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十二氟庚酰氯

仪器信息网十二氟庚酰氯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十二氟庚酰氯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十二氟庚酰氯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十二氟庚酰氯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十二氟庚酰氯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十二氟庚酰氯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十二氟庚酰氯相关的解决方案。

十二氟庚酰氯相关的资讯

  • 消毒后内镜“滤膜法采样”的那些事儿
    消毒后内镜“滤膜法采样”的那些事儿导 读:内镜消毒质量监测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按照《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要求,消毒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监测采用轮换抽检的方式,每次按25%的比例抽检,监测方法应遵循GB15982的规定,消毒合格标准为菌落总数≤20 CFU/件,且不能检出致病菌。不同的采样方法有其特点,传统采样法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的设备,但阳性率较低,在新规范中已经被滤膜法所取代。滤膜法采样敏感性高,但成本贵、需要专用采样设备。在此,我们再次给大家说说消毒后内镜的“滤膜法”采样。规范怎么说?按照我国《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附录A 中A.5.3.3的要求,消毒后内镜的采样及检查方法为:“取清洗消毒后内镜,采用无菌注射器抽取5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洗脱液,从活检口注入冲洗内镜管路,并全量收集(可使用蠕动泵)送检。将洗脱液充分混匀,取洗脱液1.0mL接种平皿,将冷至40℃~45℃的熔化营养琼脂培养基每皿倾注15mL~20mL,36℃±1℃恒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CFU/件)。将剩余洗脱液在无菌条件下采用滤膜(0.45μm)过滤浓缩,将滤膜接种于凝固的营养琼脂平板上(注意不要产生气泡),置36℃士1℃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当滤膜法不可计数时,菌落总数(CFU/件)=m(CFU/平板)×50,m为两平行平板的平均菌落数。当滤膜法可计数时,菌落总数(CFU/件)=m(CFU/平板)+m1(CFU/滤膜),m为两平行平板的平均菌落数,m1为滤膜上菌落数。” 什么是滤膜法?滤膜法是使用真空泵负压抽滤,在滤杯内的灭菌微孔滤膜上下面产生压差,使滤杯内的洗脱液由于压差作用通过灭菌微孔滤膜,使得微生物被拦截在灭菌微孔滤膜上。规范中要求使用孔径0.45μm(微米)的滤膜,可拦截直径0.45μm(微米)以上的微生物(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大小在0.5μm ~5μm(微米)之间),从而高效地拦截微生物,更准确地监测消毒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 滤膜法消毒内镜检测要用到什么试剂耗材?含相应中和剂的洗脱液、蓝盖丝口瓶、真空抽滤装置、0.45μm(微米)滤膜。(1)含相应中和剂的洗脱液”是:醛类消毒剂用甘氨酸浓度为1.0%的洗脱液,其他消毒剂用硫代硫酸钠浓度为0.3%的洗脱液。(2)真空抽滤装置和微生物检测仪大约长这样: (3)0.45μm(微米)滤膜大约长这样: 为什么要用滤膜法?由于内镜独特的结构和工作特点,清洗消毒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国内外都出现过内镜引发患者交叉感染的案例报道。国内有研究显示[1-3],采用滤膜法检测的样本合格率低于传统采样法,其原因包括50mL洗脱液能够比10mL洗脱液更充分地接触到消毒内镜的内表面,滤膜过滤时能够将洗脱液中的微生物高效拦截且对微生物的损伤较小,利于微生物的培养,得到更准确的菌落计数结果。因此,滤膜法能够更加灵敏、可靠地评价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更进一步保护内镜检查患者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 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公布
    关于印发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国科发计〔2012〕2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科技部组织编制了《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特此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O一二年四月一日   附件:   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机遇期。制定《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及《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加快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项规划》以“十二五”时期的需求为重点,兼顾我国中长期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明确突破绿色设计、节能减排工艺、绿色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绿色制造技术标准等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技术、标准、产业协同发展。选择典型示范意义的行业或区域,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发展资源节约和节能环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竞争力。《专项规划》明确了组织实施发展绿色制造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确定了重点内容和实施方案,提出了保障措施和技术路线图。《专项规划》是“十二五”时期开展绿色制造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形势与需求   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占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其中制造业及其产品的能耗约占全国能耗的2/3。高消耗将导致对资源的高依赖,将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也给国家的能源和资源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绿色制造一种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及系统优化,使产品在设计、制造、物流、使用、回收、拆解与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人体健康与社会危害最小,并使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加快相关技术在材料与产品开发设计、加工制造、销售服务及回收利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形成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使我国制造业资源消耗、环境负荷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将“绿色制造”列为“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六大科技产业化工程之一,提出“重点发展先进绿色制造技术与产品,突破制造业绿色产品设计、环保材料、节能环保工艺、绿色回收处理等关键技术。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制造装备的推广应用和产业示范,培育装备再制造、绿色制造咨询与服务、绿色制造软件等新兴产业。”这些都对我国发展绿色制造解决当前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现状提出迫切要求,为先进制造领域布局和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规划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一)现状与形势   我国制造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我国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1/4左右,产值居世界第一,但资源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如单位产品能耗高出国际先进水平20-30%。有限的资源已难以支撑传统工业粗放型增长方式,这要求装备制造业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体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面临日益严峻贸易技术壁垒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从早期的安全、标志、性能等方面延伸到资源和能源节约、再生利用、保护环境等领域。例如:欧盟相继制定了机床环境评价与能效检测标准(ISO/TC39/WG12)、非道路用柴油机排放标准EU StageⅢA 及ⅢB、家电产品有毒有害物质(ROHS)、回收(WEEE)、能效(EuP)等指令 日本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规及相应的标准,以及美国的电机、空调能效标准等,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世界主要经济体积极推进绿色计划,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美国政府提出了可持续制造促进计划(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Initiative,SMI),并出台了可持续制造度量标准。欧盟第7 框架计划设立了“未来工厂(The Factories of the Future)” 重大项目,开展新型生态工厂模型(NewEco-Factory Model )和绿色产品研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日本公布《绿色革命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提出至2015 年将环境产业打造成日本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量。绿色制造成为各国重振传统制造业、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力点。   全球消费市场绿色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绿色消费成了一种全球性的现代消费浪潮。在欧盟和美国购买过绿色产品的消费者中,认为绿色产品比普通产品质量要好的消费者分别占41%和43%。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提出了“ThinkBlue Factory” 的生产理念,其目标是提高生产能效,同时显著减少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已在全球建立了18 家再制造工厂。我国也开展了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工作。未来10 年后,绝大多数产品将可回收、易拆卸,部件或整机可翻新和循环利用,绿色产品可能成为世界商品市场的主导。   (二)差距与不足   “九五”以来,科技部围绕绿色制造布署了相关研究方向和课题。并在“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了科技支撑计划“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重大项目,针对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研究并在汽车、机床、家电等行业开展了应用示范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并积累了初步经验。但总体而言,我国绿色制造的技术水平和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一些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突出,主要体现在:   1 1.机械装备及产品的绿色设计能力及其软件支持工具薄弱。近几年国内汽车、工程机械、机床虽然在轻量化设计方面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但在企业的具体应用比较少。以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为例,轿车的自质量比发达国家同类轿车平均重8%~10%,商用车平均重10%~15% 载质量为40 吨的牵引车,Volvo FE 的整备质量为7.69 吨,而我国同类车型整备质量为9.95 吨,质量超过20%, 差距更加明显。又如同等起重吨位的国产起重设备的总重量比德国同类产品高出40%以上。我国在汽车轻量化设计和研究工作刚刚起步。   2.制造过程中的物耗、能耗和废弃物排放严重,机电产品制造工艺与装备水平不高。制造业生产车间粉尘、油烟、水雾、噪声及废弃物排放等对生产人员身体健康和自然环境危害严重。通用性机电产品通常表现为设备效率低、物耗、材耗普遍偏高,在节能产品开发和产品无害化方面差距很大。虽然在近几年在无模铸造、铸型数控加工、近净型锻造工艺、三价铬热处理工艺、干式切削与低温冷却润滑、废弃物排放及回收技术等方面取一定成果,并进行了   推广应用,但在热加工工艺方面,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比工业发达国家仍高出许多。   2 3.废旧家电、汽车、工程机械等产品和机械装备资源再利用率较低、附加值低二次污染问题严重,难以满足日益快速增加的报废处理和资源循环再利用需求。例如,欧盟、日本等对废旧汽车100%回收,美国回收95%以上,并采用自动化装备进行处理和再利用。对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很早就以法律形式规定生产商必须回收。我国废旧机电产品的回收利用率较低,回收与利用工艺与设备落后,再制造还处于起步阶段。   3 4.缺乏绿色制造技术规范、标准、法规体系,难以满足制造业绿色制造发展和出口需求。绿色制造基础技术研究不够,基础数据缺乏,标准制定时绿色属性指标难以定量。缺少统一的标准数据及信息,使得绿色设计、绿色评价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   (三)发展需求   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从源头上解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间题,摆脱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绿色制造是一种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生产模式。积极采用和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和产品,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为主线,从源头开始采用可实现减量化的绿色设计、制造过程的绿色工艺,使用过程的节能降耗、回收过程的绿色拆解、再利用环节的再制造及资源再利用等相关技术与装备,在全球制造业低碳化竞争中赢得主动和优势。为推动我国绿色制造的发展,需在以下方面取得技术突破,以支撑产业的健康发展。   1 1.推进绿色设计和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产品绿色设计是绿色制造的核心,是形成“从摇篮到再生”过程的基础。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是实施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的重要工具,也是实施绿色设计和制造的关键和共性基础技术。产品的设计费用仅占产品全部成本的5%-10%,却决定了产品生产周期80%-90%的消耗。将环境因素、节能减排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中,力求产品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最小。   2 2.改进制造工艺和实施清洁生产。一方面需要开发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如净成形工艺、切削加工优化技术、干式切削技术等。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制造过程中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原材料转化率,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实施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实现少废或无废生产。   3 3.推动传统设备节能化改造,研发节能减排产品及设备。推进传统设备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技术创新和改造,开发先进节能、节材产品推广使用环保、节能新型设备。如采用高效电机、系统节能技术造传统设备等。   4.开发废旧产品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技术,推进产业化。开发废旧产品资源化与再处理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节约了自然资源。随着我国进入装备、汽车和家用电器报废的高峰   期,将促进废旧产品资源化与再制造产业的形成。   4 5.加强绿色制造基础数据积累,建立绿色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引导、支撑和规范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速绿色制造技术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5 6.完善绿色制造的相关政策,加强基地和队伍建设。在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大力推广绿色工程教育,加速绿色设计、绿色工艺和再制造等专门化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加快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推进生态工厂建设。发挥政府在政策导向、税收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二、发展思路与原则   (一)发展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十二五”期间以具有带动性、示范性的典型产品与行业为对象,以推动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为主线,坚持“产品导向、重点突破、示范应用、产业提升” 的总体思路,重点突破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绿色制造技术规范与标准等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推动绿色技术、标准、装备、产品服务和产业协同发展。选择典型示范意义的行业或区域,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制造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培育和发展资源节约和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加强科技引领和政策引导,协调部门、行业与地方相结合共同推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基本原则   重点突破与示范应用相结合。面向具有广泛带动作用的典型产品、行业与区域,通过产、学、研相结合,集中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技术瓶颈,通过应用工程实施与产业示范,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机制创新与行业提升相结合。大力开展绿色工程教育和专业培训,开展绿色制造咨询与服务,推进相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构建绿色制造应用技术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和普及推广体系。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技术需求为导向,加快行业的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换代,培育和发展废旧产品拆解与资源化、装备再制造等新兴产业,提升重点行业绿色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面向汽车、机械、家电、流程工业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及废旧家电与电子产品拆解与资源化、装备再制造等循环经济新兴产业需求,以制造业绿色化为目标,开展绿色制造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典型绿色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研制,形成绿色制造理论、技术和标准体系,开发出一批具有典型创新性和示范性的产品、工艺和重点装备,实施应用工程和产业示范,带动传统产业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提升,支撑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强量大面广出口产品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能力。   (一)攻克一批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技术   重点突破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工艺与装备、废旧产品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等的关键共性技术,完善绿色制造基础数据研发与积累、技术规范与标准制订以及信息平台建设,为实现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供技术支撑。   预期指标:重点突破一批绿色制造的关键共性技术,取的一批专有技术和发明专利,建立和完善绿色制造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   (二)提升传统产业能效与资源利用率   围绕具有广泛带动作用的产品与行业,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工艺等技术水平,提高设备与产品的绿色化性能,研发节能减排核心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和精细化能效管理,实现我国制造业绿色化改造。通过应用工程实施与产业示范,推动我国制造业节能、减排以及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预期指标:重点突破一批高效、节能、低碳、环保的绿色制造核心技术和工艺,取得发明专利,在100家企业以上实施应用工程和产业示范,原材料损失减少15%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降低25%以上。在解决制约重大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上取得突破,促进相关行业资源消耗、环境负荷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三)发展和培育绿色化新兴产业   积极发展和培育废旧产品回收拆解、资源化与再制造、新能源应用、绿色制造咨询与服务和绿色制造服务等新兴绿色产业,研发先进的绿色制造技术、工艺与产品,推动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形成新的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增长点。   预期指标:突破一批绿色制造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发展和培育50 家以上企业实施新兴产业应用和示范,原材料损失减少10-20%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降低25%以上,废旧产品再生利用率达到80% 以上,依托骨干企业、科研机构等建设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企业。   四、重点任务   围绕专项规划发展目标,结合我国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发展需求,“十二五”期间,拟实施的重点任务框架如图1 所示,包括绿色制造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能效与资源利用率的技术与装备、发展和培育绿色化新兴产业的支撑技术与装备、面向产业链集群的行业与区域绿色制造产业示范工程、绿色制造人才、基地、联盟建设等方面。   (一)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   深入研究绿色制造面临的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取得源头创新成果,为突破绿色制造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瓶颈、提高绿色制造技术水平、推动绿色制造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理论与关键共性技术支持。重点突破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回收资源化、再制造、绿色制造技术标准等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技术、标准、产品、产业协同发展。   1 绿色设计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及技术。面向节能减排要求,重点研究产品轻量化设计、节能降噪设计、资源节约性设计等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设计方法,建立绿色设计基础数据库和知识库,开发支持生命周期评价技术的绿色设计工具平台,促进绿色产品设计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产品资源性能和节能性能的大幅提升。   2 2.洁净切削加工理论与技术。针对切削加工过程中切削液的大量使用与排放对环境、人身健康等造成的危害问题,开展干切削、新型绿色切削介质、准干切削等相关切削机理、刀具技术与工艺实现方法研究,实现加工方式从传统的大量使用切削液向绿色少、无切削液使用转变,达到高效切削、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目标。   3 3.绿色制造过程碳效优化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制造过程碳效分析模型及评估,能耗产需预测、测量、监控与评估,以及制造过程资源和能量利用率优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制造过程碳效协同平衡与综合优化、管网模拟、机电系统能耗测量、节能减排监控及其支持系统等技术。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制造系统高效低碳运行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提升我国制造企业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4.退役产品逆向回收物流与再资源化技术。开展退役产品回收、拆解、分选、回收利用、再制造、废弃物处理在内的逆向物流设施布局、自动分拣与跟踪技术、废旧物资库存控制等逆向回收物流技术研究 对退役产品破碎、材料分选以及破碎残余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高退役产品回收利用率,实现破碎残余物的无污染、低排放、高附加值资源化。   5 5.再制造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针对制约再制造技术应用中的关键基础科学和技术瓶颈问题,重点突破再制造对象剩余寿命演变规律,可再制造性评价理论 再制造毛坯绿色清洗技术 再制造成形过程的高效控形、控性理论 再制造产品寿命预测及其可靠服役。构建再制造基础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体系,促进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6 6.再制造产品寿命预测与安全服役关键技术。针对再制造产品寿命的不确定性问题,对再制造毛坯的损伤检测技术、再制造零件初始质量评价和控制技术、再制造零件动态健康监测的传感技术、再制造产品在强耦合条件下的服役安全与综合验证技术,开发相关应用装置,在重载车辆及关键部件发动机等典型再制造产品和零部件上进行试验验证。   7 7.绿色制造技术标准及信息平台。构建绿色制造技术标准体系,开展绿色制造技术标准研究以及标准协调、标准化服务活动,制订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制造技术规范和标准,针对制造企业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及再制造等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建立统一的标准基础数据及信息平台,在汽车、家电等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标准研究。   (二)提升传统产业能效与资源利用率   针对汽车、工程机械、电子电器、机床、印刷机械、矿山机械、石化设备等产业对节能减排要求,突破产品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工艺、节能环保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支撑制造业节能、减排以及循环经济发展。   面向石油天然气炼制、石油化工、煤化工等流程行业,发展流程工业生产过程绿色化技术、生产绿色化产品及成套设备,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促进推广应用以及产业技术升级。   1 典型产品绿色创新与优化设计。围绕起重设备、工程机械、机床、汽车、电子电器产品等典型产品,突破轻量化设计、节能降噪技术、可拆解与回收技术等核心技术,形成我国机械装备及机电产品的绿色自主创新设计能力,提升产品能效和资源利用率,以及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能力。   2 传统产业制造工艺绿色化新技术与装备。面向铸造、锻造、压力成形、焊接、切削加工、表面处理等传统工艺,突破和掌握一批绿色化生产工艺新技术与装备,建立示范线或生产基地,推动我国传统产业制造工艺绿色化进程。   3.新型绿色制造工艺与装备。选取并突破齿轮高速干切削、   无油墨印刷、微细通道平行流换热器、高效零排放智能型自动清洗装备等一批创新示范性好、具有显著节能、节材、环境友好特征的新型绿色技术及其制造工艺与装备,并形成示范应用。   1 4.节能产品开发与技术。针对电机系统、内燃机、流体机械等开发出一批节能、节油、环保使能产品及技术。面向车间污染物治理、工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以及环境检测等领域,研发出一批环境治理和无害化使能技术与装备 在机械工业推进节能环保评估与使能提升工程,支持节能环保使能新产品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节能环保产品与技术的应用发展。   2 5.流程工业传统工艺绿色化新技术与设备。形成天然产物和生物制造业精密智能化单元装备和全流程集成化系统,建立产业化示范线,使我国在微生物大规模培养制造、天然活性物分离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绿色制造目标。   3 流程工业环保设备、技术及工业示范。改变我国烟气脱硝、脱硫核心技术受制于日本、欧美跨国公司的局面,装备设计和运行控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通过示范应用,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和培育循环经济新兴产业的技术领域   以工程机械、汽车、机床、矿山设备、电子及家电产品等典型机电产品为重点,研发绿色回收处理与再制造装备,开发流程行业绿色化新技术、工艺与装备,形成产业发展支撑能力。   面向流程工业典型产品,利用绿色合成、过程强化与集成、工业资源与能源利用的能效分析等技术,构建绿色化新技术、新工艺与新装备,在资源替代工程技术方面取得突破。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促进先进成果和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   1 1.工程机械零部件再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面向工程机械开发成套的再制造工艺及装备,建立行业和部门的拆解及零部件再制造技术规范。通过应用工程与产业示范,为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及工艺与装备保证。   2 2.机床再制造性能提升成套技术及产业化。研究大型铸锻基础件的剩余寿命检测及其可再制造性评价技术、床身导轨等关键零部件再制造工艺技术、数控及信息化再制造性能综合提升技术、整机再制造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再制造服役安全可靠性技术等关键技术,制定重型机床再制造技术及质量保证体系与规范,建成重、超重型机床再制造产业化生产基地。   3 3.煤矿机械关键零部件的再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煤矿机械零部件接触磨损分析及磨损寿命模型、涂层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及工艺优化、剩余寿命评估技术 开发采煤机行走轮与齿轨传动副、刮板输送机链轮链窝与刮板、大功率矿用减速器箱体轴承座孔、传动齿轮类零件、液压支架控制阀与支架立柱等关键零部件高效再制造技术与装备 制定相关技术规范 通过推广应用,建成煤炭机械   再制造示范生产线。   1 汽车
  • 我国加快编制履行环境国际公约“十二五”专项规划
    我国加快编制履行环境国际公约“十二五”专项规划   “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能力建设项目”2009年度技术协调会在西安召开   目前我国正在编制履行环境国际公约“十二五”专项规划、环保部“十二五”POPs(持久性污染物)削减控制专项规划,这些专项规划将进一步推动国家实施计划中有关要求的落实。   本次会议的召开正值《斯德哥尔摩公约》对我国生效五周年之际,也是在公约新增9种受控化学品后我国举办第一次大型国际POPs会议,   11月11至12日,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西安联合召开“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能力建设项目”2009年度技术协调会,会议的主旨是通报我国履行该公约的工作进展,以及探讨履约过程中的热点问题。   来自会议的消息称,今年我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的成果颇丰:淘汰了杀虫剂类POPs的生产和使用 推动二英减排工作,组织开展了生活垃圾、制浆造纸、钢铁、再生有色金属、殡葬等重点行业的二英污染物削减和控制近期行动计划及远期战略规划研究 制修订了相关法规标准,并加强了监管力度 积极应对新增POPs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是组织行业协会开展新增POPs调查,识别了重点问题所在,另一方面是与国际机构合作,积极开展新增POPs的策略研究。   尽管履约工作取得上述进展,但会议也认为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削减、淘汰和控制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特别是今年新增了9种POPs,而且另外还有3种增列POPs正在审查中,我国的履约压力和挑战巨大。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较长时期内,还需集中力量解决我国的常规污染问题,要实现公约目标,我国在技术、资金、环境管理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上,都还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我国的履约工作任重道远。   我国的履约工作进展以及应对增列化学品策略,受到国内外格外关注。UNIDO、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培训研究所等国际组织,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安监总局、质检总局、电监会等国家履约工作协调组成员部门,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蒙古等国家,14个省市环保厅局,以及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共15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 香港:生鲜肉加二氧化硫为使肉色更鲜明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中心)今日(五月十九日)公布一个专项食品调查结果,评估在肉类中添加二氧化硫的情况。在一百六十七个肉类样本中,共有三个鲜牛肉样本及一个鲜猪肉样本检出该种不可在新鲜、冰鲜及冷藏肉类中使用的防腐剂,整体合格率为百分之九十七点六。   中心发言人表示,中心近年多次在新鲜肉类样本中检出二氧化硫,因此今年继续分两阶段进行专项调查,评估有关情况。   发言人说,首阶段调查的牛肉、猪肉及羊肉样本,是二、三月期间于新鲜粮食店及街市肉档抽取,其中包括曾被检出在肉类添加二氧化硫的肉档。   四个鲜肉样本分别从四个肉档抽取,检出的二氧化硫,含量介乎百万分之二十二至百万分之四百七十。当中三个鲜牛肉样本的检测结果,已于二月份及三月份的食物安全报告中公布。就这些不合格的样本,中心已作出跟进,包括再抽取样本化验及向有关贩商发出警告信。   发言人说:「有个别贩商为使肉类的色泽更鲜明,便在肉类中添加二氧化硫。」   他说:「二氧化硫属低毒性,可溶于水中,清洗和烹煮可除去食物中大部分的二氧化硫。按今次在肉类样本被验出的二氧化硫含量,在一般食用情况下,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但个别对该种防腐剂有过敏反应的人,可能会出现气喘、头痛或恶心等征状。」   根据《食物内防腐剂规例》(第132章附属法例),售卖含有二氧化硫的新鲜、冰鲜或冷藏肉类即属违法,一经定罪,最高可判罚款五万元及监禁六个月,而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环署)亦会按「违例记分制」,暂时吊销或取消有关的新鲜粮食店牌照作处分。违例者如属公众街市档户,食环署亦可按现行机制终止该摊档的租约。   发言人提醒业界要遵守法例规定,不可在新鲜、冰鲜及冷藏肉类使用二氧化硫。   他补充:「中心会继续监察有关情况,并会突击巡查曾出售含二氧化硫肉类的店铺,确保其遵守相关法例。如有足够证据,当局会提出检控。」
  • 外报称“十二五”规划更加重视环保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28日文章:中国警告污染对增长的威胁   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发出了异乎寻常的严厉警告,称环境污染危及经济增长,并把它列为“十二五” 规划的核心主题,将于本周末开幕的全国人大年会将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   周生贤在环保部网站发表的文章中说: “资源的衰减、退化、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严重障碍。”   “家园毁了,健康没了,发展何益?”他的这番话呼应了温家宝27日与网民交流时的话。这位中国总理强调需要更缓慢但更清洁的增长,并宣布了新的、更缓慢的7%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曰标。   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总监张建宇说:“在 "十二五"规划中,环境问题将在引导经济增长方式上扮演重要角色。下一个五年规划将具有挑战性,因为中国计划从出口和投资导向型方式转变为更为稳定、平衡、持久的方式。,”   中国经济增长和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了危急关头。周生贤对中国危险的增长方式造成的环境代价越来越直言不讳他在文章中写道:“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   下一个五年规划将包括比以往更广泛的环境日标。除了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浓度目标外,该计划还针对更多的污染物,包括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   受官僚政治影响,日前为止环保部与其他部委相比缺乏约束力,周生贤还呼吁加强各部委官员的合作。因为复杂的政治等级制度,中国的国有企业经常不受环保部的约束。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瑞士《新苏黎世报》2月24日文章:绿色修辞与肮脏的现实   每年有超过2.6亿条牛仔裤在广东省新塘镇缝制、染色、漂洗、印花、打磨,进行艺术性做出口处理。根据官方统计数据,其中近一半牛仔裤用于出口。数十万人在新塘锁近3000家牛仔服企业工作。不论人们在世界哪个地方购买一条牛仔裤,它产自新塘的可能性都很大。绿色和平组织去年调查后得出结论,流入珠江的东江新塘镇段被纺织企业排放的重金属和其他化学物质严重污染。一份底泥样本中仅致癌物质镉的浓度就超过中国最高许可值128倍。   新塘在中国的工业城镇中绝非个案,其实它更是一个典型。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不注重环保和工人权利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经济繁荣已经让数亿人脱贫,但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中国必须为这一进步付出什么代价。“GDP是中国官员最优先考虑的,用什么方法去创造对他们来说无所谓,”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中国环境问题专家陈刚说。   全国人大会议将审议通过新的五年规划。这个规划把环保问题放到了政治关注的中心。今后衡量地方党政干部的业绩时不再只看经济增长和投资,而且还要看环境标准的执行情况。   乐观分子已经在谈论中国的“绿色革命”。几年前北京就许诺通过高科技和行政改革去解决环境问题,但至今没有成功。去年12月,政府委托的一项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2008年环境破坏导致的损失约合1890 亿瑞士法郎(1瑞郎约合7.08元人民币—— 本报注)。该研究报告说:“环境污染治理引生态破坏压力日益增大,2003年至2008年环境退化成本增长了75%。”   中国的环境破坏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长速度。据专家计算,中国只有把环保投资提高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才能遏制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的势头。要逐步消除现有污染,环保投资甚至必须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但从迄今为止的“十二_五”规划主要数据来看,环保投资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
  • 十二五重点行业或将强推环境污染责任险
    11月15日下午消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两年得到认可,但因缺少立法支持,企业参与热情不高,面临“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环保部官员表示,将加快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强制与自愿相结合已成“十二五”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广模式的共识。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分散企业风险   由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2010中国绿色经济政策高层研讨会”下午在北京大学开幕。环保部核安全总工程师杨朝飞演讲时表示,当前,我国环境污染事故呈高发态势,一些地方的工业企业污染事故频发,严重污染环境,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特别是一些污染事故受害者得不到及时赔偿,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应对污染事故的机制建设,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杨朝飞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就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长效机制。   杨朝飞认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可以分散企业的风险,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及时援助受害者,维护受害者利益。其实施有利于建立污染事故救助机制,减轻政府的负担,也有利于扩大社会监管力量,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提高应对环境风险的能力。   试点期间保额超过35亿   事实上,2008年由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的《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对外公布以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经试点两年有余。《意见》明确提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损害时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   根据《意见》要求,两部门于2008年对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企业、易发生污染事故的石油化工企业和危险废物处置企业,特别是近年来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和行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工作。   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副总经理伍志军介绍说,经过近一年的研发,2008年4月,平安产险自行开发的环境污染责任险产品向中国保监会备案并正式推向市场,并于当年7月出具了第一张环境污染责任险保单,赔偿限额50万元。两年来,中国平安已为超过350家企业提供了环境污染责任险的保险保障,累计提供了超过35亿元人民币的风险保障。   作为全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省市之一,湖南省到目前为止,已有28家企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获得了保险公司的服务和赔偿,已决、未决赔付金额合计近281万元。   2008年9月底,湖南已投保的株洲某农药厂发生了氯化氢泄漏事故,造成周边农作物受损,受损农民聚集到厂里索要赔偿,厂群关系一度紧张。承保的平安公司闻讯后立即派人赴现场调查取证,积极参与了企业与农民的理赔协商工作,最终达成了企业、农民、保险公司三方都满意的赔偿协议。   缺乏强制力 试点遇尴尬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维护社会公平、提高社会管理效率等方面的作用获得认可的同时,试点又不得不面临“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   抗风险弱的企业缺乏支付能力,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不愿意投保,投保企业少难以让保险公司建立稳定的赔付基金 保险公司缺乏对于企业的历史污染事故损失、污染风险管控能力等真实数据,对于风险评估、标的定价、事故定损等专业环节的技术力量不够。   从国外环责险的发展来看,一般都有立法、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政府兜底、第三方风险评估及纠纷处理机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我国在环责险上的制度支撑明显不足。导致企业和保险公司的积极性都不高,即使个别区域已经出台财政补贴政策,有的还将投保情况与企业资质认证结合起来,但基本没有落到实处。   由于没有出台硬性的行政干预措施,对涉污企业没有任何刚性要求和硬性的管理措施,直接导致企业推诿现象严重,绝大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   建议在重点行业推行强制保险   因此,“建立强制责任保险为主,自愿责任保险为辅的制度,在立法层面明确环责险的法律地位和强制性”成为试点地区代表以及参与环责险的保险公司的共识。   在试点机构的报告中,普遍建议“当前首先选择部分行业实行强制责任保险,如石油、化工、印染、水泥、造纸、皮革、火力发电、煤气、核燃料生产和有毒危险废弃物的处理等行业 而在城市建设、公共事业和商业等污染较轻的行业则可实行资源责任保险。”   据悉,完成这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路线图,将分“两步走”:第一步,“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第二步,到2015年,基本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风险评估、损失评估、责任认定、事故处理、资金赔付等各项机制不断健全。   杨朝飞表示,需加快建立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国家层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加强投保企业的环境污染风险管理。
  • “十二五”中药材产业扶持资金将过亿
    刚从云南考察市场归来的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医药处副处长张军昨日对记者表示:“三七涨到了每公斤600至700元。”与此同时,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在中国医药市场中占据25%份额的中药产业,其重要性将在“十二五”期间日益彰显,除了有望获得政策的连续“红利”外,扶持资金规模、扶持品种和范围也将加大。   扶持资金规模激增   据张军透露,“十一五”期间,我国对中药材产业的资金扶持规模为2500万元,“十二五”期间规划将加大约1亿元,“十二五”的资金扶持规模至少在1.35亿元。经测算,这一扶持力度将是“十一五”期间的5.4倍。   我国中医药需求增长趋势不改。据了解,“十一五”末,我国中药产值为317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66倍。到2011年,中药工业产值达3349亿元,同比增长31.9%。一大批中医药企业集团迅速成长,新产品开发速度不断加快,竞争力也日益提升。   当然,问题也客观存在,我国部分中药材供求矛盾突出,资源紧缺状况日益加剧。产业发展缺乏宏观指导,产需之间缺乏紧密衔接。因此,在张军看来,“十二五”期间要实现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维持30%以上的增速,国家对中药材的投入规模必须继续加大。   从基地到平台扶持   据张军解读,“十二五”中药材的扶持政策有如下特点:集中资金扶持重点品种和项目 扩大扶持范围、实行连续支持 强化道地优质药材生产 向西部、民族地区倾斜。   张军向记者表示,必须集中使用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重点品种和重点项目,不可能对所有中药材种植养殖都进行扶持,因此优质项目有望获得滚动支持。   在扩大扶持领域部分,张军介绍,去年扶持的品种为22个,今年将扩大至33个,包括党参、黄芪等。此外,从去年开始,从过去的扶持生产基地,主要是大宗药材的规模化生产和野生品种的家化种植,到增加4个平台项目的扶持。其中包括北京的中国中医药大学生产技术服务平台,为全国中药材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为药农服务,开展巡回指导 中药材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四川的天地网、陇西的信息平台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九州通的可追溯技术全国性中药材供应保障平台今年被纳入新增计划。该平台的战略意义在于,力争保障中药材价格相对稳定、数量充足,保证中药工业的稳定增长。
  • “十二五”中药材产业扶持资金有望过亿
    刚从云南考察市场归来的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医药处副处长张军昨日对记者表示:“三七涨到了每公斤600至700元。”与此同时,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在中国医药(600056,股吧)市场中占据25%份额的中药产业,其重要性将在“十二五”期间日益彰显,除了有望获得政策的连续“红利”外,扶持资金规模、扶持品种和范围也将加大。   扶持资金规模激增   据张军透露,“十一五”期间,我国对中药材产业的资金扶持规模为2500万元,“十二五”期间规划将加大约1亿元,“十二五”的资金扶持规模至少在1.35亿元。经测算,这一扶持力度将是“十一五”期间的5.4倍。   我国中医药需求增长趋势不改。据了解,“十一五”末,我国中药产值为317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66倍。到2011年,中药工业产值达3349亿元,同比增长31.9%。一大批中医药企业集团迅速成长,新产品开发速度不断加快,竞争力也日益提升。   当然,问题也客观存在,我国部分中药材供求矛盾突出,资源紧缺状况日益加剧。产业发展缺乏宏观指导,产需之间缺乏紧密衔接。因此,在张军看来,“十二五”期间要实现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维持30%以上的增速,国家对中药材的投入规模必须继续加大。   从基地到平台扶持   据张军解读,“十二五”中药材的扶持政策有如下特点:集中资金扶持重点品种和项目 扩大扶持范围、实行连续支持 强化道地优质药材生产 向西部、民族地区倾斜。   张军向记者表示,必须集中使用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重点品种和重点项目,不可能对所有中药材种植养殖都进行扶持,因此优质项目有望获得滚动支持。   在扩大扶持领域部分,张军介绍,去年扶持的品种为22个,今年将扩大至33个,包括党参、黄芪等。此外,从去年开始,从过去的扶持生产基地,主要是大宗药材的规模化生产和野生品种的家化种植,到增加4个平台项目的扶持。其中包括北京的中国中医药大学生产技术服务平台,为全国中药材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为药农服务,开展巡回指导 中药材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四川的天地网、陇西的信息平台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九州通(600998,股吧)的可追溯技术全国性中药材供应保障平台今年被纳入新增计划。该平台的战略意义在于,力争保障中药材价格相对稳定、数量充足,保证中药工业的稳定增长。
  • 关注绿色制药 庚雨仪器助力第四届绿色制药莫干山国际峰会
    2018年11月29-30日,第四届绿色制药莫干山国际峰会在杭州-德清成功举行。本次大会旨在搭建国际化绿色制药产学研交流平台,推动绿色制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我国制药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浙江工业大学、德清县人民政府、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涂永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芬儿出席。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蔡袁强、德清县委书记王琴英分别致辞。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苏为科主持。杭州庚雨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庚雨仪器”)作为本次会议的合作赞助商携精品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现场南方科技大学张绪穆教授作报告 以绿色化学制药和生物技术制药为代表的绿色制药技术迅猛发展,绿色制药技术已成为各国制药技术竞争的制高点,绿色制药产业将成为未来医药领域的主导产业,本次会议邀请国内外制药领域相关的著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作专题报告,并围绕绿色制药的最新研究动态、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产业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讨论制定绿色制药原则。本次会议,400多名来自国内和美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波兰等制药领域专家学者和产业界科研精英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绿色制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之路。大会执行主席苏为科教授参观产品庚雨仪器展台 庚雨仪器以在本次会议中展示的产品得到了广大新老参会客户的认可,实验室旋转蒸发系统成为本次会议的一大焦点。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现场为参会人员讲解配套的产品性能、操作、应用方案。本次会议执行主席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院长苏为科教授莅临展台参观。参会观众现场参观庚雨仪器展台 在会议现场,PC 3001 VARIO pro化学真空系统、DL-400小型低温循环器、RE-2000A旋转蒸发仪及Ministat230高精度加热制冷循环器吸引了许多专家和观众的关注。不少老客户代表前来了解庚雨仪器的新产品,并与庚雨仪器工程师就使用庚雨仪器的产品心得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 血液核酸检测“十二五”末基本覆盖全国
    从日前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的2011年血站核酸检测暨血液安全工作会议上获悉,一年来,我国血站核酸检测试点工作取得较好效果。自去年6月至今年6月,试点单位共检测血液样本135万余份。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王羽透露,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已作为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纳入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血液筛查核酸检测技术将基本覆盖全国。   王羽说,我国绝大部分血站一直单纯采用两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献血者进行筛查。而开展血液核酸检测工作,可以大大缩短经血传播疾病检测的“窗口期”,减少经血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   据了解,从去年6月开始,我国在11个省的14家单位开展血站核酸检测试点。中央财政一次性投入1.576亿元,用于全国30个省(区、市)核酸检测设备及配套设备的购置、人员培训、信息系统建设和国家参比实验室建设。今年,核酸检测试点范围将扩大到所有省级血液中心。   王羽说,如何在现有机制下获得维持核酸检测运行经费,成为保证核酸检测工作持续开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核酸检测系统和现有血站实验室检测系统的信息化对接也急需完善。会议要求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争取地方财政支持,解决落实配套资金等问题。开展核酸检测的血站要建立起符合标准的实验室规范化检测流程,做好核酸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和人员的技术培训,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核酸检测模式和管理体系。   资料链接     如何降低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病毒“窗口期”感染风险已成为血液检测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病毒感染人体后,一般情况下可通过一系列检测被发现,而最早能被检测到的是病毒核酸。现有的酶联免疫等血清学检测方法检测的是抗原或抗体,而核酸检测技术检测的是病毒核酸,所以能更早地发现病毒感染。这项技术目前可将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病毒的检测“窗口期”分别由原来的50天、72天和22天缩短到25天、59天和11天,血液安全由此可得到更好保障。
  • 《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印发
    2013年2月7日,环保部印发《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规划中指出,根据环境风险来源和风险类型的不同,确定三种类型58种(类)化学品作为“十二五”期间环境风险重点防控对象。   另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将加强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国家化学品环境管理能力,具备化学品登记、鉴别、监测、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研发、管理、培训等能力,建设国家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的环境暴露检测与风险评估技术监控平台 加强各省区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管理能力,具备化学品环境风险预防、登记、应急、培训等能力 建设3-4 个区域性化学品测试、分析和评估重点实验室 建设200 个重点地区环境监测站,加强重点防控化学品环境监测能力 开展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实时跟踪监控物联网建设试点 建立国家和省级化学品环境管理和风险防控信息数据与管理支持系统,建立国家级化学品信息数据库。构建集化学品基本特性、生产使用情况、相关企业信息、风险防范、监测监管和技术政策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支持系统。   具体详情如下: 关于印发《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环发[2013]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1〕42号)有关要求,构建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严格化学品环境管理,我部组织编制了《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全面加强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切实保障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   附件: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pdf   环境保护部   2013年2月7日
  • 食品安全“十二五”规划重点建立风险监测体系
    8月13日,卫生部就食品安全国家“十二五”规划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在问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的建设情况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严卫星表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卫生部正在抓紧完善制度,部署相关工作,并将其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工作方向。   严卫星说,按照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要求,卫生部正在抓紧完善及部署相关工作。从2009年《食品安全法》出台以后,卫生部在全国31个省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开展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并将监测工作从城市向农村逐步覆盖。   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内容,严卫星介绍:一是针对食品的风险监测,包括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致病菌微生物、放射性污染物 二是针对人群的风险监测,包括食物中毒的报道,异常症状和异常事件监测的报道,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等。   出席发布会的卫生部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局局长苏志对记者表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非常重要,但是,我国的风险监测工作刚刚起步。从现在监测网络的覆盖情况来看,离国务院规划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所以这也是卫生部“十二五”期间努力的重要方向。”
  • 积淀20年 迪马承担“十二五”《新型分离材料研发与集成示范》课题——访迪马副总裁张鲲
    迪马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为:迪马科技)成立于1993年,当时是一家色谱消耗品的贸易代理公司;1997年在加拿大设立了第一家海外分公司;1998年起迪马科技开始筹划企业转型事宜,经过几年的努力,企业成功的由贸易型逐渐转向生产型;2001年在国内市场销售自有品牌产品,并陆续上推出了多款自有品牌产品;而后又于2007年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和北美销售中心。   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中,迪马科技一直专注于色谱试剂与耗材的研发与销售。2012年,迪马科技承担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型分离材料研发与集成示范》课题。此项课题的任务是什么?迪马科技又是如何赢得此次项目?距离上次仪器信息网采访迪马科技也有两年的时间了,迪马科技最近的发展情况怎样?为此,仪器信息网近日采访了迪马科技(集团)公司副总裁张鲲。 迪马科技副总裁张鲲   Instrument:2012年迪马科技将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新型分离材料研发与集成示范》课题,请您介绍一下该项目的研究背景、合作单位以及迪马科技在其中的地位?   张鲲:长期以来,我国分离材料技术十分落后,缺乏生产高质量色谱柱及填料的关键核心技术。相关生产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与国际主流产品相提并论。而且有些国外专利产品不仅价格昂贵,且不能按时供货,不适合国内应用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新型分离材料的研发是非常必要的。   本课题由迪马科技牵头并负责所有的研发工作,此外还组合了药品、食品、环境以及化学品合成方面的优势单位做各方面的应用工作,主要有:第四军医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家质检总局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单位。   Instrument:《新型分离材料研发与集成示范》课题具体任务有哪些?预期目标如何?   张鲲:本课题拟完成的任务有:(1)建立国际标准的色谱填料评价平台,形成示范基地,为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技术服务;(2)开发分离材料用原料硅烷试剂;(3)开发新型烷基柱、芳基柱、亲水作用色谱柱、极性修饰柱、手性色谱柱、多功能柱、生物大分子分离色谱柱;(4)开发小粒径超高压液相色谱柱、核-壳型色谱柱以及UHPLC/HPLC兼容的新型分离材料;(5)攻关具有离子交换、正相、反相和混合型的固相萃取材料的键合与生产关键技术,形成年生产能力300万支固相萃取柱的规模;(6)建立1条硅烷生产线,3条色谱柱生产线和1条固相萃取材料生产线;(7)开发的分离材料与仪器配套使用,重点开发在食品、环境、药品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建立应用方法数据库,提供从样品前处理到分析过程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为同类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示范;(8)申请专利3~5项。   通过以上各项工作的开展,希望所开发的产品能改变当前国内分离材料的现状,质量方面能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市场方面不仅能满足国内的需求,还希望加强迪马在国际市场的位置。同时,也希望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带动试剂、对照品、新药创制、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科学仪器与检测技术、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其它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为新型分离材料的创新研究和产业化建设培养人才,从而推动本行业的高速发展。   Instrument:据我们了解,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开展过“高性能色谱分离材料和色谱柱的研制”课题的研究,请问贵公司此次承担的课题内容与之相比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张鲲:总体来说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从横向来说:项目的组织力度、合作单位的层次等都不一样。“十一五”中开展的“高性能色谱分离材料和色谱柱的研制”是科研仪器项目中的一项子课题,是参与;而我们在“十二五”中是项目的承担者,起主导作用,并且还组织很多的合作单位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应用团队。从纵向来说:硅烷是填料最核心的技术之一,目前来说业内的一些知名公司几乎没有合成硅烷的能力,而我们在硅烷的合成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专利技术。另外,开发小粒径超高压液相色谱柱(1.8µ m)以及UHPLC/HPLC兼容的新型分离材料也是我们特有的技术。   Instrument:当前做色谱耗材和试剂的厂商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迪马科技有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   张鲲:首先,迪马自1993年建立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年的时间,这二十年的时间迪马科技一直致力于试剂耗材的研究和销售,致力于品牌的沉淀。其中人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现在迪马科技有数十位十几年的老员工,我自己也是1996年加入这个团队的。   其次,迪马科技有四条非常均衡的产品线:液相色谱柱、气相色谱柱、样品处理、化学品。而且从公司的整体层面来说,每个产品线占销售额的比例都非常均衡。如此完整的产品线也是其它公司没法比的,同时这也是我们能够给客户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前提。   再次,现在是一个网络年代,我们也在不断的调整销售途径,注重网络宣传和推广手段。公司现在设有VIP事业部,专门针对大客户,对小客户来说主要通过网络化的营销通道。未来还将考虑和其它公司开展电子商务方面的合作。   Instrument:距上次采访贵公司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在这两年中,贵公司的整体发展状况如何?   张鲲: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一直是我们公司推崇的理念,这两年公司的发展也比较稳定。虽然当前经济大环境不是很好,但我们今年的销售情况还不错,国内业务中的核心产品比如色谱柱和固相萃取产品等增长30%,国外业务基本翻了一倍。2011年我们送检的9款色谱柱全部通过并列入美国USP-NF数据库推荐产品,其中的一个品牌SPURSIL C18-EP还是第一款美国药典L60色谱柱,而且我们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会推出新的液相HPLC色谱柱。   Instrument:迪马科技未来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划?   张鲲:我们认为公司现在的产品布局是比较合理的,目前来看近几年,起码在“十二五”这几年产品布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今后公司重点发展的领域是样品前处理和化学标准品业务,而且有往生命科学领域拓展的想法。此外,解决方案也是未来我们主力做的一件事情,现在集中在天津的应用团队有十几位员工,员工也是按照环境、食品、医药这三个行业进行配置的。现在或者未来有相关应用的问题,负责相应领域的同事能快速的拿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生产方面,国内外比例约为1:1,国外主要做理论方面的研究,国内主要是将理论转化为实验室的产品。未来,如果一个产品在国内外都能生产,鉴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我们会尽可能将其转移到国内来生产。   另外,我们之前在国内进行的合作相对比较谨慎,虽然在“十二五”的这个项目中已经开始与一些单位合作,但是合作不应仅仅限于这几家,我们希望利用此次机会与更多的专家和单位进行合作。除“十二五”项目之外,我们也非常希望在其它项目上与各单位洽谈合作,将一些有特色的或有市场前景的技术转化为产品。   Instrument:作为“十二五”项目的承担单位之一,您认为国家的这类项目能给分析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张鲲:首先非常感谢科技部的支持,“十二五”的这个项目对我们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不仅仅是经费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公司的实力和大家的认可,更是荣誉的象征。从另一层面来说,试剂耗材常常被大家认为是“小生意”,而正是这样小的领域获得了此次项目,也反映了国家对分离材料的重视。   近年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越来越多的以企业为主导,越来越市场化,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借助政府主导力量,企业广泛参与,深入开展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做出的产品肯定能符合用户的需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还要拿出更多的资金去配合项目的开展,换一种说法就是企业花的是自己的钱,就一定会踏踏实实的做出产业化的商品。这必将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比如,通过此次项目,我们就可以把行业内的一些单位联合在一起,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Instrument:长期以来,我国在分析仪器行业,如色谱技术上落后于发达国家,大家也普遍认为国产产品品质不太好,在选择产品时往往更倾向于购买进口的产品,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张鲲:当前,国内和国外的产品差异是现实存在的,这也是国产产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没必要指责。随着技术的进步,国产与进口的差别将越来越小,未来一定是一个注重品牌的时代。而一个品牌的沉淀必须经过“大浪淘沙”,必须获得客户对品牌的认知。所以,作为企业首先要树立在用户心中的品牌效应,练好内功,洁身自好,专注于专业,做好自己的事情,将来一定能够得到用户的认可。 采访合影   后记:   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迪马科技比较“静”,所谓的“静”是指迪马科技不浮躁。在当今行业繁杂的“诱惑”中,迪马科技专心致志做试剂耗材领域近二十年,而且之后也还将继续专注于这个领域,不会涉足仪器等其它领域。   再者,迪马科技做事情还很仔细,这从工作中的一些小事情上可以看出来,比如为了保证专业性,也为了保持迪马科技的风格,该公司的宣传资料一直都是自己排版的。此外,笔者还注意到,迪马科技还设立了公司自己的餐厅,并配备了专业的厨师,为客户和朋友等提供“宾至如归”的服务。 迪马科技餐厅   采访编辑:叶建   附个人简历:   张鲲,男,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   1993-1996年供职于沈阳化工研究院国家染料工程研究中心仪器分析中心,主要负责染料及染料中间体的过程控制和方法开发。精通HPLC/GC色谱分析理论,有丰富娴熟的实验技巧。   1996年加入迪马科技,历任技术支持、信息系统主管、采购主管、市场部经理和产品经理等职务,现任迪马科技副总裁,负责公司产品生产、技术服务和网络销售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 十二五农业部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12月14日,记者从在京召开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会议上获悉,“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将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规定,大力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全面加强风险评估监测、科学研究及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尽快构建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在讲话时说,风险评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确立的一项最基本法律制度,也是国际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管理的最通行做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风险评估,既是政府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及时发现和预防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的客观需要,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管理和构建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现实需要。   于康震指出,国际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风险评估已实现常态化、例行化、规范化和批量化,在人才队伍、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呈快速强化态势。而我国整个风险评估工作与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督和科学管理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风险评估技术和风险管理预警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跟进。希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各位委员和专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多加关心、多加关注、多加支持,共同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献计献策,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督、科学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表示,专家委员会将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科学研究,围绕污染物毒理学评价技术、剂量反应评估技术、暴露评估技术、统计分析技术、公共模型软件设计等风险评估共性技术开展研发,针对农产品中潜在的各种生物、化学和其他外来的危害因素,加强其危害途径、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为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奠定基础 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交流合作,跟踪国际风险评估技术前沿,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方法,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技术水平 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科普宣传,主动答疑解惑,营造一个政府、企业、消费者、科研教学人员等所有农产品质量安全利益相关者都了解、认识、接受和支持风险评估工作的氛围。   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马爱国介绍,“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将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加强监管,不断提升水平,着力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消费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将按照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遵循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思路,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坚持“源头控制,标本兼治”,一手抓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手抓风险防范和执法监督,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同时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标准、检测、认证、风险评估、应急处置、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一是以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投入品规范管理,用5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以农兽药残留标准为重点,品质规格标准相配套,生产控制规范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力争使农业标准普及率达到50%以上,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安全用药、科学用药的能力 二是以检验检测为抓手,建立部省地县分工明确、重点突出的监测网络,完善例行监测和行业普查制度,健全检打联动、联防联控机制,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 三是以风险评估为抓手,加快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办法规范,积极构建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为龙头,区域性风险评估实验室为主体,主产区风险评估定位监测站点为基础的风险评估体系,制定和实施风险评估监测计划,大力推进应急处置科学化 四是以“三品一标”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整建制示范创建,通过标准化,带动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五是以质检体系建设为抓手,尽快建立以部级质检中心为龙头、省级质检中心为主体、地市级质检中心为骨干、县级质检站为基础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
  • “十二五”专项规划利好国产血糖仪市场
    今年年初,科技部出台《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在诊断领域,积极发展现场快速检测仪器(POCT),力求改变我国高端产品以来进口,国产产品可靠性差,长期跟踪仿造的情况。血糖仪即是POCT类产品的一大类。 我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糖尿病人群,平均每十人中就有一名糖尿病前期患者。然而血糖仪在糖尿病人群中的渗透率,中国城市地区只有10%,农村地区仅仅达到3%。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血糖仪的渗透率达到了90%。这几个数字间差异悬殊,不仅反映我国居民经济水平与健康意识尚需发展,更重要的,是展现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相对于对零售市场多少有点“水土不服”的国际大牌,本土化的国内血糖仪生产企业正在迎来一个美好时代。 国产品牌领先于零售市场 由于基因差异,亚裔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糖尿病前期病人已达到1.48亿。糖尿病前期是指虽然血糖没有高到糖尿病的状态,但是空腹血糖或者糖耐量已经受损,是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情况。如果及早发现并加以控制,可以控制病程的发展,这就需要实现迅速、便利、准确、经常的血糖监测。 我国血糖仪的市场上,强生占到了35%、罗氏占有20%,雅培8%。余下只有约30%的市场份额属于国内企业,其中北京怡成占6%,三诺生物占10%。业务相对多元化的鱼跃医疗在今年年初也开始介入血糖仪市场。 我国血糖监测市场目前大部分在医院终端。首先是由于院内需求量大,很多科室都会要求病人进行血糖检测;然后是医院采购对价格相对不敏感,加之医生的建议对病人有很大推动作用,因此最先进入的外资品牌首先抢占的是医院市场。 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零售市场近十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和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于药品零售而言,医院和零售药店已多年处于八二格局中。但对器械来讲,医院的器械主要是消耗而不是进行销售,因此院内市场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会进入停滞期,相比而言,院外市场的销售则是新的增长点。 与进口商品相比,本土医疗器械的最大优势是性价比。根据医疗器械连锁品牌康复之家的总经理柏煜介绍,血糖仪属于竞争性非常强的医械产品,消费者对价格很敏感。 进口的血糖仪大多价格在350-1200元之间,而国产产品多在150-650元之间。并且,血糖仪是具有消费者粘性的商品,要搭配相同品牌的检测试纸使用,而试纸是消耗性产品。消费者购进一个品牌的血糖仪,此后就需要不断购进相同品牌的试纸。因此大部分企业做血糖仪的盈利点事实上在试纸上。而本土品牌的试纸价格总体上在进口品牌的60%左右。这样全部算下来,国产品牌的血糖仪价格优势就更大。 技术升级加速进口替代 今年年初,科技部出台《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在诊断领域,积极发展现场快速检测仪器(POCT),力求改变我国高端产品以来进口,国产产品可靠性差,长期跟踪仿造的情况。血糖仪即是POCT类产品的一大类。 不断创新才能够保持竞争力。目前血糖仪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同质化,基本功能差别不大。但大多企业都在朝着更加测量精细、使用方便的方向发展。据三诺生物的董事会秘书王飞介绍,目前血糖仪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无创、免调码、动态血糖监测。其中无创型血糖监测系统涉及技术复杂,且未能解决体外测试指标与血糖关联性较弱的难点,因此虽然一直是研发热点之一,但仍未有成熟的产品上市。 免调码血糖仪免去了由于血糖试纸批次更换而需要手工输入条码的步骤,对于众多的老年患者,这种血糖仪将使更多老年患者的使用变的方便准确。 动态血糖监测通过植入体内的芯片进行不间断的血糖监测来实现个体化的数据采集,有助于医生提出更切合于患者的治疗方案。 在产品技术要求达到国际品牌水准的基础上,其他方面降低成本,将高性价比作为叩门砖,无疑是适于国内消费习惯的明智之举。 除此以外,对零售市场与院内市场不同的特点的掌握,也是国内企业的优势。 零售市场都很分散,三诺生物“拥有一支超过三百人的销售队伍,覆盖到三十多个省份,是国内血糖仪企业中首个将渠道覆盖到如此之广的企业”,王飞告诉记者。 由于零售市场直接面对消费者,更容易与其建立感情联系并且进行意见沟通反馈,加之血糖仪是具有消费者黏性的产品,因此客户服务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虽然国际品牌已经开始注意到零售市场的潜力,有了渠道下沉的趋势,但在二三线城市里,国内企业已经具有一定优势。并且由于其更加本土化,更加能够适应市场环境,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血糖监测系统的市场上,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与销售数量还是会实现进一步增长。 政策持续利好 《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同时也指出,在产品发展重点方向,围绕重大疾病防止和临床诊疗需求,重点开发一批适宜基层的先进实用产品和主要依赖进口的中高端产品。 “基层”一直是新医改的关键词。国务院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1年,中央政府每年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钱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每一年投入的资金已经相当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央对这个领域投入的总和。 基层医疗改革的思路是主要通过增加投入和建新机制结合的办法进行。这会间接促进家用医疗器械市场的增长,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王飞告诉记者,“如果血糖仪和试纸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将是个很好的促进。” 而在今年6月份,卫生部发布《中国慢性病防治规划》,提出“35岁以上成人血压和血糖知晓率分别达到70%与50%”。 对于已发现有糖尿病前期症状的人群,对血糖进行经常性的家庭监测,比偶尔去医疗机构内进行,意义要大得多。然而在经济水平越不发达的地区,居民自我保健的健康意识也越低。根据康复之家的销售数据,一线与二线城市中的消费者,由于购买力,消费水平,健康意识的差距,医疗器械的销售额也会存在有30%到50%的差距。更不用说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力量努力,企业自身会进行产品推广以及有关疾病的知识宣传教育,但是更多可能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预防和保健意识的增加会推动家用血糖仪的销售,但这也需要一个过程”,王飞强调。
  • 十二五5.4万亿环保投入 政策设计介入
    在22日举办的第七届环境与发展论坛上,多位与会官员和专家强调,要实现“十二五”规划中的多项强制性环保指标,“形势严峻、压力很大”。他们还畅谈到实现这一目标涉及的众多新型环境经济政策,囊括了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行政及法制约束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方面。   环保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唐丁丁向《经济参考报》指出,“十二五”环保新战场大幕已徐徐拉开。与环保部门一家发起的“大整顿”“搞突击”的“环保风暴”不同,此次“十二五”环保动员令,将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更着重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财税、金融、价格、贸易等领域政策的高度融合,环保部也将全面介入国家经济政策的顶层设计中。   “双高”行业又现反弹 砸5万亿资金力促污染物减排   环保部副部长周建22日指出,今年上半年高耗能、高污染排放(简称“两高”)行业出现反弹,产能大幅释放,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节能减排形势已经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他强调,必须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严打压“两高一资(资源消耗型)”、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   在节能形势方面,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速高达19.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次之,增速达到15.1%。尤其是今年一季度,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2.2%,增速不降反升,比去年四季度加快2.6个百分点,升幅明显快于整体工业。   在减排形势方面,环保部总工程师万本太22日也透露,今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4项纳入“十二五”规划强制性目标的总量控制污染物,有3项呈现下降趋势,但氮氧化物却上升了6%。万本太首次披露“十二五”上述污染物的实际减排量:“计入增量削减部分,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分别要比‘十一五’削减20.4%、23.9%、22.6%和28%。”这一指标,远高于此前公布的‘双八双十’。   为此,万本太预计,“十二五”的全国环保投入,要比“十一五”的投入至少增加1.5倍,即5.4万亿元。他指出,“十一五”投入为2. 1 6万亿元,约占GDP的1.41% 但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当治污投入占G D P的1.5%-2%时才能控制污染,占G D P的2%-3%时才能改善环境质量,“还会继续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在资金投入方向上,万本太透露,“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要实施若干个重点工程。知情人士透露,其中包括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程、环境改善民生保障工程、农村环保惠民工程、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核与辐射安全保障工程、环境监管能力基础保障人才建设工程等。   周建则指出,“十二五”时期,饮用水、大气、土壤污染和垃圾处理问题,以及重金属、危险废物、化学品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甚至生命,也给社会安定带来重大影响。环保部门将加大工作力度,优先予以解决。   地方政府执行不力 “帽子“铐子“票子”多管齐下   环保部一位官员在会场上向记者坦承,目前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最大的问题“不是立法滞后,而是执行不力”。该官员披露,据环保部门近几年对“血铅事件”的调查,某地铅蓄电池厂排放大量含铅气体和含重金属污水,而居民区在建厂前并未搬迁到安全范围内。“地方政府向环评机构承诺,你保证给通过环评,我保证给居民搬家,但环评通过后,搬迁承诺往往不会兑现。”他说道。   该官员称,为解决上述问题,正在修订中的《环境保护法》,将“明晰和落实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放在8大修改重点的首位“以后个别地方政府纵容‘利税大户’未批先建、边批边建、超标排污、屡罚屡犯,那就不仅是违规违纪行为,是要承担民事乃至刑事法律责任的。”他说道。   中华环保联合会秘书长顾问吕克勤也指出,违法成本低使得企业生产成本转移到社会环境成本中,一些违法企业更将行政罚款当作对非法排污的认可。吕克勤呼吁,将环境执法部门的执法权限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消除其他政府部门、个人或团体对环境执法的干涉。   环保部总工程师万本太对此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创新实现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动力机制,要敢动地方违法领导的“帽子”,要敢扣地方违法企业家的“铐子”,要敢对地方违法企业和个人收“票子”。“这三样东西,分别是这三种人最看中的,利益相关度大了,他们才会铆足了劲儿减排。”万本太说道。   记者另从权威渠道获悉,有关部门正寻求在修订中的《环境保护法》(简称新环保法)增加“查封、扣押企业涉嫌违法资产”的条款,扩大执法权限,根除受罚“明星企业”拒不停产、顽固排污的局面。   此外,环保部门在“十二五”期间还考虑加大对企业排污的惩罚力度,对其“按日计罚”,每日罚金叠加,不设法定上限。专家称,如包含上述条款的新环保法获全国人大表决通过,无疑将对污染企业产生极大的震慑作用。   环境事故接连不断 全面介入经济立法和政策制定   渤海湾溢油不止、云南“铬污染”未平、恒山因过度开采“破相”令人揪心不已……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向《经济参考报》记者指出,如果不从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动刀子”“开口子”,维持“末端治理”,各地频发的突发性环境公共事件将让环保部门疲于奔命。   《经济参考报》记者独家获悉,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十二五”环境经济法律和政策框架浮出水面。知情人士透露,环保部正全面介入出口、信贷、执法权等多个领域的经济立法和政策制定,并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以及工业全行业、农林渔牧、城乡建设等领域主管部门密切合作、分工协作、高效运作。   围绕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结构性减排,权威人士向记者透露,“十二五”期间,环保部将主推信贷和出口两个方面的“杀手锏”。一方面,在已有4万余条环境违法信息纳入央行征信系统的基础上,环保部将扩大向“一行三会”报送环境违法信息的范围,并在新增若干个试点省份后择机推向全国。上述信息将对违法企业的信贷审批、债券发行、股票发行等融资和再融资行为形成强有力约束。   另一方面,环保部将继续把“双高”行业的设备、产品、工艺名录提供给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以及海关总署,为后者进一步取消“双高”行业出口退税、禁止加工贸易提供参考。环保部也正在和商务部研究制定《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环境行为指南》,避免中国商人造成别国、跨国环境违法行为。
  • “十二五”我国政府投入超60亿美元支持创新药研究
    有消息称,在十二五期间,政府计划投入至少60亿美元来支持创新药的研究,而中国则正处于创新药研究黎明前最为关键的时刻。   全球最大的CRO(合同研究外包)企业昆泰医药大中华区总经理甄岭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是二十年,医药研发、医药治疗和产品保健将有可能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而且根据我们的观察,中国在这一行业的发展完全可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政府支持新药研发。在甄岭看来,中国的创新药研发正处在历史性转折点上,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已经有几十家的药厂开始从事真正意义上的研发,另一方面这种研发动力则与政府的支持鼓励密不可分。   甄岭告诉记者,“中国政府对创新药研发的支持力度世界罕见,而且一个显见的趋势是,政府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   举例来说,北京有中关村,上海有张江,苏州又有生命科学园区等等,许多园区都有力度很大的政策来支持医药企业的研发。比如说在税收上有大家比较熟悉的“三免三减半”,即如果有医药研究企业到园区来落户,前三年的当地税收全部免掉,然后接下来三年的话是交百分之五十,它会退你百分之五十,所以这个支持力度是相当大的。   不仅如此,政府前前后后还拨付了几十亿元的资金专门来做新药的研发,通过支持GCP平台(Good Clinical Practice,即药品临床试验)的建设来提高研发水平。   2008年以来,国内研究院或医院组建的GCP平台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中国在最为薄弱的药品临床试验上开始发力。2012年上半年,上海仁济医院即表示,全国8家医院已在其打造的GCP平台上做多中心试验,同时其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共同制定中国抗病毒性肝炎新药开发的指导性原则也获得一些突破。   事实上,GCP平台对于新药研发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政府资金来提高平台的研发水平,而研发产品在具备一定商业价值的时候就可以转到企业里面去做运营。   甄岭告诉记者,“整个医药研发过程大概需要几十亿美元的投资,往往投资风险最大的就是前几年,因为前几年还属于实验室做短期研发的阶段,没有人知道这个东西是否有效,所以一般商业机构都不太愿意做早期的投资,这也恰恰是中国医药企业从事创新药研发的短板。”   “而中国政府提供的前期资金平台则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即当公共平台在一定的临床阶段取得一定医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后,这时候不仅风投,国外国内大小商业机构都愿意进来投钱了。相当于政府帮企业渡过了前一段商业风险较大、一般的投资人不愿意投资的阶段。”   不过,对于政府支持下的新药研发模式,也有业内人士提出了质疑,表示“中国从CRO做起是一条路,规范化的CRO,通过与国外大公司合作,来学会那一套流程和规则,可以培训出一批人,是不错的。但是说CRO就是中国新药的未来又是大错特错。CRO是没有自主研发的,即使你想,老外也不会同意。没来由的培养出一个竞争对手,谁都不是傻子。”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恒瑞”)董事长孙飘扬指出:“中国制药产业创新陷入了恶性循环,由于中国医药行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型企业,制药企业也没有真正成为医药研发的主体。”   孙飘扬表示,国内制药行业10大企业的集中度仅为18%,存在大量小企业 国内批准的新药70%已在国外上市,但真正的一类新药不到1% 国内药企不具备国际研发竞争力。   与此同时,本土药企多以仿制药为主,低价竞争和低利润率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新药研发以国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为主导,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不到3%。   然而,国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为主导的新药研发模式却存在诸多弊病,最主要的便是缺少市场化的操作路径,国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研究经费大多为政府支持,而获得政府支持的主要方式就是报课题。   媒体报道显示,“国家将安排数十亿元的专项经费支持新药研发,相关公司将通过申报课题方式入围。按照要求,入围的新药需具备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能解决目前最迫切的重大疾病防疫防治问题。”
  • CCPT 13相约嘉善 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圆满闭幕
    仪器信息网讯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颗粒学会主办,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海南大学承办,由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海岸鸿蒙标准物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共同协办的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于2023年4月21-2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顺利举办。4月24日,大会举行了颁奖仪式和大会闭幕式。大会闭幕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运法主持闭幕式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大学教授彭峰致辞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大学教授彭峰表示,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投稿数量、报告嘉宾人数都创历史新高,衷心感谢本届大会组委会各个分会的召集人、秘书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和辛苦付出以及各位代表的报告分享,得益于大家的参与和支持,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在本届大会各位专家从能源、化工、材料、石油、电力、制造等领域,分享了和颗粒领域相关的前沿核心研究成果,进行了颗粒学相关领域的深度探讨,对颗粒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关键的支持作用。海南大学副校长陈骏致辞海南大学副校长陈骏表示,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邀请了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工作者2000余名到现场参会,共收集稿件1579份,其中大会报告有3份,主题报告172份,邀请报告389个;参展单位81家,支持期刊16家,支持媒体12家,新书发布4个;大会现场评出优秀青年报告128个,优秀墙报56个。既有前沿科技成果的分享,又有颗粒学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了颗粒学发展的技术创新。如此盛会,海南大学能作为承办单位十分荣幸。马尔文帕纳科中国区业务总监董继鑫致辞马尔文帕纳科中国区业务总监董继鑫表示,马尔文帕纳科的产品线覆盖了从元素分析、晶体结构到分子量分析等一系列围绕材料的分析,希望马尔文帕纳科的产品能够帮助到材料科学的发展。马尔文帕纳科有一句口号叫“微观世界,大有可为”,即希望致力于微观世界,释放微观世界的力量,促成宏观世界的改变。马尔文帕纳科希望通过化学、物理结构分析技术与用户一起,共同塑造材料科学的未来,使世界变得更健康、更清洁、更高效。颁发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优秀组织单位颁奖颁发第十二届中国颗粒大会优秀分会组织奖会旗交接仪式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胡钧致辞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胡钧表示,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嘉善县地处长三角核心区,是全国唯一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发展潜力巨大。 祥符荡科创绿谷融合西塘千年古镇,以数字经济、高端教育、医疗大健康、高端商务为发展方向,环湖布局科技创新、数字智能、高校研创等七大创新单元,形成七星伴月格局,打造世界级科创绿谷和创新生态“智力场”。第十三届中国颗粒大会将在嘉兴市嘉善举办,由中国颗粒学会主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祥符实验室承办。专家合影志愿者合影
  • 华测检测达安基因将受益于食品工业“十二五”
    日前,工信部发布《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阐述了今后5年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这对食品行业而言将有怎样的影响?又蕴含了哪些投资机会?记者昨天采访了相关分析师。   □背景   强化食品安全放在首位   昨天,工信部网站发布了《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解读文章称,《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食品工业发展的七大主要任务,即: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装备研制水平、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两化融合。   《规划》还在食品安全、规模效益、科技创新、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出了比“十一五”时期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例如《规划》将质量安全放在首位,提出要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从2010年的94.6%提高到2015年的97%以上。《规划》还提出到201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7万亿元,增长101.1%。   □分析   利好具备规模优势企业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认为,《规划》的出台,对食品及相关行业的影响表现在四方面:首先,食品及相关产业集中度会提高 其次,有利于转变食品工业增长方式,从根源上改变食品行业脏、小、乱、差的格局 第三,进一步提高了食品及相关产业整体竞争力 第四,有助于食品及相关产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双抬升。   大同证券投资顾问付永翀分析,从《规划》看,强化食品质量安全被列为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未来我国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将会出现大幅的提高。而从规模效益目标看,也说明未来将会更加强调企业做大做强,这将有利于目前一些已经具备很强规模优势的企业。   □策略   关注龙头和食品检测股   爱建证券食品行业分析师吴正武分析,A股市场上的上市公司与小型公司相比,往往规模较大、产品过硬,行业内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规划》经过具体措施实施,改善竞争环境后,对于一些行业的龙头公司是有利的,如牛奶行业的伊利股份、光明乳业,肉制品行业的双汇发展,酒类行业如贵州茅台、五粮液等。   付永翀也认为,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其实是在变相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并有助于净化现有行业竞争环境,提升龙头企业市场整合能力与利润率前景。另外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食品检测行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看好,涉及食品检测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华测检测和达安基因等,也可以关注。   梁铭宣表示,投资者可重点投资以下几类企业。一类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粮食加工、肉类屠宰加工、发酵、酿酒、乳制品的核心竞争企业将受益,比如三全食品、伊利股份。第二类高业绩增长的糖类及白酒类行业可增持。如白酒行业贵州茅台、五粮液,葡萄酒行业张裕A。   □风险   谨防突发事件拖累行业   付永翀还特别提示投资者,最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并不排除未来仍有可能出现一些突发性的事件拖累整个行业。同时食品行业作为一个消费行业,其短期机会可能比较有限,更多应关注其中长期机会。
  •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印发
    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2年8月6日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国家把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   ——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十五”后三年上升9.8%转为下降19.1% 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由“十五”后三年上升32.3%、3.5%转为下降14.29%、12.45%。   ——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50%上升到73%,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产能比重由48%上升到6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   ——推动了技术进步。2010年与2005年相比,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普及率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技术普及率由29%提高到84%。   ——节能减排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形成节能能力3.4亿吨标准煤 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50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 燃煤电厂投产运行脱硫机组容量达5.78亿千瓦,占全部火电机组容量的82.6%。   ——能效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370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333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10.0% 吨钢综合能耗由688千克标准煤降到605千克标准煤,下降12.1% 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 乙烯综合能耗下降11.3% 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14.3%。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与2005年相比,环保重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26.3%,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五类水质比例由27.4%下降到20.8%,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水质比例由41%上升到59.9%。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节能降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展示了我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十一五”时期,我国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形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与环保执法监察相结合的减排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一些地方对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调结构、转方式重视不够,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思想认识不深入、政策措施不落实、监督检查不力、激励约束不强等问题。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预期目标,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68.1%上升到70.9%,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增长过快,结构节能目标没有实现。   三是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8.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2010年全国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   四是政策机制不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还不完善,基于市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创新驱动不足,企业缺乏节能减排内生动力。   五是基础工作薄弱。节能减排标准不完善,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计量、统计体系建设滞后,监测、监察能力亟待加强,节能减排管理能力还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三)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如未能采取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将日益强化。从国内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从国际看,围绕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博弈更加激烈。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部分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开征碳税并计划实施碳关税,绿色贸易壁垒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不少发达国家大幅增加投入,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等领域创新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   虽然我国节能减排面临巨大挑战,但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全民节能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各方面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这些都为“十二五”推进节能减排创造了有利条件。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抓住机遇,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显著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 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强化约束,推动转型。通过逐级分解目标任务,加强评价考核,强化节能减排目标的约束性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控制增量,优化存量。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产业政策,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能评、环评审查,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污染物排放增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完善机制,创新驱动。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用能、排污单位和公民自觉节能减排的内生动力。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长效机制,实现节能减排效益最大化。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根据各地区、各有关行业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点行业、重点流域、农业源和机动车污染防治,有效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   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2086.4万吨,比2010年的2551.7万吨、2267.8万吨各减少8%,分别新增削减能力601万吨、654万吨 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万吨、2046.2万吨,比2010年的264.4万吨、2273.6万吨各减少10%,分别新增削减能力69万吨、794万吨。   (四)具体目标。   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左右,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能耗增幅得到有效控制,主要产品(工作量)单位能耗指标达到先进节能标准的比例大幅提高,部分行业和大中型企业节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见表1)。风机、水泵、空压机、变压器等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等国产家用电器和一些类型的电动机能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工业重点行业、农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降低(见表2)。 表1 “十二五”时期主要节能指标 指标 单位 2010年 2015年 变化幅度/变化率 工业 单位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能耗 %  [-21%左右] 火电供电煤耗 克标准煤/千瓦时 333 325 -8 火电厂厂用电率 % 6.33 6.2 -0.13 电网综合线损率 % 6.53 6.3 -0.23 吨钢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 605 580 -25 铝锭综合交流电耗 千瓦时/吨14013 13300 -713 铜冶炼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350 300 -50 原油加工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99 86 -13 乙烯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886 857 -29 合成氨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1402 1350 -52 烧碱(离子膜)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351 330 -21 水泥熟料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115 112 -3 平板玻璃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重量箱 17 15 -2 纸及纸板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680 530 -150 纸浆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450 370 -80 日用陶瓷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1190 1110 -80 建筑 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改造面积 亿平方米 1.8 5.8 4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 % 1 15 14 交通运输 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 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公里 5.01 4.76 [-5%] 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 千克标准煤/百吨公里 7.9 7.5 [-5%] 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 千克标准煤/千吨公里 6.99 6.29 [-10%] 民航业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公里 0.45 0.428 [-5%] 公共机构 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 千克标准煤/平方米 23.9 21 [-12%] 公共机构人均能耗 千克标准煤/人 447.4 380 [15%] 终端用能设备能效 燃煤工业锅炉(运行) % 65 70~75 5~10 三相异步电动机(设计) % 90 92~94 2~4 容积式空气压缩机输入比功率 千瓦/(立方米分-1) 10.7 8.5~9.3 -1.4~-2.2 电力变压器损耗 千瓦 空载:43 空载:30~33 -10~-13 负载:170 负载:151~153 -17~-19 汽车(乘用车)平均油耗 升/百公里 8 6.9 -1.1 房间空调器(能效比) - 3.3 3.5~4.5 0.2~1.2  电冰箱(能效指数) % 49 40~46 -3~-9 家用燃气热水器(热效率) % 87~90 93~97 3~10   注:[ ]内为变化率。 表2 “十二五”时期主要减排指标 指 标 单 位 2010年 2015年 变化幅度/变化率 工业 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万吨 355 319 [-10%]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2073 1866 [-10%] 工业氨氮排放量 万吨28.5 24.2 [-15%] 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 万吨 1637 1391 [-15%] 火电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956 800 [-16%] 火电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 万吨 1055 750 [-29%] 钢铁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248 180 [-27%] 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 万吨 170 150 [-12%] 造纸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万吨 72 64.8 [-10%] 造纸行业氨氮排放量 万吨 2.14 1.93 [-10%] 纺织印染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万吨 29.9 26.9 [-10%] 纺织印染行业氨氮排放量 万吨 1.99 1.75 [-12%] 农业 农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万吨 1204 1108 [-8%] 农业氨氮排放量 万吨 82.9 74.6 [-10%] 城市 城市污水处理率 % 77 85 8   注:[ ]内为变化率。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合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火电、钢铁、水泥、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发展规模,提高新建项目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准入门槛,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完善新开工项目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对违规在建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有关部门要责令停止建设,金融机构一律不得发放贷款。对违规建成的项目,要责令停止生产,金融机构一律不得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有关部门要停止供电供水。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把能源消费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能评和环评审批的重要依据,对电力、钢铁、造纸、印染行业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对新建、扩建项目实施排污量等量或减量置换。优化电力、钢铁、水泥、玻璃、陶瓷、造纸等重点行业区域空间布局。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禁高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   ——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和《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重点淘汰小火电2000万千瓦、炼铁产能4800万吨、炼钢产能4800万吨、水泥产能3.7亿吨、焦炭产能4200万吨、造纸产能1500万吨等(见表3)。制定年度淘汰计划,并逐级分解落实。对稀土行业实施更严格的节能环保准入标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线,推进形成合理开发、有序生产、高效利用、技术先进、集约发展的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格局。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对未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和企业,依法落实惩罚措施。鼓励各地区制定更严格的能耗和排放标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表3 “十二五”时期淘汰落后产能一览表 行 业 主要内容 单位 产能 电力 大电网覆盖范围内,单机容量在10万千瓦及以下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单机容量在5万千瓦及以下的常规小火电机组,以发电为主的燃油锅炉及发电机组(5万千瓦及以下);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设计寿命期满的单机容量在20万千瓦及以下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 万千瓦 2000 炼铁 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等 万吨 4800 炼钢 3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等 万吨 4800 铁合金 6300千伏安以下铁合金矿热电炉,3000千伏安以下铁合金半封闭直流电炉、铁合金精炼电炉等 万吨 740 电石 单台炉容量小于12500千伏安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 万吨 380 铜(含再生铜)冶炼 鼓风炉、电炉、反射炉炼铜工艺及设备等 万吨 80 电解铝 100千安及以下预焙槽等 万吨 90 铅(含再生铅)冶炼 采用烧结锅、烧结盘、简易高炉等落后方式炼铅工艺及设备,未配套建设制酸及尾气吸收系统的烧结机炼铅工艺等 万吨 130 锌(含再生锌)冶炼 采用马弗炉、马槽炉、横罐、小竖罐等进行焙烧、简易冷凝设施进行收尘等落后方式炼锌或生产氧化锌工艺装备等 万吨 65 焦炭 土法炼焦(含改良焦炉),单炉产能7.5万吨/年以下的半焦(兰炭)生产装置,炭化室高度小于4.3米焦炉(3.8米及以上捣固焦炉除外) 万吨 4200 水泥(含熟料及磨机) 立窑,干法中空窑,直径3米以下水泥粉磨设备等 万吨 37000 平板玻璃 平拉工艺平板玻璃生产线(含格法) 万重量箱 9000 造纸 无碱回收的碱法(硫酸盐法)制浆生产线,单条产能小于3.4万吨的非木浆生产线,单条产能小于1万吨的废纸浆生产线,年生产能力5.1万吨以下的化学木浆生产线等 万吨 1500 化纤 2万吨/年及以下粘胶常规短纤维生产线,湿法氨纶工艺生产线,二甲基酰胺溶剂法氨纶及腈纶工艺生产线,硝酸法腈纶常规纤维生产线等 万吨 59 印染 未经改造的74型染整生产线,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国产和使用年限超过20年的进口前处理设备、拉幅和定形设备、圆网和平网印花机、连续染色机,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浴比大于1∶10的棉及化纤间歇式染色设备等 亿米 55.8 制革 年加工生皮能力5万标张牛皮、年加工蓝湿皮能力3万标张牛皮以下的制革生产线 万标张 1100 酒精 3万吨/年以下酒精生产线(废糖蜜制酒精除外) 万吨 100 味精 3万吨/年以下味精生产线 万吨 18.2 柠檬酸 2万吨/年及以下柠檬酸生产线 万吨 4.75 铅蓄电池(含极板及组装) 开口式普通铅蓄电池生产线,含镉高于0.002%的铅蓄电池生产线,20万千伏安时/年规模以下的铅蓄电池生产线 万千伏安时 746 白炽灯 60瓦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炽灯 亿只 6   ——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重点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和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提升产品节能环保性能,打造绿色低碳品牌。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推进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油气战略进口通道、国内主干管网、城市配网和储备库建设。结合产业布局调整,有序引导高耗能企业向能源产地适度集中,减少长距离输煤输电。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有序发展核电。加快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煤层气等清洁能源商业化利用,加快分布式能源发展,提高电网对非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的接纳能力。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   ——推动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推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二)推动能效水平提高。   ——加强工业节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明确目标任务、加强行业指导、推动技术进步、强化监督管理,推进工业重点行业节能。   电力。鼓励建设高效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加强示范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和以煤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技术。发展热电联产,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加快现役机组和电网技术改造,降低厂用电率和输配电线损。   煤炭。推广年产400万吨选煤系统成套技术与装备,到2015年原煤入洗率达到60%以上,鼓励高硫、高灰动力煤入洗,灰分大于25%的商品煤就近销售。积极发展动力配煤,合理选择具有区位和市场优势的矿区、港口等煤炭集散地建设煤炭储配基地。发展煤炭地下气化、脱硫、水煤浆、型煤等洁净煤技术。实施煤矿节能技术改造。加强煤矸石综合利用。   钢铁。优化高炉炼铁炉料结构,降低铁钢比。推广连铸坯热送热装和直接轧制技术。推动干熄焦、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和焦炉煤气等二次能源高效回收利用,鼓励烧结机余热发电,到2015年重点大中型企业余热余压利用率达到50%以上。支持大中型钢铁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   有色金属。重点推广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低温高效铝电解等先进节能生产工艺技术。推进氧气底吹熔炼技术、闪速技术等广泛应用。加快短流程连续炼铅冶金技术、连续铸轧短流程有色金属深加工工艺、液态铅渣直接还原炼铅工艺与装备产业化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强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   石油石化。原油开采行业要全面实施抽油机驱动电机节能改造,推广不加热集油技术和油田采出水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提高油田伴生气回收水平。鼓励符合条件的新建炼油项目发展炼化一体化。原油加工行业重点推广高效换热器并优化换热流程、优化中段回流取热比例、降低汽化率、塔顶循环回流换热等节能技术。   化工。合成氨行业重点推广先进煤气化技术、节能高效脱硫脱碳、低位能余热吸收制冷等技术铁烧结机、有色金属窑炉、建材新型干法水泥窑、石化催化裂化装置、焦化炼焦炉配套实施低氮燃烧改造或安装脱硫脱硝设施,高速公路沿线逐步建设柴油车脱硝尿素加注站。“十二五”时期新增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削减能力277万吨、358万吨。   (八)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   以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重点,鼓励废弃物统一收集,集中治理。建设雨污分离污水收集系统和厌氧发酵处理设施,配套建设分布式粪污贮存及处理设施。加强规模化养殖场沼气预处理设施、发酵装置、沼气和沼肥利用设施建设,实现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到2015年,5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分别新增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削减能力140万吨、10万吨。   (九)循环经济示范推广工程。   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以及重点行业、重点流域、中西部产业承接园区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加大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实施力度。加快共性、关键清洁生产技术示范和推广,培育一批清洁生产企业和工业园区。   (十)节能减排能力建设工程。   推进节能监测平台建设,建立能源消耗数据库和数据交换系统,强化数据收集、数据分类汇总、预测预警和信息交流能力。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在线监测体系建设试点和城市能源计量示范建设。建设县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完善区域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建立减排监测数据库并实现数据共享。加强氨氮、氮氧化物统计监测,提高农业源污染监测和机动车污染监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监管机构标准化和执法能力建设,加强省、市、县节能减排监测取证设备、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测试分析仪器配备。   初步测算,“十二五”时期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需投资约23660亿元,可形成节能能力3亿吨标准煤,新增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削减能力分别为420万吨、277万吨、40万吨、358万吨(见表4)。 表4 “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投资需求 工程名称 投资需求(亿元) 节能减排能力(万吨) 节能重点工程 9820 30000(标准煤) 减排重点工程 8160 420(化学需氧量)、277(二氧化硫)、40(氨氮)、358(氮氧化物) 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5680 支撑实现上述节能减排能力 总计 23660
  • 环保部两会上就环保“十二五”规划答记者问
    加强环境保护 推进污染减排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加强环境保护”专题记者会实录   编者按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于3月12日上午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程立峰、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就“加强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本版今日刊登新闻发布会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人民日报记者:我刚刚注意到环境保护部提供的背景材料里没有关于“十二五”的内容,想请问一下规划编制具体到什么进度了,主要内容有哪些?   张力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十二五”规划,把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列入国务院审批的专项规划,环境保护部对这个规划也高度重视,组织了专门的人员开展编制工作,在充分调查研究、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现在规划编制已经基本完成,再根据这次全国人代会的精神修改之后报国务院审批。由于“十二五”规划需要报国务院审批,现在有一些情况可能还需要待国务院批准之后才能公布。   我把“十二五”规划概括为两个重点、4个战略、8个特点。“两个重点”,一个是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另一个是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 4个战略,一是深化总量减排,二是强化环境质量的改善,三是防范环境风险,四是保障城乡均衡发展 8个特点,一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新要求来展开。二是深化总量控制工作,这次在原有两项控制污染物指标的情况下又增加了两个,就是除了把原来“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主要污染物继续安排减排之外,又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三是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把改善环境质量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上。四是强化重点领域的治污工作,即突出了重金属污染、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危险化学品等环境风险防范。五是大力推进环境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保障城乡均衡发展,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利益。六是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强化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农村的环境质量和面貌。七是突出有差别的环境管理政策,完善环境保护的战略体系。八是突出市场手段,推进并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相信“十二五”期间通过规划的实施,我国的环境保护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路透社记者:最近环境保护部部长写了一篇文章,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里会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控制,这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变化。因为本身这个是由发改委负责的。我想问一下,如果有一个项目,你们是怎样评价一个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多少算是太高?专家说到你们最大的问题是,中央有一些政策得不到有力执行,地方政府比较关注经济、比较关注就业,不关心环保,这是环保方面的最大问题。我想问一下你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张力军:周生贤部长在一篇文章中确实讲到了“十二五”环境保护的规划要包括二氧化碳的减排问题,因为环境保护的规划不是环境保护部的规划,它是全国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划,所以执行这个规划的不仅是环保部门,也包括国务院有关部门。所以,二氧化碳的减排是环境方面的问题。把这部分的内容也纳入到环境保护的规划里,执行的牵头部门仍然是国家发改委。这是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   你提的第二个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有关项目如何评价,是不是这个问题?   路透社记者:比如说你们要批准一个发电站,如果他们的二氧化碳排放太高的话,你们会拒绝批准吗?如果拒绝批准的话,他们的排放量多少算是太高?因为这种发电站的二氧化碳排放肯定很多,像烧煤的那种项目,你们如何评价这种项目?要求他们要转化技术吗?   张力军:二氧化碳的减排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了,把它列为国家的约束性指标,并且确定“十二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我们对各省下达了分配的指标,我们控制它的项目,也是在一个省的范围内按照GDP排放情况来核定项目。当然,对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产业,我们将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排放要求进行适当的控制。   你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要发展,不保护环境,确实是很容易。要保护环境,不搞发展,也很容易。关键是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环境,做到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里面确实有一个“度”的问题,掌握好这个“度”是政府的责任,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如何掌握这个“度”,首先要解决地方政府的认识问题,“十一五”有很好的经验,就是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制。地方政府既要负责经济发展,也要负责环境保护,既要完成经济增长、职工就业、民生保障的任务,也要落实改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的责任。“十一五”我们在这个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十二五”将继续按照这个经验来办,落实好地方政府的责任。   香港明报记者:去年很多省市为了实现减排目标,出现了拉闸限电的情况。您刚刚说了会把环保的一些目标和责任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但您也说了,地方各级政府现在发展经济的劲头比较足。很多时候大家知道有的省追求GDP,要建立一个GDP大省,却很少把创立环保大省作为目标。您觉得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措施能够奖励地方政府,让他们把环保作为像追求GDP一样的目标?   张力军:你提的问题里面可能还有不准确的地方。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各省市区确实都想把自己发展成为经济大省,有这样美好的愿望,当然这个愿望我们也是支持的,但前提是要保护好环境。你提的问题不够准确在哪儿?我们现在也有相当多的省(自治区)提出“环境优先”。像江苏就明确提出环境优先。最近新疆也提出要“生态立自治区”,我们有10多个省(自治区)正在创建生态省(自治区),这说明许多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是有正确认识的。   作为环境保护部门来讲,我们是支持地方政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的,我们也在研究对这些省份加大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给予经济政策方面的支持,比如说我们现在正在和财政部研究实行生态补偿机制。   中央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环保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环境保护部的负责人近日在多个场合表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压力持续加大。请问形势的严峻表现在哪些方面?压力又来自何方?环境保护部准备如何应对?   张力军:“十一五”中国的环境保护确实是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环境质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是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是很严峻的,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传统的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很大,超过我国的环境容量,致使一些地区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环境问题也在我国不断地产生,特别是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电子垃圾等,这些污染物的产生都带来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在损害人体健康方面,这类污染物的危害更大。三是水和大气的环境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好,土壤的污染问题现在又凸显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把土壤污染防治作为环保工作的又一重点,所以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是严峻的。   你提的第二个问题是环境压力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现在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算太高,就业形势严峻,所以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劲头还是很大。“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的消耗据我们现在掌握的情况看,就增长了10亿吨。根据“十二五”的需求情况,我们也进行了简单的测算,煤炭的增长量很可能还会达到10亿吨左右。同志们、朋友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土范围内,如果再增加10亿吨煤炭燃烧的排放,对我们的环境影响会有多大。   另外,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城镇化率在“十二五”要有明显的提高。一批农民将要转移到城镇来生活,对我们的环保设施需求增加的压力也非常大。这些压力都反映在环境质量上,如果这些污染物治理不好,环境保护形势将会更加严峻,所以我们感到“十二五”环保压力更大,这里面我还想突出地说一下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问题。由于我们各地的发展劲头比较大,经济在“十二五”还会有一个比较可观的增长速度,如果这个增长速度是以科学发展为基础的,对环境的压力会小一些。但是如果是继续走能源的高消耗、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的高排放这样的一条路子,我想环境保护的压力会更大。所以我们部在分析“十二五”的形势时感觉压力还是很大的。   你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应对。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来,我想是这几个方面:第一,我们还是要深化总量减排,把它作为约束性指标来考虑,这是一个方面,要减少污染物,不管是燃煤减少多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都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继续下降,不要让它影响我们的环境质量。第二,突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治理。重点流域,我们仍然是“十一五”提出的“三湖三河”,以及三峡库区、小浪底库区、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区域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再加上这些地方的污染防治。第三,要把重金属的污染、危险化学品的污染防治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来抓,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准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第四,要加强农村的污染防治工作,要贯彻好“以奖促治”政策。第五,全面落实各级政府的环保目标责任制。要把责任落实给地方政府,考核地方政府不仅是要考核GDP,也要考核地方各级政府的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第六,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出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第七,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充分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来。   德国世界报驻京记者:昨天在日本发生的大地震危害到了日本的核电站安全,其中两个核电站已经关闭了。现在中国正在快速发展核电,我想问这样的灾难事件是否让中国重新审视自己的核电发展策略?   张力军:我注意到媒体的报道,日本发生了8.8级地震,有两台核电机组受到了影响。我国核安全局与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进行了联系,详细了解了日本方面的情况,确实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机组周围放射性水平上升。媒体报道的数字大体上是5~8倍,我国已经启动了沿海城市的核安全监测装置,正在监测日本的核电事故对中国是否造成影响。到目前为止,监测的结果一切正常,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中国现在运行的核电装置是13台,这13台核电装置运行一切正常,都是安全的。核安全监管部门在场内设置了监测装置,环境保护部门在场外设定了监测装置,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监测结果都表明运行的13台核电机组排放指标都远低于国际和国内的排放标准,运行是安全的,运行状况是良好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关注着日本的核电设施受地震影响的情况,也关注着它的事态发展,我们会吸取日本方面的一些教训,在我国核电的发展战略上和发展规划上进行适当吸收。但是我国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发展核电的安排是不会改变的。   中国经济网记者: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是否有赢得市场话语权的可能性,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显示,中国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是否是这样?您对此有何见解?   张力军:你提的问题严格说起来应该由发改委来回答,既然你问到我了,我只能说说我个人的看法。中国在碳交易市场上,到目前为止属于交易量最大的国家,我们碳交易市场上的话语权是否被动,由于我没有介入到这方面的工作,说不准,但是我认为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实现碳的减排。   中国会计报记者:刚刚您谈到对地方政府来进行考核,我想问的是有没有想到让企业披露它的环境方面的财务指标,从而对企业进行社会监督?这也是很多业内专家现在正在推崇的“环境会计”?   张力军:你提的这个问题涉及很新的领域,环境保护部对实行环境审计和企业实行环境会计正在进行研究,到目前尚没有提出研究的结果,我想一旦有了结果以后,我们会认真地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香港紫荆杂志、紫荆网记者:近年来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很大,同时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其中有来自民间组织力量的贡献,请问从环境保护部的角度怎样评价这样的组织和个人,对这样的一个群体在未来的环境保护中又寄予多大的希望,并给予他们哪些宝贵意见和建议?   张力军:“十一五”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资金投入确实有了很大的增长,到2009年我们计算大体上投入是14000多亿元,“十一五”规划5年要完成15000亿元的投入,2010年的投入数正在统计,估计会远远高于计划的15000亿元的水平。这个投入包括政府的投入、社会的投入,社会的投入中也包括一些群众组织的投入。对群众组织投入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来,我们是非常欢迎的。我们认为环保的社会组织在提升公众环境意识、促进公众参与、改善公众环保行为、开展环境维权与法律援助、参与环保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当然我国的环保社会组织与我们国家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建设和需要相比确实还有很多不足。正因为如此,环境保护部近日发布了《关于培育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个《意见》对下一步如何引导、规范环保社会组织建设并促进其发挥作用都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经济网记者:请问赵华林司长,因为我知道“十一五”的时候,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减排量、减排指标完成得非常好,但“十二五”的时候我们增加了两个指标,而且减排量也有变化,为什么?   赵华林:“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减排列入约束性指标,我们制定了一整套中国减排的制度,我们从制度设计上主要考虑三大原则、5条标准、9项措施,这就构成了中国的减排路线图。具体地讲,三大原则就是,淡化基数、算清增量、核实减量,这是我们减排路线图的基础。其他的大家可以参见网站上的信息。   “十一五”经过全国的共同努力,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量都超额完成了任务。“十二五”国家决定继续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同时根据环境保护的需要,根据改善环境质量的需要,又把氮氧化物和氨氮列入了约束性指标。指标的减排幅度是8%~10%,为什么我们考虑新的两项污染物减排10%,老的两项污染物减排8%,主要考虑到以下原因:   “十一五”我们超额完成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减排任务,主要是靠工程减排来完成的。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们建成的二氧化硫脱硫机组是“十一五”初期的10倍,“十一五”期间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是“十一五”初期的两倍。因此,工程减排对减少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起到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当然,还有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十二五”兼顾减排能力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我们认为确定8%是比较合适的。   中国经济时报社、中国经济新闻网记者:根据资料显示,“十一五”以来,中国污染减排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发展模式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的特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的变化,污染排放总量仍然是居高不下,减排工作依然面临很多困难,我们注意到“十二五”的减排指标由两项增到了4项。请问张副部长,在您看来,其中有哪项是最难完成的?有什么样的保障措施?   张力军:将4种污染物作为总量控制的约束性指标的原因,一是4种污染物是当前影响水和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二是4种污染物的污染问题在全国各地具有普遍性。三是这4种污染物是可核查、可统计、可监测的,具备开展全国总量控制的条件。   完成这4项指标严格说起来困难都比较大,但是我认为困难最大的是氮氧化物。因为氮氧化物的排放,不仅仅是工业企业的排放,也不仅仅是燃煤的排放,还有很重要的方面是机动车的排放,所以要对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的难度是最大的。   你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完成氮氧化物的减排指标?为了更好地完成这4项指标,环境保护部从2009年9月开始,就组织一批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十二五”减排的目标、任务、实现途径、保障措施、政策体系等各方面开展大量的前期调查研究。目前,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十二五”污染减排的规划,当然由于前期工作做得比较到位,现在已经有相当多的具体措施落实到了各承担的企业、单位和地区。就氮氧化物的减排来讲,主要采取四大措施:   第一,严格控制氮氧化物的新增排放量。这里面主要是严格控制“两高一资”的项目,要实行点、线、面的控制对策,对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建议要实行机动车总量控制。对电力和水泥行业实行氮氧化物的总量控制,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建议要探索实行煤炭总量控制,要把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就是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作为新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新建项目环评审查,首先看有没有排放量,如果没有排放量,再好的项目也不能批准。火电和水泥项目必须要安装高效的脱硝装置,同时我们还要加快实施机动车“国四”排放标准,加快炼油企业油品质量升级的步伐,尽快落实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国四油”的供应。   第二,大规模地推行现役电厂和干法水泥生产线的脱硝改造工程。今年环境保护部将于近期颁布实施修订后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这个排放标准比原来的严格得多,可以达到世界上最严格的排放标准。为了鼓励企业的脱硝行为,我们本着保本微利的原则,要和有关部门配合出台脱硝的优惠电价政策。由于实施脱硫优惠电价,上了脱硫机组的每度电给0.015元的电价优惠政策,促进了“十一五”火电厂脱硫装置的大规模建设,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想“十二五”脱硝也采用类似的办法、出台这样的政策。还要实行节能减排的发电调度,给上了脱硫、脱硝装置,煤炭消耗低的燃煤发电大机组多发电。   第三,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我们要配合有关部门制定产品调整的目录,产业规模和产品排放强度都将作为我们制定目录的依据。同时,还要加大黄标车的淘汰力度,初步考虑对东部地区要把2005年以前的黄标车,中西部地区要把2010年以前的黄标车全部淘汰,淘汰重点还是柴油汽车的运输车辆。研究监测的结果表明,一台黄标车的排放量相当于一台“国四”车排放量的28倍,要用淘汰黄标车腾出的排放容量发展新的汽车。   第四,加强环境监管,安装氮氧化物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同时加大检查的力度,确保企业治污设施能够稳定达标运行。   美联社记者:我在北京生活了几年,我的家庭和孩子也都在这边。我觉得北京的污染很严重,包括空气和水。每天打开窗户感觉空气很污浊,我觉得这对我的家庭和孩子的影响会比较大。我不知道中国的政府官员和民众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您对污染的问题有什么评价?空气污染以及水污染可能会导致一些癌症的问题,对健康方面有一些影响。请问如何改善这一状况?   张力军:北京的环境质量近些年改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从我们监测的情况看,2010年北京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88.4%,比2005年提高了14.3个百分点,说明还在进步。中国实行的环境质量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美国执行的是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这两个标准之间是有差距的。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实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是适宜的。下一步北京市还要继续加大治理力度。去年年底,北京最大的污染源首钢已经彻底关闭,从北京搬出去了,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北京城区内,原来所说的城八区内工业企业已经基本很少了。   下一步加大治理的力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机动车。到目前为止,北京机动车的总数已经达到了500万辆,所以机动车的排放现在是北京大气最主要的污染物来源。北京市计划在2012年要提前实施“国五”的汽车排放标准,基本可以做到和发达国家同步。二是大力解决施工的扬尘问题,这是北京市治理大气污染的又一个主要方面。这两个方面北京市都有具体措施,通过他们的努力,北京市的环境质量会有进一步改善。   根据我们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的做法,单靠北京市自己来治理北京市的大气污染还不够,必须根据北京的大气环流情况,加大周边地区的治理力度。我们正在编制《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十二五”期间将要严格执行这个规划。相信随着这个规划的执行,北京市的环境质量会有很大的改善。   经济时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我做了一个统计,国家层面的GDP下调到7%,有12个省市的GDP是上调的,有个别的省上调还不少。同时,“十二五”规划草案里,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有6项,比“十一五”增加了。在这种情况下,“十二五”的节能减排要实现目标,压力应该是很大的。“十二五”环境保护部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证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完成?   赵华林:大家都知道,GDP指标不是约束性的指标,是指导性的指标。减排的这4项指标是约束性的,是一定要完成的。“十二五”我们确定了4项约束性指标,完成起来还是需要经过艰苦努力的。我们想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制定正确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比如刚才张副部长讲的脱硝电价等 第三,建立一整套考核机制,通过落实地方政府在减排上的责任,来确保“十二五”指标的完成 第四,推进“三大措施”是具体的方法,要继续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最重要的是在“十二五”期间除了工程减排以外,结构减排要提到更加重要的日程上。结构减排既减排了污染物,又促进了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和中央的精神完全一致的。   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环保部门和地方政府、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一定能够完成“十二五”污染减排的任务。   [相关链接]“十二五”环保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我们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大耕地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明显提高基本农田灌溉、水资源有效利用水平和防洪能力。   摘自《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 看完《县委大院》,我的新年愿望是祝你有个健康的甲状腺|甲状腺系列科普(十二)
    宝,我知道你是老胡的粉丝,最近的热播剧《县委大院》看了吗?  剧里有这样一幕:县妇联主席带着几个妇女一起包饺子,妇女主任祁美萍问,“二婶你的那个甲状腺结节怎么样了?我跟我同学说了好几次,人家可是专家啊。”  剧中的二婶表示,“专家让我复查我就复查。”  祁美萍则表示,“甲状腺结节,随便一查,十几个女的有三四个都有,常见病。不过,咱平常都得心平气和点……”  宝,追剧的你,还在经常熬夜、生闷气吗,你知道你的甲状腺会受不了吗?  马上新年了,虽然在脱贫和脱单中,我选择了脱发,但在搞钱和搞事业中,我最希望你搞好健康。新的一年,愿你有一个健康的甲状腺,我的宝。  甲宝玉(西湖欧米) | 撰文  宝,在这努力对抗新冠的寒冬,我们即将迎来崭新的2023年。  窝在家里看了《县委大院》之后,我的新年愿望就是希望我和你……我和你的甲状腺都健健康康。  宝,千万别笑话我,有些东西看似渺小,对我们却举足轻重——我们脖子前这个小小的腺体,能产生、储存和释放身体所需的甲状腺激素,几乎影响到身体的每个器官,是人体的“指挥官”。  宝,很多东西都需要我们细心呵护,就像甲状腺。  不易发现的甲状腺结节  宝,你以为《县委大院》里的甲状腺疾病只是演员演给你看的?  你知道吗?每两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个人患有甲状腺结节。也就是说,我们二人之间,或许就有一结。  不仅如此,近年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甲状腺炎等)发病率快速上升,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宝,更需要注意的是,甲状腺疾病往往“重女轻男”:女性患甲状腺疾病的概率是男性的5-8倍,约1/8的女性在一生中会患上甲状腺疾病。  “我健健康康的啥事没有,甲状腺疾病什么的跟我有啥关系?”  宝,傲娇如你,可别抱侥幸心理。  就拿最常见的甲状腺结节来说,大多数甲状腺结节不会有明显症状,是一种“沉默”的疾病。通常情况下,甲状腺结节在体检时才会被发现。结节不声不响,就这样待在你的甲状腺里,日渐“壮大”自己,直到引发更严重的情况。  宝,如果在你照镜子、扣衣领或戴项链的时候,发现自己颈部有肿块,从而就诊并确认患上了甲状腺结节,那要么是你足够细心,要么是你的结节足够大,已经改变了你脖子的外貌。  而如果你已经明显感觉到颈部不适,并且在甲状腺功能检查中查出了问题,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了。  所以宝,新的一年,答应我,好好照顾自己——定期体检,关注自己的甲状腺功能。  得了甲状腺结节会怎样?  宝,就算你得了甲状腺结节,也不必慌张。  值得庆幸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甲状腺结节都为良性,不会有任何临床症状,不会改变腺体功能。  宝,我知道你很宅,不爱运动,不爱出门。但你知道吗,如果长期放任不管,甲状腺结节可能会悄悄癌变,这可不是我危言耸听。  宝,这世界上有些事情或许药石无医,但对待身体一定不能讳疾忌医。一般而言,患上了甲状腺结节需要像《县委大院》中的二婶一样,半年或一年复查一次,具体复查时间可咨询医生。  甲状腺结节的发展方向分为恶性和非恶性两种。有一些甲状腺结节或许并不会对你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它们就在你的甲状腺里安静、懂事地待着,不乱动、不作妖。  不过,有些甲状腺结节即使是良性的,它也会不断生长。或许有一天会因为长得太大,而让你产生颈部肿块、呼吸急促、吞咽困难等症状,这时候就需要听从医嘱,采取有效的观察和治疗方法。  这还只是良性结节的情况,甲状腺结节还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引发我们谈之色变的癌症。  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是充满液体或胶体的囊肿,实性的结节比较少见,但实性结节更容易发生癌变。大约每20个甲状腺结节中,就有2个或者3个是癌性的。  常见的甲状腺癌可以分为乳头状甲状腺癌、滤泡状甲状腺癌、甲状腺髓样癌和未分化型甲状腺癌四大类,图为乳头状甲状腺癌显微镜检图。  宝,甲状腺和你一样珍贵,需要好好呵护。保护甲状腺的第一步,是要有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作息规律,营养均衡,控制烟酒,锻炼身体。  宝,压力和情绪也会影响甲状腺激素水平,不良情绪是导致许多甲状腺疾病加重的重要因素。所以,请你及时疏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新的一年,乐观、积极、明朗,好好生活。  而我,会一边给你讲笑话,一边给你做科普。  参考资料1.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thyroid-nodules/symptoms-causes/syc-20355262  2. https://www.thyroid.org/thyroid-nodules/  3. https://www.cancer.org/cancer/thyroid-cancer/about/what-is-thyroid-cancer.html  4. https://www.verywellhealth.com/ways-to-reduce-thyroid-disease-risk-3233225  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077966/  6.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thyroid-nodule
  • 《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十二五规划》发布
    为贯彻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和《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包含《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二五”规划》、《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十二五”规划》和《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3个子规划。   附件:   1、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子规划1: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二五”规划   3、子规划2: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十二五”规划   4、子规划3: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   其中关于《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十二五”规划》的详细内容如下:   目 录   前 言 1   一、“十一五”产业发展回顾 1   (一)产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 1   (二)重点产业领域取得较大成绩 2   (三)电子仪器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3   (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3   (五)产业链整合进程日益加速 4   (六)产业扶持政策逐步完善 4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5   (一)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5   (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6   (三)面临的环境条件 7   三、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7   (一)发展思路 7   (二)发展目标 8   1、经济指标 8   2、创新指标 8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9   (一)主要任务 9   1、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配套能力 9   2、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9   3、以重大专项实施为契机,加强产业互动 9   (二)发展重点 10   1、集成电路生产设备 10   2、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 11   3、新型元器件生产设备 13   4、通信与网络测试仪器 14   5、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测试仪器 15   6、数字电视测试仪器 15   五、政策措施 15   (一)加强战略引导,完善产业政策 15   (二)加大投入力度,支持自主创新 15   (三)提升产品可靠性,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16   (四)引导专项成果辐射,推动技术应用扩展 16   (五)重视人才战略,集聚高端人才 16   前 言   电子专用设备产业是重大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分支,是知识、技术、资本高度密集型产业,处于电子信息产业链最高端,其基础性强、关联度高、技术难度大、进入门槛高,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也是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电子仪器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具有高投入、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占比不高,但对经济发展的“杠杆”和“倍增”作用却十分巨大。   为推动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产业持续发展,缩小与国际同类产品的差距,根据《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涉及电子专用设备和电子仪器两大行业,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加强行业管理、组织实施重大工程的依据。   一、“十一五”产业发展回顾   (一)产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   我国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产业在“十一五”期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虽然期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呈现出下滑态势,但在国内多项政策激励下,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回暖,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业企稳回升,实现了生产、销售和经济效益总体平稳增长的态势。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专用设备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0%,从2005年的783亿元增长到超过1987亿元,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统计的行业骨干企业年均增长率为25%,从52.7亿元增长到160.6亿元。统计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仪器规模以上企业年均增长19%,到“十一五”末实现销售收入940亿元。五年间,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产品中太阳能光伏设备以及元器件参数测量仪器、超低频测量仪器等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重点产业领域取得较大成绩   “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围绕光刻机、刻蚀机、65纳米制造工艺、先进封装设备等重点任务,集中资源重点投入,取得很大进展。北方微电子及上海中微公司2种12英寸65纳米刻蚀机产品样机已进入大生产线进行考核验证 上海微电子公司封装光刻机已进入长电科技(600584)考核测试 七星华创12英寸氧化炉已进入大线测试 中科信12英寸离子注入机已完成3台样机组装,正在进行测试。多种12英寸关键设备陆续进入大生产线考核验证,标志着我国集成电路设备产业已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态势。   “十一五”期间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电子专用设备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尤其是我国晶硅太阳能电池设备年均增长率达到58%,基本具备了从晶体硅到太阳能电池片的成套生产线设备供应能力,为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晶硅太阳能设备爆发式增长,为电子专用设备产业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电子仪器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电子仪器产业根据市场应用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结构,产品种类日益丰富。针对多功能、多参数的复合测试需求,测试设备从单台仪器向大型测试系统形式迈进 电子测量仪器向模块化和合成仪器方向发展 野外工程应用需求不断促进测试仪器向便携式和手持式升级 新型的实时频谱分析仪开始推向市场 3G、数字电视等民用领域专业测试仪器新品不断涌现。   (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十一五”以来,电子专用设备仪器行业内主要企业通过引进国内外的高科技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在关键设备和开发中规避已有的国外专利,开发出一批技术含量高、性能稳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初步建立起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设备进入了大生产线。我国的无铅焊接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表面贴装设备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产品。电子仪器行业的本土企业逐步进入自主研发阶段,初步掌握核心和高端仪器技术,能够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大部分配套电子仪器。在部分特种电子仪器产品方面打破了国外禁运和技术封锁,为重点装备的技术保障和研制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产业链整合进程日益加速   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引导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整合进程持续加速。北方微电子、上海中微、七星华创等整机企业与北京科仪、沈阳科仪、沈阳新松等零部件企业围绕刻蚀机、注入机、氧化炉等高端芯片制造装备与关键部件进行联合攻关 江苏长电、南通富士通等国内封装龙头企业联合26家企业开展成套封装设备与配套材料的系统应用工程。按照上下游配套的“项目群”方式,系统部署实施重大专项,有力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建立、产业规模的增长和综合配套能力的形成。   (六)产业扶持政策逐步完善   《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将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设备、电子元器件生产设备、无铅工艺的整机装联设备列入了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中,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鼓励本土重大技术装备订购和使用,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有力带动了我国电子专用设备仪器技术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专用设备仪器行业取得较大成绩,但仍存在突出问题:产业规模偏小,本土企业实力不强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高端设备开发相对落后 部分产品性价比虽高,但可靠性较差,市场占有率低 设备开发与产品制造工艺脱离,影响了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缺乏。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国际国内市场迅速增长、新兴增长点不断涌现、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为我国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政策支持。但全球经济形势存在不确定性、国产设备仪器的推广应用难度加大,也使产业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一)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2010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总额达到395.4亿美元,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各个地区的设备支出都呈现了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百分比的增长,增长最快的是中国大陆和韩国。2010年中国内地半导体设备市场为22.4亿美元,预计2011年为26.4亿美元。按此增长率推算,到2015年,我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元人民币。   2010年,全球光伏生产设备销售额比上年增长40%,达到104亿美元,预计2011年将达到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4%。从区域市场来看,2010年中国大陆地区占全球市场51%的份额,预计未来5年还将继续保持这一较高比例。据此,可以判断到2015年我国光伏设备将继续保有巨大市场空间。   新能源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高性能驱动永磁式同步电机、金属化超薄膜电力电容器等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设备将成为我国电子专用设备市场新的增长点。   多学科交汇为电子仪器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物联网技术发展和三网融合对电子仪器提出新的测试需求,预计上述领域的电子仪器以及环境保护测试仪器和医疗电子仪器会面临大发展。   (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将继续遵循“摩尔定律”,制造工艺水平的提升对相应制造设备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是特征尺寸的缩小和套刻精度的提高等技术指标的改进,而且需要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低的用户拥有成本等经济指标的提升。不仅仅局限于集成电路的制造设备,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平板显示设备、整机装联设备等设备功能和性能的提升也将符合这一发展趋势。   电子仪器向宽频带、大实时带宽、大功率、高精度、高密度、高速方向发展 将广泛采用新型元器件,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向智能化、系统化、模块化、网络化、开放式、可重构、微型化、抗恶劣环境、测量功能集成集约化方向迈进。   (三)面临的环境条件   “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继续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大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量大面广的电子元器件的需求,将为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产业也面临着制造企业对于采购本地设备仪器的积极性不高,在采购本土设备时需要面对工艺与设备的融合,新工艺开发缺乏技术支持等一系列问题。   为本地开发的专用设备仪器提供良好的市场销售环境和政策支持,进一步降低国产设备仪器的使用成本,提升本土产品的配套率,提升本土产品的竞争优势,提振用户对国产设备仪器信心,是“十二五”期间需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三、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重大科技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市场亟需的、带动性较显著的电子专用设备、电子测量仪器为重点,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开发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产品,批量进入生产线,提升市场自给率 以承担重大专项为契机,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扶植起一批电子专用设备仪器重点企业。   (二)发展目标   1、经济指标   “十二五”时期,我国电子专用设备产业将实现17%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骨干企业年均增长20%,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 电子仪器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15%,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800亿元。   2、创新指标   12英寸65纳米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实现产业化,研发成功45纳米-32纳米制造装备整机产品并进入生产线应用。在若干技术领域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大幅提升创新实力和差异化竞争能力。研发出8-10种前道核心装备、12-15种先进封装关键设备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缩小我国集成电路设备、工艺技术水平与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除光刻机外基本缩小到1代甚至基本同步 晶硅太阳能电池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表面贴装设备除自动贴片机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集成电路后封装设备、液晶显示器件后工序设备、发光二极管(LED)设备(除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外)、片式元件设备、净化设备、环境试验设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电子仪器总体技术水平达到2005年前后国际先进水平,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绿色环保等应用领域的电子仪器基本达到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1、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配套能力   加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的电子专用设备仪器的研发和产业化,围绕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中小尺寸平板显示、下一代通信等重点领域所需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大力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产品推广应用进程。   2、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针对关键设备和仪器产业化水平低、可靠性差等问题,加强基础工艺研究,提升重点设备和仪器质量水平,积极发展电子专用设备制造的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不断满足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3、以重大专项实施为契机,加强产业互动   引导承担重大专项的企业在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延展技术应用,推动集成电路设备相关技术在半导体、显示、光伏、元器件等领域的应用,推动通信网络测试设备在通用测试仪器中的应用。针对新兴市场需求,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共同探索新工艺,联合研发新型设备仪器。   (二)发展重点   1、集成电路生产设备   (1)8英寸0.13微米集成电路成套生产线设备产业化   在“十一五”攻关的基础上,以设备生产能力的提升和产业化为重点。解决以光刻设备、刻蚀设备、离子注入设备、退火设备、单晶生长设备、薄膜生长设备、化学机械抛光设备和封装测试设备为代表的8英寸0.13微米工艺的集成电路成套设备的自主研发,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在国内建立成套生产线,提高半导体设备行业的配套性和整体水平。   (2)12英寸65纳米-45纳米集成电路关键设备产业化   光刻机:基于国产核心部件完成90纳米光刻机的产品定型,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实现产品销售。   刻蚀机:使国产65纳米-45纳米刻蚀机进入主流生产线,实现刻蚀机的产业化 完成45纳米以下栅刻蚀和介质刻蚀产品研制,逐步完成关键技术攻关,实现设备生产线验证及商业设备定型设计。通过纳米刻蚀机研制和工艺开发掌握高密度等离子刻蚀机制造的核心技术。   封测设备:开展先进封装圆片减薄设备、三维系统封装通孔设备、高密度倒装键合设备、新型晶片级封装用设备等的研发。   其它设备:完成45纳米薄膜设备、掺杂设备、互联设备、平坦化设备、清洗设备、工艺检测设备等整机产品的研发,在工程样机设计及工艺开发的基础上,结合可靠性、稳定性等产业化指标要求,改进设计,制造中试样机,通过大量工艺验证与优化试验,确定商业机设计,实现产业化销售。   2、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   (1)太阳能级多晶硅及单晶硅生长、切割、清洗设备产业化   多晶硅生长设备:突破热场分控技术、定向凝固技术,实现投料量吨级及以上产品硅铸锭炉的研发和产业化,并实现成品率达到75%以上。   单晶硅生长设备:突破单晶生长全自动控制技术,实现8英寸(156 毫米×156 毫米硅片)以上尺寸全自动单晶炉产业化。   切割设备:突破张力控制软件技术、水冷却气密封技术、砂浆温度闭环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保证能满足太阳能硅片大生产切割需求,切割硅片尺寸8英寸,切割精度优于10微米、厚度在180微米以下的太阳能硅片多线切割机产业化。   清洗设备:突破槽体温度控制技术、溶液循环技术、大行程直线传输技术等关键技术,提升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实现碎片率小于0.3‰的太阳能晶硅清洗制绒设备产业化,促进晶硅太阳能电池片转化效率提升。   (2)全自动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重点发展扩散炉、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PECVD)等关键设备,突破单机自动化及生产线设备之间物流传输自动化技术,实现整线自动化集成。   重点突破自动图像对准技术、柔性传输技术、高精度印刷技术、高速高精度对准技术、测试分选技术、智能化控制及系统集成技术,进一步提高电池片电极印刷、烘干、测试分选速度,实现产能达到1440片/小时以上、碎片率低于0.5%的全自动太阳能印刷线设备产业化。   (3)薄膜太阳能生产设备   硅基类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重点提高大面积沉积的均匀性,进一步提升设备运行的稳定性,适度提升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   碲化镉(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突破真空镀膜设备技术难点,研发新型升华源的结构,进一步提高温度均匀性,开发在高温、真空环境下的传动系统。   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突破真空镀膜设备、材料溅射、硒化技术等技术难点,实现元素配比的精确控制,保证大面积沉积的均匀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实现0.7平方米以上、电池转化效率达14%以上的CIGS整线设备集成。   3、新型元器件生产设备   (1)中小尺寸有机发光显示(OLED)生产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解决无源有机发光显示(PM-OLED)用有机蒸镀和封装等关键设备大面积化和低成本化等问题,重点发展蒸发源、掩模对位、玻璃和掩模板固定装置等设备,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开展中小尺寸有源有机发光显示(AM-OLED)产品生产工艺和制造设备研发,突破溅镀台、PECVD系统、热蒸发系统等AM-OLED用的薄膜晶体管(TFT)薄膜沉积装备 涂胶机、曝光机、干湿法刻蚀机等AM-OLED用的TFT图形制作装备 退火炉、退火气体管道、激光退火设备等AM-OLED用TFT退火装备 TFT电学测试设备、OLED光学测试设备等AM-OLED用检测装备 AM-OLED用缺陷检测修补装备,如激光修补机等。   (2)高储能锂离子电池生产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突破电池浆料精密搅拌技术、电极极片精密涂敷技术、极片精密轧膜技术及快速极片分切技术,实现400升(装量)浆料搅拌设备、650毫米(幅宽)挤出式涂布设备、Φ800(轧辊直径800毫米)强力轧膜设备、极片分切设备(分切速度30-35米/分钟)研发及产业化,实现整线设备集成。   (3)其他元器件生产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重点发展高性能永磁元件生产设备、高亮度LED生产设备、金属化超薄膜电力电容器生产设备、超小型片式元件生产设备、高密度印制电路板生产设备、高精密自动印刷机高速、多功能自动贴片机无铅再流焊机、高精度光学检测设备。   4、通信与网络测试仪器   满足时分双工长期演进技术(TD-LTE)网络测试的多模终端样机的研发,开发TD-LTE路测分析仪并达到商用化要求,配合TD-LTE技术网络试验和规模商用。   针对TD-LTE基站和终端特点及相关新技术和实际测试需求,开发模块化的TD-LTE基站和终端射频测试系统,推动基站和终端性能进一步提高。   针对长期演进技术(LTE)网络接口进行协议一致性测试的需求,研究更方便、更简洁的测试工具对LTE的核心网络设备和无线网络设备进行测试,推动设备接口实现一致性。   针对TD-LTE终端一致性测试开发扩展测试集仪器 针对TD-LTE-Advanced终端一致性测试开发终端协议仿真测试仪。   其他通信方式以及网络测试所需的新一代通信测试仪器、计算机网络测试仪器、射频识别综合测试仪器、各类读卡器、近距离无线通信综合测试仪器。   5、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测试仪器   满足对多种功能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进行测试需求的射频与高速数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测试系统 存储器等专项测试系统 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在线测试系统、测试开发系统。   6、数字电视测试仪器   满足数字电视和数字音视频测试需求的数字电视信号源、数字音视频测试仪、码流监测分析仪、图像质量分析仪、数字电视上网融合分析仪、网络质量和安全监测仪、数字电视地面信号覆盖监测系统。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战略引导,完善产业政策   充分利用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在技术进步中的风险,合理地运用优惠政策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制定并完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进口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商品清单》,进一步加强对电子专用设备关键零部件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   加快出台《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发[2011]4号)的实施细则,对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专用仪器以及集成电路专用设备相关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支持行业发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技术创新   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等引导作用,以多种形式支持电子专用设备仪器行业技术创新,重点支持战略意义大、技术难度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发展基础好的关键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发展。   推动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示范项目管理办法》,鼓励支持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新型平板显示器生产设备、电子元器件生产设备、无铅工艺的整机装联设备自主创新,为首台(套)重大电子专用设备应用创造良好条件。   (三)提升产品可靠性,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抓好零部件配套和维修服务工作,推行平均失效间隔(MTBF)、平均恢复时间(MTTR)等可靠性指标,采用可靠性设计、元器件筛选等行之有效的办法,提高零部件产品可靠性,拓展维修、备件供应等服务范围,提高专用设备仪器的服务水平。   (四)引导专项成果辐射,推动技术应用扩展   在支持企业承担重大专项的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同时,积极引导将掌握的技术向相关领域进行应用扩展,重点推动半导体专用设备技术和产品在太阳能电池、LED、平板显示等领域的应用。   (五)重视人才战略,集聚高端人才   推动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电子专用设备仪器相关学科建设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建设高校、企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平台,加快人才引进,进一步提升高端复合型人才的积累。
  • “十二五”政策扶持 生物制药迈入黄金期
    “十二五”政策扶持 生物制药迈入黄金期   —— BioPh China 2012领航新兴产业   2011年11月28日,科技部发布《“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表示将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技术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推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快速崛起,生物产业整体布局基本形成,推动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总产值年均增长20%,到2015年达到3.1万亿元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到2015年达到1.2万亿元。同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扶持资金规模将比“十一五”翻一番,达到400亿元。   政策的鼓励和资本支持将给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活力,中国药企也将在生物制药与技术发展中寻求到新的机遇。在此背景下,第十二届世界医药原料中国展(CPhI China 2012)的热点也应运而生。展会中将首次隆重推出BioPh China——生物制药与技术专区,为中国药企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展更广阔的生物医药市场保驾护航。作为展会的重要板块,BioPh China聚焦于基因工程、抗体工程及细胞工程等产品和技术的展示,届时为生物制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新药研发企业以及专业人士提供最佳交流贸易平台!   BioPh China目前已有东宝实业集团,泛泰克医药,长春百克,安徽安科,常州千红,深圳迈高,成都凯捷,厦门特宝,长春金赛,深圳翰宇,广东天普等生物制药龙头企业确认参展,展会现场更将设立高端主题论坛,邀请业内专家、学者、知名企业高级技术精英共同探讨生物制药最新发展动态,届时将为观众呈现一场走在行业最前沿的生物制药饕餮盛宴!   期待2012年6月26-28日与您相见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龙阳路2345号)!   展商速递:   成都凯捷生物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成都凯捷生物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化从事多肽药物生产,研发的高科技企业,其主营产业为多肽原料药的生产,科研用多肽样品的合成、多肽药物工业化生产工艺的开发等。公司客户以北美、欧洲的大型签约制药厂为主,遍及全世界69个国家约1300多家企业与研发机构。   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于1994年,专业从事基因工程产品开发和生物医药产业化工作,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独立开发上市三个国家二类新生物制品: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特尔立)、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特尔津)以及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特尔康),另外5个治疗性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rhIFN α-2a,rhIFN α-2b,rhGH,rhIL-2,rhIFN γ)已获得临床研究批件,目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   公司坐落于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2004年3月,是集新药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公司的疫苗研究实验室按照GLP标准建设,综合应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理论和实验技术开展基因工程疫苗、蛋白多肽疫苗、多糖疫苗、结合疫苗、DNA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等新型疫苗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同时开展传统疫苗改进工作,推动疫苗研究领域新技术的研究和传统疫苗的更新换代   目前观众网上预登记系统已开通,凡提前预登记者均可在现场领取精美礼品一份,更能免去现场排队之劳。欢迎即刻点击进行登记:http://www.cphi-china.cn/prereg/fm_pharm_gb.asp?fair_id=144
  • 农业部十二五将建400个以上实验室(站)
    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全面部署“十二五”农业科技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编制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农业科技发展处于新的起点   “十一五”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农业科技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为“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连年增产,菜篮子产品保障充分,农民持续增收。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6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粮食总产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成功研制和推广应用一批畜禽疫苗药物,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规模化健康养殖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十一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取得重要进展。“十一五”期间,立足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构建50个农产品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和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有效引导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农业生产集聚;立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质提升行动,推广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实用技术,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立足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重大培训项目,重点加强种养大户、农机手、防疫员和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立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探索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完善联合协作、稳定支持的运行机制,营造广大科技人员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的良好氛围。   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着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一批世界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我国农业科技的竞争力显著提高。顺应农业科技工作国际化趋势,围绕人畜共患疫病、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科技问题,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根据国内发展需要,在强化资源和产品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技术引进、智力引进力度。发挥我国农业科技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 战略,加快杂交水稻、生物疫苗、小型农机具等一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国际化应用,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农业科技发展面临新的需求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攻坚阶段,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产品总量需求刚性增长,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越来越重。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为此,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适应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变化,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呈结构性下降,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新主体,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为此,迫切需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提升农业科技整体效率,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我国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还不够紧密,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有待优化,稳定投入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科技评价导向不尽合理、科技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科技评价主体有待调整。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障碍。为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农业科技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十二五”是我国农业科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农业科技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农业科技发展的原动力更加强劲。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催生出一批新兴、交叉和综合学科,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并向农业领域不断渗透,加快了农业科技的发展速度,生物组学技术、干细胞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等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   农业科技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既为农业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更加紧密,农业功能进一步拓展,生物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型经济不断发展,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进一步拓宽了农业科技发展的领域。   农业科技发展的保障将更加有力。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更加凸显了农业科技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的财政保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随着人才强农战略的不断推进,农业科技的智力保障水平将进一步加强。随着科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的条件保障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科技进步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指导方针,围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目标,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着力调整技术路径、完善服务方式、创新组织管理,优化产业技术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体系,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调整技术路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要求,把创新目标从提高土地产出率为主导,转向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并重,把技术创新方向从以生物技术为主体,转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相结合,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完善服务方式:适应农业生产主体新变化和经营方式新要求,把服务环节由产中为主拓展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把服务内容由单一技术服务为主延伸到农业综合服务,不断增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家庭经营集约化、土地经营规模化。   ——创新组织管理: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遵循农业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科技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把科技投入由过度竞争转向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推进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科技要素优化组合,打造合力,激发活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率。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总目标是:高产优质、轻简高效、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构建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农业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取得显著成绩,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具体发展目标为:   ——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培育取得重大突破,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培育一批适应机械化作业、设施化栽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和主要畜禽、水产养殖新品种(系),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取得明显突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水稻机插和玉米、棉花、油菜、甘蔗机收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畜牧水产养殖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农业科技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突破应对生物灾害和自然灾害重大关键技术,建立起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体系和灾害预警监测体系,提高农业应对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水平。   ——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显著加强。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60%以上,全国沼气用户占适宜农户的50%以上,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自主知识产权总量快速增加。植物新品种权年度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前列。到2015年,品种权年申请量达到1400件、年授权总量达到1000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超过800件。农业领域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数量不断增长。   ——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高。选拔培养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打造一批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培养1万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骨干,选拔一批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农技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培养2500万名职业农民,培育50万名农业规模生产主体和经营服务组织带头人。   ——科技基础条件显著改善。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装备水平稳步提高,以“学科群”为核心的农业实验室体系逐渐形成,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试验基地的支撑更加有力。建设30个以上综合性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70个以上的专业性(区域性)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和200个以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形成上中下游贯通、产前产中产后衔接的新型农业科技体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地方创新团队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院校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重点任务   (一)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实施力度,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撑,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促进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着力突破良种良法配套重大关键技术,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水平;突破农机农艺融合重大关键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突破应对农业灾害重大关键技术,提升防灾减灾技术水平;突破节本增效关键技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1、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挖掘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创建一批目标基因高效转化平台。常规技术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选育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动植物新品种,在适应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培育上取得突破。鼓励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   ——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加快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装备研发,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实现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加速推进全程机械化。加强健康养殖、设施农业、果实采摘、农产品精深加工及渔船技术装备等设施设备研发,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装备水平。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研发动植物重大有害生物(包括外来有害物种)的诊断识别、监测预警与有效防控技术;研究草原重大生物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并建立高效防控技术体系;构建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网络平台以及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在重大农业生物灾害持续防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技术研究。研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汇监测评估方法。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主要农作物的生物学机制及主要动物疫病、农作物病虫害的变化规律及其响应对策。研究气候变化对草原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及其技术策略。研究退化、荒漠化、盐渍化、石漠化草地综合治理与改良技术。研究气象灾害和自然灾害区划、风险评估及管理技术,提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与灾害应急对策。   ——农产品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开展主要农作物耕作、栽培、施肥等优质高效种植技术和主要畜禽水产高效、节本、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研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食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等技术,制(修)订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或行业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溯源技术体系。开展土壤重金属与农作物生长关联性研究、稻米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研究。研制高效缓/控释肥料、商品有机肥、环境友好新型农药、生物农药、高效安全饲料添加剂、高效生物疫苗、生物兽药、高光效可降解型农膜等绿色新型农业投入品,为农产品安全提供物质保障。   ——农产品产后处理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加强水稻、小麦、玉米、油料、果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等主要农产品贮藏加工特性、高值化加工技术及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形成一批推动农业产业拓展、农产品价值提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的关键技术和特色产品。加快农产品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产业集成、示范和应用,促进现代农产品加工、物流和消费体系的有效衔接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加强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生物节水技术研发及节水材料、设施设备和制剂研制,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研究新型农作制度,提高温光资源周年利用率。研究农田生态系统养分综合管理技术,研发简便实用施肥机械和科学施肥技术。开展喷雾助剂应用技术及农药科学施用技术研究,研制轻简型施药机械。研发农业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技术。研发沼气高值利用技术和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适用技术。开展畜禽废弃物高效处理利用和有机肥、微生物肥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研究。研发农村能源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研发沼气低温发酵技术和高效发酵菌种等,促进生物质能高效转化利用。   ——农业环境保护与退化环境修复技术研究。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水污染综合治理等研究,保障水资源与水环境安全。开展退化农田生态重建、污染农田修复与污染物超标农田安全利用、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活性的原位调控和生物高效萃取、污染物低吸收作物利用、农田污染物溯源等技术研究,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改善。开展水生生物养殖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宜渔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攻克戈壁滩地、沙漠荒地、宜林山地、矿山迹地复垦的少用土、节约水、多产出、高效益关键技术,降低复垦和新垦成本。开展耕地质量保育与地力提升技术研究,提高土壤持续生产力。   ——农业信息化相关技术研究。研究动植物生长发育、病虫草鼠害发生、土壤养分与墒情变化、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气候变化等信息快速获取与智能处理技术,研究农田精准作业导航与变量控制技术,开展精准农业技术示范。研究农产品电子标识以及物流网络构建技术及应用,研究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应用,建立相关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搭建农业科技信息加工利用交互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区域现代农业重点技术研发与应用。面向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城市郊区农业区、东部沿海农业区、西部特色农业区、农垦经济区、草原生态经济区以及热带特色农业区等现代农业发展区域,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生态、文化资源禀赋,围绕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定位,重点开展制约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区域现代农业的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基地。   2、农业基础研究与高技术发展   ——农业基础研究。开展动植物产量、品质、抗病虫、耐旱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机理,动物种质创新的分子生物学途径和方法等研究,为农业遗传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猪、牛、羊、鸡等主要畜禽、动植物主要病虫和农业微生物为重点,开展以功能基因组为核心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获取一批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功能基因。加强农田生态过程、农田养分利用与高效转化机理、耕地地力要素特征与地力培育机制、污染物运移机理及其调控机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与适应机制、重大病虫草鼠害暴发成灾规律与防控机制等研究,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推动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学科产生,为推动科技进步提供知识源泉。   ——农业高技术研究。瞄准农业高技术发展前沿,以突破具有知识产权现代生物育种前沿技术为核心,加强转基因、分子标记、细胞工程等植物分子育种高技术研究,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强畜禽分子设计和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家畜体细胞克隆与干细胞技术、动物生物反应器等高技术研究,创制畜禽优良种质。研制作物生命信息获取设备、动物行为信息传感器、环境信息传感器,攻克精准农业总线控制、自动导航、变量作业等瓶颈技术,提高农业精准化、信息化水平。加强大型拖拉机、收割机和节水等典型农机智能控制系统和农业机器人研制,提高农业装备性能和可靠性。加强农业纳米技术与功能制品创制、食品生物技术、现代农业节水高效技术、绿色生物制品创制技术、农业微生物代谢工程技术、生态修复和资源替代技术等研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点,抢占未来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3、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   进一步强化农业生物种质资源、农业基因资源的搜集、保护、鉴定及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技术支撑体系、行政监管体系和风险预警体系,开展品种权审查、测试、行政执法和中介机构等人员培训,研究权属登记办法,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开展农业水、土、肥、气资源及农用投入品使用状况综合调查,构建样本和数据信息库,提高农业资源调控与配置能力。开展农业病虫草鼠害资源及农情、灾情综合调查,研究病虫草鼠害及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开展风险及损失评估,为灾害防控提供准确依据。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为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开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转基因农作物监测与管理,以及外来物种监测与专项调查,建立外源基因、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网络,完善敏感生态区域外源有害基因、外来入侵物种阻截带。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环境监测、农业产地环境要素调查与分析,为农业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加大农业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加快农业野生动植物优异性状的鉴定评价。加强农业科技情报与信息、农业标准、农业遗产收集与保护等工作,强化农业信息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4、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盘活存量科技资源,建立创新资源跨区域、跨单位、跨领域的共建共享机制。面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在现有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分类指导与重点支持,在农业新品种选育、作物优质高效栽培、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农业装备与设施、农业信息化、动植物疫病防控等领域,推进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及综合试验站等,形成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需求,重点部署一批现代农业重大科学工程,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平台建设。   5、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   鼓励引进国际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农作物种业物质装备制造技术。以发展中国家为重点,加大农业生物基因资源的引进;以发达国家为重点,强化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研究。继续强化先进仪器和设备的引进,特别注重仪器设备关键部件、工艺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注重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和实效性,使其在科研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和效益。鼓励和支持国内科技人员出国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支持其到国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所开展中短期学术访问、交流,提高学术水平;积极引导和加强国内优势单位聘请国际一流专家进行短期合作研究,开展相关学术活动,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发展。加大农业科技“走出去”的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国内优势科研教学单位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示范推广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花、现代热带农业技术、小型农机具、兽医药品及兽用生物制品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技术和产品;积极引导相关优势单位在国外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新技术集成与应用等,加快相关技术和成果的推广应用。   (二)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   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进度,着力加大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技术推广力度,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适应生产环节、农时季节需求,开展关键农时、关键环节的技术服务,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到位率和覆盖率。   6、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深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强化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和指导。健全人员聘用制度,规范上岗资格条件,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农技人员队伍,加强知识更新培训,不断提高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全面开展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修缮或新建业务用房,配备推广服务设施设备,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普遍健全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奖惩措施,提
  • 《“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印发
    关于印发《“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我们组织编制了《“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pdf   环境保护部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卫生部   2012年10月8日   抄送:环境保护部各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相关中央企业。
  • 武汉编制"十二五"环保规划 污染控制严于国标
    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武汉市将环境保护列为头等大事,拟制定、实施比国家标准更严格的污染控制指标。这是12日召开的全市“十二五”环保规划编制工作会传出的信息。   “十二五”环保规划提出,2011年至2015年,全市要继续完善、优化总量控制,同时强化环境质量约束性要求,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实施全防全控的新型污染防控体系,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环境保障。   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规划努力抓住先行先试的机遇,突出“百湖之市”特色,大胆创新。   据了解,国家制定的“十二五”期间污染物刚性指标,包括COD(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武汉市的规划中,拟增加本地较突出的几项污染物为控制目标。据透露,目前正在对二氧化碳、PM10(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指标进行摸底,拟列为控制指标。   另外,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噪声达标率、空气质量等指标,也将略高于国家标准。
  • 全国耕地质量信息化工作推进会召开,托普云农贡献数字耕保智慧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7月27至28日,全国耕地质量信息化工作推进会在南浔召开。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谢建华,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总农艺师马常宝,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朱勇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国荣,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云威,副区长卫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质量监测保护机构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托普云农”)作为企业代表应邀参会,并作《信息化赋能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专题报告。托普云农技术负责人作主题报告现场参观,绿色农田建设成效凸显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实地参观了由托普云农技术支持的善琏镇皇坟村绿色农田、浙江省“浙农田”、“浙农优品”等数字化应用场景。与会领导、专家一行实地考察皇坟村绿色农田,托普云农董事长陈渝阳陪同并作介绍皇坟村绿色农田围绕建设标准、生产效率、科技含量、智能程度、质量效益“五高”集成的总体目标,通过田间应用智能农情监测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整地装备、植保无人机等新装备、新技术,全面感知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并在现代化农业数字中心展开多维数据分析,打造农业种植标准化方案和专家知识库,实现虫情监测与绿色防控、农田灌溉与排水、智能农机与无人机飞防、品种选育与质量安全追溯的科学化,耕地利用效率和粮食生产效益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可普及推广的绿色农田增收新模式。与会领导、专家一行参观皇坟村现代化农业数字中心在浙江,围绕农田政府管理和服务主体重要需求,托普云农全资子公司——浙江森特还支撑建设了“浙农田”数字化应用场景,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子场景为突破口,打造粮功区管护、农田建设管理、耕地质量管理、农田服务等应用。自上线以来,累计服务26万次,完成高标农田上图入库1878.53亩,粮功区整治优化225.7万亩,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托普云农全资子公司——浙江森特技术支撑的“浙农田”数字化应用场景科技赋能,夯实“耕”基筑牢粮仓粮安天下,地为根基。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底线,前提是保证耕地数量稳定,重点是实现耕地质量提升。新时代新征程上,托普云农坚持科技赋能,激发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创新动力。一方面,积极参与《耕地质量信息分类与编码》、《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布设规范》等相关行业标准修订、报批与发布工作,为规范开展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工作提供技术依据。另一方面,与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依托各自优势,围绕耕地质量监测保护数字化发展方向、耕地质量监测保护数字化管理试点示范、耕地质量监测保护数字化相关科研课题等展开深入研究。托普云农与耕保中心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切实保障和提升耕地质量,托普云农充分挖掘数字技术利用潜力,通过在各省市布设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点,构建集耕地质量信息采集存储、监测预警、分析评价、服务保障等功能于一体的省、市、县三级贯通的耕地质量保护大数据平台,实现耕保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通过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实现耕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提高。通过研发土壤三普专用工具、土壤理化性状分析仪器,打造从勘察、规划到设计、施工的全栈式智能土壤样品库,配合土壤检测调查工作开展,助力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托普云农打造的耕地质量保护大数据平台土壤三普专用科学仪器当前,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依然突出,耕地保护任务仍然艰巨。托普云农始终秉持“用科技改变传统农业,用服务缔造美好生活”的使命,努力构建智能、高效、规范、协同的立体化耕地质量监测保护格局,力求全面精准高效做好数字耕保工作,为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和国家农业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 上海汉尧邀您共赴第二十二届世界制药原料展,共探行业趋势
    2024年6月19-21日,“第二十二届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CPHI China 2024)将继续携手“第十七届世界制药机械、包装设备与材料中国展”(PMEC China 2024),以3,500余家国内外展商、21万平方米超大展示面积再度亮相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展会将继续深耕制药产业链,聚合产业上下游能量。秉承以加快我国医药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为己任,不断助力中国医药企业加速融入全球医药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欢迎莅临汉尧展位W5D16此次展会,上海汉尧作为行业内专业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及消耗品综合服务商将携通用仪器与设备(白小白洗瓶机,氮气发生器,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及电位滴定仪,RMS监测系统)、合成反应与制备纯化设备(Advion Interchim Scientific品牌puriflash XS 520和expression® CMS,伊睦EFNT合成工作站)、生物相关产品(908devices,GETINGE,gelomics)、多样的液相色谱耗材(如YMC色谱柱,埃赛力达(原“贺利氏特种光源“)氘灯、空心阴极灯等特种光源,色谱先生鬼峰捕集小柱,DWK试剂瓶,管线接头组件,单向阀及汉尧其他配件和耗材等)亮相现场,诚邀您莅临现场,欢度这场制药人的盛宴!下期我们将详细为您介绍本次展会将展出展品,敬请关注。
  • 解读我国认证认可发展事业“十二五”规划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孙大伟先生   6月9日是世界认可日。认可是指由认可机构对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以及从事评审、审核等认证活动人员的能力和执业资格,予以承认的合格评定活动。   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合格评定手段。近年来,认证认可在维护我国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组织管理水平、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采访了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孙大伟,请他就国家认监委新近制定的《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做解读介绍。   规划编制遵循可操作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主持人:此次认证认可“十二五”规划编制遵循了怎样的原则?   孙大伟:认证认可“十二五”规划是未来五年指导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因此,可操作性和对认证认可工作实际的指导意义是检验规划编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为此,国家认监委先后组织了大量的调研和座谈、研讨活动,充分听取了政府主管部门、从业机构、获证组织、社会公众、专家学者等相关各方的意见和建议,调查了解了东、中、西部各区域认证认可发展状况,收集整理了关于认证认可历史和现状的诸多数据资料。   在编制过程中,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大局,把握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的发展趋势,较好地体现了前瞻性的要求。   与此同时,认证认可“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适当借鉴了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以及循环经济理论等技术学科的最新进展,客观反映了认证认可工作的内在要求,准确把握了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主持人:规划编制如何做好与其他相关规划文件的有机衔接?   孙大伟:在把握与国家其他规划文件的关系上,规划编制做到了“两个衔接”。一是注重与中央对“十二五”规划建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质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支持下,认证认可工作的内容在宏观发展规划中也得到反映,例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认证认可等专业的生产性服务,积极发展科技支撑服务和中介服务,探索建立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完善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完善信息安全认证认可体系,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检查等食品药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二是注重与国家层面的相关专项规划或重点建设项目的衔接,例如与《“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十二五”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规划》等专项规划的配套衔接。   创新发展是未来五年认证认可事业的重要战略目标   主持人:未来五年,我国认证认可事业发展有着怎样的战略定位?   孙大伟:认证认可“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的五方面发展目标: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认证认可阶段性发展特征相适应、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国家认证认可制度;二是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进一步拓宽认证认可服务领域,创新认证认可手段,提升认证认可服务能力;三是进一步规范和培育检测、认证市场,促进认证认可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四是继续实施认证认可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提升中国认证认可国际影响力;五是进一步加强认证认可基础建设。最终的战略定位在于“通过五年的努力,为实现建设认证认可强国的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主持人:认证认可“十二五”规划中多次强调了创新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请您介绍一下创新发展在未来五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孙大伟:此次规划将“创新认证认可手段,提升认证认可服务能力”作为未来五年的五大战略目标之一,整个规划也贯穿了“创新发展”的理念。   首先,在“十二五”时期,我们将加快制度创新步伐提升到首要任务的高度。“十二五”规划着重强调了树立创新理念,发挥首创精神,加强认证认可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推动以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为核心的认证认可制度创新,进一步推动认证认可工作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创新,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入新的动力。   其次,从整个行业发展的层面上,全面实施认证认可自主创新工程,促进认证认可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具体说来,一是要加强认证认可创新政策研究,积极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二是要加快成果转化进程,为创新型认证制度的试点、推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强调以自主创新推动认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即重点开发、实施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型认证制度 认证工作重心由偏重制造业到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重点促进在农业、服务业领域的应用。   最后,“创新发展”的理念还将贯彻到各项具体的工作机制体制建设、实施中。在巩固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健全行政执法监管体系、完善国家认可制度、加强国家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提升管理体系水平,以及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促进食品农产品认证、加快实施服务认证等方面都着重体现了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   推动认证认可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主持人:认证认可“十二五”规划中提到“推动认证认可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这一命题,请您就这一部分内容谈谈看法。   孙大伟:我们认为,《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必须有一个更宽广的视野、更开阔的思维,要站在服务国家大局和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高度来谋划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蓝图。推动认证认可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是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具体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认证认可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积极发展检验检测等科技支撑服务”、“大力发展认证认可等专业服务”,营造有利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切实推动“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大发展。《“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等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也对认证认可的产业发展做出了重点强调、科学谋划。在“十二五”时期,实现认证认可行业的创新发展、科学转型,在国家政策、产业规划和行业发展的各个层面上是一以贯之的。   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行业发展特征,提出了四个具体的实现手段:一是完善行业发展战略,统筹行业全面发展;二是在整个行业实施自主创新工程,提高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以自主创新推动认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三是开展品牌建设,全面提升中国认证认可品牌的社会认知度、社会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四是强化从业机构建设,完善经营制度,推动规模化、集中化、规范化经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