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氧代四去甲甘遂

仪器信息网氧代四去甲甘遂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氧代四去甲甘遂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氧代四去甲甘遂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氧代四去甲甘遂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氧代四去甲甘遂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氧代四去甲甘遂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氧代四去甲甘遂相关的解决方案。

氧代四去甲甘遂相关的资讯

  • 新品上市,DLM-9-25/氘代丙酮/666-52-4!
    新品上市,DLM-9-25/氘代丙酮/666-52-4!关于产品 DLM-9-25/氘代丙酮/666-52-4 的具体详情:CAS号:666-52-4编号:DLM-9-25包装:25g纯度/规格:D, 99.9%品牌:美国CILDLM-9-25/氘代丙酮/666-52-4 公司为答谢新老客户对我们长期以来的支持,现有大量新品上市,低价优惠促销活动,欢迎新老客户前来咨询选购!企业其他相关产品推荐:T017/脱叶灵(噻苯隆)培养基厂家盐酸伐昔洛韦对照品/标准品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对照品/标准品CAS:102-08-9,N,N`-二苯基硫脲价格人表面膜免疫球蛋白A(mIgA)ELISA试剂盒,96T/48T盐酸川芎嗪对照品/标准品大鼠磷酸化蛋白激酶C(P-PKC)ELISA试剂盒,96T/48Tbs-0358R-Bio,生物素标记的兔抗豚鼠IgG|Rabbit Anti-Guinea pig IgG/Bio抗体价格bs-0294R-AF555,Alexa Fluor 555标记的兔抗羊IgG|Rabbit Anti-Goat IgG/Alexa Fluor 555抗体价格环己胺标准品/对照品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ELISA试剂盒,96T/48Tbs-13764R,线粒体核糖体蛋白MRP63抗体|MRP63抗体价格CAS:7585-39-9,β-环糊精价格CAS:10004-44-1,恶霉灵标准品/对照品价格香菇多糖厂家|CAS号37339-90-5CAS:67-48-1,氯化胆碱现货供应甲萘醌标准品/对照品bs-7766R,Rho GTP酶激活蛋白GAP抗体|RACGAP1抗体价格CAS:41083-11-8,三唑锡标准品/对照品价格大鼠骨粘连蛋白(ON)ELISA检测试剂盒说明书bs-1064R,肠道内富含的Kruppel样因子/上皮锌指蛋白4抗体|KLF4抗体价格盐酸加替沙星厂家|CAS号160738-57-8甘遂对照品/标准品临床免疫诊断血清|CAS号无|无bs-9642R,17号染色体开放阅读框57抗体|C17orf57抗体价格姜酮对照品/标准品CAS:2212-67-1,禾草知标准品/对照品价格CAS:53411-70-4,D-葡萄糖-6-磷酸三钠盐,6-磷酸葡萄糖三钠盐,6-磷酸葡萄糖酸三钠盐,G-6-P-Na32,4,5-三氯联苯标准品|对照品,cas:15862-07-42,6-(盐酸尼卡地平杂质)对照品/标准品次野鸢尾黄素标准品,cas:41743-73-1对照品CAS:9028-48-2,异柠檬酸脱氢酶,ICDH,Isocitrate dehydrogenasebs-2713R,肾损伤分子1抗体(甲型肝炎细胞受体1)|HAVCR1抗体价格CAS:10031-30-8,过磷酸钙价格重组人 HSPD1/HSP60 蛋白(His & GST 标签)/11322-H20E小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B(PDGF-AB)ELISA检测试剂盒说明书铑标准溶液,cas:7440-16-6
  • 解读新版《药典》在中药安全性控制方面的提升
    p   2015年版《中国药典》(简称新药典)编订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并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药典在过去历版药典的基础上,坚持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原则,在品种收载、检验方法完善、检测限度设定以及质量控制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升。其中,重点加强了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控制要求,充分借鉴国际先进质量控制技术和经验,从整体上提升了药典标准水平。 br/ /p p   今年5月,总书记曾强调要用“四个最严”要求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四个最严”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最严谨的标准。建立最严谨的标准是说标准制定要严密、审慎、周到,要基于试验数据和科学研究结果,要体现它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通俗易懂的理解“最严谨的标准”,应当是最适用的标准或者最适宜的标准。 /p p   这次新版药典在中药安全性方面,增加了四个中药安全性的技术指导原则,增加和修订了七个与安全性相关的检测方法,特别是在2010年版基础上,又对部分品种标准分别增加了二氧化硫残留、重金属残留、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等检测,具体情况如下: /p p   1、新药典所收载的山药、牛膝、粉葛、甘遂、天冬、天麻、天花粉、白及、白芍、白术、党参等药材及其饮片品种,规定“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度不得超过400mg/kg” 同时,对其他中药材及饮片则规定,在新药典“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中增加“除另有规定外,中药材及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150mg/kg”。 /p p   2、新药典制定了人参、西洋参标准中有机氯等16种农药残留的检查。 /p p   3、新药典收载的柏子仁、莲子、使君子、槟榔、麦芽、肉豆蔻、决明子、远志、薏苡仁、大枣、地龙、蜈蚣、水蛭、全蝎14味药材及其饮片品种项下增加“黄曲霉毒素”检查项目,限度为“黄曲霉毒素B1不得过5μg/kg 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B2总量不得过10μg/kg”。 /p p   4、新药典与2010版药典重金属残留量的检查中,除铜的残留量标准未变外,新药典中其他重金属残留量均要求更少,可见此项检测标准已大幅提升。 /p p br/ /p
  • 药学家沈家祥逝世 93岁还坐轮椅去实验室
    2015年7月30日5时5分,新中国现代医药工业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沈家祥在天津走完了他94岁的人生。  “我对于我的私生活不保存有任何奢望,我的快乐和幸福绝大部分寄托在我的工作上,和全国人民的快乐和幸福是分不开的。为人民的建设事业,我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半个多世纪前,沈家祥在日记中写到的这句话,在他的人生画上句号的时候再看,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而在他离世后,也同样如此:遵照他的遗嘱,丧事从简,家中不设灵堂,不接受花圈、花篮和挽联。沈家祥院士。(图片由天津大学提供)  现代医药奠基人:工作便是他的一切  沈家祥院士的孙子沈赤兵和孙媳妇蔡巍至今还记得爷爷向他们“炫耀”自己满满一箱子工作日记时那自豪的表情。“爷爷很少和我们谈家常,我们一说,他就不怎么说话了。反而是他的同事和学生来和他谈工作,他就滔滔不绝地一直讲。”沈赤兵告诉记者,即便是被“下放”到湖南的那段时间,爷爷都在坚持工工整整地记工作日记。  而在沈家祥的子女沈坚和沈安的童年记忆里,父亲就是“一直在外面工作”的,反而是“文革”中母亲被带走,只有父亲一个人照顾他们那段岁月,才让他们感到父亲也可以是“温柔”的。  当时,孩子们或许并不知道,他们的父亲沈家祥一直忙的“工作”,关乎全国人民的病痛疾苦,而做价格便宜的新药,让老百姓都能用得起,正是沈家祥不停工作的动力。  中国现代医药工业拉开序幕有三个重要产品:第一个是氯霉素,第二个是青霉素,第三个是磺胺。沈家祥院士领导了氯霉素,参与了磺胺。  新中国建立伊始,曾在战火中艰辛求学的沈家祥刚刚拿到伦敦大学博士学位便依然回到祖国。新中国百废待兴,沈家祥知道,国家对医药行业最需要的就是抗生素。回国后,他领导攻坚小组,仅经过4个多月的研究就在1952年底完成了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氯霉素的合成方法。后来,沈家祥对氯霉素生产工艺进行重大革新,大幅度降低了成本,使氯霉素终于能够迅速投入生产,新工艺于1957年推广并用于生产,标志着中国现代医药工业的发展进入了大规模、成批量生产的阶段。  沈家祥研究的内容,始终围绕着国家和百姓需要而展开,努力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并降低成本。当时甾体激素的品种中,有一个号称“激素之王”的地塞米松,这个药在当时是“救命”的特效药,被称为王牌激素。但其价格昂贵,老百姓用不起。中国如果要合成这个药物,从原料的来源、工艺路线、生产技术等方面来说,存在很多困难。但很多地方都急需这种药品,沈家祥就瞄准这个目标,用8年时间领导完成了地塞米松的合成研究,这个过程被沈家祥等戏称为“八年抗战”。  建国后不久,我国很多有识之士提出了控制人口的理念。这一期间,由于许多生理学家、化学家和药理学家多年不懈的努力,甾体口服避孕药开始问世。上世纪50年代末期,沈家祥就开展了性激素化合物的研究,并在1972年完成中国在甾体避孕药方面自己做出来的第一个新药品种:三烯高诺酮。  沈家祥在药物研究的很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成绩。比如,他领导设计了从国产原料山苍子油出发的维生素A合成路线,并取得成功。  天大药学院的创办人:93岁生日前夕他坐着轮椅去了实验室  80岁高龄之际,沈家祥被礼聘为天津大学教授,并以名誉院长的身份参与到天大药学院的创建中。  “2006年,他已经85岁高龄了,但还坚持给本科新生讲授《中国现代药学发展》,通过讲课、以身示范告诉青年人做科研要不断创新。”药学院党委书记冯翠玲告诉记者,这门课他讲授了3年,而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每年新生开学的时候,他都要和新生聊聊药学,聊聊创新,而一直到88岁他还坚持几乎每天去实验室,去年在他93岁生日前他还坐着轮椅来到实验室。  “在实验室,他会手把手地教你怎么使用那些仪器,告诉我们要有信念比别人做的更好。”他在天大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郭翔海回忆说,尽管看起来平易近人,但事实上上沈先生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他甚至要求学生在刷洗玻璃器皿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地刷五遍。”曾和他一起工作过的蔡巍说。  沈家祥的晚年有一桩心愿,就是在天津大学药学院设立一个基金用以支持天大药学发展,支持更多年轻人创新。2014年6月,93岁的沈家祥院士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他将自己和老伴陈燕娜多年的积蓄一百万元捐赠给了天津大学成立“沈家祥教育基金”,当时已近已近期颐之年的沈家祥念念不忘的仍是创新:“我这么做是响应中央的号召,国家鼓励我们创新、再创新,而我们现在的药物研究与世界水平还有差距。”  尽管临终前的半年,沈家祥大多数的时间都在“睡觉”,但他仍然会关心时事,会看新闻,关注国家“正能量”的信息。沈赤兵告诉记者,在清醒的时候,也有可能随时冒出新的想法,比如,爷爷吃过一次日本纳豆,突然琢磨起纳豆里有助于缓解骨质疏松的维生素K,他便“发动”家里的两位保姆,在家里轮着做实验,研究怎样发酵纳豆,分析其中的维生素K。教育基金的设立,也让沈家祥把对创新的殷殷期望寄托在了年轻人身上。  附沈家祥院士简介:  沈家祥先生,药物化学家,1921年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49年于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东北制药总厂中心实验室主任,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名誉主任,兼任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85年当选为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通讯院士,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家祥先生长期从事氯霉素、地塞米松、阿奇霉素、维生素A、D等多种药物的研究,曾获得中国科学大会奖5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新产品奖2项。沈家祥先生的研究成果使我国的氯霉素生产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指导鹤草酚的全合成,并为我国甾族类药物的工业全合成打下了基础。他重视人才培养,五十年代初培养出我国第一批制药工程设计人员,2014年6月捐资100万元,在天津大学设立沈家祥教育基金用于支持药学学科的发展。(原标题:著名药学家沈家祥院士逝世:他走完了鞠躬尽瘁的一生)
  • 创造首台商业化四极杆质谱的大师Robert Finnigan逝世,享年95岁
    笔者于社交媒体获悉,首台商业化四极杆质谱仪的发明者Robert Emmet Finnigan(罗伯特“鲍勃”芬尼根)近日逝世(1927 .5.27 - 2022. 8.14),谨此讣告。  Robert Emmet Finnigan  罗伯特“鲍勃”芬尼根于 2022 年 8 月 14 日在他位于洛斯阿尔托斯的家中平静地去世,享年 95 岁。鲍勃于 1927 年 5 月 27 日出生于纽约州布法罗。他于 1949 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在其中度过了接下来十年,曾在美国空军担任军官,获得上尉军衔。在美国空军任职期间,他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他曾在俄亥俄州代顿的空军理工学院教授电气工程研究生课程,并于加利福尼亚州利弗莫尔的加州大学劳伦斯辐射实验室 (LRL) 担任高级科学家。他于 1959 年离开空军,在 LRL 呆了两年,为先进的核反应堆设计和建造控制和仪表系统。鲍勃随后在斯坦福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工程师,在那里他认识并学习当时新发明的分析仪器——四极杆质谱仪。 1967 年,鲍勃与他人共同创立了 Finnigan 公司,将四极杆质谱技术的的潜力发挥到最大,以因此将他的职业生涯推向了一个新的方向。Finnigan 公司将四极质谱仪与气相色谱仪结合使用 (GC/MS) ,并由专用计算机控制。这种复杂的设备能够快速分离和明确识别复杂混合物的成分。很大程度上由于 Finnigan Corporation 的工作,GC/MS 成为了全世界环境污染物分析的标准方法,以及许多其他重要应用的分析金标准,包括毒理学、生物医学研究、生物制药研究和药物分析。  除了在 Finnigan 公司的工作外,鲍勃还是环境方面的主要发言人。他共同创立并领导了美国电子协会 (AEA) 的环境与职业健康工作数年,该协会在美国工业公司中开创了环境责任运动。鲍勃因其成就而获得了许多荣。1994 年,他被匹兹堡分析化学会议和匹兹堡分析化学学会选为分析仪器开发的先驱人物。1999 年,他是被美国化学学会选为仪器仪表名人堂特许成员的 16 位行业先驱之一。 2009年,他被匹兹堡会议和美国化学学会评选为“环境化学传奇人物”。他还获得了伊利诺伊大学的多个校友奖。  对分析仪器行业的从业者来说,GC-MS技术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使用四极杆技术的电子信息化的GC-MS已经成为化学研究和有机物分析中必不可少的仪器。GC-MS被广泛地用在水、空气、土壤等的环境检测中,同时也用于农业调控、食品安全、以及医药产品的发现和生产中。  Finnigan与GC-MS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期间,Roland Gohlke和Fred McLafferty首先开发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然而当时所使用的质谱仪体积庞大、易损坏,只能作为固定的实验室装置使用,不适用于商业推广。  1964年Robert E.Finnigan领导的团队制作了首个商业化四极质谱仪(the model 1015)。  1964-1966年期间,在强劲的市场需求下,Finnigan和他的团队合作售出500多台基于四极杆原理的残留气体分析仪。  model 1015 GC-MS  1966年,Syntex公司试图收购美国电子联营公司(EAI)的加利福尼亚子公司,其中Robert Finnigan为董事。虽然此次收购失败,但它促使Finnigan向Mike Story建议,他们应该成立自己的公司,开发新的四极杆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  1967年,Finnigan仪器公司(Finnigan Instrument Corporation,简称FIC)组建就绪。以Robert Finnigan为总裁, Mike Story负责质谱仪设计。不久之后,瓦里安公司的气相色谱部门的总经理T. Z. Chu加入了该集团。  1968年初,FIC给斯坦福大学和普渡大学送去了第一台GC/MS的最早雏型。FIC最后重新命名为菲尼根公司(Finnigan Corporation)并且继续GC-MS系统研发、生产。Finnigan坚定地相信,组合的GC-MS系统的色谱应用将为新的企业仪器提供相当大的市场。  1981年初,Finnigan生产的第一台商品化三重四极杆质谱仪以300k美金的价格卖给了壳牌公司(壳牌开发公司埃默里维尔研究中心),开创了商业化三重四极杆的先河。  1990年,热电公司收购了Finnigan公司,成功打入质谱仪市场。后者于2006年合并飞世尔科技公司,新公司命名为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 2021年|药品说明书修订成常态,不规范按假药论处?
    药品说明书是患者了解药品情况的重要途径,在指导临床用药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内容应包括药品的品名、规格、生产企业、药品批准文号、产品批号、有效期、主要成分、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中药制剂说明书还应包括主要药味(成分)性状、药理作用、贮藏等。为什么要修订药品说明书?近年来,许多药品生产企业不重视说明书的书写,甚至故意删除某些项目,也不注重药品不良反应的收集。为了针对这一乱象,2020年5月15日CDE发布了《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修订稿。此次经CDE修订后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新增了14个条款,修订了2个条款。更为关键的是,新增了说明书存在信息不准确、不真实、存在误导性或不主动修订说明书的信息,该药将被判为假药,按《药品管理法》有关假药的规定处罚。预计2021年药品说明书的修订将成常态,“尚不明确”、“未见异常”等含糊不清的词语将逐渐消亡。药品说明书修订什么内容?2021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陆续发布7种药品的说明书修订文件,包含5种中成药,1种抗生素药物,1种注射剂,修订内容主要集中在【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根据说明书修订要求,5种中成药均修订为孕妇禁用。1月12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修订关节止痛膏、大活络制剂说明书的公告。19日,发布修订速效救心丸、湿毒清制剂、血府逐瘀制剂说明书的公告。《公告》提醒,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对新增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开展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药品使用和安全性问题的宣传培训,指导医师和患者合理用药。梳理修订要求发现,5种中成药均在【禁忌】项写明,对该药品及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孕妇禁用。此外,湿毒清制剂另增修订要求: 已知有本品或组方药物肝损伤个人史的患者禁用;关节止痛膏另增修订要求:皮肤破损处禁用。各药具体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如下,望患者用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使用处方药的,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关节止痛膏处方药说明书修订要求一、【不良反应】项应当增加: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本品可见以下不良反应:皮疹、瘙痒、潮红、过敏或过敏样反应、用药部位发热、疼痛、红肿、水疱等。二、【禁忌】项应当增加:1.对本品及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2.皮肤破损处禁用。3.孕妇禁用。三、【注意事项】项应当增加:1.本品含有刺激性药物,忌贴于创伤处,有皮肤病者慎用,皮肤过敏者停用。2.本品含盐酸苯海拉明,哺乳期妇女慎用。3.过敏体质者慎用。 关节止痛膏非处方药说明书修订要求一、【不良反应】项应当增加: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本品可见以下不良反应:皮疹、瘙痒、潮红、过敏或过敏样反应、用药部位发热、疼痛、红肿、水疱等。二、【禁忌】项应当增加:1.对本品及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2.皮肤破损处禁用。3.孕妇禁用。三、【注意事项】项应当修改为:1.本品为外用药2.本品含有刺激性药物,有皮肤病者慎用,皮肤过敏者停用。3.本品含盐酸苯海拉明,哺乳期妇女慎用。4.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停用。5.儿童、老年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6.本品不宜长期或大面积使用,用药后皮肤过敏如出现瘙痒、皮疹等现象时,应停止使用,症状严重者应去医院就诊。7.过敏体质者慎用。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大活络制剂说明书修订要求一、【不良反应】项应当增加: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大活络制剂可见以下不良反应: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胃不适、腹胀、腹痛、腹泻、便秘、口干等,有肝功能异常个案报告。皮肤:皮疹、瘙痒等。神经系统:头晕、头痛等,有局部麻木个案报告。心血管系统:心悸等,有心律失常个案报告。其他:胸闷、乏力、过敏或过敏样反应等,有少尿个案报告。二、【禁忌】项应当增加:1.孕妇禁用。2.对本品及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三、【注意事项】项应当增加:1.本品不宜长期服用。2.用药后如果出现心悸,心慌,胸闷,口、舌、四肢等局部麻木症状,请咨询医生。 速效救心丸说明书修订要求一、警示语应当包括:孕妇禁用二、【不良反应】项应当增加:监测数据显示,本品可见以下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口干、头痛、头晕、皮疹、瘙痒、潮红、乏力、过敏及过敏样反应等。三、【禁忌】项应当增加:1.孕妇禁用。2.对本品及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四、【注意事项】项应当增加:过敏体质者慎用。 湿毒清制剂说明书修订要求一、【不良反应】项应当增加:监测数据显示,本品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皮疹、瘙痒、胃不适、口干、头晕、头痛、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报告,有肝损伤个例报告。二、【禁忌】项应当包括:1.对本品及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2.孕妇禁用。3.已知有本品或组方药物肝损伤个人史的患者禁用。三、【注意事项】项应当包括:1.忌烟酒、辛辣、油腻及腥发食物。2.用药期间不宜同时服用温热性药物。3.有肝病史或肝生化指标异常者慎用,且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用药期间如发现肝生化指标异常,或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尿黄、目黄、皮肤黄染等与肝损伤有关的临床表现时,应立即停药及时就医。5.儿童、老年、哺乳期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6.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肾病、肿瘤等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7.本品不宜长期服用,服用7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8.本品不宜用于湿疹、皮炎的急性期。9.患处不宜用热水洗烫。10.过敏体质者慎用。11.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12.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13.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4.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咨询医师或药师。 血府逐瘀制剂说明书修订要求一、【不良反应】项应当包括: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本品可见以下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皮疹、瘙痒、潮红等,有过敏反应病例报告。二、【禁忌】项应当增加:1.孕妇禁用。2.对本品及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三、【注意事项】项应当增加:1.忌食辛冷食物。2.本品建议饭后服用。3.脾胃虚弱者慎用。4.过敏体质者慎用。5.不宜与藜芦、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药品安全与我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是确保药品安全的一道重要闸门。因此,新药上市许可持有人应主动收集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的信息。高度重视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认真研判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以科学完善的机制确保药品安全。
  • 离子阱还是四极杆?便携质谱究竟如何选
    十年一届的“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其现场操作部分中,各家的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各显神通,帮助环境监测者检测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目前市场中的便携式气质联用仪五花八门,原理也不尽相同。本文将对质谱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不同家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在原理、和使用上的区别简要分析。 一、质谱的简介与分类质谱,是根据质量的差异对物质进行分析的设备。其具体的分析过程包括1分子的离子化、2离子质量分析、3离子检测三个过程。据此,质谱的分类也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离子化的方法”和“离子质量分析方式”两种思路来分类。 目前市售的便携气质均采用相同的离子化方式。按照质量分析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四极杆质谱、离子阱质谱,如图1。对于不同种类的质谱,我们一般通过对比1质量范围、2检出限、3分辨率、4扫描速度、5最大工作真空度五个维度[1]对其进行评价。 图1 市场中主流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二、不同类型质谱的原理 不论是四极杆质谱,还是离子阱质谱,其分析原理是相似的,其差别在于具体的分离过程。在离子化的过程中,待测的物质被一定能量的电子束撞击,解离成离子,并碎裂成一系列能反映其物质性质信息的碎片离子。接下来,这些碎片离子被离子阱或四极杆分离并检测,按照质荷比m/z的大小绘制成一张可以体现物质定性信息的质谱图,如图2。图2 有机氯农药DDT的质谱图 四极杆分析不同离子的过程类似于原始的筛选稻谷的过程,如图3。不符合条件的稻谷(如空壳稻谷)会在筛选的过程中被风吹走,所以不会落入最终收集优质稻谷的篮子里。同理,在四极杆质谱仪中,离子化后的离子沿图3中z轴通过四极杆,在离子的飞行过程中,我们通过射频电压RF和直流电压DC产生的四极电场对离子进行操控,使得只有符合一定质荷比条件(如m/z=a)的离子才能到达四极杆另一端的检测器,给出在该质荷比下离子的数量的检测结果。此时如果我们按一定规则持续改变该筛选离子的条件,使得符合其他的质荷比(如m/z=b、m/z = c… … )的离子可以通过,那么我们就就可以根据每一个质荷比离子数量的多少,绘制出该待测物质的特征质谱图。 图3 四极杆的结构和其分离的过程 离子阱质谱分离的过程类似于喝鸡尾酒的过程,如图4。喝鸡尾酒时,如果我们正常的将鸡尾酒从酒杯中倒出,则不同颜色的酒会依次的流出。与此类似,在离子阱质谱的分析过程中,先操控离子阱的电极电压,将离子储存在离子阱中心的区域中,之后改变该四极场,使离子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从离子阱中弹出。弹出的离子依次到达检测器后被检测器记录,根据不同时刻不同离子弹出数量的多少,我们也就可以绘制一张代表物质定性信息的质谱图。 图4 离子阱的结构和分离过程 以上两种不同的原理,使得两种质谱各自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的领域,如表1。虽然以上的方式筛选离子制作质谱图的原理不同,但是同种物在这两种质谱中离子化后所产生的碎片是相同的,故其质谱图也是相似的。在得到质谱图后,电脑会自动将得到的质谱图与电脑中存储的标准质谱图谱库进行比对,给出物质的定性信息。以上两种质谱均配备了NIST库(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OSH库(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并配备AMDIS解卷积软件(Automated Mass Spectral Deconvolu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均可以可靠的给出物质鉴定的结果。表1 台式四极杆质谱与台式离子阱质谱各自的优势 三、两种质谱小型化后的区别 使用不同的技术路线,两种质谱在使用过程中的多个方面有所不同。 除了上文提到过的5个质谱核心参数的差异之外(见表2),不同的便携式质谱在使用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区别。表2 两种便携式质谱仪在核心参数上的对比 两种质谱对真空的不同需求,会带来使用成本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质谱有其不同的适宜工作的真空度,使得使用成本上有近百倍的区别。一般而言,四极杆质谱一般需要10^(-6)的高真空,若真空度没有达到该值,会使得设备无法做到单位质量分辨。而离子阱质谱仅需要10^(-3)的真空[2],在该条件下其分辨率就可以超过单位质量分辨的需求。由于对真空度需求存在巨大的差异,不同质谱采用了不同的真空泵系统。目前四极杆质谱采用非蒸发吸气剂泵(NEG)和小型溅射离子泵,分别对设备内的活性气体、和非活性气体进行吸附。由于吸附存在饱和,故吸附泵寿命远低于机械泵:NEG泵仅有150小时的使用寿命,到达150小时使用时间后需更换,更换成本接近10万元。与此同时,目前市售的离子阱质谱一般采用涡轮分子泵、隔膜泵的组合。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以上两种真空泵不但使用寿命是NEG泵的100倍以上,也不会因现场的震动、跌落而损坏。如果将更换真空泵的成本均摊至每次检测中,便携四极杆质谱的样品检测成本,仅在更换新泵方面就需要200元/每个样品。 离子阱强大的定性能力,在现场分析中仍待进一步挖掘。由于离子阱质谱具备储存离子的能力,故其可以将目标离子存储,碰撞,并再次检测,这就使得了单一的离子阱具有等同于三重四级杆的定性能力。由于目前还没有便携式的三重四级杆气质联用仪,故离子阱在定性方面的优势可谓是一枝独秀。如果能将离子阱质谱的这一优势充分利用,可以帮助应急监测工作者在现场处理更为复杂、棘手的检测难题。 台式四极杆较宽的动态范围,在便携四极杆质谱上并未实现。对便携式气质联用仪而言,线性范围的大小主要依赖于检测方法的多样性。受制于色谱柱容量、真空泵抽速等多个条件制约,目前便携式四极杆质谱、以及离子阱质谱的检测的线性范围都在三个数量级左右,故谁的进样方式更丰富,谁就能能将检测浓度范围进一步扩大。得益于丰富的进样方式(直接进样/定量环进样、吸附-热脱附进样),Mars-400系列的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可以在不更换仪器组件的情况下于0.1-1000mL的数量级范围内调整进样量,使得仪器动态范围达到7个数量级。想要达到类似的动态范围,四极杆质谱需手动更换吸附管或定量环。综合使用不同的进样方式后,两种便携式质谱在动态范围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图5 Mars-400 Plus线性范围可达7个数量级 参考文献[1] Fitzgerald, Robert L., et al. "Comparison of an ion-trap and a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er using diazepam as a model compound." Journal of analytical toxicology 21.6 (1997): 445-450.[2] Encyclopedia of Spectroscopy and Spectrometry (Third Edition)
  • 韩贤林团队最新成果:脂质与阿尔兹海默症!中枢神经系统中成年后髓鞘的硫苷脂缺少可导致AD样神经炎症和认知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痴呆症的最常见原因, 然而依旧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对疾病机制有更多的了解。人类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指出,除了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之外,免疫反应和脂质代谢也是AD病因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主要由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慢性神经炎症是AD神经退化中的原因之一。同时,大脑是脂质含量和多样性最丰富的器官,主要是由于富含脂质的髓鞘,但脂质与AD疾病的相关性和相关机制研究却非常缺乏。作者和其他人报告了脑硫苷脂(sulfatide)在AD 病人和AD相关动物模型中病症早期就开始的显著下降,并且,此脑硫苷脂下降是由AD最高风险基因ApoE亚型依赖的方式介导的。但迄今为止,特定脑脂质的变化是否足以驱动 AD 相关病程仍不清楚。  2021年9月份,来自美国德州大学医学中心圣安东尼奥分校的邱淑兰和韩贤林等作者在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上发表了题为“Adult-onset CNS myelin sulfatide deficiency is sufficient to cause Alzheimer’s disease-like neuroinflammation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的文章,发现中枢神经系统(CNS)中髓鞘的硫苷脂在成年后的丢失足以激活疾病相关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加了多个AD风险基因以及已确认的AD相关的免疫/小胶质细胞调控的关键调节因子的表达,最终导致AD 样慢性神经炎症和轻度认知障碍。同时神经炎症和轻度认知障碍表现出性别差异,雌性鼠比雄性鼠更明显。随后的机制研究揭示了CNS髓鞘硫苷脂丢失、大脑慢性炎症、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及AD最高风险基因ApoE之间的关系和胶质细胞活化相关转录因子通路。  脑苷脂磺基转移酶(CST,又名 Gal3st1)催化硫苷脂生物合成的最后一步。脂蛋白基因(Plp1)在CNS髓鞘形成细胞,即少突胶质细胞中大量表达,但在外周神经系统(PNS)的髓鞘形成细胞中的表达程度较低。  在此,为了研究在AD病人和动物模型发病早期硫苷脂下降对脑稳态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和相关分子机制,作者建立了CST基因Flox小鼠,简称CSTfl/fl小鼠。CSTfl/fl小鼠与Plp1-CreERT小鼠杂交后建立了CST条件敲除(简称CST cKO)小鼠,通过他莫昔芬(tamoxifen,TX)诱导敲除成年小鼠髓鞘形成细胞中的CST基因,从而模拟AD病人早期的硫苷脂下降(图1A)。  作者通过Nanostring高通量mRNA检测方法,脂质组学和蛋白质水平检测确定了此小鼠在3月龄注射TX 4.5个月和9个月后均呈现CNS中CST基因表达(图1B)以及脑苷脂水平(图1C)的显著下调,但在PNS中脑苷脂下降不显著(图1C)。同时作者明确了不同于胚胎期就敲除脑苷脂的CST完全敲除(CST KO)小鼠, 在成年CST cKO小鼠12月龄时的CNS脑苷脂丢失并没有引起其他髓鞘脂质的丢失 同时少突胶质细胞的基因表达(图1D,E)或髓鞘结构蛋白水平(图1F)也没有改变。说明成年后开始的小鼠CNS髓鞘脑苷脂的下调并不破坏髓鞘稳态。同时脑苷脂丢失也未引起CNS中神经细胞或其他细胞的死亡。  图1 一种新型的可诱导髓鞘形成的胶质细胞特异性条件敲除CST (CST cKO) 的小鼠模型,在不影响少突胶质细胞稳态的情况下模拟了CNS中成年后开始的AD 样髓鞘硫苷脂丢失(CRM:大脑,SC:脊髓,SN:坐骨神经)。  (图引自:Qiu, S., et al., Mol Neurodegener, 2021 16: 64)  接着,作者对通过神经功能相关行为初筛(图2A)的13月龄的CST cKO小鼠进行了莫里斯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 和新物体识别(novel object recognition,NOR)实验,结果表明,虽然CST cKO小鼠可能存在与肌肉功能无关(图2B)的游泳时间增加(图2C)、游泳速度下降(图2D)、漂浮时间增加(图2E)等跟认知或运动相关功能障碍,但与运动功能无关的MWM的第六天目标探索(probe)结果(图2F-I)以及NOR结果(图2J)均证明,CNS中成年开始的髓鞘硫苷脂丢失虽然没有引起髓鞘稳态的改变,却足以引起认知功能的损害,以及空间和非空间记忆相关功能的破坏。  图2 成年后开始的硫苷脂丢失足以导致认知损害  (图引自:Qiu, S., et al., Mol Neurodegener, 2021 16: 64)  进一步地,作者研究了CNS中成年开始的硫苷脂丢失导致认知损害的具体细胞、分子机制。首先利用Nanostring小鼠AD相关试剂盒检测了TX注射后4.5个月和9个月后的大脑和脊髓样本的770个基因,发现CST cKO小鼠的硫苷脂丢失诱发了CNS中的免疫、炎症反应(图3A, B)。接着利用Nanostring小鼠神经炎症相关试剂盒进一步发现:在CST cKO小鼠CNS样本中mRNA水平发生显著上调变化的76个基因富集于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免疫激活功能。比较CST cKO和CST KO小鼠的Nanostring小鼠神经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结果表明:虽然CST KO小鼠中硫苷脂缺失引起了CNS髓鞘损伤,而CST cKO小鼠中成年后硫苷脂丢失并未引起了明显的CNS髓鞘稳态变化(图1D, E),但CNS硫苷脂的缺失都引起了类似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并导致了慢性免疫、炎症反应(图3C-E)。通过基因富集分析发现:髓鞘硫苷脂缺失引起的基因表达变化指向最显著的相关疾病是AD(图4A)。被上调的基因中包括四个AD风险基因Apoe、Trem2、Cd33和Mmp12(图4B-E),以及已被报导的AD关键调节基因Tyrobp、Dock 和Fcerg1(图4F-H)。结合已有的文献报道和作者的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硫苷脂缺陷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基因表达也类似于AD疾病相关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图4 I, J)。  图3 CNS 硫苷脂丢失或缺失均诱导渐进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造成的神经慢性免疫、炎症。  (图引自:Qiu, S., et al., Mol Neurodegener, 2021 16: 64)  图4 CNS 硫脂缺乏导致 AD 样神经炎症,导致疾病相关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征。  (图引自:Qiu, S., et al., Mol Neurodegener, 2021 16: 64)  然后,作者通过硫苷脂在大脑中的质谱成像(图5A)、硫苷脂缺失引起的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分布的比较(图5B-E)、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和髓鞘的共定位(图5F)、以及CST cKO小鼠脊髓中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与髓鞘的电镜观察(图5H)实验,明确了CST cKO 和CST KO小鼠中硫苷脂和胶质细胞激活存在空间上的关联:硫苷脂缺失引起的胶质细胞激活分布在富含髓鞘的区域。  图5 髓鞘上的硫苷脂缺失导致富含髓鞘的大脑区域内显著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激活。  (图引自:Qiu, S., et al., Mol Neurodegener, 2021 16: 64)  ApoE是CNS中主要的细胞外脂质载体,运输多种脂质,包括硫苷脂。同时Apoe4是AD的最高风险基因,并且ApoE4 是降低脑硫苷脂水平所必需的。作者发现ApoE在 CST cKO 和KO的CNS中上调(图4B),从而表明CNS髓鞘上硫苷脂缺失和ApoE上调形成正向反馈。接着作者使用ApoE 和CST双敲除(ApoE-/-/CST-/-)小鼠结合免疫荧光染色(图6A,B)和Nanostring神经炎症试剂盒(图6C-F)发现,ApoE的敲除并不能阻止和影响CST敲除引起的胶质细胞激活和相关的免疫、炎症激活,从而阐明了ApoE 虽然参与硫苷脂转运但并不直接影响髓鞘硫苷脂缺失诱导的胶质细胞激活和神经炎症,ApoE可能通过参与硫苷脂丢失从而引起AD相关慢性神经炎症。  图6 髓鞘硫苷脂缺乏诱导的AD样神经炎症并不直接依赖于ApoE。  (图引自:Qiu, S., et al., Mol Neurodegener, 2021 16: 64)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相互影响,并且ApoE主要由星形胶质细胞产生。接着作者利用一种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抑制剂,即PLX3397,消除全脑大部分小胶质细胞从而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ApoE的相互调节关系。有趣的是,虽然PLX3397消除了CST+/+小鼠大脑中的绝大多数以及CST-/- 小鼠大脑中的大部分小胶质细胞,但是免疫染色(图7A, E)和Nanostring神经炎症试剂盒(图7B-D)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的消除完全不能影响硫苷脂缺失相关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ApoE的表达上调。从而证明了硫苷脂缺失相关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通过独立的途径存在,并且证明了硫苷脂缺失引起的ApoE上调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中。  图7 CNS硫脂缺失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ApoE上调不是继发于小胶质细胞活化。  (图引自:Qiu, S., et al., Mol Neurodegener, 2021 16: 64)  为了再进一步地研究CNS中髓鞘上的硫苷脂缺乏引起的神经炎症的分子机制,作者分析了转录因子评分, 主要目标包括 IRF8、STAT3、SPI1和C/EBPβ(图 8A),已有的研究报道也显示它们参与小胶质细胞或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同时Spi1 是一个富集于小胶质细胞的AD 风险基因。免疫印迹结果也验证了在CST cKO小鼠大脑和脊髓样本中STAT3和PU.1/Spi1的显著上调、以及其他转录因子C/EBPβ、IRF8的部分上调(图 8B, C)。此外,在PLX3397消除小胶质细胞的样本中,CST敲除鼠的大脑中的STAT3的磷酸化和蛋白水平上调并不受小胶质细胞丢失的影响,说明STAT3也许是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特异的转录调控途径(图8D)。  图8 髓鞘的硫苷脂缺失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中SPI1、STAT3 和 C/EBP转录因子的上调。  (图引自:Qiu, S., et al., Mol Neurodegener, 2021 16: 64)  这项研究的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  1)首次建立了在成年后诱导的髓鞘上硫苷脂丢失的小鼠模型,并成功模拟AD病人脑中的硫苷脂下调,而且证明成年后诱导的髓鞘上硫苷脂丢失在检测的时间点并不影响髓鞘稳态   2)第一次阐明了一种脂质,即CNS髓鞘的硫苷脂,其在成年后的丢失足以激活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加了多个AD风险基因以及已确认的AD相关的免疫/小胶质细胞调控的关键调节因子的表达,最终导致AD 样慢性神经炎症和轻度认知障碍   3)阐述了AD风险基因ApoE 虽然参与硫苷脂转运,但并不直接影响髓鞘上硫苷脂缺失诱导的胶质细胞激活和神经炎症,ApoE可能通过参与硫苷脂丢失从而引起AD相关慢性神经炎症   4)证明了硫苷脂缺失相关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通过独立的途径存在,并且证明硫苷脂缺失引起的ApoE上调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中   5)阐明了髓鞘的硫苷脂缺失导致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主要分别由PU1/SPI1、STAT3转录因子调控。  本文的结果强烈表明大脑中的特异性的脂质异常,例如髓鞘上的硫苷脂缺失也许也是AD 病理学中神经炎症和轻度认知障碍的重要驱动和促进因素,并且与 tau 蛋白病无关。但需要后续的研究继续阐明髓鞘的硫苷脂缺失如何分别激活了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  原文链接:https://molecularneurodegeneration.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24-021-00488-7  邱淑兰(左,第一作者),韩贤林(右,通讯作者)关于韩贤林教授课题组:  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研究中心 韩贤林教授  韩贤林教授先后获浙江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研究中心杰出教授。浙江省千人,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老年痴呆病、糖尿病诱发的综合症、和免疫性疾病等脂类代谢混乱的机制研究。韩教授是脂质组学的创始人之一,2003年他首次提出了“脂质组学”概念。他是该领域公认的杰出科学家,以发明多维质谱“鸟枪法”脂质组学分析技术而在该领域闻名全球。韩教授已在各种杂志上发表论文280多篇, H指数79, 总引用数达24,500次以上。2010年与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委员W.W. Christie合撰《Lipid Analysis: Isolation, Separ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Lipidomic Analysis》论著。2016年他撰写了一部系统地阐述脂质组学的论著 -《Lipidomics: Comprehensive Mass Spectrometry of Lipids》。韩教授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学术威望,被聘为多种与脂类研究有关杂志的副主编或编委。韩教授现任美国卫生研究院、美国糖尿病协会、及香港研究资助局的基金会常任评审专家。曾任美国华人质谱学会主席,现为该学会终身理事。
  • 罗氏新一代单抗新药、1类创新药获批!助力淋巴瘤、脊髓性肌萎缩症治疗!
    仪器信息网讯 罗氏制药近期宣布,旗下佳罗华(英文名:Gazyva,通用名:奥妥珠单抗)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1类创新药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获批上市。据悉这两款药物分别用于淋巴瘤、脊髓性肌萎缩症治疗!罗氏新一代单抗新药获批,助力淋巴瘤一线治疗罗氏制药中国6月3日宣布,旗下佳罗华(英文名:Gazyva,通用名:奥妥珠单抗)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与化疗联合,用于初治的II期伴有巨大肿块、III期或IV期滤泡性淋巴瘤成人患者,达到至少部分缓解的患者随后的单药维持治疗。据悉,佳罗华一线治疗方案的获批为我国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带来了治疗新选择,作为全球首个经糖基化改造的Ⅱ型人源化抗CD20 单克隆抗体,奥妥珠单抗的创新结构和机制可加强肿瘤细胞杀伤力,以实现患者无进展生存率的提升。该项研究结果表明,经过34.5个月中位随访观察,与对照组标准治疗方案相比,奥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可使进展/复发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34%。近年来滤泡性淋巴瘤在中国的发病率不断升高,而这类肿瘤通常很难被治愈。大多数患者会经历反复复发,且每经复发,治疗难度即升级,越发加重身心压力影响治疗。2020年《中国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调查所显示,滤泡性淋巴瘤患者深受反复治疗的困扰,怀有对复发的恐惧,较难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淋巴瘤科主任朱军教授表示,“近年来,滤泡性淋巴瘤一线治疗的探索虽然在一路推进,成果却始终不如人意。基于此,奥妥珠单抗的到来不仅有望实现患者对于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获得更好生活的心愿;其更能为后续治疗带来积极的影响。因而对于该疾病治疗领域而言,这次批准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罗氏新药利司扑兰在华获批 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6月17日,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罗氏旗下神经创新药物艾满欣(通用名: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获批,用于治疗2月龄及以上患者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截至目前,利司扑兰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超过40个国家及地区获批,且在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3000位SMA患者接受利司扑兰治疗。SMA的主要发病原因是患者SMN1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导致全身功能性SMN蛋白表达不足,进而影响患者的运动、呼吸、吞咽以及脾脏、心脏、胰腺等多器官,甚至威胁生命。SMA是导致婴儿死亡的最常见遗传疾病之一,重症SMA患儿如不进行有效治疗,80%患儿会在一岁内死亡,很少能存活超过两岁。2018年5月,SMA被列入第一批纳入目录的121种罕见病之一。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副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熊晖教授指出,SMA患者越早诊断,越早开始有效治疗,预后越好,甚至在症状前开始治疗,有希望达到同龄非患病儿童的状态。“利司扑兰的获批,意味着SMA的治疗进入了口服治疗的新阶段。”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罕见病学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任医师王艺教授表示,通过提高全身功能性SMN蛋白水平,利司扑兰可逆转疾病的自然进程,为患者带来多重获益,包括改善运动功能、无事件生存、呼吸和吞咽等。诊断淋巴瘤的通常方法第一,要有明确的病理诊断,目前为止主要的是靠切除活检,而且尽量切除完整的淋巴结或者淋巴组织,现在的病理检查手段已经不局限于显微镜下看细胞了,还包括了流式以及分子病理等等,病理诊断的手段越来越多。第二,分期的诊断,以影像学的为主,最常用的是CT、增强CT的检查,但是对于某些特殊的类型比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它本身是可以治愈的,对PET高度敏感,所以对于这两种类型推荐在主要的治疗节点选用PET-CT的检查。第三,骨髓的检查,包括骨髓细胞学、骨髓活检等等,因为淋巴瘤的诊断还包括预后分型,所以对于乳酸脱氢酶,对于是否有结外部位受侵,需要特别注意,最常见的结外受侵的部位是胃肠道,所以对于有些特殊的病人可能还涉及到胃镜甚至肠镜的检查。脊髓性肌萎缩症检查方法1.对称性进行性近端肢体和躯干肌无力肌萎缩,不累及面肌及眼外肌,无反射,亢进感觉缺失及智力障碍。2.家族史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3.血清肌酸激酶(CK):患者血清CK水平正常或少数轻中度升高。4.肌电图显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5.肌活检显示神经源性病理改变。6.基因检测: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MLPA)、实时荧光定量 PCR(qPCR)、PCR限制性酶切分析法(DHPLC)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等检测SMNl基因第7或第7、8外显子纯合缺失突变。MLPA、qPCR和DHPLC可用于SMNl和SMN2基因拷贝数检测,酶切法可以用于sMNl基因外显子7、8的纯合缺失检测;SMNl基因测序用于检测SMNl基因内是否存在微小突变。
  • 安捷伦科技公司推出新一代串联四极杆 ICP-MS 系统
    安捷伦科技公司推出新一代串联四极杆 ICP-MS 系统新系统的灵敏度提高了两倍,并新增更多单纳米颗粒测定功能,还能对低水平硫/硅实现更准确的测定 2016 年 6 月 23 日北京 —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今天在北京安捷伦原子光谱研讨会上正式推出最新 Agilent 8900 串联四极杆 ICP-MS系统。这款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系统能提供可控的反应化学过程,可为之前难以分析的元素(例如硫、硅和磷)提供极低检测限。该系统还配备有快速检测器,可为单纳米颗粒检测应用树立全新标杆。 Agilent 8900 ICP-QQQ 不仅具有媲美于安捷伦市场领先的四极杆 ICP-MS 系统的氦气模式性能和分析效率,还进一步增强了原有用于在反应模式中实现受控和一致的干扰去除能力的 MS/MS 模式性能,使这款系统成为世界上功能最强大、最灵活的多元素分析仪。 2012 年,安捷伦发布了世界上首款具有 MS/MS 功能的串联四极杆 ICP-MS (ICP-QQQ)— Agilent 8800,该系统可提供其他 ICP-MS 系统无法达到的受控和全面干扰去除能力。这款突破性仪器为全球数百个实验室中的分析人员带来了全新的分析可能性,并且在半导体、材料和学术研究领域得到了良好应用。 安捷伦目前是市场上串联四极杆 ICP-MS 技术的独家供应商。 新一代 8900 ICP-QQQ 提供多种配置,可覆盖从常规分析到高级研究和高性能材料分析等多种应用。 通过配备更为强大的单纳米颗粒测定功能,这款新系统的应用范围除半导体和学术研究外,还进一步扩展到食品、制药和生物制药、化妆品、电子元件以及涂层材料领域。 新型 8900 ICP-QQQ 不仅具有更强大的单纳米颗粒测定功能,无与伦比的干扰去除能力,还提供能达到极低检测限的出色性能。此外,8900 ICP-MS/MS 可为硫和硅提供更低的检测限,帮助科学家更准确地分析半导体晶片、高纯材料和生命科学样品中的污染物。关于安捷伦 ICP-MS ICP-MS 是一种先进的元素分析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同步分析功能以及宽动态范围。此项技术可用于环境、食品、临床、制药、工业材料、半导体、原子能发电、地质和采矿、法医学、消费品以及考古等多个行业领域。 安捷伦科技公司开展 ICP-MS 技术的研发工作已逾 25 年。 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是致力打造美好世界的顶级实验室合作伙伴。 安捷伦与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进行合作,提供仪器、软件、服务和消耗品,产品可覆盖到整个实验室工作流程。在 2015 财年,安捷伦的净收入为40.4亿美元,全球员工数约为 12000 人。 如需了解安捷伦公司的详细信息,请访问 www.agilent.com。 编者注:更多有关安捷伦科技公司的技术、企业社会责任和行政新闻,请访问安捷伦新闻网站:www.agilent.com/go/news。
  • Illumina与Loxo Oncology合作开发基于新一代测序的泛癌症伴随诊断
    p   圣迭戈和康涅狄格州斯坦福——2018年4月10日——Illumina公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ILMN)和Loxo Oncology(纳斯达克股票代码:LOXO)宣布建立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开发和推广适合肿瘤广泛分析的多基因panel,从而带来有着多种癌症适应症的可分配的新一代测序(NGS)伴随诊断(CDx)。此次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是让Illumina的TruSight Tumor 170在多个肿瘤类型中作为Loxo Oncology的larotrectinib(靶向NTRK基因融合)和LOXO-292(靶向RET基因改变)的伴随诊断(CDx)获得批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a33acbb8-0159-41f6-b882-a120b9205f08.jpg" title=" NewsDataAction-5.png" / /p p   TruSight Tumor 170是一种全面而先进的新一代测序检测,能够审视与常见的实体瘤相关的170个基因中的点突变、融合、扩增和剪接变异。TruSight Tumor 170的CDx版本将让当地实验室为转诊医生提供全面的基因组信息,以便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这个版本的TruSight Tumor 170将在NextSeq 550Dx平台上运行。 /p p   “我们正利用在新一代测序领域的领导地位,提供体外诊断解决方案,以改善临床上癌症患者的管理,”Illumina临床基因组学的执行副总裁Garret Hampton博士说。“为此,我们与Loxo Oncology等领先的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开发伴随诊断,以便带来一流的治疗方案。可分配的诊断解决方案,如TruSight Tumor 170的CDx版本与NextSeq 550Dx平台相结合,将允许实验室自行开展精准的医学检测。” /p p   根据这一伙伴关系,两家公司将合作验证TruSight Tumor 170的CDx版本是否可作为FDA批准的III类诊断来检测NTRK融合和RET融合/突变,分别与larotrectinib和LOXO-292结合使用。两家公司还计划通过其他检测内容的监管批准,来扩大整个panel的临床实用性,并将其作为肿瘤分析检测进行推广。Illumina将领导与NTRK和RET的III类计划、肿瘤分析内容的II类计划以及CE认证相关的监管活动。 /p p   “我们很荣幸宣布与全球NGS技术的领导者Illumina合作,”Loxo Oncology的首席商务官Jacob Van Naarden说。“我们已经试用了各种NGS检测产品,而Illumina的TruSight Tumor 170检测在DNA和RNA评估上一直表现出可靠的性能,包括高度灵敏的基因融合检测。170个基因的广泛检测内容有望从单个肿瘤标本中获得有意义的信息,鉴定出带有NTRK突变、RET融合、RET突变及其他各种可操作的肿瘤突变的患者。此外,我们相信此次合作将改善患者使用高质量NGS检测的状况,因为病理学家能够在当地运行TruSight Tumor 170并获得报销。” /p p   关于TruSight Tumor 170 /p p   TruSight Tumor 170目前是供研究使用的肿瘤学全面检测方案的基础,包括: /p p 通过制药公司、学术界领袖以及行业专家合作制定的170个独特基因实现了广泛的肿瘤图谱分析 /p p   整合的流程实现了更全面的检测,同时保留了珍贵的样本,每个整合的方案只需要40 ng FFPE样本即可评估DNA和RNA /p p   它所代表的检测方法作为肿瘤学检测的标准将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免疫肿瘤学和液体活检 /p p   关于larotrectinib(LOXO-101) /p p   larotrectinib是一种强效、口服、高选择性的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TRK)抑制剂。这种试验性新药正处于临床开发中,用于治疗带有神经营养性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基因融合的癌症患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编码TRK的NTRK基因可能与其他基因异常融合,导致身体的多个部位出现引发癌症的生长信号。在临床试验中,无论患者的年龄或肿瘤类型如何,larotrectinib在TRK融合癌症中均表现出明显而持久的抗肿瘤活性。在对55例RECIST可评估的带有NTRK基因融合的成人和儿科患者的分析中,larotrectinib证实许多不同类型的实体瘤中研究人员评估确认的总有效率(ORR)达80%,中心评估确认的总有效率达75%。larotrectinib的耐受性良好;大部分不良事件都是1级或2级。目前没有发生与治疗相关的4级或5级事件,且与治疗相关的3级不良事件发生在不超过5%的患者身上。 /p p   larotrectinib已经被美国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资格、罕见儿科疾病资格和孤儿药资格。 /p p   2017年11月,Loxo Oncology与拜耳公司就larotrectinib和LOXO-195(新一代的TRK抑制剂)的开发和推广达成了全球独家合作。拜耳和Loxo Oncology将合作开发这两种产品,其中Loxo Oncology将领导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以及美国的申请,而拜耳将领导美国以外的监管活动和全球商业活动。在美国,Loxo Oncology和拜耳将合作推广该产品。 /p p   关于LOXO-292 /p p   LOXO-292是一种强效、口服、选择性的试验性新药,可用于治疗在转化过程中发生重排(RET)激酶异常的癌症患者,目前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大约2%的非小细胞肺癌、10–20%的乳头状甲状腺癌及一部分结肠癌和其他癌症已经发现了RET融合。RET点突变约占甲状腺髓样癌的60%。RET融合和选择性RET突变的癌症主要依赖这种单一激活的激酶来进行增殖和生存。这种依赖性通常被称为“癌基因成瘾(oncogene addiction)”,它使得这类肿瘤对靶向RET的小分子抑制剂高度敏感。LOXO-292被设计为抑制天然的RET信号以及预期的获得性耐药机制,否则可能会限制该治疗方法的活性。LOXO-292目前正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感兴趣的患者和医生可以拨打Loxo Oncology的医生和患者临床试验热线电话1-855-RET-4-292,或发送电子邮件至clinicaltrials@loxooncology.com。 /p p   关于Illumina /p p   Illumina公司通过解码基因组而改善人类健康。我们注重创新,这使我们成为DNA测序和芯片技术的全球领导者,并为科研、临床和应用市场的客户提供服务。我们的产品应用在生命科学、肿瘤学、生殖保健、农业及其他新兴市场上。如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www.illumina.com.cn或关注@illumina。 /p p   关于Loxo Oncology /p p   Loxo Oncology是一家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为遗传特征明确的癌症患者开发高选择性的药物。我们的开发重点在于那些只依赖于单基因异常的癌症,这样单一药物才有望治疗癌症并达到显著效果。我们相信,最有选择性的特定药物有着最大限度地抑制预期目标的可能性,从而带来一流的疾病控制和安全性。我们的管理团队寻求经验丰富的行业合作伙伴,世界一流的科学顾问和创新的临床监管方法,以尽可能快速且有效地为患者提供新的癌症疗法。如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公司网站www.loxooncology.com。 /p p   前瞻性声明 /p p   本新闻稿包含预测、Illumina和Loxo Oncology合作成功和时机的信息、TruSight Tumor 170检测或其他伴随诊断的成功和FDA批准以及其他前瞻性陈述,它们涉及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些前瞻性陈述是基于本新闻稿发布之日前的公司预期,可能与未来的实际事件或结果有重大差异。可能导致实际结果与前瞻性陈述有重大差异的重要因素包括:(i)Illumina进一步开发并商业化仪器和耗材的能力,以及针对我们的技术平台部署新产品、服务和应用以及拓展市场的能力;(ii)Illumina生产质量稳定的仪器和耗材的能力;(iii)Illumina成功识别并整合所收购技术、产品和业务的能力;(iv)Illumina和Loxo Oncology所经营业务和市场的未来运营及增长;(v)开发、制造和推出新产品及服务过程中惯有的挑战;(vi)公司获得必要的监管许以推广和销售诊断或治疗产品的能力;(vii)Loxo Oncology的主要候选产品或其他候选产品的潜在治疗收益和经济价值;(viii)Loxo Oncology临床试验或监管批准的时机和成功,以及Illumina和Loxo Oncology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中详细说明的其他因素,包括我们最近填写的10-K和10-Q表格,或者在公开电话会议上披露的信息,其日期和时间已于之前发布。我们没有义务也不打算更新这些前瞻性陈述,亦不会评估或确认分析师的相关预期和提供当季度的中期报告或更新文件。 /p
  • 新品上市 l RS5 可装在兜里随取即用型ADCP
    RS5轻便小巧、精准获取可靠数据流量测量后的数据处理工作复杂琐碎,一款能够精确测流并汇聚分析数据,同时提供测量数据可视化的产品,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SonTek 麾下屡获殊荣的 RiverSurveyor® 测流系列目前推出全新产品 RS5。它轻便小巧,一只小袋子即可装着走,让测量工作轻松无压力。浅显易懂、随取即用型 ADCP使用时只需折叠 GNSS/天线桅杆并将 RS5 和板装入定制的背包中,即可在不同地点之间轻松转移并最大限度地减少重新组装的工作量。RS5 系统轻松掌控在手,随时满足您的测量需求。强大的专利算法技术RS5 引入了 SonTek SmartPulse+ 专利算法,融合了宽带和脉冲相干声学处理方法。该算法会根据环境条件自动确定最佳的测量方法,并且无需用户参与即可自动调整仪器设置,从而确保以最精确、最友好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惊艳的可视化流量数据RSQ 是一种前沿的、交互友好的软件系统。一个测量文件包括每次测量所需的所有数据和元数据,可以 Excel、Matlab 和 Google Earth 格式导出数据。“灵活”是 RS5 的关键!(上)使用 SmartPulse+ 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可视化流动结构。(下)来自同一地点的可比 ADCP 数据。查看数据如同在现场一样,方便以“演示”模式在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实验、学习或教学,以回放模拟实时数据采集的记录文件。RS5 拥有超强的6大功能特点RS5集合了流量测量所需的全部功能,具有超强的6大特点:垂直声束、SmartPulse+® 、360o 罗盘和双轴倾斜传感器、底跟踪、RTK GPS(可选)、DGNSS(可选)。垂直声束这是极其优越的河道测量方式,可有效测量系统正下方的深度。如果底跟踪超出范围,则可延伸至最大测量深度,为流量勘测提供最准确的河道截面积。SmartPulse+® 基于脉冲相干和宽带声学分析技术的前沿智能算法,可根据环境条件实现自动调整。在多种环境条件下均能可靠地进行底跟踪和流速剖面分析,且所需的测量深度比以往更浅。全新可视化流速数据,单元格大小低至2.5 cm。360o 罗盘和双轴倾斜传感器360o 罗盘和双轴倾斜传感器是RS5 装置的标配部件。用于报告船舶航向和磁致误差,并补偿因水面条件变化而引起的运动,帮助工作人员及时获得正确信息。底跟踪且提供二次深度测量ADCP 通过接收和处理由河底或海底的回波信号 跟踪系统底部情况。声学跟踪对地船速,独立于 DGNSS。RTK GPS(功能可选)实际工作中测量人员常常遭遇一些棘手情况,RTK GSP提供超精准定位功能,可作为动床或其他复杂情况下底跟踪的替代方案。DGNSS(功能可选)用于定位的集成式 DGNSS 智能天线,可作为动床或其他棘手条件下底跟踪的备用或替代方案。在测量过程中对每个样品(即全体样品)进行地理定位。且使用多个定位系统(GPS、SBAS、GLONASS、北斗、GALILEO、QZSS)来提高全球定位精度。RS5中内置有电池和蓝牙无线模块RS5中内置有电池和蓝牙无线模块,无需连接外部电气模块。依靠集成的、现代的、高速和低功耗的无线蓝牙(BLE5)模块,工作距离可达100m。长达五分钟的数据缓冲区,能够有效的防止数据丢失并减少冗余工作量。RiverSurveyor® 测流系列全新产品 RS5,超流畅的用户体验,一如既往赢得信赖。
  • Systech Illinois希仕代推出全新GSP便携式顶空分析仪,让顶空测试随您"掌握"
    “便携式”已是大势所趋。正如通讯工具不断便携化、轻量化,传统检测类设备也正由庞大的台式设备转向轻巧的便携式设备。作为专为气体测量提供质量控制与保证的英国制造商,工业物理旗下Systech Illinois希仕代品牌也响应顶空气体分析市场的需要,推出了全新手持便携式的顶空气体分析仪——GSP系列。GSP系列手持便携式顶空分析仪分为两种型号——GSP1和GSP2,分别为氧气测量版本及氧气+二氧化碳测量版本。每个分析仪都拥有小巧、坚固的设计,使其成为氧气或氧气/二氧化碳组合气体测量的实用工具。仪器使用注射器针头进行顶空气体采样,适用于用于食品气调包装( MAP )。其便携式的设计和高精度的读数,确保设备可直接用于生产线、仓库或者实验室,是在动态中快捷获取精确采样及分析的理想工具✨ 分析与应用:O2与CO2同步实现此次全新推出的GSP系列手持便携式顶空气体分析仪分为两种型号,其中GSP1 型号可以测试氧气,GSP2 型号可以同时测试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传感器方面,设备采用电化学传感器测试氧气,并使用 NDIR 红外气体传感器进行二氧化碳测试,非常适合用于测试多个行业的气调包装 (MAP) 产品,包括制药行业和食品饮料行业。 测量与操作:更便捷,更快速在操作上,GSP1与GSP2便携式顶空气体分析仪具有快速的测量时间 —— 且无需加热时间!此外,GSP1 在测量氧气时具有较短的测量时间和较低的样品量——在 6 秒内最少为 10mL;而GSP2在测量样机及二氧化碳顶空气体时,样气量可达10 秒时最少为 15mL,且同样不需要加热时间。因而,设备的使用相当简便——无需调节流量,无需温度补偿,无需考虑交叉敏感和其它技术因素。只需开机,即可直接检测。而在测量方面,GSP系列同样拥有骄人的数据,它能够进行超过 2500 次测量,具有 40 次测量的记忆功能,并具有高度准确的读数。而此次GSP系列手持式顶空气体分析仪的主要亮点,就在于小巧紧凑的设计。手持式的设备存放在耐用的手提箱中。无论分析地点与分析环境——GSP系列手持式分析仪都可以安全地随身携带。在供电方面,GSP系列手持式顶空气体分析仪采用电池供电,也可通过充电电池供电,最大限度地方便操作人员实现便捷长效的使用。 详细参数:每一项都很"顶"首先在重量与体积方面,GSP系列便携式顶空气体分析仪仅有0.45kg,尺寸为43×75×160 mm,轻巧便携,随提随用。而身材虽小,功能却很强大。GSP1便携顶空氧分析仪对酒精或一氧化碳没有交叉敏感性,其电化学传感器在空气中的预计使用寿命为 2 年,分辨率达到0.1%氧气,传感器精度更是优于±0.3%的氧气。GSP2便携顶空气体分析仪测通过电化学传感器及NDIR传感器测量氧气及二氧化碳,具有独特的温度补偿,以及氧气读数中对二氧化碳的交叉敏感性。其分辨率达到0.1%氧气和二氧化碳,传感器精度更是优于±0.25%的氧气及±2%的二氧化碳。两款设备的采样时间均为6-10秒,测量范围均为0-99.9%,测量精度高,且易于校准。小身材,大作用,让顶空测试随您"掌握"! 便携与台式,我们都有Systech Illinois为您提供多种选择除了此次全新出炉的GSP系列便携式顶空气体分析仪外,工业物理旗下Systech Illinois希仕代还可为您提供强大的台式设备,GS Micro系列微量顶空气体分析仪 及 GS 6000系列气调包装顶空气体分析仪,相较于便携式设备,两款台式顶空分析仪各有亮点与优势,能满足您精确与快捷的测试需要。其中,GS Micro系列微量顶空气体分析仪适用于小体积包装内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检测,是食品和制药行业的理想选择。功能包括自动校准和诊断,提供可重复、准确的结果和卓越的性能,这对于 HACCP 合规性至关重要。其大按钮和清晰的触摸显示屏可确保测试简单,消除错误,无需专门的操作员培训,提高生产效率。而如果您需要测量PET瓶、饮料罐等包装内的顶空气体,此时便携式顶空分析仪就很难实现,而您可以通过选配坚硬罐体采样台,以便使用标准针式探头,用GS Micro系列顶空分析仪进行准确分析。45° 角的适配器也可用于帮助测量小体积的顶空。总之,无论您需要何种应用类型,工业物理都有全面且强大的解决方案为您实现。 全面的顶空分析方案,工业物理都能为您满足此次GSP系列便携式顶空气体分析仪的发布,也标志着工业物理已拥有广泛且全面的顶空气体分析解决方案。无论是气调包装顶空氧分析,还是微量顶空氧、氮、二氧化碳气体分析,或是微量顶空及溶解氧的残氧分析,亦或是手持便携式的顶空气体分析,无论您有何种需求,工业物理都能为您实现满足,助力食品药品包装及气调包装行业的质量控制 ✨
  • 四川省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工作会在遂宁召开
    4月8日,2011年度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工作会议在遂宁隆重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检查2009年度各大区中心工作计划完成情况。下达2010年度各大区工作任务。研究制定2011年度各大区中心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布置“十二五”计量技术机构发展规划起草工作。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计量司副巡视员马素林主持会议。   四川省质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光伟到会致词,对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计量司副司长刘新民等领导及来自全国七大区相关代表表示热烈欢迎。   刘新民在会议中对各大区2009年度的中心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在听取了华北、西北、中南、东北、华南、华东、西南七大区的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之后,他分别指出各大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方案和建议。各大区代表从量值传递能力、检验规程的调整、量值比对、计量标准考核、计量基准标准能力建设等方面总结工作,提出计划。   为全面做好“十二五”计量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大区中心的作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司要求各大区要直面困难和正视问题,因地制宜寻求解决措施。大家拧成一股绳,同树一条心,将大区中心计量测试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特色。
  • 专家:全世界都没有奶粉中肉毒杆菌的限量标准
    奶粉中肉毒杆菌不是常规检测项目   肉毒杆菌中毒十分罕见   肉毒毒素不耐热,高温加热可破坏   几年前,演艺界有&ldquo 美容大王&rdquo 之称的台湾女明星大S,让一种叫做&ldquo 肉毒毒素&rdquo 的物质平民化了。大S在《揭发女明星》一书中大爆:女明星,其实都使用肉毒毒素瘦脸。虽然这是种毒素,它依旧使无数少男少女趋之若鹜。   而两天前开始,肉毒毒素的风光命运,开始被翻盘了&mdash &mdash 新西兰恒天然乳制品厂出产的恒天然奶粉, 被检测出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肉毒杆菌。   肉毒毒素和肉毒杆菌是什么关系?肉毒杆菌和肉毒毒素的危险性有多大?我们国家的乳品标准或者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对肉毒毒素的要求是怎样的?   本报昨连线中国肉毒毒素培养、提纯发明人,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王荫椿教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钟凯博士来为您解读。   肠道是理想的厌氧环境   1岁以下孩子,要特别小心   全世界,目前只有美国、英国、中国、德国,有用于治疗的肉毒毒素产品的生产资格。   中国肉毒毒素培养、提纯的发明人,是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王荫椿教授。   昨天,记者致电王教授,他说,&ldquo 肉毒杆菌本身是没有毒性的。有毒的是它的芽孢,经过滋养生成的肉毒毒素,也就是我们培养用作药用的物质。&rdquo   &ldquo 肉毒杆菌在土壤、动物粪便中,比较常见。&rdquo 王教授说,&ldquo 我国西北部,如新疆、青海甚至西藏等地区的土壤,含有肉毒杆菌比率比较高。&rdquo   肉毒杆菌本无毒,当它进入厌氧(缺氧)的环境,便很快滋生成肉毒杆菌毒素。   而厌氧环境,往往是人类&ldquo 提供&rdquo 的&mdash &mdash   比如,人们爱做一些发酵的食物。像臭豆腐、豆瓣酱,可能豆类在生长的时候就已经从土里无意中携带了肉毒杆菌,而这些食物的制作,需要密封发酵,这给肉毒毒素制造了很&ldquo 落位&rdquo 的环境。   而孩子的肠内,可能也是这样的理想环境。   上世纪80年代,王荫椿曾经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食品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在一项研究中,美国科学家们发现,1岁以下的孩子,喝了蜂蜜、或者有蜂蜜配方的奶粉,产生了肉毒毒素中毒的症状。   科学界推测,孩子中毒,可能因为蜜蜂采集蜂蜜的过程,携带了带有芽孢的肉毒杆菌 也有可能是孩子到处跑,无意中直接吃到了带有芽孢肉毒杆菌的土壤。   周岁不到的孩子,体内的肠菌丛还没有像成年人那么完备,所以孩子吃了有肉毒杆菌芽孢污染的食品,非常容易发生婴儿肉毒中毒。   肉毒杆菌怎么跑到奶粉里的   买了污染奶粉不建议食用   肉毒杆菌,为什么奶粉里会有?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的钟凯博士,昨天在果壳网上发文说,&ldquo 任何食品的生产环境都不可能无菌,奶粉中的肉毒杆菌很可能是随空气中的小颗粒物飞入生产管线,恰巧逃过消毒程序。   至于国家标准是怎么规定的,钟凯说:&ldquo 其实是没有任何规定!(我国婴幼儿配方对金葡、沙门和板岐菌是有规定的)。也许不少人会觉得这是因为我国的标准落后,这么厉害的细菌怎么可能没标准呢?其实,全世界都没有奶粉中肉毒杆菌的限量标准,它也并不是常规检测项目。&rdquo 钟凯解释,肉毒杆菌在乳品中并不是常见的污染物,而标准的管理是要考虑成本的,正因如此,各国都不把它列入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根本不管,比如这次恒天然是在企业的质量控制中发现的问题。   对本次奶粉污染,钟凯认为这仅仅是一次偶发事件,公众无需恐慌,但是监管部门应该严格把关,确保污染批次的产品下架或召回。&rdquo   如果买到的奶粉被肉毒杆菌污染,专家建议家长停止给孩子食用。   临床感染病例罕见   避免中毒只须做到三点   浙医二院感染科主任王选锭认为,&ldquo 理论上,发生肉毒杆菌感染,以及肉毒毒素经过食物引起中毒,都是有可能的,但事实上,这两种情况都十分罕见。&rdquo   &ldquo 可能大部分医生都没有遇到过病例。&rdquo 王选锭从1986年开始在感染科当医生,从事感染研究和临床工作近三十年,但他从未遇到过这两种病例。   资料显示,只有广东省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现过一例肉毒杆菌人体感染的病例。   中毒症状以对称性颅神经损害症状为特征。如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语言障碍、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继续发展可由于呼吸肌麻痹引起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肉毒杆菌致病性是其产生的肉毒毒素。肉毒毒素对酸的抵抗力特别强,胃酸溶液24小时内不能将其破坏,故可被胃肠道吸收。但肉毒毒素不耐热,对于易感染的罐头及密封腌渍食物只要加热5~10分钟,肉毒毒素都会被破坏掉,因此规范生产的罐头等,不应含有有效的肉毒毒素。   避免肉毒杆菌中毒的建议:   (1)吃熟食。肉制品最好吃熟食,彻底加热,肉毒毒素不耐热,75-85℃,加热10分钟,或100℃加热1分钟可被破坏。(2)平时自己做食物时,注意加工卫生。(3)加工后的食品迅速冷却并低温储存。   肉毒毒素,毒性最强   肉毒杆菌的发现,跟19世纪,法国拿破仑政府鼓励发明的肉罐头有关系。   经营蜜饯食品的法国人阿贝尔,找到了一个长期贮存食物的好办法:把肉装入宽口玻璃瓶,用木塞塞住瓶口,放入蒸锅加热,再将木塞塞紧,并用蜡封口。这就是最早的肉罐头。   阿贝尔没有想到,这种受到欢迎的方便食物,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环节,很有可能成为肉毒杆菌的&ldquo 逍遥国&rdquo &mdash &mdash 肉毒杆菌进入了诸如罐头这种厌氧(缺氧)的环境,很快滋生成肉毒杆菌毒素。   肉毒毒素,是细菌类毒素中,毒性最强的&ldquo 毒王&rdquo 。上个世纪,战争狂人使用肉毒毒素作生物武器,它能阻断神经信号的传导,使人出现头晕、呼吸困难、肌肉乏力等症状。&ldquo 0.1~1微克(100万分之一克)肉毒毒素,可致人于死地。1克肉毒毒素,足够毒死一百万人。&rdquo 王教授说。
  • 从二代到四代:基因测序颠覆你对世界的“想象力”
    被改变着的世界   如今,基因测序概念在国内已经并不陌生。   从科研领域的全基因组测序(WGS)到临床应用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以及高血压个体化治疗检测,基因的作用和重要性日益凸显,正在不经意间以其巨大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使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知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同时,个体化医疗概念的兴起,激发了人们对基因测序的需求,也使得基因测序商业化、大众化的意愿成为了科研界和临床应用界的共识。   但显然,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基因测序的想象。   第二代测序技术   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宣告完成。这项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六个国家共同参与,历经十年,耗资数十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成为了人类基因研究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也使得出现一种更加先进、更快速的、高通量的测序技术成为了科研人员的统一诉求。   于是,基于大规模平行测序(massively parallel sequencing)思想的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简称NGS)应运而生。   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出现,使得基因研究领域快速发展,测序成本也大大降低。根据资料显示,全基因组测序在2001年时需要耗费一百万美元,而在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帮助下,2011年已经下降到1万美元。借此浪潮,著名的测序设备生产商Illumina公司也异军突起,股票价格由2001年的15.94美元,上涨到如今的168美元,最高涨幅23.74倍,市值达217亿美元。   但如今的第二代测序技术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基因测序的大众化趋势。   首先,第二代测序技术测序平台和测序成本仍然十分高昂,仪器普遍高达40-70万美元,而一个全基因组测序至少需要2000-5000美元,同时花费几周的时间 第二代测序技术依赖于基因样品的扩增过程,大量的洗脱过程即增加了成本和样品制备的时间,也容易出现错误累积 第二代测序技术普遍读长为150-400bp,无法满足更高的科研需要 大量的数据拼接工作和光学读取导致的大体量数据,让分析变成了耗时耗力的工作。   现在,第二代测序技术已经处于市场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其不足性将在未来更加明显。罗氏公司也已决定于2016年停止其第二代测序平台454的生产。   那么什么样的技术才能&ldquo 担当&rdquo 起人们对基因测序领域的期望?   第四代测序技术成为了众多人心目中答案。   第四代基因测序技术   第四代测序技术,又称纳米孔测序技术,其原理十分容易理解:分子在通过纳米孔道时,会对通过纳米孔的电流,或横穿过纳米孔的电流(隧穿电流)产生影响,而每种不同的分子通过时,对电流产生的影响具有可区别的差异。于是利用这种差异,纳米孔测序技术就可以识别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相比于前面三代测序技术,第四代测序技术是真正实现单分子检测和电子传导检测相结合的测序方法,完全摆脱了洗脱过程、PCR扩增过程。作为最有希望实现1000美元基因组甚至100美元基因组的技术,纳米孔技术具有超高读长、高通量、更少的测序时间和更为简单的数据分析,实现了从低读长到超高读长、从光学检测到电子传导检测的双重跨越。   一旦第四代测序技术投入市场,将有望在几小时内以几百美元的成本完成全基因组测序。   也正因此,众多基因测序公司和投资人都把目光聚焦在了第四代测序领域。今年6月,罗氏公司以3.5亿美金价格收购了美国纳米孔测序公司Genia Technologies 同在6月,罗氏公司联合风投共同投资美国纳米孔测序公司Stratos Genomics 1500万美金。罗氏公司还与IBM公司共同研发固态纳米孔技术。而Illumina和Lifetech也在着力发展或投资纳米孔测序技术。   如今的基因测序领域,充满着未知和期待。就和六七十年代的电脑和互联网一样,没有人能说清楚它什么时候会爆发。但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某一天,借助第四代测序技术的力量,我们可以在几小时内破解自己的基因密码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信息来辅助诊断,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我们的健康和生活也将因此发生巨大变化。
  • 621项!2023年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公示
    2023年03月01日,海南省科技厅公示了2023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情况,其中面上项目178项、青年基金项目194项、创新研究团队项目22项、高层次人才项目225项、企业人才项目2项,共计621项,资助经费4842万元。公示信息如下:各有关单位:根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和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琼科规〔2021〕12号)和《海南省省级财政科技项目立项评审工作细则》(琼科规〔2022〕29号)规定,经公开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行政决策、项目公示等程序,2023年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决定立项621个项目,详见附件。现将立项项目下达给你们,请抓紧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请各项目依托单位切实履行法人责任,组织好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政府采购等方面的事项,请按有关规定执行。二、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要严格按照《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和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琼科规〔2021〕12号)等有关规章制度执行,项目经费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三、涉及生命与健康领域的项目须遵循生物安全及伦理相关法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执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等规定。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研究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涉及生物技术的研究应遵守《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安全管理办法》等规章。 涉及病原微生物的研究须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应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四、项目实施时间详见附件;请各项目依托单位在立项文件下达一个月内组织项目负责人登录海南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新系统)(http://202.100.247.126/egrantweb/)填写项目任务书,在线提交任务书,并将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合作研究单位)签章页面盖章后扫描成PDF作为附件上传管理系统。无正当理由逾期未报送任务书的视为自动放弃立项项目。五、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等请标注“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英文标注为supported by Hainan Provincial NaturalScience Foundat ion of China)字样及项目批准号。未按规定标注的研究成果,验收时不予认可。六、项目执行到期后,依托单位应当在项目实施期限届满后3个月内将验收材料报省科技厅。无特殊原因到期未申请验收的项目,按“不通过验收”处理。联系人:海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和重大专项处 李加星、崔晓东电 话:65335205、65329135海南省科学技术厅2023年2月28日2023年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表单位:万元序号批准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负责人起止时间资助经费合计4842一、面上项目178项,经费1246万元1123MS001平面型分子聚集诱导发光分子机制的理论模拟与实验验证海南大学迟伟杰2023-03-01至2026-02-287.002123MS002半导体高次谐波产生机制及控制研究海南大学宋晓红2023-03-01至2026-02-287.003123MS003基于分解结构的动态多目标拟物理规律优化技术研究海南大学范朝冬2023-03-01至2025-02-287.004123MS004复杂分布参数系统的精确可观性和指数稳定性及其数值逼近海南大学郑福2023-03-01至2026-02-287.005123MS005基于组合结构的简单图的无符号拉普拉斯谱半径的研究海南大学陈明珠2023-03-01至2026-02-287.006123MS006夏热冬暖地区相变储能温控轻钢装配式复合墙体关键技术和性能研究海南大学姜宝石2023-03-01至2026-02-287.007223MS007基于多酸的MOFs及其衍生物的构筑及其二氧化碳电还原性能研究海南大学严露露2023-03-01至2026-02-287.008223MS008基于激光增材技术高熵合金的层状异质结构设计与制备海南大学谢盼2023-03-01至2026-02-287.009323MS009海上油田井下油水分离非稳态涡流的调控机理研究海南大学高助威2023-03-01至2026-02-287.0010323MS010塑料垃圾及其溶出物对红树林沉积物中氮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海南大学黎平2023-03-01至2025-02-287.0011323MS011塑料溶出物对海南省近海养殖的健康风险与机制研究海南大学钱伟2023-03-01至2026-02-287.0012323MS012氟功能化天然橡胶的环境友好制备及其自修复与抗老化特性研究海南大学赵富春2023-03-01至2026-02-287.0013323MS013月季的灰霉病抗性相关分子标记开发及育种应用海南大学张钊2023-03-01至2026-02-287.0014323MS014红树植物海漆中甘遂烷型三萜FXR激动剂的挖掘、结构优化及其抗NASH活性评价海南大学江仲平2023-03-01至2026-02-287.0015323MS015椰子油体制备表征及负载β-胡萝卜素作用研究海南大学王志国2023-03-01至2025-02-287.0016323MS016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胶园土壤性质、碳组分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海南大学汤水荣2023-03-01至2026-02-287.0017323MS017褪黑素增强哈茨木霉拮抗活性的分子机制研究海南大学王伟伟2023-03-01至2026-02-287.0018323MS018虫害诱导豇豆次生代谢物对普通大蓟马和豆蚜种间关系的调控作用海南大学李金花2023-03-01至2026-02-287.0019323MS019转录因子OsMYB-X调控水稻芳香族酚胺代谢基因簇的机理研究海南大学沈双欠2023-03-01至2026-02-287.0020423MS020沿海城市快速扩张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及空间优化策略海南大学何荣晓2023-03-01至2026-02-287.0021423MS021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海口羊山地区传统村落景感评价及差异化研究海南大学黎伟2023-03-01至2026-02-287.0022623MS022数字超表面辅助毫米波车联网通信传输技术研究海南大学武贵路2023-03-01至2026-02-287.0023723MS023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游客时空行为模式与区域动态均衡策略研究海南大学曹扬2023-03-01至2026-02-287.0024723MS024目的地品牌故事对游客出游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海南大学胥兴安2023-03-01至2026-02-287.0025723MS025在碳限额交易政策下考虑消费者行为的以旧换新策略研究海南大学曹开颖2023-03-01至2026-02-287.0026723MS026品牌形象建构、延伸策略以及诉求宣传的时间标志效应海南大学尚子琦2023-03-01至2026-02-287.0027723MS027“网红”电商直播合作模式与协调机制研究海南大学何毅2023-03-01至2026-02-287.0028723MS028海南自贸港税率政策下跨国供应链运作策略研究海南大学吉清凯2023-03-01至2026-02-287.0029723MS029科技时代背景下海南“智慧村旅”模式研究海南大学邱海东2023-03-01至2026-02-287.0030723MS030基于人工智能理论下的自适应美育资源平台架构研究海南大学张晨2023-03-01至2026-02-287.0031823MS031新型α-芋螺毒素荧光探针的构建与应用海南大学董帅2023-03-01至2026-02-287.0032823MS032CXCL12/阿霉素微泡双载喷雾凝胶构建“肿瘤清剿胶水”用于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海南大学郭羚2023-03-01至2026-02-287.0033823MS03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民众社会心态的监测及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海南大学吴九君2023-03-01至2026-02-287.0034823MS034基于单细胞转录组分析研究哈茨木霉T069与番茄根部的互作机制海南大学林润茂2023-03-01至2026-02-287.0035123MS035基于VCSEL的低功耗激光气体传感器研究海南师范大学曾丽娜2023-03-01至2026-02-287.0036223MS036基于a-氨基酮衍生物的高效生物相容性光聚合引发体系的性能与机理研究海南师范大学南旭莹2023-03-01至2026-02-287.0037323MS037海南新毛猬的保护遗传学研究海南师范大学涂飞云2023-03-01至2026-02-287.0038423MS038海南岛东北部砂质海岸风沙地貌演变及其机理海南师范大学钟帅2023-03-01至2026-02-287.0039523MS039含参预处理技术及其在复合材料优化设计中的应用海南师范大学杨爱利2023-03-01至2026-02-287.0040723MS040海南省小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行为响应及福利效应研究海南师范大学魏丹2023-03-01至2026-02-287.0041723MS041海南省企业家精神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实现路径海南师范大学邵兵2023-03-01至2026-02-287.0042823MS042基于2-吡啶基噻吩(tp)抗肿瘤金属铱配合物药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海南师范大学李高楠2023-03-01至2026-02-287.0043823MS043两株南美蟛蜞菊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海南师范大学陈文豪2023-03-01至2026-02-287.0044323MS044海南省岐盖伞属有毒蘑菇的种类分布及毒素检测海南医学院于文杰2023-03-01至2025-02-287.0045823MS045PtCu介导Fenton自增强药物载体构建及CDT抑瘤机制研究海南医学院李景华2023-03-01至2026-02-287.0046823MS046Alk-SMase调节胆固醇酯化参与胆固醇稳态平衡的研究海南医学院张萍2023-03-01至2026-02-287.0047823MS047基于MAPK/ERK信号通路研究感应草多糖联合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可塑性及其作用机制海南医学院陈喜2023-03-01至2026-02-287.0048823MS048基于二氧化钛纳米阵列的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辅酶NADH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海南医学院王振翠2023-03-01至2026-02-287.0049823MS049我国热带地区唇腭裂发病率统计与热带特色病因分析海南医学院滕藤2023-03-01至2026-02-287.0050823MS050构建type I型光动力纳米材料协同免疫治疗用于转移性乳腺癌的研究海南医学院王蕊2023-03-01至2025-02-287.0051823MS051紫云英苷通过靶向抑制MEIS1蛋白调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海南医学院陈湛娟2023-03-01至2026-02-287.0052423MS052基于海洋微塑料的广布性构建海绵-微生物共生体模型及其对微塑料的降解研究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王燕2023-03-01至2026-02-287.0053823MS053基于体医融合的社戒社康人员体质健康研究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王大安2023-03-01至2026-02-287.0054223MS054纤维相互接触纠缠作用下的熔喷纤网三维结构演变机制研究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孙光武2023-03-01至2026-02-287.0055723MS055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背景下海南蓝碳市场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策略选择海南政法职业学院李巍2023-03-01至2025-02-287.0056823MS056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五位一体”整链式康复护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海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潘娇2023-03-01至2026-02-287.0057423MS057南渡江流域非点源污染输出特征及其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海口经济学院马骞2023-03-01至2026-02-287.0058423MS058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南渡江流域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海口经济学院曹阳2023-03-01至2026-02-287.0059723MS059面向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电动汽车分层分布式调度策略海口经济学院孙雷2023-03-01至2026-02-287.0060323MS060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特有激酶组的致病机理琼台师范学院丁兆建2023-03-01至2026-02-287.0061423MS061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海南岛古树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研究琼台师范学院谢春平2023-03-01至2026-02-287.0062823MS062基于分子基生物活性MOFs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多酸药物传输机理研究琼台师范学院何丹凤2023-03-01至2026-02-287.0063823MS063青少年好奇心的发展轨迹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琼台师范学院许天委2023-03-01至2026-02-287.0064323MS064基于外源材料介导的沼渣堆肥过程氮素原位减排调控机制研究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罗文海2023-03-01至2024-02-287.0065323MS065橘小实蝇对溴虫氟苯双酰胺抗性相关P450基因的功能及应用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郭韶堃2023-03-01至2026-02-287.0066323MS066水稻OSK24介导BEIIb磷酸化调控胚乳淀粉生物合成的机理研究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包劲松2023-03-01至2025-02-287.0067823MS067DNA羟甲基化酶TET2调控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李艳2023-03-01至2026-02-287.0068623MS068钌基催化材料用于生物质基呋喃衍生物在海水中的绿色催化转化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陈宬2023-03-01至2026-02-287.0069623MS069大型邮轮异种材料连接结构载荷传递及损伤机理研究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刘斌2023-03-01至2025-02-287.0070323MS070粳稻地方品种薄稻广谱高抗稻瘟病基因Pb-bd1的克隆和分子机制解析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鲍永美2023-03-01至2026-02-287.0071623MS071基于深度学习的油气管道泄漏故障检测技术东北石油大学三亚海洋油气研究院路敬祎2023-03-01至2026-02-287.0072323MS072槟榔-香草兰间作复合系统的根系空间分布特征和化感作用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陈君2023-03-01至2025-02-287.0073323MS073油棕EgMYB111转录因子调控低温胁迫应答的分子机理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周丽霞2023-03-01至2025-02-287.0074323MS074力馈式橡胶树仿形切割作业机理分析与方法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肖苏伟2023-03-01至2026-02-287.0075323MS075橡胶树miR477调控乳管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吴绍华2023-03-01至2026-02-287.0076323MS076土壤微生物对橡胶农林复合种植系统的响应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杨川2023-03-01至2026-02-287.0077323MS077干旱胁迫下橡胶树非结构性碳分配的响应机制及其对胶乳生产的影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彭文涛2023-03-01至2026-02-287.0078323MS078橡胶树炭疽菌CsODC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杨洪2023-03-01至2026-02-287.0079323MS079富含核黄素香蕉“karat”关键基因挖掘与功能鉴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王加宾2023-03-01至2026-02-287.0080323MS080基于MITE转座子的火龙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胡文斌2023-03-01至2025-02-287.0081323MS081嘉兰中催化合成秋水仙碱碳骨架相关基因的挖掘及功能验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孙化鹏2023-03-01至2025-02-287.0082323MS082木豆种子生产性能及裂荚机制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李欣勇2023-03-01至2026-02-287.0083423MS083放牧对椰林土壤多功能性的塑造及机理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胡安2023-03-01至2026-02-287.0084323MS084益智茎叶提取物抗凡纳滨对虾副溶血弧菌病的机制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李军涛2023-03-01至2026-02-287.0085323MS085基于花生四烯酸信号通路的4-壬基酚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损伤机制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郑佩华2023-03-01至2025-02-287.0086323MS086热带C4模式植物狗尾草SvWRKY64转录因子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调控机理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张丽丽2023-03-01至2026-02-287.0087323MS087
  •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出炉,生命科学独占9席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是由麻省理工学院于1899年创刊的杂志,侧重报道新兴科技和创新商业,专注于科技的商业化和资本化。 strong 自1999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在世界范围内评选35岁以下的科技创新领军人物,涵盖范围包括生物医疗、智能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几乎所有新兴技术领域。 /strong br/ /p p   近20年来,网景(Netscape)网络浏览器创始人马克· 安德森、Yahoo(雅虎)创始人杨致远、谷歌创始人拉里· 佩奇和谢尔盖· 布林、AMD 首席执行官苏姿丰、Facebook创始人马克· 扎克伯格等都曾登陆该榜单。2017年,DeepTech深科技联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推动TR35正式落地中国。 /p p   第二届TR35评选活动于2018年3月启动,榜单由50 位来自中国与全球顶尖学术研究单位、企业集团、投资机构重量级评委团、以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美编辑部历时 9 个月缜密评选得出。据悉, strong 参选者必须为中国籍(含港澳台,所在地无限制),在2018年10月1日时不满35岁,专业包括但不限于电子计算机与硬件、互联网与电子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纳米技术和先进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等。 /strong /p p   在评审参选人时, strong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会考虑7个因素:影响力、独创性、勇气、时效性、企业家成就、沟通技巧及为贫困地区带来的改变 /strong ,但是候选人无必要在所有方面都表现出色。入选2018 年TR35的科技青年多为跨学科、跨领域、并且对于落地应用有更强烈企图心与使命感的科研创新出现,其成果涵盖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NLP、脑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生物科技、自动驾驶等多个不同领域。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生物科技上榜者独占9席 /span /strong /p p    strong 生物科技领域获奖者在今年的TR35榜单中占据9席,涉及基因、细胞、肿瘤、蛋白质及合成生物学等细分领域,表现亮眼 /strong 。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基因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人物:亓磊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专业:基因编辑和基因工程 /span /span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职位: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学副教授 /span /span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span /p p   作为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中国和欧盟专利的共同发明人,亓磊多年来致力于基因编辑技术与基因治疗领域的开发。他首次将基因魔剪 CRISPR/Cas 系统升级为基因编辑“瑞士军刀”CRISPR-dCas,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应用,先后发明了基于 CRISPR 的基因开关(CRISPRi/a),使在不引入突变的情况下精准开启或关闭特定基因表达 基因成像(CRISPR imaging),可以在活体组织中精准呈现基因组序列。基因定位(CRISPR-GO),实现三维空间内对基因组的空间重排和定位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人物:王思远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专业:三维基因组学 /span /span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职位:耶鲁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系及细胞生物学系助理教授 /span /span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span /p p   王思远致力于生物组学成像技术的研发,开发了多项成像、染色技术,其中一项基于复合荧光原位杂交的 DNA 成像技术。他通过连续成像分辨并定位不同的基因组位点,实现单细胞水平染色质的三维描绘,解决了多年来难以对大尺度染色质盘绕结构直接观察的技术难题。王思远这一另辟蹊径的突破性成像方法將给目前对染色质折叠、区间化的理解带来新的可能,同时也将为观察各种生命活动和疾病过程中的复杂空间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带来全新理解。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人物:付巧妹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专业:古人类 DNA 及基因组研究 /span /span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职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span /span /strong /span /p p   付巧妹通过解码中国最古老人类基因组,揭示东亚现代人复杂遗传历史。她首次确定早期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不局限于中东地区 首次系统性总结史前现代人的遗传演化谱图,且在研究过程中,共同开发了一种古DNA捕捉技术,成功从田园洞人腿骨提取核 DNA 和线粒体 DNA,让田园洞人成为首个获得核 DNA 的早期现代人。此外,付巧妹参与开发的新一代古 DNA 片段提取技术,成功提取到 40 万年前非冰冻层的古DNA,将人类DNA 破译的时间向前推进 30 万年。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细胞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人物:李寅青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专业:单细胞多组学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职位:清华大学药学院研究员 呈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科学顾问 /span /strong /p p   李寅青率先开发出单细胞核基因表达解析技术,并开发出神经单细胞多组学技术。他创新性地将组织固定与单细胞核提取结合,实现单细胞分析的高分辨率、覆盖度和灵敏性,并利用该技术首次追踪和解析到成年健康脊髓神经再生的罕见过程 此外,其开发的神经单细胞多组学技术,揭示了丘脑外周的抑制神经元是与遗传性多动症等精神疾病相关的核心神经环路中关键组成部分。李寅青开发的单细胞核基因表达解析技术对研究脊髓神经修复有着重要的意义,神经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对筛选潜在的药物靶点提供了重要信息。 /p p    strong 人物:李栋 /strong /p p strong   专业:光超分辨显微镜技术 /strong /p p strong   职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strong /p p   李栋先后发展了掠入射结构光照明超分辨显微镜(GI-SIM)与非线性结构光超分辨显微镜(Nonlinear GI-SIM),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超分辨活细胞成像速度和成像时程。他在博士后研究期间,发展高数值孔径全反射结构光超分辨显微镜(High NA TIRF-SIM)、条纹激活非线性结构光显微镜(PA NL-SIM)及晶格光片三维非线性结构光显微镜(Lattice light sheet 3-D nonlinear SIM),突破了传统结构光显微镜技术100纳米分辨率极限,实现了活细胞高时空分辨成像。李栋的研究在新型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肿瘤 /span /strong /p p    strong 人物:陈斯迪 /strong /p p strong   专业:癌症系统生物学 /strong /p p strong   职位:耶鲁大学遗传系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strong /p p   陈斯迪的研究为未来癌症机理研究、“个性化”癌症药物研发及临床试验提供支持,是未来搭建精准化医疗平台的重要基础。他专注于癌症的系统生物学及其他医学基础问题的研究,包括癌症发生、恶化和免疫过程中的遗传表达及表观遗传修饰变化。陈斯迪通过体内大规模、高通量筛选,带领团队绘制了胶质母细胞瘤和肝细胞性肝癌的功能基因组图谱,从基因突变水平了解癌症发生、恶化等过程。同时发明了基于 CRISPR/Cas 基因编辑的精准肿瘤模型,相比目前已有模型更加经济、高效,不仅可以精准地模拟分子水平突变,更能完整保留肿瘤发生的原始过程及肿瘤微环境的免疫原性。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蛋白质 /span /strong /p p    strong 人物:胥国勇 /strong /p p strong   专业:蛋白质翻译调控与精准作物改良 /strong /p p strong   职位: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strong /p p   胥国勇揭示了蛋白质翻译调控对于建立免疫反应的关键作用,并利用该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抗病性增强与产量受损的矛盾。 他利用新发现的翻译调控元件 uORF 实现了植物抗病能力和生长协同提高的目标。目前,生物学领域关于胁迫应答中翻译调控的研究很少,而胥国勇的研究为利用自然界及人工合成调控元件实现精准作物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作物抗病改良有重大意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合成生物学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人物:邵洋洋 /strong /p p strong   专业:合成生物学 /strong /p p strong   职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博士后 /strong /p p   邵洋洋参与创建了世界首例单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实现“人造生命”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她通过基因编辑的方法,将酿酒酵母 16 条天然染色体合成为 1 条,对该细胞的进一步研究颠覆了染色体三维结构决定基因表达的传统观念。这也是首次通过合成生物学“工程化”方法,探索解析真核细胞染色体起源与进化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邵洋洋的研究为探索高等生物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研究端粒相关的衰老和癌症提供了有用的模型。 /p p    strong 人物:李腾 /strong /p p strong   专业:生物材料与合成生物学 /strong /p p strong   职位:北京蓝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strong /p p   李腾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对生命系统进行优化,开发新的微生物产品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他了一种在新疆艾丁湖的耐盐耐碱细菌,大大降低了可降解生物塑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生产成本,此外,其领导团队开发了全新的数据管理系统 Holog,提升了研发流程的数据化与自动化水平,建立了软硬一体实验室,极大提升了微生物合成的工程化水平。李腾的研究缩短了工程菌的开发周期,提高了研发准确率,在微生物产业和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成果转化获千万级融资 /span /strong /p p   推动科技成果商业化和资本化,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进行TR35评选的重要目的。前述9位上榜生物科技人中, strong 李寅青和李腾已经通过创办企业的形式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strong 。 /p p   据天眼查的资料, strong 李寅青 /strong 作为联合创始人之一,于2017年7月创办杭州呈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超高通量单细胞转录组分析为平台,尝试将世界领先的单细胞分析技术带给广大的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人员,并最终开发可以用来为多种疾病提供诊断和伴随诊断的产品。杭州呈源生物的另外两位创始人陈曦和丛乐也非常出名,三人还在同时在创建了专注于肿瘤免疫疗法的RootPath公司,并获得了7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红杉中国领投,Volcanics Venture、百度风投,以及Nest.Bio Ventures参与。 /p p   首席执行官 strong 陈曦 /strong strong 博士 /strong 从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毕业之后,曾于哈佛大学Wyss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是一名优秀的生物化学专家。另外一位创始人丛乐作为著名华人学者 strong 张锋教授 /strong 课题组最早的成员之一,参与了许多CRISPR/Cas9相关技术的发明,也在单细胞技术上深有造诣。2013年1月,张锋作为通讯作者、丛乐作为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介绍如何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用于植物、动物与人类细胞。 strong 丛乐 /strong 也曾获得2017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荣誉。 /p p   同样来自清华大学的 strong 李腾 /strong 于2016年10月创办北京蓝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合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生物制造领域,创造包括生物材料PHA在内的全新的生物制造产品,并实现了低成本生物材料PHA的小规模量产。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 )是本世纪新出现的一个生物科学分支学科,研究方向与传统生物学反其道而行,从最基本的要素开始逐步建立零部件。目前,蓝晶微生物已经依托乙酰辅酶A(Acetyl-CoA)、丙二酰辅酶A(Malonyl-CoA)和异戊烯基焦磷酸(IPP)3个平台型分子,经基因元件引入,形成了可降解生物材料PHA、萜类、人体微生物来源小分子新药等不同阶段的产品管线。蓝晶微生物已经于2017年2月和2018年5月,获得峰瑞资本(FreeS VC)领投的500万元天使轮融资和力合创投领投、峰瑞资本跟投的1000万元Pre-A轮融资。 /p p    strong 附:2018年TR35榜单剩余部分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40b04355-0831-4d33-8208-66b296fd3185.jpg" title=" 2018年TR35榜单剩余部分.png" alt=" 2018年TR35榜单剩余部分.pn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 电子科技大学组织60位遂宁市党政企业家莅临正业科技参观交流
    9月13日上午,电子科技大学组织60位四川遂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各部门负责人、遂宁重点企业负责人和遂宁市非公企业、中小微企业主要负责人莅临正业科技参观交流。公司品牌市场中心总监在正业科技展厅向来访嘉宾详细介绍了我司发展历程、经营业绩、行业布局、重点产品等情况。▲介绍公司发展历程和创新产品随后,来访嘉宾在技术中心产品总监和激光产品中心总工程师的陪同讲解下,还参观了我司激光应用技术中心和材料技术研发中心,并深入了解各中心的研发成果以及未来战略布局。来访嘉宾对我司的企业规模、先进技术设备尤其是字符喷印机和PCB全自动二维码激光打标机系列给予了充分肯定,部分企业家对我司的激光精密加工设备表达出采购意向。▲介绍激光应用技术中心▲介绍材料技术研发中心在“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正业科技一直深入贯彻激光+X光检测自动化的整体战略,深耕PCB、面板、锂电池、半导体等市场领域,秉承“聚焦客户需求,提供有竞争力的激光+X光检测自动化产品和解决方案,让客户更卓越”发展使命,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力争成为中国一流、世界领先的激光+X光检测自动化产品和服务的优质供应商。近年来,遂宁市认真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争先奋进、务实前行,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全市形成了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锂电新材料、精细化工四大成长型产业,国家级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快速推进。在座谈交流环节,部分遂宁市企业家表达了与正业科技开展合作的意愿,双方可共寻商机,共促发展,为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集体合影
  • 一代传奇变世纪骗局 滴血验癌的“硅谷宠儿”黄粱梦碎
    只要在手指尖取几滴血,就可以透过一部小型仪器进行一系列测试,以检测是否患病… … 听起来,这确实很神奇,也相当有诱惑力。1月3日,美国联邦陪审团裁定,曾估值90亿美元的血液检测公司Theranos创始人伊丽莎白霍尔姆斯(Elizabeth Holmes)四项欺诈罪名成立,其可能面临长达20年的监禁。这位曾因“滴血验癌”而名噪一时的“硅谷宠儿”黄粱梦碎。不是所有斯坦福辍学生都能创业成功,穿黑色套头衫的也不都是乔布斯。纪录片《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剧照Holmes的创业故事始于2003年,当时19岁的她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并创立血液检测公司Theranos。经过数年发展,该公司的设备号称能通过仅仅几滴血就能检测出数百个指标,筛查出包括癌症、糖尿病在内的多种疾病。这项“革命性的突破”使得Theranos公司和Holmes本人声名鹊起。2015年,Theranos公司的巅峰估值达到90亿美元,Holmes也入选了福布斯的全美白手起家女富豪榜单。Theranos公司癌症检测设备然而,泡沫的破灭只在一瞬之间。2015年10月,外媒的一篇报道揭露了Theranos公司的一系列欺骗行为,指出“新设备”的血检结果实则多由传统设备完成。随着为期半年的调查结果出炉,Holmes从明星企业家一夜之间沦为商业骗子。随之而来的是Theranos公司的倒闭以及Holmes接下来的监狱生活。对于科学家来说,癌症的液体活检的确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滴血验癌”是通过对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含量,分析判断有无肿瘤。其实,这项技术只是临床实验室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方法之一,但目前单纯的“验血”并不能准确地判定是否患有肿瘤。随着医疗技术发展,目前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方法有:生物化学法、免疫学法、分子生物学法、芯片技术等。无论采用哪种技术,都是辅助临床医生对肿瘤诊断、治疗评价、疗后监测复发转移的手段之一。仅凭借“验血”的结果,不能做最后诊断确诊依据。因为,肿瘤标志物对癌细胞早期检测的敏感性低、特异性不强。另外,某些肿瘤标志物只能定位于人体内某一系统,而不能确定具体脏器。所以,对于癌症的诊断还需采用综合手段:实验室血液及其他体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细胞病理检查等,但最后的确诊还是以病理诊断为主。“滴血验癌”其实是一种蛋白芯片技术。该技术如针对单项肿瘤标志物,临床已证实有一定意义。但要想准确诊断有无肿瘤,不能仅以单项肿瘤标志物为标准,而应多指标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比如,AFP(甲胎蛋白)是诊断原发性肝癌公认的指标之一。单项指标检测阳性率为49%;如果联合检测,再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肝癌检出率。就“滴血验癌”而言,如何应用多指标联合检测,或将哪几种检测指标联合在一起的效果好,医学界还在不断研究中。
  • ACQUITY UPLC I-Class与串联四级杆MS/MS联用降低基质干扰
    利用超高效色谱系统,可从干血斑的化学干扰物以及已沉淀大鼠血浆样品的内源性物质中中成功分离出氟替卡松丙酸酯及昔美酸沙美特罗。   目的   为证实在利用与串联四级杆质谱仪联用的 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进行超高效色谱生物分析时,能够将分析物从复杂基质中分离出来。   背景   精确检测生物分析样品需要一种具高特异性且高灵敏度的方法。LC/MS/MS已经成为首选的方法 该方法的特异性是依赖于采用色谱分离来分离分析物与内源性基质组分,以及在质谱仪中采用多反应监测技术(MRM)进行检测。   为实现分析的耐受性,应使待检测的分析物与内源性基质峰(例如磷脂)分离,否则可能会导致离子抑制并由此导致结果不可重现。   通常会权衡生物分析的分析速度与分离度,以达到最佳的色谱分析效果。较长的分离时间会使分离度更佳,但会使通量减少。   采用亚-2-ìm颗粒UPLC技术可改善生物分析的通量。   然而,随着相关法规日渐严格,以及对分析灵敏度的要求逐渐提高,对色谱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干血斑以及微量采样这样的采样技术已经对当前方法的检测极限提出了挑战。   解决方案   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专为进行超高效色谱分离而设计。它的先进技术可以使即使在较高系统背景压力下工作时,也能很好的控制扩散以及谱带扩展。这些因素使得在进行生物分析时能够采用更长的分析色谱柱,同时也不会减少通量,还能够产生非常尖锐的分析峰。   一超高效UPLC/MS/MS性能实例如图1所示。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氟替卡松丙酸酯及昔美酸沙美特罗已从干血斑中分离出来。该次分析是在2.1 x 150 mm ACQUITY UPLC C 18 1.7-ìm色谱柱上进行,并用50:85甲醇/氢氧化铵水溶液梯度梯度洗脱10分钟。橙色图谱表示正离子全扫描MS数据 沙美特罗及氟替卡松丙酸酯的MRM谱图已用蓝色分别表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干血斑中含有大量干扰物质,这些干扰物质是来自于添加至板上的化学药品。超高效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可产生非常尖锐的峰形,可在无基质干扰下定量两种药物分子。   为进一步说明该系统的超高效,将氟替卡松丙酸酯及昔美酸沙美特罗添加至大鼠血浆,并利用乙腈使其沉淀(比例2:1)。于该实例中,经时5分钟,利用5:95甲醇/甲酸水溶液梯度来洗脱分析物,如图2   上述数据说明,如蓝色所示的背景全扫描MS色谱的复杂程度比干血斑更高。橙色线表示两种药物化合物的MRM信号,在2.58分钟时洗脱出沙美特罗,且在2.65分钟时洗脱出氟替卡松丙酸酯。自UPLC/MS/MS数据可以看出,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可以超高效使已沉淀血浆样品中的内源性物质与分析物分离,因此可准确且可靠地定量分析物。   小结   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可提供最高水平的色谱性能,提供极佳的分布特性,以及由于增加的背压能力因而可使用长度更长的色谱柱。使用超高效UPLC进行生物分析可产生尖锐的分析物峰,因而可产生最大的灵敏度以及最高的分离度,并使样品中内源性物质的共溶出最少。该系统的高背压有利于使用较长的超高效色谱柱,运行时间仅为5至及10分钟。
  • 30岁当博导,38岁当选最年轻院士:他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
    p   2003年,38岁的卢柯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改革开放后当选年龄最小的院士,这个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91px"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328224103.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654e331b-6efc-45e5-bd32-094045daf12c.jpg" width=" 450" height=" 391" / /p p   在常人眼里,今年52岁的卢柯一直在“惊悚地成长”——16岁上大学,30岁当博导,32岁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36岁出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38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40岁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41岁成为美国《科学》杂志的首位中国评审编辑,48岁成为中国“万人计划”的首批杰出人才6位人选之一。卢柯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龄人更快更受瞩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38px"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328224119.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68b33972-879f-454e-95b5-98028c961097.jpg" width=" 450" height=" 338" / /p p   strong  缺什么就补什么 /strong /p p   熟悉卢柯的人都知道,他除了锻炼身体没别的爱好,一心扑在工作上:几乎每个晚上都有工作,每周只休息半天,离开金属所不是回家就是去机场——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和会议,其他地方几乎不去。他把自己定位成职业科学家,“不做科研,还能做什么?” /p p   他效率非常高,几乎是用半天的时间就能把一天的活儿干完。他一直在加速理解什么是科研,加速实践自己的科研想法。他的理由是:“越早经历,越早能修正自己的错误,死之前做有价值事情的时间就越多。” /p p   为什么能这么快呢?卢柯认为客观上是自己运气好,主观上方法和努力很重要。学习有学习的方法,做科研有做科研的方法。跌跟头爬起来也有爬起来的方法。他的方法是“讲求效率,缺什么就学什么,不被动等待。” /p p   16岁,卢柯考入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志愿是父母填报的,他根本不知道材料是什么。大四做毕业设计实验时,他能动手做了,才觉得有意思。“感兴趣了,毕业分配又不想回甘肃,那就考研吧。”可考研很费劲,他高考分数超甘肃录取线60多分,但全系120多人,他入学成绩倒数第二,高考英语也只有30多分。 /p p   那就从头学起,他玩命学英语,把专业最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位错引论》,花了一年时间翻译成中文看。一年后,他考研总成绩是系里考中科院的学生中最高的。 /p p   读研时上课少,卢柯很多知识都自学。做实验需要物理学知识,他就捧着《非晶态物理学》自学,把书都翻烂了。到德国读博士后,他发现自己的热力学知识不够,就找书从头开始看。学完后,他还用热力学方法对自己的研究做了一个系统计算,这个计算让他发了一篇论文。 /p p   现在,他的学生做实验碰到热力学知识来问卢柯,他都能迅速地给出解答。学生诧异:“老师你怎么对热力学这么熟悉?”他就说,“热力学是我自己学的,所以印象极其深刻。你缺什么,就要自己去补什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191px"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328224424.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415d533d-9bda-4460-a725-f64213f91aec.jpg" width=" 450" height=" 191"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卢柯课题组合影 /p p   实验做完了,理论上解释不通也要去学习。2011年,卢柯开创了梯度纳米结构材料研究领域。研究之前,他只知道自己有点思路上跟别人不一样,他期待这一点能带来什么变化。实验结果让他惊讶,他一度无法解释金属中原本不相容的“高强度和高塑性”为何能在纳米尺度下兼得。他向人请教转换思路,从力学性能本质出发去分析,最终才弄明白。 /p p   卢柯总结自学的经验:“自己先琢磨,琢磨不透就去找人问。你就说,这个是什么,我看不懂,你给我讲一下嘛。我去问,你觉得我笨又有什么,我就这样。”最近,他又开始自学界面方面的教课书了。 /p p   研究生毕业后,卢柯才确定了自己的兴趣——纳米材料。他想探究纳米尺度的材料能带来什么。他觉得确定的时间有点晚了。 /p p   2016年5月19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的科学前沿进展讲座上,他把自己的求学体会转送给在场的300多名国科大本科生:“去找兴趣,越早找到越好。国科大的科学前沿讲座涉及各个领域,是找兴趣的好机会。” /p p   “这一轮精品讲座扫下来,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到底喜欢什么,应该会有点思路。至少你能了解到老师们的兴趣。有时候,改变你兴趣的,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人。你跟了一个导师,这辈子就可能‘捂’进去这个领域了,能‘捂’进去是好事儿。” /p p   strong  科研就是自己跟自己斗 /strong /p p   “捂”进纳米材料领域后,卢柯一直专注于对材料“制备-结构-性能”关系的思考,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000年至今,卢柯课题组先后研究出“纳米孪晶结构”“梯度纳米结构”“纳米层片结构”等几种新型纳米结构,研究水平国际领先,为开发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p p   不是没有过挫折和痛苦,卢柯的实验也曾好多次做不下去。他说,“做不下去时,就跳出来,放到更大的视野下去看看。” /p p   1998年,卢柯在参加学术会议的路上偶遇一位国际大牛,他兴奋地说起自己在做的表面纳米化研究。大牛一瓢冷水泼下来,“你去看某某人的文章,有人早研究过了,nothing new。” /p p   备受打击的卢柯并没有叫停实验。他读完文章后,仔细分析别人做了什么,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做。他和学生花了很长时间做样品。从1997年—2005年,第一代样品做出来,卢柯觉得“完了,就到这儿为止了!”样品坑坑洼洼,粗糙度太大,根本看不见表面纳米层对力学性能的效果。 /p p   “要放弃吗?” /p p   “要放弃,这是技术问题,但大目标不变。” /p p   “万一错了呢?” /p p   “有可能错,那你也得承受。科研有风险,这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 /p p   “跟谁斗?” /p p   “跟自己斗!” /p p   卢柯扔掉第一代样品,扔掉了之前的原理,换思路带领学生又做了五年,还是什么都没做出来。不过,这回他认定自己的思路是对的,不放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21px"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328224430.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a55bebb0-8a83-41b4-b96b-3bdcf84e76c3.jpg" width=" 450" height=" 321"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2016年5月19日,卢柯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前沿进展讲座现场 /p p   一年后,“两头粗中间细,界面光洁,强度和塑性都很高”的梯度纳米结构样品就做出来了。2011年,这项成果被发表在《Science》,起初大家都不相信能实现,后来又都跟风做。2015年,美国材料学会秋季大会上,还开设了专门研讨 “梯度纳米结构材料”的分会。 /p p   同时期,卢柯课题组还开展其他多项研究。2003年,他们发现利用表面纳米化技术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表面纳米化技术成功应用到了宝钢集团冷轧厂的拉矫辊上,大幅提高了拉矫辊的使用周期。 /p p   像这样能在短时间内投入使用的材料和技术是少数,“99%的新材料都停在死谷里,等待着走出去。”材料研发过程的复杂性、长周期、大尺度跨越、低成本要求,卡死了很多新材料走向实际应用,也让卢柯和很多从业者感到不幸,“大部分人在死之前,是看不到他研究的材料能用上的。” /p p   strong  照猫画虎,画出的永远是猫斗 /strong /p p   经常会有人质疑:中国的制造业不行,是因为材料不行。卢柯觉得很冤枉,“美国、日本制造业发达,不仅是材料好,是整个系统都好。我们材料可以做得很好,但其他环节中只要有一个出问题,就不行。” /p p   新材料使用前要经过4个阶段:发现新材料—发现优异性能—材料研究与发展—材料应用。在最关键的“材料研究与发展”阶段,又要经历“材料—部件—系统”3个维度的转变。每个维度都有不同领域的人在做,很容易产生断层现象。 /p p   这种断层是不幸的源头之一。“做材料的只关心材料能不能做出来,具有什么组织结构,什么性能等 做部件的只关心技术能否实现,成本低不低,批量生产可不可靠等 到系统时,又只关心系统的设计、稳定性、制造、功能、成本等。”卢柯说。 /p p   卢柯能把控的是要求自己和学生:“既要有技巧把材料做好,又要看到部件和系统对材料的需求。既要创新,又要在漫长研发周期中,学会坚守。” /p p   “坚守什么? 坚守对基础知识的探索,坚守精益求精。不求甚解,是我们落后的原因。”卢柯反复告诫自己的研究生。 /p p   “与其说我们和国外的差距是材料技术上的差距,不如说是差在我们对材料本身的理解上。你都不知道这种制备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构,这样的结构能有什么样的性能,你怎么能控制材料?” 在5月19日的讲座上,卢柯与本科生分享自己科研体会:“我们经常做的是把国外的东西拿来解剖,然后照猫画虎地做。人家是按照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的,我们画出的永远是猫。虽然现在引进技术,能让我们快速地走到一个阶段,但是我们很难突破,我们完全是在学习别人。” /p p   卢柯认为:“要想有所突破,你就要从根上做,最基础的开始做。”计算模拟能简化材料设计,但是材料科学的基本规律,还有很多未知的。他说,“千万不要因为模拟计算量增大,就减少基础研究的实验工作量”。 /p p   他强调,“坚守似乎不是创新,但是它是把你的创新变得有价值,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p p    strong “大概齐”文化太误人 /strong /p p   卢柯经常拿网球来举例问学生:“知道业余选手的我和网球天王费德勒的差别在哪儿吗?”“我是‘大概齐’玩一玩就行,自己打好一个球就很高兴,后面打得稀里哗啦也无所谓。老费的每一个动作、每个环节都是严格训练出来的,他必须按照职业要求来打,无论身体多疲惫,动作都要精准。” /p p   在他看来,职业科学家和职业选手一样——都要精准。科学研究最怕的就是“大概齐”,粗糙结果的发表会让很多人,尤其是你自己走弯路。 /p p   但是,中国的“大概齐”文化太强大了。“我们生活中都是这种文化,就像炒菜,这少点、那多点都没事儿。很多人都不懂得区分,以至于蔓延到工作和学习上。”而西方人的文化是“定量”文化,大量的测量工具都是西方人发现的,他们测量就为了定量。 /p p   卢柯观察到,一般人参加国际会议,做完poster(展板),材料就直接扔掉了。“可德国人不是,你花这么大精力做的poster,得拿回去挂在实验室。” /p p   他在德国读博士后期间,有一回自己用画框把poster镶了起来,拿了锤子和钉子准备去挂,被导师看见了,导师立刻让他下来。第二天导师请来了技工,上下测量,选了视线最好的地方。第三天卢柯准备去挂poster,导师又不让,“这里光线有点暗,看起来会很压抑,等技术员再来这儿安装2个灯。”就这样,卢柯前后一共被折回来6次,才看着技工把poster完美地挂在墙上。 /p p   “是很费劲。但看起来非常好看,而且一挂就是好多年,我每次去都去能看到它。”卢柯认为,这是一种精神。 /p p   后来,卢柯曾多次到德国、美国、法国等地访学,访学时他最关注的是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他学习德国人的严谨,一步步按照规则来 也学习美国人的思维跳跃,弄清楚原理后大踏步前进。这些学习,对他的影响是综合的。所以,同事说他“离开金属所不是回家就是去机场”,也可以换成另一句话:“他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学习。” /p p   卢柯最不能容忍的是实验数据模糊或错误。有学生来汇报说实验材料的统计平均精密值是多少多少,卢柯会直接打断:“说最大的、最小的,大概值、大约数没有用。”也有学生写的论文,被卢柯发现有个数据没有考虑到温度的影响,结果不精确。卢柯就让他调整温度重新做,果然结果变化了,学生原本要发表的论文也被要求重新写。 /p p   但是,行为上的严谨和思想上的宽松并不矛盾。只要卢柯在沈阳,他只留出上午两个小时和下午一个半小时给自己,剩下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讨论他们的实验结果,讨论他们还想做什么。实在没事儿,就闲聊天,大家很享受。” /p p   strong  职业科学家要一辈子与青年同行斗 /strong /p p   纳米材料的未来会怎么样?卢柯认为,“可以研究的事儿非常多,前景非常广阔”。未来,可能现在的材料都不存在了,新的材料会取代它们。“纳米材料会重塑我们的世界。” /p p   卢柯猜测自己应该能活到80岁。“那时候,我希望能弄明白纳米材料科学的基本框架,吃透纳米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脑子里还要存很多的科研经历和故事,和年轻人聊天时,能聊点好玩的、对他们有价值的信息。” /p p   去年,卢柯去拜访了自己80多岁的德国导师。见面前,老先生刚做了一场手术,看起来精神不济,卢柯调侃说,“跟我讲讲你这一年都做了什么”,老先生的眼神立马就亮了。 /p p   老先生退休后,自费参加国际学术会,去年他去了布拉格,今年还计划要到日本,只为做一个poster。其实也就是自己一个人在书房里勾勾画画计算推导的一些想法,或许根本就没人能看明白。 /p p   为什么还要让他去呢?他太太说:“得让他去,他只有到那里才会神采飞扬。” /p p   人老了,孤独是最可怕的。卢柯想象自己退休以后,肯定不会一个人窝在沙发里,对着天花板发呆。他反问自己:职业科学家除了做科研,还能做什么呢?“做得动时,就去实验室 做不动时,就到青年人中去,青年人是我的同行。” /p p   想象着导师跟年轻人聊天时神采飞扬的模样,卢柯说,“我以后肯定也会这样。”正如,此刻,聊天中的他神采飞扬。 /p
  • 中国著名遗传学专家张思仲因病逝世 享年82岁
    p   11月27日,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获悉,我国著名医学遗传学家、川大华西医院医学遗传中心博士生导师张思仲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7年11月26日17时在成都逝世,享年82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e9cd529d-7d30-4212-964b-c7c8f418996f.jpg" title=" untitled2.png" width=" 267" height=" 243" style=" width: 267px height: 243px " / /p p   张思仲教授1935年4月30日生于四川江津,195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1954年公派到前苏联列宁格勒第一医学院留学。1960年学成归国,在原子能研究所从事医学辐射防护研究工作。1974年调入原华西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工作。1978至1980年,由国家教育部派遣到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医学所访问学习。回国后,在国内率先成立由卫生部首次批准的医学遗传研究室,组织创办《遗传与疾病》杂志(现名《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担任该杂志主编20余年。1988年,牵头成立四川省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专委会,连任5届主任委员,为四川省医学遗传学发展和产前诊断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p p   张思仲教授长期致力于我国医学遗传学教育事业,桃李芬芳。直到75岁高龄,仍兢兢业业地在一线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传道授业。30多年来,他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其中不乏国内外医学遗传领域的栋梁之才。张思仲教授一生简朴,遵从先生遗愿,丧事一切从简。张思仲教授遗体告别会定于2017年11月28日7时30分在华西医院太平间举行。 /p p strong   A 求学篇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少年聪慧考试总是拿第一 /span /strong /p p   张思仲1935年出生于江津市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张采芹是著名的国画家,与张大千、张善孖并称“蜀中三张”。张家兄弟四人,张思仲排行老二,四兄弟皆品学兼优。父亲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每到假期都要请来国文、英文等老师给孩子们补课。 /p p   1946年,张思仲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成都石室中学,张思仲少年聪慧,学习刻苦,他的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学毕业前一年,正值抗美援朝时期,因羡慕同学们报考了“军干校”出来可以当解放军,而自己因年龄不够,还戴了眼镜未被录取,于是中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医科,幻想着有朝一日上朝鲜战场救死扶伤。 /p p   1952年,张思仲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这一届高考,整个西南只有他一人被该校录取。一年后,他又以优异成绩通过公派留学考试,在经过一年的俄语学习,他于1954年到苏联列宁格勒第一医学院,开始了自己6年的海外求学生涯。 /p p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医疗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能够到社会主义阵营中最高的医学殿堂之一学习,张思仲自然珍惜这个机会。上课前他先预习,上课时认真听讲,课后常与同学们讨论,做实验也非常认真,还参加过生物化学学生科研小组,跟着老师一起学做科研,并写过论文作过报告。二年级时他还选修了第二外语德语。他的学期考试各科成绩册上都是优。 /p p   功夫不负有心人,六年后,张思仲毕业时获得了苏联全优文凭医师证书,向祖国和人民交了一份优秀答卷。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远离喧哗研究医学遗传学 /span /strong /p p   1960年,似乎并不是留苏生回国的好时机,此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已拆走,留苏学生回国后一律先上“反修学习班”,然后参加集体劳动。几个月学习之后,张思仲被分配到位于西安的一所中专学校当校医,几经周折,张思仲又被重新分配到了核工业部在北京的原子能研究所从事医学辐射防护研究工作。 /p p   1964年,从北京原子能所专门分出了一个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从事医学辐射防护研究,并迁到太原。张思仲调到太原后,在该所一工作就是十年。开始他们还做一些科研,不久业务人员即下放搞“四清”,继而十年动乱,文革开始。张思仲因一贯热爱学习,埋头科研,也被贴了两张大字报,成了研究所里的“修正主义黑苗子”。其后,全所研究人员又集体下放到核工业部大湖北钟祥县的万人干校,劳动加搞运动。 /p p   对于一个知识分子,业务工作就是生活的主要内容和支撑。晚上,张思仲透过牛棚仰望星空,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和未来,以及怎样利用时间。他没有做逍遥派,动乱时期医生经常不上班都无人管,既然不能在研究所做科研,于是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到医院里代替长期回外地探亲的病理科医生做病理活检和诊断。 /p p   1974年,张思仲终于调回成都与家人团聚,并在华西医大工作。他在肿瘤研究所开始了此后四十年始终如一的研究——医学遗传学研究。当时我国遗传学教学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生物学领域、人类和医学应用遗传研究在国内还算是新兴学科,尤其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工作还开展不久,他可算是这方面研究的先行者。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决意回国带回最先进知识技术 /strong /span /p p   1978年,教育部选派5名访问学者,向国外科研院校学习世界最新的医药技术,华西医大有一个名额,在候选人中,张思仲以出色成绩入选。 /p p   1979年,张思仲来到瑞典卡罗林医学院的诺贝尔医学细胞遗传研究所,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访问学者生涯。这里是瑞典细胞化学家卡斯珀松工作的地方,正是这位科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末,发现了细胞遗传学一个里程碑式的染色体显带技术。张思仲到瑞典学习就是想把世界上各种最先进的细胞遗传学理论和技术学到手。 /p p   诺贝尔医学研究所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当时研究室的电脑终端就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资料库相联结,获得最新的医学资料很容易。在瑞典两年科研与学习期间,频繁的学术交流和实验合作中,张思仲让自己的医学遗传学知识和科研跟上了日新月异的更新步伐。其间他共完成了5篇论文,并多次到瑞典、丹麦、英国等的其他科研机构参观学习,并多次出席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与欧美一流的学者广泛交流。在隆德大学他见到了世界上首先证实人类染色体为46条的列万教授,在列万教授的实验室他们像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整整谈了两个上午,临别时,列万教授还把自己的所有新著作赠送给张思仲。 /p p   两年过去了,当张思仲要从瑞典回国时,瑞典方面再三挽留,希望他能留下来继续工作,但张思仲早已决意回国。 /p p strong   B 研究篇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破冰”之举建立医学遗传学研究室 /span /strong /p p   上世纪80年代初,医学遗传学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而在我国,医学遗传学教学科研大多附属于医学院校一年级生物学教研室,课程不多,开展研究和临床服务的更少。回国后的张思仲决心以自己的努力,缩短该学科医、教、研与欧美先进国家的差距。这在我国西南地区,都算是“破冰”之举。 /p p   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新的医学遗传研究室在华西医大建立了。研究室草创之初条件非常简陋,缺乏资金和像样的仪器设备,只有三间粉刷过的空屋子,也不像现在可以去申请课题经费。整个国家都处在百废待兴的阶段,可用于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很少,于是只好因陋就简,或化缘,或借用。好在校院领导大力支持,华西医大又与国外教会颇有渊源,张思仲也是广结良缘,最后,加拿大国际交流援助局赠与了大量仪器和试剂,包括一批二手仪器设备以及一箱科研文献,实验室工作才得以开展。 /p p   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实验室成立不久就在国内外相关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张思仲关于鼻咽癌染色体的细胞遗传研究论文,更引起了不少外国同行的关注。世界肿瘤细胞遗传权威美国的塞文教授写信来盛赞张的工作,并要求与之密切合作。 /p p   上世纪80年代,张思仲的论文收到苏联、美国、德国、阿根廷、秘鲁等同行学者共数以百计的论文索取函件,并有多家杂志来信邀稿。他们的论文集《人类染色体高分辨显带及其在医学中的运用》是中国科学院基金早期资助课题,并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p p   难能可贵的是,张思仲的研究始终与应用相结合,他们的研究室是当时国内唯一归属于临床医学院的遗传学研究室。因研究与临床紧密结合,他的研究能更为直接地为遗传病患者服务。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见证奇迹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strong /span /p p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破译人类遗传信息为最终目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实施,这是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共同发起的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 /p p   在这项影响全人类的宏大计划前,中国的科学家当然也不能落后,中国自己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于1994正式启动。 /p p   2004年4月,中国完成了人第3号染色体上3000万个碱基对的工作草图。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成为生命科学领域里国际间大规模研究合作的起始点,也标志着中国的生物科学研究开始跻身国际前沿行列。 /p p   1992年美国启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当时张思仲正在美国短期访问。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尤其是相关专业者得知后,意识到它的重要意义,曾集体讨论后,张思仲写了一封书信向国内专门报告此事,并由与华西关系密切同时也是华西客座教授的刘先生将该信交给了张,要他转交给我国最知名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先生,回国后张立即完成了这一任务。其后,张又参加了我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召开的香山会议,专门讨论启动我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问题。 /p p   此前,他们已对成人多囊肾病、冠心病伴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糖尿病、以及肿瘤特别是鼻咽癌等的相关基因进行过卓有成效的研究。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攻“遗传病”破解男性不育之谜 /strong /span /p p   医学遗传学的目的应当是为病人服务,为临床服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张思仲曾把研究方向聚焦到男性不育方面。 /p p   世界上约有10%-15%的夫妇是不育的,其中约有一半为男方原因所致。原发生精障碍是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对无精症和寡精症相关基因研究,包括基因的克隆、突变分析和功能鉴定应是疾病基因组学和发育遗传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p p   因此,张思仲他们采用了多种分子遗传学、蛋白组学技术,通过小鼠等动物实验,并结合临床对大量生精障碍患者进行了研究,先后分离和克隆了11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与人类精子发生相关的新基因,并阐明了部分基因的致病机理。 /p p   三十余年,医学遗传理论和技术突飞猛进,发现许多疾病均与遗传有关,张思仲所在研究室在每个发展阶段都紧跟时代。考虑到国家全局的需要,他与三弟张思凝共同主持完成了我国规模宏大的四川省遗传病流行病学综合调查研究,为弄清人群的患病情况提供了大量资料。 /p p   张思仲领导的实验室,还开展了对多种常见遗传病如成人多囊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有临床诊断价值的致病基因异常及其群体多态性,并开展了相应的临床诊断与咨询服务。他和所在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先后承担参与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在内的课题20余项。他们发表了论文二百余篇,其中在国外专业刊发表50余篇,并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及部省级奖。 /p
  • 第三代半导体的技术价值、产业发展和技术趋势
    日前,英飞凌工业功率控制事业部大中华区市场推广总监陈子颖先生和英飞凌科技电源与传感事业部大中华区应用市场总监程文涛先生在媒体采访中就第三代半导体技术价值、产业发展和技术趋势进行了深入解读。进入后摩尔时代,一方面,人类社会追求以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技术提高生活质量,发展的步伐正在加速。另一方面,通过低碳生活改善全球气候状况也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目前全球能源需求的三分之一左右是用电需求,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化石燃料资源的日渐耗竭,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要求我们去寻找更智慧、更高效的能源生产、传输、配送、储存和使用方式。在整个能源转换链中,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的节能潜力可为实现长期的全球节能目标做出很大贡献。除此之外,宽禁带产品和解决方案有利于提高效率、提高密度、缩小尺寸、减轻重量、降低总成本,因此将在交通、数据中心、智能楼宇、家电、个人电子设备等等极为广泛的应用场景中为能效提升做出贡献。例如在电力电子系统应用中,一直期待1200V以上耐压的高速功率器件出现,这样的器件当今非SiC MOSFET莫属。而硅MOSFET主要应用在650V以下的中低功率领域。除高速之外,碳化硅还具有高热导率、高击穿场强、高饱和电子漂移速率等特点,尤其适合对高温、高功率、高压、高频以及抗辐射等恶劣条件要求较高的应用。功率密度是器件技术价值的另一个重要方面。SiC MOSFET芯片面积比IGBT小很多,譬如100A/1200V的SiC MOSFET芯片大小大约是IGBT与续流二级管之和的五分之一。因此,在高功率密度和高速电机驱动应用中,SiC MOSFET的价值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其中包括650V SiC MOSFET。在耐高压方面,1200V以上高压的SiC高速器件,可以通过提高系统的开关频率来提高系统性能,提高系统功率密度。这里举两个例子: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的功率单元,如果采用Si MOSFET,则需要两级LLC串联,电路复杂,而如果采用SiC MOSFET,单级LLC就可以实现,从而大大提高充电桩的功率单元单机功率。三相系统中的反激式电源,1700V SiC MOSFET也是完美的解决方案,可以比1500V硅MOSFET损耗降低50%,提高效率2.5%。在可靠性和质量保证方面,SiC器件有平面栅和沟槽栅两种类型,英飞凌的沟槽栅SiC MOSFET能很好地规避平面栅的栅极氧化层可靠性问题,同时功率密度也更高。正是由于SiC MOSFET这些出色的性能,其在光伏逆变器、UPS、ESS、电动汽车充电、燃料电池、电机驱动和电动汽车等领域都有相应的应用。然而,碳化硅是否会成为通吃一切应用的终极解决方案呢?众所周知,硅基功率半导体的代表——IGBT技术,在进一步提升性能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开关损耗与导通饱和压降降低相互制约,降低损耗和提升效率的空间越来越小,于是业界开始希望SiC能够成为颠覆性的技术。但是,这样的看法这不是很全面。首先,以英飞凌为代表的硅基IGBT的技术也在进步,采用微沟槽技术的TRENCHSTOP™ 5,IGBT7是新的里程碑,伴随着封装技术的进步,IGBT器件的性能和功率密度越来越高。同时,针对不同的应用而开发的产品,可以做一些特别的优化处理,从而提高硅器件在系统中的表现,进而提高系统性能和性价比。因此,第三代半导体的发展进程,必然是与硅器件相伴而行,在技术发展的同时,还有针对不同应用的大规模商业化价值因素的考量,期望第三代器件很快在所有应用场景中替代硅器件是不现实的。产业化之路英飞凌1992年开始研发SiC功率器件,1998年建立2英寸的生产线,2001年推出第一个SiC产品,今年正好20周年。20年来碳化硅技术在进步,2006年发布采用MPS技术的二极管,解决耐冲击电流的痛点;2013年推出第五代薄晶圆技术二极管,2014年——2017年先后发布SiC JFET,第五代1200V二极管,6英寸技术和SiC沟槽栅MOSFET。从英飞凌SiC器件的发展史,可以看出SiC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我们深知平面栅的可靠性问题,在沟槽栅没有开发完成之前,通过SiC JFET这一过渡产品,帮助客户快速进入SiC应用领域。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SiC MOSFET比IGBT更迫切地需要转向沟槽栅,除了功率密度方面的考量之外,更注重可靠性问题。在产业层面,当时间来到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整个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格局相对于发展初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而言,碳化硅产业正在加速垂直整合,而氮化镓产业形成了IDM以及设计公司和晶圆代工厂合作并存的模式。这些都显示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已经进入了大规模、高速发展的阶段。当然,与硅基器件行业相比,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标准化、成熟度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品质与长期可靠性方面,还有大量的研究和验证工作要做。英飞凌在标准化、品质管理和可靠性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公认的优势,在第三代器件发展之初就开始持续投入大量的资源,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优化,不断推动第三代半导体行业的稳健发展。为此,英飞凌发表了《碳化硅可靠性白皮书》,论述英飞凌如何控制和保证基于SiC的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成果和趋势当前,第三代半导体在技术层面值得关注的领域很多。例如碳化硅晶圆的冷切割技术,器件沟道结构优化,氮化镓门极结构优化,长期可靠性模型、成熟硅功率器件模块及封装技术的移植等等,都会对第三代半导体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几个领域也正是英飞凌第三代半导体产品开发过程中所专注和擅长的领域。具体而言,2018年英飞凌收购了位于德累斯顿的初创公司Siltectra。该公司的冷切割(Cold Split)创新技术可高效处理晶体材料,最大限度减少材料损耗。英飞凌利用这一冷切割技术切割碳化硅晶圆,可使单片晶圆产出的芯片数量翻倍,从而有效降低SiC成本。在中低功率SiC器件方面,去年英飞凌在1200V系列基础上,发布了TO-247封装的650V CoolSiC™ MOSFET,进一步完善了产品组合。目前贴片封装的650V产品系列正在开发当中。在氮化镓方面,今年五月我们推出了集成功率级产品CoolGaN™ IPS系列,成为旗下众多WBG功率元件组合的最新产品。IPS基本的产品组合包括半桥和单通道产品,目标市场为低功率至中功率的应用,例如充电器、适配器以及其他开关电源。代表产品600V CoolGaN™ 半桥式IPS IGI60F1414A1L,8x8 QFN-28封装,可为系统提供极高的功率密度。此产品包含两个140mΩ/600V增强型HEMT开关以及EiceDRIVER™ 系列中的氮化镓专用隔离高低侧驱动器。在高压方面,碳化硅产品会继续朝着发挥其主要特性的方向发展,耐压更高,2-3kV等级的产品会相继面世。同时,英飞凌会利用成熟的模块技术、低寄生电感、低热阻的封装技术等,针对不同的应用开发相应产品。比如,低寄生电感封装可以让SiC器件更好发挥高速性能,低热阻的封装技术虽然成本略高,但可以有效提高器件电流输出能力,从而实际上降低了单位功率密度的成本。
  • 扬州大学研制地铁隧道“体检仪”
    来自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消息显示,2020年,我国内地累计有41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线路7141.55公里。地铁已经成为城市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但在地铁隧道中也会出现各种“病害”,威胁着人们的出行安全。  “当前,我国地铁隧道检测主要依赖人工检测和少量进口自动化设备,效率低、成本高,无法满足庞大的里程检测需求。”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徐永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如何高效、准确、经济地检测出地铁隧道“病害”?在“科创导师”制的“牵线搭桥”下,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学生张雅欣等组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由导师徐永安指导,团队研发了地铁隧道三维激光检测系统。“该系统检测速度可达国外同类设备的5倍以上。”张雅欣说。  将宝贝搬出实验室  在初中时期,受家人的影响,张雅欣萌生了创业的想法。2019年,正在上大二的她加入徐永安课题组,并组建了自己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选择了地铁隧道检测研究。  对张雅欣而言,导师不仅是科研路上的护航人,更是自己创业的榜样。记者获悉,在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路上,徐永安已经坚持了20多年。  1997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一个摆放着国外光学测量仪的展台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徐永安也是围观者之一。  从展会回来后,研制光学测量仪的想法一直萦绕在徐永安的脑海里。他随之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历经两年攻关,终于研制出国产光学测量仪。但在当时,他对科研成果转化还没有深刻的意识,便将这一宝贝成果“藏”在自己的实验室里。  “国外的设备那么贵,你有这么好的仪器,为什么不推向市场呢?”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终于说服徐永安将宝贝搬出实验室。2011年,徐永安参与创办了一家公司,并将自主研发的光学测量仪设备推向市场。  当然,教书育人才是徐永安的本职工作。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外,学会创新思考,尝试自主研发技术并推动成果落地转化?20世纪90年代,扬州大学开启了“科创导师”制的探索之路,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技创新工作。  徐永安说:“过去,学生与导师的关系,主要是学生在导师的实验室开展科研,导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现在,导师不但要在科研上指导学生,还要带领学生开展科创工作。”  深入隧道后改变方法  谈及为什么选择地铁隧道检测研究,张雅欣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外地铁隧道自动化检测系统大多采用1个激光点绕隧道旋转的测量技术,检测速度慢。“好比一个电动机带着一个手电筒旋转,手电筒每次照射在物体表面时只能出现一个亮斑。这意味着每次只能采集一个点,效率太低。”  如何实现快速检测呢?经过一年多的攻关,以张雅欣为首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研发出6条激光线扫描技术,360°环形激光线投射在隧道表面,8部每秒500帧高速数码相机实时采集隧道表面的激光线图像,并换算为隧道表面形状坐标。张雅欣解释道:“6条激光线同时工作,地铁隧道检测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然而,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徐永安的指导下,张雅欣带领团队先后前往青岛、兰州、佛山等城市的地铁公司,深入地铁隧道,开展实践调研。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地铁公司对隧道快速检测系统有着迫切的需求。  在精准了解地铁隧道检测痛点后,张雅欣团队开始了与时间“赛跑”的测量工作。“我们只能在夜间12点到凌晨4点进入现场开展检测工作,因为这段时间地铁处于停运状态。另外,每天进入现场前的安检过程就要耗费半个多小时,实际的测量时间非常有限。”  经过近3个月的测量,张雅欣团队发现进展缓慢,于是做出了改变测量方法的决定,希望提高检测效率。经过徐永安的点拨,团队在实验室里自建了模拟隧道。“在模拟隧道里开展实验,不但提高了实验效率,缩短了研发周期,还解决了后期新冠疫情期间实地检测的困难。”张雅欣介绍说。  在解决了测量环境问题后,团队又遇到了由振动引起的测量误差问题。“测量车在轨道上运行会产生轻微振动,这种振动会带来一些误差。”张雅欣团队成员吴传昊告诉记者。为此,团队采用了基于特征面的方法对隧道测量数据进行纠偏,“这种方法可以大幅降低测量车振动对测量精度的影响,降低动态测量误差。”  “该系统检测速度最高可达每小时17.1公里,是国外同类设备的5倍以上,动态精度为±1.6毫米,检测密度小于2毫米,而价格只有国外设备的70%左右。”张雅欣表示,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制定检测速度、密度、精度。  徐永安透露,目前,该系统申请发明专利4项、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通过了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质检,符合CMA中国计量认证标准。  大学生创业还需多磨砺  来自用户的消息显示,张雅欣团队研发的这套系统已在投入运营的地铁隧道进行了实地检测,在检测速度、精度以及密度方面均满足实际应用要求。目前,已有多家轨道交通公司与团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张雅欣表示,下一步团队将继续对产品进行优化设计,并计划注册成立公司。“地铁里程数较大的城市,可直接购买检测系统 地铁里程数小的城市,可购买检测服务。”  在张雅欣看来,虽然研发过程非常艰辛,但非常有意义。“一方面培养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培养了我们团队建设、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对未来的创业起了铺垫作用。”  她感叹道:“大学生参与科创,要有顽强的毅力和勤奋刻苦的精神,对团队中不同的意见要善于倾听,脚踏实地攻克每一个难关。”  徐永安也指出,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而言,如果没有成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认知,可以先进入企业积累几年经验,对市场形成一定认知后再进行创业。  在他看来,高校“孵化器”应该实现良性循环,当政府和高校投入资金等支持后,若能实现良好的产出,投入的积极性也将越来越大,反之则可能陷入不良循环。“政府和高校还应进一步研究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 我国药物分析学家田颂九逝世 享年76岁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讣 告 /strong /p p   田颂九,主任药师,1964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原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党委书记,兼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第七届药典委员会委员兼中成药组组长、中药品种保护委员会委员,《药物分析杂志》及《中国药学杂志》副主编,中国药科大学北京校友联谊会原总召集人。因病医治无效,2017年9月26日于北京友谊医院与世长辞,享年76岁。有关追悼会事宜待中检院及家属统一安排后告知。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药科大学北京校友联谊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9月26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55b42b6e-f2f5-4585-af6c-447d66fff604.jpg" title=" 2010315152410924_副本.jpg" / /p p   田颂九,男,1941年10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1964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药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一直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工作。 /p p   30多年来,田颂九研究员在中药的仪器分析检定领域及党政管理等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曾任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党委书记,兼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第七届药典委员会委员兼中成药组组长、中药品种保护委员会委员,《药物分析杂志》及《中国药学杂志》副主编。 /p p   他在20世纪60~70年代中期参加中药银杏叶注射液的研制和气管炎药物暴马子、穿山龙有效成分的分离、分析和研究。1981-1983年由教委派出,他去法国斯特拉斯堡罗亦?巴斯德大学进修留学,从事多肽衍生化质谱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及序列的研究。进修期间,成功地将混合15肽Gramicidins及多个3-5肽进行测定,并在法国国际质谱年会上报告,同时还进行了植物三萜成分研究和中药莪术挥发油的气相质谱联用研究。回国后建立了中药温莪术和广西莪术挥发油主成分的薄层扫描方法。在任党委副书记期间,除协助书记、所长工作外,还在指导立题、查阅文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有避孕药十八甲基炔诺酮的对照品制备及其杂质的分离、鉴定 培植牛黄药用价值的评价研究被列为星火计划的项目,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牛磺熊去氧胆酸及鹅去氧胆酸HPLC的测定方法建立。在中药(传统药)的质量检定和管理资料查阅中,结合工作实际,总结了国内及国外(WHO、日本、法国、新加坡、泰国、非洲)的诸多有关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写了一批文章和报告,参与组织专门会议的研讨进行国内外交流。 /p p   1988年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全国调查,田颂九研究员负责西南三省、自治区调查,对当时中药生产、流通、科研中的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报告。在1991年3~6月,作为WHO访问学者到泰国考察、学习(研究)泰国药品,在传统药的质量管理和检定方面共访问18个单位,还参加糖尿病药“猫须草”成分研究,向泰国FDA及药品检验所介绍我国药品质量管理和中药检定情况。 /p p   1993年底兼任仪器分析室主任后,用现代分析仪器进行中西药品检验、研究,包括人体生物利用度测定、新药及进口药质量标准复核、新药质量标准研订及稳定性考察,并使毛细管电泳法在中西药分析(包括体内药物分析)中得到了应用。他组织、指导仪器分析室研订I~Ⅳ类中西新药质量标准14个。 自1976年以来,田颂九研究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和报告约60篇,参与WHO出版的“药物的基础测试”(1983年)和“药物制剂的基础测试”(1992年)两本书的英译中工作。1997年和1998年他为法国VIDAL临床用药手册在中国出版,组织人员参与工作,并亲自翻译校对部分章节。 /p p   田颂九研究员学识广博,治学作风严谨,热心培养人才。为了加强对药检系统骨干力量的培养,他和有关同志一起积极牵头,与中国药科大学共同举办药检所系统研究生班,现已三期,共近100人。他本人还先后培养10多名硕士生和协助培养了2名博士生,为培养药物分析后备人才付出了辛勤的汗水。1992年他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田颂九研究员作为一名党员和党务工作者,他深深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他勤奋工作,积极进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坦诚团结,遇事顾全大局,以事业为重,为发展我国的药品检验事业和药品监督管理事业默默奉献。 /p
  • 陈志敏:诺贝尔奖和国家奖一样 不得毛遂自荐
    2月14日上午,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悉数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副主任陈志敏做客人民网科技频道,与网友们深谈该项奖励。当被问及该奖项的评选机制与诺贝尔奖有何不同时,陈志敏表示:“诺贝尔奖采用的是提名制,而国家奖是推荐制,但前提都是不得毛遂自荐”。   陈志敏透露,国家奖主要的组织机构分成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按照条例的规定,有20个人左右的学者、专家和相关部门领导组成。   第二部分由奖励委员会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五大奖各自的评审委员会负责奖励评审工作,同时,根据相关项目评审需要,评审委员会可以设立评审组。   第三部分是工作机构,由科技部统管科技奖励评审组织工作,具体工作由国家科学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实施,也作为奖励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办事机构。另外还有一个推荐渠道,国家奖励的很多项目是依靠国务院各部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全国性行业学会的推荐,还有专家个人的推荐。   对于今年国家奖在推荐阶段的不同,陈志敏称:“在择优推荐的原则基础上,本届国家奖特别增加了公示程序。”各部门及单位推荐的项目必须先进行公示,由国务院各部门推荐项目,必须在本系统内公示,同时也要求在完成单位内部进行公示,公示时间约80天。   相对于诺贝尔奖的提名评选机制,国家奖采用的是推荐制。从1999年开始,国家奖就实行了推荐制,不受理个人自荐和申报。而诺贝尔奖采用的是提名制,有提名权的人来做提名,实际上也是一种推荐制,但明确规定不得毛遂自荐。
  • 干蛇肉样品研磨理化分析——昊诺斯第11期组织研磨和样品处理分享、讨论
    干蛇肉样品研磨理化分析——昊诺斯第11期组织研磨和样品处理分享、讨论昊诺斯组织研磨和样品处理分享、讨论本周强势回归!在经过了几周的休整之后,昊诺斯会在接下来的组织研磨和样品处理分享、讨论中给大家带来更加新鲜、有用的内容,让更多的昊诺斯、鼎昊源用户受益!本周昊诺斯第11期组织研磨和样品处理分享、讨论,我们给大家分享的案例是——干蛇肉样品研磨理化分析。那接下来,就让我们先睹为快,看看这个案例的情况。 实验:蛇肉样品研磨理化分析实验地点:江苏某药厂试验样品:干蛇肉样品 实验步骤:1、取干燥的蛇肉样品用剪刀剪成小段,放入离心管;2、加入研磨珠于每个离心管中,盖好管盖,将离心管装入鼎昊源TL2010S组织研磨仪适配器中;3、研磨干燥的蛇肉样品直接采取干磨的方式;4、安装上机,设置一定的频率和研磨时间。 实验特色:I.该实验干磨的过程有数分钟之久,但依然不必担心机器过热等的现象,并且后续理化分析的实验结果令人满意,鼎昊源TL2010S组织研磨仪在样品前处理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II.该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是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QSP 2ml圆底离心管,较好地避免了一般长时间研磨离心管破裂的问题。 此外,我们的分享嘉宾还跟群内用户进行了激烈的分享、讨论,让我们一同来看看擦出了怎样的火花吧! 昊诺斯嘉宾:大家好,客户是做中药里面微量元素检测的,样品是干蛇肉,还算挺好打的,样品很干很脆。 用户:然后呢? 昊诺斯嘉宾:我用了2颗5毫米的钢珠和2颗6毫米钢珠做了对比试验,发现6毫米的稍好一些,出来的样品是灰白色的粉末。 昊诺斯嘉宾:刚才有老师提到干灵芝,我没有做过,不知道韧性是不是很强?很多样品没有研磨过直接用2毫升离心管研磨不好回答,不过直接用50ml研磨罐研磨肯定是没问题的。 用户:是的,韧性很强,无法磨成粉末。 用户:没用过50ml的研磨罐,什么样的? 用户:液氮处理过也不行? 用户:不行。 用户:先剪碎了再冻也不行? 昊诺斯嘉宾:可以尝试用这种钢制研磨罐再放到液氮里面浸泡一下,然后研磨。用户:看起来很小啊,不知道怎么使用呢。 昊诺斯嘉宾:恩,最大50毫升,样品也就放个最多25左右。如果你的样品量要很多就不适合用组织研磨仪了,直接用粉碎机,组织研磨仪主要还是适用微量多样本的。 用户:微量,多种灵芝。 昊诺斯嘉宾:恩,您一次要处理多少量的干灵芝呢? 用户:蛇肉好研磨吗?研磨过程会不会破坏组织结构啊?研磨的蛇肉有什么用途? 昊诺斯嘉宾:我研磨的样品是干的,还挺好研磨的。客户是药厂可能是检测里面有用的药物吧。 用户:干的样品是不是已经很脆了?不需要提前冷冻处理? 昊诺斯嘉宾:还是要液氮浸泡一下效果更好。其实很多样品都可以先常温研磨试试,效果不好再放入液氮研磨,一般效果会好很多的。 用户:蛇肉里面有什么成分吗? 用户:哦,这个蛇是哪种蛇? 昊诺斯嘉宾:尤其一些塑料和橡胶一些韧性比较强的样品,液氮冻一下就脆很多了。 昊诺斯嘉宾:不好意思具体是什么蛇有什么成分不太清楚,客户没有讲。 最后,让我们共同期待第12期“组织研磨和样品处理分享、讨论”活动吧!下期,我们不见不散! 温馨提示:我们的“组织研磨和样品处理分享、讨论”活动是在【昊诺斯鼎昊源组织研磨分享】微信群内开展的!如果您也想参与我们的活动,那么就找昊诺斯销售工程师拉您进群,或者回复昊诺斯微信公众号申请进群(申请时要注明所在单位名称+微信号)。 此外,本群的目的是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样品处理问题的交流平台,有什么相关问题在群里能够分享和提问答疑̷̷另外我们还能通过这个平台连接用户使用人员和工厂研发人员,看看在这些讨论过程中是否会碰撞出火花来,以为实验室手工的样品处理做出更多更好的自动化的辅助工具或替代仪器备来,更可以为完善我们现有产品的设计打开思路提出建议̷̷ 访问http://www.herosbio.com/pro.asp?thebigclassid=14&bpro_id=93可以了解更多产品信息!扫码关注昊诺斯微信公众号
  • 东北地理所报道新一代全球红树林遥感制图成果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全球生产力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作为海陆交界的生态过渡带,红树林提供了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如防风消浪、促淤造陆、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等;同时,红树林独特的根系为各种鱼类、鸟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和恢复关乎人类福祉。红树林与多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密切相关。精准的空间分布信息是评估全球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实施相应的保护策略的关键。   目前已有10余套全球尺度红树林遥感数据产品。然而,受限于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如Landsat系列)等,早期的红树林数据产品难以精确刻画红树林斑块特征如形状、边界等,同时缺乏合理的空间细节。一些全球红树林遥感产品应用了部分区域的10米分辨率的卫星影像,但由于未考虑到潮汐的周期性淹没或采用传统的基于像素的分类方法,造成严重的漏分或“椒盐”噪音。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贾明明、研究员王宗明,联合武汉大学、美国罗德岛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利用遥感大数据和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集成影像最大值合成算法(MSIC)以及面向对象机器学习算法(OBRF),提出了一种高效、高精度、高鲁棒性的红树林提取方法体系,构建了全球首套高空间分辨率(10米)的全球红树林分布数据集并命名为HGMF_2020。该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利用现有的红树林数据集,确定全球红树林具体的分布范围;应用影像最大值合成算法在GEE平台上合成全年最低潮影像;结合面向对象分割和随机森林算法,提取2020年全球红树林。以海南东寨港为例,基于OBRF算法进行红树林提取的流程如图1所示。   与之前发布的全球红树林数据相比,HGMF_2020具有三方面优势:空间分辨率更高,被精细刻画的红树林斑块包含具有地理学意义的属性信息;红树林斑块空间形态完整、边界清晰,可直接用于后续的研究和分析;漏分误差较低,包含更多零散分布的小面积红树林,总体制图精度达到95%以上。   研究显示,2020年全球红树林总面积为145,068km2,面积范围和空间分布如图2所示。其中,亚洲地区红树林资源最为丰富,约占全球总面积的39.2%;印度尼西亚红树林资源在所有国家中最为丰富,总面积约28,631km2,其次是巴西(12,149km2)和澳大利亚(10,530km2)。进一步分析发现,全球共有红树林斑块336,972个,其中95%以上斑块的面积小于1km2。可见,全球红树林生境较为破碎。   进一步,研究分析了全球红树林的保护情况。结果显示,全球44%的红树林位于保护地内部,这一数值略高于全球红树林联盟发布的结果(42%),其中南美地区受保护的红树林面积最大,南亚地区受保护的红树林比例最高。已有研究表明,海陆方向宽度大于100m的红树林具有显著的防风消浪能力,宽度大于1,500m的红树林可将1 m高的海浪消减至0.05m。贾明明等通过分析红树林林带宽度,定量描述了红树林抵御自然灾害的重要作用。结果显示,全球几乎所有的红树林都具有明确的防风消浪作用。   HGMF_2020提供了最新的、目前分辨率最高的全球红树林的空间分布以及斑块结构信息,可用于海岸带保护与管理工作,并可以服务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评估。HGMF_2020数据集可在GEE平台上直接查看,并随文发布了数据下载地址。   相关研究成果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研究工作得到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开放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项目等的支持。论文发表后,得到了国际国内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郭华东,国际红树林遥感专家Dan Friess在《科学通报》上分别撰写了亮点述评。图1.基于面向对象方法和Sentinel-2影像的全球红树林制图流程图2.2020年全球红树林的面积范围和空间分布图3.全球红树林保护的空间信
  • 杨泽超:6年时间,研发高时空分辨变温扫描隧道显微镜
    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大走廊杯”中国杭州博士后科创精英赛总决赛中,杭州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杨泽超教授团队带来的项目“高时空分辨变温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发与制造”从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13个海外国家和北上广深等30余个城市的300多个青年博士后团队中脱颖而出,得到不少科研人员和投资者的关注。首届“大走廊杯”中国杭州博士后科创精英赛总决赛现场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科学研究就要更具前瞻性一位创投公司高级投资总监表示:“我很看好这个项目,觉得这个产品应用范围很广,而且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他们把分辨率做到了原子级。同时,此仪器还能对原子的运动过程进行毫秒级的实时捕捉。”物理学院杨泽超教授据悉,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是一种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原子量级的微观探测工具,它能使人类直接地观察到物质表面的单个原子及其排列状态,并且能够研究其相关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在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杨泽超介绍,表面纳米结构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而扫描隧道显微镜因具有原子分辨率实空间成像能力,尤其适合用来研究这类材料的表面物性。但同时表面结构动力学过程通常发生在毫秒或微秒的时间尺度。因此,在变温条件下工作的同时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成为世界上很多研究小组的研究项目。“目前基于超高真空环境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高度商品化,尤其是德国和日本公司的产品占据市场的统治地位。但是兼具高时空分辨的变温快速扫描隧道显微镜国内外尚未出现成熟商品化产品。”杨泽超瞄准了这个空白, 2016年在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时,将精力和重心放在高时空分辨变温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发与制造上。他说,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科学研究就要更具前瞻性。“光搭建这个显微镜设备就花了2年时间,如果算上前期研发设计,总共花了6年。我们每周工作70个小时以上,无论酷暑还是严寒,我们都坚守在实验室内,紧盯测试过程,饿了就几顿并作一顿,累了就趴在桌子上休息。”回忆起研发历程,作为团队核心成员的杨泽超非常感慨,“六年磨一剑,不仅要坐得住冷板凳,还要有不惧困难的勇气。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仪器的软硬件设计,提高仪器操作的便捷性。”个人价值和国家需要相结合,是很有成就感的事2021年,在德国求学生活已过十年的杨泽超,做出了一个决定,结束自己的海外生涯,正式归国。他带着“高时空分辨变温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发与制造”项目加入物理学院。“我们不仅针对性解决了传统扫描隧道显微镜在快速扫描时图像畸变和快速慢速扫描不易切换等硬件方面的问题,而且自主研发的扫描头和快速扫描控制系统,在保有原子分辨率的前提下可以达到120帧/秒的成像速率。可以系统地研究不同覆盖度下氧原子在 Ru(0001) 表面的扩散运动机制。仪器的工作温度范围也扩展到了(200-1000 K)。这套设备将成为研究纳米材料‘时间-结构-性质’构效关系的理想科研仪器,为表面物理和化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实验手段,在原位实时实空间研究表界面原子扩散、薄膜材料生长和化学反应等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 杨泽超自豪地介绍道,“作为杭师大的老师,我不仅想让这个项目在祖国落地,更想在我工作生活的杭州有所作为,能将个人价值和国家需要相结合,是很有成就感的事。”目前杨泽超已将他研发的高时空分辨变温扫描隧道显微镜放置在学校实验室内。“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基础的教学,我也想通过自己研发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经历引导学生了解前沿的技术动态和趋势,带给学生更多的启发。” 他动情地说,“物理学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愿为培养这样的基础学科人才而继续努力。”
  • 超声波粉碎仪变幅杆常见问题及故障排除
    超声波粉碎仪变幅杆常见问题及故障排除 v超声波粉碎仪变幅杆没有放入样品开机,造成仪器损坏 v变幅杆没有旋紧,没用专用工具或用力不够,使用中振松,造成不发波或波很小 v变幅杆磨损,出现频率偏移,不发波或发波很弱,应按使用说明  书调大后面板上的变幅杆选择开关(可改变对应位置) v样品溅出或起泡太多,应略调小功率旋钮或变幅磨短 v探头工作时碰到容器壁,会出现保护灯亮,不工作。 v变幅杆或换能器损伤会引起超声时不发波。 v风机噪声大时,需要加机油 详情:http://www.scientz.com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