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耐盐魏斯氏菌

仪器信息网耐盐魏斯氏菌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耐盐魏斯氏菌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耐盐魏斯氏菌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耐盐魏斯氏菌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耐盐魏斯氏菌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耐盐魏斯氏菌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耐盐魏斯氏菌相关的解决方案。

耐盐魏斯氏菌相关的论坛

  • 我国盲目用药严重 产生耐药“超级细菌”

    根据《全国食品药品安全科普行动计划(2011—2015)》要求,每年9月份成为“全国安全用药月”。但媒体采访了解到,当前我国不合理用药现象仍然比较普遍,成为危害公众用药安全的突出问题。专家称,合理安全用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还需要从多层次入手,采取多项措施综合干预。不合理用药情况严重9月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发了《局食药总局关于9月开展全国安全用药月的通知》,称9月份举办“全国安全用药月”活动,要求各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着重宣传安全用药科学理念和实用知识,对不适当的自我用药、过度使用抗生素和注射剂、盲目轻信进口药和高价药等常见误区进行梳理、解读。安全用药早已被广为呼吁。据统计,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国家基本药物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2.0万例(占2014年总体报告的39.2%),其中严重报告2.9万例,占5.6%。报告涉及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病例报告占82.9%,中成药病例报告占17.1%。一项“百姓安全用药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不合理用药情况十分严重,约占用药者的12%到32%。全国每年5000多万住院病人中至少有250万人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引起死亡约达19万人之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药学部(药剂科)临床药师于磊介绍,不合理用药会造成治疗效果不佳,容易导致不良反应,还可能会产生耐药性,而很多患者对此缺乏认知,并未意识到这些危害对自身健康有重大伤害。在不合理用药中,抗菌药物的过度和不合理使用导致的毒副作用和细菌耐药就日趋严重,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程南生介绍,抗菌药物是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抗结核等化学药物。2014年底,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评出的年度十大公共卫生挑战,其中最终可能导致人类无法抗击各种细菌的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仅次于埃博拉疫情居于第二位,同样,我国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也日益严峻,不容忽视。程南生说,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临床上常见的毒性较强的细菌,青霉素问世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受到较大控制,但随着青霉素的不合理使用,有些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青霉素酶,进化成为“超级细菌”,一般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有些甚至对七种抗生素同时耐药。而据统计,当前我国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患者中,约有50%以上的患者携带这种“超级细菌”。“目前一种新的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周期已经大大缩短,由以前的几十年减少为几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说,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环境污染能够很快加剧细菌耐药性。药店和养殖业滥用抗菌药物普遍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程南生介绍,国家2011年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经过4年的整治,目前大型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效果较好。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例,该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60.15%下降到现在的34.18%,接受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前微生物送检率由整治前的59.92%上升到现在的88.29%。“在内部管理上,医院也进一步加强了抗菌药物的系统管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教部科长陈敏介绍,该院于今年7月10日在门诊医嘱系统开单界面添加了处方管控规则,对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加以管控。单日药物剂量分“常用量”和“单日极量”,如果超过“常用量”则进入医院处方点评,超过“单日极量”则无法开出。“目前我国抗菌药监管方面的难点,主要还是在药店和养殖业方面。”梁宗安认为,由于国家出台的制度和政策,抗菌药物滥用目前在医院方面管控较好,但在药店和养殖业方面仍然缺乏有效的监管。尤其是,很多养殖户在养猪、牛、羊等动物的过程中,为了不使动物得病,会喂食大量的抗菌药物。这种做法会带来巨大的健康隐患,使很多细菌产生耐药性,临床许多药物失去作用。“由于动物也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因此养殖户们需要不断投入新的抗生素,添加量会越来越多。”梁宗安说。据了解,今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江苏、浙江、上海等地1000多名在校儿童进行了尿液检验,结果显示:近六成儿童的尿液中含有抗生素。“当前,老百姓自行用药是导致不安全用药的一大原因。”于磊说,很多人身体出现不舒服症状后,往往不去正规医院看病,而是依据病症表现自行买药,自己当药师。但是每个人体质不同,每种症状背后的病因也不一样,因此,很容易用错药。于磊还表示,很多人盲目相信互联网问诊,网上搜索药品用途后就自行用药,这也是十分不安全的,因为即便是感冒的症状,也可能是不同疾病造成的。而且网络上有很多关于用药的谣言,不可轻信。“很多人觉得非处方药不需要医生开处方,就非常安全,因此就自己随意去药店买来吃,这也是一大误区。”于磊说,非处方药也需要遵从医嘱服用。专家建议打出政策“组合拳”合理安全用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关注和重视。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药物的合理使用还需要从多层次入手,采取多项措施综合干预。于磊建议加大宣传,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咨询药师的习惯。老百姓有了疾病症状,不能随便自行用药处置,要到正规医院看病,辨清病因,按照医生医嘱或者药师的建议用药。同时,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抗菌药物管理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对大型医院的管控措施较严格,但是在药店销售渠道和养殖业方面,还存在相应的政策“空白”,建议对我国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打出政策“组合拳”。梁宗安建议,完善相关政策,建立抗菌药物管理长效机制。一方面,需培养一批有细菌、真菌感染诊治能力的中青年骨干队伍,提升我国感染病诊治和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另一方面,需加强建立各医疗机构完善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系统,完善包括医生、药师、检验科等涵盖在内的抗菌药物管理技术支撑,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监测、分析、评价和培训。执业药师的合理配置也非常重要。按新版GSP的硬性要求,药店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执业药师,负责处方审核,指导合理用药。这对普通药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截至今年7月31日,全国注册执业药师已达206899人,但是,对于全国将近44万的零售药店而言,执业药师的配备率仅达38.6%。据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成都市也只有不到10%的药店配有执业药师,整个四川则仅有不到6%的药店有执业药师。专职执业药师的缺乏,也导致不少用药误区。对此,于磊建议,国家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执业药师的规范化培训和管理。

  • 【分享】什么叫巴氏杀菌奶和超高温灭菌奶?

    [size=5][b]什么叫巴氏杀菌奶和超高温灭菌奶?[/b][/size]巴氏杀菌奶,是以新鲜牛奶为原料,经过离心净乳,在低于牛奶沸点(100.55℃)的温度对牛奶进行加热杀菌。一般以塑料袋、玻璃瓶或新鲜盒包装。巴氏杀菌奶需要冷藏保存,保质期在1-7天左右,超高温灭菌(Ultra High Temperature,简称UHT)是通过瞬间(一般3~4秒)升高灭菌温度(135~140℃)来达到理想的灭菌效果。这种灭菌方式能杀死牛奶中绝大部分细菌,同时避免了对牛奶营养成分造成破坏。一般以利乐包包装。超高温灭菌奶可以常温保存,保质期可以达6个月,特别方便运输和储存。

  • 【原创】巴氏杀菌奶和灭菌乳的区别

    [size=4]巴氏杀菌奶:巴氏杀菌奶以巴氏杀菌而得名,国际上通用的巴氏消毒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即可。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牛奶中各种生长型致病菌,灭菌效率可达97.3%-99.9%,经消毒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嗜热菌及耐热性菌以及芽孢等,但这些细菌占多数的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对人无害反而有益健康。 这种方法据我了解,现在用的比较少,因为时间太长,不利于流水线生产。 第二种方法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其杀菌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但杀菌的基本原则是,能将病原菌杀死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会有较多的营养损失。比如一些维生素的损失呀,蛋白质的变性啊,还有一些微量的芳香烃可能会分解,导致牛奶风味的变化。 巴氏杀菌一般保质期为48小时,当天引用最好。因为巴氏杀菌奶中还是含有一些微生物的,(注:这些微生物不会对人体有伤害)而牛奶是微生物很好的培养基,微生物在里面很好的生长,所以不能保存太长时间,而且要在冰箱里保存,所以也叫低温奶。 超高温灭菌奶: 超高温灭菌奶是牛奶经过超高温瞬时灭菌灭菌温度为135℃到150℃,灭菌时间为4到15秒,是一种瞬间灭菌处理,完全破坏其中可生长的微生物和芽孢。但是因为高温处理,牛奶的一些不耐热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等会遭到破坏,其中的乳糖也会会焦化,蛋白质与乳糖还会发生一定的美拉德反应(注好像是羰基和羧基起反应,简单说就是有机物中的酸碱中和,个人理解),使牛奶褐变,并破坏牛奶原有的风味。  超高温灭菌奶可在常温下保藏30天以上,也有三个月的。超高温灭菌奶一般采用利乐砖、利乐枕等包装(常说的纸包装),这种包装是利乐公司生产的,成本较高,外包装上有“UHT瞬间”的字样,并能看到利乐公司的标志。还有百利包等包材,不过没有利乐市场占有率高。 [/size]

  • 盘点排名前十“超级耐药性病菌”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耐药性超级病菌是潜在致命性微生物菌株,虽然它们曾被相关药物有效地控制,但经常长期某种药物治疗之后,已形成突变体,成为现代医药的“克星”,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破坏。以下是十大最具杀伤性的耐药性超级病菌:1.大肠杆菌http://www.bioon.com/trends/UploadFiles/201110/2011101710455784.jpg大肠杆菌通常被认为人体肠道系统的“好市民”,但当它们“胡作非为”时将是非常致命的。不仅它们是严重食物中毒的源头,还可以导致尿道神经束感染。大肠杆菌导致的一些疾病感染虽不致命,但却致使美国每年平均800万患者前往医院就治。大肠杆菌耐药性是突然出现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滥用抗生素处方。大肠杆菌可以通过医院卫生保健来控制,长期减少使用抗生素是解决其耐药性的有效措施。2.金黄色葡萄球菌http://www.bioon.com/trends/UploadFiles/201110/2011101710461354.jpg当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产生抗性,这种超级病毒被称为“MRSA”。据统计近年来,美国因MRSA病毒死亡的人数相当于艾滋病、肺结核和乙型肝炎死亡人数总和。MRSA病毒可通过洗手和酒精性表面消毒进行部分控制。3.肺炎链球菌http://www.bioon.com/trends/UploadFiles/201110/2011101710462997.jpg曾经盘尼西林作为治疗肺炎链球菌的一种药物,但耐药菌株使治疗变得很难,且成本更昂贵。幸存的是,肺炎链球菌是目前我们最有希望通过高成功率疫苗来预防的为数不多病菌之一。即使现在可以采用疫苗来预防肺炎,但是肺炎链球菌仍在进化之中。最新研制的肺炎疫苗——PCV13是于2010年研制的,可预防部分耐药性肺炎病菌,但仍有一些耐药性肺炎病菌是非常危险的。

  • 德耐药大肠杆菌为我国抗生素滥用问题敲响警钟

    三位科学家5日在中国科协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中提出,近期在德国暴发的志贺毒素大肠杆菌警示我们,细菌耐药性问题空前严峻,要高度重视抗生素滥用问题。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杨瑞馥说,通过基因组解析发现,这次德国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带有大量的抗性基因,即各种抗生素基因。这种细菌就是超级耐药细菌,其可怕之处在于抗生素药物对它不起作用,严重时人们几乎无药可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提出,超级细菌启示我们,细菌耐药性问题空前严峻,我们要高度重视关注抗生素滥用的问题。民众使用抗生素要处方化,不能自作主张、看看说明书就吃;政府也要对抗生素科学使用加强监管。 我国抗生素滥用情况比较严重,存在不用对的、只用贵的,需要时用、不需要时也用,以及超时或超量使用等情况。专家指出,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对被滥用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必须使用其他抗生素才能控制疾病,如此恶性循环,最后会导致超级耐药细菌的产生。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说,以目前技术水平还无法迅速检测细菌、确定用哪种抗生素。用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来检测细菌,至少要等两三天的时间。让大夫等实验结果出来再给病人开药也不太现实。这也是导致抗生素滥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抗生素污染,很多是家畜饲养过程中造成的。 据于军介绍,科学家正研究根据DNA测序的方法测出细菌所有遗传密码的组成,然后据此来追溯源头,找到治疗相关疾病的办法。未来可能将凭借DNA测序找到某一种细菌特有的"死穴",设计特殊的抗生素,有针对性地杀掉这种细菌。

  • 微生物检测的朋友看过来-求购菌种-耐胆汁酸革兰氏阴性菌

    各位前辈朋友, 小生实验室现在急需一种菌种,希望有做微生物测试或者了解相关知识的前辈们指教,我们测试的标准是:美国微生物测试USP51和USP61+62 介绍 (2009/12/22 18:31)最近,美国药典(USP)发布了重大调整,原第61章“微生物限量测试”被拆分成两部分,即第61章“非灭菌产品中微生物测试:微生物计数检测”和第62章“非灭菌产品中微生物测试:特定微生物检测”。调整后的两章(请参见下表),同时出口欧美的客户其测试成本将大大节约。新USP61+62章节将于2009年5月1日生效。USP 62章:非灭菌产品中微生物测试:特定微生物检测(3) 耐胆汁酸革兰氏阴性菌 Bile-tolerantGram-negative bacteria(新!)有知道这个测试和菌种的朋友 请多多指教,谢谢!本人QQ:2541035023

  • 【转帖】新型超级细菌蔓延全球 耐药性或致人无药可治

    我不悲观,但是太多的巧合了,这是转自广州日报的一则报道~ 广东尚未发现超级细菌 全省耐药监测网今年覆盖珠三角粤东北西  据新华社电 世界卫生组织将“控制抗菌素耐药性”作为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抗菌素耐药性这个影响人类健康的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在多个国家发现的“超级细菌”更说明这一问题已日趋严重。英国研究人员指出,这敲响了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警钟。据介绍,这类“超级细菌”仍在进一步蔓延。  耐药性或致“无药可治”  统计显示,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确认感染这类“超级细菌”的病例已达150例,英国也有70例,此外欧洲的奥地利、比利时、德国、荷兰、挪威、瑞典、法国,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非洲的肯尼亚,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都有数量不等的确认病例。  与以前曾被冠以“超级细菌”称号的一些细菌相比,携带NDM-1基因的“超级细菌”具有更强的耐药性,它们能抵御除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之外的其他所有抗菌素的药效,而其中一些细菌甚至对现在所有抗菌素都有耐药性,简单地说就是“无药可治”。  门诊治感冒用抗生素  成细菌耐药主要源头  本报讯 (记者任珊珊、黎蘅 通讯员粤卫信、戴丽娟) 昨天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抵御抗菌素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记者从广东省耐药菌监测与质量控制中心获悉,广东未发现广泛耐药的“超级细菌”,但门诊治感冒滥用抗生素成为诱导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  广东耐药菌对药物仍敏感  省耐药菌监测与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副组长、广州市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陈荣昌教授表示,去年全省耐药监测机构对6万多名住院感染病人采样,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发现广东耐药菌主要分为阴性杆菌、阳性球菌,这两种所占的比例约为七三开。值得庆幸的是,广东检出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对碳青霉烯药物仍保持高度敏感性,情况好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陈荣昌表示,导致细菌耐药的源头有三个,其中,门诊治疗感冒滥用抗生素约占五至六成,医生对手术病人进行不必要的预防用药约占两成,非感染性疾病导致发热的病人使用抗生素约占一成。  “由病毒引发的感冒、发热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他说,如果三天之后仍然高烧,则存在合并细菌感染的可能,才有必要使用抗生素。  钟南山领衔全省耐药监测  本报讯 (记者任珊珊、黎蘅 通讯员粤卫信、戴丽娟) 记者昨天从省卫生厅获悉,今年,广东将扩大耐药菌监测范围,建立覆盖珠三角、粤东、粤北、粤西等地的耐药菌监测网络。今年,还成立了广东省耐药菌监测与质量控制中心,钟南山院士任专家组组长。  卫生部将开展专项行动  据新华社电 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7日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卫生日主题活动上表示,卫生部将采取系列措施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并将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  钟南山没接诊过恐艾患者  又讯 近日有媒体报道引述“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助手黄医生”的说法,称他们已接诊个别所谓的“阴性艾滋病”病友。昨天,钟南山院士的助手孙医生证实,钟院士并没接诊过上述病人,助手中也没人姓黄。 印度巴基斯坦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新加坡及欧洲多国均确认病例

  • 既耐热又产气的菌有哪些呢

    [font=SimSun, STSong, &]蛋液的微生物主要是大肠,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蛋液里面有耐热又产气的微生物吗[/font]

  • 青岛一居民喝生羊奶感染“布鲁氏菌”险瘫痪

    为了滋补身体,家住即墨的郭先生喝了一个多月生羊奶,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身体不仅没得到滋补,反而险些让他瘫了腰身!记者昨日采访了解到,市胸科医院治愈首例布鲁氏菌感染性脊柱炎,而让患者郭先生感染布鲁氏菌的病因则是饮食生羊奶。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乙类传染病,传播途径为人畜传播,去年底东北农业大学28名师生就因为做羊活体解剖学实验感染此病。市胸科医院的医疗专家受这次传染事件的启发,才最终为郭先生确诊,此前郭先生在多家医疗机构被诊断为结核性感染。 腰痛多月没找准病根 家住即墨某乡镇的郭先生今年49岁,平时身强力壮,今年5月开始,干活劳累以后开始出现腰痛现象。一开始他没在意,后来腰痛逐渐加重,到当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腰椎退变".治疗一段时间后,腰痛越来越重,渐渐地出现全身盗汗、乏力症状,双腿更是没一点劲儿。8月1日,郭先生到济南市中心医院,腰椎CT检查发现,腰椎之间间隙变窄,怀疑为结核性脊柱炎。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没减轻反而继续加重。8月中旬,郭先生到我市某大型医院就诊,经胸部和腰部CT检查,发现郭先生肺部有阴影,询问病史得知郭先生以前得过结核,诊断为疑似结核性脊柱炎,于17日转到结核病定点医院--市胸科医院外科病房进行治疗。 在胸科医院进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两周后,郭先生的病情仍然没有好转,且又出现肝功能异常、波浪形发热现象。 师生感染病例启发诊断 市胸科医院外科主任赵明伟带领医护人员对郭先生进行全面查体并组织院内专家会诊,最后排除腰椎结核诊断。同时,赵主任认真研究病情,进一步追问病史。得知郭先生半年内有过牛羊接触史,并喝过一个多月未经消毒处理的生羊奶,综合腰椎疼痛、四肢乏力、肝功能损伤、波浪形发热、盗汗等临床症状,怀疑为布鲁氏菌感染。赵明伟与市疾控中心联系,进行布鲁氏菌病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确诊为布鲁氏菌感染。"按照结核感染治疗不见效果后,我刚好看到媒体报道东北农业大学28名师生因为做羊活体解剖学实验感染布鲁氏菌的事件,受此启发我们转换了诊断方向。如果没有正确确诊的话,患者病情会恶化极有可能导致瘫痪。"赵明伟说。 综合郭先生的病情和家属的意见后,赵明伟决定采取强力霉素、链霉素、利福平等药物进行保守治疗。郭先生的病情逐渐好转:腰椎痛得不厉害了,四肢力量逐渐恢复,不发烧了,盗汗症状减轻。目前郭先生病情减轻回家疗养。"布鲁氏菌腰椎感染,经过4个月的药物治疗基本可以治愈。如果出现持续腰痛、明显骨质破坏、神经受压等现象可以考虑手术治疗。"赵明伟表示,由于郭先生以前得过结核病,再加上布鲁氏菌病在山东地区极为罕见,所以郭先生以前就诊的几家医院才误诊为结核性脊柱炎。在不典型的脊柱结核的病例中,应当进一步开展排除脊柱肿瘤、化脓性肿瘤、霉菌感染或布鲁氏菌感染等疾病的鉴别诊断。

  • 抗生素与病原菌耐药水平之间的量化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病原菌耐药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特定病原菌对特定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以及特定抗生素对病原菌的抑菌机理上。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在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耐药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宏观的量化关系,即一定范围内的抗生素使用可以导致病原菌整体耐药水平以及耐药菌感染率的变化,这种关系就是抗生素与病原菌之间的量化关系。 有关抗生素与病原菌之间量化关系研究的历史不长,而对其集中、深入的研究也只是近几年才展开的。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对抗生素使用严格控制的北欧国家此类研究开展较多,而在发展中国家则基本为空白。造成这一领域研究起步晚,发展不均衡主要有两方面因素。 首先,相关研究需要通过一定范围内大样本的调查,收集、处理各种病原菌和抗生素使用的相关数据。在发达国家,有关病原菌耐药和抗生素使用的监测机构健全,可以方便地获取和处理大量的相关数据,加之有流行病学、统计学、药理学、微生物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协作,可以深入、细致、及时地研究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耐药之间的量化关系。 而在发展中国家,相关的监测机构不健全。以国内为例,目前各级医疗机构有关病原菌耐药的数据和抗生素使用的数据,由不同的职能科室、部门管理,信息交流困难,导致了我们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第二,不同抗生素剂量单位以及常用剂量差别很大,在大范围研究中无法比较和叠加。早期相关研究只能以抗生素的使用率和抗生素的费用消耗为指标,不能准确反映抗生素的实际使用情况。为解决这一难题,人们用成人每日常用剂量作为标准剂量,将不同抗生素的消耗量换算为统一标准单位,并命名为每日约定剂量(defined daily doses,DDD),以使用的DDD数表示抗生素的消耗量。每一种抗生素消耗量换算成DDD后可以比较和叠加。WHO于1996年推荐采用此方法来研究、监测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正是在这一标准建立后,相关研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进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二类: 1、针对社区居民的大范围研究 此类研究的对象多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可以是对多个国家的超大规模研究。研究结果对于指导相关国家和地区制定、修改控制抗生素使用的法规,检验相关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研究还可以探讨自然条件、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耐药水平之间量化关系的影响。 瑞典在1994年设立专门机构,率先启动了一项针对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耐药的全国性系统工程STRAMA,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消除抗生素不合理的使用,若干年后,瑞典抗生素的消耗量减少了22%,病原菌耐药水平也明显降低。 2、针对医疗机构的小范围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关注不同医院、不同病区、不同基础疾病条件下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耐药之间的量化关系,发现并证实了多种抗生素的消耗量与常见病原菌的感染率和耐药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此类研究的重点通常是临床常见、对患者威胁最大的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球菌和肠球菌,以及临床重点关注的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其研究结果对于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即控制病原菌耐药水平的上升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一项研究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了以色列一家医院6个内科病区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耐药的数据,结果表明,这些病区阿米卡星和第3代头孢菌素的消耗量与临床耐药菌感染率密切相关。 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研究通过改变临床抗生素的使用,降低病原菌的耐药水平和耐药菌的感染率,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研究的前沿,也是这一领域探索者的希望所在和最终目的。 Landman等通过减少医院中头孢菌素、亚胺培南、克林霉素和万古霉素的使用,增加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的使用,成功地降低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头孢他啶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率。 近期研究还发现,临床增加氨苄西林/舒巴坦的使用量可以明显降低奇异变形杆菌和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水平;而增加头孢吡肟的使用量可以降低MRSA的感染率。 有研究者曾对其所在医院烧伤病区抗生素使用和病原菌耐药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生素的使用量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水平呈负相关。此外,他们目前已累积了该院烧伤病区8年来临床抗生素使用和病原菌耐药的全部数据,并建成了查询方便的数据库,为进一步进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之,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结构和耐药水平之间量化关系的研究对于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制定控制抗生素使用的相关法规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这一领域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国内有关抗生素和病原菌的相关信息的交流存在诸多障碍,这需要包括医疗机构管理者、相关专家以及临床医师共同努力,加强信息交流,通过深入研究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耐药之间的量化关系,为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降低病原菌的耐药水平提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信息。

  • 牛奶灭菌那些事儿

    牛奶大概是最不让中国人民省心的食物了。最近的生奶新国标再一次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牛奶的各种讨论介绍已经很多,这里来集中介绍一下牛奶的灭菌。牛奶细菌如何被杀灭?巴氏奶与常温奶差别何在?为什么不再有“致病菌不得检出”的规定?灭菌与安全,又是什么样的关系?细菌啊,让温度与时间来杀死你们我们都知道许多细菌能够导致人们生病。健康奶牛新产的奶中细菌非常少,但是细菌在自然环境中无处不在。对于细菌来说,牛奶可以算得上生长的乐园。在7摄氏度以上,很多细菌就可以“星火燎原”。现代社会的牛奶不可能现挤现吃。从挤奶到分销到消费者手中,总是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细菌有无数的机会进入牛奶,蓬勃发展起来。虽然有一些人追逐“未经热处理的生奶”,不过细菌污染的危险实在太大。世界各国的学术界和食品管理机构,都不赞同喝这样的生奶。灭菌,成了现代牛奶产销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稍微有一点生活常识,就不难理解:温度和时间,是决定细菌能否被杀死的两个关键因素。细菌不是一个物种,而是无数的物种的统称。一般而言,每一种细菌有最适合它生长的条件。在该条件下,那种细菌可以很容易地大量生长。在某些“不利条件”下,比如低温,细菌只是停止了活动,但是并没有被杀死。只要等到条件适合,它们就又活跃起来。而有的“不利条件”下,比如高温,它们就可能被杀死,而无法起死回生了。不过,细菌的生长习性各不不同,对于这种细菌是难耐的酷热,对于另一种细菌可能只是洗了个桑拿而已。在任何一个“不利”的温度下,一定时间内死亡的细菌数跟它们的总数成一个确定的比例。比如说,在63摄氏度,有100万个某种细菌。过了6分钟,还剩下10万个。在食品科学上,就把这个6分钟称为这种细菌在63摄氏度的D值,意思是“在63摄氏度下,杀死90%的该细菌所需的时间是6分钟”。再过6分钟,剩下的10万个细菌依然不能完全死去,还会剩下10%(即1万个)。如此下去,再过6分钟,还会剩下1000个;又过6分钟,还剩100个……实际上,牛奶中不止一种细菌。不过有的细菌没有什么危害,有的细菌能让人生病(被称为“致病细菌”)。理论上说,需要挑选最顽强的致病细菌来作为指标。当最不容易杀灭的那种致病细菌减少到不足以兴风作浪,其他的细菌也就不足为虑了。不过在传统上,是采用总的细菌数来计算。前面举例所说的数据,就是传统的巴斯德灭菌所采用的数字。在63度下,牛奶细菌的D值为6分钟。经过30分钟,奶中的细菌数降低到初始值的10万分之一。合格的生奶(美国标准是灭菌前细菌数不超过每毫升30万)经过这样的杀菌,细菌数降到很低。在恰当的冷藏条件下,这样得到的“巴氏消毒奶”可以存放两三周,而细菌总数也不至于重新长到有害的程度(比如美国要求每毫升不超过2万个)。63度加热30分钟的方式对于家庭下作坊生产还比较方便,对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就不是那么方便了。工业上,希望加热时间短,因而可以连续地让牛奶流过加热区,实现流水线操作。细菌的生存对于温度非常敏感。温度上升,它们就更加容易被杀死。体现在数字上,就是前面所说的D值随温度升高急剧降低。牛奶的D值在63摄氏度是6分钟,到了72摄氏度,就变成了3秒。也就是说,同样把细菌数降低到初始值的10万分之一,只需要15秒就够了。这样的灭菌条件叫做“高温快速巴斯德灭菌”,简称HTST过程。在HTST流程中,牛奶连续通过加热器,控制流速使之在72摄氏度的管道中呆够15秒,再进入冷却区迅速降温。然后进行包装,冷藏。D值降低到10分之一所需要增加的温度被定义为Z值。牛奶中的各种细菌的Z值一般在5到10摄氏度之间,有的甚至在5度以下。除了细菌之外,牛奶中还有两类人们关注的物质:酶和维生素。这两类物质具有“生物活性”,在加热的条件下也会失去活性。它们失去活性的行为也跟杀灭细菌类似,也有D值和Z值。一般来说,酶的Z值在30到40摄氏度之间,而维生素的Z值在20到25摄氏度之间。也就是说,温度升高,对细菌的影响远远比维生素和酶要大。举例来说,假如细菌和维生素的Z值分别是5和20摄氏度。如果把温度提高20摄氏度,那么细菌的D值将降低到原来的万分之一(对于细菌而言,温度升高了4个Z值);而维生素的D值只降低到了原来的10分之一(对维生素而言,温度升高了1个Z值)。这样,在高的温度下,只需要加热原来时间的万分之一就可以获得相同的灭菌效果。对于维生素,虽然D值是原来的10分之一,但是加热时间只是原来的万分之一。因此,通过高温来实现同样的灭菌效果,对维生素的破坏远远比低温灭菌要少。这就是HTST的优势。“致病菌不得检出”,规定容易执行难理论上说,衡量灭菌效果的好坏,需要对灭菌后的牛奶进行细菌数检测来确定。但是实际操作中,检测细菌数费时费力,并不是那么方便。在牛奶中,有一种酶可以把生物大分子上的磷酸根去掉,叫做“碱性磷酸酶”。它的失活行为比较特别,跟细菌差不多。实际的牛奶检测中,往往是把它的活性当作“信号”来指示灭菌的好坏。如果灭菌不好,它的活性就会比较高;如果它的活性低于了某个设定值,就可以认为灭菌比较完全了。在中国的生奶旧标准中,有一条“致病菌不得检出”。在新标准中,这一条被删除了。有人认为,虽然新标准中规定的总细菌允许值增加了,但是如果能保证“致病菌不得检出”,那么生奶中的细菌就不是致病细菌,也就不会产生毒素。经过灭菌,也就不会有害健康了。这在理论上当然可行,不过几乎没有可操作性。牛奶中的致病菌种类不少,“致病菌不得检出”作为规定写入国家标准,只需要增加七个字。但是,它的执行难度就不是纸上谈兵那么容易了。总细菌数的检测尚嫌复杂,要一一检测每种致病细菌,操作成本会大大增加。尤其是对于那些散户经营的牛奶,再增加几种致病细菌的检测,增加的检测成本将由谁来承担?实际上,即使是美国那套远比中国严格的生奶标准,也没有“致病细菌不得检出”的要求。对于细菌,他们要求检测总细菌数和大肠菌数。大肠菌数是一大类细菌,并非某种特定的致病细菌。他们认为,把细菌总数和大肠菌总数控制到一个较低水平,就意味着牛奶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很好的卫生监控,其安全性就可以得到保障了。不清楚生奶旧标准中的“致病菌不得检出”是如何执行的。不过,如果生奶新标准中保留了这一要求,大概也可以算是极具“中国特色”了——有着比其他国家都宽松的总细菌数标准,却也有着其他国家都没有做到的“致病细菌检测”。巴氏奶与常温奶,差别有多大媒体把生奶新标准的制定当作巴氏奶与常温奶的斗争。常温奶和巴氏奶的倡导者也的确一直互相指责甚至攻击。“常温奶派”宣称更符合中国国情,而“巴氏奶派”则强调常温奶的超高温灭菌破坏了牛奶的营养。毋庸讳言,巴氏奶和常温奶,在风味、安全性和营养上存在差异。关键是,这种差异有多大?对于消费者,这些差异又意味着什么?巴氏灭菌的目标是把细菌数降低到十万分之一,用专业术语来说是5个“log reduction”。在某一温度下,加热时间是该温度下细菌D值的5倍。经过巴氏消毒,牛奶中的细菌并没有被全部杀灭。在灭菌之后依然需要冷藏。即使在冷藏条件下,残存的细菌也还是会缓慢生长。所谓巴氏奶的保质期,其实是这些细菌长到某个量之前的时间。国外的巴氏奶灭菌以及后续的处理保存要求严格,这一个“变质期”可以长达3周,一般把保质期定位两周。而国内目前的巴氏奶,因为种种原因,保质期一般只有几天。灭菌之后需要冷藏,保质期也只有几天,对于产销链的要求的确要高许多。在中国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基本上只能依靠当地产当地销。而异地企业,基本上也就无法涉足。在巴氏灭菌条件下,尤其是高温快速的巴氏灭菌条件下,对于牛奶的风味和维生素的影响比较小。牛奶中还有一些酶,在加热中这些酶通常会失去活性。有人认为酶失去活性导致了牛奶的营养价值降低。实际上,到目前,并没有可靠的依据表明牛奶中的这些酶对人体有“生物活性”。它们是否失活,并不改变牛奶的营养价值。另一方面,这些酶中的一些种类会分解牛奶中的脂肪或者蛋白质,导致牛奶的“变质”。通过加热使之失活,对于保持牛奶的品质是有利的。常温奶是在超高温(通常高于135摄氏度)下保持一两秒钟,简称为UHT,其灭菌目标是12个“log reduction”。也就是说,其加热时间至少是该温度下D值的12倍。经过UHT,基本上不可能还有细菌存活。在密封条件下,经过这样处理的牛奶不用冷藏,也可以保持几个月甚至更长。如果生奶中具有大量的致病细菌,它们分泌的某些毒素不能被巴氏奶破坏。因为毒素往往是蛋白质,经过UHT处理,其破坏程度会大一些。从细菌和毒素的角度来说,常温奶的安全性确实要高一点。因为不需要冷藏而且保质期长,异地产销就成为了可能,使得厂家更容易实现市场扩张。显然,UHT是更“严苛”的加热条件,它对维生素的破坏也会更多。如果是要比较营养“谁高谁低”,自然是巴氏奶稍胜一筹。不过,牛奶只是饮食中维生素来源之一,人们喝牛奶主要是为了获取其中的蛋白质和钙,而蛋白质和钙不会因为UHT 损失,也可以说常温奶相对于巴氏奶的营养损失并不大。总菌数高的生奶不适合做巴氏奶,原因并不是许多人认为的“无法达到巴氏奶的灭菌要求”或者“增加巴氏灭菌成本”。实际上,总菌数从每毫升50万增加到200万,只增加了0.6个“log reduction”需求。相对于巴氏灭菌

  • 牛奶中异常菌的来源及鉴定

    近期做实验检测牛奶菌落总数,发现在PCA平板上长异常菌落,该菌落很小很密集,并且均长在培养基内部,表层不长,延长培养时间几乎不增大,检测受污染的牛奶pH值不发生变化,品尝口感也正常,说明该异常菌应该不发酵牛奶产酸,只是在牛奶中存在,可能属于厌氧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长杆菌,菌落小不好染色,各位大侠有见过此种菌吗,怎么污染的?大概属于什么菌

  • 【原创大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共分离出152株金黄色葡萄球茵在临床住院者标本中的分布构成情况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分析2005--2009年间我院患者标本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标本和病区的分布构成情况以及对16种抗茵药物的耐药率。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呼吸道标本(痰液+咽拭子)的分离率最高(109/152),其次是分泌物(27/152),血液(16/152);金黄色葡萄球茵株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茵(MRSA)占68.4%;诺氟沙星92.3%耐药、复方新诺明91%耐药、四环素和利福平88.5%耐药、红霉素86.5%耐药、左旋氧氟沙星84.6%耐药、庆大霉素81.7%耐药;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茵100%敏感。结论在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时,临床医生应根据本地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细茵耐药,使金黄色葡萄球菌得到有效控制;MRSA药物敏感性较好的有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夫西地酸、呋喃妥因;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茵除青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外,其它药物均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可作为临床用药的参考。MRSA在对16种抗生素的平均耐药率中最高的前三位分别是青霉素100%、苯唑西林100%、诺氟沙星92.3%,最后三位是喹奴普汀·达福普汀23.1%、夫西地酸15.4%、呋喃妥因7.7%。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e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aureus,MSSA)耐药率最高的前三位分别是青霉素89.6%、红霉素62.5%、庆大霉素54.1%,最后三位是左旋氧氟沙星10.4%、米诺霉素6.3%、四环素4.1%。

  • 巴氏杀菌奶的问题

    巴氏杀菌奶比高温奶贵不少,听说有不少特点,其中之一是要存放在十度以下,是不是真的?

  • 微生物检验的抑菌试验

    1.0/129抑菌试验   (1)原理:0/129(二氨基喋啶)对弧菌属细菌有抑制作用,而对气单胞菌属细菌无抑制作用。   (2)培养基:碱性琼脂平板。   (3)方法:将待检菌均匀涂布于碱性琼脂平板上,镊取0/129纸片(含药40μg)贴于平板上,35℃培养l8~24h观察结果。   (4)结果:出现抑菌环为敏感,无抑菌环为耐药。   (5)应用:用于弧菌科的属间鉴别,弧菌属、邻单胞菌属对0/129敏感,而气单胞菌属耐药。  2.杆菌肽试验   (1)原理:A群链球菌对杆菌肽几乎全部敏感,而其他群链球菌绝大多数对其耐药。   (2)培养基:血琼脂平板。   (3)方法:将待检菌纯培养物(肉汤)均匀涂布于血液琼脂平板上,稍于后贴上0.04U/片的杆菌肽纸片,35℃培养l8~24h观察结果。   (4)结果:抑菌环直径l0mm为敏感,抑菌环直径14mm为敏感,若抑菌环直径≤14mm,对此菌株应再做胆汁溶菌试验,以证实是否为肺炎链球菌。 (5)应用:主要用于肺炎链球菌与其他链球菌的鉴别。

  • 新型“核糖开关”:科学家找到病菌耐药性“七寸”

    中国科技网讯 复旦大学近日宣布,该校上海医学院英国籍全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Alastair Murchie和研究员陈东戎带领的课题组,历经3年多艰辛努力,在耐药性病原菌中首次发现了一种对控制此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有重大作用的新型“核糖开关”,有望攻克此类药物带来的耐药难题。该成果近日发表在最新一期《细胞》杂志上。 人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致病菌耐药性日益严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敏感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所导致的脑膜炎、肺炎、骨关节等感染,但这类细菌产生的两个“破坏分子”,即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和氨基糖苷腺苷酰转移酶,能灭活抗生素,导致抗生素失效。为阐明这种耐药性如何形成,博士研究生贾旭和张静等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上述两个“破坏分子”编码基因中存在核糖开关元件,它能够“一对一”地识别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并与之结合,从中“捣乱”,改变核糖开关自身结构,诱导相应耐药基因的表达,导致抗药性产生。 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发现拓展了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领域,开创了抗生素耐药性新的研究方向,使人们对抗生素耐药机制有了新认识。在以后的实践中,科学家可以利用“核糖的破坏作用”,从根本上解决细菌耐药问题。 Alastair Murchie表示,虽然对现有药物进行轻微改造,就可以勉强控制现有局面,但从长远来看,研发出能以全新方式靶向杀灭细菌的新型药物则更具吸引力,因为这样就能保持药物的原有临床药效,亦有望通过联合用药等方法彻底解决耐药问题。(孙国根 金婉霞记者王春) 《科技日报》(2013-02-02 一版)

  • 【分享】动物产品中残留抗生素,已经成为耐药菌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广州市妇婴医院曾抢救过一名体重仅650克、25个孕周的早产儿。头孢一代,无效!头孢二代,无效!头孢三代四代,仍然无效!再上“顶级抗生素”:泰能、马斯平、复兴达……通通无效!后来的细菌药敏检测显示,这个新生儿对7种抗生素均有耐药性! 新生儿耐药或来自母亲。孕妇在吃大量抗生素残留肉蛋禽时,很可能将这些抗生素摄入。动物产品中残留抗生素,已经成为耐药菌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尹晓青副研究员对山东、辽宁的部分农村畜禽养殖户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为了避免感染疾病,不同类型的生猪养殖户广泛使用工业饲料。工业饲料一般被认为是抗生素、激素及其他添加药物的载体。被调查养殖户中,有50%养殖户在饲料里不同程度地添加了抗生素及其他药物。 细菌性疾病是导致动物患病的主因。专家认为,养殖业之所以存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现象,主要源于动物防沼疾病的需要。面对比市场风险更为严峻的传染性疾病风险,一些养殖户不得不为畜禽下猛药,凭经验饲养、凭感觉用药,很容易造成畜禽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 事实上,兽用抗生素用量远远超过了动物治疗疾病的需要量。北京饲料工业协会会长谢仲权介绍说,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将生产抗生素的废渣用作饲料喂猪,可使猪或其他动物长得更快。后来,他们把所有抗生素发酵残渣都用作家禽、家畜的饲料添加剂。这种添加剂是人工合成的,在动物体内无法得到有效降解,形成了抗生素残留。动物源性食品中发生抗生素高残留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副所长齐广海研究员认为,饲料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能够起到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改善饲料转化效率,预防疾病等作用。但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和滥用带来的负面作用也引起关注,主要体现在:一是病菌产生耐药性问题;二是引起动物免疫机能下降,死亡增多;三是畜禽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动物产品中出现药物残留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允许使用抗生素的非法超量添加,二是未经批准抗生素的非法添加。 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肖永红教授等专家调查推算,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抗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产量的46.1%.抗生素的滥用在全世界的养殖业都是非常普遍的,但在中国显得更为严重。 动物产品残留抗生素的量一般极低,对机体的直接毒性也很小,但长期食用后,可在体内蓄积,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专家提醒说,经常食用含有抗生素的“有抗食品”,即使是微量的,也可能使人出现荨麻疹或过敏性症状及其它不良反应;长期食用“有抗食品”,消费者的耐药性也会不知不觉增强,等于在人体内埋下一颗“隐形炸弹”,将来一旦患病,很可能就无药可治。

  • 【原创大赛】痰标本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和耐药性研究

    【原创大赛】痰标本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和耐药性研究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和耐药性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SAU)是引起院内感染的主要革兰阳性球菌,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β内酰胺酶阳性SAU和耐甲氧西林SAU(MRSA)的出现,增加了临床的治疗难度,近年来MRSA的分离率逐年增加。为了解某地区MRSA和β内酰胺酶阳性SAU的耐药现状,本研究对临床上分离出的300株SAU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菌株来源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在某地区住院及门诊患者痰液中分离出的SAU 300株,其中MRSA 240株,对甲氧西林敏感的SAU(MSSA)60株;β内酰胺酶阳性和阴性SAU分别为270株和30株。质控菌株SAU ATCC 25923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1.2方法细菌的分离培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判断标准按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前一年度的标准执行;细菌鉴定、药物敏感试验(MIC法)均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培养鉴定仪,对苯唑西林耐药的SAU判定为MRSA株。1.3统计学处理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不同之间耐药性的比较采用r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主要病区SAU的分离数300株SAU主要病区来源见表1。SAU的病区来源主要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神经外科、呼吸内科。MRSA的分离率为80.0%(240/300),其中神经内科占34.6%(83/240),ICU占23.8%(57/240),神经外科占18.3%(44/240),呼吸内科占7.9%(19/240)。β内酰胺酶阳性SAU分离率为90.0%(270/300),其中神经内科占31.9%(86/270),ICU占22.2%(60/270),神经外科占17.4%(47/270),呼吸内科占10.0%(27/270)。表1 某地区住院及门诊患者痰标本中主要病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数(株,n=300)病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β内酰胺酶阳性β内酰胺酶阴性神经内科80128610ICU病房5611608神经外科457476呼吸内科1910272其他科室4020504合计

  • 【原创大赛】点滴不要任意打,鱼肉不要随便吃——浅谈细菌耐药性检测

    【原创大赛】点滴不要任意打,鱼肉不要随便吃——浅谈细菌耐药性检测

    在刚刚闭幕的G20杭州峰会上,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与英国脱欧、气候变化、难民、恐怖主义等5项被列举为影响世界经济的深远因素。那么,为什么细菌耐药性如此深受重视呢?1928年,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抗生素时代”。然而,近些年来医院抗生素的过量使用,以及因畜牧业及水产养殖行业的抗生素滥用导致我们在日常食用鱼类、肉类等动物制品时无意中摄入了过量的抗生素,这使得越来越多的“超级细菌”(多重耐药菌)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出现了第一例耐多粘菌素大肠杆菌感染病例。多粘菌素被称为“抗生素的最终防线”之一,而耐多粘菌素抗药菌在抗生素使用相对严格的美国出现,基本等于耐药末日已至。2016年英国政府发布抗生素耐药性噩耗,到2050年抗生素耐药性引发死亡可达每年千万!超过癌症!同样在今年,我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旨在为加强抗菌药物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前面对细菌感染,人们依然要依赖抗生素,要想克服细菌耐药,就必须“综合治理”。就抗生素的应用与防止耐药而言,目前需要的是:优化抗生素治疗——即掌握治疗时给抗生素的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同时,畜牧业领域也必须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量,以减少食源性摄入的可能。另一方面,医院和疾控部门要加强耐药细菌监控。这是了解细菌耐药性趋势、正确制定治疗指南和恰当评定措施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论是为测定出有效的给药量,还是要监控耐药细菌,都要进行的便是药敏实验。通过药敏实验得出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是控制抗生素给药剂量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这也是监控耐药细菌时需要参考的重要理论数据。如今,在实验室进行药敏实验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1)纸片扩散法: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断地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浓度梯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的细菌的生长被抑制,形成透明的抑菌圈。其直径大小与药物浓度的对数呈线形关系。判断标准遵循CLSI折点标准。(2)稀释法:以一定浓度的抗菌药物与含有被试菌株的培养基进行一系列不同倍数稀释(通常为双倍稀释),经培养后观察最低抑菌浓度。包括琼脂稀释法、常量肉汤稀释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3)E-test法:将抗菌药物按双稀释倍放置于 5mm×50mm塑料载体上,操作步骤同琼脂扩散法。(4)自动化药敏测定仪:基本原理-----利用光学测量法测定抗菌药物对细菌的作用。此方法使用的仪器较为昂贵,同时需要使用大量的专用试剂盒,故只被规模较大的实验室或医院科室采用。其中,稀释法因其能够实现仪器操作、快速批量测定、费用成本低等的特点,在大规模的实验室药敏实验中得到较多应用。稀释法中又分为琼脂稀释法、常量肉汤稀释法、微量肉汤稀释法,其中琼脂稀释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被科研和药剂检验领域广泛采用。针对实验中的接种需求,目前国内外多家厂家推出了自动多点接种仪器。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9/201609081436_608849_3129005_3.png上面列出的三款仪器是目前市面上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品牌的多点接种仪。有专家预计,距下一代抗感染治疗方法出现,还需要20-30年的时间。可以预见的是,这段时期内,人们面对细菌感染会变得越来越“脆弱”。有不少人,到医院里点滴不敢打,在家鱼、肉也都不敢随便吃,生怕遇到耐药细菌的时候无药可医,但是改进治疗手段以及防控养殖行业抗生素滥用都需要有可参考的剂量,否则的话只能是事倍功半。积极开展药敏实验,能够为这些手段提供最有效的理论依据。在药敏实验这方面,西方国家起步早。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也逐渐重视起来,督促各方积极开展药敏实验,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并还在不断的努力研究。相信在各方努力之下,耐药细菌终会被抑制,我们依然可以安心看病用药,尽情的大快朵颐!

  • 在奶牛场生产出体细胞数及细菌含量低的牛奶

    在奶牛场生产出体细胞  数及细菌含量低的牛奶  奶牛场受到污染的牛奶一直会存在于整个生产链之中,虽然其后的生产程序可能会尽量减低牛奶的腐败程序以满足消费者的质量要求,但是品质却永远也比不上刚刚从奶牛乳房产出的牛奶了。因此,为消费者提供卫生乳制品的第一步开始于牛场。  1. 体细胞数  1.1体细胞的来源  动物体抵御一些入侵细菌的措施之一就是将白细胞渗透到受感染区域。白细胞来自动物血液,被称为体细胞。以示与入侵微生物细胞的区别。正常情况下,少数白细胞可经乳腺而进入乳汁,但在病原菌入侵时,机体会向乳腺内释放大量的白细胞。若乳腺受到损害,也会造成乳腺上皮细胞脱落,成为乳汁内的体细胞的一部分,但不超过体细胞总数的百分之几。与细菌不同,体细胞一旦进入乳汁内,其总数是不会发生变化的。白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细胞。正常乳中含有巨噬细胞,其作用是清除乳腺中的细菌和细胞碎片。淋巴细胞在抵抗感染的机制中起主要作用,此时要占体细胞总数的90%以上。体细胞数是变化的,在完全健康奶牛的乳汁中低于200000/亳升;乳腺感染严重,会高于5000000/毫升。  1.2 高体细胞含量牛奶的缺点  体细胞数偏高,表明牛奶产于受损或受感染的乳腺。细菌污染会极大降低牛奶的质量,而体细胞本身也对牛奶质量不利,特别是对这些用于生产发酵乳制品的牛奶。牛奶变质表现为:①牛奶味道变坏 ②牛奶的贮存期缩短 ③乳清量增加,酪蛋白的收缩性降低,导致奶酪产量下降。  1.3 体细胞数的估测  体细胞数(SCC,单位为:细胞数/亳升)可经显微镜人工测定,但耗费时间,一位技术员每天仅能测定很少的样品。体细胞数常常是由称为细胞计数器的电子仪器来测定,但该仪器较昂贵,不易搬运,这就得把奶样送到实验室去分析。在牛舍内实际上可采用一项简单的技术,即用化学试剂来测定白细胞的数量,其最初称为加州乳房炎测定(CMT),但现有众多地方测定方法,如兰州乳房炎测定法(LMT)。CMT法可把牛奶评为0、T、1、2和3级,其大致相对应的细胞数为:  CMT测试等级 大致体细胞数/毫升  0 100,000  T(=微量) 300,000  1 900,000  2 2,700,000  3 8,100,000  1.4 引起体细胞增高的因素  1.4.1 乳房受到细菌感染。这大概是导致体细胞数增加的主要因素。  1.4.2乳房受到损伤。奶牛的乳房并非不会受到损伤,比如经常由于地滑而摔伤乳房。有些奶牛,特别是那些乳房过度下垂的奶牛,站起来时容易踩到自己的乳房。乳房受到伤害,牛奶中体细胞数会暂时升高,随着伤口的愈合,体细胞数又会恢复正常。  1.4.3 奶牛的年龄和泌乳阶段。老龄奶牛似乎更易患乳房炎,这样,体细胞数常常较高。美国的研究表明,未患乳房炎奶牛乳中的体细胞数并不随年龄的增加而提高。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那些一生中某一阶段曾患过乳房炎的奶牛,其体细胞数增加的机率会增大。  1.5 降低体细胞数。体细胞数值高常常是由于乳房受到了细菌所至,因此降低体细胞数值的最好方法就是防止感染。  2. 乳中的细菌  牛奶通常是老、幼、病、残者的食品,他们也最需要健康食品。奶牛场是微生物污染牛奶的理想环境,最危险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存在于乳房中并引起乳房炎的细菌而污染。这些细菌都是病原菌,对牛和人类都有害。  一旦受到这样的污染,牛奶就成为劣质产品。加热处理可减缓或停止细菌的作用,但不管如何处理,这种牛奶仍就是含有活的或死的微生物及其所产生的生化物质。这些物质有的会降低乳制品的品质,有的对消费者的健康有害。来自粪便的细菌还会产生酶类和耐毒素。因此,防止乳制品被污染,应从提供优质鲜奶开始。  细菌进入乳房引起乳房炎的许多途径与其污染牛奶的方式密切相关,有些细菌可引起乳房炎,随后进入牛奶。  2.1牛奶中细菌的类型  下表为牛奶中常见的微生物,经分离,也许可见到其它类型的微生物。大概有95%的乳房炎是由表中前三种细菌引起的。  微生物 来 源 所产毒素 致病性  奶牛 人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 乳房炎  人类污染  环境  牛粪 肠毒素 致病 致病  无乳链球菌 乳房炎 致病 致病  大肠埃西氏杆菌 乳房炎  环境  牛粪 耐热和不耐热肠毒素 致病 有些致病  空肠弯曲菌 受感染的乳房  牛粪 肠毒素 致病 致病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牛粪  沙门氏菌群 环境  牛粪 肠毒素 致病 致病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环境  牛粪  饲料—特别是劣质青贮  乳房炎(少数) 致病 致病  结核分支杆菌 受感染乳房  人类污染 致病  牛分支杆菌 受感染乳房 致病 致病  布鲁氏菌属 受感染乳房  牛粪  环境 致病 致病  伯内特柯克斯体 牛粪  受感染乳房 致病 致病  普通变形杆菌 水  环境  假单包菌属 水  环境  2.2 乳房对乳房炎的抵御  乳房低御感染的部位有两处, 其中之一就是乳头的通道一乳头管,乳头上有良好的括约肌,可使乳头口封闭,阻止异物进入通道。  2.3 防止乳房暴露于细菌之中  防止乳房炎最理想的方法首先是防止细菌接触乳房,这就涉及到奶牛管理的各个方面。  2.3.1养牛设施。奶牛舍的设计标准与良好的人类住房的设计原则是相近的,其可归纳如下:  ① 尽量减少疾病的传播。  ② 奶牛拥有一个舒适和较干燥的环境。  ③ 应具备有效地消除废物的设施。  ④ 奶牛容易获得饲料以满足产奶的需要。  ⑤ 奶牛的环境条件不得发生急剧变化。  ⑥ 温度、太阳辐谢、湿度应尽量接近奶牛的“舒适区”。  ⑦ 奶牛易于接近饮水。  ⑧ 易于观察成母牛、育成牛的行为变化,特别是发情鉴定,还有牛群健康观测。  ⑨ 便于将奶牛从主要的饲养区域赶至一些特殊的地点,如挤奶台、配种架等。  ⑩ 整体设计应考虑到尽量节省劳动力。  前三点直接涉及到奶牛所处的环境,但饲料也可成为传播微生物的潜在因素(见2.3.1.3)。  2.3.1.1 栓系式牛舍。中国的许多奶农都采用了栓系式牛舍饲养奶牛,这种牛舍的设计对奶牛的环境卫生有很大的影响。设计原则之一就是既简便又能及时地将粪、尿与奶牛分开。再勤快的奶农也不可能整天在那儿清粪以避免奶牛卧下时弄脏牛体。奶牛是站立排粪尿的,因此,设计上就必须让粪尿直接排入粪尿沟内。荷斯坦牛舍牛床的尺寸应设计为:从饲槽后沿至粪尿沟前沿的长度为1.55-1.65米,而中国奶牛舍内的尺寸一般都为1.8—1.9米, 这样牛粪常被排泄于奶牛躺卧之处,常常污染牛腿、肋部和乳房。  如果奶牛可直接将粪便排入粪尿沟内,说明其站立位置正对饲槽,如果奶牛斜向站立,粪尿将会排在牛床上。但可设置分隔栏,分隔出独立的牛床,以使奶牛保持正确的姿势。不一定一牛一隔栏,可两牛一隔。  牛床应有某种铺垫,以保证栓系式牛舍奶牛肢蹄的健康。铺垫物应清洁、干燥。常采用的有秸秆、沙子、锯末,也可使用专用的橡胶垫。目前中国可生产这种橡胶垫,也买得到。使用时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太频繁冲洗橡胶垫。以免潮湿。  2.3.1.2运动场。 在讨论牛奶质量时不宜过多叙述运动场设计的各个方面,必须强调的一点就是干燥。也就是说,如果是土地面,排水应通畅。在许多奶牛场之中,这与生产卫生牛奶是完全不相适应的。水泥运动场应铺成2-3的坡度,以便尽快排走雨水。若水泥地表地设计成沟槽状以增加牛蹄阻力,其方向应顺坡向而走。  2.3.1.3饲养。有人奇怪为什么麽将饲养作为病菌传播的因素之一,但在中国它确实是紧密相关的。李斯特菌对动物和人类都是致病菌。在霉菌适宜的类似环境,特别是发酵度不足的青贮饲料,特别适宜李斯物菌增殖  2.3.2 挤奶  农业生产的挤奶过程是十分独特的,因为在充满了潜在有害微生物污染的环境中获得人类食品。正常的卫生标准应依据食品业的,而非农业的标准。在挤奶的过程中,存在着微生物对奶牛和牛奶污染的极大危险,其过程可分为三步:乳房准备、挤奶和乳房的后处理。  2.3.2.1乳房准备。乳房准备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刺激奶牛的泌乳反射。  -保证泌乳过程中不受微生物的侵袭。  -保证乳房上的污物不会污染牛奶。  就象野生祖先母牛看到犊牛、闻到犊牛的气味、乳房受到犊牛碰撞而产生的反应一样,品种化的奶牛对擦洗和按摩乳房也产生同样的反应。奶牛对热水冲洗和按摩会习惯性地产生泌乳反应。但擦洗乳房的毛巾和挤乳工的手都会将细菌从一头奶牛传染到另一头奶牛,这是对奶牛健康最大的危险。正确操作的要求是:每头牛分别用洁净水冲洗。现代化的挤奶台采用软管和喷嘴冲洗乳房。用一桶水洗多头牛简直就是在奶牛之间传播病菌,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即使按照乳品厂的标准加入消毒剂,从一头奶牛到另一头奶牛的挤奶间隔时间也保证不了化学药品的消毒作用。如果增加消毒剂的浓度,乳房细薄的皮肤受到损害的程度就会加大,这也就促进了乳房内部微生物感染的机会。如果不具备软管、喷头这些条件,那麽,用一只手提喷水器也就足够冲洗乳房了。用于擦干乳房的毛巾是微生物的主要载体,再也找不到什麽比这更有效的东西在牛群中传播病原菌了。奶业发达国家主要采用一牛一纸擦试方法,也可采用洁净的报纸替代,虽然效果不如纸巾,但便宜,起码比反复使用毛巾要好的多。  有些专家建议

  • 耐腐蚀液位传感器有哪些

    耐腐蚀液位传感器有哪些

    在工业生产和流体处理过程中,液体的腐蚀性对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耐腐蚀液位传感器应运而生。这种传感器采用特殊的材质,具备出色的耐腐蚀性能,能够适应各种强腐蚀性液体的检测。耐腐蚀液位传感器的材质经过精心选择和加工,以确保其在强腐蚀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性能。与普通传感器相比,其材质更加特殊,通常采用不锈钢或其他具有优异耐腐蚀性能的材料。这种材质的选择使得传感器能够在酸碱溶液、香薰液、消毒液等高腐蚀性液体中长时间工作,而不会受到腐蚀或性能下降的影响。除了材质的特殊性,耐腐蚀液位传感器还具有其他一系列优势。例如,它安装简易,功耗低,能够适应各种安装环境。传感器采用无机械运动部件的设计,稳定性高,减少了维护和更换的频率。此外,它的防水等级达到IP68,即使在潮湿或水下环境中也能正常工作。[align=center][img=耐腐蚀液位传感器,644,29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1/202401041612493704_7895_4008598_3.png!w644x291.jpg[/img][/align]耐腐蚀液位传感器的型号丰富多样,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例如,FS-IR2003D、MIFS-IR2140D和MIFS-IR2102D等型号的液位传感器具有不同的结构,适用于不同的设备和液体。安装时,通常需要在水箱或设备机体上开孔安装,以确保传感器能够准确检测液体的位置或高度。[url=https://www.eptsz.com]耐腐蚀液位传感器[/url]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商用设备、工业设备、医疗设备等各个领域。无论是高耐压还是强腐蚀性液体设备,这种传感器都能胜任。它可以检测水、汽油、刹车油、酸碱溶液、香薰液、消毒液、饮料、植物营养液、海水等各种液体。

  • 【转帖】耐药细菌会不会在人间传播?

    耐药细菌会不会在人间传播?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26日,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的携带NDM-1耐药基因细菌检测情况通气会上,有关专家表示,耐药细菌不会在普通人群中传播。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负责人肖永红介绍,国际上有许多国家已经发现携带NDM-1耐药基因细菌。国外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某些临床疾病已经治愈的出院患者仍可携带NDM-1耐药基因细菌,但由于这类耐药菌多为条件致病致病菌或人体正常菌群细菌,它们通常不会在社区环境内普通人群中传播。目前,各国通常不建议对这类已出院的“健康”带菌者进行“积极的”抗菌治疗,防止应用高级别抗生素引起病例体内菌群失调,甚至由于高级别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演变出耐药性更强的菌株。肖永红说,对这类带菌者,主要是在治愈原有疾病基础上,提高机体抵抗力。身体机能恢复正常后,使该种耐药菌自然在机体内消亡。同时,对携带者开展随访、检测,定期采集病例标本检测该菌。肖永红表示,由于该泛耐药菌主要是通过医院环境和医疗活动传播,因此,医疗机构在其住院患者中一旦检出该耐药菌,应启动主动监测,采取隔离防护和消毒的强化措施,遏制或减少传播的机会。同时,开展环境监测/检测,定期采集样品,评估消毒和医院感染控制效果。据介绍,卫生部将根据耐药监测网和传染病实验室监测网的调查数据,尽快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携带NDM-1耐药基因细菌预防控制的相关政策。

  • 同一水样,总大肠菌群未检出耐热大肠菌群检出,结果怎么处理

    做同一个水原水的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用多管发酵法,耐热大肠菌群用滤膜法,两指标同时操作培养,最终总会偶尔出现,总大肠菌群未检出而耐热大肠菌群检出,这样的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啥?理论肯定是总大肠菌群未检出,耐热大肠菌群不该检出。可实验事实就是我的大肠菌群未检出,耐热大肠菌群检出!难道是水样未混匀导致的概率问题?这样的实验事实结果该怎么处理呢?

  • Science:中国着手处理严重的抗生素耐药问题

    Science:中国着手处理严重的抗生素耐药问题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2/05/27/1337841024_small.jpg在一场由真实生活改编的相声“事后诸葛亮”里,一小伙子对公司食堂的伙食卫生缺乏信心以至于每次用餐时都就着抗生素,而这却为他今后的不幸埋下了祸根。最后小伙得病了,可是药物已经救不了他了。尸检显示,小伙死于多重耐药菌。这个例子可能有些极端,但相声“事后诸葛亮”所折射的现象却值得我们反思。这期间政府主导了一系列的改革以避免滥用抗生素将会产生的严重后果。改革在上周达到顶峰,卫生部出台了更加严格的处方药物规范。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倪裕兴提到,公众意识的欠缺和医生对开具处方药的随意态度是导致中国抗生素滥用以及抗生素耐药的根源所在。在世界范围内,不能用普通抗生素控制的细菌在不断增加(Science, 18 July 2008, p. 356)。然而在中国,不合理的医疗制度让医生们滥开处方,制药企业拼命营销,以及畜牧业、渔业中抗生素的超量应用,都让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的一朵奇葩。2009年对住院病人的抽样调查显示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葡菌(也即人们谈之色变的MRSA)超过60%的,同比2000年增长了40%!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肺炎链球菌达到了史无前例的70%!而对喹诺酮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也达到70%左右,毫不含糊地创下了世界纪录!中国卫生部决心避免抗生素类药物滥用可能引发的灾难,从2004年启动的抗生素耐药监测计划,到近期出台的在8月1号开始生效的规范,再到往后的打击乱开处方药的3年计划,卫生部做足了工作。但是评论家指出要想彻底改善当前状况,卫生体制的全面改革不可避免!负责监管包含全国80家医院抗生素耐药情况的浙大传染病专家肖永红说“抗生素的耐药极大的威胁着国人的健康”。抗生素的耐药现象在东部人口稠密地区最为严峻,以对红霉素耐药的肺炎双球菌为例2004和2005年的住院儿童耐药比例高达94%,肖永红指出:常见的耐药菌里唯有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比较少见,这是唯一的好消息。现今中国抗生素问题的困局也来自之前的医疗体制改革。在1980年以前中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医疗体制。在该体制下,未经系统培训的赤脚医生承担了偏远地区医疗服务工作,但是现今医院基本都由过去的全民医疗体制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为了生存,医院也需要考虑自己的财路!这个时候,药物产业的发展就应用而生了。政府默许医院在药品销售额里拿15%以补贴医院财政,这样医生的收入很快就和药品销售额产生了关联。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欧洲中心的一位从事社会健康转型方面研究的公卫专家Lucy Reynolds表示:正是因为医院转型期间这种无奈的灰色奖励机制,让医生们开起了大处方!到了1990年,当时尚在重庆某医院工作的肖永红发现似乎要出问题了:病人们对抗生素没反应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注意到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使牲畜长的更大,收益也会因此增加。肖根据07年的一份调查资料推断中国每年用在养殖业上的抗生素量高达21万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就在07年爆料到中国渔业已经使用了氟喹诺酮类以及其他一些美国渔业尚未准许使用的抗生素。这些药物最终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脏器官。北京某大学微生物学院的朱宝丽及其同事的一份未发表的研究曾对中国、丹麦、西班牙人肠道菌群(的DNA)进行测序,研究显示:中国人肠道菌群具有更多的耐药基因,这包括在中国主要用于养殖业的四环素类抗生素,虽然对四环素耐药并不影响临床治疗(因为四环素的副作用临床应用很少),但是有些抗生素即用在动物又用在人类(这些就会影响临床治疗)。中国目前的困局不止是由医院和畜牧业滥用抗生素引起。就像开篇故事里提到的小伙子担心食堂伙食卫生所显示的,有些国人就像老美宠爱维生素一样宠爱抗生素!在2004年以前抗生素甚至都是非处方药!许多人家都自备很多抗生素。2010年卫生部开始了“医药分离”政策,新的政策更加严格,抗生素被分为3级,有最高耐药性的抗生素甚至只有专家才可开具。Reynolds谈到:违规者将丢掉处方权甚至吊销医师执照,违规医院将被罚款。但卫生部显然没有考虑如何补充医院运作在此落下的资金缺口,彻底的医疗改革是不可或缺的。抗生素应用的改革任重而道远。Reynolds在中国西南的贵州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很多医生错误地认为, 患者的耐药性是由于其自身原因,而非体内的细菌所致。现在细菌的耐药性仍在增加。朱宝丽说,现在几乎能够耐受所有抗生素的超级细菌也已面世。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