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角叉菜胶钠

仪器信息网角叉菜胶钠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角叉菜胶钠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角叉菜胶钠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角叉菜胶钠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角叉菜胶钠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角叉菜胶钠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角叉菜胶钠相关的解决方案。

角叉菜胶钠相关的资讯

  • 加拿大拟修改食品药物法规
    加拿大近日发出G/SPS/N/CAN/394号通报,加拿大卫生部拟修改相关法规,准许将角叉菜胶作为冷冻鱼翅及冷冻加工鱼翅的乳化剂和稳定剂来使用,最大用量标准均为0.01%。同时还拟修改食品药物法规,准许将生育酚(tocopherols)作为冷冻鱼翅及冷冻加工鱼翅的抗氧化剂来使用,最大用量标准为300mg/kg。   作为提高法规体系应答能力的手段之一,在履行修订法规的同时,特签发临时营销许可(IMA),准许将角叉菜胶及生育酚(tocopherols)立即用于上述用途。
  • 美国公布十大有害添加剂 大多存致癌风险
    美国公布十大有害添加剂 大多存在致癌风险 主要用于饮料当中   薯片、蛋糕、甜饮料中都可能含有害添加剂   据《生命时报》报道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近日公布了一份食品添加剂名单,里面列举的项目多达3000种,虽然大部分是安全的,但美国《男性健康》杂志在总结多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列出了其中危害最大的十种添加剂。   蔗糖聚酯 一种人造脂肪,热量为零,被广泛用于炸薯条和甜品中。研究发现,长时间食用蔗糖聚酯可能干扰人体对重要营养素——番茄红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而这些营养成分可让你远离心脏病、前列腺癌等疾病。此外,它还会导致肥胖和腹泻。   焦糖色素 存在于可乐、咖啡等饮料以及调味酱、蛋糕。如果它是直接由糖加热获得,危害并不大。但如果制造过程中添加了氨,就会产生致癌物质。   糖精 属于人工甜味剂,存在于饮料、果冻等食品中。研究早就发现,糖精能促使老鼠患上膀胱癌,2008年的一份研究也指出,糖精替代糖,也容易导致肥胖。我国规定,婴儿食品不允许添加糖精。   溴酸钾 在烘烤过程中,它可以帮助面包膨胀,也可用于面粉制作中。不过研究发现,它会使小白鼠患上前列腺癌和肾癌。2005年7月1日,中国已全面禁止溴酸钾在面粉中使用。   BHA和BHT 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分别是抗氧化剂和防腐剂。BHA有潜在的致癌性,BHT的危险小一些,不过动物实验也发现它能致癌。奇怪的是,两种化学物质并不是食品制造必不可少的,多数情况下,它们完全可以用维生素E代替。通常BHA用于油脂食品和富脂食品中,其与BHT配合使用,可延长鲤鱼、鸡肉和冷冻熏肉食品的保质期。   氢化植物油 氢化脂肪属于反式脂肪,哈佛大学的研究称,美国每年因食用反式脂肪导致的心脏病发作案例多达7000件。反式脂肪的使用非常广泛,如面包、蛋糕、饼干、薯条及咖啡伴侣、奶昔等。   亚硫酸盐 这是一种能够保持食物光鲜如初的防腐剂,最多用于酒类行业中。但有些人,特别是哮喘患者一接触就会诱发呼吸困难等症状,所以过敏的人要慎用。   偶氮甲酰胺 经常用于泡沫塑料的生产,食品制造中,多用作发泡剂,改善面团的弹性、韧性。通过对47项研究的总结,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其可能诱发哮喘症状,并建议人们摄入得越少越好。   角叉菜胶 从海藻中提取的乳化剂和增稠剂,可用于果冻、软糖、冰激凌和乳品中。动物实验表明,它和癌症、结肠问题及溃疡有关,至于是否危害人体尚不确定。   硫酸铵 这种无机盐通常用于培育酵母,也添加于庄稼肥料中,用作食品添加剂时,多为面团调节剂。虽然动物实验表明它没有致癌性,但也有研究发现,它会刺激人的眼睛和皮肤。
  • 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使用卡拉胶重组牛排”的风险解析
    一、背景信息  近日网上一则消息称,在澳洲的肉类市场流入大量的“重组牛排”、“胶水牛排”,都是用“次品肉块+肉胶”拼接的。该消息经大量媒体转载报道。那么,何为卡拉胶,“重组牛排”究竟是怎么回事?  二、专家观点  (一)“重组牛排”属于调理肉制品。  牛排按加工方式不同,可分为“原切牛排”和“重组牛排”。“原切牛排”指未经任何预处理、直接切割包装的整块牛外脊、牛里脊,属于生鲜肉。“重组牛排”也称“拼接牛排”,是借助肉的重组技术加工而成的调理肉制品。调理肉制品指以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绞制或切制后添加调味料、蔬菜等辅料,经滚揉、搅拌、调味或预加热等工艺加工而成,需在冷藏或冷冻条件下贮藏、运输及销售,食用前需经二次加工的非即食类肉制品。包括“重组牛排”在内的调理肉制品一般会添加辅料(水、酱油、调味料等)和/或使用食品添加剂(如卡拉胶、谷氨酰胺转氨酶、六偏磷酸钠等)。  原切牛排属于冷鲜或冷冻的分割肉,价格较高 重组牛排价格则相对较低。  (二)肉的重组技术目前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其使用的碎肉不等于劣质肉。  肉的重组技术是加工调理肉制品的重要手段。这种技术通常借助机械或添加辅料(食盐、磷酸盐等)溶出肌肉纤维中的基质蛋白,或利用辅料的黏合作用使肉颗粒或肉块重新组合。由于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形状的原料肉,并赋予调理肉制品良好的嫩度和外形,迎合了部分消费者的需求。肉的重组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已经成为全球肉类加工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在欧美国家有着数十年的应用历史,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与应用。  在屠宰分割加工过程中,碎肉的产生不可避免。借助重组技术将其重组、二次成型,冷冻后直接出售或经预热处理后销售的调理肉制品(如重组牛排),不仅可以提高碎肉的利用率,还可以丰富肉制品的产品种类。肉的分割或者修整过程中产生的“碎肉”不等于“劣质肉”。但如果未按规定进行标示,或者掺入非食用级别的成分,则是违法的,属于商业欺诈行为,也是监管部门需要重点打击的对象。  (三)卡拉胶属于食品添加剂的一种,应按有关规定使用。  卡拉胶属于食品添加剂的一种,是从海洋红藻(包括角叉菜属、麒麟菜属、杉藻属及沙菜属等)等天然植物中提取的多糖的统称,是一种良好的食品级增稠剂、稳定剂、乳化剂。卡拉胶作为亲水胶体,与肉中的蛋白质形成网状立体结构,减少肉制品加工过程中的水分流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卡拉胶不得用于生鲜肉中,但可用于调理类肉制品生产加工,不过必须在产品包装的标签上明确标注。在标准规定的限量内使用卡拉胶不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三、专家建议  (一)生产经营者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使用卡拉胶等食品添加剂。  生产经营者要强化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合理合规使用包括卡拉胶在内的食品添加剂,拒绝劣质肉,提高食品安全检验能力,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要积极参与对消费者的科普宣教工作。  (二)严厉打击商业欺诈行为。  对某些掺杂非食用级别的成分、不合格肉或者不按标准要求正确标示、欺骗消费者的行为,需要严厉打击。  (三)消费者在选购牛排时,可通过配料表来区分原切牛排和重组牛排。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查看产品标签来区分原切牛排和重组牛排,原切牛排标签里只有“牛肉”,如果标签中有配料表,出现其他辅料和食品添加剂的,则为重组牛排。  通常情况下,原切牛排内部细菌总数不高,不必加热到熟透,“五至八分熟”也可食用。重组牛排由于经预先腌制,或由碎肉及小块肉重组而成,内部易滋生细菌,可能导致产品细菌总数偏高,在食用前应烹饪至全熟。
  • 小荷才露尖尖角,钠电何时竞风流
    2019年,中科海钠推出全球首个100千瓦时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2021年6月28日,全球首个1MWh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在太原投入运营;2021年7月29日,锂电巨头宁德时代强势发布第一代钠离子电池,计划于2023年形成基本产业链;2021年12月,全球首条5GWh钠离子电池规模化量产线落户安徽阜阳,预计一期1GWh将于2022年正式投产… … 在锂离子电池行业锂价爆涨、产能缺口焦虑不断加码时,小兄弟钠离子电池捷报频传,初露峥嵘,钠离子电池到底何时才能真正缓解储能燃眉之急?图片来源:搜狐新闻图片一、钠离子电池简介钠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主要依靠钠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充电时,Na+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放电时,Na+从负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正极。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似,钠离子电池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主要材料组成。图片来源:搜狐新闻图片上世纪70年代,科技人员先后开始了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研究,由于锂离子电池研究率先取得了突破进展,并在上世纪90年代成功商用,导致人们把主要研究方向转向了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的研究一度处于缓慢和停滞状态。随着便携电子设备和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飞速发展,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制造规模迅速扩大,导致锂资源大量消耗和价格疯狂上涨。2010年后,为了缓解资源焦虑,部分科技人员又把注意力又转向了钠离子电池研究,并在之后的十多年间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二、钠离子电池优缺点目前,钠离子电池的主要缺点是能量密度相对较低、循环寿命不够长。但我们相信,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完善,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一定会得到显著提升。业界普遍认可钠离子电池将是继锂离子电池之后极具发展前景的电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钠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成本低廉。第二,钠离子电池可以在-40℃到80℃的温度区间正常工作,-20℃的环境下容量保持率接近 90%,高低温性能优于锂离子电池。第三,安全性高。锂离子电池由于材料、生产工艺等原因易导致热失控,而钠离子电池在过充、过放、短路、针刺、挤压等情况下不起火,不爆炸。第四,倍率性能好,快充具备优势。充电时间只需要15分钟左右就可以充电80%以上,目前量产的三元锂电池即使是在直流快充的加持下,将电量充至80%以上通常需要至少30分钟的时间。第五,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工艺兼容,对于现有锂离子电池生产设备、产线可以实现快速切换,进而实现钠离子电池的快速布局。第六,环境友好。三、钠离子电池最新发展状况2022年3月26日,中科海钠CEO唐堃博士在CCTV-10科教频道中表示,现在的钠离子电池处于5、6年前的磷酸铁锂电池所处的阶段。回想2016年,当时高镍三元高歌猛进,是动力锂离子电池的不二选择,磷酸铁锂电池因能量密度低完全被三元电池压制。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钠离子电池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但离真正的产业化规模生产和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原因如下:第一,能量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最新资料显示,宁德时代公布的钠离子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已是目前的高能量密度,这和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还有较大差距。第二,循环寿命有待提高。目前,钠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在2000次以下,实验室测试可以做到5000次,科技人员的目标是把循环寿命提升到10000次,这样可以大幅降低电池使用成本。第三,形成健全的产业链还需要时间。尽管钠离子电池可以兼容使用锂离子电池生产设备,但从上游电池材料到下游应用市场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产业链。第四,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还不够具体。尽管国家鼓励包括钠离子电池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但至今没有一个专门针对钠离子电池发展的政策出台,更没有像当初鼓励锂离子电池发展的补贴措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钠离子电池尽管呼声很高,势头很猛,但还没有到需要政府临门踢一脚的时候。欧美克Topsizer Plus激光粒度分析仪四、钠离子电池的应用前景基于钠离子电池在成本、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及环保性等方面的特点,我们相信,在大规模产业化之后,钠离子电池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优势互补,各自满足不同的细分市场需求。在动力电池领域,钠离子电池主要用于电动工具、两轮电动车、低速电动车、电动船舶、公共汽车、工程车、物流车、农用车等对能量密度要求相对较低的市场。在储能电池领域,钠离子电池主要应用于家庭储能、通信基站、数据中心、风力电站、光伏电站等对成本要求较高、而对体积要求相对较低的规模储能领域。总之,在全球大规模储能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最接近锂离子电池技术的钠离子电池将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储能领域拥有广阔的用武之地。随着钠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逐步完善,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进程会不断加速,高性价比的钠离子电池将在未来的3-5年内给我们提供更多惊喜的选择。
  • 山西省11市交叉检测蔬菜农药残留
    山西省农业厅今年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首次推行“大交叉抽样”的方式,各市交叉取样,且抽出的样品确保不会在本地检测中心检测。供世博会蔬菜会重点抽样检测。   按照惯例,全省11个市的蔬菜农残检测一直推行“交叉取样”的方式。今年也不例外,按照安排,大同与朔州、长治与晋城、临汾与运城、忻州与阳泉、吕梁与晋中分别互相抽样检测,省中心与太原中心负责抽检太原市。但省农产品质检中心主任闫会平称,那充其量是“小交叉”。目前,全省共有四个蔬菜农残检测中心,分别为省中心、太原中心、运城中心、晋城中心。比如让运城和临汾交叉抽检,最后运城的样品最终又由运城质检中心检测,结果很可能有失公允。今年为了避嫌,如果运城和临汾交叉抽检,样品拿到后就送到晋城检测,所以称为“大交叉”。此外,今年我省有多家蔬菜生产基地供应上海世博会,省农产品质检中心将重点关注供沪蔬菜。   监测的蔬菜种类以茎类、葱蒜类、白菜类、豆类、绿叶类、甘蓝类、果菜类、瓜菜类、块根类九大类蔬菜为主。抽检品种以番茄、辣椒、大白菜、芹菜、韭菜、花椰菜等常食用菜为主。其中,批发市场抽样中9大类蔬菜每类各占1/9左右,生产基地抽样中可根据情况作适当调整,但所抽蔬菜品种应属于九大类蔬菜。   11个市中,每个市每次抽样总数为40个。为了保证检测的公正性,省农业厅要求,样品抽取时应避开病虫害和其他非正常植株。抽取的样品要完好,不能有变质或虫害,应是成熟期或即将上市的产品。   除了蔬菜,方案还对畜禽产品的监测做了详细部署。畜禽产品的监测品种分别是猪肝、鸡肉、牛奶、鸡蛋。监测地点涉及全省11个市的22个县(市、区),分别是太原市的阳曲县、清徐县,大同市的南郊区、阳高县,晋中市的榆次区、太谷县,长治市的长治县、长子县,运城市的盐湖区、永济市,吕梁市的文水县、孝义市,临汾市的尧都区、侯马市,晋城市的泽州县、高平市,阳泉市的郊区、盂县,朔州市的朔城区、山阴县,以及忻州市的原平市、定襄县。
  • 博纳艾杰尔高性能硅胶基质色谱分离材料及色谱柱进入欧洲药典
    记者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发区了解到,天津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天津市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高性能硅胶基质色谱分离材料及色谱柱,近日通过专家鉴定,进入欧洲药典。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掌握了高性能色谱行业的核心技术,从而为制药、化工以及环保、食品检测提供有力支持。这也是我国首个进入欧洲药典的色谱柱。   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成立于2007年,是天津泰达国际创业中心孵化的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生产和开发分离材料及其派生产品,主打产品为色谱耗材。博纳艾杰尔已经为此项目成立了一支40多人的研发团队,建立了完整的生产产业链,可生产近百种规格的高性能色谱填料,每年的色谱填料产量在300公斤、色谱柱7000支,其中三分之一用于出口。
  • “食用阿胶不含驴DNA成分”风波止于色谱检测
    今年3月份,有媒体报道,在深圳购买北京同仁堂食用阿胶产品,检出猪、牛的DNA成分,却未见驴的DNA成分,这一消息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为此,深圳市市场稽查局对北京同仁堂通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食用阿胶产品开展调查抽样,并委托三家国内权威机构进行检测。  昨日,深圳市市场稽查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抽样检测结果,结果显示,同仁堂食用阿胶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并未掺杂猪、牛等杂皮。北京同仁堂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的检验方法并不适用于检测已经进行加热处理的食用阿胶产品。执法人员在现场出示重新检测结果报告  “食用阿胶不含驴DNA成分”风波  据报道,在2015年2月份,曾照兴(职业打假人)花了3604元,在深圳市宝安区海雅缤纷城内北京同仁堂专柜,购买了数盒产品成分中注明含有驴皮的北京同仁堂食用阿胶(纸盒版)。2016年,曾照兴花2000多元,自费向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送样检验该款食用阿胶。  数日之后,检验报告下来了。在这份检验报告上,该款名称被标注为“食用阿胶”的250克样品,蛋白质含量74.3%,检验结果显示:检出牛、猪DNA成分,并未检出驴、马DNA成分。  由于第一份检测报告是自行送检,没有法律效力,曾照兴再次送检了另外两个批次未拆封的北京同仁堂食用阿胶。两份报告仍然为未检出驴DNA成分、马DNA成分,但检出猪DNA成分、牛DNA成分。但相比起第一份检验报告,该两份检验报告备注显示:1、阿胶产品的驴DNA成分经长时间加热处理可能被破坏。阿胶样品未检出驴DNA成分,不能代表产品一定不含驴的其他成分 2、样品检出猪DNA成分、牛DNA成分,不排除产品辅料或工艺带入的可能性,不代表一定人为掺入了猪或牛的成分。  再次抽检未检出驴、猪、牛DNA成分  在昨日的发布会上,深圳市市场稽查局稽查处执法人员刘海华告诉记者,为了准确判断同仁堂食用阿胶是否为驴皮所制,以及是否掺入了猪或牛的成分,稽查局决定对同仁堂食用阿胶重新执法抽样,并送至国内3家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据介绍,2016年4月,稽查局执法人员对涉事同仁堂专柜销售的2015年生产的食用阿胶进行执法抽样,产品批次为201501021、20150149。在该专柜,已经没有曾照兴投诉的2014年生产的食用阿胶,销售人员称该专柜2014年产的食用阿胶已经售完,被投诉产品只在生产厂的留样室内还有存放。为此,执法人员前往同仁堂食用阿胶生产厂——北京同仁堂同科药业有限公司,现场调查其食用阿胶的生产工艺及原材料情况,并在该公司的留样室内,对被投诉的批号为1401030、1401012的食用阿胶执法抽样。  执法人员将抽取样品送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鉴别食用阿胶是否同时呈现与阿胶对照药材色谱保留时间一致的色谱峰,并检查牛源性成分。这两个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显示,4个样品结果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规定。此外,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疫技术中心也出示检测结果,结果显示,驴、猪、牛的DNA成分均未检出。  同仁堂表示DNA成分检测方法不适用阿胶产品  刘海华说,在此次重新检测中,结论是在比对了三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后得出的,这三个结果是相互验证的,所以他们才做出了相关结论。  为何在阿胶产品中无法检测出驴源性成分?同仁堂总工程师告诉本报记者,这是同仁堂第一次接到消费者在成分上的投诉,投诉人提供的检测报告中所提及的检测方法《SN/T2051-2008》、《SN/T3730.4-2013》适用于生鲜样品,但并不适用于加热处理过的阿胶产品。在重检中,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检验,和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所采取的检测方法和标准相同,但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均未检出牛、猪、驴源性成分,该结果进一步印证了《SN/T2051-2008》、《SN/T3730.4-2013》标准并不适用于阿胶产品的检测。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所,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的阿胶[鉴别]方法进行检验,该检测方法是一种肽链检测方法,这是目前较适合阿胶的检测方法。  在最初的检测中,阿胶产品为何会检出牛、猪源性成分?同仁堂相关负责人指出,在事件发生后,他们立即检查了生产线和辅料,但均未查出牛、猪源性成分。“换句话说,如果样品中含有牛、猪成分,那在进行加热处理后,《SN/T2051-2008》、《SN/T3730.4-2013》也无法检测出样品中的牛、猪成分。”负责人说,在最初的检测报告中,有备注提到“交叉污染”的因素,所以,他们也怀疑,这有可能是实验室内的交叉污染导致样品被测出含有猪、牛源性成分。
  • 造假阿胶盛行,DNA检测成为行业“护身符”
    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作为传统中成药,其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传承,享有“补血圣品”之美誉,一直被国人青睐。但“老古董”在近年来却遭遇了“新问题”,掺杂使假现象让这一产业发展蒙上了阴影。  原材料价格暴涨:阿胶掺杂使假现象屡屡爆出  目前,我国市场上每年出现的阿胶产品达5000吨之多。“按照每年能正常出栏120万头驴,即使把进口驴皮也算上,年可生产阿胶的产量顶多也就3000来吨。”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就意味着市场上销售的有四成不是纯正的阿胶。  国家畜牧统计年鉴显示,我国驴存栏量目前仅600万头,并以每年约30万头的数量持续下降。由于生产阿胶的原材料必须是驴皮,随着养殖驴的数量日益减少,致使驴皮价格一路暴涨。记者日前在山东东阿国胶堂阿胶药业有限公司采访了解到,一张驴皮的价格已达2600—4000元。“随着阿胶市场需求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驴皮价格还有继续攀升的势头。”该公司总经理董书光说。  受利益的驱使,一些不法商家使用劣质皮料,或是用马、骡、牛皮等其它动物皮冒充驴皮销售给企业,有些企业甚至用制造皮鞋的下脚料炼制作为原料制造假冒伪劣阿胶,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为了牟利,竟然有不法商贩会把驴的耳朵缝在马皮上充当驴皮销售。使用驴皮和不使用驴皮生产出的‘阿胶’成本差异达到10倍以上,这些都考验着经营者的道德与自律意识。”董书光告诉记者。  现实的尴尬:辨别真伪技术跟不上造假步伐  长期以来,作为中华医药瑰宝的阿胶缺乏科学的鉴定方法。  “用看和闻的传统方法很难区分成品阿胶的真假。原材料驴皮也是如此,如驴骡、马骡的原料皮,在感官上和驴皮难以区别。即使行家也只能通过观察整张皮的外观来鉴别。”山东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测序中心主任步迅说。  步迅告诉记者:“阿胶只能采用驴皮熬制,才有补血滋阴润燥之功效。其它动物皮当然也能熬胶,但功效各不相同,如用牛皮熬出的胶为黄明胶,其功效不如阿胶,用马皮熬制的‘阿胶’,其作用恰恰相反,不但不能补血,如孕妇食用,极有可能导致流产。”  在步迅看来,市场导致驴皮作假的原因无外乎三点:首先是原料不足 其次是原料鉴定难 再者产品鉴定难,掺假阿胶产品繁多,药典方法滞后,跟不上造假技术。这给不法商贩利用各种手段混淆驴皮留下了空间。  危机意识:阿胶DNA全检能否成为行业护身符?  山东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测序中心依托DNA测序、动物源性分子鉴定和动物疾病疫病快速检测等技术,在确保阿胶传统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的同时,将分子鉴定技术成功地应用到传统的阿胶生产工艺中。2015年10月,该中心与东阿国胶堂阿胶药业联合在国内建立了首个“胶类中药源性DNA分子鉴定实验室”和阿胶原料及阿胶产品系列DNA源性鉴定体系,在行业内率先实现利用DNA技术全程检测原料真伪,为阿胶生产从源头的质量把控到产品的质量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撑。  “通过DNA查询系统,输入‘产品批号’,可查询到成品对应的山东省农科院测序中心‘DNA检验报告’,产品是否由纯驴皮熬制而成,消费者可一目了然。”步迅介绍说,“此举也让阿胶质量监管由过去的企业和政府监管,变革为第三方鉴定,使消费者的相关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作为一个从事阿胶行业研究及管理已20多年老阿胶人,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我更加关注行业的现状及未来。”董书光告诉记者,让他最为忧虑的是,消费者已经对阿胶品类产生极大的信任危机,阿胶行业如何避免出现三鹿奶粉那样的灭顶之灾?行业内必须把解决阿胶真假问题作为当务之急。  董书光说:“在目前原料掺假手段多样,传统的鉴别方法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企业必须在鉴别技术上和生产环节控制上进行创新,这是高品质阿胶生产和阿胶企业经营的必由之路。”  “阿胶信任危机首先是真假的危机,而DNA全检为科学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保障。”董书光认为,在阿胶行业使用DNA全检技术并大胆推向社会,这本身就是一种产品质量的革命性创新。“该技术等于在药典标准之外增加了保障及识别阿胶纯真的方法,不仅为阿胶企业筑起了‘防火墙’,也为消费者吃上放心的高品质阿胶提供了‘显微镜’。”
  • Nature:利用透射电镜以原子分辨率观察材料中的热效应
    随着电子、热电和计算机技术已经小型化到纳米级,工程师们面临着研究相关材料基本特性的挑战。在许多情况下,研究目标太小而无法用光学仪器观察。加州大学欧文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和其他机构的一组研究人员利用尖端电子显微镜和新技术,找到了一种以原子分辨率绘制声子(晶格中的振动)的方法,从而实现更深入地理解热通过量子点传播的方式,设计电子元件中的纳米结构。为了研究声子如何被晶体中的缺陷和界面散射,研究人员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中的振动电子能量损失光谱法探测了靠近硅锗单量子点的声子动态行为,该设备位于欧文材料研究所在UCI校园内。该项目的成果近日发表在《自然》杂志。“我们开发了一种新技术,以原子分辨率差分映射声子动量,这使我们能够观察仅存在于界面附近的非平衡声子,”共同作者,UCI 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物理学教授、Henry Samueli 工程学院讲席教授、IMRI 主任Xiaoqing Pan说。 “这项工作标志着该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能够提供直接证据,证明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原子结构。”据Xiaoqing Pan所述,在原子尺度上,热量在固体材料中传输,因为当热量远离热源时,原子波会从其平衡位置移位。在具有有序原子结构的晶体中,这些波被称为声子:原子位移的波包,其携带的热能等于它们的振动频率。该团队使用硅和锗的合金,能够研究声子在量子点的无序环境、在量子点与周围硅之间的界面以及在量子点纳米结构的圆顶形表面周围行为表现。“我们发现SiGe合金呈现出一种成分无序的结构,阻碍了声子的有效传播,”Xiaoqing Pan说。 “由于硅原子在各自的纯结构中比锗原子更靠近,因此合金稍微拉伸了硅原子。由于这种应变,UCI 团队发现由于纳米结构内设计的应变和合金化效应,量子点中的声子正在软化。”Xiaoqing Pan补充说,软化的声子能量更少,这意味着每个声子携带的热量更少,从而降低了热导率。振动的软化是热电设备阻碍热量流动的众多机制之一。该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是开发了一种,用于绘制材料中热载体的方向的新技术。 “这类似于计算有多少声子上升或下降,然后计算差异,证明它们的主要传播方向,”他说。 “这项技术使我们能够映射声子从界面的反射。”电子工程师已经成功地将电子设备中的结构和组件小型化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它们现在已经下降到十亿分之一米的数量级,远小于可见光的波长,所以这些结构对光学技术来说是不可见的。“纳米工程的进步已经超过了电子显微镜和光谱学的进步,但通过这项研究,我们正在开始追赶的过程,”共同作者,Xiaoqing Pan小组的UCI 研究生 Chaitanya Gadre 说。一个可能从这项研究中受益的领域是热电学——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材料系统。 “热电技术的开发人员努力设计阻碍热传输或促进电荷流动的材料,以及如何通过嵌入的固体传输热量的原子级知识,因为它们通常带有故障、缺陷和缺陷,将有助于这一探索”共同作者、UCI 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Ruqian Wu说。“人类活动产生的能量中有 70% 以上是热量,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将其回收成可用的形式,最好是电力,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潘说。参与这项由美国能源部基础能源科学办公室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的还有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Gang Chen;台湾国立中央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Sheng-Wei Lee,和UCI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研究员Xingxu Yan。关于加州大学欧文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UCI):UCI 成立于 1965 年,是久负盛名的美国大学协会中最年轻的成员,被U.S. News & World Report评为全美排名前 10 的公立大学。该校区培养了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其学术成就、最早的研究、创新和食蚁兽吉祥物而闻名。在校长Howard Gillman的带领下,UCI 拥有 36,000 多名学生,并提供 224 个学位课程。它位于世界上最安全、最具经济活力的社区之一,是奥兰治县的第二大雇主,每年为当地经济贡献70亿美元,在全州范围内贡献80亿美元。
  • 橡胶材料在真空条件下的热重测试
    TG/DTA(热重-差热同步热分析)被广泛用于评价树脂产品或橡胶产品等的耐热性。通过热重分析评价产品的耐热性时,需要模拟产品的实际使用环境来进行测定,例如在Ar,N2等惰性气氛下或Air,O2等氧化性气氛下进行测试。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一些真空密封橡胶,需要评价材料在真空条件下的耐热性,这时就需要我们的仪器配备相应的附件来实现此功能。日立热重-差热同步热分析STA7200可选配真空控制附件,实现真空条件下的TG/DTA测试。下图是日立STA+真空控制系统的原理图: 下面让我们使用STA7200+真空控制系统测定不同真空度下密封橡胶的耐热性。■ 实验条件样品:密封圈橡胶样品量:10mg升温速度:10℃/min坩埚:铂金敞口坩埚真空度:常压,1000Pa,100Pa,10Pa■ 实验结果从上图可知,压力越小,样品的热分解温度越低,即样品的耐热性越差。■ 结论日立热重-差热同步热分析STA7200通过真空选配项,可在真空条件下进行热重测试。该真空选配项可按照测试需要进行连接,因此可分别进行常压测试和真空测试。通过此选配项,可得到同一样品在不同压力下的那热性。
  • 水果贴标蔬菜捆胶带存风险 尚不在检测范围
    给水果贴上标签很普遍   近日一则"水果标签下边那块最好别吃"的微博被大量转载,原因是含有毒化学物的黏合剂会残留在水果表面。记者走访发现,除了水果标签外,超市用塑料胶带捆绑蔬菜也十分普遍。食品专家表示,标签和胶带的黏合剂存在安全风险,且尚未纳入农产品检测范围。   蔬菜捆胶带、水果贴标签很普遍   昨日中午,记者走访郑州多家超市、蔬菜店发现,台架上码放的大葱、韭菜、芹菜、白菜等蔬菜,大都用红色或绿色的塑料胶带捆扎着。   在经二路与丰产路交叉口附近一家超市里,蔬菜区除了上海青用草绳捆扎外,其他蔬菜都用红色塑料胶带捆扎着。不过,这家超市的水果区,只有可以剥皮的橘子、柚子、橙子等贴有标签。   然而,在经一路上的一家水果超市里,水果被分成不贴标签和贴标签两类,不贴标签的零散摆放,贴有标签的装在纸箱里。看到箱子里有一个苹果坏了,老板把坏苹果取出,顺手拿了一个没贴标签的苹果放了进去,并贴上标有英文单词的标签。他说:"有啥说啥,贴标签的和不贴标签的水果是一样的,但贴上标签后一箱15个可以多卖10多块钱。"揭开标签后,记者用手指按按之前贴过标签位置,感觉黏黏的。   不过,在经一路与红专路附近的农贸市场里,菜摊上难觅胶带踪迹。   黏合剂对人体有危害,尚不在检测范围   对此,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张中义说:"胶带的黏合剂成分,基本上由一些像甲醛、甲苯之类的有毒物质组成,揭掉后会直接附着在蔬菜和水果表面,肉眼看不见,并且其中有些有毒物质是非水溶的,很难洗掉,长期食用与胶带直接接触的蔬菜,很可能对身体造成影响。"   河南包装技术协会秘书长李武军表示,胶带的黏合剂部分含有化学成分,在食品包装上,胶带一般用于纸箱或袋子封口,"直接用于果蔬表面确实存在风险,最好削皮或除去表层菜叶再食用".   因为存在安全风险,国内一些城市甚至为此对蔬菜下发了"胶带禁用令".去年3月,哈尔滨市农委便下发了《关于禁止直接使用胶带对蔬菜进行打捆销售的通知》,认为黏合剂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残留在蔬菜上难以清洗,易对人体造成危害。   目前,农产品安全检测由农委质检部门负责。郑州市农委质检队队长谢毅表示,尚未对捆绑蔬菜所用胶带和标签的成分进行过检测,"我们主要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是对农产品本身,而包装物质成分则不在检测范围".然而,《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直接接触食品的容器、包装均须无毒无害。
  • 聚焦纳米能源与催化材料设计与应用——LDMAS2021分会场侧记
    2021年10月9-10日,2021年第四届低维材料应用与标准研讨会(简称:LDMAS2021)在北京西郊宾馆成功召开。会议吸引了低维材料与器件相关领域的400余名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出席,云端参会人数超过1万人。10日下午,5个不同主题的分论坛同期举办,吸引了相关领域与会者的热烈关注。纳米能源与催化材料分会场共设置16个特邀报告和6个口头报告,精彩纷呈。以下为部分精彩报告摘要。报告题目:《缺陷水滑石基纳米光催化材料》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张铁锐目前全球正面临比较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绿色的光催化技术被认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发展高效、廉价的光催化材料是光催化技术工业实用化的关键。光催化领域水 滑石基纳米材料因组成结构易于调控、制备简便等优点而备受关注。近两年,张铁锐研究员课题组通过在水滑石表面创造缺陷位和构造界面结构的手段,分别实现了对反应物CO2、N2等吸附和活化的增强,以及中间反应物种反应路径的调控,进而提升了光催化CO、CO2和N2加氢反应的催化活性和生成高附加值产物的选择性。报告题目:《典型二维材料在下一代锂电池中的应用展望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 张强金属锂因其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 g−1 )和最低的标准电极电势(−3.040 V) 而成为下一代锂二次电池(如锂硫、锂空电池等)最为理想的负极材料。然而,金属锂枝晶问题和不稳定的固液界面膜(SEI膜)问题极大地限制着金属锂电池的发展和应用。如何充分利用与之高效匹配的正极材料也是构筑下一代电池的关键。报告展示了典型二维材料在下一代锂电池中的应用展望,分析二维材料实现下一代锂电池有效利用的原理和方法,进而成就二维材料在能源存储与转化的实际应用。报告题目:《界面工程构建高性能复合电催化剂》浙江大学研究员 孙文平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电解水制氢和氢燃料电池技术是发展绿色氢能经济、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电催化剂材料是促进电解水制氢和燃料电池技术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重要基础。孙文平研究团队基于界面工程发展了一系列兼具高稳定性和高活性的负载型异质结构电催化剂体系。研究发现,构筑富含高活性界面的负载型催化剂是提高贵金属催化活性、稳定性及原子利用率的有效策略;且界面处的强相互作用、配位效应、协同效应以及限域效应等对电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报告题目:《室温锂(钠)硫电池电极材料设计与储能机理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余彦室温锂(钠)硫电池因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等优势,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储能器件之一。然而,室温锂(钠)硫电池面临着硫正极电子电导差、循环过程中中间产物易溶解穿梭、材料体积膨胀及金属负极枝晶生长等问题,导致电池的可逆容量低、倍率性能差且循环寿命短,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合理设计和构筑复合电极结构是提高硫利用率、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的关键。鉴于此,余彦教授课题组通过理论计算筛选预测及材料结构调控和优化,有效增强了复合电极的导电性、抑制了多硫化物的溶解穿梭并催化其快速转化,提高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并揭示了其储能机理。报告题目:《锂-空气电池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中国科学院大学长聘教授 刘向峰可充放的锂空气二次电池因具有高比容量(其理论比容量最大可达3828mAh/g)和高能量密度 (800~1000 Wh/kg)而受到了很大关注。但是,其缓慢的氧还原/氧析出(ORR/OER)反应动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严重极化、效率低、循环性能及倍率性能差等问题限制了锂空气电池的实际应用。因此,设计、开发具有氧还原/氧析出双重催化功能的高效电催化剂体系以促进ORR/OER进程,减小电极极化,提高循环稳定性和寿命,是目前锂空气电池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报告重点介绍刘向峰课题组在锂-空电池高效催化剂设计、表界面结构调控以及构效关系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晶面调控、氧缺陷、界面协同等材料设计策略及同步辐射原位X射线衍射、吸收谱、原位拉曼光谱等催化剂或产物结构分析手段的应用。报告题目:《钙钛矿半导体光电器件的新进展》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游经碧卤素钙钛矿的发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 90 年代其材料设计与物性研究尤为活 跃。自从 2009 年钙钛矿电池发明以来,近十多年钙钛矿半导体光电器件的研究已扩展到太阳能电池、发光显示及探测等多个领域,且发展态势迅猛。报告介绍了钙钛矿半导体材料与光电器件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游经碧研究员课题组在钙钛矿半导体光电器件方面的研究进展:1)载流子输运调控以及表界面缺陷钝化等,实现了超过 25%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2)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关键活性层无机化,研制了数千小时稳定的全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3)维度调控及非辐射复合中心钝化等,实现了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在红、绿、蓝波段发光效率的突破。报告题目:《二维聚合物氮化碳异质结光催化全分解水》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沈少华实现高效、稳定、低成本、大规模分解纯水制氢是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技术的最理想途径和最终目标。为此,开发满足要求的光催化剂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非金属聚合物氮化碳(g-C3N4)因其具有前驱体来源广泛、制备方法简单、环境友好、光化学稳定性高、且能带结构适合光催化产氢/产氧等优点而在光催化分解水领域得到广泛的持续性研究。在过去十年,科研工作者们通过多种改性策略去提升 g-C3N4 的光催化分解水性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目前其光催化分解水性能仍旧偏低,尤其是分解纯水性能。沈少华教授以 g-C3N4 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其可见光吸收能力差、光生载流子复合率高和反应驱动力弱等问题,以超薄纳米片、调控能带结构、构建异质结等为改性手段,提升 g-C3N4 的光催化分解纯水性能,并深入探讨构效关系,为光催化分解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报告题目:《微型电化学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吴忠帅针对可穿戴与微电子系统用储能器件的重大需求,吴忠帅研究员围绕微型电化学能源材料理性设计与器件构筑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1)提出二维结构界面化学组装与有序介孔精准调控的策略,研制出与平面化微器件特性相匹配的高活性二维赝电容材料;(2)制备出高效电子-离子输运的高精度图案化微电极,研制出与微电极匹配的耐高压凝胶电解质,建立了高效微电极-耐高压电解质强界面作用规律,获得了高比能、高功率微型储能器件,揭示了离子多方向传质反应机制;(3)提出了功能导向一体化设计、复杂多界面协同耦合与调控策略,实现了输出电压和容量可调,研制出大于100 V的微型超级电容器模块,创制出柔性化、集成化等多功能微型储能器件,验证了作为可穿戴与微电子系统储能器件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 山西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实行交叉抽样
    由于蔬菜安全是关乎大众的身体健康,加之日前出现的海南问题豇豆和湖南的问题青豆,使得全国不断加大对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山西省农业厅今年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首次推行“大交叉抽样”的方式,各市交叉取样,且抽出的样品确保不会在本地检测中心检测。其中,对供应世博会的蔬菜重点抽样检测。   目前,山西全省共有4个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分别为省中心、太原中心、运城中心、晋城中心。按照惯例,全省11个市的蔬菜农残检测一直推行“交叉取样”的方式。据该省农产品质检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这充其量是“小交叉”,例如让运城和临汾交叉抽检,运城的样品最终又由运城质检中心检测,结果很可能有失公允。   今年为了避嫌,如果运城和临汾交叉抽检,样品拿到后就送到晋城检测,所以称为“大交叉”。此外,今年山西省有多家蔬菜生产基地供应上海世博会,省农产品质检中心将重点关注供沪蔬菜。   监测的蔬菜种类以茎类、葱蒜类、白菜类、豆类、绿叶类、甘蓝类、果菜类、瓜菜类、块根类九大类蔬菜为主。   抽检品种以番茄、辣椒、大白菜、芹菜、韭菜、花椰菜等常食用菜为主。其中,批发市场抽样中9大类蔬菜每类各占1/9左右,生产基地抽样中可根据情况作适当调整,但所抽蔬菜品种应属于九大类蔬菜。11个市中,每个市每次抽样总数为40个。为了保证检测的公正性,省农业厅要求,样品抽取时应避开病虫害和其他非正常植株。抽取的样品要完好,不能有变质或虫害,应是成熟期或即将上市的产品。   除了蔬菜,该省还将对猪肝、鸡肉、牛奶、鸡蛋等畜禽产品进行监测,监测地点涉及全省11个市的22个县(市、区),分别是太原市的阳曲县、清徐县,大同市的南郊区、阳高县,晋中市的榆次区、太谷县,长治市的长治县、长子县,运城市的盐湖区、永济市,吕梁市的文水县、孝义市,临汾市的尧都区、侯马市,晋城市的泽州县、高平市,阳泉市的郊区、盂县,朔州市的朔城区、山阴县,以及忻州市的原平市、定襄县。
  • 微型磁控胶囊有望替代内窥镜检查
    虽然可吞咽视频胶囊内窥镜已经存在多年,但由于医生无法主动控制,这种胶囊只能受重力和人体自然运动驱使而被动移动。据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一项首创研究,医生可远程驱动微型磁控胶囊到整个胃部,以可视化和拍摄潜在的问题区域。这一技术使用外部磁铁和手持视频游戏式操纵杆,在胃中以三维方式移动胶囊,功能更接近传统的管式内窥镜。相关研究近期发表在美国胃肠内窥镜学会开放获取的在线期刊《iGIE》上。AnX Robotica公司的胶囊内窥镜系统NaviCam图片来源:AnX Robotica公司®传统的内窥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的手术,需要麻醉和后期休养恢复,其成本较高。一般情况下,患者也无法在急诊室接受内窥镜检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始寻找侵入性较小的方法,并着眼于磁控胶囊内窥镜。这种内窥镜的外部磁铁允许胶囊无痛驱动,人工智能驱动的操纵杆软件正在开发中,届时,医生通过按下按钮,就可将胶囊自动驱使到胃的所有部位,可视化这些区域并拍摄视频,记录任何可能的出血、炎症或恶性病变。这将使该系统更容易用作诊断工具或筛查测试。此外,如果胃肠病专家不在现场,也能很容易地将视频传输给专家进行审查。研究人员使用磁控胶囊内窥镜对40名患者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医生可以将胶囊引导到胃的所有主要部位,可视化比率为95%。胶囊由急诊室医生驱动,研究报告由不在现场的主治胃肠病医生审查。相比传统内窥镜检查,新方法没有遗漏高危病变,80%的患者更喜欢胶囊法而不是传统的内窥镜检查。该团队也没有发现与新方法相关的安全问题。
  • 莫纳发布NaCha 多温区工作台新品
    NaCha多温区工作台NaCha 多温区工作台,拥有三个独立温区,点击屏幕即可轻松 设置各温区的反应温度和时间,推荐用于低温加样及中、高温的温 育反应。优质的帕尔贴与精准的温度校准技术,配合复合式液体冷 却循环系统,有效保证温度控制准确性与孔间温度均一性,实现快 速变温。因此,NaCha 能够出色完成要求温控精准的反应,如分子 生物学研究中常见的酶切、逆转录等实验。贴心的自动记忆和安全 保护机制,带来更好的操作体验。应用范围低温区:可设置温度范围为4.0~16.0℃,用于低温加样及加样后的暂时保存、低温中止反应等中温区:可设置温度范围为16.0~55.0℃,用于试剂样品的解冻、酶切实验、热激反应等高温区:可设置温度范围为55.0~99.9℃,用于凝胶回收反应、酶热失活、蛋白变性处理等配置参数货号GT20401型号NaCha名称多温区工作台英文名称Multi-Temp Platform电源AC100~240 V, 50/60 Hz, 3.5 A升温时间高温区≤8 min (23.0℃升至 99.9℃ )时间范围0~23 h 59 min 59 sec中温区≤2 min (16.0℃升至 55.0℃ )温度范围高温区55.0~99.9℃降温时间高温区≤4 min (99.9℃降至 55.0℃ )中温区16.0~55.0℃中温区≤5 min (55.0℃降至 16.0℃ )低温区4.0~16.0℃低温区≤4 min (23.0℃降至 4~8℃ )温度精度±0.1℃显示屏幕7 寸 LCD 全彩触摸屏(1024*600)温控准确性 *±0.2℃温控均一性 *±0.3℃最大功率300 W外形尺寸19.4(W)×11.6(H)×26.7(D) cm净重9.3 kg* 温控准确性及温控均一性针对中、高温区 0.2 ml 孔。可选择模块订购信息货号产品描述规格GS40101S0.2 ml (96-well) Metal Block金属管架(96 孔,0.2 ml)1/pkGS40201S0.5 ml (10-well) Metal Block金属管架(10 孔,0.5 ml)1/pkGS40301S5 ml (3-well) Metal Block金属管架(3 孔,5 ml)1/pkGS40401S0.2 ml (24-well) Metal Block金属管架(24 孔,0.2 ml)1/pkGS40501S1.5/2.0 ml (10-well) Metal Block金属管架(10 孔,1.5 ml/2.0 ml)1/pk创新点:NaCha 多温区工作台,拥有三个独立温区,设置各温区的反应温度和时间,推荐用于低温加样及中、高温的温育反应。 优质的帕尔贴与精准的温度校准技术,配合复合式液体冷却循环系统,有效保证温度控制准确性与孔间温度均一性,实现快速变温。
  • iCEM 2016特邀报告:聚焦离子束(FIB)技术在微纳米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第二届电镜网络会议(iCEM 2016)特邀报告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聚焦离子束(FIB)技术在微纳米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彭开武.jpg" style=" HEIGHT: 278px WIDTH: 2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01ec28bb-5e1a-48ea-973c-2268ccee47cb.jpg" width=" 200" height=" 278"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彭开武 高级工程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检测技术室 /strong /p p strong 报告摘要: /strong /p p   聚焦离子束技术原理和功能,并围绕其在微纳米材料表征方面,介绍几个具体应用,包括:透射电镜样品制备、纳米材料的三维表征等,重点讨论用于微纳米材料电学性能测试的电极制作方法。 /p p strong 报告人简介: /strong /p p   彭开武,高级工程师。1999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微纳加工研究室从事基于电镜(含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的电子束曝光机的研制工作。2003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英国卢瑟福实验室中央微结构中心从事微纳米器件工艺研究。2007年起至今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检测技术室从事聚焦离子束加工方面的工作。 /p p strong 报告时间: /strong 2016年10月25日上午 /p p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icem2016/index2016.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255,0,0)" img src=" http://www.instrument.com.cn/edm/pic/wljt2220161009174035342.gif" width=" 600" height=" 152" / /span /a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255,0,0)" /span /p
  • DNA检测方式不适用阿胶,打了谁的脸?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中国传统补血药品——阿胶被推上风口浪尖,包括同仁堂这样的传统品牌也被卷入了舆论漩涡。有媒体报道称,经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北京同仁堂的阿胶样品中只有猪和牛的DNA。此消息一出,消费者对于市场上阿胶品质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令消费者十分不安。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对此,北京同仁堂通过媒体平台表示,DNA的检测方式并不适用于阿胶产品检测,阿胶是经过深度热加工后的产品,DNA已被深度破坏,建议使用行业内所采用的检测特征蛋白或特征肽链的方法进行进一步鉴别。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关于涉事阿胶被检测出猪和牛的DNA,同仁堂相关负责人表示,同仁堂阿胶从原材料选购到生产包装全过程都进行抽检,过程缜密严格,绝对不存在使用非驴皮的原材料制作阿胶的情况。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事件回顾:职业打假人曝同仁堂阿胶造假!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据媒体报道,2015年2月,职业打假人曾先生花了3604元,在深圳市宝安区海雅缤纷城内北京同仁堂专柜,购买了数盒产品成分中注明含有驴皮的北京同仁堂食用阿胶(纸盒版)。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今年1月11日,曾先生自费向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送样检验了该款食用阿胶,检测报告中显示该产品检出牛、猪DNA成分,并未检出驴、马DNA成分。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曾先生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也曾看到过媒体的相关报道,比如利用其他动物皮、或者劣质的驴皮边角料熬制阿胶出售,但那都是些小作坊的小产品,没成想这种问题也会涉及如此大的厂商。& nbsp “这个检验结果,只能说明这是假阿胶!是欺骗消费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549px HEIGHT: 366px" title=" lala.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c314a49a-32d0-4f0b-980d-eb0134673e92.jpg" width=" 549" height=" 366"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北京同仁堂工作人员在食用阿胶专用生产线上认真作业。北京同仁堂供图。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 nbsp 记者调查:价格相差极大& nbsp 负面报道影响购买欲望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记者通过网上搜索发现,网民对于阿胶的真假判断存在众多疑虑,更有网友直接表示阿胶假货太多,不如不食用为好,省的买了假产品对身体有害。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记者调查多家购物网站后发现,阿胶的价格相差极大,大小品牌、各式各样的包装,每500克阿胶的价格从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这些产品无一例外都在销售词中展现正品、百年工艺、黑驴皮补血圣药等的广告字眼。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32岁的周女士到了注重补血养颜的年龄,而热播电视剧《女医· 明妃传》中女主角行医时使用阿胶来补血养颜的情节,更是让周女士决定通过食用阿胶来补血养颜。然而,近期对阿胶的负面报道盛行,让她购买欲望停滞不前。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周女士是一名大学传播学的讲师,她表示品牌产品出现负面报道,不仅仅对品牌的价值损害极大,甚至对整个行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像同仁堂这样的大品牌被曝出了负面,更应该第一时间追查真实情况并且及时回应,这不仅仅是对自己品牌负责,更是对整个行业和公众负责;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对这样的公众关注高的问题给予正面、科学的回应。”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haha.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aa527f01-d837-43bf-9e54-fa2aff606cf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北京同仁堂工作人员正对食用阿胶成品进行再次检测。北京同仁堂供图。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专家:经过深加工后的阿胶存在检测不出DNA的可能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北京同仁堂总工程师田瑞华是一名药学博士,他向记者介绍了阿胶检测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 nbsp DNA的检测风靡全中国。阿胶的检测方式最初也采用的是DNA,但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经过试验后发现DNA的检测方式并不适用于阿胶。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当时相关检测机构检测阿胶时发现,检测十次可能只有一两次才能检验出驴的DNA,所以当时就认定这种检测方式不稳定。”田瑞华表示,目前行业内都采用特征蛋白或特征肽链的方法检测。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刘心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检测DNA对于鲜肉或者未经深加工的肉制品更加有效,而深加工可能会导致肉制品中本来存在的DNA降解,导致检出失败。因此,经过深加工后的阿胶,的确存在高温处理之后DNA降解而检测不到的可能。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同仁堂:DNA检测方式不适用阿胶& nbsp 原材料采购缜密严格!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针对媒体曝光同仁堂阿胶未检测出驴的DNA的事件,北京同仁堂通过千龙网《首度回应》平台表示,曾先生委托的检测机构按照通常用于猪、牛、驴肉鉴别的行业标准(SN/T& nbsp 3730.4-2013、SN/T& nbsp 3730.5-2013、SN/T& nbsp 2051-2008)进行检测,该检测方式对阿胶并不适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mama.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332b6947-ec61-430a-9ecb-1bfba2e52c3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图为北京同仁堂制作食用阿胶传统工艺中“挂旗”工序,必须依靠经验,人工操作。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同仁堂总工程师田瑞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阿胶是经过深度热加工后的产品,DNA已被深度破坏,上述三个标准不适用于阿胶产品的DNA提取,因此不建议作为阿胶产品的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标准。而阿胶传统上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因此应根据《中国药典》中阿胶项下的鉴别方法——特征肽链的方法进行鉴别。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据了解,该事件发生后,北京同仁堂立即将相关批次的企业留样产品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进行检验,结论为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鉴别项要求。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关于涉事阿胶被检测出猪和牛的DNA,田瑞华表示,同仁堂阿胶从原材料选购到生产包装全过程都进行抽检,过程缜密严格,绝对不存在使用非驴皮的原材料制作阿胶的情况。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媒体报道中第三方的检测方法极为灵敏,极微量的未经深加工的猪、牛类污染物,均可导致检出猪、牛DNA的结果。同时我们也在其他检测机构进行了相同的检测,未检出猪,牛DNA。”田瑞华表示同仁堂食用阿胶生产线为专用生产线,不存在引入猪、牛DNA的可能,因此猪、牛DNA的引入不可能在我公司生产过程中形成。“目前,公司正就检出猪,牛DNA的结果与检验机构进行沟通,查找产生原因。”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同仁堂通州分厂主管质量的副厂长安峰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同仁堂对每一批进来的原料驴皮都要逐张进行人工检查。主要是通过外观判断是不是驴皮,是否混有其他动物皮,皮子上泥沙多不多,是否有霉变。“只要皮子上有肉眼能看到的霉变,哪怕只有一小点儿也会退回给供应商。”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北京同仁堂建议,可使用行业内所采用的检测特征蛋白或特征肽链的方法进行进一步鉴别。对此,媒体将持续关注此事件的进展。 /p
  • 庞国芳院士考察博纳艾杰尔之行
    小设计,大智慧,大创新----庞国芳院士考察博纳艾杰尔之行 8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庞国芳老师应邀来到博纳艾杰尔科技的总部做客参观。 我们与庞院士的合作源于2006年,当时针对茶叶、中草药两种中国特色的大宗出口产品中农药多残留的问题,合作研发了Cleanert TPT SPE茶叶萃取柱、Cleanert TPH SPE中草药萃取柱,并形成了四项国标方法,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被市场广泛应用。     图1 合成车间 时隔五年,庞院士对我们的发展感到高兴,并应邀来访,当来到合成车间时,庞院士饶有兴致地了解了博艾的填料研发和生产能力,汪群杰博士向庞院士详细介绍了公司目前的发展状况及研发条件,以及对未来的设想(图1)。 在研发实验室,庞院士认真询问了正在开发的新产品,研发部经理王宛高兴地报告了公司正在发展的几个重要项目,详细讲述了分离材料的应用,除了食品,药品,环境,在生物、高分子材料等领域,也有更多的应用前景。研发部配置了气质联用,液质联用,比表面,粒度等高端仪器,庞院士对我们的投入给予了肯定,评价敢于投入势必会对加快新产品研发、保证质量大有裨益。     图2 研发实验室 随后市场部食品行业经理张俊燕及SPE产品经理黄韦详细介绍了公司的主营产品及所取得成绩(图2),尤其是近期的一些最新科研项目成果,主要包括: 1. 2011年新开发的MAS-QueChERS系列产品及相关方法,该系列产品操作便捷,常用于农残、兽残、食品添加剂等的快速检测。 2. 针对市场上食品塑化剂检测需求而开发的“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系列检测方法”,对水性、低脂、高脂及复杂样品均有良好效果,特别是解决了油脂中塑化剂前处理难的问题。 3. 餐饮回收油的鉴别:经过筛选,确定了地沟油的鉴别指标,开发出鉴定地沟油的产品。 4. 油脂中苯并(a)芘液相色谱法检测:参考国标“GBT 22509-2008 动植物油脂苯并(a)芘的测-HPLC法”进行了更人性化的方法改进,将繁琐的装填层析柱升级成商品化Cleanert BaP固相萃取柱,广受客户欢迎。 5. 辣椒油中罗丹明B的检测:根据罗丹明吸附性强的原理,利用Cleanert-AL-N即可从视觉上快速鉴别辣椒油中的罗丹明B。 6. 公司自主研发的样品前处理设备SPE-10用于环境样品中石油烃类物质的萃取(EPH),自动化的操作省时省力且完全克服人工实验重现性差的缺点。 7. 可代替传统液液萃取的Cleanert SLE(固相支持液液萃取模式)产品,具有简便快速、高通量特点的MAS系列产品等创新型新产品。 给庞院士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的几个第一次,同时也鼓励我们有更多的第一次! MAS-QueChERS第一次进入美国FDA实验室 Venusil HILIC液相色谱柱第一次进入中国药典,用于益母草中盐酸水苏碱的分析 Venusil AQ C18第一次被欧洲药典收录,用于泼尼松龙的分析 Cleanert TPT茶叶柱,Cleanert TPH中药柱第一次参与国标方法 看到工厂里的年轻人,庞院士兴奋不已。他说:“我今天来好像年轻了二十多岁,二十年前我也和你们一样对科学研究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与激情,你们的产品与民生紧密相关,正所谓“小设计,大智慧,也能产生更大的创新。在分享你们成果经验的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真是后生可畏啊!” 离别之前,董事长梁萍向庞院士对博纳艾杰尔一直以来的关注及支持表示深深的感谢,并聘请庞院士担任公司的技术顾问,进一步指导公司的研发和创新工作(图3)。     图3 庞院士受聘技术顾问
  • 宁波材料所在Janus气凝胶实现季节适应性热管理温度调节方面获进展
    进入21世纪,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加速了能源的消耗,进而引发了不必要的能源危机,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极端天气。其中,基于空调的空间制冷和供暖等是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年约占全球能源消耗的12%。在发达国家,建筑系统能耗的占比甚至提高到40%以上。尽管已经采用了传统的隔热材料和相关的加热-冷却设备,但是目前迫切需要的是开发具有非能耗或者低能耗的新型热调节材料和技术。   其中,辐射调节被认为是一种直接、高效、有前途的方式,通过吸收输入的阳光调节内部环境温度,进而实现节能。辐射调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理/化学改性和合成的材料、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有效的功能配合。然而,生物相容性和多功能性对材料要求非常高。同时,复杂的制备工艺和多层结构设计也限制了辐射调控材料的发展及其应用。为此,合理设计和制造热调节材料至关重要,它可以通过可调节的物理或化学结构显著提高冷却或加热性能。   之前的工作中,已经通过反向聚合在织物表面设计了由聚吡咯和全氟十二烷基三乙氧基硅烷组成的超疏水仿生类黑素体分级纳米球织物,实现了人体热管理温度调节和光热蒸发应用(Nano Lett. 2022, 22, 9343-9350)。但是在材料稳定性和季节适应性温度调节方面仍有不足。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智能高分子材料团队陈涛研究员、肖鹏副研究员通过免冻干的方法,设计了由光热MXene-CNF层和CNF层组成的Janus结构气凝胶(JMNA),该气凝胶能够实现可切换的热调节,将被动辐射冷却和加热集成到一个材料系统中,以适应多变的环境。   基于良好的机械性能,Janus气凝胶可用作季节适应性辐射热调节的智能屋顶。当CNF层暴露于外部环境时,外层高反射率和内层低红外发射率的结合使得夏季能够有效地进行被动辐射冷却。为了应对寒冷的冬季,MXene-CNF层可被用作外层,有效将阳光转化为可观的热能。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CNF层高红外发射率进一步传递到内部环境,从而产生显著的被动辐射加热。Janus结构气凝胶简单的制造方法和合理设计为开发可扩展的气候适应性热调节材料提供了一条替代途径。   该工作以“Engineering Structural Janus MXene-nanofibrils Aerogels for Season-Adaptive Radiative Thermal Regulation”为题发表在Small,2023,2302509(DOI:10.1002/smll.202302509)。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73295)、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No.2023133)、宁波市科技局项目(2021Z1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交流项目(M-0424)、宁波市公益性科技计划项目(2021S150)及中科院王宽诚国际交叉团队(GJTD-2019-13)等项目的资助。
  • 飞纳电镜观察文物只需三步走
    恭喜飞纳电镜于 2017 年 5 月 27 日顺利通过海南省博物馆的验收。海南省博物馆已动工建设的二期工程将依托“华光礁i号”沉船的保护修复及沉船中出水的近万件瓷器,重点展示与南海历史、海上丝路、地缘政治和海洋生物矿产资源等方面有关的文物和标本。那么,飞纳电镜是如何观察海底沉船文物的呢?只需三步走:第一步,制样将出水的瓷器用碳导电胶粘在样品台上,再将样品台置于飞纳台式扫描电镜大样品室卓越版 phenom xl 的样品杯上,该样品杯尺寸为 100mm*100mm,一次性可以容纳至多 36 个 1/2 英寸样品台。以下是制备好的出水瓷器样品。飞纳电镜低真空技术可以保证不用喷金直接观察陶瓷等不导电样品,大大简化了制样步骤。对海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说,更重要的是大大保护了出水文物,不用对文物表面进行喷金处理,足够大的样品腔室,也不用对样品进行切割处理。飞纳台式扫描电镜内置彩色光学显微镜下的样品台全貌飞纳电镜内置彩色光学显微镜导航,可以对样品台进行全景展示,方便用户定位需要观察的样品,通过鼠标点击需要观察的样品,该样品通过自动马达样品台的移动,将会瞬间移动到扫描电镜视野中央,观察目标位置十分方便。第二步,观察以下是观察出水瓷器的结果。选取了三个特征位置进一步放大观察,只需逐个点击这三个位置,在全自动马达的运动下,特征位置会瞬间移动到视野中央。通过电镜主操作界面的功能按钮,可以轻松完成图像缩放、聚焦、亮度对比度调节、旋转等操作。红色方框为主操作界面的功能按钮,从上往下依次是图像缩放、亮度对比度调节、聚焦、旋转以下是三个特征位置的观察结果:第三步,分析使用飞纳电镜的能谱进行元素的种类和含量的分析。以上右侧显示器显示的是飞纳电镜能谱的面扫分析使用飞纳台式扫描电镜进行样品的检验与分析,将会大大提供分析人员的工作效率,期待飞纳台式扫描电镜为海南省博物馆的作出重要贡献。
  • 文献解读丨矿化胶原骨材料修复大鼠颅骨损伤
    研究背景 颅骨除了容纳、支持和保护脑组织,在头面部外形的塑造方面也承担了一定的责任。在严重的颅脑外伤、脑出血、颅内占位等情况下,需要紧急开颅手术缓解颅内高压,术后则会遗留颅骨缺损的问题,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颅骨成形术对颅骨缺损的修复和脑神经功能的恢复都有重要的意义。但用于颅骨成形术的传统生物材料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至今没有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特别是传统生物材料都不能降解的致命缺陷对于儿童颅骨缺损的修复尤其不利,因此设计制备一种具有成骨活性的生物可降解颅骨修复材料非常迫切。 颅骨修复与其它长骨修复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颅骨修复除了需要快速成骨,还需要足够的力学支撑发挥保护作用,这就使得材料的孔隙率、孔径和力学强度之间产生了很难平衡的矛盾。 其次,颅骨的发育是膜内成骨作用的过程。在膜内成骨的过程中,骨髓间充质细胞在不形成软骨的情况下就直接分化为成骨细胞,紧接着形成包括额骨、顶骨以及部分枕骨的一系列扁平骨。这样一个相对复杂的成骨方式也决定了颅骨修复较其它长骨的修复更为困难。并且在颅脑外伤、肿瘤等原因造成的颅骨缺损中,硬脑膜常被损坏而缺损,对骨修复的过程更增加了困难。 再者,颅骨除了本身容纳、保护脑组织的作用外,还兼具塑形美容的作用,且颅骨的形状较复杂,个性化要求高,而传统的的人工骨材料规格单一、不可定制。因此,研发一种新的人工骨材料满足颅骨修复的特殊要求势在必行。 方法与结果 该研究采用复合支架的形式,将仿生矿化胶原与可降解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聚己内酯结合起来,采用溶剂造孔的方式,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孔径分布及孔隙率特征的可植入骨修复支架材料。采用大鼠颅骨临界骨缺损动物模型对各组材料在体内的生物相容性及成骨性能进行评价,筛选出成骨性能最佳且力学强度可以接受的材料。 图1 不同孔结构特征支架SEM形貌及孔径统计分布 其中,最为重要的评价环节为影像学评价,已确定各个实验组之间在不同时间点的成骨情况差异。该研究中采取了Micro-CT(inspeXio SMX-90CT Plus, Shimadzu,日本岛津无损检测)透视并扫描4%多聚甲醛固定24h后的样本,扫描后经三维等值画图软件重建并进行成骨体积分析测定。通过X线透视及CT扫描影像评估样品植入前后的形状、骨密度,并通过成骨体积的测量进行定量分析。 图2 岛津Micro-CT三维重构结果 图3 根据Micro-CT结构计算的相对成骨体积 术后各组大鼠典型的Micro-CT扫描三维重建结果如图2所示。术后4周,模型组大鼠仅有少量针状骨结构位于缺损区,G1、G2、G4组大鼠骨桥位于缺损边缘,G3组大鼠骨桥部分通过缺损。术后8周,空白对照组大鼠缺损区中心有较多针状骨结构,边缘存在骨桥结构。G1、G2、G4组大鼠骨桥部分通过缺损,G3组大鼠骨桥通过缺损最长点。术后12周,模型组大鼠骨桥部分通过缺损,而G1、G2、G3、G4各组大鼠骨桥均通过了缺损最长点,而G3、G4组密度更接近于周围的骨组织,尤其是G3组,95%以上区域已成骨,部分缺损边界已显示不清。 定量分析通过三维重建软件测算出各组大鼠缺损部位的成骨体积,如图3所示。各组大鼠成骨体积在4周,8周,12周时都与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在各个时间点,G3组(pMC 1:10)矿化胶原基颅骨修复材料较G1、G2、G4组成骨体积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图4 Micro-CT重构的矢状位结果 术后各组大鼠Micro-CT正中矢状位影像如图4所示。术后4周,空白对照组缺损区边缘极少量点状高密度影,各实验组缺损区密度均匀增高,颅骨内面靠近硬膜一侧密度较对侧增高更明显。术后8周,空白对照组缺损区可见少量片状密度增高影,各实验组缺损区出现较大面积条状或片状密度增高影,且密度与周围骨质相近。术后12周,空白对照组可见条状密度增高影,各实验组缺损区域密度升高影面积较前明显增加,尤其是G3、G4组,缺损区大部分已被高密度影所占据,且密度和周围正常骨质非常相似。 图5 缺损区组织HE染色 图5所示为术后各组大鼠颅骨正中矢状位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新生成骨被染成密度均匀的粉红色。可以看到4周时,缺损区仅少量点状成骨,各实验组缺损区材料内部可见较密集的斑片状新生成骨。术后8周,对照组新生成骨较少,各实验组新生成骨由斑片状连接成长条状,部分跨越缺损区,新生成骨位于颅骨内侧面硬膜外层。术后12周,对照组缺损区可见部分条状新生成骨,各实验组材料内部和边缘皆有新骨形成,可观察到明显的骨小梁结构,尤其是G3组材料几乎完全降解,大部分被新生的自体骨结构所替代,尤其是靠近硬膜一侧,新生骨结构已与周围正常骨的结构相同。 总结与讨论 本部分研究采用大鼠颅骨临界骨缺损动物模型评价了不同溶剂配比的矿化胶原颅骨修复材料在体内的成骨性能。从影像学、组织学不同角度观察了材料诱导骨长入的过程,并进行了定量分析,筛选出成骨性能和力学强度达到最佳平衡的骨材料溶剂配比,既可以保证一定的力学强度,并且诱导成骨作用最好,为进一步颅骨修复材料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文献题目:《Tuning pore features of mineralized collagen/PCL scaffolds for cranial bone regeneration in a rat model》使用仪器:岛津5SMX-90CTPlus-1909第一作者:王硕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sec.2019.110186 声明 1、文章来源: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2、因篇幅有限,仅显示第一作者。3、本文不提供文献原文,如有需要请自行前往原文链接查看。4、所引用文献仅供读者研究和学习参考,不得用于其他营利性活动。
  • 科学家利用电镜观察到材料内部原子扩散现象
    美国能源部田纳西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第一次直接在大块材料的内部观察到原子的扩散现象。这项研究可被用来对新材料的有效期和特性等,进行史无前例的洞察研究,相关成果发布在最新的《物理评论快报》杂志上。   &ldquo 这是首次直接观察到单个掺杂剂原子在材料内部四处游移。&rdquo 范德比特大学的罗宾· 米什拉说,他目前在橡树岭国家研究室材料科技分部做访问学者。传统意义上,通过非肉眼观测或理论计算等方式,可以对原子扩散现象进行研究,而单原子扩散显现在材料的表面也被直接观察到过。但直接观察到内部原子的运动尚属首次。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0月14日(北京时间)报道,&ldquo 扩散现象掌控着掺杂剂如何进入到材料中,以及掺杂剂如何运动。&rdquo 论文另一作者安德鲁· 鲁皮尼说,&ldquo 选择何种掺杂剂来保证器件持续更长寿命?我们这项研究能帮助做出战略性的决定。&rdquo 新研究可以直接应用在基础材料的设计上。   还有一发现让研究人员吃惊,通过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作为掺杂剂的铈原子和锰原子的扩散过程捕获的图像显示,大一些的铈原子稳定地扩散到材料中,而更小的锰原子仍然胶着在原地。
  • 药监局严查用树胶假冒蜂胶原料行为
    新华网北京11月25日电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25日发布通知,要求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辖区内含蜂胶原料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全面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尤其是使用树胶假冒蜂胶原料生产保健食品的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严肃处理。   近期,有媒体报道少数生产企业存在使用假冒蜂胶原料生产保健食品的违法行为。为保障消费者安全,通知要求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蜂胶原料采购是否符合要求,产品质量是否合格进行重点检查。   通知指出,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一律暂停生产销售,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告知消费者停止使用,并采取责令召回等措施。   通知强调,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加强蜂胶原料管理,不得采购树胶假冒蜂胶,应当严把进货关,建立原料采购记录和供应商档案,保证原料采购可溯源,确保原料质量。
  • 飞纳电镜在功能材料中的应用实例
    广东工业大学主要研究功能材料(主要为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制备,并研究它们在环境催化、废水处理以及能源领域中的应用。功能纳米材料的尺寸和形貌是影响催化性能的关键,因此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功能材料形貌和尺寸是必不可少的。如何简单快速地得到样品形貌信息,对功能材料的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台式电镜具有以下优点: 1. 占地空间小,不需要配备太多额外设备,对放置楼层也无太多要求2. 操作简单,也无需专用操作人员,学生也可快速上手操作3. 速度快,15秒抽真空,30秒成像,短时间可以完成大量样品测试 经过培训后,广东工业大学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飞纳台式扫描电镜测试,对合成的功能材料进行形貌和成分分析。通过选择合适的加速电压和束流条件后,将样品放大到适当倍数,聚焦,调节亮度和对比度,即可快速得到一幅材料形貌图。打开能谱软件,在样品感兴趣的位置选点、线、面后,软件会自动对选择的区域进行元素分析。 下图为用户测试样品的形貌和能谱线扫结果:测试的样品形貌利用能谱线扫功能对样品进行元素分析用户认真学习电镜操作电镜和能谱软件操作简单快速,电镜成像快速,能谱点哪里分析哪里,快速得到分析结果,可以完成大量样品筛查,大大提高实验效率。
  • 焦念志: 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离不开学科交叉
    前不久,十余名院士专家共同见证了我国首个海洋领域国家基础科学中心——“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基础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成立。该中心以“应对气候变化、支撑碳中和需求”为宗旨,通过多学科交叉方式开启全链条海洋研究。中心的领衔科学家是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他长期致力于海洋生态与环境领域的研究,提出的创新性理论对于实现海洋碳负排放具有重要价值。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焦念志院士。他将答案指向海洋,并强调了学科交叉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结合多年实践,焦念志表示:“学科交叉往往有利于综合性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正处于基础科学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更要大力提倡学科交叉,注重交叉科学的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记者:在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海洋有哪些潜力?焦念志:我国已在国际上宣布了“双碳”目标,而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实现碳中和必须同时采取减排和增汇(增加碳汇)措施,多路径协同发展。如果说减排是我国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立下的“军令状”,那么增汇则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开出的“保险单”。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其总储碳量是大气圈的近50倍、陆地碳库的近20倍,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活跃碳库,助力碳负排放的潜力巨大,在缓冲气候变化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记者:基于您提出的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理论,您一直在积极推动海洋碳汇事业的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焦念志:我在海洋科研一线已经工作了四十余年,一直在和海洋微型生物打交道。我们发现,海洋中有无数体积极小、但数量极大的微型生物,它们能够把活性有机碳转化为惰性有机碳,从而将碳长期地保存在海洋里。这一理论,为解开海洋碳库之谜提供了“钥匙”,成为国际海洋碳汇研究的新热点。目前,我们正在推进的海洋碳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以碳中和全球共识为牵引、以海洋碳负排放科学问题为抓手,已经汇聚了来自33个国家的78家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大家通过学科交叉,协同攻关海洋碳汇这一跨学科的国际性难题,目标是打造一个以我国为核心的海洋碳负排放科研示范基地,建立海洋碳负排放技术规范和国际标准,为全球海洋碳负排放提供智慧方案。记者:打造科研示范基地、建立国际标准,这些工作已不局限于理论研究,更多的是在推动研究成果落地。作为科研工作者,您做这些工作的初衷是什么?焦念志:科学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科学家不应该是待在实验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局外人。现实社会要求科学家在公共领域中,不仅要探寻科学真理,还要参与政府决策、传播科学知识,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让科学研究成果惠及社会。例如,全球各国争相提出的碳中和战略目标,就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才能够实现。要注重培养科研人才的跨学科思维记者:您主持的许多海洋科学研究都是以多学科交叉的方式开展的。在您看来,学科交叉是否是未来科研取得突破的关键?焦念志: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单一学科知识很难全面、完整地解决某一问题。海洋科学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分支学科众多,包括海洋生物学、化学海洋学、海洋物理学、海洋气象学、地质海洋学等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以海洋碳汇这一宏大命题为例,已知的重要海洋碳汇机制包括微型生物碳泵、生物碳泵、溶解度泵、碳酸盐泵。这些储碳机制分别从生物、物理、化学方向解释了海洋中的储碳现象,它们并非彼此割裂,而是互相紧密联系。要解决如此宏大的科学问题,必须汇聚国内外智力,多学科交叉进行协同攻关。毋庸置疑,学科交叉是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重要条件之一。不仅是海洋碳汇研究,科学研究普遍需要考虑多学科方向交叉融合。我国正处于基础科学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更要大力提倡学科交叉,注重交叉科学的发展。记者: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方面的开展情况如何?您有哪些学科建设方面的建议?焦念志: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导以及相关部委和省、市科技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被各大高校所重视。一些高校和研究所更是走在了前头,作出了示范。我认为,在倡导跨学院、跨高校、跨国合作以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同时,更应该从人才培养抓起,在培养科学研究未来人才的起步阶段,就注重对科研人员开展跨学科思维的训练。基础研究成果的取得不可能一蹴而就记者:今年,中心的成立为海洋领域基础科学研究打开了新局面。不过,我国基础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而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未来我们要如何做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焦念志:我国基础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这个问题是体现在多方面的,比如对基础研究投入有待提升、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但是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已经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就对全面加强基础研究作出了部署。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但基础研究成果的取得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科学家的长期坚持和付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是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的核心力量。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工作者的考核评价体系,让他们能够在基础科学领域潜心研究;同时,也要加强对基础科研人才的补贴和投入,重视基础科研平台和实验室的搭建,为基础研究及其参与的科学家提供坚实的后盾和优越的实验平台。除此之外,传承是促进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前所述,要注重对基础研究领域人才的培养,培育更多具有科研精神、视野广阔的创新人才。
  • 宁波材料所等在多色荧光高分子水凝胶构筑仿生皮肤研究中取得进展
    自然界中,许多生物体根据生存需要逐渐进化出独特的环境适应行为,例如变色龙、树蛙、章鱼等变色生物可以根据环境需要来自适应改变皮肤颜色和图案,以达到交流、伪装等目的。受此启发,科研工作者希望通过设计智能人工材料(特别是类生物组织的软、湿态高分子水凝胶材料)来复制生物体的环境刺激响应变色行为。仿生智能变色水凝胶新材料的发展有助于理解自然界的生物变色现象,并有望在传感检测、柔性显示、变色伪装皮肤、软体机器人等领域发挥应用价值。  与源于对外界光的吸收、反射或散射而产生的色素色或结构色不同,荧光色是一种发光色,色饱和度高,适用于夜晚、森林、海洋、河流等照明不足的环境,因此被认为是色素色和结构色的良好补充。然而,与能够在不同外界刺激环境中呈现丰富皮肤颜色变化的变色龙等生物相比,科研人员制备的多色荧光高分子水凝胶在外界刺激下的发光颜色变化范围仍较窄,难以利用单一水凝胶实现多重刺激响应的宽范围荧光颜色变化。  为此,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智能高分子材料团队基于前期基础研究,提出了精确控制不同荧光团空间分布结构以实现高分子水凝胶荧光颜色有效调控的新策略。最近,宁波材料所研究人员和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周蕾团队合作,发展高分子水凝胶的分子结构设计,将聚集诱导发光的取代萘酰亚胺型蓝色荧光团和稀土配位型红、绿色荧光团分别引入同一水凝胶体系的不同高分子交联网络中(如图)。得益于这一创新材料结构设计,萘酰亚胺型蓝色荧光团和稀土配位型红、绿色荧光团的发光强度可以分别利用不同外界刺激进行独立且连续的调控,从而实现多重刺激(温度、pH、溶剂、离子、光等)响应的红、绿、黄、蓝、紫多色荧光变化。该工作显著拓宽了高分子水凝胶的荧光变色范围,有望应用于智能变色伪装皮肤、仿生智能软体机器人等重要领域。  该工作以Supramolecular Hydrogel with Orthogonally Responsive R/G/B Fluorophores Enables Multi-color Switchable Biomimetic Soft Skin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王宽诚教育基金等的支持。
  • 聚焦预制菜检测,你吃的外卖还安全吗?
    # 预制菜现状 #预制菜在近几年逐渐兴起,在人们的餐桌上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国内人口结构出现较明显的单身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特点,且懒人经济、宅经济的出现,加速消费者对预制菜的需求。有需求潜力的市场伴随着中央厨房流程的优化、冷链运输技术的进步,以及消费者的观念变化,预制菜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可以说是大势所趋。#预制菜定义#不同地区对预菜定义稍有不同,根据团体标准T/GDIFST 006.1-2022《预制菜 术语和分类方法》中的对预制菜的定义,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调味料等辅料,经净化、切分、烹饪/熟调味、物制、包装、杀菌等全部或部分序及不同顺序的预制处理并一定条件下贮运,可即食和非即食的菜肴等食品,包括预制菜品、预制汤羹、预制餐食。在日常生活中,预制菜的身影并不少见,可以说是相当普及,比如春节期间非常火爆的佛跳墙预制菜,甚至有些饭店、外卖所用的都是料理包,对其稍做加工、加热,最后制成一道面向顾客的菜品,从“菜篮子”到“菜盘子”,使大众的现代饮食更加地便捷快速并且打破了食材的季节限制和地域限制。然而预制菜的飞速发展势必伴随产生一些不良现象。比如,在缺乏系统的标准化监控下,预制菜生产企业鱼龙混杂、生产条件参差不齐、原材料品质堪忧等,相关现象都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而目前消费者对于预制菜最关心的问题也还是食品安全,其次是价格,再其次是营养问题。上图摘自人民网Detelogy参考广东省食品学会发布的团体标准T/GDIFST 006.2-2022《预制菜 质量安全通用要求》和GB 31658.17-2021,提供预制菜中动物源性原料磺胺类药物残留的测定方案。#实验步骤#01 样品提取称取试样1g,加入EDTA2Na-Mcllvaine缓冲溶液8mL于MultiVortex多样品涡旋混合器涡旋1min后超声20min,-2℃下10000rpm冷冻离心5min,取上清液后,残渣加入磷酸盐缓冲溶液8mL,重复提取一次,合并两次提取液。02 样品净化收集所有提取液,将HLB柱固定于iSPE-864全自动智能固相萃取仪进行萃取净化iSPE-864固相萃取条件溶剂用量(mL)流速(mL/min)活化甲醇5.02活化水5.02上样样品提取液162淋洗水5.02淋洗20%甲醇水5.02洗脱洗脱液102洗脱液为:取甲醇150 mL,加入乙酸乙酯150 mL、浓氨水6 mL混匀。03 浓缩定容收集洗脱液置于FV32Plus全自动高通量智能平行浓缩仪45 ℃水浴氮气吹干加入复溶液 1.0 mL,MultiVortex多样品涡旋混合器涡旋1 min,14000rpm离心5min后过滤膜,待测。复溶液为:取水40mL,加入甲醇5mL、乙睛5mL、甲酸0.05 mL,混匀。#Detelogy优选仪器#iSPE-864全自动智能固相萃取仪✦ 8通道同时进行萃取,可批量做64个样品✦ 自动切换不同溶剂输送,配备氮吹干燥功能✦ 柱塞杆密封过柱技术,有效避免失速、堵柱等情况✦ 智能控制终端和主机一体化设计,10.1寸高清彩色触屏✦ 与FV32Plus全自动高通量智能平行浓缩仪实现无缝连接FV32Plus全自动高通量智能平行浓缩仪✦ 32位氮吹高通量,兼容多规格样品管✦ 兼容针追随式氮吹和涡旋式氮吹针✦ 各通道独立控制,多种工作模式保证定容准确性✦ 具备氮吹延时和延时压力功能,支持近干浓缩✦ 13.3寸超大触屏控制,智能终端实时显示MultiVortex多样品涡旋混合器✦ 兼容性高,转速可调范围:200-3000rpm✦ 小巧极简机身,主机低重心设计,运行噪声低✦ 5寸高清彩色触屏,实时显示转速和运行时间,随时启停✦ 支持自动和手动双模式,中英文界面自由切换
  • 【新品】钢研纳克推出棒材相控阵超声检测系统
    应用背景超声检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无损检测技术,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与传统的常规超声波探伤设备相比,相控阵检测设备无需探头围绕管棒材进行高速旋转,大大简化探伤设备的机械结构;超声相控阵检测速度快,检测精度高 利用电子扫查和电子聚焦偏转,大大提高了缺陷的检出率和系统的分辨力,实现对棒材表面和内部全截面 壁的整体可靠检测。系统检测对象(1)棒材规格:Φ6~25/Φ20~80/Φ60~180 mm(检测范围可根据需求定制)。(2)长度:6~9m(根据需求定制)。(3)材质:碳钢、合金钢、轴承钢、弹簧钢、冷镦钢等。(4)检测标准和灵敏度:GB/T 4162、ISO 18563等相关标准。(5)凹面环阵探头:每个探头晶片数量128。(6)静态检测能力:Φ0.4/0.8/1.2mm平底孔深度(½, ¼D ),信噪比 12dB(7)动态检测能力:- Φ0.4/0.8/1.2/2.0mm平底孔(根据用户需求和材料确定)。- Φ0.2 ~ 0.5mm × 10mm横孔(100%棒材截面覆盖,无盲区);- 表面纵向刻槽10 × 0.1 × 0.1mm (L × W × H)。(8)盲区端部盲区:<30mm。近表面盲区:无。(9)误/漏报率:0%。(10)检测速度:可根据客户要求设计。扫查类型(1)线扫查:将同一聚焦法则顺次应用于不同单元组。(2)扇扫查:将不同聚焦法则顺次应用于同一晶元组,从而形成一个带有一定空间范围的扇型扫查区域。(3)深度聚焦扫查:不同于以往在单一聚焦深度上进行信号采集, DDF (Dynamic Depth Focusing动态深度聚焦) 通过一整套自动计算法则,同时将接收到的不同深度的声场信号进行拟合,并将所有拟合后的聚焦声场信息进行叠加。系统组成设备主要由传输辊道、压持装置、检测主机、自动控制系统和水循环系统组成。压持装置均为下压式,其下部有V型辊轮,上部为压轮,压轮起落由气缸驱动。压轮的下压和抬起动作由光电开关控制,自动识别棒材端部并执行压下和抬起动作,检测主机可实现侧拉出,便于快速换规格。图1:系统概述图2:设备照片设备特点(1)相控阵检测图形化显示,可同时拥有 A、B、C、S 扫描,缺陷显示直观明确。(2)相控阵电子旋转扫查代替机械运动扫查,结构简单检测稳定可靠。(3)相控阵检测易实现声束的偏转、聚焦和扫查,可配置多种检测模式及聚焦法则,检测灵敏度高。(4)模块式结构多路配置检测速度快,生产效率高的超声探伤系统。(5) 操作便捷、维护简单方便。图3:检测界面目前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适合复杂结构件以及能实时成像等优点,已经适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石化、核电、轴承、压力容器等工业无损检测领域,如:管材、棒材、板材、车轮、盘环件等。附:钢研纳克无损检测业务介绍(1)无损检测钢研纳克无损检测事业部是经过CNAS认可的第三方实验室,具备特种设备综合检验机构资质和NADCAP资质等。能够提供各类无损检测服务,技术方法涵盖超声、射线、磁粉、渗透、涡流、漏磁等。目前拥有COMET 420KV射线机、工业CT/DR、GE/PAC水浸C扫、PVA超声显微镜、M2M超声相控阵仪器、10000A固定式磁粉探伤机、全自动荧光渗透线等高端无损检测设备,可为客户提供大厚度、高精度检测和内部结构分析。(2)无损校准钢研纳克是经过CNAS认可的第三方校准实验室,是目前国内拥有资质最全、能力范围最广的国家级无损检测校准机构之一,无损校准覆盖所有相关仪器、探头和试块,特别对相控阵仪器、TOFD仪器、在线自动化无损检测仪器等校准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作为国家冶金工业钢材无损检测中心挂靠单位,钢研纳克还承担对国内企业自动无损检测设备综合性能的测试、评价和认可业务。(3)自动/无损检测设备为冶金、石化、铁道、机械等行业的近200家企业上马建造了无缝钢管、焊管、钢棒、钢板、火车车轮等自动化超声、涡流、漏磁和磁粉探伤检测线或设备近500套。此外,还销售以涡流探伤仪、超声波探伤仪和电磁超声探伤仪为主的各类无损检测仪器1000余台。
  • 聚焦分析测试技术与环境催化学术前沿交叉 分论坛精彩报告集锦
    仪器信息网讯 2022年8月20-21日,第二十六届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年会在历史名城镇江顺利召开。大会现场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方式,现场与会嘉宾超300位。本次会议为期两天,除大会报告外,会议还设置了五个平行分论坛,主题分别聚焦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管理与资质认定、科学试验创新方法标准化、分析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分析测试与学术前沿交叉之能源材料、分析测试与学术前沿交叉之环境催化。分会场照片本文将带来分析测试与学术前沿交叉之环境催化分论坛的精彩报告集锦,论坛邀请了中山大学欧阳钢锋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所陈春城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詹望成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张蝶青教授、上海大学张登松研究员、四川大学王建礼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何欢教授(季秋忆)、山东大学占金华教授、南京大学谷成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卞振锋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范美坤教授、华南理工大学付名利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庞小兵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孙传智教授、清华大学彭悦副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何炽教授、河北工业大学王鹏飞副教授等专家带来了30个精彩报告分享。分析测试与学术前沿交叉之环境催化分论坛现场《新型碳材料在环境催化中的应用探究》中山大学 欧阳钢锋教授报告介绍了欧阳钢锋课题组近年来在利用碳材料开展的环境催化领域的研究成果。针对芬顿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可见光催化生成双氧水为例,指出由于环境污水体量大,该类技术的实施将面临巨大的投入。欧阳钢锋团队以碳材料为基质,研究构筑了“Z”型异质结并在可见光作用下实现双氧水的原位、高效生成。通过对催化剂结构调控及醌类化合物引入,大幅提升了双氧水的产率,在类芬顿氧化降解水环境污染物时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欧阳钢锋针对碳材料活化过硫酸盐机理进行了详细论述,阐明了杂化轨道比例对过硫酸盐活化效率的影响,评估了碳催化材料的规模化应用前景,展望了碳材料在环境领域蕴藏的巨大潜能。《原位红外研究污染物光催化降解机理》中国科学院化学所 陈春城研究员低浓度、高毒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如卤代物、染料、农药、抗生素药物等)引起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光催化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类高效绿色的消除水中难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的新技术,不过污染物降解量子效率低严重限制光催化规模化应用。报告介绍了陈春城团队通过原位红外研究手段和技术对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的界面机理以及大气颗粒界面光化学转化机制等关键问题进行的系统研究成果。《含氯VOCs的高效催化净化》华东理工大学 詹望成教授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造成我国大气中臭氧和颗粒物浓度居高难下的重要前体物。报告介绍了詹望成团队围绕当前VOCs净化过程中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污染物分子的高效活化和控制转化,针对低碳烷烃和氯代烃等难降解VOCs的催化净化过程,重点开展C-H键的活化及毒副产物的控制等创新性研究的工作进展。《低浓度NOx的光化学去除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张蝶青教授氮氧化物(NOx)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污染因素,国内外对NOx的危害、燃煤发电燃烧过程中NOx的产生机理以及NOx技术的降低等都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氮氧化物气体的反应会形成臭氧,臭氧是烟气和酸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细颗粒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体健康都有损害。报告介绍了张蝶请团队围绕基于太阳光的低浓度NOx光化学高效去除技术开展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光化学电子转移对低浓度NO高效去除的调变规律和光-电协同促进低浓度NO去除的新机制研究成果。《非电行业烟气氮氧化物催化净化》上海大学 张登松研究员随着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氮氧化物(NOx)排放量与日俱增,NOx是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及雾霾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目前NH3选择性还原(NH3-SCR)是最有效的NOx控制技术,钒基催化剂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厂脱硝工艺中。然而,商业钒基催化剂活性温度窗口窄,很难应用于低温脱硝过程,比如工业窑炉、垃圾焚烧等非电行业。随着国家对非电行业NOx排放标准的日益提升,亟待开发适用于非电行业的低温抗中毒的NOx净化催化剂。报告介绍了张登松课题针对非电行业烟气NOx净化催化剂易中毒失活的关键科学难题,提出了以保护位抑制催化剂中毒失活的新理念,即通过对活性位和保护位的耦合与调控,发展了对SO2、碱金属以及多重复合毒物有抗中毒作用的NOx净化催化剂,并揭示了其抑制中毒作用的新机制,有效克服了烟气复杂组分对催化剂造成的中毒效应,显著提升了NOx催化净化效率和稳定性,形成了高效稳定的NOx催化净化新技术,为非电行业NOx减排应用奠定了科学基础。《双碳背景下未来汽车尾气催化剂技术趋势》四川大学 王建礼教授汽车尾气催化剂是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中使用的催化剂,是指借助某些有效的技术措施,减少尾气中的有害物质或使尾气中的CO、HC、NOx及PM被氧化或还原,生成无毒的CO2、H2O和N2。报告分别从柴油车、汽油车以及天然气车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各领域的尾气催化材料及催化剂制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苝酰亚胺催化剂内场调控及其光耦合过硫酸盐增效机制》南京师范大学 何欢教授/季秋忆博士当前处理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包括吸附技术、膜分离技术、生物降解以及高级氧化技术。报告介绍了何欢团队构建的新型苝二酰亚胺/过硫酸盐/可见光(PDI/PS/Vis)系统,以不同自组装程度PDI为研究对象,以双酚A为目标污染物,深入阐明了可见光下超分子活化过硫酸盐新机制。研究表明PDI/PS/Vis系统可以为降解废水中的有机微污染物提供新思路。《纳米环境矿物的表面调控与高级氧化》山东大学 占金华教授过去十几年来,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具有操作简单和氧化能力强的特点,在污水和污染土壤治理领域已得到广泛关注。而发展具有环境友好、催化稳定、廉价易得等优势的金属催化剂是近年来研究者们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矿物材料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具有环境协调性、环境舒适性、加工制备简单、成本低廉等特点,是环境修复领域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报告介绍了占金华团队在纳米环境矿物材料在有机污染治理中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了环糊精改性纳米矿物活化H2O2与过硫酸盐,增强了污染物的降解,表现出实际应用的潜力;研究了富氧空位红锌矿活化PMS体系,阐明了非价电子活化PMS产生SO4-的机制,以及阐明了非电子活化PMS产生O2的机制。《限域体系的构建以及对全氟化合物高效降解机制的研究》南京大学 谷成教授全氟化合物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污染物,但是一般的羟基自由基、亚硫酸盐、活性碘等高级氧化技术对全氟化合物的降解存在效率过低、反应条件复杂等问题。报告介绍了有机源物质产生水合电子方法,尤其是带有五元杂环吲哚类物质具有的优势;紧接着,谷成教授围绕三个体系,从限域体系构建、降解/脱氟效率、水合电子产率、体系表征、理论计算等方面对研究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展示了其课题中自制的反应装置。《固废中贵金属的光催化绿色回收》上海师范大学 卞振锋教授固废中贵金属回收过程涉及使用强酸和释放毒气、有毒重金属离子,环境污染严重。如何实现贵金属清洁回收是环保领域研究热点。报告介绍了卞振锋团队通过光催化氧化实现贵金属的溶解,发展适合多种贵金属的光催化清洁回收技术,探究贵金属选择性溶解回收的调控机制;系统研究贵金属原子表面活化、迁移以及光催化氧化途径;发展适用于在温和条件下,能够实现快速从电子垃圾、废汽车尾气三效催化剂、废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甚至矿石废渣中回收贵金属的通用方法,为光催化规模化贵金属清洁回收提供理论基础。《多维度SERS在环境中的应用研究》西南交通大学 范美坤教授拉曼光谱,特别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是一种基于光的非弹性散射的光谱技术,具有实时、快速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茶叶质量安全和品质分析的方法。报告介绍了范美坤团队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茶叶分析领域开展的应用工作进展。《漆包炉尾气中VOCs的深度催化氧化及其异味治理》华南理工大学 付名利教授漆包线广泛应用于电机、变压器和家电等电器制造,我国是漆包线生产与消费第一大国,其生产过程使用大量含VOCs溶剂与稀释剂,产生的VOCs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致癌性,其行业产生的异味废气常引起强烈的扰民投诉,是环境部门重点管控项目。基于此,报告介绍了付名利团队对漆包线生产各环节中的 VOCs 进行物质流向跟踪,用各种实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了漆包线行业 VOCs 的排放特征和组成分布,旨在为控制漆包线行业 VOCs 污染提供可靠的污染源数据支持。《工业园区异味VOCs污染特性的研究》浙江工业大学 庞小兵教授餐厨垃圾生物处理包括好氧堆肥、厌氧消化及卫生填埋等方式,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挥发性有机物(VOCs)会造成二次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均造成危害。报告从餐厨异味VOCs的来源、检测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并详细介绍了庞小兵团队基于传感器、机器学习等开发的便携式异味检测仪,及其与GC-MS、GC-PID检测的比对结果,研究表明检测结果一致,阐明餐厨垃圾异味治理与机理研究需要进行VOCs成分分析。《稀土改性金属氧化物的在NH3-SCR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山东师范大学 孙传智教授氮氧化物(NOx)是公认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它不仅是酸雨的主要成分,还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元凶,控制和治理氮氧化物污染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环保领域的关注。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NH3-SCR)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催化剂为商用V2O5-WO3/TiO2,具有较高的脱硝活性,但其成本和操作温度较高,活性组分钒有毒,易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二次毒害。因此,开发NH3-SCR低温高效无毒催化剂迫在眉睫。报告介绍了孙传智团队稀土改性金属氧化物在NH3-SCR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锰基复合氧化物的表征及其在环境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清华大学 彭悦副研究员近年来,天然气受到了广泛应用,但这也带来了环境问题。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其温室效应是CO2的22倍,甲烷废气的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催化燃烧可以有效地处理这些较低浓度的甲烷,此反应中常用的贵金属催化剂成本较高且易烧结,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以廉价易得、高热稳定性等优势表现出更强的应用价值,其中锰氧化物具有众多稳定的氧化物形式,表现出极高的催化潜力。报告介绍了彭悦团队开展的锰基莫来石在柴油车DOC以及锰氧化物在催化氧化甲苯中的应用研究工作进展。《低碳烷烃催化氧化与资源化》西安交通大学 何炽教授乙烯、丙烯、丁二烯等低碳烯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合物(聚乙烯、聚丙烯等)、含氧化合物(乙二醇、乙醛、环氧丙烷等)以及化工中间体(乙苯、丙醛等)等,因此在高分子、农药、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目前,低碳烯烃主要来源于传统石油路线的蒸汽裂解和炼厂流化催化裂化工艺、以煤/甲醇为原料的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路线和以烷烃为原料的脱氢制烯烃技术。其中,烷烃催化脱氢技术因其高原子经济性、环境友好的特点,备受研究者关注。自页岩气革命以来,丰富的低碳烷烃资源(含甲烷、乙烷、丙烷等)极大地推动了低碳烷烃脱氢制烯烃的研究热潮。报告介绍了何炽团队建立的高效催化反应体系,拥有能够加速C-H键、C-C键活化、提升活性中心稳定性等特点,实现了低碳烷烃高效稳定催化氧化。《光催化分子氧活化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河北工业大学 王鹏飞副教授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毒性大、难生物降解、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时间长,易在生物体内富集滞留,导致人类和动物癌变、畸变及雌性化,用现有环境技术很难处理。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高效、环境友好的去除方法是国际上十分关注的前沿研究领域。报告介绍了王鹏飞团队在光催化分子氧活化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论坛还邀请了南京工业大学丁靖、中国石油大学王雅君、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方玲、南京大学万海勤、中山大学王俊慧、南京师范大学汤常金、南京大学邹伟欣、南京大学谭伟等位专家带来精彩的口头报告、以及麦克默瑞提克(上海)仪器有限公司熊雯、SPECS-TII王珍、安徽创谱仪器科技有限公司申锦等仪器厂商带来最新的仪器技术应用进展报告。合影
  • 纳米材料形貌可人为控制
    自上世纪30年代起,异质结构的半导体器件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以半导体异质结构为基础的发光二极管、场效应晶体管、太阳能电池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发展纳米材料的合成技术,制备具有纳米尺寸的“半导体—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不仅是合成化学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发展新型功能纳米材料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明远课题组在具有特殊结构和形貌的纳米材料的合成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小组采用高温热分解和分步注射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纳米“火柴”、不对称形貌的纳米“泪滴”等异质结纳米晶体以及In2S3纳米“铅笔”。   最近,该课题组在系统研究工作基础上,利用粒径不同的Cu1.94S的纳米颗粒作为催化剂,并在反应体系中加入硫醇作为表面配体。他们证明了导体 Cu1.94S纳米颗粒可以催化硫化铟纳米晶体的生长,形成具有“半导体—半导体异质结构”的纳米材料,而类似的催化作用之前只在金属类纳米颗粒中被观察发现。研究还表明在In2S3纳米晶体的形成过程中,由铜、铟前体化合物与反应介质十二硫醇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凝胶化现象可直接影响纳米材料的晶体生长动力学。据此,通过对凝胶化过程的控制,他们成功地实现了具有异质结构的火柴形及泪滴形的Cu2S-In2S3纳米材料以及铅笔形In2S3纳米材料的制备。   中国科学院汪明博士说,论文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异质结构纳米晶的形成的过程及其机理,表面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所导致的凝胶化对纳米材料的生长,及得到的纳米材料的结构与形貌进行控制具有重要的普适意义。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