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二氨基二苯基醚的聚合物

仪器信息网二氨基二苯基醚的聚合物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二氨基二苯基醚的聚合物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二氨基二苯基醚的聚合物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二氨基二苯基醚的聚合物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二氨基二苯基醚的聚合物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二氨基二苯基醚的聚合物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二氨基二苯基醚的聚合物相关的解决方案。

二氨基二苯基醚的聚合物相关的论坛

  • 【求助】如何做聚合物的二维相关核磁?

    我合成了一个聚合物,在H谱上4.8-5.3ppm之间有一个宽的矮包无法归属。想做一下聚合物的二维谱,如gCOSY, gHSQC来确认一下结构。请问聚合物的二维核磁做法与小分子的检测方法一样吗,为了分辨率有什么需要注意的?谢谢指点!

  • 【转帖】必然流行趋势:全面自由的聚合物

    [url]http://plas.specialchem.com.cn/tc/articles/articleweek.aspx?lr=panl042&li=15668[/url]介绍聚合物使用的实际的背景有利于高度禁止经过验证的有害元素和分子或者根据“风险预防原则”而具有危害可能性的材料或混杂物。聚合物、添加剂以及增强材料都无法逃脱这一大体趋势。禁令可以依据一般法律、多少特定的规章、专业或私人规范以及甚至一些支持性的言论等等。最为熟知的规章有:REACH:是关于化学品的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制度。REACH要求生产商和进口商收集所有年产量或年进口量在1吨以上的产品性质的全面信息,并在欧洲化学品管理局的登记档案内提交必要信息以证明产品的使用安全性。注册失败将意味着产品无法在欧洲市场生产或进口到欧洲的市场。 欧洲RoHS和中国RoHS:是对有害物质的限制。欧洲RoHS指令对在电气、电子设备中通常使用的有害物质作了限制: 重金属,包括水银、镉、六价铬和铅,这些物质若在环境中广泛传播的话是有害的。 水银、Hg在催化剂中使用并通过矿物燃料和废弃物的燃烧而释放到环境中。有机汞化合物则会因为毒素富集作用而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 镉、Cd是一种毒性累积的元素。 铬、Cr6+是一种存在在大气、水以及土壤中的毒性元素。 铅、Pb,会在生物体中聚积并会导致瘫痪、失明等行为变化。铅在特定的聚合物中用作固化催化剂或稳定剂。 有机系列 多溴联苯(Polybrominated biphenyls,PBBs)和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这些含溴的具有生物持久性的有机化合物用作塑料中的阻燃剂,例如用在电气设备的机架中。 一些其他的规章则是关于食品接触之类的特定领域的。在那些情况下,锑、砷、钡、镉、铬、铅、汞、硒以及其他化学元素的迁移现象是被禁止或有所限制的。最后,一些禁令是由商业联合会或公司非官方决定的。例如,IBM公司对它的供应商明确规定了“产品含量声明表”,要求在产品中不含某些在其他规章中禁止或可能未禁止的化学品;而Hewlett-Packard也制定了“环境通用规范”(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GSE)。这些禁令或限定适用于具有功能的零件和可能与设备使用者皮肤有接触的情况下。一种明确的产品既可以在外部线材涂料中禁止使用,也可以在内部的零部件中获得认可而被允许使用。以下是一些被禁止使用或者被限定的物质的例子,但是并不能作为规则也没有穷尽所有的情况:石棉 RoHS中规定的物质 含氮的着色剂 联苯胺及其盐 甲醛 卤代芳烃 卤代二苯甲烷 六氯丁二烯 六氯乙烷 镉/镉的化合物 六价铬/涂料或塑料中的六价铬化合物 颜料,外部电缆、电线和帘线所用的PVC涂料,或塑料中的铅 汞/汞的化合物(灯除外) 延长的皮肤接触的外表面上的镍 外部用塑料中的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 耗臭氧物质(CFCs,HCFC,HBFCs,四氯化碳等等) 全氟碳化合物(PFCs) 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 多溴联苯(PBBs) 四溴双酚A(TBBB-A) 十溴二苯醚 多溴联苯醚(PBDEs) 多氯联苯(PCBs) 多氯三联苯(PCTs) 短链氯化石蜡 甲苯 三(2,3二溴苯基)磷酸盐 三-(氮丙啶基)-氧化膦 三丁基锡(TBT),三苯基锡(TPT),三丁基等等 关于要求:RoHS和不含卤素并不是具有相同意义的。例如,RoHS并没有禁止使用含有卤素的阻燃添加剂。

  • 【求助】聚合物的制样方法

    请问有些聚合物用热压法会粘到金属板上或一些聚合物膜上,粒子很硬,用溴化钾可以吗?还是有其他什么更好的方法介绍?或用什么膜压片?如要用涂抹法用什么溶剂??如PA66,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 关于聚合物中胺基的问题,谢谢

    关于聚合物中胺基的问题,谢谢

    我的实验是这样的,我们在模仿国外一个丙烯酸酯聚合物的产品,从热裂解-GCMS的结果来看,里面还有丙烯酸丁酯,乙烯基吡啶等主要单体,但经过化学测试,里面胺基含量比较高,但图谱结果中却怎么也找不到含有胺基的化学物,所以一直很头疼,我想知道通过什么其他办法可以尝试知道里面的胺基到底是什么物质?谢谢!附件是该物质的红外!!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11/201311181049_477794_2113729_3.jpg

  • 【原创大赛】pH 响应聚合物研究进展

    【原创大赛】pH 响应聚合物研究进展

    [font=宋体] pH [/font][font=宋体]响应聚合物研究进展[/font][font=宋体]1. pH [/font][font=宋体]响应聚合物概述[/font][font=宋体]一般而言,外界 pH 值的变化会导致生物大分子的水溶性或构象发生变化,因此具有类似结构的聚合物也能对环境的 pH 值变化做出相应的响应。该类聚合物具有 pH 响应的关键因素是一般主链上都含有大量对 pH 敏感的基团(弱电解质基团)如羧酸基、氨基、吡啶、咪唑基等。当外界环境的 pH 或离子浓度发生变化时,这些基团可以接受或释放质子来响应外界环境中 pH 的变化[76]。聚合物通过接受或给予质子导致其分子解离程度发生改变,造成聚合物分子的质子化或去质子化平衡发生移动,从而影响聚合物链的溶解性[77-78]。[/font][font=宋体]按照 pH 响应聚合物分子链中含有基团的性质 pH 响应聚合物可分为两大类:弱有机酸类和弱有机碱类[79]。弱有机酸类聚合物(如羧酸基)能在较低的 pH 值时接收质子呈正电性,而 pH 值较高时变成负电性,因为同种电荷间存在相互排斥作用使水与分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进而提高了聚合物的亲水性,呈聚电解质状态,如聚甲基丙烯酸(PMAA)等[80-81];弱有机碱类聚合物则一般带有弱有机碱取代基,它能在低 pH 值件下得到质子变成亲水性基团,聚合物链之间因库仑排斥力而展开,而高 pH 条件下则是亲油性的,如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DMAEMA)、聚乙烯基吡啶等[82-84]。[/font][font=宋体]目前关于 pH 响应聚合物合成的研究不断被报道,其中大部分是利用含有乙烯基的单体为原料进行聚合。常见的聚合方法主要包括:自由基聚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基团转移聚合(GTP)、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等。自由基聚合是最常见的聚合方法,聚合产物通常为线性的高分子聚合物,相较于其它方法其合成条件相对简单,通常为一步反应,所得产物多为无规则共聚物。例如,Fan 等人[85]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良好 pH 响应特性的聚合物,在低 pH 条件下,由于质子化叔胺单元的静电相互作用和亲水性,共聚物在水溶液中表现为溶解状态。而在高 pH 条件下,由于烷基上去质子化胺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导致共聚物在水溶液中聚集沉淀。[/font][font=宋体]2 [/font][font=宋体]、pH 响应聚合物在分离富集领域的应用[/font][font=宋体]近年来,pH 响应聚合物在分离富集领域的应用潜力开始被众多研究者关注。基于pH 响应聚合物具有的溶解-沉淀 pH 响应特性,可以将目标物固定或吸附在 pH 响应聚合物上,通过调节环境的 pH 值使其形成共沉淀,实现对目标物的分离纯化。[/font][font=宋体]Bai [/font][font=宋体]等[86]开发了一种具有 pH 响应特性的聚合物,该聚合物是由 pH 反应型单体与糖基反应型单体共聚而成。所得的线性共聚物链与糖蛋白/糖肽样品在弱酸性 pH 条件下在水溶液中形成均相反应混合物,促进了聚合物基体与目标糖蛋白质/糖肽之间的偶联。只需降低体系 pH 值,即可使聚合物糖蛋白质/糖肽迅速自组装从溶液中析出大颗粒的团聚体,从而实现快速高效的样品回收。[/font][font=宋体]Ding[/font][font=宋体]等[87]以丙烯酸类化合物为功能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了具有pH响应特性的聚合物,进一步将染料配基 Cibacron Blue 固定到聚合物上,利用 Cibacron Blue 和纤维素酶的亲和性使 pH 响应聚合物与纤维素酶共沉淀,实现了对纤维素酶的分离[/font]

  • 聚合物基质色谱柱的优缺点

    聚合物基质的色谱柱大家有接触过吗?聚合物填料多为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或聚甲基丙酸酯等,优点:PH值为1~14均可使用。相对与硅胶基质的C18填料,这类填料具有更强的疏水性;大孔的聚合物填料对蛋白质等样品的分离非常有效。缺点:相对硅胶基质填料,色谱柱柱效较低。

  • 常用高分子聚合物名称缩写(对常用化学品中英文名称大全的补充!!)

    常用高分子聚合物名称缩写(希望对大家有用!认为有用帮忙顶下!!)PA 聚酰胺(尼龙)PA-1010 聚癸二酸癸二胺(尼龙1010)PA-11 聚十一酰胺(尼龙11)PA-12 聚十二酰胺(尼龙12)PA-6 聚己内酰胺(尼龙6)PA-610 聚癸二酰乙二胺(尼龙610)PA-612 聚十二烷二酰乙二胺(尼龙612)PA-66 聚己二酸己二胺(尼龙66)PA-8 聚辛酰胺(尼龙8)PA-9 聚9-氨基壬酸(尼龙9)PAA 聚丙烯酸PAAS 水质稳定剂PABM 聚氨基双马来酰亚胺PAC 聚氯化铝PAEK 聚芳基醚酮PAI 聚酰胺-酰亚胺PAM 聚丙烯酰胺PAMBA 抗血纤溶芳酸PAMS 聚α-甲基苯乙烯PAN 聚丙烯腈PAP 对氨基苯酚PAPA 聚壬二酐PAPI 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PAR 聚芳酰胺PAR 聚芳酯(双酚A型)PAS 聚芳砜(聚芳基硫醚)PB 聚丁二烯-[1,3]PBAN 聚(丁二烯-丙烯腈)PBI 聚苯并咪唑PBMA 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PBN 聚萘二酸丁醇酯PBR 丙烯-丁二烯橡胶PBS 聚(丁二烯-苯乙烯)PBS 聚(丁二烯-苯乙烯)PBT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C 聚碳酸酯PC/ABS 聚碳酸酯/ABS树脂共混合金PC/PBT 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弹性体共混合金PCD 聚羰二酰亚胺PCDT 聚(1,4-环己烯二亚甲基对苯二甲酸酯)PCE 四氯乙烯PCMX 对氯间二甲酚PCT 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对二甲醇酯PCT 聚己内酰胺PCTEE 聚三氟氯乙烯PD 二羟基聚醚PDAIP 聚间苯二甲酸二烯丙酯PDAP 聚对苯二甲酸二烯丙酯PDMS 聚二甲基硅氧烷PE 聚乙烯PEA 聚丙烯酸酯PEAM 苯乙烯型聚乙烯均相离子交换膜PEC 氯化聚乙烯PECM 苯乙烯型聚乙烯均相阳离子交换膜PEE 聚醚酯纤维PEEK 聚醚醚酮PEG 聚乙二醇PEHA 五乙撑六胺PEN 聚萘二酸乙二醇酯PEO 聚环氧乙烷PEOK 聚氧化乙烯PEP 对-乙基苯酚聚全氟乙丙烯薄膜PES 聚苯醚砜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E 涤纶长丝PETP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F 酚醛树脂PF/PA 尼龙改性酚醛压塑粉PF/PVC 聚氯乙烯改性酚醛压塑粉PFA 全氟烷氧基树脂PFG 聚乙二醇PFS 聚合硫酸铁PG 丙二醇PGEEA 乙二醇(甲)乙醚醋酸酯PGL 环氧灌封料PH 六羟基聚醚PHEMA 聚(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PHP 水解聚丙烯酸胺PI 聚异戊二稀PIB 聚异丁烯PIBO 聚氧化异丁烯PIC 聚异三聚氰酸酯PIEE 聚四氟乙烯PIR 聚三聚氰酸酯PL 丙烯PLD 防老剂4030PLME 1:1型十二(烷)酸单异丙醇酰胺PMA 聚丙烯酸甲酯PMAC 聚甲氧基缩醛PMAN 聚甲基丙烯腈PMCA 聚α-氧化丙烯酸甲酯PMDETA 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PMI 聚甲基丙烯酰亚胺PMM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PMMI 聚均苯四甲酰亚胺PMP 聚4-甲基戊烯-1PNT 对硝基甲苯PO 环氧乙烷POA 聚己内酰胺纤维POF 有机光纤POM 聚甲醛POP 对辛基苯酚POR 环氧丙烷橡胶PP 聚丙烯PPA 聚己二酸丙二醇酯PPB 溴代十五烷基吡啶PPC 氯化聚丙烯PPD 防老剂4020PPG 聚醚PPO 聚苯醚(聚2,6-二甲基苯醚)PPOX 聚环氧丙烷PPS 聚苯硫醚PPSU 聚苯砜(聚芳碱)PR 聚酯PROT 蛋白质纤维PS 聚苯乙烯PSAN 聚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PSB 聚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PSF(PSU) 聚砜PSI 聚甲基苯基硅氧烷PST 聚苯乙烯纤维PT 甲苯PTA 精对苯二甲酸PTBP 对特丁基苯酚PTFE 聚四氟乙烯PTMEG 聚醚二醇PTMG 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P 聚对苯二甲酸酯PTX 苯(甲苯、二甲苯)PTX 苯(甲苯、二甲苯)PU 聚氨酯(聚氨基甲酸酯)PVA 聚乙烯醇PVAC 聚醋酸乙烯乳液PVAL 乙烯醇系纤维PVB 聚乙烯醇缩丁醛PVC 聚氯乙烯PVCA 聚氯乙烯醋酸酯PVCC 氯化聚氯乙烯PVDC 聚偏二氯乙烯PVDF 聚偏二氟乙烯PVE 聚乙烯基乙醚PVF 聚氟乙烯PVFM 聚乙烯醇缩甲醛PVI 聚乙烯异丁醚PVK 聚乙烯基咔唑PVM 聚烯基甲醚PVP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 【资料】一种可用于农残检测和分离的新技术---分子印迹聚合物(MIP)

    前两天有人发了关于分子印迹的问题,因此想把有关分子印迹的知识和应用发一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学习交流一下。同时把word版本作为附件上传。------------------绪论1.引言分子印迹也叫分子模板技术,是一种模拟抗体—抗原相互作用的人工生物模板技术。最初出现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免疫学,当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ing[7]在研究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时,首次提出了抗体形成学说,要点是抗体在形成时其三维结构会尽可能地同抗原体形成多重作用点,抗原作为一种模板就会“铸造”在抗体地结合部位。虽然这一设想并不可行,却是对分子印迹最初的描述,为分子印迹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70年代,Wulff[8]等人利用新的方法合出了几种高分子,对糖类和氨基酸衍生物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被用作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固相填充物[10],这种新的方法,被称为分子印迹。但由于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共价型模板聚合物上,动力学过程较慢,其应用仅限于催化领域,而在分子识别领域的应用没有展开。80年代后非共价型模板聚合物的出现,尤其是1993年Mosbach[2]等人有关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报道,使这一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人工抗体模拟及色谱固相分离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并由此使其成为化学和生物学交叉的新兴领域之一,得到世界注目并迅速发展。欧洲委员会并于1998年启动了一项科研发展计划,资助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的制备、结构表征以及将MIPs用于临床分析、环境分析和生物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全世界至少有包括瑞典、日本、德国、美国、中国、澳大利亚、法国在内的10多个国家、100个以上的学术机构和企事业团体在从事MIPs的研究和开发[1]。短短的二十多年,分子印迹由于其卓越的分子识别性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化学工作者的热门研究课题。分子印迹(MIPs)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主要是因为它有三大优点:即预定性(predetermination)、识别性(recognition)和实用性(practicability)[1]。由于MIPs具有抗恶劣环境的能力,表现出高度的选择性、稳定性和长的使用寿命等优点,因此,在许多领域,如色谱中对映体和异构体的分离、固相萃取、化学仿生传感器、模拟酶催化、临床药物分析、膜分离技术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2.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原理和作用方式MIPs是以某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为模板合成的聚合物。在印迹分子存在的条件下,将带有特殊官能团的单体与大量的基质单体在适当的介质中进行模板聚合反应,两者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如共价和分子间作用力。由于印迹分子的存在,因此在聚合过程中,单体分子本身所带的官能团会根据与印迹分子相互作用的需要, 在分子印迹分子周围按一定的取向和排列形成分子聚合物,形成特定的空间构象,得到高度交联的聚合物。聚合结束后通过洗脱等方法除去聚合物上结合的印迹分子,聚合物主体上就形成了与印迹分子空间结构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位点的“空穴”结构。这种具有“记忆”效应的印迹聚合物对印迹分子及其它与印迹分子结构相似的客体分子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结合能力,类似于酶-底物的“钥匙-锁”相互作用,依赖于印迹聚合物和客体分子大小及形状的匹配。如图1所示:根据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形成复合物时作用力的性质,分子印迹可分为共价型和非共价型两种。两种印迹类型的印迹过程如图2所示。共价键法 在共价型印迹过程中,印迹分子与官能团单体以共价键形式结合而形成印迹分子的衍生物,该衍生物在交联剂的存在下连接到聚合物的基质上。在印迹聚合物形成后,再将与印迹分子连接的这些共价键打断,并将印迹分子洗脱出来,从而形成具有吸附活性的印迹聚合物。在共价键法中,所采用的单体通常为低分子化合物,在选择时应考虑该单体与印迹分子形成的共价键键能要适当,达到在聚合时能牢固结合,在聚合后又能完全脱除的目的;另外还要考虑该单体与客体印迹分子有良好的相互作用。目前,共价键结合作用包括硼酸酯、西佛碱、缩醛(酮)、酯、螯合键作用等。非共价键法 把适当比例的印迹分子与官能团单体和交联剂混合,通过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制成非共价键印迹分子聚合物。这些非共价键包括离子键、氢键、偶极作用、疏水作用、静电作用以及范德华力等。由于这种方法与溶剂的极性密切有关,所以印迹高聚物的形成是在有机溶剂中完成的。在溶液中官能团单体与印迹分子的比例至少为4:1,以便尽可能多的非共价作用形成。这些与印迹分子相配位的官能团单体在溶液中与交联剂达到快速平衡,形成印迹聚合物将印迹分子包围,产生与印迹分子在形状、功能上互补的识别位点。在聚合物形成后再将印迹分子洗脱掉,所得的印迹聚合物就具有吸附活性。 共价型分子印迹中,单体与模板分子之间是通过化学键连在一起的,印迹过程复杂,形成的复合物也很稳定,必须采用化学方法除去模板分子。有限的可逆化学反应,限制了此法的应用性。与共价型印迹相比,非共价型印迹简单易行,模板分子易于除去,是目前广为流行的方法,其分子识别过程也更接近于那些天然的分子识别系统,如“抗体-抗原”和“酶-底物”等。在印迹过程中还可以同时采用多种单体,以提供给模板分子更多的相互作用,产生更好的印迹效果。[/color][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65867]分子印迹MIP论文[/url]

  • 【金秋计划】+ 聚合物基质色谱柱优缺点?

    问题描述: 聚苯乙烯-二乙烯苯柱耐高温、耐酸碱、但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很少,但对于他的分离效能我一直心里没底,我的问题有三:1、分离效果与ODS比较,是相当呢,还是更胜一筹,或是更差?2、我原以为它是整体柱,但看过资料后发现也是颗粒的比如5μm,请问该类型的柱是否符合速率理论、是不是粒径越小分离效果会几何级的增加?3、问什么没有1.7μm的这种柱出现呢? 解答: 聚合物基质色谱柱的优点你已经提到了,它的缺点有:对小分子分离的柱效相对硅胶基质色谱柱要低,表面衍生化修饰也没有在硅胶表面丰富,机械强度低耐压性不好,还有碰到某些有机溶剂会溶胀等。 聚合物基质柱当然也符合速率理论!它柱效低主要是因为分析物在聚合物固定相中的传质速度比在硅胶表面固定相中慢很多。不过粒径越小柱效几何级增加的规律还是有的。1.7μm的硅胶基质填料也是最近几年才商品化,1.7μm的聚合物基质没出来也正常,或许永远都不出来了,因为聚合物耐压差,粒径做这么小,它根本承受不了这个高压吧,但愿以后会有能抗高压的聚合物填料研究出来。

  • 【转帖】八聚合物物质入REACH黑名单其中包含PVC添加剂 !

    欧盟委员会近期提名15种化学物质获列化学品REACH法规“黑名单”,其中有8种属于聚合物生产常用化学品。  首批高度关注化学品REACH法规“黑名单”里包括备受关注的化学品,包括过去60年里在多种聚合物产品生产部门最常使用的增塑剂DEHP,DEHP的禁用预示着工业生产中许多常用的物质将濒临淘汰。  被提名对聚合物工业有影响的化学物质如下:   DEHP,DBP&BBP――用于PVC和其它聚合树脂生产的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  HBCDD――用于聚苯乙烯生产的阻燃剂  MDA――用于在聚氨酯生产中MDI制造  SCCPs――用于橡胶、油漆、密封剂和胶粘剂生产的阻燃剂  三丁基氧化锡――用于船舶防污漆生产的杀菌剂  首批REACH“黑名单”强调了聚合物生产商和聚合物产品使用者务必遵循REACH法规的执行。此批“黑名单”将于月底前公布。一经生效,企业将对所有产品里含这些物质超过0.1%重的禁止使用。消费者可直接向供应商或零售商咨询这些物质含量信息,厂商或零售商需在45天内给予回复。  长远看来,这些化学物质的使用将在权威方案的执行过程中被逐步淘汰。特殊情况下,如作为中间体等使用的物质可另行声请。和REACH法规中其它部分不同的是,对被禁用的化学品吨位未作规定,而这正是很多公司尚未察觉到的。

  • 聚合物刷及其接枝方法

    [align=center][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聚合物刷[/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及其[/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接枝方法[/size][/font][/align] 聚合物刷是由聚合物链组成的超薄聚合物涂层,其一端拴在材料基底上,具有较高的接枝密度和厚度,呈现刷型构象。聚合物刷修饰改性是当前最有效的材料改性技术之一。其优势在于既可以保留材料的原有理化性质,同时由于聚合物刷自身可控的化学结构、密度和厚度,又可以赋予材料其它优异的性能,比如摩擦力、粘附力、生物相容性、润湿性和亲疏水性等。根据聚合物刷链所连接的基底类型,聚合物刷可形成一维(1D)、二维(2D)和三维(3D)聚合物刷(图1)。目前,聚合物刷型材料已大量应用于组织工程、生物医学、分离科学等领域。 [align=center][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8/202408191733098007_7856_5389809_3.jpe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3px]图[/size][size=13px]1 [/size][size=13px]聚合物刷的类型[/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3px]Fig.[/size][size=13px] [/size][size=13px]1 Types[/size][size=13px] of polymer brushes[/size][/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聚合物刷的接枝方法[/size][/font][/align] 聚合物刷的接枝方法主要包括“Grafting to”、“Grafting through”和“Grafting from”法(图2)。 [align=center][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8/202408191733099453_2127_5389809_3.pn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3px]图[/size][size=13px]2[/size][size=13px] [/size][size=13px]聚合物刷的接枝策略[/size][size=13px]:[/size][size=13px]([/size][size=13px]A[/size][size=13px])[/size][size=13px]“grafting-to”[/size][size=13px] [/size][size=13px]([/size][size=13px]B[/size][size=13px])[/size][size=13px]“grafting-from”[/size][size=13px] [/size][size=13px]([/size][size=13px]C[/size][size=13px])[/size][size=13px]“grafting-[/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3px]through”[/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3px][54][/size][/sup][/font][/align][align=center][size=13px]Fig.[/size][size=13px] [/size][size=13px]2[/size][size=13px] The grafting strategy of polymer brushes[/size][size=13px]:[/size][size=13px] [/size][size=13px](A) “grafting-to”[/size][size=13px] [/size][size=13px] [/size][size=13px]([/size][size=13px]B) “grafting-from”[/size][size=13px] [/size][size=13px] [/size][size=13px]([/size][size=13px]C) “grafting-through”[/size][/align]“Grafting to”是通过将已合成的聚合物与材料表面互补基团进行反应进而得到聚合物刷材料的接枝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在反应之前对所合成的聚合物进行全面精确的表征,可以制备具有明确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是制备聚合物刷的传统方法,但是该法的缺点是随着反应的进行,由于聚合物自身空间位阻的影响,会导致接枝率降低以及聚合物刷层的密度和厚度不均匀等问题。虽然通过加大聚合物的投料量可以提高接枝率,但是这也会导致反应后处理变得困难,因此“Grafting to”法应用相对较少。 “Grafting through”是基于材料表面附着的单体基团,与溶液中生成的聚合链进行共聚合的一种接枝方法,通常是溶液中的聚合物链先开始生长,然后在此过程中,表面附着单体基团也参与聚合,最终形成聚合物刷层。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改变了聚合反应期间溶液中单体浓度总是大于材料表面附近单体浓度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链更长、短链更短的问题,从而可获得低分散性和高接枝密度的聚合物刷。其缺点在于该法的接枝机理尚未完全明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Grafting from”是将引发剂固定于材料表面,之后原位生成聚合物刷的方法,也叫做表面引发聚合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很好地控制聚合物刷的密度、厚度和结构,缺点在于需要先将引发剂固定于材料表面以及表征存在一定的难度。“Grafting from”法克服了“Grafting to”和“Grafting through”法共同的空间位阻问题,因此当前材料表面接枝聚合物刷应用最为广泛的是“Grafting from”法。

  • 聚合物基质的液相色谱柱,大家用的多吗?

    CNWSep 系列有三种反相基质,都是键合于PS/DVB(苯乙烯-二乙烯苯)的球型颗粒基质上的。大家用到聚合物基质的液相柱多不多?为什么要选用聚合物基质的呢?聚合物基质的柱效一般会比硅胶基质的略低一点。聚合物基质的优点在哪里呢?

  • 寻找牛人帮做聚合物PPTA Mw

    本人研究对位芳纶2纤维,现需要测试PPTA聚(对苯二胺对苯二甲酰胺)分子量和其分子量分布,此聚合物难溶于有机溶剂,只溶于浓硫酸或浓氯磺酸,普通色谱柱无法测试,希望有人能够提供相关的测试方法或设备。

  • 一些聚合物英文简称

    ABS 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resin)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 AS Acrylonitrile-Styrene(resin) 丙烯腈-苯乙烯树脂 ASA Acrylic-styrene-acrylonitrile 丙烯酸-苯乙烯-丙烯腈 CA Cellulose Acetate 醋酸纤维素 CAP Cellulose Acetate Propionate 醋酸丙酸纤维素酯 CB Cellulose Butyrate 纤维素酪酸酯 CP Cellulose Propionate 丙酸纤维素酯 CN Collodion wool 硝酸纤维素CTFE Polychlorotrifluoroethylene 聚一氯三氟乙烯 EAA Ethylene Acrylic Acid 乙烯丙烯酸 EAE Ethylene Acrylic Ester copolymer 乙烯-丙烯酸乙酯 共聚物EC Ethyl cellulose 乙基纤维素ECTFE Ethylene-chlorotrifluoroeethylene 乙烯-一氯三氟乙烯共聚合物 EMA Ethylene Methyl Acrylate copolymer 乙烯-甲基丙烯酸酯 共聚物EMAA Ethylene Methacrylic Acid copolymer 乙烯丙烯酸甲酯 共聚物ENBA Ethylene N-Butyl Acrylate copolymer 乙烯-丙烯酸丁酯 共聚物EP Epoxy resin 环氧树脂ETFE Copolymer of ethylene and chlorotetrafluoroethylene 乙烯一氯四氟乙烯共聚物 EVA Ethylene Vinyl Acetate copolymer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OH Ethylene-Vinyl alcohol copolymer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FEP Fluorinated ethylene-propylene copolymer 氟化乙丙共聚物 HDPE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高密度聚乙烯 HDPE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高密度聚乙烯 LCP Liquid crystal polyester 液晶聚酯 LCP Liquid crystal polymer 液晶聚合物LDPE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低密度聚乙烯 IONOMER ionomer 离子聚合物 LCP Liquid crystal polyester 液晶聚酯 LDPE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低密度聚乙烯 LLDPE Linear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MBS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 共聚物MDPE Medium density Polyethylene 中密度聚乙烯 PA Polyamide 聚酰胺 PA11 Polyamide 11 聚酰胺 11 PA12 Polyamide 12 聚酰胺 12 PA4/6 Polyamide 4/6 聚酰胺4/6 PA6 Polyamide 6 聚酰胺 6 PA6/10 Polyamide 6/10 聚酰胺 6/10 PA6/12 Polyamide 6/12 聚酰胺 6/12 PA6/6 Polyamide 6/6 聚酰胺 6/6 PA6/9 Polyamide 6/9 聚酰胺 6/9 PAI Polyamide-imide 聚酰胺酰亚胺 PBT Polybutylene terephathalate 聚对苯二甲酸二丁酯 PC Polycarbonate 聚碳酸酯 PCL Polyamide-6 layer sheet 聚己内酰胺PCT Polycarbonate hexandimethanol Terephthalate 聚环已醇二乙酯 PE Polyethylene 聚乙烯PEC Polyethylene-Chlorinated 氯化聚乙烯PEG Polyethylene glycol 聚乙二醇PEI Polyethyleneimineimpregnated 聚乙烯亚胺PEO Polyoxyethylenesorbitan 聚氧化乙烯PEEK Polyetheretherketone 聚醚醚酮 PEI Polyetherimide 聚醚酰亚胺 PES Polyethersulfone 聚醚砜 PET Polyethylene terephathalate 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 PFA Perfluoroalkoxy 过氟烷氧基 PI Polyimide 聚酰亚胺 PK Polyketone 聚酮 PMMA Polymethylmethacrylic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有机玻璃)PMP Polymethylpentene 聚甲基戊烯 Polyolefin -- 聚烯烃 POM Polyoxymethylene 聚甲醛 PP Polypropylene 聚丙烯 PPE Polyphenylene Ether 聚苯醚 PPO Polypropylene Oxide 聚环氧丙烷 PPS Polyphenylene Sulfide 聚苯硫醚 PS Polystyrene 聚苯乙烯 PSF Polysulfone 聚砜 PTFE Polytetrafluorothylene 聚四氟乙烯 PU Polyurethane(TP) 聚氨基甲酸乙酯 PVA Polyvinylalcohol 聚乙烯醇PVB Polyvinylbutyral 聚乙烯醇缩丁醛PVC Polyvinyl Chloride(TP) 聚氯乙烯 PVDC Polyvinyl Dichloride 聚偏氯乙烯 PVDF Polyvin ylidene fluoride 聚偏氟乙烯 PVP Polyvinylpyrrolidone 聚乙烯吡咯烷酮SAN(AS) Styrene-Acrylonitrile 苯乙烯-丙烯腈 SBR Styrene-Butadiene Rubber 苯乙烯-丁二烯橡胶 SMA Styrene Maleic Anhydride 苯乙烯-马來酸酐 TPE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TPE) 热塑性弹性体 TPO Thermoplastic Polyolefin(TPO) 热塑性聚烯烃

  • 聚合物的分类

    按来源分类按来源可把高分子分成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两大类。按性能分类可把高分子分成塑料、橡胶和纤维三大类。塑料按其热熔性能又可分为热塑性塑料(如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和热固性塑料(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两大类。前者为线型结构的高分子,受热时可以软化和流动,可以反复多次塑化成型,次品和废品可以回收利用,再加工成产品。后者为体型结构的高分子,一经成型便发生固化,不能再加热软化,不能反复加工成型,因此,次品和废品没有回收利用的价值。塑料的共同特点是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尤其是体形结构的高分子),作结构材料使用。纤维又可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后者又可分为人造纤维(如粘胶纤维、醋酸纤维等)和合成纤维(如尼龙、涤纶等)。人造纤维是用天然高分子(如短棉绒、竹、木、毛发等)经化学加工处理、抽丝而成的。合成纤维是用低分子原料合成的。纤维的特点是能抽丝成型,有较好的强度和挠曲性能,作纺织材料使用。橡胶包括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橡胶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高弹性能,作弹性材料使用。按用途分类可分为通用高分子,工程材料高分子,功能高分子,仿生高分子,医用高分子,高分子药物,高分子试剂,高分子催化剂和生物高分子等。塑料中的“四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纤维中的“四纶”(锦纶、涤纶、腈纶和维纶),橡胶中的“四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异戊橡胶和乙丙橡胶)都是用途很广的高分子材料,为通用高分子。工程塑料是指具有特种性能(如耐高温、耐辐射等)的高分子材料。如聚甲醛、聚碳酸酯、聚砚、聚酰亚胺、聚芳醚、聚芳酰胺和含氟高分子、含硼高分子等都是较成熟的品种,已广泛用作工程材料。离子交换树脂、感光性高分子、高分子试剂和高分子催化剂等都属功能高分子。医用高分子、药用高分子在医药上和生理卫生上都有特殊要求,也可以看作是功能高分子。按主链结构分类可分为碳链高分子、杂链高分子、元素有机高分子和无机高分子四大类。碳链高分子的主链是由碳原子联结而成的。杂链高分子的主链除碳原子外,还含有氧、氮、硫等其他元素,如:如聚酯、聚酰胺、纤维素等。易水解。元素有机高分子主链由碳和氧、氮、硫等以外其他元素的原子组成,如硅、铝、钛、硼等元素,但侧基是有机基团,如聚硅氧烷等。无机高分子是主链和侧链基团均由无机元素或基团构成的。天然无机高分子如云母、水晶等,合成无机高分子如玻璃。高分子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比较复杂,实际上很少使用,习惯上天然高分子常用俗名。合成高分子则通常按制备方法及原料名称来命名,如用加聚反应制得的高聚物,往往是在原料名称前面加个“聚”字来命名。例如,氯乙烯的聚合物称为聚氯乙烯,苯乙烯的聚合物称为聚苯乙烯等。如用缩聚反应制得的高聚物,则大多数是在简化后的原料名称后面加上“树脂”二字来命名。例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等。加聚物在未制成制品前也常有“树脂”来称呼。例如,聚氯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等。此外,在商业上常给高分子物质以商品名称。例如,聚己内酰胺纤维称为尼龙-6,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称为涤纶,聚丙烯腈纤维称为腈纶等。

  • 超支化聚合物在无盐染色中的应用

    超支化聚合物在无盐染色中的应用1棉织物活性染料无盐染色在棉织物活性染料传统染色工艺中,需加入大量的盐,以提高染料的上染率和固色率。盐的加入会导致水质恶化,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活性染料无盐和低盐染色成为印染工作者致力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棉纤维阳离子化,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即通过化学结合或物理吸附,使阳离子化合物固着在纤维上,以提高染料的竭染率和固色率,减少甚至不使用无机盐。端氨基超支化合物(HBP—NH2)是一种高度支化、含有丰富端氨基和亚胺基的水溶性多分散聚合物。该化合物可通过范德华力、氢键等作用力与棉纤维结合使棉织物的表面吸附部分端氨基超支化合物,提高染色性能,实现无盐染色。目前国内威海晨源提供超支化聚酯。张峰等采用HBP—HTC对棉织物进行阳离子改性,实现了棉织物活性染料的无盐染色。与传统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相比,其K/S值、色牢度指标均令人满意。其中HBP—HTC中季铵盐质量摩尔浓度越高,对棉织物的改性效果越好,其最佳改性工艺条件为:4g/LHBP—HTC溶液,常温下浸渍处理30min。2、真丝织物活性染料无盐染色目前,真丝绸高牢度染色几乎都是采用活性染料染色。活性染料色谱齐全,色泽鲜艳,价格低廉,染色性能优良,受到人们的喜爱。但现有的活性染料的亲合力不高,为提高活性染料对真丝绸的上染率和固色率,必须加入大量无机盐来促染。大量无机盐的加入,提高了染料利用率,减少了废水中染料的含量,但无机盐对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张德锁等对超支化聚合物进行端基改性,制备了端氨基超支化合物季铵盐(HBP-HTC )。利用HBP-HTC对真丝织物进行改性处理可以在无盐促染条件下有效提高活性染料的上染能力。与未改性真丝织物相比,HBP—HTC改性真丝织物个别色牢度略有降低,匀染性相当,色光略有变化。

  • 【讨论】支化聚合物的分子量可用什么仪器测?

    是一种支化聚合物,可溶于水、醇等极性溶剂,重复单元大概是-(CH2-CH2-NH)n-(仲胺基上的活泼H可使聚合物支链化,甚至可能生成超支化聚合物),分子量应在10万以下。请问,用什么仪器能测得分子量?

  • 【资料】我国超分子配位聚合物研究进入国际前沿

    我国超分子配位聚合物研究进入国际前沿最近美国出版的《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百科全书》(十卷丛书),收入了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吴新涛院士及其研究组人员应邀撰写的评述性论文———《超分子配位聚合物》,这表明我国超分子配位聚合物研究领域已进入国际前沿。该文以占幅19书页的专章形式被收入,据介绍,该丛书其所“囊括”的全部章节均由“世界顶级科学家提供”。   纳米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尖端科技领域,构筑超分子和超分子配位聚合物研究意义重大。这一领域在结构化学方面有结构多样性,并在功能材料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超分子配位聚合物》这一章主要评述零维、一维、二维和三维几个方面的纳米结构材料,评述国内外这方面的前沿研究进展,特别是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吴新涛、洪茂椿两位院士分别领导的研究组的工作。   据介绍,《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百科全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纳米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百科全书。它在概括了近20年来有关开拓性研究成果的同时,填补了纳米科技基础和应用方面基本信息的空白;是自从纳米技术领域开辟以来唯一的一部由该领域核心知识和最新进展相结合的科学著作。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ichard.E.Smalley教授评价说:“这部百科全书是专业研究人员、技术投资人员和开发人员查找科学、工程和医学等学科有关纳米技术的最新信息所不可缺少的参考书。它将鼓舞未来几代致力于开发新的纳米材料和器件的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研究的人们。”另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Jean-MarieLehn教授亦高度评价该书“对纳米科技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必将成为广大科学家获取科学信息和精神鼓舞的源泉。”

  • 【天瑞论文奖】+【第三届原创】烟嘧磺隆分子印迹聚合物识别特性的光谱研究

    维权声明:本文为sibianjing原创作品,本作者与仪器信息网是该作品合法使用者,该作品暂不对外授权转载。其他任何网站、组织、单位或个人等将该作品在本站以外的任何媒体任何形式出现均属侵权违法行为,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摘要:用紫外及红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印迹分子和单体之间的作用力, 结果表明随着甲基丙烯酸浓度的增加, 紫外吸收曲线的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 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氢键作用力; 经红外光谱分析进一步表明烟嘧磺隆的—NH、-S=O 和C=O 可以氢键和甲基丙烯酸的—COOH 之间有氢键作用。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烟嘧磺隆分子印迹棒状聚合物, 除去印迹分子的聚合物留下了对印迹分子特异识别的结合位点。此聚合物可用来做吸附填料, 固相微萃取涂层材料,用以分离富集环境样品中的烟嘧磺隆。关键词:分子印迹;烟嘧磺隆;分子识别

  • 分享:聚合物物理化学手册(三本/PDF格式)(请楼主重新共享)

    分享:聚合物物理化学手册(三本/PDF格式)聚合物物理化学手册(1)聚合物溶液与混合物的性质.pdf(9.57M) 聚合物物理化学手册(2)本体状态下聚合物的性质.pdf(6.44M)聚合物物理化学手册(3)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pdf(16.09M) PDF(超 星转化过来那类)书籍共三本。请进入www.126.com的邮箱自行下载。该资料由热心网友所共享,请各位不要修改邮箱密码。谢谢!chinacebbs@126.com密码:123456----------------------------------------------------------------------[color=#DC143C]楼主能不能把邮箱重新公布一下,由于本人当时疏忽,忘记下载以至很多朋友不能共享我想如果楼主重新邮箱或者上传上来,在版面上供大家分享会更好![/color]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