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人淋巴母细胞干扰素

仪器信息网人淋巴母细胞干扰素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人淋巴母细胞干扰素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人淋巴母细胞干扰素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人淋巴母细胞干扰素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人淋巴母细胞干扰素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人淋巴母细胞干扰素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人淋巴母细胞干扰素相关的解决方案。

人淋巴母细胞干扰素相关的资讯

  • 人NK/T细胞淋巴瘤细胞的处理方法与培养步骤!
    人NK/T细胞淋巴瘤细胞的处理方法与培养步骤! NK/T细胞淋巴瘤(NK/T cell lymphoma)是起源于成熟NK/T细胞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NK细胞和T细胞具有共同的祖细胞,两者在功能和某些抗原的表达上具有相似之处,NK/T细胞淋巴瘤因起源于这两种细胞而得名。 细胞说明信息平台编号:Bio-129794规格:1×10⁶ Cells/T25培养瓶细胞信息:SNK-6细胞名称:人NK/T细胞淋巴瘤细胞细胞传代:如果细胞密度达80%-90%,即可进行传代培养。组织来源:淋巴细胞培养条件:1640培养基(GIBCO,货号11875093) +10%澳洲来源进口胎牛血清(GIBCO,货号10091148)+1%双抗形态:悬浮;淋巴母细胞样规格:1×10^6 cells/瓶用途:细胞系注意事项:仅用于科学研究或者工业应用等非医疗目的不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临床诊断或治疗,非药用,非食用(产品信息以出库为准) 细胞收到后的处理方法细胞在培养瓶中培养至良好状态后灌满完全培养液并封好瓶口是细胞运输的最好办法。收到细胞回到自己的实验室后,先打开外包装,用 75%酒精喷洒整个瓶消毒后放到超净台内,严格无菌操作,培养箱静置 2-4 小时。镜下观察:未超过 80%汇合度时,可将瓶装的完全培养液收集至离心管中,加入 6ml 完全培养基,放入 37℃、5%CO2 孵箱培养;超过 80%汇合度时,根据情况传代或者冻存,具体操作见细胞培养步骤。(注意发货的是密封培养瓶的话,放入培养箱培养记得培养瓶盖子拧松) 细胞培养步骤1)复苏细胞:将含有 1mL 细胞悬液的冻存管在 37℃水浴中迅速摇晃解冻,加入 5mL 培养基混合均匀。在 1000RPM 条件下离心 5 分钟,弃去上清液,补加 4-6mL 完全培养基后吹匀。然后将所有细胞悬液加入培养瓶中培养过夜(或将细胞悬液加入 6cm 皿中),培养过夜。第二天换液并检查细胞密度。2)细胞传代:如果细胞密度达 80%-90%,即可进行传代培养。3)细胞冻存:1、细胞生长至覆盖培养瓶的 80%面积时,弃 25cm2 培养瓶中的培养液,用 PBS 清洗细胞一次;2、添加 0.25%胰蛋白酶消化液约 1ml 至培养瓶中,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待细胞回缩变圆后加入完全培养液终止消化,轻轻吹打细胞使之脱落,然后将悬液转移至 15ml 离心管中,1000rpm 离心 5min;3、用适量的冻存液重悬细胞,并放置于冻存管中;4、先将细胞冻存管放置于-20℃ 1.5h,然后将其移入-80℃。 对于贴壁细胞,传代可参考以下方法:1、弃去培养上清,用不含钙、镁离子的 PBS 润洗细胞 1-2 次。2、加 1-2ml 消化液(0.25%Trypsin-0.53mM EDTA)于培养瓶中,置于 37℃培养箱中消化1-2min,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消化情况,若细胞大部分变圆并脱落,迅速拿回操作台,轻敲几下培养瓶后加 5ml 以上含 10%血清的完全培养基终止消化。3、轻轻吹打细胞,完全脱落后吸出,在 1000RPM 条件下离心 8-10 分钟,弃去上清液,补加1-2mL 培养液后吹匀。4、按 5-6ml/瓶补加培养液,将细胞悬液按 1:2 的比例分到新的含 5-6 ml 培养液的新皿中或者瓶中。PS:若客户收到 2ml 小管细胞,收到细胞后,用 75%酒精喷洒整个管子消毒后放到超净台或安全柜内,严格无菌操作;将小管细胞转移至 T25 培养瓶或 6cm 培养皿,加入 5ml 左右完全培养基混匀,放入培养箱过夜培养后查看细胞密度:若密度未超过 80%,换液继续培养,视情况传代或者冻存。若密度超过 80%,可直接进行传代(方法同上)。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提供微生物菌种保藏、测序、购买等服务,是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服务平台,并且是集微生物菌种、菌种,ATCC菌种、细胞、培养基为一体的大型微生物查询类网站,自设设备及技术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欢迎广大客户来询!
  • 科学家发现增强干扰素抗病毒效应新分子新机制
    p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团队日前发现,甲基转移酶分子SETD2能够显著增强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促进机体抵抗病毒能力,提高干扰素疗法清除乙肝病毒效果。该发现为抗病毒免疫应答效应机制提出了新观点,也为有效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发表于新一期《细胞》杂志。 /p p   干扰素是机体抵抗病毒感染的关键性细胞因子,可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内信号通路而诱导出一系列抗病毒效应分子,从而激活和维持免疫系统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目前临床治疗乙型肝炎的常用药物之一,然而其疗效有限,因此,揭示干扰素抗病毒效应的具体机制以寻找有效防治病毒感染的新型免疫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基金委、科技部973项目等资助下,曹雪涛院士与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陈坤博士以及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攻关,针对表观遗传机制参与免疫应答过程与免疫性疾病发生,而目前尚不清楚表观遗传分子如何调控干扰素抗病毒免疫功能这一重要科学问题,通过高通量RNA干扰筛选体系分析了700余种表观遗传酶分子在干扰素抑制乙肝病毒中的作用,发现了甲基转移酶分子SETD2对于干扰素抑制乙肝病毒复制至关重要。通过制备肝细胞特异性敲除SETD2基因小鼠模型的体内实验,证实SETD2能显著增强干扰素抑制乙肝病毒以及其他多种病毒复制的体内效应。机制研究表明,SETD2分子通过其甲基转移酶活性,直接催化干扰素关键性信号蛋白分子STAT1的第525位赖氨酸发生单甲基化修饰(STAT1-K525me1),从而促进干扰素效应信号的活化,诱导出更高水平的抗病毒蛋白,发挥更强抗病毒效应。 /p p   该研究揭示了甲基转移酶SETD2分子能够直接诱导干扰素信号蛋白分子的甲基化并促进干扰素抗病毒效应的重要功能,表明该发现丰富了人们对于机体抗病毒免疫调控机制的认识也为下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鉴于干扰素信号调控异常与炎症性疾病、慢性感染疾病发生发展等密切相关,该研究也为研发抗病毒、抗炎药物提供了潜在靶标,为干扰素临床应用方案的优化提供了新方向。 /p p /p
  • 食品添加剂可致淋巴细胞变异 吃多或患淋巴瘤
    受访专家:   欧阳学农,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国家中西医结合肿瘤重点学科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肿瘤专业)主任、全军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军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临床肿瘤学杂志 》编委、《肿瘤学杂志 》编委,从事肿瘤临床工作近30年。   牵头或参与国际和国内药物临床试验项目20项,与美国 M.d. Anderson 癌症研究中心、加拿大UBC 大学、日本爱知癌症中心、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国内外著名肿瘤研究机构保持广泛合作。   “40%—50%的淋巴癌患者病因是病毒感染,但现在九成食品中含有添加剂,这也可能是淋巴瘤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家中西医结合肿瘤重点学科主任欧阳学农主任医师日前告诉记者,加工食品中滥用的非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导致淋巴癌发病重要因素之一。   食品添加剂或可导致淋巴细胞变异   “在长期过量食用食品添加剂的不良影响下,有可能促使淋巴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发生变异,增加患上淋巴瘤的风险。”欧阳学农说。   据了解,淋巴癌是发生于淋巴结的恶性肿瘤,除了我们平时所知道的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会长肿块之外,还可能存在于全身各处,比如脑淋巴瘤、肺淋巴瘤、胃淋巴瘤、口腔淋巴瘤等。   “人越年轻,淋巴细胞就越有活力,也就越容易得淋巴癌。恶性淋巴瘤多发生在20岁到40岁的青壮年。”欧阳学农说,淋巴癌的产生原因仍然不明确,与人自身免疫防御系统缺陷、病毒感染、化学物质、射线、基因突变等有关,如今,当人类的食物97%都含有添加剂时,几千种添加剂充斥我们的生活时,对于癌症的重新认识,应当谨慎考虑添加剂这一风险因素。   食品添加剂是人为添加到食品中的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在使用标准范围以下,人体的代谢能力可以降解出去,是相对安全的,但是一旦超过标准,过量的添加剂就会沉积在体内伤害各个器官,造成病变甚至致癌。尽管尚未有人类肿瘤的发生和食品添加剂有关的直接证据,但许多动物实验已证实大剂量的食品添加剂能诱使动物发生肿瘤。   “淋巴系统是身体重要的防御系统,就像人体的‘军队’,它可以帮助身体抵抗各种病原体,像细菌、霉菌等,让我们免于疾病的侵害。和这新病原体‘作战’的淋巴细胞容易在食品添加剂的不良影响下,有可能发生变异,直接或间接影响淋巴瘤的形成。”欧阳学农说。   动物实验多证实添加剂有致淋巴瘤作用   “许多动物实验已证实大剂量的食品添加剂能诱使动物发生淋巴瘤。”欧阳学农说。   如亚硝酸钠是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的一种,国外试验证实,同时服用乙胺丁醇和亚硝酸钠,小鼠淋巴瘤的发生率提高,而单用乙胺丁醇对淋巴瘤发生率无影响。   作为人造甜味剂之一的蔗糖素,常用于食物和饮料。然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批准蔗糖素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在一个老鼠淋巴瘤突变试验中,科学家发现蔗糖素具有轻微的诱变性,根据检测致癌物的一种标准方法——艾姆斯试验结果,蔗糖素被消化时分解的物质也有“轻微的诱变性”。   “一些非法的添加剂致癌作用就更不用说了。”欧阳学农告诉记者,苏丹红作为一种非法食品添加物,对人体具有潜在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苏丹红一号归为三类致癌物,主要基于体外和动物试验的研究结果:苏丹红一号在特定存在的条件下,对小鼠淋巴细胞具有致突变作用。   此外,有的食品添加剂本身即可致癌,作为牛奶酸化剂的花楸酸、淀粉变性剂的琥珀酐、面包防硬剂的聚氧化乙烯乙醇硬脂酸等,在动物实验中都具有致癌活性 有的添加剂可在使用过程中,与食品中的存在成分发生作用转化为致癌物质,如能保持肉色鲜嫩的亚硝酸盐,会与蛋白质代谢后产生的胺类物质结合,形成亚硝胺,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其他种类的防腐剂如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等,经毒理研证,较多剂量的摄入,也会影响人体的正常机能,削减人的免疫力,这就为人体细胞的变异提供了前提。   加工食品多含添加剂 自己动手最健康   “食品添加剂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了让快速生产出的食品,看起来更鲜亮、闻起来更香,吃起来可口、保质期更长,同时由于它大多来自边角边料,所以有可能价格更便宜。”欧阳学农说,食品加工商为了让食品在经历漫长的运输和保存之后仍旧色彩诱人、香气扑鼻,绞尽脑汁的合成和添加各种食品添加剂。   如加入次亚氯酸钠可以给切过的蔬菜杀菌,让蔬菜更鲜亮 加入苯甲酸钠可以让碳酸饮料保持新鲜口感 加入碳酸氢钠可以使曲奇饼干膨松可口 加入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能增加蛋糕和饮料的甜度 加入胭脂红,可以让食物的颜色红亮诱人。   “一个三餐都通过这些食品解决的成年人,每天添加剂摄入量约为10克左右,种类高达六七十种。”欧阳学农说,“要想远离他们,最好自己购买新鲜食品原料,亲自烹饪。”   “购买的食物加工度越高,使用的添加剂也越多。如果一味追求方便快捷,必然要牺牲健康,甚至是生命。”欧阳学农说。   ———————— ■相关链接 ——————————   发热、消瘦、盗汗 或是淋巴瘤症状   淋巴癌临床早期症状不痛不痒、隐匿不易察觉,很多患者会将发烧等症状与感冒病症混淆。因此,有三种常见并发症要注意:   发热,体温长期徘徊在38℃—39℃之间,有持续高热,也有间歇低热,少数有周期热。消瘦,多数病人有体重减轻的表现,在短时期内减少原体重的10%以上。盗汗,夜间或入睡后出汗。   欧阳学农强调,并不是所有的淋巴结肿大都是癌,其中不少是炎症或良性病变等正常反应。此外,直径超过一厘米大小的肿块才有临床检查的意义,所以,发现异常时要警惕,及时就医,但不要过分紧张。   早期的淋巴瘤,通过以放疗为主的治疗手段就能治愈,到了中晚期的时候,需要用化疗为主的手段。欧阳学农主任指出,确诊患了淋巴瘤不必害怕,大量临床实验证实,50%—60%早期患者使用免疫化疗可以被治愈,晚期也有30%—40%的治愈率,疾病能否治愈的关键是首次治疗是否成功。   他提醒,工作压力大的白领、经常熬夜的人、长期过度疲劳者、经常处于电子辐射或射线环境者,都需要定期自查,触摸身体表层是否有肿大的淋巴结。平时,多接受日照,生活规律 尽量不要在新房装修好后即入住 购买新车后,进行甲醛测试,并保持较长时间开窗通风。此外,常吃葡萄、茶叶、海带、大豆、红萝卜、番茄、香蕉、橘子、菠菜等碱性食物,防止酸性废物的累积。
  • “中国干扰素”之父侯云德:科学家要敢讲真话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ba35b535-be8a-430c-81ba-e344d5c787ab.jpg" / /p p   同样的问题,60年前也被人问过。当时,前苏联《病毒学杂志》的编辑特意询问:“侯云德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物?他的论文怎么会发表这么多?”不怪编辑好奇,这位中国留学生在前苏联学习的3年半时间,发表了17篇学术论文,并在仙台病毒等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最终直接越过副博士,被原苏联高等教育部破格授予医学科学博士学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4e6d6c88-1dee-4d5c-9568-705da3660e8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侯云德院士留学苏联照片 /strong /p p   一辈子与病毒打交道,作为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开拓者,侯云德说:“认识世界的目的应当是要改变世界,学习病毒学、研究病毒学,目的应当是预防和控制病毒,为人类做出更加切身的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73c8e6ed-ec14-4d7a-ac34-6967c4deb84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侯云德院士在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门口留影 /strong /p p   “道固远,笃行可至 事虽巨,坚为必成”,集毕生精力编织传染病防控网络 /p p   2008年,侯云德79岁。这一年,他被国务院任命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 /p p   这时,距离2003年的“非典”疫情已经过去5年。公众或许已淡忘了当时的恐慌,侯云德却不敢忘。“‘非典’来得太突然,我们没有准备,病毒研究不充分,防控体系太薄弱了。传染病在历史上是可以让一个国家亡国的,老的控制了,还会不断出现新的,传染病防控绝对不能轻视!”这位少时立志学医、并且要当名医的科学家,一生都在为祖国的防病事业而奋斗。 /p p   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侯云德又忙碌起来,担负起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体系顶层设计的重任。他带领专家组,设计了2008-2020年降低“三病两率”和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总体规划,主导建立了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全面提升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p p   第一次挑战很快来临! /p p   2009年,全球突发甲流疫情,国外死亡人数上万名。在国务院领导下,我国成立了由卫生部牵头、38个部门组织的联防联控机制,侯云德作为专家组组长,针对防控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多学科协同攻关研究。“这个组长可不好当,相当于坐在火山口上,责任重大。一旦判断失误,防控不当,疫情就有可能蔓延。”中国疾病预防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董小平研究员回忆说。 /p p   当时,我国仅用87天就率先研制成功新甲流疫苗,成为全球第一个批准甲流疫苗上市的国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注射两剂,侯云德则提出不同观点:“新甲流疫苗,打一针就够了!” /p p   在疫情随时有可能爆发的情况下,提出这一建议的侯云德,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打两针是国际共识,只打一针,万一达不到免疫效果呢? /p p   “科学家要敢讲真话,为国家和人民着想,不能只计较个人得失。”侯云德是有底气的。依据长期积累的经验,结合新疫苗的抗体反应曲线和我国当时的疫苗生产能力和注射能力,侯云德坚定地提出了一次接种的免疫策略。最终,这一方案大获成功,世界卫生组织也根据中国经验修改了“打两针”的建议,认为一次接种预防甲流是可行的。 /p p   2009年的甲流疫情,我国取得了“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成功干预。据来自清华大学第三方的系统评估,我国甲流的应对措施大幅度降低了我国发病率与病死率,减少2.5亿发病和7万人住院 病死率比国际低5倍以上。这一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一流科学家高度赞赏和一致认同,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p p   侯云德提出了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集成”防控体系的思想,重点布置了病原体快速鉴定、五大症候群监测、网络实验室体系建立的任务,全面提升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使我国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和国际数次的重大传染病疫情。“MERS、寨卡、H1N1等病毒在我国都没有流行起来,N7N9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能力大幅提升,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侯院士作为这一体系的总师,功不可没。”卫计委科教司监察专员、“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主任刘登峰表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9098ed3f-6e0a-48d1-806b-f89717141406.jpg" /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992年工作会议 /strong /p p   是“中国干扰素”之父,更是杰出的战略科学家 /p p   侯云德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名战略科学家。他的很多科研成果和举措,在当时都是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并且影响深远。 /p p   “中国干扰素”之父,是业内不少人对侯云德的尊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瑞士等国的科学家以基因工程的方式,把干扰素制备成治疗药物,很快成为国际公认的治疗肝炎、肿瘤等疾病的首选药,但价格极为昂贵。 /p p   侯云德敏锐地捕捉到基因工程这一新技术,1977年,美国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生长激素释放因子获得成功,这一突破使侯云德深受启发:如果将干扰素基因导入到细菌中去,使用这种繁衍极快的细菌作为“工厂”来生产干扰素,将会大幅度提高产量并降低价格。他带领团队历经困难,终于在1982年首次克隆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人α1b 型干扰素基因,并成功研制我国首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重组人α1b 型干扰素,这是国际上独创的国家I类新药产品,开创了我国基因工程创新药物研发的先河。α1b 型干扰素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毛细胞性白血病等有明显的疗效,并且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副作用小,治疗病种多。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侯云德带领团队又相继研制出1个国家I类新药(重组人γ干扰素)和6个国家II类新药。 /p p   侯云德更具前瞻性的,是他没有固守书斋,不仅主导了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产业化,更推动了我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的产业发展。 /p p   “我现在还记得,26年前在侯云德先生的办公室里,他打开抽屉给我看,一抽屉都是各种各样的论文。侯先生说,这些科研成果如果都能转化成规模化生产,变成传染病防控药品,该有多好啊!”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程永庆回忆,那时缺医少药,很多药都需要进口,而且价格高昂。 /p p   一年后,在一间地下室里,当时60多岁的侯云德创立了我国第一家基因工程药物公司—北京三元基因药物股份有限公司。 /p p   侯云德主导了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产业化,将研制的8种基因工程药物转让十余家国内企业,上千万患者已得到救治,产生了数十亿人民币的经济效益,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p p   “那时的干扰素药品100%进口,300元一支,一个疗程要花两三万元。现在的干扰素90%是国产的,价格下降了10倍,30元一支。但是侯先生还给我们提出了要求,希望价格能再降到20元钱、10元钱,让普通百姓都能用得起!”程永庆感慨地说。 /p p   侯云德的战略性,还体现在他对国家整个生物医药技术发展的顶层设计。 /p p   “侯云德院士是当之无愧的科学大家,在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侯院士在把握方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钦佩地说。在对我国科技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863”计划中,侯云德连续担任了三届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他联合全国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家,出色完成了多项前沿高技术研究任务。顶层指导了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的布局和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等5大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生物技术研发机构成十数倍增加,18种基因工程药物上市,生物技术产品销售额增加了100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c0030ebb-cac3-42a0-b720-a1fe1139835a.jpg" /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侯云德院士(右一)全家福 /strong /p p   “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 /p p   “侯老师能够做出方向性的判断,靠的不是拍脑门,而是长期以来扎实的积累。”侯云德的学生、中国医科院病原所所长金奇研究员告诉记者,尽管已是89岁高龄,但侯老师的勤奋,很多年轻人都比不上。 /p p   “侯老师每天都会关注国内外病毒学的最新动态,并且亲自翻译、撰写,送给相关部门领导和同事参阅。每期都有上万字,两周一期,已经写了200多期。”金奇说,他读研究生时,侯老师工作非常忙碌,但仍然会在下班后到实验室找学生聊天。“聊什么?聊的就是他掌握的最新技术和动态,通过侃大山的方式实时输送给我们。侯老师对我们这些学生,对年轻人,在培养提携上总是不遗余力。” /p p   在学生和同事眼中,侯云德是无私的,愿意将自己的知识与技术传授给他人。在做干扰素研究的初期,试剂紧缺,都是他自己从国外背回来的,但其他同事有需要,他二话不说就分享给大家使用 上世纪80年代初他的实验室建立了一系列基因工程技术后,不少人到他的实验室取经,侯云德乐于分享,从不留一手,常常还要赔上昂贵的试剂。有人认为他这么做不利于保持本室的技术优势,他却不以为然。“我国科学家应当团结起来,不能把持技术不外流,技术优势要靠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 /p p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党委书记兼法人代表武桂珍研究员告诉记者,尽管创造的经济效益数以亿计,但侯先生对生活的要求非常低。“他的汽车超期服役要淘汰了,我们问他想换辆什么车?侯先生说,带轱辘的就行。生病住院,也从来不跟组织提任何要求。有时输完液晚上8点了,还要自己回家做饭吃。”武桂珍说,侯先生所思所想所求,都是我国的防病事业。在他身上,深深映刻着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p p   采访时,谈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与成就,侯云德院士谦虚地笑了:“我做的都是分内之事,只是认真做了,并没有很特别。而且很多事也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我是领头人而已。” /p p   今年89岁的侯云德,仍然每天7点就开始工作,并且不吃早饭。据说,这是年轻时养成的习惯,因为要抓紧一切时间做实验。尽管动过两次大手术,但老人看起来仍然精神抖擞。耄耋之年,他曾赋诗一首以明其志:“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 /p /p /p
  • 肺外结核应纳入国家防治规划,占比最高的淋巴结核添免疫诊断新利器-“双因子“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发文,建议将肺外结核纳入结核病防治规划管理。肺外结核常累及多系统和多器官,病变部位分布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隐蔽性强,无特异性;且样本获取困难或获取的样本含菌量少,相关实验室诊断技术较落后,不能为其快速诊断提供有效方法。这使得其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而淋巴结结核在肺外结核中占比最大,如何进行早期精准诊断已成为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我国淋巴结结核的流行现状淋巴结结核是结核分支杆菌侵入淋巴系统导致的淋巴结增大或坏死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和青壮年,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在肺外结核中,淋巴结结核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结核病的4.0%-5.1%,占肺外结核的20.3%-50.0%[1]。肺结核可与肺外结核并发,据我国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的患者中,颈部淋巴结核并发率为1.93%,仅次于结核性脑膜炎的2.72%[2]。男性肺结核患者并发颈部淋巴结核的并发率为1.44%,低于女性[3]。儿童最常见的肺外结核依次为淋巴结核、结核性脑膜炎、支气管结核[4]。二、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表现及危害淋巴结核一般既往有结核病史或者结核接触史,早期典型的临床表现极少,影像学缺乏特异性,多由于淋巴结肿大形成无痛包块而被发现,包块可自行消散,可继续肿大发展为干酪样病变甚至形成脓肿、破溃或窦道,严重者会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不仅造成患者形象上的改变,还会引起疼痛、活动受限、感染灶迁延等并发症,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三、淋巴结结核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目前,淋巴结结核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抗酸杆菌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质谱检测[包括微生物质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和核酸质谱(MALDI-TOF)]等。细菌学检查是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通常情况下,淋巴结结核取其分泌物进行检测,涂片染色受分泌物质量的影响较大,而且难以取得,其灵敏度低,特异性差;细菌培养周期长,阳性率低,漏诊概率大,导致淋巴结结核的细菌学确诊异常困难[5]。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枝杆菌的病原学诊断得到长足的发展。PCR作为一种简便、高效的基因扩增技术,已成为结核病分子生物学诊断最有力的工具,被广泛使用。但经大量临床验证,PCR的检测结果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故目前仍不能取代现有的其他实验室检查手段。近年来,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研发也成为热点之一,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已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通过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进行检测,对刺激后产生分泌γ-干扰素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定量检测,通过数量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采样第二天出结果。有研究[6]显示IGRAs方法学的灵敏度在80%左右,特异性在75%-80%之间,在临床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漏诊和误诊,而且无法区分机体是新近感染还是潜伏感染或是活动性结核病,主要用于筛查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因此,临床急需新的检测手段和方案帮助临床医生对淋巴结核进行精确的诊断。四、淋巴结结核的治疗及效果评估目前国内外对淋巴结核的治疗以内科保守抗痨治疗为主, 对久治不愈的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及术后抗痨,且抗痨联合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抗痨治疗[7]。中药内服[8-9]、外敷[10]、局部用药[11]通过观察肿块大小、症状和副作用来判断治疗效果,高频超声[12]会监测包括结核结节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周边组织关系、血流分布情况、弹性成像分级等因素的变化。这些方法对患者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均未涉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体内结核菌的变化情况。五、迪澳双因子(IFN-γ和IL-2)联合检测 淋巴结结核诊断更优解决方案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检测试剂是“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专项成果转化产品,是目前国内首个获批的“双因子”联合检测试剂。该产品通过采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特异性抗原刺激共培养之后,检测结核特异性T细胞分泌的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浓度,来判断机体是否受到结核杆菌的感染。通过双因子检测,能够及时发现活动性淋巴结结核患者,同时对于非淋巴结结核患者能够进行及时、准确的排筛。其主要特点有: ○双阳结果高度警示活动性结核病通过双因子筛查,及时发现活动性结核患者,提高活动性淋巴结结核检出率,从而更好辅助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及防控措施。 ○菌阴结核病检出率高对于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阴性,而临床又高度怀疑为结核的患者,使用双因子检测可以提高检出率的同时还可以提示活动性结核。 ○鉴别诊断特异性强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症状通常不典型,且与其他炎症性疾病存在相同的病理细胞学特征和临床症状,“双因子”联合检测特异性更高,能够极大地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减少漏诊误诊情况的发生。 ○能够为患者用药治疗的疗效评估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通过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双因子,观察IFN-γ和IL-2的数值变化,为患者用药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更多参考。【参考文献】[1] 王黎霞,成诗明,陈明亭,等. 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 中国防痨杂志, 2012(08):485-508.[2] 杨松, 王乐乐, 李同心, 严晓峰, 唐神结. 肺外结核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1): 171-176.[3] 李敬新, 庞学文, 张丹, 等. 2015-2017年天津市肺外结核流行病学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9, 35(4): 407-411.[4] 唐神结, 李亮, 高文, 等. 中国结核病年鉴(2019)[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07.[5] 黄少君. 分子生物学诊断新方法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16.[6] Wang L, Tian XD,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two tuberculosis 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s (IGRA-ELISA and T-SPOT.TB) for diagnosing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fection[J]. Data Brief. 2018,21: 2492–2495[7] 李玥莹, 李群宝. 抗痨联合手术治疗淋巴结核的疗效分析[N].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9(6).[8] 梅英, 黄金鹏. 小柴胡汤加减方治疗颈淋巴结结核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 2019, 57( 27 ):128-130.[9] 张亮, 梅月志, 李坤, 戴宇彪. 结核灵联合西医常规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的疗效观察[J]. 罕少疾病杂志, 2019, 26(3 ):40-42.[10] 何益平,钟骏慧. 肿意膏外敷治疗颈淋巴结核400例临床观察[J]. 中国药业, 2017,26(22).[11] 万荣, 李明武 朱惠琼, 刘永莉. 抗结核药物超声导入治疗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观察[J]. 云南医药, 2016,37(06).[12] 戴宇彪, 李坤, 梅月志. 高频超声在颈部淋巴结核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探讨[J]. 临床医学工程,2018,25 (5): 545-546.
  • 机械力调控B淋巴细胞免疫活化研究获新进展
    p   2017年7月31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刘万里研究组在《eLife》期刊在线发表了名为《蛋白激酶Cβ(PKCβ)和黏着斑激酶协同调控B淋巴细胞的免疫活化对呈递抗原的基质硬度的敏感性》(Substrate stiffness governs the initiation of B cell activation by the concerted signaling of PKCβ and focal adhesion kinase)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机械力感知能力调控B淋巴细胞免疫活化的精细分子机制。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巴基斯坦籍博士生萨明娜(Samina Shaheen),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博士生万政鹏和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李宗昱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刘万里研究员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br/ /p p   本研究需要大力整合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新型材料科学、高精度活细胞成像和生物物理学等不同学科的交叉优势,涉及基因修饰小鼠脾脏B细胞和自身免疫疾病病人外周血B细胞等实验材料的广泛使用,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大力支持。 /p p   B淋巴细胞作为抗体免疫应答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维系着人类的健康,B淋巴细胞的免疫活化进程在其质膜表面的B细胞受体(BCR)识别外来病原体抗原后启动。该课题组之前的工作揭示B淋巴细胞具有灵敏的机械力感知功能,利用B细胞受体(BCR)来精确地识别抗原的理化性状。该论文结合不同刚性抗原呈递基质系统和基于全内反射、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的高速高分辨率成像系统,对机械力感知调控B淋巴细胞免疫活化的分子机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该论文发现B淋巴细胞感受机械力调控其活化依赖于B细胞受体(BCR)下游信号分子。由佛波酯(PMA)诱导的蛋白激酶Cβ(PKCβ)激活可以绕过B细胞通常需要的酪氨酸激酶(Btk)和磷脂酶Cγ2(PLCγ2)信号分子来区分底物刚度。然而,这一过程依赖于由蛋白激酶Cβ(PKCβ)介导的黏着斑激酶(FAK)激活,进而表现出黏着斑激酶(FAK)介导的B细胞扩散和粘附反应的增强。黏着斑激酶(FAK)失活或缺陷将导致B细胞丧失鉴别基底刚性的能力,而粘附分子可以大大增强B细胞的这种能力。最后,该研究利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样品进行研究,发现与健康人相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B细胞对基底刚度表现出不同的活化反应。这些发现更系统的提供了B细胞如何通过蛋白激酶Cβ(PKCβ)介导黏着斑激酶(FAK)激活的方式区分底物刚度并作出不同活化反应的分子解释。这些研究成果为B淋巴细胞的免疫识别、免疫活化和免疫调节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自身免疫疾病,从而对探索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以及药物疫苗研发等重要工作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p p   刘万里研究员课题组一直致力于使用新型的高速高分辨率的活细胞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结合传统的分子免疫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研究手段,对B淋巴细胞的免疫活化及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继2013年在《免疫学杂志》(Journal of Immunology),2015年在《欧洲免疫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和《eLife》上发表B淋巴细胞的免疫活化受到机械力调控的相关论文后,这一新成果是他对该领域的又一贡献。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青年千人计划提供经费支持。萨明娜(Samina Shaheen)受到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的支持。(来源: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p p   论文链接: a href="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23060" _src="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23060"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23060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noimg/e71fa001-dac6-4706-bca7-5f946b9f1f18.jpg" title=" 1.jpg" / /p p   蛋白激酶Cβ(PKCβ)和黏着斑激酶(FAK)协同调控B淋巴细胞的免疫活化对呈递抗原基质硬度的敏感性 /p p br/ /p
  • Elisa试剂盒双11大促销
    真正的打折,真正的实惠,疯狂双11大促销,利用ELISA进行临床检验常见的样本一般包括血液(指血,静脉血),尿,粪便,脑脊液,胸腹水,前列腺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这些样本收集的时间、方法和保存都有一定的要求。Elisa试剂盒报价,Elisa试剂盒价格,Elisa试剂盒说明书,Elisa试剂盒技术,Elisa试剂盒售后,Elisa试剂盒免费代测详情咨询:人β干扰素(IFN-β/IFNB)Elisa试剂盒人可溶性CD38(sCD38)Elisa试剂盒人可溶性CD21(CR2/sCD21)Elisa试剂盒人可溶性瘦素受体(sLR)Elisa试剂盒人Toll样受体9(TLR-9/CD289)Elisa试剂盒人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Elisa试剂盒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MCP-4/CCL13)Elisa试剂盒人白三烯D4(LTD4)Elisa试剂盒人N钙黏蛋白/神经钙黏蛋白(N-Cad)Elisa试剂盒人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Elisa试剂盒人红细胞刺激因子(ESF)Elisa试剂盒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激活诱导因子(TRANCE)Elisa试剂盒人生长激素释放因子(GH-RF)Elisa试剂盒人巨噬细胞趋化因子(MCF)Elisa试剂盒人α/β干扰素受体(IFN-α/βR)Elisa试剂盒人B细胞生长因子(BCGF)Elisa试剂盒人B细胞分化因子(BCDF)Elisa试剂盒人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CAM/CD362)Elisa试剂盒人可溶性粘附分子(Sam)Elisa试剂盒人巨噬细胞替代激活相关化学因子1(AmAC-1)Elisa试剂盒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sFLK-1)Elisa试剂盒人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Elisa试剂盒人穿孔素/成孔蛋白(PF/PFP)Elisa试剂盒人多效生长因子(PTN)Elisa试剂盒人可溶性CD28(sCD28)Elisa试剂盒人淋巴细胞因子Elisa试剂盒人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CCL17)Elisa试剂盒人神经细胞粘附分子配体1(NCAM-L1/CD171)Elisa试剂盒人神经保护因子(CVNPF)Elisa试剂盒人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sTNFαR)Elisa试剂盒人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sCKR)Elisa试剂盒人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配体(sFASL)Elisa试剂盒人细胞凋亡抑制因子(IAP)Elisa试剂盒人集落刺激因子(CSF)Elisa试剂盒人γ干扰素诱导单核细胞因子(MIGF/CXCL9)Elisa试剂盒人干扰素诱导T细胞趋化因子(ITAC/CXCL11)Elisa试剂盒人CD14分子(CDl4)Elisa试剂盒人凋亡诱导因子(AIF)Elisa试剂盒人白细胞共同抗原(LCA/CD45)Elisa试剂盒人CD4分子(CD4)Elisa试剂盒人P钙黏蛋白/胎盘钙黏蛋白(P-cad)Elisa试剂盒人角化细胞生长因子(KGF)Elisa试剂盒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Elisa试剂盒人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Elisa试剂盒人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Elisa试剂盒人γ干扰素诱导蛋白16/p16(IFI16/p16)Elisa试剂盒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a(SDF-1a/CXCL12)Elisa试剂盒人淋巴细胞趋化因子(Lptn/LTN/XCL1)Elisa试剂盒人α干扰素(IFN-α)Elisa试剂盒人可溶性CD86(B7-2/sCD86)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27(IL-27)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23(IL-23)Elisa试剂盒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Elisa试剂盒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Elisa试剂盒人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CXCL10)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1(IL-1)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17(IL-17)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1β (IL-1β)Elisa试剂盒人表皮生长因子(EGF)Elisa试剂盒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Elisa试剂盒人巨噬细胞炎性蛋白5(MIP-5)Elisa试剂盒人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Elisa试剂盒人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Elisa试剂盒人细胞间粘附分子2(ICAM-2/CD102)Elisa试剂盒人细胞间粘附分子3(ICAM-3/CD50)Elisa试剂盒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18(IL-18)Elisa试剂盒人粘膜相关上皮趋化因子(MEC/CCL28)Elisa试剂盒人粘膜相关上皮趋化因子(MEC/CCL28)Elisa试剂盒人B细胞活化因子受体(BAFF-R)Elisa试剂盒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Flt-4)Elisa试剂盒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Flt1)Elisa试剂盒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D(VEGF-D)Elisa试剂盒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Elisa试剂盒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EGF-A)Elisa试剂盒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Elisa试剂盒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B(VEGF-B)Elisa试剂盒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Elisa试剂盒人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CD106)Elisa试剂盒人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TRAIL)Elisa试剂盒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4(TRAIL-R4)Elisa试剂盒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3(TRAIL-R3)Elisa试剂盒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1(TRAIL-R1)Elisa试剂盒人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Elisa试剂盒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Elisa试剂盒人肿瘤坏死因子可溶性受体Ⅱ(TNFsR-Ⅱ)Elisa试剂盒人肿瘤坏死因子可溶性受体Ⅰ(TNFsR-Ⅰ)Elisa试剂盒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Elisa试剂盒人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Elisa试剂盒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β(SDF-1β/CXCL12)Elisa试剂盒人干细胞因子受体(SCFR)Elisa试剂盒人干细胞因子/肥大细胞生长因子(SCF/MGF)Elisa试剂盒人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Elisa试剂盒人可溶性CD30配体(sCD30L)Elisa试剂盒人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CCL5)Elisa试剂盒人P选择素(P-Selectin/CD62P/GMP140)Elisa试剂盒人血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B(PDGF-AB)Elisa试剂盒人血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可溶性受体α(PDGFsR-α)Elisa试剂盒人神经营养因子4(NT-4)Elisa试剂盒人神经营养因子3(NT-3)Elisa试剂盒人的神经生长因子(NGF)Elisa试剂盒人巨噬细胞炎性蛋白3β(MIP-3β/ELC/CCL19)Elisa试剂盒人巨噬细胞炎性蛋白3α(MIP-3α/CCL20)Elisa试剂盒人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β(MIP-1β/CCL4)Elisa试剂盒人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CCL3)Elisa试剂盒人巨噬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MDC/CCL22)Elisa试剂盒人巨噬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MDC/CCL22)Elisa试剂盒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Elisa试剂盒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3(MCP-3/CCL7)Elisa试剂盒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MCP-2/CCL8)Elisa试剂盒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CCL2/MCAF)Elisa试剂盒人L选择素(L-Selectin/CD62L)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9(IL-9)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8(IL-8/CXCL8)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6(IL-6)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5(IL-5)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4(IL-4)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3(IL-3)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2可溶性受体β链(IL-2sRβ )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2可溶性受体α链(IL-2sRα/CD25)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2(IL-2)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1α(IL-1α )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1可溶性受体Ⅱ(IL-1sRⅡ)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1可溶性受体Ⅰ(IL-1sRⅠ)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16(IL-16)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13(IL-13)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12(IL-12/P70)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12(IL-12/P40)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11(IL-11)Elisa试剂盒人白介素10(IL-10)Elisa试剂盒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IGFBP-4)Elisa试剂盒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Elisa试剂盒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Elisa试剂盒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Elisa试剂盒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Elisa试剂盒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Elisa试剂盒人γ干扰素(IFN-γ)Elisa试剂盒人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CD54)Elisa试剂盒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Elisa试剂盒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Elisa试剂盒人胶质细胞系来源的神经营养因子(GDNF)Elisa试剂盒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Elisa试剂盒人中性粒细胞趋化蛋白2(NAP-2/CXCL7)Elisa试剂盒人趋化因子(fractalkine/CX3CL1) (TCA3)Elisa试剂盒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bFGF-9)Elisa试剂盒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6(bFGF-6)Elisa试剂盒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bFGF-4)Elisa试剂盒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aFGF-1)Elisa试剂盒人凋亡相关因子配体(FASL)Elisa试剂盒人凋亡相关因子(FAS/CD95)Elisa试剂盒人E选择素(E-Selectin/CD62E)Elisa试剂盒人嗜酸粒细胞趋化蛋白Eotaxin 1(Eotaxin 1/CCL11)Elisa试剂盒人鼠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CF)Elisa试剂盒人内分泌腺来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EG-VEGF)Elisa试剂盒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Elisa试剂盒人CD30分子(CD30)Elisa试剂盒人CXC趋化因子受体1(CXCR1)Elisa试剂盒人XC趋化因子受体1(XCR1)Elisa试剂盒人二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CCL21)Elisa试剂盒人E钙粘着蛋白/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Elisa试剂盒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Elisa试剂盒人白细胞活化黏附因子(ALCAM)Elisa试剂盒人活化素A(ACV-A)Elisa试剂盒人神经调节蛋白1(NRG-1)Elisa试剂盒人心钠肽(ANP)Elisa试剂盒人多巴胺D2受体(D2R)Elisa试剂盒人内吗啡肽-2(EM-2)Elisa试剂盒人α-内吗啡肽(α-EP)Elisa试剂盒人抑制素(INH)Elisa试剂盒人神经元凋亡抑制蛋白(NAIP)Elisa试剂盒人食欲素/阿立新B(OX-B)Elisa试剂盒人促睡眠肽(DSIP)Elisa试剂盒人6-羟多巴胺(6-OHDA)Elisa试剂盒人心纳素(ANF)Elisa试剂盒人神经髓鞘蛋白(p2)Elisa试剂盒人精氨酸加压素(AVP)Elisa试剂盒人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Elisa试剂盒人微管相关蛋白2(MAP-2)Elisa试剂盒人神经丝蛋白(NF)Elisa试剂盒人利钾尿肽(KP)Elisa试剂盒人神经降压素(NT)Elisa试剂盒人神经激肽B(NKB)Elisa试剂盒人强啡肽(Dyn)Elisa试剂盒人脑啡肽(ENK)Elisa试剂盒人γ肽(Pγ)Elisa试剂盒人C型钠尿肽(CNP)Elisa试剂盒人阿立新A(Orexin A)Elisa试剂盒人神经肽Y(NP-Y)Elisa试剂盒人脑肠肽(BGP/Gehrelin)Elisa试剂盒人乙酰胆碱(ACH)Elisa试剂盒人脑钠素/脑钠尿肽(BNP)Elisa试剂盒人细胞角蛋白20(CK20)Elisa试剂盒人β内啡肽(β-EP)Elisa试剂盒人N端前脑钠素(NT-proBNP)Elisa试剂盒人前心钠肽(Pro-ANP)Elisa试剂盒人细胞角蛋白13(CK-13)Elisa试剂盒人细胞角蛋白17(CK17)Elisa试剂盒人制瘤素M受体(OSMR)Elisa试剂盒人B细胞淋巴瘤因子3(Bcl3)Elisa试剂盒人癌蛋白诱导转录物3(OIT3)Elisa试剂盒人P27蛋白(P27)Elisa试剂盒人P糖蛋白/渗透性糖蛋白(P-gp)Elisa试剂盒人大肠癌专一抗原3(CCSA-3)Elisa试剂盒人大肠癌专一抗原2(CCSA-2)Elisa试剂盒人大肠癌专一抗原4(CCSA-4)Elisa试剂盒人粘蛋白/粘液素5B(MUC5B)Elisa试剂盒人肠三叶因子(ITF)Elisa试剂盒人Dickkopf 1(DKK1)Elisa试剂盒人激肽释放酶11(KLK 11)Elisa试剂盒人生长调节致癌基因γ/黑素瘤生长刺激因子(GROγ/CXCL3/MGSA)Elisa试剂盒人生长调节致癌基因β/黑素瘤生长刺激因子(GROβ/CXCL2/MGSA)Elisa试剂盒人美丽线虫凋亡基因(CED-3)Elisa试剂盒人胸腺白血病抗原(TLa)Elisa试剂盒人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STA)Elisa试剂盒人足细胞标记蛋白/足盂蛋白(PCX)Elisa试剂盒人乳腺癌易感蛋白1(BRCA-1)Elisa试剂盒人T细胞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相关抗原(TALLA-1/CD231)Elisa试剂盒人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s)Elisa试剂盒人硫氧化还原蛋白(Trx)Elisa试剂盒人窖蛋白(Cav-1)Elisa试剂盒人普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抗原(CALLA)Elisa试剂盒人黑色素细胞刺激素(MSH)Elisa试剂盒人表皮角蛋白(EK)Elisa试剂盒人细胞角蛋白21-1片段(CYFRA21-1)Elisa试剂盒人糖缺失性转铁蛋白(CDT)Elisa试剂盒人桥粒芯糖蛋白-1(DSG-E1)Elisa试剂盒人肿瘤标志物(CA724)Elisa试剂盒人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Elisa试剂盒人非小细胞肺癌抗原(LTA)Elisa试剂盒人肺癌标志物DR-70(DR-70TM)Elisa试剂盒人胚胎性硫糖蛋白抗原(FSA)Elisa试剂盒人本周蛋白(BJP) Elisa试剂盒人癌胚铁蛋白(CEF) Elisa试剂盒人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Elisa试剂盒人肿瘤特异性抗原(TSA) Elisa试剂盒人黑色素瘤转移表面黏附分子(MMSAM)Elisa试剂盒人乳腺癌易感蛋白2(BRCA-2)Elisa试剂盒人凋亡信号调节激酶I(ASK-1)Elisa试剂盒人凋亡信号调节激酶I(ASK-1)Elisa试剂盒人Bcl-2相关X蛋白(BAX)Elisa试剂盒人转移因子(TF)Elisa试剂盒人结肠癌抗原(CCA)Elisa试剂盒人H-ras Elisa试剂盒人c-sis Elisa试剂盒人c-jun Elisa试剂盒人c-fos Elisa试剂盒人c-myc癌基因产物(c-myc)Elisa试剂盒人Smad1 Elisa试剂盒人Smad7 Elisa试剂盒人肿瘤相关抗原(TAA)Elisa试剂盒人TGF-β诱导早期基因1(TIEG1)Elisa试剂盒人肿瘤血管生长因子(TAF)Elisa试剂盒人细胞角蛋白20(CK-20)Elisa试剂盒人细胞角蛋白19(CK-19)Elisa试剂盒人细胞角蛋白18(CK-18)Elisa试剂盒人嗜铬蛋白A(CgA)Elisa试剂盒人视网膜母细胞瘤抑制蛋白(pRB)Elisa试剂盒人生长调节致癌基因α/黑素瘤生长刺激因子(GROα/CXCL1/MGSA)Elisa试剂盒人成熟促进因子(MPF)Elisa试剂盒人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Elisa试剂盒人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Elisa试剂盒人金属硫蛋白(MT)Elisa试剂盒人小扁豆素结合型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Elisa试剂盒人小扁豆素结合型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2(AFP-L2)Elisa试剂盒人小扁豆素结合型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1(AFP-L1)Elisa试剂盒人黑色素瘤标记物(MART/Melan-A)Elisa试剂盒人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K-HMW)Elisa试剂盒人肝癌抗原(PHC)Elisa试剂盒人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1(Apaf-1)Elisa试剂盒人鼻咽癌(NPC)Elisa试剂盒人膀胱癌抗原(UBC)Elisa试剂盒人广谱细胞角蛋白(P-CK)Elisa试剂盒人癌基因蛋白质p190/bcr-abl Elisa试剂盒人膀胱肿瘤抗原(BTA)Elisa试剂盒人中期因子(MK)Elisa试剂盒人BH3结构域凋亡诱导蛋白(Bid)Elisa试剂盒人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Elisa试剂盒人肿瘤特异生长因子/肿瘤相关因子(TSGF)Elisa试剂盒人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Elisa试剂盒人克拉拉细胞蛋白(CC16) Elisa试剂盒人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Elisa试剂盒人黑色素细胞抗体(MC Ab)Elisa试剂盒人转铁蛋白受体(TFR/CD71)Elisa试剂盒人P53(P53)Elisa试剂盒人细胞周期素D3(Cyclin-D3)Elisa试剂盒人细胞周期素D2(Cyclin-D2)Elisa 人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Elisa试剂盒人内皮抑素(ES)Elisa试剂盒人铁蛋白(FE)Elisa试剂盒人微量转铁蛋白(MTF)Elisa试剂盒人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Elisa试剂盒人髓鞘碱性蛋白抗体(MBP)Elisa试剂盒人组织多肽抗原(TPA)Elisa试剂盒人肺癌标志物Elisa试剂盒人胃癌标志物Elisa试剂盒
  • 3i流式标准|9月1日实施!新版《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指南》
    4月23日,国家卫健委重磅发布了《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代替WS/T 442—2014)》、《刚地弓形虫试验临床应用》、《抗酵母样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 肉汤稀释法(代替WS/T 421—2013)》、《抗丝状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 肉汤稀释法(代替WS/T 411—2013)》、《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指南(代替WS/T 360—2011)》、《血细胞分析校准指南(代替WS/T 347—2011)》共六项国家卫生行业标准。自2011年发布后首次修订《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指南》其中卫健委发布WS/T360-2014《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指南》,于2011年首次发布,本次为首次修订。本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临床检验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协调性和格式审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负责业务管理、法规司负责统筹管理。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长征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巍、彭明婷、屈晨雪、黄春梅、李莉、沈立松、周琳、朱明清、崔婵娟、李臣宾。主要更新变化内容:与WS/T360-2011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更新如下:【1】增加了流式细胞仪性能验证内容(见5.1);【2】完善了仪器质量控制和项目性能验证内容(见5.2、7.2.2);【3】梳理和保留了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过程的内容及要求(见第6、7、8章);【4】删减了标本采集和处理及临床意义内容(见2011年版的第4、10章);【5】增加了淋巴细胞亚群六色分析方案(见4.1.3、附录C)。详情点击查看: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40430/716213.shtml
  • “小贝开讲”之流式细胞学在淋巴瘤检测中的应用
    时间:2018年11月1日 19:30 - 21:00内容简介: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和/或结外淋巴组织的一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在临床病程、治疗方案及总体预后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准确的诊断及分型至关重要。但淋巴瘤的确诊和分型则必须依赖免疫表型的检测分析。那流式细胞学是如何检测免疫表型的?在淋巴瘤诊断中具体有何应用?结果如何判读?检测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此次讲座,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上海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流式细胞室负责人翁香琴老师,主要围绕《流式细胞学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中的专家共识》,给我们分享一下流式细胞学在淋巴瘤检测中的应用。主讲人简介:翁香琴 上海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流式细胞技术平台 助理研究员遗传学专业,助理研究员,2003年开始负责上海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流式细胞技术平台。 主要研究方向: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血液系统肿瘤诊断及MRD监测中的应用,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相关SCI论文数篇。参与执笔撰写《流式细胞学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和《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及浆细胞肿瘤微量残留病专家共识》。 担任中华医学会免疫学分会流式细胞学组全国委员。
  • 前沿进展 | 吉非替尼诱导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EGFR和α 5β 1整合素共内吞作用
    “ 内吞作用是EGFR功能的一个重要调节因子,在胶质瘤细胞中经常发生失调,并与治疗耐药性有关。然而,在GBM细胞中从未检测过TKIs对EGFR内吞作用的影响。超分辨率dSTORM成像显示,在吉非替尼处理的细胞内膜室中,β1整合素和EGFR非常接近,表明它们潜在的相互作用。有趣的是,整合素的消耗延迟了吉非替尼介导的EGFR内吞作用。EGFR和β1整合素的共内吞作用可能会改变胶质瘤细胞对吉非替尼的反应。利用球状体胶质瘤细胞扩散的体外模型,我们发现α5整合素缺失的细胞比表达α5的细胞对TKIs更敏感。这项工作首次为EGFR TKIs可以触发大量EGFR和α5β1整合素共内吞作用提供了证据,这可能在治疗过程中调节胶质瘤细胞的侵袭性。”01—研究结果1、吉非替尼可引起EGFR的内吞作用胶质母细胞瘤(GBM)是融合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一个亚群,是最常和比较具有侵袭性的脑肿瘤。GBM的特征是肿瘤间和肿瘤内的异质性和高度侵袭性的表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HER1、ErbB1)的过表达或突变是GBM中反复发生的分子改变,与不良预后相关。EGFR是一种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属于ERBB家族,负责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存活、侵袭性和干性调节。尽管EGFR在GBM中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治疗靶点,但使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靶向治疗未能改善患者的护理。EGFR的过表达驱动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的侵袭,但这些肿瘤仍然对EGFR靶向治疗,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产生耐药性。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吉非替尼和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诱导EGFR在早期核内体中积累,从而导致内吞作用增加。此外,TKIs触发另一种膜受体的早期核内蛋白受体重新定位,即纤维连接蛋白受体-β1整合素,这是GBM中一个很有前途的治疗靶点,调节癌细胞的生理EGFR内吞和再循环。EGFR阻断调节失调参与了GBM的进展和侵袭性。然而,TKIs在EGFR迁移中的意义和作用尚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用吉非替尼处理U87GBM细胞,并通过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了EGFR的定位,考虑到胶质母细胞瘤的异质性,作者分析了吉非替尼在其他3个具有不同水平EGFR表达的细胞系中对EGFR分布的影响。发现吉非替尼增加了T98G和LN443细胞中EEA1/EGFR的共定位,以及LN443、T98和LNZ308细胞中EGF的内吞作用。这些实验表明,吉非替尼在体外导致GBM细胞大量EGFR内吞。图1. 吉非替尼诱导U87细胞的EGFR内吞作用。用DMSO(对照细胞)或吉非替尼(20µM)处理4小时后,免疫检测肌动蛋白(绿)、EGFR(红)和内吞体标记物EEA1(青)。2、整合素和EGFR通过吉非替尼治疗而被共同招募到早期核内体中作者之前的实验清楚地表明,吉非替尼显著增加了EGFR的内吞率。整合素α5β1促进EGFR循环,全基因组基因筛选发现α5β1整合素是EGFR内吞作用的强启动子。因此,作者假设α5β1整合素,作为GBM中潜在的治疗靶点,可能会影响吉非替尼介导的EGFR内吞作用。作者接下来研究了EGFR和整合素是否被运输到相同的核内体。在未处理的细胞中,α5β1整合素和EGFR在质膜上或作为点状细胞内染色,令人惊讶的是,在短期吉非替尼治疗后,α5β1整合素明显被重新分配到大的EGFR阳性核内体中。吉非替尼治疗增加了核周区域整合素/EGFR的共定位,表明这两种受体在同一核内体中募集。图2. 吉非替尼引起EGFR和α5β1整合素的共内吞作用。用载体(对照)或吉非替尼处理的U87细胞的共聚焦图像。EGFR和β1的免疫检测接下来,作者对瞬时表达α5-GFP或Rab5-YFP的U87细胞进行了免疫标记和共聚焦分析。在吉非替尼治疗后,整合素β1和EGFR均定位于rab5阳性的早期核内体同样,EGFR和α5-GFP均在eea1阳性的早期核内体中被发现图3. 表达Rab5-YFP或α5-eGFP的U87细胞经吉非替尼处理后的共聚焦图像。在核周区域的插入物的高倍放大图像。箭头突出了标记有EGFR、整合素和早期核内体标记的囊泡接下来,作者使用2色dSTORM超分辨率显微镜来整合早期核内体中整合素和EGFR之间的潜在相互作用。在吉非替尼处理的细胞中,显示EGFR和整合素β1标记在核内体样结构中存在强覆盖,但不是在细胞外周处,这表明这两种受体更可能在核内体中相互作用,而不是在质膜上相互作用。此外,作者也在另外三个GBM细胞系中观察到内吞体整合素/EGFR共标记。图4. 吉非替尼处理的细胞的双色dSTORM图像显示细胞外周和核内体上的EGFR/β1整合素复合体02—研究总结 综上所述,这些数据表明EGFRTKIs增加了GBM细胞早期内吞体中EGFR的内吞作用和α5β1整合素的共积累。EGFR/α5β1整合素内吞作用和膜破坏。由于这些受体在癌细胞的侵袭和传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未来的挑战将评估TKIs对整合素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以及整合素/EGFR如何改变TKIs处理的细胞的内吞作用可能有助于GBM细胞逃避。并且,最近的一份报告强调了靶向治疗的靶标细胞毒性被低估的重要性。这项工作强调了需要更好地了解药物机制,以确定适当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药物的疗效。因此,描述吉非替尼等药物对内体转运的影响并揭示参与这些机制的分子将是很重要的。这可能为新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并改进脑肿瘤的精确医学方法。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借助STORM技术在更深一层次了解整合素之间的位置关系。这项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发现已在国内实现产业化。宁波力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INVIEW)现已发布超高分辨率显微系统iSTORM,采用3D随机光学重构技术、高精度细胞实时锁定技术、多通道同时成像技术等,以纳米级观测精度、高稳定性、广泛环境适用、快速成像、简易操作等优异特性,获得了超过50家科研小组和100多位科研人员的高度认可。参考文献:1. Blandin, Anne-Florence, et al. "Gefitinib induces EGFR and α5β1 integrin co-endocytosis in glioblastoma cells."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78.6 (2021): 2949-2962.
  • Nature子刊!曹雪涛院士课题组揭示病毒感染导致干扰素失能新机制
    p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研究中心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等基金的资助下,中国医学科学院曹雪涛院士与刘硕博士、姜明红副教授等利用高内涵筛选体系,对E3泛素连接酶RNF家族分子在I型干扰素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反应中的调控作用进行了筛选,发现RNF家族的多个分子能够参与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其中E3泛素连接酶分子RNF2能够显著抑制干扰素的抗病毒功能。 /p p   干扰素刺激靶细胞后,通过激活转录因子STAT1,诱导一系列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而发挥抗病毒免疫功能。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可触发RNF2与STAT1的DNA结合功能域相互作用,促进STAT1第379位赖氨酸发生K33连接的多聚泛素化修饰,从而促使STAT1从其结合的DNA上解离,最终降低了下游的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体内实验表明,髓系细胞特异性缺陷RNF2小鼠对多种病毒感染的抵抗能力增强并伴随抗病毒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增加,从而证实了RNF2确实具有抑制干扰素抗病毒效应的作用。 /p p   该研究结果揭示了病毒感染可以通过调动RNF2分子,诱导干扰素发挥抗病毒功能的重要转录因子STAT1发生一种新型的K33多聚泛素化修饰,抑制转录因子STAT1发挥作用进而抑制干扰素抗病毒功能。这一发现深化了抗病毒天然免疫调控机制的认识,对病毒感染及相关的炎症性疾病等的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p p /p
  • 专家共识 |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血液肿瘤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血液肿瘤是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复杂,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都被认为与疾病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淋巴细胞亚群中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功能亚群调节性T细胞是细胞免疫检测的常用指标,广泛用于血液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评估、疾病复发或转移风险预测及治疗指导等。为了更加深刻认识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血液肿瘤中的作用,加强其检测过程的质量管理,促进其规范地应用于临床,由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国内血液肿瘤和临床检验领域多位专家,制定了该专家共识。该共识介绍了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方法,归纳总结了其对血液肿瘤筛查、复发转移预警及预后评估、合并感染风险预警、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监测与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后监测、用药指导与疗效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并对血液肿瘤患者的监测方案与随访时机选择做出了推荐。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血液肿瘤中应用的专家共识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通信作者:杨再林,E-mail:804728092@qq.com武坤, E-mail:wukun@ydyy.cn 刘耀, E-mail:liuyao77@cqu.edu.cn本文已被本刊录用并于5月9日在中国知网发表,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知网首发网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50.1176.R.20230508.1716.002.html原文阅读: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血液肿瘤中应用的专家共识血液肿瘤是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2022版《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WHO分类》根据肿瘤细胞的来源,将血液肿瘤主要分为髓系增殖和肿瘤、髓系/淋系肿瘤和其他谱系未定白血病、组织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和肿瘤、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和肿瘤、NK细胞肿瘤、淋巴组织间质源性肿瘤、遗传性肿瘤综合征8个大类。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其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1-2]。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免疫微环境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进而引起外周血中各种免疫细胞亚群的改变。淋巴细胞是构成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根据淋巴细胞表面的标记物和功能,淋巴细胞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群体。临床上常用流式细胞术(FCM)对外周血中的不同群体的淋巴细胞进行鉴别和计数,包括CD3+T淋巴细胞,CD3+CD4+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CD3+CD8+抑制/杀伤T淋巴细胞,CD3-CD19+B淋巴细胞,CD3-(CD16+CD56)+NK淋巴细胞,简称为TBNK,及CD3+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3]等。本共识中将TBNK和Treg统称为淋巴细胞亚群。血液肿瘤作为造血干细胞异常的恶性肿瘤,疾病的多种因素会影响免疫细胞的产生、增殖及分化,使外周血的淋巴细胞数量与功能产生异常[4],导致免疫功能失调[5-6],因此对血液肿瘤患者进行规范的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十分必要。为了规范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中的实验方案、技术操作,使更多相关领域的临床、科研和实验室技术人员认识到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血液肿瘤患者诊断、预后评估、治疗指导中的作用及注意事项,进一步促进其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专委会结合文献学习和多家医疗机构的临床工作实践制定了本专家共识。 1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血液肿瘤中的意义 1.1 血液肿瘤的发生、进展、预后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有监视和清除作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失调,从而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提供条件[7-9];在病原体感染时免疫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当免疫功能下降时,肿瘤发生的风险增加[10-11]。文献报道急性白血病、B细胞淋巴瘤等患者常见外周血T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下降,并伴免疫功能紊乱[12-13]。Treg的主要功能是抑制自身免疫应答,维持免疫平衡,避免过度的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的负向调控作用。在血液肿瘤中,Treg一方面可以通过抑制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来促进肿瘤生长;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抑制炎症和防止可能导致肿瘤发展的自身免疫反应而发挥保护作用。研究发现,多种类型的血液肿瘤患者Treg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可能会导致肿瘤免疫逃逸的发生[14-15]。此外,一些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在血液肿瘤患者中异常表达,进一步说明了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和血液肿瘤之间关系密切[16-18]。近年来,一些新型的免疫治疗策略也在血液肿瘤的诊疗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例如采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双重特异性抗体治疗等[19-22],这些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1.2 淋巴细胞亚群在血液肿瘤中的临床意义淋巴细胞亚群在血液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部分血液肿瘤的筛查。血液肿瘤包括多种类型,其中一些类型可表现为特定淋巴细胞亚群的增殖和分化异常,通过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以对这些类型的血液肿瘤进行初筛。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CLPD)等[23]。(2)肿瘤复发及转移预警及预后评估。Treg在多种血液肿瘤中比例增加,可以通过抑制免疫细胞杀伤作用来帮助肿瘤细胞逃脱免疫监视,并且与恶性程度、转移倾向、复发率等预后指标密切相关[24-26]。(3)合并感染风险预警。(4)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的免疫重建评估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Treg可以作为急性和慢性GVHD的生物标志物[27-29]。(5)CAR-T治疗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和评估。(6)靶向药物、免疫抑制剂和化疗药物的疗效监测,治疗指导[30-31]。 2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主要方法和结果报告 2.1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主要方法淋巴细胞亚群主要通过FCM进行检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360-2011)《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指南》[32],FCM检测淋巴细胞亚群时,可以采用双平台法或单平台法。首选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真空管进行外周静脉血标本采集,并在24 h内进行检测。送检时间超过30 h应该采用肝素钠或枸橼酸钠抗凝,可在室温下稳定保存至48 h,若用双平台法,应采用同一标本进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则应该选择EDTA-K2作为抗凝剂。若送检时间超过48 h,应该使用流式细胞检测专用的样本保存液或样本保存管,可稳定保存至14 d。TBNK检测推荐的单抗为CD45、CD3、CD4、CD8、CD19、CD16、CD56,Treg检测的单抗为CD4、CD25、CD3、CD127。CD3+T细胞标记为CD3+,CD4+T细胞标记为CD3+CD4+,CD8+T细胞标记为 CD3+CD8+,B细胞标记为CD3-CD19+,NK细胞标记为CD3-(CD16+CD56)+,Treg细胞的标记为CD3+CD4+CD25+FoxP3+或CD3+CD4+CD25+CD127low/-。T细胞表面CD127的低表达与T细胞质内FoxP3的高表达具有良好的相关性[33-35],且以CD127为标志进行检测方法明显优于以细胞质内FoxP3为标志的检测方法[36-38],因此也可以使用CD127替代FoxP3进行Treg细胞的分析。上机检测前应采用配套的标准微球对仪器进行全程质控。推荐每管获取淋巴细胞数应不小于10 000个,得到的检测数据可通过调整荧光补偿、圈门等将各种不同表型的淋巴细胞亚群区分开[39-41],进而得到各群细胞的相对比例及计算绝对数。推荐同时报告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和绝对计数结果。2.2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结果报告通常应报告以下内容: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的相对计数(百分比)和绝对计数(绝对值)、CD4+/CD8+比值、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2.2.1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参考区间近年来已有多篇文献发布了我国不同地区、年龄、民族健康人群的TBNK、Treg细胞参考区间[42-46]。在2023年2月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发表的《TBNK淋巴细胞检测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专家共识》中公布了一项对我国九省(湖北、河南、广东、吉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四川)20~60岁健康成人TBNK淋巴细胞参考区间的研究结果[45- 47],可供参考,见表1。在2017年一项研究中发布了健康成年人外周血Treg细胞参考区间[48],可供参考,见表2。由于Treg在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与疗效观察方面具有重要探讨价值,近年来许多国内实验室均报告了疾病观察组与健康对照组中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参考区间,如张宁等[49]报道了健康对照组参考区间为(4.52 ± 0.50)%,陈赛英等[50]报道了健康对照组参考区间为(6.85 ± 1.86)%,XU等[51]报道了健康成人的参考区间为(5.52 ~ 7.70)%,QIU等[52]报道了健康对照组参考区间为(5.70 ± 1.43)%。淋巴细胞亚群参考区间的建立受年龄、性别、种族、地域及仪器试剂等众多因素影响[47],建议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针对本地区、本实验室检测体系等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及评价体系。调查健康人群淋巴细胞亚群的参考范围,建立95%可信区间的参考值区间,应满足每组至少120例健康样本数量[53]。此外,鉴于人员、仪器、试剂、方法、环境等诸多变化因素,实验室应对已建立的参考区间定期进行验证,每次验证应不少于20例健康样本,分布在参考区间外的测定值应不超过10%[32, 53]。若分布在参考区间外的测定值超过10%,则需要重新验证或考虑实验室分析程序、人群差异等其他因素。2.2.2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报告的审核和发布进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实验室都应该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或省市级临检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从而保证本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检测患者样品前,实验室人员应确认仪器状态正常和室内质控在控。在报告结果时,实验室人员要审核数据采集阈值的设置、抗体的组合方案、与实验结果相关的所有设门等,以排除样本异常和实验操作导致的检测结果异常。实验室人员还应根据检测结果的内部关系初步判断结果的可靠性。例如,数据应满足:CD3+% + CD19+% + (CD16+CD56)+% ≈(100 ± 5)%;CD4+% +CD8+% ≈ CD3+% (变化范围为5%~10%)[32]。若不满足,则需充分检查,必要时重复实验,在排除仪器、样品、操作等问题后如实报告检测结果,并需要重点分析该样本中是否存在异常表型的淋巴细胞,并用该样本制作血涂片镜检及进一步进行免疫分型对异常细胞进行鉴定,并及时与临床进行沟通。目前,由于国内没有针对Treg细胞检测项目的室间质评,因此应进行实验室间比对。 3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血液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3.1 血液肿瘤的筛查当出现以下情况:(1)B或NK淋巴细胞显著增高;(2)CD3+CD4+CD8+T淋巴细胞或CD3+CD4-CD8-T淋巴细胞明显增高;(3)CD4/CD8比值大于10:1或小于1:10;(4)CD3+%+CD19+% +(CD16+CD56)+%明显大于或小于(100 ± 5)%、CD4+%+CD8+%明显大于或小于CD3+%(变化范围为5%~10%),在排除标本、仪器、设门、试剂及反应性改变等因素后,需要考虑标本中存在异常淋巴细胞,并结合临床进行血液肿瘤的筛查。血液肿瘤常见的淋巴细胞亚群改变见图1,血液肿瘤淋巴细胞亚群筛查与随访路径见图2。注:A表示T淋巴细胞群比例增高;B表示B淋巴细胞群比例增高;C表示NK细胞群比例增高;D、E表示同一患者T、B、NK三群淋巴细胞比例之和小于95%,存在不表达CD3、CD19、CD16和CD56的淋巴细胞;F表示CD4+T、CD8+T淋巴细胞群比例大致正常;G表示CD4+T淋巴细胞群比例降低,CD8+T淋巴细胞群比例增高;H表示CD4+T淋巴细胞群比例增高,CD8+T淋巴细胞群比例降低;I表示中CD4+CD8+T淋巴细胞群比例增高;J表示CD4-CD8-T淋巴细胞群比例增高。图1 血液肿瘤常见的淋巴细胞亚群改变注:A表示T淋巴细胞群比例增高;B表示B淋巴细胞群比例增高;C表示NK细胞群比例增高;D、E表示同一患者T、B、NK三群淋巴细胞比例之和小于95%,存在不表达CD3、CD19、CD16和CD56的淋巴细胞;F表示CD4+T、CD8+T淋巴细胞群比例大致正常;G表示CD4+T淋巴细胞群比例降低,CD8+T淋巴细胞群比例增高;H表示CD4+T淋巴细胞群比例增高,CD8+T淋巴细胞群比例降低;I表示中CD4+CD8+T淋巴细胞群比例增高;J表示CD4-CD8-T淋巴细胞群比例增高。注:MICM表示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分型。图2 血液肿瘤淋巴细胞亚群筛查与随访路径3.2 血液肿瘤的复发、转移风险预警及预后评估当血液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出现CD4+和CD8T细胞减少,CD4+/CD8+比值降低,而Treg细胞明显增加时,提示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增加;CD3+、CD4+、CD8+T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与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无复发生存期(RFS)和总生存期(OS)呈正相关,而Treg的数量和比例与CR率、RFS和OS呈负相关[54-58]。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NK细胞数量和比例与CR率、RFS、OS呈正相关[59],NK细胞数量减少的AML和多发性骨髓瘤(MM)可能有更差的预后[60-61]3.3 血液肿瘤合并感染风险预警感染是血液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62],CD4+T淋巴细胞在免疫防御中发挥关键作用。当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500个/μL时,血液肿瘤患者机会性感染风险会大幅升高[63]。CD4+T、CD8+T淋巴细胞数量低下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后感染风险明显升高[64]。初诊时Treg细胞比例升高的血液肿瘤患者,其住院期间感染率明显增加[65]。3.4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监测及GVHD预防3.4.1 移植患者免疫重建监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造血能力持久恢复与免疫系统功能调节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免疫细胞数量的增加和细胞功能状态的恢复[66-67]。免疫重建受移植物来源、移植物数量与组分、预处理方案、胸腺功能等众多因素影响,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外周血中TBNK、Treg细胞的重建规律基本相似。NK细胞恢复较快,一般移植后2~3周可恢复。CD3+CD8+T淋巴细胞一般移植后1~3月逐渐恢复,CD3+CD4+T淋巴细胞恢复通常需1年以上。CD3-CD19+B淋巴细胞移植后恢复时间不定,短至3个月,长至1年半以上。Treg细胞在移植早期通常比例非常低,移植晚期逐渐增多。3.4.2 移植患者GVHD预防GVHD是allo-HSCT患者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发生GVHD的患者,其疾病及移植相关死亡率大幅上升,尽早判断是否发生排异反应及抢先治疗是决定移植成败的关键。高炎症状态是GVHD的主要特点[68-69]。具有负调控炎症反应功能的Treg细胞随GVHD等级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有望成为预测急性GVHD(发生于移植后100 d内)和慢性GVHD(发生于移植100 d后)的特异性指标[70-71]。同时,植移后NK细胞迅速增加会促使炎症因子的大量分泌,从而促进急性GVHD发生[72-73]。因此allo-HSCT患者在早期植入阶段(输注后2~4周)、移植后早期阶段(输注后1~3月)、移植后晚期阶段(输注后3月以后)都建议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3.5 CAR-T治疗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和评估3.5.1 CAR-T细胞增殖监测CAR-T细胞免疫治疗目前已被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的血液肿瘤。定期监测CAR-T治疗患者体内的CAR-T细胞水平、肿瘤负荷、免疫功能(主要包括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和数量)和相关不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神经毒性等),是治疗后病情评估的重要手段[74-75]。患者回输CAR-T细胞后,可通过FCM监测外周血中CAR-T细胞的比例和数量,结果报告中一般包括总CAR-T细胞(占淋巴细胞)、CD4+CAR-T细胞(占T淋巴细胞)和CD8+CAR-T细胞(占T淋巴细胞)的比例和数量。有条件的实验室还可开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qRT-PCR)监测CAR-T细胞增殖水平。多项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体内CAR‑T细胞增殖水平与疗效显著正相关[76-78]。3.5.2 淋巴细胞亚群监测淋巴亚群检测也被推荐与CAR-T细胞监测同时进行[75]。有研究通过检测患者CAR‑T细胞回输后第15天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发现低水平的淋巴细胞数(血液肿瘤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失衡,细胞免疫功能往往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对突变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下降[94-95]。检测初诊时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能有效判断患者免疫功能的初始状态。3.7.3 放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监测与随访放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期间患者可呈周期性改变[96],可通过检测患者每个周期治疗前后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来评估患者治疗期间免疫功能恢复情况及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治疗结束后半年内每3个月跟踪检测,半年后每6个月进行随访。3.7.4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监测与随访建议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时间可在移植后第14天、第21天、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随访[97-101]。3.7.5 CAR-T治疗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监测与随访建议连续监测患者CAR-T细胞回输前1天、回输后第4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及治疗后2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见图3。图3 血液肿瘤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与随访路径图 4 结语随着流式细胞术的广泛应用,用于免疫功能评价的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临床已广泛开展,通过TBNK、Treg这些指标,可以评估血液肿瘤患者免疫状况,为疾病诊断、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化疗后感染预防,疾病转归等提供实验室依据,以及为血液肿瘤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机体免疫功能是动态变化的,由于受年龄、药物、感染、营养、生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不同疾病状态下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也可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参考范围的建立、报告结果解读等方面依然存在挑战。针对血液肿瘤患者,临床工作中需要建立患者个体化的淋巴细胞亚群基线水平,动态监测淋巴细胞亚群结果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多种免疫功能检测指标,综合分析患者的免疫状态,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血液肿瘤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本共识的发布将有助于推动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促进血液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水平的提高,期望能够为我国血液肿瘤的精准诊疗做出贡献。专家组组长:杨再林(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武坤(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耀(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执笔人(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列):陈双(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程沈菊(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蒋亭亭(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轶勋(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耀(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彭余(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武坤(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再林(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列):陈曼(北京陆道培医院)、陈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池沛冬(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蒋能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力(南部战区总医院)、李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国盛(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智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刘耀(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艳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马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毛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倪万茂(浙江省人民医院)、冉隆荣(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任方刚(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王卉(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王慧君(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王剑飚(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翁香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吴丽娟(西部战区总医院)、吴雨洁(江苏省人民医院)、武坤(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翀(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杨军军(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杨顺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再林(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岳保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爱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张会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赵明宇(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朱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朱明清(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明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郑金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周辉(湖南省肿瘤医院)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 乔杰院士团队发表人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单细胞测序最新成果
    p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是辅助生殖领域已开展近30年的一项重要技术,在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保存女性生育力,拓展辅助生殖技术应用领域等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200e2031-e412-4cd0-a657-9cb63171a9a6.jpg" title=" NewsDataAction.png" / /p p   在啮齿类及家畜等动物中,卵母细胞经过体外成熟后,依然可以保持较高的发育潜能,但是人类辅助生殖临床中发现,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发育潜能较差,形成胚胎的流产率相对较高,且尚无公认的有效改善措施。此前有多项研究揭示小鼠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关键分子,然而对人类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分子表达特征尚不明确。 /p p   2月27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团队的李蓉教授、于洋副研究员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范勇教授,昆明理工大学谭韬副教授团队合作,在Antioxidants & amp Redox Signaling杂志在线发表题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of human oocytes: environment-driven metabolic competition and compensatory mechanisms during oocyte maturation”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体外培养影响人卵母细胞成熟及发育潜能的关键分子及其作用机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2df4c471-0a8d-4c97-a46b-adbe430a85dd.jpg" title=" NewsDataAction-2.png" / /p p /p p   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在伦理委员会指导下,通过来自于3名女性捐赠的6枚卵母细胞(每名女性捐赠1枚成熟与1枚不成熟卵母细胞),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从整体水平上,对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中的RNA表达特征进行了阐述,并利用小鼠模型、干细胞模型、人类样本等,从基因、亚细胞结构、细胞发育等不同层面,系统揭示了代谢通路关键分子ACAT/HADHA-DPYD在维持卵母细胞发育潜能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p p   首先,研究者利用高通量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明确代谢通路的改变是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与体内成熟卵母细胞的最典型差异。进而,通过多种筛选手段,包括与不同质量的体内成熟卵母细胞比较、物种间比较等,明确三种与辅酶A相关的酶编码基因(ACAT1、HADHA、DPYD)是潜在影响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发育潜能的靶标分子(下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4ca2142c-ebee-4bd7-a0cd-9cd6e94c59c1.jpg" title=" NewsDataAction-3.png" /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筛选与人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发育潜能相关的靶标分子 /p p   其中,ACAT1和HADHA协同调控三羧酸循环的底物乙酰辅酶A与琥珀酸的生成,间接影响三羧酸循环的效率,导致线粒体功能不足。同时发现,三羧酸循环酶类的激活剂钙离子在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中浓度降低,再次提供证据表明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线粒体功能及能量代谢异常。 /p p   然而,为维持发育的进行,卵母细胞在钙离子摄入障碍的情况下,内源钙离子释放,实现钙离子浓度代偿。同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转氢酶(NNT)编码基因上千倍上调表达,促进体内NADH与NADP+的生成。一方面NADH可以提供额外的能量供卵母细胞成熟发育,缓解线粒体功能失调导致的NADH生成减弱,维持其细胞质的生物学功能;另外一方面,NADP+的生成上调DPYD表达,对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中出现的异常DNA双链断裂进行修复,维持其细胞核的生物学功能。 /p p   综上所述,研究者首次利用严格的对照,排除不同人群遗传的潜在影响,从组学筛选到靶标分子的生物学功能鉴定的系列实验中,明确人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从受损到功能代偿的分子机制。研究在提示辅助生殖技术每一步操作都潜在对生殖细胞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为辅助生殖技术的持续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p p   据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级博士生赵红翠为本文的第一作者,2017级博士生李天杰,赵越副研究员,昆明理工大学谭韬副教授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蓉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于洋副研究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范勇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p
  • 【小贝开讲】流式应用实例分享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课程主题:【小贝开讲】流式应用实例分享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课程时间:2021/06/08 14:00课程简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常见血液病,其中B-ALL 约占85%,T-ALL约占15%。ETP-ALL占T-ALL的15%,即约占儿童ALL的2.25%,临床少见,是一类具有独特免疫表型的高危疾病。本文介绍一例儿童ETP-ALL,并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2020年的T-ALL病例,讨论国内国际ETP-ALL采用标准不同,ETP-ALL在T-ALL的比率存在差异。王维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主任检验技师医学博士,临床检验副主任技师* 目前担任流式细胞术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成员,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分会形态诊断工作组学组秘书,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分会流式和细胞分析学组成员。*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免疫和血液学诊断,主要从事流式细胞术在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和儿童实体肿瘤、及免疫缺陷等疾病中的检测及诊断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获得人才培养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及省市级课题多项,目前共发表及参与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发表中文核心论文多篇。
  • 打破对称!卵母细胞如何脱颖而出?
    在哺乳动物和果蝇中,雌性多细胞雌性生殖细胞包囊(Female germline cyst)中只有一个细胞会成为卵母细胞,但是这颗卵母细胞是如何打破对称性从中脱颖而出的还不得而知。为了揭开这一问题的答案,英国剑桥大学D. St. Johnston研究组与D. Nashchekin(第一作者)合作在Science发文题为Symmetry breaking in the female germline cyst,发现微管负极稳定蛋白Patronin/CAMSAP通过标记果蝇中的卵母细胞,促使生殖细胞打破对称性从而特化形成卵母细胞的具体分子机制。在许多生物中并非所有的雌性生殖细胞都会变成卵母细胞,一部分细胞会变成辅助细胞为卵母细胞提供物料和营养支持【1】。举例来说,小鼠卵巢中一个生殖细胞包囊中包含约30个细胞,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细胞会变成卵母细胞,大多数的细胞会作为营养细胞(Nurse cells)经历细胞凋亡,将胞质的内容物通过环管(Ring canals)输送卵母细胞(图1)【2, 3】。在果蝇中,生殖细胞包囊形成于生殖腺,包囊具有三个区域。生殖干细胞产生成囊细胞(Cystoblast),成囊细胞在不完全的胞质分裂的情况下分裂四次,产生一个包含16个生殖细胞组成的包囊,这些生殖细胞通过环管相连接(图2)。卵母细胞的选择依赖于非中心体组织中心(noncentrosomal 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ncMTOC)在未来的卵母细胞中组织一个具有极性微管网络指导动力蛋白(Dynein)依赖的细胞命运决定因子的运输。但是这颗卵母细胞是如何脱颖而出获得命中注定的卵母细胞命运呢?为了揭开这一问题的答案,作者们将目光集中在了Patronin以及其脊椎动物同源蛋白CAMSAPs上。该蛋白是微管负极结合蛋白,是 ncMTOCs非常关键的组分【4,5】。作者们在patronin突变体中检测了卵母细胞标记物的分布,发现突变体中卵母细胞标记物的累积显著地降低。限定表达在区域3中卵母细胞中的联会复合体蛋白C(3)G也在patronin突变体中也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说明Patronin对于卵母细胞的决定非常关键。为了对Patronin在生殖腺包囊中的定位进行检测,作者们对内源荧光标记的Patronin-Kate品系进行成像,发现Patronin在2a区域时开始在单独的一个细胞中表达,早于既定卵母细胞标记物的表达,该信号会持续累积在此单个细胞中到区域2b-3,发育到该时期时会在细胞中形成点状信号,最终此细胞发育成为卵母细胞。但是作者们发现patronin的mRNA并不会定位在包囊之中,因此这种不对称的分布依赖于Patronin蛋白而非mRNA的定位或者新蛋白的合成。另外作者们发现动力蛋白在patronin突变体中的定位在推定的卵母细胞中,该结果说明Patronin的缺失会破坏前体卵母细胞中MTOC的形成,从而导致极化的微管网络形成的缺失。通过检测微管正极末端追踪蛋白EB1-GFP对包囊中的MTOC进行可视化观察,作者们发现EB1-GFP信号与Patronin的信号在相同的细胞中共定位。同样,EB1-GFP的不对称定位在patronin突变体的包囊中会消失,此时EB1-GFP的分布模式会相对比较均质。随后,作者们想知道中心体是否对Patronin MTOC的形成是否有一定的贡献,为此对中心体蛋白Asterless与Patronin的共定位进行了探究。作者们发现Patronin与Asterless只有小部分共定位,大部分的Patronin信号都在中心体聚集体的之外,该结果说明Patronin形成的MTOCs是非中心体依赖的。目前,Patronin成为了未来卵母细胞最早的标记物。那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Patronin是如何富集在卵母细胞中从而打破包囊中细胞的对称性的。其中一个可能的机制是对称性打破依赖于融合体(Fusome)的不对称继承【6】。融合体在区域1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就出现了不对称分布,因此母细胞会比子代细胞继承更多的组分,四环管时期两个细胞中的一个会具有比其他细胞更多融合体。为了验证这一想法,作者们使用融合体标记物Hts检测该观点。Patronin与融合体共定位于早期2a区域,但在包囊向区域3发展时信号会集中在一个细胞之中。因此,该结果说明Patronin的最初定位由融合体决定于早期2a区域,随后被某些机制进一步将此不对称性进行扩大。进一步地,作者们想要探究其中可能的扩大机制。Spectraplakin蛋白Shot引起了作者们的注意,因为该蛋白定位融合体上并且与卵母细胞的特化相关【7】。作者们发现在shot突变体中,Patronin不能在一个细胞中累积并且也不能形成点状信号,而且也不能与融合体相互作用。因此,Shot对于招募Patronin到融合体上是非常关键的,从而能够将融合体不对称信号带给Patronin从而交给细胞命运决定过程进行解码。由此,作者们得到了一个卵母细胞命运决定的工作模型,该模型被称为“四步走”模型(图3),第一步,在包囊形成过程中融合体的不对称性促使一个细胞中继承更多的融合体内容物;第二步,在区域2a,Patronin通过Shot蛋白被招募到融合体上,形成一个微微极化的微管网络结构;第三步,包囊中其他细胞通过动力蛋白将Patronin蛋白结合的微管蛋白运输到预卵母细胞之中;第四步,形成一个正反馈循环通路,动力蛋白运输更多的Patronin以及微管蛋白到卵母细胞中,进一步扩大微管的极性,从而促进动力蛋白运输更多的卵母细胞命运决定因子进入该细胞之中。通过该不对称性建立并逐渐扩展的方式,卵母细胞从包囊中“脱颖而出”。Patronin是CAMSAP家族中保守的成员,这说明该机制可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虽然在哺乳动物中未发现融合体的存在,但是微管依赖的细胞器通过细胞环管运输已被证明在小鼠卵母细胞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发现对于卵母细胞命运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考。原文链接:http://doi.org/10.1126/science.abj3125
  • 单细胞技术之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应用|含肿瘤微环境会议预告
    肿瘤异质性对癌症预后和治疗反应有显著影响。传统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被广泛用于研究不同的癌症类型,在预测预后和对不同治疗的反应以及为癌症治疗提供靶点方面具有潜在作用。不同癌症类型的单细胞分析表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详细信息在多种癌症类型之间共享。目前,自从发现检查点抑制剂以来,免疫治疗彻底改变了癌症治疗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肿瘤免疫微环境由非细胞成分(血管、细胞外基质、信号分子等)和细胞成分(T细胞、髓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组成。尽管传统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学分析,也强调免疫相关途径和计算方法,并已应用于预测免疫细胞成分,但技术限制阻碍了时间的精确表征。传统的批量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获得的信号均来自不同细胞,掩盖了特定细胞类型和状态的识别。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已被用于探索单个细胞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特征,但其产量相对较低。流式细胞术能够分析数千或数百万个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图谱;然而,这些方法需要事先选择感兴趣的抗体。随着细胞分离和测序技术的突破,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已经能够在单次运行中在单细胞水平上对许多细胞进行无偏好的全基因组分析。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已被用于分析单个细胞的转录组学,用于解析细胞间的异质性。肿瘤免疫微环境在诊断、治疗和预测不同类型癌症的预后方面显示出了潜力。与传统方法相比,scRNA-seq可用于识别新的细胞类型和相应的细胞状态,加深了我们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理解。1.介绍了scRNA-seq的原理,并比较了不同的测序方法。2.根据肿瘤免疫微环境中新的细胞类型、持续的过渡状态以及肿瘤免疫微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通讯网络找到了癌症的预后预测和治疗的潜在靶点。3.总结出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应用scRNA-seq后发现的由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T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组成的新型细胞簇。4.提出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耗尽的T细胞的发生机制,以及中断这一过程的可能靶点。5.对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细胞相互作用的干预治疗进行了总结。几十年来,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细胞成分定量分析已被应用于临床实践,预测患者生存率和治疗反应,并有望在癌症的精确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总结目前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单细胞技术的进步和单细胞分析的广泛应用可以导致发现癌症治疗的新观点,并应用于临床。最后,作者提出了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领域的一些未来方向,并认为通过scRNA-seq对这些方向进行辅助。相关会议预告:8.30召开,点击报名scRNA-seq在刻画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应用scRNA-seq技术进展scRNA-seq程序主要包括单细胞的分离和提取、cDNA合成、核酸扩增、测序和数据分析。与传统的批量测序相比,scRNA-seq单个细胞中的RNA量相对较少。因此,需要更有效的扩增方法。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单细胞文库构建过程,以产生足够的cDNA用于测序。单细胞分离和捕获是scRNA-seq在不同方法中的基本程序。目前单细胞分离和捕获的常用方法。这些程序分为四大类:激光捕获微切割、油滴包裹技术、流式细胞荧光分选技术和微流控微孔技术。scRNA-seq技术的未来发展可能会降低成本并增加细胞产量,使scRNA-seq成为研究单个细胞转录组的标准工具。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细胞成分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细胞成分包括淋巴细胞(T和NK细胞)、髓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传统上被归类为基质细胞,因为它们在构建细胞外基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里,作者将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包括在内,因为它们分泌丰富的促炎和抗炎因子来重塑免疫微环境。细胞毒性CD8+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上的特异性抗原并随后消除它们,是免疫微环境最常见和最有效的免疫细胞。CD8+T细胞的细胞毒性功能依赖于CD4+T Th1细胞。其他CD4+T细胞,包括Th2细胞和Th17细胞,也促进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反应。调节性T细胞抑制肿瘤免疫微环境并加剧肿瘤进展。自然杀伤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也参与其中。它们的受体识别肿瘤细胞,从而激活其他免疫细胞。作为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骨髓细胞,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通常分为促炎M1和抗炎M2表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主要由M2巨噬细胞组成,通过产生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促进肿瘤生长、肿瘤存活和血管生成。DC对于T细胞的抗原呈递至关重要,连接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维持增殖和分泌调节因子,可分为炎症性CAF和肌纤维母细胞CAF。炎症性CAF具有较高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分泌,而肌纤维母细胞CAF高度表达收缩蛋白,成纤维细胞对免疫微环境起相互抑制作用。研究表明,成纤维细胞募集M2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抑制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反应。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也被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会支持抗肿瘤免疫。除了分泌抗体,B细胞还通过产生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参与细胞免疫。研究表明,B细胞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并诱导CD4+T细胞分化为调节性T细胞。B细胞也是最近引入的三级淋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含B细胞的三级淋巴结构与各种肿瘤的生存和免疫治疗反应有关。先前的研究强调了细胞成分在时间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免疫细胞的鉴定常基于有限的细胞标记,并借助免疫组织化学。个体免疫细胞的转录组图谱是探索不同免疫细胞及其相应功能所必需的。为了理解细胞进化过程及其决定因素,有必要应用scRNA-seq观察每个细胞的转录动态。利用scRNA-seq探索免疫微环境的新发现聚类和注释对于解释scRNA-seq数据探索至关重要。根据细胞相似性对数据进行划分,挑战在于在不提供先验知识的情况下估计固有的簇数或密度。可能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分层聚类方法来揭示细胞的分层结构,这也与细胞本体相一致。给定聚类方法产生的数据划分结果,需要细胞类型注释来提供生物学意义。注释的主要挑战是确定每个聚类中存在多少细胞类型,以及是否存在当前未发现的细胞类型。在实践中,研究人员通常首先识别每个聚类的标记基因,然后根据专业知识和文献对其进行注释。scRNA-seq使研究人员能够以更高的分辨率将免疫细胞分类为具有不同功能的亚群,描述了免疫细胞的常规亚型。利用scRNA-seq发现的淋巴细胞(T和NK细胞)、髓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组成(图2)。人和小鼠样本的scRNA-seq表明,成纤维细胞可分为抗原呈递CAFs、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或肌成纤维细胞。抗原提呈CAFs独特地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类基因,包括激活CD4+T细胞的CD74。在结直肠癌中也观察到类似的抗原提呈CAFs亚群。乳腺癌症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中成纤维细胞的scRNA-seq进一步鉴定了血管CAF、基质CAF、发育CAF和循环CAF。血管CAF、基质CAF和发育CAF似乎起源于固有成纤维细胞和恶性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时的血管周围位置。循环CAF是血管CAF群体中增殖的部分。在其他小鼠模型中也发现了血管CAF和基质CAF,它们在患者乳腺肿瘤样本中是保守的,并且发现它们会增加乳腺癌症细胞的转移。提高CAF的分辨率为开发精确靶向CAF的药物提供了生物标志物。另一项关于乳腺癌症的scRNA-seq研究将调节性T细胞分为五类:共表达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的调节性T细胞、具有Ig和ITIM结构域的T细胞免疫受体,以及相互或仅表达相同基因的GITR和其他调节性T细胞,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预后的患者具有不同比例的调节性T细胞簇,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靶点。免疫微环境对T细胞和髓细胞进行了更详细的泛癌研究,发现存在颗粒酶K+T细胞、干扰素刺激基因+T细胞、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在记忆性T细胞和NK细胞上表达、转录因子7+CD8+T细胞,ficolin 1+常规DC2、分泌性磷酸蛋白1+TAM,以及肿瘤微环境中的叶酸受体β+TAMs。基于scRNA-seq数据,免疫微环境还发现了新的免疫细胞亚群。葡萄膜黑色素瘤的scRNA-seq鉴定了以前未识别的细胞类型,包括主要表达检查点标记LAG3而不是程序性死亡-1或CTLA-4的CD8+T细胞。同时,在肝细胞癌中发现浸润耗尽的CD8+T细胞和具有高表达layilin的记忆T细胞的克隆富集,这些研究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因为CD8+T细胞是参与消除恶性细胞的主要成分。大肠癌CXC基序趋化因子的scRNA-seq鉴定配体BHLHE40+Th1样细胞与干扰素-γ调节转录因子BHLHE40。在不稳定肿瘤中,这些细胞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有良好的反应,可能会提高免疫疗法的疗效。树突状细胞对于呈递抗原以激活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T细胞是必不可少的。胃癌的scRNA-seq揭示了一个新的树突状细胞簇,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1和趋化因子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CCL)22、CCL17、CCL19和白细胞介素-32,它们参与T细胞的募集。胰腺导管腺癌的scRNA-seq还鉴定了除了常规细胞标记物之外还高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1的树突状细胞簇。吲哚胺2,3-双加氧酶1对于催化色氨酸消耗和犬尿氨酸产生、抑制T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至关重要,这揭示了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之间的密切相互作用。此外,通过scRNA-seq鉴定了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树突状细胞,并且似乎是经典树突状细胞族的成熟形式。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DC可以迁移到淋巴结,并高度表达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配体。这些表达特异性标记物的新型树突状细胞簇的发现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用scRNA-seq在肺腺癌中发现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新特征基因,包括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CD81、具有胶原结构的巨噬细胞受体和载脂蛋白E。此外,乳腺癌症的scRNA-seq表明,除了M2型基因如CD163、跨膜4域A6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外,血管生成因子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受体和IL-8也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表达。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这些新的基因特征图谱与患者生存相关,并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肿瘤样本scRNA-seq显示,一个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亚群呈现出SPP1、巨噬细胞清除剂受体MARCO和MHC II类基因的高表达。MARCO和SPP1是巨噬细胞激活中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信号,而MHC II类基因与促炎功能有关。其他scRNA-seq研究表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经常同时具有促炎和抗炎特征。这一现象表明,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活化与传统的M1/M2极化不一致。图2:利用scRNA-seq揭示免疫微环境中的新的免疫亚群单细胞数据揭示免疫细胞进化大多数免疫细胞都处于细胞发育过程中。大量的免疫细胞处于发育轨迹的瞬态状态,而不是分化良好的细胞的离散状态。借助scRNA-seq和深入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探索分化细胞的特征、特定细胞类型的转变及其可能的机制。最常用的计算方法是拟时序分析。轨迹描述了细胞的发育过程,其特征是基因表达的级联变化。分支点代表细胞分化的显著差异。各种机器学习计算方法已被用于构建轨迹,包括Monocle3、DTFLOW、DPT、SCORPIUS和TSCAN,这些方法已在单独的综述中进行了评估和比较。由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T细胞代表了免疫微环境中最丰富的免疫细胞类型,这里主要关注这两种细胞类型。scRNA-seq显示,TAMs经常共表达M1基因,包括TNF-α和M2基因,如IL-10,并且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分化和状态与其抗肿瘤作用直接相关。拟时序轨迹分析证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M1和M2表型之间连续转换。转录因子IRF2、IRF7、IRF9、STAT2和IRF8似乎在决定TAMs分化中很重要,并可作为表观遗传学靶点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M1极化,从而产生促炎和抗肿瘤的微环境。使用环境刺激和抗原T细胞受体(TCR)刺激测定T细胞表型。不同状态的细胞之间TCR库的重叠,即TCR共享,也可用于研究T细胞的进化。结合scRNA-seq和TCR追踪在结直肠癌中发现20个具有不同功能的T细胞亚群。在黑色素瘤肿瘤的耗竭T细胞中发现了28个基因的耗竭特征,包括TIGIT、TNFRSF9/4-1BB和CD27,并且在大多数肿瘤的高耗竭细胞中也被发现上调。另一项关于T细胞的研究进一步鉴定了CD8+T细胞中的其他耗竭标记物,如LAYN、普列可底物蛋白同源物样结构域家族A成员1和突触体相关蛋白47。拟时序轨迹分析表明,T细胞在时间上处于连续激活和终末分化(衰竭)状态(图3)。已经进行了额外的研究来研究耗尽的T细胞的进化和逆转T细胞耗尽的潜在靶点。scRNA-seq与TCR分析相结合表明,功能失调的衰竭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可能在时间上与发育有关。因此,研究集中在CD8+T细胞从效应细胞到衰竭T细胞的过渡过程。scRNA-seq鉴定出两个CD8+T细胞簇为非小细胞肺癌中预先耗尽的T细胞。在肺腺癌中,预先耗尽与耗尽的T细胞比率与更好的预后相关。因此,在耗尽前中断预先耗尽的T细胞可能对癌症免疫治疗至关重要。由于免疫细胞和恶性细胞之间的密切相互作用,恶性细胞的进化在免疫细胞进化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拟时序轨迹分析表明,转移性肺腺癌的轨迹分支不同于向纤毛细胞和肺泡型细胞的正常分化。受恶性细胞进化的影响,正常的骨髓细胞群体被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和新型树突状细胞取代。T细胞也被发现会衰竭,从而构建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同样,另一项研究表明甲状腺癌症细胞来源于乳头状甲状腺癌症细胞亚簇,其中构建了不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导致预后显著恶化。图3:肿瘤相关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进化过程免疫微环境中不同细胞间的通讯网络免疫微环境上的细胞通讯与肿瘤进展有关。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通讯类型,对于构建免疫微环境和识别潜在的治疗靶点至关重要。scRNA-seq是在细胞基础上进行的,这使得研究未发现的细胞相互作用变得可行。已经开发了许多基于scRNA-seq数据研究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的分析工具,包括iTALK、CellTalker和CellPhoneDB。这些工具利用了已知配体-受体对相互作用的数据库。其中,CellTalker利用差异表达的基因,而CellPhoneDB包括配体和受体的亚基结构。其他工具,如NicheNet,也考虑了受体细胞下游通路的变化。在肿瘤进展过程中,恶性细胞导致免疫细胞的募集和功能障碍,从而相互影响肿瘤的发生和恶性细胞的进化,形成恶性循环(图4)。发现TAMs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双调节蛋白配体受体对与恶性细胞相互作用。在基底样乳腺癌细胞系中AREG的调节导致抗炎TAMs的招募。同时,基于scRNA-seq,发现了一种EGFR相关的反馈回路可促进胰腺腺鳞癌的进展。来源于TAMs的抑瘤素M也与其在恶性细胞上的受体相互作用,以激活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研究人员通过整合素受体与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血小板反应蛋白1配体和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4-R-反应蛋白3的相互作用,发现CAF与胃癌细胞之间的通信,这些配体调节干细胞。此外,胰腺导管腺癌的scRNA-seq揭示了TIGIT与T细胞和NK细胞中的甲型肝炎病毒细胞受体2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恶性细胞中的相应配体PVR和LGALS9,导致免疫细胞功能障碍和胰腺癌症进展。因此,基于单细胞数据探索免疫细胞和恶性细胞之间的细胞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治疗靶点,以打破肿瘤进展的恶性循环。除了恶性细胞外,scRNA-seq和随后的分析还预测了免疫细胞之间在时间上的相互作用,这表现出相反的功能(图3)。例如,研究发现TAM降低了CXCL12-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3和CXCL12-CXCR4的相互作用,增强了鼻咽癌细胞毒性T细胞和Tregs之间的CD86-CTLA-4相互作用,导致肿瘤免疫微环境加重癌症进展。此外,CAFs通过分泌CXCL12募集Tregs,并通过periostin与M2巨噬细胞相关。图4:免疫微环境中的细胞通讯网络基于scRNA-seq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临床应用和潜在靶点几十年来,临床实践中一直采用时间的量化来预测患者的生存率和对治疗的反应。利用免疫组化分析的免疫评分,量化肿瘤中的原位免疫细胞浸润。与传统的免疫评分相比,scRNA-seq在免疫微环境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渗透免疫细胞分辨率。已经鉴定出与预后相关的新的免疫细胞簇。例如,在早期复发的肝细胞癌中发现了一种独特的低细胞毒性先天性样CD8+T细胞表型。这些T细胞过表达KLRB1,同时下调共刺激和耗竭相关分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9、CD28、诱导型T细胞共刺激因子、TIGIT、CTLA-4和HAVCR2。这种T细胞簇的浸润与癌症的不良预后相关。此外,基于scRNA-seq的细胞相互作用也被计算在预测模型中。基于细胞间通讯相关基因构建了机器学习模型,以预测肺腺癌的复发。将八个细胞间通讯相关基因和患者的临床信息相结合,获得了0.841的受试者-操作者特征曲线下面积。除了预后预测外,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独特的细胞相互作用也与免疫疗法的反应有关。scRNA-seq分析发现,抗PD-1治疗的应答者和非应答者之间存在不同的细胞-细胞通信网络,有可能预测患者对抗PD-1疗法的反应。因此,在scRNA-seq的帮助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预后和对免疫疗法的反应。利用scRNA-seq在精准医学中具有启发性,例如帮助靶向治疗克服耐药性。例如,医生在使用替比法尼治疗的非CR肌肉浸润性膀胱癌症患者治疗前后应用患者衍生异种移植物的scRNA-seq。在治疗后的PDX中发现PD-L1的上调,并降低了免疫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因此,选择了用PD-L1抑制剂进行额外治疗。随后,患者获得了良好的反应。此外,在单药耐药性肿瘤中,通过scRNA-seq鉴定了新的免疫亚型。用抗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阻断TAMs不能减少胆管癌的肿瘤进展。scRNAs-eq鉴定了表达APOE的粒细胞髓系衍生抑制细胞的补偿富集,其介导T细胞抑制。TAMs和粒细胞性骨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双重抑制与抗CSF1R和抗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基因座G治疗联合增强了小鼠的免疫检查点阻断效果小鼠模型,这在临床实践中很有前景。除了治疗耐药肿瘤外,scRNA-seq在免疫微环境上的应用也突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潜在新靶点。T细胞是免疫微环境中去除恶性细胞最重要的免疫细胞。然而,在不同的肿瘤中,耗尽的CD8+T细胞会导致不利的预后。除了众所周知的免疫抑制检查点外,scRNA-seq还鉴定了高表达内皮前体蛋白、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和内皮素受体B型的耗尽CD8+T细胞,这些细胞可以作为新的潜在靶点。髓细胞是免疫微环境招募免疫细胞所必需的。通过scRNA-seq鉴定TREM2/APOE/补体组分1,q亚组分阳性巨噬细胞浸润为透明细胞肾癌复发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另一项研究证实,小鼠中靶向TREM2的抗体与缺乏MRC1+和CX3CR1+巨噬细胞以及表达免疫刺激分子的髓系簇的扩增有关,这促进了T细胞反应并导致更好的预后。细胞相互作用也可以用作治疗靶点。肝内胆管癌的scRNA-seq揭示了血管CAFs与肝内胆管细胞之间的串扰。血管CAFs分泌的IL-6诱导Cajal间质细胞细胞的表观遗传学改变,从而增强恶性肿瘤。因此,IL-6信号在Cajal间质细胞的中断变得非常有趣。表1总结了scRNA-seq显示的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表1:scRNA-seq显示的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总结scRNA-seq可以绘制全面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细胞图谱,为各种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免疫微环境的细胞成分和通讯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并有助于精确医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单细胞分析的广泛应用可以发现癌症治疗的新观点,助力临床研究。作为突破性的新技术,单细胞分析技术有望逐渐取代传统的整体样本二代测序。单细胞分析技术在临床和药物开发方面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可以代替或补充分子、细胞和组织病理检测的现有技术,也可以用于新兴的细胞治疗。
  • 这项流式标准,9月1日实施!增加流式细胞仪性能验证,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指南发布
    2024年4月1日,卫健委发布WS/T360-2014《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指南》,本标准于2011年首次发布,本次为首次修订。与WS/T360-2011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1】增加了流式细胞仪性能验证内容(见5.1);5.1流式细胞仪的性能验证5.1.1 验证时机当新仪器启用前、搬移后、仪器发生重大维修(如更换激光、光纤、光电倍增管或流动室等)后、仪器软件系统更新后、仪器性能出现问题或环境严重失控时,需对流式细胞仪进行性能验证,所用流式细胞仪应符合医疗器械注册要求。荧光通道线性应在流式细胞仪常规使用过程中每年至少进行1次验证。5.1.2 验证参数验证参数应包括灵敏度、分辨率、荧光通道线性、仪器稳定性和携带污染率等。5.1.2.1 灵敏度5.1.2.1.1 散射光灵敏度采用己知大小的校准微球检测仪器的FSC和SSC。在散射光FSC/SSC散点图上,应检测出直径0.5μm或更小的微球,或满足制造商声明的要求。5.1.2.1.2 荧光灵敏度即流式细胞仪能检测到标准荧光微球上的最少荧光分子数,可用等量可溶性荧光分子(MoleculesfEquivalent Soluble Fluorochrome,MESF)表示。可采用2~4种不同荧光素校准微球针对所用激发光源进行检测,其中FITC、PE及APC等通道的平均荧光强度(x)与其荧光分子数(y)分别进行双对数线性回归,得公式y=a+bx,其截距a的反对数值即为流式细胞仪的荧光灵敏度。FITC的荧光灵敏度应≤200MESF、PE的荧光灵敏度应≤100MESF、APC≤200MESF,或满足制造商声明的要求。5.1.2.2 分辨率5.1.2.2.1 散射光分辨率采用EDTA盐或肝素抗凝全血,取适量样品稀释后直接上机测定,标本在FSC/SSC散点图可将红细胞和血小板清晰地区分开 取适量样品裂解红细胞后上机测定,标本在FSC/SSC散点图可将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清晰地区分开,即认为散射光分辨率符合要求。示意图参见附录A。5.1.2.2.2 荧光通道分辨率采用校准微球上机测定,各荧光通道的分辨率CV值应符合制造商声明的要求。5.1.2.3 荧光通道线性可采用含有不同荧光强度的校准微球(已知其相应荧光素的可溶性荧光分子数)进行检测,计算每-种荧光微球的MFI,MFI与己知理论值的相关系数r应≥0.98,此方法适用于校准微球上的荧光素可被定量检测的荧光通道。亦可同时使用两种荧光强度不同的微球,在待测荧光通道下,通过改变光电检测器的电压,使两种荧光微球的实际MFI检测值由低到高分布,两种荧光微球的荧光强度比值应保持不变。此方法适用于流式细胞仪所有荧光通道。5.1.2.4 仪器稳定性连续开机条件下,采用荧光微球在开机稳定后0h和8h各检测一次FSC及各荧光通道的IFI,以第一次检测时间点测定的各通道MFI值作为基线值,荧光微球8h上机测定的每一通道的MFI变化范围均应在基线值土10%范围内。5.1.2.5 携带污染率使用浓度为5000个/HL~10000个/HL的校准微球上机进行测定,获取至少100000个颗粒,连续测定3次,计算检测通道内设定区域的颗粒数,分别记为H1、H2、H3:再使用空白溶液上机测定,获取颗粒303,连续测试3次,计算该检测通道内设定区域的颗粒数,分别记为L1、L.2、L3。按照此步骤重复循环3次。按携带污染率公式[(L1-L3)/(H3-L3)]X100%进行计算,取最大值。携带污染率应≤0.5%。【2】完善了仪器质量控制和项目性能验证内容(见5.2、7.2.2);5.2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5.2.1 验证时机及验证内容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项目临床开展初期、更换试剂品牌、更换检测系统或仪器的重大部件维修后,应对检测项目的精密度、稳定性、线性范围、可比性和正确度等参数进行验证。5.2.2 验证方法建议使用配套试剂盒时开展性能验证,使用自选试剂时实施性能确认:需要分别描述性能验证和性能确认的方法和评价标准。5.2.2.1 精密度5.2.2.1.1 批内精密度选取至少5个新鲜全血样品,样品的淋巴细胞亚群细胞计数应覆盖低中高水平。每个标品从荧光染色到上机检测重复3次,并确保所有测试都在同一台仪器的同一批内测定,整个操作过程由同一个操作人员完成。先计算每个样品重复3次后检测结果的CV,然后计算所有样品的平均CV,所有样品的平均C宜10%,最大不超过20%。实验室可根据不同水平的淋巴细胞亚群细胞计数设定不同程度的可接受Q标准。5.2.2.1.2 日间精密度宜使用正常和异常两个浓度水平的全血质控品,每天从荧光染色到上机测定重复操作3次,至少市复4天,整个操作过程可由不同操作人员完成。先计算每天每个全血质控品重复3次检测结果的CV值,然后据此计算每个全血质控品4天的平均CV,最后得出两个全血质控品检测结果的平均CV。结果判定同本标准第5.2.2.1.1条。5.2.2.2 稳定性5.2.2.2.1 样品稳定性验证样品在确定的抗凝及处置条件下的稳定性。采集健康人或患者的样品至少5份,即刻染色-裂晖-固定并上机测定,以此结果作为基线参考水平,按照实验室的具体环境温度控制条件和预期的样品待检时间,在抗凝剂保存时间内,设置不同的时间点对上述样品进行重复处理和上机测定,获取检测结果,并与基线水平结果进行比较以相对偏差或绝对偏差表示,检测结果应符合实验室制定的验证要求。险证要求的制定应考虑不同水平的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设定不同程度的偏差值,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过低者,宜以绝对偏差进行验证:亦可对试剂说明书声明的稳定性条件进行验证。5.2.2.2.2 处理后标本稳定性旨在明确处理后标本的最长待检时间。采集健康人或患者的样品至少5份,对完成染色-裂解-固定后的标本即刻上机检测结果作为基线水平。按实验室获得检测结果的最长可接受时间为期限,设置不回的时间点对固定后标本进行上机检测。结果判定同本标准第5.2.2.2.1条。亦可对试剂说明书声明的稳定性条件进行验证。5.2.2.3 线性范围适用于淋巴细胞亚群绝对细胞计数。根据试剂说明书声明的线性范围,取一份淋巴细胞计数或亚群计数接近线性范围上限的临床样品,采用样品稀释液按照比例制备5~9个不同浓度的标本(如0、25%、50%、75%、100%等),浓度范围应覆盖临床医学决定水平:通过染色-裂解-固定后,上机测定,每个标本重复测定4次,取均值。分析实际测定的亚群细胞数量均值与理论值之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应≥0.975。5.2.2.4 可比性5.2.2.4.1 不同检测系统间的可比性验证宜使用至少5份新鲜全血样品(样品的淋巴细胞亚群细胞计数应覆盖低中高水平)和2份不同浓度水平的全血质控品,完成染色-裂解-固定后,分别采用待评价检测系统和比对检测系统进行检测。比对检测系统应为仪器性能良好、规范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成绩合格的淋巴细胞亚群常规检测系统,以比对检测系统的测定结果为参考,计算相对偏差或绝对偏差。检测结果应符合实验室制定的验征要求。验证要求的制定应考虑不同水平的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设定不同程度的偏差值,淋巴细胞亚群计敬过低者,宜以绝对偏差进行验证。5.2.2.4.2 抗体试剂批次变更前后的可比性验证宜使用至少3份健康人的新鲜全血样品和2份不同浓度质控品采用新批号抗体试剂和当前批号抗体试剂进行荧光染色、上机检测,以当前批号试剂检测结果为参考,计算相对偏差或绝对偏差。检测结果立符合实验室制定的验证要求,验证要求的制定应考虑不同水平的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设定不同程度的偏叁值,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过低者,宜以绝对偏差进行验证。5.2.2.4.3 不同检测人员间的可比性验证宜使用至少5份新鲜全血样品和2份不同浓度水平的全血质控品分别由实验室内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培训合格的不同检测人员完成染色-裂解-固定、上机检测和数据分析,计算不同检测人员间检测结果的相对偏差或绝对偏差。验证结果应符合实验室制定的验证要求。5.2.2.5 其他可使用室间质评回报结果验证淋巴细胞亚群项目的准确度亦可采用包含正常和异常浓度水平的具有溯源链的定值样品验证正确度,每一样品重复测定3次,每次测量值均在给定范围内且3次测量值的均值与标准值的偏倚在允许范围内为通过。选择至少20份表观健康人样品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淋巴细胞亚群参考区间验证。7.2.2 仪器稳定性验证7.2.2.1 光路/液路稳定性验证检测当天宜使用校准微球进行光路/液路稳定性验证。记录每个检测通道的分辨率的变异系数(CV),CV值应满足本标准第5.1.2.2.2条荧光通道分辨率要求。7.2.2.2 检测通道电压稳定性验证和调整应使用标准微球进行各检测通道电压验证检测通道电压的浮动应在标准微球的说明书允许范围或者实验室自建的可接受范围内。自建方法如下:在相同的电压设置下,10~20个工作日内检测标准微球20次,使用Levy-Jennings图建立每个参数的可接受范围(均值士2SD和均值士3SD)。【3】梳理和保留了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过程的内容及要求(见第6、7、8章);【4】删减了标本采集和处理及临床意义内容(见2011年版的第4、10章);【5】增加了淋巴细胞亚群六色分析方案(见4.1.3、附录C)。以下为完整内容:本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临床检验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协调性和格式审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负责业务管理、法规司负责统筹管理。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长征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巍、彭明婷、屈晨雪、黄春梅、李莉、沈立松、周琳、朱明清、崔婵娟、李臣宾。
  • 不可切除胶质母细胞瘤研究进展
    个法国研究团队评估了替莫唑胺为基础化放疗添加伊立替康和贝伐珠单抗可否改善不可切除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ESMO 2012期间,B. Chauffert博士报告了该研究结果:患者无进展生存(PFS)有改善趋势。   这项Ⅱ随机研究共纳入了120例18~70岁的新发不可切除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患者卡诺夫斯基体能状态评分>50分,递归分割分析(recursive partitioning analysis ,RPA)5级。患者被随机分组,每组60例,接受4个周新辅助贝伐珠单抗和伊立替康治疗,继以替莫唑胺和贝伐珠单抗同步放疗,或者接受6个月的替莫唑胺同步放疗。   临床因素组间平衡性良好,疾病进展后可交叉治疗。治疗16个月时的评估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PFS期延长,6、12个月时的PFS率分别为65%、31%和41%、18%。但是,两组的总生存(OS)相似,6、12个月的OS率分别为75%、48%和72%和50%。   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如下:治疗组中,致命性脑出血3例,胆管或消化道穿孔/感染3例(1例致命),非致命性血栓栓塞发作4例;对照组中,非致命性胆管或消化道穿孔/出血2例,非致命性肺部感染1例,非致命性血栓栓塞2例,血栓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4例。   研究者作出结论:替莫唑胺为基础化放疗添加伊立替康和贝伐珠单抗新辅助和辅助治疗有改善PFS的趋势,但不改善6和12个月OS。
  • 科学家研发肿瘤浸润淋巴细胞高通量分选新方法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u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具有天然的肿瘤特异性和抗原多样性,因此具有良好的实体肿瘤杀伤能力,其疗效依赖于分选得到的TIL细胞的高效恢复和扩增能力。然而,肿瘤中TIL细胞稀少、有效分离困难,限制了TIL疗法的进一步优化。  近期,来自西北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研究团队基于微流控技术和免疫磁珠技术研发了新型高通量细胞分选方法,实现TIL的高效识别与分选。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标题为:Efficient recovery of potent tumou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hrough quantitative immunomagnetic cell sorting。研究人员设计了MATIC (magnetic affinity targeting of infiltrating cells)的细胞分选方式,将微流控设备夹在永磁体中间,通过平衡磁力和流体拖拽力,对标记了磁性纳米颗粒的TIL细胞进行分选,实现了每小时处理32亿细胞的高通量,以及90%的捕获效率和95%的分选纯度。与常规细胞分选方法相比,该免疫磁性细胞分选方法可恢复多达30倍数量的TIL细胞,高数量和多活性的TIL细胞加速了TIL细胞扩增,增强了抗肿瘤效果。该分选方法还可识别和分选细胞亚群,在小鼠结肠癌细胞(MC-38)模型中,研究人员基于膜外三磷酸腺苷二磷酸水解酶-1(CD39)表达程度,对TIL细胞进行了进一步的分选,研究证明TIL细胞中CD39中等表达亚群具有最佳的肿瘤治疗效果。  研究为增强TIL疗法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但是否普遍存在TIL细胞中CD39中等表达亚群具有更高抗肿瘤效果的现象,还需在更多模型和样本中深入验证。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51-021-00820-y
  • 利用光谱流式技术,基于TRBC1评估T αβ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T细胞克隆性
    研究背景T-LGLL是一种罕见的慢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Chron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CLPD),其特征是血液或组织中的成熟细胞毒性T细胞,如大颗粒T淋巴细胞(T-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s, T-LGL)的克隆性增生。由于缺乏特异性基因标志物,其表现(绝对计数变化、形态、免疫表型特征等)又常常与反应性扩增相似,因此,在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eukemia, T-LGLL)的诊断检测中,证明扩增的 T-LGL 的克隆性仍然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在没有淋巴细胞增多(lymphocytosis)的情况下。利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分析T细胞受体β链恒定区1(Constant region 1 of T-cell receptor β chain, TRBC1)的表达(后续用TRBC1-FCM表示),已被证明是评估Tαβ细胞克隆性的一种有效、简单、快速和特异的方法。然而,由于更为成熟的Tαβ细胞相较于总Tαβ细胞,往往显示出更为宽泛的TRBC1+/TRBC1 -比值,TRBC1-FCM方法对于诊断T-LGLL 克隆性的实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证实。研究目的研究者希望通过直接比较正常 Tαβ-LGL 与T-LGLL中 TRBC1+ 和 TRBC1-Tαβ 细胞的相对分布和绝对计数,验证TRBC1-FCM方法在诊断T-LGLL中特异性T细胞克隆的实用性。研究方法研究纳入了54例样本(EDTA抗凝的全血),样本分别来自17例正常对照(HD),8例反应性 Tαβ 淋巴细胞增多症,5例HDc(有T-LGL克隆的HD),及24例Tαβ-LGLL 患者(18 名 TαβCD8-LGLL、5 名 TαβCD4-LGLL和 1 名 Tαβ 双阴性 LGLL)。利用Cytek® Aurora全光谱流式细胞仪,研究者设计了两组免疫分型方案(Panel I 和Panel II)对样本进行检测分析,整个过程严格遵循EuroFlow SOP进行。Panel I ,主要为TRBC1+细胞成熟标记(如CD27, CD28, CD45RA and CD62L等) Panel II,包括12个骨架抗体(TRBC1、成熟标记、LGL常见异常表型标记),4个主要系别标记(CD3, CD4, CD8 和 TCRγδ),TCRVβ和CD45。两组光谱流式免疫分型方案详细信息如下图1:图1-基于光谱流式的免疫分型方案结论利用Panel I,研究者比较了含有多克隆(n = 25)和单克隆(n = 29) LGL的血液中TRBC1+和TRBC1−的Tαβ-LGL的分布和绝对计数。总体而言,多克隆性TRBC1+或TRBC1− 的Tαβ-LGL细胞数量(百分比)在0.36 ~ 571细胞/μL之间(3.2 ~ 91% TRBC1+细胞),而单克隆性LGL的细胞数量(百分比)在51 ~ 11,678细胞/μL之间(96% TRBC1+细胞)。因此可以认为,通过总Tαβ细胞群体中TRBC1表达谱鉴定的病理性T-LGL的绝对计数不能作为检测Tαβ克隆性的通用(单一)标准,特别是在没有淋巴细胞增多和/或血液中携带相对较少(图2-TRBC1+和TRBC1−细胞的绝对计数和相对分布(多克隆vs.单克隆)接下来,研究者将TRBC1-FCM方案结合TCRVβ库和异常表型检测(Panel II),以进一步验证 TRBC1-FCM 方法在临床环境中对 T-LGLL 中 T 细胞克隆性进行高灵敏度评估的实用性,并提高其检测(小)LGL 克隆的特异性。一共有12个例的样本被纳入此步研究(6 个 HD、2 个 TαβCD8-HDc 和 4 个 TαβCD8-LGLL)。结果发现,T-LGLL 和 HDc 例中克隆性 TRBC1+ 或 TRBC1-的 Tαβ 和 TαβCD8 细胞的绝对计数(32-5,515 个细胞/μL) ,显著高于来自正常/反应性例的多克隆 TRBC1+ 和 TRBC1- 的总 Tαβ(0-25 个细胞/μL)和 TαβCD8(0-21 个细胞/μL)细胞(图 3A&C)。但对TRBC1+ 细胞百分比的分析却并未观察到显著差异。提示,基于表达单个 TCRVβ 家族的细胞中 TRBC1 的表达模式识别 Tαβ-LGL 的克隆性,应该基于(表达单个TCRVβ 家族的克隆性 TRBC1+ 或 TRBC1- Tαβ 和 TαβCD8 细胞)绝对细胞计数和/或异常表型表达的综合评估。关于Cytek
  • 北京检验检疫局牛结核病γ-干扰素检测方法受好评
    日前,在北京检验检疫局组织的牛结核病γ-干扰素检测方法的验证和比较试验项目评估会上,以中国工程院洪涛教授为组长的评估专家委员会在听取了该局牛结核病γ-干扰素检测方法技术组的验证技术报告,审阅了相关资料后,一致认为:该验证试验证明此技术可以检测牛结核病,且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以下简称:OIE)发布的信息一致,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实用价值。建议将该方法尽快申请制定国家标准,以便该技术尽早用于我国牛结核病的普查、净化和进出境动物检疫工作。   据北京市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马贵平院长介绍,牛结核病被我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国家标准《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包括了结核分枝杆菌的染色镜检、分离培养、动物实验、皮内变态反应,与OIE推荐标准相比,增加了动物接种试验,但缺少γ干扰素试验等方法。此次北京检验检疫局所做γ-干扰素检测方法的验证和比较试验项目即可补充牛结核病检测方法,以完善我国牛结核检测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在牛结核病的普查及监测中普遍使用皮内结核菌素试验,此方法是OIE规定的国际贸易指定使用的方法,被世界各国接受和采用。北京检验检疫局牛结核病γ-干扰素检测方法技术组即采用与皮内结核菌素试验相比较的验证试验,技术组对239头牛进行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牛结核分枝杆菌γ-干扰素试验能检出早期感染结核杆菌的牛,可以作为皮内结核菌素试验的平行试验以最大限度地检出被感染动物,或者作为系列试验对皮内变态反应结果进行确诊或否定。
  • 马光辉院士/魏炜研究员团队开发工程化细胞外囊泡治疗胶质母细胞瘤
    通过交叉科学研究,提出并发展生物医学前沿新技术,是提高重大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胶质瘤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恶性的肿瘤,也被称为“癌中之王”。临床上治疗GBM以外科手术为主,同时辅助放化疗,但是效果非常有限;以手术和替莫唑胺联合治疗为例,5年生存率小于5%。因此,亟需开发新型高效的GBM治疗策略。 GMB治疗棘手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 血脑屏障(BBB) 的存在阻止了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需要发展更有效的药物递送策略;其次,单一化疗药物的使用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需要联合新的肿瘤杀伤手段;另外,GBM具有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对其快速生长和向周围组织的浸润起到重要作用,在治疗的过程中不容忽视。 近日,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魏炜 研究员、 马光辉 院士、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李维平 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 在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期刊发表了题为: Exploration and functionalization of M1-macrophage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or effective accumulation in glioblastoma and strong synergistic therapeutic effect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基于工程化细胞外囊泡发展了“ 免疫调控-化学动力-乏氧激活 ”多级联动的治疗新策略,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带来了新思路。针对胶质母细胞瘤治疗难题,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具有定向趋化能力的巨噬细胞的细胞外囊泡 (EVs) 和工程化的设计,提出了“免疫调控-化学动力-乏氧激活”多级联动的治疗新策略,并联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交叉合作,进行了个体化创新药物制剂的研发。 研究团队首先基于胶质瘤患者的临床样本和小鼠模型进行了免疫组化的研究,发现胶质瘤恶性程度越高,肿瘤组织中浸润的M2型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的比例也相应更高,并且这些巨噬细胞大多来源于外周血。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提出了以M1巨噬细胞EVs作为载体,一方面可以利用M1巨噬细胞的趋化特性在GBM部位大量蓄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控巨噬细胞表型实现GBM微环境的免疫调控。图1 胶质瘤样本中巨噬细胞的表型及其来源分析:a. 胶质瘤患者临床样本中巨噬细胞表型分析示意图;b. 不同级别胶质瘤中M1、M2和Ki67(细胞增殖指标)的分析;c.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不同级别胶质瘤中M2/M1比例;d.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胶质瘤患者瘤内M2/M1比例与生存曲线的关系;e. GBM组织中小胶质细胞和M1巨噬细胞的共定位分析;f. 免疫荧光染色分析GBM组织中小胶质细胞和M2巨噬细胞的共定位;g. 小鼠胶质瘤样本中巨噬细胞表型分析示意图;h. 在不同胶质瘤细胞系(U87MG、G422和GL261)中M1、M2和Ki67的分析;i. 免疫荧光染色分析不同鼠胶质瘤组织中小胶质细胞和M1或M2巨噬细胞的共定位情况;图中标尺均为50 μm 研究团队进一步在M1EVs的细胞膜和内腔差异化装载了化学激发分子对 (CPPO和Ce6) 以及乏氧药物 (AQ4N) ,以此将肿瘤微环境调控、化学激发动力学及肿瘤乏氧治疗合理有序地集成于M1EVs递送系统中。上述仿生剂型 (CCA-M1EVs) 静脉注射后,M1EVs可以携带上述组分穿过BBB进入GBM病灶,进而实现多级联动治疗:M1EVs调控免疫微环境产生大量过氧化氢,从而激发CPPO和Ce6生成自由基 (ROS) ,同时该反应消耗氧气激活细胞毒性药物AQ4N。借助上述作用的协同,在小鼠原位胶质瘤模型和患者来源的 (PDX) 模型上显著抑制了疾病的进程,大幅延长了生存期。图2 基于M1EVs的仿生剂型构建方案、抗肿瘤机制及PDX疗效:a. 仿生剂型的构建示意图;b. 仿生剂型在GBM模型中的累积及免疫调节、化学激发动力学和乏氧触发化疗的协同作用示意图;c. 基于光声成像分析仿生剂型在PDX小鼠GBM病灶中的累积;d. 各组PDX小鼠的抑瘤效果(20天核磁成像);e. 各组PDX小鼠的生存期分析;f. 各组PDX小鼠的TUNEL分析(标尺50 μm) 十余年来,过程工程所生化室魏炜研究员和马光辉院士创制了一系列仿生递送新剂型,利用其体内的天然路径和属性,在动物模型上成功用于肿瘤、传染病、炎症性疾病的防治,并且部分剂型已通过医院伦理批准进入个体化临床前和临床研究。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王晓君 博士和丁辉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魏炜研究员、马光辉院士和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李维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论文链接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2-00894-3
  • Cancer Cell | 实现小儿神经髓母细胞瘤早期诊疗——LcGWS检测脑脊液cfDNA
    1947年,Mandel和Metais首次报道了外周血中存在游离DNA(Cell-free DNA, cfDNA)。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中的cfDNA主要来源于白细胞的坏死和凋亡;在某些疾病和特殊状态下,如组织损伤、癌症和炎症反应等,细胞内的DNA片段也会被释放到各种体液中(血浆、脑脊液、尿液等)成为cfDNA。在癌症早期,当患者还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时,细胞内DNA状态就已经发生变化,这些DNA被释放到体液中,使得体液cfDNA中包含了与癌症相关的重要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和处理,可对癌症进行非侵入式诊断,实现癌症的早期诊疗,因此,cfDNA检测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液体活检形式。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是一种恶性的儿童胚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具有沿软脑膜转移的倾向。根据基因组特征可分为4个亚群:WNT、SHH、 Group 3和Group 4。手术切除结合放化疗是目前治疗MB的首选治疗方案(可治疗约70%的病人),术后的标本则作为诊断和肿瘤特征分析的证据。MB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约1/3患有MB的儿童最终都是死于该疾病,存活下来的患者也需要长期忍受由于治疗而产生的毒性。目前,除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和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细胞学检测,还没有可靠的分子生物标志物来反应MB的进展情况。因此,通过纵向样本开发强大的、微创的、临床可操作的生物标志物是非常必要的。研究显示,在 CNS 恶性肿瘤患者中,CSF来源的cfDNA比从血浆中分离出来的cfDNA具有更大的效用【1-2】。MB基因组几乎没有热点驱动突变,而是以普遍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 CNVs)为特征,因此限制了cfDNA 突变分析在MB中的通用性【2-3】。近日,来自美国St. Jude儿童研究医院的Paul A. Northcott团队在Cancer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erial assessment of 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 in medulloblastoma liquid biopsies的文章。研究人员利用MB中染色体不稳定性的特点,通过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Low-coverage whole-genome sequencing, Lc-WGS)对来自123名MB患者的476例CSF来源的cfDNA样本进行分析,鉴定了可作为可测量残留病变(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 MRD)标志物的CNVs,阐释了cfDNA检测的疾病预测价值和诊断价值。本研究共收集了来自123名MB患者的共476例CSF样本,提取cfDNA进行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lcWGS),并进行后续分析(图1)。首先,作者评估了cfDNA来源的CNVs作为MRD标志物的效用。数据显示,在67例样本(67/105)中检测到了MRD;相反,7例非肿瘤CSF样本中都没有检测到cfDNA来源的CNVs,即MRD阴性。MRD阳性CSF样本与相应的原发性肿瘤之间的CNVs检测谱高度一致。MRD检测与疾病的转移状态、分子亚群和肿瘤位置显著相关,与年龄、性别、切除范围、细胞学检查结果以及切除和脑脊液取样之间的时间无关。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相应的脑脊液细胞学结果如何,MRD在高危疾病患者中的阳性率相似:91例脑脊液细胞学阴性的样本中有56例样本的MRD呈阳性。图1. 样品收集及检测流程图随后,作者探究了连续MRD检测与疾病复发之间的关系。在30/77(39%)例放疗后、21/75(28%)例化疗中及20/68(34%)例治疗结束的患者中检测到MRD。出现疾病复发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MRD持续率明显高于没有复发的患者。在MRI显示病情完全缓解的32例病人中,有16例病人在复发前3个月时就检测到了MRD,此时影像学或细胞学异常还不能检测到。在所有持续接受放化疗或细胞学有差异的12例病人的CSF样本(n=27)中均检测到了MRD。24/25例患者在病情发展的3个月内采集的脑脊液标本中MRD呈阳性;在病情没有进展的患者中,193/209(92%)例CSF样本都是MRD阴性。那么,连续检测MRD在临床上有何价值?作者发现,那些放化疗后、治疗期间或已经结束治疗的病人中,MRD阳性病人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比MRD阴性的病人差很多。与治疗结束时MRI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标准评价进行比较,同时进行的MRD检测对于病人分类更有效,其对残留病变的灵敏度也更高(64% vs. 24%)。在治疗结束的病人中,12/20(60%)MRD-阳性的病人的MRI/细胞学检查正常,但后期其中的10位病人的病情都有所进展;其余两例病人MRI正常其MRD也呈阳性。在高风险患者中,治疗结束时的MRD与PFS有显著关系。作为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变量,随访期间MRD检测与PFS显著相关。接下来,作者对疾病复发中的肿瘤相关分子图谱进行了分析。为了同时在早期和疾病进展期检测渐进性疾病(Progressive disease, PD)和MRD阳性患者的CSF,作者比较了从患者匹配的CSF样本中提取的CNVs谱,发现了染色体非整倍性,提示12/15(80%)例患者存在克隆选择或进化。cfDNA 分析可以更早地检测出那些在疾病复发时占主导地位的肿瘤克隆。在研究过程中,作者也注意到了原位肿瘤与cfDNA中检测到的CNVs不一致的情况。例如,患者sj024被诊断为Group4髓母细胞瘤,随后又出现转移性骨骼复发。然而与相应的原位肿瘤CNV检测结果相比,患者的cfDNA来源的CNVs谱更符合复发肿瘤特性,提示患者的CSF样本中包含了具有侵略性的亚克隆,可以驱动疾病的进展。最后,作者进一步评估了基于 lcWGS 的 cfDNA 分析在其他儿童脑肿瘤中的适用性。通过对17名非髓母细胞瘤患者进行分析,发现所有患者在其相应的原发肿瘤中都存在染色体和/或局灶性CNVs。基于lcWGS分析CSF来源cfDNA显示,13例(76%)样本呈MRD阳性,包括3例转移样本。此外,作者还观察了与临床过程相呼应的cfDNA样本的分子反应,其与MB中的发现类似。综上所述,该研究利用从MB和其他CNS肿瘤患者收集的脑脊液样本的大型纵向队列,首次有效地、系统地论证了CSF来源的cfDNA谱在儿童CNS癌症中检测MRD的临床效用(图2)。虽然液体活检的种类和方式非常丰富,但作者认为使用lcWGS检测CSF来源的cfDNA中的肿瘤相关CNVs非常适合于MB:(1)MB切除后患者脑脊液或血浆中cfDNA的含量明显低于其他脑肿瘤患者【4-5】,这种低于毫微克的产物,若采用其他检测方法(如表观遗传组和突变分析)是极具挑战的,但对lcWGS已经足够;(2)染色体CNVs在儿童MB中几乎无处不在,捕获CNVs无需使用定制探针来靶向不同的突变驱动基因,适用于缺乏已知驱动基因突变的MB样本。该研究支持将前瞻性cfDNA评估纳入MB临床试验,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技术改进,最终实现根据MRD反应进行个性化治疗。图2. cfDNA检测流程及临床效用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1.09.012
  • 新“基因魔剪”按需敲入长DNA序列
    据最新一期《自然生物技术》发表的一项研究,在CRISPR基因编辑系统的基础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工具,可以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式剪除有缺陷的基因并用新基因替换它们。使用这个系统,研究人员可将长达36000个DNA碱基对的基因传递给几种类型的人类细胞,以及小鼠的肝细胞。这种被称为PASTE(通过位点特异性靶向元素进行可编程添加)的新技术有望治疗由具有大量突变的缺陷基因引起的疾病,例如囊性纤维化。新工具结合了CRISPR-Cas9的精确定位,CRISPR-Cas9是一组最初源自细菌防御系统的分子,与整合酶结合在一起,病毒使用这种酶将自己的遗传物质插入细菌基因组。这些整合酶来自细菌和感染它们的病毒之间的持续斗争,它说明了人们如何能够不断从这些自然系统中找到大量实用新工具。此次开发的新工具,可切除有缺陷的基因并用新基因替换它,而不会引起任何双链DNA断裂。研究人员专注于丝氨酸整合酶,它可插入大块DNA,大至50000个碱基对。这些酶以称为附着位点的特定基因组序列为目标,这些序列起到“着陆点”的作用。当在宿主基因组中找到正确的着陆点时,它们就会与之结合。研究团队意识到,将这些酶与插入正确着陆位点的CRISPR-Cas9系统相结合,可轻松地对强大的插入系统进行重新编程。一旦结合了着陆点,整合酶就会出现并将其更长的DNA有效载荷插入到该位点的基因组中。研究人员表示,这朝着实现可编程插入DNA梦想迈出了一大步。研究人员使用PASTE将基因插入多种类型的人类细胞,包括肝细胞、T细胞和淋巴母细胞(未成熟的白细胞)。他们使用13种不同的有效载荷基因(包括一些可能具有治疗作用的基因)测试了递送系统。在这些细胞中,研究人员能够以5%到60%的成功率插入基因。研究还证明,可将基因插入小鼠的“人源化”肝脏中。这些小鼠的肝脏由大约70%的人类肝细胞组成,PASTE成功地将新基因整合到大约2.5%的这些细胞中。
  • 贝克曼库尔特推出全新流式干粉试剂:淋巴瘤筛选试剂,多色补偿试剂盒,细胞活化检测试剂及RE管
    上海,中国——贝克曼库尔特商贸(中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成立百年的专门从事诊断和生命科学相关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技术型公司,在流式细胞产品有着完备的流程和系统,除了有流式细胞仪的生产工厂之外,还在在全球有3家配套流式试剂生产工厂:美国迈阿密、法国马赛、印度班加罗尔,为全球临床和科研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流式试剂来满足当今流式细胞实验室的需求。试剂类型除了有传统的液体试剂也有最新型的干粉试剂。适应不同实验室、不同环境对于检测试剂的要求。ClearLab LS(淋巴瘤筛选方案) P/N B74074试剂用于各种血液淋巴样细胞异常样本的筛选研究。该试剂可以帮助鉴别诊断血液淋巴恶性肿瘤。该检测主要针对T,B及NK淋系细胞进行定性,其结果可以与其他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解读。*一管即用型淋巴瘤筛选方案*采用贝克曼库尔特独家干粉专利技术,常温存储*预混10色共计12个抗体*用于Navios等3L10C高端流式*简化样本制备流程*可检测外周血,骨髓及淋巴结样本,适用于EDTA,肝素及ACD等多种抗凝样本*25人份包装更适合临床研究*CE注册*WHO 2008修订分类指导方案该方案的克隆及染料搭配基于能更契合临床研究的需要,鉴别样本中所有主要淋巴瘤型别,以及在正常和肿瘤阶段中主要造血细胞系别。ClearLab Compensation Kit 多色补偿试剂盒 P/N B74074 提供即用型干粉十色补偿管,可用外周血或补偿微球进行多色的流式补偿条件设置。*每盒5套*CE注册DURACLONE IF T细胞活化检测方案如今单细胞水平的细胞因子检测可以通过更为简单、灵敏的实验流程实现。即用型干粉试剂DuraClone§ IF T活化方案消除了由于抗体移液带来的误差,并采用简单快速的PerFix-nc通透方案,为您的细胞功能分析提供一套标准化工作流程! 细胞免疫功能测定的往往操作方法繁琐,重复性差。DuraClone IF T活化试剂无需重复的抗体移液和避免不同抗体间效期问题,并且在紫光、蓝光和红光三个激光都提供了开放的检测的通道,为检测方案增添灵活性。红激光开放通道选取串色程度最低的灵敏度最高的APC染料,确保了在该检测通道的优先用于检测弱表达标记。DuraClone RE管贝克曼库尔特联合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对血液疾病(比如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研究中用于稀有细胞流式检测的灵敏抗体进行优化,推出了现在的DuraClone RE§管。该方案一共包含三个独立panel,可以对B细胞发育分化的不同阶段中含量极少的异常细胞进行检测,B80393针对成熟B淋巴异常细胞,含有ROR-1抗体,被认为是区分慢淋和正常B细胞以及套白MCL的一个全新标志物。B80394针对浆细胞中异常细胞。C00163针对未成熟B细胞中的异常细胞。三个方案均留有开放通道允许外加抗体或染料如核染色SYTO41,满足研究灵活便利的需要。DuraClone RE CLB管826,000个CD45+细胞数据分析示例。异常B细胞群以红点表示(568个,0.069% CD45+),正常B细胞群以蓝点表示(16,003个)。Kaluza§雷达图通过ROR-1、CD5、CD43、CD81、CD79b和CD20的多元视角确定了布尔设门策略。数据由Navios流式细胞仪分析全血样品获得。DuraClone RE PC管2,660,000个CD45+细胞数据分析示例。异常浆细胞群以红点表示(52个,0.003% CD45+),正常浆细胞群以绿点表示(30个)。Kaluza§雷达图通过全部8个参数CD45、CD38、CD138、CD19、CD56、CD200、CD81和CD27的多元视角确定了布尔设门策略。数据由Navios流式细胞仪分析全血样品获得。DuraClone RE ALB管1,228,000个CD45+细胞数据分析示例。异常浆细胞群以红点表示(132个,0.011% CD45+),正常B细胞群以绿点表示(39,898个)。结合采用CD58、CD34、CD10、CD38、CD20分析异常细胞。数据由Navios流式细胞仪分析全血样品获得。*以上产品仅用于科研,不用于临床诊断。
  • 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型细胞疗法
    博士Eric T. Ahrens表示,起初我们想观察这种技术联合作用对于新型细胞疗法的效果,而我们可以通过反馈细胞活性、改善剂量等途径来改善细胞疗法的效率;当前并没有有效的方法对人类机体中的细胞进行成像,早先可以利用基于金属离子的血管MRI对比制剂和放射性同位素来成像,但是其在体内就不能够对细胞进行有效区分了。hz-E10044 human soluble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8,sCD28 ELISAkit 人可溶性CD28(sCD28)检测试剂盒 hz-E10045 Human lymphocyte factor ELISAkit 人淋巴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 hz-E10046 Human thymus activation regulated chemokine,TARC ELISAkit 人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CCL17)检测试剂盒 hz-E10047 Human 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ligand 1,NCAM-L1 人神经细胞粘附分子配体1(NCAM-L1/CD171)检测试剂盒 ELISAkit hz-E10048 Human Cobra venom neuronal protective factor,CVNPF ELISAkit 人神经保护因子(CVNPF)检测试剂盒 hz-E10049 Human solu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αreceptor,sTNFαR 人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sTNFαR)检测试剂盒 ELISAkit hz-E10050 Human soluble cytokine receptor,sCKR ELISAkit 人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sCKR)检测试剂盒 hz-E10051 Human soluble Factor-related Apoptosis ligand,sFASL/Apo-1 人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配体(sFASL)检测试剂盒 ELISAkit hz-E10052 Human inhibitor of apoptosis,IAP ELISAkit 人细胞凋亡抑制因子(IAP)检测试剂盒 hz-E10053 Human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CSF ELISAkit 人集落刺激因子(CSF)检测试剂盒 hz-E10054 Human monocyte interferon gamma inducing factor,MIGF 人γ干扰素诱导单核细胞因子(MIGF/CXCL9)检测试剂盒 ELISAkit hz-E10055 Human Interferon inducible T-cell Chemoattractant,I- 人干扰素诱导T细胞趋化因子(ITAC/CXCL11)检测试剂盒 TAC ELISAkit hz-E10056 Human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l4 ELISAkit 人CD14分子(CDl4)检测试剂盒 hz-E10057 Human 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 ELISAkit 人凋亡诱导因子(AIF)检测试剂盒 hz-E10058 Human leukocyte common antigen,LCA/CD45 ELISAkit 人白细胞共同抗原(LCA/CD45)检测试剂盒 hz-E10059 Human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4 ELISAkit 人CD4分子(CD4)检测试剂盒 hz-E10060 Human Placenta Cadherin,P-cad ELISAkit 人P钙黏蛋白/胎盘钙黏蛋白(P-cad)检测试剂盒 hz-E10061 Human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 ELISAkit 人角化细胞生长因子(KGF)检测试剂盒 hz-E10062 Human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 ELISAkit 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检测试剂盒 hz-E10063 Human CXC-chemokine ligand 16,CXCL16 ELISAkit 人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检测试剂盒 研究者表示,这项研究中他们利用全氟碳化合物(PFC)示踪技术和非侵入性磁共振成像成技术进行结合来直接检测标记细胞的氟原子,自然状态下氟原子在机体中的浓度极低,这就可以利用MRI技术对氟标记的细胞进行观察;而本文中研究者首次通过患者的白细胞制备了被修饰和标记的树突细胞,随后研究者将这些细胞注入到4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机体中来刺激机体抗癌T细胞免疫反应。
  • 纳米操作机器人治疗淋巴瘤获进展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和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微纳米课题组成功利用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工艺加工的微柱阵列对单个细胞进行夹持固定,并进行机器人化探测,这标志着我国纳米操作机器人在淋巴瘤分子靶向治疗方面取得了新进展。该成果发表在《物理化学学报》上。   据介绍,该课题的研究背景来源于医院的现实需求,即在淋巴癌的靶向治疗中存在同一种药对某些患者有效,而对另一些患者无效的现象。这种情况使临床治疗中对症下“对”药变成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为此,亟须研究产生耐药性差异的分子机理,进而指导实现临床的个性化用药。   沈阳自动化所联合北京307医院淋巴瘤科开展了此方面的探索研究,其基本出发点是利用纳米操作机器人以单细胞为对象开展研究,并获得了上述进展。   业内专家认为,该思路相比于传统方法具有一定优势。传统的生化实验多在试管中进行,其实验结果反映的是来自许多细胞大量分子的平均活动行为,即集群平均效应。生物体自身之间的差异也由于该效应而被淹没于整体之中,这正是导致药物疗效差异的根本原因。纳米操作机器人则是对单个细胞开展探测,这对传统的集群平均是一种有益补充,更容易发现不同生物体之间的分子个性和细胞个性。   据了解,纳米操作机器人是机器人领域的新分支。传统机器人技术以提高效率、减轻人的工作量为目的,多用来完成人有能力但不愿意干的工作,比如焊接、搬运等枯燥、高重复性劳动 而纳米操作机器人技术则以扩展和提升人的能力为目的,主要去执行极端尺度下人们无法完成的工作,如原子精度定位、分子力测量等任务。利用纳米操作机器人开展淋巴癌靶向治疗差异机理研究正是用机器人技术提升人的能力、在细胞表面进行原位探测和操作的具体表现。
  • 我国细胞和基因疗法注册和临床情况盘点
    细胞治疗一般包含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是目前临床研究和治疗应用最广泛的干细胞类型,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则因其不存在传统干细胞存在的伦理问题,而成为干细胞领域最具前景的干细胞类型之一。CAR-T疗法是当前免疫细胞治疗领域最炙手可热的领域,此外,TCR-T、TIL、NK等免疫细胞疗法也是当前免疫细胞疗法的主要类型。载体介导的基因疗法是目前基因治疗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广义的基因治疗还包括核酸药物、溶瘤病毒疗法等。本文将重点盘点国内以CAR-T为代表的免疫细胞疗法、以间充质干细胞为代表的干细胞疗法以及基因疗法等临床和注册情况。01 干细胞2004年至今,CDE共承办了62项干细胞药物申请,包括2项进口药品申请和60项国产药品申请,目前已有35项临床申请获得了临床批件或临床默示许可,另有8项申请终止了审批程序或不被批准。从药物注册分类来看,62项干细胞药物申请中共有42项1类新药申请,从2018年至今呈现逐年增长情况,2021年较上一年同比增速超120%,2022年前四个月已有10项1类干细胞药物申请,全年有望以超过50%的增速再创新高。 图1:我国历年1类干细胞药物申请数量 数据来源:CDE从干细胞类型来看,间充质干细胞(包括间充质祖细胞、间充质前体细胞等)共有47项,主要来源包括脐带、胎盘、宫血、脂肪、骨髓、牙髓等;胚胎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前体细胞、肌母细胞等其他类型干细胞申请仅15项,包括泽辉生物的人胚干细胞产品CAStem、仙荷医学的支气管基底层细胞产品REGEND001,以及两款基因编辑的干细胞产品——康景生物的CG001和辑因医疗的CRISPR/Cas9 基因修饰BCL11A红系增强子的自体CD34+造血干祖细胞注射液。 从临床试验来看,目前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登记开展的干细胞相关临床试验多达600余项,而在CDE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上登记开展的以药物上市为目的的临床则有20项,其中进度最快的仅推进至临床II期,离推进至上市仍有很长一段距离。表1:以上市为目的登记开展的干细胞药物临床试验数据来源: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由研究者发起的干细胞临床研究方面,截至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和卫健委公布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项目已超100项,批准设立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已达133家(含部队医院)。其中,上海交大附属仁济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分别以6项和5项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项目位居前二,仁济医院备案项目涉及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疾病和风湿免疫性疾病,中山大学附三医院开展3项针对脊髓损伤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郑大一附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均以4项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项目并列第三。02 免疫细胞截至2022年5月,全国已有累计131项免疫细胞疗法申请获得CDE受理,其中CAR-T疗法84项、TCR-T疗法8项、TIL疗法4项、CAR-NK疗法2项,其他类型免疫细胞疗法共33项。其中,共有75项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申请获得临床批件/临床默示许可,包括CAR-T疗法独(56项)、TCR-T疗法(3项)、CAR-NK疗法(1项)、其他免疫细胞治疗(15个)。 图2:我国免疫细胞疗法申请与获批临床情况 数据来源:CDECAR-T领域,我国已上市的瑞基奥仑赛提交的新适应症(成人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淋巴瘤)上市申请被纳入优先审评序列,其以明聚生物申报的用于成人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的JWCAR029也别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在此之前,已先一步上市的另一款CAR-T产品阿基仑赛的新适应症(复发或难治性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上市申请也率先被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从靶点来看,除北恒生物的UCAR-T产品之外,CD19仍是当前扎堆最为严重的赛道,靶向CD19的CAR-T产品共有56个药物申请,其次为BCMA靶点的11个,CD20、CD30、CD70、TGF-β、GPC3、Claudin 18.2、B7-H3等其他单靶点CAR-T疗法。此外,另有4项双靶点CAR-T疗法申请获得CDE受理,分别为赛比曼的CD19/CD20和驯鹿医疗的CD19/CD22双靶点CAR-T疗法。 图3:我国CAR-T疗法靶点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CDE 从临床试验情况来看,目前在CDE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上登记开展的CAR-T疗法临床试验共48项。其中,诺华的进口产品CTL019在国内开展的临床试验进度最快,已进入临床Ⅲ期,其他国产1类CAR-T疗法均未进展至Ⅲ期。表2:国内临床阶段CAR-T疗法进展数据来源: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其他免疫细胞疗法方面,香雪旗下TAEST16001、TAEST1901和星汉德生物的SCG101三款TCR-T疗法已获得临床默示许可,君赛生物、智瓴生物和沙砾生物各有一款TIL疗法获得CDE受理,国健呈诺的靶向间皮素嵌合抗原受体NK细胞注射液是目前唯一一款进入临床阶段的CAR-NK疗法。03 基因治疗截至2022年5月,国内共有27项基因疗法申请获得CDE受理,其中已有9项申请获得临床批件/临床默示许可,包括诺华的进口腺相关病毒(AAV)基因疗法OAV101注射液。同时,共有6项基因疗法临床试验在CDE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登记开展。从载体类型上看,AAV基因疗法(包括重组腺相关病毒)占据主导,共有17项。表3:国内IND阶段的基因治疗产品(除CAR-T)数据来源:火石创造数据库另外,国内目前还有64个溶瘤病毒疗法获得CDE受理,其中已有30项获得临床批件/临床默示许可,主要以疱疹病毒和腺病毒为主要病毒类型,临床进展最快的为达博生物的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注射液,已进入临床Ⅲ期。
  • FDA批准艾伯维突破性抗癌药Imbruvica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FDA批准艾伯维突破性抗癌药Imbruvica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美国生物技术巨头艾伯维(AbbVie)抗癌管线近日在美国监管方面传来特大喜讯,FDA已批准突破性抗癌药Imbruvica(ibrutinib)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一线治疗。此次批准,首次为CLL群体提供了一种无化疗(chemotherapy-free)的一线治疗选择,同时也使得Imbruvica在美国的治疗适应症达到了5个之多。此前,Imbruvica已获FDA批准用于:复发性或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经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携带17p删除突变的CLL、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WM)。在美国,大约有11.5万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每年新增约1.5万例。CLL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平均诊断年龄为71岁。此次批准,标志着CLL临床治疗的一个重大飞跃,将为CLL群体提供除传统化疗之外的一种新的一线治疗选择。Imbruvica最初由美国医药巨头强生(JNJ)与Pharmacyclics公司共同开发,之后,强生在去年3月计划以超过170亿美元收购Pharmacyclics,但却被艾伯维以210亿美元成功抢婚。通过此次收购,艾伯维获得了这款“钱”途无量且与自身肿瘤学管线完美互补的突破性抗癌药Imbruvica在美国市场的销售权,该药在美国监管方面先后获得了突破性药物资格、优先审查资格、加速批准及孤儿药地位。去年,Imbruvica在美国已获批的4个适应症,为艾伯维带来了近10亿美元的收入。业界对Imbruvica的前景也十分看好,预计该药的年销售峰值将突破50亿美元。此次,Imbruvica一线治疗CLL新适应症的获批,是基于一项随机、多中心、开放标签III期RESONATE-2(PCYC-115)临床研究的数据,该研究在269例初治(既往未接受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老年患者(年龄≥65岁)中开展,调查了Imbruvica相对于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的疗效和安全性。根据独立审查委员会(IRC)的评估结果,与苯丁酸氮芥相比,Imbruvica显著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中位PFS:未达到 vs 18.9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84%,达到了研究的主要终点。此外,与苯丁酸氮芥相比,Imbruvica也与显著更高的IRC评估的总体缓解率相关(ORR:完全缓解+部分缓解,82.4% vs 35.3%,p<0.0001)。Imbruvica治疗组有5例(占3.7%)实现完全缓解,苯丁酸氮芥治疗组有2例(占1.5%)实现完全缓解。Imbruvica(ibrutinib)是一种首创的口服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复制和转移所需的BTK发挥抗癌作用。Imbruvica能够阻断介导恶性B细胞不可控地增殖和扩散的信号通路,帮助杀死并降低癌细胞数量,延缓癌症的恶化。在临床试验中,Imbruvica单药及组合疗法针对广泛类型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展现出了强大的疗效,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套细胞淋巴瘤(MCL)、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WM)、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癌(CLBCL)、滤泡性淋巴瘤(FL)、多发性骨髓瘤(MM)及边缘区淋巴瘤(MZL)等。
  • 【文献速递】Nature子刊:胶质母细胞瘤靶向治疗新策略-联合抑制PDGFRA和EPHA2
    近日,重庆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病理科&西南癌症中心研究所卞修武院士和王岩教授研究团队在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的治疗策略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 18.005,JCR1)。△ 图1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18.187,JCR 1区)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肿瘤,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其分为四级(I-IV)。数字越大,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其中,GBM属于IV级。GBM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患者的平均生存期约为15个月,5年生存率不到5%,因此,探究GBM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找复发相关的分子标志物,针对相关靶点进行转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大多数GBM患者(约90%)被诊断为野生型IDH1/2,定义为原发或新发的GBM;大约10%的GBM患者携带IDH1/2突变,定义为继发性GBM。根据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脑胶质瘤基因转录组,可以将GBM分为4种亚型:前神经元型、神经元型、经典型、间质型。经典型以EGFR基因扩增/突变为特征,前神经元型主要表现为PDGFRA(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α)突变或IDH1/2 突变,间质型主要存在神经纤维蛋白1(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 )突变。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 和受体β(PDGFRB) 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家族,并作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的受体发挥作用。哺乳动物中的四种 PDGF 基因(PDGFA、PDGFB、PDGFC 和 PDGFD)分别编码四种肽(PDGFA、PDGFB、PDGFC 和 PDGFD),它们形成五种功能同源或异源二聚体:PDGF-AA、PDGF- AB、PDGF-BB、PDGF-CC 和 PDGF-DD。研究发现PDGFA 和 PDGFRA 在胶质瘤发生和进展中起关键作用。实验也表明,PDGFA 和 PDGFRA 的过表达成功地诱导了小鼠模型中GBM的发育,这些结果表明PDGFRA 在GBM中的关键作用,并将 PDGFA/PDGFRA 轴确定为 GBM 的潜在治疗靶点。虽然已经开发出几种针对 PDGFRA 的抗肿瘤药物,体外和体内的数据也支持靶向PDGFRA对GBM细胞的有效抑制作用,然而,单一PDGFRA抑制剂的临床试验均未显示出抗肿瘤作用。基于上述背景,研究人员对GBM 中 PDGFA 和 PDGFRA 的调控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首先开展的实验数据表明,PDGFRA 的活性或表达缺陷并没有有效地阻断PDGFA活性,所以推测PDGFRA 可能不是 PDGFA 功能所必需的。为了分析参与 PDGFA 功能的蛋白质,研究人员进行了免疫共沉淀 (Co-IP) 和质谱 (MS)实验,并首次描绘了 PDGFA 相关蛋白网络。令人惊讶的是,实验结果表明,即使没有激活 PDGFRA 和 AKT,EPHA2 也可以被 PDGFA 暂时激活。此外,MS、Co-IP、体外结合热力学(In vitro binding thermodynamics)和邻近连接实验(Proximity ligation assay)都一致地证明了EPHA2与PDGFA的相互作用,EPHA2的高表达导致 TCGA-GBM 数据库和临床 GBM 样本中 PDGF 信号靶标的上调。由于 PDGFA 诱导的 EPHA2 活化,通过抑制剂阻断 PDGFRA 不能有效抑制 GBM细胞的增殖,但同时抑制 EPHA2 和 PDGFRA后,在体外和体内的实验结果都显示出对GBM 细胞的协同抑制作用。因此,靶向PDGFRA 和 EHA2的双重抑制剂有望作为未来GBM的治疗新策略。△ 图2 PDGFRA和EPHA2联合抑制对GBM细胞的协同抑制作用。a、MTT实验测量过表达EPHA2(左)或敲低EPHA2(右)的LN18细胞的IC50。b、抗体阵列分析载体、EPHA2抑制剂(ALW)和PDGFRA抑制剂(IMA)处理的LN18细胞,显著变化的蛋白质用框架标记并单独列出。c、MTT实验评价联合药物在四种GBM细胞株的作用。d、载体、IMA、ALW 或 IMA + ALW 处理过的 U251 细胞原位生长的代表性图像(使用博鹭腾AniView100多模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拍摄)。e、生物发光信号强度绘制的肿瘤大小统计图。f、载体、IMA、ALW或IMA+ALW治疗的小鼠原位GBM肿瘤组织切片上Ki67的代表性免疫组织化学图像。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1-00855-2广州博鹭腾博鹭腾作为一家集生命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开发并上市了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形成了活体成像、分子影像、蛋白凝胶预制及印迹处理系统、发光检测四个系列,用户包括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上百家高校及科研单位。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