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人体胰脏多肽

仪器信息网人体胰脏多肽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人体胰脏多肽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人体胰脏多肽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人体胰脏多肽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人体胰脏多肽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人体胰脏多肽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人体胰脏多肽相关的解决方案。

人体胰脏多肽相关的资讯

  • 镉污染对人体的毒害有多大?
    打破砂锅   连日来,发生在广西龙江河段的镉超标污染事件,严重威胁当地及下游沿岸城市居民饮水安全,这一事件引起广泛关注。那么,重金属镉对人体的毒害作用究竟有多大?不慎受到镉污染又如何采取急救措施?请关注——   镉污染事件发生后,广西迅速行动,一方面采取加大下泄流量、投放中和物、调水稀释等方式努力降低镉浓度 一方面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保障物资供应,缓解市民恐慌情绪,打响了一场针对重金属镉污染的“阻击战”。   据新华社1月30日电,目前在柳州市区上游57公里的柳城县糯米滩水电站以上的龙江河段,有镉浓度超标5倍以上的水体长达100公里,目前柳州水源地的情况尚在控制范围内。   专家称,这些污染水体经洛东电站、三岔电站、糯米滩电站三次削峰后,镉浓度可控制在超标10倍以内。河池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已通过专家的意见计算出污染团的总量、位置和流速,优化完善絮凝剂和烧碱等投放、控制龙江上游水电站的出水量等方法,尽量将污染团滞留在河池境内龙江河段处置,尽最大可能保障下游市民饮水安全。   日常生活中,可能有许多人对镉这种重金属还不了解,对其造成的污染,以及对人体的毒害作用也不甚清楚。那么,重金属镉的真实面目到底是怎样的呢?   镉污染有气型和水型两种   镉(Cd)在自然界中多以化合态存在,含量很低,大气中含镉量一般不超过0.003μg/m3,水中不超过10μg/L,每千克土壤中不超过0.5mg。这样低的浓度,不会影响人体健康。但镉常与锌、铅等共生。环境受到镉污染后,镉可在生物体内富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慢性中毒。   20世纪初发现镉以来,镉的产量逐年增加。相当数量的镉通过废气、废水、废渣排入环境,造成污染。污染源主要是铅锌矿,以及有色金属冶炼、电镀和用镉化合物做原料或触媒的工厂。镉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有气型和水型两种。气型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气。镉随废气扩散到工厂周围并自然沉降,蓄积于工厂周围的土壤中,可使土壤中的镉浓度达到40ppm。污染范围有的可达数千米。水型污染主要是铅锌矿的选矿废水和有关工业(电镀、碱性电池等)废水排入地面水或渗入地下水引起。   镉是如何危害健康的?   资料显示,进入人体的镉,在体内形成镉硫蛋白,通过血液到达全身,并有选择性地蓄积于肾、肝中。肾脏可蓄积吸收量的1/3,是镉中毒的靶器官。此外,在脾、胰、甲状腺、睾丸和毛发也有一定的蓄积。镉的排泄途径主要通过粪便,也有少量从尿中排出。   在正常人的血中,镉含量很低,接触镉后会升高,但停止接触后可迅速恢复正常。镉与含羟基、氨基、巯基的蛋白质分子结合,能使许多酶系统受到抑制,从而影响肝、肾器官中酶系统的正常功能。镉还会损伤肾小管,使人出现糖尿、蛋白尿和氨基酸尿等症状,并使尿钙和尿酸的排出量增加。肾功能不全又会影响维生素D3的活性,使骨骼的生长代谢受阻碍,从而造成骨骼疏松、萎缩、变形等。   柳州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镉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长期过量接触镉会引起慢性中毒,可对肾造成损害,晚期病例则会出现肾功能不全,并可伴有骨骼病变 短时间内吸收大量的镉可引起急性中毒,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急性镉中毒,大多是由于在生产环境中一次吸入或摄入大量镉化物引起。大剂量的镉是一种强的局部刺激剂。含镉气体通过呼吸道会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出现肺炎、肺水肿、呼吸困难等。镉从消化道进入人体,则会出现呕吐、胃肠痉挛、腹疼、腹泻等症状,甚至可因肝肾综合征死亡。   从动物实验和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镉还可使温血动物和人的染色体发生畸变。镉的致畸作用和致癌作用(主要致前列腺癌),也经动物实验得到证实,但尚未得到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材料的证实。   据在河池市现场指挥处置镉超标的专家刘旭辉介绍,镉比砷、铬等毒性要小,但如果人体内聚集过量的镉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刘旭辉说,当地已在镉超标水域投放了大量的聚合氯化铝和石灰粉,在一定的酸碱度环境中,聚合氯化铝可将离子状态的镉固化,避免被人体吸收。   急性镉中毒如何急救?   1931年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的“痛痛病”,是镉环境污染进而导致人体慢性镉中毒的典型案例。针对镉污染会引发痛痛病的担忧,有专家表示,世界卫生组织环境卫生基准镉分册中指出,“痛痛病”主要发生在镉污染区居住三十年以上,多胎生育的四十岁以上妇女,其主要特征为骨质疏松、骨质软化、多发性骨折、骨剧痛和肾小管功能障碍。   那么,发生急性镉中毒又该如何采取急救措施呢?   据介绍,发生急性镉中毒时,要分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对吸入中毒者,要迅速移离现场、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并给予氧气吸入。同时要保持中毒者呼吸道通畅,积极防治化学性肺炎和肺水肿,早期给予短程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必要时给予1%二甲基硅油消泡气雾剂。为预防阻塞性毛细支气管炎,可酌情延长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可给予依地酸二钠钙或巯基类络合剂进行驱镉治疗。严重者要重视全身支持疗法和其他对症治疗。   对于口服中毒者,应立即用温水洗胃,卧床休息。同时给予对症和支持治疗,如腹痛时可用阿托品,呕吐频繁时适当补液,既要积极防治休克,又要避免补液过多引起肺水肿。
  • 证实了!人体免疫系统能“记住”新冠病毒一年以上
    抵御新冠病毒的攻击后,我们体内的免疫系统能不能“记住”?如果能,感染一次新冠是不是有机会终身免疫。如果不能,那么应该在多久后加强免疫… … 新冠病毒感染后人体的免疫记忆问题,始终是应对疫情的焦点。10月5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刘军研究员联合高福院士、武桂珍研究员团队在权威期刊《临床传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上发表研究显示,人体对新冠病毒的免疫记忆能够维持一年以上,感染后一年仍具有新冠特异性中和抗体和T细胞免疫记忆的康复者比例分别为95%和92%。“我们对101名新冠肺炎康复者进行了半年和一年的回访,通过血清样本的多项检测,包括对活病毒的中和反应,以及免疫记忆T细胞的病毒特异性检测,来探测免疫抗体和免疫记忆T细胞是否还存在。”10月7日,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刘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追寻”免疫记忆免疫记忆究竟如何追寻?如果想知道一个人有没有记忆,只需问:记住了吗?“想知道免疫系统在新冠感染有没有记忆,是要找到有没有相关的T细胞和B细胞。”刘军介绍, T细胞及B细胞等获得性免疫因素是免疫记忆的关键。新冠康复者免疫记忆随访研究流程图因此,研究工作要“钓”出免疫记忆相关的细胞,就得先制造特别的、能与新冠病毒相关的记忆细胞匹配的“记忆片段”作为“饵”。这个“记忆片段”就是新冠病毒蛋白质的“小片段”多肽,它们将引起在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细胞中的T细胞的“记忆回闪”,再次激发免疫反应,最终通过显色反应发现。因此,“饵”的设计至关重要,它即要有特异性,又要有灵敏性。这就好比在一部影视库里寻找《长津湖》最打动你的片段,抗美援朝的相同题材很多,如何用最特异、又不超过1分钟的影视片段作为检索词,就能锁定想找到的剧情呢?针对新冠病毒颗粒上的S蛋白、M蛋白和N蛋白,团队分别设计了针对S1、S2、M和N蛋白的特异性肽池,“围猎”免疫记忆细胞的“猎捕”。为了提高特异性,研究团队还专门合成了针对新冠特异性肽的四聚体复合物,对免疫记忆T细胞进行“立体”搜索。一年内,免疫记忆竟没有“消退”迹象在对101名康复者的血细胞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记忆细胞搜寻后,研究团队发现,93%的康复者在发病后6个月存在新冠病毒特异性T细胞免疫记忆,这种特异性T细胞免疫记忆在92%的康复者中可持续至发病后12个月。“我们发现,发病后12个月与6个月相比,康复者的病毒特异性记忆T细胞百分比并没有显著下降。”刘军说,这意味着,免疫记忆仍将持续。免疫记忆细胞有不同的种类,团队还对中枢记忆性T细胞和效应记忆性T细胞做了分类寻找,结果表明后者占多数。“这意味着针对病毒特异的T细胞免疫记忆依然存在,可用于抵御再次感染。”刘军说。而更有意思的是,T细胞免疫应答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康复者在感染时症状越严重,免疫记忆“越深刻”。与此同时,针对S蛋白的T细胞记忆水平与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正相关,即抗体水平越高,T细胞免疫记忆越显著。说明人体针对新冠的两道记忆“防线”是相辅相成的。一年后,特异性抗体持续存在研究者同时对特异性抗体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规律分析。研究显示,95%以上的康复者中,特异性IgG抗体和中和抗体可在发病后6个月至12个月持续存在,其滴度与急性期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在发病后6个月及12个月时,中和抗体也没有明显消退迹象。新冠康复者抗体和T细胞免疫水平统计分析示意图“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记忆和抗体能持续至少一年以上,这对个体避免再次感染新冠病毒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刘军表示,免疫记忆特征的研究和相关机理的完善也会为疫苗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我们还发现至少有26%康复者在发病后12个月仍能检测到IgM抗体,推测IgM在部分康复者中的长期持续存在可能是COVID-19的感染免疫特征之一,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研究进展!百欧博伟生物:人类肠道中定居着许多对宿主有益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核生物等,它们在肠道内能与其他微生物及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被称为“被遗忘的器官”,它们的基因组也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与人体的能量代谢及物质代谢有关。本文总结了人体肠道中病毒、真核生物、细菌和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群的失衡可能导致的疾病如肥胖和克罗恩病等,以及微生物环境在人体内的成熟过程,期望有助于诊断和治疗与肠道微生物失衡相关的疾病。一、人体肠道微生物人体的微生物主要分布在体表、肠道和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构成是不同的。其中,肠道中的微生物数量约为机体自身细胞(1013)的10倍,在自然界中,结肠中分离出的微生物密度最高,人体粪便干重的 60%为细菌。已有文献表明,婴儿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较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常成年人的肠道菌群结构趋于近似,拟杆菌属占肠道菌群的30%,而肠杆菌属和肠球菌属的含量少于1%。肠道中的专性厌氧菌本身对于维持肠道菌群结构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性厌氧菌在肠道中形成菌膜屏障,主要通过2条途径阻止肠道潜在致病菌(通常为兼性厌氧或需氧菌)及毒素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及侵袭:其一,通过与肠上皮细胞紧密结合,占据空间;其二,通过竞争营养物质,产生酸性代谢产物,降低肠道中的pH值。为进一步了解人体生理状况与自身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2007年12月19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人类路线图计划(road map plan)正式启动一项新的基因工程——人体微生物群系项目(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旨在确定不同个体间是否存在共同的核心微生物群系,研究人体微生物群系变化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开发新的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工具,关注HMP项目相关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等。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500多个细菌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这些参考细菌基因组主要来源于人体胃肠道(29%),其次为口腔(26%)和皮肤(21%),最终这个数据库将包含900多种人体内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人体内的微生物具有惊人的多样性,即使是孪生姐妹,其微生物群中细菌的相似程度也低于50%,而病毒的相似度更低。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新的基因和蛋白质,其中有些对人类健康发挥重要作用,有些与疾病密切相关。通过这些研究,人们正逐渐了解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人体的微生物群,其中宿主的遗传基因对微生物群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证明,特定的基因位点对细菌群落的构成有影响,而对病毒的影响有待考证。2010年,欧盟资助的“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开始进行迄今最大的肠道细菌基因研究,旨在探索人类肠道中的所有微生物群落,进而了解肠道细菌的物种分布,为后续研究肠道微生物与人的肝硬化、肥胖、肠炎、糖尿病等疾病的关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前的研究通常着眼于真核生物、病毒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其实,健康人体也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真核生物。人们低估了健康人体中病毒的丰富度,近期从人体提取出的大量全新的病毒片段证明了人体病毒构成方式与细菌一样,也很多样化。因此,人们亟须将视野从个体研究转移到群体研究上去。通过微生物预测个体未来的健康情况,人们首先需要测定人体微生物环境随时间产生的变化。结果显示,健康人体的细菌、真核生物含量及组成相对而言更加平稳,一些外界变量,包括饮食习惯改变、疾病和环境等则可能导致人体微生物内环境的变化。其中,饮食习惯改变对人体微生物环境有巨大影响。在一年内,健康的成人体内 95%以上的病毒序列只有极小的变化,这意味着病毒环境基本不变。Minot 等的实验则证明,节食可以使不同的成年人的病毒环境趋于一致。另外,在小鼠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将高糖、高脂的饮食习惯改变为低糖、低脂的饮食习惯,可以在一天内改变小鼠的微生物环境。节食也会影响到真核生物的生长分布,以动物脂肪为主要能量来源的人,其微生物内环境含较多的拟杆菌属,而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的个体则含有较多的普氏菌。人体的微生物环境是在出生时决定的,婴儿的出生方式对其未来的人体微生物环境建立有着巨大的影响。母体的羊水中有少量的微生物,其种类、数量都很少,这是人体接触的第一类微生物。通过检测胎便中的 DNA 片段,可以证明羊水中有少量细菌。接下来,婴儿的微生物环境会受到其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外环境影响,如果是正常顺产,其体内微生物群来自母体的阴道;如果是剖宫产,其体内微生物群来自母体的皮肤环境。事实证明,顺产婴儿的体内微生物环境与母体的阴道微生物种类相似。相对的,剖宫产的婴儿微生物群与体表分布相似,多含有金黄葡萄球菌和丙酸杆菌等。另外,剖宫产的婴儿排泄物中细菌种类少,且体内含有更多的免疫细胞。婴儿体内的细菌和病毒丰富度会随着时间而增加,其种类也会有所变化。最初的人体微生物多为好氧微生物,因为肠道内最初有氧,随后逐渐被成人体内常见的厌氧微生物取代。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环境构成变化很快,大部分第一周检测出的微生物在第二周之后就消失了,在前三个月内,婴儿的肠道微生物一直以这样的速率变化着。这与成年人一年内95%微生物种类不变的现象不同。母乳、配方奶粉中并未检测到病毒片段,这说明在喂养婴儿之前,婴儿就已经通过环境、母体获得了大量的微生物。对单独的婴儿个体的跟踪研究证实,婴儿出生后其体内的微生物种类随时间增加,而其微生物环境在使用抗生素、食用固体食物等几个时间点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宏基因组学方法揭示了婴幼儿的微生物环境是如何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最初,婴儿的食物是母乳及奶粉,这使得其微生物环境变得适宜消化、利用乳酸。在进食固体食物前,婴儿已具有消化植物性多糖的能力,这说明在更改食谱前,婴儿已做好了从母乳转向固体食物的准备,而并非由外界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第一年内,婴儿的微生物环境开始向成年人的方向靠拢,在2.5年时,几乎与成年人并无不同。一旦微生物环境成熟,就会长期保持稳定,直到老年。研究人员发现,老年人体内的微生物环境与年轻人不同,尤其是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2类。另外,老年人的微生物环境构成种类远比年轻人要多,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多患有各种疾病,药物的使用会对微生物构成造成影响。抗生素对人体微生物环境的平衡有着巨大的影响,使用抗生素后,平衡的人体微生物环境被打破,所有微生物类群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类群在治疗后数月都不能恢复。这种失衡导致外界的微生物入侵人体,取代了原本平衡健康的微生物环境,导致疾病。另外,长期、重复使用抗生素会增加整个微生物环境对抗生素的抗性。二、免疫系统与微生物免疫系统与微生物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首先,免疫系统的成熟完善过程离不开微生物。利用无菌小鼠动物模型研究发现,无菌小鼠肠道中IgA的分泌量减少,肠道淋巴组织减少,Peyer 斑和肠系膜淋巴结变小。这说明由于肠道内有共生菌,肠黏膜表面分泌 IgA,而一旦肠道内菌量减少,IgA 的分泌量也会减少。因此,肠道菌群促进了淋巴组织成熟并分泌IgA的过程。在先天免疫系统中,免疫细胞通过微生物群相关分子模式(microb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MAMP),如细菌的细胞壁内容物(脂多糖、肽聚糖)、鞭毛等,识别不同的微生物。Toll 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是一类用于识别相关微生物抗原的宿主蛋白。如果人体内没有TLR,肠道、肠系膜免疫系统无法正常运作。共生菌通过 TLR 可以增强抗炎症作用,提高免疫系统的耐受力。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s,NLR)是另一类典型的微生物组织结构识别蛋白,可以形成炎性体,应答外界损伤类型的免疫。例如,NLRP6的缺失会导致 IL-18 量减少,从而影响一些肠道微生物的增生。后天免疫系统也会受共生菌群的影响。微生物会影响 T 细胞的分化过程,这说明 T 细胞的成熟不仅取决于细胞个体差异,也取决于外界的微生物环境。同时,共生菌反过来也会影响机体的周围环境,例如,多形拟杆菌会减少其他肠道细菌在生理过程中产生的多肽。另外,一些细菌能够通过减少自身组成蛋白质的免疫系统相关受体,减少IgA 的量,从而在人体肠道内更好地生存。因此,可以推测,如果没有微生物菌群对人体的影响,人体或许会更容易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三、肠道微生物与疾病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可以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反应、肥胖、炎症性肠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糖尿病等。肥胖与微生物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硬壁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Firmicutes)细菌的含量是衡量肥胖的一个重要微生物指标。在节食的个体中可以观测到硬壁菌门的微生物量减少、拟杆菌门的微生物量增加。另外,通过对孪生姐妹的观察发现,硬壁菌门微生物的减少对应着放线菌的增加。通过对人体菌类数量的调整,个体可以更好地吸收食物中的能量,减少炎症反应。使用动物模型模拟宿主基因改变、环境因素改变导致肥胖的过程,发现通过改变微生物环境,将肥胖个体的微生物转接入健康、苗条的个体体内,能够改变能量利用的表现型,使之呈现出肥胖个体的表现型。肥胖会导致一种与普通炎症完全不同的低量炎症反应,诱导产生温和的细胞因子,如TNF-α、IL-1b、CCL2等,诱导产生肥大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等。双歧杆菌的增加会导致胰高血糖素肽2增加,减少大肠的通透性,从而使病原菌的脂多糖难以异位。再如TLR5可以识别细菌鞭毛,是先天免疫系统的主要受体之一。TLR5 缺陷型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出代谢综合征。仅仅通过将肥胖小鼠的微生物环境转移至正常野生型小鼠体内,也能够导致这种代谢综合征引起的肥胖。克罗恩病(Crohn' s disease)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功能紊乱、胃黏膜炎症反应,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了解到,基因组、病毒组、微生物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克罗恩病。研究人员以 Atg16L1基因缺陷型小鼠为对象,研究环境因素与个体基因与克罗恩病的关系。使用鼠诺沃克病毒感染Atg16L1缺陷型小鼠及野生型小鼠,缺陷型小鼠的潘氏细胞不正常生长,而野生型小鼠的潘氏细胞不变,这说明病毒和致病基因共同导致潘氏细胞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与微生物环境有关。Ⅰ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中,微生物环境对先天免疫系统作用,导致糖尿病。与没有自身免疫的个体相比,高风险患糖尿病的儿童基因中有着独特的微生物环境构成,其微生物种类随时间减少,而卵形拟杆菌、硬壁菌含量则相对较高。肠道微生物对多发性肝硬化和类风湿关节炎也有影响,而无菌小鼠中不会产生这些疾病。在多发性肝硬化小鼠模型中,将某些微生物引入无菌小鼠会使之变成疾病型,这是一个肠道微生物作用于后天免疫系统从而引起自身免疫疾病的典型例子。因此,利用共生菌的鞭毛多糖,可以防止自身免疫疾病。此外,还有一类由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其机理较为复杂,由于不是由单独的微生物导致,研究其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就非常重要。例如,潜伏的疱疹病毒可以保护小鼠,使宿主不被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和鼠疫耶尔森菌侵染,这是因为疱疹病毒诱发生成了 IFN-γ和细胞坏死因子。由此可以猜测,通过互益共生,疱疹病毒增强了宿主的健康,其终生潜伏也有益于这类病毒的生存。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癌和胃溃疡,但大部分人群都是该菌的携带者而并无病理反应。通常,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都伴随着呼吸道疾病,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结核。有研究表明,感染幽门螺杆菌导致这类呼吸道疾病的患病几率增大,而近期也有研究得到了相反的结论,认为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减少胃溃疡患病率,携带有幽门螺杆菌的实验猴体内含有更高的结核抗原诱导的 IFN-γ水平,从而增强了Th1反应,降低了幽门螺杆菌携带者的胃溃疡患病率。早期的细菌感染会导致分化的T细胞减少,而增强Th1反应,其机理尚不清楚。幽门螺杆菌环境通常在人出生的前10年开始成熟,并在不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状态。发展中国家几乎所有成年个体体内都携带幽门螺杆菌,而由于滥用抗生素等原因,发达国家的成年个体携带幽门螺杆菌的比例小很多,这将导致在该人群中居高不下的各种过敏性紊乱疾病。所以,使儿童适当暴露在较为复杂的环境中、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等,可以有效预防过敏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微生物菌群已与过去不同,由于缺少了部分必需的微生物菌群信号,人体的免疫系统常常不能正常运作,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以过敏为主的患病率大大增长,过敏原的种类也增加了许多。“卫生假说”认为,幼年接触的致病源稀少,免疫系统无法正常成熟,从而引发哮喘。在发展中国家,过敏人群远小于发达国家,这很可能是由于其庞大的家庭结构,使得每一个家庭成员有更多接触致病菌的机会,而糟糕的卫生环境、少使用抗生素等因素也增加了个体接触微生物的机会。“卫生假说”的一种可能的机理是与IL-10的反调节作用有关。IL-10 是一种抗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在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微生物入侵人体后,会导致IL-10分泌量增加,减缓炎症反应,同时使人体暴露在过敏原中。另外,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会影响人体过敏反应。例如,血清 IgE水平与CD14启动子区的单核苷酸SNP位点有关。拥有该基因的儿童,若与宠物狗接触更多,则有较高的IgE水平。寄生虫也会导致人体分泌IgE,有人认为,由于西方国家人们接触寄生虫较少,导致西方国家人群易产生过敏症状。四、结语为了更好地理解疾病与人体微生物间的关系,亟须设定一种通用评判标准,用以衡量人体微生物环境的构成和丰富度,并依此判断人体的健康程度。另外,如何完整地衡量微生物、人体、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可能产生的疾病进行预判,也是一个未来研究的方向。总之,虽然已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但缺少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这是该领域研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另外,在一些案例中,从一个健康的个体环境引入新的微生物可以治疗一些疾病,使患病个体环境恢复稳态,如将肥胖个体的微生物群转移至健康野生型个体中,会将野生型个体转变为肥胖个体。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这种转移微生物菌群的方式治疗相关疾病呢?这是因为,首先,人们尚未寻找到一个合适的体外转移条件;其次,不同的研究人员对“健康个体”并没有一个相同的衡量标准;第三,人们尚不清楚不同的患病个体需要对应怎样的健康个体。因此可以看出,在微生物治疗上,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欢迎访问中国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本站隶属于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单位现提供微生物菌种及其细胞等相关产品查询、咨询、订购、售后服务!与国内外多家研制单位,生物医药,第三方检测机构,科研院所有着良好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欢迎广大客户来询!
  • 多肽药物有望阻断非典
    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尝试用阻断SARS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非典。据称,这一利用病毒&ldquo 竞争抑制&rdquo 原理开发的多肽药物已被证实对多种类似SARS病毒的囊膜病毒有效,有望阻断非典肆虐。 &ldquo SARS病毒也是一种囊膜病毒,都是通过囊膜融合蛋白和细胞膜的受体结合而侵入细胞。利用竞争抑制病毒的原理,我们可以抢先占据SARS病毒囊膜融合蛋白的融合位点,使之失去和人体细胞的融合位置。&rdquo 负责该项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田波说。 SARS病毒全基因序列公布后,田波领导的科研小组很快从中查到了两段与其它囊膜病毒融合蛋白类似的氨基酸序列。如同其它囊膜病毒融合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这两段氨基酸序列也有&ldquo 保守&rdquo 的特点,不同的变种差异也不会太大。&ldquo SARS病毒目前已有6个变种,由于我们是通过合成这两段氨基酸序列制成多肽药物,因此影响不会太大,而研制相应的疫苗则困难得多。&rdquo 田波说。 此前,田波领导的研究小组已研究了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等8种囊膜病毒,证实多肽药物可以抢先结合病毒融合蛋白本身融合位点,从而阻断病毒的感染途径。据悉,国外科学家已将这种竞争抑制原理用于第二代艾滋病治疗药物T20的开发上,此次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将它用于冠状病毒及其变种SARS病毒的药物开发。 &ldquo 我们研究的多肽药物就是要把病毒阻止在细胞之外,而不是等病毒感染了正常细胞之后再去治疗。&rdquo 田波表示,多肽药物对已感染SARS病毒的患者仍有治疗效果,可以阻止病毒在体内扩散。 &ldquo 我们目前正在实验室制备SARS病毒融合蛋白的这两段氨基酸序列,估计需要2至3周的时间,然后进行多肽细胞融合实验,全部过程需要1至2个月。&rdquo 田波说,&ldquo 很快就知道有没有效果。&rdquo 据悉,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还有另外5支研究小组和田波一样夜以继日地在和时间赛跑。 摘自《中国科学网络》 Liberty 全自动流动微波多肽合成系统 培安公司将于2012年7月3日至5日在辽宁沈阳北约客维景国际酒店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多肽学术会议》,并设展位(展位号 10号),欢迎广大客户到我公司展位参观莅临指导。 更多详情,请联系培安公司: 电话:北京:010-65528800 上海:021-51086600 成都:028-85127107 广州:020-89609288 Email: sales@pynnco.com 网站:www.pynnco.com
  • 日本开发出胰脏癌检查仪器 有望在早期100%确诊
    据日本媒体11月10报道,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团队开发出一款新型胰腺癌检查仪,该检查仪仅需检查人体血液成分就能准确检查出个体是否患有胰腺癌,准确率接近100%。 据悉,该团队研究人员发现,人体患胰腺癌后,血液中一种名叫“apoA2同种型”的蛋白质浓度会下降,于是团队研究开发出了这种新型检查仪,通过测定血液中此蛋白质浓度诊断个体是否患有胰腺癌。 据了解,团队还以癌症患者和正常人共计653人为对象,对检查仪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该检查仪能以97%到100%的该准确率从653名测试对象中,检查出胰腺癌早期患者。 报道称,胰腺癌是众多癌症中最难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癌症之一,患胰腺癌5年后,患者的相对存活率不到10%。该团队表示,今后将于日本神户大学合作,将仪器的测试对象由653人扩大至5000人,进一步认证该仪器的准确性,并在3年后,在医疗领域大规模推广应用该新型胰腺癌检查仪。
  • 我国拟立法规范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相关研究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去年11月底,“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爆网络,各专家与普通群众舆论出现一边倒,认为基因编辑婴儿人类胚胎对人类的伦理和安全方面存在着不可逆转的巨大隐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开展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学研究,可能带来人体生命健康安全和伦理道德方面的风险,必须有严格的法律规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eb439206-f5a2-4575-801d-d19d4e071f3a.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3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月20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作出规定。草案在第二章“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中增加一条规定: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 strong 这是我国首次在民事立法中作出基础性规定规范此类问题。 /strong /p
  • 多肽药物/生物制剂表征会场预告:含双抗/多肽偶联物,拉曼光谱/光散射技术应用等内容
    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仪器信息网将于2023年3月29日-2023年3月31日举办第四届“生物制药研发及质量控制” 网络大会,内容覆盖抗体/蛋白药物、细胞与基因治疗、多肽药物、核酸药物/mRNA疫苗,涉及生物药开发、质量控制、制剂的分析表征以及自动化等创新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多肽药物是现代医药研究的前沿方向,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由于多肽属于蛋白质结构的组成部分,作为药物,其质量控制则更需要注意。本次生物制药大会特别设置多肽药物会场,4位嘉宾将从多肽药物发现、多肽二硫键的结构确证、多肽偶联物研究进展及拉曼光谱技术相关应用等角度进行讲解。点击图片免费报名报告嘉宾详情如下:多肽药物会场王珠银 董事长 深圳肽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报告:突破多肽创新药发现的瓶颈:多肽创新药发现平台报名占位王珠银教授博士学士和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于美国Rutgers大学,博士后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做研究,现为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合成生物学,多肽和蛋白质生物医药,高通量药物筛选等。过去多年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美国和中国专利50多项,其中已获得11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7项中国专利授权,1项欧盟专利授权,1项澳大利亚专利授权。王教授成功研发了多肽信息压缩技术,并基于此技术构建了大型多肽全库,加速多肽新药研发。梁远军 总经理 北京普诺旺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报告:化学合成多肽二硫键的结构确证报名占位梁远军,博士,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活性多肽研究工作近20年,负责多项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新药创制多肽关键技术、863等课题,申请40多项新化合物专利。2017年任北京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18年聘为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多肽分会专家理事,2022年评为大兴“新国门”领军人才。2016年创立北京普诺旺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多肽药物研发,公司逐步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中关村“金种子”企业、瞪羚企业等称号。王颖 副研究员 中国药科大学报告:多肽偶联物的研究现状及展望报名占位中国药科大学副研究员,海洋药学硕士生导师。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多肽新药的一线研发工作,获得新药临床批件2件。致力于探讨非编码RNA及其来源的新型微肽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功能机制,发现人体内源性微肽并对其进行优化提高成药性,开发成FIC多肽药物,为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曾在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IF:38.104)、J Am Chem Soc(IF:15.419)、Acta Pharm Sin B(14.903)、Cell Death Dis(IF:6.304)、Oncogene(IF:7.519)和Mol Ther Nucleic Acids(IF:7.032)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第一作者累计影响因子为105分,参与文章影响因子120分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两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第六届江苏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两件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批件号2013L01914,2018L02321)。王睿 产品经理 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报告:拉曼光谱技术在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报名占位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拉曼产品线产品经理,硕士研究生学历。从事分子光谱技术的产品开发,仪器销售和应用推广工作十余年。在农业,食品,化工,高分子等行业有丰富的产品应用开发和实测经验。从2014年入职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负责近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产品的推广工作至今。生物制药分析表征会场生物药物结构上的细微差别可以显著影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此类药物的准确表征就需要精密的分析表征手段。本次生物制药大会特别设置生物制剂表征会场,邀请到杭州奕安济世、上海晟国医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的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生物制剂的表征内容进行阐述。高原 高级工程师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报告:生物制剂检测中的关键表征技术 报名占位现任中国颗粒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粉体技术协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粉体材料的物理性能表征方法及应用。主持及参与了与纳微米粉体表征技术相关的省部级项目4项。目前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粒度分析工作组和孔径分析工作组成员人。同时作为全国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微泡技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参与制修订并颁布实施粉体物理性能相关国家标准9项,团体标准1项,合作研制国际实物标准1项、主持研制国家二级标准物质3项。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奖一等奖,中国颗粒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杨泗兴 总监 上海晟国医药发展有限公司报告:双抗制剂表征 报名占位杨泗兴 博士,上海晟国医药CDMO业务制剂开发和生产负责人。杨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在生物制药领域从事制剂技术研究及CMC工艺、质量等相关工作超过15年,成功申报过20个以上生物药IND及BLA,覆盖重组蛋白、单抗/双抗/ADC、融合蛋白、酶、疫苗等。在生物药缓控释微球/微针等制剂技术、抗体高浓度注射液、双抗制剂、冻干制剂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胡裕迪 制剂工艺开发/高级主管研究员 杭州奕安济世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报告:商业化生产和BLA申报中的生物药制剂工艺表征和验证的研究 报名占位 硕士毕业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的药剂专业;本科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拥有超过5年的生物制剂开发经验,以制剂或CMC负责人参与“高浓度抗体、双抗、ADC冻干、siRNA、后期工艺表征”等研发项目超过15个,获得“制备一种抗Claudine18.2抗体制剂的方法”等5篇专利。目前专注于抗体药物的理化表征,成药性,制剂处方和工艺开发,制剂工艺表征,工艺转移等多个领域研究。宁辉 产品总监 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报告:光散射技术在生物制剂中的应用报名占位 宁辉博士,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分析仪器》第十一届编委会委员,现任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兼任研发中心副主任。 2004年至2007年从事胶体物理领域研究,并于2007年取得荷兰屯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8年在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关注胶体的热扩散行为及其表征手段。 宁辉工作和研究经历过程中,在Langmuir, J. Chem. Phys.等等期刊发表超过10篇学术论文。 宁辉于2008年入职于国外某知名粒度仪生产商,担任产品经理,并于2019年离开工作11年的外企,于2020年加入中国著名的粒度表征设备制造商,辽宁省A级高新技术企业,丹东百特仪器公司。在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的工作过程中,宁辉先后参与了多项与光散射相关的设备的研发和产品推广工作。点击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biopharma2023/扫码进入会议交流群
  • 专家呼吁:不要再失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发展良机
    p   中国率先合成牛结晶胰岛素,但美国公司第一个上市相关药物,专家呼吁: /p p   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合成牛结晶胰岛素,但是第一个上市的药物却是美国公司,目前胰岛素在我国每年销售接近于200亿,国内企业所占份额寥寥无几。 /p p   说起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的发展,专家们五味杂陈。 /p p   7月5日,由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中国药科大学共同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多肽学术会议暨第五届亚太国际多肽学术会议在南京市举行。多位专家借此呼吁,应重视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研发,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不能再次错失发展良机。 /p p   多肽药物与蛋白质药物相近,都是由氨基酸构成,区别在于氨基酸数量和空间结构。它们与传统的化学药物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活性和安全性高、特异性强、成药性好。 /p p   化学药物由化合物分子构成,大部分非靶向化学药物进入人体后就像撒胡椒面,杀死病毒和病变细胞的同时,也容易误伤健康的器官。 /p p   “而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由氨基酸组成,药物代谢产物也是氨基酸,而氨基酸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中国药科大学徐寒梅教授介绍说,“因此多肽药物的毒性小,安全性高。” /p p   同时,多肽和蛋白质药物靶向性(特异性)强,不会伤及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因此,这类药针对癌症、心血管疾病、免疫相关疾病、代谢类疾病、传染性疾病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p p   近年来,化学药物靶点的发现越来越困难,导致研发时间和成本居高不下,而多肽药物则受益于人工合成技术的进步,成本优势逐渐体现。 /p p   目前,全球多肽药物市场已超过200亿美元,各类多肽药品种达80余个。慢病治疗领域是多肽药物的核心市场,占全球多肽药物市场的75%以上,其中罕见病、肿瘤和糖尿病是拉动多肽药物市场的“三驾马车”。 /p p   专家告诉记者,虽然其整体规模不大,但保持长期高速增长。尤其是在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全民医疗健康水平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的优势愈加突出。 /p p   其中,中国药科大学开发的抗肿瘤新药安替安吉肽、南京前沿生物自主研发抗艾滋病新药艾博卫泰等多个多肽药物,均已在临床实验中显示出较好的效果,艾博卫泰有望成为全球首个上市的长效抗艾新药。 /p p   但是,我国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的开发总体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据记者了解,相关项目仅占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5%。 /p p   中国药科大学徐寒梅教授告诉记者,在生物制药领域,绝大多数药企还是偏重于开发抗体、疫苗类药物,而成药性更强、研发周期相对较短的多肽类药物反而被忽视。目前,我国药企生产销售的三十余多肽药物中,基本是仿制药和原料药,且以天然物提取的活性成分为主,污染大、附加值低、质量不稳定。 /p p   据中科院上海药物所龙亚秋研究员介绍,近年来,国际主流的多肽药物均为人工合成或结构修饰而来,不仅成分均一、质量稳定,而且生产过程中污染少、效率高。但是,人工合成技术也对药企提出了较高要求,需求达到质量控制严格、合成及分离纯化工艺稳定,容易放大生产等必备条件。 /p p   正因为有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教训,专家们借此次会议强烈呼吁,我国的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发展不能错失良机。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建议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在申报指南中设立多肽和蛋白质药物专项,在恶性肿瘤、糖尿病、类风湿等重大疾病领域扶持若干创新药物品种及关键技术平台建设 另一方面,专家也呼吁企业重视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开发,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大力合作,提升我国创新多肽药物研发的国际竞争力,推进多肽行业的快速发展。 /p p /p
  • DNA“牵手”多肽“穿行”纳米孔破解测序瓶颈
    蛋白质是构建生命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在合成、催化和信号传感等所有生命活动中均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开发一种可靠、高效的蛋白质测序技术对于理解生命过程和揭示疾病机理而言至关重要。作为构成蛋白质的组成片段,多肽,成为打开蛋白质这扇大门的“钥匙”。纳米孔测序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单分子测序技术,其中多肽纳米孔测序仍面临诸多挑战。近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纳米快报》杂志发表论文,他们利用纳米孔错位测序技术,像在水井里提绳打水一样,构建了多肽-DNA嵌合链,用DNA测序酶与DNA的结合,通过DNA的移动,带动多肽分子在纳米孔内的棘轮运动,从而实现了多肽的纳米孔测序,破解了技术瓶颈。无法进行序列扩增,制约蛋白质测序灵敏度蛋白质,组成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物质,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而蛋白质的功能是由蛋白质的序列决定的,序列的微小改变,可能导致蛋白质失去生物活性或者诱发疾病。如果能为蛋白质测序,就可以确定蛋白质是否有序列变化,判断是否会对人类健康有影响。“与核酸检测不同,目前蛋白质测序的难点在于,缺乏有效的序列扩增方法,技术发展上停滞不前,主要靠质谱法和埃德曼降解法来测序。”该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黄硕说。通俗地说,质谱法是用生物酶将蛋白质分解成很多多肽片段,再通过质谱仪器检测,确定蛋白质片段的信息,最终将这些片段重构成蛋白质序列。而埃德曼降解法是用化学方法将蛋白质N端的一个氨基酸切下来进行鉴定,再进行第二轮的氨基酸切割和鉴定,多次循环操作后,确定氨基酸的序列。但在黄硕看来,这两个方法都有局限性。“相较于DNA和RNA测序,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更多,质谱法的检测难度大于核酸测序。而对埃德曼降解法来说,它只能对单一的蛋白质样品序列解析,如果降解的样品纯度不够,混合有多种蛋白质样品,那么被切下来的氨基酸就会有很多种,就无法确定哪个氨基酸来自哪个蛋白质的,无法判断蛋白质的序列。另外,还有一些肽段的末端是封闭的,就不能用降解法。”黄硕介绍。更重要的是,由于无法实现序列扩增,蛋白质测序的灵敏度度较低,这意味着无法检测自然界中一些丰度很低的蛋白质样品。黄硕认为,利用现有的技术,复杂环境中的蛋白质,难以直接测序,比如体液、土壤、水体中的蛋白质样品,要先做一些纯化、富集,达到测序的样品标准,才能在质谱仪中测序。同时,蛋白质的化学修饰很丰富,这也有可能干扰蛋白质测序。借助DNA与酶的反应,牵引肽链在纳米孔中可控运动完成测序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微观的测序方式,只用一个分子就能为蛋白质测序?从2015年开始,纳米孔测序技术进入黄硕课题组研究视野。纳米孔测序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单分子测序技术,已在DNA和RNA测序方面取得成功,它通过让单链的核酸通过纳米孔,通过纳米孔内的检测器获得核酸链的碱基信息。“如果能在单分子水平上为蛋白质测序,将为检测低丰度蛋白和单细胞蛋白质组学提供极高的灵敏度。”受此启发,黄硕课题组开始研究,用纳米孔测序技术,进行蛋白质或多肽的单分子测序。但是多肽纳米孔测序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一个主要的困难是如何实现多肽在纳米孔中可控的棘轮运动,而这主要受限于目前没有和肽链相匹配、有很强的亲和力的多肽测序酶。“棘轮运动指的生物高分子贴着纳米孔的内壁,顺着同一个方向做匀速、定向运动,类似于附着在齿轮内壁上移动一样,这需要找到一种酶来控制多肽的运动速度,从而控制它穿过纳米孔的速度,以精准测序。”此前,黄硕课题组曾尝试对非天然核酸测序,但是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酶来匹配棘轮运动,后来,他们突发奇想,利用纳米孔的错位效应来测序,并开创了纳米孔错位测序技术。“核酸的纳米孔识别位点和酶的反应位点,有一个固定的约14-15个碱基的错位,这就形成了一个测序窗口,可以利用这个不受酶反应限制的窗口,实现多肽的测序。”黄硕说。纳米孔错位测序技术能否应用在多肽测序领域?近期,黄硕课题组在技术验证时发现可行。在此次研究中,他们将多肽和DNA嵌合成一条链条,嵌合链的DNA部分为“牵引链”,在检测过程中,DNA测序酶与DNA结合,通过拉动DNA部分,牵动整条链条在纳米孔中的可控棘轮运动,实现多肽的纳米孔直接读取。黄硕打了个比方,“这就相当于用绳子在井里提水桶,如果井是纳米孔的话,井绳就是DNA,水桶就是多肽。‘井口’的DNA测序酶拉动DNA在纳米孔内移动,而DNA又与多肽嵌合在一起,DNA的移动,也就直接拉动了多肽的移动,从而实现了多肽的纳米孔测序。”黄硕介绍,经验证,多肽的纳米孔测序信号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序列相关性,由单氨基酸替换引起的电流变化也能被清楚地检测到。通过将多肽的N端或C端与DNA驱动链进行偶联,实现了对多肽两端氨基酸序列信息的读取。“这意味着,可以对蛋白质单分子进行测序,这为今后的蛋白质高通量测序,蛋白质重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工具。”黄硕说,借助蛋白质序列研究,可以对蛋白质的功能进行预测,从而帮助理解、解释相关生命活动。
  • 无形“探针”,“洞见”人体
    更精准地实现人体器官和病灶部位无损害可视化,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5月10日,在复旦大学庆祝建校118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中,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上海市生物医学检测试剂工程中心主任张凡以《透视人体健康的新技术——近红外光化学探针用于生物医学诊断》为题,分享了自己深耕多年的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研究,结合近红外光学成像仪器,该技术可隔着皮肤和肌肉监测体内活动,有望为疾病诊断提供新路径。  发光“探针”为手术精准导航  人们很早就有“洞见”自己的需求,梦想能发明一种无创技术,实现对人体健康的可视化监控。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开创医学影像技术的先河,目前我们常用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如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就与此有关。然而,如何实现无辐射、实时动态的活体成像技术一直存在巨大挑战。  研究人员逐渐发现,活体荧光成像技术,相较于已有的CT、MRI(磁共振成像)、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等,具有无辐射、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特异性等检测优势,能够为精准手术导航技术领域提供较好的应用前景。  在对医学检测方法的优化探索中,张凡团队开发了一种新技术,就像打开一扇观察人体内部的窗口——只需静脉注射会发光的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即可自动定位到某个器官、肿瘤或是血管,再通过对人体没有伤害的光学成像仪器,就能隔着皮肤和肌肉组织直观清晰观察到肠道的蠕动、肿瘤的边缘、细胞的游走等  “而且,我们看到的不是静态‘照片’,是动态的‘视频’。”张凡说。  从自然中寻找答案  “活体荧光成像技术也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张凡说,“荧光虽然没有辐射,可以很快实施动态监测,但是其组织穿透深度较浅一直以来都是限制其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  此前,光学成像多使用可见光区(400纳米至700纳米)和近红外一区(700纳米至900 纳米)的荧光,但由于这一波段在生物组织中具有较高的吸收和散射,其在活体深组织检测中的应用大大受限。张凡团队专注于在近红外二区窗口(1000纳米至1700 纳米)内探索活体深组织成像窗口,并且根据获得的最优窗口开发对应的长波荧光探针和成像仪器。  到目前为止,张凡团队累计开发了30余种系列近红外二区有机小分子探针,相关荧光成像设备和探针试剂已实现应用转化,在多家科研机构和医院用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前研究。已经成功获取了生物体内部多个待测物的动态监测。  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人员发现,荧光成像往往是利用外部激发光源实时激发荧光探针来获取信号,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生物组织背景荧光,从而影响成像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如何寻找优化之法?在张凡看来,最好的答案就在自然里。自然界能自主发光的生物很多,比如鱿鱼、水母、萤火虫等。  “与其受背景荧光干扰,不如尝试将其本身的荧光运用起来。前面提到的‘探针’对人体来说都是‘外来的’,注射到体内后容易被代谢,而如果可以实现近红外生物发光成像就可以更好的实现无激发的高信噪比原位成像追踪。”张凡说。  创新在学科交叉处  思路的转变拓展了张凡的研究视野。他发现除生物医学,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还能做很多事儿,比如监测微塑料污染。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微米的塑料。张凡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分析方法的限制,人类大大低估了微塑料暴露的影响,并且对于微塑料在人体内体液和组织的影响的研究仍然非常粗浅。事实上,直径小于2微米的小尺寸微塑料,就可以穿越细胞膜,并在脏器和脑部富集,极有可能引起氧化应激、炎症以及DNA损伤,是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  人们认为微塑料的影响只是通过由海洋到人类的食物链传播,其实不然。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微塑料会随着大气远程传播,并在淡水环境及陆地上沉积,比如美国西部地区每年就会有120吨微塑料会由大气沉积到陆地。  “微塑料比人们想象中更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中,甚至存在于婴儿的奶瓶里。”张凡希望,未来能运用好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技术,对微塑料进行活体实时动态追踪,为保卫人类健康贡献更多力量。  张凡一直鼓励学生勇于跨界、主动交叉、全面发展。经过多年积累,他带领的团队已成长为一个典型的学科交叉团队,一批批优秀学子毕业后继续从事相关科研工作。  “创新的机会,就在学科交叉之处。”谈及科研的心得,张凡总结说。
  • 就是这个熊孩子,发明了5分钟检测癌症法,现在他改变了全世界!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位天才少年。  在高中那年,周遭的变故,改变了他的人生。  而他做的事,或许也正在改变你的人生。  他叫托马斯安佐卡(Thomas Andraka)。  1997年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  别看他是个才19岁的熊孩子。  要知道,早在他15岁的时候,就已扬名整个医学界。  苹果的库克找他合照要签名。  就连奥巴马也追星。  可见确实牛逼哄哄!  2012年,他是英特尔科学竞赛大奖获得者。  现在,他则是美国发明家,科学家和癌症研究者。  他独创了检测胰腺癌的新方法,获得了“戈登摩尔奖”,奖金是75,000美刀。  为什么一个年纪轻轻的小鲜肉会去研究胰腺癌?  动机是什么?  这一切都源于他还在读高中时发生的事。  13岁那年,  他最喜欢的叔叔和一位熟人因为患胰腺癌相继离世。  在当时,  他甚至还不知道人身上有胰脏这么一个器官。  悲痛之余,他通过google和维基百科,开始接触了????医学????知识????????。  在自学过程中,竟然从中发现了一个秘密:胰脏检测体系有很多不合理之处:  现在的胰脏检测技术,一直延续60年前的老方法,多年来一直没有突破,所以从未更新过。  这种方法,  一来单次检测费用非常高,  二来测试解果也十分地不准确,  因此很多胰腺癌患者被发现时都已经是晚期,死亡率高达75%!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发现:  胰腺癌只有很可怜的存活率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一个快速、廉价的早期检测方法。  他开始思考,如何能够侦测并防止癌症生长,并在癌细胞扩散前终止其生长的方法。  他关于胰腺癌的测试想法的灵感,  是来自高中的生物课堂上。  那天,他上课时在开小差看着碳纳米管的文章,碰巧听到老师正在讲抗生素,于是这两者在他脑海中产生了关联!  所以,他决定自己展开研究。  之后,他发现检测人体血液或尿液中间皮素 (Mesothelin)含量、可以间接了解是否患有胰腺癌!  但问题来了。。。  这些只是他脑中的一个猜想!  为了证明这个结论,他居然给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国立卫生研究院的200位教授发了信。在信中,杰克附上自己的研究计划,资金需求和时间表,以期获得实验室的帮助。  起先,还很激动地坐等赞美的回信,“你真是天才啊!”“你会拯救全人类”。  但是,结果却是失望的。  有199位教授都拒绝了他,甚至还有位医学教授看完后,回信告诉他这一切有多荒唐。  但后来,一线曙光不经意地来临了!  在这200个教授中,有一位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Anirban Maitra教授,耐心看了几页,居然被感动了。。。  Maitra教授的研究领域是病理学、肿瘤学、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学。  结果,不出所料,杰克在实验室里研发出了一种小小的试纸。  该方法比现行的诊断方式快168倍,便宜26000倍(只需要3美分),准确度却提升了400倍,只需5分钟就可以得出结果。  后来教授惊呼,他的这项发明,可以说是改写了整个癌症以及抗击癌症的历史!  更牛逼的是,这个小小的试纸还能测出卵巢癌、肺癌、艾滋病!!!  因为它们都有间皮素这个生物特征标记。  如果变更抗体,还可以检测不同的蛋白质,甚至说能测百病。  Maitra教授甚至表示:杰克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爱迪生!  据悉,杰克现在计划将他发明的“神奇测癌试纸”向公众进行大规模市场推广,他相信不用多久,全世界的药店都可以买到他的“神奇测癌试纸”,任何人都可以用它来检测自己的身体是否拥有癌细胞征兆,一旦发现早期征兆就立即就医,从而就能将癌症成功扼杀于萌芽状态!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杰克成功地把这一项先进技术应用到了市场,必定引起业内轰动,迅速拿下整个市场,杰克也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 空气湿度大小对人体的危害
    空气湿度大小对人体的危害东井除湿机新闻报道:据气象专家介绍,“空气湿度”是指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大小,湿度越大表示空气越潮湿,水汽距离饱和程度越近。通常我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空气湿度的大小。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越小,人体汗液蒸发越快,人的感觉越凉快。冬季和春季白天一般湿度为20%左右,夜晚一般在70%左右,由于冬春季节湿度太小,人们往往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时还出现嘴唇干裂、鼻孔出血、喉头燥痒等现象。可是,到了盛夏季节,空气湿度达到80%以上时,由于汗液蒸发缓慢,人们又会感觉酷暑难耐,有时还会中暑或引发肾病、结核病、关节炎等疾病。气温在28摄氏度、相对湿度达90%时,人们就会有气温达到34℃的感觉。据专家陈述,居室里比较舒适的气象条件是:室温达25℃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至50%为宜,室温达18℃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30%至40%。有加湿器和除湿机的家庭应注意经常调节室内湿度,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专家提醒市民,闷热潮湿天气会导致突发性眩晕、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特别是有高血压、心脏功能不全及冠心病的老人,很可能会因闷热而中风。所以在这种变化多端的季节里,防止以上危害的产生我们必须使用东井除湿机和加湿器,DJ-201E-581E是一些常规家用除湿机,其能很好地控制室内环境的温湿度,机器本身带有水箱,水满会自动停止运行,底部还带有万向轮方便用户移动,如果你这个房间湿度除好了还可以很方便的移动到另外的房间节省了资源。 以下是DJ系列东井除湿机四大核心技术:优势一【外观简单大方,带有万向轮移动方便】优势二【三排铜管两器,能够很好的达到除湿机效果】优势三【全电脑液晶彩屏控制】优势四【高效节能压缩机】东井除湿机给客户的服务:整机保修一年,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以产品质量第一,让客户满意。电话:18106500661 0571-85167701-809
  • 胰蛋白酶,组织解离、细胞消化的小帮手
    胰蛋白酶(胰酶,Trypsin),CAS:9002-07-7,为蛋白酶的一种,EC3.4.4.4,是从牛、羊、猪的胰脏提取的一种丝氨酸蛋白水解酶。来源于胰腺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由22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底物特异性是带正电荷的赖氨酸和精氨酸侧链。胰酶主要切割赖氨酸和精氨酸羧基端,当两者之一紧随为脯氨酸的情况除外。另外,当切割位点任一边紧邻酸性残基,胰酶水解速率也会减缓。在组织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原代细胞培养中的组织细胞分散(将组织块制备成单个细胞悬液)以及传代细胞培养中,贴壁生长细胞的消化分散均要使用组织细胞消化液。常用的消化液为胰蛋白酶,EDTA等,其功能主要是使细胞间的蛋白质(如细胞外基质)水解,使组织或贴壁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用于进一步的实验。以下是absin胰酶部分产品,全部现货供应哦~胰蛋白酶(猪源)1:250 abs47014936本品是由猪胰提取而得的一种肽链内切酶,白色至淡黄色粉末。可用于制备单细胞悬浮液,胰蛋白酶在用于细胞培养时,可用PBS溶解成浓度为0.25%,也可以加入0.02%EDTA ,过滤除菌后使用。溶于水≥10mg/ml,不溶于乙醇、甘油、氯仿和乙醚。本品具有以下特点:1、对电点pI 10.5。Ca2+对酶活性有稳定作用。 2、重金属离子、有机磷化合物、DFP、天然胰蛋白酶抑制剂对其活性有强烈抑制。 3、可用于制备单细胞悬浮液或贴壁细胞的消化、分离。货号名称abs47014936猪源胰蛋白酶1:250胰蛋白酶-EDTA消化液(0.25%) abs47014938本产品含0.25%胰酶,溶于无钙镁平衡盐溶液中,经过滤除菌,可以直接用于培养细胞和组织的消化。货号名称abs47014938胰蛋白酶-EDTA消化液(0.25%)胰蛋白酶-EDTA消化液(0.25%) 不含酚红 abs47047375本品含 0.25%胰酶和 0.02%EDTA(0.53mM),溶于无钙镁平衡盐溶液中,经过滤除菌,可以直接用于培养细胞和组织的消化。本产品具有方便快速、稳定安全、细胞状态好等特点。货号名称abs47047375胰蛋白酶-EDTA消化液(0.25%) 不含酚红胰蛋白酶(牛胰) 1:2500 abs9154本品是由牛胰提取而得的一种肽链内切酶,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溶于水,不溶于乙醇、甘油、氯仿和乙醚。其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科研方面。是一种专一性催化水解赖氨酸、精氨酸羧基形成的肽键,可用于蛋白质化学研究。货号名称abs9154胰蛋白酶(牛胰) 1:2500更多absin胰蛋白酶相关产品 :货号名称abs47014938胰蛋白酶-EDTA溶液abs9154胰蛋白酶(牛胰腺)abs47047375胰蛋白酶-EDTA消化液(0.25%) 不含酚红abs44073474重组牛胰蛋白酶abs47014937Trypsin (0.25%), Phenol Redabs47014936猪源胰蛋白酶1:250abs47014940胰蛋白酶,蛋白测序级abs47014939胰蛋白酶,组织培养级Absin特色产品线(全部现货):WB相关:ECL发光液、预染marker、预制胶;IHC相关:二抗试剂盒、组化笔;IP/CoIP试剂盒;激动剂/抑制剂;血清、BSA、蛋白酶K、CTB、TTX、CEE;凋亡试剂盒;呼吸爆发试剂盒;ELISA试剂盒;重组蛋白;抗体: 二抗、标签抗体、对照抗体;定制服务(抗体/多肽/蛋白/标记/检测)...
  • 即插即用可定制 多器官芯片演绎人体原理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程系和医学中心的一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已经开发出一种多器官芯片形式的人体生理模型,该芯片由经过工程改造的人体心脏、骨骼、肝脏和皮肤组成,通过循环免疫细胞的血管流动,以重现相互依赖的器官功能。研究人员创造的这种即插即用的多器官芯片,大小与显微镜载玻片相当,可为患者定制。由于疾病进展和对治疗的反应因人而异,因此这种芯片最终将为每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这项研究刊载于4月27日出版的《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灵感来自人体工程组织已成为疾病建模和在人体环境中测试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组成部分。研究人员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如何使用多种可进行生理交流的工程组织来模拟身体功能和全身性疾病,就像它们在体内所做的那样。然而,必须为每个工程组织提供自己的环境,以便特定的组织表型可维持数周至数月,符合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研究的要求。使挑战变得更为复杂的是,必须将组织模块连接在一起以促进它们的生理交流,这是对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的建模所必需的。从人体的工作原理中汲取灵感,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人体组织芯片系统,在该系统中,他们通过循环血管流动将成熟的心脏、肝脏、骨骼和皮肤组织模块连接起来,让相互依赖的器官能够像在人类的身体里。研究人员之所以选择这些组织,是因为它们具有明显不同的胚胎起源、结构和功能特性,并且受到癌症治疗药物的影响。“在保持其个体表型的同时提供组织之间的交流一直是一项重大挑战,”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哥伦比亚大学干细胞和组织工程实验室副研究科学家凯西罗纳德森-博查得说,“因为我们专注于使用源自患者的组织模型,我们必须单独使每个组织成熟,以便它以模仿患者身上的反应方式发挥作用,我们不想在连接多个组织时牺牲这种先进的功能。在体内,每个器官都维持着自己的环境,同时通过携带循环细胞和生物活性因子的血管流动,与其他器官相互作用。因此,我们选择通过血管循环连接组织,同时保留维持其生物保真度所必需的每个单独的组织生态位,模仿我们的器官在体内连接的方式。”组织模块可维持一个月以上研究团队创建了组织模块,每个模块都在优化的环境中,并通过选择性渗透的内皮屏障将它们与常见的血管流分开。个体组织环境能够跨越内皮屏障并通过血管循环进行交流。研究人员还将产生巨噬细胞的单核细胞引入血管循环,因为它们在指导组织对损伤、疾病疗效的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有组织均来自同一系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从少量血液样本中获得,以证明个体化、患者特异性研究的能力。而且,为了证明该模型可用于长期研究,该团队将已经生长和成熟4到6周的组织在通过血管灌注连接后又维持了4周。研究人员还证明了该模型如何用于研究人类环境中的重要疾病,并检查抗癌药物的副作用。他们研究了多柔比星(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癌药物)对心脏、肝脏、骨骼、皮肤和脉管系统的影响。他们表明,测试效果概括了使用相同药物进行癌症治疗的临床研究报告的效果。使用该模型研究抗癌药物该团队同时开发了一种新的多器官芯片计算模型,用于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分泌进行数学模拟。该模型正确地预测了阿霉素代谢成阿霉素醇并扩散到芯片中。在未来其他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中,多器官芯片与计算方法的结合为临床前到临床外推提供了改进的基础,同时改进了药物开发流程。研究人员称,新技术能识别出一些心脏毒性的早期分子标志物,这是限制药物广泛使用的主要因素。最值得注意的是,多器官芯片准确地预测了心脏毒性和心肌病,这通常需要临床医生减少阿霉素的治疗剂量,甚至停止治疗。研究小组目前正在使用这种芯片的变体进行研究,所有这些都在个体化的患者特定环境中进行。如乳腺癌转移、前列腺癌转移、白血病、辐射对人体组织的影响、新冠病毒对多器官的影响、缺血对心脏和大脑的影响,以及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团队还在为学术和临床实验室开发一种用户友好的标准化芯片,以帮助充分利用其推进生物和医学研究的潜力。研究人员说:“我们对这种方法的潜力感到兴奋。它专为研究与损伤或疾病相关的全身性疾病而设计,将使我们能够保持工程人体组织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交流。一次一个病人,从炎症到癌症。”
  • 北京市征集人体体温快速检测应急项目
    p   为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相关工作部署,发挥科技创新对疫情防控的支撑作用,现公开征集一批人体体温快速检测应急项目。 /p p    strong 一、重点支持方向 /strong /p p   重点支持以下人体体温快速检测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 /p p   1、非接触:不与被测人员体表直接接触,或一次性直接接触后可现场显示。 /p p   2、高精度:检测误差在正负0.1摄氏度范围内。 /p p   3、速度快:现场检测体温当场出结果,能够在一分钟内判断出被测人员体温是否正常。 /p p    strong 二、申报条件 /strong /p p   1、与现有技术或产品相比能够提供有效性依据,在技术成熟度、应用可靠性等方面体现出明显优势。 /p p   2、技术路线设计科学合理,实施可行性和保障性强,研发里程碑节点指标明确。 /p p   3、鼓励产学研用结合。 /p p    strong 三、填报说明 /strong /p p   采用电子申报的形式,请申报单位填报《人体体温快速检测应急项目情况简表》,相关材料作为附件,电子版于2020年2月13日前发送至xiexx@kw.beijing.gov.cn。 /p p    strong 四、咨询电话 /strong /p p   谢旭霞 13810754686 /p p   张 玉 55577791 /p p   附件: a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2002/attachment/decdc22f-1ee0-4aca-8653-b8c8b767c26c.docx" title=" 人体体温快速检测应急项目情况简表.docx" style=" font-size: 12px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人体体温快速检测应急项目情况简表.docx /span /a /p
  • TSI协助BTV测试油烟对人体的危害
    日常生活中,做饭时产生的油烟是否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 2013年6月25日, 北京电视台(BTV)生活频道播出了一期关于油烟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专题节目。在节目中,美国TSI公司的产品经理降凡和建研爱康公司的测试工程师聂宏旭使用TSI 8532粉尘检测仪进行了现场的实际操作和测试;分别在炒菜前,炒菜后,抽油烟机清洗后,使用无烟锅等不同的测试条件下,记录了现场可吸入颗粒物的数据。 通过对测试数据比较,得出的结论为:在炒菜时产生的油烟中所含的可吸入 颗粒物是炒菜前的数倍,最高达到十倍;在油温较高的情况下炒菜所产生的可吸入颗粒物测试数据要比低油温的条件下高很多;及时清洗抽油烟机可有效的防止人体吸入过多的颗粒物;使用无烟锅可减少颗粒物的产生。长期吸入油烟中的颗粒物,可造成人体健康危害,导致喉癌、肺癌的患病风险。具体内容请观看节目相关视频。 该节目的视频可在以下链接观看:http://space.btv.com.cn/video/VIDE1372220194089585请注意,因节目较长,TSI 产品专家降凡和建研爱康公司测试工程师聂宏旭参与测试的相关内容在第26分52秒至43分之间。另外,也可通过 &ldquo 美国TSI公司&rdquo 的优酷专用空间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c2MDkyOTcy.html直接观看。 关于TSI公司 TSI公司研究、确定和解决各种测量问题,为全球市场服务。作为精密仪器设计和生产的行业领导者,TSI与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和客户合作,确立与气溶胶科学、气流、健康和安全、室内空气质量、流体力学及生物危害检测有关的测量标准。TSI总部位于美国,在欧洲和亚洲设有代表处,在其服务的全球各个市场建立了机构。每天,我们专业的员工都在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
  • 路易公司推出人体生物等效性体外试验全套解决方案
    路易公司推出人体生物等效性体外试验全套解决方案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体外模型 2015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不含医疗器械)约为10688亿美元,今后5年全球医药销售将保持4%~7%的增长。中国的医药企业正在转型,从大宗的低附加值产品开始向特色原料、专利制药、生物类制药迈进。然而,我国许多仿制药临床疗效差异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已上市的部分仿制药与原研药疗效更是无法匹敌。为了提高我国仿制药的质量,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在2015年发布的《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对已经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凡没有按照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则审批的,均需按照上述原则开展一致性评价。对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应在2018年底之前完成一致性评价,届时没有通过评价的,注销药品批准文号。为规范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2016年05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国办发〔2016〕8号)的有关要求,又组织制定发布了《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基于国际公认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适用于口服固体常释制剂,其中BCS分类1类和3类的药物,只要处方中的其他辅料成分不显著影响API的吸收,则不必证明该药物在体内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的可能性,即生物等效性豁免。检测口服固体常释制剂中活性药物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API)在体内吸收速度和程度时,主要考虑三个关键因素:药物溶解性(Solubility)、肠道渗透性(Intestinal permeability)和制剂溶出度(Dissolution)。 应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新趋势,路易(LWL)公司联合美国著名溶出度仪专家李定中博士(Luke Lee),推出了人体生物等效性体外试验全套解决方案,提供定制化仪器配置,方法开发,售后交钥匙工程等一条龙服务。 关于路易公司路易公司自1990年创立以来,见证了中国科学仪器领域的进步与发展,始终致力于引进世界领先的技术和设备,为高端实验室提供专业设备,帮助用户提高实验效率、获得更好的实验成果。目前业务涉及医药、生物工程、科研院校、检验检疫、化工、食品、纳米材料、烟草、农业等领域。公司网址:http://www.lwl.com.hk 联系电话:4008-703-013
  • 我国科学家成功获得人体细胞克隆胚胎
    中广网济南2月2日消息 (记者 柴安东)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月2日宣布,由这个中心李建远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攻克人类胚胎克隆技术,成功克隆出5枚符合国际公认技术鉴定指标的人类囊胚。这一研究成果于2009年1月27日在这一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LONING AND STEM CELLS》杂志网络版发表。   在今天上午召开的“山东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烟台毓璜顶医院成功获得人类体细胞克隆胚胎介绍会”上,李建元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详细介绍了这一科研成果。据介绍,此次研究者选择了健康卵细胞志愿捐献者12人,经促排卵获得135枚卵细胞,经试验最终成功获取囊胚5枚,其中,4枚囊胚的供体细胞来源于正常人皮肤纤维细胞,1枚来源于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据介绍,李建元教授的研究团队主要采用先进的三维立体偏震光纺锤体成像系统(对细胞无损伤),对卵母细胞纺锤体(核DNA)精确定位后,再用微激光对卵子的透明带打孔,精确剔除卵子细胞核。通过核移植后所获得的囊胚进行DNA遗传多态性位点鉴定,不同细胞阶段克隆胚胎的供体与受体细胞浆中线粒体定量动态学分析和囊胚线粒体遗传多态性位点SNP鉴定。   李教授介绍说,他们掌握的这一先进技术不是为了制造克隆人,而是进行人类治疗性克隆研究,造福人类。   介绍会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我国著名动物克隆专家、中国首例克隆牛专家陈大元教授对这一成果给予高度评价。称该成果不只是应用人类纤维体细胞获得克隆胚胎,更重要的是应用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的淋巴细胞作为供体细胞也成功获得囊胚,这使治疗性克隆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目前各种无法治疗的疑难性疾病都有可能通过克隆胚胎提取到与病人遗传基因完全相同的全能型胚胎干细胞,用其衍生而来的全新的功能细胞、组织或器官,来取代病变的细胞、组织、器官,从而避免免疫排异反应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器官移植中配型困难与供体不足等瓶颈问题。
  • 超声波和其他无损检测到底对人体有害吗?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在进行超声无损检测的时候,使用超声波探伤仪到底有没有辐射呢?对人体的伤害到底有多大?这是一个在无损检测行业内至今也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也许有的人会关注这个问题,而更多的人则没有去在意这个问题。 br/ & nbsp & nbsp span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span span style=" line-height: 1.75em background-color: rgb(229, 185, 183) " strong 从实际出发,我们需要知道长时间使用超声波探伤仪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吗?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超声波探伤仪从工作原理来分,有共振法、干涉法及脉冲反射法等几种,虽然看似没有大的伤害,但是人长期受到超声的影响,会引起人体组织轻微的发热;当频率更高时,发热就会越发厉害,使人体内水分子被烧灼,周围的组织遭到破坏,长时间如此就有危险。因此大功率高强度的超声波持续作用于人体是有害的。 br/ & nbsp & nbsp & nbsp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29, 185, 183) " strong 那么,其他的无损检测方法是否有害呢? /strong /span br/ & nbsp & nbsp & nbsp 如果是放射源探伤仪,0.5米以内的范围就很危险了。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受辐射程度除了和距离、受照射时间有关外,和放射源的密封情况也有关系,密封不好,受辐射程度就严重一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insimg/a537196e-8e96-40b3-8f82-06cf1621af1a.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辐射防护服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29, 185, 183) " strong 如何来防护? /strong /span br/ & nbsp & nbsp & nbsp 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 br/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首先, /strong 在劳动生产安全方面,应当为磁粉、超声、射线探伤工作人员配备防电磁辐射的服装(内含有金属成分,可以对电磁辐射有一定阻挡作用)、电磁辐射防护眼镜等以有效防止电磁辐射。其中建议可以佩戴辐射剂量仪,这也是环保部门强制要求辐射工作人员需要佩戴的,定期检测工作人员受辐射剂量,是一项很好的保护措施。 br/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其次, /strong 应当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同样能量的辐射,对不同的人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抵抗力强的人其人体自我恢复能力要比抵抗力弱的人大很多。 br/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最后, /strong 经常使用无损检测仪器的人要多食用胡萝卜、豆芽、西红柿、油菜、海带、卷心菜、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加强机体抵抗电磁辐射的能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insimg/c1cea74e-8734-48c2-bc4a-cce90ffebcae.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辐射剂量率测试仪 /p
  • 仿真人体器官芯片将用于临床前试验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354" title=" pharmon201602261436351926.pn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54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noimg/6fb8df3f-01c7-44f0-8bc7-6f93f4cdf956.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一直以来新药研发筛选和试验都是一个耗资耗时的工程,通过海量筛选、临床前动物实验和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临床试验 /span /a 才能制筛选出具有运用前景化合物或蛋白质药物。在这过程中,从体外细胞筛选再到动物模型试验,如果这些化合物能达到预期的药效并对动物显示安全耐受。那么这些药物候选物就可以进入临床试验,然后通过观察这些药物在人身上的安全性、疗效作用及最适使用剂量。但是,往往一些药物在动物模型上显示安全有效,但在临床试验中遇到阻碍。这说明这些药物候选物虽然在临床前动物实验显示安全有效,但对其后期的开发(临床试验)没有准确的预测能力。 /p p   最近一次会议召集了微观生理学领域、干细胞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和一些政府和监管机构的领导。这些人聚在一起讨论了& quot 仿真人体器官芯片& quot 作为临床前对候选药物在人体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检测的潜在发展前景和效用。 /p p   计算机的微芯片由硅树脂材料打造而成,而芯片仿真人体器官也建造于这样的材料之上:科学向经过专门蚀刻打造的模具中浇筑液态硅胶,模具上有很多槽道,因此硅树脂芯片上也就多了很多槽道。在这些槽道里,科学家安置培育了很多人体细胞。这些细胞从槽道的底部生长,而培养液则会在槽道中流动以便为细胞输送营养。于是,科学家就可以在培养液中加入等待测试的新药或者其他物质,观察其与细胞结合之后的情况。 /p p   在美国,NCATS,FDA,DTRA和欧洲的hDMT都认为这个系统具有运用潜力和开发前景。它能给药物、生物制剂和纳米治疗提供更好、更直接的临床前试验模型,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对人的疗效和安全性。 /p
  • 过量的太阳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有哪些?
    阳光是地球上生命的最基本的源泉。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为280nm~3000nm,其中最具有生物活性作用的是波长为280nm~400nm之间的紫外光(UV)部分,特别是波长在280nm~315nm之间的紫外B(UVB)部分。  少量的紫外辐射(290nm~400nm)对人的身体是有好处的,但大量的紫外辐射,特别是波长较短的紫外B部分(  具体来说,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为280nm~3000nm中,紫外辐射(UVR)占6%,分为近紫外线(UVA)、远紫外线(UVB)和超短紫外线(UVC)。紫外辐射对人体皮肤的作用不但取决于紫外线的种类而且与肤色有关 UVC基本上可以被外表皮和真皮组织完全吸收,UVB透射能力比UVA差,只有UVA可以透射到真皮组织下面,加速皮肤的老化。  各波长紫外线对皮肤的影响作用如下表所示:    UVB辐射(280一315nm)能导致晒斑(红斑)的出现,因为其阻碍了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被认为是导致皮肤癌的主要原因。  UVC辐射(100一280nm)通常在地球外部臭氧层中被吸收。臭氧是大气中最主要的吸收紫外线的气体,然而,地球表层上的臭氧含量仅有Zppm,臭氧层的厚度至多为30km左右。众所周知,氟里昂的释放破坏了臭氧层,导致了极地地区臭氧层空洞的出现,这已经成为一个环境问题。较高能量的UVC辐射会伤害皮肤细胞,但是通常仅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在焊接时。  资料来源:http://www.kzwxcsy.com/jishulist/list-8-1.html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 日本:牛磺酸被列为不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
    2009年6月23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食安发第0623002号通知:近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对食品卫生法第11条第3项中所规定的不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物质(厚生劳动省大臣所指定的物质)进行了部分修改。具体情况如下:   第1 修改的摘要   在食品卫生法(1947年法律第233号)第11条第3项的规定的不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物质(厚生劳动省大臣所指定的物质)中追加牛磺酸。   第2 实施、应用日期   自公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第3 其他   根据有关确保饲料安全性以及改善质量的法律(1953年法律第35号),由农林水产部指定牛磺酸及制定其标准、规格。
  • 聪明“纹身贴”可测人体疲劳程度 前景广阔
    制造纹身传感器的丝网印刷过程图解。   综合外媒12月7日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型纹身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可以检测皮肤产生代谢性应激反应时PH值的变化,衡量人体疲劳程度,可应用于医学、美容业等领域。   多伦多大学士嘉堡校区研究人员使用市场上销售的普通纹身转印纸,利用标准丝网印刷技术和苯胺电化学聚合性质“打印”出了这种新型传感器。   这种传感器的外形是一个笑脸,内置离子选择电极(ISE),可以灵活地附着于人体。笑脸的“眼睛”具有工作和参比电极的功能,“耳朵”是连接测量装置的触点。   此前,医学研究人员曾利用类似的ISE装置诊断代谢类疾病,体能教练也曾利用此类装置判断运动员训练时的疲劳或脱水程度,化妆品行业还利用它测皮肤的分泌物,但这些装置体积庞大,很难附着于出汗的皮肤上。   而新型传感器体积小,使用灵活,固定性好,在人们训练或流汗时也可以持续工作。它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拆卸方便,用浸透温水的纸巾便可以从皮肤上“擦去”。
  • 人体接触物重金属检测市场机会将打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12月18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2013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本批计划共计1691项,其中制定1211项,修订480项 强制性标准34项,推荐性标准1647项,指导性技术文件10项。   其中,2014年新制定完成《木质地板表层中铅、隔、铬、汞重金属元素含量测定》的标准。此外,此次标准制修订计划中,涉及到重金属检测的新制定标准还有,《纺织染整助剂重金属的测定 第3部分:六价铬含量的测定》以及《电子工业用气体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标准。   由于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危害隐蔽性较强,多数消费者选购地板时往往很注意甲醛的含量,并不了解重金属的危害。其实家具(以及装饰材料)表面在人体接触摩擦或适合的溶剂作用下,都可能将重金属带入体内。   《GB18584-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规定,木家具中镉、铬、铅、汞4种重金属必须在限量标准范围内,即铅&le 90mg/kg,镉&le 75 mg/kg,铬&le 60 mg/kg,汞&le 60mg/kg。   《木质地板表层中铅、隔、铬、汞重金属元素含量测定》标准建立之后,将给地板业提供重金属含量的检测方法。   仪器信息网分析认为,当前重金属检测的应用方向主要集中于食品和环境。随着国民对生活环境综合安全的要求不断提升,对人体接触物,比如玩具、餐具、装饰及家居/家具、纺织品等的重金属危害重视程度将快速增加。据仪器信息网了解,事实上,木质材料检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已经开始采购ICP-MS等仪器,用于重金属检测。   对此,仪器信息网认为,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人体接触物重金属检测标准以及重金属限量国强标将发布,此将为重金属检测常见分析仪器,如原子吸收(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原子荧光(AFS)等仪器带来更多市场机会。   声明:此为仪器信息网研究中心的研究信息,未经仪器信息网书面形式的转载许可,谢绝转载。仪器信息网保留对非法转载者的侵权责任追讨权。如需进一步信息,请联系刘先生,电话:010-51654077-8032。
  • 全球首个!英国批准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
    近日,英国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拨款3360万英镑(约合3亿人民币)批准了一项新冠病毒人体试验科学研究。据悉,该项研究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英国政府疫苗任务小组、医疗公司hVIVO等多方共同合作开展,将90名18岁到30岁的成年志愿者置入“安全可控”的环境中主动接触新冠病毒,旨在明确感染所需的最低病毒数量,有助于加深对新冠病毒的了解,开发针对新冠的疫苗和药物。《华盛顿邮报》17日表示,让健康人士感染一种可能致命的病毒,即使是小剂量并且在可控环境下也是有争议的。但为了能更好的控制疫情,国家批准了该项探究,英国由此成为全球首个批准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的国家。此外,英国《卫报》提到,初步试验将在一个月内开展,志愿者将会在伦敦的医院接受隔离,他们的鼻子里会被滴入新冠病毒,并在随后的14天受到24小时监控,每天都将进行血检和鼻试子检测。研究人员还将跟踪志愿者长达一年,以监测某些长期症状,而志愿者则会得到4500英镑(约合4万人民币)的报酬。国务秘书Kwasi Kwarteng表示,"我们虽在疫苗开发方面取得了非常积极的进展,但仍希望能找到最佳、最有效的疫苗,以供长期使用。"他指出,该项研究有助于更快开发新的新冠疫苗。
  • 零辐射太赫兹人体安检仪年内北京试运用
    前不久,成都双流机场“弱光子人体安检仪”引发轩然大波。经查,所谓“弱光子人体安检仪”实际采用的是X射线检测。因使用X射线人体安检设备对公众进行无差别安检扫描,不具备正当性,环保部于10月10日正式下文叫停使用该类安检设备。  据了解,今年年底春运期间,北京部分火车站或将试用一种没有辐射的太赫兹人体安检仪。  现状 人体安检有盲区 G20峰会启用人体安检仪  据了解,目前,我国公共场所的安检主要是针对行李物进行检测,采用的技术都是比较成熟的X射线检测技术 适用于人体的安检方式,除了人工手检外,就是金属探测门及手持探测器。而对金属之外的物品,并没有特别有效的检测技术。如何能兼顾人身安全与安检效率,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国外已经出现了无辐射风险同时又能准确检测的新技术,即太赫兹人体安检技术。这类安检新技术,国内也已经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在今年的G20峰会上,就出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适用于人体安检的“被动式太赫兹人体安检仪”。  该类设备已经在国内多地完成场地实验。很快将会在一些火车站进行试点测试。安检仪样子  专家 新型太赫兹安检技术对人体无害  太赫兹波是什么?它对人体无害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未来它将如何影响世界?为此,记者采访了中科院院士、我国最早致力于太赫兹波研究的著名激光与非线性光学专家姚建铨。姚院士详细介绍了太赫兹波的特性及科学原理,以及未来的应用前景。  为了便于理解,姚院士还特意在纸上画了一张图,将目前人类已知的各种波段在上面标注。据他介绍,2004年,太赫兹技术首次被美国提出,并且美国政府将太赫兹技术评为 “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 2005年,日本更是将其列为“国家支柱十大重点战略目标”之首,举全国之力进行研发。太赫兹,因此成为本世纪最为重要的新兴学科之一。  姚院士  “人类社会中存在声波、电磁波、震动波、伽马射线、X射线等各种各样的波。各种波频率有高低。声波的位置比较低,最高频的是伽马射线、X射线。太赫兹波在电子波段里不长不短,正好比光波要低一些,比声波和电磁波要高一些。”  姚院士解释说,太赫兹波之所以对人体无害,与其单光子能量低相关。太赫兹波在频谱图里的位置,位于微波和红外之间,其最大特点是单光子能量很低,仅仅相当于X射线单光子能量的1/124。姚院士说,由于它释放的能量很小,不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光致电离 而为什么伽马射线、X摄线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它频率高,频率越高对人体的影响越大。所以说,安全性好,是太赫兹波的特性之一。也就是说,太赫兹波用于人体安检,无论主动式还是被动式,它对人体都是安全无害的。也正因为如此,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利用太赫兹技术在安检和安防领域。  其次,由于人体体温即可发射出太赫兹波,人体和物体之间的温度差,形成强弱不同的太赫兹波,机器接收后进行处理转换,最终实现探测成像 此外,太赫兹波对于某些电介质材料具有很强的穿透效果,除了可测量由材料吸收而反映的空间密度分布外,还可以通过相位测量得到折射率的空间分布,从而获得与材料相关的的更多信息。特别适合于可见光不能透过、而X射线成像的对比度又不够的场合。所以,利用太赫兹电磁波可检查机场通关的旅客与行李,检查邮件中是否藏有毒品、炭疽菌粉或炸弹等违禁物品。也就是说,利用太赫兹波不仅能检测成像,还可以检测物质成分,让毒品、爆炸物等无所遁形。可以预见,太赫兹技术未来将在反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另外,太赫兹和电磁波频谱中其它波段不一样,它几乎兼具通信、雷达和遥感测距等所有功能,而且每项应用的表现都比现有技术占优。因此,通信、军事、航天、生物诊断都是其大显身手的领域。  但是,姚院士也坦言,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对于太赫兹波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只是最近五年研究和应用的速度比较快。而民用方面,主要是在安全检测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太赫兹波人体安检仪,而我国也开始从实验室阶段进入到实际应用。今年,杭州举办的G20峰会期间,一种被称为“被动式太赫兹人体安检仪”的设备就已经投入测试使用。  进展 零辐射人体安检或春运期间北京试用  为了直观感受新型太赫兹人体安检设备的效果与效率,记者特意前往设立在北京亦庄锋创科技园的北京市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现场观摩了在G20峰会期间使用过的被动式太赫兹人体安检仪的检测过程。  当随身携带金属刀、陶瓷刀、速溶奶茶、水、发胶等物品的被检人员,与没有携带物品的人员,依次从一台如银行ATM机般的机器前走过时,现场技术人员随即通过屏幕上人体图像的明暗对比,准确地排查出携带物品的可疑人员。 他介绍说,“今天演示的是双机对扫,人站在两台机器中间,这样就不用转身,大约3秒即可完成检测,非常便利。而且因为是非接触机器检查,避免了手检的尴尬和麻烦。”  据了解,检测是通过屏幕上明暗不同的成像效果来分辨人体是否携带异物。在演示现场,记者看到,一位携带陶瓷刀具的被检人员,其检测图像上能明显看出裤兜处阴影部分,技术人员说,阴影部分就是可疑物品,在实际安检中,这种情况会被要求做进一步人工安检   现场技术负责人赵光贞博士介绍,之所以该设备命名为“被动式太赫兹人体安检仪’,是相对于X射线和毫米波等主动式安检仪而言的。所谓主动式,都是由机器主动发射出光源穿透物体(或者反射回来),而被动式则是由机器被动接收人体发射出来的太赫兹波,本质上决定了“被动式太赫兹人体安检仪”是一种零辐射、零伤害的检测方式。“不同物品的温度不一样,利用温差,检测仪显示出不同颜色的呈像。”  另外,现场技术人员还告诉记者,被动式太赫兹人体安检仪还可实现动态检测,即对正在行进中的人进行扫描检测。据了解,动态扫描检测适用人流密集、安检级别高的场所,比如机场的旅客安检。但技术人员也告诉记者,这套设备虽然能实现动态检测,但是在动态模式下,成像的清晰度会受到一些影响。不过,让人期待的是,研发生产该仪器的航天十一院相关单位已经研发出第二代太赫兹人体安检设备,动态检测效果更佳。而且,新设备的示范应用点已经确定。将在今年春运期间完成测试应用。
  • 新一代基因测序仪:助解读人体生命密码
    在张江高科技园区一个恒温实验室里,一台高通量基因测序仪正在运行。检测人员通过&ldquo 簇生成&rdquo 的过程,将血样中提取的基因片段&ldquo 种植&rdquo 到一个小玻璃片上,其中包含300亿个碱基对,人体的所有基因密码都刻在上面。这个玻璃片被放入仪器中,电脑就会自动对基因片段进行解读。&ldquo 这就是新一代的全基因组测序系统。&rdquo 项目总监许骋说。   目前,国内一些医疗机构的基因检测多是针对常见突变片段的检测,而涵盖了所有基因片段的新一代全基因测序技术仅在少数高等院校用于科研,在临床应用的还很少。而许骋所在的机构,主要与各大医院合作,为肿瘤患者、高危人群进行基因检测的临床服务,另一方面也为医疗机构的科研项目提供基因检测技术支持。&ldquo 在积累的上千例科研样本中,送样的高危人群中,接近一半都发现了致病基因突变。&rdquo   &ldquo 因为癌细胞的碱基对变化不易察觉,所以要通过深度测序,使基因指数扩增,从而使我们可以检测到微量的基因突变。&rdquo 检测人员解释说。仪器连接的电脑上显示着这次运行的质量控制数据&mdash &mdash Q30是98%。   &ldquo 机器运行一次的成本是2万美元,如果测序指控标准达不到80%,这些数据就会作废。&rdquo 检测人员说。   &ldquo 运行一次计算出的数据量是非常庞大的,有600G,可以同时做20个人的全基因片段检测。&rdquo 如此庞大的数据最终通过光纤输入到底层的大型电脑服务器上。这个巨大的&ldquo 大脑&rdquo 有一堵墙那么高,每分每秒进行以&ldquo Tb&rdquo 、&ldquo Pb&rdquo 为单位的数据计算。   实验室的一楼还有一个样本库,从患者体内抽取的外周血样本就存储在4℃冰箱里,长期存放的样本都储存在零下80℃的冰箱,此外还有零下196℃的液氮罐。去年,这里曾对两万多例样本进行基因检测。   基因是生命的密码,遗传的信息在生命长河中代代相传。&ldquo 每个健康的人平均携带100余种有潜在致病危害的基因突变。新一代全基因组测序,是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人体全部基因进行超过100次地毯式排查,发现隐秘的300万个基因差别,对上百万个分子进行同时检测,从而找到潜在的致病基因缺陷。&rdquo 许骋说。   2008年,现代分子生物学之父James Watson历时4个月,进行了首个个人全基因组测序。研发中心副主任吴孟华说,全基因组测序检测,可以绘制个人全基因组图谱,将揭秘人体所携带的所有类型的基因变异,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包括家族遗传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各类疾病的风险。   &ldquo 乔布斯生前就曾花费30万美元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做了全基因组测序。&rdquo 曾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工作的许骋那时第一次接触了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许骋介绍,按照美国的标准流程,出具检测报告后,遗传咨询师将为检查者进行解读。&ldquo 美国有4000多个经过认证的遗传咨询师,目前中国只有几十位经过卫生部培训的遗传咨询师。&rdquo   每个人有30亿个基因编码,由A\T\G\C四个元素以不同方式进行排列组合。运用新一代测序技术,60多个致癌基因可以在一天内全部解读出来,30亿个基因编码将在11天内全部解读完。即使是这样的尖端基因测序技术,也不能保证100%没有遗漏。   许骋说:&ldquo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不足是,在把DNA打断时,有些基因编码可能会丢失,因此我们设计前就知道哪些区域可能会遗漏,结果出来后再与标准样本进行比对,发现&lsquo 漏网之鱼&rsquo 就用第一代测序技术进行弥补。&rdquo
  • 最新质谱研究发现人体免疫系统在太空防御全开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1d5b8edb-bcc7-4a5d-a7a9-a82c4fa3a4c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为了弄清太空环境对于人体的影响,最近科学家开展了一项研究,对18名曾经在国际空间站上长期执行任务的俄罗斯宇航员血液样本中的蛋白质成分进行了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325967a0-c448-4c74-84e5-995fbbcdc02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此前的研究早已发现太空环境会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热调节,心脏节律,肌肉紧张度,呼吸系统以及其他生理指标产生影响,只是在微观分子层面上的机制尚不能明确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f0d1525b-ae5e-4daf-89c1-e1fcd7ffe9c4.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美国的凯利兄弟是同卵双胞胎,且都是宇航员,为了观察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其中一位飞往太空并停留340天,返回后与他的兄弟做对比,观察太空环境对人类身体的改变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长期太空旅行可能对人体造成影响,这一点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但这种影响究竟在分子层面上的机制是如何的?这一点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得到明确,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的答案,最近科学家开展了一项研究,对18名曾经在国际空间站上长期执行任务的俄罗斯宇航员血液样本中的蛋白质成分进行了分析。 /p p   结果显示,长期的太空环境让人体的免疫系统在面临不熟悉威胁时“开启了所有可能的防御机制”,这导致了整个人体诸多方面的改变,从器官到组织一直到细胞。 /p p   20世纪中叶开始的研究早已发现太空环境会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热调节,心脏节律,肌肉紧张度,呼吸系统以及其他生理指标产生影响,只是在微观分子层面上的机制尚不能明确,因此,来自俄罗斯和加拿大两国的研究人员决定对宇航员血液样本内的蛋白质成分进行分析,因为蛋白质在人体环境适应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p p   借助质谱仪的帮助,研究组采集了18位俄罗斯航天员血液样本内125种蛋白质的浓度,血样采集方式分别是在他们升空之前30天采一次血,返回地球之后立即采一次血,在地球上修整7天之后最后再采一次血。 /p p   这样的做法让他们能够观察在此期间航天员们血液内蛋白质成分含量的波动,并观察人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重新将各项指标调整回原先的水平。 /p p   在俄罗斯斯科尔科沃科技学院和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任职的叶夫根尼· 尼古拉耶夫(Evgeny Nikolaev)教授表示:“为了这项研究,我们采集了一系列蛋白质-非感染性疾病生物标记物。分析结果显示,在失重环境下,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类似人体遭受感染后的反应,这是因为人体并不清楚该如何面对这种不熟悉的环境,因此便开启了全部可能的防御系统。” /p p   研究人员发现某些类型的蛋白质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稳定水平,另外一些蛋白质水平则出现了变化,但也很快恢复正常,但也有一部分蛋白质的浓度水平恢复过程较慢。 /p p   目前世界上各大航天机构都在积极谋划更加长期的深空载人飞行计划,此时此刻加深对于长期太空旅行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就显得至关重要,这项研究结果显示人体似乎并不具备应对太空飞行的相应机制,因此必须竭尽全力尝试适应。 /p p   接下来,研究组打算继续深入分析,并针对更多特定的蛋白质进行研究,以便了解其背后的深层次机制。尼古拉耶夫教授指出:“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了定量蛋白质组学来对航天员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因此我们不仅能够检测到蛋白质的存在,它们的浓度也都能测定。”他说:“我们未来将用这种方法针对更多不同类型的蛋白质进行分析,观察它们与人体适应太空环境之间的对应联系。而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未来还计划让航天员们在太空执行任务期间进行血液采样分析。” /p p /p
  • 水杨酸己酯安全性:从光安全性到人体研究
    光安全性评估是一个综合过程,涉及光化学特性、非临床研究数据以及对人体安全性的评估。这一评估的目的在于确定是否有必要采取风险最小化措施来预防人类的不良事件。光毒性(光刺激)是指光反应性化学物质引起的急性光诱导组织反应;光过敏是指由光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光产物(如蛋白质加合物)引起的对化学物质的免疫介导反应。《ICH协调指南 药品的光安全性评价S10》根据人用药品技术要求国际协调理事会(ICH)发布的《ICH协调指南 药品的光安全性评价S10》(ICH HARMONISED TRIPARTITE GUIDELINE, PHOTOSAFETY EVALU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S10),如果一个化合物需要阐明其光毒性,则应具备以下关键特征:① 吸收光为自然光线(波长范围为290-700 nm);② 吸收紫外/可见光后产生反应物质;③ 在光暴露组织(如皮肤、眼睛等)有足够的分布。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中的一个或多个,化合物通常不会产生直接的光毒性。《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皮肤光毒性试验评价化妆品原料和/或风险物质引起皮肤光毒性的可能性;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可评估重复接触化妆品原料和/或风险物质,并在紫外线照射下引起皮肤光变态反应的可能性。《化妆品新原料注册备案资料管理规定》申请注册或进行备案的化妆品新原料,原则上应当提供以下毒理学试验项目资料,可以根据申报注册或进行备案新原料的用途、理化特性、定量构效关系、毒理学资料、临床研究、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类似化合物的毒性等情况,增加或减免相应的毒理学试验项目,其中包含:④ 皮肤光毒性试验(原料具有紫外线吸收特性需做该项试验);⑤ 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除情形6外,原料具有紫外吸收特性时需提交该项试验资料)。◆ 光安全性评价流程 ◆图1 光安全性评价流程图表1 光安全性评价检测方法汇总《化妆品安全评估资料提交指南》指出,根据原料的化学结构特点,对原料进行充分分析或测试能够证明其不具有紫外线吸收特性的,可豁免对皮肤光毒性的评估。例如,在290nm-700nm波长范围内的摩尔消光系数(Molar Extinction Coefficient, MEC)小于1000L/mol/cm,则该物质的光反应性较低,不足以引起皮肤光毒性。◆ 以水杨酸己酯为例 ◆2024年7月29日,欧盟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SCCS发布了《关于水杨酸己酯的科学意见附录SCCS/1658/23 - 0-3岁儿童接触》,开放征求意见截止日期至2024年9月23日。图片源自SCCS官网文件中根据紫外/可见(UV/Vis)光谱、体外数据和体内数据评估了光刺激/光致敏性终点。相关实验与结论如下:①紫外光谱分析(RIFM (Sears),2014)紫外/可见光谱(OECD TG 101)显示,水杨酸己酯在290-700 nm之间有显著的吸收峰,吸光度峰值在305 nm处,并在330 nm时返回基线。290 ~ 700 nm波长的摩尔吸收系数高于光刺激效应的关注基准(1000 Lmol-1cm-1)。② 体外3T3细胞(RIFM (Harbell),2002)在3T3中性红摄取(NRU)光刺激试验中测试了水杨酸己酯。通过比较有UVA照射和没有UVA照射的IC50值来计算光刺激因子。结果表明,水杨酸己酯不具有光刺激性。未观察到光刺激反应。③ 小鼠研究(RIFM (Urbach),1975)将未稀释的水杨酸己酯(20 ul)涂于无毛突变小鼠背部区域,暴露在长弧氙灯和荧光黑光灯下。分别在4、24、48、72和96小时评估反应。在照射阳性对照部位观察到光毒性反应。无反应辐照或未辐照的试验材料处理部位均观察到水杨酸己酯无光毒性。④ 小型猪研究(RIFM (Urbach),1975年)根据上述小鼠试验的相同程序,用未稀释的水杨酸己酯(20 ul)对两只小型猪进行试验,也未观察到光毒性。⑤豚鼠(RIFM (Learn),2003) 在两组远交白化无毛豚鼠中评价水杨酸己酯的光刺激作用。将0.3 ml水杨酸己酯按0%、5%、10%、50%和100%的比例溶于二乙基苯甲酸乙酯(DEP):乙基苯甲酸乙酯(EtOH)=3:1的溶液中进行试验。受试物给药和紫外线照射后立即、1/4小时,1/2/3天进行临床观察。水杨酸己酯不会引起光刺激引起的皮肤变化。⑥豚鼠(RIFM (Learn) 2003) 两组远交系白化无毛豚鼠暴露于水杨酸己酯(50%和100%)中未观察到光过敏。将0.3 ml用DEP:EtOHl=3:1配制的水杨酸己酯施用于颈部,动物颈部暴露于紫外线辐射约2.25小时。在给药和/或UVR暴露4小时后对这些位点进行评分。根据研究结果,水杨酸己酯不被认为是光过敏原。⑦人体研究(RIFM(Potrebka),2004)对56名受试者(41名女性和15名男性)进行光刺激潜能研究,水杨酸己酯(0.3%、3%和30%溶于DEP:ethanol=3:1的溶液中)施用于每个受试者的背部,然后用UVA和UVB照射,未辐照部位作为对照,评估受试物的刺激潜力。在UVA和UVB照射1、24、48和72小时后评估反应。未观察到任何反应。 根据现有的体外、体内和人体数据,最终可得出结论↓水杨酸己酯不具有光毒性或光致敏性。
  • 人工甜味剂可能影响人体糖代谢
    科研人员通报,人工甜味剂或许会干扰人体控制血糖的能力,导致可视为糖尿病前兆的代谢变化。在讨论这一发现的新闻发布会上,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学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免疫学家埃兰伊莱纳夫博士(Eran Elinav)表示,这“恰好是我们”用甜味剂代替糖时“通常希望避免的那种情况”。科学家们在以小鼠为主的实验对象身上进行了大量实验,以支持他们的结论:甜味剂会改变消化系统中的微生物菌群。研究人员指出,不同的菌群构成会改变葡萄糖的代谢,导致餐后血糖浓度升得更高、回落的速度也更慢。伊莱纳夫的以色列合作者中,包括魏茨曼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数学教授埃兰赛加尔(Eran Segal)。他们的这项发现发表在周三出版的《自然》杂志(Nature)上。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的病理学教授凯瑟琳R纳格勒(Cathryn R. Nagler)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不过在《自然》杂志上进行了相关评论,称他们的研究结果“非常有说服力”。她指出,包括肥胖症和糖尿病在内的许多症状已被认为与微生物菌群的变化有关。“本研究表明,我们应该退后一步,重新评估我们对人工甜味剂的广泛使用,”她说。此前对人工甜味剂的健康影响进行的多项研究,得出了相互矛盾、令人困惑的结论。一些研究认为,甜味剂与减重有关;另一些则正好相反,发现饮用健怡汽水的人实际更重。还有一些研究的结论是,人工甜味剂与糖尿病正相关。不过这些结论并不完全可信:那些放弃糖,而消费甜味剂产品的人可能本已超重,易于罹患糖尿病。尽管承认得出广泛结论或决定性的结论还为时尚早,但伊莱纳夫表示,他已经对自身行为做出了改变。“我喝很多很多的咖啡,大量使用甜味剂,和很多人一样,以为它们起码不会伤害我的身体,说不定还有好处,”他说。“基于我们的研究得出的意外结果,我个人选择不再使用甜味剂。”“我并不认为,我们提出的证据足以修改目前的饮食建议,”他接着说。“但我希望,这将引发一场良好的讨论。”在初步实验中,科学家们把糖精(粉色包装的纤而乐[Sweet’N Low]的甜味剂)、三氯蔗糖(黄色包装的善品糖[Splenda]的甜味剂)或阿斯巴甜(蓝色包装的怡口[Equal]的甜味剂)添加到饮用水中,让10周大的小鼠摄入。其他小鼠则喝白水,或者添加了葡萄糖或普通食糖的水。一周之后,饮用白水或糖水的小鼠变化不大,但摄入人工甜味剂的那组小鼠明显出现了葡萄糖耐受不良。葡萄糖耐受不良表明身体处理大量糖分的能力降低,可能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疾病,比如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当研究人员对小鼠使用抗生素,杀死其消化系统中的很多细菌之后,它们的葡萄糖耐受不良问题就消失了。目前,科学家尚无法解释甜味剂是如何影响这些细菌的,以及为什么在葡萄糖代谢过程中,糖精、阿斯巴甜和三氯蔗糖这三种不同的分子导致了类似的变化。科学家们假设葡萄糖代谢中的变化是由细菌的变化引起的,为了进一步检验这个假设,他们开展了另外一系列只针对糖精的实验。科学家们从摄入了糖精水的小鼠身上取出肠道细菌,注入到从未接触过任何糖精的小鼠体内。随后这些小鼠也出现了葡萄糖耐受不良。DNA测序表明,在摄入糖精的小鼠的肠道中,糖精明显改变了细菌种类的组合。接下来,研究人员开始追踪营养和肠道细菌对人体长期健康的影响。这项研究有381例非糖尿病患者参加,研究人员发现,任何一种人工甜味剂的摄入,都和葡萄糖耐受不良体征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此外,有没有摄入人工甜味,肠道细菌会不一样。最后,研究人员招募了七名通常不使用人工甜味剂的志愿者,并在六天时间中,让他们摄入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简称FDA)建议的糖精最大摄入量。结果七人中有四人的血糖值出现了与小鼠类似的变化。此外,当他们把人类受试者的细菌注入到小鼠的肠道中后,小鼠再次出现了葡萄糖耐受不良,这表明该效应在小鼠和人类中是相同的。“我认为这个实验很令人信服,”纳格勒博士说。有趣的是——“让我们觉得既震惊又有趣”,西格尔博士说——出现了这种效应的人,其肠道细菌不同于没有经受它的人。这表明,人工甜味剂的任何效应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也表明,益生菌——含有活细菌的药品——可用于改变肠道细菌群,以逆转葡萄糖耐受不良。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的营养和免疫学教授弗兰克?胡(Frank Hu)博士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称该研究很有趣,但还远远不能就此做出结论,因为受试者人数不足,他说,“我认为这项人体研究的正确性存在问题。”研究人员表示,未来的项目会对阿斯巴甜、三氯蔗,以及甜叶菊等其他甜味剂进行详细研究。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