全省工业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坚定不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规划》指出要充分发挥吉林大学等62所高等院校、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121家科研院所的科教优势,组建了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84个(其中国家级18个)。建成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医疗器械和生物基材料等3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规划》指出要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速形成汽车轻量化、柔性化智能制造体系,石化产业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在线检测和控制,食品、医药产业加速推进全过程质量安全可追溯。 在今后的发展重点中,主要有生命科学仪器、环保设备、核心器件、半导体设备这四大类,具体信息如下:1、开展光学功能材料、高性能半导体激光器等关键基础材料与核心器件研究;2、推动28纳米及以下光刻物镜系统、万G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等生命科学仪器研发及应用;3、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等环保设备加快发展;4、鼓励体液分析和分子诊断等新型体外诊断仪器及配套试剂的开发与产业化;5、支持基因测序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癌症诊断试剂盒等产品的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大;6、以CMOS图像传感器和功率半导体器件为核心,引进、培育一批集成电路企业;7、全力推动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实施,建设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基地,加强集成电路设计及制造、封装测试、材料及专用设备生产等多领域布局。全文如下:吉林省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前 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吉林在高质量发展新路上砥砺前行、积厚成势的关键五年,是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突破、开辟新局的关键五年。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也是吉林实现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本规划全面分析吉林工业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 规划和吉林振兴发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围绕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从“十四五” 时期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等方面着手,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指导我省 “十四五” 时期工业加速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规划期为2021-2025年。目 录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一、发展基础二、发展形势第二章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主要目标第三章 发展重点一、汽车产业二、食品产业三、石化产业四、装备产业五、医药产业六、冶金建材产业七、光电信息产业八、轻工纺织产业九、能源产业第四章 主要措施一、完善优化创新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二、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三、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五、推行绿色制造,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六、加快产业集聚,推动集群化发展七、深化开放合作,加快融入双循环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估一、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环境影响分析二、规划的资源承载力分析三、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四、综合结论第六章 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实施二、完善政策支持,优化要素配置三、强化安全管理,提升本质安全四、开展监督检查,加大宣传引导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吉林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发展规划》、《吉林省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吉发{2017}18号)和《吉林省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吉办发{2019}41号)等精神,加快推进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力支撑。(一)工业支撑持续增强。2020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81户, 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大型企业130户, 占比为4.2%;从业人员75.1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2407.8亿元,同比增长6.3%;实现工业增加值2850.3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居全国第2位; 工业税收占全省税收55%, 制造业税收占全省税收四成以上,是最大的税源行业。2020年全省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4%,是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支撑。(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坚持每年重点调度推进800个以上投资超千万元重大项目, 一汽奥迪Q工厂、智能网联汽车应用 (北方)示范区、一汽红旗HS系列车型技术改造、万丰奥威新能源汽车轮毂单元智慧工厂、精功大丝束碳纤维 (一、二期)、白城梅花氨基酸(一、二期)、凯莱英绿色制药平台、长光卫星航天信息产业园、长光圆辰CMOS图像传感器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有效改善了产品结构,转变了增长方式,带动了有效投资,2020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7%,增速位居全国第9位。(三)转型升级初见成效。深入落实“1=7”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分业施策激发产业新动能。汽车产业 “风景这边独好”,2020年一汽省属产销量分别达到265.4万辆和264.9万辆,同比增长3.6%和4.5%;红旗品牌产销量超20万辆,近三年产销量增长达42倍。生物法聚乳酸突破量产规模达3万吨,嘉吉生化产业园探索形成了玉米全产业链开发的“嘉吉模式”,吉林梅花成为国内最大的赖氨酸生产基地。石化基础原料和有机化工原料向下游延伸,ABS、乙丙橡胶、聚氨酯、碳纤维等新材料核心竞争能力持续增强,工业级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基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复兴号、京张奥运高铁、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等产品实现批量生产,确立了中国高铁标准。“吉林一号”25颗卫星建成国内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卫星信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深化。凯莱英连续反应法制药技术引领化学制药绿色发展, 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等100余种新药正在开展临床研究,甘精胰岛素等170个医药健康产品取得生产批号。“去产能” 成效显著,累计压减粗钢产能108万吨、炼铁产能80万吨、水泥熟料产量5000万吨以上。(四)创新基础不断厚实。充分发挥吉林大学等62所高等院校、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121家科研院所的科教优势,组建了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84个(其中国家级18个)。建成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医疗器械和生物基材料等3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327 个。这些创新平台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孵化器。成功培育9 户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495户高新技术企业、1049户科技小巨人企业。(五)产业数字化取得进展。2020年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9671个,工业互联网发展应用指数全国排名第13位, 东北地区排名第1位。一汽集团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平台、能源清洁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运营,溯源食品工业互联网正加快建设,工业 APP突破200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超万家。工控安全防护能力显著提升,建成 “省重点工业企业门户网站监测平台”和“省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测平台”两套保障平台。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汽车轻量化、柔性化智能制造体系加速形成,石化产业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在线检测和控制,食品、医药产业加速推进全过程质量安全可追溯。省内9家企业被评为国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通化建新“镍铁合金综合集成总承包核心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被评为国家级示范项目,29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智能制造项目库,金洪汽车成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六)产业集聚初步形成。深入落实工业走廊发展规划,以长春市为中心,四平市、辽源市、吉林市、松原市协同布局,建设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医药、航空航天、精密仪器与装备、传统装备等为特色的产业集群。长春市汽车、食品、装备产业,吉林市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四平市食品产业,辽源市纺织产业,通化市医药产业等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国家工业化新型产业示范基地。认定了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岭天然气化工产业园区等20个化工园区,为我省化工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七)绿色制造有效推进。“十三五”时期,全省工业能耗持续下降,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3.4%,超额完成工业节能目标任务。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建成29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0种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2个国家级绿色园区、60家省级绿色工厂、9种省级绿色设计产品、8个省级绿色供应链、2个省级绿色园区。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应用,吉林至诚电气立体卷铁心配电变压器等8 个型号变压器、吉林宏日新能源生物质锅炉被列入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省内重点钢铁企业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吨钢烟粉尘排放量、吨钢取新水量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5.3%、40.9%、21.2%,固废综合利用率由98%提高到99%。(八)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突出优化营商环境, 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创新组织开展 “服务企业周”,在国内率先设立省级 “企业家日”,持续开展 “万人助万企”、工业服务专项攻坚行动,建立96611企业服务热线等8大援企服务平台。落实国家减税降费、降本减负等政策措施,为实体经济降本减负4000余亿元,营造 “重商、亲商、安商”良好社会氛围。长春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入选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城市,吸引了中粮、国投生物、美国嘉吉、泰国正大、梅花集团、伊利集团、娃哈哈、农夫山泉、恒大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落户我省或追加投资。二、发展形势(一)面临机遇。振兴东北的国家战略机遇。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国务院出台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系列重大政策举措, 批复同意公主岭市由长春市代管, 中韩 (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长春临空经济示范区、吉林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获批,吉林 (中国-新加坡)食品区、吉澳中医药健康产业合作区等一批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为深化产业分工协作、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供了有效承载。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市场机遇。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省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是“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我省工业开放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一批新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加快培育,为我省承接产业转移、连通国内大市场提供了对接机遇。产业生态的突破发展机遇。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 “双碳目标”,倒逼能源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 势必推进产业结构乃至经济体系加速转型发展,相关产业转移势在必行。白城、松原等地区拥有丰富的绿电资源优势,随着绿电技术日益成熟,我省具备承接传统产业项目空间条件,为构建新产业布局提供突破机遇。产业转型的换道超越机遇。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不断突破,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深入演进,我省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得到攻克,一系列重大装备和技术产品研制开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换道超车”机遇。(二)面临挑战。从国际经济环境看,当前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分严峻。在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短期内难以扭转,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趋势加快,国际贸易投资持续萎缩,“逆全球化”加剧。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受 “卡脖子”制约,芯片等 “断链”风险明显上升,实体经济面临 “去中国化”压力。从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制造业转换增长动力处于攻关期,可持续增长压力加大;我国工业总体上尚未摆脱低成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资源环境的约束愈发显著,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制造业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产业基础能力薄弱,质量效益不高。从我省工业发展看,长期存在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还将在一定时期存在,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科教优势发挥不充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程度不高、产业与产业间融合度不够以及生产要素保障还存在短板等问题直接制约我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 时期需要着力破解或得到根本性解决。第二章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根本动力,以智能化改造为路径,以安全发展为底线,以绿色发展为根本约束,以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为主攻方向,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 “强链” 工程,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推动现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加 快提升产业集聚和数字化转型水平,形成产业之间深度融合、要素资源高效配置、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现代产业优质发展生态,全面提升吉林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科技驱动,推进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工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创新要素合作,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突破创新技术瓶颈,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动力格局。坚持强化链条,集群集聚发展。以打造产业链为主线,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生态链耦合发展。强化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系统协同,通过建链、强链、延链、补链,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特色优势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安全绿色,实现永续发展。坚守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底线,推动制造业绿色安全改造升级。加强制造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加快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努力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作出贡献。加强精益安全管理,推广安全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提高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坚持开放合作,推动共赢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鼓励企业“走出去”“请进来”。联动东中西部,聚焦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发展区域,深化对口合作、区域合作,着力引入大项目、好项目,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优化结构,促进融合发展。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渗透作用,推动物资资源、资本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的紧密结合,加速 “两化”融合、产业融合、军民融合、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促进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省工业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产业及产业链间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引领作用明显加强,工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制造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以下目标:产业规模再上新台阶。“十四五” 期间,力争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6.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7000亿元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到2025年,汽车产业力争突破万亿级规模,食品、石化、装备、医药、冶金建材、光电信息产业达到千亿级规模,轻纺产业力争达到500亿级规模。质量效益得到新提升。“十四五”期间,力争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增加值率稳步提高,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力争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00家、省级创业孵化基地350个。融合发展达到新水平。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到2025年, 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有所提升, 智能制造实现突破,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 “两化” 深度融合示范企业达到100家,上云上平台企业达到18000家, 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 绿色制造产业快速发展, 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降低碳排放强度。到2025年, 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 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有所降低, 建设一批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制造模式广泛应用。第三章 发展重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立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推动重点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坚持锻长板、补短板,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促进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航天卫星、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动能加快壮大。坚持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构建万亿级汽车产业,千亿级食品、石化、医药、装备、冶金建材、光电信息产业,500亿级轻工纺织产业组成的吉林现代化工业体系。一、汽车产业锚定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方向,以一汽集团为龙头、长春国际汽车城为平台,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世界一流国际汽车城。积极推进实施 “六个回归”, 推动汽车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关键产业链短板加快补齐、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品牌文化及衍生经济向上赋能,构建涵盖设计研发、整车及零部件制造、市场服务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 全球先进的汽车技术研发高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运营高地、自主可控的零部件产业聚集高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新高地以及汽车产业衍生经济发展高地。到2025年,汽车产业产值突破万亿级,红旗品牌产销规模达到百万辆,自主品牌产销实现200万辆以上,本地配套率力争达到70%。———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汽车及零部件技术升级,完善自主可控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加快传统汽车补齐产业链短板,重点加强汽车芯片、燃油系统、配气系统、电控系统等薄弱链条及四轮驱动、底盘线控、传感器等缺失环节的技术攻关和项目引进。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突破,支持研发高效先进动力总成、混合动力、高性能复合材料、低摩擦等节能技术,加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氢燃料电堆、空压机、储氢罐等产品研发和项目引进,推动汽车绿色低碳发展。支持L3级以上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推动环境感知、智能座舱、超算平台、控制执行、车联网等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培育民族汽车产业,打造民族第一品牌。实施 “红旗”品牌百万辆工程,加快进入国内豪华品牌第一阵营,打造成为“中国第一、世界著名”的“新高尚”品牌。支持红旗品牌家族L、S、H、Q全系列产品投放,推动拓展全球市场;巩固和扩大 “解放” 品牌市场,打造世界知名商用车品牌;支持“新奔腾”品牌发展战略,打造国内优秀主流自主品牌,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支持一汽集团培育拓展技术、服务、生态、公益等子品牌,构筑清晰独特的品牌价值体系,提升“中国一汽”企业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支持一汽改革创新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一汽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支持
  • “十四五”规划第三代半导体弯道超车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国家2030计划和“十四五”国家研发计划已明确第三代半导体是重要发展方向。由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更为优异,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国家希望通过十四五规划,把三代半导体提升至战略高度,第三代半导体可能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弯道超车机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目前我国第三代半导体市场和应用前景广阔。一方面,第三代半导体下游应用切中了“新基建”中5G基站、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城际高铁交主要领域,另一方面,第三代半导体产品主要使用成熟制程工艺,在美国持续升级对我国半导体产业技术封锁的大环境中,第三代半导体有望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突围先锋,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充分受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半导体设备需求及订单向上拐点或已到来。2020年行业有望较快成长,新增需求源自5G商用推动全球存储扩产及中国大陆整体晶圆、封测产能扩张,以下第三代半导体设备公司有望受益。北方华创主营半导体装备、真空装备、新能源锂电装备及精密元器件业务。中微公司正处于市场地位快速提升的高成长阶段,同时其突出的技术及研发实力在本土企业中稀缺度很高。捷捷微电深耕功率半导体行业25年,是国产晶闸管第一大供应商。三安光电2014年5月成立起,正式涉足半导体产业,填补了我国二代、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砷化镓/氮化镓市场的空白,同时布局新兴 Mini/ Micro-LED芯片产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伴随着国内第三代半导体设备企业技术进步和消费市场前景刺激,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将迎弯道超车机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em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em " 原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em " 原文标题《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迎弯道超车机会 科技+消费仍是机构“心头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大盘持续震荡考验市场信心,赚钱效应下滑背后机会也更趋于集中。而在结构性机会背后,券商对四季度的机会普遍看好科技 + 消费 。 具体而言,半导体、国防军工、新能源汽车等被频繁推荐。投资者可在震荡中逢低关注上述板块中的龙头标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三代半导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产业链迎弯道超车机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国家2030计划和“十四五”国家研发计划已明确第三代半导体是重要发展方向。与第一、二代半导体材料Si、GaAs不同,以GaN、SiC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高频、高效、高功率、耐高压、耐高温、抗辐射等特性,可以实现更好的电子浓度和运动控制,特别是在苛刻条件下备受青睐,在5G、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新一代显示、航空航天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截止目前,A股公司已有45家确有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业务,或已积累相关技术专利。华安证券分析师尹沿技指出,由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更为优异,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国家希望通过十四五规划,把三代半导体提升至战略高度,第三代半导体可能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弯道超车机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国海证券分析师吴吉森认为,一方面,第三代半导体下游应用切中了“新基建”中5G基站、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城际高铁交主要领域,另一方面,第三代半导体产品主要使用成熟制程工艺,在美国持续升级对我国半导体产业技术封锁的大环境中,第三代半导体有望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突围先锋,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充分受益。建议投资者关注北方华创、华峰测控、中微公司 器件领域重点关注斯达半导、捷捷微电、三安光电、闻泰科技、华润微,扬杰科技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潜力股精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北方华创(002371)进一步加码主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主营半导体装备、真空装备、新能源锂电装备及精密元器件业务。公司现有四大产业制造基地,营销服务体系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海通证券指出,2018年中国大陆市场设备投资额创历史新高,达到128.2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的投资区域,预计2020年中国大陆设备投资将增长至170.6亿美元,未来依然是全球设备投资的主要地区,中国集成电路装备产业也将迎来一个“黄金时代”。公司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约20亿元将投入“高端集成电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高精密电子元器件产业化基地扩产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加码在高端集成电路设备领域的布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微公司(688012)细分领域领军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日益提升的国际竞争力和半导体设备产业需求复苏、本土晶圆厂扩产及技术成熟、5G产业发展为公司带来的新机遇。相比于成熟发展阶段的海外龙头,公司正处于市场地位快速提升的高成长阶段,同时其突出的技术及研发实力在本土企业中稀缺度很高。虽然估值存在较高溢价,但作为中国高端装备的“核心资产”,其投资价值仍值得关注。华泰证券指出,半导体设备需求及订单向上拐点或已到来,2020年行业有望较快成长,新增需求源自5G商用推动全球存储扩产及中国大陆整体晶圆、封测产能扩张,其中刻蚀、薄膜沉积设备受益程度较高,公司作为国产刻蚀设备领军者有望受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捷捷微电(300623)业绩增长有基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深耕功率半导体行业25年,是国产晶闸管第一大供应商。公司立足功率半导体,在晶闸管基础上不断拓展产品品类,公司有望随着功率半导体的国产化替代加深实现持续快速成长。开源证券指出,2019年中国的功率半导体市场达到 144.8亿美元,主要市场份额为英飞凌、安森美、德州仪器等海外企业占据。MOSFET和IGBT作为功率半导体分立器件的最主要品种,国产替代空间巨大。2019年MOSFET占公司整体营收的15%,公司通过定增项目加码MOSFET、IGBT、新型片式元件、光电混合集成电路封测等产能建设,为业绩增长打下基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三安光电(600703)拐点有望到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2014年5月成立三安集成,正式涉足半导体产业,填补了我国二代、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砷化镓/氮化镓市场的空白,同时布局新兴 Mini/ Micro-LED芯片产业。公司即使在行业低谷,也依旧保持领先整个行业的利润率。申万宏源证券指出,三安集成业务与同期相比呈现积极变化,已取得国内重要客户的合格供应商认证,各个板块已全面开展合作,2019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41亿元,同比增长40.67%。当前是公司利润率底部区间,行业供需改善拐点有望到来,长期看好公司LED新需求及化合物半导体的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国防军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行业迈入价值成长阶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二季度业绩明显回暖后,国防军工行业三季度业绩增长确定性依旧较高。可以看到,军工行业计划性更强、下游客户军方需求确定性更高、产业链相对封闭,科研生产的组织更加严密,受经济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有行业分析师指出,军工板块逐步迈入价值成长阶段,基本面研究的重要性将越来越重要,标的股价走势与基本面关联度越来越高,自下而上选股将成为获得超额收益的关键。横向比较其它制造业,军工行业的优势在于长期成长确定性。比较而言,部分国家重点建设的装备、部分渗透率显著提升的产品、部分业务开拓能力强竞争优势突出的企业需求增速将显著领先于整个行业,选择这类高成长性的标的是核心策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高景气叠加改革持续推进,国防军工行业基本面持续向上的确定性强。国海证券分析师苏立赞指出,建议关注景气度高、确定性强、业绩有望持续兑现的方向如主战装备上量、航空发动机、军工信息化等,以及具有较强改革预期的相关标的。具体来看,主战装备上量,一流军队建设需要大批先进武器装备的支撑,在装备补短板和型号上量的过程中,主战装备龙头及配套企业前景明确。建议关注中直股份、中航飞机、洪都航空、中航沈飞、中航机电等。航空发动机方面,随着新装和替换需求旺盛,预计未来十年国内军用航空发动机市场规模有望达数百亿美元。建议关注航发动力、航发科技、航发控制、华伍股份、钢研高纳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潜力股精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直股份(600038)有资金注入预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是直升机制造龙头,我国军用直升机总量仅为美国的1/6,直-20作为中型通用机型,参考“黑鹰”系列直升机在美军作为主力机型的装备比例,保守估计市场空间达680架。直-20有望加速列装,公司作为部件供应商将持续受益。开源证券指出,航空工业集团直升机板块仍有哈飞集团、昌飞集团的总装直升机整机与试飞业务、直升机运营及维修业务以及中航直升机设计研究所(602所)等资产在上市公司体外,资产质量相对优质。考虑到同类资产合并仍是大势所趋,未来公司体外资产的有望注入将带来上市公司盈利规模的提升和关联交易削减所致的盈利能力增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航机电(002013)平台优势明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背靠航空工业集团,2012年以来经过多次资产重组和整合,成为航空工业集团旗下航空机电系统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航空机电产品是公司最主要的业务。华创证券指出,公司航空机电产品有望保持稳健增长趋势,随着更加聚焦航空机电主业以及不良资产的剥离,公司盈利能力预计将有所提高,毛利率或将有所改善,期间费用率预计保持平稳略有下降。同时公司目前作为航空工业集团下属航空机电系统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的地位明确,体外尚有武汉仪表、609所和610所等优质企事业单位资产,未来资产整合仍可预期,优质资产的注入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质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航发动力(600893)受益庞大市场需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是国内唯一军用航空发动机产品涵盖涡喷、涡扇、涡轴、涡桨、活塞全种类的企业,是三代主战机型发动机国内唯一供应商。全年业绩在紧密的生产交付节奏下仍将保持稳定较快增长。中信建投证券指出,我国军机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老旧机型换发与新机列装需求日益旺盛。大涵道比航发实行军民两用为未来发展趋势,公司现有技术或产品进军民用市场亦可期待,预计未来20年,我国民用市场航空发动机需求约为400亿美元。公司作为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整机上市平台,将直接受益于军民机庞大市场需求与政策资金红利,我们强烈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前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华伍股份(300095)业务快速增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是军机和航空发动机产业链重要配套企业,受益于主战装备上量,军工任务饱满,相关业务快速增长。2020年上半年公司航空零部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9%,业务进入快速增长期。随着主机厂规模不断扩张,公司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且公司正推进飞机零部件产能建设,配套层次有望提升至飞机零部件。国海证券指出,军品方面,下游主机厂需求旺盛,公司订单饱满,军工业务有望加速放量。民品方面,公司工业制动器快速增长,特别是风电制动器高速增长,风电抢装过后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轨交制动器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新能源汽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市场数据持续向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之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8月我国汽车产销数据来看,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0.6万辆和1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7%和25.8%,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保持快速增长。可以看到,2020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恢复表现低于行业总体水平。下半年随着更多新车型的投放、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以及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支持,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持续向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之前工信部修改双积分管理办法,明确2021-2023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14%、16%、18%,并增加引导传统乘用车节能措施、完善新能源汽车积分灵活性措施、丰富了关联企业认定条件等,促进新能源及节能汽车的共同快速发展,利好节能技术领先、新能源发展较快的技术优势企业及相关供应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看好产业链长期成长,布局细分行业龙头。西部证券分析师王冠桥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规划和规模领跑全球,带动国内产业链同步成长。核心零部件如热管理、减速器等领域,国内供应商有望打破海外固有配套格局。建议关注三花智控、先导智能、精锻科技。电池产业链逐渐复苏,龙头公司强者恒强,四大材料国产供应商有望充分受益,建议关注宁德时代、璞泰来。锂价格磨底,电池级碳酸锂基本逼近锂辉石生产成本,预计未来随着高成本的产能的不断出清和新能源汽车需求的持续增长,锂产品价格有望逐步回暖。看好锂行业龙头公司赣锋锂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潜力股精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三花智控(002050)盈利增长空间打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是全球制冷部件的龙头企业,成立三十年来一直专注于生产和研发热冷转换、智能控制的环境热管理核心零部件。华金证券指出,2017年公司将三花汽零业务并表,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业务。公司汽零产品的客户质量优质,现在已相继成为特斯拉、沃尔沃、戴姆勒、比亚迪、吉利、蔚来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厂商的一级供应商,现有的新能源订单业务也会集中在2020年开始放量。作为特斯拉供应商,公司盈利能力将直接受益于国产Model 3 销量的提升,而且随着Model Y车型的国产化进程加快,将继续开启公司的盈利增长空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宁德时代(300750)竞争力进一步凸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主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2019年全球市占率达28%。凭借成本和产品优势,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未来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还积极布局储能产业链上下游,未来有望率先步入储能发展的快车道。随着新能源汽车竞争力提升,预计到2025年动力电池需求量约1013GWh。新时代证券指出,公司竞争力强,经营方面,相比LGC等国际厂商,公司营业利润率持续为正。客户方面,公司成功开拓了特斯拉、大众、奔驰、宝马等国际一流整车厂,反映出公司强大竞争力。随着动力电池不断降本,未来公司的竞争力进一步凸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先导智能(300450)产品市占率第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以薄膜电容器设备起家,2008年切入锂电设备市场,核心设备锂电池卷绕机国内市场份额达60%以上,稳居行业第一。2017年收购珠海泰坦新动力后,可提供前中后段整线生产设备,公司客户包括松下、索尼、三星 SDI、LG 化学、特斯拉、CATL、比亚迪等全球知名企业。申万宏源证券指出,公司拟定增25 亿元用于产能提升,宁德时代将全额认购,交易完成后CATL将持有公司7.29%股权,成为公司战略投资者。引入宁德时代将极大提高公司长期业绩的确定性,伴随CATL扩产公司业绩成长性再次被打开,锂电设备龙头蓄势待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赣锋锂业(002460)深度绑定特斯拉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从中游锂化合物制造起步,后进军上游锂资源,加速拓展下游锂电池生产,目前已形成垂直整合的业务模式。覆盖上游锂资源开发、中游锂盐深加工以及金属冶炼、下游锂电池制造及退休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等多个方面。多个业务板块间通过发挥协同效应,提升资源利用率,公司营运效率及盈利能力。华安证券指出,目前公司氢氧化锂设计产能为3.1万吨,为满足近期市场对电池级氢氧化锂的需求,公司通过发挥自身柔性生产线优势,持续释放产能,2019 年氢氧化锂产能利用率高达99.39%。深度绑定特斯拉、德国宝马、大众等欧美终端车企,氢氧化锂销售未来可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SMD2020/" target=" _self"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5f2ab726-e026-4904-b781-d5e14f7c5e80.jpg" title="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jpg" alt="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jpg" / /a /p
  • 昆明售水彩笔苯含量超标使儿童中毒
    D水彩笔   日前,有媒体报道,温州国华笔业有限公司生产的24色水彩笔,其中有17色水彩笔笔头墨水中被检出苯含量超标,对儿童有中毒危险,因违背欧盟REACH法规遭欧盟通报 ,最终该批产品被德国政府禁止销售 ,德国进口商将其召回。昨日,记者走访了昆明多家文具、办公用具店均未发现被禁售的水彩笔,但却发现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水彩笔都没有标明产品成分,只有部分品牌的水彩笔在外包装上标注有“安全无毒”等字样。   市场   是否安全消费者难辨   “以前就给小侄女买过水彩笔,并不知道水彩笔会有苯超标的情况。” 正在一家文具店购买物品的王小姐表示,在挑选水彩笔时,由于它本身并没有标注产品主要成分,所以也就没办法知道购买的东西是否安全,一般只看重水彩笔的色彩和外包装样式。   在位于小西门的一家超市,记者发现多个品牌的水彩笔都没有在外包装上标明产品主要成分。仅有少部分水彩笔标注上了“环保无毒”、“安全无毒”或是“主要材质:塑料”等字样。例如,一款20色超长水彩棒外包装上,虽然有标注“不含铅、安全无毒”的字样,但是并没有对产品的主要成分进行说明。而在百汇商场附近的一家办公用具店,一款福建生产的水彩笔上也仅有“主要材质:塑料”的标注。而另一款则标注着“环保无毒”的字样。   在记者的走访中,没有发现媒体报道中被禁售的水彩笔,唯一在一家文具店看见了一款温州市黎明华盛文具厂生产的24色水彩笔。但据该店的工作人员介绍,虽然生产的地方相同,但不属于一家文具生产和销售商。   现状   国内没有明确标准   据了解,根据欧盟对水彩笔中苯含量的超限值为5毫克/公斤,此次被欧盟通报的水彩笔中苯的含量在限量的10倍以内,不超过50毫克/公斤。此次导致水彩笔笔头苯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制笔生产工艺缺陷,水彩笔的加工过程中需要用到香蕉水,目的是增加笔头和笔身之间的融合度,由于香蕉水中含有苯,香蕉水干后就会固化。   虽然业内普遍认为苯超标对儿童有影响,但据我省检验部门的专业人士介绍,在我国现行的国家强制标准 《GB21027-2007 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中,只是规定了重金属含量的限定指标,对苯等化学元素含量项目未作明确要求。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 由于企业改进工艺需提高自身成本,所以很多企业都无法摆脱制笔工艺的缺陷。
  • 深昌鸿与您相约第十四届成都国际水展
    我公司将于2018年4月19-21日,携自主研发生产水质检测仪器参加第十四届成都国际水展。欢迎新老客户莅临参观指导。时间:2018年4月19-21日地点:中国.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展位:H444 预展出产品为我公司自主研发的各类水质检测仪器:COD测定仪、氨氮测定仪、总磷测定仪、总氮测定仪、浊度仪、余氯测定仪、铜、铁、镍、锌、六价铬、亚硝酸盐、氰化物、硫化物、碘化物、挥发酚、联氨、苯胺等上百种水中物质的监测仪器,同时生产pH、电导率、溶解氧、浊度、色度、总硬度等水中物理参数测定仪器。
  • 聚光、谱育等品牌750万瓜分厦门市“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项目
    近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厦门市环境监测站厦门市“十四五”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交通污染专项监测(机场点除外)项目货物类采购项目中标公告,谱育科技、聚光科技、迈特高科等品牌中标,中标金额750万。项目编号:[350200]RQ[GK]2022013项目名称:厦门市环境监测站厦门市“十四五”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交通污染专项监测(机场点除外)项目货物类采购项目采购结果:[350200]RQ[GK]2022013-1 包1供应商名称供应商地址中标(成交)金额(单位:元)厦门联信诚有限公司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华昌路132号B1-1办公楼8楼A区7500000.0000元主要标的信息:合同包[350200]RQ[GK]2022013-1 包1厦门联信诚有限公司:货物类品目号品目编号及品目名称采购标的品牌规格型号数量金额(元)1-1A032401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谱育科技、聚光科技、迈特高科等AQMS-600、EXPEC 2000(规格:710F)、AE33、EXPEC 2000(规格:315P/315H)等17500000评标专家(单一来源采购人员)名单:采购人代表:张杰儒 (包1)评审专家:庄秋惠,朱宝平,方云福,许文澧
  • 美国拟议扩展儿童产品CPSIA邻苯二甲酸酯限制令
    美国国会近日提出一项议案以修订《2008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CPSIA)。议案拟议扩展儿童玩具和护理用品的邻苯二甲酸酯限制令。   据悉,2008年8月,美国总统乔治· W· 布什签署CPSIA(公法110-314)使其成为正式法律。法律对儿童产品制造商提出了额外的责任要求,也增强了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的行政权力。   根据CPSIA,六种形式的邻苯二甲酸酯(BBP、DBP、DEHP、DIDP、DINP和DNOP)被限制用于玩具和儿童护理用品。2011年8月,当奥巴马总统正式签署HR 2715法案后,只要求这些邻苯二甲酸酯物质的限制令仅适用于可接触材料。   2014年3月12日,美国国会引进法案S 2120,即&ldquo 扩展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儿童产品的制造、分销和进口等目的的禁令的法案&rdquo 。拟议法案将修订CPSIA第108条(公法110&ndash 314 15 U.S.C. 2057c),将针对儿童玩具和护理用品的邻苯二甲酸酯限制范围扩展至全部儿童产品。法案并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执行日期。   表格一   TABLE1. 编者按: 鉴于此,本网提醒涉及对美出口儿童产品的企业,一方面注意关注该议案的后续动向,对可能需要进行的相关技术指标的检测认证工作做到心里有数。另一方面,未雨绸缪,预先制定该方案一旦实施后所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譬如:通过替代物的使用或者产品升级,避免邻苯二甲酸酯在生产中的使用;对于暂时不得不继续使用该类化学品的企业,要注意质量控制以及对出货前限量的检测,不要因超标导致退货,进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以及注意对相关分析方法/标准的学习收集,针对新法规做出积极的调整,在越来越严格的国际市场中把握好主动权。
  • 十四种新污染物纳入重点管控清单
    3月1日起,《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以下简称《清单》)正式施行,包括抗生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壬基酚等14种新污染物被列入重点管控范围,被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新污染物是指排放到环境中的,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但尚未纳入管理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有关负责人说,我国是化学物质生产使用大国,加强新污染物管控工作,是深化环境污染防治、保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必然要求,对防范环境与健康风险意义重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把“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作为“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予以部署。上述负责人表示,在《清单》编制过程中,重点关注环境和健康危害大且在我国环境风险已经显现、群众反映强烈,以及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国际环境公约管控的新污染物。《清单》的实施,明确了目前新污染物“治什么、怎么治”。《清单》主要包括4类14种新污染物,编号1—9是《斯德哥尔摩公约》明确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POPs一旦进入环境不易降解,即使是极低浓度也可能造成较大的环境风险。编号10—11是已列入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或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需实施重点管控的新污染物,编号12、13分别是壬基酚、抗生素,编号14是在我国已被淘汰的POPs。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说,“十四五”期间,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新污染物等问题逐渐凸显。目前,我国已在有毒有害新污染物监测分析、风险评估、排放源溯源、污染物有效去除技术研发与评价等方面开展工作,建立了“筛—评—控”逐级识别与分类管理的新污染物治理体系,形成了《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框架性指南(试行)》等系列标准、技术规范,有效支撑了新污染物的治理工作。为支持《清单》施行,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和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启动了新污染物调查试点工作。作为试点参与单位,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主要负责长江流域重点区域的新污染物监测。“我们单位的技术力量、仪器设备完全可以支撑《清单》中新污染物的监测。”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二英监测室翟婉盈博士说,除《清单》的14种新污染物外,中心还对部分增塑剂、手性农药等进行监测。但新污染物治理还需要解决诸多问题,高效检测方法的建立就是一道急需克服的“难题”。“不同种类的新污染物,所需检测时间不同,比如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等检测只需要几小时。需要复杂前处理的全氟化合物、十溴二苯醚等,检测通常要耗时数天不等。”翟婉盈说。邹首民也表示,总体来说,新污染物治理的科技支撑基础相对薄弱,还应加强科技攻关。比如加强新污染物毒性测试、危害机理、计算毒理、暴露预测、环境归趋、追踪溯源、监测检测等基础研究;研发绿色替代品、替代技术、减排技术和治理修复技术,加快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技术推广等。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在抗生素快速检测方面取得新进展,开发了地表水、地下水中45种抗生素大体积直接进样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可使检测时间由传统的几天缩短至几小时,极大提升了检测效率。翟婉盈说,团队还将探索其他高效的检测方法。为支持《清单》实施,目前,少数POPs、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已发布行业监测标准,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全氟化合物等部分新污染物的监测标准正在制定中。
  • 电镜、色谱、质谱 浙江省“十四五”科学仪器关键词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发布《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德国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日本发布《日本制造业白皮书》,通过国家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装备制造业技术壁垒高、带动能力强,易于形成产业集群,可显著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主要大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争夺全球产业链最上游的角力场。装备制造业被誉为工业经济的心脏,是国民经济的基石,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制造能力和综合实力。“十四五”时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特殊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浙江省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于2021年6月发布《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聚焦聚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到2025年,浙江省建成处于国内前列、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装备制造强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累计培育100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装备制造业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首台(套)装备大规模市场应用生态系统领跑全国,成为我省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标志性成果。在科学仪器制造业布局方面,浙江省“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高端医疗装备和检测与监测设备两大类仪器设备,主要包括医学影像设备、医疗辅助和康复设备、体外诊断与监测设备、重大流行性疾病防治装备、仪器仪表、智能检测设备、机器视觉装备、智能传感器等。浙江省“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仪器仪器类别具体内容医学影像设备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诊疗设备和肿瘤多学科诊疗的影像分析辅助系统;CT、PET/CT、PET/MR、MRI、DR、高清电子/荧光内窥镜系统等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和关键核心元器件/部件研发以及系统集成;光声和激光扫描内窥镜成像、超分辨显微成像、基于高帧频低噪声多波束的彩色超声成像等医疗辅助和康复设备机器人运动、视觉、听觉捕获、反馈分析、机械臂运动控制定位、协调控制、远程控制和医用安全风险评价分析等技术;面向重大复杂疾病手术治疗机器人产品和具备神经反馈及智能控制的主动康复智能机器人产品,微型化、精密化植入式心脏起搏装备、神经刺激装备等高端植(介)入产品。开发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和肿瘤的微创手术切除和肿瘤的智能辅助诊断相关设备;智能型康复辅具、计算机辅助康复治疗设备、健康大数据与健康物联网、远程医疗技术装备。体外诊断与监测设备新型体外诊断技术,新型符合临床需求的单指标和多指标相互补充的一体化检测设备;基于化学发光、免疫荧光和电化学的POCT核酸、蛋白、DNA甲基化、慢病多指标等新型检测设备;具有高性能的生物原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病理切片图像诊断分析系统及深度学习细胞学特征的核心算法开发,基于可穿戴式设备的人体电生理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分析和突发心功能疾病监测系统、脑功能监测系统及其核心算法;重大疾病与常见病、慢性病筛查设备和健康监测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核心算法及配套生命健康数据采集监测设备重大流行性疾病防治装备传染病快速检测成套装备、大规模疫病应急产品及解决方案;红外体温检测设备及其他智能监测检验系统、隔离和救护用负压系统、智能化居家隔离监护系统、快速核酸检测仪等;面向重大流行性疾病的个人防护装置产品仪器仪表扫描电子显微镜、高性能专用气相色谱仪、高性能液相色谱仪、高性能质谱仪等。环境监测仪器仪表领域,发展污染源水质聚类分析、水质毒性监测,石化、化工园区大气污染多参数连续监测与预警,生物监测及多目标物同步监测,以及应急环境监测等技术装备;污染物现场快速监测、多参数多污染物连续在线监测,车载、机载和星载等区域化、网格化环境监测技术装备智能检测设备在线成分分析仪、在线无损检测装置、在线高精度三维数字超声波探伤仪、极端工况检测设备、在线高精度接触/非接触式几何精度检测设备机器视觉装备发展工业相机及镜头、标准光源、中控设备等关键零部件,突破芯片、图像识别智能算法、机器视觉通用算法平台软件等技术智能传感器新型工业传感器,开发具有数据存储和处理、自动补偿、通信功能的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型光电传感器、智能型接近传感器、高精度流量传感器等新型工业传感器此外,《规划》还在优化装备应用生态方面鼓励和支持浙江省仪器制造业发展,包括鼓励首台(套)仪器设备研发,支持浙江省企业购置应用被纳入《浙江省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的首台(套)产品,完善首台(套)产品保险补偿政策等。浙江省政府也将在政府采购中落实支持首台(套)产品政策,包括破除首台(套)产品招投标隐性壁垒,对暂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但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和产业带动作用、需要重点扶持的首台(套)产品,实行政府首购制度,优先推荐创新产品参加政府采购活动,降低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市场准入门槛,逐步提高国有企业采购首台(套)产品和服务的比例;加强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推动医疗机构优先使用被认定为首台(套)产品的医疗装备;推动医疗设备领域的产学研用合作,支持首台(套)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经遴选纳入国产大型医用设备省级推广应用;加大首台(套)产品展示和精准对接力度。通过政采云平台制造(精品)馆展示和销售首台(套)产品,采用厂家直销、单位直购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各级预算单位优先采购。除了在各类项目中对购置使用首台(套)产品的予以优先支持,各地在首台(套)产品实现销售后可视情给予奖励。针对浙江省产业链特色优势装备和“卡脖子”技术装备,将补齐短板、拉长长板、推广应用引领性新装备,实现高端装备产品分层次、分梯队培育提升。高端装备产品梯度提升工程发展领域重点支持发展的仪器现代能源装备领域大尺寸单片式硅外延生长装备、自动硅单晶开方机、配电网运行智能监控成套设备等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口内三维扫描仪、在线全自动多通道凝胶净化超高效液相分析系统、血液透析膜、全自动流式荧光化学发光一体化分析系统及核心配套部件检测与监测设备领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高性能双通道走航质谱分析仪、圆锥滚子全自动视觉检测设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领域5G光通讯高精度芯片共晶键合机、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TFT-LCD及AMOLED用溅射镀膜设备等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浙江省政府将推进装备产品数字化加强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网络通讯模块等在重大技术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应用,在数字化程度较高的重点领域探索融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优化的智能装备。全文如下: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装备制造业是为经济部门进行简单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装备的各类制造业的总称,被誉为工业经济的心脏,是国民经济的基石,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制造能力和综合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产业,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十三五”期间,我省装备制造业规模效益持续增长、创新动能不断增强,有力支撑了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省建设。“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省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努力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五年。为全面落实中央要求和省委部署,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聚焦聚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制造强省建设和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提供坚实支撑。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至2025年,展望至2035年。一、现状与基础(一)发展成效规模效益持续提升。“十三五”以来,我省装备制造业规模效益持续增长,对全省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20年,我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31802亿元,成功跨越3万亿台阶,年均增速6.23%;实现增加值7381亿元,年均增速8.73%,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4.2%,较2015年占比提高8.1个百分点;共有规上企业20617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4.2%;企业利润2568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为46.3%。创新动能不断增强。“十三五”以来,我省装备制造业创新投入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产品创新和创新载体建设成果显著,工业汽轮机、大型空分装置、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飞机部件智能柔性精加工系统、高功率激光加工装备等一批重大装备获得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熔喷模头等医疗装备成功打破国际垄断。2020年,全省规上装备制造业研发费用118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59%,高出规上工业0.97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16538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52.0%,高出规上工业13.0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0个,分别占我省全部数量的58.7%和66.7%。特色优势不断强化。“十三五”以来,我省大力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光伏及现代能源装备等领域优势显著增强,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2020年全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先进交通产业增加值1295亿元,占全省装备制造业比重达17.5%。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快速应用,促进了装备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浙江智能纺织装备占据全国22%的产量和27%的出口值,全国三分之一的纺机装备制造上市企业在浙江;以海天塑机为首的注塑机产业集群,产量处世界第一,品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湖州的物流装备快速占据国内市场并出口国外。集聚效应更加显著。“十三五”以来,依托产业特色优势,以高端化、资本化、集群化转型为方向,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和特色优势产业链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创建10个高端装备制造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7个高端装备制造业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建设32个省级高端装备特色小镇,其中9个已经通过命名。杭-甬区块和温-台区块的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并成为主导产业,宁波市和杭州市两市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这些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杭甬两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全省前20强县(市、区)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全省58.97%。杭州高新区集聚了海康威视、大华技术等百余家智慧安防企业,形成了集科研开发、制造生产、集成应用、运维服务等各环节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体系,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环杭州湾集聚了吉利汽车、上汽大众等整车企业和众多汽配企业,形成了从汽车研发、试制、制造、检测到人才培育的全产业链,是我省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的核心力量。政策供给迭代升级。“十三五”期间,我省立足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大政策供给。2017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17〕40号),从健全招标投标制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强财政金融支持、提高精准服务水平等四方面提出了16条政策措施支持首台(套)产品的推广应用。2020年,省委办、省政府办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的意见》,这是我省自2007年在全国率先开展装备制造业首台(套)产品认定工作以来,首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实施首台(套)相关政策,实现应用奖励、尽职免责机制等重大突破。同时,《关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制造强省建设行动计划》《浙江省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行动方案》等都将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作重点。各项政策举措的落实,有力推动我省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截至2020年,全省累计认定了1215项首台(套)装备,其中国际首台(套)装备2项,国内首台(套)装备80项。同时,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推动装备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全省累计支持国家和省首台(套)装备保险补偿项目共264个,保费补贴超3.7亿元,推广应用装备总价值超150亿元。(二)主要问题“十三五”以来,我省装备制造业在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在制造强省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同时,我省装备制造业也存在短板,主要体现在: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目前尽管我省装备自给率达80%左右,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大型石化装备、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等核心部件和重大先进装备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积累不足,部分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省装备制造业总体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仍然较高,中低端装备产品较多,高精加工度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单机、零配件产品较多,重大成套产品较少,在高端数控机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等领域存在技术短板。与广东、江苏等装备制造强省比较,我省产业层次和集中度不够高,尤其是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与之相比总量和占比还有较大差距。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突出。我省装备制造大企业、大集团和有牵引力的大项目不够多,尚未完全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专业化协同发展局面。四是产业链供应链协作配套体系不完善。集群内部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缺乏具备产业链上下游纵深配置的圈层式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高端人才结构性短缺。高技术研发人才和高技术蓝领工人较为缺乏,缺少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环境和制度。人才分布失衡,高端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等省内核心城市,其它地市存在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三)形势与环境“十四五”时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特殊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装备制造业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成为建设制造强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重要支撑。国际产业格局深刻调整。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更多逆风和回头浪,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正在深度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发布《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德国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日本发布《日本制造业白皮书》,通过国家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装备制造业技术壁垒高、带动能力强,易于形成产业集群,可显著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主要大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争夺全球产业链最上游的角力场。装备制造业发展空间广阔。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趋势稳中向好、长期向好,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将由中等收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各行业对智能化装备的需求潜力将不断释放。同时,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的推进,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以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集群化”为主攻方向,以“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为目标,以“安全、自主、可控”为导向,以数字化改革牵引治理能力提升,着力打造良好发展生态环境,积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战略机遇,率先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率先探索构建装备制造业新发展格局,稳步扩大产业规模,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再造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新优势,更好支撑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重要窗口”建设标志性成果。(二)基本原则自主创新,融通发展。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优化提升产业创新平台空间布局和辐射能级,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建立开放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打通资金、人才、创新资源等高端生产要素流通与共享渠道,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的融通发展新格局。高端引领,协同发展。加快集聚高端发展要素,紧盯高端市场需求,突破高端技术,研制高端装备,重点发展一批优势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以打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培育若干重点标志性产业链为引领,建设新型产业集群;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数智转型,融合发展。以数字化转型作为装备制造业实现快速升级的重要抓手,推动数字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的全面应用,全面推进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渗透融合、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推动装备制造业走融合互促的发展道路。畅通循环,开放发展。把握我省率先建成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的重要机遇,打通我省装备制造业堵点痛点,畅通产业循环和市场循环,多措并举拓展市场。加强国际合作和长三角区域合作,充分挖掘国内超大规模装备市场需求优势,深度参与全球化,大力推进国际化,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的全方位发展格局。(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处于国内前列、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装备制造强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质量效益、融合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水平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更趋合理,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规模效益走在前列。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全省规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达6.5%,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稳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总体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省规上装备制造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3%,新产品产值产值率保持在50%以上,累计新培育首台(套)装备1000项左右,其中国际首台(套)装备15项左右;累计建成20家装备领域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省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2%,在重点领域率先实现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发展。重点打造1个万亿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左右千亿级集群,培育一批标志性产业链,并向创新链和价值链高端攀t 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0px white-space:pre-wrap "附件:浙江省船舶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附件1浙江省船舶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视察船舶工业时指示,浙江船舶工业要在“国际竞争中抓住机遇,增强信心,拼搏向前”并“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造船修船基地”。船舶工业是为航运业、渔业、海洋工程提供保障的基础工业,是浙江海洋经济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船舶工业发展对于推进我省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四五”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为继续积极推进浙江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和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依据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海洋强省和制造强省的决策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新要求,实现建设浙江成为船舶工业强省目标,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为2021-2025年
  • 【CEM】儿童玩具中双酚A和邻苯二甲酸酯的样品制备、提取和分析
    一、引言美国已开始限制某些邻苯二甲酸酯在儿童产品中的使用,包括DEHP、DBP、BBP、DINP、DIDP和DIOP。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已发布了这些受监管的邻苯二甲酸酯的测试方法。双酚A(BPA)的监管仍在讨论中。本研究检查了从当地折扣店或“一元”类型商店购买的26件儿童玩具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和BPA含量。 创建并优化了微波提取方法,与Spex CertiPrep认证的固体参考材料进行对比,以比较玩具中发现的邻苯二甲酸酯和BPA水平。样品使用GC/MS进行检查。大多数PVC玩具中检测到高水平的邻苯二甲酸酯和BPA。在许多样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浓度远远超过了CPSC设定的限制。二、材料与方法样品制备26件玩具按照材质类型和颜色进行了分类。复合玩具被进一步拆分成不同的部分和材料。这26件玩具被分成了超过58个样品。油漆未从涂漆表面移除,但在进一步处理之前,表面的贴纸已被移除。 图1. 原始玩具,细分部分和最终研磨成粉。 玩具被切割成5毫米的小块,并使用Spex SamplePrep 冷冻/研磨机® 配合多试管适配器和6571试管研磨成细粉。两到三克的玩具材料通过以下低温程序进行研磨:二十分钟的预冷,然后是五个循环的研磨,每个循环2分钟。每个循环后都会有2分钟的冷却时间。研磨的冲击率是每秒16次冲击。 在没有红外系统的情况下,通过密度和化学测试来识别塑料玩具。58个样品被识别如下:22个低密度聚乙烯(LDPE)样品,18个聚氯乙烯(PVC)样品,7个聚碳酸酯(PC)样品,6个高密度聚乙烯(HDPE)样品,2个聚丙烯(PP)样品,1个布料纺织品样品和1个硅胶样品。大多数儿童玩具和产品由聚乙烯(28个样品)和聚氯乙烯(18个样品)组成。样品提取为了确定提取效率,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提取方法来对应相应的塑料标准。第一种方法是CPSC方法中概述的溶解/沉淀法:CPSC-CH-C1001-09.03。 将0.05克的PVC样品溶解于5毫升THF中,然后用10毫升己烷沉淀。使用这种方法提取了PVC和HDPE玩具样品,并使用了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的PE和PVC认证参考材料(分别为CRM-PE001和CRM-PVC001)。对于这种方法,恢复数据显示PE基质的提取效率为50%,而PVC基质的提取效率为83-94%。 PVC基质的效率高于PE基质,但随后GC/MS的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为35-60%,显示出溶液中的聚合物可能对GC/MS系统造成污染问题。 为了蕞大化从每种塑料基质中回收邻苯二甲酸酯,开发了使用微波消化从聚乙烯和聚氯乙烯中提取邻苯二甲酸酯的方法。使用CEM Mars微波系统和XPress容器提取了0.2克样品。聚乙烯提取方法:&bull 10毫升环己烷:丙酮(30:70)&bull 升温&bull 10分钟至140°C&bull 保持10分钟&bull 搅拌:开启 聚氯乙烯提取方法:&bull 10 mL Cyclohexane:IPA (50:50)&bull 升温至130°C&bull 保持10分钟&bull 搅拌:开启 CPSC湿法和优化微波提取法的比较显示,恢复率增加且%RSD结果减少。通过使用优化的微波提取法,PVC的恢复率从85-94%增加到 95%。微波方法的%RSD对所有目标邻苯二甲酸酯均小于2.5%。 表1. CPSC湿法与优化微波法提取PVC中邻苯二甲酸酯的%RSD比较。 分析条件仪器:使用扫描模式的GC/MS,配备EIC (35-450 m/z)色谱柱:CA-5毛细管柱 (30 m x 0.25 mm x 0.25 μm)程序运行:l初始温度55°C,持续1分钟;以20°C/分钟的速率升温至200°C,保持1分钟;再以30°C/分钟的速率升温至310°C,保持3分钟。l检测器和进样口温度:检测器温度为280°C,进样口温度为150°CMS离子监测:在六个邻苯二甲酸酯中,四个的主要监测离子为149 m/z。由于DINP和DIDP部分共流出,因此使用293 m/z(DINP)和307 m/z(DIDP)作为次级离子进行监测。双酚A的定量测定使用213 m/z。所有样品中均添加了内标(Spex CertiPrep CLPS-I90),并与配置在多个浓度水平的外标邻苯二甲酸酯混合标准品(SS-CRM-PVC001)进行比较,以获得校准曲线。同时,也在多个浓度水平下测定了BPA标准品(S-509),以构建BPA的校准曲线。图2. 双酚A和邻苯二甲酸酯的分析色谱图。三、结果高密度聚乙烯玩具在此处讨论的两种塑料玩具中,PVC和HDPE,HDPE玩具显示出蕞低的邻苯二甲酸酯含量。在6个HDPE玩具中的5个检测到了低水平的DNOP,含量低于130微克/克。这个水平远低于CPSC对DNOP的0.1%的限制。在这些HDPE玩具中未检测到双酚A。聚氯乙烯玩具PVC玩具含有高水平的几种不同的邻苯二甲酸酯。这些玩具中主要的邻苯二甲酸酯是DEHP。十七个PVC玩具中有十五个含有DEHP。十二个玩具超过了CPSC的0.1%的限制。最高的DEHP含量在一个橡皮鸭玩具中检测到,含有28,000微克/克的DEHP。十一个玩具含有超过10,000微克/克的DEHP。 在PVC玩具中发现了其他三种邻苯二甲酸酯:DIDP、DINP和DNOP。玩具中DNOP的平均含量约为100微克/克。DIDP和DINP主要在一个驴型玩具中检测到,其中检测到了最高的总体邻苯二甲酸酯水平,DINP的含量为100毫克/克。 在四个玩具中检测到了双酚A。双酚A的蕞高水平是在时装玩偶的头部检测到的1,200微克/克,以及在橡皮鸭玩具中检测到的700微克/克。四、结论在所有经过测试的塑料类型中,PVC玩具含有蕞高水平的邻苯二甲酸酯和双酚A。PVC主要含有DEHP,其含量超过了当前CPSC的0.1%限制。在四个PVC玩具中发现了BPA,其中两个的含量接近或超过1,000微克/克。 确保从不同塑料聚合物中准确回收邻苯二甲酸酯的关键是正确的样品制备和提取。每种聚合物类型都需要不同的方法来实现优化的回收率。未能认识到一种提取方法(主要是CPSC PVC方法)不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聚合物,可能会改变这些受限制的邻苯二甲酸酯的回收率和分析结果。引用文献1.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ion, Test Method: CPSC-CH-C1001-09.3.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for Determination of Phthalates2.CEM Corporation, Application Note for Solvent Extraction: HDPE3.CEM Corporation, Application Note for Solvent Extraction: PVC4. Spex SamplePrep, Application Note SP007, GrindingPolymers for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 20吨苯酚流入新安江 杭州55万居民用水受影响
    浙江在线杭州6月6日讯 (记者 徐晓)今天中午11时,杭州市政府就6月4日发生在建德市境内杭新景高速公路苯酚槽罐车泄漏污染新安江水体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杭州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劳新祥代表杭州市饮用水源应急处置现场办公室就事故处置进展情况作通报,称这是一起因危险化学品运输交通事故引发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   劳新祥通报说,2011年6月4日晚上22时55分左右,一辆车牌号为浙AM8993的装载有31吨苯酚化学品的槽罐车,在由上海高桥化工厂开往龙游红云化工厂的途中,经杭新景高速公路新安江高速出口互通主路段内(S31龙游方向48KM+200M处)发生抛锚。   当车辆正在进行抢修作业时,一辆车牌号为浙HD8399的重型货车与其发生碰撞事故,导致槽罐破裂,苯酚泄漏,并造成1名抢修人员当场死亡。   事发时,因时逢黑夜,并受暴雨影响,估计约有20吨泄漏苯酚随地表水流入新安江中,造成部分水体受到污染。但由于事发地新安江为杭州市重要饮用水源地上游,对下游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用水造成重大影响。   根据专家意见,确定沿线各自来水厂进水挥发酚最高允许浓度为0.005mg/L。   根据现场水质监测情况,桐庐县政府决定桐庐境内富春江沿线桐庐自来水厂、桐庐七里陇水厂于6月5日21:10开始暂停取水 富阳市政府决定,富阳境内富春江沿线江北水厂、江南水厂、东梓自来水于6月6日凌晨1:00开始停止取水。以上5个水厂总计供水能力约为30.9万吨/日,共计涉及 55.22万居民用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录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方针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二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第四章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第五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六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第七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第三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第八章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第九章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章 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第十一章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四篇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十二章 畅通国内大循环  第十三章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十四章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第五篇 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  第十五章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第十六章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第十七章 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第十八章 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第六篇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九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二十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二十一章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第二十二章 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  第七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二十三章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二十四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二十五章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第二十六章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八篇 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第二十七章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二十八章 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第二十九章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第九篇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十章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第三十一章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第三十二章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第三十三章 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第十篇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三十四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十五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三十六章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第十一篇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十七章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三十八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第三十九章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第十二篇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第四十章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四十一章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第四十二章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第十三篇 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十三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四十四章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四十五章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第十四篇 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第四十六章 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第四十七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四十八章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第四十九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十章 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第五十一章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十五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第五十二章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五十三章 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  第五十四章 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第五十五章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第十六篇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第五十六章 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  第五十七章 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第十七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  第五十八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五十九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第六十章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第十八篇 坚持“一国两制” 推进祖国统一  第六十一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六十二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  第十九篇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六十三章 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第六十四章 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第六十五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复兴号”高速列车、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超过2300万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第二节 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第二章 指导方针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导向。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战略导向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第三章 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第一节 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第二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第四章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第一节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优化提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  第二节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第三节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强化应用研究带动,鼓励自由探索,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建立健全符合科学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基础研究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第四节 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集约化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和科学大数据中心。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第五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一节 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拓展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和激励政策,发挥重大工程牵引示范作用,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完善标准、质量和竞争规制等措施,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健全鼓励国有企业研发的考核制度,设立独立核算、免于增值保值考核、容错纠错的研发准备金制度,确保中央国有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年增长率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完善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节 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  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有条件企业联合转制科研院所组建行业研究院,提供公益性共性技术服务。打造新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有条件地方依托产业集群创办混合所有制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区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第三节 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推动国家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放,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企业使用。推进创新创业机构改革,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增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功能,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更好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作用。  第六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第一节 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建设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基地和前沿科学中心。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外籍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完善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制度,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税收优惠等制度,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  第二节 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  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选好用好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第六十五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政策保障、考核监督机制。  第一节 落实规划实施责任  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制定本规划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主要目标任务实施方案。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项目和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安全保障等领域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调控社会资源,确保如期完成。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领域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实现,各级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年度计划要贯彻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合理确定年度工作重点。  第二节 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  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情况按程序提请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并依法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发挥国家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对推进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有关部门、地方领导班子和干部评价体系,作为改进政府工作的重要依据。需要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时,由国务院提出调整方案,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三节 强化政策协同保障  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作保障、金融为支撑、其他政策相协调,着力构建规划与宏观政策协调联动机制。按照本规划目标任务、结合经济发展形势,合理确定宏观政策取向。坚持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加强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政府投资计划与本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中央财政性资金优先投向本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依据本规划制定重大工程项目清单,对清单内工程项目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资金需求,单体重大工程项目用地需求由国家统一保障。  第四节 加快发展规划立法  坚持依法制定规划、依法实施规划的原则,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和国家发展规划的规定、要求和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加快出台发展规划法,强化规划编制实施的法治保障。
  • 官宣!北京“十四五”重点研发小型质谱、光谱、真空等仪器技术
    北京市人民政府近日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明确加快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推进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规划指出要支持开展关键仪器设备研发。支持挖掘一批服务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定制化科学仪器和设备,重点突破研发小型高端质谱、新一代光谱、真空获得仪器等关键技术。  支持开展通用型关键零部件研发。研发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高性能敏感器件、模拟芯片、单光子探测器、原子陀螺、增量式磁编码器、微量气体传感器、扭矩传感器、高精密减速器、电磁波探测器、光路控制元件等关键零部件。  在医药健康领域支持常用研究用高端仪器设备的国产化开发,加快医疗设备和精密科学仪器的技术攻关,支持性能稳定、精密度高的医疗器械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研制。  该政策对科学仪器企业来说可谓重大利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文如下: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的通知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国家机关,各国有企业,各人民团体,各高等院校:  现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3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  目录  一、把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使命  (一)形势需求  (二)发展基础  二、开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征程  (一)总体思路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一)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  (二)加速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三)持续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  (四)充分发挥高水平高校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  (五)积极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  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勇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重任  (一)支持原创性基础研究  (二)推动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引领  (三)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四)推动其他前沿领域布局  (五)适应科学研究范式变革趋势  五、聚焦“三链”融合,加速培育高精尖产业新动能  (一)支撑“双发动机”产业领先发展  (二)支撑“先进智造”产业创新发展  (三)开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四)推动科技服务业跨越发展  (五)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六)构建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六、构建新技术全域应用场景,支撑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一)加快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二)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三)强化碳减排碳中和科技创新  (四)构建公共卫生安全科研攻关体系  (五)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六)实施科技冬奥专项计划  七、优化提升重点区域创新格局,辐射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  (二)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  (三)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四)加强对全国创新驱动引领作用  八、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一)增强国际化人才吸引力度  (二)加大青年人才等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  (三)“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人才评价制度改革  (四)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九、构建开放创新生态,走出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新路子  (一)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开放创新合作机制  (二)探索符合新形势新要求的国际合作新路径  (三)构建高质量的开放创新环境  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领推动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建设  (一)把中关村打造成为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  (二)深化政府科技管理改革  (三)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支撑作用  (四)优化惠及创新主体的营商环境  (五)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和作风学风建设  十一、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条件保障  (四)组织实施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北京作为首都,将胸怀两个大局,自觉站在“国之大者”高度,坚持首善标准,瞄准国际一流,加快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编制,紧密衔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是指导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  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至2025年。  一、把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使命  (一)形势需求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决定性因素,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科技创新正在进入大科学时代,科技发展呈现出多源爆发、交汇叠加的“浪涌”现象,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加速突破,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研活动的复杂程度大幅提升,国家成为重大科技创新的组织者。科技与产业加速融合,科研、生产、市场转化过程一体化现象明显,数字经济强势崛起。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加剧全球形势不确定性,更加凸显抢抓新科技革命先机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从国内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明确了支持北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引擎。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创新发展是唯一出路。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需加强“五子”联动,关键要落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个“第一子”,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首都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  (二)发展基础  2014年以来,北京坚持和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1》中位列第四,展现出蓄势待发、奋楫争先之势,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率先建成的重要窗口期已开启。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在国际创新城市中名列前位。支持开展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自主探索,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从2014年的12.6%提升至2019年的15.9%。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项占全国30%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科研产出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科研城市首位。涌现出马约拉纳任意子、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天机芯”、量子直接通信样机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  科技创新对北京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发布高精尖产业“10+3”政策,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出台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五新”行动方案。发布三批60项重大应用场景,加速前沿技术迭代升级。“十三五”时期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5万亿元,同比增长超80%。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总收入较“十二五”末增长80%,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近40%。围绕人民生命健康,强化科研攻关,在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贡献全国数量最多的源头创新品种。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始终居于国际第一梯队,为科技抗疫贡献“北京力量”。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显著增强。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举全市之力筹建国家实验室。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入快车道,规划建设5个大科学装置和13个交叉研究平台。出台《北京市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试行)》,设立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一批前沿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持续探索新体制新机制,形成一批引领原始创新的战略科技力量。“十三五”期间在京单位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数量和经费投入均居全国首位,覆盖全部民口专项,为“天问一号”“嫦娥五号”“怀柔一号”“奋斗者号”等重大成果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显著增强。系统推进“三城一区”主平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建设。紧紧围绕聚焦、突破、搞活、升级,高标准编制实施“三城一区”规划,中关村科学城在全国乃至世界新经济发展中形成引领态势,怀柔科学城初步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未来科学城开放搞活明显提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主阵地地位更加稳固。持续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筹发展,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北京行动计划,中关村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等国际品牌效应已经形成。  创新生态环境优化显著增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试验田”作用持续发挥,推动实施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等政策先行先试。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创30条”、“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28条”等系列法规政策。出台实施“人才五年行动计划”,落实和实施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出入境政策和外籍人才绿卡直通车、积分评估等政策,集聚培养一批战略科技领军人才。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落地。北京在2021年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指数报告中位列世界城市第三,连续两年位居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第一。  同时,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面临困难与不足:原始创新能力有待增强,顶尖人才和团队仍然缺乏,产业发展支撑反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全球视野谋划开放创新仍需进一步加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创新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有利于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有待完善,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  二、开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征程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科技北京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阵地,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高精尖产业新动能,着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着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建设全球人才高地,着力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建设,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二)发展原则  坚持使命引领、自立自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将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发展基点,推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以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集智攻关、协同突破。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抓系统布局、抓跨界集成,支持跨学科、跨领域深度协同攻关。协调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整体优势。  坚持先行先试、服务为本。充分发挥中关村改革创新“试验田”作用,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瞄准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最紧迫的制约障碍,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大胆试、大胆闯,下大力气予以破除解决。围绕人才第一资源以及各类创新主体发展需求,提高精准服务、深度服务、优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五子”联动、一体推进。强化系统发展理念,坚持前瞻性谋划、全局性设计、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第一子”地位,加强与“两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动,形成正向叠加效应。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科学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高校院所以及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基本形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基础研究学科布局与研发布局实现优化,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到17%左右,力争在核心领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和引领性原创发现,为有效解决重点领域关键“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提供源头支撑。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当年达到210人次左右,顶级科技奖项获奖人数显著增加,世界一流大学数量质量实现双提升。  “创新高地”建设实现新突破。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全球领先水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高精尖产业不断壮大,高成长、高潜力的未来产业加速培育。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当年超过1.2万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7.5%左右。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保持世界城市首位,隐形冠军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三城一区”主平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作用显著增强,基本形成辐射京津冀、带动全国的全域联动发展格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速8%左右,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8000亿元。  “创新生态”营造形成新成效。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持续优化,知识产权法治化水平大幅提升,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明显增强,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VC/PE)氛围更加浓厚,营商环境更加便利,国际化配置资源能力显著增强,人才、技术、资本和数据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国际科技合作交往全方位加强,成为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科学精神倍受重视,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大力弘扬。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到260人左右。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8%左右。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制约科技创新的障碍进一步破除。  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建成全球人才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切实支撑好科技强国建设,更好向世界展示科技创新“中国贡献”。“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预期性指标  三、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推进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持续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更好发挥高水平高校院所和科技领军企业作用,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  (一)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  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全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按照“四个面向”要求,发挥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推动“三城一区”内的科技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  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以提升科研组织化、体系化能力为突破口,打破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行政隶属限制,鼓励围绕重点领域协同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在京牵头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三城一区”内优化布局。深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机制建设,提升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国际学术影响力、学科发展带动力、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支撑力,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升级版”。  持续优化并争取更多国家创新平台在京落地。推动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在京布局发展,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能力。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完善独立开放运行机制,进一步聚焦车规级芯片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打造产业创新生态 与动力电池、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平台加强技术协同,推动融合创新。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现代种业技术创新体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健全项目筛选机制、市场化决策机制、不同阶段资源要素整合机制,推动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加速转化。积极服务区块链、疫苗等领域国家创新平台在京落地,加快形成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优势。  (二)加速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充分发挥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服务国家创新战略中的支撑作用,探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机制。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大服务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力度,加快聚集相关领域国际顶尖科学家,组建稳定、专职的研制、工程、管理人员队伍。聚焦重点科学方向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练提出基础前沿领域原创性研究选题,探索新型科研组织形式,支持科学家勇闯创新“无人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对接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布科研成果、技术指标、运行计划、共享机时等信息,最大限度实现科学数据共享。  (三)持续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  持续支持已经布局的新型研发机构,优化人才支持政策,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梯队,鼓励自主选题,引入项目经理人,争取在量子计算、超大规模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微纳能源与自驱动传感技术、类神经元芯片和双向闭环脑机接口、干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等方面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在前沿技术领域谋划布局建设新一批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在运行管理机制、财政支持方式、绩效评价机制、知识产权激励、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优势,加大研究生培养力度,持续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优化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配套支持政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治理结构和组织体系。  (四)充分发挥高水平高校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  发挥在京高校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争取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布局建设若干前沿科学中心,加强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多学科交叉研究优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推动“双一流”高校完善前沿技术领域学科布局、建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加快构建前沿技术领域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和支持在京高能级科研机构解决重大原创的科学问题,勇闯创新“无人区”,加快战略性、关键性核心技术突破。深入推进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着力建设高质量创新平台,强化基础前沿领域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强化首都高端智库功能,积极开展咨询评议,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决策。创新高校院所科研组织形式,瞄准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持续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五)积极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  鼓励支持国有、民营企业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产学研合作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针对高端制造、信息产业中的薄弱环节开展联合攻关。鼓励科技领军企业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联合实验室、新型共性技术平台等,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引导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实现融通发展。健全市属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度,鼓励国有企业对标全球同行标杆企业,打造成为科技领军企业。  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勇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重任  深入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与国家部署同向发力,出台本市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强化重大原理、理论、方法等基础研究,为实现“从0到1”以及“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提供强大支撑,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加速布局“数据、算力、算法”驱动的公共关键技术和底层技术平台。探索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促进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引领科学研究范式变革。  (一)支持原创性基础研究  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持续加大对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支持力度。着眼基础研究优势,部署量子科学、干细胞、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战略前沿领域,积极服务“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京落地。对标关键新材料、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对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需求开展基础研究。重点围绕城市发展、生态环境、智慧城市等民生领域发展需求开展基础研究。  布局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和交叉学科中心。培育一批前沿科学中心,以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在前瞻性、战略性基础研究领域,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推进建设一批交叉学科中心,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培养交叉学科人才。通过开展交叉科学研究,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健全基础研究问题凝练和多元投入机制。构建从国家安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实践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的机制,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深入推进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北京),凝练产业和企业需求中的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定期发布需求榜单,引导本市优势科研力量围绕需求榜单开展基础研究。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扩大基础研究资金来源,建立基础研究经费优先保障和持续增长机制,编制基础研究滚动支持计划。研究争取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社会组织采取慈善捐赠、联合资助、设立基金会等形式支持基础研究。持续推进市自然科学基金改革,优化长周期项目支持方式,稳定支持一批科学家和团队长期从事基础研究。  (二)推动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引领  支持开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发。加强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探索开发以“适应环境”为特征、可持续学习并且可解释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科学智能计算、人机混合智能、空间计算等前沿研究。建设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平台,引领国家智算体系建设,搭建我国首个超大规模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吸引人工智能顶尖人才与创新企业在京聚集,打造国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支持开展量子信息前沿技术研发。承担国家量子计算重大科技任务,围绕电子型量子计算机和全球量子网络等战略方向,制定实施量子领域攻关计划,实现实用化功能的专用超导量子计算机 完成大规模多量子比特芯片的自动校准系统 完成针对气象、量子互联网络算法等应用场景的量子算法开发 建成基于安全中继的城际量子示范网络。
  •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大会日程
    由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等六部门联合举办,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 2015),定于2015年6月9日至6月12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据悉今年的展会以&ldquo 新常态&bull 新机遇&rdquo 为主题,以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保护目标及污染防治重点需求为主线,以为打好&ldquo 水、气、土&rdquo 三大污染防治战役提供产业支撑为目的,集中展示一批重点环保技术和装备。此次展览会将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家企业参展,3万平米的展出面积。 参加的著名仪器公司有美国赛默飞世尔公司、西门子公司、日本堀场公司、西克麦哈克公司、聚光科技、雪迪龙、先河环保、天瑞仪器、仪电等。 展会同期还将举办多种技术交流活动。 仪器信息网将(4号馆4106)全程报道此次展会,会议期间还将对相关的仪器厂商进行视频采访,敬请期待。 扫一扫,关注本网报道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一批重大疾病危害得到控制和消除,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医疗卫生相关支撑能力和健康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国民健康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继续提高1岁左右。《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动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规划》确定了七项工作任务。一是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提高重大疫情救治能力。二是全方位干预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控,强化慢性病综合防控和伤害预防干预,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环境健康与食品药品安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三是全周期保障人群健康。完善生育和婴幼儿照护服务,保护妇女和儿童健康,促进老年人健康,加强职业健康保护,保障脱贫地区和残疾人等相关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四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加快补齐服务短板。五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中的作用,夯实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基础。六是做优做强健康产业。推动医药工业创新发展,促进高端医疗装备和健康用品制造生产,促进社会办医持续规范发展,增加商业健康保险供给,推进健康相关业态融合发展。七是强化国民健康支撑与保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促进全民健康信息联通应用,完善卫生健康法治体系,加强交流合作。以下问《规划》原文:“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一、规划背景“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扎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启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重大疾病防治成效显著,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10.25%提高到23.15%,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74元,多数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不断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转运体系基本建立,儿童青少年近视监测和干预持续加强,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列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全部取消,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面实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左右;基本药物数量从520种增加到685种,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形成常态化机制,国家集中采购中选药品价格平均下降53%;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序推进;社会办医稳步发展,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健康扶贫任务全面完成,832个脱贫县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全面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部脱贫县并向乡镇卫生院延伸,历史性消除脱贫地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30种,高血压等4种慢性病患者优先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近1000万因病致贫返贫户成功脱贫,基本医疗有保障全面实现。中医药服务体系持续完善,独特优势日益彰显。经过努力,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至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从76.34岁提高到77.93岁,婴儿死亡率从8.1‰降至5.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0.7‰降至7.5‰,孕产妇死亡率从20.1/10万降至16.9/10万,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27.7%。同时也应看到,我国仍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新发突发传染病风险持续存在,一些已经控制或消除的传染病面临再流行风险。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患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食品安全、环境卫生、职业健康等问题仍较突出。同时,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康复、护理等需求迅速增长。优生优育、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亟待加强。需要加快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动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二)基本原则。健康优先,共建共享。加快构建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推动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完善政府、社会、个人共同行动的体制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预防为主,强化基层。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强化防治结合和医防融合。坚持以基层为重点,推动资源下沉,密切上下协作,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提高质量,促进均衡。把提高卫生健康服务供给质量作为重点,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不断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缩小城乡、区域、人群之间资源配置、服务能力和健康水平差异。改革创新,系统整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破除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重大风险防范处置能力。统筹预防、诊疗、康复,优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促进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健全,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对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独特优势进一步发挥,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继续提高1岁左右,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同比例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能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适应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形势需要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早期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综合救治能力显著提升。——一批重大疾病危害得到控制和消除。艾滋病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结核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寄生虫病、重点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病危害持续得到控制和消除,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严重精神障碍、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分级诊疗格局逐步构建,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医疗卫生相关支撑能力和健康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适应行业特点的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健全,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健康服务、医药制造等健康产业持续发展。——国民健康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卫生健康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和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逐步建立,卫生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主要发展指标展望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卫生健康体系,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以上,人均健康预期寿命逐步提高。三、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一)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明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定位,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军民融合、防治结合、全社会协同,强化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下级机构的业务领导和工作协同,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落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责,完善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与城乡社区联动机制,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础。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建立完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探索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参与医疗联合体工作,推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县域医共体协同发展。持续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传染病防控等项目,优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实行科学动态调整,做到有进有出,提高防治结合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二)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强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对接协同。充分发挥国家监测预警信息平台作用,探索建立跨区域疫情监测站点,实现不明原因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时分析、集中研判、及时报告。研究建立完善新发未知传染病多点触发预警机制,依托公共卫生、动物疫病、口岸检疫、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系统拓展信息报告渠道,打通科研院所和第三方检测机构报告渠道,开通社会公众主动报告渠道。压实信息报告责任,明确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等具体要求。健全风险评估方法和制度,提高监测分析、综合评价和潜在隐患早期识别能力。(三)健全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发挥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实现监测预警、发现报告、风险评估、信息发布、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等环节职责清晰、无缝对接,确保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构建分层分类、高效实用的应急预案体系。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规范决策主体和处置原则,明确相关部门及机构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提升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应急处置水平,完善首诊负责、联合会诊等制度和处置流程,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处置能力。完善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机制。依托大型综合医院,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卫生应急队伍,提高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立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事件国家救援力量整体调动与支援机制。(四)提高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全面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留观室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急诊、重症、呼吸、检验、麻醉、消化、心血管、护理、康复等专科服务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依托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发挥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作用,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中医疫病防治能力。进一步完善地市级传染病救治网络,提高县级医院传染病检测和诊治能力。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控能力。提升边境地区执法执勤力量科学应对重大疫情能力。加强医疗机构应急物资配置,鼓励企业、机关单位和居民参与储备,建立健全应急物资调配协同联动机制。四、全方位干预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一)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完善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开展健康县区建设,国家和省级健康县区比例不低于40%。进一步推进健康促进医院建设,二级以上医院中健康促进医院比例不低于50%。持续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深化学校健康教育改革,切实保证学校健康教育时间,提升健康教育教学效果。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全面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进“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倡导树立珍惜食物的意识和养成平衡膳食的习惯,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强化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营养干预。开展控烟行动,大力推进无烟环境建设,持续推进控烟立法,综合运用价格、税收、法律等手段提高控烟成效,强化戒烟服务。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深化体卫融合,举办全民健身主题示范活动,倡导主动健康理念,普及运动促进健康知识。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共享,提高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场所覆盖面。保障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时间。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制度,推动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在有条件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科学健身门诊。针对特殊人群开展体育健身指导,加强非医疗健康干预,建立完善运动处方库,推进处方应用。(二)加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控。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完善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坚持多病共防,进一步加强流感、登革热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和分析研判,统筹做好人感染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有效防控霍乱、手足口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强化鼠疫自然疫源地、重点地区和疫源不明地区动物间鼠疫的监测、疫源性调查、风险评估和及时处置,加强区域鼠疫联防联控。继续将艾滋病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有效落实宣传教育、综合干预、检测咨询、治疗随访、综合治理等防治措施。全面实施病毒性肝炎防治措施,开展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全面落实结核病防治策略,加强肺结核患者发现和规范化诊疗,实施耐药高危人群筛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加大肺结核患者保障力度。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狂犬病、布病等人畜共患病综合治理,加大动物源头防控力度。强化疫苗预防接种。加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稳妥有序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全流程管理,确保接种安全,逐步提高人群接种率。做好流感疫苗供应保障,推动重点人群流感疫苗接种。根据需要适时调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加强免疫规划冷链系统管理,提升追溯能力。加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力度。巩固重点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治成果。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坚持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加强黑热病等虫媒传染病防控,实施包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持续保持消除疟疾状态。完善地方病防控策略,确保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保持基本消除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危害,有效控制饮水型氟砷中毒、饮茶型地氟病和水源性高碘危害。(三)强化慢性病综合防控和伤害预防干预。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加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到2025年覆盖率达到20%。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强化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按规定纳入诊疗常规。针对35岁以上门诊首诊患者,积极推进二级以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血压普查工作。在医院就诊人群中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机会性筛查。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设置免费自助血压检测点,引导群众定期检测。推进“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共管,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达到65%以上。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推行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提升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和干预能力。多渠道扩大癌症早诊早治覆盖范围,指导各地结合实际普遍开展重点癌症机会性筛查。以龋病、牙周病等口腔常见病防治为重点,加强口腔健康工作,12岁儿童龋患率控制在30%以内。强化死因监测、肿瘤随访登记和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评估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慢性病健康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推动防、治、康、管整体融合发展。加强伤害预防干预。完善全国伤害监测体系,拓展儿童伤害监测,开发重点伤害干预技术标准和指南。实施交通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减少交通伤害事件的发生。加强儿童和老年人伤害预防和干预,减少儿童溺水和老年人意外跌倒。完善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加强召回管理,减少消费品安全伤害。(四)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促进心理健康。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援助热线的建设与宣传,为公众提供公益服务。加强抑郁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老年痴呆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推广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多渠道管理服务。按规定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救治救助综合保障。提高常见精神障碍规范化诊疗能力,鼓励上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县(市、区、旗)、乡镇(街道)开展远程服务。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模式。(五)维护环境健康与食品药品安全。加强环境健康管理。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基本消除劣Ⅴ类国控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噪声污染治理,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加强噪声对心脑血管、心理等疾病的健康风险研究。加强餐饮油烟治理。持续推进北方地区城市清洁取暖,加强农村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开展新污染物健康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强化公共场所及室内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完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监测体系和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国家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探索建立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健康影响评估技术体系。开展药品环境风险评估制度研究。加强医疗机构内部废弃物源头分类和管理,加快建设地级及以上城市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设施。加强排放物中粪大肠菌群、肠道病毒等指标监测。提升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构建各方积极参与、协作共建健康环境的格局。强化食品安全标准与风险监测评估。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工作体系和食品安全技术支持体系,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和风险监测评估能力。实施风险评估和标准制定专项行动,加快制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基本建成涵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最严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提高食品污染物风险识别能力。全面提升食源性疾病调查溯源能力。保障药品质量安全。完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质量和疗效评价体系。构建药品和疫苗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机制,推动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实现重点类别来源可溯、去向可追。稳步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制度。(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推进卫生城镇和健康城镇建设。深入推进国家卫生城镇创建,优化评审流程,引导推进全域创建和城乡均衡发展。总结推广健康城市试点的有效经验,打造一批健康城市样板,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广泛开展健康县区、健康乡镇和健康细胞(健康村、健康社区、健康企业、健康机关、健康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健康家庭等)建设,培育一批健康细胞建设特色样板。改善城乡环境卫生。完善城乡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推行县域生活垃圾和污水统筹治理,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建立健全农村村庄保洁机制和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选择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推进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研发干旱寒冷地区卫生厕所适用技术和产品,加强中西部地区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加强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务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推进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强化以环境治理为主、以专业防制为辅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创新社会动员机制。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与传染病、慢性病防控等紧密结合,通过爱国卫生月等活动,加大科普力度,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推广分餐公筷、垃圾分类投放等生活习惯。促进爱国卫生与基层治理工作相融合,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积极作用,推广居民健康管理互助小组、周末大扫除、卫生清洁日、环境卫生红黑榜、积分兑换等经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培育相关领域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五、全周期保障人群健康(一)完善生育和婴幼儿照护服务。优化生育服务与保障。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完善相关配套支持措施。继续做好生育保险对参保女职工生育医疗费用、生育津贴待遇等的保障,做好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生育医疗费用保障,减轻生育医疗费用负担。做好生育咨询指导服务。推进“出生一件事”联办。完善国家生命登记管理制度,建立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监测体系和预测预警制度。发挥计生协会组织作用,深入开展家庭健康促进行动。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动态调整扶助标准,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支持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接受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委托,开展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依法代办入住养老机构、就医陪护等事务。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完善托育服务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健全备案登记、信息公示和质量评估等制度,加快推进托育服务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制定托育从业人员学历教育和相关职业标准,提高保育保教质量和水平。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托育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婴幼儿活动场所和设施。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单独或联合相关单位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加强对家庭的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研究出台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护模式,鼓励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家庭育儿指导服务。支持“互联网+托育服务”发展,打造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网络平台及直播教室,支持优质机构、行业协会开发公益课程,增强家庭的科学育儿能力。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预防控制传染病,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保障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二)保护妇女和儿童健康。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全面落实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和约谈通报等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提供优质生育全程医疗保健服务。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提升计划,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加强婚前保健,推广婚姻登记、婚育健康宣传教育、生育指导“一站式”服务,为拟生育家庭提供科学备孕指导、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增补叶酸指导服务,加强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到2025年,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不低于80%,产前筛查率不低于75%,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8%以上。强化先天性心脏病、听力障碍、苯丙酮尿症、地中海贫血等重点疾病防治,推动围孕期、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服务和多学科诊疗协作。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孕育能力提升专项攻关,规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做好不孕不育诊治服务。支持妇幼保健机构整合预防保健和临床医疗服务。加强妇女健康服务。发展妇女保健特色专科,提高服务能力,针对青春期、育龄期、孕产期、更年期和老年期妇女的健康需求,提供女性内分泌调节、心理、营养等预防保健服务以及妇女常见疾病治疗等涵盖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合型医疗保健服务。促进生殖健康服务,推进妇女宫颈癌、乳腺癌防治,进一步提高筛查率和筛查质量。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实施母乳喂养促进行动,开展婴幼儿养育专业指导,加强婴幼儿辅食添加指导,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降低儿童贫血患病率和生长迟缓率。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完善儿童健康服务网络,建设儿童友
  • 广东省“十四五”战略:在18城建设精密仪器产业集群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十四五”时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产业进入全面工业化的攻坚期、深度工业化的攻关期。广东省从2019年12月开始,组织省有关单位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系列调查、研究、论证,出台《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性文件。本《规划》纳入广东省“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是制造业领域唯一的一个“十四五”省重点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将立足广东省制造业发展基础及未来发展趋势,继续做强做优战略性支柱产业,高起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发展未来产业:一是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广东制造稳定器,具体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二是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广东制造推进器,具体包括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三是谋划发展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会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聚焦发展前沿领域,立足全省技术和产业发展基础优势,积极谋划培育卫星互联网、光通信与太赫兹、干细胞、超材料、天然气水合物、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等若干未来产业领域。精密仪器产业集群纳入广东省“十四五”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布局之一。《规划》指出,未来将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汕头、潮州、湛江、茂名、韶关、梅州、河源、清远、云浮18个城市布局建设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广东省各城市仪器产业发展布局城市仪器发展布局广州健康监测仪器和检测设备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高精度电测仪器、户外高加速老化试验仪、高精度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5G数据采集综合测试仪、高精密触发测量、高精密扫描测量等)深圳健康监测仪器和检测设备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高精度电测仪器、户外高加速老化试验仪、高精度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5G数据采集综合测试仪、高精密触发测量、高精密扫描测量等)珠海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佛山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红外光谱仪等测量仪器东莞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中山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共焦显微仪器、超精密多轴基台和平板在线检测装备等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江门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肇庆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汕头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阳江数控设备精密仪器韶关数控设备精密仪器河源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四大城市被纳入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布局核心城市,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汕头、韶关、河源八大城市被纳入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布局重点城市,潮州、湛江、茂名、梅州、清远、云浮六城被纳入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布局一般城市。“十四五”时期全省制造业总体空间布局图(说明:产业集群区域布局的重要程度用★的数量表示,其中★★★标注核心城市,★★标注重点城市,★标注一般城市;未标星的地市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发展。)“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布局产业集群珠三角地区沿海经济带东翼沿海经济带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具有布局该集群的地市数量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汕头汕尾揭阳潮州湛江茂名阳江韶关梅州河源清远云浮(个)11.半导体与集成电路★★★★★★★★★★★★★★★★★★★★1112.高端装备制造★★★★★★★★★★★★★★★★★★★★★★★★★★★★★★1513.智能机器人★★★★★★★★★★★★★★★★★★★★★★★★1314.区块链与量子信息★★★★★★★★★★★★★★★815.前沿新材料★★★★★★★★★★★★★★★★★★★★★★★★★★★★★★★★★★1616.新能源★★★★★★★★★★★★★★★★★★★★★★★★★★★★★★★1417.激光与增材制造★★★★★★★★★★★★★★★★★★★★★★★1318.数字创意★★★★★★★★★★★★★★★★819.安全应急与环保★★★★★★★★★★★★★★★★★★★★★★★★★★★★★★★1820.精密仪器设备★★★★★★★★★★★★★★★★★★★★★★★★★★★★★★★★★★18各地市布局的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个)101010101089107844562443532此外,在广东省多个重点领域发展布局中也提到了大力发展科学仪器:(一)新一代电子信息重点细分领域发展健康监测仪器和检测设备、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二)现代轻工纺织重点细分领域发展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三)生物医药与健康重点细分领域发展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包括体外诊断产品、先进医疗设备、医学影像诊断类、放射治疗类、医用电子仪器类、基因测序等。(四)高端装备制造重点细分领域发展智能化数控设备精密仪器、激光装备、高端医疗设备装备与精密制造、智能化仪器仪表、新型传感器、专用智能检测设备、专用核心元器件、高端装备零部件等。(五)区块链与量子信息领域,开展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与计量、量子网络等新兴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先进科学仪器与“卡脖子”设备研发平台。(六)前沿新材料领域开发高端测试仪器设备,突破材料基因工程的高通量计算/实验/专用数据库等关键技术,促进平台融合和协同。(七)精密仪器设备领域,巩固提升示波器、监护仪、血细胞分析仪、功率分析仪、基因测序仪、质谱仪等国内国际领先优势。重点突破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等领域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支持新型传感技术、智能化技术、计量测量技术、功能安全控制技术等共性核心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到2025年,精密仪器设备产业规模达到约3000亿元,基本建成产业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具有核心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现代化产业集群。精密仪器设备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重点支持广州、深圳开展精密仪器设备研发创新、制造,广州加快推进面向消费电子产线的模块化嵌入式仪器平台、基于AI的产线视觉测试平台、面向自动化产线的模块化夹具与载板平台等研制工作。深圳加快OCA(光学胶)自动全贴合设备研发。中山加快“超精密仪器技术与工程产业化及研发中心”建设,研发共焦显微仪器、超精密多轴基台和平板在线检测装备等。2.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以广州、深圳为核心,支持东莞、佛山、江门、肇庆、珠海、中山、汕头等市发挥生产制造优势,建设精密仪器设备生产基地,支持其他市做好产业配套发展。支持广州、深圳等市高校、科研院所加强精密仪器设备检测创新原理和方法的基础研究,解决精密仪器设备的关键技术问题,逐步实现精密仪器设备产业的短板技术与关键设备国产化突破和进口替代。支持广州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仪器创新中心,以质谱仪器开发为主线,重点攻克激光器、离子源、真空系统、数据采集等关键核心技术。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市布局建设精密仪器设备科技产业园区,支持中山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广州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等各类专业园区(中心)建设。3.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加快高精度电测仪器、户外高加速老化试验仪、高精度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5G数据采集综合测试仪、高精密触发测量、高精密扫描测量等仪器研发创新,支持开展环境应力筛选、可靠性强化、产品寿命等可靠性工程试验、产品可靠性检验检测等应用。支持佛山加快红外光谱仪等测量仪器研发创新。《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迈上重要台阶,制造业整体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部分领域取得战略性领先优势,培育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范。展望2035年,制造强省地位更加巩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率先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制造业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领先水平,成为全球制造业核心区和主阵地。全文如下: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目录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第一章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 … … … … … … … … … … … … 7第一节发展现状… … … … … … … … … … … … … … … … … … … 7第二节发展趋势… … … … … … … … … … … … … … … … … … 11第二章总体要求… … … … … … … … … … … … … … … … … … 13第一节指导思想… … … … … … … … … … … … … … … … … … 14第二节基本原则… … … … … … … … … … … … … … … … … … 14第三节发展定位… … … … … … … … … … … … … … … … … … 16第四节主要发展目标… … … … … … … … … … … … … … … … 17第三章发展重点方向… … … … … … … … … … … … … … … … 20第一节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 … … … … … … … … … … 20第二节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 … … … … … … … … … 39第三节谋划发展未来产业… … … … … … … … … … … … … … 54第四章重大工程… … … … … … … … … … … … … … … … … … 55第一节实施强核工程,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 … … … 55第二节实施立柱工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第三节实施强链工程,
  • 广西发布“十四五”空气质量全面改善规划 聚焦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和监测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是实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关键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为了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决策部署,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近日,广西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空气质量全面改善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到,“十三五”期间共建设了75个县(市)省控监测站点、659个热点网格监测站点。对332家重点排污单位安装了657个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465个视频监控设施。建成608个秸秆禁烧视频监控点位,监控覆盖面积约7636平方公里。发现,部分城市大气PM2.5仍不能稳定达标,O3污染日益严重,VOCs治理效果不佳,秸秆露天焚烧仍然屡禁不止。针对以上问题,《规划》提出“十四五”工作总体思路:广西“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需从PM2.5治理转为PM2.5和O3协同控制,污染物减排从以SO2和NOx减排为主转为VOCs和NOX减排,从狠抓末端治理转为源头控制为主的道路。继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等“三大”结构,强化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和臭氧污染攻坚战,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治理攻坚战,提升污染源排放清单、大气环境监测、精细化管理、污染源监控等“四大能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工程、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工程、工业窑炉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限烧管控工程、扬尘精细化管控工程等“六大工程”,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激励政策等支撑保障,推进重点工程项目,确保广西“十四五”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规划》明确了八大重点任务: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绿色升级;2)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水平;3)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动运输清洁高效提升;4)强化多污染物减排,切实降低VOCs和NOX排放水平;5)深化系统治污,解决环境突出问题;6)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7)深入打好污染攻坚战;8)推进大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推进大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规划》强调了以下内容:提升大气环境监测预报能力优化完善县城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加强数据联网共享与分析,逐步建设并完善 PM2.5、O3 协同控制监测网、遥感监测等专题站点;在 O3 污染凸显城市开展 VOCs 组分监测;建立工业园区和集群企业 VOCs 组分管理台账,结合走航监测、工业园区和集群周边微站监测,精准识别特征物质;在生产或大量使用 ODS、HFCs 的企业或园区周边开展 ODS 及 HFCs 试点监测;依法加强大气污染环境监测仪器计量监管,确保量值准确可靠;各地级市开展非甲烷总烃监测;初步建立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温室气体、新污染物监测网络,建设重型柴油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远程在线监控平台;完善空气质量预报监测体系。提高精细化管理能力开展 PM2.5 和 O3 协同防控科技攻关,形成 PM2.5 源解析工作机制和技术体系,逐步开展 O3 来源解析工作;建设统一的大气环境管理业务平台,集成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控等环境信息;建立污染减排与空气质量改善的定量快速可视化评估体系;实现按季度调度、分析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与进展的功能,为空气质量管理、污染减排的评估、决策与考核提供支持。提高污染源监控能力根据区域环境质量改善要求和污染排放特点,逐步扩大纳入在线监控的企业范围,地级及以上城市将涉 VOCs 和 NOx 的重点行业企业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覆盖率不低于工业源 VOCs、NOx 排放量的 70%,逐步实现对所有工业污染源的全覆盖。各设区市要整合执法、监测、行业专家等力量组建专门队伍,针对储罐、装卸、敞开液面、动静密封点、废气收集治理、废气旁路、非正常工况等关键环节,对照相关行业排放标准及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组织开展排查整治,确保 VOCs 稳定达标排放。重点排污单位应依法安装使用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并与国家联网;不具备实施污染物浓度自动监测条件的,应安装能间接反映排放状况的工况监控、用电(用能)监控、视频监控等。加强移动源排放监控能力建设,建立以机动车排放为重点,涵盖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油品储运销等的移动源监测体系。推进污染源监控数据归真,切实发挥监控监管作用。加强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测、热点网格、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 专栏 5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项目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能力逐步建设并完善 PM2.5、O3 协同控制监测网、遥感监测等专题站点;建设县级城市城区网格化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建立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监控平台。加强精细化管理能力建设大气污染精准监控融合平台、快速响应和处置突发大气生态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平台,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形势分析能力;完善广西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提高污染源监控能力建设大气污染精准监控融合平台、“天地车人”一体化机动车管控平台、大气污染遥感监测平台、大气移动走航监测项目、重点污染源视频在线监控系统、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全面实现对污染源排放情况的实时掌控。完善执法监管机制建设机动车“冒黑烟”及尾气超标排放实时监控网络系统、黑烟车电子抓拍系统、道路固定水平式机动车排气遥感检测系统柴油车污染防治设备项目、车辆排放路边站、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监控平台,提升多部门联合执法能力;建设秸秆禁烧智能化监管网络体系,实现乡镇政府协同管理。
  • “十四五”国产仪器与进口差距将拉大还是缩小?
    仪器信息网讯 扛住了贸易战,顶住了新冠疫情,时间终于来到2021年。2021是个特殊年份,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许多科学仪器公司已经开始布局,绘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该关注哪些机遇,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  2021年4月22日,作为第十五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1)的特色环节,“i100峰会:中国科学仪器发展高峰论坛”在无锡融创万达文华酒店会议中心成功召开。高峰论坛邀请到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总裁付世江先生、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胡克先生、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召贵先生、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赵泰先生、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分析仪器事业部商务副总裁周晓斌先生、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周振先生等6位科学仪器行业的领军人物,分享对于“十四五”的独到见解。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鑫主持本届高峰论坛,另有近千位仪器企业、科研单位、检测机构的代表出席论坛,参与互动。i100峰会:中国科学仪器发展高峰论坛现场  今年的高峰论坛设置了“快问快答”环节,嘉宾们分别就“十四五”期间外企和国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将会拉大还是缩小 “十四五”期间量大面广和高端科研,您将加强哪类产品的布局 上市是否是仪器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等话题展开观点交锋,现场讨论热烈,金句频出。  1、“十四五”期间外企和国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将会拉大还是缩小?台下100位嘉宾的选择台上6位嘉宾的选择  缩小  耶拿赵泰:只要中国政府提倡的事情,没有办不好的!既然习大大都发话了,政府有这么大的决心,把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写到“十四五”规划里,国产仪器一定会蓬勃发展。当然国内仪器企业什么时候能成长为国际化的大公司,还需要时间。现在我们很多采购已经感受到压力,上来就说不要进口或者拒绝外企公司,有政府的强力支持,这个差距一定会缩小,国产品质占有率一定会提高。  莱伯泰科胡克:只要有莱伯泰科参与的项目,差距一定会缩小,并且是迅速缩小。过去十几年我们投入了很多经费不断开拓我们能做的产品,外企不想做的,不能做的,我们把它做好,在一个赛道上走自己的路。只要我们足够努力,有足够的人才、足够的投入做开拓性的产品,一定会把差距缩小,甚至很多方面超越他们。  拉大  赛默飞周晓斌:作为一家外企,市场占有率究竟是拉大还是缩小,这个问题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在思考。的确在一些细分行业、细分品类国产已经逐渐替代进口,国产越做越好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一个长期发展趋势。但科学仪器行业在持续发展,新的产品、应用、领域不断出现,多年前我刚入行时电子显微镜在中国还不是一个重要行业,到今天已经今非昔比,国产与进口仍存在较大差距。未来5年国家在基础科研的投入会带来很多新兴行业和应用领域,国外公司在原创性产品方面一定程度上还会保持一段时间的领先优势,这是我选择拉大的原因。  有可能缩小,也有可能拉大  天美付世江:我跟几位嘉宾的观点都一致,也都不一致。科学仪器的特点是多品种,在核磁、高端光谱、生命科学仪器等方面与进口差距还较大。但在前处理设备、分子光谱等领域中国的产品已经不比国外差。目前国产色谱也在全力追赶,国产气相色谱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从过去的10%左右上升到30%以上。所以部分领域有差距,但绝大部分领域是缩小的。  过去我们跟药明康德谈能否试用国产的色谱产品,他们是很排斥的,但是前不久药明康德一个实验室的主管跟我说我们想尝试国产仪器,这是中国科技的未来,也是药明康德这种企业的未来,我听了很感动。包括海关的人说愿意使用国产仪器,过去是很难听到这种声音的,可以说我看到国产仪器的希望。过去资本对我们不感兴趣,但是最近科学仪器资本市场是爆发式增长的,资本的引入势必会缩小国产与进口的市场占有率差距,所以整体我感觉是缩小的。但国外公司也并未闲着,我们开始跑,人家已经加速奔跑,差距有可能还在加大,这是我的观点。  总量增长,“蛋糕”做大  禾信周振:首先缩小是肯定的,原因很简单,比如高端科学仪器原来是零,只要有一点点增量都是增长,所以市场占有率差距肯定缩小。其次,根本不用担心缩小还是拉大的问题,就像赛默飞周总所说,中国产业升级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端科学仪器,不用担心什么比例变小,因为总量绝对增长,“十四五”科学仪器产业的蛋糕会越做越大!  2、“十四五”期间量大面广和高端科研,您将加强哪类产品的布局?台下100位嘉宾的选择台上6位嘉宾的选择  高端科研  禾信周振:量大面广,市场大,但会面临很多企业的竞争。高端科研,市场面小,竞争少,能不能实现主要靠自己,这是我选择高端科研的原因之一。其次,科学仪器不论高端科研还是量大面广,没有几千万的投入做不出一款产品,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选择高端科研,等资源和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再拓展量大面广的产品。  量大面广  天瑞仪器刘召贵:我选择的是量大面广。量大面广是否就代表了低端,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思维。量大面广强调的是客户需求,我们是企业、而非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的特征是做市场有需求的东西,以市场为导向。客户的需求在哪,我们的产品研发策略就在哪,永远要做客户需要的产品,这是我们坚信并且坚持的信念。  3、上市是否是仪器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台下100位嘉宾的选择台上6位嘉宾的选择  选“否”  天美付世江:我们在香港上市过,但效果并不好。对企业而言上市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促使企业的发展更正规化。但是科学仪器行业有其特殊性,二级市场对科学仪器的认可度并不高,上市后单纯做科学仪器很难实现快速增长的业绩和利润,这时候有些公司就会换到环保、医疗等赛道,相应的,科学仪器的业务会被减弱。对于现在的科学仪器企业而言,通过上市实现做大做强还是有难度的,但未来我相信一定会是一条必由之路。  选“是”  莱伯泰科胡克:我们是上市公司,肯定说上市好。上市除了能够吸引到资金和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够使企业更有效地利用手上的钱,做出更优秀的产品。在大众关注下,在广大股民的关注下把钱用在刀刃上,做出最优的产品去打市场,这是上市的一个价值所在。  天瑞仪器刘召贵:不止分析仪器行业,对中国的各行各业来说,上市都是成功的最好一条路径。只有上市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才是最通畅的 也只有上市了,才更容易进行股权激励,为企业吸引优秀人才。上市之后,企业的品牌效益、宣传效果、客户的信任度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去四川投标一个15亿的项目,政府招标时就明确说了要么是央企,要么是上市公司才能参与竞标。你看机会就只给这两类公司,如果不上市,就有可能失去很多商业机会。因此上市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条必由之路。  【结语】不论进口抑或国产,随着“十四五”基础科研投入的加大以及应用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国科学仪器产业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机遇。“十四五”规划开启全新征程,也给行业带来更多挑战,希望科学仪器企业能够不负韶华,以梦为马,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机遇,助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拓展阅读:  透视“十四五”中国科学仪器市场机遇——ACCSI2021高峰论坛纪实(一)  “十四五”科学仪器公司如何创新——ACCSI2021高峰论坛纪实(二)
  • 微波萃取用来检测儿童看护品和玩具中邻苯二甲酸盐
    微波萃取获准成为儿童看护品和玩具中邻苯二甲酸盐的检测方法之一部分 CEM公司&mdash &mdash 全球微波实验室仪器的领导者,近日宣布:美国环保局(USEPA)3546方法中的微波萃取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的方法,经过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批准,成为CPDC-CH-C1001-09的检测方法之一部分,用来检测儿童看护品和玩具中的邻苯二甲酸盐(Phthalates)。 CEM公司总裁兼CEO Michael J. Collins博士指出,&ldquo 微波萃取是一种非常非常有效的方法,它不但帮助化学家们节省了大量的溶剂,而且是一种非常快速的方法。那些采用3546方法来检测邻苯二甲酸盐的实验室会发现,微波萃取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解决方案。&rdquo CEM公司屡获殊荣的MARS微波反应系统配套Xpress高通量样品处理技术,为快速、有效的溶剂萃取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利用CEM高通量GlassChem&trade 专用耐热玻璃萃取反应罐,可以有效保证萃取的完整性。(已淘汰Teflon反应罐加配玻璃内插杯的方式,彻底解决了密闭性等问题。)除此之外, MARS系统的溶剂使用量比传统方法减少了90%,这也使得微波萃取技术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对环境更加友好的替代型萃取方法。 传统的加速溶剂萃取(PSE)实验室每小时只能处理3个样品,而拥有了MARS微波反应系统,您每小时可以处理40个样品。 CEM公司是一个以技术为导向的公司,在北卡建有全球最大的微波化学研发中心,已获得11次国际R&D100应用科学大奖,成果显赫,一直被称为微波技术的创始者和领导者。CEM技术领先同行20年,一直代表主流微波化学技术而主导市场发展方向,世界上目前通用的和高端的微波应用技术,如多模连续微波、可变通道单模微波和目前最新的聚焦单模微波,均由CEM创造和开发,成为目前微波化学在合成、萃取领域的应用核心。 有关微波萃取技术的详情, 请咨询010-65528800,EMAIL:sales@pynnco.com, 或浏览我们的网站:www.pynnco.com .
  • “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科学技术厅(局、委),中央管理的交通运输企业,交通运输部各共建高校,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司局:为落实《“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相关任务,统筹推进“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交通强国,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联合制定了《“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       科学技术部2022年3月10日“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一、发展现状与形势“十三五”以来,交通运输领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交通运输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和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实用性强的科技成果。特大桥梁、长大隧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支撑建成了洋山港四期、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京张高铁等一批国家重大交通工程。高速列车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样车成功试跑,智能船舶“大智号”“凯征号”成功交付使用,C919大型客机准备运营,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世界第一,最大直径盾构机顺利始发。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网络货运、共享单车、无人配送等新业态蓬勃发展。重点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人才队伍更加壮大,科技创新环境逐步优化,建立了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技项目清单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出台了深化科技改革、促进成果转化、加强科学普及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建设了一批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同时,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仍然存在短板弱项: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储备不足,关键核心零部件、基础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引领作用不足,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规模不大,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与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需求存在差距。“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交通运输进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需要更加注重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更好服务和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交通需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精准补齐短板,要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研究及国家重大战略通道建设、综合运输智能协同管控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交通运输系统韧性和安全保障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先进适用、智能可控交通装备,要强化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与交通运输一体融合发展,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效,要以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为契机,围绕智能绿色交通全面发力,抢占交通运输科技制高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要实现“三个转变”,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中央科技改革政策在交通运输行业深入实施,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形成支撑交通运输全面创新的政策体系。二、发展思路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重大科技研发应用和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交通强国。(二)基本原则。自立自强。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改革。把激发创新活力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政策着力点,推动中央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举措在交通运输领域先行先试,营造广聚英才、人尽其才的良好创新环境。开放协同。推动政产学研用联动,强化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和城市交通协同发展,促进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创新。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水平。应用牵引。聚焦国家战略、经济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以应用为主的特性,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交通运输融合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交通运输技术研发应用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初步构建适应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创新驱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取得新突破。交通运输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显著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北斗导航系统、工业互联网、5G、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交通运输加速融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广泛涌现。其中,在基础设施上,掌握30公里以上长大隧道建造技术,长寿命路面设计施工能力、特大桥梁和长大隧道自动化监测检测能力明显提升;在交通装备上,具备交付运营时速400公里高速轮轨、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等轨道交通移动装备的技术能力,掌握500米饱和潜水装备制造、施工作业技术能力,具备10万吨深水救助打捞技术保障能力;在运输服务上,自动驾驶、智能航运、机场智能运行管控等技术在部分场景得到示范应用。——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初步建成覆盖全国主要节点和关键工程的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网。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公共安全等领域布局30家以上行业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中心,依托重大工程建设布局交通运输工程研究中心。新增3家以上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5家以上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30家以上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高层次科技人才不断涌现,形成梯队化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创新环境明显优化。中央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有关举措在交通运输领域得到深化落实,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资本多方协同的交通运输科技投入体系更加完善,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市场化的交通运输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基本建成,发现、培养、评价、激励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各类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进一步激发。三、重点研发任务(一)基础设施。围绕推进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完善、立体互联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开展综合交通运输理论方法与技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维养及改造、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综合交通运输理论方法与技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理论体系,开展交通与国土空间规划融合协同、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设计及协同运行、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协调运营与服务、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优化配置、综合运输通道多方式共线与断面优化等理论与技术研究。打造韧性交通系统,研究综合交通运输系统韧性和承载力提升理论方法与技术。突破城市内外多模式交通衔接规划与建设运营技术。推动枢纽集群资源优化与效能提升、邮政寄递网核心枢纽优化等技术研发及应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开展沿江沿海沿边通道、跨流域航道网、深远海离岸工程、大型邮政航空陆运枢纽和仓储配送中心、高升程大吨位升船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究。推动高原特长隧道、多年冻土筑路技术等研发和推广应用。开展悬浮隧道设计理论及跨海峡通道建设技术前期研究,加强高性能工程材料、新型结构体系等研发应用。开展设计时速12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系统前期研究。基础设施维养及改造技术。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网建设,开展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性能演化规律等基础理论研究。攻克基础设施服役状态智能感知、实时监测评估、结构无损检测、服役性能提升与延寿等技术,着力突破工程耐久性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基础设施预防性养护、快速维养修复及扩容改造等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精细化、快速化、智能化维养水平。专栏1: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网建设工程建立基础设施长期服役性能观测研究能力体系,依托道路、桥梁、隧道、港口、航道、通航建筑物及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布设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网,通过长周期科学观测和大数据分析,构建具有我国气候、环境、水文、地质特点的基础设施性能评估与设计基础理论体系,研发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服役性能智能传感监测设备,为工程结构安全、设计等技术标准完善、养护科学决策等提供基础数据和研发支撑。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关键技术。研发交通基础设施状态信息传输与组网、交通专用公共数字地图、高效安全云/边协同控制等技术,构建高精度交通公共地理信息平台。研发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软件,突破软件体系架构、逻辑功能架构、统一编码等技术。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设计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提升基础设施性能参数可溯源和可监控性。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赋能交通运输发展,推动港站(区)智能调度、设备远程操控、自动运行等技术研究应用;支持机场智能运行监控、自助智能服务、智慧能源管理等技术研发应用取得突破;研制邮政网点普遍服务智能设备,构建新一代邮政数字地图,推动仓储库存数字化管理、车辆货物自动匹配、园区装备智能调度等技术研究应用。专栏2: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工程研发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表征基础理论与方法,构建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标准体系。攻克新一代基础设施精细化感知、数字孪生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装备、产品和监管与服务系统。依托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数字化。加快形成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标准和设计软件。(二)交通装备。围绕提升交通装备安全智能绿色技术及标准化水平,实现主要交通装备国际引领,创建自主式交通系统技术体系,重点突破智能绿色载运装备、专用作业保障装备、新型载运工具等领域关键技术。智能绿色载运装备技术。推动载运装备结构轻量化、动力清洁化和架构谱系化等共性本构技术研发。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突破燃料电池、高效驱动电机、车路协同无线通信、车辆主动防护及自动预警等技术,研发测试评估与试验验证等工具和平台,实现自动驾驶车辆有条件应用运营。推动内河、沿海、远洋和极地船舶的船型谱系化研发,突破大推力全回转推进器、双燃料发动机等关键技术,突破智能绿色船舶总体设计、智能感知、通信联网、自主决策、远程控制、孪生验证及测试等理论和技术,推动大型邮轮和游艇设计建造、专业检验、运营维护和供应链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时速400公里级高速列车、时速600公里级以上磁悬浮列车、无人驾驶地铁列车、标准化地铁列车等轨道交通装备持续研发应用。推动大型飞机设计和新构型研发,研制无人智能飞行器、高原型大载重无人机、新能源驱动航空器等装备。发展适应多式联运的交通装备。专用作业保障装备技术。开展专用作业装备研究,研发智慧工地、深海工程作业、自动化港作机械等装备,强化桥隧工程、整跨吊运安装设备等工程机械装备研发应用,推动多功能高性能智能检测养护机器人研发应用。开展专用保障装备研发,推动自然灾害交通快速抢通保通装备、交通事故救援机器人、深远海航行安全保障和应急搜救装备、救助航空器、适应特种环境的油品及危化品回收装备等研发应用。专栏3:交通运输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聚焦载运工具、工程装备、生产作业装备、应急保障装备等交通装备的瓶颈问题,攻克高性能轴承、齿轮、高性能传感器、数控系统、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专业工程软件系统及高性能合金和复合材料技术,推动交通装备动力传动系统、大推力/大功率发动机等研发,强化海上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VDES)、岸基雷达、惯导仪等国产化研发应用,加强装备系统集成研发与应用,逐步实现交通装备瓶颈突破和国际引领。创建自主式交通系统技术体系,研究系统数字化、全息感知、互操作、交通计算、自主运行等共性技术,形成支撑道路自动驾驶、智能轨道交通、自主水运和自主飞行等未来交通形态的核心技术与系统装备,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开展攻关与示范应用,提升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和水平。新型载运工具技术研究。推进多栖化载运装备研发和应用示范。开展超高速商用飞机、超高速列车等新型载运工具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择机规划建设中试试验线。(三)运输服务。围绕提高运输组织效率与服务品质,降低运输成本,开展高品质智能客运、经济高效智慧物流、便捷城市交通运行服务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高品质智能客运关键技术。提升客运智能化水平,攻克出行行为智能感知和预测、客票云端处理、交通流智能监控与评估等技术。推动旅客联程联运发展,突破智能协同调度、跨运输方式联网售票、多模式交通供需耦合及协同服务等技术。发展适应多样化、超高速和多栖化交通导向的运输组织与服务技术。研究客运滚装港口智能运营管理、客轮与客滚船自主适航等技术。强化飞行智能管控、航空器自主适航审定技术研发,推动空地泛在互联、智能融合应用、广域协同共享与安全可靠服务等技术发展。经济高效智慧物流关键技术。推动物流智能化发展,突破智能仓储和输送、智能分拣和装卸、智能安检、智能载运单元、农村交邮智能融合等关键技术,推广应用自动化立体仓库、引导运输车等装备设施。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开展跨运输方式智能协同和快速换装转运、物流枢纽协同优化与集成控制、邮政寄递网络扩容升级等技术研究。研发应用冷链保温箱、智能生鲜自提柜、冷藏车、冷链温控系统等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发展高铁快运、无人机(车)物流递送等新业态新模式,开展城市地下智慧物流配送系统前期研究。便捷城市交通运行服务技术。推动智慧交通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研究交通拥堵综合治理理论方法,突破数据驱动的交通运行精准感知、在线仿真决策、需求响应调度与智慧出行服务等技术,攻克轨道交通网大规模客流风险主动防控与疏导、城市多模式交通协同运行管控及评价等技术,推进适应城市空间形态及出行特性的公共交通与个性化出行、共享出行和慢行系统融合发展。推动城市内外交通协同,加强城市内外交通监测、组织调度、出行服务信息融合,推动多制式轨道交通运营服务协同互通、区域交通控制与诱导一体化等技术研究。(四)智慧交通。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加快北斗导航技术应用,开展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推动5G通信技术应用,实现重点运输通道全天候、全要素、全过程实时监测。突破道路交通运输组织、路网监测、仿真测试、运营管控等智能化、自主化技术。攻克船舶环境感知与智能航行、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的船岸通信等技术,开发基于区块链的全球航运服务网络平台和智慧航运综合服务平台。研发新一代轨道交通移动闭塞/车车通信及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智慧行车、智慧车站调度等技术。研发新一代空管系统,推进空中交通运行服务、流量管理和空域管理智能化,突破有人/无人驾驶航空器混合运行、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等技术。突破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邮政快递收寄、安检、投递、客服等技术,构建绿色与智能邮政科技产品的测评体系。专栏4: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工程自动驾驶先导应用,围绕道路运输、城市出行与物流、园区客货运输、港区运输和集疏运、特定场景作业等,构建一批试点应用场景,推动智能汽车技术、智慧道路技术和车路协同技术融合发展,提升自动驾驶车辆运行与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探索形成自动驾驶技术规模化应用方案。智能航运先导应用,围绕内河(运河)、沿海、港区、船闸、特定水域等场景,实施一批具有试点效果、可推广应用的智能航运先导应用试点工程,探索智能航运技术成果业务化应用路径,积累构建智能航运新业态的经验,形成一批构建智能航运系统的方案、标准和规章,加快引领智能航运发展。智慧工地先导应用,通过技术集成应用和关键技术研发,探索智慧工地解决方案,从环境智能感知、质量安全智能控制、数据自动采集及大数据分析、少人或无人化施工技术与装备、工地智能化管控五大方面,推动机场、道路、隧道、航道、桥梁、高速铁路等智慧工地的典型应用试点。智慧邮政先导应用,推动数字邮政顶层设计、数字化基础设施升级和邮政普遍服务升级换代,推进智能视频、智能安检、智能语音和通用寄递编码,邮政快递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的研发及试点应用。北斗导航系统应用技术。研发基于北斗短报文通信系统的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关键技术和装备,突破面向多应用场景的高精度定位导航技术,完善北斗应用相关标准规范,构建交通运输领域北斗应用的检测认证体系。推动北斗在自动驾驶、智能航运、智能铁路、智慧民航、智慧邮政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快北斗在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建设、管理、运营和运输服务领域的推广,构建北斗交通产业链。专栏5:北斗导航系统智能化应用工程开展精准感知技术研究,开展陆海空天复杂交通环境下连续、无缝、全天候、高精度导航定位技术研究。研究船舶、海冰、污染物等要素特征自动化提取及动态跟踪技术,形成交通运输行业泛在、无缝、高精度感知能力。加快突破受遮挡的交通通道及隧道内环境的泛在感知技术。开展融合通信技术研究,基于北斗短报文通信与Inmarsat /VSAT/VDES 等系统融合,实现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国际海事、高通量、窄带、应急等)资源的互联互通,为铁路客货运输、高速公路运行、船舶实时动态、跨境陆海运输、重大活动保障、交通灾难应急、民航航班飞行追踪等提供安全、可靠、互备的通信链路。推进北斗在电子支付等领域的创新应用,研究支持北斗自由流收费的路侧系统、车载系统和云服务系统;研究北斗停车智能收费、智能充电以及停车位资源智能管理与统计分析技术。推进北斗在运输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研究基于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卫星定位车载终端及具备综合性能的船载终端,以及在应急救援救生设备上的报警示位终端和船载岸基监控平台技术。研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与保障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北斗为主”导航定位及多维度分析数据综合可视化展现;研究北斗导航、空天遥感等技术在港口自动化、智慧服务区的技术应用;深化北斗全球航运示范应用。(五)安全交通。围绕提升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从交通运输本质安全、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三方面,开展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部署。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监测与应急技术。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开展复杂环境基础设施安全性能劣化机理、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灾变理论、复合链式灾害机理等研究。提升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风险评估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突破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山地灾害影响、无人区公路灾害监测、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治理、全要素水上区域大交管、城市道路塌陷隐患探测与预警等技术。交通安全生产保障与协同管控技术。提高交通网数字化安全监管水平,开展交通网运行状态动态监测预警、风险智能评估、高效智能管控等技术研究。提升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开展危险货物综合运输全过程安全风险防控、储运安全状态智能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强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智能高效安全保障技术研发,促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重大风险监测、评估与防控技术研发应用,加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安全运行风险监测与智能管控技术研发,推动港口安全生产检测监测预警、风险智能辨识与管控等技术研发,攻克基于船岸协同的内河航运安全管控与应急搜救技术,推动深远海航行安全保障技术研究。提高关键岗位适岗状态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突破岗前适岗性身心健康快速检测及评价、出岗状态快速智能评估、在岗状态多维多模态感知/在线智能监测/动态风险识别及人机交互主动干预、突发非适岗状态下辅助避险驾驶及主动求救等技术与装备。交通应急与服务保障技术。提升综合交通应急与服务保障能力,开展突发事件预测预警、决策支持、现场态势感知、应急演练等技术设备研发,重点突破综合交通资源协同组织与应急响应、无人智慧救援等关键技术。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开展应急设施网络优化布局方法和应急物资运输指挥调度等技术研发。提升应急处置装备保障水平,研制面向长大隧道、枢纽船闸等特殊交通基础设施的应急处置装备,研发面向长大区间的城市轨道交通大型抢险装备,攻克大深度饱和潜水应用、大吨位深水抢险打捞、海上遇险目标立体搜寻与高清晰观测、水上危化品运输事故应急处置、大型客滚船事故险情处置等水上应急关键技术装备。提升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防控能力,研究综合交通网络旅客精准溯源及甄别、大客流非接触式快速安全检测及健康检疫筛查、客运车辆快速安检、载运工具快速消毒、载运工具生物安全防控、生物隔离集装箱等技术及装备。专栏6:水上交通安全应急保障技术攻坚工程大深度饱和潜水成套技术研发应用。研发大吨位深水打捞环境作业模拟平台、500米饱和潜水施工作业技术、潜水员加减压和巡潜优化技术、500米饱和潜水设备关键技术、适用于内陆深水水域快速部署的小型化、轻量化200米饱和潜水系统、利用遥控无人潜水器(ROV)搭载水下工具进行深水沉船切割、除泥、卸货、穿引千斤、开洞抽油、深水精密定位监测等专用技术、深水作业潜水员或ROV与水面专用作业船舶装备协同技术。“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研究。突破多维立体全域感知、异网互连广域通信、协同智能快速处置等技术,基于全要素感知、海洋监测与安全保障专用通信网络、海上安全风险智能辨识与处置等技术集成创新,开展基于区块链和大数据的水运数据协同应用和大数据平台、危化品港航全过程监测预警和安全应急管理、重大水域海事维权执法、深远海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置、北斗全球船舶运行监控与大数据智能管控和北斗系统在航海保障系统应用试点。(六)绿色交通。聚焦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交通发展要求,突破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创新应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交通污染综合防治等领域关键技术,加快低(零)碳技术攻坚。探索多元化的项目组织管理模式,综合运用定向委托、公开竞争、揭榜挂帅、赛马争先等方式,充分释放创新潜能。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强化科研人员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弘扬创新文化和科学家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支持科学仪器产业政策一览
    科学仪器,被称为科学家的“眼睛”和高端制造业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是现代工业的支撑,很大程度上能衡量一个国家的科研和工业发展水平。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行业各项法规的实施,我国对科学仪器的市场需求在不断上升。伴随“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国对于科学仪器的关注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前,北京市正聚焦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全力打造三大科学城创新高地。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所在地,国内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北京在支持科学仪器产业方面有哪些重磅政策?怀柔科学城又将发挥怎样的引领作用?仪器信息网与广大网友一同研读相关政策。《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节选)  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勇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重任  深入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与国家部署同向发力,出台本市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强化重大原理、理论、方法等基础研究,为实现“从0到1”以及“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提供强大支撑,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加速布局“数据、算力、算法”驱动的公共关键技术和底层技术平台。探索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促进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引领科学研究范式变革。  (一)支持原创性基础研究  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持续加大对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支持力度。着眼基础研究优势,部署量子科学、干细胞、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战略前沿领域,积极服务“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京落地。对标关键新材料、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对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需求开展基础研究。重点围绕城市发展、生态环境、智慧城市等民生领域发展需求开展基础研究。  布局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和交叉学科中心。培育一批前沿科学中心,以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在前瞻性、战略性基础研究领域,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推进建设一批交叉学科中心,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培养交叉学科人才。通过开展交叉科学研究,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二)推动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引领  支持开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发。加强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探索开发以“适应环境”为特征、可持续学习并且可解释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科学智能计算、人机混合智能、空间计算等前沿研究。建设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平台,引领国家智算体系建设,搭建我国首个超大规模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吸引人工智能顶尖人才与创新企业在京聚集,打造国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支持开展量子信息前沿技术研发。承担国家量子计算重大科技任务,围绕电子型量子计算机和全球量子网络等战略方向,制定实施量子领域攻关计划,实现实用化功能的专用超导量子计算机 完成大规模多量子比特芯片的自动校准系统 完成针对气象、量子互联网络算法等应用场景的量子算法开发 建成基于安全中继的城际量子示范网络。  支持开展区块链前沿技术研发。持续开展区块链基础理论与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抢占区块链技术发展制高点。研发共识机制、分布式存储、跨链协议、智能合约等技术,优化完善可持续迭代的技术架构体系。研发基于精简指令集(RISC)原则的第五代开源指令集架构(RISC-V)的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进一步提高芯片集成度,提高大规模区块链算法性能。推动区块链芯片规模化应用,保持区块链芯片研究与应用的全球引领地位。组建长安链生态联盟,建设覆盖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数字化可信协作基础设施。  支持开展生物技术前沿技术研发。在核酸和蛋白质检测、细胞功能和病理状态在体检测、新型靶点在体干预技术、新型抗体技术、基因编辑、新型细胞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基础核心技术领域,产生具有国际引领性的原创发现,建立重大疫病、疑难罕见疾病精准诊断和突破性治疗方法。支持开展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提升我国认知原理解析原始创新能力,类脑芯片、脑机接口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脑重大疾病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推动免疫学基础和应用研究,将免疫学的重要成果及时应用于临床。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能力。  (三)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推动集成电路产研一体化研发。加快实施双“1+1”工程,围绕“集成电路试验线(小线)+生产线(大线)”工程建设,加速构建“大线出题、小线答题、产研一体”的产业创新发展模式。聚焦先进工艺生产线需求,开展关键装备、零部件和材料等技术攻关研发。聚焦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关键技术需求,开展先进DRAM及新型存储器技术等研发。构建集成电路专利池,开展知识产权合作与运营。  支持开展关键新材料“卡脖子”技术攻关。搭建硅基光电子、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等重点领域共性技术平台,加速技术及产品研发进程。光电子板块围绕光传感、光电芯电、大功率激光器等方向材料制备、器件研制、模块开发等方面补短板。第三代半导体板块围绕碳化硅、氮化镓等高品质材料、器件、核心设备,打造高端产业链。碳基集成电路板块协同推进先导工艺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平台开发、三维集成电路技术研发,推动碳基集成电路实现产业化。  支持开展通用型关键零部件研发。研发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高性能敏感器件、模拟芯片、单光子探测器、原子陀螺、增量式磁编码器、微量气体传感器、扭矩传感器、高精密减速器、电磁波探测器、光路控制元件等关键零部件。  支持开展关键仪器设备研发。支持挖掘一批服务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定制化科学仪器和设备,重点突破研发小型高端质谱、新一代光谱、真空获得仪器等关键技术。  五、聚焦“三链”融合,加速培育高精尖产业新动能  医药健康。在创新药、疫苗、高端医疗器械、中医药、数字医疗新业态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创新药方向持续加强对新型抗体药、小分子化药、细胞和基因治疗等新机制、新靶点、新结构的原创新药的研发 加速重大疾病药物、临床短缺药物、特殊人群适用的高端制剂研发,建立新药研发孵化和加速平台,重点支持基于临床队列的新靶点发现、原创新药的研发,提高药物研发效率与成功率,支持无血清细胞培养基、商业化细胞株、一次性生物反应袋等关键原料及工艺设备的开发。疫苗方向加快布局信使核糖核酸(mRNA)等新型疫苗技术研发,推进蛋白疫苗、载体疫苗、多价联合疫苗以及新型疫苗佐剂等技术创新和产业体系建设。高端医疗器械方向支持医用机器人、高端植入耗材、神经介入器械等特色高端医疗器械研发 支持常用研究用高端仪器设备的国产化开发 加快医疗设备和精密科学仪器的技术攻关,支持性能稳定、精密度高的医疗器械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研制。中医药方向支持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的临床研究和中药新药创新研发,持续推进中药经典名方研发,推进数字化和定量化技术在中医诊疗中的应用,提升中医临床治疗水平。数字医疗新业态方向加快推动医药健康产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领域融合发展,支持数字疗法产品、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等技术攻关 发挥首都临床资源优势,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提升研究型病房临床试验能力 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服务)目录中的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加速创新产品推广应用。  六、构建新技术全域应用场景,支撑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四)构建公共卫生安全科研攻关体系  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科研力量布局及战略储备能力。建设国家动物模型技术创新中心,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深化科研、临床、防控相互协作,聚焦检测试剂、疫苗、抗体、药物、诊疗方案等方面开展集中攻关。开展公共卫生领域前瞻性基础研究。  建立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科技快速反应体系。建立北京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合作共享联动机制。健全新发突发传染病网络实验室等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国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资源库和重要实验动物品种保障基地。针对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稳定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在病毒溯源及监测和预警,药物、疫苗及医疗器械创新研发等方面持续投入。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及治疗工作中示范应用,提高公共场所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能力。  阅读全文:北京“十四五”重点研发小型质谱、光谱、真空等仪器技术《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  一、鼓励应用基础研究  1.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支持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企业及机构开展高端通用器件、关键设备、核心材料、先进工艺等技术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鼓励产学研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支持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建设以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由市区两级按照上一年度建设和运营实际发生的总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创新主体在京建设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研发设计、中试熟化、测试验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创新中心,对符合条件的平台给予资金支持。使用公共服务平台的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纳入首都科技创新券政策支持范围。支持龙头型、平台型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创新主体采取联合投资方式合作组建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创新中心,对经批准的市级及以上产业创新中心给予资金奖励。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在京建设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对于研究方向符合条件的给予资金支持。  3.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创新主体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新落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  二、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4.支持成果转化。对在京落地的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成果转化项目开展年度评比,对创新性强、有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团队项目给予奖励。对创新性强、有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初创团队项目给予政策性股权投资,政府方持有股权不超过10%。  5.支持示范应用。支持打造应用场景先行示范区,以“揭榜挂帅”方式在城市管理、生态环保、园林水务、公共交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卫健等领域开展应用场景开发和示范项目建设,对符合本市应用场景建设要求的应用标杆项目给予支持。  6.支持孵化器建设。聚焦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引导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孵化器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符合市级孵化器认定条件的,鼓励其申请认定为市级孵化器 符合国家级孵化器认定条件的,积极组织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符合本市孵化器相关专项支持条件的,按相关规定和标准予以支持。  三、支持企业集聚发展  7.支持企业投融资。支持设立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投资子基金,用于支持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项目投资或落地。鼓励国内外各类创业基金、投资公司、上市公司和其他机构设立主要投向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企业的投资机构。支持金融机构为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小微企业提供银行信贷和担保支持等金融服务,对绩效评价结果良好的政策性担保机构给予重点支持。对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新建、改造项目和企业开展兼并收购,给予贷款贴息支持。  8.支持企业降低成本。经认定的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企业与机构,以出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并用于自身生产或办公的,视项目的技术先进性、效益等给予相应支持 租赁自用生产或办公用房的,三年内按租赁价格给予补贴 购买自用生产或办公用房的,按购置价的一定比例给予一次性购置补贴。  9.支持企业扩大规模。对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企业年度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5亿元、10亿元、20亿元或50亿元的,给予相应额度的一次性资金奖励。  四、吸引创新人才集聚  10.支持人才引进。支持为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紧缺型人才依法办理落户。在全市非北京生源毕业生指标总量范围内,对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加大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国际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优化国际人才引进政策,探索简化工作许可、居留许可审批流程。  11.提供人才住房保障。对引进的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人才,按人才住房支持政策做好保障服务。  五、鼓励对外合作交流  12.支持专业服务机构落户。对在京落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专业服务机构,经认定后给予资金奖励。鼓励各类服务机构、产业平台、产业协会等参与招商,对在引进优质项目过程中做出贡献的,经认定后给予资金奖励。  13.支持设立服务机构。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在京设立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相关的展览展示中心和销售服务、维修维护等机构,经认定后给予一定奖励。  阅读全文:北京市印发《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精准支持怀柔科学城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第一章 适用对象和重点领域  支持注册在怀柔科学城内符合条件的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开展科学仪器和传感器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培育孵化、技术转化、成果应用、维修运维等活动。聚焦分析仪器、环境监测仪器、物性测试仪器、智能传感器等产业细分领域,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科学城建设产学研用融合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硬科技孵化器,吸引、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发展,优化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生态。  第二章 支持内容及标准  一、支持科学仪器和传感器关键技术研发及落地转化  (一)支持科学仪器和传感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企业用自有资金开展科学仪器和传感器前沿颠覆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经专业机构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成果,根据项目成效,按照不超过设备、材料购置等研发投入的30%,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二)支持先进工艺技术应用。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展工具工装、零部件、质控软硬件、标校技术等先进工艺技术开发、转化和应用,突破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急需的可靠性、稳定性、批量化校准等问题,培育技术创新自主可控能力。对上一年度先进工艺技术研发应用项目涉及的设备费实际支出,按照不超过30%的比例,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三)鼓励创新主体争取国家专项支持。支持创新主体申请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按照不超过实际获得国家专项资金的10%,分别给予创新主体最高50万元、项目负责人最高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四)鼓励创业团队落地怀柔科学城。支持高端仪器、传感器等领域的创业团队创新创业,根据其项目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性、产业化前景等情况,给予每个项目团队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二、支持科学仪器产业公共平台和机构运营发展  (五)支持产业公共平台运营。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一批高端仪器和传感器检验检测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检验检测、标准认证与符合性评估、产需对接、成果转化、项目管理等公共服务。对于落地怀柔科学城的平台项目,运营期间根据上年度服务效果,按照不超过年度服务合同执行金额的30%,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资金支持。  (六)支持维修维护服务机构发展。支持企业面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科教基础设施等开展高端科研仪器维护维修专业服务,按照企业年度相关技术服务合同执行金额的10%给予企业经营补贴,每年单个企业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连续补贴不超过3年。  (七)支持应用技术研究院运营。支持企业、科研院所、专业机构在科学设施研发运维、医学成像技术、新型光谱技术、智能传感器、航天元器件、应用数学等重点领域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或依托交叉研究平台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对经过认定的研究院,按照年度知识产权、技术交易、技术孵化等成果绩效情况给予后补助,每年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连续支持不超过3年。  三、支持科学仪器企业发展和产业生态体系建设  (八)支持龙头企业、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发展。支持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居于全国前列的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一流仪器服务机构在怀柔科学城落户,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对经认定的企业或机构,根据入驻形式,给予一次性最高不超过300万元资金奖励。  (九)支持硬科技孵化器运营。支持各类主体在怀柔科学城建设仪器新材料、医学仪器、智能传感等硬科技孵化器或加速器,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孵化服务。根据服务效果,以入驻、孵化企业实际使用面积为基准,按照不高于租金总额的50%、单价不超过1.5元/平方米/天、面积不超过1000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补贴,补贴期限自注册起最长36个月。孵化器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达到10家,每增加1家奖励孵化器运营单位5万元。对孵化企业毕业落户怀柔科学城的,给予孵化器20万元/家的奖励。  (十)支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会展活动。支持各类主体围绕科学仪器和传感器细分领域,在怀柔科学城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专业会议以及各类论坛等产业促进活动。根据年度举办会议论坛等活动的数量、质量和效益,按照不超过场地租金等实际支出费用的50%,给予举办会展的企业每年最高200万元的资金奖励。  (十一)支持科学仪器科技服务业发展。对专业服务机构为科学仪器和传感器相关创新主体提供科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供需资源对接等咨询服务业务等,根据年度服务效果,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资金支持,连续支持不超过3年。  四、支持科学仪器创新产品拓展应用市场  (十二)优化科研仪器创新产品采购程序。集中采购招标入围的产品不能满足科研用途需要的,承担单位可自行或者委托采购代理机构按照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规定采购各类科研仪器设备。增强采购灵活性和便利性,对符合功能要求、技术参数标准的仪器设备,可一次性集中提出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申请,由主管预算单位归集后向市财政部门申请。申请变更政府采购方式时可注明“科研仪器设备”,财政部门将予以优先审批。  第三章 申请流程与监督管理  (十三)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的申请审核工作,一般程序为:  1.提交申请材料。项目申报单位按要求提交相关申请材料。申请多项资金支持的,应按照对应条款,分别提供相应申请材料。对同一项目或事项已获得北京市同类相关政策支持的,本措施不予重复支持。  2.受理和初审。申请资格或资质认定类支持的,由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相关处室负责受理申请材料,并提出初步审核意见 申请评审类支持的,由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委托第三方机构或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结论。  3.提交审批。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相关处室将申报项目初步审核意见、评审结论报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最终审定。  4.公示、签订协议及拨付资金。审核通过后,由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通过网站对拟支持的项目及申报单位公示。公示无异议的,核发批复,根据项目情况签订实施协议并拨付资金 公示有异议的,重新调查核实。  (十四)监督管理  1.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获得资金支持的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会计制度进行账务处理,接受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及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并及时向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同时应配合做好绩效评价、项目验收、宣传、调研、报送信息、档案管理等工作。  2.获得资金支持的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北京市、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规定,严格遵守财经法规。对不按规定使用资金且情节严重的企业,取消申请资格,将违反规定的行为记入企业诚信档案。对于弄虚作假骗取支持资金的,将依法解除协议、追回已拨付的财政资金,今后不再受理其公共政策支持资金的申请。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章 附则  本政策由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阅读全文:重磅政策出台!精准支持怀柔科学城科学仪器企业创新发展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2月13日在北京市怀柔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区长 于庆丰(节选)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四、加快服务和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  (三)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发展开创新起点  争取政策支持。市政府制定《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市财政局发布《关于精准支持怀柔科学城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市科委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2个、资金3亿元,市发改委批复设立3家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支持怀柔建立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生态体系。  吸引产业集聚。市经信局制定《关于推动北京市传感器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方案》,明确把怀柔打造成为高端仪器和传感器硬科技产业基地。卓立汉光等99家企业落户,中科院半导体所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创微芯、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即将入区,积极引进欧波同、赛默飞等40余家头部企业和120个核心研发团队,推动239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未来五年目标和任务  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  ——推动国家实验室、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现新突破。全面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建成运行一批科学设施,发布一批国际大科学计划,开展一批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研究,产出一批世界领先的原创科研成果,吸引集聚一批高端创新资源,在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实现系统性、引领性突破。  ——培育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的高精尖产业生态。全力构建与原始创新承载区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科技创新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产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孵化引进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建设高水平的健康怀柔。建立以紧密医联体为基础,多种社会公共资源相融合的健康联合体。构建统一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对能力。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2022年重点任务  一、加快重点功能区建设,在主动服务首都工作大局中贡献怀柔力量  深度融入和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器发展年会组委会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