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云南白药提取物

仪器信息网云南白药提取物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云南白药提取物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云南白药提取物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云南白药提取物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云南白药提取物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云南白药提取物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云南白药提取物相关的解决方案。

云南白药提取物相关的资讯

  • 云南白药“银杏叶”事件持续发酵 召回、赔偿两难
    p  “银杏叶事件”仍在持续发酵。br//pp  国家食药监总局(以下简称CFDA)在5月29日、31日连续发布通告,要求涉及非法银杏叶提取物及制剂的四十余家企业于6月3日前完成召回工作。/pp  “我们的产品没流出,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汉森制药(002412.SZ)证券事务代表杨丽霞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公司涉事产成品共439.6万粒银杏叶胶囊目前全部封存于仓库。/pp  不过,到6月2日上午,烟台荣昌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昌制药)仍有一半左右产品、计17万多盒“银杏叶片”仍“在召回当中”。/pp  据CFDA通告,包括荣昌制药、汉森制药及石家庄华新药业、北京四环制药等四家企业的原料药银杏叶提取物均由康恩贝(600572.SH)提供。这四家药企共从康恩贝购进3.6吨涉案银杏叶提取物。/pp  康恩贝董秘杨俊德则告知,除售出的3.6吨外,剩余3.3吨提取物已封存于公司仓库。而这6.9吨银杏叶提取物全部由云南白药(000538.SZ)子公司中药资源公司供应。/pp  康恩贝在给客户的函件中承认,此次原料问题因子公司对云南白药品牌及其质量管理的信任,而没有履行必要的审核审计程序引发,“但这种信任却极大伤害了我司及相关下游企业”。/pp  杨俊德表示,由于公司管理不当给客户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目前公司就赔偿问题还在与客户进一步协商,公司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pp strong 管理失控/strong/pp  “银杏叶”风波源于CFDA一次飞行检查。/pp  5月9日至11日,CFDA发现桂林兴达业有限公司“擅自改变提取工艺生产银杏叶提取物,由稀乙醇提取改为3%盐酸提取 从不具备资质企业违规购进银杏叶提取物,且其提取工艺也为3%盐酸提取”,还将非法银杏叶提取物用于银杏叶片生产并销售。据悉,改用盐酸提取,每生产一吨银杏叶提取物能够节约4000元成本。/pp  随后,非法银杏叶提取物流入了云南白药、康恩贝、仟源医药(300254.SZ)、方盛制药(603998.SH)等上市公司。港股上市公司朗生医药全资子公司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同样存在上述情况。/pp  CFDA在5月31日再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银杏叶药品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涉事企业在6月3日前召回相关产品。/pp  不过至6月2日上午,荣昌制药仅召回一半左右产成品。据了解,荣昌制药利用购进的一批次银杏叶提取物中的300千克原料制成了35万盒银杏叶片,目前已召回17.7万盒。/pp  汉森制药的状况要好很多。据湖南省益阳市药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汉森制药共分四批次购进问题银杏叶提取物,每批次300千克。其中300千克提取物制成21.98万瓶合成物,目前已全部封存。/pp  据杨丽霞介绍,四批次银杏叶提取物共1.2吨,其中的300千克已制成21.98万瓶(20粒装约22万盒)、439.6万粒银杏叶胶囊,目前其余900千克提取物及产成品全部封存于仓库。杨丽霞说,这些成品没有流出,“算是不幸中的万幸”。/pp  针对CFDA通告中所称,荣昌制药、汉森制药及石家庄华新药业、北京四环制药等四家企业的原料药银杏叶提取物均由康恩贝提供的阐述,康恩贝回应称,是子公司(云南希陶绿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宁分公司)违反公司禁令购进。/pp  据称,康恩贝子公司云南希陶药业安宁分公司违反公司禁用外购银杏叶提取物的规定,分四次从云南白药集团中药资源有限公司共购进6.9吨银杏叶提取物,检验合格后,发往公司国际业务部销售。经云南白药方面确认,这6.9吨提取物正是从涉案的桂林兴达药业购入的。/pp  一位湖南益阳药监局有关人士介绍,稀盐酸工艺生产的提取物按国家标准检验,相关指标确实显示合格,但按“非标”检测要求进行检测后发现,问题提取物的槲皮素、山奈互素超标,这是因为酸性环境下药品成分发生了变化。/pp  康恩贝在给客户的函件中承认,云南希陶药业购入云南白药经销提取物事件属管理意外失控事件,说明公司管理存在漏洞。杨俊德坦承,因公司管理不当给下游客户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由此造成的损失由公司承担。/pp strong 信誉“背书”/strong/pp  值得注意的是,康恩贝在给客户的函件中特别说明了问题产生的原因。/pp  康恩贝称,对于原料的购进,公司一直非常注重对上游供应商的筛选和控制,此次购进问题产品来源于云南白药所属企业,是子公司基于对云南白药品牌及其质量管理的信任,而没有履行必要的审核审计程序引发,但这种信任却极大伤害了我司及相关下游企业。/pp  记者在昆明实地采访时了解到的情况表明,云南白药集团中药资源有限公司于5月20日正式挂牌营业,其经营范围中包含“植物提取物加工销售”。至于为何仍要从桂林兴达购进银杏叶提取物“经销”,云南白药至今未给出具体说法。/pp  记者就此多次致电云南白药总裁办公室寻求答案,但均被告知“以公司公告为准”。而按照云南白药的相关公告,先是否认公司生产使用银杏叶提取物,后又承认下属中药资源公司购销了6.9吨涉案提取物。/pp  对于公司从桂林兴达购进的问题提取物的原因,云南白药的说法是,“该行为系中药资源公司正常的经营贸易业务”,是“响应下游客户云南希陶药业开展对外业务的需求”。/pp  北京鼎臣医药咨询管理中心负责人史立臣称,云南白药作为国内知名的百年品牌企业,在出现问题后如此含糊、回避责任的态度实在令人失望。史立臣说,市场对云南白药的信任已出现动摇,云南白药要做的是积极面对、修补信誉,而不是前倨后恭的傲慢。/pp  事实上,云南白药“先否认、后承认”式的辩解并非这一次。比如,此前香港卫生署检出“乌头类生物碱”并回收云南白药胶囊等五类药品,云南白药先是称“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后又承认含“毒性”。/pp  此次购进问题提取液事件,有业内专家则分析,云南白药下属公司在自身具备加工和销售植物提取物的情况下还通过外购方式供应提取物,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还不具备相应的生产能力,二是降低采购成本谋取更大利益。/pp  业内人士表示,不管何种原因,对云南白药这样的巨头来说都是不应该出现的问题。现在的难题是,因云南白药下属企业供应非法提取物对下游企业产生了极大不利影响。目前云南白药还没有公布将如何消除影响并赔偿下游企业损失。/pp  康恩贝则对受影响的各下游客户称,尽管如此(指其子公司因信任云南白药而引发问题),公司不会放弃应当承担的责任,并继续做好问题产品的召回、封存等工作,以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pp  赔偿难题/pp  不过,问题的处理并非易事,康恩贝面临召回和赔偿双重难题。/pp  CFDA要求涉事药企在6月3日前召回问题药品,但康恩贝的下游客户荣昌制药在限期前有17.3万盒药品“尚在召回之中”。也即是说,按规定荣昌制药要在6月2日当天完全召回剩余药品,这或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pp  此外,至6月2日,有97.8%的问题提取物及相关药品处于可控及封存之中。这也意味着,仍有部分药品处于“不可控”之中,而这部分药品又面对不确定的消费人群。杨俊德称,问题药品影响的范围确实比较大,但公司会加大召回力度。/pp  据了解,在召回问题药品的同时,康恩贝已就损失赔偿问题与下游客户进行初步磋商。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客户的直接及间接损失没有统一赔偿标准,相关的损失数据也在进一步核查之中。/pp  客户之一汉森制药的年报数据显示,银杏叶胶囊是该公司的主打产品这一,去年贡献的销售额为9617.47万元,占当年总销售额的13.05%。/pp  按目前封存的产成品测算,以平均每盒供货价25元(0.25g× 20粒)计,22万盒合计550万元。汉林制药还封存了900千克提取物,除提取物的直接采购成本,对应的产成品销售额则为1650万元。/pp  不过,杨丽霞称,在公司在产及在售的相关产品不涉及到问题提取物,为质量合格的产品,因此市场方面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对公司今年业绩的影响也不大。/pp  至于赔偿问题,杨丽霞说,康恩贝已就赔偿事宜与公司商谈过,但目前主要是处理问题药品,赔偿事项还有待双方下一步详谈。/pp  然而,除汉森制药外,康恩贝需要赔偿的客户还有荣昌制药、华新药业及四环制药等企业。按上述平均售价测算,3.6吨提取物对应的销售额约为6600万元,但这并不是康恩贝最终的赔偿数额。/pp  杨俊德称,虽然下游客户的损失是一个不争事实,公司也承担相应赔偿责任,但现在还没有到赔偿阶段。对于由此造成的业绩影响问题,杨俊德称目前还无法评估,不好作出判断。/pp  康恩贝公告则称,该公司生产的天保宁等相关的银杏叶制品符合质量要求。至6月2日,康恩贝因重大资产重组事项仍处于停牌状态。/pp  有投资者则建议,康恩贝应尽早测算相关损失,并向云南白药提出赔偿要求,包括经济、名誉方面的损失。/ppbr//p
  • 云南白药回应银杏叶事件:正协助药监部门调查
    p  “银杏叶事件”如多米诺骨牌,将越来越多的药企卷入其中。6月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银杏叶提取物和银杏叶药品检验的通告(2015年第20号)》(以下简称《通告》),要求相关企业“自检不晚于2015年6月15日完成,同时向社会公布。”br//pp  6月9日,云南白药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银杏叶事件”发生后,云南白药已两次发布公告就相关企业违法生产销售银杏叶药品的情况进行说明。两份公告客观、审慎、及时地对事件做了披露,不存在前后不一、相互矛盾的情况,亦非“先否认后承认”。/pp  “公司正协助药监部门对云南希陶绿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宁分公司对所发的银杏叶提取物进行追踪调查,将及时披露事件进展情况。”/pp  据记者了解,云南省药监局正在对云南白药和相关下游企业进行调查。/pp  “银杏叶事件”如多米诺骨牌/pp  涉上市公司已达11家/pp  6月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银杏叶提取物和银杏叶药品检验的通告(2015年第20号)》。《通告》要求,各银杏叶提取物生产企业(含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提取物生产企业)、银杏叶药品制剂生产企业要对本企业自2014年1月1日以来生产的所有银杏叶提取物、银杏叶片和银杏叶胶囊逐批进行检验,并将检验结果(包括合格与不合格的)报告所在地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上述自检不晚于2015年6月15日完成,同时向社会公布。其中,凡检验不合格的,应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并召回已上市产品,召回信息一并向社会公布。/pp  截至6月2日,公告宣布对涉“银杏叶提取物”产品采取各类措施的上市公司已达11家,分别是仟源医药、方盛制药、云南白药、海王生物、康恩贝、汉森制药、益佰制药、信邦制药、健民集团等9家A股上市公司及绿叶制药、朗生医药2家港股上市公司。/ppbr//p
  • 云南白药被指含毒性乌头类生物碱 药监局称安全
    2月5日,香港卫生署发布公报称,因云南白药散剂等5个品种含有可能带有毒性的乌头类生物碱,要求予以回收。昨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称,已经关注云南白药安全性问题,对云南白药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监测,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报告。  有毒物质使用不当可致命  香港卫生署此前化验发现,由内地制造在香港销售的五款云南白药产品含有未标示的乌头类生物碱。根据产品注册资料及中药文献,有关中成药的成分不应包含此类成分,因此发出指令,要求回收这五款云南白药产品。涉及回收的五款产品分别为云南白药胶囊、云南白药散剂、云南白药膏、云南白药气雾剂和云南白药酊。  据了解,乌头类生物碱可能带有毒性,如使用不当,将会引致口唇和四肢麻痹、恶心、呕吐及四肢无力等不适症状,严重者更会导致呼吸困难和心率失常并危及生命。  “经过炮制可使毒性大大降低”  国家药监局昨日发布公告称,在此之前已注意到近期媒体对云南白药含乌头碱的关注,及时约谈了企业有关负责人。  国家药监局公告还显示,由其批准的云南白药配方中含有乌头碱类物质的药材。经过炮制,可使毒性大大降低。  “如果企业严格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配方工艺以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组织生产,其产品总体是安全的。”国家药监局表示。  国家药监局称,对云南白药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监测,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报告。为进一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公众,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按说明书使用云南白药,不要超剂量使用,不要长时间使用。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并报告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云南白药未表示将召回  昨日,云南白药也在其官网贴出公告,就有关香港卫生署检出“乌头类生物碱”一事做出说明。  云南白药称,含有乌头碱类成分的药材在炮制前后毒性完全不同。通过炮制,乌头碱水解成乌头次碱并进一步水解成苯甲酰乌头原碱,可使毒性大大降低(炮制指将药材通过净制、切制、炮炙处理)。  “云南白药通过独特的炮制、生产工艺,在加工过程中,已使乌头碱类物质的毒性得以消解或减弱。”云南白药表示。  虽然目前在香港相关产品已经被责令收回。但迄今为止,云南白药并未提及是否会在大陆采取召回措施。  昨日,云南白药小幅低开,早盘一小时后股价迅速下挫,跌幅近6%。截至收盘,报75.3元,与前一交易日持平。  ■ 追问  配方是国家秘密不用公开?  此次云南白药相关产品被指未注明含有毒性成分,此点遭到消费者广泛质疑。  对此,云南白药及药监局回应称,之所以不注明成分是因为,1956年,国务院保密委员会将云南白药处方、工艺列为国家保密范围(战备物资)。其配方、工艺被国家相关单位确定为国家秘密,严格保密。根据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凡列入国家秘密技术项目的品种,其说明书、标签可不列成分项目。  对此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表示,云南白药此次面临的问题关键在成分标示、尊重消费者知情权上面。于明德认为,过去将云南白药、安宫牛黄丸、片仔癀等列入国家级保密处方,是因为无其他知识产权保护法“护航”,而现已经是近60年以后,这样的“护航”已不再适用。  信息披露为何中外有别?  此外,此次云南白药被指标示“内外有别”。云南白药在国内以绝密为由拒绝公开配方,而在美国却详细标示具体成分,如“云南白药酊”的具体成分被列出有田七、冰片、散瘀草、白牛胆、穿山龙、淮山药、苦良姜、老鹳草、酒精。  今年1月17日,湖南天戈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罗秋林也对云南白药成分标注提出质疑,并以云南白药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人格尊严权将其告上法庭。  罗秋林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云南白药产品在国内宣传成分保密,但罗秋林托人从美国购买的云南白药散剂说明书中对所含成分及各自含量都标明得很清楚。  云南白药方面对此回应称,产品在美国是作为膳食补充剂销售,并依据当地法规要求提供相关资料,但“所提交的资料并非云南白药保密配方”。还表示,“至今没有一个环节出现过泄密”。  ■ 药店情况  云南白药在正常销售  记者昨日走访了北京的几家药店,方庄附近一家药店工作人员表示,尚未听到云南白药在香港被回收的消息,不过曾听来购药的消费者表达过对成分保密的好奇及抱怨。该店员表示,云南白药相关产品目前均在正常售卖,并不需要处方。  在崇文门京隆堂大药房里,记者也看到有云南白药膏、云南白药胶囊和云南白药散剂等在售,销售人员称,并未听说云南白药产品含乌头碱的消息,也没有收到这方面的通知,目前药品均正常销售。“如果产品不合格,药监局肯定会下发通知,药店也会下架。”至于销量,她表示:“没有什么好不好的,顾客有需要就会买。”  ■ 背景  保密品种可享定价权  云南白药近年向“大健康”转型,推出白药牙膏、养元青等明星产品,也被其他药企奉为典范。按照市场价格,一支180克的云南白药牙膏零售价超过30元,相比同类产品售价高出一头。  近两年,中药材成本上升,药价遭监管打压,两面夹击药企。而生产上述跻身国家级中药保密品种的中药企业,由于掌握稀缺资源,也享有了其他中成药所不能的定价权。  例如,2012年7月1日,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涨价,由每丸350元调到560元,涨幅接近70% 去年11月,“涨”声不断的片仔癀又从每粒280元变为320元,为半年内第二次调价。  据了解,乌头类生物碱可能带有毒性,如使用不当,将会引致口唇和四肢麻痹、恶心、呕吐及四肢无力等不适症状,严重者更会导致呼吸困难和心率失常并危及生命。
  • 云南白药等在川被查出劣药
    四川省食药监局近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12年第二期药品抽验不合格药品品种。包括云南白药等在内的多家药企药品检验不合格。云南白药集团所生产的云南白药胶囊、广州嘉禾制药所生产的消炎利胆片均被查出存在水分、浸出物等不合格项目。
  • 云南白药隐瞒有毒成分曾致人死亡
    近日,一直以来对其药物成分讳莫如深的云南白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新规要求下,修改了药品说明书,正式承认其配方中含有毒性药品草乌(又称断肠草)成分。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方面同时对外强调称,云南白药中所含的草乌为炮制后的乌头属类药材,通过独特的炮制、生产工艺,其毒性成分可基本消除,含量在安全范围内。  实际上,近年来,云南白药所含毒性成分已引起多地多起中毒病例,甚至被指导致多人死亡。不过,一直以来,云南白药以配方保密为由,拒绝透露其药物成分,诉诸法院的多名患者也因为证据不足而不了了之。  值得注意的是,在修改说明书之前,国内版云南白药产品说明书中从未标注草乌等成分及含量,但在美国版云南白药说明书中,则皆按当地监管机构要求标注了成分及含量。所谓的&ldquo 双重标准&rdquo ,令外界倍觉蹊跷。同时,宣扬治疗伤痛有显著疗效的云南白药,在美国销售的身份竟然是膳食补充剂,而非药品品类。  正式承认含断肠草  云南白药在日前发布的公告中承认,其配方中含有草乌成分。云南白药在修改后的新版说明书中显示:&ldquo 本品含草乌(制),其余成分略。&rdquo   &ldquo 尽管草乌早在1988年就被列为医疗用毒性药品,草乌制药品应在包装上标有毒药标志及用量,不过,云南白药公司却长期以&lsquo 国家保密配方&rsquo 为由,名正言顺地隐瞒其有毒成分。&rdquo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上述人士表示,上述所指的草乌所含乌头类生物碱为剧毒物质,其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四肢麻痹、呼吸困难以及心律失常等,口服0.2mg即可中毒,2-4mg可致死。在欧美等国,草乌普遍被严格控制或禁止用药。  云南白药的&ldquo 含毒&rdquo 风波要追溯到去年2月份,香港特区政府化验所在抽检中发现云南白药样本中含有未标示的毒性物质乌头类生物碱,香港卫生署随即下令回收云南白药旗下的云南白药胶囊、散剂、气雾剂等5款产品。同日,澳门卫生局也发出停用回收通知。至此,云南白药公司不得不出面承认配方中含有乌头碱类物质,而这也是云南白药第一次公开承认其产品含有毒成分。  9个月后,国家食药总局发布了《关于修订含毒性中药饮片中成药品种说明书的通知》。该通知规定,产品中含有毒性药材的中药饮片企业,必须在说明书中写明毒性成分并添加警示语。生产企业最晚必须在2013年12月31日前,提出修订说明书的补充申请报备案,并在备案后6个月内对已出厂的说明书予以更换。  国务院早在1988年颁布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中便规定,包括砒霜、水银、生川乌、生草乌、雄黄在内的28种毒性中药品种需要特别注明。  根据国家新规,即便是涉及国家秘密技术的中成药品种也不能例外。直到日前,云南白药才开始修改说明书,增加草乌毒性说明,不过,对于配方中的其他成分则依然保密。  &ldquo 此项要求并非针对云南白药一家,国家规定含有28种有毒中药材的中成药都需要修改说明书。云南白药只是牵涉其中的一种药品。&rdquo 云南白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强调,云南白药中所含的草乌(制)为炮制后的乌头属类药材,通过独特的炮制、生产工艺,其毒性成分可基本消除,云南白药在安全范围内。  长期隐瞒有毒成分  尽管云南白药在披露风险的同时不断重申其安全性,但历年来的多起案例,则向外界揭露了云南白药的另一面:毒性成分疑致多名患者身体受损,对簿公堂皆因&ldquo 国家保密配方&rdquo 而败诉。  最惨的一个事故发生在11年前。  2003年,华南农业大学大四学生杨钧参加完学校运动会,出现排黑便及呕吐症状,被送往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病情并不严重的杨钧,在住院三天后,病情趋于平稳。但随后主治医生王平多次以每次4克的药量给杨钧服用云南白药,致其在12小时之内便出现手足抽搐、口吐白沫、持续高烧、血管收缩无法输液的惨状,一个星期之后,这个鲜活的生命便撒手人寰。
  • 云南中医药大学与云南白药集团联手,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2年2月21日,云南中医药大学与云南白药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呈贡校区举行,双方就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朱兆云院士工作站、完善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新药研发临床运用等达成共识。云南中医药大学与云南白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云南中医药大学 供图)云南中医药大学与云南白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云南中医药大学 供图)签约仪式现场,云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王翠岗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双方以此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契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云南生物医药发展决策部署,落实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和全省中医药大会精神,发挥校企双方优势,聚焦产业、行业重大需求,深化药物创新研发与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筑云南中医药产业发展新高地,有力支撑科技、教育、人才和产业强省建设,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白药集团首席执行官董明在讲话中指出,作为云南唯一的中医药本科院校,云南中医药大学为云南白药集团输送了大量人才,已成为支撑集团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力量,双方近年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很好合作。希望双方进一步促进研发资源整合,增强协同创新合力,建立一流的校企合作标杆、一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流的院士工作站,更好促进云南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白药集团中药研发总监,云南中医药大学杰出校友、终身教授朱兆云在讲话中表示,双方的合作将大有可为。她将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担负起药物研发领域的领军重任,整合科研创新和人才资源,把云南一流的中药民族药资源开发利用好,以学术引领云南中医药创新发展、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能力的责任担当,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现场,王翠岗与董明分别代表校企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包括筹建“民族医药传承创新转化重点实验室”,开展民族医药传承创新转化研究,全力共建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立朱兆云院士工作站,力争实现科技创新突破;研究签订新一轮“药物研发协同创新平台”合作协议;探索联合共建“澜湄区域资源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云南省教育厅工程研究中心”、医药科研动物室、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等。作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云南白药集团是集生产制造、研发、药品流通、中药资源、营养保健、健康护理为一体的大型医药健康企业。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27 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8.01亿元。中药研发总监朱兆云坚持应用基础研究与新药开发并重,带领团队对我国低纬高原地区复杂多样的民族药资源开展系统研究,为民族药传承和创新提供了示范。2011年以来,云南中医药大学与云南白药集团通过共建药物研发协同创新平台、动物实验室等形式,旨在探索校企科研资源共享、科研组织方式创新、切实提升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
  • 云南白药投2000万建第三方检测技术公司
    云南白药21日晚间发布公告,为进一步提高公司整体产品质量控制水平,在目前分析检测中心资源的基础上同时开展第三方检测经营活动,公司拟与全资子公司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共同出资2000万元设立云南天正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拟设立公司的出资方式:公司以分析检测中心的部分设备进行出资,经评估,拟作为出资的设备的账面价值为574.60万元,评估值为703.90万元,增值率22%,公司作价人民币700万元作为出资,占公司注册资本的35%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以现金方式出资,出资额为人民币1300万元,占公司注册资本的65%。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设立全资子公司的公告  重要提示:本公司及其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一、 对外投资概述  1、按照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ldquo 公司&rdquo )&ldquo 新白药、大健康&rdquo 战略目标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公司整体产品质量控制水平,在目前分析检测中心资源的基础上同时开展第三方检测经营活动,公司拟与全资子公司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共同出资 2000 万元设立云南天正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暂定,最终以工商局核准登记的为准,以下简称&ldquo 天正检测&rdquo )。  2、公司第七届董事会2013年第六次会议(以下简称&ldquo 会议&rdquo )于2013年8月20日在本公司办公楼四楼会议室召开,会议以11票同意,0票反对,0票弃权,会议的召集、召开程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会议合法有效,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云南天正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暂名)的议案》,同意设立。  3、公司独立董事已经对本次对外投资发表了独立意见。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公司章程》有关交易审议程序和审批权限的规定,本次增资无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不构成关联交易。  二、 投资协议对方的基本情况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基本情况: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2000年作为云南省第一批转制的科研院所,转制为国有独资企业,为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注册住所:昆明市西山区高峣冷水塘24号  注册资本:人民币伍仟肆佰零捌万元正  法定代表人:朱兆云  经营范围:新药研究与开发  注册号:530000000016206  三、 对外投资合同的主要内容  拟设立公司名称:云南天正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暂定,最终以工商局核准登记的为准)  拟设立公司英文名称:T&Z Testing International(Yunnan) Co., Ltd.  拟设立公司注册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月华街 1830 号  拟设立公司经营范围:实验室检测 计量仪器与设备的技术咨询 环保咨询服务 技术咨询(不含国家限制项目)  拟设立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 2000 万元  拟设立公司的出资方式:公司以分析检测中心的部分设备进行出资,经评估,拟作为出资的设备的账面价值为574.60万元,评估值为703.90万元,增值率22%,公司作价人民币700万元作为出资,占公司注册资本的35%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以现金方式出资,出资额为人民币1300万元,占公司注册资本的65%。  四、 对外投资的目的和影响  按照公司&ldquo 新白药、大健康&rdquo 战略目标的要求,设立天正检测,以同时开展第三方检测经营活动,提高公司整体产品质量控制水平,贯彻&ldquo 新白药、大健康&rdquo 战略实施。  五、 备查文件1、 董事会决议2、 出资协议书3、 独立董事意见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2013年8月20日
  • 云南白药列进四川“黑名单” 多家药房产品缺货
    云南白药胶囊被禁止入川3年,尽管云南白药对此感到“非常震惊”,但四川早已对此种情况作出了规定。  在2011年4月30日开始实施的“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购使用基本药物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规定,在采购周期中,被国家、省级药监部门通报质量不合格的,取消该生产企业违规品种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中标资格或解除购销合同,且该违规品种3年内不得再参加四川省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工作。  “取消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云南白药胶囊(0.25g×32粒)中标资格,且3年内不得再参加四川省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并将上述企业列入‘黑名单’”。近日,出现在“四川药械采购与监管”网站上的一句话将云南白药胶囊堵在了入川的路上。这一举动让云南白药感到“非常震惊”,但其实,四川早已对此种情况作出了规定。  虽然消息才出,但云南白药胶囊的“疲态”却早已出现在成都的市场上。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走访市内中心地段的多家药房,发现这款常见的基药在多个大型药房中都缺货。  连遭“重创”  去年12月20日,四川省药监局曝出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云南白药胶囊水分项目不合格之后,云南白药随即发布澄清公告,对发往该地区的该批次产品采取了召回措施。时隔20多天,云南白药在四川再遭遇“重创”。  近日,“四川药械采购与监管”网站发布“川药采联办〔2012〕25号关于停止部分药品上网采购的通知”,对基本药物中标药品: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云南白药胶囊(0.25g×32粒)取消中标资格及集中上网采购资格,且3年内不得再参加四川省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及集中采购工作,并被列入“黑名单”。这意味着,四川向云南白药胶囊关闭大门至少3年,这在外界看来是一次严厉的“惩罚”。  市中心大药房缺货  能够想象得到的是,在未来3年,云南白药胶囊在四川的身影会越来越少,然而作为一款基药的云南白药胶囊,在成都中心地段的多家药房内出现没货的情况,已有一段时间了。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走访了成都市内的多家大药房,不少药房工作人员表示,云南白药胶囊“已经缺货很久了”。是卖断货了吗?一家药房的工作人员坦言,“卖得不好,货本来就拿的少。”与上述药房情况相同的还有不少,“云南白药气雾剂就有,胶囊已缺货一段时间了。”  记者发现,这些缺货的药房规模都不小,但都是非连锁经营。与它们相反的是,记者走访的多家连锁药房却一直都有货,但货源并不充足,从不少销售人员闪烁其词的回答中能够察觉到,有货的背后其实是销售不尽如人意。“我们这里倒是一直都有货。”一家连锁药房的工作人员说,但买的人很少。有货与没货的情况虽然相距甚远,但却都反映出同一个情况―――“货源不充足、销售不理想”。  熟悉云南白药的机构分析师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他说,根据所属机构的监测显示,2011年,云南白药胶囊的销售收入约4亿元,但从云南白药2011年年报来看,其工业销售收入接近44亿元,云南白药胶囊占医药工业销售收入还不到10%,这还是在全国市场上,他认为,四川地区的销售收入就更微乎其微。但上述机构数据未能得到云南白药的确认。在云南白药2012年上半年的公司年报中,没有对各个产品销售收入的记录,也未见各个地区的销售情况,而云南白药在答投资者问时,对于“2012年四川省基本药物中,云南白药胶囊(0.25g×32粒)采购金额多少?四川省基本药物中,云南白药产品整体采购金额大约多少?”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回答。  网友争论不休  这一连串的事情,也立竿见影地反映在了云南白药的股价上,从2012年12月,云南白药在四川被曝出胶囊含水,股价随后立即出现了小幅下跌,后又一路高升。但就在12月31日,四川药械采购与监管官方网站发布了云南白药胶囊被“禁入”四川的消息后,一路飘红的股价又现跌势。  这个消息在微博上也炸开了锅,“云南白药都出了问题,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在与云南白药胶囊被“禁入”四川有关的微博上,都能看到几十条的评论,不少网友都表达对这件事情的惊讶,“这可是我一直最信赖的牌子啊。”很多网友都这样感叹,也有网友表示会选择继续相信云南白药,“还是比较相信白药的质量”。  权威声音  “封杀”有根有据  自云南白药胶囊在川被“封杀”3年,成都商报记者连日来一直尝试着与云南白药公司取得联系,但公开披露电话一直未能接通。在深交所的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上,云南白药对此事作出了回应。  “我们感到非常震惊。”这是云南白药公司在上述平台上的原话,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只是含有水分,作出“禁入”的处理是否过重?但其实,这一看似严厉的“惩罚”并非是“心血来潮”,四川省相关部门早已对此类事情的发生打了“预防针”。  在2011年4月30日开始实施的“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购使用基本药物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规定,在采购周期中,被国家、省级药监部门通报质量不合格的,取消该生产企业违规品种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中标资格或解除购销合同,且该违规品种3年内不得再参加四川省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工作。
  • 云南白药成分被指含“断肠草” 因涉毒再陷诉讼
    中广网北京1月2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云南白药再次被对簿公堂,这次还是老话题——云南白药的中文版说明书里没有标明药品成分,而美国版的云南白药中,却把主要成分一一列表。从美国版的说明书中,细心的人发现了一味药——草乌,在国务院颁布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中,草乌被列为毒性药材。  中国人用了100多年,治疗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的中药,到底还能不能用?云南白药为什么在美国可以标明成分,而在中国却不用?实际上,这不是云南白药第一次因为“涉毒”而被起诉了,这又是为什么?  湖南律师罗秋林前几天把云南白药及其经销商告上法庭,罗律师说,国内购买的云南白药说明书中,没有标明成分及各自含量 而他托人从美国加州购买的产品对所含成分及各自含量标明得很清楚。因此罗律师认为,云南白药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人格尊严权。  这并不是云南白药第一次被告上法庭。2009年,北京的赵因律师就因为服用云南白药出现过敏反应,发现云南白药里面还含有毒性药材草乌。赵因律师认为,云南白药没有在说明书中标明草乌成分,侵犯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知情权,未尽到警示义务。最终,这场诉讼因云南白药以国家绝密为抗辩理由而被驳回。  草乌是一味什么药?毒性有多大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门诊主任金海杰大夫说,草乌确实有毒,它的别名叫“断肠草”。  金海杰:因为草乌里头含有一种生物碱对肾脏是有一种毒性的,它超过一定剂量的时候会引起全身的中毒症状,在临床主要是治温经散寒、祛瘀通脉止痛的,多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像咱们有风湿性关节炎用这个就比较好,通常用药不超过3克,一般不会引起什么问题。  云南白药由云南民间医生曲焕章于1902年研制成功,原名“曲焕章百宝丹”。对跌打损伤、创伤出血有很好的疗效。100多年来,云南白药一直被国人广泛使用。云南白药公司表示,从未接到过“针对云南白药中毒导致死亡的诉讼”。不过根据媒体报道,2003年,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医院发生了一起云南白药中毒抢救无效死亡的案子。事后,法院判决书里面载明了云南白药含有草乌,患者出现乌头碱中毒症状。  三年前被告上法庭时云南白药方面回应说,由于该药是国家保密配方,所以不能确定其含有或者不含有草乌成分。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数据库,云南白药有7种产品被列入“中药保护品种”,其中,云南白药与云南白药胶囊的保护级别为一级,保护年限均为1995年至2015年。  那么,旧事重提,把云南白药告上法庭的湖南律师罗秋林,是否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呢?云南白药在中国和美国,是否涉嫌双重标准的问题呢?一边是患者的安全和知情权,一边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知识产权保护,云南白药到底该何去何从?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门诊主任金海杰大夫告诉记者,对于中成药来说,很多配方都是保密的,是否公开,取决于当地的法律要求。  金海杰:严格来讲制药成分要标明都具体含有什么什么东西,但有一部分咱们中国古代医学好多的方子,独家秘方祖传,它为了不让秘方外泄,它有的时候会隐藏一些比较关键的药物成分。国外法律比较健全,它不允许有任何东西这种隐藏,在中国这方面好象有些没有做到。  对于为什么能在美国公开配方,云南白药海外公司一位高管曾表示:“这是选择尊重当地的法律与消费者习惯,我们没有违反保密的原则”。白酒"塑化剂"风波,使得白酒产业资本市场遭受重创。此次,云南白药"涉毒",是否又是一个"塑化剂"事件呢?
  • 云南白药称将委托第三方检测不合格胶囊产品
    云南白药开年不利,公司被四川省药械集中采购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简称川药采联办)列入“黑名单”,其旗下产品云南白药胶囊中标资格被取消,且三年内不得再参加四川省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而究其原因,是2012年底四川省泸州市药检所在泸州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云南白药市场抽检云南白药产品云南白药胶囊(批号:20110213 规格:0.25g*16粒),结果检出水分项不合格。  面对川药采联办如此严厉的处理结果,云南白药1月9日在深交所互动平台上表示:“我们感到非常震惊,对由此给广大消费者、社会公众造成的不良影响深表歉意,公司已经或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将影响降到最低。”而对于投资者关心的云南白药胶囊在四川省基本药物中整体采购规模等问题,云南白药表示不方便透露。  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云南白药上“黑名单”对业绩影响不大,但无形影响不好估计,毕竟作为家喻户晓的中华老字号,良好声誉对维护企业形象和消费者信心至关重要。  无缘参与四川基药招标采购  川药采联办2012年12月31日发布〔2012〕25号关于停止部分药品上网采购的通知: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云南白药胶囊(0.25g*32粒)、丹东医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阿司匹林片(300mg*100片)、河南辅仁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清热解毒颗粒(9g*10袋)被取消中标资格,且上述品种三年内不得再参加四川省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相关企业也被列入“黑名单”。  而且,云南白药胶囊(0.25g*32粒)同期也被取消了基本药物集中上网采购资格,且三年内不得再参加四川省基本药物的集中采购工作。川药采联办宣布,通知从公布之日起执行。  这距离生产批号为0110213的云南白药胶囊被查出水分不合格还不到10天时间,川药采联办的雷厉风行一时间令不少业内人士惊叹。  实际上2012年12月5日,川药采联办还取消了哈药集团三精加滨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法莫替丁(20mg),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山西振东泰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头孢唑林钠(0.5g(C14H14N8O4S3计))的基本药物集中上网采购资格,且上述品种三年内也不得再参加四川省基本药物的集中采购工作。  云南白药表示震惊  水分不合格事发之后,云南白药曾专门发布澄清公告,公司董秘吴伟也公开表示,该批次胶囊从出厂到被抽检经过了两个夏天,由于胶囊吸潮,抽检产品的水分超过17.5%的标准上限,但并没有确切的数据证明水分超标会影响胶囊质量。  目前,云南白药对自身被打入四川基药招标采购“黑名单”、云南白药胶囊进劣药榜仍百思不得其解。公司表示,其作为中国中医药行业的品牌企业,一直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公司的胶囊剂生产线是云南省第一条通过新版(2010版)GMP认证的该剂型生产线,公司内部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甚至制订了高于国家法定标准的产品内控标准。在这样严格管理的情况下,却仍发生抽检水分不合格,以及之后被川药采联办采取的措施,公司感到非常震惊。  根据云南白药的解释,2013年1月4日公司扩大检测范围,开始对被抽检水分不合格产品的前后6个批次云南白药胶囊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全部符合国家法定标准要求。并且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公正透明,公司将继续进行相关产品的抽样工作、并送权威检测机构(第三方)进行检测。
  • 26家药企涉非法银杏叶提取物 行业监管难度大
    p  20日,食药总局通报了26家问题药品企业名单,并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银杏叶药品专项治理。br//pp  据悉,食药总局在对低价销售银杏叶药品企业的飞行检查中发现,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和万邦德(湖南)天然药物有限公司违规改变银杏叶提取生产工艺、非法生产提取物,并将这些产品销售给包括云南白药(000538.SZ)、仟源医药(300254.SZ)、方盛制药(603998.SH)三家上市公司在内的24家医药企业。/pp  对此,仟源医药证券事务代表薛媛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双方合作之前有考察过公司资质,并通过了备案审查,但是后期为什么出现这一产品质量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pp  “企业改变加工工艺,主要是为了节约成本,同时形成价格优势。”卓创资讯中药行业分析师张斌认为:“中药提取物目前也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之前在中药提取物行业并没有强制进行GMP改造,加上委托代加工现象比较多,行业监管难以展开。”/pp  26家药企中招/pp  根据通报,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将银杏叶提取生产工艺由稀乙醇提取改为3%盐酸提取,同时从不具备资质的企业购进以盐酸工艺生产的银杏叶提取物,用于生产银杏叶片,并将外购的提取物销售给其他的药品生产企业,伪造原料购进台账和生产检验记录。/pp  而万邦德(湖南)天然药物有限公司则是用购进的银杏叶提取物生产银杏叶片和银杏叶胶囊等制剂,伪造原料购进台账和生产检验记录。/pp  “银杏片的主要药效成分是黄酮,黄酮是属于脂类,不是溶性物质,所以在提取过程中必须使用醇类物质。因为使用甲醇提取的成品毒性会比较大,所以主要使用稀乙醇。”张斌告诉记者,该企业使用盐酸来提取会不会导致酸性超标,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检测方向,需要看企业的用量和使用方式。/pp  据了解,银杏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中含有银杏酸这一有害成分,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还会引起基因突变、神经损伤等。鉴于此,2010年版《中国药典》对银杏叶制剂规定,银杏酸含量应在10ug/g以下。而市场上银杏叶提取物的质量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银杏酸含量的控制的不同,其价格亦相差悬殊。/pp  “相比较稀乙醇,盐酸成本便宜很多,价格大概是稀乙醇的六分之一。但是盐酸是强酸,按照制作的过程中加入的比重,对最后成品的影响会不同,酸含量超标也是很有可能的。”医药行业分析师赵镇说道。/pp  不过,云南白药对这一通报予以否认。21日午间,云南白药发布澄清公告称:“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所属生产单位以前不生产含银杏叶提取物的任何制剂产品,也从未使用过通告中所提及的" 银杏叶提取物" 。”/pp  同日,方盛制药亦发布公告称,已成立了由质量部、生产技术部、采购部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调查小组,对桂林兴达供应的银杏叶提取物展开全面的内部调查。“公司已终止与桂林兴达的所有业务往来,并将依法向其索赔。”/pp  监管难题/pp  “中药行业所有的标准和行业规范,都是针对原料、饮片和中成药,在中药提取物和制剂领域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提取物在中国药典里面有提到相关的限定和检测,以及生产检测工艺的要求,但也只是一个指导性的大纲。”张斌说道。/pp  据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数据库资料显示:截止2015年1月,国内生产和进口的银杏叶提取物生产销售厂商已有113家,其中注射剂13家,口服制剂100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在银杏加工产业链上的生产经营厂商有300多家,主要生产银杏叶提取物及下游产品,包括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食品和饮料等系列产品。/pp  “虽然生产加工的企业并不多,但是监管还是比较难。”张斌告诉记者,一方面,长期以来中药的加工环节凭借自身的经验,许多加工企业就钻监管的漏洞,按照自己的古方子或者自己比较擅长和习惯的加工流程来操作。另一方面,中药加工企业的整体规模都比较小,在市场竞争中,尤其是面对外资这些外来竞争者,主要还是选择降低成本来获得价格优势。/pp  而北京鼎臣医药咨询负责人史立臣则认为:“银杏叶提取物行业算不上价格战,厂家转变加工工艺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因为银杏叶应用领域很多,所以下游的需求也很大。”/pp  据了解,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银杏叶提取物生产国。由于有效成分含量较多、应用较广,银杏叶提取物制剂早已载入2009年《国家医保药目录》的药物,并牢牢占据了脑血管疾病及抗痴呆中药提取类药物的市场平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2013年,国内医院脑血管及抗痴呆药物市场达到225亿元,其中银杏叶制剂市场占据了20%,国内银杏叶制剂市场约为45亿元。/pp  另据博思数据显示,目前全球银杏叶提取物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国、德国和法国,2013年,上述三国年度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8.3%。 其中,中国银杏叶提取物产量为348.6吨,占同期全球产量的48.52% 德国产量为107.3吨,占比为14.93% 法国产量为106.8吨,占比为14.86%。/pp  “之前在中药提取物并没有强制进行GMP改造,如果该生产车间是严格按照GMP标准生产的话,那么后期还可以查出问题主要出现在哪个环节。但是如果没有按照GMP改造的话,那很难去追查。”赵镇补充说道。值得一提的是,银杏叶提取物行业迎来整顿潮。国家食药监总局表示,将组织对市场销售的银杏叶制剂进行全面抽验,并对部分企业进行飞行检查,及时向社会公布检验和检查结果。/ppbr//p
  • 云南省植物提取物工程研究中心与东京理化器械株式会社建立合作实验室
    EYELA与维和药业在2006年开始合作,EYELA向维和药业技术研发中心提供了薄膜蒸发仪、冷冻干燥仪、真空干燥箱、平行合成仪、旋转蒸发仪等一系列理化实验设备,保证了技术研发中心各项实验的开展。同时,维和药业将设备使用的心得和建议反馈给EYELA,帮助EYELA进一步完善提高设备的应用问题。五年间,EYELA与维和药业互相访问交流,相助扶持,共同进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2011年8月建立了&ldquo 云南省植物提取物工程研究中心与东京理化器械株式会社合作实验室&rdquo ,提供了更好的长期合作平台。
  • 和泰用户巡访记 | 第四季第五站:广西、云南
    HHitech和泰-技术服务部,以“用心坚持专业,致力服务用户”为理念,“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积极推动年度终端用户巡访工作的开展。在上半年的巡访工作临近尾声时,为了更好的制定巡访计划,实现巡访目标,也为了更好的服务每一位用户,公司召回全体技术工程师对巡访工作做了一次总结汇报。因而造成巡访计划的推迟。我们急用户之所急,在总结会结束后,第一时间向下一站出发,在此也感谢用户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信任。广西时间:5/13—5/17此次广西之行,我们回访了广西大学、广西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广西农业科学院、南宁粮油饲料、南宁勘测院、南宁树木园林业研究院、三达环境监测等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华南地区因为气候条件等原因,普遍会存在预处理容易长藻长菌等情况,我们指导用户如何定期清理不锈钢过滤器,排放废水,告知用户长菌长藻原因,以及纯水机需要恒温环境,避免阳光直射等运行条件。广西服务中心的工程师荣获了2018年度“拼搏奋进奖”,他们全天候待命为用户服务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不抱怨全心全意工作的态度值得我们赞扬,在他们整个团队的努力付出下,当地的用户充分感受到了本地化服务带来的便捷和舒心。本次巡访中,和泰厂家工程师带领当地服务中心工程师,一起深入学习了纯水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了机械故障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使用合适的工具检测纯水系统的故障,相信好学又踏实的精神加上定期巡访所积累的经验,一定能让他们更好的服务本地客户云南时间:5/20—5/24在还未去到云南前,我们就被云南的各大城市所吸引着,昆明、丽江、普洱、西双版纳,无不是震撼人心的城市。人说“身体或者心灵,总有一个要在旅途上”,而我们和泰工程师身体和心灵都在旅途上,在这趟旅途上,我们完成了巡访工作,也拓展了自身的视野,于公于私,都是一场意义深远,价值不凡的行程。此次云南巡访,我们主要回访了昆明和大理地区的用户,因为是第一次巡访,所以用户普遍缺乏对纯水系统的保养意识,平时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正确的方式。比如有些用户只有在取水时才会打开纯水机,这样会导致无法储水,无法使用内循环功能等导致的水质不达标现象。在为用户讲解了正确的操作方式和使用方法后,我们还为用户培养了定期更换不同滤芯的意识。此次云南之行,我们巡访了大理大学、贵研铂业、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白药有限公司、云南大学等多家院校院所。对于和泰的厂家巡访工作以及当地服务中心的设立,用户表示非常支持和欢迎。在巡访过程中,我们对年限较长的纯水机进行了免费的翻新,对老化的部件进行更换,防止漏水等意外出现。巡访中我们还发现用户对UF废水的排放不是很及时,这可能会导致UF内部高压而导致UF损坏。这提醒了我们不仅需要对用户进行培训,当地工程师也需要在产品知识上更进一步,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用户。我们始终把用户的利益放在首位。定期的客服回访、定期的工程师巡访、24小时人工热线,帮助了我们及时听到用户的需求。我们认真的思考用户建议,坚持对用户需求变化信息持续跟踪,继而深入研究制定用户服务方案。我们反复的审视服务策略和定位,对待设备的质量反馈、用户的意见反馈,第一时间响应,目的就是做到让客户真正地满意,省心。“用心坚持专业,致力服务用户”,为了您的满意,我们一直在努力!下一站:内蒙古 、黑龙江!
  • “银杏叶”风波揭内幕 药厂擅改工艺每吨节省4000元
    p  “银杏叶事件”仍在持续发酵,国家食药监局近日连发“三道金牌”,强调做好银杏叶专项治理工作。为此,部分涉事企业也已启动召回。在风波背后,记者了解到,由于改变工艺能大幅压缩成本,使得相关企业敢于铤而走险。同时,也折射出植物提取物行业监管标准的缺失。br//pp  国家食药监总局5月31日再次重申,6月3日以前召回所有银杏叶问题药品。不仅调查药品市场,还包括保健品市场,整顿范围继续扩大。/pp  截至目前,“银杏叶”风波牵涉到至少48家银杏叶制剂生产企业和银杏叶提取物生产企业,查处问题主要为用3%盐酸代替稀乙醇制备银杏叶提取物。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称,擅自改变提取工艺,存在“分解药品有效成分,影响药品疗效”风险。/pp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医保商会)中药部于志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用3%盐酸提取,每吨能够节约4000元成本。银杏叶提取物企业的业内人士表示,这样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提高出率,缩短基础工艺流程时间。/pp  工艺更改背后,是银杏叶提取物的标准亟待完善。目前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作为唯一标准,且业内只检测“有效成分”,对非有效或有害成分不会主动检测。/pp  为节省成本改变工艺/pp  “银杏叶”风波源于一次飞行检查。5月9日至11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现桂林兴达业有限公司“擅自改变提取工艺生产银杏叶提取物,由稀乙醇提取改为3%盐酸提取 从不具备资质企业违规购进银杏叶提取物,且其提取工艺也为3%盐酸提取”,还将非法银杏叶提取物用于银杏叶片生产并销售。非法银杏叶提取物流入了云南白药、康恩贝、仟源医药、方盛制药等上市公司。港股上市公司朗生医药全资子公司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同样存在上述情况。/pp  国家食药监总局发现,改变工艺违法生产银杏叶提取物并非个案,“当前银杏叶药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系统性风险。”“行业出现这次监管,真是没想到。”西安一家生产银杏叶提取物企业的销售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业内一些不法企业用盐酸提取也不是一两天了。该负责人介绍,目前生产按标准应使用稀乙醇提取。/pp  一些医药行业人士此前对媒体表示,相对稀乙醇,盐酸成本大概只有六分之一。“改变工艺能够降低成本,”医保商会中药部于志斌告诉记者,改用盐酸提取,每生产一吨银杏叶提取物能够节约4000元成本。/pp  记者从阿里巴巴上看到,银杏叶提取物规格不同售价不同,但大多标价400元~700元一公斤,一吨售价为40万~70万元。另一家植物提取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业内售价一般较成本上浮10%。/pp  无水乙醇一吨售价6000~8000元不等,常用的盐酸一吨售价300~600元不等。乙醇在提取过程中可循环使用,亦可最后回收,但盐酸的低价更具诱惑。/pp  在几家植物提取企业负责人看来,降低成本只是一方面,使用盐酸提取更提高效率。某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小企业生产一吨银杏叶提取物,需要约一周时间,一年也就几吨的产量。据她了解,改用盐酸提取,可以缩短基础工艺流程时间。/pp  “盐酸提取出率更高,提取出来的东西比较多。”上述西安销售负责人称,银杏叶中的黄酮类物质,提取过程中温度稍微高一点,就非常容易流失,对提取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用盐酸的话,提取过程中对某些环境要求相对宽松,很容易把黄酮类物质提取出来,出率更高。”/pp  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用盐酸提取“分解药品有效成分,影响药品疗效”,西安销售负责人称虽然出率高、时间短,但不安全。/pp  行业标准亟需完善/pp  此次通报的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存在严重违法行为”,除涉嫌违反《药品管理法》有关药品管理的规定,还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关于银杏叶提取物的标准要求。/pp  《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典》为国家药品标准,业内人士表示,银杏叶提取物“现在就只有药典这个标准”。于志斌告诉记者,提取物若是药用,必须按照药典执行提取物生产 若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用,就参照执行 若要出口,需要根据客户要求和标准去做。/pp  涉及到具体的提取工艺标准,四川一位药业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企业先申报工艺,再进行制提,这次暴露的问题就是“企业改变了申报的工艺,没有经过允许,擅自变更”。/pp  “银杏叶提取行业中一直有(工艺改变)这种情况”,于志斌回顾,2013年,医保商会认为当时标准都不足以在识假、辩假方面发挥作用,由此邀请一些国内企业参与推出“银杏叶提取物国际商务标准”,但也只是一个推荐标准,有些企业按照药典检测,出口的按照“国际商务标准”,“没有谁必须按照哪个标准检验,没有统一。”/pp  检测是否使用盐酸工艺,有人提出测试溶剂残留。对此,于志斌表示,残留难测,改变工艺主要是成分被改变。由此,“国际商务标准”中增加检测三项游离成分,“如果是非正常生产,这三项指标会有变化”。“根据掺假手段,定制越来越严格的生产、检验标准。”西安销售负责人称。/pp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在采购环节,此次涉事的云南希陶绿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希陶药业)会对原材料进行检测,指标包括酸性物质含量、有效成分等,为何“合格”药材出现这一问题,希陶药业负责人称,“有些成分检验不出来”。北京鼎臣医药咨询负责人史立臣此前表示,因相关行业大纲只要求检测“有效成分”,而未要求检测非有效或有害成分,药企为节省成本通常都不会主动检测。/pp  标准修改吃一堑,长一智。记者从四川某药业人士处获悉,现在有种新的检测方法专门针对盐酸工艺,“以前看有效成分,现在可能会反过来查有没有出现一些不应该出现的残留物”。/pp  提取物外采监管趋严/pp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银杏叶”风波涉及至少48家公司,大部分是因为购买了非法银杏叶提取物,外购风险很明显。/pp  希陶药业拥有“云南省最大的提取生产基地之一”,自身银杏叶提取物年产能100吨以上,此次也向桂林兴达药业进购了6.9吨。/pp  除了自提还在外购,整个行业需求是多少?于志斌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银杏叶提取物国内需求量、国际出口量均在400吨左右。/pp  多家植物提取企业负责人分析,药企外采提取物,首先是降成本,药企需求量较大,若是自提整个流程走下来,周期长、成本高,还不如外采便宜 其次是工艺问题,比如一些提取物想得到99%的纯度,药企若要生产,工艺达不到,投入会更多。/pp  自提产能不足,企业只有冒险外采。目前植物提取物行业逐渐成为“朝阳产业”,市场规模从2005年的50多亿元成长到2013年的160多亿元,2014年1~11月,中药类产品出口总额30.04亿美元,其中,植物提取物为15.92亿美元。/pp  业内人士表示,风波之后,植物提取行业将面临一次大整顿。记者查到一则2014年发布的《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加强中药生产中提取和提取物监督管理的通知》(简称《通知》),其中明确提出:自2016年1月1日起,凡不具备中药提取能力的中成药生产企业,一律停止相应品种的生产。/pp  《通知》还提出了备案要求:备案成功的植提企业应按照药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组织生产。同时,对中成药生产企业的外采进一步监管,“对属于备案管理的中药提取物,可自行提取,也可购买使用已备案的中药提取物 对不属于备案管理的中药提取物,应自行提取。”记者在国家食药监局查询,截至目前,“中药提取物备案公示”有4条批准文号,“GMP认证”中与“提取物”相关的批文57条。/pp  《《《/pp  银杏叶事件涉事企业/pp  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万邦德(湖南)天然药物有限公司仟源医药、方盛制药、云南白药、海王生物、康恩贝、汉森制药,益佰制药、信邦制药等/ppbr//p
  • 云南加快推进中药饮片和鲜切药材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
    近日,云南省药监局、省商务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药信息化追溯工作的通知》,将全省中药生产企业的鲜切药材、中药饮片纳入云南省重要产品追溯,逐步实现中药生产企业的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全覆盖。其中,追溯品种包括云南省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目录品种(第一批目录品种:三七、重楼、天麻、白及),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生产的中药饮片品种,中药生产企业采购的用于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生产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或认可的鲜切药材品种。全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中药材产地加工企业经属地州、市市场监管局商同级商务局审核后,可以免费注册并使用追溯平台,对产品最小销售单元进行赋码,实现中药饮片和鲜切药材从种植、采收、加工、生产到仓储、销售的全过程信息化追溯。
  • 广药毒药门风波:中药标准缺失导致检测执行难
    按计划,2013年,广药集团要完成重要转型——重组上市。重组后,广药集团将横跨沪、深、港三地交易所,成为全国首例。  重组方案已酝酿近三年,但无奈广药集团一直官司缠身,新闻不断,重组方案被迫一拖再拖。  2012年年底,广药集团重组方案终于获得证监会批准,得以启动。按照方案,广药集团将以白云山为核心品牌,打造“大南药” 以王老吉为核心品牌,打造“大健康”。  但现实是,“大”字之下,隐忧重重。  3月26日,广药集团“涉毒山银花”事件令公众震惊,家庭常备用药维C银翘片成为含砷、汞的毒药。  “涉毒山银花”暴露出广药集团的“外包”存在重重隐患:广药集团拥有近30家成员企业,子公司和三级子公司众多,外包和代工环节复杂,为广药集团提供原材料、生产、加工和服务的企业更是难以计数,如此大的摊子,如何实现有效的监督管控?  “大”字战略之下,过长的产业链和良莠不齐的代工厂都成为隐患滋生的温床。  与此同时,外界的另一个担心是,外包会否成为企业规避责任的避风港。  广药集团副总经理、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倪依东日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虽然我们制定了标准,在合同上也作了约定,但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利益驱使,如何约束,避免非法行为是需要多方面努力的。”  “涉毒山银花”有多毒?  替代物的成本低6~7倍 药效几乎全无 但有巨毒。  3月26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爆出惊人消息:广药集团子公司广西盈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广西盈康”)生产的维C银翘片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用山银花的枝梗替代山银花花冠,且山银花经过工业硫磺熏蒸,含剧毒砷汞残留。  作为家庭常备用药,维C银翘片的“安全隐患”引发轰动。3月28日,广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因药材原料存疑,广西盈康已全厂停产配合检查,仓库中的维C银翘片已被就地封存,暂停销售。  但令外界不解和吃惊的是,当事方对此事的回应态度和处理对策:广西盈康和广药集团不仅没有迅速做出道歉、追责和产品召回的反应,而且还先后公开表态,表示制造银翘片半成品银翘干膏的供货商——广东宝山堂制药有限公司(下称“宝山堂”)未按合同履行供货要求,如有问题应追责宝山堂的责任。  “我们在合同中跟它约定,用山银花的花冠。”广药集团副总经理、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倪依东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宝山堂不仅有供应制药企业的渠道,本身也有供应食品的渠道,山银花枝梗是可以用来做食品的,它到底有没有混淆提取物,我们现在正在调查。”  作为中药原材料,山银花的主要功能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多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痈肿疗疮。“但山银花的枝叶几乎是没有药效的。”中药材天地网副总经理贾海彬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山银花干花为60元~70元/千克,山银花枝梗的价格不到10元/千克。”  “在调查期间不应该下太多的结论,如果结果是对方没有按合同履行,那么责任应该在对方。”倪依东表示,宝山堂是否按合同履约,广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广东省揭阳市政府相关部门正在核查。  随后媒体又报道称,被查出“涉毒山银花”的宝山堂不仅提供中药提取物,还是专业生产各种凉茶冲剂的厂家。因此,有消息称,广药集团生产的王老吉有可能使用“涉毒山银花”替代金银花。对此,广药集团表示,“不作任何回应。”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曾公开表示,目前市场上存在以山银花来代替金银花的情况。  “用山银花替代金银花可以降低成本,山银花干花为60元~70元/千克,金银花在120元/千克以上。”贾海彬介绍两者之间的成本相差近一倍。  此外,山银花种植范围大,产量高。“山银花亩产量达200~300千克,是金银花亩产的两倍。”贾海彬介绍说,“全国金银花年需求量为干花3万吨左右,而真正的金银花只有8000吨。”  王老吉凉茶的金银花从何采购?能否保质保量呢?倪依东表示,“王老吉凉茶的原材料采购都是来自全国各地,金银花是山东、河北比较多,鸡蛋花以进口为主,在泰国、马来西亚比较多,凉粉草、仙草在两广比较多”。具体的原料采购指标“不太清楚,需要问具体的人员”。  截至记者发稿前(4月3日),广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仍未公布此次“涉毒山银花”检测结果。  如果检测结果证明产品确实有质量问题,广药集团是否会考虑产品召回呢?倪依东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表示,“我们一定会认真地对待,而且会对所有的消费者负责”。“负责”将以何种方式体现,他没有作进一步说明。  中药标准缺失导致检测执行难  “中药检测方法主要依赖专家观察、品尝等人工方法”  来自宝山堂的“涉毒山银花”卖给了广西盈康,用来制成维C银翘片,据广西盈康公布的信息显示,“一天生产可能6万多到7万多瓶”。这样大量的产品,如何检测它的成分?  “干花也好,桔梗也好,在加工时要磨制成粉,再蒸馏提取,最后交出的产品是银翘干膏,肉眼是看不出来具体成分的。” 贾海彬分析说。  事发之后,广西盈康的相关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非常震惊”。他称,广西盈康对宝山堂供应的相关材料进行检测时,检测结果一直是符合要求的,没有发现过问题。  如果药品原材料以次充好,但“检测结果符合要求”的说法是否成立呢?中国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学专家魏德云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有可能成立。”  一直以来,《中国药典》是我国中药标准体系的唯一法律依据,但《中国药典》主要在原材料使用和饮片标准上有所限定,在中药加工环节,仍存在很多盲点和灰色地带,中药产品的监测主要还是依赖企业自查和药监管理部门的监查通报。  中药标准体系的缺失一直是制约中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魏德云分析说,尤其在半成品加工环节,广西盈康无法通过准确的检验指标来确定有效成分的含量。“目前,中药的主要检测方法还是依赖人工检测,就是有经验的专家通过观察、品尝等办法判断原材料的好坏,至于有毒添加物,更是没有相关标准和成熟的检测办法。”  那么,维C银翘片在出厂时能否发现问题?“中成药的出厂检验指标也只能检查主要成分。”魏德云认为,作为知名药企,广药集团应该不会因为成本控制而恶意造假,更多可能是中间商违规供药,广药集团因监管不严而遭受牵连。  比以次充好更严重的是工业硫磺熏蒸。为防止药材腐烂和虫蛀,药材种植户会通过“土办法”、“传统工艺”进行药材保存初加工,多年来,花类药材熏硫磺已经成为业内普遍现象,同样被硫磺熏蒸的还有菊花、藏红花、三七花等。  国家药典委员会制定了《中药材及其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限量标准》(征求意见版),要求中药材及饮片中二氧化硫残留限度值不得超过400 mg/kg。这一规定明确了硫磺熏蒸属于非法加工手段。  但现实是,目前并没有更好的替代技术,如果严控硫磺熏蒸,药品产量会大大降低,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限量标准要求过高,不现实。因此,限量标准于2011年6月和2012年4月两次公开征求意见时都引起了较多争议,中药材唯一的标准始终难以实施。  “硫磺本身也是一种药材,它属于矿物药材。”广药集团副总经理倪依东表示,“中药加工中采用硫磺熏蒸是普遍存在的,我不能说它一定合理,但是我相信它是一个事实,既然是事实就有它的原因,应该慎重对待,哪些是可以规避的,哪些是应该禁止的,应该做出原则规定,无论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还是各个省市的药监部门,都应该慎重地去了解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要求。”  倪依东认为,国家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制定的过程中有时限性,制定标准的时间和行业通行的处理办法之间有时间差。“标准能否执行得了,应该客观看待。”  硫磺熏蒸也有等级之分,“硫磺分食品级和工业级,食品级可以防腐漂白,主要用于干果加工,工业级主要用于制造,二者含量不同、精细要求也不同。”魏德云介绍说,二者价格差距较大,食品级的粉末状硫磺2000元~3000元/吨,工业级的颗粒硫磺1300元/吨左右。  “工业硫磺中常含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食用是有危害的。”魏德云表示,药材经过硫磺熏蒸后,二氧化硫和砷、汞的含量会非常高,而砷、汞都是剧毒,是砒霜的主要组成部分。“二氧化硫会造成呼吸道系统损伤,砷中毒会导致肠胃道血管损伤,汞中毒会导致口腔发炎、肌肉震颤和精神失常等。重金属一旦进入体内,很难排出,会造成沉积。”  外包隐忧  “杂牌军”带来管理失控和质量隐患  广药集团官方网站的“公司简介”显示,作为广州市政府授权的国有独资公司,广药集团主要从事中成药及植物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医药制剂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制造和经营业务,现有医药产品有1000多种,是国内药企的领军者,拥有“广州药业”(600332.SH,00874.HK)和“白云山”(000522.SZ)两家上市公司和成员企业近30家,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277位。  近年来,随着广药集团的发展壮大,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被逐渐细化分包。但对分包企业管控不力,导致广药集团产品质量安全备受质疑。“我相信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这个问题,这是有风险的,虽然我们制定了标准,在合同上也作了约定,但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利益驱使,如何约束,避免非法行为是需要多方面努力的。”倪依东表示。  “外包”,作为资源配置的新模式在制造业中被广泛应用。但在中药领域,由于中药行业的特殊性,如标准体系的缺失等,再加上行业整体规模较小、小企业多,所以“外包”模式并不普遍。但广药集团作为我国中药行业的排头兵,规模大、领域宽、产业链长,成为“外包”问题较为突出的样本。  在这次“毒药门”事件之前,广药集团就曾因其王老吉的“外包”隐患引发过媒体的质疑和消费者的爆料。  2012年7月,历时一年半的王老吉商标所有权官司终于尘埃落定,广药集团获得最后的胜利,为了在销售旺季抢占市场,延续品牌效应,在几乎没有任何基础和准备的情况下,广药集团利用代工厂仓促上马,意图完成产量目标。  代工厂团队的庞大和纷杂令人咂舌。据不完全统计,除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食品饮料分公司以外,王老吉凉茶还在佛山、深圳、厦门、珠海、广西等地有8家代工厂,包括实达轩(佛山)饮料有限公司、广西宏邦食品有限公司、珠海市西部天元食品公司、深圳市深晖企业有限公司等。  其中,实达轩(佛山)饮料有限公司曾因生产山寨“王老世家”凉茶饮料而被查处,此番被广药集团重用,引发业内质疑和担忧。  除此之外,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还与统一、银鹭等全国30多家大型食品生产、供应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享其渠道资源。广药集团也曾表态,“不排除代工的可能性。”  “杂牌军”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渠道管理失控和产品质量隐患。2013年3月,有网友曝出,在宁波三江地区的一些超市,王老吉凉茶以2.99元/罐的价格进行低价销售,价格混乱。更有网友拍照为证,买到“倒装罐”王老吉,引得网友纷纷“吐槽”其产品质量问题。而广药集团方面则表示:“这是为了做活动宣传。”  “大”字战略:管理跟不上?  “大南药”战略隐患重重,“大健康”战略也备受质疑。  2011年,广药集团就制定了“大南药”、“大健康”战略。但无疑,这次的“涉毒山银花”事件给广药集团的“大”字战略敲响了警钟,管控“外包”业务成为广药集团的一大挑战。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分析说,药企采购环节长期存在灰色地带,导致采购不合格原材料等问题层出不穷,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要减少中间环节,企业应该直接建立药材种植基地以确保药材质量,并与权威的检测检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广药集团绝对是动手早的。1998—2012年,广药集团先后在广东、安徽、河南、江苏、四川等中药材主产地积极布局,建立了32个符合国际规范的GAP(良好农业规范)中药材种植基地。  作为稀缺资源,中药材种植基地总量有限,尤其在各家跑马圈地的争夺之下,广药集团的上游产业链整合逐渐遭遇瓶颈。近年来,广药集团快速完成了全国各地多家医药公司的并购项目,在陕西、河南、海南及粤东地区扩大了商业流通板块的规模。  然而,上游的积累远远赶不上下游的扩张,加之广药集团下属子公司和三级子公司众多,其中包括全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仅从企业规模和组织架构来看,全部建立药材种植基地并不现实。因此,广药集团只有退而求其次,通过建立统一的采购体系,以控制原料质量。  广药集团旗下流通公司——广州采芝林药业成为最后的选择。按照广药集团的规划,广州采芝林药业将成为中药材、饮片的集中采购中心,承担统一采购职能,并供应给各子公司。  但现实是,至今,广药集团和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尚未完成重组,对广州采芝林药业等其他资产的整合也仍待时日。  “大南药”战略隐患重重,“大健康”战略也备受质疑。  从2010年开始,广药集团就开始全球招商,意图将“王老吉”品牌向药酒、药妆、保健品、食品、运动器械等多个领域扩张,并一度推出“王老吉固元粥”和“王老吉莲子绿豆爽”等新产品,但至今仍未批量生产。  广药集团做大“王老吉”的计划引发了业内热议,许多专家认为,在没有延续“王老吉凉茶”品牌效应的前提下,盲目扩大品牌领域和种类,会削减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对话  倪依东:管控需要多方规范  《中国经济周刊》:“涉毒山银花”事件是否暴露了广药集团在外包管理上的问题?  倪依东:只能说更进一步地净化行业标准,或者是一些不规范的行为,然后使制药企业或者是生产企业能够更好地去生产符合质量要求的、满足消费者要求的产品,任何一个事情都不是为了打消一个行业的存在、一个产品的生存。  《中国经济周刊》:广药集团拥有多家子公司、供应商和代工厂,如果管控不严是否会影响广药集团的发展?  倪依东:管控问题需要多方面规范:一是通过合法的人去约束 二是通过双方互信互利来实现 三是通过合同约定来支持合法行为,避免非法行为 四是通过消费者和相应的机构去监督,包括我国的很多准入机构和惩罚机制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中国经济周刊》:王老吉凉茶的生产使用了多家代工厂,广药集团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能否进行有效的产品质量控制?  倪依东:中药材是有规范的供应售出地的,哪个地方生产的最地道、最优质,我们就优先采购,现在是由王老吉药业和王老吉大健康两个公司分别采购,每一个凉茶的组成里面都已经约定了成分,但具体的成分比例是需要保密的,如果有人认为它有问题,那么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出具检测报告以后才能够予以证实。我们有很多代工厂,华南地区比较多,王老吉的生产加工一部分是代工厂在做,一部分是广药的人直接在做。  药品安全事件“黑名单”  四川蜀中  2012年3月8日,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四川蜀中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黄连素、川贝枇杷糖浆两个品种药物在生产工艺上存在不规范问题,对企业做出了罚没共计600多万元的行政处罚,并责令召回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生产销售的上述两个品种。  白云山、修正药业、通化金马等  2012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通报了铬超标胶囊药品的抽检结果,全国有254家企业上榜,占到总抽检企业的12.7%,包括白云山、联邦制药、通化金马等十余家上市公司亦赫然在列。5月2日,修正药业发出声明,称该公司已经将召回所有不合格胶囊产品,集中焚烧销毁,并再次向消费者致歉。吉林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表示,按规定将对不合格产品组织召回和销毁,产品涉及金额 36.08万元,损失难以估量。  康美药业  2012年7月17日,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康美药业的诺氟沙星胶囊药物溶出度检验结果不合格。康美药业表示,此事主要与储存条件有关,2011年该批次产品全部价值11.55万元,占公司营收比例极小,该产品已全部召回并按规定处理。  太极集团  2012年7月18日,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披露太极集团四川南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清热解毒口服液PH值测定不合格。7月20日,太极集团称,PH值变化可能与流通环节运输储存中的温差大有关,公司已启动该产品的召回工作。  仁和药业  2013年1月,江西仁和药业有限公司明星产品“优卡丹”遭遇“毒害肝肾”的质疑。随后,国家药监局下发通知,修订“优卡丹”说明书,因缺乏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要求在此类群体中禁用有关药品。  云南白药  2013年2月5日,云南白药7款产品因未标注有毒物质乌头碱,被港澳召回。随后,云南白药紧急发布公告致歉,承认其独家配方中含有乌头碱类物质,但同时表示,公司已通过炮制,使毒性大大降低。
  • CFDA通报桂林兴达药业等企业违法生产销售银杏叶药品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违法生产销售银杏叶药品的通告(2015年第15号)/strong/pp  近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低价销售银杏叶药品企业的飞行检查中发现,个别银杏叶药品生产企业存在严重违法行为。/pp  一、现初步查明,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将银杏叶提取生产工艺由稀乙醇提取改为3%盐酸提取,同时从不具备资质的企业购进以盐酸工艺生产的银杏叶提取物,用于生产银杏叶片,并将外购的提取物销售给其他的药品生产企业,伪造原料购进台账和生产检验记录。万邦德(湖南)天然药物有限公司用购进的银杏叶提取物生产银杏叶片和银杏叶胶囊等制剂,伪造原料购进台账和生产检验记录。/pp  这两家企业的上述行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九条、第三十二条等有关规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关于银杏叶提取物的标准要求,广西、湖南两省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已对其立案调查。用盐酸工艺生产银杏叶提取物会分解药品有效成分,影响药品疗效。/pp  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求所有经营和使用单位立即停止销售和使用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和万邦德(湖南)天然药物有限公司的银杏叶药品。广西、湖南两省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监督企业召回全部在售产品,其他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监督本行政区域内企业和单位做好相关药品召回工作。/pp  三、经查,有24家药品生产企业从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购买非法银杏叶提取物,分别为:河北省的涿州东乐制药有限公司 山西省的山西仟源制药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瑞福莱药业有限公司 辽宁省的辽宁盛生医药(集团) 有限公司制药分公司 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天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的安徽圣鹰药业有限公司、芜湖绿叶制药有限公司 山东省的山东鲁西药业有限公司、烟台荣昌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省的武汉名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省的湖南方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康尔佳制药有限公司、湖南华纳大药厂有限公司、湖南恒伟药业有限公司 广东省的广东一力罗定制药有限公司、广东新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区的广西半宙大康制药有限公司、桂林红会药业有限公司 海南省的海口奇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海南海力制药有限公司、海南省金岛制药厂 四川省的成都森科制药有限公司、成都永康制药有限公司 云南省的云南白药集团中药资源公司。相关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立即对上述企业核查,凡发现使用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银杏叶提取物生产银杏叶制剂的,要立即责令企业停止生产和销售,主动召回相关产品,并将核查结果向总局报告。/pp  四、根据市场监测,还有部分企业存在改变工艺违法生产银杏叶提取物的行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求所有银杏叶提取物和银杏叶制剂生产企业立即开展自查,凡存在采用盐酸生产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的,改变提取工艺、添加相关物质的,从不具备资质企业购进银杏叶提取物的,均应在5月24日前主动向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停止违法生产行为,召回已销售的产品,封存所有设备、原料、库存产品及相关记录。/pp  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组织对市场销售的银杏叶制剂进行全面抽验,并对部分企业进行飞行检查,及时向社会公布检验和检查结果。对生产企业利用盐酸工艺生产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擅自改变工艺、添加相关物质、毁灭相关证据等涉嫌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凡未在规定时间主动报告并停止违法行为的,要从严处罚。/pp  特此通告。/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15年5月19日/ppbr//p
  • 49家真正涉银杏叶案药企清单
    p  自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5月19日发布《关于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违法生产销售银杏叶药品的通告》(2015年第15号)以来,银杏叶药品专项治理工作在全国的制药企业内逐渐扩大,愈演愈烈。br//pp  不断出台的宏观政策、医改推进后,二次议价有全面放开之势,各地一波又一波的降价潮,环保施压,让药企今年普遍感到了压力,而中药企业今年压力更大,国家飞行检查如同时刻倒悬的利剑,一不小心掉下来就要了GMP证书,中药饮片行业面临全面整顿,可真是,药企今年日子不好过,中药企业困难尤其多啊。/pp  49家药企涉案,近期对银杏叶药品全面抽检/pp  截至6月4日,全国涉案中药提取物生产企业有6 家 涉案购买不合格原料进行制剂生产的企业达43 家(国内使用银杏叶提取物的制剂厂家共有113家,其中注射剂14家,口服制剂98家)几乎一半企业被牵扯在内,其中不乏扬子江、海王、云南白药、康恩贝这样的大型制药企业。/pp  5月31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银杏叶药品专项治理的通知中表示,总局近期将部署对银杏叶药品开展全面抽验,具体工作安排另行部署。/pp  6月4日,国家总局又下发通知,称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制定的《银杏叶提取物、银杏叶片、银杏叶胶囊中游离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检查项补充检验方法》,已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现予正式发布。/pp  国家局发布了银杏叶提取物的检验方法后,各地监管部门的检验将更为有依据,国家局近期部署对银杏叶药品开展全面抽验所言非虚,即将开始行动。/pp  中药将步入全过程监管时代,更严了/pp  现在,各省药监局雷厉风行彻查各种银杏制剂,各级医院 甚至摆出了2012年毒胶囊事件的架势,清退全部银杏制剂。/pp  银杏叶制剂行业正面临大清查、甚至大退场。那么,谁才是此次银杏叶事件的背后推手呢?/pp  先讲点专业知识,如果采用乙醇加热回流的传统方法,乙醇作为溶剂,蒸发损耗比较大。并且乙醇属于高度易燃物,所以生产企业的期间制造成本非常高。所以要迎合“某些企业低价采购 原料提取物降低药品成本,最后得以低价中标进入医院市场”的目的。部分企业将乙醇换成了3%的稀盐酸作为溶剂进行提取。/pp  稀盐酸的提取成本虽然低,但是,盐酸提取银杏叶后的废水处理是一个难题,含有大量银杏酸的酸性废液,按照正常应该是用生石灰中和后,经过治污处理才能排放。但是由于氯化钙的多孔性和其他原因,难以将废水正常环保化处理。/pp  酸性废液会污染水体,上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各地化工厂,制革厂、印染厂的废水污染河流的情况,大多都是这样的废酸引起的。如果采用成本较高的乙醇提取银杏叶,只会产生固体废渣和少量废液,环保无害化处理相对容易简单。/pp  现在已经不是单纯为了GDP罔顾环保压力发展经济的时代了,国家局严查对此的严查是顺应了国家、人民“青山绿水”的环保需求,值得肯定,也给中药行业全面敲响了警钟。/pp  以往,国家局对中药的抽检主要是从药品 成分含量测定上进行抽检,而此次的国家局的雷霆手段,或预示着未来,国家局对中药的监管可能会建立从成份含量管理到方法控制的全过程监管。中药行业严监管时代正在到来。/pp  此前,我们和微友们分享过113家生产银杏叶制剂、药品公司以及生产含有银杏叶提取物的保健品企业247家药企名单,由于国家局要对含有银杏叶提取物的药品和保健品都进行严查,这些企业被卷入了银杏叶案,但是真正被牵扯进去的药企石那些呢?看看下面的名单吧。真心希望这个名单不要再扩大。/pp  下面是这49家涉案药企名单。/pp  一、银杏叶提取物原料生产企业名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insimg/e217354d-3347-4dc5-b22e-9dd51db188d2.jpg" title="未标题-2.jpg"//pp  二、药企名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insimg/02aed54e-c3e1-4501-83cb-73fc2ff27beb.jpg" style="float:none " title="未标题-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insimg/9662ed46-05bd-4b0b-be19-70fa62cf4994.jpg" style="float:none " title="未标题-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p
  • CFDA通报银杏叶药品专项治理工作情况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违法销售银杏叶药品及有关企业治理情况的通告(2015年第17号)/strong/pp  现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5月19日发布《关于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违法生产销售银杏叶药品的通告》(2015年第15号)以来,银杏叶药品专项治理工作情况通告如下:/pp  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飞行检查查明,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从不具备资质的企业购进部分批次银杏叶提取物,并以本企业名义销售给其他药品生产企业,其行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对其立案调查。/pp  二、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将外购的银杏叶提取物分别销售给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和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用于银杏叶药品生产,销售给无锡健特药业有限公司用于保健食品生产。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和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已停止相关药品的生产和销售,主动采取召回措施。请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实无锡健特药业有限公司的情况,并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其危害。/pp  三、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第15号通告要求,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石家庄市华新药业有限公司、通化谷红制药有限公司、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黑龙江天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润邦药业有限公司、江苏飞马药业有限公司、江苏美通制药有限公司、江苏晨牌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兰陵制药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岳分公司等17家银杏叶制剂生产企业,以及江苏贝斯康药业有限公司、徐州技源药业有限公司、山东双花制药有限公司、重庆科瑞南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银杏叶提取物生产企业,根据自查和风险评估情况,主动采取了停售、召回等措施,并及时向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上述企业须于6月3日前完成召回工作。/pp  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第15号通告中提到的从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购买银杏叶提取物的24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其中涿州东乐制药有限公司等19家药品生产企业购买的银杏叶提取物已用于药品生产,相关省(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已核实清楚产品名称、批次、批量、流向等信息,正督促企业召回产品,目前已召回2亿片(粒)。相关省(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监督企业须于6月3日前完成召回工作。/pp  4家药品生产企业购买的银杏叶提取物没有用于药品生产,情况分别为:/pp  经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场检查核实,黑龙江天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4月购进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银杏叶提取物500公斤(批号140103)。因入厂检验不合格,未将该批提取物投入使用,现封存于该企业原料库。/pp  经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场检查核实,山东鲁西药业有限公司一名员工于2014年3月从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购进银杏叶提取物1公斤(无批号)用于个人服用,未用于药品生产。/pp  经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场检查核实,成都森科制药有限公司于2014年6月从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购进银杏叶提取物1公斤(批号140303)用于药品研发,未用于药品生产。/pp  经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场检查核实,武汉名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从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购进银杏叶提取物500公斤。该公司无相应药品批准文号,购进的银杏叶提取物中400公斤用于生产了235.5万粒保健食品“名实牌金芯宝胶囊”,其余100公斤未投料。该产品已销售176.4万粒,库存59.1万粒。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将该企业库存原料和成品全部查封扣押,企业已停止相关品种的生产和销售,启动召回措施。/pp  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第15号通告中提到的从桂林兴达药业有限公司购买银杏叶提取物的云南白药集团中药资源公司,将购买的6900公斤银杏叶提取物,全部销售给云南希陶绿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宁分公司。该企业为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通过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将上述银杏叶提取物销售给烟台荣昌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汉森制药有限公司、石家庄华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4家企业,全部用于药品生产。上述4家企业已停止相关品种的生产和销售,主动采取召回措施。请有关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督企业须于6月3日前完成召回工作。/pp  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上述企业生产银杏叶提取物及制剂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同时继续对行政区域内银杏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做好线索排查、问题核查、产品召回和信息公开等工作。/pp  特此通告。/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15年5月29日/ppbr//p
  • 药点笔记 | 一次性生产组件标准化的可提取物研究方法
    药点笔记|一次性生产组件标准化的可提取物研究方法药点笔记|一次性生产组件标准化的可提取物研究方法“如果一项决定没有强有力的科学依据,赛多利斯将通过科学研究来支持该依据”作者|HoveryYin、ElinSun编辑|JohnsonWang、HesterPan2020年6月2日,国家药监局药品评审中心发布了《化学药品注射剂生产所用的塑料组件系统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阐述一种基于科学和风险的研究思路来开展注射剂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塑料组件系统的相容性研究。赛多利斯作为一家引领了可提取物科学(2?10)并持续20多年为我们的产品发布可提取物数据的供应商,在多年的研究中发展,完善并建立了能够充分满足各个药品监管机构标准的内部方法来对一次性组件进行可提取物分析,用可提取物数据和服务来支持生物制药客户实施一次性产品。为了定义我们的研究方法,我们需要询问和回答几个与研究目的、提取溶液、提取条件和分析方法有关的问题。其他考虑因素包括要提取的批次数量、报告限的定义和第三方组件。“如果一项决定没有强有力的科学依据,赛多利斯将通过科学研究来支持该依据。”各种可提取物方法的所有差异都源于一项研究的既定目的以及由此产生的数据的后续使用。例如,考虑讨论哪些特定的提取液应用于可提取物研究:如果某个版本的维恩图没有显示浸出物是可提取物的子集,则可提取物和浸出物的介绍将不完整。在图1中,我们包含了一个针对工艺相关可提取物的中间类别。我们确定内部方法时,我们认为维恩图的最大部分应由供应商负责。我们需要定义表征研究组件的潜在可提取物的范围,并在材料选择、早期毒理学风险评估和变更控制方面提供帮助。这个意图驱动了我们整个方法的定义。如果目的是生成数据以模拟生物工艺条件,那么实际的溶液(例如缓冲液)可能是正确的提取液。然而,如果一项研究的目的是对组件进行化学表征,那么更具侵蚀性、提取能力更高的溶液可能更为合适。在确定新的可提取物方法的过程中,这个逻辑驱动了许多决策。1.一次性组件的风险评估与分类赛多利斯对可能留在工艺流体中并最终转移到活性药物成分(API)的化合物的提取进行了风险评估。该评估是根据Merseburger等人发表的行业和权威观点进行的(11,12)。确定了风险因素,如温度、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接触时间、与靠近患者的因素等,因为它们影响生物制药工艺中一次性组件的可提取物浓度。同时考虑了可能稀释、浓缩或去除工艺流中浸出物的所有纯化步骤。提取溶剂的影响不属于本风险评估的一部分。可提取物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全面的信息。因此,赛多利斯对适当溶剂的选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4)。为了确定每个因素的风险值(表1),我们考虑在整个生物制程中使用一个一次性组件。通过将每个风险值乘以1、5或10来计算每个一次性组件的风险分数。最后,将风险分为三类:低风险(L)、中等风险(M)和高风险(H)(表2)。对工艺应用中的一次性组件确定了不同的风险分类(表2)。为可提取物研究设置参数时考虑了这些风险等级。根据风险评估,确定了以下提取时间:●对于低风险和中等风险的一次性组件,除菌级过滤器和无菌连接器使用一次较短的接触时间(1天、7天或21天)。●对于高风险一次性组件,储存袋和管道有两个长期接触的时间点(21或70天)。2.提取液其目标是确定最少种类的提取溶液,产生全面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提取物,能够在不溶解组件的基础聚合物,同时对给定一次性组件的预期用途的情况下。尽管赛多利斯已经为不同的目的进行了数千项研究,但没有单一项研究试图确定最少提取液种类,以确定在生物制药工艺使用条件下潜在可提取物的范围。对于可提取物研究,Dorey等人(6)选择纯乙醇和纯水,在40° C下不溶解聚合物。纯乙醇显示出很强的提取能力,这是材料表征所必需的;而纯水对亲水性化合物显示出良好的提取能力,可应用于各种分析方法。1M氢氧化钠和1M盐酸可增加小分子靶向有机化学品的极性,提高其溶解度和其可检测性。与原料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酸性和碱性溶液(如缓冲液)相比,所选择的提取溶液被认为是最坏的情况,它们还能够覆盖浓酸性和碱性溶液的储存应用。选择了这组溶剂,就可以从生物制程应用中的各种一次性组件中提取所有潜在的可提取物。因为在实际应用中,灌装针头通常只接触中性pH值的溶液,所以只用纯水和纯乙醇进行测试。3.提取条件我们研究的目的要求明显超出实际使用条件及在实验室研究中仍然可行的提取条件。表面积/体积比(SA/V):USP 661 要求每毫升提取液中待提取组件的SA/V为6cm2/mL(13)。尽管这一比率的设定依据没有记录在案,但它确实明显夸大了实际应用中的预期SA/V,并且已证明接近实验室环境中可行的最大SA/V。对于过滤器,接受的SA/V为1cm2/mL,这也被夸大了,但实际可行(14)。因此,对于过滤器、切向流装置和膜吸附器,我们将SA/V确定为1cm2/mL,对于所有其他组件,SA/V确定为6cm2/mL。我们要强调的是,SA/V比对可提取物浓度的影响取决于接触时间和给定化合物的物理性质(15)。在不超过7天的短期提取过程中,可提取化合物的释放受聚合物内扩散的控制(图2和图3)。因此,对于短期提取,可提取物的浓度将由SA/V的比率控制。对于长期接触提取,平衡浓度不再受扩散控制,而是受聚合物与溶剂的分配控制。在分配系数较大(Kp/l)的化合物中,浓度与SA/V比无关(15)。提取温度:提取温度应允许在不损害组件物理和化学完整性的情况下全面提取化合物。第一个基本原理:选择的温度是加速提取的温度(17,18)。第二个基本原理:最坏情况下的温度由组件的最高工作温度确定,而不影响其完整性(18)。提取温度低(例如23° C)导致可提取物浓度低(低至无法测量)。相比之下,随着提取温度的升高(例如60° C)和提取时间的延长(大于70天),大多数化合物的可提取物产量增加。在动力学研究中——本文未给出的结果是基于对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峰强度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峰强度的定性评估——结果表明,在少数情况下,浓度在长时间(70天)内降低。具体而言,对储存袋(图2)和囊氏滤器(图3)的动力学研究表明,浓度明显依赖于温度和接触时间。GC-MS数据(图3)表明,在70天的提取时间后,所有测试温度(23° C、40° C和60° C)下,所有检测化合物的浓度之和到平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扫描法,检测和鉴定了广泛的化学物质。在60° C下提取是不可行的,因为在提取过滤囊式过滤器时会发生泄漏。对于所有提取时间点,在20° C到40° C之间可以看到提取效率的有效加速因子约为2(图2和图3)。根据结果和我们的基本原理,提取温度设定为40° C。提取时间:接触时间是相关的,以确保组件材料与提取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高提取物浓度进行分析(16,17)。通过对储存袋膜材料进行动力学研究(图2和图3),我们观察到延长接触时间可提高可提取物水平。了解每个组件的预期用途和预期的过程中接触时间,我们可以确定夸大实际使用时间的提取时间。此外,对于滤膜,动力学研究表明,在40° C下提取21天和/或70天可检测到大量可提取物(未显示详细数据)。大多数可提取物在40° C下大约70天后达到平衡浓度。表7显示了每种组件类别的提取时间。试样制备:较高剂量的伽马辐射对可提取物含量的增加有已知的影响(19)。根据ISO11137(20),我们采用了25kGy的最小剂量对一次性系统进行灭菌,典型的最大辐照剂量为45kGy。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目标剂量来预处理50kGy提取的组件,并且我们在一次性组件的γ射线照射和提取开始后采用了最长6周的时间间隔。批数:下一个评估——设置研究用物品的数量——是评估不同过滤器和滤膜批(中间精密度)和一批内(重复性)可提取物结果的变异性。影响整个提取研究变异性的最重要参数是提取过程、样品制备和分析过程(包括分析方法)。如果所用分析方法的重复性优于提取研究中的批次间的重复性,则有可能在提取研究中检测到一次性组件之间的批次间变化。在本研究中,使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和总有机碳(TOC)分析来测定批次间的变化。这些分析技术的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实验数据低于10%(表3)。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对于某些用GC-MS分析的化合物,其中间精密度可达25%。例如,Menzel等人报道的三种常见可提取化合物的GC-MS分析数据(5)表明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在同一水平上(十二烷分别为1.2%和5.6%),低于10%(表4)。即使在单一化合物之间,一个批次内的重复性(十二烷为1.2%,2,4二-叔丁基苯酚为6.5%)也与中间精密度(十二烷为5.6%,2,4-二-叔丁基苯酚为7.7%)处于同一水平。分析系统的重复性相当于过滤器的批次间变化。因此,分析方法不显示任何批次间变化。基于这些数据,在进行可提取物研究时,不需要对多个批次进行相关测试。TOC和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结果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显示相同的水平。未检测到囊氏滤器的批次间变化。从这些数据中得出的结论是可提取物研究只需测试一批一次性组件。可将多个批次的提取物混合起来进行分析。提取条件和提取物的处理:通过浸泡或灌装一次性组件(袋或管)来提取一次性组件。刚性一次性组件,如过滤器和外壳,通过摇动彻底湿润,以降低一次性组件和溶剂之间的界面阻力,并使表面易于接触溶剂。只要有可能达到所需的SA/V比,一次性组件就可无须分割整个使用。不执行切碎等操作。按照预期用途对组件进行处理:对于使用前可能经过辐照和高压灭菌的组件,提供每个预处理步骤的数据。按照说明书冲洗用于保存一次性组件的液体(如切向流盒、膜吸附器)。使用已清洁的设备进行提取。空白样品、样品制备和测量细节见Menzel等人的文章(5)。关于根据实验室工作的基本原则处理提取物的其他建议可在文献中找到(17,18,21)。4.分析方法我们结合了最先进的分析技术,用于检测、鉴定和定量挥发性、半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可提取物,包括元素。我们的分析方法如表5所示。报告限的定义:美国药典第 1663 章提到“表征是发现、鉴定和量化超过规定水平或阈值的提取物中存在的每个有机和无机化学实体。这些阈值可以基于患者安全考虑、材料考虑、分析技术能力等”(16)。许多文献描述了用不同分析方法测定可提取化合物的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的适用方法(22,23)。Jenke等人报道了一次性组件中约500种不同的潜在可提取化合物(24)。由于所列可提取化合物的极性和挥发性的化学多样性,不能期望LoD/LoQ值在相同或甚至相似的水平上。美国药典第 1663 章讨论了定性可提取物评估,并建议至少有一种浓度为5µ g/mL的可提取化合物来进行结构确证。在可提取物研究中,扫描方法允许检测浓度范围为十亿分之几(ppb)到百万分之几(ppm)的潜在可提取化合物。为了能够稳健地报告可提取物结果(包括定性和定量),定义每种分析方法的报告限(RL)是一个实用步骤。这些限值是主观定义的,对于单一化合物可以高于定量限,并且可以克服实验室间定量限的差异。RL可以从特定分析技术的单个化合物的LoQ数据中得到。这一概念允许报告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可重复的可提取物信息。在研究中,从提取样品中检测到的所有峰,如果峰面积超过对照峰(空白)峰面积的50%,则视为可提取化合物。RL不是固定的,代表分析设备的性能(表6)。进一步的改进和新的耐用的分析系统和技术可以导致较低的报告限。赛多利斯的一次性组件提取方案:表7显示了应用于一次性组件的提取方案。赛多利斯在其标准、可配置和自定义一次性组装中使用了许多第三方组件,包括连接器和管道。为了向我们的客户提供我们的一次性系统的全面可提取物信息,我们实施了一个全面的计划,根据我们新的内部程序测试我们组件库的一个子集(包括此类第三方组件)。赛多利斯已经开发出一种可提取物研究的实用方法,以表征用于生物制药工艺的一次性组件的潜在可提取物。同时建立了一个测试程序,以评估提取过程中物理和化学参数的影响,并推导出不同一次性组件提取物研究设计的相关条件。通过采用标准化提取参数和最先进的分析方法对一次性组件进行的最差情况提取研究的结果,赛多利斯能够帮助您获得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可提取物数据。查询原文PahlI.,DoreyS.,UettwillerI.,HoffmannCh.,PriebeP.,MenzelR.,&HaukA. DevelopmentofaStandardizedExtractablesApproachforSingle-UseComponents-GeneralConsiderationsandPracticalAspects.BioprocessInt.2018 16(10).以上作者均来自赛多利斯参考文献1.ReifOW,Sö lknerP,RuppJ.AnalysisandEvaluationofFilterCartridgeExtractablesforValidationinPharmaceuticalDownstreamProcessing.PDAJ.Pharm.Sci.Technol.50(6)1996 399–410.2.FichtnerS,etal.Determinationof“Extractables”onPolymerMaterialsbyMeansofHPLC-MS.PDAJ.Pharm.Sci.Technol.60,2006 291–301.3.PahlI,etal.AnalysisandEvaluationofSingle-UseBagExtractablesforValidationinBiopharmaceuticalApplications.PDAJ.Pharm.Sci.Technol.68(5)2014:456–471 doi:10.5731/pdajpst.2014.00996.4.MenzelR,etal.ComparativeExtractablesStudyofAutoclavablePolyethersulfoneFilterCartridgesforSterileFiltration.PDAJ.Pharm.Sci.Technol.72(3)2018:298–316 doi:10.5731/pdajpst.2017.008367.5.DoreyS,etal.TheoreticalandPracticalConsiderationsWhenSelectingSolventsforUseinExtractablesStudiesofPolymericContactMaterialsinSingle-UseSystemsAppliedintheProductionofBiopharmaceuticals.Ind.Eng.Chem.Res.57,2018 7077–7089 doi:10.1021/acs.iecr.7b04940.6.HaukA,etal.Onthe“FateofLeachables”inBiopharmaceuticalUp-StreamandDown-StreamProcesses.Single-UseTechnologiesII:BridgingPolymerSciencetoBiotechnologyApplications.ECIConferenceSeries:7–10May2017,Tomar,Portugal.7.GastonF,etal.FTIRStudyofAgeingofγ-IrradiatedBiopharmaceuticalEVABasedFilm.Polym.Degrad.Stab.129,2016 19–25 doi:10.1016/j.polymdegradstab.2016.03.040.8.AudranG,etal.Degradationofγ-IrradiatedPolyethylene-EthyleneVinylAlcohol-PolyethyleneMultilayerFilms:AnESRStudy.Polym.Degrad.Stab.122,2015 169–179 doi:10.1016/j.polymdegradstab.2015.10.021.9.GastonF,etal.Impactofγ-Irradiation,AgeingandTheirInteractionsonMultilayerFilmsFollowedByAComDim.Anal.Chim.Acta981,June2017:11–23 doi:10.1016/j.aca.2017.05.021.10.GastonF,etal.OneYearMonitoringByFTIRofγ-IrradiatedMultilayerFilmPE/EVOH/PE.Radiat.Phys.Chem.125,2016:115–121 doi:10.1016/j.radphyschem.2016.03.010.11.MerseburgerT,etal.ARiskAnalysisforProductionProcesseswithDisposableBioreactors.DisposableBioreactors2.EiblD,EiblR,Eds.Springer:Berlin–Heidelberg,2013:273–288 doi:10.1007/10_2013_244.12.MerseburgerT,etal.RecommendationforaRiskAnalysisforProductionProcesseswithDisposableBioreactors.DECHEMA,Gesellschaftfü rChemischeTechnikundBiotechnologieeV:FrankfurtamMain,Germany,2015.13. 661 PlasticPackagingSystemsandTheirMaterialsofConstruction.UnitedStatesPharmacopeia40(1)2017.14. 665 DRAFT.PolymericComponentsandSystemsUsedintheManufacturingofPharmaceuticalandBiopharmaceuticalDrugProducts.USPharmacopeialConvention,Inc.:Rockville,MD,201715.PlasticPackaging:InteractionswithFoodandPharmaceuticals.PiringerOG,BarnerAL,Eds.Wiley‐VCH:Weinheim,Germany,2008.16. 1663 AssessmentofExtractablesAssociatedwithPharmaceuticalPackaging/DeliverySystems.UnitedStatesPharmacopeia38,2015:7166–7180.17.LeachablesandExtractablesHandbook:SafetyEvaluation,Qualification,andBestPracticesAppliedtoInhalationDrugProducts.BallDJ,etal.,Eds.JohnWiley&Sons,Inc.:Hoboken,NJ,2012.18.JenkeD.CompatibilityofPharmaceuticalProductsandContactMaterials:SafetyConsiderationsAssociatedwithExtractablesandLeachables.JohnWiley&Sons,Inc.:Hoboken,NJ,2009.19.DoreyS,etal.ReconciliationofpH,Conductivity,TotalOrganicCarbonwithCarboxylicAcidsDetectedByIonChromatographyinSolutionAfterContactwithMultilayerFilmsAfterγ-Irradiation.Eur.J.Pharm.Sci.117,23February2018 216–226 doi:10.1016/j.ejps.2018.02.023.20.ISO11137-1:2006.SterilizationofHealthCareProducts—Radiation—Part1:RequirementsforDevelopment,Validation,andRoutineControlofaSterilizationProcessforMedicalDevices.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Geneva,Switzerland,2016.21.JenkeD,etal.ExtractablesCharacterizationforFiveMaterialsofConstructionRepresentativeofPackagingSystemsUsedforParenteralandOphthalmicDrugProducts.PDAJ.Pharm.Sci.Technol.67(5)2013 448–511 doi:10.5731/pdajpst.2013.00933.22.ShrivastavaA,GuptaV.MethodsfortheDeterminationofLimitofDetectionandLimitofQuantitationoftheAnalyticalMethods.ChroniclesYoungSci.2(1)2011 21–25 doi:10.4103/2229-5186.79345.23.ICHQ2(R1).ValidationofAnalyticalProcedures:TextandMethodology.USFed.Reg.62(96)1997:27463–27467 www.ich.org/fileadmin/Public_Web_Site/ICH_Products/Guidelines/Quality/Q2_R1/Step4/Q2_R1__Guideline.pdf.24.JenkeD,CarlsonT.ACompilationofSafetyImpactInformationforExtractablesAssociatedwithMaterialsUsedinPharmaceuticalPackaging,Delivery,Administration,andManufacturingSystems.J.Pharm.Sci.Technol.68(5)2014:407–55 doi:10.5731/pdajpst.2014.00995.
  • 中药企业遇农残疑云 GAP规范面临考验
    6月24日,有机构发布报告称,国内9家知名中药企业的中药材存在违禁农药残留的问题。  记者获得的这份报告显示,同仁堂、云南白药天士力特安呐等企业的当归、三七、白术、沙参、金银花等多个品种中药饮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违禁农药残留。广州药业旗下公司采芝林、上海医药参股的胡庆余堂等多家公司也亦涉事其中。  6月25日,胡庆余堂新闻发言人陈炜向媒体表示:&ldquo 在企业生产环节,不可能出现添加农药的行为。如果说种植过程中有一些残留的话,在制作过程当中,最起码是不会让它增加。&rdquo   不过此次被爆出的农药残留并不那么简单。根据报告,检出的甲拌磷、甲胺磷、克百威、氟虫腈、涕灭威、灭线磷六种农药均为农业部明令禁止在中草药上使用的农药品种,甲胺磷更是完全禁止使用。  6月25日,云南白药董秘吴伟的手机始终无人接听,而同仁堂市场部负责人也以开会为由推脱,胡庆余堂等企业也均采取回避态度。发布报告方则以保密为由,拒绝披露检测机构的信息。  某上市公司负责中药GAP标准的人士表示:&ldquo 特安呐三七基地是我国第一批通过GAP认证的中药种植基地,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问题。但这些农药品种由于都已被禁用,因此不在常规检测范围内,一般不易被发现。&rdquo   农残疑云  在上述机构发布的《中药材农药污染调查报告》中显示,在送检的65个中药材样品中,48个存在农药残留的问题,其中26个样品上检出违禁农药。  上述企业人士介绍:&ldquo 甲胺磷、克百威等都属于高毒农药,特点是高残留、高致畸率。农业部早就规定蔬果茶叶和中草药上不得使用。&rdquo   2002年6月5日,农业部发出禁令,禁止甲胺磷等19种高毒农药用于蔬菜、果树、茶叶和中草药材上。2009年农业部再次重申禁令,并将甲胺磷直接列为明令禁止的农药,即不得用于任何作物。  但上述机构的报告显示,采芝林的当归甲拌磷含量为4毫克/千克,特安呐三七花中检测出甲拌磷和克百威两种高毒农药,同仁堂(香港)金银花更是被查出3种以上的高毒农药。  既然十多年前就命令禁止使用,为何至今还能在市场上买到这些高毒农药?上述人士介绍:&ldquo 这些高毒农药在园林上还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因此没法限制中草药种植户购买和使用。农户对虫害防治没有经验和技术时,只能寻求这种高毒农药,达到更好的杀虫效果。&rdquo   陈炜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企业&ldquo 很痛苦&rdquo :&ldquo 企业生产环节不可能出现添加农药的行为,在制作过程当中一定是会降毒的。一个物品里面加了一些成分,如果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的话,要费很大劲才能去检测。&rdquo   上述企业人士也表示:&ldquo 由于很多高毒农药早就不许使用,一般药企进料时也就检测重金属含量和普通农药残留。不可能每种物质都做检测。&rdquo   除了检测出高毒农药残留之外,一般农药残留问题也很严重,如同仁堂(北京)的三七花中检测出高达39种不同的农药残留,张仲景药房的贡菊上为35种,特安呐的三七花上为34种,云南白药的贡菊上为28种。  上述人士表示:&ldquo 我国没有指定专门的中草药农药残留检测标准,企业一般按照农作物的农残标准进行检测。&rdquo   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明确界定了各类农药残留的标准数据 。但这些指标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悬殊,仅在检测项目上,欧盟设置了583项,而国内只有58项。各项的数值上,国外也比国内严格很多,这也正是我国农产品(行情 股吧 买卖点)出口屡遭农残门槛的原因之一。  6月25日,记者试图求证同仁堂、云南白药、胡庆余堂等多家企业,均未获得正面回复。同仁堂市场部工作人员只是表示知悉此事,需要等待领导做出回应。  GAP规范迷失  与众多知名企业不同,特安呐的三七种植基地为国家认证的GAP基地,被爆出高毒农药残留的确令人费解。  GAP是良好农业规范的缩写,对农药使用在内的中药材生产各个环节有着近乎苛刻的规范。同药品GMP规范一样,GAP在中药质量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ldquo 一般企业的药材可能是从农户手里收来的,缺乏监管情有可原。但GAP基地的所有农药应该是生产企业负责提供的,特安呐等企业如果也出现问题,那就说不过去了。&rdquo 上述人士表示。  国家药监总局至今共批准21批、99个GAP认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如同仁堂在浙江淳安的山茱萸基地、山西陵川的党参基地,云南白药在云南文山的三七基地等。GAP被认为是从源头保证中药质量的重要的手段,胡庆余堂等更多的企业只是&ldquo 按照GAP标准&rdquo 组织种植,并未获得国家认证。  GAP基地管理严格,产品成本较高,因此其产出的中草药大多数为企业自用,生产高品质的中药或饮片。国内目前只有少部分药材来自于GAP基地。如山药,全国GAP基地的产量只有几百吨,而总需求量却为1万吨。  特安呐GAP基地种植的三七则将主要供给中恒集团。今年4月25日,中恒集团公告称收购特安呐80%的股权,以控制三七原料的品质和供应。三七是中恒集团独家产品血栓通注射液的主要原料之一。  2012年中恒集团年报显示,此前中恒的三七主要供应商为云南同根三七产业有限公司、文山华信三七股份有限公司等。6月25日,中恒集团方面表示:&ldquo 是否已经开始采购特安呐的三七原料,还有待确认。&rdquo   上述人士分析:&ldquo 特安呐被查出问题的原因有二,可能是机构抽检的三七产品并非产自GAP基地 否则就是GAP基地疏于管理,造成农药滥用。&rdquo
  • 银杏叶危机空出50亿市场 24个品种千家企业可瓜分
    p  近期全国沸沸扬扬的银杏叶事件,最终确认牵涉药企49家,其中不乏扬子江、海王、康恩贝、云南白药等大型公司和上市公司。目前各地医院、药店在当地药监部门的督导下,纷纷将银杏叶片剂、胶囊剂、滴丸、分散片等下架停止销售,生产企业采取有力的召回措施对进入市场的银杏叶制剂召回,按照国家局补充检验方法甄别处理。br//pp  银杏叶制剂在上世纪60年代由德国最大的植物药企业威玛舒培博士药厂率先研制成功(金纳多),并于1972年申请了专利,是依据现代医学理论和药理学、化学知识对银杏叶中有效成分进行粗提取、分离后的一类单植物提取物制剂,主要含有黄酮苷和银杏内酯,前者可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及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作用 后者可选择性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有害作用,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pp  临床多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痉挛、脑供血不全、记忆力衰退,经过长期临床实验发现:银杏叶制剂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肾病以及肝纤维化等方面也有较好效果。/pp  我国将银杏叶固体制剂按照中医药 理论进行分类管理,其提取物、片剂、胶囊、滴丸等被收载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按照中医理论,本产品具有活血化瘀通络的功能,主治瘀血阻络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风、半身不遂、舌强语塞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脑梗死见上述症候者。/pp  有关数据表明,世界上银杏叶制剂的年销售额达到50亿美元,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一直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首选药物。我国银杏叶制剂年销售额从2000年的6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22亿,2014年已经超过50亿。已经成为我国心脑血管领域植物药领先品种之一。/pp  在我国现有的中药制剂产品中,有一大批产品中药制剂其药理药效不亚于市场火爆的银杏叶制剂。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企业,本次银杏叶事件,已经让一大批医生、患者重新选择合适的药物来替代银杏叶制剂,而昔日火爆的银杏叶制剂要想重新收复失地,估计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pp  笔者认为,下列产品如果能充分利用本次机会,争夺银杏叶制剂市场暂时产生的空白,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下面是笔者统计出了有望从此获益的24个品种,牵涉到近千家企业(928家)。/ppbr//p
  • 小柴胡颗粒中黄芩提取物检查项补充检验方法
    5月23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小柴胡颗粒中黄芩提取物检查项补充检验方法》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现予发布。小柴胡颗粒,中成药名。为和解剂,具有解表散热,疏肝和胃之功效。主要组成为柴胡、姜半夏、黄芩、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小柴胡颗粒中黄芩提取物采用HPLC进行测定,补充方法中将色谱条件、参照物/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测定方法等都有详细的介绍。补充检验方法的起草单位:广东省药品检验所 复核单位:湖南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小柴胡颗粒中黄芩提取物检查项补充检验方法(BJY 202304)【检查】黄芩提取物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20年版通则0512)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建议色谱柱的内径为4.6mm,粒径为2.7μm);以甲醇为流动相A,0.5%甲酸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每分钟0.6ml;检测波长为270nm。理论板数按黄芩苷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时间(分钟)流动相A(%)流动相B(%)0~105→2595→7510~4025→5575→4540~5555→8045→20参照物溶液的制备 取黄芩对照药材0.1g,加水煎煮1.5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近干,加入50%乙醇溶液25ml,密塞,超声处理(功率350W,频率37kHz)45分钟,取出,放冷,摇匀,滤过,滤液用0.22μm微孔滤膜滤过,作为对照药材参照物溶液。另取黄芩苷对照品和汉黄芩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60µg的混合对照品溶液,摇匀,用0.22μm微孔滤膜滤过,作为对照品参照物溶液。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混匀,研细,取约1g﹝规格(1)﹞、0.4g﹝规格(3)﹞、0.3g﹝规格(2)、规格(4)﹞或0.25g﹝规格(5)﹞(均相当于含黄芩生药量0.056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50%乙醇溶液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350W,频率37kHz)45分钟,取出,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乙醇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滤液用0.22μm微孔滤膜滤过,即得。测定法 分别吸取参照物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结果判定 供试品色谱中应呈现与对照药材参照物中5个主要特征峰保留时间相对应的色谱峰,其中峰1与峰4应与对照品参照物峰保留时间一致,且峰4与峰1的峰面积比值应不低于0.10。对照特征图谱5个特征峰中 峰1:黄芩苷;峰4:汉黄芩苷;峰5:黄芩素注:规格(1)每袋装10g;(2)每袋装5g(无蔗糖);(3)每袋装4g(无蔗糖);(4)每袋装3g(无蔗糖);(5)每袋装2.5g(无蔗糖)。起草单位:广东省药品检验所 复核单位:湖南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
  • 云南建成国内首个完整抗HIV药物研发平台
    通过3年的“抗HIV药物开发关键技术建立研究与应用”项目科技攻关,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分子免疫药理学实验室成为国内外极少数拥有最完整的从分子、细胞到动物模型整体水平的抗HIV药物药效学和机理研究关键技术平台体系的实验室。在抗HIV药物研究和应用方面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是我国最主要的抗HIV药物研究的基地之一。该平台为我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抗HIV药物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对云南省乃至全国艾滋病(AIDS)的防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据该实验室负责人郑永唐研究员介绍,由于世界上尚未成功研制出HIV疫苗,抗HIV药物是目前最主要的防治艾滋病的手段。然而,我国至今仍没有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HIV药物获准上市。尽管现在的HIV治疗已经很有成效,但是存在价格昂贵、服药烦琐、依从性差、药物毒副作用和无法清除体内HIV等弊端,因此,我国亟须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效低毒、价廉的抗HIV药物 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从分子、细胞到动物模型整体水平的抗HIV药物药效学和机理研究关键技术平台,创制出有代表性的各种药物筛选和研究方法,提高筛选质量。  郑永唐及其研究团队早在1995年就建立了部分与国际通行的包括初筛、确证和特异性研究在内的多种体外筛选和研究抗HIV药物的模型和方法。2004年,该研究团队在云南省科技厅的资助下,在原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抗HIV药物研发关键技术建立及应用的科技攻关。项目实施3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新建立了9种抗HIV药物体外筛选和研究的关键技术,其中原始创新方法和模型3种,改良优化方法和模型6种 扩建了药物研究HIV毒株库,其中分离培养4种亚型的云南省HIV流行株22株,诱导培养T-20耐药株1株 引进HIV毒株20株,SIV和SHIV毒株5株 建立了SHIV及SIV感染中国猕猴模型 研究了国内16个省市和海外44家机构送检化合物1775种,发现了多个有显著抗HIV活性的化合物。对10个抗HIV新药的临床前药效学进行了评价,并完成其中5个新药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2个新药获得临床研究批文。  项目实施3年以来,通过抗HIV-1药物筛选和研究技术服务、专利转让及与其他单位合作,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另外,该项目共发表论文51篇,其中SCI论文29篇。独立和合作申请发明专利17项,其中获专利授权5项,申请国际专利1项,转让发明专利1项。该项目在日前召开的2008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上获科技进步类一等奖。
  • 输美植物提取物谨防“杀虫剂残留”
    据美国FDA官方网站统计,今年8月份,中国输往美国的植物提取物有6批次因“含有一种杀虫剂”和“含有一种不安全的农药”而遭拒绝入境,而该类产品2012年全年都未见类似通报。主要产品涉及红景天提取物、欧洲越橘提取物、银杏提取物等。    植物提取物是应用现代提取分离技术从植物原料(水果、药食两用植物、中草药等)中定向获取和浓缩的某一种或多种成分,而不改变其有效成分而形成的产品。按照提取植物的成分不同,形成甙、酸、多酚、多糖、萜类、黄酮、生物碱等。其用途非常广泛,不仅可作为制药行业的主要原料,还可应用于普通食品、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化妆品、食品添加剂(色素、甜味剂等)、香精香料等行业。在美、日、韩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植物提取物为原料的保健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逐年上升。    中国提取物出口美国量近两年来不断增长,美国FDA今年以来对植物提取物的关注度提高,对农残限量要求呈不断加严趋势。由于植物提取原料来源广泛,目前FDA对植物提取的质量和农药残留进行判定主要基于以下标准:一是对所有在美国药典(USP-NF)中已经列名的提取物,依据美国药典(USP36-NF31)标准进行判定。二是对于其他在药典中无列名的提取物,农残则按照NF28进行检测和判定(NF28相当于USP36,比USP36的限量指标稍微宽松)。美国基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考量,不断加重农残限量检测砝码,一些农药检测限量值一般要求在0.01PPM以下,中国部分野生植物和中药材原料的提取物,都有可能被检测出微量残留而遭拒绝入境,今年国内一些大公司出口量比较大的产品而因此遭到美国FDA退货。  美国是宁波地区植物提取物出口的重要出口市场,为防止相关企业再遭美国通报,检验检疫部门提醒各出口企业一定要谨防输美产品杀虫剂和农药残留:一是要把好植物原料、中药材等采购关,对于种植的原料,要调查清楚种植户的用药情况或相关记录。二是要把好原料验收关,原料进厂时,企业应加强抽样自检,有代表性的抽样送往专业机构检测杀虫剂、农药残留等项目,同时,做好原料的批次验收和核销记录,确保植物提取物产品质量可追溯。三是要把好产品出厂检验关,加强成品检验,尤其是针对提取物有效成分高的产品,由于提取浓缩幅度大,溶剂残留和农药残留更容易超标,一定要加大检测把关力度,以避免不必要的退货损失。
  • 植物提取物的前景分析--“它”具有权威发言权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598" height="148" title="4444.jpg" style="width: 539px height: 118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cb2775ae-cfc0-49d9-aa29-dedf08ad738f.jpg"//pp  产品定义/pp  植物提取物是以植物为原料,按照对提取的最终产品的用途的需要,经过物理化学提取分离过程,定向获取和浓集植物中的某一种或多种有效成分,而不改变其有效成分结构而形成的产品。按照提取植物的成份不同,形成甙、酸、多酚、多糖、萜类、黄酮、生物碱等 按照性状不同,可分为植物油、浸膏、粉、晶状体等。[2]/pp  市场供求/pp  植物提取物有许多不同品种[3] ,这些产品供需随年份及各种市场因素不断变化,供需不平衡的情况时有发生。/pp  ① 产品供给影响  由于植物提取物行业原材料为农林产品,容易受天气、病虫害、播种面积等因素影响,不同年份的原材料收购价格及数量会出现波动,原材料价格波动使天然植物提取物产品的价格、产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动,发生市场供需失衡。/pp  ② 市场需求影响/pp  多数生产企业对海外市场需求认识有限,可能对市场需求缺乏科学和长期准确判断。当某一产品市场需求较好时,短期内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市场失衡情况,但随着市场信息的传播,大量企业会一拥而上重复生产,导致产品供大于求。/pp  生物碱/pp  是一类复杂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和医疗效果。如麻黄中含有治疗哮喘的麻黄碱、莨菪中含有解痉镇痛作用的莨菪碱等。/pp  苷类又称配糖体/pp  由糖和非糖物质结合而成。苷的共性在糖的部分,不同类型的苷元有不同的生理活性,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洋地黄叶中含有强心作用的强心苷,人参中含有补气、生津、安神作用的人参皂苷等。/pp  挥发油/pp  又称精油,是具有香气和挥发性的油状液体,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具有生理活性,在医疗上有多方面的作用,如止咳、平喘、发汗、解表、祛痰、驱风、镇痛、抗菌等。药用植物中挥发油含量较为丰富的有侧柏、厚朴、辛夷、樟树、肉桂吴茱萸、白芷、川芎、当归、薄荷等。/pp  单宁(鞣质)/pp  多元酚类的混合物。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特别是在杨柳科、壳斗科、蓼科、蔷薇科、豆科、桃金娘科和茜草科植物中含量较多。药用植物盐肤木上所生的虫瘿药材称五倍子,含有五倍子鞣质,具收敛、止泻、止汗作用。/pp  其他成分/pp  如糖类、氨基酸、蛋白质、酶、有机酸、油脂、蜡、树脂、色素、无机物等,各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其中很多是临床上的重要药物。/pp  综合各国的立法范畴和概念及使用情况,植物提取物这个概念是可以被各国所接受与认可的,也是传播草药在各国通用的共性表达方式。中国植物提取物的出口额早在1999年就已超过中成药的出口额。在欧美国家,植物提取物及其制品(植物药或食品补充剂)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已发展成一个年销售额近80亿美元的新兴产业。/pp  中国的植物提取物总体上是属于中间体的产品,目前的用途非常广泛,主要用于药品、保健食品、烟草、化妆品的原料或辅料等。用于提取的原料植物的种类也非常多,目前进入工业提取的植物品种在300种以上。/pp  产品功效——遏制癌症/pp  美国科学家说,他们通过对膀胱癌的研究,证实了绿茶提取物能有效遏制癌肿瘤发展,同时不损害健康细胞。由美籍华人科学家领导的这个研究小组认为,绿茶提取物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抗癌药物。/pp  这一成果当天发表在《临床癌症研究》杂志上。主持这项研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饶建宇说,他们的成果“增进了对绿茶提取物作用机理的理解”。如果人们对绿茶提取物遏制肿瘤的机理有所了解,就能确定哪种类型的癌症患者能从绿茶提取物中受益。/pp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癌肿瘤的发展与癌细胞的扩散运动密切相关,癌细胞要运动,就必须启动一个被称为“肌动蛋白重塑”的细胞进程。一旦这一进程被激活,癌细胞就能够侵入健康的组织,导致肿瘤扩散。而绿茶提取物能破坏“肌动蛋白重塑”进程,使得癌细胞粘附在一起,其运动受到阻碍,此外它还能使癌细胞加快老化。/pp  饶建宇说,癌细胞具有“侵略性”,而绿茶提取物打破了它“侵略”的路径,能限制癌细胞,使其“局部化”,使癌症治疗和预后工作都变得相对简单。/pp  此前,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揭示了绿茶提取物对包括膀胱癌在内的许多癌症具有效果,它能够引起癌细胞过早凋亡,并阻断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饶建宇对新华社记者说,他们研究小组的一些成员正在验证绿茶提取物对胃癌等其他癌症的效力。/pp  他说,与以前类似的研究不同,他们使用的绿茶提取物,其成分和饮用的绿茶非常相似,这意味着常饮绿茶可能有某种抗癌效果,至少可以增强人体对癌症的防御能力。不过研究人员也认为,目前他们只实验了有限的几个膀胱癌细胞系,要揭示绿茶的抗癌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pp  其他科学家当天评论说,这一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绿茶在预防和治疗癌症方面所具有的潜力。尤其在膀胱癌治疗方面,新成果有助于发现膀胱癌的易感者,降低发病率。/pp  产品功效——抗氧化性/pp  自1900年Gomberg提出自由基(tripheylemthylradical)学说以来,人们对自由基的研究逐渐加深。传统合成的抗氧化剂虽然抗氧化能力比较强,但长期食用有潜在的毒性,有的甚至会产生致畸、致癌作用,因此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排斥 而蜂花粉是蜜蜂从花朵上采集的花粉粒,含有黄酮类、维生素、激素、核酸、酶类和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衰老作用,是良好的抗氧化食品。葛 根 、杜仲叶、 枸 杞 、 枳 椇 子 、 茯 苓 、 五 味 子 、 银 杏 、 竹叶、柠檬、柑橘和蜂胶的抗氧化作用均已得到实验证明。因此,从天然产物中筛选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物质对食品和医药工业都有重要意义。/pp/p
  • CFDA关于做好银杏叶提取物和银杏叶药品检验的通知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做好银杏叶提取物和银杏叶药品检验的通知/strong/p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pp  2015年6月8日,总局发布了《关于开展银杏叶提取物和银杏叶药品检验的通告》(2015年第20号),请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认真组织落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pp  一、督促企业开展自检工作。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督促本行政区域内银杏叶提取物生产企业(含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银杏叶药品制剂生产企业按通告要求,对本企业自2014年1月1日后生产的所有批次银杏叶提取物、银杏叶片和银杏叶胶囊逐批进行检验(包括已召回批次和未召回批次),并向所在地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检验结果。企业自检不晚于2015年6月15日完成,同时向社会公布检验结果(包括合格与不合格的)。其中,凡检验不合格的,企业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并召回已上市产品,召回信息向所在地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布。对已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5年第15、第17号召回及正在召回的药品,凡检验不合格的,还要向所在地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其原料购进企业、数量,用于生产产品的批次,并向社会公布。/pp  对其他剂型的银杏叶药品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质量风险,也要一并督促企业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pp  二、督促企业报告银杏叶药品生产和销售流向。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组织企业对2014年1月1日后生产的所有批次银杏叶药品生产情况和销售流向进行全面梳理,于2015年6月15日前报告所在地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持有银杏叶药品批准文号,但自2014年1月1日以来没有生产,且市场上无产品的,也应当核实清楚,由企业负责人和负责检查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人签字背书。/pp  三、对企业自检情况进行抽查复核。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自检工作的督促检查,保证自检工作快速有效开展。同时,组织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对企业检验结果进行抽查复核。发现不合格产品的,要督促企业立即召回。/pp  四、及时上报结果。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于2015年6月10日起,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逐日报告当地银杏叶提取物生产企业和制剂企业的自检结果及召回情况(附件1)。2015年6月18日前,汇总企业自检结果(附件2)、抽查复核结果(附件3)以及产品生产情况和主要销售流向(附件4),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报告。对检查和复核中发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应当一并报告。/pp  五、开展专项监督抽验。目前,总局正在组织制订针对非法添加的补充检验方法,以及除片剂、胶囊剂以外其他剂型的补充检验方法,并将尽快颁布实施。总局将于2015年6月下旬组织部分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市场上销售的所有银杏叶药品进行专项监督抽验,以彻底净化银杏叶药品市场,保障广大公众用药安全。抽验结果将及时对社会公布。/pp  附件:/pp 1.img style="LINE-HEIGHT: 16px" src="/admincms/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a style="LINE-HEIGHT: 16px" href="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508/ueattachment/a2c5aecf-9fec-4d04-be4f-af5596def74b.doc"企业自检结果及召回情况日报表.doc/a/pp  2.img style="LINE-HEIGHT: 16px" src="/admincms/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a style="LINE-HEIGHT: 16px" href="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508/ueattachment/2eae747c-48ba-415c-acab-6006baf96f57.doc"企业自检结果汇总表.doc/a/pp  3.img style="LINE-HEIGHT: 16px" src="/admincms/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a style="LINE-HEIGHT: 16px" href="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508/ueattachment/4f09b17d-0e83-4fef-ad8c-82e39bf9f643.doc"抽查复核结果汇总表.doc/a/pp  4.img style="LINE-HEIGHT: 16px" src="/admincms/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a style="LINE-HEIGHT: 16px" href="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508/ueattachment/4b267524-e889-4429-aaa7-b3b834aa6be1.doc"银杏叶药品生产销售情况统计表.doc/a/pp style="TEXT-ALIGN: right"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pp style="TEXT-ALIGN: right"  2015年6月8日/ppbr//p
  • 9大品牌中药部分农残超欧盟标准百倍
    日前,绿色和平组织发布调查报告称,其购自同仁堂、云南白药、天士力、九芝堂等九家品牌药店的多种常用中药材,超过七成被检测出含有多种农药残留。  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王婧表示,由于新版《国家药典》中,对于大多数农药并无含量规定,而药材批发商或者药企在购入药材时很少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因此富含农药残留的中药材很容易进入流通环节。  昨日 (6月25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顾客的身份致电北京同仁堂药材公司,对于药材农残超标的说法,工作人员表示,同仁堂一直都是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检验。记者昨天多次拨打云南白药、九芝堂等上市公司证券部的电话,均无人接听。  超七成样品检出农药残留  绿色和平抽检的样本主要来源于同仁堂药店、云南白药大药房、云南特安呐药房、九芝堂、天士力大药房、广药集团的采芝林、山东宏济堂、胡庆余堂、张仲景大药房九家连锁中药房,均为品牌中药店,采购的中药材品种主要为当归、三七、枸杞、金银花等常用中药材。  第三方机构的检测结果显示,共计65个样本中,有48个发现农药残留,占样本比率为74%。  甲拌磷、克百威、甲胺磷、氟虫腈、涕灭威、灭线磷等六种农药为禁止在中药材上使用的品种,但是在当归、枸杞、金银花等共计26个样品中检出含一种以上。除氟虫腈为2009年被禁止使用外,其余农药已被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长达十年以上。  检测的样品中32个含有三种或以上农药残留,其中一些样品检测出的农药残留种类高达数十种。同仁堂(北京)的三七花中检测出高达39种不同的农药残留、张仲景药房的贡菊上为35种,特安呐的三七花上为34种,同仁堂(香港)的三七粉上为32种,云南白药的贡菊上为28种,同仁堂(北京)的贡菊上为25种,云南白药的金银花、胡庆余堂的贡菊和三七粉均有21种,宏济堂的金银花上则有20种农药残留。  据绿色和平组织介绍,上述检测结果由第三方权威机构做出,但由于双方签署了保密协议,绿色和平未透露具体机构名称。  王婧介绍说,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类,甲拌磷、涕灭威、灭线磷均为剧毒类农药,研究表明,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的儿童与有机磷类农药接触,神经系统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可能会表现出认识能力和短期记忆能力降低。
  • 对于中药农残招标 药企有话说
    药企回应:生产环节不存在农药添加  胡庆余堂第一时间作出回应称,在企业的生产环节,不可能出现添加农药的行为。胡庆余堂新闻发言人陈炜指出,企业在制作过程中一定是会降毒的,不会在生产环节中让农药残留增加。对于药材中的一些残留物质,因为含量很少,所以检测的工作量会非常非常大。  同仁堂、云南白药等则表示正在调查核实。  &ldquo 对于报告中涉及的相关品种,集团正在进行调查核实。&rdquo 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宣传部负责人郭金凤表示,同仁堂生产的饮片等中药材产品,均是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生产,并且相关检测很充分。  对于云南白药大药房的中药材检测出几种禁用农药的事情,云南白药大药房公司相关人员也表示正在向高层汇报。  药企有责任控制中药材的农药残留  &ldquo 在生产过程中不添加有毒有害的物质是药企的责任,对于其原料采购它也有义务保护消费者的健康。&rdquo 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王婧指出,这些药企并不认为这些是自己的责任。  在对同仁堂、云南白药进行调查时发现,一些大的药企,公司有部分自己的基地,这个质量会严格控制。但是,这些远远满足不了中药材的市场需求,仍需从供应商和产地去大量的收购药品。而这部分的药品,企业是完全不负责任的。  记者了解到,服用含毒性高的残留农药药材,可能出现呕吐及头晕等征状,严重情况随时有生命危险。医学专家还指出,毒性较低的农药累积人体,甚至可损害男性生殖系统及儿童神经系统发育。  药企如果对于采购的中药材中农药残留的现象,继续听之任之最终只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伤害。  王婧指出:&ldquo 龙头企业有责任控制这些源头,不去使用这些有毒有害的,他们有这个能力去进行相应的管理。&rdquo 她建议,药企可以将对基地的管理模式,通过要求和帮助供应商减少农药的使用,实现像自己基地一样的控制。
  • 感冒常用药——小柴胡颗粒中黄芩提取物检查项补充检验方法应对方案
    导语5月23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小柴胡颗粒中黄芩提取物检查项补充检验方法”。小柴胡颗粒是由柴胡、黄芩、姜半夏、党参、生姜、甘草和大枣7味药材组成,具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的功效,临床用于外感病,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口苦咽干等。其质量标准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法定制法为姜半夏、生姜以70%乙醇为溶剂进行渗漉提取,其余黄芩等5味水煎提取;对于臣药黄芩的质控项目包括薄层色谱鉴别和含量测定两项,但均使用黄芩苷对照品作为参照,存在指标化合物较为单一的问题。现行质量标准的不完善,让一些不法生产企业有机可乘,为降低成本,可能存在添加黄芩提取物进行投料的现象。【1】据相关研究表明:黄芩提取物的主要成分为黄芩苷(含量占85%以上);而黄芩中的黄酮苷为主要的有效成分,包括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等120种以上,其中前四者含量约占9.0%~20%、0.15%~5.4%、1.7%~4.5%、 0.01%~1.3%,说明两者的物质基础存在明显差异。黄芩药材中掺入黄芩提取物投料或是以黄芩提取物代替黄芩药材投料均为未按法定制法生产,擅自改变小柴胡颗粒的制法,导致其物质基础发生改变,无相应临床数据证实其有效性,存在安全风险。【1】为打击掺入黄芩提取物或将黄芩药材按提取物制法制备后投料生产小柴胡颗粒的违规行为,建标单位建立了黄芩提取物检查项补充检验方法。岛津分析方案分析仪器及色谱柱分析色谱条件柱温:20℃流速:0.6 mL/min检测波长:270 nm进样量:5 µ L流动相:A:0.5%甲酸 B:甲醇岛津复现案例色谱图补充检验方法对照特征图谱峰1:黄芩苷;峰4:汉黄芩苷;峰5:黄芩素使用LC-20AD高效液相色谱仪可以重现标准,对照药材呈现的色谱图峰形良好,主要特征峰均有检出,出峰顺序与标准对照参照图谱一致,各峰实现良好分离,黄芩苷峰理论板数达到190000,满足标准系统适用性要求(应大于5000)。供试品溶液色谱图呈现与对照药材参照物中5个主要特征峰保留时间相对应的色谱峰,其中峰1与峰4应与对照品参照物峰保留时间一致。综上所述,岛津仪器+色谱柱方案可以满足标准检测要求,供相关检测单位参考。参考文献:[1]乔莉,简淑仪,赖竹仪,李华,黄俊忠.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小柴胡颗粒中掺入的黄芩提取物[J].中国药事, 2023,37(04):450-460. DOI:10.16153/j.1002-7777.2023.04.012.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