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硫代双苯硫酚

仪器信息网硫代双苯硫酚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硫代双苯硫酚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硫代双苯硫酚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硫代双苯硫酚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硫代双苯硫酚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硫代双苯硫酚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硫代双苯硫酚相关的解决方案。

硫代双苯硫酚相关的资讯

  • 大连化物所提出光催化烯烃的卤代/吡啶双官能化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仿生催化合成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员陈庆安团队在光催化烯烃的卤代/吡啶双官能化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展出通过调控氧化淬灭活化模式和自由基极性交叉途径,实现光催化非活化烯烃的卤代/吡啶双官能化反应新策略。该策略作为对传统Heck型反应的补充,通过自由基反应过程避免了中间体β-H消除带来的底物限制,高效地将卤代基和吡啶基团区域选择性地加成到烯烃双键。  由简单底物快速构建复杂分子是有机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其中,烯烃的催化官能化反应由于底物成本低且来源广泛而备受关注。虽然经典的Heck反应和还原型Heck反应提供了烯烃的芳基化和氢芳基化的有效途径,但这些方法均涉及了卤原子的消除,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废弃物。此外,碳卤键的选择性构建十分重要,它是多种官能团转化的重要反应位点。因此,在不牺牲卤原子的情况下,实现烯烃双键同时构建新的C-C和C-X键具有重要意义。  陈庆安团队长期致力于发展不同催化体系,以实现烯烃选择性催化转化与合成。在前期相关研究(Angew. Chem. Int. Ed.,2019;Angew. Chem. Int. Ed.,2020;Angew. Chem. Int. Ed.,2021;Angew. Chem. Int. Ed.,2021;Angew. Chem. Int. Ed.,2021)基础上,该团队最近利用卤代吡啶和非活化烯烃作为简单的反应底物,采用光催反应策略来实现非活化烯烃的卤代/吡啶双官能化。科研人员通过添加三氟乙酸,促进卤代吡啶底物发生质子化,使铱光催化剂更易于发生氧化淬灭,激发质子化的卤代吡啶产生亲电性吡啶自由基,进一步与富电子的非活化烯烃发生加成;氧化态的铱光催化剂可将生成的烷基自由基中间体氧化为碳正离子,进一步捕获体系中的卤负离子,实现C-C键和C-X键(X=Cl,Br,I)的选择性构建。此外,科研人员还进行了Stern-Volmer荧光淬灭、循环伏安法、量子产率测定等机理探究实验和动力学研究,解释了反应途径调控的机制和反应机理。为进一步验证该反应的实用性,科研人员开展了一系列转化实验:利用烯烃的卤代吡啶双官能化产物的碳卤键,可发生进一步的消除反应,以及与亚磺酸盐、硫氰酸盐、苯硫酚和叠氮钠的取代反应得到相应的转化产物。  相关研究成果以Photo-Induced Catalytic Halopyridylation of Alkenes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 欧盟修订双苯三唑醇等农残最大残留限量
    p   2016年7月7日,欧盟委员会发布G/SPS/N/EU/168通报,拟修订法规(EC)396/2005号附件II和V中部分食品的双苯三唑醇(bitertanol)、吡螨胺(tebufenpyrad)和矮壮素(chlormequat)等3种农残最大残留限量。部分限量修订情况见下表: /p p /p table border=" 1" cellpadding=" 0" cellspacing=" 0" width=" 600" tbody tr td width=" 3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序号 /p /td td width=" 10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农残名称 /p /td td width=" 22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产品名称 /p /td td width=" 123"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现行残留量(mg/kg) /p /td td width=" 116"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拟修残留量(mg/kg) /p /td /tr tr td width=" 3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0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双苯三唑醇 /p /td td width=" 22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荞麦、小米、黄米、燕麦、大米等 /p /td td width=" 123"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0.05 /p /td td width=" 116"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0.01 /p /td /tr tr td width=" 3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 /p /td td width=" 10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吡螨胺 /p /td td width=" 22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杏仁等树生干坚果 /p /td td width=" 123"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0.05 /p /td td width=" 116"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0.01 /p /td /tr tr td width=" 3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3 /p /td td width=" 10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矮壮素 /p /td td width=" 22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杏仁等树生干坚果 /p /td td width=" 123"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0.1 /p /td td width=" 116"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0.01 /p /td /tr /tbody /table p /p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肥料中正丁基硫代磷酰三胺和双氰胺的同时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等158项拟立项国家标准项目公开征求意见
    各有关单位:经研究,国家标准委决定对《水文化遗产资源分类与代码》等158项拟立项国家标准项目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3年11月17日。请登录请登录标准技术司网站征求意见公示网页http://std.samr.gov.cn/gb/gbSuggestionPlan?bId=10001439,查询项目信息和反馈意见建议。2023年10月18日 相关项目如下:#项目中文名称制修订截止日期1保健食品原料 辅酶Q10制定2023-11-172保健食品原料 螺旋藻制定2023-11-173保健食品原料 破壁灵芝孢子粉制定2023-11-174保健食品原料 褪黑素制定2023-11-175保健食品原料 鱼油制定2023-11-176苯中噻吩含量的测定方法修订2023-11-177便携式割灌机 切割附件 单片金属刀片制定2023-11-178便携式割灌机和割草机 切割附件安全罩 尺寸制定2023-11-179便携式割灌机和割草机 切割附件安全罩 强度制定2023-11-1710标准大气制定2023-11-1711不锈钢器皿修订2023-11-1712肥料中正丁基硫代磷酰三胺和双氰胺的同时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制定2023-11-1713风险管理 风险预警制定2023-11-1714风险管理 新兴风险管理指南制定2023-11-1715感官分析 方法学 量值估计法修订2023-11-1716感官分析 感官评价员的选拔和培训修订2023-11-1717锅炉和压力容器 第1部分:性能要求制定2023-11-1718锅炉和压力容器 第2部分:GB/T XXXXX.1的符合性检查程序要求制定2023-11-1719化工园区气体防护站建设运行指南制定2023-11-1720跨境电子商务商家风险防控指南制定2023-11-1721绿色产品评价 生物基材料及制品制定2023-11-1722马铃薯种植机 技术规范修订2023-11-1723农林拖拉机和机械、草坪和园艺动力机械操作者操纵机构和其他显示装置用符号 第4部分:林业机械用符号修订2023-11-1724起重机 限制器和指示器 第3部分:塔式起重机修订2023-11-1725起重机 载荷与载荷组合的设计原则 第3部分:塔式起重机修订2023-11-1726商品条码 条码符号放置指南修订2023-11-1727数字化供应链 供应链网络设计要求制定2023-11-1728塑料薄膜和薄片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第4部分: 气相色谱法制定2023-11-1729土壤氨挥发测定方法制定2023-11-1730卫生纸及其制品 第13部分:可分散性的测定制定2023-11-1731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管理指南制定2023-11-1732植物检疫措施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指南制定2023-11-1733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谷子制定2023-11-1734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向日葵制定2023-11-1735植物栽培用放电灯(荧光灯除外) 性能规范制定2023-11-1736纸和纸板 色牢度评价试验制定2023-11-1737组织治理 指南制定2023-11-17
  • 【CEM】儿童玩具中双酚A和邻苯二甲酸酯的样品制备、提取和分析
    一、引言美国已开始限制某些邻苯二甲酸酯在儿童产品中的使用,包括DEHP、DBP、BBP、DINP、DIDP和DIOP。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已发布了这些受监管的邻苯二甲酸酯的测试方法。双酚A(BPA)的监管仍在讨论中。本研究检查了从当地折扣店或“一元”类型商店购买的26件儿童玩具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和BPA含量。 创建并优化了微波提取方法,与Spex CertiPrep认证的固体参考材料进行对比,以比较玩具中发现的邻苯二甲酸酯和BPA水平。样品使用GC/MS进行检查。大多数PVC玩具中检测到高水平的邻苯二甲酸酯和BPA。在许多样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浓度远远超过了CPSC设定的限制。二、材料与方法样品制备26件玩具按照材质类型和颜色进行了分类。复合玩具被进一步拆分成不同的部分和材料。这26件玩具被分成了超过58个样品。油漆未从涂漆表面移除,但在进一步处理之前,表面的贴纸已被移除。 图1. 原始玩具,细分部分和最终研磨成粉。 玩具被切割成5毫米的小块,并使用Spex SamplePrep 冷冻/研磨机® 配合多试管适配器和6571试管研磨成细粉。两到三克的玩具材料通过以下低温程序进行研磨:二十分钟的预冷,然后是五个循环的研磨,每个循环2分钟。每个循环后都会有2分钟的冷却时间。研磨的冲击率是每秒16次冲击。 在没有红外系统的情况下,通过密度和化学测试来识别塑料玩具。58个样品被识别如下:22个低密度聚乙烯(LDPE)样品,18个聚氯乙烯(PVC)样品,7个聚碳酸酯(PC)样品,6个高密度聚乙烯(HDPE)样品,2个聚丙烯(PP)样品,1个布料纺织品样品和1个硅胶样品。大多数儿童玩具和产品由聚乙烯(28个样品)和聚氯乙烯(18个样品)组成。样品提取为了确定提取效率,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提取方法来对应相应的塑料标准。第一种方法是CPSC方法中概述的溶解/沉淀法:CPSC-CH-C1001-09.03。 将0.05克的PVC样品溶解于5毫升THF中,然后用10毫升己烷沉淀。使用这种方法提取了PVC和HDPE玩具样品,并使用了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的PE和PVC认证参考材料(分别为CRM-PE001和CRM-PVC001)。对于这种方法,恢复数据显示PE基质的提取效率为50%,而PVC基质的提取效率为83-94%。 PVC基质的效率高于PE基质,但随后GC/MS的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为35-60%,显示出溶液中的聚合物可能对GC/MS系统造成污染问题。 为了蕞大化从每种塑料基质中回收邻苯二甲酸酯,开发了使用微波消化从聚乙烯和聚氯乙烯中提取邻苯二甲酸酯的方法。使用CEM Mars微波系统和XPress容器提取了0.2克样品。聚乙烯提取方法:&bull 10毫升环己烷:丙酮(30:70)&bull 升温&bull 10分钟至140°C&bull 保持10分钟&bull 搅拌:开启 聚氯乙烯提取方法:&bull 10 mL Cyclohexane:IPA (50:50)&bull 升温至130°C&bull 保持10分钟&bull 搅拌:开启 CPSC湿法和优化微波提取法的比较显示,恢复率增加且%RSD结果减少。通过使用优化的微波提取法,PVC的恢复率从85-94%增加到 95%。微波方法的%RSD对所有目标邻苯二甲酸酯均小于2.5%。 表1. CPSC湿法与优化微波法提取PVC中邻苯二甲酸酯的%RSD比较。 分析条件仪器:使用扫描模式的GC/MS,配备EIC (35-450 m/z)色谱柱:CA-5毛细管柱 (30 m x 0.25 mm x 0.25 μm)程序运行:l初始温度55°C,持续1分钟;以20°C/分钟的速率升温至200°C,保持1分钟;再以30°C/分钟的速率升温至310°C,保持3分钟。l检测器和进样口温度:检测器温度为280°C,进样口温度为150°CMS离子监测:在六个邻苯二甲酸酯中,四个的主要监测离子为149 m/z。由于DINP和DIDP部分共流出,因此使用293 m/z(DINP)和307 m/z(DIDP)作为次级离子进行监测。双酚A的定量测定使用213 m/z。所有样品中均添加了内标(Spex CertiPrep CLPS-I90),并与配置在多个浓度水平的外标邻苯二甲酸酯混合标准品(SS-CRM-PVC001)进行比较,以获得校准曲线。同时,也在多个浓度水平下测定了BPA标准品(S-509),以构建BPA的校准曲线。图2. 双酚A和邻苯二甲酸酯的分析色谱图。三、结果高密度聚乙烯玩具在此处讨论的两种塑料玩具中,PVC和HDPE,HDPE玩具显示出蕞低的邻苯二甲酸酯含量。在6个HDPE玩具中的5个检测到了低水平的DNOP,含量低于130微克/克。这个水平远低于CPSC对DNOP的0.1%的限制。在这些HDPE玩具中未检测到双酚A。聚氯乙烯玩具PVC玩具含有高水平的几种不同的邻苯二甲酸酯。这些玩具中主要的邻苯二甲酸酯是DEHP。十七个PVC玩具中有十五个含有DEHP。十二个玩具超过了CPSC的0.1%的限制。最高的DEHP含量在一个橡皮鸭玩具中检测到,含有28,000微克/克的DEHP。十一个玩具含有超过10,000微克/克的DEHP。 在PVC玩具中发现了其他三种邻苯二甲酸酯:DIDP、DINP和DNOP。玩具中DNOP的平均含量约为100微克/克。DIDP和DINP主要在一个驴型玩具中检测到,其中检测到了最高的总体邻苯二甲酸酯水平,DINP的含量为100毫克/克。 在四个玩具中检测到了双酚A。双酚A的蕞高水平是在时装玩偶的头部检测到的1,200微克/克,以及在橡皮鸭玩具中检测到的700微克/克。四、结论在所有经过测试的塑料类型中,PVC玩具含有蕞高水平的邻苯二甲酸酯和双酚A。PVC主要含有DEHP,其含量超过了当前CPSC的0.1%限制。在四个PVC玩具中发现了BPA,其中两个的含量接近或超过1,000微克/克。 确保从不同塑料聚合物中准确回收邻苯二甲酸酯的关键是正确的样品制备和提取。每种聚合物类型都需要不同的方法来实现优化的回收率。未能认识到一种提取方法(主要是CPSC PVC方法)不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聚合物,可能会改变这些受限制的邻苯二甲酸酯的回收率和分析结果。引用文献1.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ion, Test Method: CPSC-CH-C1001-09.3.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for Determination of Phthalates2.CEM Corporation, Application Note for Solvent Extraction: HDPE3.CEM Corporation, Application Note for Solvent Extraction: PVC4. Spex SamplePrep, Application Note SP007, GrindingPolymers for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 助力双一流!知名高校纷纷建设国际校区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最近,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的新闻引发关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2月1日,清华大学与深圳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的内容主要有合作共建世界一流水平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深圳市委书记、市长以及清华大学校长等重量级领导均出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同样在12月1日,另一所知名高校——天津大学也爆出将在福州建设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的新闻,福建省领导、福州市领导以及天津大学校长等出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除清华和天大外,近年来还有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已经建成或拟建设国际校区(国际联合学院)。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国际校区已成为各大名校推进国际化办学的重要选择。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双一流名校纷纷建设国际校区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29fa7519-3081-4b46-9b37-3262f58d5579.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8-12-05 上午9.22.14.png" alt=" 屏幕快照 2018-12-05 上午9.22.14.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至少有7所双一流名校已建成或拟建国际校区。虽然目前仅有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正在建设或已建成,但从近期多所高校密集与其他机构签约,也可以看出名校对“国际校区”的青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浙江大学于2013年2月启动筹建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并于2016年9月正式招生开学。2017年10月,占地1200亩、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的校园全面启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目前,已引进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共同成立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和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开设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学、电气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国际商学院(筹)已经成立,文理学院(筹)等也在加快布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3月15日,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方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协议在北京签署。其办学地址位于广州国际创新城南岸,占地面积约1700亩,预计总投入超200亿元。计划2019年9月开始正式使用,到2021年完成所有学院的筹建和招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国际化办学模式上,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将采用“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方式,由每个学院和全球排名前100、学科排名前50的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合作,汇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开放办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重庆大学国际校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10月12日,在重庆大学90周年校庆年启动大会上,重庆大学就提出重点工作中就包括建设国际校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悉,重庆大学将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与九龙坡区合作共建重庆大学国际校区,汇聚国际教育创新资源,实现师生集中学习,资源集中调配,学科集中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到2020年,基本完成重庆大学国际校区建设,首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入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校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8月7号,江北新区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南航江北新区国际校区建设。据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校区位于南京江北新区,校区东邻滨江大道、西靠横江大道、南临长江三桥、北近长江五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校区规划用地面积约400亩,规划建设面向未来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是中外合作办学和新兴交叉学科发展为一体的非独立法人国际校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联合学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11月10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成立暨国际化办学签约仪式在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举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按照“中方为主,一对多”的原则,聚焦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需要,重点与英国阿伯丁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法国尼斯大学、法国图尔大学等国外名校开展强强合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12月1日,清华大学与深圳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共建世界一流水平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这是清华大学唯一的国内异地办学机构,将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01年建设)、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2014年建设)基础上建设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将大力吸纳国内外一流高校、高水平科研院所、企业等各主体的优质资源合作办学,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5月7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一期工程(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在深圳大学城奠基。该项目建设面积15.6万平方米,预算12.6亿元,将包括教学实验室、科研用房、教学产学研用地等,预计2021年投入使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12月1日,天津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教育厅在福州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根据协议,天津大学将与各方在榕共建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暂定名),打造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的一流机构和平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办学定位为天津大学下属的非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将陆续引进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设立若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以及高水平科研和成果转化机构。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是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第一个子项目,将开展光电子与柔性电子、先进制造、先进催化与能源材料等领域的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国际校区”有何不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6月,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2342个,其中本科及以上的机构(项目)有1090个,涵盖了除青海、宁夏和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区市,作为探索之中的一种中外合作办学新形式,“国际校区”有何不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目前各大高校披露的信息来看,国际校区项目基本上可以用“中方为主、国际协同”、“一对多”、“高水平”等关键词来概括。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方为主、国际协同”指的是国际校区的办学定位。它应该是各大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要服务于各大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一对多”指的是不限于与一所国外大学合作;“高水平”指的是这些国际校区将聚集若干所世界综合排名靠前的名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以目前已建成的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为例,其本身是浙江大学下属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目前已引进的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为世界一流大学,在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电气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机械工程等方面世界领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为何要建国际校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有关专家分析,近几年各大知名高校大手笔建设国际校区,背后有多方面的重要原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经济全球化向前推进的大背景下,教育资源也正在快速跨国界流动。对于高校来说,顺应国际化潮流,积极推动办学体系结构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调整,利用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自身办学能力和教育质量,将会大大促进学校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同时,国家“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国际化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国际校区的建设可成为高校推进国际化的重要举措。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大力推进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交流,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建设国际校区也可以满足目前部分国内学生多样化的求学需求,提高学校的生源质量和国际影响力。 /p
  • “双一流”大幕开启 :各大高校纷纷开出“史上最高待遇”抢夺人才
    800万元房补,100万元年薪。这是华东政法大学在2017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中,给学科领军人才开出的该校“史上最高”待遇。  “双一流”大幕开启,历数各地高校人才引进计划,“挖”人才的决心可谓不惜血本,其中尤以“资金实力雄厚的东部理工类高校”为最。  例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给引进的首席科学家提供3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给院士500万元年薪,天津工业大学给院士500万元住房补贴̷̷  人才招聘引进工作“席卷”全国,有人将之称为新一轮的“挖人大战”和“双一流”的“速成法”,而这其中,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成为人才被挖的“重灾区”。  “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在近日召开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疾呼:“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  而此前,教育部已发文要求,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并明确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高校人才竞争答记者问  中西部人才流失加剧  最近,一所南方高校以150万元年薪来引进华中师范大学的人才,还附加住房补贴、科研经费等“激励条款”。华中师大党委书记马敏告诉记者:“如果一位人才被好几个学校看中,他们还会竞争‘挖人’,争相抬价。”  “2017年危机感更强了,极不稳定,极不安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才办公室主任庄世宏对人才流失也有着切肤之痛。去年以来,地处陕西的西北农林曾有几个人才要走的苗头,最后虽然挽留住了,但这使庄世宏感受到了严峻的形势。  不久前,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明确建设高校将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双一流’的核心是人才竞争,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剧。”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鹏表示。  不仅东部名校云集的富集作用对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高水平的同事、高质量的学生、灵敏的学术信息等也是学者流动过程中比较关注的内容,这些显然也对东部高校有利。”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刘进博士分析指出。  “中西部高校教师比东部的流动意向高8%~9%。”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由由2014年开展的高校教师流动意向研究结果显示。  正是凭借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难以比拟的区位优势,再加上优越的科研平台、学术氛围、薪酬待遇、自然环境和生活保障,东部一些高校得以频频将一些学术尖子、教学骨干挖走。     事实上,高校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由来已久。  西北农林2000年至2003年间共调出125人,连当时仅有的1名“长江学者”也离开了 新疆医科大学2004至2014年10年间共流失197人 华中师范大学近5年来已被挖走各层次人才40余人,包括“杰青”等高层次人才̷̷  “早就见怪不怪了。”中部某高校原党委书记告诉记者,“我每次来北京开会,都会和那些挖走我们人才的学校领导开玩笑,‘你再这么挖我们的人才,我就和你绝交’。”  高层次人才短缺是中西部地区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据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刘方成统计,截至2016年2月,西部各省份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60人,仅占全国总数507人的11.8%,差距非常明显。  这也就意味着,我国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同时面临着高端人才匮乏和流失的双重窘境。  “头衔”是引进重点  “全国高校都在竞争影响力,试问哪所高校会押宝在嗷嗷待哺的年轻人身上?”一位青年教师坦言。  “中西部学术人才流失,当前主要指代的是‘明星学者’、学科带头人的流失。”刘进分析指出。  记者梳理各高校的人才引进办法后也发现,各类“人才计划”的入选者是高校竞相引进的重点人选,包括:  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主的杰出科学家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特支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领军人才 “青年千人计划”、“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杰出青年基金”、青年“长江学者”等青年杰出人才 地方性人才振兴计划入选者,如山东“泰山学者”、湖北“楚天学者”、陕西“三秦学者”等等。  高校之所以热衷于按“头衔”引进人才,缘于各类“人才计划”的入选人数已成衡量大学、学科实力的重要指标,并在高校排名、学科评估、项目申报、经费划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此相应,高校会依据人才层级的不同,在科研经费、住房补贴、平台搭建、团队组建、薪酬待遇等方面提供不菲的引进条件。尤其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高房价地区,动辄几百万的安家费或百余平的住房,以及解决子女教育、配偶工作等问题,几乎成人才引进的“标配”。  重金引才的背后,是各地对“双一流”建设的“大手笔”投资支持。据中国青年报统计,在已出台建设方案的23个省市中,经费保障粗略计算在400亿元左右。其中,北京预计投入100亿元,推进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 广东3年计划投入超百亿元,支持大学建设 河南出台《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砸31亿元打造“一流学科” 山东将在“十三五”筹集50亿元支持“双一流”建设。  一位被引进上海的年轻学者直言,高校这是通过“短平快”的人才政策,“多快好省地建设‘双一流’”。  人才流动是把双刃剑  “我当然希望引进到更好的人才,但如果我的人被挖走了,我也很难过。”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主任赵蓉晖直言心中的矛盾,“人才流动是把双刃剑。”  首先,适度的高校人才流动可以带动思想、研究、资源和成果的交流,斩断学术近亲繁殖的路径,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繁荣。“因为挖人的学校要把平台做好、声誉维护好、条件保障好,才能吸引人才 有被挖可能的学校也要想尽办法把人留住。”赵蓉晖说。  从国际比较来看,一项基于27所高校教师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教师平均流动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  然而,在我国相对不高的流动性背后,却隐含着流动集中、恶性挖人、急功近利等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沈晓明也公开指出,这种现象不仅对西部高校不公平,而且把人才价格和办学成本越炒越高,“使一部分高校教师队伍军心涣散,长期下去不利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陈鹏担忧:“如果听任高校人才‘孔雀东南飞’,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就会面临空前的危机。这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它涉及国家中西部发展战略和东北地区振兴计划的实现。”  构建科学的流动秩序  “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不得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教育部在1月25日发布的《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中,已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   “高校要尽量做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加法,而不是局限于国内的‘内部厮杀’。”刘进建议,未来,中国学术人才流动的格局要面向全球视野。东部高校主要面向北美、欧洲和东亚学术市场,这些国家学术人才培养渐趋饱和,恰是吸引人才的绝佳时机 西部高校则可以重点考虑从“一带一路”沿线引进人才。  陈鹏认为,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首先要承认人才流动的合理性,还要强调政府在人才流动中的责任与担当。“高校人才流动既要考虑国家的发展战略,又要顾及市场的需求。既不能按照计划经济人事管理模式,将人才终身绑定,也不可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无视高等学校公共职能和责任担当。”  据了解,自2013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以来,中西部高校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已得到显著提升。广西大学、新疆大学等高校引领本地区实现了“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千人计划”等领军人才零的突破。  2017最新发布的《大数据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状况系列研究报告》也显示,2006年至2016年间我国高级科研人才在地域上的分布呈现日益均衡发展趋势。  “十三五”期间,高招增量、长江学者、经费投入都将向中西部倾斜,如何引才与育才并举,既需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探索创新人才政策、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更需要国家层面统筹协调,不断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 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 做强“双一流”地方版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已有一年。“双一流”建设方案,使得名单内的高校获得发展助力,而更多名单外的高校又将何去何从,能在“双一流”建设中获得发展吗?记者日前从上海市教委获悉,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上海正启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做强“双一流”地方版,激发地方高校改革发展内生动力,从而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双一流”建设没有“主演”与“看客”之分,每所高校都是参与者、践行者,都能实现“各美其美”的理想——在“双一流”建设中,沪上各大高校都展现出生机勃勃、活力奔腾的全新气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部属高校与市属高校联动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今年,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本市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上海高校办学实力和学科水平进步明显,两所左右大学和20个左右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率先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意见》明确,上海将加大“双一流”建设经费保障力度,持续支持部市共建驻沪高校、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业内人士看来,值得关注的是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上海地方高校在发展水平上与在沪部属高校差距较大,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辐射作用,带动地方高校发展,上海推出“双一流”建设地方版可谓是一大创举,释放出“支持不同高校在各自领域和类型中争创一流”的积极信号。市教委主任陆靖介绍,上海已启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以“一校一策”方式给予重点支持,通过重点建设特色优势学科引领学校走向高水平。目前,已有八所地方高校纳入试点范围。同时,还将启动高水平应用型高校试点建设,重点支持若干所应用型地方高校加快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开展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也就是说,上海通过设立两个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序列,分类支持研究型和应用型地方高校争创一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坚持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引导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上海理工大学是最新一批跻身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试点的院校之一。以光学工程学科为例,上海理工大学重点聚焦太赫兹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早在2015年就入选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第三方机构测评显示,在太赫兹技术研发领域,上海理工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促进学科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龙头”,上海从2014年开始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目前,本市共有30所高校的121个学科点被纳入建设范围。经过三年一轮持续投入,上海高校学科建设成效逐渐显现。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的上海高校均属于“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高校,在建的52个高峰学科中,有38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为A类学科,占比73.1%;23个I类高峰学科全部为A类学科。同时,26个“A+”学科中,有20个为在建高峰高原学科,占80%以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近年上海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看,对高校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是一以贯之的思路。目前,上海把高校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坚持对不同类别高校实施不同标准,由此形成“分类规划、分类投入、分类评价”的高等教育治理新格局。据悉,今年已出台高校分类管理指导意见,目前已完成首次分类评价。知情人士介绍,做实分类评价“指挥棒”,将有力引导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办出特色、创出一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服务国家战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上海高校积极参与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牵头承建了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转化医学、活细胞功能成像、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说,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双一流”建设的鲜明底色,落实立德树人是所有高校的立身之本。坚持把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从2014年起,上海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启动实施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激励计划,要求高校所有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而每位教师都必须安排为学生坐班答疑时间,刚留校的青年教师要先担任2-3年助教后才能独立开课。跟踪调研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激励计划对个人学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p
  • 教育部就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1. 制定出台《指导意见》的背景是什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2016年启动“双一流”新一轮建设以来,各地各高校全面积极务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呈现出良好态势,为加快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调研中也发现,在起步阶段,还不同程度存在认识不深、思路不清、机制不明、措施不强等情况,个别高校在建设方向、建设重点等一些关键问题上还把握不准,亟待加强引导和指导。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去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今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加快“双一流”建设作出系统阐述,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写好新时代教育“奋进之笔”,加快“双一流”建设,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了《指导意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指导意见》是对当前高校落实“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的具体指导,进一步明确建设高校的责任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地位,引导高校深化认识,转变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确保实现建设方案的目标任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 《指导意见》的主要精神和总体考虑是什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指导意见》的主要精神,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加快“双一流”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原则,即坚持特色一流、坚持内涵发展、坚持改革驱动、坚持高校主体。特别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既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大学整体建设,也要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还要加快推进协同与组织保障,健全“双一流”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地方政府要加大地方区域统筹,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加强建设过程的指导督导,完善评价和建设协调机制。形成多元投入、合力支持、协同推进的建设格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3. “双一流”建设如何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双一流”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主线是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一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落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主动融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践行“四个服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学科,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坚定对外开放步伐,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在可比较领域具有显示度的指标上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上形成全球引导力。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学科布局和高校整体建设上,突出育人为本、质量先行。三是对接需求、服务需求,要认识到没有需求,发展就没有方向,改革就没有目标,评价就没有标准。建设高校应主动研究分析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的需求,找准服务需求的切入点,建立面向服务需求的资源集成调配机制,在服务需求中形成优势、办出特色。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发力重点改革,探索高校内部办学模式的重构、各种办学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创造性和高校内生动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4. 如何通过“双一流”建设引导高校落实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一流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双一流”建设的落脚点。学校不论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都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来开展,《指导意见》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加强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改革编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推进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更加突出教学一线要求。三是强化育人的制度保障,优化人才培养的规模和结构、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改革,以培养一流人才作为教学体系、科研体制、人事制度、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四是突出学科育人功能,强调科教融合产学结合育人、学术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五是率先确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5. 如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建设高校要践行“四个服务”,不断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国家急需紧缺人才的能力。一是加强对各类需求的针对性研究、科学性预测和系统性把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加强各类教育形式、各类专项计划统筹管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是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关部门将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国家急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探索研究生招生计划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点科技创新基地等相衔接的新路径。三是要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资源,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加强国家战略、国家安全、国际组织等相关急需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超前培养和储备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人才。四是强化科研育人,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6. 如何以学科为基础加快“双一流”建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只有对学科建设的内涵和任务有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才能办好办出一流学科。一是学科建设的内涵是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三位一体”,必须突出人才培养、原始创新和影响力的核心任务,将学术探索和服务国家需求相融合,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建设性社会影响的重大突破。二是学科建设必须尊重规律、构建体系、强化优势、突出特色,一流是基础与前沿、优势与特色的有机统一,不能把学科特色简单等同于学校特色或中国传统特有的学科特色,注重实现差异化创新性发展。三是拓展学科育人功能,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强化科研育人、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流人才。四是强调学科带头人引领作用,既看重学术造诣,也看重道德品质,既注重前沿方向的把握,也关注组织能力建设,打造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团队和梯队。五是创新学科组织模式,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内在联系组建学科群,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构建协同共生的学科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7. 如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建设高校要聚焦建设学科,整合各类资源,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将学术探索与服务国家地方需求紧密融合,着力提高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性社会影响。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联合攻关为牵引,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依托科技创新平台、研究中心等,整合多学科人才团队资源,加大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着重围绕大物理科学、大社会科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信息科学为代表的应用学科,组建交叉学科,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处理好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的关系,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8. 对“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有何考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建设成效评价对“双一流”建设具有重大导向作用,各校各地各方都很关心。根据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持多元综合性评价,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成效评价将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学科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评价并行,充分考虑不同学校和学科特点,重点考察建设效果与总体方案的符合度、建设方案主要目标的达成度、建设高校及其学科在第三方评价中的表现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有关部门将按建设周期跟踪评估建设进展情况,建设期末对建设成效进行整体评价,并根据建设进展和评价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和建设范围。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目前还在研究制定当中。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9. 下一步有哪些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下一步将积极构建协同推进机制和合力支持建设格局。一是加强横向协同,以高校为主体,聚合地方、部门、行业、产业、社会各主体力量,加强高校间合作,形成建设合力。二是加强纵向协同,进一步落实高校建设主体责任和办学自主权,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强内部统筹,解决建设难点和堵点问题。三是发挥主管部门的引导、指导和督导作用,加强机制协同,推进完善部内协同、部际协调以及部省共建机制,加强对建设过程的指导和督导。 /p p br/ /p
  • 从“双一流”名单看高校中的三对“欢喜冤家”
    p   & nbsp 近日,为媒体炒作很久的“双一流”名单终于尘埃落定,正式公布。这也意味着“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施操作阶段。 /p p   细读公布的名单,大多数人的目光可能会更多地投向北京、上海、江苏等知名高校云集的地区,不过笔者却是更加关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较弱的省份,尤其是河北、山西、河南三省。因为这三个省份可以说是均有一对“欢喜冤家”(每一对中均有一所以省份名称命名的大学),而且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三所以省份命名的大学均各自面临着一所同省兄弟学校的有力挑战。 /p p    strong 河北省: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4e27fb04-19d4-40d9-9ef9-778640ceb47b.jpg" title=" initpintu_副本.jpg" / /p p   在本次正式公布的“双一流”名单中,河北工业大学的电气工程进入一流学科的建设,而河北大学则未能入选。河北工业大学也是河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它的最前身是“北洋工艺学堂”,诞生于天津,此后就在该市发展壮大起来,这也是这所河北的大学坐落于天津的最初原因。河北工业大学的优势学科集中在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方面,而河北大学的优势学科则集中在历史、化学、生物学、光学工程等方面。 /p p    strong 山西省: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5cf8ea66-6154-4d1f-9fe5-97fae20a2b0c.jpg" title=" 66899881.jpg" / /p p   山西省跟河北省的情况非常类似,也有两所实力非常接近的学校,山大和太原理工。作为山西省唯一的“211”学校——太原理工大学,它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这次进入一流学科的建设。太原理工大学理工科优势明显,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三个学科2016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而山西大学则较为遗憾未进入“双一流”名单。作为一所百年学府,山西大学有着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以文史哲、数理化等基础学科见长。 /p p    strong 河南省:河南大学—郑州大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73b5f0ca-9b01-4d88-a1fb-1e580886078c.jpg" title=" 未命名_meitu_0_meitu_1.jpg" / /p p   河南省的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此次分别出现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对于河南省而言,应当是收获颇丰。郑州大学入选B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河南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郑州大学是河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该校的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4个学科(领域)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而以省份命名的河南大学(坐落在古都开封)可能大家更为熟悉,央视百家讲坛中的王立群教授即工作于该校。不过本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的是河南大学的生物学而非历史学。据了解,河南大学的生物学学科也确实不容小觑,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就已经起步,且在当时取得了很大成就。 /p
  • 宁夏化学分析测试协会发布《草本葡萄酒多糖含量的测定 乙醇沉淀-苯酚硫酸法》等3项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
    各相关单位:按照宁夏化学分析测试协会团体标准工作程序,标准起草组已完成《草本葡萄酒多糖含量的测定 乙醇沉淀-苯酚硫酸法》等3项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现按照我协会《团体标准制修订程序》要求,公开征求意见。请有关单位及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并将征求意见表(附件)于2023年10月12日前反馈给秘书处。联系人:张小飞 电 话:13995098931邮箱:1904691657@qq.com序号团标名称1草本葡萄酒多糖含量的测定 乙醇沉淀-苯酚硫酸法2草本葡萄酒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电位滴定法3草本葡萄酒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测定 宁夏化学分析测试协会2023年9月12日关于团标征求意见函 -9.12.pdf团标表格7-专家意见表.doc意见稿-草本葡萄酒多糖测定.pdf意见稿-草本葡萄酒可滴定酸测定.pdf意见稿-草本葡萄酒总糖测定.pdf
  • 宁夏化学分析测试协会立项《草本葡萄酒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乙醇沉淀—苯酚硫酸法》等3项团体标准
    各会员及相关单位:宁夏化学分析测试协会对团体标准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后,经研究决定,对《草本葡萄酒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乙醇沉淀—苯酚硫酸法》等3项团体标准批准立项(附件1),现予以公示。欢迎与该团体标准有关的科研、生产单位加入该标准的编制工作,有意者请与协会秘书处联系。联系人:张小飞电话: 13995098931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新田商务中心413室邮箱:1904691657@qq.com 附件1序号拟立项团标名称申请单位1草本葡萄酒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乙醇沉淀—苯酚硫酸法北方民族大学2草本葡萄酒中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电位滴定法北方民族大学3草本葡萄酒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改良滴定法北方民族大学 宁夏化学分析测试协会 2023年5月11日
  • 争创“双一流”:高校“抢人”背后的作茧自缚
    一所大学,只顾门面和指标,只能是地基浅浅。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单靠指标、计划,挖不来真正的大师。  为争创“双一流”,不少高校不惜血本到处“挖”人,只认钱不认情的流动让许多高校头疼。12月5日,教育部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与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教育厅领导和来自75所部属高校的分管校长参加研讨。部分高校呼吁,相关部门要出台政策,规范人才的无序流动。  “对于我来说,特别害怕听到某某某又被评上了长江学者、某某又被评上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类消息。因为他们一旦有了什么头衔,就会被人盯上,不少学校开出的优惠条件就来了,年薪100万元+1套房子+2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有的甚至更高。”这位校长的吐槽极具代表性,可是往往他们的极力挽留在不断增高的价码前轻如鸿毛。  校长们的苦恼这些年一直没有间断。最早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孔雀东南飞,中西部高校的有实力教师被吸引到东部发达地区。此后,这种流动一直存在,东部发达地区高校院所借助自己的地理、经济及其他优势,不断挖人。一些原本整体实力雄厚的高校,被抢得伤筋动骨。历史悠久、学术声名显赫的兰州大学,甚至出现过某一学科人才断档的局面。群英荟萃的兰州大学被网友评为“最委屈大学”,人才流失是重要原因。  被掠夺的高校当然奋起自我保护,比如签订合约、要求经济补偿,甚至拒不放人、不给办理人事调动等等,但这些在抢人高校给出的科研经费、安家费、一线城市住房户口、子女入学等条件面前成不了障碍,教授“裸奔”出走不是个别现象,接收学校通常采取的做法是:可以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调动手续。  对于这种无序、恶性流动,教育部2013年年末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禁止“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流动手续”或另建人事档案的违规做法招揽和引进全职人才,“聘期内主动提出离职或有其他违约行为的,当事人应承担相应责任”。  可以说,这是对处于劣势地位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必要、合理保护。  但是,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启动,这类问题再次突出。推动力不仅在高校,也在地方政府,很多省市列出了重点扶持一批高校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名单,配套大量扶持资金,高校为了确保能当“一流”,到处“挖”人。  与之相伴的是各种“人才计划”。各省市大都以当地名山大川命名,气势如虹,比如“黄河学者”“泰山学者”“黄山学者”̷̷许多高校还相应地有自己的人才计划。  有多少计划里的“人才”,成为各个高校对外形象的金字招牌,也是各种排名、对比的硬杠杠,甚至有地方政府给高校下指标一年要引进几个。当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一举成名之后,学校马上推荐其为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并进行了公示,可惜,评选结果刚刚出来,他榜上无名。由此可见高校对这些“计划”的孜孜以求。这些各类人才计划的背后是大笔的经费拨款、高度的经费集中,而过于集中势必会产生新的浪费。  今年11月在太原举行的中国计算机大会上,特意举行了一场名为“‘双一流’能否推动我国计算机学科进入世界前列”的论坛。嘉宾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过分强调这些标签和“帽子”,会在两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具有这些头衔的学者应该说是出类拔萃,但也不能说1分之差就是差生,没当成“一流”就不是人才。过分强调头衔,会打击一部分人的科研热情。另一方面,过度强调各类奖项和“计划”,会使有潜力的年轻学者投入过多精力时间去参评,而忘了追求科学和学术真理的初心,这样会使学术界、个体浮躁、短视,不愿投身长期的、有深远影响的科学研究。在学术界,伤仲永的例子不是个别。  清华大学一位教授认为,一流的学科,必须要包含一流的研究方向、一流的学术大师,除此之外,还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与国外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相比,中国高校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本科生教育方面,我们则落后得更多,而这恰恰是当前在“双一流”建设中不受重视的。  一座城市,如果只重光鲜的地面建筑,而不顾基础设施建设,当大雨来临,势必会遭受灾害。同理,一所大学,只顾门面和指标,只能是地基浅浅。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梅贻琦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单靠指标、计划,挖不来真正的大师。  不过,当一所高校的校长在因人才无序拼抢而头痛叫苦的时候,也应该想一想,自己的高校是不是也曾热衷于引进人才,是不是也将各类“计划”的人数、获奖者放在学校网站的首页?
  • “985”直接转?双一流建设没这么简单
    最近各地的教育新闻大多与“双一流”相关。《湖南2020年力争3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 河南高校不能再缺席了》??一时间,各省的高校都掀起了争创“双一流”的高潮,套用网友在留言中常用的一句话,“不想创双一流的大学不是好大学”。  这一切都源自2017年新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制定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简称《实施办法》)正式印发。按照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机制。“双一流”建设成为了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又一个备受关注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双一流”怎么选  实际上,此次《实施办法》是对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细化。对于关注高等教育的人们来说是“等了很多年的一只靴子落地了”。  《实施办法》指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办法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动态调整和组织实施作了明确。  外界对哪些高校能入选“双一流”一直多有猜测,此次公布的《实施办法》对遴选程序进行了规定,坚持公平公正、开放竞争,采取认定方式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  元培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洪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将有专家委员会根据《总体方案》要求和本办法,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办学质量、主要贡献、国际影响力等情况,以及高校主管部门意见,论证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根据认定标准专家委员会遴选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并提出意见建议,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审议确定建议名单。  老牌高校依然是支持重点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针对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战略决策。  业内人士评价说,实施多年的“211工程”“985工程”是我国高校汇集办学资源、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集结号”,而“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是中国大学积蓄力量,冲刺国际前沿的“冲锋号”。  洪文表示,“双一流”高校建设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战略,对未来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实际上,“双一流”与“211工程”“985工程”有很大的关联。“老牌知名高校及传统优势学科依然是各地重点支持的对象。从各省市已经公布的建设名单看,‘双一流’高校及重点、优势学科名单与传统的‘211’‘985’高校高度吻合,这也意味着‘双一流’建设具有很强的延续性,是‘211’‘985’工程的延伸。”他强调。  安徽省明确提出“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山东的积极支持对象“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驻鲁部属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工程”。就目前来看,各省份公布的“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名单确实很多都是原来的“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高校。  发挥自身特色是王道  在各省区市的实施方案中,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需求,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学科建设成为一大亮点。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因地制宜正是“双一流”比“211工程”和“985工程”最大的进步,这让各个高校在发展中能更好寻找自己的位置。  根据目前各省的方案,海南省将利用自身生态优势,重点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国际旅游、热带海洋、热带医药、岛屿生态、教师教育等学科领域。甘肃将立足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兰州新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建设,明确学校发展定位和优势特色。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将学科建设与产业振兴全面对接,调整学科布局,建立电力装备、石化冶金、矿山机械、生物制药等若干个支撑学科群,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撑引领作用。  洪文表示,《实施办法》鼓励各地区突出区位优势,重点建设特色学科。这也意味着未来国内的高校发展将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地方化的特点。各高校建设将尽量避免贪多求全、盲目跟风和同质化竞争等原有弊端,而是结合本地实际和产业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重点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良性高校生态环境。  人才成“争夺”关键  《实施办法》充分肯定人才的重要性,在各省区市出台的建设方案中,“人才引进和培养”都是重中之重。清华大学信息学院的一位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作为一线科研人员他对《实施办法》感受最深的就是“人才成了香饽饽”,他说, “双一流”建设计划的进军号角尚未吹响,各地、各高校的人才抢夺战已然“一触即发”。对于高校来说,一方面要从外部引进人才,一方面要保卫本地人才。  为争创“双一流”,不少高校不惜血本到处“挖”人。一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现在听说评上了长江学者就有点紧张,“因为《实施办法》提出了‘创一流’过程当中人才的重要,所以挖人的要来了”。  洪文认为,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力量,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的中心工作,优秀人才和团队将获得更好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当然与之配套的人才流动政策也是必要的,主要是要规范人才的无序流动。”他说。
  • 教育部官宣:新一轮“双一流”,有重大变化!
    2月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对2022年“双一流”建设、第五轮学科评估、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发布、高校设置与独立学院转设等多方面工作做出明确部署。小编摘录了文件中关于“高等教育”的重点内容: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综合优势的建设高校赋予一定建设自主权,探索分类特色发展模式。发布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和学科评估结果,对评估结果较差的单位予以督导。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发布实施新一版学科专业目录及管理办法。布局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打造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加强部部共建合作,启动省部共建2.0。统筹开展高校设置工作与独立学院转设。加强高校异地办学等机构规范管理。加大强基计划实施力度,支持实施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开展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众多工作要点中,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工作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关于“双一流”建设,教育部官方首次明确提出: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全文: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这是我们党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贯穿今年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线,教育工作要聚焦这条主线,作出实质性的贡献。2022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守住底线,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一、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学习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力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出台《直属机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开展高校师生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项行动,汇聚形成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喜迎党的二十大浓厚氛围。巩固拓展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深入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伟大建党精神研究重大专项,深化“四史”教育。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系统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启动实施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布局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重大专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推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推进教育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建设。2.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政治要件,作为党组会“第一议题”,部党组加强统筹协调,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落地。持续开展直属机关“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创建,分类指导推进直属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高校党建工作体系,会同中央有关部门指导推动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举办全国高校书记校长提高政治能力专题培训班,实现全国公办本科高校书记校长全覆盖轮训。纵深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实施院(系)党组织书记政治能力提升计划、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质量攻坚计划、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骨干培养计划,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调研推动《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贯彻落实,指导各地加快推进民办学校章程建设,推动党建有关要求进章程。进一步提高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能力和效果。提高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组织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40周年纪念活动。推进新时代关工委建设。3.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直属机关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指导高校筑牢“三微一端”等阵地。强化保密宣传教育。深化巩固校园安全专项整顿成效。优化教育舆情监测、研判、报告、处置等流程机制。从严从紧科学精准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确保师生生命健康。4.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坚持严的主基调,压实管党治校政治责任。按照“当下改、长久立、系统治”要求,健全中央巡视整改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深化整改成果。抓好直属机关、直属高校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严格规范直属机关“三评一赛”,清理规范直属单位对外合作,从严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完善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和通报曝光力度,强化教育警示作用。完成巡视全覆盖任务,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健全巡视整改促进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严到底纠治“四风”,树立新风,推动形成严的氛围,优化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5.深入实施“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通过编写辅导读本等多种形式做好宣传解读。召开部署工作会议,推动各地将规划落实到本地区教育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制定实施分工方案,强化年度工作计划和规划有效衔接。聚焦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深入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导向作用,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十四五”规划纲要教育领域工程项目台账,逐项细化时间表、路线图,定期跟踪调度。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评估。印发实施《关于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指导意见》。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加强战略思考和系统谋划,开展有组织的重大教育科研。6.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不低于4%”,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加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保障,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坚持优化增效、补短扬长,新增教育投入更多用于薄弱环节,新增教育支出更多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出台国家层面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推动地方提高并落实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普惠性民办园生均补助标准,提高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指导各省(区、市)适时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保教费)、住宿费标准。推动各地严格落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探索职业教育按专业大类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完善教育经费统计体系,加强财政教育投入和预算支出进度监测监督。完善教育行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全面加强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加强精准资助,推进资助育人,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严肃财经纪律。7.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直属系统干部政治能力和专业素养。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以正职和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优配强直属系统领导班子。加大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干部交流,优化干部成长路径。做实做细管理监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关心关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落实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任务。深入推进直属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二、加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8.深入推进“双减”。继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巩固成果、健全机制、扫除盲点、提升水平、维护稳定、强化督导。完善部际专门协调机制,推动各地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指导培训机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指导各地开展常态巡查、坚决关停。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加强培训预收费监管。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加强执法力量,提升执法能力,抓好执法巡查。针对一些监管盲点,开展系统调研,指导各地规范管理。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抓紧明确主管部门,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指导各地落实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的政策要求。建立全国校外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组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形成全社会参与监管并广泛支持校外培训治理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校作业设计水平、课后服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拓宽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开展课后服务精品课程资源推介。利用“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持续跟踪监测相关指标数据。9.全面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召开“大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实施“大思政课”建设方案。重点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建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研制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统筹推进本硕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支持建设一批思政课一体化基地,研制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会同中央宣传部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管理水平。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攻坚计划,“一校一策”推动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研修基地建设,办好“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帮扶机制。分专业大类深入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举办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和中职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继续开展各类示范培训,提高中小学德育队伍专业能力。10.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健全“国家—省级—高校”三级网络思政体系运行机制。推进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实现对1000所左右高校有效覆盖。持续推动各地各高校落实高校辅导员配备需求,加强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精准赋能平台建设。开展“青春使命”“技能成才强国有我”“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系统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五老”优势,继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读懂中国”活动。1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实施学校体育和体教融合改革发展行动计划,举办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筹备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办好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和晋江第18届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启动实施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健康中国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强化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比2021年下降0.5到1个百分点。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和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建设计划。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建设一批美育名师工作室。举办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启动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改革。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指导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开展工作,持续开展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监测。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学生
  • “双一流”采购大军扎堆至 2.5亿仪器大单等你认领
    仪器信息网讯 临近年底,各大高校“双一流”采购项目纷纷开始招标,据不完全统计,10月底至12月9日,“双一流”采购大军中,仪器相关招标项目预算总额已达2.5亿元,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建设正式被提出。一时间引起舆论和业界各种关注和猜测,虽然“双一流”正式名单还未公布,为争创双一流,高校不惜百万年薪和千万经费挖人才,暗自较劲。  近来,随着部分地区双一流名单出炉,对应扶持资金的下拨,10月底,部分相关高校开始“双一流”采购项目的招标工作。仪器信息网编辑对其中与仪器相关的近50个招标项目进行了简单梳理分析,与君共享。  未开标招标项目12项,开标时间将集中在12月下旬  本次统计的近50项招标项目中27项已经于11月15日至12月8日之间开标,剩余12项未开标,开标时间集中在12月下旬,涉及预算总额约5000万元,包含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光谱仪、液质联用仪等。详细如下表:仪器相关“双一流”招标项目未开标项目详表(截止12月9日)  采购仪器分布广泛 进口仪器预算优势明显  近50个采购项目中,涉及仪器涵盖从化学分析仪器到物性测试仪器、光学仪器等分布广泛、均衡。化学分析仪器包括各种色谱、质谱、光谱、核磁等 物性测试包括试验机、粒度仪、表面张力仪、热分析仪等 光学仪器包括光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镜等。  其中,明确国产仪器的采购项目5项,预算总额约1750万元,主要集中在气候箱、高压灭菌锅等常规仪器设备 明确进口仪器的采购项目6项,预算总额约8905万元,主要为能谱、光谱、色谱、电镜、试验机等高端仪器设备。进口仪器预算表现出明显优势,比如河北师范大学明确进口仪器的采购项目预算为2457万元,而明确国产仪器的采购项目预算则只有122万元。  本批“双一流”采购以河北高校为主燕山大学最土豪  本次统计期内(10月21日至12月09日),“双一流”采购招标项目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外,其余全为河北的9所高校。  9所河北高校中,从采购预算金额来看,燕山大学最土豪,预算总额达5233万元,另外,河北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也达到4500万元以上,具体情况如下图。  中标项目9000万 中标企业河北北京居多  除了以上近50项招标项目,编者还对10月份以来仪器相关近30项“双一流”中标项目进行了简单分析,统计发现,截止12月9日,中标总额已达9000万元。中标企业以河北、北京企业居多。如河北合春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北京赛克玛环保仪器有限公司、北京五洲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 统计过程中,笔者发现,相关“双一流”招标项目还在不断更新。而且这一阶段的“双一流”招标公告主要以河北高校为主,随着“双一流”名单的不断揭晓,相信其他省市高校的招标工作也会随后陆续展开。预知更多仪器采购大单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仪器信息网后续报道。附表:仪器相关“双一流”招标项目详表(截止12月9日)
  • 一场科技与“双碳”的双向奔赴
    最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团队频繁往返大连与陕西榆林之间,因为在即将到来的9月,由刘中民团队历时十年科技攻关的50万吨/年煤基乙醇工业装置将正式投料试车。 投料试车成功后,这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煤基乙醇项目,标志着乙醇生产迈入大规模工业化时代,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及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这一项目我们直接从10万吨/年的规模,跨越到50万吨/规模,做这一决定时很多人认为风险很大,但我们有信心、有动力,因为大连化物所科学家们的研究值得充分信任,技术也是企业甚至是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紧迫需要的。”陕西延长石油(集团)(以下简称延长石油集团)科技部部长王军峰告诉《中国科学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通过顶层设计,发挥多学科建制化优势,启动实施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科学基础、关键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在陕西榆林,来自大连化物所的技术与示范得到了验证。应用:工程转化为国为民 走进榆林市榆神清水工业园区,高塔林立、罐炉硕大、管廊纵横,占地1365亩的50万吨/年煤基乙醇工业装置犹如钢铁巨侠般巍然鹤立。 乙醇是世界上公认的环保清洁燃料,全球66%的乙醇被作为燃料添加至汽油中。曾经,我们希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但却没能实现。 “关键问题在于需求大,而乙醇量根本不够。”刘中民告诉《中国科学报》,过去,乙醇主要生产原料为粮食和糖类作物,“这就会造成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问题,而粮食安全是国家头等大事、不可动摇。” 多年来,煤基乙醇技术这条“赛道”上聚集了全球诸多国家的竞争者,但由于技术难度大、经济性不高,始终处在开发阶段,未能实现工业化。2010年10月,刘中民带领团队开启了煤制乙醇关键技术攻关,把刚回国并入职大连化物所的朱文良拉入队伍作为负责人。 竞争、赛跑,暗潮下激流涌动给团队每个人都带来不小的压力。 朱文良习惯把团队4位成员称为“兄弟”。“说实话,做得很辛苦,最后取得突破确实离不开兄弟们的共同努力。”朱文良告诉《中国科学报》,将近2年时间里,他们没有放过假,即使周末也会到实验室,但始终没有取得突破,他们也曾气馁过。 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和研究,他们最终成功突破核心催化剂活性低、稳定性差等难题,开发出具有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分子筛羰基化催化剂,为煤基乙醇技术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应用,若用不上,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是虚的。”刘中民说。团队来不及庆祝,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工业放大研究中。 团队与延长石油集团合作,2013年,完成实验室中试研究;2017年,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全球首套10万吨/年煤基乙醇工业示范项目打通全流程,生产出合格无水乙醇。 回想那6年“风风火火”的日子,刘中民坦承,速度非常快!基于扎实的基础研究和丰富的工业化经验,他们得以说服企业,从实验室中试研究的100克催化剂规模,直接放大到单个反应器装填30吨催化剂的10万吨/年的工业示范装置。而常规的工业化过程中间至少还需要催化剂吨级规模的工业中试。 在刘中民看来,更重要的还在于科研团队、工程和设计团队,以及企业之间多方的协作支持,总结经验、规避风险,才使得大家对50万吨/年乙醇项目成功更有信心。 如今,刘中民“科技为国为民”的梦想正在实现。截至目前,煤基乙醇技术许可合同10项,累计产能达295万吨/年。十四五期间,乙醇技术的许可合同累计产能预计可达400万吨/年,预计产值达250亿元。 此外,刘中民团队另一项应用研究——以煤炭为原料的甲醇制烯烃系列技术已经签订了31套装置的技术实施许可合同,包含出口1套,烯烃产能达2025万吨/年,预计拉动投资超4000亿元。已投产的16套工业装置,烯烃产能超过900万吨/年,新增产值超过900亿元/年。 煤基乙醇和甲醇制烯烃技术,是刘中民基于我国能源现状所开发技术。 “实现碳中和需要低碳化转型,这是相对长期的过程。”刘中民说,当前,我们依然处在化石能源社会,我国“富煤、少气、贫油”的资源禀赋将长期存在,探索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变革性技术是助推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基础:突破难题创新引领 2019年9月13日,中秋,一轮皎洁圆月悬挂天空,将工业园区照的通明。 延长石油集团科技部部长王军峰一直记得这个日子,那是基于大连化物所包信和院士和潘秀莲研究员团队原创性成果“合成气直接转化制低碳烯烃”技术,而建的全球首套煤经合成气制低碳烯烃的千吨级全流程工业试验装置投料试车的关键阶段。 “那天晚上,包老师就吃了个馒头,他和潘老师认真严谨的把控着每个细节,和开车团队一起值守到深夜。”王军峰指着手机上照片拍摄时间告诉记者“1点56分”。 这项“合成气直接转化制低碳烯烃”技术是我国完全自主从原创基础研究突破出发,实现过程放大和工业示范的创新成果。 这是一条历经近10年的研发之路。早在2007年,研究团队就提出了采用双功能耦合催化剂体系,探索合成气直接转化制烯烃的构想。这是一个让人激动万分的科学构想,如果能实现,将对传统的工艺路线是一个颠覆性变革,对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也具有深远意义。 团队充满希望的前行,却充满各种挑战和艰辛。起初,他们从催化剂的基本原理入手,设计了“核壳”催化剂,希望催化活性中心处在催化剂“球体”的中心位置,四周包裹多孔分子筛,让合成气在核层的活性中心上被活化,生成中间体,并在壳层分子筛孔道中产生目标产物。然而,实验结果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一次一次失败,一次一次优化改进,历经了两届博士生都未能产生理想结果。 “明明原理上可行,为什么就行不通呢?”潘秀莲和团队成员反复问自己。他们决定重新上阵,这次他们另辟蹊径,转变实现方式——让金属氧化物活性中心与分子筛分开,让它们各司其职,将控制反应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的两类催化活性中心分开到一定距离,从而形成了一种复合的双功能催化剂体系。 经过反复实验不断优化,预期实现,结果令人振奋!2016年3月4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这一研究成果,并同期刊发了以“令人惊奇的选择性”为题的专家评述文章,专家认为该过程未来在工业上将具有巨大的竞争力。 这项合成气催化转化研究,团队摒弃了延续90多年费托合成路线,开创了一条低耗水、低耗能的煤基合成气转化制烯烃的新途径,将对更好地服务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十年磨一剑”,这期间,团队除了申报专利,未曾公开发表过一篇相关研究的文章。德国一位专家在得知这一成果后,沮丧地说:“这个点子为什么不是我们先想到的?”包信和回答道:“你们想到的点子已经很多了,也该轮到我们了。” 回想过去,尽管艰辛,但潘秀莲多次提到包信和的一句话:“只要方向对,不怕路途远,只要坚持,再冷的板凳也能给坐热。” 基础研究取得突破后,包信和和潘秀莲领导的基础研究团队和刘中民院士领导的应用研究团队合作,组建技术攻关小组,并与延长石油集团合作,迅速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应用开发。合成气制烯烃千吨级工业试验装置建设时,包信和提出了“科教报国、创新引领、产研融合、高端发展”16字,并高高悬挂于装置上,这是团队的坚定信念和真实写照。 科研团队进一步对催化剂各项指标和性能持续不断进行优化,同时工艺设计和工程开发团队对工艺流程和分离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全力推进工程化转化和工业示范,力争早日实现技术产业化。”潘秀莲说。示范:科技“双碳”双向奔赴 无论是工程转化还是基础研究,中科院几代科技工作者聚焦“双碳”战略需求,“数十年如一日”深耕“双碳”领域,接续前行、赓续奋斗,站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工程建设难点的第一线。 “碳中和目标提出之后,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技术路径和解决方案,它们之中甚至有些事矛盾的,我们必须要顶层设计,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找到未来合理的双碳发展路径,这是当务之急。”在刘中民看来,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只需要发展单项技术,更需要各能源分系统耦合互补,各自发挥所长、规避短板,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联动。 2018年,中科院批准依托大连化物所组织实施“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专项提出了以化石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清洁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低碳化多能战略融合为三条主线的多能融合互补的清洁能源发展策略,以期实现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的融合发展,构建多能融合的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推进能源革命。 为更快更好验证技术方案和示范,2019年12月9日,陕西省政府和中科院共创“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并在榆林建设了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积极支持中科院“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 “榆林有中国‘科威特’之称,甚至比它更有优势,这是因为这里汇集了煤、气、油、盐,以及风光电水等多种资源,是多能融合和集中示范的最佳之地。”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任晓光告诉《中国科学报》,榆林有产业转型需求、有发展动力,我们与榆林一拍即合。 在榆林示范区,中科院将负责能源产业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陕西省及榆林市将整合财政资金、能源资源和产业基金,加大投入力度,双方共同打造大型多能融合集成示范基地,以期形成集前沿技术开发、人才集聚培育、科技创新服务、优势产业资本等于一体的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国家能源体系先行先试。 未来,不只是在陕西榆林,中科院在“行动计划”整体布局下,发挥全院“一盘棋”,统筹资源和优势力量,以解决关键核心科技问题为抓手,促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积极支撑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50万吨/年煤基乙醇工业装置(图/王晓亮)
  • 双一流计划:985、211高校仍是被选中的大赢家
    经过数轮的重点建设和支持,“211”高校及其优势学科入选概率自然更大。非“211”高校只要坚持优化学科结构,以特色取胜,同样有机会竞争“双一流”。 政府应建立配套政策,通过综合改革机制,对高校进行分类评估和差异化激励,避免由于对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的倾斜投入而对教学型大学产生冲击,防止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发生“学术漂移”。  历经十余年的波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终于盼来了新校区建设工程的动工仪式,并有望在2017年竣工。  这所偏居珠江口西岸的二本院校,早在2000年就提出规划新校区,在2013年奠基后又因资金缺位等问题未能如愿。但剧情在2015年反转,广东省和佛山市明确为其提供60亿元的扶持资金,其中的25亿元用于建设新校区。  在佛山科技学院坐上办学的“加速器”背后,是当前国内多地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加码。因教育部近日宣布若干行政文件失效而引发的“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 “一流学科”)建设大讨论,事实上在国内已经迎来落地和对接方案。河南、河北等省份明确了部分入围“双一流”的名单,而江苏、广东则提出“双高水平” (“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与“双一流”衔接。  梳理公开信息发现,公布的“双一流”和“双高水平”院校名单,“985”、“211”高校仍是被选中的大赢家,但也有类似河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非“211”高校入围。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朱益明教授分析,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框架下,985和211高校因之前的资源投入和发展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非“211”高校进入“双一流”,则显示了双一流计划的开放性与竞争性。  “211”“985”院校仍是宠儿  从各方面看,“211”院校都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支持行动中占尽先机。  河南省以往常因仅有郑州大学 一所“211”院校为人“诟病”。为改变此局面,河南省出台《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豪砸31亿打造“一流学科”。河 南省明确到2024年,5个左右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10个左右学科进入国内前列,ESI排名进入前1%,或在权威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十名 或前5%。在该方案一期名单中,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普通高校有更多的机会竞争“双一流”,但郑州大学还是毫无悬念成为了大赢家。首批 入围的17所高校中,郑州大学占据了35个学科的9席,其中占据10个优势学科的4个,以及25个特色学科的5个。同样拥有一所“211”高校的内蒙古, 在建设4~6所国内一流高校的目标中,还专门提到重点支持内蒙古大学率先进入“国内一流”,争取早日进入“世界一流”。  即使在强校扎堆的上海,“985”、“211”高校也是大赢家。上海提出“高峰高原”计划,2014~2017年预计投入36亿元打造“世界一流学科”。在其中的I类高峰学科名单中,21个学科仅有5个学科来自非211工程院校,“211”高校仍占主要地位。  广东省2015年公布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中,省内四所“211”高校全部列入重点建设高校之列,而非“211”仅有华南农业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和广东工业 大学入选。但是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18个学科全部来自于非“211”高校的优势学科。但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高水平建设资金安排中,“211”的暨 南大学跟非“211”的南方医科大学所获资金相差6030万元,其中财政补助相差3800万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蓝表示,经过数轮的重点建设和支持,“211”高校与非“211”高校在教学、科研的实力上已存在明显“分化”,“211”高校及其优势学科入选概率自然更大。  朱益明教授表示,985、211工程早前的实施成效无法否认。“双一流”应当是在985、211工程等各种原先重大教育项目的综合、提炼和提升,而不可能绕开“985”、“211”高校另起炉灶。  教育部官员此前回应多份985、211工程文件失效时称,前述两大工程将统一纳入即将启动的“双一流”建设。  不过,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宗晓华表示,由于“双一流”建设政策更加重视绩效与竞争,入选高校和学科在获得倾斜投入的同时,对其学术产出的水 平和质量、资金分配与使用、目标责任和绩效的要求更高,对于缺乏竞争优势的大学或学科。获取这一机会不仅不是赢家,还会成为“负担”。不同高校应合理定 位,错位发展,应该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  非“211”高校借势突围?  从“双一流”在各省落地的进展看,尽管“211”高校还占据支持对象的主体,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往落选211工程的院校已有借势上位的迹象。  前述提及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就是一例。自2015年被纳入“广东高水平理工大学”行列,这所二本院校目前明确获得的扶持已有2015-2020 年省市共计投 入60亿元。除了新建校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频频砸出重金招揽海内外英才和高分考生,并破天荒地与3名院士达成柔性引进意向。该校还提出中期目标:到 2025年学校办学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理工类院校排名50位左右。  类似佛山科技技术学院,广东很多二本高校的发展就得益于高水平大学的推动。上月该省召开的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工作布置会上, 11个有本科院校的地市将至少选择一所本科高校进行“省市共建”,并扶持所有本科高校建设1~2个重点学科,而且已有茂名、韶关等8地市政府支持本地高校 发展。中山市还计划“十三五”期间计划将投入30亿元,力争引进1~2所高水平综合大学、2~3所高质量特色学院。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不仅提出建设“双一流”,还提出建设自己的“高水平大学”等概念。除了“双一流”,广东省还提出“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 “高水平理工大学”、“高水平理工学科”等概念。“高水平大学”的提法同样出现在江苏,其对应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15所以上高校进入全国百强”, 而该省“211”高校仅有11所。这也就是说,江苏“高水平大学”方案已经给该省非“211”高校预留了空间。而在网传河北教育厅“双一流”方案中,则出 现了一层次大学、二层次大学以及世界一流学科、国家一流学科的区分。而此前一举成名的科学家韩春雨领衔的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学科赫然在列。  朱益明表示,在国家层面“双一流”计划之外,各地方的高等教育支持计划也徝得鼓励。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我国高校发展应该有来自各方的支持。除各级政府支持外,社会、企业也有支持我国高校争创一流的责任,也应有相应的支持行动。  李蓝表示,广东等地提出的“双高水平”,比“双一流”更容易做到,其实施的范围能汇集更多高校和学科。而广东提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高水平理工学科”又能结合当地的经济转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主任龚放也指出,美国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崛起正是在于它们在学科选择和学科方向上另辟蹊径,别具一格。而国内的 “2011”计划中,南京工业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的脱颖而出也是应用性大学的突破的成功例子。现在方兴未艾的知识生产模式是问题导向和社会需求导向的,是 需要跨界行动、多方协同创新,并以方案、对策或者技术创新、产业换代为指归为成果的。高等院校管理层和学科领军者需要关注知识生产方式变革对大学发展的影响。  宗晓华表示,非“211”高校只要坚持优化学科结构,以特色取胜,还是有机会去竞争“双一流”的。政府应建立配套政策,通过综合改革机制,在省级加强统筹, 对高校进行分类评估和差异化激励,引导这些高校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追求卓越,避免由于对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的倾斜投入而对教学型大学产生冲击,防止整个高等 教育系统的发生“学术漂移”。  “希望有更多高校进入双一流,但不限于‘985’或‘211’。”朱益明说。
  • 这些大学和学科不入流?我不服:“双一流”大学、学科遗珠榜
    p   近日发布的“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名单,应该是这两天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p p   这次入选的42所一流大学,除了新晋的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外,全部来自原先的985院校。一流学科建设中的95所高校,则是211院校的小额增补版。 /p p   格局有变化,但远没有外界此前猜测的那么大。这既让不少人悬着的心落了地,也让很多人期待的心碎成了渣。 /p p   所谓“沧海遗珠”,我们不妨列一列那些原本有机会闯进一流阵营的高校和学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双一流”建设大学遗珠榜 /strong /span /p p    strong 北京语言大学:强邻环伺的无奈 /strong /p p   坐落在北京,对于一所高校的发展多半是一件幸事,但对于北京语言大学这样出身正统、小而精的大学,却也是一种不幸。 /p p   尽管是在周恩来指示下建立,由毛泽东亲自题写校名,尽管拥有对外汉语、应用外语等突出学科,有着很高的生源水准和毕业生质量,但是在名校林立的北京,面对“双一流”这样的国家工程,北京语言大学也只好徒唤奈何。 /p p    strong 北京电影学院:最有“名”的大学 /strong /p p   如果能把毕业校友的名气累加起来,算作高校的声誉,那么北京电影学院无疑将是中国之冠——当然隔壁的中央戏剧学院可能会表示不服。 /p p   外行人看来,北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明星,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的话题 可内行人都知道,北影始终在中国的电影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上居于绝对领先学术地位。此次“双一流大学”工程,北影没有入围,在一流学科评选中还败给了老对手中戏,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p p    strong 燕山大学:萧瑟秋风今又是 /strong /p p   说起燕山大学的名字和所属地,很多人可能会摸不着头脑,但在机械工程领域内,它可算是无人不知。 /p p   脱胎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坐落在北方海滨城市秦皇岛,拥有一个听上去很综合大学的名字——燕山。无论从各个角度看,燕大都挺不错。但自从错过了211评选这班车,燕大就日渐式微了。 /p p   机械工程作为燕大的强势学科,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乃至于如今门庭冷落。好在瘦死的骆驼毕竟比马大,如今落选“双一流”,燕山大学如果再不奋起直追,恐怕就真的沦为籍籍无名的普通院校了。 /p p    strong 山西大学:从第一到第一百 /strong /p p   沿着时间脉络逆流而上,公认最早的中国自办近代大学一共三所:北京的京师大学堂、天津的北洋大学堂和太原的山西大学堂。作为维新的成果,三所学堂在变法失败后被保留,逐渐发展为今天的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和山西大学。 /p p   身为中国高校里辈分最高的三个,北京大学、天津大学都入选了之前的985工程和此次的一流大学,而山西大学早在十几年前就把全省唯一211的名额拱手送人,本来寄望于此番“双一流”的逆袭,终究是没有上榜。 /p p   在今天众多的大学排行榜中,山西大学常常徘徊在全国一百名上下。从第一到第一百,山西大学这一百多年的路,也是以山西为代表的内陆省份在兴办高等教育时的无奈。 /p p    strong 浙江工业大学:大树底下没地方 /strong /p p   说起浙江的高校,浙江大学一家独大是人尽皆知的事实。经过大合并之后,浙江大学顺利跻身国内顶尖大学之列,但造成的恶果也同样明显:经济大省、自古文教兴盛的浙江,居然只有浙大这么一所211、985大学,今天也就只有这么一所一流大学。 /p p   在浙江,不是浙工大不行,连宁波大学都有一个“力学”学科入选了,以浙工大跟长三角工业的深刻联系,它的工程技术学科肯定是国内一流的水平。奈何浙工大旁边的浙江大学太强大了,其他院校无论生源、办学实力,还是声誉、影响力,和浙大相差的都不是一星半点。 /p p   在浙江大学这棵超级一流的大树下,浙江其他院校统统都成了二流。有时候不是你不好,有浙大这样的巨无霸衬托得你矮小。 /p p    strong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一直在努力,从未被想起 /strong /p p   国内的外语类高校,除了当之无愧的前两把交椅——北外和上外,也就得数广外了。 /p p   坐落在一线城市广州,身兼外语和经贸两大热门专业,广外的实力在录取分数和毕业生就业上体现得非常直观。但是在国家工程面前,它却始终鲜有地位,无论是多年前的211评选,还是今天的“双一流大学”工程。 /p p   很多广外学子凭着当初的分数,能选择一大把211高校,甚至是今天的一流大学。尽管就业前途依旧广阔,学科建设稳步发展,但缺少国家工程的认可,也是广外长久以来的一项缺憾。 /p p    strong 南方科技大学:星星之火熄了吗? /strong /p p   南科大最初的改革轰轰烈烈,举世瞩目,一颗新星在深圳徐徐升起。然而短短几年间,随着朱清时卸任,改革步伐放缓,名噪一时的南方科技大学所受的关注也越来越少。近两年深圳市引进了一大批国内名校,南科大还能不能得到原先那么多的支持,也让人捏一把汗。 /p p   这所始终游离在官方标准之外的高校不入“双一流大学”工程的法眼,并不意外。可是,校徽上依旧是一支燃烧的火炬,但当初那一点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星星之火,却明显微弱了许多。 /p p    strong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办得最好的大学 /strong /p p   绝大多数人听过广西师范大学,都是先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开始的。与一般高校出版社热衷于教材和学术著作的出版不同,这家出版社推出的多个系列,长期以来为中国的文艺青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也让人记住了这所深居山水的大学。 /p p   广西师范大学曾是国立广西大学的一部分,坐落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桂林。作为一所学科实力不错的高校,广西师大不仅在中国语言文学等老牌专业领域多有创新,而且在旅游管理等特色领域也颇有建树,但遗憾的是却被它那太过出名的出版社抢了风头。 /p p    strong 西南政法大学:还记得西政现象吗? /strong /p p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高考恢复,压抑多年的法学热情爆发出来,地处重庆的西南政法大学率先而动,延揽了一大批名师和优秀学生。多年之后,从这所山城高校走出来的学生遍布中国法律界,被称为“西政现象”。 /p p   然而,也就在中国大学纷纷合并,挤上211、985工程这班车的时候,西南政法大学却做出了拒绝与同城的重庆大学合并的决定,没有成为综合大学的一部分。时过境迁,在211工程中没有收获的西南政法大学同样被“双一流大学”拒之门外。 /p p   尽管法学依旧强劲,但今日中国最优秀的法学学科和就业岗位,无疑都集中在了北上广深这样的大都市,西政的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了。但无论如何,今天的西南政法大学,依旧是一所被低估了的好学校。 /p p    strong 兰州交通大学:被遗忘的交通大学 /strong /p p   身处西北的高校,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里,常常有大漠黄沙、英雄迟暮的悲壮,尤其对于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这样不错的高校而言,这种江河日下的悲壮感更甚。 /p p   兰州交通大学发端于当初唐山铁道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今北京交通大学)的部分科系合并西迁,说起来也具备纯正的交通大学血统。可就在几所交大大放异彩的今天,兰州交大却逐渐和兰州这所城市一起走向默默无闻的境地。 /p p   一流大学的遗珠或许不止以上十所,没入选的肯定各有各的不服。至于一流大学后面跟着的一流学科名单,牵连着更加复杂的关系,也留下了更大的讨论空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双一流”建设学科遗珠榜 /span /strong /p p   strong  南开大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 /strong /p p   南开大学有五个学科入选,其中一个为统计学。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将统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2013年南开大学便成立了统计研究院。近几年大数据研究成了当红炸子鸡,南开大学统计学科此次入选,恐怕也占了风气之先。 /p p   然而,南开大学另一个历史更悠久的学科——经济学科,全部没有入选。南开大学是中国经济学的发源地,建校不久就开始培养经济学研究生,绝对有底气喊出“建设世界一流经济学科”的口号。 /p p   根据2015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南开大学“应用经济学”学科转载位列第1名,综合指数位列第1名。作为国内最顶尖的经济学科,南开大学应用经济学科竟然落选,到底是谁的问题? /p p    strong 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 & nbsp /strong strong 文艺学(二级学科) /strong /p p   山东大学以“文史见长”著称,但它入选“双一流”名单的学科却只有数学和化学,不知这算不算“校耻”? /p p   在大师辈出的二十世纪,山东大学在文史哲领域的实力不输于北大。不用多提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王统照、萧涤非、赵俪生等教授的学术贡献,光是一份《文史哲》杂志,就足以证明山东大学的学术地位。几乎所有文史哲大家,都在《文史哲》杂志发表过论著。山东大学不但出学术,还提供了学术平台和学术标准。 /p p   同时,山东大学也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的奠基者。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闻一多、沈从文、洪深等学者就在山东大学开讲“近代文艺批评”课程。新世纪以来,周来祥的文艺美学、曾繁仁的西方美学、盛宁的美国文论等杰出研究,将山东大学打造成了中国文艺美学的重镇。 /p p   选“双一流”学科,既没有看到一所大学的历史传统,也忽视它的特色学科在当下中国大学中的地位,如何能够说服人? /p p    strong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 /strong /p p   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都入选了,却没有复旦大学的份儿。其他新闻传播领域的强校如武汉大学、华中科大(顺带一提,近日在公关领域对战薛之谦大获全胜的李雨桐女士就是华中科大新闻系的毕业生)、清华大学,也统统名落孙山。 /p p   复旦的新闻传播学有多厉害?论历史,复旦大学1929年便创办了新闻学系 论学术力量,复旦大学的师资和学术成果敢说全国第二,便没有学校敢说第一 论人才培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素有“记者摇篮”之称。 /p p   都说新闻行业衰落了,可新闻传播正在跟着互联网的膨胀而飞速发展,如果中国大学的新闻学院普遍得不到重视,那以后靠谁来做传播呢?只有人大、中传两所高校摘桂,谁说不是缺乏远见? /p p    strong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一级学科) /strong /p p   华东师大的文史哲向来是强项,在八九十年代,其中文系就是中国文学批评的绝对中心。即使2000年后,华东师大的中文系开始衰落,它也仍然是国内最好的中文系之一。而近十年来,华东师大的中国史学科,风头之劲一如当年的中文系。 /p p   想当年,华东师大在中国史领域和华中师大势均力敌,华东师大陈旭麓和华中师大章开沅,两位史学大师并驾齐驱,平分秋色。如今华东师大已经全面超越华中师大,在近现代史领域建树尤多。茅海建的近代史研究、杨奎松的现代史研究、沈志华的苏联档案研究、许纪霖的思想史研究,都是极具开拓性的学术研究。 /p p   如果没有华东师大的中国史研究,中国近现代的许多问题可能仍然迷雾重重,至少我们不会那么快就看到历史的本相。 /p p    strong 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学之二级学科) /strong /p p   1998年,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和老浙江大学四校合并,组成了今日的浙江大学。在这个名单中,农学学科和医学学科都有所斩获,唯独杭州大学带回来的人文学科,无一中选。无论“双一流”是根据学术还是政策来考虑,浙江大学都辜负了杭州大学当年的回归。 /p p   在诗词学和敦煌学领域,杭州大学有夏承焘、蒋伯潜、姜亮夫、蒋礼鸿、盛静霞等大学者坐镇,实力强大。如果说这一块还有很多强敌,那么起源于浙大、发扬光大于杭大的应用心理学,绝对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学科。 /p p   当其他高校的心理学专业还在搞理论研究的时候,杭大心理系在陈立教授的带领下,开创了一个跟北大、北师大完全不一样的应用心理学方向——工业心理学。这个学科包括了管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专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p p   北大和北师大的心理学都上榜了,浙江大学的应用心理学却没有一席之地,绝对是浙江大学的一大损失。 /p p    strong 厦门大学:工商管理(会计学),一级学科 /strong /p p   厦门大学此次入选的学科是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和统计学。总算把厦门大学的招牌专业统计学算进去了,要知道,厦门大学统计系的钱伯海教授主持开创了中国的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统计学、企业经济统计学等宏观经济学科,我们如今看到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都有钱伯海和厦门大学统计系的功劳。 /p p   遗憾的是,厦门大学同样重要的工商管理学科,竟然漏了!工商管理学科得以入选的高校是人大、清华、中大和西安交大,如果问一问这四个学校的学科负责人,他们恐怕都会觉得莫名其妙:连我们都入选了,厦大为什么不行? /p p   厦门大学是中国第一所提供会计博士学位的院校。更重要的是,厦大有葛家澍这座大山。1978年,葛家澍教授率先为“借贷记账法”正名,全面介绍和引进了现代会计理论,为中国建立了一个能够和世界接轨的会计体系,对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p p   如果你每个月都能领到一笔工资,你就应该感谢葛家澍和厦门大学的会计学系。 /p p    strong 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教育学之二级学科) /strong /p p   华科最著名的当然是工科。鲜为人知的是,华科在高等教育领域,完全有资本抛开国内一大批普通师范院校。 /p p   1979年,教育学家朱九思在华中工学院(华科前身)建立了高等教育研究组,次年创办《高等教育研究》杂志。这是一本面向国内外发行的杂志,在高校改革历史上起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当时的全国高校里,除了华中工学院的朱九思,就只有厦门大学在潘懋元副校长的带领下开创了高等教育学科。 /p p   有句话说,在八九十年代的高校改革中,武汉大学的刘道玉校长在实践,而华中工学院的朱九思提供理论。这些前辈已经功成身退了,但他们给华科留下了全国最好的学术梯队。如今中国高校改革又走到了瓶颈阶段,亟需继续进行理论建设和改革实践,怎能把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学科漏掉? /p p    strong 武汉大学:水利工程(一级学科) /strong /p p   武大校园最美的地方,除了那条著名的樱花大道外,应该就数东湖边上的水利水电学院。 /p p   在水利工程领域,最厉害的高校有三所:一个是拥有张光斗、黄万里、潘家铮等水利学家的清华大学,一个是从中央大学分出来的河海大学,还有一个就是武汉大学。1952年,武汉大学将水利工程这个优势学科分离出去,无疑是武汉大学最大的遗憾之一。 /p p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并入武汉大学后,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进入了建设与环保并重的新阶段,而中国水域出现的新问题,也迫切需要水利工程学科提供解决思路。长江始终是中国水利研究的重要基地,武汉大学同时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何以把“双一流”建设学科给了清华大学和河海大学,却忘了武大? /p p    strong 中山大学:人类学(二级学科) & nbsp 人文地理学(二级学科) /strong /p p   中山大学太低调了,低调到很多人惊讶于中山大学竟然不是在中山,也不是在南京。 /p p   中大只有哲学一个人文学科进了大名单,它在全国高校中独领风骚的人类学和人文地理学都落选了。这些学科无疑都很冷门,但是从长远意义以及当下博物学越来越热的潮流来看,人类学和人文地理学将会越来越重要,也会越来越受到欢迎。 /p p   想彻底解决哲学上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们都得从事人类学和地理学的研究。如果人类学科和地理学科能够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学科,对中国的社会建设和人类的文明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p p    strong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一级学科) /strong /p p   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学院,前身华南工学院,是“建筑老八校”之一,但此次建筑学获入选的高校只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 /p p   近十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公共建筑上的成就巨大,南派建筑学为中国建筑注入了一抹新锐的色彩。2008奥运会摔跤比赛馆(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北工大体育馆、天津博物馆、上海钱学森图书馆、深圳市宝安中心区图书馆、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等建筑或建筑群,都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作品。此番落选,别说是沧海遗珠,简直可以说是有眼无珠了。 /p p   难道不是吗?看看华南理工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里面竟然有“农学”,不知隔壁的华南农业大学怎么想?可怜的华南农业大学,不但没有上一流大学榜,连农学都没有评上一流学科,找谁说理去? /p
  • “双一流”建设:在想象和热议中走过2016
    2015年8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通过,“双一流”建设成为了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又一个以国字头命名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在2016年,“双一流”建设成为了高教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  近20年前的世纪之交,高等教育有关的话题曾经炙手可热。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故事上演更多的是关于环境、医疗、房地产的故事,高教事业的舞台被冷落已久。“双一流”建设为高等教育的布局和发展再一次打开了想象的大门。2016年,“双一流”建设在公众的热议和想象中开幕并落幕,翘首企盼了一年的教育部的那只靴子——拟于年内发布的“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办法——最终没有落下。  数量有了,质量还会远吗?  一流大学建设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上个世纪末“985工程”建设的命题里,一流大学建设就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但如今国务院“重提”一流大学建设,同一语句已经有了不同语境。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很多定量指标方面都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绩和成就。  2016年4月,教育部首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规模已经达到3700万人,占全球大学生总数的1/5,位居世界第一 各类高校2852所,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大学生毛入学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55%提高到40%,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同时,我们的高等教育经费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增长了3.6倍,高校专任教师数增加了2倍多,而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了2/3,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从我国的科技产出来看,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6年10月发布的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6年我国高校被引国际论文数量、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双双晋升一位,排在世界第三。八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次数排名世界第二,十八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次数进入世界前十。显然,目前我国的科研产出已经从单纯的国际论文数量的比拼,变成了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的比拼。如果单拼SCI论文数量的话,我国早在2010年就超过英国排在了世界第二。  教育部也已经认识到我国科教事业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因此,在评价导向上开始向质量类指标倾斜。2016年4月再次启动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中,对于指标体系进行了诸多层面的改革,包括以专家对师资队伍的水平、结果和国际化程度的综合评价取代之前的学术头衔评价方法,采用 A 类期刊指标(人文社科领域)中国版 ESI 高被引论文(自然科学领域)对学术论文进行评价等。  政策导向已经表明,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下一个十年目标已经从发展数量转变成提升质量,从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转变成拔尖阶段。  双一流建设 ≠ 双一流名单  坊间对“双一流”建设的议论,大部分关心的其实是“双一流”名单。2016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一份公告,持续了20余年的“985工程”和“211工程”正式成为历史。在此背景下,“双一流”建设被解读为大学的又一次重新洗牌,能否进入新的“双一流”名单,决定了将来能否在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上占据有利地位。  教育部对这种声音进行了辟谣。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也指出,“双一流”建设中不会像“211工程”和“985工程”那样固化身份,会采取一种开放的支持机制,对支持高校、支持学科和支持力度进行动态调整。然而,这并不妨碍坊间的竞猜和热议。  此外,各省份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名单、建设目标相继出炉。例如,山东省选择了32个一流学科和13所高校进入立项建设名单 广东省教育厅拨款2亿元支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江苏省对进入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每年每校给予1亿元左右的资金支持。河北省将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列为该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  然而,受第四届学科评估和教育部部长换届所累,教育部的“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并没有如期在年内出炉。在其去年年底发布的《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虽有关于“双一流”建设的相关描述,但是并无新意。  “双一流”离不开一流学者  近十年来,国内膨胀最快的除了房地产,可能就是人才了。  这些年,我国在人才工程建设方面投入很大。2008年12月开始实施的中组部“千人计划”已经实施了8年,引进了6000余名高层次人才回国或来华服务。2012年,中组部又推出了“千人计划”的姊妹篇“万人计划”,计划用10年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于这些引进人才,中组部给予50万元或100万元的补助,而引进单位和所在地区另外给予的支持力度更是以百万计。例如,深圳大学的招聘信息中明确了广东省资助25万元个人补贴,深圳市资助个人补贴更是高达200万元等。  中组部的人才计划推动了人才从国外流向国内,而密集出台的各地人才计划则加剧人才在地区间的流动。近年来,各省市推出的各种人才计划多达近百个。在“双一流”建设启动之际,各地区对于一流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广东省2016年度“珠江人才计划”,将资助金额最高提高到8000万元。四川省则提出向高校“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倾斜,同时新增了顶尖人才项目,重点引进“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入选者̷̷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临近启动,高校间的人才争夺战正进一步白热化。2016年,各高校校长最头疼的不是顶级人才引进不来,就是自家的一流学者被别人挖走。很多致力于在“双一流”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地方高校不惜重金揽才,给出的优惠条件令人很难抗拒。  今天,每个头上“戴帽”的人才几乎都是待价而沽的凤凰,随时可能另栖高枝。然而令人担心的是,如果“双一流”建设沦落成对一流人才的抢夺,那么怎么保证“双一流”建设不会变成又一个零和游戏?(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教师胡志刚)
  • 权威解读:“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怎么选出来的?为何分为A、B类?
    p   2017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三部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施操作阶段。 /p p   日前,“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三部委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p p   详细名单请点击: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921/229706.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权威发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 /strong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00" height=" 342" title=" 640.webp.jp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42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3e4408e6-d293-49c4-b7e4-fa2d32e259f1.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rong   一、“双一流”建设实施推进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strong /p p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2017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经广泛征求意见,确定总的工作原则是稳中求进、继承创新、改革发展。 /p p   稳中求进,即从建设基础出发,平稳开局,平稳过渡,平稳推进,不搞全体发动、推倒重来 继承创新,即充分考虑“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基础,继承好已有建设成效,同时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改革发展,即以改革为动力,既要坚持竞争开放、动态调整,打破身份固化,强化绩效激励,又要强调改革引领、深化综合改革,切实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 /p p   strong  二、“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是如何遴选认定的? /strong /p p   根据《总体方案》《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产生。“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认定遴选程序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p p   第一步,根据《总体方案》《实施办法》,组建“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高层次战略专家作用,具体承担遴选认定和审核建设方案的有关工作。 /p p   第二步,依托专家委员会,以学科为基础,确定遴选认定标准,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及拟建设学科。具体分为三个环节: /p p   首先,综合考虑有关第三方评价的权威性、影响力及高校认可度,论证确定采用的第三方评价结果 /p p   然后,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特别是反映人才培养和学科水平的评价,酌情参考国际评价,统筹考虑国家战略、行业区域急需、不可替代性等因素,论证形成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认定标准 /p p   最后,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137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随之对应产生了拟建设学科。 /p p   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基础上,综合评价论证提出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 /p p   此后,根据专家委员会的建议,三部委审议确定“双一流”拟建设高校及拟建设学科名单。 /p p   第三步,确定拟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 /p p   第四步,三部委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研究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报国务院批准。 /p p   其中,专家委员会根据国家需求、布局、区域发展以及政策连续性等因素,建议部分高校自主确定了一批建设学科,考虑到这批学科的特殊性,在名单中特予注明。(详情点击:重磅!“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出炉!) /p p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最终的建设成效。 /p p   strong  三、对“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认定体现了哪些战略考虑? /strong /p p   遴选认定“双一流”建设高校,既要破除封闭固化的做法,打破终身制,又要考虑高等教育战略布局,考虑国家急需、特色鲜明、无可替代的学科。注意突出四个重点: /p p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p p   二是鼓励和支持高水平建设。 /p p   三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 /p p   四是扶持特殊需求。对于经过长期建设、具备鲜明特色且无可替代的学科或领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但在第三方评价中难以体现的高校予以扶持。 /p p   考虑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整体建设任务更重,示范效应更加明显,更需要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打破身份固化、激发建设活力,将一流大学区分为A、B两类。这样做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p p   在具体工作中,将做到三个同等,即同等重视、同等建设、同等评价。同等重视,就是一视同仁,都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都是冲击世界一流的重点建设对象 同等建设,就是建设方案同等要求,政策经费等都同等覆盖 同等考核,都按照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标准评估考核,一个尺子一个标准。 /p p   strong  四、遴选认定的第三方评价是如何选择的? /strong /p p   对于大学、学科的第三方评价,目前国内、国际有几十种。选用第三方评价的原则: /p p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坚持传承中国文化,引导高校把“四个服务”作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简单套用国外的标准排名,不把中国特色狭义理解等同于学科特色 /p p   二是坚持综合性、多维度,利用各类评价,从各个侧面、多个维度对高校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不与单纯的人才指标、论文指标挂钩 /p p   三是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用。 /p p   评价大学办学质量是一个世界难题,国内外从来没有一个评价及其标准能够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此次遴选认定制定的标准,是在现有条件下比较科学合理、共识比较广泛、负面影响比较小、相对最可行的标准。 /p p strong   五、遴选认定是一劳永逸吗? /strong /p p   三部委在总结以往重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高等院校设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工作的推进机制,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认定遴选机制的改革创新。 /p p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建设过程中,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和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等情况,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 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 /p p   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 /p p   建设期末,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整体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期末评价。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p p strong   六、“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建设方案主要内容是什么? /strong /p p   经过专家论证、主管部门审核、“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审议咨询,最终形成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建设方案。 /p p   一流大学拟建设高校,通盘考虑学校整体目标和建设学科目标,统筹安排部署 一流学科拟建设高校,把建设学科摆在建设方案的中心位置,同时也对学校学科整体建设作出长期规划安排。 /p p   建设方案由高校另行公布。 /p
  • 国家三部委联合发文,加快“双一流”建设!
    p   今天(8月27日)上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这份意见从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深化改革等全方位对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指导,对引导高校“双一流”建设意义重大。 /p p   这也是继2017年9月三部委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后,又一份高校“双一流“建设方面的重要文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noimg/b64717b8-f9a5-42b4-89c9-f5e64fb6e121.jpg" title=" 图片.webp.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 /p p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制定本意见。 /p p   总体要求 /p p   一、总体要求 /p p   (一)指导思想 /p p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 /p p   (二)基本原则 /p p   坚持特色一流。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积极主动融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体现优势特色,提升发展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瞄准世界一流,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有效扩大国际影响,实现跨越发展、超越引领。 /p p   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办学理念,转变发展模式,以多层次多类型一流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为基础,更加注重结构布局优化协调,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加注重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配置,统筹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 /p p   坚持改革驱动。全面深化改革,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高校内生动力,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动态竞争的体制机制。 /p p   坚持高校主体。明确高校主体责任,对接需求,统筹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主动作为,充分发掘集聚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强多方协同,确保各项建设与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p p   二、落实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p p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p p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和动力。践行“四个服务”,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为国家发展、人民福祉做贡献。高校党委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全面推进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 /p p   (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p p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培养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入研究学生的新特点新变化新需求,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教育,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实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大力推动以“思政课+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使各类课程、资源、力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优势,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引导。实施高校体育固本工程和美育提升工程,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艺术审美素养。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改革学习评价制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奋发学习、全面发展。做好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鼓励学生到基层一线发光发热,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大显身手。 /p p   (五)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p p   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一体化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通人才培养全体系。突出特色优势,完善切合办学定位、互相支撑发展的学科体系,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突出质量水平,建立知识结构完备、方式方法先进的教学体系,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信息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突出价值导向,建立思想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教材体系,加快建设教材建设研究基地,把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完善教材编写审查、遴选使用、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建立优秀教材编写激励保障机制,努力编写出版具有世界影响的一流教材 突出服务效能,创新以人为本、责权明确的管理体系 健全分流退出机制和学生权益保护制度,完善有利于激励学习、公平公正的学生奖助体系。 /p p   (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p p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率先确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 人才培养计划2.0,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 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明确不同学位层次的培养要求,改革培养方式,加快建立科教融合、产学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深化和扩大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资源,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推进课程改革,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和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将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 /p p   三、全面深化改革,探索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p p   (七)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 /p p   需求是推动建设的源动力。加强对各类需求的针对性研究、科学性预测和系统性把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加强各类教育形式、各类专项计划统筹管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与培养目标,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加强国家战略、国家安全、国际组织等相关急需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超前培养和储备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人才。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招生选拔质量为核心、科学公正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建立面向服务需求的资源集成调配机制,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 /p p   (八)优化学科布局 /p p   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以“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以相关学科为支撑,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紧密衔接,加快建设对接区域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先进制造、生态环保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快完善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优化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布局,处理好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的关系,完善学科新增与退出机制,学科的调整或撤销不应违背学校和学科发展规律,力戒盲目跟风简单化。 /p p   (九)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p p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把选聘考核晋升思想政治素质关,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打造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建成师德师风高地。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建立健全青年人才蓬勃生长的机制,精准引进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坚决杜绝片面抢挖“帽子”人才等短期行为。改革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突出教学一线需求,加大教师教学岗位激励力度。建立建强校级教师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加强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完善访问学者制度,探索建立专任教师学术休假制度,支持高校教师参加国际化培训项目、国际交流和科研合作。支持高校教师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工作。深入推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不唯头衔、资历、论文作为评价依据,突出学术贡献和影响力,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 /p p   (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p p   突出一流科研对一流大学建设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建设,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加强协同创新,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在人才、资本、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力度 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共性问题,完善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探索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及新型研发机构,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军民融合体系,推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贡献度。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打造高水平的新型高端智库。探索以代表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为主要内容的科研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 /p p   (十一)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p p   大力推进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交流,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建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 推动中外优质教育模式互学互鉴,以我为主创新联合办学体制机制,加大校际访问学者和学生交流互换力度。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加大双语种或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国际学生招收、培养、管理、服务的制度体系,不断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中外人文交流项目,在推进孔子学院建设中,进一步发挥建设高校的主体作用。选派优秀学生、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等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机构访学交流,积极推动优秀研究生公派留学,加大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荐高校优秀人才在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国际期刊任职兼职。 /p p   (十二)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p p   培育理念先进、特色鲜明、中国智慧的大学文化,成为大学生命力、竞争力重要源泉。立足办学传统和现实定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中华优秀教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具有时代精神、风格鲜明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营造全方位育人文化。塑造追求卓越、鼓励创新的文化品格,弘扬勇于开拓、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形成中外互鉴、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坚定对发展知识、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对口支援、精准扶贫、合建共建等行动中,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发挥带动作用。传播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承担引领时代风气和社会未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使命。 /p p   (十三)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p p   以制度建设保障高校整体提升。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大学章程,规范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强化依法治校 创新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和学术管理模式,完善学术治理体系,保障教学、学术委员会在人才培养和学术事务中有效发挥作用 建立和完善学校理事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支持和参与学校发展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数字校园支撑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p p   四、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 /p p   (十四)明确学科建设内涵 /p p   学科建设要明确学术方向和回应社会需求,坚持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三位一体”。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找准特色优势,着力凝练学科方向、增强问题意识、汇聚高水平人才队伍、搭建学科发展平台,重点建设一批一流学科。以一流学科为引领,辐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形成重点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协调、互为支撑的学科体系,支持大学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p p   (十五)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 /p p   学科建设的重点在于尊重规律、构建体系、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的学科,加快培育国际领军人才和团队,实现重大突破,抢占未来制高点,率先冲击和引领世界一流 国内前列、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围绕主干领域方向,强化特色,扩大优势,打造新的学科高峰,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在中国特色的领域、方向,立足解决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学科和一流教材,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p p   (十六)拓展学科育人功能 /p p   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加强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流人才。强化科研育人,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学科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支撑引领专业建设,推进实践育人,积极构建面向实践、突出应用的实践实习教学体系,拓展实践实习基地的数量、类型和层次,完善实践实习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依托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师生共同开展高质量创新创业。 /p p   (十七)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和梯队 /p p   汇聚拔尖人才,激发团队活力。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培育、吸引和使用机制,着眼长远,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以杰出人才为骨干、以优秀青年人才为支撑,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和梯队,注重培养团队精神,加强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凝练方向、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既看重学术造诣,也看重道德品质,既注重前沿方向把握,也关注组织能力建设,保障学科带头人的人财物支配权。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的稳定支持力度,着力把中青年学术骨干推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前沿,承担重大项目、参与重大任务,加强博士后等青年骨干力量培养 建立稳定的高水平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实践指导和管理服务人才队伍,重视和培养学生作为科研生力军。以解决重大科研问题与合作机制为重点,对科研团队实行整体性评价,形成与贡献匹配的评价激励体系。 /p p   (十八)增强学科创新能力 /p p   学术探索与服务国家需求紧密融合,着力提高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性社会影响。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凝练提出学科重大发展问题,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有组织攻关创新,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和建设性社会影响的重大突破。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培育和组织,积极承担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在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参与、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研究和解决全球性、区域性重大问题,在更多前沿领域引领科学方向。 /p p   (十九)创新学科组织模式 /p p   聚焦建设学科,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围绕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问题组建学科群,主干学科引领发展方向,发挥凝聚辐射作用,各学科紧密联系、协同创新,避免简单地“搞平衡、铺摊子、拉郎配”。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联合攻关为牵引,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依托科技创新平台、研究中心等,整合多学科人才团队资源,着重围绕大物理科学、大社会科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信息科学为代表的应用学科,组建交叉学科,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鼓励组建学科联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p p   五、加强协同,形成“双一流”建设合力 /p p   (二十)健全高校“双一流”建设管理制度 /p p   明确并落实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增强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在“双一流”建设全程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重大安排部署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确保“双一流”建设方案全面落地。健全高校“双一流”建设管理机构,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完善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建立内部监测评价制度,按年度发布建设进展报告,加强督导考核,避免简单化层层分解、机械分派任务指标。 /p p   (二十一)增强高校改革创新自觉性 /p p   改革创新是高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高校要积极主动深化改革,发挥教育改革排头兵的引领示范作用,以改革增添动力,以创新彰显特色。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着力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制度、科研体制机制、资源募集调配机制等关键领域环节的改革力度,重点突破,探索形成符合教育规律、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增强高校外部体制机制改革协同与政策协调,加快形成高校改革创新成效评价机制,完善社会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合作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为高校创新驱动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p p   (二十二)加大地方区域统筹 /p p   将“双一流”建设纳入区域重大战略,结合区域内科创中心建设等重大工程、重大计划,主动明确对高校提出需求,形成“双一流”建设与其他重大工程互相支撑、协同推进的格局,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建设高校在资金、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切实落实“放管服”要求,积极推动本地区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引导“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本地区高水平大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协调发展、有序衔接的建设体系。 /p p   (二十三)加强引导指导督导 /p p   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适度扩大高校自主设置学科权限,完善多元化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适度提高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国家急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探索研究生招生计划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点科技创新基地等相衔接的新路径。继续做好经费保障工作,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管理需要的绩效管理机制,增强建设高校资金统筹权,在现有财政拨款制度基础上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建设高校要建立多元筹资机制,统筹自主资金和其他可由高校按规定自主使用的资金等,共同支持“双一流”建设。完善政府、社会、高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 /p p   强化建设过程的指导督导。履行政府部门指导职责,充分发挥“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咨询作用,支持学科评议组、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各类专家组织开展建设评价、诊断、督导,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校建设。推进“双一流”建设督导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按建设周期跟踪评估建设进展情况,建设期末对建设成效进行整体评价。根据建设进展和评价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和建设范围。推动地方落实对“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p p   (二十四)完善评价和建设协调机制 /p p   坚持多元综合性评价。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把一流本科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评价并行,重点考察建设效果与总体方案的符合度、建设方案主要目标的达成度、建设高校及其学科专业在第三方评价中的表现度。鼓励第三方独立开展建设过程及建设成效的监测评价。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评估制度。 /p p   健全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双一流”建设部际协调工作机制,创新省部共建合建机制,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与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政策协同、分工协同、落实协同、效果协同。 /p
  • 肿瘤治疗之双特异性抗体—结构、优势、制备、研究现状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双特性抗体简介 /strong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双特异性抗体(BsAb)又称双功能抗体,可同时识别和结合两种不同的抗原和表位,并阻断两种不同的信号通路以发挥其作用。根据不同结构可将双特异性抗体结构主要有2大类:含Fc片段的双特异性抗体(IgG-like双特异性抗体)与不含Fc片段的双特异性抗体(non-IgG-like双特异性抗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IgG-like双特异性抗体 /strong :IgG样BsAb有Fc部分,具有Fc介导的效应功能,如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和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吞噬作用(ADCP)。分子量相对较大,其Fc部分有助于抗体后期的纯化并提高其溶解性、稳定性。IgG样BsAb相对分子量较大,且Fc部分与受体FcRn结合,增加了抗体血清半衰期。此类抗体结构主要包括Triomabs/quadroma、DVD-Ig(dual variable domain Ig)、CrossMAb、Two-in-one IgG、scFv2-Fc。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cd9bb872-271d-45cb-afbc-35f7cba5588c.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双特异性抗体(BsAb)又称双功能抗体,可同时识别和结合两种不同的抗原和表位,并阻断两种不同的信号通路以发挥其作用。根据不同结构可将双特异性抗体结构主要有2大类:含Fc片段的双特异性抗体(IgG-like双特异性抗体)与不含Fc片段的双特异性抗体(non-IgG-like双特异性抗体)。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non-IgG-like双特异性抗体: /strong 非IgG样BsAb缺乏Fc片段,仅通过抗原结合力发挥治疗作用,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易于生产、分子量小等特点。因相对分子量较小,其在肿瘤组织的渗透性较高,因此具有更强的治疗效果。这些BsAb有诸多形式,主要包括TandAb(tandem diabody)、scFv-HSA-scFv、BiTE(bi-specific T-cell engager)、DART(dual affinity retargeting)、Nanobody。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9acc75b7-4909-447c-adaf-5781ed723f89.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2、双特异性抗体的临床优势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BsAb与普通抗体相比增加了一个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在治疗方面表现出了以下优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 介导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杀伤 /strong :双特异性抗体的一个重要作用机制是介导免疫细胞杀伤,双特异性抗体有两条抗原结合臂,其中一条与靶抗原结合,另一条与效应细胞上的标记抗原结合,后者可以激活效应细胞,使其靶向杀伤肿瘤细胞。目前已经批准上市的2个双特异性抗体产品都属于这个类别,Trion Pharma公司开发的catumaxomab能够靶向肿瘤表面抗原EpCAM和T细胞表面受体CD3,而Micromet公司和Amgen公司开发的Blinatumomab可以同时结合CD19和CD3。两者都是通过激活并召集杀伤性T细胞,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f2b9023b-cc8d-488f-92f5-4a2013fa0fd8.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 nbsp 双靶点信号阻断,发挥独特的或重叠的功能,有效防止耐药: /strong 同时结合双靶点,阻断双信号通路是双特异性抗体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机制。受体络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s)是最大的一类酶联受体,在细胞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如Her家族等。RTKs在肿瘤细胞表面异常高表达,导致肿瘤细胞恶性增生,因此也是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针对RTKs的单靶点单克隆抗体已在肿瘤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转换信号通路或通过HER家族成员自身或不同成员之间的同源或异源二聚体激活细胞内信号进行免疫逃逸。因此采用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同时阻断两个或多个RTKs或其配体,可以减少肿瘤细胞逃逸,提高治疗效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 nbsp 具备更强特异性、靶向性和降低脱靶毒性: /strong 利用双特异性抗体两个抗原结合臂可以结合不同抗原的特点,两个抗原结合臂分别结合癌细胞表面2种抗原,可以有效增强抗体对癌细胞的结合特异性和靶向性,降低脱靶等副作用;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 nbsp 有效降低治疗成本: /strong 以BiTE为例,与传统抗体相比在组织渗透率、杀伤肿瘤细胞效率、脱靶率和临床适应症等指标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临床优势显著。特别在使用剂量方面,由于其治疗效果可以达到普通抗体的100-1000倍,使用剂量最低可将为原来的1/2000,显著降低药物治疗成本。相对于组合疗法,双特异性抗体的成本也远远低于两个单药联合治疗。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主要有双杂交瘤细胞法,化学偶联,重组基因制备等方法。重组DNA技术是目前制备BsAb使用最多的技术。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3、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方法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主要有双杂交瘤细胞法,化学偶联,重组基因制备等方法。重组DNA技术是目前制备BsAb使用最多的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 nbsp 化学偶联法: /strong 该方法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其原理是通过化学偶联剂(如邻苯二马来酰亚胺、N-琥珀酰-3-(2-吡啶二硫基)丙酸盐、二硫代酰基苯甲酸等)将两个完整IgG或两个F(ab)2抗体片段偶联成一种BsAb,这种方法快速简便,但是容易破坏抗原结合部位从而影响抗体活性,同时交联剂本身的安全性和致癌性不确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 nbsp 双杂交瘤融合法: /strong 通过细胞融合的方法将2株不同的杂交瘤细胞融合成双杂交瘤细胞株,然后通过常规的杂交瘤筛选法克隆靶细胞。由于双杂交瘤的遗传背景来源于亲代的两种杂交瘤细胞,它必然要产生2种重链和2种轻链分子,而这些轻重链的随机组合配对方式才能产生所需的BsAb.利用双杂交瘤方法制备双特异性抗体随机性较大,效率低,但是BsAb生物活性较好,抗体结构比较稳定。利用Konck-in-hole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异源抗体抗体重链正确配对的难题。制备方法是将一个抗体的重链CH3区366位体积较小的苏氨酸突变为体积较大的络氨酸,形成突出的“杵”型结构;将另一个抗体重链CH3区407位较大的络氨酸残基突变成较小的苏氨酸,形成凹陷的“臼”型结构;利用“杵臼”结构的空间位阻效应实现两种不同抗体重链间的正确装配。化学偶联法和双杂交瘤融合法生产出的双特异性抗体为鼠源性,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且产量低纯度差,在临床应用上有很大的制约;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1c866bc3-af96-4ab1-919d-6adc354c4247.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 nbsp 基因工程: /strong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双特异性抗体是目前最常用的制备方法,其制备原理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传统抗体进行基因工程方面的改造,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双特性抗体。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4、双特性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研发现状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Catumaxomab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Catumaxomab(Removab,Trion)于2009年正式获得EMA批准在欧洲上市,用于治疗恶性腹水(腹腔转移癌晚期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成为全球第一个上市的双特异性抗体。在II / III期研究中,腹膜内catumaxomab改善了无穿刺存活率和下次腹腔穿刺的中位时间,减少了腹水的体征和症状,并显示出改善OS的趋势。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发热,恶心,呕吐和腹痛。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包括卵巢癌、胃癌和上皮癌。Catumaxomab是一个分子量在150kDa三功能的抗体,由一个靶向肿瘤EpCAM的小鼠IgG2a和一个靶向CD3ε的大鼠IgG2b构成,同时还能通过Fcγ受体激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星状细胞以及NK细胞。由于小鼠和大鼠的轻重链之间很少发生错配,通过quadroma(hybrid-hybridoma)的方式,将分别表达小鼠和大鼠抗体的杂交瘤进行二次融合,从而得到同事分泌Triomab双特异性抗体以及小鼠和大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然后在通过亲和力纯化的方式、分别去除小鼠和大鼠单克隆抗体。虽然Catumaxomab是第一个批准上市的双特异性抗体,但同时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Triomab抗体复杂的生产工艺以及异源抗体比较容易产生的免疫原性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e30a7448-be1a-4ee1-a003-2d0a8e910074.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strong Blinatumomab(博纳吐单抗)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Blinatumomab于2014年12月4日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费氏染色体阴性的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linatumomab由Micromet公司(后被Amgen公司收购)开发,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一种双特异性的单链抗体BiTE,通过一条多肽链把靶向肿瘤细胞和T细胞表面抗原的两种单克隆抗体的可变区连接起来,Blinatumomab选择性地靶向B细胞表面抗原CD19,同时特异性地结合T细胞表面抗原CD3从而激活T细胞。因为主要由两条单链抗体连接而成,BiTE的分子量较小(55-60kDa),容易渗透肿瘤组织。同时BiTE缺乏Fc段因而免疫源性较低。临床试验已经证明Blinatumomab即便在很低的使用剂量下,依然可以有效召集T细胞并清除肿瘤,显着改善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前体ALL患者的中位OS。 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头痛,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外周性水肿。但是由于没有Fc片段,BiTE抗体分子的体内半衰期很短,试剂使用的时候需要额外配备连续输液装置。2017年Blinatumomab全球销售达1.75亿美元(2014年300万美元、2015年0.77亿美元、2016年1.15亿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25849992-832f-4ea8-8403-4b0326c9455a.jpg" title=" 6.jpg" alt=" 6.jpg" / /p p strong 其他在研双特异性抗体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目前有多个双特异性抗体正在开展用于治疗肿瘤的临床试验,其结构中多包含CD3抗原结合位点(用于募集T细胞到肿瘤细胞附近),另一个结合位点包括CD19,CD20,CD33,CD123,HER2,CEA,神经节苷脂GD2,PSMA,gpA33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双特异性抗体为:HER2 + HER3, IL1α+IL1β,IL13+IL17, IL17A/IL17F和CD30+CD16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65a7606a-7037-4841-bb6c-51b9ddccfe40.jpg" title=" 7.jpg" alt="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部分终止临床的双特异性抗体: /strong 在进入临床用于治疗肿瘤的双特异性抗体中,共有8个临床试验被终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214002fa-5ac5-4e25-a649-06403b0bcffd.jpg" title=" 8.jpg" alt=" 8.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5、国内双特异性抗体研发企业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从事双特异性抗体研发的企业共有19家,其中上市公司3家,分别为珠海丽珠、江苏恒瑞、浙江海正药业,非上市公司16家,分别为武汉友芝友(石药占股40%)、武汉中美华世通、苏州康宁 /span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杰瑞、苏州信达、苏州天演药业、苏州博生吉(安科生物占股20%)、上海君实生物、上海复宏汉霖(复星医药子公司)、上海岸迈生物、上海健能隆(合肥亿帆子公司)、上海宜明昂科、北京康众生物、北京天广实、深圳本康生物、中山康方生物、杭州特瑞思。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武汉友芝友: /strong 友芝友是一家专门从事生物医药自主创新研发的高科技企业。从团队上讲,友芝友是一个由院士领衔,制药巨头研发高管参与的国际化背景团队。CDE的数据显示,友芝友自主开发的“注射用重组抗HER2和CD3人源化双特异性抗体”(M802)和“注射用重组抗EpCAM和CD3人鼠嵌合双特异性抗体”(M701),分别于2017年9月29日和2018年3月6日获得临床批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武汉中美华世通: /strong 中美华世通成立于2009年,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张发明博士回国创立。其子公司杭州翰思生物致力于肿瘤免疫领域生物大分子的研发及产业化,自主研发的PD-1目前已在进入国内二期临床。临床前品种围绕PD-1布局多个双特异性抗体,包括PD-1/CD47,PD-1/IL-10,PD-1/VEGF,CD47/VEGF等等,其中PD-1/CD47(HX009)目前已完成中试,正在猴子体内进行长毒试验,预计明年中获得临床批件。 br/ /p p strong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苏州康宁杰瑞: /strong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CRIB(Charge Repulsion Improved Bispecific)是康宁杰瑞自主研发的双特异性抗体平台,基于完整的抗体框架结构,通过有针对性的调整不同Fc链之间的电荷网络分布,大大增加异二聚体形成的几率的同时,阻碍同二聚体的形成,从而达到构建双特异性抗体分子的目的。目前康宁杰瑞的研发的“注射用重 /span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组人源化抗HER2双特异性抗体”已于2018年4月10号获得临床批件,另外还有多个双特异抗体处于临床前研究。 /span br/ /p p strong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苏州信达生物: /strong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信达生物制药致力于做国内最好、国际一流的高端生物制药公司。在双特异性抗体领域,信达生物与岸迈生物、礼来达成合作协 /span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议,获得岸迈生物的FIT-Ig平台技术的全球权益,开发包括IBI302在内的双靶点单克隆抗体注射液。IBI302可用于治疗多种眼底黄斑疾病和实体瘤,通过同时阻断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靶点,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显著优于现有治疗水平。 /span br/ /p p strong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苏州天演药业: /strong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天演药业成立于2012年,致力于开发新一代治疗性和诊断用抗体技术的生物制药公司。公司的药物筛选平台“动态高精度抗体技术”突破了生物抗体药物研发面临的两大瓶颈:如何扩展治疗性抗体的靶向空间和如何提高抗体药物开发的成药性。目前,天演药业已经建立了高质量的、多样性达千亿的可开发性抗体库,能精准地设计 /span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构建及筛选治疗性抗体,并能生成针对不同靶点的单特异性与双特异性抗体,包括传统上难以生成抗体的复杂靶点的但特异性及双特异型抗体产品线。 /span br/ /p p strong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苏州博生吉: /strong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博生吉医药以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技术与产品为主要发展目标、以临床技术服务为主要业务的高科技企业。博生吉以细胞疗法为主,但在双特 /span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异性抗体方面也崭露头角,公司研发的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CD3/CD138 BiTE在细胞水平上展现了骨髓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span br/ /p p strong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上海君实生物: /strong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君实生物是一家以开发治疗性抗体为主的研发型高科技公司,专注于创新单克隆抗体药物和其他治疗性蛋白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已搭 /span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建国内一流创新人源化抗体药物产品研究开发技术平台。该平台涵盖分子抗体药物筛选、高产稳定CHO细胞株的构建及治疗性抗体分析检测在内的多个核心技术。公司旗下目前在研的双特异型抗体候选药物主要有两款:创新性人源化JS005双特异抗体注射液、创新型人源化JS003双特异抗体注射剂。 /span br/ /p p strong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上海复宏汉霖: /strong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复宏汉霖由复星医药与美国科学家团队于2009年12月合资组建,公司主要致力于应用前沿技术进行单克隆抗体生物类似 /span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药、生物改良药以及创新单抗的研发及产业化。目前,复宏汉霖有14个单抗药物处于在研阶段,其中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两个(HLX31、HLX32)。 /span br/ /p p strong 上海岸迈生物: /strong 岸迈生物成立于2016年,主要关注肿瘤领域的双特异性抗体研发。岸迈生物的核心技术是双特异性抗体研发平台FIT-lg,FIT-Ig是一项新型的构建双特异性抗体的技术平台,保留了单克隆抗体的主要基本结构元素及生物学特性,同时可以结合及抑制两种不同的致病因子(靶源),并且该项技术已经通过了对产品的可药性和产业化规模生产的验证。目前公司正全力将现有产品向临床推进,预计第一个产品将于2018年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34f5b2cf-de66-47c6-b113-b1ea83dfd5f5.jpg" title=" 11.jpg" alt=" 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上海健能隆: /strong 健能隆医药建立了免疫抗体技术平台ITabTM(Immunotherapy Antibodies),启动了一系列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开发,用于多种实体瘤和血液肿瘤的免疫治疗。利用该技术凭条设计合成的双特异性抗体分子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可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易于大规模生产。 /p p strong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上海宜明昂科: /strong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宜明昂科生物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创立于2015年6月, 致力于肿瘤的免疫治疗产品的开发研究,在研产品包括针对免疫调节靶 /span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点的单克隆抗体、经过武装的靶点特异性NK细胞以及双特性性抗体。公司针对CD47靶点的单抗已于2018年9月1日获得NMPA临床试验研究受理。 /span br/ /p p strong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北京康众生物: /strong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康众生物的肿瘤T细胞生物治疗技术平台,基于其独创的羊驼纳米抗体快速分离技术,用于重点研发纳米抗体双特异性抗体(nano /span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BiTE)。BiTE(Bispecific T-cell engager)技术是采用DNA重组技术将识别T细胞的CD3抗体与其它抗体的重链和轻链可变区通过连接肽连接形成单一的双特异性抗体,这种抗体能够介导T细胞和靶细胞之间形成溶细胞行免疫连接,有效杀伤肿瘤细胞。 /span br/ /p p strong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北京天广实: /strong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具备国内领先的单抗药物研发和产业化技术能力并形成了完善的技术体系。根据CDE的数据显示,公司的“注射用重组人源化双功能单克隆抗体MBS301(HER2-D2/D4) /span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已于2018年8月27日获得临床批件。 /span br/ /p p strong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深圳本康生物: /strong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成立于2015年,主要从事生物制药和细胞治疗创新工具和技术解决方案的开发。公司技术团队中不乏出自安进、拜耳这些巨头公司的研发人才,依托公司在蛋白质工程领域多年的研究经验,公司储备了大量有望改造和提升细胞治疗技术的工具,涵盖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开发、细胞培养方案及基于磁珠的细胞分离技术以及细胞检测等诸多方面。目前一共有5个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其中有三个正在展开临床试验,除了一项是在美国申报以外,其他两项试验尚未公布申报地点。 /span br/ /p p strong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中山康方生物: /strong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AK-104是中山康方生物医药开发的一种双特异性抗体,同时靶向于CTLA-4和PD-1。CTLA-4和PD-1是在肿瘤浸润淋巴T细胞上共表达的免疫检查点蛋白,康方研发的AK104能同时阻断这两个通路。AK-104目前已在澳大利亚启动了临床一期试验,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中山康方生物医药已于2017年11月向CFDA药品审评中心递交了该药的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 /span br/ /p p strong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杭州特瑞思: /strong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特瑞思是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吴幼玲博士领导的海外归国精英联合浙江民营企业家创立的,是一家集研发、中试放大和商业化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创新生物制药企业。公司拥有丰富的产品管线,其中2个双特异性抗体处于临床前研究,分别是TRS008(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尿路上皮癌)、TRS009(治疗肺癌、黑色素瘤、膀胱癌,消化道肿瘤)。TRS008是特瑞思于2018年4月与上海岸迈生物合作引进的品种,浙江特瑞思该药的中国市场开发权益,岸迈生物将保留该项目除中国以外的全球商业权益。 /span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6、结语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双特异性抗体是抗体药物领域最新的一个概念,被视为治疗肿瘤的第二代抗体疗法。国内虽然有多家企业布局双特抗体领域,但多处于临床前研发状态,进入临床阶段仅有武汉友芝友、苏州康宁杰瑞、北京天广实等几家企业。作为一种前瞻技术,其在产业化面临诸多挑战,如解决错配和纯化,改善下游工艺不稳定,保证双抗的稳定性和平衡两个抗体的表达量等。随着技术的进步,相信未来可以利用更多更好的策略来优化各种双特异性抗体,使其具有更强大的疗效和更低的副作用,为肿瘤患者带去福音。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7、参考文献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曾静,双特异性抗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袁庆云,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闫莉萍,双特异性抗体药物非临床研究的考虑要点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郭婷婷,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吴丹青,双特异性抗体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黎晓维,双特异性抗体的结构设计及其装配工艺研究进展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房世娣,双特异性抗体的结构及应用研究进展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Recent advances of bispecific antibodies in solid tumors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Bispecific antibody based therapeutics:Strengths and challenges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Bispecific antibodies:design, therapy, perspectives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Bispecific antibodies for cancer therapy:A review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Bispecific antibod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span /p
  • 苯系物分析用二硫化碳促销
    CNW二硫化碳的纯度大于等于99.9%,苯低含量低,能够满足水、空气、土壤以及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中苯系物的萃取和含量测定。(&rho =1.26g/ml) 产品货号 产品名称 品牌 规格 报价(元) 促销价(元) 4-114001-0500# (低苯级)二硫化碳 CNW 500ml 1120.00 896.00 截止时间:2010年4月30日 售完为止!
  • 网传2017年教育部双一流大学最终名单公布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42所双一流大学”名单: /strong /span /p p   “双一流”以学科为资助主体,每5年调整一次名单,39所985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其余211高校全部“落选”!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1、原“985工程”高校进入A类,共36所双一流大学(实力超强): /strong /span /p p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2、原“985工程”高校进入B类,共3所双一流大学(实力较强): /strong /span /p p   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3、新增进入B类,共3所双一流大学(实力一般): /strong /span /p p   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 /p p    strong 专家点评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点评一:原985高校依然强势,个别被“降级” /strong /span /p p   名单中的“双一流”大学分为两类,A类和B类。A类36所,全部为之前的985工程大学。 /p p   B类分两种,一种是被“降级”的985大学: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p p   东北大学是一所老牌重点大学,但近年来随着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下滑、人才外流严重,教科研水平也受到相当影响,除东北、华北外的招生情况也很不乐观。 /p p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所特色很明显的行业院校,但由于地处西安,加上农林行业附加值低,对学生吸引力不大,近年来也受到很大影响。经常被高考生评为“性价比最高”的985大学,其困境可见一斑。 /p p   湖南大学虽头顶千年学府的光环,但在同城中南大学的强势发展影响下,始终处在阴影之中。之前还有一定优势的工科水平下滑,人文社科人才外流较多,和中南大学没有形成“同城双子星”的竞争格局,没落在所难免。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点评二: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成为“照顾对象” /strong /span /p p   “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属于省属211大学,实力一般,很多大学都比这三所强,比如:西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这些大学虽然没有入选,但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实力,远远强于“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 /p p   B类中的第二种,是新增3所非985工程大学。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成为“照顾对象”!其实细细分析,也有很大的合理性。 /p p   郑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入选高校、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2000年,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合校十五年发展,完成综合性大学布局。有凝聚态物理、材料加工工程、中国古代史、有机化学、化学工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 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工程4个学科(领域)。除此之外,郑州大学所在的河南省是人口第一大省和高考考生第一大省,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比较滞后,尤其缺少一所与985地位相当的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而周边的陕西、安徽、湖北等省都有985大学。此次郑州大学入选,既是学校自身实力的体现,也是国家优化高等教育战略布局,充分考虑河南等中部省份群众呼声的重大举措。 /p p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3年,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部属云南大学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铁道等被划出并入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学院、长沙铁道学院等高校 工、医、农等先后独立建校,并逐步发展为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可以说,云南大学是整个西南地区的高教“始祖”。 云南大学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 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民族学、生态学排名第2,政治学排名第6,生物学排名第9,化学排名第13。微生物学、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此次云南大学入选,既是对该校历史贡献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云南省——这个“一带一路”南下桥头堡的重大扶持。 /p p   如果说郑州大学入选占了“人和”,云南大学入选占了“天时”,那么新疆大学入选基本上就是“地利”的结果。 /p p   新疆大学1997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12月,新疆大学与原新疆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新疆大学。新疆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我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的重点高校。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新疆的区位优势和战略重要性日益凸显。该大学入选“双一流”既是对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重大扶持,也是5个民族自治区大学中唯一一个入选的,其代表性不言而喻! /p p    strong 什么是“双一流”大学?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双一流”指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strong /span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913224324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2ee08c36-6672-4cb3-8637-6dc9dcb9dec2.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双一流”建设具体分为三步: /strong /span /p p   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p p   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p p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 /strong /span /p p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是经过长期重点建设、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高校,须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在改革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成效显著。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一流学科的标准是什么? /strong /span /p p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具有居于国内前列或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学科,学科水平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或者国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业或区域影响、学科优势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什么样的学科(专业)未来才有前途? /strong /span /p p   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 /p p   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 /p p   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 /p p   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 /p p   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p p    strong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如何遴选?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 /strong /span 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介绍,“双一流”建设不是211工程、985工程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 /p p   2015年10月,国务院公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由此拉开大幕。 /p p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回答“双一流”相关问题时表示:“‘双一流’建设顶层设计、配套制度、工作方案、遴选标准、遴选机构、工作程序都具备了??我们最近正在组建专家委员会,在专家委员会基础上,确定标准进行遴选,争取上半年完成这个程序,公布第一批建设学校和学科的名单。”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985”和“211”是什么?“双一流”到底指的是什么? /strong /span /p p   现在一点开大学介绍,就是“985”、“211”、“111”、“2011”,还有什么“985平台”,“双一流”。相信对不少考生和家长来说,“985”、“211”还算熟悉,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其他的更是弄不清楚,这些都是什么?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985工程(即我们常说的“985”高校) /strong /span /p p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p p   “985工程”建设任务为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个方面。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985大学名单(39所) /strong /span /p p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p p   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211工程(即我们常说的“211”高校) /strong /span /p p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p p   目前我国共有112所“211工程”大学(由于其中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两个校区,而且各自互不隶属,所以实际211高校为116所)。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211大学名单(116所):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北京(26所) /strong /span /p p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上海(9所) /strong /span /p p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天津(3所) /strong /span /p p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重庆(2所) /strong /span /p p   重庆大学、西南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河北(2所) /strong /span /p p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河北工业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山西(1所) /strong /span /p p   太原理工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内蒙古(1所) /strong /span /p p   内蒙古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辽宁(4所) /strong /span /p p   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吉林(3所) /strong /span /p p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黑龙江(4所) /strong /span /p p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江苏(11所) /strong /span /p p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河海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浙江(1所) /strong /span /p p   浙江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安徽(3所) /strong /span /p p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福建(2所) /strong /span /p p   厦门大学、福州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江西(1所) /strong /span /p p   南昌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山东(3所) /strong /span /p p   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河南(1所) /strong /span /p p   郑州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湖北(7所) /strong /span /p p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湖南(3所) /strong /span /p p   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广东(4所) /strong /span /p p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广西(1所) /strong /span /p p   广西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四川(5所) /strong /span /p p   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云南(1所) /strong /span /p p   云南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贵州(1所) /strong /span /p p   贵州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陕西(7所) /strong /span /p p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甘肃(1所) /strong /span /p p   兰州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新疆(2所) /strong /span /p p   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海南(1所) /strong /span /p p   海南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宁夏(1所) /strong /span /p p   宁夏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青海(1所) /strong /span /p p   青海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西藏(1所) /strong /span /p p   西藏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军事系统(3所) /strong /span /p p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985平台(并不等于985高校) /strong /span /p p   985平台一般是指“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主要任务是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在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全国顶尖的优势学科重点建设一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高校从中央部属“211工程”建设的学校中择优遴选。所以说,这个“985”和我们常说的“985”完全不是一回事,“985平台”高校不等于“985高校”。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111计划(从国外引进海外学术大师) /strong /span /p p   该计划指的是“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该项目从2006年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 /p p   项目旨在推进中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努力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提升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提高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 /p p   创新引智基地遴选范围以“985工程”、“211工程”高等学校为先导,逐步扩展到有国家重点学科的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人员构成要求为:聘请不少于10名海外人才 配备不少于10名国内科研骨干。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2011计划(主要任务是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strong /span /p p   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该名称源自201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2011计划”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工作重点是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 /strong /span 该计划由主体学科进入ESI前1%行列、并拥有国家重点研究基础的高校牵头,协同其他代表该方向国内最高水平的若干高校/单位/企业,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2011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p p   梳理这些高校标签可以发现,其实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985”、“211”都是国家为增强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水平以及学科水平而采取的一系列建设举措,而且这些举措也都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最初的“211”还是“双一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建设全国顶尖高校、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世界一流高校。 /p p    strong “985”“211”、“双一流” 这些标签意味着什么? /strong /p p   虽然前文已经解释了国家在高等教育建设上所实施的一系列大型的“工程”和“计划”,但估计大家依然觉得云里雾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国家折腾出的这些个举措,究竟意味着什么?能凭这些来判断大学的优劣吗?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传统序列:985 & gt 211 & gt 普通高校 /strong /span /p p   现在“985”和“211”基本上已经成了名校的代名词,而且在社会上、特别是招聘时也获得广泛认可。“985”一定是“211”,“211”不一定是“985”。在中国大学中,“985”、“211”、普通高校就像是金字塔一样的层级关系。关于这些高校“常识”,考生和家长并不陌生,但至于它为什么会成为判断大学优劣的标签,不少人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985/211”高校资金相比普通高校占有压倒性优势 /strong /span /p p   从这两项工程的建设内容可以看到,入选的学校都需要在教学、科研、基础建设、国际合作交流等多方面全面进行改革和建设。为实现这些目标,国家每年在这些“985”、“211”高校投入的资金相比于其他普通高校,占有压倒性优势,而39所“985”高校又是这一系列高校中的“高富帅”。在2017年教育部直属高校部门预算中,居于首位的清华大学2017年预算数达到了233.35亿元,而居于末位的中央戏剧学院(非985/211)经费只有3.98亿元,不过清华大学的一个零头。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科研 /strong /span /p p   这些学校每年都会获得数额庞大的科研经费,用以引进国内外人才、建设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培养高水平的科研新人等等。 /p p   从2009年至2013年的数据显示,“211”和“985”高校拿走了全国七成的政府科研经费,其中“211”高校拿走19.3%,为510.66亿元,“985”高校拿走52.7%,为1394.94亿元,其他高校只拿走28%,为742.1亿元。另一数据是,“211”和“985”高校只占全国高校总量的14.3%(信息来源于凤凰财经)。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2017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57校跻身500强,清华首入50强北大进百强 /strong /span /p p   复旦、交大、中科大、浙大以及港大,均在前150名 /p p   先看位于塔尖的超一流高校。自200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首次发布以来,哈佛大学已连续第15年蝉联全球第一,斯坦福大学位列世界第二。剑桥大学两年内连升两名,位列全球第三。麻省理工学院从第5名升至第4名。十强中的另一座英国高校——牛津大学位列第七。耶鲁大学则排在十强之外。欧洲大陆大学中排名最高的是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排在全球第19名。 /p p   中国高校排名稳步提升。继2016年跃入世界百强后,清华大学今年再次取得突破,位列全球第48名 北京大学则位列71名,仍保持世界百强之列。其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几大名校均排在第101-150名的区间。 /p p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大学进步明显,首次入围世界两百强 在200强之列的,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山大学。而在201-300名的范围内,中国内地共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9校在列,其中电子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由2016年的301-400名,上升至世界第201-300名。 /p p   此外,在今年301-400名范围内,沪上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以及各地高校共有15所落在这一区间。此后,401-500名之间,共有华东师范大学等12所内地高校。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2017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内地): /strong /span /p p   国内排名 全球排名 大学名称 /p p   1     48    清华大学 /p p   2     71    北京大学 /p p   3     101-150  复旦大学 /p p   4     101-150  上海交通大学 /p p   5     101-1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   6     101-150  浙江大学 /p p   7     151-200  哈尔滨工业大学 /p p   8     151-200  四川大学 /p p   9     151-200  中山大学 /p p   10    201-300  北京师范大学 /p p   11    201-300  华中科技大学 /p p   12    201-300  南京大学 /p p   13    201-300  苏州大学 /p p   14    201-300  华南理工大学 /p p   15    201-300  东南大学 /p p   16    201-300  电子科技大学 /p p   17    201-300  武汉大学 /p p   18    201-300  西安交通大学 /p p   19    301-40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p p   20    301-400  首都医科大学 /p p   21    301-400  中南大学 /p p   22    301-40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p p   23    301-400  大连理工大学 /p p   24    301-400  华东理工大学 /p p   25    301-400  湖南大学 /p p   26    301-400  吉林大学 /p p   27    301-400  兰州大学 /p p   28    301-400  南开大学 /p p   29    301-400  中国海洋大学 /p p   30    301-400  山东大学 /p p   31    301-400  天津大学 /p p   32    301-400  同济大学 /p p   33    301-400  厦门大学 /p p   34    401-500  中国农业大学 /p p   35    401-500  华东师范大学 /p p   36    401-500  哈尔滨工程大学 /p p   37    401-500  华中农业大学 /p p   38    401-500  南京农业大学 /p p   39    401-500  南京医科大学 /p p   40    401-50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p p   41    401-500  南京理工大学 /p p   42    401-500  东北大学 /p p   43    401-500  西北大学 /p p   44    401-500  北京协和医学院 /p p   45    401-500  武汉理工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教学与基础建设 /strong /span /p p   如果说高校在科研上的成就好像距离普通大学生还太远,那高校在教育教学以及校园基础建设上所采取的举措,必然是与每个大学生息息相关的了。为什么大家要追求“985”、“211”高校,从国家对这些学校教学和基础建设上的要求,就能看出原因。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例如“985工程”高校在体制机制改革、条件支撑方面的要求就包括(节选): /strong /span /p p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 /p p   “以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管理队伍为重点,实行人员分类管理,建立多种形式的内部分配和薪酬激励制度。” /p p   “加快建设公共资源与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配置合理、设施完备的教学科研用房。” /p p   “加强教学科研信息化、数字化环境建设,构建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教学科研环境。” /p p   “使所建高校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库和自动化程度在整体上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p p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国家除了在科研上投入大量经费,还会在教学与基础建设上进行扶持。而且正因为这些高校在科研基础建设上有了国家资金的支持,也使得高校自身的经费得以更多地用于完善校园基础设施、聘请优秀教育人才、营造学生创新创业等各方面良好环境等等。 /p p   不过,“985”、“211”高校之所以成为名校标签,除了因为“985”、“211”两项国家级举措鼓足了这些高校的钱袋子,也是因为这些高校不少在入选前本就有着深厚的学术底子和历史积淀。 /p p    strong 用人单位对“985”“211”高校认可度高 /strong /p p   在招聘时,用人单位会对毕业生的学历、甚至学校有一定的要求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企业这么做是否合理另当别论,但事实就是如今不仅是学历为毕业生寻找工作竖起了门槛,学校的好坏与否也成为了能否应聘成功的“筹码”之一。究竟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标准自然会有不同的答案。在这其中,“985”、“211”高校的确不一定就是好大学,但不得不承认随着“985”、“211”的深入人心,它们已经成为公认度最高的、判断学校层次的依据。而这个公认度的来源又与这些学校的强大后盾支持相关,可以说“985”、“211”的地位正是在这种国家支持和社会认可两者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巩固下来的。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学校成为应聘时的隐性壁垒 /strong /span /p p   现在在招聘时,学校是否是“985”、“211”确实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应聘的隐性壁垒,有的单位甚至会要求应聘学生的本科学历也必须是“985”、“211”,也就是说就算是考上了这些学校的研究生也会被一些单位拒之门外。有媒体报道,对于招聘过程中设立门槛的情况,某大型地产集团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坦言,虽然公司在招聘简章中没有明确表明门槛,但在具体招聘过程中,会对“985”、“211”院校毕业生有所侧重(信息来源于央广网)。另外,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表明,不同高校就业率不平衡,“985”、“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优于一般普通本科高校。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最新说法——“双一流”将取代“985”与“211”? /strong /span /p p   从2006年国家实施“111计划”到2012年启动“2011计划”,关于“‘985’、‘211’已经过时了,将要被取代”的传言就从未停止,而这一次,“双一流”将取代“985”、“211”的说法是否又只是谣传呢?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教育部回应:将“985”“211”纳入“双一流”建设 /strong /span /p p   之所以“双一流”将取代“985”、“211”的讨论相比于之前“111计划”和“2011计划”出台时更为热烈,主要是因为2016年6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语委联合发文,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涉及“985工程”“211工程”建设相关文件,对此有不少人猜测“985工程”“211工程”将停止实施。加之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在这个实施办法中已经没有了过往我国高校常用的“985”和“211”建设的名称。 /p p   实际上,教育部针对此事发出过回应:“985工程”和“211工程”将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双一流”以学科为资助主体 每5年调整一次名单 /strong /span /p p   从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双一流”和“985”、“211”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p p   第一个是“双一流”是以学科为资助主体,突出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学校建设,而“985”、“211”是以学校为资助主体。2015年10月教育部网站上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称“要围绕主干学科,强化办学特色,建设若干一流学科,扩大国际影响力,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高校前列”。 /p p   从前文介绍可以看出,在继“985”、“211”工程之后,国家所实施的“111计划”和“2011”计划也都是围绕学科建设来进行的。而且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例如上海、浙江两地开始实行“3+3”新高考方案,新的高考政策也意味着考生往往在高一时可能就需要考虑自己的专业方向,高考的学科倾向逐渐凸显。“双一流”以学科为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为考生和家长在提早定下报考目标上提供参考。 /p p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转向,就像阿特巴赫教授说的:“不管用什么名称,好的一流大学,好在哪里,一流在什么地方,最终都是在学科上体现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有着非常直接的内在联系,有了一流学科才可能有一流大学,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一流学科的一流大学,但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大学,也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都达到一流”。不过,“双一流”以学科为基础也可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学校都以优势学科竞争,在优势学科上持续投入,会导致现有一些相对薄弱的学科被边缘化,进而产生一系列人员、结构上的调整。 “双一流”大学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大学建设总体方案 /p p   第二个是“双一流”建设名单将不再一层不变,会打破“身份固化”,引入竞争机制。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实施办法》明确高校“双一流”建设每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p p   2015年发布的《总体方案》在肯定“985”、“211”成绩的同时就指了出现有重点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之前的“985”、“211”工程,一方面是先自上而下圈定一批高校,而把哪所高校划为“985”,哪所高校划为“211”却没有一个科学、可以服众的标准。就“211”而言,划定之时就有很多办学水平之外的考量,比如兼顾地方,每个省至少有一所入选,兼顾各个行业,保证每个行业至少有一所。另一方面,名单缺乏流动性,形同“终身制”,到了最近几年索性彻底关上了“985”、“211”的大门。可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各高校的发展水平不一,已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名单之外的学校不管如何努力,办学成绩多么优秀,都无法挤进这个排行榜。 /p p   不过,虽然《实施办法》明确高校“双一流”建设实行动态调整,并设立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综合多方意见来论证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但是这个认定标准如何具体设计以及实施,依然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而且之前“985”、“211”所形成的基本格局不是一朝一夕会被扭转的,“985”、“211”所存在的“身份固化”问题,会不会因为“双一流”的动态调整有所好转,也未可知。 /p p    span style=" COLOR: #000000" strong “985”“211”高校仍最有机会 普通高校也有望翻盘 /strong /span /p p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对“双一流”大学及学科的遴选条件作了明确规定: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是经过长期重点建设、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高校 /strong /span ,须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在改革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成效显著。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具有居于国内前列或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学科, /strong /span 学科水平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或者国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业或区域影响、学科优势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能进入“一流大学”名单的高校,“985”、“211”依然是最有机会的, /strong /span 一方面它们“经过了长期重点建设”,另一方面,这些学校因为有国家的支持,在学科建设上自然比其他高校走得更前,目前“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的高校还是集中在“211”、特别是“985”高校。 /p p   不过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双一流”与“985”、“211”的区别,“双一流”以学科为资助主体,这也意味着在双一流的游戏规则下,一些高校完全有可能凭借一两个优势学科迅速崛起,而一些原来的“985”、“211”高校也可能被排除在“双一流”之外。 /p p   strong  该如何理性对待这些大学“标签”? /strong /p p   继“985”、“211”后,又要来一个“双一流”,报考的风向要不要随之而动,还需要理性看待,大学的好坏不能仅仅以国家政策倾斜作为唯一依据。一方面,学校实力与国家遴选相辅相成,“标签”确实值得参考。这些学校之所以被选中,也正是因为学校在相关遴选标准中实力强大 而前文已经说明,国家政策为学校带来了数额庞大的建设资金,例如原先水平相当的两个高校,如果一个被选上而另一个落选,不出几年两所高校的差距就会被拉开。 /p p   但另一方面,考生和家长在报考时还是切忌掉入“唯标签论”的陷阱,“标签”对自身是否适用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其一 /strong /span ,国家资金支持确实会对高校建设带来极大的助力,但是获得资金支持的高校与一些未入选的高校相比却并不一定都很厉害。以学术科研为例,时下,一些人通过包装概念拿到科研经费,但最后并没有搞出有价值的成果,制造出大量“学术泡沫”。2013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更是显示,95.9%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学术泡沫”严重。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其二 /strong /span ,从前文介绍可以看出,国家在评选高校名单时,其学科水平以及学术、科研水平是评选的主要依据,但是大学的好坏与否所包含的方面却比这些广阔得多。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于没有读研读博计划的学生来说,这些“工程”、“计划”只是择校的参考之一,学校的教学水平、就业环境、实习机会、用人单位对学校学生的认可度等等其他方面也应该综合考虑。 /p p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其三 /strong /span ,比起即将公布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更需要注意。一直以来,为了读“985”、“211”名校而无奈选择了该校的弱势学科,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大家都很清楚,好的大学也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好,但“985”、“211”的名校标签效应太强,实在难以抉择。“双一流”名单公布之后,或许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种困扰,所以考生和家长千万莫只盯着前一个“1”,而忽略后一个“1”。 /p p   综上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看出,与其说“双一流”将取代“985”、“211”,不如说“双一流”是“985”、“211”的整合和推进。可以说,即便没有“985”、“211”了,但是“985”、“211”的概念、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即便官方不再强调, span style=" COLOR: #c00000" strong 但“985”、“211”这些年的建设成果仍是其他一些普通高校难以在短时间内超越的。 /strong /span 不过,一流大学从来不是“命名”的,而应该是竞争而来的,从“双一流”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我们可以期盼,在未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建设或将朝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p
  • “双一流”建设,各省投了多少钱?
    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和“进入一流前列”的明确要求,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将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一、各省“双一流”建设目标和经费投入情况  自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工程后,各省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如火如荼,目标远大,投入巨大,下面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各省的大手笔。  山东省:计划投入50亿,建设1-2所世界一流大学,6所高校进入全国百强,5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30年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广东省:计划投入50亿,建设2所世界一流大学,17所国内高水平(理工)大学,此外还要建设110个重点学科。  四川省:计划建设15所国内高水平大学,30个世界一流学科,100个国内一流学科以及100个去与一流学科。  北京市:预计投入100亿,推进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目前已经公布了两批19个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上海市:投入36亿建设高峰高原学科,计划建设20个世界一流学科,18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0%,建设过程中执行严格的监管和动态评估机制。  江苏省:15所以上高校进入全国百强,10所进入前50,100个左右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国家一流学科数,不低于全国总数的10% 2030年建成两所世界一流大学。进入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每年新增1亿元。  安徽省:建设1所世界一流大学,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和国内一流行列,另外安排70亿用于省属高校,实施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甘肃省:建设1所世界一流大学,5所国内高水平大学 2-3个世界一流学科,50个国内一流学科,1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陕西省:建设1-3所世界一流大学,5-7所国内高水平大学 50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  山西省:建设1-2所国内高水平大学,2-3所区域一流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2020年5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 2030年建成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 2050年再增加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建成1所世界一流大学。  湖南省:2020年4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45个左右的学科进入全国前10% 5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或特色大学行列,2050年4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  浙江省:建设2所世界一流大学,10所高校进入全国前100 5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4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100个左右学科进入全国前30%,若干学科进入全国前3。  河南省:10年投入31亿,5个左右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10个学科进入ESI前1%。  贵州省:5年投入5个亿推进区域内大学和学科“双一流”建设。  河北省:5年25个亿,建设3个国内高水平大学以及一批国内一流学科,个别学科进入国际一流行列。  湖北省:每年投入10-20亿,2020年力争10所以上大学进入全国百强,至少5所大学列入国家层面开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030年至少2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至少10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力争更多高校进入全国百强。2020年6个以上的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20个左右进入前200位,70个以上学科进入前1%,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的学科数占全国总数的10%左右,60个左右学科进入前5名,120个左右学科进入前30%。到2030年,湖北高校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国内一流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湖北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国内一流大学和学科的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  重庆市:力争2-3所高校跻身国内一流、行业一流大学行列,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一流学科。  吉林省:投入15亿重点支持吉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江西省:建设1所国内高水平大学,10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个别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宁夏回族自治区:投入2亿元重点建设宁夏大学和6个国内一流学科、10个西部一流学科。  二、问题所在  1、上述21省到2020年将建成世界一流大学10所左右,2030年将建成16所左右,2050年则会建成世界一流大学21所左右。这还不包括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京沪两市。  2、各省纷纷将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作为重要内容,但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标准是什么?是全国前100名,抑或是其他?如果是以全国前100名作为标准,前述21个省份提出的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数量已经在110所以上,这还不包括暂时尚未提出建设方案的京沪等省区,这就意味着这21个省必定有无法达成建设目标的。  即便是明确提出国内百强的目标,江浙鄂鲁四省就已经瓜分了41席 其中某省计划独占国内百强的15席,50强的10席,其他省份的“压力山大”。  3、21省共计划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至少58个,国内一流学科上百个 ESI前1%的学科至少325个,前1‰的学科20个左右 其中有省份提出2020年全国第1的学科占全国总数的10%左右,也有省份计划国内一流学科不低于国内总数10%,留给其他省份的一流学科额度不多了。  4、21个省份中有11个省提出了经费保障,粗略计算在400亿左右,不可不谓“大手笔”,大量的经费投入可以吸引人才,购置高端设备、改善办学环境,这些对于“双一流”建设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但是光有“钱”一定也不行。  附表是人工汇总的21省份“双一流”建设相关内容,如有遗漏或错误敬请指正。附表:21省份“双一流”建设相关内容汇总  (作者:于鲁江,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规划专员)
  • 戴安第一时间响应《油品中的苯并芘》事件
    2010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在江苏进行风险监测时发现,一批生产的茶油中含有超国家标准6倍的苯并芘,部分茶油更出现严重超标。据悉,苯并芘(BaP)作为多环芳烃中毒性最大的种强烈致癌物,虽不导致急性中毒,但具有公认的强致癌性和致畸性,是世界三大强致癌物之一。根据《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要求,BaP的安全限量为10微克/公斤;GB7140对BaP的限量最低要求是5ug/kg;欧盟的最低限量要求是2ug/kg。 食品安全是老生常谈,对于消费者来说只是想吃的放心而已。如何让老百姓真正的不&ldquo 病从口入&rdquo ?戴安为广大食品生产企业、质检部门提供准确、快速有效的液相色谱检测方案,一起把好安全食品上市的最后一关&mdash &mdash 质量检验! 多环芳烃通常使用HPLC分离,并且用紫外、荧光、电化学以及质谱等检测手段检测。样品经过氧化还原后,PAHs还可以用LC-MS/MS检测。以上这些方法检测食用油中的PHAs都需要多步样品萃取制备的人工操作。这些手工的操作步骤浪费溶剂,浪费资源,并且浪费时间。 近年来,以DACC为固定相的固相萃取方法广泛的应用于PHA的检测。将PAHs保留在固定相中而基质组分则被洗脱到废液中。在分析物经过洗脱以后,经过溶剂交换可以得到用于HPLC检测的样品。 近年随着液相色谱在线处理功能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建立了用于自动在线检测食用油中PAHs的方法,这种方法克服了以上方法凸显的问题。这个方案使用装有双重梯度HPLC泵以及两个六通阀的HPLC,这有利于HPLC前端DACC柱的在线样品富集。在线的样品制备和分析的串联使用能够减少传统方法中化合物的人工前处理,同时,自动化能够降低偶然误差,增强重现性。与传统方法的8-10h的分析时间相比较,双梯度HPLC系统的每个样品的分析时间缩短到大约80分钟。此外,该自动化系统能够24小时连续运转,显著的增加了样品分析能力,实现了这类化合物的日常分析。 戴安独特的双梯度液相系统(DGLC),可实现20分钟左右完成在线固相萃取,并自动进样进行分析,DGLC为食用油中PAHs的检测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和方法。 在线DACC-HPLC方法简述 图1中,通过另一个梯度泵和两个柱切换阀就可以将在线DACC净化装置与液相色谱连接起来分析样品。泵A吸取异丙醇,将样品运送至固相萃取柱,在线富集,同时泵B正在平衡分析柱。待被分析物完全富集在DACC柱上后,泵A吸取乙腈-水溶液将异丙醇和油从萃取柱上冲洗干净,随后将富集了被分析物的故乡萃取柱切换到分析流路,从而实现样品的在线富集和分析。 检测结果如下: 两种橄榄油样品和一种芝麻油样品经过分析,谱图见图2。PAHs的加标回收率都在70%-131%之间,一些PAHs污染物可以在食用油中发现。其中5中PAHs存在于所有这三个样品中,分别是:phenanthrene, anthracene, benzo[a]anthracene, chrysene and enzo[a]pyrene。其中phenanthrene的含量最高。 保留时间和峰面积重现性: 相关链接: 每日&ldquo 食事&rdquo 聚焦: 戴安食品安全解决方案: 苯并芘监测方案 &mdash &mdash 含致癌物金浩茶油召回事件 三聚氰胺检测方案&mdash &mdash 新瓶装旧酒,雅士利问题奶粉 香精香料检测方案&mdash &mdash 卫生部公布奶粉、大米、包装引用水、蜂蜜等20种食品&ldquo 禁香令&rdquo
  • 从“双一流”看科研人才之乱象
    p   “我所在的研究团队近几年已经有两位‘杰青’去了北京的高校。”电话中传来老院士的无奈。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郑兰荪说,他理解他们离开厦大的理由,“在北京子女进入好学校的机会更大”。 /p p   但理解并不意味着能坦然接受。 /p p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人才是除高楼、设备等硬件条件外最关键的“软实力”,也成为各大高校竞争的资源。“挖来挖去”的人才乱象,让很多高校不堪其扰。现在,更有部分代表委员担心,当下如火如荼的“双一流”建设会让人才竞争的池水越搅越浑。 /p p strong   遍地开花 何处留香 /strong /p p   在去年两会期间,郑兰荪就十分关注高校人才无序流动的问题。他在会上表达了人才流动有可能会像“足球队员转会”的观点,引起当时在场委员的一致认同。 /p p   一年过去,郑兰荪从自身观察和与科教界同仁的沟通来看,上述情况并没有得到大的改观。他还担心,这样的趋势可能会在“双一流”建设中愈演愈烈。 /p p   “‘双一流’建设过几年是要考核的。如果引进的优秀人才多一些,考核结果自然更有保障。”郑兰荪说。 /p p   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厦门大学入选,该校化学学科也入选一流学科。不过,郑兰荪目前还没看到国内其他高校的高端人才流入。他坦言,同样是“双一流”高校,厦大的魅力目前还很难与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一些高校相媲美。 /p p   “人才流动是好事,但如今高校竞相引进人才导致待遇不断提高。这种待遇不仅指收入,还包括住房、子女就学等条件,不利于人才的有序流动和各地区高校的均衡发展。”郑兰荪认为。 /p p   事实上,此类现象已非个案。过去一年间,高校吸引人才的办法花样翻新:上海某高校给领军人才开出百万元年薪,并配套800万元购房补贴;杭州某高校和天津某高校为吸引院士开出了500万元年薪的价码;河北某高校为首席科学家提供3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p p   然而,无论是收入待遇、周边配套,乃至科研环境,欠发达地区高校相较于发达地区高校都是缺乏竞争力的。这也导致在这一轮人才大战中,更需要人才支撑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校,成了人才流失的重灾区。 /p p strong   一所高校 两种光景 /strong /p p   身处中西部地区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并未进入教育部的一流高校名单。然而,其在人才流入与流出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均衡现象,同样值得思考。 /p p   该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这在校内形成了一流学科与非一流学科的鲜明对比。进入一流学科的专业,人才流入相对较多,而未进入一流学科的专业,人才流失却有些严重。甚至,有未进入一流学科的学院院长,在“双一流”名单公布后,经过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离开。 /p p   人才流动“不平衡、不协调”,让全国政协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副校长郝跃最担心的问题出现了。 /p p   “双一流”对于人才的虹吸效应明显,而为了应对“一流”几年后的考查,进入一流学科名单的,学校在资源投入上也会有所倾斜。“国家、学校等资源的多重叠加,带来的是高校自身学科发展的不均衡。”郝跃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这对那些未进入一流学科的院系打击较大,恐怕并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p p   如今,“双一流”这根指挥棒,正在引导优秀人才流向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其中包含了多大程度的功利因素,又有多少是现行规则下人才的自然选择,估计很难一一甄别。 /p p   然而,“双一流”建设有可能加剧人才恶性竞争的问题,或许并不是一个伪命题。 /p p strong   追溯本源 教育回归 /strong /p p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由于经费、工作环境、子女教育等配套的欠缺,中西部高校吸引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或海外高端人才比较困难。这种唯“待遇”论的人才引进模式,让当下的人才流动陷入“越有钱越集聚人才,越没钱越留不住人才”的死循环。 /p p   “我们不应当把高校分成两极,而应当强调它们各自在国民经济建设、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使命。”高岭建议,对于中西部高校而言,不妨探讨柔性引进,也就是人才共享的策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此缓解当下的人才窘局。 /p p   事实上,为防止高校人才两极分化,教育部于2017年1月发布了《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明确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p p   但这样的行政举措,不仅实施起来存在困难,也很难从根本上发挥引导人才健康流动的作用。 /p p   郝跃提醒,该政策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行政手段对高校发展干预过多,只会适得其反。只有将发展权交回高校自身,让高校回归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才能真正消除当下人才流动的乱象,助力中国高校真正走向世界一流。 /p
  • 上海:14所高校、57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范围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再次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日前上海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上海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国最好、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一流本科专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截至目前,沪上共有复旦大学等14所高校、57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范围。而对照世界通行的标价指标工具,目前上海高校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百分之一行列的91个、前千分之一的12个、前万分之一的1个,入列“百千万”的学科数量稳步提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如何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上海正抓住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重大机遇,着力发展与卓越全球城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育人为本激励教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教育教育,育人为本。今天,来自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马院的闫方洁、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贺光辉等接受上海市对青年教师的最高规格表彰。这两位代表上海参加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胜,在文、理、工和思政课专项4个组别中,拿下两个组别的一等奖;另两位取得国赛入场券的沪上青年教师,也分别获得两个二等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作为交大电院副研究员,贺光辉讲授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如VLSI数字通信原理及设计、微纳电子系统综合设计、通信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上海在“双一流”建设中将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4年前,就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启动实施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激励计划:在机制上保障高校所有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而且要上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以此作为教授任职基本条件,每位教师都须安排为学生坐班答疑时间。如今,调研问卷显示,学生认为激励计划带来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教师更加注重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更注重指导课后学习活动。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激励计划对于个人学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了更好满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自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80后”闫方洁就为自己设定了15字的教学理念,“融信仰于教学之中,用真情感化学生”。作为首批5个全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教学研修基地之一,华师大马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新表示,她上课的特点主要是有学术性和理论深度,能够以理服人,补上了当下思政课堂的薄弱之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经过多年探索,上海高校现已形成以4+1门思政课必修课为核心、60余门“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为骨干、1000余门综合素养课为支撑、近3000门专业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同心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国家之需城市之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正系祖国经济发展日益强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我深信建设一个国际化的顶级基础科学研究所,定将大幅提升祖国的科技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正好一个月前,作为开创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历史的物理大家,现年92岁的李政道亲笔致信,对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所表示越洋祝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那天,李政道研究所在张江科学城正式开建暗物质与中微子、实验室天体物理、拓扑超导量子计算三大实验平台。例如,其暗物质与中微子实验平台将建设30吨级的液氙粒子探测基础设施,实现对暗物质和中微子研究的世界最灵敏探测,产生引领国际的科学成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经诺奖得主、所长弗朗克· 维尔切克多方联络,已邀请17位国际顶尖的物理和天文学家组成李政道研究所国际咨询委员会,谋划李所建设与发展。按计划,国家、上海市与上海交大合力将“李所”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全球向往的顶尖科学精英集聚地、面向未来的中国青年才俊历练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上海“双一流”高校积极参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科创中心“四梁八柱”搭建过程中贡献大学智慧与力量。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牵头承建了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转化医学、活细胞功能成像、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又如,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承担了一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包括国际人类表型组、智能分子机器、拓扑量子材料、脑与类脑智能等项目;再如,由复旦大学、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等单位共同发起并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围绕集成电路关键工艺节点和系统集成开展共性技术研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几天前刚落幕的第20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52所沪外高校、17所在沪高校、6所境(国)外高校带来超过750个精品项目参展。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按照“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上海优势”目标,高等教育为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以及自贸试验区建设写好奋进一笔。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各展所长办出特色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最近,在德国汉堡,首届上海-汉堡中医研究生项目开学了。作为“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德国汉堡大学中医中心、汉堡大学医学院职业教育学院合作,开办了目前全欧第一个以西医临床医学硕士为起点的中医研究生学位课程项目。首届学生2018冬季学期入学,顺利完成三年学业后,将授予其上海中医大的中医学相关专业硕士学位,学历教育标准掌握最严格,且体现中西医结合特色。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对接国家“双一流”,上海也推进着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分类支持研究型和应用型8所地方高校争创一流,做强“双一流”地方版。根据《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按照“在高原上建高峰”的思路,上海同步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目前,全市共有30所高校的121个学科点纳入建设范围;而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的上海高校均属于“高峰高原计划”高校,其中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的4所高校,最高档的I类高峰学科建设数量达13个,占I类高峰学科总数的60%。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市教育主管部门表示,“双一流”建设中没有“主演”与“看客”之分,每一所高校都是参与者、践行者,都可在各自领域和类型中特色见长、做领头羊。在热门新兴的人工智能学科建设领域,不仅复旦布局“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明年将正式招生、上海交大建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获批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正推动“智能科学与管理”的新型商科专业建设,同样华东政法大学也设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促进“人工智能+法律”研究,而上海理工大学也正依托新工科优势筹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基于此,上海将高校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四类,今年出台了高校分类管理指导意见,不同高校各归其类、执行相应标准,真正形成分类规划、分类投入、分类评价的高等教育治理新格局。在此基础上,市教委等出台《上海高校分类评价指标》,并完成了首次分类评价。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进一步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通过做实分类评价‘指挥棒’,有力引导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办出特色、创出一流。” /p
  • 请注意,“双一流”高校并不等于已经是“一流”
    p   刚刚,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据悉,本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95所。 /p p   对于这份名单,舆论高度关注,有媒体这样报道:刚刚,“双一流”名单正式公布!看看有没有你的母校和专业!而河南的媒体则不无骄傲地突出报道的重点:河南大学入围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郑州大学入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738b217f-3b73-4df8-b161-ec25f9313155.jpg" / /p p   也许很多关注这份名单的舆论没有注意到,国家有关部门在公布这一名单时,做出重要说明,提醒公众,此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最终的建设成效。 /p p   不要认为入选“双一流”名单,就已经成为“双一流”,更不能把“双一流”作为学校的身份标签,这是关注“双一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的。否则,“双一流”建设就可能重蹈之前985、211工程建设的问题,导致学校身份固化、竞争缺失的问题。 /p p   我国之所以要在985、211工程基础之上,推进“双一流”建设,是因为985、211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身份固化的问题。本来国家是希望通过重点投入少数学校、学科,促进其提高办学水平,结果却变为入围的学校,把入围本身作为了对学校办学的认可,将其作为学校的荣誉,进而,社会也把我国高校等级化,随之出现用人评价中的学历歧视,非985、211学校毕业的不用,以及基础教育的名校情结——学生都希望能考进985高校、211院校。 /p p   国家在推出“双一流”时,就反复强调,“双一流”不搞终身制,要引入竞争机制。可是,社会舆论还是特别关注入围名单,而在名单一公布后,相关学校就把其作为荣誉来宣传。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一方面是继续985、211工程的思路,把入围作为学校的身份、等级 二是双一流建设,确实还存在行政主导评审的问题,按照传统的行政评审思路,学校是会把入围作为上级部门对高校办学的认可的。这和其他行政评价一样,存在重立项,把立项作为荣誉、政绩,而轻建设的问题。 /p p   为了让“双一流”建设取得实效,我国应该在推进“双一流”建设时,进一步进行改革。首先,应该认真考虑985、211工程的存废问题。 /p p   目前看来,国家在推进“双一流”建设时,是准备继续长期保留985、211的。国家有关部门指出:把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作为遴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要因素,把“211工程”“985工程”等作为重要基础,发挥“双一流”建设对区域、行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而且明确“双一流”建设期末,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整体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期末评价。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48" height=" 407" title=" 1.jpg" style=" width: 404px height: 295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18fb31b0-dbb6-4a0f-886f-9042f14b1dbf.jpg" / /p p   (兰州大学举行建校108周年“双一流”建设讲述会。图为校长王乘致辞。来源:中新网 ) /p p   可问题是,如果985、211保留终身制,双一流就是不搞终身制,怎么改变985、211身份固化问题?对于985、211高校来说,有“双一流”是锦上添花,没有“双一流”也关系不大,何况,所有的985高校,都在“双一流”之列(只有3所在B类)。只有彻底取消985、211的学校身份,才能做到高校平等竞争。否则,不管“双一流”建设怎么强调是公平公正的评价所有学校的办学,都难以扭转社会舆论对学校的等级化评价。 /p p   其次,“双一流”建设必须明确要求不能将这作为学校的身份标签。具体而言,政府部门不能把入围“双一流”的学校,用“双一流”概念加以强化,学校在招生宣传时,也不能用所谓“双一流概念”进行宣传,这会在985、211基础上又给学校弄一个身份。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能从建设一开始注意这一问题,就是后来做到不搞终身制,曾经入围的学校还是会把其作为身份。就如长江学者,就不是终身制,可过了聘期后,仍被称为长江学者,这就是在乎身份的结果。 /p p   重建设,而不要重身份,这是“双一流”建设成败的关键。如果舆论期待高校能建设成真正的一流的大学,那么,就应该关注大学的具体办学,在推进“双一流”建设时,有哪些具体的突破性改革措施。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在竞争中产生,政府部门所应该做的,也是在加大投入的同时,促进所有大学平等竞争。固化学校身份,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这不利于竞争,反而会刺激大学追名逐利,欲速而不达。 /p p & nbsp /p
  • 陈清泉院士:氢能和四网四流融合推进双碳目标
    目前,世界各国能源供需格局加快调整,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新的共识,新能源发展进入活跃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行业重塑。 氢能与电能类似,是常见的二次能源,需要通过一次能源转化获得。同时,氢能的能量密度高、储存方式简单,是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理想选择,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消纳提供了解决方案。我国提出,争取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发展氢能产业是重中之重。其中,绿氢的发展尤为重要。我们要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过去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以1.5%速度增长,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气体排放375亿吨,各种温室气体排放55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实现碳中和的时间,发达国家多数把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定在2050年。 201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98.39亿吨,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9.69%,人均排放6.98吨,是全球人均排放量的1.6倍。 我们在承受气候灾害和风险的同时,高碳粗放发展也使我国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制约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为了规避气候变化的风险,也是为了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事关国家发展和未来。 我国提出了“3060双碳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力争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减少65%,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5%,实现风光电装机达到12亿千瓦。到2060年,我国将实现控制化石能源的总量,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效率,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用时大概需要70年,日本、美国需要40年左右,而我国仅有30年时间。 2022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同时,要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氢能源作为一种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被誉为21世纪的新能源。随着世界范围内对绿色经济发展重视程度的提升,氢能源的需求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发展氢经济是人类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选择。 积极践行绿色制氢路线 我国的发展现状和挑战,表明我国化石能源只能打减量牌,我们必须要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如太阳能、风能、水力能的利用潜力要进一步挖掘。我国可再生能源有深厚的资源禀赋,相当于我国峰值能源需求总量的2.7倍。但是可再生能源需要储能来解决稳定供应问题。 氢能可以解决大规模电力的储存问题,也可以解决将来单一电网不能解决的冶金、化工等行业的原料问题。目前,我国主要有两条绿色制氢路线。一是通过光伏、风力发电,开展水电解制氢,实现绿色制氢;二是通过光合作用,利用种植植物,通过生物发酵乙醇重整制氢。 从现有情况看,我国光伏电池发电效率目前已经可达到25%,度电成本不超过0.25元,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制氢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和可控,是当下比较符合国情的绿色制氢发展之路。 此外,我国氢气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作为工业副产品的氢气资源非常丰富,煤制氢产氢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但副产氢气的问题是它含杂质多,不能用于质子交换膜氢燃料电池,目前基本上用于化工和石油工业。目前,我国燃料电池用氢量不到1%,主要是因为氢气提纯成本太高,工艺难度大,压缩耗能高,导致最终应用成本高。 燃料电池用氢气方面,大型化是制氢装备用于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前提。欧美等国家制氢装备开发较早,已有大型化成熟产品,但低成本技术仍未解决。 我国质子交换膜关键材料技术和大型化方面还是有短板,低成本技术有待加强攻关,产业化速度应该尽快提升。随着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氢能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仍需加速。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事保障中,国电投氢能车辆在延庆赛区、北京赛区总投入200辆,累计出车7200多次,总行驶里程超过88万公里,是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推动四网四流融合 仅仅依靠技术不能够解决复杂的问题和迎接新的挑战,必须将人文世界、物理世界、信息世界等深度地融合,以“四网四流”融合推进碳中和、促进数字经济。 所谓“四网”,是指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人文网;“四流”是指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通过四网四流融合,可以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交通出行革命联动起来。通过建立“人-机-物”系统形成的新的生产关系,发掘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数据红利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并在前三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总和的基础上,爆发出指数级增长。 “四网四流”有三个载体:第一个载体是区域的智能能源管控中心;第二个载体是电动汽车,也是移动的载体储能;第三个载体是光伏的建筑,也是一个发电厂,多余的电量可以跟电网连接,可以制氢,可以给电动汽车充电。 在能源里,存在多种形态,通过不同能源形态的耦合,比如风能、太阳能是间歇性的,在电网不能接受时,把它们拿来制氢,就把能源流变成了物质流;等需要时,氢气再跟氧气结合,通过燃料电池发电,有助于解决电力能源和化工能源的矛盾问题。 通过“四网四流”形成智能能源,既能把没有用的能源变成有用的能源,又能促进实现“碳中和”。 而氢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氢气不仅具有能源和物质的属性,而且具有燃料和材料的属性,所以能够耦合电力能源和化工能源,耦合能源流和物质流。可以肯定,氢能在我国未来的能源系统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