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血栓素标准品

仪器信息网血栓素标准品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血栓素标准品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血栓素标准品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血栓素标准品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血栓素标准品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血栓素标准品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血栓素标准品相关的解决方案。

血栓素标准品相关的资讯

  • 高分辨扫描电镜用于血管支架回收器周围颅内血栓的分析
    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中风(AIS)护理标准的一大进步。机械血栓切除术(MTB)后血栓随支架回收器嵌入的方式尚未明确。瑞士研究人员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AIS患者机械血栓切除术后植入支架回收器后回收血栓的外观。研究人员观察到,组成不同的血栓,其组织和结构致密性也不同。支架的附着方式因血栓成分和组织而异。急性缺血性中风(AIS)是西方世界获得性缺陷的第一大原因,也是第二大死亡原因。临床实践中引入血管内治疗后,AIS的护理标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机械血栓切除术(MTB)策略允许通过提取阻塞大脑动脉的血栓来恢复脑血流。尤其是,带支架回收器的血栓切除术非常有效,它仅在血栓抽吸不能提供必要的再通时使用。血栓附着在支架回收器上的方式仍有待阐明。了解血栓主要成分、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的变形性和摩擦特性,使科学家能够设计血管模型的参数研究,并预测各种血栓切除技术的有效性。然而,与体外人工生成的血栓相比,从患者身上提取的血栓在成分、形态和机械性能方面本质上更为复杂和多样。最近一项专注于血管内技术恢复的人类中风血栓力学特性的研究报告称,与富含红细胞的血栓相比,纤维蛋白/血小板含量增加的血栓硬度增加。后者也被认为更容易被MTB萃取。虽然血栓切除术后患者血栓如何嵌入支架回收器中的可视化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但这仍然是一个未充分探讨的话题。在体外表征技术中,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可以呈现血栓细胞含量和纤维蛋白组织的形态学信息,是唯一能够提供血栓结构与支架附着相关的高分辨相关细节的技术。在这方面,迄今为止进行的体外研究很少,仅限于血栓的外部观察,指出了机械性夹闭和粘附是血栓合并的主要手段。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用显微镜图像分析了从AIS患者身上取出的不同成分血栓被纳入支架的方式,并强调了它们的潜在结构特征、共同点以及锚定在支架上时的差异。富含红细胞的血栓合并到支架回收器上。(a) 光学显微照片。(b) SEM显微照片拼贴。(c) 血栓段的横截面,显示致密的核心、多孔的外围和纤维蛋白外层。血栓表面可见血管组织残余物(箭头)。(d) 由多面体组成的致密核心的高倍视图。(e) 血栓段之间存在纤维蛋白串。(f) 白细胞和血小板附着在纤维蛋白串上(放大图(e),区域用箭头标记)。富含红细胞的血栓附着在支架上的方式。(a) 支架支柱穿过血栓突出。(b) (a)的高倍视图(虚线矩形),显示血小板帽和双凹红细胞。(c) 血栓符合支架支柱。(d) c(箭头所示区域)的高倍视图,显示血栓与支架的接触面积。(e) 相邻支架支柱之间的纤维蛋白桥。(f) (e)的高倍视图(箭头所示区域)。中间血栓并入支架回收器。(a) 光学显微照片。(b,c)支架上血栓的SEM图。插入(c)视图中的血栓切片和锚定部位的支架支柱。(d) 润湿支架表面的纤维蛋白串(由a、d中的箭头指示)。(e) 血栓附着在支架支柱上。(f) 切开致密血栓,显示与支架支柱的接触区域(箭头所示)。(g) 与支架接触处血栓表面的高倍视图(箭头所示)。中间血栓的紧密结构。(a) 扫描电镜下血栓横截面图。(b) 血栓周围的致密结构,红细胞簇包裹在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的致密基质中。(c) 血栓的致密核心,显示多角体聚集在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的致密基质中。(d) (c)的高倍视图,显示纤维蛋白血小板基质。支架回收器中整合的富含纤维蛋白的血栓。(a) 光学显微照片。(b) 低倍SEM视图。(c) 血栓支架界面的近距离SEM视图(支架支柱被切割,以便更好地观察)。血栓和支架支柱之间没有粘连(箭头所示)。富含纤维蛋白的血栓分析。(a) 血栓的横截面。(b) 血栓较大部分(a中标记为“1”)上可见骨折的近景,以及虚线椭圆形标记区域的高倍放大图。(c) ,(d)在(a)中标记为“2”的区域的近距离视图。(c) 横切面进入细胞壁,空腔内散在红细胞和白细胞。(d) 空腔内的广阔视野。(e,f)包裹在支架支柱周围的血栓段的横截面(a中标记为“3”)。(e) 松散堆积的纤维蛋白区。(f) 致密区域有多面体红细胞,纤维蛋白之间有白细胞。瑞士研究人员对富含纤维蛋白的血栓的研究结果总结如下。富含纤维蛋白的血栓呈片状,有两种不同的结构组织。其中一个构成血栓体积的大部分,结构紧凑,由纤维蛋白束组成,纤维蛋白束相互连接,均匀排列,聚集在高纵横比(100–200µm厚,几百微米宽)的聚集体中。在纤维蛋白束方向,血栓片的弯曲角度较大,这表明其具有抗变形能力。在纤维蛋白束以外的其他方向,纤维蛋白片表现出更大的柔韧性,因为它会以较小的角度弯曲和扭转变形。另一种类型的结构组织由多孔和随机取向的纤维蛋白微区组成,大小为数十微米,有/无细胞成分。整体孔隙率、随机性和不均匀微区的大小允许多个方向的变形和血栓包裹支架支柱。由于孔隙率增加或成分充足,沿支架回收器合并的血栓与可变形的血栓区域结合。当血栓浸湿支架时,捕获物可以是粘着的,当血栓在支架支柱周围折叠而不紧密接触时,捕获物可以是非粘着的。在富含红细胞的血栓中,支架支柱可以通过非致密体积区域突出。颅内血栓中致密和非致密区域的范围、血栓的组成以及对支架表面的粘附亲和力是血栓被捕获到支架中的重要特征。
  • 吸烟对心、脑血管和呼吸道的影响
    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许多研究认为,吸烟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的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均明显升高。统计资料表明,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患者中75%有吸烟史。冠心病发病率吸烟者较不吸烟者高3.5倍,冠心病病死率前者较后者高6倍,心肌梗塞发病率前者较后者高2~6倍,病理解剖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前者较后者广泛而 严重。高血压、高胆固醇及吸烟三项具备者冠心病发病率增加9~12倍。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中的30%~40%由吸烟引起,死亡率的增长与吸烟量成正比。烟雾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是公认的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有害因素,但其确切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血脂变化、血小板功能及血液流变异常起着重要作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前列环素(PGI2)的生成,PGI2是最有效的血管扩张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引起血清HDL-C降低,胆固醇升高,PGI2水平降低,从而引起周围血管及冠状动脉收缩、管壁变厚、管腔狭窄和血流减慢,造成心肌缺氧。尼古丁又可促使血小板聚集。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影响红细胞的携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从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由于组织缺氧,造成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使血粘滞度增高。此外,吸烟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导致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吸烟还可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使PGI2生成减少,血栓素A2相对增加,从而使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性增加。以上这些都可能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由于心肌缺氧,使心肌应激性增强,心室颤动阈值下降,所以有冠心病的吸烟者更易发生心律不齐,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增高。 据报告,吸烟者发生中风的危险是不吸烟者的2~3.5倍;如果吸烟和高血压同时存在,中风的危险性就会升高近20倍。此外,吸烟者易患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和闭塞性血栓性动脉炎。吸烟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COPD),最终导致肺原性心脏病。对呼吸道的影响 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气道阻塞的主要诱因之一。实验研究发现,长期吸烟可使支气管粘膜的纤毛受损、变短,影响纤毛的清除功能。此外,粘膜下腺体增生、肥大,粘液分泌增多,成分也有改变,容易阻塞细支气管。在狗实验中,接触大量的烟尘可引起肺气肿性改变。中国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吸烟者下呼吸道巨噬细胞(AM)、嗜中性粒细胞(PMN)和弹性蛋白酶较非吸烟者明显增多,其机制可能是由于烟粒及有害气体的刺激,下呼吸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被激活,活化的AM除能释放弹性蛋白酶外,同时又释放PMN趋化因子,使PMN从毛细血管移动到肺。激活的AM还释放巨噬细胞生长因子,吸引成纤维细胞;以及PMN释放大量的毒性氧自由基和包括弹性硬蛋白酶、胶原酶在内的蛋白水解酶,作用于肺的弹性蛋白、多粘蛋白、基底膜和胶原纤维,从而导致肺泡壁间隔的破坏和间质纤维化。据报导,1986年美国患COPD者近1300万人,1991年死亡9万多人,吸烟是其主要病因。吸烟者患慢性气管炎较不吸烟者高2~4倍,且与吸烟量和吸烟年限成正比例,患者往往有慢性咳嗽、咯痰和活动时呼吸困难。肺功能检查显示呼吸道阻塞,肺顺应性、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降低及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即使年轻的无症状的吸烟者也有轻度肺功能减退。COPD易致自发性气胸。吸烟者常患有慢性咽炎和声带炎。
  • 关于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赤藓糖醇》 修订意见的通知
    赤藓糖醇,是一种填充型甜味剂,是四碳糖醇。赤藓糖醇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如真菌类蘑菇、地衣,瓜果类甜瓜、葡萄、梨,动物的眼球晶体、血浆、胎液、精液、尿液中也能少量检测到,在发酵食品葡萄酒、啤酒、酱油、日本清酒中也有少量存在。可由葡萄糖发酵制得,为白色结晶粉末,具有爽口的甜味,不易吸收,高温时稳定,在广泛pH范围内稳定,在口中溶解时有温和的凉爽感,适用于多种食品。近年来赤藓糖醇被应用于新型零热量、低热量饮料的研制。赤藓糖醇可以增加饮品的甜度、厚重感和润滑感,同时减少苦味,还可以掩盖其他气味,提高饮料风味。然而,近期权威期刊Nature Medicine杂志发表的一项来自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新研究指出:赤藓糖醇会提升心血管疾病风险。在体外,赤藓糖醇通过增强血小板活化和聚集,促进血栓形成,形成的凝块可能会脱落,移动到心脏可引发心脏病发作,移动到大脑可引发中风。在体内,提高赤藓糖醇水平,血管损伤后血流停止更快。此外,健康个体摄入赤藓糖醇甜味饮料后,会导致血浆中的赤藓糖醇升高超过引起血小板聚集所需的水平,且这一影响将持续7天以上。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达的 2023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 项计划,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单位与发酵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承担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赤藓糖醇》(GB 26404-2011)的修订任务。为科学合理地做好标准工作,现征求标准修订意见及建议。在GB 26404-2011中,对赤藓糖醇的使用范围、分子式、结构式和相对分子质量、技术要求有详细的规定。并且在附录A中将其检验方法进行规定,检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配备示差折光检测器)测定。附表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赤藓糖醇》修订意见反馈表.doc21-关于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赤藓糖醇》修订意见的通知.pdf
  • 血栓与止血体外诊断商赛科希德拟科创板IPO 仪器耗材营收占比过半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9年12月27日,血栓与止血体外诊断领先企业——北京赛科希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创板IPO获上交所受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5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01fc2abf-b266-4116-967f-0d28bc2cbde1.jpg" title=" 1.png" alt=" 1.png" width=" 600" height=" 54" border=" 0" vspace=" 0" / /p p   赛科希德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拟融资3.71亿元。公司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净额全部用于以下项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和补充营运资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8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63d10fa0-099e-489d-8631-524d21fbe750.jpg" title=" 2.png" alt=" 2.png" width=" 450" height=" 28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根据赛科希德12月27日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血栓与止血体外诊断领域的检测仪器、试剂及耗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医疗机构提供凝血、血液流变、血沉压积、血小板聚集等自动化检测仪器及配套的试剂和耗材,是血栓与止血体外诊断领域领先的国内生产商。 /p p   赛科希德主要采用“自主研发生产、以销定产、以产定购、以经销为主”的经营模式。公司已形成了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集仪器、试剂及耗材于一体的产品体系,重点发展凝血检测和血流变检测产品,同时在产品的专业化、系列化及自动化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创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d4c3b581-3918-4067-8fa8-777bb795e442.jpg" title=" 3.png" alt=" 3.png" / /p p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16年-2019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12,536.83万元、15,670.19万元、20,009.07万元、10,915.54万元。 同期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3,102.15万元、3,125.43万元、5,671.28万元、3,039.14万元。 /p p   截至目前公司拥有专利20项,其中5项为发明专利。2016年、2017年、2018年及2019年1-6月,公司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7.65%、90.09%、89.40%及89.28%。 /p p   公司的血栓与止血体外诊断产品分为检测仪器、试剂和耗材三类,2018年营收构成如下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fe0b7ccc-6e3e-4263-8368-b48c3f5642f0.jpg" title=" 4.png" alt=" 4.png" / /p p   报告期内,公司仪器装机数量的增长带动了试剂和耗材的销售,试剂类产品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断提高。 /p p   在细分领域,公司产品有稀缺性:公司属于体外诊断行业下属的血栓与止血诊断行业。除迈瑞医疗外,该细分行业暂无A股上市可比公司。公司作为国内主要的血栓与止血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厂家之一,2018年市场份额占比约为4%。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8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ea9e3458-88d8-427e-b029-37c0bd3a62fa.jpg" title=" 5.png" alt=" 5.png" width=" 450" height=" 28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2018 年中国血栓与止血体外诊断市场主要厂家市场份额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数据来源:广州标点) /span /p p    strong 全球血栓与止血诊断市场规模增速高于 IVD 行业平均增速 /strong 。全球范围内,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病的人群逐年增多,凝血诊断的需求也快速增长。2015年,全球血栓与止血诊断市场规模约为27.3亿美元,其中仪器市场规模占比约为58.6%,试剂及耗材市场规模占比约为41.4%。预计到2020年,血栓与止血市场规模将达到41.2亿美元,2015-2020 年间的复合增长率为8.6%,高于同期IVD市场的平均增长速度。国外企业因其技术及先发优势,在我国血栓与止血体外诊断市场中占据绝对地位,占有80%以上的市场份额。 /p p    strong 目前我国血栓与止血诊断正处于发展期 /strong 。2002年,我国心血管患者人数为18,050万人,2016年已增至29,000万人,占我国人口总数的20.8%。2018年我国血栓与止血诊断市场规模约55亿元,近三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25%,在IVD领域的市场份额由2014年的6%提升至2018年的9%。预计2023年我国血栓与止血诊断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18亿元,2018-202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6.5%。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全球体外诊断行业竞争格局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c7f6ea28-1a51-4671-95d3-9cd0d381ea61.jpg" title=" 6.png" alt=" 6.pn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strong /span br/ /p p   全球体外诊断行业目前已呈现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2017 年,以罗氏诊断、雅培、丹纳赫、西门子、赛默飞、碧迪、希森美康等为代表的医疗器械生产商占据全球 65%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一般拥有丰富的产品线,不仅包括各类体外诊断试剂,还包括各类诊断仪器以及与之相关的医疗技术服务。 /p p    strong 我国体外诊断行业竞争格局 /strong /p p   1)国外品牌垄断高端市场 /p p   罗氏诊断、希森美康、西门子、丹纳赫、雅培等为代表的国外行业巨头在国内高端市场依然保持垄断地位。大型三级医院检验科的高端诊断设备以采购进口仪器为主,国内体外诊断产品大量集中在二级医院及以下医疗机构等。 /p p   在凝血诊断领域,希森美康、思塔高、美国国家仪器实验室长期占据垄断地位,覆盖国内大多数三级医院。国产品牌中,以赛科希德、迈瑞医疗以及上海太阳为代表,将二级医院及以下医疗机构作为主要目标,并不断向三级医院渗透。 /p p   2)优质国产品牌涌现,行业整合加快 /p p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批实力较强的国产品牌,凭借细分领域优势,通过加强研发、行业整合扩大产品线,迅速提升市场份额。目前,国内以迈瑞医疗、迈克生物、迪瑞医疗、深圳新产业、安图生物等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在中低端产品领域迅速成长,并在高端产品领域研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参与与国外品牌的竞争。 /p p   国内体外诊断行业并购重组日趋频繁,行业整合加快进行。迈瑞医疗分别于2012 年和 2014 年通过收购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以及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入血栓与止血体外诊断领域 2015 年,迪瑞医疗 5.5 亿元并购宁波瑞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丰富了生化诊断试剂产品线 迈克生物参股嘉善加斯戴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丰富其产品线,后者产品线涉及流式尿沉渣分析仪、流式细胞仪以及荧光流式免疫分析仪等。通过收购整合,体外诊断行业中国产品牌实力进一步增强,市场集中度逐渐提高。 /p p    strong 行业内主要企业 /strong /p p   在主要产品细分市场,公司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日本希森美康(Sysmex)株式会社、法国思塔高(Stago)集团、美国国家仪器实验室(IL)、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雷杜生命科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众驰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p p    strong 附:主要产品情况如下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a6884cec-bbaa-4a9b-87fe-8fac3cb434f5.jpg" title=" 7.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76px height: 17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fc16e617-bbdf-42a1-babd-375172bff934.jpg" title=" 8.png" alt=" 8.png" width=" 576" height=" 17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rong /strong br/ /p p br/ /p
  • 3D打印小尺度机器人及其在血栓定位与加速溶栓的应用
    血栓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内疾病,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和并发症,例如心梗、中风及肺栓塞等,严重危害病人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传统治疗方案常先通过注射溶栓药物或导管介入技术去除血栓,接着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二次堵塞。然而溶栓药物缺乏靶向性,无法主动在血栓部位富集,且高浓度的药物易引发内出血和血压波动,因此难以高效安全地完成去除血栓的任务。导管介入技术则对操作者的经验和判断能力要求较高,操作不当容易损伤血管,甚至造成二次堵塞。近年来,小尺度机器人系统在狭窄闭塞的生物环境中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应用前景,已有研究人员开发出可破坏血栓结构的微型机器人。然而,如何在动态血流环境中实现小尺度机器人的可控靶向递送和实时状态监测仍是一个巨大挑战,这极大地限制了它们在血栓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近日,香港中文大学张立教授课题组王乾乾博士、杜星洲博士、金东东博士提出一种基于小尺度机器人的血栓定位及加速溶栓方案。螺旋形微机器人采用3D打印工艺制造,采用动态磁场进行自动化递送,同时采用超声成像进行实时的机器人定位及环境监测。机器人能够实时定位血栓位置,并加速血栓的溶解。这项研究有望为血栓症的监测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小尺度机器人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开辟道路。相关研究结果以“Real-Time Ultrasound Doppler Tracking and Autonomous Navigation of a Miniature Helical Robot for Accelerating Thrombolysis in Dynamic Blood Flow”为题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ACS Nano》。该工作使用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nanoArch S130, 摩方精密)打印了螺旋形微机器人,并预留磁性物质的嵌入空间。微机器人整体结构采用摩方精密提供的polyethylene glycol diacrylate(PEGDA)材料,机器人尺寸为直径2.15 mm、长度7.30 mm。实验结果显示,螺旋形机器人在血液环境及血流环境中表现出极好的结构稳定性,在溶除血栓任务结束后能保持完成的整体结构并被回收。该打印设计方案可根据需求进行尺寸缩放,以期应用于不同的狭窄生物环境中。在机器人系统搭建完成后,研究人员在测试平台中验证了医学图像引导机器人递送、溶栓方案的可行性。通过实时监测机器人的运动状态以及机器人诱导产生的多普勒超声信号,研究人员在类血管复杂动态环境中成功实现血栓堵塞部位的定位。机器人在磁场驱动下能够产生强对流加速溶栓因子的物质交换,同时对血液-血栓界面施加剪切力促进溶栓产物的去除。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纯使用溶栓药剂,该方案可大幅提高血管的疏通效率(约4倍),完全溶栓率提高至350%,且不产生明显的血栓碎片,降低了二次堵塞的风险。配合不同尺寸的小尺度机器人,该方案可根据需要应用于不同直径的血管中,有望为外场驱动的小尺度机器人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图1.螺旋形机器人在动态、类血管环境中的自动化导航整体方案图2.螺旋形机器人在血流环境中的受力分析及磁控。图3. 机器人诱导的多普勒信号的仿真分析及实验验证。图4. 机器人在类血管系统中的自动化导航(逆流而上及顺流而下)及实时定位。图5. 多普勒信号引导的血栓定位及加速溶栓应用。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1c07830官网:https://www.bmftec.cn/links/10
  • 香港中文大学《ACS Nano》:3D打印小尺度机器人及其在血栓定位与加速溶栓的应用
    血栓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内疾病,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和并发症,例如心梗、中风及肺栓塞等,严重危害病人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传统治疗方案常先通过注射溶栓药物或导管介入技术去除血栓,接着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二次堵塞。然而溶栓药物缺乏靶向性,无法主动在血栓部位富集,且高浓度的药物易引发内出血和血压波动,因此难以高效安全地完成去除血栓的任务。导管介入技术则对操作者的经验和判断能力要求较高,操作不当容易损伤血管,甚至造成二次堵塞。近年来,小尺度机器人系统在狭窄闭塞的生物环境中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应用前景,已有研究人员开发出可破坏血栓结构的微型机器人。然而,如何在动态血流环境中实现小尺度机器人的可控靶向递送和实时状态监测仍是一个巨大挑战,这极大地限制了它们在血栓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张立教授课题组王乾乾博士、杜星洲博士、金东东博士提出一种基于小尺度机器人的血栓定位及加速溶栓方案。螺旋形微机器人采用3D打印工艺制造,采用动态磁场进行自动化递送,同时采用超声成像进行实时的机器人定位及环境监测。机器人能够实时定位血栓位置,并加速血栓的溶解。这项研究有望为血栓症的监测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小尺度机器人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开辟道路。相关研究结果以“Real-Time Ultrasound Doppler Tracking and Autonomous Navigation of a Miniature Helical Robot for Accelerating Thrombolysis in Dynamic Blood Flow”为题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ACS Nano》。 该工作使用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nanoArch S130, 摩方精密)打印了螺旋形微机器人,并预留磁性物质的嵌入空间。微机器人整体结构采用摩方精密提供的polyethylene glycol diacrylate(PEGDA)材料,机器人尺寸为直径2.15 mm、长度7.30 mm。实验结果显示,螺旋形机器人在血液环境及血流环境中表现出极好的结构稳定性,在溶除血栓任务结束后能保持完成的整体结构并被回收。该打印设计方案可根据需求进行尺寸缩放,以期应用于不同的狭窄生物环境中。 在机器人系统搭建完成后,研究人员在测试平台中验证了医学图像引导机器人递送、溶栓方案的可行性。通过实时监测机器人的运动状态以及机器人诱导产生的多普勒超声信号,研究人员在类血管复杂动态环境中成功实现血栓堵塞部位的定位。机器人在磁场驱动下能够产生强对流加速溶栓因子的物质交换,同时对血液-血栓界面施加剪切力促进溶栓产物的去除。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纯使用溶栓药剂,该方案可大幅提高血管的疏通效率(约4倍),完全溶栓率提高至350%,且不产生明显的血栓碎片,降低了二次堵塞的风险。配合不同尺寸的小尺度机器人,该方案可根据需要应用于不同直径的血管中,有望为外场驱动的小尺度机器人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图 1.螺旋形机器人在动态、类血管环境中的自动化导航整体方案。 图 2.螺旋形机器人在血流环境中的受力分析及磁控。 图 3. 机器人诱导的多普勒信号的仿真分析及实验验证。 图 4. 机器人在类血管系统中的自动化导航(逆流而上及顺流而下)及实时定位。 图 5. 多普勒信号引导的血栓定位及加速溶栓应用。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1c07830
  • 食品中元素形态分析方法与标准简述
    元素的形态是指某一元素以不同的同位素组成、不同的电子组态或价态以及不同的分子结构等存在的特定形式。元素形态分为物理形态和化学形态,物理形态是指元素在样品中的物理状态,如溶解态、胶体和颗粒状等 化学形态是指元素以某种离子或分子的形式存在,其中包括元素的价态、结合态、聚合态及其结构等。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元素形态泛指化学形态,元素形态不同于元素价态,同一元素的相同价态可能有多种形态,如价态为五的砷元素,其元素形态可分为无机态和多种有机态的砷形态。   元素在食品中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元素对于人体的作用和元素的形态密切相关。这里所说形态是指该元素在不同种类化合物中的表现或分布。比如铬,三价铬是人体耐糖因子的组成部分,很多糖尿病和人体缺乏三价铬有关,而六价铬则是比较强的致癌物。不同形态砷之间的毒性差异也很大,如以有机砷形式存在的砷糖、砷甜菜碱几乎没有毒性,而无机砷化物的毒性却很高。所以,对于某些元素,只了解某元素在食品中的总量还是不够的,我们在了解总量的同时,更希望了解某元素在食品中的形态组成。   测量元素的形态,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来实现:   分光光度法:在显色时对元素的形态有特定要求,可以利用这一特性,进行形态分析。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水中六价铬的测量。这一方法通常干扰大、灵敏度不是很高,在简单基质有一定应用的范围。   原子荧光法(AFS):由于产生氢化物对元素的形态有一定的要求,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形态分析。比如说有机砷几乎不会和硼氢化物生成氢化砷,氢化物-原子荧光法不能直接检测有机砷,而无机砷则能和硼氢化物进行反应而被探测到。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测量某些元素的不同形态。该方法的特点是灵敏度很高。不足之处是特异性强,只能分析有限几种元素中某些形态,应用不广。   色谱法:采用色谱柱分离不同形态,然后用分光光度或电导等检测器测量。比如离子色谱法就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这一方法由于有预分离处理,干扰比分光光度法小,灵敏度也好一些。   预分离法:对试样先根据元素不同形态的特点,进行预分离,如有机萃取、离子吸附和交换等手段,将某特定形态和其它形态分离后收集,再采用一些光谱的分析方法测量。这种方法灵敏度比较高,但前处理比较复杂,也容易受到干扰。   色谱-光谱(质谱)联用法:该方法采用在线色谱分离,分离后各组分直接进入光谱仪器测量。结合了色谱和光谱技术的优点,具有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应用广泛等优点。缺点是设备较为昂贵,从色谱到光谱的接口技术需要解决,前处理方法也有待加强研究。不同的色谱和光谱联用技术都有文献报道,主要集中在色谱和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的联用上。目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联用方法。   1、液相色谱-ICP-MS联用   液相色谱(HPLC)-ICP-MS联用技术适用于食品样品中难挥发的化合物的分析。由于液相色谱的流速和ICP-MS 进样速度一致,所以联接非常简单方便,其联用接口非常简单。另外,由于液相色谱的特点,具有进样量小、分析速度快、分离效果好等优点。因此,HPLC与ICP&mdash MS联用技术在各类食品中砷、硒、锡、汞等元素形态分析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相关的研究也最多。在使用该技术时,要注意液相流动相的成分是否符合ICP-MS的进样溶液要求。如果有机相比例过高,则需要辅助氧化技术。   2、离子色谱-ICP-MS联用   离子色谱法(IC)作为一种有效的分离和检测技术,已经在金属和非金属离子的测定中得到了较多应用,已成为成为解决复杂机体中超痕量离子形态分析的有效工具,也是ICP&mdash MS相关联用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食品分析领域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其联用方法和液相色谱一样,也很简单。目前相关文献集中在铬、砷、锑、溴、碘等形态的检测研究上。同样的,使用该技术时,要注意离子色谱流动相和ICP-MS进样要求的匹配性,流动相的可溶性固体含量不能太高。   3、气相色谱-ICP-MS   气相色谱(GC)适用于易挥发或中等挥发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分离,而且分离之前的衍生化步骤不仅使分离与分析过程复杂化,而且增加了待测形态丢失或玷污的可能性。而且气相和ICP-MS联接需要一个专用的接口。因此,GC与ICP&mdash MS联用应用于元素的形态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性。目前,GC-ICP-MS技术仅限于烷基铅、烷基锡和烷基汞等形态的分析上。   4、毛细管电泳-ICP-MS   相对与气相和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CE)具有分离效率高、消耗样品量少、分离时间快等特点适用范围广,可分离从简单离子、非离子性化合物到生物大分子等各类化合物。但是在分离过程中,样品中分析物的原始形态可能由于电解质或pH值的调节而发生变化,样品的组成也是影响CE分离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CE与ICP&mdash MS的接口没有HPLC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CE-ICP&mdash MS联用技术的应用。但相关的研究还是不少,主要集中在食品中砷、硒、汞等元素形态的分析。   5、液相色谱-AFS   由于中国AFS的技术领先于世,所以该研究在国内发展也很快。由于AFS对某些元素,如As、Se、Hg等的检测灵敏度很高,而且这些元素也是形态分析所最关注的元素,所以AFS在元素形态分析上大有用武之地。如前所述,单用AFS能进行一些特定的形态分析,而要完成更好的分离和检测,就需要和色谱联用。现在主要是和液相色谱联用,已经有多款HPLC-AFS仪器上市。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具备了液相分离的优点,也能利用AFS的高灵敏度和元素特异性,仪器的整体价格也不高。其缺点在于,检测元素受到AFS的限制,而且AFS检测状态的稳定性也较难保证。   食品中元素形态分析的标准:   1、砷的形态分析标准   根据GB 2762-201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规定了食品中无机砷的限量标准,所以也有相关的检测方法:   GB/T 5009.11-2003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无机砷检测采用原子荧光法,前处理和总砷不一样。   GB/T 23372-2009 食品中无机砷的测定 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该标准采用HPLC-ICP-MS联用技术,分离和检测能力都很强。   有机砷农药的检测方法有一个行业标准:SN/T 2316-2009 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阿散酸、硝苯砷酸、洛克沙砷残留量检测方法 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2、汞的形态分析标准   根据GB 2762-201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规定了食品中有机汞(以甲基汞计)的限量标准,所以也有相关的检测方法:   GB/T 5009.15-2003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有机汞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预分离&mdash 冷原子光度法。   无机砷和有机汞的检测方法都有缺陷,修订的新方法(草案)采用液相-原子荧光联用法,但也有问题,到现在没有颁布为更新方法。   3、溴酸盐的形态分析标准   由于溴酸盐是2B类致癌物,所以已不允许作为添加剂使用。食品中溴酸盐的形态分析有两个标准,都用离子色谱法:   GB/T 20188-2006 小麦粉中溴酸盐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SN/T 3138-2012 出口面制品中溴酸盐的测定 柱后衍生离子色谱法   水中溴酸盐也有限量标准和检测方法,在相关水检测标准中,也是离子色谱法。   4、铬的形态分析标准   六价铬的检测方法有一个行业标准:   SN/T 2210-2008 保健食品中六价铬的测定 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水中的六价铬也有相应标准检测方法,采用经典的比色法。在水的检测标准中。     (撰稿人: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杨振宇 博士)   注: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 食品及相关产品中毒素检测标准汇总
    本汇总主要是食品及饲料等相关产品中的毒素检测方面标准汇总:   国家标准:   GB 13078.2-2006 饲料卫生标准 饲料中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允许量   GB/T 17480-2008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法   GB/T 18979-2003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   GB/T 19539-2004 饲料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   GB 21693-2008 配合饲料中T-2毒素的允许量   GB/T 23212-2008 牛奶和奶粉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的测定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GB/T 23215-2008 贝类中多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GB/T 23217-2008 水产品中河豚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GB/T 23501-2009 食品中T-2毒素的测定 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23502-2009 食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 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GB 2761-2005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T 4789.12-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   GB/T 5009.118-2008 谷物中T-2毒素的测定   GB/T 5009.198-2003 贝类 记忆丧失性贝类毒素软骨藻酸的测定   GB/T 5009.206-2007 鲜河豚鱼中河豚毒素的测定   GB/T 5009.212-2008 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GB/T 5009.213-2008 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GB/T 5009.22-2003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GB/T 5009.23-2006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   GB 5009.2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和B1的测定   GB/T 5009.96-2003 谷物和大豆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   GB 5413.37-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和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的测定   GB/T 8381-2008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半定量薄层色谱法   GB/T 8381.4-2005 配合饲料中T-2毒素的测定 薄层色谱法   农业行业标准:   NY/T 1286-2007 花生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NY/T 1664-2008 牛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快速检测 双流向酶联免疫法   水产行业标准:   SC/T 3023-2004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生物法   SC/T 3024-2004 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生物法   进出口行业标准:   SN 0277-1993 出口粮谷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检验方法液相色谱法   SN 0339-1995 出口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检验方法   SN 0347-1995 出口饲料中棕曲霉毒素A的检验方法   SN 0352-1995 出口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检验方法   SN 0637-1997 出口油籽、坚果及坚果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验方法液相色谱法   SN/T 1040-2002 出口动物毒素(东亚钳蝎毒)检验方法   SN/T 1101-2002 进出口油籽及粮谷中黄曲霉毒素的检验方法   SN/T 1569-2005 进出口河豚中河豚毒素检验方法 ELISA法   SN/T 1571-2005 进出口粮谷中呕吐毒素检验方法 液相色谱法   SN/T 1572-2005 进出口粮谷、饲料中伏马毒素检验方法 液相色谱法   SN/T 1573-2005 贝类中神经性贝类毒素检验方法 小鼠生物法   SN/T 1664-2005 牛奶和奶粉中黄曲霉毒素M1、B1、B2、G1、G2含量的测定   SN/T 1735-2006 进出口贝类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检验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SN/T 1736-2006 进出口蜂蜜中黄曲霉毒素的检验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SN/T 1763.1-2006 出入境口岸生物毒素检验规程 第1部分:肉毒毒素   SN/T 1763.2-2006 出入境口岸生物毒素检验规程 第2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   SN/T 1763.3-2006 出入境口岸生物毒素检验规程 第3部分:蓖麻毒素   SN/T 1771-2006 进出口粮谷中T-2毒素的测定 免疫亲和柱-液相色谱法   SN/T 1773-2006 进出口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SN/T 1827-2006 进出口食品中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检验方法   SN/T 1940-2007 进出口食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方法   SN/T 1958-2007 进出口食品中伏马毒素B1残留量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SN/T 1996-2007 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检验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SN/T 2008-2007 进出口果汁中棒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SN/T 2131.1-2008 进出口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检测方法 第1部分:荧光磷酸酶抑制法   SN/T 2131.2-2010 进出口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检验方法 第2部分:小鼠生物法   SN/T 2357-2009 可疑样品中烟曲霉毒素现场排查检测方法
  • 香兰素、乙基香兰素标准品促销
    货号:CDGG-012876-05-1ml 产品描述:香兰素 标准品 规格:5000mg/L于乙腈,1ml 组分信息: 英文 CAS# 浓度 Vanillin Solution 121-33-5 应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香兰素的检测 原价:780.00元 优惠价:624.00元 促销时间:2012-7-16至2012-8-30 货号:CDGG-012877-05-1ml 产品描述:乙基香兰素 标准品 规格:5000mg/L于乙腈,1ml 组分信息: 英文名:Ethyl Vanillin Solution CAS#: 121-32-4 应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乙基香兰素的检测 原价:780.00元 优惠价:624.00元 促销时间:2012-7-16至2012-8-30 上海安谱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斜土路2897弄50号海文商务楼5层 [200030] 电话:86-21-54890099 传真:86-21-54248311 网址:www.anpel.com.cn 联系方式:shanpel@anpel.com.cn 技术支持:techservice@anpel.com.cn
  • 首部饰品有害元素限量国家强制标准实施
    2012年6月29日正式颁布的GB 28480-2012《饰品有害元素限量的规定》,于2013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饰品作为会与人体长期接触的物品,其含有的有害重金属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危害,该首部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为首饰类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生产、销售,以及政府监管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据悉,该标准适用于除珠宝玉石以外的其他各种材质的饰品(包括儿童饰品),规定了各类饰品中镍释放、铅、镉、砷、六价铬及汞、八项可溶性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标准正式实施后,对于非贵金属首饰及摆件中的砷、汞、六价铬、铅总含量的要求在流通领域中设置了一年的过渡期。   据了解,和欧美饰品标准相比,新国标对饰品的要求更全面,除涉及镍、铅、镉等主要有害重金属外,还对砷、六价铬及汞设置了限量要求,并要求在标签或其他标识物中明示儿童首饰。   新国标的实施对饰品生产经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将不能在市面上流通。为此,检验检疫部门提醒相关饰品企业做好应对措施:一是积极关注饰品新国标,准确掌握新标准内容,将标准条款转化到产品控制制度里面 二是注重饰品生产设计工序,合理调整生产过程中的各类工艺参数,杜绝电镀、电铸等工序中的污染,正确制定好产品标签 三是完善原辅料和成品自控体系,建立高危物料及相应有害物质控制项目,严格筛选合格供方,并做好入厂前和出厂检验,必要时可随机送样进行第三方测试,确保各指标都符合标准要求。
  • 上海市食品研究所与泰坦科技(Titan)达成贝类毒素标准品战略合作
    2015年4月16日,泰坦科技副总裁周晓伟先生应邀出席上海市食品所关于贝类毒素标准品相关事宜的讨论会议,并参观食品所的样品分析实验室。作为食品所的科研物资总服务商,泰坦科技针对海洋食品安全中的贝类毒素的检测提供了解决方案,并受到食品所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泰坦科技发布贝类毒素(甲藻毒素)标准品,填补国内空白 贝类毒素其实是甲藻毒素,因容易在以海藻为食的贝类海产品中富集而被称为贝类毒素。近年来,食用贝类毒素中毒事件频发: 1.从2010年5月15日起,粤港澳陆续发生逾60例“毒带子”中毒事件,最终鉴定为贝类毒素中毒;2012年11月7日 – 香港进口的一批来自澳洲生产的活紫贻贝,验出麻痹性贝类毒素。2.浙江紫贻贝毒倒宁德100多人:2011年5月25日至30日,福建宁德市发生食用紫贻贝中毒事件,共有168位疑似食用淡菜中毒者入院治疗,中毒症状主要是呕吐和腹泻, 疑似“腹泻性贝毒”中毒。 雪卡毒素中毒事件:1.2006年广东雪卡毒素中毒人数就达数百人,汕头、深圳等地均发生过大规模中毒事件。其罪魁祸首是广东人喜欢食用容易遭受雪卡毒素污染的深海热带鱼类,如老虎斑、东星斑、西星斑、杉斑、苏眉等石斑鱼和鲈鱼等。 2.2012年4月,香港出现进食海鱼引起雪卡毒素中毒的事件。 赤潮毒素的源头是有毒甲藻,甲藻(Dinoflagellate)又称双鞭毛藻,个体通常约几十微米大小,为海洋低等单细胞藻类,起源于15-14亿年前,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为海洋第二大浮游植物。全世界已记录的约有130个属,代表种约有1200多种,是赤潮生物中最主要的门类,大部分种属分布于热带海洋。 赤潮(甲藻)毒素为非蛋白质有机小分子化合物,一般具有热稳定性, 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中毒。按中毒症状和毒素来源不同,甲藻毒素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全球范围内DSP的分布(摘自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网页) 目前已有13个国家或组织制定了贝类水产品中DSP的限量标准,范围从16~200(OA)μg/100g。(1)其中美国FDA、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朝鲜为20μg/100g (2)欧盟、德国、葡萄牙、爱尔兰、英国制定DSP(主要指OA)为16μg/100g (3)而日本规定了紫贻贝和扇贝中肠腺的标准分别为120μg/100g、200μg/100g (4)澳大利亚和德国规定贝类肝胰腺的标准为40μg/100g。我国也对海产品中贝类毒素进行了限量:(1)农业部2001-09-03发布2001-10-01实施的行业标准NY5073-2001《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规定DSP不得检出(贝类);(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2001年曾经发布了《无公害水产品的安全要求》,规定PSP含量 ? 80 pg/100g,DSP含量 ? 60 pg/100g ;(3)2002年国家海洋局发布海洋生物质量检测技术规程规定,DSP含量? 200mg/kg。但我国尚未制定水产品中DSP国家限量标准。 而作为检测DSP的关键试剂“大田软海绵酸标准品”,因技术原因,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外海洋研究所垄断,非常昂贵,每毫克的价格要接近1.2万人民币。泰坦科技化学品产品团队联合国内海洋学,生物发酵学,化学分析学三个顶尖实验室,立项攻克难关,从Prorocentrum属甲藻中分离出Okadaic Acid并成功实现量产,填补了我国长期在该领域依赖进口标准品的技术空白,针对海洋食品安全中的贝类毒素检测提供标准品依据和相关技术服务,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业添砖加瓦。Prorocentrum lima 的实验室规模培养 大田软海绵酸 (OA) 的1H-NMR图谱 软海绵酸 (OA) 分子式 最后,泰坦科技软海绵酸(OA)产品已经上市啦,【探索平台】(www.tansoole.com)有售哦!
  • 食品中维生素D检测新标准来了,您准备好了吗?
    脂溶性维生素A、D、E是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需的营养素。准确测定食品中维生素含量对于科学营养膳食并保证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GB5009.82-2016是现行的关于食品中维生素A、D、E测定的标准方法,覆盖了婴幼儿食品、乳品等多种食品,实现了维生素A、D、E的含量测定。其中,维生素D在食品中含量低,样品基质复杂,检测相对困难,在国家现行标准法中采用液-质联用或半制备正相净化的方式对其进行检测。但液-质联用维护成本高,半制备正相处理过程非常繁琐,大大影响样品分离效率。《GB 5009.8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维生素A、D、E的测定》现有检测难点:01维生素A、D、E分开检测:▲多种方法来回切换,仪器稳定时间长▲使用质谱成本高02样品处理前处理繁琐:▲需要多次前处理,步骤多,时间长▲结果稳定性差,人员要求高03维生素E异构体的分离:▲在限定的条件下难以分离维生素E的四种异构体今年9月已新发布GB5009.296-2023,将于2024年3月6日正式实施,旧标准中关于维生素D的测定,只有第三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第四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新标准在以上2个方法的基础上,新增了“在线柱切换-反相液相色谱法”,适用于食品中维生素D₂ 和D₃ 的测定。新增的这一方法引入了在线柱切换-反相液相色谱仪,大大提高了维生素D的检测效率。GB 5009.296-202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维生素 D 的测定》珂睿科技最新二维液相技术分析脂溶性维生素A、D、E检测方案,满足国标要求,轻松解决原有检测中的问题,实现维生素 A、D、E 的良好分离!效率更高同一个液相条件可同时检测维生素A、D、E,无需来回切换方法,提高检测效率速度更快一个样品只需要15min左右完成多种维生素的分析维生素A、D、E整体图更低的检测限同一个液相条件可同时检测维生素A、D、E,无需来回切换方法,提高检测效率LOD按照GB要求进样,浓度为0.5μg/L的维生素D和0.05μg/mL的维生素A、0.2μg/mL的维生素E-异构体溶液在该仪器条件下,检出限的信噪比均能达到3倍以上,满足检测需求LOQ按照GB要求进样,浓度为2μg/L的维生素D和0.15μg/mL的维生素A、0.6μg/mL的维生素E-异构体溶液在该仪器条件下,能稳定重现,检出限的信噪比均能达到10倍以上,满足检测需求有效分离维生素D₂ 、D₃ 有效分离维生素D₂ 与D₃ ,不受基质杂质干扰维生素D定量下限放大图稳定的重现性稳定的检测条件,出峰时间和峰面积重现性好,确保结果的准确性重现性在该仪器条件下,进样维生素A、D、E溶液,出峰时间和峰面积均可以稳定的重现,确保切阀转移的准确性,出峰时间RSD<0.3%,峰面积RSD<1%关于珂睿珂睿科技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色谱、质谱产品研发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公司立足于色谱、质谱及配套自动化产品的国产化自主研发。产品线涵盖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单四级杆及三重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仪、配套色谱柱,以及自动化前处理平台,并有包括TDM血药浓度检测系统,双鱼Pisce-I污水毒/品含量液质检测系统,Orion猎户系列GPC凝胶渗透色谱系统等,为众多行业的特殊应用提供专业解决方案。珂睿科技依靠自身研发助力国产超高效液相色谱快速发展的步伐也不会停止,我们将继续秉持“专业,严谨,不走捷径,做难而正确的事情”的专业精神,再接再厉,为您提供完整而专业的应用分析。
  • 食品及相关产品中的激素检测标准汇总
    本汇总主要是食品及饲料等相关产品中的激素检测标准。   1、GB/T 20741-2006 畜禽肉中地塞米松残留量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潜法   2、GB/T 20749-2006 牛尿中β-雌二醇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负化学电离质谱法   3、GB/T 20753-2006 牛和猪脂肪中醋酸美仑孕酮、醋酸氯地孕酮和醋酸甲地孕酮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   4、GB/T 20758-2006 牛肝和牛肉中睾酮、表睾酮、孕酮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5、GB/T 20760-2006 牛肌肉、肝、肾中的α-群勃龙、β-群勃龙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6、GB/T 20761-2006 牛尿中α-群勃龙、β-群勃龙、19-乙烯去甲睾酮和epi-19-乙烯去甲睾酮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7、GB/T 20766-2006 牛猪肝肾和肌肉组织中玉米赤霉醇、玉米赤霉酮、己烯雌酚、己烷雌酚、双烯雌酚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8、GB/T 20767-2006 牛尿中玉米赤霉醇、己烯雌酚、己烷雌酚、双烯雌酚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9、GB/T 21981-2008 动物源食品中激素多残留检测方法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   10、GB/T 22967-2008 牛奶和奶粉中β-雌二醇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负化学电离质谱法   11、GB/T 22973-2008 牛奶和奶粉中醋酸美仑孕酮、醋酸氯地孕酮和醋酸甲地孕酮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2、GB/T 22976-2008 牛奶和奶粉中α-群勃龙、β-群勃龙、19-乙烯去甲睾酮和epi-19-乙烯去甲睾酮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3、GB/T 22978-2008 牛奶和奶粉中地塞米松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4、GB/T 22986-2008 牛奶和奶粉中氢化泼尼松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5、GB/T 22992-2008 牛奶和奶粉中玉米赤霉醇、玉米赤霉酮、己烯雌酚、己烷雌酚、双烯雌酚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6、 NY/T 914-2004 饲料中氢化可的松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17、NY/T 918-2004 饲料中雌二醇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18、SC/T 3020-2004 水产品中己烯雌酚残留量的测定 酶联免疫法   19、SC/T 3029-2006 水产品中甲基睾酮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法   20、 SN 0210-1993 出口肉及肉制品中己烯雌酚残留量检验方法 分光光度法   21、SN 0664-1997 出口肉及肉制品中雌二醇残留量检验方法 放射免疫法   22、SN 0665-1997 出口肉及肉制品中雌三醇残留量检验方法 放射免疫法   23、SN 0672-1997 出口肉及肉制品中己烯雌酚残留量检验方法 放射免疫法   24、SN 0700-1997 出口乳及乳制品中氢化可的松残留量检验方法   25、SN/T 1625-2005 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甲羟孕酮和醋酸甲羟孕酮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26、SN/T 1744-2006 进出口动物饲料中己烷雌酚、己烯雌酚、双烯雌酚残留量的检验方法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27、SN/T 1752-2006 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二苯乙烯类激素残留量检验方法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28、SN/T 1826-2006 进出口动物源食品中19-去甲睾酮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29、SN/T 1955-2007 动物源性食品中二苯乙烯类激素残留量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法   30、SN/T 1956-2007 肉及肉制品中己烯雌酚残留量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法   31、SN/T 1959-2007 动物源性食品中醋酸甲羟孕酮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法   32、SN/T 1970-2007 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氟羟泼尼松龙和双氟美松残留量测定方法 酶联免疫法   33、SN/T 1980-2007 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孕激素类药物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   34、SN/T 2160-2008 动物源食品中氢化泼尼松残留量检测方法 气相色谱-质谱/质谱法   35、SN/T 2222-2008 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糖皮质激素类兽药残留量检测方法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   36、 农业部958号公告-10-2007 水产品中雌二醇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37、农业部1031号公告-1-2008 动物源性食品中11种激素残留检测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38、农业部1031号公告-2-2008 动物源性食品中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多残留检测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39、农业部1031号公告-4-2008 鸡肉和鸡肝中己烯雌酚残留检测气相色谱-质谱法   40、农业部1063号公告-1-2008 动物尿液中9种糖皮质激素的检测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41、农业部1063号公告-2-2008 动物尿液中10种同化激素的检测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42、农业部1063号公告-5-2008 饲料中9种糖皮质激素的检测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43、农业部1068号公告-2-2008 饲料中5种糖皮质激素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44、农业部1068号公告-3-2008 饲料中10种蛋白同化激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45、农业部1163号公告-1-2009 动物性食品中己烯雌酚残留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46、农业部1163号公告-9-2009 水产品中己烯雌酚残留检测 气相色谱-质谱法
  • 卫生部明确婴儿配方食品营养素含量标准
    近来我部接到多份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咨询婴儿配方食品中的营养素含量问题。为方便群众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增加食品卫生工作的透明度,特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我部网站公布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问答》,婴儿配方食品中营养素的含量应当符合《婴儿配方食品》(GB 10765-2010)的规定,营养素的种类应当符合《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规定的品种。   新的《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2012)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标准明确婴儿配方食品等食品属于“特殊膳食用食品”,对表C1中的营养强化剂,该标准只规定其化合物来源,含量以《婴儿配方食品》(GB 10765-2010)等相关标准的规定为准。在新标准正式实施日期前,鼓励并允许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组织生产经营。
  • 化妆品中41种糖皮质激素测定上升国家标准
    大连质检所多项研发项目上升为国家标准   “激素化妆品”将成“过去时”   近日,从辽宁大连质监所传来喜讯:“滥用激素”、“腐蚀皮肤”——这些困扰化妆品市场的违禁行为不再模棱两可,大连质检所研发的“化妆品中41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测定”正式上升为国家标准。这标志市场上的化妆品是否含有违规激素类药物已成“明白账”。   近年来大连质检所针对我国相关检测方法比较落后的状况,重点开展了化妆品功效成分分析和禁限用成分检测方法的科研工作。目前,已有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而“化妆品中41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测定”和“牙膏中二甘醇的测定”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标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两项“国标”是继“苏丹红检测方法”、“小麦中溴酸盐的测定”、“蜂蜜中淀粉糖浆的测定”等食品检测国家标准后,又一个检测方法国标的“大连制造”。   据大连质检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荣获“2009年度大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化妆品中41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测定”项目,采用了液相色谱/质谱和薄层层析法两种方法,兼顾高精度确证测定和低成本快速高效定性测定,几乎涵盖了目前临床使用的所有糖皮质激素药物,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化妆品中多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测定方法在全国率先攻关成功,意味着‘激素化妆品’将无所遁形!”   该负责人还告诉记者,大连质检所目前正在攻关的项目继续以化妆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及功效成分的检测技术研究作为工作重点,包括了化妆品中铬(禁用成分)、维生素B3(烟酸、烟酰胺)、维生素B5(泛酸、D-泛醇)、维生素C等维生素类成分、曲酸及其衍生物、尿素等常用美白保湿功效成分的测定方法研究,这些方法的研制将为即将实施的化妆品全成分标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经过一年多的积极筹建,以我们大连质检所为依托的‘国家日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经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初评,并经国家认证与认可监督委员会CNCA授权,即将在我市投入运行。该中心将成为我国日化产品前沿检测研究实验室,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化妆品等日化产品的专业检测服务。”大连质检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以大连质检所为依托的“国家日化质检中心”是正在建设中的“大连市检测科技园”的附设项目。中心将建立日化产品功效成分安全性评价实验室,稳步开展化妆品等日化产品功效成分关键检测技术研发,在集群式第三方检验测试科技园区中打造全国一流的日化产品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和前沿实验室。   据介绍,该中心实验室面积达1500平方米,拥有液相色谱-串级质谱、液相色谱-飞行质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国内一流的检测设备和凝胶净化系统、固相萃取等前处理装置,并已经取得了“国家化妆品市场准入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的发证检验单位”两项权威资格,其检验能力范围已经覆盖了化妆品、洗涤品、消毒剂等产品领域,检测项目包括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防腐剂、去屑剂、抗生素、维生素、微生物、重金属等百余项化妆品卫生化学指标检测及微生物指标检测。   目前,大连质检所已经开展了化妆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活动,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化妆品污染以及化妆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大连乃至全国化妆品安全监管和科技进步提供依据,直击化妆品中的潜在危害,确保化妆品消费健康安全。目前,大连质检所已经完成了“牙膏中草药成分安全性检测调研”、“化妆品中石棉检测调研”和“化妆品中禁用物质的生产工艺调查”等风险监测项目。
  • BCEIA2023化学计量与标准物质分会精彩预告:精准改变世界,计量增进互信
    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23) 将于2023年9月6-8日在北京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召开。作为中国分析与生化技术交流与展示的“峰会”,BCEIA2023将营造浓郁的学术会展氛围,同期举办大会报告、分会报告、高峰论坛、同期会议、墙报展等精彩学术活动,面向世界科技最前沿,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分享最具前瞻性的研究进展。2023年9月7-8日,BCEIA2023学术报告会——化学计量与标准物质分会将在学术会议区E203举行,该论坛聚焦“精准改变世界,计量增进互信”主题,围绕标准物质新技术、绿色制造、营养与健康等方向,邀请到24位国内化学计量与标准物质领域资深科学家及青年才俊带来精彩报告。召集人简介李红梅,化学计量与标准物质领域专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参与制定《面向2035国家创新平台布局及条件建设战略规划》,是“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的指南专家之一。长期从事高纯有机物与复杂基质中痕量组分的分离与检测等技术创新研究,持续推动有机物纯化分离与微、痕量杂质去除技术发展及检测技术标准的国际互认;聚焦食品安全、临床与药物等国家重点领域需求,建立量值溯源源头高纯物质基准技术和国家化学计量溯源体系,支撑了高纯有机物测量技术标准和标准物质国际互认数量在国际同行中排名第一。以第一和第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14项,行业协会奖16项;获授权专利20件;获批国家标准物质/标准/技术规范30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100余篇,论/译著3部。现任国际计量技术联合会(IMEKO)TC24副主席、亚太区域计量组织(APMP)食品安全焦点工作组主席、IUPAC分析化学部助理委员、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物质委员会(ISO TC344)委员、SCI期刊《Accredit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主编等;现任全国仪器分析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全国标准物质计量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临床医学检验计量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特邀报告人专家简介李红梅,中国计量科学硏究院首席硏究员,国家市场监管营养与健康化学计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我国化学计量和标准物质领域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高纯有机物与复杂基质中痕量组分的分离与检测等技术创新研究聚焦食品安全、 临床与药物等国家重点领域需求,建立量值溯源源头高纯物质基准技术和国家化学计量溯源体系。现任国际计量技术联合会(IMEKO)TC24副主席、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分析化学部助理委员、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物质委员会(ISO TC344)委员、亚太区域计量组织(APMP)食品安全焦点工作组主席、SCI期刊《Accredit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主编等。以第一和第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14项,行业协会奖13项;获授权专利15件, 软件著作权3件;获批国家标准物质/标准/技术规范16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100余篇,论/译著3部。专家简介Robert Wielgosz博士是位于法国的国际计量局(BIPM)化学部的主任,其气体计量实验室负责组织空气质量和温室气体标准国际比对。这些比对为由国家计量院(NMIs)和指定机构(DIs)组成的世全球大气监测网络提供标准支撑。他是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气候变化和环境领域任务组成员,也是国际计量局-世界气象组织(WMO)“气候行动中的计量”研讨会指导委员会主席。他发表测量科学相关文章60余篇,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大气气体成分测量指南。他拥有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英国)的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巴斯大学(英国)的博士学位,并在乌尔姆大学(德国)完成了皇家学会欧洲交流研究。专家简介杜昱光,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学院过程所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常务副主任。现兼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糖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14年获山东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2021年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已主持及参加的国家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四十余项科研项目。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5篇。申请发明专利授权30项,学术专著4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共10项。主要研究方向:以营养糖生物学及糖工程研究为基础,揭示寡糖信号在体内的传递过程;研究发展寡糖工程新技术,研发天然寡糖药物、保健品、生物农药、饲料添加剂等系列产品。专家简介王松雪 博士/研究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总经济师,历任粮油质量安全研究所所长,国家粮食局粮油质量检验测试中心主任等;全国标准物质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粮油优秀科技工作者,长期从事粮油质量安全保障技术研究,曾获得省部级奖项一等奖及以上4项,二等奖3项。专家简介陈宝荣,女,主任检验师。北京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总监。主要从事临床生物化学研究和医学实验室管理工作。研究方向:①临床化学准确测量技术研究;②特色医学实验室的管理;③检验医学标准化。曾主持和参与IFCC国际多中心参考区间研究等项目25项。建成中国第一个通过ISO17025和ISO15195认可并进入JCTLM列表的医学参考实验室。2018年做为核心组成员组建北京金域医学实验室,是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第一批授权的检验医学进修与培训基地。目前任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检验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临床化学学组组长等社会兼职。专家简介冯流星,博士,研究员,2006年起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无机化学计量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无机质谱高准确度测量方法、标准物质和国际比对研究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1年,2015年)、国家质检总局公益专项(2013年)等科研项目。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中国计量测试协会科技进步奖、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目前已在TrAC., Anal Chem., Anal Chim Acta., Anal bioanal Chem., J Anal. At. Spectrom.,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国际学术会议口头报告2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研制国家标准物质40余种。现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金属组学平台副理事长,国际计量委员会CCQM无机工作组代表,中日韩标准物质联合研发组织环境及绿色制造工作组(WG3)召集人,《环境卫生学杂志》特邀编委。全国标准物质委员会审评专家组成员,市场监管总局标准物质技术评审专家库专家。专家简介马 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2021 年 在 美 国 宾 夕 法 尼 亚 大 学 医 学 院 Abramson 癌症中心完成博士后研究并任副研究员。2021年底入职哈尔滨医科大学,任免疫学教研室主任,省重点学科-医学免疫学学科带头人。开展的科研工作主要包括肿瘤免疫、炎症免疫和抗体生物学等。肿瘤免疫方面,重点揭示免疫检查点药物不应答和不耐受患者的免疫特征及研发靶向调节药物。炎症免疫方面,重点关注炎症性肠病、动脉粥样硬化、自免病和胰岛素抵抗等疾病的免疫机理与调控策略。抗体生物学方面,重点研发基于纳米抗体的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新方法,用于肿瘤、动脉粥样硬化等重大疾病的体内、外诊断和肿瘤、炎症性疾病等的免疫治疗。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等。主持完成2项国自然和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参与完成 NIH R01项目和Sanofi US创新科学奖项目(IAWARD)各1项。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创新奖1项。在EMBO Molecular Medicine、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Journal of Cell Biology、Blood、Nature Cancer、Gut、Journal of Endocrinolog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主编和参编(译)著作9部。专家简介吴增楠,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2021年6月博士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2021年7月-至今为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导师林金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开发微/纳流控的新方法、设计基于微尺度水凝胶材料的分析工具、快速超灵敏的质谱分析。近5年来发表SCI论文2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Angew. Chem.,Anal. Chem. 等期刊发表论文7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与1部著作撰写。专家简介从1999年起,她致力于上海市1000多家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包括能力验证、正确度验证、现场督察、飞行检查、人员培训、IVD评估、标准化和一致化等,是中心ISO17043、ISO17025和ISO15195三大质量管理体系技术负责人。参考体系:从2004年起,她负责组建SCCL的参考测量平台。2011年11月,建成IFCC HbA1c Network第一家发展中国家参考实验室。2016年SCCL进入JCTLM参考测量服务列表,2017年成为JCTLM利益相关方成员。目前,她带领团队采用分光光度法、LC-MS, GC-MS和ICP-MS等技术运行参考方法30项,其中16项进入JCTLM数据库。承担和参与各类课题15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社会兼职:全国临床医学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CNAS评审员,《检验医学》常务编委。专家简介周洲,美国贝勒医学院心血管科学博士,国家高层次人才入选者。现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心血管疾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学术任职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现场快速检测(POCT)装备技术分会副会长,北京精准医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常委。周洲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及基因诊断方法开发。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权威期刊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等发表论文60余篇,在美国血液学年会等国际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10余次,获得第23届国际血栓与止血会议青年科学家主席奖。主持并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10余个基金项目。专家简介李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化学计量与分析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毕业于吉林大学,2002年获化学专业学士学位,2007年获测量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以博士后身份前往美国犹他大学加入Peter B. Armentrout教授课题组从事金属团簇离子的热力学研究。2009年至今,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工作。2013-2018年期间,三次前往国际计量局(BIPM)从事多肽计量的合作研究,共3年3个月。在BIPM,他同Ralf Josephs博士一起开展了C肽和缩宫素中相关结构杂质研究;并作为中方技术负责人,与BIPM联合主导了两项多肽计量的国际比对,即CCQM-K115/P55.2和 CCQM-K115.b/P55.2.b。主要研究方向是多肽纯度测量、基体中多肽/蛋白质测量等,已发表论文近50篇。专家简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北京市百名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负责人,“111”引智基地负责人。澳大利亚Ballarat大学兼职教授。1992年在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1997年在天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9年在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9-2000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年至2003年赴香港理工大学从事中药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承担了科技部重点研发任务、“863”重大、重点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9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香港创新工业署项目5项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北京市科委及企业合作项目6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先后发表SCI论文240余篇(他引16000余次,H因子-64),授权PCT、中国发明专利60项。有多项成果实现工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第一贡献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研究领域:1. 高纯天然产物高效规模制备及活性研究:不稳定天然产物高效制备、活性研究及应用;高纯天然产物的规模绿色制备及活性研究。2. 合成生物学及代谢工程:合成生物学技术生产天然产物及化学品。专家简介庄英萍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主任。长期从事生物过程优化与放大研究,围绕工业生物过程,团队形成了多尺度发酵过程参数相关分析、基于细胞生理和反应器流场特性相结合的工业生物过程优化与放大理论、方法、装备,并在红霉素等数十个品种工业生物制造中成功应用;近年又开展了生物过程智能制造的研究与实践。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近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作为通讯作者在Trends in Biotechnology等SCI杂志发表30余篇文章,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目前承担“绿色生物制造”重点研究计划项目一项。专家简介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有关生物多糖的研究30余年,包括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的生物合成、结构分析以及生物功能研究,在国际上是本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共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综述30余篇,包括Nat Commun、Nat Chem Biol、PNAS、Carbohydr Polymer, J Biol Chem等领域内高水平期刊。目前主持项目包括瑞典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和抗病毒新药研究专项、瑞典癌基金会项目,和瑞典高教委与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近几年来,和国内高校和研究单位建立的密切的合作,参加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绿色生物制造”重点专项的课题。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聚焦于肝素和硫酸肝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包括肿瘤发生和转移、老年痴呆和炎症等,旨在寻找基于干扰硫酸肝素-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类肝素药物。同时,和计量院合作,正在建立一套分析糖胺多糖分子结构的高分辨方法。专家简介于慧敏 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化工系生物化工研究所副所长;工业生物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副主任;北京衍微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从事先进生物制造、合成生物学及纳米生物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微生物全细胞催化及高性能细胞工厂的科学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实践,致力于发展非模式红球菌等几种高性能工业微生物底盘细胞的基因组编辑方法;解析微生物细胞高产、高抗逆机制并赋能,创制高活性、高稳定性工业酶与细胞工厂;开发基于生物模板的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实现手性医药中间体、酰胺类分子、新型环肽、透明质酸等高端化学品的先进生物制造。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973等课题50余项,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ACS Catalysis, Metabolic Engineering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编写中英文专著章节5部,申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产业化成果已创利税10亿多元。曾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奖、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等奖励;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等称号。专家简介白仲虎博士,现任江南大学国家发酵工程中心的教授,早年在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英国Strathclyde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英国牛津大学和帝国理工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后在英国强生公司(J&J)和英国葛兰素史克(GSK)公司新药研究中心从事生物过程工程研发,任职高级研究员和主任研究员,2011年曾获得GSK杰出研究奖和项目贡献奖。入选第三批中组部“XX计划”技术创新专家、江苏省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和江苏省双创个人、山东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项目。白博士回国后围绕治疗性抗体、生物反应器、谷氨酸棒杆菌表达系统等方向,获得过863和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与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人工合成疫苗、江苏省产学研、江苏省重点研发等项目的资助。近五年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其开发的原创性谷氨酸棒杆菌外源蛋白表达体系已在国内两家上市公司得到应用。主持研发的新型高通量细胞筛选系统、平行培养微型生物反应器已经在新华医疗集团实现定型量化生产。白仲虎教授目前担任新华医疗生命科学首席科学顾问、厦门万泰疫苗过程工程科学顾问。专家简介薛亚平,博士,浙江工业大学健行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手性生物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选了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是杭州市钱江特聘专家,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长期从事生物制药、生物催化与转化、酶工程、合成生物学、绿色生物制造等方面研究,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开发成功了多个医药及中间体、农药及中间体、营养添加剂等绿色生物制造产业化技术,建成了多条工业化生产线,每年产生经济效益数十亿元。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ACS Catalysis等著名刊物发表SCI论文100多篇,授权中国、美国等发明专利100多件;已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等。专家简介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业标准物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全国标准物质委员会审评专家组成员,市场监管总局标准物质技术评审专家库专家,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MTC20)委员,国测量不确定度计量技术委员会(MTC39)委员及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 TC387)委员。主要从事生物与化学计量与标准物质研究,建立了蛋白、核酸等生物成分计量共性技术平台,开发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物质研制关键技术;研究领域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医疗诊断、法庭科学、转基因产品、动植物疫病等。近年来主持生物育种专项、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等课题多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题为《核酸与蛋白质生物计量关键技术及基标准体系创建和应用》,省部级奖励2项;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际知名分析方法期刊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获批标准物质30余项;制修订国家技术标准15项。专家简介刘刚,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研究方向生物标准物质、生物传感测量。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生物分析计量溯源)副主任,中国遗传学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生化检测标委会委员,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NIST访问学者。获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国家有证标准物质30余项,其中一级标准物质5项,主导编制国家标3项、国家计量校准规范3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包含ACS App. Mater. Inter., Biosens. Boelectron,Anal. Chem.等,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曾主持科技部行业公益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重大专项子课题等。专家简介黄挺博士是中国计量研究科学院化学所有机室的研究员。他于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分析化学博士学位。然后,他在中国计量院工作。其中2015年,他作为qNMR研究的访问科学家在国际计量局(BIPM)工作。他专注于qNMR(定量核磁共振)、LC(液相色谱)和MS(质谱)在有机化学分析和标准物质(CRMs)的应用,例如维生素(烟酰胺、烟酸、叶酸等)、溶剂(甲醇、乙腈、乙醇等)、农药(阿维菌素等)、qNMR内标物(二甲基砜等)、生物标记物(人C肽、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等。他通过建立新方法,如氢氘交换法、双信号抑制HPLC qNMR法、ISRC(内标回收校正)-HPLC-qNMR法、ISC(内标校正)-HPLC-qNMR法,将qNMR的范围从有机小分子扩展到肽和蛋白质。他制定了4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如“JJF1855-2020纯度标准物质定值计量技术规范-有机物纯度标准物质”,发表论文74篇,其中SCI论文31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级奖2项。专家简介潘素素,硕士,工程师。2018年进入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与能源资源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气体标准物质研制、分析技术开发及气体分析仪器性能评价。获批挥发性有机物气体国家标准物质3项,六氟化硫气体国家标准物质1项。参与NQI重点专项、北京市科委项目、承担院自主科研项目等共6项,负责国家级计量比对1项,能力验证8项,参与制修订计量技术规范4项,参与申报国家专利3项,发表SCI论文5篇,其他论文10余篇。专家简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钱江学者,天津大学化学工艺博士,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博士后,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标准物质研究及其应用,曾任国际计量局有机工作组中国联络人、有机纯物质学科带头人,现任标准物质研究与管理中心市场推广室主任。以上报告内容由BCEIA2023组委会提供欢迎扫码报名参加BCEIA2023
  • 我国首个食品塑化剂行业标准制订完成
    日前,国家认监委审定通过由厦门检验检疫局起草制订的《出口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行业标准,认为此标准技术先进性达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该标准制定并发布实施后,能够对食品中添加塑化剂进行更加全面的监测,规范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为服务食品质量安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台湾塑化剂事件发生后,厦门检验检疫局第一时间组织海峡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食品安全突击队”进行技术开发,突击队队员放弃周末休假、加班加点,仅用两天时间成功建立了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方法。该方法各项技术指标符合相关要求,检测灵敏度能达到国家标准。   同时,突击队队员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国际有关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测定标准,发现我国现行标准在检测项目、与国际检出限量的差异、检测适用范围、检测准确性及检测方法等5方面存在不足,亟需完善,当即提出紧急制定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测定标准的建议。   6月10日,国家认监委开辟绿色通道,紧急批准并委托厦门检验检疫局牵头起草《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测定》行业标准。   6 月27日,仅用17天时间,该标准正式通过专家组审订。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广东检验检疫局、上海检验检疫局、江苏检验检疫局、厦门市质检院等5家实验室验证,可一次性检测22种邻苯二甲酸酯(包括国际高度关注的DINP、DIDP和DAP等),检出限值(0.01-0.5mg/kg)高于国家标准。   截至目前,厦门局共对70批、148种进口台湾食品开展塑化剂检测,其中1批检出不合格。
  • 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的标准发布
    2009年1月23日,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发布了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的标准。规定了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的定义和术语、产品分类、标识、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本标准适用于以聚乙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等树脂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层挤出或多层共挤的工艺生产的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
  • 标准解读|化妆品中禁用物质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是一种集高效分离和多组分定性、定量于一体的方法,对高沸点、不挥发和热不稳定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具有独特优势,成为近年来化学分析中一种重要的检测技术。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相比,高效液相色谱一中联质谱法前处理方法相对简单,基质干扰小,方法灵敏度高,定量和定性(分子结构信息)于一体,因而特别适用化妆品成分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在化妆品行业中测定方法的汇总标准编号标准名称1GB/T 30926-2014化妆品中7种维生素C衍生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2GB/T 30939-2014化妆品中污染物双酚A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3GB/T 30937-2014化妆品中禁用物质甲硝唑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4GB/T 32986-2016化妆品中多西拉敏等9种抗过敏药物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5GB/T 30930-2014化妆品中联苯胺等9种禁用芳香胺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6GB/T 41683-2022化妆品中禁用物质秋水仙碱及其衍生物秋水仙胺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7GB/T 41710-2022化妆品中禁用物质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8GB/T 32121-2015牙膏中4-氨甲基环己甲酸(凝血酸)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9GB/T 34918-2017化妆品中七种性激素的测定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10GB/T 35956-2018化妆品中N-亚硝基二乙醇胺(NDELA)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11GB/T 35951-2018化妆品中螺旋霉素等8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12GB/T 40900-2021化妆品中荧光增白剂367和荧光增白剂393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13GB/T 40901-2021化妆品中11种禁用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14GB/T 37626-2019化妆品中阿莫西林等9种禁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41710-2022《化妆品中禁用物质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标准规定了化妆品中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的原理、试剂和材料、仪器设备、试验步骤、试验数据处理、回收率、精密度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水剂类、非蜡基膏霜类、乳液类化妆品中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的测定。 本文件中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的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检出限均为0.1mg/kg,定量限均为0.3 mg/kg。 制定背景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于其抗菌活性高,临床应用相当广泛。国家对化妆品中的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也做了详细规定,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禁止在化妆品中检出,部分不法商家为了追求产品短期功效,非法添加抗生素,导致抗生素滥用产生耐药性。 本标准中的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是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规定的禁用物质。规范中规定:若技术上无法避免禁用物质作为杂质带入化妆品时,应进行安全性风险评估,确保在正常、合理及可预见性的使用条件下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现状分析标准编号分析方法应用范围1SN/T 3585-2013液相色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海产品2GB 29685-2013气相色谱-质谱法动物性食品3GB/T 22946-2008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蜂王浆和蜂王浆冻干粉4GB/T 20762-2006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畜禽肉5GB/T 22941-2008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蜂蜜 在现行的标准中,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的分析方法有液相色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前处理方法相对简单,基质干扰小,因而特别适用于基质成分复杂物质的测定。
  • 《化妆品中维生素B5及维生素原B5》等5项方法标准通过审定
    2010年6月9日~11日,在甘肃省敦煌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妆品分技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中,由浙江磐安县金华名仕化妆品有限公司主导修订的《指甲油》行业标准通过了审定。   会议由化妆品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魏少敏、副主任委员董树芬、李琼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政府管理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质检机构、生产企业的标委会委员、委员单位的代表以及标准起草单位等的代表共 69名,磐安县企业代表与质监局领导也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中,与会代表对金华名仕化妆品有限公司主导修订的《指甲油》行标进行了认真讨论,对有关条款的表述和指标规定等提出了相应修改意见。最后,会议同意通过对该标准送审稿的审查,同意起草小组按会议审查的意见做适当修改后报批。   据悉,本次通过审定的还有《睫毛膏》等5项产品标准、《化妆品中维生素B5及维生素原B5》等5项方法标准、《化妆品用三氯生》等12项原料标准。
  • 《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标准实施
    保鲜膜是广州市民最常见的家中用品之一,但仍有许多消费者不知道保鲜膜不能加热、不宜包裹油脂类食品。不过,今后消费者购买保鲜膜将会“一目了然”,了解哪些保鲜膜可用来包装食品及包装注意事项。   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将从12月起正式实施。新标准与原标准相比,增加了对原料的技术要求,对于使用的树脂要求必须为“食品级”原料。而且,可用于包装食品的保鲜膜将标识“食品用”字样,并将标示出“不能接触带油脂食品”、“不得微波炉加热”、“不得高温使用”等警示性语言。   据了解,聚氯乙烯(pvc)膜也是可用于食品包装的一种保鲜膜,但对人体的安全性有一定影响。而在新标准中,商家用pvc保鲜膜直接包装肉食、熟食及油脂食品的行为被明令禁止。
  • 全国特殊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葛根素的测定》征求意见稿
    国家标准计划《保健食品中葛根素的测定》由 TC466(全国特殊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司)。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葛根素的测定》征求意见,截止时间2024-03-16。主要起草单位 中轻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轻检验认证有限公司 。附件: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葛根素的测定》征求意见稿.pdf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葛根素的测定》编制说明.pdf
  • 全国特殊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番茄红素的测定》征求意见稿
    国家标准计划《保健食品中番茄红素的测定》由 TC466(全国特殊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司)。主要起草单位 中轻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轻检验认证有限公司 。附件: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番茄红素的测定》征求意见稿.pdf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番茄红素的测定》编制说明.pdf
  • 海南省食品安全协会关于批准发布《诺丽酵素原液》团体标准的公告
    各有关单位:根据《海南省食品安全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诺丽酵素原液》团体标准已通过专家组评审,现予以发布,标准编号为T/HIFSA0001-2023。本标准于2023年3月3日发布之日起实施,现予以公告。 海南省食品安全协会2023年3月3日
  •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等20项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
    现发布《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等20项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编号和名称如下: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编号1.WS/T 225—2024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WS/T 225—20022.WS/T 227—2024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程序编写要求WS/T 227—20023.WS/T 229—2024尿液理学、化学和有形成分检验WS/T 229—20024.WS/T 230—2024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临床实验室应用指南WS/T 230—20025.WS/T 348—2024尿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WS/T 348—20116.WS/T 356—2024参考物质互换性评估指南WS/T 356—20117.WS/T 359—2024血栓与止血检验常用项目的标本采集与处理WS/T 359—20118.WS/T 402—2024临床实验室定量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制定WS/T 402—20129.WS/T 403—2024临床化学检验常用项目分析质量标准WS/T 403—201210.WS/T 406—2024临床血液检验常用项目分析质量标准WS/T 406—201211.WS/T 408—2024定量检验程序分析性能验证指南WS/T 408—2012WS/T 416—2013WS/T 420—2013WS/T 492—201612.WS/T 409—2024临床定量检测方法分析总误差的评估WS/T 409—201313.WS/T 413—2024血清肌酐参考测量程序 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WS/T 413—201314.WS/T 414—2024室间质量评价不合格原因分析WS/T 414—201315.WS/T 415—2024无室间质量评价时的临床检验质量评价WS/T 415—201316.WS/T 418—2024受委托医学实验室选择指南WS/T 418—201317.WS/T 461—2024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指南WS/T 461—201518.WS/T 478—2024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和D3检测 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WS/T 478—201519.WS/T 489—2024尿液标本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操作指南WS/T 489—201620.WS/T 491—2024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指南WS/T 491—2016上述标准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被代替标准同时废止。特此通告。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年5月9日附件:国卫通〔2024〕8 号 20项标准文本.zip
  • 广东省食品药品审评认证技术协会批准发布《食品中禁用水溶性合成色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两项团体标准
    各有关单位:根据《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及《广东省食品药品审评认证技术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由广东省食品药品审评认证技术协会组织相关单位起草的《食品中禁用水溶性合成色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食品中禁用脂溶性合成色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两项团体标准已通过专家审查,现批准发布,自2024年3月29日起实施。 关于《食品中禁用水溶性合成色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两项团体标准发布的公告.pdf
  •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甘肃省食品安全标准审评专家管理办法》
    各市州卫生健康委,委属各单位及相关单位:为进一步加强甘肃省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工作,持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审评技术支撑体系,更好的发挥审评专家在我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修订及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我委组织修订了《甘肃省食品安全标准审评专家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9月6日(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甘肃省食品安全标准审评专家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食品安全标准审评专家管理,保障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和科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卫生健康委”)负责组建由食品安全、营养、农业、食品工程、食品检验、食品标准管理等相关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甘肃省食品安全标准审评专家库(以下简称“审评专家库”)。第三条 甘肃省食品安全标准专家库成员,即甘肃省食品安全标准审评专家(以下简称“审评专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作风严谨,坚持原则,认真负责,科学公正;(二)熟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本行业、本专业的政策及标准规范,在本专业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三)具备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四)在相应专业的技术性工作岗位连续工作5年以上,具有相应专业的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五)身体健康,能够胜任食品安全标准相关技术工作,须是在职人员;(六)有违法违纪行为或受相应处分未解除期间不得从事食品安全标准专家工作。第四条审评专家主要职责:(一)参与我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修订的咨询、指导和评审;(二)参与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对收集的意见建议进行科学论证;(三)开展全省食品安全标准相关专题研究;(四)对我省食品安全标准工作提供咨询、解释及指导;(五)承担省卫生健康委委托的其他食品安全标准工作。第五条审评专家应遵守以下规定:(一)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对申报资料进行评审,提供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评审意见,并对所签署的意见负责;(二)认真履行职责,廉洁自律,不得借评审谋取私利;(三)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四)积极接受省卫生健康委委托的食品安全标准相关工作;(五)不得以甘肃省食品安全标准审评专家名义从事商业活动或对外发表相关言论;(六)对与审评专家有利害关系的食品安全标准活动,主动提出回避。第六条审评专家应不断学习、研究、跟踪国内外食品安全标准进展情况,熟悉各类相关标准,掌握新发布的与食品安全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要求,按时参加食品安全标准相关培训。第七条审评专家库原则上每届聘期为5年,省卫生健康委同时对审评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可对符合条件的新申报候选人进行一次增补,及时取消不再符合条件的专家资格并在省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予以公布。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卫生健康委取消审评专家的资格:(一)违反职业道德,不能公正客观履行职责的;(二)签署的专业意见明显违反现行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和政策要求的;(三)弄虚作假的;(四)身体健康状况不适合继续从事该项工作的;(五)长期不参加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活动的。第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18年10月15日原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甘卫食品发〔2018〕619号通知形式印发的《甘肃省食品安全标准评审专家管理办法》《甘肃省食品安全标准评审专家名单》同时废止。附件: 甘肃省食品安全标准审评专家库成员名单.doc.doc
  • 广东省食品药品审评认证技术协会批准发布《食品中禁用水溶性合成色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两项团体标准
    各有关单位:根据《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及《广东省食品药品审评认证技术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由广东省食品药品审评认证技术协会组织相关单位起草的《食品中禁用水溶性合成色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食品中禁用脂溶性合成色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两项团体标准已通过专家审查,现批准发布,自2024年3月29日起实施。
  • 《食品中毒黄素和米酵菌酸的测定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等2项团体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各有关单位及专家:由惠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提出,惠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贸耕实业(惠州)有限公司,广东省惠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广东省惠州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等单位负责起草的《牛樟精油》、《食品中毒黄素和米酵菌酸的测定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2项团体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的编制,根据《惠州市标准化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为保证标准的科学性、严谨性和适用性,现公开征求意见。请各有关单位及专家对本标准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于2023年4月28日前以邮件的形式将《征求意见表》反馈至指定邮箱。联系人:杜琦杰电话:0752-2780906邮箱:hz_bzhxh@163.com附件:1. 惠州市标准化协会关于《牛樟精油》、《食品中毒黄素和米酵菌酸的测定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2项团体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2.《牛樟精油》(征求意见稿)3.《食品中毒黄素和米酵菌酸的测定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征求意见稿)4. 征求意见表惠州市标准化协会2023年3月28日惠州市标准化协会关于《牛樟精油》、《食品中毒黄素和米酵菌酸的测定液相色谱-质谱 质谱法》2项团体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pdf《牛樟精油》(征求意见稿).pdf《食品中毒黄素和米酵菌酸的测定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征求意见稿).pdf征求意见表.docx.doc
  • 江苏省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协会立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中维生素A、D、E的测定 在线固相萃取——二维液相色谱法》团体标准
    各有关单位、行业专家:根据《江苏省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2023年9月7日,江苏省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协会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中维生素A、D、E的测定 在线固相萃取——二维液相色谱法》团体标准进行了立项审查,经协会专家认真研究与审核,上述所申报的团体标准符合立项条件,现批准立项。请制标单位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抓紧组织实施,严把标准质量关,切实提高标准编制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特此公告。 江苏省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协会2023年9月7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