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二氟亚苄基

仪器信息网二氟亚苄基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二氟亚苄基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二氟亚苄基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二氟亚苄基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二氟亚苄基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二氟亚苄基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二氟亚苄基相关的解决方案。

二氟亚苄基相关的资讯

  • 基因编辑巨头Horizon Discovery与罗格斯大学合作开发碱基编辑技术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Horizon Discovery Group 基因编辑和基因调控技术的全球领军者,宣布和新泽西州立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建立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一种称为碱基编辑的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并使之商业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获悉,2019年1月28日, Horizon Discovery Group plc(LSE:HZD),基因编辑和基因调控技术的全球领军者,宣布和新泽西州立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建立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一种称为碱基编辑的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并使之商业化。该技术将应用于新细胞疗法的开发,同时也将丰富Horizon集团的现有技术,帮助拓展其服务范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本次合作将进一步开发Rutgers Robert Wood Johnson医学院药理学副教授Shengkan Jin博士实验室的新型碱基编辑平台。作为协议的一部分,Horizon已向Rutgers提供了独家许可的碱基编辑技术,以用于所有治疗应用。此外,该集团还将在罗格斯大学进行基础编辑的进一步研究,并在集团内部继续进行评估和概念证明研究。&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碱基编辑是一种新颖的技术平台,用于在细胞中设计DNA或基因,并通过使用酶修饰基因,纠正DNA中的错误或突变。与目前可用的基因编辑方法(例如CRISPR / Cas9)相比,这种新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基因编辑,同时减少意外的基因组变化,避免在基因中产生可能导致负面影响的“切割”。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该技术将对通过临床开发和商业化促进细胞疗法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Horizon集团首席执行官Terry Pizzie说:“碱基编辑对于基因编辑技术领域来说就像一场潜在的革新,极有可能实现靶向治疗众多迄今无法医治的疾病的目标。此次Horizon集团与Jin博士和罗格斯大学的合作将帮助我们在研究与应用市场扩展科学和知识产权能力。作为我们五年投资战略的一部分,Horizon将致力于投资保持市场领导地位的高价值技术,碱基编辑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罗格斯大学的Shengkan Jin博士表示:“单独使用该技术的胞苷脱氨酶可用于开发离体疗法,如用于镰状细胞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修饰细胞、用于艾滋病的HIV抗性细胞,用于白血病的现成CAR-T细胞以及遗传性疾病的治疗,可谓潜力巨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罗格斯大学研究与经济发展部的临时高级副总裁David Kimball博士认为:“基因编辑技术真正彻底改变了科学家们思考如何在疾病治疗方面寻求更好结果的方法。我们期待通过与Horizon合作,发展这一新型碱基编辑平台以改善人类健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美国早在2018年1月就宣布将在未来6年出资1.9亿美元支持体细胞基因编辑研究,以开发安全有效的基因编辑工具,治疗更多人类疾病。显然,美国政府也对基因编辑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另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最新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将破千亿,达到1050亿美元,而基因编辑技术将是撬动千亿级大市场的一把钥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关于Horizon Discovery Group plc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Horizon Discovery Group plc(LSE:HZD)是基因编辑和基因调控技术的全球领军者,总部位于英国剑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Horizon集团提供广泛的技术产品和相关研究服务,以支持医学界和生物学界更好地了解所有物种的基因功能、人类疾病的遗传驱动因素以及个性化分子、细胞和基因疗法的发展。这些技术和产品已经被全球10000多家学术机构、药物研发机构、药物制造商和临床诊断公司所采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关于罗格斯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罗格斯大学,全称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简称罗大(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是美国新泽西州的最大高等学府,也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罗格斯大学的主要校园位于新布朗斯维克和皮斯卡特维,另有两所分校在纽瓦克和肯顿。 /p
  • 讲述珀金埃尔默中国收购的幕后故事——访珀金埃尔默诊断事业部副总裁,亚太区总经理张晟
    2009年,珀金埃尔默收购上海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波),标志着珀金埃尔默正式进入中国临床诊断领域。自那时起,珀金埃尔默临床诊断领域在中国战略提速。   时隔三年,珀金埃尔默又并购中国传染病分子诊断公司 ——上海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浩源)。是什么原因使得珀金埃尔默如此钟情于收购中国公司?当其他企业收购案的负面新闻不断传来时,珀金埃尔默如何在一系列收购中规避风险?收购浩源后,珀金埃尔默中国诊断领域发展之路将走向何方?   趁着“珀金埃尔默战略收购上海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媒体见面会”的机会,仪器信息网采访了珀金埃尔默公司诊断事业部副总裁,亚太区总经理张晟,请他向读者解读珀金埃尔默的收购故事和诊断领域的发展之路,珀金埃尔默仪器(上海)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程广辉陪同采访。 珀金埃尔默诊断事业部副总裁,亚太区总经理张晟   收购新波的故事   2009年9月,珀金埃尔默宣布并购中国临床疾病诊断企业新波,对于在顶峰阶段将新波出售给珀金埃尔默。新波创始人张晟表示,“这是新波董事会为公司的发展作出的慎重选择。”   新波是一家面向国内临床诊断市场开发检测仪器及试剂盒的高科技公司,成功开发了中国第一套时间分辨荧光检测系统和第一套时间分辨技术体外诊断试剂盒,在全球首次将时间分辨技术运用于肝病的检测。   张晟介绍到:“当时新波的免疫平台处于比较好的地位,时间分辨平台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新波要继续发展,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利用资本市场,另一种则是与珀金埃尔默等国际同行合作。第一种方法,我们能获得资本,但是获得不了国际化的技术平台,获得不了快速进入国际化的渠道。而加入珀金埃尔默,我们不但可以获得资金的支持,而且可以获得资本市场所获得不到的一些东西。”   并购前,张晟与珀金埃尔默现任的CEO Robert F. Friel进行了一次交谈,这次交谈成为了打消新波董事会对于收购顾虑的关键,张晟回忆道:“珀金埃尔默希望能够在资金上,技术上支持新波,而且支持新波发展本地化的业务。我们觉得有机会加入一个国际化的舞台,能够获得后续技术上的支持,未来的市场渠道扩展,这些可以促进新波更好更快地跃上一个新台阶。”   转眼间,新波加入珀金埃尔默已经三年,此次合作是否实现了双赢,珀金埃尔默为新波带来了哪些理念?张晟说:“这三年中,新波无论是从研发、运营到销售服务,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比如在运营中,推行了持续改进,精益生产,国际化管理的观念,使产品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研发上,新波加入了珀金埃尔默的全球化研发体系,运用了全球化的开发流程,和全球各个研发基地进行资源共享,当然,这些变化都是积极的,珀金埃尔默与新波文化,核心价值的相近促进了二者的完美融合,此次合作顺利地实现了互利双赢。”   收购案获得成功的奥秘   三年,两次收购,珀金埃尔默在中国的收购似乎顺风顺水。张晟说:“就全球来说,收购成功率大概只有40%左右,但珀金埃尔默却屡屡获得成功,原因之一在于前期的尽职调查,之二在于后期的整合。珀金埃尔默是一家以收购作为核心发展能力的公司,在过去十年间,收购的公司大于20家。公司前期调查的专细程度,后期整合的专业程度都堪称一流,我们有强大的团队来做这些工作。比如说对浩源的收购,在整个过程中,中国的团队占主导地位,未来整合的过程中,也是以中国的团队来做主要工作,这样做会更好的理解当地的文化。我们的CEO有一句话,珀金埃尔默之所以这些年的收购几乎都是成功的,就在于尊重本地的文化,尊重我们的被收购方,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谈及本次收购浩源,张晟表示:“在每次收购中,品牌都是珀金埃尔默充分尊重的,要充分考虑被收购方在本地市场的一些优势,当然,这个原理也会适用于本次收购浩源。在未来的发展中,珀金埃尔默将持续地加强浩源各方面的能力。”   为中国血站的技术提升做出贡献   “加入珀金埃尔默之后最重要的事,就是和同事一道建立了珀金埃尔默亚太区诊断发展战略,今后很多的工作都会围绕着这个战略来开展。”张晟说,“中国血站的筛查市场,之前主要使用酶免手段,但其存在灵敏度低等缺陷,因此,输血安全一直是困扰中国血筛市场的难题。国际上先进的国家都使用核酸检测作为免疫方法的补充,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也已经提出,血筛将使用核酸筛查手段。目前,浩源是可进行血液核酸检测筛查的少数公司之一,而且浩源的产品与其他公司相比,可以用同一份试剂同时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三项筛查,并能分辨不同的结果,这个技术在全球也是领先的。因此,我们认为,浩源在技术上有很强的独特性和优势。”   “珀金埃尔默利用在分子领域,特别是设备自动化等技术领域的优势,可以为中国血站的技术提升做出很多的贡献,这也是我们与浩源合作的原因之一。我们希望通过珀金埃尔默对浩源在技术、平台、资金等方面的帮助,能够使浩源成为血液筛查领域的领先公司,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在社会效益上,德国,巴西等很多国家的血液筛查都使用珀金埃尔默的产品,我们也很希望把这些技术应用到中国。”   对于珀金埃尔默在中国诊断领域的发展,张晟表示:“在中国,珀金埃尔默无论是新生儿筛查、产前筛查,还是传染病分子诊断,各条产品线都有非常快速的增长,大大高于市场平均发展速度。未来在新兴市场中,我们希望成为一个产品更为完整的体外诊断供应商。当然,公司主要的战略方向还是偏重于免疫产品和分子生物学产品。”   采访后记   “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加强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体外诊断技术产品开发”是“十二五”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的重点支持项目。   特别是随着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的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个体化医疗的理念进入临床实践,这些更是为体外诊断生产企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通过此次收购浩源,珀金埃尔默借机进入中国分子诊断领域市场,无疑注意到了未来中国体外诊断领域的巨大商机,正如张晟所说:“分子诊断领域目前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市场,目前的市场总额还非常小,很多新的技术还没有引入到中国,但未来一段时间里,分子诊断领域市场会有高速的发展,在这个领域珀金埃尔默会更有作为。”   采访编辑:裴熙详   附录1:张晟简介   张晟先生是珀金埃尔默公司诊断事业部副总裁,亚太区总经理。他于公司2009年并购上海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时加入珀金埃尔默公司,之前于2000年他创立上海新波并一直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职位。   作为上海新波的主要领导人,张晟先生带领上海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短短几年中,依靠多名博士、硕士带领的研发团队,成功开发了中国第一套时间分辨荧光检测系统和第一套时间分辨技术体外诊断试剂盒,在全球首次将时间分辨技术运用于肝病的检测,并在中国一千多家三级,二级医院中得到应用。该项目获得2003年度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加入珀金埃尔默公司后,张晟担任诊断事业部亚太区领导职务,致力于发展和推广高新技术以改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国家的疾病诊断水平。   张晟先生拥有复旦大学学士学位以及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硕士学位。   附录2:珀金埃尔默公司   http://www.perkinelmer.com.cn   http://perkinelmer.instrument.com.cn/
  • 布鲁克光谱:以应用“战”市场——访布鲁克光谱亚太区副总裁Christian Werner先生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5年10月28日下午,布鲁克于BCEIA 2015期间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五大部门联合新品发布会,在本次发布会上,布鲁克光谱着重介绍了分子光谱领域的最新产品:BRAVO 手持式便携拉曼分析仪。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在此之前,仪器信息网编辑为了这款新产品采访过布鲁克拉曼和气体分析部经理Armin Gembus博士,了解了一些有关该产品的一些情况。BCEIA期间,仪器信息网编辑又采访了布鲁克光谱亚太区副总裁Christian Werner先生。这一次Christian Werner先生给出了布鲁克光谱在便携拉曼产品发展上一些新的观点,他说,“我们不是行业第一,但是我们要做最好的。”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据悉,Christian Werner先生2000年加入布鲁克光谱,2015年5月正式任职布鲁克光谱亚太区副总裁,他对布鲁克光谱现在的业绩状况有什么样的评价?如何看待各产品线发展的商机所在?采访期间,布鲁克光谱中国区总经理陈晴先生,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亚太区市场部经理张月女士陪同。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title=" IMG_4535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insimg/d61fe13a-d2b0-4e2d-9551-1763bc40922d.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布鲁克光谱亚太区副总裁Christian Werner先生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Instrument:根据过去一年仪器行业的各研究机构的报告来看,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放缓的趋势,Bruker在2014年及2015年上半年的业绩是否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市场疲软和汇率下降等负面因素的影响? /span /strong /p p    strong Christian Werner /strong :虽然我不能给大家详细的数据信息,但是我可以说的是,不管国际经济形式如何,布鲁克光谱至少在中国保持非常好的增长趋势。在中国,布鲁克光谱现在不仅关注科研教育用户,推出了很多新的产品、技术和应用,还逐步进入工业领域。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没有太多地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在中国有很好的增长。 /p p   从全球角度来说,总体上还不错。按区域划分,亚太好于欧美。其中,欧洲有好、有坏,虽然欧元贬值而导致的汇率影响,以及欧洲政府科研投资的削减等会对我们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总体情况还是可控的,没有遇到很大的困难。 /p p   strong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Instrument:为了走出市场低迷的阴影,布鲁克都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对策? /span /strong /p p    strong Christian Werner /strong :在过去的三五年中,布鲁克采取的策略是开发各种应用来覆盖更多的领域,通过新的产品、技术和应用来开拓市场,未来也会延续这种思路。我们现在有三四条非常好的产品线,这些产品线会根据他们重点应用市场开发出更多的有针对性的产品、技术和应用。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Instrument:当前,布鲁克光谱亚太区的业绩表现如何?有哪些增长点? /span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28, 100, 162) " /span /p p    strong Christian Werner /strong :亚洲“三强”要数中国、日本、韩国,对于其他的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等有比较好的增长潜力,但是总体来说更多的业务还是来自于东亚“三强”。 /p p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28"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strong strong Instrument:您今年被任命为亚太区的副总裁,是否会对布鲁克整个亚太布局有新的改变? /strong /span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end_29"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p p    strong Christian Werner /strong :我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加强亚太区各区域之间及亚太区与总部(工厂)的沟通和交流。目前,我们在中日韩、南亚、东南亚等区域都有很好的团队,但是过去他们像是一个个独立的小区域,自己在运作,这些团队之间加强交流,共享一些资源、信息,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p p   此外,为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明确新产品的研发方向,需要寻找我们这个区域未来的增长机会,并为之做好准备,这是我关注的第二个方面。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Instrument:面对“如火如荼”的色谱、质谱等仪器,您如何看待红外、近红外和拉曼等分子光谱的市场活力?如何定位布鲁克光谱的各条产品线? /strong /span /p p    strong Christian Werner /strong :光谱是一种很成熟的技术,红外、近红外和拉曼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现在要在这些技术平台上开发更多的应用,同时卖点也会逐渐多起来,所以开发应用之后我们的市场会更大。有些用户买了某一款仪器,但是他之前对这款仪器一点都不了解,通过用户培训、讲座,在教会用户的同时,相关的市场也就扩大到这个用户的范围了。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甜菜糖在巴西是一个很大的产业,我们的近红外产品线开发了用于这个领域质控的自动分析方法,现在在巴西卖得很好。 /p p   50年前,布鲁克的创始人Guenther Laukien先生创立这个公司的时候,开发的是核磁产品,那时候比较关注科研级别的产品,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教授。但是布鲁克光谱成立以来,除了科研级产品之外,对质控方面的产品一直很重视,实际上我们开发的第一台傅立叶变换红外的最初用户就是一个产业用户。从这个历史来说,其实布鲁克光谱的产品线没有高、中、低之分,而是针对不同的市场分割来完善相对应的应用和解决方案。 /p p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布鲁克光谱不会开发所谓意义上的低端产品,因为布鲁克的定位是不仅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还要提供更好的服务,而服务是有费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布鲁克不会开发很便宜,没什么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去掌握、学习的低端的产品。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Instrument:从产品发展的角度来说,布鲁克目前的产品线中,那一类产品具有更高的市场增长潜力? /strong /span /p p    strong Christian Werner /strong :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回答起来却很复杂。对布鲁克光谱这几条产品线来讲,每一条产品线的市场容量都很大。目前我们在拉曼产品线上有新产品BRAVO,这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它的增长潜力。当然,相对于布鲁克传统优势的傅立叶红外和近红外等强势产品线来讲,目前拉曼产品线还是不能比较的,尽管如此,我们在三条产品线上都看到了不同的市场成长机会。 /p p   另外,我们每一条产品线的市场关注方向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这三条产品线在某一个市场上的成长机会到底怎么样,我们会针对不同产品线的不同市场寻找其拓展方向,希望这三条产品线最终都能建立比较广泛的市场。 /p p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46"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Instrument:布鲁克之前已经拥有傅立叶拉曼光谱仪、共聚焦拉曼和共聚焦拉曼显微镜等,但是一直以来市场份额比较小,推广力度也不大。为什么? /strong /span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end_47"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p p    strong Christian Werner /strong :确实,我们目前在拉曼领域市场份额很低,这是一个事实。这是因为,布鲁克有一个原则:我们做对的事情,而不是说一定要追随这个市场的所有发展方向。但是目前,我们看到了拉曼的成长机会,所以在今年3月份的Pittcon和BCEIA上,我们重点发布了最新款的便携式拉曼BRAVO。 /p p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52"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Instrument:布鲁克今年推出了面向制药行业的便携拉曼产品BRAVO,是否意味着未来是否要大力发展拉曼光谱产品线?有什么样的计划? /strong /span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end_53"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p p    strong Christian Werner /strong :便携拉曼BRAVO新品完善了布鲁克光谱拉曼产品线,我们的管理层也看到了拉曼市场的机会,未来会大力推广。 /p p   对于BRAVO新品的推广,我们采取一步一步进入市场的策略,先从西方市场开始做,前期主要在欧洲推广,他们对于这一款产品非常认可。今年6月底,我们在亚太地区也发布了这款新的产品,同时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成绩,比如,在韩国,由于有制药方面新法规的支持,有20多家制药公司对这个产品比较感兴趣,已经在积极地接洽。同时,在中国也已经有了第一个用户。 /p p   便携拉曼的确有很多新的应用市场,但是布鲁克的原则不是要做行业第一,也不是要做最便宜的,我们要做其中最好的。所以,虽然有很多细分的应用市场,但是我们要一步一步地去实现,目前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制药,当然我们的应用团队也在进行很多新的应用方向的开发,比如在德国的水泥行业我们就有成功的案例。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Instrument:近年来,便携/手持式拉曼光谱仪器表现非常活跃,越来越多的厂家跨入这个领域 但是也有一些厂商对手持式拉曼产品持观望态度,认为便携/手持式拉曼光谱还不成熟。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两种行为或观点呢? /strong /span /p p    strong Christian Werner /strong :手持拉曼貌似是一款简单的产品,其实其中需要倾注的技术和工艺还是很多的,我们并不认为一个公司轻易进入这个市场就能做出一个好的产品。 /p p   对于手持拉曼这个市场,布鲁克不是第一个进入的,之前已经有很多厂家推出了相关的手持拉曼产品,但是我们要做最好的。我们的重点是要解决应用中的一些复杂问题,比如,在制药领域的应用中,荧光干扰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以往的手持拉曼大约能覆盖30-40%的药物,而我们的SSETM技术推出之后能够覆盖80-90%的药物。 /p p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64"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Instrument:布鲁克对中国的业绩表现是否满意,特别是布鲁克光谱在中国的业绩?2013年,布鲁克中国广州办事处成立时,Juergen Srega曾表示要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增强应用和售后服务能力,目前有什么进展?或者即将开展哪些战略布局? /strong /span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end_65"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p p    strong Christian Werner /strong :毋庸置疑,中国依然是我们全球的第一大市场。我们对中国今年的业绩非常乐观,也很满意。 /p p   2013年,布鲁克的确宣布要加大对中国的投入,在过去的2-3年,也确实是这样做的。目前布鲁克光谱在中国的人员配置已经超过了50人,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到对中国的重视。目前布鲁克在做未来三年的战略性规划,虽然现阶段,我不能发布详细的内容,但是可以告诉大家,中国在其中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IMG_451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insimg/798e4e42-4e2d-4ecb-b1bf-a79c5688749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采访现场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采访编辑:叶建 br/ /p
  • 科技部回应基因编辑婴儿事件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今天下午,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部长茶座”活动中,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对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做出回应。徐南平表示,2003年颁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规定,可以以研究为目的,对人体胚胎实施基因编辑和修饰,但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而本次“基因编辑婴儿”如果确认已出生,属于被明令禁止的,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 /p
  • 南科大回应“基因编辑婴儿”:校外开展,不知情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1月26日,有关“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对此,南方科技大学表示,对于贺建奎副教授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一事,学校并不知情,且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消息称,今日,有媒体报道贺建奎副教授(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职,离职期为2018年2月—2021年1月)对人体胚胎进行了基因编辑研究,南方科技大学深表震惊。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35f0f366-4563-4778-8e30-836a412cf89d.jpg" title=" 6f079f4df40847079e4dd1aca53a4fb2.jpg" alt=" 6f079f4df40847079e4dd1aca53a4fb2.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南方科技大学网站截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关注到相关报道后,学校第一时间联系贺建奎副教授了解情况,贺建奎副教授所在生物系随即召开学术委员会,对此研究行为进行讨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南方科技大学形成如下意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此项研究工作为贺建奎副教授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二、对于贺建奎副教授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三、南方科技大学严格要求科学研究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和遵守国际学术伦理、学术规范。我校将立即聘请权威专家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深入调查,待调查之后公布相关信息。 /p
  • 国家卫健委、科技部、中国科协、基因编辑国际峰会、NIH回应“基因编辑婴儿”事件
    p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一经公布,引起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特别引发了法律和伦理方面的争议。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基因编辑国际峰会、NIH、等部门负责人接受采访表示:此次事件性质极其恶劣,已要求有关单位暂停相关人员的科研活动,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以下为回应详细内容: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国家卫健委 /strong /span :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p p   国家卫健委高度关注近期有关“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的信息,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赴当地和当地政府共同认真调查核实。 /p p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始终重视和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开展科学研究和医疗活动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进行。 /p p   “目前媒体所报道的情况,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相关部门和地方正在依法调查,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曾益新说。 /p p   曾益新呼吁,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科学研究和应用更要负责任,更要强调遵循技术和伦理规范,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维护人类生命尊严。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科技部 /strong /span :已要求有关单位暂停相关人员的科研活动 /p p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展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临床操作在中国是明令禁止的,此次媒体报道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公然违反国家相关法规条例,公然突破学术界伦理底线,令人震惊,不可接受,我们坚决反对。 /p p   徐南平介绍,科技部已要求有关单位暂停相关人员的科研活动。 /p p   “下一步,科技部将在全面客观调查事件真相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依规予以查处。”徐南平说。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科协 /span /strong :取消贺建奎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参评资格 /p p   日前,中国遗传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以及一批科技工作者已相继发出严正声明,表明中国科技界的鲜明立场和坚定态度,反对挑战科学伦理的任何言行。 /p p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事件性质极其恶劣,严重损害了中国科技界的形象和利益。我们对涉事人员和机构公然挑战科研伦理底线、亵渎科学精神的做法表示愤慨和强烈谴责。 /p p   “中国科技界坚决捍卫科学精神和科研伦理道德的意志决不改变,坚决捍卫中国政府关于干细胞临床研究法规条例的决心决不改变,坚守科技始终要造福人类、服务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初心决不改变。”怀进鹏说。 /p p   据悉,中国科协将进一步加大面向科技界的科研伦理道德的教育力度,以“零容忍”的态度处置严重违背科研道德和伦理的不端行为,取消贺建奎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参评资格。 /p p   “我们将继续加大在全社会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力度,为科技创新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和生态环境。”怀进鹏说。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声明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6f37ae99-063c-4f6a-b9dc-a1d1156fdcc7.jpg" title=" 医学科学院声明.png" alt=" 医学科学院声明.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indent: 2em " 基因编辑国际峰会宣读组委会关于人类基因编辑声明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声明第一部分 /p p   在2015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在美国华盛顿举办了一次国际峰会,峰会上讨论了人类基因编辑的科学、伦理和处理方法的问题。峰会组委会发表了一项声明,明确了能在现有规章和管理协议下进行的研究和临床应用领域。组委会同时强调,对任何可遗传的“生殖系”编辑进行临床使用都是不负责任的。另外,组委会也呼吁,对待这项飞速更新的技术,国际社会应该就它的益处、风险、前景进行更多的交流和讨论。 /p p   以在人类基因组编辑领域促进深刻的国际讨论为己任,香港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及美国国家医学院在香港举办了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以评估正在持续变化的科学前景、可能发生的临床应用,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人类基因组编辑的社会反响。作为第二届峰会的组织委员会,我们一方面为体细胞基因编辑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飞速突破而喝彩,另一方面则继续认为任何将生殖系编辑引入临床应用的举措在目前仍是不负责任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NIH对于贺建奎事件的声明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对贺建奎博士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上刚刚提出的科研工作深表关注,他描述了在人类胚胎中使用CRISPR-Cas9来敲除CCR5基因。他声称这两个被编辑后的胚胎随后被植入母体,并且女婴双胞胎已经出生。这项科研工作表明了贺建奎博士及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对国际伦理规范的有意忽视,这种行为是非常令人不安的。该科研项目主要是秘密进行的,在这些婴儿中抑制CCR5基因的必要性完全不能令人信服,知情同意过程似乎也非常值得怀疑,并且破坏脱靶效应的可能性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和探讨。非常不幸的是,这种强有力的技术首次明显应用于人类生殖细胞系却是如此不负责任。 /p p   目前正在香港进行迫切讨论,是否需要就此类研究的限制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共识。如果没有这种限制,世界将面临大量同样考虑不周和不道德的科研项目带来的严重风险。如果这种史诗般的科学不幸事件继续发生,那么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巨大潜力的技术将会被无可非议的公愤,恐惧和厌恶所掩盖。 /p p   为了避免出现任何疑问,正如我们之前所说,NIH不支持在人类胚胎中使用基因编辑技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贺建奎临时不参与29号的报告 /span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11月28日晚23点24分左右,基因编辑国际峰会给参会者发送邮件,贺建奎将不会出席29日下午的会议。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033e75d9-33a9-46a0-ab95-6d300d4d9414.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289" height=" 510" style=" width: 289px height: 51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9058cbad-060e-458d-a820-90023ee6d8be.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cience将基因编辑宝宝剔出2018年重大突破的评选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8年11月28日上午,Science评选了2018年重大突破的科研进展。基因编辑“中国宝宝& #39 强势入围,这也是众多参选的一匹大黑马。此消息一出,也是引来众多舆论,一时间满城风雨。11月29号上午,Science也悄悄把基因编辑宝宝剔出2018年重大突破的评选活动,并附上一则说明:“我们最初把基因编辑婴儿列为候选名单 现在我们删除了它,以避免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认为Science杂志认可了这一有悖道德科学研究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ef1b2618-c7c0-4cc1-b9ba-4b8028c8b166.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p
  • JAAS负责人谈原子光谱发展——访JAAS评论编辑Norbert Jakubowski、编辑May Copsey及RSC出版人Niamh O’Connor
    英国皇家化学会(RSC)期刊《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于1986创刊,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原子光谱分析领域中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原子光谱基础理论和元素分析应用的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影响因子为3.435。   2010年是JAAS创刊25周年,同时也是ICP-MS第一篇论文发表30周年。值此之际,JAAS近日在清华大学举办了“JAAS 25周年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编辑就原子光谱的发展及JAAS的办刊特色采访了JAAS评论编辑Norbert Jakubowski博士,JAAS编辑May Copsey博士和英国皇家化学会(RSC)出版人Niamh O'Connor博士。 JAAS评论编辑Norbert Jakubowski博士 JAAS编辑May Copsey博士 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人Niamh O'Connor 博士   Instrument:2010是JAAS创刊25周年,您能谈谈为何选择在北京举办25周年学术研讨会吗?   May Copsey:这次学术会议是JAAS 2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一,对于我们来说,纪念JAAS创刊25周年十分重要,不仅要回顾JAAS 25年来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探索未来的发展之路。随着中国经济以及中国分析科学的快速发展,我们选择在北京举办此次会议,期望同中国学者一起探讨原子光谱的发展。   Norbert Jakubowski: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许多朋友在这里,尤其是张新荣教授帮忙负责组织这次会议,我们感到非常高兴。   Instrument:25年来,JAAS收录的论文中,有关ICP、AAS、AFS、XRF的论文所占比例有着怎样的变化?有哪些重要的变化?   Norbert Jakubowski:确实这些年来,不同原子光谱技术的论文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者们对于AAS的兴趣正在逐渐降低,所以JAAS收录的相关论文也越来越少。1986年,JAAS收到的稿件中50%是关于AAS,而2006年,关于AAS的论文只有10%。   相反,有关ICP以及ICP-MS的论文越来越多。自从ICP-MS问世以来,它的发展十分迅速。目前JAAS收录的论文中60%都是有关ICP-MS的,其中激光剥蚀与ICP-MS联用技术(LA-ICP-MS)也是热门研究领域,早在2005年JAAS中有关LA-ICP-MS的论文量几乎和AAS一样多。JAAS编委Günther博士曾预测说也许有一天所有的ICP-MS都将与LA联用。   当然,JAAS不是只有ICP-MS,我们依然会收到有关AAS的论文,但大多是有关连续光源原子吸收光谱的。此外,关于辉光放电原子发射光谱(GD-OES)以及辉光放电质谱(GD-MS)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也在逐渐增多。   至于XRF,最初JAAS在XRF领域并不是特别具有优势,所以收录的有关XRF的论文量并不多。但最近几年,工业分析领域有一大批人在使用XRF仪器。据一厂商介绍,如今ICP-MS的市场容量在20000台左右,而XRF的市场容量在2000000台,所以这对于JAAS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   Instrument:根据JAAS收录的论文分析,目前原子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在哪些研究领域将会取得重大突破?   Norbert Jakubowski:谈到原子光谱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我们也发现有了许多变化。早期JAAS收录的许多论文大部分是关于地质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环境科学。从2006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前二十年里,JAAS收录的有关环境分析的论文量占30.2%,材料分析占16.8%。但最近几年原子光谱的应用研究逐渐转向了生物医药,以及纳米材料分析等领域。预计将来,原子光谱技术将在这些新的应用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Instrument:从投稿情况来看,请谈谈目前不同国家和地区原子光谱技术的研究情况,各有哪些特点和优势?其中,对于中国的原子光谱论文您有何看法?   May Copsey:从1986-2006年间,JAAS收到的投稿论文中,57%来自欧洲,24%来自北美,12%来自亚洲,4%来自南美,1.6%来自澳洲,1.6%来自非洲。目前,JAAS依然在欧洲能够收到许多投稿,特别是有关激光剥蚀技术的基础研究。来自亚洲的论文量正在逐年增长,预计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中国的投稿量现在也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地质研究和纳米分析领域。   Niamh O'Connor:事实上,目前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研究热点,这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以及发展重点。除此之外,研究者的兴趣和工作领域也会有影响。   Instrument:请谈谈原子光谱仪器的发展?   Norbert Jakubowski:原子光谱仪器正逐渐朝着体积更小、灵敏度更高的方向发展。每年,都有许多新型仪器上市,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看到有重要突破的新仪器。例如,如果要分析单纳米粒子,就需要非常高的时间分辨率,但是没有生产商能解决这一问题。大家对于新兴市场的关注还较少,如医药分析市场,这个市场要比环境监测大10倍甚至百倍。我认为完全可以利用原子光谱仪器为医疗保健提供分析手段,例如癌症诊断等,这将为原子光谱的应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去年,加拿大一家仪器公司推出一种新型ICP飞行时间质谱仪用于分析检测单个癌细胞。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想法,因为许多医疗工作者利用荧光检测方法同时只能检测细胞中的四个生物分子,而利用这款新型ICP飞行时间质谱仪可以同时检测二十多个生物分子。还有许多新的领域,原子光谱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我们首先得向这些领域的分析工作者证明原子光谱仪器确实能帮助他们完成检测目标。   现在,还有一些研究者在从事原子光谱仪器的基础研究,如新型质谱离子源或其他相关的激发源的开发,以拓宽原子光谱的应用范围,这对于仪器获得好的分析结果也十分重要。还有些仪器公司正在推出新的ICP-MS接口,但现在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等离子体是如何转入质谱仪的,所以仪器的发展还需要基础研究的支持。   Instrument:请您谈谈JAAS的办刊特色?25年来,JAAS如何在保持其在原子光谱分析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对于JAAS未来的发展,您目前有哪些具体的规划?   May Copsey:在JAAS刊登的论文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稿程序,每一篇收录的文章都会经过编辑们的仔细审查。一般,我们会选取相关领域的两位专家评审稿件的科学性,他们会返回自己的意见,并对每一处修改都给予合理的建议,然后我们会考虑是否收录这篇稿件,通常我们接收到的50%-60%的稿件都会被收录。   我们一定得感谢专家们的支持。他们花很多时间去审查稿件,对在JAAS上发表的论文都给予特别细致的审稿意见,这对于保持在JAAS的高质量十分重要。此外,研究者们选择将他们最好的研究成果在JAAS发布对提高JAAS的影响力也非常重要。   Niamh O'Connor:作为英国皇家化学会的出版人,最重要的事情是了解不同学术团体的研究兴趣。我们出版的所有刊物,包括JAAS,和在不同国家不同研究领域的编委们、顾问、审稿人、作者以及读者保持非常紧密的联系。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不同学术团体的要求,可以帮助我们设立非常高的标准。英国皇家化学会在中国也有许多会员,如高山教授、张新荣教授,他们给我们的工作很大的帮助。   Norbert Jakubowski:我们的编辑还经常去参加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通过交流,可以更好的与编委、作者及读者们保持紧密联系,这在一些期刊中是很少见的,我们在尽力使自己的期刊能独具特色。   May Copsey:至于未来的发展规划,我们依然非常希望能够提高JAAS中的原子光谱基础研究。目前在JAAS收录的论文中,大多数是有关应用的,而基础研究的论文量较少,但是原子光谱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于原子光谱充分发挥其潜能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JAAS期望能收到更多有关基础研究的原子光谱论文。但我们也意识到现在的刊物数量越来越大,因此,在保持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内容灵活的延伸至读者和作者的研究领域,例如增加对原子光谱在地质学,生物学和其他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关注。 采访现场   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在此次采访过程中给予我们的支持与帮助!   附录:《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http://www.rsc.org/jaas 采访编辑:秦丽娟 以下为采访稿件“英文版” Atomic Spectrometry: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y new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 (JAAS) is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the number-one journal publishing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he fundamental theory, practice and analytical application of atomic spectrophotometer techniques, the impact factor is 3.435.   2010 is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JAAS, and also is the30th anniversary of the first published ICP-MS paper. On this occasion, JAAS has held a one-day symposium in Tsinghua University to celebrate the event. During the symposium, we interviewed Dr. Norbert Jakubowski (Reviews Editor of JAAS), Dr. May Copsey (the Editor of JAAS), and Dr. Niamh O'Connor (Publisher of RSC Publishing). They talked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atomic spectrometry, and how JAAS maintain the absolute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area of atomic spectrometry?   Instrument:2010 is JAAS 25th anniversary, could you please talk about the reason for holding the symposium in Beijing?   May Copsey:This symposium is a part of the celebrations of JAAS' 25th birthday. It'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celebrate JAAS' 25th anniversary. We not only look back the previous 25 years of JAAS, but also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look forward at the meeting, and hopefully to see what development will be coming in the fut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ket and the rapid growth on analytical sciences in China, we hold our symposium here in Beijing to look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tomic spectrometry.   Norbert Jakubowski:Another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 we have many good friends here and we are lucky to have Professor Xinrong Zhang here as our host.   Instrument:Could you please introduce the proportion of the papers about ICP, AAS, AFS, XRF included in JAAS? What changes had happened to the amount of the papers about ICP, AAS, AFS, XRF in the past 25 years?Which changes do you think are quite important?   Norbert Jakubowski:We have seen significant changes in all these areas. The interest in AAS is declining from year to year, so we are getting fewer and fewer papers on this topic. The number of AAS papers has decreased during 1986 to 2006 (50% to 10% of all manuscripts). The interest in ICP-MS and ICP emission spectrometry is still increasing. Since ICP-MS was launched in the market, it has developed very rapidly. Now at least 60% of all papers published in JAAS relate to ICP-MS. For example, LA-ICP-MS is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JAAS. In 2005, the number of LA-ICP-MS nearly reached the number of AAS publications. Dr. Günther once predicted that there might come a day when all ICP-MS systems will be coupled to laser ablation "nebulizers". Certainly we don't only have ICP-MS, and we're still getting a certain amount of papers from AAS, but now we are also seeing more papers submitted on continuous source AAS. The number of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studies in GD-OES and GD-MS is growing too.   As to XRF, at the beginning, JAAS was weak for X-Ray technique, so we haven't had too many papers from XRF. Now during the last couple of years, in industry those people who applied XRF instrument is a big family. According to one manufacture's introduction, nowadays, we have almost 20000 ICP-MS instruments in the market, but we have more than 200 0000 XRF. So this is a much bigger opportunity.   Instrument:According to JAAS' articles, which field do atomic spectrometry analysis technologies mainly focus on at present? In which aspect will they get breakthrough?   Norbert Jakubowski:Talking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atomic spectrometry in various areas, we also have seen many changes. Early on, we saw many papers coming from geological sciences, material sciences and a lot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From 1986 to 2006, according to JAAS' articles, 30.2% are about environmental studies, 16.8% about material sciences. But now we see that the scope is moving into medical and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and to material sciences again, particularly in the direction of nano sciences. Nowadays, we se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apers focusing on applications, rather than fundamental developments. In the future, we expect that atomic spectrum analysis technology will play a bigger role in these new applications.   Instrument:According to the contribution situation, could you please introduce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atomic spectrometr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areas recently?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atomic spectrometry papers of China?   May Copsey:From 1986 to 2006, the manuscripts contributed to JAAS are 57% from Europe, 24% from North America, 12% from Asia, 4% from South America, 1.6% from Australia and1.6% from Africa. At the moment, we still receive lots of papers from Europe, particularly in laser ablation fundamentals. The number of papers from Asia is growing quite strongly year after year, and we expect the trend will continue. We expect that the number of papers from China will continue to grow, particularrent communities. In all of our journals, including JAAS, it'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maintain contact with all the editorial and advisory board members as well as authors and referees who com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work on different researches. They help us to understand what different communities want, and to make sure they set very high standard for us. RSC journals also have a lot of Board members from China, such as Prof. Shan Gao and Prof. Xinrong Zhang, that really make a difference.   Norbert Jakubowski:Our editors are always present at each of those important conferences to talk with people. We have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uthors, readers, editorial boards. RSC Publishing tries to really make the difference from other periodicals.   May Copsey:As to the plan for the future, we still very much like to see JAAS promoting fundamental development for atomic spectrometry, and fundamental atomic spectrometry research is still very important for their potential. We realize that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s growing rapidly, so we will maintain a good found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be flexible to respond to what our readers and authors are doing, such as increasing our focus on applications in geology, biology, and othe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reas.
  • 衢州打造四省边际大型仪器共享专区促共富
    衢州市科技局按照“一平台+一中心+N驿站+N专员”组织架构,构建四省边际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一是探索本市大仪管理单位评价机制。依托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单位,建设N个“服务驿站”,对其制度建设、管理系统对接、设备入网共享、共享服务成效等方面开展考核。绩效评价结果作为科研仪器设备购置审核、资产管理、财政补助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二是强化四地市协同工作机制。由衢州市科技局牵头,建立四地市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大仪共享业务对接,健全相关业务标准规范,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大仪共享工作有序高效开展。二是建立即时响应机制。制作各地业务审批和技术支撑联络图,确定专职联络员,定时开展业务培训交流,提高沟通效率,落实联席会议各项工作部署。三是加快四省边际大仪共享平台建设。依托浙江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利用四地市大型科研仪器资源,上线“四省边际共享专区”。以大型科研仪器“闭环管理、动态监管、全流程服务”为核心,以科研人员、科技企业的创新需求为导向,强化跨地、跨部门协同,建设多跨协同场景应用,实现大型科研仪器管理“一网办”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一指办”。
  • 从电影《毒液》到基因编辑婴儿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漫威系列电影《毒液:致命守护者》(Venom)最近在热映。按照网上公开的剧情简介,剧中德雷克博士的生物公司从外星带回了4个外星液态生物样本,这些外星液态生物必须寄宿在人或动物身体形成“共生体”才能维持它们的生命,并使其宿主具有超强的能力。就像人类以往发现某个新的物质一样,德雷克博士迫切地想知道这种外星液态生物与人结合后会怎样。于是,他弄来了许多街头流浪汉进行这项试验,并称之为“志愿者”。而后男主与该业态外星生物阴差阳错结合在一起,并展开了相应剧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335bfad2-7866-4e82-90f7-b1a44eecc560.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1127094010.jpg" alt=" 微信图片_20181127094010.jpg" width=" 299" height=" 448" style=" width: 299px height: 448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6px " 《毒液:致命守护者》电影预告海报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结合《毒液》里号称“最恶心”超级英雄的遭遇,今天就想跟大家聊一下与临床试验和志愿者有关的那些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根据我国现行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或《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试验应当遵循《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确定的伦理准则;伦理审查与知情同意是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知情同意是指向受试者告知临床试验的各方面情况后,受试者确认自愿参加该项临床试验的过程,应当以签名和注明日期的知情同意书作为证明文件;受试者参加试验应当是自愿的,且在试验的任何阶段有权退出而不会受到歧视或者报复,其医疗待遇与权益不受影响;如发生与试验相关的伤害,受试者可以获得治疗和经济补偿;受试者在试验期间可以获得免费诊疗项目和其他相关补助。总的来说,临床试验可能有收益,也可能有风险,但必须对风险进行管控。这些都将在受试者签署的《知情同意书》等一系列文件中得到体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7c80fd43-d73d-4bf2-8c0c-6fe5659748dd.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7411316e-9737-48c6-9ace-72ffb99e2f20.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color: rgb(165, 165, 165) " 图片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能参加国内外新药的临床试验更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也许他们获得的生命延长收益远大于其承受的药物副作用。但别忘了,临床试验也会招募健康志愿者,还在念书的大学生、研究生们是受青睐的优质招募对象。所以在这里要强调,请打算自己或家人参加临床试验的同学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务必逐字逐句,逐字逐句,逐字逐句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 /strong /span 再决定要不要签字。千万不要随便签字!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color: rgb(0, 0, 0)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trong 法规要求知情同意书应当采用受试者或者监护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文字。知情同意书不应当含有会引起受试者放弃合法权益以及免除临床试验机构和研究者、申办者或者其代理人应当负责任的内容。 /strong /span 不要只看见免费体检以及那几百块的补贴而忽视试验风险。务必了解清楚自己将要接受的干预因素是哪些。入组后如果发现干预因素影响了自己的健康,一定及时要求治疗,必要时可以直接退组。 /span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要说以身试药的科学家,那在中外屡见不鲜。尤其在早年临床试验条件不够发达时期许多研究人员奋不顾身以身试药,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比如我国诺奖得主屠呦呦教授就曾亲自试药。今时不同往日,医学飞速发展,制度日趋完善。请大家为医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一定要合规合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临床试验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链,也有灰色地带,曾有不止一家媒体深度报道了“职业试药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检索,本君就不再展开。 /span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再说回电影《毒液》,意外被附体的男主似乎获得了更多的收益,那些无知的流浪汉有没有充分了解试验内容和风险?显然没有。在受试者被外星生物附体后生命垂危之时有没有人道主义的急救措施?显然没有。没有人性的博士是邪恶的,而最终德雷克博士也被邪恶的外星生命附体,真是没有最邪恶,只有更邪恶,等待这对邪恶共生体的结局也只能是灰飞烟灭。不知道当初作者创作这些情节的时候有没有翻过美国公共卫生部的黑历史。该机构从1932年到1972年在黑人身上进行梅毒试验,并且被试者全部不知情(欲了解详情,请自行搜索“塔斯基吉梅毒试验”或者“Tuskegee syphilis experiment”)。还有美国在1946-1948年间进行的抗生素治疗梅毒的试验(欲了解详情,请自行搜索“危地马拉梅毒试验”或者“Guatemala syphilis experiment”)。对此,本君想说,真的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啊。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a803dbc4-eb75-4ceb-8b2c-d5446afeeab0.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 塔斯基吉梅毒试验中医生从受试者身上抽取血液。图片来源于网络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临床试验不单单要考虑医学问题,还必须要提前考虑伦理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医学伦理”这个词,想必通过持续发酵的“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各位同学都不再陌生。从项目领导者贺建奎博士高调在Youtube上发布视频宣布这一“惊人”的成果,到贺博士号称正在开会不方便接受采访,到各级机构纷纷撇清关系;从某些主流媒体以“厉害了我的国”模式进行高调报道,到科技媒体纷纷质疑,到《人民日报》官方微信的综合报道??说实在的,本君也被搞得云里雾里,真相如何难以分辨。但贺博士视频里言之凿凿、充满自信与骄傲的基因编辑婴儿“露露”和“娜娜”应该已是既成事实。本君能找到关于药品、医疗器械甚至人类干细胞的临床试验规范文件,但到成文时为止,还没有找到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类胚胎及人类生育的研究规范文件。法无禁止则可行?对人类受精卵进行基因编辑这种重大的医学实验,像网上流传的那样,区区一家私立医院的伦理委员会是不是有资格批准?在有医学方案阻断HIV从父亲传播到胎儿的前提下,采用激进的基因编辑手段只是为了预防婴儿未来的HIV感染是否合乎科学逻辑?受试者有没有了解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所有益处和风险,包括饱受争议的CRISPR/Cas9脱靶效应?这些问题不知道未来有没有答案。本君能做的就是再次告诫大家,无论是以科研为目的,还是以治疗为目的,一旦大家参与了相关临床研究,务必核实清楚主办方资质,逐条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内容,甚至要搞清楚伦理审批部门的资质。不是说主办方告诉你哪哪儿批准了就可以的,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好比你家没有权力批准邻居老李家的孩子可不可以在你家挨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科学研究真的是把双刃剑,能诛魔,亦能助人成魔。我们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进步,如果所谓“全球首个”、“诺奖级”科技进展需要践踏生命、违背人伦,本君觉得不要也罢。 /span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color: rgb(0, 0, 0) " strong 衷心希望无辜的受试者“露露”和“娜娜”能不受影响,这两个小生命能像其他普通婴儿一样健康快乐成长。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相关资料: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1.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局令第3号)网址:http://samr.cfda.gov.cn/WS01/CL0053/24473.html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2.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25号)网址:http://samr.cfda.gov.cn/WS01/CL1101/148101.html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3. “赛先生”微信号关于“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的报道——激烈反弹:基因改变婴儿导致生物医学界普遍批评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4. 澎湃视频,贺博士对项目的4分半钟介绍。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71728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font-size: 14px " 5. 《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对于事件的综合报道——最新!“基因编辑婴儿”事件震惊社会,官方启动伦理调查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color: rgb(0, 0, 0) " (本文由 strong 乐只君子 /strong 供稿) /span /p
  • 中国工程院发声“基因编辑婴儿”事件
    p   在昨日于香港召开的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上,此前媒体广泛报道的基因编辑婴儿出生一事的涉事研究者作了该项“研究”的技术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533ce26f-037d-48a5-a937-6b5c66056f6d.jpg" title=" 图片2.jpg" alt=" 图片2.jpg" width=" 241" height=" 359" style=" width: 241px height: 359px " / /p p   如情况属实,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和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发表如下声明: /p p   在学术与技术上,该项“研究”没有先进性,并且对技术的应用严重失当。 /p p   在伦理与道德上,在严重缺乏科学评估验证,安全性存在不可预知风险的情况下,贸然开展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生殖细胞基因编辑临床操作,严重违背了基本伦理规范和科学道德。 /p p   在法律与法规上,该项“研究”违反了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关于基因相关研究的系列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实施了明令禁止的技术操作。 /p p   我们深切关怀报告中所称已出生的两名婴儿。呼吁社会各界对她们的隐私给予最严格的保护,研究制定细致的医学与伦理照护方案,防范这种基因编辑可能产生的健康损害,以社会所能提供的最充分的关怀方式,使她们能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健康快乐成长。 /p p   我们呼吁,科技工作者必须加强科学道德自律,强化自我管束,在探索和创新活动中必须遵守相应的伦理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针对科学技术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科技界要深入思考,认真研究,未雨绸缪,加强教育,完善相关行业规范和伦理指南,以保证科技界从事负责任的研究。有关部门要动态完善相关法规,严格审查监管程序,适时推进有关立法工作,严密防范科研伦理不端行为发生。 /p p   中国工程院将密切关注对这一事件的调查进展和结果,并愿意提供必要的学术与专业技术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11月28日 /p
  • 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将在香港举办
    p   第二届将于2018年11月27-29日在香港举办。该峰会会期预计三天,由香港科学院、英国伦敦皇家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国家医学院联合举办。第一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曾于2015年在华盛顿特区举办。 /p p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发展迅速,CRISPR等功能强大的编辑工具因为精确、简便等特性获得了爆发性的应用。但具体到人类基因组编辑,在应用伦理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仍未得到完美解答。其中涉及到可遗传的基因编辑,以及治疗目的以外的基因编辑应用,更引起社会广泛忧虑。 /p p   第二届峰会将广泛召集基因编辑技术相关的各界人士,包括研究人员、伦理学家、决策部门、患者团体以及全球科学组织的代表等,继续推动相关的广泛讨论。 /p p   参与者将重点关注以下问题:一、自2015年首届峰会以来取得的科学进展 二、基因编辑应用于不可遗传的疾病治疗的进展 三、对生殖细胞基因编辑的科研状况及临床应用潜力 四、2015年首届峰会确定的技术挑战最新情况 五、制定国际监管框架的规划和前景 六、人类基因组编辑应用的可能伦理和社会问题 七、基因编辑话题的公众参与。 /p
  • 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评审细则(试行)
    各有关单位:   为更好指导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审工作,扎实做好安全管理,我办制定了《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评审细则(试行)》,现予印发。   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评审细则(试行)   一、分子特征   (一)靶基因编辑情况。提供覆盖编辑位点的PCR扩增测序或全基因组测序等资料,对于采用全基因组测序的,还应提供在编辑位点的覆盖度分析资料。相关数据应能够说明基因编辑植物中靶基因编辑情况。   (二)载体序列残留情况。提供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在转化载体上的覆盖度分析等资料。相关数据应能够说明基因编辑植物中载体序列残留情况。   (三)脱靶情况。提供预期脱靶位点的PCR扩增测序或全基因组测序等资料,应采用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分析预期脱靶位点,对于采用全基因组测序的,还应提供在预期脱靶位点的覆盖度分析资料。相关数据应能够说明基因编辑植物的脱靶情况。   二、环境安全   (一)可能直接改变物种关系的基因编辑植物,如抗病虫、耐除草剂性状。应提供以下资料:   1.目标性状和功能效率评价。   2.生存竞争能力,包括株高、覆盖率、繁育系数、落粒性以及种子数量、重量和发芽率等。   3.对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和有害生物地位演化的影响。   4.抗病虫基因编辑植物还应提供对可能影响的非靶标生物的室内生物测定。   5.耐除草剂基因编辑植物还应提供对至少3种其他常用(非目标)除草剂耐受性的测定。   (二)其他基因编辑植物,如抗逆(抗旱、耐盐碱、抗冻、抗高温等)、品质改良、生理性状改良(养分高效利用、生育期改变、高产等)。应提供以下资料:   1.目标性状和功能效率评价。   2.生存竞争能力,包括株高、覆盖率、繁育系数、落粒性以及种子数量、重量和发芽率等。   三、食用安全   (一)可能改变关键成分的基因编辑植物,如品质改良、高产等。应提供以下资料:   1.关键成分分析(包括营养素、功能成分、抗营养因子、内源毒素、内源过敏原等)。   2.最大可能摄入水平对人群膳食模式影响评估。   3.基因编辑导致某种蛋白质表达量显著增加的,还应提供该蛋白质的表达量及其与已知毒蛋白质、抗营养因子和致敏原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   4.基因编辑导致产生新蛋白质的,还应提供:(1)新蛋白质的表达量;(2)新蛋白质与已知毒蛋白、抗营养因子和致敏原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3)新蛋白质体外模拟胃液蛋白消化稳定性、热稳定性试验;(4)新蛋白质毒理学试验。   5.若上述数据资料(1—4项)表明目标性状可能增加食用安全风险,还需提供大鼠90天喂养试验。   (二)不改变关键成分的基因编辑植物,如抗病虫、耐除草剂、抗逆(抗旱、耐盐碱、抗冻、抗高温等)、生理性状改良(生育期改变、养分高效利用等)。应提供以下资料:   1.关键成分分析(包括营养素、功能成分、抗营养因子、内源毒素、内源过敏原等)。   2.基因编辑导致某种蛋白质表达量显著增加的,还应提供该蛋白质与已知毒蛋白质、抗营养因子和致敏原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   3.基因编辑导致产生新蛋白质的,还应提供:(1)新蛋白质与已知毒蛋白、抗营养因子和致敏原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2)新蛋白质体外模拟胃液蛋白消化稳定性、热稳定性试验;(3)新蛋白质毒理学试验。   4.若上述数据资料(1—3项)表明目标性状可能增加食用安全风险,还需提供大鼠90天喂养试验。   四、评审程序   上述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评价都可在中间试验阶段进行,若中间试验阶段获得的数据资料表明目标性状不增加环境安全风险,经评价合格后可直接申请安全证书。   若中间试验阶段获得的数据资料表明目标性状可能增加环境安全风险,需开展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经安全评价合格后方可申请安全证书。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应在试验植物的主要适宜生态区进行。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应在每个主要适宜生态区至少设一个试验点。 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评审细则(试行).pdf
  • “更加贴近用户 全面提升PerkinElmer中国竞争力”——访PerkinElmer亚太区ASLS副总裁兼总经理、中国区总裁Nam-Hoon Kim先生
    作为一家专注环境安全与人类健康业务的国际著名仪器公司,PerkinElmer在2011年可谓“大动作”频繁:   在新产品新技术推出方面,采用光纤技术、结构紧凑的PinAAcle 900原子吸收,采用平板等离子体技术、减少1/3氩气消耗量的Optima 8x00 ICP-OES,极高灵敏性的Frontier红外光谱,首款TOF MS等近乎PerkinElmer所有产品线上都有重量级新品面市。   在战略并购方面,有备受行业关注的6亿美元Caliper收购案也在日前完成,这也是PerkinElmer完成2011年的第七次收购案;其中,对实验室信息管理技术尤为关注,先后收购了CambridgeSoft、ArtusLabs、Geospiza、Labtronics等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   另外,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现状和用户需求,以使PerkinElmer产品与技术更好地服务中国用户,PerkinElmer中国区组织结构也在2011年做了积极调整,设置了“北方区”、“南方区”、“西区”三大区域,同时,将加大对中国西部的投资力度…… PerkinElmer亚太区ASLS副总裁兼总经理、中国区总裁Nam-Hoon Kim先生   在这一系列战略规划与调整之下,PerkinElmer全线的新产品、新技术及整体解决方案将会给中国用户带来哪些“便捷”与“惊喜”?日前,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了PerkinElmer中国区新领导人-亚太区ASLS副总裁兼总经理、中国区总裁Nam-Hoon Kim先生;PerkinElmer中国区市场部总监程广辉先生及新设置的中国三大区域负责人全程陪同采访。 PerkinElmer中国区大“调整”:组建三大区域,全面覆盖中国市场   Instrument:作为PerkinElmer公司亚太区ASLS副总裁兼总经理,如今又开始直接负责中国业务,首先请您谈谈近几年PerkinElmer在中国发生的最大变化?   Nam-Hoon Kim先生:PerkinElmer过去十年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过去五六年间,我们在人力资源、技术开发、战略合作等方面投资力度都很巨大;目前,PerkinElmer在中国有600多名员工,不仅仅是从事市场和销售工作,而且还进行生产、研发和软件开发方面的工作;我们在江苏太仓建有很大的生产工厂,在上海设有研发基地,并有小型的应用支持团队,而且还将进一步扩大这个团队。尤其,从PerkinElmer全球研发中心的分布来看,中国正在逐渐成为重要的研发基地。   目前,PerkinElmer的产品与服务在中国市场覆盖面越来越广,我们与市场、用户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现状和用户需求,过去我们只是把一些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直接引进中国,而现在我们更加注重近距离的聆听中国用户的声音,根据中国市场需求开发新技术、新应用,为中国用户定制解决方案,这是PerkinElmer过去十年来在中国发生的最大的变化。   Instrument:据悉,您刚到任中国就对PerkinElmer在中国的组织结构实施大规模“变革”,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次“变革”的主要内容及目的?以及您在中国开展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Nam-Hoon Kim先生:为了能更接近用户,更好地倾听用户的声音、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这次我们对PerkinElmer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过去我们在中国的机构是非常集中的,全中国只有一个中心机构、主管整个中国市场;我们改变了这种组织形式,“以地区为中心,在中国不同地方设立组织机构,这样使我们能够与用户和市场的距离更近”。   目前,我们在中国设置的“北方区”,包含北京、沈阳两个分公司管辖的区域。当然,我们还有“南方区”,涵盖上海、武汉和广州三个分公司管辖的区域并正计划在其他省份再增加一两个办事处。另外,在“西区”,我们计划加大投资力度,以成都、重庆为基地,还要在西安建立一个售后服务中心。   过去,是由中国区的主管参与每个项目,而现在则由区域主管全权负责各地区的工作和决策,他们去观察市场、倾听用户的需求;由区域主管进行决策处理,决定进行投资与否,这种“以地区为中心”的架构,使得我们可以比以前更快地做出决定,更加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我认为这是最大的不同,也是挑战之一。   今年3月份,我正式常驻中国,开始接触很多不同地区的用户;给我的印象是中国很大,其次是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情况和用户需求也非常不同。面对用户各种各样的需求,不能只制定单一的方案,而需要有不同的策略和方法。简而言之,我目前面临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需要与不同的市场、不同的用户打交道,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满足市场和用户的期望。   Instrument:您刚刚提到PerkinElmer将加大对中国西部地区的投资,能否谈谈相关具体计划?   Nam-Hoon Kim先生:加大对西部的投资,是PerkinElmer在中国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尽管整个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比如,新疆、西藏都是很大的省份,但之前我们在这个地区的投入和接触相对来说比较少。而且,中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这也是PerkinElmer选择在西部加大投资的重要原因。所以,未来的5-10年,PerkinElmer计划在中国西部地区加大资源的配备、组织越来越多的商业活动大力推动公司在西部地区的业务发展。   之前,西部地区只是PerkinElmer北方区域的一部分,在成都设有分公司配备有销售人员、维修工程师、技术支持等。但是,目前的人员配备已经不足以适应新的要求。西部区域主管负责的区域现在是PerkinElmer中国三大区域中最大的,所以我们现在要设置完整的组织架构,配备全套的人力资源,并建立实验室。当然,PerkinElmer在西部地区的市场成长起来需要一段时间,如果我们现在开始投资,可能十年后才会有结果。但如果我们现在不开始行动,就可能完全错过了这个机会。   最近,PerkinElmer全球总裁将会亲自去中国西部地区,这也是他首次考察中国西部,我认为:这也是PerkinElmer重视发展中国西部地区市场非常重要的“信号”。 通过收购系列软件公司,提升PerkinElmer实验室全方位服务能力   Instrument:2011年上半年,PerkinElmer先后收购了四家信息管理软件公司,请谈谈为什么PerkinElmer如此看重信息管理技术领域?   Nam-Hoon Kim先生:软件业务,是PerkinElmer将来要重点投资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要通过发展信息管理技术来帮助用户更好的开展实验室工作。   比如,今年3月份,我们以2.2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知名化学软件公司CambridgeSoft和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ArtusLabs,以扩大其信息和软件产品;今年5月份,我们又收购了一家提供电子实验室信息系统(electronic lab notebook,ELN)解决方案的公司Labtronics,ELN是一种帮助研究人员有效处理和管理实验室各方面信息的技术。   通过系列收购,PerkinElmer现在是全球唯一能够提供ELN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而且ELN解决方案可以与PerkinElmer的OneSource实验室服务产品起到强大的协同作用,将能够最优化解决方案,并促进与客户的长期伙伴关系。   现在我们把ELN技术引进中国,提供给中国用户。下一步,我们将以中国用户的需求为基础继续完善该项技术,并进行更多的软件开发。去年年底PerkinElmer在大连组建了软件研发团队,现在运行情况良好,我们还将计划进一步扩大。   同时,PerkinElmer的另一项战略指导方针是更频繁更近距离地与用户接触,而软件业务的发展可以从另一方面促使我们和用户之间的接触与交流。如果我们只是销售仪器,一台仪器卖出去后,那么得再等5-10年之后才能有机会再次接触用户。但是有一些其他服务就不需要这么久,如售后服务、样品前处理等,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软件系统的应用。我们不仅仅是把产品销售给用户,我们还希望与用户成为很好的伙伴。   此外,这也体现了PerkinElmer的另一项主要战略——合作。合作的方式,不仅包括PerkinElmer内部机构之间的一些合作,也包括外部合作。外部合作有很多方式,并购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还可以以某种方式进行投资、共享知识产权等。   Instrument:面对众多的竞争者,PerkinElmer除了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外,还采取了哪些策略与措施,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与服务能力?   Nam-Hoon Kim先生:PerkinElmer是一家研发多种分析仪器的公司,产品线非常宽也比较全面。在过去的六七十年里,PerkinElmer一直是分析仪器的技术与市场领导者:比如,1947年PerkinElmer成功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商用红外分光光度计;1955年,在英国人A.J.马丁研究开发的技术基础上,PerkinElmer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商用气相色谱仪;1973年,PerkinElmer第一次推出商品化的原子吸收光谱仪;1982年,PerkinElmer首次将ICP-MS推向市场……   可以说,PerkinElmer已经用事实证明了我们在分析仪器界的实力与价值,而现在我们不仅仅技术领先,更要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当然,核心技术很重要,关键是如何将它植入解决方案中,来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尤其,PerkinElmer近年推出的OneSource服务,它包含多方面的服务:实验室预算、决策等方面;整个实验室的“售后外包服务”;实验室资产管理、实验室数据整合、以及某些仪器的法规适应性等。这样我们不是只提供仪器,而是对整个实验室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帮助用户实验室更加有效地利用仪器、降低维护费用、创造更多的成果。总之,PerkinElmer过去是以技术为核心,而现在我们利用在科研研究和实验室方面的丰富经验,向用户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可以帮助用户更有效地运营实验室。 PerkinElmer“环境安全”、“人类健康”业务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   Instrument:最后,请谈谈PerkinElmer“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两大业务重点推出哪些应用解决方案?以及其在中国市场上总体发展前景?   Nam-Hoon Kim先生:PerkinElmer提供的有关“环境安全”方面解决方案,涉及水质监测、空气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其它可能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因素分析。PerkinElmer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家可以提供整套的空气污染解决方案的公司;在水质监测方面,我们能够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不仅仅是饮用水,还包括河水、海水等所有相关的水质监测应用方案。   PerkinElmer“人类健康”业务有两大部分:一是给医药公司提供技术,帮助他们更有效的生产药物;二是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筛查。我们提供诊断的技术可以在孕妇怀孕过程中,及时发现婴儿是否携带有致病基因;同时,也给新生儿提供基因测试,然后进行分析筛查,判断新生儿是否患有遗传病,这样可以尽早发现病情,并采取正确的诊断方式。而如果没有及时获知这个信息,当发现患病时,很可能已经晚了。如果及时发现,并进行正确的诊断,依然可以和健康的人一样,这对整个人类发展是很好的事情,我们做的事情可以拯救很多人的生命;坦率地说,这也是我愿意在PerkinElmer工作将近二十年原因。   PerkinElmer“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两大部门的全球市场业务比例目前约各占50%;相比较而言,目前在中国,“环境安全”比“人类健康”的业务比重要大一些。但PerkinElmer “人类健康”业务在中国现在发展很快,我认为5-10年后这两块业务的比重将会持平。在这方面,我很乐观:中国肯定是世界上新生儿最多的国家,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为了孩子的健康,我认为很多人还是愿意花几百元去做早期的诊断。一点很小的花费,就可以很大的提高那些遗传病患者的生命质量,这需要政府的投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认为政府会更多的关注这方面,所以这方面的市场很大。 采访现场   后记   PerkinElmer是一家不断追求创新的公司,从其产品与技术创新发展的历史来看就可见一斑;同时,PerkinElmer也在提出与实施各种不同的策略来加强与用户沟通与联系,进一步关注用户的需求,以全面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与服务能力。  Nam-Hoon Kim先生反复强调:“我们要更多的接近用户、更频繁的倾听用户的声音”,为此PerkinElmer 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管理区域化、研发本土化、服务信息化,还有策略性并购,而这些策略背后的目的都是接近用户、了解用户需求,并为之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让用户能够更有效的进行实验室工作。   另外,值得提及的是,Nam-Hoon Kim先生于1992年加入PerkinElmer;做过技术支持、产品专家,然后担当过销售、市场、管理等不同的角色。Nam-Hoon Kim先生也曾谈到,“再过6个月我在PerkinElmer就20年了,这20年很愉快,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我也很享受这个过程”;这从一个角度让我们深切感受到PerkinElmer的优秀企业文化精神。   撰稿编辑:秦丽娟 审校:刘向东   附录:珀金埃尔默仪器(上海)有限公司(PerkinElmer)   http://perkinelmer.instrument.com.cn   http://www.perkinelmer.com.cn/   http://www.perkinelmer.com/   关于 PerkinElmer, Inc.   PerkinElmer, Inc. 是一家专注于提高人类健康及其生存环境安全的全球领先公司。据报道,该公司2010年收入约为17亿美元,拥有约6,200名员工,为超过150个国家/地区的客户提供服务,同时该公司也是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成员。
  • 国家卫健委回应“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依法依规处理
    p   中新社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 董子畅)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6日晚间回应“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称,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p p   据媒体报道,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向外界公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她们的基因已经经过人为修饰,能够天然抵抗艾滋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e900de39-58a4-4450-81c2-9f66e94acf0c.jpg" title=" 胚胎技术研究.jpeg.jpg" alt=" 胚胎技术研究.jpeg.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资料图 胚胎技术研究 图文无关 br/ /p p   国家卫健委表示,已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p p   深圳市卫计委26日晚间回应称,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经查,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相关的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这一机构未按要求进行备案。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于26日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布。 /p
  • 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 科学界强烈谴责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1月26日,首例人类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消息在朋友圈刷了屏。中国科学家们转发相关消息时评论:“头一次深刻领会了细思极恐的含义”、“至少先把动物试验做扎实了,怎么能糊里糊涂对人类胚胎动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孟安明说:“这项实验存在巨大的技术风险和伦理争议。”多名受访专家表示,强烈反对在人类胚胎中进行基因编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技术风险未知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报道,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课题组的这项研究在类似试管婴儿的生育治疗过程中进行。比试管婴儿多出来的一个步骤便是,在胚胎处于受精卵时期时,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这意味着,研究人员采用了CRISPR-Cas9技术对人类胚胎中的CCR5基因进行修改,使胚胎发育成婴儿后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对此,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表示:“把基因编辑技术运用在人胚胎上,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脱靶是当前基因编辑技术的主要问题之一。张林琦介绍,目前,诸多动物实验表明,CRISPR-Cas9技术存在一定脱靶率,正如子弹打偏了会给人的基因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不能保证100%不出错之前,是不可以用于人的。”他强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同时,孟安明指出,CCR5对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其作为“细胞趋化因子”指导免疫细胞转移到感染部位。而目前,尚无科学实验证据表明敲除CCR5后会对人体免疫功能造成何种影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对于这项试验出于治疗艾滋病的目的,香港大学艾滋研究所所长陈志伟也批评,由于艾滋病毒的高变性,即使CCR5基因敲除,也无法完全阻断艾滋病毒感染。“HIV感染的父亲和健康的母亲,一定可以生出健康的孩子,根本无需进行CCR5编辑。”他表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接受基因编辑的都是正常的新生命,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接受的。” 中科院植生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覃重军说,“科学家们往往容易过于乐观地估计自己当前的科技水平和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特别是很多所谓的疾病靶点,经过多年的更深入的研究后,很可能发现不是最初想象的那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他进一步指出,老百姓一般对于具体疾病的分子机理和最新生物技术缺乏了解,如果用一些很吓人的疾病和听起来很厉害的技术去游说,当然有可能说动他们接受这样的实验。这就更需要科学家坚守自己的良知,守住科学研究的底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伦理审查存在漏洞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科学家们看来,就算技术上百分之百准确,中国科学家率先“越线”进行人类基因编辑,也是一个超越技术的伦理问题,涉及人类生存和前途。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谁来对这两个孩子负责?”孟安明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官网下载的该项目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以下简称审查申请书)显示,该项目曾于2017年3月通过了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符合伦理规范,同意开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贺建奎课题组还在这份审查申请书中称:“这将是超越2010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体外受精技术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将为无数重大遗传性疾病的治疗带来曙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国家卫健委生命伦理专家委员会的一位委员:“这是重大的伦理问题,医院伦理委员会没有资格审查涉及人类基因这样的临床试验,应向上一级、甚至国家相关部门提交。”医院伦理委员会往往只有对简单的药物试验、手术等试验进行审查的能力和资格。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原国家卫计委曾于2016年10月发布《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医疗卫生机构是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的管理责任主体。而对于医疗卫生机构伦理委员会的管理采取“备案”的形式,由地方卫生部门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办法》尚未界定哪些试验应当向上级卫生部门提出伦理审查申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研究院教授李天晴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这项研究已经突破了多项规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根据国际干细胞协会2016年发布的《干细胞研究和临床转化指南》,基因组修饰的人类胚胎包括对核DNA进行工程修饰的人类胚胎,或从核DNA经过修饰的人类配子中产生的胚胎,这样的胚胎禁止植入人或动物的子宫进行研究,因为“国际上普遍认为这类实验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引起重大的伦理问题,且在许多司法管辖区是非法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03年我国科技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其中也明确指出,不得将遗传修饰获得的人类囊胚植入人或任何其他动物的生殖系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最后,上述卫健委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表示,当前,竞争性科研决定了科学家们的关注点在“技术上不落后”上,来不及考虑伦理问题。“这是全世界科学界共同面对的问题。”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当前,应从程序上、制度上来加强对科学研究在伦理的把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多方迅速回应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正是由于技术上的风险和伦理争议,122位科学家11月26日下午发表联合声明,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了这项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截至11月26日晚间21点,另有78位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科学家通过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薛宇的科学网博客发布“联署声明”。声明中表示,科学家应当有基本的职业操守,科学研究的伦理底线不容突破;生命科学或医学相关技术,在未能充分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之前,不能贸然应用于人体;建议相关部门彻查此事,同时推动中国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及应用相关伦理法规和制度的完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贺建奎担任董事长的瀚海基因公司发送的一段视频中介绍,这对婴儿的胚胎在被放回母亲葛女士的子宫前,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评估了基因手术的效果,结果显示,手术如预想的那样安全进行。“我们不能见死不救,伦理终将站在我们这边。”贺建奎在视频中用英语表示,“为了他们,我愿意接受指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同时,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多个相关机构也对此进行了回应。批准这一试验的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曾被媒体怀疑为“莆田系”医院,这家医院向媒体公开否认其进行了该试验,称“这件事不属实,我们没有接受过相关信息”。据媒体最新报道,院方工作人员表示,医院正在对该申请表的真实性进行调查,审查申请表上涉及到黄华锋、褚振忠、邓兴书确实在该院工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深圳卫计委就“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发布声明称,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未按要求进行备案,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启动调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1月26日晚间,南方科技大学发表声明称校方“深表震惊”,该项目负责人副教授贺建奎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职,离职期为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声明指出,此项工作为贺建奎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该校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校方将立即聘请专家成立独立委员会深入调查。 /p
  • “基因编辑婴儿”案一审宣判 贺建奎被判三年有期徒刑
    p   “基因编辑婴儿”案12月30日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贺建奎、张仁礼、覃金洲等3名被告人因共同非法实施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和生殖医疗活动,构成非法行医罪,分别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5127be46-d883-4bcb-8f7b-5c89252397c1.jpg" title=" timg.jpg" alt=" timg.jpg" / /p p    strong 据新华社报道: /strong /p p   根据3名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法判处被告人南方科技大学原副教授贺建奎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百万元 判处广东省某医疗机构张仁礼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百万元 判处深圳市某医疗机构覃金洲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 /p p    strong 判决依据 /strong /p p   据新华社报道,法院审理查明,2016年以来,南方科技大学原副教授贺建奎认识人类基因编辑技术获得商业利益,即与广东省某医疗机构张仁礼,深圳市某医疗机构覃金洲共谋,在明知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和医学临床的情况下,仍以通过编辑人类正确的CCR5基因可以培育免疫癌症的婴儿为名,将安全性,有效性未经严格验证的人类遗传基因编辑技术用于辅助生殖医疗。 /p p   贺建奎等人伪造临床审查材料,招募男方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多对夫妇实施基因编辑及辅助生殖,以冒名顶替,隐瞒真相的方式,由不知情的医生将基因编辑过的胚胎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移植入人体内,致使2人怀孕,先后生下3名基因编辑婴儿。 /p p   法院认为,3名被告人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追名逐利,严重违反国家有关科研和医疗管理规定,逾越科研和医学伦理道德底线,贸然将基因编辑技术植入人类辅助生殖医疗,扰乱医疗管理秩序根据3名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法判处被告人贺建奎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百万元 判处张仁礼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百万元 判处覃金洲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五十万元。 /p p   庭审过程中,公诉机关出示了物证,书证,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检查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3名被告人当庭表示认罪悔罪,辩护律师到庭为3名被告人进行了辩护。 /p p    strong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回顾 /strong /p p   贺建奎,原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实验室用物理,统计和信息学的交叉技术来研究复杂的生物系统。研究集中于免疫组库测序,个体化医疗,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 /p p   贺建奎拥有多学科交叉的背景,并在基因测序仪研究, CRISPR基因编辑,生物信息学等多个领域取得研究突破。他的实验室将高通量测序应用到免疫细胞受体库的多样性研究。 /p p   事情爆发于2018年11月26日,当时人民网报道称: /p p   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 /p p   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p p   这项研究,也通过了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 /p p   消息一经传播,便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各方关联者紧急否认。 /p p   11月26日晚间,国内上百名科学家联名发声,对贺建奎未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进行的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行为,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p p   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表示,试验未经医学伦理报备,将启动对”基因编辑婴儿”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 /p p   之后,国家卫健委表示,已经注意到“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依法依规处理。 /p p   11月28日,贺建奎出席了在香港举办的第二届基因编辑国际峰会。在会上,他表示对“基因编辑婴儿”这项医学上的突破感到自豪。 /p p   11月29日,中国科技部要求暂停贺建奎的科研活动。 /p p   12月6日,总理在主持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时,针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特别提出“要严肃查处违背科研道德和伦理的不端行为”。 /p p   当年年底,贺建奎被《时代》、《环球科学》等杂志评为2018年影响科技的重要人物之一。 /p p   2019年12月5日,美国科技媒体《MIT科技评论》拿到贺建奎的手稿,披露了实验中的细节。多位知名专家称: /p p   实验并未对HIV做出完整的实验验证,研究结果可能无效,并且贺对基因编辑造成的后果也非常清楚。 /p p   2019年12月30日,一审宣判。 /p
  • “基因编辑婴儿”案贺建奎已释放,曾获刑三年
    “基因编辑婴儿”案被告人、南方科技大学原副教授贺建奎近期已刑满释放。4月7日,健康时报接通了贺建奎的电话,对方确认为本人接听,但表示不方便通话。贺建奎曾入选《Nature》年度十大科学人物2018年11月26日,贺建奎因“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轩然大波。业内专家对实验的动机和必要性、实验过程的合规性、实验影响的不可控性都提出质疑。2019年1月21日,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决定解除与贺建奎的劳动合同关系,终止其在校内一切教学科研活动。2019年12月30日,“基因编辑婴儿”案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贺建奎等3名被告人因共同非法实施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和生殖医疗活动,构成非法行医罪,分别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法院依法判处被告人贺建奎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百万元。贺建奎简介贺建奎,男,原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实验室用物理,统计和信息学的交叉技术来研究复杂的生物系统。研究集中于免疫组库测序,个体化医疗,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贺建奎拥有多学科交叉的背景,并在基因测序仪研究, CRISPR基因编辑,生物信息学等多个领域取得研究突破。他的实验室将高通量测序应用到免疫细胞受体库的多样性研究。2018年11月26日,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轩然大波。业内专家对实验的动机和必要性、实验过程的合规性、实验影响的不可控性提出质疑。2018年12月19日,贺建奎入选《Nature》年度十大科学人物。2019年1月21日,从广东省“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调查组获悉,现已初步查明,该事件系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为追逐个人名利,自筹资金,蓄意逃避监管,私自组织有关人员,实施国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活动。2019年1月21日,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决定解除与贺建奎的劳动合同关系,终止其在校内一切教学科研活动。 2月12日,斯坦福大学正在按照程序,对校内与贺建奎有关的研究人员进行审查。 [4] 2019年2月,开展基因编辑婴儿实验的原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的一篇研究论文被撤稿。 2019年4月18日,上榜美国《时代》杂志(Time)2019年度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 2019年12月30日,“基因编辑婴儿”案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贺建奎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百万元。
  • 新!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初步查明:系贺建奎为追逐个人名利私自开展?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新华社广州记者从广东省“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调查组获悉,现已初步查明,该事件系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为追逐个人名利,自筹资金,蓄意逃避监管,私自组织有关人员,实施国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活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c87dca19-ee4b-4564-b02a-b139cb3acfc4.jpg" title=" 企业微信截图_20190121160939.png" alt=" 企业微信截图_20190121160939.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调查组介绍,2016年6月开始,贺建奎私自组织包括境外人员参加的项目团队,蓄意逃避监管,使用安全性、有效性不确切的技术,实施国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活动。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贺建奎通过他人伪造伦理审查书,招募8对夫妇志愿者(艾滋病病毒抗体男方阳性、女方阴性)参与实验。为规避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不得实施辅助生殖的相关规定,策划他人顶替志愿者验血,指使个别从业人员违规在人类胚胎上进行基因编辑并植入母体,最终有2名志愿者怀孕,其中1名已生下双胞胎女婴“露露”“娜娜”,另1名在怀孕中。其余6对志愿者有1对中途退出实验,另外5对均未受孕。该行为严重违背伦理道德和科研诚信,严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在国内外造成恶劣影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调查组有关负责人表示,对贺建奎及涉事人员和机构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将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对已出生婴儿和怀孕志愿者,广东省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与相关方面共同做好医学观察和随访等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8年11月26日,贺建奎团队对外宣布,一对基因编辑婴儿诞生。随即,广东省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展开调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color: rgb(0, 112, 192) " 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回顾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8年11月26日,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已在中国健康出生。按照贺建奎的说法,在受精卵阶段,这对双胞胎的CCR5基因经过了修改,出生后可以天然抵抗艾滋病,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这一消息发布后,立即在全球掀起巨大波澜,数百名生物学家公开谴责了贺建奎的行为,他们认为,即使修改了胎儿的CCR5基因,也不意味着可以免疫艾滋病,而在现阶段对生殖细胞进行基因编辑,完全违背了科学研究的伦理准则,可能给人类带来一系列无法预料的后果。 /p
  • FluidFM BOT单细胞显微操作赋能CRISPR基因编辑取得重大突破——加速细胞系的开发进程,实现单个细胞多基因编辑
    Jennifer Rottenberger1, Paul Monnier2, Maria Milla2, Tobias Beyer2, Dario Ossola2, Justin S Antony1 and Markus Mezger11 University Children' s Hospital,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I, Hematology and Oncology, University of Tübingen, Tübingen, Germany2 Cytosurge AG, Saegereistrasse 25, 8152 Glattbrugg, Switzerland生物制药和生物学研究以及生物制品的生产制造都依赖于基因修饰的细胞系,这些细胞系的基因被修饰,以诱导所需的表现型。随着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现和发展,多位点编辑的越来越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但实际研究表明,整个实验进程是冗长而复杂的过程。近期,来自德国图宾根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学者和来自瑞士Cytosurge公司工程师合作,通过FluidFM BOT技术手段,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内完成了多基因敲除的单克隆细胞系。 FluidFM BOT助力CRISPR实现新突破自CRISPR作为一种基因编辑技术被发现和发展以来,它已经彻底改变了许多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它为科学家提供了一种高度通用的基因工程工具,已经应用于各种广泛的生物体。科学家们对多基因位点编辑的多重策略的兴趣也正在急剧的增加:多重gRNAs的使用可以大大的增强CRISPR的应用范围。如多位点基因编辑,基因失调,细胞凋亡等。用传统技术手段包括转染等方法将多个gRNAs传递到细胞中具挑战。除了由几次DNA双链断裂引起的DNA损伤反应外,细胞活力也可能因物理损伤和化合物进入细胞核所引起的毒性而大大降低。所有这些都大地限制了CRISPR多位点编辑的潜力和效率。FluidFM BOT技术具,可将化合物直接的输送到任何细胞的细胞核中(图1)。因此,所有的试剂可以调整为佳的配比剂量进行注射,这样的话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降低了细胞所受的物理压力,同时也减少了脱靶效应。FluidFM BOT技术完全屏蔽了常规基因递送方法的障碍,甚至CRISPR RNP复合物可以与数十甚至数百种不同的gRNAs共同注射。此外,FluidFM BOT的注射物不依赖于待注射物本身的特性,对于难以转染的细胞(如原代细胞)或需要大量的基因插入和沉默时候更具特优势。图1:FluidFM BOT技术可以温和地操作单个细胞。 在传统的细胞系发展系统实验中,为了得到稳定转染的细胞系,候选细胞系在增殖过程中被反复评估。目前需要的时间是12到14周。相比之下,通过FluidFM BOT技术可以挑选一个BOT注射编辑过的单个细胞,并从中产生克隆体——从转染之日起直到克隆体被鉴定出来,不到三周的时间。大大提高了细胞系构建的时间。 FluidFM BOT技术进行多基因敲除构建细胞系接下来,我们将展示了如何使用FluidFM BOT技术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内生成单克隆多敲除细胞系(图2)。先,通过FluidFM BOT技术将外源物注射到CHO细胞中,同时靶向几个不同基因的基因组位点,直接将gRNA/Cas9 RNP复合物导入细胞核。纳米注射后,记录每个转染细胞的位置,这样以便在注射24小时后使用FluidFM BOT探针进一步分离成功转染的细胞。然后将这些细胞扩展成单克隆细胞系。接下来对细胞进行测序,以确定基因编辑是否成功。图2:FluidFM BOT技术进行细胞株开发流程:1天,细胞经FluidFM BOT注射转染。2天,选择成功转染的细胞,通过FluidFM BOT系统进一步进行单细胞分离。从3天到14天,分离的单细胞扩展成稳定的单克隆细胞系,并对其基因组进行分析。 1天:FluidFM BOT单细胞注射转染通过FluidFM BOT技术进行纳米注射,简单的点击鼠标即可完成对几十个CHO细胞的细胞核进行注射,以大约5个细胞/分钟的速度自动完成注射。荧光标记物与所有不同的gRNA/Cas9 RNP复合物共注射,以方便监测注射过程并识别佳候选复合物(图3)。图3:FluidFM BOT注射CRISPR/Cas9复合物和荧光标记物的CHO细胞的荧光图像。 2天:FluidFM BOT进行单细胞分离和分选FluidFM BOT对细胞进行了注射转染24小时后,使用集成FluidFM BIO系列操作软件(ARYA)可以再次的找到所有目标细胞。进而,进行FluidFM BOT进行单细胞分离和分选,将目标单细胞采用孔径为4 μm的FluidFM探针进行单分离,放入空的孔板中(图4)。从视觉角度可以完全确保细胞系的单克隆性。图4:明场成像可以完全确保细胞系的单克隆性。 3 - 14天:单克隆细胞的扩增和突变分析分离后培养克隆,并在3天和6天后监测其生长情况(图5.1和5.2)。90%以上的分离细胞发育成一个细胞群落。转染后14天,收集克隆并对目标基因进行测序分析。50%的克隆在靶向位点上显示突变。图5.1:分离3天后的12组CHO细胞集落。图5.2:单克隆细胞群落生长6天后 结论结果表明,通过FluidFM BOT技术对单个细胞进行注射,完成了多个gRNAs同时递送到选定的单个细胞中这一艰难的任务。采用FluidFM BOT技术方法进行的CRISPR细胞编辑技术,同时共注入几十种gRNAs所获得的细胞系可以进一步扩增。此外,我们在这里证明了FluidFM BOT技术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多表型单克隆细胞系的开发时间,从数月减少到三周。 展望FluidFM BOT技术为单细胞基因工程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突破,有潜力解决科学家目前面临的一些艰巨的挑战,尤其是在他们需要快速和有效地开发单克隆细胞系时。传统的方法完全适用于常见的细胞系和基因工程策略,但当处理不常见的、罕见的或脆弱的、和已知难以转染的原代细胞类型,或者需要复杂的实验设计——例如CRISPR多基因编辑时,传统的方案就非常受限制。在这些特殊情况下,FluidFM BOT技术可能是可用的解决方案。
  • “生命科学是一个充满梦想的行业”——访PerkinElmer亚太区生命科学副总裁兼总经理、大中华区总裁 顾宪进
    p   顾宪进,12年的医药行业背景、10年的生命科学背景,曾任美国Pall公司生命科学事业部副总裁、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生命科学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等职位,2015年1月5日正式任职PerkinElmer亚太区副总裁兼总经理、大中华区总裁,主管生命科学亚太区的业务。 /p p   经历这些年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摸爬滚打”,顾宪进说他最大的感受是,“生命科学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地方,它一直能让你看到希望”。 /p p   生命科学这个行业究竟有什么样的梦想和希望?顾宪进的加入能给PerkinElmer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为此,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到了PerkinElmer亚太区副总裁兼总经理、大中华区总裁顾宪进,PerkinElmer生命科学大中华区总监郭求真陪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width=" 450" height=" 600"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400px "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914848.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PerkinElmer亚太区生命科学副总裁兼总经理、大中华区总裁 顾宪进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255) "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205) " “生命科学这个行业一直都在给人希望” /span /strong /p p   “当前的宏观经济条件下,制造业持续下滑,但是生命科学这个行业一直都给人希望。”顾宪进说,“就全球生命科学行业的发展来说,美国正在复苏 欧洲由于受到经济环境和预算的影响,现状比较‘纠结’ 亚太地区看好中国等新兴市场。” /p p   多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很重视生命科学行业的发展,无论是十一五、十二五,包括未来的十三五,政府在生命科学行业的投入一直都很大。“虽然,生命科学的快速增长期已经过去了,但是目前已经回到了理性的增长轨迹,进入了‘新常态’。”顾宪进说。 /p p   同时,顾宪进也分析了目前生命科学行业面临的一些挑战,如,生命科学领域投入和产出的周期比较长,而且这个领域的投资受到政府预算的影响。另外,由于生命科学较强的专业性和众多不同的研究领域,再加上生命科学与医学、化学、电子等学科紧密相连,跨学科、跨行业的联系比较多,这个行业的复杂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205) " strong 生命科学的“梦”:转化医学、基因测序、脑计划 /strong /span /p p   据顾宪进介绍,生命科学行业有很多挑战,同时也充满着机遇,其中有几个梦正在“梦想成真”: /p p   比如转化医学,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医疗已经“热”了几年,在国内,部分大学和医院已经建立了不少转化医学中心,未来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p p   基因测序是近几年增长最快,也是最早进入到临床应用阶段的一项技术,当然也吸引了很多资金的投入。近两年,国家药监局给一些第三方检测机构颁发了临床批号,而且越来越多业界的公司也参与到这个行业。顾宪进说,这个技术在未来几年一定会有爆发式的增长,针对这个市场,PerkinElmer也有很多配套的用于样品制备、质控的技术和设备。据悉,在中国,PerkinElmer也与一些业内领先的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p p   脑计划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概念,热别是美国、欧盟和日本都启动了相关的计划。脑计划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认知脑、保护脑、模拟脑。顾宪进介绍到,虽然当前这些都还处于早期阶段,但中国紧跟潮流,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十几所高等院校建立的脑计划系统创新中心等。 /p p   据介绍,现在脑部疾病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已经超过了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因此如何通过模拟大脑的功能,进行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进而阻断或者预防疾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由于过去一段时间中,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脑部疾病的新药开发是比较少的,因此未来治疗脑部疾病的新药开发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生物制药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化学制药公司也在向生物制药转移,这是一个趋势。在全球新药的巨头中,生物制药占的比例越来越多,中国也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生物工业园、生物医药公司等,这些热点已经是大家可以看到的事实。”顾宪进介绍到。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205) " strong PerkinElmer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布局:从分子水平到临床与疾病预防 /strong /span /p p   顾宪进在生命科学领域有多年的经验,他为什么会选择PerkinElmer?对此,顾宪进介绍说,生命科学是他喜欢的行业,而PerkinElmer是一个专注于生命科学解决方案的公司,拥有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到临床研究完整的产品线,包括多标记检测技术、多维活细胞成像技术、活体动物成像技术以及数据管理和分析平台等,并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按照顾宪进的话说,“PerkinElmer在生命科学领域有真正自己的东西,而且定位非常前瞻和清晰,这个平台的未来发展是非常有潜力的,这是我比较看重的地方。” /p p   其实,针对目前生命科学的热点,PerkinElmer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产品线已经开始了相应的布局或调整。据PerkinElmer生命科学大中华区总监郭求真介绍,以前PerkinElmer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产品集中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领域,主要是DNA、蛋白质和细胞这个层面。3年前,PerkinElmer收购了Caliper Life Sciences公司,把小动物活体成像的产品线收购进来 这两年又增加了针对病理组织水平的产品,如PAD、PADCT以及新的针对临床的无创手术导航系统。所有这些变化都意味着PerkinElmer的产品和技术逐步从基础的分子水平的研究向临床方面转变,这也是为了契合市场的变化而做出的相应的调整。据悉,去年,PerkinElmer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布了11款新产品,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力度。 /p p   未来,PerkinElmer将更多地以市场为导向,更好地应对市场热点。据顾宪进介绍,即将公布的2015版药典在品种收载及安全检测的控制项目方面都有增加,对此,PerkinElmer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技术检测方面,PerkinElmer与中检院合作,综合了红外、拉曼、紫外等光谱数据编写了《化学药品对照品图集》,对研发、质控,特别是技术人员很有帮助 对于中药中SO2、农药等化学制剂残留的测定,PerkinElmer的顶空进样的平衡进样技术可以满足新版药典的要求 对于药典中重金属检测技术的修订,PerkinElmer也与国家相关部门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PerkinElmer对包材辅料的安全性检测,包括重金属、残留、塑化剂的分析也有一系列的应用报告。 /p p   食品安全牵动国计民生,也是PerkinElmer始终关注的热点领域。PerkinElmer在常规的食品安全领域,如重金属、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违禁添加剂等方面,都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并在粮油检测、农业系统、疾控卫生、饲料等领域有大量的客户。结合食品行业的实际需求和PerkinElmer的仪器特点,PerkinElmer还开发出了快速检测和快速筛查方案,如大米中镉的快速检测,食品(牛奶、蜂蜜、橄榄油)的快速掺假筛查等,这些都被国内的粮油监管机构或者食品生产企业所采纳。 /p p   除此以外,PerkinElmer还介入了保健食品领域。目前不法商人往往在保健食品中加入处方药物,由于目前保健食品种类繁多,而传统检测方法耗时长,监管不完善,保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对此,PerkinElmer推出最新的保健食品掺假快速筛查系统,即直接进样飞行时间质谱(DSA-TOF)系统,使原本需要40分钟的检测过程,缩减到30秒之内,并且无需样品前处理。该方案对于保障保健食品的安全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p p   另外,众所周知,人体的健康离不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对环境污染现状及趋势的认识也尤为重要,对此,PerkinElmer可提供水质、空气及土壤的一站式监测解决方案。以空气质量为例,当前每年有两百多万人因空气污染死亡,臭氧和颗粒物等污染每天影响着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长期接触低空臭氧、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及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会引起咳嗽、喷嚏甚至严重的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疾病。近期, PerkinElmer也推出了一项创新型的Elm多传感器实时空气监测网络服务,可同时监测臭氧、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二氧化氮等空气污染物,为环保部门提供日常公共监测服务,也为卫生疾控部门提供新型的环境健康研究手段,更可帮助个人利用Elm网络提供的实时信息做出更有利于健康的居住选择、安排户外活动的时间及地点,更全面地了解污染趋势并预防疾病的发生。 /p p   当然在市场活动方面,PerkinElmer也在积极地与现有医药行业的大客户保持定期的沟通和交流,分享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205) " strong “希望未来的增长高于市场的平均增长速度” /strong /span /p p   顾宪进2015年1月5日正式任职PerkinElmer亚太区副总裁兼总经理、大中华区总裁,主管生命科学部门,他丰富的行业经验能给PerkinElmer带来哪些新的改变?而“新官上任”,PerkinElmer在中国又有什么样的战略部署? /p p   “希望未来的增长高于市场的平均增长速度。”顾宪进说,“总体来说,以我们的资源为核心,扬己之长,与大家共同发展,探讨形成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战略联盟。”据介绍,PerkinElmer未来发展的核心基调是:保持在华业务的稳增长,同时练好内功,保证可持续高效发展,所谓的可持续高效是指在增长的同时控制好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的投入。 /p p   “具体来说,我们不只追求数字的增长,而要追求高质量的增长。新常态下,我们要与时俱进,重心调整,并定位我们自己的战略。”接着,顾宪进详细介绍了PerkinElmer未来的战略方向: /p p   适应市场与时俱进的变化,PerkinElmer不仅仅卖仪器,更要提供解决方案,特别是针对客户目前最期望的领域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提高实验室效率。顾宪进介绍到,现在很多实验室买了仪器,但是使用效率尚待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用户不知道如何将仪器应用到实验方案中去,因此PerkinElmer将培训自己的专业应用团队,与客户紧密沟通,建立适合用户的应用解决方案以提升实验室的效率 提高PerkinElmer中国团队的效率,构建更加有竞争力的核心团队 此外,PerkinElmer还要积极探讨各种更有效的战略合作,寻找更大的机会。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205) " strong  “人有梦想,去追求,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strong /span /p p   在采访中,顾宪进表示,生命科学是他喜欢的行业,而他个人的梦想就是希望自己的价值和所做的事情能得到公司团队和客户的认同,将PerkinElmer在中国的生命科学业务带到一个新的高度。顾宪进一直都在说,“人有梦想,去追求,是一件开心的事情。”给笔者的感受,他一直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他的职业生涯。 /p p   对于择业期间迷惘的年轻人,顾宪进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目标”,然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其次,不要把工作看成一件痛苦的事情,而应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要有“热情” 第三,要“脚踏实地”,特别是年轻人,不能 /p p   一下子要求太高,要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别人认同你的价值,市场才会给你更多的价值。第四,要坚定信心,持之以恒,不要轻易放弃,善于从失败中学到东西,为未来的成功铺垫,打下坚实的基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width=" 450" height=" 300"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914126.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采访现场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width=" 450" height=" 300"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914136.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与仪器信息网编辑合影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采访编辑:叶建 /strong /p
  • 最新!“基因编辑婴儿”贺建奎在港演讲并接受专家提问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8年11月26日起,贺建奎这个名字在全国,乃至全球掀起了轩然大波。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这一来自他的疯狂试验,引发了全民的激烈讨论及多方的强烈谴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悉,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贺建奎于11月28日11:30出席在香港举办的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并发表演讲。 /span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演讲开始时,贺建奎一度哽咽,报告中,他展示了与“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相关的数据,并表示他们告知了志愿者夫妇基因编辑婴儿的不良后果,但他们仍愿意参加这项试验。随后 /span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贺建奎接受专家提问。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3ccfcab0-7ab7-476c-b41f-0c5e41325f8e.jpg" title=" 11.jpg" alt=" 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贺建奎演讲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ad3509db-e580-42dd-ab44-18352b58b46a.jpg" title=" 22.jpg" alt=" 2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贺建奎正在接受专家提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贺建奎演讲过程中展示的内容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e9552aa8-cb44-4a90-8e2c-b955333ca498.jpg" style=" " title=" 3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fc5fb820-795a-44b7-b463-c6baf0f1645e.jpg" style=" " title=" 4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7e60f90d-77bb-4345-8756-8295cb645289.jpg" style=" " title=" 5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82faeb87-d178-4dff-82d1-7db9a13358a5.jpg" style=" " title=" 6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a3f7e589-0035-423e-9d2c-cfffde1fa0f8.jpg" style=" " title=" 7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b4ce9e01-691d-4d5a-9826-843c80b7e9dc.jpg" style=" " title=" 8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dfb4a1ab-d9a2-4500-a5b9-245493949d13.jpg" style=" " title=" 9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4e57826c-1714-46c5-8ed8-3293e7625877.jpg" style=" " title=" 10.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 可检测基因编辑脱靶效应,此技术有望完善基因编辑治疗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22506cf5-5909-4022-83a3-3fd7e13aec9a.jpg" title=" 00.jpg" alt=" 00.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研究人员在观察胚胎培养情况。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供图 br/ /p p   “渐冻人”(运动神经元症)、“玻璃娃娃”(成骨不全症 )、“月亮孩子”(白化病)、地中海贫血……各种各样的罕见病一直因发病率低而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无限的痛苦。 /p p   据统计,全球有7000多种罕见病,其中80%的罕见病是单基因遗传病。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逐渐成熟,基因治疗被人们寄予厚望。 /p p   然而,基因治疗的风险不可低估,其中“脱靶效应”是基因编辑技术最大的风险来源。 /p p   近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杨辉研究组与中科院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及美国斯坦福大学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名为GOTI的全新的检测基因编辑工具脱靶技术。该技术可精准客观地评估基因编辑工具的脱靶率。该研究于3月1日在线发表于《科学》。 /p p   strong  难题: /strong /p p strong   如何有效检测基因编辑工具的安全性 /strong /p p   CRISPR/Cas9是广受关注的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学术界普遍认为,基于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临床技术将为人类的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然而,基因编辑工具“脱靶”风险也一直备受关注。若将其应用于临床,“脱靶效应”可能会引起包括癌症在内的很多种副作用。 /p p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临床技术对于潜在风险和副作用的容忍度极低,因此一种能突破之前限制的脱靶检测技术,将成为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能否最终走上临床的关键。 /p p   “其实,过去人们推出过多种检测脱靶的方案,但这些方法都存在局限性。传统上,对脱靶的检测依赖于算法预测,靠不靠谱无人得知 或依赖于体外扩增,但这个会引入大量的噪音,会导致检测的精确度大打折扣。”杨辉说。 /p p   由于不能高灵敏度地检测到脱靶突变,尤其是单核苷酸突变,因此关于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真实脱靶率一直存在争议。 /p p   然而,任何科学技术归根结底都需要服务于全人类,尤其像基因编辑这样的神奇技术。想要有效地操纵这把“上帝的手术刀”,还得给它做个全方面的体检。 /p p    strong 突破: /strong /p p strong   GOTI技术精准捕捉“脱靶”逃兵 /strong /p p   要提升检测脱靶效应的精度,就必须彻底颠覆原有的脱靶检测手段。 /p p   为实现这一目标,实验人员建立了一种名叫GOTI的脱靶检测技术。“我们在小鼠受精卵分裂到二细胞期时,编辑一个卵裂球,并使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小鼠胚胎发育到14.5天时,将整个小鼠胚胎消化成为单细胞,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并基于红色荧光蛋白,分选出基因编辑细胞和没有基因编辑的细胞,然后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比较两组差异。这样就避免了单细胞体外扩增带来的噪音问题。”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左二伟告诉《中国科学报》。 /p p   同时,由于实验组和对照组来自同一枚受精卵,理论上基因背景完全一致,因此直接比对两组细胞的基因组,其中的差异基本就可以认为是基因编辑工具造成的。这样便能发现此前脱靶检测手段无法发现的完全随机的脱靶位点。 /p p   随后,该团队将成功建立的GOTI投入基因编辑技术脱靶检测。 /p p   实验人员先是检测了最经典的CRISPR/Cas9系统。结果发现,设计良好的CRISPR/Cas9并没有明显的脱靶效应。但是,同样被寄予厚望的CRISPR/Cas9衍生技术BE3则存在非常严重的脱靶,而且这些脱靶大多出现在传统脱靶预测认为不太可能出现脱靶的位点。 /p p   杨辉建议,人们应冷静地分析一些新兴技术的安全性。这些脱靶位点有部分出现在抑癌基因上,因此经典版本的BE3有着很大的隐患,目前不适合作为临床技术。 /p p    strong 未来: /strong /p p strong   完善基因编辑治疗手段、建立行业标准 /strong /p p   杨辉告诉记者,团队接下来将进一步检测BE3除导致异常基因突变外还可能存在的其他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设法改进这个系统,从而建立一种不会脱靶,也没有其他风险的单碱基突变技术。 /p p   中科院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亦学表示,最新工作建立了一种在精度、广度和准确性上远超之前的基因编辑脱靶检测技术,显著提高了基因编辑技术的脱靶检测敏感性,有望借此开发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好的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 /p p   “我们希望未来可基于这项新技术,制定一些行业标准。凡是进入临床的基因编辑技术,必须经过这套系统的检验才能证明其安全性,以便让这个领域有序、健康地发展下去。”他说。 /p p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认为,该技术针对基因编辑的安全性问题,“有了它,便可以更加客观、可靠地评估基因编辑工具的脱靶率”。 /p p   针对该技术在单碱基编辑工具BE3中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蒲慕明表示:“这能让我们重新审视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但不是说这项技术不能再开展基因治疗了。正是因为已经建立新的检测技术,我们才知道如何去修正、改善BE3,从而开发安全性更高的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造福患者。” /p
  • 美法科学家基因编辑技术获2017“日本国际奖”
    日本国际科学技术财团2日在东京宣布,今年的“日本国际奖”授予美国、法国和以色列的3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基因编辑和网络安全领域的贡献。  获得今年生命科学领域“日本国际奖”的有2名科学家,分别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珍妮弗道德纳和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学研究所工作的法籍科学家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获得电子、信息、通信领域“日本国际奖”的是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教授阿迪沙米尔。  道德纳和沙尔庞捷的获奖理由是2012年发明了新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系统”。这一技术比以往的基因编辑方法更加简便、高效和低成本,对于任何生物的目标DNA都可以进行任意部位的切断、剔除、插入和置换等操作,已作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手段广为应用。  沙米尔教授的获奖理由是“先驱性的加密研究对于信息安全的贡献”。他发明的“RSA算法”等各种加密方法对保护网络个人信息等贡献巨大。  “日本国际奖”由日本国际科学技术财团于1983年设立,1985年首次颁奖,评选范围覆盖几乎所有科技领域,每年对其中两个领域的杰出科学家进行表彰。该奖将于今年4月19日在东京举行颁奖仪式。两个领域的奖金均为5000万日元(约合44万美元)。截至去年,88位“日本国际奖”得主中,有10位获得了诺贝尔奖。
  • 科学技术部关于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调查结果的回应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广东省“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调查组初步查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是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为追逐个人名利,自筹资金,蓄意逃避监管,私自组织有关人员,实施国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活动。该事件性质恶劣,科技部对此坚决反对,已全面暂停相关人员的科技活动,并将依据调查事实和事件定性,支持配合相关部门对涉事人员及机构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下一步,科技部将与有关部门一道,共同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包括生命科学在内的科研伦理审查制度。同时,科技部将一如既往地鼓励和支持广大科研人员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开展科学研究探索,使科学技术成果持续造福人类发展。 /p
  • 雅培“变卦” 终止58亿美元收购美艾利尔
    传闻还是成真了!  据多家外国媒体消息,12月7日,雅培公司(Abbott)正式宣布终止收购美艾利尔(Alere Inc)。  雅培已经向美国特拉华州的Delaware Chancery法院提交诉讼申请,要求在2017年1月下旬终止该项收购交易。相关诉讼副本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公布。  雅培给出的“变卦”理由是,美艾利尔在收购协议达成后的10个月里频繁出问题,公司前景发生重大改变,又暴露内部控制的系统性失败问题,及缺乏足够透明度,雅培只能通过诉讼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美艾利尔则称雅培的诉讼完全没有法律依据。公司声明,已遵守收购协议中的所有条款,同时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迫使雅培按照交易条款完成收购,以及保护股东利益。  回顾:厄运连连的美艾利尔  2016年1月30日,雅培签署协议,同意以58亿美金收购全球POCT霸主美艾利尔。美艾利尔在中国IVD市场中也占有举足轻重地位,此举引发业内震动。  然而这起交易宣布不久之后,美艾利尔就开始“噩运不断”:  2月,美艾利尔因其在中国和非洲的收入问题,延迟向证券机构提交2015年度财务报告。  3月,美艾利尔收到美国法院的传讯,对其在非洲、亚洲和拉美的营销活动展开调查。法院怀疑,美艾利尔与这些区域的代理商和医疗健康体系官员存在非法交易行为。  7月1日,美国法院再次传讯美艾利尔,针对其在德州实验室的医疗保险账单,以及可能存在的商业贿赂进行调查。  同月(7月),根据FDA要求,美艾利尔再度召回INRatio凝血分析仪。该设备此前已广泛使用,但被发现会得出一个错误的监测结果。  8月,美艾利尔终于公布2015年财务数据,三大支柱产品线营收全部下滑,并承认因内部管理漏洞,需要重新提供2013-2015年财务数据。  11月,联邦政府取消了美艾利尔重要子公司的医保赔付注册资格。  在短短10个月里,美艾利尔遭受了一系列阻碍商业发展的问题,包括财务疏漏、法院传票、贿赂调查、医疗保险作假嫌疑、产品召回等等。  并购交易:一波三折  坏消息不断,以至于尽管美艾利尔业务遍及全球,又是即时诊断的霸主,雅培作为买家很快就后悔了,该起58亿美金的收购交易也可谓一波三折。期间还夹杂着雅培其他几起购入卖出交易。  故事情节大抵如下:  1月底,雅培同意收购美艾利尔,称该起交易具有重要意义,将使公司诊断销售额增至70亿美元,且公司的基因突变测试大军中将新增测试心脏病发作、感冒和滥用药品的产品。  4月,雅培提出愿意付给美艾利尔5000万美元以终止收购,美艾利尔董事会拒绝。据报道,在当月雅培财报电话会议上,公司首席执行官表示,收购美艾利尔是个“不适当”的计划。  4月底,雅培宣布同意以约2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圣犹达医疗公司(St.Jude Medical)。  8月,美艾利尔在特拉华州Delaware Chancery法院提起诉讼,指控雅培拖沓递交反垄断意见书以试图破坏收购交易,要求雅培执行收购协议。  9月,雅培同意以43亿美元卖掉旗下的眼科器械全资子公司AMO(Abbott Medical Optics)给强生。  10月,雅培宣布,一旦完成并购圣犹达,将以11.2亿美元出卖部分血管闭合和电生理业务给泰尔茂。  12月,雅培提起诉讼,正式启动终止收购程序。美艾利尔拒绝,回应将促使雅培完成并购交易。  对此,也有分析认为,美艾利尔还算不上不良资产,雅培也有可能是在创造不确定性,让美艾利尔的股票下跌,从而使其股东接受更低的收购价格。至于这场大戏的最终走向会如何,谁能现在就下定论呢?
  • 从“单个修改”到“全面覆盖” 我国科学家开发基因编辑新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是面向未来的技术,以CRISPR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基本实现了对基因的“单个修改”——单碱基和短序列尺度的精准编辑。那么,能不能发明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实现一次修改全面覆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的生物学家们开发了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新技术,成功实现了以核糖核酸(RNA)为媒介的基因精准写入,为新一代创新基因疗法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这项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李伟研究员与周琪研究员团队合作完成,相关论文发表在7月8日晚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李伟介绍,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命的蓝图,对基因组DNA实现任意尺度的精准操作代表对生命蓝图进行修改绘制的底层能力,是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核心。目前,实现大片段基因尺度的DNA在基因组的高效精准整合,是整个基因工程领域急需突破的难题。针对这一重大技术挑战,多种基因写入技术已被开发,但是这些技术大多依赖于DNA模板作为基因写入的供体。在实际医学应用中,DNA供体面临免疫原性高、在体递送困难、在基因组中具有随机整合风险等诸多挑战。研究人员将视线转向RNA供体。RNA供体具有更低的免疫原性、可被非病毒载体有效递送、在细胞内迅速降解、无随机整合风险等特点,以RNA为供体的大片段精准写入技术,在安全性、可递送性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在多次尝试后,研究团队选定R2逆转座子进行攻关。李伟介绍:“结合基因组数据挖掘和大分子工程改造等手段,我们开发了使用RNA供体进行大片段基因精准写入的R2逆转座子工具,能够在多种哺乳动物细胞系、原代细胞中实现大片段基因高效精准的整合,最高效率超过60%。”这一技术的突破,意味着可以通过外源功能基因的精准写入,来干预涵盖不同位点多种突变谱的基因所导致的遗传缺陷等疾病,能够开发更为通用的基因与细胞疗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李伟说:“这一技术目前尚无法实现在不同基因组位点的可编程写入,且在人原代细胞中的基因写入效率较低,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发展和优化。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 新发现,基因组编辑技术可对DNA进行微调
    Crispr基因编辑——一种分子剪刀可以让科学家对生物体的DNA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Crispr基因编辑毫无疑问是治疗镰状细胞病的一个希望。镰状细胞病是一种与之相关的血液疾病,被称为地中海贫血,是一种罕见的失明,以及一种毁灭性的疾病,被称为转甲状腺素淀粉样变性,在这种疾病中,一种畸形的蛋白质会在体内堆积。有时候,科学家可以使用Crispr剪掉有问题的DNA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保留一个基因并对其进行微调,即系进入表观遗传编辑,可能会达到更好的目的。表观遗传学是研究DNA在一生中发生的化学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基因的表达。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一个人的行为(如饮食或吸烟)或环境暴露(如毒素或紫外线)造成的。表观遗传学是一种分子记忆,反映了我们多年来遇到的经验。这就是为什么,在拥有相同DNA密码的同卵双胞胎中,一个可能会患上癌症,而另一个则保持健康。虽然基因编辑依赖于改变DNA密码本身,而表观遗传编辑则涉及到上调或下调单个基因的表达。基因包含制造重要蛋白质的指令,而它们的表达是基因被“开启”来制造它们的过程。如果将基因比喻成音板上的音量旋钮,表观遗传编辑控制着它们的设置是“响亮的”还是“柔和的”。对于这样的“音量控制”进行实验是一个新领域,而刚好在今年5月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线索,揭示了一个可能的应用:对抗早期饮酒改变基因工作方式的方式。在之前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青春期的酗酒会改变杏仁核的大脑化学成分–杏仁核是大脑中控制恐惧和快乐反应的小杏仁形状的部分。在啮齿动物和人类身上,他们都发现,在生命早期接触酒精似乎会减少一种名为Arc的基因的表达。这个基因是大脑可塑性的主要调节器,也就是大脑基于经验的适应能力。当Arc的表达被抑制时,这种变化与成年后易患焦虑和酒精使用障碍有关。在这项新研究中,由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酒精表观遗传学研究中心主任、精神病学教授Subhash Pandey带领的团队想看看他们是否可以通过在老鼠杏仁核中对Arc进行表观遗传编辑来逆转这种改变。他们构建了一种经过修改的Crispr形式,这种Crispr不是编辑或删除基因,而是增加基因的表达。然后,他们将其注射到成年大鼠的大脑中,这些成年大鼠在青少年时期曾接触过酒精——相当于10至18岁的人类。这种早期的接触意味着Arc的表达在成年动物中已经受到抑制。Subhash Pandey表示他们瞄准了杏仁核的中央核,因为这是处理进入大脑的信息的关键中枢,也是焦虑、恐惧和饮酒行为的中心。注射Crispr使Arc的表达恢复到基线水平,Subhash Pandey称之为大脑的“工厂重置”。之后,这些啮齿动物摄入的酒精减少了,焦虑也减少了——研究人员通过行为测试来测量这一点,包括老鼠在所谓的“高架迷宫”中的表现。十字形迷宫由两条暴露在外的臂和两条封闭的臂组成。啮齿类动物的压力越大,它们就越不愿意在迷宫的露天部分呆上一段时间。Subhash Pandey说:“我们没有看到任何迹象表明他们的饮酒水平会回到基线,所以我们认为,也许这种表观基因编辑会产生持久的影响,我认为,就如何将这种疗法转化为人类治疗而言,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我抱有很高的希望。”为了测试Arc基因是否真的导致了这一结果,研究人员还设计了一种旨在减少其表达的Crispr注射。他们在青春期没有接触酒精的老鼠身上进行了测试。注射后,老鼠比之前更焦虑,喝了更多的酒。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我们的分子记忆可能会被修改,甚至被删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遗传学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创新基因组学研究所的科学主任费奥多尔乌尔诺夫说:“这项研究展示了改变基因对其经历的记忆的可行性,这深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他也强调,老鼠不是人类,我们不应该草率下结论。乌尔诺夫说表示治愈一只老鼠和用表观遗传编辑器给一个酗酒成瘾的人注射之间的距离还很遥远。我们是否具备向那些轻度饮酒问题的人的杏仁核进行快速注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乌尔诺夫作为表观遗传编辑公司Tune Therapeutics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认为,这样的实验疗法可以在多次治疗后复发、没有其他治疗选择的酒精成瘾患者中进行测试。然而,与直接编辑基因一样,调整基因表达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Arc是一种与大脑可塑性有关的调节基因,修改它的表达可能会产生酒精成瘾以外的影响。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遗传学教授贝琪弗格森(Betsy Ferguson)研究成瘾和其他精神疾病的表观遗传机制,她说:“我们不知道这种变化会改变其他什么行为。”“这是一种平衡,既要找到有效的方法,又要找到不会破坏日常生活的方法。”另一个复杂的因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酒精的使用会改变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基因的表达。在人类中,这可能不像提高Arc的表达那么简单,这只是其中之一。虽然解决方案似乎是调整所有这些基因,但同时操纵许多基因的表达可能会导致问题。“我们知道行为,包括饮酒行为,是由许多基因控制的,这真的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解决,”Betsy Ferguson说。目前还不清楚这种编辑的影响会持续多久。Betsy Ferguson表示自然发生的表观遗传变化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有些甚至可以传给后代。总的来说,她认为使用表观遗传编辑治疗酒精成瘾的想法很有趣,但她希望看到结果被复制,并在更接近人类的大型动物身上试验Crispr治疗。相信这一天可能不会太远,因为最近有几家公司推出了表观遗传编辑商业化。在总部设在圣地亚哥的Navega治疗公司,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如何通过抑制一种名为SCN9A的基因的表达来治疗慢性疼痛。当它高度表达时,它会发出许多疼痛信号。但简单地删除这个基因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一定程度的疼痛是有用的;当身体出现问题时,它会发出信号。(在极少数情况下,携带SCN9A突变的人对疼痛具有免疫力,这使他们容易受到无法感觉到的伤害。)。在Navega的实验中,小鼠的表观遗传编辑似乎抑制了几个月的疼痛。点击图片免费报名参加“第五届基因测序网络大会”
  • 国内首个基因编辑疗法临床试验申请获受理,治疗β 地中海贫血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0月27日,记者从国内基因编辑领域先锋博雅辑因(EdiGene, Inc.)获悉,公司当天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已经受理其针对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编辑疗法产品ET-01(受理号:CXSL2000299),即CRISPR/Cas9基因修饰BCL11A红系增强子的自体CD34+造血干祖细胞注射液的临床试验申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是中国首个获药品审评中心受理的基因编辑疗法临床试验申请。据介绍,此项临床试验计划在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中评价ET-01单次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ET-01,即CRISPR/Cas9基因修饰BCL11A红系增强子的自体CD34+造血干祖细胞注射液,是处于研究阶段的、用于治疗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的产品。ET-01原液通过采集患者自体动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富集CD34+细胞群后用CRISPR/Cas9系统编辑BCL11A基因的红系增强子制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前的2018年,博雅辑因在广州南沙区建立了cGMP标准的基因编辑临床转化应用基地,并于2019年在第61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上发布了ET-01规模化生产及临床前安全性和有效性实验数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地中海贫血是指一组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点突变致使珠蛋白肽链合成被部分或完全抑制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临床上,最常见的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由组成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HbA, α2β2)的两种多肽链(α或β)之一减少导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2015年《中国地中海贫血蓝皮书》,中国地中海贫血病基因携带者高达3000万人,中重型地中海贫血病患者达30万人。β地贫患儿出生后病情进行性加重,除贫血症状外,易并发脾肿大、发育落后及免疫力低下导致的多器官功能受损50%重型地贫患者5岁之前夭折,如不进行有效治疗,很少能活过20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我们非常高兴看到公司取得这一重要里程碑,继续将ET-01向临床试验阶段推进。”博雅辑因首席执行官魏东博士表示,“我们一直致力于将前沿的基因编辑技术转化为变革性疗法,为患者带去更优的治疗选择,并为一些疾病的患者带去一次性治愈的可能。我们期待ET-01的临床试验获得许可开展的时刻,更期望我们的产品能够真正改变患者的生活,帮助他们活得更健康长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3年以来,基因编辑领域持续火热。埃马纽埃尔· 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 杜德纳(Jennifer A. Doudna)两位CRISPR基因编辑系统的开发者也最终摘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仅在过去的一年半中,就至少有11项基因编辑研发项目在美国、欧盟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其中有6项基于CRISPR基因编辑系统。而在地中海贫血治疗方面,2018年,生物医药企业CRISPR Therapeutics和美国制药企业福泰制药(Vertex Pharmaceuticals)的CTX001获得了美国和欧洲监管机构的新药研究申请批件,这也是全球首个由制药公司发起的体外CRISPR疗法的新药临床试验,目前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ZFN的持有者Sangamo Therapeutics公司针对地中海贫血使用ZFN技术针对造血干细胞进行修复,该项目是和赛诺菲子公司Bioverativ合作开发,现在也已经进入I/II期临床研究阶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博雅辑因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北京,在广州以及美国剑桥设有分公司。官网介绍,博雅辑因是一家致力于通过国际前沿的基因组编辑技术,为多种遗传疾病和癌症加速药物研究以及开发创新疗法的生物医药企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博雅辑因科学创始人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现年51岁的魏文胜出生于江苏,1991年获得北京大学生物化学学士学位,1999年获得密西根州立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之后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Stanley Cohen教授。魏文胜还担任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及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研究员以及北京大学基因组编辑研究中心主任等多项职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10月13日,博雅辑因宣布了完成4.5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这是国内基因编辑疗法研发企业中截至目前最大金额融资,也是首个B轮融资。2018年8月至今,博雅辑因在过去2年总融资金额达7亿元人民币。 /p p br/ /p
  • 澳大利亚政府近日宣布逐渐淘汰含有双酚A的婴儿奶瓶
    2010年6月30日,澳大利亚卫生部议会大臣Mark Butler宣布主要零售商将逐渐淘汰含有双酚A(BPA)的婴儿奶瓶。   这次零售商自愿性的行为是澳大利亚Wesfarmers group和零售商 Woolworths, Big W以及Aldi进行的数月的建设性讨论的结果,行动将于7月1日开始实行。   巴勒特先生表示,澳新食品标准局(FSANZ)在评估了婴儿奶瓶中存在的BPA和增塑剂的安全性后,断定其BPA或增塑剂含量非常低,并不会对婴儿健康造成危险。但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今年早前宣布正在进一步研究BPA对婴幼儿可能造成的风险。   在消费者增加BPA关注以及FDA宣布了关于BPA的声明后,很多国家已经开始了对BPA的应对,自愿从市场上撤下BPA婴儿奶瓶。类似的决定已经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许多国家中展开。   澳大利亚政府感谢了公众对于婴儿奶瓶BPA含量的关注,并大范围与零售商进行合作引入了淘汰BPA婴儿奶瓶的活动。   巴勒特先生对零售商的此次决定表示祝贺,并呼吁其他零售商尽可能采取同样的措施。使得澳大利亚的父母更加安心。
  • 沃特世超高效合相色谱获匹兹堡编辑金奖
    UPC2技术架起了联接LC与GC的桥梁,为实验室解决复杂分析问题提供了一种新选择奥兰多,福罗里达州沃特世公司(WAT:NYSE)的新产品沃特世ACQUITY UPC2™ (ACQUITY 超高效合相色谱)系统,今天在2012年分析化学和应用光谱学匹兹堡会议上荣膺最佳新产品,获得了颇具声誉的2012匹兹堡编辑金奖。ACQUITY UPC2系统运用了超高效合相色谱(UPC2)的原理扩展了反相液相色谱法(LC)和气相色谱法(GC)分离的界限,提供了一种能够补充正相色谱的选择。沃特世的ACQUITY UPC2系统成为一种新型的分析系统,为科研人员解决疏水性和手性化合物、脂类、热不稳定的样品和聚合物等难分析化合物提供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沃特世公司总裁Art Caputo致辞说:“我们谨代表沃特世公司遍布全世界的所有员工,最诚挚地感谢匹兹堡大会的编辑们对全新ACQUITY UPC2系统,及其为分离科学带来的新范畴的认可。”“自从61年前成立以来,匹兹堡大会就已经跻身于重要年会的行列,科研人员借此之际了解能够帮助他们加快研发速度、揭示全新真相,以及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的最新实验室科技发展。2004年匹兹堡大会的编辑们授予了ACQUITY UltraPerformance LC® (UPLC® )最佳金奖。从此之后,全世界数以千计的知名实验室采用了ACQUITY UPLC系统,从而改变了色谱分析的模式和影响。我们坚信,ACQUITY超高效合相色谱在LC和GC技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她具备同样的潜质——很显然,知名的科学编辑们也同意这一点。”控制压缩的CO2拓宽了分离的选择压缩二氧化碳是UPC2的主要流动相,比过去液相色谱的液体流动相和气相色谱的载气有很多突出优势。一方面,二氧化碳单独使用或与其他助溶剂混合,都是低粘度的流动相,和液相色谱的液体相比,能够获得较高的扩散率,并有利于传质。另一方面,和气相色谱相比,二氧化碳是一种可以在较低温度进行分离的流动相。科学家们可以利用UPC2技术分析LC或GC难以分析的化合物,如样品中含有的化合物极性差别很大的应用等。配以业界领先的亚2微米颗粒色谱柱,沃特世的ACQUITY UPC2系统使得科学家能够更加精确地改变流动相的强度、系统压力和温度。从而调整出系统的分离度和选择性,科学家分离、检测和定量结构类似物、异构体、对映体和非对映异构体混合物时,能够更好的控制分析物的保留——这些化合物以任何其他方法分离通常都是困难的。沃特世的ACQUITY UPC2系统一个主要优势就是使用廉价、无毒的压缩二氧化碳作为主要流动相,代替了购买和处理昂贵的有毒、挥发性的有机溶剂。ACQUITY UPC2系统是沃特世公司高品质产品设计与研发经验悠久历史的结晶,它体现了沃特世品牌的耐用性、可靠性和易用性。它的主要特点包括: 10微升的固定进样环可实现所载样品进行体积为0.5微升至10微升的部分进样,消除了更换进样环的需求。 减少了系统容积,可以缩短运行时间、优化梯度性能、减小带宽,使用更小粒径的色谱柱。 助溶剂和色谱柱切换功能,可以快速地筛选溶剂和色谱柱,提高了方法开发的灵活性。 梯度的准确性与精确性保证了保留时间的重现性。 改善了光学检测和MS的兼容性,可以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由于其具有溶剂载量少、分离度高、峰形窄、分离速度快等特点,因此也可以作为MS的完美接口。无论您需要对天然产物、传统药物、药品、食品添加剂或污染物、杀虫剂、表面活性剂、聚合添加剂、脂质或生物燃料进行分析,沃特世ACQUITY UPC2系统都能呈现给您无与伦比的分离性能和峰形。与所有以ACQUITY为基础的产品一样,ACQUITY UPC2系统将沃特世在化学行业领先的信息软件以及专家支持方面最大化的优势。目前,ACQUITY UPC2系统已经与LC和GC并驾齐驱,成为实验室应对极其困难分离问题的有力武器。了解更多信息:www.waters.com/upc2关于沃特世公司 (www.waters.com)50多年来,沃特世公司(NYSE:WAT)通过提供实用和可持续的创新,使医疗服务、环境管理、食品安全和全球水质监测领域有了显著进步,从而为实验室相关机构创造了业务优势。作为一系列分离科学、实验室信息管理、质谱分析和热分析技术的开创者,沃特世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实验室解决方案为客户的成功创造了持久的平台。2011年沃特世公司拥有18.5亿美元的收入,它将继续带领全世界的客户探索科学并取得卓越成就。###联系方式:叶晓晨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市场服务部xiao_chen_ye@waters.com周瑞琳(GraceChow)泰信策略(PMC)020-8356928813602845427grace.chow@pmc.com.cn

厂商最新资讯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