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牛度生长素

仪器信息网牛度生长素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牛度生长素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牛度生长素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牛度生长素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牛度生长素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牛度生长素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牛度生长素相关的解决方案。

牛度生长素相关的资讯

  • Nature发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助力中国科学家阐明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分子机制
    近日,浙江大学团队联合湖北大学,实现了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研究的重大突破,让植物向性这一百年科学难题的关键一环得以解决,为生长素极性运输的进一步调控打下基础。 近日,相关论文发布在 Nature 上。担任共同通讯作者的浙江大学医学院生物物理系长聘副教授/附属第四医院双聘教授郭江涛 表示:“对于弄清楚 PIN 蛋白(pin-formed protein)介导生长素转运的分子机制,学界早已翘首以盼,而该工作终于揭晓这一机制。这为开发基于结构靶向 PIN 家族蛋白的新型小分子抑制剂奠定了基础。这些抑制剂既能作为工具,去研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机理;也可作为农业除草剂,助力于作物改良。”图 | 浙江大学研究团队主要成员合影。前排左起:郭逸蓉、张素芬、张艳、苏楠楠、竺爱琴、杨帆 ;后排左起:周晨羽、叶繁、郑绍建、郭江涛 、常圣海同时,作为共同作者单位的湖北大学,也借此迎来该校第一篇 Nature 论文。审稿人评价称:本文报道了一个重要的结构,为植物生长素运输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这些发现是开创性的,真正为 PIN 蛋白的功能提供了新的见解,从而为研究打开了许多新的途径。此外,PIN 蛋白与胆汁酸/钠转运蛋白的结构也存在有趣的相似性,这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 PIN 蛋白的起源及其转运机制。另据悉,通过比对拟南芥其他生长素转运蛋白序列,课题组发现生长素转运位点是保守的,这种保守性也会延伸到其他的植物物种中。因此,可以认为此次研究结论,也能被推广到其他植物中。近日,相关论文以《拟南芥生长素转运蛋白 PIN3 的结构与机制》(Structures and mechanisms of the Arabidopsis auxin transporter PIN3 )为题发表在 Nature 上[1]。图 |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共同通讯作者分别为郭江涛 、浙江大学医学院生物物理学系研究员杨帆 、以及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姗 教授。郭江涛 团队的博士后苏楠楠、杨帆 课题组的博士生竺爱琴、以及吴姗 团队的博士生陶鑫为论文共同一作。PIN 蛋白在拟南芥中介导生长素极性运输机制据介绍,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核心调控作用。一般来讲,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是在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然后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其中,生长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与其在植物各个组织中的不对称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不对称分布,主要由于在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生长素运输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这也被称为生长素极性运输(Polar Auxin Transport,PAT)。那么,PIN 蛋白缘何能导致植物具有向光性?植物的向光性,是指植物受到单侧光的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弯曲现象。而植物体内生长素的不对称分布,和这种向光性息息相关。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韧皮部完成长距离运输的非极性运输;二是需要转运蛋白参与的单方向极性运输。其中,对于生长素的不对称分布,极性运输起着关键作用。PIN 蛋白可以将生长素转运至细胞外。PIN 蛋白在细胞膜上的极性定位,决定着植物体内生长素极性分布,从而会导致植物的向光性。至于为何要采用拟南芥作为研究对象?郭江涛 表示,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其基因组已于 2000 年由国际拟南芥基因组合作联盟完成测序,是第一个实现全序列分析的植物基因组。目前,人们已在 30 多种植物中鉴定出了不同数量的 PIN 基因。作为模式植物,拟南芥中有 8 个 PIN 蛋白成员(PIN1-PIN8)。学界在这方面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也比针对植物其他物种的研究更透彻,这能帮助该团队更好地认识 PIN 蛋白的生化、生理以及遗传等特征。同时,鉴于本研究旨在研究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机制,因此其选择拟南芥为研究对象。据介绍,生长素极性运输主要依赖于三种膜定位转运体:AUX/LAX 家族蛋白、 PIN-FORMED 家族蛋白和 ABCB 家族蛋白。通过调控这些家族蛋白,植物可以调节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分布。研究发现,拟南芥 PIN 与 ABCB 蛋白可以共同定位。而通过酵母双杂交和免疫共沉淀的实验表明,PIN 和 ABCB 蛋白存在直接的物理互作。PIN蛋白在极性胚胎发育和器官形成等需要定向生长素极性运输的过程中其决定作用,而 ABCB 则在顶端组织生长素转运及长距离运输中起重要作用,二者在调控生长素的转运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AUX 蛋白为生长素转入蛋白,PIN 蛋白为生长素外排蛋白。它们通过协同工作,一起维持植物体生长素平衡。(来源:郭江涛 课题组)解析三个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本研究最开始且关键的一环是课题选择,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课题组确定了研究对象——PIN 蛋白。PIN 蛋白是生长素转运蛋白,在植物的生长素极性运输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研究人员希望通过结构生物学的手段解释PIN蛋白介导的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分子机制。而拟南芥 PIN 蛋白家族被分为两个亚家族,一类是定位在质膜上的 long PINs (PIN1–PIN4、PIN6 和 PIN7),另一类是定位在内质网上的 short PINs (PIN5 和 PIN8),这两大家族通过共同工作,一起维持着植物生长素的内稳态。研究中,该团队首先对 7 个 AtPINs (AtPIN1–5, AtPIN7–8)进行表达纯化筛选,最终选择 AtPIN3 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AtPIN3 与其他 long AtPINs 有至少 54% 的序列同源性,可作为 PIN 家族结构和功能分析的模型。随后,通过哺乳动物细胞 HEK293 外源表达系统、对 PIN 蛋白进行过表达并纯化后,课题组得到了均一且稳定的蛋白样品。借助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该团队解析了三个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分别处于三种状态:PIN 蛋白未结合底物状态、底物 IAA 结合状态以及抑制剂 NPA 结合状态。接下来是功能实验验证阶段。研究团队建立了体外放射性 3H-IAA 转运实验体系,针对底物 IAA 与抑制剂 NPA 结合位点突变体的生长素转运活性和抑制活性,进行相关的测试。随后又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测试底物 IAA 与抑制剂 NPA 结合位点突变体分别与 IAA 和 NPA 的结合能力。然后,通过功能实验的多重验证,课题组阐明了 PIN 转运蛋白对 IAA 的识别和转运机制,以及抑制剂 NPA 抑制生长素转运的分子机制。最终解释了 PIN 蛋白介导的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分子机制。(来源:郭江涛 课题组)将探索开发新型农药除草剂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遇到了很多困难。AtPIN3 二聚体的分子量仅为 140 kd,蛋白颗粒取向优势严重,从结构上来看几乎只有跨膜区,这对冷冻电镜数据处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郭江涛 表示:“从拿到均一稳定的蛋白样品到拿到较好的密度图,经历了大半年的时间。我们通过尝试改善蛋白颗粒的取向优势问题,采用不同的电镜数据处理方法,总结经验,最终得到高分辨率结构。”AtPIN3 与底物 IAA 复合物结构的解析,同样是本研究的一大难点。由于 IAA 与 AtPIN3 亲和力相对较弱,研究团队在前后多次对 AtPIN3 与 IAA 的复合物样品进行单颗粒冷冻电镜数据收集,但是 IAA 的密度一直不是很清晰,这让其无法准确判断 IAA 与 AtPIN3 准确的结合模式。后来,通过提高样品中 IAA 的浓度、更换蛋白样品缓冲液体系、更换冷冻电镜样品载网、制样条件、以及改善样品进孔问题,课题组终于成功拿到复合物高分辨结构。(来源:郭江涛 课题组)通过功能实验对 IAA 和 NPA 的作用机制进行验证也是本研究的难点之一。建立一个准确有效的检测生长素转运的实验体系,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经过不断摸索学习总结,最终也成功建立了放射性 3H-IAA 外排实验体系。“从最开始的困难重重到最后柳暗花明的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做研究要有决心,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始终要有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信念,有做世界最一流工作的信念。”郭江涛 总结称。后续,其计划以 PIN 蛋白为靶点筛选新型小分子抑制剂,并通过体外放射性 3H-IAA 转运实验体系对小分子进行功能验证,也将通过冷冻电镜技术手段解析复合物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筛选的小分子化合物进行优化,进而开发新型除草剂农药。
  • 生物传感器监测植物生长
    日前,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和图宾根马克斯普朗克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传感器,可以实时显示植物细胞中生长素的空间分布,并可快速检测环境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种传感器为研究人员打开了观察植物内部运作的全新视角。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的《自然》杂志上。  无论是种子的胚胎发育、根系生长,还是植物对阳光方向的反应,生长素都具有协调植物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功能。为了触发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它必须存在于所需的细胞组织中。迄今为止,人们还无法在细胞分辨率上直接确定生长素的时空分布。  此次,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基因编码的生物传感器,可将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分布定量可视化。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种植物经改造后可自己产生的人造蛋白质,而不必经由外部引入。他们利用这种传感器实时观察了细胞组织需要生长素的时空间分布动态过程。  在开发这种生物传感器时,研究人员发现大肠杆菌中有一种蛋白质可与两种荧光蛋白偶联,并在这些配对蛋白非常接近时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这种蛋白可与氨基酸色氨酸结合,但与生长素的结合要差得多。他们希望通过基因改造,使其能更好地与生长素结合,并使其FRET效应只在蛋白质与生长素结合时发生。  研究人员对植物进行了基因改造,使其在某种刺激下可在细胞组织中产生满足这些要求的蛋白质。于是,新型生物传感器诞生了:强烈的荧光信号表明了细胞组织中生长素的位置,提供了细胞内生长素分布的精确“快照”,且不会对生长素控制过程造成永久影响。  “传感器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获得了关于蛋白质如何被选择性地改变以结合特定小分子的基本见解。”拜罗伊特大学蛋白质设计学教授比尔特哈克说,“预计在未来几年,新的生物传感器将发现更多关于植物内部运作以及它们对外界刺激反应的新见解。”
  • 牛津仪器携手艾恩德霍芬大学开发二维材料低温生长设备
    p   牛津仪器公司原子层沉积技术(ALD)和2D材料专家与艾恩德霍芬理工大学合作开发了用于纳米器件的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2D TMDS)原子层沉积(ALD) 系统——FlexAL-2D ALD系统。 /p p   FlexAL-2D ALD系统可在与CMOS兼容的温度下生长2D材料,并可在大面积(200mm晶圆)上对厚度进行精确的数字控制。该系统的其他特征功能包括MoS2的自限制ALD生长、基础平面或边缘平面取向的可调形态控制,以创建先进的2D器件结构。 /p p   据该公司介绍,FlexAL-2D ALD系统可提供较宽的参数空间,使2D TMDS的生长温度比CVD炉中更低。 /p p   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在今年七月的ALD会议上,首先介绍了使用ALD在450℃和低温条件下生长二维MoS2材料的情况。他们展示了如何在CMOS兼容的SiO2 / Si衬底上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型ALD技术合成二维MoS2膜。这些二维MoS2膜具有可调形态(平面和垂直立体纳米级结构)。虽然3D鳍结构是诸如水分解等催化应用的理想结构,但2D平面形态在纳米电子学中具有潜在的应用。 /p p   牛津仪器等离子技术公司的ALD产品经理Chris Hodson对这项研究感到高兴:“艾恩德霍芬理工大学Bol博士及等离子体和材料处理(PMP)研究组在正在将ALD研究推向新的应用领域。2D材料是一个热门话题,利用ALD允许其在较低温度下生长,并且利用ALD沉积和其他加工方法在200毫米尺寸上合成2D材料,提供了新的能力与许多可能性。” /p p   Ageeth Bol说:“研究人员对相对较低的温度特别感兴趣。对于CVD工艺,通常需要超过800℃,这对于半导体的应用来说通常是致命的,因为高温会增加原子的扩散,这使得它们更难以到达正确的位置。我们希望有一个在较低温度下生产高品质材料的工艺。这对于我正在处理的二维异质层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在更低的温度下,层之间的原子扩散将减少。” /p
  • 抗生素“阻击战”勤邦显身手(一)
    一、背景介绍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抗生素残留是指给动物使用抗生素药物后积蓄或贮存在动物细胞、组织或器官中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抗生素残留危害巨大,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惊人的效果,这标志着抗生素时代的到来,由此人类的平均寿命得以延长。可是由于抗生素的使用会导致耐药细菌的出现,短短几十年后,到20世纪末,过分依赖和滥用抗生素就使人类陷于将“无药可救”的噩梦。为此,许多国家都对抗生素使用实施严格限制措施。动物使用抗生素主要是在养殖业中将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这不仅可以使动物生长速度更快,喂食量降低,动物抗病能力也会非常高,养殖户获利增加。但是,动物广泛使用抗菌素会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原有的抗生素失去作用,导致动物细菌疾病难以控制。而且这些“耐药菌”极可能通过食物或动物与人的接触传播给人,进而使人产生耐药性。 1957年日本最早报道了病原菌耐药性问题,当年一些病原菌有一种抗生素以上的耐药性,到了1964年,40%的流行病株有四重或更多的耐药性。1972年墨西哥的抗氯霉素伤寒杆菌造成了1400多人死亡。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仅1992年美国就有13300名患者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感染。1999年2月,路透社报道了美国科学家在肉鸡饲料中发现超级细菌,这种肠球菌对目前所有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发现》杂志称抗生素这种神奇的药物已走向穷途末路。 2002年初,欧盟从中国进口的虾、对虾中发现强力抗生素的药物残留,认为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导致欧洲部分地区陷入食品恐慌。 2010年,据法新社和英国《卫报》8月11日综合报道,英国和印度研究人员发表报告称,一些赴印度接受手术等治疗的患者感染了一种新型超级细菌。这种几乎对所有抗生素具有抗药性的细菌正在从南亚传向英国,可能在全世界蔓延。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控制抗菌素耐药性”作为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并提出“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二、 抗生素残留产生的原因 1. 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使用 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长期使用;一些添加抗生素的饲料不在标签上标识,或标识与实际不符而造成养殖企业重复用药;以治疗量当作预防量添加等因素都会造成抗生素的残留。 2. 不遵守休药期、停药期的规定 一些养殖企业不遵守休药期、停药期的规定,从而使药物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如 《乳与乳制品卫生管理办法》第4条规定:应用抗生素期间和停药期内的乳汁不得供食用。 3. 未正确使用抗生素 给动物使用抗生素时,在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时间和用药部位等方面不符合用药规定, 造成抗生素残留在体内并使残留时间延长。如对泌乳牛用药不当或不注意安全时间给药是牛乳中抗生素残留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使用乳房灌注法治疗乳腺炎时,更易造成牛乳中抗生素残留。 4. 作为保鲜剂使用 一些不法交奶户在夏季高温季节为防止牛奶的酸败,往往向牛奶中添加抗生素作为保鲜剂使用,造成牛奶中抗生素的残留。 5. 使用违禁药物或 国家标准规定不许使用的药物 一些养殖企业不遵守国家规定,在饲料或饮水中直接添加违禁药物或淘汰药物,导致畜产品中抗生素残留。 三、抗生素残留的危害 1. 产生毒性作用 人们长期食用含有抗生素残留的动物性食品,抗生素可在体内蓄积,危害人体健康。如四环素类(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经口服可直接刺激机体引起人体不舒服,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四环素类还能影响骨和牙齿的生长,抑制婴儿的骨髓生长。 2. 产生细菌耐药性 抗生素对不同病原微生物的抗菌效力并不一致,这主要是由于微生物在药物敏感性方面存在差异。根据这种差异,将不同菌种对同一抗生素的敏感性分为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耐药等4种情况。细菌是通过药物靶酶的改变、代谢途径的改变、通透性屏障和产生灭活酶或修饰酶等机制产生耐药性的。3. 使菌群失调 正常条件下,人体肠道寄生着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菌群,它们与人体相互适应,维持着微生物菌群的平衡,某些菌群还能合成维生素供机体使用。长期食用有抗生素残留的动物性食品,会造成一些非致病菌的死亡,使菌群失调,同时使肠道内产生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的细菌受到抑制,从而引起维生素缺乏。由于抗生素抑制了有益菌的生长,为一些耐药的致病菌提供了生存空间,甚至造成“二重感染”,危害人体健康 。 4. 发生过敏反应 经常食用含有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某些氨基糖昔类抗生素等残留的动物性食品,能引起易感个体出现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引起皮疹、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5. 产生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某些抗生素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作用,人通过摄食肉、奶等动物性食品而引起病变,如氯霉素可引起各种可逆性血细胞减少,极少数可引起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容易引起早产儿及新生儿的循环障碍,称为“灰婴综合症”。四、世界各国禁止抗生素的制度 面对耐药性这一全球性的难题,世界卫生组织向科学家们发出倡议,寻求对策。1981年,WHO专门成立了慎用抗生素联盟,成员国包括90多个国家,各成员国都承诺采取严厉措施限制抗生素使用。1986年,瑞典全面禁止在畜禽饲料中使用抗生素。1996年由美国FDA、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农业部协作成立了国家抗生素抗药性检控体系。一旦发现耐药菌产生,便启动相应法律,包括收回药物使用许可证。2010年6月28日,FDA公布一份抗生素限令草案,旨在降低“动物滥用抗生素对人类健康构成的明显风险”。2012年1月4日,美国FDA针对使用广泛的头孢类抗生素发布部门规定:从2012年4月5日开始,禁止给牛、猪、火鸡使用头孢类抗生素。1997年,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会议倡议在动物饲料中谨慎使用抗生素,以减少病原菌抗药性的扩散。同年三月,国际粮农组织在巴黎召开会议,会议确定通过“风险分析、风险处理、慎用抗生素和抗药性检测”来控制饲料中使用抗生素对公众健康的威胁。1998年12月于哥本哈根召开的抗生素和生长促进剂的工作会议上,与会者的意见表明,在未来的10年里将逐渐淘汰抗生素添加剂。1998年底,欧盟委员会颁布了杆菌肽锌、螺旋霉素、维吉尼亚霉素和泰乐菌素4种抗生素在畜禽饲料中作为生长促进剂使用的禁令,禁令自1999年7月1日起生效。1998年2月,丹麦牛肉与鸡肉行业宣布,自愿停止使用一切抗生素饲料;4月,猪肉行业宣布35公斤以上生猪,自愿停止使用一切抗生素饲料;同年,丹麦政府开始对使用抗生素的猪肉收税(每头猪2美元)。2000年,丹麦政府下令,所有动物,不论大小,一律禁用一切抗生素饲料。2006年1月1日,欧盟就已全面禁止在饲料中使用生长素、抗生素作为饲料生长添加剂。韩国从1991年起对肉类产品进行抗生素残留检测,从2005年起就开始逐渐减少允许使用的抗生素药物数量与种类。2011年的7月1日起,韩国全面禁止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 早在2000年,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就颁布了8项无公害农产品国家标准,出台了49项绿色食品标准,73项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等,其中部分标准对少数几种抗生素的残留做出了规定。1994年农业部还专门发布了《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此后又相继修订,但至今滥用抗生素造成残留超标事件仍时有发生。面对抗生素存在滥用风险的局面,中国农业部出台了一系列公告,农业部第168号公告——《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 ,规定了部分兽用原料药可在制成预混剂后使用,包括土霉素钙预混剂、金霉素预混剂等抗生素预混剂在内的33种兽药预混剂名列其中;农业部第193号公告规定“氯霉素、及其盐、酯(包括琥珀氯霉素)及制剂,禁做所有用途,所有食品动物禁用”,“硝基咪唑类:甲硝唑、地美硝唑及其盐、酯及制剂,禁做促生长用,所有食品动物禁用”;农业部第560号公告也明确规定万古霉素及其盐、酯及制剂为禁用兽药。
  • 天津大学MFCM微流控流式细胞技术进展|针对原生质体样品的分析
    要更好地了解原生质体的表型异质性,需要对许多单个细胞的形态和代谢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在单细胞表型分析方面,流式细胞仪已证明其具有高通量定量分析和分离目标生物样品的能力。然而,传统的流式细胞仪体积庞大、复杂且需要高技能的人员。随着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微流控已与流式细胞仪相结合(MFCM),实现了强大的单细胞聚焦、检测和分选,已在各种生物应用中得到证明 ,包括单细胞 RT-PCR、干细胞筛选、蛋白质分析等。虽然 MFCM 已被证明是医学诊断和动物细胞研究中单细胞操作和分析的强大工具,但在植物细胞特性方面的类似工作仍然远远落后。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Xingda Dai等人开发了一种带有荧光传感器的微流控流式细胞仪,为原生质体样品的分析提供了一种简单、直接且具有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原生质体是植物细胞,其中细胞壁已被酶促或机械去除,是生物技术应用(如体细胞杂交和遗传转化)的非常有效的实验模型。原生质体提供了悬浮培养中的多细胞组织和细胞组装体所没有的许多细胞学优势,因此是研究细胞过程(如信号转导、细胞壁再生、压力和激素的作用等)的宝贵实验系统。然而,在细胞壁消化后,产生的原生质体是渗透敏感的、脆弱的结构,需要格外小心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原生质体的直径通常比哺乳动物细胞大,并且不像动物细胞那样粘附,因此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原生质体群体需要对仪器配置进行重大更改,并且极难实现稳定的流动。下图就是文章中所用的微流体流式细胞仪。(A) 开发平台示意图;(B) 已开发平台的照片;(C) 单个植物细胞通过通道的延时图像;(D) 单个植物细胞双通道荧光检测的实时响应。首先,基于用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 (DCFH-DA)染料检测拟南芥叶肉原生质体细胞内活性氧 (ROS) 的变化,研究了 H2O2、温度、紫外线 (UV) 和镉离子等各种外部应激因素对细胞内 ROS 积累的影响。下图显示的是外源 H2O2 介导的拟南芥原生质体 ROS 含量的变化。(A) 原生质体的荧光图像,比例尺为 25 µm;(B-D) 分别在 3、6 和 9 小时后由原生质体中的 H2O2 浓度诱导的荧光强度梯度;(E) H2O2 处理时间对原生质体荧光强度的影响。下图显示的是环境压力下拟南芥原生质体的氧化还原状态。(A) 原生质体在不同温度下的荧光图像,比例尺为 25 µm;(B) 原生质体在不同温度胁迫下的荧光强度;(C) Cd2+处理的原生质体荧光图像,比例尺为25 µm;(D) Cd2+下原生质体的荧光强度;(E) 紫外处理下原生质体的荧光图像, 比例尺为 25 µm (F) 紫外线下原生质体的荧光强度其次,从白色花瓣中分离出的矮牵牛原生质体比从紫色花瓣中分离出的原生质体中观察到更快和更强的氧化爆发,证明了花青素的光保护作用。第三,使用具有不同内源性生长素的突变体,证明了生长素在原代细胞壁再生过程中的有益作用。此外,UV-B 照射通过增加细胞内生长素水平具有类似的加速作用。该研究揭示了以前未被充分认识的原生质体群体中的表型变异性,并证明了微流体流式细胞术在评估单细胞水平的植物代谢和生理指标的体内动态方面的优势。
  • 牛津仪器启动二硫化钼生长工艺研究 或将推动下一代纳米电子器件的开发
    据报道,2016年7月4日,英国牛津仪器公司利用其纳米实验室纳米级生长系统,启动了二硫化钼生长工艺研究。  单层硫化钼是一种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在光电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发光二级光、光伏电池、光探测器、生物传感器等,而多层二硫化钼是一种非直接带隙半导体,有望用于未来的数字电子技术。  牛津仪器公司表示,该公司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对化学气相淀积工艺进行了优化,开发了纳米实验室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处理广泛领域的液态/固态/金属-有机材料,适用于二维材料生长。该系统能够提供在蓝宝石、原子层淀积铝(氧化铝和氧化硅)等各种衬底上生长的能力,也能够淀积硫化钨、二硫化钼等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  该工艺的开发及其已经经过验证的成果极度令人振奋,因为纳米实验室等离子处理系统的二维材料处理能力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拉曼分析表明了单层材料的高品质,原子力显微镜表明了薄膜的平滑和一致性。该公司期待二维材料生长工艺的开发,将推动下一代纳米电子器件的开发。
  • 牛初乳“重装上阵”激素问题专家仍有分歧
    牛初乳“重装上阵”  专家指出应该正确认识合理食用   日前,记者在北京各大超市及丽家宝贝、乐友、红孩子等母婴产品营销店(或网站)发现,随着甲流疫情肆虐,牛初乳产品在经历了2004年的低迷之后,再度卷土重来。   粗粗统计了一下,牛初乳类产品有几十种之多,涵盖奶粉、胶囊、冲剂、咀嚼片等各种形态,售价更是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记者注意到,不少厂家的产品都称牛初乳的初乳蛋白质含量更高,其蛋白质大多数为免疫球蛋白,可以为婴儿输送抵抗病菌和病毒入侵的天然活性免疫球蛋白。一些牛初乳产品更是宣称:预防流行疾病(甲流、肺炎)、促进身体骨骼和神经发育等等。   果真如此吗?   行业规范促产业健康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曹劲松认为,比之普通牛奶,奶牛分娩后最初两三天分泌的乳汁才可以被称为初乳。母牛产犊后2~3天内所产的乳汁,是母牛供给牛犊在新生环境下抵抗外来病毒及细菌的。它富含免疫球蛋白、生长因子等活性功能成分,是一种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组织生长的健康功能性食品。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宗军也表示,牛初乳具有广谱的免疫抗病功能,尤其适合婴幼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对于尚处于免疫功能不全期的婴幼儿更具有显著的营养健康价值。   据悉,2003年非典后,倡导健康理念的牛初乳开始被人们认知。但是由于缺少行业规范和企业自律,商家蜂拥而上,市场上一下子出现了70多个牛初乳品牌,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厂家、经销商过度的宣传吹嘘,将牛初乳行业推到了信任危机的边缘。一位多年专门研究牛初乳的专家曾经痛心地说:“如此好的产品被市场打败,让消费者不信任,只能说明一个道理:必须统一产品质量,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引导牛初乳产业健康发展。”   为了让牛初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于2005年12月正式颁布了牛初乳行业首部规范,正式确认牛初乳具有“免疫调节、改善胃肠道、促进生长发育”等多种健康功能,目前国内有几十家企业生产100多个品牌的牛初乳制品,市场规模发展迅速。   据中国牛初乳行业规范(标准)起草小组组长陆东林介绍,规范中对牛初乳的定义、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卫生指标和掺假项目都有明确的要求,对相关指标的测定方法及检测规则等内容也做了规定。同时规定了牛初乳标示性指标免疫球蛋白设定最低线为10%。即所有走向市场的牛初乳产品中,免疫球蛋白含量不得低于10%。这就使得市场上牛初乳产品有了一道门槛。   激素问题专家仍有分歧   在肯定牛初乳的诸多优点的同时,牛初乳也遭到不少质疑,最多的就是牛初乳中是否含有相对较多的激素,是否会对幼儿产生危害。   北京东四妇产医院儿科医生付小青表示,牛初乳是刚生完牛宝宝的牛妈妈头几天的乳汁,里面的促性腺激素含量较高,而这种激素补充过量,如果不能被孩子正常代谢,将对宝宝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宝宝长期过量服用,这些激素在身体中不能自然代谢,就会留在身体里促进性腺发育,所以不少孩子10岁以下就性早熟,都和吃了激素食品有关系。   曹劲松则认为,其实许多天然食品中都含有激素类成分,激素是植物、动物生长的基础物质之一。“国外有学者认为,人是杂食动物,在饮食结构合理均衡的前提下,人吃各种食物的结果是导致激素综合效应为零,不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国外有关机构的相关检测表明,牛初乳中的激素含量属于正常范围,合理食用对幼儿及成人的健康有益无害。”   曹劲松强调,据其所知,在近二三十年来,由于食用牛初乳制品而导致雌激素不良反应的事件在国内外从未发生或有相关报道。   正确认识方能避免误区   尽管不少牛初乳产品宣称自己与人体的初乳相似,不过,专家提醒,牛初乳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蛋白比例,并不能与人体所需要的完全吻合,牛初乳并不能代替人初乳。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顾问陈春明教授指出,牛初乳说得再好,也好不过人初乳。牛初乳对小牛有提高免疫力作用,但对幼儿不一定能产生免疫功能,毕竟人体和牛的免疫机制不同。而母乳才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母乳能够为新生婴儿提供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付小青也表示,目前市场上一些牛初乳配方奶粉极力宣传能够替代母乳,实际上牛初乳与人初乳的相同营养成分含量很低,如果长时间单一喂养这样的牛初乳奶粉,很可能导致婴儿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婴儿的健康。“如果宝宝本身体质并不差,自然健康的膳食就足够了,千万不能把牛初乳产品当饭吃。”   专家建议,作为一种健康产品,牛初乳应该和奶粉配合着吃。这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牛初乳营养成分比较固定,并不完全符合人体需要,所以和普通奶粉配合,可以起到营养物质综合的效果 其二,普通奶粉里的乳蛋白,对牛初乳的活性成分起保护作用,在前者配合下,后者的功效更加容易发挥出来。另外,切记要看包装说明服用。不同牛初乳产品成分含量不同,不同年纪的人适合服用牛初乳产品的量也不一样。服用者应该先做仔细阅读。
  • 牛奶中抗生素的检测方法汇总
    一、 牛奶中抗生素的种类β-内酰胺类属于此类的抗生素的有青霉素类和头孢霉素类,常用于奶牛等家畜的个体临床治疗,残留在牛乳中。四环素类常见种类有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等,是一类广谱抗生素。氨基糖苷类常见种类有庆大霉素、链霉素、二氢链霉素、新霉素、壮观霉素等,是常用于家畜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氯霉素类包括以下三种化合物:氯霉素,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这类药物都是严格限制使用的兽药,有些国家禁止使用。大环内酯类常见种类有红霉素、秦乐霉素、林可霉素、螺旋霉素和盐霉素等。磺胺类常见种类有磺胺二甲嘧啶、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甲嘧啶、磺胺嘧啶等,甲氧苄啶是磺胺增效剂,不单独使用。二、抗生素残留的危害抗生素的残留对人体的健康、生态平衡、奶制品价格及奶制品的国际贸易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三、牛奶中抗生素检测方法1.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法微生物检测法出现较早,从出现至今,大大改善了我国抗生素检测手段的发展,其测定原理是基于抗生素对微生物的生理机能、代谢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与临床应用保持一致,相对而言,其耗费的时间久,且存在着较大的误差,目前最常应用的是TTC法、戴尔沃检测(Delvotest SP)法、BY法等。2.国际通用的检测法相对而言,其是国际上应用较早的通用测定方法,也是我国制定的监测方法,其原理是:如果牛奶中含有抗生素,则加入菌种(嗜热链球菌)经培育2.5-3h后,加入TTC指示剂(三苯基四氮唑)不发生还原反应,所以样品呈无色状态。如果牛奶中不含抗生素,则样品呈红色。相对而言,这一方法费用较低,但是耗时,因此应用不算太广,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3.蓝黄检测法该方法是一种广谱的微生物抑制法,相对而言,耗时短,可以在短时间内检查出抗生素的残留情况,只要通过颜色对比既可以得出结论,通过这一检测方法得到的检测结果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容易造成误检,但是耗时短,费用低。4.现代仪器分析法这一方法主要是借助现代仪器进行检测,测定其残留的抗生素种类,最常用的是色谱法、荧光法、毛细管电泳、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运用不同的理论,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检测,提高检测的标准,加强检测的质量。相对而言,该方法分离速度快,高效,实现自动化控制,可以检测出抗生素的具体含量,其结果更加准确,但待检样品需经一系列的预处理,繁琐费时,还必须有相应的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一般在大型实验室使用,适合于精确测定。5.生化免疫法这是近年来随着新科技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是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与可逆性进行结合,是一种分析就技术。基本原理家就是抗原体的竞争性结合,可分为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荧光免疫测定法(FIA)、免疫分析技术与常规理化分析技术联用的方法等。几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必须注重其综合使用,提高检测的质量与准确度。从其实践的结果来看,其对抗生素的残留现状检测效果良好,灵敏度极高,达到ng级水平 检测快速、专一性强。相对而言,此法具有高度的专一性,每检测一种抗生素就要制备或购买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导致检测费用较高。因此生化免疫检测法不可能取代色谱或光谱等常规分析方法,只能作为其重要的补充。6.专一试剂盒法所谓的专一试剂盒法就是根据含有芽孢杆菌的琼脂培养基和PH指示剂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培养,一般维持在65℃左右,孢子发育生长,降低培养基pH值,在pH指示剂的作用下,蓝(紫)色变为绿-黄色。生鲜牛乳中的抗生素残留使微生物生长和酸的产生受到抑制,由于没有酸生成,颜色将不会改变。天津兰博现 诚征省市分销商招商电话:022-23592982  24小时服务热线:13920418181、400-616-1607
  • 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植物激素检测平台举办技术讲座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一系列天然微量有机物小分子化合物, 调控着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生理反应,但其定量分析检测一直是限制研究深入的瓶颈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从2007年开始致力于植物激素测定平台的建设,经过不断努力探索,目前已经建立了稳定的生长素、脱落酸、茉莉酸和水杨酸等激素的测定方法,并对外提供技术服务,部分数据已发表在Plant Cell、Cell Host & Microbe等杂志上。   为了充分发挥植物激素检测平台的作用,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于11月26日举办了植物激素检测技术讲座。   此次讲座由负责植物激素检测平台工作的褚金芳主持。Waters公司的王则含首先介绍了超高效液相—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在痕量组分定性、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及优势。随后,褚金芳就国内外植物激素检测的现状、植物激素检测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植物激素检测方法的建立以及植物激素检测流程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详细说明。来自所内外多个科研院所的7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大家就植物激素检测相关问题踊跃提问,并得到了细致耐心的解答。
  • 牛奶激素含量:增长的烦恼
    8月15日,卫生部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圣元乳粉疑致儿童性早熟”调查结果:患儿乳房早发育与所食用奶粉没有关联,目前市场上抽检的圣元奶粉和其他婴幼儿奶粉激素含量没有异常。不过,此事件暴露出食品检测和管理中的问题。武汉三名食用同一品牌的女婴出现性早熟,怀疑奶粉含有激素的家长想弄个明白,却送检无门。“所有的检测机构都不愿意接手。”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检测专家对《科学新闻》说。   消费者遭遇“送检无门”,本能的知情权被无情地阻挡,对于怀疑有问题的食品,消费者究竟从何得到权威和专业的答复?   检测无门   根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协会组织、消费者可以委托法律规定的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对疑有问题的食品进行检验。“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的确存在检验机构不接受个人送检的情况。比如有些检验机构不具备送检项目的检测资质或能力。一些机构担心样品的来源,担心有目的不纯的送检,还有一些机构怕承担法律责任,不想介入纠纷等。消费者如果怀疑食品有问题,可以向卫生部门举报,卫生部门接到举报应组织进行检验。”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说。   8月10日,卫生部责成湖北省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调查并及时公布结果,两天后,卫生部直接介入事件调查,称接受举报。随后,卫生部组织由疾控中心牵头,内分泌、儿科、妇幼、食品安全等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事件进行调查。   卫生部的迅速介入,表明了政府对此事件的高度重视。某个侧面,也许正是为了解答消费者所遭遇的送检无门的窘境。   对于送检无门,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研究员王树槐告诉《科学新闻》:“对样品来源不清楚,谁都不愿意负责。此外样品量少,成本就高,如果要价高,别人还以为是敲诈,所以估计谁都不愿意接。”目前,中国的实验室管理很严格,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之后,每3年要对实验室硬件、人员等各方面进行考核,并且实验室能做的检测也只有几项,如三聚氰胺、重金属、激素等专项都要专家现场考核认证,超出实验室检测范围的项目要申请。而这一程序申请非常繁琐,且成本高昂。   不仅如此,中国目前还将检测的技术方法也当标准限定。“这是阻碍科学进步的,是滞后的。以前美国和欧盟也是这样,但上世纪90年代之后,就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出台相关技术指南,实验室按照标准操作流程操作,只要在最后的文书上签字画押负责就行。这样反而能够快速对应急事件做出反应。”前述专家这样认为。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等检测机构负责此次检验,采用国际通行的检测方法(《动物源食品中激素多残留检测方法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GB/T21981-2008),主要对乳粉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含量进行检测。   “这项检测技术是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可以肯定。”王树槐说。   卫生部专家组成员之一、食品安全国家审评委员会检验方法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邵兵介绍,目前能开展类似检测的机构有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农业部的一些实验室,以及北京市的质量监控中心。这些机构都可以接受个人送检。   但无疑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在中国可谓寥寥。同时,检测费用往往受到仪器设备、试剂成本的影响。只有同批检测样本多,成本才会有所下降。   “内外有别”   今年6月以来,中国乳业“新国标”正式实施,涉及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发酵乳、调制乳等所有乳类和乳制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这是自“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卫生部对这些标准进行的重新修订。   其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粉(GB19644-2010)》中,关于乳粉的要求包括原料要求、感官要求、理化指标、污染物限量、真菌毒素限量、微生物限量、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强化剂等7项要求,但并没有提及关于雌激素的检测项目。   卫生部在发布会上公布,在抽调的奶粉样品中,未检出己烯雌酚和醋酸甲孕酮等禁用的外源性性激素,内源性雌激素(17β-雌二醇和雌酮)和内源性孕激素(孕酮和17α-羟孕酮)的检出值分别为0.2~2.3μg/kg和13~72μg/kg,其中患儿家中存留样品雌激素和孕激素检出值分别为0.5μg/kg和33μg/kg。   其结论是:“检测结果符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含量范围。”文献资料显示,美国、韩国、荷兰等原料奶和市售牛乳中雌激素含量在0.16~4.4μg/kg,孕酮最高数值是98.0μg/kg(将液态奶按8:1换算为乳粉的含量)。   一位长期从事牛奶激素研究、小儿性早熟的临床专家告诉《科学新闻》:“卫生部给出的国内外文献标准是比较权威的,可信的。”   不过,奶粉中到底能不能含有雌激素?对此,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邓海华给出的解释是:奶粉里不允许检出使用兽药残留的外源性性激素,世界上也不允许。   王树槐说:“对于个体来讲,其本身还有内源性雌激素。如奶牛体内天然产生的激素,这些激素人体内也含有。奶液中完全没有雌激素是不可能的。”   目前,国际上内源性激素的含量研究仍处于循证阶段,牛奶中激素的含量达到多少,就会对人体有影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说法,还需要长期研究。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了卫生部发言人邓海华的结论:“国内外都没有制定牛乳中内源性性激素限量的标准,一般情况下不作为常规的检测指标。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北京奥运会期间,有关机构对于动物源性的食品中所含的激素进行检测,是为了避免运动员兴奋剂的问题。”   含量激增   2005年,日本山梨大学环境健康系医学博士Davaasambuu Ganmaa在《医学假说》(Medical Hypotheses)杂志发表文章指出,现在消费的牛奶中雌性激素含量较100年前明显增加。其原因除饲养方法和奶牛品种不同外,主要与妊娠奶牛奶有关。   因为,“现代奶牛生产中,奶牛在生产后三个月即可进行人工受精,替代了自然交配,几乎在整个怀孕期间持续泌乳,尤其是妊娠后期,其血清中雌激素水平显著提高,牛奶中的雌激素也随之增加。”Ganmaa指出,据估计大约75%的市售牛奶来源于妊娠奶牛奶。   商业化牛奶是经均一化作用和巴氏灭菌法作用后的产物,而销售前牛奶的巴氏灭菌过程不能彻底灭活这些激素,西方饮食中动物源性雌激素主要来源于牛奶和乳制品,占雌激素消费的60%~70%。因此对商业化牛奶中雌激素的评估更有价值。   同样来自日本山梨大学环境健康系的Li-Qiang Qin及其研究团队在检测两种商业化奶牛(Holstein和Jersey)所产牛奶中的雌激素浓度时发现,它们的浓度已显著高于20年前报道的浓度,提示近期乳制品的激素水平随着现代乳品工业的发展而快速增加。   而中国奶牛的饲养主要以小规模、分散型的农户饲养为主,奶源质量控制难度较大,尤其在激素使用方面,如规范使用兽药和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等监控较难,有可能造成牛奶中激素含量增加。   2005年9月~2006年3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教授徐庄剑及其同事曾对无锡市销售的部分本地和外地生产的全脂纯牛奶中的雌性激素进行检测,发现市售全脂纯牛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雌性激素,不同品牌全脂纯牛奶中雌性激素水平有差异,同一品牌不同批号中雌性激素水平也有波动。   今年,徐庄剑发表在《食品科学》上的文章认为,现代市售纯牛奶与人类健康的研究仅见流行病学方面的文献,有关动物研究也较少,且有分歧。徐庄剑的课题组前期系列实验研究显示:喂食妊娠奶牛奶或以妊娠奶牛奶为主的市售纯牛奶可使雌性幼鼠24小时尿雌三醇和P4孕酮排泄增多 对雄性幼鼠睾丸生精上皮和精囊腺的发育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并可能波及血清睾酮水平 还可能降低雄性幼鼠血清总胆固醇作用和升高雌性幼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徐庄剑给出结论:妊娠奶牛奶成分复杂,除含有雌性激素外,还可能含有类雌性激素样物质和促进雌性激素分泌的物质,当然也可能含有拮抗雌性激素或抑制其分泌的物质。现代市售纯牛奶中的雌性激素对人类有无影响及如何影响,尚待进一步相关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   健康隐患   Ganmaa分析了40个国家饮食与女性乳腺癌、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17、0.779和0.814,最后推测,牛奶和乳制品中雌激素与乳腺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也有学者指出牛奶及乳制品中的雌激素可能为前列腺癌发生的诱因之一。   虽然牛奶中的雌激素是否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系统发育等,目前研究资料甚少,但是,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院教授Anna-Maria Andersson研究发现,青春期前儿童体内产生雌激素少,对于外源性激素敏感性较高,暴露于外源性性激素是极其危险的,可能使其生长加速或出现乳房发育等。   来自意大利和比利时的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因素可能是性早熟的重要病因之一。虽然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牛奶中的雌性激素可能引起上述疾病,但上海瑞金医院儿内科主任医师倪继红研究发现,人参蜂皇浆就含有相当量的雌激素,可引起儿童性早熟。   Ganmaa等的动物实验研究也表明,虽然并未发现现代牛奶对大鼠亲代和子代生殖功能有明显影响,但子代中有1 例出生时即死亡,3 例有骨骼异常。   2007年,徐庄剑发表在《国际内科学杂志》的文章指出,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实牛奶中的雌性激素对人体有害。现代牛奶中的雌激素对人类健康是否有影响及影响有多大,是现代食品激素安全所面临的新课题。   目前,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欧盟(EC)、美国FDA等对牛奶生产的认证、包装、标识及检测试验方法等都逐一进行了规定,而对于牛奶中雌激素标准尚无明确规定。而中国目前对于牛奶的安全性管理和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食品的微生物指标、重金属指标、农药及抗生素残留指标等方面,对牛奶中激素的安全性研究甚少。   监管难题   无论是外源性激素还是内源性激素,国内外似乎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的只是零星的文献报道。而没有参考系,如何确保检测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邵兵认为,此次采用的检测方法是经过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联合攻关的实验成果。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国际专家的匿名评审,已经发表在国际专业期刊上。   “我们采用的是同位素稀释之后的方法,这是对国际上痕量或超痕量化合物检测的通行方法。”他说。“这次承担检测的几个单位,在奥运会期间都承担了奥运会运动员食品的检测,每个单位都检测过超过一千份样品。”   而针对目前奶粉激素不在检测范围之内,有专家则建议,可以将雌激素列入抽检项目。“从技术上说,我们可以把这个项目纳入到日常检测的范围。这种检测复杂,也需要检测成本,检测方法要求使用同位素,而同位素是比较昂贵的。我们可能将来会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里纳入相关的监测内容。”邵兵说。   王树槐透露,中国关于奶粉中激素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已制定,“目前正在走相关程序,经过相关机构审核批准后,预计能够尽快颁布该项技术标准”。   王树槐说,美国目前也没有什么标准。1996年之后因为超标激素的检出率很低,美国国会认为,这部分投资不应该再投入了,就把残留监控计划给取消了。尽管这几年恢复了,但是也没有那么大的样本量,只要出事,企业基本破产。这一点在中国很难做到,这也是中国监管的问题之一。   因此,“即使出台标准,我觉得也没什么太大的作用,只会增加成本。单单靠检测、靠标准,今天解决了一个,明天还会出来其他的,永远闹不清楚。”王树槐指出,要想不出问题,“关键责任应该落实到企业上,要做良心产品。靠监管,这么大国家,总会有漏洞的。而且目前中国的终端监管也不是办法。体制上要进行改革,只有对过程进行监管方能见效。同时要对违法的企业狠狠地处理,给予严厉打击。”
  • 蒙牛特仑苏含OMP物质 遭质检总局叫停
    《每日经济新闻》昨日获悉,国家质量监督检查检疫总局2月2日向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出公函,要求该局责令蒙牛公司禁止向“特仑苏”牛奶添加OMP物质。 官方首次对“OMP”表态 质检总局在这份公函中提出监管意见:“鉴于目前我国未对OMP的安全性做出明确规定,IGF-1物质不是传统食品原料,也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如人为添加上述物质,不符合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请你局责令蒙牛公司禁止添加上述物质,并通知蒙牛公司,如该企业认为OMP和IGF-1是安全的,请该企业按照法定程序直接向卫生部提供相关材料,申请卫生部门做出是否允许使用OMP及IGF-1的决定。” 此次是官方首次对蒙牛的“OMP”进行表态。据了解,之前就有对蒙牛特仑苏牛奶含有OMP及IGF-1发出的质疑见诸报端。今年年初,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向国家质检总局报送《关于核查蒙牛特仑苏牛奶有关情况的报告》。2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就其发函提出上述监管意见。 蒙牛:尚需向技术部门核实 内蒙古质检局监督处陈处长昨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证实,蒙牛集团已经向卫生部提交了相关材料,等待卫生部的批准。“有害无害现在还不知道,但企业自己做了实验证明‘特仑苏’中添加的OMP是没有问题的,不过一切都要听卫生部的。”陈处长说。 此外,陈处长告诉记者,按照总局的要求,蒙牛在2月2日以后产的“特仑苏”已经不含有OMP物质。 记者昨晚两次电话联系蒙牛集团新闻发言人赵远花,她均称正在外面开会,尚不清楚此事,需要向技术部门核实。 记者在北京一家大型超市调查时发现,生产日期为2月3日的特仑苏OMP牛奶在列架销售;同时,生产日期在2月2日以前特仑苏也在销售。 蒙牛独家回应:尚未接到停止使用“OMP”通知 网易财经第一时间与蒙牛公司进行了连线,该公司副总裁姚海周回应说,目前公司还没有接到国家质检总局的正式通知。 姚海周说,之前,蒙牛公司曾把“OMP”送到过国家质检总局进行鉴定,并没有得到对人体有害的答复。同时,姚海周表示,“OMP”在日本、美国的奶制品中都有应用,也没有听说过对人体有害。 对于下一步打算,姚海周说,如接到国家正式通知、要求停产;蒙牛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沟通、配合。据悉,蒙牛特仑苏目前还在正常生产之中。 背景资料: 特仑苏的地位: 据蒙牛乳业2008年中期报表显示:液态奶业务是占集团营收86.1%的主要业务,市场份额为全国第一。在液态奶业务中UHT(超高温瞬时灭菌)奶又占到65.8%,其余为乳饮料和酸奶。因此蒙牛50%以上的营收来自于纯牛奶产品、高端品牌特仑苏OMP产品等,且正常情况下每年都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有调查数据表明,蒙牛于2007年推出的特仑苏OMP产品占到2007年高端乳品市场71.2%的市场份额。 OMP与IGF-1 据蒙牛产品说明书,OMP是一种来自牛乳的乳蛋白,有助于构成或修复人体组织。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是生长激素产生生理作用过程中必须的一种活性蛋白多肽物质。 著名学者方舟子曾在博客写到:根据蒙牛公布的OMP的生化数据,与IGF-1完全吻合。蒙牛在2006年提交的一项专利也表明他们在“能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的牛奶制品中添加IGF-1。 方舟子写到,一般牛奶也含IGF-1,超高温消毒不能使其完全失活,不过含量很低,浓度约为4ng/ml。但据蒙牛专利,100克特仑苏奶中添加的IGF-1含量高达5.65~16.8mg,为一般牛奶的数万倍。果真如此,就很值得消费者担忧了:患多种癌症的风险会增加。
  • 湖北大学首篇!3 所高校齐发 Nature
    近日,浙江大学、湖北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刊发研究成果。其中,湖北大学首次以通讯单位发Nature。浙江大学 & 湖北大学生长素是最重要的植物激素,主要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通过极性运输分配到植物各处组织,调控生长发育——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对生长素的分配至关重要。那么,生长素极性运输是如何实现的呢?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生物物理系长聘副教授 / 附属第四医院双聘教授郭江涛指导的浙江大学 - 湖北大学联合研究团队阐明了生长素转运蛋白 PIN 介导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分子机制。这项工作于北京时间 8 月 2 日刊登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该成果作为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研究的重大突破,解决了植物向性这一个百年科学难题中的关键一环,为人们进一步调控生长素极性运输奠定了基础。湖北大学与浙江大学为本文共同通讯单位。研究人员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拟南芥 PIN3(AtPIN3)在未结合配体(AtPIN3apo)和结合 IAA(AtPIN3IAA)两种状态的高分辨率结构。通过结构解析发现 AtPIN3 以二聚体形式存在,每个亚基包含 10 个跨膜螺旋(TM1 – 10),TM1 – 5 和 TM6 – 10 组成反向重复结构(图 2a)。AtPIN3apo 与 AtPIN3IAA 结构类似,且均为向内开放状态。AtPIN3 单体由支架结构域(scaffold domain)和转运结构域(transport domain)组成。在 AtPIN3IAA 结构中,IAA 结合在支架结构域和转运结构域之间的内向开放口袋中(图 2b),与多个保守的氨基酸发生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图 2c)。图 2. AtPIN3IAA 结构。a. AtPIN3IAA 的密度图和结构图。b. IAA 的密度图。c. AtPIN3IAA 结构中 IAA 的结合位点。该研究解析了 3 个 AtPIN3 高分辨率电镜结构,明确了底物 IAA 和抑制剂 NPA 与 AtPIN3 的结合模式。这项工作不仅阐明了人们长久以来期待的 PIN 介导生长素转运的分子机制,而且将有助于进行作物改良,指导新型 PIN 抑制剂的开发。这些抑制剂既可作为生长素极性运输机理研究的工具,也可作为农业除草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工作是由浙江大学、湖北大学和天津大学的多个实验室联合完成。浙江大学医学院郭江涛组博士后苏楠楠、杨帆组博士生竺爱琴和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姗组博士生陶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郭江涛、吴姗和杨帆为共同通讯作者。参与这项工作的还有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绍建教授和丁忠杰研究员、浙江大学冷冻电镜中心常圣海老师、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郭逸蓉老师和张素芬老师、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叶升教授和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马立新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 月 2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孙林峰教授团队在Nature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auxin recognition and efflux byArabidopsisPIN1" 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植物中生长素极性转运蛋白 PIN1 单独的(apoform),与底物生长素结合的(IAA-bound),以及与抑制剂 NPA(N-1-naphthylphthalamic acid,又名抑草生)结合的(NPA-bound)三个高分辨率结构,并结合功能实验阐释了 PIN1 蛋白的工作机制,为理解植物生长素运输调控、以及针对 PIN 蛋白的农业用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设计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该研究揭开了植物经典 PIN 家族蛋白的结构面纱,系统阐释了 PIN1 识别底物生长素 IAA 以及被 NPA 抑制的分子机制,为我们深入理解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过程提供了重要帮助,也为基于靶向该家族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设计奠定了基础,对于指导农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图 1. 拟南芥 PIN1 蛋白三种状态下的结构和转运机制示意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杨智森、夏婧,以及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洪晶晶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刘欣副研究员、孙林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典范研究员、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院 Ji í Friml 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谭树堂教授及中科大冷冻电镜中心高永翔博士均参与了该项研究工作。该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基金(B 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等项目的资助,以及教育部无膜细胞器与细胞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生物医学与健康安徽省实验室的大力支持。冷冻电镜数据收集工作在中科大冷冻电镜中心和生物物理所生物成像中心完成。新闻来源:浙江大学、湖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岛津推出牛奶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的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检测方案
    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s, TCs)为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立克次氏体等均有抑菌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和30S核糖体的末端结合,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常用的四环素类抗生素有: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等。在畜禽生产中四环素类抗生素被广泛作为药物添加剂,用于防治肠道感染和促进生长。在奶牛业中四环素用来治疗乳腺炎等广科疾病,但容易诱导耐药菌株。许多国家对TCs残留实施例行监控,如欧盟的限量规定牛奶中最高残留量为0.1 mg/kg。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是近些年来发展很快的分析技术,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对复杂基体中的药物残留具有很强的定性能力,而且准确度高。 本方案建立了一种使用岛津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和三重四极杆质谱仪联用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7种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的方法。样品经处理后,用超高效液相色谱LC-30A快速分离,三重四极杆质谱仪LCMS-8040进行定量分析。使用外标法内绘制7种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校准曲线,线性范围宽,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对20 &mu g/L、50 &mu g/L和100 &mu g/L混合标准溶液进行精密度实验,连续6次进样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在0.014%~0.122%和2.459%~3.987%之间,系统精密度良好。 了解详情,请点击&ldquo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法测定牛奶中的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rdquo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重磅!NanoTemper 年度MST技术用户案例精选
    不知不觉已步入2024年,NanoTemper很荣幸又陪伴用户度过了充实又有意义的一年。2023年NanoTemper的用户使用MST技术发表的文章超过2000篇,其中也有不少文章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三大主刊,非常感谢用户对我们的信任。MST微量热泳动技术能够弥补传统的互作技术在高样品消耗、小分子检测以及操作繁琐等方面的不足,能够轻松高效地检测各类具有挑战的样品,因而快速地被应用在各种领域。下面是我们的技术专家们精心挑选的9篇高分文献,为大家解读MST技术是如何在四个不同应用方向助力科学研究的。_小分子在进行小分子亲和力检测时,您可能会遇到样品分子量低或与目标蛋白分子量差异大导致检测信噪比低,实验难优化的问题。MST技术检测不依赖于分子量变化,结合引起的电荷或构象改变同样会被灵敏感应到。中国医学科学院 | 小分子抑制 α-synuclein 聚集帕金森病(PD)的病理表现是α-synuclein的聚集,α-synuclein 被认为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一个潜在靶点。中药天麻中联苯苄型化合物20C,可显著增强PD模型的细胞活力,可能是天麻治疗PD的重要生物活性成分。然而,其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今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发表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的研究结果发现,小分子20C可抑制α-synuclein 聚集并阻止PD的进展,并且明确了这些改善是来自20C和α-Syn fibrils的直接互作。α-Syn fiber是由α-Syn单体组装而成的大聚集体,分子量超过420kD,而20C为小分子,二者之间分子量倍数差别在几百倍以上,很难通过基于分子量变化方法进行互作亲和力检测。作者使用MST技术检测了 α-Syn fibrils 与20C的互作(Kd为37μM),证明二者之间存在直接互作。图1. 使用MST测定20C与α-Syn fibrils直接相互作用https://doi.org/10.1038/s41419-023-06116-0IF: 9.0 Q1第二军医大学 | 黄芪甲苷衍生物治疗梗死后心衰的作用和机制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张卫东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上撰文,报道了黄芪甲苷优化衍生物HHQ16通过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逆转肥厚,有效地逆转了心肌梗死诱导的心肌重构,并改善了心功能。研究者对一个新发现的人类 lncRNA(Lnc4012) 及其小鼠同源基因(Lnc9456)进行了全面的鉴定,并对lnc4012/lnc9456在心肌梗死诱导的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机制见解,并证明lnc4012/lnc9456是一种新的真正的靶点。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过病理及药理实验确定了lnc9456为HHQ16逆转肥厚和心衰的特异性靶点,并通过MST实验验证了HHQ16与lnc9456具有高亲和力结合,但与抗肥大lncRNA Mhrt无亲和力(图2)。这表明了HHQ16与lnc9456特异性结合,导致其降解的药效机制。图2. MST检测HHQ16与lnc9456(左)及阴性对照(右)亲和力小鼠lnc9456和人lnc4012分子机制具有一致性。HHQ16与lnc4012的亲和力高于其小鼠同源基因lnc9456(图3),并以时间依赖的方式促进体外转录的lnc4012降解。研究者利用MST技术验证了新的小分子HHQ16会与lnc4012/lnc9456特异性结合。而HHQ16与lnc4012/lnc9456的结合会导致其降解,从而拮抗其对心肌细胞G3BP2/NF-κB信号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逆转心肌梗死引起的肥厚和心力衰竭。图3. MST检测HHQ16与lnc4012(左)亲和力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3-01660-9IF: 39.3 Q1福建农林大学 | 细胞膜共受体复合体传递生长素信号的分子机制2023年11月,福建农林大学徐通达团队和杨贞标团队在Cell期刊在线发表题为 “ABLs and TMKs are co-receptors for extracellular auxin” 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两个新的质外体定位的生长素结合蛋白, ABL1(ABP1-like protein 1)和ABL2,其与生长素结合蛋白ABP1具有相似结构,在细胞膜上形成ABP1/ABLs-TMK生长素共受体感受并传递胞外生长素信号,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者首先构建了拟南芥ABP1生长素结合位点突变形式的ABP1-5转基因植株,表型分析发现其与tmk突变体类似,呈现明显的生长发育和生长素快速响应缺陷,暗示ABP1-5蛋白可能通过对其他质外体定位的,生长素结合蛋白产生显性负效应,参与TMK介导的生长素信号通路。由于ABP1没有同源基因,为了寻找其他的生长素结合蛋白,研究者通过检索TMK1互作蛋白质组学数据库,鉴定到两个新的生长素结合蛋白,其与ABP1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偏低,但结构类似,且具有高度保守的生长素结合区域,将其命名为ABL1(ABP1-like protein 1)和ABL2。通过生化分析,发现ABL1蛋白定位于质外体,与ABP1类似,研究者提出了科学假设--细胞膜ABLs-TMK蛋白复合体感知并传递胞外生长素信号。表型分析发现:ABL1/2与ABP1的功能具有冗余性,但又有别于ABP1,差异性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ABL1/2与ABP1都通过协同TMK家族,介导生长素的快速响应。作者进一步通过微量热泳动技术(MST)分析发现:与ABP1类似,ABL1和TMK1胞外域都能特异性的结合IAA(图4)和NAA等活性形式的生长素分子。有趣的是,当TMK1胞外域存在的情况下,ABP1和ABL1对生长素的结合能力显著增强(图4,ABP1:4.71uM、ABP1/TMK1-ex:0.094uM ABL1: 1.73uM、ABL1/TMK1-ex: 0.525uM),这表明了ABP1/ABLs和TMK在结合生长素方面存在协同作用。图4. MST检测IAA与ABP1, ABL1, TMK1-ex, ABP1-5, and ABL1-M2结合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10.017IF: 64.5 Q1_多肽由于多肽较强的极性偏好,使用其他固定性技术进行多肽亲和力检测过程中,常常遇到黏附的问题,并且很难优化解决。MST检测无需固定样品,直接在溶液中进行亲和力检测,可以避免多肽吸附至固相上的问题。北京大学 | 植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远缘杂交的新机制2023年10月7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新基石科学实验室瞿礼嘉/钟声团队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Antagonistic RALF peptides control an intergeneric hybridization barrier on Brassicaceae stigmas”的论文,提出的柱头-花粉间识别的“锁-钥模型”,阐明了柱头处的种间/属间生殖障碍形成的机理,解释了“花粉蒙导效应”。作者研究发现柱头的乳突细胞表面的受体FER/ANJ/HERK1/CVY1与乳突细胞自分泌小肽sRALF33等组分协作构建成"锁",阻止花粉管穿入柱头。自己的花粉以及近缘植物种的花粉携带的7个旁分泌小肽pRALF11/26等即为"钥匙",该“钥匙”打开柱头处的"锁",使得花粉管可以穿入柱头。在研究过程中,作者使用MST技术验证并定量了受体FER/ANJ/HERK1/CVY1与自身分泌的小肽sRALF33以及花粉分泌的小肽pRALF11/26的互作。这也是瞿礼嘉/钟声团队继2017年Science和2022年Science后第三次用MST检测蛋白和多肽的亲和力。在该互作研究中,涉及到3种小肽,共12组的Kd检测,MST检测一对Kd仅需要 200nM 100uL 的蛋白样品,即使进行多组实验,也仅需要非常少量的蛋白样品。MST结果显示,选定的sRALF33、pRALF11或pRALF26分别可以与FER、CVY1、ANJ和HERK1相互作用,并具有高亲和力。图5. sR33、pR11和pR26与FER (E)、CVY1 (F)、ANJ (G)和HERK1 (H)的外结构域具有较高的结合亲和性,而与elf24(阴性对照)的结合亲和性不高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9.003IF: 64.5 Q1浙江大学|蛋白质脂化修饰研究2023年8月,浙江大学生研院林世贤课题组在 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发表了题为“Computational design and genetic incorporation of lipidation mimics in living cells”的研究成果,报告了一种设计脂化模拟的计算方法。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工程系统,用于将这些脂化模拟物整合到大肠杆菌和哺乳动物细胞中几乎任何所需的蛋白质位置。这项研究策略能够实现数百种蛋白质脂化的功能获得研究,促进了卓越治疗候选药物的创造。在该研究中,为了证明基因编码脂质模拟物在设计和合成治疗候选药物中的效用,研究人员使用MST技术检测了人血清白蛋白HSA和脂质模拟改造的多肽药物GLP-1变体之间的相互作用。GLP-1-K20-4HexyF和GLP-1-K20-4OctyF对HSA的Kd值分别为 2.31 μM和0.58 μM,分别比GLP-1-K20-HepoK的15 μM增加了6.5倍和25.9倍。相比之下,野生型(WT) GLP-1未检测到结合,表明增强的结合是由脂质模拟介导的。图6. MST分析多肽药物GLP-1变体对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亲和力https://doi.org/10.1038/s41589-023-01400-8IF: 14.8 Q1_免纯化检测亲和力检测一般需要高质量和纯度的蛋白,而一些蛋白本身很难纯化。MST技术可以直接在裂解液中进行亲和力测定,特别适合难纯化,或纯化后不稳定的蛋白样品,为科研人员节省样品和时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 膀胱癌发生发展机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王行环团队此前的研究显示POLD1是膀胱癌恶性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分子。在此基础上,王行环团队证实POLD1在膀胱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高表达,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较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高表达,且与预后相关。团队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证明了POLD1能够促进膀胱癌的增殖和转移,并在进一步机制研究中发现,POLD1通过与FBXW7竞争性结合MYC,从而减弱FBXW7介导的MYC泛素化降解。此外,机制研究还发现POLD1可以与MYC形成复合物参与MYC的转录调控,增强MYC的转录活性;另一方面,MYC能够转录激活POLD1,从而形成了一个POLD1-MYC正反馈回路,增强了对膀胱癌的促癌作用(图7)。这项研究成果于2023年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图7. POLD1通过稳定MYC调节BLCA的增殖和转移,促进膀胱癌发生发展研究人员首先通过CO-IP验证了POLD1与MYC的结合,而当去掉MYC中与FBXW7α结合的区域MB1后,就检测不到结合了。因此研究团队合成了MB1肽段,然后使用MST技术检测了POLD1与MB1肽之间的亲和力,并与 FBXW7α作对比,证明POLD1对MB1的亲和力比FBXW7α强,因此它可以与FBXW7α竞争结合MYC(图8)。在这个实验中,POLD1和FBXW7α 也都是与GFP融合表达在293T细胞,直接使用细胞裂解液作为target进行检测,无需纯化蛋白。图8. MST技术检测293T细胞中过表达GFP-POLD1的裂解物与MYC-MB1 (WT)肽的结合亲和力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8160-xIF: 16.6 Q1_核酸您可以使用带有CY5标记的核酸直接在溶液中进行亲和力检测,实验操作简便且检测一对样品仅需10min,无需担心RNA在检测过程中降解。Scripps研究所 | 靶向RNA降解剂2023年5月24日,Scripps研究所的Matthew D. Disney教授及其合作者在Nature杂志发表了题为“Programming inactive RNA-binding small molecules into bioactive degraders”的研究论文,利用核糖核酸酶靶向嵌合体技术将非活性小分子重编程为靶向RNA降解剂,成功降解miR-155和癌症靶标MYC、JUN的RNA。研究人员基于二维组合筛选进行RNA和小分子高通量分子间相互作用检测,发现了一些可以与pre-miRNA-155结合的小分子。研究人员接下来使用Monolith分子互作仪完成了大量RNA小分子结合表征,验证了C1仅结合于5′GAU/3′C_A motif,其他RNA凸起或者点突变RNA在相同检测浓度范围内看不到明显的结合信号。图9. pre-miR-155-binder C1结合曲线小分子结合于pre-miRNA-155的非活性位点,并不会对细胞内的miRNA-155表达水平产生影响。接下来研究人员构建了双功能小分子核糖核酸酶靶向嵌合体,一端与目标RNA结合,另一端招募并激活RNA酶,从而靶向降解目标RNA。改造后的嵌合体成功在细胞内降低miRNA-155的表达水平,并且在细胞和小鼠模型中抑制了三阴乳腺癌。图10. 将结合pre-miR-155的惰性结合物转化为活性RIBOTAC降解剂为了测试该方法的适用性,研究人员又构建了靶向MYC和JUN的核糖核酸酶靶向嵌合体。这两种蛋白都是重要的癌症靶点,但都是无序蛋白,被认为是不可成药的。改造后的核糖核酸酶靶向嵌合体获得了生物活性并在细胞内精准地靶向降解各自的靶向RNA,使这些癌蛋白驱动的转录和蛋白组学进程失效。这项研究表明对于由这些常见但具有挑战性的致癌基因驱动的癌症,重编程非活性小分子为靶向RNA降解剂可能会带来新的变革。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091-8IF: 64.8 Q1北京大学 | 新型RNA编辑系统开发2023年北京大学药学院汤新景教授开发出一种新颖且便捷的光触发位点特异性RNA编辑系统,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Chemical Biology上。为了开发内源性ADAR蛋白的A-to-I可控的编辑策略,作者设计了一种末端有胆固醇修饰的反义寡核苷酸(3’-笼式arASO):由一段2’-OMe修饰的可编程反义域、用于与靶mRNA杂交的硫代磷酸修饰的3’端和位于5’端的用于招募ADAR蛋白的工程化GluR2 R/G基序组成,这种设计能通过招募内源性的ADAR蛋白来实现位点特异性的RNA A-to-I编辑。并且,作者通过2D细胞和3D肿瘤球的实验验证了3’-笼式arASO在的光触发A-to-I编辑能力。为了研究3’-笼式arASO抑制位点特异性的机制,作者使用MST技术检测了3’-笼式arASO与蛋白和核酸的互作:ADAR1-p150是主要的RNA单碱基编辑器。MST技术确定了3’-笼式arASO与ADAR1-p150的结合亲和力与arASO与ADAR1-p150蛋白的亲和力接近,表明胆固醇修饰并不会对其在5’端的ADAR-招募结构域造成明显影响。图11. MST技术检测ADAR1-p150与3’-笼式arASO/arASO亲和力MST技术检测3’-笼式arASO与不配对的腺苷的单链靶RNA(ssRNA)的结合亲和力检测结果表明:3’-笼式arASO在没有光刺激的情况下与ssRNA(AC错配)的结合亲和力比其阳性对照的结合亲和力低17.4倍,但在给予光照后,其亲和力恢复到与阳性对照组相当的水平(左图)。这表明,在3’-笼式arASO的反义结合域3’端的胆固醇修饰阻断了其与ssRNA(AC错配)的结合。而胆固醇修饰对arASO与完全配对的ssRNA的结合亲和力没有影响(右图)。图12. 胆固醇修饰阻断了3’-笼式arASO与靶RNA的结合从而抑制其位点特异性编辑https://doi.org/10.1016/j.chembiol.2023.05.006IF: 8.6 Q1中国农业大学 | 核受体转录调节的底物选择和活性抑制新机制睾丸核受体4 (TR4)调节基因的转录激活,在许多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TR4对靶基因的调控涉及通过DNA结合域(DBD)与DNA分子的直接相互作用。然而,TR4与靶基因之间特异性的相互选择性机制不清楚。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陈忠周教授课题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 Structures of human TR4LBD-JAZF1 and TR4DBD-DNA complexes reveal the molecular basis of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的研究论文,解析了TR4-DBD - DNA复合物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并通过MST技术进行了大量的亲和力检测实验,详细阐述了TR4与dsDNA相互作用以及选择性。通过对TR4-DBD - DNA复合物晶体结构分析,第129、138等残基起到结合的关键作用,作者生成了不同的TR4DBD的位点突变体,通过MST实验确定突变后TR4与DNA的亲和力大小(图13)。Y129A、K138A、K142A、R143A和R146A突变对结合的破坏最为明显,其他突变也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二者的互作。图13. MST检测TR4不同突变体与DNA亲和力为了验证TR4的转录调控功能,作者分析了一些下游靶基因的潜在启动子序列,并通过MST实验确定了TR4在每个靶序列上的Kd值。TR4结合了这些靶基因的每个启动子,并且结合亲和力随序列的不同而不同(图14),表明结合亲和力的差异可能与dsDNA结合位点的序列特征有关。图14. MST检测TR4与不同靶序列亲和力晶体结构分析表明,DNA含有两个重复的AGGTCA基序,与两个DBD分子形成异三聚体复合体。为了确定AGGTCA中的最佳基序,作者构建具有相同位点突变的dsDNAs,并进行了MST实验。亲和力结果表明,A1G2G3T4C5A6位点替换G2和T4对结合影响最明显,结合亲和力降低了百倍(图15),说明G2G3T4C5对TR4结合的靶基因至关重要,推断序列PuGGTCA是TR4的最佳目标基序。图15. MST检测不同突变dsDNA和TR4亲和力https://doi.org/10.1093/nar/gkac1259IF: 14.9 Q1_参考文献1. Peng, Y. et al. A small molecule 20C from Gastrodia elata inhibits α-synuclein aggregation and prevents progression of Parkinson’s disease. Cell Death and Disease 14, (2023).2. Wan, J. et al. Astragaloside IV derivative HHQ16 ameliorates infarction-induced hypertrophy and heart failure through degradation of lncRNA4012/9456.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8, (2023).3. Yu, Y. et al. ABLs and TMKs are co-receptors for extracellular auxin. Cell (2023)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10.017IF: 64.5 Q1 .4. Lan, Z. et al. Antagonistic RALF peptides control an intergeneric hybridization barrier on Brassicaceae stigmas. Cell (2023)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9.003IF: 64.5 Q1 .5. Ding, W. et al. Computational design and genetic incorporation of lipidation mimics in living cells.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1–10 (2023)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9-023-01400-8IF: 14.8 Q1 .6. Wang, Y. et al. DNA polymerase POLD1 promotes proliferation and metastasis of bladder cancer by stabilizing MYC.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 2421 (2023).7. Tong, Y. et al. Programming inactive RNA-binding small molecules into bioactive degraders. Nature 618, 169–179 (2023).8. Zhang, Y. et al. Light-triggered site-directed RNA editing by endogenous ADAR1 with photolabile guide RNA.PubMed 30, 672-682.e5 (2023).9. Liu, Y. et al. Structures of human TR4LBD–JAZF1 and TR4DBD–DNA complexes reveal the molecular basis of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Nucleic Acids Research 51, 1443–1457 (2023).Monolith系列分子互作仪覆盖几乎任何分子类型、缓冲液成分或亲和力强弱的检测项目,并且检测不依赖于分子量,能够轻松应对不同类型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检测难题。由于篇幅有限,小编先分享这些。如果您还想阅读更多精彩文章和应用案例,欢迎给我们后台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系到您哦!希望2024年MST技术依旧能够在分子互作检测上大放异彩,在各个领域助力科研学者取得成功!____
  • 植物愈伤组织能再生器官研究获进展
    组织培养是重要的植物营养繁殖技术,也是基因编辑等现代农业分子育种技术得以应用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由Skoog、Miller奠定的组织培养技术沿用至今(Symposia of the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11:118–130, 1957)。在两步法组织培养技术中,第一步是获取多能性(pluripotency acquisition),即利用高浓度生长素诱导外植体产生具有再生多种器官能力的愈伤组织;第二步是器官发生(organogenesis),即通过高浓度细胞分裂素诱导愈伤组织再生为芽,或通过低浓度生长素诱导愈伤组织再生为根。2010年,Meyerowitz实验室提出愈伤组织类似于根尖分生组织,开启了关于愈伤组织在细胞和分子层面的新认识(Developmental Cell,18: 463-471, 2010)。  愈伤组织的器官再生能力是植物再生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而尚未在分子机制方面得到合理解释。为什么愈伤组织能够在不同的激素诱导下再生为不同的器官,而普通体细胞却没有这样的能力?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徐麟研究组的研究成果(Pluripotency acquisition in the middle cell layer of callus is required for organ regeneration)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Nature Plants上,从单细胞和分子层面揭示了愈伤组织具有器官再生能力的机制。  研究对拟南芥下胚轴产生的愈伤组织展开单细胞测序,确认了愈伤组织类似于根原基或根尖分生组织,大致分为三层:外层细胞类似于根尖的表皮和根冠;中层细胞具有根尖静止中心(quiescent center,QC)的特征;内层细胞类似于根尖的维管初始细胞。研究运用转录组比较分析、特征基因表达模式观察和细胞谱系追踪等方法,发现愈伤组织中层细胞与根尖静止中心QC有高度类似的转录组特征,也是根和芽再生的源头干细胞。在遗传表型方面,根尖静止中心QC的特征转录因子基因WOX5及其同源基因WOX7突变后,愈伤组织的器官再生能力下降;而WOX5/7过量表达可以使愈伤组织在低浓度细胞分裂素的情况下也具有芽再生的能力。分子层面的研究发现,WOX5/7至少通过三条通路促进愈伤组织中层细胞获取多能性:WOX5/7维持愈伤组织中层的干细胞属性;WOX5/7-PLT蛋白复合体能够激活内源生长素合成基因TAA1的表达,促进高浓度生长素的积累;WOX5/7-ARR12复合体能够抑制ARR5基因的表达,从而解除细胞分裂素的负反馈信号通路,达到细胞分裂素超敏感状态。  根据上述结果,研究推测愈伤组织具有器官再生能力的原理。愈伤组织中层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处于未分化状态。愈伤组织的中层细胞具有双激素信号高峰的特征,即同时具备高浓度生长素积累和细胞分裂素超敏感的双重特性。这两个特征使愈伤组织具有既能再生根又能再生芽的能力:当培养基中只含有低浓度生长素而不含有细胞分裂素时,愈伤组织由于积累了高浓度生长素而分化为根;当培养基中含有高浓度细胞分裂素时,愈伤组织的细胞分裂素超敏感状态使细胞分裂素能快速有效的激活芽基因的表达,从而发育为芽。而在已分化的体细胞中,生长素途径和细胞分裂素途径相互抑制,无法达到两种激素信号的双高峰状态,因而不具备器官再生的能力。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愈伤组织转录组数据和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可通过线上工具查询(http://xulinlab.cemps.ac.cn/)。  论文链接
  • 南山含毒奶粉将召回 官方称奶牛食用含毒饲料
    湖南长沙亚华乳业有限公司官方网站上的产品宣传海报 南山含毒奶粉被召回   南山部分婴幼儿奶粉被广州工商局通报“含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后,湖南长沙亚华乳业有限公司(简称亚华乳业)昨天表示,即日起召回全部问题产品。湖南省长沙市也召开新闻发布会称,经初步调查,出现问题原因初步认定,是由于奶牛喂养过程中食用了被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饲料。   举措   问题产品召回暂停生产自查   昨天,亚华乳业声明称,从即日起召回全部问题产品,全面接受消费者及销售商对问题批次产品的退货 暂停生产 针对公司产品所有生产流程开展全面自查,并全面整改 积极配合相关职能机构开展调查等。   对于退货问题,该公司消费者热线工作人员表示,对于相关产品,消费者拿着包装就可到南山的销售门店接受无条件退货。目前北京市场没有销售门店,若消费者从外地购买了相关产品,可以通过拨打4006779118热线电话咨询。   对于已喝了含毒奶粉的宝宝,该工作人员表示,宝宝若有任何问题,可到医院做相关检查,若确诊是公司产品问题,主治医生出具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公司会承担相应责任。   探因   奶牛食用含毒饲料   昨天,湖南省长沙市方面通报,当地食安委协调质监、工商等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和食品专家对亚华乳业开展现场调查。经初步调查,产品检出黄曲霉毒素M1的原因初步认定是由于奶牛喂养过程中食用了被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饲料,具体原料来源目前正在全面追查。   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李元平昨天也表示,湖南省质监局已责令企业全面停止生产销售,召回问题产品,并在地方政府领导下,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调查工作,查找问题原因,依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市场   北京超市未发现有售   记者尽管在北京的超市未发现南山奶粉销售,但是在淘宝上,记者昨天发现,有很多店铺都在销售南山倍慧婴幼儿奶粉,最多的为南山金装倍慧幼儿奶粉。记者仔细查找,找到了与本次检测出有问题型号相同的400克盒装普通装较大婴儿配方奶粉(2段),也发现了同类产品,只不过批号不同。   此次被曝含毒的南山奶粉具体产品批次号为:南山倍慧2段盒装20110823、3段听装20110808、2段袋装700克20110709,南山金装倍慧2段盒装20110804、2段盒装20111217。
  • 重磅!赛默飞助力金域医学开创国内生长激素精准检测新纪元
    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域医学)是一家以第三方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业务为核心的高科技服务企业。经过多年发展,现已成为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的市场领先企业。 开拓精准检测服务新市场近日,金域医学宣布与美国最大的第三方医学实验室Quest联合开发了采用高分辨质谱检测的IGF-1精准检测项目,旨在为广大患者提供更精准的生长激素检测服务。此项目,正采用了赛默飞带有在线样品前处理功能的Transcend多通道液相和Orbitrap高分辨质谱联用仪。金域医学成为国内第一家将多通道液相和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引入临床检测的实验室,开拓了精准检测服务新市场。关于生长激素和IGF-1生长激素对于儿童生长发育非常重要。若生长激素不足会导致身材矮小、发育迟缓、侏儒症;生长激素过多会导致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等疾病。生长激素临床上常用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来评估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营养水平,因为IGF-1在体液内的浓度受到生长激素的调控,是反应生长激素生物功能的灵敏指标。 提高通量 效率飞升在临床检测中,实际样品数量多,对仪器通量要求较高。赛默飞多通道液相Transcend系统就是为这种需求量身定制的。对于IGF-1的检测,金域医学选择了Transcend II TLX-4四通道在线固相萃取前处理液相来进行。这套系统配备4台上样泵,4台洗脱泵,1台CTC双臂自动进样器和一个阀箱(图1),可提高至四倍通量,真正实现高通量检测。图1.Transcend II TLX-4四通道在线前处理液相系统实物图 智能自动优化 硬件和软件完美结合得益于Transcend系统的Aria OS智能化控制软件,使用者不需要考虑通道之间的复杂阀切换,只需设置色谱梯度和质谱采集的时间窗口,软件即会自动优化通道切换,从而实现四通道同时检测。在进行UHPLC分离和MS分析之前,Transcend在线固相萃取技术可进行全自动的在线样品前处理,从而使得高通量、低成本和减少样本处理时间得以并存。 多通道液相结合Orbitrap临床IGF-1检测的首选IGF-1是一个蛋白质,其三对二硫键非常靠近自身的N端和C端,因此难以碎裂产生特异性高的碎片离子来进行传统的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的定量。2011年开始,美国的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Quest就开始探讨利用超高分辨质谱定量IGF-1的可能性,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证明了其可靠性。在金域医学大量的生物样品检测中,赛默飞多通道液相结合Orbitrap的解决方案经受住了考验,成为了IGF-1检测的固定合作伙伴。 新品速递赛默飞多通道Transcend液相色谱系统赛默飞2019年全新推出的Transcend系统,相比前一代Transcend II系统,采用了耐用性强、稳定性好和完全生物兼容的Vanquish UHPLC平台,可用于临床样品高通量检测或食品等分析。采用了TurboFlow® 技术的Transcend TLX-1/TLX-2/TLX-4系统 高通量在线固相萃取技术:采用专利TurboFlow® 技术,对样品进行选择性的净化处理。 无需前处理:生物样品或食品等直接进样 有效降低离子抑制:样品在线净化,特异性高 节省时间:简化复杂样品制备过程 简化方法开发:可将相同方法应用于不同基质 独一无二的多通道技术:多通道技术采用多个平行的UHPLC通路,增加质谱利用率,可数倍提升通量。 提高生产力:每小时分析更多的样本 提高效率:二倍或四倍提升质谱通量 增强灵活性:同一时间可运行2/4个不同的实验方法 基于Vanquish平台的Transcend Duo LX-2 赛默飞高通量自动化智能化的仪器平台,帮助金域医学实现了IGF-1高效精准的临床检测,降低了时间、成本投入。赛默飞也通过和金域医学的合作,践行了自己的使命,帮助客户让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
  • 前沿合作丨CT助力玉米抗倒伏研究发表国际知名期刊New Phytologist
    导读玉米(Zea mays L.)作为世界第一大作物,其充足稳定的供应对保障全球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倒伏已经成为限制玉米高产、稳产和机械化的主要因素,而根系构型则是决定玉米倒伏抗性的关键因素。近日,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海洋教授课题组揭示了生长素合成基因调控气生根生长角度的分子机理,为培育耐密抗倒玉米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该研究进展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ew Phytologist》上,同时受到F1000的关注并被评为本领域必读的研究论文。岛津分析中心应用工程师黄军飞参与该研究中的玉米根系构型成像,采用岛津SMX-225CT FPD HR完成了玉米根系构型的无损、原位、三维成像工作。生长素局部生物合成调控玉米气生根角度与倒伏抗性&bull 根倒伏对玉米生产构成重大威胁,导致粮食产量和品质下降,收获成本增加。&bull 研究结果表明,ZmYUC2和ZmYUC4介导的局部生长素生物合成是玉米气生根对重力响应所必需的,本研究为培育抗根倒伏玉米品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期刊首页截图及摘要译文玉米倒伏小科普玉米倒伏是由于外力引发的玉米根或茎秆弯倒(折断)的现象,倒伏类型分为茎倒伏和根倒伏。茎秆倒伏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表现为穗下部节间弯曲(折断),而根系倒伏则可以发生在任何生长阶段,表现为根系不能锚定地上植株。倒伏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光合效率锐减、光合产物运输受损、籽粒品质下降及增大收获成本。摘自 王夏青, 宋伟, 张如养, 等. 玉米茎秆抗倒伏遗传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1): 2261-2272.研究成果概览根系是植物吸取地下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也是固定和支撑玉米生长的的主要器官。玉米的根系主要由胚根系和胚后根系两部分组成。胚根系由1条初生根(PR)和多条种子根(SR)组成,其生物量在V3时期(玉米有三片完全展开叶时)达到最大,是玉米幼苗期固定幼苗、获取地下水分和营养的主要器官。胚后根系主要指玉米茎节上着生的节根和在上述根系上萌发的侧根(LR)。节根可分为地下茎节上着生的冠根(CR)及地上茎节上着生的气生根(BR)。节根(包括CR和BR)一般在玉米V6时期后取代胚根系成为玉米的主要根系,是玉米最主要的植株固定和养分获取器官。节根中BR可以“抓地”形成锥形结构来有效地支撑玉米植株直立;并且一般情况下,两层“抓地”的BR(一般着生于第6-7节)可占到节根生物量总量的50%,是玉米最主要的功能根系。摘自 Hochholdinger F. The maize root system: morphology, anatomy, and genetics[J].Handbook of maize: Its biology, 2009: 145-160.过去植物根系研究中常用的水培、砂培或纸培等方法不能显示出根系的三维构型,且无法反应出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长状况;然而传统挖掘土壤中生长的植株根系会不可避免地损伤根系完整度,在清洗过程中也会破坏根系的三维构型。故开发新的植物根系实时活体检测技术来满足无损、原位、三维的根系构型观测尤为重要!图1是 通过在土壤中生长到V6期(6片完全展开叶时期)的各玉米材料的根系重建的三维(3D)显微CT,Zmyuc4单基因突变体和Zmyuc2/4双基因突变体的气生根夹角明显大于野生型(WT),而地下根系数量和根夹角与WT无显著差异,Zmyuc2的根系角度和数目较WT均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Micro-CT技术可以在不损坏植株根系的情况下,对玉米的根系进行原位、三维的可视化。图1 CT表征玉米根系构型玉米根系构型的无损、原位、三维成像玉米根系构型动画,点击查看:https://mp.weixin.qq.com/s/UwGQRHGhhNwN-e_2Fx4ZCg岛津CT,科研好帮手inspeXio SMX-225CT FPD HR Plus是一款高性能微焦点X射线CT系统,是采用岛津自行研制的微焦点X射线发生器和大型高分辨率平板检出器制造的仪器。图2 SMX-225CT FPD HR Plus微焦点X射线CT系统无论是科研院校的材料及生物研究,还是工业正在研发的复合材料(GFRP、CFRTP)和大型铝合金压铸件产品,这款仪器能够用于多种样品所需要的研究、开发和检查的实验。专家心声王海洋教授,华南农业大学文章通讯作者王海洋教授表示:根系构型不仅影响作物的抗旱性和养分利用效率,也是作物抗倒伏的关键决定因素之一。但是由于根系构型表型考察的困难,作物根系遗传基础的解析和关键调控基因的挖掘进展缓慢,极大迟缓了作物的改良。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岛津公司的inspeXio SMX-225CT FPD HR Plus对土壤中的玉米根系进行了三维可视化重建。该技术实现了对植物根系构型的无损、原位及三维化的观察和分析,弥补了传统根系表型观测方法的不足,将有助于解决根系观测的难题,从而大大加快作物根系构型遗传调控基础的研究,为作物根系的遗传改良提供有效的基因资源和技术支撑。参考文献Hochholdinger F. The maize root system: morphology, anatomy, and genetics[J]. Handbook of maize: Its biology, 2009: 145-160.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质检总局公布黄曲霉毒素M1结果 蒙牛合格
    国家质检总局30日通报指出,自12月23日发布国家监督抽查结果以来,各地质检机构对包括蒙牛、长富、伊利、光明、三元、雀巢、完达山、君乐宝等企业生产的液体乳进行了检测,未新发现黄曲霉毒素M1超标问题。   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发现个别液体乳黄曲霉毒素M1超标问题后,质检总局随即组织全国质检机构开展了液体乳黄曲霉毒素M1专项监督检查,要求所有液体乳生产企业必须落实质量安全责任,重点加强原料乳收购、生产过程和成品的检验检测,从源头上加强对黄曲霉毒素M1的防控,同时要求各地质检机构进一步加强液体乳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和监测。   质检总局要求各地质检机构继续坚持开展液体乳监督检查,一旦发现黄曲霉毒素M1超标问题,必须立即依法处置,努力维护“两节”期间食品安全。
  • 四川奶农喂奶牛脱霉剂 奶站无法检测黄曲霉毒素
    12月28日,四川洪雅县阳坪村,一名奶农将攒了两天的奶倒入奶瓶准备出售。     12月28日,洪雅县阳坪村,一辆运奶车刚收走一名散户的鲜奶。   牛奶中强致癌物黄曲霉超标的消息,正被公众广泛关注。根据国家质检总局日前通报的抽检结果,福建长富纯牛奶(10月8日生产)和蒙牛四川眉山工厂产的纯牛奶(10月18日产),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   事件发生后,饲料被认为是黄曲霉毒素源头,散户被企业列为最大嫌疑。饲料入牛口前是否经过检测?散户的鲜奶又经过怎样的途径到达奶企,有哪些环节可能检出问题?   记者对眉山市洪雅县的散养奶牛状况进行了调查。   何天军是四川眉山市洪雅县阳坪村的一户奶农。   最近,两种品牌的纯牛奶被检出黄曲霉毒素超标的事,被何天军关注。   有20多年养牛经验,何天军知道黄曲霉毒素这个词,还是在一个多月前。当时他从奶站看到传单,提醒说天气潮湿,注意黄曲霉毒素。   洪雅也是西南地区奶源大县。几年来,吸引了新希望、菊乐等奶制品企业进驻。   据洪雅县畜牧局统计,截至今年年底,洪雅县共存栏4.5万头奶牛,年产鲜奶13.55万吨。集中奶牛养殖小区(牧场)27个,存栏1.7万头。其余2.8万头奶牛散养在8000余农户家中,约占总量的62%。   何天军养了3头奶牛。他现在知道,如果牛吃了发霉的饲料,奶就可能被倒掉。   在洪雅县,为了应对黄曲霉毒素,畜牧局推荐奶农喂食脱霉药品。据了解奶牛吃了这种药品后,牛奶不会检出黄曲霉毒素超标。   散养牛的三种食物   成品饲料、鲜草和干草,是散养牛的三种食物。畜牧局称禁止喂干草,养牛户则称不知   12月27日,何天军跟其他几名奶农在屋里打麻将,他养的奶牛在路边牛棚里吃草。   何天军所喂奶牛,饲料来源共有3种。一种是长在农地里的鲜草,另一种是从附近饲料厂买来的饲料。除此,还有干草。   洪雅县畜牧局副局长付加楷称,在畜牧局的培训中,禁止投喂干草,因潮容易霉变。何天军并不知道这个消息。   鲜草都是现割现喂的。饲料则是一种混合料,袋装出厂,多以玉米、棉粕等为主。   散户的饲料被认为是此次黄曲霉毒素事件的最大怀疑对象。何天军觉得不可思议,他说散户的饲料都是从正规厂家购买的。   东岳镇大安奶站的负责人认为,散户购买的饲料量少,频率大,不可能积存大量饲料。只有牧场才会大批存积草料,加上当地多雨潮湿,容易导致霉变。   何天军说,他的饲料来自两三公里外的洪雅县共发饲料厂。这家工厂就设在阳坪村,很多当地散户都是该厂的客户。   共发饲料厂一名负责人称,每天在当地销售三四十吨饲料。   就全县范围内来说,饲料的选择范围则要大,“有眉山的,也有成都的,用什么的都有。”何天军说,当地有多个饲料代理商。   12月28日,村民王秀均家里,几袋饲料横躺在水泥地上。   按照该县畜牧局的说法,洪雅多雨潮湿,饲料容易发霉变质,因此他们对农户培训期间,要求地面上铺上防水薄膜,饲料离地20公分。   王秀均和何天军说,并未接受过培训,喂了十几、二十年的牛,还是头一遭听说。   阳坪村的几名村民说,畜牧局工作人员几无造访,无论是检查饲料还是技术指导。兽医站的人倒是每年来,给奶牛做防疫。   一个多月前,何天军从奶站拿到一张宣传单,上面说最近天气潮湿,很容易发生黄曲霉毒素,进而使鲜奶超标。“就是让我们多注意,没说啥子。”   何天军说,近日他们才知道黄曲霉毒素这个词,也才开始将注意力转向饲料。  饲料厂近期曾调饲料   几名奶农称,曾接连两三天被查出鲜奶黄曲霉毒素超标,换过饲料后,才恢复正常   王秀均每天都会亲自将鲜奶交到奶站,这是她和附近几家农户十几年来的习惯。   从10月份开始,王秀均等奶农明显感觉牛奶查得很严格。仅黄曲霉毒素一项,便让王秀均家的鲜牛奶接连两天被倒掉。   王秀均怀疑饲料有问题,今年11月初,她找到了共发饲料厂。   “刚开始他们不认账,后来找的人多了。”王秀均说,后来饲料厂出面,找人把接下来几天的鲜奶拉走,他们不知道那批奶的去向,不过最终收到了奶钱。   共发饲料厂经理刘晓强称,他们并没有帮农户卖奶,只是帮着联系奶站,让奶站检测,也必须是合格后才能卖。如果农户拿到了钱,那肯定是合格奶。   据上述几户奶农称,11月初,共发饲料厂专门上门调换了饲料。王秀均家剩余的几袋饲料则被调换了,何天全家拿着旧饲料到厂里换了新的。   洪雅县东岳村的李志军称,共发饲料厂的车曾到他家,问是否要更换饲料。此时,他家的饲料已喂完。   当地一名收奶人称,他听说共发的饲料出了问题。   对此,该厂的刘晓强称,他们换饲料并不一定是饲料出了问题。黄曲霉毒素事件让很多散户产生了恐慌心理,怀疑饲料有问题,奶农要求更换饲料,他们才进行调换,草料换回后即被销毁。他称往年也有调换饲料,属正常现象。   何天全和附近一家奶农称,他们也曾接连两三天被查出鲜奶的黄曲霉毒素超标,换过饲料后,才恢复正常。   王秀均称,调换饲料后,没再检出黄曲霉毒素超标。   何天军没有为奶被检出黄曲霉毒素而发愁过,他将奶卖给收奶人。   有“关系”的收奶人   一名奶农说,收奶人都是有关系的,“洪雅卖不掉可以卖到雅安,眉山也有”   收奶人在当地已发展成一个行当。近两年,随着几家乳品企业进驻,洪雅县的奶源变得紧俏。何天军估计,收奶人不下百人。   何的妻子说,有收奶人为了争取奶源,前两年曾以高出奶站收购价入户购奶,最近价格和奶站持平或略低一些。   12月28日上午,记者看到一行三人驾驶四轮货车,携带几十个奶桶,挨门收奶。车主称,他的客户有50余家。他说当地收奶的有几十台车(货车)。   何还是坚持一大早挤奶的习惯。挤完奶后,他只需将装满鲜奶的桶拎到家门口。早上七八点钟,总会有一辆收奶车将他的奶收走,记下时间和重量。   何天军可以把奶卖给任何一个收奶人,都是相互熟识的当地人。他并不知道这些奶被卖到哪里。   何天军说,收奶人都是“凭关系吃饭的”,奶一定能卖掉。“他们有关系,洪雅卖不掉可以卖到雅安,眉山也有”。   收奶人欧万兵负责几十个农户。哪个奶站的价钱高,他会把收来的奶送到哪里。   欧万兵说,他们从奶农手中收奶后,差不多等价交给奶站。   但奶农的多少决定他的收入。欧万兵称他的收入并不来自奶农,而是奶站。在检验合格后,他相应获得每公斤一毛五至两毛不等的运费。运费的单价以总量计算,交的多了,钱还会涨。   也有收奶人称,他们交奶的价格要比收价高一些。   洪雅县畜牧局副局长付加楷称,据他了解,有一些人受奶农委托送奶到奶站,每人经营三五户,收取一定运费,这样解决了很多年长者、少劳力家庭的麻烦。   他说目前该局共为30辆大型奶罐车办理营运执照,其他的收奶人并不在监管范围内。至于他们的营运证、健康证及操作规范也未纳入管理。   洪雅县畜牧局生鲜牛奶质量管理站站长魏才祥称,以前收散奶的现象比较多,一年要打击几十次。这两年比较少,一旦接到举报,将立刻追查。   付加楷称,如果这些收奶人买进卖出,则是非法经营。这些奶最终交到奶站,如果奶站检验不过关,也不能交易。   奶站不检测黄曲霉   奶站会进行营养成分等基本的检测,但没有检测黄曲霉毒素的能力   洪雅县有28家奶站。魏才祥介绍,其中7个是企业奶站,12个是菊乐乳品公司的收编奶站,9个是合作社的奶站。   多数散户与奶站签有收购协议,奶站集中了散户的牛奶后,交到奶企。   据介绍,收奶后,奶站会做基本的检测,用一个塑料罐先收集一罐奶样。快速检测蛋白、酸度等,检测营养成分是否合格以及是否变质。但这些奶站没有检测黄曲霉毒素的能力。鲜奶送到奶企后进行的检测中,才有此项。   将军乡的将军奶站,签约有约百名散养户,该奶站一名收奶员说,他此前不清楚黄曲霉毒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在检测合格后,小罐奶将被留存3天左右。不同供奶户的奶被倒入大型奶罐,然后被罐车运往奶企。   12月29日,将军奶站一名运奶员称,奶企有快速检测机制。一般20分钟出结果,精密检测差不多4小时能出结果。   该运奶员称,如果检测合格,这些奶将进入加工环节,奶农会收到钱。但如果发现黄曲霉毒素、抗生素等超标,整罐奶将被倒掉,奶农便拿不到钱。   而留在奶站的小罐奶将作为倒查的依据,上面的每个数字编号即代表一个奶农。   魏才祥称,每个奶站都有畜牧局派出的监督员现场督导。他说畜牧局对生鲜奶的监督工作也有难度,有个别养殖场并不配合畜牧局的管理,甚至不允许畜牧人员进场采样。   据魏才祥介绍,生鲜牛奶的生产、储存、管理属于畜牧局,鲜奶进入企业工厂,则属于质监部门管理。   黄曲霉分水岭   收奶人欧万兵说,他从事了10余年收奶工作从未因黄曲霉超标被倒过奶。今年10月后,先后被倒掉8桶   魏才祥介绍,今年3月份,省里抽查的时候,他们才得知黄曲霉毒素是必检项目,才引起重视。   洪雅县畜牧局副局长付加楷称,今年3月份后,他们要求县内的饲料加工厂购进检测设备,对加工饲料进行自检。   共发饲料厂经理刘晓强称,他们的设备购自今年上半年,花了3.9万,今年以来已经检测了七八次。每一次进原料时进行检测,出厂时也会检测。但是由于工作人员技术有限,检查出来的结果不是很准确。每次检测后,还要拿到新希望公司再检。   刘晓强又称,该厂的检测设备中途出了故障,显示屏不显示数据。有段时间是在调换维修设备。   付加楷称,今年10月25日,该县开展了第3次针对性培训。参加人员中,包括饲料厂人员、奶牛小区人员和散户代表等。几次培训中,草料的存放、辨别问题被多次提及。   在四川菊乐食品有限公司贴在奶站的通知中,严禁在奶牛饲喂过程中添加自配料(尤其玉米粉),“因为自配料容易导致鲜奶中黄曲霉毒素超标”。   此前,10月19日,洪雅县畜牧局接到眉山市畜牧局通知,文件为“关于做好生鲜乳中黄曲霉毒素监控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级别为“秘密”。指出近期受季节性变化影响,奶牛草料霉变可能性大,而禁止销售黄曲霉毒素超标的生鲜乳是国家强制规定。文件强调了黄曲霉毒素上报制度。   付加楷称,这是上级部门第一次发布关于黄曲霉毒素的紧急通知。   收奶人欧万兵说,明显的改变来自10月份以后。他从事了10余年的收奶工作,今年10月前从未有鲜奶因黄曲霉毒素超标被倒掉。10月后,先后被倒掉了8桶奶。   走红的脱霉剂   洪雅县畜牧局说,他们向养牛户推荐了脱霉药物,但不强制购买   洪雅县东岳村村民李志军说,10月份以来,他看到过奶农的鲜奶因不合格被倒掉的情况。   10月份,在奶站交奶时,他听说了一种药。据奶站的人说,奶牛吃了这种药,鲜奶便检不出黄曲霉毒素。他以50元每斤的价格购得,一种棕色的粉末,没有外包装。   记者调查发现,这是脱霉药物。昨日,一名奶农称,“听说是畜牧局让喂的”,他说他买的药物来自奶站。   将军奶站的工作人员称,给牛喂食脱霉药是县畜牧局的要求,该奶站共进了50斤药粉,以每斤35元的价钱“都分下去了”。   在奶站旁边,一家兽药店正在销售“脱霉素”和“脱霉金方”两种药。该药店人员称,近几个月,他们开始销售专治脱霉的药,以前不卖。药主要供给散户和一个养牛场。他听说,现在一些饲料厂和养牛场里开始自己添加脱霉药品了。   李志军及该药店员工称,除了药品经销商、兽药店、奶站,还有一些饲料经销商也在经营脱霉药物。   对于李志军所购买的脱霉药粉,洪雅县畜牧局一名负责人称,这是该县畜牧局向奶农推荐的药物。奶站并不是超范围经营,而是为奶农提供方便。   该负责人称,10月份,一个药品经销商找到他,向他推荐这种药,称对黄曲霉毒素效果好。对方提供了一张“登记许可证”复印件和两张传单。   他还听说一家奶牛小区在使用这种药,遂打电话得到“效果很好”的回复。  他称于是在畜牧局的一次培训会中,便推荐了这种药,不强制购买。   魏才祥说,他们认为,凡是符合标准的脱霉药品,能让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通过,就可以使用。   将军奶站的工作人员称,在奶户饲料中添加了药粉后,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值“从300多下降到了200多”,国家标准的限定值是500(ng/kg)。   12月27日,李志军家中尚有半斤药粉,他至今也不知道这种药叫什么名字,到底是怎么起作用。他说,他和周围的很多奶农都买了这种药。鲜奶在检测中也都顺利过关。
  • 岛津应用:应对日本新法规的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的检测方案
    黄曲霉毒素M1(AFM1)是一种具有致癌性的霉菌毒素。若哺乳类动物食用被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饲料,则其乳汁中可检测到该成分。 在2015年7月23日日本颁布的《有关牛奶中含有黄曲霉毒素M1的处理》(食安发0723 第1号)1)中,规定牛奶中AFM1的上限值为0.5μg/kg,并从2016年1月23日起开始执行。在同时颁布的《有关牛奶中含有黄曲霉毒素M1 的试验方法》(食安发0723第5号)2)中收录了两种检测方法,具体如下: ①使用带有荧光检测器的HPLC 进行定量,然后使用LC/MS或者LC/MS/MS进行确认的方法②使用分析试剂盒的筛选法 本文向您介绍根据方法①对市售牛奶进行分析的示例。使用岛津一体型HPLC Prominence-i和荧光检测器RF-20AXS,对牛奶中的AFM1进行分析。由结果可知,该方法对牛奶中AFM1 检测浓度为上述法规上限的1/10。 岛津一体型HPLC Prominence-i 了解详情,敬请点击《使用Prominence-i和荧光检测器RF-20AXS根据通知检测法测定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M1》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 岛津官方微博地址http://weibo.com/chinashimadzu。岛津微信平台
  • 日立高新SU8010观察氧化铝晶体上外延生长的氧化铁晶体
    本例是氧化铝晶体上外延生长的氧化铁晶体的观察例。这个样品是给陶瓷品上彩用的颜料(红褐色),主要成分是刚玉(Al2O3)和氧化铁(Fe2O3)。为了弄明白它为什么能成长出如此漂亮的结构和其生长原理,用SEM进行观察就变得非常重要。  左图是用Upper探头拍的背散射电子的照片,通过成分对比度可以判断出Al2O3的周围存在着Fe2O3。另外,对Al2O3处放大后(右图)可以发现很细微的台阶结构。本例采用日立高新SU8010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关于此仪器请参考: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2446/C138451.htm 关于日立高新技术公司:  日立高新技术公司是一家全球雇员超过10,000人,有百余处经营网点的跨国公司。企业发展目标是“成为独步全球的高新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即兼有掌握最先进技术水准的开发、设计、制造能力和满足企业不同需求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身份的综合n性高新技术公司。日立高新技术公司的生命科学系统本部,通过提供高端的科学仪器,提高了分析技术和工作效率,有力推进了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开发。我们衷心地希望通过所有的努力,为实现人类光明的未来贡献力量。  更多信息请关注日立高新技术公司网站:http://www.hitachi-hitec.cn/
  • 高分辨质谱帮助科学家上演奥运兴奋剂检测“猫捉老鼠”大战
    尿检的原理十分简单,人体服用或注射药物后,这些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一定的时间内或多或少地会出现在尿液中。检测人员通过对运动员的尿液作定量及定性的检测工作,就能检查出这些运动员是否使用过兴奋剂。  而最新的高分辩率质谱仪的出现,使检测技术上有了极大的飞跃和发展。过去停止服用兴奋剂两周后查不出来的,现在即使间隔 50~60 天,也难逃高科技的法网。  但是,有的违禁药物目前难以在尿检中查出,如缩氨酸、荷尔蒙及其同类产品像促红细胞生长素(EPO)、人体生长激素(hGH)等,而血检则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查禁」永远落后于兴奋剂的更新  在某个意义上,药检措施越严格,越会逼迫兴奋剂更新换代。欺骗者总能寻找到一些新的药物和方法战胜检查系统。合成类固醇药物被查禁,生长激素和红细胞生长素又被广泛运用。  容易被检查出的苯丙胺、麻黄素等兴奋剂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不容易被查出的各种能够增强运动员个人能力的方式。  比如,在上世纪 70 年代,血液回输(运动员先从自己身上抽出一部分血液保存起来,临近比赛前再注射回体内,以便增加血红细胞的数量,把更多的氧气输送到肌肉,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就开始在奥运赛场上风行。  这种方法同样是医生熟悉的,它也是手术中减少输血量的常用预备方法之一。但直到 1994 年冬奥会,国际奥委会才开始进行相关的检测。  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是近年得宠的新型兴奋剂。它最早是一种治疗贫血等血液疾病的药物,由于它能促进红细胞生成,提高身体的耐力,被很多耐力项目选手用作兴奋剂。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EPO 就被列入禁药名单,但在 2000 年悉尼奥运会之前,人们始终无法检测出这种兴奋剂。  无怪有人说,奥运赛场不但是体育赛事的赛场,还是生物医药技术的赛场——从目前来看,情势非常严峻。  而医生们和医学科学家们,也就这样悄悄地参与到了这样的盛会中,开展了一出猫捉老鼠的竞技。
  • 湖南曾现含瘦肉精“健美牛” 引发食物中毒
    上海市药监局,近年来的检测数据显示,生猪养殖中从违禁添加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的一种)已转向使用莱克多巴胺等替代品,牛养殖中违禁添加瘦肉精呈也上升趋势。2012年8月,湖南株洲曾出现含有瘦肉精的“健美牛”,这起食用含有瘦肉精牛肉引发集体食物中毒,共发病85例。 谁能控制住瘦肉精幽灵?瘦肉精监管正陷入一场道魔之争。   魔高还是道高?双汇瘦肉精事件后,政府监管力度空前,瘦肉精添加一度偃旗息鼓。但最新事实表明,瘦肉精变种在增多,应用范围在扩大,食品安全监管注定又要面对一场“全面战争”。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遇到了一个棘手问题。   在中英两国共同举办的一个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上,英方主席问这位中国最早研究瘦肉精快速检测方法的科学家:“我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食品安全专家大多是搞检测的。更奇怪的是,你们检测的这些东西在我们国家不用检测。”   这位敏感的英国人还发现,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明显存在两个阵营:一个阵营是,有人在研究某些非法添加物,有人在非法添加这些物质。另一阵营则是,有人在研究检测非法添加的技术,有人拿着这些技术到市场上去检测。   最后,张改平用一句很玄乎的话告诉他的英国同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就是“道魔之争”。   事实上,瘦肉精的监管已经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道魔之争。   2012年11月初,上海市药监局在迎接市政协“食品安全监管”委员年末视察时透露,近年来的检测数据显示,生猪养殖中从违禁添加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的一种)已转向使用莱克多巴胺等替代品,而在牛养殖中违禁添加瘦肉精已呈上升趋势。   换言之,瘦肉精的变种在增多,应用的范围也在扩大。   “健美牛”登场   2012年8月23日中午,湖南省株洲市瀚水栗源小区的居民吴美(化名)给家人做了一顿红烧牛肉。牛肉是在小区内的集市上买的。在这个征地拆迁农民聚居的安置房小区,居民们还保留着“赶集”的习惯。小贩易某运来的一整头牛,一上午就卖完了。   牛肉倒是“很嫩”,但吃完没过多久,吴美就觉得难受,“心跳得好快,脑壳有点晕”。吴美的哥哥则觉得看不清楚,胃里也不舒服。同小区多户购买易某牛肉的居民也出现类似症状。医生诊断结果是瘦肉精中毒。   湖南省卫生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处处长李玉宇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这是一起食用含有盐酸克伦特罗的牛肉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共发病85例。   瘦肉精泛指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化合物,在临床上常被用做平喘药物。当摄入量较大时,对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具有刺激作用,会引起心悸、心慌、恶心、呕吐、肌肉颤抖等临床症状。摄入量过大,还会危及生命。   自从2011年3月双汇瘦肉精事件之后,非法添加瘦肉精即被列为食品安全监管重点。但从各地反馈的情况看,被瘦肉精污染的不光是生猪养殖。   为备战奥运会,2012年年初,江苏省体育局训练中心的食品安全标准随之升级。该训练中心一位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时上级部门对当地市场上20种食品做了与瘦肉精相关的抽检,结果“大多数合格,但是牛肉中瘦肉精超标”。   2012年4月,辽宁有关部门公布了从2011年3月29日起全省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该省曾先后对11起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其中10起为肉牛饲料中添加瘦肉精。   不过,辽宁省畜牧兽医局一位负责人强调,已公布的样本并不足够大,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   瘦肉精“扩围”   尽管早在1997年,农业部就严禁将瘦肉精作为动物促生长剂使用,但是近年来瘦肉精的应用范围仍在不断扩展。   2010年,深圳有13人因食用蛇肉导致瘦肉精中毒。2011年以来,河北昌黎等地被媒体曝光,一些养殖户给羊喂食瘦肉精。在台湾地区,今年以来也出现了鹅、鸭等禽肉中检测出瘦肉精的报道。   “20年前,我在国外读博的时候,各国已经在着手应对瘦肉精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改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早期国外研究发现,瘦肉精对促进动物生长,提高瘦肉率和屠宰率有显著功效。但随着瘦肉精中毒事件相继发生,各国逐渐对瘦肉精实施禁用或限用。   然而,在利益驱动下,瘦肉精问题成了困扰了中国近20年的难题。与国外瘦肉精多用于肉牛不同,中国由于生猪的消费量最大,因此瘦肉精首先移植到了猪的身上。国内养殖业曾经做过测算,使用瘦肉精15到25天的时间,成本只要8元钱,但是生猪平均每公斤却能增收0.2元,净利则高达22元钱,利润率为275%。   “就像马克思说的,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张改平说。   一些早期的实验显示,瘦肉精对牛、鸡、猪和绵羊等动物都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中对绵羊的促生长作用最大,对鸡的作用最小,对牛、猪的作用中等。   相比之下,国内食用量较小的肉类尚缺乏有效监管。据上海市药监局介绍,该市没有规模化的羊养殖场,尚无定点羊肉屠宰场,动物防疫部门只能原则上不为外地产羊开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这意味着,像张改平这样的食品安全专家,注定要面对一场“全面战争”。   新型瘦肉精   对瘦肉精监管动向最敏感的是那些生产快速检测设备的企业,其中在农业部备案的包括河南百奥、北京维德维康、杭州迪恩等5家公司。   当前市面上已有的快速检测产品主要针对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等三种瘦肉精。但一些企业却已经开始未雨绸缪,研究检测新型瘦肉精的技术。   “国内瘦肉精已经出现新的变种。”北京维德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工程师吴小平说,该公司目前正在研究苯乙醇胺A、齐帕特罗、赛庚啶等新型瘦肉精的检测技术。   2012年3月1日,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全国首例新型“瘦肉精”案,以非法经营罪一审判处蔡某、黄某等5名犯罪嫌疑人2年至12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判处被告单位福建海新饲料公司罚金100万元,同时追缴其违法所得163万元。   云溪区畜牧水产局饲料办主任杨俊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11年4月,该局在拉网排查中发现,某饲料经销商产品中附带小包饲料核心料。当时怀疑是瘦肉精,却检测不出是什么物质,送去北京检测,才发现是新型瘦肉精苯乙醇胺A。   “瘦肉精通常单独装在没有厂名厂址的小塑料袋里,给猪喂食的时候掺一点儿,就像做菜的时候放点味精。”杨俊杰说。   最初查获的新型瘦肉精有127包,如果流入市场,可配成63.5吨大猪配合饲料。办案人员发现,海新饲料预混有限公司共生产销售了3680公斤新型瘦肉精,在浙江杭州、嘉兴等处一次就查获尚未销售完的含苯乙醇胺A的核心料1380公斤,创全国单案追回瘦肉精之最。   据涉案人员交代,2006年初,海新饲料预混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某因公司的大猪料销售业绩不好,考虑引进瘦肉精。而“苯乙醇胺A”只是由该公司所辖营养研发部研究出来的新产品。2010年,因为“风声紧”曾一度停产,但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很快又重操旧业。   结构变一变,仪器查不出   实际上,苯乙醇胺A这种新型瘦肉精此前在四川、浙江等地已经被发现用于养殖过程中。   杭州迪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建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种新型瘦肉精在江浙多有使用,一些推销企业叫它克伦巴胺,以强调这个新产品既有盐酸克伦特罗的超强效果,又有莱克多巴胺的超快代谢速度。   地方监管部门曾经委托杭州迪恩公司检测这种新产品,发现这是莱克多巴胺的衍生体,但分子量发生了变化。监管部门意识到其中的风险,也曾下发文件建议养殖户不要使用这种添加剂。   “但是没有确凿证据的时候,厂家也很牛,他们甚至向有关部门发出律师函,说凭什么不让用我们的产品?”魏建良说。   2010年12月27日,在汇总了全国各地的信息之后,农业部发布第1519号公告,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苯乙醇胺A等物质。   颇为戏剧性的是,公告发布的前一天,卖苯乙醇胺A的饲料厂就得到消息了。企业即把货款退给客户,声明以后不出这个产品了。   “我们不知道今天出现了苯乙醇胺A,明天又会出现什么别的新型瘦肉精。”魏建良说,“你检测这样我就换一样,查到了,我又换另一样。”   魏建良指出,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新的瘦肉精并不难,比如苯乙醇胺A就是把莱克多巴胺的羟基打断了,加了一个亚硝基。“学过分析化学的都知道,把这个结构变一变,仪器就查不出来。”魏建良说。   食品安全的道魔之争   围绕着瘦肉精的道魔之争已经持续了多年。究竟是魔高还是道高,往往取决于监管的力度。   双汇瘦肉精事件被看做瘦肉精监管的一个分水岭。   “双汇事件后,企业和监管者的采购量成倍往上翻,全国所有生产瘦肉精试纸的企业生产线开足马力不够用。”北京一家检测企业的负责人说,“可是最近又闲下来了,你可以说因为瘦肉精的形势好转了,也可以说检测量下降了。”   德国拜发公司亚太区副总廖冰君估计,2011年全国瘦肉精检测产品(包括检测卡和试剂盒)的市场规模一度达到近3亿元,2012年至少下降了一半。   在魏建良看来,检测往往是滞后的。比如国家规定检测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β-兴奋剂,就只检这三种,“等”字以后的物质是不会主动去检测的。   目前,农业部公布的禁止添加的瘦肉精共16种,已知在饲料中使用的瘦肉精,苯乙醇胺A只是第四个。   有没有可能研究出一种试纸,可以快速检测多种瘦肉精?据悉,一些企业正在尝试研发这项技术,但毫无疑问会牺牲试纸的敏感度。   在张改平看来,不能光靠终端检测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更长远的解决方案是建立追溯体系。目前上海市有关部门已经提出,将尽快建立针对牛肉的追溯系统,可以依据凭证信息追溯到源头。
  • PP刊登旭月IAA新成果 旭月IAA流速技术值得信赖
    2018年7月,Plant Physiology刊出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喻敏教授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Shabala教授的铝毒最新研究成果Boron Alleviates Aluminum Toxicity by Promoting Root Alkalization in Transition Zone via Polar Auxin Transport。研究利用了非损伤微测技术(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ology, NMT),检测了豌豆根部IAA流速及根表pH。IAA流速数据全部利用扬格NMT Physiolyzer® (NMT活体生理检测仪)完成,根表pH数据利用扬格NMT Physiolyzer® 以及MIFE® (非损伤微测技术的一种)共同完成。除了两家通讯单位外,华中农业大学资环学院石磊教授、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沈仁芳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朱毅勇教授课题组,以及德国波恩大学Franti?ek Balu?ka教授,均参与了此项研究。硼能够缓解高等植物的铝毒,但机制尚不够明确。本研究利用非损伤微测技术、溴甲酚绿pH检测等技术,证明了铝毒抑制根表pH梯度时,硼提升了根表pH梯度,促进过渡区碱化,伸长区酸化。硼明显降低了过渡区的铝积累,从而缓解了铝导致的根部伸长受阻。利用基于非损伤微测技术的NMT Physiolyzer® ,检测IAA流速发现,在IAA极性运输最活跃的过渡区,硼部分缓解了因为铝而受到抑制的IAA极性运输过程。该研究成果解释了硼缓解铝毒的新机制,为在酸性土壤施用硼肥,降低植物铝积累和减轻植物铝的毒性作用,保障酸性土壤地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且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B时,Al胁迫不同时间后,根表各区域的pH值。研究利用非损伤微测技术,检测根表pH发现,铝胁迫下,硼可以使过渡区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相对较高的pH。无论是否施加铝胁迫,硼处理后根部的伸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H+-ATPase抑制剂处理后,硼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伸长率的差异消失。同样,IAA极性运输抑制剂NPA处理后,硼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原本高于对照组的伸长率的差异(铝胁迫下)。并且,因为硼所致使的过渡区根表相对较高的pH,因NPA的抑制作用,也消失了。这表明,硼缓解铝毒,不仅与H+-ATPase有相关性,而且与IAA极性运输存在某种关联。-/+B及-/+Al胁迫后,根表各区域IAA流速。正值代表外排。IAA流速数据结果显示,过渡区根表IAA外排最大,提示IAA向顶性运输是从静止中心经过渡区到达伸长区。这一结果与根表pH梯度的数据是相吻合的,即IAA外排大的位置,根表pH相对较高(过渡区),反之则较低(伸长区)。过渡区较大的IAA外排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区域细胞胞质内的IAA含量较低,从而调控质膜H+-ATPase促进根表碱化。-/+B及-/+Al胁迫后,各处理、各基因型样品根表pH值。最终结果显示,硼促进了被极性运输生长素外排转运体PIN2驱动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并且引起下游信号对质膜H+-ATPase的调节,使得根表pH升高。这一过程对降低铝在根尖的积累至关重要。佛山科技学院喻敏教授,从2011年开始利用旭月非损伤微测系统,开展离子流、分子流实验,并于2018年采购了扬格非损伤微测系统。扬格NMT Physiolyzer® 除可以检测离子流外,还可以检测MIFE® 等设备无法检测的IAA、H2O2、O2等分子的流速。
  • 根系分析系统高质量根系图像进行分析
    对于植物来说,根扎得牢不牢靠,直接决定着今后的发育好不好。根系对植物的固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它还能帮助植物吸收水分、矿物质营养、储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供给了植物生长。不仅如此,根系还在合成内源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以及氨基酸等有机物上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且根系周边所存在着大量的根际微生物,通过它们的活跃度以及根系的成长状况能够判断出土壤当下的营养是否充足,像是酸盐、硝酸盐等矿质营养以及氮钾钙、水分等营养成分是否缺乏,对于土壤检测也有不小的作用。 根系分析系统产品参数详情→https://www.instrument.com.cn/show/C551491.html  但根系深埋于土壤之中,我们仅凭植物外观是难以辨别其根系现状的。植物根系分析仪是一套应用于洗根后的根系分析系统,它可以系统的分析植物根系的长度、直径、面积、体积、根尖记数等数值,进而对根系的形态,色彩、分级进行伸展分析。  该仪器通过检测数据还可以了解到根系的整体结构分布等,便于掌握植物根的形态特征变化,从而对根系所处的土壤环境质量作出测定。对调整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提供了参考依据,在保护土壤,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完成二者的相互作用,也让植物生长获得了能量来源。加快了土壤生物化学的过程,让有机质得以分解,土壤的活性得以增强。  植物根系分析系统作为检测植物根系生长状态的仪器设备,在植物的整个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既能获取植物内的信息,又能检测植物自身的健康状况,而且还能通过对检测数据的分析得出土壤的性质,不仅对植物的形态和生理活动起着调控作用,也对植物物候有不小的影响。  不仅如此,该仪器通过对根系的分析,能很好地认识到其根、茎、叶的形态特征,了解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经由其高精度的检测、分析和处理后,就可以构造出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的指标,以反映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实现对作物长势的连续监测。可以应用于现代土壤研究、植物研究等方面,对农林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不可磨灭的积极意义。
  • 为什么胎牛血清比新生牛血清价格要高
    购买过牛血清的生产实验人员都知道,胎牛血清和新生牛血清价格有很大不同。胎牛血清价格很贵,新生牛血清相对便宜。同样是牛血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大的差异呢?先来看看牛血清大体的分类:胎牛血清、新生牛血清和小牛血清,而划分三者之间的是根据对不同年龄段的牛采血所得到的不同的血清产品。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是在母牛怀孕5-8个月时,通过胎牛心脏穿刺采血获取的血清。新生牛血清(Newborn Calf Serum)是来自刚出生~出生后2周内的新生牛静脉取血。小牛血清(Calf Serum)采自出生后2周至1年内的小牛静脉取血。牛血清作为实验室广泛推崇的天然培养被应用于细胞培养。但这三种牛血清由于取血时间不同,其成分存在着一些差异。胎牛血清含有胚胎发育所必需的生长因子。而一些生长因子到胎牛10个月时就消失了。胎牛血清和新生牛血清相比,两者所含的促细胞生长因子、促贴附因子、激素及其他活性物质等组份与比例不同。胎牛血清因富含丰富的营养还有细胞生成必须的成分所以大多时候用来培养干细胞等一些珍贵难养的细胞,而新生牛血清和小牛血清由于其性价比高价格低廉等因素更适合大量采购使用,在生物工业和疫苗生产等领域应用更多。某些细胞必需胎牛血清才能生长,而有些细胞只需新生牛血清即可。使用浓度一般在5%-10%,有特殊要求的浓度在20%。另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牛血清除了来源不同,处理工艺和检测指标也有区别,因此也导致了成本和价格的不同。
  • 半导体情报,科学家揭示二维材料外延生长的挑战与前景!
    【科学背景】二维(2D)材料家族在过去二十年显著扩展,包括近2000种理论预测和数百种实验室可接近的物种。这一演变与材料制备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传统的机械剥离从体块晶体中开创性地发现和分离了石墨烯,提供了高质量材料,但在大规模生产中面临挑战。溶液基剥离等替代方法虽然提供了2D材料的可伸缩性,但可能引入缺陷、杂质和化学修饰。与此相比,外延生长技术通过在各种基底上组装原子或分子成为2D材料,无需晶格匹配要求,并能精确控制成分和晶质,展示了制造大面积高质量单晶薄膜的潜力。二维材料外延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John May在高温金属基底上的烃类中发现了未指定的低能电子衍射图案,并将其归因为‘单层石墨’的生长。1984年,Koma等人提出了“范德瓦尔斯(vdW)外延”这一术语,用于在剥离的MoS2表面上制造亚纳米NbSe2薄膜。然而,这些初探一直局限于表面物理学领域,未能引起广泛关注。随着2004年石墨烯的发现和分离,这一领域经历了转变,激发了一系列探索和特征性2D vdW材料及其同质结构外延生长的突破性‘浪潮’。第一波浪由2009年在铜箔上合成单层石墨烯开启,随后十年揭示了外延机制,推动了单晶薄膜的工业化生产。接连而来的浪潮归因于二维六角硼氮化物(hBN)和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Cs)的外延,最近实现了英寸大小的单晶。此外,人工多层系统中的扭转电子学和moire光子学推动了另一波,用于直接生长具有控制堆叠和扭转角度的垂直同质结构。北京大学刘开辉团队最新论文表示,新兴二维材料外延的前景广阔,可能涵盖单元素物种(如黑磷、硼烯和碲烯)以及各种化合物如硫化物、硼化物、碳化物等。每一波浪都带来独特的挑战,但普遍的外延原则在这些进展中是潜在且必要的。随着科学家们不断提出新的技术和策略,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并推动新材料的应用和工业化成为了当前研究的关键焦点。【科学亮点】(1)在二维材料研究领域,实验揭示了机械剥离技术从体块晶体中分离出石墨烯,并且成功实现了高质量材料的获得。(2)替代的溶液基剥离方法被引入以扩展2D材料的可伸缩性,但引入了潜在的缺陷和杂质,同时也进行了化学修饰。然而,外延生长技术通过在各种基底上组装原子或分子成2D材料,无需晶格匹配要求,为制造大面积、高质量的单晶薄膜提供了精确的成分和晶质控制。(3)二维材料外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当时John May首次在高温金属基底上观察到未指定的低能电子衍射图案,推动了“单层石墨”生长的初步探索。(4)1984年,Koma等人提出了“范德瓦尔斯(vdW)外延”概念,用于在MoS2表面上制造亚纳米NbSe2薄膜。这些探索初期局限于表面物理学界,未引起广泛关注。(5)随着2004年石墨烯的发现和分离,二维材料外延领域经历了转变,激发了一系列在探索和外延生长典型2D vdW材料及其同质结构方面的突破性‘浪潮’。(6)外延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二维六角硼氮化物(hBN)和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Cs)的生长,最近实现了英寸大小的单晶,展示了制造大面积、高质量单晶薄膜的潜力。【科学图文】图1:二维2D 范德华 van der Waals,vDW材料及其同质结构外延生长的代表性进展。图2:单畴的成核控制。图3:多域定向控制。图4:均匀多层膜的制备。图5: 转角同质结构的制造。【科学结论】在过去的十年中,二维范德瓦尔斯(vdW)材料外延生长取得了显著进展,从平面单晶单层发展到垂直多层结构。一些典型材料的制备已经达到了先进阶段,例如工业规模生产石墨烯单晶薄膜,英寸尺寸的hBN单晶单层合成,以及TMDC半导体达到标准300毫米晶片大小,与主流硅技术对接134。此外,具有平行堆叠或精确扭转角度控制的同质结构多层外延也有了一定的阶段性进展。我们在本综述中总结了这些案例背后的策略,并相信它们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其他外延技术或二维系统中。复杂vdW化合物如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单晶外延生长,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遵循这些已建立的策略。在器件应用场景中,二维结构理想情况下应在材料制备过程中启动和形成。对绝缘晶片上的二维薄膜进行直接生长或晶片规模的转移技术是将二维场效应晶体管纳入未来大规模集成器件至关重要的。需要制定经济实惠的热预算解决方案,以适应材料生长和随后器件制造与后端线路工艺的兼容性。下一步是建立从材料设计到封装和器件集成的工业链桥梁。最终,一旦二维材料的生长准备水平和生产复制性达到硅晶片的水平,它们从研究(实验室)到设计和制造(工厂)的转变将指日可待。原文详情:Liu, C., Liu, T., Zhang, Z. et al. Understanding epitaxial growth of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and their homostructures. Nat. Nanotechnol.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4-01704-3
  • 欧洲药品管理局审查生长激素药物安全性 辉瑞受审
    欧洲药品管理局10日宣布,开始审查在欧洲联盟市场销售的生长激素药物的安全性。法国药物监管机构经过观察研究发现,服用这类药物可能增加死亡风险。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美国礼来公司、瑞士诺华公司的相关药物将受到审查。
  • 酵母粉、酵母提取物、酵母浸粉和酵母浸膏的区别您知道吗?
    在给许多客户介绍酵母浸粉时,很多人都会将其与酵母粉混为一谈,经常会问:“酵母浸粉不就是酵母粉吗?”“酵母浸膏和酵母浸粉哪个好呢?”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酵母粉、酵母浸粉和酵母浸膏吧! 酵母粉含义:一般是指灭活的酵母,产品成分主要是失去活性的酵母菌体,营养成分包括仍然包裹在菌体内部的粗蛋白、胞壁多糖以及丰富的维生素、生长素、微量元素等。 酵母粉分类:分糖蜜酵母粉与啤酒渣酵母粉两大类,前者专门发酵生产并干燥制成,以糖蜜为主要原料,品质好且质量稳定;后者采用啤酒生产的废料-废啤酒酵母泥为原料,一般采取滚筒干燥制成,成本较低,但杂质较多,酵母细胞较老化,微生物不易吸收利用,品质不稳定。酵母粉主要在传统的抗生素等发酵行业应用较广泛。 酵母粉特点:微生物对酵母粉的营养物质利用率与利用速率较低,发酵完毕后不能利用的残留物(粗蛋白与菌体细胞壁)较多,难以处理。 酵母浸粉含义:又称酵母提取物,是采用新鲜酵母经酵母自溶、过滤、 浓缩、喷雾干燥而得到的一种浅黄色至类白色 干燥粉末。有酵母自然 香味,易溶于水,水溶 液呈淡黄色。酵母浸粉吸湿性,请放阴凉干燥处保存。酵母浸粉当中含有氨基酸类、肽类、水溶性维生素、及酵母多糖、酵母核酸组成的一种混合物,酵母浸粉当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各种氨基酸。核苷酸类、有机酸类、矿物质类及维生素类的水溶性物质。在当中它起的主要作用是补充氮源和提供细菌生长的各种维生素及氨基酸。 酵母浸粉分类:同样可以采取糖蜜发酵的糖蜜酵母和啤酒生产的废啤酒酵母泥为原料生产。 糖蜜酵母生产的酵母浸粉一般品质较高,这一方面是糖蜜酵母发酵经过专业的生产控制,原料品质就比较高,另外啤酒酵母粉为原料也有利于酵母积累更丰富的天然营养成分。另外一方面是以糖蜜酵母为原料的酵母浸粉生产规模可以做的很大,生产厂家可以充分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与技术,从生产技术的角度保证酵母浸粉产品的高品质。 酵母浸粉特点:酵母浸粉的生物利用度高,微生物的利用速率快,特别有利于对发酵培养基比较挑剔的营养缺陷型、基因重组工程菌的吸收利用,有助于缩短发酵周期,提高微生物发酵效价;同时发酵残留非常少,有利于发酵废液的环保处理。 酵母浸粉主要用于微生物培养基制备的基础原材料以及生物制药发酵。 酵母浸膏以酵母为原料,采用自溶法或加酶水解法工艺,经分离、脱色精制浓缩而成的,含氨基酸、肽、多肽及酵母细胞水溶性成分的膏状产品。 废啤酒酵母泥生产的酵母浸粉品质一般要大大差于糖蜜酵母浸粉,这主要是因为废啤酒酵母泥本身是啤酒生产的副产物,不存在什么质量控制;另外一方面是废啤酒酵母泥不能长途运输,生产厂家一般只能依赖周边啤酒厂的有限供应,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因此限制了厂家的投资规模,一般只能土法上马,难以把生产技术装备以及所能采取的技术手段提升到理想的状态,导致产品色泽较深、不溶性杂质较多,维生素、生长素等微量营养物质的含量也比较欠缺。 酵母粉和酵母浸粉是完全不一样的产品,更不能混为一谈。 酵母浸粉和酵母浸膏的区别在于酵母浸粉经过高温瞬时干燥所损失的营养成分比酵母浸膏长时间浓缩所损失的营养要少得多,所以酵母浸粉在实际使用中用量更经济,且使用方便,也更易于运输和保存。 酵母浸粉和酵母浸膏应用领域食:品饲料领域、动物营养领域、生物发酵领域、营养保健领域、发酵工业领域:可用于抗生素新药、多肽、核苷酸、B族维生素、生长因子、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生物防腐剂、原料药、VC及肌苷、生物材料、维生素、微量元素、基因工程等生物工程产业。为微生物发酵培养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 、微生物培养基:假单胞杆菌、醋酸杆菌、葡萄糖酸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乳酸链球菌、葡萄球菌、酵母及支原体。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