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早熟素标准品

仪器信息网早熟素标准品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早熟素标准品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早熟素标准品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早熟素标准品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早熟素标准品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早熟素标准品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早熟素标准品相关的解决方案。

早熟素标准品相关的资讯

  • 圣元深陷性早熟门 激素不在国标检测之列
    多名婴儿惊现性早熟症状奶粉成为主要怀疑对象   婴幼儿喝配方奶粉,可能导致性早熟症状出现?据报道,“截至8月5日,武汉三名女婴、江西省奉新县10个月女婴、山东省临沂市8个月女婴出现早熟症状,另有广东湛江3个月男婴雌激素检测超标,他们均自出生就喝圣元奶粉”。   这则消息让在“大头奶粉”、“结石奶粉”过后,对婴幼儿奶粉早已草木皆兵的家长们,再次受到惊吓。记者昨日从多个育儿论坛上看到,很多广东妈妈纷纷对婴儿奶粉安全性产生恐慌感,担忧情绪蔓延,有家长甚至称将立刻停止给孩子吃奶粉,转喂食品。   不过专家认为,性早熟奶粉事件值得怀疑,亦不排除恶性商业竞争打压品牌的可能。鉴于婴儿出现性早熟症状,综合因素很多,建议国家权威部门介入调查。   突发报料:食用圣元奶粉出现性早熟   “武汉三名女婴性早熟”的病例经《健康时报》报道引来消费者广泛关注,而报道中武汉三名女婴家长均称自己的孩子食用圣元奶粉。武汉市儿童医院的老教授江泽熙初步断定是激素引起的性早熟。   “我家小孩从生下来就一直吃圣元奶粉,现在1岁三个月了,一个月前停喝了。”昨天,其中一位涉事消费者湖北省武汉市邓女士告诉记者,在停用圣元奶粉后,她家小孩的不良症状慢慢改善,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生理测试的抛物线显示,她在好转,这让我们更加确定是奶粉造成的”。   据邓女士介绍,7月5日,她抱着只有15个月大的女儿小菲去武汉市儿童医院就诊。就诊的原因是,她女儿小菲的乳房处有两个硬核,“开始以为是肿瘤,赶紧送医院检查。”她回忆称,当时武汉市儿童医院的老教授江泽熙医生在小菲的诊断书上写道:检查双乳大,外阴充血,建议停服一切奶粉。对此诊断,她不放心。第二天又去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做了整套抽血化验检查,检查结果与江教授的预判近乎一致,在医学上这叫“外源性食物引起的性早熟”。   从化验单上看,三个女婴的“雌二醇”和“泌乳素”都较高,一般婴儿雌二醇水平应该在5pg/ml之下,但患儿小霞达到了14.51,患儿小菲高达12.22 婴儿的泌乳素正常水平应在0.08—0.92ng/ml,小菲体内的泌乳素水平竟达到了7.13。   按照医嘱,邓女士不再给小孩喂食圣元奶粉。昨天,邓女士很高兴地告诉记者,她女儿的症状在慢慢消缓,比如乳房硬块变软了,持续膨胀的状况有所减缓,阴道炎等并发症也基本痊愈。此外,过去常常兴奋得不肯睡觉、脾气异常暴躁的情况也有所好转。   据《健康时报》报道,武汉市另外两名性早熟的女婴,所食用的为同一品牌奶粉。另有媒体报道称,“截至8月5日,江西省奉新县10个月女婴、山东省临沂市8个月女婴出现早熟症状,另有广东湛江3个月男婴雌激素检测超标,他们均自出生就喝圣元奶粉”。   有知情人士透露,武汉市疾控中心日前在收到3名女婴疑因食用奶粉出现性早熟的相关材料后,已将问题上报至武汉食品安全委员会,但武汉市疾控中心称目前无法就此事发表意见。另据消息,广东、江西、山东等地也有家长投诉孩子食用圣元奶粉后出现性早熟症状。   涉事企业: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安全   记者昨天就此事采访了被指向的涉事企业———青岛圣元乳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新闻发言人张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强调,圣元产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检测内容也按国家标准规定进行。   记者在青岛圣元乳业有限公司的官方网站上,看到该公司为此事发表的一则声明。该公司称,圣元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是安全的,不存在添加任何“激素”等违规物质的行为。“常年来,圣元公司在婴幼儿营养领域投入巨资进行基础性研究,对圣元产品的科学性、安全性具有充分的把握和信心,特别是激素含量更无懈可击。”   既然“无懈可击”为何涉事消费者均指向圣元品牌奶粉?圣元代理商为何提出了赔偿意愿?对此,昨天圣元新闻发言人张经理气冲冲地向记者说,关于赔偿的问题,如果产品质量有问题,我们肯定赔偿。该人士坦承,该公司经销商已经跟武汉的三例婴儿见过,而且该公司工作人员也跟他们(三例涉事婴儿)见过一次,“我们强调产品是合格的,建议他们先给孩子看病,不要耽误了孩子病情”。   该公司还表示,他们已将事态上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并由其向国家主管部门汇报恳请查明事实。“圣元公司会积极配合国家相关部门的工作,相信最终结果能够给予圣元公司乃至整个乳品行业一个公道。”   广东妈妈:出现婴儿奶粉恐慌症   “奶粉可能造成宝宝性早熟”的新闻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在许多网络社区炸开了锅,不少妈妈均表示对国内婴儿奶粉安全性忧虑。而宣称采取换奶、改喝鲜奶,甚至不吃乳制品者在增多。   记者昨天在广州妈妈网上看到,一个发布于8月4日的转帖《女婴因食用配方奶粉致性早熟商家坚决不承认》,其回复帖已建起了“高楼”,回复帖有88个,点击数达4412次。“太可怕”、“太没安全感”、“太恐怖”之声不绝于耳。昨日,一篇名为《武汉3名女婴食用奶粉性早熟多地现同类病例》的转帖点击数也蹿升到114次。   一位妈妈焦虑地说:“不知道到底吃什么才安全?”有网友称,她家宝宝两岁了,现在决定吃完几罐香港版奶粉后,就换成鲜奶算了。   更有网友无奈调侃说,不如买头奶牛在天台养,不行就放在自家的菜田,叫人帮手喂牛。   ■争议焦点   性早熟症状与奶粉有关?   部分家长高度怀疑婴幼儿出现性早熟症状,跟所食用奶粉有关系,认为奶粉中的激素含量高导致婴儿出现上述症状?那么,婴儿奶粉与性早熟症状有无关系?婴儿奶粉中是否含有激素?对此,多位专家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现得很谨慎。   猜测一+不一定与奶粉有关,导致因素多   圣元公司表示,认定配方奶粉导致“性早熟”是不科学非理性的,国际国内的大量科研文献对此早有定论。   某洋品牌奶粉负责质量技术方面的专家称,食用奶粉导致婴儿出现性早熟症状的可能性很小,而性早熟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很多因素都可以导致症状发生。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位婴儿科专家认为,不一定与食用奶粉有关系。她指出,婴儿出现性早熟的较少,在她日常门诊中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据她介绍,在书本上曾看到过,婴儿出现乳房发育,不需要治疗,过一段时间它会自行消失。而婴儿体内激素水平高,形成原因很多,比如跟母体自身分泌也可能有关系。“性早熟除了乳房,还应有其它表现,比如生殖器、阴毛生长等,单纯靠一次二次门诊很难断定是不是性早熟,要经过连续一段时间、定期观察,抽查血液等多个项目才能判断。”   猜测二+奶牛催奶导致奶粉含激素?   有人质疑,导致婴儿性早熟症状出现,可能与奶粉奶源中所含激素有关。不少专家也坦承,奶粉的奶源中含有激素,但应该不是人为添加的。   国内乳业专家李老师认为,婴幼儿性早熟极有可能就是奶粉中的雌激素造成的,有的婴儿体质敏感,所以反应迅速、强烈。他解释,性早熟主要是脂肪对雌激素产生的影响。而摄取了高油、高蛋白的饮食,雌激素将提早分泌,促进生殖系统发育。习惯上把雌性激素分成体内、植物和动物三种,而奶粉中的雌激素属于动物雌性激素。   中山大学营养素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主任蒋卓勤称,配方奶粉含有激素也有可能,因为牛奶原乳里本身可能含有激素。原乳里含有激素,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为了催奶,饲养员在奶牛饲料中添加激素,还有一种可能是奶牛本身体内的激素,奶牛要产奶本身就会产生激素。   中国乳业资深专家王丁棉告诉记者,奶粉中的激素是原奶中带进来的,在奶牛饲养过程中会很多使用激素,比如奶牛的催产、催奶、催情都会使用激素,有部分激素会残留乳房,并被带至奶源里。但他也指出,性早熟症状的出现,可能的因素很多,食用奶粉是可能性之一,还可能是其它原因。   广东一位对生物养殖有研究的专家梁博士称,奶牛尤其进口奶牛,长期食用含激素的饲料,激素刺激奶牛产奶,这些激素会传导到牛奶里,而人作为食物链的一环,食用这些奶源制成的奶粉,体内也可能积累激素。   猜测三+婴儿奶粉不检测激素指标   尽管业内都认为,奶源中可能含有激素,但加工制成婴儿奶粉后,是否还含有激素?激素含量多少?多少含量范围内是安全的等重要信息,却无从可知。   业内人士称,在目前国内对婴儿奶粉的检测项目中,并没有包括检测“激素”含量。中山大学蒋卓勤称,激素不是奶粉中的卫生指标,也不是营养素,因此国家及企业不会检测这个项目。   国内乳业专家李老师称,在中国,奶粉检测项中不包括检测激素一项。在我国国内对此无硬性要求,检测手法也很简单,主要是荧光法和紫外法,检测小分子有机物的荧光法用得更多。目前在我国规定要检测激素含量的就是牛肉出口,牛肉中是必然含有激素的。“食品激素检测在国外运用得很多,而中国却较少”。   王丁棉称,国外对食品中的激素有严格控制,比如对终端奶粉成品会检测激素,也有多种检测手段进行检测。而国内到目前为止,暂无检测该项目指标。“虽然现在高度怀疑的圣元奶粉宣称使用进口奶源,但国家是否有检测激素含量,是否批批检测,则不得而知。”   业内人士建议,针对该事件,企业应每个环节都进行检测,一一排除,找出源头。而政府层面也应将食品的激素项目纳入检测范围,设定指标,制定统一的检测手段。
  • 圣元早熟门会诊结果称激素值正常 家长难接受
    8月11日,武汉继续着闷热高温,比天气更骄热的是三个家庭的心情。   按照卫生部的安排,湖北省卫生厅昨日下午组织专家组对圣元“早熟门”3名女婴进行了一次集体会诊。小菲、小霞和小彤,三名原本没有交集的女婴因为同饮一款奶粉产品而聚到了一起。   记者8月11日跟随邓女士等3名家长来到武汉市儿童医院,三个家庭一直盼着有关部门告诉他们奶粉抽检的最终结果。但未曾料到,奶粉抽检结果尚未出炉之前,3名女婴还得再遭一次罪。   在医院行政大楼5楼第二会议室,50多平方米的会议室被临时围成一间简陋的诊断室,门外两名保安严阵以待。3名女婴享受着“特事特办”的超国民待遇。“里面都是(湖北)省(卫生)厅的专家。”一名现场导医人员告诉记者。   不过,记者现场观察发现,阵势规格虽高,但对3名女婴所做的检查项目依然是:抽血,不过抽血量较平常多一倍 CT扫描,只做手掌部分以测骨龄 超声波检查,但因家长拒给孩子服用镇静药品而作罢。此外,专家组还登记了女婴父母的身高。   从行政楼五楼到一楼,再到住院楼三楼,最后回到会诊所在地,这一路上一直有不少于两名医护人员全程陪伴 当然,路上最多的是全副装备的保安。“你要是再拍照片,我就把你的相机砸了!”一名现场负责人如此对在场的一名摄影记者吼道。   15个月大的小菲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很活跃,明亮的大眼眸里映着医护人员白色的外衣,每次走进一个房间,她都会条件反射性地哭喊起来。   记者离开医院时已是傍晚6时30分左右,女婴与家长们却还不能离开。“卫生部要求今天无论多晚都要上报会诊结果,家长们必须留下一人等候。”一名现场导医人员表示。   终于,晚上9时14分,会诊专家组向3个家庭宣布了相同的会诊结果:“会诊数据都没有问题,是单纯性的乳房发育,不一定是性早熟。”专家对仅4个月大的女婴做出的诊断结果是,其雌激素值在成年女性的正常值范围内。面对这一结果,邓女士哭了,小彤爸爸也陷入沉默……   就在3名女婴及其家长焦急等待会诊结果的同时,湖北省有关方面昨日17时许发布了一则消息。消息称,据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市儿童医院等武汉多家主流医院的儿科专家反映,今年上半年,新发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典型病例较往年没有显著增加。无论是单纯性乳房早发育还是真性性早熟,专家尚未发现其与特定食物或环境有密切关系。   此外,就在农业部向湖北省食品安全部门提供了“奶及奶制品中的三种雌激素检测方法”的同时,湖北省食品安全部门却将奶粉样品送往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检测。消息人士称,随奶粉样本一同前往北京的还有该省食品安全部门部分负责人。   8月11日,多位儿科专家在获知上述会诊结果时均一反常态地保持沉默。然而,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正在武汉市儿童医院就诊的孩子家长,他们表示:“大家现在最关心的其实是两个问题:一是乳房发育过早不等同于性早熟,那么发育过早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二是奶粉里到底有没有激素,有多少含量的激素。”   根据卫生部的说法,我国对乳品中雌激素检测目前尚无检测要求,也没有公开的检测方法与标准。
  • 雨衣抽检塑化剂含量超标196倍 或致儿童性早熟
    雨衣增塑剂超标,或致儿童性早熟?   近日,北京一场60年一遇的大暴雨让人心惊。夏季也是雷雨高发季,细心的父母,往往会为宝宝准备一件雨衣遮风避雨。但近日一项台湾的儿童玩具抽检报告显示,儿童雨衣DEHP塑化剂的含量超标196倍。尽管目前内地还没有专门针对儿童雨衣的国家标准,但儿童雨衣中的塑化剂和环境荷尔蒙壬基酚,究竟会对儿童造成什么样的危害?是否如传闻所说会造成“儿童性早熟以及男童生殖器官受损”?   雨衣一般都是人工合成的不同程度的化纤类产品,环保专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介绍说:“雨衣的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在儿童玩具和家具中都广泛使用。为了增加聚氯乙烯的弹性和柔韧性,会添加增塑剂(台湾称塑化剂)。”   董金狮解释说,增塑剂是一个大家庭,邻苯二甲酸酯类是使用最广泛、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增塑剂,大约有20多种,其中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是最重要的品种。这些增塑剂是不允许用于儿童食品和成人用的含油脂类食物的食品包装上的。DEHP等溶于油脂等非极性有机溶剂,但在水中溶解度很低,稳定性高,挥发性低。   “就像保鲜膜等膜类产品一样,儿童雨衣中也会添加增塑剂,但如果雨衣发硬、发脆了,其实就是氯乙烯单体没有联结上,增塑剂也会挥发,在挥发过程中,氯乙烯和增塑剂都会分泌出来。”董金狮进一步解释说,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台湾产奶茶中食品添加剂“起云剂”中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的风波历历在目,DEHP与聚氯乙烯塑料主体结构之间并不以化学键相结合,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从塑料中释放出来,污染环境。   增塑剂DEHP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   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告为一种环境荷尔蒙,具有雌性荷尔蒙的作用,在体内会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如果孕妇体内的邻苯二甲酸酯浓度愈高,产下的男婴生殖器官阴茎短小、阴茎先天畸形、尿道下裂与隐睾症的风险就愈高。若在成年男性体内邻苯二甲酸酯浓度愈高,精子的数量就会愈少,精子品质和活动力也愈差,以及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等等。目前美国、欧盟已针对邻苯二甲酸酯类建立规范,以减少邻苯二甲酸酯类对人体造成进一步的危害。   环境荷尔蒙壬基酚可用于服装,会污染环境   “与服装方面对于增塑剂含量没有明确规定一样,服装的相关国标中,也没有单个针对环境荷尔蒙壬基酚的标准。”董金狮解释说,环境荷尔蒙壬基酚在纺织品中的作用是染料中的成分,将雨衣染成五颜六色的,它是纺织印染助剂。“实际上在食品包装中壬基酚也是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在服装中也是可以使用的。”董金狮说,之前某些知名运动服装品牌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往水中大量排放壬基酚的事件,通过水循环进入环境中,富集在食物链中,并放大毒性,穿含有壬基酚过量的雨衣,也有可能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增加风险。   “以前报道的婴儿奶瓶、桶装水的水桶、罐头包装中含有双酚A,与壬基酚一样,都属于酚类物质,也都是环境荷尔蒙的一种,在足够的剂量下,它们会造成胚胎发育畸形,女孩性早熟,很早来月经,男性精子量不够,这些环境荷尔蒙对人类的危害是隐性和慢性的,但不是不存在的。”董金狮说,环境荷尔蒙不溶于水,但溶于丙酮,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国内儿童雨衣目前暂无相应国家标准   “今年8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中有对儿童用品和玩具中塑化剂含量的要求是小于、等于0.1%,在现行的《国家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并不特别针对儿童雨衣,有对儿童使用的纺织产品的甲醛含量要求,a类纺织品需小于等于每公斤20毫克,ph值安全范围为4.0~7.5,要求不得检出分解性的芳香胺,但对塑化剂含量没有明确要求。”董金狮分析,目前国内儿童雨衣并没有与之针对的国家标准,只能由企业自行选择所依照的标准。“许多厂家并不了解这一标准,所以对增塑剂的含量没有控制 第二,标准本身并不明晰,尤其是服装类产品并没有对增塑剂提出明确要求。”   担心雨衣DEHP超标,不如少喝有增稠剂的饮料   “像奶茶等饮品,保鲜膜,雨衣,水桶、罐头、太空杯等塑料制品中都有可能有增塑剂、环境荷尔蒙物质,它们存在于空气、水、食物、家具等,无处不在。也正是因为其无处不在,它们可以在环境中富集在食物链中,再进入人体体内,与之相比,雨衣中DEHP和壬基酚过量,是会增加患病的风险,但并不能说是直接原因。”董金狮说,尤其是隔着许多衣服穿雨衣,而非直接接触皮肤时,很难说进入皮肤或是剂量大到足以造成直接伤害的证据。与其担心雨衣DEHP超标,不如少喝有添加剂、增稠剂、防腐剂、增塑剂的饮料,加热时揭开保鲜膜,不将其覆盖油脂性食物,不用保鲜膜包裹需要减肥的部位等。   不合格雨衣其实更易造成刺激性皮炎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刘玲玲认为,不合格的雨衣在临床上更多的是造成刺激性皮炎和过敏性皮炎。生产雨衣的厂家对增塑剂在产品中的含量应该有明确的安全标准。由于雨衣穿着时间短,虽然皮肤可能会吸收微量增塑剂和环境荷尔蒙的化学物质,但对皮肤的影响不是很大。而对于越来越受重视的环境激素,水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染等都会增加环境刺激因素对人体潜移默化的危害性,这是对人群有危害的潜在因素,而不仅仅是个体安全。
  • 多省长江野生鱼被测出环境激素 可致性早熟
    8月25日,一家国际环保组织发表了24页纸的题为《“毒”隐于江——长江鱼体内有毒有害物质调查》的报告。调查报告显示,在取自长江上、中、下游不同城市的鲤鱼和鲶鱼体内,均测出了被称为“环境激素”的壬基酚和辛基酚,这两种物质可导致雌性性早熟等性发育和生殖系统问题。   28日,记者从整篇调查报告中发现,该组织在来自重庆、武汉、南京以及马鞍山四市的野生鲤鱼与鲶鱼体内,检测出了广受国际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氟辛烷磺酸,部分鱼体内还检测出了汞、铅和镉等重金属。   样本检验:   野生鲶鱼、鲤鱼“有毒”   “今年1月到3月,工作人员在长江沿岸的重庆、武汉、马鞍山、南京四座城市采集长江中野生的鲤鱼与鲶鱼,所有样本都是由当地渔民提供的新鲜活江鱼。样本在收集到之后均由锡箔纸包装,冷冻避光保存,随后被运送至位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实验室。”检验显示长江中野生的鲶鱼和鲤鱼体内都不同程度地累积了有毒有害物质,包括有机化学物质和重金属。   记者在报告中发现,马鞍山除一条鲤鱼样本外,其他所有两类鱼样本中,均检测出含有壬基酚和辛基酚,还被检出全氟辛烷磺酸。报告中还写到,汞在所有的肌肉样本和除一条重庆鲤鱼肝脏样本外,所有样本中均被检出。所有的鲶鱼肝脏样本均被检测出含有镉,在马鞍山提供的鲶鱼样本中,部分肝脏样本被检测出含有铅,但肌肉样本中铅的含量均小于最低可测出值。   研究发现:   环境激素是性早熟诱因之一   “壬基酚和辛基酚是洗涤剂、纺织产品和皮革涂饰中极为常见的化学原料,属于环境激素,即可以干扰内分泌并影响性发育水平的内分泌干扰素。全氟辛烷磺酸则被广泛用于纺织品、地毯、造纸、防水涂料等产品之中,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记者在报告中了解到,被测有毒物质,均为化学用品,被大量地用于工业生产之中。   “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具有累积性,因而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形成健康隐患。”在报告中,该组织水污染防治项目主任武毅秀介绍了这些物质的危害性,“由于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健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其列为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化学物质,因而其产量在这些国家已大幅减少。”   环保专家:   加强水质监测   长江流域大面积水域为什么会“中毒”如此之深?长江流域现在“毒情”已到了什么程度?   “目前,环保部门正在大力治理汞、铅和镉等重金属引发的污染问题,但是国内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对壬基酚和辛基酚的生产、使用和排放进行管理,也没有对壬基酚和辛基酚的检测、排放、产量控制和质量控制及毒性设定相关规定,另外,也未对制造和使用全氟辛烷磺酸和其他全氟化合物作出规定。正是如此,导致了这些化学物质在我国肆虐‘生长’”。安徽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导孙庆业告诉记者,对于这些污染物包括壬基酚、辛基酚及全氟辛烷磺酸,以及水污染方面,发达国家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并采取了相关措施防治,而我国目前监管漏洞还是很大。希望尽快加强水质监测,同时应尽快立法。   新闻链接:   防范环境激素,专家支招   早在32年前,日本学者就提出了“环境激素”一词,但未引起重视。   所谓“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环境中的、影响人和动物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由于它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学术上称之为“外源性内分泌干扰物”。   如何来防范环境激素的危害,专家给出了一些建议:比如,不要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方便面容器90%是泡沫苯乙烯产品,它是一种致癌的环境激素 不要将聚氯乙烯包装食品放在微波炉中加热,因为在高温条件下,环境激素双酚A会从中渗出 对含有激素的药要慎用 食用糙米、荞麦、菠菜、萝卜等,容易使环境激素二噁英从体内排出 多饮用茶水也有助于内脏中的环境激素排出体外。
  • 卫生部关注奶粉致婴儿性早熟事件
    ■ “家长质疑奶粉导致婴儿性早熟”追踪   8月8日晚,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称,目前,卫生部也已注意到相关媒体的报道,并已对此事进行关注。   无证据表明奶粉致婴儿性早熟   根据《健康时报》报道,家长怀疑,是食用的奶粉导致了几名婴幼儿性早熟。   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奶粉导致婴幼儿性早熟。   他说,就目前的媒体报道来看,有三名婴幼儿出现了性早熟的症状,尽管他们的家长回忆,孩子除了奶粉基本没有吃其他东西,但导致性早熟的原因非常复杂,现有的样本量很难将奶粉与性早熟之间做出因果关系的判断。   “这与当年三聚氰胺的状况不同,三聚氰胺奶粉调查前,仅甘肃一个地方,就报告几百例婴幼儿食用奶粉后的异常状况。”陈君石说。   但截至发稿时,对导致几名婴幼儿“性早熟”的元凶是否是圣元牌奶粉仍无定论。如果是因奶粉导致婴幼儿性早熟,一些专家也分析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   若有激素可能来自产奶环节   8月8日下午,长期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政协委员冯平认为,在奶粉生产环节添加激素的可能性不大。   此观点得到了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的认同:“奶企业在产品中添加激素,对企业是一点商业价值都没有。”王丁棉认为,激素是不允许添加到奶粉中的,这已有明文规定,虽然激素是能用仪器检测出来,但是现时还不是必检项目,他怀疑如果牛奶遭激素污染,可能来源于产奶环节,问题可能出在养殖环境,厂家应该对奶源进行彻底检验。   王丁棉分析说,在对奶牛安胎时,可能使用到激素,另外在奶牛繁殖上,比如奶牛的配种环节也可能使用到激素。   他说,养殖是不主张使用激素的。有的国家甚至是禁止的,但即使是进口的原料,也可能有些养殖者违反这样的规定。   激素检测是国内奶粉业盲区   另外,王丁棉在接受凤凰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对激素的检测、监控是国内奶粉业的一个盲区。“激素出现,主要问题在于奶源供应,但生产商和监管部门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昨晚,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侯彩云介绍,按照现在的奶粉国家标准,激素这一项是没有纳入检测范围的,这应该是属于药物类的检测。   据介绍,国家标准对奶粉主要是做一些常规指标的检测,检测其奶粉里应该含有的物质,而激素并不属于这些项目。因此国家质检机构无法对奶粉进行激素检测。侯彩云认为,激素是药物类,可以由药监部门来进行一些检测。   ■ 市场反应   北京圣元奶粉正常销售   记者从北京家乐福、物美等大型超市了解到,目前圣元品牌奶粉都销售如常,未接到任何下架通知,超市将密切关注事件进展。   在丰台一家超市里,圣元优博、圣元优聪等奶粉都在销售中,有的还在做促销。销售人员甚至都还没听说圣元奶粉致婴儿性早熟一事,只说目前消费者还是选择进口品牌奶粉的多。“奶粉质量真让人不省心啊”,一大早就从网上看到消息的市民钱女士说,本来还想买点圣元优博奶粉送人的,只好放弃,改买别的牌子了。   家乐福、物美超市负责人表示,对这一事件,超市会密切关注事态进展,但也需要谨慎对待,是否下架,还需要看政府部门和厂家的通知,但目前还没有接到这方面的信息。   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询问一商场地下一层的超市,工作人员称,在没有接到退货下架通知前,超市暂不会接受退货,如果对圣元奶粉不放心,可以先暂时不吃,并保留好购物小票。   北京市消协也表示,消协方面目前暂时没有接到关于圣元奶粉的投诉。
  • 广州再曝三女婴性早熟 卫生部责令调查圣元
    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内分泌科获悉,该科室昨天门诊接收3名怀疑与奶粉有关的“早熟”宝宝。   昨日,3名广州家长带着宝宝前往妇儿中心就诊。“3名妈妈分别自称看了媒体报道的圣元奶粉事件后,自家宝宝平时也喝同一牌子奶粉,于是特别留意宝宝发育,发现宝宝乳房摸起来‘硬硬’的,因此立即带宝宝就诊。”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黄永兰介绍。   据介绍,昨日经其接诊的54个患儿中,就有13个为性早熟。其中最大的为8岁,女孩乳晕扩大等早熟现象并不鲜见。   “3个孩子的乳房确实出现了小硬块,属于典型单纯乳房早发育。”黄永兰同时表示,由于“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尚未有证据说明由奶粉导致。据介绍,两岁以内孩子容易发生单纯性乳房发育现象,原因是体内激素不稳定,这种情况排除其他因素,一般一年半至两年就可自行消除。   广州医学会心神儿科分会主委、广医三院儿科主任崔其亮表示,虽然目前有关配方奶粉是否超标及其万一超标后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仍不明晰,但政府应及时从这两方面着手开展工作,加强检测以避免恐慌。“虽然就我们的临床问诊等医学观察发现,该配方奶粉在广州宝宝中的使用量有限,但早点搞清楚事件原委还是非常重要。”   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林勇胜表示,目前该局也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将根据卫生部的调查结果和相应标准来部署下一步工作。“一旦证实超标,将立即进行相应行动。”
  • 卫生部已开展调查某奶粉导致性早熟事件
    卫生部于2010年8月10日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西部大开发10年来卫生事业发展有关情况。   法制晚报记者提问:今天的报道有提出,在北京也发现了类似于怀疑因为食用圣元奶粉导致性早熟的案例,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的调查情况?   对此,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邓海华表示,对于媒体报道的有关女婴可能因为服用某品牌的奶粉导致性早熟的报道,卫生部高度重视。   按照《食品安全法》第14条有关规定,对于媒体报道的怀疑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奶粉,卫生部已经责成湖北省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调查处理。据我们了解,湖北省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已经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抽取该品牌的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并组织医学临床专家对涉及到的女婴进行临床会诊,同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女婴患病与食用奶粉之间的关联。   邓海华说,关于儿童的性早熟在临床上应该有严格的、科学的诊断标准,它分为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假性性早熟中的单纯性乳房发育是女孩发育过程中最常见的性早熟的症象,发病率是千分之二。对于儿童性早熟致病原因,专家认为比较复杂,绝大部分病因不明。无论是单纯性的乳房早发育还是真性的性早熟,都还不能断定患者与特定的食物或者环境之间有何种关系。
  • 卫生部直接调查奶粉致性早熟案 称接受举报
    8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右二)在回答记者的提问   据中国卫生部12日的最新消息,应湖北省要求,卫生部正在直接调查婴儿性早熟个案。卫生部已委托有关技术机构对湖北省从患儿家中和市场上采集的相关奶粉样品进行检测。同时,卫生部已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成立由内分泌、儿科、妇幼、食品安全等领域9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会同有关地方,对婴儿性早熟个案进行专题研究。   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北发现3名女婴有“性早熟”特征,3名婴儿都食用过同一种奶粉,家长怀疑是奶粉中的雌激素导致婴儿异常。 8月10日卫生部表示,已责成湖北省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尽快核查并妥善处理。很快,卫生部又明确表示已直接介入调查。   此外,一些消费者反映,在将疑有问题的奶粉进行送检时,遭遇“送检无门”,检验机构不接受个人送检。对此,卫生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协会组织、消费者可以委托食品检验机构对疑有问题的食品进行检验,但应选择法律规定的有资质的检验机构。   这位负责人同时表示,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的确存在检验机构不接受个人送检的情况。比如有些检验机构不具备送检项目的检测资质或能力 一些机构担心样品的来源,担心有目的不纯的送检 还有一些机构怕承担法律责任,不想介入纠纷等。   这位负责人说,消费者如果怀疑食品有问题,可以向卫生部门举报,卫生部门接到举报应组织进行检验。   【各地情况】   洛阳十余儿童查出早熟特征 均长期食用圣元奶粉   儿保科的何荣大夫告诉我们,这几天来检查是否出现性早熟特征的孩子明显增多,仅9日、10日两天就有20余个。这些孩子的家长说,其子女均长期食用圣元奶粉。在这20多个孩子中,一半以上有乳房发育情况。   湖南一女婴现性早熟体征 曾喝12罐圣元牛奶   株洲市醴陵市建设西路的漆女士反映,其4个月大的小孩喝了3个月的圣元牛奶后,与武汉三女婴相似,出现了乳房大、外阴充血等症状,医生称已出现早熟体征。   郑州出现圣元婴儿性早熟 湖北抽检涉事奶粉   郑大三附院儿保科,有6个家长带着自己的宝宝来检查,这些孩子都吃圣元奶粉。 “确实有3个不到一岁的女婴的乳房开始发育。”王伟博士说,但不能确定就是奶粉惹的祸。   广东4名宝宝“性早熟” 平时都喝圣元奶粉   广州三名宝宝做了脊柱、盆腔B超等检查,发现盆骨等发育在正常范围内,但乳房确实有小硬块,诊断为典型单纯乳房早发育。无独有偶,佛山一宝宝也出现了类似症状。   北京一女婴被诊断为性早熟 曾饮圣元奶粉半个月   有家长反映一岁大的女婴被诊断为性早熟,此前该女婴已饮用圣元奶粉半个月。
  • 中国企业家网:早熟门或引发乳业地震
    尽管圣元公司坚称奶粉中没有激素,并非导致几名婴幼儿性早熟的元凶,但权威部门至今失声,以及消费者对国产奶粉摇摇欲坠的信心,使得外界对其质疑仍然不断。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旦圣元奶粉坐实“罪名”,国产乳业将迎来新一轮危机。   15个月女婴双乳隆起   《钱江晚报》8日报道,湖北武汉3名婴儿食用圣元公司同一批次的奶粉后,被检出体内雌激素严重超标,其中一名15个月大的女婴,双乳隆起、体内雌激素更超过成年女性。其后,江西奉新县、山东临沂市及广东湛江亦有婴儿服用相同牌子的奶粉后,身体出现“性早熟”的征状。   据百度百科显示,处在事件漩涡中心的圣元公司全称为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曾是中国婴幼儿乳粉的八大品牌之一。“圣元优博,58种营养素,让妈妈的爱没有缺憾”的广告语令其名声大噪。   据香港《am730》报道,该公司曾在网页上发表5点声明,强调出品经各级政府部门检测,均未发现任何品质问题,“不存在添加任何激素等违规物质” 又指责部分传媒“断章取义、有意歪曲事实”,必要时将采法律行动。同时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公布检验结果,以证真伪。   国产乳业或再地震   据《新闻晚报》报道,圣元奶粉的“激素门”为国产奶粉的复苏再度蒙上阴影。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旦权威部门的检测报告认定圣元奶粉确实存在激素,国产奶粉的声誉定将受到集体影响,甚至重现三聚氰胺事件后市场份额急剧下降的情景。   据悉,三聚氰胺事件前,国产奶粉在一级市场的占有率是45%,外资奶粉是55%。而在事件发生后2个月内,国产奶粉的占有率急剧下降到了不足30%,后虽有缓慢回升,但至今仍未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 奶粉雌激素检测标准将公布
    卫生部称奶粉不得检出雌激素,不能断定性早熟与特定食物有关   本报讯 (记者吴鹏)怀疑导致婴儿性早熟的奶粉,已送往实验室检测。同时,医学专家对所涉女婴进行会诊。卫生部昨日表示,已经责成湖北省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调查处理“早熟门”事件。   已抽取相关奶粉样品送检   近日,疑似圣元奶粉致女婴性早熟事件备受关注。   卫生部昨日在例行发布会上回应称,湖北省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已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抽取该品牌的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同时,组织医学临床专家对女婴进行临床会诊,同时开展医学调查,分析女婴患病与食用奶粉之间的关联,结果将会尽快向社会公布。   湖北省药监局食品处负责人昨晚在电话中称,奶粉已被送检,何时得出结果还不知道,“有消息我们会按照《食品安全法》立即发布。”   无法断定与特定食物有关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说,儿童的性早熟在临床上应该有严格的、科学的诊断标准,它分为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根据统计,假性性早熟中的单纯性乳房发育是女孩发育过程中最常见的性早熟现象,发病率是千分之二。   他说,对于儿童性早熟致病原因,专家认为比较复杂,绝大部分病因不明。无论是单纯性的乳房早发育还是真性的性早熟,都还不能断定患者与特定的食物或者环境之间有何种关系。   奶粉雌激素检测须为“零”   邓海华强调:“奶粉里不允许检出雌激素,世界上也不允许,因此它在标准中不允许检出。”中国在2008年制定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禁止销售、收购和加工尚处于用药期和休药期内的奶畜产品。   按照《兽药管理条例》的规定,农业部对有关雌激素类的药物作出明确的规定,规定苯甲酸雌二醇仅做治疗药物使用,禁用乙烯雌酚及其盐、脂,以及醋酸甲孕铜等物质,并规定上述物质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   乳业专家王丁棉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兴民解读称,“不得检出”的含义是奶粉中的雌激素检测结果应该为“零”。   雌激素检测标准即将公布   记者发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粉(GB19644—2010)》中,关于乳粉的要求包括感官要求、理化指标、污染物限量、微生物限量、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强化剂等7项要求,但并没有提及关于雌激素的检测项目。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研究员王树槐在发布会上说,对奶粉雌激素检测,中国规定了不得检出的限量标准,并制定了相关的检测方法,已公布了动物性食品,包括肉、蛋的检测方法,他表示,奶粉的检测标准即将公布。邓海华透露,农业部门已制定了奶粉中雌激素的检测方法,并提供给湖北省。   ■ 现场   发布会上甚少提及“圣元”   虽然卫生部昨日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卫生事业发展情况”,但“某品牌奶粉被怀疑导致婴儿性早熟”无疑是被记者追问最多的问题。发布会期间,除一家媒体外,无论是记者还是新闻发言人,都很少提到“圣元”两个字,取而代之的是“某品牌”。   最先报道此事的某媒体记者提问时,说到“圣元牌奶粉”时,突然一改口说“不对,是某奶粉”,引来全场的笑声。回答记者提问时,新闻发言人邓海华也一直用的是“某品牌”奶粉,期间有一次无意说了一句“圣元奶粉”,也立刻改了过来。   现场的一位记者说,不提“圣元奶粉”的名字,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目前此事尚无结论,到底是不是因为食用奶粉而导致的性早熟还不知道。他还猜测,有报道说“圣元将起诉两家媒体”的消息,也多少影响了大家的发言。   ■ 动态   媒体再曝数地婴儿“性早熟”   昨日,各地媒体又报道了多起“性早熟”婴儿。   昨日,3名家长带着宝宝前往广州市儿童医院就诊。医师黄永兰称,三名妈妈都称宝宝喝圣元奶粉,检查后诊断为典型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同日,佛山一宝宝亦出现类似症状。其家长称,“6项指标中,1项超过成年女性性激素水平,另3项达到成年女性水平。”黄永兰表示,“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尚未有证据说明由奶粉导致,现场也有妈妈表示一直喂母乳,宝宝的乳房也出现小硬快,同样被诊断为“单纯性乳房早发育”。据《新快报》
  • 奶粉激素检测标准将公布 雌激素检测须为“零”
    “奶粉可能造成宝宝性早熟”的新闻在社会上被炒得沸沸扬扬。然而8月15日,卫生部通报“圣元乳粉疑致儿童性早熟”调查结果却表明:检测结果符合规定含量范围。请关注——儿童性早熟:“奶粉问责”之后还需做什么?   喧嚣了10天的奶粉导致婴儿性早熟事件,在8月15日似乎终于尘埃落定。卫生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圣元乳粉疑致儿童性早熟”调查结果,通报指出,检测结果符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含量范围。   奶粉雌激素检测须为“零”   针对媒体报道有婴幼儿因食用圣元乳粉导致性早熟的情况,卫生部委托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等检测机构,采用国际通行的检测方法(《动物源食品中激素多残留检测方法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GB/T21981-2008),对乳粉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含量进行了平行检测。   检测结果表明,42份圣元乳粉中未检出己烯雌酚和醋酸甲孕酮等禁用的外源性性激素,内源性雌激素(17β-雌二醇和雌酮)和内源性孕激素(孕酮和17α-羟孕酮)的检出值分别为0.2-2.3μg/kg和13-72μg/kg,其中患儿家中存留样品雌激素和孕激素检出值分别为0.5μg/kg和33μg/kg。检测结果符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含量范围。   “奶粉里不允许检出雌激素,世界上也不允许,因此它在标准中不允许检出。”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强调,中国在2008年制定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禁止销售、收购和加工尚处于用药期和休药期内的奶畜产品。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兴民解读称,“不得检出”的含义是奶粉中的雌激素检测结果应该为“零”。   激素检测是国内奶粉业盲区   王丁棉认为,虽然激素是能用仪器检测出来,但是现在还不是必检项目。“如果牛奶遭激素污染,可能来源于产奶环节,问题可能出在养殖环境,厂家应该对奶源进行彻底检验。”   王丁棉分析说,在对奶牛安胎时,可能使用到激素,另外在奶牛繁殖上,比如奶牛的配种环节也可能使用到激素。“养殖是不主张使用激素的。有的国家甚至是禁止的,但即使是进口的原料,也可能有些养殖者违反这样的规定。”王丁棉认为,对激素的检测、监控是国内奶粉业的一个盲区。“激素出现,主要问题在于奶源供应,生产商和监管部门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侯彩云透露,国家标准对奶粉主要是做一些常规指标的检测,检测其奶粉里应该含有的物质,而激素并不属于这些项目。因此国家质检机构无法对奶粉进行激素检测。“激素是药物类,可以由药监部门来进行一些检测。”侯彩云说。   奶粉雌激素检测标准将发布   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粉(GB19644—2010)》中,关于乳粉的要求包括感官要求、理化指标、污染物限量、微生物限量、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强化剂等7项要求,但并没有提及关于雌激素的检测项目。   据介绍,现代牛奶中的雌激素包括内源性雌激素(即奶牛本身产生的雌激素)和外源性雌激素(即应用于奶牛发情和泌乳的雌激素),但目前普遍认为在规范用药的前提下雌激素药物残留量可忽略不计。“所谓的不允许检出雌激素,是指不能检出人为添加的合成雌激素物质。”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研究员王树槐解释说,雌激素是指奶牛体内天然产生的激素,包括两类激素,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激素,这些激素人体内也含有。“奶粉中如果有这两类激素,并且含量符合国际组织的标准,是农业部允许的,属于正常现象。”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经公布了动物性食品,包括肉、蛋的雌激素含量检测方法,奶粉的检测标准也即将公布。   “这个标准,准确地讲是一个检测标准,是一个检测技术。”王树槐解释说,有了这个技术,我们就能在发生问题的时候,利用这个标准来证明事物的对或错。“前年开始,我们单位已经完成了该项技术的实验,目前已经在走相关程序,预计最快在三四个月时间内,农业部就会颁布该项技术标准,这样就能做权威检测了。”   警惕“吃”出来的性早熟   “性早熟是‘吃’出来的”,这不是一句戏言,而是医生们给家长们的忠告。他们表示,目前患上性早熟的患儿,城里比农村多,这与城市孩子吃得太好有直接的关系。   “食物中含有激素,是患儿引发性早熟的一大原因,比如洋快餐、油炸类膨化食品,都含有过高的热量。儿童吃了这些食物以后,热量会在体内转变为多余的脂肪,不仅会出现肥胖,还会导致身体内分泌紊乱,容易引发性早熟。”青医附院营养科主任韩磊介绍说,此外,有些禽畜在饲养时由于采用生长激素刺激其早熟,肉中所含有的激素对儿童也有“催熟”作用,“现在很多儿童饮食多以荤菜为主,平时甚至都不吃蔬菜,营养过剩也容易导致性早熟,家长应当让孩子荤素搭配、饮食均衡,避免营养过剩”。   韩磊还建议,家长不要随便给孩子进食人参、蜂王浆、燕窝、花粉、冬虫夏草、阿胶、鹿茸等补品。儿童体质毕竟不同于成年人,家长不要觉得补得越多越对孩子发育有利,这是因为,这些营养品或补品可能会起到“拔苗助长”的效果。   此外,青医附院副院长孙运波也表示,一些反季节蔬菜和水果中也含有激素,因为反季节蔬菜和水果大多是在“催熟剂”的作用下才反季或提早成熟的,应当避免给儿童食用。
  • “激素奶粉”再曝质检标准软肋
    奶粉事件的余波,一个接着一个。据报道,武汉三名女婴身体出现性早熟特征,而她们一直食用的都是圣元奶粉。此前,受害儿童家长曾想把奶粉送检,但一些质量监督检测机构都婉言拒绝了家长们的个人申请,而权威部门关于奶粉的检测指标中也没有激素这一项。   从相关报道来看,该品牌奶粉确实存在问题嫌疑。稍微梳理一下,有以下几个疑点:其一,医生的说法是,儿童性早熟的现象虽然逐年增多,但两岁以下的性早熟还不常见,而且这几位孩子的病情存在共性,并都是食用同一品牌奶粉 其二,家长们在给孩子停用了该奶粉后,部分症状明显好转 其三,让人浮想联翩的是,奶粉的代理商曾经找到过其中一位孩子的家长,称愿意通过赔偿来协商此事。如果产品无问题,赔偿又是多此一举的事情。   但是,这些终究只是疑点。奶粉有无产品质量问题,如需确证,则必须借助于质量监督检测机构。但是,一方面,食品类检测机构所遵循的国家标准中,没有激素这一项,另一方面,能检测激素成分的药检机构,又未开展食品检测的业务,而且不受理个人申请。总之,确证奶粉问题的路径,暂时一个都走不通。   让人不解的是,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中之所以没有激素这一项,是因为激素属于药物,不在食品类检测范畴之中,还是因为标准本身已然落后?另外,药检机构不受理个人申请,是因为受理程序、能力跟不上,还是原本就没有设置相应的受理程序?不管怎么说,这些家长的维权之举,似乎击中了食品、药品质检业务的盲点,反映出质检机构及其所属的相关职能部门,在事前介入上表现得很被动。   事实上,从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各类奶粉问题的曝光,多是从医院开始,案例积少成多,形成新闻事件,汇聚起巨大的舆论力量,并反过来推动质检部门的重视与介入。这种被动,间接上是放纵了食品质量问题。当然,质检部门并不能保证食品问题能全部在消费环节肃清,但是,若要充分而主动地履行职能,自然离不开一系列查漏补缺的程序和手段。譬如,为个人申请的质检业务提供便捷的渠道,或者与医院等机构形成合作关系,通过医院病例的统计而观测食品质量问题的相关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质检业务。总之,质检部门本应主动与事无巨细的食品质量问题形成一个良序的暴露—反馈—吸收关系,一旦问题的端倪呈现,就主动介入,而不是坐待问题放大,成为新闻事件,被舆论推着走。   这个查漏补缺程序,当然也离不开检测标准的“与时俱进”。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标准滞后性明显,很难将纷呈出新的食品问题有效囊括。这种情况下,即便奶粉激素问题真的存在,原有的标准也对之不起作用。如果标准都难起作用,质检机构想主动介入各种食品质量问题,恐怕也只能有心无力。
  • 圣元公司捐助1000万 设婴幼儿性早熟专项基金
    通过这次婴幼儿“性早熟”事件,圣元公司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的普遍存在 也注意到了“性早熟”成因的复杂性 注意到了今天社会各个方面对婴幼儿“性早熟”这一现象缺乏清晰、全面的认识。作为以母婴营养与健康为核心使命的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些问题做出积极的反应和实质作为。   为此,日前,圣元公司决定捐助1000万元人民币成立婴幼儿“性早熟”专项基金,与国内外有关科研机构及专家学者合作探讨“性早熟”成因,特别是将现今已经掌握的科学概念、预防手段传播普及给广大的中国父母。   该专项基金具体的使用方向:   一、和专家合作编纂婴幼儿“性早熟”预防手册,强调预防婴幼儿“性早熟”从妈妈开始,从生活习惯开始,达到综合预防的目的。该项目预算费用为400万人民币,计划印制200万份手册在各主要专科医院进行发放。目前,圣元公司已与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携手开展此项工作。   二、预计使用50万元人民币,邀请相关科研机构与预防、营养、内分泌学科等权威专家合作录制科普性质的视频资料,上传到圣元官网或其他愿意合作的专业网站,以供广大消费者浏览和下载。   三、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在全国重点城市开展20场次左右的婴幼儿“性早熟”专业学术演讲会,就婴幼儿“性早熟”的临床诊断等诸多学术问题展开研讨和宣讲。此项活动预算为200万元,预计会涉及将近5000名一线的临床儿科医生。   四、针对婴幼儿“性早熟”这一专项课题,有研究心得并愿意深入探讨的专业机构和专家学者,圣元公司将提供专项研究经费,支持婴幼儿“性早熟”病因及有效预防与治疗这一事业的发展。此项目的预算资金为350万元。   该专项预算基金的实际使用和项目进展情况将随时在圣元公司的官网上面向社会公开,包括具体实施内容、实际支出金额、合作单位、实施地点和时间,同时接受社会广大公众的监督。
  • 奶粉激素检测暂无相关国家标准
    “性早熟的原因是复杂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刚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他从媒体上知道了这个事情,“过去有7、8岁的孩子出现性早熟的例子,像这么小的孩子确实以前没听说过。但不能因此就说是喝了奶粉导致的。”   宋昆刚认为消费者对奶粉怀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牛奶是成分复杂的食物,“牛奶本身就含有激素,泌乳期的奶牛本身就含有微量的雌性激素,人们喝奶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这是因为微量导致,那不会到今天才发生。”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营养专家常素英告诉记者,国际上一直提倡婴儿母乳喂养,对媒体报道中 “孩子除了奶粉基本没有吃其他东西”的说法,建议孩子食物应该多样化,如果孩子只吃一样东西,受到危害的风险将比吃多种食物大很多。   圣元:没有提过赔偿   圣元乳业战略合作总监姜云鹏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公司已公开发布声明,其产品反复接受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检测,均未发现任何质量问题。同时否认武汉消费者曾指出企业与之接触曾经提到过赔偿的说法,“我们没责任赔偿什么。”姜云鹏还表示,企业希望政府职能部门检测奶粉,并敦促尽早公布结果,澄清真相。   姜介绍,企业的奶源基本都是从国外进口,主要是新西兰、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记者注意到,目前在售的圣元婴儿配方奶粉共有3个系列,分别是圣元优博婴儿配方奶粉、圣元优聪金装婴儿配方奶粉和圣元优聪金D100婴儿配方奶粉,所有产品均标称“进口奶源”。此前圣元也曾陷入“三聚氰胺”事件。昨日圣元方面向记者承认中国独家代理商——北京澳内特乳品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正是圣元乳业董事长张亮,目前掌握着乳清粉70%的市场份额。但是当记者进一步询问目前还有什么产品在国内生产时,姜以开会为由挂断电话。   圣元此前已在官方网站上发布相关说明,“不存在添加任何 ‘激素’等违规物质的行为”。并准备对刊播消息的两家媒体提起上诉。   质检部门:没有检测标准   8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对外界称,目前,卫生部已注意到相关媒体的报道,并已对此事进行关注。   弄清病理最直接的方法是对奶粉进行检测,但昨日本报记者致电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两个国家级权威检验部门,发现虽然检测部门表示可以接受个人申请,但目前对激素的检测、监控是国内奶粉业的一个盲区。   “激素目前没有国家标准,所以没有检验办法。像三聚氰胺事情刚出来也没有检测方法,随后国家出台检测标准才能检测。”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技术部门尹主任表示,目前可以接受个人申请检测,然而关于奶粉的检测指标中也没有激素这一项。尹主任还介绍,目前中心正在投入技术力量,摸索这一检测手段,以求尽快开展该检测项目。他同时指出,激素属于药物,奶粉在生产环节中是不允许添加任何激素的。   专家:标准倒退是根源   78岁的国内乳业专家魏荣痛心地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奶粉问题频发不是个别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问题。“最近出台的乳业新国标我们就能看出来,已经倒退了25年”。   业内专家质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几个重要指标的降低上。如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和微生物及体细胞的指标比1986年制定的生鲜乳收购标准有明显的降低。当时国标的第一等级要求生鲜乳蛋白质含量达到2.95%以上 微生物限量为每毫升50万个。而新国标的最低限值为蛋白质含量2.8% 每毫升200万个微生物含量,这一项就是国外标准的20倍。“细菌越多越不安全,代谢产品多牛奶易变味,企业就会加香精等添加剂。”   专家王丁棉表示,有人认为降低标准有利于奶业的监管是不对的,因为总有比现行标准更低的生乳生产出来。如何防止人为在鲜奶中添加东西,一定要靠制度化的保障和监管,不能靠降低标准。
  • 白酒塑化剂标准拟大幅放宽
    近日,央视新闻中心官方微博证实,白酒塑化剂新标准将出台,新标准的塑化剂含量指标将大幅放宽。昨日,股市酿酒板块早盘拉升,集体飘红,酒鬼酒更是直线涨停。   然而,业内专家表示,在塑化剂风波尚未平息的当下,新标准的出台更像是白酒行业应对风波、重塑形象的应急手段。   酿酒股全线飘红   日前,有媒体报道,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勇日前出席某白酒品牌会时公开表示,由国内外近十家食品检验权威机构、科研机构、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制定的白酒塑化剂指标将在两个月内出台,新标准的含量指标将大幅放宽。4月9日下午4时许,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发文证实了这一信息,称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一个出台酒类塑化剂标准的国家。   长期食用塑化剂超标的食品,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严重者甚至可导致肝癌。卫生部551号文依据《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9685-2008这一标准,规定邻苯二甲酸二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三种塑化剂的含量在白酒里每公斤分别不能超过1.5毫克、9毫克、0.3毫克。   马勇表示,这一临时标准根据的是食品容器相关标准,照搬到白酒产品并不合适。他称,正在研究制定中的白酒塑化剂指标,将参照中国香港、欧盟和世界食品卫生组织等机构的塑化剂限量标准,相比于目前执行的临时标准将有较大幅度的放宽。   受白酒塑化剂指标放宽消息刺激,4月10日沪深股市酿酒板块全线飘红,以3.71%的涨幅居于前列。   众多行业专家质疑   白酒塑化剂指标放宽的消息刺激股市酿酒板块全线飘红的同时,遭到众多行业专家的质疑。好望角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宏在微博评论中称,标准放宽将导致白酒行业的后续发展危机四伏,祸国殃民。   南方日报记者就上述专家的质疑致电马勇,但其拒绝就此发表意见。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认为,白酒行业新制定的塑化剂标准若比国家现行标准宽松,其指导意义将大打折扣,虽然使更多企业达标,但却降低了安全性,对行业的长远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标准过于宽松,白酒行业也许会成为第二个信任尽失的‘国产奶粉’。”他称。   据悉,2011年4月配方奶粉新国标开始实施,其生乳标准大幅放宽,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调至200万。然而,这一新国标的出台并没有挽回国内奶粉行业的颓势,反而引发了媒体与公众的广泛质疑,被讽刺为“倒退25年”的新国标。
  • 食品中元素形态分析方法与标准简述
    元素的形态是指某一元素以不同的同位素组成、不同的电子组态或价态以及不同的分子结构等存在的特定形式。元素形态分为物理形态和化学形态,物理形态是指元素在样品中的物理状态,如溶解态、胶体和颗粒状等 化学形态是指元素以某种离子或分子的形式存在,其中包括元素的价态、结合态、聚合态及其结构等。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元素形态泛指化学形态,元素形态不同于元素价态,同一元素的相同价态可能有多种形态,如价态为五的砷元素,其元素形态可分为无机态和多种有机态的砷形态。   元素在食品中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元素对于人体的作用和元素的形态密切相关。这里所说形态是指该元素在不同种类化合物中的表现或分布。比如铬,三价铬是人体耐糖因子的组成部分,很多糖尿病和人体缺乏三价铬有关,而六价铬则是比较强的致癌物。不同形态砷之间的毒性差异也很大,如以有机砷形式存在的砷糖、砷甜菜碱几乎没有毒性,而无机砷化物的毒性却很高。所以,对于某些元素,只了解某元素在食品中的总量还是不够的,我们在了解总量的同时,更希望了解某元素在食品中的形态组成。   测量元素的形态,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来实现:   分光光度法:在显色时对元素的形态有特定要求,可以利用这一特性,进行形态分析。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水中六价铬的测量。这一方法通常干扰大、灵敏度不是很高,在简单基质有一定应用的范围。   原子荧光法(AFS):由于产生氢化物对元素的形态有一定的要求,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形态分析。比如说有机砷几乎不会和硼氢化物生成氢化砷,氢化物-原子荧光法不能直接检测有机砷,而无机砷则能和硼氢化物进行反应而被探测到。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测量某些元素的不同形态。该方法的特点是灵敏度很高。不足之处是特异性强,只能分析有限几种元素中某些形态,应用不广。   色谱法:采用色谱柱分离不同形态,然后用分光光度或电导等检测器测量。比如离子色谱法就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这一方法由于有预分离处理,干扰比分光光度法小,灵敏度也好一些。   预分离法:对试样先根据元素不同形态的特点,进行预分离,如有机萃取、离子吸附和交换等手段,将某特定形态和其它形态分离后收集,再采用一些光谱的分析方法测量。这种方法灵敏度比较高,但前处理比较复杂,也容易受到干扰。   色谱-光谱(质谱)联用法:该方法采用在线色谱分离,分离后各组分直接进入光谱仪器测量。结合了色谱和光谱技术的优点,具有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应用广泛等优点。缺点是设备较为昂贵,从色谱到光谱的接口技术需要解决,前处理方法也有待加强研究。不同的色谱和光谱联用技术都有文献报道,主要集中在色谱和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的联用上。目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联用方法。   1、液相色谱-ICP-MS联用   液相色谱(HPLC)-ICP-MS联用技术适用于食品样品中难挥发的化合物的分析。由于液相色谱的流速和ICP-MS 进样速度一致,所以联接非常简单方便,其联用接口非常简单。另外,由于液相色谱的特点,具有进样量小、分析速度快、分离效果好等优点。因此,HPLC与ICP&mdash MS联用技术在各类食品中砷、硒、锡、汞等元素形态分析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相关的研究也最多。在使用该技术时,要注意液相流动相的成分是否符合ICP-MS的进样溶液要求。如果有机相比例过高,则需要辅助氧化技术。   2、离子色谱-ICP-MS联用   离子色谱法(IC)作为一种有效的分离和检测技术,已经在金属和非金属离子的测定中得到了较多应用,已成为成为解决复杂机体中超痕量离子形态分析的有效工具,也是ICP&mdash MS相关联用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食品分析领域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其联用方法和液相色谱一样,也很简单。目前相关文献集中在铬、砷、锑、溴、碘等形态的检测研究上。同样的,使用该技术时,要注意离子色谱流动相和ICP-MS进样要求的匹配性,流动相的可溶性固体含量不能太高。   3、气相色谱-ICP-MS   气相色谱(GC)适用于易挥发或中等挥发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分离,而且分离之前的衍生化步骤不仅使分离与分析过程复杂化,而且增加了待测形态丢失或玷污的可能性。而且气相和ICP-MS联接需要一个专用的接口。因此,GC与ICP&mdash MS联用应用于元素的形态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性。目前,GC-ICP-MS技术仅限于烷基铅、烷基锡和烷基汞等形态的分析上。   4、毛细管电泳-ICP-MS   相对与气相和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CE)具有分离效率高、消耗样品量少、分离时间快等特点适用范围广,可分离从简单离子、非离子性化合物到生物大分子等各类化合物。但是在分离过程中,样品中分析物的原始形态可能由于电解质或pH值的调节而发生变化,样品的组成也是影响CE分离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CE与ICP&mdash MS的接口没有HPLC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CE-ICP&mdash MS联用技术的应用。但相关的研究还是不少,主要集中在食品中砷、硒、汞等元素形态的分析。   5、液相色谱-AFS   由于中国AFS的技术领先于世,所以该研究在国内发展也很快。由于AFS对某些元素,如As、Se、Hg等的检测灵敏度很高,而且这些元素也是形态分析所最关注的元素,所以AFS在元素形态分析上大有用武之地。如前所述,单用AFS能进行一些特定的形态分析,而要完成更好的分离和检测,就需要和色谱联用。现在主要是和液相色谱联用,已经有多款HPLC-AFS仪器上市。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具备了液相分离的优点,也能利用AFS的高灵敏度和元素特异性,仪器的整体价格也不高。其缺点在于,检测元素受到AFS的限制,而且AFS检测状态的稳定性也较难保证。   食品中元素形态分析的标准:   1、砷的形态分析标准   根据GB 2762-201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规定了食品中无机砷的限量标准,所以也有相关的检测方法:   GB/T 5009.11-2003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无机砷检测采用原子荧光法,前处理和总砷不一样。   GB/T 23372-2009 食品中无机砷的测定 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该标准采用HPLC-ICP-MS联用技术,分离和检测能力都很强。   有机砷农药的检测方法有一个行业标准:SN/T 2316-2009 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阿散酸、硝苯砷酸、洛克沙砷残留量检测方法 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2、汞的形态分析标准   根据GB 2762-201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规定了食品中有机汞(以甲基汞计)的限量标准,所以也有相关的检测方法:   GB/T 5009.15-2003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有机汞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预分离&mdash 冷原子光度法。   无机砷和有机汞的检测方法都有缺陷,修订的新方法(草案)采用液相-原子荧光联用法,但也有问题,到现在没有颁布为更新方法。   3、溴酸盐的形态分析标准   由于溴酸盐是2B类致癌物,所以已不允许作为添加剂使用。食品中溴酸盐的形态分析有两个标准,都用离子色谱法:   GB/T 20188-2006 小麦粉中溴酸盐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SN/T 3138-2012 出口面制品中溴酸盐的测定 柱后衍生离子色谱法   水中溴酸盐也有限量标准和检测方法,在相关水检测标准中,也是离子色谱法。   4、铬的形态分析标准   六价铬的检测方法有一个行业标准:   SN/T 2210-2008 保健食品中六价铬的测定 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水中的六价铬也有相应标准检测方法,采用经典的比色法。在水的检测标准中。     (撰稿人: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杨振宇 博士)   注: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 卫生部将检测多个品牌乳品雌激素水平
    8月13日,记者从卫生部专家组专家处了解到,为了便于对比乳品中的雌激素水平,此次由卫生部送检的乳品,不仅圣元一个品牌的乳品,甚至还有母乳。检测结果最快过一两天即可得出。 送检品牌不只有圣元 前日下午,一场有关“性早熟”患儿的会议在卫生部召开,参会者包括中国疾控中心食品安全和妇幼保健专家、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北京以及地方儿科内分泌的专业医生等人。针对“疑似某品牌婴儿奶粉早熟门”事件,就在同一天,卫生部表示,已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成立由内分泌、儿科、妇幼、食品安全等领域9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 昨日,专家组成员之一,浙大医学院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梁黎透露,会上,专家对武汉三名儿童的检测数据和报告进行会诊,同时,卫生部有关人士也介绍了目前奶粉检测的情况。 她说,为了保证奶粉检测的安全可靠,此次卫生部选择在北京、上海两地检验乳品,并且送检的品牌也不仅是圣元一家,甚至还包括母乳。 专家称此次检测很细致 梁黎认为,多品牌送检有助于对奶粉中雌激素等指标进行对比,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多地检测则保证了数据的真实。“这次检测是很细致的。” 作为儿科内分泌的国内知名专家之一,梁黎说,按照国外论文的结论,无论是奶粉还是牛奶、母乳,都含雌激素,如果最后的检测结果一点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 自某品牌奶粉被疑引起婴儿性早熟以来,奶粉的检测结果一直受到期待。前日的研讨会上,卫生部人士透露,乳品检测结果最快在两三天后即可得出。但是并未明确何时以何种形式发布。 ■ 对话 “我相信他们的专业知识” 卫生部专家组专家、浙大医学院梁黎认为,武汉的检测很细致 武汉当地完成对三名“性早熟”儿童的专家会诊后,得出了“单纯乳房早发育”的结论。但家长对检测结果提出了质疑。昨日,浙大医学院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梁黎对其中一些疑问做了回答。她说,如果专家在结果中,称“三名儿童与成年人雌激素水平相比,在正常范围内”才是不专业的。 记者:儿童雌激素水平能否与成人比较? 梁黎:这是不能和正常成人相比的。人体不同阶段,雌激素的正常范围是不一样的,至少这样对比是不专业的。哪怕是成年女性,是否在经期,激素水平也会不同。 根据临床经验,儿童的雌激素水平一般在“20”以下,我们在卫生部看到了三名儿童的检验报告和详细病历,只有一个儿童在其中一次的检查中,比“20”高一些。 记者:此后是否会对婴儿进行再次检查? 梁黎:这要看卫生部的安排,但是目前我并没有得到通知。 对于这三个孩子的情况,我们看了详细的病历和检查单子,检查还是很详细的,有些激素水平测试做了好几次。 从检查和病历上看,这些孩子都属于“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孩子骨龄没有超标、生长也没有加速。遗憾的是没有做子宫卵巢的B超,我看报道说,也是家长不想让孩子再服用镇定药了。 我也看到,湖北的会诊专家中,有两个人在全国还是很有名的,都是儿科内分泌的专家,我相信他们的专业知识。 记者:婴儿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否与停服奶粉有关? 梁黎:到底跟奶粉有没有关系,还要看奶粉的检测结果,现在我们无法定性。 但是,我记得有一个孩子第二次复查,雌激素水平反而比之前高了,甚至超过了“20”。所以也不能说,所有的孩子雌激素水平都下降了。 一般的检测,雌激素水平超过“20”才会显示出来。而且很多婴儿的检测达不到这个值,所以我们临床上一般以“20”作为婴儿的一个检测标准。成人的雌激素水平都在“100”以上,甚至有几百的。 这次检查武汉做得非常细致,有的孩子都标出了“十几”的值,只有一个孩子超过了“20”,所以我们认为他们做得很细。
  • 天瑞仪器乳制品激素检测方案重拳出台
    近日,一则“乳制品致婴儿性早熟”的新闻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这是至08年“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又一起有关乳制品食品安全事件。 与上次不同,对于近期发生的乳制品导致婴儿性早熟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相关检测检疫部门也未能有一个权威性的定论,原因在于我国乳制品检测指标中没有明确列明这一项。 此类事件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和探讨,如何找到相应的检测标准和方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天瑞仪器一直保持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在得知此事件之后,天瑞仪器“应用方法研究中心”立即组织技术人员成立专项小组,紧急开展“乳制品中激素含量检测解决方案”工作,目前已出台相关解决方案,主要使用仪器为液相色谱仪LC-310或液相质谱连用仪LC-MS,针对乳制品中相关激素类物质含量做出精确地检测。 江苏天瑞仪器生产的液相色谱仪LC-310 天瑞仪器“应用方法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已成功出台了“地沟油” 、“毒豇豆” 、湖南“血铅”、“三鹿奶粉”等社会食品安全事件的检测方案。作为国内分析检测行业的领先企业,天瑞仪器成立“应用方法研究中心”,一直重点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尤其是社会公共安全等问题。始终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发展宗旨之一,将保障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全力为广大民众的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详情请登陆天瑞仪器官网或者拨打服务热线,我们会为您排忧解难,热忱服务! 天瑞仪器:www.skyray-instrument.com 免费服务热线:800-9993-800
  • 2023年6月份有210项标准将实施——农业食品类标准领衔
    2023年6月份有210项标准将实施我们通过国家标准信息平台查询到,在2023年6月份将有210项与仪器及检测行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将实施,具体数量明细如下:6月份新实施标准占比在6月份新实施的标准中,农林牧渔食品相关标准占据了60%,医药卫生类标准分别占据29%。其中与农林牧渔食品相关的标准有126个,包含多个产品通则、检测标准及技术规范,特别注意的是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的检测;而环境方面重点是水质和空气中的有机物检测、土壤中的重金属检测。在6月份新实施的标准中,包含了多品类科学仪器,如: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仪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液相色谱仪 、紫外分光光度计 、离子色谱仪 、高分辨气相色谱 - 高分辨质谱仪 、X 射线荧光光谱仪 ;除此之外,环境环保领域还涉及到了电化学 、气相色谱-冷原子荧光光谱 仪 联用和液相色谱-原子荧光 仪 联用。具体2023年6月份主要新实施的标准如下:需要相关标准的,点击链接即可下载收藏↓农林牧渔食品标准(126个)GB/T 41899-2022 食品容器用涂覆镀锡或镀铬薄钢板质量通则 GB/T 41898-2022 食品金属容器内壁涂覆层耐蚀力和致密性的测定 电化学法 GB/T 41711-2022 食品金属容器内壁 涂覆层抗酸性 、抗硫性、抗盐性的测定 SC/T 9441-2023 水产养殖环境(水体、底泥)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法 NY/T 895-2023 绿色食品 高粱及高粱米 NY/T 873-2023 菠萝汁 NY/T 749-2023 绿色食品 食用菌 NY/T 706-2023 加工用芥菜 NY/T 705-2023 葡萄干 NY/T 682-2023 畜禽 场场区 设计技术规范 NY/T 471-2023 绿色食品 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 NY/T 437-2023 绿色食品 酱腌菜 NY/T 4325-2023 农业农村地理信息服务接口要求 NY/T 4324-2023 渔业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 NY/T 4323-2023 闲置宅基地复垦技术规范 NY/T 4322-2023 县域年度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调查评价技术规程 NY/T 4321- 2023 多层 立体规模化猪场建设规范 NY/T 4320-2023 水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规范 NY/T 4319-2023 洗 消中心 建设规范 NY/T 4318-2023 兔 屠宰与分割车间 设计规范 NY/T 4317-2023 温室热气联供系统设计规范 NY/T 4316-2023 分体式温室太阳能 储放热 利用设施设计规范 NY/T 4315-2023 秸秆捆烧锅炉 清洁供暖工程设计规范 NY/T 4314-2023 设施农业用地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NY/T 4313-2023 沼液中砷、镉、铅、铬、铜、锌元素含量的测定 微波消解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NY/T 4312-2023 保护地连作障碍土壤治理 强还原处理法 NY/T 4311-2023 动物骨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法 NY/T 4310-2023 饲料中吡啶甲酸铬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NY/T 4309-2023 羊毛纤维卷曲性能试验方法 NY/T 4308-2023 肉用青年种公牛后裔测定技术规范 NY/T 4307-2023 葛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法 NY/T 4306-2023 木瓜、菠萝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NY/T 4305-2023 植物油中 2,6- 二甲氧基 -4- 乙烯基苯酚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NY/T 4300-2023 气候智慧型农业 作物生产 固碳减 排监测与核算规范 NY/T 4299-2023 气候智慧型农业 小麦 - 玉米生产技术规范 NY/T 4298-2023 气候智慧型农业 小麦 - 水稻生产技术规范 NY/T 4297-2023 沼肥施用技术规范 设施蔬菜 NY/T 4296-2023 特种胶园生产技术规范 NY/T 4295-2023 退化草地改良技术规范 高寒草地 NY/T 4294-2023 挤压膨化固态宠物(犬、猫)饲料生产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NY/T 4293-2023 奶牛养殖场生乳中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NY/T 4292-2023 生牛乳中体细胞数控制技术规范 NY/T 4291-2023 生乳中铅的控制技术规范 NY/T 4290-2023 生牛乳中 β- 内酰胺类兽药残留控制技术规范 NY/T 4289-2023 芒果良好农业规范 NY/T 4288-2023 苹果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NY/T 4287-2023 稻谷低温储存与保鲜流通技术规范 NY/T 4286-2023 散粮集装箱保质运输技术规范 NY/T 4285-2023 生 鲜果品冷链 物流技术规范 NY/T 4284-2023 香菇采后储运技术规范 NY/T 4283-2023 花生加工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 NY/T 4282-2023 腊肠加工技术规范 NY/T 4281-2023 畜禽骨 肽加工 技术规程 NY/T 4280-2023 食用蛋粉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NY/T 4279-2023 洁蛋生产 技术规程 NY/T 4278-2023 马铃薯馒头加工技术规范 NY/T 4277-2023 剁 椒 加工技术规程 NY/T 4276-2023 留胚米加工 技术规范 NY/T 4275-2023 糌粑生产技术规范 NY/T 4274-2023 畜禽屠宰加工设备 羊悬挂输送设备 NY/T 4273-2023 肉类热收缩包装技术规范 NY/T 4272-2023 畜禽屠宰良好操作规范 兔 NY/T 4271-2023 畜禽屠宰操作规程 鹿 NY/T 4270-2023 畜禽肉分割技术规程 鹅肉 NY/T 4269-2023 饲料原料 膨化大豆 NY/T 4268-2023 绿色食品 冲调类方便食品 NY/T 4267-2023 刺梨汁 NY/T 4266-2023 草果 NY/T 4265-2023 樱桃番茄 NY/T 4264-2023 香露兜 种苗 NY/T 4263-2023 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操作技术规程种质圃 NY/T 418-2023 绿色食品 玉米及其制品 NY/T 392-2023 绿色食品 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 NY/T 3376-2023 畜禽屠宰加工设备 牛悬挂输送设备 NY/T 3357-20 23 畜禽屠宰加工设备 猪悬挂输送设备 NY/T 2984-2023 绿色食品 淀粉类蔬菜粉 NY/T 2799-2023 绿色食品 畜肉 NY/T 274-2023 绿色食品 葡萄酒 NY/T 216-2023 饲料原料 亚麻籽饼 NY/T 211-2023 饲料原料 小麦次粉 NY/T 2109-2023 绿色食品 鱼类休闲食品 NY/T 1991-2023 食用植物油料与产品 名词术语 NY/T 1405-2023 绿色食品 水生蔬菜 NY/T 1326-2023 绿色食品 多年生蔬菜 NY/T 1325-2023 绿色食品 芽苗类蔬 菜 NY/T 1324-2023 绿色食品 芥菜类蔬菜 NY/T 130-2023 饲料原料 大豆饼 NY/T 116-2023 饲料原料 稻谷 NY/T 1049-2023 绿色食品 薯芋类蔬菜 DB42/T 2004-2023 棉花 - 油菜双 直播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DB42/T 2003-2023 东方百合鲜切花设施生产技术规程 DB1410/T 134-2023 花生抗旱栽培技术规程 DB1410/T 133-2023 小麦人工授粉育种技术规程 DB1410/T 132-2023 旱地谷子地膜覆盖沟穴播生产技术规程 DB1410/T 074-2023 旱地优质冬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DB1507/T 82-2023 寒地水稻 浅湿干 节水灌溉栽培技术规程 DB1507/T 81-2023 大兴安岭南麓黑土地培育技术规程 DB44/T 2419-2023 全生 晒柑普 茶生产技术规程 DB5203/T 37-2023 朝天 椒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DB5203/T 36-2023 花椒栽培技术规程 DB5203/T 35-2023 高粱高效种植技术规程 DB14/T 2718—2023 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交易服务规范 DB14/T 2717—2023 农产品(果蔬)供应链管理通用要求 DB50/T 1381-2023 早熟 梨 品质评价规范 DB50/T 142-2023 马铃薯 脱毒种 薯繁育技术规程 DB1405/T 039-2023 园林 草坪建 植与养护技术规范 DB41/T 1519-2023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技术规范 DB41/T 1517-2023 规模化蛋鸡场生物安全技术规范 DB41/T 708-2023 规模牛场口蹄疫生物安全控制技术规范 DB41/T 1628-2023 砖墙钢骨架结构日光温室设计规范 DB41/T 2401-2023 钢骨架结构塑料大棚设计规范 DB41/T 2395-2023 春茶采摘气象指数 DB41/T 2394-2023 小麦种子包衣技术规程 DB41/T 2393-2023 芝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DB41/T 2392-2023 小麦抗茎基腐病评价技术规范 DB41/T 2391-2023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 DB36/T 1723-2022 优质晚稻早熟品种早晚季连种栽培技术规程 DB36/T 1722-2022 晚稻常规粳稻栽培技术规程 DB36/T 1721-2022 龙回红 脐橙栽培技术规程 DB36/T 1720-2022 牧草裹包青贮技术规程 DB36/T 1719-2022 家禽粪污异位发酵 床操作 技术规范 DB36/T 1718-2022 多花黑麦草补播改良天然草地技术规程 DB36/T 1717-2022 菜用甘薯栽培技术规程 DB36/T 1716-2022 猕猴桃采收与贮藏技术规程 DB36/T 1715-2022 西方蜜蜂育王技术规程 DB36/T 1714-2022 双低油菜 “ 菜油两用 ” 栽培技术规程 环境环保标准(14个)HJ 1293-2023 农药制造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 HJ 1292—2023 铸造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 NY/T 1121.9-2023 土壤检测 第 9 部分:土壤有效 钼 的测定 NY/T 1121.14-2023 土壤检测 第 14 部分:土壤有效硫的测定 HJ 1271-2022 环境空气 颗粒物中甲酸、乙酸和乙二酸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HJ 1270-2022 环境空气 26 种多溴二苯醚的测定 高分辨气相色谱 - 高分辨质谱法 HJ 1269-2022 土壤和沉积物 甲基汞和乙基汞的测定 吹扫捕集 / 气相色谱 - 冷原子荧光光谱法 HJ 1268-2022 水质 甲基汞和乙基汞的测定 液相色谱 - 原子荧光法 HJ 1267-2022 水质 6 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和麦草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DB44/T 2417-2023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效果评估监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DB14/T 2725—2023 锅炉污染物减排优化方法及能效评价 DB41/T 2388-2023 铸造工业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 全国特殊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葛根素的测定》征求意见稿
    国家标准计划《保健食品中葛根素的测定》由 TC466(全国特殊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司)。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葛根素的测定》征求意见,截止时间2024-03-16。主要起草单位 中轻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轻检验认证有限公司 。附件: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葛根素的测定》征求意见稿.pdf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葛根素的测定》编制说明.pdf
  • 全国特殊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番茄红素的测定》征求意见稿
    国家标准计划《保健食品中番茄红素的测定》由 TC466(全国特殊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司)。主要起草单位 中轻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轻检验认证有限公司 。附件: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番茄红素的测定》征求意见稿.pdf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番茄红素的测定》编制说明.pdf
  • 我国现行真菌毒素检测标准概述
    1 真菌毒素标准的发展  真菌毒素是产毒真菌在粮食(或果蔬)的种植、收获、运输、储存过程中侵染粮食(或果蔬),并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真菌毒素污染谷物、饲料、果蔬,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禽生产安全。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把真菌毒素列为食源性疾病的三大根源之首。我国是真菌毒素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人们发现的真菌毒素有400多种。我国重点关注黄曲霉毒素(主要是Aflatoxin B1,AFB1和Aflatoxin M1,AFM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 A,OTA)、展青毒素(Patulin,Pat)、T-2毒素(T-2 toxin,T2)和伏马毒素(Fumonisins,FBs)等,这些毒素具有强毒性和高污染频率等特点,每种毒素的化学结构、生物毒性及适宜生长的基质不同;有些毒素会在饲用动物体内发生结构转化,以结构类似物存在动物源性食品中,危害人类健康。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这些限量标准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黄曲霉毒素M1结构式从“十五”到“十二五”,国家重点关注农、兽药等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对真菌毒素的重视较晚,相关检测技术的研究起步也晚。国家标准委员会曾提出在标准制定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积极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促使我国真菌毒素检测标准的制修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一些标准制定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检测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国有品牌树立了标杆和发展方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真菌毒素相关标准,但还需要在检测技术、作用毒理、公共危害等领域得到加强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和丰富。研究人员曾对我国真菌毒素的检测标准进行探讨,但那些被讨论过的标准很多已被废止,侧面反映了近些年来我国真菌毒素标准制定的活跃和国家的重视。  真菌毒素标准包括限量标准和检测标准。按照检测方法,可分为大型仪器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按照适用范围,可分为食品类、原粮类和饲料类。本文对我国现行真菌毒素检测标准进行了梳理、阐述和分析,根据笔者对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了解,对各类标准涉及的技术进行思考和探讨,并从应用和市场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希望能为我国真菌毒素标准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2 我国现行的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标准  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限量标准GB 2761-2017《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属国家强制执行的标准。GB 2761包括限定的毒素种类、限量、食品类型及检验方法的标准。最早的GB 2761是1981年颁布实施的,先后经过四次修订。1981年版只规定了AFB1的限量和食品种类;2005年版增加了AFM1、DON、Pat;2011版又增加了OTA、ZEN。2017版没有增加毒素种类,但对食品类型的划分更加细致。该标准没有做出受饲料行业监管、污染原粮的FBs、T-2的限定。GB 2761的修订,反映了国家对食品真菌毒素污染的重视。下边将对每种真菌毒素的现行检测标准逐一阐述和分析:  2.1 黄曲霉毒素(AF)  AF是产毒真菌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是毒性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之一。目前分离鉴定出的AF包括AFB1、AFB2、AFG1、AFG2、AFM1和AFM2等18种。1993年国际癌症研究所将AF确定为一级人类致癌物。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农作物易遭受AF污染,居民肝癌发病率较高。  GB 276l-2017规定了食品中AFB1/M1的最大限量标准及其存在的食品类别:谷物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坚果及籽类、油脂及其制品、调味品、特殊膳食用食品等6大类18小类,限量范围为0.5~20 μg/kg,其中特殊膳食用食品的限量最低。AFM1限量的食品类别分为乳及乳制品、特殊膳食用食品等2大类8小类,统一限量0.5 μg/kg。GB 276l-2017的限量明显比GB 13078-2017《饲料卫生标准》严格,但低于欧盟食品的限量要求。  AF的检测标准(见表1)包括国家标准(GB)、粮油行业标准(LS)、农业行业标准(NY)、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地方标准(DB)及食药局快检标准(KJ)等,涵盖了真菌毒素检测的所有方法。涉及的检测方法有柱后光化学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位素内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柱前衍生法等仪器分析方法和胶体金定量/定性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筛查法、时间分辩荧光定量检测技术、双流向酶联免疫法、薄层色谱法、免疫亲和层析净化荧光光度法等快检方法。  一种作物可能被多种真菌毒素污染,因此对多种真菌毒素同时检测的技术很有实际应用价值。刚刚实施的LS/T 6133-2018《主要谷物中16种真菌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采用稳定同位素内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谷物中多种毒素同时检测,该技术除了检测我国日常监管的毒素外,还可以检测其衍生物或结构类似物。  快检方法不仅仅是对实验室方法的有益补充,根据2015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国家认可的快检方法可以作为执法依据。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和国家食药总局先后颁布了8个免疫检测技术的标准。粮食行业标准率先将胶体金定量检测技术纳入标准中,之前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只是作为定性筛查的手段。2017年国家食药局颁布了三个真菌毒素快检标准,其中两个是AF的标准。这些都为免疫层析技术在农业、粮油、食药行业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标准支撑,同时也有效保障了这些领域AF的监管和检测。唯一写入GB或GB/T的免疫方法是市场应用剧减的酶联免疫,目前应用广泛的免疫层析技术只出现在行业标准中。  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订了食品和饲料中AF限量标准。我国对食品中AFB1和AFM1的最高允许量有严格规定,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主要对AF总量(B1+B2+G1+G2)做出限定。为了满足进出口的需求,SN标准是针对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检测。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标准覆盖了AF污染的大多数食品,2020年《中国药典》2351真菌毒素测定法,更是增加了药材、饮片及中药制剂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但是,一些过时检测技术的行业标准依然有效:如NY/T 1664-2008《牛乳中黄曲霉毒素的快速检测 双流向酶联免疫法》,该技术操作繁琐,专业性要求高,且只能定性检测,市面上已很难买到相应的检测试剂。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前处理复杂、当前应用很少的检测技术,依然作为第五法写入GB 5009.22-2016中。编者建议废止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一些标准。表1 我国现行标准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标准号标准名称适用样本检测方法检出限/定量限(μg/kg)GB5009.2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 族的测定乳、乳制品和含乳特殊膳食用食品第一法: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第二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三法:酶联免疫吸附筛查法。第一法:液态乳、酸奶,取样4g。AFM1:0.005/0.015; AFM2:0.005/0.015。乳粉、特殊膳食用食品、奶油和奶酪,取样1g。AFM1:0.02/0.05 AFM2:0.02/0.05;第二法:液态乳、酸奶 4g,AFM1 :0.005/0.015;AFTM2 0.0025/0.0075。乳粉、特殊膳食用食品、奶油和奶酪 1g,AFM1:0.02/0.05;AFM2:0.01/0.025 GB 5009.2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 族的测定谷物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坚果及籽类、油脂及其制品、调味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和婴幼儿辅助食品第一法: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第二法:高效液相色谱-柱前衍生法;第三法: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法;第四法:酶联免疫吸附筛查法;第五法:薄层色谱法第一法:B1:0.03/0.1;B2:0.03/0.1;G1:0.03/0.1;G2:0.03/0.1。第二法:B1:0.03/0.1;B2:0.03/0.1;G1:0.03/0.1;G2:0.03/0.1。第三法:B1:0.03/0.1;B2:0.01/0.03;G1:0.03/0.1;G2:0.01/0.03。第四法:B1(谷物、坚果、油脂、调味品样品): 1/3;B1(特殊膳食用食品):0.1/0.3第五法:B1:5 GB/T 30955-2014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饲料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B1:0.2/1.0;B2:0.2/1.0;G1:0.3/1.0;G2:0.3/1.0。GB/T 17480-2008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法饲料原料、配合饲料及浓缩饲料酶联免疫0.1LS/T 6111-2015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 胶体金快速定量法小麦、玉米、大米等胶体金定量检测2LS/T 6108-2014谷物中黄曲霉毒素B1的快速测定免疫层析法大米、糙米、玉米等胶体金免疫层析(定性)4~20LS/T 6122-2017粮油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测定 柱后光化学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粮油及其制品柱后光化学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B1: 0.5;B2: 0.25;G1: 1.0;G2: 0.5LS/T 6128-2017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粮食及其制品超高效液相色谱法B1: 0.2/0.4;B2: 0.1/0.3;G1:0.5/1.5;G2: 0.1/0.3LS/T 6133-2018主要谷物中16种真菌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小麦、玉米、稻谷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B1、B2、G1、G2:0.3/1.0NY/T 2547-2014生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1筛查技术规程生鲜乳时间分辩荧光免疫层析法0.45NY/T 2548-2014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时间分辩荧光免疫层析法饲料及饲料原料时间分辩荧光免疫层析法0.3NY/T 2071-2011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单一饲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1.0/2.0NY/T 2549-2014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免疫亲和荧光光度法饲料及饲料原料免疫亲和荧光光度法0.3NY/T 2550-2014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胶体金法饲料及饲料原料胶体金法1NY/T1664-2008牛乳中黄曲霉毒素的快速检测 双流向酶联免疫法生牛乳、巴氏杀菌乳、UHT灭菌乳、乳粉双流向酶联免疫法0.5DB 34/T 813-2008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免疫亲和层析净化荧光光度法 配合、浓缩饲料和单一饲料免疫亲和层析净化荧光光度法B1+B2+G1+G2 总量:1 DB37/T 2617-2014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 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饲料高效液相色谱法5SN/T 3136-2012出口花生、谷类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毒素B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T-2毒素、HT-2毒素的测定花生、谷类及其制品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检测方法AFB1:0.5;AFB2、AFG1、AFG2:1SN/T 3263-2012出口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残留的测定玉米、茶叶、花生果、苦杏仁、花生米方法一: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二:荧光光度法方法一:B1、B2、G1、G2:0.5。方法二:黄曲霉毒素总量:1.0SN/T 3868-2014出口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检测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花生油、芝麻油、橄榄油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B1、B2、G1、G2:1.0KJ201708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快速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及其他植物油脂等食用油胶体金免疫层析法B1 玉米油、花生油:20;其他植物油脂:10 KJ201709液体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快速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生鲜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胶体金免疫层析法0.52.2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又称为呕吐毒素,广泛存在玉米、小麦、大麦等谷物中,是污染食物的主要真菌毒素。DON破坏人和动物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胚胎毒性和致畸性。世界各国都对食品中DON做出了限量要求。GB 276l-2017规定谷物及其制品中DON的限量是1000 μg/kg,与美国对小麦的限量标准一致。而欧盟标准规定的非常细致:未加工的硬质小麦、谷物和玉米中DON的限量为1750 μg/kg,未加工的谷物(除前述之外的谷物)的DON限量是1250 μg/kg,终端销售的谷物面粉、麸皮和胚芽的DON限量为750 μg/kg,谷物为原料的婴儿食品中DON限量不得超过200 μg/kg;日本规定小麦和小麦制品的DON限定量为1100 μg/kg。  DON的检测标准有9个(见表2),包括4个LS,1个KJ,3个GB和1个SN,其中GB 5009.111-2016《食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测定》是GB 2761-2017指定的检验方法,可以检测谷物及其制品、酒类、酱油、醋中的DON及其乙酰化衍生物。与AF相比,DON检测标准的数量和方法明显减少,但DON作为粮食行业重点关注的毒素,LS占比非常大。DON的结构类似物雪腐镰刀菌烯醇(NIV)对我国中东部作物的污染较常见,但目前只有DB32/T 3205-2017《饲料中雪腐镰刀菌烯醇(NIV)的测定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提出了它的检测方法。  表2 我国现行标准中呕吐毒素检测方法标准号标准名称适用样本检测方法检出限/定量限(μg/kg)GB5009.111-2016食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测定食品第一法: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第二法: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三法:薄层色谱测定法第一法:谷物及其制品、酒类、酱油、醋、酱及酱制品取样2g,DON、3-AC-DON、15-AC-DON: 10/20。酒类取样5g,DON、3-AC-DON、15-AC-DON 5/10 第二法:谷物及其制品、酱油、醋、酱及酱制品取样25g ,DON:100/200;酒类取样20g,DON:50/100 第三法:DON:300GB/T 8381.6-2005配合饲料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薄层色谱法饲料薄层色谱法1000GB/T 30956-2014饲料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饲料原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100LS/T 6110-2014谷物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测定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法小麦、玉米等谷物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法1000LS/T 6113-2015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测定胶体金快速定量法小麦、玉米等及其粮食制品胶体金快速定量法120LS/T 6127-2017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粮食及其制品超高效液相色谱法50/150LS/T 6133-2018主要谷物中16种真菌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小麦、玉米、稻谷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DON:45/150DON-3G:7.5/253-AcDON:12/4015-AcDON:6.0/20SN/T 3136-2012出口花生、谷类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毒素B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T-2毒素、HT-2毒素的测定花生、谷类及其制品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检测方法50KJ201702食品中呕吐毒素的快速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谷物加工品及谷物碾磨加工品胶体金免疫层析法10002.3 玉米赤霉烯酮(ZEN)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及其制品。动物食用被ZEN污染的饲料会引起中枢神经中毒,妊娠期的动物则可能流产、死胎、畸胎。GB 2761-2017规定小麦(粉)、玉米(粉)中ZEN的限量为60 μg/kg,未规定以小麦、玉米为原料的玉米油、调味品等的ZEN限量。ZEN现行的检测标准有8个(表3),包括4个LS,3个GB, 1个NY,基本覆盖了市场上ZEN的检测技术。GB 2761-2017指定的ZEN的检验方法GB 5009.209-2016《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中规定的方法,适用很多检测样本:粮食和粮食制品、酒类、酱油、醋、酱及酱制品、玉米油、大豆、牛肉、猪肉、牛肝、牛奶、鸡蛋。ZEN在动物源性食品中常以代谢物玉米赤霉烯醇的形式存在,玉米赤霉烯醇对动物具有类似ZEN生物效应,但目前关于玉米赤霉烯醇的检测标准非常不完善。LS/T 6112-2015的检出限是5 μg/kg,远小于GB 2761确定的限量值,应用上没太大实际意义,但对推动检测技术和国家限量标准的改进具有积极的作用,建议放宽此类标准的检出限,给国内产品更多的市场机会。  表3 我国现行标准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标准号标准名称适用样本检测方法检出限/定量限(μg/kg)GB/T 5009.209-2016 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第一法:粮食和粮食制品、酒类、酱油、醋、酱及酱制品、大豆、油菜籽、食用植物油;第二法:大豆、油菜籽、食用植物油;第三法:牛肉、猪肉、牛肝、牛奶、鸡蛋 第一法 液相色谱法;第二法:荧光光度法;第三法:液相色谱-质谱法第一法:粮食和粮食制品:5/17;酒类:20/66;酱油、醋、酱及酱制品:50/165;大豆、油菜籽、食用植物油:10/33。第二法:10/33。第三法:1/4。GB/T 28716-2012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饲料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2/10GB/T 19540-2004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于配合饲料和饲用谷物原料第一法:薄层色谱法第二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第一法:500第二法:500LS/T 6112-2015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胶体金快速定量法小麦、玉米、大米胶体金快速定量法5LS/T 6109-2014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测定的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法小麦、玉米胶体金快速测试卡法60LS/T 6129-2017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粮食及其制品超高效液相色谱5/10LS/T 6133-2018主要谷物中16种真菌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小麦、玉米、稻谷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ZEN:6/20NY/T 2071-2011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单一饲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5/10  2.4 伏马毒素(FB)  伏马毒素是串珠镰刀菌产生的毒素,包括FB1、FB2和FB3。我国主要检测FB1和FB2总量,但目前尚无食品中的FB限量标准。GB 13078-2017规定了不同饲料及原料中FB的限量,范围是5~60 mg/kg。随着检测技术的改进和国家对检测标准统一的要求,近年来FB标准废止力度较大。我国现行的伏马毒素的检测标准(表4)有6个,包括1个GB和5个行业标准,适用样本包括粮食及其制品、玉米及其制品、花生、谷物、饲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等。今年刚颁布实施的DB 36/T 1023-2018规定了饲料及其原料中FB的胶体金快速定量法,是FB唯一的现行有效的快检标准。GB(GB/T)或行标缺乏FB的快检方法,限制了FB快检技术及产品在相关行业领域的应用。  表4 我国现行标准中伏马毒素检测方法标准号标准名称适用样本检测方法检出限/定量限(μg/kg)
  • 我国现行真菌毒素检测标准概述
    1 真菌毒素标准的发展  真菌毒素是产毒真菌在粮食(或果蔬)的种植、收获、运输、储存过程中侵染粮食(或果蔬),并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真菌毒素污染谷物、饲料、果蔬,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禽生产安全。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把真菌毒素列为食源性疾病的三大根源之首。我国是真菌毒素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人们发现的真菌毒素有400多种。我国重点关注黄曲霉毒素(主要是Aflatoxin B1,AFB1和Aflatoxin M1,AFM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 A,OTA)、展青毒素(Patulin,Pat)、T-2毒素(T-2 toxin,T2)和伏马毒素(Fumonisins,FBs)等,这些毒素具有强毒性和高污染频率等特点,每种毒素的化学结构、生物毒性及适宜生长的基质不同;有些毒素会在饲用动物体内发生结构转化,以结构类似物存在动物源性食品中,危害人类健康。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这些限量标准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黄曲霉毒素M1结构式  从“十五”到“十二五”,国家重点关注农、兽药等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对真菌毒素的重视较晚,相关检测技术的研究起步也晚。国家标准委员会曾提出在标准制定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积极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促使我国真菌毒素检测标准的制修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一些标准制定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检测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国有品牌树立了标杆和发展方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真菌毒素相关标准,但还需要在检测技术、作用毒理、公共危害等领域得到加强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和丰富。研究人员曾对我国真菌毒素的检测标准进行探讨,但那些被讨论过的标准很多已被废止,侧面反映了近些年来我国真菌毒素标准制定的活跃和国家的重视。  真菌毒素标准包括限量标准和检测标准。按照检测方法,可分为大型仪器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按照适用范围,可分为食品类、原粮类和饲料类。本文对我国现行真菌毒素检测标准进行了梳理、阐述和分析,根据笔者对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了解,对各类标准涉及的技术进行思考和探讨,并从应用和市场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希望能为我国真菌毒素标准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2 我国现行的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标准  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限量标准GB 2761-2017《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属国家强制执行的标准。GB 2761包括限定的毒素种类、限量、食品类型及检验方法的标准。最早的GB 2761是1981年颁布实施的,先后经过四次修订。1981年版只规定了AFB1的限量和食品种类;2005年版增加了AFM1、DON、Pat;2011版又增加了OTA、ZEN。2017版没有增加毒素种类,但对食品类型的划分更加细致。该标准没有做出受饲料行业监管、污染原粮的FBs、T-2的限定。GB 2761的修订,反映了国家对食品真菌毒素污染的重视。下边将对每种真菌毒素的现行检测标准逐一阐述和分析:  2.1 黄曲霉毒素(AF)  AF是产毒真菌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是毒性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之一。目前分离鉴定出的AF包括AFB1、AFB2、AFG1、AFG2、AFM1和AFM2等18种。1993年国际癌症研究所将AF确定为一级人类致癌物。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农作物易遭受AF污染,居民肝癌发病率较高。  GB 276l-2017规定了食品中AFB1/M1的最大限量标准及其存在的食品类别:谷物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坚果及籽类、油脂及其制品、调味品、特殊膳食用食品等6大类18小类,限量范围为0.5~20 μg/kg,其中特殊膳食用食品的限量最低。AFM1限量的食品类别分为乳及乳制品、特殊膳食用食品等2大类8小类,统一限量0.5 μg/kg。GB 276l-2017的限量明显比GB 13078-2017《饲料卫生标准》严格,但低于欧盟食品的限量要求。  AF的检测标准(见表1)包括国家标准(GB)、粮油行业标准(LS)、农业行业标准(NY)、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地方标准(DB)及食药局快检标准(KJ)等,涵盖了真菌毒素检测的所有方法。涉及的检测方法有柱后光化学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位素内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柱前衍生法等仪器分析方法和胶体金定量/定性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筛查法、时间分辩荧光定量检测技术、双流向酶联免疫法、薄层色谱法、免疫亲和层析净化荧光光度法等快检方法。  一种作物可能被多种真菌毒素污染,因此对多种真菌毒素同时检测的技术很有实际应用价值。刚刚实施的LS/T 6133-2018《主要谷物中16种真菌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采用稳定同位素内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谷物中多种毒素同时检测,该技术除了检测我国日常监管的毒素外,还可以检测其衍生物或结构类似物。  快检方法不仅仅是对实验室方法的有益补充,根据2015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国家认可的快检方法可以作为执法依据。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和国家食药总局先后颁布了8个免疫检测技术的标准。粮食行业标准率先将胶体金定量检测技术纳入标准中,之前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只是作为定性筛查的手段。2017年国家食药局颁布了三个真菌毒素快检标准,其中两个是AF的标准。这些都为免疫层析技术在农业、粮油、食药行业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标准支撑,同时也有效保障了这些领域AF的监管和检测。唯1写入GB或GB/T的免疫方法是市场应用剧减的酶联免疫,目前应用广泛的免疫层析技术只出现在行业标准中。  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订了食品和饲料中AF限量标准。我国对食品中AFB1和AFM1的最高允许量有严格规定,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主要对AF总量(B1+B2+G1+G2)做出限定。为了满足进出口的需求,SN标准是针对黄曲霉毒素总量的检测。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标准覆盖了AF污染的大多数食品,2020年《中国药典》2351真菌毒素测定法,更是增加了药材、饮片及中药制剂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但是,一些过时检测技术的行业标准依然有效:如NY/T 1664-2008《牛乳中黄曲霉毒素的快速检测 双流向酶联免疫法》,该技术操作繁琐,专业性要求高,且只能定性检测,市面上已很难买到相应的检测试剂。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前处理复杂、当前应用很少的检测技术,依然作为第五法写入GB 5009.22-2016中。编者建议废止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一些标准。  2.2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又称为呕吐毒素,广泛存在玉米、小麦、大麦等谷物中,是污染食物的主要真菌毒素。DON破坏人和动物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胚胎毒性和致畸性。世界各国都对食品中DON做出了限量要求。GB 276l-2017规定谷物及其制品中DON的限量是1000 μg/kg,与美国对小麦的限量标准一致。而欧盟标准规定的非常细致:未加工的硬质小麦、谷物和玉米中DON的限量为1750 μg/kg,未加工的谷物(除前述之外的谷物)的DON限量是1250 μg/kg,终端销售的谷物面粉、麸皮和胚芽的DON限量为750 μg/kg,谷物为原料的婴儿食品中DON限量不得超过200 μg/kg;日本规定小麦和小麦制品的DON限定量为1100 μg/kg。  DON的检测标准有9个(见表2),包括4个LS,1个KJ,3个GB和1个SN,其中GB 5009.111-2016《食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测定》是GB 2761-2017指定的检验方法,可以检测谷物及其制品、酒类、酱油、醋中的DON及其乙酰化衍生物。与AF相比,DON检测标准的数量和方法明显减少,但DON作为粮食行业重点关注的毒素,LS占比非常大。DON的结构类似物雪腐镰刀菌烯醇(NIV)对我国中东部作物的污染较常见,但目前只有DB32/T 3205-2017《饲料中雪腐镰刀菌烯醇(NIV)的测定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提出了它的检测方法。
  • 食品及相关产品中毒素检测标准汇总
    本汇总主要是食品及饲料等相关产品中的毒素检测方面标准汇总:   国家标准:   GB 13078.2-2006 饲料卫生标准 饲料中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允许量   GB/T 17480-2008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法   GB/T 18979-2003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   GB/T 19539-2004 饲料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   GB 21693-2008 配合饲料中T-2毒素的允许量   GB/T 23212-2008 牛奶和奶粉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的测定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GB/T 23215-2008 贝类中多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GB/T 23217-2008 水产品中河豚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GB/T 23501-2009 食品中T-2毒素的测定 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23502-2009 食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 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GB 2761-2005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T 4789.12-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   GB/T 5009.118-2008 谷物中T-2毒素的测定   GB/T 5009.198-2003 贝类 记忆丧失性贝类毒素软骨藻酸的测定   GB/T 5009.206-2007 鲜河豚鱼中河豚毒素的测定   GB/T 5009.212-2008 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GB/T 5009.213-2008 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GB/T 5009.22-2003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GB/T 5009.23-2006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   GB 5009.2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和B1的测定   GB/T 5009.96-2003 谷物和大豆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   GB 5413.37-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和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的测定   GB/T 8381-2008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半定量薄层色谱法   GB/T 8381.4-2005 配合饲料中T-2毒素的测定 薄层色谱法   农业行业标准:   NY/T 1286-2007 花生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NY/T 1664-2008 牛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快速检测 双流向酶联免疫法   水产行业标准:   SC/T 3023-2004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生物法   SC/T 3024-2004 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生物法   进出口行业标准:   SN 0277-1993 出口粮谷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检验方法液相色谱法   SN 0339-1995 出口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检验方法   SN 0347-1995 出口饲料中棕曲霉毒素A的检验方法   SN 0352-1995 出口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检验方法   SN 0637-1997 出口油籽、坚果及坚果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验方法液相色谱法   SN/T 1040-2002 出口动物毒素(东亚钳蝎毒)检验方法   SN/T 1101-2002 进出口油籽及粮谷中黄曲霉毒素的检验方法   SN/T 1569-2005 进出口河豚中河豚毒素检验方法 ELISA法   SN/T 1571-2005 进出口粮谷中呕吐毒素检验方法 液相色谱法   SN/T 1572-2005 进出口粮谷、饲料中伏马毒素检验方法 液相色谱法   SN/T 1573-2005 贝类中神经性贝类毒素检验方法 小鼠生物法   SN/T 1664-2005 牛奶和奶粉中黄曲霉毒素M1、B1、B2、G1、G2含量的测定   SN/T 1735-2006 进出口贝类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检验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SN/T 1736-2006 进出口蜂蜜中黄曲霉毒素的检验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SN/T 1763.1-2006 出入境口岸生物毒素检验规程 第1部分:肉毒毒素   SN/T 1763.2-2006 出入境口岸生物毒素检验规程 第2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   SN/T 1763.3-2006 出入境口岸生物毒素检验规程 第3部分:蓖麻毒素   SN/T 1771-2006 进出口粮谷中T-2毒素的测定 免疫亲和柱-液相色谱法   SN/T 1773-2006 进出口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SN/T 1827-2006 进出口食品中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检验方法   SN/T 1940-2007 进出口食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方法   SN/T 1958-2007 进出口食品中伏马毒素B1残留量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SN/T 1996-2007 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检验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SN/T 2008-2007 进出口果汁中棒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SN/T 2131.1-2008 进出口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检测方法 第1部分:荧光磷酸酶抑制法   SN/T 2131.2-2010 进出口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检验方法 第2部分:小鼠生物法   SN/T 2357-2009 可疑样品中烟曲霉毒素现场排查检测方法
  • 香兰素、乙基香兰素标准品促销
    货号:CDGG-012876-05-1ml 产品描述:香兰素 标准品 规格:5000mg/L于乙腈,1ml 组分信息: 英文 CAS# 浓度 Vanillin Solution 121-33-5 应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香兰素的检测 原价:780.00元 优惠价:624.00元 促销时间:2012-7-16至2012-8-30 货号:CDGG-012877-05-1ml 产品描述:乙基香兰素 标准品 规格:5000mg/L于乙腈,1ml 组分信息: 英文名:Ethyl Vanillin Solution CAS#: 121-32-4 应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乙基香兰素的检测 原价:780.00元 优惠价:624.00元 促销时间:2012-7-16至2012-8-30 上海安谱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斜土路2897弄50号海文商务楼5层 [200030] 电话:86-21-54890099 传真:86-21-54248311 网址:www.anpel.com.cn 联系方式:shanpel@anpel.com.cn 技术支持:techservice@anpel.com.cn
  • 业界回应:激素奶并非新鲜事
    圣元回应婴儿奶粉“早熟门”:不存在添加任何“激素”   8月以来,据媒体报道,有消费者报称怀疑圣元奶粉致婴儿性早熟,又指除武汉外包括广东等多地均出现病例,事件引发高度关注,日前,圣元打破沉默强硬回应称旗下奶粉安全,“激素含量更无懈可击”。不过除了公开信外,圣元尚未向媒体公布奶制品关于激素的送检报告,也没有说明检验机关的名称及检验日期。   乳业风波再添新例,再度让人困扰。8月以来,有消费者报称怀疑圣元奶粉致婴儿性早熟。据引爆这次“早熟门”事件的武汉媒体上周报道,家住武汉三镇的三名女婴,因一直食用标称圣元品牌奶粉,身体出现早熟特征,乳房开始发育。报道又表示,读者反映江西、山东、广东目前也发现婴儿激素检测超标案例,他们均自出生就食用所涉品牌奶粉。   圣元在上周末一封给媒体的公开信中表示,圣元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是安全的,不存在添加任何“激素”等违规物质的行为。“圣元公司的产品反复接受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检测,均未发现任何质量问题。”公开信说,圣元公司对圣元的科学性、安全性“具有充分的把握和信心”,“特别是激素含量更无懈可击”,部分报道认定配方奶粉导致“性早熟”是“不科学非理性的”。   公开信又透露,近期报道中说,政府职能部门已经采集了武汉地区“性早熟”消费者使用的产品,请媒体记者向政府职能部门咨询,并敦促尽早公布结果,澄清事件真伪。   1998年成立于青岛的圣元是国内营养食品企业正式在美国上市的第一家,不过三鹿事件发生后,“圣元”牌部分批次奶粉曾被检出含三聚氰胺。公司网站称,截至2008年5月公司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份额达到10.66%,位居第二位,其后部分新产品开始采用欧盟奶源。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圣元股票6日在美国收报17.41美元,跌0.07美元或0.4%。   业内:厂家应检验奶源   昨日,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激素是不允许添加到奶粉中的,这已有明文规定。虽然激素是能用仪器检测出来,但现时还不是必检项目,他怀疑如果牛奶遭激素污染,问题可能出在养殖环境,厂家应对奶源进行检验。   随着科学的发展,“激素奶”并非业内新鲜事。例如1994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就批准使用人工激素rBGH(中国不允许使用),可使奶牛增产15%~20%,此外饲料中也可能会混入部分催产激素。   检测人士:激素非必检项目   虽然激素可能被乳业上游启用,但是广州一名熟悉食品检测的人士昨日表示,激素非标准中规定的必检项目。   不过在《食品安全法》实施后,规定对风险因素也要风险监测,即根据行业情况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来进行监测,这一工作在全国来说是由卫生部门牵头进行。“现在出现连串早熟事件,相关部门还应组织专家开展调查。”   专家:早熟有多种原因   “这么小的孩子出现早熟,并不多见。”中山大学毒理学教授、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杨杏芬表示,从个案看,内分泌干扰物环境中就存在不少,到底是来自食物还是环境需再分析。   但她强调,“偶然报告一例婴儿早熟是不幸事件,但是这种罕见情况出现区域性增加就要引起高度关注,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专家应该介入。”   杨杏芬建议市民如果怀疑孩子出现类似情况,先尽早到儿科问诊,对高度怀疑的食物如水、饮料、奶粉等暂停使用或更换其他品牌,再进一步治疗。
  • 江苏省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协会立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中维生素A、D、E的测定 在线固相萃取——二维液相色谱法》团体标准
    各有关单位、行业专家:根据《江苏省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2023年9月7日,江苏省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协会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中维生素A、D、E的测定 在线固相萃取——二维液相色谱法》团体标准进行了立项审查,经协会专家认真研究与审核,上述所申报的团体标准符合立项条件,现批准立项。请制标单位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抓紧组织实施,严把标准质量关,切实提高标准编制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特此公告。 江苏省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协会2023年9月7日
  • 奶粉“激素门”为何余波难平
    卫生部8月15日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圣元乳粉疑致儿童性早熟”调查结果。通报指出,检测结果符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含量范围。卫生部的这一调查结果本应给纷纷扰扰近十天的圣元奶粉“激素门”事件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结果出来以后,网络上却呈一边倒现象,几乎所有网友对鉴定结果不信服,质疑声不绝于耳。而据最新的媒体报道,疑似性早熟女婴家长已经向相关部门提出了申请奶粉复检。由此可见,此事并未真正了结,争议还在继续。那么,消费者为什么对奶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呢?   按理说,卫生部作为国务院的重要组成部门,其结论的权威性、严肃性、正确性,应该是不容置疑,可为什么消费者会对卫生部作出的结论产生如此强烈的逆反心理,对检测结果产生如此强烈的怀疑?笔者以为,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卫生部门历来在食品安全的监管与检测方面总是慢了半拍。近年来,相关部门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总是采取遮遮掩掩的应对风格,由此一点点地消磨了民众对于卫生部门的信任感。曾经三鹿奶粉事件和此次圣元奶粉事件都是媒体率先披露,虽然最终的结果不同,但总是让人觉得食品监管部门的反应老是慢半拍。   在这次奶粉事件经媒体曝光的最初几天,相关部门仍是采取缺乏担当的一拖再拖的踢皮球风格,使民众真切地感觉到主管部门对鉴定并不是特别情愿,最终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才不得不接过这一费力不讨好的差使,这使其公信力又面临严峻考验。让民众感到更不解的是,在我国,包括农业、质监、卫生、工商、商业、药监、城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众多部门都具有管理食品安全问题的职责和权限。可为什么这么多的部门,却始终管不好一个食品安全问题?   网民对检测结果充满质疑的原因之二,在于食品安全正在失信于消费者。这些年,在经历“大头娃娃奶粉”、“三聚氰胺奶粉”等一系列事件之后,消费者之于奶粉安全的信任实际上早已所剩无几。在奶粉之外的食品安全领域,致病福寿螺、瘦肉精、毒米、毒面、毒油等问题一再地出现,让公众对食品安全相当地担忧。2009~2010年度中国平安小康指数显示,食品安全已成为民众最大的不安,在市场、超市能够“放心”地购买各种食品的受访者只占四成。尤其是对国产奶粉,投信任票的只有两成。   除此之外,卫生部的结论缺乏信服力,还在于其仅仅排除了奶粉与“性早熟”的联系,那么儿童性早熟的症结何在?儿童性早熟与吃奶粉无关,那与什么有关呢?这些公众都没有得到权力部门的权威解释。圣元奶粉致儿童性早熟的传言之所以瞬间引起广泛关注,那是因为有关抗生素、激素等被过量使用的问题一直让社会担忧。我们食品中的抗生素、激素、添加剂等的使用情况到底该有何标准,企业是否正确落实,这些都该给公众交个明白账了。   “激素门”事件的爆发和此后的余波久久难平,再次体现了眼下部分权力部门之公信力,正在面临一定程度的危机。此事中的家长质疑与网民呼应,对权力部门来说又是一阵轰然的警钟。笔者觉得,当务之急,既然早熟与奶粉无关,那么相关部门应该组织专家进一步检查患儿,给家长和公众一个明确交代,免得人们疑虑重重。此外,国家对乳品监管应加大力度,使我国的食品监管能够迅速与国际接轨。这些处理得好了,应该能重塑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衷心希望,奶粉“激素门”事件后,能少一些类似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 农业部提供奶粉激素检测方法 结果近期公布
    “奶粉疑致婴儿性早熟”引发人们高度关注。据有关部门消息,农业部已经向湖北省提供检测激素方法,至于奶粉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仍需等待检测结果。目前,湖北省工商等部门已对奶粉取样。由于奶粉过去没有激素检测项目,也无相应标准,有关方面正进行论证,将尽快公布调查结果。   农业部提供检测方法   8月9下午,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称,卫生部已关注到媒体对“武汉三女婴性早熟事件”的报道,现在正向主管业务的司、局了解情况。邓海华透露,卫生部没有为这一事件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计划。   另据卫生部最新消息,农业部已向湖北省提供检测激素的方法,至于奶粉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仍需等待检测结果。目前,湖北省工商等部门已对反映的奶粉取样。有关方面正在论证。   8月9日下午,设在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武汉市食安办工作人员表示,主管此事的是武汉市食安办,统筹的是湖北省食安办。由于事涉重大事项,相关调查结果由武汉市委宣传部统一发布。这位工作人员称:“有一部分关于调查结果的信息已经报给市委宣传部,近期应会发布。”   圣元称奶源为纯进口   圣元国际集团公关部经理张迎玖说:“对于企业来讲,在奶粉中添加激素,不仅没有任何好的功效,还增加企业的成本,因此企业是不可能去添加激素的。”据她介绍,圣元的优博、优聪等系列产品的奶源都是纯进口,都有严格的检测,不仅出口国以及我国海关都要进行检验,圣元也要进行检测。   北京超市未下架圣元奶粉   8月9日,北京家乐福、物美等各大超市卖场都表示,正在密切关注该事件,但是在没接到政府部门的正式通知前,暂时不会下架处理。   圣元集团的张迎玖表示,集团位于北京的管理总部和位于青岛的生产企业,目前均没有接到任何政府部门通知,说圣元所生产的奶粉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已委托律师准备起诉相关媒体,近期将提起诉讼。   “目前,个别地区工商部门要求对圣元公司产品进行下架处理,圣元公司对此表示不解。”她说,报道已经影响圣元公司所产奶粉的销售,圣元公司急盼政府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尽快对圣元公司奶粉进行质量检测,并尽早公布结果,告知公众事实真相。   专家称性早熟成因复杂   武汉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姚辉说,婴儿“性早熟”的说法不准确,婴儿症乳房开始发育的正确诊断应为“单纯性乳房早发育”。起病常小于2岁,乳腺仅轻度发育,但不存在生长加速和骨骼发育提前。病因尚不明确,摄入雌激素只是可能的病因之一。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崑岡说:“当前吃的、用的,包括洗涤用品,都可能导致孩子‘性早熟’,不可贸然把罪过扣在乳制品上。应当通过调查来验证牛奶激素含量是否正常,比如牛奶中含量是多少,乳制品中的含量又是多少。”宋崑岡说,牛奶当中本身就含有性激素,但这是非常微量的,不足以导致性早熟。现在,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对市场上的牛奶性激素含量进行调查,要等待调查检测结果出来之后才能下结论。   湖北省食品安全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奶粉生产企业添加激素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在奶源环节,如牧场环境、使用饲料、环境污染都有可能导致奶粉中含有激素。如为了催奶,饲养员会在奶牛饲料中添加激素,过量激素会残存在牛奶中,经加工进入奶粉。   公众希望尽快查明真相   在武汉光谷家乐福超市,一位正在选购奶粉的刘姓女士说,她女儿已经两岁了,听说了关于问题奶粉可能导致婴儿性早熟的报道后,让她对奶粉质量更为担心了,虽然商场有很多品牌可以选择,却依然提心吊胆,对奶粉质量不放心。   合肥市民文明说:“希望政府职能部门尽早介入调查,尽快查明事实真相,向社会公布。拖得越久,老百姓的不信任感就越强。”
  • 圣元奶粉激素门事件回顾
    随着“大头奶粉”、“结石奶粉”等事件经媒体披露后,近日,媒体报道圣元奶粉导致婴儿出现早熟症状又使得国内奶粉食用安全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   2010年7月,武汉先后出现3例女婴因食用圣元牌奶粉出现乳房出现硬块、阴道发炎的早熟症状。其中,武汉一名女婴出现上述症状后,经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医生的诊断,系“外源性食物引起的性早熟”。   另外,武汉女婴在停止食用该奶粉后,上述症状都得到了明显好转。因而,很多人都认为,圣元奶粉中添加了激素,应对上述几起事件承担责任。   对此,青岛圣元乳业有限公司作出了回应,该公司其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称,圣元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是安全的,不存在添加任何“激素”等违规物质的行为,并表示,公司已将事态上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并由其向国家主管部门汇报恳请查明事实。   截至8月5日,江西省奉新县10个月女婴、山东省临沂市8个月女婴出现早熟症状,另有广东湛江3个月男婴雌激素检测超标,他们均自出生就喝圣元奶粉。另外,家长申请奶粉检测遭到质检机构拒绝。   弄清病理最直接的方法是对奶粉进行检测,然而,据了解,相关的检测机构不接受个人的申请,而权威部门关于奶粉的检测指标中也没有激素这一项。   目前,卫生部已经责成湖北省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调查处理,该品牌的样品正在检测。同时,奶粉雌激素检测标准即将公布。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