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邻氯联吡啶

仪器信息网邻氯联吡啶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邻氯联吡啶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邻氯联吡啶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邻氯联吡啶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邻氯联吡啶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邻氯联吡啶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邻氯联吡啶相关的解决方案。

邻氯联吡啶相关的资讯

  • 中国化工学会关于《工业用2-氯-6-三氯甲基吡啶》等 4项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及专家:由中国化工学会组织制定的《工业用2-氯-6-三氯甲基吡啶》等4项团体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请于2023年4 月21日之前将征求意见表(见附件5)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反馈至中国化工学会。联系人:张颖 电话:010-64455951邮箱:zhangy@ciesc.cn附 件1.《工业用2-氯-6-三氯甲基吡啶》征求意见稿2.《电子级丙二醇甲醚》征求意见稿3.《电子级丙二醇甲醚醋酸酯》征求意见稿4.《啶氧菌酯原药》征求意见稿5. 征求意见表 中国化工学会2023年3月21日附件3《电子级丙二醇甲醚醋酸酯》征求意见稿.pdf附件1《工业用2-氯-6-三氯甲基吡啶》征求意见稿.pdf附件2《电子级丙二醇甲醚》征求意见稿.pdf附件5 征求意见表.doc《工业用2-氯-6-三氯甲基吡啶》等4项团体标准征求意见通知.pdf附件4《啶氧菌酯原药》征求意见稿.pdf
  • BPCL微弱发光\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测量的原理及应用
    品牌:BPCL是Biological& Physical Chemiluminescence的缩写,1995年开始对外使用;超微弱发光测量仪,英文Ultra-WeakLuminescence Analyzer。 BPCL超微弱发光测量仪,是生物与化学光子计数器,又俗称为化学发光分析仪,是我国原中科院系统科研人员自主研发的一种可探测超微弱生物发光和化学发光的分析仪器,是我国最早商品化的微弱光测量产品。BPCL倾注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其研制为发光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科研工具,推动了我国甚至国际发光研究的发展,目前被众多高校、研究院所使用,产生了具有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涉及研究方向包括:发光分析检测技术研究(如:流动注射发光分析、毛细管电泳发光分析、生物传感器发光分析、纳米材料发光分析、自由基临床检验)、自由基生物学研究、药物抗氧化剂研究、细胞学超微弱发光研究、肿瘤医学研究、农业种质研究、花卉果实超微弱发光研究及农作物抗逆性研究。 BPCL微弱发光测量仪现有19个型号产品,覆盖近紫外、可见及近红外光谱领域微弱光检测,同时还有光谱扫描、多样品测试、温控等型号产品,以适应不同领域研发需求。由于BPCL独特和先进的光探测技术,利用此仪器可测定10^-15瓦的光强度,测量10^-13瓦的微弱光影可给出1-2万/秒的计数率,这对于生物体、细胞、DNA等生命物质的超微弱发光研究尤为重要。通过独特的接口计数,该仪器可实时获得发光动力学曲线,最快采集速度可达0.1毫秒,可用于快速发光反应的监测。 任何有生命的物质都可以自发的或在外界因素诱导下辐射出一种极其微弱的光子流,这种现象称为生物的超微弱发光(UltraweakPhoton Emission),亦被称为生物系统超弱光子辐射、自发发光等。超微弱发光只有10^-5~ 10 ^-8hυ / s cm ,量子产额(效率)为10^-14~ 10 ^-9,波长范围为180~800nm,从红外到近紫外波段。1.BPCL电化学发光测试原理 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Electrogeneratedchemiluminescence,ECL)。ECL是一种在电极表面由电化学引发的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包括了两个过程。发光底物二价的三联吡啶钌及反应参与物三丙胺在电极表面失去电子而被氧化。氧化的三丙胺失去一个H成为强还原剂,将氧化型的三价钌还原成激发态的二价钌,随即释放光子恢复为基态的发光底物。最好的发光标记物-三联吡啶钌分子量小,结构简单。可以标记于抗原,抗体,核酸等各种分子量,分子结构的物质。从而具有最齐全的检测菜单。三联吡啶钌为水溶性,且高度稳定的小分子物质。保证电化学发光反应的高效和稳定,而且避免了本底噪声干扰。 简单来理解,ECL是在电极上施加一定的电压使电极反应产物之间或电极反应产物与溶液中某组分进行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一种光辐射,其作为一种新的痕量分析手段越来越引人注目。1.1电化学反应过程 在工作电极上(阳极)加一定的电压能量作用下,二价的三氯联吡啶钌[Ru(bpy)3]2+释放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成为三价的三氯联吡啶钌[Ru(bpy)3]3+,同时,电极表面的TPA也释放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成为阳离子自由基 TPA+,并迅速自发脱去一个质子而形成三丙胺自由基TPA,这样,在反应体系中就存在具有强氧化性的三价的三氯联吡啶钌[Ru(bpy)3]3+和具有强还原性的三丙胺自由基TPA。1.2化学发光过程 具有强氧化性的三价的三氯联吡啶钌[Ru(bpy)3]3+和具有强还原性的三丙胺自由基 TPA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结果使三价的三氯联吡啶钌[Ru(bpy)3]3+还原成激发态的二价的三氯联吡啶钌[Ru(bpy)3]2+,其能量来源于三价的三氯联吡啶钌[Ru(bpy)3]3+与三丙胺自由基TPA之间的电势差,激发态[Ru(bpy)3]2+以荧光机制衰变并以释放出一个波长为620nm光子的方式释放能量,而成为基态的[Ru(bpy)3]2+。1.3循环过程 上述化学发光过程后,反应体系中仍存在二价的三氯联吡啶钌[Ru(bpy)3]2+和三丙胺(TPA),使得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反应和化学发光过程可以继续进行,这样,整个反应过程可以循环进行。 通过上述的循环过程,测定信号不断的放大,从而使检测灵敏度大大提高,所以ECL测定具有高灵敏的特点。上述的电化学发光过程产生的光信号的强度与二价的三氯联吡啶钌[Ru(bpy)3]2+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将二价的三氯联吡啶钌[Ru(bpy)3]2+与免疫反应体系中的一种物质结合,经免疫反应、分离后,检测免疫反应体系中剩余二价的三氯联吡啶钌[Ru(bpy)3]2+经上述过程后所发出的光,即可得知待检物的浓度。1.4电化学发光剂定义:指通过在电极表面进行电化学反应而发出光的物质。特点:反应在电极表面进行发光标记物/化学发光剂:三联吡啶钌Ru(bpy)32+共反应剂/电子供体为:三丙胺(TPA)电化学发光启动条件:直流电场反应产物:三丙胺自由基(TPA*)+620nm的光子最终检测信号:可见光强度反应特点:迅速、可控、循环发光三联吡啶钌“催化”三丙胺发出可见光2.BPCL化学/电化学发光分析领域的应用案例2.1 医学及药学领域 BPCL在临床上,其可直接或与免疫技术结合,通过化学/电化学发光技术,其可用于甲状腺激素、生殖激素、肾上腺/垂体激素、贫血因子、肿瘤标记物、癌细胞等物质的检测;另外,基于活性氧诱导的化学发光现象,其可实现体内及光治疗过程产生的活性氧的检测。2.1.1 Ru@SiO2表面增强电化学发光检测痕量癌胚抗原 癌胚抗原(CEA)被认为是反映人体中各种癌症和肿瘤存在的疾病生物标志物。体液中CEA的灵敏检测利于癌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评估。 在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u(bpy)32+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增强电化学发光(ECL)超灵敏测定人血清中CEA的新方法。在这种表面增强ECL(SEECL)传感方案中,Ru(bpy)32+掺杂的SiO2纳米颗粒(Ru@SiO2)并且AuNPs用作LSPR源以增强ECL信号。两种不同种类的CEA特异性适体在Ru@SiO2和AuNP。在CEA存在的情况下Ru@SiO2-将形成AuNPs纳米结构。我们的研究表明Ru@SiO2可以通过AuNP有效地增强。一层Ru@SiO2-AuNPs与不存在AuNP的纳米结构的ECL相比,纳米结构将产生约3倍的ECL增强。通过多层Ru@SiO2-AuNPs纳米架构。在最佳条件下,人血清CEA的检测限为1.52×10^-6ng/mL。 据我们所知,对于ECL传感器,从未报道过具有如此低LOD的CEA测定。2.1.2 基于连接探针的电化学发光适体生物传感器,检测超痕量凝血酶的信号 基于结构切换电化学发光猝灭机制,本文中开发了一种用于检测超痕量凝血酶的新型连接探针上信号电化学发光适体生物传感器。ECL适体生物传感器包括两个主要部分:ECL底物和ECL强度开关。ECL衬底是通过修饰金电极(GE)表面的Au纳米颗粒和钌(II)三联吡啶(Ru(bpy)32+–AuNPs)的络合物制成的,ECL强度开关包含三个根据“结-探针”策略设计的探针。 第一种探针是捕获探针(Cp),其一端用巯基官能化,并通过S–Au键共价连接到Ru(bpy)32+–AuNPs修饰的GE上。 第二个探针是适体探针(Ap),它含有15个碱基的抗凝血酶DNA适体。 第三种是二茂铁标记探针(Fp),其一端用二茂铁标签进行功能化。 文中证明,在没有凝血酶的情况下,Cp、Ap和Fp将杂交形成三元“Y”结结构,并导致Ru(bpy)32+的ECL猝灭。然而,在凝血酶存在的情况下,Ap倾向于形成G-四链体适体-凝血酶复合物,并导致Ru(bpy)32+的ECL的明显恢复,这为凝血酶的检测提供了传感平台。利用这种可重复使用的传感平台,开发了一种简单、快速、选择性的ECL适体生物传感器信号检测凝血酶,检测限为8.0×10^-15M。 本生物传感器的成功是朝着在临床检测中监测超痕量凝血酶的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2.1.3 Ru(phen)32+掺杂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及其在臭氧“开启”检测中的应用 首次报道了灵敏检测臭氧的电化学发光(ECL)方法和利用臭氧进行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ECRET)的方法。 它是基于Ru(phen)32+掺杂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RuSiNPs)对靛蓝胭脂红的ECRET。在没有臭氧的情况下,RuSiNP的ECL由于RuSiNP对靛蓝胭脂红的ECRET而猝灭。在臭氧存在的情况下,系统的ECL被“打开”,因为臭氧可以氧化靛蓝胭脂红,并中断从RuSiNP到靛蓝胭脂的ECRET。通过这种方式,它通过所提出的基于RuSiNP的ECRET策略提供了臭氧的简单ECL传感,线性范围为0.05-3.0μM,检测限(LOD)为30nM。检测时间不到5分钟。该方法也成功应用于人体血清样品和大气样品中臭氧的分析。2.1.4 用二极管实现数码相机灵敏视觉检测,使无线电极阵列芯片的电化学发光强度提高数千倍 首次报道了无线电化学发光(ECL)电极微阵列芯片和通过在电磁接收器线圈中嵌入二极管来显著提高ECL。新设计的设备由一个芯片和一个发射机组成。该芯片有一个电磁接收线圈、一个迷你二极管和一个金电极阵列。该微型二极管可以将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从而将ECL强度提高18000倍,从而能够使用普通相机或智能手机作为低成本探测器进行灵敏的视觉检测。使用数码相机检测过氧化氢的极限与使用基于光电倍增管(PMT)的检测器的极限相当。与基于PMT的检测器相结合,该设备可以以更高的灵敏度检测鲁米诺,线性范围从10nM到1mM。由于具有高灵敏度、高通量、低成本、高便携性和简单性等优点,它在护理点检测、药物筛选和高通量分析中很有前途。2.1.5 中晶体和仿生催化剂调控肿瘤标志物的比例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本文以壳聚糖功能化碘化银(CS-AgI)为仿生催化剂,研制了一种基于八面体锐钛矿介晶(OAM)载体的比率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用于α胎儿蛋白(AFP)的超灵敏测定。所提出的系统是通过选择鲁米诺和过硫酸钾(K2S2O8)作为有前途的ECL发射单元来实现的,因为它们具有潜在的分辨特性和最大发射波长分辨特性。采用具有高孔隙率、定向亚基排列和大表面积的OAM吸附鲁米诺形成固态ECL,并作为亲和载体首次固定了大量AFP(Ab)抗体。 此外,发现CSAgI具有仿生催化剂活性,可以催化作为鲁米诺和K2S2O8共同助反应剂的过氧化氢的分解,从而放大了双ECL响应。当生物传感器在CSAgI标记的AFP的混合溶液中孵育时(CS-AgI@AFP)和目标AFP,这是由于对CS-AgI@AFP和目标AFP与AbCS-AgI@AFP固定化Ab捕获的蛋白质随AFP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双ECL反应减少。基于两个激发电位下ECL强度的比值,这种提出的比率ECL策略通过竞争性免疫反应实现了对α胎儿蛋白的超灵敏测定,线性检测范围为1fg/ml至20ng/ml,检测限为1fgg/ml2.1.6 一种新型放大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基于AuNPs@PDA@CuInZnS量子点纳米复合材料),用于p53基因的超灵敏检测 在这项工作中,首次设计了一种基于Au的新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增强电化学发光(ECL)生物传感模型NPs@polydopamine(PDA)@CuInZnS量子点纳米复合材料。 通过静电力用PDA层涂覆AuNP。CuInZnS量子点结合在Au表面NPs@PDA纳米复合材料。CuInZnS量子点在传感应用中起到了ECL发光体的作用。PDA壳层不仅控制了AuNPs和QDs之间的分离长度以诱导SPR增强的ECL响应,而且限制了电势电荷转移和ECL猝灭效应。结果,纳米复合材料的ECL强度是具有K2S2O8的量子点的两倍。在扩增的ECL传感系统中检测到肿瘤抑制基因p53。 该传感方法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1nmol/L至15nmol/L,检测限为0.03nmol/L。基于该纳米复合材料的DNA生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灵敏度、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并应用于加标人血清样品,取得了满意的结果。2.1.7铕多壁碳纳米管作为新型发光体,在凝血酶电化学发光适体传感器中的应 提出了一种新的电化学发光(ECL)适体传感器,用于凝血酶(TB)的测定,该传感器利用核酸外切酶催化的靶循环和杂交链式反应(HCR)来放大信号。捕获探针通过Au-S键固定在Au-GS修饰的电极上。随后,捕获探针和互补凝血酶结合适体(TBA)之间的杂交旨在获得双链DNA(dsDNA)。TB与其适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dsDNA的解离,因为TB对TBA的亲和力高于互补链。在核酸外切酶存在的情况下,适体被选择性地消化,TB可以被释放用于靶循环。通过捕获探针的HCR和两条发夹状DNA链(NH2-DNA1和NH2-DNA1)形成延伸的dsDNA。然后,可以通过NH2封端的DNA链和Eu-MWCNT上的羧基之间的酰胺化反应引入大量的铕多壁碳纳米管(Eu-MWCNTs),导致ECL信号增加。 多种扩增策略,包括分析物回收和HCR的扩增,以及Eu-MWCNTs的高ECL效率,导致宽的线性范围(1.0×10-12-5.0×10-9mol/L)和低的检测限(0.23pmol/L)。将该方法应用于血清样品分析,结果令人满意。2.2 环境领域 采用BPCL已建立了众多灵敏快速检测环境污染物、环境激素、环境干扰物、自由基的发光分析方法。此外有有研究人员将其与臭氧化学发光结合应用于水体COD分析。其突出优点是仪器方法简单、易操作、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 2.2.1 Fenton体系降解持久性氯化酚产生本征化学发光的机理:醌类和半醌自由基中间体的构效关系研究及其关键作用 在环境友好的高级氧化过程中,所有19种氯酚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都可以产生本征化学发光(CL)。然而,结构-活性关系(SAR,即化学结构和CL生成)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本文中发现,对于所有19种测试的氯酚同系物,CL通常随着氯原子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对于氯酚异构体(如6种三氯苯酚),相对于氯酚的-OH基团,CL以间->邻-/对-CL取代基的顺序降低。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Fenton试剂降解三氯苯酚的过程中,不仅会产生氯化醌中间体,而且更有趣的是,还会产生氯化半醌自由基;其类型和产率由OH-和/或Cl取代基的定向效应、氢键和空间位阻效应决定。 更重要的是,观察到这些醌类中间体的形成与CL的产生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这可以充分解释上述SAR发现。 这是关于醌和半醌自由基中间体的结构-活性关系研究和关键作用的第一份报告,这可能对未来通过高级氧化工艺修复其他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化学和环境意义。2.2.2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辅助制备g-C3N4-Mn3O4复合材料,用于高性能催化发光H2S气体传感 提出了一种新的、简单的基于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的快速制备g-C3N4-Mn3O4复合材料的策略。所获得的g-C3N4-Mn3O4可作为一种优良的H2S气体传感催化发光(CTL)催化剂,具有优异的选择性、高灵敏度、快速稳定的响应。 基于所提出的传感器能够检测到亚ppm水平的H2S,为在各个领域监测H2S提供了一种极好的替代方案。采用SEM、TEM、XPS、XRD、N2吸附-脱附等测试手段对合成的传感材料进行了表征。该复合材料具有较小的颗粒尺寸和较大的比表面积,这可能归因于氧化非平衡等离子体蚀刻。 此外,该合成以Mn2+浸渍的g-C3N4为唯一前驱体,以空气为工作气体,不含溶剂、额外的氧化剂/还原剂或高温,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速度快等优点,并且它可以容易地大规模实施,并扩展到制造用于不同目的的各种金属氧化物改性复合材料。2.2.3表面增强电化学发光,用于汞离子痕量的检测 Ru(bpy) 3^2+的电化学发光(ECL)在分析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通过金纳米棒(AuNR)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来增强Ru(bpy)3^2+的ECL的新方法。 我们的研究表明,通过控制Ru(bpy)3^2+与AuNRs表面之间的距离,可以大大增强ECL强度。我们将这种表面等离子体激元诱导的ECL增强称为表面增强电化学发光(SEECL)。利用这种SEECL现象来制备用于痕量Hg2+检测的生物传感器。SEECL生物传感器是通过在金电极表面自组装AuNRs和富含T的ssDNA探针来制备的。随着Hg2+的存在,ssDNA探针的构象通过形成T-Hg2+-T结构而变为发夹状结构。Ru(bpy)3^2+可以插入发夹结构DNA探针的凹槽中产生ECL发射,AuNR的LSPR可以增强ECL发射。传感器的ECL强度随着Hg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在水溶液中达到10fMHg2+的检测极限。研究了AuNR不同LSPR峰位对生物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Ru(bpy)3^2+的LSPR吸收光谱和ECL发射光谱之间的良好重叠可以实现最佳的ECL信号增强。2.3 农林业领域 BPCL在农业上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价值。植物的超弱发光来自于体内的核酸代谢、呼吸代谢以及各种氧化还原过程,它变化与植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变化密切相关.边种广泛存在于体内的自发辐射与机体代谢活动、能量转化之间存在着磐然的联系.因此,利用它作为代谢指标的应用研究就很快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超弱发光可以作为一种反映生命过程及变化的极其灵敏的指标。另一方面,由于植物的超弱发光与环境密切相关,在不同植物、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超弱发光均有所不同。 BPCL可以探测植物的超弱发光,研究植物的盐碱、抗旱、抗热、抗寒乃至抗病的指标,从而为抗逆性育种提供一种新的灵敏的物理方法。植物的超弱发光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物生活力的大小,所以可用超弱发光鉴定植物或种子的活力.用超弱发光鉴定种子的活力用样品量少又不破坏种子,对于种子量少的珍贵品种极其有益。此外,BPCL还可以用于农蔬作物新鲜度的评价、污染物残留量分析、辐照食品的检测。2.3.1 基于生物延迟发光,评价玉米萌发期抗旱性。(西安理工大学习岗) 玉米种子萌发抗旱性评价是节水农业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之一,生物延迟发光分析技术的应用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采用生物延迟发光评价方法研究了玉米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能力,延迟发光积分强度的升高有不同的抑制作用,胁迫强度越大。以下为玉米萌发过程中的延迟发光积分强度的变化:2.3.2 盐胁迫下绿豆幼苗的超微弱发光(山东理工大学王相友) 对不同 NaCl 浓度胁迫下绿豆种子早期萌发时的超微弱发光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 NaCI 浓度的增加,绿豆胚根的生长速度(根长)减慢,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其超微弱发光的强度显著下降。萌发期间,SOD 活性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活性与生物光子强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这些结果表明生物超微弱发光探测技术有可能成为植物盐胁迫研究的有效工具,对于进一步理解盐胁迫机理有一定的意义。2.3.3 苹果成熟过程中超弱发光强度与果实跃变的关系(山东理工大学王相友) 用1-甲基环丙烯(1-methyicyclopropene,1-MCP)和乙烯利两种化学药剂,测定了红富士苹果果实超弱发光强度的变化及与乙烯释放、呼吸的关系。 结果显示,各处理果实超弱发光强度的变化与呼吸、乙烯释放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均有明显的高峰出现,且出峰时间一致。乙烯利处理加速了果实软化,使果实超弱发光强度峰直出现时间提前,并加速了果实跃变后超弱发光强度的衰减:1-MCP 处理延缓了果实的衰老,使果实超弱发光强度峰值推迟,并减弱了峰值过后超弱发光强度的衰减。超弱发光强度能反映富士苹果成熟过程中代谢的变化。2.4 材料领域2.4.1 有机改性水滑石量子点纳米复合材料作为新型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探针 在本工作中,通过在有机改性的LDH外表面上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双层束的形式高度有序和交替地组装痕量CdTe量子点,制备了定向发光量子点(QD)-层状双氢氧化物(LDH)纳米复合材料。 有趣的是,新型QD-LDH纳米复合材料可以显著增强鲁米诺-H2O2体系的化学发光(CL),这归因于H2O2对QD氧化的抑制、辐射衰减率的增加以及对QDs的非辐射弛豫的抑制。 此外,以鲁米诺为能量供体,以固体发光QD-LDH纳米复合材料为能量受体进行信号放大,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流通柱的CL共振能量转移。通过使用鲁米诺-H2O2CL系统测定H2O2来评估该流通柱的适用性。CL强度在0.5至60μM的浓度范围内对H2O2表现出稳定的响应,检测限低至0.3μM。 最后,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雪样品中H2O2的检测,结果与标准分光光度法一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发光量子点-LDH纳米复合材料将用于高通量筛选具有不同尺寸量子点的复杂系统。2.4.2 油膜碳糊电极热电子诱导阴极电化学发光及其在邻苯二酚纳摩尔测定中的应用 首次在油膜覆盖碳糊电极(CPE)上研究了Ru(bpy)32+/S2O82-体系在阴极脉冲极化下的热电子诱导阴极电化学发光。与其他电极相比,CPE具有更低的背景、更好的稳定性和再现性。该方法也适用于邻苯二酚的测定。 在最佳条件下,在2.0*10^-10mol/L~4.0*10^-9 mol/L和4.0*10^-9mol/L~4.0*10^-7 mol/L范围内,观察到猝灭ECL强度(DI)与邻苯二酚浓度对数(logCcatechol)之间的线性相关性,检测限(LOD)为2.0*10^-10mol/L,低于其他报道的方法。 将该方法应用于水库水中邻苯二酚的测定。平均回收率为83.3%–99.0%,相对标准偏差为0.8%–2.2%。2.4.3 等离子体辅助增强Cu/Ni金属纳米粒子的超弱化学发光 采用具有类似Kirkendall效应的简单水溶液法合成了具有稳定荧光和良好水分散性的Cu/Ni纳米颗粒。60±5nm铜镍摩尔比为1:2的Cu/NiNP显著增强了碳酸氢钠(NaHCO3)与过氧化氢(H2O2)在中性介质中氧化反应产生的超微弱化学发光(CL)。时间依赖性CL的增强取决于NP的组成和试剂添加的顺序。 在研究CL发射光谱、电子自旋共振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基础上,提出了等离子体辅助金属催化这种金属NP(MNP)增强CL的机理。MNP的表面等离子体可以从化学反应中获得能量,形成活化的MNP(MNP*),与OH自由基偶联产生新的加合物OH-MNP*。OH-MNP*可以加速HCO3-生成发射体中间体(CO2)2*的反应速率,从而提高整个反应的CL。2.5 食品领域 BPCL可以用于食品中的微生物/病原体及其毒素、痕量金属离子、抗生素、氧自由基、含氮、硫、磷物质、抗坏血酸、有机酸以及辐照食品的分析检测。2.5.1 基于光谱阵列的单一催化发光传感器及其在葡萄酒鉴定中的应用 识别复杂混合物,特别是那些成分非常相似的混合物,仍然是化学分析中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部分。本文利用MgO纳米材料在封闭反应池(CRC)中构建的单一催化发光(CTL)传感器来识别醋。它可以提供这种类型的高度多组分系统的原型。通过扫描反应期间分布在15个波长的CTL光谱,获得了醋的光谱阵列图案。这些就像他们的指纹。然后通过线性判别分析(LDA)对阵列的CTL信号进行归一化和识别。对九种类型和八个品牌的醋以及另外一系列的人造样品进行了测试;人们发现这项新技术能很好地区分它们。 这种单一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了对复杂混合物分析的良好前景,并可能提供一种识别非常相似的复杂分析物的新方法。2.5.2 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片胶体诱导化学发光失活对食品中生物胺浓度的影响 通过氢键识别打开/关闭荧光和视觉传感器在文献中已经明确确立。显然没有充分的理由忽视氢键诱导的化学发光失活(CL)。 在本工作中,作为新型CL催化剂和CL共振能量转移受体(CRET),层状双氢氧化物(LDH)纳米片胶体可以显著提高双(2,4,6-三氯苯基)草酸盐(TCPO)-H2O2体系的CL强度。另一方面,生物胺可以选择性地抑制LDH纳米片TCPO–H2O2系统的CL强度,这是由于光致发光LDH纳米片通过O–H…N键取代O–HO键而失活的结果。 此外,组胺被用作食品腐败的常见指标,发现CL强度与组胺浓度在0.1–100uM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组胺(S/N=3)的检测限为3.2nM。所提出的方法已成功应用于追踪变质鱼类和猪肉样品的组胺释放,显示出这些样品中生物胺水平的时间依赖性增加。2.5.3 碳酸盐夹层水滑石增强过氧亚硝酸化学发光,检测抗坏血酸的高选择性 在本研究中,发现Mg-Al碳酸酯层状双氢氧化物(表示为Mg-Al-CO3LDHs)催化过氧硝酸(ONOOH)的化学发光(CL)发射。CL信号的增强是由于过亚硝酸根(ONOO)通过静电吸引在LDHs表面的浓度,这意味着ONOO可以容易有效地与嵌入的碳酸盐相互作用。此外,抗坏血酸可以与ONOO或其分解产物(例如_OH和_NO2)反应,导致Mg-Al-CO3-LDHs催化的ONOOH反应的CL强度降低。 基于这些发现,以Mg-Al-CO3-LDHs催化的ONOOH为新的CL体系,建立了一种灵敏、选择性和快速的CL法测定抗坏血酸。CL强度在5.0至5000nM的范围内与抗坏血酸的浓度成比例。检测限(S/N=3)为0.5nM,9次重复测量0.1mM抗坏血酸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6%。 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商业液体果汁中抗坏血酸的测定,回收率为97–107%。这项工作不仅对更好地理解LDHs催化的CL的独特性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如发光器件、生物分析和标记探针。2.6 气相催化发光2.6.1 基于纳米ZnS的四氯化碳催化发光气体传感 基于四氯化碳在空气中氧化纳米ZnS表面的催化发光(CTL),提出了一种新的灵敏的气体传感器来测定四氯化碳。详细研究了其发光特性及最佳工艺条件。 在优化的条件下,CTL强度与四氯化碳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4–114ug/mL,相关系数(R)为0.9986,检测限(S/N=3)为0.2ug/mL。5.9ug/mL四氯化碳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9%(n=5)。 对甲醇、乙醇、苯、丙酮、甲醛、乙醛、二氯甲烷、二甲苯、氨和三氯甲烷等常见异物无反应或反应较弱。在4天的40小时内,传感器的催化活性没有显著变化,通过每小时收集一次CTL强度,R.S.D.小于5%。该方法简便灵敏,具有检测环境和工业中四氯化碳的潜力。2.6.2 珊瑚状Zn掺杂SnO2的一步合成及其对2-丁酮的催化发光传感 将一维纳米级构建块自组装成功能性的二维或三维复杂上部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开发了一种简单的水热方法来合成由纳米棒组装的珊瑚状Zn掺杂SnO2分级结构。利用XRD、SEM、TEM、XPS、FTIR和N2吸附-脱附对所得样品的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研究在不同反应时间合成的样品,探讨了生长机理。作为催化发光(CTL)气体传感器的传感材料,这种珊瑚状Zn掺杂的SnO2表现出优异的CTL行为(即,与其他15种常见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相比,具有高灵敏度、对2-丁酮的优异选择性以及快速响应和回收)。在相同的条件下测试了SnO2样品的三种不同Zn/Sn摩尔比,以证明Zn掺杂浓度对传感性能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进一步研究了基于1∶10Zn掺杂SnO2传感材料的CTL传感器对2-丁酮的分析特性。气体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2.31–92.57ug/mL(R=0.9983),检测限为0.6ug/mL(S/N=3)。2.6.3 缺陷相关催化发光法检测氧化物中的氧空位 氧空位可以控制氧化物的许多不同性质。然而,氧空位的快速简单检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它们的种类难以捉摸,含量高度稀释。在这项工作中,本文中发现TiO2纳米颗粒表面乙醚氧化反应中的催化发光(CTL)强度与氧空位的含量成正比。氧空位依赖性乙醚CTL是由于氧空位中大量的化学吸附O2可以促进其与化学吸附的乙醚分子的接触反应,从而显著提高CTL强度。因此,乙醚CTL可以用作TiO2纳米颗粒中氧空位的简单探针。通过检测金属离子掺杂的TiO2纳米粒子(Cu、Fe、Co和Cr)和氢处理的TiO2纳米粒子在不同温度下在具有可变氧空位的TiO2表面上的乙醚CTL强度,验证了其可行性。本CTL探针测得的氧空位含量与常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技术测得的结果基本一致。与已经开发的方法相比,所开发的CTL探针的优越性能包括快速响应、易于操作、低成本、长期稳定性和简单配置。本文认为氧空位敏感的CTL探针在区分氧化物中的氧空位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 "高灵敏电化学发光检测方法"获国家专利
    近日,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徐国宝等科研人员的一项发明专利“环境友好的高灵敏电化学发光检测方法”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专利号:200510016848.4)。   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标记分析是继放射分析、酶联分析、荧光分析和化学发光分析之后的新一代标记分析技术。它是基于高浓度的三丙胺与低浓度的联吡啶钌标记物发生电化学发光反应来进行生物分析,该技术由于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抗干扰能力强、试剂稳定、重现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分析和科学研究。但联吡啶钌/三丙胺体系需要很高浓度的三丙胺才能实现高灵敏检测 且在不同工作电极上发光强度差别较大,铂电极上的发光强度仅约为金电极上的十分之一。因此十几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替代三丙胺的新型共反应物,但一直没有找到发光效率高于三丙胺的共反应物。   该研究小组针对标记分析的特定条件,调研了一系列含有不同链长和基团如羟基、羧基和氨基等的共反应物的发光情况,找到一种高效的新型共反应物二丁基乙醇胺。在浓度为20 mM时,它在金电极和铂电极上的发光强度分别约是目前效率最好的三丙胺的十倍和一百倍。与一般采用外加增敏剂提高发光效率不同,二丁基乙醇胺是通过自身的羟乙基的催化来显著提高发光效率。由于羟乙基是一个吸电子基,因此该研究表明不是所有吸电子基团都是抑制电化学发光的,为寻找更加优良的试剂提供了新途径。二丁基乙醇胺具有优良的分析性能,在浓度只有三丙胺的五分之一时检测联吡啶钌比三丙胺的检测限好一个数量级。该研究对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标记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 【瑞士步琦】SFC应用——苯基吡啶的纯化
    SFC应用—苯基吡啶的纯化3-苯基吡啶与4-苯基吡啶都是生产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有机原料,随着农药、医药等精细化工行业的蓬勃发展,对两者的需求日益增高。两者的沸点接近(分别为 144.14℃ 和 145℃),性质相似。依靠传统的分离方法,如精馏、普通的溶剂萃取无法将其分离。而采取化学转化法则会有污水量大、产率低等缺点。虽然邻苯二甲酸法和铜盐法研究较多,但相对来说步骤比较繁琐。现如今通过 SFC 可以有效将两者进行分离,高效快速的同时也解决了有机溶剂污水处理量大等难题。1SFC 分离条件设备Sepiatec SFC-50色谱柱AS-HUV波长254nm改性剂MeOH,5%进样体积15 ul流速8 ml/min压力100bar温度40℃2实验结果▲图1.SFC 在 5% MeOH 等度条件下对 3-苯基吡啶与 4-苯基吡啶分离色谱图3叠加进样▲图2. 3-苯基吡啶与 4-苯基吡啶在 6 次叠加进样状态下的分离色谱图4结论与传统的分离方式相比,通过超临界流体色谱可以快速有效的将 3-苯基吡啶与 4-苯基吡啶进行分离,并将分离时间控制在 4min 之内,除此之外,较少的改性剂使用也为用户解决溶剂成本及后续废液处理等烦恼。通过叠加进行功能,在保证两者分离度的情况下可以更加快速的对样品进行制备,避免非必要的时间等待,叠加进样功能可将每次进样时间控制在 1.6min 以内。
  • 新疆理化所基于探针结构精细调控实现高氯酸盐可视化检测
    高氯酸盐具有强氧化性和高稳定性,是广泛应用于固体推进剂、军工生产、航天器材、烟花爆竹等领域的重要含能材料之一。据美国爆炸数据中心统计,以高氯酸盐/氯酸盐作为原料直接或间接参与的爆炸案达全球爆炸案总量的63.4%。因此,开展对痕量高氯酸盐固体的高灵敏、准确的现场检测对保障国家公共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爆炸物传感检测团队长期致力于痕量危化品检测方法研究,在危爆品、特别是非制式爆炸物的高灵敏、快速、识别检测原理和器件设计方面发展了系列新的解决方案(Adv. Mater. 2020, 32, 1907043、Adv. Sci. 2020, 2002991、Angew. Chem. Int. Ed. 2022,DOI: 10.1002/anie.202203358等)。近期在高氯酸盐现场可视化检测方面取得进展,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组装配合物探针与水凝胶耦合作用协同调控的超高灵敏比色-荧光双模可视化传感新策略,成功实现了超痕量高氯酸盐的现场双模可视化检测。该团队以三联吡啶铂(II)辅助配体为切入口,结合量子化学计算,系统研究了不同辅助配体对水溶液中三联吡啶铂(II)自组装产物Pt-Pt金属作用导致的MMLCT态光谱能量和发光稳定性的影响,阐明了辅助配体调控高氯酸根诱导聚集产物发光性质的一般性规律。研究发现,异硫氰酸根为辅助配体时,高氯酸根诱导聚集的三联吡啶铂(II)自组装产物具有能量最低且最稳定的MMLCT吸收/发射光谱,而溴为辅助配体时,自组装产物的MMLCT发生强度最高。因此,结合反阴离子调控,获得了具有良好水溶性的三联吡啶铂(II)配合物高氯酸盐比色-荧光双模可视化探针,实现了对高氯酸盐的高灵敏、高特异、快速、双模可视化传感。在此基础上,该团队提出了利用水凝胶反应介质与探针之间的耦合效应对传感材料发光信号局域增强的提升策略。通过将该铂(II)配合物探针与具有均一网络结构的PVA水凝胶耦合,利用自组装生成的微米级一维纤维状聚集体与水凝胶网络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对发光产物的完全锚定,实现了对0.75 μm(0.73 fg)高氯酸盐单颗粒的比色-荧光双模传感信号的直接观测,对空气中高氯酸盐悬浮微粒的检测限低至0.02 fg。该研究提出的辅助配体精细调控提升自组装阴离子探针双模可视化传感性能的策略,不仅可为具有特异双模光学响应信号的阴离子探针设计提供指导,还发展了基于单颗粒响应信号直接观测的超灵敏嗅觉传感方法,可为其他超痕量难挥发化学物质传感提供借鉴。此外,爆炸物传感检测团队以该研究为核心,与新疆公安厅共同发布自治区地方标准1项(DB 65/T 4451-2021《氯酸盐和高氯酸盐的检测目视化学比色法》),为相关行业提供了高氯酸盐检验鉴定操作规范。系列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杂志封底)和《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上,博士研究生苏珍为第一作者,导师窦新存研究员和李毓姝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相关理论计算部分与太原科技大学李坤教授合作完成。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及自治区相关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2/ta/d2ta00843b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5400521002975封底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2/ta/d2ta90087d
  • 深圳普门新品eCL80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亮相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2018学术峰会
    p   2018年6月29日-7月1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2018学术峰会在江苏宜兴召开。在29日的新产品发布中,深圳普门科技卢国强介绍了普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与临床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f1f5972a-842c-4974-99a8-706633407511.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7年7月,深圳普门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eCL8000上市,其成为中国第一款供临床实验室使用的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eCL8000采用基于三联吡啶钌的直接电化学发光法,可同时支持10种试剂上机,最大样品位30个,最大反应位100个,最大测试速度为86测试/小时,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第一款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p
  • 瞄准分析化学研究国际前沿热点
    日前召开的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杨秀荣院士主持完成的“生物分子识别的分析化学基础研究”项目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生物分子识别的分析化学基础研究”项目属于分析化学学科,是分析化学研究的国际前沿热点。该项目立足于学科发展,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瞄准分析化学中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通量的科学问题,发展基于生物分子识别的新型分析材料、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 在这个项目中,有多项重要科学发现:一是首次成功利用微波热解法制备出无毒、具有荧光和电化学发光双重性质的碳点;发展了非共价技术制备稳定的、对氧还原具有高催化活性的铂纳米立方体修饰碳纳米管的材料;该系列材料在生物分子识别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发现了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新型共反应剂:二丁基乙醇胺。使用该试剂,三联吡啶钌在铂电极上的电化学发光响应是使用传统共反应剂三丙胺的100倍,在提高电化学发光灵敏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构筑了新型功能化纳米传感器,并将其成功用于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生物分子识别分析:发展了杂交双链DNA功能化荧光银纳米簇的制备新方法,实现了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单碱基突变的识别。该方法对于基因单碱基变异的识别具有普适性;设计与合成了新型纳米多功能荧光探针:SiO2/ED-TA/Eu3+,可以选择性识别炭疽热孢子标志物,检测灵敏度比传统方法提高了2个数量级,2分钟即可完成检测,并实现了检测的可视化;开发了基于三重氢键识别的功能化金纳米粒子检测三聚氰胺的比色方法,裸眼检测限比美国安全标准低2个数量级,实现了低成本、准确、原位检测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目的。 四是发展出具有荧光、表面增强拉曼和共振光散射等多种检测手段,非放射性的生物芯片技术,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达到了对生物分子识别进行高通量研究的目的。 五是研制出实时、在线的分子识别电化学分析仪。有关该仪器的科技部专家组验收意见认为“该仪器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重要科技成果,填补了该类仪器国内外空白。”
  • MALDI-FTICR-MS评估除草剂在蔬菜中吸收代谢行为
    小白菜活体微毛细管采样和快速分析示意图。研究团队 供图 近日,广东省化学测量与应急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研究建立了一种活体微量毛细管采样(MCS)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MALDI-FTICR-MS)分析新技术。相关研究发表于《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  百草枯和敌草快均为联吡啶类阳离子季铵盐,具有高水溶性和低挥发性,属于非选择性触杀灭生型除草剂,因其价格低廉,曾在全球范围内作为除草剂被广泛使用。百草枯和敌草快对人和动物具有很强的毒性,易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并通过食物链威胁人体健康。  研究发现,小白菜对百草枯和敌草快的吸收能力有显著性差异,相对更容易吸收敌草快,且两者在不同小白菜个体之间也存在显著性的吸收差异。研究人员开发出MCS活体采样和MALDI-FTICR-MS快速分析技术。该技术具有成本低、样本用量少、快速、高通量、高灵敏等特点,全分析流程20分钟内完成。  长时间的暴露实验发现,一组小白菜根系持续暴露在百草枯和敌草快污染(初始浓度均为100 μg/L)的水环境中,该组小白菜根系会持续吸收该两种污染物,当两者在小白菜茎内汁液的浓度分别达到约500 μg/kg时,会使植株枯萎死亡。  进行消除实验时,将吸收有百草枯和敌草快的活体小白菜根系浸泡在空白培养液中培养,小白菜茎内汁液的两种除草剂浓度逐渐降低,而空白培养液中会检出百草枯和敌草快,说明除草剂会被小白菜通过根系以原型的形式排出体外。  依据消除跟踪实验测试结果,计算出百草枯和敌草快的半衰期分别为1.32d和1.86 d。在消除实验的第18天,百草枯和敌草快在活体小白菜体内仍有检出,说明两者均难以通过小白菜自身的正常代谢达到完全清除和降解。  该研究技术可实时监测活体植物体内联吡啶季铵盐类除草剂的浓度,评估其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和消除行为,为农业生产中因除草剂使用而带来的人体暴露风险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 改写教科书:张新星团队在大气微液滴中制备极不稳定的吡啶负离子
    前言2021年12月8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赵玲玲打开质谱仪,开展日常的实验。当天的实验内容是在微液滴表面使用吡啶(Py)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然而在开始收集数据的第一时间,赵玲玲就观测到了质量为79的吡啶负离子的质谱峰。她的导师张新星研究员指着电脑屏幕上最强的那个峰道:“吡啶负离子在大气里是不可能生成的,这瓶吡啶肯定是坏了。”… … 一些小分子的负离子极不稳定本科普通化学原理和物理化学教科书均指出,像苯、吡啶这样的稳定分子,所有的成键轨道均被电子占满。若要得到它们的负离子,电子必须要填入能量极高的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即π*反键轨道。然而这个过程需要吸收很大的能量,从而使得这些分子的电子亲和能(得到电子的能力)是很大的负值(如图1所示)。即使在极低温、高真空的环境中,科学家们此前也只通过电子照射吡啶蒸汽的方式观测到瞬态存在的吡啶负离子(Py-),并且估算了它的寿命和分子发生一次振动所需要的时间数量级相仿,即瞬间的10飞秒(1秒的一百万亿分之一)。因此在大气或水中制备吡啶负离子,违反了此前教科书中的基本常识。图1:典型分子轨道能级图吡啶负离子在微液滴表面的生成使用十分简单的氮气喷雾和质谱检测的方法,南开大学张新星团队的硕士研究生赵玲玲在大气中生成了含有吡啶的微小水滴,并在质谱中观测到了极强的Py-信号(图2)。由于这个结果十分惊人,张新星起初并不相信这些信号是真实的。然而在赵玲玲上百次的尝试之后,信号仍然存在。因此,张新星致电了斯坦福大学的美国科学院院士Richard Zare教授。Zare团队的博士后学者宋肖炜博士很快地就重复出了实验。宋博士说,在重复出实验的那一刻,“已经80多岁的Zare,开心地像个孩子”。 张新星指出,根据实验室质谱仪检测离子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Py-负离子的寿命至少高达50毫秒,比之前人们认为的10飞秒提高了一万亿倍。为了进一步证明Py-的存在,赵玲玲还使用二氧化碳捕捉到了Py-,并生成了产物(Py-CO2)-。为了避免是空气中的微量污染物促成了Py-负离子的生成,张新星课题组还搭建了一套进样口在手套箱中的质谱装置,仍然得到了极高的Py-负离子信号,证明了该反应是微液滴表面自发进行的过程。图2:A,简单的氮气喷雾产生微液滴的装置。B,吡啶负离子的质谱峰。C,吡啶负离子绝对信号强度随着浓度的变化。D,吡啶负离子生成效率随着浓度的变化。E,吡啶负离子的信号强度随着载气气压(液滴大小)的变化。F,吡啶负离子的信号强度随着温度的变化。神奇的微液滴化学近几年来,斯坦福大学的Richard Zare教授和普渡大学的Graham Cooks教授发现很多原本在水溶液中难以进行的化学反应,在通过气体喷雾或者超声雾化产生的微小水滴中(如图3中我们日常所用的加湿器产生的水雾)可以自发发生,甚至可以被加速到原本的一百万倍。而且水滴的尺寸越小,这些现象越明显。Zare认为,微液滴的表面自然带有高达109 V/m的电场。相比之下,在空气中生成闪电的击穿电压仅有106 V/m。微液滴表面的电场是如此庞大,甚至可以撕裂水中的氢氧根(OH-),生成一个自由电子和一个羟基自由基(OH)。自由电子具有极高的还原性,而OH具有极高的氧化性,这看似完全矛盾的两个性质居然同时存在,使得微液滴成为了神奇的矛盾统一体(unity of opposite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Teresa Head-Gordon教授在近期发表的论文中,也从理论上证实了微液滴表面极高电场的存在。张新星和Zare认为,该实验是微液滴表面自发生成的电子还原了吡啶生成了Py-。Zare同时也猜测,吡啶分子的振动激发态很有可能也帮助了其负离子的生成。此外,如果微液滴表面的OH-真的可以被撕裂生成一个自由电子和一个羟基自由基,那么这个羟基自由基就可能进一步氧化吡啶。赵玲玲通过改变质谱极性,也确实观测到了这些氧化产物,为微液滴“神奇的矛盾统一体”提供了进一步坚实的证据。图3:家庭中常见的产生微液滴的加湿器深远影响在记者的采访中,张新星表示,化学是一门创造新物质的科学,基于教科书常见的原理,很多时候化学家们在合成出某个物质之前,就可以根据现有的、被广泛接受的物理化学和量子力学原理,以及分析装置自身可以测量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极限去预测这个化合物是否可以存在,可以存在多久,以及即使存在但能否可以被科学家们观测到。然而,这些预测真的靠谱吗?教科书写的金科玉律就一定正确吗?原本认为即使在真空绝对零度也只能短暂存在的吡啶负离子,被发现在大气中的水滴上就可以生成,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充分理解现存科学,但是又敢于质疑现存的科学,是推动科学认知边界的有力途径。Sprayed Water Microdroplets Containing Dissolved Pyridine Spontaneously Generate the Unstable Pyridyl Radical Anion 作者:赵玲玲, 宋肖炜, 宫矗, 张冬梅, 王瑞靖, Richard N. Zare, 张新星, PNAS, 2022, 119, e2200991119(点击了解论文)
  • 大连化物所提出光催化烯烃的卤代/吡啶双官能化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仿生催化合成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员陈庆安团队在光催化烯烃的卤代/吡啶双官能化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展出通过调控氧化淬灭活化模式和自由基极性交叉途径,实现光催化非活化烯烃的卤代/吡啶双官能化反应新策略。该策略作为对传统Heck型反应的补充,通过自由基反应过程避免了中间体β-H消除带来的底物限制,高效地将卤代基和吡啶基团区域选择性地加成到烯烃双键。  由简单底物快速构建复杂分子是有机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其中,烯烃的催化官能化反应由于底物成本低且来源广泛而备受关注。虽然经典的Heck反应和还原型Heck反应提供了烯烃的芳基化和氢芳基化的有效途径,但这些方法均涉及了卤原子的消除,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废弃物。此外,碳卤键的选择性构建十分重要,它是多种官能团转化的重要反应位点。因此,在不牺牲卤原子的情况下,实现烯烃双键同时构建新的C-C和C-X键具有重要意义。  陈庆安团队长期致力于发展不同催化体系,以实现烯烃选择性催化转化与合成。在前期相关研究(Angew. Chem. Int. Ed.,2019;Angew. Chem. Int. Ed.,2020;Angew. Chem. Int. Ed.,2021;Angew. Chem. Int. Ed.,2021;Angew. Chem. Int. Ed.,2021)基础上,该团队最近利用卤代吡啶和非活化烯烃作为简单的反应底物,采用光催反应策略来实现非活化烯烃的卤代/吡啶双官能化。科研人员通过添加三氟乙酸,促进卤代吡啶底物发生质子化,使铱光催化剂更易于发生氧化淬灭,激发质子化的卤代吡啶产生亲电性吡啶自由基,进一步与富电子的非活化烯烃发生加成;氧化态的铱光催化剂可将生成的烷基自由基中间体氧化为碳正离子,进一步捕获体系中的卤负离子,实现C-C键和C-X键(X=Cl,Br,I)的选择性构建。此外,科研人员还进行了Stern-Volmer荧光淬灭、循环伏安法、量子产率测定等机理探究实验和动力学研究,解释了反应途径调控的机制和反应机理。为进一步验证该反应的实用性,科研人员开展了一系列转化实验:利用烯烃的卤代吡啶双官能化产物的碳卤键,可发生进一步的消除反应,以及与亚磺酸盐、硫氰酸盐、苯硫酚和叠氮钠的取代反应得到相应的转化产物。  相关研究成果以Photo-Induced Catalytic Halopyridylation of Alkenes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 仪器情报,科学家利用LTSTM等先进设备分析了吡啶氮掺杂石墨烯膜在高效CO₂捕获中的机理!
    【科学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显,碳捕集技术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高效、低成本地分离CO2的技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促进碳中和。传统的CO2分离技术通常依赖于热力学过程,如化学吸收和物理吸附,但这些方法往往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成本高昂。因此,开发基于膜的CO2分离技术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方向,因为这种技术不依赖于热能,有望降低捕集成本。传统的膜材料如聚合物薄膜和金属有机框架等已经显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但它们的CO2渗透率受到选择层厚度的限制,难以进一步提高。此外,实现高CO2/N2分离因子的挑战在于难以兼顾高选择性和高渗透率。因此,本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Kuang-Jung Hsu,Kumar Varoon Agrawal等研究团队利用二维孔隙结构,通过控制孔边缘的异原子掺杂来增强CO2与孔的结合亲和力。他们选择了石墨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将吡啶氮引入孔边缘,促进了CO2与孔之间的竞争性吸附。这种方法提高了CO2的装载量,使得即使在稀薄的CO2气流中也能实现高CO2渗透率和高CO2/N2分离因子。此外,他们采用了可扩展的化学方法,成功制备了厘米级的高性能膜,为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科学亮点】(1)在本研究中,首次利用氨在室温下处理氧化的单层石墨烯,成功地在孔边缘引入了吡啶氮。这一方法使得孔边缘的吡啶氮取代成为可能。(2)实验结果表明,吡啶氮的引入导致了CO2与孔之间的高度竞争性但定量可逆的结合,这与理论预测一致。通过高分辨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确认了吡啶氮的引入。同时,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LTSTM)观察到了CO2的吸附和解吸过程,验证了吡啶氮引发的高亲和力。(3)此外,实验还显示了即使在稀薄的CO2气流中,也能实现高装载量,进而实现了高CO2渗透率和高CO2/N2选择性。由于化学反应的可扩展性,实验在厘米级膜上展示了高性能。【科学图文】图1:在吡啶-N-取代的石墨烯上,吸附CO2。图2. 在吡啶-N-取代的石墨烯上,吸收CO2。图3. 在吡啶-N-取代的石墨烯上,定量可逆的CO2吸附。图4:过能量色散光谱(EDS)和拉曼光谱确认吡啶氮取代石墨烯中的氮官能团。图5:吡啶氮取代石墨烯的CO2吸附和气体传输特性。图6: 竞争性CO2吸附,吡啶-N-取代石墨烯具有极好的碳捕获性能。【科学结论】这项研究为开发高效的碳捕集技术提供了科学价值。通过在石墨烯孔边缘引入功能异原子,特别是吡啶N,作者成功地改善了CO2在孔中的吸附性能,从而实现了高渗透率和高选择性的分离效果。这一发现不仅为膜科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还将激发分子模拟和实验来进一步探索竞争性吸附的机制,为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此外,研究中采用的化学反应是基于气态反应物的,这使得相关技术具有了高度可扩展性,并且可适用于大面积样品的制备。因此,这项研究的成果不仅将对膜领域有所贡献,还将为其他领域,如高性能吸附剂、传感器和催化剂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原文详情:Hsu, KJ., Li, S., Micari, M. et al. Graphene membranes with pyridinic nitrogen at pore edges for high-performance CO2 capture. Nat Energy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4-01556-0
  • IRsweep发布微秒级时间分辨超灵敏红外光谱仪新品
    微秒级时间分辨超灵敏红外光谱仪 传统光谱仪由于光源,测量方式等限制,需要几秒钟或者更长的测量时间来获取一个完整的光谱。 然而,生物医学、化学动力学等许多过程都是发生在微秒级的时间内,这些过程是传统技术的光谱仪没办法观察到。IRsweep公司推出的IRis-F1时间分辨快速双光梳红外光谱仪是一种基于量子级联激光器频率梳的红外光谱仪,突破了传统光谱仪需要几秒钟或者更长的测量时间来获取一个完整的光谱的限制,能实现高达1 μs时间分辨的红外光谱快速测量,完美提供了结合高测量速度(微秒级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宽光谱范围的解决方案,这种高速的测量方案开启了生物医药、化学反应动力学光谱分析的全新的可能。IRis-F1 微秒级时间分辨超灵敏红外光谱仪 IRis-F1 微秒级时间分辨超灵敏红外光谱仪原理示意图 主要特点: 1 μs时间分辨率 高达0.25 ~0.5 cm-1波数分辨率 双量子级联激光频率梳技术提供高能量光源 测量数据信噪比高 易于微量及痕量光谱分析 方便易用、可靠性高 主要技术参数: 高信噪比广泛的应用领域: 时间分辨光谱 动力学研究 光催化研究 高通红外光谱分析 适用固体、液体、气体样品化学成分分析 主要应用案例:1、菌紫红质时间分辨红外光谱研究 菌紫红质(bacteriorhodopsin)是存在于细菌(如生活在盐湖中的嗜盐细菌)中的光敏跨膜质子泵。 菌紫红质结构示意图 盐湖中嗜盐细菌光敏变色 实验装置示意图 时间分辨快速双光梳红外光谱测量结果显示: 成功观察到微秒时间分辨下的菌紫红质光敏状态变化 在微秒测试时间内,mOD浓度下光谱结果良好 光谱噪音水平低 时间分辨快速双光梳红外光谱适用于: 直接分析快速生物过程 实时研究动力学变化 高通分析蛋白-配体相互作用 时间分辨快速双光梳红外光谱测量结果 2、光催化过程的时间分辨红外光谱研究 三联吡啶钌(Ru(bpy)32+ )由于具有良好的受激发特性,在电致发光(ECL)检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光催化水分解反应机理: (i) Ru(bpy)32+ 被光激活;(ii) 消耗 S2O82- ,变为3+ 价转态 (iii)在 Co3O4 催化下,电子从水转移到 Ru(bpy)33+ 还原成2+价转态 相应的实验方案示意图 时间分辨快速双光梳红外光谱测量结果显示: 成功观察到微秒时间分辨下的催化反应 获得μOD浓度下信号 能结合ATR技术时间分辨快速双光梳红外光谱适用用于: 催化反应 化学反应 反应过程监控时间分辨快速双光梳红外光谱测量结果 3、时间分辨红外光谱进行远距探测 远距探测用于远程探测危险物质,如爆炸物、生物/化学试剂等在安全防护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远距探测依赖于来自遥远表面的光束反射信号探测,具有较大的挑战。 实验装置示意图IRsweep远程探测方案测量结果 IRsweep远程探测方案测量结果显示: 成功探测到远程物体的漫反射信号 较高的输出能量具有远程探测的优势 能探测到 1 μg/cm2 表面覆盖的信号IRsweep远程探测方案可用于: 国土安全 机场安检 IRsweep 相关光学产品 IRcell – 超长光程激光样品池 适用于红外激光吸收光谱 工业、医疗、环境领域的痕量气体检测 工业过程控制 安全监控 微量样品测试 更低容量更高灵敏度 光程长度:349 cm 样品池体积:38 ml 低边噪声水平: 成功探测呼唤气体中的CO2和CO 较长的光程具有痕量气体探测的优势 对痕量气体探测具有很高的信噪比IRcell适用用于: 工业、医疗、环境领域的痕量气体检测 工业过程控制 安全监控 微量样品测试 部分用户 2018年8月,首套新一代IRis-F1时间分辨快速双光梳红外光谱系统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的Joachim Heberle 教授组成功完成安装。 创新点:基于量子级联激光器频率梳技术,突破了传统光谱仪需要几秒钟或者更长的测量时间来获取一个完整的光谱的限制,能实现高达1μ s时间分辨的红外光谱快速测量。 微秒级时间分辨超灵敏红外光谱仪
  • 世界上第一个单原子X射线揭示了最小水平的化学
    原子可能没有骨骼,但我们仍然想知道它们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这些微小的粒子是构成所有正常物质(包括我们的骨头)的基础,理解它们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更大的宇宙。我们目前可以使用高能X射线来帮助我们理解原子和分子,以及它们是如何排列的,捕捉衍射光束来重建它们的晶体结构。上图:六个铷和一个铁原子的超分子组装体。扫描隧道显微镜显示了一个铁原子的清晰信号。现在,科学家们已经使用X射线来表征单个原子的特性,表明这项技术可以用来在物质最微小构件的水平上理解物质。由俄亥俄大学和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托卢洛普阿加伊(Tolulope Ajayi)领导的一个国际团队表示:“在这里,我们证明X射线可以用来表征一个原子的元素和化学状态。”X射线被认为是在原子水平上表征材料的合适探针,因为它们的波长分布与原子的大小相当。有几种技术可以用X射线照射物体,看看它们是如何在很小的尺度上组合在一起的。其中之一是同步加速器X射线,其中电子沿着圆形轨道加速,直到它们发出明亮的高能光。上图:铁超分子组装示意图,铁原子为红色,铷为青色。为了分辨真正精细的尺度,物理学家托卢洛普阿加伊和他的同事使用了一种将同步辐射X射线与原子尺度成像显微镜技术相结合的技术,称为“扫描隧道显微镜”。这采用了一种优秀的尖端导电探针,该探针与测试材料的电子相互作用,称为“量子隧道”。在非常接近的地方(比如半纳米),电子的精确位置是不确定的,会将其涂抹在材料和探针之间的空间中;原子的状态就可以在产生的电流中进行测量。这两种技术统称为“同步加速器X射线扫描隧道显微镜(SX-STM)”。放大的X射线激发样品,针状探测器收集产生的光电子。这是一项令人兴奋的技术,它开启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可能性:去年,该团队发表了一篇关于使用 SX-STM 旋转单个分子的论文。这一次,他们做得更小,试图测量单个铁原子的性质。他们分别创建了超分子组装,包括铁和铽离子在一个原子环中,也就是所谓的配体。1个铁原子和6个铷原子通过三联吡啶配体连接;铽、氧和溴通过吡啶-2,6-二甲酰胺配体连接。然后,对这些样品进行 SX-STM 处理。上图:左图-铽超分子组装示意图,铽为青色,溴为蓝色,氧为红色。左图-铽超分子组装的SX-STM图像。探测器接收到的光与照射在样品上的光是不一样的。一些波长被原子核中的电子吸收,这意味着在接收到的X射线光谱上有一些较暗的线。研究小组发现,这些较暗的线条分别与铁和铽吸收的波长一致。吸收光谱也可以分析,以确定这些原子的化学状态。对于铁原子,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只有当探头尖端正好位于铁原子的超分子结构上方并且非常接近时,才能探测到X射线信号。研究人员说,这证实了隧道机制中的探测。因为隧穿是一种量子现象,这对研究量子力学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表示:“我们的工作,将同步加速器X射线与量子隧道过程联系起来,并开启了未来的X射线实验,以同时表征材料在单原子极限下的元素和化学性质。”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 热分析仪器支持全球突破性研究的10个示例
    作者:Olivier Savard热分析提供了关于材料特性的基本信息,以及材料在现场的可能表现。这一点及其相对简单性,使得像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法(TGA)这样的技术对于那些开发用于苛刻应用的新型材料的企业来说非常宝贵,例如药物和医疗器械。以下仅举10个示例说明热分析仪系列如何支持全球突破性的研究。1. LED散热器新材料的发展由于铝的成本低、重量轻,且其性能可通过改变成分来定制,因此聚合物复合散热器是铝的绝佳替代品。人们有意以此方式将石墨烯用作纳米填料,但是它的大表面积使得通过聚合物基质难以均匀分散。为了解决此问题,《Graphene-based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LED thermal management》作者Cho等人正在试验石墨烯和聚合物之间的桥接材料,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来确定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转变温度。2. 开发具有特定表面特性的聚合物新材料研究的目标之一是创造高强度、低重量和良好热稳定性的材料。此类特性可通过蜂窝结构表现,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创建具有功能化空腔的微图案化聚合物表面。控制颗粒在此类材料中的分布对于控制它们的特性至关重要。《Amino-functionalizedbreath-figure cavitiesinpolystyrene–alumina hybrid films: effect of particle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ion》的作者Lakshmi等人正在研究聚苯乙烯-氧化铝杂化膜。文中运用差示扫描量热同步重量分析仪来测定苯乙烯改性氧化铝颗粒的有机含量。3. 药物释放的水凝胶表征《Analysis of Water State and Gelation of Methylcellulose Thermo-reversible Hydrogels by Thermal Analysis and NMR》的作者Nishimoto等人一直在研究在制药应用中用作水凝胶的甲基纤维素(MC)。MC水凝胶的某些特性,如凝胶温度的变化,会影响药物的释放。本研究中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来评估MC和聚乙二醇添加剂之间的相互作用。4. 测定合成材料的基本热性质只要热行为是新型合成材料研究的关键部分,热分析即对表征热性质至关重要。例如,《Designing the thermal behaviour of aqueous biphasic systems composed of ammonium-based zwitterions》的作者Ferreira等人一直致力于设计铵基两性离子(ZIs)的热行为。差示扫描量热仪在确定ZIs的基本热性质(包括分解温度)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5. 壳聚糖接枝苯乙烯工艺的优化开发新型聚合物材料面临的挑战通常是获得合适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壳聚糖的表面特性通过在其上接枝苯乙烯来改性。对所得材料的表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热分析在确定共聚物材料所得的热稳定性方面发挥了作用。本研究《Amino-functionalized breath-figure cavities in polystyrene–alumina hybrid films: effect of particle 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ion》使用了差示扫描量热仪。6. 研究潜在聚变能材料的热性质钛酸锂被视为一种可提供聚变能反应堆所需的氚的潜在材料。钛酸锂通过碳酸锂和二氧化钛之间的反应产生,《Investigating thermal and kinetic parameters of lithium titanate》的作者Sharma和Uniyal对这一反应进行了研究。热重分析(TG)用于全面理解该反应中涉及的动力学机制,用于该研究的热分析仪器为差示扫描量热同步重量分析仪。7. 研究超薄材料的热性质如何变化随着材料变得越来越小,其性能越来越依赖于表面特性,而不是体积特性。这项研究(由《Morphology and phase transitions of n-alkyl alcohol microcrystals》的作者Iwasa等人完成)结合了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原子力显微镜来了解表面特性对n-烷基醇微晶相变行为的影响。8. 曝光后药物有效性分析一些药物在光照下会降解。《Photodegradation assessment of ciprofloxacin, moxifloxacin, norfloxacin and ofloxacin in the presence of excipients from tablets by UPLC-MS/MS and DSC》的作者Hubicka等人的这项研究集中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有效性。此类材料会产生光降解,这将降低其抗菌效果,并可能导致副作用。结合UPLC-MS/MS方法,运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来比较辐照前后的样品。9. 了解片剂中的药物释放和溶出度片剂药物在体内的溶解方式是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项研究中,《The DSC approach to study non-freezing water contents of hydrated hydroxypropylcellulose (HPC)》的作者Talik和Hubicka研究了水合羟丙基纤维素(HPC)的非冷冻水含量,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溶解度的化合物和不同分子量和黏度的HPC的药物释放。用于研究的热分析仪为差示扫描量热仪。10. 影响材料多晶型转变温度的因素研究多晶型物质可以从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Tunable Polymorphic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的作者Yokata等人研究了三联吡啶(terpy)的多晶型效应,发现转变温度可调,具体取决于起始晶体的研磨水平。研究中运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不同条件下的转变温度。
  • 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青年论坛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8月20-2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大会同期举办了“青年论坛”, 16位来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青年学者在本次论坛中做了精彩报告,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报告人:清华大学 张四纯副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低温等离子体探针的质谱分析新方法研究   张四纯副教授介绍课题组设计了LTP探针离子源。用于字画上印章的质谱成像分析,区分了成分不同的印章。可以进一步将LTP探针成像技术用于生物组织和细胞的分子成像,获得重要生命物质的分布和含量信息。LTP探针作为样品剥蚀手段与ICP-MS结合进行微区原位的元素分析及元素成像分析。   报告人:华中师范大学 钟鸿英教授   报告题目:蛋白质翻译后脂修饰及脂质组学的质谱分析方法研究   钟鸿英教授主要报告了利用质谱分析手段研究膜信号转导中的蛋白质脂修饰、甘油三酯代谢通路及调控、化学污染物与肝脏脂肪组成、基于脂肪酸的微生物鉴定等内容。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聂宗秀研究员   报告题目:硝酸萘乙二胺:对小分子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的新基质   聂宗秀研究员介绍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可以进行大分子的测定。课题组研究了适用于对小分子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的一种新型基质:硝酸萘乙二胺。   报告人:武汉大学 黄卫华教授   报告题目: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系统用于细胞培养及检测   黄卫华教授介绍了课题组实现了细胞的长期自动化灌流培养及胞吐分泌实时监测,为细胞生理状态下的实时探测提供了思路 构建了细胞通讯网络,为后续细胞信号传导研究提供了基础 多功能集成的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系统可为细胞研究提供了通用的平台技术。   报告人:福州大学 杨黄浩教授   报告题目:一种基于石墨烯保护的信号放大核酸适体传感器   杨黄浩教授介绍了石墨烯在活细胞mRNA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基于石墨烯保护的信号放大型核酸适体传感器、基于石墨烯的蛋白质水解酶检测方法等内容。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丽华研究员   报告题目:蛋白质印迹材料用于目标蛋白质的选择性富集   张丽华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蛋白质印迹技术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课题组采用水相体系制备出了对目标蛋白质具有选择性识别能力的印迹材料。张丽华研究员介绍保持模板蛋白质构象稳定是制备印迹材料的前提,建议采用2种以上功能单体,非特异性吸附不可完全避免,但是可以部分抑制。蛋白质印迹技术仍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此外,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逯乐慧研究员做了题为“炭疽热标记物的分析”的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梁高林教授报告了“A New General Platform for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Nanomaterials,Cancer Early Detection and Therapy”、北京大学赵美萍教授报告了“几种新型分子识别材料的构建及分析应用”、湖南大学李继山副教授报告了“信号放大核酸检测新方法研究”、浙江大学苏彬研究员报告了“电化学纳米薄膜的量子化充放电”、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徐国宝研究员报告了“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生命分析方法研究”、厦门大学杨朝勇教授报告了“Amplification Techniques for Ultrasensitive Bioanalysis”、南京大学刘震教授报告了“新颖硼亲和方法及其在组学分析中的应用”、华中科技大学刘笔锋教授报告了“单细胞刺激与分析的微流控芯片新方法研究”。
  • 李攻科教授:复杂体系痕量分析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4月13日-16日,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四川大学承办的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在四川大学举行。本届年会恰逢中国化学会八十华诞,受到国际国内化学界同行高度重视,来自国内国际的包括50位两院院士和第三世界院士在内的4000多名化学界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   在大会组织的分析化学学术分会中,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李攻科教授做了题为《复杂体系痕量分析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的报告。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李攻科教授   李攻科教授介绍说在样品分析过程当中,样品前处理时间占整个分析过程的61%,数据处理与报告占27%,样品采集和分析测定时间各占6% 而整个分析过程当中的误差来源的前两位是样品前处理占30%,操作者占19%,另外污染、样品引入、分析测定、数据处理、仪器、校正等引入的误差均在10%以下。由此可见,样品前处理已成为复杂体系分析的瓶颈问题。   2001-2011年有关样品前处理技术的SCI文章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从2001年的800余篇文章增长到2011年的1600余篇。其中各种微萃取技术的论文数量从高到低为:固相微萃取、磁性微球、液相微萃取、搅拌棒萃取技术等。从2001年到2011年,固相萃取技术的论文数量增长平缓,液相微萃取和磁性微球技术论文数量增长较快。   分子印迹微萃取在复杂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李攻科教授介绍说分子印迹聚合物兼备了生物识别体系和化学识别体系的优点,能从复杂样品中选择性分离富集印迹分子及其结构类似物。适合用作“分离介质”,在复杂样品前处理领域中具有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从2001年-2011年,有关分子印迹样品前处理技术的论文数量也是呈上升趋势,并且从2007年-2011年每年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分子印迹微萃取技术的核心是纤维涂层材料的研发,李攻科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课题组的一些研究成果,如研发扑草净、四环素、心得安、雌二醇、2,2-联吡啶分子印迹探针的涂层,并且在大豆、玉米、血液、尿液等复杂样品分析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研发莠去津、生长素、莱克多巴胺和β-谷甾醇磁性分子印迹微球,结合了磁性分离和分子印迹技术各自的优点,具有效率高、选择性好、实现动态萃取等优点。进行了样品分析,实验结果良好 研发特丁津、磺胺二甲啊嘧啶、莱克多巴胺等分子印迹萃取搅拌棒涂层,搅拌棒通过化学键合作用涂渍的分子印迹涂层非常牢固,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使用40-50次后涂层表面保持完好,萃取性能没有明显改变。   微波辅助样品前处理技术在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另外,李攻科教授还介绍了微波辅助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发展情况,从论文数量来看,微波萃取技术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从应用领域来看,2001年微波萃取技术主要用在环境领域,占53.57%,而到2011年, 固相微萃取技术主要用于中草药及其他天然产物的分析,占37.69%,其次是食品分析,环境居第三位。   李攻科教授介绍了课题组正在研究的微波辅助低温萃取技术,在低温真空环境中结合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可避免热敏性及易氧化物质的降解和氧化,使溶剂在较低的温度下保持回流状态萃取目标物,促进溶剂和样品充分接触,提高目标物萃取率。适合于食品药物中热敏性、易氧化物质的萃取。   微波超声辅助固液固分散萃取联用技术:目标物和干扰组分在复合场的作用下同时进入萃取溶剂,干扰组分被分散吸附剂吸附,目标物则留在萃取溶剂中,分散吸附剂应有充分的活性以保留萃取液中的杂质,同时能够使目标物被洗脱。   微波辅助索氏固相萃取技术,溶剂被微波加热并回流,样品中的目标物和干扰组分同时进入萃取溶剂,干扰组分被固相吸附剂吸附,目标物则保留在萃取溶剂中。该技术集萃取、净化为一体,可分析西洋参中的农残,可拓展至其他复杂样品中极性目标物分析。
  • 长春应化所在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p   在光能转化为电能方面,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采用p型高分子半导体(给体)和n型高分子半导体(受体)的共混物作为活性层,与传统的无机太阳能电池相比,具有柔性、成本低、重量轻的突出优点,已成为太阳能电池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但是,n型高分子半导体的种类和数量远远少于p型高分子半导体,因此开发n型高分子半导体材料是发展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的核心。 /p p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俊课题组,提出采用硼氮配位键(B←N)降低共轭高分子的LUMO/HOMO能级,发展n型高分子半导体的策略,并发展出两类含硼氮配位键的n型高分子半导体受体材料,其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器件效率与经典的酰亚胺类n型高分子半导体相近。 /p p   该课题组首先阐明了硼氮配位键降低共轭高分子LUMO/HOMO能级的基本原理,首次将硼氮配位键引入到n型高分子半导体的分子设计中(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3648)。进而提出了两种用硼氮配位键设计n型高分子半导体受体材料的分子设计方法:一是在共轭高分子的重复单元中,用一个硼氮配位键取代碳碳共价键,使共轭高分子的LUMO/HOMO能级同时降低0.5–0.6eV,将常见的p型高分子半导体给体材料转变为n型高分子半导体受体材料(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5313) 二是先设计基于硼氮配位键的新型缺电子单元——双硼氮桥联联吡啶,再用于构建n型高分子半导体受体材料(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436)。 /p p   研究表明,硼氮配位键n型高分子半导体具有LUMO轨道离域、LUMO能级可调的特点(Chem. Sci., 2016, 7, 6197)。基于该独特的电子结构,在得到全高分子太阳电池器件效率6%的同时,实现了光子能量损失0.51 eV,突破了传统有机太阳能电池光子能量损失最小值0.6eV的极限,也是已知文献报道的最低值(Adv. Mater., 2016, 28, 6504)。 /p p   该工作获得了科技部“973”项目、国际自然科学基金、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和中科院先导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4e516292-452d-47ca-ae56-f629db3e32c9.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长春应化所在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p p br/ /p
  • 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分会场报告摘录一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10月23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在湖南长沙市芙蓉华天大酒店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盛况超前,学术报告及参会人员都超过预期。本次会议最后统计共包括了11个大会报告,42个分会邀请报告,58个口头报告,以及100多篇论文报展。   2011年10月23日下午,第一分会场,华天C厅。 会议现场 李根喜教授(南京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蛋白质电化学研制的若干生物传感器   李根喜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蛋白质电化学研究方面的相关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在电极界面对蛋白质定向组装、层层吸附、共价键合、分子包埋、聚合掺杂等技术手段,获得蛋白质直接或间接的电化学响应,由此提出了蛋白质及一些催化底物的定量测试办法;二是基于酶催化反应,通过酶催化及电化学催化所获得的信号,以及在电极界面或测试体系引入的信号标记物,并采用一些信号放大策略,研制了几种新型的生物传感器。基于上述原理,李教授课题组研制了多种用于钾、汞等无机离子及肿瘤标记物等生物大分子的传感器。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种类,不同生理状态的细胞(如凋亡细胞)进行检测。 于聪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 报告题目:核酸诱导的小分子探针的集聚及自组装   于聪教授介绍了对生命最基本物质之一—核酸的性质、检测及结构研究的重要意义,报告中具体讲述了课题组在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等方面的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根据核酸分子诱导的探针分子集聚、自组装过程中探针结构及响应信号的改变来检测核酸存在;研究核酸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核酸适配体分子与被检测物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检测蛋白质、小分子或金属离子等。并且研究了这其中一些重要的生理过程。 王进义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细胞分析   王进义教授在报告中谈到了微流控芯片在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发展及应用。报告中首先简单介绍了细胞与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微流控芯片的特点以及在细胞及免疫分析中的应用。之后主要讲述了实验室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工作的相关情况,主要包括仿生聚合物修饰基底对神经细胞行为的影响;多糖修饰PMDS的蛋白黏附与细胞兼容性;平行高通量细胞分析芯片等。 袁若教授(西南大学) 报告题目:电化学蛋白质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袁若教授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两方面的工作: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方面包括三部分内容:基于纳米材料疾病标志物的直接法电化学检测;基于纳米复合材料标记型的夹心法电化学检测;基于同一电极敏感界面多组分同时电化学检测。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主要介绍了四部分内容:基于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基于鲁米诺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基于过硫酸根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基于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 叶邦策教授(华东理工大学) 报告题目:生物纳米传感器设计及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   叶邦策教授的报告从生物学世界的尺度讲起,介绍了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报告中着重讲解了基于功能化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叶教授课题组首次提出了纳米粒子强化的生物分子荧光偏振探针设计技术并成功应用于重金属离子污染监测和快速高灵敏监测蛋白酶活性和动力学特征。同时还提出了采用氧化石墨烯和荧光标记的单链DNA探针自组装成一种新颖通用的分子信标,用以在均相溶液中实现对DNA序列、蛋白质、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和检测。另外叶教授还谈到了基于靶标诱导金属纳米颗粒变色反应用于硫酸根(SO42-)、重金属离子(Hg2+,Ag+)、食品塑化剂及手性对映体的识别和拆分等问题。 胡乃非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报告题目:可开关的生物电催化及生物传感   胡乃非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可开关的生物电催化和生物传感相关方面的内容。胡教授课题组通过在电极表面构筑智能型薄膜、电活性探针同时作为酶反应的酶介体以及通过薄膜对探针的通透性开关控制电催化等途径实现可开关的生物电催化,并且研究了刺激响应性薄膜对探针通透性开关的机理。袁教授在报告中提到可开关的生物电催化和生物传感有助于理解真实生命体内某些酶反应“开关”的本质,在信息存贮、数据处理和信号放大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此外,还有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贾能勤等代表也在本会场作了精彩的报告。
  • 6家IVD企业发布新品
    苏州翊曼、上海透景、深圳普门、中翰盛泰、苏州海狸、柳州康云6家企业发布新品。翊曼生物自主研发生产的 X-MEN样本管理系统是一款既可与多个主流品牌流水线对接使用的流水线在线冰箱,亦可作为独立单元为样本提供精准专业后处理管理的智慧化的样本管理系统。小身材大容量,功能完整,可与医院LIS、HIS系统对接,大大提升检测检验的智慧化水平。通过减少人工操作、提高生物安全防护、全程自动化和信息化,提高实验室标本管理水平,将样本管理由传统冰箱存储管理模式提高升智慧化样本管理模式,助力医学实验室智慧化管理发展。X-MEN在线流水线冰箱(样本后处理系统)上海透景带来了新一代高效流水线—精灵快线系列,真正做到“高效精灵快线,节约一半空间”。其中精灵快线T6是一体化前处理,在略超一平方米的空间内完成了进样、离心、开盖等样本前处理工作,极大节省空间;与检测仪器间采用直接连接的方式,没有多余外接轨道,既缩短了样本的运输距离,又节省了空间;可连接由TESMI i200和TESMI F4000组成的免疫双子岛,前者可达480测试/小时,后者采用流式荧光发光原理,可对多个指标进行联检,最高可达4000测试/小时,两者组合可检测百余项免疫指标,达到“发光两兄弟,一岛顶十台”的效果。此外,透景也推出了高效生化免疫流水线——精灵快线T8搭载高速生化免疫模块,实现了实验室高通量的生化免疫全自动化检测,满足实验室高效且占地面积小的实际需求。精灵快线T6普门科技eCL9000是国内首家基于新一代三联吡啶钌标记技术打造的高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灵敏度可达pmol/L,在小分子物质项目检测(如甲状腺功能、性激素)优势更为明显。近百余个注册项目,其中心血管疾病、炎症、急腹症等套餐为9分钟检测项目,系统单模块速度300T/H,级联拓展最高可达1200T/H,能够大幅提升实验室工作效率和质量,助力临床检验学科高质量发展。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eCL9000全新一代高速糖化血红蛋白分析系统H100Plus,采用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可实现60s分离出常见血红蛋白变异体,出具检测报告,配备110个样本位,支持不停机更换试剂,满足大批量样本上机需求;兼具地贫检测提示功能,通过IFCC&NGSP双重认证,国际溯源,重复性CV≤1%,保证结果更精准可靠。糖化血红蛋白分析系统H100PlusiMatrix100流式点阵发光分析仪是中翰生物自主研发拥有国际专利且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高通量、多指标液相芯片平台,拥有创新性“主-客体球”结构的荧光编码微球技术。搭载iMatrix Pre 流式全自动样本前处理系统,可实现批量快速检测。目前三款细胞因子联合检测试剂盒已获得注册证,即将推出肿标、自免、过敏原、病原体等组合。iMatrix100流式点阵发光分析仪Jet-iStar Infinity由两台Jet-iStar Max和轨道模块连接组成,是中翰生物推出的首条全自动免疫快诊流水线。检测项目覆盖感染、心血管、凝血、生殖健康、肾病、胃肠功能6大类板块。其中肝素结合蛋白(HBP)已获中国发明专利ZL200880019915.X许可授权、中国发明专利ZL202010750016.X授权。Jet-iStar Infinity免疫快诊流水线海狸公司12年专注于纳米磁珠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已实现3项底层技术突破,为免疫诊断领域提供磁微粒化学发光磁珠。该产品的开发技术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交叉学科;生产工艺实现实时、精细以及自动化控制;布局了30多个质控指标,其中包含6项生物指标、4项物理指标、1项化学指标、20个过程控制指标、以及所有批次的加速稳定性验证。磁微粒化学发光磁珠康云互联是一家专业从事互联网体外诊断的创新企业,并致力于用智能终端+云计算的生物化学分检测方案完成多项医疗检测项目。2017年8月已通过上市欧盟的CE资质,2018年5月获得国内准入认证,此证为全国首款也是唯一的纯线上架构的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注册证。截止目前,“康云互联”公司共申请专利80余件,其中PCT 5件。专利申请量、获得授权量在行业内均名列前茅。并已与多家医疗企业合作,在数千家基层医疗机构和数十万家庭中正在逐步广泛应用。为基层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提供了可行、可靠的行业解决方案。
  • 全国特殊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吡啶甲酸铬含量的测定》征求意见稿
    国家标准计划《保健食品中吡啶甲酸铬含量的测定》由 TC466(全国特殊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司)。主要起草单位 中轻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轻检验认证有限公司 。附件: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吡啶甲酸铬含量的测定》编制说明.pdf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吡啶甲酸铬含量的测定》征求意见稿.pdf
  • 整合优势资源 铸造民族精品--访汪尔康院士和西安瑞迈周起设总经理
    前言:长春应化所汪尔康院士与西安瑞迈合作研制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MPI-A型),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科学仪器研制与开发》子项目。MPI-A在国际上首次将毛细管电泳分离和电化学发光检测性能完美结合,比相关领域通常应用的进口“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分析仪”大大降低了成本。目前,该仪器已应用于药物、医学等方面的科学分析工作。日前,汪院士在百忙中接受本网的邀请,以文字稿件形式详细阐述了该款产品的技术优势,随后笔者又邀请西安瑞迈公司周起设经理(以下简称“周总”)谈谈该款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国产仪器行业的发展问题。此篇专访中,专家与厂商联手为国产优秀产品宣传造势,同时也为国内仪器行业的资源整合献计献策,以飨读者。 汪尔康院士 Instrument:您与西安瑞迈合作研制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将毛细管电泳分离和电化学发光检测性能完美结合,请您具体介绍其具体性能? 汪院士:电化学发光检测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的毛细管电泳分析中的一种新型检测方法,它将毛细管的分离技术与电化学发光检测相结合,可在临床分析及医药、病毒、免疫等科学试验中大大简化分析的技术难度,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系结合毛细管电泳(CE)分离和电化学发光(ECL)检测于一体的多测试界面、多分析参数、多控制部件系统集成仪器。这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与西安瑞迈公司合作首创的一种现代分离分析仪器。它可同时对被测样品实现毛细管电泳在线分离、电化学发光实时检测,并同步显示化学发光信号、电化学电位扫描信号、电化学电极电流信号及毛细管电泳电流信号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电化学分析仪,提供电化学发光分析所需的恒电位、循环伏安及线性扫描信号发生器及电化学电流检测器; (2)数控毛细管电泳高压电源,提供电泳分离所需高压,可按照程序对电动进样时间及高压、分析过程时间与高压进行独立控制; (3)多功能化学发光分析仪,由CE-ECL多功能检测池和化学发光检测器构成。CE-ECL多功能检测池成功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及化学发光三种不同方法的检测组会在一起,实现了三种检测方法的有机结合;化学发光检测器可进行流动注射化学发光、静态注射化学发光、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微芯片化学发光等各种发光检测。 Instrument:请问该仪器的关键技术是什么,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的成就,获得了哪些专利? 汪院士:我们瞄准电化学发光、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及电化学检测的前沿研究领域,在检测系统设计、电极化学修饰、电化学发光试剂的固定化、整体仪器的开发和芯片系统制作取得主要成果如下: (1)建立了方便易用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电化学的检测平台,基于该平台,对药物、环境污染物、生物分子等进行检测,并应用到临床样本等实际体系的分析,推动了该项技术的发展; (2)将化学修饰电极技术引入毛细管电化学检测,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选择性及电极的稳定性; (3)建立了多种电化学发光试剂的固定化技术,避免了繁琐的试剂引入操作,提高了信号的稳定性,并首次将该技术用于毛细管电泳分析;制作了腐蚀接头的电化学光检测器,有效抑制了电泳高压对检测的干扰;利用平行催化的电化学发光、电化学双检测技术扩大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的应用范围;对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中的场放大效应进行研究,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4)首次研制出商品化的整体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经中科院组织的鉴定会评价为“国际首创”,该仪器已成功投放市场,为该项研究的推广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5)建立了新型的芯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电化学检测系统,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已申请专利15项(其中3项已授权): (1)建立电化学发光及电化学检测方法,设计制作了相应的检测池:毛细管电泳柱端喷壁安培检测池(专利号:97214642.3)、分离式电化学发光流动池(专利号:00241245.4)、喷壁式电化学发光流动池(专利号:00241246.2)、毛细管电泳柱端电化学发光检测池(专利号:01133351.0,已授权)、毛细管电泳与流动注射通用型电化学发光流通检测池(专利号:02123900.2,已授权); (2)在电化学检测发光方法中,为提高检测灵敏度、减少干扰,提出多种电化学发光检测器的制备方法: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方法(专利号:01120534.2)、毛细管电泳固体电化学发光检测器(专利号:02116453.3)、纳米金颗粒修饰的固体电化学发光检测器(专利号:02116460.6)、腐蚀接头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装置(专利号:200310115835.3)、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物膜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方法(专利号:200410010765.x)、合成含有三联吡啶钌的微米及纳米粒子的方法(专利号:200510017158.0)、一种在电化学电极表面固定三联吡啶钌的方法(专利号:200510017159.5) (3)建立了芯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电化学发光检测系统:电化学检测-微流控芯片及制作方法和再生方法(专利号:03145053.9,已授权)、集成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芯片的制备方法(专利号:200310115822.6)、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装置(专利号:200510016556.0)。 Instrument: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与相关领域通常应用的进口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分析仪及其它同类仪器有哪些优势? 汪院士:毛细管电泳分析中应用较普遍的检测方法有紫外可见光谱、激光诱导荧光以及质谱方法。紫外方法灵敏度低,激光诱导荧光以及质谱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但是检测时往往需要进行化学衍生,且仪器设备较昂贵。电化学发光检测的优点是灵敏度高、成本低、检测对象广泛,应用潜力巨大。将该方法与高特异性的免疫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免疫电化学发光技术,则有着选择性好、检测限低的优势,在基础科学研究、临床诊断等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免疫电化学发光技术的应用面大、市场广阔,但目前相关的专利技术等一直把持在国外大型公司手中,所生产的专用仪器及相配套的试剂盒价格昂贵(仪器的价值高达18万美元,每检测一个样品实际消耗费用2美元),日常使用及维护成本均很高。 我们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商品化的整体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价格大概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被中科院组织的的鉴定会评价为“国际首创”, 可实现CE-ECL的在线分离,实时检测,操作灵活,软件功能齐全,为该项研究的推广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Instrument: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可用于哪些实际应用领域?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国内外此技术发展历程及前景? 汪院士: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可用于药物、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及核酸检测分析 可应用于蛋白质分离检测、免疫及DNA分析以及细胞组分测定等。研究蛋白质分子之间或与其他分子如临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折叠现象、构象转化等,对深入探讨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而有关DNA的损伤及其修复等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了解一些基因性疾病的致病原因并寻求可能的治疗手段,此外,利用DNA适配子特异识别生物分子甚至癌细胞等特点,可对特定目标进行专一标记及分析测定;单细胞分析如原位监测细胞受激释放及其代谢凋亡等,有助于我们在细胞层次上深入了解生命现象及其本质,并通过细胞与药物作用研究来初步筛选某些临床药物;利用抗体与抗原或亲和素与生物素的特异作用,可以实现目标物的靶向标记。 在国内外,关于蛋白质、DNA、细胞及免疫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如日中天,与此同时,相应的分析仪器的研发和应用也得到了大力发展。Ru(bpy)32+ 电化学发光(ECL)在以上分析领域的基础研究也得到大力发展,建立了相应的活化、标记、分离和检测技术并取得广泛的应用。但国际上仅有少数几家公司在生产电化学发光仪及开发相关试剂,其中,美国IGEN公司率先推出Origen Analyzer系列的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此类仪器是在Origen磁微球免疫标记技术基础上,结合流动注射分析方法,将电化学发光方法应用于免疫分析领域,然而,该仪器无法有效分离样品,只适合研究纯化后的样品,而且价格昂贵,每台18万美元,其备用件及消耗件如电化学发光探针等的总价格也近10万美元;德国宝灵曼公司也推出了Elecsys系列的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该仪器采用了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链酶亲和素与生物素间接包被及间接性抗体等技术,由于这种仪器同样采用了流动进样装置,因此仍存在样品分离等问题。Roche公司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先后收购了宝灵曼公司和IGEN公司,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器及其配套试剂的生产厂商;最近,Roche公司推出1010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该仪器的分析特点与前两种仪器基本类似,仍采用流动注射和磁微球技术。以上这些电化学发光仪,均在样品分离纯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分析手段单一,并且无法进一步进行微型化,很难从根本上满足目前我们在基础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分析等研究领域的科研需要。我们研制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CE-ECL),是国际上的首台这类仪器。把先进的分离方法与先进的检测技术结合成为整体的智能化分离与分析仪器,在国际上是首创。中科院组织的鉴定会评价为“国际首创”,而且价格较低,可实现CE-ECL的在线分离,实时检测,操作灵活。今后的研究工作将侧重于具有实际生物分析应用前景、功能全面的微型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器。 Instrument:请介绍您与西安瑞迈的合作过程,您如何将科研成果顺利的推向市场的呢? 汪院士:由于在测试方法上我们的科研小组作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加之仪器设计较为成功,与西安瑞迈紧密合作,在成果鉴定之后短短一年内就销售了30台/套,销售产值达300万元。但是随着销售数量的增长和使用对象的不同,要商品化质量是关键,产研紧密结合,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整体系统各项设计,分别从微电极系统、化学发光单元、电化学分析系统以及毛细管电泳高压电源等方面进行了改进,使仪器系统测试效果大大提高。并且在产品产业化和实际销售过程中,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派生出了一系列基于CE-ECL技术的系列产品,如:多参数化学发光联用仪器系列、化学发光及荧光分析检测仪系列、进样器系列、化学发光检测器系列等。到目前为止,MPI-A型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在产业化完成之后,取得了相当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初步建立了销售网络。迄今为止,该仪器(包括科研原型样机和商品化仪器)已销往全国各地,受到了用户单位的一致好评,已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等重点院校作为教学仪器和科研仪器购置。据统计数据显示,因是国际首创,该仪器在国内销售市场独据份额,其生产总值已达1000多万,实际完成销售额达900多万,其中仅MPI-A/B型已实际销售66台/套,产值约800万;另有三十多台已被一些用户单位预定。实践证明我们与西安瑞迈公司产研结合是很成功的,我们从一开始研制到样机成功进行转化为商品,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始终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推动这类分析仪器的发展。 Instrument:请问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自推向市场来,已经被哪些国内外科研机构选用,关于该产品近期有哪些好消息(如国家部门和权威机构的肯定)呢?是否有国际化推广的计划? 周总: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分析检测仪自2004年正式投产以来,由于其独特的分析功能而受到了众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排名前100名的理工科院校中有近90%的院校已经购买此仪器,有些院校甚至购买了近10台,其中包括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化学所、电子所、过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也相继购买了此仪器。此外,还有国外的一些科研机构也在询问购买事宜。该仪器目前已列为科技部仪器产业化示范项目产品。 Instrument:您认为目前国内科学仪器的研发和生产主要面临哪些困难?您对科研工作者与厂商加强合作及促进国内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哪些建议? 周总:目前国内分析仪器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有些产品已经占据了国内主要市场,但在高端仪器领域,国外产品仍占有主要地位。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化分析仪器更是如此。分析仪器由于产品开发存在投入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和市场风险大的问题,因此仅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独立开发高水平的分析仪器难度很大。一方面企业不可能建立完全用于基础研究的实验室,另一方面所开发的仪器如果没有相关测试方法的配套很难进入市场。因此,采用院企结合、校企结合研发新型分析仪器是一种将产品尽快进入市场的理想方法。西安瑞迈公司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汪尔康院士、董绍俊院士等知名专家的合作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此外,企业应能多与所研制产品的行业顶级专家沟通,听取他们的宝贵经验;西安瑞迈分析仪器公司所研发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仪器中所涉及的许多关键技术都得益于与其相关领域的专家指导。如电化学领域的汪尔康院士,化学发光领域的章竹君教授及弱电流检测领域的陶国安教授等,他们都对仪器的研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分析仪器研发对技术综合性要求很高,研发人员不但需要有很强的本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很宽的知识面和很强的技术贯穿能力,但受目前国内教育体制的限制,很难直接聘到相关人才,大多需要企业对其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因此,如何在此期间使研发队伍相对稳定,是较为困难的事情。 此外,由于分析仪器尤其是创新型仪器研发费用较高,而这部分费用却无法抵扣相应税费,导致纳税额偏高,使企业投入研发的热情受到很大影响。建议相关部门能够针对技术研发比重较大的创新型企业以税收优惠支持。 Instrument:面对国外仪器厂商的强势竞争和并购热潮,请问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国产仪器研发和生产能力,振兴民族科研能力和民族科研工业? 周总:1。国内仪器开发厂商必须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力度,避免互相仿造,竞相降低产品价格,使自己逐渐丧失研发能力。 2.要努力打造品牌产品,努力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避免片面追求不实用的技术指标和表面功能,在中低档产品上占领国内主要市场,进而逐渐缩小高档分析仪器与国外产品的差距,逐步改变国外产品占据国内大部分市场的局面。 3.要改变国内分析仪器厂家规模偏小,单一厂家产品种类繁多的问题,鼓励企业做精做强具有自己优势的产品。 4.鼓励企业按行业划分进行集团化重组和并购,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 采访后记:汪院士和周总分别从技术和市场这两方面,阐述了MPI-A的技术优势和推出过程,也给众多的国内同行来自成功案例的启迪: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整合优势资源,需要专家、厂商、政府部门等多方紧密合作。 MPI-A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相关信息请登陆: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665/C12035.htm 长春应化所相关信息请登陆:http://www.ciac.jl.cn/ 西安瑞迈公司相关信息请登陆: http://remex.instrument.com.cn 或 http://www.xaremex.com/About.htm 策划编辑:廖庆玲
  •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公开征求《水质 吡啶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征求意见稿)》等五项地方生态环境标准意见
    各有关单位:根据《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关于下达2023年第六批江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赣市监标函〔2023〕20号)要求,我厅组织编制了《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规范》等五项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标准征求意见稿及其编制说明,可登陆我厅网站“政务公开-公示公告”(http://sthjt.jiangxi.gov.cn)栏目检索查阅。请于2024年7月12日前将意见建议书面反馈我厅,并注明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电子文档请同时发送至联系人邮箱。联系人:邓 磊、刘燕红;电 话:0791-86866660、0791-86866791;邮 箱:Fenzc2023@163.com。附件:1.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2.《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3.水质 吡啶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征求意见稿)4.《水质 吡啶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5.水质 丙烯醛、丙烯腈和乙醛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法(征求意见稿)6.《水质 丙烯醛、丙烯腈和乙醛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7.水质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氧化还原自动滴定法(征求意见稿)8.《水质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氧化还原自动滴定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9.土壤和沉积物 碲的测定 酸溶/原子荧光法(征求意见稿)10.《土壤和沉积物 碲的测定 酸溶/原子荧光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11.意见反馈表12.征求意见单位名单江西省生态环境厅2024年6月11日(此件主动公开)
  • 流式荧光技术检测与化学发光技术检测那些事儿
    大家好,我是流式荧光崔工,一个旨在链接与流式荧光相关的朋友,一起赚钱、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靓仔。——流式荧光崔工前段时间,有很多新关注崔工公众号的朋友问崔工一个问题,什么是流式荧光检测技术?它的原理是什么?传统的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又有什么?问崔工这个问题的朋友应该是刚进入到这个行业,还不是很了解这个行业。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供大家参考。— 1 —什么是流式荧光检测技术?从百度百科了解到,流式荧光,又称悬浮阵列、液相芯片等,是近20多年逐渐发展起来的多指标联合诊断技术。该技术以荧光编码微球为核心,集流式原理、激光分析、高速数字信号处理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多指标并行分析,最多可一管同时准确定量检测2-500种不同的生物分子。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并行检测等特点。可用于免疫分析、核酸研究、酶学分析、受体、配体识别分析等多方面、多领域的研究。流式荧光检测技术的原理是什么?将荧光标记后的单细胞(或颗粒)悬液进入吸样管,进而随鞘液进入流动室。进入流动室之前的管道变细,迫使鞘液从四周、样本在中心进入流动室,在外加压力的作用下由下向上(或由上向下)直线流动。鞘液充满流动室将样品裹挟,当二者通过流动室喷嘴流出时,压力迫使鞘液包裹的液滴包含单一细胞或颗粒垂直通过检测区。在检测区与液滴垂直的位置设置激光,在与激光垂直的位置设置探测器(透镜等),液流、激光、探测器互相垂直并聚焦于一点实现流体动力聚焦。荧光标记的细胞或颗粒在激光激发下发出散射光和荧光的发射波,散射光和发射光被检测器获取,再经一系列滤光片、光栅处理去除干扰并将光信号经光电转换和放大后输入计算机,并由软件分析处理。而细胞分选则是对荧光标记的目的分子分别加载正或负电荷,当其在随液滴滴落的过程中受到外加高压电场的作用发生偏转而落入接收容器,从而获得目的细胞群。流式荧光检测技术有什么技术特点?1、高通量:将许多种不同荧光编码的微球放在同一反应体系内,一次可同时检测2-500种生理病理指标,这与传统方法的逐个检测相比是质的飞跃。2、高敏感性:流式荧光技术最高的检测下限可达0.01 pg/ml,常规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仅为μg级,比后者检测的灵敏度提高10—100倍。3、线性范围宽:检测的线性范围比常规的ELISA方法高10倍以上,可达3-5个数量级。检测浓度范围为pg-μg级。4、反应快速:因流式荧光技术的杂交或免疫反应在悬浮的液相中进行,反应所需的时间短(从2 h缩短到20—40 min),杂交后常不用清洗,即可直接读数,所以检测效率高于固相杂交。5、重复性好:杂交发生在准均相液体环境中,其结果稳定,重复性非常好。检测时,抽取其中的100颗微球读数,最终的数据取其均值或中位值,这样可将误差减到最小。6、利于探针和被检测物的充分反应:由于液相环境更有利于保持蛋白质的天然构象,所以也更有利于探针和被检测物的反应。7、操作简便:流式荧光技术平台的整个反应过程只涉及加样和孵育,最后上机读数,操作步骤少,简单易用。— 2 —什么是化学发光检测技术?这里既然是跟流式荧光检测相比较的,那这里的化学发光检测技术指的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将发光分析和免疫反应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检测微量抗原或抗体的新型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类型及原理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类型分为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用吖啶酯直接标记抗体(抗原),与待测标本中相应的抗 原(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后,形成固相包被抗体-待测抗原吖啶酯标记抗体复合物,这时只需加入氧化剂(H2O2)和 NaOH使成碱性环境,吖啶酯在不需要催化剂的情况下分解、 发光 。由集光器和光电倍增管接收、记录单位时间内所产生 的光子能,这部分光的积分与待测抗原的量成正比,可从标准曲线上计算出待测抗原的含量。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enzyme immunoassay,CLEIA)是用参与催化某一化学发光反应的酶 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LP)来标记抗原或抗体,在与待测标本中相应的抗原(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后,形成 固相包被抗体-待测抗原-酶标记抗体复合物;经洗涤后,加入底物(发光剂),酶催化和分解底物发光,由光量子阅读系统接收,光电倍增管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加以放大,再把它们传送至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计算出测定物的浓度。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ECLIA)是以电化学发光剂三联吡啶钌标记抗体(抗原),以三丙胺(TPA)为电子供体,在电场中因电子转移而发生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它包括电化学和化学发光两个过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优势是什么?1、灵敏度高:灵敏度高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关键的优越性。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能够检出放射性免疫分析和酶联免疫分析等方法无法检出的物质,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宽的线性动力学范围:发光强度在4-6个量级之间,与测定物质浓度间呈线性关系。这与显色酶联免疫分析吸光度(OD 值)2.0 的范围相比,优势明显。虽然同位素放射免疫也有较宽的线性动力学范围,但是放射性限制其应用。3、光信号持续时间长: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光信号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甚至一天,简化了实验操作及测量。4、分析方法简便快速:绝大多数分析测定仅需加入一种试剂(或符合制剂)的一步模式。5、结果稳定、误差小:样本本身发光,不需要额外光源,避免了外来因素的干扰(光源稳定性、光散射、光波选择器),分析结果稳定可靠。6、安全性好及使用期长: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的危害性;另外这些试剂稳定,保存期可达一年之久。以上是对什么是流式荧光技术检测与化学发光技术检测基本原理做了一个说明,供大家参考。【行业征稿】若您有生命科学、医药、临床等行业相关研究、技术、应用、管理经验等愿意以约稿形式共享,欢迎自荐或引荐投稿联系人:刘编辑word图文投稿邮箱:liuld @instrument.com.cn微信:JaysonXY(备注来意:投稿)(本文编辑:刘立东 点击查看KOL主页)
  • 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全国热分析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学术会议(第三轮通知)
    “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全国热分析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学术会议(3rd TAKT)”将于2011年10月20-22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会议期间同时召开“江苏省第三届热分析技术研讨会(3rdJTA)”。本届会议由由中国化学会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和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主办,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南京师范大学承办、河北师范大学协办。   会议期间,我们将举办“国际先进热分析技术讲习班”。讲习班结束我们将颁发培训证书,并设立“梅特勒-托利多优秀学员奖”若干名,大会论文还特设“梅特勒-托利多优秀学生论文奖”,包括在职研究生,论文第一作者要求为学生。   热忱邀请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者、研究生和仪器厂商参加研讨交流。   一、大会主题:展现热分析动力学与热动力学以及热分析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二、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陈国祥,韩布兴,尉志武副主席:赵厚民,张建军,魏少华,张明明,王昉秘书长:汤伟三、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韩布兴副主任委员(以姓氏拼音为序):陈启元,高胜利,刘义,沈伟国,孙立贤,王键吉,尉志武委员(以姓氏拼音为序):安学勤,白同春,陈健,陈三平,成一,杜为红,杜勇,顾敏芬,关伟,胡文兵,李浩然,李小云,李武,刘洪来,刘育,陆昌伟,卢雁,孟祥光,孙建平,谭卫红,檀亦兵,王保怀,汪存信,王昉,吴昊,王金本,王琦,王晓东,王毅琳,杨家振,杨腊虎,郁清,袁钻如,张洪林,张建军,张建玲,张堃,朱立忠,张同来,赵凤起四、会议日程:详见附件一。五、会议日期:2011年10月20-22日。   六、会议报到时间及地点:10月20日8:00—23:00,南京师范大学敬师楼大酒店一楼大厅(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注:报名参加《国际先进热分析技术讲习班》的代表请于10月20日中午12:00之前报到。   七、会议时间及地点(详见附件二):   1、2011年10月20日下午14:00-17:00《国际先进热分析技术讲习班》在南京师范大学南山专家楼1楼多媒体厅 2、2011年10月21日-22日学术会议在南京古南都饭店江南春厅(三楼)。(南京市广州路208号)。   八、会议注册:650元/人(2011年8月30日前汇款),750元/人(现场注册) 学生:450元/人(2010年8月30日前汇款),550元/人(现场注册) 陪同:450元/人 论文审理费:60元/篇。讲习班:200元/人邮局汇款:南京市龙蟠路189号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汤伟收(汇款附言中请注明“TAKT2011”)银行汇款:汇款单位: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 汇款帐号:320006610010149002047   开户行:江苏南京交行玄武支行九、联系方式:联系人: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汤伟(电话:025-85485940,13912996398传真:025-85404940)   南京师范大学王昉(手机:13851614122) 河北师范大学张建军(手机:15533995800)Email:TAKT2011@126.com   江苏协会南京大学河北大学二○一一年九月十日  附件一:会议日程 时间 日程安排 月 日(星期四)8:00—22:00 全天报到 14:00—17:00 国际先进热分析技术讲习班 月 日(星期五) 07:00—08:00 早餐 08:00—08:40 开幕式 08:40—09:00 合影留念 大会报告 1.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胡荣祖教授热分析动力学和热动力学进展 9:10—12:00 2. 清华大学尉志武教授蛋白质热变性的动力学问题思考 3. 武汉大学刘义教授生命体系中的热动力学 4. 西北大学高胜利教授含能配合物的热动力学研究 5.南京师范大学安学勤教授脂质体相平衡与药物释放 12:00—13:30 午餐、午休 1.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杨腊虎教授热分析在药物研究中的作用 大会报告 2. 北京大学陈尔强教授一些复杂软物质的热分析研究 13:40—17:30 3.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孙立贤教授新型储氢材料的纳米限域及其热化学研究 4.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晓东研究员能源和环境催化研究中的吸附量热应用 5. 南京大学胡文兵教授聚合物结晶热分析的现状和挑战 6. 南京师范大学周宁琳教授热分析技术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7. 河北师范大学郑君茹稀土2,3二氯苯甲酸与2,2'-联吡啶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热分析动力学 8. 南京理工大学成一教授热分析动力学的研究与应用 18:00—20:00 迎宾晚宴   注:大会还安排有热分析各大厂商的新产品、新技术介绍。   附件二:宾馆信息及路线   (会务组与两家酒店合作为参会代表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和优惠的价格)1、南京古南都饭店(五星级):地址:南京市广州路208号   标准双人间:520元/间/天,含双早餐 标准单人间:480元/间/天,含单早餐2、南京师范大学敬师楼大酒店(准三星,也称“南师大南山专家楼东楼”):   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距离南京古南都饭店50米。   标准双人间:228元/间/天,含双早餐 标准单人间:258元/间/天,含单早餐   到南京古南都饭店和南京师范大学敬师楼大酒店交通路线:南京市内可乘3W、6W、91W、109W、132W、152W、302W、318W到“随家仓”站下,即到。往东走是南京古南都饭店,往西走是敬师楼大酒店。   一、火车站 、火车站打出租车 元左右即可到达南京师范大学敬师楼大酒店。 、步行至“南京站”地铁站、乘坐地铁1号线(或 地铁1号线南延), 在 珠江路站 下车,步行至珠江路站,乘坐91路(或6,132), 在“ 随家仓”站 下车,即到南京古南都饭店,再往西走50米是敬师楼大酒店。 、步行100米至“南京车站”公交车站,乘坐318路,在 随家仓站 下车,即到。往东走是南京古南都饭店,往西走是敬师楼大酒店。二、南京长途汽车总站(中央门)步行460米至“玉桥市场”站,乘坐303路, 在广州路站 下车,步行320米至南京古南都饭店,再往西走50米是敬师楼大酒店。三、南京长途汽车东站   步行70米至长途东站,乘坐115路(或70,136,28,45), 在 板仓村站 下车,乘坐6路,在 “随家仓”站 下车,即到南京古南都饭店,再往西走50米是敬师楼大酒店。四、飞机场机场大巴 号线到国防园(21:00结束)乘坐132路(或91), 在随家仓站 下车,即到。往东走是南京古南都饭店,往西走是敬师楼大酒店。或者从国防园打出租到敬师楼大酒店,起步价就够。
  •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水质 吡啶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等6项江西省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
    各有关单位及专家:《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规范》《水质 吡啶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水质 丙烯醛、丙烯腈和乙醛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法》《水质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氧化还原自动滴定法》《土壤和沉淀物 碲的测定 酸溶原子荧光法》《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物联网终端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现已形成征求意见稿,欢迎各有关单位及专家对标准进行审阅,并于2024年7月13日前返回具体的修改意见。审评中心联系人:高汉、胡昭君、刘磊联系电话:0791-85773380 电子邮箱:jxbzhy@126.com起草单位联系人:罗木根联系电话:18507000681地址:江西省标准技术审评中心,南昌市南昌县金沙二路1899号。 2024年6月13日附件:附件 (1).zip1.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2.省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汇总表
  • 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圆满闭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8月22日上午11点30分,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闭幕式在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105教室举行。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主持,吸引了400余名业内人参加,中国科学院陈洪渊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董绍俊院士、中国科学院汪尔康院士、中国科学院姚守拙院士等业内专家出席了本次闭幕式。   闭幕式现场   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主持闭幕式   闭幕式由“论文颁奖、金牌赞助厂商代表发言、主办方致谢”三个环节组成。首先进行的是本次学术报告与研讨会的颁奖环节。大会主办方特设“安捷伦杯”优秀墙报奖,共展示科研报告700余篇,经过专家组评审后,评出了优秀报告共41篇。董绍俊院士、汪尔康院士、姚守拙院士、陈洪渊院士以及赞助商代表分别为获奖者颁奖。   部分“安捷伦杯”优秀墙报奖获奖人员合影 获奖者 单位 题目 崔毅然 北京大学 核壳型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细胞磁性分选中的应用 李元娜 湖南大学 三维荧光光谱法结合二阶校正方法快速测定环境中除草剂敌草胺的含量 何子剑 北京理工大学 多光谱成像技术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 刘萍萍 北京师范大学 基于量子点标记的铁蛋白免疫检测新方法 陈永刚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NO测定用新型铕配合物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应用 马会娟 东北大学 半胱氨酸功能化纤维分离富集-原子荧光法测定汞的形态 吴亚锋 东南大学 基于高分子聚合反应的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 郑珍珠 福州大学 新型核酸探针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朱杰 复旦大学 二氧化硅纳米载体对光动力学药物抗癌毒性的研究 李银辉 湖南大学 设计和合成双功能探针检测葡萄糖苷酶和磷酸二酯酶的活性 苏招红 湖南师范大学 高频石英晶体阻抗技术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与赖诺普利的相互作用 杨丽珠 华东师范大学 β-环糊精衍生物重氮化修饰直立碳纳米管及其通过主客体识别在均相溶液的DNA杂交检测重的应用 胡亮 华中科技大学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线虫刺激成像的研究 蔡秋莲 兰州大学 环烯烃共聚物芯片微通道固定化蛋白酶的应用 赵倩 聊城大学 血红蛋白在Nafion/Fe3O4杂化膜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及其过氧化氢的生物传感 张秋兰 南昌大学 电化学和光谱法结合MCR-ALS研究左旋多巴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刘震 南京大学 新颖硼亲和方法及其在组学分析中的应用 邹文生 南京大学 基于Mn掺杂ZnS量子点基础上的TNT荧光化学传感器与化学剂量测定器 古志远 南开大学 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分离分析新方法 杜甫佑 北京大学 免疫亲和色谱LC-QTOF MS联用分离分析植物多肽系统素的研究 张立兵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 利用DNA保护的银簇和核酸酶荧光检测铅离子 张晶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 活细胞膜上分子相互作用与成像分析研究 张轶鸣 中科院化学所 高通量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仪研制 江迎 中科院化学所 可视化分析新方法及其在脑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熊彩侨 中科院化学所 共振抛出-离子阱颗粒质谱赵超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丙烯醛-DNA加合物损伤位点检测的研究 蒋先旺 中科院武汉物数所 蛋白质芳香基团的1H-13C HSQC信号增强研究 张忠平 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所 分子印记复合纳米结构的化学传感器 陈瀑 武汉大学 新型β-胡萝卜素镶嵌的纳米硅共振拉曼探针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张立春 四川大学 基于Y2O3微纳米材料的催化发光气相色谱检测器 韩国军 清华大学 基于ICP-MS的单细胞金属组学新方法研究 祁媛媛 清华大学 一种新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反应模式测雌二醇的含量 陈晓彤 清华大学 对PH和铜离子具有双功能响应的席夫碱介孔硅材料 丁黎娟 山东师范大学 核酸酶双纳米金分子信标用于细胞内成像 邹蕊 陕西师范大学 多负载电化学阻抗ConA传感器的研究 王金和 厦门大学 光谱化学传感中的信号放大:仿生变构作用 兰韬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共振散射光相关光谱的均相免疫分析 韩彬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基于固载PH梯度整体材料的芯片自由流等电聚焦技术 刘跃 西南大学 单粒子光散射分析 黄健祥 中山大学 2,2-联吡啶铜配位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的制备及其在水相中的识别性能研究 林玲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还原法制备Au/CNT复合催化剂及其在气体传感器上的应用 “安捷伦杯”优秀墙报奖获奖名单   颁奖仪式结束后,本次学术报告与研讨会的金牌赞助厂商沃特世、江苏江分、安捷伦科技、岛津、赛默飞世尔科技、日立等公司代表分别发言。他们感谢长期以来广大用户的支持,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并均表示将以优秀的技术与产品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尽绵薄之力。   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北方区经理薄美萍女士   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荣坤先生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生命科学部市场部经理庄晨杰先生   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副事业部长曹磊博士   日立高新技术公司北京分公司经理高桥秀明先生   最后,会议主办方代表上台致谢,感谢志愿者、参会人员在会议期间的支持与帮助。国家自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化学部庄乾坤教授在发言中说到,“本次大会聚集了国内外生物分析化学界的专业人士,大家共同探讨、相互促进,既促进了中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科研的交流,也锻炼了中国分析化学界主办学术交流会的能力。大会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参会人数越来越多,也取得了很多成果,这证明这个会议是有价值的、有前途的,但后期主办方需要做好相关事宜的总结工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化学部庄乾坤教授   会议主办方代表致谢   志愿者合影
  • BCEIA2019分析检测与体外诊断国际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仪器信息网讯 10月23日,BCEIA2019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开幕,同期首次举办的“分析检测与体外诊断国际高峰论坛”在北辰洲际酒店召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0px 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 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学敏;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再帕尔· 阿不力孜教授;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敬华、陈建魁、朱美财、于勇、郭建巍、杨晓莉、王会中、张云林、刘向祎、张岩、陈兴明、高艳红作为参会嘉宾出席。同时,邀请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张金兰研究员等500余位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医院、企业的老师、专家、学者们参加此次论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0px 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虎威教授致开幕辞,并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副主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颜光涛研究员共同主持论坛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37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21495c31-288b-42f9-bb12-07e2687953f8.jpg" title=" 2.png" alt=" 2.png" width=" 550" height=" 37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大学 刘虎威教授致开幕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eff3db39-1c65-453b-a076-df439daa059c.jpg" title=" 9.png" alt=" 9.png" width=" 550" height=" 36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text-align: center white-space: normal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360px " /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解放军总医院 颜光涛研究员主持论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37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a38e0e37-fddf-4fbc-abb9-c68e0c9f3b7d.jpg" title=" 4.png" alt=" 4.png" width=" 550" height=" 37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詹启敏院士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教授作了题为《科技创新与医学发展》的报告。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新时代大健康的内涵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这对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在新时代有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健康事业发展存在多重挑战: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现状不乐观;临床药物、医疗设备、临床标准规范方面的医学创新能力不足等。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医学发展的历程有两个特点:科技创新和学科交叉。目前,医疗装备、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健康管理、人体生物学研究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已经极大促进了医学进步。詹启敏院士从手术、放疗、中医药、生物治疗等方面阐述了临床疾病治疗的现状、局限性和创新的需求,并系统性介绍了生命组学技术、疫苗和抗体、生物治疗及个体化诊疗技术、医疗器械以及大数据与智能医学等临床相关的前沿学科。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詹院士讲到,科学研究是一流医院的重要内涵,医院的发展需要从整合资源、协同创新,重视前沿技术的医学转化以及引领性诊疗标准出台等新举措去谋划发展,同时,需要重视一流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专业优、基础厚、通识宽、后劲足、科研强、国际化、素质高等特点的医学精英人才,以“胜任力”为导向,解决医疗需求。此外,现代医学发展与医学人文也密不可分,詹院士认为“医生——病人”这种模式是有温度的,医患关系应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bottom: 10px 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3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2ec789cc-2bd9-4c23-a552-7885fbd4338e.jpg" title=" 5.png" alt=" 5.png" width=" 550" height=" 36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bottom: 10px 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 谢晓亮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bottom: 10px 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谢晓亮教授作了题为《单细胞组学,解码人类功能基因组》的报告。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2003年人类基因组草案首次发布时,遗传学家埃里克· 兰德评论说,“人类基因组,买了本天书,难以读懂。”现在,我们可以用不到1000美元的成本获得特定个体的人类基因组,甚至是来自个体的单个细胞。每个个体的每个细胞基本上都有相同的基因组,但它们在每个组织中执行完全不同的功能。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出现使得对转录组的测定成为可能,单个人类细胞的甲基组和开放的染色体位点,使我们能够对细胞类型进行分类。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但目前对于单细胞的功能的理解等方面还存在挑战,谢晓亮教授的研究团队近期在三个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进展:(1)单倍体人细胞高分辨率三维基因组结构的测定;(2)通过发现相关基因模块,发现基因调控网络存在;(3)转录触角共域化(TFC)的全基因组定位。有了这些新的单细胞基因组数据,我们现在能够解码人类功能基因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38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6a828748-2a80-41d4-9612-78679c7959c5.jpg" title=" 6.png" alt=" 6.png" width=" 550" height=" 38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鲁立先生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深圳普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鲁立先生作了题为《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及临床应用》的报告。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重点阐述了普门基于三联吡啶钌和三丙氨的电化学发光原理,并结合免疫分析的技术,开发了中国第一套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eCL8000。该系统突破了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四个关键技术要点,抗体标记技术,抗生素-链霉亲和素结合技术、磁珠表面异相富集技术、三联吡啶钌-三丙氨反应体系。普门通过数年的努力,投入大量的经历研发了系列配套诊断试剂项目,尤其是在急诊快速诊断领域,基于中国胸痛中心的认证标准,公司研发了9分钟快速诊断心血管疾病的诊断试剂,与传统18分钟检测试剂经验性能一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36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9e34a574-d720-41c7-a127-f075406b5e91.jpg" title=" 7.png" alt=" 7.png" width=" 550" height=" 36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Emmanuelle Claude女士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美国沃特世公司首席科学家(健康科学) Emmanuelle Claude女士作了题为《质谱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上的进展》的报告。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自1997年以来,有Caprioli等人将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技术(MALDI)引入到质谱成像(MSI),在临床、组学及药物研究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年里,发展出了一些直接从样品解吸离子的常压技术,像解吸电喷雾电离。MSI结合了丰富的分子轮廓信息和这些化学物质在样品表面的定位信息,而且是一种无目的和偏见的方式。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多模式成像结合了不同成像的优点,为生物问题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图像,已经成为最新的发展趋势。这可能涉及形态成像,如H& amp E染色、功能成像,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或分子成像,如质谱成像。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本报告介绍了MSI的当前实践,并展示多模式成像与MALDI和DESI电离应用于药物DMPK应用和成像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应用中的优势,并讨论了MSI未来发展的方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36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64651d4b-101a-4a2b-bf9e-6086162d9bce.jpg" title=" 8.png" alt=" 8.png" width=" 550" height=" 361"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虞留明先生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苏州博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虞留明先生作了题为《均相酶免疫(HEIA)技术在小分子检验中的应用》的报告。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均相酶免疫分析(HEIA)是一种在液相中发生的竞争性免疫分析,主要用于生物体和环境样品中小分子分析物的检测。均相酶免疫分析的优势包括自动化、高通量和高精度。均相酶免疫法被用于许多临床标记物的检测,如治疗药物监测、内分泌、代谢物、药物滥用和掺假物。HEIA试剂的成功研发需要抗体制备、有机化学合成、重组蛋白生产和生物偶联方面的专业知识。苏州博源在2013年成为国内首家将均相酶免疫技术应用于临床检测的IVD企业,并得到了广泛认可。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因患者众多,中国临床实验室需像HEIA技术样提供的自动化、高通量和高质量试剂。HEIA最适合检测100-2000g/mol分子量的小分子,目前市场上5000个临床检测项目中,1/3是小分子。博源医疗将持续开发均相酶免疫法检测试剂,并将业务拓展至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76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e6724e01-a640-4613-8ece-68ca94cf4715.jpg" title=" 未命名_meitu_0.jpg" alt=" 未命名_meitu_0.jpg" width=" 550" height=" 76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主持人为报告嘉宾颁发证书 br/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论坛最后,解放军总医院颜光涛研究员致闭幕辞,感谢各位的参加本次论坛,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部分参加论坛的嘉宾: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36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633324ce-9819-439d-9447-2dc2d8e3b595.jpg" title=" 1.png" alt=" 1.png" width=" 550" height=" 36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indent: 32px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 nbsp 张学敏院士 /span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indent: 32px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36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f8c5d1d3-8ecf-495d-acba-9d1a1711c3ac.jpg" title=" 2.png" alt=" 2.png" width=" 550" height=" 36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 再帕尔· 阿不力孜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36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0490d32a-45a3-4cc0-b887-9f0b64269df3.jpg" title=" 美兰.png" alt=" 美兰.png" width=" 550" height=" 364"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nbsp 张金兰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研究员 /span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3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024be18f-ce80-4462-b357-85dfd2734ef9.jpg" title=" 敬华.png" alt=" 敬华.png" width=" 550" height=" 367" border=" 0" vspace=" 0" / /span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解放军总第306医院)检验科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主任 /span & nbsp 敬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36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f1d8df03-6b68-4045-a94a-a3f76d6a3379.jpg" title=" 陈建魁.png" alt=" 陈建魁.png" width=" 550" height=" 36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307医院检验科 span 主任 /span 陈建魁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36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9c3dfc58-121c-4ef8-bccb-17774559abad.jpg" title=" 3.png" alt=" 3.png" width=" 550" height=" 36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空军总医院空军临床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 nbsp 朱美财 /p
  • 水质中铝含量的测定
    一、背景介绍铝是重要的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在地壳中分布广泛,含量高达8.8%(重量),仅次于氧、硅位居第三。长期以来,铝一直被认为是无毒元素,但随着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其对环境的污染日益突出,尤其是对水环境的污染,过量铝不仅对各类水生生物,植物等有强烈的毒害作用,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细胞和骨骼的毒性、对大脑的损伤、对肝脏和生殖系统的伤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23837-2009《工业循环冷却水中铝离子的测定》等水质标准对铝含量均有限值要求,故我们需要对水质中铝含量进行检测。下面我们将具体介绍铝含量检测的标准要求、测试方法、具体测试过程及结果。 二、标准及限值铝的测定方法主要有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水杨基荧光酮-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等。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在pH 6.7-7.0范围内,铝在聚乙二醇辛基苯醚和溴代十六烷基吡啶的存在下与铬天青S反应生成蓝绿色的四元胶束,在特定波长处比色定量。该方法的测试性价比高,检测仪器可设计成便携式,易于携带保管。下列是各标准中铝的限值及对应的检测方法。 表1铝的检测标准及限值标准编号标准名称限值GB 5749-2006GB5749-XXXX征求意见稿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0-0.2mg/L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0.05 mg/L(Ⅳ类)GB/T 23837-2009工业循环冷却水中铝离子的测定0-100mg/L 三、铝含量测定1、检测仪器:DGB-480型多参数水质分析仪2、检测试剂: 铝工作试剂包:铝缓冲液溶剂、铝显色剂、铝缓冲液粉剂 铝标准溶液:ρ=100.0mg/L3、检测流程及结果:参数方法号方法国家标准检出限mg/L测量范围mg/L标准偏差测量误差铝1铬天青S法GB/T 5750.60.0050.005-0.3±0.005 mg/L±0.01mg/L图 1 铝含量测定流程 图2 铝含量测定显色图(从左到右依次为0mg/L、0. 06mg/L、0.15mg/L、0.24 mg/L、0.3mg/L) 图3 铝含量测定曲线图 4、结果总结:● 对0. 06mg/L、0.15mg/L、0.24 mg/L、0.3mg/L的铝标准溶液进行检测,标准偏差≤0.002mg/L,测量误差<0.01mg/L,结果良好。
  • 吉林大学材料学院能源化学研究综述:MOFs衍生的过渡金属单原子电催化剂用于高效氧还原反应
    电化学储存与转换系统主要包括金属离子电池、双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金属-空气电池和燃料电池等。后两种是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装置,具有环境友好、能量密度高、原料来源丰富、工作时间长等优点。氧还原反应(ORR)作为燃料电池的阴极反应,具有缓慢的反应动力学。因此,需要电催化剂来增强反应过程。近年来,过渡金属单原子电催化剂(TM-SACs)因其优异的催化活性(FeCoMnCuNi)、低成本和优异的稳定性而蓬勃发展。由于单原子在制备过程中容易团聚,因此载体材料的选择对于TM-SACs的形成尤为重要。载体也会影响催化反应中的电子输运和物质输运过程。MOFs具有结构可调、改性方法多样等优点,在TM-SACs的制备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图1. 基于MOFs的TM-SACs的制备策略和表征方法02成果展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组成,在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的氧还原反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以MOFs为前驱体或模板制备过渡金属单原子电催化剂(TM-SACs)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近期,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郑伟涛团队对MOFs衍生的TM-SACs的制备方法和表征手段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TM-SACs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图1)。该综述旨在阐明大量的最新研究进展,来指导高活性、高负载量、高稳定性的TM-SACs的实现。第一作者为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宋可心,通讯作者为张伟教授和郑伟涛教授。03图文导读1.ORR反应机制与优化原则ORR的反应过程如图2所示。由于反应条件的不同,导致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反应机制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表明,酸性条件下较差的ORR性能主要是由于反应过程中吡啶-N质子化为吡啶-N-H结构,所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善酸性条件下的ORR性能:1)防止质子和吡啶-N在酸性环境中快速结合;2) 增加本征活性和活性位点的数量。然而,在碱性条件下,大多数研究证明吡啶-N在催化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增加吡啶-N的含量和增加金属活性中心数量是改善碱性条件下ORR性能的重要手段。此外,O2分子在活性位点上的吸附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Griffiths模式、Pauling模式和Yeager模式。不同的吸附模式也对催化机制产生一定的影响。图2.(a)酸性条件下ORR反应示意图。(b)碱性条件下ORR反应示意图。(c)O2在金属活性位点的三种吸附模式示意图2. 单原子催化剂的表征手段由于SACs的金属的尺寸很小,对表征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镜技术和谱学技术的有效结合可以实现SACs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球差电镜利用其超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直接观察到单原子的存在。结合EELS和EDS可以准确地确定材料的元素分布,有利于结构分析和物相识别。谱学技术,如(原位)X射线精细结构分析、穆斯堡尔光谱、红外光谱、原位拉曼光谱和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RIFTS),有助于准确表征SACs并探究催化机理。这些表征技术从不同角度证实了SACs的存在,形成了完整的SACs表征体系。表征技术如图所示:图3.(a)FeSAC@FeSAC-N-C的不同放大倍数的像差校正STEM图像和EDS图像。(b)Co-pyridinic N-C的不同放大倍率的像差校正STEM图像和EELS光谱。(c) Co(mIm)-NC(1.0)催化剂的亮场STEM图像、HAADF-STEM图像和相应的EELS光谱图像。(d) Co(mIm)-NC(1.0)催化剂的亮场STEM图像、HAADF-STEM图像和相应的EELS光谱图像图4.(a)不同电位下Au L3边和Cu K边的XANES光谱和EXAFS拟合分析.(b)不同电位下的Pt1-N/C的XANES光谱和EXAFS拟合分析3. 基于MOFs制备TM-SACs的五大策略由于MOFs独特的空间结构,是制备TM-SACs的良好前驱体。在这一部分中,详细总结了使用MOFs制备TM-SACs的五种策略,并探讨了TM-SACs的结构特征和性能之间的相关性。所有这些策略都集中于如何保护过渡金属原子在热解过程中不发生团聚。由于MOFs后处理的方式不同,保护机制也存在一些差异。根据保护机制的不同,本部分将其分为以下五种策略:1) 表面限域策略:由于MOFs提供高度分散的金属位点,是制备TM-SACs的理想前驱体或模板。通过使用牺牲金属(SMs)的“空间栅栏”效应,可以调整过渡金属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地避免高温下过渡金属原子的聚集。因为SMs的熔点相对较低,它们在热解过程中挥发。根据过渡金属的掺杂数量,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单金属掺杂;2) 双/多金属掺杂。图5.(a)Fe掺杂ZIF-8衍生催化剂的合成过程示意图和不同粒径的Fe掺杂ZIF-8的SEM图像。(b)ZIF-8前驱体中Fe掺杂量对催化剂结构和活性影响示意图。(c)NC吸附铁离子的模型催化剂示意图及反应路径图。(d)通过调节Zn/Co的摩尔比制备Co-SAC/N-C的示意图。(e)负压热解法制备三维石墨烯骨架上的SACs示意图2) 空腔限域策略:利用MOFs独特的空腔结构优势,对金属前驱体进行封装。这种封装效应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热解过程中金属前驱体的聚集。对于ZIF结构,ZIF-8是一个具有菱形十二面体结构的三维空间纳米笼,由锌离子和二甲基咪唑配体组装而成。其具有孔径为3.4Å、空腔直径为11Å的空腔结构,金属前驱体可封装在里面来实现金属前驱体的空间隔离。高温碳化后,ZIF-8变成氮掺杂碳骨架,为金属位点的负载提供了载体。常见的金属前驱体可分为以下几类:1)金属无机化合物,如金属盐和金属氢氧化物;2) 金属有机化合物,如乙酰丙酮化合物和二茂铁;3) 金属大环化合物,如酞菁、卟啉和菲咯啉。图6.(a)Mn-SAS/CN催化剂的制备示意图和原位XANES光谱。(b)基于Kirkendall效应制备的(Fe,Co)/N-C催化剂示意图。(c)基于ZIF-8前驱体制备C-Cu(OH)2@ZIF-8-10%-1000的原理图。(d)Fe-ISA/CN催化剂制备示意图。(e)微孔限制和配体交换法制备Co(mIm)-NC催化剂示意图3) 外层保护策略:对MOFs的外层采取一些保护措施,以避免在热解过程中结构坍塌和金属原子的聚集。未热解MOFs表面的金属离子呈现高度分散的单原子态。但是在热解后由于单个原子的高比表面能,会发生团聚,这大大降低了金属活性位点的利用效率。此外,高温热解后,MOFs的孔结构坍塌,不利于催化剂传质过程和更多活性位点的暴露。因此,应采取措施对MOFs的外层进行保护,以促进高密度TM-SACs的形成,并保持热解后结构的稳定性。常用的保护策略主要分为以下两类:1)有机化合物(如表面活性剂、酶和聚合物)的保护策略;2) 主客体策略。图7. (a)原位约束热解法制备核壳结构的Co-N-C@surfactants催化剂示意图。CoN2+2活性位点构型和反应自由能演化图。(b)酚醛树脂辅助策略制备核壳结构1.0-ZIF-67@AF催化剂示意图。(c) CoNi-SAs/NC催化剂制备示意图。(d)配体交换策略制备C-AFC© ZIF-8催化剂示意图。(e) Fe-SAs/NPS-HC催化剂制备示意图4)相扩散策略:湿化学合成法通常用于制备以MOFs为前驱体的TM-SACs,即金属前驱体的合成在溶剂中完成。此外,由于单原子与其载体之间的弱相互作用,单原子在随后的制备和催化反应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团聚。如果使用MOFs衍生的碳载体作为前驱体,金属原子在高温下的扩散特性将被捕获并在碳载体上还原。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可以提高催化剂的高温稳定性,也为TM-SACs的制备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相扩散策略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方法:1)球磨法(固相扩散法);2) 气相扩散法。图8.(a)固相合成法制备Fe掺杂ZIF-8的原理图。(b) M15-FeNC-NH3催化剂制备示意图。(c) Fe-N/C催化剂制备的示意图及ORR性能曲线。(d)气相扩散法制备Cu-SAs /N-C催化剂示意图。(e)金属氧化物热扩散法制备Cu ISA/NC催化剂原理图和Cu-N3-C、Cu-N3-V自由能演化图5)双模板策略:模板策略可以通过模板本身的空间约束效应来控制合成材料的形态、结构和几何尺寸。MOFs是合成TM-SACs的最佳前驱体或模板。外来模板的引入可以对MOFs的形态和尺寸进行一定的限制。三维骨架上的金属原子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有效地避免了热解过程中单个原子的团聚。根据热解后是否需要额外繁琐的步骤去除外来模板,这种双模板策略主要分为以下两类:1)一步模板法:PS和盐模板法;2) 多步骤模板法:介孔SiO2、SiOX和有序介孔硅。图 9.(a)利用KCl模板制备了SCoNC催化剂的制备图和不同放大率的HAADF-STEM图像。(b)PS模板法制备具有分级多孔结构的FeN4/HOPC催化剂的制备示意图。(c)PS模板法制备Fe/Ni-NX-OC催化剂示意图04小结MOFs材料的优异特性为高负载量、高稳定性、高催化活性的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丰富的平台。目前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发挥MOF材料的结构多样性的优势,探索一些新的策略来制备TM-SACs。目前主要以ZIF结构为主来制备TM-SACs,可以充分挖掘其他结构的MOF材料来进行制备。2)TM-SACs的单原子活性位点通常以TM-N4为主,这种配位结构被认为具有良好的ORR活性。对活性中心的配位结构进行调整,可以使得它们的活性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已有的调整方式主要包括构建双原子活性中心、引入非金属(S,P,B)、纳米粒子与单原子协同催化、构建客体基团等。3)提高过渡金属单原子的负载量。催化剂的活性与催化位点数目和本征活性息息相关。对于TM-SACs,在合成过程中最大程度地避免单原子的聚集,提高过渡金属的利用效率,将MOF前驱体中的金属位点最大程度地转变为TM-NX结构。 4)实现TM-SACs的大规模制备和通用策略制备。金属浓度过高会导致单原子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极易发生团聚, 并且由于不同种类的金属的配位环境和物理化学性质不同,难以实现制备策略的通用化。因此,开发一种新的策略去实现TM-SACs的大规模制备和通用化制备显得尤为重要。5)利用先进的表征手段和原位技术,在原子水平上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剖析,从而探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这些技术为MOF材料为目标明确的TM-SACs的设计提供了指导。6)结合理论计算去探究TM-SACs的氧还原反应动力学和最佳反应路径,确定催化剂的真实活性位点和反应过程的决速步。这为催化剂的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从而更好地提高TM-SACs的性能。
  • BCEIA2015上亮相的2.5um颗粒超临界色谱(SFC)柱
    超临界流体色谱SFC技术是液相色谱的一种,其与传统的液相色谱最大的不同就是采用超临界流体作流动相,由于超临界液体同时具有液体和气体的特性,扩散性能高、粘度低、溶解能力强等优势,使其不仅能够分析气相色谱不宜分析的高沸点、低挥发性的试样组分,而且具有比高效液相色谱法更快的分析速率和更高的柱效。近年来,SFC技术在药物分析和制备方面得到日益广泛地应用。目前大约有25%的分离任务涉及难以对付的物质,通过超临界流体色谱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在此次BCEIA2015展会上,北京振翔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瑞典AKZO NOBEL公司最新研发的超临界色谱(SFC)快速分析柱。AKZO NOBEL公司主要从事化学品生产,Kromasil是其子品牌之一,主要生产色谱硅胶填料及色谱柱。Kromasil填料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用于多肽药物的生产。Kromasil所有产品都是在瑞典Bohus工厂生产,其统一的全系列硅胶生产工艺,可以使得分析级别上得到优化的结果,方便地放大到制备和生产级别上。2.5um颗粒Kromasil SFC  此次推出的Kromasil SFC是基于2.5um颗粒Kromasil硅胶体系,其可提供Si(硅胶), CN(氰基), Diol(二醇基)和2-EP(2-乙基吡啶)四种键合相,满足SFC机理下从非极性化合物到强极性化合物的色谱分析条件的优化,特别是Kromasil 2-EP(2-乙基吡啶)具有广泛的样品适用性和优秀的色谱结果。同时,2.5um颗粒的产品设计,能保证Kromasil SFC快速分析柱在常规SFC设备和超高效SFC仪器上都有不错的表现。AKZO NOBEL公司Kromasil团队  针对未来Kromasil在制备填料发展方面的策略,AKZO NOBEL Kromasil中国区技术销售经理朱天强谈到, Kromasil将进一步加强在UPLC及UHPLC专用柱方面的优势,同时,引导技术和市场从单纯关注色谱柱的柱效向兼顾高效柱、高稳定性以及长寿命的方向发展。此外,Kromasil还将研发和生产全新的复合基质材料,进一步强化填料的化学稳定性,提高填料对碱性极端条件的耐受能力,从而为分析过程中提供更宽泛的流动相及PH选择范围,为生产过程中填料的多次再生提供保障。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