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玉米油标准品

仪器信息网玉米油标准品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玉米油标准品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玉米油标准品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玉米油标准品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玉米油标准品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玉米油标准品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玉米油标准品相关的解决方案。

玉米油标准品相关的资讯

  • 世界粮食日,关注粮食安全丨玉米、大米、小麦和玉米油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
    介绍01为加快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推进粮食产业供给和结构性质改革,国家粮食局推出“优质粮食工程”,并开展“中国好粮食”行动。睿科集团积极响应政策的同时,凭借丰富的实验室经验,针对相关政策标准制定了系列解决方案,并将各种自动化设备应用于前处理过程,尽可能地帮助实验员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粮油产品检测的准确性。值此世界粮食日(2021年10月16日)来临之际,我们分享用Fotector Plus高通量全自动固相萃取仪分析粮油中玉米赤霉烯酮的解决方案。试样经过90%乙腈水溶液提取,提取液经离心、稀释后用含有玉米赤霉烯酮特异抗体的免疫亲和柱自动净化。用5 mL水淋洗柱子将免疫亲和柱上的杂质除去,以甲醇洗脱免疫亲和柱。将洗脱液在55°C条件下氮吹干,用1 mL初始流动相定容,经高效液相色谱仪上机分析。图-1玉米赤霉烯酮结构式本应用文章参考GB5009.209-2016《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第一法,采用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建立了复杂粮油样品基质中玉米赤霉烯酮高灵敏度的前处理和分析方法,得到四种常见粮油基质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加标回收率在88.0%-112.0%之间,RSD值小于5%。仪器与耗材02Auto Prep 200全自动液体样品处理工作站;Fotector Plus高通量全自动固相萃取仪 ;Auto EVA 80 全自动平行浓缩仪;玉米赤霉烯酮免疫亲和柱 (Romer,1500ng/3mL);高效液相色谱: Waters ACQUITY UPLC I-Class配备大体积流通池;甲醇(Merck,色谱纯);乙腈(Merck,色谱纯);吐温-20(Sigma,试剂纯);超纯水(Waston);PBS盐包配标净化浓缩标准曲线配制03使用Auto Prep 200全自动液体样品处理工作站可实现标准品的全自动化配制,将单标母液(1000 mg/L)通过工作站的直接稀释模式,配制成浓度为10 mg/L的工作中间液,紧接着可通过程序设置,吸取该工作液,配制一条浓度分别为0.01 mg/L,0.02 mg/L,0.1 mg/L,0.2 mg/L和0.5 mg/L的标准工作曲线。图-2. Auto Prep 200 液体工作站配标程序样品提取与前处理04大米、玉米、小麦样品准确称取5 g粉碎过的样品于50 mL离心管中,加入20 mL乙腈-水溶液(9:1)(v/v),涡旋震荡提取20 min,以7000 r/min的转速离心5 min;取5 mL上清液于试管中,加入20 mL 0.1%吐温-20的PBS缓冲液混匀,以7000 r/min的转速离心5 min,取10 mL上清液于80 mL上样管中,待用。玉米油样品准确称取5 g样品于50 mL离心管中,加入20 mL乙腈-水溶液(9:1)(v/v),涡旋震荡提取20 min,以5000 r/min的转速离心5 min;余下步骤同上。固相萃取净化条件全自动固相萃取仪Fotector Plus高通量全自动固相萃取仪固相萃取柱玉米赤霉烯酮免疫亲柱 (1500ng/3mL)淋洗超纯水洗脱甲醇表-1 固相萃取净化条件以2 mL/min的速度精确上样10 mL待测液,5 mL水清洗样品瓶,5 mL水淋洗免疫亲和柱,气推30 mL吹干免疫亲和柱,推速为80 mL/min。最后用2 mL甲醇以0.5mL/min的速度洗脱样品,收集洗脱液用Auto EVA 80 全自动平行浓缩仪于55°C、1 L/min条件下吹干,用初始流动相定容至1 mL,过滤膜上机分析。详细步骤见图-3。检测条件05
  • 玉米油品牌长寿花 首建专业研发中心
    伴随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研发在企业发展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技研发不断使企业焕发新活力,使企业持续保持有利竞争优势,推动企业长久、稳定发展。国内知名玉米油品牌长寿花自创立之初便深知科研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开启了民企研发的先河,在国内民企行业首次建立了研发中心。   据了解,长寿花在发展之初便致力研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品质玉米油。为此,长寿花不断对技术进行创新,不断建设生产线,并首开国家民营企业研发之先河建立了国内领先的专业研发中心,为我国民营企业的研发之路指明了方向。研发中心内配置了先进的研发设备,特聘专业研发人才指导研发工作,不断增强长寿花的自身研发实力 同时研发中心的建立为长寿花持续、稳定走在自主研发道路上提供了可靠保障。     自此之后,长寿花的科技研发之路越来越顺利、越走越宽广,在研发方面所投入的力量越来越大。继首个研发中心之后,长寿花又斥巨资建设了高标准的国家级实验,该实验室总面积2300平方米,主要负责油脂成品的生产检验及出厂检验。经过不断发展,该实验室的设备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安捷伦气相色谱仪、近红外分析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等120余台(套)设备,先进设备为长寿花研发人员快速提供了准确的检测数据,确保玉米油研发工作顺利、稳定进行,为长寿花持续走在行业发展前沿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科技保障。   除此之外,长寿花还为科研提供大力的资金支持,每年以不低于销售收入5%的资金投入到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研发中,保证玉米油各项科研工作有序开展,从而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品质一流的健康、营养玉米油。   长寿花创新发展在国内民营企业领域首个建立专业研发中心既开创了自己的专业研发之路,同时也为后续研发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保障,使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稳居国内玉米油行业发展前列。
  • 2015 AOAC食品及乳制品检测技术及国际标准研讨会征文通知
    A O A C 中 国 分 部   AOAC中发[2015]第002号 2015 AOAC食品检测技术最新进展及乳品检测国际标准 研讨会征文通知(第二轮)   各有关单位 :   为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交流国内外最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了解及参与AOAC国际乳品检测标准制订(AOAC SPIFAN),AOAC中国分部将于2015年4月22-24日在苏州举办&ldquo 食品检测技术最新进展及乳品检测国际标准研讨会&rdquo 。   前期论文征集工作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目前本次大会继续征集论文,请以摘要的形式投稿,会议将选编成论文集进行交流。优秀论文摘要作者将被邀请在会议上展示报告,会后将择优推荐在《Journal of AOAC INTERNATIONAL》或《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发表。   一、征文范围:   1、化学污染物检测技术(农兽药残留、毒素、重金属、非法添加等)   2、婴幼儿乳品及成人营养素检测技术、质量与安全   3、食品真伪鉴定、食品掺假鉴别及食品溯源研究最新进展   4、微生物检测技术   二、征文要求:   本次征文只接受电子稿,请以中英文摘要形式投稿,包括:题目、作者信息、摘要主体及作者简介,请勿缺项。   本次会议接受研究性论文和前瞻性综述,其中研究性论文摘要需写明研究目的、实验基本过程、研究的最终数据、实验结果及讨论等 前瞻性综述需写明研究背景、研究现状、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及讨论等。   格式要求:中文字体采用宋体,英文字体采用Times New Roman 字数500-900字 作者简介包括姓名,职称,研究方向及研究经历等。请指明通讯作者和出席本次会议的作者,并提供通讯地址和E-mail。   范例: 植物油中多种真菌毒素的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建立及污染调查分析 吴振兴*,鲍蕾,吕宁,牟志春,张雪琰,静平 (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 26600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仪,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建立了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T-2 毒素和伏马毒素B1 的检测方法。以上 9 种真菌毒素的定量下限为 0.2~1.0 µ g/kg,回收率为 73%~98%,相对标准偏差为 7.6%~15.0%。利用该方法对产自福建、上海、江苏、山东、陕西等地的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橄榄油、调和油、芝麻油等样品进行了污染调查。结果发现 3 个样品检出含有黄曲霉毒素B1,含量均低于国内安全限量 10 个样品检出含有玉米赤霉烯酮,其中 1 个花生油样品和 1 个玉米油样品的毒素含量分别高达 946.2 µ g/kg 和 1 160.1 µ g/kg。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对玉米赤霉烯酮高污染的花生油样品进行脂肪酸成分确证检测,结果发现该花生油样品实为玉米油。   作者简介:吴振兴,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检测,可附研究经历。   通讯作者:吴振兴,青岛市瞿塘峡路70号 e-mail: zhxwoo@yahoo.com.cn   出席会议的作者:吴振兴,联系方式同上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ntamination and Foundation of LC - MS /MS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Mycotoxins in Vegetable Oils   WU Zhen-xing* ,BAO Lei,Lv Ning,MU Zhi-chun,ZHANG Xue-yan,JING Ping   (Shandong Entry- 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Qingdao 266000, China)   A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ic (LC-ESI-MS/MS)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9 mycotoxins aflatoxin B1, B2, G1, G2, ochratoxin A, zearalenone, deoxynivalenol, T-2 and fumonisins B1 in plant oil was founded. The limits of quantitation of 9 mycotoxins are 0. 2 - 1. 0 &mu g /kg, the recovery ranges are 73% - 98%, and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angesare 7. 6% - 15. 0%. Peanut oil, corn oil, soybean oil, olive oil, blend oil and sesame oil samples from Fujian, Shanghai, Jiangsu, Shandong and Shanxi were detect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ree samples were contaminated by AFB1, their concentrations were below the safety limits, and ten samples were contaminated by Z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one peanut oil and one corn oil samples were up to 946. 2 &mu g /kg and 1 160. 1 &mu g /kg, respectively. The fatty acid of the peanut oil sample was detected by GC - M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ample is corn oil in fact.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Wu Zhen-Xing, senior engineer, majored in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Corresponding author: Wu Zhen-Xing, No. 70, Qutangxia Road, Shinan District, Qingdao, China. e-mail: zhxwoo@yahoo.com.cn.   The author to attend the symposium: Wu Zhen-Xing, contact information ibid.   本次大会投稿邮箱:zhangxm@aoacchina.org,投稿截止日期为2015年2月28日。   未尽事宜请联系:   张晓梅 电话:0532-80885780 13687616856   AOAC中国分部   青岛市公定分析学会   2015年1月28日
  • 食用调和油配比成谜国标讨论9年仍难产
    由于长期缺乏国家标准,商家在调和比例上混淆概念,打擦边球已成为业内&ldquo 共识&rdquo 。而从2004年就酝酿制定的国标《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直到现在还在难产中。   目前,市场上充满着香芝麻炒菜油、橄榄调和油等旗号的食用植物调和油,但其主要成分却是大豆油。这其中芝麻油、橄榄油又有多少?消费者无从得知。由于长期缺乏国家标准,商家在调和比例上混淆概念,打擦边球已成为业内&ldquo 共识&rdquo 。而从2004年就酝酿制定的国标《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直到现在还在难产中。   市场调和油大多不标配方比例   走访北京各大超市发现,各大食用油企业均有调和油产品出售。如某品牌食用调和油配料表中显示含有8种食用油,包括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芝麻油、米糠油、亚麻籽油、油茶籽油。该产品标签上有显著的&ldquo 1:1:1&rdquo 字样,但是对于这些食用油配料究竟在所购产品中的比例是多少,消费者并不知情。   其实,在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有相关规定:如果在食品标签或说明书上特别强调添加了某种或者数种有价值、有特性的配料或成分,应标示所强调配料的添加量或在成品中的含量。   探因检测方法缺失无技术支撑   市场上调和油的种种乱象为何能够长期存在?&ldquo 这是因为我国8种食用油新国标实施已多年,唯有调和油国标一直缺位&rdquo ,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会长王瑞元表示,目前我国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八大食用油产品国家标准于2004年10月正式施行,标准明确要求产品等级、生产工艺、原料产地等须在包装上标示。但是,上述法规对调和油却无任何束缚。   而业内有说法称,目前的技术下,只有调和油中成分在15%以上的油类才能比较准确地测定出来,但是很多调和油中的成分都是8~9种油,一些油的比例不到1%,而成分在5%以下就很难在机器中测定出来了。由于技术的空白,使得调和油的检测方法无法普遍运用于目前的调和油产品。
  • 对接国家新标准大商所修改大豆玉米合约
    为与9月1日起执行的大豆、玉米新国标相衔接,大商所日前发出通知,对黄大豆1号、黄大豆2号及玉米期货合约相关规则进行修改。为保持市场的稳定和连续性,修改后的合约质量标准自新挂牌合约开始执行,已挂牌合约仍执行原规则。这次大豆合约规则修改的核心内容,是根据新的国家标准将黄大豆1号定等标准由纯粮率变为完整粒率,并增加损伤粒率方面的规定。在玉米品种上,由于新国家标准采用了新的容重测量方法,容重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新玉米期货质量标准也相应进行了调整。
  • 我国现行真菌毒素检测标准概述
    1 真菌毒素标准的发展  真菌毒素是产毒真菌在粮食(或果蔬)的种植、收获、运输、储存过程中侵染粮食(或果蔬),并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真菌毒素污染谷物、饲料、果蔬,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禽生产安全。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把真菌毒素列为食源性疾病的三大根源之首。我国是真菌毒素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人们发现的真菌毒素有400多种。我国重点关注黄曲霉毒素(主要是Aflatoxin B1,AFB1和Aflatoxin M1,AFM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 A,OTA)、展青毒素(Patulin,Pat)、T-2毒素(T-2 toxin,T2)和伏马毒素(Fumonisins,FBs)等,这些毒素具有强毒性和高污染频率等特点,每种毒素的化学结构、生物毒性及适宜生长的基质不同;有些毒素会在饲用动物体内发生结构转化,以结构类似物存在动物源性食品中,危害人类健康。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这些限量标准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黄曲霉毒素M1结构式从“十五”到“十二五”,国家重点关注农、兽药等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对真菌毒素的重视较晚,相关检测技术的研究起步也晚。国家标准委员会曾提出在标准制定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积极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促使我国真菌毒素检测标准的制修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一些标准制定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检测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国有品牌树立了标杆和发展方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真菌毒素相关标准,但还需要在检测技术、作用毒理、公共危害等领域得到加强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和丰富。研究人员曾对我国真菌毒素的检测标准进行探讨,但那些被讨论过的标准很多已被废止,侧面反映了近些年来我国真菌毒素标准制定的活跃和国家的重视。  真菌毒素标准包括限量标准和检测标准。按照检测方法,可分为大型仪器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按照适用范围,可分为食品类、原粮类和饲料类。本文对我国现行真菌毒素检测标准进行了梳理、阐述和分析,根据笔者对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了解,对各类标准涉及的技术进行思考和探讨,并从应用和市场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希望能为我国真菌毒素标准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2 我国现行的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标准  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限量标准GB 2761-2017《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属国家强制执行的标准。GB 2761包括限定的毒素种类、限量、食品类型及检验方法的标准。最早的GB 2761是1981年颁布实施的,先后经过四次修订。1981年版只规定了AFB1的限量和食品种类;2005年版增加了AFM1、DON、Pat;2011版又增加了OTA、ZEN。2017版没有增加毒素种类,但对食品类型的划分更加细致。该标准没有做出受饲料行业监管、污染原粮的FBs、T-2的限定。GB 2761的修订,反映了国家对食品真菌毒素污染的重视。下边将对每种真菌毒素的现行检测标准逐一阐述和分析:  2.1 黄曲霉毒素(AF)  AF是产毒真菌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是毒性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之一。目前分离鉴定出的AF包括AFB1、AFB2、AFG1、AFG2、AFM1和AFM2等18种。1993年国际癌症研究所将AF确定为一级人类致癌物。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农作物易遭受AF污染,居民肝癌发病率较高。  GB 276l-2017规定了食品中AFB1/M1的最大限量标准及其存在的食品类别:谷物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坚果及籽类、油脂及其制品、调味品、特殊膳食用食品等6大类18小类,限量范围为0.5~20 μg/kg,其中特殊膳食用食品的限量最低。AFM1限量的食品类别分为乳及乳制品、特殊膳食用食品等2大类8小类,统一限量0.5 μg/kg。GB 276l-2017的限量明显比GB 13078-2017《饲料卫生标准》严格,但低于欧盟食品的限量要求。  AF的检测标准(见表1)包括国家标准(GB)、粮油行业标准(LS)、农业行业标准(NY)、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地方标准(DB)及食药局快检标准(KJ)等,涵盖了真菌毒素检测的所有方法。涉及的检测方法有柱后光化学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位素内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柱前衍生法等仪器分析方法和胶体金定量/定性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筛查法、时间分辩荧光定量检测技术、双流向酶联免疫法、薄层色谱法、免疫亲和层析净化荧光光度法等快检方法。  一种作物可能被多种真菌毒素污染,因此对多种真菌毒素同时检测的技术很有实际应用价值。刚刚实施的LS/T 6133-2018《主要谷物中16种真菌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采用稳定同位素内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谷物中多种毒素同时检测,该技术除了检测我国日常监管的毒素外,还可以检测其衍生物或结构类似物。  快检方法不仅仅是对实验室方法的有益补充,根据2015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国家认可的快检方法可以作为执法依据。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和国家食药总局先后颁布了8个免疫检测技术的标准。粮食行业标准率先将胶体金定量检测技术纳入标准中,之前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只是作为定性筛查的手段。2017年国家食药局颁布了三个真菌毒素快检标准,其中两个是AF的标准。这些都为免疫层析技术在农业、粮油、食药行业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标准支撑,同时也有效保障了这些领域AF的监管和检测。唯一写入GB或GB/T的免疫方法是市场应用剧减的酶联免疫,目前应用广泛的免疫层析技术只出现在行业标准中。  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订了食品和饲料中AF限量标准。我国对食品中AFB1和AFM1的最高允许量有严格规定,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主要对AF总量(B1+B2+G1+G2)做出限定。为了满足进出口的需求,SN标准是针对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检测。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标准覆盖了AF污染的大多数食品,2020年《中国药典》2351真菌毒素测定法,更是增加了药材、饮片及中药制剂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但是,一些过时检测技术的行业标准依然有效:如NY/T 1664-2008《牛乳中黄曲霉毒素的快速检测 双流向酶联免疫法》,该技术操作繁琐,专业性要求高,且只能定性检测,市面上已很难买到相应的检测试剂。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前处理复杂、当前应用很少的检测技术,依然作为第五法写入GB 5009.22-2016中。编者建议废止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一些标准。表1 我国现行标准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标准号标准名称适用样本检测方法检出限/定量限(μg/kg)GB5009.2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 族的测定乳、乳制品和含乳特殊膳食用食品第一法: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第二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三法:酶联免疫吸附筛查法。第一法:液态乳、酸奶,取样4g。AFM1:0.005/0.015; AFM2:0.005/0.015。乳粉、特殊膳食用食品、奶油和奶酪,取样1g。AFM1:0.02/0.05 AFM2:0.02/0.05;第二法:液态乳、酸奶 4g,AFM1 :0.005/0.015;AFTM2 0.0025/0.0075。乳粉、特殊膳食用食品、奶油和奶酪 1g,AFM1:0.02/0.05;AFM2:0.01/0.025 GB 5009.2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 族的测定谷物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坚果及籽类、油脂及其制品、调味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和婴幼儿辅助食品第一法: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第二法:高效液相色谱-柱前衍生法;第三法: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法;第四法:酶联免疫吸附筛查法;第五法:薄层色谱法第一法:B1:0.03/0.1;B2:0.03/0.1;G1:0.03/0.1;G2:0.03/0.1。第二法:B1:0.03/0.1;B2:0.03/0.1;G1:0.03/0.1;G2:0.03/0.1。第三法:B1:0.03/0.1;B2:0.01/0.03;G1:0.03/0.1;G2:0.01/0.03。第四法:B1(谷物、坚果、油脂、调味品样品): 1/3;B1(特殊膳食用食品):0.1/0.3第五法:B1:5 GB/T 30955-2014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饲料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B1:0.2/1.0;B2:0.2/1.0;G1:0.3/1.0;G2:0.3/1.0。GB/T 17480-2008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法饲料原料、配合饲料及浓缩饲料酶联免疫0.1LS/T 6111-2015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 胶体金快速定量法小麦、玉米、大米等胶体金定量检测2LS/T 6108-2014谷物中黄曲霉毒素B1的快速测定免疫层析法大米、糙米、玉米等胶体金免疫层析(定性)4~20LS/T 6122-2017粮油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测定 柱后光化学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粮油及其制品柱后光化学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B1: 0.5;B2: 0.25;G1: 1.0;G2: 0.5LS/T 6128-2017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粮食及其制品超高效液相色谱法B1: 0.2/0.4;B2: 0.1/0.3;G1:0.5/1.5;G2: 0.1/0.3LS/T 6133-2018主要谷物中16种真菌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小麦、玉米、稻谷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B1、B2、G1、G2:0.3/1.0NY/T 2547-2014生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1筛查技术规程生鲜乳时间分辩荧光免疫层析法0.45NY/T 2548-2014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时间分辩荧光免疫层析法饲料及饲料原料时间分辩荧光免疫层析法0.3NY/T 2071-2011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单一饲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1.0/2.0NY/T 2549-2014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免疫亲和荧光光度法饲料及饲料原料免疫亲和荧光光度法0.3NY/T 2550-2014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胶体金法饲料及饲料原料胶体金法1NY/T1664-2008牛乳中黄曲霉毒素的快速检测 双流向酶联免疫法生牛乳、巴氏杀菌乳、UHT灭菌乳、乳粉双流向酶联免疫法0.5DB 34/T 813-2008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免疫亲和层析净化荧光光度法 配合、浓缩饲料和单一饲料免疫亲和层析净化荧光光度法B1+B2+G1+G2 总量:1 DB37/T 2617-2014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 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饲料高效液相色谱法5SN/T 3136-2012出口花生、谷类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毒素B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T-2毒素、HT-2毒素的测定花生、谷类及其制品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检测方法AFB1:0.5;AFB2、AFG1、AFG2:1SN/T 3263-2012出口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残留的测定玉米、茶叶、花生果、苦杏仁、花生米方法一: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二:荧光光度法方法一:B1、B2、G1、G2:0.5。方法二:黄曲霉毒素总量:1.0SN/T 3868-2014出口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检测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花生油、芝麻油、橄榄油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B1、B2、G1、G2:1.0KJ201708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快速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及其他植物油脂等食用油胶体金免疫层析法B1 玉米油、花生油:20;其他植物油脂:10 KJ201709液体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快速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生鲜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胶体金免疫层析法0.52.2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又称为呕吐毒素,广泛存在玉米、小麦、大麦等谷物中,是污染食物的主要真菌毒素。DON破坏人和动物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胚胎毒性和致畸性。世界各国都对食品中DON做出了限量要求。GB 276l-2017规定谷物及其制品中DON的限量是1000 μg/kg,与美国对小麦的限量标准一致。而欧盟标准规定的非常细致:未加工的硬质小麦、谷物和玉米中DON的限量为1750 μg/kg,未加工的谷物(除前述之外的谷物)的DON限量是1250 μg/kg,终端销售的谷物面粉、麸皮和胚芽的DON限量为750 μg/kg,谷物为原料的婴儿食品中DON限量不得超过200 μg/kg;日本规定小麦和小麦制品的DON限定量为1100 μg/kg。  DON的检测标准有9个(见表2),包括4个LS,1个KJ,3个GB和1个SN,其中GB 5009.111-2016《食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测定》是GB 2761-2017指定的检验方法,可以检测谷物及其制品、酒类、酱油、醋中的DON及其乙酰化衍生物。与AF相比,DON检测标准的数量和方法明显减少,但DON作为粮食行业重点关注的毒素,LS占比非常大。DON的结构类似物雪腐镰刀菌烯醇(NIV)对我国中东部作物的污染较常见,但目前只有DB32/T 3205-2017《饲料中雪腐镰刀菌烯醇(NIV)的测定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提出了它的检测方法。  表2 我国现行标准中呕吐毒素检测方法标准号标准名称适用样本检测方法检出限/定量限(μg/kg)GB5009.111-2016食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测定食品第一法: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第二法: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三法:薄层色谱测定法第一法:谷物及其制品、酒类、酱油、醋、酱及酱制品取样2g,DON、3-AC-DON、15-AC-DON: 10/20。酒类取样5g,DON、3-AC-DON、15-AC-DON 5/10 第二法:谷物及其制品、酱油、醋、酱及酱制品取样25g ,DON:100/200;酒类取样20g,DON:50/100 第三法:DON:300GB/T 8381.6-2005配合饲料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薄层色谱法饲料薄层色谱法1000GB/T 30956-2014饲料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饲料原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100LS/T 6110-2014谷物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测定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法小麦、玉米等谷物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法1000LS/T 6113-2015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测定胶体金快速定量法小麦、玉米等及其粮食制品胶体金快速定量法120LS/T 6127-2017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粮食及其制品超高效液相色谱法50/150LS/T 6133-2018主要谷物中16种真菌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小麦、玉米、稻谷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DON:45/150DON-3G:7.5/253-AcDON:12/4015-AcDON:6.0/20SN/T 3136-2012出口花生、谷类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毒素B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T-2毒素、HT-2毒素的测定花生、谷类及其制品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检测方法50KJ201702食品中呕吐毒素的快速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谷物加工品及谷物碾磨加工品胶体金免疫层析法10002.3 玉米赤霉烯酮(ZEN)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及其制品。动物食用被ZEN污染的饲料会引起中枢神经中毒,妊娠期的动物则可能流产、死胎、畸胎。GB 2761-2017规定小麦(粉)、玉米(粉)中ZEN的限量为60 μg/kg,未规定以小麦、玉米为原料的玉米油、调味品等的ZEN限量。ZEN现行的检测标准有8个(表3),包括4个LS,3个GB, 1个NY,基本覆盖了市场上ZEN的检测技术。GB 2761-2017指定的ZEN的检验方法GB 5009.209-2016《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中规定的方法,适用很多检测样本:粮食和粮食制品、酒类、酱油、醋、酱及酱制品、玉米油、大豆、牛肉、猪肉、牛肝、牛奶、鸡蛋。ZEN在动物源性食品中常以代谢物玉米赤霉烯醇的形式存在,玉米赤霉烯醇对动物具有类似ZEN生物效应,但目前关于玉米赤霉烯醇的检测标准非常不完善。LS/T 6112-2015的检出限是5 μg/kg,远小于GB 2761确定的限量值,应用上没太大实际意义,但对推动检测技术和国家限量标准的改进具有积极的作用,建议放宽此类标准的检出限,给国内产品更多的市场机会。  表3 我国现行标准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标准号标准名称适用样本检测方法检出限/定量限(μg/kg)GB/T 5009.209-2016 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第一法:粮食和粮食制品、酒类、酱油、醋、酱及酱制品、大豆、油菜籽、食用植物油;第二法:大豆、油菜籽、食用植物油;第三法:牛肉、猪肉、牛肝、牛奶、鸡蛋 第一法 液相色谱法;第二法:荧光光度法;第三法:液相色谱-质谱法第一法:粮食和粮食制品:5/17;酒类:20/66;酱油、醋、酱及酱制品:50/165;大豆、油菜籽、食用植物油:10/33。第二法:10/33。第三法:1/4。GB/T 28716-2012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饲料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2/10GB/T 19540-2004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于配合饲料和饲用谷物原料第一法:薄层色谱法第二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第一法:500第二法:500LS/T 6112-2015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胶体金快速定量法小麦、玉米、大米胶体金快速定量法5LS/T 6109-2014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测定的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法小麦、玉米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法60LS/T 6129-2017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粮食及其制品超高效液相色谱5/10LS/T 6133-2018主要谷物中16种真菌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小麦、玉米、稻谷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ZEN:6/20NY/T 2071-2011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单一饲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5/10  2.4 伏马毒素(FB)  伏马毒素是串珠镰刀菌产生的毒素,包括FB1、FB2和FB3。我国主要检测FB1和FB2总量,但目前尚无食品中的FB限量标准。GB 13078-2017规定了不同饲料及原料中FB的限量,范围是5~60 mg/kg。随着检测技术的改进和国家对检测标准统一的要求,近年来FB标准废止力度较大。我国现行的伏马毒素的检测标准(表4)有6个,包括1个GB和5个行业标准,适用样本包括粮食及其制品、玉米及其制品、花生、谷物、饲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等。今年刚颁布实施的DB 36/T 1023-2018规定了饲料及其原料中FB的胶体金快速定量法,是FB唯一的现行有效的快检标准。GB(GB/T)或行标缺乏FB的快检方法,限制了FB快检技术及产品在相关行业领域的应用。  表4 我国现行标准中伏马毒素检测方法标准号标准名称适用样本检测方法检出限/定量限(μg/kg)
  • 食用油国家标准:产品必须标明是压榨还是浸出
    国大豆油(GB1535-2003)和花生油(GB1534-2003)等八大食用油产品国家标准于2004年10月正式施行,标准要求产品等级、生产工艺、原料产地等须在包装上标示。   在国标中,所有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子油的生产企业,必须在产品外包装上标明产品的生产工艺是“压榨”还是“浸出”法。压榨法是靠物理压力将油脂直接从油料中分离出来,其过程不涉及化学添加剂。从安全与环保上来看,采用物理方法的压榨油较有优势。它能够保持原料原有营养,油的品质比较纯正,但以压榨法生产食用油,出油率低,对原料的利用程度低,加工成本较高。常用于生产花生油。浸出法是采用某种溶剂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再进行高温提取,经过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后加工成成品油。浸出法制油,具有糟粕中残油少,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等优势。只要合乎国家标准,以浸出法生产的食用油,其化学成分的残留很低,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任何影响。常用于生产大豆油、玉米油、葵花子油。
  • 食用油的安全“隐患” 标准有缺陷
    目前部分食用油,存在过度脱色带来的重金属污染、违规添加香精等问题。在行业标准上,有学者介绍,部分食用油脂添加剂无质量标准和测定方法标准,有的使用者存在盲目使用的情况。   广州市民刘俊是家里的“掌勺大厨”,每天都会跟柴米油盐打交道,他家里有5口人,平均一天要消耗大约350毫升植物油。他看到某品牌植物油标注仅有“添加剂:抗氧化剂”一栏,但他担心植物油实际上还有不为人知的其他添加剂。   对此,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副会长王兴国教授称:“植物油中的添加剂只有一种,就是抗氧化剂。”南方周末记者在广州几大超市调查发现,鲁花花生油标注: “不添加抗氧化剂”,胡姬花特香花生油明确注明“不添加任何添加剂”。金龙鱼品牌的菜籽油、大豆油、芝麻油和花生调和油,鹰唛品牌的玉米油、花生油和调和油,香满园和花旗品牌的花生调和油则在标签上注明了抗氧化剂,其他食用油则没有在标签上对食品添加剂作任何说明。   据介绍,抗氧化剂能使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链免受自由基攻击引发过氧化链式反应,即不会因变质而发出油臭味。   尽管抗氧化剂是国家标准允许的添加剂,但在植物油的生产中也不是必须添加的。“除了抗氧化剂还有其他的方式来保鲜,影响氧化变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阳光、包装之类的。”暨南大学食品研究中心主任傅亮说。   但刘俊对食用油安全隐患的担心并非是杞人忧天。   脱色过度   正常工艺程序之下生产出来的植物油亦可能有隐患。   植物油精炼的过程一般包括脱胶、脱酸、脱色、脱臭和脱蜡,以过滤有害物质,消除不良气味,提高油的品质。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指出,在油脂脱臭的环节中,高温和真空的环境消除了一些有害物质,同时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聚合甘油酯等反式酸,也流失了一部分天然生育酚(维生素E)、磷脂等有益物质。 “现在食用油的颜色越来越淡了,主要是在脱色的工序中使用了活性白土的缘故。”王瑞元称业内专家一致决定将修改有关脱色的标准,植物油颜色不必太淡,以使之更符合健康需求。   据介绍,活性土主要以东部沿海地区的膨润土为原料,活性白土本身有吸附重金属离子的作用,但是如果工序不当,在进行脱色时,其吸附的重金属离子就有可能溶解在油脂里。   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肖志刚做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我国行业标准对活性白土重金属方面的规定是:重金属含量(以pb计)≤0.005%,砷含量 ≤0.0005%,在油脂脱色过程中按油重的1.5%~2%加入活性白土,则可能给油脂带来的安全危害为:重金属含量(以pb计)最高达到 750~1000微克/公斤,砷含量达75~100微克/公斤,“而重金属和砷都是对人体神经系统极为有害的物质”。   违规用香精   除此之外,国家粮油储备局无锡科学研究设计院的王岚透露,有些不法企业还会违规添加香精。   香精,也称增香剂或者香料,在化妆品、卷烟制造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在2003年第6号《葵花籽油》、《油茶籽油》、《玉米油》、《米糠油》等五项食用植物油产品国家标准中,特别标注了“不得添加任何香精和香料”。在通用的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允许油脂中使用的添加剂”条目也未把香精列入。2009年1月6日,北京市质监部门曾经曝光查处了3家食用油掺香精的不法企业:北京华德卧岩粮油商贸有限公司在生产花生芝麻调和油时加入了芝麻油香精和菜籽油香精 北京合益荣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在生产的花生芝麻调和油中加入了芝麻油香精、花生油香精、花生油专用色素 北京新盛达李记香油商贸有限公司在生产调和香油过程中加入芝麻油香精。   广州市质监局食品安全处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指出:“香精中苯乙醛、苯乙二甲缩醛等物质对人体肝脏造成很大负担,也会破坏像维生素这样的营养物质。”   标准有缺陷   国家粮食储备局无锡科学研究设计院的王岚还指出,2008年颁布的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与欧盟和日本同类标准相比,有着不完善之处。“部分食用油脂添加剂无质量标准和测定方法标准,使用者只能在无章可循的情况下盲目使用。”王岚说。   王岚指出,“目前GB2760已公布允许食用油脂中添加的添加剂共有35个种类,只有15个具有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仅占42%。”欧盟规定动植物油脂中不得含有着色剂,“GB2760标准则既没有说能用,也没说不能用”,王瑞元说。在“最大使用量”这一栏目下,有5种应用于氢化植物油和人工油脂制品的添加剂注明“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分别是生育酚、姜黄素、磷脂、山梨糖醇和辛癸酸甘油酸脂。这样在生产加工食用油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企业只能各自奉行他们自己心中的标准。   食用油脂分为天然和人工的两大类,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天然植物油。为了解决保质期过短的问题,天然油经过人工改性比如氢化、硬化跟合成,加工成为植脂末、起酥油、人造奶油、调味油和人工黄油等油类,这一过程中会用到防腐剂、乳化剂等添加剂。   据中国营养学会广东分会负责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营养科主任朱翠凤介绍,这五种添加剂都是天然活性的功能性的食品添加剂,生育酚、姜黄素具有抗氧化的作用,生育酚也就是维生素E,适量添加还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磷脂可以作为乳化剂,山梨糖醇可以防腐,辛癸酸甘油酸脂是一种特殊的食用营养脂类。她说:“这些物质适量添加的话都有它的功效,一旦过量则会影响人体激素水平的平衡和肝、肾的正常运转。”据朱翠凤介绍,这几种添加剂放在氢化油中可以增加食品的稳定性,解决了长时间难以保存的问题,像面包、炸鱼、薄脆饼干、烘焙食品和冰激凌里面都有氢化油。氢化油和人工油脂制品的主要成分是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会升高血液的胆固醇水平,增加患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美国规定食品标签上必须标明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国内没有相关规定,但是已经引起了老百姓的关注。”朱翠凤说。
  • 调和油乱象调查:占市场三成 二十年无国标规范
    调和油里有什么、有多少?这样的问题不仅令消费者困惑,实际上,连“标准”也无法回答。距今为止,食用调和油已出现了约20个年头,现雄踞三成以上食用油市场。而就是这样一种历史长、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宗油种却迟迟不见相关国标规范。与此同时,现行的、也是已实行15年的行业标准也无法回答上述问题。   “一滴橄榄油也能叫橄榄调和油”的说法属实吗?企业为什么不愿标注成分比例?国标缘何“难产”久久……调和油陷入质疑,“标明食用调和油成分比例”的呼声越来越大。   ■市场之乱   名称:哪个贵写哪个   配料:哪个便宜哪个多   在北京的几个大型超市记者看到,调和油是食用油市场的“大头”之一,往往摆满一个货架,至少占所有食用油的四成。“调和油走得最快,其次是花生油和玉米油。”超市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现在都买调和油,不是说健康吗?而且有便宜的也有贵的,选择多。”正如销售人员所说,调和油几乎占满了整个价格区间:以五升桶的产品为例,调和油既有四十余元的全油品“最低价”、七、八十元的中端产品,也不乏百余元的高端产品。   记者拿起一桶5升售价79.9元的坚果调和油询问销售人员其中坚果的比例,销售人员称:“叫坚果调和油的话,就是以花生油、瓜子油为主的油。”而事实并非如此。产品标签的配料表显示,这款油包含“大豆油、葵花籽油、花生油、亚麻籽油、初榨橄榄油、山茶籽油、核桃油、葡萄籽油”等8种油。按照《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的规定,调和油中配料排得越靠前,表明当中此成分含量越高。这也就是说,这款“坚果调和油”中含量最高的,却是与“坚果”毫不相关的大豆。无独有偶,胡姬花花生浓香调和油的“花生油”成分排在第三位、金龙鱼鱼油调和油中鱼油成分排在配料表中的倒数第二位……此外,胡姬花花生浓香调和油4升售价49.9元,是该超市所有油品中最廉价的,这种包含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在内的产品价格低过其配料表中每一种单独的油品。   记者发现,市场上多数食用调和油都是以较为廉价的“大豆油”为基油,而在配料表的后几位油的橄榄、鱼油、花生油、葵花油、坚果油等“高级油种”往往被提到产品名中。业内人士表示,调和油定价通常遵循“就高不就低”原则,哪种油贵就按哪种油起名、定价,哪种油便宜,就在配料时多添加该种油的比例,而消费者无法知晓其中不同油的比例,只能按照产品名称做一个简单区分。   “这些消费者并不清楚,还以为自己买得很值得。”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市场上调和油产品鱼龙混杂,为谋利益,不少企业在没有产品研发能力的情况下,自行进行调和油各油种的比例调配,更多调的是价格而不是营养,消费者权益因此受到侵害。”   “当下的调和油市场确实还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不能以某种油品的名称来归并到调和油名称中来,这样容易引起误导。”北京市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田鸿儒表示。   ■标准之乱   配比:企业讳莫如深   检测:国标难产之源   记者致电各粮油企业询问现售调和油配比,各家企业无一例外地拒绝向记者透露相关内容。金龙鱼等食用油行业大企业均以技术保密、没有授权不方便提供为由拒绝透露调和油产品配比。阿格利司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公司将于今年“十一”前后推出一款注明成分配比的调和油产品,而同样拒绝回答当下出售的阿格利司橄美乐橄榄葵花油等产品的成分配比。   “老百姓越来越懂健康,舍弃了吃了多年的、便宜的大豆油、菜籽油,购买橄榄调和油、花生调和油、葵花籽调和油,殊不知最后买到的还是大豆油。橄榄、花生,这些加一点,是撑身价的。”一位在粮油行业工作多年的行业人士称:“橄榄油价格是大豆油的4至5倍,花生油、葵花籽油的价格比大豆油高很多,在标准不强制标注成分比例的情况下,你说企业怎么加?”   而被数度提及的调和油国家标准已“在制定中”7年,仍尚未出台。   据了解,《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从2005年开始制定,当年10月形成征求意见稿,至今已多次公开征求专家和企业的意见。2008年,《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完成,并提交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定。直到去年8月,中国粮油学会一位负责人表示,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有望于当年底或今年上半年出台……对比市场上的其他油品,花生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第二版国标已于2003年修订完成 2008年,亚麻籽油也更新了国标 新近流行的橄榄油与油橄榄果渣油也于2009年制定相关国家标准。至此,历时七年,食用调和油的国标仍未见踪影。   就标准问题,记者连线两位负责制定标准的中国粮油学会专家,截至记者截稿,均未收到两位专家的答复。“目前食用调和油的国家标准还有部分在专家讨论中,将择机出台。”北京市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田鸿儒表示,问题正在于调和油成分配比与检测上。“为什么标准没有出来?主要原因就在检测方法上。”中国粮油协会油脂分会副会长王兴国在公开场合表示:“测定方法是油检测方法是非常困难的,油加油就是神仙都发愁。”   而中储粮近日发布的调和油检测方法或许能为检测调和油助力,据称,该方法联合专业院校与科研机构共同研发,只要是添加不低于5%的油种均可检测。然而该方法同样存在局限:“第一要求油种不能太多,第二,每一种油种含量不能太低。”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荣称。据悉,中储粮近日推出了新品金鼎3D芥花调和油,这是其注明成分配比的第二款调和油产品。“专家、消费者、行业都呼吁国标尽快出台,公布调和油的成分比例对消费者明白消费、规范企业公平竞争都有好处。”田鸿儒称。记者 邵瑞琳   名称 配料表 价格   金龙鱼 大豆油、葵花籽油、添加剂 56.9元/5升   葵花籽清香食用调和油   金龙鱼 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鱼油、芝麻油、添加剂 89.9元/5升   深海鱼油调和油   金龙鱼 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添加剂 62.9元/5升   花生浓香食用调和油   金龙鱼橄榄原香食用调和油 大豆油、菜籽油、橄榄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红花籽油、亚麻籽油、添加剂 128.8元/5升   胡姬花 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添加剂 49.9元/4升   花生浓香调和油   金鼎食用调和油 大豆油47.5%、菜籽油 41.4%、 花生油6.0%、 玉米油2.5%、葵花籽油1.0%、橄榄油0.6%、茶籽油0.6%、芝麻油 0.4%、添加剂 61.5元/5升   福临门 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米糠油、芝麻油、小麦胚芽油、添加剂 66.6元/5升   天天五谷调和油   福临门 非转基因食用调和油DHA藻油 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DHA藻油、添加剂 89.9元/5升   福临门 食用调和油 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添加剂 63.5元/5升   阿格里司橄美乐 初榨特级橄榄油、葵花油 121元/4.5升   橄榄葵花油   多力葵花花生油 葵花籽油50%、花生油50% 107元/5升   ■小链接   营养师家吃什么油?   食用调和油本是一种健康与营养相结合的食用油,但是,这种好的油品被少数不良企业随意挂名以次充好,致使食用调和油的名誉受到影响。在国家标准尚未出台之前,消费者该如何识别和选择食用油?让我们来看看知名营养师顾中一家是如何买油、吃油的。   “由于在家做饭的机会不多,我家一直用小包装的食用油,以防变质浪费。”顾中一营养师说:“在油品的选择上,我倾向于选择橄榄油。很多人对橄榄油存在误解,认为其只能用来拌凉菜,其实橄榄油的特点就是单不饱和脂肪酸特别多、油酸特别丰富、耐热性较好,所以只要避免长时间高温爆炒,都可以使用橄榄油。另外,在一些进口超市中会有芥花籽油,这种油各方面的营养价值与橄榄油相当,但在价格上要低于橄榄油,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油品。”   专家提示,一种油健康与否,主要取决于其含有的脂肪酸。根据是否含有不饱和键以及不饱和键的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长期大量进食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适量摄入对人体的健康维护是有益的。可特别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的供热比例,即“单不饱和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n6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来选择食用油。   顾中一表示,选择植物类食用油,要因人而异。不同种类的食用油在营养、口感、烟点等方面各有利弊。在购买食用油时尽量根据家中人数和食用状况买较小包装油,储存时远离炉灶等高温区域,以防变质。此外,顾中一特别提示,无论选择何种食用油,每日的控制每日摄入量是最重要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不超过25克或30克,控制食用油总量是健康的关键。”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已超过40克,其中北京居民平均每天吃油达到65克,大大超标。   常见植物油的脂肪酸构成表(百分比)   油品 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脂肪酸   大豆油 15.9 58.4 27.4   花生油 18.5 38.3 40.0   玉米油 15.4 54.6 30.0   橄榄油 13.8 11.1 75.1   棕榈油 43.4 12.1 44.4
  • 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国家标准《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征求意见稿
    国家标准计划《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 》由 TC76(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委。主要起草单位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上海市兽药饲料检测所 。《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编制说明.pdf《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征求意见稿.pdf
  • 中储粮炮轰调和油猫腻 国标缺失已八年
    8月23日,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宣布推出“金鼎”食用调和油。作为市场新兵,中储粮此次使出了必杀技——国内首个公布调和油各种原料占比配方,意图打破食用调和油市场长期混乱的局面,也为自己迅速占领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荣介绍,目前调和食用油最大的问题就是成分配比不透明,消费者缺乏知情权。“调和油生产企业通常用价格低的食用油做主要成分,将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价格高的油品仅添加很少比例,然后在商品名称上着重突出良好油品,比如橄榄调和油、茶籽调和油。但是,消费者却看不到这些调和油中各种油料具体的成分和比例。” 市场人士指出,中储粮金鼎此举意义重大,有望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带动调和油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就在今年7月,有消息称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国家粮食局将重新启动制定《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中储粮金鼎此举无疑传递出强烈的政策信号。   调和油市场乱象丛生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调和油市场消费量已经占小包装油消费总量的30%以上,终端市场上存在的调和油品种不下二十余种。   据了解,金龙鱼、福临门等大品牌凭据多年的市场深耕,在调和油市场中稳稳占据了前两名。AC尼尔森数据显示,Top10品牌占据市场72%左右的调和油份额,其余被区域品牌瓜分;金龙鱼坐稳调和油市场头把交椅,且同比增幅明显;福临门份额维持稳定,与第三品牌拉开了很大距离。   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这些调和油尽管都在名称上突出其最昂贵和最看重的油品,也会标注产品配料,但却看不到调和油所含各种油料的具体成分和比例。   业内专家认为,这释放给食用油行业的信号是,调和油生产企业往往仅将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价格高的油品放很少比例,用价格低的食用油作主要成分,却将调和油以前者来命名。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当前100元的大豆油,除去生产、包装和销售成本,只能赚3元钱,即3%的盈利。而100元的以大豆为基础油的调和油,盈利可以达到6元,即盈利6%,是纯大豆油盈利的一倍。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还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市场自然行为。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企业可能会对调和油中各原料的比例进行调节,从而出现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和讯网。   不仅于此,由于消费者缺乏对调和油各种油品构成比例的了解,导致长期误食,给身体营养均衡带来严重影响。   据了解,中储粮金鼎此次公布调和油的配方中,大豆油是主要成分,占比47.5%,而这已经是国内调和油非常理性的配方了;菜籽油是第二主要成分,点比41.4%,在目前调和油的配方中也属于较高的占比;另外添加了茶叶籽油和橄榄油等木本精华,使其含有茶多酚和橄榄多酚等抗氧化抗衰老的活性物质,添加了花生油和芝麻油,提升了产品的风味,更适合中国传统的口味习惯。   调和油国标长期缺位   我国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八大食用油产品国家标准于2004年10月正式施行,标准明确要求产品等级、生产工艺、原料产地等须在包装上标示。   首先,在国标中,所有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油品的生产企业,必须在产品外包装上标明产品的生产工艺是“压榨”还是“浸出”法。压榨法是靠物理压力将油脂直接从油料中分离出来,其过程不涉及化学添加剂。从安全与环保上来看,采用物理方法的压榨油较有优势。它能够保持原料原有营养,油的品质比较纯正,但以压榨法生产食用油,出油率低,对原料的利用程度低,加工成本较高。这种方法常用于生产花生油。   浸出法是采用某种溶剂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再进行高温提取,经过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后加工成成品油。浸出法制油,具有糟粕中残油少,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等优势。只要合乎国家标准,以浸出法生产的食用油,其化学成分的残留很低,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任何影响。此法常用于生产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   长期缺位的是调和油。   2004年新的国家食用油标准开始施行后,当时食用调和油市场的随意勾兑现象、标识混乱、名称繁杂的问题就已经引起有关部门注意,食用调和油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也顺势而提上了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的议程。   2007年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上,形成了“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送审稿》”;2008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08年10月25日,但事实上,直到今天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也始终未有见到其真面目。   如何界定调和油存分歧   据了解,在当年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对于食用调和油的命名规则,有的油脂企业提出产品名称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命名,例如花生大豆调和油,名称中所涉及的原料油由前到后比例递减,而且由两种油调制而成的调和油,其中的主原料比例应不少于50%。   还有企业认为调和油中比例最大的原料油脂超过三分之一时,可以加在调和油前成为冠名调和油,建议营养型调和油(如橄榄调和油、葵花调和油等)营养油脂超过三分之一时,加在调和油前成为冠名调和油;风味型调和油(花生芝麻调和油),以调香为主的油品则另当别论。   食用调和油究竟是以占比三分之一还是50%的油料比例来命名,迄今未有定论。这正是调和油国标长期未能出台的原因所在,标准如何定,调和油概念如何界定,这都是非常复杂而且非常专业的问题,涉及到整个行业的发展,不得不慎之又慎。   对于迟迟未能出台的《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上述业内人士称,我国始终没有一种调和油标准来规范市场行为,仅仅依靠企业自行去监管机构进行备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公布配方、推动国标出台,是所有有责任企业的共同愿望,只有这个行业做好了,每个品牌才能更好地发展,我相信所有的同行在这一点上的态度都是一致的。”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荣说。
  • 业界称一半散装香油掺假 检测不足缺处罚
    一斤纯芝麻油成本至少在18元之上,但大量流入餐馆和农贸市场的芝麻油,售价却跌破18元,有的甚至低到9元。这一发生在多地且持续多年的怪异现象,让不少品牌产品的地方经销商倍感无力。   这里所言的芝麻油,即是香油。“好的,里面有一些芝麻油 差的,直接是四级玉米油和香精,一粒芝麻不用。”曾做了近十年芝麻油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果用最廉价的办法炮制“芝麻油”,其成本可以控制在每斤4元左右,稍有规模的作坊,年利润可以达到六七十万元。   “市场丢给掺假的,芝麻扔给做饼的,往外没有出口的,回头没有种地的。”问题芝麻油在售价上的明显“优势”,让经销商担心市场进一步异化,进而影响芝麻种植。有数据显示,我国作为世界四大芝麻产地,近年来进口量正以10%逐年递增,而业界则认为实际增量可能还要高。   “我们的结论是,市场中恐怕有一半的芝麻油是有问题的,有的掺了其他油但没标明确,有的则完全和芝麻没关系。”河南某知名品牌代理商称,他们曾在2012年进行过一定范围调查,结果令人震惊——伪芝麻油和假芝麻油在市场中的份额,仍在不断提升。   “油掺油,神仙愁”,由于检测与监管上的难度,问题芝麻油较少被查处,但也不乏刑事案例出现,不过其警戒作用显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半价“香油”   即使大厂商将价格压到最低,但仍是“杂牌军”售价的两倍。而小作坊则可以做到其1/3的售价,所向无敌。   芝麻油,又名香油、麻油(下称香油),这种中国人最熟悉的调味品,在罗小军眼里,却有着完全陌生的一面——作为某知名品牌香油河南区销售人员,他发现市场中许多香油的售价低到不及他们产品价格的一半,甚至更低。   “最好的工艺,最好的芝麻,撑死也是两斤多芝麻出一斤油,传统工艺得两斤半出一斤。如果真是纯芝麻油,售价怎么可能比成本都低呢?”罗小军说如果标明是“芝麻调和油”尚能说得过去,但许多号称纯芝麻油的,售价却低得吓人。   以目前芝麻市场价7元/斤计算,纯芝麻油的最低终端售价应该在16元/斤至18元/斤左右,其差别主要由生产工艺决定:传统水代法,由于采用石磨磨制,出油率较低,其成本较高 而现代工艺的机制法,则出油率较高,但其上限也达不到50%。   而记者在河南、陕西查看的农贸市场中,450毫升装的香油(约为一斤),不少售价竟低于16元,有的甚至达到令人震惊的12元。其中不少标明是传统工艺、纯芝麻油,但也有部分标明为芝麻调和油。   这种明显“赔钱”的香油,不仅出现在农贸市场中,罗小军他们发现这些香油也大量流入饭店,生产者除了一些闻所未闻的“杂牌军”,更有附近“现场制作”的小磨油作坊。   “小作坊和管后厨的联系好,送点礼甚至直接给回扣,饭店到了夏天要做凉菜,香油的用量不少,城市周边一个小作坊的销量,都会超过我们一些县级代理商。”罗小军称他们曾考虑出大包装香油专销饭店,但高层在2012年调研后发现,不少饭店早已被廉价香油攻入。   罗小军他们则更愿意提“问题香油”而非“假香油”,因为他们认为部分标明为芝麻调和油的香油,其成分做出了相应标明,作假问题可能不大,被他们称为假香油的,则是掺的比例太高,甚至和芝麻毫无关系的“香油”。   假香油“秘籍”   “就算你亲眼看着,现场磨制,他照样可以掺假。”掺假者称,假香油的成本可以低到4元/斤。   陕西三原县拥有全国唯一的香油产业园,当地40多个注册香油企业集中在方圆两公里内。   “散的,可以给你做到10块钱,要包装就稍微高一点,拿得多咱们再商量。”4月18日上午,陕西三原县的生意人向记者报出远低于超市的价格。随后,这位生意人为记者引荐了一位香油产业园老板,也给出了相同的报价,但在记者提出想要看下生产情况时,二人婉拒并笑称:“十块钱的香油你不知道咋生产?”   在三原县,记者尝试以采购者、外地代理的身份来到多家企业门外,希望能够进到生产车间查看,但小企业几乎一律拒绝,只有一家大企业带记者进入了厂区。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那些大门紧闭的企业即使在工商、质检前来时,也不会轻易打开大门。   那些以廉价抢占市场的香油因何能够如此廉价,他们都有着怎样的制作秘籍?这一问题对于曾经的掺假者刘永山和郭建平而言,根本算不上秘密。   “冬天掺菜色拉油,夏天掺豆色拉油,掺豆色拉油的时候最好先熬一下,这样就不会凝结了。”刘永山十几年前从一个小磨坊做起,之后做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小作坊,他说自己的掺法算得上是最常见的,而更多人则用更为廉价的四级玉米油加香精、色素制作,和芝麻毫无关系。   事实上,玉米油、豆油、棉油、浓香菜油均可以和香油勾兑。而刘永山的经验是,香油的比例如果能够达到50%以上,且前期炒芝麻的时候稍微焦一些,那么在色相、味觉方面均可以不再添加香精和色素。   以最廉价的掺假,即玉米油加香精为例:四级玉米油市价大概3元/斤,而香精的价格则在20元/斤到40/斤之间,色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刘永山称一斤香精可以掺近一吨香油出来,这样的香油成本就低到了4元/斤,如果散装卖饭店,售价起码翻倍,若略加包装走农贸市场,售价则可以达到12元/斤,若再装入礼品盒,走名烟名酒店,其利润翻六七倍都不是难事。   “前三年没作假,结果一斤只赚七八毛都没市场,因为别人比我卖得便宜好几块,逼得你不得不掺,掺的比例越大越赚钱。”郭建平在鲁山县做小磨坊的时候,为了能够送入饭店,最后只好以掺假压低价格。他的观察是,稍大一点的饭店里,一天的香油用量就能达到20斤,联系几个饭店,一个月就能销出一吨,纯利润便在1.5万元左右。   郭建平还告诉记者,所谓现场磨制的小磨坊,实际上早已将掺好的油注入桶内,你盯着看根本发现不了问题,而出现在超市里的石磨,其实只能磨制芝麻酱,根本没法现场磨制香油。   产业链陷落   拼售价,更多的制造者开始掺假,甚至造假,最终导致芝麻收购价无法提升,种植者热情下降,进口增长。   在不掺假就无法进入市场的怪异逻辑下,郭建平称越来越多的作坊甚至企业已经开始放弃纯芝麻油制作,掺已经成为常态,而一粒芝麻没有造假,也开始大行其道。   “他从我这儿买色拉油,然后原价卖给饭店,那他的利润在哪里?利润就在他把从我这里买的不少色拉油变成了香油,也卖给了饭店。”河南一位市级经销商笑称,品牌经销商已经沦为造假者的供货商。   记者不仅在河南、陕西等地发现芝麻油香精,甚至在北京,产自四川的芝麻油香精也出现在农贸市场中。湖北一家生产商告诉记者,其芝麻香精年销量在一吨左右,每斤只需要60元即可运至北京。   据媒体报道,2010年时,江苏泰州、四川滕州质监部门先后查处大量掺假、造假香油,其中四川的案例曾引发公众惶恐,当地政府不得不出面澄清假香油中并不含有地沟油,此后,参与造假者被判刑。2012年,宁波一对夫妻勾兑香油被判刑。   但刑事案件似乎并未能够阻止廉价掺假、造假,除了价格上的明显优势外,某种消费心理也让问题香油的市场扩大。“很多人认为到小磨坊买香油送礼,会显得更质朴,送给对方的时候可以说这是他在那儿看着、等着现场磨制的,但实际上也一样造假。”郭建平说因为对于小磨坊而言,饭店才是他们的主要客户,而要进入饭店,造假和廉价随之而来。   业内人士分析称,中国内地自产芝麻产量每年约35万吨,进口约40万吨,总计约75万吨。其中约40万吨用于榨取香油,按照2.5∶1的出油比例,其产量应为17万~18万吨,但每年平均销量约为24万吨,存在约6万~7万吨缺口。   “就这样算都存在六七万吨的缺口,但事实是,这几年芝麻收购价一直没有大幅提升,农民的种植热情一直在下降。”某知名品牌国内营销负责人称,他们的观察是,目前餐饮行业已成为假香油重灾区,其次便是农贸市场。   “市场丢给掺假的,芝麻扔给做饼的,往外没有出口的,回头没有种地的。”三原兴邦油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安告诉记者,他们从2007年开始,率先在企业主营的传统工艺制作“张兴邦小磨香油”上打出“假一赔一千”承诺,但市场占有率增长并不明显,原因仍在掺假、制假者通过廉价占有的市场份额太大。   张安更深远的担心在于,作为与印度、苏丹、埃塞俄比亚并列四大芝麻主产区、有着2000年种植历史的中国,官方数据显示近年的进口增长每年均超10%,长期下去,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可能都会交给国外,届时无论罗小军他们采用机制压榨的知名品牌,还是像自己一样的传统工艺都会受到前后夹击:原料话语权在国外,而市场话语权则给了造假者。   “在陕西,香油在50%以上才能被卫生厅通过,但四川30%也能通过。”张安称目前各省在所谓芝麻调和油的标准方面,并没有明确规定,但审批部门会有标准不一的把关,此外不少企业虽然标明成分,但实际比例并不一定相符。   他认为国家应该加强标准制定,加强监管,通过严查掺假、造假,清理市场,捍卫餐饮安全。
  • 欧洲食品安全局否定转基因玉米致癌论
    欧洲食品安全局否定转基因玉米致癌论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大约3个月前,英国期刊《食品和化学毒物学》刊登的法国卡昂大学分子生物学家塞拉利尼等人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喂食美国孟山都公司NK603转基因玉米的实验鼠寿命比正常实验鼠短,并且前者出现肿瘤的几率更高,整个报告有图有真相,令人触目惊心,印象深刻。   这份报告一出,立刻引发轩然大波。无论是转基因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纷纷站出发表观点。如今,三个月过去了,欧洲食品安全局就此作出最终评估,彻底否定了这种转基因玉米有毒甚至致癌的研究结论。然而,转基因玉米到底是否有害的争论却并没有停止。   今年9月份,一张身上长着又大又鼓肿块的小白鼠的照片引起媒体注意,这些小白鼠正是塞拉利尼的实验品。法国24电台这样报道:   “小白鼠身上的肿块大到它体重的四分之一,科学家说这惨不忍睹的照片正是证明了转基因玉米对动物有毒。这项在法国北部一所大学进行的试验发现80%食用转基因玉米的小白鼠死于肿瘤或者器官衰竭,而吃自然生产出来的食物的小白鼠只有30%的发病率。”   法国科学家表示,正是肝脏和肾脏中的高毒素导致了小白鼠的死亡。   科学家:我们觉得这很严重,因为直到试验进行4个月尤其是第二年期间小白鼠才发病,而目前工业试验只进行3个月。   然而,欧洲食品安全局在11月28日的公告中写道,卡昂大学研究人员试验得出的研究结论不仅缺乏数据支持,而且相关实验的设计和方法都存在严重漏洞,这些问题说明,可接受的科研标准在实验中没有得到遵守,因此,没有理由重新审查先前就NK603玉米安全性所做的评估。不过,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首席科学家薛达元提出疑问,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推翻花费两年完成的试验,是否言之过早?   薛达元:一个报告,一个实验,应该要有很多的数据来支撑,人家那个实验也做了两年了,所以你要否定一个结果,起码也要做到两年时间,要重复做实验,以前怎么做现在还是怎么做,看有没有这样的问题,但是这么快就否定了,我觉得也是一个问题。   而另一方面,受到的质疑美国孟山都公司对这项试验也做出了回应。   凤凰卫视刘芳:他表示说老鼠本来正常的饮食结构当中是不包括玉米的,这次长期给它吃玉米恐怕有待商榷,另外孟山都公司也提出来说这一份科学研究必须要看整个所有取样的过程,以及他做实验的过程,孟山都公司表示说他们会关注这一个事件,实验还要多做几次才能够真正得到科学的结果。   其实,这已经不是转基因作物第一次受到怀疑。比如,对于抗虫转基因作物,有观点认为转基因抗病抗虫的功能来自于毒蛋白基因,虫吃了会死,人吃了怎么办?这听起来似乎很可怕,不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谢家建告诉记者,抗虫基因不是说所有的虫子都会被干掉,这其中有误读。   谢家建:他说的虫子都能杀死,这句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它只能杀某种特定类的昆虫,其他的一些昆虫不是这个科这个目的,它基本没有什么作用,采用的这个蛋白基因是非常专业性的,这种蛋白是来源于一种细菌,这个细菌是作为我们的一个生活杀虫剂,已经使用了70多年,这么长时间了也没有发现对人有什么坏处,对人有什么毒性或者过敏性都没有。   长期以来,一提到转基因,不少欧洲人都会报以警惕的目光,这使得转基因食品一直难以端上欧洲人的餐桌。这项实验公布于众之后,法国农业部门立即表示要加强监管。   法国农业部门:不管怎样,我们要推动提高欧盟在转基因方面的标准,我们一定要考虑到转基因作物在这方面的风险。   对待转基因食品,欧洲人的态度俨然分成了两派,双方争执不下,互不相让。对于转基因作物的利弊现在科学家似乎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薛达元更用“说不清”来总结这些争议。   薛达元:说不清楚,因为一些机构做的一些实验,说转基因对健康是有危害的,以前也有好多次,但是这个报告出来之后,后面总是被否定的,这里面一种情况就是它真的可能对健康不会有那么大的问题。第二个也可能生物技术公司比较强大,给他施加压力,有可能是这样,所以究竟是哪一种我也没有办法区别。
  • 真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步骤及检测仪器
    真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步骤及检测仪器,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大麦、小米和燕麦等谷物。其中玉米的阳性检出率为45%,*高含毒量可达到2909mg/kg;小麦的检出率为20%,含毒量为0.364~11.05mg/kg。玉米赤霉烯酮的耐热性较强,110℃下处理1h才被完全破坏。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造成动物急慢性中毒,引起动物繁殖机能异常甚至死亡,可给畜牧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玉米赤霉烯酮是玉米赤霉菌的代谢产物。1980年李季伦教授发现植物体内也存在玉米赤霉烯酮深圳市芬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CSY-YG701真菌毒素定量检测系统可快速准确检测定出玉米、大米大麦、小麦、花生、火锅底料、豆瓣酱、粮油等食品乳制品、中药材、制药原料、谷物及饲料和饲料原料中的黄***素B1、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操作简便,只需一步加样,无需标准品,无需做标准曲线,采用荧光免疫定量分析仪读数,结果准确可靠且可现场打印,准确性高度符合HPLC法的检测结果,为饲料质量安全的快速检测和控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粮油监测中心、中药材加工厂、制药厂、粮油饲料生产加工、食品加工贸易、养殖企业、面粉厂、豆制品加工生产企业、粮食局、畜禽养殖户自查、工商质监部门用于市场快速筛查等产品优势:1.仪器使用寿命长:采用高性能LED光源,金属丝杆设计,非连续工作模式,使用寿命可达10年;2.液晶触摸屏7英寸中文显示,人性化操作界面,读数准确、直观;3.本仪器具备数据储存功能,接口方式采用USB、RS232等设计,方便数据的存储和相关处理;4.自动保存检测结果,数据存储量大,内置微型热敏打印机,终身无需更换色带,可实时打印检测结果检测报告单;5.检测结果报告:可准确报告出检测项目、被测物质的浓度、检测单位、被检查单位、检验员、检测时间、检测限等信息可在触摸屏上显示,可通过仪器内置打印机输出6.支持网络通信(wifi、网络端口),可以进行数据传输功能(选配定制功能);7.内置6通道检测卡恒温孵育装置并带有温度孵育计时功能,解决不同区域温度对数据的影响;8.封闭式检测仓门设计,避免灰尘进入仪器内部,延长仪器使用寿命;9.配置齐全:所需设备、试剂、耗材一站式提供,开箱即检;10.内置标准曲线,通过ID卡导入标准曲线,无需检测时再做标准曲线,既节省了成本,也避免了操作人员与霉菌毒素的接触,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11.整机支持按客户要求定制(ODM加工及OEM项目合作)技术参数:1.激发光谱中心波长:365nm2.接收光谱中心波长:610nm 3.重复性:CV<3%4.稳定性:CV<3%5.台间差:CV<3%6.检测通道:单通道定量检测结果7.前处理:≤15分钟(根据项目而定)8.检测仪外观尺寸:350*300*160mm9.一体化拉杆箱尺寸:800*480*280mm真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步骤及检测仪器
  • 花生调和油里有多少花生油 检测机构称测不出来
    花生调和油里究竟有多少花生油 检测机构回应北青报称"测不出来"   "冠名"调和油比例检测无门   超市货架上的食用调和油配方比例往往不得而知供图/CFP      导读:橄榄调和油、花生调和油、海洋鱼油调和油、坚果调和油……市场上的调和油新品不断,但一些标称营养价值高、售价不菲的调和油,油料比例不透明让消费者选购时既困惑又有疑虑。由于缺乏检测方法,多家专业粮油检测机构表示无法检测调和油的具体配比。   市场   调和油只标名称不见比例   在各大超市食用油货架上,食用调和油品种越来越丰富,而配料表上各种油料的具体成分和比例不透明,令消费者缺乏基本的知情权。以某品牌坚果调和油配料表为例,其中就包括大豆油、葵花仁油、花生油、亚麻籽油、初榨橄榄油、山茶籽油、核桃油、葡萄籽油等成分,但这8种油的配方比例却不得而知。另一款某品牌的花生调和油,其配料表中仅标注含有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各类油的比例不详。   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金龙鱼、鲁花、胡姬花、福临门等品牌都推出了调和油产品,虽然叫法不同,配料也略微不同,但都均没有标注各配料油的比例,尤其是冠名配料油的比例。   对于各品牌角逐调和油市场的原因,玉泉路粮油市场分析师刘敬亮介绍,从价位方面考虑,一般来说,大豆油价格低,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等油品价格相对较高,而调和油价位处于二者之间,从价位上来说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现象   最贵油品冠名成"潜规则"   据了解,多数食用油企业仅仅是将其调和油的配方到相关机构进行备案,并依照要求在产品标签上"按原料配比从大到小注明使用原料的油脂名称",食用调和油市场存在的另一个"潜规则"也由此产生:在名称上突出其最昂贵油品,并以此进行冠名。而实际上,产品主要成分仍以大豆油、菜籽油等低价油占大头。   按照去年实施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明确规定,包装标签上必须标注主要成分信息,并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北青报记者发现,市场上多数食用调和油都是以较为廉价的"大豆油"为基油,而在配料表排后几位的橄榄油、鱼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坚果油等"高级油种"往往被命名到产品名称中,身价和档次也因此提高了不少。   以同样是5升包装的海洋鱼油调和油、第二代金龙鱼调和油为例,在前者配料表里10种成分中,前三位是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鱼油仅占第6位 后者8种成分配料表里,前三位是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但在卖场里,每桶海洋鱼油调和油要比普通二代调和油贵20元左右。   《标签通则》规定:如果在食品标签或说明书上特别强调添加了某种或者数种有价值、有特性的配料,应标示所强调配料的添加量。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益海嘉里方面曾公开回应,旗下的金龙鱼深海鱼油的含量约为1.4%-1.8%,但这一数值并未标注在产品外包装上。   "当下的调和油市场确实还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不能以某种油品的名称来归并到调和油名称中来,这样容易引起误导。"北京市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田鸿儒表示。   追访   专业机构难测调和油配比   北青报记者致电各粮油企业询问现售调和油配比,各家企业无一例外地拒绝向记者透露相关内容。金龙鱼等食用油行业大企业均以技术保密、没有授权不方便提供为由拒绝透露调和油产品配比。   那么权威检测机构是否可以鉴定某种调和油中的成分?近日,北青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致电国家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工作人员表示,油料配比是企业自己的事,质检中心可以检测出调和油中过氧化值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地沟油都很难检测出油料比例,更何况调和油".   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工作人员称,该部门仅负责起草粮油标准,检测问题可咨询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而该院科研人员也回绝了北青报记者送检的要求,"我们有检测设备,但还得有检测配方比例的技术方法,这事仍然在科研阶段,是很复杂的一套体系。比如说将康师傅的水和冰露倒在一起,很难通过仪器设备进行区分。"另一家食品领域第三方检测机构也表示无法对食用油配比进行检测。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副会长王兴国也表示:调和油的检测是非常困难的,"油加油就是神仙都发愁".为什么食用调和油新国家标准没有出来?主要原因就是检测方法。   探因   调和油盈利是纯大豆油一倍   强大的宣传攻势、促销广告冲击,让很多消费者选购食用油时更多的是关注价格,而忘记看配料表。正在超市选购花生油的王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有一次看到花生调和油促销,5升装的比普通花生油便宜了30元,但买回家后吃起来却没有一点花生油香味,后来就不考虑调和油了。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于调和油配方比例的不明确和质疑,食用调和油的销量正在衰退。AC尼尔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作为国内第一大食用油消费品类,2010年调和油占比40.6%,2011年下降到37.1%,2012年下降到33.7%,已经连续两年下滑。   但对于很多品牌而言,调和油的利润仍要远远高于普通的大豆油,这正是近年众多企业投身调和油品类,市场份额逐渐扩大的缘由所在。曾有报道指出,例如100元的大豆油品,除去生产、包装和销售成本,只能赚3元钱,即3%的盈利。而相比较调和油而言,100元的以大豆油为基础油的调和油,盈利可以达到6元,即盈利6%,是纯大豆油盈利的一倍。   标准   成分配比有"行规"没"国标"   继食用油市场新兵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旗下正式推出两款注明成分配比的调和油后,近期一家橄榄油企业也率先在国内市场标注出橄榄油和果渣油比例,据该公司总经理杜先生介绍,在西班牙等国的调和油市场,标注成分配比的做法非常普遍。在现行法规缺失情况下,希望行业内有更多公司加入公布配比的队伍中。   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国家尚未制定出统一的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更没有对调和油配料比例作出统一要求,目前各个企业采用和执行的都是企业标准。   据了解,食用调和油最早是标注各成分所占比例的,如金龙鱼第一代调和油标注了"97%的大豆油、2%的菜籽油、0.5%的芝麻油、0.5%的花生油".但由于调和油尚无国标的强制规定,随着生产企业和调和油品类增多,渐渐就不标注油中各成分量比例。   现行的《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从2005年开始制定,当年10月形成征求意见稿,至今已多次公开征求专家和企业的意见。2008年,《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完成,并提交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定。虽然有专家近期也表示标注成分比例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但历时七年,食用调和油的新版国标仍未见踪影。   业内人士指出,专家、消费者、行业都呼吁国标尽快出台,公布调和油的成分比例对消费者明白消费、规范企业公平竞争都有好处。
  • 调和油调出橄榄油 不法厂家玩花招
    橄榄油在中国消费量快速增长,不法厂家开始玩花招   “不能什么都山寨,一桶油里加一点点橄榄油弄成‘调和橄榄油’,以低廉的价格争抢正规橄榄油市场,这样下去会毁掉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橄榄油行业,最后吃亏的还是广大消费者。”深圳巨万阳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进锋拿着在市场上买到的山寨橄榄油直摇头,“希望消费者能睁大眼睛抵制‘山寨橄榄油’!”   “调和油”调出山寨橄榄油   几乎一夜之间,深圳超市里,冒出了很多品牌的“橄榄调和油”。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一下子搞不清橄榄调和油与橄榄油的区别,受橄榄调和油价格低廉的诱惑,将调和油误认为是橄榄油买回家。   “尽管有橄榄的字样,调和油与橄榄油完全是两码事。”林进锋说,调和油的组成油料由三四种到八九种不等,各品牌调和油对构成油料成分标注得比较详细,却没有一个调和油品牌在标签上标注了各种油料的配方比例。   记者在多家超市采访发现,橄榄调和油与目前市场上的调和油乱相有很大关系。由于调和油没有行业标准,一些企业将多种材料合在一起搞成的调和油只强调一种油的名称。如某种花生浓香调和油的配料中就标注了大豆油、玉米油、菜子油、花生油、芝麻油,只笼统以花生调和油取名,对各种油的比例却忽略不提。一些二三线调和油品牌除了在名字上标注了是哪种调和油外,甚至都没有标注其他油料,也就更不知道各种油所占的比例是多少了。   “现在出现的橄榄调和油,玩的就是调和油在原材料配方上的花招。”林进锋说,由于食用调和油缺乏明确的国家标准,使得市场上流通的调和油具体成分让人无法明晰。高端的橄榄调和油和茶籽调和油里面橄榄油和茶籽油的成分能占到多大比例,消费者完全无法知道。   专家告诉记者,市场上的茶籽油或橄榄油每吨的价格在4万元左右,而棕榈油或者大豆油的价格在每吨6000~8000元。2009年国内消费油脂2300万吨,棕榈油进口800~900万吨,中国菜籽的产量的1200~1400万吨,菜籽油的产量是200~300万吨,大豆每年大约有800万吨用于榨油,产量为150~160万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油类中大多都是标称大豆油或菜籽油,却很少见棕榈油产品,那进口的棕榈油都去了哪里?因为基本上都掺兑做了调和油,是调和油中主要的成分。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的餐馆用油基本都是棕榈油,占到70~80%。   富裕人群青睐“液体黄金”   调和油争打“橄榄”牌的背后,与国内富裕人群越来越喜欢食用橄榄油密切相关。随着国人对食用油的重视,橄榄油在中国的消费量快速增长。   据介绍,目前世界橄榄油主产国集中在地中海沿岸国家,主要为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突尼斯、土耳其、叙利亚、摩洛哥,这7个国家橄榄油产量占世界橄榄油总产量的90%。西班牙、意大利、希腊为世界最大的三大橄榄油生产商和出口商。西班牙橄榄油产量居世界之首,但出口量排在世界第二位,居意大利之后 意大利橄榄油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却是最大消费国、最大的出口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进口国。全世界橄榄油的年产量目前只有250万吨左右,而我国目前的花生油、大豆油等草本植物油年产量已经超过1700万吨。橄榄油因其产量和上佳的营养成分成为世界稀缺资源。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橄榄油品牌有几十个,价格差异却是非常明显的。一位从事橄榄油业务的人士披露,与橄榄调和油市场的混乱相比,橄榄油市场也是有过之而不及。橄榄油国标于2009年10月份开始实施,然而很多消费者还是很容易被误导。橄榄油的等级一共有8个,最高等级的为特级初榨橄榄油,价格相对较高。   制定标准规范橄榄油市场   “将棕榈油里添加一点橄榄油后号称是调和橄榄油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们希望加快橄榄油行业标准制定,认真维护橄榄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林进锋说。   中国是调和油的发源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调和油只有企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2008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但至今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仍未出台。   对于食用调和油市场目前的乱相,业内人士表示,不公开调和油比例是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行为,鱼龙混杂的贴牌企业、小作坊以次充好、随意勾兑,扰乱了食用调和油市场,最终将伤害食用油行业的整体利益。标准缺失甚至可能带来行业风险,奶粉界的三聚氰胺就是前车之鉴。   相关链接   橄榄油的等级分类   1.特级初榨橄榄油:酸度不超过0.8的特级初榨橄榄油是质量最好的橄榄油。用橄榄鲜果在24个小时内压榨出来的纯天然果汁经油水分离制成。其压榨方法采用纯物理低温压榨方法,无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生化指标和感官特性也必须达到相关标准。   2.中级初榨橄榄油:榨取获得的橄榄油酸度不超过2.0,符合规定的食用标准。   3.初榨油橄榄灯油:榨取获得的橄榄油酸度大于2.0,只用于提炼精炼橄榄油。   4.精炼橄榄油:用低级初榨橄榄油提炼的无色无味的橄榄油。酸度不超过0.3。   5.混合橄榄油:精炼橄榄油与初榨橄榄油不同比例的合成油,酸度不超过1.0。   6.粗提油橄榄果渣原油:不能食用,可提炼精炼橄榄果渣油。   7.精炼油橄榄果渣油:用橄榄果渣油原油提炼的酸度不超过0.3果渣油。   8.混合油橄榄果渣油:精炼橄榄果渣油和初榨橄榄油混合油,酸度不超过1.0。
  • 特色应用(二) | SPME-GC-MS/MS研究不同储藏年份玉米风味物质差异
    风味物质是粮食作物食用品质和营养价值的重要衡量指标。小麦、玉米等谷类作物在储藏过程中的品质劣变与其风味物质含量密切相关。岛津中国创新中心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杨永坛研究员团队合作,基于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MS)对玉米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玉米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与储藏年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由此可构建玉米储藏年份的分类模型,为玉米储藏品质的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手段。研究成果以“SPME-GC-MS/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不同储藏年份玉米风味物质差异”为题,已发表在《粮油食品科技》期刊。背景介绍粮食在贮藏期间会受到温度、湿度、微生物等环境因素影响,其食用品质和营养价值也会随着储藏时间延长而发生改变。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储备粮的重要组成。由于玉米原始水分含量相对较高,同时内部富含脂肪,其相较于其他粮食品种储藏稳定性较差,易发生品质劣变,进而影响其种用、食用和加工品质。因此在玉米收购入仓和轮换出库前对其储藏品质进行评估十分必要,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挥发性风味物质是影响玉米食用和加工的主要因素之一,风味物质的类型、含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玉米的风味。玉米储藏过程中风味物质含量变化间接反映其品质改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通过测定玉米中典型挥发性风味物质对其进行品质鉴别。已有多项研究发现玉米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受不同储藏条件的影响,但尚未阐明不同储藏时间玉米的特征差异物质。固相微萃取技术能对含量较低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富集,在挥发性物质检测中具有方便、灵敏、高效的优点,在食品风味物质检测领域应用广泛。本研究以吉林地区2019—2022年收获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MS)对玉米储藏过程中的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进行数据分析,阐明不同储藏年份玉米的特征差异物,建立玉米储藏年份判别模型。以期为玉米储藏品质的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手段,更好地指导储备玉米科学储存与适时更新轮换。研究内容本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TQ系列),搭配专属型风味物质多反应监测(MRM)数据库,对玉米样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图1为某采收自2019年的玉米样品的总离子流图,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共129种,包括醛类、醇类、酯类、酮类、苯系物、杂环类、酸类、醚类、烃类和酚类化合物共10类。检出化合物中醛类物质种类最为丰富,共检出26种,其次为醇类物质和酯类物质,分别检出23种和17种。对不同储藏年份玉米中各类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酸类物质在玉米中相对含量最高,是玉米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发现不同储藏年份玉米中风味物质相对含量发生了变化,需进一步探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图1. 2019年玉米样品总离子流色谱图为明确风味物质含量与玉米储藏年份之间的关系,对不同储藏年份玉米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PCA分析。从图2(A)可以看出,不同储藏年份玉米呈一定的聚类趋势。其中2019年和2022年储藏玉米区分度较为显著,表明该模型对储藏年份相差较大的样品区分能力较强。对不同储藏年份的样品组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如图2(B)所示,表明每个年份的样品组与其相应年份的样品组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图2. 2019—2022年玉米风味物质的统计分析结果: (A) 主成分分析得分图 (B) 皮尔逊相关分析为进一步直观体现不同储藏年份玉米的风味物质特征,对检测数据进行了PLS-DA分析。如图3(A)所示,4个储藏年份的样品分别聚为一类,表明不同年份间玉米的挥发性化合物差异显著。利用5倍交叉验证对PLS-DA模型的预测精确度和拟合度进行验证,结果如图3(B)所示,使用3个组分时,模型的R2=0.98,Q2=0.96,预测精确度为1.0,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按照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大于1的标准,共筛选出47种关键差异化合物。图3 2019—2022年玉米风味物质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 (A) 三维PLS-DA得分图 (B) 不同组分数下PLS-DA分类性能 (C) VIP值图进一步比较不同年份间玉米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可以看出有6种挥发性化合物出现规律性变化。其中,1-辛烯-3-醇、丁酸橙花酯和2-正戊基呋喃3种化合物含量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如图4(A)~(C));此外,DL-泛酰内酯、辛酸甲酯和2-乙酰基呋喃化合物的含量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如图4(D)~(F))。图4. 不同储藏年份玉米特征风味物质箱线图结论基于岛津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建立玉米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方法,对2019至2022年收获东北地区玉米样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采用PCA和PLS-DA方法对不同储藏年份玉米的风味物质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在不同年份的玉米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化合物,根据检出的差异化合物在不同储藏年份玉米中的含量分布构建分类模型,将为不同年份玉米的储藏品质动态监测提供参考,以更好指导储备玉米的科学储存与适时更新轮换,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节粮减损具有重要意义。岛津多功能自动进样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参考文献:[1] WANG S, CHEN H, SUN B. Recent progress in food flavor analysis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 [J]. Food Chemistry, 2020, 15(315): 126158.[2] 徐瑞, 李洪军, 贺稚非. 玉米冻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及主成分分析[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45(1): 210-218. XUN R, LI H J, HE Z F. Change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volatile compounds in corn ears during frozen storage[J]. 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 2019, 45(1): 210-218.[3] 李云峰, 范競升, 陈冰琳,等. 3个甜玉米品种在不同储藏条件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1, 42(03): 33-44. LI Y F, FAN J S, CHEN B L, et al. Changes of soluble solid contents and volatile flavor components of three sweet corn cultivars under different storage condition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21, 42(03): 33-44.[4] 郭瑞, 李盼盼, 张晓莉, 等. SPME-GC-MS/MS 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不同储藏年份玉米风味物质差异[J]. 粮油食品科技, 2024, 32(3): 179-186. GUO R, LI P P, ZHANG X L, et al. Diversity analysis of volatile flavor compounds of corn with various storage years based on SPME-GCMS/MS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ereals, Oils and Foods, 2024, 32(3): 179-186.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哪些方法将纳入检测标准?
    近期,“罐车混用”事件再次将食用油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油罐车在未经彻底清洗的情况下,从运输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转而装运食用油,导致食用油可能遭受化工残留物的污染。有专家表示,长期摄入含有这些化工残留的食用油,可能导致人体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但消费者很难分辨出来。早在2017年,就有公开报道指出,在对国内市场上包括海天、老干妈等在内的10多款畅销油辣椒产品进行测评时,均发现了不同程度的成分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矿物油超标、含有谷氨酸钠、多环芳烃化合物、增塑剂以及增味剂等。其中,食品用油中检测出矿物油超标成分的情况尤为引人关注,甚至有人质疑这是否意味着食用油曾与燃油发生过接触。矿物油污染物主要分为矿物油饱和烃(MOSH)和矿物油芳香烃(MOAH)两种。它们的来源多种多样,一方面可能来自食品加工过程中辅助剂、添加剂的使用,以及机器油和润滑油的污染;另一方面,也可能源自用于储存和运输食品的黄麻袋、回收纸板以及印刷油墨产品。而本次事件的问题,就在于运输过程中发生了污染。众所周知,在食品安全领域,“标准先行”是至关重要的原则。此次安全事件的爆发,再次将食用油的安全检测标准推向了风口浪尖。小编也将正在实施的食用油产品国家标准进行整理,发现在产品标准中检测指标包含感官指标、理化指标、 污染物指标、营养成分指标、其他指标等。其中,污染物指标中并未对矿物油成分进行规定。标准主要检测项目GB 1535-2003《大豆油》感官指标:色泽、透明度、气味等理化指标:酸价、过氧化值、碘值、皂化值、水分及挥发物、不溶性杂质等污染物指标:重金属、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苯并芘、塑化剂、多环芳烃、反式脂肪酸、溶剂残留等营养成分指标:脂肪酸、维生素E、多酚类物质等其他指标:转基因成分、风味物质等。GB 1534-2003《花生油》GB 1536-2004《菜籽油》GB 1537-2003《棉籽油》GB 10464-2003《葵花籽油》GB 11765-2003《油茶籽油》GB 19111-2003《玉米油》GB 19112-2003《米糠油》GB/T 8235-2008《亚麻籽油》GB/T 8233-2008《芝麻油》GB/T 1537-2019《棉籽油》GB/T 18009-1999《棕榈仁油》GB/T 15680-2009《棕榈油》GB/T 22327-2019《核桃油》在现行的食用油检测标准中,GB 2716-2005《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也只对:重金属、黄曲霉毒素、苯并芘进行规定,未提及矿物油成分检测。GB4806.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中明确提出: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在与食品接触时,迁移到食品中的物质水平不应危害人体健康。GB/T37514-2019《动植物油脂 矿物油的检测》,GB/T 37514-2019中对矿物油的检测方法采用的是皂化法和氧化铝薄层色谱法,两种方法检出限在0.3-0.5%左右,不能检测出食用油中微量矿物油的残留。SN/T 4895-2017《食品接触材料纸和纸板食品模拟物中矿物油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采用的是气相色谱法,水基模拟物检出限为0.08mg/L,能够检测出接触材料迁移到食品中的衡量矿物油,但不适用于食用油检测。那么如何检测出食用油中的矿物油残留?那些方法有可能会被纳入标准呢?小编也将常用的食品中矿物油检测方法进行整理:(一)皂化法:利用矿物油不能皂化而食用油可皂化的特性,将样品与碱液共热,经过一系列处理后,观察是否有不皂化物存在。(二) 气相色谱(GC):对样品进行前处理,提取其中的烃类物质,然后注入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利用不同物质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和分离效果的差异进行检测。应用较多的是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FID是唯一可以做到对所有矿物油组分响应几乎完全一致的检测器,且重复性好,定量准确。(三) 高效液相色谱(HPLC):样品处理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离检测,根据化合物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实现分离和检测。(四)红外光谱:制备样品的红外光谱,对照标准图谱,判断是否存在矿物油的特征吸收峰,矿物油和食用油在红外光谱中的吸收峰存在差异。(五)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HPLC-GC-FID):简化了前处理步骤,降低了样品被污染的风险,提高了检测效率,因此该方法是目前公认的检测食品中矿物油较为理想的方法。(六)二维气相色谱:相较于气相色谱法,全二维气相色谱法前处理更简单,检出限更低。(七)质谱:质谱分析能够识别和定量分析矿物油样品中的化合物组分,通过电离和分离来获得样品中各组分的质量信息。其中气相色谱-质谱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联用法,在婴幼儿产品、食品接触材料中的方法探究较为完善。(八)核磁共振法:核磁共振法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以用于分析矿物油在食品中的含量。该方法利用核磁共振仪器对样品进行扫描,并通过分析峰的积分面积或峰高来确定矿物油的含量。NMR方法非常准确且快速,无需样品前处理,适用于大规模食品样品的快速分析。针对油罐车混用事件,为了切实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安全,矿物油作为食用油中可能存在的化工残留物,其检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针对食用油中矿物油污染物的定量测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尚不完善,相关部门已经着手加快制定更为具体的定量测定标准,上述提到的多种检测方法极有可能成新国标中的新方法!关于本次事件涉及的食用油标准方法,仪器信息网还将持续跟踪报道,敬请关注!————————————————————————————————点击图片 免费报名近期,“罐车混用”事件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油罐车在未经彻底清洗的情况下,从运输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转而装运食用油,导致食用油可能遭受化工残留物的污染。本次粮油会议特别设立了“粮油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专题,其中对食用油中矿物油的检测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届时,我们将特别邀请行业专家及相关厂商技术人员参与本次网络研讨会,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检测技术呈现给大家。
  • 德国元素:成功助力科学攻坚,提升玉米蛋白含量
    如今,玉米已成为世界上最高产的农作物之一,全球年产12亿吨,中国年产2.7亿吨。其中,70%的玉米都是用作饲料,玉米产量高,有效能量多,是最常用且用量最大的一种饲料,故有“饲料之王”的美称。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不断增加,玉米的消费量也日益增加,致使近年来玉米进口量也不断提升。由于普通玉米籽粒蛋白含量较低,大部分杂交种籽粒蛋白含量不到8%,因此饲料中需要补充大豆蛋白,然而大豆严重依赖进口,这些成为了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卡脖子”问题。如果普通玉米蛋白含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相当于中国可以少进口近800万吨大豆!因此,提高玉米蛋白含量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也是保障我国畜禽养殖业和饲料加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团队于2012年开始进行玉米高蛋白供体材料的寻找、蛋白含量测定、遗传分析以及群体构建。此外,研究团队在三亚南繁基地进行了大规模田间试验,将野生玉米高蛋白基因Thp9-T杂交导入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生产栽培品种郑单958中,可以显著提高杂交种籽粒蛋白含量,表明该基因在培育高蛋白玉米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能。同时,在减少氮肥施用条件下,可以有效保持玉米的生物量以及植株和籽粒中氮含量水平,这对于在低氮条件下促进玉米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德国元素elementar rapid N exceed 杜马斯定氮仪为巫永睿研究组的玉米蛋白研究提供了精准的蛋白质含量测定。“德国元素elementar的杜马斯定氮仪准确的测定了我们研究材料的蛋白表型,对于我们克隆野生玉米高蛋白基因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巫永睿课题组德国元素elementar在杜马斯快速定氮分析仪的研发脚步从未停歇。自1964年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杜马斯定氮仪后,公司响应食品、农产品、饲料等样品的分析需要更大样品量的需求,于1989年,进一步推出了全球首款克级样品量的杜马斯定氮仪。逐步推动了杜马斯定氮法在法规中的应用。如今,国际上(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已经将杜马斯定氮法应用在食品、饮料、宠物食品、饲料和肥料等领域。1964年,德国元素elementar第一台杜马斯氮/蛋白质分析仪德国元素elementar杜马斯定氮仪rapid N exceed® 杜马斯定氮仪经济型氮/蛋白质测定解决方案rapid N exceed® 快速氮/蛋白质分析仪,对重量高达1克的样品,仍能准确测定氮或蛋白质的含量。新型EAS REGAINER催化剂可确保在不消耗还原金属的情况下结合燃烧后过量的氧气。EAS REDUCTOR管(还原管)的寿命可处理高达2000个样品。rapid MAX N exceed 杜马斯定氮仪高通量、高灵活性氮/蛋白质测定解决方案rapid MAX N exceed 利用不锈钢坩埚进样,可容纳高达重量为5g或体积为5ml的样品,同时具备自动除灰功能。且可以选择氦气或氩气作为载气。直立的坩埚设计可确保任何液体样品的最佳燃烧,如:牛奶、啤酒、软饮、果汁、酱油等,与独特的二级燃烧技术相结合,可为您提供可靠的、无基质效应的测试结果。德国元素Elementar 在125年前(1897年),就一直致力于元素分析领域的发展,并于1904年,成功研发并推出第一台元素分析仪。1923年,Fritz Pregl凭借Heraeus(德国元素的前身)分析技术,在微量元素分析基础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作为引领元素分析的技术主导者,德国元素Elementar 历经125年的传承和创新,德国元素研发并推出了满足各个领域分析需求的元素分析仪。
  • 接触霉变玉米后女子肺部长满黄曲霉菌,毒性极强的黄曲霉毒素该如何鉴别?
    12月8日早间,“女子接触霉变玉米后肺部长满真菌”冲上热搜第一。据人民网,一23岁女子前段时间回老家帮忙收玉米,事后连续1个多月咳喘不止。经医生检查,她的肺部长满了黄曲霉菌,引发了真菌感染。该女子回忆,当时她在无防护措施情况下收玉米,有些玉米可能淋雨霉坏。[1]什么是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代谢产物。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在各类食品中,花生、花生油、玉米污染最严重。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剧毒的致肝癌物质,人摄入大剂量的黄曲霉毒素后可出现肝实质细胞坏死、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肝脂肪浸润及肝出血等急性病变。事实上,世界范围内有多次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事件,非洲的霉木薯饼中毒,印度的霉玉米中毒,肯尼亚黄曲霉玉米污染事件… … 所以把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控制在安全值以内,也是各国都在严格把关不敢松懈的事儿。[2]怎么鉴别食物中是否黄曲霉素超标?首先是快速识别,黄曲霉素是很苦的,食用花生、核桃等食物时如果感觉很苦,马上吐出来,并漱口。此外,睿科集团建立了Fotector Plus高通量全自动固相萃取仪测定玉米、大米和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分析方法,供广大食品检测客户参考。试样经过70%甲醇水溶液提取,提取液经离心、稀释后用含有黄曲霉素特异抗体的免疫亲和柱自动净化。用20mL水淋洗柱子将免疫亲和柱上的杂质除去,以甲醇洗脱免疫亲和柱。将洗脱液在50℃条件下氮吹干,用1mL初始流动相定容,经高效液相色谱仪上机分析。图-1.4种黄曲霉毒素的结构式下文参考GB5009.22-2016《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中第三法,采用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建立了复杂粮油样品基质中黄曲霉毒素高灵敏度的前处理和分析方法,得到四种常见粮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加标回收率在83-100%之间,RSD值小于5%。1.标准曲线配置使用睿科Auto Prep 200全自动液体样品处理工作站可实现标准品的全自动化配置,可将购买的混合标液(1000ug/L)通过工作站的直接稀释模式,配置成浓度为10ug/L的工作中间液,紧接着可通过程序设置,吸取该工作液,配置一条浓度分别为0.5ug/L,2.0ug/L,5.0ug/L,25ug/L和100ug/L的标准工作曲线。图-2. Auto Prep 200 液体工作站配标程序2.样品提取与前处理花生油样品前处理准确称取5g花生油样品于50mL离心管中,加入20mL甲醇-水溶液(7:3)(v/v),涡旋震荡提取20min,以7000r/min的转速离心5min,取4mL上清液于80mL玻璃上样管中,加入23mL 0.1%吐温-20的PBS缓冲液混匀,待用。(此处以花生油样品前处理为例,玉米粉、大米样品操作步骤同上)固相萃取净化条件全自动固相萃取仪Fotector Plus固相萃取柱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柱(Romer,60 mg/3 mL)淋洗超纯水洗脱甲醇表-1 固相萃取净化条件以2mL/min的速度精确上样27 mL待测液,10mL水润洗样品瓶,10mL水淋洗免疫亲和柱,气推30mL吹干免疫亲和柱,推速为80mL/min。最后用2mL甲醇以0.5mL/min的速度洗脱样品,收集洗脱液用睿科Auto EVA-60全自动平行浓缩仪于50°C、2psi条件下氮吹干,用初始流动相定容至1mL,过滤膜上机分析。详细步骤见图-3。图-3. Fotector Plus 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净化方法3.样品测试油样加标测试取空白花生油样5g,添加2ug/kg的黄曲霉毒素G2、B2、G1和B1的标准品,进行上述步骤的前处理净化,样品回收率如下表-2所示:表-2添加水平为2ug/kg花生油样的回收率大米样品加标测试大米中添加水平为2ug/kg的黄曲霉毒素G2、B2、G1和B1的回收率结果:表-3添加水平为2ug/kg大米的回收率结果玉米样品加标测试玉米中添加水平为2ug/kg的黄曲霉毒素G2、B2、G1和B1的回收率结果:4.注意事项由于黄曲霉毒素在紫外光照射下不稳定,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该避免紫外光和太阳光的照射。谷物中离心完成后,不可放置过长时间,否则谷物容易重新吸水,可能导致提取液的浓度过高,使样品的回收率偏高,影响测试结果。固相萃取进行提取液净化前,特别对于偏酸或偏碱性样品,应用PBS缓冲溶液(pH=7.4)进行稀释后上机,否则可能会导致回收率偏低。5.总结净化
  • 中国批准进口巴西转基因玉米
    北京时间11月6日晚间消息,据巴西当地媒体报道,中国已批准从巴西进口转基因玉米,双方官员将在未来几小时内签署一项正式协议。   巴西发行量最大报纸《圣保罗之页》(Folha de Sao Paulo)的记者从中国报道了这一消息。但巴西农业部代表称,他们不能证实这一报道。   中国目前主要从美国进口玉米,但今年8月首次批准从阿根廷进口转基因玉米。巴西也一直在努力应对中国方面对植物检疫问题的担忧,试图证明当地作物没有病虫或真菌风险。   虽然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商,但预计仍将扩大粮食进口,以满足迅速增长的中产阶层的需求。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12-13种植季中国进口了300万吨玉米,预计2013-14种植季进口量将增至700万吨。   与此同时,过去十年巴西的玉米产量增长了60%,2012-13种植季的产量达到了8000万吨,远远超过了国内所需。   巴西农业部预计中国最终每年将从巴西进口至多1000万吨玉米,尽管2013-14种植季的进口量可能较小。
  • 食用调和油配方不明,盼“国标”出台
    市场上的调和油配料表只标成分而无具体占比  今年以来,食用调和油涨价一波接着一波来袭,油脂企业将原因归于成本上升,但消费者却始终不知道究竟是哪种油料的成本涨了,又涨了多少。23日,中储粮率先公布了自己食用调和油的成分比例,并“炮轰”行业存在的不透明现象,呼吁食用调和油标准早日出台。   “市场上大部分的调和油都是打着好油脂的幌子,实际却掺杂了低价油脂。”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荣说。   王庆荣指出,目前食用调和油最大的问题就是成分配方不透明,老百姓缺乏知情权。很多企业所谓的调和油,只是一个概念,添加了很少量的良好品种,就可以叫橄榄调和油、花生调和油或叫茶籽调和油,而实质上其中却掺杂了大量的低价棕榈油和棉籽油。而因为所谓的配方“保密”,消费者并不知调和油的具体成分。   “100元的大豆油,除去生产、包装和销售成本,只能赚3元钱,而100元的以大豆为基础油的调和油,盈利可以达到6元,是纯大豆油盈利的一倍。”王庆荣说道。   在大曝行业“潜规则”的同时,中储粮还首次公布了自己的调和油配方,将其新上市的金鼎调和油的8种成分比例全部公开。“以后我们会将自己所有油脂产品的比例对外公开,让消费者一起监督。”中储粮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比中储粮调和油的比例,消费者就可以大致核算出每升调和油的成本,进而判断该产品是否存在“暴利”和企业涨价是不是合理。   此次中储粮公布食用调和油配方,再次引起了业界对出台“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的讨论。   “食用调和油究竟是以占比三分之一还是二分之一的油料来命名,迄今没有定论,这正是调和油国标长期未能出台的原因。”粮油学会会长王瑞元介绍,虽然我国于2004年出台实施了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八大食用油产品国家标准,但调和油标准长期缺位。因而出现了食用调和油市场,存在随意勾兑现象、标识混乱、名称繁杂的现象。   王瑞元表示,此次中储粮自曝食用调和油成分虽然“开了个好头”,但这种方法并不能解决行业现有的问题。他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快食用调和油国标的制定进度,真正消灭食用调和油行业中的“潜规则”。
  • 专家提醒勿盲目购洋奶粉:中国标准生产的奶粉更适合中国孩子成长
    洋奶粉的代购热潮,不断引发舆论热议。三元奶粉事业部总经理吴松航认为,好奶粉不是由国籍决定的,国人不应盲目购买洋奶粉。他说,由于人种差异等原因,中外奶粉配方上有差异,用中国标准生产的奶粉更适合中国孩子成长。  为了解中国奶业发展状况,近日记者跟随集体采访团,走进了三元河北工业园。婴幼儿乳粉在此已实现全程追溯,以生产高品质的“放心奶”。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北京市牛奶总站,产品以奶业为主,涵盖包装鲜奶、酸奶、奶粉、干酪等百余品种。几十年来,为全国两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提供乳品特供。  “用中国标准生产的奶粉,更适合中国孩子”  “国外代购的奶粉,与中国婴幼儿成长需求是有一定差异的。”吴松航说,中外奶粉在配方上有差异,用外国标准生产的奶粉不一定适合中国孩子。  他举例说,奶最重要的营养成分是蛋白,中国要求奶粉中乳清蛋白比例大于等于60%,酪蛋白小于等于40%,是因为中国孩子体质更易吸收乳清蛋白。而因为人种的差异,美国、澳洲等国对乳清与酪蛋白的比例,没有要求。  中外奶粉在“钙磷比”上同样存在不同。吴松航介绍,中国的饮食习惯,造成国人钙磷吸收比例约为2:10。这意味着,中国人日常过量摄取了磷,而磷代谢带来钙的流失,导致中国人更容易缺钙。所以中国不少奶粉对钙磷比有特殊要求,以补充钙摄入。  但同样由于人种、饮食习惯差异,造成世界各国对钙磷比标准不同,一些发达国家没有过量摄入磷的日常习惯,对奶粉中钙磷比的要求反而不高,所以盲目购买一些外国奶,可能容易造成孩子缺钙。  此外,对于一些标注“进口奶源”的产品,吴松航介绍,实则不少是在中国生产的,采用的是“干法”技术。他解释,奶粉的制作工艺分“湿法”和“干法” “湿法”工艺,必须用当天生产的鲜奶,新鲜度、营养均衡度高 而“干法”制造出的奶粉营养均衡度较低。  “用干法工艺,从生产安全上说是符合规范的,但从营养价值上来讲,比湿法工艺要差很多。”  他说,国人目前对外国奶粉有一些盲目购买的心态,不少国外奶粉在本国“风波不断”,反而出口到中国得到了认可。  吴松航认为,消费者要更理性地进行选择,用中国标准生产的奶粉其实更适合中国孩子。  “好奶不是靠国籍决定的”  深究中国奶“遇冷”的原因,吴松航称“信不过,是消费者大量代购外国奶的原因。”  据他介绍,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后,中国奶业整体进入了低谷期,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外资奶粉占有率一度高达98%。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时,三元并未有奶粉产品。自三鹿倒闭之后,三元将其收购,重新优化工艺产业,严格把控奶源,开始生产奶粉。  近日记者走进三元婴幼儿乳粉的生产车间:全中央控制、自动出入库̷̷每罐乳粉的原料产地、采购信息、检测报告等,均实现了全程追溯。  “好奶粉不是靠国籍决定的,而是靠奶源、生产工艺、标准决定的。”他介绍,三元奶粉的生产,从原料奶收购、乳制品加工、检测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率先实现奶源“无抗”和体细胞的检测与控制,坚持使用非转基因大豆油和玉米油,确保无香精。  科技投入,更是保障国产奶质量的关键。2014年,在国家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三元食品筹建了“国家母婴乳品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母乳及婴幼儿营养健康基础研究、婴幼儿配方乳粉临床应用评价等,实现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自主开发与产业化。  三元食品总经理陈历俊透露,近三年正对1200余例样本,进行人乳喂养与三元婴幼儿乳粉喂养效果的对比临床试验,以探索更适合中国婴幼儿的奶粉配方。分析报告将于近期发布。  “京津冀三地乳品市场将共同发展”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化,北京奶企正积极“走出去”,以带动三地的乳品市场共同发展。  今年5月,三元河北工业园正式投产启动,这是首农集团三元食品在河北新乐投建的项目,是首批启动的振兴民族婴幼儿乳粉的重大项目之一。该工业园占地600亩,总投资18亿元,可年产婴幼儿配方乳粉4万吨、液态奶25万吨,集乳品研发、加工、物流为一体。  为何北京奶企选择落户河北?首农集团副总经理、三元食品董事长常毅介绍,河北物流、劳动力成本更低,能辐射北京物流市场的配送,也解决了当地就业等,有利于带动周边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河北生态农业的发展。  “希望用首农的品牌、技术和管理,带动京津冀三地的乳品市场发展”,常毅说。  陈历俊则认为,河北与北京的市场是互补型和互动的,两地一个小时车程、一小时物流圈,便捷来往。如目前三元“轻能”等产品已在河北生产,但会出售到北京去。  据首农集团企业文化部部长傅鹏介绍,目前首农已在京冀两地投入超过80亿元,十三五期间,计划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总投入500亿元 将和河北共同打造11个批发市场,建立环华北的物流圈。
  • 四项食品快速检测方法发布 这些仪器大有可为!
    众所周知,快速检测方法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检测出被检物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检测得到的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规定值。快速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监督监管过程中,采用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可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采取相应措施,这对提高监督工作效率、保障食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为打击食品非法添加、掺假掺杂行为以及规范食品快检方法使用,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4项食品快速检测方法,其中包括《食用植物油中天然辣椒素的快速检测 荧光免疫层析法》、《面制品中铝残留量的快速检测 比色法》、《水产品中地西泮残留的快速检测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玉米及其碾磨加工品中伏马毒素的快速检测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据了解,目前在市场监管总局网站上发布的食品快速检测方法共有30项,包含了非法添加、黄曲霉毒素、兽药残留等多类项项目。 本次发布的食品快速检测方法主要聚焦在粮油及水产品中的兽药残留、毒素、重金属等项目上。其中《面制品中铝残留量的快速检测 比色法》适用于油条、油饼、麻花、撒子等油炸面制品中铝残留量的快速检测。用到的仪器设备包括粉碎机、移液器、水浴锅、酸度计、离心机、电子天平、快速水分测定仪(卤素灯加热型)。《食用植物油中天然辣椒素的快速检测 荧光免疫层析法》主要适用于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茶籽油、橄榄油、调和油等食用植物油中天然辣椒素的快速测定。用到的仪器及设备主要有荧光测速仪、电子天平、涡漩混合器、孵育器、氮吹仪/空气吹干仪(带温度控制)、天然辣椒素荧光免疫层析试剂盒、移液器、离心机。《水产品中地西泮残留的快速检测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主要适用于鱼、虾中地西泮的快速定性测定。主要涉及的仪器设备有电子天平、离心机、移液枪、涡旋仪、氮吹仪、孵育器、胶体金读数仪。《玉米及其碾磨加工品中伏马毒素的快速检测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则主要针对的是玉米及其碾磨加工品中伏马毒素B1、伏马毒素B2、伏马毒素B3的快速检测方法。主要涉及的仪器设备有电子天平、粉碎机、离心机、移液器、振荡器、涡漩混合器、pH计、孵育器、胶体金读数仪。四项食品快速检测方法使用仪器一览(点击可入专场)序号仪器名称1粉碎机2移液器3水浴锅4酸度计5离心机6电子天平7快速水分测定仪(卤素灯加热型)8荧光测速仪9电子天平10涡漩混合器11孵育器12氮吹仪/空气吹干仪(带温度控制)13天然辣椒素荧光免疫层析试剂盒14胶体金读数仪15振荡器 食用植物油中天然辣椒素的快速检测 荧光免疫层析法.pdf面制品中铝残留量的快速检测 比色法.pdf水产品中地西泮残留的快速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pdf玉米及其碾磨加工品中伏马毒素的快速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pdf
  • 多方博弈致食用调和油国标难产
    花生油调和油、橄榄油调和油,面对纷繁复杂的食用油品种,一些消费者为均衡营养而选择调和油,但你知道这些调和油的成分占比多少吗?日前,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在京公布其食用调和油的成分比例,并披露目前市场上食用调和油随意勾兑、冠名混乱的行业潜规则,一时间踢爆食用调和油行业乱象。为何2004年前就酝酿的调和油标准,至今为何迟迟未能出台?   现象:地沟油勾兑食用调和油   日前,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推出其首款食用调和油,率先公布其食用调和油的成分比例,并称目前市场上食用调和油随意勾兑、冠名混乱现象普遍存在,呼吁尽早出台相关国家标准。一时间关于食用油调和油的各种质疑声不绝于耳。   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会长王瑞元也在会上表示,市场上的橄榄调和油、花生调和油,其中橄榄油和花生油的占比还不到1%或者更低,厂家加入大量廉价的棕榈油、地沟油等,并以高品质油冠名,市场售价不菲。调和油成分配比不透明,企业随意命名,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   调查:品牌调和油未标配方比   昨日,记者走访我市一些市场发现,尽管多个品牌调和油都在名称上突出其最昂贵和最看重的油品,也会标注产品配料,但所有品牌的调和油均未标出其油料的配方比,不同品牌的售价在67元到169元不等。记者在大坪某超市发现一款售价169元的橄榄油调和油,尽管在名称上突出了非转基因,也标注产品的配料,但是看不到该调和油所含的具体的成分和比例。   随后记者致电一些生产调和油的使用油企业寻求答复,不过对方均对记者表示,配比涉及商业机密,不便透露。   国家三级公共营养师吴晓静表示,从营养学的角度讲,食用油里面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1时对人体最有益。橄榄油、芝麻油、深海鱼油等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其比例不得少于整个油的三分之一。“比如橄榄油调和油,橄榄的成分必须占三分之一以上才能称为橄榄油。”吴晓静说,如果橄榄油其中的成分没有达到一定标准,其营养成分大打折扣,难以实现商家所称的营养均衡。   质疑:调和油国标为何8年难产   2011年我国调和油市场消费量已占小包装油消费总量的30%以上,终端市场上存在的调和油品种不下二十余种。在2004年10月,我国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八大食用油产品国家标准正式施行,标准明确要求产品等级、生产工艺、原料产地等须在包装上标示,尽管8种食用油新国标实施多年,但唯有调和油标准至今缺位。   为何调和油国标8年难产?   王瑞元说,食用调和油究竟是以占比三分之一还是50%的油料比例来命名,迄今未有定论,由于业界对调和油概念如何界定分歧较大,导致调和油国标长期未能出台。   律师:国家无标准企业难规范   宣称是调和油但未标出其成分占比,是否涉嫌欺诈消费者?对此重庆康实律师事务所律师杨建明告诉商报记者,如果国家食用油标准中有规定食用油生产企业必须标注,而企业未标注便涉嫌欺诈消费者。“但据我了解,调和油并没有国家标准,企业即便不标注成分占比,并不涉嫌欺诈消费者。”他表示,国家标准的缺失让调和油的生产和监管都出现了问题,企业难规范。“如果声称是多种原料的调和油,但经检测只有一种原料油脂成分,那就涉嫌欺诈消费者。”   重庆市粮油行业协会油脂分会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表示,调和油一直没有标准约束,造成调和油的乱象丛生。例如当前100元的纯大豆油,除去生产、包装和销售成本,只能赚3元钱,即3%的盈利。而100元的以大豆为基础油的调和油,盈利可以达到6元,是纯大豆油盈利的一倍。在利益诱惑下,一些企业可能会对调和油中各原料的比例进行调节,从而出现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这种现象在散装油中尤为明显。一些商家甚至可能把地沟油放到食用调和油里面去,由于目前没有调和油国际和有效的检测方法,就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企业违规,也就难以进行处罚和整治行业乱象。
  • 黄曲霉毒素高快准检测技术难题破解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最新消息,该院油料作物所研究员李培武带领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成功破解了黄曲霉毒素高灵敏快速准确定量检测的技术难题,研制出黄曲霉毒素系列检测仪器和配套产品,如牛奶等单个样品从取样到结果打印最快9分钟即可完成,用时相当于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检测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垄断。   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真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是砒霜的68倍,致癌力是标准致癌物二甲基硝胺的75倍。此前,国际通行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法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不仅需大型仪器,而且相关设备价格昂贵(每台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由于缺少现场高灵敏准确定量检测技术产品,误食黄曲霉毒素污染超标的农产品或食品时有发生,致使一些地区肝癌发生率偏高。这不仅对百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而且严重影响农产品和食品出口贸易。   该所研究团队成功选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黄曲霉毒素系列杂交瘤细胞株,研制出多个高亲和力抗体,是目前国内外报道的灵敏度最高、特异性最强的黄曲霉毒素通用抗体和分量抗体。该团队还研制出黄曲霉毒素系列配套试纸条、试剂盒、黄曲霉毒素标准品替代物、免疫亲和微柱,开发出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荧光速测仪、黄曲霉毒素单光谱成像速测仪和黄曲霉毒素流动滞后免疫时间分辨荧光速测仪,如牛奶等单个样品从取样到结果打印最快9分钟即可完成,破解了黄曲霉毒素高灵敏快速准确定量检测技术难题。   据介绍,这些技术成果和产品已应用于农产品(花生、玉米、稻米等)、食用油(花生油、玉米油等)、调味品(花生酱、酱油、醋等)、乳制品(鲜牛奶、奶粉等)和饲料(饼粕等)等5大类65种农产品和食品检测中,并被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等一些国内外权威科研机构应用,为农产品和食品黄曲霉毒素检测、监管、评估与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 中国农科院新技术9分钟可测出食品是否含致癌物
    日前,记者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李培武带领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完成的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研究获得重要突破,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真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是砒霜的68倍,致癌力是标准致癌物二甲基硝胺的75倍。我国是黄曲霉毒素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由于缺少现场高灵敏准确定量检测技术产品,误食黄曲霉毒素污染超标的农产品或食品,成为一些地区高肝癌发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团队成功选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黄曲霉毒素系列杂交瘤细胞株,研制出1C11、2C9、3G1等高亲和力抗体,这是目前国内外报道的灵敏度最高、特异性最强的黄曲霉毒素通用抗体和分量抗体。该团队还研制出黄曲霉毒素总量和M1、B1分量高灵敏、高特异性系列配套试纸条、试剂盒、黄曲霉毒素标准品替代物、免疫亲和微柱,开发出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荧光速测仪、黄曲霉毒素单光谱成像速测仪和黄曲霉毒素流动滞后免疫时间分辨荧光速测仪,如牛奶等单个样品从取样到结果打印最快9分钟即可完成,破解了黄曲霉毒素高灵敏快速准确定量检测技术难题。   据介绍,这些技术成果和产品已应用于农产品(花生、玉米、稻米等)、食用油(花生油、玉米油等)、调味品(花生酱、酱油、醋等)、乳制品(鲜牛奶、奶粉等)和饲料(饼粕等)等五大类65种农产品和食品检测中,并被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等一些国内外权威科研机构应用,为农产品和食品黄曲霉毒素检测、监管、评估与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认为,此项研究成果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产品的垄断和制约,提升了我国农产品与食品检测仪器设备的自主装备能力,研究水平和成果居国际领先地位。
  • 睿科集团:直面“罐车混装食用油乱象“,科技守护,让食用油安全有据可依!
    近日,一则“罐车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油”的报道引发了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同时组织开展食用油风险隐患专项排查。煤制油等化工产品含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成分,如:石油中的多环芳香烃(PAHs)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尤其是苯并芘(BaP),作为一种已知的强致癌物质,PAHs能够通过呼吸、皮肤接触、食物和水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对肺、肝和肾等重要器官构成潜在的危害。 食用油作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安全性不容忽视,我们必须采取行动,用科学之眼,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为此,小睿特此整理了食用油检测相关的内容: 食用油相关检测项目 食用油检测相关标准 • GB 2716-2005《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 GB 1535-2003《大豆油质量标准》 • GB 1534-2003《花生油检验标准》 • GB 1536-2004《菜籽油标准》 • GB10464-2003《葵花籽油标准》 • GB 11765-2003《油茶籽油标准》 • GB 19111—2003《玉米油标准》 • GB/T 8235-2008《亚麻籽油标准》 • GB/T 8233-2008《芝麻油标准》 • GB/T 15680-2009《棕榈油标准》 • GB/T 17756-1999《色拉油通用技术条件》 • GB/T 17757-1999《高级烹调油通用技术条件》 睿科粮油样品解决方案 往期推荐 全自动样品净化浓缩仪-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苯并(a)芘的残留量 酸价及过氧化氢检测 玉米油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 扫码可领取 产品资料 产品报价 仪器试用 解决方案
  • 转基因玉米快速检测技术获美国发明专利
    天津市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经过8年开发,研发出转基因玉米快速检测技术,日前正式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授权。该项检测专利发明技术可以在半小时内准确检测出玉米种子、玉米饲料及以玉米为原料的膨化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   该项快速检测方法可广泛用于田间、卖场的检测,可大大节省人力物力。
  • 卫生部公开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今日截止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12月13号卫生部在网站发出通知表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正在开展地沟油检测方法的研究和论证工作,并向社会征集检测的方法,今天将是卫生部公开征集检测方法的最后一天了,下面我们连线中国之声记者冯会玲。   主持人:从10月份开始已经陆续有人将地沟油的检测方法送到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这些方法从目前来看有没有可行的方法来可以利用呢?   记者:其实今年8月,卫生部就征集到了北京、武汉、上海、陕西多家技术机构的五种地沟油检测方法,并且组织13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先后对5种方法进行了3次检验和论证。专家组在公安部的配合下,还专程到山东采集了多种地沟油的样本,同时还采集了合格的像玉米油、花生油、橄榄油和菜籽油等食用油样本。   为了使样本更具多样性,他们还按照不同比例,把地沟油和食用油进行混合,最终确定了20多个盲样,并且采用了专业化的双盲实验。 双盲实验是指在验证的过程当中,一组是食用油,另一组是不同浓度的地沟油,专家们在不知道具体分组的情况下,利用征集到的方法对油进行逐一检查,看哪一种方法能够把两种油有效的区分开。但是遗憾的是,结果显示五种方法都没有办法有效的识别地沟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副所长王竹天说,地沟油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过去的时候地沟油的气味很大,靠鼻子就能闻出来,但是现在精炼程度比较高的地沟油无论是在外观,还是在气味上与正常的食用油都没有任何的差别,靠感官是很难识别的。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