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双氯乙基哌

仪器信息网双氯乙基哌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双氯乙基哌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双氯乙基哌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双氯乙基哌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双氯乙基哌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双氯乙基哌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双氯乙基哌相关的解决方案。

双氯乙基哌相关的资讯

  • 江苏交控绿色双碳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
    7月18日,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绿色双碳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 江苏交控绿色双碳研究院由养护技术公司运营管理,以“实现碳中和基础理论与减污降碳关键技术突破”为核心任务,负责江苏交控在绿色双碳政策研究、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应用评价及双碳检测监测等方面的工作。围绕“一出战略思想、二出关键技术、三出综合示范”目标,双碳研究院一方面将发挥绿色双碳政策指导和技术管理的平台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将“内引外联”引入国内外知名行业专家,联合一流科研院所、科技公司、实体企业等,形成集绿色双碳政策理论研究、减污降碳科技攻关、关键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产学研用实践平台。 作为江苏交控系统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排头兵”,近年来,养护技术公司在环保领域持续创新,在废旧材料综合再生、道路综合降噪、路面径流防治、节能减排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开发了干涉型声屏障、微孔复合吸声屏体、就地热再生技术、泡沫温拌沥青路面等低碳技术。其中,高速公路综合降噪技术试验段结果显示,创新研发的声屏障插入损失值达7.2-12.1dB,较传统降噪方式可增加降噪量5-7dB,得到行业专家高度肯定。
  • 积极推动绿色方式转型,计量是双碳发展的“度量衡”
    计量是双碳发展的“度量衡”“目前我国碳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工作也比较粗放,计量部门并未能接入碳市场和国家清单工作中,造成了计量对国家碳数据支撑脱节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林鸿呼吁,要充分发挥计量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度量衡”作用。计量是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是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技术支撑。在民生、工业、能源和科技等方面,计量起到了“度量衡”的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林鸿说:“要加强国家级计量科研机构在碳测量方面的带头作用,通过碳数据核验工作,全面提升我国碳数据质量。加强碳排放测量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将已经领先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以此为抓手促进国家高端仪器仪表自主研发和技术革新,长远获得完整的产业链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打造多维度温室气体检测网络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国家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组成、CCUS技术涉及捕集、储运、地质封存与利用,具有技术链条长,直接减排量大的特点,CCUS量化与核查是量化评估CCUS减排效果的直接保证,是国际国内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领域关注的重点技术。温室气体测量方法包括涉及大气、污染源温室气体浓度检测方法,以及涉及碳汇监测的通量检测方法等。基于现有资料调查显示,CO2/CH4/N2O等温室气体监测有多种原理与方法,部分已经发布相关标准。通过打造空基、天基、地基、移动走航等多维度温室气体检测网络,可以实现点、面、垂直柱浓度的监测。来自两会的更多呼吁2023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风向标已经清晰,人人减排、人人减碳的二手循环经济,将成为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重塑我们的生活。民进中央在提案中指出,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对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建议修订《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其更名为《循环经济法》,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为法律的基本原则。同时,明确再生资源行业作为绿色产业的定位,优化再生资源行业在增税、财政补贴、绿色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消费。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建议:推进碳普惠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出台,建立标准化碳足迹核算机制和统一的碳普惠系统平台,促进碳普惠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公益性高、普及性强的碳普惠场景调动大众参与的积极性。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今年的三份提案,其中两份全都与“双碳”目标相关。李书福指出:建立全国统一的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及碳标签认证制度,鼓励商家及个人采购带有碳标签的产品;全面普及碳普惠制度,鼓励基于碳减排生活方式的创新创业,同时引导低碳消费,形成全民降碳的良好社会氛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表示:在“双碳”问题上,环保要从源头减量做起,这是环保的最基本原则;延长商品的使用寿命、推进二手商品再利用是源头减量的最简单易行方式之一。我们一直在生产新的产品,就如同动脉给全身输血,但相应的我们也需要从事拆解、回收等能够给身体“循环净化”的“静脉产业”,而二手商品的回收、流通就是静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强调:二手商品交易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其作为循环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显著减少新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以及二手商品处置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具有生产端和消费端双向减碳作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李学林指出:闲置物品交易行为具有减碳效应,是大众参与门槛最低的环保行为之一。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推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越来越强,将自家闲置物品变现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 Queensgate仪器推出双传感器技术 实现亚纳米级分辨率
    【2013年1月10日,上海】Elektron Technology公司旗下品牌Queensgate近日宣布推出其革命性新款双传感器技术(Dual Sensor Technology)。这一尖端的控制技术与以往相比,可实现更快、更准确以及更稳定的显微镜物镜聚焦。 全新双传感器技术克服了传统纳米定位系统的限制,可提供更快的阶跃响应,提高有效载荷出现变化时的稳定性,并且显著增加自动显微术应用时的机械带宽。       NPC-A-1110DS 独立式模拟单轴闭合环路传动装置   Queensgate推出的双传感器技术彰显了纳米定位技术领域的阶跃性变化是目前业内最尖端的控制技术之一。目前Queensgate的OSM-Z- 100B 100μm目标扫描机构以及NPC-A -1110DS独立式模拟单轴闭合环路传动装置已率先采用这一革命性创新技术系统。其中最新的OSM-Z-100B 100μm目标扫描机构,它将双传感器技术与Queensgate著名的电容纳米传感器(NanoSensors?)的卓越性能结合在一起,以非凡的聚焦稳定性实现亚纳米级分辨率。这项突破性的技术能够应用于各种袖珍模拟和数字控制器,其操作简便,为用户提供顶尖性能。 OSM-Z-100B 100 μm 目标扫描机构   Queensgate 是Electron Technology公司的下属品牌,成立于1979年的英国伦敦,是一家为高科技为工业领域提供纳米定位和感应技术的解决方案商。公司服务于全球客户并为其提供技术领先且质量卓越的纳米定位技术已超过30年。公司设计团队将领先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全新纳米定位系统中。 即使在当今这个全球新技术瞬息万变的环境下,Queensgate 依然处于该领域的前沿地位。凭借着卓越的技术,出色的品质为诸多领域,例如微系统、通信、半导体技术、生物技术以及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提供相关支持,并与扫描电子显微镜完美结合,实现微纳米尺度的操纵。
  •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绿色双碳认证领域标准制定需求排摸工作
    各有关单位:为深入推进我省绿色双碳认证工作,根据《国家认监委秘书处关于支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认证综合试点的复函》(认秘函〔2023〕11号)《认监委秘书处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认证认可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的通知》(认秘函〔2023〕10号)和省委改革办关于推进绿色双碳认证集成改革工作要求,经研究,针对绿色双碳认证领域标准制定需求开展摸排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排摸内容(一)绿色产品认证、绿色管理体系认证、绿色评价、绿色服务认证等领域相关的标准;(二)双碳认证产品、服务及核算方法等领域相关的标准;碳达峰、碳中和、低碳相关认证活动、检验检测活动标准;碳计量、监测标准。二、排摸重点(一)基础通用类标准。规范绿色双碳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活动的基础要求和通用原则,涵盖术语定义、碳认证标识、基础数据库构建等;(二)绿色服务认证类标准。涵盖康养服务、民宿服务、母婴护理、无障碍环境设施、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快递包装、绿色物流、绿色数据中心、绿色金融服务认证等标准。(三)绿色产品和管理体系认证类标准。涵盖农产品、工业品、消费品、食品、管理体系、绿色评价等标准;(四)碳足迹核算、碳减排、碳清除认证类标准。涵盖碳足迹核算量化方法学、企业碳足迹核算认证、产品碳足迹核算认证,项目、园区、地区、行业减排量核算认证,碳汇、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碳清除认证等标准;(五)双碳管理与评价类标准。涵盖企业碳信息披露、双碳从业机构和人员行为规范、碳资产管理与评价、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与评价、碳中和管理与评价、低(零)碳管理与评价、碳信息平台管理与评价等标准。三、报送要求(一)标准需求选题应立足国内绿色双碳认证领域发展需求、适应市场需要,且与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无交叉、无重复;(二)认真填写《绿色双碳认证领域标准需求征集表》(详见附件)并附标准草案和编制说明,确保内容真实、可靠、完整和准确。本次标准项目报送工作截止日期为2023年4月25日。(三)报送方式:请各单位于2023年4月25日前将报送材料的电子文本(PDF扫描件+WORD)发送至申报邮箱。报送联系人:浙江绿色认证联盟姜宁欣,0571-89765132 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绿色双碳认证标准研究中心姜阅,0571-85786390;报送邮箱:yue_delighted@qq.com。附件:绿色双碳认证领域标准需求征集表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4月18日(此件公开发布)附件 绿色双碳认证领域标准需求征集表中文名称英文名称标准性质国际标准 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省级) 团体标准 采用国际标准无 ISO IEC ITU ISO/IEC 其他采用程度等同 修改 非等效采标号采标名称标准类别基础 方法 管理 产品 其他ICS上报单位主管部门起草单位项目周期经费预算说明目的、意义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国内外情况简要说明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标准涉及的产品清单是否有科研项目支撑 是 否科研项目编号及名称是否涉及专利 是 否专利号及名称填写说明:1.非必填项说明1)采用国际标准为“无”时,“采用程度”、“采标号”、“采标名称”无需填写;2)无科研项目支撑时,“科研项目编号及名称”无需填写;3)不涉及专利时,“专利号及名称”无需填写。
  • 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9年污染减排继续保持“双下降”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说,2009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9.66%和13.14%,二氧化硫“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有望如期实现。   环境保护部3日公布的《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277.5万吨,比上年下降3.27%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214.4万吨,比上年下降4.60%,继续保持了“双下降”的良好态势。二氧化硫减排进度已超过“十一五”减排目标要求。   据公报显示,2009年国务院召开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9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发布了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和五大电力集团公司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结果及2009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报,对问题突出的部分地区和企业公开通报,责令限期整改或予以经济处罚 对2009年上半年减排进度较慢的8省(区)进行书面预警,约谈当地政府主要领导,进行督查指导。   张力军说,经过四年来全国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国的污染减排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进入今年以来,由于我国资源性工业产品产量过快增长,西南地区的特大旱情、一些减排工程进展缓慢和一些地方政府、企业出现的松懈情绪,都给减排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和困难。特别是今年一季度,从环保部调度各省份的情况看,二氧化硫自2007年以来第一次出现了不降反升的局面,二氧化硫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2%。这给我们的减排工作敲响了警钟,说明减排的形势不容乐观。环境保护部将继续按照电视电话会议的精神,全力督促各地抓好落实工作。
  • 地方两会聚焦绿色发展 为“双碳”目标积极布局
    全国两会即将启幕,截至目前,中国各省份均已召开当地两会。记者梳理了地方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绿色低碳转型成为普遍关注点,“绿色发展”“降碳”“减污”等热词频频被提及。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绿色”成为地方两会高频词的背后,跳动着中国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的强劲脉搏。  生态环境改善受关注  2022年,美丽中国建设扎实推进。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新成效。各省份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贡献,纷纷交出了自己的环境保护答卷,在地方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生态环境改善成为一大亮点。  蓝天更多,北京交出一份绿色答卷。5年来,北京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细颗粒物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8.3%,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绿树成林,河北种出一片生机未来。目前,河北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6%,塞罕坝林场荣获联合国“土地生命奖”。  江豚嬉戏,长江沿岸各地齐心协力,共绘胜景。在湖北,“化工围江”难题得到破解,累计“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452家,排查长江入河排污口12480个,已完成整治9067个;在安徽,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71.7%提高到86.1%,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效,长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不久前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  美好生态来之不易,地方两会纷纷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部署,努力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山西省提出,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川省提出,开展美丽四川建设试点,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云南省提出,推进九湖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结果应用,支持普洱、澄江、屏边、水富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铆足干劲促进绿色转型  日前,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在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  记者梳理发现,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要推进园区的绿色化、低碳化建设,实现传统工业的绿色转型,着力发展绿色产业。  北京市提出,促进各类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升级,加大低碳试点示范力度,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等先进低碳技术应用;天津市提出,2023年将加快工业园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低碳(零碳)试点示范建设,加大建筑节能推广力度;云南省计划在未来5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大宗固体废弃物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创建一批低碳零碳示范园区;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工业企业实施绿电替代,采用绿色工艺,使用绿色材料,打造更多低碳园区、零碳园区。  各地推进绿色转型的热情空前高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安华看来,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青山”变“金山”、“碳票”变钞票、“水库”“林库”变“银库”的情景日益涌现,提高了“含绿量”就相当于提高了“含金量”,建立起了绿色“大格局”就有基础实现“大发展”,新能源新引擎可以带动新工业新经济,绿色化低碳化可以促进经济多元化高端化。种种客观现实,激发了地方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热情。  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的形势下,生态环保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测算,2022年,中国生态环保产业全年营收约2.22万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约1.9%,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各项工作取得成效。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告诉记者:“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财税、金融、投资等一系列稳增长、促发展政策逐步落地,2023年生态环境领域投资将比2022年有较为明显的增长。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对今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特别强调了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产业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好。”  为“双碳”目标积极布局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备受地方两会重视。  如何推进“双碳”目标有序实现?许多省份瞄准了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这篇大文章——  一方面,多地提到要着力提高煤炭等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河北省提出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1000万千瓦;山西省提出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稳步推进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稳步推进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另一方面,各地也在积极谋划布局推进新能源电力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风光发电、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广东省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储能电池项目落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浙江省提出加快打造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先行省,打造沿海核电基地、华东抽水蓄能基地、长三角海上风电基地、全国油气储运基地;上海市提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LNG站线扩建、分布式光伏建设,规划建设外电入沪等重大项目,推动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安徽省提出推进风光装机倍增工程,加快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400万千瓦以上。  “在实现‘双碳’目标工作中,中央负责制定‘规划总图’,各省份按照中央总图负责制定当地的‘施工图’,各市区按照‘施工图’做好自己的‘施工方案’,各县级具体责任者负责制定‘施工方案’的‘分项方案’,负责组织确定具体的‘施工’队伍,确定相关行业、产业、企业以及相关行为主体的降碳、减排等实际目标任务、责任,以及完成任务的具体时间、质量要求等。如此上下联动,更有利于‘双碳’目标早日实现。”张安华表示。
  • 南方网评:“双碳”行动为广东全面绿色转型加力
    日前,广东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提出坚持科学、精准、依法、安全降碳,强调做好产业和能源转型的加减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图源:视觉中国  “双碳”工作事关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合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彰显着大国担当。碳排放广泛存在于能源、工业、交通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发展模式要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转型。  做好减法是首选,去高碳经济是必做题。要走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路,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办好这件事,既慢不得又急不得,只能循着“先立后破”的思路,在平衡好发展与减排的前提下循序渐进。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产业优化升级降低能耗强度、实现能源替代、减少碳排放总量,才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做好加法变方式,兴低碳经济是必选题。 “双碳”目标是一场大转型、大变革,蕴藏了巨大的投资、能源和技术创新机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追求低碳不是“躺平”停滞,而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用绿色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立足于“加法”,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谋划布局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超材料、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措施,给出了清晰的减排增绿发展施工图。  能源替代须抓牢,做好非化石是重点题。高碳排放的根源在于石化能源,限排、低排只能靠压减石化能源,这就需要做足能源替代的戏码。《实施意见》就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积极发展光伏发电、有序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提出一系列设想,符合广东的发展实际。2020年广东新能源产业营收达约4300亿元;在阳江沙扒海域,海上风电已实现从近海浅水区向近海深水区延伸;广东在核电、海上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领域有显著优势。广东经济发达,有能力、有基础在能源转型上实现率先突破。  涵养绿色强本底,崇尚低碳生活是加分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转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消费思维模式,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相协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关涉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调整优化。从生产到生活,人人自觉减碳,才会形成低碳的经济社会。  实现“双碳”目标,机遇大于挑战。放眼全国,广东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多个低排放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在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广东绿色技术优势明显,有条件有能力为打赢“双碳”硬仗作出新贡献。
  • 在这里读懂“绿色”“双碳”
    “油气氢电服”综合加能站、“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太阳能汽车、竹缠绕复合材料… … 走进位于国家会议中心二期的环境服务专题展,绿色的布展色调,让观众眼前一亮。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今年服贸会首次新增环境服务专题展,设立低碳能源、气候与碳经济、碳中和与绿色技术、创“双碳”示范城市、环保产业等五大专区,集中展示了全球环境服务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技术应用。  一进展区,尺寸不一的管道层层嵌套,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今年服贸会上展示的直径3.6米的管廊、各类尺寸的管道,均由竹缠绕复合材料制成,为竹制品开发应用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多想象。  “竹缠绕复合管强度高、耐腐蚀、成本低,已应用在浙江、黑龙江、湖北、山东等多地的供水、排水、农田灌溉等工程中。”中林集团展台工作人员刘佳会正在为观众介绍,“竹缠绕产业不仅生产过程节能环保、产品可固碳储碳,还能够推进竹林管理、循环利用,推进林业碳汇交易。”  与竹材料展台一路之隔,长达四五米的沙盘上,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像一道白色“游龙”,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自北向南蜿蜒在延庆赛区入口西侧的山脊之上。“为避免阳光照射影响冰面,设计团队结合赛道形状、自然地形、遮阳屋顶等,建立了‘基于地形的人工地形气候保护系统’,与遮阳帘、遮阳背板一起有效保护赛道冰面,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展台工作人员介绍说。  在低碳能源方面,“油气氢电服”及“碳中和”一体的综合加能站模型,展示了加油站未来的转型发展方向;明黄色的“深海一号”模型矗立在蓝色的“海面”上,展现着这座创下三项世界纪录的国之重器的宏伟面貌… …   一批绿色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让观众看到了低碳发展的更多实现路径。  中国首台100kA、160kA、170kA大容量发电机断路器等电气装备产品,打破了这一领域的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这一产品已经服务于三峡、白鹤滩等水电站以及一些火电站。一旦发电站遇到故障,断路器能够为发电机、变压器及线路上其他大容量设备提供保护。  各类新能源汽车展现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在展厅中,几辆流线型车身、前部被整面玻璃覆盖的太阳能汽车,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这几款太阳能汽车,应用了一套光伏发电和储能的解决方案。”江苏振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柱介绍说,“在车顶加装的光伏发电装置,可以作为对汽车动力的补充,将续航里程提高20%至30%。”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在气候与碳经济专区,相关企业展示了如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在电视屏幕上,实时变化的生态、双碳、海洋地图显示着全国各地的数值信息。“这是全球首个基于近实时模型的全景碳排放数字地球产品,可以监测电力、工业、居民消费以及航空、航海、陆路等交通运输中,碳排放的准实时数据。”在一款“碳星球”可视化产品前,中科星图维天信展台相关负责人陈昌硕介绍说,“平台为关心碳排放情况的用户提供了准实时数据,也有助于唤起人们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的意识。”  当下,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天气服务应用领域日益广泛,除了天气预报,还有基于农业、交通、零售等领域特殊需求的定制化功能。墨迹天气市场负责人张杰卿为观众演示了交通航运方面的定制化服务,她表示:“平台可以根据天气状况为国际海运提供更优化的线路规划,帮助用户降低燃油能耗,降本增效。”  除了展示环境服务领域的最新成果,服贸会期间,环境服务专题还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双碳”赋能产业发展、碳交易、绿色城市等热点话题,举办了一系列论坛活动。  当下,“双碳”经济在全球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指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不可阻挡,全球正迎来一场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产业和技术变革。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创新将会催生各类新技术、新业态,创造巨大的绿色市场,释放强大的经济增长新动能。
  • 记2012年物理学奖得主:量子物理实验派双杰
    10月9日下午,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将奖项授予给了量子光学领域的两位科学家——法国物理学家塞尔日阿罗什与美国物理学家戴维瓦恩兰,以奖励他们“提出了突破性的实验方法,使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系统成为可能”。   诺奖官方网站称,塞尔日阿罗什与戴维瓦恩兰两人分别发明并发展出的方法,让科学界得以在不影响粒子量子力学性质的情况下,对非常脆弱的单个粒子进行测量与操控。他们的方式,在此前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做到的。   而这就是诺贝尔物理学奖此次垂青于两位实验派物理学家的原因。   进入量子光学的神秘之门   本届物理奖的两位得主戴维瓦恩兰与塞尔日阿罗什是同年生人。   塞尔日阿罗什,1944年出生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1971年于法国巴黎的皮埃尔与玛丽居里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目前在法兰西学院和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任教授。在拿到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前,他已被业内誉为腔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奠基人。   戴维瓦恩兰,1944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1970年于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目前作为研究团队带头人和研究员,就职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与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瓦恩兰亦一直有着“离子阱量子计算实验奠基者”的头衔。   他们两人是量子物理实验派双杰。两人研究的范畴都属于量子光学,这一领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经历了长足发展,而他们的学术生涯一直在与单光子与离子打交道,研究光与物质在最基本层面上的相互作用。   曾经很长时间以来,实验派物理学家们想在一个微观层面上研究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这完全是难以想象的事。因为,对于光或者其他物质的单个粒子而言,经典物理学已不适用,量子力学的法则在此时取而代之。但是单个粒子却很难从周围环境中被分离出来,并且,它一旦和周遭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便会立即丧失其神秘的量子特征。   如此让人束手无措的局面,使得很多量子力学理论所预言的怪异现象无法被科学家们直接观察到。于是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只能依靠那些法则已证明可能会影响到量子奇异特性的实验来进行观察研究。而这或许让实验派物理学家们感觉一直跟在理论的后边亦步亦趋。   真正改变实验物理学的人   扭转这一窘状的正是阿罗什与瓦恩兰,他们两人带领各自的研究小组,分别发展出理想的方法,用于测量并操控非常脆弱的量子态。   具体而言,两人所采用的方法既有共通特点亦各有精妙之处:瓦恩兰捕获带电原子(离子),随后使用光(光子)对其进行操控和测量,这些离子被放置在超低温中,防止被外界“打扰”。该方法关键在于巧妙的使用激光束以及激光脉冲抑制了离子的热运动,离子因此进入特定的量子叠加态中——叠加态正是量子世界最神秘的特性——从而保持住了单个粒子的量子特征。   而阿罗什虽然同样使实验处于真空和超低温环境,却采用的是完全相反的手段:利用原子对光子进行操控和测量。他将两面特制的、反射能力极强的镜子组成空腔,捕获住光子并让其在空腔中停留0.1秒——这点儿时间已足够光子在消失前绕地球一圈——这时他再让里德伯原子(比一般原子大1000倍的巨大原子)穿过空腔,每次通过一个里德伯原子,原子离开时,会“告诉”他空腔里还有没有光子。   试着分别去操纵一个光子与离子,借以深入洞察一个微观的世界——原本仅仅是理论学派的领域,正是塞尔日阿罗什与戴维瓦恩兰的研究“打开了新时代量子物理学实验领域的大门”。现在,借助他们的新方式,实验物理学家们得以操控粒子或对粒子进行计数。   实验、应用、改变人们的生活   但阿罗什与瓦恩兰的成就并不止于此。   在公布本届物理奖获得者后,诺奖组委会还介绍了两人的成果在应用层面上的意义。据组委会称,阿罗什与瓦恩兰在他们的研究领域采取了突破性的方法,产生其中一个应用是将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基于量子物理学的超快计算机,这或将导致极其先进的通信和计算模式。换句话说,这是向着研制具有惊人运算速度的量子计算机迈出了第一个脚步。科学家预想,或许,就在本世纪,量子计算机会彻底改变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正如经典计算机在上个世纪曾彻底颠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一样。   而阿罗什与瓦恩兰的研究产生的另一个应用是:“会带来一种非比寻常的精准时钟,并在未来成为一个新的计时标准。”这种超高精度钟表的精确度将比今天所使用的铯原子钟高出数百倍。此前,世界最精确的时钟曾经就是瓦恩兰就职的科罗拉多州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制造的量子逻辑钟,它的误差约为每37亿年1秒。   阿罗什与瓦恩兰展示了如何在不破坏单个粒子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但他们做到的却不只是在量子世界控制住粒子,其带给人们生活的改变,将远超今天目力所能够看得到的。   那么,荣摘诺奖桂冠又是否改变了科学家本人的生活呢?据英国广播公司(BBC)在线版消息称,塞尔日阿罗什本人仅仅提前了20分钟被组委会告知自己获奖的消息。   “我很幸运,”塞尔日阿罗什说,但他指的并不是自己得奖这回事,“(接到来电时)我正在一条街上,旁边就有个长椅,所以我第一时间就坐了下来。”他形容那一刻的心情,“当我看到是瑞典的来电区号,我意识到这是真实的,那种感觉,你知道,真是势不可挡。”   不过据诺奖官网的推特称,阿罗什接到获奖的确切消息后,打了个电话给自己的孩子,然后开了瓶香槟庆祝,再然后,他又回实验室工作去了。
  • 近红外光谱法预测双氯芬酸钠球包衣的载药量和释放速率
    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更传统的方法相比,这种研究人员所描述的新方法具有在线和实时监测的优点。《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探讨了将双氯芬酸钠球体作为给药系统时,双氯芬酸钠的药物载量和包衣过程中的释放率。该研究通过使用近红外(NIR)光谱技术,不仅对药物负载和释放率进行了监测,还对二者进行了实时在线预测。双氯芬酸在屏幕上展示|图片来源:© JoyImage -stock.adobe.com这项研究由13位来自山东大学和山东SMA制药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完成(均位于中国山东)。他们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制药行业如何将过程分析技术(PAT)越来越多地纳入到生产实践中,无论是使用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还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PAT都被誉为药品生产过程中在线实时监测所不可或缺的工具。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在美国通常以Voltaren的商品名处方,其也以凝胶形式提供。它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用于缓解关节炎,提供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根据美国专利申请号5,000,000),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与此同时,山东的研究小组报告称,双氯芬酸钠微球作为一种多单元薄膜包衣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稳定的释放速率,流化床包衣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是美国常用的处方药,其品牌名称为 Voltaren,也有凝胶剂型提供。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规定,这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用于缓解关节炎,具有消炎、镇痛和解热作用。与此同时,山东的研究团队报告称,双氯芬酸钠球作为一种多单元薄膜包衣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稳定的释放率,且流化床包衣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流化床喷涂是将功能聚合物与涂层分散体喷涂在一起,一般会形成均匀的薄膜涂层。它具有传热传质快、气相固相接触面积大、温度梯度小等优点。研究人员说,作为过程中的一环,对药物负载量和释放率(双氯芬酸钠的关键质量属性(CQAs))的测试和分析可确保给药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离线方法耗时过长,影响分析测试效率。在这一应用中,使用近红外光谱的实时在线预测模型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进而允许将蔗糖球以不同的投料量引入实验。研究人员说,这种设计将证明模型的稳健性。近红外光谱用于在存在干扰物质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多组分分子振动分析的场合。近红外光谱由在中红外区域中发现的基本分子吸收的泛音和组合带组成。近红外光谱通常由非特异性和分辨差的重叠振动带组成。尽管存在这些明显的光谱限制,但化学计量学数学数据处理的使用可用于校准定量分析的定性。在流化床涂层过程中使用了带有漫反射模块和高温外部探头的微型近红外光谱仪。据说这次实验的结果是成功的,研究小组发现它能够验证模型的分析能力。因此,作者建议在这一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为智能化的现代药物生产过程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参考文献(1) Sun, Z. Zhang, K. Lin, B. et al. Real-Time In-Line Prediction of Drug Loading and Release Rate in the Coating Process of Diclofenac Sodium Spheres Based on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Spectrochim. Acta, Part A 2023, 301, 122952. DOI: 10.1016/j.saa.2023.122952(2) Voltaren® (diclofenac sodium enteric-coated tablets) – Tablets of 75 mg – Rx only –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https://www.accessdata.fda.gov/drugsatfda_docs/label/2009/019201s038lbl.pdf (accessed 2023-09-07).(3) Voltaren Arthritis Pain Relief Gel & Dietary Supplements | Voltaren. https://www.voltarengel.com/ (accessed 2023-09-07).
  • 大调研新华社 | 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近期,受中共中央委托,九三学社中央成立调研组,就“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在江苏开展重点考察调研。此次调研由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带队。九三学社长期关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转型问题。此次调研组赴江苏实地考察,旨在了解相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特别是了解节能减排创新技术研发情况,以及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政策需求。调研组首先来到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展厅,调研组详细询问环保节能型混凝土外加剂的产品性能、使用寿命、综合成本等情况。随后,调研组还与企业负责人、研发人员座谈,了解企业经营效益、实验室建设等情况,询问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需求。调研组认为,建筑全过程碳排放量在我国碳排放总量中占比很高,尤其是建筑用钢材和水泥的生产,高耗能、高排放,通过建材生产技术创新,有效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调研组希望企业继续加强科研攻关,努力减少水泥使用,为建筑行业减碳降碳作贡献。调研组成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主委、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说,当前我国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实践多元丰富,但整体性系统性联动性不够。总体而言,建设领域主流建造方式仍然传统,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集成运用水平不高,早期建设的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存在难度大等问题。她建议,抓住建筑设计、施工建造、建筑运行、更新再利用等环节一体推进,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强度。能源行业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调研组走进国家能源集团泰州发电有限公司,听取百万千瓦高效煤电示范项目介绍,察看发电机组运行情况,与企业负责人围绕如何进一步降低度电煤耗讨论交流,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研组希望,国家能源集团扛起能源“国家队”的重任,加大有关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和自主创新,着力强化技术攻关,为煤电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作出示范,以实际行动助力碳减排。调研组成员、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傅小锋表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是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支撑。在建筑领域,科技部将加强建筑高效节能技术、建材循环利用技术及装备研发部署,实现新建建筑碳排放量大幅降低,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明显提升;在能源领域,科技部将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并降低碳排放。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既有利于固碳,也有助于减排。在南京农业大学,调研组参观了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了解该校面向“双碳”目标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南京农业大学听取关于“一炭三肥”秸秆炭化还田固碳技术介绍后,调研组表示,农业技术开发要注重节能降耗,同时还要注重保护农民利益,通过技术创新努力降低成本和产品销售价格,在助力农民增收的同时,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调研组还前往南京市汤山矿坑遗址生态修复区,察看工业泥潭生态治理项目,了解土壤改良应用、崖壁矿坑修复利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等情况。据介绍,九三学社中央已在调研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并提出有关建议。
  • “双碳目标”下 产业园区如何精准减排?
    自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绿色低碳已然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减碳之路明显提速,且逐步从传统能源行业扩展到新能源、房地产等各行各业。9月4日,在2022年华夏双碳资本发展论坛上,业内专家认为,产业园区同样是碳排放大户,精准减排已刻不容缓,其中企业要素、功能要素、创新要素是重要抓手;同时,产业园区要去地产化,从“房东”向“产业园区资管运营专家”转型。 建筑全周期碳排放呈现“两头大,中间小”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同样是碳排放大户。”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院长葛培健表示,产业园区精准减排已是刻不容缓。 值得关注的是,在“双碳”目标之下,“零碳产业园”概念应运而生,此次论坛上,华夏双碳能源研究院联合明源云集团发布了《零碳产业园数字化发展白皮书》。 据悉,2022年华夏双碳资本发展论坛为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下称“服贸会”)中环境服务专题部分之一,在中国能源研究会“2022能源发展与品牌建设年会”专题会议中举办。 明源云集团解决方案合伙人、明源不动产研究院副院长吴振亮在解读上述白皮书时表示,“双碳”目标之下,建筑全周期碳排放呈“两头大,中间小”结构。其中,建筑上游原材料占比非常高,在整个建设生产环节占到51%,而真正的施工建设阶段占比只有4%左右,后期建筑运维占比超过40%。由于后期建筑运维周期比较长,在这个大周期里进行可持续性良性运作,需要在减排技术层面做新的技术创新。另外,园区业务发展也离不开数字化赋能支持。 中国的“双碳”之路任重而道远。对于产业园区而言,如何从高碳园区转为低碳园区同样不易。葛培健认为,产业园区中的企业要素、功能要素、创新要素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 在葛培健看来,在从高碳园区向低碳园区的转型过程中,进行园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运营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此外,低碳园区的落地离不开顶层设计和实际执行。目前,低碳园区的认定标准、相关制度供给及法规支撑等问题依然缺乏顶层的细化设计。 从“房东”向“产业园区资管运营专家”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园区等公建类资产是减排应用的主要市场,未来企业驱动力不可或缺。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布局“低碳产业园”的发展。 不过,近两年,房地产行业出现了较大的调整,产业地产同样出现震荡。在葛培健看来,产业园区要去地产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低成本的产业空间,不仅仅只有租金收入,还有能源管理服务收入,从“房东”向“产业园区资管运营专家”转型。 对此,葛培健进一步表示,除了传统的租金收入之外,产业园区还可以通过利用空间布局光伏等获得能源管理收入,也可以对园区内的优质低碳企业进行投资,收取投资收入,“对于产业园区而言,这打通了营收渠道,是看得见的利润”。 值得关注的是,节能减排不是孤军奋战,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各行业都在积极推动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而在企业不断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发展的探讨也被更多人提及和熟知。 据中国能源网总裁、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秘书长周涛介绍,2022年7月份国务院国资委已经下达明确文件,将央企社会责任报告里增加了ESG部分披露要求,同时也将“双碳”考核列入央企KPI(关键绩效指标)很重要的指标之一。 葛培健认为,打造低碳园区不仅是企业ESG社会责任体现,也是产业园区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标志,更是推进生态价值链与产业价值链、资管价值链深度融合的重要引擎。
  • “双控”之下,碳减排动力何来
    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排放权交易一年整。一年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亿元。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对于这样的一份成绩单,中国石化原董事长、党组书记傅成玉在近日举行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上表示,目前成交量还较小,企业主动性还不足。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则表示,要建立基于碳排放总量控制的碳市场,以提高其效能和水平。新政抑制“攀高峰” 王金南透露,今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多次会议提出加快建立碳排放双控制度,即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并且政策需求“越来越紧迫”。 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05-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8.3%,超过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40%-45%。 但是,我国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需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相比于欧盟碳达峰至中和约70年的时间跨度,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紧、任务重。 “实施总量控制是克服碳排放‘攀高峰’的有效机制。”王金南表示,相比于强度控制,碳总量控制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和调控作用,尤其是可以设定明确的“天花板”,有效避免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攀高峰”现象。 他认为,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齐步走”,首先必须对电力,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提出总量控制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亦表示,从地区上说,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尽早达峰;从行业上看,钢铁、水泥等产业应该率先达峰。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转型过程,政策系极强,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不利,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杜祥琬说,通过加快推动技术进步和发展转型,我国可以实现高质量的碳达峰和如期的碳中和。技术创新破解悖论 国际能源署首席能源经济学家Tim Gould在大会发言中表示,在巴黎协定缔结之后的5年里,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每年仅增长2%左右,但2020年以来这一比例上升到每年12%。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领域发挥了主导作用。 数据显示,在2021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构成中,中国车市约占据一半。在出口销量方面,2021年中国市场对外出口近50万台电动车,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 “2021年一年我国电动汽车的销售量几乎达到了前10年的总和。”傅成玉认为,未来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我国坚持了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促使电动汽车行业实现高速发展。 对于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之间存在矛盾的看法,傅成玉认为,“这是典型的二元论思维”,破解这一悖论,还是要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切入点。 对于减排最为困难的制造业和传统能源行业,傅成玉提出两条建议:提高能效和采用二氧化碳的回收储存和利用(CCUS)技术。 他指出,我国一些行业还在采用二三十年前的技术标准,因此节能潜力很大,并且最为简单可行。“我们实践过,通过投入把企业的能耗在3年里降低接近20%。”此外,二氧化碳回收、固化、利用技术也已经开始成熟。 “在这个领域的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无论投入多大都值得,都会比我们关煤矿、关电厂成本低。”傅成玉说。碳核算终结“猫捉老鼠” 对于如何引导企业把功夫下在技术进步上,傅成玉呼吁加强碳排放的统计计算这一基础性工作,利用碳排放交易市场做文章。 “我们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但是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排了多少碳、是怎么排出来的,这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带来了盲区。” 傅成玉指出,配额制不利于调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积极性。更有些地方和企业会“猫捉老鼠”:1-10月放开生产,到年底眼看不能完成指标了才开始关设备,甚至停工明年再开。 王金南亦建议设立明确统一的排放量核算、考核要求,为碳市场提供清晰稳定的市场信号。 实际上,国务院在《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已经提出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碳统计核算方法。但傅成玉指出,各行各业、各个企业,甚至每条生产线的排放都不同,应由企业率先开展工作,开发相应的算法和统计方法。
  • 十二五减排初定“双八双十”目标
    据悉,《国家环境保护 “十二五”规划(初稿)》已经完成,“十二五”减排最受关注的化学需氧量 (COD)、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四项约束性指标的总量控制目标初定为降低8%、8%、10%和10%。   知情人士透露,该“双八双十”目标虽然拟定,但环保部内仍有争议,下一步将上报国务院,规划有望在两会期间发布。   从“双十”到“双八双十”   相比环保“十一五”规划,“十二五”减排不仅在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约束性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还对两项新指标同样提出绝对量减排。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完成初稿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拟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四项约束性指标的总量控制目标分别相比2010年降低8%、8%、10%和10%。   此前,“十一五”规划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总量控制目标为相比2005年分别下降10%,即全国化学需氧量由 2005年的 1414.2万吨减少到1272.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549.4万吨减少到2294.4万吨。   “由于‘十一五’的总量控制,废水的COD和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较快,但生活废水中的氨氮和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却上升很快,所以新的五年规划在继续降低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基础上将氨氮和氮氧化物也加入约束性指标进行总量控制。”上述知情人士表示,“由于COD和二氧化硫 ‘十一五’控制得比较好,所以在‘十二五’期间有所调低”。   根据环保部最新公布的数据,二氧化硫在2009年以下降13.14%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COD减排目标今年完成也几无悬念。   在新增的两项约束性指标中,氨氮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化工、冶金、化肥等工业废水中,氮氧化物则主要由汽车尾气和工业窑炉的燃料燃烧产生。   其中,氮氧化物是造成机动车污染和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根据今年中国首次公布的《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去年全国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高达583.3万吨,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三分之一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每年200多天的灰霾天气,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直接相关。   据记者了解,初稿将由编写组根据日前环保部相关会议的讨论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在与中央有关部门进行衔接后,再提请环保部常务会议审议公布。   “下一步规划将上报国务院,有望在两会期间发布。”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两上两下”突出结构减排   “由于目标的制定取决于下一步经济增长的控制,所以对于‘双八双十’的目标,环保部门内部还有争议。”上述知情人士称。   而这也是今年以来一些地方拉闸限电的原因,即由GDP目标变动导致节能减排任务难以完成。   国际气候组织总裁吴昌华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地方政府的减排任务是年初按照GDP的增长预期进行的减排量分配,所以到年中或年末时由于经济增长过快,计算基数变化了,所以减排量需要重新换算并加大力度,因此为了达到既定减排目标导致了拉闸限电现象的产生。   对此,记者了解到,“十二五”规划将改变减排方式,由“十一五”以建污水处理厂和脱硫设施为主的工程减排转变为继续推进工程和管理减排的同时,以结构减排为主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此前,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撰文称,“十二五”环保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中国环境保护新路子。   “‘十二五’污染减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环境保护部总量司司长赵华林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表示,“十二五”期间将把结构减排放在首位,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坚持全防全控、重点攻坚、高效治理。“进一步提高造纸、纺织、皮革、化工等行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启动县县建设污水处理厂工程,开展农业源污染减排工程建设 继续加强燃煤电厂脱硫,切实加强电厂脱硝,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   其中,在减排任务分解上将采取“两上两下”的方式。即环保部制定一份“十二五”减排的指南给各个省区,然后省区根据这个指南上报该省“十二五”减排计划的初稿,此为“一上” 随后环保部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再发给省区称为“一下” 地方根据该稿再进行修改,此为“二上” 最后经过中央同意,最终确定下发“十二五”的减排计划,称为“二下”。   “由于减排的污染物控制种类增加,农业源、机动车减排等新领域的拓展,‘十二五’减排将强化减排设施的升级改造,完善污水处理收费、脱硝电价、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经济政策。”赵华林表示,“十二五”将把农业源,主要是畜禽养殖、COD和氨氮,还有机动车的污染控制纳入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的控制范围。
  • 助力双一流建设,华科大-岛津合作实验室揭牌
    华中科技大学是全国知名理工科院校,同时也是双一流建设重点高校,而岛津公司是世界知名的分析仪器制造商,其分析技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此次,双方本着战略需要、优势互补的原则,决定共同组建联合实验室,以期发挥双方优势力量,加强表面分析技术应用和创新开发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步伐。2017年12月1日,“2017年表面分析技术研讨会暨华中科技大学-岛津合作实验室揭牌仪式“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隆重举行。 华中科技大学设备处李震彪处长、分析测试中心朱东风主任、宋武林教授;岛津公司大型分析仪器事业部副事业部长林靖也先生、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经理洪波博士、大型分析仪器事业部华中区经理徐学武先生等出席揭牌仪式。在仪式上,华中科技大学李震彪处长首先发表致辞,对合作实验室的成立表示祝贺。他在致辞中指出双方共同组建合作实验室将更加有利于华科大分析测试装备的提高和分析水平的提高,作为合作基地也有利于研究生应用水平的提高,为人才培养出力。岛津公司林靖也先生致辞时提出,岛津公司倍加珍惜此次机会,为华中科技大学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与服务,同时他希望更多高校与岛津合作,为中国双一流建设做出贡献。华中科技大学设备处李震彪处长发表致辞岛津公司大型分析仪器事业部林靖也副事业部长发表致辞 双方领导在合作实验室协议书上签字双方领导为合作实验室揭牌 此次活动得到了全国众多高校表面分析专家的关心和支持,全国分析测试中心联合理事会会长清华大学朱永法教授、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XPS专家谢景林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微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中心刘文齐教授、武汉大学分析中心童华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谢俊林教授、南昌大学分析中心万益群教授等出席活动。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思考
    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20年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双碳”(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对中国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政府采购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方式,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世界各国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所采取的通常做法。  一是,政府绿色采购弥补了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正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政府绿色采购是对具有绿色低碳技术企业的财政支持,政府绿色采购提升了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意愿,弥补了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正外部性。  二是,政府绿色采购能够让被采购企业易于融资。一般高风险企业难以获得金融行业的融资,任何高新技术创新都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回报周期长的特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同样有上述特点,企业进行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时难以获得融资。政府绿色采购是对被采购企业技术上的认可,同时获得了政府财政上的支持。绿色采购相当于政府对被采购企业的隐形担保,能够让被采购企业易于融资。  三是,政府绿色采购对低碳绿色产品的消费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通过绿色采购,政府分担了消费者对低碳绿色产品的研发成本,降低了产品的价格,增加了消费者对低碳绿色产品的需求,让需求高级化。政府绿色采购也提升了企业低碳创新能力,让技术高级化。需求高级化和技术高级化,自然会形成产品高级化,当高端产品占据市场最终会带动产业高级化。从市场的角度看,产业结构优化是低端产品被高端产品替代,低端产业被高端产业淘汰的结果。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需求状况是一个产业取得优势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来说,政府绿色采购创造的需求为绿色产业获得优势地位提供了一个驱动因素。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与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为促进政府绿色采购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性文件。同时,各地方政府,例如,辽宁、山东、福建等,也纷纷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性规章,在中央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绿色采购范围、采购方式等做了调整。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可以为政府绿色采购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性的框架,但与世界上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政府绿色采购相关的法律体系并不十分完善。首先,我国目前没有一部完整的政府绿色采购法,与政府绿色采购相关的规定仅仅出现在政府采购法和与节能环保相关的法律中。其次,上述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内容尚不完善,对绿色采购范围的规定较为模糊,绿色产品清单各个省份之间并不一致,同时,并未具体规定绿色采购清单的更新方式。最后,目前,在我国政府绿色采购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各条款原则性和引导性较强,多数规定更多的是让政府引导社会进行绿色消费,而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  第二,政府绿色采购效率有待提高。当前,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在绿色采购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绿色采购信息透明度不高以及缺乏科学的绿色采购绩效评价体系等主要问题。  政府绿色采购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会导致政府绿色采购效率降低,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从全国范围来看,地方保护主义还会抑制“双碳”目标的实现。  根据《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我国的财政信息公开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关于政府绿色采购信息并没有过多披露,地方政府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以及财政统计年鉴中均未列出政府绿色采购的规模、绿色产品的价格、绿色产品种类等采购信息。  所谓政府绿色采购绩效评价是指,对政府实施绿色采购的全过程的整体评价,包括绿色产品质量、绿色采购效率、对经济和包括碳排放情况在内的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各方面的评价。但我国当前缺乏科学全面的政府绿色采购绩效评价体系。一般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评价经济效益;二是评价工作效率。对于一般的政府采购项目来说,仅考虑采购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即可,对于政府绿色采购项目而言,还需要考虑采购后对碳排放、对生态环境影响、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绿色化转型等方面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绿色采购绩效评价体系中缺少对碳排放情况、绿色低碳生活、绿色低碳技术、产业结构绿色化等方面的评价。  第三,政府绿色采购力度不足。由于政府绿色采购时的财政预算约束较大,使得政府绿色采购的力度不足,因而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也会“捉襟见肘”。绿色政府采购时的财政预算约束越来越大的原因在于近几年中国财政收入与财政刚性支出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有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我国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政收支矛盾的加剧使得政府绿色采购时的财政预算约束较大,政府绿色采购的力度不足,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就会有所顾虑。  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与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议尽快出台政府绿色采购法,为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提供法律依据。具体来说,政府绿色采购法应该规定以下内容:政府绿色采购的基本原则;绿色采购模式;绿色采购的范围和限额,包括绿色采购清单的制定方式和调整方式、环境标志产品的认证方式等;绿色采购的组织体系,包括主管部门、绿色产品标准的评定部门、绿色采购机构、招标代理机构、绿色产品供应商等,另外还应规定各组织结构的职能、权限以及任职资格;绿色采购的监督方式,包括外部监督方式和内部监督方式,外部监督指的是整个绿色采购过程都要接受公众的监督,内部监督指的是所有采购环节和采购部门之间的制衡。  第二,提升政府绿色采购效率。提升政府绿色采购效率可以从政府绿色采购招标、绿色采购信息监管、绿色采购绩效评价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健全绿色采购的招标方式,避免政府绿色采购出现地方保护主义。首先,禁止地方政府出台优先采购当地产品的政策性文件。其次,建立公开、公平的招标机制。比如,招标信息中应当公开对绿色产品的要求、采购时间等。政府绿色采购信息应当在指定媒体的指定专栏进行公开。政府绿色采购信息公布时间与采购活动开始时间的间隔应当充分,使供应商有充足的时间获得信息并进行准备。  二是提高政府绿色采购信息透明度,强化绿色采购监管。建议政府在进行绿色采购后制定政府绿色采购信息报告,披露绿色采购的规模、绿色采购占总采购规模的比重以及所采购绿色产品的种类、价格、供应商等信息。此外,还应当加强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监管,将政府绿色采购信息报告在指定媒体上进行公布,从而易于公众监督。另外,建议建立科学的绿色采购绩效评价体系,让政府绿色采购资金发挥更大效益。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要考虑到政府绿色采购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双碳”目标实现等生态效益,评价体系中要有碳排放情况、绿色低碳生活、绿色低碳技术、产业结构绿色化等评价指标。  第三,深化政府绿色采购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认识。政府绿色采购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政府采购方式促进既定战略目标的实现。以欧盟为例,其成员国每年政府采购金额占GDP的14%左右。政府采购绿色产品的标准、数量,以及政府进行绿色采购时选定产品供应商的标准会影响公众的绿色低碳消费观念、绿色低碳产品的品牌形象、低碳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状态、低碳绿色产品的价格、低碳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等。因此,在政府采购预算中应该适当加大政府绿色采购的比重。
  • 在“双碳时代”共赴一场“绿色变革”
    “双碳”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秀洲光伏新能源产业优势和科研平台优势,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和光伏技术创新?在昨天举行的“星耀南湖长三角精英峰会”秀洲子活动“智碳未来”产才赋能高峰论坛现场,来自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南科大嘉兴研究院、未来食品研究院、中科环境科技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和相关领域的企业代表一起,围绕“智碳未来”主题,展开头脑风暴,共赴一场“绿色变革”。  “绿色能源如同新鲜血液注入,推动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绿色变革’。”在浙大嘉兴研究院副院长董宏看来,绿色能源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是秀洲区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学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共同打造的科创平台,主要聚焦光伏创新技术、先进能源、智慧能源、智能光电、数字安全等重点领域开展科研。  正是因为看好“双碳”背景下的绿色能源发展前景,浙大嘉兴研究院联手国网浙江省综合能源服务公司和浙江英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智慧综合能源系统联合研发中心。  “中心的建立,对于浙大嘉兴研究院以及秀洲光伏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利用浙大的学科资源,围绕秀洲的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把技术储备、人才储备等优势结合起来,以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董宏说。  “双碳”是压力,也是机遇。嘉兴新嘉爱斯热电有限公司就抢抓机遇,与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签订了智慧运维配套检测仪器和软件开发项目。  “多年来,我们与浙大嘉兴研究院开展深入合作,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新嘉爱斯副总经理吴斌表示,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光伏将逐渐成为能源转型的主力军之一,未来市场潜力巨大。此次签约的院企合作项目,将借助浙大嘉兴研究院的研发能力,通过高端技术帮助企业进行项目实施,降低企业碳排放,让分布式光伏发电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计算人工智能的数字化赋能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将会呈现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开放共享等特征。”国网浙江省综合能源服务公司总经理祝郦伟表示,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光伏能源逐渐成为能源转型中的主角,而绿色低碳和高效节能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  着眼于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作为国家首批获评“国家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的机构,国网浙江省综合能源服务公司将以此次三方共建的智慧综合能源系统联合研发中心为契机,致力于研发多能互补、低碳综合能源系统集成技术,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加强行业间的互动交流,加快能源转型发展,助力“双碳”目标落地。
  • 聚焦“双碳”目标共谋绿色发展
    从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获悉,今年以来,省工信厅围绕实施“双碳”战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统筹工业经济增长与绿色低碳转型,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和节能减排,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力推动工业领域能耗“双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前三季度,全省规上工业在增加值同比增长14.7%的情况下,实现能源消费量1706万吨标煤(当量值),同比增长仅为0.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2.1%的较好成绩,形成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能耗增速持续降低的良好发展态势。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增投资、控能耗为导向,持续优化工业用能预算管理,对重点领域招商企业和项目开展一对一指导服务,对标“十四五”工业领域节能目标,测算执行“四合三档”节能审查标准,将能耗指标向产业链条完善、产品附加值高、能耗强度低的优质项目倾斜配置。今年,天合光能、比亚迪动力电池等27个高附加值重点项目节能审查,为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提供支撑。我省继续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统筹推进能效技术升级,提升监管能力,稳步推动工业用能高效化低碳化。为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打造行业能效“领跑者”为抓手,指导重点园区、企业积极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制造体系,加快带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截至目前,全省4个园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28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24个产品入选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名单,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绿色生产方式加快形成。为强化企业节能技改,对标国家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和基准水平,启动《“十四五”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重点用能单位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实现工业领域节能12.48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约80万吨,节水163.35万吨、资源综合利用32万吨。深入实施电解铝、水泥、钢铁、铁合金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全省8家电解铝企业、12户水泥企业、1户钢铁企业均达到能耗基准水平,28户铁合金企业中19户达到基准水平。
  • 聚焦“双碳”:如何利用大数据实现“智慧”减排?
    图为浙江省双碳数智平台浙江省能源大数据中心供图“双碳”目标的实现涉及能源供给、电网调度、用户使用全过程,过去,数据散落、碎片化一度成为统筹管理的桎梏。在浙江,一场能源领域的数字化改革,打开了实现“双碳”目标的新思路,其通过深化数据互联互通共享,成功为企业“量身定制”节能减排,预计全年为全社会节约用电上百亿度。近日,随着浙江省诸暨市天然气有限公司用能数据接入浙江省能源大数据中心,该省实现29773家重点用电企业用能数据100%接入,这标志着浙江省在引导能源消费总量合理控制,促进能源资源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上取得关键性成果。据了解,浙江省能源大数据中心以国网浙江电力一体化云平台为核心建立,浙江省能源监测中心和国网浙江电力数据中心共同组建运营。截至2022年12月,该中心已汇聚电、煤、油、气、热五大品类能源数据总量达476.42亿条。通过该中心对浙江全省重点用能企业用能数据实时监测分析,结合国网浙江综合能源公司为用能企业提供节能减排方案与服务,预计全年可助力浙江全社会节约用电165亿度,减少碳排放913万吨。据浙江省能源监测中心主任王毅恒介绍,为提升浙江全省能源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能力,截至目前,浙江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已累计开发“双碳智治平台”“节能降碳e本账”“复工复产指数”等60余项数字化应用。“通过这些应用,能源领域数字化改革的利好直接反应在政府监管、企业用能以及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支撑了全省能源安全稳价保供工作,引导了能源消费总量合理控制,促进了能源资源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王毅恒说。在浙江,省、市、区(县)三级政府部门能够依托浙江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双碳智治平台”,在政府治理端实时查看辖区管理权限范围内的能耗和碳排放的情况,指导能耗指标制定,精细化引导企业减排。重点行业企业能够通过“节能降碳e本账”查看政府下达的年度基准能耗,并根据订单或生产计划自行分解月度用能计划。衢州是“节能降碳e本账”第一批试行地区,当地企业奔马化纤相关负责人表示,“‘节能降碳e本账’应用有效衔接了地方能耗双控目标与企业用能预算目标。”据统计,通过严格执行“节能降碳e本账”用能计划,该企业2021年节省蒸汽成本超过160万元,约减少760吨标准煤。
  • 服务近百绿色项目,国资租赁投放40亿助力“双碳”
    作为北京国资公司金融板块的重要子企业,北京国资租赁公司积极履行国企责任,逐年提高绿色租赁项目占比,搭建绿色租赁生态体系。截至2022年7月末,已累计服务绿色租赁项目近100个,投放资金超过40亿元。特别是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低碳转型、绿色城市生活、工业节能减排等领域,正形成具有特色的“绿色租赁”品牌。服务绿色产业升级,支持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改善城乡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方式。2016年,北京国资公司旗下从事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绿色动力集团承接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居民生活垃圾回收处理项目,项目规划日处理垃圾量为3950吨/日。但是在项目初期遇到了设备投入大、回款周期较长、现金流压力较大等困难。 围绕企业需求,国资租赁设计了5年期1.51亿元设备直租服务,按时采购焚烧炉、余热锅炉、烟气净化系统和脱硝系统等设备,避免承租人一次性大额资金支出,有效控制融资成本,确保整个项目按计划实施,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垃圾处理及再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此类项目38个,投放资金近16亿元。服务能源低碳转型,支持清洁能源利用 以清洁能源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路径,也是建设美好生活的关键。华誉能源公司是一家从事热泵设备生产、系统集成及区域能源服务的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依托成熟先进的新能源技术及余热回收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热泵产品、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和绿色能源解决方案,累计投入热泵应用3000多万平方米,获得热泵应用专利100余项。 由于此类项目相对独立且回收期较长,项目收入呈现较强的季节性,企业需要多轮次、长周期的资金且对还款节奏有特定要求。对此,国资租赁一方面运用直租、回租和联合租赁等不同租赁模式提供丰富的融资安排,另一方面针对每个项目现金流设计还款节奏,先后为该企业提供8次量身定制的融资服务。截至目前,国资租赁已累计服务此类项目30个,投放资金超过11亿元。服务城市绿色生活,支持更高效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对改善水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节能运龙公司与北京市通州区水务局签订再生水厂特许经营权协议,负责运营9座污水处理厂。前期调研了解到,企业9个再生水厂部分已正常运行,部分在试运行阶段,还有部分需要建设,承租人有较大的资金需求。 对此,国资租赁设计了联合承租交易结构,以污水处理设备为租赁标的物,将水厂合同项下的未来收益权为质押物,前后4次为中节能运龙公司提供2.2亿元的资金支持,最大限度盘活其存量资产、降低试运行期间资金压力,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清洁生产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累计服务此类项目16个,投放资金超过8亿元。服务工业节能减排,支持循环回收技术利用。 节能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中能环科公司是北京一家从事余热回收利用的节能服务企业,基于吸收式换热的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为石油化工、煤化工、电力、钢铁和城乡村公用设施等提供节能改造服务。 针对客户用款额较小,但用款需求较急迫的特点,国资租赁依托服务中小企业的资源优势,联合北京再担保公司,通过“保租通”产品在不到10个工作日内完成放款,解决企业痛点,助力企业余热余压项目按计划推进。截至目前,国资租赁累计服务节能改造项目14个,投放资金超过6亿元。
  • “双碳”目标引领宁夏重点能源企业智慧减排
    国网宁夏电科院目前已与宁夏多家重点能源企业达成数据接入意向,推动外部多源数据汇聚,提升碳排放量化分析、碳减排评估分析支撑能力,为自治区政府科学决策、企业智慧减排、公众绿色生活提供有力支撑。据介绍,由国家发改委委托国网公司组织南方电网全国碳排放监测服务平台6月23日正式启动建设,国网宁夏电科院提前将实现‘双碳’目标纳入工作路线图,并率先开展了电-碳模型和能-碳模型研究。同时基于电力生产、交易、消费环节数据,依托宁夏能源大数据中心构建了“电力看双碳”模块,为自治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参考。宁夏电科院利用外送电量、电动汽车、煤改电等数据,围绕自治区电力行业碳减排目标,构建了发电侧、用电侧不同维度碳减排模型,从清洁能源发展、电能替代两方面,量化电力行业碳排放现状及电力行业碳减排力度,充分释放了电力大数据“倍增效应”。将全力推进自治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力争将能源大数据中心打造成西北首个以电、煤、油、气、政府、社会等多方数据为基础的碳业务服务平台,助力宁夏公司率先建成新型电力系统,助推自治区“双碳”目标早日达成。据了解,宁夏电科院为实现自治区碳排放动态监测,利用电力大数据测算碳排放因子,搭建碳排放因子库,实现72个碳排放因子灵活管理与动态更新,支撑多维度碳排放因子检索与筛选,构建自适应能力更强的碳核算模型。同时创新引入“电碳协同”理念,根据化石能源类型和工业过程等设计22项“电力-碳排放”模型,实现自治区碳排放月频度分析,并完成2022年自治区、地市、重点行业的碳排放量核算,为政府落实碳减排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 亚飞米分辨率双电光梳绝对频率光谱测量
    光学频率梳(Optical frequency comb,简称“光梳”)由大范围、等间隔的梳齿分量构成,每根梳齿均对应绝对频率,如同在光频上的一把梳子(或标尺)。得益于飞秒激光器和非线性光学的发展,1999年美国标准局和德国马普所的研究团队分别在实验上实现了光梳,解决了绝对光频率计量问题,J. L. Hall和T. W. Hänsch因此贡献而分享了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梳的诞生同样给光谱测量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突破,分辨率提高到皮米量级,光梳光谱学的新技术和新应用也在不断涌现。双光梳光谱学可以充分利用光梳在频率准确度、频率分辨率、光谱范围和脉冲宽度等方面的优势,在诸多基于光梳的测量技术中脱颖而出。在频域上,双光梳光谱学表现为两个有微小重复频率差异光梳的多外差探测,可以将探测光梳记录的待测谱线,如分子吸收谱,从光频转移到射频。双光梳光谱学可以利用光谱交织技术进一步将分辨率提高至几十飞米量级。然而现有方案测量时间大幅增加,使用温度或驱动电流调节时无法提供绝对频率参考,且分辨率仍有进一步提高至光梳梳齿线宽的较大空间。电光调制光频梳(简称“电光梳”)由对连续种子光的电光调制产生,用于构建双光梳系统时其具有天然的互相干性,无需复杂的锁定电路或相位校正算法,可以大幅降低系统复杂度。此外,由于电光梳具有不受谐振腔腔长限制的重复频率以及可自由调节的中心波长,由其构建的更具应用前景的双电光梳系统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上海交通大学何祖源、樊昕昱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双电光梳光谱测量方案,将光谱测量分辨率进一步提高到亚飞米量级,相较于现有方案提高了两个数量级。该方案利用外调制的稳频光作为扫频电光梳的种子光,可以在实现低频率误差快速光谱交织的同时,提供绝对光频率参考。图1 亚飞米分辨率双电光梳绝对频率光谱测量技术原理示意图研究团队在分析各性能指标的理论限制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基础上,将光谱测量技术关注的综合性能指标(光谱分辨率、测量带宽以及测量时间)提高至奈奎斯特极限,并且可以通过多次平均提高测量信噪比。该方案用于测量分子吸收谱线和高Q值光纤法布里珀罗腔谐振谱线的实验结果,充分展示了该方案灵活实现超高光谱分辨率、高信噪比和高刷新率的能力。图2 氰化氢(HCN)气体吸收谱线的光谱测量结果图3 光纤法布里珀罗谐振腔反射谱的光谱测量结果该研究成果将推动超精细光梳光谱学的进一步发展,并在温室气体监测、精密光器件测试、生物化学传感,以及诸如电磁诱导透明等物理现象观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 全球“双碳”步伐进一步加快,四川挺进绿色贸易新蓝海
    3月8日,位于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工厂总装车间内,随着数条全自动智能生产线匀速转动前进,雪铁龙、标致、东风富康等品牌的新能源汽车纷纷下线,其中不少将直接出口欧洲。距离神龙汽车工厂25公里外的中创新航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生产的锂电池源源不断向成都经开区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供货。两家企业都在成都经开区,正以产业链形式将园区串联起来,与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出一个超大的“汽车制造城”,规模化、集约集群化做大产能,发展进出口业务。成都经开区也因此成为首批省级绿色外贸循环经济产业园之一。当前,随着“双碳”步伐加快,四川积极争创“国家绿色外贸示范区”,并推动能源装备、晶硅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钒钛等一大批四川造低碳产品进军国际市场,向绿色贸易新蓝海挺进。1 一个巨大空间能源体系变革加速,绿色贸易增幅明显今年10月1日起,欧洲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又称碳关税)协议将正式生效,这意味着在严格实施碳减排政策的国家或地区,其进口(出口)高碳产品时将缴纳(返还)相应的税费或碳配额,第一批名单涵盖了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等领域。此外,欧盟还作出一项决定:从2035年起禁止生产新的燃油车。“‘双碳’目标下的实质性举措越来越强,加快构建绿色贸易以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迫切性也愈发强烈。”在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省发展与改革研究所高级经济师鲁荣东看来,四川作为制造业大省和外贸大省,应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提升绿色贸易的空间与质效。最近,成都经开区有新动作:神龙汽车加速改造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未来包括成都工厂在内将密集推出8款新能源车型。“新能源汽车出口正处于放量阶段,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加快新能源汽车转型是市场需求所在,更是紧迫的发展形势所趋。”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工厂生产部主任徐长禹拿出一组数据:去年全年,成都工厂出口欧洲的新能源汽车总量为1.8万辆,今年截至目前,该厂已收到出口订单量1.2万辆,增幅明显。作为新能源汽车制造上游的中创新航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自去年10月一期项目首栋10GWh厂房实现产品下线后,这家以生产动力和储能电池为核心业务的锂电制造商,又马不停蹄进入扩能建厂新阶段。本月底,一期二号10GWh厂房也将完成产品下线,形成年产20GWh的先进电池生产线,预计2023年产值将突破50亿元。“园区内上下游企业在相互配套的同时,还与园区外的省内企业协作生产,共同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有力带动了出口。”成都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成都市确立的绿色智能汽车产业功能区,成都经开区已初步形成以整车为龙头引领,电机、电控、电池系统为关键配套的产业链体系。2022年,基地实现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4万辆,同比增长36%;当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56亿元,新能源车(混动)出口超2万台,排名全省第一位。同样站在绿色低碳产业赛道上,四川射洪经开区则瞄准打造“锂电之都”核心区的目标,引入天齐锂业等上市公司10家,拥有锂电相关产业企业35家、产业项目50个,形成了锂电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态势。2022年,射洪市锂电产业实现产值320.62亿元,同比增长309.7%;射洪经开区锂电企业累计对外进出口额为6.64亿元,较上年增长457.98%。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省能源装备、晶硅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钒钛产业外贸进出口额达746亿元,同比增长148.5%,其中锂电材料进出口同比增长577%。“产业是外贸的源头活水。”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能源体系变革的加速推进,四川绿色贸易将有巨大的增量空间。2 一个“绿色闭环”从生产、产品到产业,全方位推动工艺低碳化2022年底,四川出台绿色外贸循环经济产业园评定办法,并首次评选出成都经开区、宜宾临港经开区2个省级绿色外贸循环经济产业园。在龙泉驿区商务局对外经济服务科负责人看来,这无疑是对成都经开区内汽车产业生态的一次升级再造。一份清单,梳理出了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链上的绿色“足迹”:国家绿色产品认证名单、低碳产品认证名单、国家级及省级低碳优势产业研发机构名单、省级以上绿色工厂认证企业名单……这些名单不仅覆盖了园区内的各个企业,甚至细化到了各企业内的绿色产品使用情况。从生产、产品到产业,共同形成了一个“绿色闭环”。“绿色贸易不单单要求产品原料和应用领域是低碳绿色的,生产工艺、生产过程也应当是清洁的。”徐长禹说,神龙汽车成都工厂也是被认证的绿色工厂,在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汽车四大工艺车间,防尘、降噪、节电、废气零排放等生产技术贯穿生产全过程。比如在冲压车间,高速自动冲压线噪音能够被控制在83分贝以下;在涂装车间,高污染类的传统涂料早已被替换为绿色环保涂料,同时通过技术革新来降低烘烤次数,节省天然气使用量等。“采用新工艺后,一辆车的涂装过程可以减少使用两台烘干炉,这相当于每个小时可节约用电1千瓦。”徐长禹介绍。不仅如此,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物流带来的资源损耗,神龙工厂在建厂时就把汽车前后保险杠、汽车尾门等配套供应商的生产车间建在工厂旁,通过全自动化的悬链运输方式就能把配件运送到神龙工厂车间,大大节省了用车辆转运的油电消耗。锂电行业同样如此。天齐锂业射洪生产基地全面启动了碳盘查和产品碳足迹核查工作,加快清洁能源使用,全面淘汰原煤、精煤,采用水电等绿色电力生产方式。该基地代理总经理范永澜介绍,特别是射洪基地开展的锂渣固废综合利用项目,推动下游企业逐步使用固废资源化产品替代原生矿产,有效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开展“碳管理”,加大锂矿、锂渣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射洪经开区内,天齐锂业下游的锂电正极材料生产企业四川富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自创的双层六列窑炉技术,将生产磷酸铁锂的单吨用电能耗从6000—8000度降低到3000—5000度。同时,这项技术还广泛应用到了射洪经开区的其他锂电生产企业中。“园区正着力打造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企业生产工艺绿色化、低碳化的同时,通过搭建绿色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等,带动上下游企业实行绿色伙伴式供应商管理,进一步加快推动绿色产业外贸集群发展。”射洪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何凯说。3 一条发展路径集成化建设,打造外贸新动能大力推动绿色贸易,四川已从“有什么”进入到“怎么干”的新阶段。“全国每100度水电就有28度出自四川,天然气(页岩气)年产量居全国第1位,凉山‘大风车’一年就能转出117亿度绿电……依靠这些,四川已是全国人均碳排放量最少的省份之一。”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专业方式进行换算,同样的产品在四川生产,如果卖到欧洲,每万元产值可比在国内其他地方生产节省约292元碳成本。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50年发达国家碳价将达到1500元以上,这意味着“四川造”每万元GDP可比国内其他地方节省600多元。优势,意味着更大的机遇。“过去,四川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支撑四川外贸顺利迈上万亿台阶。面向未来,四川明确提出依靠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来塑造发展新优势,绿色低碳无疑是四川外贸新动能的关键,也最有希望与电子信息产业‘双核驱动’,共同支撑四川外贸再上新台阶。”上述负责人透露,这正是四川提出争创全国绿色贸易示范区的原因。去年,四川密集推出一系列举措:一方面,出台《2022年绿色低碳贸易工作方案》,围绕培育绿色外贸企业、建立绿色标准体系、深化国际合作等重点方面提出10条具体举措,进行系统性规划布局;另一方面,制定出台《四川省绿色外贸循环经济产业园评定办法》,鼓励各地以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开区、外贸转型基地等平台先行先试,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多种手段,实现平台内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的绿色闭环,打造出一批外贸低碳明星平台和主体。此外,在构建绿色贸易支持政策体系方面,我省还先后推动四川锂电材料产业纳入国家外贸提质增效示范项目,获得了专项支持;安排省级绿色低碳贸易资金,对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外贸企业,在开展“碳足迹”国际认证、市场拓展、国际物流、外贸综合服务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等。“当下,我省正依托‘绿色低碳企业进出口联盟’,加快推进碳足迹全生命追踪体系等项目,通过对外贸产品碳足迹量化核算、供应链追溯、审核认证以及企业全供应链碳管理等,进一步提高四川外贸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承担上述项目的成都海关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 北京携手香港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推动“双碳”领域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9年来,北京和香港立足国家所需、各自所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投资贸易、科技人文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14日,京港两地政府、商会和企业间深入交流,聚焦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探讨推动两地携手开拓“一带一路”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国际市场,促进绿色产业国际双向投资合作。14日,第二十五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以下简称“京港洽谈会”)在北京开幕,同时在香港设立分会场,将在服务业开放、创新合作、数字经济等三大板块开展9项专题活动。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来现余指出,绿色低碳发展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发挥“一带一路”在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引领作用的重要体现。北京和香港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具有各自特点和优势,两地有能力、有责任进一步携手共进,做绿色丝绸之路的倡导者和建设者。深入推进京港两地在双碳领域的合作香港去年10月公布了《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聚焦净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和全民减废四大减碳策略和措施,提出将致力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计划在未来的15年至20年就此投入2400亿港元,推动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香港打造成为国际重要的绿色金融中心和智能绿色科技中心。北京努力在全国双碳行动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全市双碳“1+N”政策体系,“1”是《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N”包括20项分领域达峰实施方案和10项保障方案,明年前全部出台。其中,《实施方案》聚焦“十四五”和“十五五”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期,提出北京市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等方面主要目标和7方面28项任务措施。来现余指出,北京的《实施方案》和香港的《蓝图》都是指导地区未来双碳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双方要充分把握机遇,充分发挥两地的科技、人才、金融以及国际化优势,快速占领低碳技术制高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他希望双方开展以下务实合作:在低碳领域的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共同开发氢能、低速风电、高效光电、先进储能、碳捕集封存利用等技术以及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深度融合技术,推动技术创新范式变革,实现创新突破加速;在绿色金融方面,北京正在积极承建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香港将打造区域内绿色金融枢纽作为目标,两地就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生态方面具有广阔合作空间;在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方面,可共同研究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全方位提升城市韧性;在全民参与和人才培训方面也可以开展深层次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技术合作方面,北京希望与香港进一步分享实践经验。搭建绿色丝绸之路平台 提供全方位服务应对气候变化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共同的诉求,需要统一行动。来现余表示,京港两地应围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实际,共同倡导并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平台,聚焦绿色能源、绿色基建、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从技术、资金、工程、信息、人才、标准等多方面提供服务,使京港两地成为绿色丝绸之路推进双碳建设的引领者,使绿色丝绸之路平台成为双碳信息的策源地。绿色丝绸之路平台功能包括低碳大数据分析、低碳技术交流与转移、低碳产业交流合作、人才培训、热点问题联合研究等,并定期发布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白皮书,适时筹办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创建对外交流示范推广基地等,推动“一带一路”绿色低碳产业双向开放、融合发展,深化在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合作,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以绿色低碳的技术、产品与知识信息服务为桥梁,为应对气候挑战提供积极有效的支持,持续推进气候领域国际合作,务实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走深走实。活动上,“北京市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创新服务基地”成立。来现余指出,该基地是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平台的一次有益尝试,作为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全国首创之举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北京创新服务品牌,将会有力促进绿色低碳产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合作不断深化。
  • 着力实现“双碳”目标 共同推动绿色发展
    “节能降碳,你我同行”——7月10日,第33个全国节能宣传周在广州启动。围绕重点行业企业节能降碳行动、绿色生活创建行动等多个活动,今年的节能宣传周旨在倡导全社会为加快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大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各地各行业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促进发展方式的降耗升级,积极营造节能降碳浓厚氛围,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我们一致倡议并承诺:坚持节约优先,加强全过程节能管理,努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坚持创新驱动,增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能力……”  启动仪式现场,12家行业协会和19家企业负责人走上台前庄严承诺,并共同在屏幕上按下手印,《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宣言》正式发布。  “在实现绿色转型的经济社会变革中,各行业领域及重点企业责任重大,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姜维对记者说。  绿色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越来越成为行业企业实现生产方式节能降耗的共识。  在联想集团智能计算设备研发和制造基地——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低温焊接等技术的普及让这家企业找到了解决高热量、高能耗、高排放“三高”难题的答案。  “用低温锡膏取代高温锡膏,让焊接加热过程中的峰值温度下降约70摄氏度,电能消耗大幅度下降。”联宝科技智能制造群组SMT生产部负责人徐晓华说,低温焊接技术全面应用后,主板生产的能耗下降了约20%,每年可节省电能200余万千瓦时,二氧化碳减排超过1162吨,相当于植树8.8万棵。  设定参数、按下启动键,设备轰鸣运转,火红的钢水在炼钢炉内翻涌。在湖南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炼钢各个环节都由计算机精准控制,钢铁生产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  涟钢集团数智中心主任郑键说,推广“智慧炼钢”模式以来,企业钢铁生产效率提升39.2%,劳动生产率提高119%,质量损失率降低34.8%。吨钢碳排放逐年降低,2022年吨钢碳排放比国内平均值低15%以上。  各部门正积极制定有关措施推动生产方式进一步节能降耗。工信部通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等六方面转型,全面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的通知,进一步扩大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范围。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介绍,10年来,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了26.4%,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相当于少用了约14亿吨标准煤。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围绕“双碳”目标,从清洁能源到碳汇交易,一项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正在推进。  7月10日,三峡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整20年。20年来,三峡电站已累计发出16000多亿千瓦时清洁电能,相当于中国居民2022年直接消耗的用电,相当于替代标准煤4.8亿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2亿多吨。  我国加快规划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向纵深推进能源革命,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近来,一批清洁能源工程相继取得突破: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顺利产氢,我国首个“沙戈荒”风光电基地外送电特高压工程,即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陕京天然气管道系统自投产以来总输气量突破6000亿立方米……  在“双碳”目标要求下,清洁能源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  6月底在天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实现活动场馆100%绿电供应,场馆方与新能源发电企业完成绿电交易电量10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320吨,减排二氧化碳800吨。  “这次交易是基于绿电交易平台区块链技术,后续还将颁发绿色电力证书,确保每一度绿电都可验证、可溯源。”天津电力交易中心市场部主任邢立功说。  统一预制、整体安装的光伏板美观协调,自捕风装置可自动调整实现风能效率,多系统协调融合技术将光伏、风电、储能系统融合互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容错率。经过改造后的雅砻江流域二滩大厦,实现了绿色节能建筑的突破。  “目前,该套系统每年累计发电约3.1万千瓦时,可以保障二滩大厦第18楼空调用电和楼顶新能源区域的用电能耗。”雅砻江项目执行经理邹瑜介绍道。  与此同时,我国正在不断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通过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多元化的碳交易正在加速中国“双碳”目标进程。  不久前,内蒙古兴安盟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环保桥(上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签订碳汇项目核证碳单位预购买协议,项目涉及约64万亩草原,首批交易金额90万元,实现了内蒙古首单草原碳汇期货式交易,为林草碳汇开发提供了思路。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公安部7月8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20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1259.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77.8%。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312.8万辆,同比增长41.6%,创历史新高。  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背后,是消费者绿色生活观念的转变。如今,从合理设定空调温度,到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再到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主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步行或骑行平均每分钟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1克”“光盘行动每餐平均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9克”……日前,一款名为“绿盟碳普惠平台”的微信小程序在天津上线。这款小程序可根据用户个人消费、饮食、出行等习惯,测算形成用户个人碳排放报告,打造个人“绿色账本”。  天津市民任恒表示,他通过这个小程序不断提示自己在饮食、出行、办公等场景下注意节能降碳,为环境减负,为城市增绿。  通过开展公共建筑用电节能减排,平均每月节电3.8万千瓦时;开展废水利用,共节约用水超60000立方米;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使得干湿垃圾循环利用率达到14.33%……日前,上海市长宁区华丽家族古北花园小区的绿色账单引人关注。  “绿色生活方式不仅是一种时尚,更应该通过长期实践变为习惯,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人们日常自然的选择。”小区业委会副主任陈磊说。  从中央到地方,多项支持绿色生活的政策举措落地生效。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商务领域经营者使用、报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管理办法》,减少传统塑料使用。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湖南省住建厅等部门联合印发《湖南省绿色完整居住社区创建行动方案》,全面开展绿色完整居住社区创建试点、示范工作……  赵辰昕表示,下一步,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绿色的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 中国气象局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在重庆揭牌,聚焦农业、双碳等五大方向
    2月8日,中国气象局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揭牌仪式在重庆举行,标志着该实验室已经顺利组建、正式运行。据了解,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由中国气象局主管,依托重庆市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局气象发展与规划院建设和运行,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成立学术委员会。该实验室聚焦农业、能源、旅游、康养、双碳五大方向,培育优质农业、旅游、康养气候品牌,发挥品牌效益;研究提升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引导发展气候旅游、气候康养等气候关联产业;融入绿色低碳发展,丰富气候产品价值实现场景。同时,该实验室打造了气候资源变现气候资产的复合型科技创新研发团队,提升气候资源监测评估能力,完善气候资源经济转化技术标准体系,提增气候资源经济转化科技成果效益,助力重庆成为更多气候资源经济转化科技成果诞生地,形成全国气候资源经济转化创新策源地。该实验室不仅包括重庆市气象科技大楼和中国气象局气象发展与规划院等室内工作场地,还拥有江津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金佛山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武隆国家气候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等三个外场基地。当前,重庆市气象部门正在建设的西部(重庆)科学城气象科技创新中心,将配备先进的科研仪器装置、高性能的计算和存储资源,成为该实验室的重要科研场所。今后,重庆市气象局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解决自然气候资源“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助力重庆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在西南乃至全国形成绿色低碳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
  • 政策解读:建设双碳标准体系 实现双碳既定目标
    近日,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相关部门印发了《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构建双碳标准体系的工作要求,以双碳工作对标准的全方位需求为导向,为构建全覆盖、多维度、多层次的双碳标准体系提供了“路线图”。   一、标准体系建设是双碳工作的重要基础   标准作为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加快健全双碳标准体系,既是双碳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完善重点领域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实现标准化生态效益的具体任务。   标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撑。强制性节能标准是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扩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技术依据。我国现有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112项,强制性能效标准75项,有力支撑了节能降碳减污工作。“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布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16项,实现年节能量77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48亿吨。   标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创新引领。标准在推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负碳技术等创新技术迭代升级、构建产业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创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通行证”。以氢能产业为例,中国已制定加氢站技术、设计、安全等系列标准,为加氢站建设运营提供重要技术依据。目前,国内已依据相关标准建设和运营170余座加氢站,成为全球投入运营加氢站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标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国际协调的规则。标准是世界“通用语言”,是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规则。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伦敦宣言》,承诺以国际标准更好支撑《巴黎协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联合国气候适应和韧性行动呼吁”等的实施。《欧盟绿色协定》明确提出,欧盟将利用其经济地位塑造国际标准,以实现环境和气候雄心。   近年来,我国在节能、碳排放管理、非化石能源利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等领域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并在特高压输变电、智能电网、风电、光伏等方面实现国际标准引领。但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迫切需求相比,“双碳”标准体系的全面性、协调性、先进性都有待提升,标准与政策衔接、标准有效实施机制、标准国际化水平等还存在不足。《方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夯实双碳基础共性标准,结合能效提升、传统能源清洁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负碳技术推广等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技术路径,系统布局碳减排和碳清除标准制修订任务,以标准为双碳市场化机制提供规则、指引,强化标准实施应用。   二、双碳标准体系全面覆盖未来双碳工作重点领域   《方案》充分考虑相关政策、技术和市场化机制的标准需求,提出了包含基础共性、碳减排、碳清除、碳市场等四个子体系的双碳标准体系框架,实现标准对双碳工作重点领域全面覆盖。标准体系支撑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农业、林草、金融、商务、公共机构等重点行业和部门推进工作,构建了多维立体的标准体系架构。标准体系兼顾地区、园区、企业、产品等不同层次标准化对象的特点,协同布局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实现各层次各类型标准的协调配合。   《方案》中的基础共性标准子体系,主要包括术语、分类、碳信息披露等基础性标准,碳监测、核算方法与核查程序以及低碳评价等标准,为各行业双碳工作提供统一协调的标准支撑。   《方案》中的碳减排标准子体系主要包括节能降碳、非化石能源推广利用、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利用、生产和服务过程温室气体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5个部分。碳减排标准为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提供规范和引领,以标准引领产业低碳转型,促进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方案》中的碳清除标准子体系重点包括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直接空气碳捕集(DAC)等3个部分。碳清除领域标准不仅为CCUS、DAC等前沿技术的推广使用提供标准支持,还为各领域的生态固碳提供技术指导,以标准先行带动碳中和前沿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   《方案》中的市场化机制标准子体系主要包括绿色金融、碳排放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3个部分。绿色金融产品、信用评级评估、统计共享、风险管理等绿色金融标准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碳交易程序、碳排放配额、信息披露、自愿减排交易等标准为各类碳排放交易市场提供技术规则。生态产品调查监测、确权、评估、核算、交易等标准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技术保障。这些标准将在双碳市场化机制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规则和指引作用。   三、实施四项行动加快双碳标准体系建设   面对当前双碳工作对标准的迫切需求,《方案》提出实施四项重点行动,以加快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进程。   一是开展双碳标准强基行动。加快完善碳排放监测、数据管理、核算、核查、报告与评估、碳中和、信息披露、碳排放管理体系等碳达峰急需的基础通用标准,2023年前完成30项国家标准制修订。通过集中申报、集中立项,急需标准随时立项等有效措施,提速基础标准制定进程。结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及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等地区建立区域协同的标准实施机制,满足不同地区对实施双碳基础标准的特色需求。   二是开展百项节能降碳标准提升行动。在用能产品和设备领域,加大制冷产品、工业设备、农业机械、信息通信设备等用能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及测量检测评估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在工业领域,结合节能低碳等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快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煤炭等重点行业能耗限额标准水平提升,形成更加先进的标准;在交通领域,推进车辆燃油经济性及电动车能效等标准制修订。同时加速完善与强制性标准配套的推荐性节能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有效支撑能效能耗标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2025年前完成100项能效能耗标准及配套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在扩大标准覆盖面的同时,更加重视现有标准的更新升级和推荐性标准的衔接配套。推动能效“领跑者”和企标“领跑者”工作,为制定国际领跑的节能降碳标准奠定基础。加快建立能效能耗标准实施监测统计系统,加强标准实施与宣贯培训,鼓励重点区域提前实施更高的能耗限额标准,提升节能降碳标准的实施效果。   三是开展低碳前沿技术标准引领行动,2025年前完成30项减碳负碳等前沿低碳技术标准的制定。布局若干双碳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推动技术研发与标准研制协同布局。通过开展双碳领域国家级标准验证点建设,提高标准的有效性。推动双碳领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创建,培育技术、标准、产业联动的创新机制。优化标准供给二元结构,体现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协调协同。发挥团体标准的灵活性和及时性优势,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制定原创性、高质量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碳清除前沿技术、绿色低碳技术相关标准,以标准先行带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突破和推广应用。   四是开展绿色低碳标准国际合作行动,联合更多相关方,扩大合作渠道,培育绿色低碳国际标准专家队伍,积极争取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绿色低碳领域相关技术机构秘书处和领导职务,加大节能、新能源、碳排放、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国际标准的实质性参与力度。更加重视绿色低碳标准成果的国际转化和自主创新技术的国际标准突破,2025年前提交30项绿色低碳生态国际标准提案,提升我国对国际双碳标准的贡献力。推进节能低碳国家标准及其外文版同步立项、同步制定、同步发布,提升我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四、进一步夯实双碳标准体系建设基础   在推进双碳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面对标准研究基础相对薄弱、人才队伍相对不足、国际形势复杂动荡等多种挑战,《方案》提出应加大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协调等工作保障力度,夯实双碳标准体系建设基础。一是更加重视双碳标准的技术研究,集中力量支持双碳基础通用标准相关技术方法研究、数据平台建设和应用工具开发,为双碳标准体系奠定坚实的科研基础。二是加快双碳标准化人才培养,主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理念的应用型、复合型双碳标准化专家队伍,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升各相关方运用双碳标准的技术能力。三是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建设国际国内协调的双碳标准体系,推动碳核算、碳足迹、碳中和等先进适用国际标准在我国转化应用,支持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等国内标准的国际转化,积极分享我在气候变化、绿色金融等方面的双碳标准化经验,提升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 “双碳”背景下如何更好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减排?
    “挥发性有机物(VOCs)管控水平正处在爬升阶段,目前大部分企业已经解决了治理设施‘有没有’的问题,但效果‘好不好’仍是当前VOCs管控的重点。”5月5日,在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主办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技术论坛上,评估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民强表示。“VOCs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政策性也很强,需要政策和技术同向发力;不仅需要做好规划、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工作,也需要落实好每一个治理项目;技术层面不仅需要好的工艺、技术路线,还需要好的装备和运营管理。”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朝阳说。本次论坛邀请生态环境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行业专家和企业环境管理人员,就VOCs污染防治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管控技术经验展开交流研讨,为推进VOCs污染防治工作出谋划策。“双碳”战略有利于VOCs减排,总体要求再升级当前,VOCs污染防治顶层设计日臻完善,管理标准体系日趋健全,但相较SO2、NOx等传统污染物,VOCs治理工作仍是大气环境管理的重点和突出短板。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固定源处处长王凤认为,当前VOCs治理在源头控制、污染治理、规范管理、管理能力4个方面还不够到位。分析源头控制不到位的原因,王凤说:“除了管理短板和技术上的问题,一些企业在认识上还没有转变,对一些成熟的技术不敢用或是觉得成本高。事实上,有些企业做完源头替代以后,通过全环节、全流程测算核算会发现是节省了成本的。有关应用案例可以在行业内更多地分享和推广。”她指出,应在源头替代、排放控制、监测监控、监督执法、技术创新方面全面加强相关工作。“对于有组织排放管理,部分地区低质低价、简易低效治理设施仍普遍存在,下一步我们还要开展简易低效设施全面排查整治,当然,提升改造过程也不能‘一刀切’要求所有企业建设RTO(蓄热式热力焚化炉)、RCO(蓄热式催化燃烧设备),应当以适宜为第一位,建设适宜高效的治污设施。”“双碳”战略与VOCs治理的关系一直是业界关心的话题。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院长叶代启分析了“双碳”背景下的VOCs治理情景,认为“双碳”政策的实施有利于VOCs减排。同一经济发展速度下,2060年“双碳”情景下VOCs减排量比强化减排情景预计增加42.8万吨—43.2万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废气净化委员会秘书长栾志强认为,“双碳”战略和减污降碳目标对VOCs污染源的排放管控、治理过程与治理工艺选择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在VOCs治理项目层面上,进行治理工艺选择时就需要对碳排放进行核算,在治理效率提升和碳排放之间寻求平衡点。技术、机制同发力,区域园区管控更精细推进涉VOCs产业集群治理提升,是VOCs污染治理达标行动的要求之一,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VOCs污染源的精细化管控和深度治理需要探索和积累有效经验。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钢锋介绍说,针对化工园区VOCs污染企业集中度高、源强位置相对分散、污染问题错综复杂等众多特点,上海市化工园区在以往VOCs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采取更加精细化的思路和方法,做好VOCs源头和过程管控。例如,采用高效密封呼吸阀、快速干式接头、自动密闭采样等配件设备,做好呼吸阀、装卸连接、采样过程的无组织逸散管控。总结上海市十多年来VOCs污染防治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成功经验,张钢锋说:“技术和机制要同时发力。技术和产品是工具,要实现好的治理效果,怎样使用工具非常重要,而机制能让好的工具通过合理的设计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城市层面,青岛欧赛斯环境与安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段潍超关注到“城市型炼厂”问题。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向周边拓展,建厂之初远离城区或位于城市边缘的炼化企业逐渐融入城市,出现“城围炼厂”现象。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和环境风险引起政府、媒体及周边居民的高度关注。“‘城市型炼厂’达标排放只是基本要求,需进一步提升安全、环保绩效,降低对环境敏感区域的影响。”段潍超分析了整体搬迁和就地提升两种“城市型炼厂”发展模式的优势劣势和实现路径。他认为,VOCs全过程精细化管控是VOCs减排的必由之路,需要企业各部门、各专业共同推进,并与节能减排、减污降碳、绿色发展相协同。减排利民有“技”可施,行业企业创新空间大VOCs污染防治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除了VOCs污染防治相对成熟的石化等重点行业,与会专家还关注了原料药、木质家具等行业企业的VOCs污染防治问题。其中,铸造等产生恶臭异味物质的行业企业VOCs污染问题被多次提及。恶臭污染为何成为典型的扰民污染?浙江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朱剑秋解释说,VOCs与异味污染物质高度同源,而异味污染既是一种常见的大气环境污染,又以人的嗅觉感知为判断标准,具有阵发性、瞬时性的特点。恶臭感觉取决于瞬间的臭气浓度波动峰值,而不是长时间平均值。“嗅觉刺激只需要1次呼吸就足够了,时间大概只有0.5秒—5秒。但实践中,大多数大气扩散模拟预测和监测模式都低估了恶臭的影响。部分恶臭污染物嗅阈值极低,意味着异味的消除难度远高于VOCs排放标准。国标+民标,是基层恶臭污染治理的无奈之举和创新举措。”朱剑秋认为,大风量、低浓度废气往往存在“达标性污染”,且治理和管理存在难度,不能采用常规的治理模式,必须兼顾节能降碳减污和环境影响可接受性的多目标最优化。针对产生异味物质的不同行业的特点,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娜介绍了南京所异味物质污染治理技术和实践。比如,在铸造行业,团队基于异味物质情况摸排、源强计算、精准溯源分析,自主开发工艺设备,初步构建了铸造行业异味溯源—中试试验—示范工程—效果评估全链条的成套技术体系。论坛现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联合研究中心由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牵头联合6家单位共同组建,将打造VOCs污染防治领域新型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VOCs污染防治领域的技术和智力服务。
  • “双碳”战略加速落地 商业地产竞逐绿色转型赛道
    在“双碳”战略逐步落地的大背景下,商业地产领域正刮起一阵“绿旋风”。近日,有“沪上家庭欢聚新地标”之称的上海博荟广场ONE EAST在开业一周年之际,对外正式宣布“绿色森林计划”开启——即日起,将通过在地球荒漠地区植树造林,来帮助人们对抗气候变化,增强环境意识。记者获悉,博荟广场ONE EAST的上述计划宣传视频也在现场首发,“以绿色森林的追溯、塑造和推动为线索,彰显了博荟广场ONE EAST的环保主张与积极行动”。世邦魏理仕报告指出,2022年商业地产绿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快,这将受到来自租户和投资者双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世邦魏理仕调查数据显示,93%的写字楼租户表示在选址中倾向于绿色楼宇;33%的物流租户计划在未来三年增加具备绿色认证的仓储设施。商业地产“碳”索之路“一方面,以绿色森林活动为契机,博荟广场ONE EAST与公益组织上海根与芽百万植树计划、公益平台GO GREEN共同协作,诠释生态可持续的创新理念,让自然保护触手可及,让更多人能通过此次活动‘认得自然,植树造林’。”“另一方面,博荟广场ONE EAST也从自身的环保设计出发,不断联动各业态品牌,从早到晚、从丰富的线下活动到持续的线上推广,呈现了一个能覆盖全时段的都市绿色生活空间,让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蔓延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博荟广场ONE EAST方面介绍道。在推出一系列低碳环保公益活动的背后,博荟广场ONE EAST在低碳转型领域的动作也受到外界关注。“博荟广场ONE EAST进行改造和运营时,项目在开发初期就对硬件及软性服务持续进行绿色升级,从工艺源头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博荟广场ONE EAST方面的信息显示,其还启动了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据了解,屋顶光伏发电项目预计将每年为博荟广场ONE EAST的大楼供应清洁能源260兆瓦时。作为清洁、环保、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该项目全生命周期产生的电量相当于节约燃煤24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600吨,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公开信息显示,博荟广场ONE EAST是集高端办公、精品购物、休闲娱乐、生活方式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项目,由博枫地产(Brookfield Properties)负责运营及管理,而博枫地产隶属于博枫资产管理公司——全球最大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总资产约6000亿美元。绿色转型加速在博荟广场ONE EAST加速开启“碳”索之路的背后,则是随着“双碳”战略的逐步落地,商业地产加速绿色转型的真实反映。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021)》显示,2019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97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6%,其中运行阶段就占21.6%。“在商业地产领域,绿色建筑正成为一种新常态。”世邦魏理仕认为,在2021年,全国主要城市新交付写字楼中逾40%拥有或申请绿色建筑,绿色写字楼的去化速度是棕色楼宇的2.6倍。“商业地产行业在绿色建筑、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等热点中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此举不仅能够提高企业自身ESG评级表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方面的贡献,也能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发展。”高力国际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邓懿君此前如此表示。在此情况下,诸多商业地产明星企业加速绿色转型之旅。如太古地产方面此前表示,计划到2030年成为在可持续发展领域领先全球同业的开发商,并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新城控股则在今年首次披露其绿色品牌“新蓝行动”,谋求通过科技赋能、绿色生态、打造场景化空间等多样手段,拥抱低碳未来,“让绿色成为新城的底色”。“博荟广场ONE EAST作为业内的绿色建筑标杆,坚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理念,致力创造令人愉悦而健康的工作及购物环境。”博荟广场ONE EAST方面强调称,其未来“还将持续发力,以都市绿洲之姿,为中国‘碳中和’作出贡献”。
  • 聚焦双碳监测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正式揭牌成立双碳监测中心
    碳市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多个核心要素,如政策法规,配额管理与总量控制,市场交易,核算、报告与核查,监督管理等,而真实可靠的碳排放数据是各个核心要素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在政府层面,高质量的数据是主管部门科学决策的基础;在企业层面,准确的数据是企业设定科学减排目标、配额履约和碳资产管理的重要依据。   目前碳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排放源温室气体监测和环境温室气体监测,碳监测评估是碳市场建设的基础,也是强化碳排放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条件。据预测,碳监测市场规模有望快速达到百亿规模。   对于碳排放的监测,世界各界一直在努力。如今,世界气象组织协调建立了31个温室气体大气本底观测站,400多个区域本底观测站。除此以外,日本和美国还先后发射专门的碳卫星,大幅度提升了大气温室气体的监测能力。今年1月,我国气象局也启动运行了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该中心将开展碳中和科学研究和监测评估核心技术攻关。   对于碳排放的监测工作自然少不了政策的支持。2021年1月,我国发布了全国《火力发电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在线监测技术要求》,为通过直接监测法监测企业碳排放提供了相关的标准依据,也为碳监测的相关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日,小编了解到,国网系统的双碳监测中心在甘肃成立。详细来讲,国网甘肃省电力依托电力大数据在碳排放核算中的优势,推动“能源+双碳”数据汇聚管理,探索形成碳资产管理和碳市场的支撑能力,并通过碳排放智能监测和碳足迹评估,对客户碳排放进行画像。国网甘肃省电力还将构建碳市场信息挖掘、智能预测、辅助交易等专业化大数据体系,探索开展零碳示范区建设。   据介绍,双碳监测中心将对内支撑电网碳减排管理和碳资产开发,打造“双碳”甘肃样板;对外积极参与省政府双碳行动,打通电碳链条,加快拓展碳数据服务和市场化增值业务,服务和带动能源生产端、消费端上下游产业,推动电网资源社会价值最大化。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