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甲壳素

仪器信息网甲壳素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甲壳素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甲壳素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甲壳素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甲壳素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甲壳素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甲壳素相关的解决方案。

甲壳素相关的资讯

  • 全自动乌氏粘度仪在甲壳素(几丁质)中的应用
    甲壳素又称几丁质,是一种天然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广泛存在于无脊椎动物的外壳、昆虫的外角质层和海洋甲壳类动物的壳中,是目前地球上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类纯天然高分子聚合物。甲壳素应用范围很广泛,在工业上可做布料、衣物、染料、纸张和水处理等。在农业上可做杀虫剂、植物抗病毒剂。医疗用品上可做隐形眼镜、人工皮肤、缝合线、人工透析膜和人工血管等。甲壳素的应用领域与其本身的理化性质密切相关,其中核心的指标是黏度和分子量。黏度和分子量的大小影响着材料的各项属性,最后直接反映到成品的使用性能之上,因此一种行而有效的测试甲壳素黏度和分子量的方法对于甲壳素的生产和品控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全自动乌粘度仪在甲壳素粘度和黏均分子量测量中不仅能精确高效的得到数据,对人员的要求也更低,自动化的设计使黏度分析的整个流程都更加简便。以杭州卓祥科技有限公司的AVM系列全自动乌氏粘度仪、MSB系列多位溶样块、ZPQ智能配液器一整套黏度测试设备为例: 实验流程:1. 智能配液过程使用ZPQ智能配液器进行配液,点击配液功能后,直接输入浓度和质量(可通过连接天平直接获取),可直接计算出所需要的目标体积进行移液并且精度可达0.1%。可避免因手动配液方法导致的精度差、效率低及数据误差等问题。ZPQ智能配液器还具有密度计算功能,移取液体体积后,输入质量(可与天平通讯,直接获取),即可自动计算出密度值。2. 溶样过程MSB系列多位溶样块,采用金属浴的方式进行加热溶样并具有自动搅拌功能,同时最多可容纳15个样品。溶样效率快、转速可调、溶样时间可调、溶样温度可调、溶样温度最高可达180℃。3. 测试过程AVM系列乌氏粘度仪可实现全自动进样、全自动测量,最多可放置24个样品进行测试,且全程无需人员看管。采用的智能红外光电传感器,保证测量时间可精确到毫秒级,可有效确保实验数据的精度,避免人工实验导致误差。4. 测试结果:AVM系列全自动粘度仪连接电脑端,得出结果可在计算机上直接显示,并有数据储存、多样化粘度分析报表等多种功能。5. 粘度管清洗干燥过程:仪器自动排废液、清洗并干燥粘度管,粘度管无需从浴槽中取出,粘度管不易损坏,减少耗材成本支出AVM系列全自动粘度仪,无需手动进样、无需手动清洗、无需人员看管,更高效、更稳定、更经济、更安全。
  • 墨西哥禁止进口来自中国内地的甲壳类动物
    墨西哥国家食品卫生、安全和质量服务局(Mexico's National Food Health, Safety and Quality Service ,SENASICA)决定,将从2013年5月7日起禁止进口来自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所有甲壳类动物,旨在保护墨西哥虾类养殖和相关动物种群。   最初SENASICA发布了一项预防措施,从2013年4月15日起禁止从上述四个亚洲国家的供应商处进口活的、未经加工、烹调、冻干和其他形式处理的虎纹虾(斑节对虾)和白对虾(凡纳滨对虾)。该举动用于防止可能导致虾类早期死亡综合症(EMS)的细菌被引入墨西哥。目前,该致命疾病已被确认,它也被称为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或AHPNS,也可能影响其他甲壳类动物。因此墨西哥当局决定将最初的禁令扩展至来自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所有甲壳类动物。   这项禁令涵盖所有用于水产养殖、繁殖、科学研究、动物饲料、食用、储存、陈列和装饰的活的甲壳类动物 和生的、冻干、冷冻或冷藏形式,有或无头、有或无外壳和内脏的散装甲壳类动物。墨西哥将允许进口所有携带标明原产地的健康证明的经过烹饪的甲壳类动物,并且健康证明上应表明该可疑甲壳类动物经过100摄氏度烹饪加工并至少维持90秒或经过等效加工处理。禁令宣布时还在运输过程中的进口甲壳类动物将依次逐个进行评估,以评估其卫生条件和应该实施的任何措施。除了每个进口虾类货物的最终目的地信息外,墨西哥虾类进口商也将被要求向SENASICA提供有关所有进口虾类的可追溯信息。
  • 全自动乌式黏度计在壳聚糖材料中的应用
    壳聚糖又称脱乙酰甲壳素,是由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几丁质通过脱乙酰作用得到,常用名还有壳多糖、可溶性几丁质、可溶性甲壳素等。壳聚糖通常情况呈无定形固体,比旋光度[α]D11—3°~+10°。几乎不溶于水,但溶于甲酸、乙酸、苯甲酸和环烷酸等有机酸以及稀无机酸。工业品为白色或灰白色的半透明片状固体,略带珍珠光泽,无味、无毒、易降解,是少有的天然阳离子聚电解质,同时壳聚糖具有优异的抗菌、吸附、保湿锁水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环保、化妆品等领域,在创面修复、食品保鲜、污水净化、皮肤护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粘度是衡量壳聚糖材料的一个重要指标,粘度的大小和壳聚糖产物的分子量有关,对产品的保湿性、成膜性、絮凝性也有影响。测定壳聚糖稀溶液的特性粘度,可以确定壳聚糖材料相对分子质量和聚合度,还可以了解其分子链在溶液中的存在形态及支化程度等。乌氏毛细管法是测试壳聚糖材料粘度的常用方法,乌氏毛细管法实验操作简便、效率高、在大多数高分子材料的研发生产相关质量控制中都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目前在很多材料分析领域中使用的自动乌式黏度计,以自动化智能简便替代人工及数据误差,节省人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数据的稳定性。以IV3000系列全自动乌式黏度计、MSB系列多位溶样块、ZPQ智能配液器一整套黏度测试设备为例: 实验流程:1. 智能配液过程使用ZPQ智能配液器进行配液,点击配液功能后,直接输入浓度和质量(可通过连接天平直接获取),可直接计算出所需要的目标体积进行移液并且精度可达0.1%。可避免因手动配液方法导致的精度差、效率低及数据误差等问题。ZPQ智能配液器还具有密度计算功能,移取液体体积后,输入质量(可与天平通讯,直接获取),即可自动计算出密度值。2. 溶样过程 MSB系列多位溶样块,采用金属浴的方式进行加热溶样并具有自动搅拌功能,同时可容纳15个样品。溶样效率快、转速可调、溶样时间可调、溶样温度可调、溶样温度可达180℃。3. 测试过程IV3000系列全自动乌式黏度计可实现自动连续测量,全程无需人员看管。并且采用的智能红外光电传感器,保证测量时间可达到毫秒级,可有效确保实验数据的精度,避免人工实验导致误差。4. 测试结果:IV3000系列全自动乌式黏度计连接电脑端,得出结果可在计算机上直接显示,并有数据储存、多样化粘度分析报表等多种功能。5. 粘度管清洗干燥过程:仪器可自动排废液,自动清洗并干燥粘度管,粘度管无需从浴槽中取出,粘度管不易损坏,减少耗材成本支出。清洗模式可多种选择,同时具有废液分类收集功能,减少废液回收成本及避免因多种废液混合导致的风险。IV3000系列全自动乌式黏度计可实现自动测试、自动排废液、自动清洗,自动干燥,告别了粘度管是耗材的时代。
  • "新甲壳虫"被曝车内甲醛超标三倍 车内污染何时休
    刺鼻异味持续两年   两年来,江西上饶的张女士一直烦恼不已。开上新车不久,她就发觉车内有浓烈的刺鼻异味 车内坐久了,眼睛就会莫名其妙地流泪,嗓子发干,头晕胸闷……   张女士告诉记者,2007年6月18日,她花了近30万元,在江西辉腾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购买了一辆大众2.0敞篷(1Y73GA)新甲壳虫小轿车。购车资料显示,该车产地为墨西哥,出厂时间为2007年3月,同年5月4日由天津海关入境。   开上了进口的新车,原本是件高兴的事。但张女士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无尽的烦恼也与新车相伴而来。该车自使用之日起,就常常会出现类似于橡胶的浓烈的刺鼻味,开车时间稍长,全身就会瘙痒难耐,头晕胸闷。张女士与经销商联系,对方答复新车都会有味道,过段时间就好了。但在“过段时间”之后,车内异味却不减反增。在此期间,张女士多次找经销商,尽管经销商每次都采取了暴晒、透气等方法处理,但收效甚微。同时,按照经销商的“建议”,张女士先后将大量活性炭、菠萝、柚子、橙子等水果放置车内吸收异味,但车内刺鼻味依然不减……   2009年7月12日,张女士又一次将车送至江西辉腾汽车贸易有限公司。2天之后,张女士按约前去提车。但在经销商又一次将车敞开暴晒、透气处理无效后,张女士的忍耐到了极限。因为难以解决车内异味问题的售后服务人员,竟然送给了张女士一瓶汽车香水,说是挂在通风口上就可消除异味。   7月14日下午,张女士将车送往江西省环境检测中心站室内环境检测中心做车内有害气体检测。7月17日,江西省环境检测中心站室内环境检测中心出具检测报告,“车内甲醛超标3倍,TVOC超标2倍,其他项目符合标准”。7月26日,张女士向江西省消费者协会投诉,她说:“长期置身于车内浓烈有害气体的包围中,无异于慢性自杀!”   经销商质疑检测依据   8月4日下午,记者与江西省消费者协会投诉部工作人员王军一起,乘坐张女士驾驶的“新甲壳虫”汽车,前往江西辉腾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调查情况。尽管车外烈日炎炎,但记者一行却开着车窗,不愿打开空调。因为该车车内的刺鼻异味依然很重。   江西辉腾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市场部罗经理接待了记者一行。一方面,他承认张女士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 但另一方面,他对江西省环境检测中心站室内环境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却有着另一番看法。   罗经理说,首先,江西辉腾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是进口汽车授权经销商,所有车辆部件进口时都已经过检测,确认质量合格后才出售给消费者。其次,江西省环境检测中心站室内环境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本身没有问题,但其检测时所依据的标准却有问题。张女士的汽车检测时依据的是《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但这个检测依据是否适用于汽车领域,至今尚无定论。换句话说,由于汽车与室内环境空气质量不完全具有可比性,所以这个检测结果难以认定车内空气污染超标。   然而,在张女士提供的汽车海关报关单、出入境检验证明上,记者发现其中标明的检验相关情况,只涉及到轿车一般项目检验和安全性能检验合格,并无车内空气质量检验合格这一内容。对此,罗经理的解释是:“国家没有这个要求。”   鉴于张女士的车内长期存在刺鼻异味这个不争的事实,江西省消费者协会投诉部工作人员王军向罗经理提出,能否现场检查几辆尚未售出的“新甲壳虫”以作比较。罗经理同意这一要求后,记者一行现场检查了3辆尚未售出的“新甲壳虫”。由于都是新车,3辆车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味。但其中有1辆新车,异味甚至都没有张女士开了2年的旧车浓重。   就在调查即将结束时,罗经理表示,鉴于张女士的情况比较特殊,他们将在半个月时间内,协助张女士与总公司及厂家进行沟通,届时将给张女士一个答复。   车内空气污染何时休   记者查阅百度发现,与张女士一样有着类似遭遇的消费者还真不少,车主因长期吸入有毒气体而患病的事件屡见不鲜。但当受害者向厂家提出质疑或者进行诉讼时,往往最终都不了了之。就本案来说,张女士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罗经理的质疑也不无道理,但更须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的是,车内空气污染问题本身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江西省环境检测中心有关人士介绍说,由于国内尚未出台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因此,目前国内大部分提供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服务的机构,都是在室内空气检测的方法上进行的,并将2003年3月1日起实施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作为检测报告的主要依据。在这份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卫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的文件中,适用范围处写明,“本标准适用于住宅和办公建筑物,其他室内环境可参照本标准执行。”但是,有关该标准是否可以作为车内空气检测的依据,文件中并未提及。再加上汽车环境极具特殊性,静止时和运行时的差异很大。因此,一旦有车主借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汽车进行检测,经销商或厂家都会以其“只具有参考价值,并不能作为法律依据”为由,拒绝接受检测结果。   江西师范大学法学专家潘世钦教授也指出,造成消费者检测难、维权难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内的车内空气污染标准尚不健全。2008年3月,虽然国家实施了检测车内空气污染的标准——《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但该《方法》只是一个指导性标准,并不具备强制力,对厂家使用装饰材质也没有硬性约束。最关键的是,该《方法》中并没有涉及到有关车内空气污染“限值”的规定。也正是由于存在法律的空白,使得坚持“沉默是金”的汽车生产厂家们,在消费者、媒体面前一直“揣着明白装糊涂”,乐得不把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列入产品出厂检测范围,致使不少问题产品带着污染出厂。   江西省消费者协会投诉部工作人员王军对记者说,尽管按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检出的数据只有参考价值,但汽车室内的空气污染问题却不容忽视。不久前进行的“中国首次汽车内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活动”显示,有93.82%的被调查车辆存在不同程度的车内环境污染。在接受调查的1175辆新汽车中,高达81.6%的被调查新车车内甲醛、苯、TVOC等超标,车内“毒气”污染正成为侵害车主健康的潜在杀手。因为就危害而言,甲醛会危害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可致癌物质 苯则会引起骨髓与遗传损害,造成人体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 而TVOC能引起机体免疫水平失调,严重时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它以在常温下可以蒸发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会对人体产生急性损害。   据江西省环保厅有关人士透露,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曾在2006年初下发了一个讨论稿,对车内空气污染的各项指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因为种种原因胎死腹中。如今的国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环境标准管理处,又正在会同中国汽车环境专业委员会,紧锣密鼓地制定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该标准有望于今年年底出台。(付强)   ●小贴士:如何减少车内污染   1.在开车的过程中,如果外界空气条件允许,应尽量开窗行驶,以保持车内空气流通   2.在车辆长时间停放后再次驾驶前,建议开窗开空调通风10分钟左右再进行驾驶,并尽量将车停靠在阴凉的地方   3.不要随意使用香水或除臭剂,以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减少内饰的改装,以免带来新的污染源   4.不要长时间呆在静止且密闭的车内   5.如果发现开车过程中有任何不适,例如长期呼吸道不舒服,开车有头晕胸闷甚至是出现掉头发的现象出现,就应该及时进行身体检查。
  • 解决方案 | GPC在测量壳聚糖分子量及分布上的应用
    壳聚糖及其测定壳聚糖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多糖类天然高分子材料,对于生物体来说,壳聚糖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将其植入人体后,可被人体组织中的酶缓慢吸收,是用来制作缝线和创伤覆盖材料的高分子材料。由于其优越的性能,使得壳聚糖在化工、 轻工、 医药、 食品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开发应用研究十分活跃。 壳聚糖的学名为β-(1,4)聚-2-氨基-D-葡萄糖,是甲壳素最重要的衍生物,是除蛋白质以外含氮量MAX的有机氮源,也是自然界中仅有的碱性多糖,其相对分子量通常在10万-30万,但几乎不溶于水,其中分子量是影响壳聚糖溶解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分子量越低其溶解性就越好。 凝胶色谱法(GPC)是测定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常用方法,这将有助于推动壳聚糖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选择和设计。 应用案例——GPC测定壳聚糖本案例基于Waters1515凝胶色谱仪,搭配Ultrahydrogel色谱柱,对市售壳聚糖的相对分子量及分布进行计算。1、仪器 ▲Waters1515凝胶色谱仪,配示差检测器 2、标准品聚乙二醇标准品套组 3、实验条件01RI流通池温度40 °C02流动相50 mM 的醋酸+100 mM 硝酸钠缓冲液03流速0.45 mL/min04色谱柱Waters Ultrahydrogel 2000柱,7.8 ×300 mm05柱温40 °C 06样品稀释剂50 mM 的醋酸+100 mM 硝酸钠缓冲液07进样量50 μL08数据处理软件Empower QS +GPC计算模块色谱数据软件09样品处理1 mg/mL的壳聚糖4、结果与讨论壳聚糖样品的色谱图如下: 图1. 壳聚糖样品色谱图 利用Empower QS中GPC选项的功能,采用标样的保留时间绘制标准曲线,来计算壳聚糖样品的分子量分布,软件会自动计算出对应的重均分子量(Mw)、数均分子量(Mn)、多分散性等相关参数。 连续6针进样的重复性色谱图如下,通过计算Mw的RSD小于0.2%,表明此方法重复性良好。 Waters GPC优势行业先驱 Waters 从 1963 年起就致力于 GPC 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经过 50 多年的发展,使Waters 成长为 GPC 技术的引航者。专业 多项*技术加持,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重现性。易上手 简单、易操作,性能稳定,专为高聚物领域量身打造。参考文献[1] 凝胶渗透色谱法研究壳聚糖生物材料酶降解过程的均匀性[2] 用GPC研究壳聚糖氧化降解过程中的分子量及其分布_刘羿君[3] 壳聚糖作为医用高分子综述-王霞
  • 青岛高新区呈现海洋生物医药新高地
    p   海洋生物制药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青岛高新区大力发展海洋医疗医药产业,目前已形成国家百强药企方阵,在新药研发、医疗器材等领域不断创新,形成了聚集效应,打造出一条海洋特色生物医药产业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d72f452b-2793-4d21-94ee-1b3184c4e573.jpg" title=" NewsDataAction-4.jpeg" / /p p   近日,位于青岛高新区的华仁太医药有限公司实验室内,研究人员正在用牡蛎制作一种用于人体补钙的碳酸钙胶囊。该公司商务招商总监程显蓉介绍,这种胶囊是一种天然的补钙剂,以牡蛎、贝壳为主要原料,经过高温煅烧,用现代新技术、新工艺制备而成,比普通的补钙剂更易于人体吸收。 /p p   在青岛高新区的青岛明药堂医疗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新加工一批医用口罩。这种口罩外观看似与普通口罩无异,但它却是由普通螃蟹壳制成。该公司工作人员韩超说:“该口罩中间的熔喷布含有甲壳素成分,不仅具备了普通口罩的被动吸附功能,还因为甲壳素中含有天然的海洋正电荷,能够吸附空气中带负电荷的尘埃粒子。” /p p   螃蟹壳、牡蛎贝壳、海带、海藻……这些普通海洋元素在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里摇身一变,则成了生物医药产品中独特的元素。谈到这种海洋特色的生物医药产品,青岛蓝色生物科技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柳志明告诉记者,在青岛高新区,已经有多家企业,如明药堂、华仁太医、瑞思德等,通过提炼海洋生物中的成分,进行生物医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 /p p   据柳志明介绍,借助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在快速崛起成为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的“新星”。目前,该区已吸引85家企业入驻,2017年总产值达到2.6亿元,创造了600多个就业岗位。2018年该园区计划引进150家左右的中小企业孵化,可创造2000个以上就业机会。 /p p   筑巢引凤推动项目落户 /p p   前不久,在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青岛康立泰药业有限公司“千人计划”专家赵毅博士和她的研发团队迎来一件喜事:他们研制的生物新药“重组人白介素12注射液”获得国家食药监总局颁发的临床试验批件。该创新药对肿瘤患者放化疗具有全血象恢复、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调节机体免疫力的作用,这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可谓福音。 /p p   说到这一成果,青岛康立泰药业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赵毅喜上眉梢。“这款创新药获批进入临床研究,离不开我们研发团队人员的艰辛努力,离不开国家对于医药行业创新的政策支持。尤其自公司落户高新区以来,从‘人才特区奖’资助到日常各项服务管理,政府都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p p   据了解,青岛高新区一直致力于聚焦医药龙头企业和高端人才的引进培育。据青岛高新区生物制药产业事业部部长耿凯介绍,为了进一步推动海洋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高新区专门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尤其是在引进高端人才方面下足了功夫,吸引了“千人计划”专家、回国的留学人员、海外归国人士等高端人才前来创业。目前,通过人才带动,高新区已累计引进医疗医药产业类项目110余个,总投资140亿元。 /p p   平台建设助力企业发展 /p p   记者了解到,为更好地服务企业,高新区相继搭建了青岛市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青岛中医药公共研发平台等载体,搭建起科研专家、企业、各类服务机构间的互动沟通平台,优化和创新技术转移模式,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并存的创新模式。 /p p   北科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招商经理史奕钧向记者介绍,目前北科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孵化中心已吸引83家创新企业入驻,入驻率超过70%,园区牵头成立的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进了多位专家,成为半岛地区生物制药高端人才聚集的智慧高地和国内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范本。 /p p   柳志明说:“今年以来,高新区利用自身的特色产业基地、载体、平台和政策,积极引领国内生物制药创新发展,并促成生物制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从更深层次、更广层面促进政产学研一体化,持续提升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环境,丰富生物制药产业链条,有效加快了生物制药产业育成工程。” /p
  • iCMR 2017特邀报告: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炼制研究中的应用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第一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17)特邀报告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炼制研究中的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王英雄.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141fa78a-489e-47ee-9212-4a150b4cf23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王英雄 副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strong /p p strong   报告摘要: /strong /p p   针对生物炼制过程中涉及的催化机理不清晰、产物选择性调控难、溶剂效应复杂、产物鉴定繁琐等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我们组建了基于高级核磁共振方法(NMR)的谱学技术平台(包括变温原位、扩散排序谱DOSY、滴定等),研究了木质纤维素类、甲壳素类生物质转化的催化作用机制;原位跟踪了生物质资源转化为含氮或含氧化合物的反应历程;在原位状态(低温、无水、无氧)下捕获了催化剂与糖基底物形成的活性反应中间体;以DOSY、定量核磁等方法实现了复杂产物的“虚分离”及结构指认;从原子层面解答了生物炼制领域普遍关注的科学问题。 /p p strong   报告人简介: /strong /p p   王英雄,博士,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8年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先后在巴黎第六大学(UPMC)和法国科学院(CNRS)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下开展:生物基精细化学品研制,均相催化反应中的NMR研究。2017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二等奖(排名第1);2013年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排名第5)。至今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Chem. Commun.,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amp Engineering,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Industrial & amp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Bioresource Technology, Green Energy & amp Environment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6篇,申请专利15项。 /p p   【研究领域】 /p p   以液体NMR新方法为研究手段,开展如下研究工作 /p p   1. 绿色溶剂 (离子液体、低共熔溶剂、熔盐水合物)中的均相催化反应 /p p   2. 甲壳素类生物质转化 (Chitin Biomass) 制备果糖嗪类精细化学品,含氮生物质资源制生物基含氧燃料 /p p   3. 使用多种核磁共振方法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 /p p   4. NMR研究现代煤化工废水过程中的分子间作用机制 /p p   【代表性研究论文】 /p p   1. “Mechanism of the Self-condensation of GlcNH2: Insights from in Situ NMR Spectroscopy and DFT Study”,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7, 202, 420-429. 通讯作者 /p p   2. “Product Distribution Control for Glucosamine Condensation: NMR Investigation Substantiated by Density-Functional Calculations”, Industrial & amp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7, 56, 2925?2934. 通讯作者 /p p   3. “Glycosylation Intermediates Studied by Low Temperature 1H- and 19F-DOSY NMR: New Insight into the Activation of Trichloroacetimidates”. Chem. Commun., 2016, 52, 11418?11421. 通讯作者 /p p   4. “DOSY NMR: A Versatile Analytical Chromatographic Tool for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Conversion”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amp Engineering, 2016, 4, 1193?1200. 通讯作者 /p p   5. “Glucosamine condensation catalysed by 1-ethyl-3-methylimidazolium acetate: mechanistic insight from NMR spectroscopy”,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15, 17, 23173?23182. 通讯作者 /p p   报名地址: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 target=" _sel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 /a /p
  • 卫生部拟撤38种食品添加剂
    4月8日,据卫生部网站上的消息,2,4-二氯苯氧乙酸等38种食品添加剂已经不具备技术必要性,卫生部拟根据有关规定予以撤销,并公开征求意见。全文如下: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征求拟撤销2,4-二氯苯氧乙酸等38种食品添加剂意见的函   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办公厅,粮食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标准委办公室,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综合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的规定,我部2012年1月公开征求55种食品添加剂安全性和工艺必要性意见。根据征求意见情况并经组织专家审核,2,4-二氯苯氧乙酸等38种食品添加剂已不具备技术必要性,我部拟根据有关规定予以撤销。现公开征求意见,请于2012年4月20日前按下列方式反馈意见。如不同意撤销,请说明具体理由。   传  真:010-67711813   电子信箱:gb2760@gmail.com   二○一二年四月五日   附件: 拟撤销的2,4-二氯苯氧乙酸等38种食品添加剂 序号 名称 1. 食品添加剂 2,4-二氯苯氧乙酸 2. 食品添加剂 4-苯基苯酚 3. 食品添加剂 4-己基间苯二酚 4. 食品添加剂 不饱和脂肪酸单甘酯 5. 食品添加剂 刺梧桐胶 6. 食品添加剂 甘草 7. 食品添加剂 葫芦巴胶 8. 食品添加剂 黄蜀葵胶 9. 食品添加剂 联苯醚(二苯醚) 10. 食品添加剂 偏酒石酸 11. 食品添加剂 辛基苯氧聚乙烯氧基 12. 食品添加剂 薪草提取物 13. 食品添加剂 乙萘酚 14. 食品添加剂 仲丁胺 15. 食品添加剂 2-苯基苯酚钠盐 16. 食品添加剂 冰结构蛋白 17. 食品添加剂 茶黄色素 18. 食品添加剂 茶绿色素 19. 食品添加剂 多穗柯棕 20. 食品添加剂 柑桔黄 21. 食品添加剂 谷氨酰胺转氨酶 (作为稳定剂和凝固剂的使用规定) 22. 食品添加剂 黑加仑红 23. 食品添加剂 金樱子棕 24. 食品添加剂 落葵红 25. 食品添加剂 密蒙黄 26. 食品添加剂 桑椹红 27. 食品添加剂 沙棘黄 28. 食品添加剂 酸枣色 29. 食品添加剂 橡子壳棕 30. 食品添加剂 叶绿素铜钾盐 31. 食品添加剂 玉米黄 32. 食品添加剂 藻蓝(淡、海水) 33. 食品添加剂 植酸钠 34. 食品添加剂 花生衣红 35. 食品添加剂 甲壳素(几丁质) 36. 食品添加剂 甲基纤维素 37. 食品添加剂 蓝锭果红 38. 食品添加剂 酸性磷酸铝钠
  • 远慕教你怎么把菌种培养成菌液
    把菌种培养成菌液的处理方法⒈光合菌群: EM菌液中的光合菌群(好氧性和厌氧性)属于独立营养微生物,它能利用土壤接受太阳热能或以紫外线为能源,将土壤中的硫化氢和碳氢化合物中的氢分离出来,变有害物质为无害物质,并以植物根部的分泌物、有机物、有害气体(硫化氢等)及二氧化碳、氮等为基质,合成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类、氮素化合物和生理活性物质等,是肥沃土壤和促进动植物生长的主力部队。光合菌的代谢物质或者被植物直接吸收,或者成为其它微生物繁殖的养分,光合细菌如果能够增殖,其它的有益微生物也会增殖。⒉乳酸菌群: 乳酸菌(厌氧型) , 它以摄取光合细菌酵母菌产生的糖类等物质为基础,产生乳酸。乳酸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能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以及有机物的急剧fu败分解。乳酸菌能够使常态下不易分解的木质素和纤维素等变得容易分解,并且消除未分解有机物产生的种种弊端,在有机物发酵分解上发挥突击队的重要作用,它将未腐熟的有机物质转化成对动植物有效的养分。乳酸菌还能有效抑制连作障碍产生的致病菌增殖。⒊酵母菌群: 酵母菌(好氧型)利用氨基酸、糖类及其它有机物质,通过发酵,产生出促进细胞分裂的活性化物质。酵母菌在 EM 集团军中对于促进其它的有效微生物增殖所需要的基质(食物)的生产提供重要的营养保障。此外,酵母菌生产的单细胞蛋白是动物不ke缺少的有效养分。⒋革兰氏阳性放线菌群(好气性)。 它从光合细菌中获取氨基酸、氮素等作为基质,产生出各种抗生物质、 维生素及酶,可以直接抑制病原菌。它提前获取有害霉菌和细菌增殖所需要的基质,从而抑制它们的增殖,并创造出其它有益微生物增殖的生存环境。放线菌和光合细菌混合后的净菌作用比放线菌单兵作战的杀伤力要大得多。它对难分解的物质,如木质素、纤维素、甲壳素等具有降解作用,并容易被动植物吸收,增强动植物对各种病害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放线菌也会促进固氮菌和 VA 菌根菌增殖。⒌发酵系的丝状菌群(嫌气性)。 以发酵酒精时使用的曲霉菌属为主体,它能和其他微生物共存,尤其对土壤中酯的生成有良好效果。因为酒精生成力强,能防止蛆和其他害虫的发生,并可以消除恶臭。由上可见,各类微生物都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核心作用是光合细菌和嗜酸性乳杆菌为主导,其合成能力支撑着其他微生物的活动,同时也利用其他微生物产生的物质,形成共生共荣的关系,保证 EM菌液状态稳定,功能齐全 ,发挥出集团军作战的强大能量。 EM菌液的主要功能是造就良性生态。只要施用恰当,它就会与所到之处的良性力量迅速结合,产生抗氧化物质,清除氧化物质,消除fu败,抑制病原菌,形成适于动植物生长的良好环境,同时,它还产生大量易为动植物吸收的有益物质,如氨基酸、有机酸、多醣类、各种维生素、各种生化酶、促生长因子、抗生素和抗病毒物质等,提高动植物的免疫功能,促进健康生长,从而在减轻劳动、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提前上市,使人们吃(用)上无污染的高质量产品的前提下,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美好的家园。
  • 2012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在12月18日举行的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会上揭晓。   2012年度高校这十大科技进展是:安徽医科大学主持的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分析发现汗孔角化症、掌跖角化症和少毛症致病基因研究,北京大学主持的强激光场下原子分子隧道电离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持的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研究,兰州大学主持的牦牛基因组及对高海拔的生命适应研究,清华大学主持的脑起搏器研究,武汉大学主持的资源三号卫星指标设计及地面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和基于生物质大分子的新材料和生化品研究,厦门大学主持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杆菌)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持的古—中生代之交海水温度变化与生物演化研究,中山大学主持的鼻咽癌放化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基础的研究等取得重大突破的10个项目入选。   为了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教育部科技委从1998年开始组织评选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今年是第15届。评选对提升高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项目介绍   一、全基因组外显子分析发现汗孔角化症、掌跖角化症和遗传性少毛症致病基因   汗孔角化症以皮肤角化异常为特征,无特异治疗手段,约10%患者易癌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亟须揭示其发病机理。由张学军教授领衔的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南大学等,通过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分析,在既往定位的连锁区域,揭示甲羟戊酸激酶(MVK)基因是汗孔角化症常见亚型播散性浅表性光线型(DSAP)特异性致病基因,通过功能研究发现MVK通过影响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增殖、钙离子诱导的分化、紫外线诱导的凋亡而参与DSAP发病,阐明了DSAP的发病机理,为DSAP的基因诊断、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特异性分子标志,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该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2012年第9期上。   此外,该实验室利用全基因组外显子分析开展系列研究,发现COL14A1为点状掌跖角化症致病基因、EPS8L3为Marie Unna遗传性少毛症致病基因。研究明确了这两种疾病的病因,为疾病机制研究指明了方向。成果先后刊登在《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2012年第9期和第12期上。   全基因组外显子分析方法将大大加快人类发现其他疾病基因的步伐,为发现病因、揭示发病机制,为疾病的产前诊断、早期预警、基因诊断及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强激光场下原子分子隧道电离研究   隧道电离是强激光场原子分子物理的基本过程。对隧道电离的深入研究将揭示强激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的物理本质,可以推动阿秒(10-18s)极端超快科学、原子分子成像以及超快光场调控等新兴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北京大学龚旗煌教授、吴成印副教授和刘运全研究员等建成了国际先进的原子分子光物理实验平台,该平台包含国内首台强场超高真空离子电子符合测量的动量成像谱仪和5飞秒相位可控超快激光系统等,极大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实验研究能力。   利用该先进实验平台,他们精确测量了强激光场下原子分子隧道电离区低能电子(1eV)的精细能谱结构,揭示了隧穿电子与母体离子多次散射对电子能谱的重要影响,深化了人们对原子分子内部电子态结构的认识。他们还发现隧道电离区的局域电离抑制现象,即零动量电子相对产额随着激光光强的增加而减少,并指出强场隧道电离区的原子稳定化是局域电离抑制现象的主要机制。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2012年7月和8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该研究进展深化了人们对强激光场下原子分子量子隧穿动力学的认识,对强场原子分子成像以及高通量阿秒脉冲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   微小卫星是军用、民用航天领域的一类重要卫星,随着其空间应用领域的拓展和需求量的骤增,传统卫星的定制方式研制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微小卫星批量化快速研制的需求。   哈尔滨工业大学曹喜滨教授率领其研究团队在国家“973”、“863”及国防预先研究等计划支持下,十余年集智攻关,在微小卫星高性能、低成本、快速研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创造性地将微小卫星平台划分为可重构模块、公用模块和专用系统,建立了以可重构模块为核心、灵活集成公用模块和专用系统的微小卫星柔性化快速构建方法,研制发明了可重构模块,不改变硬件结构即可实现系统功能和接口的按需重构,在航天产品难以标准化的条件下,有效地解决了微小卫星的快速集成问题 采用单粒子锁定自主检测与恢复等方法攻克了低等级器件航天应用的技术瓶颈,基于资源共享和信息融合等技术巧妙地解决了简单配置下的高性能姿态控制难题,奠定了微小卫星低成本、高性能、批量化研制的核心技术基础。   应用本成果研制的我国技术试验系列卫星的首颗卫星——试验三号,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圆满完成了各项飞行试验任务,超出设计寿命两年多,运行状态良好。同时,树立了我国高校“基础创新—技术突破—工程应用”协调发展的典范。   四、牦牛基因组及对高海拔的生命适应   牦牛是生长在青藏高原的特殊牛类家畜物种,对高海拔地区严寒、低氧、缺草等恶劣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为藏族和其他民族的当地牧民提供了生产生活必需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地位。兰州大学刘建全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过去长达10年的研究中,系统调查了家养和野生牦牛的群体遗传结构式样,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为牦牛遗传资源利用、品种改良以及理解牦牛驯化后的遗传效应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此基础上,和合作单位一起,完成了牦牛的基因组测序,进而系统阐述了牦牛适应高原的遗传学机制,如鉴定了牦牛基因组中通过基因家族扩张等方式产生的、与能量代谢和低氧应答密切相关的新基因,鉴定了这些通路上发生特异位点变异的关键基因。该研究不仅能加速牦牛农艺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还能帮助人类理解和治疗高原反应和低氧导致的有关疾病。   该成果发表在2012年8月的《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并被选为该期的封面标题论文 《Science》杂志新闻部也以“What gets yaks high”为题进行了在线评论,《The Scientist》等上百家网站和杂志也对该研究进行了报道。   五、脑起搏器研究   脑深部刺激是通过埋植在胸前的刺激器向植入在大脑特定靶点的电极发送电脉冲来治疗大脑疾病的新方法,是帕金森病、癫痫、抑郁等疾病的首选外科疗法,对于药物成瘾等治疗有潜在的临床价值。植入人体的脑深部刺激器(俗称“脑起搏器”)是其核心装备,被美国垄断。国内相关患者超过6000万人,临床价值重大。   清华大学李路明教授领导的团队从2000年开始脑起搏器研究,经过不懈努力,攻克集成制造、测试、可靠性等技术难关,建立了由26项发明专利组成的知识产权网络,研制成功脑起搏器 进而突破了对植入体内的脑起搏器进行无线充电的技术,研制成功可充电脑起搏器。迄今,已经完成40例脑起搏器临床试验,术后最长超过3年,已经完成53例可充电脑起搏器临床试验,均取得了显著疗效。   脑起搏器的临床试验是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的团队负责,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郭毅博士、王任直教授的团队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张世忠教授的团队参与完成的。   脑起搏器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有能力研发、生产脑起搏器的国家,对我国自主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产业化具有极重要的示范意义。   六、资源三号卫星指标设计及地面处理关键技术   资源三号是我国第一颗民用高分辨率三线阵立体测图卫星,2005年立项研制,2012年1月9日发射成功。资源三号实现了中国民用高分辨率测绘卫星领域零的突破,对中国航天与测绘事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资源三号卫星影像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同类卫星的领先水平,扭转了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长期依赖外国进口的局面,成为我国卫星遥感从“有”到“好”的革命性转折的里程碑。武汉大学研究团队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创新点内容包括:   提出了资源三号辐射和几何等核心技术设计指标以及指标设计的过程控制方法,保证了资源三号卫星关键指标的优化设计。   建立了资源三号卫星严格几何成像模型,使获取影像全球无控制定位精度优于20米,突破了困扰我国多年的遥感卫星几何定位精度低的核心瓶颈问题。   建设了我国首个高分辨率几何定标场,发明了资源三号卫星高精度在轨几何定标模型,填补了遥感卫星在轨几何定标处理空白。   该项目核心技术成果分别获得了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2年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   七、基于生物质大分子的新材料和生化品   纤维素和甲壳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生物质大分子,也是未来主要化工原料,但由于结构复杂,难以溶解和熔融而一直未被充分应用。武汉大学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课题组在张俐娜院士带领下,突破有机溶剂加热溶解高分子的传统方法,开创了纤维素、甲壳素、聚苯胺等难溶大分子在水溶剂体系低温溶解的崭新技术并提出低温溶解新机理。他们通过大量实验证据提出了大分子和溶剂小分子自组装形成低温下较稳定的水溶性氢键配体从而引起大分子溶解的新机理。该溶解过程清洁无污染,成本低廉,是真正的“绿色”工艺,被国际上评价为纤维素加工技术上的一大里程碑。基于该低温溶解体系,他们开发了一系列如纤维素、甲壳素和聚苯胺丝、膜、水凝胶和气凝胶以及具有光、电、磁和生物及分离功能的新型环保材料,并建立了材料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此外,他们还系统研究了80多种多糖(如香菇多糖、茯苓多糖、黑木耳多糖等)分子链构象及其构效关系。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而且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Macromolecules等刊物上。2012年张俐娜院士获得国际纤维素和再生资源材料领域最高奖——美国化学会Anselme Payen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人,也是第一位女性科学家。   八、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杆菌)的研制   戊型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厦门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经过14年的原始创新研究和产学研合作,率先发现了戊肝病毒的主要保护性抗原表位,从病毒学、免疫学和结构生物学角度系统阐明了该表位在机体抗病毒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发展出独特的原核表达技术,研制出高质量的诊断试剂以及安全、有效的基因工程疫苗,并完成了12万人大规模临床试验,在《柳叶刀》、《美国科学院院刊》、《肝脏病学》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陆续发表了29篇论文,取得3项7个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成为国际公认的戊肝研究领域的前沿团队之一。   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制的戊肝诊断试剂盒已成为国内外戊肝诊断的标准试剂盒之一,被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大量应用于临床诊断,2010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2年10月,课题组研制的戊型肝炎疫苗正式上市销售,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的戊型肝炎疫苗在我国问世。这是继乙肝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成功的基因工程病毒疫苗,以及第一个采用原核表达系统研制成功的病毒疫苗。   戊肝疫苗的成功证实利用大肠杆菌进行类病毒颗粒疫苗的研制是可行的,为疫苗的研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赞誉和关注。2012年该研究获得中国专利金奖。   九、古—中生代之交海水温度变化与生物演化   发生于2.52亿年前的古—中生代之交生物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上比恐龙灭绝还严重的一次最大灭绝事件,造成了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物种的消失,对于这一灭绝事件的原因众说纷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小组与英国利兹大学、德国爱尔兰根大学等单位合作,通过对华南地区大量的海相微体化石牙形石的氧同位素分析,首次定量地构建了该时期赤道低纬度地区高精度的古海水温度的变化曲线,揭示了古—中生代之交是一个从冰室气候到温室气候转变、距今2.52亿年至2.47亿年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了近500万年极端高温的过程。   该研究表明古—中生代之交海水温度急剧升高,并与该时期生物大灭绝相吻合 早三叠世是地质历史时期最热的时期之一,赤道低纬度地区海平面温度最高时超过了40℃。极端的高温抑制了赤道低纬度地区大灭绝之后生态系的复苏,当时的海洋几近无法栖息,只有一些个体呈现小型化的贝类生物,大多数的鱼类及海生爬行动物被驱赶至更高的纬度地区。极端高温也造成了早三叠世煤沉积的缺乏。   本研究揭示了在极端温室条件下环境变化与生物演化的关系,证实了气候极度暖化可以是物种灭绝的一个直接的原因,并抑制生态系的发展。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于2012年分别发表于国际著名刊物《科学》(Science)和《地质学》(Geology)上。   十、鼻咽癌放化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基础的研究   每年全球鼻咽癌新发病例的40%在中国。鼻咽癌病变部位隐蔽,来医院就诊的病人70%都是中晚期患者,转移及复发率高。国际指南推荐的中晚期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模式是不仅要在放射治疗的同时采用化疗,还要在放疗后再给予3个疗程的强化化疗。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团队会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7家中心,完成了世界最大宗508例中晚期鼻咽癌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发现在同时期化疗和放射治疗基础上,标准的强化化疗方案(3个疗程的“顺铂+氟尿嘧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而且,病人的毒副反应大,治疗周期延长3个月,患者难以承受。在此基础上,马骏教授团队会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通过microRNA芯片检测465例鼻咽癌组织标本,发现一组由5个microRNA构成的分子标签能较好预测治疗效果。   以上研究内容先后在国际权威期刊英国的《柳叶刀肿瘤学》上进行快速报道(Lancet Oncol 2012,13:163-71及2012,13:633-41)。该研究被Nature China网站以亮点文章予以推荐。国际知名评估生物医学顶级文献的专业网站Faculty of 1000确认:该项研究为医学文献中2%的顶级文献。   其意义在于:在临床上可使患者避免过度治疗,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为鼻咽癌的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对未来相关靶向药物的研发开辟了新的思路。
  • 食品添加剂问题不等于标准问题
    近年来,老百姓对于食品添加剂是“谈虎色变”。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也一再去除其中非必要的添加剂种类,尽管反对人士认为,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有些被禁用的添加剂是有害的。不过,专家指出,食品添加剂问题并不等同于标准问题,标准并不能确保食品安全。   2011年版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大米被允许添加双乙酸钠(防腐剂)、淀粉磷酸酯钠(增稠剂)、和脱乙酸甲壳素(又名壳聚糖,增稠剂、被膜剂)。根据2011版标准,淀粉磷酸酯钠使用的范围是粮食和粮食制品,包括大米、面粉、杂粮、块根植物、豆类和玉米提取的淀粉等(不包括原粮及焙烤食品),用量为“按生产适量使用”。双乙酸钠在大米中的最大使用量为0.2g/kg,但残留量要小于等于30mg/kg。壳聚糖在大米中使用量为0.1g/kg。   这三种食品添加剂立刻引起了粮食领域专家的注意,有专家表示,大米主要是淀粉、蛋白质和少量脂肪,淀粉和蛋白质相对稳定,在安全水分下,微生物变化非常小。大米可以保持其原有品质,不需要添加任何东西。而且添加的这三种物质在防虫上也没有作用。   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原高级工程师谢华民对2011年的这次大米添加剂的风波记忆犹新。他认为,媒体的连续关注,让这三种完全没有必要出现在大米中的食品添加剂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今年的3月15日,国家卫生部公开信息中公布的新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征求意见稿中,这三种添加剂的使用范围都进行了调整,大米彻底从添加剂中解放出来。淀粉磷酸酯钠的使用范围去掉了粮食和粮食制品一类,在双乙酸钠和壳聚糖两种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中都没有了大米的身影。   而在两年前的3月,一场持续了几年的关于面粉增白剂的存废之争最终有了结果。卫生部等部门3月1日正式发布公告,撤销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自2011年5月1日起,禁止生产、在面粉中添加这两种物质。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已无技术上的必要性,因此卫生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公告,撤销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作为食品添加剂。   尽管如此,反对方始终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增白剂是有害于健康的,国际食品发展委员会的食品添加剂也是允许使用的,在60mg/kg这一限量标准下使用,不会引起安全问题。   同时指出,加拿大批准的最大添加量为150mg/kg,菲律宾批准的最大添加量为150mg/kg,日本批准的最大添加量为300mg/kg,而美国批准“按生产需要添加”,并未给出最大添加量限值。   在记者采访中,不少专家表示,对于食品添加剂而言,不是必需品,原则上不建议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但是,范志红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其实并非标准问题。   仍以面粉为例,绝大多数消费者每天吃的面制品,比如现做现卖的烙饼、馒头、面条、包子、饺子等无论在超市、早市还是早点摊,都不属于预包装食品,也就是说,这类食品是不需要有食品标签对添加剂作任何说明的。事实上,包括各类餐馆提供的食物在内,理论上,消费者无法保证它们是绝对安全的。在李里特看来,再严苛的法律或是标准、条例,关键还在于监管部门的执行和企业的自律。   不过,范志红提到,食品安全是一项双向教育,买方市场同样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她认为,老百姓在理性层面选择安全,但在感性层面却选择享受。   “酸奶追求黏稠,面粉追求细白,面包追求筋道……如此一来,那些没有任何添加剂的产品是得不到市场的。”因此,她认为,老百姓如何选择食品,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非法添加或者食品造假的市场。
  • 仪器价值1.6亿 孚日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
    11月16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授牌表彰大会在深圳举行,孚日集团企业技术中心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五部门认定为第十七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据了解,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不仅在企业销售规模等经济指标上有较高门槛,更注重创新能力、创新示范作用等综合水平。此次孚日集团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正是创新与投入主体地位突出,创新能力位居全国本行业前列,创新业绩显著,并具有领跑、示范和导向作用龙头企业的有力证明。   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出口创汇最多的家用纺织品企业。2006年11月在深交所上市,是中国家纺行业第一家整体上市的公司。该集团坚持“领跑行业、领引潮流、领先世界”的技术创新目标,重视技术引进开发和创新。从2003年6月开始,集团公司就成立了技术中心,2006年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目前,技术中心拥有完整的组织体系,公司拥有专职研发人员862人,技术中心有729人,其中高中级职称519人。 公司拥有投资1亿多元建设的技术中心,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拥有检测试验仪器设备300多台套,配置了电脑测配色系统、自动配料滴定系统、美国安捷伦色相气相质谱仪等国际先进的设备,仪器设备原值达1.6亿元,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   集团公司在同行业中最早开始了对新型纤维系列家纺产品的研制,开发出了竹纤维毛巾、甲壳素纤维毛巾、汉麻纤维毛巾、相变纤维床品、铜离子纤维床品等几十种新型纤维家纺产品,被中国家纺协会推评为“中国家纺行业新型纤维开发应用推广基地”。公司还积极开发家纺产品功能性整理技术,目前已研制成功银离子抗菌整理、纳米三防整理、胶原蛋白柔软整理等多项整理技术,并将其应用到产业化生产中,生产出了具有突出功能性特色的家纺产品和内嵌毛圈式毛巾、三层提花毛巾、雪尼尔多层小方巾等多个系列的新型组织结构产品,大部分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公司近三年共承担课题一百多项,“竹棉三股弱捻浴巾”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竹棉三股弱捻纱”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承担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17项 自主研发的20项新产品技术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对外合作项目41项 企业自立项目68项。荣获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贡献奖、产品开发贡献奖及山东省专利明星企业等荣誉称号。“高档功能家纺产品的开发与清洁生产”、“多层立体结构家纺类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两项成果分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三等奖。“丽赛纤维床品面料茶染整理技术”、“八纬单面提花双层套巾”、“竹棉三股弱捻浴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截至目前,公司共有29项新技术、产品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其中12项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5项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孚日集团以先进的设备和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基础,建立了300多个系列,上万个花型的产品体系。自主研发的“竹棉三股弱捻浴巾”被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四部委联合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设计开发的产品在国际设计大赛中荣获30多个奖项,其中“罗马之恋”大家纺配套系列荣获2007年中国国际家用设计大赛产品设计金奖 同年“思念如水”牛奶纤维单套件荣获第五届国际家纺设计大赛品牌概念奖金奖 “竹炭吟”提缎套巾荣获2007年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银奖 “皇家风范”提花色织床品荣获“亚光杯”2008时尚家纺产品设计大赛品牌概念奖银奖。今年10份在第五届中国家纺时尚产品设计大赛上,公司设计的《东渡》和《小伙伴套巾》分获金银奖。
  • 卫生部:53项食安标准征求意见
    12月21日,卫生部发布消息,征求《食品用香料通则》等5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2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修改单意见的函,并要求于2013年2月20日前将相关意见反馈至卫生部。原文如下: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征求《食品用香料通则》等5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及2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修改单意见的函 卫办监督函〔2012〕1145号   各有关单位:   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我部组织制定了《食品用香料通则》等5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和《食品添加剂 二丁基羟基甲苯(BHT)》等2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修改单。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请于2013年2月20日前将意见反馈表(附件56)以传真或电子邮件形式反馈我部。   传 真:010-52165424   电子信箱:zqyj@cfsa.net.cn   附件:   《食品用香料通则》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琥珀酸二钠》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1-辛烯-3-醇》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2,5-二甲基吡嗪》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2-己烯醛(叶醛)》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2-巯基-3-丁醇》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2-乙酰基吡咯》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2-异丙基-4-甲基噻唑》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3-巯基-2-丁酮(3-巯基-丁-2-酮)》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4,5-二氢-3(2H)噻吩酮(四氢噻吩-3-酮)》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6-甲基-5-庚烯-2-酮》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d,l-薄荷酮甘油缩酮》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l-薄荷醇丙二醇碳酸酯》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N-[N-(3,3-二甲基丁基)]-L-α-天门冬氨-L-苯丙氨酸1-甲酯(纽甜)》征求意见稿及编.zip   《食品添加剂 N-乙基-2-异丙基-5-甲基-环己烷甲酰胺》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γ-辛内酯》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δ-己内酯》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δ-壬内酯》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δ-十四内酯》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δ-十一内酯》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δ-突厥酮》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δ-辛内酯》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阿拉伯胶》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苯甲醛丙二醇缩醛》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丁苯橡胶》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二丙基二硫醚》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二甲基二硫醚》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修改单.doc   《食品添加剂 二糠基二硫醚》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二氢-β-紫罗兰酮》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二烯丙基硫醚》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甘油》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海藻酸钾(褐藻酸钾)》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槐豆胶(刺槐豆胶)》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聚丙烯酸钠》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糠基硫醇(咖啡醛)》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离子交换树脂》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吗啉脂肪酸盐果蜡》修改单.doc   《食品添加剂 明胶》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柠檬酸三乙酯》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柠檬酸亚锡二钠》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柠檬酸脂肪酸甘油酯》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肉桂酸苄酯》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肉桂酸肉桂酯》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四氢芳樟醇》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萜烯树脂》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脱乙酰甲壳素(壳聚糖)》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维生素E(dl-α-生育酚)》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烯丙基二硫醚》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纤维素》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氧化芳樟醇》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叶醇(顺式-3-己烯-1-醇)》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乙醛二乙缩醛》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异硫氰酸烯丙酯》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食品添加剂 棕榈酸视黄酯(棕榈酸维生素A)》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zip   卫生部办公厅   2012年12月18日
  • 《食品添加剂标准》允许大米含3种添加剂遭质疑
    日前,有匿名的粮食系统内专家反映,新版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简称"新标准")中,大米被允许添加包括防腐剂在内的三种添加剂。该专家认为,大米使用防腐剂在工艺上并无必要,按照《食品安全法》应该撤销。   三种物质包括防腐剂   上述专家所指的三种添加剂分别为淀粉磷酸酯钠,功能为增稠剂 双乙酸钠,功能为防腐剂 脱乙酰甲壳素(又名壳聚糖),功能为增稠剂、被膜剂。   根据新标准,淀粉磷酸酯钠使用的范围是粮食和粮食制品,包括大米、面粉、杂粮、块根植物、豆类和玉米提取的淀粉等(不包括原粮及07.0类焙烤制品),用量为"按生产适量使用".   双乙酸钠在大米中的最大使用量为0.2g/kg,但残留量要小于等于30mg/kg.壳聚糖在大米中使用量为0.1g/kg.   尚未发现有企业添加   该专家介绍说,双乙酸钠是防腐剂,在查找有关资料时,没看到国际标准或外国标准里可以用在大米里的情况。   之前有往大米里添加香精或食用油的情况,但都已被禁止或严厉打击。现在大米很干净,"没听说过有大米企业添加双乙酸钠等这三种添加剂的情况。"   长期从事大米研究的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教授周显青也认为,新标准"无法理解".在他接触的大米生产厂家中,也没有用到这三种添加剂的。周显青说,一是没有使用必要,二是增加了厂家成本。   "你说的是什么?"北大荒米业八五九制米厂的李经理昨日听记者提到这三种添加剂时感到有些奇怪,"我们没用过。"   是不是真如专家所说,没有企业在使用这三种物质?记者前日就此向中国疾控中心发去了采访函,但截止到发稿时,未收到回复。   允许使用将埋下隐患   "大米是我国主粮,也都是食品原料,其中允许使用添加剂,应十分慎重。"上述粮食系统内专家说:"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这无异埋下了隐患。"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之前,即因无技术必要而撤销了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   从保证健康的角度,大米一旦被列入允许添加防腐剂,就可能会有人去"钻研",可能有人想到不去控制水分进行保鲜。"粮食应该回到它的天然属性。对添加剂的使用,应该宁缺勿滥。"周显青表示。   ■ 专家释疑   大米加防腐剂是否多此一举?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教授周显青表示,"大米主要是淀粉、蛋白质和少量脂肪,淀粉和蛋白质相对稳定,在安全水分下,微生物变化非常小。大米可以保持其原有品质,不需要添加任何东西。"   此外,周显青说,这三种物质在防虫上也没有作用。   北大荒米业八五九制米厂李经理也介绍说,按标准,生产时将大米内的水分控制在14.5%以内,就能保证大米在保质期内不生虫,也保证卫生,"所以不需要添加任何东西。"   那么,这三种物质是否应在国家粮食储备上使用?据了解,大米储备粮的保存是以原粮保存,即保存的是稻谷或糙米,因此不受标准影响。   周显青还认为,在实际生产中,大米使用添加剂比较困难,它是颗粒,不像淀粉,很难均匀分布。   ■ 新闻主角   三种添加剂大揭底   解读人:河南工大粮油食品学院教授周显青   双乙酸钠--本身是防腐剂,比较安全。但根据目前掌握的技术,用干燥的方式就可以让水分降到安全储藏水平,微生物很难滋长,正常情况下大米的保鲜在三个月到半年没有问题。   壳聚糖--本身是增稠剂、被膜剂,大米加工成本高,利润又低,所以实际生产中很少使用。粮企有可能将其用于大米表面的被膜或抛光,给大米表面覆一层膜,就像是水果包上了保鲜膜一样,但是这种物质成本高。目前大米的抛光技术,能使表面非常好,没必要使用添加剂。   淀粉磷酸酯钠---本身是一种淀粉的变性产品,有吸水的作用,成本较高。可能用在大米制品譬如汤圆、米粉等。   ■ 市场探访   看包装标志如读天书   "我们一般就看厂家和分量,后面的标签也看不懂。"日前,在北京市朝阳区双井附近的世纪联华超市里,马阿姨和老伴儿来买米。   记者随机询问了几名消费者,他们都不知道大米还能使用防腐剂。   在散装大米周围,没有看到任何标志。而袋装大米的标志则过于专业,让消费者一头雾水。   袋装大米上除了会写明产地外,也会写出执行何种国家标准,比如"执行GB 1354-2009",但没有写大米中添加了什么物质。   记者通过上网查询才知道,"GB 1354-2009"即2009年开始实施的大米国标,规定"生产过程中,除符合GB 5749规定的水之外不得添加任何物质",并且这一规定为强制性条款。   ■ 商家举措   日前,海底捞16家门店正式"亮锅底儿",公示10种食品中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成为北京首家公示食品添加剂的餐饮企业。   按照北京市卫生局的要求,本月底前,自制火锅底料、自制饮料、自制调味料的餐饮单位应向卫生监督部门备案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称,并在店堂醒目位置或菜单上予以公示。对于不公示者,将责令整改。同时,对故意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餐饮单位一律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不仅要行政处罚,还要交给公安部门进行刑事处理。
  • 75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布 含多项检测标准
    近日,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国家卫生计生委2013年第7号公告》发布了75项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本次公布的《食品添加剂标识通则》(GB 29924-2013)对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和包装等内容进行了规范。参考相关国际标准,结合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实际生产、经营和使用情况,本标准规范了食品添加剂标签标识的术语、定义、基本内容和有关要求,进一步细化了对食品添加剂标签标识的管理。认真贯彻执行GB 29924-2013,对于确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者、消费者和管理者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依法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公布的《食品用香料通则》(GB29938-2013)是食品用香料通用的质量规格与安全要求标准。制定本标准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的规定,也参考了美国《食品化学法典》(FCC)关于食品用香料的质量规格要求,共对 1600多种食品用香料的质量规格作出了规定,基本解决了食品用香料质量规格标准缺失问题。   第7号公告同时公布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 4789.7-2013)等8项检验方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食品添加剂 明胶》(GB 6783&mdash 2013)等65项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方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关于发布《食品微生物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4789.7-2013)等75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的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规定,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现发布《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 4789.7-2013)等75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食品添加剂二丁基羧基甲苯(BHT)》(GB 1900-2010)第1号修改单。其编号和名称如下:   GB 4789.7-2013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代替GB/T 4789.7-2008)   GB 4789.26-2013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商业无菌检验(代替GB/T 4789.26-2003)   GB 4789.28-2013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要求(代替GB/T 4789.28-2003)   GB 4789.31-2013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肠杆菌科噬菌体诊断检验(代替GB/T 4789.31-2003)   GB 4789.39-2013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粪大肠菌群计数(代替GB/T 4789.39-2008)   GB 5009.205-2013 食品中二噁英及其类似物毒性当量的测定(代替GB/T 5009.205-2007)   GB 5413.20-2013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胆碱的测定(代替GB 5413.20-1997)   GB 5413.31-2013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脲酶的测定(代替GB 5413.31-1997)   GB 6783-2013 食品添加剂 明胶(代替GB 6783-1994)   GB 29924-2013 食品添加剂标识通则   GB 29925-2013 食品添加剂 醋酸酯淀粉   GB 29926-2013 食品添加剂 磷酸酯双淀粉   GB 29927-2013 食品添加剂 氧化淀粉   GB 29928-2013 食品添加剂 酸处理淀粉   GB 29929-2013 食品添加剂 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   GB 29930-2013 食品添加剂 羟丙基淀粉   GB 29931-2013 食品添加剂 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   GB 29932-2013 食品添加剂 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   GB 29933-2013 食品添加剂 氧化羟丙基淀粉   GB 29934-2013 食品添加剂 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   GB 29935-2013 食品添加剂 磷酸化二淀粉磷酸酯   GB29936-2013 食品添加剂 淀粉磷酸酯钠   GB 29937-2013 食品添加剂 羧甲基淀粉钠   GB 29938-2013 食品用香料通则   GB 29939-2013 食品添加剂 琥珀酸二钠   GB 29940-2013 食品添加剂 柠檬酸亚锡二钠   GB 29941-2013 食品添加剂 脱乙酰甲壳素(壳聚糖)   GB 29942-2013 食品添加剂 维生素E(dl-&alpha -生育酚)   GB 29943-2013 食品添加剂 棕榈酸视黄酯(棕榈酸维生素A)   GB 29944-2013 食品添加剂 N-[N-(3,3-二甲基丁基)]-L-&alpha -天门冬氨-L-苯丙氨酸1-甲酯(纽甜)   GB 29945-2013 食品添加剂 槐豆胶(刺槐豆胶)   GB 29946-2013 食品添加剂 纤维素   GB 29947-2013 食品添加剂 萜烯树脂   GB 29948-2013 食品添加剂 聚丙烯酸钠   GB 29949-2013 食品添加剂 阿拉伯胶   GB 29950-2013 食品添加剂 甘油   GB 29951-2013 食品添加剂 柠檬酸脂肪酸甘油酯   GB 29952-2013 食品添加剂 &gamma -辛内酯   GB 29953-2013 食品添加剂 &delta -辛内酯   GB 29954-2013 食品添加剂 &delta -壬内酯   GB 29955-2013 食品添加剂 &delta -十一内酯   GB 29956-2013 食品添加剂 &delta -突厥酮   GB 29957-2013 食品添加剂 二氢-&beta -紫罗兰酮   GB 29958-2013 食品添加剂 l-薄荷醇丙二醇碳酸酯   GB 29959-2013 食品添加剂 d,l-薄荷酮甘油缩酮   GB 29960-2013 食品添加剂 二烯丙基硫醚   GB 29961-2013 食品添加剂 4,5-二氢-3(2H)噻吩酮(四氢噻吩-3-酮)   GB 29962-2013 食品添加剂 2-巯基-3-丁醇   GB 29963-2013 食品添加剂 3-巯基-2-丁酮(3-巯基-丁-2-酮)   GB 29964-2013 食品添加剂 二甲基二硫醚   GB 29965-2013 食品添加剂 二丙基二硫醚   GB 29966-2013 食品添加剂 烯丙基二硫醚   GB 29967-2013 食品添加剂 柠檬酸三乙酯   GB 29968-2013 食品添加剂 肉桂酸苄酯   GB 29969-2013 食品添加剂 肉桂酸肉桂酯   GB 29970-2013 食品添加剂 2,5-二甲基吡嗪   GB 29971-2013 食品添加剂 苯甲醛丙二醇缩醛   GB 29972-2013 食品添加剂 乙醛二乙缩醛   GB 29973-2013 食品添加剂 2-异丙基-4-甲基噻唑   GB 29974-2013 食品添加剂 糠基硫醇(咖啡醛)   GB 29975-2013 食品添加剂 二糠基二硫醚   GB 29976-2013 食品添加剂 1-辛烯-3-醇   GB 29977-2013 食品添加剂 2-乙酰基吡咯   GB 29978-2013 食品添加剂 2-己烯醛(叶醛)   GB 29979-2013 食品添加剂 氧化芳樟醇   GB 29980-2013 食品添加剂 异硫氰酸烯丙酯   GB 29981-2013 食品添加剂 N-乙基-2-异丙基-5-甲基-环己烷甲酰胺   GB 29982-2013 食品添加剂 &delta -己内酯   GB 29983-2013 食品添加剂 &delta -十四内酯   GB 29984-2013 食品添加剂 四氢芳樟醇   GB 29985-2013 食品添加剂 叶醇(顺式-3-己烯-1-醇)   GB 29986-2013 食品添加剂 6-甲基-5-庚烯-2-酮   GB 29987-2013 食品添加剂 丁苯橡胶   GB 29988-2013 食品添加剂 海藻酸钾(褐藻酸钾)   GB 29989-2013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左旋肉碱的测定   GB 1900-2010 第1号修改单 食品添加剂 二丁基羧基甲苯(BHT)第1号修改单   特此公告。   附件:75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BHT第1号修改单.zip   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3年11月29日
  • 新技术新成果——2021年度北京波谱年会之技术报告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5月15日下午,北京波谱年会精彩继续。为了促进波谱学的健康发展,提高波谱技术开发和应用水平,大会邀请了我国多位知名专家分享波谱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应用新进展。北京大学刘国全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实验中心高级工程师王雨松、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雪辉分别主持了技术报告,北京大学宇文泰然研究员、清华大学方显杨助理教授、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王英雄研究员,中轻食品检验认证有限公司樊双喜博士,天津医科大学刘阳平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张荣纯特聘副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黄木华特别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万重庆教授,清华大学薛毅助理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立霞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汪红志高级工程师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骞副研究员分别带来了精彩的报告。北京大学 刘国全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实验中心 王雨松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刘雪辉高级工程师报告人: 北京大学 宇文泰然研究员报告题目: CPMG和CEST实验在生物大分子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数据分析方法CPMG和CEST是研究生物大分子在此时间尺度微观运动的主要核磁实验方法。宇文泰然介绍了生物大分子微观动态性质,CPMG和CEST实验基本原理及其在分子动力学性质研究中的应用及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的CPMG和CEST实验结果分析。报告人: 清华大学 方显杨助理教授报告题目: 整合EPR、SAXS和计算模拟的长链RNA及其复合物的结构研究方显杨在报告中介绍了一种新颖的基于非天然碱基对系统的长链RNA转录后位点特异性自旋标记方法,该方法使得应用基于脉冲电子-电子双共振(PELDOR)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技术研究长链RNA的结构成为可能。报告人: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王英雄研究员报告题目: Ionic Liquid Catalyzed Chitin Biomass Conversion: NMR Study王英雄在报告中说,他最近专注于离子液体催化甲壳素生物质及其相应单糖的转化,利用核磁共振原位技术提出了氮原子生成的途径和可行的反应机理。他引入了纯化学位移NMR谱来确定活性中间体的结构,能够很快阐明反应机理。报告人: 中轻食品检验认证有限公司 樊双喜博士报告题目:液体核磁共振技术标准化研究樊双喜博士分享了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领域应用的优势以及核磁共振技术在葡萄酒/白酒质量控制和真实性鉴别中的应用,他表示中轻食品检验认证有限公司致力于推动我国液体核磁共振技术标准化应用研究进程。报告人: 天津医科大学 刘阳平教授报告题目: 新型双自由基研发及其高场动态核极化性能研究动态核极化(DNP)增强固体核磁共振(ssNMR)技术朝高场或超高场方向发展可实现分辨率和灵敏度的完美结合。报告中,刘阳平教授介绍他课题组新合成的TN双自由基NATriPols将有效拓展DNP增强ssNMR技术在结构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报告人: 华南理工大学 张荣纯特聘副研究员报告题目: 超快魔角旋转下的固体NMR方法学张荣纯介绍了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他课题组发展了新型质子双量子及三量子重耦脉冲序列,该脉冲序列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多量子信号的重耦效率,同时也极大地压制了二维多量子相关谱中的t1噪音,从而提高了谱图的信噪比,节省了实验时间。报告人: 北京理工大学 黄木华特别研究员报告题目:利用固体核磁挖掘多孔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信息黄木华分享了课题组利用固体核磁技术解析多孔高分子结构的相关研究,如利用不同接触时间的CPMAS-13C-NMR, CPPI和CPNQS等固体核磁技术对多孔高分子材料进行研究;利用15N-SSNMR系统地表征偶氮类多孔高分子(Azo-POPs)、酮腙型多孔高分子(TKH-POPs)以及多孔氮化石墨烯(C2N)材料的结构等。报告人: 首都师范大学 万重庆教授报告题目: 配位聚合物框架结构材料中核磁的应用万重庆教授简要介绍了固态核磁在配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包括在配位环境/结构、框架结构、相变及结构动力学方面的应用研究。并结合其课题组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固态核磁在配位聚合物材料的结构组成鉴定的实际应用提供范例。报告人: 清华大学 薛毅助理教授报告题目: 化学交换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其对核磁谱图的影响生物大分子在溶液的化学交换会影响核磁的谱图以及弛豫属性;反过来,从核磁的观测数据也能获得生物大分子构象变化的信息。薛毅分享了课题组从数值模拟出发来帮助理解化学交换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对核磁谱图的影响。报告人: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王立霞副研究员报告题目:1D CEST解析化学交换过程的初步探索王立霞分享了利用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NMR技术建立可实现低浓度分子内氢键物种的检测方法,并以此初步研究分子内H-bond物种参与的反应动力学过程。她期望CEST NMR技术可以给出更多、更直接的分子层面的动态信息,帮助人们认识复杂有机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及生物大分子的动态构象信息。报告人: 华东师范大学 汪红志高级工程师报告题目: 核磁共振波谱基础的计算机仿真实现汪红志介绍的是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将昂贵的硬件、样品和序列通过物理数学建模后融入到核磁共振波谱仿真软件(VMRS),以此批量化的让有机化学等相关专业学生能够学习并实践与实际波谱仪实验过程相同的实操性实验。报告人: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李骞副研究员报告题目: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高精度化学位移在线计算系统李骞介绍了一个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高精度有机分子化学位移在线计算系统平台,该平台能够在线交互式完成分子量小于800的分子的化学位移计算服务,能加快构建分子结构与核磁共振谱图的映射关系过程,为有机分子核磁共振谱图的高效指认及结构精确解析提供一个新的有力支撑。精彩的报告结束后,北京波谱年会第一天的报告也告一段落。第二天,主办方还安排了青年论坛“波谱当自强-嘉宾面对面”研讨会、颁奖典礼等多个环节,仪器信息网将持续跟踪报道!与此同时,多家厂商还在会议同期举办的小型仪器展中展出了他们最新的仪器及应用技术。
  • 人冠状病毒广谱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二)
    上期,展鹏教授团队分享并阐述了冠状病毒的基本结构、冠状病毒的生命周期、抗冠状病毒药物的主要靶点等内容,本期将分享靶向冠状病毒刺突蛋白、RdRp、蛋白酶及宿主靶标的一系列冠状病毒广谱抑制剂,以及其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预防未来的冠状病毒传播具有的重要意义。本文讨论的冠状病毒广谱抑制剂是针对冠状 病毒与宿主的关键靶点开发的抗病毒化合物。现 阶段,根据这类化合物靶向的生理过程不同,分别靶向冠状病毒的侵入过程、RNA复制过程、多聚 蛋白裂解过程以及宿主靶标。4.1靶向冠状病毒侵入过程的抑制剂在抗病毒药物中,侵入抑制剂可以使病毒的生命周期停止在第一步,使其对宿主的危害最小化。SARS-CoV和SARS-CoV-2是通过刺突蛋白与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的ACE2结合而侵入[16], 而MERS侵入所利用的胞外受体是CD26,也称 作二肽基肽酶(DPP4)。刺突蛋白是一种I型跨膜蛋白(图3),分子 表面高度糖基化,它组装成三聚体后,分布在病毒颗粒的最外层,形成了冠状病毒独特的外观。所有冠状病毒刺突蛋白的胞外部分都是由两个相同的结构域结合而成:氨基端的S1亚单位与受体结 合相关,含有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羧基端的S2亚单位含有融合肽 (fusion peptide),与病毒融合相关。在S1完成结合后,S2被细胞表面的TMPRSS2蛋白酶裂解,该过程是病毒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所必需的[17]。因此,靶向S蛋白或TMPRSS2的分子可成为有效的冠状病毒侵入抑制剂。Figure 3 (A-B ) Structure of S protein trimer, from different angles of view ( PDB code :6XM5) ; ( C) Structure of S protein monomer and location of NTD and RBD; (D) Binding mode of S protein with ACE2 ( PDB code: 7KNY)4.1.1 靶向S蛋白的侵入抑制剂在S蛋白抑制剂中,肽类具有高效、低毒的优势[18]。基于ACE2胞外序列设计的水溶性肽 作为潜在的侵入抑制剂曾受到重视,但其体内半衰期短,难以转运到肺泡[19]。为提高成药性, Lei[20]将ACE2片段与人免疫球蛋白IgGl的Fc结构域结合,提高了血浆中稳定性并增强了结合力。目前,已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模拟ACE2的N端螺旋结构域的肽类化合物,如Barh[21]通过扫 描现有的抗菌、抗病毒肽类数据库,得到了10个可能有效阻断S蛋白RBD区域与人ACE2作用 的肽类,但其体内外活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此 基础上,Larue[22]设计了一系列针对刺突蛋白的 ACE2多肽类似物(SAP1 ~SAP6,表1),并在编码荧光素酶并负载SARS-CoV-2刺突蛋白的慢病毒侵染HEK293T-ACE2细胞体系中测定各个多 肽对病毒侵入的抑制作用,各物质活性以半数抑 制浓度(IC50)计量,活性最好为SAP6[(1.90 ± 0. 14) mmol • L-1 ]。同时,上述多肽对SARS- CoV-2刺突蛋白RBD区域的亲和力(Kd)最高为 (0.53 ±0.01) mmol-L-1(SAPl)。Table 1 Amino acid sequence of ACE2 derivatives targeting S proteinCompd.SequenceLocationSAP127-TFLDKFNHEAEDLFYQ42Helix-1SAP237-EDLFYQSSLS5Helix-1SAP379-LAQMYPL-85Helix-3SAP4352-GKGDFRYL-359Helix-11SAP524-QAKTFLDKFNHEA-36Helix-1SAP637-EDLFYQ42Helix-1Curreli等[23]基于ACE2蛋白结合区中30个 氨基酸残基长度的螺旋结构,以8 ~11碳的不饱 和炷链连接肽链上一定跨度的邻近氨基酸,设计了 4个高度螺旋化的装订肽(stapled peptide) NYBSP-1~NYBSP-4,并在 HT1080/ACE2 细胞 与人肺A549/ACE2细胞系中使用基于假病毒的 单循环方法测定了上述多肽分子的EC50值。其中3 个多肽分子显示出了潜在的抗病毒活性:HT1080/ ACE2 中的 EC50值为(1. 9 ~ 4. 1 )μmol• L-1 , A549/ACE2 中 EC50值为(2. 2 ~ 2. 8) μmol • L-1,且在最高测试剂量时,未显示出任何细胞毒性。使用SARS-CoV-2病毒侵染Vero E6细胞时, NYBSP-1显示出了最高的抑制活性,在 17.2 μmol• L-1的浓度完全阻止了细胞病理效应。NYBSP-2和NYBSP-4活性稍低,EC100值为 33 μmol • L-1,NYBSP-4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289 min,代谢稳定性好。Glasgow 采用“受体陷阱”,(receptor trap)策略,合成出高亲和性、高溶解性的ACE2胞外部分结构域,阻止病毒刺突蛋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 ACE2的结合与入侵[24]。基于此策略设计的肽类分子使冠状病毒难以产生抗药性,并可以抑制几乎所有通过ACE2侵入细胞的冠状病毒[25]。在进一步研究中,Glasgow[24]利用计算机/实验组合的蛋白质工程方法,重新设计了能与SARS- CoV-2刺突蛋白结合的ACE2胞外可溶性区域 (氨基酸18-614) 。最终得到的ACE2变体对于单体刺突蛋白RBD区域的KD app ( apparent binding affinity)值已接近100 pmol• L-1。同时,最理想的 “受体陷阱”分子抑制SARS-CoV-2假病毒和真正 SARS-CoV-2 病毒的 IC50值已达到(10~100) ng-mL-1的范围。这类多肽分子有望真正实现针对利用ACE2入侵宿主细胞的冠状病毒的广谱抑制。由于S蛋白分子高度糖基化,可与多糖衍生物产生多种相互作用,引导人们去探索针对S蛋 白的多糖类抑制物。早在2013年,Milewska就证实了N-(2-羟丙基)-3-三甲氨基甲壳素氯化物 (HTCC,1,图4)及其疏水性修饰的同系物(HM- HTCC)是HCOV-NL63的潜在抑制剂[26],并制备 了不同比例的氨基被甲壳素取代的HTCC衍生物, 各自具有对不同种类人冠状病毒的抑制作用[27]。近期,文献报道了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中,HTCC 具有抑制 SARS-CoV-2 和 MERS-CoV 的 活性。尽管HTCC中单个正电基团对于靶标的作用较弱,但冠状病毒连环化的特性和多聚物分 子中的多个位点协同作用使得HTCC可以稳定 结合S蛋白。目前,虽然HTCC仍未被批准用于 临床,但实验已经证明其在肺部局部给药的可行 性,且毒副作用极低口旳。综合考虑,上述各种甲 壳素衍生物联合使用,有望成为广谱抗人冠状病 毒感染的防治药物。Griffithsin(2,图4)是由海藻中分离得到的天 然血凝素,可利用糖基结构域结合病毒包膜糖蛋白中特定的寡糖[29]。已有研究表明,griffithsin可以与多种病毒表面的糖蛋白相互作用,包括HIV gpl20 以及 SARS-CoV 的 S 蛋白[30-31]。2016 年,Millet 等[32]报道了 griffithsin 对于 MERS-CoV 的抑制作用。在2μg • mL-1 浓度下,griffithsin抑制了 MERS 病毒对 Huh-7、MRC-5 和 Vero-81 细 胞系90%以上的感染性。针对迅速爆发的新冠 肺炎疫情,一系列针对griffithsin抗新冠病毒活性 的研究正在展开。Xia等[33]首先发现griffithsin 对SARS-CoV-2假病毒侵染呈现剂量依赖性地抑 制作用,EC50值为293 nmol• L-1 Cai等[34]网进一 步在体外试验中测定了 griffithsin对SARS-CoV- 2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griffithsin对SARS-CoV- 2活病毒的EC50值达63 nmol• L-1,同时对S蛋白 介导的细胞间融合的EC50 值为323 nmol-L-1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团队还报道了 griffithsin与肽 类冠状病毒侵入抑制剂EK1的协同作用。未来, griffithsin可以单独或与EK1联合制成鼻喷剂、吸入剂或凝胶,以预防或治疗新冠肺炎。4. 1.2 TMPRSS2 抑制剂在SARS-CoV或 MERS-CoV的刺突S蛋白 发挥作用之前,要依赖宿主细胞的跨膜蛋白酶 TMPRSS2将其裂解为S1和S2亚单位[35]。针对 这类蛋白酶的抑制剂也可用于阻断各种冠状病毒 的入侵过程。蔡莫司他(nafamostat,3,图5 )最初用于治疗胰腺炎,后发现也是TMPRSS2抑制剂,对MERS- CoV具有拮抗活性[36]。进一步研究发现,蔡莫司 他甲磺酸盐对SARS-CoV-2的EC50值达到了纳摩尔级[37]。同时,在日本批准用于治疗胰腺炎的 药物甲磺酸卡莫司他(camostat mesilate,4,图5) 同样具有抑制TMPRSS2的活性[17],在微摩尔浓度即可有效抑制MERS-CoV感染中合胞体的形成[38],EC50值达到 0.11 μmol• L-1[39]:对 SARS- CoV-2的EC50值为87 nmol• L-1[37]o现阶段仍无 法确定该化合物能否在肺部达到抑制病毒的有效浓度[40],但已有临床研究正在评估其对新冠肺炎的治疗作用。4. 1. 3 宿主细胞激酶抑制剂病毒在生命周期中利用了宿主细胞的若干信 号通路。冠状病毒以内吞方式入侵宿主细胞的过 程中,除S蛋白与ACE2的作用外,还需要Abel- son激酶(Abl)的介导。Abl是细胞中重要的管 家蛋白,参与正常细胞的多个生理过程,同时也与 病毒的入侵与复制密切联系,是开发广谱冠状病 毒抑制剂的有效靶点[41]。伊马替尼(imatinib ,5, 图5)是Abl的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粒 细胞白血病。已有研究证实,伊马替尼通过阻断病毒颗粒与胞内体膜融合,从而抑制病毒以内吞 路径入胞,并在感染早期抑制SARS-CoV和 MERS-CoV的增殖關。据报道,伊马替尼抑制 SARS-CoV-2 增殖的 EC50值达到130 nmol-L-1 , 同时对SARS-CoV-2 S蛋白的RBD区域结合活 性高达2. 32 pimol-L-1,可通过双靶点作用有效 抑制SARS-CoV-2的侵入關。但在细胞实验中, 其毒性较为明显,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或其他冠状 病毒感染前还要经过充分评估。目前,世界范围 内已有多项伊马替尼针对新冠肺炎的临床试验正 在进行(NCT04394416、EudraCT2020-001236-10、 NCT04357613)。4. 1. 4 组织蛋白酶L与Furin蛋白酶抑制剂组织蛋白酶L位于宿主细胞的胞内体,在无 TMPRSS2表达的细胞中,组织蛋白酶L发挥裂 解活性,介导病毒粒子与胞内体膜融合,从而完成侵入过程[44]。2003年,SARS-CoV疫情引起了人 们对组织蛋白酶L抑制剂研发的重视。随后的十几年内,已发现数种具有抗冠状病毒活性的组 织蛋白酶L抑制剂。其中,K11777(6,图5)是通 过筛选2 000余个人组织蛋白酶抑制剂发现的[45],其对人体或某些寄生虫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具 有显著抑制作用。K11777抑制SARS-CoV和 MERS-CoV感染的EC50值分别达到0.68 nmol• L-1与46 nmol• L-1,但其不可逆的共价结合机制可能导致较强的毒副作用。目前,K11777仅作为锥虫 病治疗药物进行临床试验M ,其针对SARS- CoV-2的抑制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确证。SARS-CoV-2 S蛋白的裂解过程也可依赖 Furin蛋白酶进行。Cheng[47]研究了以蔡基荧光 素(naphthofluorescein, 7,图5 )为代表 的数个 Furin蛋白酶抑制剂,证实了此类分子可抑制SARS-CoV-2的感染进程及细胞病理效应。但冠状病毒侵入细胞的不同路径中的关键酶具有互补作用,因此单一种类的蛋白酶抑制剂难以起效[48],而多种抑制剂联用的毒性可能大幅度增加。针对冠状病毒生命周期中宿主蛋白酶的药物应用尚存在一定的风险与挑战。4.2靶向冠状病毒RNA复制过程的抑制剂针对冠状病毒另一类极为重要的治疗靶标是 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由非结构蛋白 nspl2、nsp7与nsp8结合构成。其活性位点高度保守,包括在一个β转角中突出的两个连续的天 冬氨酸残基样[49],在不同的正链RNA病毒如冠状病毒和HCV中结构相似[50]。RdRp作为RNA复 制的工具,在病毒的复制中具有重要作用[51]。同 时该酶结构高度特异化,人体无同源酶,是药物开 发的优良靶点。4. 2. 1 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抑制剂瑞德西韦(remdesivir ,8,图6-A)是一种腺昔 酸类似物,作为RNA聚合酶的广谱抑制剂,能够抑制人与鼠冠状病毒[52]。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证明瑞德西韦在体外针对SARS-CoV-2具有抑制活性, 其抑制 SARS-CoV-2 的 EC50值为 0.77μmol• L-1, 且CC50值大于100 μmol• L-1[53]。基于“老药新用”的原则,2020年10月23日,瑞德西韦获得美 国FDA的正式使用批准,用于治疗12岁以上的新冠肺炎患者[54]。作为一种核昔类似物,瑞德西韦可以与 SARS-CoV、MERS-CoV 和 SARS-CoV-2 RdRp 的 NTP结合位点相互作用。其代谢后以核昔母体9 (GS-441524,图6-A)的形式掺入新生的子代 RNA链中,但允许子链RNA的进一步延长。瑞 德西韦在新生链中移动到-4位时,分子中1,-氰基 与RdRp侧链的Ser861残基发生空间上的碰撞,阻碍了 RdRp在RNA链上的进一步移动,进而导致RNA复制终止(图6-B)。由于终止作用是在瑞德西韦结合RdRp后发生的,该过程称为延迟链终止[54]。延迟链终止机制的RdRp抑制剂针对冠状病 毒具有一定的抗耐药性。包括SARS-CoV-2在内 的冠状病毒会编码具有核酸外切酶活性的nspl4,该酶可以在3,端切除掺入RNA链的异常 碱基,并重启正确的RNA合成[56]。在此机制下, 导致RNA合成即时终止的分子,如去除3,羟基 的核甘类似物,在插入后会被nspl4切除。相对地,在一定延迟后使RNA链合成终止的RdRp抑制剂可有效逃脱nspl4的校对。但研究证实,核酸外切酶仍会识别并切除部分含有瑞德西韦的子 链RNA,并重启RNA复制[57]。同时,病毒体外 传代实验中发现了针对瑞德西韦的耐药现象。与 SARS-CoV-2相似的鼠肝炎病毒(MHV)传代培 养至23代后,其RdRp中出现了不利于瑞德西韦 结合的氨基酸突变[58]。一系列瑞德西韦的临床试验也引起了研究人 员对其临床疗效的争议。2020年5月,原研公司 吉利德发布了适应性试验的“最终报告” (NCT04280705)[59],称瑞德西韦在临床中可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呼吸系统症状。但WHO在2020 年12月2日发表的“团结实验” (NCT04315948) 结果显示,瑞德西韦无法显著改善总体死亡率、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疗效仍待改进[60]。Spin-ner[61]在为期11天的周期内研究了瑞德西韦针 对新冠肺炎轻中症患者的疗效(NCT04292730), 结果表明,在治疗期间,虽然患者的某些临床数 据出现显著改变,但并不表示任何程度的病情改善。近H,Li[62]在一系列细胞实验中比较了瑞德 西韦与核昔母体GS-441524在体外细胞中的抗病毒能力。结果显示,GS-441524在Vero E6细胞 系中对SARS-CoV-2的抑制能力略强于瑞德西韦,但在Calu-3和Caco-2细胞系中活性稍弱。GS-441524亦可显著提高感染鼠肝炎病毒 (MHV)小鼠的生存率,初步展示出广谱抗病毒作用。由于GS-441524合成方便、成本低、可口服, 同样有望成为治疗SARS-CoV-2的候选药物。法匹拉韦(favipiravir, 10,图7)最早在日本上 市,用于治疗流感,其通过与RdRp活性位点结合 发挥抑制活性[63],对所有种类及亚型的流感病毒均有拮抗作用,具有治疗多种RNA病毒感染的 潜力。此外,法匹拉韦在抑制病毒RdRp的同时, 不对哺乳动物机体的RNA及DNA合成路径产生影响[64-65]。虽然法匹拉韦在体外试验中对 SARS-CoV-2的抗病毒活性较低(EC50 = 62μmol• L-1),但在两次临床试验中均显示出良 好的效果3项7]。利巴韦林(ribavirin, 11,图7)是已上市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治疗丙型肝炎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靶向病毒 RdRp而使病毒基因组RNA中出现多位点突变, 最终导致病毒mRNA加帽终止,进而抑制病毒 RNA合成[68]。利巴韦林的疗效已经在SARS- CoV和MERS感染者中得到了证实,但严重的不 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69]。且在体内外实验中,利巴韦林对SARS-CoV-2感染的疗效约为瑞德西韦的1 /100[53]。综合考虑,利巴韦林治疗 SARS-CoV-2感染的药效、安全性及潜在的毒性 作用有待在临床试验中进一步研究。Galidesivir( BCX4430,12,图 7 )也是腺昔酸 类似物,最初为病毒RNA聚合酶抑制剂,曾被用 来治疗丙型肝炎,且对多种RNA病毒如SARS- CoV,MERS-CoV, Ebola 病毒和 Marburg 病毒具 有广谱抑制活性。在生物体内,galidesivir首先被 转化成相应的三磷酸核昔,再以此形式插入病毒 新合成的RNA链中,导致RNA转录或复制的提 前终止[70]。因此,其有望成为治疗新冠肺炎的候 选药物[71]。阿兹夫定(azvudine,FNC,13,图7)是首个核 首类双靶点HIV抑制剂,针对多种HIV耐药毒株有良好的抑制活性[72]。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在我国进行的一项临床试验(CTR2000029853)显 示,阿兹夫定可以显著缩短新冠肺炎轻中症状患 者的核酸转阴时间,对重症患者也具有潜在的治 疗作用。同时临床上未观察到任何与药物有关的 不良反应,安全性有充分保障。目前针对阿兹μmol• L-1。特别是 S416的选择指数达到10 000以上,且无激酶抑制 活性,在治疗浓度下对宿主细胞毒性极小,基本克 服了脱靶效应,作为广谱抗冠状病毒抑制剂具有 极大的开发潜力。此外,DHODH抑制剂有望在 新冠肺炎的治疗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降低“细 胞因子风暴”产生的炎症损伤。参考文献见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第31卷 第9期,2021年9月总173期
  • 卫生部征集55种食品添加剂的技术必要性和安全性评价材料
    各有关单位:  根据工作安排,我部正在组织修订《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为做好标准修订工作,现征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附录A中L-半胱氨酸盐酸盐等55种食品添加剂的技术必要性和安全性评价材料。对于上述食品添加剂品种中已无技术必要性或安全性存在问题的,我部将组织重新评估和审查,并按照《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予以处理。请于2012年1月31日前按下列方式反馈意见:传真010-67711813或电子信箱gb2760@gmail.com。  附件:L-半胱氨酸盐酸盐等55种食品添加剂  二○一二年一月九日  附件:L-半胱氨酸盐酸盐等55种食品添加剂序号食品添加剂品种名称功能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g)备注1. L-半胱氨酸盐酸盐面粉处理剂06.03.02.03发酵面制品0.06 06.08冷冻米面制品0.6以L-半胱氨酸盐酸盐计2. 2,4-二氯苯氧乙酸防腐剂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0.01残留量≤2.0mg/kg04.02.01.02经表面处理的新鲜蔬菜0.01残留量≤2.0mg/kg3. 2-苯基苯酚钠盐防腐剂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仅限柑橘类)0.95残留量≤12mg/kg4. 4-苯基苯酚防腐剂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仅限柑橘类)1.0残留量≤12mg/kg5. 4-己基间苯二酚抗氧化剂09.01鲜水产(仅限虾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残留量≤1mg/kg6. 半乳甘露聚糖其他表A.2 7. 冰结构蛋白其他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8. 不饱和脂肪酸单甘酯乳化剂02.02水油状脂肪乳化制品10.0 9. 茶黄色素着色剂04.01.02.09装饰性果蔬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5.02糖果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7.02.04糕点上彩装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含发酵型产品等)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02.02风味饮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茶味、咖啡味及其他味饮料等)(仅限果味饮料)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5.01茶饮料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5.02配制酒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0. 茶绿色素着色剂04.01.02.09装饰性果蔬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5.02糖果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7.02.04糕点上彩装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含发酵型产品等)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02.02风味饮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茶味、咖啡味及其他味饮料等)(仅限果味饮料)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5.01茶饮料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5.02配制酒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1. 刺梧桐胶稳定剂01.01.03调制乳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2.02水油状脂肪乳化制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2. 单辛酸甘油酯防腐剂06.03.02.01生湿面制品(如面条、饺子皮、馄饨皮、烧麦皮)1.0 07.02糕点1.0 07.04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豆馅)1.0 08.03.05肉灌肠类0.5 13. 多穗柯棕着色剂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4 05.02糖果0.4 14.04.01.01可乐型碳酸饮料1.0 15.02配制酒0.4 14. 甘草甜味剂04.01.02.08蜜饯凉果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5.02糖果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7.03饼干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8.03.08肉罐头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2.0调味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4.0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类除外)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5. 甘草酸三钾甜味剂04.01.02.08蜜饯凉果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5.02糖果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7.03饼干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8.03.08肉罐头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2.0调味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4.0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类除外)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6. 柑桔黄着色剂06.03.02.02生干面制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7. 谷氨酰胺转氨酶 稳定剂和凝固剂04.04豆制品0.25 18. 海萝胶增稠剂05.02.01胶基糖果10.0 19. 黑加仑红着色剂07.02.04糕点上彩装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4.04.01碳酸饮料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5.03.03果酒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20. 红花黄着色剂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5 04.01.02.04水果罐头0.2 04.01.02.08蜜饯凉果0.2 04.01.02.09装饰性果蔬0.2 04.02.02.03腌渍的蔬菜0.5 04.02.02.04蔬菜罐头0.2 04.05.02.01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0.5 05.02糖果0.2 06.04.02.01八宝粥罐头0.2 06.07方便米面制品0.5 06.10粮食制品馅料0.5 07.02.04糕点上彩装0.2 08.02.02腌腊肉制品类(如:咸肉、腊肉、板鸭、中式火腿、腊肠)0.5 12.0调味品(12.01盐及代盐制品除外)0.5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0.2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01碳酸饮料0.2 14.04.02.02风味饮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茶味、咖啡味及其他味饮料等)(仅限果味饮料)0.2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5.02配制酒0.2 16.01果冻0.2如用于果冻粉,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16.06膨化食品0.5 21. 葫芦巴胶增稠剂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1 05.0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0.2 06.03.01小麦粉0.3 07.0焙烤食品0.15 22. 黄蜀葵胶增稠剂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5.0 04.01.02.05果酱10.0 07.01面包10.0 07.02糕点10.0 07.03饼干10.0 23. 己二酸酸度调节剂05.02.01胶基糖果4.0 14.06固体饮料类0.01 16.01果冻0.1如用于果冻粉,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24. 姜黄素着色剂02.02.01.02人造黄油及其类似制品(如黄油和人造黄油混合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15 04.05.02.01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5.0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0.01 05.02.01胶基糖果0.7 05.04装饰糖果(如工艺造型,或用于蛋糕装饰)、顶饰(非水果材料)和甜汁0.5 06.03.02.04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裹粉、煎炸粉0.3 06.07方便米面制品0.5 06.10粮食制品馅料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1.05调味糖浆0.5 12.10复合调味料0.1 14.04.01碳酸饮料0.01 16.01果冻0.01如用于果冻粉,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16.06膨化食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25. 金樱子棕着色剂07.02糕点0.9 07.04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1.0 14.04.01碳酸饮料1.0 15.02配制酒0.2 26. 酒石酸酸度调节剂表A.2 27. 聚二甲基硅氧烷被膜剂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0.0009 04.02.01.02经表面处理的新鲜蔬菜0.0009 28. 聚乙二醇被膜剂05.03糖果和巧克力制品包衣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29. 聚乙烯醇被膜剂05.03糖果和巧克力制品包衣18.0 30. 联苯醚(二苯醚)防腐剂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仅限柑橘类)3.0残留量≤12mg/kg31. 罗汉果甜苷甜味剂表A.2 32. 落葵红着色剂05.02糖果0.1 07.02.04糕点上彩装0.2 14.04.01碳酸饮料0.13 16.01果冻0.25如用于果冻粉,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33. 密蒙黄着色剂05.02糖果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7.01面包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7.02糕点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02.02风味饮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茶味、咖啡味及其他味饮料等)(仅限果味饮料)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5.02配制酒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34. 偏酒石酸酸度调节剂04.01.02.04水果罐头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35. 桑椹红着色剂04.01.02.08.06果糕类5.0 05.02糖果2.0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1.5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02.02风味饮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茶味、咖啡味及其他味饮料等)(仅限果味饮料)1.5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5.03.03果酒1.5 16.01果冻5.0如用于果冻粉,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36. 沙棘黄着色剂02.01.01.02氢化植物油1.0 07.02.04糕点上彩装1.5 37. 酸枣色着色剂04.02.02.03腌渍的蔬菜1.0 05.02糖果0.2 07.02糕点0.2 12.04酱油1.0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1.0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02.02风味饮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茶味、咖啡味及其他味饮料等)(仅限果味饮料)1.0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38. 橡子壳棕着色剂14.04.01.01可乐型碳酸饮料1.0 15.02配制酒0.3 39. 辛基苯氧聚乙烯氧基被膜剂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0.075 04.02.01.02经表面处理的新鲜蔬菜0.075 40. 薪草提取物稳定剂和凝固剂04.04.01.01豆腐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41. 叶绿素铜钾盐着色剂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5 04.02.02.04蔬菜罐头0.5 04.04.01.06熟制豆类0.5 04.05.02加工坚果与籽类0.5 05.02糖果0.5 07.0焙烤食品0.5 14.0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类除外)0.5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果蔬汁(肉)饮料除外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5.02配制酒0.5 16.01果冻0.5如用于果冻粉,以冲调倍数增加42.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钙抗氧化剂12.10复合调味料0.075 43. 乙萘酚防腐剂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仅限柑橘类)0.1残留量≤70mg/kg44. 玉米黄着色剂02.01.01.02氢化植物油5.0 05.02糖果5.0 45. 藻蓝(淡、海水)着色剂01.06干酪0.8 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8 05.02糖果0.8 12.09.01香辛料及粉0.8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0.8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02.02风味饮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茶味、咖啡味及其他味饮料等)(仅限果味饮料)0.8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6.01果冻0.8如用于果冻粉,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46. 皂荚糖胶增稠剂03.01冰淇淋、雪糕类4.0 06.03.01.02专用小麦粉(如自发粉、饺子粉)4.0 12.0调味品4.0 14.0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类除外)4.0固体饮料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47. 植酸钠抗氧化剂02.01基本不含水的脂肪和油0.2 04.01.02加工水果0.2 04.02.02加工蔬菜0.2 05.04装饰糖果(如工艺造型,或用于蛋糕装饰 )、顶饰(非水果材料)和甜汁0.2 08.02.02腌腊肉制品类(如咸肉、腊肉、板鸭、中式火腿、腊肠)0.2 08.03.01酱卤肉制品类0.2 08.03.02熏、烧、烤肉类0.2 08.03.03油炸肉类0.2 08.03.04西式火腿(熏烤、烟熏、蒸煮火腿)类0.2 08.03.05肉灌肠类0.2 08.03.06发酵肉制品类0.2 09.01鲜水产(仅限虾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残留量≤20mg/kg11.05调味糖浆0.2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0.2 48. 仲丁胺防腐剂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残留量:柑橘(果肉)≤0.005mg/kg,荔枝(果肉)≤0.009mg/kg,苹果(果肉)≤0.001mg/kg04.02.01新鲜蔬菜(仅限蒜苔和青椒)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残留量≤3mg/kg49. 花生衣红着色剂05.02糖果0.4 07.03饼干0.4 08.03.05肉灌肠类0.4 14.04.01碳酸饮料0.1 50. 甲壳素(几丁质)增稠剂、稳定剂02.01.01.02氢化植物油2.0 02.05其他油脂或油脂制品(仅限植脂末)2.0 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2.0 04.01.02.05果酱5.0 04.05.02.04坚果与籽类的泥(酱),包括花生酱等2.0 12.03醋1.0 12.10.02.01蛋黄酱、沙拉酱2.0 14.03.01.03乳酸菌饮料2.5 15.03.05啤酒和麦芽饮料0.4 51. 甲基纤维素增稠剂表A.2 52. 蓝锭果红着色剂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1.0 05.02糖果2.0 07.02糕点(07.02.04糕点上彩装除外)2.0 07.02.04糕点上彩装3.0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1.0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02.02风味饮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茶味、咖啡味及其他味饮料等)(仅限果味饮料)1.0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53. 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乙酰磺胺酸甜味剂01.02.02风味发酵乳0.79 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68 04.01.02.04水果罐头0.35 04.01.02.05果酱0.68 04.01.02.08.01蜜饯类0.35 04.02.02.03腌渍的蔬菜0.20 05.02 糖果4.5 05.02. 01胶基糖果(仅限无糖胶基糖果)5.00 06.04.02.01八宝粥罐头0.35 11.04餐桌甜味料0.09 12.0调味品1.13 12.04酱油2.00 14.0饮料类(包装饮用水除外)0.68 54. 酸性磷酸铝钠膨松剂06.03.02.04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裹粉、煎炸粉 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干品中铝的残留量≤100mg/kg06.03.02.05油炸面制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干品中铝的残留量≤100mg/kg07.0焙烤食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干品中铝的残留量≤100mg/kg55. 液体二氧化碳(煤气化法)防腐剂14.04.01碳酸饮料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5.03.06其他发酵酒类(充气型)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 , DIV0.075 43. 乙萘酚防腐剂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仅限柑橘类)0.1残留量≤70mg/kg44. 玉米黄着色剂02.01.01.02氢化植物油5.0 05.02糖果5.0 45. 藻蓝(淡、海水)着色剂01.06干酪0.8 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8 05.02糖果0.8 12.09.01香辛料及粉0.8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0.8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02.02风味饮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茶味、咖啡味及其他味饮料等)(仅限果味饮料)0.8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6.01果冻0.8如用于果冻粉,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46. 皂荚糖胶增稠剂03.01冰淇淋、雪糕类4.0 06.03.01.02专用小麦粉(如自发粉、饺子粉)4.0 12.0调味品4.0 14.0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类除外)4.0固体饮料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47. 植酸钠抗氧化剂02.01基本不含水的脂肪和油0.2 04.01.02加工水果0.2 04.02.02加工蔬菜0.2 05.04装饰糖果(如工艺造型,或用于蛋糕装饰 )、顶饰(非水果材料)和甜汁0.2 08.02.02腌腊肉制品类(如咸肉、腊肉、板鸭、中式火腿、腊肠)0.2 08.03.01酱卤肉制品类0.2 08.03.02熏、烧、烤肉类0.2 08.03.03油炸肉类0.2 08.03.04西式火腿(熏烤、烟熏、蒸煮火腿)类0.2 08.03.05肉灌肠类0.2 08.03.06发酵肉制品类0.2 09.01鲜水产(仅限虾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残留量≤20mg/kg11.05调味糖浆0.2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0.2 48. 仲丁胺防腐剂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残留量:柑橘(果肉)≤0.005mg/kg,荔枝(果肉)≤0.009mg/kg,苹果(果肉)≤0.001mg/kg04.02.01新鲜蔬菜(仅限蒜苔和青椒)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残留量≤3mg/kg49. 花生衣红着色剂05.02糖果0.4 07.03饼干0.4 08.03.05肉灌肠类0.4 14.04.01碳酸饮料0.1 50. 甲壳素(几丁质)增稠剂、稳定剂02.01.01.02氢化植物油2.0 02.05其他油脂或油脂制品(仅限植脂末)2.0 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2.0 04.01.02.05果酱5.0 04.05.02.04坚果与籽类的泥(酱),包括花生酱等2.0 12.03醋1.0 12.10.02.01蛋黄酱、沙拉酱2.0 14.03.01.03乳酸菌饮料2.5 15.03.05啤酒和麦芽饮料0.4 51. 甲基纤维素增稠剂表A.2 52. 蓝锭果红着色剂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1.0 05.02糖果2.0 07.02糕点(07.02.04糕点上彩装除外)2.0 07.02.04糕点上彩装3.0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1.0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02.02风味饮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茶味、咖啡味及其他味饮料等)(仅限果味饮料)1.0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53. 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乙酰磺胺酸甜味剂01.02.02风味发酵乳0.79 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68 04.01.02.04水果罐头0.35 04.01.02.05果酱0.68 04.01.02.08.01蜜饯类0.35 04.02.02.03腌渍的蔬菜0.20 05.02 糖果4.5 05.02. 01胶基糖果(仅限无糖胶基糖果)5.00 06.04.02.01八宝粥罐头0.35 11.04餐桌甜味料0.09 12.0调味品1.13 12.04酱油2.00 14.0饮料类(包装饮用水除外)0.68 54. 酸性磷酸铝钠膨松剂06.03.02.04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裹粉、煎炸粉 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干品中铝的残留量≤100mg/kg06.03.02.05油炸面制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干品中铝的残留量≤100mg/kg07.0焙烤食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干品中铝的残留量≤100mg/kg55. 液体二氧化碳(煤气化法)防腐剂14.04.01碳酸饮料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5.03.06其他发酵酒类(充气型)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 好可怕,微塑料成“达摩克利斯之剑”,监控微塑料颗粒,迫在眉睫!
    热点聚焦图片来源于http://www.mnn.com显微镜下微塑料4月7日,一篇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上的研究论文显示,来自英国赫尔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活人的肺部深处发现了微塑料;3月25日,发表在另一环境科学领域《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期刊上的研究论文显示,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人类志愿者的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不久前,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研究论文,通过调查来自中国11个省市参与者的粪便样本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证据:咱们经常喝瓶装水、吃外卖食品以及工作性质为粉尘暴露的参与者,其粪便中的微塑料更多… … 可怕,在这个被微塑料浸染的环境里,微塑料已经不仅仅存在于山川和河流中,存在于空气和食物中,竟然已经存在于人类的血液和器官里。 什么是微塑料?微塑料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是形状多样的非均匀塑料颗粒混合体,属于新型污染物之一。它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吸附污染物能力强,可以在环境中到处游荡,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如何进入人体?人类摄入微塑料的主要来源是饮用水,如瓶装水、自来水、地表和地下水;再就是食物,主要是甲壳类海鲜、啤酒和盐;还有如牙膏、磨砂洗面奶及日用品中的塑胶颗粒以及衣物、地毯等制品中释放出的微纤维,通过呼吸摄入人体等。 如何检测?无论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还是《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文件中不难看出,微塑料作为一类重要的新污染物,已经引起国家重视。在微塑料监测中,检测方法主要分为热分析法和光谱分析法两大类。热分析法主要是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r-GCMS)、热萃取解析-气质联用(TED-GCMS),光谱分析法主要是傅立叶红外光谱法(FT-IR)、拉曼光谱法以及其它方法等。 GC-MS或成为微塑料分析关键在微塑料检测中,光谱分析法主要用于根据颗粒数量、颗粒大小和形状来评估微塑料污染,并不能给出聚合物组成的指示,也不能识别添加剂。而Py-GC-MS为微塑料分析领域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选择,可用于微塑料颗粒的聚合物类型以及相关的有机塑料添加剂的识别和定量,这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起到关键的作用。东西分析作为国内较早成立的科学分析仪器生产厂商之一,在2007年推出自主研发的商品化气质联用仪GC-MS3100,是中国分析仪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西分析推出多款GC-MS系列产品。可以为微塑料检测方面提供相关解决方案及产品服务。 产 品GC-MS3200气相色谱(四极)质谱联用仪国内商品化气质联用仪第二代产品;DC补偿技术,进一步改善了信噪比;高速直流补偿技术,有效地改善了分辨率;可调正化学电离源(PCI)功能,拓展了应用领域。 GC-MS3100气相色谱(四极)质谱联用仪离子源:EI源,独立加热系统;检测器:带高压转换打拿极电子倍增器;色谱部分:EPC全自动气路,可连接多种前处理设备及进样装置。GC-MS3110车载气相色谱(四极)质谱联用仪 气路EPC电子流量控制;可配置如NIST\WILEY\DRUG等谱图库;符合《移动实验室仪器设备通用技术要求》;车载减震系统设计、专用气源、专用电源系统。GC x GC TOF MS 3300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 采用GC x GC消除扰动四喷口调制器,减少对柱温箱的干扰;独立控温双柱温箱结构,使仪器控制更灵活,适用面更广;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具有可选择性去除背景离子功能;系统集成运行控制。 最 后微塑料静静入侵,精确有效的分析方法变得迫在眉睫。抗击微塑料污染的道路道阻且长,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 我国废弃塑料污染防治战略
    一、前言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橡胶和合成纤维等具有密度小、易加工、高性能、多功能等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 。塑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19 年我国塑料加工制品高达 8.184×107 t,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 。但不规范生产、使用塑料制品和堆放塑料废弃物等问题,造成废弃塑料在环境中的长期累积,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资源浪费,必须进行治理。据统计,截至 2015 年全球已累积生产了约 8.3×109 t 塑料制品,废弃量约 6.3×109 t,仅有 9% 被回收利用 。2019 年我国产生废弃塑料 6.3×107 t,仅回收利用 1.89×107 t 。废弃塑料污染防治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是实施党中央建设绿水青山、美丽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废弃塑料污染现状及回收利用技术的基础上,从塑料全生命周期评价、废弃塑料全方位全链条污染防治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废弃塑料污染防治的措施建议,为促进我国塑料工业和国民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绿水青山、美丽中国提供政策及技术参考。二、废弃塑料污染与防治现状分析(一)废弃塑料的污染现状1. 废弃塑料的来源废弃塑料根据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工业源、农业源、医用源和生活源四大类。工业源废弃塑料主要指塑料成型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料及废弃工业塑料制品,大多来源明确,相对集中,原料品质较好,回收利用价值高;农业源废弃塑料主要包括废弃农用地膜、棚膜、农用管道、农药包装等,其中农膜废弃量最大,使用废弃后处理困难,残留在田间,不易降解,污染农田,危害生态环境;医用源废弃塑料主要源于医疗卫生及防疫过程中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如防护服、医用外科口罩、防护目镜等,是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危险废物;生活源废弃塑料为日常生活活动产生的废弃塑料制品,品种多、分散广、难收集,如塑料瓶、塑料包装袋、纸塑复合材料及其他失去使用价值的塑料制品等。2. 废弃塑料的危害目前,我国固体废物年产生总量超 1×1010 t,其中废弃塑料约为 6.3×107 t,占固体废物的 0.6% 左右,但由于塑料化学结构稳定,难以自然降解,其不当使用和处置以及多年的累积效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极大的资源浪费,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特别是塑料快餐盒、塑料包装袋和农业塑料薄膜等一次性塑料制品,其使用量大、面广,使用周期短,废弃后大部分与生活垃圾或土壤混合,回收难度大,因而严重污染土壤、高山、海洋等,导致城市“垃圾围城”,珠峰“海拔最高的垃圾场”等环境污染事件。部分难回收废弃塑料在焚烧处理过程中释放大量有毒气体,产生大量粉尘和烟雾,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引起雾霾。同时,我国石油资源匮乏,2018 年对外依赖度超过 70%,进口石油约 1/3 用于合成塑料制品。废弃塑料如不能循环回收利用,是对石油、煤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巨大浪费。废弃塑料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极具回收利用价值。通过废弃塑料有效处理处置,尤其是回收利用,有望解决塑料污染难题。(二)全球废弃塑料污染防治现状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球日益重视废弃塑料的污染治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不断发起多项大规模全球运动,以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废弃塑料制品,如 2017 年启动全球“清洁海洋运动”,呼吁政府、行业和消费者减少塑料的生产和过度使用; 2019 年将废塑料纳入《巴塞尔公约》的管控范围。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一系列公约、政策和法规,建立了塑料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如美国的《资源保护与回收利用法》、欧盟的《欧盟限塑令》、日本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等。发达国家人工成本高昂,环保措施严苛,长期将废塑料大量出口到其他国家,如据美国废料回收工业协会(ISRI)统计,2017 年美国出口废塑料达 2×106 t,其中出口到中国的约占其出口量的 70%,中国禁止洋垃圾进口后,如何处理巨量废弃塑料是其需解决的问题。(三)我国废弃塑料污染防治现状1. 我国废弃塑料治理现状我国废弃塑料处置方式主要包括回收利用、焚烧、填埋等方式,建国以来废弃塑料流向如图 1 所示。2019年我国塑料废弃量约为6.3×107 t,其中,一次性塑料产品如塑料袋、农膜、饮料瓶,年废弃量超过 2×107 t,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另外,家电、汽车、建筑等塑料制品,也随着相关产品进入淘汰期,成为废弃塑料的重要来源。我国废弃塑料流向主要包括回收利用、焚烧、填埋处理和环境中积累等四个方面:30% 废弃塑料被回收利用,14% 被焚烧发电回收热能,36% 被填埋或任意丢弃,大量积累在自然环境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图 1 1949—2019 年我国废弃塑料流向统计 2. 我国废弃塑料防治的主要原则及法律体系我国十分重视废弃塑料的污染防治,1995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家各部委、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制定了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逐步完善了废弃塑料防治法律体系,提出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全过程管理、分类管理等原则。最近,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废弃塑料污染,国家推出了新的塑料污染治理法规。2019 年 9 月 9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2020 年 1 月 16 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推动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规范化、集中化和产业化,强化创新引领、科技支撑,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此外,我国还出台了“无废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为我国废弃塑料污染防治和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3. 我国废弃塑料污染防治科技支撑情况国家各部委高度重视废弃塑料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的科技立项。科学技术部多次立项废旧塑料制品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系列科研项目,在“十三五”期间开展“固废资源化”重点研发计划,在全生物降解塑料及其新型制品、废旧塑料制品智能化回收与再利用、二次资源高值化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布局,初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塑料垃圾回收利用技术链条,带动了废弃塑料循环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如图 2 所示。图 2 我国塑料垃圾污染防治与回收利用全流程技术体系4. 我国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及企业现状废旧塑料回收行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很大。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废旧塑料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以中国塑料加工协会、中国合成树脂协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等三大行业协会为依托,形成了一批较大规模的再生塑料回收交易市场和加工集散地,建成了 25 个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包含 21 个废弃塑料回收利用园区 。据统计, 2019年国内废塑料回收利用量为 1.89×107 t,回收率接近 30%,回收总值达 1000 亿元以上,国内登记注册从事废塑料加工的企业共有 3000 多家,年再生塑料加工能力超过 1×104 t 的企业达到 300 家,年再生塑料加工能力超过 5×104 t 的企业达到 50 家 。(四)废弃塑料回收利用技术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主要包括物质回收和能量回收两大类,各种主要回收方法详见图 3。国际回收标准指南按回收优先顺序,将废弃塑料回收利用分为四级,第一、二级为材料再生,即物理回收,第三级为化学回收,制取化学品或油品,第四级为废弃塑料焚烧,回收能量。图 3 废弃塑料回收利用技术1. 物理回收物理回收不改变塑料化学组成,主要通过收集—粗略分类挑选—简单清洗破碎—熔融加工等制备再生塑料制品,广泛用于单一材质的热塑性废弃塑料回收利用,如回收利用废弃聚酯瓶制备再生涤纶纤维、废弃聚苯乙烯泡沫制备装饰制品等。但塑料制品 60% 以上是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器、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结构件和功能件,其所需的高性能多功能通过共混复合、交联等实现,废弃后难以回收利用。传统熔融加工方法,因共混复合型器件难分类难分离,组分相容性差、熔点差异大、熔体黏度不匹配,再生制品相畴尺寸大,性能差,无应用价值;交联型不熔不溶,难再加工,大多只有填埋或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资源浪费,已成为解决塑料污染治理的瓶颈和难点。2. 化学回收化学回收采用裂解技术将废弃塑料降级回收为可再次使用的燃料(汽油、柴油等)或化工原料(乙烯、丙烯等)。由于化学回收装备复杂、能耗高,从经济角度一直被认为难以推广应用。近年来化学回收技术发展迅速,许多企业已做到了商业化,并拟在未来扩大规模。但是高温热裂解温度高,反应时间长,产率低,产物复杂,易产生有害废气造成二次污染,经济性较差;催化裂解和溶剂分解是化学回收的发展方向,但尚需提高催化剂效率和发展绿色溶剂 。3. 能量回收能量回收,即燃烧回收热能,主要适用于传统物理法和化学法无法回收利用的污染严重的废旧塑料,通过垃圾焚烧产生高温气体用于发电。但焚烧会产生氯化氢、二噁英、多环芳烃等有毒气体,造成大气二次污染。应加大开展先进的绿色高温焚烧设备的研制,实现安全清洁焚烧。三、全方位全链条防治废弃塑料污染(一)塑料全生命周期评价对塑料生命周期管理基于其制品综合环境评价,即:从最初的原油开采、合成、加工、应用,到最终的废弃物处理,进行全过程跟踪,评价其在整个生命周期间的所有投入及产出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如图 4 所示。同时,根据应用和处理方式,反过来指导合成和加工,改进工艺、改善管理,实现塑料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降低塑料污染。采用高效的办法对塑料进行生命周期管理,发展资源安全利用集成技术,可以提高塑料的使用效率,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图 4 塑料生命周期示意图(二)从合成 - 加工 - 应用 - 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全方位全链条防治废弃塑料污染通过对塑料制品合成、加工、应用和废弃物处理等阶段全生命周期评价和分析,提出废弃塑料污染防治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通过开展塑料制品源头减量、原料及产品替代、废塑料高值利用及安全处理等措施来全方位全链条防治废弃塑料污染。1. 从合成环节防治废弃塑料污染大多数塑料来源于不可再生石化资源,合成工艺成熟、规模大、成本低,应用相当广泛,产量持续增加。但石油为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高达 70.9%,且这些塑料大分子主链以 C—C 键连接,自然界中难降解;而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热固性塑料材料为三维网状结构,不溶不熔,难回收利用。对废弃塑料污染防治需从源头出发,建立源头减量合成技术体系,合成高性能、长寿命、易回收的石油基高分子材料,加强可循环、易回收产品开发;发展高性价比生物降解塑料,如聚乳酸、二氧化碳共聚物等,实现可控降解、提升材料综合性能;发展低成本、高产量的新型聚合技术,重点发展我国已规模化工业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材料如聚乙烯醇等,替代需填埋处置的一次性制品;发展清洁规模化利用生物质资源如纤维素、甲壳素等的先进技术,从源头实现塑料污染防治。2. 从加工环节防治废弃塑料污染塑料制品性能不仅与其分子结构有关,还依赖于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多层次多尺度结构。通过共混复合、填充增强、交联、发泡等加工方法,可实现塑料制品高性能、多功能、轻量化、长寿命及生态化。但是废弃后的共混复合型塑料难分类、难分离,交联型塑料不熔不溶、难再加工,不能采用传统回收方法进行回收再利用。因此,亟需发展先进的塑料加工新技术,减少共混复合,实现同质异相增强,提高塑料制品性能,延长服役周期,减少废弃量;实现零部件同质制造,发展环保型助剂,便于塑料制品废弃后回收再利用;设计和制造可多次循环使用的塑料制品,减少塑料废弃,并发展先进的塑料回收再利用装备及技术,如塑料拉伸流变塑化输运加工技术,固相剪切碾磨加工技术等,高值高效回收共混复合型、交联型塑料。3. 从应用环节防治废弃塑料污染提倡塑料合理适度使用、消费,鼓励循环使用,从源头减量。加强管理,实现“谁生产谁处理,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完善废弃塑料回收利用政策体系,提升公众对废弃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的认同,开辟合法、合适的应用途径,如农田水利、道路材料、室外设施等,为其再利用提供法律保障。塑料制品应用不同,其性能要求不同,应根据不同塑料制品使用特性,从应用环节开展废弃塑料污染防治,如对共混复合、交联型工业用结构件和功能件,应大力提倡循环再利用,充分延长塑料制品的使用周期;发展环境友好型高分子回收利用技术;对寿命短、废弃后难收集、对环境影响大的塑料包装制品,应避免过度包装,设计制造可多次使用的制品,实现塑料包装制品的循环利用;对服役后难机械化回收的农用薄膜,应建立先进的加工技术,能全回收再加工利用;研发全生物降解塑料,推动生物降解塑料在一次性塑料制品中的使用,解决塑料在环境中难降解的问题;医疗防护用品应采用无毒的聚烯烃塑料,同时对医疗废弃物及危废塑料进行高温焚烧处理。4. 从废弃物处理环节防治废弃塑料污染基于全方位全链条防治废弃塑料污染的理念,在处理或回收前,对废弃塑料制品进行合理、科学分类,发展针对不同类型塑料垃圾的回收、处理方式,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废弃塑料处置不当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能实现废弃塑料的物质、能量再利用。构建废弃塑料回收利用完整产业链,提高废弃塑料制品的回收率,可以有效促进塑料资源的综合利用。根据废弃塑料多产地、多源头、差异化的特点,创新本地化回收利用模式和推广应用模式,对可回收利用的废弃塑料,优先发展环境友好的物理回收利用技术,完善单材废塑料回收加工技术,突破混杂废塑料回收加工难题;填埋处理餐厨混杂湿垃圾等,仅用生物降解塑料包装,实现安全填埋。焚烧处理危废塑料及废弃医疗塑料,需发展环保焚烧装备和工艺,实现绿色排放,回收能量。四、对策建议(一)强化政府引领,加强部门联动借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功经验,实行联防联控机制,群防群治。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突破部门、地区、行业界限,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废弃塑料污染防治新机制。统筹固、水、气三位一体污染治理,借鉴大气、水污染治理成功经验,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废塑料污染防治机制。(二)完善法律法规,加快标准建设将塑料污染防治明确纳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塑料制品生产、销售、消费、回收等各环节主体在废弃塑料回收利用中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入保证金返还等政策和法规。制定再生塑料及制品国家标准,为再生塑料开辟合法合适的应用途径,鼓励和强制使用再生塑料和制品,制定或修订降解塑料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认证体系,杜绝伪降解、假降解塑料制品。(三)完善废弃塑料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和完善分层次全覆盖的废弃塑料污染防治网络,实行“谁生产谁处理,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生活塑料垃圾分类落实到村镇、小区和个人。建立从国家级回收基地、回收加工企业,至小微企业废弃塑料回收利用战略新兴产业体系,解决环境污染,减轻能源资源压力,提供就业岗位,把废弃塑料污染治理与“无废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四)加大财政支持,完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废塑料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建议塑料合成、加工、销售、应用的利益方缴纳废弃塑料回收处置费,专款专用于废弃塑料回收利用的科研、企业和处理部门。(五)加强科技支撑,引领塑料污染防治开展不同类型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研发高性能、长寿命、易回收的塑料合成新技术,攻克可生物降解塑料的低成本合成技术。发展先进的塑料制品高性能、轻量化加工新方法,实现同质异相增强、同器同材,研发可多次使用的塑料制品;建立基于高分子态高值高效回收利用混杂废弃塑料的新装备和技术。发展环保节能焚烧炉、烟气净化技术及灰渣固定化技术;研究难回收再生的废塑料化学回收新技术及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等。(六)加强宣传引导,全民参与治理加强塑料污染防治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宣传,既要加强治理,也要避免妖魔化塑料。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提倡合理消费、适度消费,自觉主动参与废弃塑料污染防治,自觉实施废弃塑料规范分类回收。五、结语废弃塑料污染防治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是实施党中央建设绿水青山、美丽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废弃塑料污染防治,实现塑料制品源头减量、原料及产品替代、废弃塑料高值利用及终极塑料垃圾安全处理,必须从塑料合成、加工、应用和处理等各环节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治理。同时,也要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行政监管,强化塑料回收利用领域科技创新,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增强公民环保意识,鼓励全民参与废弃塑料污染防治,通过群防群治措施提高废弃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以促进废弃塑料的污染控制和资源保护的协同发展。作者简介王琪 轻工装备(塑料加工装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塑料加工新装备新技术新原理的研究和工程化应用,如固相力化学加工,塑料管旋转挤出加工,聚乙烯醇热塑加工和熔融纺丝,高值高效回收利用废弃塑料橡胶,制备无卤阻燃塑料和泡沫塑料,聚合物基微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微型加工和3D打印加工等。 瞿金平 轻工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装备技术与理论研究,提出振动剪切形变和体积拉伸形变动态塑化输运方法及原理、系统发展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理论、发明并研制成功一系列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加工成型新装备。石碧 皮革化学与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制革化学、制革清洁技术、皮胶原高值转化利用研究。
  • 2011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项目计划公布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做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项目管理工作,卫生部于2010年底向社会公开征集2011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项目,共接到1200余项立项建议。   2011年4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以下简称审评委员会)第五次主任会议审议提出了2011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优先原则,确定优先制(修)订食品安全基础标准的配套标准、重要缺失标准、存在矛盾的标准、已有风险监测结果和相关评估基础的标准等。审评委员会秘书处据此对各方提出的立项建议进行了整理和筛查,拟定了《2011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项目计划(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请于2011年5月30日前按以下方式反馈意见:传真010-67711813或电子信箱food204@163.com。   附件:2011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项目计划(征求意见稿) 序号 项目名称 制修订 建议承担单位 1 食品添加剂标签通则 制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2 食品添加剂 氧化钙 制订 中海油天津市化工研究院 3 食品添加剂 1,2-二氯乙烷 制订 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4 胶基通用标准 制订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 5 食品添加剂 磷酸氢二铵 制订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院 6 食品添加剂 乙酸钠 制订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 7 食品添加剂 琥珀酸二钠 制订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8 食品添加剂 竹叶抗氧化物 制订 浙江大学 9 食品添加剂 二甲基二碳酸盐(维果灵) 制订 浙江省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 10 食品添加剂 海藻酸钾 制订 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藻工业协会、 山东海藻产业协会 11 食品添加剂 沙蒿胶 制订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12 食品添加剂 脱乙酰甲壳素(又名壳聚糖) 制订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13 食品添加剂 单、双甘油脂肪酸酯 制订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14 食品添加剂 甘草酸铵 制订 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 15 食品添加剂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钠 制订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16 食品添加剂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钠 制订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17 食品添加剂 柠檬酸亚锡二钠 制订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18 食品添加剂 酪蛋白磷酸肽 制订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 19 食品添加剂 维生素A棕榈酸酯 制订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 20 食品添加剂 低聚半乳糖 制订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 21 食品添加剂 维生素E(dl-α-生育酚) 制订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 22 食品添加剂 焦糖色 修订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23 食品添加剂 碳酸氢铵 修订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院 24 食品添加剂 乳化硅油 制订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5 食品添加剂 甜菊糖苷 修订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6 食品添加剂 明胶 修订 中国日化协会明胶分会 27 食品添加剂 柠檬酸钾 修订 中国发酵工业协会、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 28 食品添加剂 香芹酚 制订 江苏省卫生监督所 29 食品添加剂 二氢茉莉酮酸甲酯 制订 江苏省卫生监督所 30 食品添加剂 水杨酸苄酯 制订 江苏省卫生监督所 31 食用香精 制订 上海香料研究所 32 食品添加剂 γ-辛内酯等30项香料质量规格标准 制订 上海香料研究所 33 葡萄酒及咖啡中赭曲霉毒素A限量 制订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天津科技大学 34 酒中氨基甲酸乙酯限量 制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35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制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36 食用淀粉 制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37 酪蛋白 制订 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38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 制订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法规委员会 39 食品添加剂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制订 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 40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制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41 葡萄酒生产卫生规范 修订 辽宁省卫生监督所、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42 辐照食品生产卫生规范 修订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辐照所 43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迁移试验通用要求 制订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所 44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浸泡试验方法通则 整合修订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5 食品中多环芳烃的测定 制订 福建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 46 食品中抗坏血酸的测定 修订 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47 食品中硫胺素(维生素B1)的测定 修订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8 粮谷类食品中伏马菌素的测定 制订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9 食品中铅、镉、总砷、总汞、铜、锌、铝、铬、镍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制订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0 食品中钾、钠、钙、镁、铁、锌、铜、锰、铝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 制订 广东省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1 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 制订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52 高温烹调食品中杂环胺类物质的测定 制订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辽宁省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53 食品包装材料聚氯乙烯、聚碳酸酯、环氧树脂及其成型品中双酚A迁移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 制订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54 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测定 制订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5 食品中多聚磷酸盐含量的测定 制订 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黑龙江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福建省厦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56 动植物油脂中聚二甲基硅氧烷含量的测定 制订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57 动物源性食品中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和全氟辛酸(PFOA)的测定 制订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辽宁省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58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 理化部分 总则 修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59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定量检验 制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华南理工大学 6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微生物源酶制剂中抗菌活性检测 制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61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肠杆菌科计数 制订 辽宁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62 食用香精 制订 中国香精香料化妆品协会、 中国食品添加剂与配料协会
  • 卫生部公布2011年食品安全国标制(修)订计划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 卫办监督函〔2011〕668号   各有关单位: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规定,为做好食品安全标准项目管理,我部向社会公开征求2011年食品安全标准立项计划,并根据各方反馈意见确定了《2011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有关工作要求如下:   一、填报项目委托协议书,及时落实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起草人应当填写2011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委托协议书.协议书打印后由起草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一式五份),请于2011年8月15日前报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挂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以下简称秘书处).逾期未交协议书的,视为自动放弃起草人和起草单位资格.秘书处对协议书进行审核后,于2011年8月30日前报送我部监督局.   二、加强日常管理,保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及相关经费按时、保质执行   (一)起草单位和起草人要高度重视标准制(修)订项目执行,纳入本单位重要工作日程,并于2012年7月1日前完成任务并将送审材料报秘书处.   (二)起草单位向秘书处提交送审材料时应当一并提交经费决算报告(由财务负责人和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三)起草单位到截止日期仍未提交送审材料的,秘书处应当书面通知起草单位和起草人.截止日期后1个月仍未送审的,起草单位要提交未按期完成的原因说明,附经费使用情况报告,并作出检查,盖单位公章后报秘书处.我部将视情况予以通报批评,并根据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制度,对已拨付的项目经费采用"追回"等必要的处理措施.   (四)为了保障标准制(修)订项目的实施,请相关省市卫生厅(局)、有关单位对辖区或下属单位承担的标准制(修)订项目给予充分重视,督促有关单位按时、保质完成制(修)订工作.我部监督局、秘书处将加强对项目执行进度的检查.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附件 2011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 编号 项目名称 制/修订 承担单位 1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制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2 食用淀粉 制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3 酪蛋白 制订 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4 葡萄酒及咖啡中赭曲霉毒素A限量 制订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天津科技大学 5 酒中氨基甲酸乙酯限量 制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6 食品添加剂标签通则 制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7 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胶基)通则 制订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 8 食用香精通则 制订 上海香料研究所 9 食品添加剂 氧化钙 制订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院 10 食品添加剂 1,2-二氯乙烷 制订 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11 食品添加剂 磷酸氢二铵 制订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院 12 食品添加剂 乙酸钠 制订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 13 食品添加剂 琥珀酸二钠 制订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14 食品添加剂 竹叶抗氧化物 制订 浙江大学 15 食品添加剂 二甲基二碳酸盐(维果灵) 制订 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 16 食品添加剂 海藻酸钾 制订 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藻工业协会、山东省海藻产业协会 17 食品添加剂 沙蒿胶 制订 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18 食品添加剂 脱乙酰甲壳素(壳聚糖) 制订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19 食品添加剂 单、双甘油脂肪酸酯 制订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20 食品添加剂 甘草酸铵 制订 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 21食品添加剂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钠 制订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22 食品添加剂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钠 制订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23 食品添加剂 柠檬酸亚锡二钠 制订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24 食品添加剂 酪蛋白磷酸肽 制订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 25 食品添加剂 维生素A棕榈酸酯 制订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 26 食品添加剂 低聚半乳糖 制订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 27 食品添加剂 维生素E(dl-α-生育酚) 制订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 28 食品添加剂 焦糖色 修订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29 食品添加剂 碳酸氢铵 修订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院30 食品添加剂 乳化硅油 制订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1 食品添加剂 甜菊糖苷 修订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2 食品添加剂 香芹酚 制定 江苏省卫生监督所 33 食品添加剂 二氢茉莉酮酸甲酯 制定 江苏省卫生监督所 34 食品添加剂 水杨酸苄酯 制定 江苏省卫生监督所 35 食品添加剂 明胶 修订 中国日化协会明胶分会 36 食品添加剂 柠檬酸钾 修订 中国发酵工业协会、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 37 食品添加剂 γ-辛内酯等30项香料质量规格标准 制订 上海香料研究所 38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迁移试验通用要求 制订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所 39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浸泡试验方法通则 修订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0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 理化部分 总则 修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41 食品中多环芳烃的测定 制订 福建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 42 食品中抗坏血酸的测定 修订 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43 食品中硫胺素(维生素B1)的测定 修订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4 粮谷类食品中伏马菌素的测定 制订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5 食品中铅、镉、总砷、总汞、铜、锌、铝、铬、镍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制订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6 食品中钾、钠、钙、镁、铁、锌、铜、锰、铝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 制订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7 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 制订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48 高温烹调食品中杂环胺类物质的测定 制订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49 食品包装材料聚氯乙烯、聚碳酸酯、环氧树脂及其成型品中双酚A迁移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 制订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50 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测定 制订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1 食品中多聚磷酸盐含量的测定 制订 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黑龙江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厦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52 动植物油脂中聚二甲基硅氧烷含量的测定 制订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53 动物源性食品中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和全氟辛酸(PFOA)的测定 制订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54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定量检验 制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华南理工大学 55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微生物源酶制剂中抗菌活性检测 制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56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肠杆菌科计数 制订 辽宁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57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卫生规范 制订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 58 食品添加剂生产卫生规范 制订 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 59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生产卫生规范 制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60 葡萄酒生产卫生规范 修订 辽宁省卫生监督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61 辐照食品生产卫生规范 修订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 用户之声 | 涉及超深海生态系统的微塑料污染调查
    我们采访了纽卡斯尔大学的Alan Jamieson博士,他目前正在从事环境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工作,尤其是海洋微塑料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调查。 Q:Jamieson博士,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采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目前的研究内容。以及,请谈谈您至今为止的发现和成果。 我目前主要在对海洋的最深处,即6000米以上深度的“超深海区域”进行探究。海洋的最深处存在着巨大的海沟,在不久之前,我们还对它几乎一无所知。我们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了解各种海沟中的超深海生物的生态、栖息地和其间的关联。至今为止,我们成功调查了9处海沟,其中包括地球的最深处。在调查中,我们成功收集了众多甲壳类端足目生物的样本。   数年前,在调查海洋最深处受到的人类影响时,我们在最深处的样本中发现了极高残留性的有机污染物质(PCB和PBDE)。这一事实非常令人震惊,全球各界也通过媒体表达了重大的关注。当时有很多人问道,这是否表示超深海区域的生物也会摄取到塑料。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担忧,也成为了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我们通过与岛津公司的合作发现,在最深处的6个海沟里,众多超深海生物都在摄取塑料。此外,我们与位于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的Shimadzu UK合作,对样本材料进行了成功的分析。   我之所以会有将塑料作为海洋最深处的研究材料的想法,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我只是单纯地想要展现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动摇大家对于“陆地和海面附近的活动不会对深海造成影响”这样的认知。“只要看不见就不用在意”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只要是进入了海洋的东西,最终都会沉入海底。因为除了沉底以外无处可去,它们就会不断累积。其次,我想要评估它们对尚未探明的生态系统的影响。在这方面,我最担心的是失去调查这些生态系统原本状态的机会。这些生态系统已经被污染了,之后才成为调查的对象。(A)Hirondellea gigas,(B)Hirondellea dubia,(C)Eurythenes gryllus Q:请谈谈您选择和岛津合作的原因。   这个课题和我们通常开展的研究不同,因此我们最初是处于几乎一窍不通的状态。我们本打算利用化学系的FTIR设备来分析微小的纤维原料,但很快就发现它并不适合这种用途。我们大学是岛津产品常年的顾客和用户,于是经由本校技术人员的介绍,我接触了岛津的业务负责人Dan Parnaby先生,并询问了岛津技术所能起到的作用。Dan非常的亲切,并向我介绍了在米尔顿凯恩斯镇任职的Bob Keighley先生。我们谈论了即将开展的研究事项,我还向Bob提出要求,希望他能展示岛津的技术实力。此后,我们就决定在这个项目上展开合作。此外,Sky News对“Ocean Rescue”活动表达了其参与此项调查的强烈意愿,因此我们邀请其拍摄团队来到岛津的设施场地,对调查过程进行了现场拍摄。   岛津对这个项目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为了得到互相有益的结果而通力合作。 Q:本公司的设备起到了哪些作用呢?   在位于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的Shimadzu UK Limited的实验室中,我们使用了连接有红外显微镜(AIM-9000)的傅立叶变换分光光度计(FTIR,IRTracer-100)。我们对每一根纤维进行手动提取,将其放到FTIR的反射载玻片上,通过反射法进行测量,或者用金刚石池压紧纤维之后通过透射法进行测量。尤其是在透射法方面,我们得到了非常可靠的结果。我们用岛津显微镜自带的大视野相机观察了纤维,确定了需要进一步调查的地方。此外,我们使用了宽带MCT(碲镉汞)检测器,在透射模式和反射模式(在约20秒内进行50次扫描)下进行了测量。我们扫描了各根纤维上的3个点,并与岛津材料谱库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寻找与之相同或类似的材料。对于结构罕见的纤维,我们又进一步对多处进行了扫描,确认了其化学成分。对于设备的优良操控性和得出结果的速度,我们都感到非常惊叹。Shimadzu UK Limited实验室安装的红外显微镜(AIM-9000)(右)以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IR Tracer-100)(左) Q:最后,请谈谈您对分析设备和测量器械供应商的期望。   关于此类技术的发展和用途,希望各厂商能向研究人员提供相关的信息。尤其是对于FTIR显微镜测量等特定的技术,我非常希望了解相关的最新信息。非常感谢您今天接受采访。我们今后也将竭尽全力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 关于Jamieson博士的研究内容,详情参见此处。 Shimadzu Journal Vol.7「Microplastics and synthetic particles ingested by deep-sea amphipods in six of the deepest marine ecosystems on Earth」
  • “蓝色食品”有助构建健康、可持续、公平的粮食系统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同时发表多篇环境科学研究,并建立了全球水产种类微量和常量元素数据库,其中一项研究表明,提高“蓝色食品”产量有望增加食品消费和改善饮食——“蓝色食品”是指淡水和海洋环境中的植物、动物和藻类。该论文被收录在此次“蓝色食品合辑”中,该合辑收集了《自然》《自然食品》《自然通讯》发表的研究论文、评论和观点文章,就水产食品对未来粮食系统的贡献以及实现这些贡献需要克服的挑战提供了洞见。  水产食品或具有改善人体营养、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性的潜力,但在对粮食系统的营养和环境评估中往往代表性不足。最新的“蓝色食品评估”研究了水产食品在构建健康、可持续、公平的粮食系统方面的作用。  包括美国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科学家在内的团队,此次在《自然》上描述了一个包含3753个水产食品种类(包括鱼、甲壳类、海藻)微量和常量元素组成的全球数据库。通过将其与陆地来源的食品进行比较,分析显示,营养含量最丰富的前7种动物源食品全部都是水产食品,包括大洋鱼类(如金枪鱼和鲱鱼)、贝类和鲑科鱼(包括鲑鱼和鳟鱼)。团队模拟了全球“蓝色食品”产量到2030年增加约8%的影响,并预计这或让相关食品价格降低26%,有望改善最多1.66亿人的微量元素摄入。  研究发现,从各种营养素(omega-3、维生素A和维生素B12、钙、碘、铁、锌)的平均值来看,部分种类的水产食品比牛肉、羔羊肉、山羊肉、鸡肉或猪肉更有营养。模型显示即使产量只是少量增加,水产食品或能提供更多的钙(增加8%;取各国中位数)、铁(+4%)、omega-3脂肪酸DHA和EPA(+186%)、锌(+4%)、维生素B12(+13%),但维生素A估计会下降1%。该研究还显示,水产食品消费的增加对女性的好处几乎是男性的3倍,或为实现营养公平指明了一条可能途径。  在另一篇论文中,美利坚大学团队评估了“蓝色食品”产量对环境的影响。他们分析了23个水产食品种类,这些种类占到全球产量的近3/4,分析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氮磷污染、淡水及土地利用都取标准估值。分析发现,养殖的双壳类(如蛤和牡蛎)和海藻的表现最好,比它们的捕捞同类产生的排放更低。研究结果有助于减轻环境影响、推动缺乏数据的环境评估,为实现可持续饮食提供了指导。
  • 2024农产品新质加工与营养健康创新论坛报告专家及题目公布!
    廖小军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报告题目:果蔬汁超高压技术研究与实践 王宏勋 武汉轻工大学副校长报告题目:荆楚特色食品营养提升与产品创制 毕 阳 甘肃农业大学原副校长 报告题目:沙棘叶片成分及其功能 李 斌 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报告题目:待定 丁钢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报告题目:膳食营养与农产品产业发展 岳田利 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报告题目:微生态富硒营养健康食品研究 张名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兼任农业农村部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特医食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主任报告题目:老年营养配方食品设计创制的科技策略与实践 杨兴斌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院长/教授报告题目:水苏糖寡糖调控小肠上皮细胞外泌体miRNA谱的新功能 吴茂玉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报告题目:果蔬冷链与加工技术创新与实践 徐晓云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报告题目:蔬菜的健康效应与产品创新 和劲松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报告题目:食品绿色杀菌理论探索与技术开发 叶兴乾浙江大学食物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中原研究院院长报告题目:果蔬益生元研究进展 魏 东 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院长/研究员报告题目:藜麦精深加工及功能分析 魏兆军 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报告题目:山核桃萜类配的生物合成胡桃醌抑制Ishikawa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理 崔 波 齐鲁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部主任报告题目:淀粉分子结构对淀粉基材料 3D 打印特性的影响 辛松林 四川旅游学院烹饪学院副院长/ 教授报告题目:智能装备在预制餐饮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与实践 吴元锋 浙江科技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报告题目:西兰花萝卜硫苷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 张清安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报告题目:苦杏仁加工关键技术装备及产业化示范 孟永宏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报告题目:天然香兰素生物制造研究与应用 陶永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 副院长/ 教授报告题目:葡萄酒中萜烯类物质及其分子重排 张 清 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教授报告题目:蛋白质糖基化改性及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肖 杰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 /教授报告题目:功能食品稳态创建新技术与增效递送机制 孙 健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报告题目:芒果保鲜与加工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周存山 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报告题目:蔬菜脱水加工关键技术及废弃物绿色利用研究 孙 霞 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报告题目: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白卫滨 暨南大学副院长报告题目:花青素的功能因子挖掘及精准营养研究 孙翔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 教授/ 院长助理报告题目:葡萄与葡萄酒中生青味形成的物质基础与调控策略 方海田 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院长 / 教授报告题目:功能与风味双导向的益生菌发酵枸杞饮品开发研究 娄文勇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报告题目:适配酵母代谢利用异戊烯醇高效合成萜类化合物 苏 龙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食品与生化工程学院副院长报告题目:蔗糖高值化综合加工技术开发研究 任贵兴 中国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资深首席科学家/ 山西大学特聘教授报告题目:杂粮功能成份研究回顾及其展望 戴小枫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农产品加工所饲料所原所长报告题目:未来农业的四级营养关系与健康本质 袁亚宏 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西北大学富硒茶研发中心主任 报告题目 :富硒茯茶安全控制及功能茯茶开发 韩 铮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研究员报告题目:真菌毒素风险评估 李 武 五邑大学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报告题目:多酚肠道菌群转化产物与健康作用的个体差异 夏俊芳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 细菌纤维素纳米晶皮克林乳液可持续膜的构建及其在奶酪保藏中的应用 李建龙 南京大学现代应用生态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教授报告题目:凤凰水蜜桃保鲜防腐新技术研发与运贮冷链体系构建新进展 徐怀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报告题目:核桃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 石 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非热杀菌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控制致病菌的新质应用研究 巨浩羽 河北经贸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报告题目:新型农产品干燥加工技术与装备开发 董 建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教授级高工报告题目:“零碳工厂”闭环能源站助力农特产品加工干燥技术应用 周 琳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预警猪肉/饲料首席分析师 报告题目:细胞培养肉消费者画像及群组间消费意愿差异研究 李 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技系副主任/副教授报告题目:食用菌辐照保鲜新技术 陈志成 河南工业大学教授报告题目: 新质生产力农产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 任 田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湿敏响应抗菌包装材料的制备及其控释机制 聂冬霞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报告题目:农产品中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闫亚美 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所副所长 报告题目:枸杞感官品质与营养功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范艳丽 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报告题目:枸杞叶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研究 周一鸣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香料香精化妆品学部副主任报告题目:谷物发酵过程风味品质改良及产品开发 方 祥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报告题目:一种新型发酵酸茶的研究 孙立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报告题目:膳食组分对多酚抑制淀粉消化酶的影响 刘慧燕 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报告题目:低压静电场对灵武长枣采后果实线粒体氧化还原代谢作用的研究 孙昕炀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报告题目:加工条件对全麦面团流变特性,微观结构及其产品品质的影响作用 龙芳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超高压辅助提取富硒茶树粗老叶中硒多糖及抗过敏活性研究 马婷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新型水果源淀粉:猕猴桃淀粉的提取,表征、改性及加工应用 李运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红葡萄酒呈色呈香的基质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解析 杨虎清 浙江农林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报告题目:黄精主食化加工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 耿 燕 江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教授报告题目:枸杞生物加工及健康产品研发 邸多隆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西北特色植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导报告题目:油橄榄资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 徐勇将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报告题目: 火麻仁油及蛋白的高值利用研究 吴长玲 浙江农林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豆渣纳米纤维解聚调控与凝胶体系构建 李 可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李子果酒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王宸之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报告题目:大豆分离蛋白软颗粒稳定Pickering乳液机制及应用研究 余鳗游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面向功能食品的特色农产品资源挖掘与利用 杨 倩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报告题目:天然产物对食品危害物的膳食营养干预研究 刘振彬 陕西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 3D打印咀嚼吞咽障碍食品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胡梁斌 陕西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陕西省食品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创新团队带头人 报告题目:从凋亡到铁死亡麝香草酚的多重杀菌机制 游新勇 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藜麦的加工利用与健康食品开发 何一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报告题目:发展彩色小麦营养功能食品是乡村振兴的新途径 雒雪丽 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金属有机骨架纳米传感器多模式检测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 杨 村 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报告题目:分子蒸馏技术及其应用 李玉林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报告题目:黑果枸杞功能因子与检测技术研究与开发及产业化 安可婧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报告题目:热杀菌荔枝汁“蒸煮”异味鉴定及其微生物转化控制 林 上 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特聘副教授 报告题目:玉米麸皮木聚糖益生元酶法创制及其机制研究 袁华伟 宜宾学院质量管理与检验检测学部教授 报告题目:米曲中微生物筛选及在米酒中的应用 朱艳云 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博士后报告题目:植物多糖结构解析新技术 王宝石 安徽科技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传统酿造食品分会委员报告题目:新型加工策略提升谷物麸皮中功能活 赵丽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报告题目:非热加工技术对羊奶理化营养功能影响 韩志辉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业专家委员/光华博思特营销咨询机构总裁 报告题目: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与成果转化--新技术如何做成大产业 王绍东 东北农业大学研究员报告题目:无腥味功能大豆食品原料的开发及其加工利用 吕慕雯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胡椒碱纳米颗粒的制备、理化分析及降脂活性研究 王国珍 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甲壳素纳米纤维稳定的Pickering乳液改善明胶基食品包装膜性能的研究 施娅楠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讲师报告题目:LAB细菌素在消减食源性致病菌及其生物膜的潜力和应用 姜秀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 讲师报告题目:真空联合MSG胁迫红小豆富集GABA工艺及调控血糖机制研究 谢永康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科室主任/特聘副研究员报告题目:花生产后干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孟 宗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报告题目: 脂肪结晶调控及低饱和脂肪酸健康脂肪产品的研究 梁 赢 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系主任/副教授报告题目:预制面条品质提升技术研发与应用 王萌 陕西省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报告题目:特色农业资源在心脑血管疾病功能食品中的研究与应用 伊娟娟 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报告题目:花菇源功能组分的挖掘及稳定应用 高 晴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院 讲师报告题目:并联杀菌对云南米线品质的影响 姬亚茹 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报告题目:蓝莓采后生物学与代谢精准调控的研究 张 瑶 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报告题目: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对油菜籽中酚类化合物的挖掘与应用研究 何 龙 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报告题目:牛皮胶原活性肽制备及其降血糖机制研究 胡荣康 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报告题目:链霉菌磷脂酶D高效催化大豆磷脂的分子机制研究 蒋萌蒙 河南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报告题目:超声耦合真空干燥黏稠物料及其干燥机理的研究 魏晓博 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报告题目:茉莉酸甲酯调控采后猕猴桃果实损伤愈合的机制研究 徐俊南 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报告题目:酸土脂环酸芽孢杆菌酸胁迫响应机制研究 林心萍 大连工业大学副系主任/教授报告题目:中华传统发酵鱼、发酵肉中微生物菌群对品质的影响及调控研究 仵明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学院硕士报告题目:射频强化亚临界水法提取柚皮果胶 严文静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副教授 报告题目: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农产品杀菌保鲜应用中的机遇与挑战 张 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硕士报告题目:流体/半流体物料射频连续化处理辅助加热装置设计与试验 王心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硕士报告题目:应用间歇式温度控制改善冷风辅助射频解冻系统中鸡胸肉的解冻均匀性 郝冰婷 甘肃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报告题目:助干剂对洋槐蜂蜜微波干燥品质的影响与研究 段玉峰 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报告题目:牛血浆蛋白-羧甲基纤维素复合凝胶作为脂肪替代物在牛肉乳化香肠中的应用研究 叶 彤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生 报告题目: 一种新型药食同源植物炮制方法:益生菌发酵、感官和功能成分分析 随着会议进程逐渐更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国民健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优先地位,食品营养与健康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大作用。同时提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为加快提升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科技创新能力,分享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新成果,探讨营养和健康科技助力食品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多元化、健康化、个性化的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促进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在促进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转型、消费升级、创业就业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在粗加工、初加工基础上,将其营养成分、功能成分、活性物质和副产物等进行再次加工,实现精加工、深加工等多次增值的加工过程,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构建利益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迅速,有效推动了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但总体上由于发展时间短,创新发展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上下游环节不匹配,增值空间有限,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加快转型升级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布局调整,积极培育精深加工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深度发掘我国农产品的巨大潜在价值,提升产品附加值,引导口粮适度加工,加大营养功能成分提取开发力度,以满足需求为导向,开发出真正的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加工产品,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庆祝陕西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建院30周年经研究决定举办“2024农产品新质加工与营养健康创新论坛”。本届论坛诚挚邀请国内外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产品企业等单位从事农产品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企业家进行深入交流、成果推广,并为农产品企业、仪器商提供展览、展示及寻求科技合作的平台。一、会议内容(一)论坛报告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就学术热点和行业发展做论坛主题报告(二)专题研讨与论坛论坛分别设立专题分会场、研究生论坛等(三)产品展示会议开设展示专区,提供展位交流。会议预留场地用于集中展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成果,推动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优秀解决方案和成功经验。二、时间和地点时间:2024年7月5日-7日(5日周五报到)地点:陕西省西安(具体地点第二轮通知)三、组织机构主办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承办单位: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陕西省农业工程学会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协办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大学食物与健康研究中心浙江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农林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师范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齐鲁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食品科技学院暨葡萄酒学院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科技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安康学院现代农业与生物科技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四川旅游学院烹饪学院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河北省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分析检测重点实验室宜宾学院质量管理与检验检测学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现代蔗糖业发展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韶关学院英东食品学院陕西功能食品技术研究中心(寻求协办单位更新中) 支持媒体:《食品商务网》《农产品加工》杂志社《保鲜与加工》《粮食加工》杂志社《仪器信息网》执行单位:北京中农慧通农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四、会议议题(一)重要议题:围绕农(副)产品加工、果蔬加工等重点农产品产业,为食品营养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各高校学科交叉、成果集成、人才集中的优势,聚焦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的瓶颈制约和技术难题,积极构建全国一盘棋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促进农产品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人体健康食品安全。(二)特邀报告:以食品营养、科技创新为引擎奋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展望我国食品营养及食品加工产业未来发展布局邀请行业领导及院士专家作报告。 (三)专题报告:1.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战略研究;2.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溯源、预警技术体系;3.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4.农产品贮运保鲜产业技术创新及装备;5.农产品有害物质检测新技术;6.农产品功能因子与营养健康;7.(非)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及安全性;8.食品生物技术与果蔬发酵产品开发;9.功能食品开发及利用;10.果蔬干燥、包装及净菜加工新技术、新装备;11.植物基食品创新及加工新技术;12.预制菜加工、质量安全与检测;13.果蔬采后共性关键技术:贮藏、保鲜、杀菌、干燥、功能因子稳态化等新工艺、新装备;14.非热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5.精深加工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装备研发;16.农产品高值化综合加工利用;17.农产品干燥与品质控制研究;18.青年论坛(研究生论坛)。(四)特设专场1.根据需求,特设玉米、水稻、小麦、果品、蔬菜、茶叶、葡萄酒、枸杞、核桃、菌类、中药材、畜产品和水产品、杂粮等专场,专题分享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与设备。2.特设农产品加工研究生专场,展示交流各高校教学研究成果。
  • 全日程公布!高分子材料表征技术主题网络研讨会将于8月1-2日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高分子材料也称为聚合物材料,可分为塑料、橡胶、纤维、胶粘剂、涂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仪器信息网将于2023年8月1-2日举办“高分子材料表征技术”主题网络研讨会(2023),本届会议报告将聚焦于高分子材料研究与表征测试技术,致力于为国内高分子材料研究、应用及检测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个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的免费学习平台。一、组织单位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支持单位:北京化工大学新材料校友会二、会议时间2023年8月1-2日三、会议日程及报告嘉宾:会议日程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报告嘉宾8月1日上午 高分子材料研究(上)09:30--10:00胶体分子功能材料与器件复旦大学教授 聂志鸿10:00--10:30全柔性偶氮苯液晶弹性体紫外光探测材料与应用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系主任 陈爱华10:30--11:00新型聚合物质谱分析软件和表征手段的应用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材料科学市场部高级应用工程师 李欣蔚11:00--11:30高分子过冷液体的热力学-动力学关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徐文生11:30--12:00光诱导活性聚合体系的构建及其在活性3D打印中的应用苏州大学教授 朱健8月1日下午 高分子材料研究(下)14:00--14:30可多次回收的热固性弹性高分子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曹鹏飞14:30--15:00基于分子滑轮的柔性材料南京大学副教授 张秋红15:00--15:30丝纳米材料上海科技大学PI/研究员 凌盛杰15:30--16:00复合质子交换膜的研发策略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殷盼超16:00--16:30塑料的增韧及增强改性原理及技术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汪晓东8月2日上午 高分子表征技术(上)09:30--10:00聚合物材料老化早期荧光检测及其服役寿命预测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导 吕超10:00--10:30聚合物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王东10:30--11:00水相体积排除色谱表征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武汉大学教授 蒋序林11:00--11:30光电高分子薄膜的力学性能表征与调控天津大学教授 叶龙8月2日下午 高分子表征技术(下)14:00--14:30X射线单晶衍射解析高分子单晶精准结构青岛科技大学教授 赵英杰14:30--15:00多孔高分子材料的固体核磁表征技术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黄木华15:00--15:30赛默飞Orbitrap静电场轨道阱超高分辨质谱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应用工程师 邝江濛15:30--16:00新型生物基呋喃聚酯的合成与热性能表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教授级高工 王静刚16:00--16:30高性能聚乙烯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安徽大学教授 代胜瑜注:会议日程以及后续调整以会议页面显示为准扫码报名嘉宾介绍(按报告顺序排序):复旦大学教授 聂志鸿聂志鸿,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8年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博士学位,2008-2010年于哈佛大学George M. Whiteside课题组进行NSERC博士后研究。2011年受聘为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助理教授,2017年获得终身教职,随后全职加入复旦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聚合物与纳米粒子自组装、生物成像与药物释放、等离功能材料等。迄今在Science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论文被引用21000余次。担任Soft Matter期刊副主编,Theranostics、Giant、Supramolecular Materials等期刊编委。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Career Award、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化学会石油研究基金青年教授奖、3M公司青年教授奖等荣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系主任 陈爱华陈爱华,教授,博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系主任。从事液晶高分子、柔性电子材料、智能高分子材料等研究工作,在Nat. Commun.、Adv. Mate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项,日本发明专利1项,公开国际PCT专利1项。受邀在国内外期刊Adv. Sci.,《应用化学》等发表综述论文3篇;国内/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十余次。先后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材料科学市场部高级应用工程师 李欣蔚李欣蔚,2011年加入Waters,有十几年的色谱、质谱行业经验,负责相关领域的色谱、质谱应用方案支持,帮助客户实现检测效率最大化;对接最新国际材料领域检测方案、推进全国化工行业高端客户合作、熟知细分行业材料分析思路;推动开发应对产业难题的解决方案,基于不同材料类型、不同应用领域、不同产业链需求制定定制化方案指导。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徐文生徐文生,博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2007年7月在天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分别为Karl F. Freed院士和Yangyang Wang研究员。2019年1月入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任研究员。以项目负责人身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和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启动基金等科研项目。已发表SCI学术论文58篇,以(共同)通讯/第一作者在Phys. Rev. Lett.(1篇),Macromolecules(18篇),ACS Macro Lett.(2篇),J. Chem. Phys. (12篇)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4篇。受邀在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化学理论与机制青年学者学术交流研讨会等会议上做学术报告交流。指导的博士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资助。苏州大学教授 朱健朱健,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教授,副主任。主要研究兴趣:高分子精密合成;含硒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合成等。主持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子课题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厅重点项目各一项。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各类产品。获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苏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各一项。先后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3项,澳大利亚发明专利授权2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1项。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曹鹏飞曹鹏飞,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高分子材料顶刊RSC Applied Polymers 和国产高水平期刊Supramolecular Materials副主编,美国化学学会Macromolecules和美国材料学会MRS Communications编委。主要研究高性能弹性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性能分析及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取得天津大学学士及硕士学位,2015年取得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博士学位。归国前在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担任正式研究员(独立PI, 永久研究岗位),曾获得2021年度R&D 100 Award(国际科研创新界“奥斯卡奖”之称),美国化学会2021年高分子杰出青年奖和2023年材料科学之星。 南京大学副教授 张秋红张秋红,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200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2012年获得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2年起任化学化工学院助理研究员,2015年起任化学化工学院副研究员,2017年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2019年任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2019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目前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 JACS, Angew. Chem,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Macromolecules 等杂志发表40余篇论文,撰写专著章节一章,获得授权专利三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项目。上海科技大学PI/研究员 凌盛杰凌盛杰,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PI、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在复旦大学(博士)、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麻省理工学院及塔夫茨大学(博士后)学习和工作。长期致力于然高分子的基础性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转化工作。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Rev. Mater.、Chem. Soc. Rev. 、Nat. Commun.、Sci. Adv.、Adv. Mater.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担任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Journal of Renewable Materials、《林业工程学报》、《防化研究》、Materials Futures、Nano-Micro Letters期刊青年编委。主编出版了关于纤维蛋白的专著一部。入选2022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获上海市浦江人才、青年东方学者和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支持。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殷盼超殷盼超,华南理工大学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教授、特聘研究员,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殷盼超于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士学位,之后于2013年获得美国里海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并在2015年在美国阿克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在2015年荣获诺奖得主冠名的Clifford Shull Fellow职位加入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展独立研究。2017年加盟华南理工大学,并任中国物理学会中子散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散裂中子源用户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聚合物基团簇杂化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相关性中的微观机制和理论基础研究,指导质子导体、气体分离膜以及防爆防冲击材料的研发。曾入选相关青年人才计划、“2017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以及2021年度Arthur E. Martell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Prize,目前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近五年以通讯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no Lett.、 Chem. Sci.、J. Phys. Chem. Lett.等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汪晓东汪晓东,男,1967年出生,江苏苏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赴韩国DOOSAN电子集团研究与开发中心做博士后研究,1998年回国在北京化工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时任副教授,2002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后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分别于2001年和2012年赴韩国KOLON工业集团中央研究院和法国巴黎第六大学从事科学研究各一年。自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塑料改性、先进复合材料加工、功能高分子设计及合成、相变储能材料设计制备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科技部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原)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作为第一发明人取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的国外高水平英文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目前的社会兼职工作包括:中国石化联合会所属“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聚甲醛制备及加工应用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深圳市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塑料》期刊编委、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科技镇长等。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导 吕超吕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材料结构发光表征新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重点项目和国家973计划子课题等项目近10项,以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Sci. Adv.、ACS Cent. Sci.、Chem. Sci.、Anal. Chem.、Chem. Soc. Rev. 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1项,已授权7项,专利技术转化2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已获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团体标准1项和企业标准3项。获得2015年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2020年及2012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王东王东,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博士生导师。2008 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8 年至 2015 年在日本东北大学先后 担任助手和助理教授,其间 2012 年至 2013 年在美国麻省大学 Amherst 分校进行访问学 者研究。2015 年回国加入北京化工大学。 主要从事发展及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表征聚合物微观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 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出版《原子力显微镜及聚合物微 观结构与性能》专著一部,参编英文专著 2 部,在 PNAS,JACS,Macromolecules 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 任 Polymer 编委。武汉大学教授 蒋序林 蒋序林,武汉大学化学院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药剂学,高分子分离与表征。2004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高分子分析组获博士学位,2006年回国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和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作邀请报告和分会场主席,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2项。获得南京市2015年度“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人选,最新的研究项目是合成和准确表征了一系列温敏性改性可注射甲壳素水凝胶,并用于细胞载体、3D打印生物墨水和组织工程原位微创修复等研究。天津大学教授 叶龙叶龙,天津大学英才教授、博导。2015年在中科院化学所取得博士学位,2015-2019年先后作为博士后、研究助理教授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物理系工作,2019年10月入选北洋学者英才计划进入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工作,2020年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迄今,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Mater., Joule, Adv. Mater., Mater. Today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100余篇论文,为4本英文专著中撰写了章节。全部论文SCI引用超过18000次,H因子为68。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以及北京光源、上海光源、澳大利亚光源、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多个大科学装置的18项课题(其中,上海光源重点课题1项)。先后荣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9-2022连续四年)、英国皇家化学会JMCA新锐科学家、Materials Today Energy青年科学家、RSC优秀导师等荣誉。青岛科技大学教授 赵英杰赵英杰,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化学所,2011-2016年先后在瑞士日内瓦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获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目前为青岛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化学会青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二维高分子材料。主要致力于晶态高共轭二维、三维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和能源、催化方面的应用研究。通过动态共价化学、自组装等方式在溶液相、界面以及晶体相中实现高结晶性有机二维、三维材料的制备,探讨该种新材料在光、电催化、储能等领域的应用。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 Syn., Nat. Commun.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100余篇。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黄木华黄木华,博士,北京理工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学位, 2006年获中科院化学所理学博士学位。2006-2011年,先后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Zurich)和英国利物浦大学(University of Liverpool)进行博士后研究。2012年3月加入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为研究生讲授《新型含能材料》课程,为本科生开设《Designing Organic Synthesis》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实践》课程。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装发项目以及企业横向合作课题等多项,总经费超过4000万元。具体研究方向包括:(1)多孔高分子材料;(2) 退役含能材料的资源化利用技术;(3)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已在Nature Chemistr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Chemistry of Materials, Green Chemistry和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等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和中国国防发明专利30多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8项。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应用工程师 邝江濛 邝江濛,博士毕业于英国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地理地质及环境科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质谱技术分析环境中的痕量污染物。本科及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021年加入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负责环境化工领域液相色谱质谱仪的应用支持工作,于质谱分析特别是高分辨质谱分析有着丰富的经验。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教授级高工 王静刚王静刚,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教授级高工,博导,中国塑料加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宁波市创新领军人才等,获得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青年科技奖、宁波市科技进步奖等。主要从事生物基高性能聚酯的合成与应用研究,以可再生资源为主要原料,合成了系列生物基芳香单体并实现了高阻隔、高耐热、可降解等系列新型生物基聚酯产业化开发。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企业重大转移转化项目等21项,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and 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研究论文76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88项,主撰写《生物基呋喃聚酯》,《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技术》副主编等。安徽大学教授 代胜瑜代胜瑜,安徽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课题组长。在Angew. Chem. Int. Ed., ACS Catal. Macromolecules, J. Catal., Chem. Commun., Inorg. Chem. Polym. Chem., Organometallics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 70 余篇,10 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论文总被引用3000余次,H因子为30。主持并完成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各一项。现主持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20万,安徽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项目80万以及石化企业各类横向经费100多万元等。学术兼职:1,Current Organic Chemistry (Impact Factor: 2.226) Executive Guest Editor. 2,《合成化学》编辑部青年编委。3, Frontiers in Chemistry (Impact Factor: 5.545), Associate Editor. 4, Polymers (Impact Factor: 4.967), Guest Editor. 5, Polymer International (Impact Factor: 3.213), Guest Editor. 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应用相关领域的工作,特别是金属有机催化的高分子合成。产业兼职:江苏省科技副总,中石化控股上市公司首席科学家。四、会议形式仪器信息网3i讲堂直播平台五、参会方式1.本次会议免费参会,详细会议日程及参会报名请点击: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polymer2023/或扫码二维码报名2. 温馨提示1) 报名后,直播前一天助教会统一审核,审核通过后,会发送参会链接给报名手机号。填写不完整或填写内容敷衍将不予审核。2) 通过审核后,会议当天您将收到短信提醒。点击短信链接,输入报名手机号,即可参会。六、会议联系会议内容:管编辑17862992005,guancg@instrument.com.cn会议赞助:刘经理15718850776,liuyw@instrument.com.cn
  • 业内首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17)重磅来袭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12月5日,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北京波谱学会、《波谱学杂志》举办的“第一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iCMR 2017)”开幕。 /p p   本次会议为磁共振领域,首次利用网络会议平台举办的大型学术交流会议。会议依托成熟的网络会议平台,致力于为国内外的广大磁共振工作者提供一个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从而推动磁共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54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noimg/96d1cc38-616e-4a2b-90c6-cb1da4d1f83f.jpg" / /p p   本届会议分设了核磁新技术、新方法;磁共振技术在生物与医药领域的应用;磁共振技术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低场核磁技术等四大主题专场。共有17位报告专家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带来精彩报告。 /p p   另外,本届会议的举行得到了布鲁克、纽迈分析、日本电子等磁共振仪器生产商的支持。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核磁新技术、新方法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5b51785d-e3f5-48d7-89e2-6b17fafa7ffa.jpg"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布鲁克拜厄斯宾磁共振中国区销售总经理 张建平 /strong /p p   张建平在会议中介绍了布鲁克高速核磁共振波谱仪-全新一代 AVANCE NEO。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ed0ae89c-2c77-4769-987c-adacc0edca98.jpg"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教授 雷新响 /strong /p p   残留偶极耦合(residual dipolar coupling, RDC)作为核磁共振各向异性参数在有机分子构型及优势构象等方面的应用具有强而有力的优势, 它反映分子中原子在磁场中的空间距离与角度信息, 实现分子三维空间的构建。在本次报告中,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教授雷新响介绍了残留偶极耦合的原理;定向介质和脉冲方法;并以若干实例展示RDC在天然产物, 合成药物,有机反应中间体络合物中的应用;最后对残留偶极耦合在有机分子结构鉴定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300e5677-45e9-4789-bd44-c554b8956bc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 姚礼山 /strong /p p   静电相互作用对于蛋白质的功能十分重要。然而,在原子水平量化静电作用是具有挑战性的。在本次报告中,姚礼山介绍了课题组开发的两种核磁共振方法来研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第一种方法是使用核磁共振-远程化学位移扰动方法(CSP)来监测蛋白质带电残基产生的电场;第二种方法是测量高精度的盐桥相互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266a2a8a-fd7f-4d42-9bd9-644ec31d753c.jpg"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黄挺 /strong /p p   准确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纯度将从根本上提高有机化学分析的能力。定量核磁共振(qNMR)是对有机化合物纯度定值的重要手段,广泛用于化学计量学有机化合物的纯度测定。对于纯度较低或者分子量大于500的化合物,由于杂质峰可能与主要组分的峰不完全分离,因此qNMR具有较大的误差风险。近年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挺及其研究小组建立了五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包括:扣减杂质的直接qNMR法、氢氘交换qNMR法、采用双信号抑制法的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HPLC-qNMR)、纯化样品的qNMR与HPLC测定法、内标回收率校正-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核磁共振(ISRC-HPLC-qNMR)方法。报告中黄挺对这5种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磁共振技术在生物与医药领域的应用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img title=" 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8a576d3c-709c-427e-bc5b-970a4ed305e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布鲁克核磁应用专家 单璐 /strong /p p   单璐在本次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布鲁克低温探头(氦气和氮气)的性能,产品线,和应用实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img title=" 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92371786-66f4-403d-a387-afbb354f0bd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研究员 颜贤忠 /strong /p p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之后的有效中药组学手段,它的研究对象是所有小分子代谢物。代谢组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包括核磁共振、液质联用、气质联用及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等。报告中,颜贤忠介绍了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技术方法和研究策略,以及在疾病模型及肿瘤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img title=" 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45b3c2c2-4f5d-48d1-97c9-71700195456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员 王申林 /strong /p p   生物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是膜蛋白研究的新兴技术手段,其优势是可以在模拟生物膜的环境中研究膜蛋白的结构和动态学性质。在本次报告中,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员王申林介绍了生物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分析策略,包括稳定同位素标记、核磁信号指认相关实验、顺磁NMR、结构解析方法等。并结合经典案例,介绍固体核磁共振在七次跨膜蛋白、离子通道蛋白、调控蛋白等大分子量膜蛋白上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d0547237-388e-4018-98e9-8a2c7f5568e7.jpg"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李中峰 /strong /p p   药物安全性评价是目前药物研究的重要领域,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李中峰利用NMR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药物毒性信息,主要利用生物体液、组织等的核磁共振谱图所提供的生物体内全部小分子代谢物的丰富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多元统计分析和模式识别处理,了解了相关生物体在病理生理学和药理药毒学等方面的状况及动态变化,以及它们所揭示的生物学意义,最终希望能从分子水平来揭示药物毒性作用规律。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磁共振技术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img title=" 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fd0661ef-902d-4bbc-8388-eef549a0d04b.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南京大学研究员彭路明 /strong /p p   南京大学研究员彭路明提到,课题组以氧化铈纳米材料为例,发展了借助17O固体核磁共振谱学研究氧化物纳米材料的新方法。和理论计算相结合,通过17O核磁共振化学位移能够区分氧化铈纳米粒子表面第1、2、3层以及内部的O物种。同时,还发展了选择纳米氧化物材料表面标记17O同位素的新方法。以这一方法为基础,借助17O固体核磁共振谱学研究了主要暴露(001)晶面的锐钛矿氧化钛纳米片和主要暴露(101)晶面的锐钛矿氧化钛纳米八面体的表面结构,发现17O固体核磁共振谱学能够区分暴露不同晶面的氧化物纳米晶。核磁共振的数据还显示两种晶面不同的结构细节:在(001)晶面上水分子主要是解离吸附而在(101)晶面上水分子以分子吸附为主;在(101)晶面上存在台阶位缺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7bd0650e-50d3-4f36-a1fa-6b90a10c1fd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清华大学化学系分析中心高级工程师杨海军 /strong /p p   清华大学化学系分析中心高级工程师杨海军从顺磁共振分析方法的原理、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以及应用等方面展开,着重报告顺磁共振分析方法对有机合成反应机理的应用进展,包括铜催化、光催化以及自由基反应机理的顺磁波谱研究。杨海军通过建立定量的顺磁共振波谱分析方法,研究了铜催化官能团转化反应的机理,建立了新的机理模型,不但解释目前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且预测并成功实现多个新反应。以此为依据,成功的预测出铁盐催化、TEMPO催化、光催化等多个官能团转化体系。为顺磁共振分析方法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08447a6b-376b-458d-9ed7-b483e1684c1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英雄 /strong /p p   针对生物炼制过程中涉及的催化机理不清晰、产物选择性调控难、溶剂效应复杂、产物鉴定繁琐等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英雄课题组组建了基于高级核磁共振方法(NMR)的谱学技术平台(包括变温原位、扩散排序谱DOSY、滴定等),研究了木质纤维素类、甲壳素类生物质转化的催化作用机制;原位跟踪了生物质资源转化为含氮或含氧化合物的反应历程;在原位状态(低温、无水、无氧)下捕获了催化剂与糖基底物形成的活性反应中间体;以DOSY、定量核磁等方法实现了复杂产物的“虚分离”及结构指认;从原子层面解答了生物炼制领域普遍关注的科学问题。报告中,王英雄对相关技术及应用做了详细介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叶.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425ed1a7-1921-43aa-a4cc-2d081aa713c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 叶跃奇博士 /strong /p p   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叶跃奇博士介绍了日本电子NMR在材料研究上的应用,包括:适合氟化学研究的新探头技术、适合高分子研究的变温系统、全自动No-D测定、用Delta软件去除背景信号等。 /p p   关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专场的报告情况,敬请关注仪器信息网后续报道。 /p p    a title=" "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BACKGROUND-COLOR: #ffff00"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1206/235178.s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ffff00" iCMR 2017-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专场报告集萃 /span /a /p p & nbsp /p
  • 测量微塑料对海洋的影响—采访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Alan Jamieson博士
    Alan Jamieson博士访谈 我们采访了纽卡斯尔大学的Alan Jamieson博士。他的研究专注于环境领域中的开发和应用,尤其针对海洋中微塑料的影响测量。公司重新分配,并可作为该地区的电力供应。 记者:Jamieson博士,非常感谢您花一些时间出席这次采访。首先,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您的研究,并让我们了解一下截至当前已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以及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博士:我的研究重点是探索海洋的最深处,即深度通常超过6000米的“海底带”。这些地带经常会出现超级海沟,即便是现在人类也对它们知之甚少。我们的主要目标是研究不同海沟群落间的生态、栖息地和连通性,我们已经成功地研究了其中9条深海沟,这包括地球上最深的位置,并最终取得成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样本档案,尤其是甲壳纲端足类(跳虫)的样本。几年前,我们认为在海洋深度最深的地方调查人为影响可能比较有意义。我们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最深海底获取的样品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CB和PBDE)含量异常高。这很令人震惊,而且在国际媒体上引起了极大关注。此期间,许多人都在问,这些海沟动物是否表现出摄入塑料的迹象,当然,这肯定是当前非常令人关注的热门话题。与岛津合作后,我们有能力测定来自世界上最深的6条沟渠的动物,测定结果令人沮丧,结果证明有相当多数量的海底动物确实摄入塑料,与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的岛津合作后,我们识别出这些材料。 记者:岛津仪器如何帮助您进行研究? 博士:塑料作为整个海洋深度研究的主要驱动力,首先可以“视而不见”的想法根本行不通。任何进入海洋的物体最终都会沉没,当这些物体沉没时,便会进入深海,再无法移动,从而只会积累更多。第二个目标是评估这些累积物可能对我们仍然不十分了解的动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也许所有这一切中最值得令人关注的问题是,我们已经失去了在原始状态下研究这些生态系统的窗口,显然它们已经受到污染,只是现在才定期进行研究。 记者:您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在建立这个新实验室时选择岛津作为您的合作伙伴吗? 博士:我们这次决定做出的很快,通常我们会更谨慎一些。我们想要在化学部门中使用FTIR设施检查这些细小的纤维是什么材料,但很早以前我们就清楚这个机器并不适合我们处理上述工作。该大学是岛津技术的长期客户和用户,我们的技术人员将我介绍给了岛津销售代表Dan Parnaby,一同讨论了他们可以如何提供帮助。Dan帮了我们很大的忙,并让我与Milton Keynes工厂的Bob Keighley联系。我们给出了预期目标,而Bob则演示利用岛津现有技术能力如何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经过长时间交谈后,我们决定合作处理该项目。另外,Sky News非常热衷将这项研究纳入到其海洋救援运动之中,因此我们当天邀请他们的摄制组到岛津公司为我们进行现场拍摄。简单地证明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动摇人类所认为的深海某种程度上可豁免于我们在陆地或近海表面的所作所为。 记者:我们的仪器如何为您提供帮助? 博士:我们使用米尔顿凯恩斯(Shimadzu UK Ltd)实验室设施中与自动红外显微镜(AIM-9000)连接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 IR Tracer-100)。人工除去单个纤维,然后将其转移到FTIR反射玻片表面上,或转移到Specac DC3 Diamond Cell上,之后压缩,进行传输测量。传输测量结果十分可靠。使用宽视场摄像机观察纤维,识别预期位置进行进一步研究,之后使用宽带MCT(碲化汞镉)检测器以透射率或反射率模式(约20s进行50次扫描)实施测量。对于每种纤维,各扫描三个点,并将结果与岛津材料库中的结果进行对比,找出匹配或最接近的相似物质。在多个位置扫描到一些显示出异常结构的纤维,可揭示其化学成分的更多信息。真正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的工作速度和取得结果的速度。 记者:与其他供应商(不限于仪器)相比,岛津的优势是什么? 博士:岛津非常积极地协助该项目,并与我们共同努力,实现互利。 记者:最后,您能否分享您对分析、测量仪器供应商所提的建议要求? 博士:最好让科学家了解此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或许可以针对特定某类技术,如:FTIR显微镜技术更新。 记者:了解您对我们以及与我们合作的观点十分重要。我们将比以往更加努力地满足您的要求。非常感谢你。 以下是Alan Jamieson博士的最新出版物: Jamieson, A.J., Brooks, L.S.R., Reid, W.D.K., Piertney, S.B., Narayanaswamy, B.E., Linley, T.D.(印刷中)在地球上最深的6个海洋环境中,深海两栖动物摄取的微塑料与合成纤维。《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Ritchie, H., Jamieson A.J., Piertney, S.B.(2018) 深海和海底两栖动物的热激蛋白适应性。《深海研究II》155 61-69.Reid, W.D.K, Cuomo, N.J. 与 Jamieson, A.J., (2018).跨太平洋,深海和深渊深度中深海柳杉类两足动物体内的痕量金属浓度(Cd、Cu、Fe、Mn和Zn)的地理和深测结果对比。《深海研究I》, 138, 11-21.Ritchie, H., Jamieson A.J., Piertney, S.B.(2017)深海两栖动物的基因组大小变化。《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4, 170862Jamieson, A.J., Malkocs, T., Piertney, S.B., Fujii, T., Zhang, Z. (2017)最深海洋动物区系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累积。《自然生态与进化》1, 0051
  • 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一轮通知
    庆祝中国化学会八十周年华诞   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一轮通知   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将于2012年4月13-16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四川大学承办,会期4天,4月12日报到。2012年正值中国化学会成立八十周年,届时将举办相关庆祝活动。   本届年会设立学术分会19 个、专题论坛 5个。学术交流形式包括大会特邀报告(PL)、分会邀请报告(I)、口头报告(O)和墙报(P)。年会面向全国广大化学工作者征集学术论文(摘要),并印制论文摘要集,欢迎踊跃投稿,积极参会。   年会期间将举办新技术、新产品与新仪器成果展览以及人才交流活动,欢迎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   组织机构   会议主席:姚建年   执行主席:谢和平、李光宪   组织委员会:   主 任:姚建年   委 员:包信和、戴厚良、董孝利、洪茂椿、江桂斌、李新华、万立骏、张 希、周其凤、   周其林、李光宪、杨振忠、胡常伟、吴 凯、刘忠范   秘 书 长:杨振忠、胡常伟   副秘书长:安立佳、丁奎岭、方 智、何林涛、黄 维、林金明、刘维民、刘正平、帅志刚、   孙世刚、吴 凯、余孝其、傅 强、梁 斌、何有节   学术委员会:   主 任:万立骏   副主任:吴 凯、余孝其   委 员:何鸣元、江桂斌、刘忠范、安立佳、姜 标、傅 强、游效曾、陈洪渊、佟振合、郭 荣、   李象远、陈凯先、刘鸣华、刘正平、何有节、郑 强、张浩力、陈 鹏、庄 林   奖励委员会:   主 任:张 希   副主任:方 智、王玉忠   委 员:洪茂椿、寇 元、姚祝军、房 喻、邓金根、殷敬华、杨秀荣、夏兴华、杨国强、   黄建滨、方维海、徐筱杰、李梦龙、解孝林、张华炎、夏永姚   会务委员会: 主 任:郑素萍、张 林   副主任:刘 钧、余孝其、潘霜柏、袁 斌   成 员:白温路、邓春梅、焦 斌、刘素霞、吴珍珠、张 灿、赵巧芹、韩 杰、白 鹏、   王智猛、李 蓉、谢 均、邓锦琳、彭 革   学术分会   第1分会:绿色化学 分会主席:何鸣元、寇 元   主题:绿色碳科学   征文范围:   (1) 化石能源利用中的低碳转化 (2) 生物质高效转化 (3) 绿色合成、绿色介质、绿色催化。   分会联系人:刘海超 单位: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地址: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邮政编码:100871   电话:010-62754031 电子信箱:hcliu@pku.edu.cn   承办单位协调人:陈 华, scuhchen@163.com   郑学丽, 5556666699@163.com   第2分会:环境化学 分会主席:江桂斌   主题:环境化学是环境保护的领航者   征文范围:   (1) 大气污染化学与控制原理 (2) 水污染化学与控制原理 (3) 土壤污染化学与土壤修复原理   (4) 生态毒理与健康效应 (5) 理论环境化学 (6) 环境分析化学与环境监测 (7) 化学品风险评估与环境管理。   分会联系人:郑明辉 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政编码:100085   电话:010-62849172 电子信箱:zhengmh@rcees.ac.cn   承办单位协调人:肖 丹, xiaodan@scu.edu.cn   杜 娟, lxdj@vip.sina.com   第3分会:化学生物学 分会主席: 姚祝军、席 真   主题:化学是生命的语言   征文范围:   通过化学生物学研究加深对生物学问题的本质与规律的理解 学习借助生物学方法解决化学科学中的问题 化学生物学研究的创新方法。包括:(1) 生物活性小分子的发现及应用 (2) 化学基因组学 (3) 生命过程中的化学问题 (4) 生命体系的分析技术 (5) 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修饰及应用 (6) 化学生物学与创新药物及开发。   分会联系人:姚祝军 单位: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口路22号 邮政编码:210093   电话:025-83593732 电子信箱:yaoz@nju.edu.cn   承办单位协调人:余孝其, xqyu@scu.edu.cn   张 骥, jzhang@scu.edu.cn   第4分会:纳米化学 分会主席: 刘忠范、万立骏、李玉宝   主题:纳米科技中的化学问题   征文范围:   (1) 纳米材料合成方法 (2) sp2纳米碳材料 (3) SPM及单分子科学 (4) 生物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学 (5) 纳米线及其应用。   分会联系人:李玉宝 单位: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地址: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邮政编码:610064   电话:028-85412847 电子信箱:nic7504@scu.edu.cn   承办单位协调人:李玉宝, nic7504@scu.edu.cn   左 奕, coze@vip.sina.com   第5分会:应用化学 分会主席: 安立佳、房 喻   主题:发展中的应用化学   征文范围:   加强应用化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与结合 促进化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产业化,如国防科技、精细化工、能源领域、电子行业等。   (1) 材料化学与精细化学品 (2) 有机信息材料与电子化学品 (3) 功能染料与颜料化学 (4) 农副产品化学与材料 (5) 水资源利用与水处理化学 (6) 甲壳素化学 (7) 酞菁与卟啉化学 (8) 能源化学与能源材料 (9) 仿生化学与仿生材料 (10) 国防化学与反恐化学 (11) 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   分会联系人:吕世权 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5625号 邮政编码:130022   电话:0431-85262009 电子邮箱:lsq@ciac.jl.cn   承办单位协调人:胡常伟, huchangwei@scu.edu.cn   李桂英, gchem@scu.edu.cn   第6分会:有机化学 分会主席: 姜 标、邓金根   主题:化学使我们生活更美好   征文范围:   (1) 天然有机化学 (2) 有机合成化学 (3) 金属有机化学 (4) 元素有机化学 (5) 理论有机化学 (6) 有机合成工艺学 (7) 有机资源化学 (8) 药物化学与精细化工产品化学。   分会联系人:邓金根 单位:四川大学   地址:成都人民南路三段17号 邮政编码:610041   电话:028-85229689 电子信箱:jgdeng@cioc.ac.cn   承办单位协调人:冯小明, xmfeng@scu.edu.cn   刘 波, c hembliu@scu.edu.cn   第7分会:高分子科学 分会主席:傅 强、殷敬华、张立群   主题:高分子加工中的物理和化学问题   征文范围:   (1) 加工新技术与形态控制 (2) 聚合物反应性加工 (3) 加工过程形态演变与在线检测 (4) 聚合物加工流变学 (5) 聚合物加工-结构-性能关系。   分会联系人:李忠明 单位: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地址:成都市磨子桥 邮政编码:610065   电话:13678185482 电子信箱:zmli@scu.edu.cn   承办单位协调人:王玉忠, yzwang@scu.edu.cn   宋 飞, songfei520@gmail.com   第8分会:无机化学 分会主席:游效曾、洪茂椿、高 松   主题:无机化学最新进展   征文范围:   (1) 元素无机化学 (2) 固体无机化学 (3) 物理无机化学 (4) 理论无机化学 (5) 核化学及同位素化学 (6) 原子簇合物化学及金属有机化学 (7) 配位化学 (8) 生物无机化学 (9) 配位超分子化学 (10) 稀土化学与物理 (11) 无机合成化学 (12) 无机材料化学和纳米化学 (13) 分子基功能化合物化学 (14) 其他相关的无机化学和配位化学。   分会联系人:孙为银、沈珍、沈旭杰 单位: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地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化学楼 邮政编码:210093   电话:025-83592307 电子信箱:wjhxxb@nju.edu.cn   承办单位协调人:周向葛, zhouxiangge@scu.edu.cn   曾红梅, zenghongmei@scu.edu.cn   第9分会:分析化学 分会主席:陈洪渊、杨秀荣   主题:分析化学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征文范围:   (1) 光谱、质谱、波谱分析 (2) 电分析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3) 色谱分析 (4) 纳米材料及新材料、新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5) 新仪器与新装置。   分会联系人:侯贤灯 单位: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地址:成都市望江路29号 邮政编码:610064   电话:13086622283 电子信箱:houxd@scu.edu.cn   承办单位协调人:侯贤灯, houxd@scu.edu.cn   吕 弋, lvy@scu.edu.cn   第10分会:电化学 分会主席:陈 军、夏兴华   主题:电化学为能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征文范围:   (1) 分析电化学 (2) 材料电化学 (3) 纳米电化学 (4) 能源电化学 (5) 环境电化学 (6) 生物电化学 (7) 工业电化学。   分会联系人:程方益 单位: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   地址:天津市卫津路94号 邮政编码:100080   电话:022-23504482 电子信箱:fycheng@nankai.edu.cn   承办单位协调人:赵南蓉, zhaonanr@scu.edu.cn   周 歌, zhougekk@scu.edu.cn   第11分会:光化学 分会主席:佟振合、杨国强   主题:光化学与光功能材料   征文范围:   (1) 基本光化学过程及其反应 (2) 光子学和成像 (3) 光致变色材料和分子开关 (4) 单分子光谱 (5) 光诱导电子转移、电荷转移和能量传递 (6) 生物光化学 (7) 新光学方法及其应用 (8) 光敏生物分子 (9) 量子点和纳米光子学 (10) 特殊介质中的光化学 (11) 光催化 (12) 超快光谱、瞬态物种及动力学 (13) 发光材料及其器件 (14) 光电转换材料和器件 (15) 环境和大气光化学 (16) 光致变色材料及相关过程 (17) 理论光化学 (18)等离子体光物理和光化学 (19) 强激光场和纳米制备 (20) 发光探针材料、技术和应用。   分会联系人:余彩兰 单位: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光化学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街2号 邮政编码:100190   电话:010-82617315 电子信箱:Office908@iccas.ac.cn   承办单位协调人:徐定国, dgxu@scu.edu.cn   林之恩, zhienlin@scu.edu.cn   第12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 分会主席:郭 荣、黄建滨   主题:新型功能分子自组装体的构建及其应用   征文范围:   (1) 新型两亲分子的合成 (2) 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的构筑规律与调控研究 (3) 两亲分子与大分子的协同作用特性及其应用 (4) 功能材料表界面特性与应用 (5) 胶体分散体系的研究新进展 (6) 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在材料、生物医药、能源、农业食品、环境等领域中的新应用 (7) 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方法新进展。   分会联系人:丁元华、韩 杰 单位: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四望亭路180号 邮政编码:225002   电话:0514-87975590-9507 0514-87975590-9511   电子信箱:yhding@yzu.edu.cn hanjie@yzu.edu.cn   承办单位协调人:孟祥光, mengxgchem@163.com   李建梅, lijianmei@scu.edu.cn   第13分会:理论及计算化学 分会主席: 李象远、方维海   主题:化学学科发展的理论支柱   征文范围:   (1) 电子结构理论、动力学方法和统计力学 (2) 复杂体系结构和性质的计算模拟 (3) 激发态理论和光化学反应动力学 (4) 生命体系和功能材料的基础理论化学问题。   分会联系人:王 繁 单位:四川大学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邮政编码:610065   电话:028-85403537 电子信箱:wangf@scu.edu.cn   承办单位协调人:李象远, xyli@scu.edu.cn   王 繁, wangf@scu.edu.cn   第14分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 分会主席:陈凯先、徐筱杰、吴海龙   主题:化学及生物体系的计算(机)化学新进展   征文范围:   (1) 基础理论、方法、算法、技术以及在化学、生物、医学、药学、环境、能源、材料、农业及食品等领域的创新性应用 (2) 大规模化学结构信息处理、多来源网络化学数据库集成、化学实验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可视化 (3) 量化计算与分子模拟、分子设计与定向合成、多维定量 构效关系 计算机辅助材料设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反应模拟与机理、过程模拟与控制 (4) 试验设计与 优化 、信息提取与挖掘、多元分辨与校正、化学图像处理、化学模式识别、多维数据分析、复杂体系分析新方法 (5) 蛋白质和核酸结构预测、核酸和蛋白质相互作用、代谢组学新应用、计算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数据库构建、信号传导网络模拟 (6) 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计算机化学教育、各类软件及工具的研发等。   分会联系人:薛 英 单位:四川大学   地址: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邮政编码:610064   电话:13688076903 电子信箱:yxue@scu.edu.cn   承办单位协调人:薛 英, yxue@scu.edu.cn   朱 华, zhuhua@scu.edu.cn   第15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 分会主席:刘鸣华、张 希、邓金根   主题:超分子组装——软物质材料的新契机   征文范围:   (1) 基于生物大分子、液晶、有序分子膜、有机凝胶、主客体化学、体相溶液等自组装体系的有序超分子聚集体或纳米结构的组装、软物质先进功能材料的构筑、组装体理化性能的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宽、组装过程动力学机制的诠释和理论模拟、构效关系的探索等物理、化学、生物学命题 (2) 自组装物理与化学、超分子物理化学、软物质材料、界面物理与化学等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以及相关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思路、新现象、新发现等 (3) 各种组装过程的理论模拟与计算。   分会联系人:陈鹏磊 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街2号 邮政编码:100190   电话:010-82615803 电子信箱:chenpl@iccas.ac.cn   承办单位协调人:游劲松, yjs19680401@yahoo.com.cn   袁立华, lhyuan@scu.edu.cn   第16分会:化学教育 分会主席:刘正平、李梦龙   主题:高等化学教育主题:高等化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基础教育主题:走向现代化的中学化学教学   征文范围:   (1) 研究生化学课程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2) 大学化学课程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3) 中学化学教学现代化问题(教学理念、内容、教学方法、实验等)。   分会联系人:蒲雪梅 单位: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地址:成都武侯区望江路29号 邮政编码:610064   电话:13980883027 电子信箱:xmpuscu@scu.edu.cn   承办单位协调人:李梦龙, liml@scu.edu.cn   蒲雪梅, xmpuscu@scu.edu.cn   第17分会:轻工与纺织化学 分会主席:何有节、石 碧   主题: 1. 生物质化学的前沿科学问题   2. 纺织科学与工程中的前沿化学问题   3. 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征文范围:   (1) 制革清洁技术 (2) 制革生物技术 (3) 绿色皮革化工材料 (4)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5) 跨学科前沿科学技术问题 (6)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7) 印染清洁化生产的前沿技术、新工艺 (8) 高技术纤维 (9) 高效、环保、节能、减排新染料和新助剂 (10) 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11) 高性能环保纺织浆料 (12) 纺织品节水、节能印染加工工艺 (13) 纳米纤维 (14) 轻工、纺织废水处理。   分会联系人:祝 蔚 单位:四川大学轻纺学院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南24号 邮政编码:610065   电话:0592-2186532 电子信箱:qfscutw@163.com   承办单位协调人:何有节, heyoujie@scu.edu.cn   第 18 分会:流变学 分会主席:郑 强、解孝林   主题:流变联系物质微结构与成型加工的纽带   征文范围:   (1) 物质加工流变学 (2) 胶体流变学 (3) 溶液流变学 (4) 分子流变学与模拟 (5) 其他。   分会联系人:宋义虎 单位:浙江大学高分子系   地址:杭州市浙大路38号 邮政编码:310027   电话:0571-87953075 电子信箱:s_yh0411@zju.edu.cn   承办单位协调人:杨 伟, weiyang@scu.edu.cn   第 19 分会:磷化学与化工 分会主席:赵玉芬、钟本和   主题:磷与国计民生   征文范围:   (1) 磷的基础化学研究(理论、方法、分析、新反应等) (2) 有机磷精细化学品 (3) 含磷功能能材料(结合能源、环境、生物、催化等领域) (4 )磷复肥 (5) 磷资源的开采与回收循环利用 (6) 其它与磷相关的科学与技术。   分会联系人:尹双凤 单位: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邮政编码:410082   电话:0731-88821310 电子信箱:sfyin73@yahoo.com.cn   承办单位协调人:李 军, lijun@scu.edu.cn   双边学术论坛   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论坛 论坛主席:万立骏、Sarah Thomas   主题:Materials for Energy and Sustainability   论坛内容:   (1) Materials for photovoltaics & solar fuels (2) batteries (3) supercapacitors (4) fuel cells (5) hydrogen & gas storage (6) carbon capture (7) electricity grids.   论坛联系人:郑春晓 单位:英国皇家化学会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一街2号 邮政编码:100190   电话:13693695943 电子信箱:zhengc@rsc.org   承办单位协调人:高 戈, gg2b@scu.edu.cn  兰静波, jingbolan@scu.edu.cn   中国—新加坡青年化学家论坛 论坛主席:张浩力、张 华   主题:纳米材料中的表面与界面化学   论坛内容:   (1) 纳米材料的表面功能化 (2) 碳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面修饰 (3) 纳米组装体系的界面控制   (4) 基于纳米材料的器件设计与应用 (5) 纳米尺度表面与界面设计与表征。   论坛联系人:张浩力 单位: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址: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政编码:730000   电话:0931-8912365 电子信箱:Haoli.zhang@lzu.edu.cn   承办单位协调人:卢志云, luzhiyun@scu.edu.cn   黄 艳, huangyan@scu.edu.cn   中—美10+10 化学生物学论坛 论坛主席:陈 鹏、Donald Land   主题:操纵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手段   论坛内容:   (1) 生物大分子的化学合成与修饰 (2) 生物探针的发展 (3) 生物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4) 生物正交反应及应用 (5) 活细胞的化学调控。   论坛联系人:陈 鹏 单位: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2号 邮政编码:100871   电话:010-62755773 电子信箱:pengchen@pku.edu.cn   承办单位协调人:王 娜, wnchem@scu.edu.cn   文志宁, w_zhining@scu.edu.cn   中—日青年论坛 论坛主席:庄 林、夏永姚   主题:电化学能量转化与储存   论坛内容:   (1) 电催化与燃料电池 (2) 锂离子电池 (3) 电化学超级电容器 (4) 镍氢电池及其它二次电池 (5) 液流电池 (6)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7) 金属空气电池及其它新型电池 (8) 人工光合作用。   分会联系人:庄 林 单位: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地址: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邮政编码:430072   电话:027-68753833 电子信箱:lzhuang@whu.edu.cn   aria@iccas.ac.cn   中国化学会   2011年8月
  • 德祥诚征美国Pickering Vector PCX 柱后衍生仪代理
    仪器简介: Vector PCX柱后衍生仪 Pickering Laboratories 是*提供化学药品、色谱柱、方法和柱后分析系统完整方案的机构。因为方法的每一部分都是设计成共同工作的,Pickering实验室由此作出特别承诺,就是分析保证能为计划中的应用而工作。Pickering Laboratories设计﹑生产分析化学仪器与试剂的专业厂家,在柱后衍生仪器﹑分析柱﹑衍生试剂﹑分析方法等方面*,认可度高,精湛的专业技术在业内久负盛名,不断创新及良好的信誉被众多的美国政府机构如EPA﹑ATF(酒精、烟草与火器管理局) ﹑FDA、AOAC(美国官方分析化学师协会)和世界*的厂商所认可,Pickering公司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只有Pickering Laboratories可以提供全面的关于柱后衍生的化学品、分析柱、分析方法和仪器。 技术参数: 试剂泵:独立并可调节,低脉冲性 流量可以从 0.05 到2.00 mL/minute 调整,操作压力可以达到2000Psi 当流量大于或等于0.33 ml/min时,流量误差是3%, 当流量低于0.33 ml/min时,流量误差是0.01 ml/min 流量精确度为 0.5% RSD 蓝宝石活塞 液压阀;含PEEK的止回阀 对于每一个泵,PEEK材料的旁路/吹扫阀都在仪器的前面板上 自动活塞清洗 流 路:每一个泵,有独立的压力传感器,为210 bar (0-3000 psi) 菱形的限流器可与液体的流速、黏度匹配 PEEK旁路/排空阀门 可更换试剂的过滤器 全PEEK流路系统可选 反应器:温控可从室温以上10° C 到130° C. 精度是 ± 0.4° C 反应器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来调整 在130℃时,反应器壁能经受42 bar (600 psi)的内部压力 实际温度或者设定温度通过液晶显示屏显示 温度保险开关的温度限定在 150° C 安全措施: (1)柱后试剂防回流 在LC(洗提液)泵和样品注射器之间安装了一个压力开关,当洗提液泵的压力降低到35 bar (500 psi) 时,压力开关会将试剂泵和反应器的电源关闭,确保试剂不会回流,不会破坏分析柱。造成低的洗提液压力的原因有电源供应问题、洗提液泵的故障、突然的或者潜在的关闭、或者空的蓄水池等。VectorPCX将不会自动重启。 (2)柱后系统过压保护 当出现流路堵塞的时候,一个预先校准好的在35 bar (500 psi) 打开的调节阀能阻止柱后反应的崩溃,以及减少全部或者部分试剂流向柱内的可能性。 (3)减少检测器噪音 后压力调节器采用7 bar (100 psi)的压力调节检测器噪声,沉淀来自于溶剂的除气作用以及沸腾的调整(2-10 bar) 气压模块调节器: 调节器可以维持0.3 bar (3-5 psi)的压力在溶剂瓶内,当源压力为3-5 bar (45-75 psi)时 在0.7 bar (10 psi)时,卸压阀打开 阀门组采用双向1/4-28管道连接 加压试剂瓶: &bull 一升的容器(2 and 5 L的可选) &bull 惰性气体环境,以抑制如邻苯二甲醛(OPA)或者其他对氧气敏感的试剂被氧化 &bull 在瓶盖上有排空阀,可在试剂准备期间进行吹扫 &bull 试剂瓶给易氧化的试剂配备了外径为3.1 mm(1/8")(氧气不能透过)的莎纶(SARAN)管道。 &bull 气体流动线路上的止回阀,使得当压力下降,阻止试剂回流到多阀系统里 主要特点: 优点:  可以和任何HPLC连用  耐用性和可靠性  自动活塞冲洗  低脉冲流动 应用分析: 柱后衍生仪配备高效液相色谱使用,分析功能非常强大,可对多种物质进行检测,包括:  氨基甲酸盐杀虫剂  草苷膦除草剂  胍基类化合物  毒枝菌素  致人瘫痪或麻痹的甲壳类或贝类水生动物毒素  百草枯和杀草快  聚醚类抗生素  磺胺药  单端孢霉烯霉菌毒素  维生素B1、B6  询价请电: 德祥科技 南区(华南,西南与中南)地区请联系: 周先生 广州市中山五路219号中旅商业城1505室 Tel:020-22273381 , 13512710084 Fax:020-22273368-399 东区(华东, 江,浙,沪)地区请联系: 黄小姐 上海市静安区北京西路1068号银发大厦18楼 Tel:021-52610159 52610099 转851 Fax:021-52610122 北区(华北,东北,西北)地区请联系: 王先生 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9号坤讯大厦1506室 Tel:010-82326924 Fax:010-82329551 更多产品信息,请登陆德祥官网:www.tegent.com.cn 德祥热线:4008 822 822 邮箱:info@tegent.com.c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