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融合魏斯氏菌

仪器信息网融合魏斯氏菌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融合魏斯氏菌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融合魏斯氏菌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融合魏斯氏菌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融合魏斯氏菌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融合魏斯氏菌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融合魏斯氏菌相关的解决方案。

融合魏斯氏菌相关的资讯

  • 陈清泉院士:氢能和四网四流融合推进双碳目标
    目前,世界各国能源供需格局加快调整,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新的共识,新能源发展进入活跃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行业重塑。 氢能与电能类似,是常见的二次能源,需要通过一次能源转化获得。同时,氢能的能量密度高、储存方式简单,是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理想选择,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消纳提供了解决方案。我国提出,争取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发展氢能产业是重中之重。其中,绿氢的发展尤为重要。我们要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过去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以1.5%速度增长,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气体排放375亿吨,各种温室气体排放55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实现碳中和的时间,发达国家多数把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定在2050年。 201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98.39亿吨,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9.69%,人均排放6.98吨,是全球人均排放量的1.6倍。 我们在承受气候灾害和风险的同时,高碳粗放发展也使我国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制约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为了规避气候变化的风险,也是为了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事关国家发展和未来。 我国提出了“3060双碳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力争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减少65%,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5%,实现风光电装机达到12亿千瓦。到2060年,我国将实现控制化石能源的总量,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效率,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用时大概需要70年,日本、美国需要40年左右,而我国仅有30年时间。 2022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同时,要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氢能源作为一种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被誉为21世纪的新能源。随着世界范围内对绿色经济发展重视程度的提升,氢能源的需求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发展氢经济是人类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选择。 积极践行绿色制氢路线 我国的发展现状和挑战,表明我国化石能源只能打减量牌,我们必须要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如太阳能、风能、水力能的利用潜力要进一步挖掘。我国可再生能源有深厚的资源禀赋,相当于我国峰值能源需求总量的2.7倍。但是可再生能源需要储能来解决稳定供应问题。 氢能可以解决大规模电力的储存问题,也可以解决将来单一电网不能解决的冶金、化工等行业的原料问题。目前,我国主要有两条绿色制氢路线。一是通过光伏、风力发电,开展水电解制氢,实现绿色制氢;二是通过光合作用,利用种植植物,通过生物发酵乙醇重整制氢。 从现有情况看,我国光伏电池发电效率目前已经可达到25%,度电成本不超过0.25元,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制氢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和可控,是当下比较符合国情的绿色制氢发展之路。 此外,我国氢气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作为工业副产品的氢气资源非常丰富,煤制氢产氢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但副产氢气的问题是它含杂质多,不能用于质子交换膜氢燃料电池,目前基本上用于化工和石油工业。目前,我国燃料电池用氢量不到1%,主要是因为氢气提纯成本太高,工艺难度大,压缩耗能高,导致最终应用成本高。 燃料电池用氢气方面,大型化是制氢装备用于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前提。欧美等国家制氢装备开发较早,已有大型化成熟产品,但低成本技术仍未解决。 我国质子交换膜关键材料技术和大型化方面还是有短板,低成本技术有待加强攻关,产业化速度应该尽快提升。随着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氢能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仍需加速。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事保障中,国电投氢能车辆在延庆赛区、北京赛区总投入200辆,累计出车7200多次,总行驶里程超过88万公里,是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推动四网四流融合 仅仅依靠技术不能够解决复杂的问题和迎接新的挑战,必须将人文世界、物理世界、信息世界等深度地融合,以“四网四流”融合推进碳中和、促进数字经济。 所谓“四网”,是指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人文网;“四流”是指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通过四网四流融合,可以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交通出行革命联动起来。通过建立“人-机-物”系统形成的新的生产关系,发掘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数据红利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并在前三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总和的基础上,爆发出指数级增长。 “四网四流”有三个载体:第一个载体是区域的智能能源管控中心;第二个载体是电动汽车,也是移动的载体储能;第三个载体是光伏的建筑,也是一个发电厂,多余的电量可以跟电网连接,可以制氢,可以给电动汽车充电。 在能源里,存在多种形态,通过不同能源形态的耦合,比如风能、太阳能是间歇性的,在电网不能接受时,把它们拿来制氢,就把能源流变成了物质流;等需要时,氢气再跟氧气结合,通过燃料电池发电,有助于解决电力能源和化工能源的矛盾问题。 通过“四网四流”形成智能能源,既能把没有用的能源变成有用的能源,又能促进实现“碳中和”。 而氢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氢气不仅具有能源和物质的属性,而且具有燃料和材料的属性,所以能够耦合电力能源和化工能源,耦合能源流和物质流。可以肯定,氢能在我国未来的能源系统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 海能ACCSI 2024直击:融合创新 质领未来
    ACCSI2024/// 融合创新 质领未来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24)于4月17-19日在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召开。ACCSI 2024以“融合创新,质领未来”为主题,聚焦热点仪器技术新进展,分享检验检测、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热点领域的应用成果,探索仪器采购、渠道建设、人才培养、验证评价、投融资等产业链关键问题,并引入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设备更新等热门话题,搭配创新型企业展区、国产好仪器展区、供应链展区,同期揭晓多项仪器及检测行业3i大奖。共谋发展之道 在大会同期举办的“CMO高峰论坛”上,海能技术总经理张振方与大家分享了海能对营销工作的理解,以及市场工作的定位与价值。市场工作是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和积累。 在“发展战略座谈会”上,与大家共同探讨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及其在科研与产业中的关键作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展望科学仪器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展示产品 诚挚交流 ACCSI 2024同期设置了核心供应链、国产好仪器、优秀新产品、国内外品牌展区等特色展示。海能展位吸引众多专家、老师到访。 海能携K2025高效液相色谱仪、K1160全自动凯氏定氮仪、TANK 微波消解仪、E500有机元素分析仪等产品与专家、老师见面。在现场,产品经理为大家提供即时的市场、产品、技术、应用、售后咨询和问题解答,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和使用产品。 产品经理积极与专家老师和用户互动,听取他们的建议与反馈,了解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海能也将不断精进产品和提升服务,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 继续努力前行 在“仪器及检测3i奖颁奖盛典”上,海能技术获“2023年度科学仪器行业领军企业”“2023年度科学仪器行业杰出雇主”奖项。 “科学仪器行业领军企业” 奖项旨在表彰行业内最具影响力、公信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公司发展、用户关注度、品牌知名度等方面表现突出。 “杰出雇主”奖项旨在表彰本年度在人才发展、求职者关注度、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逐渐成为行业内广大用户就业择业的重要参考依据。 怀揣用户及各位伙伴对海能的认可和期待,我们将继续努力前行,持续精进产品和服务,为更多用户提供更为高效、优质、专业的方案,同时为行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在科学仪器领域不断求索、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海能将持续努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共同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行业发展。期待在下一届大会上与大家相聚,与您分享更多创新成果。
  • 深度融合|仪思奇与彼奥德共建战略同盟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仪器信息网讯 /span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12月11日,汇聚3000人的碳材料行业盛会——第三届国际碳材料大会在中国· 上海跨采会展中心隆重召开。大会期间,知名颗粒特性表征产品供应商仪思奇(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主营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国产劲旅北京彼奥德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达成战略同盟协议,将进行深度融合,携手共同发展。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根据协议,仪思奇总经理杨正红将出任彼奥德技术总监,并将双方各业务板块和分散资源进行全面融合、统一组织和管理。仪思奇将承担彼奥德海外事业部的角色,彼奥德则将成为仪思奇的研发和生产加工基地。杨正红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化学专业,参与过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并担任相关仪器组的组长。他长期担任著名的比表面和孔径分析厂商美国康塔仪器公司的首席代表,曾任康塔克默仪器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后联合业界几位资深的材料物性分析测试大咖正式创立仪思奇(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在颗粒特性表征行业浸润20余年的专家,杨正红长年致力于激光粒度仪和比表面分析仪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为国内各厂商提供建议和咨询,在业内享有盛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205860af-8278-49af-a457-644accab5e0c.jpg" title=" 123.jpg" alt=" 123.jpg" /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仪思奇成立于2016年8月19日,作为一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是美国DT超声法粒度和zeta电位分析仪、比利时Occhio仪器公司图像法粒度粒形分析仪和法国CAD公司图像法zeta电位分析仪的中国总代理,也是上述公司的授权中国技术中心或Office。在推广新一代粒度分析技术的同时,仪思奇还致力于寻求将自主研发的仪器技术和高校科研院所仪器研发成果进行快速的产业化,并进行市场化转化。彼奥德成立于2003年1月9日,是一家集项目研发、产品生产、测试咨询于一身的研发制造型科技企业。公司拥有独立的技术研发、产品制造、组装测试及客户服务团队,并拥有完整的CNC数控加工平台与机械设计团队,主营仪器产品有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真密度仪、物理及化学吸附仪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经过考察,我们认为彼奥德是相关行业界内规模程度和团队完善度最好的技术服务型企业之一,具备精密仪器设备的研发与制造所必须的条件。”谈到彼奥德,杨正红这样说到。他表示,自己的团队10多年来与彼奥德有过多次合作,曾一起开发配套产品,并取得良好效果。“彼奥德的领导层和员工平均年龄较低,有冲劲,有想法,开发能力强,做事情兢兢业业,近年来已引起美方的注意和赞誉。”& nbsp & nbsp &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bf630a3b-f6ff-4aa6-8f75-6afccfb647a6.jpg" title=" 合影.jpg" alt=" 合影.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彼奥德公司总经理丁辉(左)和仪思奇总经理杨正红(右)在签约后合影留念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惺惺相惜的能力认可、良好的合作基础、再加上一致的价值观,仪思奇和彼奥德的深度融合和重组可谓水到渠成。杨正红表示,这是一次理念高度契合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此次融合,使仪思奇和彼奥德真正形成了“产学研商网”一体的仪器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加速了双方拥有的先进仪器市场化和国产仪器的国际化进程,并对推动仪器行业创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目前国内仪器界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和竞争的弊病,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的建立吸引大家相互融合,发挥各自优势,避免恶性竞争,最终能捏紧拳头,形成集团优势,向高水平高技术看齐,以超越国外为目标,为国产仪器的快速腾飞共同奋斗!” /p
  • 数智融合,向新而行:海克斯康上海双智赋能中心盛大开幕
    3月15日,以“夯实数智融合应用、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海克斯康上海双智赋能中心开业典礼盛大开启。海克斯康集团全球副总裁、海克斯康大中华区总裁李洪全,海克斯康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Norbert Hanke,北京天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柴志坤,上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宏斌,临港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孙萌,临港控股公司党委书记、总裁刘德宏,松江区新桥镇党委书记黎轶等出席典礼。与此同时,行业专家、企业高层、媒体及研究员等众多嘉宾共聚赋能中心,共话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李洪全总裁在致辞中介绍到,海克斯康的“双智”战略,与上海、长三角地区的新兴产业布局十分契合。海克斯康上海双智赋能中心将打造一个服务于行业、服务于客户、服务于中小企业、服务于科研院所、服务于学生的生态级共享平台,持续为G60科创走廊、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提供世界一流的、高质量发展的、可落地的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海克斯康集团全球副总裁、海克斯康大中华区总裁李洪全孙萌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希望海克斯康作为一家行业领军企业,能够加强园区内外企业的创新协同,助力园区工业互联网产业持续繁荣。临港集团和临港松江科技城也将充分发挥园区应用管理方面的专业模式,为海克斯康等优质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撑。临港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孙萌Norbert Hanke先生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双智赋能中心全面展示了海克斯康在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两大领域丰富的数字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实力。未来,双智赋能中心将与更多合作伙伴共建数字世界的美好未来。海克斯康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Norbert Hanke海克斯康上海双智赋能中心位于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经过2021年至2022年两年的筹备,于2022年7月18日正式签约落地。赋能中心占地10900多平方米,包含16个行业展岛,100余种设备,以及120余种展示方案。自筹备至今,海克斯康上海双智赋能中心得到了来自上海市政府和松江区各级部门领导的广泛关注和有力支持。赋能中心的成功开业将加快松江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赋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企业数字化转型。 数智融合,打造展用一体的全新生态赋能模式海克斯康制造智能上海事业部运营总监谷进向各位嘉宾介绍了海克斯康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和能力,并指出海克斯康通过建设“产业园区+数字化赋能中心”,将旗下先进的数智化传感器、工业软件与系统集成技术等赋能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速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发展,逐步实现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加速器”,为平台应用推广提供“练兵场”,以及为政府和园区管理者提供治理决策的“工具箱”。海克斯康赋能中心以“数智融合、展用一体”为设计理念,打造的“一平台+四中心”、线上线下结合的生态模式新场景。“一平台”即强工业特征、富软件生态的iiMake工业软件生态平台;“四中心”是数字化体验中心、创新孵化中心、数字化服务中心和人才培育中心。未来,赋能中心将充分发挥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功能,聚集线上线下资源,构筑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为全面推动区域转型发展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源池活水。向新而行,构筑辐射长三角的数字经济新样板上海,作为中国新锐技术与应用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向“新”而行的中国新质生产力正为全球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注入新动能。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优异,一批批上海成果正成为国家产业创新的亮眼“名片”。海克斯康作为全球领先的数字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多年来立足本土企业实际需求,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助力国产大飞机、国产邮轮、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超级工程、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上海双智赋能中心的开业运营,将是海克斯康进一步夯实数智技术集群融合应用的又一里程碑。未来,海克斯康将依托 “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的技术优势,全面赋能设计研发、供应链金融、精益生产与供应链管理。扎根上海,力求打造立足华东、辐射长三角及周边产业的产业服务中心、智能制造高地和数字经济样板。
  • 思看科技 X 浙大机械工程学院产教融合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4年6月6日,思看科技联合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开展“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培养与三维视觉技术产教融合”主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集结众多学术与产业界的精英,共同探讨智能制造领域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策略,以及三维视觉数字化技术的最新应用,旨在促进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开幕致辞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振宇教授率先发表致辞,介绍了浙大机械工程学院发展情况,并列举了学院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上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和成就,生动诠释了浙大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大学精神。 刘院长表示在智能制造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新工科人才格外重要。学院一直致力于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工科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希望通过这次交流与分享,能够激发出更多创新思维的碰撞,让我们的教育更贴近产业需求,培养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思看科技CEO王江峰先生作为企业家校友进行开场致辞,王总回顾了思看与浙大机械工程学院的深刻渊源,感恩母校的培养与勉励。 王总表示随着智能制造的加速推进,三维视觉数字化技术正在成为产业数智化转型的重要引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直以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希望借此机会与学院师生、高校研究所、企业合作伙伴一道,共同探索和推进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及三维视觉技术的创新发展。 嘉宾演讲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制造工程及自动化系副主任杨将新教授担任主持,带来首场“新工科人才培养”专题报告。 与会嘉宾纷纷就各自学院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讨论了多学科融合课程设置改革、项目制教学与实践、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实验室、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科研项目与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向的重要议题,以培养适应智能制造时代的新工科人才进行交流互鉴,给现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倪敬教授 江苏省教学名师、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程志红教授 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裴植教授 浙江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岁繁教授 短暂茶歇过后,由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系副主任顾大强教授担任主持,开启下半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专题报告。 嘉宾演讲 与会嘉宾深度探讨了视觉检测技术,尤其是三维视觉数字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创新应用,重点涵盖了其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精密制造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应用实例和前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脑机智能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魏明强教授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曹彦鹏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焦素娟副研究员 中国商飞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智慧检测产品部部长范晓骏先生 思看科技产品与支持中心高级总监王俊亮先生 会后,各位参会嘉宾、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师生代表,以及思看科技企业代表成员进行了合影。 此次产教融合主题研讨会上,通过深入探讨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三维视觉技术的应用,我们不仅为当下的教育和产业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为未来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面对智能制造时代的加速到来,我们肩负着培养高素质、跨学科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思看科技将通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科技与教育共同进步,以迎接未来智能制造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 生物融合下的3D生物打印,如何引领医疗卫生行业新未来?
    ① 起源 ”我们已经迈入了后基因组时代,而在这个时代,数据和分子工程学领域的发展以及一些新框架为我们带来了无限可能。研究人员、工程师和生物技术公司正在超越“仿生”范式。生物学、工程学、纳米技术和 IT 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们在其中看到的不只是逐步迭代。纵观现代医学发展史,会发现在大部分阶段,技术与生物学之间都有着复杂的关系。笛卡尔主义的早期实践者强调人体与复杂机械系统之间的相似之处。其他思路则采用了更加全面的观点。无论如何,在过去的两个世纪,关键的医学创新都离不开技术与生物学的共同作用。青霉素其实仅仅就是窗台上的培养皿里出现的一种霉菌,仅仅是生物学领域的一个意外而已。但是由于 20 世纪的技术革新,才使得生产抗生素、对抗传染病成为可能。再到最近一二十年,IT 开始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2004 年首次完成人类基因图谱,而且研究人员得出一个意义深远的结论:人体并非一台机器那么简单。人类及构成人体的复杂生物系统是超过 40 亿年演变的产物,而这种演化过程中不断迭代、改进和完善的规模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当然也不仅仅是人类。整个世界都是由生物系统构成的,而这些生物系统远远超出了人类在工程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深度,比如蜘蛛丝的抗张强度是钢的数倍、可以从抗辐射植物中提取纳米级细丝、眼睛的分辨率高于大多数相机等等。这对医疗卫生行业意味着什么?研究人员已经认识到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由于生物学造成的。② 什么是生物融合?”生物融合是介于医疗卫生和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产业领域,强调工程/技术和计算机化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生物融合基于这么一种理解,即生物技术的两个支柱-生物学和技术,并不像表面看来那样难以调和。生物融合并不仅限于生物技术链中的特定阶段。这是一种可以端到端应用的方法。从组学和生物打印到仿生学,再到诊断学,许多新兴的生物技术领域都是以生物融合范例为基础的。毕竟,生物学本质上也只是经过数十亿年改进和完善的工程学而已。③ 医疗卫生领域新前沿”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我们在应对传染病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天花、流感、小儿麻痹症等,还包括现在的 Covid19。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们在艾滋病毒/艾滋病疗法方面的进步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能够让艾滋患者生存得更长久。尽管已经进行了大量投资和研究投入,但我们在应对癌症、心脏病和慢性器官衰竭等慢性疾病方面的进展甚微。造成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就是个人因素。就慢性病而言,任何两名患者的经历都是不同的。患者的疾病原因不同,合并症也可能不同,而且由于常规治疗方案成本和需求方面的原因,患者获得护理的机会也会有所不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化学疗法等常规治疗方法挽救了无数生命,而且还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治疗效果也正在逐步改善。不过,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举例来说,生物融合在对抗癌症方面有着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帮助医生通过基于组学的肿瘤特征分析、微型化给药和组织置换来定制治疗方案。基于组学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识别肿瘤中的特定突变和生物标志物,进而缩小有效治疗方案的范围。微型化给药可将药物输送到特定的癌症影响区域,而不会损坏周围的组织。生物融合也将会让肿瘤成功切除后进行完整的组织置换成为可能。尽管生物融合这种概念早已出现,但是由于其成本高昂、周转周期较长,导致基于生物融合的治疗方法并未受到市场的青睐,直到最近这一状况才有所改变。现在,下一代 DNA 测序等相关技术的发展有助于降低基于生物融合的治疗方法的成本,并缩短其周转周期。测序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潜在的遗传风险因素。还有助于研究人员快速识别不同类型的癌症和病原体。④ 生物融合产业”对于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乃至机器人技术等相关行业而言,生物融合意味着迈出了重要一步。生物融合正在推动着研发基础设施的转型,而正是这些基础设施推动了医疗卫生领域在近十年的创新。在行业层面上,生物融合解决了每个生物技术公司都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弥合分子工程专业知识与生物学之间的鸿沟。这对采购和预算分配产生了实际影响。负责实际操作实验室技术(及故障排除)的工程师的期望和需求与研究团队完全不同。CELLINK将生物融合视为当前的第一要务,旨在弥合这一差距,实现灵活性并提升效率。通过听取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意见,我们已经能够在 BIO X 3D打印机等产品中实现一流的功能。从多打印头配备到十倍分辨率提升,再到细粒度温度控制,BIO X 的设计目标是解决限制上一代生物打印机性能的诸多问题。实现灵活性、快速迭代并节省成本。
  • 院士支招军民融合:围绕技术两用做文章
    军民融合是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的重头戏。9月25日下午,军民融合院士专家座谈会在西安举行,多位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陕西省省长胡和平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作为来自民口高校的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庄德直言,军工科研系统由于其特殊性,相对自成体系,军工项目集中在少数高校和研究院所里,民口高校参加国防研究的体量与其总体科研实力并不相称。  他认为,军工科研体制要有更大的包容性,对接最前沿的科技思想,共同在科学前沿开展工作,为国防建设作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以陕西为例说,军工项目可以考虑适当吸收外地区的有关单位作为合作单位共同参与。比如在西安造火箭,但有些材料省内做不了,不与生产原料单位相结合,可能会使军工产业发展受限。  科技成果转化的时候往往缺少一座“桥梁”,蒋壮德认为“军转民”同样面临该问题。“技术、资本、市场相结合,把合适的项目放在合适的对接上,‘桥梁’很重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认为,陕西有很强的教育、科研力量,同时还有很多核相关的企业。以核工业为例,他希望能够建立核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产业链,促进军民融合。  在军民融合方面,美国坚持技术军民两用,即当国防研究产出一种新技术后,就开始研究如何民用 还有的技术是军用、民用同时开发。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委员会秘书长吴志坚指出,陕西是军工大省、科教大省,可以围绕技术两用做好文章,打造一批产业集群。这是其他省市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  目前,陕西全省现有军民融合型企事业单位500多家,从业人员约30万人,人才、技术、装备等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胡和平表示,军民经济成为推动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未来的发展,他提出五个“强化”:强化产业牵引、强化平台支撑、强化技术创新、强化人才引用、强化体制机制建设。
  • Nature技术突破:质谱和显微技术首次完成“图像融合”
    来自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完成了质谱分析和显微技术的第一次&ldquo 图像融合&rdquo ,这一技术突破将能极大的提高癌症的诊断效率和治疗疗效。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Method杂志上。   显微技术能帮助研究人员获得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但&ldquo 这种技术无法给你具体的分子信息,&rdquo 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生化和质谱研究中心主任,文章的通讯作者Richard Caprioli博士说。   而质谱技术能完成组织中蛋白,脂质及其它分子的各种精确分析,但是图像处理过于粗糙。如果能将这两种技术的优点结合起来,将能令研究人员获得高分辨率的体内分子构成。   &ldquo 对我来说,这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突破,&rdquo Caprioli博士说。   Caprioli表示这项技术能重新定义外科范畴,比如肿瘤外科手术时癌细胞与正常细胞边界的界限。目前这一界限是由组织学决定的,也就是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外观获取的。但是不少癌症患者在手术后又会复发,这有可能是因为一些癌细胞看上去像是正常细胞,如果利用质谱技术进行蛋白成分分析,那么就能精确标记癌细胞范围了。   这一技术成果由多名研究人员完成,包括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Raf Van de Plas博士,范德比尔特大学Junhai Yang博士等。   在这项研究中,他们采用了一种称为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编者译)的数学方法,从而能将质谱信息的每个像素投射到显微成像的对应位置上,获得一个全新的&ldquo 预测&rdquo 图像。   这在概念上类似于绘制标准曲线的实验点,Caprioli 说,虽然在这些真实测量点之间没有&ldquo 实际点&rdquo ,但是可以通过之前的实验进行预测。&ldquo 我们预测数据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rdquo 他说。
  • 创建军民深度融合的西安模式 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res/2018-03/02/07/res03_attpic_brief.jpg" height=" 272" width=" 400" / /center p   西安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的“西安模式”正在加速成型。 /p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65px " title=" " alt=" " src=" 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res/2018-03/02/07/res07_attpic_brief.jpg" height=" 565"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00" / /p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漫画中国/东方IC /strong /p p   春节期间一部《红海行动》在全国燃爆,热爱军事的影迷们更是从影片中领略到了无人机在现代战场上的风采。我市的潘祈帆是一名90后小伙子,受到不少军迷们的询问,因为他的公司曾参与了我军几款无人机的研发工作。“不能泄密是前提,但无人机作战的基本原理还是能给朋友们分享的。” /p p   我市80后的女创业者刘晓雅则早在2015年的九三阅兵时便激动地拍下阅兵视频发了朋友圈:“我们做的,我骄傲。”她作为联合创始人的诺维北斗,早已成为我市“民参军”企业的代表之一。 /p p   西安,这座军工实力雄厚的城市,如今不仅拥有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军工电子等优势军工主导产业,“军转民”、“民参军”也逐渐形成了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发展格局,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的“西安模式”正在加速成型。 /p p   随着西安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深化军民融合,辐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打造以西安为中心、横贯关中平原的军民融合产业带,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西安的新使命,也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指明了方向。 /p p    strong 勇担国家使命 军民融合的西安实践 /strong /p p   早在2015年,西安就成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这为我市建设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动力。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西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相关重点任务就包括以特色产业基地(园区)为平台,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区。 /p p   肩负着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国家使命,西安的确有着自身的先天优势。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就认为“建设军民融合创新高地”是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的一大亮点。因为从发展基础看,关中平原城市群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聚集度高,科教资源、军工科技等位居全国前列,航空航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而西安更是其中的龙头。 /p p   综观西安发展的诸多重大机遇,军民融合是国家赋予西安最鲜明的改革试验任务。我市要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军民资源开放共享、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服务体系、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等方面形成“西安模式”,加快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城市。为不辱使命,将先天优势转化为现实动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城市。 /p p   为统筹我市军民融合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我市成立了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常设办事机构。并出台了《西安市军民融合产业标准化项目扶持管理办法》、《西安市军工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开展与本地军工企业、科研院所的干部交流。事实证明,人才的互动促进了信息交流、资源融合和项目合作,为全市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p p   为鼓励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在空间承载上,我市构建以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经开区军民融合装备制造园、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等为基础的“两园四基地”。在公共服务上,西安科技大市场搭建了军民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汇聚了各类军工和国防类科技资源,吸收“军转民”“民参军”等企业超过350家,吸纳数以百计的科研院所开放共享大型仪器设备,积极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和协同配套。在政府综合配套支持上,我市试行军品研制生产单位政策普惠,帮助“民参军”企业申请预研资金、科研经费,以及技术改造等优惠政策。 /p p   经过全市共同努力,西安军民融合在体制机制、承载空间、公共服务、政府配套和主体活力等方面得到了明显优化。在军民深度融合的多个领域寻求重点突破,培育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龙头工程、创新示范企业和新兴产业。 /p p    strong 发挥三大基地优势 军民融合引领大西安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strong /p p   “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盘点西安在军民融合行业中的产业亮点,西安依托西安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优势,不断深化军转民与民参军,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功能日渐完善,带动作用愈发明显,基本形成了“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的多元化、集群化发展格局,创新引领着大西安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据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披露,我市民参军企业达到400家,军民融合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 /p p   在以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工业领域,我市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壮大,汽车产业迈入千亿级。百亿级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1家。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3167.7亿元、增长20.6%。我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通过国家评估。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已经获批。特别是在航空制造业领域,我市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新舟系列飞机、无人机等整机制造 在航天领域,将加紧实施新一代运载火箭、卫星测控等重大项目 在兵器领域,将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 在电子信息领域,将重点发展通信、集成电路等产业 在船舶领域,将重点发展水中兵器、舰船动力等产业 在核技术领域,将重点发展民用核技术、核燃料、核电设备等产业。以新能源汽车和航空制造等为主的万亿级先进制造业正在积极构建。 /p p   我市提出的重点打造“3+1”万亿级支柱性产业,除上述万亿级先进制造业,还包括“以电子信息为主的万亿级高新技术产业”。依托的也正是西安的科教资源优势和国防科技产业优势。 /p p   科教资源优势,历来是西安的重大优势,据统计陕西和西安各类科研机构达到1176家,各类高等院校116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等。其中大量为国防科工院所。国防科技产业更是西安的传统优势产业。我市已经云集军工单位超过110家,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行业门类齐全,基本涵盖了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子信息、核技术6大领域,国防科技工业研发和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其中,航天科研生产力量占全国近1/3,航空产业资产规模、人才总量和科技成果占全国近1/4,被称为中国的“航天动力之乡”和“航空城”,拥有集科研、试验、生产于一体的完整军工产业链,具有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先天优势”。“构建科技产业园区、创新基地、公共研发平台、加速器、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多层次、全体系的创新创业载体”被写入了我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大量科技创业者在西安的开放沃土上耕耘收获。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硬科技“八路军”在我市蓬勃兴起,这些既是优势产业关键领域的创新方向,也正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军民融合的重点产业领域。 /p p   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正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大西安乃至关中平原城市群追赶超越夯实产业基础。 /p p    strong 新使命新征程 军民融合发展的 西安模式正在推向深入 /strong /p p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牵引,统筹推进军工、科研创新机制改革,做大做强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军工电子等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路径,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p p   要打造以西安为中心、横贯关中平原的军民融合产业带,先要做强自身。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扛在肩上的西安,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上加快了脚步。 /p p   前不久,《西安市军民融合补短板促发展实施方案》出台,从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军转民”步伐、支持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培育军民融合人才等9个方面发力。 /p p   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两区”建设。聚焦统筹科技资源、深化军民融合两大改革任务,坚持复制推广改革经验与深化提升创新成果同步推进,体现西安特色,形成“西安模式”,2018年我市将积极拓展科技大市场功能,推广“一院一所一校”改革经验,实现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 850亿元,就地转化率超过30%,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以上的目标。同时,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和运营试点城市建设,支持建好国家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运营平台和中国(西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保护中心。推动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军工科研院所事转企改革,统筹抓好军民融合“两园三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标准化试点城市”。全年军民融合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500亿元以上,民参军企业数达到430家以上。支持高新区自创、自贸“双自联动”发展,打造引领创新发展、支撑开放合作的“双示范”样板区。 /p p   为实现这一系列目标,我市计划在金融服务领域,围绕打造丝路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加快建设科技、文化、军民融合3个金融示范区的建设,鼓励发展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产业投资等基金,吸引更多境内外金融机构和高层次金融人才向西安聚集。在空间聚集上,坚持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突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重点围绕硬科技、文化旅游、军民融合等优势资源,重点加快建设50个左右特色小镇。在产业规划上,推动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支持人工智能、增材制造、大数据等新产业聚集发展。 /p p   深化军转民民参军,发展五大产业,搭建军民深度融合新平台,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建立多层次对接协调机制,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路径…… /p p   面对国家赋予西安的新使命,如今的西安已经在新的征程上,奋力奔跑,勇敢前行! /p
  • 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揭牌
    1月12日,作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试验平台,四川省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正式揭牌。据了解,该平台通过“互联网+仪器服务”模式,有效聚集军工科研院所、军民融合企业、检测专家、仪器服务机构等,实现线上精准对接、线下专业服务。计划到2020年,平台实现整合仪器资源10000台以上,年服务企业5000家以上,建成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国家级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绵阳拥有诸多国防军工科研院所,精密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丰富。但由于条块分割等体制机制束缚,造成仪器设备利用效率普遍不高,又很难向社会开放。与之相反,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十分活跃,却因无力购置和运行维护大型科学仪器,发展壮大受影响。“之前,我们孵化器有几家经过认定的军民融合企业,但缺乏大型科学仪器,很多实验和检测根本做不了。”绵阳融鑫孵化器负责人张文博说。  为破解这道难题,2011年,绵阳启动了绵阳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整合中物院、空气动力研究中心等40余家各类单位和企业资源,各类共享仪器1000余台,仪器服务专家120多人。但在全面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进程中,原有平台存在的共享仪器不够丰富、分类不够清晰等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如何给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更加高效、专业的仪器服务?2016年,绵阳依托四川省分析测试中心、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绵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在绵阳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启动了“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建设,将全省资源纳入视野。  平台主要由仪器共享、检验检测、培训服务、设备供销、数据服务等五大板块构成,运用“互联网+”手段,打造一个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信息、资源、服务、交易等为一体的公益性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平台就像一个‘仪器超市’,建立了分产业、分领域、分地域的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数据库。”绵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蒲良驹告诉记者,通过平台,军民融合企业能快捷地享受查询设备信息、在线检测预约、线下专业检测等一条龙服务。  参加完揭牌仪式,张文博激动地说,接下来要加强与平台合作,完善孵化器的服务链条。
  • 碳中和与产业融合推动未来能源革命
    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指出,“十四五”是加快推进我国传统能源向现代化能源,可持续能源转型的关键阶段。能源行业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开放合作的高质量发展思路。政府与企业要共同发力,跨行业,跨部门协同合作,多措并举,确保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张凤指出,能源产业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产业融合的关键是加速提升协同创新的能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多学科知识交叉会聚,多领域技术融合集成的特点日益突显,科技创新、产业融合的关系更加鲜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能源的故事与双碳目标”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经济发展和人均碳排放脱钩是碳达峰实质。要坚持行业和地区递次有序达峰的原则,鼓励应达峰的地区不再增长,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尽早达峰。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表示,实现“双碳”目标将给电力系统带来巨大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新能源比例大幅度上升,给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带来新的挑战。另外,新能源具有间接性、随机性和波动性,未来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调节的灵活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认为,从路线图角度来说,到“十五五”时期,我国二氧化碳总量控制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在顺序上,首先是国家碳排放总量控制,然后进行地方碳排放总量控制,最后是行业的碳排放总量控制。  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能源网主办、阳光新能源开发公司联合主办。会上还发布了《碳中和产业合作发展报告》阶段成果、《中国能源低碳发展报告》阶段成果、《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法规文件汇编(2022版)》、《碳核查机构自律倡议书》等一系列碳中和相关的研究成果、报告。
  • ACCSI2024 | 新材料与科学仪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论坛第一轮通知
    关于举办首届新材料与科学仪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论坛的通知  一、 论坛背景随着国家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壮大和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日益展现出其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支撑行业创新和质量保障的关键环节,新材料检测技术与仪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经成为科研界、新材料产业界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工业市场对于科学仪器的需求潜力持续旺盛,诸多仪器品类在工业市场的需求已反超科研市场,成为业界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工业领域对于科学仪器技术的迫切需求,也蕴含着科学仪器行业未来的广阔市场前景。鉴于此,在即将召开的十七届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同期,仪器信息网携手北京化工大学新材料校友会,将共同举办“新材料与科学仪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论坛”,邀请新材料产业端研发、品控人员,仪器检测技术专家,科学仪器企业代表等各方力量,共同探讨新材料产业仪器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技术需求以及新材料与科学仪器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路径。1、论坛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 北京化工大学新材料校友会2、论坛主题:双向赋能,共筑新质生产力3、论坛目的:• 探讨新材料与科学仪器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趋势与战略机遇;• 分享新材料与科学仪器产业的前沿技术、创新成果与应用案例;• 促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推动新材料与科学仪器产业的创新发展;• 提升我国新材料与科学仪器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4、论坛时间:4月19日09:00-17:00二、 目标参会人群新能源、半导体、新型功能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领域研发、品控代表,新材料领域的研究人员与学者,仪器技术研发与生产企业的代表,新材料检测与认证机构的专家,政府相关部门的代表,对新材料检测技术与仪器技术感兴趣的其他人士等。三、 论坛分享部分主题分享主题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科学仪器技术创新与在新材料领域的应用电镜在新材料行业应用进展与技术趋势XRD在新材料行业应用进展与技术趋势表面分析技术在新材料行业应用进展与技术趋势半导体材料检测技术进展与仪器技术需求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进展与仪器技术需求新型功能材料检测技术进展与仪器技术需求圆桌讨论:• 新材料产业对科学仪器的需求与市场趋势• 新材料检测技术的标准化与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新材料与科学仪器产业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四、联系方式1、新材料论坛仪器信息网:杨厉哲,15311451191,yanglz@instrument.com.cn 北京化工大学新材料校友会:王志强,18911912781,502765675@qq.com2、参会报名ACCSI 2024大会官网报名:https://accsi.instrument.com.cn 或扫码报名2、ACCSI 2024大会报告及参会报名:黄女士17600646530 赞助及媒体合作:魏先生13552834693附:关于2024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为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搭建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有效交流平台,“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将于2024年4月17-19日在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召开。ACCSI2024 以“融合创新,质领未来”为主题,力争对往年中国科学仪器产业最新进展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新的产业发展政策、最前沿的行业市场信息、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最新的科学仪器研发成果等,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各位参会代表。会议期间将举办“3i奖:仪器及检测风云榜颁奖盛典”,颁发“2023年度优秀新品”、“2023年度绿色仪器”、“2023年度用户关注仪器”、“2023年度研发贡献奖”、“2023年度企业年度人物”、“2023年度领军企业”、“2023年度成长潜力企业”、“2023年度售后服务十佳企业”、“2023年度数字营销奖”、“2023年度杰出雇主”、“2023年度TIC优秀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多项年度行业大奖,引领科学仪器产业及检验检测方向。现在点击报名立享早鸟价一、组织机构指导单位:苏州高新区管委会(虎丘区人民政府)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 (instrument.com.cn) (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网站)协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我要测网(woyaoce.cn)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盟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二、会议日程(最终以年会官网显示信息为准)时间会议内容4月17日14:00-17:00第五届科学仪器CMO高峰论坛14:00-17:00第四届科学仪器发展战略座谈会(闭门论坛,定向邀请)4月18日09:00-12:00大会特邀报告13:30-16:30大会特邀报告i100峰会之中国科学仪器发展高峰论坛18:00-20:00仪器及检测3i奖颁奖盛典4月19日09:00-17:00分论坛1:第八届中国质谱产业化发展论坛分论坛2:新材料与科学仪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论坛分论坛3: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论坛分论坛4:第六届生命科学仪器发展论坛分论坛5:第七届检验检测产业峰会09:00-12:00分论坛6:分析仪器创新应用场景探索论坛分论坛7:低场磁共振技术发展与应用论坛分论坛8:科学仪器渠道变革论坛分论坛9:数字赋能,智慧采购—数字化采购供应链降本增效专题论坛13:30-17:00分论坛10:仪器评测认证助推国产优质仪器质量提升论坛分论坛11:科学仪器高技能人才发展论坛分论坛12:科学仪器投融资论坛分论坛13:无损检测技术创新发展论坛三、参会注册参会权益VIP门票普通门票1.大会参会资格有有2.分论坛参会资格所有5个3.会议资料 1份有有4.《2023年度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发展报告》 1本有5.VIP专属服务:专属洽谈区、胸牌、4月18日大会专属席位有6.出席4月18日3i奖颁奖典礼有7.会议用餐(包含自助午餐券2张、晚宴券1张)有票价(人民币):3000元/人1000元/人2024年3月31日前(早鸟票):2000元/人800元/人2024年4月1日起(3人及以上成团):2000元/人1000元/人注:1.付款信息请注明 “ACCSI2024、单位简称、注册人姓名”。2.自行预订会务组推荐酒店享受协议价格。四、联系方式报告及参会报名:17600646530 黄女士赞助及媒体合作:13552834693 魏先生微信添加:accsi2006或发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注明单位、姓名、手机)咨询报名ACCSI2024官网:https://accsi.instrument.com.cn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仪器信息网)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组委会 2024年3月
  • 破壁融合,重启增长——150+仪器厂商将亮相ACCSI2024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一方面科技创新将对社会经济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起到牵引作用;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将对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各界纷纷为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仪器行业献言建策,共谋新发展、新增长的创新之路——产业融合创新如何成为推动科学仪器行业新一轮增长的核心引擎?(点击图片,直达会议官网,了解全部日程)作为科学仪器行业的高级别产业峰会——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始终坚持以“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的有效交流”为办会宗旨,聚焦产业发展,搭建行业交流平台,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十六届。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在苏州高新区管委会(虎丘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于2024年4月17-19日在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届年会以“破壁融合 重启增长”为主题,集高端对话、技术交流、资源对接、展览展示于一体,围绕产业发展的过去与未来,共话科学仪器行业产业与技术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思路,全方位展示科学仪器新技术、新成果,助推苏州市高质量发展。ACCSI2024八大亮点,邀您出席:  亮点一:150+重量级报告嘉宾,报告方向聚焦产业发展  大会将邀请150余位科学仪器行业相关政府领导、院士专家、企业高层等以主题报告和圆桌对话的形式,聚焦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热点和痛点问题,以及科学仪器新技术新应用、相关政策标准等方面做深入探讨。  亮点二:1500+行业高端人士出席,面对面交流  大会将吸引1500位来自国内外知名仪器企业CEO,检测机构CEO及院长,科研及高校领域专家,政府、协会/学会领导、投资机构、媒体等各方嘉宾齐聚现场,共话科学仪器行业发展大计。  亮点三:1个主会场+14个分会场,内容精彩聚焦年会设置1个大会主会场,以及14个平行分会场,围绕热门仪器产业发展、热点领域最新应用技术、行业发展热门话题等组织高质量内容,为参会代表提供最有价值且丰富多彩的内容盛宴。会议内容主题涉及: 解读科学仪器相关政策,透析行业市场趋势 聚焦质谱、光谱、电镜、生命科学等产业发展,助力产业化升级剖析分析仪器创新应用、检验检测等热点领域市场发展探讨仪器测评与质量提升、数字营销、投融资,以及科学仪器行业高技能人才发展等多个热门话题  亮点四:30+头部机构及多家媒体联手,集聚行业顶级产业资源  ACCSI2024得到了政府方面大力支持,苏州高新区管委会(虎丘区人民政府)指导单位给予鼎力支持,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我要测网(woyaoce.cn)、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盟作为年会的协办方深度参与;同时,中国颗粒学会、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检测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苏州市计量测试院等20余家组织给予全力支持,聚力科学仪器行业顶级产业资源,联手打造行业盛会,共同推进科学仪器行业发展。  亮点五:集聚“政、产、学、研、用、资”各方资源,促进产业链合作ACCSI始终坚持科学仪器产业峰会定位,集聚政府、产学研用、投融资、仪器评测、核心零配件、高端人才培养等多链条资源,现场以圆桌座谈、闭门对接、午餐交流会、现场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交流环节,促进科学仪器产业上下游企业、仪器高端用户等多方资源深度对接合作。  亮点六:颁发科学仪器及检测行业大奖,引领行业方向会议期间将举办“3i奖:仪器及检测风云榜颁奖盛典”,颁发“2023年度优秀新品”、“2023年度绿色仪器”、“2023年度用户关注仪器”、“2023年度研发贡献奖”、“2023年度企业年度人物”、“2023年度领军企业”、“2023年度成长潜力企业”、“2023年度售后服务十佳企业”、“2023年度数字营销奖”、“2023年度杰出雇主”、“2023年度TIC优秀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多项年度行业大奖,引领科学仪器产业及检验检测方向。亮点七:科学仪器产业与苏州高新区的深度对接,促进产城融合苏州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先后引入中科院医工所、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国知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等院所平台112家,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东区已建成投用,太湖光子中心,“3+2”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四期等重点平台建设持续加快推进,获批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太湖科学城品牌全面打响。全区累计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376家、上市企业31家,拥有高层次人才5.1万人,其中各级各类领军人才2500多人次,获批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试点、国家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首批试点园区。ACCSI在苏州高新区举办,必定促进科学仪器产业与苏州高新区科技产业各方资源的深度对接。  亮点八:百余家厂商盛装亮相,面对面深度对接交流  大会同期设置3000+平米新产品、新技术展示区域,特别策划设置领头企业、优秀新品、绿色仪器、国产好仪器企业、供应链等特色展区,充分展现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成果,吸引行业高端人群参观,促进深度交流沟通。已确定出席的赞助厂商(部分):现诚邀国内外科学仪器及上下游优秀企业踊跃参与现场展览展示,进一步促进交流合作。所余席位,先到先得!同时,欢迎莅临大会现场,与行业专家面对面沟通交流。报名方式:点击下方链接,进入年会官网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4/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合作咨询:联系人:魏晖浩,手机:13552834693邮箱:weihh@instrument.com.cn2024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组委会  2024年3月
  • 共享大型科学仪器 军民融合推动科技创新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四川绵阳国家科技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过去“养在深山”的军工科研资源宝库不断转化为转型升级新动力,军转民、民参军呈蓬勃发展之势,昔日的“三线腹地”正在成为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排头兵”。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8px color: rgb(128, 100, 162) " strong 共享理念找到军民融合“金钥匙” /strong /span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为了给自己研发的新产品进行专业测试,绵阳赛恩新能源科技公司总经理刘昆明曾经伤透了脑筋——自己建实验室,设备根本买不起,委托检测又必须到省外,排队都得2个月。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去年1月绵阳建立的全国首个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通过平台资源库,我们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找到了测试设备。”刘昆明说,“不仅时间缩短到7天,原本3万元的检测费用直接降到2000多元,大大加快了产品研发进程。”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基地,绵阳聚集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众多“国宝级”科研院所,集中了一大批全国乃至全球顶尖的科研仪器设备。另一方面,绵阳上万家中小企业却因仪器设备购买、使用成本太高而“望洋兴叹”。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如何打开这座军工科研资源宝库,是科技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大胆引入共享经济理念,将科研院所的仪器设备与中小企业研发需求成功对接,这在全国也是首创。”共享平台运营负责人陈俊岗说。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不到两年,共享平台就整合了百余家单位的4100余台(套)大型仪器,形成了一万余项指标的检验检测能力,累计服务用户约1100家,许多服务成果已成为绵阳科技城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color: rgb(128, 100, 162) " strong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试验田” /strong /span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年来,绵阳科技城先后探索建立国内首个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电子信息军民融合创新实验室、首家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率先开展军民融合企业认定。一系列制度创新让军民融合领域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瓶颈逐渐被突破,科技城正在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试验田”。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位于绵阳的四川华丰集团是我国成立的第一家军用连接器科研生产型企业,过去与地方隔离、离市场太远,抱着“黑科技”却不能为地方所用,甚至出现过整个技术团队被挖走的情况。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随着华丰集团并入四川长虹,职务发明所有权、混合所有制等一系列改革推动,企业重现生机。日前,华丰申报的“军民两用高可靠连接器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相关部门认可,项目建成后产品有望全面替代进口,大幅提升我国连接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绵阳科技城“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来自全国的2万多项各类成果实现在线发布。到目前为止中心促进了1000项技术合同转让,交易金额近20亿。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color: rgb(128, 100, 162) " strong 科技创业迎来“新时代” /strong /span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达70.6%,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8%。今年上半年,科技城GDP实现近800亿元,增长9.5%,呈现蓬勃生机。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起步阶段要买一台仪器设备可能都要砸锅卖铁。我们针对这个痛点,与共享平台、政府三方合作推出‘仪器设备贷’,企业不需要抵押就可申请。”工商银行绵阳分行行长李思林说,“贷款利息仅为基准利率,期限可达3年,额度在3000万元以内,完全可以满足初创阶段的企业研发需求。”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订单贷、专利贷、仪器设备贷,军民融合保险、担保基金,在科技城良好的创业环境中,只要有技术、有梦想,企业和人才总能找到用武之地。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统计,绵阳科技型中小企业从5年前的不到1000家,发展到目前的1万家以上,科技创业迎来了新时代。创业环境也带动高端产业不断落地,近年来绵阳累计引进5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303个,为产业升级转型注入新动能。 /p p br/ /p
  • 军民融合&仪器共享!
    p & nbsp & nbsp 过去一项检验检测要把零部件快递到广州、上海等地,需要15天左右。”绵阳富临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的上市企业。公司负责人介绍,如今他们通过平台在绵阳本地对接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只需2至3天就能完成相关检测服务,研发效率大幅提升。 /p p   这个平台,就是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 /p p   位于我国西南的四川绵阳,拥有众多国家级科研院所,以神光三、亚洲最大风洞群、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实验台等为代表的重大科学装置汇聚于此。 /p p   然而,多年以来,这些科学仪器装置大多养在深闺人未识,大量科研资源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众多企业创新研发往往缺乏特定的试验设备。 /p p   近年来,我国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向社会开放,提高科研设施与仪器利用率,释放科研资源潜能。2017年1月,由四川省科技厅、绵阳市政府共建的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揭牌运营,促进军工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开放共享,实现军民互动、共享共赢。 /p p   绵阳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局长刘青川介绍,共享平台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集合仪器共享方、设备销售方、检测服务方、数据服务方、物流服务方、科技金融机构等,形成了涵盖全部线上服务功能的仪器共享网;业务资源库、运营数据库、专业报告库3个数据库;仪器共享、仪器金融、仪器研发、仪器首发、报告溯源、认证培训等六大服务功能。 /p p   在共享平台现场,各式各样大型科学仪器通过荧屏、展板、实物等方式呈现,琳琅满目。“通过这个平台,很容易找到某项服务哪个单位能够提供,价格是多少,地点在哪里等。”刘青川说。 /p p   目前,共享平台囊括了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代表的30余家军工院所、以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为代表的20余家服务平台;整合了以风洞设备、核测试相关设备、物理性能测试仪器为代表的15个大类4316台套、总价值超40亿元的仪器设备;聚集了以3位院士为代表的各类专家215人,专业领域涵盖材料学、应用化学、仪器分析等多个领域,形成1万余项指标的检测能力。 /p p   中物院某研究所拥有一大批先进大型科研仪器。尽管过去该所的部分仪器也对外开放,但只是等客上门,业务量很少,每年检测费收入只有10余万元。通过共享平台,2017年该所的仪器利用率提高了3倍,检测费收入达到近100万元。 /p p   绵阳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昆明说,公司的直驱电机与控制系统研发需要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若要自建实验室,至少需投入120万元。公司通过共享平台联系到了本地某研究所的电磁兼容实验室,顺利完成了相关测试,节约了资金,加速了研发。 /p p   共享平台坚持需求引领,聚焦优势行业和重点企业,积极掌握产业链条各阶段的创新服务需求,加强信息沟通对接,从需求领域、时间要求、检测指标、资金成本等方面,运用已整合的军地资源和信息,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p p   目前,共享平台累计对外提供服务达3000多次,服务用户1000多家,合同服务金额达1300余万元。 /p
  • Hybrid SIMS:超高质量分辨双分析器融合系统
    TOF和OrbitrapTM 双分析器融合系统,超高质量分辨(>240000),高质量精度(<1ppm)。适用于定性需求较高的蛋白、脂类等生物样本及未知有机物的定性。01 背景SIMS非常适合从亚微米样品区域获取有机和无机化学信息。这种能力对生命科学应用领域的研究人员来说尤其有趣。在过去的几年里,在亚细胞水平上成像和精确识别分子特征的愿景一直在推动仪器和应用的发展。虽然新的团簇离子源扩大了SIMS仪器在生物应用中的可用性,但使用中的质谱仪缺乏质量分辨率、质量精度和质谱联用能力。除了质量精度之外,高质量分辨率也是获得可靠结果的关键因素。下图中的这两个质量峰,它们的质量分数非常接近,但横向分布却截然不同,若想要解析这些峰,质量分辨率必须大于80000。02 Hybrid SIMS为了满足上述高质量分辨的需求,在现有TOF-SIMS M6的基础上搭载Q ExactiveTM扩展,IONTOF推出了首款商用Hybrid SIMS仪器,该仪器基于TOF和OrbitrapTM双分析器融合系统,可以实现最高质量分辨率( 240,000)和最高质量精度( 1 ppm)以及高质量分辨率SIMS成像。最新一代的气体团簇离子源可以结合亚微米成像与超高质量分辨率,即使在极端复杂的有机系统中(如组织或细胞),也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的特征物质。Hybrid SIMS 示意图:Hybrid SIMS 主要性能优势: - 使用ToF和Orbitrap TM双分析器配置 - 超越静态SIMS极限的高分辨成像和质谱测定 - 最高质量分辨率( 240,000) - 最高质量精度(1 ppm) - 扫描频率高达18 Hz - 高传输率高质量分辨率的离子预选择 - 最佳质量分辨率的碎片全谱 - 高质量分辨MS / MS功能 - 包含Thermo完备的数据库03 Hybrid SIMS应用案例案例一:在以下例子中,代表骨髓内胶原纤维的肿块间隔用红色表示。蓝色为C5H15NPO4+的分布,对应于磷脂酰胆碱头基团。案例二:由于质量分辨能力和质量精度,根据Orbitrap分析仪的精确质量,从图中给出的类别中划分出140个不同的物种。案例三:因高质量分辨能力,可以通过共定位分析找到与这个质量为1121.5(番茄苷A)的信号相关的片段,从而判断番茄苷A的分配。案例四:在下列人体纹身皮肤的切片上,ToF-SIMS成像显示在红墨区域有318.14的增强信号。高分辨率Orbitrap的结果分析表明,此处的信号由至少3种不同横向分布的离子组成。案例五:对利用硅片和红/黑记号笔自制的样品进行分析,下图是结合双分析器的3D分析结果。04 总结Hybrid SIMS系统的特点总结为以下几点:1、高质量分辨率和质量精度,可以进行精确的信号识别,减少由于大量干扰而造成误判的风险2、即使是粗糙和绝缘的样品也可以在不影响质量分辨率和质量精度的情况下进行深度成像和分析3、基于双分析器的3D分析能够结质量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成像速度和低质量离子的信息,使用TOF-SIMS具有Orbitrap&trade 测量的质量分辨率和精度,包括高性能MS/MS。
  • 跨界融合推动中国食品工业创新升级
    p   跨界融合推动中国食品工业创新升级 /p p   ——第二届中国食品工业互联网峰会现场回顾 /p p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从“中国制造2025”到“互联网+传统产业”,作为国家食品安全和保障民生的重要行业,食品工业的创新转型发展成为当前行业最为重要的课题。 /p p   为了更好的引导食品工业企业加强智能装备、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研发、生产、管理、营销和物流等业务的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食品安全质量追溯、社会化营销等新模式、新业态,助力食品企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推动中国食品工业的创新升级,2017年9月13日-17日在湖南长沙举办第二届中国食品工业互联网峰会。 /p p   作为中国食品工业行业的重要活动之一,本次峰会由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主办,由中国食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中国)食品安全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168大数据企业家联盟、湖南省商务厅商务展览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承办,已经成为业界人士了解中国食品工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b8ecd232-3e04-48ea-994d-931b0b70903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二届中国食品工业互联网峰会 /p p   此次峰会汇聚了加多宝、汇源果汁、三元食品、燕京啤酒、青岛啤酒、正大食品、新希望乳业、皇氏乳业、汤臣倍健、加加食品等一线食品保健品企业,杭州永创、杭州中亚、普丽盛、山东碧海、晓进机械、廊坊百冠、天宇伟业、粤东机械等食品装备企业,施耐德、欧姆龙、库卡机器人、贝加菜等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爱创、中商、奥威、数聚、立高、弥特、星图数据等大数据与食品安全服务商,北自所、唯智科技、今天国际等供应链企业,西安交通大学、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农产品加工所等科研机构等参加本届大会。 /p p   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楚玉峰出席峰会并致辞。从食品行业、工业技术、大数据等多角度,就互联网大数据的新形势下如何推动食品工业行业加速变革发展,中国食品工业如何把握行业机遇、转型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楚玉峰指出,随着硬件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食品工业的智能生产也迫切需要硬件装备和软件信息更加深度的融合来提升整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水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42" height=" 363" title=" 2.jpg" style=" width: 348px height: 21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af3502f1-90c8-4697-a00c-0b3f1493929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楚玉峰致辞 /p p   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屈贤明做了关于中国食品工业智能制造路径探析的主题报告,从行业发展实践的角度指出了我国食品工业如何践行智能制造,给与会者带来宏观和微观结合的探讨和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43" height=" 361" title=" 3.jpg" style=" width: 372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e3944cf0-7427-48b8-b938-84af0cda395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屈贤明发表主题演讲:中国食品工业智能制造路径探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trong SAP、联想、京东、华为:用大数据推动食品企业转型升级 /strong /p p   本届大会汇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 SAP中国区副总裁及行业价值工程部总经理荆伟、联想集团大数据高级总监兼首席方案架构师温天宁、京东云战略规划总监高昂、华为云BU生态解决方案总监蒋国文等在内的多名国内企业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发表演讲,共同探讨如何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新形势下推动食品工业把握行业机遇和转型发展。 /p p   在主题演讲环节,SAP中国区副总裁及行业价值工程部总经理荆伟发表了主题演讲——管理与技术创新,成就大消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43" height=" 251" title=" 4.jpg" style=" width: 492px height: 24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481e4ef9-ce1d-4927-a0cc-f8851cdd6831.jpg" / /p p   SAP中国区副总裁及行业价值工程部总经理荆伟发表主题演讲:管理与技术创新 成就大消费 /p p   荆伟首先分析了中国消费习惯趋势分析,总结了当前国人消费习惯趋势6大特点:追求方便、关注健康、追求个性化、为品质买单、接受新事物、关注服务和体验等。这些消费习惯使得食品行业向高端化、健康化发展,新品替换速度也越来越快。 /p p   荆伟指出,企业为适应这种消费趋势,也需要进行一些转型和变革,来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是终端和门店数字化转型,其次是渠道数字化转型,最后是设备、包材企业的模式转型与智能化。 /p p   终端和门店数字化转型要求实现从“货”到“人”,需要用消费需求来驱动零售管理新趋势。企业要重视个体属性、消费属性、社交属性、团体属性、周期属性等5个消费者属性。进行消费者、商品与门店的融合 营销、活动与执行的融合 员工、消费者与互动的融合 实体、数字与体验的融合等四项融合。进行线下、线上与服务统一 商品引入、销售与敏捷供应的统一 消费者、商品与服务体验的统一等三项统一。最后通过统一的业务管理和数据管理平台建立产品、门店、消费者的标签属性匹配体系,展开与消费者的有效互动,用大数据驱动消费者的人群迁移和消费转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42" height=" 360" title=" 5.jpg" style=" width: 417px height: 258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9d1d3627-d707-4b26-9edf-36a8ae5c7b0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AP中国区副总裁及行业价值工程部总经理荆伟发表主题演讲:管理与技术创新 成就大消费 /p p   渠道数字化转型,要求消费品行业进行从”以产品中心”到”以客户和品牌中心”的转型,进一步了解消费者、消费习惯、消费时间、消费周期,重点开发符合消费需求的新产品、大单品。在模式上,进行渠道经销、团购、定制、粉丝运营、线上B2C 等,围绕着消费者进行产品创新和渠道创新,基于市场、地域和消费人群进行品牌策略、价格策略、地域策略、渠道伙伴策略。 /p p   上游的设备与包材的模式转型,由食品行业的模式驱动,要求上游供应商必须从专注于产品的销售向专注于为客户创造业务价值的顾问式销售模式转型。目标在于通过有效的销售领导形成持续健康的销售管道,从等待销售结果转变为管理销售绩效。最终实现互连互通的智能制造,生产系统能实时与各业务环节协调。 /p p   最后,荆伟表示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支撑,企业得以实现业务和模式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从而成就核心竞争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43" height=" 364" title=" 6.jpg" style=" width: 435px height: 302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3854972c-20ee-4955-977d-e956d749b82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联想大数据高级总监首席方案架构师温天宁发表主题演讲:数据智能推动中国工业转型升级 /p p   在上午的主题发言中,联想大数据高级总监首席方案架构师温天宁发表主题演讲“数据智能推动中国工业转型升级”。温天宁介绍了目前联想大数据的相关情况,大数据通过采集来自任何数据源的数据和数据格式,通过全量集成分析,来服务工业全流程,最终实现客户经营、产品创新、运营效率提升、业务模式升级。大数据服务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产品与营销、工厂生产、出货、销售渠道、中间商、出售、用户使用、用户服务,从而实现精准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其根本就是以用户的需求体验偏好为核心,做到真正的以用户行为来驱动企业决策生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40" height=" 363" title=" 7.jpg" style=" width: 447px height: 25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49383900-8c69-4d9c-bbd8-f3632bb2b022.jpg" / /p p   京东云战略规划总监高昂发表主题演讲:京东大数据及区块链技术应用实践分享 /p p   京东云战略规划总监高昂发表了主题演讲“京东大数据及区块链技术应用实践分享”。作为国内第一大自营电商,京东拥有3亿用户13年积累的消费数据。京东云大数据服务面向企业客户提供包括数据的采集、清洗、存储、挖掘、分析、建模、应用、展示、开放、交易等数据全生命链的服务。京东全流程追溯平台,对原材料、生产、流通、营销进行全流程追溯,可实现原料信息监测、管理监控、生产过程监控、存储监控、物流信息监控和售后反馈,全方位提升企业品牌、效率、体验和监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42" height=" 359" title=" 8.jpg" style=" width: 456px height: 322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96d47f24-1334-459c-a93b-15e4a4f63b5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华为云BU生态解决方案总监蒋国文发表主题演讲:华为云助力食品行业数字化转型 /p p   华为云生态解决方案总监蒋国文发表了主题演讲“华为云助力食品行业数字化转型”。华为为食品领域行业提供IOT+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华为IOT为新型物联网产业提供端到端IT解决方案,点上晕为企业打造高效销售云平台,针对具备IT研发能力的客户,可在华为云提供的组建基础上自建电商,而针对不具备IT能力的客户,华为可提供电商平台+咨询定制服务。以工业4.0为基础的智能云平台,可实现接单、设计、生产(IMES库存)、制造(柔性制造)、物流(智能物流)、营销(电商)、售后(预测服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40" height=" 309" title=" 9.jpg" style=" width: 418px height: 24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ae46583c-bdd8-447d-81a8-ade30121829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二届中国食品工业互联网大会圆桌对话 /p p   在第二届中国食品工业互联网大会圆桌对话环节,加多宝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庞振国、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孙永国、新希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林永裕、皇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谢秉锵、安徽青松食品有限公司副总裁於孝兵等嘉宾就“食品工业的未来生产场景”这一主题,就怎样看待工业4.0,中国食品工业技术装备与国际一流还有哪些差距,中国食品工业实施智能制造的困难在哪里,食品工业+互联网有哪些创新点这5个具体议题与圆桌对话主持人:中国食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崔林进行了精彩的交流探讨。处在风暴现场的参会人员也都若有所思的紧盯着台上嘉宾的一举一动。 /p p    strong 智能制造和智能装备融合推动食品工业生产方式全面升级 /strong /p p   以工业4.0为目标的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厂正在雨后春笋般出现,互联网技术与智能装备的迅速融合正在将智能生产变为现实,而这种智能生产不仅仅体现在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还体现在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支撑的柔性生产、定制生产、智能产线。更重要的是,以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融合为条件,生产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对一数据信息传递所表现出的每一件产品的轨迹精准定位是工业4.0时代的典型特征。 /p p   互联网技术推动的食品工业变革还体现在生产资源要素的组织上,从生产工厂的产线组织与优化到生产物料的在线调配和在线订单采购,从底层智能装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到人力资源计划的科学调配,以指数增长的互联网技术一旦进入应用,工厂生产效率也将是指数级的提升 stron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1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deacc91a-7feb-4fe1-9c56-08d027e4066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食品工业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论坛 /p p   在下午举办的中国食品工业智能装备与智能制造论坛上,汤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加加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普狄工业智能设备有限公司、皇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欧姆龙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KUKA 机器人有限公司、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廊坊百冠包装机械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食品装备工程与科学学院、施耐德电气、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天宇伟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对食品工业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的同步发展进行了深度探讨。 /p p   在下午的专题发言日程中,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食品处易丹钦对食品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探讨,她指出,随着规模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的深入发展,到2020年,我国食品工业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都将稳步提升,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也将取得突出成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整个食品工业都将在与互联网+的融合下,呈现出更繁荣的景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40" height=" 273" title=" 24.jpg" style=" width: 479px height: 26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f0fd0a68-698d-4fb7-b154-00151ebcb94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食品处易丹钦做《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现状》的主题发言 /p p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食品处易丹钦在会上指出,随着规模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的深入发展,到2020年,我国食品工业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都将稳步提升,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也将取得突出成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整个食品工业都将在与互联网+的融合下,呈现出更繁荣的景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43" height=" 289" title=" 23.jpg" style=" width: 448px height: 25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e1b2cf75-8cc0-404c-9106-03dee1508d6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委员徐佳宾做《中国智能制造的前景和创新需求》的主题发言 /p p   汤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精益管理部经理刘文得做主题为《信息化于汤臣倍健透明工厂的探索实践》主题发言。汤臣倍健历时三年耗资3亿元建设的智能化透明工厂实现了供应透明、过程透明、数据透明等三大透明,首先从供应上实现全球原料追溯,建立并开放产品生命档案,打通原料采购、收发、生产、检验、物流等信息,生产过程在线高清直播并采用MES管控,市场大数据、生产过程大数据全部透明公开化,从根本上确保产品安全,降低产品不良率,从而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p p   加加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IO 杨晓云做主题为《发酵食品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的主题发言。加加酱油则把智能化运用在了酱油酿造这一传统行业。酱油行业大量采用独立发酵装置,发酵时间长,受自然气候影响大,无法解决产品品质稳定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加酱油建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数据可采集、信息可追溯,管控一体化的酱油数字化工厂,并实现智能、绿色制造发展新模式,在发酵食品行业内推广应用。 /p p   加加的酱油智能制造技术方案全流程采集过程数据,监控整个生产过程,形成动力学和报表,实现无纸化记录,对物料状态评价品质追溯,实现品质提高和技术经济指标的提升。加加积累足量酱油发酵批次样本量数据,通过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挖掘和优化,实现指标优化,使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和酱油的稳定性和品质大大提高。发酵专家系统大样本数据分析,建立最优配方模型,控制参数预测与优化,利用LIMS系统进行产品研发,产品研发周期缩短 /p p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陶飞做主题为《新IT驱动的食品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探索》主题发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陶飞则从IT技术与制造技术相互融合的发展大趋势出发,宏观的介绍了工业与信息化融合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食品工业展现出一幅全景图案。 /p p   上海普狄工业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副总张晴做主题为《食品行业自动化仓库解决方案》的专题发言。上海普狄则通过智能化打造的仓库,实现了食品企业的仓库密集存储和最大的空间利用。智能自动化仓库由仓库管理系统WMS、仓库自动控制系统WCS、信息识别设备、堆垛机、输送机、AGV、机器人、货架及其他辅助设备组成,系统采用集成化设计理念,通过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调度算法、自动识别,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底层设备通讯协议,协调各类物流设备实现自动化出入库作业。不但能实现最大化的仓储空间利用,且过程也不再像人工仓库那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效率显著提升,降低了人力和运营成本。 /p p   皇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伍云做主题为《皇氏集团华南智能制造中央工厂》的主题发言。皇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伍云通过公司不断践行智能制造的皇氏集团华南智能制造中央工厂为案例,着重介绍了乳制品行业如何通过智能制造来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力。 /p p   欧姆龙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行业经理俞晶做主题为《食品饮料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主题发言。欧姆龙公司作为最早为中国食品工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企业,本次大会带来了欧姆龙全新的理念、解决方案和软硬件产品,为中国的食品工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212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7867eb57-3a9e-4f6c-b21a-0adb81ca41c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智能装备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驱动食品工业高效增长圆桌对话 /p p   在下午智能装备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驱动食品工业高效增长的圆桌讨论环节, KUKA 机器人有限公司快消品行业部门经理李青晓、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物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吴双、 廊坊百冠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革、西安交通大学食品装备工程与科学学院副院长彭锦峰、施耐德电气工业事业部软件业务战略市场部高级经理申红峰、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设备总监赵继峰、江苏天宇伟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永贤与主持人-e-works主编黄培博士就食品工业智能装备、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多项议题进行了精彩的对话。 /p p    strong 大数据赋能食品工业 /strong /p p   下午举办的中国食品工业大数据与食品安全主题论坛于9月13日在湖南长沙落下帷幕,上海汉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中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数聚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奥威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爱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立高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弥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星图纵横网络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加加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知名公司进行了专题发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9debb9dc-858a-4902-b34d-e6bd632bdf7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食品工业大数据与食品安全论坛 /p p   本次论坛由上海中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营销事业部总监庞赫然担任嘉宾主持,8家大数据与食品安全追溯企业分享了他们在大数据与食品安全追溯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p p   上海汉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咨询总监樊小雷发表了《SAP助力打造快消零售行业全产业链食品追溯平台》的主题演讲,他从国家关于食品安全追溯的政策、构建实用、标准、规范和共享的企业产品全过程溯源管理体系、建立支撑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系统总体架构以及建立产品溯源系统的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享。 /p p   上海中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营销事业部总监庞赫然发表了《食品新零售大数据应用》的主题演讲。他分享了新零售数字营销全景架构图,提出了新零售数据全触点应用,从千人千面转变为千人千策,新零售将通过数据与商业逻辑的深度结合,真正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变革的全新观点。他还提出新零售中构建的消费者流程:新任、购买、粘性、口碑。 /p p   上海数聚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庆华发表了《数聚助力食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题演讲。陈总从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与关键、智慧企业管理框架SEMF v5、数聚BI/分析实践经验分享三方面深入浅出的分享了数聚是如何助力食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 /p p   珠海奥威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咨询顾问邹斌发表了《从定位到运营 如何快速构建企业大数据分析平台》的主题演讲。邹总从系统定位、产品选型、如何保证实施成功、如何持续深入优化等多方面深入分享了传统企业应该如何快速构建企业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实践思考。 /p p   北京爱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部营销中心总经理尹小梅发表了《如何基于一物一码+互联网 建立食品全产业链追溯生态系统》的主题演讲。她从国家政策背景与追溯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管控与数字营销需求、企业管控、数字营销、价值挖掘、爱创产品与解决方案、客户案例等多方面阐述了如何基于一物一码+互联网建立食品全产业链追溯生态系统的话题。 /p p   杭州立高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文晓飞发表了《食品安全检测与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介绍》的主题演讲。他全面讲述了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及大数据分析系统解决方案,整个解决方案是以“一个核心过程、两维管理 、六大业务领域” 为业务驱动力的方案构架,以提升集团化管理有效性、实验室检测能力为方案核心内容,以创造价值为应用目标。 /p p   广州弥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 佟维渤发表了《数据采集与应用助力食品企业发展》的主题演讲。他从数据来源布局设计、企业为什么需要数据、数据综合应用设计多方面进行了分享,并表示食品企业应该以合适的方式获取合理的、必要的数据,以合适的方式组织、分析数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用有价值的信息来不断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及运行效率。 /p p   北京星图纵横网络科技咨询有限公司CEO 谷熠发表了《2017上半年度中国线上乳制品及非酒精即饮饮料大数据白皮书》的主题演讲,此大数据白皮书由中国食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与星图数据联合发布。谷总从中国电商发展概况、2017H1中国线上乳制品市场大数据、2017H1中国线上非酒精即饮饮料市场大数据三方面进行了分享。 /p p   圆桌对话环节参与嘉宾有:加加食品股份集团有限公司CIO杨晓云、上海汉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咨询总监樊小雷、上海数聚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庆华、上海中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玉红、珠海奥威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斌。以上嘉宾共同围绕“大数据赋能食品产业未来--赋能 变革 引领“主题进行了分享,就大数据在食品产业中的主要应用场景、各位嘉宾针对大数据在食品产业中的思考与探索、大数据能够为食品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以及食品产业如何迎接和拥抱大数据智能时代的浪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183d57af-bf15-4ce4-b24a-7d9a6f0ae72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数据与食品安全论坛圆桌对话:大数据赋能食品产业未来--赋能 变革 引领 /p p   大数据与食品安全论坛干货满满,不知不觉中会议已到结束时间,诸多与会者表示受益匪浅,有多家食品企业表示会后要与嘉宾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p p   让大数据更好的服务于食品企业,让更多的大数据干货与实践在行业中得到传播与分享,与大数据人、产业人共话食品产业大数据未来,是本次论坛的宗旨。期待明年的大数据与食品安全论坛能给食品、饮料、白酒、啤酒、调味品、快消品行业带来更多的期许与干货。 /p p   智能供应链助力食品工业全产业链升级 /p p   在下午进行的中国食品工业智能供应链论坛上,来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IBM区块链研究、上海骜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专业委员会、湖南展通物流联合体、深圳市厂家网等单位进行了精彩的主题发言。就智慧物流与物流大数据、物流供应链+区块链、智慧供应链、智能供应链合理规划纬度、现代物流在食品行业的创新发展与应用、我国食材供应链发展研、食品供应链驱动的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农产品上行物流等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技术交流。 /p p   本届大会汇聚行业专业人士,聚焦食品产业发展方向,解读技术发展趋势,把握新业态下的食品工业发展需求,运用“互联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等创新思维,制定出真正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新一代食品工业信息技术产业标准,真正发挥出智能制造引领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助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速发展。 /p p & nbsp /p
  • 广东省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
    3月22日,广东省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2023年年会在广州举行。大会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为主题,设1场主论坛、3场分论坛。来自16个地市相关政府部门、17个行业协会、88所院校和100家企业的400多位嘉宾集聚一堂,聚力探索广东产教深度融合新范式,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应用型人才支撑。 会议现场大会由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工信厅、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导,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主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我省高职院校的规模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广大院校要特别做好学科和专业优化建设,围绕广东重大战略部署,优先发展好战略性新兴专业,加快建设社会紧缺专业,改造提升传统专业,做到以产业需求、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顾万君表示。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顾万君广东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吴艳玲表示,大会将进一步广泛凝聚各方力量,为广东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注入新动力。 广东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吴艳玲会上,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凌靖波代表促进会作工作报告。2023年,促进会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等方面的合作,新增5个专业委员会,分别是智能机器人产业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托幼服务与师资支持专业委员会、高端装备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装备专业委员会、粤菜师傅专业委员会、汽车产业&新能源智能汽车专业委员会,推动省级和国家级产教融合案例征集工作和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 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凌靖波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执行会长、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卢坤建表示,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对人才培养和产教深度融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拥抱新技术、转换新赛道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执行会长、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卢坤建 主论坛上,产学研各界的多位与会嘉宾聚焦高校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共谋未来发展,共同探讨产教融合新方向。当天下午,大会同步举办三场分论坛,职业院校代表、行业龙头企业代表等分享产教融合实践经验,推动协同育人。食品安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共同体代表参加了分论坛2,副秘书长张艳作了《食品安全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主题报告,介绍共同体的建设思路及创新发展。食品安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由华南农业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东达元绿洲食品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行业组织、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130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的跨区域、行业性产教融合型社会组织,共同体成员覆盖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体建立初见成效,申报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2024第八届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针对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开发教材,举办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高级研修班,建立信息管理平台,解决人才供需对接问题等等,全方位整合产教资源,有效促进食品安全行业产教布局高度匹配,支撑全国食品安全行业高质量发展。 食品安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秘书长张艳
  • 把握三网融合机遇 建立良好监测环境
    三网融合的话题在今年再次激起中国IT业界的极大热情。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作为中国广电行业最大的年度盛会之一,是业界企业和媒体观测行业发展趋势的“气象站”,而今年的展会中“三网融合”的概念无疑是最显著的风向标,无论是各方人士的言论还是展商的宣传热点,三网融合都成了最闪亮的关键词。广泛关注的背后是三网融合将带来的巨大产业发展机遇,某市场调研公司分析认为,未来3-5年之内三网融合的各个领域每年将保持30%-50%的增长,预计将达到5000-8000亿元左右的市场规模。   “三网融合给我国有线网络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在今年的CCBN上曾明确指出。中国电信集团科技委主任韦乐平近期也给出过类似的观点:“三网融合的过程中,电信营运商、广电以及周边产业都将是受益群体,但同时三网融合也将面临技术、体制以及市场等方面的巨大挑战。”在三网融合业务的开展上,有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带宽和服务质量需求,这要求工程师们必需使用恰当的测试设备,并在整个网络中正确地配置仪器监测点的位置,以便提供系统的关键性能指标等重要数据。如何通过有效的测试测量技术实现更高服务质量保障和用户体验的提升,是关系着营运商、设备提供商以及内容提供商等相关业者在三网融合后更强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胜出的关键。   应对更多业务、更多内容及QoS、QoE带来的测试新需求   “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会出现一些包括IP、音视频、互联网业务的整合服务,这些服务对不同的技术需求必然会增加,这就带来更多的标准、接口、制式的检测需求增加。”泰克公司大中华区市场总监王中元曾指出。三网融合的结果必将是电信、广电及周边企业更广泛地开展多重播放(Multi-play)宽带业务如BOD、VOD、IPTV等,如何利用先进的测试测量设备来保障新推业务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十分关键。特别是随着高清平板电视的普及以及数字电视频道增加、高清节目源的丰富,用户对节目音视频质量的体验期望不断提高,提高用户体验成为营运商的最大挑战,而通过部署恰当的测试测量设备进行内容、设备及网络优化和监测成为有效的应对手段。   从设备到内容、从采集到传输,所有环节的检测都非常关键,其中某一个技术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图像质量,进而影响到最终用户体验。就内容而言,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将涌现更多的内容提供者,如何在包括后期制作、高清制作、广告制作等方面检测图像颜色、幅度、亮度、色域等质量指标,特别是涌现的大量基于文件的视频的质量检测对于传统的检测和监测模式带来很大的挑战。在设备方面,要开展和享受新的IP业务,电视台、网络公司或者电信公司需要采购新的系统设备,用户也要配备新的终端,如互联网电视机、IP机顶盒等,这些设备的选购和测试都必须借助于功能强大的检测和监测工具。   在网络传输方面,由于IP网络本身就是一个不可靠的网络,IPTV等三网融合新业务又是一个需要高带宽、低传输时延和低时延抖动的业务,整个网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用户观看电视时出现马赛克、声音断断续续,甚至导致无法观看,因此必须对网络进行监测。在现有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条件下如何提供稳定的三网融合业务,保证服务质量、提高用户体验对营运商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一些新的功能、业务与现有的网络终端进行整合的过程中,终端产品的操作便利性、性能稳定性以及包括节目切换延时在内的多种用户体验依然有待持续改进。   随着HD频道的迅速增多以及随之而来的带宽管理问题——有线运营商正在寻找既经济又高效的方法,来监测影响客户观看体验的内容损伤。除了传统的服务质量(QoS)监测之外,目前的新手段也开始关注QoE监测。利用泰克公司网络探测产品系列的这些独特的质量损伤的检测方法和可视化的察看方式,有线运营商就能够迅速地检测到那些真正影响到观众收看体验的故障,从而可以采取准确的步骤识别并解决这些问题。为了查找引起网络故障的根源,进行QoS监测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不采取QoE监测,运营商就不能轻易地判断究竟是哪类QoS问题对观看体验带来了实际影响。   泰克公司端到端解决方案的关键组成是一系列用于网络探测的产品和VQNet网络元素管理系统。这些网络探测产品以及相关的关键视频质量测试产品包括:能够接收QPSK调制方式或符合DVB-S2标准RF信号的MTM400A、能够接收采用8VSB调制RF信号的RFM300、用于千兆比特以太网IP分发系统的IPM400A 以及用于QAM调制器输出监测的QAM400A。   对三网融合应建立怎样的测试测量环境?   从模拟到数字有线电视、双向交互视频服务以及三网融合后的整合业务,所涉及的无论是头端、网络还是终端的测试测量需求越来越复杂,而监测问题的及时响应对保障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来说也至关重要。因此,整合、高效率、简便易用的检测和监测设备非常重要,基于这些设备建立的良好测试测量环境将有助于系统设备厂商、终端设备提供商、营运商以及内容提供商把握三网融合的商机。泰克凭借在数字电视网络监测方案方面的一贯优势,提供全面支持三网融合的监测和检测设备,包括:   - 网络接入点(如内容采集、内容传输和内容存取)的前端监视   - 基于IP网络的设备部件(如编码器和IP交换机)的现场安装测试   - 网络基础设施(如编码器/机顶盒)的选择和质量评测等。   (一)网络化、支持多格式的监测方案解决整合业务挑战。业务的融合必然带来测试测量环境的融合化需求。三网融合条件下,营运商可能需要分别检测QAM接口和IP接口,众多的检测点和不同格式的信号检测对传统的测试设备提出了挑战。“我们开发的远程监控软件平台——VQNet很好的考虑了这类融合化的需求,它支持所有的泰克数字电视监视器检测点的网络检测方案。可以支持多达500个检测点,且这些检测点可以位于该视频分配系统中的任意位置。”王中元表示。不管是IP接口还是QAM接口(泰克于今年CCBN上新推出的QAM400A QAM/传输流监测仪可于任一QAM信道上进行射频及码流信号的置信度测试、 验证和诊断),或者是卫星接收的信号,利用该软件都可以直接去监控每个检测点。   类似的测试需求还体现在对三网融合后多种标准的测试上,即一台仪器能够实现几乎所有标准的测试。以自动视频测量系统为例,当前一些领先的系统可以配置为模拟分量SDTV、HDTV和RGBHV视频格式的任意组合,能够支持众多的视频格式。例如,自动视频测量系统VM6000就将信号采集、优化的视频测量算法、测试信号文件和各种测试附件整合在一体化的测试系统解决方案中。以前在进行视频产品验证测试时,往往需要耗费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完成,现在使用VM6000仅需几秒或几分钟即可完成。   (二)自动化的测试测量手段提高效率。三网融合后的整合业务的复杂测试需求必须提高测试测量效率,需要更加自动化的测试工具。传统有线电视营运商利用电视墙的方式对节目质量进行人工监测,在出现问题时进行手工记录,无法保存当前的原始数据,因此就无法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解决,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当前领先的图像质量分析仪如泰克PQA500已经采用了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的概念,提供了一整套可重复的、并与主观人眼视觉评估十分接近的客观图像质量测量解决方案,为工程技术人员优化视频压缩和图像重现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使工程技术人员能够为用户和观看者提供高质量的通用载体和分配传输业务。泰克公司的PQA系列的客观评价结果跟主观评价结果的相关系数已经达到了0.94,跟主观评价结果几乎完全一致,而效率则大大提高。   三网融合的整合业务越来越多地采用基于文件的内容,这些内容的质量检测管理是营运商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测试设备提供商专门针对基于文件的内容监测和验证开发了完全自动的系统,营运商可以将该系统整合到其网络中即可自动检测基于文件的内容正确性,检测的标准可以在网络的很多级进行设置。类似的高效率测试测量方法在当前IPTV等三网融合业务的前端、网络和终端设备的测量中已经有广泛应用。   结束语:互联网的应用使人类真正走入了信息化时代,而三网融合将为互联网应用在中国广泛开展提供强大的物理平台和体制保障,基于三网融合带来的各种创新应用和巨大市场潜力将为相关企业带来无限的商机。在三网融合的业务部署中,营运商将把关注的重点从系统诊断工具转向提供24/7实时监视和服务质量保证。而具有视频测试、网络管理和网络诊断方面广泛应用经验和专业知识的领先测试测量设备提供商泰克科技,将发挥提供整合测试测量解决方案的最大优势,帮助中国广电及电信相关业者迎接三网融合带来的商机,为终端用户带来最佳的应用体验。
  • 可持续化学和工艺的未来:人工智能、数据和硬件的融合
    本期推文主要编译整理了 Xin YeeTai 等发表在 Energy and AI 的综述《可持续化学和工艺的未来:人工智能、数据和硬件的融合》(The future of sustainable chemistry and process: Converg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ata and hardware)。论述了在工业 4.0 的背景下,可持续的化学过程可能会成为一个智能实验室,将网络物理系统与先进的人工智能和稳健的检测技术连接起来。它还将创建一个闭环系统,包括合作和协调机器、自我决策系统、自主问题解决和学习系统。此外,还讨论了闭环系统在可持续化学过程中的发展前景和关键挑战。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绿色合成的可持续化学是一个及时的研究课题,其愿景是在不损害子孙后代的情况下满足当前需求。在工业 4.0 时代,可持续化学和过程正经历着从连续流系统到下一层级操作的剧烈转变,例如通过将人工智能、数据和硬件集成到网络物理系统中的协作和协调机器、自决策系统、自主和自动问题解算器。由于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之间缺乏融合,开环系统面临着数据隔离、周期时间慢和资源管理不足等挑战。新兴的研究致力于加速这些循环,通过增材制造、内置在线监测和人工智能减少多步骤过程和实时表征之间的时间。最终目标是同时提出可持续化学过程中的工艺配方、流程合成和分子表征,每个步骤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这一过程被称为“闭环”,它将潜在地创建一个具有高度集成系统的未来实验室,并生成一个面向服务的平台,用于端到端同步、自进化、反向分子设计和自动科学发现。该观点提供了一种方法,分别通过人工智能和增材制造,结合内置在线监测,分别理解网络和物理系统。此外,还讨论了闭环系统在可持续化学过程中的发展前景和关键挑战。01 引言可持续化学过程是一个科学概念,它寻求在不牺牲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满足当前的需求。近年来,连续流化学的发展势头日益强劲,从基本的实验室技术发展到实践中复杂的多步骤工艺。与传统的间歇系统相比,它具有搅拌快、传热快、反应时间控制有效、对有毒和高活性化学品实验安全等优点。此外,连续流化学可以更快地发现绿色化学产品和合成路线,大大减少了实验室和工业规模的污染物排放。连续流化学是实验室里的微型连续装置。它被认为是可持续化学工艺从科学研究向工程生产规模化发展的垫脚石。以层流为基础的燃料电池是可持续化学过程的一个显著例子,它利用液体燃料作为可持续资源,在微通道中持续产生能量,并产生水作为副产品,而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太阳能是一种巨大的、可靠的、实际上用之不竭的能源,具有均匀的辐照,可以很容易地与连续流反应器集成在一起,在流太阳能电池中产生化学能和电能,如产生单重态氧和去除水中的有毒成分。可持续化学过程的概念也体现在碳捕获和利用上,即以微胶囊或微流体装置的形式持续捕获温室气体,然后转化为绿色合成产品。第四次工业革命,又称工业 4.0,正在形成一种演变,其影响已遍及各个行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工业 4.0 的背景下,可持续的化学过程可能会成为一个智能实验室,将网络物理系统与先进的人工智能和稳健的检测技术连接起来。它还将创建一个闭环系统,包括合作和协调机器,自我决策系统,自主问题解决和学 习系统。可持续化学过程的智能实验室的目标是通过适应“即插即用”的原则,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完全灵活的生产。鲁棒的传感技术可以灵活地嵌入到多步反应和分离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因此,3D 打印提供了最佳的解决方案,因为其灵活和可定制的独特属性,使“即插即用”的原则快速实现。此外,在智能实验室中采用数据驱动策略,可以提高灵活性和智能制造水平。这一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质量和数量,这可以通过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通过内置在线监测过程来保证。此外,智能实验室也被称为“黑暗实验室”、“熄灯实验室”或“无人实验室”,不需要人力。[来源:曼森生物视频号] 曼森无人化实验室检测全流程自动化,实现检测全流程黑灯作业它运用人工智能实践预测、自动化和自主、自行为和自决策的方法,在可持续化工过程中进行智能控制、调度、设计、过程控制质量和维护。例如,巴斯夫正在实施工业 4.0,将 3D 打印应用于现场设施、连接系统以及用于过程管理和控制以及虚拟工厂调试的先进预测和分析模型。施耐德电气采用了 3D 打印、先进的人工智能和先进的传感器,使生产率提高了 2-7%,能源利用率提高了 30%,运营成本降低了 50%。将增材制造、先进 AI 和鲁棒传感器应用于工业规模工艺,在提高工艺效率、能源利用率和成本效益方面显示出显著的势头。如前所述,AI、数据和硬件是智能实验室的基础模块。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一种模拟,它被编程在机器中,使它们能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行动,比如学习和解决问题。在可持续化工过程中,神经网络、机器学习和遗传算法等人工智能算法是监测、优化和控制中常见的数据驱动方法。因此,将先进的传感技术嵌入到多步骤过程中进行在线监测,可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和数量,这是数据驱动方法的主要关注点。通过内置在线方法,可以获得化学过程的实时数据,如反应物使用量、产品收率以及操作条件,如 pH、温度和压力,这些都是离线分析技术无法获得的。在线方法直接测量工艺流程,不需要去除或转移样品,而在线方法自动分析样品材料,不需要分配工艺。将先进的传感技术集成到反应室需要灵活的硬件设计,这可以通过增材制造(AM)方便。AM 也被称为 3D 打印,是一种绿色制造技术,从数字输入建立三维物理输出,而不需要传统的工具。该定制工具为需要定制、灵活性和设计复杂性的应用程序提供了优势。AM 在燃料电池、流动化学等能源产生装置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讨论。除此之外,人们还非常希望将人工智能、数据和硬件结合到实验室规模的研究中,以简化之后的升级过程。到目前为止,许多工作已经分别讨论了智能工厂的网络和物理系统。网络系统指的是人工智能和数据的融合,数据通过先进的感知技术产生,并被人工智能算法用于执行任务,如在云空间的自我优化和预测。相比之下,物理系统描述了智能实验室的硬件,如多步反应器、分离器和检测技术,它们可以通过 AM 技术实现物理集成,用于内置在线监测。在这样的网络和物理系 统中,如果没有 AM,网络系统的鲁棒性将受到低自定义能力与强大的检测技术 连接的阻碍,从而导致构建可靠模型的高质量数据的丢失。另一方面,如果没有 人工智能,物理系统将只能执行实时监控,而没有智能反馈和控制,限制了物理 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功能。因此,人工智能、数据和硬件的融合可以实现智能可持 续化学的物理和虚拟意义。02 通过增材制造和在线监测实现的智能物理系统这里的物理系统指的是用于反应器、分离器和先进检测等可持续化学过程的智能实验室的硬件。由于对实时信息的需求,有必要通过增材制造将它们集成到外壳和套管中,以便进行内置在线监测。AM 可以减少生产集成先进检测的定制反应室的周期时间。这种无与伦比的方法可以鼓励研究人员执行一种更迭代的方法,在现有的硬件中嵌入特定的几何形状。因此,可以根据工艺的要求,立即修改设计。此外,它还可以避免有价值但寿命较短的中间体检测的损失。目前,各种检测技术,如温度监测、光谱学和成像,已通过 3D 打印用于在线监测在可持续化学应用中得到了报道。例如,Monaghan 通过超声波添加剂制造(UAM)开发了多材料结构光谱学,将纤维药物嵌入金属微反应器中,用于 B维生素烟酰胺和荧光素的现场监测,如图 1 A 所示。通过启用 AM 的现场监测,研究人员可以从反应物的使用中获得实时数据,而使用离线分析技术无法看到产品形成和中间体生成。Maier 等人通过选择性激光熔化(SLM)开发了带有在线氧传感器的不锈钢反应器。这被证明是研究格氏试剂在流动中氧化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这两项工作都表明了 AM 技术在制造高度复杂的金属器件方面的稳健性,这些器件适用于可持续化学过程中的高温高压应用,同时在更自由的设计中保持高精度的测量。在空气污染监测的另一个应用中,熔融灯丝制造(FFF)用于制造带有嵌入式半导体空气质量传感器的光催化气相反应器,该传感器测量电阻变化。这种 3D 打印气体传感器采用廉价的方法制造,并配有现成的组件,如光催化过滤器和模数转换器。采用 AM 技术还可以安装更强大的检测单元,并改进系统性能评估。例如,在燃料电池系统中,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是评估性能的标准实时信息。采用熔融沉积模型(FDM)在高温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上嵌入电子顺磁共振(ERP)光谱,用于阴极电导率测量。Polyjet 技术提供了一种快速且经济高效的方法,当使用商业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提供的低强度 X 射线进行水分布可视化(图 1 B)时,设计足够小的夹具,以实现良好的信噪比,否则很难通过常规机加工制造。这项工作突出了使用鲁棒传感器实时监测层流燃料电池的机会。Menzel 等人通过 FDM 提出了一个 3D 打印化学合成系统,包括反应器、分离器、压力调节器和泵,如图1 C所示,该系统为多步化学合成创建了一个完整的连续流系统。 在低成本 3D 打印技术上对耐高温和耐化学腐蚀的聚合物(如聚醚醚酮)进行 3D 打印,为可持续化学过程中的高温和腐蚀应用创造了机会。图 1 (A)UAM 池光谱测量示意图,其特征是垂直于微流控通道嵌入涂层光纤,用于分析荧光素溶液 (B)具有三维打印池支架和流场夹具的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内的可视化设置 (C)使用三维打印反应器、泵、BPR 和膜分离器曼森人工智能自动化实验室产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日益渗透,借助先进信息技术与前沿管理理念打造智慧实验室,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创新变革浪潮之下,曼森生物全自动化检测检验实验室解决方案从精益化、智能化、持续化三大方向持续深化创新,为实验室的运营管理与未来发展带来无限可能,成为助力实验室实现自我革新的新引擎。NO.1高通量发酵平台平行生物反应器:由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嗣良教授技术团队研发的平行生物反应器,区别于传统的生物反应器,具有高度平行性(同步性和重现性),利于高校实验室和企业研发实验室使用。NO.2液体处理机器人全自动分液机器人:采用协作机器人进行分装液体,通量高、速度快、灵活性大、兼容试管、离心管、三角瓶、蓝盖瓶、容量瓶、微孔板等多种形式容器,特别是可以分装接触皿将液体自动定量分装到各种容器中。梯度稀释机器人:样品的梯度稀释、复制和重排组合,适用于试管间、孔板间稀释;有吹吸混匀功能。可以同时稀释4种样品。NO.3四通道平板分装仪四通道平板分装仪:该设备拥有智能操控、分装准确、可自定义分装参数等特点,可以同时分装1-4种培养基。仪器启动后无需管理,自动进行培养基的分装及平皿堆叠,可大幅度减少操作人员工作量,是实验室分装平板培养基的优选设备。未完待续参考文献:Xin Yee Tai, Hao Zhang , Zhiqiang Niu, et al. The future of sustainable chemistry and process:Convergr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date and hardware. Energy and AI 2 (2020) 100036文章来源:本文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与曼森生物合作供稿排版校对:刘娟娟编辑内容审核:郝玉有博士
  • ACCSI2024助力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国产科学仪器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仪器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为了进一步促进科学仪器的技术进步,提升研发与成果转化能力,必须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实现企业与高校院所资源的有效对接。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不仅是国家的战略选择,也是解决当前新兴产业面临的技术瓶颈和市场对接难题的关键所在。但现实中仍有许多企业和科研机构面临技术转化难、市场对接不畅等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在2024年的两会上,关于产学研的提案会涉及到加强有组织科研、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等多个方面。这些提案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产学研之间的深度融合,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为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搭建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有效交流平台,“2024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将于2024年4月17-19日(4月17日注册报到)在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召开。ACCSI2024作为科学仪器行业的高级别产业峰会,不仅为各方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更通过报告、圆桌对话等多样形式,促进了科技与产业的深度对接,为科学仪器的产学研转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助力产学研深度融合,ACCSI2024组委会针对高校、科研院参会用户,推出ACCSI2024优惠票价活动。优惠对象: 高校、科研机构从事科学仪器领域相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活动优惠价: VIP门票:1800元(原价3000元) 活动截止:2024年3月31日报名方式:通过点击http://df4ajib5aayfipxt.mikecrm.com/jwzmcdC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提交参会信息 深化产学研融合,不仅是解决科学仪器行业核心技术难题的关键路径,也是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产学研转化的深入发展,为国产科学仪器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力量。
  • 军民融合潜力巨大,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p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专家指出,我国军用和民用领域在科研创新、市场整合、要素交换、产业布局等方面的融合潜力非常可观,按照《意见》部署有序推动融合措施,将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贡献巨大的推动力。 /p p   《意见》提出,加快军民融合式创新,整合运用军民科研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和潜力,开展联合攻关,加强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技术研究,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例如美国,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往往与其军工领域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军民融合对于高端产业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意见》的实施将为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带来长期利好。” /p p   军工是尖端技术优先应用领域,也是颠覆性创新的汇聚之地。光电成像,探测器,光模块、电子信息、微波器件、卫星导航、计算机软硬件、物联网等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军民融合,军工产业和民营企业同步发展,规模优秀、产业特征明显、注重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等特点。并且,民营企业众多。 /p p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指示精神,促进军民融合加快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发展,由业内数十位知名院士、重量级专家领衔,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上海政府部门指导的“2016中国(上海)军民融合发展暨国防光电子信息化装备展览会”将于 2016年10月10-12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活动推动军工开放、军转民、民参军、军民资源共享和军民结合产业发展 鼓励民口单位利用民用科技成果,推进民用先进技术向军用领域转化应用,积极为军工、军方提供符合需要的产品 获取最新军方采购需求信息,与军方用户面对面交流和对接,并让军方直接了解企业的高新技术与产品。 /p p   咨询参展(会)事宜,请致电组委会秘书处010‐83739883 /p p br/ /p
  •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仪器仪表行业与军民融合大战略
    仪器信息网讯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深入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国家战略,汇聚国防建设、军工研发、高校科研、企业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一体,切实促进军民融合产业进步和协同发展,中国科协举办了以“军民融合促进发展 科技创新改变未来”为主题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展览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本届年会主席万钢,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参观了展览。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娄勤俭,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胡和平等一同参观。尚勇和胡和平还出席了军民融合院士专家座谈会并讲话,指出了中国科协与陕西省军民融合战略的下一步工作重点。  仪器信息网作为合作行业媒体,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如何乘好国家深推军民融合创新战略的东风促进企业自身快速发展,采访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吴幼华。  Instrument:仪器仪表行业深度参与到军民融合国家大战略中对促进强军和促进仪器仪表行业自身发展有哪些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吴幼华:仪器仪表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有四个作用,一个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一个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第三个就是军事中的战斗力。如果没有仪器仪表,我们打不赢高科技战争。这是我们仪器仪表行业参与军民融合的初始缘由。  仪器仪表虽然小,但是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渗透在包括国防军工的各个领域,不可或缺。以学会和造船学会的合作为例,船用的高端仪器仪表非常缺失,依赖进口。他们非常希望仪器仪表行业能够助力海上国防力量的增强。军工科研单位也有把研发的仪器和测控的技术向民品转化需求的,希望借着我们学会的平台,与民品企业结成对子开展合作,把技术向民企和民品市场转化,这对于军工企业发展是非常利好的。  仪器仪表行业面临着强大的下行压力,学会希望能够借助更多的平台来促进企业整体提升。刚才听了院士专家们的报告,我也有些启发。作为国家战略的抓手,仪器仪表行业正好赶上国家推出军民融合战略的时机。军民融合的意思就是寓军于民,以民促军,军民共举,共同发展。如果把仪器仪表企业引入到军工行业,接军品订单,首先能够提升企业的资质,因为参军对企业的要求门槛很高 其次还可以获得很多资源,能够延伸企业的产业链。因为军工产品的工艺、材料、标准和技术都是很高的,把军品技术引入到民品加工中,对民品品质会有很大的提高和促进。  Instrument:学会作为仪器仪表行业的重要学术组织,围绕军民融合大战略,开展了哪些工作?请您谈谈学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吴幼华:习主席和中国政府多次提出把军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之一,学会非常重视。学会常务理事会理事大会通过了今年的学会发展几大战略,军民融合就是其中之一。  学会和其他7家中国科协所属学会(中国兵工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核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协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也是这次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展的承办单位,已经成为促进军民融合的大平台。本次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展览会上,学会组织了两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些仪器仪表企业参加。  学会还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成立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作为联系和协调军工科研单位和仪器仪表企业的桥梁平台,下一步必将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学会和造船学会也展开合作,共同推动海洋强国战略。学会与工信部军民推进司紧密联系,及时了解政府的政策和专项等。  学会军民融合分会计划举办一系列的论坛、座谈、调研和推广会等,来推动“产、学、研、用”结合。明年上海多国仪器仪表展览会上,将会专门设立军民融合示范区,同时会组织高峰论坛。我们学会很希望能够助推中国仪器仪表行业深入参与到军民融合战略中,产生一些像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波音公司和雷神公司一样的企业,促进军民产业共同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提升。  Instrument:请您简单谈谈仪器仪表行业参与军民融合的现状如何,以及您对仪器仪表企业如何参与到军民融合中来,有哪些建议和意见?  吴幼华:关于仪器仪表行业在军民融合中的参与,目前还没有全面的统计和深入的调查。据我了解仪器仪表行业有若干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参与或开展了军民融合的一些项目,比如吴忠仪表和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等。  军民融合战略提出对于仪器仪表行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海洋强国战略也是一样,我们的仪器仪表行业赶上了这样一个好时机。军民融合创新下阶段就是要尝试打通军民融合的通道,解决民企“进不来”和军工好技术“出不去”的问题,拓宽军转民、民参军的渠道,实现军工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  军品和民品在技术层面上,很多都是相通的,军工单位有许多技术和产品有转化民品的需求。如果能够在不涉密的情况下,把军品技术推广到民品生产中,对军品和民品都是一个强力的促进。我们仪器仪表行业貌似市场需求不足,但仪器仪表市场可以延伸到很多方面。如海洋强国战略是和军民融合战略合作密切的平台,海洋相关的造船工业、海洋勘测和海军国防领域需要许多的高端仪器仪表,这是个很大的市场。我们的仪器仪表企业可以先民后军、先易后难、先简后繁,逐渐参与到军口产品的生产中。然后把军口的好技术嫁接到民品企业,助推我们仪器仪表行业整体升级转型。中广核核电安全监控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展位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微纳工程重点实验室参展的微纳米卫星参展的显示仪表企业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虹陆洋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展出的海洋拖缆控制系统
  • 东胜创新举行“BTX电穿孔、电融合技术的应用”全国巡回讲座
    近日,东胜创新主办的“电穿孔、电融合技术的应用”巡回讲座分为三场依次在广州、上海、北京举行。在广州的专场已于10月21日圆满结束,来自美国BTX公司的技术专家Robin E. Butler介绍了“Electroporation and Electrofusion——A methodology for efficient gene transfer in In vivo, In Utero,96 Well and Fusion applications”。 接下来的两场分别将于 10月22日下午14:30—17:00在上海中国科学院营养所35号楼2楼多功能厅; 10月24日上午 9:00—11:30在北京中国农业大学新综合楼马协三层举行。 上海的专场还将增加由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丁玉强研究员介绍“在体子宫内胚胎电转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北京的专场还将增加由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卫恒习介绍“电融合技术在转基因动物克隆中的应用”。 背景介绍: 一、电穿孔、电融合技术的应用范围: 哺乳动物细胞或组织的转染、细菌和酵母的转化、动物细胞融合、活体/离体基因或药物导入、卵内基因或药物导入、核转移、植物组织和原生质体的转化、杂交瘤生成、胚胎操作、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蛋白质电整合/电插入。 二、美国BTX公司——电穿孔、电融合专家 自1983年成立以来,以电穿孔仪、电融合仪为主要产品,开发了电穿孔、电融合、转染、转化等方面的众多最新技术和产品,成为电穿孔、电融合领域全球领先的专业厂家。 三、东胜创新BTX产品链接 http://www.eastwin.com.cn/product_btx.asp
  • 均多相融合选择性催化制备生物基可降解聚酯单体——岛津XPS用户成果分享
    团队介绍:李福伟研究员团队李福伟老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特聘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5年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夏春谷研究员组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锁江院士研究组从事绿色化工研究,2006年4月-2009年12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贺子森教授(Professor Andy Hor, 现香港大学副校长)研究组开展博士后研究。201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并于同年获择优支持,在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始独立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为面向清洁能源和先进合成的绿色催化,主要开展功能含氮杂环化合物的高效催化合成以及可再生碳资源(生物质、二氧化碳)的增值催化转化研究。已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论文H因子30,其中2011年以来以通讯作者在Chem. Rev.,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ACS Catal., J. Catal., Appl. Catal. B: Environ., Green Chem.等期刊上发表50余篇论文。编著中英文专著2个章节,申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曾获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首届“中国催化新秀奖”(2012)、中科院院长优秀奖(2005)等。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均多相融合选择性催化制备生物基可降解聚酯单体羟基脂肪酸酯(PHA)是制备生物可降解聚酯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单体, 现有制备方法存在催化效率和选择性低等不足。从可再生的生物基碳氧资源出发,发展简便、高效、高选择性的催化制备生物基羟基烷酸酯聚酯单体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福伟研究员团队从半纤维素下游产品糠醇出发,发现Pd与具有一定咬角结构的双膦配位后能够高效、高选择性地实现均相催化切断糠醇的羟基C-O键,插入制备PHA所需要的羧酸酯官能团,催化转化数(TON)高达104以上。减压蒸馏出呋喃乙酸酯产物后,催化剂可以循环使用二十次而不失活,为生物质的“量体裁衣”增碳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图1 利用原位XPS分析xNi/CeO2催化剂中Ni物种的结构特点及演变规律Science Technology 以糠醛衍生物呋喃乙酸的C-O键氢解制备6-羟基羧酸酯为例,开发制备了非贵金属催化剂Ni/CeO2,并表现出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如图1所示,利用in situ XPS技术详细分析了xNi/CeO2催化剂中Ni物种的结构特点及Ni物种在制备过程中的演变规律,结果显示8Ni/CeO2中存在金属Ni0物种和界面Nin+-VO-Ce物种。研究了Ni/CeO2表界面Ni物种类型及相对含量,发现催化剂界面Ni物种主要为Ni0和Niδ+,结合动力学分析,推断Ni0是C=C加氢的活性中心,而Niδ+是C-O氢解的活性中心。通过改变Ni负载量优化Ni0和Niδ+相对含量,实现C=C加氢和C-O氢解反应速率的动力学匹配,获得理想催化性能。相较于传统的石油基制备方法而言,其合成策略显示出:高的原子经济性,高能源利用率,原料来源可持续,并避免了易爆过氧化物的使用。参考文献Zelun Zhao, Guang Gao, Yongjie Xi, Jia Wang, Peng Sun, Qi Liu, Wenjun Yan, Yi Cui, Zheng Jiang, Fuwei Li*, Chem, 2022, 8, 1034-1049.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军民融合” 西安试水军民品统一标准 国产仪器或迎商机
    p   日前,西安市质监局、高新区、经开区等六家单位签署备忘录,共同推动军民融合标准化。 /p p   最近一段时间,军民融合成为媒体中经常出现的“热词”。到底什么是军民融合?军民融合到底“融合”什么?“融合”的难点又在哪里?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实际的改变?一连串的问号成为“热词”引发了“热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2ae41373-d0d4-4d2c-b824-b54176f261d3.jpg" title=" 0.jpg" / /p p   11月29日,西安市质监局、陕西航空工业管理局、西安高新区管委会、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西安航天基地管委会、西安航空基地管委会6家签署备忘录,约定就共同推动军民融合标准化工作达成战略联盟。这一看起来并不引人关注的新闻却在业内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strong 在目前军品和民品仍实行两套标准的背景下,尽快将双方产品纳入一个标准中,统一到一个话语权下,成为军民融合的基础与出发点。 /strong /p p   军民融合不仅仅是民营企业和军方的事,更是对现有体制与机制的彻底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眼下,西安正在努力破除藩篱搭建平台,让西安军民融合的步伐走得更快一些。 /p p    strong 军民融合为啥这么热? /strong /p p strong   它离百姓的生活一点都不远 /strong /p p   为什么军民融合这么热?还得从政策效应说起,7月4日,国务院在批复《西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中指出“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为目标,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和科技统筹资源改革为主攻方向”。批复为西安军民融合开创了新的局面:西安将担负起国家军民融合全面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重任。 /p p   军民融合到底是什么?和老百姓有什么直接关系呢?西安市质监局标准化处处长关养利介绍道,简单点说就是军工制造与民品制造融合发展。军方的技术可供民品制造业企业使用,而民品制造业的产品也可以纳入到军方采购目录。 /p p   虽然看似和老百姓生活很远,但其实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很多东西以及享受的服务都是军民融合的成果。例如目前使用的各种导航系统,以前都是军方的技术;西安沣东新城农业博览园里种植的蔬菜,它由红灯和绿灯按比例照射来促进生长,实际上,这个技术就是利用军方潜水艇长期水下航行无法收获蔬菜而研发出的技术。 /p p   “今后,随着军民融合的不断加深,天宫二号航天员的穿戴设备可能大量走进百姓生活,比如可以精准监测身体各项指标的腕表,对老年群体的健康监测有很好的作用,这些都将大大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关养利说道。 /p p   对于西安企业来说,军民融合带来的不仅仅是收入的增加,更是产业的壮大与发展。公开资料显示,依托西安国防科技资源集群优势,西安目前有各类军工和民口配套单位300多家,聚集了陕西省军工和民口配套60%以上的生产企业和90%的科研院所,涵盖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技术和电子等我国所有6大军工行业。从事军品配套科研生产的单位250多家,实现年营业收入约1600亿元。目前,西安高新区是我国军工资源最为聚集的区域,也是西安市乃至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重点区域。 /p p    strong 步伐还是有点慢 /strong /p p strong   缺乏对接平台优势无法顺利转换 /strong /p p   在关养利看来,近年来,西安军民融合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长期自成体系相对封闭运行,军工高端技术在向民用产品转化的过程中,军工科研资源及成果和民间资本及技术一直没有较好地对接合作平台和渠道。同时,部分有意参与军品配套的民营企业,受到行业管理体制机制的诸多限制,无法将自身的研制优势与军工企业的配套需求相对接,民进军的步伐进展缓慢。另外,西安也尚未形成军民结合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建立军民结合的标准化工作体系。军民两条线管理体制没有交集,民用标准化与军用标准化规划与计划衔接、协调不够,资源难以充分共享。 /p p   “‘军转民’还相对容易些,因为可以降低军方的成本投入。但民品生产企业想要进入军方采购单,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对产品实行两套标准,企业还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他们也是最希望政府大力推动军民融合的一群人。”关养利感叹道。 /p p   他的看法在一些企业中也得到了证实。西安海通天线有限公司是位于高新的一家民营企业,主要从事通信导航天线的研发与生产,目前70%左右的订单来自军品。“我们这些年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才开创了目前的局面。虽然军民融合提了很多年,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在最希望的就是政府能搭建更多的平台,让企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海通天线技术部一位负责人说道。同样位于高新区的“爱邦电磁”主要从事飞机雷电防护技术的研发与生产。“在军民融合这点上,最迫切的就是加快步伐,让企业拥有更多的机会。”公司总经理范晓宇说道。 /p p   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局局长王栋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目前高新区在军民融合上虽然做出了一些成绩,但军民融合还是有很多问题。有的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这需要多方位,多部门重新构建,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共同努力。 /p p    strong “标准化”先行发力 /strong /p p strong   打破双方壁垒抢占产业新高地 /strong /p p   西安创新改革试验定下了这样的目标:通过3年努力,力争在军民深度融合、科技资源统筹等重点领域率先实现改革突破,构筑起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研发转化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区和“一带一路”创新中心。到2018年,军民融合产业营业收入超过2500亿元?? /p p   眼下,对于涉及军民融合的政府和企业们来说,脚踏实地一点点的努力改变才是当务之急。在陕西航空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张富宽看来,军民融合要不断健全信息发布和共享制度,整合西安地区现有资源,建立军民融合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持续提升标准化公共服务能力,资源共享水平有新的提升;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将西安打造成为国家军民融合示范基地。 /p p   “其实军民融合这么多年的工作还是简单停留在面上,体制机制上没有大的突破,双方没有实现交错。”关养利说,“现在我们就是想用标准化手段将破解军工相对封闭、民参军渠道不畅、军转民动力不足、军民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等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瓶颈问题,建立由西安市质监局和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家标准委等有关部委、军工单位共同参与的标准化工作推进机制,打通政策瓶颈,将双方纳入统一的标准中来,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从而得到国家层面上的政策支持。” /p p   另据了解,西安将依托陕西航空工业管理局、高新区、经开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确定数家企业军民两用技术开发领域,展开标准化试点,探索军工企业标准化发展新模式,研究建立军民融合技术标准体系。还将重点在新舟700飞机、汽车等装备制造业、测量仪器、导航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超导、钛业、3D打印(增材)、燃料推进等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制定一批军民共创标准,抢占产业高地。 /p p    strong 最新政策 /strong /p p strong   我市拟推出军民融合标准化试点单位 /strong /p p strong   2018年底验收合格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strong /p p   为了鼓励军工单位和民口企业积极参与军民融合,我市将选择不超过10家单位作为军民融合标准化试点单位,2018年底验收合格的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励。 /p p   11月29日的签约仪式上,市质监局向与会者介绍了即将出台的《〈西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实施细则》。其中第六条是对技术基础资源和基础设施军民共享支持政策的执行鼓励军工单位和民口单位主导和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军用标准制定。对主导制定国际、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且排名在西安地区第一名的军工单位,分别给予50万元、40万元、30万元的奖励。对主导制定国家军用标准的且排名在西安地区第一名的民口单位,给予40万元的奖励。选择不超过10家单位作为军民融合标准化试点单位,试点任务在2018年底验收合格的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励。对构建军民融合标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且向西安军民融合企业提供权威、准确、及时的标准信息的单位经验收符合要求,一次性给予80万元奖励。 /p p   由市质监局、市工信委会同市财政局共同制定《西安市军民融合产业标准化扶持管理办法》,每年定期发布标准奖励申报通知,征集上一年度标准制定项目,经市质监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联合审核认定后,给予奖励。 /p
  • 默克亮相第五届进博会,引领生物融合新趋势
    • 默克携旗下生命科学、医药健康、电子科技三大业务和创新中心重磅亮相,展示创新产品和前沿科技,宣布本土合作计划,深化“根植中国,服务中国”的坚定承诺• 默克聚焦“生物融合”新趋势,利用三大业务领域独特优势,布局技术研发与应用,助推实现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2022年11月7日,中国上海——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默克 重磅亮相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默克持续贯彻“未来每刻,都有默克”的主题和理念,全方位展示旗下生命科学、医药健康、电子科技三大业务和创新中心的前沿科技、创新产品、先进技术与解决方案,并宣布多项本土合作计划,以进一步彰显默克“根植中国,服务中国”的坚定承诺。作为德国总理访华商务代表团成员,默克执行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葛丽鹤(Belén Garijo)表示,默克深耕中国市场89年,中国已成为默克全球的重要战略市场和增长引擎。得益于进博会这一开放共享的国际平台,近年来默克中国的业务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值此进博会及中德建交50周年契机,默克将持续加码布局中国市场,与更多中国合作伙伴一道,为深化中德、中欧经贸合作增添动力,坚定支持全球化,携手应对国际挑战。“借助进博会‘溢出效应’,今年默克重点聚焦‘生物融合’新趋势,并分享革命性裨益与洞察,这与中国《“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任务高度契合。”默克中国总裁安高博(Allan Gabor)表示,“默克将充分利用自身三大业务所具备的生物融合相关的独特优势、专业知识和全球资源,持续与中国本土创新生态圈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生物融合跨领域创新,以增进人民福祉,助力‘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生物融合(Bioconvergence)结合了生物科技、数字技术与材料科学等跨领域学科,在提高科学研究效率的同时,推动相关产业实现产品创新和制造能力升级。在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推动下,生物融合在全球及中国增长势头强劲,前景广阔。默克发挥自身优势,在生物电子、数字孪生和转化医学三大生物融合应用领域探索更多市场机遇。在生物电子领域,默克正在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具有神经记录和刺激功能的生物电子治疗系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默克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智能制造以提升产能,同时加速临床试验并降低成本;在转化医学领域,默克透过多种生物医学数据库串联,从药物探索、早期测试到临床试验,更精确地找到治疗标靶、病人族群等,得到对药物研发的关键洞察,从而助力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医疗理念。此外,默克创新中心于2021年设立了针对类器官领域的研究资助计划,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成功获得资助,与默克合作研发新型生物打印类器官,以实现高通量药物发现。默克中国总裁安高博,默克中国医药健康董事总经理张巍,默克集团技术创新和实施副总裁Steven Johnston,默克生命科学生物医药检测服务生物安全运营中国负责人陶菊红在11月7日举行的默克科技日活动上,还就生物融合对生命科学、医药健康和电子科技等行业带来的潜在机遇与挑战,赋能中国经济发展及提升人民健康福祉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博士作为特邀嘉宾在与安高博的视频对谈中表示,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在医疗创新相关领域的布局力度,为人工智能(AI)等颠覆性技术发展成熟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AI在医疗诊断和药物研发上的深度参与,推动医疗健康领域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可以预见,未来二十年,AI+生命科学趋势对包括默克在内的科技企业、学术和科研人员来说,都是巨大的机会。作为探索生物融合未来趋势的先行者,默克将以前沿技术为基点,携手合作伙伴积极参与并融入本土创新生态,以其国际一流的科技实力持续为更高质量、可持续的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关于默克默克是一家领先的科技公司,专注于医药健康、生命科学和电子科技三大领域。全球超过60,000多名员工服务于默克,通过创造更加愉悦和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为数百万人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从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和发现治疗具挑战性疾病的独特方法,到实现设备的智能化——默克无处不在。2021年,默克在66多个国家的总销售额达197亿欧元。科学探索和负责任的企业精神一直是默克科技进步的关键,也是默克自1668年以来永葆活力的秘诀。默克家族作为公司的创始者至今仍持有默克大部分的股份,我们在全球都叫“默克”,仅美国和加拿大例外。默克的三大领域:医药健康、生命科学及电子科技在这两个国家分别称之为“EMD Serono”、“MilliporeSigma”和“EMD Electronics”。默克在中国已经有89年发展历史,目前有超过4,500名员工,在北京、上海、香港、无锡、苏州和南通有21家注册公司。
  •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案》有望拉动百亿科学仪器采购需求
    2023年6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下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 :1)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50个左右,新增200所左右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2)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3)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目前,我国有1万多所职业院校,约3000多万名在校生,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仪器采购与使用的需求,并且伴随着新增的200所高职院校与应用本科院校的设立,还会进一步促进科学仪器市场相应需求的释放。按《工程实施方案》中要求的工、农、林院校4000元生均仪器设备值进行测算,一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人数约为8000-20000人,新设立的200所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或有望拉动64-160亿元的科学仪器设备需求,再考虑万家产教融合企业的购置投入,实际的市场空间更大。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2018-2022年,全国财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1.8万亿元,年均增长6.2%,其中中央财政安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转移支付资金1263亿元,年均增长12.7%。2018-2022年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幅比普通教育高1个百分点,落实了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的要求。国家一直对职业教育的建设高度重视,本次《方案》也从多个方面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了支撑。(1)夯实职业院校发展基础,扩容产教融合储备项目。新增200所左右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并对符合条件的项目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予以重点支持。(2)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建设100个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重大任务。(3)“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政策激励。金融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大向金融机构推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长期贷款项目的力度。投资政策: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每所支持额度不超过8000万元,中职院校每所支持额度不超过3000万元。将符合条件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财税政策:产教融合型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规定的,可按投资额 30%的比例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信用政策:加大产教融合型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力度,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对评价结果好的企业,在例行检查、专项抽查中减少检查频次。在上市融资、政府资金支持、产业扶持政策、评优表彰、政务事项办理等方面予以优先或便利。高职院校数量占比超50%,部分职校预算经费超10亿结合产教融合发布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不难看出国家近几年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去年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也明确将职业教育定位为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类型教育。近日,教育部今年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截至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7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820所,含本科院校1275所、高职(专科)院校1545所,高职院校占比超50%。相比2022年5月底,全国普通高校新增61所,其中本科高校减少5所,高职(专科)院校新增66所。日前,多所高校已经陆续公布了2023年部门预算,我们也重点关注了一部分高职院校的预算数据。通过整理分析我们发现部分职业院校的预算经费已经超10亿,位列第一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预算经费已经突破30亿,甚至比部分双一流高校的预算经费还要高,同时,2023年超过一半的职业院校预算经费实现了增长,小部分职校的增长甚至超过100%。(数据来源于各高职院校公开发布的2023年部门预算报告,数据量大且为纯人工统计,如有错漏,请以各高职院校官方公布的预算报告为准。)高校科学仪器采购市场现状高职院校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同时也代表着对高校整体建设的重视。因此,高校作为科学仪器产业链下游的主要需求市场之一,与之相关的政策发布实施会拉动一系列仪器设备的需求。从仪器信息网产业研究部发布的《高校科学仪器采购市场需求分析(2022版)》里可以了解到,以高职院校为大多数的普通高校采购科学仪器具备以下特点:1)从采购数量上看,普通高校相较于双一流高校会更倾向于采购国产仪器,普通高校采购国产仪器的台次占比为 53%,而双一流高校国产仪器采购台次占比仅为32%。普通高校采购仪器台次排名前十的品牌中近7成为国产品牌,并且采购仪器的平均单价也会更低。2)从采购金额上看,普通高校与双一流高校的仪器采购实力并无明显差异,双一流与普通高校采购仪器中排名前三的品牌一致,同时在总金额上也无明显差异。为进一步了解高校仪器采购市场,把握市场机会,仪器信息网产业研究部即将更新最新一版的《高校科学仪器采购市场需求分析报告》,想了解更多关于高校科学仪器行业的信息欢迎订阅《高校科学仪器采购市场需求分析(2023版)》。【服务热线】: 400-637-7886【电子信箱】: survey@instrument.com.cn 《高校科学仪器采购市场需求分析(2022版)》报告目录:第一章 高校科学仪器概述................................ 61.1 高校科学仪器概念............................... 61.2 高校科学仪器采购方式与采购特征................. 61.2.1 高校科学仪器采购方式...................... 61.2.2 高校科学仪器采购特征...................... 81.3 高校科学仪器采购流程与问题分析................. 91.3.1 高校科学仪器采购流程...................... 91.3.2 高校科学仪器采购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12第二章 采购相关政策概述............................... 142.1 高校采购科学仪器的政策........................ 142.2 减税相关政策的分析............................. 172.3 贷款相关政策的分析............................. 172.3.1 政策详情................................. 182.3.2 政策间差异分析........................... 192.3.3 政策实施现状............................. 202.3.4 科学仪器企业采取的相关举措............... 22第三章 高校科学仪器采购需求分析....................... 243.1 采购月份分布.................................. 243.2 采购高校类型分布.............................. 253.3 采购区域分布.................................. 273.4 采购省份分布.................................. 293.5 采购品牌国别分布.............................. 323.6 采购品牌分布.................................. 333.7 采购仪器品类分布.............................. 36第四章 双一流高校/普通高校对比分析.................... 384.1 采购金额与台次................................. 384.2 采购仪器品类分布............................... 394.3 采购品牌国别分布.............................. 424.4 采购品牌分布.................................. 444.5 典型高校分析................................... 474.5.1 厦门大学................................. 484.5.2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49第五章 色谱、质谱、光谱采购情况分析................... 515.1 色谱仪器....................................... 515.1.1 采购高校类型分布......................... 515.1.2 采购省份分布............................. 525.1.3 采购品牌国别分布......................... 545.1.4 采购品牌分布............................. 555.2 光谱仪器....................................... 575.2.1 采购高校类型分布......................... 575.2.2 采购省份分布............................. 585.2.3 采购品牌国别分布......................... 595.2.4 采购品牌分布............................. 605.3 质谱仪器....................................... 615.3.1 采购高校类型分布......................... 615.3.2 采购省份分布............................. 625.3.3 采购品牌国别分布......................... 635.3.4 采购品牌分布............................. 64第六章 典型厂商分析................................... 666.1 赛默飞........................................666.1.1 采购高校类型分布......................... 666.1.2 采购仪器品类分布......................... 676.2 安捷伦........................................ 686.2.1 采购高校类型分布......................... 686.2.2 采购仪器品类分布......................... 696.3 岛津.......................................... 706.3.1 采购高校类型分布......................... 716.3.2 采购仪器品类分布......................... 72第七章 总结........................................... 74法律声明.............................................. 77
  • “互联网+”推进军民深度融合 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
    “国防军工科研院所向我们开放大型科学仪器,我们孵化器内的企业再也不用为测试发愁了。”得知绵阳成立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绵阳融鑫孵化器负责人张文博有些激动。  军民深度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对社会开放无疑是一个重要风向标。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拥有中物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军工科研院所里有许多先进的大型科学仪器。  为充分发挥军工的科技优势,整合和优化四川涉密军工单位的仪器和人才资源,1月12日,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下称共享平台)揭牌。该平台通过“互联网+”模式,有效聚集军工科研院所、军民融合企业、检测专家、仪器服务机构等军民融合资源。绵阳计划到2020年,平台实现整合仪器资源10000台以上,年服务企业5000家以上,打造具有军民融合特色的国家级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  盘活设备 开放服务  近年来,绵阳科技型中小企业迅猛发展,目前已达近万家。创新创业过程中涉及大量检验和测试,科技型中小企业因无力购置和运行维护大型科学仪器而发展受限,这曾是张文博的一块心病,“我们只有托各种关系去打听,但效率太低,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科研成本。”  2011年,绵阳启动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当起了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红娘”。2016年,在前述平台建设基础上,绵阳依托四川省分析测试中心、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绵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启动了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建设。  事实上,在共享平台成立前,绵阳的军工科研院所已在开放大型科学仪器方面进行了探路。  为充分盘活中物院大型科学仪器存量资源,打造具有四川特色军民融合的分析检测服务产业,省科技厅与中物院经过多次研究、协商,中物院部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被纳入了共享平台。  中物院自身也积极探索军民融合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成立了由机械研究所(六所)牵头的中物院理化分析与无损检测平台。经过涉密性梳理后,平台现已整合包括分析、物理性能测试、计量、核、特种检测五个类别的仪器,总价值2.5亿元,形成了中子照相技术、射线数字化成像技术、表面组分分析技术等检测能力。  参与共享的军工科研院所不止中物院。2016年12月25日,中国商飞公司C919国产大型客机首架机交付试飞中心,鲜为人知的是,空气动力新城核心项目—总装29基地科研试验新区,参与了C919空气动力方面的测试。此外,总装29基地科研试验新区还实施了中国中车公司高速列车项目测试。  “一升一降”互利共赢  “过去,我们院内的仪器也对外开放,但每年的业务量很少,检测费收入只有10余万元。”中物院理化分析与无损检测协作网副主任黄姝珂说,中物院理化分析与无损检测平台成立后,检测费收入达到了60多万元。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军工科研院所大型科学仪器向社会开放后,形成了“一升一降”的局面: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提升了,企业的研发成本下降了。“我们有时要做零部件失效分析检测,这需要中子照相等六七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价值上千万元。如果自购,对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何况设备使用频率并不高,每年还需要不菲的运行和维护费用。”富临精工公司董事长曹勇说,“通过与中物院的合作,购置设备的钱省了。过去,我们做检测是一次一付,去年我们签订了年度合作协议,合作金额不到10万元。”  只有共赢,才能让开放共享可持续。军工科研院所不止赢在收取测试费用。“有些精密仪器有10个功能,但我们可能只用了其中一个,其余9个功能就浪费掉了。”黄姝珂坦言,“通过与外界的业务往来,拓宽了军工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科研水平。”  而科技型中小企业赢得了发展。绵阳菲纳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利用核测井技术生产在石油勘探领域广泛运用的“可控源中子发生器”。发生器样品需要进行仪器匹配,样品试制出来后,需要中物院的测试设备。“有了这个共享平台,今后在家门口就能搞定。”总经理张小隆说。  共享平台成立后,也让黄姝珂所在单位找到了业务新方向,“以前,到我们这儿来检测的大多是绵阳及成都周边的企业。今后,我们要向全国拓展。”  整合资源 平台共享  “与其他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相比,我们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就是军民融合。”绵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蒲良驹介绍,通过共享平台,一些企业可以做射线探伤、超声波无损检测等测试。“这些设备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  共享平台建立了分产业、分领域、分地域的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数据库,检索更方便,服务性更强,军民融合企业能快捷地享受查询设备信息、在线检测预约、线下专业检测等一条龙服务。  共享平台提供的不只是仪器共享和检验检测等核心服务,还将是一个仪器设备领域的“淘宝网”,“仪器设备研发生产机构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供需信息,闲置仪器也能在平台上拍卖,仪器设备还能抵押融资。”绵阳市科知局局长刘青川介绍,平台还将采集平台仪器数据、机构数据、检测数据、设备供需数据、设备使用数据、设备耗材数据,建立大数据库,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数据分析。  黄姝珂所在的中物院六所有120多台套大型科学仪器,检测人员却只有20多人,“一个人要分管几台设备。”黄姝珂说,我们打算依托平台搞“自助”模式,开展培训服务,培训企业的操作人员,“这样既解决了我们人手紧张的问题,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黄姝珂说,在做测试过程中,企业可能会面临同样的技术难题,他们可以一起协同创新去攻关。
  • 告别盲人摸象,传感器融合才是智能社会的标配
    今天,我们的生活高度依赖传感器。传感器作为人类“五感”的延伸,去感知这个世界,甚至可以观察到人体感知不到的细节,这种能力也是未来智能化社会所必须的。不过,单个传感器的性能再卓越,在很多场景中还是无法满足人们要求。比如汽车中昂贵的激光雷达可以根据生成的点云,判断出前方有障碍物,但想准确得知这个障碍物是什么,还需要车载摄像头帮忙“看”一眼;如果想感测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还需要毫米波雷达来助阵。这个过程就好比我们熟悉的“盲人摸象”,每个传感器基于自己的特性和专长,只能看到被测对象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而只有将所有特征信息都综合起来,才能够形成更为完整而准确的洞察。这种将多个传感器整合在一起来使用的方法,就是所谓的“传感器融合”。对于传感器融合,一个比较严谨的定义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来自多传感器或多源的信息和数据,在一定的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和综合,以完成所需要的决策和估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这些作为数据源的传感器可以是相同的(同构),也可以是不同的(异构),但它们并不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而是要从数据层面进行深度地融合。实际上,传感器融合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已经屡见不鲜。归纳起来,使用传感器融合技术的目的主要有三类:●获得全局性的认知。单独一个传感器功能单一或性能不足,加在一起才能完成一个更高阶的工作。比如我们熟悉的9轴MEMS运动传感器单元,实际上就是3轴加速传感器、3轴陀螺仪和3轴电子罗盘(地磁传感器)三者的合体,通过这样的传感器融合,才能获得准确的运动感测数据,进而在高端VR或其他应用中为用户提供逼真的沉浸式体验。●细化探测颗粒度。比如在地理位置的感知上,GPS等卫星定位技术,探测精度在十米左右且在室内无法使用,如果我们能够将Wi-Fi、蓝牙、UWB等局域定位技术结合进来,或者增加MEMS惯性单元,那么对于室内物体的定位和运动监测精度就能实现数量级的提升。●实现安全冗余。这方面,自动驾驶是最典型的例子,各个车载传感器获取的信息之间必须互为备份、相互印证,才能做到真正的安全无虞。比如当自动驾驶级别提升到L3以上时,就会在车载摄像头的基础上引入毫米波雷达,而到了L4和L5,激光雷达基本上就是标配了,甚至还会考虑将通过V2X车联网收集的数据融合进来。总之,传感器融合技术恰似一个“教练”,能够将性能各异的传感器捏合成一个团队,合而为一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去赢得一场比赛。选定了需要融合的传感器,怎么融合则是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传感器融合的体系结构,按照融合的方式分为三种:●集中式:集中式传感器融合就是将各个传感器获得的原始数据,直接送至中央处理器进行融合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精度高、算法灵活,但是由于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大,对中央处理器的算力要求更高,还需要考虑到数据传输的延迟,实现难度大。●分布式:所谓分布式,就是在更靠近传感器端的地方,先对各个传感器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处理,然后再将结果送入中央处理器进行信息融合计算,得到最终的结果。这种方式对通信带宽的需求低、计算速度快、可靠性好,但由于会对原始数据进行过滤和处理,会造成部分信息的丢失,因此原理上最终的精度没有集中式高。●混合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相结合,部分传感器采用集中式融合方式,其他的传感器采用分布式融合方式。由于兼顾了集中式融合和分布式的优点,混合式融合框架适应能力较强,稳定性高,但是整体的系统结构会更复杂,在数据通信和计算处理上会产生额外的成本。对于传感器融合方案,还有一种按照数据信息处理阶段进行分类的思路。一般来说,数据的处理要经过获取数据、特征提取、识别决策三个层级,在不同的层级进行信息融合,策略不同,应用场景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按照这种思路,可以将传感器融合分为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数据级融合:就是在多个传感器采集数据完成后,就对这些数据进行融合。但是数据级融合处理的数据必须是由同一类传感器采集的,不能处理不同传感器采集的异构数据。●特征级融合:从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中提取出能够体现监测对象属性的特征向量,在这个层级上对于监测对象特征做信息融合,就是特征级融合。这种方式之所以可行,是由于部分关键的特征信息,可以来代替全部数据信息。●决策级融合:在特征提取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判别、分类,以及简单的逻辑运算,做出识别判断,在此基础上根据应用需求完成信息融合,进行较高级的决策,就是所谓的决策级融合。决策级融合一般都是应用导向的。如何选择传感器融合的策略和架构,没有一定之规,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应用而定,当然也需要综合算力、通信、安全、成本等方面的要素,做出正确的决策。不论是采用哪种传感器融合架构,你可能都会发现,传感器融合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软件工作,主要的重点和难点都在算法上。因此,根据实际应用开发出高效的算法,也就成了传感器融合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优化算法上,人工智能的引入是传感器融合的一个明显发展趋势。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模仿人脑的判断决策过程,并具有持续学习进化的可扩展能力,这无疑为传感器融合的发展提供了加速度。虽然软件很关键,但是在传感器融合过程中,也并非没有硬件施展拳脚的机会。比如,如果将所有的传感器融合算法处理都放在主处理器上做,处理器的负荷会非常大,因此近年来一种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引入传感器中枢(Sensor Hub),它可以在主处理器之外独立地处理传感器的数据,而无需主处理器参与。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轻主处理器的负荷,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减少主处理器工作的时间降低系统功耗,这在可穿戴和物联网等功耗敏感型应用中,十分必要。有市场研究数据显示,对传感器融合系统的需求将从2017年的26.2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75.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9.4%。可以预判,未来传感器融合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将呈现出两个明显的趋势:●自动驾驶的驱动下,汽车市场将是传感器融合技术最重要的赛道,并将由此催生出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案。●此外,应用多元化的趋势也将加速,除了以往那些对于性能、安全要求较高的应用,在消费电子领域传感器融合技术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总之,传感器融合为我们洞察这个世界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让我们远离“盲人摸象”般的尴尬,进而在这个洞察力的基础上,塑造更智能的未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