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部分末端丙酯

仪器信息网部分末端丙酯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部分末端丙酯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部分末端丙酯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部分末端丙酯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部分末端丙酯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部分末端丙酯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部分末端丙酯相关的解决方案。

部分末端丙酯相关的资讯

  • 岛津应用:应用蛋白质测序仪PPSQ-53A测定N-末端部分甲硫氨酸缺失的蛋白质类药物的N-末端氨基酸序列
    生物体在合成蛋白质时,N-末端首位的甲硫氨酸在蛋白质加工过程中可能被酶切除。本文以蛋白质类药物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原液为例,演示了应用蛋白质测序仪PPSQ-53A进行N-末端甲硫氨酸部分缺失的蛋白质分析的方法和结果。本应用蛋白质测序仪PPSQ-53A测定了发生N-末端部分甲硫氨酸切除的蛋白质类药物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的-N未端前16个氨基酸的序列,结果与理论序列一致。除了氨基酸定性,根据信号峰强度,可以粗略估计样品N-末端甲硫氨酸的缺失比例。以上表明应用PPSQ-53A可以测定N-未端部分甲硫氨酸缺失的蛋白质的N-末端氨基酸序列。可作为此类生物药物样品分析时的参考。 ?了解详情,敬请点击《应用蛋白质测序仪PPSQ-53A测定N-末端部分甲硫氨酸缺失的蛋白质类药物的N-末端氨基酸序列》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岛津推出《蛋白质测序仪PPSQ在生物药N-末端氨基酸序列分析的应用》方案
    —抗体药、蛋白质药、N-末端甲硫氨酸缺失或焦谷氨酸环化封闭等—? 目前,在制药领域,生物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物药是利用DNA重组、细胞融合、细胞培养等生物技术开发出的蛋白质药物、抗体药物等。几乎所有蛋白质合成都起始于N-末端,其序列组成对于蛋白质整体的生物学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因此蛋白质的序列分析对于生物药效果非常关键。 2015版《中国药典》三部人用重组DNA技术产品总论对生物药的生产及质量控制方面,,针对其蛋白质结构提出技术要求,应测定目标产品的氨基酸序列,并与其基因序列推断的理论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因此,N-末端氨基酸序列分析是很多已上市生物药的年检项目,如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CHO细胞)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等。此外,国际法规中也有对于生物药N-末端氨基酸序列测定的要求。药品注册的国际协调组织颁布的指导法规ICH-Q6B规定,生物药进行申报时,必须提供N-末端氨基酸序列信息。《欧洲药典》中规定,生物仿制药申报也必须提供N-末端序列。 Edman降解法是蛋白质N-末端测序的常用方法,岛津公司的蛋白质测序仪(Protein Sequencer)PPSQ以Edman降解法为基础,将蛋白质从N-末端顺次切断进行序列分析。此方法具有直接测定、可靠性高的优势。近期,岛津推出新型的蛋白质测序仪PPSQ 51A/53,配备SPD-M30A高灵敏度检测器、软件满足FDA 21 CFR Part 11数据完整性的要求。PPSQ 51A/53梯度系统更是在等度系统基础上,提高检测灵敏度,适合微量样品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我们应用岛津PPSQ 51A/53A开发了单克隆抗体药、重组蛋白药的N-末端氨基酸序列分析方法,另外,也开发了具有特殊结构的生物药N-末端氨基酸序列分析方法,如甲硫氨酸缺失、焦谷氨酸环化封闭等样品,编写了《蛋白质测序仪PPSQ在生物药N-末端氨基酸序列分析的应用》文集:包括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轻链和重链,从而测定N-末端氨基酸序列的单克隆抗体药贝伐单抗和曲妥珠单抗等;含有特殊结构的如N-末端部分甲硫氨酸缺失的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原液、N-末端焦谷氨酸环化封闭类单克隆抗体帕尼单抗、含有二硫键的溶菌酶和催产素;用自制的脱盐装置分析具有高浓度盐的蛋白质药物重组人促红素原液(CHO细胞)和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岛津应用:蛋白质测序仪PPSQ-53A分析贝伐单抗N-末端氨基酸序列
    贝伐单抗是重组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2004年2月26日获得FDA的批准,是美国第一个获得批准上市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药。本文应用 SDS-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贝伐单抗的重链和轻链进行分离,使用电转印方法将 SDS-PAGE膜上的样品转移到PPSQ使用的PVDF膜上,使用蛋白质测序仪PPSQ-53A对贝伐单抗进行N-末端氨基酸序列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测定的重链和轻链的N-末端氨骏序列与理论相符,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表明此方法适合抗体药N-末端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本文可作为分析抗体药N-末端氨基酸序列分析时的参考。 了解详情,敬请点击《蛋白质测序仪PPSQ-53A分析贝伐单抗N-末端氨基酸序列》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北京:大气污染物排放新标准,体现“源头控制、过程监管、末端治理”的理念
    重点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标准规定的污染物排放限值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提出了限制原辅材料中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指标,以及工艺措施和管理要求。   北京&ldquo 最严格&rdquo 的地方环保标准体系在进一步完善,北京近日新发布5项大气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涉及锅炉、炼油与石油化工、印刷、家具制造、火葬场等行业领域。5项标准将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重点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标准规定的污染物排放限值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至此,北京现行有效的地方环保标准达到55项,其中37项为排放标准。   这5项新规包括《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油与石油化工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印刷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木质家具制造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火葬场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8月底前,北京还将发布汽车制造、汽车维修、工业涂装等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断完善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动了先进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了企业的治污水平,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对加快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质量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修订并实施《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北京2013年至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5年重点任务之一,主要目的是加严氮氧化物排放控制。今年7月1日起,新建锅炉排放限值由现行的150毫克/立方米收严到80毫克/立方米 2017年4月1日起新建锅炉氮氧化物进一步收严到30毫克/立方米。该标准对在用锅炉也收严了限值,2017年4月1日起,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的在用锅炉将执行80毫克/立方米的排放限值。预计到2020年,在北京燃气锅炉天然气消费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因执行新标准,每年仍可削减氮氧化物排放约3万吨,相当于2013年工业锅炉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70%。   此次发布的5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有3项涉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其中《印刷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和《木质家具制造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分别针对印刷业和木质家具制造业提出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重点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首次在排放标准中提出了限制原辅材料中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指标,以及工艺措施和管理要求,体现了&ldquo 源头控制、过程监管、末端治理&rdquo 的综合管控理念。
  • 《城镇供水管网末端水质在线监测智能化模块技术标准》专家审定会成功召开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202ce08d-9405-4255-9c0c-59ac0701c60f.jpg" title=" image002.jpg" alt=" image00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专家审定会现场 br/ /p p   8月9日上午,《城镇供水管网末端水质在线监测智能化模块技术标准》专家审定会在济南山东省干部学院召开。会议由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主办,青岛中质脱盐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承办,由山东省城市供排水水质监测中心牵头主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分院、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环境研究所联合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42f7e833-87ed-4dd7-a1e0-98365a488aff.jpg" title=" image004.jpg" alt=" image00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山东省城市供排水水质监测中心贾瑞宝主任 /p p   本次会议由山东省城市供排水水质监测中心孙韶华副主任主持。首先由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净水设备专委会邓瑞德理事长进行了致辞,邓理事长在致辞中指出,水是维系人民生命健康、生活品质的重要民生问题,饮用水水质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头等大事。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了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情况明显改善,并持续改善 这对城镇供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国家、为人民群众把好关,为国家质量与技术监督管理工作,也为从事城镇供水与检测设备生产的企业制定出最科学、最可靠、最权威的标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教育意义、政治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5aefe4fd-7d3a-4156-a6bd-160ab3c88abf.jpg" title=" image006.jpg" alt=" image00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净水设备专委会邓瑞德理事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1b9e4437-c00f-4657-8fbf-784da80b7a2a.jpg" title=" image008.jpg" alt=" image00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山东省城市供排水水质监测中心孙韶华副主任 /p p   随后由标准编制组介绍了标准征求意见回复及处理情况。标准审定由专家组组长王占生主持,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沈裘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王占生、北京自来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主任、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北京监测站站长、高级工程师林爱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副教授杨娜、中广核环保产业有限公司高工靳军涛等5位专家组成的审定组对《城镇供水管网末端水质在线监测智能化模块技术标准》送审稿进行了审定。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14b8f248-e200-4c7c-a7e1-bc6bdf8d6046.jpg" title=" image010.jpg" alt=" image0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占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fef55c99-f398-4540-a7cf-927a0aab5854.jpg" title=" image012.jpg" alt=" image01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沈裘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4066f256-b16c-46c6-86f5-e3bb28083012.jpg" title=" image014.jpg" alt=" image01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自来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主任林爱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a0311ff2-423d-4977-bb78-39cac7434354.jpg" title=" image016.jpg" alt=" image01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副教授杨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8b32d966-d77b-4e44-9e32-5c394a51ea11.jpg" title=" image018.jpg" alt=" image01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广核环保产业有限公司高工靳军涛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7f701daa-8c5a-4aca-aa61-401b04ec209d.jpg" title=" image020.jpg" alt=" image020.jp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苑萍 /p p   与会专家经过质询、认真讨论,认为《城镇供水管网末端水质在线监测智能化模块技术标准》内容符合团体标准的制订要求,工作程序完整,标准送审稿文件资料齐全。与会专家一致通过该标准,该标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根据审定意见(意见详见附表)修改后上报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批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08c09def-547b-456d-8a29-ea5db3e2f663.jpg" title=" image022.jpg" alt=" image02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标准编制组对标准征求意见工作进行汇报 /p p   据悉,目前我国城乡饮用水监测已覆盖全国31个省300多个地市、2800多个区县以及超过95%的乡镇。在监测网络全面铺开的同时,管网的智能化、信息化也在同步推进。水质在线监测智能化模块作为当下解决管网“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其市场潜力巨大。本次会议审定的标准填补了该类产品相关标准的空白,对于城镇供水行业与相关生产企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p p br/ /p
  • 研究揭示Wolfram综合征致病基因WFS1突变诱发糖尿病的潜在分子机制
    Wolfram 综合征(Wolfram syndrome/WS)是较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该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糖尿病、视神经萎缩、神经性耳聋和尿崩症等,糖尿病是其首发症状。Wolfram综合征主要由WFS1基因突变引起,目前已鉴定到100多个WFS1基因的错义突变位点与Wolfram综合征相关。同时,GWAS鉴定到WFS1是2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然而,WFS1突变导致糖尿病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  11月3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涛团队撰写的题为WFS1 functions in ER export of vesicular cargo proteins in pancreatic β-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在WFS1的缺乏的小鼠胰岛中胰岛素原在内质网中异常累积,阻碍胰岛素原转运至高尔基复合体中的加工以及胰岛素的分泌,揭示了WFS1在由内质网到高尔基复合体转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由内质网到高尔基复合体的蛋白运输是由外壳蛋白复合体II(COPII)小泡介导的,并需要特定的内质网膜受体蛋白分选货物进入COPII小泡中,而这些受体蛋白大部分仍是未知。研究表明,WFS1作为一个内质网中囊泡货物蛋白受体,介导了囊泡货物蛋白由内质网至高尔基复合体的转运。具体的分子机制:WFS1通过其内质网腔C末端直接与囊泡货物蛋白(包括胰岛素原)结合,而该区域内的致病突变(G695V、P724L、E809K和E830A)会破坏WFS1对囊泡货物蛋白的识别,损害了将货物蛋白分选到COPII小泡这一过程。而阻断COPII小泡介导的货物运输,会诱导胰岛β细胞的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同时,在WFS1的胞质N末端区域中编码着特定的内质网输出信号,可以被COPII亚基SEC24识别从而生成成熟的COPII小泡,N端部分的致病突变(E158K和E169K)会破坏WFS1在内质网上的定位及其与SEC24的相互作用,使囊泡无法正确运输至高尔基复合体。该研究剖析了WFS1致病突变诱发的糖尿病的分子机制,并提出WFS1是囊泡货物蛋白由内质网到高尔基复合体的转运受体。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
  • 文献盘点| 2023年度Clinx勤翔助力生命科学研究部分已发表文献
    十八年来Clinx勤翔一直专注于提供生命科学成像产品及服务,回顾2023,勤翔产品助力生命科学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献,不断为生命科学研究添砖加瓦,我们感谢广大客户一直以来对Clinx勤翔的信任和支持,此次我们摘选了Clinx勤翔产品应用于相关研究领域的部分文献,与大家分享、共勉! 前列腺癌多组学分析领域的应用复旦大学姜昊文、党永军等研究团队在癌症诊断治疗方面实现新进展,在学术期刊《Nature: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了题为“Integrative multi-omics and drug–response characterization of patient-derived prostate cancer primary cells” 的文章(影响因子IF=39.3),研究人员称他们的综合多组学方法可以全面了解前列腺癌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理反应,从而实现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这篇文章研究了来自 35 例中国前列腺癌(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原发性细胞模型,建立了前列腺癌细胞库(PCMR)。通过对PCMR进行基因组、转录组、全蛋白组和表面蛋白组分析,揭示了多层次分子特征。通过药物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发现 AGR2 表达下调可以增强 Crizotinib 的抑制活性,机制可能是通过 ALK/c-MET-AKT 轴。其中有采用Clinx勤翔一体式化学发光成像仪ChemiScope S6进行蛋白印迹成像与分析。改善药物滥用新策略研究中应用江苏神经精神疾病重点实验室镇学初和徐林教授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了题为“Hypoxia-inducible factor upregulation by roxadustat attenuates drug reward by altering brain iron homoeostasis” 的文章(影响因子IF=39.3)。研究揭示了罗沙司他上调缺氧诱导因子,通过改变脑中铁稳态来减弱药物奖励,这可能是治疗药物滥用的一种潜在的新治疗策略。研究结果还通过提出治疗药物使用障碍的潜在新适应症,重新调整了Rox的用途。其中,研究团队使用Clinx勤翔化学发光成像ChemiScope3300Mini设备进行蛋白印迹成像与分析。构建免疫缺陷猴模型研究中的应用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再生研究院闫森和涂著池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了题为”Generation of inactivated IL2RG and RAG1 monkeys with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using base editing“的文章(影响因子IF=39.3)。成功地使用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BE)4max系统构建了一种能够支持肿瘤生长的免疫缺陷猴模型。这些免疫缺陷的猴子是临床前研究的有价值的工具,并弥合了小动物模型和人类之间的差距。利用它们可以显著提高临床前研究在抗癌药物开发和异源细胞或器官移植方面的效果。其中,研究团队使用Clinx勤翔化学发光试剂盒检测蛋白条带。真核生物线粒体功能研究领域的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亮,施蕴渝团队在在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题为“The recognition mode between hsRBFA and mitoribosome 12S rRNA during mitoribosomal biogenesis”的文章(影响因子IF=14.9)。该项工作系统地研究了人源线粒体核糖体结合因子(hsRBFA)识别线粒体核糖体小亚基12S rRNA的分子机理及其对线粒体核糖体的成熟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hsRBFA通过其N末端和KH结构域与12S rRNA相互作用。通过电泳迁移实验发现,hsRBFA的KH结构域单独存在时无法与12S rRNA的28结构螺旋、44结构螺旋和45结构螺旋以及3'末端区域结合,而将N末端加入KH结构域后,可以与上述区域均有结合。此外,hsRBFA的C末端对RNA识别无效。进一步实验证实,hsRBFA的近全长片段和N末端-KH同样可以与12S rRNA区域结合,而仅含有KH结构域和C末端的片段无法结合任何RNA底物。总之,hsRBFA通过其N末端和KH结构域二者共同作用与12S rRNA相互作用,其中N末端起主要作用。通过对hsRBFA不同结构域与12S rRNA亲和性的检测比较,该小节主要阐明了hsRBFA是通过其N末端和KH结构域共同结合12S rRNA的结论。其中,有使用Clinx勤翔GenoSens 2000凝胶成像系统,显示了 hsRBFA 与 12S rRNA 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探究 hsRBFA 的哪个位点主要与 RNA 结合提供依据。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领域的应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秦树存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何前军教授团队合作在《Theranostics》上发表题为“A strategy of local hydrogen capture and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for enhanced therapy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s”的文章(影响因子IF=12.4)。研究报道了使用Pd纳米颗粒预防和治疗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治疗策略。该策略基于Pd纳米颗粒催化加氢的特性,实现了肝脏靶向高剂量递送氢分子,为寻求安全高效的慢性肝病(CLD)氢分子疗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其中,研究团队使用Clinx勤翔荧光及化学发光成像系统ChemiScope 6200Touch进行蛋白印迹成像与分析。间充质干细胞加速烧伤创口愈合方面的应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肖仕初课题组在《Materials Today Bio》上发表题为“Acceleration of burn wound healing by micronized amniotic membrane seeded with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的文章(影响因子IF=8.2)。作者构建了mAM-MSC复合物,并在烧伤-伤口模型中评估了它们的促愈合和血管生成作用。研究发现mAM可以在体外实现有效的MSC扩增,并在体外和烧伤伤口中保持较高的细胞活性。mAM-MSC在烧伤创面上的应用可显著提高烧伤创面的愈合率和血管数量。其中,研究团队使用Clinx勤翔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IVScope 8500,评估移植的mAM-MSC在小鼠烧伤伤口中的生存时间。急性心力衰竭治疗领域的应用海军军医大学梁晓及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Hector H. Valdivia 团队在学术期刊《Materials Today Bio》上发表题为“OpiCa1-PEG-PLGA nanomicelles antagonize acute heart failure induced by the cocktail of epinephrine and caffeine”的文章(影响因子IF=8.2)。这篇文章研发及评价了一款新型 OpiCa1-PEG-PLGA 纳米载体系统。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靶向性、稳定性和低毒性,令人信服地作为新的疾病治疗途径。文章系统阐述了各项研究方法与结果,对提高理解 OpiCa1 的作用机制与纳米药物学理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研究人员使用Clinx勤翔 IVScope 8000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跟踪观察了纳米颗粒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文献标题数已增加至38条)标注使用Clinx勤翔产品的部分文献: X-linked RBBP7 mutation causes maturation arrest and testicular tumors,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Repression of rRNA gene transcription by endothelial SPEN deficiency normalizes tumor vasculature via nucleolar stress,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Engineered a dual-targeting HA-TPP/A nanoparticle for combination therapy against KRAS-TP53 co-mutation in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Bioactive MaterialsN6-methyladenosine-modified circRIMS2 mediates synaptic and memory impairments by activating GluN2B ubiquitin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Hypoxia-inducible factor upregulation by roxadustat attenuates drug reward by altering brain iron homoeostasis,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Tumor Microenvironment Responsive CD8+ T Cells and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to Trigger CD73 Inhibitor AB680‐Based Synergistic Therapy for Pancreatic Cancer,Advanced ScienceEstradiol-mediated small GTP-binding protein GDP dissociation stimulator induction contributes to sex differences in resilience to ferroptosis in takotsubo syndrome,Redox BiologyGeneration of inactivated IL2RG and RAG1 monkeys with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using base editing,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Unimolecular Self-Assembled Hemicyanine–Oleic Acid Conjugate Acts as a Novel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 to Amplify 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Eliminate Cancer Stem Cells,ResearchTauopathy promotes spinal cord-dependent production of toxic amyloid-beta in transgenic monkeys,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Natural product P57 induces hypothermia through targeting pyridoxal kinase,Nature CommunicationsDynamic Phosphorylation of G9a Regulates its Repressive Activity on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and Mitotic Progression,Advanced ScienceProtective effect of spore oil-functionalized nano-selenium system on cisplatin-induced nephrotoxicity by regulating oxidative stress-mediated pathways and activating immune response,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SCFRMF mediates degradation of the meiosis-specific recombinase DMC1,Nature CommunicationsTranscriptional control of pancreatic cancer immunosuppression by metabolic enzyme CD73 in a tumor-autonomous and -autocrine manner,Nature CommunicationsSertaconazole-repurposed nanoplatform enhances lung cancer therapy via CD44-targeted drug deliver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 CRStructural basis for TRIM72 oligomerization during membrane damage repair,Nature CommunicationsFAR591 promotes the pathogenesis and progression of SONFH by regulating Fos expression to mediate the apoptosis of bone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one ResearchMYB44 regulates PTI by promoting the expression of EIN2 and MPK3/6 in Arabidopsis,Plant CommunicationsCombination of bacterial-targeted delivery of gold-based AIEgen radiosensitizer for fluorescence-image-guided enhanced radio-immunotherapy against advanced cancer,Bioactive MaterialsThree-dimensional histological electrophoresis enables fast automatic distinguishment of cancer margins and lymph node metastases,Science AdvancesHydrogel dressing integrating FAK inhibition and ROS scavenging for mechano-chemical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Nature CommunicationsIntegrative multi-omics and drug–response characterization of patient-derived prostate cancer primary cells,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A strategy of local hydrogen capture and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for enhanced therapy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s,TheranosticsHierarchically tumor-activated nanoCRISPR-Cas13a facilitates efficient microRNA disruption for multi-pathway-mediated tumor suppression,TheranosticsLINE-1 repression in 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ncer through viral–host genome interaction,Nucleic Acids ResearchMicrotubule Assists Actomyosin to Regulate Cell Nuclear Mechanics and Chromatin Accessibility,ResearchAssess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Symptoms and Gut–Liver Axis Status in Zebrafish after Exposure to 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 and Oxytetracycline,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Peptide-anchored neutrophil membrane-coated biomimetic nanodrug for targeted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A natural biological adhesive from snail mucus for wound repair,Nature CommunicationsSTC2 activates PRMT5 to induce radioresistance through DNA damage repair and ferroptosis pathways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Redox BiologyDeciphering the Genetic Basis of Silkworm Cocoon Colors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Biological Coloration and Phenotypic Diversification,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The recognition mode between hsRBFA and mitoribosome 12S rRNA during mitoribosomal biogenesis,Nucleic Acids ResearchKnockdown of TACC3 inhibits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increases chemosensitivity in pancreatic cancer,Cell Death & DiseaseMicroglial SIRT1 activation attenuates synapse loss in retinal inner plexiform layer via mTORC1 inhibition,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Melatonin-loaded self-healing hydrogel targets mitochondrial energy metabolism and promotes annulus fibrosus regeneration,Materials Today BioLyophiliza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 an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mRNA-LNPs for SARS-CoV-2 vaccine,NPJ VaccinesMethionine orchestrates the metabolism vulnerability in cisplatin resistant bladder cancer microenvironment,Cell Death & Disease
  • 赛默飞世尔财报新增专业诊断部分
    美国时间2011年10月6日,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今天表示,在其财务报告中新增专业诊断业务部分。   此后,公司将有三个财务报告部分:分析技术、专业诊断、实验室产品和服务。而此前赛默飞世尔德财务报告只有分析技术及实验室的产品和服务。   “随着收购Phadia之后,我们的专业诊断业务已具有相当规模的 (收入超过20亿美元),并获得更多一些高增长的终端市场,”赛默飞世尔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arc Casper在一份声明中说到。 “我们新的财务报告结构将为投资者提供信息,以便他们更深入了解公司情况。”   调整后,赛默飞世尔的财报将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分析技术部分:分析仪器和生物科学   专业诊断部分:解剖病理学、临床诊断、微生物学、免疫诊断试剂(以前Phadia业务)和医疗市场渠道   实验室产品和服务部分:实验室产品、研究和安全市场渠道和生物制药服务   赛默飞世尔还提供了一些历史财务业绩反映了新财报的结构。   截至2011年7月2日的第二季度,赛默飞世尔分析科技部分收入9.292亿美元,专业诊断部分收入 5.695亿美元,实验室产品和服务美元收入15.3亿美元。
  • 热烈祝贺《城镇供水管网末端水质在线监测智能化模块技术准则》标准第二次讨论会成功召开
    p   水是百姓生活中最最基本的需求,高品质的饮用水也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最基本的保障。随着我国高质量饮用水供水开始向农村普及,以武汉为代表的一部分城市也提升了对饮用水供水的水质要求。为了满足行业和市场的需要,《城镇供水管网末端水质在线监测智能化模块技术标准》标准第二次讨论会于2019年4月19日在济南隆重召开。本次讨论会由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主办,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委会、青岛中质脱盐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承办,山东省城市供排水水质监测中心、智慧水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办,山东省城市供排水水质监测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分院、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环境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06bfcb0f-1456-47fa-a6bb-6aff0df67d45.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481" height=" 313" style=" width: 481px height: 313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参会代表合影 /p p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净水设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兼秘书长邓瑞德、山东省城市供排水水质监测中心主任贾瑞宝、副主任孙韶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分院副总工程师,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水资源中心总工程师宋兰合、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副局长罗阳、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水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标准所所长全新路、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于涛、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焦立新、智慧水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张善亮等领导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 /p p   此项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包括苏州瑞质斯旺仪表有限公司、深圳一目科技有限公司、青岛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和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迈拓智能仪表有限公司、中兴仪器(深圳)有限公司、青岛海尔施特劳斯水设备有限公司、赛莱默分析仪器(北京)有限公司、郑州沃特测试技术有限公司、青岛中质脱盐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株洲珠华智慧水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科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水净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德润厚天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江西渥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华厚天成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湖南常德牌水表制造有限公司、郑州贯奥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哈尔滨供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质中心、东莞水务监测中心等共计50余人参与本次讨论会。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2ca7c2f7-2fa8-4b7a-b64f-6de67c233e61.jpg" title=" 宋兰合.jpg" alt=" 宋兰合.jpg" width=" 396" height=" 327" style=" width: 396px height: 327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宋兰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分院副总工程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水资源中心总工程师 /p p   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分院副总工程师,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水资源中心总工程师宋兰合主持。首先,由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净水设备专委会邓瑞德理事长与山东省城市供排水水质监测中心贾瑞宝主任致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3c8ea7e0-2340-44d6-a7a5-ac9735e76f43.jpg" title=" 邓瑞德.jpg" alt=" 邓瑞德.jpg" width=" 492" height=" 317" style=" width: 492px height: 317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邓瑞德,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净水设备专委会理事长 /p p   邓瑞德理事长在致辞中强调,饮用水作为人民群众享受美好生活的必须基础条件之一,关系到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十九大报告多次强调改善民生,而改善民生就一定要把控水的质量,做好水质监测工作。本次讨论会的召开,就是为了规范水质监测工作,将科学、权威的信息向社会公布,向百姓公布,让百姓在喝的到饮用水的同时,还能够明明白白地知道饮用水的质量,喝的放心,喝的健康。本次标准的制定是一件善事、好事,希望在座的专家本着对党和国家负责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做好标准制定工作,制定出能够实施的标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2294867e-c8c4-479f-92c9-38987c75a99e.jpg" title=" 贾瑞宝.jpg" alt=" 贾瑞宝.jpg" width=" 421" height=" 299" style=" width: 421px height: 299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贾瑞宝,山东省城市供排水水质监测中心主任 /p p   贾瑞宝主任在致辞中表示,栗战书委员长在主持水污染防治法座谈会时提出在提出管控水源污染防控的同时促进、扩大水质信息的公开。在水质标准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开的水质信息的科学性就会打折扣。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水质监测和水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在国家标准化改革的大前提下,团体标准的作用必然得到加大和加强。本次制定的标准解决了入户系统水质监测这一重要环节的重要问题,抓到了管网供水问题的关键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7ee0ac90-1548-4e7c-8b4c-2648e5414457.jpg" title=" 苑萍.jpg" alt=" 苑萍.jpg" width=" 468" height=" 333" style=" width: 468px height: 333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苑萍,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青岛中质脱盐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 /p p   随后,承办单位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青岛中质脱盐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苑萍作了协会标准工作汇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88a74c88-896c-4a74-bdb9-3f50be56091c.jpg" title=" 马中雨2.jpg" alt=" 马中雨2.jpg" width=" 457" height=" 340" style=" width: 457px height: 34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马中雨,山东省城市供排水水质监测中心 /p p   之后由此次标准主笔专家,山东省城市供排水水质监测中心贾瑞宝主任主持了标准第二稿的讨论环节。山东省城市供排水水质监测中心马中雨代表标准主笔团队对标准编制修改情况进行汇报,并对标准制定的对标准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安排和确认。接下来,与会代表结合产品、技术和实际应用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及建议。随后确定了标准进度安排,以及送审时间。随后,山东省城市供排水水质监测中心进行了拟申请立项标准工作汇报。 /p p   最后,由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净水设备专委会邓瑞德理事长作会议总结讲话并进行重要指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6294ea9f-648f-4380-8301-da7f0f32bb44.jpg" title=" 邓瑞德12.jpg" alt=" 邓瑞德12.jpg" width=" 509" height=" 333" style=" width: 509px height: 333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净水设备专委会理事长邓瑞德进行总结讲话 /p p   邓瑞德理事长首先对参会专家表示感谢,并勉励参与标准编制工作的年轻科技工作者。邓瑞德理事长指出,参与标准制定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查阅资料、进行实验,对于科技工作者本身的成长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希望更多的年轻科技工作者能够加入到标准制定工作中来,在科研活动中飞速提升自己。 /p p   同时邓瑞德理事长对标准制定工作同时提出了两点要求:一,希望在今后的标准讨论会上能够增加与会专家交流工作进展、最新的国家政策、标准编制等信息的机会,让感兴趣的人能够参与。二,希望参与本次标准编制的专家能够进一步强化交流,积极建言献策,在5月10日前将意见进行汇总。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99dad581-3b3c-4b83-90ce-ad2728056d38.jpg" title=" 讨论会.jpg" alt=" 讨论会.jpg" width=" 573" height=" 243" style=" width: 573px height: 243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讨论会现场 /p p   改善水质,把控为先。为了把控好饮用水供水的水质,让饮用水走好供水管网的“最后一公里”,在线监测手段必不可少。相信智能化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在解决供水管网末梢水质监测这一传统城镇供水水质监测的痛点、难点问题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本次会议的召开极大地推动了饮用水入户水质在线监测智能化设备品质的标准化进程,对于解决当下饮用水入户水质在线监测智能化设备及应用领域的标准缺失问题意义重大。 /p p br/ /p
  • 上海有机所金属铱催化的烯丙基取代反应研究取得新进展
    过渡金属催化惰性碳氢键的直接官能团化反应在近年来受到化学研究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这类反应中,剧烈的反应条件,当量氧化剂的使用,以及选择性难以控制等依旧是其应用中的主要制约因素。此外,从烯烃出发实现烯烃碳氢键活化的工作也非常少见。 铱催化剂催化烯丙基取代反应 200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金属铱催化的基于自由胺基协助双键末端碳氢键活化,在[Ir(COD)Cl]2和Feringa配体的催化体系作用下,邻胺基苯乙烯类化合物与烯丙基碳酸酯可以发生直接的烯丙基烯基化反应,立体选择性地得到顺式双键产物(J. Am. Chem. Soc. 2009, 131, 8346-8346),反应条件温和,原料简单易得。这一方法为构建顺式双键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思路。结果发表以后被Synfacts积极评述(Synfacts, 2009, 9, 0987)。这也是金属铱催化直接烯丙基烯基化反应的首例报道。 铱催化剂催化合成苯并氮杂七元环化合物 最近,研究人员在这一研究发现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设计,在[Ir(COD)Cl]2和Feringa配体的催化下,邻胺基苯乙烯类化合物和烯丙基双碳酸甲酯反应,可以实现串联的烯丙基烯基化与分子内不对称烯丙基胺化反应,高收率、高对映选择性地合成苯并氮杂七元环类化合物。所得具有光学活性的苯并氮杂七元环类化合物,可以方便地转化为结构复杂多环化合物,为合成苯并氮杂七元环这一在许多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都广泛存在的一类骨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这一部分工作已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1496-1499上。结果发表以后被Synfacts积极评述(Synfacts, 2010, 4, 0446)。 这些研究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的资助。(摘自有机化学网)
  • 上海有机所在PdH催化的不对称迁移烯丙基取代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何智涛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alladium-Catalyzed Regio- and Enantioselective Migratory Allylic C(sp3)-H Functionalization的研究论文。该工作利用链行走的策略为惰性烯丙位C-H键的不对称官能团化提供了新思路,揭示出亲核试剂的pKa值对迁移和取代历程的影响,并通过机理研究阐释和验证了反应的基本历程。  相较于传统带有离去基的烯丙基取代反应,不对称烯丙基C-H键的直接官能团化更为直接和步骤经济。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仍面临诸多问题。大部分相关催化工作要求烯丙位C-H被相邻的杂原子或sp2碳单元进一步活化,对非活化的烯丙位C-H键的不对称官能团化的研究相对局限。过渡金属催化的链行走策略已被证实可以有效活化远程的惰性C-H键。基于此,科研人员设想利用过渡金属参与的链行走策略来定位烯丙位的C-H金属化,由此产生的稳定烯丙基金属中间体再被分子间的亲核试剂捕获,从而实现非活化的烯丙位C-H键的高效不对称官能团化(图1)。  该反应对于不同的链长度和取代基均有较为突出的结果,兼容复杂迁移体系的同时也能实现了手性控制(图2)。此外,亲核试剂的pKa值与反应的活性密切相关。只有当亲核试剂的pKa值处于13-18间时才有相对较高的反应活性。pKa值高的亲核试剂往往无法促进开始的烯烃迁移的发生,而pKa值低的亲核试剂虽能有效实现金属迁移,但却具有相对较弱的亲核取代能力。  进一步探究反应机理(图3)并结合传统的迁移反应和烯丙基取代过程,研究推测,反应可能首先由二价钯在亲核试剂作用下还原形成零价钯启动,随后在碱的作用下被质子氧化形成二价PdH物种,与末端烯烃配位继而发生快速链行走过程得到烯丙基钯中间体,再接受亲核试剂的进攻,从而得到烯丙位C-H官能团化的产物,同时再生零价钯完成催化循环历程。研究发现,反应初期存在诱导期,为初始零价钯形成过程。该串联过程对于催化剂和亲核试剂均呈现出一级反应,而对二烯底物的动力学符合Micheaelis-Menten模型,即饱和动力学关系,由此推断反应决速步为亲核取代过程。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科院等的资助。
  • 警惕中国重金属污染致病事件进入高发期
    编者按:   眼下,北京两名市民“饮雪碧汞中毒”事件备受社会关注,正在多方稽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则于前段时间透露,12起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件,致使4035人血铅超标、182人镉超标,引发32起群体性事件。他同时表示,环保部今年将集中精力优先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   重金属污染究竟危害几何?有何应对之道?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长期研究重金属污染的美国夏威夷大学水处理专家董良杰。   中国经济时报:重金属污染有怎样的特点?   董良杰:砷、镉、铅、铬、汞等重金属元素是剧毒物质,极易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一个化工企业排放几吨超标废水就可能污染一条江河。   重金属污染有三个特点:一是微量剧毒、长期积累。长期饮用含有重金属的水,有毒元素在人体内积累,可导致神经系统破坏、肺癌、肝癌、食道癌等,导致区域癌症高发病率和新生儿畸变。对成年人来说,从积累到癌症发病约为10年。重金属污染对儿童影响更大,在致癌期以前,可导致神经系统病变和智力发育不全。二是终身有害,不可逆转。重金属污染造成的病变绝大部分是不可逆的,难以医治。三是杀手无形,难以提防。由于大多数重金属在水中以无机物离子存在,无色无味,一般很难直观检测,即使仪器检测也要求高精确度的仪器才能检验出来,一般县一级的实验室不具备检测条件。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重金属污染正在进入高发期,未来几年情况怎样?   董良杰:中国的重金属污染问题的集中暴露只是刚刚开始,已经进入危机阶段,2010年、2011年仍将有集中爆发事件。如果不及时出重拳监管,未来几年情况还会更加严峻。   中国经济时报:重金属污染的源头在哪里?   董良杰:中国的重金属污染,除了地理地质因素导致的砷天然污染以外,大部分是人为污染。主要污染源为金属冶炼废水污染、电镀工业废水、化工污染、垃圾填埋场和金属加工、废旧电器回收等。   由于这些工业企业往往是当地的税源和就业渠道,因此即使问题集中爆发,当地政府也会为利益和政绩、形象考虑,常常遮掩不报,实情很难上达。   我曾于2008年在湖北汉川考察,发现当地的机械加工、电镀工业废水处理设备极为陈旧简陋,致使当地的河流和地下水出现严重污染,当地270个村庄,竟有220个存在饮水安全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国内重金属污染目前呈现怎样的趋势?   董良杰:国内重金属污染目前出现了八大趋势。一是重金属污染由城镇工矿向农村转移,许多城市因为没有足够的废水处理设施,未达标排放的废水通过天然的排污沟或河道排放,形成了巨大的污染转移带。   第二个趋势是由水源到土壤污染到食物链整体发展。重金属污染的传播主要通过水和土壤进入到食物链,最后在食物链的末端——人体中富集,危害人体健康。利用污染的水进行灌溉和水产养殖都会带来严重危害。   我曾在山东渤海湾、莱州湾考察发现,一些水产品重金属含量已经严重超标,特别是一些甲壳类海产品,重金属污染在甲壳上集聚,不论是野生的还是人工养殖的,重金属超标是普遍现象,有的竟高达20毫克/千克,镉等重金属超标100倍。   第三个趋势是长期积累疾病集中爆发。饮用重金属超标的水,一般经过10年左右的积累,将会进入疾病高发期。我国正在进入重金属污染疾病高发期阶段。   第四个趋势是小流域到大流域化污染发展。重金属离子通过水的传播,在地上和地下扩散很快。一次大的雨水可能带来大面积的污染。中国长江、淮河流域是水患多发地,而中国的很多有色金属矿、化工厂等都相对集中在这些地区,水患伴生的污染事故也是多发地带。   第五个趋势是全城性、流域性的重大环境事故频发。在长江流域,如四川、湖南、湖北等一些以地表水为饮用水水源的城市,存在巨大污染隐患。我在考察中发现,株洲、岳阳、长沙等地存在巨大的重金属污染隐患。未来灾难可能由于冶炼化工企业在雨季污水冒溢,也可能因污水处理设施故障等引发。   第六个趋势是地上污染到地下水直接污染。重金属污染不仅通过非达标排放污染河流,雨水冲刷渗透污染地下水,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极不负责任的化工企业通过深井直接向地下水层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废水地下排放,污染源难确定,难监管,更难以治理,污染后果极其严重。   第七个趋势是巧立名目,瞒天过海,异地排污。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在一个地方被关停后,可以在另一个地方借尸还魂,如一些电镀污染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巧立名目、改头换面。   第八个趋势是城市地表雨水高速公路雨水排污成日趋加重。城市地表雨水也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特别是中国城市建设加快,在建设过程中很多建筑工地几乎没有任何污染防护措施,致使城市面源污染汇集以后成为可怕的杀手。   另外,高速公路两侧的重金属污染也在逐年加重。   总之,中国重金属污染甚出现了工业向农业转移、城区向农村转移、地表向地下转移、上游向下游转移,从水土污染到食品链转移,由逐步积累的污染恶果正在进入突发性、连锁性、区域性的爆发阶段。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重金属污染难以遏制?   董良杰:中国地下水 、地表水污染特别是饮用水污染,和产业布局、产业水平有直接关系。原国家环保总局2007年的资料显示,中国有两万多家化工企业建在江河旁边,其中有2000多家企业建在水源地附近。在区域性的产业结构上,也有类似问题。   在环境监管方面,法律不严,执法更不严。行政问责不能代替法律制裁,唯有随时随地主动问责才能遏制环境犯罪,但大部分地方政府缺乏主动问责的动力。   在制度设计方面,没有独立于当地政府环保机构监管。利益与权力一体化,绝不可能改变监督和监管执行力软弱的局面。   此外,流域性监管不到位,水权法缺失。如果有了水权法确定地方政府负责制,上游出现污染源,下游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法律形式起诉上游的政府。水权法可以为流域性的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最后,环保缺乏科技投入。政府有限的环保投入和排污企业极力降低环保成本,导致中国特有的怪现象:一方面是环境危机,另一方面环保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反而是惨淡经营。   中国经济时报:对国内防治重金属污染,有什么建议和对策?   董良杰:重金属污染防治、饮水安全将既是紧迫的又是长期的艰巨任务。建议全面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人类80%的疾病和饮水水质不良有关。从中国现状看,仅仅实行企业问责制、产业自律、国家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食物链的角度对每个环节实施调查、监督、科普、道德教育。除了实施包括饮水器、过滤器在内的家电下乡外,必须实行科技下乡、科技人才下乡。如能把饮水安全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统筹起来,此工程项目总计可创造100万个就业机会。   建议建立重金属污染救灾快速服务队,储备危险品救灾设备与物资。   建议设立国家饮水安全办公室,统领国家饮水安全战略。成立权力集中、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环境监管机构是必要的。   建议加大涉饮用水处理经济适用技术科技投入。中国的饮用水标准已经和国际接轨,但在技术支撑研究和投入还需要尽快补课。
  • 芬兰开发快速MRI分析诊断阿尔茨海默病
    芬兰科学家开发用于分析诊断阿尔茨海默病(AD)快速磁共振(MR)成像方法,分析准确性高,目前被认为是诊断最有效的方式。研究人员表示,准确快速的分析方法非常适合于临床应用。   由于阿尔茨海默病一旦发生,无人能够阻挡其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因此早期检测阿尔茨海默病成为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早期症状包括萎缩,即脑细胞损失,在MR图像中可见。芬兰VTT技术研究中心开放了这种新方法,利用海马的体积研究人员可以准确地自动计算萎缩的情况。   使用的VTT新方法,对磁共振成像评价需要三分钟。而目前最快的MR图像的自动评估方法,评估需要15至20分钟,但有时评估甚至需要几个小时。   该方法是新系统的一部分,包括在欧洲联盟PredictAD项目内,用于诊断AD。该系统将于2011年完工。该项目的目标是建立客观的准确,有效,快速的临床使用方法,但不需要大量投资的设备。   新方法开发还包括其他组织,包括通用电气医疗集团、伦敦帝国学院、Rigshospitalet大学等。该方法目前正在测试,以确认其运作效率。
  • N端封闭蛋白序列分析进行时——台式MALDI-8020
    胰蛋白酶消化,质谱法轻松鉴定蛋白质,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工作流程。即使是刚接触MS的使用者也可以很快掌握。在质谱法鉴定蛋白的工作流程中,蛋白质鉴定是通过使用搜索引擎,例如 Mascot或Matrix Science进行简单的数据库搜索来实现的。然而,对于数据库中未列出的蛋白质鉴定需求,或需要进行蛋白质末端序列分析的这两种情况,通常采用更昂贵的高端仪器和更复杂的工作流程,需要熟练的操作员。此外,蛋白质测序仪也通常用作蛋白质末端序列分析的方法,但遇到 N 端封闭的蛋白质,去封闭是必要的。作为样品序列分析前的预处理,预处理效果取决于蛋白质类型,可能效果不佳,对操作人员有一定要求,需要一定程度的技能和经验,这些可能会限制其使用。 近年来,利用MALDI-TOF离子源(ISD:In-Source Decay)中发生的蛋白质碎裂离子,可以分析N末端被封闭或未在数据库中登记的蛋白质序列MS图谱。此外,ISD理论上不受每个样品质量的限制,因此无需胰蛋白酶消化即可直接对高质量蛋白质进行测序。结合电泳胶提取蛋白和岛津台式机MALDI-8020,通过N端封闭蛋白的分子量测定和序列分析的例子,让我们来了解下大蛋白分子直接测序技术MALDI-ISD。 将模型样品N 端被乙酰化的牛碳酸酐酶 (Sigma-Aldrich)溶解在缓冲溶液中进行电泳, 95 °C 下加热 5 分钟,然后在聚丙烯酰胺凝胶(ATTO 12.5 %,预制 e-PAGEL)上进行电泳。所得聚丙烯酰胺凝胶用考马斯亮蓝染色以检测蛋白质斑点。使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提取缓冲溶液,我们从凝胶分离的碳酸酐酶的条带中提取蛋白质。使用氯仿/甲醇在提取缓冲溶液中沉淀蛋白质以去除表面活性剂和盐,并使用 MALDI-TOF 质谱仪进行测量。芥子酸用作 MALDI 基质用于蛋白质分子量测量,1,5-二氨基萘 (DAN) 用于 ISD 的序列分析。 图1、碳酸酐酶电泳图图2、从凝胶中提取的碳酸酐酶MS图(基质芥子酸) 接下来,从25 pmol凝胶蛋白条带中提取碳酸酐酶,与基质DAN混合,MALDI-8020线性模式进一步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主要检测到c离子(从蛋白质N段产生的片段)质量一致的峰。通过使用免费软件Mass++ TM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比对工具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 (BLAST),我们对从检测到的峰中获得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搜索。 图3、MALDI-ISD鉴定结果 鉴定结果显示匹配结果最高的是碳酸酐酶。通过检测到的c离子片段质量和数据库中已有的碳酸酐酶氨基酸序列,我们可以推断出N段序列是SHHWGYGKH...,并且是N-乙酰化的。 MALDI-8020线性模式MALDI-ISD技术,无需复杂的工作流程,无需胰蛋白酶消化即可直接对高质量蛋白质(如本文所述m/z 29030示例)进行N端测序。 该方法在岛津应用专家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日本爱媛大学高级研究支持中心生物医学分析部、利物浦大学生化与系统生物学系等共同发表的一篇文献中也有应用到。PEPPI-MS基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预分馏,实现质谱法鉴定完整蛋白或蛋白复合物。凝胶分离回收14种人血清蛋白,提取后,用MALDI-8020的MALDI-ISD产生的产物离子鉴定人血清白蛋白N端氨基酸序列。 MALDI-8020是岛津MALDI家族一款体积小巧,性能卓越的特色产品。荣获2018 IBO工业设计大奖银奖。 主要特点:● 线性台式MALDI-TOF● 200Hz固态激光器,355nm波长● 进样速度快● TrueClean™ 自动源清洁功能。配备大口径离子光学系统,使仪器长期使用中源的污染风险降到最低。配备基于紫外激光器的源清洁功能,可自动快速实现源自清洁。● 静音(参考文献:岛津应用新闻 No.B83J. Proteome Res. 2020, 19, 3779−3791
  •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新进展:中国科学家发现新生物标志物
    “该发现不仅突破了传统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志物的局限性,还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度。此外,这些新发现的生物标志物不仅限于脑脊液研究,还可能在血液检测中展现出同样的诊断潜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冯建峰/程炜团队发现了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诊断和预测具有重要价值的新型生物标志物——YWHAG,它在识别生物学定义的AD和临床诊断的AD痴呆时的准确度分别高达96.9%和85.7%。当地时间2024年7月10日,该研究在线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为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据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lzheimer’s Association)数据,全球约有5500万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因发病机制未明,阿尔茨海默病被认为是“研发黑洞”。当地时间2023年7月6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完全批准日本卫材药业(Eisai)和美国渤健公司(Biogen)联合开发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Leqembi上市,它也成为20年来首款获FDA批准上市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当地时间2024年7月2日,美国药企礼来(LLY.US)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Kisunla获FDA批准上市。两款新药均用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这也让早期诊断成为关键。由于两种靶向药物的获批,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记物研究的进展,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和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在当地时间2024年6月27日更新了《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分期的修订标准(2024年)》(以下简称“新标准”),它将阿尔茨海默病定义为一种生物衰老过程,在无症状时,人们就已经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病理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通过生物标记物检测出来。因此,新标准认为不能仅凭临床表现诊断阿尔茨海默病,要通过生物标记物来确诊。郁金泰告诉澎湃科技,通过临床表现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即基于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和行为改变,结合临床评估、神经心理测试和影像学检查等来定义该疾病。这种诊断通常在病情进展到中晚期时进行,主要依赖于症状和体征。而通过生物标记物来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是指基于脑组织的病理特征来诊断该疾病,即β-淀粉样蛋白病理和tau病理的存在,这些病理变化可以通过活检、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或脑脊液(CSF)生物标志物检测来评估,是目前公认的诊断标准。这种定义更加依赖于明确的生物学特征,使得诊断更加客观和精准。新标准将β-淀粉样蛋白病理和tau病理归类为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病理变化的核心生物标记物,除此之外,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标记物还包括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非核心生物标记物,如炎症标记物、免疫激活生物标记物等;与非阿尔茨海默病共有的常见病理标记物,如脑血管疾病、神经元α-突触核蛋白疾病生物标记物等。郁金泰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生物标记物。其研究共纳入707名参与者,包括认知正常、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的人。通过对SomaScan平台(美国Somalogic公司研发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检测平台,通过高通量分析生物样品中蛋白质浓度变化来监测健康和疾病)检测的脑脊液蛋白质组学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研究团队在6361个蛋白质中筛选出对阿尔茨海默病生物学诊断最重要的四个生物标志物:YWHAG、SMOC1、TMOD2和PIGR蛋白,以及对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诊断最重要的五个生物标志物:ACHE、YWHAG、PCSK1、MMP10和IRF1蛋白。YWHAG在识别生物学定义的阿尔茨海默病和临床诊断的阿尔茨海默病痴呆时表现最佳,准确度分别达96.9%和85.7%。使用前述四个和五个蛋白分别组成的组合可将诊断准确性提高到98.7%和97.5%。YWHAG、SMOC1、TMOD2和两种蛋白组合的卓越性能不仅在独立的外部队列中得到了验证,而且在区分尸检病理证实的阿尔茨海默病与非阿尔茨海默病时也得到了验证,甚至优于经典的阿尔茨海默病脑脊液核心标志物(Aβ42、p-tau181、t-tau)以及这三种经典标志物的组合。除了卓越的诊断效能,它们在预测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进展方面也表现良好,与阿尔茨海默病核心病理和认知能力下降密切相关。郁金泰向澎湃科技解释,YWHAG是一种14-3-3蛋白家族成员,也称为14-3-3 gamma。YWHAG蛋白可参与调节细胞周期、信号传导和代谢等多种细胞过程。YWHAG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脊液中表现出显著的表达变化,其异常表达与神经退行性变和病理变化相关,通过检测YWHAG的变化,可以反映出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过程中的神经元损伤和细胞信号通路改变,有助于早期检测和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据郁金泰介绍,检测YWHAG蛋白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即使用特异性抗体检测YWHAG蛋白,定量分析其在血浆或血清中的水平;质谱分析(LC-MS),即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YWHAG蛋白进行精确检测;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即使用抗体对YWHAG进行特异性检测,评估其表达水平;以及SOMAscan,这是一种蛋白质组学技术,利用适体(DNA或RNA寡聚体)进行蛋白质检测,能够高通量、高灵敏度地检测包括YWHAG在内的多种蛋白质。郁金泰团队认为,此次研究成果不仅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和疾病预测提供了全新的生物标志物,更在临床应用和未来研究方面展现了广阔的前景。该发现不仅突破了传统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志物的局限性,还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度。此外,这些新发现的生物标志物不仅限于脑脊液研究,还可能在血液检测中展现出同样的诊断潜力。据悉,相关的血液YWHAG研究已经在进行中,相关成果已申请专利。研究团队表示,这预示着更加便捷、非侵入性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方法或许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新标准特别提到,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诊断领域最重要的进展是血液标志物(BBM)的发展,其中一些(不是全部)检测方法表现出准确的诊断性能,这使得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学诊断更易获取,并有望彻底改变临床护理和研究。该领域目前正处于过渡阶段,在此期间,血液标志物正在与传统的脑脊液和PET生物标志物相结合进行诊断。
  • 部分带香味文具含苯和甲醛 可能致白血病
    不少家长日前向记者反映,开学后市面上就出现了很多带香味的文具,担心使用这些香味文具会给孩子健康带来影响。2月22日,记者调查了重庆朝天门批发市场和学校周边多家文具店发现,香味文具很畅销,专家表示,香味文具不少是用工业香精调兑而成,对人体有害。   个案:女儿房间香气包围   2月22日,杨家坪劳动二村的吴梅女士向记者反映,孩子今年读初二,开学时,女儿带着她去朝天门批发市场买了一堆文具,其中有不少都带有香味,女儿的房间每天都被这些香味包围着。吴女士表示,闻到这些香味就感到胸闷气短,她觉得这些香味有些不正常。   调查:闻了文具胸闷头晕   2月22日,记者来到朝天门批发市场调查发现,市场里有不少商铺都有香味文具,包括荧光笔、橡皮擦、圆珠笔等。在一家文具批发店的货架上摆放着各种彩色荧光笔,其中一款8支装的荧光笔包装上标注着“水果香味”。记者看见,该款荧光笔共有8种不同颜色,包装上除了几个简单的中文,其它全是英文,没有生产厂家和生产日期。据店主介绍,这款荧光笔不同颜色就是不同味道。记者拿出其中一支紫色荧光笔,打开笔盖凑到鼻子下,一股刺鼻的劣质香精味扑鼻而来。记者又打开了几支笔,发现味道虽然有些不同,但同样刺鼻,闻完几支笔的味道,只觉得胸闷头晕。   随后,记者还走访渝中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的各大中小学发现,小学附近的文具店一般都有香味文具出售。   说法:可举报“三无”文具   记者向12315工商投诉热线反映了此问题,工作人员表示,重庆市工商局暂无设备检测香味文具的香气是否超标,市民在购买文具时若发现是“三无”产品,可打12315举报。   危害:严重可导致白血病   本报优生活顾问团专家、市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黄晓岸表示,香味文具是因为使用了香精,一些劣质香味文具使用的是化工香料,这种香料含有苯和甲醛等。长期使用这类香味文具,会造成孩子慢性苯中毒,引起造血和免疫机能损伤,甚至可能会成为白血病的诱因。
  • 我国目前排污许可制度的弊病及国际经验启示
    p   排污许可制度在我国实施由来已久,但至今未成为针对污染点源的核心管理制度,其主要原因是制度本身的不清晰、不衔接和不到位。时至今日,在国家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启动之时,反思这项制度运行的问题,剖析国际先进经验的可取之处,对我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p p    strong 目前排污许可制度的弊病 /strong /p p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地方试点排污许可制度至今,已经有20多个省(区、市)向总计20余万家企业颁发了排污许可证。但是,这项制度定位不明晰、制度不衔接、监管不到位,存在制度缺陷与技术难点,难以有效管控排污单位的环境行为。 /p p   一是未成为点源 a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02.html"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环境 /strong /span /a 管理的核心制度。一方面,排污许可制度并未获得充足的法律支撑。虽然上位法律对排污许可证做出了原则规定,但程序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多数地方无法对违反证照的企业进行监管和处罚。另一方面,排污许可缺乏制度衔接。现有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排污收费、环境监测、环境统计、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点源环境管理制度之间缺乏协调关联,排污许可制度未能起到企业环境管理核心政策的作用。由于缺乏许可证的统领,各项制度只是在污染防治的某一个阶段发挥作用,其主要功能表现出很大局限性,难以有效实施。 /p p   二是排污许可制度未能有效覆盖大部分污染源。各地在颁发排污许可证的过程中没有统一规定发证范围、发证程序、证照样式与许可内容等关键要素,因此或多或少存在对部分污染源的管理缺失。在已经进行污染物申报登记的企业中,只有30%左右获颁排污许可证 发证范围和种类不全面 排污许可证未能与环境功能区划挂钩,对改善环境质量作用很有限。“重证轻管”现象普遍,证照内容比较空泛,各地发放的排污许可证载明的内容较为简单,仅有排放标准、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等数据,未对企业治理工艺流程、污染物排放地点、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等做出详细要求,也未将处罚结果记录在案,难以作为执法依据,无法起到守法和执法“百科全书”的作用。 /p p   三是许可证的管理手段并未跟进,源头准入容易,但证照管理缺失。多数地方排污许可证的管理形式简单,仅起到排污资格证的作用,未对企业遵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信息公开等法律法规提出明确要求,更缺少“一厂一策”的个性化措施。另外,许可停留在发证阶段即结束,制度的实质性作用并未发挥出来,没有体现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之中,证后监管薄弱。基层环保力量不足,发证后难以实现全面监管,难以杜绝非重点企业的违法行为。 /p p   四是发放后的排污许可证用途不明。排污许可证用途不够明确,由于目前没有以国家文件形式出台详细的处罚条款,因此各级管理部门均无法依据法律执行无证排污的处罚,更无法要求企业执行按证排污。即使在部分地区,排污许可证的监督管理理念相对先进,也仅是把排污许可证用于银行借贷、金融准入等部门的管理需求,没有形成环保部门实质性的管理模式。 /p p    strong 国际排污许可制度带来的启示 /strong /p p   美国、瑞典、挪威、德国、日本等不少国家都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并卓有成效,但各国实施许可证的目的与出发点各有不同,实施手段各有区别,对中国的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而言,有可借鉴的内容,但也不能一味模仿。 /p p   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有: /p p   全生命周期的排污许可。发达国家的排污许可制度,基本实施的是全生命周期的排污许可。以美国NPDES排污许可证为例,只要有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设施或活动,均需要获得排污许可。这一许可是贯通项目建设、试生产、运营、监管、后期评估全过程的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则是申请许可过程中的相关证明文件。因而,对于排污设施的建设与运行而言,实行的是一证式管理,不存在多重许可的问题。 /p p   排污许可证与环境质量相衔接。在国外,为了将污染源的排放行为与环境质量挂钩,一般通过建立污染排放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响应关系,确定允许污染源排放的浓度与总量限值,典型代表就是美国的TMDL计划。随着污染形势的复杂化,发达国家的排污许可从最初的仅面向固定点源开展,到逐步将其他形式的污染源加入许可范畴,如暴雨许可证、船舶临时污水排放许可证等。我国虽然在短期内难以在全国层面铺开基于环境质量的污染源管理,但可以在环境质量超标的区域(流域)或具体控制单元中,根据需要改善的指标需求,建立排污许可量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响应关系,以环境质量约束排污许可量。 /p p   精细化的证后监管模式。不论美国还是欧盟各国的排污许可证管理,都建立在完备的法律框架基础下,以完善的管理框架与精细化的制度体系设计作为排污许可制度顺利实施的保障。美国通过《清洁水法》、《清洁空气法》,欧盟各国通过“欧盟工业排放指令”(IED)的框架,搭建了一套完整的排污许可体系,包括完善的听证、罚款、法律监督程序。美国根据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排放特征和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采用不同的许可证类型以及相应监管模式 欧盟颁发排污许可证时也建立了完善的监督监测体系和标准规范,为环境综合决策提供支持。 /p p   凸显企业主体责任的重要性。各国实施排污许可证多年,企业自主承担治污主体责任的思路已深入人心,而政府主要是对企业排放行为开展监管。在我国,管理部门对企业“全管全控”的思路尚未完全扭转,在部分地区,企业的排放责任被加诸于地方环保部门。这一方面导致企业众多、地方环保部门难以管住 另一方面,地方环保部门承担了企业不依法排污带来的社会责难。强调企业主体责任,要求企业自主申报、自主承诺、自主监测,就是为了把相关责任还给企业,地方环保部门要承担的是监管与处罚职责。 /p p   笔者认为,对于一些国际经验,应结合我国国情,在消化基础上予以适当吸收: /p p   综合许可与分项许可。欧盟实施综合许可证,而美国实施水、气分项许可,这与政策实施背景相关。美国《清洁水法》出台较早,水质管理局也较为强势,首先推出了NPDES水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并予以实施。虽然综合性的排污许可一直是美国管理人员认为理想的管理模式,但由于历史原因与技术障碍,后来制定的《清洁气法》以及大气排污许可证已经难以并入管理。从美国与欧盟经验来看,综合许可与分项许可只是排污许可证的表征形式,其内涵表现则没有区别。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综合性的排污许可制度更符合简政放权的要求。 /p p   按设施发证与按企业发证。国外按设施颁发排污许可证主要是基于精细化管理要求,根据排污特征分设施管理。鉴于国内环境管理水平不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建议以“一企一证”为基本要求,先关注末端排放 在有条件的区域或者行业,可以对设施或生产线提出更高管理要求。 /p p   与环境质量、环境容量挂钩。与环境质量衔接是排污许可制度设计的未来方向。由于我国现在的管理体系尚不够完善,现阶段将许可证与质量完全衔接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要实现污染物排放量与环境容量/环境质量关系的关联,在近期的排污许可制度管理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现阶段应首先抓好许可证的核发与证后监管。 /p p    strong 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建议 /strong /p p   要推进我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笔者建议如下: /p p   将对事前审查手段的严格要求逐步转移到对事中管理手段许可证之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预测。“三同时”验收则是对在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中要求企业完成的污染治理任务进行验收的过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是在项目建成之前即已完成,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三同时”程序的审查则是在项目建成之初完成。这两步审查工作,从某种角度说,并不能保证项目在实际运行中产生的环境影响与审查结果完全一致,而项目在运行中实际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才是监管重点。这类监管应该贯穿于项目运行整体过程,并不是某一个环节。 /p p   因此,建议将事前审查的严格程度向后转移。一方面,在事前要求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更为贴近实际建成后的项目运行情况,只需要符合国家、地方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等要求即可发证 另一方面,证后监管应与事前企业自承诺的、在排污许可证中为企业制定的排放要求严格一致,当企业未按照证照要求排污时则启动处罚程序。处罚程序应包括行政处罚和必要时的刑事处罚,具体处罚方式应逐步通过法律法规等予以固化。 /p p   对申请许可证的企业实行“宽进严出” 政策。所谓“宽进严出”,是指企业按现有的法律法规开展排污行为即可,并不要求企业在申领许可证时自证其的确已达到法律法规相关要求,即不在发证环节对企业设定额外的门槛。排污许可证是一种“身份证”还是“持枪证”,业内一直为此争论不休,两种声音皆有一定道理。但“持枪证”理论提出必须要求企业满足一定条件后才能持证,类似警察持枪,相关要求比较严格,这样势必将不少企业直接挡在许可证门槛之外。而在很多地方环境管理不甚严格、水平不甚高超的当下,也就意味着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会始终游离在有效监管之外。 /p p   因此,笔者认为身份证的管理模式相对比较合理。在企业诞生之初即承认其排污可能性,同时根据法律法规提出适当的管理要求,这时并不要求企业直接具有合法排污的属性,而只需要企业承诺按照许可要求进行排污。这种方式只能代表企业所签署承诺书的内容是合法的,而不代表在签署承诺书、领取许可证之后企业的排污行为一直合法。这一方面可以把环保部门从难以对企业开展合法性认定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另一方面,执法和处罚行为的加强,也使企业感受到许可证背后所代表法律的震慑作用,从而使这一制度能够成为有成效的环境管理制度。 /p p   对排污许可证的许可内容和载明事项需要予以区分,并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根据《行政许可法》,“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 可以设定行政许可。针对排污的行政许可,在内涵上是赋予污染源允许其排污的特定权利,从而将环境容量这种公共资源配置给污染源。因此所有许可内容都必须围绕“排污的权利”这种属性进行规定。另外一层含义是,与排污不相关内容,应不在排污许可证的许可内容中予以规定。但与企业环境行为密切相关的内容如监测要求、执行报告、环境应急等,并不属于许可内容,却属于许可之外必须有的相关要求,应在载明事项中予以明确。 /p p   许可证管理可首先选择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开展试点,之后再在全国铺开。在试点的选择上,可以挑选条件相对成熟、对制度改革积极性较高的地区,以及污染相对严重的行业开展。在试点地区开展许可证制度管理应主要考虑与其他管理制度的衔接,如环境影响评价、排放标准要求、区域/流域环境容量分配、排污权初始核定等。在试点过程中,对拟定的制度改革可采取不断改进的模式。在试点行业开展许可制度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加强行业环境行为的管控。因此,应主要明确企业与环境管理相联系的各技术节点,如主要排污点的管控、环境监测要求、环保部门的监管模式探索、信息公开等。上述两类试点可以分别从企业与外部的关联性,以及企业内部的管理特征两个层面对许可制度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这对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不无裨益。即使在许可制度全国推广之后,仍然可以保留一两处试点地区和行业,继续探索制度的完善之道。 /p
  • 开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用抗体药物的同步定量分析技术
    使用“nSMOL Antibody BA Kit”实现对血液中治疗药物的监测预处理试剂盒“nSMOLTM Antibody BA Kit”岛津制作所和京都大学的研究小组领先全球开发出自身免疫性疾病1)治疗用抗体药物的同步定量分析技术。检测环节使用了岛津制作所的超快速液相质谱联用仪“LCMS-8050/8060”和预处理试剂盒“nSMOLTM Antibody BA Kit”2)。6月12日,联合研究成果发表在免疫学领域学术刊物《Journal of Immunological Methods》的网络版上。3)该研究从2017年4月开始历时2年,开发了从人血清中同步定量分析多种治疗用抗体的技术。具体来说,是指在相同分析条件下,对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所用的7种抗体药物品(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尤特克单抗、依库珠单抗、戈利木单抗、依那西普、阿巴西普)进行同时测定的技术。定量分析技术的有效性依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指导标准4)进行了验证。从2017年12月开始的大约1年内,使用京都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收集的备检样品,对备检样品中所含的多种抗体药物的浓度进行检测,确认了同步定量分析值与过去取得的定量分析值之间仅有5%误差,属于高度一致的结果。本研究是在取得京都大学大学院医学研究科?医学部及医学部附属医院 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实施的(批准编号:R0357、R0012、R1632)。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关键是抗体药物的正确使用,为此,须使“血药浓度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以下简称“TDM”)生效。近年来,有报告表明部分疾病所使用的药物的血药浓度与药效具有相关性。例如,在关节风湿病方面,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风湿病学会(EULAR)致力于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制定药效标准值。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有多种病情,因而会在多个诊疗科使用分别针对各种病情的抗体药物。针对各种药物单独进行TDM,存在着成本高、患者负担重等课题。本研究成果通过实现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体药物同步TDM,解决了上述课题,并开创了对多种疾病进行一元化且交叉式检查、制定相应治疗方针的可能性。此外,在医药品开发一线,本研究成果还可应用于生物仿制药的治疗效果验证等。岛津制作所通过正确使用医药品,减轻患者及医疗工作者的负担,并为控制医疗费增加而做出贡献。免疫细胞对自身的正常细胞及组织也反应过度并对细胞发起攻击而导致的疾病。关节风湿病等结缔组织病等为典型代表。超快速液相质谱分析系统用预处理试剂盒。与“LCMS-8050/8060”配合使用,可简便、迅速、高精度且低成本地实现抗体药物的药物动态分析。nSMOL法对抗体分子的N末端Fab领域进行选择性地解离和回收,通过质谱分析对单克隆抗体药物进行定量分析的本公司独有技术(nano-surface and molecular-orientation limited proteolysis)Multiplexed monitoring of therapeutic antibodies for inflammatory diseases using Fab-selective proteolysis nSMOL coupled with LC-MS. Iwamoto N, Takanashi M, Yokoyama K, Yonezawa A, Denda M, Hashimoto M, Tanaka M, Ito H, Matsuura M, Yamamoto S, Honzawa Y, Matsubara K, and Shimada T*. J Immunol Methods. 2019. pii: S0022-1759(19)30141-3. doi: 10.1016/j.jim.2019.06.014.https://www.fda.gov/files/drugs/published/Bioanalytical-Method-Validation-Guidance-for-Industry.pdf“nSMOL Antibody BA Kit”未进行基于医药品医疗器械法的医疗器械审批/认证等。不可用于治疗诊断目的及其相关手续。图片:超快速液相质谱联用仪“LCMS-8050”
  • 揭开癌症和免疫疾病背后的病毒病原学
    p   尽管研究了几十年,但许多癌症的原因似乎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解之谜。不过,也有一些类型的癌症,其恶性驱动因素已经被置于聚光灯下。科学家知道,99%的宫颈癌病例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 nbsp 1。HPV是一种大的DNA病毒,可在粘膜的角质化细胞、以及皮肤上形成感染,引起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或疣。如果HPV是大多数宫颈癌的成因,那么它是否也会导致某些皮肤癌? /p p   HPV和宫颈癌之间的密切关联引发了Emilie Hultin博士的好奇:HPV和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之间是否也存在关联。作为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一名遗传学家,Hultin博士的HPV研究已经从芯片转移到新一代测序(NGS),以揭示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中存在的新型HPV。凭借Illumina的HiSeq& reg 、MiSeq& reg 和NextSeq& reg 系统,她的研究凸显出NGS解决一部分医学上最大谜题的能力。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揭开HPV的秘密 /strong /span /p p   Hultin博士的科学生涯是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皇家理工学院(KTH)开始的,她研究的是化学工程。在攻读博士期间,她致力于为开展基于芯片的SNP基因分型和HPV分型开发新的技术和方法。在工作了两年之后,Hultin博士于2011年加入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她目前是Joakim Dillner博士实验室的一名研究协调员,负责研究组的深度测序实验室。 /p p   Hultin和Dillner博士都对鉴定与各种人类疾病(特别是癌症)相关联的病毒很感兴趣。他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检测HPV和宫颈癌之间的致病关联。在生殖道中,某些类型的高危HPV病毒更有可能让宫颈细胞癌变,而低危的HPV病毒则仅限于引起生殖器疣。由于HPV也能感染皮肤,他们决定调查HPV-癌症的关联是否也包含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之所以将黑色素瘤排除在外,是因为它与日照有密切关联。 /p p   “我们知道皮肤上有许多HPV病毒株,但不敢肯定它们是否引起非黑色素瘤皮肤癌,”Hultin博士谈道。“要想确定关联的存在,需要鉴定皮肤样本中的少量HPV DNA。这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 /p p   他们并不知道要寻找什么,因此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NGS。“芯片技术是针对已知的DNA序列,因此我们无法用它来鉴定新病毒,”Hultin博士说。“NGS让我们能对皮肤样本中的所有DNA进行测序,从而可以检测新型HPV。” /p p   Hultin博士加入Dillner博士的实验室时,正赶上他们购买第一台NGS测序仪,Roche 454系统。研究团队后来使用一个中心实验室的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on Torrent测序系统。不久他们认识到,这两台系统都不能提供寻找新病毒所需的测序深度。“病毒信号淹没在样本中极大量的皮肤细胞DNA中,”Hultin博士说。“实际上只有0.2%-0.5%的测序read是病毒DNA,其余都是人的。我们也需要一台可以同时进行多样本分析的测序系统,这样测序起来比较经济。如果每个测序运行只运行一个样本,这太奢侈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MiSeq系统揭开皮肤中的HPV多样性 /strong /span /p p   MiSeq系统则是一个完美的替代,既满足他们的深度测序要求,每次运行又能够分析96个样本。他们对MiSeq平台、454和Ion Torrent系统进行了逐项比较,想看看每个系统的表现如何。MiSeq系统成功做到了,与其他系统相比,它提供更多reads,测序深度高出其他测序系统1000倍。然而,这项研究还不仅仅是测序仪之间的对决。Hultin博士和她的团队利用这些系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寻找了142个不同皮肤样本中的新型病毒,这些样本来自患有光化性角化病、基底和鳞状细胞癌的免疫抑制个体& nbsp 2。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ec411dc3-ae15-44f4-97f0-6a5786feffca.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49, 55, 52) " Emilie Hultin博士是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协调员 /span /p p   研究样本包含了全基因组扩增和PCR扩增的样本混合物。“对无偏好和偏好性样本混合物进行测序有一个优势,”Hultin博士说。“当我们对无偏好的全基因组扩增材料进行测序时,能够检测更多的HPV类型,但同时也得到大量人类序列。PCR扩增的样本让我们能够获得更多只含有HPV的序列。不过,我们也会错过一些类型的HPV,它们与我们使用的引物不匹配。” /p p   两种样本的混合物需要用两种不同的Illumina文库制备试剂盒。“我们使用Nextera& reg & nbsp DNA Library Preparation Kit来制备82个样本的全基因组扩增文库,只需要1-2天就能制备好所有样本的文库,”Hultin博士说。“在制备样本的同时可以对整块板进行分析是很方便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MiSeq系统鉴定出454和 br/ Ion Torrent系统无法找到的HPV类型。” /strong /p p   “我们也使用经过特定PCR引物扩增的样本,形成约450 bp的扩增子,”Hultin博士补充道。“这个大小很合适,因此我们使用TruSeq& reg & nbsp Nano DNA Library Preparation Kit来制备。我们跳过了片段化、末端修复和大小筛选的步骤,直接将测序接头与PCR产物的末端连接。Illumina的文库制备操作和MiSeq的流程大大减少了我们实验室的手动操作时间。” /p p   这项研究发现了意想不到的多样性,至少有396种HPV包含之前未鉴定出的229种假定病毒。相比之下,早期在454和Ion Torrent系统上开展的测序研究鉴定出273种不同的HPV,其中只有47种未知病毒。 /p p   Hultin博士说:“之前认为,我们只会发现少量的几种新型的HPV,因为对皮肤HPV的研究不太多。但完全没想到皮肤HPV有着如此极端的多样性。MiSeq系统鉴定出了用454和Ion Torrent系统所没有找到的HPV类型。” /p p   在使用454和Ion Torrent系统两年后,Hultin博士转到了MiSeq系统,这使她在研究上取得了更大的进展。“我们转到MiSeq系统之后,才达到我们所需的测序深度,并产生足以让我们鉴定出新型HPV的数据,”Hultin博士说。“这项研究的结果标志着我们对HPV多样性的认识有了根本的转变。”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短读长测序鉴定新型HPV /strong /span /p p   研究团队继续开展他们的研究,对血清、新鲜冷冻(FF)活检样本以及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FFPE)皮肤样本进行测序。由于FFPE样本中的DNA是高度降解的,他们认为较长的序列也许能更好地鉴定新型HPV。不过在实际研究中,他们发现读长较短的双端测序(151 bp)为FFPE样本带来了最好的结果。 /p p   利用HiSeq和MiSeq系统,Hultin博士领导了一项后续研究,在91个皮肤样本中寻找HPV,这些样本来自角化棘皮瘤、光化性角化病和基底细胞瘤,包含FF活检和FFPE样本& nbsp 3。利用双序列标签在HiSeq系统上开展的多重、双端测序让他们能以一种无偏好性的方式对样本进行测序。他们发现四种过去未知的假定HPV类型,包括HPV197,它大量存在于不同的癌症样本中。HPV197与亲缘关系最近的HPV只有75%是相同的。它的引物区域存在许多核苷酸差异,这可能抑制了PCR扩增。 /p p   “如果不使用无偏好性的方法,HPV197将无法被发现,”Hultin博士说。“这种病毒大量存在于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样本中,似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皮肤HPV类型。”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向NextSeq 500系统的转变 /strong /span /p p   2014年6月,Hultin博士在实验室中添置了一台NextSeq 500系统,并为其性能激动不已。研究团队发现,无论他们是否开展PCR扩增,NextSeq 500系统都是完美之选。“NextSeq 500系统让我们能高效测序FFPE样本,并通过FF活检样本组装新病毒,”Hultin博士说,“它带来了更高的测序深度以及测序96个样本混合物的能力。我们的研究大部分转移到NextSeq 500系统,只利用MiSeq系统进行验证或前期试验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研究团队的生物信息学pipeline是为双端测序的数据优化的。考虑到HPV这种病毒能够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NextSeq 500系统上的双端测序让Hultin博士能够鉴定病毒的整合位置。“我们可以在碱基对的水平上进行分析,看看这个碱基对是否对应这个病毒,以及下一碱基对是否对应到人类基因组,”Hultin博士这样解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如果不使用无偏好性的方法,HPV197将无法被发现。” /strong /span /p p   Hultin博士对NextSeq 500系统的性能以及它的简单易用感到兴奋不已。“MiSeq系统的培训非常简单,我们想不到测序还可以更简单,”Hultin博士说。“之后,我们接受了NextSeq 500系统的培训,意识到Illumina确实让测序又变得轻松了很多。我们几乎不需要任何培训。”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癌症和免疫系统疾病的病毒病因学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NGS打开了一扇窗,让人们了解到存在的HPV病毒类型的数量。“几年前,我们只知道大约100种不同的HPV病毒类型,”Hultin博士指出。“而如今已经鉴定出200多种类型了。”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在HPV上获得的成功让研究人员能够更广泛地去了解病毒在癌症以及那些削弱免疫系统的疾病和紊乱中的作用。诺贝尔奖获得者、首个发现HPV作用的Harald zur Hausen博士提出,免疫抑制的个体更有可能患上由病毒引起的癌症,因为他们自身的免疫系统不再能够控制感染。艾滋病就是一个例子,患者患上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风险更高,如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NextSeq 500系统让我们能高效测序FFPE样本,并通过FF活检样本组装新病毒。” /strong /span /p p   Hultin博士及其团队一直在寻找与免疫抑制相关的癌症中的病毒特征,希望找到潜在的病毒关联。他们也在开展多发性硬化(MS)的研究,看看是否有病毒病因学的证据。Hultin博士已经得到了多发性硬化患者在诊断前几年采集的血清样本,以鉴定病毒是否与多发性硬化相关联。首次的NextSeq 500系统测序运行已经完成,研究正进入确认阶段。 /p p   尽管HPV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已逐渐清晰,但科学家对HPV及其他病毒在癌症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才刚刚开始。Hultin博士相信,更多类型的癌症可能有病毒病原学的证据,即使病毒感染不会自动地引起癌症。有了NGS的帮助,她相信最终能找到这些特征。 /p p br/ /p p strong 参考文献 /strong br/ /p p 1. Walboomers JM, Jacobs MV, Manos MM, et al. Human papillomavirus is a necessary cause of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worldwide. J Pathol.1999 189:12–19. br/ 2. Bzhalava D, Mü hr LS, Lagheden C, et al. Deep sequencing extends the diversity of human papillomaviruses in human skin. Sci Rep. 2014 4: 5807. br/ 3. Arroyo Mü hr LS, Hultin E, Bzhalava, et al.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97 is commonly present in skin tumors. Int J Cancer, 2015 136(11): 2546–2555. br/ /p
  • 珀金埃尔默收购中国传染病分子诊断公司
    上海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入将完善筛查业务,并使珀金埃尔默进入日益增长的中国核酸血液筛查市场   马萨诸塞州Waltham和中国上海 珀金埃尔默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1月13)—(纽约证券交易所:PKI),是专注于人类与环境健康和安全的全球领导者。今天其宣布,已经完成对上海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收购,该公司是一家中国的传染性疾病诊断公司。此次收购扩展了珀金埃尔默进入血液核酸检测筛查市场的竞争力,使得公司进入不断增长的中国分子临床诊断市场,从而进一步增强公司在中国、乃至全球诊断行业的领导者地位。   浩源公司为遍布中国的血库和临床试验室提供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筛查技术,通过增加四种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的传染病检测,扩展了珀金埃尔默的产品系列。涉及的传染病诊断工具包括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的3合1血液筛查试剂盒,HBV、HCV的定量检测以及和沙眼衣原体与淋病奈瑟菌(CT/NG)联检试剂盒的。   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RobertF. Friel说:“通过将珀金埃尔默强大疾病筛查能力与浩源专有试剂和设备的整合,公司将为中国市场提供高灵敏度的系统和测试手段以保证血源性感染的质量,。”RobertF. Friel还认为:“将浩源的筛查产品与珀金埃尔默的诊断技术整合,将通过提供先进的技术,同时以以较低成本对传染性疾病进行准确诊断,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国居民的健康水平。”   面临每年达15%增幅的血液需求,现在中国政府强制实施并资助捐献血液的流行疾病筛查。在中国政府最近的5年的规划中规定,到2015年底,将采用核酸技术检测所有的捐献血液。相比于抗体检测法,核酸检测技术缩短了传染性疾病从感染到被检出的时间段。在中国,有大约有78万人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患者。世界卫生组织也报告了全球成人HBV的慢性感染率为8%-10%,14亿中国人中有3.2%感染HCV。   浩源公司的收购使珀金埃尔默能够对这些血库提供先进、高灵敏度的筛查方案,实现了输血前HBV、HCV和HIV病毒的早期检测。同时,该产品的整合除了加强了中国血库的安全性,也为将来在其他国家实施创造了机会。同时在临床上,浩源的产品有助于实现对患者进行更快、更有效的用药检测和治疗。此次交易涉及金额为现金3800万美元及未来可能产生的基于实现收入为目标的费用。此次收购预计对珀金埃尔默2012年、2013年连带至2014年初的每股盈余没有影响。   #   关于珀金埃尔默   珀金埃尔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致力于改善人与环境健康和安全的公司。公司2011年的上报收入约19亿美元,拥有约7000名员工,服务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并已位列“标准普尔500指数”名录内。欲了解更多信息,可致电1-877-PKI-NYSE,或登录www.perkinelmer.com。   非GAAP财务指标的运用   除按照美国公认会计准则(GAAP)编制的财务指标之外,本盈利报告还包含了非GAAP财务指标。我们之所以使用这些指标并将其调整为直接可与GAAP相比较的指标的原因,以及这些指标相关的信息被包含在下面的GAAP财务报告中。   我们使用术语“调整后的销售收入”来表示GAAP销售收入,其中包括了按照企业合并准则要求不能完全确认的在收购中所取得的合同的预计销售输入。我们使用另一个相关术语“调整后销售增长”来表示用于比较当期调整后销售与去年同期调整后销售的指标。我们认为这些非GAAP指标与GAAP指标配合使用将使我们和投资者们更好地评价我们进行技术投资所取得的业绩,也能更好地评价公司长期投资的趋势及公司进行长期投资的能力。调整后销售增长指标也能够更好地与前期、未来业绩以及同行之间的业绩进行比较。并购后的GAAP销售收入并不能够完全反映被收购企业的其他合同收入。非GAAP调整则试图反映出其全部收入金额。鉴于客户曾经签署过类似协议,尽管并不能保证客户在未来仍然会这样做,但我们仍认为投资者可以使用调整后销售收入作为并购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指标。   影响未来绩效的因素   此次发布的信息包括了“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所要求的“预计”报表,包括但不限于与未来每股收益、现金流量、销售增长、其他财务业绩、与客户及终端市场相关的发展状况、业务发展计划和资产剥离计划等进行估计和预测的报表。诸如“认为”、“倾向于”、“预期”、“计划”、“期望”、“预计”、“预测”、“将”及类似的表述将会有助于我们识别出这些报表。这些报表都是基于管理层对当前所做的假设和期望,并不保证这些假设或期望将会被证实是正确的。许多重要的风险因素都可能导致实际结果与预计报表所描述、暗含或预计的绩效产生重大偏差。这些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1)目标产品市场下滑或并未像预计情况那样增长 (2)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出现波动 (3)未能及时引入新产品 (4)我们进行收购和技术授权的能力,或者成功将收购业务和授权技术融入现有业务并使之盈利的能力,或者成功进行资产剥离的能力 (5)未能充分保护好我们的知识产权 (6)许可或授权上的损失 (7)有效竞争的能力 (8)季度经营绩效的波动以及我们调整业务应对未预期变化的能力 (9)第三方货物传递和进出口服务的中断,或者这些服务大幅度涨价 (10)原料供应的中断 (11)产品生产和销售导致我们遭受产品责任的诉讼 (12)未能遵从政府的相关管制规定 (13)管制性变化 (14)未能遵从健康行业管制 (15)国外业务相关的政治经济或其他风险 (16)我们留住关键管理人员的能力 (17)公司信息系统严重瘫痪 (18)未来融资能力 (19)限制贷款协议 (20)我们完全体现无形资产价值的能力 (21)股价产生重大波动 (22)普通股股利减少或消除 (23)上季度报告表10-Q及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的列报资料中所述“风险因素”项下列明的其他各类因素。我们并不负有任何义务在本报表发布日后更新这些预计报表。
  • 质谱技术在肝脏疾病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p   肝脏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既包括感染、肿瘤等常见因素,也包括自身免疫性、先天性疾病等特殊因素。临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所致,在世界范围内分别有3.7亿和1.3亿患者 慢性肝炎通常缓慢进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肝细胞癌死亡率很高,据世卫组织报道,每年全世界死于HCC的患者约为600 000人,而其中一半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1]。除了病毒感染外,药物和毒物的损害,营养不良和嗜酒,以及代谢异常等因素也是肝脏疾病的主要原因。 p   慢性肝病的诊断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通常采用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毒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或核酸片段,而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技术对HCC的诊断也有广泛的临床应用。近几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革新,质谱技术也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医学诊断领域,如肿瘤标志物筛选、细菌鉴定、耐药分析以及病毒检测等,成为很多临床实验室的常规检测技术[2]。 /p p   一、质谱分析技术发展状况 /p p   虽然,世界上第一台质谱仪在20世纪早期就已研制成功,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基质辅助激光解析(Matrix–Assisted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MALDI)和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ionization,ESI)等& quot 软电离& quot 技术的发展才使得质谱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随后,液质联用技术,如LC–MS/MS的出现,则极大地推动了质谱技术在医学检验领域的发展。目前应用较广泛的质谱技术包括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enhanced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SELDI–TOF–MS)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等,它们是新型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具有高通量和高速度的优势,目前主要用于肿瘤及其他疾病标志物的筛选。但二者的灵敏度和重复性存在一定缺陷,严重制约了它们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而且上述技术只能对目的蛋白或疾病标志物进行定性检测,无法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对疾病进行预后判断。近年新发展起来的包括核素标记定量(isobaric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iTRAQ)技术可对样品进行蛋白质绝对和相对定量研究,具有分离能力强,分析范围广的特点,但是,对样本要求高,样本处理过程复杂及高试剂成本是该技术的主要缺陷。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LC/MS)技术是目前常用的检测方式,尤其是该技术在代谢组学中的研究价值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代谢组学的研究对象大都是相对分子质量1 000以内的内源性小分子物质,通常采用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 resonance,NMR),色谱(high performance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等技术分离并检测人体尿液或血浆等生物样本中的代谢物谱图,再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可以判断出生物体的病理、生理状态,并找出与之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相比较蛋白质组研究,代谢物分子检测更加容易,并且种类少,更适合作为疾病的标志物。 /p p   二、质谱技术在病毒性肝炎检测中的应用 /p p   HBV及HCV感染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临床实验室主要采用化学发光和核酸扩增技术进行病毒抗原、抗体和核酸的检测。MassARRAY是基于MALDI–TOF–MS的核酸分析技术,已有学者将该技术用于HBV与HCV的血清分型,该方法的主要优势是快速、廉价。另外,该技术可以检测病毒的变异,区分野生株和突变株,指导临床用药,但缺点是只能用于HBV的B和C型[3]。 /p p   HBV突变可导致拉米夫定耐药,目前主要检测方法是测序,但耗时长,不适合大样本量的检测。Hong SP等采用MALDI–TOF–MS方法进行变异位点的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且可以对HBV感染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进行监测[4]。另外,对HCV分型的MALDI–TOF–MS方法也有不少文献报道[5,6,7]。MALDI–TOF–MS技术也可用于其他抗病毒药物耐药的检测[8]。 /p p   三、质谱技术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检测中的应用 /p p   肝脏活组织检查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该方法是有创性检查,患者依从性差,因此临床迫切需要寻找简单且易推广的无创性诊断指标用于评估肝纤维化。目前对肝纤维化的无创性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和血清学指标,而质谱技术在寻找新的无创性诊断指标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Poon的研究组应用SELDI–TOF MS技术寻找与肝纤维化分期相关的蛋白指纹峰,并利用差异蛋白峰建立了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 Network,ANN)诊断模型,发现了5个蛋白峰(m/z为5905, 5928, 5948,3162,3267)与Ishak纤维化评分显著相关,ANN模型指数与纤维化评分呈显著相关性(r=0.831),并且其对肝硬化的预测正确率可到达89%,对Ishak& gt 4的纤维化患者预测灵敏度可达100%[9]。Marfà 等最近报道采用色谱和SELDI–TOFMS技术发现了一个5.9KDa的多肽具有肝脏早期纤维化的诊断价值,随后证实为纤维蛋白原α链的C末端片段。 /p p   四、质谱技术在酒精性肝病检测中的应用 /p p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导致的肝脏疾病。ALD的诊断是基于综合临床特征的,包括明确的饮酒史、肝病临床证据和血清异常指标的支持。但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在ALD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因此研究ALD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酒精性肝病与其他类型肝病在患者机体生理变化上极其相似,所以寻找ALD特异性的标志物非常困难。Nomura的研究组早在2004年就采用质谱技术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他们的思路是通过对酒精依赖症患者血清中的差异蛋白进行分析,试图找到具有诊断价值的ALD标志物,他们发现在慢性酒精依赖患者血清中纤维蛋白原aE片段和Apo AII以及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都可能成为酒精依赖的特异性标志物]。另一个研究思路是通过对成人酒精摄入前后血清中蛋白质的变化来寻找酒精代谢的标志物,如Liangpunsakul等[13]采用MALDI–TOF–MS技术对16例志愿者饮酒前后的血清蛋白质谱进行比较,发现一个59 000的蛋白质在饮酒后发生了显著改变,经鉴定该差异蛋白为α–纤维蛋白原,并认为该蛋白可以作为ALD的特异性标志物。 /p p   另外,部分学者通过建立酒精依赖的动物模型,通过质谱检测发现了部分具有ALD诊断价值的蛋白质或代谢物分子,如Zhang L等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酒精诱导的小鼠模型进行蛋白差异分析,他们提取了肝细胞的胞浆膜,并用双向技术和iTRAQ技术分别进行检测,结果共有15个不同的蛋白被检测出来,其中,角蛋白–8被在两种不同的方法中均被检测出有意义,他们认为该分子可能在酒精对肝脏的损害中发挥一定的作用[14,15,16]。 /p p   五、质谱技术在肝细胞癌检测中的应用 /p p   HCC是常见且致死率高的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使用的甲胎蛋白(alpha–fetalprotein,AFP)一直是HCC诊断的重要指标,但AFP诊断HCC的灵敏度只有39%~65%,无法满足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要求,因此研究新的血清学标志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p p   2003年Poon的研究组采用SELDI–TOF–MS技术比较慢性肝病组(chronic liver disease,CLD)和HCC患者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谱,并根据差异蛋白建立了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他们发现m/z为8944和8811的蛋白峰在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表达差异,并且与肿瘤转移有关,ANN模型可到达90%的特异性和92%的灵敏度[17]。Liu C等采用MALDI–TOF–MS技术对60例HCC患者,36例其他肝病患者和46名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人的血清蛋白质谱进行比较,他们发现4471、8936、11670和13752 m/z的蛋白峰具有HCC鉴定的特异性,采用决策树建立诊断模型,其AUC可达到0.927[18]。Xiao等[19]采用超高效亲水性液相色谱与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法(Performance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技术对HCC患者和肝硬化患者血清小分子代谢产物差异进行比较,最终,甘氨胆酸(glycocholicacid,GCA),甘氨脱氧胆酸(glycodeoxy–cholicacid,GDCA)等代谢产物被发现在HCC组和肝硬化组有显著差异性,有望成为新的HCC诊断标志物。 /p p   六、展 望 /p p   生物质谱技术具有高通量、快速等特点,因此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很多具备条件的临床实验室也开始引进质谱仪用于临床样本的检测[20],例如MALDI–TOF–MS已成功进入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成为细菌鉴定领域突破性的技术。在肝病的诊断中,生物质谱技术具有很好地发展前景,通过质谱技术有可能发现一些灵敏度高和特异度好的肝病分子标志物,可极大地提高目前的肝病诊断水平。 /p p   (参考文献:略) /p p br/ /p /p
  • 照亮生命科学前进之路 三大分子诊断技术平台浅析
    随着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分子诊断学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这为分子诊断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分子诊断20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分子诊断技术是指以DNA和RNA为诊断材料,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检测基因的存在、缺陷或表达异常,从而对人体状态和疾病作出诊断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检测DNA或RNA的结构是否变化、量的多少及表达功能是否异常,以确定受检者有无基因水平的异常变化,对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分子诊断学20余年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进行遗传病的基因诊断;(2)以PCR技术为基础的DNA诊断,特别是定量PCR和实时PCR的应用,不仅可以检测存在于宿主的多种DNA和RNA病原体载量,还可检测多基因遗传病细胞中mRNA的表达量;(3)以生物芯片(biochip)技术为代表的高通量密集型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组织芯片等,由于其工作原理和结果处理过程突破了传统的检测方法,不仅具有样品处理能力强、用途广泛、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因此成为分子诊断技术领域的一大热点。通俗简单的讲所有基于分子生物学水平的方法学技术都属于分子诊断技术。目前常见核酸分子诊断技术涉及三个技术:PCR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芯片技术。划时代的PCR技术 照亮生命科学前进之路PCR技术是一种用于扩增特定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基本原理是在反应室中模拟细胞内的DNA复制,即人为创造核酸半保留复制条件,使目的DNA在细胞外完成扩增的过程。由1983年美国Mullis首先提出设想,1985年由其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即简易DNA扩增法,意味着PCR技术的真正诞生。通过PCR技术进行分子诊断的流程如下:核酸提取——核酸扩增——核酸检测。从各类技术类别来看,PCR技术由于壁垒相对较低,国产化程度高,国内企业布局相对较早,因此基于PCR技术的分子诊断产品占总产品量的70%以上。按照靶标数量划分,PCR技术平台通常可分为qPCR和dd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Real-time PCR,美国 PE (Perkin Elmer)公司1995年研制出来的一种新的核酸定量技术,该技术是在常规PCR基础上加入荧光标记探针来实现其定量功能的,与普通PCR相比,实时定量PCR具有许多优点:利用荧光信号的变化实时检测PCR扩增反应中每一个循环扩增产物量的变化,最终对起始模板的定量分析。ddPCR(数字PCR):ddPCR系统利用油包水技术,在传统的PCR扩增前将一个大的反应体系进行微滴化处理,将此反应体系分割为成千上万个微滴,即成千上万个独立的PCR反应体系。在此过程中,样品被稀释至单分子水平,并被平均分配到这几万个反应体系中,每个微滴中不含或者含有至少一个待检测的核酸靶分子,这样也相当于变相的对靶基因进行富集。基因测序进入高速发展期 基因技术即测定DNA序列的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DNA的序列分析是进一步研究和改造目的基因的基础。目前用于测序的技术主要有Sanger等(1977)发明的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和 Maxam和 Gilbert(1977)发明的化学降解法。这二种方法在原理上差异很大,但都是根据核苷酸在某一固定的点开始,随机在某一个特定的碱基处终止,产生 A,T,C,G四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核苷酸,然后在尿素变性的PAGE胶上电泳进行检测,从而获得DNA序列。目前 Sanger测序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简单讲基因测序技术是针对DNA片段进行测序和分析,使得DNA序列得以清晰。经典的Sanger测序技术,被称作是测序届金标准。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拓展,基因测序技术将不断升级,也将进一步提高占比,成为未来肿瘤检测的主要技术。目前测序市场主流为NGS测序平台。NGS(下一代测序,也被称为“二代测序”)。二代测序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快速增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包括疾病目标基因集测序(disease-targeted gene panels)、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 , WES)和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 , WGS)。总体来说,NGS技术具有通量大、时间短、精确度高和信息量丰富等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感兴趣的基因进行精确定位。第三代测序技术的核心理念是以单分子为目标的边合成边测序,单分子测序平台给测序技术带来新思路,部分已经开始商业化推广,但尚未达到NGS的规模。相比二代测序,第三代测序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有明显优势:第三代测序技术不需要PCR扩增,可直接对单个分子进行测序 样品制备简单,测序成本进一步降低;可直接读取RNA的序列和包括甲基化在内的DNA修饰。这些优势可以大大改善临床基因测序的成本、速度和质量,但单分子测序有通量限制,所以并不适合独立做全基因组测序,更适于针对有限的、个性化的、目标性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大有可为基因芯片(Gene chip)技术是指通过微阵列(Microarray)技术将高密度DNA片段通过高速机器人或原位合成方式以一定的顺序或排列方式使其附着在如膜、玻璃片等固相表面,以同位素或荧光标记的DNA探针,借助碱基互补杂交原理,进行大量的基因表达及监测等方面研究的技术。其测序原理是杂交测序方法,即通过与一组已知序列的核酸探针杂交进行核酸序列测定的方法,在一块基片表面固定了序列已知的靶核苷酸的探针。当溶液中带有荧光标记的核酸序列TATGCAATCTAG,与基因芯片上对应位置的核酸探针产生互补匹配时,通过确定荧光强度最强的探针位置,获得一组序列完全互补的探针序列。据此可重组出靶核酸的序列。基因芯片类型较为繁多,可以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1.按照载体上所添加DNA种类的不同,基因芯片可分为寡核苷酸芯片和cDNA芯片两种。2.按照载体材料分类:载体材料可分为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两种。3.按照点样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原位合成芯片、微矩阵芯片、电定位芯片三种。随着二代测序价格的降低,现在这基因芯片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重叠度越来越高。基因芯片技术在一些领域逐步被二代测序替代,但是芯片有自己的优势:技术较为成熟,样本处理和数据分析相对测序更加简单、快速,在大规模样本的固定位点基因检测速度上有很大优势,在基因表达检测上对中低表达峰度的基因检测可靠性更高、在基因拷贝数变化的研究方面速度较快,成本相对较低。而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引入可以实现检测自动化和一体化,整体效率有较大提升。稿件来源:上海远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附:PCR仪专场基因测序专场基因芯片专场
  • 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将出台 后端立案仍艰难
    7月9日,重金属污染防治部际联席会议在京召开。在本次会议上,由环境保护部牵头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0~2015年)》获得通过。下一步,将是向国务院的报批。这意味着,继湖南、云南等重金属大省的地方规章之后,国家层面上的一部重金属防治规划即将出炉。   7月12日早上,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的刘金梅女士却认为,从政府在前端开始重视,到法院后端的实际立案,还是太远。这对解决她面临的难题没有直接助益,“环保部只有行政权力,环境健康立案涉及的是司法问题,两个平行的领域。”   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由于对求助无门的环境污染受害者给予帮助,力主环境维权。中心成立5年多,曾为70多起环境污染案件提起过诉讼。   2010年3月,湖南嘉禾县血铅事件曾起波澜。该县血铅中毒儿童超过300人,重金属铅来自于一家名为腾达的炼铅企业。腾达公司在屡被叫停后悄然复活,原因是,嘉禾县不忍对仅有的几个对经济有贡献的企业下手。   村民曹小英的四个孩子皆被诊为血铅超标,她求助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希望依法获得赔偿。   “她的事还没有任何进展。”刘金梅担心的是,曹小英案会重蹈许多环境健康案件“立案难”的覆辙。   帮助中心曾为898名甘肃徽县村民提供法律援助。当时共有300多名儿童血铅超标,但徽县法院以案情重大等理由拒绝立案。提至陇南市中院、甘肃高院也均遭拒。“立案难”是第一道关卡。没有进入程序,一切实质性的工作都无法展开。而且,“立案难”并不局限在重金属污染领域。   黑龙江省穆棱市晶泉酒厂,自1995年自制磨砂瓶,将含氢氟酸等药物的有毒废水,每天60吨倾倒入渗水坑中。酒厂附近的几十户居民,由于使用压杆井,在饮用后出现了头疼、恶心、腹泻等症状。   “村民做了环境健康的检测,有20多人被查出患有氟骨症。同酒厂污水排放确定建立因果关系。”刘金梅说。她曾两次去到当地,帮助负责律师收集证据,拟向法院起诉,“已经六七年了,还是立不上案。上个月我们又去过,也没有办法。”   刘金梅表示,由于重金属污染等环境健康案件,涉及人数多,牵扯利益面大。地方保护主义因追求GDP和权力维稳而生,于是各地法院在行政干预下屡屡拒绝立案。“要根治‘立案难’,必须期待司法独立。法院不受干扰,就没有不立案的理由。”她说。   而在末端,环境健康案件中赔偿等惩罚措施的实施,无疑会反向对污染发生起到遏制。
  • 我国部分化妆品汞超标6万倍 消费者中毒患肾病
    其中一款化妆品汞超标6万倍 (央视截频图) 化妆品美白成分都有啥用 ●果酸 有效性:75% 美白产品中只允许使用3%以下低浓度的果酸;中等浓度的果酸用来祛斑;20%以上高浓度的果酸只能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用来换肤。 安全性:40% 使用果酸后皮肤会变得对紫外线更加敏感。 ●曲酸 有效性:85% 能够有效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效果最明显。 安全性:50% 含有一定毒性,因而没有在市场上完全普及开来。 ●桑树提取物 有效性:70% 是由法国人开发出来的最新的美白成分。 安全性:70% 作用温和有效,自然美白。 ●芦荟 有效性:60% 可以减轻由紫外线刺激而带来的皮肤黑化。 安全性:80% 可保湿、防晒、祛斑、除皱、美白、防衰老、护发。 ●熊果苷 有效性:75% 可以有效减少黑色素的形成。 安全性:80% 安全性比较高。 ●维生素C 有效性:80% 可将深色的黑色素还原成为浅色的黑色素,并抑制中间体生成黑色素。 安全性:85% 安全性很好,但稳定性很差,会很快地失去活性。 ●内皮素拮抗剂 有效性:65% 可以和黑色素细胞膜的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 安全性:未知 安全性尚有待验证。 美白祛斑一直是不少爱美女士的追求目标,因此市场上的美白祛斑类的化妆品也就成了热门商品。但是不少追求美白的女士们可能不知道,一些美白祛斑类的化妆品,在让皮肤变得更加白皙的同时,还隐藏着安全隐患,甚至可能对使用者造成严重的伤害。 昨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一期节目:美白的风险,节目曝光了美白化妆品汞超标数万倍,导致消费者汞中毒引发肾病的案例。 为何出现全身浮肿? 汞中毒致肾病综合征 从去年10月到现在,山西的王女士就一直在为自己莫名其妙生的一场大病担心不已,虽然经过了几个月的治疗,目前王女士的病情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但是和生病之前相比,她的身体还是虚弱了很多。 要想了解王女士这段痛苦的经历,还得从2011年10月说起。当时身体一直比较健康的王女士突然觉得眼睛和脸部出现了浮肿,不久,这样的浮肿就蔓延到了全身。 痛苦万分的王女士先后到当地的多家医院进行了检查,医生给出的诊断结论,让她大吃了一惊:肾病综合征。 为了找到患病原因,也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王女士随即到北京寻求帮助,到了北京之后,王女士病情加重,情况愈加危急。 虽然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之下,王女士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患病原因却没有找到。在医生指点下,王女士来到了解放军307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这次检查终于找到了致病元凶。 经过检测,王女士的血液中汞的含量达到了36纳克/毫升,尿液中汞的含量超过了54纳克/毫升,都超出了正常标准的十几倍,因此医生确认王女士的肾病综合征是由汞中毒导致的。 什么导致汞中毒? 美白化妆品是真凶 汞,俗称水银,是一种液体金属,汞及其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过量侵入可诱发汞中毒。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王女士的汞中毒呢?在对王女士的生活习惯进行分析后,医生将怀疑的重点锁定在了王女士使用的美白化妆品上。被确诊为汞中毒引发的肾病综合征之前,王女士陆续在当地的一家化妆品商店购买了两套美白化妆品,分别标称为“韦医生大清药王”牌和“韦医生古韵”牌美白套装化妆品。 这两种美白化妆品真的会是罪魁祸首吗?为了解开谜团,王女士将这两种化妆品先后送到多家检验机构进行了检测,最终发现检测结果大同小异,这两种美白化妆品中汞的含量都大幅超出了国家标准。 经山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测,这款标称为“古韵强力祛印消斑霜”的产品,汞含量为39453毫克/千克,按照国家标准,化妆品中汞含量不得超过1毫克/千克,这款产品的汞含量超标近4万倍;而另外一款标称为“蓉贵妃美白祛斑晚霜”的产品,汞含量为64117毫克/千克,超标6万多倍。 经过医生的分析和法定机构的检测,最终确认导致王女士肾病综合征的原因是汞中毒,而导致王女士汞中毒的原因正是她所使用的美白化妆品。 类似的情况有多少? 化妆品致汞中毒不断增多 无独有偶,和王女士的经历类似,北京的孙女士也是在使用了美白化妆品之后,出现了汞中毒的症状。 医生在分析了孙女士的情况后也怀疑,造成她汞中毒的原因很可能是,她从北京一家名叫雅滋曼的美容院购买的美白化妆品。为了讨一个说法,孙女士多次找到这家美容院协商,但是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无奈之下孙女士将雅滋曼美容院告上了法庭,法院将孙女士使用的这种美白化妆品送到了检测机构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这种美白化妆品的汞含量达到了66928毫克/千克,超标6万多倍。 孙女士还告诉记者,和她一起购买并使用了这种美白化妆品的还有十几个人,而她们在使用了这些产品之后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血汞含量超标,甚至是汞中毒的情况。 经过对北京部分医院和医生的调查采访记者得知,近年来由于美白化妆品导致的汞中毒呈现出上升趋势,而且美白化妆品已经成为汞中毒的最主要诱因之一。 汞中毒有些啥危害? 严重时会引发肾病可致死 专家告诉记者,除了造成对肾脏的损伤之外,汞中毒还可给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多种损害。记者在调查中也注意到,受害者因为使用不合格的美白化妆品造成损失之后,要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医学专家指出,汞中毒除了会对人体的肾脏造成伤害,从而导致肾病综合征等疾病之外,还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伤害。 此外,由于目前汞超标的美白化妆品成为了导致汞中毒的重要原因,因此汞中毒的受害者多数都是女性,而如果女性在孕产过程中出现汞中毒,那么还可能对胎儿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从她怀孕,到一个胎儿的正常生育,到一个胎儿的哺乳,整个过程,汞都可以直接伤害到她的子代,她的胎儿,她的幼儿。 与此同时,专家还强调,汞中毒引发的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健康危害,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受害者经济损失多大? 前前后后花费达20多万 “医疗费就花了7万多了,完了后还有复查费、保健费,而且每年还得去复查。前前后后的花费,加起来总共也得20多万吧。”王女士将自己的遭遇投诉到了当地的工商部门,工商部门也对销售不合格美白化妆品的商店进行了查处,目前整个事件的调查还在进行当中,但是王女士的经济损失到底该由谁来弥补还是一个未知数。 而北京的孙女士已经将销售这种汞超标美白化妆品的美容院告上了法院,目前案件还在审理过程中,她的经济损失到底能不能得到补偿也还没有结果。 专业人士提醒消费者,在遇到这样的情况之后,有多种渠道可以维护合法权益。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化妆品侵权纠纷案件一旦发生,可以有五种途径来解决:消费者可以选择自行与经营者协商,私下沟通解决;可以选择向消费者协会投诉,要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可以选择到行政机构申诉,或者依据和经营者签订的仲裁协议要求仲裁解决,也可以向法院起诉。 消费者应该如何维权? 建议借鉴食品安全法严惩 虽然有多种渠道可以采取,但是无论是向消协或者行政部门投诉,还是向法院起诉,都需要由消费者提供材料并举证。而这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却是比较困难的,也就是说消费者如果不注意留存相关票据等证据的话,一旦遇到纠纷需要维权的时候,就会增加维权的难度。 法律专家认为,由于有质量安全问题的化妆品可能给使用者造成多种健康危害,也可能会给受害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按照一般商品的质量问题去惩处显然会造成惩罚力度不足,威慑力不够,对消费者损失弥补不充分地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法律专家建议,一方面简化化妆品质量问题的投诉和起诉程序,另一方面针对化妆品质量问题引起的侵权行为,应该借鉴《食品安全法》中假一赔十的规定,引入惩罚性赔偿条款,从而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相关链接 调查报告显示:112个美白化妆品汞超标 上月中旬,多家民间环保组织发布了《美白祛斑化妆品重金属含量调查报告》,在北京、上海、东莞等10城市抽检的产品中,有112个汞含量超标,占所有抽检产品数量的23%,其中一款名为“颜茹雪雪肌净白嫩肤晚霜”的产品,汞含量高达43988ppm,超标达4万倍。另有近10%的产品砷或铅含量超标。 报告抽查的产品大多为国内品牌,而出问题的产品则包括“天下无斑美白祛斑日霜”、“露兰姬娜特效祛斑晚霜”、“美肤堂中草药养肤疗斑七天白美颜晚霜”等,而且网购也成为重灾区,这些产品通过网上的渠道销售至全国各地。 本组稿件综合央视、羊城晚报 贴心提示 减轻化妆品损害六招 ★要认真查看化妆品的标识和生产日期; ★要学会识别劣质化妆品的各种方法; ★使用前可先做皮肤斑贴试验; ★化妆也要有“星期天”休息日; ★不要在脸部同时使用三种以上的产品; ★临睡前要及时彻底卸妆,清洁皮肤。
  • 一滴血即可进行疾病早期诊断
    基于MALDI-TOF MS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抗体技术 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田中最尖端研究所(所长:田中耕一,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地址:京都市中京区)的佐藤孝明课题小组与美国同行Daniel J. Capon在基础技术开发取得了成功,他们共同研制出的抗体可将与抗原的结合能力提高一百倍以上。众所周知,抗体作为一种蛋白质,在生物疾病预防体系中的免疫反应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蛋白质研究领域,一种叫做“钓钩”的新型技术已然开始使用,它可以从各种生化物质的血液、细胞中选取某种特定的生化物质,而且纯度极高。在使用质量分析仪器对蛋白质进行结构解析的时候,也可以在抗体中注入“钓钩”,以便提高其灵敏度。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在大部分注入“钓钩”的抗体所生成的生化物质、鼠• 人嵌合抗体中,体现抗体模型结构而投入使用的Y字型蝶状连接(铰链)却几乎毫无自由度可言,可以捕捉抗原的位置乃是一个“点”,与抗原相结合的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本课题研究小组在抗体的铰链部插入了一个具备弹簧状结构的人工关节,它可以向抗原结合部提供“可变抗体”,使其自由度大幅度提高,并且确立了这种通过化学合成的抗体制作方法。通过以上操作,抗体与蛋白质、缩氨酸等抗原的结合能力可以提高一百倍以上,课题小组在全世界最先确认了此项研究成果。通过这项技术,“钓钩”功能有望大幅度提高,只要将“钓钩”前处理方法与最尖端质量分析仪器相结合,即可从一滴血中发现早期癌症以及各种与生活习惯相关疾病的早期症状,从而对诊断体系的构筑工程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不仅如此,它还可以作为抗体性药物(将抗体本身用于制药)来使用,有望在提高抗体性药物的功能方面发挥作用,这种动态最近颇受关注。本项研究成果,将于2011年11月11日(星期五)在日本科学院英文学术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Academy, Series B》网络版上公开发表。本项科研成果来源于下列课题:最尖端研究开发支援(FIRST)计划/日本学术振兴会课题名称:《为下一代MALDI-TOF MS、药品开发及诊断做出贡献》核心研究人员:田中耕一研究时间: 2010年3月-2014年3月日本科学振兴机构(JST)作为研究支援主管部分,在该计划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研究背景及经过〉 就世界范围来看,体外诊断药品市场规模如今已经达到每年2兆2000亿日元的水平,日本在市场占有率方面仅次于美国,大约为15%左右。其中,运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Omics注释3))”的生物标志物分子诊断市场近年来始终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保持迅速发展之势。最近,以美国为中心大型制药企业,正在同时推进运用新型生物标志物的诊断器械体系以及新型药剂的研制工作。本项研究课题乃是最尖端研究开发支援(FIRST)计划中的一个课题,作为其中全球最高性能下一代MALDI-TOF MS开发中的一个环节,我们正在研究开发用于临床检体的蛋白质等结构分析所必须的前处理方法。而当务之急就是研制出从各类大量存在的分子中,特别挑选出那些使用抗体的微量目标分子“钓钩”(图一),我们的计划是将下一代MALDI-TOF MS的全体灵敏度提高一万倍以上,这是一种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的前处理方法。 但是,目前投入使用的抗体普遍注入了生化体衍生物、生化关联物质,绝大部分在结构方面多少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抗体的铰链部几乎毫无自由度可言,其抗原捕捉能力受到了极大限制。另外,在岛津制作所,有关部门已经在研制抗体磁珠设备注释5)以及质量分析仪器方面取得了成功。由于灵敏度依赖于目标分子的抗体结合能力,所以我们不打算墨守成规,而是希望开发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试管内抗体合成法,以便获得具有更高灵敏度的抗体。 〈研究内容〉 在MALDI-TOF MS的帮助下,为了在生化试验材料中高灵敏度、高效率地检验出缩氨酸,具有革新意义的前处理方法的开发无疑至关重要例如,为了对生化试验材料中的目标肽进行浓缩,目前有一种使用单克隆抗体注释6)的浓缩提纯法可供借鉴,其特点就是可以锁定磷酸化肽。另外,我们已经开发出了诸多具有更加定量解析功能的方法,诸如可以使用稳定同位素注释7)来发现蛋白质并对其进行鉴别,还有差异性解析(对每个样本进行数据解析)等等。而在这项课题研究中,我们将缩氨酸作为相当于(Y字型“V”部分)化学合成β-淀粉样注释8)的Fab抗体领域来加以使用,在它与由动物细胞生成的Fc领域(Y字型“I”部分)之间,注入了一个相当于人工关节功能、具有蝶状结构的非缩氨酸连接部(相当于铰链部),以便令其在试管中相结合。合成后的“β-淀粉样非缩氨酸连接部/由动物细胞生成的Fc领域”就是所谓的合成化合物,使用质量分析仪器(MALDI-TOF MS注释9))即可对其结果进行确认。而且还可以对抗体是否具备“Fab领域/铰链部/Fc领域”这种三结合抗体的化学结构予以确认。随后,我们运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注释10)对与β-淀粉样进行特异集合的单克隆抗体结合部分进行查看,结果判明其结合能力取得了飞速增长(100倍以上)。通过增加铰链部的自由度,可以在更加广阔的“面”上捕捉抗原,从而使捕捉功率得以飞速提高。也就是说,我们以“抗体的铰链部替换为非缩氨酸连接”作为手段,在全世界第一次成功地将抗体Fab领域/改变为具有伸张性以及高度弹性的“可变抗体”(图二所示)。另外,其化学结构可以凭借质量分析仪器(MALDI-TOF-MS)得到明确的评估。 〈今后的发展计划〉 本项研究成果,将来可以凭借使用新型“可变抗体”的前处理方法以及最尖端质量分析仪器的技术组合,从一滴血中即可发现早期癌症以及各种与生活习惯相关疾病的早期症状,从而对诊断体系的构筑工程做出划时代的贡献。而且还可以作为抗体性药物(将抗体本身用于制药)来加以使用,有望在飞速提高抗体性药物的功能方面发挥作用,这种动态最近颇受关注。 参考图 抗体与抗原之间的关系如图例“钓钩”所示。也就是说,为了在数众多的鱼群(蛋白质等化合物)中钓到目标的鱼(抗原),就必须使用特制的钓钩及鱼饵(抗原)。图一: “钓钩”概念图 已知抗体(左侧)由于在铰链部几乎毫无自由度可言,捕捉抗原惟有通过“点”来作业。与此相对比,“可变抗体”(右侧)通过在铰链部插入了一个蝶状人工关节,能够以铰链部为顶点进行旋转运动(或伸缩运动),捕捉抗原可以在“面”上进行(立体)作业,因此捕捉效率得以飞速上升。 图二 已知抗体与本课题研制成功的“可变抗体”之间的差异 术语解释:注释1) 质量分析仪器从试验材料中选出类似化合物并将其离子化,对其进行分离、检测、测定、数据解析的仪器。注释2) 嵌合抗体将人类抗体的可变部(接近Fab领域的前端的那一半)嵌入从老鼠身上提取的抗体。注释3) “组学”的词尾基因组学(遗传基因解析)、蛋白质组学(蛋白质解析)、糖组学(糖基化解析)。代谢组学(细胞代谢解析)等的总称。注释4) 生物标志物通过对血液、尿液中的蛋白质等物质进行检测来掌握疾病存在与否以及进展状况的指标,又称生物标记物。注释5)抗体磁珠使抗体在磁珠(微粒子)表面进行结合、固化后的产物。利用目标分子与抗体结合后的抗体磁珠的特征(重力及磁力),使它在离心力作用下下沉,再通过磁力的吸引作用,可以使目标分子高效率地聚集起来。注释6)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细胞集群所产生、结构单一的抗体。注释7)稳定同位素在物质的构成元素中虽然原子序数相同,但是“原子质量不同”,这些原子被称为同位素,其中半衰期基本保持不变的元素叫做稳定同位素。注释8)β-淀粉样它是蛋白质当中的一种,如若在脑内大量堆积就会形成凝块,我们通常称之为“老人斑”。由于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脑部发现大量老人斑形成,所以目前医界普遍认为其病因乃是蛋白质。注释9)质量分析仪器(MALDI-TOF MS)将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技术(MALDI: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与飞行时间质谱(TOF-MS: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相结合,对质量进行分析的仪器。MALDI如今已然成为生化高分子电离化的主要方法,其实就是本项最尖端开发支援计划中核心研究者(田中耕一)所发明的软电离质谱技术(荣获200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新发展。注释10)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金属中电子与光会产生相互作用的现象。由于表面等离子会发生共振,所以表面上只要有极少量分子结合在一起,共振状态就会敏感地发生变化。我们将这种检验原理应用于生物感应器,它的灵敏度极高,可以对微量蛋白质进行检验。 论文名称《Flexible Antibodies with Nonprotein Hinges》 《非蛋白质铰链部的可变抗体》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2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赛默飞合作开发关于传染病临床诊断的分析流程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近日,赛默飞和开发新型NanoPin诊断平台的NanoPin Technologies展开合作。该平台可对患者血液样本进行快速定量分析。赛默飞和NanoPin Technologies通过开发高灵敏度液相色谱质谱法建立了合作关系,以推进基于血液的传染病检测技术(LC-MS)的工作流程。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通过直接从患者血液样本中检测与疾病相关的抗原, NanoPin独特的诊断平台通过使用赛默飞先进LC-MS技术,将引领针对传染病的敏感临床检测方法的开发。这将使医疗机构能够缩短产生结果的时间,尽快确定感染阶段并监控患者对处方治疗的反应。从组合技术中收集的量化信息将进一步支持临床决策,并提供针对其疾病状态的个性化患者护理。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对于传染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时间至关重要,而目前的方法无法进一步推进年迅速诊断和快速评估治疗反应。” 赛默飞世尔科技色谱法和质谱法临床研究高级总监Bradley Hart说。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NanoPin Technologies首席执行官Thomas Tombler提到,目前可用于检测和监测传染病的诊断解决方案还不够,因为它们限制了患者的治疗结果以及对此类疾病的全球管理。而通过与赛默飞达成协议,NanoPin独特的诊断平台通过改变检测,治疗和控制结核病等传染病的方式,从而满足全球医疗机构对疾病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 br/ br/ /span /p p br/ /p
  • 2011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部分院士之简介
    相关新闻专题:聚焦2011年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增选  朱玉贤,教授,博士生导师,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理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1989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植物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华盛顿大学生物系做博士后。1991年6月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1年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2011年12月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理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2年7月本科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1989年12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植物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并去华盛顿大学生物系做博士后。91年6月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主要从事植物基因克隆和表达研究。现为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兼任植物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北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植物学报》、《遗传学报》副主编,《分子植物育种》执行主编,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科技部863高技术计划生物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主持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并着有全国通用教材《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译有《PCR传奇》和《细胞的起源》等。  实验室主页:http://www.zhulab.pku.edu.cn  主要研究方向  棉纤维细胞伸长机制、植物激素的作用机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康乐,生态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生态基因组学及适应性研究组组长 兼任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Courtesy Professorship,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  1982、1987和1990年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1995年任研究员至今。现任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生态基因组学及适应性研究组组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专家。另外,还担任国际昆虫学会执行理事,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生态系统联络组专家代表,国际生物多样性大百科全书学术顾问,Insect Science 杂志主编,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荣誉科学博士。  目前在读研究生17名,其中硕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11名,博士后2名。已毕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5名,博士后3名。毕业研究生大多在国内研究所,高校继续从事本专业的科研研究工作。部分研究生进入行政和管理部门从事管理或业务行政工作,部分博士毕业生在国外知名大学从事科研或博士后研究工作。部分毕业研究生在知名公司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等。少数研究生毕业后创办自己的高技术企业。  研究领域:  以昆虫为模式系统,主要开展生态基因组、抗寒性以及化学生态及行为学研究。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研究生物对环境的响应和适应性。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已经成为进化生态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团队之一。  社会任职:  获奖及荣誉:  1992年获中国第三届青年科技奖,1997年“草原蝗虫生态学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一等奖,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做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973)“重大农业害虫猖獗危害的机制及可持续控制的基础研究”项目,做为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植物-害虫-寄生蜂交互作用的进化生态学机制 》项目, 另外还主持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飞蝗两型转变的基因组学研究》、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农业重大害虫飞蝗关键基因的克隆、鉴定及抗虫双链RNA(RNAi)的筛选 》各一项。  代表论著:  2000年以来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发表在PNAS,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Royal Society(B), Genome Biology, Global Change Biology, PLoS One, Evolution和Insect Molecular Biology等国际著名刊物上。  黄路生,1965年1月出生,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人,博士、教授,现任江西农业大学校长,德国哥廷根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农业部/江西省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人物简历  科研项目19项,发表论文121篇,其中国际SCI源刊物论文35篇,出版专(译)著教材2部,参编全国农林院校统编教材《动物遗传学》1部 。1987年获生化遗传学硕士学位后,1988年赴意大利留学,1991-1995年在莫斯科大学及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学习,1995年获我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畜牧学专业第1位前苏联及俄联邦生物学专业科学博士(Dr. Sc.,正博士)学位,同年回到江西农业大学工作。1992年和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9年3月被批准为德国哥廷根大学农学院动物遗传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2000年及2003年分别被批准为华中农业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1995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动物功能基因组学及畜禽育种新技术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在意大利、俄罗斯、法国、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留学或从事科研工作。主持完成省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在省级以上的专业学报中发表研究论文97篇,其中在国际学术期刊及国家一级学报发表31篇 SCI收录6篇 在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发表13篇。2008年8月起任江西农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1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个人贡献  动物遗传育种研究  在动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有一定专长,长期致力于家猪复杂性状形成的遗传解析及优质高产猪种培育的基础技术研究,部分猪育种技术应用生产后产生了良好经济效益。2005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江西省高校和农业领域十五期间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及2004年分别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中国青年科技奖。  学术成就  先后主持欧盟第五、第六框架科技计划子项目以及国家973、863、948、973前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生猪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等国家级项目2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5篇,其中在20种国际性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57篇 以通讯作者在17种国际性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6篇,其中在本学科领域国际学术期刊排名前15% (Top 15%)的刊物发表论文21篇,有14篇发表于排名第1的刊物《Animal Genetics》,任国际学术期刊《BMC Genetics》编委。  重点开放实验室  主持筹建了江西省第一家省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并建设成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科技部/江西省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组建了一支年轻稳定的科研创新团队,团队中含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10人具有海外学习和科研工作经验,实验室支撑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是江西省“八五”以来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科学博士  1995年获俄罗斯国家农业科学院生物学专业科学博士(Dr. Sc.,正博士)学位,同年回到江西农业大学工作。1988年、1991年-1995年、1996年、1999年、2000年分别赴意大利都灵大学、俄罗斯农业科学院、乌克兰农业科学院、法国国家农业科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及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攻读博士学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从事博士后工作,2002年2月-2004年2月任英国剑桥大学病理学系Research Fellow。   2005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十五期间江西省高校和江西省农业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励,2004年获目前江西唯一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总理基金)资助,2004年和1997年分别以第一和第二主持人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赵玉沛,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国胰腺外科学组组长 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中华外科杂志》总编辑、《美国外科年鉴》(ANNALS OF SURGERY)(中文版)主编及十余种外科杂志的名誉总编和副总编 前任亚洲外科学会主席。2011年12月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经历  1954年7月生于吉林长春,1982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26年来,历经各级医生的正规培训,于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主任医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副主任、主任、外科学系副主任、副院长,2007年12月起担任现指职。  赵玉沛在他的领导下,北京协和医院胰腺外科中心近10余年来在20多项国家和部级科研基金的资助下,针对胰腺癌进行了系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赵玉沛教授重视科研工作,多年来承担了大量的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九五”攻关、“十五”攻关、“十一五”支撑计划等十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主持编写了《胰腺病学》、《外科学》等多部专着。提出了胰腺癌细胞起源及发生的新观点,为研究胰腺癌发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了分子靶点。首次在国内外建立了三种胰腺癌耐化疗药细胞株,绘制了与胰腺癌多药耐药发生相关的总体基因表达改变图谱,可能为胰腺癌多药耐药发生的分子机理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及策略。  医疗工作  在医疗工作中,赵玉沛教授秉承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业务方面不断进取,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作为普通外科专家常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尤其在胰腺外科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对病人耐心细致,态度和蔼可亲,受到患者的好评。尽管承担很多社会工作却始终把医疗工作放在首位,即使走上医北京协和医院院管理者的位置后更是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为病人服务。在临床研究方面,通过建立胰腺癌诊治绿色通道,改进手术方式,规范手术适应症和切除范围,使北京协和医院胰腺癌手术效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倡导建立胰腺疾病诊治中心和胰腺外科专业队伍,搭建胰腺癌诊治技术平台,制定符合国情的胰腺癌诊治指南,规范胰腺癌的手术和综合治疗,使我国胰腺癌的诊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在胰腺内分泌肿瘤研究方面,他领导的课题组迄今收治胰岛素瘤400余例、无功能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100余例,均为国际上单中心报道的最大一组病例。并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术,手术例数和治疗效果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赵玉沛教授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教育部科技二奖、北京市科技三等奖、日本国际优秀青年外科医师奖、吴阶平医药学研究奖以及教育部优秀教师、院校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优秀共产党员、中华医学会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管理英才、北京市医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赵玉沛教授近年还承担了很多社会工作,目前兼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胰腺外科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普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外科学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普外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副理事长、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准入评审委员会主任委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员、卫生部医疗服务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理事及维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时兼任美国《外科学年鉴》中文版主编、《中华外科杂志》总编、《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等十余种杂志的副主编。2005年被美国外科医师协会聘为国际资深会员。  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外科专家,管理工作更是做得令人刮目相看。在担任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职务起,他主管支撑医院日常工作运转的6个医疗部门及9个医院工作委员会。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在他的运筹下开始出台。改革医院“药事会”是他上任副院长后的大手笔之一。为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院服务,他也颇费了一番心血。2007年底他就任北京协和医院院长。2008年1月他又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协和医院院长的头衔,与其说是荣誉,更不如说是责任。上任伊始就以其极高的工作效率和关心爱护全院职工的工作作风,博得了全院职工的好评、拥护和支持。协和医院北区门急诊楼和手术科室楼拆迁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相持三年没有结果。他上任后把协和医院自己的宿舍拆迁作为突破口,立下了倒计时四十天完成任务的军令状。164户住户中除两户外均在规定时间签署了协议,完成了搬迁。他奖惩分明、雷厉风行的管理作风让全院职工看到了一种久违的新气象。同时赵玉沛教授带领新的领导集体,调整医疗资源布局,做强协和西院区,盘活协和现有的资源。切实提高协和西院区的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使患者在协和西院区同样享有“协和水准”的诊疗服务如果说医院建设拆迁工作阶段性成果让大家看到的赵玉沛教授果敢的一面,那么在对协和长辈的尊重、对青年人的关爱,则展示了他的柔情满怀。在2008年的医院春节团拜会上,医院表彰了为协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十六位老专家教授,他亲自审阅修改为每一位专家的颁奖词,营造出的“感动协和”的氛围感染了全院职工。他用实际行动给全院职工树立了尊重长者、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典范。  成就荣誉  赵玉沛教授从医近30年,一直工作在普通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第一线,对胰腺癌进行了全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系统性和开创性成果。他医术精湛,治学严谨,尤其擅长疑难重症的外科处理,高度重视诊疗技术改进,努力为患者减轻病痛和经济负担,深受百姓信赖。荣获中国医师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周光召临床医师奖、北京市医德标兵及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Honorary Fellowship”称号等殊荣。  葛均波教授,1962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五莲县,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1979年-1984年就读于青岛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 1984年-1987年山东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年-1990年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心内科博士研究生 1990年由上海医科大学派往西德美因兹大学进修学习,并于1993年获得美因兹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经国家教委及中国驻联邦德国使馆批准,葛均波博士继续留在德国深造。于1993年跟随其导师来到Essen大学医学院继续他的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年任Essen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1999年4月回国。现为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心导管室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复旦大学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PI,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社会任职:  上海市政协第十届常务委员,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九三学社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医卫工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理事,《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副主编,美国心脏病学院(FACC)院士,欧洲心脏病学会(FESC)院士,中德医学会名誉会长,全球华人心脏保健网主席,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SCAI的Board of Trustee成员。还被聘为德国Essen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第四军医大学客座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客座教授,沈阳军区总院荣誉教授。同济医科大学心脏病研究所荣誉顾问,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学术顾问。  主要学术成果:  在国际杂志发表了300多篇论文, 近1/3被SCI收录。主编有关著作2部,其中1部在国外出版,参编专著16本,参编多部教材。目前承担数项重要课题,为国家211工程项目负责人之一 上海临床医学中心负责人之一 国家863计划项目(药物涂层支架在冠心病应用的研制和开发)项目负责人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子项目(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防治的基础研究炎症感染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项目负责人 上海市医学发展重点基金研究课题(疑难高危冠心病诊疗优化方案的研究)项目负责人 上海市科委发展基金(血管树突状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免疫机制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并有国家教委课题、上海市曙光计划课题、特聘教授配套课题等,还负责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课题冠心病部分的科研工作。  长期从事冠心病介入诊治方面的工作,为国际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征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对心肌肌桥血流特点的新发现改变了目前对有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对冠心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手术方法被邀请转播到美国TCT, 日本TOPIC,亚太地区介入性心脏病学会议和国内多个介入会议。  勇于开拓,不断引入新技术,开创了国内首例经桡动脉的门诊病人冠脉造影。联合心外科的冠脉搭桥技术,为高龄、高危的冠心病病人进行“杂交冠脉血运重建术”,取得很好的效果。成功开展了国内第一例冠状动脉旋磨技术。在上海地区建立了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开创了上海市24小时急症PTCA的先河。从“绿色通道”开通以来,已成功救治近千例急性心梗病人。  几个第一:首次开展了上海地区也是“唯一”全天候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 全国首例高频旋磨术 上海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术 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脑缺血 首例经桡动脉门诊冠状动脉造影。  国际交流情况:  联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意大利米兰医学中心成功主办了五届东方国际介入心脏病,吸引国际上30几个国家的教授及学者与会交流,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介入盛会。为推动介入性心脏病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过去数年中曾被多次丹麦、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英国、美国、韩国、德国的多所大学,欧洲心脏病学会,亚太地区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国际超声大会,国际冠心病大会及国内多所大学和大会邀请做专题报告。对冠心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手术方法被邀请转播到美国TCT, 日本TOPIC,亚太地区介入性心脏病学会议和国内多个介入会议。  获得的荣誉:  所研课题“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流的影响及其诊治” 获2003年上海市临床医学成果奖二等奖 “心肌桥的基础研究及在缺血性心脏病诊治中的作用” 获2004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后心衰的研究”获2005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血管内超声及多普勒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治中的研究与应用”获2005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后心衰的研究”获2005年中华医学奖二等奖 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0年获新世纪首届复旦大学十大医务青年,2001年获上海市卫生系统第八届“银蛇奖”一等奖,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上海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行政记大功,2002年上海市科技英才,上海市卫生系统学习标兵,中德医学会杰出贡献奖,2004年年度中国科技青年,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上海市委统战部三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05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授予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9月获“九三学社优秀社员”。2006年获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杰出奖”  舒红兵  细胞生物学、分子免疫学教授,主攻细胞信号传导  教育经历  1983-1987 兰州大学生物学系动物学专业,学士  1987-1990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研究室,硕士  1992-1995 美国Emory大学细胞及发育生物学项目,博士  1995-1997 美国Tularik公司David Goeddel实验室, 博士后  工作经历与任职  1990-1992 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中心,研究助理  1997-1998 美国Magainin制药公司, 资深科学家  1998-2003 美国犹太医学及研究中心及科罗拉多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免疫学系,助理教授  2003-2005 美国犹太医学研究中心及科罗拉多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免疫学系, 副教授  1999-2004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2005-现在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  获奖及荣誉  2011年 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 中国科技部“感染与免疫的基础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5 中国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  2004 美国白细胞生物学学会Dolph Adams奖  2001 美国犹太医学及研究中心首届“杰出青年教授奖”  2001 美国Harmon基金会Harmon关节炎研究奖  2000 美国Ellison医学基金会新学者奖  1999 中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研究资助  在美国工作期间以课题负责人身份获得美国NIH (3项R01),美国国防部,美国癌症协会,美国关节炎基金会等机构共10项、总经费600多万美元的资助。  回国工作后获得国家科技部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资助。  研究成果  已发表SCI论文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约460。已被SCI引用约4000次,其中被Science, Nature, Cell刊载论文引用100多次,单篇被他人引用超过100次的论文12篇。获得了两项美国授权专利。  “最大的愉悦是科学新发现”  “对于我来说,人生最大的愉悦是科学新发现。”2月5日上午,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舒红兵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自述,1987年从兰州大学本科毕业时,考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后留美攻读博士,做博士后研究,在美国大学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7年,1999年底成为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细胞遗传学。2005年8月,在美国深造的一个博士研究生从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武汉大学以百万年薪招聘生命科学院院长的消息后转告舒红兵。舒红兵当即飞抵武汉,成功受聘。“到武大生科院工作,我不是冲着百万年薪而来。从出国的那天起,我就想回国。这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挑战自我、借助武大生科院这个平台、在学科领域里留下痕迹的冲动!”舒红兵说,“是当‘飞鸽牌’还是做‘永久牌’?我在全院第一次教授会上明确表态,做‘永久牌’!”  事实也作了响亮的回答,舒红兵受聘5年来,武大生科院承担国家973、863、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各级各类项目400多项,获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0多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获专利30余项。  在去年第十一届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术大会上,舒红兵被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授予CST杰出成就奖。  李林,973专项首席科学家、杰青、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多肽与蛋白质生物化学。  1979.9-1983.7 南京大学生物系,本科  1983.9-1989.7 中国科学院原上海生化所, 博士学位  1990—1992年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理与生物物理系 博士后  1991年 上海生化所 副研究员  1993年 上海生化所 研究员  1997年以来曾多次在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药理与生理系和康乃迪克大学健康中心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系做访问教授,短期访问合作研究  2000年—2002年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特别助理  2000年—2005年 生化与细胞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2年—2004年 生化与细胞所常务副所长  2004年底 生化与细胞所所长  2005年至今 生化与细胞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  2011年12月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内容  包括Wnt信号转导网络的分子机制及其相关生物学功能 炎症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及网络 信号转导网络的规模性人类蛋白激酶组功能分析。  主要研究手段  包括规模性酵母双杂交筛选及相互检测的系统 中心蛋白质为靶点的内源复合物的分离及鉴定系统 规模性siRNA功能筛选和分析系统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等。  张明杰,浙江宁波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结构生物学家,现为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参与突触信号传导和细胞极性调控过程的各类复合物的构架、组装、转运等的分子机制 主要研究手段包括X射线晶体学和NMR。他所领导完成的“构建神经系统信号传导复合体的结构基础”项目获得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也是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専家(2005年)之一。他与其团体在有关肌动蛋白7a的突变如何导致先天性失聪及失明的研究刊载于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上。2011年12月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历  1988年,复旦大学化学专业学士学位  1993年,卡尔加里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获奖情况  2002年,海外杰出青年基金奖  2003年,裘搓基金会裘搓研究员奖(Croucher Foundation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ward)  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与学术交流等情况  在开展NMR研究的过程中,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2003年10月参加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主办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及展览会(BCEIA),2004年6月参加了武汉物理与数学所举办的“第二届磁共振新技术——生物大分子NMR国际研讨会”。  主要学术贡献创新思想  张明杰博士主要从事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他的调控神经细胞信号传递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成果,对于治疗神经系统衰退的疾病,如中风及老年痴呆症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张教授及其研究小组运用核磁共振技术,从传统中药中筛选活跃分子,抑制神经信号传递中的一氧化氮合成,以发掘具潜质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治疗中风疾病。  1998年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解出神经元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一个抑制蛋白的三维结构,次年又解出神经元一氧化氮合成酶一个重要区域与另一种蛋白形成的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一氧化氮合成酶含有的PDZ结构域在许多蛋白质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解出这个区域与其他蛋白结合的结构,对于生物化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1年与其他生物学专家紧密合作,在细胞生物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破解了一种对于确保细胞正常运作至关重要的蛋白质(Ykt6p)的三维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曾获得“裘槎优秀科研者奖”,以表扬他在材料科学及生物化学领域进行的基础研究及做出的贡献。  他的调控神经细胞信号传递及神经系统发育的一系列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成果,对于治疗神经系统衰退的疾病,如中风及老年痴呆症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在Cell, Science, Nature Struct. Biol., Mol Cell, EMBO J., PNAS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仅2011年就发表了1篇Cell, 1篇Science, 2 篇 Mol Cell, 1篇PNAS, 1篇EMBO J. 其培养的学生和博士后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他们独立的研究组。  张学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主任。  张学敏,男,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11月出生,敏江西泰和人。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主任,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主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平台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重要项目。中国蛋白质组学会理事,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组织理事,国际合作肝脏蛋白质组研究课题负责人。  张学敏1981年从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中毕业(班主任罗道珍老师)考入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1986年第三军医大学军医系本科毕业,1995年获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1997-1998年在美国Wayne State(韦恩州立)大学做免疫学博士后。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年获何梁何利奖。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2006年被评为“总后科技银星”,2007年被评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  主持建立了大型生物质谱技术平台,是我国最有影响力和发挥作用最广泛的质谱技术平台之一,并以此为依托主持国家\"863\"、国家\"973\"、 国家科技平台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任务。在SCI收录杂志包括Nature Immunology、The EMBO J、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teomics、J Biol Chem、Oncogene等发表论文36篇,其中署名通讯作者25篇,主要发现和结论被国际权威杂志多次重点介绍和评述。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5年获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一类) 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署名第1)。  2011年12月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学历:  1997.6—1998.8 美国Wayne State大学免疫学,博士后  1992.8—1995.8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博士  1986.8—1989.8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硕士  1981.8—1986.8 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学士
  • 蛋白测序技术革新崭露头角!未来可期实现大规模、高通量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aab48e25-87ad-48f7-bf9a-b2ebac0fa992.jpg" title=" 蛋白.jpg" alt=" 蛋白.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width: 522px height: 348px " width=" 522" height=" 348"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蛋白质是生物功能的主要载体。许多无法从基因层面解释的疾病,蛋白质可以给出我们想要的答案,为此,蛋白质组学应运而生。科学家们预测,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21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重心或将从基因组学转移到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想要深入了解蛋白质,进一步认识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首先要有合适的蛋白质测序技术做支撑。为完善蛋白质测序技术科学家做出了许多尝试,如Edman降解,荧光染色、质谱测序等。然而已有的测序方法都存在各种技术不足与应用局限性,不利于蛋白质组学在整个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推广。 br/ /p p   近日, strong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的Ben C Collins博士和Ruedi Aebersold博士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了蛋白组学平行测序的评论文章“Proteomics goes parallel” /strong ,小编将文章进行了翻译整理分享给大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29198ff0-12dc-4a8b-9f43-a535e065d874.jpg" title=" 1.png" alt=" 1.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目前,蛋白质组测序技术尚不如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那么强大。核酸测序技术的表现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它能利用荧光作为读数进行短寡核苷酸的大规模平行测序。在这个问题上, strong Swaminathan等证明了肽类也可以进行平行荧光测序 /strong 。他们的创新方法将经典的蛋白质测序技术与核酸光学测序系统进行了整合。虽然该方法仍需进一步优化,但这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普遍可行、可靠和真正通用的蛋白组学测序技术的发展前景。 /p p   蛋白质对于生命系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可以作为化学催化剂、结构成分以及生理过程的媒介,能够准确识别和量化蛋白质的研究技术可极大地促进人们对生物学的理解。如今,蛋白质组已经可以由转录组被预测或推断出来。有充分的研究证据表明,蛋白质与mRNA水平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通过一种组学来预测另一种是不精确、不可靠的。那么, strong 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会优先选择通过mRNA预测蛋白,而不是直接进行蛋白质测序呢 /strong ?答案在于两种组学测序技术的发展和物质本身的可检测性。目前,生物学家可以通过已有的核心技术和商业公司获得基本完整的转录组信息及分析结果,而蛋白组分析仍只限于专业实验室研究使用,在通量、稳定性和重现性方面还不能达到转录组分析水平。 /p p   第一代DNA测序仪绘制了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基因组图谱,其原理是对分离DNA片段进行连续测序。尽管该仪器采用了自动化技术,但整个测序过程也是缓慢而昂贵的。只有开发可平行测序数百万个核酸片段,能够高通量、高覆盖率、低成本生成完整基因组图谱的方法,才能进行广泛的基因组分析。这些具有商业价值的测序技术已经改变了生物医学研究,并成为实验生物学研究的中流砥柱。 /p p   虽然“自上而下”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正在逐步发展,但传统的蛋白质定量和测序仍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进行。正如基因测序原理一样,这些方法是通过检测酶促反应切割蛋白质产生的肽链,以分析蛋白组成。在20世纪50年代,Pehr Edman发明了一种通过循环化学反应测定肽链氨基酸序列的方法,被称为Edman降解。该方法通过异硫氰酸苯酯与可接近的氨基偶联,然后从肽链的N-末端释放氨基酸并生成新N端,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对释放的氨基酸进行鉴定就可以得到肽链的氨基酸序列。 strong Edman降解过程缓慢,需要大量的高纯度肽 /strong ,尽管如此,直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所有已知的蛋白质序列都是使用该方法确定的。 /p p   20世纪90年代,随着质谱(MS)技术逐渐成为蛋白质测序的首选方法,Edman降解在该领域退居二线。质谱是通过检测质荷比和肽段的断裂模式来推断蛋白质组成和定量。因具有先进、强大和多样化特点,MS已经被广泛应用。仿效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路径,MS已经从特定寡聚体的人工测序发展到高通量的肽链自动测序,并发展到通过独立数据分析进行多肽的平行测序,如SWATH-MS。虽然这些方法的通量、准确性和重现性都很出色,但想要与基因组分析一样,实现相似的大样本队列常规、完整的蛋白质组量化目标仍难以实现。 /p p   随着当前数据独立采集MS检测系统的不断发展,最终取得与基因组学研究技术相似性能的蛋白测序技术也有可能实现。此外,要深入了解蛋白质组的复杂性,也需要颠覆性的新技术。虽然蛋白质的纳米孔测序技术显示了很好的发展前景,但StimaaNet等研发的肽荧光测序方法有着明确的常规应用途径,可以看作是这类颠覆性技术最先进的一个例子。 strong 肽荧光测序方法堪称跨越时代的结合,它将几乎被遗忘的Edman降解,与为下一代DNA测序开发的大规模平行荧光成像技术进行了整合 /strong (图1)。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462c7540-6c36-4ddd-8cd7-7b62240980c2.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图1. Swaminathan等人所描述的肽荧光测序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复合肽混合物,最有可能来源于酶或化学切割的蛋白质提取物,每种氨基酸残基都有不同的荧光标记(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描述了一种双色方案,其中赖氨酸和半胱氨酸残基用不同的荧光标记。利用氨基硅烷的的酰胺键将标记肽的C末端固定在玻璃板。然后通过Edman降解和荧光成像(中)对肽进行N-末端氨基酸残基切割的迭代循环。在每个位置(即肽)的荧光强度被跟踪为Edman循环的函数。荧光强度下降模式为肽的部分序列提供了注释,得到的荧光信号可以与蛋白质序列数据库进行匹配和评分,推断样本中最有可能存在的一组蛋白质(右)。 /p p   肽荧光测序的第一步是在特定的氨基酸侧链上进行荧光标记,并将其C端固定在测序系统的流通槽中,以生成测序底物阵列。然后将固定化肽平行地进行Edman降解,在每一步降解后对固定化底物的集合进行成像。与经典的Edman降解不同,该方法在每个步骤对消除的苯硫代内酰脲-氨基酸结合物进行了鉴定,降解步骤仅用于测定由消除标记氨基酸引起的荧光强度下降。基于该原理开发的软件工具,可以将观察到的荧光信号与蛋白序列数据库结合起来,进而推导出每种固定化底物的序列,也就是肽链的序列。 /p p    strong 该研究已经证明肽荧光测序的可行性 /strong 。具体而言,作者(i)描述了在严格条件下,与Edman降解兼容的成像系统 (ii)测定了模型肽中荧光标记的赖氨酸或半胱氨酸残基的精确位置 (iii)描述了该系统中误差和低效的来源 (iv)研究了从更复杂蛋白质组鉴别蛋白质的潜力,并提供了一种从观察到的荧光信号推断肽序列的计算框架 (v)从含有多个丝氨酸残基的肽中定位特定的磷酸化丝氨酸残基。 /p p   Swaminathan等人开发的肽荧光测序方法是令人兴奋的,因为它开辟了一条通向肽的新研究路径, strong 并使高通量、高重现性和潜在低成本的蛋白质组测序成为可能 /strong 。 strong 该方法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它整合了其他研究方法的优势,如Edman降解、大规模DNA平行测序和基于MS的蛋白序列数据库检索计算框架 /strong 。这种策略或有助于加快相关研究方法从证明概念到常规适用的转化速度。此外,该方法产生的数据与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的大规模平行先导数据有相似之处。MS蛋白组学技术在技术和计算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门槛,应用较为缓慢,与基于MS的蛋白组学技术相比,该方法有助于加速更多的生物体使用肽荧光测序技术。 /p p   正如Swaminathan等人所指出的, strong 在新方法发挥其全部潜力之前,还必须克服一些技术和概念上的挑战 /strong 。这些问题主要源于Edman降解的性质和人类蛋白质组的复杂性,包括以下内容:(i)尽管在研究中每个降解步骤的产率为91-97%,但可检测的肽链长度也是有限的 (ii)由于测序产率与蛋白序列本身有关,具有挑战性的序列,如富含脯氨酸的蛋白序列,可能会影响荧光信号的清晰度 (iii)可被荧光标记的功能基团仅限于肽链中可产生化学反应的基团,主要是氨基、羧基和巯基,因此荧光信号代表的信息量也会受限制 (iv)经修饰的残基通常不能被识别,除非经过特异荧光标记,这种特殊标记仅对氨基酸进行小部分修饰 (v)人类细胞蛋白质组的动态范围较大(~107),每种蛋白质也会通过酶消化产生大量的肽(~102),每个细胞会表达大量的开放阅读框(~104),在不考虑蛋白质多样性的前提下,这已经构成了巨大的分析挑战。对于肽荧光测序来说,满足这些挑战需要提高底物复用(substrate multiplexing)的水平,但目前尚未实现。 /p p   虽然作者开发的系统目前仅限于分析相对简单的混合物样本,但发展前景很好,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蛋白质测序方法。 /p
  • 如何实现滑雪板自动化研磨?FLIR A35智能传感器凭实力征服奥地利集成商
    冬天到了,不论是大人还是孩童,滑雪都是一项不错的娱乐活动,滑雪板的选择对每个滑雪手来说都很重要,那么你知道何种滑板质量最好吗?今天,小菲就来给大家说一个奥地利企业使用FLIR红外热像仪研究滑雪设备的过程的案例!RELISTE是一家位于奥地利的机器视觉集成商。50多年来,它一直致力于销售自动化技术的高质量解决方案。目前,作为行业首创,RELISTE集成了FLIR红外热像仪,通过自动化检测冬季运动设备的滑雪研磨过程,保持性能,以确保最需要时在斜坡上进行可能挽救生命的操作。它不是通过检测热量的增加或减少来实现这一点,而是通过测量两种不同材料的环境热辐射来区分它们。通过使用两个FLIR A35红外温度传感器,该公司能够在滑雪板打磨过程中,确定滑雪板边缘和尖端从钢到塑料的准确过渡点。以前,这是一件必须通过视觉和触觉手动同时检查才能完成的事情。FLIR A35配备热成像温度传感器,适用于状态监控、过程控制/质量保证及火灾预防应用等。FLIR A35可无缝集成到现有系统中,提供全面的可视化温度监测。视觉自动化取代劳动密集型手动检查如何确保滑雪板本身的安全性和功能性,传统检测是一项费力费力的工作,且是一项非常劳动密集型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滑雪板会因为长时间接触雪而损坏或摩擦烧毁,这可能会导致一小层基础材料的脱落,从而导致不均匀、凹凸不平的纹理,从而对性能产生负面影响。滑雪板打磨(有时称为滑雪板调整)是对滑雪板底座进行磨平和恢复的过程,以确保滑雪更快、更平稳和拥有最佳的机动性,这是滑雪板维护的一个关键步骤。如果没有它,旧的滑雪板可能会被雪或冰卡住,而不是滑动,从而导致性能下降,(在极端情况下)核心机动性下降,甚至危及生命。此前,每个滑雪板的打磨过程只能手动进行。由于传统的目视检查无法区分钢和塑料之间的过渡点,因此尖端和末端的区域必须手动打磨,这使得无法实现过程完全自动化。全新打磨方式:红外成像结合3D打印RELISTE将两台FLIR A35红外热成像传感器(这是A50/A70的前身,在一台机器中对热和视觉进行双光谱检测)与Cognex 3D激光位移传感器相结合,将这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作转变为自动化维护线。通过同时使用这两种技术,他们能够确定滑雪板尖端和末端的不同3D点,来指导自动打磨机器人,从而取代人工检查并降低成本。来自热像仪和三维激光传感器的综合信息,为机器人打磨机提供了精确的3D引导,确保仅打磨钢边,而不会损坏包装中更脆弱的塑料元件。该解决方案使用“主动热成像”。本质上,这涉及到使用工业“辐射加热器”来加热滑雪板,并利用塑料和金属传导的截然不同的方式,更重要的是,释放热量。然后,RELISTE的图像处理软件EasyRightPro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估,以确定过渡的位置,并在传统手工方法的一小部分时间内进行精确研磨。FLIR凭实力获得长期合作关系RELISTE视觉系统商务经理Ronald Fasching表示:“当涉及到红外热像仪的使用时,我们总是使用Teledyne FLIR热像仪,而不是其他品牌。对我们来说,这是我们的标准解决方案,因为它们具有大量分析功能,还可通过Profinet与PLC通信。“我们是Teledyne FLIR的长期合作伙伴,我们对热像仪的质量非常满意,因为客户对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也非常满意。”RELISTE和Teledyne FLIR的合作关系可以追溯到多年前,RELISTE在其工业图像处理解决方案中专门使用Teledyne FLIR行业领先的热像仪,以确保其始终如一的质量和洞察力。Ronald补充道:“我们正在使用我们的RELISTE EasyRightPro® 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基于Cognex VisionPro,热像仪采用“图像流”设置。对我们来说,这是我们的标准解决方案,其具有大量用于分析以及通过Profinet与PLC通信的功能。这对于确保遵守核心标准非常重要,包括我们自己的内部标准和欧洲自动化行业的标准。”关于图像流热成像仪,FLIR A50/A70固定安装式红外热像仪,更能代表Teledyne FLIR目前先进的技术。FLIR A50/A70图像流型热像仪专门用于工艺和质量控制,能够加快生产时间、提高生产质量,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其支持通过以太网图像流图像,还能灵活地使用首选软件应用开展分析、采集原始数据。借助GigE Vision和GenICam,可以将热图像和数据输出轻松集成到定制解决方案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越来越普遍因此对生产过程的状态监控很有必要FLIR A50/70图像流型热像仪机身小巧,方便集成可针对不同需求提供多种安装选项为关键机器设备提供连续的温度监控
  • 盘点:分子诊断常用技术50年的沿革与进步
    一、基于分子杂交的分子诊断技术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分子杂交技术发展最为迅猛的20年,由于当时尚无法对样本中靶基因进行人为扩增,人们只能通过已知基因序列的探针对靶序列进行捕获检测。其中液相和固相杂交基础理论、探针固定包被技术与cDNA探针人工合成的出现,为基于分子杂交的体外诊断方法进行了最初的技术储备。  (一)DNA印迹技术(Southernblot)  Southern于1975年发明了DNA印迹技术,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将DNA片段化,再以凝胶电泳将长度不等的DNA片段进行分离,通过虹吸或电压转印至醋酸纤维膜上,再使膜上的DNA变性与核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进行分子杂交,经洗脱后以放射自显影鉴别待测的DNA片段-探针间的同源序列。这一方法由于同时具备DNA片段酶切与分子探针杂交,保证了检测的特异性。因此,一经推出后便成为探针杂交领域最为经典的分子检测方法,广为运用于各种基因突变,如缺失、插入、易位等,及与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的鉴定中。Alwine等于1977年推出基于转印杂交的Northernblot技术也同样成为当时检测RNA的金标准。  (二)ASO反向斑点杂交(allele-specificoligonucleotide reverse dot blot,ASO-RDB)  使用核酸印迹技术进行核酸序列的杂交检测具有极高的特异性,但存在操作极为繁琐,检测时间长的缺点。1980年建立的样本斑点点样固定技术则摆脱了传统DNA印迹需要通过凝胶分离技术进行样本固定的缺点。通过在质粒载体导入单碱基突变的方法,构建了首条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allele-specificoligonucleotide,ASO),更使对核酸序列点突变的检测成为可能。1986年,Saiki[3]首次将PCR的高灵敏度与ASO斑点杂交的高特异性结合起来,实现了利用ASO探针对特定基因多态性进行分型。其后为了完成对同一样本的多个分子标记进行高通量检测,Saiki[4]又发明了ASO-RDB,通过将生物素标记的特异性PCR扩增产物与固定于膜上的探针杂交显色,进行基因分型、基因突变的检测。该法可将多种寡核苷酸探针固定于同一膜条上,只需通过1次杂交反应,即可筛查待检样本DNA的数十乃至数百种等位基因,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的特点,一度成为基因突变检测、基因分型与病原体筛选最为常用的技术。  (三)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FISH源于以核素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1977年Rudkin首次使用荧光素标记探针完成了原位杂交的尝试。在上世纪8090年代,细胞遗传学和非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发展将FISH推向临床诊断的实践应用。相比于其它仅针对核酸序列进行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FISH结合了探针的高度特异性与组织学定位的优势,可检测定位完整细胞或经分离的染色体中特定的正常或异常DNA序列 由于使用高能量荧光素标记的DNA探针,可实现多种荧光素标记同时检测数个靶点。  如今,FISH已在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扩增、 基因重排、病原微生物鉴定等多方面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genomic hybridization,CGH)与光谱核型分析(spectralkaryotyping,SKY)等FISH衍生技术,使其正在越来越多的临床诊断领域中发挥作用。  (四)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  MLPA技术于2002年由Schouten等[6]首先报道。每个MLPA探针包括2个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片段,1个由化学合成,1个由M13噬菌体衍生法制备 每个探针都包括1段引物序列和1段特异性序列。在MLPA反应中,2个寡核苷酸片段都与靶序列进行杂交,再使用连接酶连接2部分探针。连接反应高度特异,只有当2个探针与靶序列完全杂交,连接酶才能将2段探针连接成1条完整的核酸单链 反之,如果靶序列与探针序列不完全互补,即使只有1个碱基的差别,就会导至杂交不完全,使连接反应无法进行。连接反应完成后,用1对荧光标记的通用引物扩增连接好的探针,每个探针扩增产的长度都是唯一的。最后,通过毛细管电泳分离扩增产物,便可对把核酸序列进行检测。由于巧妙地借鉴了扩增探针的原理,MLPA技术最多可在1次反应中对45个靶序列的拷贝数进行鉴定。  该技术具备探针连接反应的特异性与多重扩增探针杂交的高通量特性。经过MRC-Holland公司10余年的发展,MLPA技术已成为涵盖各种遗传性疾病诊断、药物基因学多遗传位点鉴定、肿瘤相关基因突变谱筛查、DNA甲基化程度定量等综合分子诊断体系,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高通量对已知序列变异、基因拷贝数变异进行检测的方法。  (五)生物芯片  1991年Affymetrix公司的Fordor[7]利用其所研发的光蚀刻技术制备了首个以玻片为载体的微阵列,标志着生物芯片正式成为可实际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时至今日,芯片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果按结构对其进行分类,基本可分为基于微阵列(microarray)的杂交芯片与基于微流控(microfluidic)的反应芯片2种。  1.微阵列芯片  (1)固相芯片:微阵列基因组DNA分析(microarray-basedgenomic DNA profiling,MGDP)芯片:将微阵列技术应用于MGDP检测中已有超过十年的历史,其技术平台主要分为2类,即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basedcomparative genome hybridization,aCGH)和基因型杂交阵列(SNParray)。顾名思义,aCGH芯片使用待测DNA与参比DNA的双色比对来显示两者间的拷贝数变异(CNV)的变化,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芯片则无需与参比DNA进行比较,直接通过杂交信号强度显示待测DNA中的SNP信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市场上已出现可同时检测SNP与CNV的高分辨率混合基因阵列芯片。MGDP芯片主要应用于发育迟缓、先天性异常畸形等儿童遗传病的辅助诊断及产前筛查。经验证,使用MGDP芯片进行染色体不平衡检测与FISH的诊断符合率可达100%,表达谱芯片(geneexpression profiling array,GEParray):1999年,Duggan等首次使用cDNA芯片绘制了mRNA表达谱信息。随着表观遗传学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目前也已出现microRNA芯片、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coding RNA,lncRNA)芯片等。类似于MGDP芯片,GEP芯片使用反转录后生成的cDNA文库与固定于芯片载体上的核酸探针进行杂交,从而检测杂交荧光信号的强度判断基因的表达情况。  相较于基因组杂交,GEP芯片对生物学意义更为重要的转录组信息进行检测,对疾病的诊断与预后判断具有特殊的意义。目前使用GEP芯片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病及神经退行性变等进行诊断、分类及预后评估已经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液相芯片:传统固相芯片将检测探针锚定于固相载体上捕获目的序列,而Luminex公司的xMAP技术则通过搭配不同比例的2种红色荧光染料,将聚苯乙烯微球标记为不同的荧光色,并对其进行编码得到具有上百种荧光编号的微球。通过xTAG技术将不同的特异性杂交探针交联至编码微球上,使得不同的探针能够通过微球编码得以区分。利用混合后的探针-微球复合物与待测样本进行杂交,使微球在流动鞘液的带动下通过红绿双色流式细胞仪,其中红色激光检测微球编码,绿色荧光检测经杂交后核酸探针上荧光报告基团的信号强度,一次完成对单个样本中多种靶序列的同时鉴定。目前,该技术已在囊性纤维化等遗传性疾病诊断、多种呼吸道病毒鉴定及人乳头瘤病毒分型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2.微流控芯片  1992年Harrison等首次提出了将毛细管电泳与进样设备整合到固相玻璃载体上构建“微全分析系统”的构想,通过分析设备的微型化与集成化,完成传统分析实验室向芯片上实验室(lab-on-chip)的转变。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chip)由微米级流体的管道、反应器等元件构成,与宏观尺寸的分析装置相比,其结构极大地增加了流体环境的面积/体积比,以最大限度利用液体与物体表面有关的包括层流效应、毛细效应、快速热传导和扩散效应在内的特殊性能,从而在1张芯片上完成样品进样、预处理、分子生物学反应、检测等系列实验过程。  目前使用微流控芯片进行指导用药的多基因位点平行检测是主要临床应用领域。  二、核酸序列测定  测序反应是直接获得核酸序列信息的唯一技术手段,是分子诊断技术的一项重要分支。虽然分子杂交、分子构象变异或定量PCR技术在近几年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其对于核酸的鉴定都仅仅停留在间接推断的假设上,因此对基于特定基因序列检测的分子诊断,核酸测序仍是技术上的金标准。  (一)第1代测序  1975年Sanger与Coulson发表了使用加减法进行DNA序列测定的方法,随后Maxam在1977年提出了化学修饰降解法的模型,为核酸测序时代的来临拉开了序幕。  Sanger等于同年提出的末端终止法(Sanger测序法)利用2' 与3' 不含羟基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进行测序引物延伸反应,ddNTP在DNA合成反应中不能形成磷酸二酯键,DNA合成反应便会终止。如果分别在4个独立的DNA合成反应体系中加入经核素标记的特定ddNTP,则可在合成反应后对产物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gel electrophoresis,PAGE)及放射自显影,根据电泳条带确定待测分子的核苷酸序列。AppiedBiosystems公司在Sanger法的基础上,于1986年推出了首台商业化DNA测序仪PRISM 370A,并以荧光信号接收和计算机信号分析代替了核素标记和放射自显影检测体系。该公司于1995年推出的首台毛细管电泳测序仪PRISM 310更是使测序的通量大大提高。Sanger测序是最为经典的一代测序技术,仍是目前获取核酸序列最为常用的方法。  (二)第2代测序  1.焦磷酸测序(Pyro-sequencing)  不同于Sanger测序法所使用的合成后测序理念,Ronaghi分别于1996年与1998年提出了在固相与液相载体中通过边合成边测序的方法-焦磷酸测序。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引物链延伸时所释放的焦磷酸基团激发荧光,通过峰值高低判断与其相匹配的碱基数量。由于使用了实时荧光监测的概念,焦磷酸测序实现了对特定位点碱基负荷比例的定量,因此在SNP位点检测、等位基因(突变)频率测定、细菌和病毒分型检测方面应用广泛。由于荧光报告原理不同,其对于序列变异的检测灵敏度从Sanger测序的20%提高到了5%。但由于该技术的仪器采购与单次检测成本较高,目前尚未得到大规模的临床使用。  2.高通量第2代测序  目前常见的高通量第二代测序平台主要有Roche454、IlluminaSolexa、ABISOLiD和LifeIon Torrent等,其均为通过DNA片段化构建DNA文库、文库与载体交联进行扩增、在载体面上进行边合成边测序反应,使得第1代测序中最高基于96孔板的平行通量扩大至载体上百万级的平行反应,完成对海量数据的高通量检测。该技术可以对基因组、转录组等进行真正的组学检测,在指导疾病分子靶向治疗、绘制药物基因组图谱指导个体化用药、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鉴定及通过母体中胎儿DNA信息进行产前诊断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然而,由于该技术需要对DNA进行片段化处理,测序反应读长较短(如Solexa与SOLiD系统单次读长仅50bp),需要对数据进行大规模拼接,因此对分子诊断工作者掌握生物信息学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利于后期的测序数据分析。  (三)第3代测序  第3代测序技术的核心理念是以单分子为目标的边合成边测序。该技术的操作平台目前主要有Helicos公司的Heliscope、PacificBiosciences公司的SMRT和OxfordNanopore Technologies公司的纳米孔技术等。该技术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可对混杂的基因物质进行单分子检测,故对SNP、CNV的鉴定更具功效。但是目前其进入产品商业化,并最终投入临床应用仍有很长的距离。  三、基于分子构象的分子诊断技术  (一)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与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  1970~1980年间,Fischer等与Orita等分别提出了利用核酸序列变异所导至双链变性条件差异与单链空间折叠差异,通过变性与非变性PAGE对变异序列进行分离鉴定的方法,即DGGE与SSCP。上述2项技术均通过变异核酸分子在空间构象上的差异,通过特定条件下电泳速率的变化进行检测。正因为核酸分子构象具有序列特异性,且对于序列的改变非常敏感,常常1个碱基的变化也能得到鉴定。但由于DGGE与SSCP均必须进行PCR后开盖电泳的操作,现已不常见于临床检测。  (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  1997年,Oefner和Underhill建立了利用异源双链变性分离变异序列、使用色谱洗脱鉴定的技术,称为dHPLC,可自动检测单碱基置换及小片段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对于存在一定比例变异序列的核酸双链混合物,其经过变性和复性过程后,体系内将出现2种双链:一种为同源双链,由野生正义链-野生反义链或变异正义链-变异反义链构成的核酸双链 另一种为异源双链,即双链中1条单链为野生型,而另1条为变异型。由于存在部分碱基错配的异源双链DNA与同源双链DNA的解链特征不同,在相同的部分变性条件下,异源双链因存在错配区而更易变性,被色谱柱保留的时间短于同源双链,故先被洗脱下来,从而在色谱图中表现为双峰或多峰的洗脱曲线。由于该技术使用了较高分析灵敏度的色谱技术进行检测,可快速检出5%负荷的变异序列。但需注意的是,由于该技术主要通过异源双链进行序列变异检测,其不能明显区分野生型与变异型的纯合子。  (三)高分辨率熔解分析(high-resolutionmelting analysis,HRMA)  2003年,Wittwer等首次革命性地使用过饱和荧光染料将PCR产物全长进行荧光被动标记,再通过简单的产物熔解分析对单个碱基变化进行鉴定。该技术的原理也是通过异源双链进行序列变异鉴定。待测样本经PCR扩增后,若存在序列变异杂合子,则形成异源双链,其熔解温度大大下降。此时由于双链被饱和染料完全填充,其产物熔解温度的变化便可通过熔解曲线的差异得以判定。对于变异纯合子而言,HRMA也可利用其较高的分辨率完成PCR产物单个位点A:T双键配对与G:C三建配对热稳定性差异的鉴定,但是对于Ⅱ、Ⅲ类SNP的纯合子变异则无法有效区分。  如何利用DNA构象对序列进行推测,从而避免成本较高的序列测定或操作繁琐的杂交反应一直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与应用的热点问题。目前,使用构象变化对序列变异进行间接检测的便捷性已得到一致肯定,尤其是HRMA可完成对变异序列单次闭管的扩增检测反应。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基于构象变化的分子检测手段多无法通过探针杂交或核酸序列测定对检测的特异性进行严格的保证,因此其只适合大规模的初筛,而真正的确诊仍需要进行杂交或测序的验证。  四、定量PCR(quantitativePCR,qPCR)  相比于其他分子诊断检测技术,qPCR具有2项优势,即核酸扩增和检测在同一个封闭体系中通过荧光信号进行,杜绝了PCR后开盖处理所带来扩增产物的污染 同时通过动态监测荧光信号,可对低拷贝模板进行定量。正是由于上述技术优势,qPCR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接受程度最高的技术,在各类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基因定量检测、基因多态性分型、基因突变筛查、基因表达水平监控等多种临床实践中得到大量应用。但伴随着qPCR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关这项技术的质量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消除各类生物学变量所引起的检测变异,减少或抑制实验操作与方法学中的各种干扰因素是qPCR技术面临的难题。  (一)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  1.双链掺入法  1992年Higuchi等通过在PCR反应液中掺入溴乙锭对每个核酸扩增热循环后的荧光强度进行测定,提出了使用荧光强度与热循环数所绘制的核酸扩增曲线,定量反应体系中初始模板的反应动力学(real-timePCR)模型,开创了通过实时闭管检测荧光信号进行核酸定量的方法。核酸染料可以嵌入DNA双链,且只有嵌入双链时才释放荧光,在每1次的扩增循环后检测反应管的荧光强度,绘制荧光强度-热循环数的S形核酸扩增曲线,以荧光阈值与扩增曲线的交点在扩增循环数轴上的投影作为循环阈值(Cyclethreshold,Ct),则Ct与反应体系中所含初始模板数量呈负指数关系,推断初始模板量。随后Morrison[22]提出了使用高灵敏度的双链染料SYBR GreenI进行反应体系中低拷贝模板定量的方法。这一方法操作简便,但由于仅使用扩增引物的序列启动核酸扩增,其产物特异性无法得到充分保证。虽然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后可通过熔解曲线对产物特异性进行检验,但其特异性明显逊于使用荧光探针进行检测,因此双链掺入法并未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认可。  2.Taqman探针  由于双链掺入法存在特异性较低的问题,1996年Heid[23]综合之前发现的Taq酶的5' 核酸酶活性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探针的概念提出了使用Taqman探针进行qPCR的方法。TaqMan探针的本质是FRET寡核苷酸探针,在探针的5' 端标记荧光报告基团,3' 端标记荧光淬灭基团,利用Taq酶具有5' 3' 外切酶活性,在PCR过程中水解与靶序列结合的寡核苷酸探针,使荧光基团得以游离,释放荧光信号。从而使能够与靶序列杂交的探针在扩增过程中释放荧光,通过real-timePCR的原理对其进行定量。由于其超高的特异性与成功的商品化推广,Taqman探针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qPCR方法,其在各种病毒基因定量检测、基因分型、肿瘤相关基因表达检测等方面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3.分子信标  同样在1996年,Tyagi等提出了使用分子信标(moleuclarbeacons)进行qPCR的方法,分子信标是5' 与3' 端分别标记有荧光报告基团与淬灭基团的寡核苷酸探针,其两端具有互补的高GC序列,在qPCR反应液中呈发夹结构,荧光基团与淬灭基团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而保持静息状态。当PCR反应开始后,茎环结构在变性高温条件下打开,释放荧光 在退火过程中,靶序列特异性探针则与模板杂交保持线性,不能与模板杂交的探针则复性为茎环结构而荧光淬灭,通过检测qPCR体系中退火时的荧光信号强度,便可以real-timePCR原理特异性检测体系中的初始模板浓度。相比于Taqman探针,分子信标使用发卡结构使荧光基团与淬灭基团在空间上紧密结合,大大降低了检测的荧光背景,其检测特异性较Taqman探针更高,更适合等位基因的分型检测。  4.双杂交探针  1997年,Wittwer等发表了使用分别标记荧光供体基团与荧光受体基团的2条相邻寡核苷酸探针进行qPCR的方法。双杂交探针所标记的供体基团和受体基团的激发光谱间具有一定重叠,且2条探针与靶核酸的杂交位置应相互邻近。仅当2条探针与靶基因同时杂交时,供体与受体基因得以接近,从而通过FRET发生能量传递,激发荧光信号,荧光信号强度与反应体系中靶序列DNA含量呈正比。由于使用了2条探针进行靶序列杂交,该方法的特异性比传统单探针检测体系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二)数字PCR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使用微流控阵列对单次qPCR反应进行分散检测的概念。基于这一理念,Vgelstein与Kinzter于1999年发表了数字PCR(digitalPCR)的方法,对结肠癌患者粪便中的微量K-RAS基因突变进行了定量。相比于传统的qPCR方法,数字PCR的核心是将qPCR反应进行微球乳糜液化,再将乳糜液分散至芯片的微反应孔中,保证每个反应孔中仅存在≤ 1个核酸模板。经过PCR后,对每个微反应孔的荧光信号进行检测,存在靶核酸模板的反应孔会释放荧光信号,没有靶模板的反应孔就没有荧光信号,以此推算出原始溶液中待测核酸的浓度。因此,数字PCR是1种检测反应终点荧光信号进行绝对定量的qPCR反应,而非以模板Ct值进行核酸定量的real-timePCR。  经由Quantalife公司开发(已于2011年被BIO-RAD收购)的微滴式数字PCR是首款商品化的数字PCR检测系统,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微量病原微生物基因检测、低负荷遗传序列鉴定、基因拷贝数变异与单细胞基因表达检测等多个临床前沿领域。与传统qPCR相比较,该技术具有超高的灵敏度与精密度,使其成为目前qPCR领域的新星。  五、对未来5年的展望  半个世纪以来分子诊断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分子生物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概而言之,在过去的50年中分子诊断技术取得了三大转化与3项提升:即报告信号检测从放射核素标记向荧光标记转化,操作方法由手工操作向全自动化转化,检测分析通量从单一标志物向高通量多组学联合判断转化 检测灵敏度、精密度、特异性的快速提升。  在未来5年中,我国分子诊断事业将迎来两方面的进步。随着卫生监管部门对分子诊断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与越来越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进入,分子诊断将会出现理念的革命性进步,高通量技术将更多的进入临床的实际应用中。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传统针对特定基因异常、病原微生物感染鉴定的方法学,也将在检测的各项分析性能与操作便捷程度上取得长足的进步。对于传统人力与时间成本较高的检测方法学,将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即Southern等经典的检测金标准将得到保留 而ASO-RDB等灵敏度、特异性均不能满足实际临床需求的方法将快速被新型技术所取代。最终,分子诊断也必将一改目前仅仅用于病原微生物基因检测与部分遗传性疾病诊断的局面,形成由肿瘤学、遗传学、微生物学、药物基因组学四足鼎立,快速发展的景象。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