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十四烷酰基

仪器信息网十四烷酰基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十四烷酰基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十四烷酰基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十四烷酰基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十四烷酰基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十四烷酰基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十四烷酰基相关的解决方案。

十四烷酰基相关的资讯

  • 循环经济助力碳达峰研究报告:“十四五”对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将达30%
    为进一步明确循环经济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重要作用,2021年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参考CDM及CCER项目方法学,以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相关行业年度报告和权威学术文献等已公开发布的数据为基础,就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余热余能回收利用、园区循环化改造、再制造等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贡献进行了量化研究,形成了《循环经济助力碳达峰研究报告(1.0版)》,核心观点如下:   发展循环经济支撑碳减排的量化贡献和预测   研究表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与开发利用原生资源相比:   ——2020年,我国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共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亿吨;   ——总结“十三五”,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约为25%左右;   ——展望“十四五”,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将达30%,到2030年达到35%。   ——受量化研究边界的制约,本报告的研究结果相对保守,未能反映所有循环经济活动对碳减排的贡献。   发展循环经济支撑碳减排的主要原理   ——材料替代:通过利用粉煤灰等大宗固废替代石灰石等碳酸盐类高载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的碳排放。   ——流程优化:通过回收利用废钢铁、废铝、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缩短工艺流程,有效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   ——燃料替代:利用生物质废弃物等碳中性燃料替代化石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   ——能效提升:通过回收利用余热余能、产业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措施,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   ——产品循环:通过再制造、翻新、延寿等技术手段,大幅削减制造原型新品带来的碳排放。   发展循环经济支撑碳减排的重要领域   ——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利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等再生资源,替代原生资源。   ——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利用粉煤灰、冶炼渣等大宗固废替代石灰石水泥熟料;生产固废基胶凝材料替代水泥;生产轻质节能免煅烧绿色建材替代传统烧结类建材等。   ——生物质废弃物利用:多种形式实现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市政污泥、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工业有机废水、轻工业生物质固体废物等生物质废弃物的清洁能源利用,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   ——余热余能回收利用:回收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工业部门的余热余能,提高系统能效。   ——园区循环化改造:通过能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污水等污染物集中治理、主导产业与静脉产业循环链接、强化园区物质流管理等措施,大幅提高园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   ——废旧产品再制造:通过再制造替代原型新品使用,最大限度保留产品部分零部件价值,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减少原型新品的重复制造,从而大幅降低碳排放。
  • 《济南市“十四五”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发布
    近日,市政府印发《济南市“十四五”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8%,能源消费增量控制在合理区间,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达到9494吨、7373吨、18180吨、707吨。同时,到2025年,重度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率先建设碳中和示范区《实施方案》提出,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推动钢铁、水泥、玻璃、铸造等行业及燃煤设施污染物深度治理,2023年年底前完成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降低17%左右,创建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40家;创建市级以上绿色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区)15个,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比例力争达到工业园区的50%以上,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有序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率先建设碳中和示范区。“十四五”期间,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及绿色化改造500万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改造200万平方米,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4000万平方米以上。到2025年,全市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以上,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7.8%以内,清洁取暖率达到90%以上,工业余热利用量新增800万平方米。发展智能交通和“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提升铁路货运能力,推动小清河复航,提高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等清洁运输比例。构建“轨道交通+无轨电车”快速公共交通走廊,做好轨道网、公交网、慢行网“三网融合”。提高城市公交、出租、物流等交通车辆新能源化率,推广低能耗运输装备,新增和更新公交车(应急车辆除外)100%采用新能源车型、巡游出租车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比例不低于80%。全面实施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完成省下达淘汰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的营运柴油货车任务。到2025年,铁路货运量较2020年提高10%,国六排放标准重型货车占比达到30%以上,充换电设施保有量超过8万个。推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山东段)等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到2025年,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下降6%左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占比达到8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废弃农用薄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5%。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章丘模式”,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市场化服务模式。推进新建和既有停车场汽车充换电设施设备建设,市级机关配备公务用车,除特殊工作要求外,一律配备新能源车辆。到2025年,全市80%以上的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人均综合能耗、人均用水量、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相较于2020年分别下降5.5%、6%、6%、7.5%。推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山东段)等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外热入济项目,完成省下达的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电厂30公里供热半径范围内低效小热电机组(含自备电厂)关停整合任务。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7%左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力争达到430万千瓦以上,完成省下达的煤炭消费压减任务。此外,到2025年,重度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全市实施30个以上低VOCs含量原辅料使用替代试点项目,溶剂型工业涂料和溶剂型油墨使用比例、溶剂型胶黏剂使用量完成省下达的下降目标任务;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0万吨/日、生活垃圾处理能力1900吨/日,消除雨污合流管网425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5%,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实现“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清零、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目标。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等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实施方案》提出,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实施能耗强度降低基本目标和激励目标“双目标”管理,科学分解各区县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对于达到激励目标的区县,免予考核能源消费总量。落实国家和省建立统一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全面清理整顿“两高”项目优惠电价。统筹安排相关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支持符合要求的城镇污水垃圾、危险废物处置及重点领域水环境治理等项目积极争取省基本建设投资资金,完善节能减排奖惩制度,深入实施财政涉企资金“绿色门槛”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业务,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再贷款再贴现减碳引导等政策工具,支持重点行业领域节能减排。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完善城镇供热价格机制,按照技术可行、操作方便、群众可接受的原则确定居民终端供热计费方式。突出节能减排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绿色技术创新“十百千”行动,积极培育一批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快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深化用水权交易,健全用能权交易机制,指导重点排放单位依法依规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保障措施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强化监督考核,根据省有关要求,开展“十四五”各区县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评价结果经市政府审定后,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区县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严格落实奖惩,对在节能减排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扬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区县予以通报和约谈。开展全民行动,推行绿色消费,扩大节能环保汽车、节能家电、高效照明等绿色产品供给,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等绿色消费激励机制,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 发改委印发“十四五”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指导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作有序开展,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同意,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十四五”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21〕1205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制镇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升;上游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中下游力争达到30%;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城镇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太原、呼和浩特、济南、泰安、郑州、西安、咸阳、兰州、西宁、银川等10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地级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到65%左右,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  《实施方案》要求,系统推进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作。一是提高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补齐污水收集管网短板,推进污水管网全覆盖,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约1.4万公里;强化污水处理设施弱项,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约350万立方米/日;推行污泥无害化处理,加快补齐城市和县城处置能力缺口,新增无害化处置设施规模约0.35万吨/日。二是完善城镇垃圾处理体系。健全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新增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约1.8万吨/日;补齐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缺口,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约2.8万吨/日,新增厨余垃圾处理能力约0.8万吨/日。三是加强资源化利用。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开展试点示范,新建、改建和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约300万立方米/日;做好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稳步推动污泥资源化利用;加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新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50个。  《实施方案》强调,强化运营管理。一是健全以污染物削减绩效为导向的考核激励机制,推广按效付费,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二是完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常态化专业化运行维护机制,按照标准规范实施运行维护,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选择运行维护主体。三是推广整县推进工作机制,鼓励项目综合打包特许经营,推广一体化运行维护。  《实施方案》要求,健全保障措施。按照省级统筹、市县负责要求,系统谋划实施。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的整改工作。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健全污水垃圾处理费价税机制,推广以市场化方式确定处理服务费水平。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项目按时落地。  附:国家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十四五”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21〕1205号  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建设局、建委):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推进设施高质量建设和高水平运维,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十四五”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加强协调,压实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见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2021年8月17日
  • 关注!吉林省“十四五”重点发展这4类科学仪器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吉林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将工业体系建设作为新时代吉林省打造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产业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去年8月发布了吉林省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将其列为吉林省“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全省工业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坚定不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规划》指出要充分发挥吉林大学等62所高等院校、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121家科研院所的科教优势,组建了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84个(其中国家级18个)。建成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医疗器械和生物基材料等3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规划》指出要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速形成汽车轻量化、柔性化智能制造体系,石化产业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在线检测和控制,食品、医药产业加速推进全过程质量安全可追溯。 在今后的发展重点中,主要有生命科学仪器、环保设备、核心器件、半导体设备这四大类,具体信息如下:1、开展光学功能材料、高性能半导体激光器等关键基础材料与核心器件研究;2、推动28纳米及以下光刻物镜系统、万G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等生命科学仪器研发及应用;3、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等环保设备加快发展;4、鼓励体液分析和分子诊断等新型体外诊断仪器及配套试剂的开发与产业化;5、支持基因测序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癌症诊断试剂盒等产品的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大;6、以CMOS图像传感器和功率半导体器件为核心,引进、培育一批集成电路企业;7、全力推动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实施,建设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基地,加强集成电路设计及制造、封装测试、材料及专用设备生产等多领域布局。全文如下:吉林省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前 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吉林在高质量发展新路上砥砺前行、积厚成势的关键五年,是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突破、开辟新局的关键五年。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也是吉林实现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本规划全面分析吉林工业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 规划和吉林振兴发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围绕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从“十四五” 时期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等方面着手,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指导我省 “十四五” 时期工业加速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规划期为2021-2025年。目 录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一、发展基础二、发展形势第二章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主要目标第三章 发展重点一、汽车产业二、食品产业三、石化产业四、装备产业五、医药产业六、冶金建材产业七、光电信息产业八、轻工纺织产业九、能源产业第四章 主要措施一、完善优化创新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二、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三、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五、推行绿色制造,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六、加快产业集聚,推动集群化发展七、深化开放合作,加快融入双循环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估一、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环境影响分析二、规划的资源承载力分析三、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四、综合结论第六章 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实施二、完善政策支持,优化要素配置三、强化安全管理,提升本质安全四、开展监督检查,加大宣传引导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吉林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发展规划》、《吉林省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吉发{2017}18号)和《吉林省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吉办发{2019}41号)等精神,加快推进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力支撑。(一)工业支撑持续增强。2020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81户, 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大型企业130户, 占比为4.2%;从业人员75.1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2407.8亿元,同比增长6.3%;实现工业增加值2850.3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居全国第2位; 工业税收占全省税收55%, 制造业税收占全省税收四成以上,是最大的税源行业。2020年全省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4%,是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支撑。(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坚持每年重点调度推进800个以上投资超千万元重大项目, 一汽奥迪Q工厂、智能网联汽车应用 (北方)示范区、一汽红旗HS系列车型技术改造、万丰奥威新能源汽车轮毂单元智慧工厂、精功大丝束碳纤维 (一、二期)、白城梅花氨基酸(一、二期)、凯莱英绿色制药平台、长光卫星航天信息产业园、长光圆辰CMOS图像传感器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有效改善了产品结构,转变了增长方式,带动了有效投资,2020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7%,增速位居全国第9位。(三)转型升级初见成效。深入落实“1=7”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分业施策激发产业新动能。汽车产业 “风景这边独好”,2020年一汽省属产销量分别达到265.4万辆和264.9万辆,同比增长3.6%和4.5%;红旗品牌产销量超20万辆,近三年产销量增长达42倍。生物法聚乳酸突破量产规模达3万吨,嘉吉生化产业园探索形成了玉米全产业链开发的“嘉吉模式”,吉林梅花成为国内最大的赖氨酸生产基地。石化基础原料和有机化工原料向下游延伸,ABS、乙丙橡胶、聚氨酯、碳纤维等新材料核心竞争能力持续增强,工业级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基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复兴号、京张奥运高铁、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等产品实现批量生产,确立了中国高铁标准。“吉林一号”25颗卫星建成国内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卫星信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深化。凯莱英连续反应法制药技术引领化学制药绿色发展, 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等100余种新药正在开展临床研究,甘精胰岛素等170个医药健康产品取得生产批号。“去产能” 成效显著,累计压减粗钢产能108万吨、炼铁产能80万吨、水泥熟料产量5000万吨以上。(四)创新基础不断厚实。充分发挥吉林大学等62所高等院校、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121家科研院所的科教优势,组建了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84个(其中国家级18个)。建成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医疗器械和生物基材料等3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327 个。这些创新平台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孵化器。成功培育9 户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495户高新技术企业、1049户科技小巨人企业。(五)产业数字化取得进展。2020年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9671个,工业互联网发展应用指数全国排名第13位, 东北地区排名第1位。一汽集团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平台、能源清洁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运营,溯源食品工业互联网正加快建设,工业 APP突破200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超万家。工控安全防护能力显著提升,建成 “省重点工业企业门户网站监测平台”和“省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测平台”两套保障平台。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汽车轻量化、柔性化智能制造体系加速形成,石化产业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在线检测和控制,食品、医药产业加速推进全过程质量安全可追溯。省内9家企业被评为国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通化建新“镍铁合金综合集成总承包核心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被评为国家级示范项目,29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智能制造项目库,金洪汽车成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六)产业集聚初步形成。深入落实工业走廊发展规划,以长春市为中心,四平市、辽源市、吉林市、松原市协同布局,建设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医药、航空航天、精密仪器与装备、传统装备等为特色的产业集群。长春市汽车、食品、装备产业,吉林市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四平市食品产业,辽源市纺织产业,通化市医药产业等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国家工业化新型产业示范基地。认定了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岭天然气化工产业园区等20个化工园区,为我省化工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七)绿色制造有效推进。“十三五”时期,全省工业能耗持续下降,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3.4%,超额完成工业节能目标任务。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建成29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0种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2个国家级绿色园区、60家省级绿色工厂、9种省级绿色设计产品、8个省级绿色供应链、2个省级绿色园区。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应用,吉林至诚电气立体卷铁心配电变压器等8 个型号变压器、吉林宏日新能源生物质锅炉被列入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省内重点钢铁企业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吨钢烟粉尘排放量、吨钢取新水量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5.3%、40.9%、21.2%,固废综合利用率由98%提高到99%。(八)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突出优化营商环境, 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创新组织开展 “服务企业周”,在国内率先设立省级 “企业家日”,持续开展 “万人助万企”、工业服务专项攻坚行动,建立96611企业服务热线等8大援企服务平台。落实国家减税降费、降本减负等政策措施,为实体经济降本减负4000余亿元,营造 “重商、亲商、安商”良好社会氛围。长春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入选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城市,吸引了中粮、国投生物、美国嘉吉、泰国正大、梅花集团、伊利集团、娃哈哈、农夫山泉、恒大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落户我省或追加投资。二、发展形势(一)面临机遇。振兴东北的国家战略机遇。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国务院出台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系列重大政策举措, 批复同意公主岭市由长春市代管, 中韩 (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长春临空经济示范区、吉林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获批,吉林 (中国-新加坡)食品区、吉澳中医药健康产业合作区等一批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为深化产业分工协作、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供了有效承载。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市场机遇。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省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是“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我省工业开放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一批新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加快培育,为我省承接产业转移、连通国内大市场提供了对接机遇。产业生态的突破发展机遇。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 “双碳目标”,倒逼能源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 势必推进产业结构乃至经济体系加速转型发展,相关产业转移势在必行。白城、松原等地区拥有丰富的绿电资源优势,随着绿电技术日益成熟,我省具备承接传统产业项目空间条件,为构建新产业布局提供突破机遇。产业转型的换道超越机遇。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不断突破,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深入演进,我省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得到攻克,一系列重大装备和技术产品研制开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换道超车”机遇。(二)面临挑战。从国际经济环境看,当前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分严峻。在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短期内难以扭转,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趋势加快,国际贸易投资持续萎缩,“逆全球化”加剧。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受 “卡脖子”制约,芯片等 “断链”风险明显上升,实体经济面临 “去中国化”压力。从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制造业转换增长动力处于攻关期,可持续增长压力加大;我国工业总体上尚未摆脱低成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资源环境的约束愈发显著,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制造业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产业基础能力薄弱,质量效益不高。从我省工业发展看,长期存在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还将在一定时期存在,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科教优势发挥不充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程度不高、产业与产业间融合度不够以及生产要素保障还存在短板等问题直接制约我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 时期需要着力破解或得到根本性解决。第二章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根本动力,以智能化改造为路径,以安全发展为底线,以绿色发展为根本约束,以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为主攻方向,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 “强链” 工程,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推动现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加 快提升产业集聚和数字化转型水平,形成产业之间深度融合、要素资源高效配置、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现代产业优质发展生态,全面提升吉林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科技驱动,推进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工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创新要素合作,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突破创新技术瓶颈,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动力格局。坚持强化链条,集群集聚发展。以打造产业链为主线,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生态链耦合发展。强化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系统协同,通过建链、强链、延链、补链,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特色优势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安全绿色,实现永续发展。坚守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底线,推动制造业绿色安全改造升级。加强制造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加快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努力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作出贡献。加强精益安全管理,推广安全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提高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坚持开放合作,推动共赢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鼓励企业“走出去”“请进来”。联动东中西部,聚焦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发展区域,深化对口合作、区域合作,着力引入大项目、好项目,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优化结构,促进融合发展。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渗透作用,推动物资资源、资本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的紧密结合,加速 “两化”融合、产业融合、军民融合、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促进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省工业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产业及产业链间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引领作用明显加强,工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制造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以下目标:产业规模再上新台阶。“十四五” 期间,力争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6.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7000亿元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到2025年,汽车产业力争突破万亿级规模,食品、石化、装备、医药、冶金建材、光电信息产业达到千亿级规模,轻纺产业力争达到500亿级规模。质量效益得到新提升。“十四五”期间,力争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增加值率稳步提高,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力争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00家、省级创业孵化基地350个。融合发展达到新水平。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到2025年, 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有所提升, 智能制造实现突破,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 “两化” 深度融合示范企业达到100家,上云上平台企业达到18000家, 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 绿色制造产业快速发展, 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降低碳排放强度。到2025年, 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 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有所降低, 建设一批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制造模式广泛应用。第三章 发展重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立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推动重点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坚持锻长板、补短板,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促进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航天卫星、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动能加快壮大。坚持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构建万亿级汽车产业,千亿级食品、石化、医药、装备、冶金建材、光电信息产业,500亿级轻工纺织产业组成的吉林现代化工业体系。一、汽车产业锚定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方向,以一汽集团为龙头、长春国际汽车城为平台,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世界一流国际汽车城。积极推进实施 “六个回归”, 推动汽车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关键产业链短板加快补齐、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品牌文化及衍生经济向上赋能,构建涵盖设计研发、整车及零部件制造、市场服务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 全球先进的汽车技术研发高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运营高地、自主可控的零部件产业聚集高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新高地以及汽车产业衍生经济发展高地。到2025年,汽车产业产值突破万亿级,红旗品牌产销规模达到百万辆,自主品牌产销实现200万辆以上,本地配套率力争达到70%。———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汽车及零部件技术升级,完善自主可控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加快传统汽车补齐产业链短板,重点加强汽车芯片、燃油系统、配气系统、电控系统等薄弱链条及四轮驱动、底盘线控、传感器等缺失环节的技术攻关和项目引进。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突破,支持研发高效先进动力总成、混合动力、高性能复合材料、低摩擦等节能技术,加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氢燃料电堆、空压机、储氢罐等产品研发和项目引进,推动汽车绿色低碳发展。支持L3级以上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推动环境感知、智能座舱、超算平台、控制执行、车联网等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培育民族汽车产业,打造民族第一品牌。实施 “红旗”品牌百万辆工程,加快进入国内豪华品牌第一阵营,打造成为“中国第一、世界著名”的“新高尚”品牌。支持红旗品牌家族L、S、H、Q全系列产品投放,推动拓展全球市场;巩固和扩大 “解放” 品牌市场,打造世界知名商用车品牌;支持“新奔腾”品牌发展战略,打造国内优秀主流自主品牌,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支持一汽集团培育拓展技术、服务、生态、公益等子品牌,构筑清晰独特的品牌价值体系,提升“中国一汽”企业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支持一汽改革创新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一汽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支持
  • 我国生物经济规模将迈上新台阶——《“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解读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印发我国生物经济规模将迈上新台阶(产经观察)生物经济是什么?小到一颗种子、一剂疫苗,大到一家电厂、一片产业园区,都可能属于生物经济的范畴。陕西杨凌,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一排排自动化温室整齐排列,正在研发的玉米长势良好。在这里,科研团队采用生物育种技术,短短几个月便完成了玉米近400个世代间的转化。上海张江,细胞和基因产业园,有关T细胞免疫治疗(简称CAR—T疗法)的研发如火如荼。将病人体内抗癌卫士T细胞采出,加上“北斗导航”CAR,变成更有战斗力的CAR—T细胞,再回输至患者体内,这种新型精准靶向疗法正为患者带来抗癌新希望。山东菏泽,国能单县生物质直燃发电示范项目,一台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配合一台高温高压水冷振动炉,以秸秆为燃料,一年可发绿电2.29亿千瓦时。生物发电,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村秸秆焚烧问题,每年还净减排二氧化碳逾10万吨、二氧化硫约1500吨。日前,《“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规划》将给生物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利好?企业有哪些期盼?记者进行了采访。生物经济为何重要?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规划》明确,生物经济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进步为动力,以保护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为基础,广泛深度融合医药、健康、农业、林业、能源、环保、材料等产业。“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创新技术集群之一,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等显著特点,已经成为促进未来发展的有效力量,在促进社会民生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许航说。作为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生命健康消费市场最广阔的国家之一,我国生物产业门类、体系齐全,具备加快发展生物经济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科技突破不断涌现。看“点”,青蒿素实现我国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看“面”,我国在研创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在基因检测、超级稻、人工合成淀粉、疫苗等领域已形成比较优势。产业创新持续活跃。近年来,生物领域成为投资热点,科创板上市企业中生物企业占比达1/3,“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约8%。生物制造体量进一步扩大,现代生物发酵产品占全球70%以上份额。区域集聚效应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成为我国生物经济创新高地。全国约80%的上市企业、90%的国家一类新药、85%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产品,来自这些区域。我国生物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原始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基础生命科学理论、底层关键共性技术、高端仪器和试剂、生物信息资源等积累不够,技术创新体系仍不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比较少。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涛强调,“十四五”时期是生物技术加速演进、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生物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中国只有成功把握这一重大机遇期,加快解决制约生物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更好掌握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原创方法,才能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中国生物经济加快实现由大转强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出台恰逢其时。“《规划》将生物经济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为应对生命健康、气候变化、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重大挑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说。哪些领域值得关注?重点培育壮大医疗健康、生物农业、生物能源与生物环保、生物信息四大支柱产业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升,年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数量显著增加,生物经济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规划》对生物经济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提出明确目标。不过,生物经济涉及面广,覆盖较多产业领域,要实现目标,需突出重点。为此,《规划》明确将满足人民群众“医”“食”“美”“安”新需求作为生物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培育壮大医疗健康、生物农业、生物能源与生物环保、生物信息四大支柱产业。健康产业领域最受关注。《规划》提出,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重点围绕药品、疫苗、先进诊疗技术和装备、生物医用材料等方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增强生物医药高端产品及设备供应链保障水平。“接下来,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医药领航企业培育工程,结合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实施,支持大型企业实施创新转型,形成一批国际化程度高、全球布局发展的大型制药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周健说。农业产业关系百姓饭碗。《规划》提出,顺应“解决温饱”转向“营养多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农业现代化的生物农业。重点围绕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等方向,推出一批新一代农业生物产品,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产业体系。其中,《规划》明确,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实现食品工业迭代升级,降低传统养殖业带来的环境资源压力。当前,生物农业的优势已开始显现。在山东济宁市,玉米种植用上生物复合肥“菌越丰”,不仅比传统化肥增产7.31%,还能改善土壤质量。在广东河源市,鹰嘴桃施用中化生物有机肥,与普通肥料相比坐果率提升15%,成熟采摘期果实平均增重14%,作物抗旱耐涝能力也同步提升。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产业潜力巨大。《规划》明确,顺应“追求产能产效”转向“坚持生态优先”的新趋势,发展面向绿色低碳的生物质替代应用。例如,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助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开展新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与培育,推动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转型,加快生物天然气、纤维素乙醇、藻类生物燃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等。生物信息产业前景广阔。《规划》要求,面向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发展智能辅助决策知识模型和算法,辅助个性化新药研发;利用5G、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现药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卫生健康大数据在医学科研、教育培训、临床诊疗、产品研发、行业治理、医保支付等方面的应用。如何实现更好发展?“坚持风险可控”是重要原则之一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发展生物经济,“坚持风险可控”是重要原则之一。一方面,《规划》明确,加快建设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基础保障体系建设,例如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生物安全治理机制,集约化建设生物安全基础设施,提升生物安全科研和生产保障能力。提升应急物资储备、生产和调度效能,完善各类疫情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另一方面,《规划》提出,积极推进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健全生物资源监管制度,开展生物资源全面普查,构建生物资源数据库和数字“图书馆”。规范生物资源安全共享,建立国家生物资源共享体系,推进生物资源受控共享和安全交换,实现我国生物数据资源统一汇交共享。守好安全底线,也要积极创新监管,才能为生物技术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对此,《规划》提出,建设若干生物经济先导区,先行先试科技创新、准入与监管等生物经济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举措。上海浦东新区已有相应探索。在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研发生产中,部分生产原料和制剂需要进口,且储存温度需维持在零下196摄氏度。如何既确保安全,又提高通关速度?2020年,上海浦东新区创新推出入境特殊物品试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入选“白名单”的企业,可提前预估生物制品用量需求,一次提交进口申请,一次审批,不用再逐批申请。前端放开了,后续监管也得跟上。在浦东新区,通过联合监管平台,多部门参与控制风险。企业提出用量申请后,由商务委、海关等部门联合进行集中评估,给出通关证明。随后海关给予口岸放行,由建交委和公安部门实时做好途中监管,卫健委对企业实地开展生物安全实验室监管,生态环境局则负责入境特殊物品在实验室消耗后的用量和医疗废弃物管理。试点开展以来,“白名单”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企业研发速度明显提升。2021年,我国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为近5年来最高水平;生物药品制造、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制造等子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3.8%,实现利润在医药工业利润总额中的比重达41.7%。发展生物经济,资金支持少不了。《规划》明确,为支持生物经济发展,我国将统筹利用各级各类相关财政资金支持生物经济发展,加大对生物相关科技创新和产品服务的支持力度;继续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试点;鼓励地方建立健全生物质能财政补贴政策。“接下来,各地方和国家有关部门将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共同推动生物经济发展壮大,确保《规划》目标和整体战略任务落地落实。”王翔说。
  • 第十四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体现食品安全监管新思路
    11月19日,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在北京开幕。会上,来自工信部、农业部、质检总局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就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和今后的工作重心做了简要介绍。  据介绍,今年我国各级领导、各部门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再创新高,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李克强总理批示指出,要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落实最严格的全程监管制度,要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零容忍、出快手、下重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2016年食品安全工作安排 9月,《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发布 10月,中共中央公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保障食品安全的要求和规划。  与此同时,食品安全相关各职能部门也都纷纷推出新举措,形成了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局面。  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表示,近年来工商总局不断强化信用监管和联合承建,推动食品经营者诚信制度的体系建设,发挥职能作用,开展食品市场准入、广告监管、商标监管、竞争执法和消费维权等相关市场监管执法工作。同时,特别关注及时受理和妥善解决消费者的诉求,切实把加强市场监管执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介绍说,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一方面大力推进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实现生产源头可控制 另一方面,推进专项治理和社会共治,建立健全了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努力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可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了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近3年,我国主要农产品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6%,今年前三季度合格率达到97.4%。但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隐患仍然存在,种植业、农业农药残留超标、养殖业违法添加、产地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在个别产品、地域和环节中还比较突出。特别是我国农业领域存在的市场经营的主体少而散、组织化程度低、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等现状,使知法犯法、违规用药等现象频频出现。  孙中华说,今后,农业部门将重点要做到“五强化、五提升”,即强化标准引领,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强化绿色生产,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强化规模经营,提升规范化生产的制约性 强化品牌创建,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强化依法监管,提升全程监管能力。  工信部原总工程师朱宏任介绍说,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9万亿元,同比增长6.1%,实现利润总额5000亿元,同比增长8.2%,增加值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约9.3%,同比增长6%以上,食品产业经济运营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朱宏任表示,食品安全的首负责任食品制造企业当仁不让。在认真履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的前提下,应该将确保食品安全作为第一信条,落实追溯召回等各项制度和主体责任 全面提升食品制造的安全水平,推动食品企业做优做强 加快食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以优质产品赢得市场信任和消费者信赖 同时,把食品企业实现经济目标和履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树立企业积极健康的社会形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食品进入中国,作为进口的执法部门,海关部门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海关总署监管司副司长苗跃学介绍说,据统计,今年1月至10月,我国海关共监管进出口食品贸易总额79.5亿美元,监管出口食品贸易总额108.2亿美元。针对各界关心对冻品走私问题,海关联合公安、食药监部门共同开展联合打击行动,严惩冻品走私行为,今年1~9月,全国海关共侦办走私冻品犯罪案件168起,查证涉案冻品28.73万吨,案值百亿元。  就进出口食品的安全问题,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长白露表示,在进口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我国建立了涵盖进口前、进口时、进口后3个环节的进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充分体现全供应链的治理理念。在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在食品原料生产环节实施原料种养殖场备案,激励疫情疫病监测和激励有毒有害物质监控制度。在食品加工工厂环节,实施出口食品企业备案分类管理制度,在检验检疫环节实施出口食品监督抽检,出口食品追溯与召回等制度。同时,大力推行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促进出口食品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  国家卫计委作为食品标准的制定单位,为推进标准体系的建设做了不少工作。据国家卫计委食品司副司长张志强介绍,我国正不断加快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截至目前已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近千项,涉及两万多项指标。今年年底还将发布180项标准。  据了解,本届年会由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粮食局、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联合主办,围绕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强调政府、企业食品安全责任,加强区域食品安全监管等话题进行了经验交流,同时针对“一带一路”食品安全合作发展新机遇,标本兼治食品安全突出问题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 第十四届全国X射线衍射与新材料学术大会暨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研讨会第三轮通知
    “全国X射线衍射与新材料学术大会暨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研讨会”是由中国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中国晶体学会粉末衍射专业委员会和国际衍射数据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系列学术会议,每三年召开一次。X射线衍射技术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工程应用等方面不可或缺的测试手段,本会议旨在把从事X射线衍射与材料研究的专家、学者召集在一起,创造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总结X射线衍射与新材料分析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交流新的思想和成果,从而推动X射线衍射与新材料分析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在正式会议开始前一天,面向研究生及青年科技工作者举办免费的讲习班。会议期间同时举办X射线衍射仪、结构数据库、软件及材料制备、加工等仪器设备展。第十四届全国X射线衍射与新材料学术大会暨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研讨会将于2022年7月27日-7月31日在河南省开封市中州国际饭店召开。会议主办单位:中国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中国晶体学会粉末衍射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北京硅酸盐学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Diffraction Data, USA会议承办单位:河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河南大学光伏材料省重点实验室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学院大会组委会:大会名誉主席:林少凡、麦振洪主席:陈小龙副主席:廖立兵、李明、王聪、姜晓明秘书长:王文军委员:鲍威、蔡格梅、蔡宏灵、陈骏、陈小龙、程国峰、董成、方亮、 费维栋、高宇、郭永权、何维、贺蒙、黄丰、姬洪、姜传海、姜晓明、李明、李晓龙、李镇江、廖立兵、刘福生、刘岗、刘泉林、骆军、苗伟、潘峰、潘世烈、石磊、宋波、宋小平、谭伟石、唐为华、王聪、王刚、王文军、王沿东、王颖霞、王育华、吴 东、吴小山、吴忠华、武莉、杨智、叶文海、袁文霞、张吉东、张侃、张鹏程、张志华、赵景泰、赵彦明、郑伟涛、郑遗凡大会地方组委会:主席:白莹、张伟风、杜祖亮秘书长:邓浩委员:白莹、邓浩、杜祖亮、贾小永、李国强、李胜军、李新营、连瑞娜、任凤竹、王书杰、魏高明、张伟风、赵高峰、周正基本届会议日程: 大会邀请报告(持续更新中):Prof. Stanley Whittingham,201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大学陈立泉 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陈鸣 研究员,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所鲍威 教授,香港城市大学Prof. Hideo Hosono,日本东京工业大学Prof. Robert Dinnebier,德国马普固体所Dr. Thomas Blanton,ICDD, USA Dr. Timothy Fawcett,ICDD, USA Dr. Justin Blanton,ICDD, USA Prof. Cam Hubbard,Oak Ridge National Lab 。。。。。。分会场设置:1. 衍射理论、方法及软件和数据库(投稿邮箱:xray202101@163.com)分会主席:陈骏(北京科技大学)、王颖霞(北京大学)、董成(中科院物 理研究所)、张志华(大连交通大学)、贺蒙(国家纳米科学中心)2. 超导和拓扑材料及表征(投稿邮箱:xray202102@163.com)分会主席:王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吴小山(南京大学)、赵彦明(华 南理工大学)、鲍威(香港城市大学)、郭建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3. 能源材料及表征(投稿邮箱:xray202103@163.com)分会主席:白莹(河南大学)、谷林(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骆军(上海大 学)、李晓龙(上海光源)、赵怀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4. 催化、环境材料及表征(投稿邮箱:xray202104@163.com)分会主席:宋波(哈尔滨工业大学)、李镇江(青岛科技大学)、刘岗(中 科院金属研究所)、袁文霞(北京科技大学)、郑遗凡(浙江工业大学)5. 发光材料及表征(投稿邮箱:xray202105@163.com)分会主席:武莉(南开大学)、蔡格梅(中南大学)、王育华(兰州大学)、 刘泉林(北京科技大学)6. 多铁性材料及表征(投稿邮箱:xray202106@163.com)分会主席:王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蔡宏灵(南京大学)、何维(广西 大学)、赵景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石磊(中国科技大学)7. 薄膜及低维材料及表征(投稿邮箱:xray202107@163.com)分会主席:张侃(吉林大学)、唐为华(北京邮电大学)、姬洪(电子科技 大学)、宋小平(季华实验室)、张吉东(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8. 工业应用及其他(投稿邮箱:xray202108@163.com)分会主席:姜传海(上海交通大学)、王沿东(北京科技大学)、程国峰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叶文海(重庆大学)征稿范围及格式1. 征稿内容: 1)新材料;2)结构分析;3)薄膜与界面;4)小角散射;5)织构与应 力;6)X射线衍射教学;7)X射线衍射在工业中的应用;8)ICDD 粉末衍射 数据库与软件;9)中子衍射与电子衍射;10)新方法与新技术;11)科普、 教学;12)其它。2. 会议摘要、论文要求:论文摘要或全文均可,摘要篇幅不超过1页A4纸;全文篇幅不超过4页A4纸,采用MS-word,中英文均可,并注明通讯联系人和联系方式,详见附件1模板。3. 投稿方式: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发到相应会场的投稿邮箱。4. 奖励:会议将设立青年优秀报告奖和优秀墙报奖,以学会名义颁发证书和奖 金,以鼓励从事X射线衍射和新材料相关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投稿截止日期:2022年7月10日)讲习班:培训主题:结构分析方法与相关软件应用培训地址:中州国际饭店中华厅主讲老师:Dr. Rongsheng Zhou, ICDD (线上),徐春华 博士,ICDD(线下),金士锋 副研究员,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线下)《Jade软件与ICDD数据库应用》兰司 教授 南京理工大学《径向分布函数原理、方法及其在先进材料研究中的应用》陶琨 教授,清华大学《全文自编中文版X射线多晶衍射分析软件应用》冯振杰 副教授 上海大学《相变前后晶体结构分析初步及Rietveld精修自动化软件使用》(讲习班限定人数100人,按报名先后顺序;免学费,食宿费自理。)会议注册费:提前注册:正式代表2000元,学生代表1800元。现场缴费:正式代表2200元,学生代表2000元。请将注册费汇至如下账户:开户名称:中国晶体学会开户银行:工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银行账号:0200004509014447141注:汇款时请在附言中注明个人信息,汇款后请发邮件至xray2021@163.com告知汇款金额、开发票信息。企业参展:会议期间安排国内外厂商介绍仪器设备和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安排各厂商专家对用户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技术答疑。除报告外,会议期间还将为厂商安排展台。参展事宜请联系:王文军(电话:010-82649836)。(参展报名截止日期:2022年7月10日)会议住宿:中州国际饭店:酒店地址: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大梁路121号;联系电话:0371-22219999;标准间/单间大床房:380元/间(含早)中州国际邻近酒店:汴京国贸商务酒店:酒店地址:河南省开封市大梁路201号;联系电话:0371-23426999;单间/标间:220元左右(含早)航天大酒店:酒店地址:河南省开封市大梁路99号;联系电话:0371-23879888;单间/标间:240元左右(含早)注:会务组不负责预定酒店,请参会代表自行预订。上述为会议协议价,预订时请报会议名称。会务组联系方式:中国物理学会X 射线衍射专业委会中国晶体学会粉末衍射专业委员会2022年06月15日附件:06.15 第十四届全国X-射线衍射学术大会第三轮通知.pdf
  • 第十四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瑞士万通来了,你在哪?
    尊敬的瑞士万通公司产品用户,您好! 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离子色谱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将于2012年9月17日-19日在陕西西安召开,在这个活动中,您可以了解到离子色谱国际国内发展趋势以及最新的色谱信息;您可以与同行们交流经验并从同行处得到对您工作有利的启示。以IC for the people为宗旨的瑞士万通公司将全力支持会议的召开并提供便利的条件,并为所有到会的用户现场解答或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在此,瑞士万通公司特别邀请所有中国的瑞士万通产品用户参加这一离子色谱界两年一次的盛会,不论您是否有论文在会议上交流,您的光临都将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瑞士万通公司期待您的参加! 邀请函下载》》
  • 该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将在“十四五”冲击2900亿元!
    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 、供应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疫情发生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都在历经重构。在此背景下,我国 “十四五”规划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章节从第五篇提升到了第三篇,把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打造“制造强国”放到了更重要的地位,并首次就产业链供应链优化进行了单独讨论,强调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补短板锻长板,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今年7月以来,不少省、直辖市纷纷出台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未来五年重点发展方向,例如上海、浙江、广东、重庆、天津等。其中,广东省日前发布的《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 ”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值得特别关注。《规划》明确:广东省“十四五”期间将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谋划发展未来产业。其中,精密仪器设备作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到2025年,精密仪器设备产业规模达到约2900亿元。实际上,早在2020年9月底,广东省就发布了《广东省培育精密仪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该计划提到,广东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已经初步构建产品门类品种比较齐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研发应用能力、以民营企业为主力军的产业体系,并且在示波器、监护仪、血细胞分析仪、功率分析仪、基因测序仪、质谱仪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技术水平。2019年广东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323.99亿元,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近20家。到2025年,广东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将规模达到约2900亿元,其中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行业预计约500亿元、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行业预计约700亿元、科学测试分析仪器行业预计约500亿元、人体诊疗仪器行业预计约700亿元、各类专用检测与测量仪器行业预计约500亿元。那么,广东省之所以有底气“押宝”精密仪器设备,小编也在思考其中的缘由。首先,广东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规模位居国内前列,目前已经发展起了一批非常有潜力的精密仪器企业,它们各自耕耘在不同的细分仪器领域,尤其是在与前沿科学技术结合的仪器领域,很有可能培育出行业“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例如基因测序领域的华大制造,高端质谱领域的广州禾信,临床诊断领域的迈瑞医疗,环保监测领域的南华仪器,材料试验机领域的三思纵横等等。其次,精密仪器设备虽然服务于各行各业,但这个行业的特点也很鲜明,那就是与其他产业相比(例如汽车),市场容量不大并且非常分散。因此,科学仪器产业较难像汽车业那样,出现一个围绕科学仪器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生态链。换言之,精密仪器设备产业至少现阶段还是要主动向那些已经较为成熟的与精密仪器相关的上下游聚集区靠拢。而广东在这方面,恰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广东省是我国排名第一位的经济大省,也是我国的制造业和工业大省,尤其是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方面,一直是全国领先。这对于精密仪器制造而言,无论是原料采购,还是配套加工,都是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方面,广东以3098.5亿元位居当年首位。而精密仪器的一个重要市场就是科研市场。精密仪器诞生于科研又服务于科研,精密仪器产业尽量靠近科研单位聚集区,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三点,可能是广东的人才优势。在我国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人才是科技乃至经济发展的未来。2019年数据显示,广东当年净流入人口82.6万,全国排名第二,只略微低于浙江,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各省,老龄化程度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之,在中国各省(直辖市)争相发展前沿产业的格局下,广东选择了科学仪器这个长期被忽视的高科技产业角落。它能否在这条潜力赛道上,摸索出一套适合国产精密仪器健康、快速发展的“广东模式”呢?我们拭目以待。扫二维码加绿仪社为好友 及时了解更多科学仪器行业深度分析!
  • 透视“十四五”中国科学仪器市场机遇——ACCSI2021高峰论坛纪实(一)
    仪器信息网讯 扛住了贸易战,顶住了新冠疫情,时间终于来到2021年。2021是个特殊年份,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许多科学仪器公司已经开始布局,绘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该关注哪些机遇,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  2021年4月22日,作为第十五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1)的特色环节,“i100峰会:中国科学仪器发展高峰论坛”在无锡融创万达文华酒店会议中心成功召开。高峰论坛邀请到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总裁付世江先生、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胡克先生、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召贵先生、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赵泰先生、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分析仪器事业部商务副总裁周晓斌先生、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周振先生6位科学仪器行业的领军人物,分享对于“十四五”的独到见解。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鑫主持本届高峰论坛,另有近千位仪器企业、科研单位、检测机构的代表出席论坛,参与互动。i100峰会:中国科学仪器发展高峰论坛现场  今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描绘了中国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发展前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政策性的文件,台上嘉宾们最关注的一句话是什么,背后有哪些市场机遇?  禾信仪器周振:“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的优化组合”,要求“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为科学仪器这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体系的打造指明了方向。具体到质谱这一细分领域,更要求企业的管理要上台阶,行业的发展路径要明晰,产业的共性平台要建立,打通从上游原理研究到下游最后一公里的产业化,能够持续不断地吸引人才。“现在质谱人才就两三千人,而未来十年需要上万人,以每年增加500个人来算,连续十年都不够。”  赛默飞世尔周晓斌:“十三五”时期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占比约为5%-6%,2019年科研投资2.21万亿元,基础科学的投资达到了1300亿元,未来不管是总量的增加还是百分比的提高都会给科学仪器行业带来更多投资机会。“十四五”时期国内外都面临非常多的挑战,更需要从粗放型增长向内延式增长转变。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海张江、北京怀柔等国家级综合性科研中心的建立,科学仪器将有更多用武之地。赛默飞称之为“world leader in serving science”,投资于社会,跟随国家的发展而增长。  莱伯泰科胡克:当前市面上本土原创的高端分析仪器较少,国人在国际性期刊上发表了大量优秀的文章,但用中国人自己造的仪器“做”出的文章却是屈指可数,国产仪器水平相比进口还有很大差距。“十四五”时期希望有更多原创性的产品诞生,在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层面有所突破,否则卡脖子问题将难以解决。过去莱伯泰科在样品前处理领域长期耕耘却不受关注,只能倒逼自己在自动化这一航道苦下功夫,在具有竞争优势的原创产品上下功夫。下一步希望与客户共同探讨各式各样的方案,在方案落地的过程中创造原创性的技术与产品。  德国耶拿赵泰:耶拿本身就是一个高端科研仪器的研发制造商,响应“十四五”号召,耶拿一定会加大在中国的投资生产,建立中国的研发团队,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引进来,支持国内高端仪器的研发制造和人才培养。国产仪器要取得成功,也需要具有开放的眼界,能够“走出去”,跟国际的跨国公司合作,或是将仪器产品推向全球。这方面,耶拿愿意与国内厂家广泛合作,例如合作开发、OEM等,这其中有很多的机会,耶拿愿为国内高端仪器的研发生产贡献一份力量。  天美付世江:中国向世界做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这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科学仪器行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建立在消耗石油、煤炭、电力等能源的基础上,要达成“双碳”则注定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电镜、能谱仪等表面科学仪器与瞬态荧光、拉曼等高端光谱仪器有望大显身手。而在碳排放的控制和监管上,气相色谱仪、在线VOC分析仪在二氧化碳、甲烷、总烃、VOC化合物等目标物的分析方面也将大有可为,天美已有所布局,助力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天瑞仪器刘召贵:眼下新冠疫情还在全球肆虐,病毒夺走了300万人口的生命,健康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生命科学仪器被寄予厚望。疫情当前,科学仪器企业义不容辞,天瑞未来将把重心转移到生命科学仪器和检测技术的研发上,例如PCR仪、流式细胞仪、胸痛快速诊疗方法、感染类的快速检测方法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愿尽微薄之力在生命科学领域做出一些好的仪器,为大家的健康服务。”ACCSI2021高峰论坛嘉宾  仪器信息网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进行了数字化解读,在众多关键词中,“创新”出现了100多次。“十四五”规划首次把创新放在了具体任务的第一位,创新不仅是未来国家的战略导向,也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时期仪器公司最关注的创新要素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计划?  ACCSI2021高峰论坛精彩内容未完待续......  拓展阅读:  “十四五”科学仪器公司如何创新——ACCSI2021高峰论坛纪实(二)
  • “十四五”规划第三代半导体弯道超车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国家2030计划和“十四五”国家研发计划已明确第三代半导体是重要发展方向。由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更为优异,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国家希望通过十四五规划,把三代半导体提升至战略高度,第三代半导体可能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弯道超车机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目前我国第三代半导体市场和应用前景广阔。一方面,第三代半导体下游应用切中了“新基建”中5G基站、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城际高铁交主要领域,另一方面,第三代半导体产品主要使用成熟制程工艺,在美国持续升级对我国半导体产业技术封锁的大环境中,第三代半导体有望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突围先锋,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充分受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半导体设备需求及订单向上拐点或已到来。2020年行业有望较快成长,新增需求源自5G商用推动全球存储扩产及中国大陆整体晶圆、封测产能扩张,以下第三代半导体设备公司有望受益。北方华创主营半导体装备、真空装备、新能源锂电装备及精密元器件业务。中微公司正处于市场地位快速提升的高成长阶段,同时其突出的技术及研发实力在本土企业中稀缺度很高。捷捷微电深耕功率半导体行业25年,是国产晶闸管第一大供应商。三安光电2014年5月成立起,正式涉足半导体产业,填补了我国二代、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砷化镓/氮化镓市场的空白,同时布局新兴 Mini/ Micro-LED芯片产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伴随着国内第三代半导体设备企业技术进步和消费市场前景刺激,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将迎弯道超车机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em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em " 原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em " 原文标题《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迎弯道超车机会 科技+消费仍是机构“心头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大盘持续震荡考验市场信心,赚钱效应下滑背后机会也更趋于集中。而在结构性机会背后,券商对四季度的机会普遍看好科技 + 消费 。 具体而言,半导体、国防军工、新能源汽车等被频繁推荐。投资者可在震荡中逢低关注上述板块中的龙头标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三代半导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产业链迎弯道超车机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国家2030计划和“十四五”国家研发计划已明确第三代半导体是重要发展方向。与第一、二代半导体材料Si、GaAs不同,以GaN、SiC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高频、高效、高功率、耐高压、耐高温、抗辐射等特性,可以实现更好的电子浓度和运动控制,特别是在苛刻条件下备受青睐,在5G、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新一代显示、航空航天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截止目前,A股公司已有45家确有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业务,或已积累相关技术专利。华安证券分析师尹沿技指出,由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更为优异,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国家希望通过十四五规划,把三代半导体提升至战略高度,第三代半导体可能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弯道超车机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国海证券分析师吴吉森认为,一方面,第三代半导体下游应用切中了“新基建”中5G基站、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城际高铁交主要领域,另一方面,第三代半导体产品主要使用成熟制程工艺,在美国持续升级对我国半导体产业技术封锁的大环境中,第三代半导体有望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突围先锋,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充分受益。建议投资者关注北方华创、华峰测控、中微公司 器件领域重点关注斯达半导、捷捷微电、三安光电、闻泰科技、华润微,扬杰科技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潜力股精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北方华创(002371)进一步加码主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主营半导体装备、真空装备、新能源锂电装备及精密元器件业务。公司现有四大产业制造基地,营销服务体系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海通证券指出,2018年中国大陆市场设备投资额创历史新高,达到128.2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的投资区域,预计2020年中国大陆设备投资将增长至170.6亿美元,未来依然是全球设备投资的主要地区,中国集成电路装备产业也将迎来一个“黄金时代”。公司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约20亿元将投入“高端集成电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高精密电子元器件产业化基地扩产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加码在高端集成电路设备领域的布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微公司(688012)细分领域领军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日益提升的国际竞争力和半导体设备产业需求复苏、本土晶圆厂扩产及技术成熟、5G产业发展为公司带来的新机遇。相比于成熟发展阶段的海外龙头,公司正处于市场地位快速提升的高成长阶段,同时其突出的技术及研发实力在本土企业中稀缺度很高。虽然估值存在较高溢价,但作为中国高端装备的“核心资产”,其投资价值仍值得关注。华泰证券指出,半导体设备需求及订单向上拐点或已到来,2020年行业有望较快成长,新增需求源自5G商用推动全球存储扩产及中国大陆整体晶圆、封测产能扩张,其中刻蚀、薄膜沉积设备受益程度较高,公司作为国产刻蚀设备领军者有望受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捷捷微电(300623)业绩增长有基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深耕功率半导体行业25年,是国产晶闸管第一大供应商。公司立足功率半导体,在晶闸管基础上不断拓展产品品类,公司有望随着功率半导体的国产化替代加深实现持续快速成长。开源证券指出,2019年中国的功率半导体市场达到 144.8亿美元,主要市场份额为英飞凌、安森美、德州仪器等海外企业占据。MOSFET和IGBT作为功率半导体分立器件的最主要品种,国产替代空间巨大。2019年MOSFET占公司整体营收的15%,公司通过定增项目加码MOSFET、IGBT、新型片式元件、光电混合集成电路封测等产能建设,为业绩增长打下基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三安光电(600703)拐点有望到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2014年5月成立三安集成,正式涉足半导体产业,填补了我国二代、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砷化镓/氮化镓市场的空白,同时布局新兴 Mini/ Micro-LED芯片产业。公司即使在行业低谷,也依旧保持领先整个行业的利润率。申万宏源证券指出,三安集成业务与同期相比呈现积极变化,已取得国内重要客户的合格供应商认证,各个板块已全面开展合作,2019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41亿元,同比增长40.67%。当前是公司利润率底部区间,行业供需改善拐点有望到来,长期看好公司LED新需求及化合物半导体的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国防军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行业迈入价值成长阶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二季度业绩明显回暖后,国防军工行业三季度业绩增长确定性依旧较高。可以看到,军工行业计划性更强、下游客户军方需求确定性更高、产业链相对封闭,科研生产的组织更加严密,受经济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有行业分析师指出,军工板块逐步迈入价值成长阶段,基本面研究的重要性将越来越重要,标的股价走势与基本面关联度越来越高,自下而上选股将成为获得超额收益的关键。横向比较其它制造业,军工行业的优势在于长期成长确定性。比较而言,部分国家重点建设的装备、部分渗透率显著提升的产品、部分业务开拓能力强竞争优势突出的企业需求增速将显著领先于整个行业,选择这类高成长性的标的是核心策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高景气叠加改革持续推进,国防军工行业基本面持续向上的确定性强。国海证券分析师苏立赞指出,建议关注景气度高、确定性强、业绩有望持续兑现的方向如主战装备上量、航空发动机、军工信息化等,以及具有较强改革预期的相关标的。具体来看,主战装备上量,一流军队建设需要大批先进武器装备的支撑,在装备补短板和型号上量的过程中,主战装备龙头及配套企业前景明确。建议关注中直股份、中航飞机、洪都航空、中航沈飞、中航机电等。航空发动机方面,随着新装和替换需求旺盛,预计未来十年国内军用航空发动机市场规模有望达数百亿美元。建议关注航发动力、航发科技、航发控制、华伍股份、钢研高纳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潜力股精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直股份(600038)有资金注入预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是直升机制造龙头,我国军用直升机总量仅为美国的1/6,直-20作为中型通用机型,参考“黑鹰”系列直升机在美军作为主力机型的装备比例,保守估计市场空间达680架。直-20有望加速列装,公司作为部件供应商将持续受益。开源证券指出,航空工业集团直升机板块仍有哈飞集团、昌飞集团的总装直升机整机与试飞业务、直升机运营及维修业务以及中航直升机设计研究所(602所)等资产在上市公司体外,资产质量相对优质。考虑到同类资产合并仍是大势所趋,未来公司体外资产的有望注入将带来上市公司盈利规模的提升和关联交易削减所致的盈利能力增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航机电(002013)平台优势明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背靠航空工业集团,2012年以来经过多次资产重组和整合,成为航空工业集团旗下航空机电系统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航空机电产品是公司最主要的业务。华创证券指出,公司航空机电产品有望保持稳健增长趋势,随着更加聚焦航空机电主业以及不良资产的剥离,公司盈利能力预计将有所提高,毛利率或将有所改善,期间费用率预计保持平稳略有下降。同时公司目前作为航空工业集团下属航空机电系统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的地位明确,体外尚有武汉仪表、609所和610所等优质企事业单位资产,未来资产整合仍可预期,优质资产的注入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质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航发动力(600893)受益庞大市场需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是国内唯一军用航空发动机产品涵盖涡喷、涡扇、涡轴、涡桨、活塞全种类的企业,是三代主战机型发动机国内唯一供应商。全年业绩在紧密的生产交付节奏下仍将保持稳定较快增长。中信建投证券指出,我国军机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老旧机型换发与新机列装需求日益旺盛。大涵道比航发实行军民两用为未来发展趋势,公司现有技术或产品进军民用市场亦可期待,预计未来20年,我国民用市场航空发动机需求约为400亿美元。公司作为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整机上市平台,将直接受益于军民机庞大市场需求与政策资金红利,我们强烈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前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华伍股份(300095)业务快速增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是军机和航空发动机产业链重要配套企业,受益于主战装备上量,军工任务饱满,相关业务快速增长。2020年上半年公司航空零部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9%,业务进入快速增长期。随着主机厂规模不断扩张,公司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且公司正推进飞机零部件产能建设,配套层次有望提升至飞机零部件。国海证券指出,军品方面,下游主机厂需求旺盛,公司订单饱满,军工业务有望加速放量。民品方面,公司工业制动器快速增长,特别是风电制动器高速增长,风电抢装过后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轨交制动器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新能源汽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市场数据持续向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之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8月我国汽车产销数据来看,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0.6万辆和1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7%和25.8%,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保持快速增长。可以看到,2020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恢复表现低于行业总体水平。下半年随着更多新车型的投放、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以及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支持,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持续向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之前工信部修改双积分管理办法,明确2021-2023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14%、16%、18%,并增加引导传统乘用车节能措施、完善新能源汽车积分灵活性措施、丰富了关联企业认定条件等,促进新能源及节能汽车的共同快速发展,利好节能技术领先、新能源发展较快的技术优势企业及相关供应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看好产业链长期成长,布局细分行业龙头。西部证券分析师王冠桥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规划和规模领跑全球,带动国内产业链同步成长。核心零部件如热管理、减速器等领域,国内供应商有望打破海外固有配套格局。建议关注三花智控、先导智能、精锻科技。电池产业链逐渐复苏,龙头公司强者恒强,四大材料国产供应商有望充分受益,建议关注宁德时代、璞泰来。锂价格磨底,电池级碳酸锂基本逼近锂辉石生产成本,预计未来随着高成本的产能的不断出清和新能源汽车需求的持续增长,锂产品价格有望逐步回暖。看好锂行业龙头公司赣锋锂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潜力股精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三花智控(002050)盈利增长空间打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是全球制冷部件的龙头企业,成立三十年来一直专注于生产和研发热冷转换、智能控制的环境热管理核心零部件。华金证券指出,2017年公司将三花汽零业务并表,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业务。公司汽零产品的客户质量优质,现在已相继成为特斯拉、沃尔沃、戴姆勒、比亚迪、吉利、蔚来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厂商的一级供应商,现有的新能源订单业务也会集中在2020年开始放量。作为特斯拉供应商,公司盈利能力将直接受益于国产Model 3 销量的提升,而且随着Model Y车型的国产化进程加快,将继续开启公司的盈利增长空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宁德时代(300750)竞争力进一步凸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主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2019年全球市占率达28%。凭借成本和产品优势,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未来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还积极布局储能产业链上下游,未来有望率先步入储能发展的快车道。随着新能源汽车竞争力提升,预计到2025年动力电池需求量约1013GWh。新时代证券指出,公司竞争力强,经营方面,相比LGC等国际厂商,公司营业利润率持续为正。客户方面,公司成功开拓了特斯拉、大众、奔驰、宝马等国际一流整车厂,反映出公司强大竞争力。随着动力电池不断降本,未来公司的竞争力进一步凸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先导智能(300450)产品市占率第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以薄膜电容器设备起家,2008年切入锂电设备市场,核心设备锂电池卷绕机国内市场份额达60%以上,稳居行业第一。2017年收购珠海泰坦新动力后,可提供前中后段整线生产设备,公司客户包括松下、索尼、三星 SDI、LG 化学、特斯拉、CATL、比亚迪等全球知名企业。申万宏源证券指出,公司拟定增25 亿元用于产能提升,宁德时代将全额认购,交易完成后CATL将持有公司7.29%股权,成为公司战略投资者。引入宁德时代将极大提高公司长期业绩的确定性,伴随CATL扩产公司业绩成长性再次被打开,锂电设备龙头蓄势待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赣锋锂业(002460)深度绑定特斯拉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公司从中游锂化合物制造起步,后进军上游锂资源,加速拓展下游锂电池生产,目前已形成垂直整合的业务模式。覆盖上游锂资源开发、中游锂盐深加工以及金属冶炼、下游锂电池制造及退休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等多个方面。多个业务板块间通过发挥协同效应,提升资源利用率,公司营运效率及盈利能力。华安证券指出,目前公司氢氧化锂设计产能为3.1万吨,为满足近期市场对电池级氢氧化锂的需求,公司通过发挥自身柔性生产线优势,持续释放产能,2019 年氢氧化锂产能利用率高达99.39%。深度绑定特斯拉、德国宝马、大众等欧美终端车企,氢氧化锂销售未来可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SMD2020/" target=" _self"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5f2ab726-e026-4904-b781-d5e14f7c5e80.jpg" title="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jpg" alt="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jpg" / /a /p
  • 第十四届全国X射线衍射与新材料学术大会暨ICDD研讨会第二轮通知
    “全国X射线衍射与新材料学术大会暨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研讨会”是由中国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中国晶体学会粉末衍射专业委员会和国际衍射数据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系列学术会议,每三年召开一次。本次大会旨在把从事X射线衍射与材料研究的专家、学者召集在一起,搭建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总结X射线衍射与新材料分析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交流新的思想和成果,从而推动X射线衍射与新材料分析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大会开始前一天,将面向研究生及青年科技工作者举办免费的讲习班。大会期间,还将同时举办X射线衍射仪、结构数据库、软件及材料制备、加工等仪器设备展。欢迎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同仁们踊跃参加。一、大会主办单位中国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中国晶体学会粉末衍射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北京硅酸盐学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Diffraction Data (ICDD), USA二、大会承办单位河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河南大学光伏材料省重点实验室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学院三、大会举办时间地点时间:2021年8月18日- 8月22日地点:河南开封,中州国际饭店四、大会组委会大会名誉主席: 林少凡、麦振洪主席: 陈小龙副主席:廖立兵、李明、王聪、姜晓明秘书长: 王文军委员:鲍威、蔡格梅、蔡宏灵、陈骏、陈小龙、程国峰、董成、方亮、费维栋、高宇、郭永权、何维、贺蒙、黄丰、姬洪、姜传海、姜晓明、李明、李晓龙、李镇江、廖立兵、刘福生、刘岗、刘泉林、骆军、苗伟、潘峰、潘世烈、石磊、宋波、宋小平、谭伟石、唐为华、王聪、王刚、王文军、王沿东、王颖霞、王育华、吴东、吴小山、吴忠华、武莉、杨智、叶文海、袁文霞、张吉东、张侃、张鹏程、张志华、赵景泰、赵彦明、郑伟涛、郑遗凡五、大会地方组委会主席:白莹、张伟风、杜祖亮秘书长:邓浩委员:白莹、邓浩、杜祖亮、贾小永、李国强、李胜军、李新营、连瑞娜、任凤竹、王书杰、魏高明、张伟风、赵高峰、周正基六、大会日程日期会议事项8月18日讲习班老师、学员报到(中州国际饭店)8月19日讲习班上课/参会代表报到/展商布展/Poster张贴8月20日大会开幕、大会报告8月21日ICDD workshop、大会报告8月22日分会场报告、大会闭幕七、大会邀请报告(持续更新中)Prof. Stanley Whittingham,201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大学陈立泉 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陈鸣 研究员,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所鲍威 教授,香港城市大学Prof. Hideo Hosono,日本东京工业大学Prof. Robert Dinnebier,德国马普固体所Dr. Thomas Blanton,ICDD, USADr. Timothy Fawcett,ICDD, USADr. Justin Blanton,ICDD, USAProf. Cam Hubbard,Oak Ridge National Lab。。。。。。八、分会场设置1. 衍射理论、方法及软件和数据库(投稿邮箱:xray202101@163.com)分会主席:陈骏(北京科技大学)、王颖霞(北京大学)、董成(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张志华(大连交通大学)、贺蒙(国家纳米科学中心)2. 超导和拓扑材料及表征(投稿邮箱:xray202102@163.com)分会主席:王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吴小山(南京大学)、赵彦明(华南理工大学)、鲍威(香港城市大学)、郭建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3. 能源材料及表征(投稿邮箱:xray202103@163.com)分会主席:白莹(河南大学)、谷林(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骆军(上海大学)、李晓龙(上海光源)、赵怀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4. 催化、环境材料及表征(投稿邮箱:xray202104@163.com)分会主席:宋波(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镇江(青岛科技大学)、 刘岗(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袁文霞(北京科技大学)、 郑遗凡(浙江工业大学)5. 发光材料及表征(投稿邮箱:xray202105@163.com)分会主席:武莉(南开大学)、蔡格梅(中南大学)、 王育华(兰州大学)、刘泉林(北京科技大学)6. 多铁性材料及表征(投稿邮箱:xray202106@163.com)分会主席:王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蔡宏灵(南京大学)、何维(广西大学)、赵景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石磊(中国科技大学)7. 薄膜及低维材料及表征(投稿邮箱:xray202107@163.com)分会主席:张侃(吉林大学)、唐为华(北京邮电大学)、姬洪(电子科技大学)、宋小平(季华实验室)、张吉东(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8. 工业应用及其他(投稿邮箱:xray202108@163.com)分会主席:姜传海(上海交通大学)、王沿东(北京科技大学)、程国峰(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叶文海(重庆大学)(投稿截止日期:2021年7月20日)九、征稿范围及格式1. 征稿内容1)新材料;2)结构分析;3)薄膜与界面;4)小角散射;5)织构与应力;6)X射线衍射教学;7)X射线衍射在工业中的应用;8)ICDD 粉末衍射数据库与软件;9)中子衍射与电子衍射;10)新方法与新技术;11)科普、教学;12)其它。2. 会议摘要、论文要求论文摘要或全文均可,摘要篇幅不超过1页A4纸;全文篇幅不超过4页A4纸,采用MS-word,中英文均可,并注明通讯联系人和联系方式(投稿模板见文末附件)3. 投稿方式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发到相应会场的投稿邮箱。4. 奖励 会议将设立青年优秀报告奖和优秀墙报奖,以学会名义颁发证书和奖金,以鼓励从事X射线衍射和新材料相关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投稿截止日期:2021年7月20日)十、讲习班培训主题:结构分析方法与相关软件应用培训地址:中州国际饭店中华厅分主题:Jade软件与ICDD数据库应用主讲老师:1. Dr. Rongsheng Zhou, ICDD (线上)JADE软件处理分析粉末XRD数据案例分析 2. 徐春华 博士, ICDD(线下) ICDD-PDF数据库使用、深度挖掘数据3. 金士锋 副研究员,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线下)X射线衍射基础知识4. 兰司 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径向分布函数原理、 方法及其在先进材料研究中的应用5. 陶琨 教授,清华大学全文自编中文版X射线多晶衍射分析软件应用6. 冯振杰 副教授,上海大学相变前后晶体结构分析初步及Rietveld精修自动化软件使用注:1. 讲习班限定人数100人,按报名先后顺序;免学费,食宿费自理。2. 凡参加讲习班师生,均可获得 ICDD-PDF-4+ 2021数据库、JADE Pro 8.0软件试用,试用期暂定14天。十一、会议注册费提前注册:正式代表2000元,学生代表1800元。现场缴费:正式代表2200元,学生代表2000元。请将注册费汇至如下账户:开户名称:中国晶体学会开户银行:工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银行账号:0200004509014447141注:汇款时请在附言中注明个人信息,汇款后请发邮件至xray2021@163.com 告知汇款金额、开发票信息。十二、企业参展会议期间安排国内外厂商介绍仪器设备和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安排各厂商专家对用户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技术答疑。除报告外, 会议期间还将为厂商安排展台。参展事宜请联系:王文军(电话:010-82649836)徐春华(电话:13401176510)(参展报名截止日期:2021年7月20日)十三、会议住宿中州国际饭店:联系人:郭经理 15903789829 (五星级标准)酒店地址: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大梁路121号总机电话:0371-22218888标准间/单间大床房:380 元/间(含早)。注:上述为会议协议价,预订时请报会议名称。中州国际相邻酒店:希岸酒店:联系电话:0371-23390888;单间/标间:220左右。星程酒店:联系电话:0371-23281222;单间/标间:220左右。注:1. 预订中州国际饭店的代表,预定后请在参会回执中注明。方便会务组协助核对预定信息。2. 会务组不负责预定酒店,请参会代表自行预订。十四、会务组联系方式王文军(邀请报告/参展)中科院物理所电话:010-82649836E-mail:ncxray@sina.com邓浩(口头报告/赞助)河南大学电话:13619818911E-mail:xray2021@163.com连瑞娜(会务)河南大学电话:15103787502E-mail:xray2021@163.com会议官网网址:http://x-ray2021.cpsjournals.cn/index.php?m=70 附件:第十四届全国X-射线衍射学术大会第二轮通知.pdf
  • “十四五”科学仪器公司如何创新——ACCSI2021高峰论坛纪实(二)
    仪器信息网讯 扛住了贸易战,顶住了新冠疫情,时间终于来到2021年。2021是个特殊年份,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许多科学仪器公司已经开始布局,绘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该关注哪些机遇,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  2021年4月22日,作为第十五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1)的特色环节,“i100峰会:中国科学仪器发展高峰论坛”在无锡融创万达文华酒店会议中心成功召开。高峰论坛邀请到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总裁付世江先生、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胡克先生、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召贵先生、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赵泰先生、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分析仪器事业部商务副总裁周晓斌先生、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周振先生6位科学仪器行业的领军人物,分享对于“十四五”的独到见解。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鑫主持本届高峰论坛,另有近千位仪器企业、科研单位、检测机构的代表出席论坛,参与互动。i100峰会:中国科学仪器发展高峰论坛现场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鑫  仪器信息网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进行了数字化解读,在众多关键词中,“创新”出现了100多次。“十四五”规划首次把创新放在了具体任务的第一位,创新不仅是未来国家的战略导向,也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时期仪器公司最关注的创新要素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计划?现场开展了互动问答:台下100位嘉宾的选择台上6位嘉宾的选择莱伯泰科董事长兼总经理胡克  技术/产品  莱伯泰科胡克:实际上所有要素都重要,但产品和技术更重要。我们和赛默飞这些巨头最大的差距就是技术和产品,市面上中高端仪器基本被垄断,我们只能找选择一些相对偏僻或独特的路线来走,想要成为优秀的公司,就必须拥有核心的技术/产品,才具备竞争的能力。如何达成?一是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和投入力度,二是通过多种激励方式吸纳更多优秀人才。莱伯泰科正积极开拓优秀人才,未来也会重点突破全自动分析系统,提高实验室的生产效率。德国耶拿大中华区总裁赵泰  技术/产品  德国耶拿赵泰:在技术创新层面,耶拿愿与广大科学仪器公司积极合作。有的东西不一定要从头开始、从零研发,收购或合作也是达成目标的有效方式,国内如果有好的技术耶拿愿意直接收购。耶拿目前重点布局分析仪器、生命科学、自动化三大领域,其中自动化是大势所趋。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把数据变为资产,更好地赋能产品升级和企业发展,也值得思考。天瑞仪器董事长刘召贵  技术/产品  天瑞仪器刘召贵:对科学仪器公司来说技术/产品是核心,其他创新要素也是围绕它而聚集。过去天瑞率先开展了MALDI-TOF的研制,后来我们发现它只能做微生物的检测,而且需要至少24小时的培养,但当前许多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MALDI-TOF无法快速解决疾病问题,我们只能“挥泪斩马谡”。2021年我有一个新的梦想,希望天瑞仪器花大力气持续不断地开展研发,能够研制出快速检测病毒病菌的原创性仪器,解决人类生命健康的难题,减少全球每年至少1000万的生命损失,这是多么伟大的一项事业,我会将这个事业进行到底。禾信仪器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周振  营销  禾信仪器周振:营销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产品具有创新性,但是怎么样才能把产品卖出去其实是很令人头疼的事。我们积累了很多技术和产品,但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商品,幕后的技术人员没有办法直接成为客户的朋友,还需要营销来帮我们牵线搭桥,这是我们“十四五”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天美(中国)总裁付世江  模式  天美付世江:六个要素对企业来说缺一不可,如果是“十二五”时期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技术/产品 “十三五”我会选战略,思考我们到底往哪发展 但是在“十四五”我选择的是模式。中国大约每年100亿美元的科学仪器市场规模,其中90%由国外公司占据,意味着众多中国科学仪器企业要争抢其中不到10%的市场份额。这么多的企业如何生存,需要更多地考虑发展模式的问题,其中包括核心的技术产品,全球化的销售网络、生产基地的优化,以及环保、临床等应用市场的延伸等等。赛默飞世尔中国分析仪器事业部商务副总裁周晓斌  战略  赛默飞世尔科技周晓斌:赛默飞的战略重心原来集中在应用和科学市场,现在转移到了医药,正是这一战略使得公司在疫情期间能够实现双位数增长。针对中国层面的战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在中国已经从自己生产转变到股权投资,战略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全球的问题,也是如何更好地服务本地化的问题。ACCSI2021高峰论坛嘉宾合影  最后的“快问快答”环节,嘉宾们分别就“十四五”期间外企和国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将会拉大还是缩小?“十四五”期间量大面广和高端科研,您将加强哪类产品的布局?上市是否是仪器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三个话题展开观点交锋,现场讨论热烈,金句频出。  ACCSI2021高峰论坛精彩内容未完待续......  拓展阅读:  透视“十四五”中国科学仪器市场机遇——ACCSI2021高峰论坛纪实(一)
  • 981万!“十四五”南京市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项目
    近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了“十四五”南京市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项目招标公告,预算金额总计981万元,计划采购非甲烷总烃在线分析仪(NMHC)、黑炭(BC)分析仪、激光雷达、NO-NO2-NOX分析仪、CO分析仪、PM10分析仪、PM2.5分析仪、黑炭(BC)分析仪等仪器。详情如下:采购单位: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招标编号:0675-226JOC005197/01、02、03项目名称:“十四五”南京市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项目包1名称:“十四五”南京市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项目(城市上风向组分监测站和港口监测站)包1预算金额:人民币160万元包1最高限价:人民币160万元包1采购需求:序号名称数量备注1非甲烷总烃在线分析仪(NMHC)、黑炭(BC)分析仪、激光雷达1套包含半年运维服务包2名称:“十四五”南京市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项目(公路站)包2预算金额:人民币400万元包2最高限价:人民币400万元包2采购需求:序号名称数量1NO-NO2-NOX分析仪1套2CO分析仪1套3PM10分析仪1套4PM2.5分析仪1套5黑炭(BC)分析仪1套6动态校准仪1套7零气发生器1套8工控机+数采软件1套9机柜1套10标气及减压阀:NO、CO1套11气态采样管及电磁阀1套12非甲烷总烃(NMHC)在线分析系统1套13VOCs组分(116)分析系统1套14气象五参数1套15站房(门窗、排风、灭火器、温控系统、开关等)1套16VPN1套17UPS电源1套18视频监控1套备注包含半年运维服务包3名称:“十四五”南京市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项目(铁路货场站)包3预算金额:人民币421万元包3最高限价:人民币421万元包3采购需求:序号名称数量1NO-NO2-NOX分析仪1套2CO分析仪1套303分析仪1套4SO2分析仪1套5PM10分析仪1套6PM2.5分析仪1套7黑炭(BC)分析仪1套8动态校准仪1套9零气发生器1套10工控机+数采软件1套11机柜1套12标气及减压阀:NO、CO、SO21套13气态采样管及电磁阀1套14非甲烷总烃(NMHC)在线分析系统1套15VOCs组分(116)分析系统1套16气象五参数1套17站房(门窗、排风、灭火器、温控系统、开关等)1套18VPN1套19UPS电源1套20视频监控1套备注包含半年运维服务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一成果 获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银奖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关于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授奖的决定。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胡炳樑研究员团队的发明专利“一种无调焦干涉光谱仪真空像面预置方法”获得中国专利银奖,实现我所中国专利奖银奖零的突破,进一步展现了西安光机所光谱成像学科的深厚学术基础和科研创新能力。据悉,中国专利奖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主办,是我国唯一专门对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给予奖励的政府部门奖,也是我国专利领域的最高荣誉。本次中国专利奖银奖共颁发60项,其中中国科学院获6项,西安市获2项。“一种无调焦干涉光谱仪真空像面预置方法”发明专利针对无调焦干涉成像光谱仪在入轨后光学像面发生偏离的问题,提出一种无调焦干涉光谱仪真空像面预置方法,在不增加调焦机构的情况下,保证了干涉光谱仪在地面与真空环境下的成像质量及各光学指标一致,大幅降低了星载长焦距高光谱成像载荷因在轨调焦带来的不稳定风险,具备了1.5米焦距的复杂干涉成像光谱系统在轨无调焦清晰成像能力。该项专利技术在地物遥感、属性测绘、生态环境和灾害监测等重大航天遥感领域有重大应用价值,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多个重大型号卫星的高光谱成像仪载荷。 真空环境像面预置及在轨稳定图像   近年来,西安光机所注重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能力培养,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等工作,增强了职工的知识产权意识,促进了研究所的知识产权质量提升。截至2023年上半年,研究所累计专利授权量达3224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1094件,发明专利申请量逐年攀升,年增长率超过8%。未来光机所将不断加强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和全方位服务管理,促进知识产权高效能运用,发挥好知识产权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更好服务于研究所科技创新。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录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方针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二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第四章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第五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六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第七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第三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第八章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第九章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章 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第十一章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四篇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十二章 畅通国内大循环  第十三章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十四章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第五篇 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  第十五章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第十六章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第十七章 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第十八章 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第六篇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九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二十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二十一章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第二十二章 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  第七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二十三章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二十四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二十五章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第二十六章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八篇 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第二十七章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二十八章 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第二十九章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第九篇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十章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第三十一章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第三十二章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第三十三章 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第十篇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三十四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十五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三十六章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第十一篇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十七章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三十八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第三十九章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第十二篇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第四十章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四十一章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第四十二章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第十三篇 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十三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四十四章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四十五章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第十四篇 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第四十六章 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第四十七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四十八章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第四十九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十章 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第五十一章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十五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第五十二章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五十三章 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  第五十四章 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第五十五章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第十六篇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第五十六章 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  第五十七章 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第十七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  第五十八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五十九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第六十章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第十八篇 坚持“一国两制” 推进祖国统一  第六十一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六十二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  第十九篇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六十三章 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第六十四章 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第六十五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复兴号”高速列车、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超过2300万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第二节 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第二章 指导方针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导向。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战略导向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第三章 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第一节 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第二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第四章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第一节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优化提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  第二节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第三节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强化应用研究带动,鼓励自由探索,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建立健全符合科学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基础研究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第四节 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集约化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和科学大数据中心。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第五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一节 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拓展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和激励政策,发挥重大工程牵引示范作用,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完善标准、质量和竞争规制等措施,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健全鼓励国有企业研发的考核制度,设立独立核算、免于增值保值考核、容错纠错的研发准备金制度,确保中央国有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年增长率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完善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节 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  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有条件企业联合转制科研院所组建行业研究院,提供公益性共性技术服务。打造新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有条件地方依托产业集群创办混合所有制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区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第三节 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推动国家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放,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企业使用。推进创新创业机构改革,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增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功能,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更好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作用。  第六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第一节 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建设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基地和前沿科学中心。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外籍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完善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制度,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税收优惠等制度,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  第二节 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  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选好用好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第六十五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政策保障、考核监督机制。  第一节 落实规划实施责任  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制定本规划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主要目标任务实施方案。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项目和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安全保障等领域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调控社会资源,确保如期完成。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领域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实现,各级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年度计划要贯彻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合理确定年度工作重点。  第二节 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  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情况按程序提请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并依法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发挥国家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对推进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有关部门、地方领导班子和干部评价体系,作为改进政府工作的重要依据。需要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时,由国务院提出调整方案,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三节 强化政策协同保障  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作保障、金融为支撑、其他政策相协调,着力构建规划与宏观政策协调联动机制。按照本规划目标任务、结合经济发展形势,合理确定宏观政策取向。坚持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加强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政府投资计划与本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中央财政性资金优先投向本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依据本规划制定重大工程项目清单,对清单内工程项目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资金需求,单体重大工程项目用地需求由国家统一保障。  第四节 加快发展规划立法  坚持依法制定规划、依法实施规划的原则,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和国家发展规划的规定、要求和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加快出台发展规划法,强化规划编制实施的法治保障。
  • 聚焦中国十四五规划, 安捷伦举办“2021安捷伦科技节暨高质量发展论坛”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9月28日,北京——安捷伦科技公司 (NYSE: A)今日在线举办“2021安捷伦科技节暨高质量发展论坛(下称‘论坛’)”。本届论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助力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出席本届科技节的领导嘉宾剪影 安捷伦科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ike McMullen与多位中国科技领军人物出席论坛,安捷伦科技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Darlene Solomon博士共同出席,并带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赋能未来”的主题报告。本次论坛采用全球在线形式举办,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科技人员参与。 安捷伦科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ike McMullen在今年的科技节上宣布在中国启动两项新的奖学金项目:分别是“安捷伦中国大学奖学金”和“乌斯河安捷伦初中总裁奖学金”项目,以此支持中国长期人才培养,为中国未来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Mike McMullen还宣布了安捷伦在支持中国高校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2020年,安捷伦向中国高校捐赠超过30万美金。来自中国顶尖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多名研究人员通过该项目获得资助,他们将与安捷伦一起为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做出贡献。安捷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ike McMullen致欢迎辞 在本次论坛上,安捷伦高管与中国知名科学家和行业领袖共同探讨了中国“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分享了他们对关键领域创新趋势的看法,并就创新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达成共识。 此外,安捷伦还将进一步规划与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更多的合作,加大对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的支持。在支持国家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安捷伦也将积极部署策略并加大投入,以推动中国科研、制造和服务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在生物医药、中药、临床诊断、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领域。安捷伦还将继续深化与中国学术届、产业届和政府的合作,助力中国“十四五”规划中“健康中国”、“绿色中国”和“数字中国”等目标的高质量完成。安捷伦科技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Darlene Solomon博士出席本届科技节并做主题演讲 安捷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ike McMullen表示:“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和产业提升对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安捷伦持续在多个领域为中国和全球的创新做出不懈的贡献。我们深知中国对安捷伦的重要性,已为安捷伦中国制定了全面的发展战略,并有序推进。未来,安捷伦在中国也将持续加大对领先的实验室解决方案和产线的投入,并推动在中国市场的数字化进程。安捷伦的发展战略与中国的五年计划高度吻合,我们对中国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 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慧湖药学院副院长傅磊教授表示:“很高兴能参加2021安捷伦科技节这一盛会。与全球领先合作伙伴一起推进科技创新,对中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当前,科技发展的特点是多领域融合发展,尤其是在健康领域。从疾病研究到药物研发,科学实验室持续加入新的先进工具,如多组学和细胞分析等。这将有助于推动基础研究的高质量发展和多个行业的进步。我们与安捷伦在创新方面的深入合作将产生更丰硕的成果。” 2021年,安捷伦在生物制药、癌症诊断、细胞分析等多个领域实现突破。同时,安捷伦也正在与合作伙伴建立多个联合实验室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满足中国实验室不断增长的需求。未来,安捷伦将继续聚焦创新、服务客户,为中国“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关于安捷伦科技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致力于提供敏锐洞察与创新,帮助提高生活质量。我们的仪器、软件、服务、解决方案和专家能够为客户最具挑战性的难题提供更可靠的答案。在 2020 财年,安捷伦的营业收入为 53.4 亿美元,全球员工数为 16400 人。
  • 北京“十四五”将建国家级科学仪器产业基地 开展国产仪器验评
    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强调做强智能制造与装备等4个“北京智造”四个特色优势产业,明确提出要提高新能源、科学仪器、应急救援、文物保护等细分领域智能专用设备供给能力。重点布局怀柔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基地,建设国家级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基地,聚焦光电、质谱、真空、低温等领域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展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 开发新型应急指挥通信、特种交通应急保障、专用紧急医学救援、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获取与抢险救援等应急装备 研制基于物联网的馆藏文物预防性监控与保护装备、文物无损便携专用检测分析设备、文物防震装备系统等创新产品。  全文如下:序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全球创新版图重构以及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北京高精尖产业要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巩固产业调整转型的良好势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切实肩负起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本规划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提出的高精尖产业主要涉及先进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是对“十三五”时期十大高精尖产业内涵的拓展和提升,实施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远景展望到2035年。一、发展基础与形势要求  (一)发展基础  党的十八大尤其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全市统筹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高精尖产业进入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新阶段,为“十四五”时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发展能级实现新跃升。2020年全市高精尖产业实现增加值9885.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4%,较2018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装备、医药健康、节能环保、人工智能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20年高精尖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收入比重7.3%。创建3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92个企业技术中心和8个工业设计中心,布局人工智能、量子、脑科学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拥有独角兽企业93家,数量居世界城市首位。涌现出柔性显示屏、国内首款通用CPU(中央处理器)、新冠灭活疫苗、5G+8K(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8K超高清分辨率)超高清制作传输设备、新型靶向抗癌新药、手术机器人、高精密减速器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产业项目落地取得丰硕成果。落地投产新能源整车产线,建成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8英寸集成电路国产装备应用示范线。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数量全国领先,涌现出福田康明斯“灯塔工厂”、小米“黑灯工厂”等行业标杆。率先启动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聚集全国半数以上网络安全和信创企业。落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和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平台。  产业提质增效迈出坚实步伐。2016年至2020年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154家。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人均产值、规模以上制造业地均产值较2015年分别增长59%、19.2% 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均营业收入较2015年增长99.1%。  京津冀产业协同开创全新局面。京津冀三地协同推进规划共编、项目共享、企业互动、园区共建,“2+4+N”产业合作格局初步形成 城市副中心产业“腾笼换鸟”全面推进,积极对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汽车、医药、装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的产业合作和项目落地取得重大突破。  (二)形势要求  “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北京高精尖产业仍将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从全球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和科技竞争更趋白热化,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交叉融合,将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变换发展赛道产生深刻影响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将为北京高精尖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经过前期的创新积累和产业孵育,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进入了创新自主化的攻坚期、产业集群化的发力期和数字智能化的迸发期。  同时,北京高精尖产业综合实力与首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差距: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对本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支撑不够 从科技研发到落地转化的创新闭环尚未完全打通,高精尖产业持续发展动能不足 产业数据赋能与智慧提升的潜能尚待挖掘,新产业新业态倍增发展势能释放不够 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产业链活力和韧性有待提升。  坚持世界眼光、高点定位,北京必须保持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战略定力,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探索实践具有首都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塑造参与全球产业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遵循,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推动产业“换核、强芯、赋智、融合”,加快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条优化升级、智能绿色全面覆盖、制造服务深度融合、区域发展开放联动“五个突破”,推进动力转换、效率提升、结构优化“三大变革”,实现高精尖产业质量、能量、体量“三量提升”,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支撑构建具有首都特色、高端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服务首都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纵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我国提升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可控能力,更好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做出北京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新发展理念不动摇。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提高科技创新转化效能,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融合提高新业态活力,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清洁生产水平,促进区域协同开放提高产业链韧性弹性,促进制造能力和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坚持创新引领不动摇。全面对标全球产业创新前沿,着力发展引领技术创新、带动能力强劲的行业,加快培育掌握核心竞争力和重要知识产权的全球顶尖企业,主动布局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前沿技术,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  坚持京津冀产业协同不动摇。立足京津冀全局谋划产业布局,增强与天津、河北的全面深度联动,促进三地产业链共建、供应链共享、价值链共创,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朝着更加均衡、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  坚持高端智能绿色不动摇。保持疏解一般制造业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定力,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以更高、更优标准推动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产业,巩固高精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节能减碳和绿色发展,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不动摇。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于高精尖产业体系构建全过程,建设更高水平、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安全可控,提升风险应对能力,把握发展主动权。  (三)发展目标  2025年主要目标:以高精尖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基本形成以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医药健康等为新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将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创新药等打造成为“北京智造”“北京服务”的新名片,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产化配套比重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发展更加显著,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和国际产能合作迈向更高层次。  2035年远景目标:在全国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基本实现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首都特点的高精尖产业体系更加成熟,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保持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先进制造能力,广泛形成智能、绿色生产方式,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全面形成。三、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精尖产业新体系  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和变换发展赛道机遇,培育跨界融合、协同共生的新业态 促进产业上下游贯通,构建研发、制造、服务等各环节联动迭代的新链条 强化数字化赋能,打造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新范式。积极培育形成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以及一批未来前沿产业,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打造高精尖产业2.0升级版。  (一)做大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  以聚焦前沿、促进融合为重点,突出高端领域、关键环节,扶持壮大一批优质品牌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布局海淀区、朝阳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5万亿元。  (1)人工智能。以加快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重点,构筑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高地。支持“卡脖子”攻关,全面突破智能芯片、开源框架等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 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中心、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平台 力争在数理与数据融合、类脑智能模型、新型机器学习、可解释人工智能等方向跻身国际前列。支持“数据集”生产,建设数据生产与资源服务中心、数据专区,推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高价值数据开放,引导社会单位通过数据交易、组建联盟等方式共享数据集。支持“引领性”示范,建立测试评估机构,提升人工智能标准化能力 推动城市运行、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民生、智慧教育等领域示范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发展示范企业。发展“深融合”产业,建设国家人工智能赋能中心,推动应用牵引创新 发展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业态,培育3家左右人工智能+芯片、人工智能+信息消费、人工智能+城市运行的千亿级领军企业,推动产业生态链基本完善 建设原始创新聚集区、示范应用先行区、先进制造前沿区、特色发展实验区和创新提升拓展区。加大“强支撑”保障,建设人工智能产业中心、应用中心、产业联盟及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验室 依托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人工智能北京共识》等伦理安全规范落地,支持建设我国首个人工智能治理公共服务平台,争创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典范。  (2)先进通信网络。推进先进通信网络产品及关键部件研制与示范应用。支持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朝阳园等区域,实施5G核心器件专项,加快5G大规模天线系统、射频芯片及元器件、滤波器、高端模数/数模转换器等研发及产业化,提升中高频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推动5G中高射频器件产业创新中心和研发制造基地建设 前瞻布局6G(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关产业,抢占6G标准高地,发展6G网络架构、高性能无线传输技术、网络覆盖扩展与天地融合技术等方向,研制6G、卫星通信网络系统等前沿产品。  (3)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以提升能级、联动发展为重点,形成关键原材料、关键工艺设备和高端驱动芯片的上游产业集群,并向智能终端、超高清电视和汽车电子等下游产业贯通。支持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大兴新媒体产业基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推进北京超高清视频制作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北京超高清电视应用创新实验室建设 研发4K/8K超高清视频摄录设备、编辑制作设备、编解码设备 提前布局8K技术标准,加快8K超高清视频制作技术研发。提高新型液晶材料、柔性显示薄膜等配套能力,研发8K显示驱动芯片、编解码芯片、SoC芯片(系统级芯片)、3D结构光摄像模组、图像传感器等核心元器件,突破Micro LED(微米发光二极管)、高亮度激光等新一代显示技术。支持超高清视频与5G协同发展以及在冬奥会等重大活动的示范应用。  (4)产业互联网。以发展基于行业知识和自主技术的行业细分平台为重点,打造新平台型企业群体。构建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面向特色场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跨行业跨领域平台迭代升级与服务优化 壮大服务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在协同办公、产品采购、智慧居住等细分领域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平台。鼓励产业互联网技术创新,推动智能传感器、边缘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工业芯片等基础软硬件研发 加强机理模型、先进算法及行业数据的验证迭代 支持建设低代码开发平台,培育优质工业APP(应用程序),推进产业互联网开源生态体系建设 支持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产业互联网融合开发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开展测试验证和商业化推广。建设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示范区,搭建典型应用场景,围绕供应链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实现设计、检测、制造等单元的网络化组织,形成跨区域跨主体的协同生产体系。  (5)网络安全和信创。以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为载体,加快企业集聚和龙头企业培育,重点布局海淀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区。加快突破高性能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以及智能设计与仿真工具、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工业软件核心技术,优化国产软硬件集成适配、工业软件标准和测评机制,构建安全可控的软件生态体系。发展自主安全芯片,突破国产CPU技术短板,开展工业控制芯片、汽车芯片等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发展国家可信技术创新与应用平台,突破密码、可信计算、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等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发展操作系统安全、新一代身份认证、终端安全接入等新型产品和服务,开发网络空间主动防御与保障等应用平台。  (6)北斗。以完善北斗产业生态为目标,组建北斗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全国领先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高水平、国际化、智能化的北斗产业创新基地,打造北斗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集聚发展的核心枢纽。鼓励北斗与5G、物联网、地理信息、车路协同、无人系统等技术融合创新应用,建设“北斗+”和“+北斗”重大应用场景,提升北斗应用的产业赋能和综合服务能力,探索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应用,培育综合时空信息产业生态。  (7)虚拟现实。重点布局石景山中关村虚拟现实产业园,做优做强“虚拟现实+”产业。支持发展近眼显示、渲染计算、感知交互、网络传输、内容制作等关键细分领域 发展面向5G的云化终端与轻薄化光学终端器件、内容生产工具 持续丰富虚拟现实产品及服务供给,支持文化娱乐、工业互联网、新零售等应用服务 强化虚拟现实与5G、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2.医药健康  发力创新药、新器械、新健康服务三大方向,在新型疫苗、下一代抗体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国产高端医疗设备方面构筑领先优势,推动医药制造与健康服务并行发展。北部地区重点布局昌平区、海淀区,南部地区重点布局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到2025年医药健康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万亿元,其中医药制造达到4000亿元。  (1)创新药。以MAH制度(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全面实施为契机,完善CRO(合同研究组织)、CMO/CDMO(合同生产组织/合同研发生产组织)等平台服务体系,推动重点品种新药产业化。推进多联多价疫苗和新型疫苗研发及产业化,布局应对突发性传染病的疫苗研发生产体系 建设抗体药物产业化平台,支持抗体药物新靶点和新适应症的产品开发,布局新兴抗体药物研制 搭建基因编辑平台,加快间充质干细胞、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溶瘤病毒产品、非病毒载体基因治疗产品研制 加速研发治疗恶性肿瘤、心血管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发展首仿药和高端仿制药 持续推进中医药经典名方、制剂工艺和新剂型开发 支持特殊人群临床短缺药物、高端制剂和给药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动疫苗新品种产业化生产基地、大分子抗体药物生产基地、大分子生物药CDMO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  (2)新器械。聚焦高值耗材、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体外诊断、生命科学检测仪等领域培育一批国产标杆产品。支持生物可吸收支架、心脏起搏器、骨科材料、神经及软组织功能修复材料等高值耗材研发 发展以超导磁共振为代表的高端影像设备,鼓励填补国内空白的创新影像设备产业化,推动磁共振成像、数字平板放射成像系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口腔锥束CT系统(断层扫描系统)等升级换代,搭建医学影像大数据云平台,研制手术机器人等创新产品 推动即时检验系统等体外诊断产品及试剂升级换代,加强体外诊断设备、检测试剂和数据分析系统的整合创新 支持发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仪、新型分子诊断仪器等生命科学检测仪。  (3)新健康服务。推动医工交叉创新融合发展,建设集“医教研产用”于一体的生命科技创新平台型医院 发展互联网医疗,“智能+”健康管理、医疗人工智能、数字化中医诊疗等服务业态 率先推动应用5G、人工智能的心脑血管重大疾病防控、智能可穿戴监测、急救诊断、辅助诊断等场景落地 培育美丽健康产业,支持医药健康创新技术向个性化美容健康领域延伸。  (二)做强“北京智造”四个特色优势产业  1.集成电路  以自主突破、协同发展为重点,构建集设计、制造、装备和材料于一体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高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淀区、顺义区,力争到2025年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000亿元。  (1)集成电路创新平台。以领军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建立国家级集成电路创新平台 支持新型存储器、CPU、高端图像传感器等重大战略领域基础前沿技术的研发和验证,形成完整知识产权体系。  (2)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布局海淀区,聚力突破量大面广的国产高性能CPU、FGPA(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DSP(数字信号处理)等通用芯片及EDA工具(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研发和产业化 面向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互联网、超高清视频等领域发展多样化多层次行业应用芯片 支持技术领先的设计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建设产业创新中心。  (3)集成电路制造。坚持主体集中、区域集聚,围绕国家战略产品需求,支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区建设先进特色工艺、微机电工艺和化合物半导体制造工艺等生产线。  (4)集成电路装备。支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北京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园,建设国内领先的装备、材料验证基地,打造世界领先的工艺装备平台企业和技术先进的光刻机核心部件及装备零部件产业集群 加快完善装备产业链条,提升成熟工艺产线成套化装备供给能力以及关键装备和零部件保障能力。  2.智能网联汽车  坚持网联式自动驾驶技术路线,推动车端智能、路端智慧和出行革命,加速传统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转型。重点布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顺义、房山等区,培育完备的“网状生态”体系,持续扩大高端整车及配套零部件制造集群规模,支持上游汽车技术研发机构开展前端研发、设计,鼓励汽车性能测试、道路测试等安全运行测试及相关机构建设,建设世界级的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孵化基地。力争到2025年汽车产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智能网联汽车(L2级以上)渗透率达到80%。  (1)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房山高端制造业基地等区域为重点,聚焦纯电动、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等新兴技术领域,支持多品种、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推动传统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加速提升汽车智能化渗透率。继续加快现有新能源整车项目建设,引进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推动北汽集团在京落地新款车型项目,实现汽车产业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  (2)智能网联设施和关键部件。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深入推动车路协同技术路线在京落地实践,探索车路功能最佳耦合,搭建并开放应用场景,完善智能网联汽车配套体系。在全球率先实践网联云控技术方案,规划建设“车路云网图”五大支撑体系,部署智能化路侧感知及通讯基础设施,打通技术和管理关键环节,形成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引导企业在技术路线上采用一体化解决方案,建成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 突破先进传感器、车规级芯片、自动驾驶车控和车载操作系统、智能计算平台、车载智能终端、汽车开发工具等领域关键技术,推进全固态电池等动力系统技术提升,提高新型电池、电机、电控和能量管理系统等关键部件配套能力 发挥整车企业牵引作用,加快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做强零部件供应链体系。  (3)智慧出行服务。按照“需求牵引、融合发展”的思路,丰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打通场景与数据连接,挖掘场景数据应用价值,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研发验证。鼓励经过充分验证的智能网联汽车在政策先行区率先开展试运行及商业运营服务,通过示范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  3.智能制造与装备  以“优品智造”为主攻方向,全面增强装备的自主可控、软硬一体、智能制造、基础配套和服务增值能力,以装备的智能化、高端化带动北京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重点布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昌平、房山等区,力争到2025年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万亿元,其中智能装备部分达到3000亿元。  (1)智能机器人与自动化成套装备。智能机器人领域聚焦构建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四大整机加关键零部件的“4+1”发展格局,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机器人产业生态。重点发展骨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纳米、外骨骼等医疗健康机器人,警用、消防、空间/水下/核环境作业等特种机器人,柔性力感知、仿生柔性交互等协作机器人,智能停车AGV(自动导引运输装备)等自主移动机器人。突破仿人/仿生机器人前沿技术,提高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精密减速器、传感器、编码器、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自动化成套装备领域促进高端数控机床、传感与控制系统、检测与装配设备等自主研发与产业化。  (2)智能专用设备。提高新能源、科学仪器、应急救援、文物保护等细分领域智能专用设备供给能力。重点布局昌平能源谷、怀柔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基地、房山高端制造业基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发展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部件、发电机高性能控制技术和基于大数据的风电场群智能运维装备 建设国家级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基地,聚焦光电、质谱、真空、低温等领域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展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 开发新型应急指挥通信、特种交通应急保障、专用紧急医学救援、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获取与抢险救援等应急装备 研制基于物联网的馆藏文物预防性监控与保护装备、文物无损便携专用检测分析设备
  • 本草奇遇记——步琦助力“十四五”中医药发展
    1本草奇遇记步琦助力“十四五”中医药发展”天然产物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分子库,而从这个分子库中衍生出来的传统中医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在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中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在 2022 年 3 月推出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国家对中药的发展给出了明确的指标与任务。强调了解中药的作用机理和有效成分,并且在工艺研发中引入新的设备和技术,才能推动中药发展规范化。瑞士步琦公司作为一家专业的样品前处理设备制造商,已经在天然产物领域耕耘了数十年。我们能够帮助中药领域打通上下游的隔阂,加速中药发展的规范化。现在就让我们来简单地领略下,步琦拥有哪些解决方案,以及是如何提升中药研发效率,助力“十四五”中医药的发展。解决方案一览01固液萃取全频固液萃取仪 E-800五种不同的萃取方法,包括真正的索氏萃取法光学传感器,缩短萃取时间,萃取过程可视分析物保护功能,温和干燥萃取物快速溶剂萃取仪 E-914 / E-916在高温和高压下进行萃取由于压力打破了细胞结构,所以萃取效率非常高可将温度调整至沸点以下进行温和萃取02蒸发浓缩旋转蒸发仪 R-300蒸发瓶尺寸:50 mL 至 5000 mL功能丰富:溶剂库、动态蒸馏、干燥模式、泄漏测试、泡沫传感器适合应用:低沸点、高沸点、易起泡、回流萃取平行浓缩仪 SyncorePlus0.5 - 500 mL 范围内的多个样品可以同时浓缩或干燥冲洗模块可实现分析物的高回收率和最可靠的结果可通过更换架子来处理不同体积和数量的样品旋转蒸发仪 R-220/R-250 Pro超大蒸发瓶,支持最多 30L 的单次处理量,专为中试及以上的规模设计加热功率 3600-6600W,乙醇蒸发速度达到 12-19 L/小时独特的 Extraction 型号专为天然产物的循环萃取和浓缩设计03纯化分离色谱纯化系统 Pure在小巧的体积内融入了中压和高压制备色谱两套系统可以连接 4-5000g 的中压色谱柱和 4.6-70mm 直径的高压色谱柱整合了 ELSD(蒸发光散射)和UV检测器于一套系统内,避免样品丢失04干燥&制剂冷冻干燥机 L-300采用 Infinite-Technology™ 技术,双冷凝器循环工作,冷凝器容量无限多种干燥室可供选择稳定的真空度和温度保证了工艺的可重现性小型喷雾干燥仪 B-290世界领先的喷雾干燥解决方案,设计思路建立在 400 项专利和超过 40 年的研发基础上高产出率(高达 70%),快速干燥(高达 1 L/h) ,节省时间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灵活性,颗粒大小可调(1 至 60 微米),可升级到中试或工业生产规模纳米喷雾干燥仪 B-90 HP能够将少量样品温和干燥,最小支持 200 mg/2 mL静电粒子收集器可帮助实现更高的回收率(高达90%)产生的亚微米级别精细颗粒(0.2至5微米)可直接作可吸入式剂型用药微胶囊造粒仪 B-390 / B-395 Pro可制得 150-2000 微米的微型液珠或者微胶囊可提供 GMP 文档材料认证证书,快速集成到符合 GMP 标准的生产流程中适合应用:凝聚、基质胶囊化、液态核壳胶囊化05检测判别近红外 ProxiMate™ IP69 一体化触屏操作,胜任各种严苛工作环境双视角照射,附加可见光波段满足色彩检测需求AutoCal 自动建模,支持联网多设备管理近红外 NIRFlex N-500丰富的测量池与附件,匹配多种工作场景强大建模软件,满足定性与定量需要生命周期设计,具备用户权限管理审计追踪功能,符合 GMP 规范NIR-Online® X-One对原料,生产过程,最终产品的各项关键成分进行全过程在线实时监测实现稳定的产品生产质量,避免非必须的返工优化关键参数,实现利润最大化,平均投资回收期不到 1 年通过上述的总览,相信各位老师已经对我们的解决方案有一定的认知。如果对其中的任意一款感兴趣,请通过下方的联系方式联系我们的产品专家,了解更多。我们也会从下周开始,在公众号内分期展开讲解我们的解决方案。届时会结合应用与参数,希望可以给各位中药学的老师带来不一样的实验思路,一起为中药发展做出贡献。
  • 天津“十四五”制造业重点关注生命科学仪器及试剂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开发布《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提到在高端医疗器械层面,将支持基因测序产品、生物检测产品以及与仪器配套使用检测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攻克原料抗体、酶等关键开发制备技术。  在智慧医疗与大健康方面,重点发展医用智能传感器、家用可穿戴式健康监控仪器设备。加快开发针对感染性疾病、常见慢性病、心血管病、癌症等重大疾病快速检测诊断设备、血液检测配套设备、诊断仪器设备等重大产品。  详情如下: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天津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竞争力,依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天津工业调结构、夯基础、育动能的重要五年,特别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工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加快形成。  1.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41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7%。“十三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6%。智能科技产业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营业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和限额以上信息服务业比重达到23.5%。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培育,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成功获批。产业结构明显改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6.1%,比“十二五”末提高8.6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4%。360、TCL北方总部等总部企业成功落户,云账户、今日头条、滴滴出行等新业态企业加快培育壮大。绿色转型步伐加快,114个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6%。  2.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全国领先,打造了涵盖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的完整产业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到46.1%。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8家,位居全国重点城市第3名。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46家,比“十二五”末增加102家。培育建设现代中药、车联网、操作系统等9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总数达到22家,比“十二五”末增加12家。中科曙光成为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形成中科院工生所、天津药研院、中汽中心、“芯火”双创基地等一批产业创新平台。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原型机、重组埃博拉病毒疫苗、首款脑机接口专用芯片“脑语者”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3.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十三五”时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6%。实施5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与技改项目1300项,累计投资5400亿元,为工业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汽大众华北基地、空客A330、爱旭太阳能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长征五号、七号、八号运载火箭和空间站核心舱完成总装,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彩虹—5”批量生产。中芯国际全球单体最大8英寸晶圆生产线等项目顺利实施。中沙新材料园、“两化”搬迁、中石化液化天然气(LNG)等一批重大项目持续推进,南港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建设。  4.智能制造深入推进。成功举办四届世界智能大会,设立了百亿元智能制造财政专项资金,累计支持五批1726个项目,市、区两级财政共支持资金52.1亿元,形成1∶20的放大带动效应,建成丹佛斯、海尔第五代移动通信(5G)智能工厂等一批全球智能制造标杆,累计创建102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培育了中汽研、宜科电子等一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6000家工业企业上云。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1.9%,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3.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4.8%。移动宽带、固定宽带下载速率从全国第11位、第7位均跃居全国第3位,累计建成5G基站2.4万个,打造“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5.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两带集聚、多极带动、周边辐射”的产业空间布局基本形成,累计建成11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集聚度进一步增强。滨海新区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保持在50%以上,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 其他各区都市产业、高端产业、特色产业等加快培育。“钢铁围城”基本破解,通过局部退出、减量调整,实现集中布局、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园区围城”治理基本完成,完成246个园区治理,整合形成以国家级园区为龙头、市级园区为支撑的空间格局,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  同时,工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发展瓶颈:制造业占比有所下降,工业基础地位有所弱化 新动能“底盘”偏小,新旧动能转换不畅 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缺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化本土品牌 产业链处于中低端环节,水平有待提高 园区主导产业不突出,集约化水平不高,产城融合水平有待提升 要素资源保障不足,企业直接融资占比低,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水电气等要素成本较高,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天津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发生新变化,总体上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是新发展阶段提出新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必须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给天津制造业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更好地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立足国内大循环、谋篇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打造新引擎、厚植新优势,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二是新发展理念赋予新使命。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发展韧性强劲,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这为天津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天津作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城市,承担着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历史重任,要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  三是新发展格局提出新任务。“十四五”时期,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制造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天津工业历史悠久,产业门类齐全,同时也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不畅、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挑战。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要坚持系统观念,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做大新动能“底盘”,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稳住工业发展基本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全面增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竞争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制造业立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之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强化制造业对天津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和全国领先的信创产业基地,成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构建创新平台集中、创新人才集聚、企业活力迸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  ——坚持质效优先。着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地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快产城融合步伐,构建集约、高效、安全的产业发展生态。  ——坚持绿色转型。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行业结构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坚持协同开放。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强化区域产业协同,携手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制造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中厚植竞争新优势。  ——坚持系统推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底线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制造与研发、新兴与传统,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研发制造能力强大、产业价值链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质量效益跃上新台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累计增长6.5%。  ——结构升级实现新突破。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全面形成,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智能科技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和限额以上信息服务业比重达到30%。  ——创新发展得到新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健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3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60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保持在20%以上。  ——绿色集约达到新水平。“两带集聚、双城优化、智谷升级、组团联动”的市域产业空间结构基本形成,工业用地产出效率提高到40亿元/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降幅完成国家任务,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强度逐年下降。  ——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水平保持全国前列,数字化制造基本实现,网络化制造全面推广,服务型制造深度应用,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比例达到6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  到2035年,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全球领军企业和世界级产业集群,核心产业竞争力处于国内第一方阵,建成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三、全面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定位,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着力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巩固提升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加快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动冶金、轻纺等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打造制造强市。  (一)大力发展智能科技产业  加快发展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引领、以信创产业为主攻方向、以新型智能基础设施为关键支撑、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天津智港”。  人工智能。高水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天津(滨海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以应用为牵引,以场景为驱动,重点推动基础软硬件、智能终端、智能应用三位一体发展,突破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高端智能传感器、应用软件、智能终端产品,加快培育类脑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以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为切入点,面向公共服务领域发展智能安防、智能物流、智能金融、智能医疗等产品集成及综合解决方案,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形成一批智能应用试点示范,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高性能服务器、网络安全设备、可穿戴设备等,推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领域研发创新,不断向产业前沿和高端领域迈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65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30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500亿元,年均增长10%。  5G。建设创新孵化体系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先进、应用场景智慧丰富、核心产业集群汇聚、可控的5G产业生态,打造全国一流5G城市。重点支持5G基带芯片、终端核心射频器件、智能传感器、关键材料、天线、模组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快5G核心产品规模化、产业化步伐。引导企业开发基于5G标准的应用解决方案。加强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与5G融合应用,满足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机交互、可信安全运维等应用领域典型需求,推动行业应用软件向服务化、平台化转型。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1.生物医药  巩固提升化学药和现代中药优势,加快培育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与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0%,成为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基地。  化学药。着力推动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仿制药与创新药发展,推进关键药物中间体和高端原料药的研发制造。支持企业进行二次仿制创新,开发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常见多发疾病的新药、重大仿制药以及大品种化学合成创新药物等。加快建设天津药物研究院药物创新中心,提升原创药开发能力。  现代中药。拓展组分中药、中药制剂新产品,推进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的产业化。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中医药)产业园,支持企业建立中药种植、研制一体化模式,促进中药产业链的构建与提升。加大重点品种和品种群的建设,在全国中药市场塑造“卫药”品牌。  生物药。重点布局抗体药物、蛋白及多肽药物、系统靶点药物等生物制品。推进肿瘤、艾滋病、新冠等新型疫苗研发生产,加快建设高标准综合性人用疫苗产业化基地。开发培育干细胞器官再生药物等新型单抗药物,开展高端仿制药、首仿药等引进生产,提升基因与再生医学仿制药质量水平。加快建设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二期等产业创新平台,提升原创药开发能力。  高端医疗器械。加快发展一维超声振幅波型/二维断层剖面图(A/B型)超声测量仪等专科诊疗设备,壮大植介入器械和高价值生物医用材料产品,突破人类免疫抗体临床检测试剂盒等高端医用试剂产品,支持基因测序产品、生物检测产品以及与仪器配套使用检测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攻克原料抗体、酶等关键开发制备技术。  智慧医疗与大健康。重点发展医用智能传感器、家用可穿戴式健康监控仪器设备、理疗床等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医疗检测与诊疗辅助设备,加快开发针对感染性疾病、常见慢性病、心血管病、癌症等重大疾病快速检测诊断设备、血液检测配套设备、诊断仪器设备等重大产品,加快建设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提高智慧医疗与大健康水平。  2.新能源  扩大锂离子电池产业优势,壮大风电产业规模,强化太阳能产业集成,加快氢能产业布局。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8%,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高地。  锂离子电池。围绕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电芯及电池系统等领域,重点发展高镍、高电压等正极材料和高端石墨、碳硅等负极材料,加快布局电解液和隔膜材料领域。加快开发固态电池生产关键装机及配套工艺、高功率电极的制备工艺、低成本石墨烯材料生产工艺等,研发退役动力电池异构兼容利用与智能拆解技术,加快锂离子电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在电动船舶、电网储能、智能和信息装备等方面应用。  风电。围绕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风电场设计建设施工控制运维等重点环节,打造风电全产业链。重点加强4兆瓦(MW)及以上大功率风电机组、10MW及以上大功率海上风电设备研发和产品推广,提升复合材料风电叶片、齿轮箱、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的自主化生产水平和配套能力,促进风电装备采购本地化。  太阳能。重点发展新型高效光伏电池,突破高效叠瓦组件等先进生产技术。升级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和光热装备制造工艺,提升太阳能发电的效率和可靠性。扩大12英寸超大硅片、高效智能太阳能电池片等先进产品生产规模,推动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鼓励“光伏+5G网络”、“光伏+数据中心”、“光伏+充电桩”等特色行业智能光伏应用。  氢能。大力整合企业副产氢资源供应能力,支持高效低成本制氢技术研发,积极发展高压氢气存储材料与设备、液态氢储运装备等配套产业,加快储氢、运氢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大功率电堆、高性能长寿命关键材料、高可靠核心零部件的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产业化,积极推进氢燃料大客车、物流车、叉车的研发生产,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检测基地项目建设。  3.新材料  面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材料、节能环保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六大重点领域。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8%,建成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扩大8—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和外延片产能,加快6英寸半绝缘砷化镓等研发生产。开发生产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功率光纤材料,提升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水平。推动氟化氩光刻胶、正性光刻胶材料绿色发展,改进光刻胶用光引发剂等高分子助剂材料性能,提升抛光液材料环保性。推进聚碳酸脂类改性材料在智能硬件壳体应用,增强产品美观性、耐磨耐热性和绝缘性。  生物医用材料。加大钛合金椎弓根钉、纯钛接骨板等脊柱植入材料开发力度,提高关节类、创伤类骨科植入材料性能。重点开发生物仿生纳米药物控释材料,增强纳米粒子靶向、缓释、高效性能。发展医用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等医用高分子材料,提升医用泌尿植入管、医用导管性能水平,提高密封塞等药用包装的安全性。  新能源材料。重点突破高端钴酸锂等锂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发展硅碳附件、中间相炭微球等负极核心材料,推进六氟磷酸锂电解液材料生产线落地。引入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企业,研发长寿命高分子质子交换膜,发展高性能碳纤维纸等气体扩散层基材。推进太阳能光伏硅材料扩大产能,加快发展铜铟镓硒等太阳能薄膜电池材料。  高端装备材料。积极开展首批次应用示范,推进高强度止裂厚钢板及船用耐腐蚀钢产业化技术开发。面向国产大飞机需求,引入先进航天材料生产技术和工艺,发展飞机风扇、反推装置用碳纤、玻纤等高性能纤维材料。开展镁铝合金薄板产业化制备技术攻关,加快轻量化镁铝合金材料在汽车车身、底盘、轮毂等领域应用。开发综合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提升智能制造装备传感器、伺服电机用钕铁硼永磁体、钐钴永磁体性能。  节能环保材料。发展混合基质膜、高性能中空纤维膜等气体分离和水处理膜材料,拓展膜材料在水污染、空气污染治理领域应用。推进硅气凝胶、碳气凝胶技术革新,降低气凝胶生产成本,扩大气凝胶在建筑节能、保温领域应用。重点开发低辐射镀膜玻璃、热反射镀膜玻璃等高档节能玻璃,加速产品优化升级。加快天津市生物基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进生物基聚乳酸材料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  前沿新材料。深化与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推进石墨烯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石墨烯防护装甲材料、石墨烯导电浆料、石墨烯弹性体材料等。推进高温超导电缆材料开发,革新高温超导薄膜技术,推动超导技术实用化。发展三维(3D)打印用合金粉末材料、纳米陶瓷材料,开发粉末雾化制备关键技术和快速制模工艺。  (三)做精做强优势产业  1.装备制造  聚焦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系统集成和服务等核心环节,壮大智能装备产业,提升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着力打造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到2025年,  健全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年度跟踪监测、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优化规划实施手段,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 十四种新污染物纳入重点管控清单
    3月1日起,《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以下简称《清单》)正式施行,包括抗生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壬基酚等14种新污染物被列入重点管控范围,被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新污染物是指排放到环境中的,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但尚未纳入管理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有关负责人说,我国是化学物质生产使用大国,加强新污染物管控工作,是深化环境污染防治、保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必然要求,对防范环境与健康风险意义重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把“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作为“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予以部署。上述负责人表示,在《清单》编制过程中,重点关注环境和健康危害大且在我国环境风险已经显现、群众反映强烈,以及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国际环境公约管控的新污染物。《清单》的实施,明确了目前新污染物“治什么、怎么治”。《清单》主要包括4类14种新污染物,编号1—9是《斯德哥尔摩公约》明确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POPs一旦进入环境不易降解,即使是极低浓度也可能造成较大的环境风险。编号10—11是已列入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或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需实施重点管控的新污染物,编号12、13分别是壬基酚、抗生素,编号14是在我国已被淘汰的POPs。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说,“十四五”期间,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新污染物等问题逐渐凸显。目前,我国已在有毒有害新污染物监测分析、风险评估、排放源溯源、污染物有效去除技术研发与评价等方面开展工作,建立了“筛—评—控”逐级识别与分类管理的新污染物治理体系,形成了《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框架性指南(试行)》等系列标准、技术规范,有效支撑了新污染物的治理工作。为支持《清单》施行,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和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启动了新污染物调查试点工作。作为试点参与单位,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主要负责长江流域重点区域的新污染物监测。“我们单位的技术力量、仪器设备完全可以支撑《清单》中新污染物的监测。”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二英监测室翟婉盈博士说,除《清单》的14种新污染物外,中心还对部分增塑剂、手性农药等进行监测。但新污染物治理还需要解决诸多问题,高效检测方法的建立就是一道急需克服的“难题”。“不同种类的新污染物,所需检测时间不同,比如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等检测只需要几小时。需要复杂前处理的全氟化合物、十溴二苯醚等,检测通常要耗时数天不等。”翟婉盈说。邹首民也表示,总体来说,新污染物治理的科技支撑基础相对薄弱,还应加强科技攻关。比如加强新污染物毒性测试、危害机理、计算毒理、暴露预测、环境归趋、追踪溯源、监测检测等基础研究;研发绿色替代品、替代技术、减排技术和治理修复技术,加快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技术推广等。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在抗生素快速检测方面取得新进展,开发了地表水、地下水中45种抗生素大体积直接进样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可使检测时间由传统的几天缩短至几小时,极大提升了检测效率。翟婉盈说,团队还将探索其他高效的检测方法。为支持《清单》实施,目前,少数POPs、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已发布行业监测标准,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全氟化合物等部分新污染物的监测标准正在制定中。
  • 《四川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印发!
    为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四川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了主要目标:“十四五”时期,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完成14.92万吨、0.79万吨、5.95万吨、2.53万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方案》提出,将实施十大重点工程:一是实施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节能改造和污染物深度治理,引导企业实施原料、燃料清洁替代,提高可再生能源资源应用比例。“十四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6%。二是实施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到2025年,具备改造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建成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园区。三是实施城镇绿色节能提升工程。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城镇清洁取暖比例和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四是实施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推动绿色铁路、绿色公路、绿色港口、绿色航道、绿色机场建设,有序推进充换电、加注(气)、加氢、港口机场岸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交、出租、物流、环卫清扫、重点港区、重点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车辆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比例。五是实施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到2025年,全省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比例达到75%,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55%、50%。六是实施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到2025年,全省80%的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开展绿色低碳示范,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和节水型单位,遴选一批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开展资源回收利用,遴选一批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十四五”时期,全省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4%、人均综合能耗下降5%、人均用水量下降7%、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下降7%。七是实施重点区域污染物减排工程。以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地区为重点区域,实施一批达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巩固提升项目、2023年空气质量达标冲刺项目、2025年空气质量达标攻坚项目。以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河湖水域生态修复、湿地工程、入河排污口整治、流域环境风险及应急管控等为重点,实施沱江、岷江等流域水质巩固提升项目、川渝跨界河流水污染综合防治项目。八是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存量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持续推动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41.5%左右。九是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程。推进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工程,实施全过程污染物治理。推动涉挥发性有机物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产业集群整合升级,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家具制造、汽修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使用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十是实施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工程。到2025年,全省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1.3万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00万立方米/日,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方案》在政策方面还作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加大节能减排财政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 钟寰平:推动“十四五”规划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加快实施
    生态环境部日前召开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总结2023年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进展,安排部署“十四五”后半程工作及2024年重点任务,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加快实施。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重大工程的建设。从2022年生态环境部成立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到如今第四次召开专门会议统筹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彰显了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在“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中,由生态环境部牵头实施的5项重大工程,涵盖了大气污染物减排、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土壤污染防治、危险废物处置、核与辐射安全领域的诸多具体任务。经过几轮推进,5项重大工程稳步推进,其他需生态环境系统配合支持的重大项目环评保障工作也高质量完成。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不仅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以及核与辐射安全领域重大工程,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资源节约利用以及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方面的诸多重大工程等,也都与生态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且很多都关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重大工程如同保障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坚实地基,不仅重要,而且需要各领域各部门强化责任分工、密切协调合作才能更好实施。值得重视的是,如今“十四五”已进程过半,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仍有一些地方存在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实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集中通报的第三批5个典型案例,就聚焦污水处理问题,指出被督察的5省多个地方均不同程度存在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突出、推进不力,反映出背后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甚至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这类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十四五”规划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任务的完成。着眼当前形势,各级各部门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统领下,合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加快实施、高质量落地,才能更好支撑“十四五”生态环境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要加快工作节奏,进一步夯实重大工程实施主体责任,强化过程管理和监督检查。加大对地方实施重大工程任务的指导帮扶,加强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研究、及时解决。要始终将系统谋划和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机融合,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积极协调落实资金保障。明确项目建设周期,以更强的紧迫感倒排时间节点。严把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不打折扣。2024年是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实施、承前启后谋划“十五五”思路举措的关键一年。各地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和有关工作要求,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快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加快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实现“十四五”规划任务和高质量发展目标。
  • 中奶协启动编制《中国奶业“十四五”战略发展指导意见》
    2月3日上午,由中国奶业协会主办的《中国奶业“十四五”战略发展指导意见》编制工作筹备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相关精神,深入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面总结中国奶业“十三五”发展成就,系统谋划中国奶业“十四五”战略发展,精心部署《中国奶业“十四五”战略发展指导意见》编制安排,并就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编制工作进行总结交流,合力推进中国奶业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实现我国奶业全面振兴。  出席线下主会场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高鸿宾,原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名誉常务副主任毕美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奶业协会会长李德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任发政,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王俊勋、奶业处处长卫琳,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饲料饲养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加启,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清。  以视频方式参会的还有:李胜利、仪坤秀、吴胜军、张胜利、杨利国、李秀波、毛学英、黄加祥、罗军、卜登攀、杨志刚、罗海等中国奶业协会专业委员会主任,伊利副总裁刘春喜、蒙牛执行总裁李鹏程、光明董事长濮韶华、现代牧业总裁高丽娜、君乐宝董事长魏立华、三元董事长于永杰、飞鹤董事长冷友斌、完达山董事长王贵、新希望董事长席刚、总裁朱川、卫岗总裁谭玲、燕塘总裁冯立科、天润董事长刘让、长富董事长蔡永康、西域春总经理卫新璞等中国奶业20强及观察员企业和学生饮用奶生产企业有关负责人,以及其他参编人员总计200余人。会议由毕美家主持。  绘蓝图,提希望,启征程  会上,王俊勋二级巡视员在致辞中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奶业现代化建设,推进奶业全面振兴。一是聚焦生产,提高奶源自给率。落实好国办奶业振兴意见,优化区域布局,巩固主产区,开拓南方新区。支持奶业大省落实本区域奶业振兴千万吨奶发展规划。利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奶牛养殖和优质牧草种植,实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依靠科技帮助奶牛养殖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着力破解奶业产销区域不平衡、产品结构不平衡、利益分配不平衡等矛盾,建立稳定的奶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实现奶类产量有新的跨越,奶源自给率有新的提升。二是聚焦质量,确保乳品质量安全。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加强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监管,强化对生鲜乳收购站、运输车等重点环节监测。稳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规范购销市场秩序,稳定奶农生产收益预期,筑牢乳品质量安全根基。三是聚焦消费,提升对国产乳品的信心。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等多名专家提倡大家多喝奶,对引导消费产生了极大的效果。要保持乳品在食品行业中的优良率,巩固液态奶的市场优势,开发低温奶的市场潜能,要像突破婴配粉那样,尽快补齐奶酪等优质产品短板。从供给侧、需求端同步推进,以乳品多样化,满足消费多元化。通过满意消费,在消费者中铸就国产品牌,树立国产乳品消费信心。四是聚焦宣传,凝聚行业发展力量。发挥乳品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把中国奶业20强(D20)峰会平台做大,把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做优,把开展小康牛奶公益助学行动做好,树立行业形象,增添行业正能量,凝聚行业发展力量,完成奶业振兴的目标任务,实现奶业高质量发展。  他指出,中国奶业协会牵头组织撰写《中国奶业“十四五”战略发展指导意见》,即体现了协会的担当,又诠释了协会的价值,意义重大。希望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及线上线下的奶业专家们,发挥专业特长,积极配合,鼎力相助,完成好这项带有全局性的工作。  高鸿宾名誉会长在讲话中表示,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不足以谋一时。总结历史、分析现状、研究未来,探讨未来五年的行业发展非常重要。中国奶业协会组织会议重点研究十四五奶业战略发展,很有价值,也很有意义。  他认为,事情总是在变化,我们需要研究变化、适应变化。十年前的中国奶业完全不能跟今天的奶业同日而语。过去十年,中国奶业在废墟上崛起,在挫折中发展,未来五年又是一番新的景象,将迎来新的发展和繁荣。去年在疫情蔓延,万业凋敝的情况下,中国奶业逆风而行、成绩斐然,牛奶产量3440万吨,同比增长7.5%,值得骄傲。但是,对现状和未来,既要有信心,也要看到不足和差距。目前,全国奶类需求每年5500万吨,五年后至少是6000万吨以上,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 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国奶类产量达到4500万吨”。十三五期间,牛奶增长了260万吨,年均增加50多万吨。按照目标要求,到2025年,牛奶产量需要增加约1000万吨,年均增加约200万吨,艰巨的任务,要想更上一层楼,就需要加倍努力。  他强调,实现未来五年目标也具备很多有利条件。一是疫情之后,大家对奶业、对牛奶有了新的认识。张文宏告诉人们抵抗新冠病毒最重要的是提升免疫力,提升免疫力最重要的方法是提升营养水平,要喝牛奶,要吃鸡蛋。这让我们牛奶销量明显上升,消费意识增强、深化、提高。中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者市场,有14亿人口。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奶业的认识加深,我们的奶业消费将不断提升,潜在消费市场将会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  二是加工企业向上游延伸,更注重奶源建设。得奶源者得天下,现在大型加工企业正在向上游不断延伸,规模养殖的水平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我们常年奶牛进口量约10万头,去年进口超过25万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也就是说,企业有发展奶牛养殖的积极性,有稳定奶源的紧迫性。  三是大型规模化养殖、全产业链一体化企业为主体的中国奶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特别是最近一两年,企业的兼并重组逐步加快。实际上未来五年甚至更遥远的一个时期,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奶业最后形成的几百家大型的规模化养殖全产业链一体化企业就是构成中国奶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基本框架,目前这种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中奶协聚焦高质量发展  全面总结“十三五”,系统谋划“十四五”  刘亚清秘书长代表中国奶业协会作主题报告,回顾总结“十三五”奶业发展成就,谋篇开局“十四五”奶业发展战略,为中国奶业更快更好实现振兴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报告指出,“十三五”我国奶业发展成就显著。奶业产业素质全面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转型升级明显加快,现代奶业格局初步形成。2020年,全国牛奶产量3440万吨,接近全球牛奶总产量的5%。全国规模以上乳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195.6亿元,高于食品工业平均增速。2020年上半年,乳制品和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抽检合格率为99.8%和99.9%,在食品行业中名列前茅;生鲜乳中的乳蛋白、乳脂肪抽检平均值分别为3.25%和3.82%,规模牧场营养和卫生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一批骨干龙头奶业企业脱颖而出,伊利、蒙牛分别跃居全球乳品企业第五位和第八位,亚洲排名第一位和第二位。中国奶业20强企业市场份额达到70%,国产品牌婴幼儿配方乳粉市场占有率超过60%,规模奶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多款产品在国际乳制品质量评比中获奖或者通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为“十四五”奶业质的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  报告强调,“十四五”时期奶业发展重点要把握五大发展脉络,紧扣三大方向定位。  五大发展脉络  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谋划发展新战略。推进种养结合,草畜配套,促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效开发利用本土饲草饲料资源,构建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种养加协调发展模式,推动奶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是依靠创新驱动,挖掘发展新优势。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冷杀菌技术、新型检测技术等同奶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助推奶业向更高层次、更广维度变革与发展,提高奶业综合竞争力。  三是夯实现代化建设,谋求发展新格局。构建现代化的奶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供应链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和支持保护体系。推进奶畜良种化、饲草优质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积极争取完善并落实好奶业扶持政策,争取加大财政、金融和保险等方面支持力度。启动实施奶业现代化评价工作,全面提升全产业链各环节的现代化水准。  四是优化产业结构,释放发展新动能。优化调整养殖加工布局,巩固发展北方主产区,打造我国黄金奶源带,开辟发展南方产区,促进奶源与加工合理布局。优化乳制品产品结构,在发展超高温灭菌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巴氏杀菌乳、发酵乳等本土优势产品,开发奶酪等高附加值产品,充分挖掘乳成分中有助于人体健康的功能成分,实现乳成分的精细化和最大化利用,为奶业发展释放新活力。  五是坚持对外开放,开创发展新局面。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坚持国内供给为主,进口调剂为辅,满足乳品多元化消费需求。寻求国外发展机会,内外结合形成合力,实现合作共赢,让行业发展动力与活力竞相迸发。  三大方向定位  一是谋势借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奶业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开展奶业现代化评价,构建全面、系统、科学和严谨的评价体系。推进奶业基础高级化、奶业链条现代化,持续提高奶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稳局布局,谋划奶业双循环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加强产业扶持,增加产业发展动能,降低产业运营成本,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立足国内大循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应用国际先进的经验、一流的设备、创新的成果,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区域贸易协定”“进口博览会”等平台,实现中国奶业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三是借机生机,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加强科普宣传,引导人民青睐乳品,放心消费,提高奶类消费水平。积极优化丰富乳品供给结构,借鉴国际奶业发展经验,充分考虑国内实际情况,既要积极稳妥巩固并壮大原有品类,也要努力开拓创新开发新的品类,有条件、有计划地增加巴氏杀菌乳、奶酪、黄油、奶粉、乳清粉等品类,满足人民对多种乳品的消费需求。  《指导意见》编制工作启动  意义重大,部署缜密,有序推进  会议认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奶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引领、协调和服务职能,由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牵头,以各专业委员会为依靠,相关企业或相关单位参与,系统谋划“十四五”奶业战略发展,科学编制《中国奶业“十四五”战略发展指导意见》,对于护航中国奶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  会议强调,《指导意见》编制工作正式启动,这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作,又是一项艰巨繁重的任务。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奶业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奶业开好局、起好步。还要遵循统筹性原则、全局性原则、前瞻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全面系统规划《指导意见》的结构内容。  会议指出,《指导意见》将在第十二届中国奶业大会暨2021中国奶业展览会开幕式对外发布,时间紧、任务重。各参编人员,要科学部署、合理安排,准确把握奶业发展新机遇和新挑战,明确科学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提出具有可执行性的目标任务和对策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奶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指导意见》是新形势下助推我国奶业振兴发展的重要文件,必将发挥其战略性、方向性和前瞻性的指导作用,照亮我国奶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 “十四五”国产仪器与进口差距将拉大还是缩小?
    仪器信息网讯 扛住了贸易战,顶住了新冠疫情,时间终于来到2021年。2021是个特殊年份,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许多科学仪器公司已经开始布局,绘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该关注哪些机遇,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  2021年4月22日,作为第十五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1)的特色环节,“i100峰会:中国科学仪器发展高峰论坛”在无锡融创万达文华酒店会议中心成功召开。高峰论坛邀请到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总裁付世江先生、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胡克先生、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召贵先生、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赵泰先生、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分析仪器事业部商务副总裁周晓斌先生、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周振先生等6位科学仪器行业的领军人物,分享对于“十四五”的独到见解。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鑫主持本届高峰论坛,另有近千位仪器企业、科研单位、检测机构的代表出席论坛,参与互动。i100峰会:中国科学仪器发展高峰论坛现场  今年的高峰论坛设置了“快问快答”环节,嘉宾们分别就“十四五”期间外企和国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将会拉大还是缩小 “十四五”期间量大面广和高端科研,您将加强哪类产品的布局 上市是否是仪器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等话题展开观点交锋,现场讨论热烈,金句频出。  1、“十四五”期间外企和国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将会拉大还是缩小?台下100位嘉宾的选择台上6位嘉宾的选择  缩小  耶拿赵泰:只要中国政府提倡的事情,没有办不好的!既然习大大都发话了,政府有这么大的决心,把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写到“十四五”规划里,国产仪器一定会蓬勃发展。当然国内仪器企业什么时候能成长为国际化的大公司,还需要时间。现在我们很多采购已经感受到压力,上来就说不要进口或者拒绝外企公司,有政府的强力支持,这个差距一定会缩小,国产品质占有率一定会提高。  莱伯泰科胡克:只要有莱伯泰科参与的项目,差距一定会缩小,并且是迅速缩小。过去十几年我们投入了很多经费不断开拓我们能做的产品,外企不想做的,不能做的,我们把它做好,在一个赛道上走自己的路。只要我们足够努力,有足够的人才、足够的投入做开拓性的产品,一定会把差距缩小,甚至很多方面超越他们。  拉大  赛默飞周晓斌:作为一家外企,市场占有率究竟是拉大还是缩小,这个问题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在思考。的确在一些细分行业、细分品类国产已经逐渐替代进口,国产越做越好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一个长期发展趋势。但科学仪器行业在持续发展,新的产品、应用、领域不断出现,多年前我刚入行时电子显微镜在中国还不是一个重要行业,到今天已经今非昔比,国产与进口仍存在较大差距。未来5年国家在基础科研的投入会带来很多新兴行业和应用领域,国外公司在原创性产品方面一定程度上还会保持一段时间的领先优势,这是我选择拉大的原因。  有可能缩小,也有可能拉大  天美付世江:我跟几位嘉宾的观点都一致,也都不一致。科学仪器的特点是多品种,在核磁、高端光谱、生命科学仪器等方面与进口差距还较大。但在前处理设备、分子光谱等领域中国的产品已经不比国外差。目前国产色谱也在全力追赶,国产气相色谱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从过去的10%左右上升到30%以上。所以部分领域有差距,但绝大部分领域是缩小的。  过去我们跟药明康德谈能否试用国产的色谱产品,他们是很排斥的,但是前不久药明康德一个实验室的主管跟我说我们想尝试国产仪器,这是中国科技的未来,也是药明康德这种企业的未来,我听了很感动。包括海关的人说愿意使用国产仪器,过去是很难听到这种声音的,可以说我看到国产仪器的希望。过去资本对我们不感兴趣,但是最近科学仪器资本市场是爆发式增长的,资本的引入势必会缩小国产与进口的市场占有率差距,所以整体我感觉是缩小的。但国外公司也并未闲着,我们开始跑,人家已经加速奔跑,差距有可能还在加大,这是我的观点。  总量增长,“蛋糕”做大  禾信周振:首先缩小是肯定的,原因很简单,比如高端科学仪器原来是零,只要有一点点增量都是增长,所以市场占有率差距肯定缩小。其次,根本不用担心缩小还是拉大的问题,就像赛默飞周总所说,中国产业升级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端科学仪器,不用担心什么比例变小,因为总量绝对增长,“十四五”科学仪器产业的蛋糕会越做越大!  2、“十四五”期间量大面广和高端科研,您将加强哪类产品的布局?台下100位嘉宾的选择台上6位嘉宾的选择  高端科研  禾信周振:量大面广,市场大,但会面临很多企业的竞争。高端科研,市场面小,竞争少,能不能实现主要靠自己,这是我选择高端科研的原因之一。其次,科学仪器不论高端科研还是量大面广,没有几千万的投入做不出一款产品,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选择高端科研,等资源和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再拓展量大面广的产品。  量大面广  天瑞仪器刘召贵:我选择的是量大面广。量大面广是否就代表了低端,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思维。量大面广强调的是客户需求,我们是企业、而非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的特征是做市场有需求的东西,以市场为导向。客户的需求在哪,我们的产品研发策略就在哪,永远要做客户需要的产品,这是我们坚信并且坚持的信念。  3、上市是否是仪器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台下100位嘉宾的选择台上6位嘉宾的选择  选“否”  天美付世江:我们在香港上市过,但效果并不好。对企业而言上市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促使企业的发展更正规化。但是科学仪器行业有其特殊性,二级市场对科学仪器的认可度并不高,上市后单纯做科学仪器很难实现快速增长的业绩和利润,这时候有些公司就会换到环保、医疗等赛道,相应的,科学仪器的业务会被减弱。对于现在的科学仪器企业而言,通过上市实现做大做强还是有难度的,但未来我相信一定会是一条必由之路。  选“是”  莱伯泰科胡克:我们是上市公司,肯定说上市好。上市除了能够吸引到资金和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够使企业更有效地利用手上的钱,做出更优秀的产品。在大众关注下,在广大股民的关注下把钱用在刀刃上,做出最优的产品去打市场,这是上市的一个价值所在。  天瑞仪器刘召贵:不止分析仪器行业,对中国的各行各业来说,上市都是成功的最好一条路径。只有上市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才是最通畅的 也只有上市了,才更容易进行股权激励,为企业吸引优秀人才。上市之后,企业的品牌效益、宣传效果、客户的信任度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去四川投标一个15亿的项目,政府招标时就明确说了要么是央企,要么是上市公司才能参与竞标。你看机会就只给这两类公司,如果不上市,就有可能失去很多商业机会。因此上市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条必由之路。  【结语】不论进口抑或国产,随着“十四五”基础科研投入的加大以及应用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国科学仪器产业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机遇。“十四五”规划开启全新征程,也给行业带来更多挑战,希望科学仪器企业能够不负韶华,以梦为马,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机遇,助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拓展阅读:  透视“十四五”中国科学仪器市场机遇——ACCSI2021高峰论坛纪实(一)  “十四五”科学仪器公司如何创新——ACCSI2021高峰论坛纪实(二)
  • 洛阳出台“十四五”能源规划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9日,记者从洛阳市发改委获悉,《洛阳市“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十四五”期间,洛阳市将通过降低能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加快外引清洁能源等,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现代化洛阳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洛阳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取得显著成效。工业中石化、化工、非金属和有色等高耗能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并降低平均能耗水平,引导市民建立绿色消费行为习惯。  积极推动能源低碳转型  持续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着力提升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清洁低碳开发利用水平,积极推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天然气等低碳化石能源替代煤炭等高碳化石能源,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能源供应格局。  重点推进伊川县、汝阳县、孟津区、洛龙区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规模100万千瓦以上。  持续推进氢能产业链条本地化、生产规模化、运营集约化,打造“郑汴洛濮氢走廊”氢能产业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高地,建成我省规模最大的氢能产业发展基地。  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增效  持续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把节能降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形成节能低碳的能源消费新模式。  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总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总工业比例下降5%左右,全市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00%。  新增充电桩1.2万个,全市公共服务领域停车场配建充电设施的车位比例不低于25%,实现高速公路快速充电设施全覆盖。着力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打造新一代坚强智能电网,增强能源储备能力,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油商业储备基地。  积极培育现代能源发展体系  加快能源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升级,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筑支撑能源低碳转型的新增长点。  创新完善能源体制机制  积极推进电力生产企业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支持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专项债券,持续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改革,为能源高质量发展和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机制保障。
  • 3.26-28 · 第十四届内蒙古乳业博览会暨高峰论坛
    邀请函尊敬的各位客户: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全面部署加快奶业振兴,保障乳制品安全工作。深入推进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奶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引进和繁育良种奶牛,建设国家核心育种场。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修订提高生鲜乳、灭菌乳等国家标准,建立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强化金融保险、奶畜养殖用地等支持,为奶业振兴创造条件。在加快奶业振兴的大背景下,由内蒙古奶业协会、内蒙古伊利集团、内蒙古蒙牛集团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内蒙古乳业博览会暨高峰论坛于2021 年3 月26 日-28 日在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召开。届时将有来自国内外的300 家奶业相关企业全面展示奶业产业链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加快产业现代化、智能化、全产业链发展进程,积极营造乳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空间,为中国乳业的健康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作为全球领先的科学仪器及解决方案供应商,珀金埃尔默将亮相此次展会,设有展位。欢迎大家莅临!珀金埃尔默第十四届内蒙古乳业博览会暨高峰论坛展会时间2021年3月26-28日会议地点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大学东路与东二环交汇处 签到有好礼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报名,还可抽取精美礼品!
  • 天美公司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硅基光电子材料及器件研讨会
    2020年9月24日至26日,由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大学新材料研究院共同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硅基光电子材料及器件研讨会(2020)” 顺利召开,会议的主旨是为在全国硅基光电子学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和应用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探讨学术、促进交流的平台,聚焦国内外最新科技进展,探讨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天美仪拓实验室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美公司)应邀作为赞助商之一,全程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期间,天美公司对于用户提出的需求进行相关的解答,也会进一步急用户之所急,进一步的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通过为其两天的会议,天美公司与客户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更加深了彼此的相互了解。天美公司作为知名供应商,将在硅基发光材料、结构与器件以及新型硅基光电功能器件的仪器表征应用上,作出进一步的技术升级,服务广大客户,让广大客户得到满意的科研结果,助力其科研发展。
  • 看点:从“十二五”到“十四五 ”,这家仪器公司的“创新”从未停止
    作为国产科学仪器企业的典型代表,天美的发展一直吸引着业界的目光。从全球的收购,到全球制造、研发、采购等的整合,天美在全球化布局的道路上可谓“步步为营”。不仅如此,2020年,天美还拆分了代理业务,未来将聚焦自主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这一举措更是走出了天美自己的特色和风采!  日前,仪器信息网编辑特别采访了天美中国总裁付世江,请其为大家介绍天美从“十二五”到“十四五 ”的创新之路。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 ”每一步都在“创新”  回顾天美这一路走来的历程,付世江表示:天美从“十二五”就开始了一些战略布局,那时最关注的创新因素是产品和技术,通过收购几家国外的产品和技术补充了产品线,这其中包括 Presica的天平、爱丁堡仪器的瞬态荧光,以及源于瓦里安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产品线等。  十三五期间,天美最关注的是发展战略,又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投资近千万美元组建了天美研发工程中心,现在研发人员已经超过100人;另一方面,基于战略上的创新,天美选择在香港退市,并于2020年进行了代理业务的拆分,未来将完全聚焦于自主产品的品牌建设。  而对于“十四五”的发展,付世江着重提到了模式的创新。“科学仪器是一个小众又细分的领域,中国100亿美元的市场中有90%左右都是被国外公司所垄断,中国企业只能在10亿美元左右的市场规模内进行经营,这样的市场是不够我们生存的,我们必须在创新模式上加以思考。”对于未来的重点,付世江用“三点并存”来形容:核心技术产品、有效的全球化销售渠道、优化的生产制造基地。  “十四五 ”科学仪器企业机遇解析  十四五开局,中国市场又将是一个新的局面。对于“十四五”规划出台给仪器公司带来的机遇,付世江从四个方向谈了自己的预期:科研投入、碳达峰和碳中和、中药、生物安全。  首先,政府承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样的前提下,必然带来环保新材料检测的需求,由此高端分子光谱、气相色谱等仪器的需求必然得到提升。  其次,“十四五”时期,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这个比例高于历史上很多年的水平,相对应,科研仪器的需求也会有大幅增长。  第三,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未来生物安全领域将重点推出一系列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防护设备。  第四,因为这次新冠疫情,中国传统的中药发挥很大作用,科学仪器在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将有很好的发展机遇。  更多精彩观点请查看如下视频:
  • 盘点“国之重器”!“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名单出炉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之重器,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务院于2013年发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提出,未来20年,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7个科学领域为重点,从预研、新建、推进和提升四个层面逐步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在可能发生革命性突破的方向,前瞻开展一批发展前景较好的探索预研工作,夯实设施建设的技术基础。“十三五”以来,我国大设施建设运行从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到跟跑、并跑,有的已经实现了领跑,产生了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催生了一批战略性产业技术。例如,通过上海光源实验手段,发现了外尔半金属,外尔费米子第一次展现在科学家面前;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了101秒等离子体高约束持续放电、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1亿度这样的世界纪录。进入“十四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战略导向、应用支撑、前瞻引领、民生改善方面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名单1 战略导向型建设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大型低速风洞、海底科学观测网、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2 应用支撑型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超重力离心模拟与试验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3 前瞻引领型建设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等。4 民生改善型建设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器等。此外,仪器信息网注意到,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多省已在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明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方向。如浙江提出,“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智能计算、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重离子肿瘤精准治疗装置、多维超级感知、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社会治理大数据与模拟推演实验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建设,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广东提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主要牵引,按照“学科集中、区域聚集”和“谋划一批、建设 一批、运行一批”的原则,聚焦信息、生命、材料、海洋、能源等重点学科领域,合理有序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河南提出,“十四五”期间新建优势农业种质资源库、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超短超强激光平台等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谋划建设“天蛛计划”应用分靶场,力争国家大科学装置在省内布局实现零的突破。各省份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建设名单省份相关描述北京突破怀柔科学城。强化以物质为基础、以能源和生命为起步科学方向,深化院市合作,加快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推进现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建设,面对战略必争和补短板领域,预研和规划一批新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加快推进硬X射线、上海光源二期、海底科学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等设施建设,推动钍基熔盐堆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上海。基本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支持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发展。重庆加快推进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验证试验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研发平台建设。集中力量推动超瞬态实验装置建设,加快研究论证、启动培育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装置、长江模拟器、积声科学装置、无线能量传输与环境影响科学工程、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重庆中心、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宏微纳跨尺度基标准与溯源科学装置、低重力科学研究基地、极端环境生命实验装置、强动载生物致伤模拟系统、多维态分子精密测量科学装置等后备项目。河北支持涿州国家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筹划布局氢冶金、先进材料、合成生物研究等以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新材料和新药研发为主要任务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山西逐步推进12-14km的试验线建设,争取将高速飞行列车工程试验线列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辽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创):基于高亮度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前沿科技研究设施、未来工业互联网创新基础设施、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测试装置、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试验装置、海洋工程环境实验与模拟设施、智能制造重大科技设施群、特殊钢全生命周期研发测试平台。江苏提升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建设水平,推进纳米真空互联综合实验装置、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等建设,重点培育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装置、跨多介质复杂流体试验设施、极地环境与动荷载模拟设施、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工程等重大平台。浙江加快建设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推进智能计算、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重离子肿瘤精准治疗装置、多维超级感知、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社会治理大数据与模拟推演实验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建设。安徽全面提升拓展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性能。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雷电防护与试验研究重大试验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一级核心站)。推进合肥先进光源、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开工建设。谋划聚变能紧凑燃烧等离子体装置(BEST)、G60高速磁悬浮通道合肥-芜湖试验工程。深化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江西重点推进本草物质科学研究设施、轴承全生命周期研究评价设施、发酵工程基础设施、超高温材料基础设施、射电望远镜、超级计算、磁约束聚变与材料改性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河南新建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势农业种质资源库、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超短超强激光平台、交变高速加载足尺试验系统、量子信息技术基础支撑平台、智能医疗共享服务平台、智慧灌溉技术创新平台。谋划建设“天蛛计划”应用分靶场。湖北推进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武汉生物安全(P4)实验室、作物表型组学、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高端生物医学成像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化提升或加快建设。统筹谋划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武汉光源、农业微生物、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沼山长基线原子观测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预制。加快超算中心、科技创新数据资源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湖南升级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建设国家IPv6应用创新研究院、中国南方区域域名解析研究中心。构建工程化基地、数据共用库、检测评价中心等基础设施。广东信息科学领域:推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深圳中心扩容升级,加快建设未来网络实验装置(深圳)、鹏城云脑智能超级算力平台、珠海智能超算平台等。生命科学领域:加快建设国家基因库二期、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谋划建设人类细胞谱系装置、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等。材料科学领域:加快建设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二期,谋划建设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南方先进光源装置等。海洋科学领域:加快建设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谋划建设冷泉生态系统装置、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备、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海子网等。能源科学领域:加快建设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等。基础物理领域:加快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航空航天领域:推进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建设。四川打造世界一流的先进核能、空气动力、生物医学、深地科学、天文观测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科学数据和研究中心。加快建设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转化医学、大型低速风洞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新型空间光学研究装置、超高速轨道交通试验平台等前沿引领创新平台。云南推进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大科学设施建设,为医药研发、动物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建设景东120米全可动脉冲星射电望远镜,构建我国自主脉冲星时间体系核心装置;建设2米环形太阳望远镜,磁场测量精度达到国际4米太阳望远镜标准;建设云南省超算中心,支撑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陕西加快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转化医学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列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先进阿秒激光、电磁驱动聚变设施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谋划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超精密跨尺度基标准与溯源、空天地海无人系统综合试验测试、超大规模复杂电磁特性模拟与表征、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结构服役安全试验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青海推进建设国家盐湖技术创新中心、天文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广西加快建设“近海海床地基与工程结构系统安全创新平台”(海基一号),推动建设中国-东盟卫星应用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