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萘基胺标准品

仪器信息网萘基胺标准品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萘基胺标准品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萘基胺标准品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萘基胺标准品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萘基胺标准品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萘基胺标准品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萘基胺标准品相关的解决方案。

萘基胺标准品相关的资讯

  • 我国牛奶三聚氰胺含量比国际标准宽16倍
    联合国机构为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设定新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4日提供的消息,联合国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为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设定了新标准,今后每公斤液态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0.15毫克。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说,三聚氰胺含量新标准将有助于各国政府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健康。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曾在两年前规定,每公斤用于制造奶粉的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最多不得超过1毫克,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每公斤2.5毫克。   三聚氰胺是一种有机化学物质,广泛用于塑料、粘合剂、厨房台面、餐具等。曾有牛奶生产者向原料牛奶中掺入了水以增加体积。由于牛奶被稀释,牛奶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而使用牛奶进行下一步加工的公司,一般通过测量牛奶中含氮量来检测蛋白质含量。因此,添加三聚氰胺能提高牛奶的含氮量水平,从而造成蛋白质水平虚高。向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从未获得过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批准。曾有食品生产企业非法将三聚氰胺添加到食品中,以明显提高蛋白质含量。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系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1963年联合设立的机构,专门负责协调政府间的食品标准,建立有关食品的国际标准体系。   专家称我国牛奶三聚氰胺含量比国际标准宽16倍   据《西雅图时报》今晨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昨日称,联合国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为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设定了新标准,今后每千克液态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0.15毫克。   该委员会说,新标准将有助于各国政府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健康。   新标准   不超0.15毫克/千克 禁人为添加   新标准规定,今后每千克液态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0.15毫克。委员会曾规定,每千克用于制造奶粉的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最多不得超过1毫克,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每千克2.5毫克。   世卫组织专家表示,三聚氰胺含量标准指食品中三聚氰胺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含量,而非人为添加的含量。制定三聚氰胺含量上限标准,有助于各国区别食品中无法避免且对健康无碍的三聚氰胺含量与蓄意添加三聚氰胺的行为。   向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从未获得过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批准。   该标准不具备法律约束力。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1963年联合设立的机构,该机构由184个国家加欧盟地区的代表组成,专门负责协调政府间的食品标准,建立有关食品的国际标准体系。   小链接:三聚氰胺是一种有机化学物质,广泛用于塑料、黏合剂、厨房台面、餐具等。添加三聚氰胺能提高牛奶的含氮量水平,从而造成蛋白质水平虚高。   曾有牛奶生产者向原料牛奶中掺入了水以增加体积,导致牛奶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而使用牛奶进行下一步加工的公司,一般通过测量牛奶中含氮量来检测蛋白质含量。   乳业专家   国标比国际标准宽16倍   北京东方艾格咨询公司乳业分析师陈连芳上午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国家标准并不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他认为,把这样的标准在国际范围内合法化是一件好事。“从前是靠企业自觉,确立标准之后,一旦检测出三聚氰胺含量超标,便成了‘违规’。”   2011年4月20日,我国五部委就三聚氰胺问题发布公告,规定除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限量值为1毫克/千克,其他所有食品(注:包括液态奶)均不得超2.5毫克/千克。   陈连芳表示,如此看来,我国2.5毫克/千克的标准远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新出台的标准。   “中国的标准更大程度上是临时限定,制定国标的原则就是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并考虑本国情况,相信中国的标准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陈连芳说。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之后,欧美等国纷纷采纳了美国的“1毫克/千克”和“2.5毫克/千克”这两个指标,作为各国的规范,“中国也正是参考了这一数值,才制定了临时限量。”
  • 世卫组织确立三聚氰胺每日耐受摄入量标准
    据联合国网站报道,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在加拿大渥太华举办了一个由食品安全专家参加的会议,与会专家确定了“三聚氰胺0.2毫克/公斤体重”的每日耐受摄入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TDI)。按上述数字标准计算,一个体重为5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的三聚氰胺可容忍摄入量不应超过10毫克,此标准比一些国家的食品安全部门设定的要低。   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无味低毒,微溶于水,常用于制造日用器皿、装饰材料以及织物整理剂等,原则上是一种不应在食品中出现的污染物,但由于食品在生产、加工、包装及运输等环节有时会被三聚氰胺污染,食品中含有微量三聚氰胺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超过标准限制,将对人体产生危害。   世卫组织表示,该每日允许摄入量仅适用于三聚氰胺单独存在时。当三聚氰胺与氰尿酸共存时,毒性更大,但要计算出两者都存在时的健康相关指导值,尚缺乏足够数据。氰尿酸的每日耐受摄入量仍为1.5毫克/公斤体重。   世卫组织指出,和三聚氰胺每日耐受摄入量标准相比,许多国家制定的三聚氰胺在婴儿奶粉中含量不得超过1ppm(ppm为百万分率)、在其他食品中不得超过2.5ppm的标准有足够的安全度。世卫组织的这一标准只是希望能更好地指导各国卫生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人为在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的事件发生,以确保公众健康。
  • 专家称我国牛奶三聚氰胺含量比国际标准宽16倍
    据《西雅图时报》今晨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昨日称,联合国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为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设定了新标准,今后每千克液态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0.15毫克。   该委员会说,新标准将有助于各国政府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健康。   新标准   不超0.15毫克/千克 禁人为添加   新标准规定,今后每千克液态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0.15毫克。委员会曾规定,每千克用于制造奶粉的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最多不得超过1毫克,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每千克2.5毫克。   世卫组织专家表示,三聚氰胺含量标准指食品中三聚氰胺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含量,而非人为添加的含量。制定三聚氰胺含量上限标准,有助于各国区别食品中无法避免且对健康无碍的三聚氰胺含量与蓄意添加三聚氰胺的行为。   向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从未获得过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批准。   该标准不具备法律约束力。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1963年联合设立的机构,该机构由184个国家加欧盟地区的代表组成,专门负责协调政府间的食品标准,建立有关食品的国际标准体系。   小链接:三聚氰胺是一种有机化学物质,广泛用于塑料、黏合剂、厨房台面、餐具等。添加三聚氰胺能提高牛奶的含氮量水平,从而造成蛋白质水平虚高。   曾有牛奶生产者向原料牛奶中掺入了水以增加体积,导致牛奶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而使用牛奶进行下一步加工的公司,一般通过测量牛奶中含氮量来检测蛋白质含量。   乳业专家   国标比国际标准宽16倍   北京东方艾格咨询公司乳业分析师陈连芳上午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国家标准并不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他认为,把这样的标准在国际范围内合法化是一件好事。“从前是靠企业自觉,确立标准之后,一旦检测出三聚氰胺含量超标,便成了‘违规’。”   2011年4月20日,我国五部委就三聚氰胺问题发布公告,规定除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限量值为1毫克/千克,其他所有食品(注:包括液态奶)均不得超2.5毫克/千克。   陈连芳表示,如此看来,我国2.5毫克/千克的标准远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新出台的标准。   “中国的标准更大程度上是临时限定,制定国标的原则就是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并考虑本国情况,相信中国的标准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陈连芳说。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之后,欧美等国纷纷采纳了美国的“1毫克/千克”和“2.5毫克/千克”这两个指标,作为各国的规范,“中国也正是参考了这一数值,才制定了临时限量。”
  • 世卫专家确立三聚氰胺每日耐受摄入量标准
    中新网联合国12月5日电据联合国网站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本周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了有关三聚氰胺与氰尿酸毒性的专家会议,与会专家共同确立了三聚氰胺每日耐受摄入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 TDI)的标准。世卫组织希望这一标准能够为各国加强食品安全、维护公共健康提供指导。   世卫组织专家会议确定,三聚氰胺的每日耐受摄入量为0.2毫克/公斤体重。这就意味着,一个体重为50公斤的人,对三聚氰胺的每日耐受摄入量为10毫克。这一标准比一些国家的食品安全部门设定的要低。   世卫组织表示,氰尿酸的每日耐受摄入量仍为1.5毫克/公斤体重。当三聚氰胺与氰尿酸共存时,毒性更大,但现有数据尚不足以计算出一个二者同时存在时的健康指导值。   世卫组织指出,和三聚氰胺每日耐受摄入量标准相比,许多国家制定的三聚氰胺在婴儿奶粉中含量不得超过1ppm(ppm为百万分率)、在其他食品中不得超过2.5ppm的标准提供了足够的安全度。
  • 食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标准即将出台
    据悉,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国家标准委正在加紧组织制定食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国家标准,改进食品检测手段,确保新产品质量合格。   针对社会上所谓“标准体系和检验手段落后”的质疑,业内人士认为,这并不是导致此次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的罪魁祸首。“这次奶粉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国家标准出了问题,我国检测标准和安全指标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所规定的一致。”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总工程师曹红如是表示。   实际上,我国奶粉检验符合国际惯例。但是,检验奶粉所含蛋白质使用的方法———“凯氏定氮法”虽然国际通行,却因以含氮量的测定值乘以一定系数,得出蛋白质含量,但有个弱点,即只要在食品、饲料中添加一些含氮量高的化学物质,就可在检测中造成蛋白质含量达标的假象。在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中,不法分子正是钻了这个空子,在奶品中添加了三聚氰胺这种含氮量高达66%的化学物质,造成了蛋白质虚高。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介绍,制定食品标准的一个原则是,一种化学物质无论是否有毒有害,只要允许添加到食品中,就必须有一个标准进行检测 只要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就不设立标准,也不进行日常检测。按照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三聚氰胺是一种非食品用化学物质,绝不允许添加在食品中,不但我国没有相关标准,在世界各国都没有这个标准。对此,陈君实进一步表示,如果有标准的话,就意味着企业和政府部门必须检测企业生产的食品中是否含有三聚氰胺,那么我们还有数万种不允许添加在食品中的化学物质,都要定一个标准,都要检测,这是不可能的,根本查不过来。   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刘艳琴也有同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有上亿种之多,对每种食品都进行有害物质‘彻查’是不现实的,这样的成本谁都负担不起。”   按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对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为,产品标准不再一一列出。企业生产加工过程中对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为和国家标准列明的允许使用物质之外的添加剂均不得使用。在我国食品标准体系和检测手段基本上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奶制品行业发生如此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并且20%的企业产品检出三聚氰胺,有关专家认为,这很可能是企业、或是奶农、或是奶站为降低成本,有意在原料或产品中添加三聚氰胺。   为堵住不法分子瞄准检验标准漏洞掺杂使假,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食品与农业所副研究员许建军博士透露,国家标准委正在组织制定检测方法国家标准,即食品中三聚氰胺测定方法。据了解,根据《食品卫生法》的规定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对营养物质的需要,我国对婴幼儿配方奶粉制定了《婴儿配方奶粉Ⅰ》、《婴儿配方奶粉Ⅱ、Ⅲ》和《婴幼儿配方奶粉及婴幼儿补充谷粉通用技术条件》3个强制性国家标准,详细规定了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原料、感官、理化指标、卫生指标等方面的要求。企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组织生产,是可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的。   记者从主持、参与起草食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国家标准的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了解到,为促使适用性更为广泛,目前专门针对三聚氰胺的3种检测方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都将纳入到新的标准中。   有关专家建议,为了杜绝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再度发生,有关部门在扩大并完善我国食品标准体系的同时,还应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落实源头监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使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储存贮藏、物流配送等都达到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 新西兰乳品陷“双氰胺门” 国产品牌奶源说不清
    中国是新西兰乳制品最大的出口市场 目前进口的新西兰乳制品占到了全进口婴幼儿食品的40%左右   事实上,中国市场上的新西兰奶源奶粉,并不仅仅只有可瑞康等新西兰奶粉品牌,光明旗下的培儿贝瑞奶粉等多个国产品牌也同样是“新西兰奶源”。   新西兰官方近日证实,恒天然集团乳制品检测出双氰胺(DCD)残留。尽管据称这些残留物不会影响食品安全或导致健康问题,但由于市面上多个“洋奶粉”品牌对奶源标注含糊不清,用“100%进口”的标注模糊奶粉“血统”,还是引发了消费者的担忧。专家指出,应尽快填补双氰胺的标准,让消费者放心。   乳业巨头陷入“双氰胺门”   新西兰第一产业部官员25日证实,在新西兰出产的小部分牛奶和奶粉中检测出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但这些残留物不会影响食品安全或导致健康问题。   针对新西兰部分奶粉中被检出双氰胺化学残留物的情况,国家质检总局已紧急与新西兰相关部门取得了联系,要求对方尽快提供详细信息,包括奶粉中检出双氰胺物质的含量,涉及的奶粉具体品牌、产地、批次等具体情况。   据了解,乳制品是新西兰的主要出口商品,其95%的乳制品用于出口,中国是新西兰乳制品最大的出口市场。目前中国市场上进口的新西兰大包奶(包括脱脂奶粉、全脂奶粉)占到了中国总进口量的80%,而新西兰乳制品占到了中国全进口婴幼儿食品的40%左右。   知名品牌奶源“说不清”   专家指出,目前乳制品中的双氰胺尚没有国际限量标准。而新西兰作为乳制品的出口大国,向中国出口奶粉的除了新西兰本土的乳制品品牌外,更多的则是以新西兰为奶源地的众多“洋奶粉”和国产品牌。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新西兰奶粉主要出口到海外作为奶粉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原料粉来源。由于新西兰奶粉主要作为原料奶,全球60%的奶制品企业和乳品供应商采用新西兰奶源的奶粉。   事实上,中国市场上的新西兰奶源奶粉,并不仅仅只有可瑞康等新西兰奶粉品牌,光明旗下的培儿贝瑞奶粉等多个国产品牌也同样是“新西兰奶源”。另一些“洋奶粉”则只对产品标称为“全进口”、“进口奶源”,对奶粉的具体“血统”更是多以含糊带过。比如,雅培0到12个月金装喜康宝婴儿配方奶粉,原料奶是“100%新西兰、美国、欧洲优质奶源”。   美赞臣客服人员表示,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婴幼儿奶粉产地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等多国,对哪些奶粉产于新西兰则含糊带过,表示“消费者个人无法区分”,“如果消费者由此感到担心也是个人的自我选择”。   “洋奶粉”安全关难过   恒天然集团并不是第一个栽在安全关的乳制品企业。近年来,包括美赞臣“金属门”、日产奶粉“缺碘门”在内的“洋奶粉”安全负面事件层出不穷。   国家质检总局从2011年7月到2012年8月公布的每月进境不合格食品名单上,先后有34个批次超过270吨不合格进口奶粉被销毁或退货,其中以婴幼儿奶粉居多。记者发现,包括德国产的“泓乐”、新西兰产的“可益多”、澳大利亚的“亨氏”在内的多个品牌产品均“黑榜有名”。
  • 食品安全专家分析打不败的三聚氰胺 称妥协出标准
    食品安全问题何以无解?   —— 专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君石院士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困扰中国的一个包袱。政府目前正集中精力对付此事,可惜阴影不散。7月,“三聚氰胺”死灰复燃,再现江湖,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的产品被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500余倍,举国哗然,说明食品安全工作异常艰巨,随时可能出现反复风险。在此前后,一些疑似食品安全与卫生事件接连发生,我们的食品供应环境愈发显得扑朔迷离。   困局难破,食品安全症结何在?中国面临的情况究竟有多么棘手?本刊记者就此问策于中国工程院陈君石院士。陈院士是一位权威的食品安全专家,他的主要工作是旨在帮助政府更好地提高监管效率。   打不败的三聚氰胺   《南风窗》:三聚氰胺超标奶粉屡次重出江湖。政府官员表态说“要一查到底,要坚决打击”,为什么又无法令行禁止?   陈君石:政府不可能知道2008年产生了多少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奶粉,怎么可能掌握所有这些信息?当时三聚氰胺主要问题是出现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上。国家质检总局的统计,我们差不多有200家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企业。美国有多少?只有4家。那普通奶粉企业有多少家?不知道。我相信政府也不掌握这个情况。不仅是政府不好发现问题,小企业本身就会出问题,这些小企业的素质就摆在那儿的。   国家质检总局有一个论点,就是说我们大型食品企业虽然少,但市场占有率非常高,这是事实。但几十万小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虽然低,出点问题就够了,用不着都出问题。我们必须看到,这些中小型企业尽管所占份额不多,他们生产的东西我是不吃的,你也是不吃的,要进北京的大超市也是进不来的,但是很多老百姓还在吃,很多地方都在吃。这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这绝不意味着政府不该监管,消费者要求政府加强监管是天然合理的,但你也得考虑切合不切合实际。只有生产者依法生产、依法养殖、依法种植,我们的问题就少了。   《南风窗》:大家的困惑,是2008年“三鹿事件”中当事人依法该抓的抓了,该枪毙的也枪毙了,怎么事情到现在还没完?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陈君石:食品安全问题不会随着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就不见了,它会和我们长期同时存在。我们有两亿多的农户,在分散地从事食用农产品的生产,食用的,或作为食品加工原料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大多是两亿多农户用分散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就我们对于农民的文化知识、素养和守法意识的了解,市场上买回来的蔬菜,要农药残留百分之百不超标,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现在检测样品的数量,不能说太少啊。在瘦肉精的兽药残留上,农业部早有规定,瘦肉精是不许用的,但你知道养猪有多么分散么?非常分散的,现在政府一声令下,所有养猪户都不用瘦肉精了?我绝不是为政府推卸责任。监督两亿多的农户,你要有多少监督员去监督啊。   另外一个背景,我们有50万左右的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10万元以下就盖个厂房,员工10个人以下,你说这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还不包括餐馆,他们的素质,你就拍拍脑袋想想,使用食品添加剂都不超标,糖精都合格,防腐剂使用都合格?这也是不现实的。   什么时候这两个背景得到根本性改变,我们的生产就比现在要安全得多了,也就是说三聚氰胺这种事情基本上就不会有了,也不可能没有被销毁。因为显然现在是没有被销毁啊。你想想,我这个乳品企业本来就不太大,好容易生产出来了那么几十或几百吨超标奶粉,我能舍得把它销毁么?我往农民家里头一放,过一段又卖给别的企业了。政府查得过来么?   《食品安全法》的出炉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绝不是一个法就能改变整个基本状况,实施这个法比不实施好,但是不能说问题就不再出现了。三聚氰胺问题没有了,出来一个四聚氰胺,这也没什么奇怪的。当然是不该有的,但现在是市场经济,这是能够杜绝的么?   食品安全是与非   《南风窗》:今年的海南“豇豆事件”,武汉市农业局最先曝光出来,三亚市农业部门对此“特别的不理解”,认为不应该这样做,据说按照通常做法,这种情况只限于内部通告,曝光出来“于国于民都无益”。两个部门掐出一个“潜规则”。您怎么看这个现象?要曝光还是不要曝光?   陈君石:这个豇豆事件,应该不是太奇怪的事情。我不认为是普遍存在潜规则。假如他们说的整个行业是这样的,那肯定是不对的。“豇豆”被查处有非法使用的农药残留,当然要曝光,但问题要讲清楚,‘我们已经处理了,并未对消费者造成危害’。另外,媒体老喜欢说“毒豇豆”,在我们医学上这个毒字是不能随便用的,毒的就是说吃了要中毒的。其实这个所谓的“毒豇豆”,吃了也不会中毒,因为含量没有那么高。你要光说这个豇豆不合格,不说“毒豇豆”,消费者的神经不会崩得那么紧。   《南风窗》:今年的“农夫山泉”事件,也有人指是潜规则作祟。三亚工商局也承认了错误,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君石:检验是不应该出错的,但你知道我们有多少检验机构啊?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我们是分段的监管,检验机构也分散在各个部门,而且现在检验机构是越来越多,工商局本来是没有实验室的,现在也要有了,因为管流通环节啊。这些实验室跟我们食品生产企业一样,他们的素质,有很棒的,有中不溜的,当然也有很差的。   海南的这次检验肯定是有问题的。假如这个事情没有什么背景的话,技术上发生点差错也是可以理解的。任何工作都会出错,当然它绝对不应该出错,而且是代表政府出的报告,是作为执法依据的。   《南风窗》:工商局作为一个政府职能部门,怎么可以出错呢?你是监管者啊,这样一来,叫大家怎么对你有信心?   陈君石:起码他有一点没有做到,就是复查。这个是有规定的。曝光以前,应该复查,这个环节是必须的,因为谁也不能保证第一次检测就是对的。这个事件,先不管他技术水平怎么样,就是工作程序就没有对头,这个责任是逃不了的。就是工商局的责任。(没了下文)当然了,应该有所交待,咱们都讲透明度。   《南风窗》:“五常香米”最近也是闹得人心惶惶,本来就没有那么多产量,厂家往普通米里掺香精,以次充好。   陈君石:假如真的是加了香精,那这是个弄虚作假的问题,不等于食品安全问题。香精是可以食用的。我不赞成把假冒伪劣的食品和不安全的食品划等号,我承认假冒伪劣食品中有一部分确实是不安全的食品,但绝大部分假冒伪劣食品不构成安全问题。假鸡蛋,吃了没问题。五常的香米,也是。   假冒伪劣不等于不安全食品,我这个观点到目前为止是失败的。没有一个政府官员愿意接受。他们认为打假是食品安全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事情,所以农业部去打假,卫生部去打,司长要去打假,部长也要去打假。   《南风窗》:就是说我们在用对付食品安全问题的精力和投入去对付假冒伪劣食品,杀鸡用了牛刀?   陈君石:假冒伪劣跟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和对待,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你划等号以后,一是无形中夸大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数量,本来没有这么多问题,你假的也算进来,问题就多了。第二,处理打假是谁的责任?处理食品安全又是谁的责任?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充其量工商部门应该介入,农业部、卫生部有他们的职能,应该集中力量去管好职能范围内的食品安全问题,我觉得卫生部去打假就是不务正业。   妥协出标准   《南风窗》:食品安全标准现在清理整合进展怎么样?   陈君石:我们有横向的标准,比如污染物的标准,添加剂的标准,农、兽药残留的标准等,纵向的有乳和乳制品的标准,肉和肉制品的标准等,多得不得了,不可能一天之内全部按《食品安全法》完成清理,出台新标准。   现在第一个乳和乳制品标准已出台了,第一套66个标准公布了。多么艰苦啊,从2008年末就开始了,国务院直接指令的,乳和乳制品的标准一定要先清理整顿。讨论了一年多,开了不知道几十次的会。我要说60次可能还少了,仅仅是专家会。还有不同层次的会,因为不是一家说了算,我们很复杂,是分段管理。   现在出一个标准就难得不得了。标准是一个妥协的产物,一定是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观点,到最后只能有一个标准,怎么不妥协呢?不妥协就出不来标准了。妥协就是折中,你让一步我也让一步。   《南风窗》:打架怕是难免的。   陈君石:讨论必然打架。今年年初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就打破了原来的食品卫生标准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全打乱了,这么一个多部门组成的审评委,下面分了十几个专门委员会,一类标准由一个分委员会来评审。这个机构已经成立,而且开始运作。除了乳和乳制品66个标准,今年年底以前还有几个要出台,大概都是横向的标准,就是适用于各类食品的,食品添加剂、农药、兽药残留、污染物等,横向标准打架可能性会少一些,影响面又大,就把它放在前面了。本来计划是在两年之内把所有标准都清理整顿完毕,但是很多专家认为太冒进了,做不到。   总而言之,我的意思是说这不是一个很快的事情。现在叫做食品安全标准,也就是与食品安全无关的质量指标应该不纳入,这件事情本身就不容易。我是管质量的,我愿意放弃么?这次媒体最为关注的乳和乳制品标准,生乳蛋白质含量从2.95%倒退到2.8%,这个指标跟安全性没多大关系。有什么必要制定生鲜奶的蛋白质标准?我作为企业,愿意收购什么样的就收购什么样的,让企业决定不好么?收购来2.8%的和3%的做出来的奶粉都一样,只是价格和成本不一样,从安全角度来讲没区别。可是,管生鲜奶的部门就坚持要设这个标准。最后就妥协了。   还有脂肪,干嘛要定乳的脂肪标准?现在很多人愿意吃脱脂奶了。但是这次我们的标准中就规定了。《食品安全法》明文规定的是安全标准,但跟安全无关的质量指标,原来是存在的,现在要把它拿掉,你说难不难?   《南风窗》:您参加会议,有提什么建议?   陈君石:我去听听,也讲了几句话,结果遭到某些专家的攻击。我就是说,这个蛋白质、脂肪标准不是安全指标。那可不得了,这些专家搞了多少年的乳制品,就说你可不要把我们这个乳制品行业给毁了。我有这么大能量么?这其实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只不过别人讲得比较含蓄。   监管部门思想不端正   《南风窗》:您怎么评价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状况?   陈君石:中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表现在监督员之多,监督频率之高,抽检样品之多,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我们现在看重终端产品抽查,这是最落后的监管模式。到这个时候了你来管他,没用了。食品安全监管,开始全世界都是做终端监管,后来发现不解决问题,还得从过程抓起,先进国家现在主要都是过程监督,监督企业的生产过程。   《南风窗》:过程监管在中国行不行得通?   陈君石:难度很大。我们有50多万中小企业啊,放到美国也没办法过程监督。那么多的企业,大的本来不太需要监督 小的,也监督不过来。这要一步一步来。首先要思想端正,现在监管部门思想上并不端正。你看QS这个标准,本来是“质量安全”,摇身一变,变成中文说是“生产许可”。生产许可就是一个过程许可,我许可你生产,是监督生产过程,不保证你产品合格。可是现在QS贴在了每一个产品的包装上,这不是一个笑话么?   本来应该放弃国家担保企业产品的质量。政府干嘛要保证你这个产品质量啊?但在终端产品包装上还贴上了,变成政府对你每个产品都负责任,政府都许可?但这是政府规定,必须贴上,不贴就不许卖。所以说这是矛盾。   历史上,QS和免检是一个性质,都是国家来担保。这本来是企业的责任,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食品安全法》写得非常清楚,政府干嘛去包?本来过程监督是响当当的事情,政府发个证书就完了,如果出了不合格的产品,我就狠狠地罚你。   生产许可证仅仅是第一步,然后要有生产的规范,监督员进厂检查,要看他遵不遵守规范,而不仅仅是抽样检查。但是,企业按不按规范,我怎么知道,我就看你的生产记录,我突然来了,你不可能重新编一个记录吧?国外就是这样的。所以这个过程监督比抽样检查要先进得多,更科学,也更省劳动力。   过程监督最大的阻碍,还是认识问题,我们已习惯于终端产品抽检为主,如果真的减少终端产品抽检,很多实验室就没有活干了。
  • 广州14奶企要重办“准生证” 须能自检三聚氰胺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质监总局的要求,本月31日前,广州辖内所有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要重新提出生产许可申请。质监等部门将根据最新颁布的审查细则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方可重获生产许可证。据悉,新的审查细则提高了乳业生产门槛,如要求奶企必须能保证对购入的生乳和原料乳粉批批进行三聚氰胺等项目自检。目前广州共有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14家。   要对购入的生乳批批检验   业内人士指出,乳制品企业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是对我国乳业市场进行一次重新摸底。质监部门表示,新颁布的《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0版)》及《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和《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对奶企从原料、生产、回收处理等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要求。其中,特别要求企业采购制度应保证对购入的生乳和原料乳粉批批进行三聚氰胺等项目检验,企业必须具备三聚氰胺检验项目检验设备及能力,不得委托检验,企业检验人员中有三聚氰胺独立检验能力的至少2人以上。   重新审核要求企业增加设备、配备专业人员,质检部门认为这对大企业没什么影响。如三聚氰胺自检,很多企业在2008年三鹿事件发生后就已采购自备仪器,大企业基本都已具备自检能力。但按新规进行审核后,部分小乳企没有自检能力,以往采用送检,现在除了要购买检测仪器之外,还要有检测人员培训、仪器维保等运作成本,估计会有部分小企业因达不到要求而退出生产领域,客观上加速行业洗牌。   明年3月起无证生产者将重罚   质监部门强调,广州市所有获得生产许可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必须于12月31日前向省市质监局重新提出生产许可申请。据悉,省质监局将于明年2月底前完成重新审核工作。其中,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责令停止生产销售、限期整改 整改不合格的,依法撤销或吊销其生产许可证 对撤销或吊销生产许可证的企业,通报当地政府,采取吊销营业执照、拆除设备设施等措施。市质监部门强调,从明年3月1日起,凡未重获生产许可的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依法停止生产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 继续生产的,将按无证生产给予重罚。   乳企回应   检验成本或增一倍 不会直接引发涨价   新快报讯 记者 邱春燕 报道 昨日,广东本土乳企香满楼、燕塘及风行乳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早在今年10月底,质监局就已经召集本地奶企开会,通知了这一最新规定,目前各乳企已在开展增加检验项目及设备升级等工作。“新的规定主要是要求奶企提高检验能力,和以前相比,检测水平和检验项目都高了很多,这对本土奶企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们在接到通知后,已立即着手准备改造了。”广州香满楼乳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还称,公司在11月中旬就已对设备、流程等进行改造,目前已完成50%,预计在明年2月底前完成改造、获得国家新的认证没有问题。不过该负责人也坦承,由于新的规定要求乳企自身具备较高的检测能力,这意味着企业在这几个月里必须购买较昂贵的检测设备,并配备更专业的技术人员,而广东本土乳企多数都是中小型规模,要达到要求就得花一笔不小的费用。“要达到新规定的标准,中等规模的乳企检验成本要比以往高一倍以上,小型乳企就更不用说了,要承受的成本压力要更大些。”   同时,该负责人强调,尽管奶企成本将因此增加,但这并不会直接引发牛奶等乳制品涨价。“就算检验成本没增加,乳品的原材料、人工成本等都在增,所以检验成本上升只是总成本当中一个因素,奶企若考虑涨价绝不会单单只是因为这个。”
  • 【视频】 带你深入了解GB 5749-2022水质标准新增检测项目——乙草胺
    2022年3月1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GB 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代替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自2023年4月1日起实施。与GB 5749-2006相比,新标准删除了13项指标,调整了8项指标的限值,同时,还新增了4项检测指标。今天,小编就新增检测项目之一:乙草胺来跟大家聊聊… … GB 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新增检测项目之乙草胺 乙草胺,又名禾耐斯,具有除草活性高、应用范围广、对农作物安全、产品质量稳定、价格低廉等优点,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农业除草剂。有研究标明,乙草胺在我国水体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高达66.9%[1])。乙草胺主要通过阻碍蛋白质合成而抑制细胞生长,对人体健康及环境安全存在着较大威胁。 参考新版GB/T 5750.9-202*征求意见稿,乙草胺的检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大致如下:实验原理:水样中乙草胺通过大体积固相萃取柱吸附萃取,用乙酸乙酯洗脱,洗脱液经脱水、浓缩定容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离测定。根据待测物的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定性,外标法定量。仪器设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固相萃取装置、氮吹仪、电子天平试剂及耗材:乙草胺标准品(CAS:34256-82-1)、C18固相萃取柱、针式过滤器、进样瓶样品前处理:样品采集及预处理:每升水样中加入约100mg抗坏血酸,以去除余氯,进行采样,如果水样较为浑浊,可使用0.45μm水系滤膜过滤水样,防止阻塞SPE小柱。SPE小柱活化与吸附:依次用二氯甲烷(5mL)、乙酸乙酯(5mL)、甲醇(10mL)及超纯水(10mL)活化C18固相萃取柱。然后,准确量取500ml水样,以约15 mL/min的流速过固相萃取柱。上样完毕后,用氮吹或真空抽吸固相萃取柱至干,以去除水分。SPE小柱洗脱:用乙酸乙酯(3mL)以3mL/min的流速洗脱上述固相萃取柱,收集洗脱液(可采用加压方式,尽可能的将洗脱液收集完全)。浓缩及测定:室温下,将洗脱液氮吹浓缩至1.0mL,转移至进样小瓶中,待测。更多相关解决方案:ØGCMS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乙草胺含量Ø全自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粮油中乙草胺残留ØGCMS法测定蔬菜水果中乙草胺残留ØGC-MS/MS法测定茶叶中乙草胺残留ØGC-MS/MS法一针测定大米乙草胺仪器信息网作为专业的科学仪器导购平台,不仅具有多维度在线选型功能(点击进入仪器导购专场),还可以从行业角度(点击进入行业应用)给您提供特定领域、特定检测对象的多种仪器及检测方案,是值得信赖的科学仪器专业导购网站。参考文献:[1] 我国重点城市水源及水厂出水中乙草胺的残留水平[J].于志勇,金芬,李红岩,安伟,杨敏.
  • 国际乳业联盟和国际标准组织开发三聚氰胺检测新标准
    近日,国际乳业联盟(IDF)和国际标准组织(ISO)已经开发了一种新的检测标准,用来检测液体奶、奶粉产品和婴儿配方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成分。   鉴于两年前在中国发生的影响了数千名儿童的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危机,这个新的标准主要用来阻止掺入了次级品的牛奶供应进入市场。新标准对样品、检测程序和样品的检测结果及表现给予建议,因此被称为“ LC-MS/MS的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的定量测定指南。”   消费者信任   国际乳业联盟主席Richard Doyle说:“这项等待已久的文件会有助于增强乳品产业的消费者信心。它会确保经检测的牛奶及其派生品、生产商、制造商以及管理机构都可以用它阻止接下来的危险发生。”近来这项新标准作为一篇技术性报告被发表了,期待这个文件最终成为一项完备的国际标准。   项目领导Steve Holroyd 和 Thierry Delatour 都是新西兰人,他们说,这项技术大体上对乳制品生产商和供应商、乳品和婴儿配方乳品制造商、管理检测机构、设备供应商和食品产业都是很有用的。   来自国际乳业联盟的发言称:“2008年的三聚氰胺案件使人们开始关注通过实行整合后的管理链原则检测牛奶的终端供应商掺假的系统检测方法。三聚氰胺案件表明要将强有力的程序和系统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根据新的检测标准,国际乳业联盟建立了一个专门管理供应商乳品真实性的项目。国际乳业联盟称:“来自其他地区的多种方法技术近来也会发挥作用。这些方法被整合优化后,为了管理供应者牛奶的真实性,也应该提供一个灵活的方法抵制系统掺假。”   牛奶掺假   这个项目会以指南的方式提供包括工具、程序和方法在内的检测牛奶掺假的方法论。指南会鉴定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方法一起使用的方法来抵制系统或大范围的供应商牛奶掺假,被称作“维持供应商牛奶真实性:评估、阻止和管理。”   按照组织的说法,“这个指南和技术标准的联合使用会再次巩固消费者对牛奶产业保证安全营养产品的信心。”明年初将会见到项目组公布的结论。
  • 标准滞后让监管很无奈
    市工商局商品监管检测中心邵继红在接听读者投诉耐心作答   3月10日讯 说起食品质量与安全,不能不提食品标准。然而,相关标准的滞后甚至缺失往往让监管在现实面前很无奈。   市工商局商品监管检测中心邵继红坦言,从事商品检测这么多年,最让她感到无奈和困惑的是标准滞后于食品行业的发展。她举了个例子,现在市民投诉较为集中的假鸡蛋、假土鸡蛋问题,到底什么是土鸡蛋?现在国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工商部门曾多次买样检测,并和省科学院合作检测假鸡蛋和真鸡蛋,但检测结果表明,靠现在的检测标准,真假鸡蛋基本上是无法分辨的,更不用说普通鸡蛋和土鸡蛋的分别了。再如闹得沸沸扬扬的三聚氰胺问题奶粉,直到问题暴露出来了,才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检测手段。   记者发现,相关标准的滞后和缺失,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在接听热线时,市质监局有关人士表示,家庭小作坊生产的产品目前属于无人监管区,建议出台相应的法规和标准,加大对这个领域的监管,因为小食品作坊在目前的市场份额很大,绝大多数豆制品、素菜、冷菜、蛋糕、小吃店以及早点,都是小作坊制作的。   此外,像苏丹红、瘦肉精、孔雀石绿、三聚氰胺等,都不是食品添加剂,这些成分,根本就不允许在食品中添加,在常规食品抽检标准中更不会有。越来越多的非食用物质被添加到食品中,这才是可怕的。国家也不可能针对每一项非食用物质出台一项食品标准。   据介绍,为了保障食品安全,目前市质监局投资建设国家级食品添加剂检测中心,形成覆盖华东地区、检测项目达1000多种的食品添加剂检测能力,不仅能够有效地承担起国家食品添加剂监测任务,而且能为我市食品质量安全研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产品检测和全市6000多家工业企业的标准化提供技术支持 并填补我省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上的多项技术空白,为我市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 新西兰奶制品检出双氰胺 中国尚无限量标准
    中广网北京1月28日消息(记者郭淼)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国新西兰的奶制品被检出含低量双氰胺的消息,让很多国人特别是家长担心不已,因为中国是新西兰的海外最大奶制品出口市场,而目前中国市场上有大约80%的进口牛奶来自新西兰。   就在国人对三聚氰胺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消退时,双氰胺连日来又搅扰着大家的神经。据报道,去年9月,新西兰乳制品公司恒天然在对牛奶进行抽检时发现,有部分牛奶和奶粉中含有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经调查发现,大约有500个新西兰农场使用了含有双氰胺的化肥用于促进草的生长,因而导致牛奶和奶粉中出现双氰胺残留。   日前,新西兰第一产业部官员也证实了这一情况,但表示,这些残留物不会影响食品安全或导致健康问题。   恒天然是新西兰最大的乳制品公司,而中国也是恒天然在全球最大的市场。这一次事件会让"洋奶粉"从此走下中国的神坛吗?记者在山东淄博部分大型超市和母婴用品店发现,新西兰进口奶粉和新西兰奶源的奶粉都在正常销售,并未受到影响。在另外一家母婴用品专卖店,各类进口奶粉摆满了货架。当记者询问新西兰奶粉是否下架时,对方却表示,目前不但没有下架计划,近两天的销量反而一直不错。   销售人员:新西兰奶粉现在卖得很好。新西兰的奶源是最好的,这些事都是奶粉厂家炒作。现在都是进口卖得好,比如新西兰、澳大利亚的。   尽管销售人员信心满满,但对于经受过三聚氰胺风波的中国妈妈们,奶粉质量这根神经已经绷得紧紧的。   消费者吴女士:我们孩子从小喝的就是科瑞康的奶粉,当时考虑到新西兰奶粉奶源好、质量好,这个牌子没换过。没想到新西兰的奶粉也有质量问题,现在考虑是不是换换产地或者换换牌子。虽然报道上说对人体没什么伤害,但心里还是不踏实,现在也是在等国内检测,这几天也不敢再给他喝了。   尽管这一次新西兰奶粉事件影响面较大,但目前国内的一些进口厂商并没有停止销售来自新西兰的奶粉,多个商家肯定地表示,产品没问题。   厂商:无论外边有有怎么样的信息,只要它们能进到中国来,就说明奶粉没有问题,因为咱们国家的商品局会检验的。   可能大家对三鹿奶粉事件中的三聚氰胺较为熟悉,实际上,双氰胺正是用来制造三聚氰胺的生产原料之一。科学界对它定义是,双氰胺常见于肥料或农药中,毒性非常低,只有在高剂量的情况下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   由于双氰胺对于保护土壤环境和促进牧草生长有着明显的作用,在新西兰奶牛养殖采用放养方式的情况下,如果出现草木干旱,奶农往往会使用一些含双氰胺的肥料增强草木的抗旱性。同时,双氰胺也可以对草木中的有害物质进行中和。因此,这就导致了残留的药品进入奶牛体内,进而造成奶品质量的污染。   乳制品是新西兰的主要出口商品,其95%的乳制品用于出口,而中国是新西兰乳制品最大的出口市场。目前中国市场上进口的新西兰奶粉占到了中国总进口量的80%,而新西兰乳制品又占到了中国全进口婴幼儿食品的40%左右。涉嫌此事的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在国内更是有多个合作伙伴,包括雅培、美赞臣、雅士利、惠氏等品牌。恒天然集团事后称,产品中双氰胺的残留不到安全限值的1%。   但是截至目前,上述奶粉品牌对这次的事件一直保持沉默,这不禁让一些将新西兰奶源视同安全的妈妈们感到有些焦虑。这些残留少量双氰胺的新西兰奶粉到底对健康有没有危害?此次事件又会对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分析认为,由于不是奶粉加工过程当中蓄意添加,而是牧草使用了氮肥增效剂双氰胺导致,因此应该不会对健康构成危害。   朱毅:这一次大家对双氰胺的反应有点过度了。婴儿奶粉残留标准是不超过每毫克每千克,但是一年才施肥两次,每次施量占化肥氮肥氮总量的3%,再经过牛的代谢,最后进入奶粉,这个量肯定和蓄意添加的量差距很大。这是我估计的,目前还没有披露准确的数值,就是说它的残留量是非常微量的。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认为,残留的双氰胺到底会不会影响健康还要看进一步的研究,但新西兰主动公开食品问题是行业自律的表现,也能确保其产品质量保持在高水平,这一点值得学习。   王丁棉:新西兰把检测结果公布,给消费者知情权,这本身不是坏事。但如果含量很高或者分析出来毒性很强,那就是另一个概念。不过目前对这种物品还处在风险评估阶段,把它定义为毒可能为时过早。新西兰奶业的行业自律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程度,而不是像国内有的企业,凡是出了食品安全事件就靠公关手段压住媒体等。   朱毅认为,这次的事件或将促进国家对双氰胺检测标准的出台,她建议可以采取双氰胺婴儿奶粉每公斤1毫克的限量值标准评估其安全风险。   朱毅: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对于可能会增加氮含量的物质,大家都觉得应该去检测,像章三氰胺一族的,单氰胺、双氰胺、三聚氰胺,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检测双氰胺,这次事件之后会促进其标准的制定,对它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限量标准。   朱毅同时提出,中国孩子家长过度依赖奶粉问题较为突出,这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并非益事。   朱毅:一岁以后的幼儿就没有必要喝那么多奶粉了,他们已经能够从饭菜中获得足够的营养来源,不必要过分依赖奶粉。现在也就只有中国人才吃那么多奶粉,尤其是二段成长奶粉、三段成长奶粉,5、6岁都不罢休,这种养育方式和思维模式需要改变。   据悉,国家质检总局已经紧急与新西兰相关部门取得了联系,要求对方尽快提供此次事件的详细信息,包括奶粉中检出双氰胺物质的含量,涉及的奶粉具体品牌、产地、批次等具体情况。广州、上海、天津等地的质检和海关部门正在约谈部分进口企业。   然而,普通消费者最迫切想要知道的还是这批受影响的奶制品到底有没有危害,在我国有没有销售等等。只有权威部门尽快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才能平息这场风波。
  • 食品中三聚氰胺含量国际新标准出台
    新华网日内瓦7月6日电 联合国负责食品安全标准的机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6日表示,该委员会已就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允许含量设立了新标准。新标准规定,每公斤婴儿配方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含量不能超过1毫克,而每公斤其他食品或动物饲料中的三聚氰胺含量不能超过2.5毫克。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专家安格莉卡特里斯谢尔在当日的媒体吹风会上强调,所谓的三聚氰胺含量标准指的是食品中三聚氰胺自然的或者不可避免的含量,而非人为添加的含量。任何为了商业利益而故意在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   世卫组织食品安全、人畜共患病和食源性疾病部门负责人约恩施伦特则表示,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制定以科学为依据且所有国家都能遵守的共同标准非常重要。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卫组织共同建立,是一个以保障消费者健康和确保食品贸易公平为宗旨的制定国际食品标准的机构。该委员会本周在日内瓦召开第33届例会,主要讨论婴儿配方奶粉和其他食品中的三聚氰胺含量标准、猪肉中的瘦肉精残留以及蔬菜沙拉和海产品的卫生问题。
  • 《化妆品中丙烯酰胺标准物质的研制》通过鉴定
    日前,由上海市计量院承担的国家质检总局科技项目《化妆品中丙烯酰胺标准物质的研制》顺利通过专家鉴定。   本项目主要针对占化妆品总量70-80%的霜膏、水剂类化妆品作为基体、以美国化妆品成分安全委员会(CIR)订定化妆品中可接受的丙烯酰胺残留上限(5µ g/g)作为参考依据,成功研制了特性量值均为5.0μg/g的带基体的化妆品标准物质,其均匀性、稳定性均达到国家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的要求。   本项目的水剂及膏霜两种基体中丙烯酰胺标准物质的成功研制,将为各检测实验室化妆品中丙烯酰胺检测提供可靠的量值溯源,有效促进我国化妆品行业的检测规范,且能够严格、准确、可靠地监控化妆品中丙烯酰胺含量,为化妆品行业的产品质量把好质量关,从而保障人民生活健康,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与广泛应用前景。
  • 生乳标准争论:低标牛奶不如白开水
    5月24日,广西全州,一奶牛饲养户牵着奶牛在街头现挤现卖牛奶。   乳业新国标反对者、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   喝低标准牛奶还不如喝白开水   6月15日,生乳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一年后,素有“中国奶业第一炮筒”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在业内会议上炮轰该标准为“全球最差,是全球乳业的耻辱”,并称“中国生乳标准被个别生产常温奶的大企业绑架”。   这场业内讨论,再一次引发公众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   中国乳品新国标是否真的过低?依据在哪里?修改前的标准是否真的难以达到?昨天,本报再次就此事对话王丁棉。   ■人物   王丁棉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曾任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   曾屡曝行业内幕,包括质疑企业往牛奶中添加香精、增稠剂,要求明确鲜奶标识等。   【很少的蛋白质,那么高的细菌,那还不如喝开水。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   京华时报:6月15日,你在奶业发展研讨会上炮轰乳业新国标。这是什么性质的会议?你为什么要说这番话?   王丁棉:当时是在福建福州召开“南方巴氏鲜奶发展论坛”,这是福建省奶业协会主办的,旨在讨论如何把巴氏奶的市场做得更好、更大,给消费者提供更高营养、更新鲜的牛奶。   我的发言内容涉及到了低标准奶源的问题,因为低标准的奶源是做不了巴氏奶的,做成了也有很大的不安全因素。这就把刚实施一年的乳业新标准带出来了。   京华时报:你说中国乳业新标准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理由是什么?   王丁棉:主要体现在“细菌总数”和“蛋白质含量”两项指标。2010年以前,我国生乳收购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不超过50万个,蛋白质含量最低每百克含2.95克。而2010年新修订的标准,将每毫升细菌限量总数提高到200万个,蛋白质最低含量下调至2.8克。   新标准中蛋白质含量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 而菌落总数放宽3倍后,是美国、欧盟(10万个)标准的20倍。这一标准堪称“世界最低,全球最差”。   京华时报:旧标准规定生乳中细菌总数分为每毫升低于50万、100万、200万和400万四个等级。新标准的200万相当于原来的三级,为什么您认为标准是降低了?   王丁棉:旧标准实施期间,南方乳制品企业对生乳细菌总数的要求基本都低于每毫升50万,广州的企业能达到10万以下。据我了解,北方的企业要求生乳细菌总数低于50万的应该在三分之一以上,高于200万接近400万的占少数。所以我说现在的标准和原来以及实际情况比,都降低了。   京华时报:新标准下的牛奶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损害吗?   王丁棉:标准高与低,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权益。先说蛋白质,不要看到它比原来标准只少了1.5%这么一点小数,但营养其实少了很多,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   再说细菌总数,200万个细菌里面,除了包含乳酸菌、酵母菌等,还有致病菌。细菌数越高,致病菌的分泌产物保留在牛奶里面的就越多,这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虽然细菌高一点不会立即生病或者死人,但当中可能存在着你看不到的潜在的、慢性自杀型的东西。很少的蛋白质,那么高的细菌,还不如喝白开水。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   京华时报:会议有哪些人参加,有人当场反驳吗?   王丁棉:很多人参加了那个会议,有当地政府官员、中国奶协领导、部分生产巴氏鲜奶的企业、教授、营养专家,还有近30家媒体。我发言时没有人回应,散会后也没有遇到反击和质疑。媒体随后就此采访其他专家时,有人提出了反驳,进而引发了这场争论。   【依据我掌握的信息和调查了解的情况,是某些大企业甚至个别协会在标准中捆绑了自己的利益】   京华时报:有人认为,修改前的标准很难达到。是这样吗?   王丁棉:不是很难的事。比如说提高蛋白质,不需要多难的技术,只要给奶牛提供充足的、优质的饲料,不出三到五天,蛋白质指标立即就会上去。细菌总数也一样。即使小规模的散养户,做得好的话,也跟大规模的奶牛场一样可以把细菌总数控制在50万以下。   很多人认为,现在是以散养为主的格局,而散养的卫生条件差,保障不了菌落总数达到高标准。但事实上,细菌群落与农民的养殖技术根本没关系,不是农民做不到,而是企业的设施跟不上。牛奶在刚离开牛的乳房的一瞬间,菌落总数其实非常低,最多也不过一两万个。菌落总数之后能达到200万个,主要是牛奶进入加工环节前的时间太长。另外,牛奶刚挤出来的1小时内没有迅速将其降到4摄氏度(没用低温抑制细菌繁殖)。再有就是装牛奶的桶、运牛奶的罐子消毒不彻底。这都不涉及什么高级的技术。   京华时报:既然之前的标准不难达到,为什么还要修改?   王丁棉:依据我掌握的信息和调查了解的情况,是某些大企业甚至个别协会在标准中捆绑了自己的利益。   有些消费者可能不太清楚,市场上销售的液态牛奶主要分为巴氏奶和常温奶两种。在牛奶加工过程中,135℃-152℃高温瞬间消毒杀菌制作的牛奶称为“常温奶”,保质期半年左右,可常温存放 75℃到85℃缓慢加热杀菌的称为“巴氏奶”,以酸奶为代表,需低温储藏,保质期多在一周左右。理论上来说,巴氏奶的营养比常温奶要高。因为杀菌温度过高时,菌类被杀死,营养成分也随之流失。   新国标将菌落总数提至每毫升200万个,用这样的牛奶做巴氏奶,不但风味、营养受到影响,还会引发一些不确定的食品安全因素,但这对于超高温加工的常温奶倒是影响不大。新国标过于偏向常温奶,大企业也希望降低标准,因为低标准的奶源不能做巴氏奶,就由做常温奶的大企业收购。这种市场竞争根本不用价格战来打你,从奶源就把你断了。这也导致巴氏奶在我国液态奶中所占的份额不到20%。在发达国家,常温奶被称为罐头牛奶,很少有人喝。   京华时报:除上述分析外,你还有别的依据证明大企业绑架了乳业标准吗?   王丁棉:标准讨论期间,我们一直反对降低标准,只是反对无效。地方奶协和专家提的20条意见,基本没有被采纳。你想想,制定乳业标准,行业内引发争议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出现一边倒的声音和结果,那就不正常了。很显然,有大企业在背后控制这个标准的出台。   京华时报:内蒙古奶业协会常务理事金海提出,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内在的原因在于,我们将牛奶检测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定得太高,农户因不能达标,才添加三聚氰胺来提高蛋白质含量。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王丁棉:我觉得他是不了解情况,冤枉奶农。三聚氰胺的使用,是因为部分收奶站和个别奶农人为造假,在牛奶里加了水使指标都降低了,这才去使用三聚氰胺,并不是农民本身养的奶牛产奶达不到标准。还有一个原因是抢奶源,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一部分人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去造假。   京华时报:该协会的秘书长提出,中国奶业发展现状由国情决定,执行更高标准将导致奶农倒奶,甚至杀牛。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   王丁棉:这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原来执行了25年的那个标准并不是很高,属于中间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差很远,并不过分。   以前的25年里,奶农从没有因为标准问题倒奶、杀牛。目前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三聚氰胺事件后,奶粉卖不出去,鲜奶收购价压低到了奶农无力支付饲养成本。当然,这里面还有行业整顿的因素,小规模企业被停产,周边奶农卖牛奶受影响,因此杀牛、倒奶,这和指标高没关系。我认为,降低乳业标准的结果才是奶贱伤农,低标准只能卖低价钱,没有办法让奶农用优质奶源赚到更多的钱,也没有办法提高奶农的养殖水平。   【我批评新国标,是对整个中国奶业负责任,是对“奶农因标准低拿不到好处、永远走不出困境”负责任】   京华时报:有人认为,乳业新国标的争论,其实是巴氏奶和常温奶之争,因为南方的巴氏奶企业打不过北方的常温奶企业。是这样吗?   王丁棉:两大阵营的斗争确实存在,巴氏奶处于弱势地位,常温奶则占上风,且步步紧逼、气势凌人。   你刚才说的质疑,我了解到蒙牛、伊利的高层也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南方的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巴氏奶,斗不过北方的常温奶,不服气。   京华时报:这次炮轰新国标,是给巴氏奶阵营代言么?   王丁棉:不是。但我赞同巴氏奶的阵营,因为他们的观点、利益与我的相符合。我做巴氏奶的研究有13年,写过四五十篇关于巴氏奶的论文。但我不在他们的阵营,不是他们的代言人,更不是某个企业的代言人,也没有从他们身上获得一分钱。   我批评新国标,是对整个中国奶业负责任,是对“奶农因标准低拿不到好处、永远走不出困境”负责任,也是对中国实现低碳环保负责任。同时,我也在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利益的取得权,本身我就是一个消费者。   京华时报:你觉得两大阵营之间的分歧,通过争论,有可能达成共识么?中国奶制品行业怎样才能形成一种消费者、奶农、奶制品企业共赢的局面?   王丁棉:达成共识会很难很难,除非蒙牛、伊利两个大企业主动放弃常温奶,但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把常温奶作为占有市场的主要手段,会轻易放弃么?不可能。除非由国家出面,用政策限制他们,用很高的税收来限制他们,并奖励巴氏奶企业发展。但目前来看,巴氏奶和常温奶,在中国会永远存在,会永远斗下去。   京华时报: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效地重建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   王丁棉:第一,乳业标准要恢复到原来 第二,消费者应将消费选择放在巴氏奶 第三,企业要真正遵守行业规则,包括奶农生产者、乳品加工者,不能突破道德底线。   ■关键词   生鲜牛乳收购标准演变   1986年颁布的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规定,生乳中细菌总数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每毫升低于50万个,二级每毫升低于100万个,三级每毫升低于200万个,四级每毫升低于400万个。生乳蛋白质含量每100克不低于2.95克。   2010年6月公布的新版《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中,将生乳中细菌总数规定为每毫升低于200万个。生乳蛋白质含量每100克不低于2.8克,比原来标准降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生乳蛋白质含量为每100克3.0克以上。菌落总数普遍为每毫升20万个以下,标准最高的为美国,每毫升10万个以下。   近日,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高工孟瑾透露,农业部正制订生乳分级标准。   乳业新国标支持者、内蒙古奶业协会常务理事金海:   让人人喝上牛奶比标准更重要   在乳业新国标的论战中,内蒙古奶业协会的观点与王丁棉针锋相对。   作为支持者,该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及常务理事金海随后均反驳称,现行乳业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大多数消费者将喝不到牛奶,甚至还会有七成奶牛散养户杀掉奶牛”。   这一说法公开后,有人认为体现了中国奶业的现实,也有人质疑称“这是以国情为借口掩盖行业利益”。   他们的观点有无依据?中国的奶牛饲养业有着怎样的现状?昨天,本报对话金海。   ■人物   金海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内蒙古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助理、生物中心主任。   2004年度国家引进的高层次留学归国人才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基金奶业专项首席专家。   【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奶农要破产,我国大多数消费者也就喝不到牛奶了】   京华时报:在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批评乳业新国标“全球最差”的那次会议上,你在场吗?   金海:那次会议没参加,我们秘书长参加了。但王丁棉的观点我非常清楚。事后媒体找我采访,我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京华时报:你为什么支持现行乳业标准?   金海:我认为检测标准一定要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奶业,作为一个产业发展才有十几年。十几年时间里,大部分中国人从无奶喝变得人人都能喝上奶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一头奶牛从培育到产奶,需要三年时间。培育一个奶牛品种,用现在最先进的手段去努力,也要20年,以前则是40年。   现在有人就盯着国外的标准,我就很奇怪。西方国家奶业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他们现在的标准是高,但怎么不去看看美国80年代、70年代的标准。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奶农要破产,我国大多数消费者也就喝不到牛奶了。   京华时报:之前的那个生乳标准真的很难达到吗?   金海:我国目前的奶牛养殖业,小规模散养户比例较高,超过70%。小规模散养不是标准化养殖,经常是自家种什么,就给奶牛吃什么,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受限于牧草质量、品种改良等因素,并不稳定。如果按照修改之前的蛋白质标准,绝大多数达不到。   我认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内在原因就在于我们牛奶检测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定得太高,导致农户为达标而千方百计提高蛋白质含量,由此导致了三聚氰胺等物品的添加。我国有13亿人要喝奶,也不可能都进口——就算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奶牛全都买回来,也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为防止国产奶中被添入各种物质,那就得降低标准。   京华时报: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认为,只要舍得给奶牛喂充足的饲料和优质牧草,不用三五天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就会提高。细菌总数也不难控制。   金海:我觉得王丁棉对国外了解的太多了,但对我们国家的奶农一点儿不懂,一点儿都不实事求是。给奶牛喂优质牧草能提高蛋白质,他说的没错,可我们哪有那么多耕地种植优质牧草?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   另外,提高蛋白质还需要改良我们的奶牛。我们奶牛的产奶量和美国相比差一半,这是品种的差异,这是不管拿多少钱都不能在一天一夜之间就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漫长的改良过程。   就细菌总数来说,我们有70%多的奶牛散养户,他们养牛往往就在房前屋后,卫生环境不那么好,牛奶采集后保存条件有限,不能做到全封闭下挤奶、挤完马上冷却,并用冷藏装置送到厂里马上加工。这是一个现实国情,需要通过一个过程来解决。   【我们应该把准确的知识提供给消费者,你说是喝添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好呢,还是喝标准稍微低一些、稀一些但是安全很多的牛奶好呢】   京华时报:降低了标准的牛奶,是否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损害?喝了之后对身体还有用吗?   金海:现在牛奶的蛋白质从原来的每百克含2.95克降到2.8克,标准稍低了一点,但总比没奶喝要强吧。事实上,我们需要的营养不是光靠牛奶获得的,我们每天还要吃很多种食物。   另外,200万的细菌总数也不全都是致病的病原菌,很多是乳酸菌、酵母菌等,对人体没什么害处。病原菌通过高温消毒后,也不会存在活菌,不会直接致病。只是病原菌的有些代谢物会对人体有点危害,但影响到什么程度,现在也没有具体的数据。细菌是什么?这是无处不在的东西,我们平时张口呼吸,嘴里也要进去很多细菌。细菌和人类是共存的,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可怕。还有,牛奶里最大的营养物质实际上是钙,这里的钙是最容易被人吸收的。所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我们目前喝的牛奶,只是蛋白质稍微低了一点、稍微稀了一点,这有那么重要吗?   京华时报:你认为降低乳业标准,对谁有好处?   金海:我觉得对消费者、对奶农都有好处。标准定得高了,奶农达不到,又不舍得把牛奶倒掉,就得想办法往里面添加东西,这直接损害消费者的健康。而标准低了,奶农能达到这个标准,起码能让消费者喝上没有添加剂的真正的牛奶。   京华时报:王丁棉提出,中国现有生乳标准的出台是大企业捆绑私利的结果,你怎么看他这个观点?   金海:我认为这种说法太不负责任。蒙牛、伊利等大企业肯定也希望有好的奶源,只是他们现在不愿意说这些话,不愿意参与这些事情。   现在我们说的细菌200万个和蛋白质2.95克,其实都是最低标准。企业生产的乳制品,很多标准都比这高,分为好几个等级。像蒙牛的特伦苏,蛋白质含量都达到每百克含3.3克。对企业来说,利润最大的其实是高端奶,而不是低端奶。   我认为,说大企业绑架了标准制定是不对的,真正导致标准降低的,是我们的奶牛品种不行,牧场赶不上,奶农的知识水平也不行。   京华时报:有人认为你和内蒙古奶协秘书长的发言,都是在为乳业巨头们“代言”。   金海:作为一个专家,我是从我的良心、使命感和责任感来说话。   蒙牛的牛根生,这个人我听说过,但没见过 伊利现在的老板我也不认识。我不赚企业一分钱,和这些企业任何关系都没有。   我不太理解,大家现在为什么这么关注奶业。我们的大米质量、小麦(2670,-15.00,-0.56%)质量,也达不到人家美国的标准,大家为什么就这么执着地非要谈谈生乳这一个标准呢。我真的不太理解。   京华时报: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近年来中国乳制品行业暴露出的问题太多了,导致公众对其产生了信任危机。   金海:这几年,中国奶业确实出了很多不该发生的问题,有些企业做的行为,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所以大家情绪上来了,就想这牛奶怎么老是出问题?   三聚氰胺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表面上看是不法分子为了获得利益,但根本上还是之前的乳业标准太高了。现在新标准定下来,降了一点点,我觉得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保证了我们的牛奶现在是安全的。   还有,我觉得消费者不是专家,对科学技术的知识水平不够。有时候专家一说,他们就跟着起哄。比如这次,他们弄不清楚专家到底说的是什么,一听那么多细菌就害怕了,想到自己花钱喝上这个奶,接着就要去医院,这是太极端的想法。   我们应该把准确的知识提供给消费者,你说是喝添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好呢,还是喝营养标准稍微低一些、稀一些但是安全很多的牛奶好呢?我认为,肯定是后者。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特殊国家,不能通过标准一下子把所有的奶牛散养户都消灭。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民族奶业要完蛋,有钱人可以喝国外的牛奶,普通老百姓则会喝不上牛奶】   京华时报:你认为,巴氏奶和常温奶这两大阵营之间的分歧,通过争论,有可能达成共识么?中国奶制品行业怎样才能形成一种消费者、奶农、企业共赢的局面?   金海:我觉得现在最核心的问题不应该是争论标准,炒作下去也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应该探讨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牛奶。   常温奶和巴氏奶相比,营养成分有差距,但我看也不是很大。常温奶瞬间高温消毒把细菌杀了,肯定有一部分营养物质损失,但实际上,高温对牛奶里面的钙没有大的影响。   将来,低温的巴氏奶肯定是个发展趋势,这是包括很多企业都认同的。但巴氏奶的保质期短,需要冷藏运输,成本较高。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否有能力消费巴氏奶,也是个问题。   我觉得应该让巴氏奶和常温奶并存,然后让消费者自己去选择,不能说只搞巴氏奶,也不能只搞常温奶,这样才能让人人都有牛奶喝。   京华时报:你认为,如何能有效地重建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   金海: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经过整顿,本来占行业80%的散养户在三四年间已经减少了10%。随着企业对奶制品质量的提高,散养户生产的标准比较低的奶源,因为收购价格低,慢慢地就被自然淘汰了。   目前,只有转成规模的散养户才能生存。随着规模化奶牛场的投入、标准化奶站的建立、牧场的扩大以及经营管理技术的提高,以5年为一个单位回头来看,我国的奶业会飞快地发展。   我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特殊国家,国外奶粉进来是给有钱人喝的,我们大部分人还得自己养活自己。但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不能通过标准一下子把所有的奶牛散养户都消灭,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民族奶业要完蛋,有钱人可以喝国外的牛奶,普通老百姓就会喝不上牛奶。   ■关键词   中国奶业发展史   在中国历史上,喝牛奶一度是小范围的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只能凭“奶票”领取限量供应的牛奶。1976年到1983年,牛奶供应日趋紧张,全国各大城市实行过限制制度,例如只对新生婴儿、癌症患者等照顾供应。   大约在1996年,中国乳业进入高速发展期。1998年,全国奶牛存栏为426万头,牛奶总产量为745.4万吨,年人均牛奶占有量只有5.3公斤。至2010年末,全国奶牛存栏约为1260万头,全年牛奶产量3570万吨,年人均牛奶占有量约为30公斤。
  • 美国发布三聚氰胺标准信息
    被境外卫生机构指检出三聚氰胺的食品名单越来越多,让购买了这些产品的市民十分为难。到底食物是否绝对不含有三聚氰胺才能安全食用呢?虽然各国对三聚氰胺检测标准不一,不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上周五发布的标准则表示,三聚氰胺含量2.5ppm以下(即2.5毫克/公斤)不会对公众健康产生危险。据了解,我国国家标准委也正针对三聚氰胺组织有关专家修订乳品相关标准。   中山大学毒理学教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杨杏芬介绍说,对三聚氰胺风险评估的结果是人体每天耐受摄入量(TDI)为0.63毫克/公斤体重,在这个量以下对人造成的危害是比较小的。   杨杏芬说,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多用于塑料和肥料生产,也可以用于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根据现在国家专项检测后公布的受污染乳制品三聚氰胺浓度,对成人发生损害的风险比较小,在进入人体后由于代谢比较不活跃,90%会从尿液里以原型排出。成人如果通过大量地饮水和吃蔬菜水果,很快就能排出三聚氰胺。   目前,国际上被普遍接受的是在上周五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表的有关报告。FDA指出,除婴儿食品,普通食物中含有三聚氰胺和其类似物质在2.5毫克/公斤(即2.5ppm)以下不会对公众健康产生危险,不过FDA强调婴儿食品中则不应该含有任何剂量的三聚氰胺。据悉,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普遍采用2.5毫克/公斤为最低检出值。而在中国香港,当地标准是奶类及供36个月以下婴幼儿和孕妇以及授乳女性食用食物,三聚氰胺的最高浓度不得多于1毫克/公斤,其他食物可容许的最高浓度为2.5毫克/公斤。   另外,世界卫生组织对乳品的三聚氰胺问题进行了研究回顾后作出结论:只有在婴儿奶粉中蓄意添加三聚氰胺才产生了健康风险。欧洲食品安全局日前也就巧克力等含乳食品含有三聚氰胺的问题进行了风险评估,他们作出的结论是,即使每日大量食用包括巧克力在内的这些食品,也不会造成健康危害。
  •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三聚氰胺-甲醛成型品卫生标准》将实施
    今年9月1日起,密胺餐具适用的我国强制性标准GB9690-2009《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三聚氰胺-甲醛成型品卫生标准》将正式实施,从而将取代20年前的标准GB9690-88《食品包装用三聚氰胺成型品卫生标准》。   据了解,与旧标准相比,新标准作了较大修改。首次规定所选材料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在推荐使用条件下不应释放对健康有害的物质,所用添加剂应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明确要求应标注产品材料 并加施“食品用”和“严禁在微波炉内加热使用”的警告标识,卫生理化指标较原标准更加严格,还增加了三聚氰胺单体迁移量的测定。   新标准体现了以《食品安全法》为制标准则,吸取“有毒仿瓷餐具(脲醛树脂)”、“毒奶粉事件”等经验教训,特别关注食品容器的材料、添加剂、标识、使用、有害物质等食品安全问题,标准涵盖的内容和要求与欧、美、日先进国家和地区及国际化组织的标准相接轨。新标准为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出口密胺餐具实施法定检验提供了法律依据。
  • 天津首个原料奶地方标准通过评审
    天津市首个原料奶地方标准——《优质原料奶、奶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近日通过专家审定,并由天津市质监局备案批准发布。该标准将成为天津市奶牛养殖小区的指导性技术标准,有助于提高天津市优质原料牛奶生产水平,保障乳制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   据了解,该标准对于可能引起三聚氰胺事件的奶牛饲料控制极为严格,不仅要求饲料中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应符合国家标准,而且要求养殖企业对饲料来源、品质、安全性应有记录且可以追溯,并逐批检测饲料营养成分,确保原料奶的质量安全。
  • 新的食品添加剂国际标准将出台
    20种食品添加剂和111种香料的新标准或修订标准将于7月在国际食品法典大会上审议,核准后即成为新的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   2009年3月16日-20日,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Codex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缩写为CCFA)第41届会议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共审议了20种食品添加剂的新标准或修订标准,以及111种香料的新标准。一旦7月得到国际食品法典大会的审核批准,即成为新的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   本次会议共有56个成员国、1个成员组织和25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中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陈君石院士连续第三次主持会议。   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国在2月28日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颁布了新的《食品安全法》。根据此法,卫生部将对中国现行食品安全相关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强制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并将继续在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   FAO的代表在本届会议上通报了去年两次特设工作组会议的最新科学建议,一个是食品加工用含氯消毒剂的使用利弊,一个是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危险性评估。   关于后者的通报显示,2008年12月初,FAO和WHO联合在加拿大召开了专家会议,除评估三聚氰胺的化学特性、分析方法、产生和暴露原因,还确定了三聚氰胺的日耐受量(TDI)为0.2mg/kg bw(毫克每公斤体重)。根据这一耐受量,许多国际机构确定的食品中三聚氰胺的现行限量(婴儿配方奶粉1ppm,其他奶粉2.5ppm,ppm为百万分之一)是安全的。“但这是针对食品包装渗透进食品中的三聚氰胺含量,而不是针对有目的人为添加。”WHO参会代表崔明慎女士说,中国去年发生的情况比较特殊。   关于三聚氰胺的报告还强调了动物饲料中发现三聚氰胺的问题,因为三聚氰胺可以由此转移到鸡蛋、牛奶、肉等人类食品中。此外,JECFA指出,天然存在于食品和精油中的六种香料对人体健康有潜在风险,包括芹菜醛(Apiole)、榄香素(elemicin)、八角茴香油(Estragole)、甲基丁香酚(methyl eugenol)、肉豆蔻油(Myristicin)和黄樟油精(Safrole)。   在上届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应针对铝化合物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意见,因为油条等食品中普遍含有铝化合物添加剂。这次会议上明确了日本将在2009年年底提供含铝化合物(硫酸铵铝、乳酸铝和硫酸铝)的生物利用度和两代生殖毒性研究。   对于另一种中国消耗比较大的食品——面粉添加剂的使用规定,这次会议上认为以往的二氧化氯2500mg/kg的限值过宽,其可接受的水平应为普通面粉0-40 mg/kg,特殊面粉为40 mg/kg -75 mg/kg。对于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这次会议认为原有的规定是合适的,其限值为普通面粉0-40 mg/kg,特殊面粉为40 mg/kg -75 mg/kg。   陈君石院士表示,CCFA所制定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标准,将作为各个国家制定本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参照,而且这一标准也将是国际贸易领域仲裁的标准,因此积极参与这一标准的制定,对于中国的食品安全与国际接轨有积极意义。   而参加会议的中国专家表示,制定严格的标准是前提,但重在执行,实现发达国家的食品大规模统一生产和监管,摆脱现有的分散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才是保证中国食品安全的长久之计。 附:CCFA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缩写为CAC)的十个综合委员会之一,具体负责规定食品添加剂的最大使用量、功能分类、规格和纯度、食品添加剂分析方法,以及向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提出优先评价名单等相关内容。CCFA会议每年一届,明年3月将在北京召开第42届会议。
  • 解析我国牛奶新标准 基本解决以往不科学性
    这次通过科技检验、制定全面的新标准后,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遏制‘钻空子’的不法分子,同时也使得监管部门可以有法可依,让老百姓喝上‘放心奶’。   日前,经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国家卫生部在其网站上公布了《生乳》(GB19301-2010)等66项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包括乳品产品标准15项、生产规范2项、检验方法标准49项。   《北京科技报》:据说此次标准相比以往减少了不少条款?   王丁棉:2008年,我曾对生乳、乳制品安全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做过统计,条款多达280余项。除了卫生部、农业部和工商等部门都有相关标准,所以,在出台的文件里就出现了重复、甚至矛盾的地方。此次出台的国家标准均由卫生部单独发布,结束了之前多头制定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局面。   南庆贤:卫生部的负责人表示,通过这次的清理和完善,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基本解决了现行乳品标准中矛盾、重复、交叉和指标设置不科学等问题,提高了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科学性,形成了统一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   任何国家对于乳品标准的制定都非常的重视,一般时隔5年左右就要进行一次修订。随着科技进步、新问题的出现,标准需要随时进行调整、充实或者修改。同时,国家层面的标准是所有相关企业或部门对于乳品质量检查的依据,是作为法令法规必须执行的。当然,我还要强调,法规的制定还要考虑到各国自身的国情。   《北京科技报》:制定标准的要求是不是越严格越好?   南庆贤:是的,比如说任何食品的微生物含量越低就越安全,乳制品标准制定也要考虑这个因素。我国对于生鲜乳之前的微生物含量标准定为每毫升50万,只要低于这个数字,就算是合格了。   但各国、各地对于奶牛场的管理、卫生状况的要求都不同,对微生物含量的标准就会有区别。比如在欧美发达国家,他们对于生鲜乳的微生物含量标准要求在10到20万以下,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标准的话,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奶牛场一般都能符合这个标准,但很多小城市的生鲜乳就可能不合规范。   因为我国生鲜牛奶的生产,有60%的产量还在奶农手中,而企业规模化的生乳生产比例还不到一半。比如个体户奶农在奶牛的饲养条件、卫生条件上都非常有限,所以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将微生物含量标准定位在50万以下,这样大多数奶农的生鲜乳就都能卖出去,同时,这个标准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和威胁,这也是经过了科学验证的。   所以我们的标准,既要向国际标准靠拢,也要考虑我国现阶段整体的科技水平和生产经营状态,毕竟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   《北京科技报》:新标准相比过去的旧标准有什么进步?   南庆贤:标准制定的过程是非常严格和复杂的。比如我们要征求众多企业、中央各部委及科研院所的意见。比如大型现代化企业,是未来乳制品生产的发展方向,去征求意见时,这些企业希望标准越严格越好,因为这样会提高他们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但会打压中小企业。   比如生鲜乳中对所含的杂质度有一定的标准,大型企业大多进口国外的先进设备,他们进行净乳(净化奶)的能力很强,而中小企业就相对较差。仅仅听取企业的意见会很片面,所以我们还要听取中央各部门的要求,他们会从国家宏观层面提出意见。同时,科研院所的建议也不可忽视,我们要保证此次制定的这66项标准一定是公正的、符合市场、保证人体健康的标准。   王丁棉:新标准去掉了以前一些操作性不强的规定。比如在旧标准中,曾规定,“在生鲜乳当中不得查出致病菌”。从表面上看,这条规定是为消费者着想。事实上,要想检测出致病菌,就必须在生鲜乳加工之前进行。但检测致病菌通常需要好几天的时间,这样一来,取样的生鲜乳就可能早已腐败。由于其操作性不强,所以在这次新标准制定过程中被去除了。   再比如三聚氰胺,它本来就不是食品原料,更不是食品添加剂,以往的乳品标准中根本没有提到可以将三聚氰胺添加到乳品中,这是许多媒体的误读。由于三聚氰胺可能从环境、食品包装材料等途径进入到食品中,但含量很低。国家之前也出台了相关检测办法,公布了三聚氰胺在乳品中的临时管理限量值,但这不是乳品标准的内容。所以不能说新标准取消了对三聚氰胺的限量管理规定,而是因为已有相关的现行规定了,在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没有必要重复设置。   《北京科技报》:发达国家在制定标准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南庆贤:国外的经验最值得借鉴的就是在源头控制。因为靠后期的检查、化验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毕竟后续检查、化验所花费的人力、物力成本太大。这次通过科技检验、制定全面的新标准后,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不法分子的“钻空子”行为,同时也使监管部门有法可依,真正让老百姓喝上“放心奶”。   王丁棉:在欧美发达国家中,他们对于生鲜乳的生产和乳制品加工标准,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比如美国制定的相关标准,相当于一本指导教程,甚至将饲养员应该戴什么样的帽子、穿哪种无菌衣服,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牛的生存环境不受到污染 牛生病之后,根据其具体的反应和症状,该打什么样的针以及产奶和加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详尽的介绍,以至于乳品生产商完全可以将这种规定当作养殖奶牛的教程来做,操作性非常强。
  • 莱克多巴胺和克伦特罗标准品促销
    CDCT-C16805000 莱克多巴胺(盐酸盐)(标准品) Ractopamine hydrochloride 纯品型,有证书,0.1g 价格:846.00 促销价:677.80 CDDM-R071402-1MG 氘代莱克多巴胺(d6) Ractopamine-d6 Hydrochloride 1mg 价格:2660.00 促销价:2128.00 CDCT-C11668550 盐酸克伦特罗 标准品 Clenbuterol hydrochloride 纯品型,有证书,0.1g 价格:1512.00 促销价:1209.60 CDCT-XA11668561AC 克伦特罗-D9 标准品 (± )-Clenbuterol D9 (trimethyl D9) 100 ng/ul于丙酮,1ml 价格:2664.00 促销价:2131.20 CDEO-BA008-25MG 盐酸克伦特罗-D9 标准品 clenbuterol-D9 Hydrochloride 25mg 价格:7297.50 促销价:6568.00 促销时间:2011年4月25日 至2011年5月8日 了解更多产品请进入安谱公司网站 http://www.anpel.com.cn/
  • 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不再设三聚氰胺相关规定
    中新网4月22日电 据卫生部网站消息,卫生部日前公布《生乳》(GB19301-2010)等66项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中不再设置三聚氰胺相关规定。   2008年10月7日,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卫生部2008年第25号公告),公布三聚氰胺在乳与乳制品中的临时管理限量值。《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对发现的添加或者可能添加到食品中的非食品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名录及检测方法予以公布。   2008年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专项整治行动,向社会公布了四批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黑名单”,其中在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第一批)中包括三聚氰胺及其检测方法。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中不再设置三聚氰胺相关规定。
  • 岛津推出牛奶中青霉素分解剂—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和部分乳制品企业无抗奶目标的提出,抗生素残留问题成为影响乳制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青霉素作为&beta ‐内酰胺类药物是治疗牛乳腺炎的首选药物,是牛奶中最常见的残留抗生素。由于国内多数乳品企业对抗生素残留超标的牛乳采取降价收购的原则,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不法奶站为了谋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人为的使用解抗剂去降解牛乳中残留的抗生素,生产人造&ldquo 无抗奶&rdquo 。目前市售解抗剂的主要成分是&beta ‐内酰胺酶,它是由革兰氏阳性细菌产生和分泌的,可选择性分解牛奶中残留的&beta ‐内酰胺类抗生素。&beta ‐内酰胺酶为我国不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该酶的使用掩盖了牛奶中实际含有的抗生素。&beta ‐内酰胺酶能够使青霉素内酰胺结构破坏而失去活性,导致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类药物耐药性增高,从而大大降低了人们抵抗传染病的能力,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为此,长期关注中国&ldquo 食品安全&rdquo 的岛津公司发挥技术优势,推出了基于岛津超快速液相UFLCXR的&beta ‐内酰胺酶的检测方法。 本方法通过检测牛奶中的青霉噻唑酸钾,间接检测牛奶中是否添加了&beta ‐内酰胺酶,供相关检测人员参考。在本方法中,使用岛津超快速液相UFLCXR,配合岛津shim pack XR‐ODS II 75 mm L.× 3.0 mm I.D.,2.2 &mu m 快速分析色谱柱,测定了市售牛奶中青霉噻唑酸钾的含量,标准曲线线性良好,重现性良好,1#样品中青霉噻唑酸钾为31.2&mu g/mL , 2# 样品中青霉噻唑酸钾为5.4&mu g/mL,说明牛奶中添加过&beta ‐内酰胺酶。 有关本方法的详细内容请参见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277/down_171132.htm。 关于岛津 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2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科晓根据国家质检新标准推三聚氰胺检测配置
    科晓公司根据10月7号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2388-2008 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与最新15日发布国标GB/T22400-2008原料乳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液相方法中的仪器和试剂配置,对此前推荐的配置进行优化与筛选,推出符合最新质检要求的三套检测配置 利用固相萃取原理检测三聚氰胺成分(经济型与实用型) (严格符合国标GB/T22388-2008标准) 牛奶三聚氰胺检测经济型配置 1台 高压恒流泵 LC-100P 1台 紫外分析器 LC-UV100 1套 色谱工作站 WS100 内置带反控 1只 手动进样阀 7725i /VICI 1支 液相色谱柱 Vensil ASB-C8 4.6*250/5 1支 液相微量注射器 25ul (国产) 1台 柱温箱AT330/DT-203A 1包 萃取小柱 PCX 60mg/3ml 50支/包 1瓶 三聚氰胺标准品 100mg 99.5% 1套 圆形固相萃取装置 HSE-12D (12孔) 1台 袖珍无油真空泵 HPD-25(25/min) 1台 氮吹仪 MTN-2800D-12(干式加热) 1台 电子天平 FA2204B(220g/0.1mg) 1台 混合器 XW80A 1套 台式离心机套(含转子) 12000转/分 50ml孔 1台 超声波清洗器 KQ-2200(3L) 1台 溶剂过滤器 M-50/DL-01(1000ml) 1盒 有机系针式样品过滤器 &Phi 13mm*0.2um(100只/包) 1盒 有机系微孔滤膜(偏氮膜) &Phi 50mm*0.45um(100片/盒) 参考售价:113600.00/套 配置点评:经济型检测首选,采用优秀的伍丰仪器设备,实惠迅捷。 优惠价面议 牛奶检测三聚氰胺实用型配置 1台 高压恒流泵 EX1600HP双柱头并联泵 1台 紫外检测器D2 EX1600UV 氘灯 1套 色谱管理系统 EX1600WSE 1只 手动进样阀 7725i/VICI 1支 液相色谱柱 Vensil ASB-C8 4.6*250/5 1支 液相微量注射器 25ul (国产) 1台 柱温箱AT330 /DT-203A 1包 萃取小柱 PCX 60mg/3ml 50支/包 1瓶 三聚氰胺标准品 100mg 99.5% 1套 圆形固相萃取装置 HSE-12D(12孔) 1台 袖珍无油真空泵 HPD-25(25/min) 1台 氮吹仪 MTN-2800D-12(干式加热) 1台 电子天平 FA2204B(220g/0.1mg) 1台 混合器 XW80A 1套 台式离心机(含转子) 12000转 50ml 孔 1台 超声波清洗器 KQ-2200(3L) 1台 溶剂过滤器 M-50/DL-01(1000ml) 1包 有机系针式样品过滤器 &Phi 13mm*0.2um(100只/包) 1盒 有机系微孔滤膜(偏氮膜) &Phi 50mm*0.45um(100片/盒) 参考售价:133380.00/套 配置点评:采用由伍丰生产的EX1600保证检测的准确定位。 利用强阳离子交换柱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原理检测三聚氰胺成分(豪华型) (根据15号最新国家标准GB/T22400-2008) 牛奶检测三聚氰胺豪华型配置 1套 液相色谱仪 Agilent 1120/4287AA(单泵+柱温箱+自动进样器+中文软件) 1支 液相色谱柱 Zorbax 300SCX 250*4.6/5um 1瓶 三聚氰胺标准品 100mg 99.5% 1台 超声波清洗器 KQ-2200(3L) 1台 溶剂过滤器 M-50/DL-01(1000ml) 1包 有机系针式样品过滤器 &Phi 13mm*0.2um(100只/包) 1盒 有机系微孔滤膜(偏氮膜) &Phi 50mm*0.45um(100片/盒) 1台 电子天平FA2204B(220g/0.1mg) 参考售价:282110.00/套 配置点评:采用安捷伦1120系列仪器设备,稳定性与专业性检测的完美结合 备注: 经济或实用型另购 1瓶 辛(庚)磺酸钠25g 4瓶 高纯甲醇(4升) 1瓶 高纯乙腈(4升) 1瓶 柠檬酸(AR) 4瓶 三氯乙酸(AR) 4瓶 氨水(含量25%-28%) 4瓶 正己烷液(AR) 4*10支 容量瓶(1ml,10ml,100ml,1000ml) 2*10支 具塞塑料离心管(10ml,50ml) 1盒 定性滤纸 1瓶 高纯氮气钢瓶(99.999%) 1只 YQD-7氮气减压阀 1只 减压阀接头 若干米 PVC管&Phi 3*0.5 1只 研钵 若干支 M8*1/3.2孔螺帽及连接密封圈 豪华版另购 (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或以上规格) 乙腈:色谱纯 磷酸 磷酸二氢钾 三聚氰胺标准贮备液 标准工作溶液(自配) 科晓将一直为顾客提供最完善的服务和最新的科技产品 详细配置报价信息请看公司网站www.kexiao.com促销产品栏 如有疑问请拨打公司热线0571-56803999 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 鲜奶检出β-内酰胺酶 长期进服易产生超级细菌
    继三聚氰胺之后,老百姓又要从牛奶行业里学习到一个全新的名词了--β-内酰胺酶。   日前,有网友在宁波的论坛里贴出一份"2012年宁波奶制品抽检不合格清单",此份清单实为"宁波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2012年宁波市乳制品评价性抽检结果的通报》。其中,有宁波牛奶、新希望、光明和涌优这4个牛奶品牌的标本检出大肠菌群超标或β-内酰胺酶。   那么β-内酰胺酶到底是什么东西?含有β-内酰胺酶的牛奶有什么危害?市民平时又如何做到健康饮用牛奶?   鲜奶检出β-内酰胺酶   去年,宁波市食安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委托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对宁波市2012年下半年市场上销售的乳制品进行了评价性抽检。在《关于2012年宁波市乳制品评价性抽检结果的通报》中指出,全年共抽检鲜奶(巴氏杀菌乳)、酸奶、纯奶(超高温灭菌奶)、婴幼儿配方奶粉4个品种乳制品608批次,不合格63批次,合格率89.64%.4个品种中,酸奶、婴幼儿配方奶粉、纯奶的合格率均为100%.乳制品中的不合格样品均是鲜奶 共抽检鲜奶201批次,63批次不合格,合格率为68.66%.   《通报》中指出,鲜奶合格率较低,原因是部分样品检出大肠菌群超标和β-内酰胺酶阳性。63批次不合格鲜奶中,大肠菌群超标41批次、β-内酰胺酶阳性40批次。大肠菌群超标会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危害人体健康安全。而β-内酰胺酶被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是不能在牛奶中添加的。   检测部门分析,造成鲜奶大肠菌群超标的可能原因包括:生乳在采集、贮存或运输过程中被污染 生产加工过程中消毒杀菌不严 运输、贮存、销售鲜奶过程中冷链断裂导致微生物繁殖。常温下乳制品很容易导致微生物生长,家庭订奶户取奶不及时造成冷链断裂是鲜奶大肠菌群超标的主要原因。   企业质疑检测过程   昨天,宁波牛奶集团在微博上发出声明,当时的抽查是在酷暑时对宁波市整个乳制品市场进行的,在抽检过程中,有可能脱离了2-6℃的保存温度条件而影响了产品的质量。这并不能代表公司2012年全年产品的整体质量。2012年,质监部门共对公司进行鲜奶出厂检验335批次,合格率100%.   针对此次抽检的β-内酰胺酶为阳性,宁波牛奶集团回应称一定为内源性,属于奶牛本身产奶过程带入的,"我们绝对不会添加β-内酰胺酶".   声明中分析,导致鲜奶β-内酰胺酶阳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内源性的即由奶牛体内的耐药菌株产生的 二是为降解牛乳中残留的抗生素而外源性加入的。对内源性β-内酰胺酶的监测方法和判定标准从2009年至今尚无国家标准,也无科学的检验鉴定方法,因此该指标只能作为参考指标,不能直接作为牛奶质量判定标准。而公司的奶源是100%自控化的,无任何中间贩卖环节,自己不会进行添加,那么只可能是内源性的。   杭州新希望双峰乳业有限公司赵总昨天告诉记者,目前还未收到宁波有关部门的通知,但对检测的过程和结果存在疑义。他表示,针对大肠菌群超标的结果,在检测报告的分析中就指出有可能是运输、销售等过程中冷链断裂的原因。以往的现场抽查都是要用冰块保证牛奶的温度,再送到抽检中心进行检测。"最重要的冷链不能断。"赵总说,2012年,公司对大肠菌群的检测上万多次,都是符合标准的。β-内酰胺酶则是奶牛自己产生的,而且去年,公司对β-内酰胺酶也自检过上千次,都未呈现阳性。赵总表示,由于目前未收到任何通知,公司还是正常进行乳制品的生产。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区帅经理则表示,对有关部门的抽检从头到尾不清楚,目前总部准备对此事进行核实。   β-内酰胺酶可分解抗生素   在这次检测报告中,大肠菌群超标可以用冷链断裂来解释,而β-内酰胺酶从何而来却没有定论。   浙江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李永泉告诉记者,β-内酰胺酶是一种细菌所特有的分解抗生素的酶,这种酶能分解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比如青霉素、头孢等都属于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在牛乳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抗生素,用于治疗牛乳腺炎和其他细菌感染性疾病。因此,牛奶中检测出β-内酰胺酶有可能是奶牛体内自身产生的,也有可能是牛奶在加工过程中感染了一些细菌所产生的。   另一种可能就是在加工过程中,人为加入β-内酰胺酶,因为它能分解牛奶中残留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抗生素打掩护。《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鲜乳中抗生素残留检验》标准中,对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都设定了标准。李永泉说,β-内酰胺酶可以从细菌中进行提炼,这一技术并不复杂。记者在某电子商务网站上看到,有企业在销售β-内酰胺酶,价格在158元到500元不等。   杭州市畜牧兽医局的有关负责人则表示,在对乳制品进行检测时,并未对β-内酰胺酶进行检测,而是会对部分抗生素进行检测。该负责人表示,一些企业为了增加牛奶中蛋白的含量就添加三聚氰胺,当然也有为了减少抗生素而添加β-内酰胺酶的可能。   β-内酰胺酶存在一定危害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医药前沿》2012年第17期上有一篇《细菌的耐药性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论文。论文作者于源认为:"自1929年发现青霉素,1940年将其研制成功并用于临床至今,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为治疗人类感染性疾病起了重要作用。目前,用于临床的各类抗生素近200种,其中仅β-内酰胺类抗生素就达130多种。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应用,细菌的耐药性随之产生,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很多,如产生各种各样的酶,水解、钝化相应抗生素 细胞壁通透性下降或排泄力提高 抗生素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等等。但是β-内酰胺酶仍是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昨天记者还就此采访了浙江大学药理毒理与生化药学研究所所长楼宜嘉,她告诉记者:"微量的β-内酰胺酶对人体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β-内酰胺酶的本质是一种蛋白,摄入体内之后,会被分解,不会长期存在体内。"   李永泉则认为,在偶然的情况下,还是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假设,病人在服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再喝下含有β-内酰胺酶的牛奶,那么抗生素的作用就会减弱,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时间久了,临床上将无药可用,即产生所谓的超级细菌。
  • 偶氮甲酰胺(增筋剂)尚无检测标准无法处罚
    中国人在自己的餐桌上又一次普及了化学知识,我们从奶粉里知道了三聚氰胺,从红心鸭蛋时知道了苏丹红,从地沟油中知道了黄曲霉素,从白酒中知道了塑化剂,现在我们又从面粉中知道了偶氮甲酰胺,俗称增筋剂。   自从一个多月前,星巴克、赛百味等国际餐饮连锁品牌被曝食物含有偶氮甲酰胺后,中粮、古船、中裕等多款知名品牌面粉被曝含有面粉增筋剂&ldquo 偶氮甲酰胺&rdquo ,而这种增筋剂被认为有潜在的致癌风险,在欧盟、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日本,偶氮甲酰胺和三聚氰胺、苏丹红一样都被列为非法添加物。   对此,中粮方面表示:偶氮甲酰胺作为面粉处理剂,允许作为食品添加剂在中国使用,我司下属面粉加工企业在&ldquo 香雪&rdquo 面包粉产品中使用该食品添加剂,添加量均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添加过程严格控制,无超量添加情况。   &ldquo 中国允许限量使用却没有检测标准,也没列入检测项目,因此很多小企业都在过量使用偶氮甲酰胺,还不标注。&rdquo 著名食品安全专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偶氮甲酰胺究竟是什么物质?它究竟对人体有没有危害?为何在美国和中国可以合法使用,在欧洲却被认为是非法添加剂?   隐秘增筋剂有致癌风险   &ldquo 偶氮甲酰胺真的安全吗?我以后还敢买面包吗?&rdquo 在时代周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多名消费者反复询问。   据了解,偶氮甲酰胺是一种黄色至橘红色结晶性粉末,也被称为AC发泡剂,具有漂白和氧化双重作用,是一种速效面粉增筋剂,也适用于塑料发泡。   而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小麦粉常见的添加剂有三大类:增白剂、品质改良剂和营养强化剂,当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偶氮甲酰胺也是其中的一种。   偶氮甲酰胺能使面粉筋度增加,提高面团气体保留量,增加烘焙制品弹性和韧性,改善面团的可操作性和调理性,因此成为面粉添加剂界的新宠。目前比较普遍使用的增筋剂有两种,一种是偶氮甲酰胺,反应速度属于快速的增筋剂 另一种是维生素C型增筋剂,反应速度属于中速。   尽管在中国被广泛使用,但是关于偶氮甲酰胺安全性问题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过。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于1966年对偶氮二甲酰胺作出了评估,结论就是&ldquo 很安全&rdquo ,并给出安全剂量为0-45毫克/千克。   中国也参照了这一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mdash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偶氮甲酰胺属于面粉处理剂,只允许使用小麦粉中添加,最大使用量是0.045克/千克,但没有规定偶氮甲酰胺的检测方法。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半个多世纪之前的标准已经显得落后。近年来,学界认为,偶氮甲酰胺存在致癌嫌疑:偶氮甲酰胺水解后产生氨基脲,而实验证实氨基脲有潜在的动物致癌性。   由于氨基脲的潜在致癌性,能够产生氨基脲代谢物的兽药呋喃西林已经被欧盟禁止使用,同样能够产生氨基脲的面粉处理剂偶氮甲酰胺也被欧盟禁用多年。2005年,欧洲食品安全委员会调查发现,氨基脲很可能从广口瓶盖的塑料垫圈儿中迁移到食品当中,于是又禁止在食品包装中使用偶氮甲酰胺。   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原高级工程师谢华民曾对媒体表示,&ldquo 即使是儿童使用的塑料地垫里,法国等国也不允许生产商添加这一成分。而我们却可以随意添加到每天食用的主食里。&rdquo   在台湾并没有对偶氮甲酰胺有相应的禁令,但出于安全考虑,台湾食品行业普遍选择了用中速、但相对更可靠的维生素C型增筋剂。   成本低廉成泛滥内因   事实上,面粉中使用的偶氮甲酰胺并不是&ldquo 刚需&rdquo ,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口感方面的需求,添加其可以提高面粉的筋度,在制作中可以降低断损率,卖相好,吃起来口感好。   面粉按照筋度来分有三种,即高筋粉、低筋粉和中筋粉,面粉厂对小麦的原料挑选非常精细,针对小麦的不同种类、产地等因素制成高筋粉、低筋粉和中筋粉。为使面包筋度高、有嚼劲,应使用高筋小麦粉,但使用高筋小麦粉每吨成本高出普通小麦粉600元左右。   &ldquo 国家规定其最大使用量为0.045g/kg,而偶氮甲酰胺的价格在38元/千克左右,因此添加其占据的成本较小,但是带给消费者的口感大不一样。&rdquo 向建军表示。   全国工商联烘焙业公会副秘书长单志明也表示,完全可以通过添加食盐、增加醒发时间达到增加面团筋度的效果。   由此看来,偶氮甲酰胺的使用纯粹是企业为了&ldquo 省钱&rdquo 又&ldquo 省力&rdquo 才选择的。   但是,&ldquo 我们只是引进了别人的产品和标准,但在检测环节处于真空状态,因此很多企业都在使用偶氮甲酰胺,但你不知道他用没用,也不知道他用了多少,因此安全性无从谈起。&rdquo 董金狮告诉记者。   此前,北京粮食集团(京粮集团)古船食品有限公司品研部经理李巍也曾对媒体直言,希望国家能严格控制偶氮甲酰胺的使用,&ldquo 很多不正规的小企业、小作坊,他们如何使用无人监管。现在最重要的是没有检测方法。他们使用了,我们不用,他们的产品口感、外观上都会比我们好,这样就会导致我们的市场竞争力降低。&rdquo   据了解,美国是目前批准使用添加剂最多的国家,有3000多种,但是美国会对添加剂做详细标注,并提示其可能存在的风险,由消费者选择要不要购买 欧盟等国家对添加剂则严格得多,欧盟立法采用&ldquo 预警原则&rdquo ,还规定所有食品添加剂必须置于永久观察,随着使用条件的变化及新科技信息的出现,要对食品添加剂进行重新评估。   我国目前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3类约2400种,但是既没有像美国一样严格检测标准、工具和方法,也没有如欧盟一般加强准入门槛。   &ldquo 除了用而不标之外,还有企业标而不用,为了节约成本,有的企业使用了更劣质的物质,但是却标成偶氮甲酰胺,反正都查不出。&rdquo 董金狮对记者表达着担忧。   因此,谢华民认为,面粉增筋剂和之前的面粉增白剂一样,都不是食品的必要添加物,却长时间被使用在老百姓的日常饮食之中,因此应该禁止在食品中使用偶氮甲酰胺。   复合型添加剂之祸   对于偶氮甲酰胺的安全性,很多中国专家还是表示认可,中国农业大学[微博]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食品毒理学专家景浩表示,虽然欧盟提供了很多资料,但只能证明偶氮甲酰胺对动物的毒性,美国等允许使用的国家认为,这些资料是不足以作为禁用偶氮甲酰胺的明确证据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食品添加剂和药品不同,前者不要求做人体试验,因此更要慎重使用。   事实上,很多曾经被认为对人体无害而被广泛使用的物质,最终都被证明是危险的。比如溴酸钾,溴酸钾在100年前开始在美国用于面包烘焙,由于成本低廉,溴酸钾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检测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大量实验表明溴酸钾是一种毒害基因的致癌物质,可导致动物的肾脏、甲状腺及其它组织发生癌变。   1992年,联合国[微博]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业委员会的第39号报告中指出,使用溴酸钾作为面粉处理剂是不恰当的,并且撤消了先前自1989年以来60ppm的添加限量 2005年7月1日中国全面禁止溴酸钾在面粉中使用。   而后偶氮甲酰胺才作为溴酸钾的替代品,而广泛用于面粉行业。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过氧化苯甲酰(BPO)作为面粉增白剂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但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也都禁止使用过氧化苯甲酰。   奥美定,在上世纪90年代,也曾作为无毒、环保、低排异性的新人造脂肪被整形界大量使用,但后来证明其注入到人体内后,会分解产生剧毒,毒害神经系统,损伤肾脏,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这种物质列为可疑致癌物之一。   除此之外,不同添加剂叠加、混合使用的潜在危机也慢慢浮出水面。   《食品添加剂》的作者、韶关学院英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彭珊珊教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尽管国家对每种合法食品添加剂的含量都有规定,但这种安全性是基于单一毒理实验得出的,也就是说动物实验中,都是测试某一种单一添加剂,得出是否安全以及安全的临界值。   但是目前几乎在每一种包装食品中,都同时有多种添加剂存在,比如防腐剂、增稠剂、甜味剂、色素等,就算每一种都在安全范围内,但是谁也不知道这么多种添加剂叠加使用,总量会超标多少,谁也不知道这些添加剂相互作用,会有什么后果。添加剂叠加标准目前还是个空白,这方面的具体规定亟待出台。
  • 美国瓦里安公司提供牛奶和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整体检测方案
    美国瓦里安公司提供牛奶和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整体检测方案,包括高效样品制备技术,气相色谱离子阱多级质谱、气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分析技术,其准确度好,灵敏度高,最低定量下限可至几十甚至几个ppb,完全满足目前的快速筛查和确证要求。并针对性的开发出以下分析方法: 奶粉/牛奶中的三聚氰胺LC-MS/MS分析 奶粉/牛奶中的三聚氰胺离子阱GCMSMS分析 奶粉/牛奶中的三聚氰胺四极杆GCMSMS分析 更多详情,欢迎致电:800 820 8266
  • 染发剂问题多多 对苯二胺标准我国最低
    据《联合早报》消息,不要小看染发剂过敏,虽然一般只会造成头皮红肿搔痒,但现在有严重的死亡案例出现。英国38岁女子麦卡比,去年10月染发后,出现心脏衰竭、呼吸困难等症状,随即陷入昏迷,利用仪器辅助呼吸13个月后,11月22日仍不治过世。 麦卡比原本习惯每6周染发一次,从未对染剂过敏,但去年10月她用了欧莱雅染发剂后不久,身体就感到不适送院,其间心跳还一度停止。经过抢救后,麦卡比变成了植物人,脑部永久受损,至上周四不治。   另据台湾媒体报道,医生强烈怀疑,经常在头发上大胆染色的艺人高凌风,近日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染发过度而罹患血癌。   因为不管是任何品牌的染发剂,只要其中含有对苯二胺(PPD),就必须要特别小心。对苯二胺可以让色彩更持久,经常被加在黑色的染发剂当中,是一种经过确认的过敏原和致癌物。它会破坏血球、阻碍代谢,甚至会导致贫血、乳癌、膀胱癌,德国和法国早就全面禁用,而台湾规定不可以超过2%,内地则是在《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规定对苯二胺限量标准为6%。
  • 美发布三聚氰胺标准 2.5ppm以下不会对健康有害
    被境外卫生机构指检出三聚氰胺的食品名单越来越多,让购买了这些产品的市民十分为难。到底食物是否绝对不含有三聚氰胺才能安全食用呢?虽然各国对三聚氰胺检测标准不一,不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上周五发布的标准则表示,三聚氰胺含量2.5ppm以下(即2.5毫克/公斤)不会对公众健康产生危险。据了解,我国国家标准委也正针对三聚氰胺组织有关专家修订乳品相关标准。   中山大学毒理学教授、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杨杏芬介绍说,对三聚氰胺风险评估的结果是人体每天耐受摄入量(TDI)为0.63毫克/公斤体重,在这个量以下对人造成的危害是比较小的。   杨杏芬说,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多用于塑料和肥料生产,也可以用于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根据现在国家专项检测后公布的受污染乳制品三聚氰胺浓度,对成人发生损害的风险比较小,在进入人体后由于代谢比较不活跃,90%会从尿液里以原型排出。成人如果通过大量地饮水和吃蔬菜水果,很快就能排出三聚氰胺。   目前,国际上被普遍接受的是在上周五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表的有关报告。FDA指出,除婴儿食品,普通食物中含有三聚氰胺和其类似物质在2.5毫克/公斤(即2.5ppm)以下不会对公众健康产生危险,不过FDA强调婴儿食品中则不应该含有任何剂量的三聚氰胺。据悉,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普遍采用2.5毫克/公斤为最低检出值。而在中国香港,当地标准是奶类及供36个月以下婴幼儿和孕妇以及授乳女性食用食物,三聚氰胺的最高浓度不得多于1毫克/公斤,其他食物可容许的最高浓度为2.5毫克/公斤。   另外,世界卫生组织对乳品的三聚氰胺问题进行了研究回顾后作出结论:只有在婴儿奶粉中蓄意添加三聚氰胺才产生了健康风险。欧洲食品安全局日前也就巧克力等含乳食品含有三聚氰胺的问题进行了风险评估,他们作出的结论是,即使每日大量食用包括巧克力在内的这些食品,也不会造成健康危害。
  • 联合国严控奶粉三聚氰胺含量 新标准与中国一致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导致中国30万婴儿生病,至少6名婴儿死亡,令无数家庭心碎。   中国毒奶粉事件过去2年后,联合国负责食品安全标准的机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6日表示,该委员会已就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允许含量设立了新标准,规定每公斤婴儿配方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含量不能超过1毫克,而每公斤其他食品或动物饲料中的三聚氰胺含量不能超过2.5毫克。   “这个标准与我国2008年制定的临时监管限量完全相同。”正在日内瓦出席此次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年会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向东方早报表示,“我国将在适当时候将此修改为正式限量标准。”   不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专家安格丽卡特里斯谢尔特别强调,最新推出的三聚氰胺含量国际标准只能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含量,“任何为了商业利益而故意在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   这一原则也得到了中国卫生部的认同和强调。中国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昨天向东方早报表示,在我国,不仅人为添加三聚氰胺被彻底禁止,从包装材料等途径渗入、漂移到食品中的三聚氰胺成分也有明确的限量标准。“坚决不允许(在食品中)人为添加三聚氰胺,否则就是违法犯罪活动。”   不具法律效应   特里斯谢尔向东方早报表示:“为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为婴儿配方奶粉设三聚氰胺的含量新上限非常重要。”她说,新标准包含两层意思:不允许故意地往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这是非法的 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为三聚氰胺的含量设置上限,“目的是允许偶尔出现的自然污染现象。”   世卫组织食品安全、人畜共患病和食源性疾病部门负责人约恩施伦特表示,“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制定以科学为依据且所有国家都能遵守的共同标准非常重要。”不过这项标准并不具有法律效应,也就是说,即便某一食品达到了联合国所谓的最低三聚氰胺含量标准,任何国家海关仍可将其拒之门外。   多国已采用此标准   据悉,这一标准主要参考了两年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表的有关报告。FDA指出,除婴儿食品,普通食物中含有三聚氰胺和其类似物质在2.5毫克/公斤以下不会对公众健康产生危险,不过婴儿食品中则不应该含有任何剂量的三聚氰胺 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多年来普遍采纳2.5毫克/公斤为最高限额 而在中国香港,当地标准是奶类及供36个月以下婴幼儿和孕妇以及授乳女性食用食物,三聚氰胺的最高浓度不得多于1毫克/公斤,其他食物可容许的最高浓度为2.5毫克/公斤。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中国公布了关于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的公告,规定每公斤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毫克,每公斤液态奶(包括原料乳)、奶粉、其他配方乳粉以及含乳15%以上的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每公斤2.5毫克。   今年4月,66项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其中《婴儿配方食品》不再设置三聚氰胺相关规定。卫生部监督局有关负责人对此表示,“这不是取消对三聚氰胺的限量管理规定,而是因为已有相关现行规定,因此在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中不再重复设置。”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