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未分化

仪器信息网未分化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未分化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未分化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未分化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未分化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未分化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未分化相关的解决方案。

未分化相关的资讯

  • 干细胞分化调控研究获进展
    近日来自美国乔治亚大学的一项新研究首次绘制出了一幅蓝图,揭示了干细胞是如何连接到一起对不断受到的外部信号分子做出响应的。这一研究发现使多年来自世界各地实验室相互矛盾的实验结果趋于一致,并使科学家们获得了精确调控干细胞发育或分化为特异细胞类型的能力。 文章的主要作者是乔治亚研究协会著名分子生物学学者、乔治亚大学富兰克林艺术与科学学院教授Stephen Dalton 。Dalton 表示:&ldquo 我们可以利用该研究中的信息作为指南书来调控干细胞的行为,这样就能够将这些干细胞以更有效和更加可控的方式分化为治疗细胞类型。&rdquo 举个过去的例子,某些信号分子单独作用就可激起一连串调控细胞命运的事件。从另一方面,Dalton的研究揭示了几种分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调控了一种重要的&ldquo 开关&rdquo ,决定了干细胞是维持自我更新状态或是分化为某种特殊的细胞类型,例如心脏、大脑或胰腺细胞等。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立普通医学科学研究所干细胞生物学基金监管人Marion Zatz说:&ldquo 干细胞研究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调控干细胞转变为一种特异的细胞类型,这项工作涉及到了这一点。在这篇文章中,Dalton博士将几道谜题拼合到了一起,为了解多重信号通路如何协同作用操纵干细胞分化为特异的细胞类型提供了一个模型。这一研究不仅加深了对于胚胎发育的基础了解,还将推动再生医学中干细胞的应用。&rdquo 过去在干细胞分化研究中,科学家们对于一种称为Wnt的信号分子的作用持各种相反的观点。有一半发表的研究结果认为Wnt的作用是关闭分子开关,使干细胞维持在未分化状态。而另外一半的研究则提出了相反的结论。 那么相同的Wnt分子是否有可能导致双重结果?事实证明,答案确实是如此。Dalton发现少量的Wnt信号可使按细胞维持在多能状态,而大量的Wnt信号则起相反作用,促进细胞分化。 然而Wnt并非单独发挥功能。其他一些分子,诸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成纤维生长因子(FGF2)和Activin A都能在其中发挥作用。这些信号分子相互放大彼此,使得在一种情况下放大2倍的信号,在另一种情况下被放大到10倍,从而使得情况变得更为的复杂。同时,信号进入的时机也会产生影响。 Dalton 说:&ldquo 让我们感到惊讶事情之一是所有这些信号均相互沟通。你不可能在调控IGF信号通路时不影响FGF2信号通路,你也不可能在调控FGF2信号通路不影响Wnt。它就像纸牌搭的房子,所有的一切完全是相互关联的。&rdquo Dalton和他的研究小组通过五年的艰辛努力,构建了一些关于这些信号分子如何发挥功能的假说,并对它们进行了验证。在面临着意料之外的结果时,他们不断重建假说,重复验证。持续这一过程直至解决了整个系统。 他们的研究发现使科学家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干细胞分化第一步,Dalton相信相同的方法还可用于理解随胚胎内细胞分裂形成越来越特化的细胞类型,后续的发育步骤。
  • 以色列科学家发现胚胎干细胞分化机制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哈达沙医学院的分子生物学家霍华德• 塞达尔教授和癌症研究专家伯格曼教授,发现了使胚胎干细胞分化为不同组织和器官细胞的机制。   他们研究发现,胚胎干细胞分化过程受一个称为G9a基因的影响,该基因可使让胚胎干细胞分化为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基因关闭,从而使其无法发挥作用。据认为,该研究成果对今后的干细胞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胚胎干细胞是早期胚胎中尚未分化的全能细胞,它们与成体细胞不同,具备发育为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潜力。负责这项研究的塞达尔教授解释说,当胚胎在子宫中着床后,细胞的分化过程即开始了。此时,细胞内有两种控制机制发生作用,一种使细胞保持其全能状态的基因被关闭,另一种使细胞发育为肌肉等特定组织的基因被启动。胚胎干细胞一旦开始分化为不同的组织细胞,便失去其全能性。   目前,一些科学家用成体细胞培育干细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这项研究也面临较大难度,主要是成体细胞已经失去了胚胎干细胞的特有潜力,很难通过重组使其达到胚胎干细胞的程度。塞达尔教授的这项研究成果为今后干细胞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科学家将来或许可以利用胚胎干细胞分化机制培育出新的组织和器官,用于取代人体中的病变部分。
  • 新方法可预测干细胞分化过程
    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近日通过在新型细胞基质上培养成体干细胞的实验,发现了一种可以预测干细胞是如何进行分化并形成何种组织的方法。研究成果刊登在8月1日的《自然—方法学》(Nature Method)上。      相关仪器及方法:NSR2005i9步进式投影曝光装置 Prometrix P-10表面轮廓仪 6320FV扫描电镜 Samdri-PVT-3D临界点干燥仪 XL20扫描电镜 ABI 7300实时PCR系统 Axiovert 200M倒置显微镜 新型干细胞基质(支架)   完成人:克里斯托弗陈课题组   实验室: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工程系 密歇根大学生物工程系与机械工程系 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骨关节研究中心   这是细胞培养实验开始第二天的人体间叶细胞的干细胞免疫荧光图。图中,红色部分为“微柱”,绿色部分为细胞,蓝色部分为细胞核。这个细胞在后期分化为了骨细胞。(图片提供:Michael T. Yang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这是人体间叶细胞的干细胞扫描电镜图。该细胞被放置在长度为13微米的长“微柱”上生长。在细胞培养实验第二天,细胞产生向心力,这可以从“微柱”的弯曲程度看出。这个细胞在后期分化为了脂肪细胞。(图片提供:Jianping Fu (University of Michigan))   这是人体间叶细胞的干细胞被放置在短“微柱”上培养的扫描电镜图。细胞培养实验第二天,这些细胞开始伸展,其伸展程度和施加在“微柱”上的力均大于在长“微柱”培养的细胞。这些细胞在后期分化为了骨细胞。(图片提供:Jianping Fu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干细胞转变为其他种类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而要想发展以干细胞为基础的再生治疗技术,关键在于充分了解细胞分化。   “我们首次证明了,在细胞分化起始阶段,我们就能预测细胞下一步的分化过程。”Jianping Fu说。Fu是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与生物医学工程的助理教授,同时也是文章的第一作者。“通常情况下,要了解掌握干细胞分化的趋势,需要数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的研究成果则可以加速这一过程,这在药物筛查和再生医学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采用我们的方法,可以较早预测干细胞的分化,以及其在新药治疗中将转变成何种细胞类型。”   在这项研究中,Fu和他的同事发现,干细胞对它们附着的基质会施加一定的力。这种力很有可能与细胞分化有关,但对其的研究还不及对化学触发的研究那么广泛。研究人员在文章中说,培养干细胞所用基质的刚性确实有助于测定干细胞会转变成何种类型。   “经过研究,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和化学因素一样,力学因素在控制细胞分化方面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Fu说,“而在这以前,干细胞生物学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种力学因素”。   研究人员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干细胞基质(支架),其刚性可调节,而无需改变其化学成分,传统的干细胞生长基质则无法做到这点。这种新型的基质支架看起来像是一种微型地毯,上面布满了类似于头发的突起物——“微柱”,由聚二甲基硅氧烷这种弹性聚合物制成,而聚二甲基硅氧烷是橡皮黏土的重要成分,Fu说。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调节微柱的高度来调节这种基质的硬度。   工程师在实验中对骨髓和其他连接组织(比如脂肪)进行提取,得到人体间叶细胞组成的干细胞。干细胞在坚硬的基质中生长,最后分化转变成了骨细胞,而在较软的基质中生长,则分化转变成了脂肪。当研究人员通过这种基质的力学性能观察到了细胞分化之后,他们决定在整个细胞培养过程对细胞的这种附着力进行跟踪测定,看是否能预测到这些细胞的分化。   研究人员使用荧光显微镜测量微柱的弯曲程度,从而对细胞这种附着力进行定量分析。“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干细胞要进行分化,那么它们的附着力会比那些没有分化的干细胞要大许多,而干细胞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其附着力也会有很大差异。”Fu表示,“我们证明了,可以通过观察这种附着力的变化来提早预测干细胞分化。”   制成这种新基质的成型工艺成本很低,研究人员也表示,任何对此有兴趣的科研人员都可以获得这种成型工艺。“我们觉得,这种工艺为整个科研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方法。”Fu表示。
  • 干细胞分化成肝类器官并且进行串联培养
    干细胞分化成肝类器官并且进行串联培养方案1 实验目的 该 SOP 描述了由肝癌细胞系(HepaRG)和原代人肝星状细胞 (SteCs) 组成的肝球体的培养,形成肝脏类器官。此外,还描述了将肝脏类器官整合到 MOC 中,可以与其他类器官串联起来共培养。肝球体的生长大约需要 3 小时。从 384 孔微孔板中去除肝球体大约需要 2~5 小时,具体取决于所需的肝球体数量。将肝球体整合到 MOC 中至少需要 1 小时,这也取决于所需 MOC 的数量及所需的肝球体数量。应计算准备细胞培养的额外时间(约 1 周)以及 MOC 的交付时间。 本 SOP 深入描述了 Corning® Spheroid Microplate 384 孔板(参考号 3830)的装载、这些肝球体的后续收集和计数以及它们与 MOC 的集成以进行进一步的动态培养。 所有描述的工作步骤都应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执行。应特别遵循正确洗手以及始终使用手套。 2 负责人 主要负责人:Alexandra Lorenz SOP 作者:Naomia Sisoli-Sambo、Juliane Hübner 与本 SOP 中描述的工作步骤的偏差必须立即报告给 Alexandra Lorenz 女士。如果更改获得批准,则必须相应地修改 SOP。 3 多器官芯片(MOC) 的无菌处理 为避免污染,必须遵守无菌实验室工作的通用准则。在将 MOC 放入生物安全柜之前,应先喷洒经批准的杀菌剂(例如 80% 乙醇)对其进行消毒,然后用无菌纸巾擦拭(建议使用浸泡在消毒剂中的市售纸巾)。必须特别注意引入的任何部件(注射器适配器、组织培养小室支架和泵连接端口)它们的连接和盖子。掉在地上的部件必须用无菌、高压灭菌的备件更换。因此,在运行 MOC 时,必须始终提供适当数量的无菌备件。 除离心、细胞计数和培养(37°C,5% CO2)外,所有工作步骤均应在超净工作台中进行。 4 所需材料 名称备注分化的HepaRG细胞8 mio cells/vial HPR116NS, Biopredic星状细胞 (SteCs)SC-5300 (Provitro)ScienCellSteCs培养基SC-5301 (Provitro)ScienCell80%乙醇消毒组织例如 Bode Chemie GmbH(德国)的 Bacillol AF 纸巾HepaRG 培养基Williams E基础培养基(500 ml) 不含酚红,含 2.24 g/L NaHCO3),例如PAN-Biotech P04-29510 或 HIMEDIA AL240-500ML 10% FCS (50 ml);5 x 10-5mol/L 氢化可的松半琥珀酸盐(500 µ l 来自 25 mg/ml 原液);5 µ g/ml 胰岛素(250 µ l 来自 10 mg/ml 储备液),例如PAN P07- 04300 2mM 谷氨酰胺(5 ml 来自 200 mM 原液);5 µ g/ml 硫酸庆大霉素(50 µ l 来自 50 mg/ml 原液);0.25 µ g/ml 两性霉素 B(500 µ l 来自 250 µ g/ml 原液);分化培养基含 2% DMSO 的 HepaRG 培养基Trypsin/EDTA 5x用于收集 HepaRGs0.25% 胰蛋白酶/2.21mM EDTA,例如康宁 25-053-CITrypsin/EDTA 1x用于收集 SteCs0.05% 胰蛋白酶/0.53mM EDTA,例如康宁 25-052-CIPBSw/o Ca 和 Mg,例如康宁 21-031-CVR Gilson Platemaster 96 道移液器用于 384 孔板的 Gilson Platemaster 适配器移液器吸头试剂容器灭菌Axygen RES-SW96-HP-SI 或 RES-SW12-HP-SI用于 15/50ml 管的离心机二氧化碳培养箱显微镜细胞计数装置泵控制单元TissUse 有限公司泵管2 毫米 x 1.6 毫米聚氨酯泵管,SMC(美国)扳手 1扳手尺寸 7 毫米 (ISO 272)扳手 2扳手尺寸 10 毫米 (ISO 3318)内六角扳手扳手尺寸 1.5 毫米 (ISO 4762)泵连接端口来自 SMC(美国)的 KJS02-M3 型,内六角,端口尺寸 M3微孔板384 孔黑色透明圆底超低吸附肝球体微孔板康宁 3830大口径提示康宁 TF-205-WB-R-S24孔超低吸附板康宁3473细胞培养处理的培养瓶和培养皿例如康宁定轨振荡器PS-M3D Grant Instruments灰色和斜体字部分由 TissUse GmbH 提供 5 实验操作5.1 样品准备在肝球体形成前 5 天,根据实验需要解冻尽可能多的分化 HepaRG 细胞。一个循环需要 40 个肝球体(每个由 24,000 个 HepaRG 细胞和 1,000 个星状细胞组成)。每个接种满的 384 孔微孔板将提供大约 300 个肝球体。要完全接种满一个 384 孔微孔板,需要 921.6 万个分化的 HepaRG 细胞。由于一瓶分化的 HepaRG 细胞含有大约 800 万个活细胞,因此应计算每个接种满的 384 孔板需要两瓶。请注意:细胞是在完全融合时接种的,以避免去分化。因此,在接种过程可以丢掉一些细胞,因为准备有富余。 每个小瓶 500 µ l 分化的 HepaRG 细胞(订单号 116NS)应在 9.5 ml HepaRG 培养基中稀释,以将 DMSO 降低至0.5%的终浓度。以0.2 x 106/cm2的密度将活细胞计数后种到适当的细胞培养皿中(例如,800 万个细胞种到60 mm 2培养皿上,2个培养皿;或1600 万个细胞种到一个 T75 培养瓶上)。5-12 小时后必须在无菌条件下将培养基更换为 10 ml 分化培养基(2% DMSO)。随后,每两到三天将培养基更换为 10 ml 新鲜分化培养基。 SteCs 应在肝球体形成前约 2 天解冻并放入培养物中。一个装有 SteCs 的 T175 培养瓶将提供至少五个 384微孔板。首先需要预热SteCs 的培养基,一个小瓶约 1-2 x 106 SteCs 需用 9 ml 培养基,离心,重悬于 1 ml 新鲜培养基中,然后接种到含有 24 ml 温热的星状细胞培养基的 T175 细胞培养瓶中。第二天更换培养基以去除死细胞。 对于扩大培养,SteCs 可以生长到 70% 的融合,然后细胞开始增殖。无菌条件下的培养基更换必须每两到三天进行一次。不应使用通道数高于 P8 的 SteCs。 图 1 单层分化的 HepaRG 细胞和 HHSteC 的相差显微镜。 (A) HHSteC 在第 9 代的相差图像和(B) 在接种后 4 天分化的 HepaRG 细胞。比例尺 100 µ m。 5.2 细胞的收集准备 HepaRG 细胞进行收集,用 10 到 20 ml PBS 冲洗两次。洗涤后,使用胰蛋白酶/EDTA(5x;0.25% 胰蛋白酶/2.21mM EDTA;室温)从细胞培养瓶底部分离细胞。为此,将培养皿中的适量胰蛋白酶/EDTA 涂抹在细胞上,并在 37°C 下孵育 5 至 10 分钟。开始 HepaRGs 的胰蛋白酶消化后,使用胰蛋白酶/EDTA(1x;0.05% 胰蛋白酶/0.53 mM EDTA)收集星状细胞,并在 37°C 下孵育 5 至 10 分钟。通过这种方式,几乎可以同时收集细胞。用显微镜检查细胞的溶解情况并轻轻敲击细胞培养瓶的侧面以加速该过程并脱壁仍贴壁的细胞。一旦所有细胞从培养容器底部脱离,通过添加相同量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或两倍量的培养基来抑制反应。将细胞溶液转移到 50 ml 离心管中, 然后用 10 ml PBS 冲洗培养容器两次,并将 PBS 添加到离心管中。细胞团块可以通过溶液的重复再悬浮来分散。此时可以合并来自多个培养容器的相同类型的细胞。 一旦进入溶液,将细胞以 300 x g 离心 5 分钟,然后吸出上清液并将细胞沉淀重悬于 1 至 2.5 ml 细胞培养基中。对 SteCs 和 HepaRG 细胞都使用 HepaRG 培养基(不含 DMSO)。用细胞计数跟踪细胞的再悬浮。请彻底混合细胞溶液(HepaRG 和 SteCs)。用 40 µ l HepaRG 培养基(1:5 稀释)稀释 10 µ l HepaRG 细胞溶液。彻底混合新溶液并用 10 µ l 台盼蓝工作溶液(1:2 稀释,总共 1:10 稀释)稀释 10 µ l HepaRG 溶液。彻底混匀 StesCs 细胞悬液,并用 10 µ l 台盼蓝工作溶液(1:2 稀释)稀释成 10 µ l 细胞悬液。在室温下孵育计数溶液 2 至 3 分钟。计数前充分混合。 将计数溶液加载到先前准备好的血细胞计数板中,并在计数室的四个大方格内对每种细胞类型的活细胞和死细胞进行计数。计算每个细胞类型的每个大方块的活细胞的算术平均值。 每毫升的细胞计数计算如下: 或者根据操作说明使用 SOL Counter (半导体式全自动细胞计数仪) 自动确定每毫升的细胞计数。 5.3 在384 孔微孔板中培养肝球体5.3.1 细胞悬液的制备每个肝球体需要 50 µ l 细胞悬液。这相当于每个微孔板 19.2 ml (50 µ l x 384)。由于移液过程中的波动,每板应制备至少 22 ml(最好是 23 ml)的细胞悬液。要在 50 µ l 的体积中生成具有 1,000个 SteCs 和 24,000 个HepaRGs(1:25 比例)的肝球体,细胞悬浮液的浓度应为 20,000个 SteCs/ml 和 480,000 HepaRGs/ml。 使用 (1) 中计算的每毫升细胞计数生成肝球体细胞悬液所需的收集 HepaRG 细胞和 SteCs 的确切体积,具体取决于所需的肝球体细胞悬液体积: HepaRG 和 SteCs 悬浮液的计算体积用于球状细胞悬浮液,添加培养基以达到所需的体积(例如,一个 384 孔球状板为 23 ml)。 5.3.2 将细胞种到 384 孔微孔板中移液器和所有其他设备需要用乙醇 (80%) 擦拭,并在使用前放置在无菌细胞培养工作台下。先前制备的肝球体细胞悬浮液应彻底混合,并将加载一个微孔板所需的大致量填充到试剂储液罐中(推荐储液罐:RES-SW12-HP-SI,Rillenreservoir)。使用 Gilson Platemaster 96 通道移液器和 384 孔板适配器将 50 µ l 细胞悬液种到 384 孔微孔板的每个孔中。 注意:- 将 50 µ l 细胞悬液直接放在每个孔的底部- 确保所有移液器吸头都牢固地推到 96 通道移液器上。- 对于没有气泡的精确移液,推荐使用反向移液技术。- 为确保细胞在悬浮液中均匀分布,在每次移液步骤前轻轻摇动悬液管。 应将接种满的微孔板短暂离心(250 g,1-2 分钟),以确保孔壁上没有细胞悬浮液,并将细胞收集在孔底。肝球体在 37 °C 和 5% CO2 条件下连续 3 天。图 2 肝球体形成的光学显微镜。 HepaRG 细胞和 SteCs 在肝球体形成的第 1 天和(B)第 3 天的 384 孔超低吸附板(A)的孔中。比例尺 100 µ m。5.4 从 384 孔微孔板中取出肝球体为了收集肝球体,将 384 孔微孔板放在层流罩下。使用 200 µ l 移液器和大口径移液器吸头,小心地将肝球体从 384 孔微孔板中取出。可以在一个移液器吸头中收集多个肝球体。在平底 24 孔低吸附板的每个孔中收集 40 个肝球体。计数肝球体,并将 40 个肝球体放入每个孔中。可用深色背景(例如黑色铝箔纸)更容易看到 24 孔低吸附板中的肝球体。将 40 个肝球体转移到一个孔中后,小心取出旧培养基并加入约 1.5 ml 新鲜 HepaRG 培养基。之后,在显微镜下对每个孔中的肝球体进行计数。丢弃任何看起来太小或聚合不良的肝球体,类似于薄层而不是肝球体。 注意:用移液器吸头收集肝球体时不要吸入任何空气。肝球体应始终悬浮在培养基中。空气的吸入会导致肝球体卡在移液器尖端。应该习惯于在拿起肝球体之前用培养基润湿移液器尖端。此外,使用移液器的时候使用超过所需的程量。这两点都可以降低肝球体粘附在内移液器吸头表面或肝球体漂浮在培养基表面上的风险。 为避免融合并进一步提高肝球体的圆度,将 24 孔低吸附板置于振荡器上,直到 MOC 实验开始(12 至 48 小时)。为此,用乙醇彻底消毒振荡器,并将其放入培养箱(37 °C;5 % CO2)中。将超低吸附板放在振荡器上,使用以下设置并确保培养基不会因摇晃而溢出: 轨道式往复式Vibrio循环式模式4030°5°00时间25OFF5ON 5.5 将肝球体转移到多器官芯片平台(MOamily:宋体 "用新鲜培养基填充培养小室时,不要超过培养小室内盖的螺纹。
  • 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建立跨分化阶段高通量谱系示踪技术
    2023年3月18日,《Cell Stem Cell》期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跃军研究组题为《人神经分化过程中跨时间段的克隆谱系追踪》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建立能够跨分化阶段高通量谱系示踪新技术-SISBAR,解析了人多能干细胞分化为人腹侧中后脑神经细胞的单细胞谱系,发现了许多新的谱系分化路径和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一步展示了基于SISBAR技术的新发现在改进帕金森症细胞治疗策略中的应用。SISBAR技术有望为干细胞研究带来新的突破。发育与干细胞生物学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是如何解析生物体内不同细胞类型之间的发育谱系关系。解析这些谱系关系能够更加深入地解析生命体的正常发育过程以及病理状态(包括癌症与发育障碍)下的分子机制,为操纵在体细胞分化命运,优化体外细胞分化方法,以及促进基于细胞替代疗法的再生医学的发展提供线索。然而,经典的正向谱系追踪和逆向谱系追踪方法,主要用于解析同一个分化/发育时间点不同细胞类型之间的谱系关系,而不能同时提供在上一个阶段与它们有亲缘关系的前体细胞的身份特征。如何持续地追踪细胞在多个分化/发育时间点的细胞状态,从而描绘更完整的细胞发育路径,是发育学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团队成员通过结合病毒介导的细胞条形码标记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以及克隆分离策略,开发了SISBAR技术,并应用在基于人多能干细胞的神经分化模型中。SISBAR技术可以跨分化阶段追踪单个前体细胞衍生的谱系克隆,同时获取该前体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信息(图A)。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人多能干细胞神经分化技术的开发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治疗研究,建立了将人多能干细胞分化为人腹侧中脑和后脑细胞的方法,其中包含能够用于帕金森症细胞替代疗法的关键细胞类型–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2016 Cell Stem Cell; 2021 Cell Stem Cell; 2022 JCI)。团队成员把SISBAR技术应用于人腹侧中后脑的体外分化体系,并建立了“潜能视角”和“起源视角”的谱系分析方法来分别解析由转录组定义的不同细胞类型的分化潜能及分化起源,从而构建了一个多层级的谱系树来描绘整个分化过程(图B)。这一多层级谱系树揭示了中后脑细胞分化过程中许多之前未被报道过的发散型和汇聚型跨阶段谱系分化路径。团队的研究还揭示了跨分化阶段的群体水平谱系和克隆水平谱系之间的关系:在发散型谱系关系中,发现同种类型的前体细胞(单细胞转录组定义的细胞簇)中单个前体细胞的命运可以不同;不同前体细胞差异的分化命运的集合代表了该前体细胞类型在群体水平的分化命运。在汇聚型谱系关系中,发现同种类型子代细胞中的单个细胞可以有不同的谱系起源,并且这些不同来源的子代细胞会带有其亲代细胞独特的基因印迹(图C-D)。研究团队进一步展示了基于SISBAR技术的跨分化阶段谱系关系和相关分子调控机制的解析在神经系统疾病细胞治疗中的应用。利用SISBAR技术,研究团队发现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具有至少三种命运分化潜能,包括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中脑谷氨酸能神经元、血管软脑膜样细胞(VLMCs)。研究团队还鉴定了早期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的特异性表面分子标记物APCDD1(图E)。将表达APCDD1的神经前体细胞进行流式分选并移植到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纹状体后,移植物中目的细胞-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比例得到了显著提高(图F)。并且,与通过SISBAR技术发现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多分化潜能的结果一致。研究团队在APCDD1分选的移植物中检测到了中脑谷氨酸能神经元和一种血管软脑膜样细胞的存在,这一结果展示了SISBAR技术在改进细胞治疗策略和预测移植细胞体内分化命运中的应用。基于人多能干细胞的细胞替代疗法在治疗许多用传统药物难以治愈的疾病(如帕金森症)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人多能干细胞分化得到的供体细胞(细胞药物)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这将导致供体细胞和移植物中目的细胞的低比例和细胞组成的不稳定性,阻碍了细胞替代疗法在临床上更广泛地应用。可以预见的是,作为一种通用型技术,SISBAR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包括神经分化在内的基于人多能干细胞的体外分化系统中,构建整个分化过程的谱系发育树,解析谱系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目的细胞和非目的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产生的机制,从而改进细胞治疗策略,获得更安全稳定的细胞治疗结果。同时,SISBAR还为我们解析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的谱系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是经典谱系追踪方法的重要补充。本研究中群体水平谱系和克隆水平谱系关系的解析,为我们理解细胞分化分过程中复杂而精确的细胞命运决定事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该研究由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博士研究生游致文与中科院营养健康所王露悦博士,在脑智卓越中心陈跃军研究员和临港实验室魏武研究员的指导下完成,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何慧博士、吴子彦博士、章馨月、薛帅翔、许培博博士,职工张晓、刘兵,中科院营养与健康所洪延泓,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熊曼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欣研究员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帮助。本研究得到了中科院、科技部、基金委和上海市科委的资助。
  • 就发了5篇SCI!老凡尔赛如何用高内涵阐明神经细胞分化机制(下)
    David Schaffer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生物工程和神经科学教授,在那里他还担任伯克利干细胞中心(Berkeley Stem Cell Center)主任和QB3-Berkeley主任。David实验室致力于了解生物学和探索干细胞的治疗潜力,尝试用组织工程学控制干细胞的能力并用于疾病治疗。他们致力于发现新的信号通路,并解释和实现这些信号的生物网络的计算和实验分析,最终将这些信号整合到生物材料微环境中以实现最优的干细胞控制。多能干细胞的可扩展和分化可以极大地受益于许多生物学应用,包括细胞替代治疗、疾病建模、体外器官形成和药物筛选。David实验室是PerkinElmer高内涵的老用户,自2018年开始,陆续基于PerkinElmer的高内涵系统发表了5篇文章,包括一篇Cell Report,一篇Science Advances。在6月份的推送《就发了5篇SCI!老凡尔赛如何用高内涵阐明神经细胞分化机制(上)》中,我们已经分享了David实验室建立的2D神经分化体系,此次,我们来分享3D神经干细胞研究体系。《High-throughput 3D screening for differentiation of hPSC-derived cell therapy candidates》于2020年8月发表于Science Advanced杂志,该工作系统性的构建了3D神经分化研究方法,建立高通量3D培养平台,用于系统地筛选1200种不同剂量、持续时间、动力学和信号组合的培养条件,寻找能从人多能干细胞(hPSCs)分化出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和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条件并确定关键因子。该研究揭示了以前未被发现的, Wnt、维甲酸和sonic hedgehog信号对细胞分化的复杂作用,这可能揭示了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新的关键机制。该研究的发现有助于一些神经类疾病的细胞替代疗法(cell replacement therapies (CRTs))的优化。首先,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的体外分化过程见上图,在3D培养条件下,要经过复杂的诱导过程,PSC细胞才能够分化成为OPC细胞,而这一过程如何规范化如何可控,正是神经系统类基本细胞替代疗法最关心的问题,作者就针对这一过程展开了筛选。上图为作者筛选体系示意图,该体系将细胞悬浮在3D水凝胶中的微柱芯片压印到含有隔离介质条件的互补微孔芯片上,然后芯片被悬空培养在800nl培养介质的微孔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该微流控板直接用PerkinElmer高内涵系统进行成像和分析。这样,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成分,就能够筛选不同剂量和时间的组合。作者共筛选了1200个组合培养条件,共计4800个独立样本,同时消耗的试剂体积不到相应96孔板格式的0.2%。这是一个非常高效的筛选体系。接下来,作者进行了各个关键因素多维度的筛选,筛选的表型为各个分化时期OPC的不同标记物,如Olig2、Tuj1、Nkx2.2等,这些标记物的成像和定量都是通过PerkinElmer高内涵系统完成的。这些多维度筛选的关键因素包括:接种细胞密度对早期分化过程的影响RA,SHH和 Wnt三个信号通路的组合效应3种信号通路抑制剂和拮抗剂的组合效应,IWP-2(Wnt通路抑制剂)、GANTT61(SHH通路拮抗剂)、DAPT(Notch通路拮抗剂)RA和SAG处理不同时间的影响之后,作者拟合了广义线性模型,将Olig2、Nxk2.2和Tuj1的表达和共表达与本研究涉及的12个培养参数中的单个输入参数以及它们之间的132个成对相互作用关联起来。并发现,RA是对Olig2和Nkx2.2表达影响最大的参数之一,特别是第0天和第1天和第4天和第10天剂量控制至关重要。此外,该分析确定了两种培养参数(第0-2天高剂量的RA+第4-10天高剂量的SAG,GANT剂量的增加+CHIR持续时间的延长)以协同方式相互作用以促进OPC分化的情况。最后,作者还用该模型筛选了hPSC细胞分化成tyrosine hydroxylase+mDA神经细胞的过程,也找到了该过程的重要调控因素,描述了该过程的可控性操作方法。这部分内容由于篇幅不再展开,感兴趣的同学请阅读原文。综上本文建立了一个很好的3D神经细胞分化研究体系,该体系基于高内涵成像与分析系统,能够在作者设计的微芯片上,同时分析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诸多因子的作用。作者也借助该体系,详细的分析了两种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关键因子是如何作用的,这些发现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替代疗法的过程设计尤其重要。在本文中,PerkinElmer高内涵系统包揽了所有的成像和分析工作,在作者自行设计的微芯片上灵活自如,对各种芯片和孔板有极强的包容性,实在是不可缺少的筛选小助手啊!参考文献Riya Muckom , XiaopingBao, et al, High-throughput 3D screening for differentiation of hPSC-derived cell therapy candidates. Sci Adv. 2020 Aug 7 6(32): eaaz1457.
  • 新装置能操控分化阶段干细胞 或引发新一代基因疗法
    科技日报讯 美国西北大学开发出一种新型电穿孔微流控装置,能对分化中的干细胞进行电穿孔操作,在细胞生命的最重要阶段能够进行分子输送。这提供了研究神经元等原代细胞所必要的条件,为探索神经疾病致病机制打开了一扇门,可能会引发新一代的基因疗法。   电穿孔技术是分子生物学中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利用电脉冲在细胞膜上创建一个临时的纳米孔洞,研究人员就能将化学品、药物和DNA(脱氧核糖核酸)直接输送到单个细胞中。   但是,现有的电穿孔技术要用很高的电场强度来保持细胞悬浮在溶液中,打断了细胞通路,使敏感的原代细胞处在恶劣的环境中。因此,研究人员要在细胞持续分化和扩大过程中研究细胞的自然属性几乎没有可能。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这个新型装置的英文缩写为LEPD,适用于在人工衬底而非自由浮动的培养基中生长的贴壁细胞,这类细胞的生长必需有可以贴附的支持物表面,细胞依靠自身分泌的活培养基中提供的贴附因子才能在该表面上生长和繁殖。   研究人员说:&ldquo 不破坏分化却能推送分子进入贴壁细胞的能力,是生物技术学研究者进一步了解相关基础知识的必要条件,尤其有利于进行最先进的干细胞研究。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领域,对细胞进行正确环境下的无损操作是非常关键的技术。&rdquo   相关成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杂志上。
  • 记王振义院士: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
    王振义:   1924年11月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兴化。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您的工作不仅指出应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治疗一种特异的疾病,而且更新了可以应用单一药物通过诱导分化治疗癌症的概念。”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2001届毕业典礼上,校长乔治鲁普这样评价王振义。在这次仪式上,王振义获得该校荣誉科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对于当时已77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振义来说,他为自己能代表祖国前去大洋彼岸领奖而自豪,但他更愿意看到台下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一群群朝气蓬勃的毕业生,期待着他们能成长为更成功、更优秀的科学家。   在王老的客厅里挂着一幅《清贫的牡丹》。“我认为这幅画表达的是清静向上的意思,做人要有不断攀高的雄心,但又要有一种正确对待荣誉和自我约束的要求和力量,对名利看得很淡,对事业看得很重,这是出于对生命的珍惜。我相信做人最本质的东西: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这位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名噪全球血液学领域的学者对于所获得的荣誉,喜欢用一幅画来简单诠释。   这印证了王振义为学、为人、为医、为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揭示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医学科学家的成功之道。   从医的理想起源于家庭教育和刨根问底的天性   王振义1924年11月30日出生在上海,祖籍江苏兴化。他自幼勤奋好学,刨根问底的天性在孩童时代显露无疑,凡事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在8个孩子中,排行老三的他是个很好学也很会玩的孩子,因此严厉的父亲对他责备甚少,由于学习成绩优秀,父亲的“戒尺”从没落在他手心。溜冰、“造房子”、打“墙球”,这些孩提时代的游戏,他样样喜欢 毽子从来都是他亲手制作的,踢起来更是得心应手 打乒乓球是他最热衷的,工作后在当时的广慈医院还拿过乒乓球比赛第一名。   在王振义7岁那年,祖母不幸患了伤寒,病势凶险,虽然请到了一位沪上知名的医生前来诊治,但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祖母最终还是未能得到救治。父亲是由祖母一人抚养长大的,自然是悲痛欲绝,从此也寄希望于子女中有一人能够从医,对家人有所照顾。   祖母是王振义最爱的老人,当时只有7岁的王振义已经在思考:“为什么这个病不能治呢?怎么会得这个病呢?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一个接一个的问号,在王振义心中链接成一种对医学知识探求的渴望和从医的萌动。   王振义的幼年及青少年时代也是祖国饱受外国列强欺凌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只有奋发读书,有了技术才能救国”的思想也在他脑海中形成。父母的家教很严,他们教育子女要做一个正直、有一技之长、对社会有用的人。   殷实的家境允许王振义从小学一直念完大学,1936年他毕业于上海法租界所办的萨坡赛小学(现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1937至1942年在震旦大学附属中学念完中学,1942年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在“医生是一份崇高职业”的思想及家庭支持的情况下,王振义选择了攻读医科。   挑战疑难疾病屡获佳绩   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优异,被留任广慈医院(瑞金医院的前身)住院医师。1952年,上海第二医学院成立,口腔系就设在广慈医院。1953年广慈医院的内科已分专业,他从事血液病的诊治工作。   王振义发现不少口腔病患者小手术后(如拔牙)出血不止,原因不明,一般止血疗法无效。为此,王振义搜阅大量文献,并了解到国外有同类病案的报道。这种被称为“轻型血友病A”的病人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水平为正常的5%~25%,平时并不出血,小手术后出血不止,一般实验室检验无法发现,需要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此外,鉴别血友病类型(A或B)也只有依靠这种试验。但做该试验时,需要将硅胶涂在玻璃管壁上,当时国内无此材料。一向喜欢钻研的他用石蜡代替硅胶,成功地在国内首先确立了检测方法,并做出血友病A、B的分型及其轻型的诊断,解决了这种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这一论文先后在1956~1959年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中文、外文版)及《中华内科》等杂志上。1956年,鉴于国内缺少一本有关出血性疾病的参考书,他与夫人合译由Stefanini编写的《出血性疾病》一书,1958年由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是当时国内在这方面唯一可供参阅的书籍。   将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用于临床是王振义孜孜不倦的追求。1979年他与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教授张天仁合作,由邵慧珍等具体操作,在国内首先提纯因子Ⅷ相关抗原(即vW因子),并制成抗血清应用于临床,在国内推动了血管性血友病(vWD)和血友病携带者等的研究,有关论文发表在《中华血液学》杂志上,1982年,这项成果获卫生部科研成果乙等奖(第一完成人)。1986~1988年,他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赵基从中药蒲黄中提纯了4种有效成分,并从出凝血、纤溶、内皮细胞水平,阐明了生蒲黄防治家兔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基于此项贡献,他于1989年再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王振义的学术成就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尊重。1982年,他指导研究生开展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研究,以后又开展肝素对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刺激作用的研究。1997年,他应邀在Bailliere’s Clinical Hematology(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与沈志祥合写了《巨核细胞与血小板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变化》一章,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受邀在这一国际刊物上撰写有关血液学的论文。他与李家增、阮长耿,以后又有王鸿利、韩忠朝、宋善俊参加主编的《血栓与止血》1988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及2004年第三版,已成为我国在该领域中的代表性专著。   攻克白血病的尝试   国际同行对王振义的研究有3个评价:一是在癌症研究史上第一次发现了如何使用自然物质,而不是有毒的化学物质,将癌细胞改造为正常细胞——这一研究不仅仅停止了在体外和动物身上进行实验,而且在治疗运用中取得了成功 其二,初步弄清了全反式维甲酸在白血病患者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 其三,他治白血病不是用传统的化学、放射疗法,不是用杀灭细胞的方法,而是把癌细胞改造成正常细胞,并且把传统的中国理论与现代医学实践相结合,为治疗癌症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早在1959年,王振义就开始负责白血病的病房工作,希望在短期内攻克这种“可怕”的疾病。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病房工作,可是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数十例急性白血病病人仍然离开人间。这一活生生的事实,使他明白他单有热情而没有过硬的本领是挽救不了病人生命的,这也激发了他攻克白血病的雄心壮志。   王振义经常教育学生:“科学研究最忌讳的就是浮躁,清贫与寂寞常常是科学家最好的朋友。”这也是他自己坚守的信念。1978年,他与血液科孙关林、陈淑容、蔡敬仁等研究白血病的治疗,并进行临床研究。   当时,治疗白血病有两条研究途径可循,一是用化疗的方法杀死白血病细胞,二是诱导分化,将恶性的白血病细胞转变为良性细胞。当时国际科学界曾有过相关报道,但仅停留在研究阶段。1971年,英国的Friend等报道小鼠红白血病细胞能被二甲亚砜诱导分化。1980年及1983年,美国的Breitman等报道人类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U937及新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在13顺维A酸(13顺RA)及全反式维A酸(ATRA)作用下,可以向正常细胞逆转。   在儒家“改邪归正”思想的影响下,王振义率领的研究组选择了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途径。他的研究组证明ATRA在体内可使新鲜APL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1980年,ATRA批准在临床上使用,用于治疗某些皮肤病。在没有13顺RA的情况下,取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他试用ATRA治疗晚期或化疗无效的APL患者,取得惊人效果。   王振义回忆道:“我到现在还想着1986年一个才5岁的小女孩,是我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第一个病人,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当时她出血严重,家人已经绝望了。我用新疗法治了7天后,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20多年过去了,她还活着。在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这是我最感欣慰的。”   1988年以他的学生黄萌珥为首总结了24例APL的治疗结果,23例完全缓解(CR)。他很快将该疗法向国内外推广,并提供ATRA(那时只有国内可提供)。1992年,我国544例APL用ATRA治疗的结果,84%获完全缓解。世界各国都先后证实了这种疗法的效果,如法国Fenanx(1993年54例,完全缓解率91%),美国Warrell(1995年79例,完全缓解率86%),日本Kanamaza(1995年109例,完全缓解率89%)。   1989年王振义的硕士研究生陈竺、陈赛娟从法国获博士学位回国工作,他们用先进的思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ATRA治疗APL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许多创新性进展。ATRA治疗APL的研究成果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行对这一治疗方法的评价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应用ATRA治疗的病例早期完全缓解率高达85%~90% ,这种方法副反应少、不抑制造血、不引起出血、使用方便(只要口服)、价格低廉。这不仅为过去被认为治疗困难、死亡率高的急性白血病找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而且还为肿瘤可以通过诱导分化治疗的理论和治疗途径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目前联合应用ATRA、砷剂及化疗,APL患者的5年存活率已高达95%,成为第一种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   他培养了一批顶级血液学研究俊才   除了医学家和科学家,王振义还是一名成功的老师。学生们评价说,他的学识丰富渊博、逻辑思维缜密、治学态度严谨。无论是基础理论课,还是临床病例讨论分析,他的授课、他的精辟分析都给学生和同道留下深刻印象。更重要的是他的为人之道引领了一大批优秀的血液学专家。现在这些弟子均已成长,他们都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学习他的为人,对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精益求精,在各自的医学领域中为人类健康奉献、奋斗。   传世育人,识才用才。卫生部部长、中科院院士陈竺,1978年时以专业考分第一名的佳绩成为王振义的硕士研究生,而王振义那年招收的另一名研究生就是后来成为陈竺妻子的陈赛娟。陈竺夫妇不会忘记,是王振义手把手地指导他们进行血液病理生理的实验,耐心为他俩补习专业外语,后来又一起撰写论文。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王振义每一次都坚持把他们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了最后!这对当时论资排辈已经习以为常的中国学术界来说,是破天荒的惊人之举。   也正因为这样,使当时年仅31岁的陈竺脱颖而出,陈赛娟亦获得了迅速成长的助推力,对白血病发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机制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成为杰出的女科学家,现在她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血液研究所所长。1984年,王振义力荐陈竺夫妇赴法留学,1989年,夫妇俩学成回国,继续在导师指导下工作,并最终开辟出一块令人瞩目的基因研究新天地。“我一直以这两名学生为荣,看到学生超过自己,这是当老师最大的欣慰。”王振义感慨道。   陈竺的研究日臻成熟,王振义的高兴与自豪是难以言表的。此时的他,并没有考虑名利的得失和地位的动摇,1996年,王振义主动把代表中国血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交给了陈竺,他看准了陈竺渊博的学识、大度的气量、出众的才能,一定能将血研所带向新的成功与辉煌。   那一年陈竺42岁。曾有人问王振义当时的想法,他说:“现代医学科技发展非常快,但我却越来越老了,如果我们不看到发展,还是用原来的方式管理这个研究所,用原来的学术水平领导这个研究所,这个所是会走下坡路的。早在1993年,我就有了退下来的想法。陈竺非常有进取心,是世界一流的人才,交班给这样的学生,我放心。我退下来了,可以做些咨询工作,虽然我不是非常高明的理论家,但至少在我一生中累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明智的。”   学生们眼中,王振义是一位谦逊、豁达的长者,是一位严谨求实的学者,是一位爱才惜才的老师。“973”计划项目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上海第九届十大杰出青年陈国强是王振义的另一位得意门生。   “博士研究生我还是要考王振义教授的!”回忆当年报考研究生的情形,陈国强说,“那瞬间的选择,源自于王教授修改我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整个过程。”在写论文还不用电脑的年代,导师一遍遍修改,学生就要根据修改的内容,重新整理、抄写,陈国强的硕士论文给王振义先后改了10遍,陈国强将近2万字的论文也抄了10遍。王振义时任二医大校长,白天工作繁忙,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修改学生论文,他多次把陈国强叫到家里一起吃晚饭,一放下碗筷,师生两人就一头“扎进”了论文。多少个夜晚,多少次交流,长者的谆谆教诲深深地刻在了陈国强心中,这位长者甘为人梯的品格更时时激励着陈国强向更高、更险的医学高峰迈进。   陈国强现已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我深深懂得,这些成绩是站在我的导师王振义、陈竺两位院士的肩膀上,在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取得的。今后,我一定继承传统,不断创新,为解除人们的病痛、促进人类健康作出更大努力!”   黄萌珥、董硕……年轻的学生们只要提到王振义,心中涌出的除了崇敬,更多的是对恩师的感谢。   他是学生心中的领航者   1950年,王振义的老师邝安堃教授在设备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成功地研究了应激情况下肾上腺皮质的功能,论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王振义体会到的是“热爱科学,不断探索和进取,不计较条件,刻苦钻研”,这也成为他的学生心中的座右铭。在60多年行医的生涯中,王振义将基础学科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将祖国医学和现代西医理论合二为一,将中国古代哲理思想与当代科学思想融为一体,引领着我国血液学研究冲向一个个巅峰。   王振义能为许多重危病人带来生机和希望,这源于他善于思考,善于提出探索性、创新的治疗思路,这种秉性也体现在他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学生说:“他经常和学生探讨学术问题,对学生的教导从来不是居高临下、高高在上的,他关注细节,连多媒体制作中颜色是否协调、英文论文中哪个单词用得不确切、英语口语中的语音纠正都是他关心的内容。其他诸如分子生物学的结构、显微镜下观察细胞、X片显影结果,即便是再小的环节遇到难以解释的结果,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再做一次。”   2002年,王振义指导的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有一个抗白血病药物的水溶性差,实验效果很不理想,课题组陷入了实验停滞期。听说郑州大学的教授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于是课题组决定向他们求教。按照常理,可以用电邮或是电话联系,即便是要登门造访请实际操作的年轻人去也无妨。但当时78岁高龄的王振义却执意坚持亲自上门请教,因为他认为在科学研究中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是第一,即便是院士,在自己不懂的问题上就是一个学生。郑州大学的接待同志听了随行人员介绍,怎么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朴素和蔼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振义。他们真的很难相信一位著名的医学家能这么虚心地上门求教。这是一次愉快的合作,王振义的诚意打动了对方所有的专家学者,当然也令学生们领略一位科学家虚怀若谷、诚实谦逊的大家风范和品格。   周光飚是王振义的“关门弟子”,跟随王振义的这几年让他时刻感受着这位长者虚怀若谷、实事求是的大医精神。周光飚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博士毕业时,他正在为留在科研单位还是到临床做医生、是留在国内还是到国外去的抉择徘徊,是导师的一番话为他指明了方向:“科学研究是很清贫的,也很枯燥,但是你正在从事的研究是很有前途的,只要你努力,我相信你一定能在这里作出很好的成绩。”周光飚留下后,王振义又主动关心他的生活条件,住处解决了吗?待遇怎样了?老师的关心让这位只身在上海拼搏的年轻人备感亲切。   毕业后的几个月中,动物实验结果毫无进展,周光飚和同事们陷入了困惑之中,王振义观察到这一情况,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科学研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与结果,不要急躁也不要钻牛角尖,我们所做的一切对临床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能客观反映就会对临床造成误导,我们的病人就将吃足苦头啊!”导师的一席话就像一剂“清醒剂”,年轻人又开始重新整理研究思路。   穿上白大褂让他感觉一生幸福   “我觉得生活的乐趣就在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所以我还坚持每周查房。”现年86岁的王振义说得似乎很轻松,事实上,他把挽救病人的生命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他将查房视为自己不断更新知识、开拓创新和不断进行医学教育的机会和场所。   一年前,瑞金医院血液科收治了一位从哈尔滨来的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人,经过几个疗程病情仍未得到控制。这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沮丧万分,如果上海也治不好,生存的希望真的就很渺茫了,当病人得知王振义要来参加第二天的病例讨论会,兴奋得一整夜没有睡。“这是罕见的‘带有淋标记的单核细胞白血病’。”根据这样的诊断,医院调整了治疗方案,患者病情终于得以控制了。此刻,学生们在感叹,一个生命的脆弱与重生和科学的发展、知识的积累联系得如此紧密!   如果说诊断疑难病例凭的是多年经验,那么洞察新事物、掌握新知识,靠的是什么呢?王振义70多岁开始学习计算机、掌握网络技术。曾有一次疑难病例讨论时,王振义的诊断令与会的所有医师诧异,“分泌IgG淋巴浆细胞样白血病”——从没听说过的新名词,他直言是在网上查阅到的,此型白血病仅有英国发表过一篇论文,这个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合起来分析,就是此型白血病。果然,他采用的治疗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今,王振义又自创了“开卷有益”式的查房,每周四上午由学生对他进行提问,他对疑难病例进行分析和答疑,这种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诊断思路,更为病人带去了福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说瑞金医院和上海血液研究所是一块沃土,他的学生陈竺、陈赛娟这一代年富力强的科学家就是四季苍翠的树枝,陈国强等一批科学新秀则无疑是郁郁葱葱的枝芽。王振义,这位在血液学研究领域不辍追求的老人就是这棵大树的坚强脊梁。
  • 重大突破!科学家用恒河猴的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分化出功能性精子细胞
    近日,有报道称,20世纪70年代男性平均每毫升精液有9900万个精子,到了2011年,这一数量降至4700万个,降幅高达53%。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环境医学和公共卫生学教授Shanna Swan因此预测,照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到2045年时,男性或将“绝精”。这一说法是否耸人听闻我们还无法下结论,但男性不育症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全世界至少15%的夫妇受到不孕不育的困扰,其中一半是男性。男性不育的原因包括遗传缺陷、环境毒剂、损伤或治疗后遗症,如碱化化疗。目前还没有治疗不育症的方法。近日,发表在《Fertility and Sterility 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佐治亚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分化出功能性精子细胞。该研究是生殖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有望在男性无法生成活精子的情况下治疗不育症。在此前的研究中,该研究团队、华东师范大学团队等已经证明利用小鼠干细胞分化出高级生精细胞的能力,但啮齿类动物精子的生成过程与人类截然不同。在这项工作开始之前,研究人员还不清楚这项技术能否应用于人类。由于恒河猴与人类具有相似的生殖机制,而且它们的精子发生在动力学上也与人类更类似,这使其成为探索基于干细胞技术的男性不育疗法的理想和必要模型。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恒河猴实验首次表明功能性单倍体精子可以完全在体外从非人灵长类多能干细胞分化出来。这一结果代表了在体外生成雄性生殖细胞的重要一步。然而,研究人员表示仍存在一些问题。他们注意到精原干细胞介导的生殖细胞分化不会使TET3基因(通常在成熟精子中表达)表达提升到在恒河猴精子中观察到的水平。也就是说,生成的精子样细胞,就像灵长类动物体内的圆形精子一样,是不成熟的。因此,不能自行激活成熟的卵母细胞。为了克服受精这一障碍,研究人员发现,加入激活因子和纯化的TET3蛋白可以提高生成健康胚胎的效率。总之,这项研究证明了非人灵长类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生精细胞系,包括可以使非人灵长类卵母细胞受精并发育到囊胚阶段的精子样细胞,该研究还强调了一些减数分裂机制参与了在体外生成单倍体圆形精子细胞样细胞。研究人员表示,可以通过深入了解男性不育症患者精子发生停止的原因,来帮助弥合生殖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问题。该研究负责人、佐治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首席研究员Charles Easley教授说:“这项研究是表明干细胞技术具有可转化性的重要一步。我们正在使用一种与我们更近的物种进行研究,并且在创造健康胚胎方面我们已取得了成功。”今年秋天,研究人员计划进行下一个关键步骤,将这些胚胎植入代孕恒河猴体内,以检查这些体外生成的精子细胞是否能产生健康胚胎。如果这一步成功,研究团队将使用源自恒河猴皮肤细胞的精子样细胞复制这一过程。论文链接:https://www.fertstertscience.org/action/showPdf?pii=S2666-335X%2821%2900066-5
  • 单细胞蛋白质分析技术Milo追踪定量不同iPSC-CM分化亚型
    iPSC简介2006年Takahashi和Yamanaka突破性发现使终末分化、谱系受限的成体细胞:如皮肤活检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外周血来源的T淋巴细胞、毛囊细胞等,通过转录因子OCT4、SOX2、KLF、c-MYC、NANOG和LIN28的强制异位表达直接将其重编程为多能状态的细胞,这些细胞被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iPSC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有相似的基因表达、表观遗传谱和分化潜能,可产生任何类型的体细胞。并且避免了ESC基于使用胚胎来源细胞和可能导致异常发育的体外受精胚胎的伦理问题,因此iPSC在医疗领域里具有更好的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前景。iPSC应用和挑战描述任何人类疾病和药物发现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关键组成部分是需要一个生理相关的疾病实验模型,无论是体外还是体内或两者,需要忠实地概括各自的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表现。因此基于人类iPSC的疾病模型可以无限供应临床相关的表型细胞、以及它们具有的衍生潜力,可以加速阐明生物医学研究中疾病的病因机制,应用于新药发现、药物效价测试、预测药物安全性药理学/毒理学研究,以及基于iPSC的再生细胞疗法,有望治疗心脏病、帕金森、视网膜和角膜疾病、肝脏衰竭、糖尿病、脊髓损伤等疾病。然而将iPSC治疗方法真正有效转化为临床环境,保证患者安全,还需解决:临床级iPSC的衍生和通用细胞系的生物库建立;需要定义iPSC及其差异化治疗细胞产品可接受质量属性;致瘤性问题;免疫排斥反应;选择同种异体或自体 iPSC 以获得更有效的细胞治疗的难题;iPSC 谱系表型细胞和细胞系变异的异质性;基于iPSC的多基因、散发性和迟发性疾病的患病模型的挑战;需要大量的患者iPSC以实现更有效的病因学和临床转化;iPSC衍生的表型细胞缺乏成熟度;遗传的不稳定性等挑战。iPSC-CM研究和面临的问题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作为全球主要的死因之一,每年会导致约1790万人死亡,所以迫切需要可以延缓疾病进展并且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和预防衰竭的治疗方法。而目前的药物、介入或手术方法可能会改善临床结果,但由于无法促进心脏组织修复和再生,因此使这种治疗方法的成功率得不到提升。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技术的出现以及随后在培养物中分化和建立心肌细胞(cardiomyocytes,CMs)的能力,为实现人类心脏再生疗法创造了可能性。作为分化CMs的连续和生物学相关来源,hiPSC-CM是心血管研究界的宝贵工具,不仅可用于治疗CVD,还可用于模拟人类心脏发育和疾病、研究潜在机制以及筛选具有疗效和心脏毒性的新药。由于hiPSC-CM由不同的细胞亚群组成,这些细胞亚群是异质的、未成熟的、表达胎儿基因表达谱,并且与成人心肌细胞相比收缩力减少,因此hiPSC-CM疾病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仍然有限。此外,随着hiPSC-CMs的成熟和蛋白质表达动态的波动,大量样品分析的分辨率变得不足。由于其异质性导致心室样、心房样和节点样亚群,需要严格表征hiPSC-CM,并应对其成熟度、身份和功能进行筛选。为此,需要进行单细胞分析模式以了解这种异质性。细胞异质性研究方法虽然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分析单细胞转录组学和基因组信息的通量和规模方面取得了进步,但由于任何一个细胞中存在的蛋白质含量非常低,因此难以满足对定量、单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的需求。此外,蛋白质组的复杂性和广泛的浓度范围(fM到高nM)带来了额外的挑战。为了在单细胞水平上进行生化蛋白质表征分析,高灵敏度工具是必不可少的。来自ProteinSimple的单细胞蛋白质分子技术:Milo是一种基于微流体的芯片电泳技术。可以克服单细胞蛋白质组学方法面临的障碍。Milo操作流程将细胞悬浮液加载到Milo芯片上,这样单个细胞就可以安放在芯片上的各个微孔中。然后Milo裂解细胞,产生单细胞裂解物,通过分子量电泳分离每个单细胞裂解物中的蛋白质,然后使用紫外线在Milo芯片中捕获蛋白质。然后,对目标蛋白进行一级抗体和荧光二级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捕获。通过使用开放格式的微阵列扫描仪对芯片进行成像,并使用Scout™ 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以进行定量的自动数据分析。Milo追踪定量不同iPSC-CM亚型与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等其他单细胞分析系统不同,单细胞Western Blot技术Milo可以提供分子量大小信息,以及在单细胞水平测量蛋白质表达时的免疫结合信息,赋予额外的特异性。这种分子量分级步骤可以分辨不同物种的不同蛋白质亚型或区分脱靶抗体结合。为了表征CMs亚型标志物,通过Milo检测了肌球蛋白调节轻链2心房亚型(MLC2A或MYL7)及其心室亚型(MLC2V或MYL2)的蛋白质表达。可以观察到Milo鉴定了三个亚群,这些亚群由MLC2A或MLC2V的单一表达或共表达组成。Milo检测到hiPSC-CM亚型特异性心室和心房标记物MLC2V和MLC2A,在45秒的电泳运行时间内,迁移到总泳道长度的60%(图A)。使用Milo-Scout™ 软件通过找到典型峰形与源自原始荧光图像的一维强度图的卷积的局部最大值来识别峰中心。检测到的MLC2A、MLC2V和GAPDH峰的峰中心位置也由泳道指数显示(图B),显示出单个Milo芯片上所有孔的峰迁移的均匀性。为了评估芯片位置(图C)是否影响峰面积量化,比较了空间不同块之间计算的峰面积方差:每个块区域之间的差异小于2.5%(图D)。应用优化的Milo的检测方法研究hiPSC-CM随时间的异质性,观察整个分化时间线中蛋白质表达的变化。在第17、23和30天从培养物中提取hiPSC-CM细胞,检测MLC2A和MLC2V蛋白质表达。结果显示,共表达MLC2A和MLC2V阳性细胞的比例在整个分化过程中增加,而仅表达MLC2A(MYL7+)的细胞比例随时间减少。且三个亚群中每个亚群中的细胞百分比在所有芯片中一致重现。为了了解在整个分化过程中每个标记物的表达水平在hiPSC-CM亚群中的变化,在hiPSC-CM分化的第17、23和30天对MLC2V和MLC2A的表达进行了量化。随着分化的进行,MLC2A的总水平略有增加。然而,MLC2V表达在第23天和第30天之间增加了近三倍(图C)。为了了解驱动MLC2V表达增加的细胞亚群,三个亚群(MLC2A+、MLC2V+和共表达MLC2A+和MLC2V+)被进一步分层(图D)。MLC2V的水平在共表达MLC2A+和MLC2V+亚群中显着增加,以及在单独的MLC2V+亚群中增加。为了进一步了解导致hiPSC-CM分化过程中MLC2V表达显着增加的机制,对先前从三个iPSC系产生的hiPSC-CM进行了Milo分析,其中转录因子NR2F2 (NR2F2GE)、TBX5 (TBX5GE) 的外显子)和HEY2 (HEY2GE) 被CRISPR/Cas9编辑删除。利用这些品系来验证NR2F2、HEY2或TBX5缺陷在单细胞蛋白质水平上对MLC2V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TBX5GE和HEY2GE hiPSC-CM中MLC2V的单细胞表达显着降低(图E)。此外,MLC2V表达的显着下降归因于共表达MLC2A和MLC2V亚群(图F)。鉴于共表达MLC2A和MLC2V的亚群增加了MLC2V的表达,推测单独表达MLC2A的未成熟hiPSC-CM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同表达MLC2V,从而变得更像心室。同时使用预测调节MLC2V(HEY2或TBX5)的转录因子缺陷的两种细胞系时,我们仅观察到MLC2V在共表达MLC2A和MLC2V亚群中表达降低。这可能表明单独表达的MLC2V群体代表了一个独特的细胞亚群,并且该亚群中MLC2V的表达受替代转录因子的调节。结论:随着在基础和转化心脏研究中的应用,hiPSC-CM正被用于心血管疾病和心脏发育研究。然而,由于hiPSC-CM由不同的细胞亚群组成,并且hiPSC-CM蛋白表达动力学随着成熟而波动,一些蛋白分析方法可能因为分辨率不足而无法检测单细胞蛋白异质性,因此hiPSC-CM的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可能受到依赖抗体结合检测而无法评估脱靶结合技术的限制。单细胞蛋白质分析技术Milo,通过靶点分子量差异和抗体识别特异性蛋白标记物,避免了抗体脱靶结合的现象,同时能够跟踪单细胞亚群蛋白表达随时间的变化,从而能够识别并量化hiPSC-CM中不同的异质性亚群,应用于疾病建模和再生医学治疗研究。参考文献:1 Current Challenges of iPSC-Based Disease Modeling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2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cardiomyocytes: insights into molecular, cellular, and functional phenotypes.3 Single-cell protein expression of hiPSC-derived cardiomyocytes using Single-Cell Westerns.
  • 母乳喂养促进T细胞向抗炎方向分化
    生命早期的免疫-微生物相互作用会影响机体罹患过敏、哮喘和其他炎性疾病的风险。研究表明婴儿肠道微生物组对免疫发育至关重要,尤其是婴儿前三个月。多项研究结果显示早期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多种免疫介导的疾病相关。由于从婴儿中获得样本较为困难,因此对人类免疫发育了解的较少。母乳喂养可以引导健康的免疫-微生物相互作用关系。这种细菌与人类的共同进化在现代社会普遍性逐渐降低。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人乳低聚寡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HMO),由于人缺乏必需的葡萄糖苷酶,因此无法消化HMO。而双歧杆菌亚种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ecies (subsp.) infantis (B. infantis)是可以代谢HMO的菌株。B. infantis常见于免疫介导疾病发病率低的国家母乳喂养的婴儿中,如孟加拉国,但是在欧洲很少见。而引入该菌株则能够稳定重塑肠道微生物,减少肠道炎症的发生。近日,来自瑞典Karolinska 大学医学院的Petter Brodin团队在Cell 上发表题为Bifidobacteria-mediated immune system imprinting early in life 的文章。该文发现母乳通过促进双歧杆菌在婴儿体内定植,通过关键代谢产物ILA,促进CD4+T细胞向Treg和Th1方向极化,抑制黏膜炎症反应。作者首先收集了从2014年到2019年出生的208名婴儿共858个不同时间点的样本,通过质谱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群中的激活和分化标志物。并同时定量分析了355种血浆蛋白含量。作者发现出生后4-7天循环中单核细胞达到峰值,Treg会在出生一周内数量不断增加。出生一个月后循环中的rdT细胞数量急剧增加。两个月时血浆中IL17A含量增加。这一现象跟小鼠断奶后细菌开始定植非常类似,但是小鼠体内细胞类型和蛋白类型以及变化时间不一样。进一步分析作者发现出生后一周,外周血中CD38+记忆CD4+T细胞开始占据主要细胞成分,这一细胞类型是黏膜特异性T细胞,主要位于肠道中。这表明在出生后,黏膜特异性记忆CD4+T细胞会在外周血中遇到抗原并扩增。为了检测免疫系统的变化与双歧杆菌的关系,作者比较了双歧杆菌丰度较高和丰度较低的婴儿。比较后发现双歧杆菌丰度较高的婴儿血浆蛋白中IL27 IL10以及内源性IL1抑制剂IL1RA,以及被认为是抗炎的非经典单核细胞和Treg的比例更高。而双歧杆菌丰度低的婴儿TNFα和IL17A这些肠道炎症的关键介质含量高。双歧杆菌的含量与激活的CD8+T细胞和促炎相关分子呈负相关。这种相关性不存在于缺乏双歧杆菌定植或者出生前一个月没有双歧杆菌定植的婴儿中,他们的全身和肠道炎症水平较高,激活的免疫细胞比例增加。已有研究表明双歧杆菌的代谢物可以调节AhR和NRF-2通路。为了检测HMO代谢使用的基因与双歧杆菌缺乏婴儿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作者评估了婴儿粪便中57个HMO代谢基因表达的丰度与355种血浆蛋白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IL6 TNFa IL17A IL13与HMO代谢使用基因丰度呈负相关,而HMO代谢基因高的婴儿IL27水平也高。接下来作者对比了喂食婴儿B. infantis EVC001和对照组之间的区别。作者发现双歧杆菌含量提升后,肠道中Th2和Th17的反应性降低,婴儿肠道炎症降低。双歧杆菌还可以促进CD4+T细胞向Th1方向发生极化以及IFNg表达上调。进一步分析发现双歧杆菌的代谢产物ILA可以诱导Th2和Th17细胞表达T细胞抑制性调节分子galectin-1。本研究细致阐明了在出生后的几周内,肠道定植微生物群引起的免疫系统的动态变化。母乳喂养中的HMO通过影响双歧杆菌定植通过关键代谢产物ILA抑制Th2和Th17诱导的炎症反应,促进Th1和Treg的细胞极化。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05.030
  • 成果速递|李咏生教授团队阐述线粒体丙酮酸载体作为代谢-表观遗传检查点调控T细胞分化的机制
    近日,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咏生教授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影响因子:38.104)发表了题为《线粒体丙酮酸载体:调控T细胞分化的代谢-表观遗传学检查点》的研究亮点,阐述线粒体丙酮酸载体作为代谢-表观遗传检查点调控T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及影响肿瘤免疫的临床意义。细胞毒性CD8+ T细胞是抗癌免疫反应中最强大的效应细胞。在抗原刺激下,CD8+ T细胞可增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Teff),其中大部分是终末分化的短寿命效应细胞 (SLEC),具有强大的细胞毒性潜力;而其余的部分则是记忆前体效应细胞 (MPEC),可进一步分化为长寿的、可自我更新的记忆CD8+ T细胞(Tmem)。代谢重编程对CD8+ T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其中糖酵解,包括乳酸发酵和丙酮酸氧化,均可促进CD8+ T细胞向Teff的分化。然而,线粒体丙酮酸载体(MPC)控制的线粒体丙酮酸摄取和代谢如何影响T细胞功能和命运仍不清楚。今年五月,来自瑞士洛桑大学的Mathias Wenes团队在Cell Metabolism上发表了题为 The mitochondrial pyruvate carrier regulates memory T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antitumor function的论著,他们发现,MPC缺陷的CD8+ T细胞具有向记忆型分化的倾向,机制研究表明,MPC受抑制的CD8+ T细胞可利用环境中的谷胱甘肽和脂肪酸氧化产生乙酰辅酶A,进而促进组蛋白H3K27位点乙酰化,并导致转录因子RUNX1下游的Tmem分化相关细胞因子(如IL-2,CD40)的表达上调。 此外,该团队还发现,在营养缺乏的肿瘤微环境(TME)中,乳酸来源的丙酮酸是维持CD8+ T细胞抗肿瘤活性的重要能源物质。由于谷胱甘肽和脂肪酸含量较少,在肿瘤微环境(TME)浸润CD8+ T细胞中敲除MPC并不会导致其向Tmem分化,但CD8+ T细胞内mTOR信号受到了显著抑制,进而引起H3K27位点甲基化水平上调,最终导致其抗肿瘤免疫活性降低。近年来,过继细胞转移(ACT)疗法成为了临床上最主要的抗肿瘤免疫治疗策略之一,其通过生成大量的带有基因修饰受体(嵌合抗原受体CAR)的肿瘤特异性CD8+ T细胞(也就是CAR-T 细胞)来增强抗肿瘤效应。然而,由于CAR- T细胞在患者体内的存活率、增殖能力和活力持续性较低,对部分患者的抗癌效果不佳。研究表明,低分化的CD8+ Tmem细胞在ACT疗法中具有更好的抗肿瘤治疗效果。同样,在ACT疗法中,使用MPC抑制剂预处理的CAR-T细胞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效应。李咏生教授团队指出,在临床转化应用中,对MPC调控CD8+ T细胞分化和肿瘤免疫抑制的研究表明了靶向MPC可成为激活肿瘤浸润T细胞乳酸利用和抗肿瘤疗效的新途径。并且抑制MPC增强了CAR-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记忆表型和持久性,可能是未来临床试验中改善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潜在策略。据悉,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助理研究员陈瑜和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消化内科博士生王景纯为共同第一作者,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李咏生教授为通讯作者。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2-01101-z陈瑜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肿瘤微环境中MDSC免疫抑制功能及其脂质代谢的基础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免疫与脂质代谢。近年来共参与发表SCI文章9篇,其中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和Theranostics杂志共发表SCI论文3篇;参编Elsevier出版社的英文著作1部;主持重庆市科技局课题1项,参与重庆市科技局课题2项。王景纯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消化内科博士生,从事肿瘤治疗耐药及肿瘤干细胞领域研究。近年来共参与发表SCI文章11篇,其中以第一/共一作者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和Theranostics杂志共发表SCI论文3篇;参与重庆市科技局课题1项;2019年获得“世界医学生论坛”冠军;获评陆军军医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毕业生”。李咏生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教研室主任、I期病房主任,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结直肠癌和恶性肿瘤临床试验首席专家,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合、优青、海外优青项目评审委员,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重庆市青年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专委会免疫代谢学组组长,肿瘤与微生态专委会常务委员,重庆市免疫学会代谢免疫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肿瘤罕见病疑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化疗学组组长,重庆市医学会精准医疗与分子诊断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免疫学会、重庆抗癌协会、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兼任《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副主编,STTT等杂志编委,Cell Metabolism、Advanced Science、Cancer Research等杂志审稿人。专注于“肿瘤免疫代谢”研究,主持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等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总影响因子大于500,被引用大于4000次,以第一/通讯作者在Immunity、STTT、Ann Rheum Dis、Sci Adv、Nat Commun、Cancer Re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0余篇,单篇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4篇,大于10的论文12篇,截止2022年7月的H指数36。获得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主编和参编Springer Nature、Elsevier等出版社英文专著4部。以PI身份参研临床试验共计48项,其中I期36项,II期5项,III期7项,以组长单位牵头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7项,其中注册类6项。当选中国临床肿瘤协会首批35岁以下最具潜力青年肿瘤医生,获树兰医学青年奖提名,获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入围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 强强联合!牛津仪器显微分析技术高级研讨会暨牛津仪器-甬江实验室显微分析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宁波顺利举办!
    为促进高层次显微分析技术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高新技术创新,2023牛津仪器显微分析技术高级研讨会暨牛津仪器-甬江实验室显微分析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于2月21日在宁波甬江实验室举行。本次研讨会围绕扫描电镜、拉曼光谱、原子力显微镜、能谱等技术的原位表征和多技术联用对材料进行全方位的表征及分析的研究思路、进展和应用等主题,旨在助力材料表征与分析技术的深层次发展和培养更多热爱显微表征及技术的学者,为不同领域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次活动不仅有来自甬江实验室和牛津仪器的专家分享最新成果进展,更是宣告了牛津仪器-甬江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未来将服务于浙江省的材料领域技术创新。甬江实验室现场签到活动现场甬江实验室副主任 乌学东甬江实验室副主任乌学东首先代表甬江实验室欢迎到场的各位嘉宾,甬江实验室位于宁波,是新材料浙江省实验室,定位是前瞻创新,从0到1控制产业,造福社会,以开展材料前沿科学研究,突破材料关键核心技术,贯通材料创新全链条,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使命。甬江实验室致力于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平台型、开放型的重大科研平台,成为新材料领域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新材料科创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甬江实验室与牛津仪器此次共同举办显微分析技术论坛,希望促进各位专家与牛津仪器技术专家的深入交流,为科研和企业材料的表征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此外,甬江实验室也非常重视仪器技术人才的培养,将与牛津仪器合作成立显微镜技术学院,争取对培养高端仪器人才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和土壤。乌学东希望未来材料分析测试平台能够推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地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培养更多的专业化人才,为工业界和全世界提供更多的专业化检验测试方案,更好地服务宁波市乃至全国的材料领域技术创新。牛津仪器MAG中国区销售总监 李霄飞牛津仪器MAG中国区销售总监李霄飞首先欢迎了到场的各位嘉宾,随后介绍了牛津仪器的基本情况以及发展历程,展示了微区分析、拉曼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台式核磁等部门的最新成果,李霄飞谈到,牛津仪器与甬江实验室的合作,今天应该仅仅是开始,双方未来将着眼于产业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工作者们的科研创新与浙江省的产业发展。牛津仪器应用科学家马岚介绍了微区元素的EDS定性表征、定量分析以及WDS定量定性技术。牛津仪器高级应用科学家徐宁安介绍了厘米级、微米级以及纳米级的EDS及EBSD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甬江实验室研究员邓必为以气凝胶、点阵材料、柔性金属材料等材料体系为例,介绍微纳结构材料原位测量方法以及未来在极端条件或多场作用下材料行为研究中的应用趋势。牛津仪器高级应用科学家竺仁介绍了高分辨原子力显微镜、快速原子力显微镜的最新技术进展以及原子力显微镜在工业研发中的应用。牛津仪器技术销售工程师苏虹羊介绍了牛津仪器WITec显微多功能解决方案以及共聚焦拉曼成像技术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甬江实验室材料分析与检测中心主任吴杰介绍了甬江实验室材料分析与检测中心的定位及使命、目标与特色、中心架构与运营模式、中心现有能力、中心服务领域及服务方案等。牛津仪器-甬江实验室显微分析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甬江实验室材料分析与检测中心主任吴杰表示,此次牛津仪器显微分析技术高级研讨会暨牛津仪器-甬江实验室显微分析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的举办,既是促进专家学者与企业交流互动的一次很好的机会,也是甬江实验室与分析仪器制造商密切合作的生动展示,希望未来能与更多的分析仪器制造商展开深度的交流合作。牛津仪器MAG中国区销售总监李霄飞表示,这次不仅仅是牛津仪器和甬江实验室的强强联合,也是希望通过加深合作为科研工作者以及产业工作者带来更多更好的服务,为科研以及企业研发与检测带来更好的解决方案。合作仅是一个开始,双方未来仍可期。至此,本次牛津仪器显微分析技术高级研讨会暨牛津仪器-甬江实验室显微分析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圆满结束。甬江实验室参观合影留念
  • 关于举办“扫描探针显微分析技术”培训通知
    随着扫描探针显微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扫描探针显微镜用途日益广泛。现在已广泛用于材料科学(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纳米材料)、冶金、生命科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地质勘探、刑事侦察、宝石鉴定、工业生产中的产品质量鉴定及生产工艺控制等。为适应广大分析技术工作者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作者的应用和研究水平,推动显微分析应用的进一步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特举办“ATP008 SPM扫描探针显微分析技术”培训班,NTC授权单位培训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承办并负责相关会务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1、 培训目标:了解扫描探针显微术(SPM)分析测试技术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知识,熟悉SPM仪器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具备SPM仪器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SPM分析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及观摩实操,面对应急问题学员可理论联系实际操作,调谐最佳机器运转状态,查找故障原因进行仪器自检及修复。2、 时间地点:培训时间:2023年10月23日-10月25日 上海(时间安排:授课2天,考核1天)3、 课程大纲:课程内容10月23日上午SPM分析技术基本原理、仪器结构和功能、标准方法与应用10月23日下午样品制备、SPM仪器基本操作10月24日全天SPM仪器基本操作、图像处理10月25日全天考核4、 主讲专家:主讲专家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熟悉NTC/008 SPM扫描探针显微分析技术大纲要求,具有NTC教师资格,长期从事扫描探针显微分析技术研究的专家。5、 授课方式:(1) 讲座课程;(2) 仪器操作。6、 培训费用:(一)培训费及考核费:每人3000元(含报名费、培训费、资料费、考试认证费),食宿可统一安排费,用自理。(二)本校费用:每人1500 元(含报名费、培训费、资料费、考试认证费;必须携带学生证)。7、 颁发证书:本证书由国家科技部、国家认监委共同推动成立的全国分析检测人员能力培训委员会经过严格考核后统一发放,证书有以下作用:具备承担相关分析检测岗位工作的能力证明;各类认证认可活动中人员的技术能力证明;该能力证书可作为实验室资质认定、国际实验室认可的技术能力证明;大型仪器共用共享中人员的技术能力证明。考核合格者将由发放相应技术或标准的《分析检测人员技术能力证书》。考核成绩可在全国分析检测人员能力培 训委员会(NTC)网站上查询(https://www.cstmedu.com/)。8、 报名方式:(一)请详细填写报名回执表(附件1)和全国分析检测人员能力培训委员会分析检测人员考核申请表(附件2),邮件反馈。(二) 注:请学员带一寸彩照2张(背面注明姓名)、身份证复印件一张,有学生证的学员携带学生证复印件。(三) 报名截止时间是10月16日16:00前。(四) 如报名人数不足6人取消本次培训。9、 联系方式联系人:吴霞(报名相关事宜)、高梅(技术咨询)电话: 021-34208499-6102(吴霞)、6219(高梅)E-mail:iac_office@sjtu.edu.cn官方网址:iac.sjtu.edu.cn
  • 欧波同材料显微分析技术交流培训班—福州站圆满结束
    2019年11月8日,欧波同材料显微分析技术交流培训班—福州站圆满结束,来自福建及周边地区的近百位材料显微分析专家和技术人员莅临会议现场,共同探讨蔡司光镜、电镜在材料领域的显微分析应用技术,与会专家展开热烈讨论,课题涉及汽车、机械、电子、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会议现场还展示了蔡司智能超景深三维数码显微镜Smart zoom 5、研究级体视显微镜 Stemi 508及最新推出的智能数字显微镜Axio Scope 5。会议现场首先,欧波同(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小涛先生介绍了欧波同产品线及公司业务成长趋势。作为德国蔡司在亚太区的重要合作伙伴,欧波同集团历经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倾力打造出国内一流的实验室解决方案服务品牌,逐步完善了以蔡司光学、电子显微镜为核心的显微分析产品线,生态业务布局涉及理化检测产品平台、软件与解决方案、耗材与售后服务、第三方检测平台、标准物质等多个领域。欧波同(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小涛先生作公司介绍在技术报告环节,应用专家们围绕“蔡司显微镜在材料分析领域的应用”“现代金相分析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欧波同显微分析新技术”及“显微分析技术在材料测试中的应用”等主题展开报告,详细介绍了在材料分析研究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来实现技术突破,使显微分析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质控和研发工作。欧波同(中国)有限公司光镜技术部经理王守壮先生介绍《蔡司显微镜在材料分析领域的应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盖秀颖女士作技术报告《现代金相分析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欧波同(中国)有限公司产品应用工程师卞鹏举先生介绍《欧波同显微分析新技术》北京欧波同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产品工程师吴成先生介绍《显微分析在材料测试中的应用》培训会议现场所展示的蔡司光学显微镜:智能超景深三维数码显微镜Smart zoom 5、研究级体视显微镜 Stemi 508及最新推出的智能数字显微镜Axio Scope 5,吸引着现场客户围观、体验。客户参观体检欧波同显微分析设备欧波同集团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稳步转型,实现企业发展的巨大突破与飞跃,关键在于把握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竞争力。自成立以来,欧波同始终注重技术团队培养,不断完善服务体制,积极拓展分析产线,与国际化公司深入交流市场战略。顺应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着眼客户根本需求,与合作伙伴携手并进,为实现自主创新、科技领先而砥砺前行!
  • 如虎添翼!当锂电研发联手材料显微分析
    8月27日,为期三天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能源材料化学研讨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落下帷幕。本届研讨会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围绕“能源材料与化学”的主题,以高端学术交流为重点,强调前沿探索,针对当前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吸引了国内外千余人参会。欧波同(中国)有限公司作为实验室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参加了此次会议。图1:大会会场会议涵盖的主题包括锂/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电催化、太阳能、生物质能、能源转换材料、能源材料资源及回收化学等相关材料、化学问题、材料表征等。26日,欧波同分析测试事业部总监出席能源材料表征技术论坛,并作《材料显微分析技术在锂电行业表征中的应用》的技术报告。 图2:欧波同分析测试事业部总监作技术报告材料微观结构的差异与其所经历的生产工艺息息相关,通过分析材料内部的特殊微观结构,可以预测有先进材料的生产及合成工艺。报告重点介绍了材料显微分析技术在电池研究中的应用。电池截面分析技术:粉末颗粒截面微观形貌分析、粉末颗粒截面微观成分分析,电极材料颗粒晶向分布情况分析,可应用于材料一致性评价、梯度材料工艺优化等方向。电池极片截面表征技术:通过电池极片截面观察,涂布均匀性分析,可对极片整体或单一特定添加剂的分布均匀性进行量化评估。图3:正常充放电极片表面图4:性能衰减后极片表面图5:欧波同展台欧波同一直非常注重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致力于促进能源与材料学科的发展与科技创新,积极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材料检测咨询建议,力求推进我国能源材料与能源化学产业的进步。
  • 发现科学之美——国科大· 牛津显微分析学校成立并开课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近年来,显微分析领域的技术日新月异,相关设备硬件和软件的新技术和新功能不断推出。电镜技术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用途也日益广泛,广泛用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产品质量鉴定及生产工艺控制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4a2c8690-7341-4063-a5a7-1a56186bcdde.jpg" title=" 1.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学员签到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ad46d33d-b2de-4195-a1c9-2613fccdb166.jpg" title=" 2.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科大· 牛津显微分析学校”揭牌成立 /strong /p p   为了给中国青年学者及学生提供一个针对显微分析的系统培训学习机会,开启“显微分析”之门,发现科学之美。2017年6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和牛津仪器共建的“国科大· 牛津显微分析学校” 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正式成立,并开启了为期6天的课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423524c1-69ab-4588-976e-54c774d8e897.jpg" title=" 3.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开课现场 /strong /p p   国科大副校长苏刚教授、国科大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副院长胡中波教授、学院院长助理陈广超教授、学院党总支书记屈一至教授,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香庭研究员,牛津仪器纳米分析部董事总经理Ian C Wilcock博士,牛津仪器纳米分析部亚太区销售总监Jonathan Bryon,中国区销售经理李霄飞等,以及近40名学员共同见证了成立仪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c9a07504-d786-4355-b7f8-286685ef4d78.jpg" title=" 4.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科大副校长苏刚教授致辞 /strong /p p   苏刚表示,国科大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科教融合、独具特色的高等学校。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牛津仪器在材料微观结构表征设备的制造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双方合作共建的这个学校将是高水平的,前所未有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a3dc73e9-8218-48c9-aa8f-4fc1051bcc36.jpg" title=" 5.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牛津仪器纳米分析部董事总经理Ian C Wilcock博士致辞 /strong /p p   为了确保学校的成功,国科大和牛津仪器作出了精心、认真的准备。关于培训课程的内容,Ian C Wilcock讲到:“课程的内容由牛津仪器首席应用专家及特邀专家提供,内容主要聚焦于先进显微分析设备的理论及应用,同时提供现场亲手实践操作的机会。从难易程度来讲,不仅涵盖基础知识,还会涉及一些有深度的技术和应用,为学员提供最先进的显微分析思路及知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49a47425-3a8d-4bea-b216-79a09d054a43.jpg" title=" 6.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科大与牛津仪器互赠纪念品留念 /strong /p p   胡中波教授也表示,学习有多种方法和途径,强化培训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国科大· 牛津显微分析学校”的课程即设计为强化培训课程。结合具体仪器培训实验技能是这门课的特点和优点。即课程除介绍相关基本原理外,将结合具体仪器的特性及用途,强化训练学员运用现代材料表征仪器解决工作中碰到实际问题的能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3850b92a-476b-44f3-bc18-5e127cd7f1d8.jpg" title=" 7.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牛津仪器纳米分析部亚太区销售总监Jonathan Bryon报告 /strong /p p   在纳米材料的研究过程中,相比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拥有更高的分辨率。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电子显微镜已稳固了关键分析技术的地位。据Jonathan Bryon介绍,“中国从1953年安装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至今,已经有超过5000台/套电子显微镜配置在学术研究、工业生产等广泛领域的实验室。我们也很自豪在牛津仪器纳米分析步入中国的近20年时间里,牛津仪器已为超过2100台/套运转的设备提供了广泛的支持和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42451b96-e943-428b-9b28-f39dbd011ce8.jpg" title=" 8.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与会专家及学员合影留念 /strong /p p    strong 附:部分课程内容 /strong /p p   SEM及EDS介绍 /p p   EDS及WDS介绍 /p p   TEM分析介绍 /p p   扫描探针显微镜分析 /p p   AFM基本原理 /p p   荧光显微成像分析 /p p   显微光谱应用 /p p   常见光谱技术介绍 /p p    strong · · · · · · /strong /p
  • TESCAN微分析综合解决方案—2017广州电镜学术年会
    近日,广州电镜学会2017学术年会在广州市钟潭镇五龙山庄园拉开帷幕,会议邀请了近百名来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广东省电镜行业的专家学者们参加。此次电镜学术年会旨在提高广东省电镜行业从业者对显微学相关仪器技术的认识,促进电镜及显微分析仪器的应用水平,推动广东省各地区的电镜显微及仪器分析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作为全球电子显微镜及聚焦离子束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和创新者,TESCAN应邀出席了此次学术年会,并发表了大会报告。广州电镜学会2017学术年会参会人员合影作为材料微观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电子显微镜一直被广泛地应用于材料、化工、医学、半导体与电子器件等领域,但随着电镜技术的发展以及生命科学、原位分析、学科交叉等的应用普及和拓展,科学家对于电子显微镜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此次学术年会上,TESCAN中国市场部经理顾群带来了题目为“TESCAN微分析综合解决方案—电镜-共聚焦拉曼一体化系统”的精彩报告,向参会人员介绍了TESCAN近年来在显微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创新,以及TESCAN公司独创的扫描电镜-拉曼光谱(SEM-RAMAN)和双束电镜-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等一体化技术的最新应用。TESCAN中国市场部经理顾群作大会报告目前电子显微镜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高分辨能力、原位观测能力和分析能力,TESCAN在产品设计之初就综合细致地考虑了用户的应用需求,提出了“All in one综合显微分析平台”的产品设计理念,在扫描电镜上结合了EDS、EBSD等分析技术、FIB技术以及TESCAN独家Raman、TOF-SIMS集成一体化技术,可以提供给用户一个全面的微观分析解决方案。关于TESCANTESCAN发源于全球最大的电镜制造基地-捷克Brno,是电子显微镜及聚焦离子束系统领域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有超过60年的电子显微镜研发和制造历史,是扫描电子显微镜与拉曼光谱仪联用技术、聚焦离子束与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以及氙等离子聚焦离子束技术的开拓者,也是行业领域的技术领导者。
  • 欧波同材料显微分析技术交流培训班(杭州站)圆满成功
    2019年10月25日,欧波同材料显微分析技术交流培训班在杭州成功举办,来自浙江地区汽车、机械、电子、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近百位材料显微分析专家和技术人员加了本次会议,与欧波同应用技术专家进行面对面的深度交流,大家在会议现场就蔡司光镜、电镜在材料领域的显微分析应用技术展开深度讨论。会议现场首先,欧波同(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小涛先生介绍了欧波同产品线及公司业务结构。历经十六年的飞速发展,欧波同已经成为国内一流的实验室解决方案服务商,产品广泛应用于材料分析检测、基础科研及质量控制检测等领域,为全国各地区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提供优质专业服务。欧波同(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小涛先生作公司介绍在技术报告环节,应用专家们围绕“蔡司光学显微镜在材料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现代金相分析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及“显微分析技术在材料测试中的应用”等主题展开报告,详细介绍了在材料分析研究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来实现技术突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盖秀颖女士作技术报告《现代金相分析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欧波同材料分析研究中心应用工程师吴成先生介绍《显微分析在材料测试中的应用》北京普瑞赛司仪器有限公司产品技术部总监贺垒作报告《蔡司光学显微镜在材料研究领域的应用》并介绍蔡司新产品智能数字显微镜Axio Scope 5欧波同(中国)有限公司产品应用经理许骏蒙先生介绍《电子显微分析新技术及应用介绍》参会人员合影留念本次培训会议上,现场展示了光镜最新产品——智能数字显微镜Axio Scope 5,该产品在蔡司材料实验室解决方案组合中具有十分清晰的定位:1.带有位置编码、自动化功能和标尺识别,标尺自动批量添加,电脑实时显示当前物镜倍数及功能,实时直接测量,特别适合于对数据质量和可重复性要求较高的检测工作。
  • 2018国科大· 牛津显微分析学院圆满结业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7月2日,“发现科学之美”——2018国科大· 牛津显微分析学院开课仪式正式开课。经过5天国科大与牛津仪器精心准备的课程,7月6日,179位学员收获满满,圆满结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4af374ff-5b20-4bb3-9fdc-e2d24b2b2c4d.jpg" title=" 01.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学员驻足课程安排 /span /p p   关于“国科大· 牛津显微分析学院”——去年6月26日,“国科大· 牛津显微分析学院”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和牛津仪器共建,并进行了首次为期一周的课程。共建学院致力于打造科教融合、强化实践运用、多样化教学等一系列培训课程,为选课的中国青年学者及学生打造一个优质的学习平台,提供一个针对显微分析的系统培训学习机会,此次第二届课程开课,学员们也再次开启“显微分析”之门,发现科学之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f0c69006-7312-4afb-b159-851fe1a7ef0d.jpg" title=" 0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开课致辞:国科大光电学院副院长屈一至教授(左),牛津仪器中国区经理张鹏(右)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3864d753-4165-48f2-8123-a4d919933bef.jpg" title=" 03.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课堂现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0727920a-7834-4a1f-9635-8269588ef346.jpg" title=" 04.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施用晞老师讲解电子显微镜及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522e7b65-50e3-4695-919b-cc0e4892e05a.jpg" title=" 05.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颁发结业证书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bf642f49-6e3d-4ea5-981e-02e09ac21107.jpg" title=" 08.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合影留念 /span /p p br/ /p
  • 550万!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HZ20220201-0143项目名称: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采购项目预算金额:55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序号标的名称分项项目名称(标的名称)是否核心产品是否接受进口数量(台套)采购项目预算(人民币)交货要求代理服务收费标准交货时间交货地点1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主机(5通道10块晶体)是是1台550万元免税手续办理完成后45个工作日内湖南省长沙市中南大学新校区金贵楼具体收费标准详见本项目“投标须知前附表2配套电子探针能谱仪否是1台3配套电子探针高真空喷碳仪否是1台4配套电子探针循环水冷机否否1台5配套电子探针外置整机不间断电源否否1套6配套电子探针除湿机否否1台7配套电子探针电子防潮柜否否1台8配套电子探针激光打印机否否1台9配套电子探针用标准参考物质否否1套 注:具体详见本项目招标文件第五章采购需求。合同履行期限:具体内容详见招标文件第五章的“采购需求”。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神奇的“万-能细胞”——干细胞
    人体内有各种各样各司其职的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保护我们免受细菌及病毒的侵害,红细胞携带氧气,血小板可以凝血… … 除了这些,人体内还有一种细胞功能更复杂,那就是有“万-能细胞”之称的干细胞。要知道,人体内的细胞都是有寿命的,例如红细胞一般有120天左右的寿命,120天后全新的红细胞就会代替那些老去的红细胞。那么,新的红细胞从何而来?其实,新的红细胞就是由干细胞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这就不得不提干细胞的五个特征:一是自我更新,指细胞分裂增殖的过程,产生的子代细胞仍维持亲代细胞的原始特性,比如,肝移植供者切除3/4的肝脏,可以在两周内完全恢复成原样。二是克隆源性,即单个细胞具有创造更多相同细胞的能力,一个细胞能复制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细胞。三是高度分化潜能,即能向不同的组织分化。例如我们临床上已经成熟应用的白血病治疗方法——造血干细胞移植,其实就是利用了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功能,相当于更换了正常的干细胞。四是可塑性,指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其他类型组织细胞的能力。例如骨髓造血干细胞可以在适合的环境下分化为和脑组织的神经同类型的神经细胞。五是生物学特征,干细胞要想维持自我更新和分化的特性,需要特定的干细胞微环境,在不同的微环境中,干细胞可以发挥不同的能力。干细胞还是个大家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有多种分类。例如,根据来源不同,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两大类。胚胎干细胞主要来自囊胚的内细胞团,是一种高度未分化细胞;成体干细胞是对胎儿、儿童和成人组织中存在的多潜能干细胞的统称。相比于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来源较广,相对容易获取,并且源于患者自身的成体干细胞在应用时不存在组织相容性的问题,可避免移植排异反应和使用免疫抑制剂。按照发育潜能,干细胞又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三大类。全能干细胞是指能够发育成具有各种组织器官的完整个体潜能的细胞,如受精卵;多能干细胞虽然能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但并不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如胚胎干细胞;单能干细胞是指只能向单一方向分化、产生一种或几种密切相关类型的细胞,如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心脏干细胞等。当前,干细胞研究已经成为医学领域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我国在干细胞研究领域也已取得了诸多成就,如利用干细胞开展脊髓损伤修复已初见成效。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干细胞理论的日臻完善和干细胞技术的不断发展,“万能细胞”将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多贡献。
  • 科普干细胞填充技术,揭秘干细胞抗衰原理
    你可能经常能够在耳边听到别说干细胞,干细胞是一个什么样的概率,是个什么东西你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就带你来深入了解我们常说的:干细胞!什么是干细胞?干细胞是一类具有无限的或者永生的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能够产生至少一种类型的、高度分化的子代细胞,干细胞(stem cell,SC)的“干",译自英文“stem”,意为“茎干”,“干”和"起源”。干细胞群的功能即为控制和维持细胞的再生。 一般来说,在干细胞和其终末分化的子代细胞之间存在着被称为“定向祖细胞”的中间祖细胞群,它们具有有限的扩增能力和限制性分化潜能。这些细胞群的功能是增加干细胞每次分裂后产生的分化细胞的数量。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是处于细胞系起源顶端的最原始细胞,在体内能够分化产生某种特定组织类型的细胞。干细胞与衰老的关系构成人体的200余种细胞中,大部分为终末分化细胞,高度分化使其失去了再分裂的能力,最终会衰老、死亡;但同时机体也保留了一部分未分化的原始细胞,即干细胞。这些细胞在特定条件下或者产生新的干细胞,或者按一定的程序分化形成新的功能细胞,从而使组织和器官保持生长和衰退的动态平衡,当衰退的进程大于再生长的能力时表现为衰老;如果细胞再生能力更强,那么组织衰老的进程将被延缓甚至阻断。 干细胞的功能、特点使得其在创伤修复、神经再生和抗衰老等临床医学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已有研究证明,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代谢病、帕金森氏综合征、肝硬化、白血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而干细胞抗衰老更是《Science》杂志评选出的1999年度10大科学进展之一,由此引发的“再生医学”革命不容小觑。可想而知,干细胞抗衰老效应的发挥取决于是否能够动员足够数量的理想的干细胞。 干细胞美容应用延缓衰老、永葆青春,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美容行业所说的抗衰老是以形体形象为主,祛皱、提拉等项目都属于抗衰项目,延缓肌肤衰老!尚恩控股集团联合国内外医美领域专家,对干细胞美容应用展开深入研究,干细胞美容抗衰老是目前临床上的主要应用,主要通过对自体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纯化,再移植到人体指定部位,激活皮肤干细胞的再生和修复,降低细胞老化速率,增强肌肤内部支撑结构,从而达到除皱、祛疤、减肥、丰胸等效果,医佳颜活性因子抗衰便是运用了干细胞再生特性,对面部凹陷进行再生填充,修饰面部脸型,起到紧致提拉祛皱的美容抗衰功能。
  • M&M2014召开 显微分析仪器厂商齐赞助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8月3日-7日,显微镜学及显微分析年会(Microscopy & Microanalysis 2014,M&M2014)将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会议中心举行。显微镜学及显微分析年会(M&M)是美国显微镜学会(MSA)和微观分析学会(MAS)的联合年会,是世界上显微镜及显微分析领域规模最大的会议,本次会议汇集了2000名这一领域的科学家,上千个报告,及上百家厂商参展。Peter Duncumb显微分析卓越奖在会议期间颁布。   微观分析协会国际联合会第六次会议(IUMAS-6)将和M&M2014连同举办,会议主办方还包括国际金相学会(IMS)、加拿大显微学会/法国显微学会(MSC/SMC)。IUMAS-6在8月2日-3日举行了会前会议,聚焦离子束,X射线显微分析,电子背散射衍射,原子探针和光谱成像等技术领域。   M&M 2014于8月4日早晨8:30开幕。会议邀请了两位大会报告嘉宾,剑桥大学Colin Humphreys教授放眼未来,作了题为&ldquo 尖端的原子分辨率显微镜如何帮助解决一些世界能源问题&rdquo ,而剑桥大学Brian J. Ford教授则回顾过去作了题为&ldquo 显微镜诞生之初的生物图像&rdquo 的报告。   8月4日-7日,M&M2014将举行专题研讨会涵盖各种主题,如扫描透射显微镜、3D成像、晶体缺陷、碳纳米材料、染色质结构、超微结构生物学、多光子成像、原位显微镜、电子探针分析、疾病诊断用显微镜和X射线成像等。同时还将举行聚焦扫描电镜的Oliver Wells纪念研讨会,以及聚焦病理解剖Gé rard T. Simon纪念研讨会,来纪念这两位刚刚去世的研究人员。   会议同期举行的展览会,将有110家厂商展示显微镜及相关仪器设备。   本次会议得到了阿美特克、牛津仪器、徕卡、赛默飞、蔡司、布鲁克、日本电子、FEI、泰斯肯等厂商的赞助。 白金赞助商 黄金赞助商 白银赞助商 (撰稿:秦丽娟)
  • 欧波同材料显微分析技术研讨会(青岛站)圆满成功
    2019年6月28日,欧波同材料显微分析技术交流研讨会(青岛站)在青岛市黄岛区成功召开,来自山东地区冶金、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近两百位材料显微分析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与欧波同应用技术专家进行面对面的深度交流,大家在会议现场就蔡司光镜、电镜的显微分析应用技术展开热列讨论。会议现场会议伊始,欧波同(中国)有限公司山东大区经理张夙先生介绍了欧波同产品线及公司业务结构。历经十六年的飞速发展,欧波同已经成为国内一流的实验室解决方案服务商,产品广泛应用于材料分析检测、基础科研及质量控制检测等领域,为全国各地区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提供优质专业服务。欧波同(中国)有限公司山东大区总监张夙作公司介绍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以专家技术报告和现场答疑交流的形式呈现,主要围绕“蔡司光学显微镜在材料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如何使用蔡司扫描电镜呈现完美的图像”及“扫描电镜在钢铁材料基础研究和失效分析中的应用”等主题展开,主讲人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在材料分析研究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来实现技术突破 。北京普瑞赛司仪器有限公司产品技术部总监贺垒技术报告《蔡司光学显微镜在材料研究领域的应用》欧波同(中国)有限公司材料分析实验室经理孙秀荣作技术报告《《如何使用蔡司扫描电镜呈现完美图像》欧品检测技术(山东)有限公司总经理谭林青女士作欧品业务介绍北京欧波同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分析测试事业部销售经理吴成作第三方检测业务介绍欧波同(中国)有限公司特聘应用专家宁玫技术报告《扫描电镜在钢铁材料基础研究和失效分析中的应用》欧波同特聘应用专家宁玫老师结合多年的一线实践经验,向大家分享了扫描电镜与光学显微镜在钢铁材料分析测试领域的应用情况,并结合钢铁材料分析实际案例,讲解了在实际应用中的工作技巧及注意事项。宁玫老师的报告以其实用性和专业性,得到业界同仁的一致赞誉好评。客户参观体检欧波同显微分析设备作为德国蔡司的长期合作伙伴、国内优质实验室解决方案服务商,欧波同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让广大用户获得最专业、完善的显微分析技术服务,熟知用户所需,专注于前沿应用技术创新,提升售后服务和用户体验。在市场份额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欧波同始终不忘初心,不仅持续增加科研投入,同时非常注重在技术支持、培训交流、行业互动等增值服务上的提升。为广大客户提供更专业、更完善的一站式材料分析技术解决方案。会议合影留念2019年,欧波同将持续推出此系列技术培训会议,结合各地区、各行业客户需求,分享应用经典案例,及时答疑解难,建立一个覆盖领域广、专业技术全面的产品、技术互动平台。
  • M&M 2014 Peter Duncumb显微分析卓越奖颁发
    2014年8月4日,在显微镜及显微分析年会(Microscopy & Microanalysis 2014,M&M2014)上,Peter Duncumb显微分析卓越奖授予了美国亚利桑 那州立大学教授Ondrej Krivanek。   Peter Duncumb Award设立于2007年,主要奖励那些显微分析领域在技术、领导、教育以及专业活动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它由显微分析学会(MAS)颁发,包括一块奖牌和2000美元的奖金。布鲁克纳米是该奖项的独家赞助商。   Ondrej Krivanek教授现就职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是Nion公司的共同创始人及总裁。他在英国利兹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于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曾在京都大学、贝尔实验室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博士后 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任物理学助理教授 在Gatan担任研究总监 在东京工业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Orsay核物理研究所和剑桥大学任客座教授 并在华盛顿大学担任研究教授。   Ondrej Krivanek教授设计发明的仪器可以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实验室中看到,如:Gatan的电子能量损失光谱仪和成像滤波器,CCD相机和DigitalMicrograph软件,以及近年来的电子光学畸变校正器、Nion的的电子显微镜和单色器。   Ondrej Krivanek教授发表了240余篇论文和书籍章节,被引用超过6000次。(编译:秦丽娟)
  • NEWS|欧波同材料显微分析技术交流研讨会(青岛站)圆满成功
    2021年5月21日,欧波同材料显微分析技术交流研讨会(青岛站)在青岛市崂山区成功召开,来自山东地区冶金、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百余位材料显微分析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与欧波同应用技术专家进行面对面的深度交流。会议现场会议伊始,欧波同(中国)有限公司鲁吉黑事业部总监张夙先生介绍了欧波同产品线及公司业务结构。作为国内领先的实验室定制化场景式智能解决方案服务商,欧波同多年来产线持续升级,将一流实验仪器与创新智能分析系统推向国内市场,产品广泛应用于材料分析检测、基础科研及质量控制检测等领域,为各地区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提供了智能高效的解决方案。欧波同(中国)有限公司鲁吉黑事业部总监张夙作公司介绍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以专家技术报告和现场答疑交流的形式呈现,主要围绕“电镜的最新技术进展及行业解决方案有哪些”“电镜及其相关技术的运用能为企业的技术革新带来哪些机会”“如何运用电镜相关技术解决失效分析问题”等主题展开,主讲人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在材料分析研究中如何有效地利用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实现创新突破。欧波同(中国)有限公司战略市场部总监顾群作《欧波同显微分析系统解决方案》介绍赛默飞世尔科技SEM/SDB产品专家 吴伟报告《双束电镜在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的应用》赛默飞世尔科技TEM产品专家 陈斌 报告《透射电子显微镜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青岛大学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谭金山报告《细菌的多种电镜表征方法》怡维怡橡胶研究院电镜实验室主任郑善亮报告《电子显微镜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应用》教授级高工 欧波同特聘专家宁玫报告《扫描电镜在金属材料分析研究中的应用》2021年,欧波同将持续推出系列技术培训会议,分享应用经典案例,及时答疑解难,以打造世界一流的实验室解决方案服务品牌为目标,专注于前沿应用技术创新,为数以万计的国内外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与完善的检测技术服务。
  • 国产仪器“创新100”企业报道第33站——上海通微分析技术有限公司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为助力国产科学仪器发展,筛选和扶持一批优秀的科学仪器产品和企业,在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等单位的支持下,由仪器信息网主办、我要测网协办的“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于2013年9月5日正式启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秉承“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宗旨,仪器信息网于2018年启动“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之“创新100”项目,筛选、挖掘一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仪器厂商,通过公益性的报道、走访、调研、视频、线下座谈会等方式展现其基本情况,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帮一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上海通微分析技术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通微分析) 创立于2002年,是一家专注于色谱仪器及相关耗材产品研发的企业。仪器信息网编辑特别采访了上海通微分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阎超。这也是“创新100”项目企业报道第33站。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阎超.jpg" alt=" 阎超.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fcc8a317-08a5-4a9b-a8f6-f1415a7c46a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上海通微分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阎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企业概况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其实,通微分析的创立及公司的定位与其创始人兼董事长的阎超教授的求学经历密不可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阎超在1985年考取公费出国留学,1991年获得美国乔治城(Georgetown)大学博士学位,从事色谱相关的研究。并在同年前往欧洲,在瑞士的诺华制药分析研发部做博士后,潜心于毛细管电色谱方面的研究。1993年回到美国,在斯坦福(Stanford)大学继续开展毛细管电色谱技术的研发和相关应用的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彼时,中国市场上液相色谱相对少见,更不论当时属于国际前沿的电色谱技术。因此通微分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公司的定位和愿景是打造“中国微分离色谱领域的龙头企业”以及做一家分析领域的“百年老店”。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美国通微技术有限公司最初从硅谷起家,后来相继在中国上海、苏州、无锡、临沂成立了四家子公司。其中,无锡通微公司于2011年成立,是通微分析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并且通过了ISO9001-2015和CMC的验收 苏州环球色谱公司潜心于色谱填料和色谱柱的研制与开发 临沂通微则专注于各种零部件的加工和研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通微分析致力于打造金字塔式的产品布局,即以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和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等通微分析已占据大量市场份额的大众仪器为基础 中身为行业专用仪器,比如黄曲霉素检测仪和手性分析专用仪等 金字塔顶部为通微的高端电动微分离产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产品创新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通微分析于2007年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并顺利产业化,目前已经研发至第五代。并于2012年承担了首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高效微流电色谱分析仪器的开发与应用”,将微流电动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研发与产业化。开发出了高效微流电动液相色谱仪(eHPLC)和全自动定量毛细管电泳仪(qCE)两个产品,并成为了填补世界空白的产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近50年来,液相色谱领域的重大突破甚少。能数得出的突破可能是超高压液相色谱(UPLC),其在柱效、柱压和分离速度上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基本不涉及理论和产品的原始创新,且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的空间较小。而高效微流电动液相色谱技术(eHPLC)结合了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双重优点,不仅具备了UPLC所具备的性能,更在柱效和反压以及溶剂用量上拥有优势。因此,我们的研发主要围绕着微流电动技术展开,而且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越钻越深,越走越远,并实现了产业化”,阎超如是说道。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据介绍,通微分析的主营产品包括高端微流电动产品(eHPLC,qCE,CE,LIF) 传统液相色谱产品(HPLC,prep-HPLC,ELSD) 以及从微分离到制备各系列的色谱柱产品。通微的毛细管电色谱技术在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再结合重大专项的支持通微开发了很多应用方案,目前其电色谱产品已经落户在国内外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产品合集.jpg" alt=" 产品合集.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88e7eec7-faa8-4b6b-bd93-f370721bc40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通微分析新品一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市场发展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通微分析自主研发的高效微流电动液相色谱系统(eHPLC)结合了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的双重优点,具备“一机三用”(eHPLC、Nano-LC和CE)的功能以及“三高一快”(高柱效、高分离度、高选择性和快速分离)的性能。可以看出,电动微分离技术是上海通微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同时也作为通微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通微分析后续也将持续加大在产品线上的投入,包括软硬件研发、应用开发、客户体验以及市场宣传。以期让更多的客户了解和使用其产品,打响通微分析的品牌效应。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img title=" 合影2.jpg" alt=" 合影2.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8cfdf823-3a5b-4c38-ac7c-8cd6f0b997b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合影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采访编辑:赵仪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附:国产仪器腾飞行动“创新100”介绍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为秉承“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宗旨,在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仪器信息网于2018年启动“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之“创新100”项目,筛选一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仪器厂商,通过公益性的报道、走访、调研,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帮一把”,助力国产仪器中小厂商腾飞发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strong 一、“创新100”入选标准 /strong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1) 企业主营业务为科学仪器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2) 企业主营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创新性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3) 企业总部设在中国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4) 企业科学仪器产品的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下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5) 企业需是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器信息网会员之一。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strong 二、“创新100”申报流程 /strong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国产仪器腾飞行动“创新100”筛选流程包含以下环节:企业在线申报——企业创新能力审核——公益报道服务——线下资源对接——最具成长潜力企业评选。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strong 三、“创新100”报名方式 /strong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创新100二维码.jpg" alt=" 创新100二维码.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4f0d3886-3cab-4057-915f-c49c6e8a321f.jpg"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 nbsp /span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扫描二维码填写申请表,完成“创新100”预报名。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更多相关内容请点击进入专题 a title=" 《“创新100”助力国产腾飞》"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chuangxin100"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创新100”助力国产腾飞》 /span /a /span /p p & nbsp /p p & nbsp /p p & nbsp /p p & nbsp /p p & nbsp /p
  • 同济大学电子探针显微分析系统中标结果公告
    一、项目编号:招案2023-0657(招标文件编号:招案2023-0657)二、项目名称:电子探针显微分析系统三、中标(成交)信息供应商名称:仪衡(上海)进出口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61号1502-03室中标(成交)金额:598.8000000(万元)四、主要标的信息序号供应商名称货物名称货物品牌货物型号货物数量货物单价(元)1仪衡(上海)进出口有限公司电子探针显微分析系统日本电子株式会社JXA-iHF200F15988000五、评审专家(单一来源采购人员)名单:刘刚、凌志毅、欧阳为民、谭勇、刘爱荣(招标人代表)六、代理服务收费标准及金额:本项目代理费收费标准:本项目的中标人在领取中标通知书后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向招标代理机构支付服务费,服务费金额计取标准如下:1、以中标通知书中确定的中标总金额作为收费的计算基数;2、中标服务费按如下费率分段计算累进计费:人民币100万元以下:1.5%;100-500万元:1.1%;500-1000万元:0.8%;1000-5000万元:0.5%。3、按上述计算所得金额下浮33%收取,经计算不足人民币8000元的按照人民币8000元支付。本项目代理费总金额:4.4825000 万元(人民币)七、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个工作日。八、其它补充事宜1、制造商名称和国籍/地区:日本电子株式会社/日本2、价格条件:CIP上海3、交货期:合同签订之日起10个月内完成交货。4、开标时间:2023-03-22 09:305、公示时间:2023-03-22 21:16 - 2023-03-27 23:596、中标结果公告时间:2023-03-28 14:22 7、本项目的中标结果公告于2023-03-28已在机电产品招标投标电子交易平台(网址为:http://www.ebnew.com/businessShow/684385094.html)上发布,现予以转载发布。九、凡对本次公告内容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同济大学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        联系方式:刘老师,021- 65985391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上海中世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地 址:上海市普陀区曹杨路528弄35号            联系方式:陈洁、葛诗诗、张琴,021-62340833、62440095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陈洁、葛诗诗、张琴电 话:  021-62340833、62440095
  • 创新领航丨拉曼图像一体化在扫描显微分析上的应用
    形貌、成分和结构信息的表征是科研和检测工作最重要的部分,电子显微镜作为“科学之眼”是微观分析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自然也被广大科技工作者寄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10月18日,2017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成都星宸皇家金煦酒店隆重开幕,这是一年一度电子显微领域从业者共襄的盛会,行业专家、学者、仪器厂商共同交流电子显微学及相关仪器技术的前沿发展,以及基础与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本届学术年会在会议规模、参会人数、报告数量和质量等各方面又有了新的提升,共吸引了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900多人参会,共计288个特邀报告。 随着电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科研分析日益复杂,目前电子显微镜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在:高分辨能力、原位观测能力和分析能力三个方面。TESCAN作为全球知名的电镜显微分析仪器的制造商,在产品设计上提出了“All In One 综合显微分析平台”的理念,并给出了完善的解决方案。10月18日下午,TESCAN公司技术专家在学术年会分会场分享了拉曼图像一体化在扫描显微分析上的最新应用进展。扫描电镜与共聚焦拉曼成像一体化系统通过实现原位、快速、方便和高性能的拉曼分析,弥补了传统电镜和能谱的分析能力的不足。尤其是针对有机结构解析、碳结构解析、无机相鉴定、同分异构分析、结晶度分析等领域作了重大突破,使得扫描电镜在以前一些分析较弱的应用领域,如地质、矿物晶体、高分子聚合物、医学、生命医药、宝玉石鉴定等方面的应用得到拓展,真正实现全方位的综合分析。TESCAN电镜-拉曼一体化系统的新技术应用,引起了参会老师的极大兴趣!报告分享结束后,会场的老师纷纷来到TESCAN展台咨询,和应用专家针对性沟通了电镜-拉曼联用技术在橡胶中的共混物分析检测以及生物方向等相关应用解决方案。更多电镜-拉曼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案例,请关注“TESCAN公司”官方微信平台查看: “拉曼-电镜-能谱 +”,SEM Plus带你玩转无机材料分析“高碳材料带来低碳生活,TESCAN带你了解 “神器”的神奇有机结构解析难?RISE显微镜给你新方法 如果您对于电镜-拉曼联用技术、双束电镜-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等最新联用技术及TESCAN综合显微分析解决方案感兴趣,想深入了解相关信息,请关注:2017年10月17-20日2017年全国电子显微学术年会二楼TESCAN展位与现场专业人员深入沟通,现场还有“幸运大转盘”现场抽奖活动,礼品丰厚。关于TESCANTESCAN发源于全球最大的电镜制造基地-捷克Brno,是电子显微镜及聚焦离子束系统领域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有超过60年的电子显微镜研发和制造历史,是扫描电子显微镜与拉曼光谱仪联用技术、聚焦离子束与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以及氙等离子聚焦离子束技术的开拓者,也是行业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关注TESCAN新微信,更多精彩资讯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