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硫柳汞钠

仪器信息网硫柳汞钠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硫柳汞钠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硫柳汞钠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硫柳汞钠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硫柳汞钠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硫柳汞钠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硫柳汞钠相关的解决方案。

硫柳汞钠相关的资讯

  • 银纳米粒子或可用于攻击肿瘤细胞
    科学日报报道,近日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具有一对独特且重要特性的纳米粒子。这种球形粒子的组成成分是银,它被包裹在一个涂满缩氨酸的壳内部,后者使得它能够攻击肿瘤细胞。此外,这个壳是蚀刻的,因此那些没有攻击到目标的纳米粒子会自行分解和消除。这项研究被发表在期刊《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 两个单独的银纳米粒子(红色和绿色)选中前列腺癌细胞为目标   纳米粒子的核心利用了一种名为电浆子光学(plasmonics)的现象。在电浆子光学里,纳米结构的金属,例如金和银,在被光线照射时会发生共振,且集中在靠近表面的地磁场。通过这种方式,荧光染料被增强,看起来比自然状态&mdash &mdash 也即没有金属存在时&mdash &mdash 要明亮10倍。但当核心被蚀刻时,这种增强效果会消失,粒子也就变得暗淡。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鲁奥斯拉蒂研究实验室发明了一种简单的蚀刻技术,利用了生物相容的化学制品快速分解和移除活体细胞外部的银纳米粒子。这种方法只会留下完整的纳米粒子用于成像或者量化,从而揭示了那些细胞被定位攻击目标,以及每一个细胞被内在化了多少。   &ldquo 这种分解是创造针对特定刺激物做出反应的药物的一个有趣概念。&rdquo 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学院(MCDB)鲁奥斯拉蒂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斯坦福-桑福德伯纳姆医学研究所的盖里· 博朗(Gary Braun)这样说道。&ldquo 通过分解过剩的纳米粒子并通过肾进行清理,它能最小化偏离目标的毒性。&rdquo   这种移除无法渗透目标细胞的纳米粒子的方法非常独特。&ldquo 通过关注那些真正进入细胞的纳米粒子,我们能够理解哪些细胞是目标,并从更细节的角度研究组织传输通道。&rdquo 博朗说道。   有些药物能够独自穿透细胞膜,但很多药物,尤其是RNA和DNA基因药物,是带电的分子,它们会被细胞膜所阻隔。这些药物必须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在这个过程中细胞会吞没并吸收分子。&ldquo 一般需要纳米粒子作为载体来保护药物并护送它进入细胞,&rdquo 博朗说道。&ldquo 而这正是我们所要测量的:通过内吞作用载体的内在化。&rdquo   由于纳米粒子有一个核心壳结构,研究人员可以实现不同的表面涂层并对比各自肿瘤目标选择和内在化的效率。通过使用不同的目标受体转换表面药剂从而实现不同疾病的目标选择&mdash &mdash 或者细菌的目标生物体。根据博朗表示,这一方法应该能够发展一种药物传输极大化的方法。   &ldquo 这些新的纳米粒子拥有某些了不起的特性,在朝肿瘤传输目标药物相关的研究中它已经证明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rdquo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纳米医学中心和MCDB学院特聘教授埃尔基· 鲁奥斯拉蒂(Erkki Ruoslahti)这样说道。&ldquo 它们在治疗感染方面也有潜在的应用。由可抵抗所有抗生素的细菌导致的危险感染越来越常见,现在急需解决这类问题的新方法。银常被用作抗细菌药剂,而我们的目标技术或可能将利用银纳米粒子治疗体内任何地方的感染变为现实。&rdquo (
  • 疫苗稳定需防腐,硫柳汞量知多少?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引发全球关注,全球多国数个研究团队也积极投身于疫苗的研发中。疫苗作为一种注射到体内的生物制剂,防止其被细菌污染是其保证安全性的要求之一。硫柳汞(Thiomersal)作为一种广谱抑菌剂广泛应用于生物疫苗中,其抑菌作用机理是汞离子与菌体中酶蛋白的巯基(-SH)结合,使酶失去活性。在使用硫柳汞作为抑菌剂时,既要保证抑菌有效浓度和抑菌效果,还要降低抑菌剂对身体的刺激和损害。 尽管WHO等权威机构强调,没有证据表明疫苗中硫柳汞的用量会对健康构成风险,含有毒有害的重金属汞元素仍旧引起公众对硫柳汞使用可能导致汞累积伤害的担忧。美国FDA于2001年开始在儿童疫苗中不再使用硫柳汞作为抑菌剂,我国疫苗生产目前无停止使用硫柳汞的强制要求。即使宣称的无硫柳汞疫苗产品,硫柳汞仍可能在疫苗生产工艺过程中使用,留下痕量残留。疫苗中抑菌剂硫柳汞含量知多少?岛津LC-20Ai+ICPMS-2030联用系统告诉您。 ☆☆岛津LC-20Ai+ICPMS-2030联用系统☆☆图1 岛津LC-20Ai+ICPMS-2030联用系统 岛津惰性液相色谱系统LC-20Ai使用全PEEK的泵头和管路,坚固耐用、性能可靠:(1)使用碳涂层彻底避免金属管路带来的离子迁移干扰;(2)密封垫采用纯金材质,其延展性和惰性有了大幅度提升,提高耐用性;(3)陶瓷针头,不锈钢管路内衬PEEK材质,在惰性的基础上提高了压力耐受性; ☆☆方法特点☆☆ 与《中国药典》(2015版)中疫苗抑菌剂硫柳汞的双硫腙滴定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相比,HPLC-ICPMS法无需对样品进行消解处理,操作简单快捷,可以实现硫柳汞的快速、高灵敏检测。图2 硫柳汞色谱图(单位kcps) 硫柳汞典型色谱图见图 2,其保留时间为2.67 min。在硫柳汞浓度5~1000 μg/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0.9999。分别对10 μg/L和100 μg/L硫柳汞进行重复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2%和0.56%,对高低浓度具有良好重复性。 ☆☆样品分析结果☆☆测定市售9批次疫苗样品,其中7批次疫苗未检出,2批次检出的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样品谱图和测定结果见图 3和表1。 图3 疫苗样品谱图 表 1疫苗中硫柳汞测试结果及加标回收率如结果所示,上述疫苗中硫柳汞测定结果小于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100 mg/L的限值(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加标回收率116%。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适用于疫苗等药品中抑菌剂硫柳汞含量的测定,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滴定法、原子吸收法等技术的不足。 撰稿人:周裕敏
  • 曝广药用硫磺熏制药材 或致砷汞残留
    近日,央视调查发现,广药子公司生产的维C银翘片,不仅其原材料经过工业硫磺熏蒸,而且成分与实际不符。对此,广药方面昨天回应称,公司已经停止销售维C银翘片,并对相关产品进行了封存。   据报道,山银花种植户为了不让山银花在存放过程中发霉变质,反复用工业硫磺熏蒸,造成药材有效成分受到破坏,而且还会导致中药材原药残留大量的砷、汞等有害物质。   报道还称广东的宝山堂购买山银花枝叶(而不是山银花),将这些枝叶不经任何清洗直接制成银翘干膏,再把它们卖往广药集团控股子公司广西盈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制成标有含“金银花”的维C银翘片。   对此,盈康药业有关负责人梁先生表示,公司已经停止销售维C银翘片,并对相关产品进行封存,公司也在配合政府方面调查。受此影响,昨天,广州药业股价收跌2.52%。
  • 国家土方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柳工
    伴着新春的脚步,传来“国家土方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柳工筹建的喜讯。根据国家科技部下发的相关文件,柳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正式纳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计划,成为广西首个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组建年限为3年,计划总投资22170万元,其中国家科技部、广西科技厅、柳州市科技局各拨款300万元。   该工程中心是中国土方机械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工程中心,其将引领国家土方机械行业的发展方向。工程中心的组建对提升我国土方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产品结构调整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期间,工程中心将以“建设一流的土方机械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技术成果转化和辐射平台、技术服务开发平台、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成为土方机械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修订的领导者”为总目标,重点在土方机械共性技术研究、技术的推广应用、开放的技术服务水平建设、组织机构与人才队伍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重点开展工作,为柳工国际化铸就坚实的技术后盾。
  • 苏州医工所在肿瘤标志物miRNA电化学检测研究中取得进展
    p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因此,肿瘤的早期诊断对于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组织自身产生,可以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生化物质,主要包括胚胎抗原、天然自身抗原、肿瘤相关的酶、激素以及癌基因等。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不仅在基因表达调控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造血等多个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miRNA的表达水平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miRNA表达水平的监控,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观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p p   近期,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缪鹏课题组开发了多种针对miRNA的超灵敏电化学分析方法。利用核酸分子的组装,制备了多种功能纳米材料,如聚集态金纳米颗粒、双链核酸模版-铜纳米颗粒、核酸-多孔氧化铁纳米复合物等,并利用不同的信号放大技术,如级联链置换聚合反应、酶催化分子循环反应(T7核酸外切酶、双链特异性核酸酶)等,极大地提高了信号强度,最终通过电化学测量,实现了aM级的检测灵敏度。这些新型的分析方法还具有稳定性高、特异性好、易改造等优点,有望为miRNA的超灵敏检测提供有力的工具。 /p p   相应工作已发表(Anal. Chem., 2018, 90, 2395-2400 Anal. Chem., 2018, 90, 11154-11160 Chem. Commun., 2018, 54, 7366-7369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8, 10, 36796-36804)。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asdasdasdasd.jpg" alt=" asdasdasdasd.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b01b1693-bd34-4e0d-80e5-be7f7d0fafb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miRNA超灵敏电化学检测示意图 /p p & nbsp /p
  • ctDNA检测让肿瘤无处遁形
    p   基因突变是肿瘤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细胞分离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液体活检在肿瘤精准医疗中的价值日益凸显。通过采集患者血液、尿液等体液标本中的肿瘤相关产物,包括血液中游离的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肿瘤DNA(ctDNA)和外泌体等,液体活检可以实现对肿瘤基因图谱的非侵袭性检测,从而对肿瘤疾病进行诊断和辅助治疗。相较于通过手术、组织活检获取肿瘤标本的传统方式,液体活检技术能很好地克服肿瘤时空异质性,重复检测方便,可用来发现及追踪分子水平的变化,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ab7e1034-1437-4b25-a403-af518c3d4925.jpg" title=" 0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蔡修宇博士 /p p   日前,在第四届全国检验医学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暨‘一带一路’检验高峰论坛期间,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蔡修宇博士在“2018 智.创未来——中欧医学检验论坛”上,分享了液体活检特别是ctDNA检测在肿瘤临床诊疗上的应用现状及前景,为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很多新思路。 /p p   蔡修宇博士表示:“ctDNA检测作为液体活检主流方向,凭一管液体就可以进行肿瘤诊断、疗效评估、实时监控、个体化用药、预测复发等,在精准医疗大趋势下,既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又具备推进精准医疗临床实践的巨大潜能,为实现肿瘤临床治疗的全流程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NGS+ctDNA精准跟踪抗性突变,优化治疗策略 /strong /span /p p   ctDNA是体液中全部游离循环DNA(cfDNA)的一种,是仅有肿瘤细胞释放的携带有肿瘤特异性遗传学改变的自由基因组片段[1],能够揭示肿瘤综合性的遗传信息,更准确反映肿瘤组织的异质性及肿瘤负荷[2],并可在同一患者身上反复进行,具有潜在的纵向监测能力。 /p p   随着科学发展,ctDNA检测已成为当前肿瘤领域的诊疗新热点。其主要检测方法包括微滴式数字 PCR(ddPCR),扩增阻滞突变PCR(ARMS PCR) 和二代测序(NGS)等。其中,NGS可实现对多基因核酸片段进行高通量平行深度测序,能够同步检测多个基因、不同形式及未知突变,在预后和疗效判断的时候,多基因的参与可能对预后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p p   蔡修宇博士指出:“以肺癌为例,检测难点就是检验组织的获取,NGS用测序多个位点代替单个位点检测,不需要通过手术获取大量组织送往不同实验室进行检测。因此,NGS在诊断、分期、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对于肿瘤个体化治疗和全程管理具有巨大优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4758138b-3e4a-439b-8348-0f308091a664.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 1:NGS+液体活检扩大总体优势[3] /strong /p p   癌症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受益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因为基因的二次突变出现耐药机制。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重排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较为少见的一类分型,ALK阳性患者在经过ALK抑制剂(TKI)治疗后反应良好,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获得性耐药问题依旧不可避免。研究发现,不同ALK TKI耐药机制不同,对获得性耐药突变敏感性差异很大[4],这就说明了对于ALK TKI获益的患者耐药后再次活检的重要性。 /p p   一项纳入 49 例既往接受过克唑替尼(crizotinib)治疗的局限进展或转移性NSCLC 患者的 II 期研究中,采用 AVENIO ctDNA检测经阿雷替尼(alectinib)治疗前后的 cfDNA 样本。结果显示,26/49例患者中检测到ALK基因融合。Alectinib治疗后,耐药性突变显著增加,而敏感性突变减少。“通过对ctDNA检测可以鉴定药物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耐药突变,追踪药物响应,指导临床及时采取进一步措施。AVENIO ctDNA检测可应用于监测治疗中ALK TKI耐药突变出现的可能性,从而有助于局部转移或晚期NSCLC患者治疗策略的制定。”蔡修宇博士指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43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34fa0674-3826-4588-a912-2c5e75aa7876.jpg" title=" 2.jpg" height=" 437"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 2:肺癌中 NGS+ctDNA 目前和未来的应用领域[5]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有效评估疗效及预测复发,指导临床个性化诊疗 /strong /span /p p   ctDNA用于肿瘤疗效评估和预后监测的优势也在很多临床实验中得到了证实。在癌症疗效评估时,ctDNA基线水平较低和ctDNA水平持续应答者可获更好预后[6],诱导前后肿瘤异质性(以MATH计)升高预示较差临床结局[7]。 /p p   一项采用AVENIO ctDNA监测试剂盒对145例II/III期R0切除术后结直肠癌(CRC)患者的微小残留病灶(MRD)进行定性检测,根据术后血浆中ctDNA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ctDNA阳性和ctDNA阴性。研究发现,术后ctDNA阳性患者在复发时间、无复发生存期及总生存率上均显著短于ctDNA阴性患者(如图3),证明MRD检测可识别II/III期CRC高复发风险人群。[8]对于高复发风险的患者可考虑更为积极的辅助治疗,并增加随访,以期改善预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324491dc-2307-470f-acf3-2b42a5f49da3.jpg" title=" 3.jpg.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3:MRD检测可识别II/III期CRC高复发风险人群 /strong /p p   在另一项共入组40例Ib-III期局限性肺癌患者的复发预测研究中,治疗结束后4个月内首次(MRD 界标点)进行血浆ctDNA分析,之后每3-6个月动态监测ctDNA水平。研究结果显示,ctDNA检测可早于72%的影像学诊断的肿瘤复发,中位提前时间为5.2个月[9]。证明ctDNA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性较高,且显著早于影像学可诊断的微小复发灶,可用于MRD的早期诊断,并以此指导这部分患者的早期干预和个体化的辅助治疗。 /p p   在对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进行预测复发管理中,平行使用癌症个体化深度测序分析方法(CAPP-Seq)与IgHTS检测ctDNA水平监测肿瘤负荷。在112天与224天时,ctDNA水平已超出IgHTS检测下限,因此出现假阴性 首次检测到ctDNA阳性到复发平均为188天,73%患者在疾病进展前检测到ctDNA阳性。[10]研究证实治疗后ctDNA阳性的患者在随访周期内的复发率远远高于ctDNA阴性的患者,ctDNA 检测MRD可预测DLBCL进展风险。 /p p   蔡修宇博士表示:“基因测序作为精准医疗的重要一环,是未来癌症个体化诊疗的主要发展方向。ctDNA检测在微小残留病灶和复发预警中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癌症,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p p   罗氏诊断AVENIO ctDNA 检测技术在不同临床研究中已有应用。该技术能帮助解决许多液体活检研究中遇到的挑战,在不同实验室间均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AVENIO ctDNA分析试剂盒包含所有NGS实验室进行ctDNA检测时所需的试剂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AVENIO ctDNA靶向试剂盒包含17个全癌基因检测位点,用于鉴定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相关生物标志物 扩展试剂盒包含77个全癌基因检测位点,包含NCCN指南相关及临床研究中常用突变位点的生物标记 监测试剂盒包含197个基因检测位点,纵向监测肺癌及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负荷,检测微小残留灶,评估并监测复发、进展风险。 /p p   [1] Nature.2014 Jul 31 511(7511):524-6 /p p   [2] Jianjun Zhang et al. Science 346, 256 (2014) Intratumor heterogeneity in localized lung adenocarcinomas elineated by multiregion sequencing. Siravegna et al.,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2017 /p p   [3] Zhang YC, et al. J Hematol Oncol. 2017. /p p   [4] Justin F. Gainor, et al. Cancer Discovery. 2016 /p p   [5] Zhang YC, et al. J Hematol Oncol. 2017. /p p   [6] 2018 ASCO Abstract 12077 & amp 12088 /p p   [7] 2018 ASCO Abstract 3545 /p p   [8] 2017 ASCO Abstract 3591 /p p   [9] Chaudhuri A A, , et al.. Cancer discovery, 2017 /p p   [10] Scherer F, et al.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6 /p p br/ /p
  • 刘忠范院士:于纳米之微,寻家国之大
    1993年的一天,北京大学校园里来了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青年人,他带着六十余箱仪器设备回国,一入燕园,便从头开始建设实验室。几十年后,这位青年学者在世界科研领域享誉盛名,成为世界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的先驱。他就是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我的人生挺简单,就是在做一件事情,小时候是读书学习,现在是读书研究。”回国参与科研建设的数十年间,刘忠范一次次地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纳米材料之微,寻国计民生之大。从出国到归国:“出国做研究,回国做事业”1983年7月,怀揣着对化学浓烈兴趣的青年刘忠范在母亲的支持下,选择继续深造,从此开启了十年的日本留学生涯。钻研使他在化学的世界里越陷越深,先后在日本横滨大学、东京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在东京大学和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留学的第8个年头,刘忠范遇到了他的伯乐——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蔡生民。蔡生民教授不止一次对刘忠范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够回国工作。面对蔡生民教授的热情和诚意,刘忠范接受了他的邀请。而彼时的中国尚处在科技腾飞的前夜,科研条件相对落后,“出去”的多,“回来”的少。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在国外做的只是研究,回到国内才是真正做事业,会有更大的天地,更广的舞台。能为祖国作贡献,这就是我回国的最大心愿!”这是他的心声。刘忠范选择了祖国。带着导师送的60余箱实验仪器,刘忠范回到北京大学,亲手建立起光电智能材料研究室。在两间空房子里,他从零开始,既没经费,也没人员,就去工地、工厂找来沙子和锯末,自己动手搭起了防震台。每一个插头放在哪里,刘忠范都会自己设计并找人安装,桌椅板凳也需要他自己一件件购买。每天第一个来实验室的是他,晚上最后一个离开也是他,有时候工作到深夜,楼门已经关闭,只能翻大门回家。寒来暑往,刘忠范做得踏踏实实。1994年,刘忠范申请了科技部攀登计划项目,经费500万。在90年代初期,这是个庞大的数字。凭借着踏实的研究成果,刘忠范成为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也是当时科技部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从此,刘忠范开始了纳米攀登之旅。1997年9月27日,刘忠范和吴全德院士一道推动成立了国内最早跨院系、跨学科的纳米研究机构——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对科研方向的高度敏感,与刘忠范从小对大自然的强烈探求欲不无关系。1962年冬,刘忠范出生在吉林九台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穷困,父亲务农,母亲是家庭妇女,只有在邻村小学教书的哥哥有文化。受到哥哥的熏陶,刘忠范从小就喜欢读书。凡是书上看到的东西他都想亲自试验一下:给鸡鸭听音乐是否会多产蛋?用凉开水浇地是否比用生水更好?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他将这些“突发奇想”付诸行动,并仔细地观察实验结果。在此后的很多年里,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总是牵引着他的研究。1998年的一天,刘忠范突发奇想,能不能把碳纳米管也像分子那样一个个排起来。冒出这个想法后,他立刻着手尝试,反复试验下,想法成功落地,碳纳米管首次整齐地矗立在表面上。2000年,他以开拓者的身份发表了国际相关领域的第一篇文章。从碳纳米管到石墨烯 :“要么上书架,要么上货架”石墨烯 —— 被称为“ 会改变世界的材料”——于2004年被英国科学家发现,随之成为世界范围的前沿领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薄、最坚硬、导电性和导热性最好的新材料。2008年,刘忠范率领团队转而深耕石墨烯领域,开始研究石墨烯的合成方法。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发现石墨烯的两名科学家,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竞争石墨烯产业领域的热潮。与此同时,石墨烯的产业应用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各地纷纷兴建石墨烯产业园,成立产业中心。“老实说那个时候,社会上对石墨烯的宣传有点过热,很多有关石墨烯的说法不靠谱。”刘忠范坦言。但他认为,与其指出这种说法不对、这种做法不行,不如尝试一下自己认为正确的做法。“别的一概不做了,只做石墨烯,而且往前走,做‘有用、实用’的石墨烯。”正是这一决定,让他开启了石墨烯产业化研究的新征程。“被其魅力所征服,被其未来所吸引,义无反顾地走到今天,亦将为之奋斗余生。”刘忠范潜心于石墨烯基础理论研究,十年如一日地探索研究,发文无数。2018年,刘忠范一手建立了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作为院长的他,带领团队全方位开展石墨烯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核心技术研发,为我国石墨烯研究和应用领域开山探路。“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将来都会变成术语,所以一定要规范。”刘忠范反复告诫学生。他认为,对于石墨烯产业,制备决定未来。因此,他的团队抓住关键两点,一是制备具有全球竞争能力的优质材料,二是研究制备装备领域更高端更上游的技术。“有它行没它也行”不是刘忠范心中杀手锏级的应用。虽然国内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石墨烯相关产品,但大多还是“三大件”,即石墨烯电热产品,石墨烯改性电池以及石墨烯防腐涂料。这些产品很难给人类生活带来颠覆性的改变,他认为,一个杀手锏级的应用,应当可以让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创造出新的产业。因此,刘忠范始终致力于探索更多方向,提供最好的材料与装备。“要做点真正有用的东西,或者上书架或者上货架。”这是刘忠范一贯的理念。上书架,并非简单地发表学术论文,而是真正对科学有用,是能够在教科书里找到;而上货架,并非简单地申请几项专利,而是真正对国计民生有用,是能够在百姓生活里找到。从科研到育人 :“人才决定潜力,文化决定高度”2009年,刘忠范被评为“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01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2012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在他心里,学者应该专注于学问;院士是一个崇高的称号,选上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应是追求的功利目标。他希望自己还是最初的那个“自己”,做好学问,在推动学术发展的同时把年轻一代带起来… … 正因如此,对于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刘忠范来说,三尺讲台更是他的另一个阵地。他认为,“科研跟教书育人并不矛盾,作为一名教师,也有义务承担起培育新人的重任”。“人才决定潜力,机制决定效率,文化决定高度”,这是刘忠范一贯的信条。谈起最自豪的事,不是发表的600多篇学术论文,不是探索出了新领域,而是培养了一批热爱科学、热爱纳米的学生。身教胜于言传,刘忠范的以身作则,点燃了一批批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他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在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工作,其中已经有60多位教授或研究员,包括一位院士、5名万人计划领军和拔尖人才、5名长江学者和青年长江学者、9名杰青、8名优青,还有10位企业高管,都在各自的领域里为科学研究和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刘忠范始终带着兴趣做科研,兴趣也是他教育理念的第一页。“一个新学生来我这里做科研,我都先问他的特长和爱好是什么,我让他自己找感兴趣的问题。当他不知道对什么感兴趣时,我会问他对哪些不感兴趣,以尽量避免做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作为导师,导引学生找到自己所擅长的兴趣,他认为这同样重要,将两者结合起来,还需要耐得住寂寞的马拉松式的坚持。针对“十四五”时期的人才培养,他提出“要进行兴趣导向,分类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不能混为一谈:基础研究需要的是自由宽松的创新性文化环境和文化土壤;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发需要明确的应用目标牵引。每个人精力有限,把它集中于真正的科学问题上,保持一颗安静平和、积极向上的心,不懈努力,才会有所突破。责任二字,同样是他育人理念的重要一页。在谈及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时,他认为一句“生命至上”令人动容,这也是他责任心的一个生动体现。静心在科研世界之外,刘忠范深深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儿时刻骨铭心的经历使他对农村教育和失学儿童问题十分关注,他多方奔走,设立的奖学金帮助了不少濒临失学的儿童。他曾经就读的村小学有了漂亮的新校舍、宽敞明亮的图书室、崭新的桌椅和计算机房。收到学生家长寄来的感谢信,讲述自己的孩子第一次看到和使用电脑时的激动心情,刘忠范感动得落了泪。他还在母校长春工业大学设立“励志奖学金”“烯望之星奖学金”,鼓励母校的年轻学子奋发向上。“有了兴趣,就有了追求;而有了责任意识,就能够把个人的追求与集体乃至国家融为一体。”刘忠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他也将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传递给他的学生。“做好一件事,不负北大人”“矢志不渝家国梦,敢凭烯碳赌人生。”回到祖国怀抱30年,刘忠范用实力为自己的事业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也为祖国的纳米科技领域和人才培养奉献了自己的力量。“科学精神实际是追求真理,追求事实本身,由好奇心驱动, 其实质就是关注、认识和解释自然,没有私心杂念,更无过多功利性虚荣心。只有厚积培植科学精神滋长的土壤,才能孕育和激发出更多的原始创新。”刘忠范这么说,他也是这么做,他还将继续这么做下去。(本文原载于《中国统一战线》2022年第5期总第365期 记者:程佳俊,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 P4 China 2021国际肿瘤精准医疗大会
    论坛官网:www.bagevent.com/event/7265277?bag_track=instrument 2021年10月22-23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上海商图信息BIOMAP主办,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体外诊断(IVD)分会合作支持的P4 China 2021 第五届国际肿瘤精准医疗大会将在北京市朝阳区悠唐皇冠酒店盛大召开。集院士权威/临检中心/中检院监管/肿瘤临床/领先诊断产业/精准药企专家等50余位重磅嘉宾出席会议,围绕肿瘤精准诊疗,从防到诊到治,从早期筛查、分期分型,预后检测、伴随诊断、生物标志物、精准免疫/靶向药物开发及转化等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分享!参会群体:体外诊断所属法规监管机构(卫健委/药监局/中检院等)专家医院:肿瘤临床/病理/药理/科研/转化等专家药企:肿瘤免疫/靶向药物企业转化医学/医学/生物标志物/临床转化等专家体外诊断/第三方检验机构:液体活检、基因检测/测序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医学等专家肿瘤诊断防治相关协会、园区、科研院校(生命科学、药学PI/转化)专家上游仪器设备开发制造企业与试剂耗材企业实验室设备、数据服务、投资/咨询机构其他A会场 肿瘤早筛/辅助早诊/分型/预后等技术创新与应用DAY1(10月22日)DAY2(10月23日)解读最新申报注册合规政策及临床建议跟进最新单细胞/RNA测序筛诊技术应用跟进肿瘤筛查诊断发展前景及市场机遇解析MRD/MSI等检测及产品开发评价学习创新早筛标志物/方法前瞻性研究等前沿进展探讨肿瘤分型/预后等标志物检测及技术革新聆听肿瘤早筛/辅助诊断的液体活检革新技术了解多组学/免疫组学/质谱等新兴检测技术【A会场部分精彩议题抢先看】• 最新医疗器械监管条例下:LDT合规化解读• HRD临床检测应用及标准化进展• 肺癌微小残留病灶临床检测应用及意见• 多组学液体活检技术在肝癌早检中的应用探索• 圆桌讨论:肿瘤早筛/早期检测技术开发落地的挑战与机遇几何?......更多精彩议题咨询组委会:180 1793 9885(同微信)A会场已确认嘉宾(嘉宾阵容持续更新中)李金明,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研究员黄杰,中检院体外诊断试剂检定所非传染病诊断试剂室主任姚树坤,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支修益,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兼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姜艳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基因诊断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秘书长于津浦,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分子诊断中心主任范建兵,基准医疗创始人兼CEO(TBD)邵阳,世和基因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贾士东,慧渡医疗创始人兼董事长姜傥,迪安诊断高级副总裁,董事汪笑男,世和基因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吴琳,和瑞基因CTO揣少坤,燃石医学COO汪宇盈,华大数极CTO阮力,厦门艾德生物副总经理、技术总监于晓天,诺辉健康医学总监刘晓,泛因医学创始人阎灼辉,浚惠生物创始人兼CEO董增军,鲲鹏医疗投资合伙人,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何逖,吉凯基因医学检验事业部总经理张开山,杭州华得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薛良,格诺生物研发副总裁范万鸿,杭州华得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临床医学总监曹振,翌圣生物NGS研发总监王玉萍,碧迪医疗生物科学,单细胞多组学应用经理董天晖,纳昂达生物科技NGS产品经理B会场 肿瘤创新药物疗法与标志物/伴随研究的精准开发转化联合策划人:杨宏钧,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名誉主任DAY1(10月22日)DAY2(10月23日)探讨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免疫/靶向药物开发案例学习伴随诊断检测标准/产品开发与药物转化学习最新免疫疗法/免疫联合及标志物研究进展解锁伴随诊断模式下的药物精准临床及转化剖析通路/靶点研究以加速靶向药物转化分析生物标志物与细胞疗法/联合与双抗开发探索探索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药物精准临床开发转化深挖基因检测与超个性化免疫疗法药物开发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专场姚树坤,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杨宏钧,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名誉主任,帝基生物伴随诊断高级副总裁李为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院长王向东,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临床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所长姜艳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基因诊断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秘书长于津浦,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分子诊断中心主任董增军,鲲鹏医疗投资合伙人,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B会场部分精彩议题抢先看】• 新型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究新进展• 生物标志物/伴随诊断加速肿瘤免疫药物研发——MSI/TMB开发案例• RET变异与普拉替尼精准开发案例• PARP抑制剂及联合疗法中的生物标记物与伴随诊断开发• 圆桌讨论:临床视角—肿瘤创新药物疗法及伴随诊断精准开发转化应用......更多精彩议题咨询组委会:180 1793 9885(同微信)B会场更多已确认嘉宾(嘉宾阵容持续更新中)贺福初,中国科学院院士石远凯,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叶斌,盛诺基医药临床转化医学及开发副总裁殷晓璐,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有限公司精准医学部中国区负责人苏欣莹,辉瑞转化医学负责人李培麒,基石药业早期开发副总裁李懿,广东香雪精准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兼CSO,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研究员罗文,杭州索元生物医药创始人、董事长王正毅,天境生物VP Discovery王景,第一三共(中国)转化医学负责人华烨,烨辉医药创始人兼CEO邹灵龙,复宏汉霖生物分析科学部副总经理(TBD)张韵,百济神州临床生物标志物总监王钧源,葆元医药联合创始人兼CEO覃灏,阿斯利康精准医学中国诊断发展部分子诊断副总监鲁丽敏,默沙东中国研发中心生物标志物研究副总监胡志远,北京中科纳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教授王涛,瑞普基因副总经理兼CTO陈初光,北京阅微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苏小凡,裕策生物高级副总裁兼裕泰抗原事业部总经理张宪,世和基因集团首席医学官茅新如,燃石医学药企合作高级总监高嵩,罗氏诊断中国-生命科学部市场副总监现在四人报名立享75折团购优惠论坛官网:www.bagevent.com/event/7265277?bag_track=instrument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更多福利优惠】9月10日前报名注册P4 China 2021赠送GMR 2021免费参会票一张(不含餐)票数有限,先到先得!详情可查看官网链接:https://www.bmapglobal.com/gmr2021 即日起同时参加P4 China 2021 & IGC 2021可享受联动票8折优惠详情可查看官网链接:https://www.bmapglobal.com/igc2021 更多论坛资讯欢迎咨询P4组委会:电话:180 1793 9885(同微信)邮箱:p4china@bmapglobal.com网站:www.bagevent.com/event/7265277?bag_track=instrument
  • 欧盟团队攻克免用六价铬塑料镀铬难题
    镀铬塑料的高质量表面光洁度可以与金属表面向媲美,其重量轻、易加工和用途广的特性,促使镀铬塑料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工业,以及各种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产品之中。在典型的镀铬塑料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六价铬(Hexavalent Chromium)对塑料部件表面进行预处理,以增加铬与塑料之间的粘合度。六价铬材料属于危险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因此,找到替代六价铬材料的镀铬塑料加工工艺,成为各国科技人员研究攻关的课题。   由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FP7)资助支持的ECOSAM 研发项目团队,利用一种新的塑料聚合物大分子自身聚合纳米技术(Molecular Self-Assembly Nano Technology),不使用六价铬材料,而开发出直接完成镀铬塑料的新工艺。新工艺不仅保证镀铬塑料表面的稳定性、安全性及粘附力,减少原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化学废弃物排放 而且排除六价铬致癌物材料的使用,保障了劳动者、加工者和消费者的健康,具有重要的环境和安全效益。同时新工艺降低了对昂贵的钯催化剂的使用量和减少了加工工艺程序,从而使塑料镀铬的加工生产成本整体下降了50%。   镀铬塑料的新工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商业化将让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以及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广泛受益。
  • 奥地利格拉布纳让您安心迎接国六排放标准实施
    4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微信公号公布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对国六排放标准调整、加快淘汰报废老旧柴油货车等内容作出新规定。《通知》中介绍了调整国六排放标准实施有关要求轻型汽车(总质量不超过3.5吨)国六排放标准颗粒物数量限值生产过渡期截止时间,由2020年7月1日前调整为2021年1月1日前;2020年7月1日前生产、进口的国五排放标准轻型汽车,2021年1月1日前允许在目前尚未实施国六排放标准的地区销售和注册登记。未经批准,各地不得提前实施国家确定的汽车排放标准。《通知》提出了加快淘汰报废老旧柴油货车支持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地区提前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营运柴油货车,中央财政统筹车辆购置税等现有资金渠道,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引导重点地区完成淘汰100万辆的目标任务。有关重点地区要认真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尽快研究出台淘汰报废老旧柴油货车经济补偿措施。油品升级成国六标准的意义油品质量升级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中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举措。国六是全球最严排放标准之一。比如说国六相比国五标准汽油:1、降低了烯烃含量,由24%分别降至国六a阶段18%、b阶段15%;2、降低了芳烃含量,由40%降至35%;3、降低了苯含量,由1%下降至0.8%;4、下调了汽油馏程50%蒸发温度,由120℃降至110℃。不难看出,升级油品的核心目的是为了环保,减少尾气污染。对于环境保护也是很大的一个飞跃! 在国六的标准下,相信我们的天更会更蓝,山更青,水更绿。 MINIVAP VP Vision 全自动微量蒸气压测定仪在《GB 17930-2016车用汽油》国六(ⅥA)车用汽油技术要求中规定了可采用SH/T 0794微量法代替GB/T8017传统测定方法。 而该石化行业标准采标于ASTM D5191。其实,在1991年颁布的ASTM D5191标准中所用蒸气压测定仪就是奥地利格拉布纳Grabner的MINIVAP产品。奥地利格拉布纳Grabner成功编写了ASTM D6378(SH/T 0769和SN/T 2932)三级膨胀法蒸气压测试标准方法,ASTM D6377(GB/T 11059-2011)膨胀法原油蒸气压测试标准,以及ASTM D6897液化石油气蒸气压测试标准。由于奥地利格拉布纳仪器公司Grabner成功编写了多个蒸气压和闪点测试标准,ASTM标准委员会多次授予Grabner“杰出贡献奖”以表彰对ASTM标准委员会做出的杰出贡献。MINIVAP VP Vision微量蒸气压测定仪,作为最宽压力范围和温度范围的蒸气压测定仪,可用于测试汽油,原油,液化石油气等石化产品的蒸气压测定。无需样品的前处理,测试时间仅需5min,测试样品量仅需1ml。一键式快速,准确,可靠,精度高,耐用等特点使其在第三方检测机构,危化品行业,石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好评。MINISCAN IR Vision 中红外汽柴分析仪MINISCAN IR Vision 中红外汽柴分析仪可对汽油或柴油进行全面、综合质量控制,一次性测试可分析汽油80多个指标:如辛烷值、乙醇、苯、MTBE、总芳烃、总烯烃,以及GB/T33648非法添加剂,密度等;对柴油中的20多个指标:如十六烷值、闪点,脂肪酸甲酯,密度等;对航空燃料的10多个指标:如闪点,密度等。全自动、一键式测试,一次仅需6ml样品,一次测试仅需5min,满足GB/T33648对车用汽油中非法添加剂识别与测量。仪器体积小,便携式设计的特点,使其不仅可以适用于实验室的精准测试,还为移动现场快速,精准检测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如需联系请点击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1473/product.htm
  • 科学家开发工程化细菌用于检测肿瘤DNA
    人们应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已开发出精密的细胞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检测人类疾病。然而,生物传感器尚未被设计用于检测特定的细胞游离DNA序列和突变。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等机构合作开发一种工程化细菌,可检测活体中肿瘤DNA。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题为:Engineered bacteria detect tumor DNA。  研究人员改造了贝氏不动杆菌,以检测来自结直肠癌(CRC)细胞、器官组织和肿瘤的供体DNA。他们通过共培养试验在体外鉴定了细菌的生物传感器功能,而后通过将传感器细菌转入携带结直肠肿瘤的小鼠体内进行验证。改造后的不动杆菌能够识别原癌基因(KRAS基因)的突变,突变的KRAS基因将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肿瘤DNA可激活细菌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进而反馈检测的结果。在小鼠CRC模型中,研究人员观察到肿瘤细胞与细菌之间发生了水平基因转移。  研究人员将这种利用CRISPR区分水平基因转移的细胞检测方法简称为“CATCH”。该方法能够对特定的细胞游离DNA进行生物检测,为无创诊断和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 中科院研发出基于二硫化钼/碳纳米复合材料的钠型双离子电池
    p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永炳及其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基于二硫化钼/碳纳米复合负极材料的钠型双离子电池。相关研究成果以Penne-Like MoS2/Carbon Nanocomposite as Anode for Sodium-Ion-Based Dual-Ion Battery为题,在线发表在Small上。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6177974b-2ba4-49ab-b8d7-66db7c701632.jpg" title=" 1.jpg" / /p p   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储能设备等领域。但由于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加之锂资源的匮乏和分布不均,使锂离子电池成本日益攀升,难以满足未来能源存储的低成本、长循环寿命、安全可靠等要求。钠与锂有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且储量丰富、成本较低,使得基于钠离子的二次电池体系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钠离子半径较大,导致Na+在电极材料中扩散缓慢,从而影响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p p   为改善钠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唐永炳研究团队成员朱海莉、张帆等成功研发出一种基于二硫化钼/碳纳米复合负极材料的钠型双离子电池。该电池采用膨胀石墨作为正极材料,具有分级结构的MoS2/C纳米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材料。由于这种具有分级结构的MoS2/C具有更宽的晶体片层间距,有利于提高Na+在其中的离子扩散速率,且碳层的引入提高了材料的电导率,使基于该MoS2/C纳米复合材料的钠型双离子电池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结果表明,该电池在1.0-4.0V的电压区间,2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85%。这种新型钠离子电池在低成本、环保大规模储能领域,如清洁能源、智能电网等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等的资助。 /span /p p br/ /p
  • 【限量免费参会】倒计时3周!第六届P4肿瘤精准医疗大会议程重磅揭秘,2月魔都共论肿瘤江湖!
    第六届P4 China国际肿瘤精准医疗大会中国,上海,2023年2月23-24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2月23-24日,第六届P4 China国际肿瘤精准医疗大会将于上海隆重启幕,从肿瘤“监管机构(CDE/CDME/临检中心/中检院)、临床检验病理PI(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药企(强生/BMS/默沙东等)、诊断公司”四大视角出发,热议肿瘤早筛/早检、诊断/预后/耐药监测/病理、免疫/靶向药物前瞻研究热点与最新进展。点击查看官网: https://www.bmapglobal.com/p4china2022 开工大吉!免费参会!新年新气象!P4组委特别为大家准备了开工惊喜福利!【肿瘤精准诊断企业、药物研发企业、医生群体,转发本篇推送至朋友圈或2个肿瘤精准医疗相关微信社群,截图发送至小助手,即可获取免费参会名额(不含餐)!】限量20个名额,先到先得!!扫描下方二维码,赶快领取吧!联系组委:19102197578(同微信)P4议程首发!【肿瘤早筛/早检专场】全/泛/多癌种普筛/筛查主旨报告:话题待定詹启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单细胞在肿瘤早筛与临床应用的可能性王向东,欧洲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席科学家,特聘教授IDT甲基化捕获测序方案王丙寅,IDT埃德特(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pplication Manager 全甲基化组THEMISTM多维分析在多癌种早筛中的应用王海波,无锡臻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技与战略运营副总裁多癌种早诊早筛探索之路张之宏,燃石医学首席技术官主旨报告:肿瘤精准医疗LDTs的规范化李金明,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兼临床分子与免疫室主任基于MERCURY多组学液体活检技术泛癌种早筛研究进展汪笑男,世和基因联合创始人、董事、CTO纳米孔测序技术在癌症研究方向的应用与研究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主旨报告:基于液体活检的MRD检测及应用崔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检验科主任多探针,共轭效应-全新靶向捕获测序技术的 MRD 评估方案施冬青,纳昂达生物科技市场总监全癌标志物的发现,应用与合作于文强,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高级PI,复旦大学特聘研究员游离DNA片段化模式以及在泛癌种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孙坤,深圳湾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泛癌种AI、溯源及早筛高敏感性/特异性突破与前瞻性研究严令华,桐树基因董事长、CEO、创始人单癌种早筛/早检主旨报告:原研伴随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审评要求及思考徐超,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临床与生物统计二部审评员、项目管理人肿瘤早筛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实践姜艳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基因诊断中心和吉大一院检验检测司法鉴定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秘书长肿瘤基因突变NGS检测产品性能评价张文新,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体外诊断试剂检定所助理研究员话题确认中PACBIO圆桌讨论:肿瘤前瞻性筛查技术开发与落地探讨• 泛癌种/多癌种VS 单癌种、小癌种 • 多癌种筛查难点“器官溯源”• 更优甲基化等技术策略• 早筛产品性能/合规性等难点突破主持人:姜艳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基因诊断中心和吉大一院检验检测司法鉴定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秘书长于晓天,诺辉健康CMO张良禄,武汉艾米森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楼峰,北京橡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TO欧阳卓君,同泽合信(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线粒体功能异常与肿瘤防治研究邢金良,空军军医大学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PI,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肠癌粪便DNA检测与我国医学检验实践结合的策略探讨张良禄,武汉艾米森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宫颈癌HPV初筛甲基化技术探索与开发应用夏小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上海捷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数字化战略布局下的肿瘤早筛新生态秦楠,上海锐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肿瘤早筛产品的开发逻辑,转化与应用于晓天,诺辉健康CMO多组学尿液液体活检技术在泌尿系统肿瘤早筛中的临床应用楼峰,北京橡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TO糖链外泌体在肿瘤早筛中的应用林长青,北京热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肿瘤诊断/预后/耐药监测/病理专场】MRD检测/预后/耐药/病理诊断/分型/精准治疗主旨报告:话题待定詹启敏,中国工程院院士话题待定钦伦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主任/北院常务副院长MRD动态监测临床应用及未来发展探索张宪,世和基因集团首席医学官胃肠癌诊断标志物研究检测与精准诊疗侯英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主任主旨报告:肿瘤精准医疗LDTs的规范化李金明,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兼临床分子与免疫室主任多发性骨髓瘤MRD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侯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主任病理图像和组织微生物在肿瘤预后评估中的几个应用杨家亮,北京元码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信息官主旨报告:基于液体活检的MRD检测及应用崔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检验科主任胃肠癌患者术后MRD状态评估与消化道肿瘤精准诊疗临床意见刘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消化科主任高通量肽谱技术CanFinder及多癌种诊断邬建敏,杭州汇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甲状腺肿瘤精准病理/鉴别诊断:规范化标志物检测与临床建议刘志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圆桌讨论:肿瘤精准诊疗/用药临床落地挑战与突破• 精准检测与药物开发/用药• 标志物研究/伴随诊断与临床建议主持人:董增军,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鲲鹏医疗投资合伙人叶斌,华辉安健首席科学官、转化科学部负责人崔强,基石药业医学事务部诊断负责人,总监肿瘤精准筛查/鉴别/病理诊断/分子分型/精准诊疗主旨报告:原研伴随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审评要求及思考徐超,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临床与生物统计二部审评员、项目管理人精准诊断/医疗的临床落地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姚树坤,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安捷伦SureSelect caner CGP肿瘤全景基因变异分析最新解决方案魏龙刚,安捷伦诊断与基因组学事业部市场经理基于多组学技术的新一代肿瘤早期检测平台钟晟,深圳泰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液体活检和AI在肿瘤筛查和监测中的技术进展和问题探究陈实富,海普洛斯创始人/首席技术官主旨报告:生物标志物在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中应用的技术指导原则—基于案例的解读夏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主审审评员新型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纳米技术PETCTC的临床应用研究陈炳地,同济大学医学院副研究员、博导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的开发及其在肿瘤诊断中的运用曹罡,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甲基化检测技术在妇科肿瘤检测的研究进展及临床价值刘禹利,北京起源聚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MO液体活检分子诊断技术在膀胱癌等实体肿瘤诊断的应用徐斌杰,广州达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空间基因组成像有助于理解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分子机理高军涛,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BNRist)副研究员【肿瘤免疫/靶向药物专场】新兴免疫疗法/创新靶向药物与Biomarker研究/伴随探索主旨报告:话题待定詹启敏,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免疫微环境/肿瘤机制及创新免疫治疗靶标研究与转化王平,同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流式细胞术在ADC药物研发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杨成茂,碧迪医疗产品应用专家微肿瘤PTC在肿瘤精准医疗领域的应用和探索尹申意,基石生命首席技术官临床研究中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李卡,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科研处重大项目建设科科长通用型细胞治疗产品的开发与转化孟会敏,博生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医学总监主旨报告:肿瘤精准医疗LDTs的规范化李金明,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兼临床分子与免疫室主任话题待定周龙恩,强生制药公司亚太肿瘤转化研究负责人,高级总监免疫治疗伴随诊断产品的高效开发设计与精准应用王岩,阅微基因研发总监主旨报告:基于液体活检的MRD检测及应用崔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检验科主任曙光计划——肿瘤免疫治疗单细胞队列研究胡学达,百奥智汇副总裁新一代ROS1抑制剂精准开发与生物标志物和伴随诊断探索任以中, 葆元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医学总监圆桌讨论:如何进一步加速差异化肿瘤精准药物的开发?• Biomarker发现及转化• 转化医学研究• 伴随诊断策略• 新兴疗法与精准开发沈志荣,百济神州副总裁,全球转化研究与转化医学负责人曾革非,默沙东研发(中国)有限公司生物信息和生物标志物研究负责人李福根,海和药物转化医学高级副总裁李懿,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李景,海创生物转化医学副总监凌晨,复宏汉霖生物标志物负责人主旨报告:原研伴随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审评要求及思考徐超,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临床与生物统计二部审评员、项目管理人肺癌精准治疗/免疫治疗最新临床评估与建议周彩存,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话题待定燃石医学肿瘤精准药物转化开发/个性化诊疗案例与突破闻丹忆,上海立迪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DS8201-ADC药物中转化医学与biomarker研究与开发季秦梅,第一三共转化医学负责人基因治疗推进精准医疗韩轶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精准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旨报告:生物标志物在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中应用的技术指导原则—基于案例的解读夏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主审审评员Applications and challenges of MRD: from blood to solid tumor 李文锦,罗氏中国生物标志物研发部血液肿瘤负责人ASO的作用机制及在肿瘤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王海盛,思合基因CEO药物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的早期开发及临床设计思考张聪聪,瑛派药业生物标志物部门负责人LAG-3:免疫治疗时代的新兴生物标志物李泳姿,百时美施贵宝医学运营策略、血液学及生物标志物高级总监Keytruda TMB-H泛癌生物标志物研究及伴随诊断开发刘小桥,默沙东研发(中国)有限公司生物信息和生物标志物研究副总监NTRK抑制剂-拉罗替尼中国研发王玉坤,拜耳中国研发中心/拜耳中国肿瘤转化医学负责人*以上更新截止至1月31日,更多干货议题持续更新!最新议程信息与嘉宾阵容欢迎联系组委:191 0219 7578(同微信)赞助/演讲/媒体合作详情欢迎联系组委会:电话:19102197578(同微信)邮箱:p4china@bmapglobal.com网站:www.bmapglobal.com/p4china2022媒体合作联系:上海商图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赵俊雯| Jane ZhaoTel:+86 136 6556 4971官网: www.bmapglobal.com
  • 苏州纳米所等开发出可以“看到”载流子的新型纳米成像技术
    目前,纳米材料已经被日益广泛地应用在电子、光电、生物电子、传感以及能源等领域的各种器件中。因此,理解和表征纳米材料的电学性能不仅是基础科学研究的兴趣所在,也是实现其广泛实用化的迫切需求。但是,传统的场效应晶体管(field-effect transistor, FET)方法在纳米材料电学性能的表征中遭遇到器件制备过程复杂、材料-电极欧姆接触不易实现以及检测通量较低等问题。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陈立桅课题组与合作者共同发展了一种名为介电力显微术(dielectric force microscopy, DFM)的新型功能成像技术来解决上述难题。相关综述发表于近期的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期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48:1788 (2015) )。  半导体和金属材料对于外部电场介电响应的主要贡献来自于载流子迁移引起的宏观极化。因此,材料中的载流子浓度及其迁移率既决定了该材料的介电响应也决定了它的电导率。借助于扫描探针技术对微小作用力的超灵敏检测(~pN),DFM通过测量材料的诱导偶极与针尖上的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表征纳米材料的介电响应。此成像模式无需电极接触即可“看”到纳米材料中的载流子(图a)。以单壁碳纳米管(直径~1nm)和氧化锌纳米线(直径~30-50nm)作为研究模型,DFM成功地实现了对纳米材料介电常数的测量(Nano Letters 7:2729 (2007))、半导体与金属导电性的分辨(Nano Letters 9:1668 (2009))以及半导体材料中载流子类型的判定(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116:7158 (2012))(图e-g)。更为有趣的是,DFM展现出传统FET方法无法实现的~20nm 的空间分辨率。  此外,陈立桅与合作者通过比对同一单壁碳管的DFM与FET测量结果,证实了DFM与FET互为平行测量手段(Nano Research 7:1623 (2014))。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DFM信号的门控调制比(DFM信号在不同门电压下的比值)正比于FET器件开关比的对数(图b)。这个半对数关系得到微观层面的Drude模型的解释和证实(图c)。这一模型将对未来DFM技术在不同材料与器件体系中的应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在纳米材料电学性质测量领域中,由斯坦福大学教授沈志勋(Zhi-Xun Shen)开发的扫描近场微波显微术(scanning near-field microwave microscopy)具有与DFM类似的特性与功能(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79:063703 (2008))。扫描近场微波显微术与DFM均具有无接触测量和纳米尺度空间分辨率等特性。不同的是,扫描近场微波显微术和DFM分别测量材料的高频和低频介电性质。DFM无需昂贵的高频网络分析器和特制的扫描探针,因而便于应用在多种复杂成像环境中。DFM这一成像模式可能在未来的基础研究与工业在线监测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相关系列工作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先导专项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化学会石油研究基金会和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提供资助。  图:(a)DFM二次扫描模式示意图。(b)DFM门控比与FET器件开关比之间的半对数关联性。(c)DFM信号与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依赖性的数值模拟结果。DFM纳米尺度空间分辨率展示:内部具有金属-半导体结的单壁碳管的形貌像(d)和介电响应像(e-g)。
  • 香港六款美白祛斑霜 汞含量超标万余倍
    记者昨日从深圳市消委会获悉,该会近日接到香港消委会产品测试情况通报,6款美白祛斑霜汞超标严重。市消委会对部分商场、超市随机调查,暂未发现上述产品销售,但有消费者反映曾在市场上见过上述产品。鉴于深圳消费者有往香港购买化妆品的习惯,消委会昨日发出警示,提醒消费者不要购买汞超标产品,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据香港消委会通报,本次化妆品测试依据国家《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进行,标准中规定汞含量上限为1ppm 。本次共测试19款平价面霜6款水银超标。其中一款名为“新娇丽回春素7天特效美白祛斑AB套”的祛斑霜汞含量高达12000~15000ppm,竟然超过国家标准规定汞含量上限的1万多倍!   广州市消委会郑重提醒消费者:吸取过量汞会导致水银中毒。如果有消者如果正在使用问题美白祛斑霜,建议立即停用,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并持产品和相关凭证到消委会或相关部门反映。   六款超标产品:   1.新娇丽回春素10天强力祛斑增白消斑王套装   2.由美回春素特效美白祛斑王   3. Mui Lee Hiang-Cream for Acne&Blemishes   4. 娇丽回春素特效强力祛斑王(祛斑1号/2号)   5. 新娇丽回春素10天强力美白祛斑日晚套   6. 新娇丽回春素7天特效美白祛斑AB套
  • 含光微纳获顺为领投亿元B+轮融资,加速中国微流控产业化进程
    近日,国内领先微流控解决方案供应商苏州含光微纳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含光微纳”)宣布完成亿元B+轮融资,由顺为资本领投,中芯科技跟投。本轮融资所得资金将用于加速公司微流控研发制造合同的落地、产线的扩张,及领域内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国内外市场开拓。长海资本持续担任公司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含光微纳成立于2014年,是国内微流控和微纳制造的创新者和开拓者,面向全球市场提供定制化生命科学实验室产品及微流控(Lab on a chip)解决方案。在免疫诊断、生化诊断、血液检测、PCR检测、基因测序、液态活检、器官芯片、药物递送、生命科学研究、动物诊断、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等应用领域,为全球数百家细分市场龙头企业提供设计、加工和制造业务,核心产品矩阵包括微流控芯片、定制化试剂盒、实验室耗材以及微流控研发技术服务和CDMO。含光微纳:国产高端微流控推动生命科学行业变革微流控是一种精准操控微尺度流体的技术,又称芯片实验室,旨在将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操作在几平方厘米的芯片平台上灵活组合、规模集成。由于微流控具有高灵敏度、便携式、自动化、多目标检测等优势,在生命科学领域成为下一代突破性技术,预期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170亿美元。近年来,国产生化、免疫、血球、PCR微流控产品在市场上发展迅猛,同时基于微流控的NGS、单分子、单细胞、液体活检产品不断涌现,加速推动精准医疗。事实上,随着实验室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广义上的各种定制化微流控(试剂盒)产品(对流体的高精度控制)已经成为整个体外诊断和生物医药领域必备的底层基础,是生命科学的“新基建”。尽管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由于微流控产品的生产工艺极其复杂,早期设计和研发成本高、周期长,核心技术长期以来都由跨国厂商所主导,国内下游厂商的微流控芯片产品高度依赖海外供应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微流控市场的发展。含光微纳是国内极少数突破了微流控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制造的企业。公司掌握国际领先的微流控材料与成形、芯片设计、试剂包埋等工艺,更是国内唯一、全球唯二同时具备硅、玻璃和聚合物三种微流控主要基材量产能力的公司,真正推动下游IVD和生命科学用户降本增效。 含光微纳为各领域客户提供丰富的微流控及耗材解决方案业内顶尖团队突破产业化难题,实现行业客户最广泛覆盖除微流控芯片自身研发的技术门槛高之外,产品的量产能力及合格率是行业的 “另一座大山”。含光微纳在微纳制造领域汇集顶尖人才,打造了一支强大的工程化团队。公司创始人北京大学陈兢教授拥有20余年MEMS(微机电系统)和精密加工研发经验,发表学术论文超百篇,并拥有60余项专利和颠覆性发明成果;公司核心技术团队拥有2位正高级领军人才与数十位博士硕士,在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的研发和量产制造经验。 公司出色的研发和项目交付能力赢得了客户的深度认可。目前,含光微纳是国内微流控行业内客户覆盖度最高的企业。公司已累计服务IVD行业内超500家客户,行业头部客户触达率超过70%;芯片日产能达100万+,处于行业第一梯队。2021年底,公司在江苏太仓新建10000平米的规模化量产基地,其中一期项目已于2022年5月正式投产。基地包含符合ISO13485标准的万级医疗注塑生产车间、万级精密组装车间及精密模具加工中心,芯片年规划产能约4亿片,达产后年产值预计超5亿元人民币,将进一步推动国产微流控及相关定制化医疗产品放量。 含光微纳太仓工厂通过持续创新与经验 打造多行业产品解决方案未来,除了继续夯实微流控的研发与制造技术的目标外,公司还将依托多材料微纳制造核心技术及丰富的研发和制造经验,拓展产品平台,在多个赛道形成整体解决方案。在微流控应用最多的POCT检测领域,公司已打造了成熟的合作研发体系,提供多款离心驱动和直接驱动微流控产品的整体解决方案及CDMO。公司抓住新冠疫情的市场机遇,开发出多款高品质标准实验室耗材产品,保障了客户的多层次和即时性需求,也进一步向生命科学耗材全产业链布局。随着5G通信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兴起, MEMS传感器在工业和消费电子的应用迅速增长。在顺为系产业背景和中芯科技的加持下,公司也将运用其在MEMS加工领域的关键技术积累,开发多款前沿工业级MEMS产品。对于本次融资,含光微纳创始人陈兢博士表示,“含光微纳在整体市场逆势下获得融资,首先感谢各个领域的投资人和专业人士的持续支持与认可,让我们更加有信心成为以微流控为代表的生命科学新基建的引领者。凭借本轮融资,含光将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扩充产线,提升交付水平,开拓海外市场,满足迅速增长的客户需求,与客户共创、共生、共赢。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含光将发布多个重量级产品解决方案,引领微流控和实验室自动化行业革新,成为全球医疗产业长期值得信赖的技术及制造服务提供者。”各方观点顺为资本合伙人李锐表示:“顺为团队长期关注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创业者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实现突破的新机会与新举措。近年来,随着我国生命科学+科学技术的组合发展,凭借小型化、集成化、自动化的设备,生命科学领域的检测场景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基层医疗机构甚至到家庭端。即时收集患者必要的健康指标能够实现提早预防、精准治疗,从而降低医疗费用,为家庭和社会减负,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作为微纳加工技术的创新者和开拓者,含光微纳团队技术储备丰富,行业理解深厚,开创性地将MEMS工艺和精密加工交叉融合,形成了全新的产业链。期待看到创始人陈兢博士带领团队继续攻坚,为中国POCT行业快速发展贡献力量,引领中国制造实现世界领军的目标。”中芯科技创始合伙人徐郡声表示:“微流控技术是将生物化学反应的液体操控集中在芯片上,是集合半导体芯片与生物医药检测两大尖端科技领域的交叉应用,属于我国“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突破若干前沿关键技术”范畴,未来在医学、药学、化学、工农行业均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含光微纳是国内极少数突破了微流控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制造的企业,技术能力全面、市场占有率高,能够为前沿客户提供唯一的国产化解决方案。创始人陈博士深耕产业多年,研发团队技术背景扎实,管理团队经验丰富。随着后疫情时代分子诊断市场的飞速增长,相信含光微纳在众产业资本的加持下将持不断壮大,未来将成为中国微流控领域的一颗明珠。”长海资本合伙人王可书表示:“很荣幸能持续为含光微纳提供财务顾问服务,见证企业的成长。含光微纳拥有一支务实、高效的团队,自企业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突破微流控底层技术研发,在医工结合方面形成了深刻的理解,目前已成为国内极少数拥有量产能力的头部公司。相信在投资方的全方位支持下,公司能在微流控和生命科学赛道上持续领跑。”关于顺为资本顺为资本由雷军先生和许达来先生创立于2011年,目前管理超过50亿美元规模的美元和人民币双币基金。出资人主要来自于主权基金、家族基金、母基金及大学基金会等全球顶级投资机构。顺为资本重点关注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智能硬件、智能制造、深科技、消费、企业服务、电动汽车生态等领域。国内外代表投资项目有:小米集团、九号公司、声网、爱奇艺、蔚来汽车、ShareChat、Meesho等500余个优秀企业。希望可以通过投资早期至成长期有梦想的企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关于中芯科技中芯科技是芯空间旗下的集成电路行业专业投资机构及产业赋能平台,目前已投资布局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中芯科技致力于配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推动产业链核心环节国产替代进程,依托晶圆制造、封测等龙头企业进行全产业链整合优化。公司主要投资于成长期、成熟期企业,追求高确定性和高成长性,同时寻找优质并购整合标的,通过产业链整合、落地放大产业群集聚的头部效应,关注和培育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成长性良好的企业。关于长海资本长海资本是一家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财务顾问,为企业提供深度的、定制化的融资策略与服务。团队在生命科学、医疗器械、IVD及医疗服务领域均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曾主导和参与多家明星企业的融资,协助企业快速成长并将其价值最大化。
  • 柳叶刀子刊|苏州医工所高欣团队联合山西省肿瘤医院首次提出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获益人群筛选方法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死亡率高居肿瘤死亡第二,发病率位列各类肿瘤第五,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我国是胃癌大国,其患者数量占据全球近50%,每年因其死亡人数达17万,占据我国肿瘤死亡人数1/4。目前临床上外科手术仍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据统计,绝大多数胃癌患者初诊时已属进展期,该类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仍易复发或转移,致其5年生存率仅为30-40%。 近年来,随着临床对肿瘤生物学行为认识的提高,胃癌的治疗模式已从单一的手术治疗向围手术期治疗加规范化手术方向转变。其中,新辅助化疗,即在手术前辅助化疗以缩小肿瘤体积,成为围手术期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并在提高手术根治性及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已被广大外科医生与患者接受。然而,由于肿瘤异质性,并非所有患者均能从中获益。临床上,组织病理学检查仍是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金标准,但该方法只能术后进行,对优化治疗方案不能起到必要的指导。因此,亟需一种治疗前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方法,作为进展期胃癌患者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的依据。 CT影像作为胃癌患者诊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诊断工具,提供了一种治疗前分析新辅助化疗效果的途径;但仅凭医生肉眼难以分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则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可从CT影像中提取人眼无法感知的深层高维信息,为治疗前预测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提供了可能。 近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联合山西省肿瘤医院,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方法(如图1所示),在智能计算框架下对CT影像进行全自动的分析。该方法通过集成深度学习模型与影像组学模型,多维度提取肿瘤原发灶深层次高通量图像特征,对其进行多尺度定量表征,并融合显著性临床特征,首次构建了一种面向临床应用的深度学习影像组学模型(Deep Learning Radiomics Model,DLRM)(如图2所示),可实现治疗前预测新辅助化疗效果,并可对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后的无进展生存期进行预测,进而筛选出新辅助化疗的受益人群。图1.基于人工智能的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方法 该研究纳入了4家医疗机构71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CT影像和临床信息进行DLRM的训练与验证。研究发现,图像特征相比于临床特征具有更强的肿瘤响应预测能力,揭示了CT影像中蕴含大量关联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预测因子。此外,深度学习相比于影像组学可构建化疗疗效预测能力更强的模型,表明了深度学习能够挖掘肿瘤异质性及微环境与肿瘤化疗敏感性间的深层隐含关联。最终,DLRM在4家医疗机构47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中进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时达到了AUC 0.8的精度,实现了目前已报道的精度最高的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并且该模型能预测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后的无进展生存期,对患者进行预后风险分层。借助DLRM的辅助,可以治疗前对新辅助化疗的效果进行预测,有效筛选出其获益人群,为临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新的理论依据,进而改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提升其生存率。图2.面向临床应用的深度学习影像组学模型 相关工作近期发表在中科院医学1区Top期刊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上(SCI IF:17.033)。 该工作属于医工交叉的深入研究,苏州医工所张家意博士为并列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机构资助。点击阅读全文: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clinm/article/PIIS2589-5370(22)00078-5/fulltext
  • Nature子刊:口服类肿瘤疫苗有望实现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研究员与赵潇研究员在口服肿瘤疫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ntigen-bearing outer membrane vesicles as tumour vaccines produced in situ by ingested genetically engineered bacteria为题发表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上。作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内分布着机体70%-80%的免疫细胞,因此相比于常规的注射类疫苗,口服疫苗有望通过刺激肠道内丰富的免疫细胞,从而激活强大的免疫反应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此外,口服疫苗具有更好的患者依从性和更低的应用成本。然而,严苛的消化道环境和复杂的肠道上皮屏障是口服疫苗面临的主要挑战;尽管有如脊髓灰质炎等基于减毒活疫苗技术的口服疫苗成功用于传染病防治,但通用的可设计抗原的口服疫苗体系仍十分有限。聂广军和赵潇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疫苗体系的开发,特别是基于细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的疫苗体系研究。在前期研究中,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多肽分子胶水技术以及RNA结合蛋白技术,分别构建了可快速展示多肽抗原或mRNA抗原的“即插即用”式OMV肿瘤疫苗载体(Nat. Commun. 2021;Adv. Mater. 2022);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载体表面工程改造,构建了DC细胞摄取增强型OMV疫苗载体以及携带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OMV疫苗载体(Fund. Res. 2022;ACS Nano 2020);借助点击化学原理,设计了可主动捕获肿瘤抗原的原位OMV肿瘤疫苗(Small 2022)。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在体工作细菌机器人的口服疫苗体系,并负载了肿瘤特异性抗原用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该口服疫苗体系通过控制基因工程细菌在肠道内原位生产携带抗原的细菌外膜囊泡来实现免疫刺激。首先通过基因工程将肿瘤抗原融合表达在OMVs的表面,使这种基因工程改造的细菌机器人能够在阿拉伯糖的诱导下分泌带有肿瘤抗原的OMVs。该细菌机器人在口服后能够克服严苛的消化道环境抵达肠道,此时通过口服阿拉伯糖能够诱导细菌机器人在肠道内原位生产携带有肿瘤抗原的OMVs。作为肠道菌群与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天然媒介,OMVs可以有效地穿透肠道黏液层和肠上皮屏障并被固有层中的抗原递呈细胞摄取,最终在多种临床前肿瘤模型中激活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和免疫记忆效应。总之,该团队建立了一种基于在体工作细菌机器人的口服疫苗体系,通过负载肿瘤抗原能够高效激活适应性抗肿瘤免疫应答;该体系将极大推进口服疫苗的开发,提高疫苗依从性并降低成本,在未来研究中根据需要也可用于传染病防治。基于在体工作细菌机器人的口服疫苗体系的工作原理及其抗肿瘤免疫效果评估
  • 用磁场做导航 纳米机器人精准搏杀肿瘤细胞
    团队用靶向给药微纳米机器人在小鼠身上做了实验。他们用了乳腺癌细胞种植的皮下肿瘤模型,对30只小鼠跟踪了30天。团队发现,这种方法对小鼠肿瘤确有靶向杀伤作用,且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最小。  上映于1966年的科幻电影《神奇旅程》,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为给一名科学家实行高难度血管手术,5名医生被缩小成头发丝大小,置于针筒中,注射进他体内。5人驾驶着“潜艇”,躲过了免疫细胞的攻击,一路乘风破浪,成功完成任务。  50多年过去,当初的幻想,已经部分成为了现实。微纳米医疗机器人,就被认为是一种颇具前途的智能给药平台,目前被广泛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卓越百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林课题组,研究出了一种新的更为智能的肿瘤靶向机器人。它有了伪装,还有了导航,能够在磁场的驱动下,精准抵达战场,投掷杀伤肿瘤的弹药。  让巨噬细胞吞下纳米药物,变身微纳米机器人  让纳米机器人装载药物,到达指定地点,定向治疗炎症或清除肿瘤,这是医学纳米技术的终极目标之一。但传统微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内的运动,其实靠的是分子之间的结合力,这是一种“被动靶向”,难免脱靶。“就好比我们知道,人群中具有某种特质的两类人可能会碰上。但茫茫人海中你最后碰上的是不是想要的人,其实要打一个问号。”冯林说。  而且,也如当初那部电影里所展示的,被注射进人体内的纳米机器人,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兢兢业业工作的免疫细胞的攻击。  能不能让这类医疗机器人更为安全且精准地到达要去的地方?  2016年从日本回国后,冯林就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在北航机器人所的支持下,冯林和陈华伟老师合作申请获批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机器人重大项目“靶向给药微纳米机器人”。在一次讨论中,陈华伟问可不可以让活细胞作为载体。这句看似很随意的提问提醒了冯林:直接让活的细胞吞进载药纳米颗粒变身微纳米机器人行不行?  他们想到了巨噬细胞——这是一种喜欢吞食并处理异物的细胞。  合适的载体和“伪装”找到了,接下来,就是设计机器人的“导航系统”。  磁性纳米颗粒可以由磁场来控制,药物释放可以利用红外或者超声波。几乎是从零开始,冯林团队自行设计了复合磁控系统。他们从电子线圈开始设计,一点点调整、摸索技术参数。磁性纳米颗粒进入小鼠体内后,通过这套系统,他们可以在体外对其行走路径进行高精度控制。  再接下来,就是让磁性纳米颗粒装载药物,并让它在合适地点,通过合适方式,释放药物。  这款机器人其实设计有许多层。在阿霉素外层,是聚乙二醇,一种具有良好水溶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再外一层,是吲哚菁绿,它是药物研究中常用的荧光标记物,帮助科研人员判断机器人所在的位置。最后他们还包裹了一层脂质体,它具有非常高的生物相容性。  团队还为机器人设计了一个开关——近场红外光。近红外光穿透表层皮肤,磁性纳米颗粒吸收光线,产生热量,会释放出阿霉素。  如此一来,纳米机器人基本实现“指哪打哪”的效果。  “接收指令,执行指令,完成任务,在我们做机械的人眼中,具备这些能力的,才是智能的机器人。”冯林说。  团队用靶向给药微纳米机器人在小鼠身上做了实验。他们用了乳腺癌细胞种植的皮下肿瘤模型,对30只小鼠跟踪了30天。团队发现,这种方法对小鼠肿瘤确有靶向杀伤作用,且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最小。  9月,纳米科学领域权威期刊《小》(Sma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在机械学院,他们建立生物医学实验室  冯林的团队中,有好几个医学生物专业出身的博士。在他的机械实验室里,还有一块专门区域,用来做生物医学实验。  所以,你能看到这样一个略显奇特的景象——实验室里,有各类机械模型,有专业级的显微镜,以及小白鼠。  去采访时,由于已经结束了上一轮的实验,小白鼠所剩不多,正在笼子里踱来踱去,安度余生。  冯林是“80后”,本科学的电子信息工程,硕士专业是生物机器人,博士留学日本名古屋大学,跟着导师新井史人教授一头扎进了更为微观的世界——微纳米机器人。  回国后,冯林来到北航,获得北航“卓越百人”,加入了机械学院张德远老师领导的仿生与微纳系统研究所,之后又得到北京市“科技新星”资助。北航提倡“医工结合”,冯林也被聘入了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中心,更深入地进入到医疗机器人领域。  “不能只是炒概念,说纳米机器人未来能如何如何。”冯林一直存着这个念头,就是要真正把纳米机器人打入体内,真正杀死体内的肿瘤细胞。  就在不久前,冯林指导的学生团队凭借Medcreate磁悬浮胶囊机器人在第七届中国国际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本科生创意组全国第五名。  它用到的技术,也是“复合场磁控”。  这是一款主动可控高速图像传输型胶囊机器人,能对胃部等大体积消化道器官进行全方位无死角视频探查。胶囊机器人可以悬浮运动,无需改变患者体位,就能完成整个胃部的覆盖式检查。  冯林为学生取得的成绩高兴,但他也知道,要完善各类治疗型的微纳米机器人,还“路漫漫其修远兮”。  从小鼠到人体,从试验到临床,还需要一步步完善和摸索,这并非坦途。“你要舍得花一辈子的时间。”冯林说。
  • analytica China 2010六大亮点
    analytica China 2010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六大亮点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研究中最炙手可热的领域,该学科和技术的发展直接关乎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健康、医疗、农业、食品、环境等均离不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9月15-17日将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的2010年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作为国内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行业顶级展会本届也将重点关注中国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中重点发展的领域。   亮点一:众多知名企业汇聚一堂   2010年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 2010)招展即将结束,国内外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企业均积极参加,如:Agilent(展位号:W1.1202)、PerkinElmer(展位号:W1.1200)、Merck(展位号:W1.1100)、Eppendorf(展位号:W1.1102)、GE Healthcare(展位号:W1.1402)Mettler Toledo(展位号:W1.1218)、Sigma-Aldrich(展位号:W1.1430)、Tecan(展位号:W1.1340)、Axygen(展位号:W1.1714)、Brand(展位号:W2.2102)、Hamilton(展位号:W2.2105)、Capital Bio(展位号:W2.2535)、Esco(展位号:W2.2200)等,再次巩固了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顶尖展览会地位。   亮点二:展品涵盖整个生命科学领域   2010年慕尼黑分析生化展除展商数量突破历史新高,展品范围也大大扩充,涵盖生命科学整个领域。本届展会将展出常用实验室仪器设备、生化分析仪器、分子生物学仪器、细胞生物学仪器、生理学仪器、基因组蛋白质组学仪器、分析仪器,各种试剂、抗体、耗材等,创新技术在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上的全面展示将助力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步伐。   亮点三:数十场高端生命科学讲座   本届展会主办方联合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中国化学会、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邀请到众多国内外专家教授为大家奉上多场高水平学术演讲,演讲内容包括:蛋白质组学、癌症检测、疾病病理学、代谢组学、药理学、Biomarkers、生物芯片等,其权威性与国际性在国内同类展会中无出其右者。   亮点四:展会紧扣中国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产业发展   展会紧扣我国生物技术发展方向,重点关注生物制药、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生物质能、环境生物技术、生物资源、生物安全等方面。   生物技术是我国需求最迫切、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小的领域之一,我们将把生物技术作为当前科技发展的重点,把生物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把生物经济作为引领新经济发展的重点。今年国家要启动“十二五”科技战略规划研究,规划的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目前由于规划还处于编制起草阶段,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将是“十二五”布局的重点,突出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应用,努力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物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并开始进入产业盈利期。“十二五”规划中,将进一步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业化,促进生物产业集群化和国际化发展。   我国力争到2020年,实现生物技术的跨越发展,使生物技术研发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生物新产业,形成2—3万亿元的产值,力争使中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为实现这一目标,将实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技术积累阶段,到2010年左右,形成5000—8000亿元规模的生物技术产业 第二步,产业崛起阶段,到2015年左右,生物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6000亿元 第三步,持续发展阶段,到2020年左右,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2—3万亿元,形成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亮点五:结合当下热点,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当今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及生物技术应用热点集中在生物制药、干细胞技术与应用、蛋白质及蛋白质组研究、传染病防治、癌症诊断及治疗、纳米生物技术、生物芯片等方面。2010年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结合这些热点领域邀请到该专业著名科学家讲授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技术,并联合业界领先企业推出多种解决方案。   亮点六:预登记观众来自各种领先生物企业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网上预登记通道开通以来,已经有数千名专业观众预登记。其中有大量来自生物企业的专业人士,如生物医药方面的罗氏、诺华、默沙东等,生物技术方面有科华生物、天坛生物等,农业生物公司先正达、拜耳等。为回馈自2002年来一直支持展会的合作伙伴、观众,主办方携手珀金埃尔默和Eppendorf共同邀请400位预登记观众参观世博。预登记观众同时还可以提前收到胸卡,领取免费会刊并有机会获得纪念T恤等礼品。   第五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将联合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家国内外顶尖企业,为约15,000名到场观众展示最新科学仪器、尖端分析测试技术,提供全方位的实验室技术解决方案。2010年9月15-17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W1和W2馆,期待您的到来。   更多信息,欢迎访问www.a-c.cn   analytica China简介   analytica China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已经成为亚洲重要的分析、实验室技术、诊断和实验室技术领域的专业博览会和网络平台,位于行业在亚洲最具成长性的市场之一—中国。展会每两年在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一次。上海同时是中国的化工和制药产业集散地。观众来自化学、医疗、食品、环境和医药产业,以及工业和政府研究部门的用户和决策者。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将于2010年9月15日至17日举办。   analytica China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是analytica全球网络的一部分。该网络涵盖了analytica 德国国际分析、生化技术、诊断和实验技术贸易博览会暨国际研讨会(analytica 2010,2010年3月23日至26日,慕尼黑)、analytica China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和analytica Anacon India印度国际分析、生化技术、实验室技术和服务博览会暨国际研讨会(analytica Anacon India 2009,2009年9月29日至10月1日,印度海得拉巴)。更多以上展会及同期活动信息,请访问:www.analytica.de。   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简介   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是世界领先的展览公司之一,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举办近40个博览会,涉及行业包括资本货物、消费品和高科技。每年有100多个国家的30,000多家企业来到慕尼黑参展,观众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超过200万。此外,集团还在亚洲、俄罗斯、南北美洲举办各类专业博览会。慕尼黑在全球89个国家拥有6家子公司和66个代表处,集团网络覆盖全球。   更多信息,欢迎登陆网站:   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www.messe-muenchen.de   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www.mmi-shanghai.com
  • 携手前行,共筑未来丨大象能源选择赛恩思碳硫仪
    在快速发展的锂电池产业中,准确的材料检测是保障电池性能和安全的关键。大象能源,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对材料的品质控制尤为重视。近日,他们选择了赛恩思碳硫仪来进一步提升锂电材料的检测精度,体现了两家公司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上的共同追求。赛恩思,作为国内材料分析仪器设备供应商,始终致力于为各种行业提供高质量、高性能的检测仪器。赛恩思在碳硫检测技术上的多年研究和创新,使赛恩思碳硫仪在精度、稳定性和操作简便性上都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大象能源成立于2003年,主营业务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较早一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企业,也是国内最专业的锰酸锂生产厂商之一和重要的正极材料生产厂商。赛恩思碳硫仪的引入,使大象能源在锂电材料的碳硫含量检测上取得了更高的准确性。这不仅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同时也为大象能源在市场中赢得了更高的信赖和口碑。赛恩思与大象能源的合作,再次证明了优质仪器在锂电池产业中的重要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更多的企业能够享受到赛恩思高质量仪器带来的优势。
  • 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微全分析系统及国际微流控分析学术论坛会议报告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化学会协办,浙江大学承办的2012年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分析(西湖)学术论坛(MICRO 2012)于2012年4月23-25日在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   本届会议历时3天,分设色谱分析、毛细管电泳、微纳分析、多相微流控、微纳反应器、微纳生化分析、细胞微流控微纳系统应用及微流控青年论坛共8个分会场,共80多个分会报告。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多位教授、学者分别就各论坛主题在学术研究及相关仪器研制和应用方面进行了报告,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仪器信息网编辑从80个精彩报告中选取两个进行了重点关注。 报告人:东南大学 陆祖宏教授 报告题目:一种新的高通量DNA测序芯片的研制及应用研究   陆祖宏教授在报告中从五个方面讲解了“高通量DNA测序芯片的研制及应用研究”:新一代的DNA测序技术、AG100型DNA测序技术、高通量DNA测序芯片、AG100的应用实例、三代DNA测序技术展望。   陆祖宏教授在报告中说到,新一代DNA测序技术是近五年来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高技术研究领域之一,可同时对大量核酸片段进行并行测序,大幅度降了DNA测序的成本,这将会改变生物医学研究的方式,最终使临床医学产生变革。陆教授同时表示新一代DNA测序技术还不能满足生命科学与临床应用的需求,如成本高、测序速度慢、样品需要量大、测序误差较大、读长短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陆教授从方法和仪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研制出AG100型DNA测序仪,其具有分辨率(高通量)高、荧光信号拍摄速度快、试剂消耗量小等优点。对DNA测序技术的展望,陆教授表示,探索基于分子器件的第三代单分子DNA测序技术将是未来DNA测序技术的研究方向之一。 报告人:北京大学 黄岩谊教授 报告题目:The application of deformable buttons on-chip   黄岩谊教授介绍了如何把一个小尺度的一个动态微阀结构用到芯片中,主要是研究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测量,以及一些不稳定的相互作用,从已经发表的或即将发表的四个方面研究进行了介绍,包括细胞动态迁移的定量研究等。   本次会议共有50个学者参加了墙报展览,与会人员参观学习并参与评选“方肇伦优秀青年学者报展奖”和“优秀报展奖”,评选结果将在会议闭幕式上宣布。 与会人员参观墙报展   附录:大会会议议程及报展目录.pdf
  • 重大利好!9所双一流高校获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2016年6月,国家国防科工局曾公布了“十三五”期间共建高校名单,其中1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获得国防科工局和教育部共建,25所地方高校获得国防科工局和地方政府共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继2016年后,国防科工局最近又新增了一批共建高校名单,包括8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和1所省属高校。在国家大力实施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这9所高校将迎来学校发展上的重大利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据悉,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目的,在于重点开展高校国防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及军工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等工作;发挥共建高校专业优势,承担军工科研任务;鼓励和支持共建高校与军工企事业单位,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积极推进共建高校开展“双一流”特别是一流学科建设。 /p p 8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获共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日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此次新增共建的8所高校分别是:北京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从入选名单来看,8所高校中6所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所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些高校在国防领域均有所涉足,部分学科为我国国防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崛起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p p br/ /p
  • “双一流”累计中标超8亿 哪类仪器最受欢迎?
    p   自2016年12月起,仪器信息网开始跟踪各大高校“双一流”仪器采购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双一流”仪器中标金额已超8亿元。惊人的数字背后,哪所高校是最大“买家”,哪类仪器最受欢迎,进口品牌与国产厂商表现如何?仪器信息网最新一期“双一流”盘点奉上!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半年内2亿需求诞生 累计中标超8亿 /strong /span /p p   回想起来,距离仪器信息网上一次“双一流”中标盘点已过去半年。2017年12月1日至今,中国政府采购网上公布的仪器相关“双一流”中标项目共54个,累计金额19882.12万元。半年内2亿仪器需求诞生,采购大户以河北、安徽、山东的高校为主,仅河北大学一家就贡献了2617.51万元的采购额。 /p p   仪器信息网就“双一流”仪器采购话题共进行过4次盘点,加上最新的2亿大单,仪器相关“双一流”中标金额累计已达8亿元,中标项目约200个。自《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发布后,各省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和配套措施,支持各高校的人才培养、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改造。 /p p   最新消息显示,中央将再增加27亿元资金支持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和“一省一校”的建设,且更多向中西部地方高校倾斜,相关仪器项目值得关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双一流”仪器词频TOP20 这类仪器需求高 /strong /span /p p   “双一流”仪器采购涵盖了从化学分析仪器到物性测试仪器、从光学仪器到前处理设备的多种类别。仪器信息网对特定时段内(2017年1月1日-2018年6月1日)的中标项目进行统计,筛选出20种采购频次最高的科学仪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396a6fbf-038e-4de1-9a7f-4b96ef02be8d.jpg" title=" 仪器排名.jpg" /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注:统计时间为2017年1月1日-2018年6月1日 /span /p p   可以看出,显微镜、光谱仪、离心机、PCR仪、培养箱位列采购需求排行榜上的前5名。高校对生物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各类显微镜的需求有增无减。而在拉曼、近红外、原子荧光、傅里叶变换红外等各类光谱仪器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采购需求又遥遥领先。纵观“双一流”仪器清单,实验室前处理设备及生命科学仪器似乎更受高校青睐。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双一流”采购金额TOP10 这些高校最土豪 /strong /span /p p   “双一流”采购大幕拉开后,北京、河北、山东、宁夏、甘肃、辽宁等地的高校纷纷加入“战局”,催生多笔仪器大单。仪器信息网对特定时段内(2017年1月1日-2018年6月1日)的中标项目进行统计,筛选出10所采购仪器金额最高的高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5d06b60c-6236-4b01-b22e-01b1c38df815.jpg" title=" 高校排名.jpg" /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注:统计时间为2017年1月1日-2018年6月1日 /span /p p   青岛大学一骑绝尘,仅其一家的中标金额就有8286.57万元,高居榜首。山东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不遑多让,分别以6892.74万元和3005.31万元的中标金额紧随其后。此外,中国政府采购采购网数据显示,河北大学正以“中标3个,总计2617.5万元”的表现异军突起,成为近半年的采购“新秀”。值得留意的是,北方高校挑大梁的形势下,安徽医科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南方大学也开始崭露头角。 /p p   仪器信息网试图对中标企业进行追溯,但由于多数项目披露的供应商仅为代理商,故无法进行比较。但从公布的信息看,高端分析仪器依旧被进口厂商“把持”,本土品牌的优势则在实验室设备,以及土壤无线墒情监测仪、叶绿素测定仪等专用仪器上。 /p p   截至发稿时,中国政府采购网仍在持续公布仪器相关的“双一流”招标项目,仪器信息网将持续跟踪,带来阶段性报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仪器相关“双一流”中标项目列表(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d62d2be3-33cf-46b2-af2c-a784d41b760a.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c430272e-82f5-41cc-aa42-af2d28fba3d9.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5f5ffcd6-de81-484a-9854-4af233abe688.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bb40ee65-ce3b-434b-adb9-267e0d94eed1.jpg" style=" "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e6b4ea3c-c5e8-4b33-8547-1b4ac35ce708.jpg" style=" "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3ec606f3-8719-4faf-8b9f-53d4e84f95ed.jpg" style=" " title=" 6.jpg" / /p p br/ /p
  • 三星宣布3纳米GAA成功流片
    技术论坛时台积电强调3纳米制程将照时程于2022下半年正式量产,竞争对手韩国三星日前也表示,采用GAA架构的3纳米制程技术正式流片(Tape Out),对全球只有这两家能做到5纳米制程以下的半导体晶圆代工厂来说,较劲意味浓厚。外媒报道,三星3纳米制程流片进度是与新思科技(Synopsys)合作,加速为GAA架构的生产流程提供高度优化参考方法。因三星3纳米制程不同于台积电或英特尔的FinFET架构,而是GAA架构,三星需要新设计和认证工具,因此采用新思科技的Fusion Design Platform。制程技术的物理设计套件(PDK)已在2019年5月发布,并2020年通过制程技术认证。预计此流程使三星3纳米GAA结构制程技术用于高性能运算(HPC)、5G、行动和高阶人工智能(AI)应用芯片生产。三星代工设计技术团队副总裁Sangyun Kim表示,三星代工是推动下一阶段产业创新的核心。三星将藉由不断发展技术制程,满足专业和广泛市场增长的需求。三星电子最新且先进的3纳米GAA制程技术,受惠于与新思科技合作,Fusion Design Platform加速准备,有效达成3纳米制程技术承诺,证明关键联盟的重要性和优点。新思科技数位设计部总经理Shankar Krishnamoorthy也表示,GAA晶体管结构象征着制程技术进步的关键转折点,对保持下一波超大规模创新所需的策略至关重要。新思科技与三星战略合作支持提供一流技术和解决方案,确保发展趋势延续,以及为半导体产业提供机会。GAA(Gate-all-around)架构是周边环绕着Gate的FinFET架构。照专家观点,GAA架构的晶体管提供比FinFET更好的静电特性,可满足某些栅极宽度的需求。这主要表现在同等尺寸结构下,GAA的沟道控制能力强化,尺寸进一步微缩更有可能性。相较传统FinFET沟道仅3面被栅极包覆,GAA若以纳米线沟道设计为例,沟道整个外轮廓都被栅极完全包裹,代表栅极对沟道的控制性更好。3纳米GAA制程技术有两种架构,就是3GAAE和3GAAP。这是两款以纳米片的结构设计,鳍中有多个横向带状线。这种纳米片设计已被研究机构IMEC当作FinFET架构后续产品进行大量研究,并由IBM与三星和格芯合作发展。三星指出,此技术具高度可制造性,因利用约90%FinFET制造技术与设备,只需少量修改的光罩即可。另出色的栅极可控性,比三星原本FinFET技术高31%,且纳米片通道宽度可直接图像化改变,设计更有灵活性。对台积电而言,GAAFET(Gate-all-around FETs)仍是未来发展路线。N3技术节点,尤其可能是N2节点使用GAA架构。目前正进行先进材料和晶体管结构的先导研究模式,另先进CMOS研究,台积电3纳米和2纳米CMOS节点顺利进行中。台积电还加强先导性研发工作,重点放在2纳米以外节点,以及3D晶体管、新存储器、low-R interconnect等领域,有望为许多技术平台奠定生产基础。台积电正在扩大Fab12的研发能力,目前Fab12正在研究开发N3、N2甚至更高阶制程节点。
  • 工信部出台六项措施治理工业废气
    面对令人忧虑的雾霾天,工信部昨日表示,今年将采取六大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工信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指出,造成雾霾天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最主要的近期极端不利污染扩散的气候等客观条件外,还有本地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等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大等因素,也包括周边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叠加等因素。工业在为经济和社会提供原材料和产品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   朱宏任表示,工信部将采取六项措施降低工业排放,包括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重点行业准入门槛,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提升机动车污染防治水平,推动工业品生态设计,促进环保装备业发展等。其中提及,将抓紧制修订大气污染重点行业准入条件,提高“两高”行业在能耗污染物排放方面的准入门槛,进一步完善重点行业准入公告管理制度,执行更为严格的节能准入标准,尤其发挥高能耗行业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超前性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清洁生产标准作用,严把项目能耗排放的准入关。   不过我国身处工业化中期,工业对GDP的贡献仍达四成以上。限制高耗能企业、降低工业排放对2013年工业和宏观经济增长形成更大压力。2012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为10%,比年初设定的目标低一个百分点。2013年,工业增长的目标锁定在10%。朱宏任强调,这个速度考虑了2013年工业经济运行环境可能的变化,又考虑了与国民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衔接,也考虑了工业经济自身的运行规律和特点。从各方面的分析看,实现工业平稳较快增长,在外需短期内难有大的起色、内需增长也受到多重因素制约的大环境下,要没有水分、实实在在地完成这一目标,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工信部今年将采取的六大减排措施   1,淘汰落后产能   2,提高重点行业准入门槛   3,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4,提升机动车污染防治水平   5,推动工业品生态设计   6,促进环保装备业发展
  • 上海硅酸盐所提出“纳米催化医学”肿瘤治疗新策略
    p   癌症是少数现代医学仍然无法攻克的疾病之一,癌细胞以其复杂多样的代谢方式和生态微环境给癌症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在目前癌症的治疗策略中,化疗仍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但常规的癌症化疗,在高毒性的药物作用于全身造成强烈毒副作用的同时,病灶的药效却随之大幅降低。事实上,强毒副作用与低化疗效果成为了癌症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此,开发无毒、安全和高效的癌症治疗体系尤为重要。 /p p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施剑林、陈雨带领的科研团队提出了“纳米催化医学”的新型肿瘤治疗策略,利用多元化、高选择性和高特异性的催化反应实现安全、无毒药物在肿瘤区域微环境刺激下原位转化为有毒物质,从而达到选择性杀死肿瘤细胞而不对正常组织产生毒副作用的目的。最新的一项将纳米催化医学策略成功应用于肿瘤治疗的工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p p   在该项工作中,研究团队合成了一种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输运系统载体,依次负载直径2 nm的超小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和葡萄糖氧化酶,构建一种新型的纳米催化剂。该纳米催化剂中的葡萄糖氧化酶是一种高活性有机酶,且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是一种高效、高稳定性的Fenton反应催化剂。该催化剂利用肿瘤细胞内旺盛的葡萄糖原料和微酸性代谢环境,连锁地进行高效的生物酶催化反应和化学Fenton催化反应。在第一步生物酶催化反应中,葡萄糖氧化酶选择性地催化肿瘤内的d-葡萄糖生成过氧化氢与葡萄糖内脂。过氧化氢作为下一步化学Fenton催化反应的反应物,在酸性条件下被四氧化三铁催化生成高毒性的活性氧物种-羟基自由基。高毒性的羟基自由基可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在实现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不对正常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体内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该纳米催化剂对健康的小鼠在1个月的时间内没有不良影响,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安全性。在荷瘤鼠的体内治疗毒性研究中发现,其对于4T1乳腺癌肿瘤和U87脑胶质瘤肿瘤的抑制效率分别达64.67%和57.24%,表明该纳米催化剂具有较好的肿瘤杀伤和抑制能力。 /p p   此外,该团队利用瘤内催化反应策略,开展了不同的无毒副作用肿瘤化疗的系列前沿探索工作。如利用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作为载体,将无毒的金属朴啉分子输运至癌症病灶,在常规的超声外场作用下,瘤内催化产生大量单线态氧自由基,安全高效杀灭肿瘤(J. Am. Chem. Soc., 2017, 139, 1275-1284)。该团队还合成得到无毒的非晶铁纳米颗粒,进入肿瘤后,这种纳米颗粒在肿瘤弱酸性环境下释放出二价铁离子,催化肿瘤过表达的过氧化氢,原位产生活性氧组分,同样达到安全高效杀灭肿瘤的目的(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2101-2106)。这些工作为未来的肿瘤精准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路径。 /p p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项(纳米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化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以及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的资助和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c586eb99-c6e8-41c8-b2e9-73c1aa46ffd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基于纳米催化剂的连锁催化反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示意图 /strong /p p   论文题目:Tumor-selective catalytic nanomedicine by nanocatalyst delivery /p p    /p p & nbsp /p
  • 纳米操作机器人治疗淋巴瘤获进展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和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微纳米课题组成功利用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工艺加工的微柱阵列对单个细胞进行夹持固定,并进行机器人化探测,这标志着我国纳米操作机器人在淋巴瘤分子靶向治疗方面取得了新进展。该成果发表在《物理化学学报》上。   据介绍,该课题的研究背景来源于医院的现实需求,即在淋巴癌的靶向治疗中存在同一种药对某些患者有效,而对另一些患者无效的现象。这种情况使临床治疗中对症下“对”药变成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为此,亟须研究产生耐药性差异的分子机理,进而指导实现临床的个性化用药。   沈阳自动化所联合北京307医院淋巴瘤科开展了此方面的探索研究,其基本出发点是利用纳米操作机器人以单细胞为对象开展研究,并获得了上述进展。   业内专家认为,该思路相比于传统方法具有一定优势。传统的生化实验多在试管中进行,其实验结果反映的是来自许多细胞大量分子的平均活动行为,即集群平均效应。生物体自身之间的差异也由于该效应而被淹没于整体之中,这正是导致药物疗效差异的根本原因。纳米操作机器人则是对单个细胞开展探测,这对传统的集群平均是一种有益补充,更容易发现不同生物体之间的分子个性和细胞个性。   据了解,纳米操作机器人是机器人领域的新分支。传统机器人技术以提高效率、减轻人的工作量为目的,多用来完成人有能力但不愿意干的工作,比如焊接、搬运等枯燥、高重复性劳动 而纳米操作机器人技术则以扩展和提升人的能力为目的,主要去执行极端尺度下人们无法完成的工作,如原子精度定位、分子力测量等任务。利用纳米操作机器人开展淋巴癌靶向治疗差异机理研究正是用机器人技术提升人的能力、在细胞表面进行原位探测和操作的具体表现。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个性化肿瘤疫苗研究中取得进展
    手术仍然是大多数实体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然而,包括局部根治性切除在内,很多肿瘤病人在手术治疗后会发生复发和转移,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肿瘤术后复发转移和机体抗肿瘤免疫状态密切相关。肿瘤疫苗是利用肿瘤抗原诱导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对肿瘤细胞进行特异性杀伤。由于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系统性和全身性的特点,这种疗法不仅可以对术后残留的肿瘤病灶进行特异性杀伤,也能有效作用于远端转移的细胞,相比于其他治疗方法作用范围更特异且广泛。然而,由于肿瘤抗原免疫原性较弱,如何将多样化、异质性的肿瘤抗原高效地呈递给机体免疫系统成为相关肿瘤疫苗设计的关键问题。虽然细菌来源的分子可以作为佐剂增强疫苗中抗原的免疫原性,也有不少商用佐剂是利用细菌成分激活机体固有免疫反应。然而,以脂多糖为代表的这类佐剂有可能会过度激活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产生细胞因子风暴等严重副作用。因此,如何在保证良好安全性的前提下,发展新型佐剂或疫苗系统实现更有效、更广谱的抗肿瘤效果,成为目前研究关键问题。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研究员、吴雁研究员与赵宇亮院士团队合作在个性化纳米肿瘤疫苗设计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Bacterial cytoplasmic membranes synergistically enhance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autologous cancer vaccines”在线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1, DOI:10.1126/scitranslmed.abc2816)。  针对临床中肿瘤术后易复发转移和相关肿瘤疫苗设计的难点,研究团队根据肿瘤细胞和细菌的细胞结构,巧妙利用纳米技术,将含有肿瘤抗原信息的肿瘤细胞膜和含有佐剂信息的细菌内膜展示于聚合物纳米颗粒表面,制备成个性化的杂合膜纳米肿瘤疫苗。这种疫苗中的细菌膜成分可以向机体免疫系统提供外源的“危险信号”,使得源于患者“自体”的肿瘤膜能够一起被认为是危险入侵者进而高效的被树突状细胞摄取,从而提高肿瘤抗原的递送和呈递效率。由于疫苗中的佐剂成分使用的是不含有细菌脂多糖的细菌内膜,不易引起细胞因子风暴等免疫治疗相关的副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杂合膜疫苗能够激发强烈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在多种小鼠肿瘤模型中都能有效抑制肿瘤复发,延长其术后生存期。此外,该疫苗也能有效诱导记忆T细胞的产生,防止肿瘤再次侵袭。总之,该研究团队构建的个性化纳米疫苗,能够实现个性化肿瘤膜抗原的有效递送,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的术后复发,具备在多种实体瘤中应用的潜力,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龙、覃好和赵瑞芳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赵瑞芳副研究员、吴雁研究员、赵宇亮院士和聂广军研究员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上述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  聂广军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利用纳米技术增强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通过两亲性多肽的设计,成功开发出两种免疫检查点的纳米抑制剂(Nano Lett 2018 J Am Chem Soc 2020)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构建了嵌合有免疫检查点PD1抗体的天然纳米囊泡OMV-PD1(ACS Nano 2020) 通过点击化学的原理,构建了具有人工淋巴结靶向性能的肿瘤疫苗(Adv Mater 2021)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和多肽分子胶水技术,构建了个体化肿瘤疫苗平台用于肿瘤多肽抗原输送(Nat Commun, 2021)。杂合膜纳米肿瘤疫苗的制备流程和作用机制
  • 兰伯艾克斯|类器官与微流控芯片的“医工结合”
    器官芯片是由光学透明的塑料、玻璃或柔性聚合物等构成的微流控细胞培养设备,包括由活细胞组成的灌注空心微通道,通过体外重建组织器官水平的结构功能,再重现体内器官的生理和病理特征。器官芯片在类器官的基础上,更加有效的模拟药物代谢、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器官芯片完美诠释FDA微生理系统概念 如下图中的肺器官芯片,是目前模拟肺部体外生理功能的最优模型,其上下两层被生物膜所分开。上层为肺细胞,流通的是空气;下层为肺毛细血管细胞,流通的是培养液。两边为真空侧室,通过循环吸力来使得两侧的真空通道进行伸缩,从而带动膜上细胞的收缩,实现传统培养皿不可能实现的呼吸功能。开发新药的研发成本模型 器官芯片的核心技术之一微流控,是指精确控制微量流体,甚至创建浓度梯度,利用微流体技术使营养物质和其它化学信号以可控的方式运动和传递,可构建和模拟人体组织微环境。美国NIH、FDA和国防部曾在2011年牵头推出 “微生理系统” 计划,把器官芯片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源:Vunjak-Novakovic, et al., (2021). Organs-on-a-chip models for biological research. Cell 微流控芯片的常用材料包括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玻璃、硅、PMMA等。PDMS材料无毒透明、成本低廉,但存在非特异性地吸收小分子的问题。玻璃和硅材料可达纳米级加工精度,但成本较高。目前学界已围绕各种热塑性塑料展开相关探索,如聚氨酯、环烯烃聚合物和共聚物等。来源:Organs-on-Chips Market and Technology Landscape 2019✦ 类器官的培养✦ 类器官培养是一种模拟人体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培养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类器官培养的过程比较漫长且试剂昂贵,需要借助专业的设备才能实现。 兰伯艾克斯的LAB-MI二氧化碳摇床式培养箱是一种适用于类器官培养的设备,具有独特的优势。该设备采用先进的摇床技术,能够更好地适应类器官3D生长的特性,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此外,该设备还具有稳定的二氧化碳环境控制功能,能够为细胞提供更加真实的生长环境。 兰伯艾克斯作为一家研发制造能力强的公司,可以配合微流控、器官芯片、组织工程等应用定制开发,为类器官培养提供更加专业的解决方案。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