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新戊酰基乙腈

仪器信息网新戊酰基乙腈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新戊酰基乙腈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新戊酰基乙腈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新戊酰基乙腈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新戊酰基乙腈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新戊酰基乙腈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新戊酰基乙腈相关的解决方案。

新戊酰基乙腈相关的资讯

  • 南极雪样惊现微塑料!新污染物治理拉开序幕!
    据今日央视网报道,科研人员从南极洲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沿线的不同地点采集了19个雪样本,在每个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这可能意味着塑料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加速,即便是被科研人员称为地球上“最干净”的地方——南极洲也无法幸免。科学家曾在该地区的深海沉积物、海洋和地表水中发现过微塑料,但在雪样中发现微塑料尚属首次。渐入人心的“微塑料”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被认为是一类新污染物。微塑料这一概念早在2004年由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理查德汤普森(Richard Thompson)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时提出。随后,由于其在海洋环境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对生物产生的各种确定的以及不确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几年,随着科学家不断深入的研究,大气、土壤、陆地环境乃至生物体中相继检出微塑料,研究人员已开始尝试对微塑料样品进行更进一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据相关媒体报道,不久前,南京医科大学夏彦恺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骆永明教授团队,首次在人体血栓样本中发现了一定数量和不同类型的微塑料和染料颗粒。据文献,这是第一次检测血栓中的微塑料,尽管只有一种颗粒被鉴定为LDPE(主要用于农用薄膜,医疗器械,药品和食品包装材料等)。随着微塑料的“渐入人心”,更多的新污染物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新污染物治理,蓄势待发9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按照《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国办发〔2022〕15号)关于“2022年发布首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的要求,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该《清单》共分为四大类,主要包括 14 种类新污染物:分类二级分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1.全氟辛基磺酸及其盐类和全氟辛基磺酰氟(PFOS 类)2.全氟辛酸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1(PFOA 类)3.十溴二苯醚4.短链氯化石蜡5.六氯丁二烯6.五氯苯酚及其盐类和酯类7.三氯杀螨醇8.全氟己基磺酸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3(PFHxS 类)9.得克隆及其顺式异构体和反式异构体14.已淘汰类 (六溴环十二烷、氯丹、灭蚁灵、 六氯苯、滴滴涕、α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林丹、硫丹原药及其相关异构体、多氯联苯) 有毒有害污染物类10.二氯甲烷11.三氯甲烷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类12.壬基酚 抗生素类13.抗生素 ACCSI同期会议——新污染物监测新技术论坛为了进一步助力我国新污染治理行动的进行,仪器信息网联合珀金埃尔默,将于ACCSI2022期间举办新污染物检测与监测新技术发展论坛,邀请了5位报告专家聚焦新污染物检测新技术,分享新污染物最新研究进展和检测技术!ACCSI2022 线下到场参会,实现与专家面对面互动交流!年会报名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2/嘉宾报告1: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检测技术报告嘉宾:孙承君嘉宾简介:孙承君,2001年12月于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现任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环境科学、海洋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评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创新人才和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承担和完成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次参与我国大洋和极地科考,近五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目前团队研究工作以海洋微塑料和海洋生物材料为主,在微塑料研究领域又较好的积累。嘉宾报告2:“eXXpedition环球航行”:全球海洋中的塑料污染状况研究报告嘉宾:Dr. Winnie Courtene-Jones嘉宾简介:Dr. Winnie Courtene-Jones是一位塑料污染研究方面的专家,2019年完成博士学位(深海生态系统中的微塑料),就职于普利茅斯大学国际海洋垃圾研究小组,曾以“eXXpedition环球航行” 组织科学项目领队的身份,开展全球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研究,目前正参与“BIO PLASTIC RISK”生物塑料风险研究项目,调查研究可生物降解塑料的环境归趋,以及它们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影响。她的科学研究遍布各种陆地、海洋环境中的塑料污染情况,从海岸线到地球上一些最偏远的地方,包括深海和海洋环流。Dr Winnie Courtene-Jones在其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论文和技术报告,并在国际会议、英国和欧洲学术议会上发表演讲。嘉宾报告3:新污染物的转化与毒理报告嘉宾:曲广波嘉宾简介: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污染物的转化与毒理”。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hemical Review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Chem、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ACS Nano、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上。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2018年获第五届中国毒理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2018年获“The 1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istent Toxic Substances Young Scientist Award”、 2021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特等奖(排名第1)。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毒性测试与替代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环境化学》青年编委。嘉宾报告4:人体生物组织中PFAS的检测与研究报告嘉宾:Dr. Sabra Botch-Jones嘉宾简介:Sabra Botch-Jones是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法医学研究生课程的法医毒理学家和助理教授,长期从事于法医毒理学和分析化学方面的研究,Sabra担任美国科学院标准委员会毒理学共识机构副主席,美国法医学会毒理学分会主席。她被州长查理贝克(Charlie Baker)任命为马萨诸塞州法医监督委员会成员。 嘉宾报告5:纳米材料检测和职业风险防护标准示例及应用研究报告嘉宾:郭玉婷嘉宾简介:郭玉婷,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全国标准化教育标准化工作组(筹)委员,从事纳米技术标准化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研究工作,主持制定五项国家标准,参编《纳米技术标准》书籍,发表多篇科技论文,参与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一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报名现场,赢取珀金埃尔默定制礼品!
  • 华南植物园发现新的重金属超富集植物
    由于工矿企业的发展,农业化肥的过量使用,污水灌溉等,中国乃至世界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植物修复技术是目前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研究热点,它具有治理效果的永久性、治理过程的原位性、治理成本的低廉性、环境美学的兼容性、后期处理的简易性等优点。这个技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寻找超富集植物。虽然目前全世界已发现400多种超富集植物,但是大多数超富集植物都有生物量小,生长缓慢,弱抵抗力,种子少,缺乏与当地植物竞争的能力等缺点,所以能够真正应用于植物修复技术的超富集植物并不多。因此采用更有效的方法来筛选更多超富集植物是非常必要的。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土壤生态与生态工程研究组博士研究生张杏锋在导师夏汉平研究员的指导下,首次提出了用土壤种子库-重金属浓度梯度法来筛选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并成功找到一种Cd的超富集植物——少花龙葵(Solanum photeinocarpum)。该方法是指利用土壤种子库筛选对重金属具有超富集特性的植物,然后通过重金属浓度梯度实验对其超富集特性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当土壤Cd浓度为60mg/kg时,少花龙葵的生长未受影响,根部Cd含量高达473mg/kg,茎、叶和地上部Cd含量分别达215、251和230mg/kg。在两个浓度梯度实验中,少花龙葵地上部Cd含量均超过Cd超富集植物的临界含量标准(100mg/kg),具有Cd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是Cd的超富集植物。   这一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环境工程领域主流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1,189: 414–419)上。   土壤种子库—重金属富集植物初步筛选实验中的植物种类(重金属添加到土壤中65天后)。最高的植物为少花龙葵。盆中数字分别表示如下:1-CK, 2-Cd4, 3-Cd8, 4-Zn100, 5-Pb300, 6-Pb600, 7-Cu100, 8-Cu300。
  • 大连化物所发现化学污染物暴露与慢性疾病风险间的新关联
    近日,大连化物所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研究组(1808组)许国旺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合作,在化学污染物暴露对慢性疾病的风险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了血清中全氟化合物残留与高尿酸血症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在代谢水平上揭示了血清中外源化学残留与慢性疾病风险关系的机制。  慢性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和血脂异常等重大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高达10%至30%,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环境暴露因素是不容忽视的慢性疾病危险因素。然而血液中环境来源的有害物质与重大慢性疾病的关联仍不清楚。  针对此问题,研究团队收集了上述5种重大慢性疾病共计496例血清样本,采用高分辨质谱技术分析血清中106种农兽药化学污染物的含量及内源性代谢物的改变,揭示了这些风险物质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利用暴露组-代谢组关联研究策略,结合中间相遇原则探究了血中化学残留物与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发现全氟化合物暴露与高尿酸血症的风险呈正相关,脂质不仅与全氟化合物暴露呈正相关,而且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研究还发现,关键中介代谢物(肌酸、肌酐及磷脂类等)介导了25%-68%的暴露与疾病风险关系。暴露组-代谢组关联研究从代谢的角度阐明了环境来源的化学物质与慢性疾病的关联及相关机制,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深层次的病因学认识,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及预警标志物的识别。  相关研究成果以“Metabol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Serum Exogenous Chemical Residues in a Cohort with 5 Major Chronic Diseases”为题,于近日发表在《环境国际》(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大连化物所1808组博士研究生由蕾。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连市重点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我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文/图 由蕾)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1.106919
  • 南极雪中惊现微塑料 新污染物治理迫在眉睫
    据发表在《冰冻圈》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称,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研究人员 在南极洲的新降雪中首次发现了微塑料 。研究人员表示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意味着,微塑料正在破坏全球生态环境,就连被科研人员称作“地球上最干净的地方”的南极洲也无法幸免。据分析, 这些微粒含有13种塑料成分,包括最常见的用于制造饮料瓶和衣服的PET。 研究人员认为,微塑料可能会对南极洲的食物链构成风险。之前的研究表明,微塑料可能会扰乱浮游动物的生物过程,并影响构成大陆食物链基础的南极磷虾。在此之前也不乏微塑料的相关报道,其中一项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环境国际》上的研究披露,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引发微塑料对人体健康长期影响的担忧。与“白色污染”塑料相比,微塑料的危害体现在其颗粒直径微小上,这是其与一般的不可降解塑料相比,对于环境的危害程度更深的原因。作为一类重要的新污染物,微塑料已经引起大家的重视。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包括微塑料在内的新污染物治理迫在眉睫!围绕其治理,我国已经进行了提前布局:2020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与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就要求强化与微塑料污染防治相关的科技支撑,开展不同类型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研究评价,加强江河湖海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机理、监测、防治技术和政策等研究;生态环境部通过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 2020-2035 年)》中,海洋微塑料专项监测的任务内容也列在其中。2022年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任勇介绍了新污染物治理和无废城市建设等相关工作情况,并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作为四大新污染物之一,微塑料名列其中。2022年5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行动举措、保障措施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针对列入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的化学物质以及抗生素、微塑料等其他重点新污染物,制定“一品一策”管控措施,开展管控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社会影响评估,识别优先控制化学品的主要环境排放源,适时制定修订相关行业排放标准,动态更新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重点控制的土壤有毒有害物质名录;并要求加强新污染物相关新理论和新技术等研究,提升创新能力;加强抗生素、微塑料等生态环境危害机理研究;整合现有资源,重组环境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新污染物相关研究。更多内容请见:国务院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培育重组实验室 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微塑料治理持续加码 这些仪器采购正当时
  • 新矿物+2!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两种新矿物
    人民政协网北京8月16日电(记者 王硕)记者16日从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由我国科研人员发现、命名并申报的新矿物“氟碳钙钕矿”以及“菊兴铜矿”近日分别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批准通过,这意味着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两种新矿物。其中,氟碳钙钕矿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范晨子研究员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南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发现于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它的发现对丰富稀土氟碳酸盐矿物学基础理论知识,认识白云鄂博稀土元素赋存状态和替代机制,了解矿床的形成与演变、元素赋存状态、元素迁移、富集机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内蒙古白云鄂博矿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也是我国矿物资源的宝库,迄今已发现210余种矿物,在我国新矿物发现地中占据首要位置。此次发现的氟碳钙钕矿是在该矿床发现的第21种新矿物。钕作为当今稀土元素家族中的佼佼者,对促进稀土在永磁材料、激光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此次新发现的氟碳钙钕矿属于钙稀土氟碳酸盐系列矿物,是常见的稀土矿物氟碳钙铈矿的富钕类似矿物,也是钕资源的重要矿物原料。氟碳钙钕矿呈黄褐色至褐色,与方解石、萤石、霓石、钠闪石、磁铁矿等矿物共生,钕氧化物平均含量约为30%,稀土氧化物平均含量约为60%,且具有多型、体衍交生等复杂晶体微结构特征。菊兴铜矿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顾枫华助理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章永梅副教授,联合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中南大学谷湘平教授和核工业地质研究院范光研究员等发现于西藏甲玛世界级斑岩-矽卡岩型巨型铜多金属矿床中。初步研究表明,菊兴铜矿是一种重要的载金载银矿物,结构复杂,其形成与中高温热液贵金属矿化密切相关。该矿物的发现不仅为硫化物矿物家族增添了新的一员,而且对于研究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与成矿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菊兴铜矿主要产出于下白垩统林布宗组与中新世斑岩接触带形成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中,共伴生金属矿物主要包括黄铜矿、方铅矿、辉钼矿、黄铁矿、蓝辉铜矿、辉铜矿,以及少量金-银矿物和含铋矿物(如硫铋铜矿)。该新矿物常在斑铜矿中呈固溶体产出,粒径多变化于数至100微米之间。菊兴铜矿为复杂金属硫化物,不透明,具金属光泽;反射色为浅黄白色,均质性,无双反射和反射多色性;其晶体结构由硫、 硫-铋原子层和不同比例空位的铜-铁原子层组成,与斑铜矿、黄铜矿的结构存在联系。
  • 岛津积极参加农业新污染物风险防控研讨会
    2024年7月27日,由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安全与营养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上海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主办,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岛津)等单位支持的农业新污染物风险防控研讨会在上海南郊宾馆顺利举办,来自农业系统的多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围绕农业新污染物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会议现场岛津积极参加此次会议,设立展台并发表会议报告《岛津农业新污染物解决方案》。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食品安全行业张圆圆女士张圆圆女士首先介绍了四类新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及微塑料检测需要用到的主要仪器,接着围绕多溴二苯醚、氯化石蜡、得克隆、全氟化合物、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介绍岛津GCMS&GCMSMS及LCMSMS&LC-TOF在农业新污染物领域的解决方案,同时介绍了在微塑料检测方面的解决方案,推荐了由多个应用报告汇编而成的《微塑料分析解决方案》及《新污染物检测应用文集》。岛津展台吸引了参会者驻足交流,岛津现场工作人员就用户关心问题以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检测技术问题和与会者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悟空”号发现宇宙线硼/碳比能谱新结构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国际合作组利用卫星前六年观测数据分析得到10GeV/n到5.6TeV/n能段宇宙线硼/碳比和硼/氧比的精确测量结果,并发现能谱新结构。相关研究成果于10月14日在线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宇宙线是来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包括各种原子核、电子、高能伽马射线和中微子等。自1912年赫斯发现宇宙线以来,人类对它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已经长达一个世纪。但时至今日,关于宇宙线的起源、加速机制以及它们在星际空间和星系际空间中的传播及相互作用等基本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答。在宇宙线中,碳核、氧核等属于恒星核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原初粒子,而硼核则主要是碳核、氧核在传播过程中和星际物质发生碰撞后产生的次级粒子。因此,通过对宇宙线中硼/碳(B/C)和硼/氧(B/O)流量比的精确测量可以研究宇宙线在传播路径上的相互作用过程。上个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建立起来的经典宇宙线传播模型预测B/C和B/O随能量的变化服从单一幂律分布,且谱指数应为-1/3或-1/2。近些年的直接观测实验(如PAMELA、AMS-02)发现宇宙线B/C在百GeV/n以下能区确实符合单一幂律分布,其谱指数非常接近-1/3,被认为是建立于1941年Kolmogorov星际介质湍流理论的直接证据。但在更高能区,尤其是TeV/n以上,前述实验因测量精度的限制无法给出准确的探测结果,不能对现有的宇宙线传播模型给出有效检验。“悟空”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用于空间高能粒子观测的卫星,其核心科学目标除了通过对电子宇宙线和伽马射线的观测来间接探测暗物质粒子,还包括通过探测宇宙线核素粒子来研究宇宙线的加速和传播机制。和国际上其他类似探测设备相比,“悟空”号覆盖能段宽、能量测量准、粒子鉴别强,特别是具备优异的电荷分辨本领,可以对高能宇宙线核素粒子进行高精度鉴别(图1)。10月14日,基于其收集到的前六年观测数据,“悟空”号国际合作组获得了10 GeV/n到5.6 TeV/n能段的B/C和B/O的精确测量结果(图2)。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对1 TeV/n以上B/C和B/O进行精确测量,能量上限比阿尔法磁谱仪(AMS-02)实验高出5倍。“悟空”号的探测结果表明,在宽能段范围内B/C和B/O明显偏离单一幂律分布的行为特征。“悟空”号首次以高置信度发现宇宙线B/C和B/O在相同能量(约100 GeV/n)处出现变硬的行为,意味着经典的宇宙线传播理论需要进行重要的修改。该结果对揭示宇宙线的传播机制以及星际介质的湍动属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意味着之前基于反物质宇宙线的暗物质间接探测的天体物理背景需要重新估计。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江苏省的多个项目的支持。图1 “悟空”号测量的电荷谱
  • 全国新污染物治理版图已现!各地区行动方案全梳理
    随着2022年5月国务院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开始得到人们重视。该《行动方案》提出了明确的任务线:即2022年发布首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建立健全有关地方政策标准等;2023年年底前,完成首轮化学物质基本信息调查和首批环境风险优先评估化学物质详细信息调查;2025年年底前,初步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体系。那么,截至2023年初,全国各地区是否已跟上国家脚步?仪器信息网近日对全国已发布的各地区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进行了汇总,并梳理了其中值得关注的共性及差异。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时,全国共有28个地区发布了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包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上海、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湖南、河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行动目标与国务院《行动方案》同步,各地区均已设下2025年长期目标,即2025年底前完成国家重点管控物质和本市重点行业化学物质基本信息调查,并完成高关注、高产(用)量的化学物质筛选和环境风险评估,逐步形成新污染物治理试点示范。其中,山西、山东、陕西、新疆、甘肃等地区已设下2023年短期目标,即2023年年底前,完成首轮化学物质基本信息调查和首批优先评估化学物质详细信息调查。可以预见的是,近期,各地区新污染物基本信息“摸底”工作将陆续开展,2025年前,各地区将逐步开始探索建立环境中新污染物痕量检测、同步检测分析方法,并建立相关监测网络。监测领域据统计,在监测领域这一维度上,水、土、气仍然是各大地区部署工作的重要脉络。比如在监测点布局方面,各地区均提到了要“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典型工业园区开展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试点。”具体来说,在水环境监测方面,各地区皆有提到有关地下水、地表水、污染源废水中新污染物的调查监测。其中,山东、浙江、河南、湖南、海南等地区特别提出,要在各大江大河流域、各大河流入海口等重点区域设置新污染物的调查监测试点;在土壤环境监测方面,河南、福建、安徽、江西、辽宁等地区提到,要持续推进省内土壤新污染物监测,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黑龙江、云南、四川、甘肃、广西等地区提到要加强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环境治理,对排放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排放口及其周边环境定期开展环境监测,评估环境风险。目标污染物正如前文提到的,所谓新污染物,涵盖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在国家刚刚发布的《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中明确提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有毒有害污染物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类、抗生素类这四大类14种污染物应严格按照要求落实禁止、限制、限排。可以看到的是,在污染物种类方面,各地区行动方案中提及的重点监测污染物亦有诸多共性。天津、河北、山东、浙江、江西、湖南、河南、海南、重庆、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这14个地区明确要求要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典型地表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典型市政污水处理厂、典型工业企业或园区开展内分泌干扰物环境调查监测试点。作为内分泌干扰物下的重要一项,农药污染在近年广受各地重视,几乎所有地区均提到了要强化农药使用管理。作为重要的共性之一,仪器信息网发现,除内分泌干扰物外,抗生素、微塑料是被所有地区共同关注的重点,其市场的发展值得期待。所有地区均提到要将抗生素、微塑料等其他重点新污染物纳入“一品一策”管控措施,其中,上海更是在刚刚印发的《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中明确将微塑料提上重点管控名单。各地区行动方案的共性中仍然略有差异,各地区行动方案中虽然均提到要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但大多数地区并未给出此大类下的具体监管名单。少数地区提到了该大类下的具体化合物:河北提出,要开展全氟辛基磺酸类化合物、六溴环十二烷、十溴二苯醚、氯化石蜡、全氟辛酸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汞或汞化合物的生产和加工使用企业环境信息调查;同样是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上海给出的清单略有不同,包括全氟辛基磺酸及其盐类和全氟辛基磺酰氟(PFOS类)、全氟辛酸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PFOA类)、全氟已基磺酸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PFHxS类)、壬基酚、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双酚A等;浙江要求严厉打击六溴环十二烷、氯氟烃、1,1,1-三氯乙烷、四氯化碳、含滴滴涕的涂料、三氯杀螨、醇等已淘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河南提到要探索开展含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废弃泡沫灭火剂环境无害化处置,同时,要从饮用水水源到用水末端全程关注消毒副产物、藻毒素和全氟化合物等。从上述名单中可以看出,含氟、含氯化合物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类下备受重视的。我们再就“全氟化合物”这一关键词在各地区行动方案中进行了筛选,发现除上述地区以外,海南提到要重点关注饮用水中直接影响人民健康的消毒副产物、农药和全氟化合物等新污染物;宁夏提到要选取重点化工企业实施全氟化合物治理试点;四川提到在川南经济区选择自贡等市开展重点化工企业全氟化合物治理试点。可见,含氟、含氯化合物仍然在各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监测需求,并且多集中于水质监测领域。能力建设另外,作为各地区行动方案重要的共性,各地区在能力建设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涉及到两大重要方向:1.加强新污染物监测技术攻关,开展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与管控关键技术研究。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设重点实验室,开展新污染物生态环境危害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2. 培育一批符合实验室规范的化学物质危害测试实验室。开展相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专项培训,全面提升人才支撑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能力建设方面,有些地区特别提到了对于监测设备的最新配备需求。比如,福建提出要提升监督、执法装备和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标准化水平;陕西提出要依托现有的分析测试能力,购置新污染物相关监测仪器设备;辽宁提出要完善新污染物环境监测资质、设备建设,提升新污染物非靶向监测分析能力;河北提出要培育化学物质危害测试实验室,完善新污染物环境监测资质、设备建设等。能力建设方面,共性中同样存在差异,这体现在各地区对于监测网络部署的具体方案上。有地区提出,要依托本省现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进行新污染物信息调查后,再行构建新的监测方案,比如内蒙古、湖南等;有地区提出,要探索新污染物的调查监测试点,并逐步将其纳入全省环境监测体系,进而鼓励新污染物社会化监测,比如青海、山东等;有地区提到要依托高等学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等科技资源,进一步推进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成果转化,比如重庆等;此外,山东特别提出,要搭建新污染物快检快评平台;结语2022年11月,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部务会议,强调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重点管控新污染物补充清单和管控方案,将新污染物治理融入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清单》与现有污染防治制度机制的有机衔接。可以预见的是,在2023年,各地方新污染物的有关行动方案应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并于2025年建立各地独立完善的监测体系。
  • 携手同心 共抗疫情|上海净信向浙江疾控中心捐献物资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疫情无情,人有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世界人民的心。蔓延凶猛,确证人数与日俱增,相关医疗物资严重告急,假阴性病例又那么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防疫战,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出力出物资,上海净信就是其中一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月10日上海净信在开工当日即向浙江省疾控中心捐赠了一批仪器设备,为抗击这场疫情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这批仪器设备当日已发出,目前已投入到抗击病毒的战役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2px height: 50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f6ebb10a-1982-4c00-8f9f-a8d895217fcd.jpg" title=" aa.jpg" alt=" aa.jpg" width=" 452" height=" 50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我国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之际,防控、治疗、开发试剂和疫苗等工作做齐头并进。整个中国都在分秒必争!净信也时刻关注着,积极加入到这次抗疫之战,全力支持一线。这批仪器包含全自动冷冻研磨仪、超声波清洗机、超声波细胞破碎仪等,也是病毒检测的必备仪器。 /span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91px height: 52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c53ed773-82e4-433c-9ab9-9cfceb810548.jpg" title=" bb.jpg" alt=" bb.jpg" width=" 391" height=" 524"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 nbsp 大量的密切接触者在接受医学观察。疑似病例中有部分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新冠肺炎临床特征,但是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导致不能确诊。国务院联防机制近日也召开会议重点提到了新冠肺炎患者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的情况。上海净信作为中国多样品组织研磨仪及冷冻研磨仪的创新者,在核酸制备前的样本处理这块不断创新和发明出更优良的产品。这批仪器是净信精挑细选,也是净信人气产品。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 nbsp & nbsp & nbsp 除了仪器设备,净信人也在这场战“役”中献上了自己绵薄之力。虽不能上一线,却奉上了自己的善举,尽自己所能共抗疫情。自愿报名志愿者,在寒冷的冬天一站就是24小时。捐款捐物,捐口罩、防护用品、暖宝宝、以及一些食品物品。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f298efec-7159-42d5-9b28-eff0acfab646.jpg" title=" dd.png" alt=" dd.png"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 nbsp & nbsp 在这个危难时刻,医护人员抗疫在最前线,而我们普通群众也在行动。这是一段每个人都刻骨铭心的日子,熟悉的生活仿佛都被按下了暂停键。在病毒面前,温暖和善举终会打赢这场战。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疫情当前,上海净信责无旁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众志成城,没有过不去的坎! /p
  • 北京市科委、清华大学、赛默飞三方共建“冷冻电镜与药物发现创新中心”
    p   近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与清华大学、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在生命科学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共识,三方将共建“冷冻电镜与药物发现创新中心”(Global Innovation Institute of Cryo-EM for Drug Discovery, CDD)。该中心将建设成为一个开放式服务平台,重点研究运用冷冻电镜、高性能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全球领先的蛋白质结构检测、分析和合作研究创新平台,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研究支撑。 /p p   此次三方建立合作,正值美国商务部代表团随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之际,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共建三方将依托各方优势资源,为北京乃至全国生命科学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北京生命科学领域技术创新水平和全球国际影响力。 /p p    strong 合作方简介 /strong /p p   清华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展生命科学教育与研究的高校,先后建设了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结构生物学高精尖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生物学研究平台,在结构生物学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5年在市科委的支持下,清华大学与赛默飞世尔公司共建“清华大学-赛默飞世尔科技联合分析实验室”。 /p p   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科学服务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是全球最大的生命科学实验仪器制造商和科研服务提供商,进入中国发展已有30多年。公司在结构生物学与蛋白质分析领域的仪器设备研发与生产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p p   10月4日,瑞典皇家学院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对冷冻电镜技术有着突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瑞士洛桑大学生物物理学荣誉教授Jacques Dubochet、哥伦比亚大学教授Joachim Frank以及英国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项目主任Richard Henderson。 /p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发现人体“新器官” 疑似人体经络
    p   科学家们说,他们发现了一条“流动流体的高速公路”。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报告说,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致密的结缔组织实际上是相互连接的、充满流体的隔间。这项发现有可能推动医学上的戏剧性进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dd49afe6-76bb-44b0-aa97-0f183bdda73f.jpg" title=" QQ截图20180329102502.jpg" / /p p   来自纽约大学朗伯健康病理学教授表示:“间质液的直接采样可能成为强大的诊断工具,这一发现也可能带来各种健康问题的解决,包括癌症和年龄相关疾病的新方法。” /p p   研究人员说,新发现的网络位于皮肤的表面之下,肌肉之间,内衬消化道,肺和泌尿系统,以及周围的动脉和静脉。他们怀疑充满流体的空间可以像减震器那样作用,以防止器官、肌肉和血管组织在正常工作过程中移动。研究人员称,网络排入淋巴系统,可以解释为什么进入这条“公路”的癌症更可能通过身体传播。 /p p   根据该报告,驻留在该网络中的细胞还可以在许多其它身体过程中发挥作用,从皮肤老化到四肢的硬化和炎性疾病的进展。据作者称,第一个研究是将间质作为一个器官以其自身的权利和身体中最大的一个器官进行识别。那么,这些充满流体的空间是如何被检测到的呢?到目前为止,医学领域依赖于显微镜载玻片上的固定组织。组织是通过用化学物处理它来制备的,将其切成薄片并将其染色以突出重要特征。 /p p   然而,研究人员解释说,固定过程造成了先前充注流体的隔间的流体损失和塌陷。然后,组织出现固体。最近的发现是使用一种新的技术,称为基于探针的共焦激光显微术(编者注:或称为激光共聚焦显微内窥镜检测法),它提供了活体组织的显微镜观察,而不是固定的组织。这份报告是在3月27日发表的《科学报告》中发表。 /p p br/ /p
  • 建设新污染物风险评估与管控实验室需要采购哪些仪器?
    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消息,日前,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发布《新污染物风险评估与管控实验室(首期)建设》项目新污染物实验分析测试平台设备采购市场调研公告。公告内容显示,为保障广东省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与防控管理需求,拟购置一批新污染物实验分析测试专业仪器设备,建设新污染物实验分析测试平台,进行水体、土壤和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全氟有机化合物、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溴化阻燃剂、微/纳米塑料和内分泌干扰物等多类型新污染物的鉴别和测试,开展环境筛查与识别、环境毒性效应测试、环境基准标准制定、环境风险评估等多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形成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新污染物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体系,为准确预测及评估新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演变规律和防控政策制定提供基础保障。为充分了解市场情况,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实验分析测试专业仪器设备进行市场调研,包括快速扫描纳米红外光谱仪 、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等共计23类仪器。采购内容(详见附件)序号采购内容1快速扫描纳米红外光谱仪 (允许进口)2核磁共振波谱(允许进口)3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允许进口)4高分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允许进口)5Zeta电位仪6梯度PCR仪7荧光定量PCR仪(允许进口)8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允许进口)9相差显微镜10植物根系分析仪11人工气候箱12超净工作台13凝胶成像系统14电泳仪15生物安全柜16真空手套箱17-80度冰箱18台式高速离心机19细胞培养箱20高压蒸汽灭菌器21原子荧光光度计22十万分之一天平23氮吹浓缩仪
  • 我国新污染物治理为全球贡献“加速度”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又称POPs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日前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当前,《公约》受控化学物质增至34种类。“本次大会中,得克隆、紫外线吸收剂UV-328和甲氧滴滴涕3种化学物质增列进入《公约》的附件A,大会保留了得克隆和紫外线吸收剂UV-328的特定豁免。同时,《公约》讨论了近10年的遵约机制在本次会议中通过,将有助各方履行环境和人类健康方面的义务。”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履约三处主任专家姜晨介绍了《公约》的进展与突破。为得克隆全球范围管控贡献中国速度本次大会审议通过增列的一项管控化学物质——得克隆,对于熟悉新污染物治理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而言,它并不陌生。得克隆及其顺式异构体和反式异构体,简称得克隆,其主要是作为一种阻燃剂广泛用于高分子聚合物中。本次大会能够顺利推动得克隆的增列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控制,与中方的努力与贡献密不可分。据了解,全球范围内,仅有中国的1家企业在生产得克隆,主要是用作添加型阻燃剂,其产品90%以上用于出口,国内市场用量较小,且有成熟替代品。记者注意到,我国已将得克隆列为重点管控的新污染物。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中明确,自2024年1月1日起,禁止得克隆生产、加工使用、进出口。同时,对相关废弃物处置做出要求。“我国做出这一决定之后,获得了全球绝大多数的国家的赞赏和支持。而且,我国通过自我管控要求停止得克隆生产,也使得大会也未保留得克隆特定生产的豁免。”姜晨说。她解释,如某一类化学物质被《公约》批准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会对全世界签约国家生效。如果这类物质仍有特定生产豁免的话,《公约》生效后,还会有5年的豁免期,这意味着,这一物质在5年—6年内还可以继续生产。“但由于我国家已明确在2024年起禁止生产、加工、进出口得克隆,大会最终就没有保留得克隆生产的特定豁免,而是保留了使用的特定豁免,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还可以在有限的行业与时间内使用。”姜晨说。相关企业需抓紧研发环保替代品及替代技术除得克隆外,本次大会还审议通过了将甲氧滴滴涕、紫外线吸收剂UV-328(以下简称UV-328)列入《公约》管控。这两种化学物质分别涉及哪些行业?列入《公约》管控对于我国会产生何种影响?甲氧滴滴涕,是一种有机氯农药,最初是作为滴滴涕的替代品开发的。甲氧滴滴涕主要是用作杀虫剂来防治害虫,通常用于农业和兽医实践中。早在198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甲氧滴滴涕归类为第 3 类致癌物。姜晨介绍,甲氧滴滴涕曾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短暂使用后,就不再使用了。因此,其增列至《公约》,对我国而言影响并不大。另一增列物质UV-328是一种苯并三唑酚,用作紫外线吸收剂,防止各种物体表面在紫外线或阳光下变色和老化。其主要用途是油漆和涂料,以及作为各种塑料的添加剂,包括食品包装的非食品接触层。在汽车行业,UV-328用于油漆、涂料和密封剂,以及安装在车辆上的液晶面板和仪表、用于车辆内部和外部部件的树脂等。在食品包装中,它被用作塑料、印刷油墨和黏合剂的添加剂。记者了解到,一项化学物质的增列在《公约》历届缔约方大会中,一直都是谈判的难点和焦点。往往在各方进行长期激烈的讨论后,才能确定相关物质是否增列,以及是否能在谈判过程中保留特定豁免。UV-328的应用中,汽车涂料、轨道交通涂料、工程机械涂料、大型钢结构涂料、偏光片中的三醋酸纤维素酯(TAC)膜、相纸等用途,与未来我国相关产业发展仍高度关联。“为争取这些豁免用途,早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查时,我们中方的工作人员就提前扎实做好了国内行业的调研‘摸底’。在审查阶段,提出我国需要的豁免需求,推动这些需求顺利平稳地落实在最终决定中。”姜晨说。姜晨告诉记者,目前新增列物质距离正式对全球生效还需1年左右的时间。此后,这些物质增列修正案正式对我国生效,还需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待审议批准后,增列修正案才能对我国正式生效。“这个流程可能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她表示,我国新污染物治理的方案已经印发,相关管控手段也不断在升级中。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公约》新增内容有意识地逐步纳入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中,早做准备。姜晨同时呼吁,涉及增列物质的企业应尽快加强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发。“在3年—5年内,相关企业需找到更加环保的替代品和替代技术,以促进产品达到类似的性能要求,这是企业现在就要抓紧攻克的议题。通过遵约机制,将监督签约国落实责任除了增列物质外,大会最重要的历史性突破之一,还体现在各方讨论了近10年、迟迟未决的遵约机制CRP.15,在本次大会中伴随着掌声得以通过。记者了解到,这一机制将更注重在落实层面,支持履约国家履行其义务。这项机制不仅强调所有签约国家履行其对减少和控制POPs的承诺,同时,也将建立更有雄心的监测和报告机制,以确保相关国家的履约行动得到监督和跟踪,从而有助于保护全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本届斯德哥尔摩公约缔约方大会主席加德纳(Gardiner)评价,遵约机制早就应该完成。BRS三公约执行秘书罗尔夫帕耶(Rolph Payet)赞扬了各方对这一成功结果作出的贡献。他说:“你们已经向世界表明,在致力于解决地球上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事实上,中国政府持续高度重视国际公约履约工作,从政策法规、能力建设、技术示范、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全面开展 POPs 履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履约成就。并通过 POPs 履约带动了化学品环境管理水平提升,促进了产业绿色发展,为全球 POPs 淘汰作出了重要贡献。姜晨介绍,我国不仅全面淘汰了包括林丹、硫丹、六溴环十二烷等在内的20种类POPs类物质,全面禁止了全氟辛基磺酰氟类的生产,在环境无害化方面,还处理处置了历史遗留的上百个点位、10万余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废物。此外,全面排查、下线、处置含多氯联苯电力设备,积极主动地提前完成了2025年履约目标任务。“今后,我们将持续做好《公约》履约的保障工作,助力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产和环境排放,积极探索和实践POPs污染治理,推动环境中POPs含量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并彰显大国担当,继续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姜晨说。
  •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领衔研发 一天两款抗新冠创新药上市
    1月2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悉,该所联合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与相关医药企业,自主研发的两款抗新型冠状病毒创新药——民得维(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VV116)、先诺欣,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特别审批程序,附条件获批上市。民得维是一种新型口服核苷类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用于治疗轻中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成年患者。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靶向新冠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的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后,上海药物所第一时间成立了抗疫联合攻关团队,并与武汉病毒所紧密合作,启动抗疫药物应急研发工作。上海药物所沈敬山、蒋华良团队,与武汉病毒所肖庚富团队、新疆理化所阿吉艾克拜尔艾萨团队合作,快速发现并评价出靶向RdRp的口服核苷类候选化合物VV116。该化合物以核苷三磷酸形式非共价结合到新冠病毒RdRp的活性中心,直接抑制病毒RdRp的活性和干扰RNA的合成,从而阻断病毒的复制,实现抗新冠病毒的作用。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VV116对包括奥密克戎在内的新冠病毒原始株和突变株表现出显著的抗病毒作用。在新冠病毒感染小鼠模型上,VV116可有效清除病毒,同时显著改善肺组织病理变化。多项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显示,VV116安全有效、用药禁忌少,其获批上市,将有效减轻新冠病毒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2021年12月28日VV116在乌兹别克斯坦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获批可用于重度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治疗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先诺欣是先诺特韦片与利托那韦片的组合包装药物,用于治疗轻至中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成年患者。这是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靶向3CL蛋白酶的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与辉瑞Paxlovid靶点一致。据介绍,先诺特韦能抑制新冠病毒复制所必需的3CL蛋白酶,与低剂量利托那韦联用,能减缓先诺特韦在体内的代谢,有助于发挥其抗病毒作用。新冠疫情爆发后,上海药物所第一时间成立了抗疫攻关团队,联合武汉病毒所开展抗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应急研发工作。他们迅速发现并确定出靶向3CL蛋白酶的候选化合物VV934,即先诺特韦。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先诺特韦能选择性抑制新冠病毒3CL蛋白酶;与利托那韦联用,可有效抑制病毒在小鼠肺部和脑部的复制,并显著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组织损伤;在体内外安全性评价试验中,未发现遗传学毒性。2021年11月,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与先声药业达成合作,全速推进先诺特韦的后继研发工作。先诺欣的III期临床试验是国内外第一个针对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达成“以咳嗽、鼻塞流涕、咽痛、发热、头痛、肌肉或全身痛等11个症状持续恢复”为主要终点的III期临床试验,共纳入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43家临床参研中心1208例受试者。
  • 进展|基于质谱的多组学方法发现新冠后遗症生物标志物
    全球居民已经承受了长达三年的新冠疫情带来的巨大健康和经济压力,而这场危机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仍久久无法消散。  根据北京最新疫情周报的数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疾病、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共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92.9%。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在报告病例数中位居首位,持续地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中。有研究显示,虽然绝大多数人在两周内从感染中恢复,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人(7.5%)报告持续 12 周或更长时间的症状(长新冠),5.2% 的患者长新冠持续一年以上。近期,阿尔伯塔大学牵头的团队通过多组学分析(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结合机器学习,找到了与COVID-19后遗症(通常称为“长COVID”)的关键临床特征相关的潜在预测生物标志物。  研究人员在《Cell Reports Medicine》上写道:“我们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根据多组学特征的变化对PASC表型产生了深入的了解,并开发出了一个与长期临床结果相关的最小分子联检组合。”  该团队在对274个血浆蛋白进行定向液相色谱-多反应监测-质谱分析的基础上,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根据多组学特征的变化,成功地对PASC表型产生了深入的了解,并开发出了一个与长期临床结果相关的最小分子联检组合。他们的研究揭示了与急性感染不同的相关生物过程,这项成果将有助于针对长期COVID患者开发特异性疗法和生物标志物。参与者包括20名进入重症监护室和97名在2020年秋季至2021年6月底期间治疗COVID-19的患者,这段时间跨越了加拿大的第二和第三波大流行。除了从28名健康对照个体采集的血样样本,30名已完全康复半年后的COVID-19患者采集的的血样、32名轻度PASC患者和55名重度PASC患者采集的血液样本的类似图谱外,多组学数据还有助于寻找与全因死亡、住院治疗或PASC相吻合的标记物。在确定了根据测量分子聚类的三组个体后,研究小组建立了一个涵盖7种细胞因子和13种代谢物的预后模型——一组富含T细胞衰竭和能量代谢成分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其显示出在急性SARS-CoV-2感染后易于发生不良结果的个体的准确率约为83%。作者报告说:“我们的研究揭示了疗养期间不同于急性感染的相关生物过程,它支持针对长期COVID患者开发特异性疗法和生物标志物。更广泛地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长程COVID患者的康复期表现为明显的炎症、血小板脱颗粒和/或凝血过程、能量代谢改变、肠道菌群失调和氨基酸代谢改变。”研究小组指出,这些发现指明了潜在的治疗策略,包括抗炎或抗凝、抗氧化或补充牛磺酸氨基酸等方法。作者在报告中指出:“鉴于长新冠缺乏经证实的有效疗法,我们的研究结果指出了未来研究可能探索的几条途径,有必要在大型前瞻性队列中开展研究,以确认长新冠病理生理学中涉及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通路,并评估已确认的几个治疗靶点的疗效,以便在临床试验中加以考虑。”  总之,这项研究是一项重要的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长期COVID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虽然仍需进一步研究来确认这些发现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但这项工作为科学家和医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指导,也为我们进一步控制和治疗COVID-19疫情提供了新的希望。  原文献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medicine/fulltext/S2666-3791(23)00431-7
  • 院士团队发现猫对新冠病毒高度易感 宠物检测或成未来热点
    p   新冠病毒目前在全球大范围人群中流行,传入与人类密切接触动物的风险与日俱增。因此,迫切需要开展与人密切接触家养动物对新冠病毒的易感性研究,评估家养动物是否面临新冠病毒危害并成为潜在中间宿主的风险。 /p p   依托国家动物防控高级别实验室(P4实验室)和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步志高研究员团队和陈化兰院士团队系统研究了与人密切接触的犬、猫、猪、鸡、鸭等常见宠物、家畜禽及模式实验动物雪貂对新冠病毒的易感性。结果发现,新冠病毒在犬、猪、鸡和鸭复制能力很弱,但能在雪貂上呼吸道和猫的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高效复制。哈兽研团队这项研究为防控新冠病毒提供了科学依据,这项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应急专项的支持。相关结果4月8日在《科学》杂志上在线发表。 /p p   组织病理学观察证实,病毒感染猫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肺脏炎症与肠道粘膜损伤 免疫组化研究发现上呼吸道(鼻腔、上颚、扁桃体)粘膜上皮及嗅球细胞、气管及支气管粘膜黏液腺上皮细胞、小肠粘膜上皮等部位存在大量病毒感染。此外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感染猫能够通过空气传播新冠病毒至猫 部分猫感染后可导致严重发病甚至死亡,低龄猫发病明显较大龄猫严重。 /p p   根据统计机构数据,2018年中国养宠用户达到9978万户,宠物猫数量为6700万只,市场规模则在602亿元左右,医疗市场规模达124亿元。中国养宠家庭,尤其是养宠物猫的家庭需要警惕爱宠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该研究结果也预示着,宠物新冠检测或成为下一阶段的热点。 /p p   鉴于目前新冠病毒全球流行情况,其演变为常在传染病可能性很大,急需建立稳定、可靠动物感染模型,满足疫苗和药物研发评价需求。该研究也呼吁密切监测和保护疫区的猫,避免其接触传染源,防止其成为可能的传播宿主或储存宿主。 /p p br/ /p
  • 加强新污染物治理 统筹推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
    2021年11月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做出部署:“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制定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实施调查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建立健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强化源头准入,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及其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同时,《意见》在主要目标中要求,到2025年,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一、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特征及治理紧迫性(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当前,我国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蓝水清”正在成为现实。与此同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等新污染物正逐步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央深改委会议等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新污染物治理,从“对新的污染物治理开展专项研究”、到“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再到“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要求逐步深入,力度不断加大,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凸显出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了关于“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和“健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体制”的要求。(二)新污染物的特点突出,治理难度大目前,国际国内尚无关于新污染物的权威定义。科学界比较关注在危害特性或致毒机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新污染物。从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新污染物是指新近发现或者被关注,对生态环境或者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但尚未纳入管理或者现有管理措施不足以有效防控其风险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是新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新污染物具有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新”。新污染物种类繁多,目前全球关注的新污染物超过20大类、每一类又包含数十或上百种化学物质。随着对化学物质环境和健康危害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被识别出的新污染物还会持续增加,因此,联合国环境署对新污染物采用了“Emerging pollutants”这个词,体现了新污染物将会不断新增的特点。第二个特点是“环境风险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危害严重性。新污染物多具有器官毒性、神经毒性、生殖和发育毒性、免疫毒性、内分泌干扰效应、致癌性、致畸性等多种生物毒性,其生产和使用往往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很容易造成严重影响。二是风险隐蔽性。多数新污染物的短期危害不明显,即便在环境中存在或已使用多年,人们并未将其视为有害物质,而一旦发现其危害性时,它们已经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介质中。三是环境持久性。新污染物多具有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可长期蓄积在环境中和生物体内,并沿食物链富集,或者随着空气、水流长距离迁移。四是来源广泛性。我国现有化学物质约4.5万余种,每年还新增上千种新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生产、加工使用、消费和废弃处置的全过程都可能存在环境排放,还可能来源于无意产生的污染物或降解产物。五是治理复杂性。对于具有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的新污染物,即使达标排放,以低剂量排放进入环境,也将在生物体内不断累积并随食物链逐渐富集,进而危害环境生物和人体健康。因此,以达标排放为主要手段的常规污染物治理,无法实现对新污染物的全过程环境风险管控。此外,新污染物涉及行业众多,产业链长,替代品和替代技术不易研发,需多部门跨界协同治理。目前,国内外对新污染物关注度高,相关的文献报告很多。文献显示,我国部分地区大气、水、土壤中相继监测出较高含量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作为全氟化合物生产和使用大国,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全氟化合物类持久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程度不容忽视。我国抗生素年使用量高达18万吨,约占全球50%。作为化学品生产和使用大国,我国潜在的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隐患大,事关生态环境安全、人民群众健康和生活质量,以及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正逐步成为当前制约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深入改善的新难点之一,亟待加强治理。二、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展及面临的挑战(一)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展多年来,生态环境部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方面开展了不少工作,为新污染物治理积累了经验。一是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推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会同卫生健康委印发《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框架性指南(试行)》,明确开展化学物质对环境和经环境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估的技术方法。二是会同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两批《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列入40种类应优先控制的化学物质,并持续推进环境风险管控。三是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个部委,组织落实《斯德哥尔摩公约》《水俣公约》,限制、禁止了一批公约管控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减少了这些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四是持续开展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工作,建立源头管理的“防火墙”,防止具有不合理环境风险的新化学物质进入经济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五是对化学物质生产使用集中的行业开展了化学物质生产使用调查,了解掌握部分化学物质的种类、用途、生产使用量等基本信息。此外,针对抗生素产生的耐药基因在菌群间转移所引发的健康风险,卫生健康委等有关部门已经在《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下开展了大量工作,加强了对抗生素的管理。(二)新污染物治理工作面临的挑战现有治理工作为落实《意见》相关工作部署,全面开展新污染物精准筛查、科学评估和环境风险管控奠定了一定基础。然而,总体来看,我国新污染物治理起步较晚,仍处在发展阶段,存在诸多短板。1.环境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缺位新污染物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危害测试、环境风险评估、绿色替代品研发推广、产业政策调整、落后产品和产能淘汰、污染物排放控制等多个方面,并涵盖一般工业化学品、药品、农药、兽药等多个类别,有效治理新污染物需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实施综合系统治理。然而,目前各相关部门间尚未建立新污染物治理的跨部门协调机制,管理工作分散,部门间法律法规协调和制度衔接不够,难以形成合力。同时,地方相关管理部门对新污染物治理和常规污染物治理的关系以及治理思路和要求尚未形成清晰统一的认识,地方属地责任不明确,未形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
  • 奥龙射线:一家既“老”又“新”的仪器企业
    丹东,这座地处中国海岸线最北端起点的美丽东北之城,是我国重要的射线工业基地。早在1965年,这里就生产出第一台X射线工业探伤机,填补了我国大型X射线探伤机工业的空白,结束了国内X射线探伤机完全依靠进口的历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里不仅成为射线仪器生产厂商的集中地,也行成了一批射线仪器行业技术力量雄厚、综合实力突出的知名企业。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龙射线”),便是坐落于此的一家集射线仪器研发、制造、检测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奥龙射线成立于2003年,前身可追溯到丹东工业射线仪器厂,在继承中国射线基地优良研制传统的同时,也树立了不断创新的发展宗旨。奥龙射线风貌传承近六十年射线仪器研制历史国内第一台X射线工业探伤机诞生于奥龙射线的前身,奥龙射线很好的传承了中国射线仪器的研制历史。2003年,奥龙射线注册成立。2013年,奥龙射线顺利完成集团化改造。十年间,奥龙射线实现高速发展,连续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辽宁名牌产品”称号,成立了“辽宁省企业技术中心”、“辽宁省射线仪器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工业CT仪器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研发中心。2014年到2015年,由于受整体宏观经济不利因素的影响,加之自身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产品技术研发投入大幅增加等原因,奥龙射线的收益水平曾经历过下滑。在一系列调整措施下,2017年,奥龙射线的营收实现历史新高,资产总额更是达到两亿八千万元,此外,一个占地三十亩、建筑面积一万五千平方米的现代化科研和生产基地初步形成。2018年,奥龙射线与中国科学院陈和生院士共同建立的“丹东奥龙射线技术及装备院士专家工作站”被授予国家模范院士专家工作站称号。2021年,奥龙射线以其在无损检测领域的突出成就和卓越能力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至今,奥龙射线已成为销售收入过亿元、年创利税千万元的规模企业,并成为美国GE的合作伙伴,旗下拥有上海奥龙星迪、丹东奥龙电子、奥龙检测服务、丹东奥龙中科传感技术四个子公司。可以说,奥龙射线是X射线仪器和材料试验仪器的开发商和产品制造商,也是X射线检测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以持续创新驱动企业发展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奥龙射线深谙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从2004年起,奥龙射线每年均有不少于两项技术成果通过辽宁省科技成果鉴定和新产品投产鉴定,在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的基础上,还获得了不同级别的政府奖励。2005年和2007年,奥龙射线研发的“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和“微焦点X射线检测仪”先后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2014年,奥龙射线作为牵头单位与多家院校单位合作的“多模式X射线层析成像分析仪研发与应用”项目被科技部列为重点扶持项目并获得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7年,奥龙射线作为合作单位参与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X射线三维分层成像仪”项目。2021年,奥龙射线承担的“单视角工业CT智能在线检测装备研制”项目获得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2022年,奥龙射线通过“揭榜挂帅”的形式揭榜了国家发改委高端仪器设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以研制国产高精度X射线衍射仪为目标,重点解决关键核心部件“卡脖子”问题。奥龙射线 工业CT无损检测系统(设备管电压20kV~450kV,焦点尺寸0.4mm~1mm,密度分辨率0.5%,采用三维立体图像的形式,可清晰、准确、直观地展示被检测物体的内部结构、组成、材质及缺损状况,解决了传统X射线在线检测系统无法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实时成像检测的技术难题。)奥龙射线 多功能X射线智能在线检测系统(系统分辨率25Lp/cm~40Lp/cm、50Lp/cm~60Lp/cm,系统灵敏度0.8%~1.5%,管电压20kV~450kV,管电流0mA~20mA,采用智能识别技术及数字成像方式,实现了不同类别产品的在线无损检测。)自成立以来,奥龙射线已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55项,其中发明专利52项。共转化研发成果50余项,参与制订了7项国家标准,成立了省级研发中心3个,承担国家、省级项目专项十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二十余项,21项产品通过省级科技成果及新产品鉴定。当前,奥龙射线的产品主要分为X射线探伤仪器和X射线分析仪器两大系列,包括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X射线工业CT、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辐照仪及绿色通道检测系统等,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工业、机械制造、汽车部件、化工、电力、管道、公共安全、科研院所等领域。此外,奥龙射线在立足工业领域的同时,积极拓展生命科学领域并取得成效。新推出的生物学CT,最初用于小工业件检测,奥龙射线进行技术改革,提高分辨率至2μm,成功将其延伸用于生命科学研究。据悉,凭借较高的性价比、较好的售后服务等优势,奥龙射线的生命科学业务已有出色的业绩。奥龙射线 生物学CT奥龙射线生物学CT应用领域介绍奥龙射线,一家传承近六十年射线仪器研制历史的老牌企业,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开拓新产品和新应用领域,产值从百万元增长至上亿元。近年来,我国愈加重视“国产仪器”,颁发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奥龙射线正凭借自身实力乘势而上,朝着“国际一流射线仪器企业”大步迈进!
  • 973“胃癌新标志物”相关项目在西安启动实施
    973计划项目《胃癌新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预警和早诊作用的大规模人群研究》在西安启动实施   2010年1月3日,第四军医大学樊代明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计划项目《胃癌新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预警和早诊作用的大规模人群研究》实施启动会在西安顺利召开。樊代明校长、王茜副校长、项目专家组成员和课题组成员等40余名专家教授和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科技部基础司负责同志、陕西省科技厅张炜厅长出席会议。   会上,王茜副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省科技厅张炜厅长、科技部基础司负责同志分别就陕西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管理作了重要讲话,樊代明院士、张炜厅长和科技部基础司负责同志还为专家组和课题负责人颁发了聘任证书。   随后,会议在项目首席科学家樊代明院士的主持下,围绕该项目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交流与讨论。樊院士首先系统介绍了项目的整体研究思路、体系、目标、重点内容及实施管理机制,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沈祖尧校长、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于君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的梁寒教授、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的邓大君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的袁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房静远教授、西京消化病医院的吴开春教授等6个课题组的负责人,分别围绕项目整体目标和各课题组承担的研究任务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讨和交流,进一步加强了科研资源优势的合作共享与项目管理的组织协调,凝练了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项目咨询组专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吕有勇教授在对项目实施启动汇报情况进行总结时,用“最大的(样本量)、最小的(标志物)、最复杂的(系统研究过程)”10个字高度总结了《胃癌新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预警和早诊作用的大规模人群研究》项目研究的重要意义。吕教授表示,此项目集成了中国消化病研究领域最优秀的研究团队,相信在樊代明院士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完成如此规模和系统的研究,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   最后,项目首席科学家樊代明院士就整个项目的研究任务和时间进度作了具体的安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胃癌新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预警和早诊作用的大规模人群研究》973计划项目的启动实施,是继樊代明院士领衔的《胃癌恶性表型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序贯预防策略的建立和应用》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我国胃癌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事件,标志着我国肿瘤研究科学家团队在胃癌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领域又启动了新的征程,必将为不断提高胃癌诊防治水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贡献更大力量。
  • 美国环保局警告制冷剂替代物的使用可能引起火灾或爆炸风险
    2013年7月1日华盛顿消息,美国环境保护局(EPA)警告个人业主、丙烷制造商和销售商、家装承包人和空调技术人员与在家用空调系统中使用丙烷(propane)或其他未经批准的制冷剂有关的潜在安全风险。   EPA正调查丙烷销售以及作为HCFC-22 (R-22) 的替代物使用的情况,HCFC-22 是在家用空调系统中广泛使用的制冷剂。家用空调系统的设计并不适用丙烷或其他类似易燃制冷剂的应用。这些物质的使用可能会给个人业主和维修人员带来火灾或爆炸危害。   EPA了解到在海外和美国境内都有发生个人因在空调系统中使用丙烷或其他未经批准的制冷剂而导致受伤的事故。EPA正在调查并将在适当的时候采取强制行动。其他未经批准的制冷剂包括R-290、22a、22-A、R-22a、HC-22a和CARE 40。   之前EPA并没有允许在任何种类空调中使用丙烷或其他碳氢化合物制冷剂。个人业主和技术人员只限于在明确专门设计使用这些物质,并正确标记警告技术人员其中含有易燃物质的设备中使用丙烷或其他碳氢化合物。现在EPA已允许在明确设计使用易燃碳氢化合物制冷剂的工业制冷设备以及新的单机零售食物冰箱和冷库中使用丙烷以替代R-22。   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the Montreal Protocol)R-22已经逐被步淘汰生产和进口,该环境议定书旨在减少并最终淘汰臭氧层消耗物质的使用,并向全球所有国家开放签认。EPA的显著新替代方案(Significant New Alternatives Policy ,SNAP)项目针对环境改善、卫生安全概况已经列出大量制冷剂清单,并持续评估用于替代R-22和其他臭氧层消耗物质的其他制冷剂。
  • 体积分辨率提高10倍!吴一聪等《自然》发文报道共聚焦显微镜新突破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27日,在《自然》杂志上线的一篇新研究中,美国国家生物医学成像与生物工程研究所(NIBIB)的研究人员通过硬件创新和深度学习方法,成功地将共聚焦显微镜的体积分辨率提高了10 倍以上,并降低了光毒性,从而能够以更高的分辨率对活体样本的精细结构进行三维成像。这篇论文标题为 “Multiview Confocal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NIBIB的吴一聪和清华大学博士生韩晓霏为共同第一作者,吴一聪为通讯作者,NIBIB的Hari Shroff为项目总负责人。该团队构建了一台多视角线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提升传统共聚焦显微镜的轴向性能。三个物镜从不同方向对样本进行成像,多个视角的信息被快速捕获、配准和融合,以产生比传统共聚焦显微镜分辨率更高的三维图像,并提升厚样本成像的穿透能力。该团队进一步将线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与结构化照明超分辨显微技术有机结合,能够对线虫等散射较强的样本进行三维超分辨成像。结合深度学习网络的三维超分辨率显微镜。Credit: NIH Medical Arts.共聚焦显微镜的另一个缺陷是光毒性较大,虽然降低光照水平可以减少聚焦激光照射对样品的损坏,从而允许更长的成像时间,但较低的光照水平在解析精细特征时效果较差。该团队用低信噪比和高信噪比图像对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实现低光照水平下的信号提升,从而获得各种生物过程的高分辨率三维图像,包括线虫胚胎从“抽动”到孵出的长时间观察。此外,该团队还训练了共聚焦图像到共聚焦超分辨图像的深度学习模型,对动态过程进行超分辨三维成像。研究人员还发现,单视角线扫描结构光成像只能在一个方向上提升成像分辨率,但如果有足够的训练数据,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将单一方向的分辨率提升推广到高维图像,扩展超分辨显微的潜力。该团队展示了该技术在20多个不同的固定样本和活体样本上成像的能力,包括单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布,线虫胚胎、幼虫和成虫中的细胞核和神经元,果蝇翅成虫盘和小鼠肾脏、食道、心脏和脑组织中的成肌细胞,并探讨了该技术在组织学和病理学实验室中对人体组织进行成像的前景。本文主要完成人之一韩晓霏认为这项显微成像技术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将帮助科学家解决更深入的生物问题。本文另一位作者苏怡骏认为该系统能够和膨胀显微镜进行有机的结合,有望在一个完整的生物样本中,观察小于50纳米的细胞超微结构。目前,该研究团队和其他合作者已经利用这套系统完成了一些生物领域的应用,将会陆续发表,相信这个新型显微成像系统将带来更多惊喜。相关论文信息:DOI:10.1038/s41586-021-04110-0
  • 创新性高通量SPR技术加速生物治疗药物发现
    治疗性抗体是目前市场上增速最快的一类药物,截止到2022年2月,已有109种抗体药物获得FDA批准使用,包括93款单抗,4款双抗以及12款ADC药物,同时处于临床阶段的抗体药超过了600种。连续8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2021年抗体药规模增长更是达到了16.5%。目前抗体药热门靶点主要集中于肿瘤如PD1/PD-L1,BCMA,CD38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TNFα,Th17通路等,补体通路如C5,C3,C1s等,以及各种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等。如何在激烈的抗体药市场争得先机,提升相关靶点治疗性抗体的发现速度和效率,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Carterra Bio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盐湖城的创新技术公司,旨在加速和革新新型候选治疗药物的发现与开发。Carterra开发了用于单克隆抗体(mAb)表征的高通量LSA™ 仪器,仅需要传统平台1%的样品消耗量及10%的时间,可实现100倍的检测通量。LSA将专利的微流控技术与实时免标记分子互作检测技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以及先进易用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软件结合,彻底革新了治疗性抗体的筛选和验证开发。LSATM平台为使用者提供了与最先进的高通量抗体表达平台的输出相匹配的抗体发现与表征的通量和功能,使得所有的抗体在发现过程的早期即可得到快速全面的筛选和表征,从而确定治疗性抗体独特的表位和发现潜在的新型候选治疗药物,极大提升了发现和开发的效率及生产力。2022年,Carterra-Bio与PerkinElmer达成协议,由PerkinElmer全面负责LSA平台在中国的技术和应用推广支持与售后及测试服务,并且借助PerkinElmer专业的实验室整合能力,将LSA平台整合进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及数据管理系统,打造专业的自动化治疗性抗体发现和表征平台及数据处理分析系统,通过创新性的高通量SPR技术加速实验室抗体发现与表位表征分析,实现低成本高通量的检测与筛选。图1 高通量SPR平台为治疗性抗体药物发现筛选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允许在开发早期即可将筛选和表征在同一步骤中完成。更快速发现治疗性抗体及对功能性表位进行表征,做出决策。发现一个治疗性抗体抗体表位特异性属于抗体固有的属性,通常无法进行设计,所以一个具有适当特性的抗体主要通过经验性表达筛选得到。现代抗体表达技术可以产生大量的克隆,以满足发现管线及找到合适的抗体药物的可能性,该抗体既需要在治疗疾病方面有很好效果,还需要具有足够的差异性以确保知识产权,这些抗体的储备可以被视为制药公司的宝贵资产。筛选和分类大型抗体库,找到并确认具有治疗潜力的抗体,需要详细表征靶标和候选抗体之间的分子水平结合作用。这种抗体筛选越早在抗体库中进行越好,以确认其功能范围。评估抗体库的表位覆盖率也是至关重要的,结合其他方法的研究数据,(可以参考Carterra与PerkinElmer的联合讲座,可在默存学院中进行观看),还可以帮助研究确认相关抗体的作用机制(MOA)。抗体筛选的历史与现状常规使用的一些高通量检测方法(如ELISA和FACS)常用于初步的筛选,将一大堆候选抗体缩减到一些可很好管理的子集,然后在使用分子互作的金标准低通量高信息含量的SPR进行验证。这样的过程非常费时费力,并且步骤繁冗,也很难自动化。而且会忽略原始抗体库库的全部表位和动力学的多样性,从而漏掉具有潜力的抗体;此外可能会选择到大量次优的克隆而错过最佳潜在抗体或过早地从库中剔除掉这些抗体。而Carterra LSA平台则通过高通量SPR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使得早期即可在同一步骤中完成筛选和表征。通过将SPR的能力扩大到超过传统SPR平台的一个数量级或更多(图2),Carterra LSA可同时进行数百种不同抗体并行高分辨率和高通量的相互作用分析。使得SPR不仅仅是用于验证和表征,更可以在药物发现早期就大显身手,极大提升发现速度和效率,以往需要几个月时间的过程可缩短到三周内进行。图2 与传统SPR平台相比,Carterra LSA将SPR的能力扩大了一个数量级或更多。Carterra LSA可以同时测定384个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数据,而其他SPR平台则一次只能产生8个(蓝框)或32个(绿框)抗原、抗体结合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数据。LSA通过先进的微流控系统还提供了极小的样品消耗和高检测灵敏度的优势,并兼容多种样品类型(血清,细胞上清,裂解液等)使得LSA更适合于早期研究和发现以及后期的表征。通常研究早期需要检测大量的克隆,而单个克隆表达的抗体量比较有限,并且可能纯化不易或成本高昂。高通量SPR技术使得研究人员在早期即可评估抗体状况,对靶标抗原和大量候选抗体之间的结合相互作用进行详细研究分析比较,得到最好结论,作出决策并快速进入到下一步的研究中。结合动力学亲和力分析与表位聚类及作图通常均需要了解一个抗体如何结合抗原靶标,哪些因素会影响其作用机制、药效和药代动力学,SPR技术则是检测抗体抗原相互作用的结合动力学和亲和力数据的金标准的生物物理方法,但传统的方法是低通量的,常被用于验证或二次筛选。Carterra LSA则是一个颠覆性的高通量SPR平台,在抗体库初步筛选时即可发挥作用,得到动力学及亲和力数据。抗体的竞争性结合测定可用于将抗体组织成表位家族或分类,以帮助发现先导抗体以及更好的理解抗体作用机制。Carterra LSA平台改变了分组模式,可以在最小样品消耗条件下,快速对大量抗体进行全方位的表位分组分析。例如可同时对384种抗体以384x 384的检测模式进行表位分析,在一次运行中,每个抗体消耗不到10ug,检测完毕可产生超过14万个成对的相互作用的数据及可视化图表便于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的结合相关参数,如动力学、亲和力和表位特异性,则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勾画信息图,指导决定哪些抗体可以进入下一步研究,以迅速聚焦到具有最有潜力和价值的抗体上。由于目前许多制药公司均聚焦在同样的靶标上,因此越快速高效筛选得到相应的治疗抗体,越快速进入到临床,决定了商业前景和未来。多参数表位聚类分析及作用机制揭示(MOA)阐明任何新型药物(包括治疗性抗体)的作用机制(MOA)均非常重要,有以下一些原因:帮助研究者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和决定,对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有影响;帮助预测病人对某一特定治疗具有反应的可能性;对药物组合做出更好的判断,以减少耐药性的风险、毒性/副作用的可能性和治疗失败的风险;突出重要的分子相互作用的目标,以便进一步开发其他药物识别具有潜在价值和商业潜力的新型作用机制(MOA)目前已采用高通量SPR技术的LSA平台的药物研发公司已受益于更快速高效的抗体筛选流程,并减少失败的风险,过去一年中许多不同亚型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快速发现和验证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期待下一个有机会发现新型高效抗体治疗药物的公司就是您的公司!期待能够诞生下一个抗体药王Humira的可能性!
  • 突破!我国科学家发现两种新矿物
    记者16号从西北大学获悉,经国际矿物学学会新矿物命名与分类专业委员会审查、投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鹏副教授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国武教授团队申请的两种新矿物,近日通过认定。新矿物的国际矿物学会编号为IMA2022-120和IMA2022-142,英文名分别为yuchuanite-(Y)和wenlanzhangite-(Y),中文名为毓川碳钇矿和文兰钒钇矿。△毓川碳钇矿镜下照片 Ych-Y:毓川碳钇矿△毓川碳钇矿晶体结构图  毓川碳钇矿是一种罕见的含水碳酸盐重稀土矿物,在粤东北玉水铜矿所发现,以我国著名矿床地质与矿产勘查学家、中国工程院陈毓川院士的名字命名。△文兰钒钇矿显微镜下、BSE以及FIB取样制样照片 Jw-Y:景文矿;Wlz-Y:文兰钒钇矿△文兰钒钇矿晶体结构图  文兰钒钇矿是以电子探针分析专家、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文兰教授的名字命名。  新矿物的发现属于0到1原创性成果,代表了矿物学基础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全球共发现的矿物数量约5900个,我国科学家发现的矿物数量只有约180个。
  • 美EPA警告制冷剂替代物的使用可能引起火灾或爆炸风险
    2013年7月1日华盛顿消息,美国环境保护局(EPA)警告个人业主、丙烷制造商和销售商、家装承包人和空调技术人员与在家用空调系统中使用丙烷(propane)或其他未经批准的制冷剂有关的潜在安全风险。   EPA正调查丙烷销售以及作为HCFC-22 (R-22) 的替代物使用的情况,HCFC-22 是在家用空调系统中广泛使用的制冷剂。家用空调系统的设计并不适用丙烷或其他类似易燃制冷剂的应用。这些物质的使用可能会给个人业主和维修人员带来火灾或爆炸危害。   EPA了解到在海外和美国境内都有发生个人因在空调系统中使用丙烷或其他未经批准的制冷剂而导致受伤的事故。EPA正在调查并将在适当的时候采取强制行动。其他未经批准的制冷剂包括R-290、22a、22-A、R-22a、HC-22a和CARE 40。   之前EPA并没有允许在任何种类空调中使用丙烷或其他碳氢化合物制冷剂。个人业主和技术人员只限于在明确专门设计使用这些物质,并正确标记警告技术人员其中含有易燃物质的设备中使用丙烷或其他碳氢化合物。现在EPA已允许在明确设计使用易燃碳氢化合物制冷剂的工业制冷设备以及新的单机零售食物冰箱和冷库中使用丙烷以替代R-22。   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the Montreal Protocol)R-22已经逐步被淘汰生产和进口,该环境议定书旨在减少并最终淘汰臭氧层消耗物质的使用,并向全新替代方案(Significant New Alternatives Policy ,SNAP)项目针对环境改善、卫生安全概况已经列出大量制冷剂清单,并持续评估用于替代R-22和其他臭氧层消耗物质的其他制冷剂。
  • 北京“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哪些与科学仪器相关?
    p   日前,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规划》指出要继续围绕挥发性有机物(VOC)、氮氧化物(NOx)、氨(NH3)等特征污染物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及装备开发,重点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相关高通量、高精准、非定向检测技术和新型快速检测试剂设备的研发。仪器信息网编辑特摘录部分科学仪器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p p    strong 实施首都蓝天行动 /strong /p p   推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以科技手段破解首都大气治理难题。持续开展细颗粒物(PM2.5)、臭氧(O3)等二次污染特征与成因研究,以及超细颗粒物(PM1)污染特征与成因前瞻性研究。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开展重污染天气综合观测与区域雾霾成因分析,围绕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继续围绕挥发性有机物(VOC)、氮氧化物(NOx)、氨(NH3)等特征污染物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及装备开发, /span 并在供暖、餐饮、石化、养殖以及农村散煤燃烧等重点污染源开展工程示范应用,推动一批成熟科技成果在津冀地区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工程中落地应用。开发室内典型污染物快速检测及净化技术,构建室内空气污染防治策略与技术规范体系。开发能源互联网、大规模储能、半导体照明等技术和产品。开展区域移动源排放特征、监管及控制技术研究。推动完善大气环境保护和污染物排放标准。配合推动京津冀车辆实现燃油排放标准统一。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营造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生态环境,打造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典范城市。 /p p    strong 实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 /strong /p p   构建京津冀食品安全协同防控科技服务体系,形成对食品安全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科学、高效监督管理,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在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安全保障、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保障、食品物流质量安全保障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等领域,重点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研发与应用,研发高通量、高精准、非定向检测技术,开发智能化、数字化新型快速检测试剂和设备等。 /span /p p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搭建多品种、全方位、高效率的食品安全检测服务平台、物流全程追溯信息服务平台等,进一步提升食品生产加工及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水平,实现肉蛋奶、米面油等重点产业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 /p p    strong 实施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 /strong /p p   继续深化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对“十二五”期间培育的重大创新医药品种加强跟踪服务,做好创新端和市场端的衔接,加快推动转化落地。加快医药创新品种开发,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一批创新引领企业、一批高端服务企业。在单克隆抗体生物新药、创新中药、多联多价新型疫苗、三维(3D)打印人工植入物、新型医用材料、高端医疗设备、创新制剂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和产品突破。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疾病,开展高通量基因诊断、分子免疫、组织工程等前沿技术创新及应用。加强对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罕见病的药品和儿童药的引导和培育。推进中药标准化、现代化,保持产业持续创新发展动力。 /p p    strong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深入推进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首都科技大数据平台、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等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通过创新券方式利用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等开展研发活动和科技创新。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加快院士专家工作站、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建设。 /span /p p   加强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和融资、检验检测认证、质量标准、知识产权和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鼓励社会化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优化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支持创新型孵化器通过自建、收购、合作等方式,在海外设立跨境创业服务平台。加快发展高端创业孵化平台,提供集创业孵化、资本对接、营销服务等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为创业者提供集约化、专业化、社区化的创新创业环境。 /p p   附件: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style=" line-height: 16px "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612/ueattachment/da04fff2-540d-4c18-afc8-80c2c097e04b.docx" style=" line-height: 16px "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docx /a /p p br/ /p
  • 《北京市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印发
    京政办发〔2023〕1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北京市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5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北京市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  为加快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体系,提升新污染物治理能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2〕15号)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以有效防范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为核心,以科学评估、精准施策、标本兼治、夯实基础为原则,着力构建“风险预防、源头禁限、过程减排、末端治理”的新污染物治理体系,统筹推进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理,切实保障首都生态环境安全。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掌握本市重点行业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生产使用状况、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排放状况,初步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体系;落实国家重点管控新污染物“一品一策”管控要求,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建立健全本市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有效防范新污染物环境风险。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管理机制。生态环境部门牵头,与发展改革、科技、经济和信息化、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商务、卫生健康、海关、市场监管、药监等部门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开展联合调查和联合执法,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统筹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按照国家统筹、市级负总责、区级抓落实的原则,健全管理机制,落实属地责任。发挥首都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建立新污染物治理专家委员会,强化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北京海关、市市场监管局、市药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政府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区政府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二)开展调查监测  2.开展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按照国家要求和统一部署,开展本市化学物质环境基本信息调查。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开展石化、制药等重点行业中重点化学物质生产使用的品种、数量、用途等信息调查。针对列入国家环境风险优先评估计划和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的化学物质,进一步开展有关生产、加工使用、环境排放数量及途径等详细信息调查。2023年底前,完成首轮化学物质基本信息调查和首批环境风险优先评估化学物质详细信息调查。(市生态环境局负责)  3.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体系。落实国家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工作方案,研究制定本市调查监测工作方案。依托现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聚焦重点地区、典型工业园区、重点行业开展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试点。探索研究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中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等技术方法。推进新污染物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等监测能力建设。2025年底前,初步建立本市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体系。(市生态环境局负责)  4.探索开展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筛查。以农业、畜禽养殖等行业使用的农药、抗生素等化学物质为重点,因地制宜试点开展环境风险筛查和评估。(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5.梳理本市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排放源。根据国家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结合本市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调查监测等情况,梳理、识别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严格落实“一品一策”管控措施。(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北京海关、市市场监管局、市药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严格源头预防  6.强化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严格执行《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办法》,督促企业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风险防控主体责任。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原则,将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事项纳入环境执法年度工作计划,加强对新化学物质研究、生产、进口和加工使用企业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情况的监督检查。(市生态环境局负责)  7.严格实施淘汰或限用措施。按照国家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的有关要求,禁止、限制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的生产、加工使用和进出口。严格执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对纳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类的工业化学品、农药、兽药、药品、化妆品等,未按期淘汰的,依法停止其产品登记或生产许可证核发。强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严格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准入管理。严格落实禁止进(出)口货物目录和《中国严格限制的有毒化学品名录》,加强进出口管控。依法严厉打击已淘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非法生产和加工使用。(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北京海关、市市场监管局、市药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8.严格控制产品中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含量。全面落实国家环境标识产品和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中重点管控新污染物限值和禁用要求,减少产品消费过程中造成的新污染物环境排放。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确定的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含量控制要求,对儿童玩具、学生用品等相关产品开展质量随机抽检,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理。(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过程控制  9.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依法对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进清洁生产改造;强化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督促企业依法公布其涉及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名称、排放浓度、排放量等相关信息。严格落实国家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等绿色制造标准体系中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替代和排放控制要求。持续落实化学品国际环境公约履约地方职责,对公约管制的化学物质实施禁限措施,开展本市六溴环十二烷(HBCD)淘汰评估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0.规范抗生素类药品使用管理。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开展抗菌药物及细菌耐药监测;严格落实零售药店凭处方销售处方药类抗菌药物。加强兽用抗菌药监督管理,开展兽药质量以及畜禽等养殖行业用药的监督抽查,推行凭兽医处方销售使用兽用抗菌药;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研究养殖无抗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推广。推进兽用抗菌药综合治理,有效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兽药残留超标,提升畜禽绿色健康养殖水平。(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市药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强化农药使用管理。加强农药使用管理,严格管控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性的高毒高风险农药及助剂。持续开展农药使用减量增效行动,鼓励发展高效低风险农药,稳步推进高毒高风险农药淘汰和替代。加快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新型高效植保机械,因地制宜集成推广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措施,持续降低化学农药使用强度。加强农药生产、销售企业监管,指导农民规范使用。聚焦禁限用农药残留超标和非法添加等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整治。鼓励使用便于回收的大容量包装物,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及废弃或过期农药的回收处理,推进回收网点与农业生产重点区域、农资销售网点相结合,进一步健全回收体系。(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绿化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深化末端治理  12.加强新污染物多环境介质协同治理。加强新污染物治理与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的协同,落实国家相关污染控制技术规范。排放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应采取污染控制措施,达到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按照排污许可管理有关要求,依法申领排污许可证或填写排污登记表,并在其中载明执行的污染控制标准要求及采取的污染控制措施。排放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排放(污)口及其周边环境定期开展环境监测,评估环境风险,排查整治环境安全隐患,依法公开新污染物信息,采取措施防范环境风险。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应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渗漏、流失、扬散。生产、加工使用或排放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中所列化学物质的企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纳入重点排污单位管理。(市生态环境局负责)  13.强化含特定新污染物废物的收集利用处置。严格落实废药品、废农药以及抗生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母液、废反应基和废培养基等废物的收集利用处置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制定发布的含特定新污染物废物检测方法、鉴定技术标准和利用处置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4.开展新污染物治理试点。聚焦石化、农药、医药等行业,鼓励企业研究、开发、使用低毒低害和无毒无害原料,从源头削减或避免污染物产生。探索污水处理、再生水资源利用等领域新污染物去除治理技术研究与试点,研究对外调水过程新污染物的输入监测和防治。在密云区、延庆区试点开展农田、水体微塑料监测。(密云区政府、延庆区政府,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强能力建设  15.加大科技支撑力度。鼓励本市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新污染物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加大新污染物治理科技研发投入,开展新污染物监测筛查和溯源技术研究并在本市典型区域示范应用,加强新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环境风险评估、治理技术等科学研究。推进建设本市新污染物环境科学研究实验室。(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生态环境局、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新污染物治理的监督、执法、监测和信息化能力建设,提升监管技术支撑保障能力。加强相关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和人员专项培训。(市生态环境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政府要加强对新污染物治理的组织领导,切实履行新污染物治理属地责任,抓好工作落实。市有关部门要加强分工协作,共同推动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将新污染物治理中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纳入本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市生态环境局牵头,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监管执法。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国家和本市新污染物治理要求。加强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排放执法监测和重点区域环境监测。对涉重点管控新污染物企事业单位依法开展现场检查,加大对未按规定落实环境风险管控措施企业的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对禁止或限制类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及其相关产品生产、加工使用、进出口的监督执法。(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北京海关、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新污染物治理科学研究和基础能力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新污染物治理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污染物治理的信贷支持力度。落实好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税务局、北京银保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宣传引导。开展新污染物治理科普宣传,加强新污染物治理政策宣贯,引导公众科学认识新污染物环境风险,树立绿色消费理念。鼓励公众通过多种渠道举报涉新污染物环境违法行为,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市生态环境局牵头,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 大连化物所发现六光子激发自陷态激子发光的无铅钙钛矿晶体
    近日,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二十五室)袁开军研究员团队发现了一种具有多光子激发自陷态激子发光的全无机Cs2TeCl6无铅钙钛矿晶体。多光子吸收是一种非线性效应,是指材料可以同时吸收多个单色红外光子,并将电子从基态激发到激发态,然后上转换为高能光子。无铅钙钛矿作为一种“明星”材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低毒性,已经成为铅基钙钛矿的替代品。但与铅基钙钛矿相比,对于无铅钙钛矿高阶多光子吸收效应的研究还比较匮乏。本工作发现了一种在800至2000nm波长范围内,具有3至6光子吸收的全无机Cs2TeCl6无铅钙钛矿晶体。稳态和瞬态光学实验结果表明,Cs2TeCl6晶体中单光子和多光子激发的宽带橙色发射归因于自陷态激子的复合。此外,研究人员通过飞秒激光激发的多光子荧光吸收饱和法,量化了Cs2TeCl6晶体的多光子吸收截面,其中六光子吸收截面为1.87×10-174cm12s5photon-5(1980 nm)。该工作为无铅钙钛矿家族在非线性光电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潜力的候选材料。相关研究成果以“Six-Photon Excited Self-Trapped Excitons Photoluminescence in Lead-Free Halide Perovskite”为题,于近日发表在《先进光学材料》(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上。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大连化物所2507组博士研究生蒋举涛。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 大连化物所发现六光子激发自陷态激子发光的无铅钙钛矿晶体
    近日,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二十五室)袁开军研究员团队发现了一种具有多光子激发自陷态激子发光的全无机Cs2TeCl6无铅钙钛矿晶体。多光子吸收是一种非线性效应,是指材料可以同时吸收多个单色红外光子,并将电子从基态激发到激发态,然后上转换为高能光子。无铅钙钛矿作为一种“明星”材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低毒性,已经成为铅基钙钛矿的替代品。但与铅基钙钛矿相比,对于无铅钙钛矿高阶多光子吸收效应的研究还比较匮乏。本工作发现了一种在800至2000nm波长范围内,具有3至6光子吸收的全无机Cs2TeCl6无铅钙钛矿晶体。稳态和瞬态光学实验结果表明,Cs2TeCl6晶体中单光子和多光子激发的宽带橙色发射归因于自陷态激子的复合。此外,研究人员通过飞秒激光激发的多光子荧光吸收饱和法,量化了Cs2TeCl6晶体的多光子吸收截面,其中六光子吸收截面为1.87×10-174cm12s5photon-5(1980 nm)。该工作为无铅钙钛矿家族在非线性光电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潜力的候选材料。相关研究成果以“Six-Photon Excited Self-Trapped Excitons Photoluminescence in Lead-Free Halide Perovskite”为题,于近日发表在《先进光学材料》(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上。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大连化物所2507组博士研究生蒋举涛。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 水污染预警溯源仪助力环境风险评估与应急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1月19日,由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主办的“中国环境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苏州)论坛”在苏州顺利召开。来自环境风险评估、环境应急响应、危机舆情管理和环境监测溯源等领域的领导、专家、行业领域以及国外商会代表近200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5442661-16e4-4f3f-8dde-b5075edcdc3e.jpg" title=" IMG_513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主会场现场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6bb6d229-c2c1-4025-a598-c8a3c21e307e.jpg" title=" initpintu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主论坛演讲嘉宾 /strong br/ /p p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环境风险与应急响应:新时代,新问题,新举措”。在上午的主论坛上,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新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院长刘毅,环境保护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化学品环境管理处副处长杜科雄,上海美国商会总裁Kenneth Jarrett,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张晓健教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单学刚、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么新、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环境风险与应急研究中心主任杨爱梅、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环境风险与应急研究中心主任陈超、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吴静等分别致辞或做主题演讲。 /p p   随着中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频发以及公众关切的加强,环境风险评估以及环境应急日益受到重视,而建立一套完善的预警预报和应急制度,加强技术支撑和法规标准建设,是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必不可少的一环。以京津冀重污染天气为例,由于观测数据的完善、预警预报准确度的提高、应急措施的规范化,冬季京津冀地区重污染天气的峰值不断下降。而在水质领域,水污染预警溯源技术还远远没有受到如此重视,当然成功案例也很少为大家所知。 /p p   此次论坛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吴静带来了自己团队研发的水污染预警溯源技术,并在下午举办了分论坛“污染预警溯源”,为参会观众重点介绍了此项技术在地表水和工业园区的各种应用,同时参观了此项技术最早的应用站点“苏州金墅港预警溯源系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d0a50cef-9220-48ae-9f3c-e734f5e2c06c.jpg" title=" IMG_523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吴静 /strong /p p   吴老师团队将刑侦中用指纹快速查找嫌疑犯的思路引入水污染溯源,历经14年实现了技术的产业化,目前已研发出第三代预警溯源仪。此技术通过建立不同水体、污染源、化学品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并通过指纹图谱的不断监测和比对,来实现对水体水质变化的预警以及污染来源的快速查找。目前,吴静团队的水纹数据库已包含13大类、152种污染源指纹库,29个国家或地区、244个水体的指纹库,以及近350种化合物指纹库。此项目的进一步产业化也得到了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的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503b9231-1150-4183-9fdb-57e2a2d2d61c.jpg" title=" IMG_525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环保部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张扬博士 /strong /p p   张博士介绍了三维荧光光谱在某国界河流污染来源解析中的应用。通过对河流源头区、城市市区以及下游区水质三维荧光光谱的特征研究、时空变化以及沿河重要污染源水质分析,张博士得出如下结论:天然源对河流有机物贡献可能占主要地位,人为源对河流有机物也有贡献,人为源的主要来源很可能是生活污水类污染。因此在河流污染控制中,需要加强对河流岸边带的治理与保护,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与处理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2491354d-f28c-4dee-b301-d7108f5d1db9.jpg" title=" IMG_527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苏州环境监测中心 吕清 /strong /p p   苏州市目前已建设160多个自动监测站用来水体监测,但由于水系复杂,发生污染事故时,仍然存在污染性质说不清、变化原因说不透、污染源头难追溯的问题,尤其是PPCPs、EDCs等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污染。自2009年开始,苏州环境监测站开始与吴静老师的团队从原型机开始,在国家和地方多项资金支持下,开始验证荧光指纹溯源预警技术在水体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 /p p   苏州环境监测站根据苏州产业分布特点,建立了相应的荧光指纹数据库 通过筛选,选择了色氨酸作为标准物质来验证仪器运行稳定性 通过对浊度、重金属等干扰因素的分析,最终确定0.45微米过滤作为仪器的预处理方式。 /p p   通过多年的运行,此仪器在多起苏州水质预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证太湖水位,苏州每年会在固定时间段引长江水进入太湖,而在引水期,可发现太湖水荧光强度有明显增强,且与氨氮变化趋势一致,说明此仪器可很好预警太湖水质的变化。2014年,某水质监测站水质荧光强度突然出现明显异常,经排查是因为取水管道改造过程中新管材质量问题,而此时其他水质指标还没有出现明显变化。送样是目前我国重要的一种实验室水样来源方式,而有时送样单位因种种原因会采集与目标地点水质指标比较类似的水样,采用水质荧光光谱分析,可以快速发现水样的真伪。 /p p   吕老师在最后还提出了此技术的两项不足:一是没有完善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支持,监测结果不能作为执法依据 二是此技术的应用与当地水纹库的丰富程度、服务团队的技术支撑力度、监测系统的稳定运行密切相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d597a109-48f5-4eb6-ba13-a33d7bf474f0.jpg" title=" IMG_532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 蒋冰艳 /strong /p p   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2017年在某工业园区排污口安装了在线污染预警溯源仪,此工业园区有22家电镀企业,为此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专门建立了水质指纹库。除此之外,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还配备了移动式污染预警溯源仪。 /p p   一年的运行时间内,此系统对污染源的快速定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系统安装前,此工业园区的主要问题是各企业排放口均不超标而园区排污口却经常超标。2017年4月,排污口水质指纹发现异常并与某企业污染相似度为84%~100%,监测监察人员迅速对该企业进行了重点监管,经过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发现企业污水pH值、悬浮物、总磷、总锌均超标排放,随后对企业进行了处罚。水质指纹预警溯源技术将以往执法过程中“发现—普查—执法”变成“发现—精准调查—快速执法”,大大提升了执法效率。 /p p   2017年3月,在某工业园区污水干管上识别到有污水排放,溯源为某公司污水,但该厂污水排放口达标,执法人员通过在企业院内开挖发现了疑似偷排管道,水纹比对相似度达98.4%,后经实验室验证,吊销了该厂排污许可证,并处罚1239万元,成为深圳首笔千万元环保罚单。 /p p   除此之外,蒋博士还介绍了上洋水质净化厂有毒进水识别、上洋水质净化厂上游污染源排查、蛇口水质净化厂上游污染源排查、布吉水质净化厂案例等。最后,蒋博士也提到强大而全面的行业企业指纹库、专业的服务团队、配套的技术手段和政策是此系统发挥作用的关键点。 /p p   目前,在吴静团队的基础上成立了苏州国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6610b3c-f304-41e6-8a10-634298e86191.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IMG_538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苏州金墅港预警溯源系统参观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da291888-891f-4587-9f28-3b64838fb793.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IMG_539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参观人员合影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编辑:李学雷) br/ /strong /p
  • 沉积物岩芯扫描分析仪的研制
    成果名称 沉积物岩芯扫描分析仪的研制 单位名称 北京大学 联系人 马靖 联系邮箱 mj@labpku.com 成果成熟度 □研发阶段 &radic 原理样机 □通过小试 □通过中试 □可以量产 成果简介: 作为岩矿成分测试发展的方向,分析工作从传统单元素化学分析向以大型分析仪器为主的多元素同时分析、从实验室内分析向野外现场分析转变已成趋势。其中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作为典型应用,已列入了十一五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中。传统思路下的荧光分析仪分析精度、速度已接近理论值,但仍与市场需求还存在差距,这制约了相关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与此不同,扫描型元素分析仪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元素分析精度,提高样品分析速度,在地球科学基础研究和矿产勘探等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 2009年,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周力平教授申请的&ldquo 沉积物岩芯扫描分析仪的研制&rdquo 得到第二期&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rdquo 基金的支持。该仪器综合了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X-ray fluorescence)、数字X射线成像技术(digital x-ray micro radiography)和光学成像技术等多种分析手段,沿设定的样品轴向(沉积物岩芯轴向)可同时连续自动完成针对多种元素的高灵敏度检测、数字X射线成像(样品密度分布)以及高清晰光学图像采集等分析任务。 该仪器的研制始于2007年,项目组通过与北京北达燕园微购分析测试中心有限公司合作,自筹经费开始试制&ldquo 岩芯沉积物X射线荧光分析扫描仪&rdquo ,已基本解决了线扫描相机、先进的SDD能谱探测器、专用的X射线光源和运动单元等技术问题。在第二期&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rdquo 基金的有力支持下,该项目进一步完善了扫描仪的光路设计,通过采用X射线全反射狭缝技术将沿岩芯轴向的荧光理论分辨率提高至0.1mm,并设计了专用的岩芯能谱分析软件,提高仪器的检测水平。该项目目前已经顺利结题,项目研制的&ldquo 沉积物岩芯扫描分析仪&rdquo 样机实现了预定功能与指标,相关工作已进入成果转化阶段。此外,仪器研制中的关键成果也为进一步申请相关应用课题奠定了基础。 应用前景: 扫描型元素分析仪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元素分析精度,提高样品分析速度,在地球科学基础研究和矿产勘探等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