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包覆位于金纳米棒

仪器信息网包覆位于金纳米棒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包覆位于金纳米棒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包覆位于金纳米棒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包覆位于金纳米棒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包覆位于金纳米棒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包覆位于金纳米棒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包覆位于金纳米棒相关的解决方案。

包覆位于金纳米棒相关的论坛

  • 包覆纳米金属颗粒的中空碳纳米管

    包覆纳米金属颗粒的中空碳纳米管

    两个问题,大家讨论:仪器:Zeiss场发射扫描电镜Merlin(1)如图所示为包覆纳米Fe的中空碳纳米管,5kV加速电压下SE检测器下能看到包覆的纳米Fe,In-lens检测器为什么含有Fe的部位呈现暗黑色?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8/201408032120_508940_1872735_3.jpg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8/201408032120_508941_1872735_3.jpg(2)提高加速电压后,In-lens检测器下能很好的分辨出Fe在纳米管中的包覆情况。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8/201408032122_508943_1872735_3.jpg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8/201408032122_508942_1872735_3.jpg(3)SE检测器和ESB检测器的效果比较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8/201408032129_508944_1872735_3.jpg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8/201408032129_508945_1872735_3.jpg

  • 请大家帮忙分析一下金纳米棒的HRTEM图像,谢谢,谢谢!

    请大家帮忙分析一下金纳米棒的HRTEM图像,谢谢,谢谢!

    本人最近做了一次金纳米棒的高分辨透射电镜,进行了傅里叶变换,尝试着标记了一下晶面,但是,不知道对否,而且,标定好花样之后怎么确定生长方向还有周围暴露的晶面呢,想了很久始终想不明白,请高人指点一下,谢谢,谢谢!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2/201612061431_01_160608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2/201612061431_02_1606080_3.jpg

  • 【求助】为什么用SEM看不到金纳米棒的图象啊?

    金棒是用普通的合成方法,CTAB包被的金种调制合成,将其直接滴在乙醇浸泡过的铝箔上,室温晾干,放在场发射SEM(Hitachi S-4800),却看不到一个金纳米棒啊?怎么回事?急啊,请各位支招!感激涕零!

  • 【求助】金纳米棒电子衍射标定

    请各位高手赐教:1 图片效果很差,不知能否标定并确定纳米棒取向2 初次接触SAED,参考了很多资料,但还是在云里雾里的,请高手指点3 做了几个样,SAED效果都不好,不知如何能得到纳米棒较好的SAED图多谢!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02/200902190933_133987_1777457_3.gif[/img]

  • 国家纳米中心等提出的新型纳米药物设计有望突破经典理论

    中科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的赵宇亮、陈春英等科研人员的实验研究工作与IBM周如鸿研究员的理论模拟相结合,在肿瘤高效低毒纳米药物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的进展(PNAS, 109, 15431, 2012)。这是继2010年和2011年后,该研究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又一研究成果。 该研究组在2004年发现,原来设计为新一代MRI医学造影剂的含Gd金属富勒烯具有高效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通过表面化学修饰,研究人员得到了几乎没有毒副作用的Gd@C82(OH)22。它不杀死肿瘤细胞,而是通过调节肿瘤细胞周围的微环境(改善肿瘤细胞生长的“土壤”),把肿瘤细胞“监禁”起来。通过近9年的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研究发现,这种新的方法,不仅抑制肿瘤生长,也高效抑制肿瘤转移。 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发现,Gd@C82(OH)22纳米药物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药物设计的经典理论不同,Gd@C82(OH)22纳米颗粒并不作用于靶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活性位点。Gd@C82(OH)22分子首先自身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形成棒状排列的纳米颗粒,然后通过纳米颗粒扩散运动接近靶分子的疏水区域,产生非特异性的疏水相互作用,而这只是一个过渡态。最终纳米颗粒和靶分子MMP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和疏水作用形成特异性结合。这种特异性结合区域在MMP的疏水区域,而不是传统的活性位点。 该研究结果第一次提出的新型纳米药物的设计有可能超越经典的理论和传统的思路:在传统的“锁眼”以外,靶分子可以为纳米颗粒(而非传统的“分子”)药物提供更为广阔的结合区域。这大大拓展了设计新型药物的可能性。 目前全世界在纳米药物领域的研究主要用纳米颗粒作为载体载带现有的药物,而把Gd@C82(OH)22纳米颗粒直接作为肿瘤治疗药物(不需要载带传统药物),到目前为止还是第一次。该实验室通过近9年的系统研究,已经完成8个肿瘤模型的动物实验。除了深入开展该研究中的抑制肿瘤新机制外,2012年高能所已建成一条中试生产线,并正在推进临床前研究的相关工作。http://www.cas.cn/ky/kyjz/201211/W020121123539967315650.jpg 图:新型纳米药物的设计有可能超越经典的理论和传统的思路:在传统的“锁眼”以外,靶分子可以为纳米颗粒(而非传统的“分子”)药物提供有更为广阔的结合区域。这大大拓展了设计新型药物的可能性。

  • 纳米钻石“温度计”测量活细胞温度更精准

    有望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癌症的方法2013年08月01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陈丹 科技日报讯(记者陈丹)据《自然》杂志网站8月1日(北京时间)报道,纳米钻石可用于量子计算机中处理量子信息,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纳米钻石的量子效应,将其变为“温度计”,测量出了人类胚胎干细胞内部的温度变化,精确度是现有技术的10倍。通过加入金纳米粒子,研究人员还能够利用激光对细胞的特定部分加热甚至杀死细胞,这有望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癌症而不损害健康组织的方法,以及研究细胞行为的新手段。研究论文发表在本周的《自然》杂志上。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纳米线将直径约100纳米的钻石晶体注入一个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然后用绿色激光照射细胞,使氮杂质发出红色荧光。当细胞内局部温度出现变化时,红色荧光的强度会受到影响。通过测量荧光的强度,便可以计算出相应的纳米钻石的温度。由于钻石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就可以像温度计一样显示出其所处细胞内部环境的即时温度。 研究人员同时还将金纳米粒子注入细胞内,然后用激光来加热细胞的不同部位,加热点的选择和温度升高多少都可由纳米钻石“温度计”来精确控制。“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可以在细胞水平上控制温度的工具,让我们能够研究生物系统对温度变化的反应。”参与该研究的哈佛大学物理学家彼得·毛瑞尔说。 他指出,基础生物学涉及到的很多生物过程,从基因表达到细胞新陈代谢,都会受到温度的强烈影响,纳米钻石“温度计”将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例如,通过控制线虫的局部温度,生物学家可以了解简单有机体的发育。“你可以加热单个细胞,研究其周围的细胞是否会减慢或者加快它们的繁殖率。”毛瑞尔说。 目前也有一些其他测量细胞温度的方法,比如利用荧光蛋白或碳纳米管,但这些测量手段在敏感性和准确度方面都有欠缺,因为其中的一些成分会和细胞内的物质发生反应。毛瑞尔说,他们的纳米钻石“温度计”的敏感度至少提高了10倍,能够检测出细微到0.05开的温度波动。而且其还有改进的余地,因为在活细胞外部,该“温度计”的敏感度已经达到0.0018开的温度波动。 总编辑圈点 这样的“温度计”应该造价不菲,好在钻石是纳米级的。而其能够检测出细微到0.05开的温度波动,让其他测量细胞温度的方法难以望其项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项技术不仅仅只应用于医学领域。目前晶体管已经达到极小量度,在20或30纳米级别,离原子级别已经不远。然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理解热量散播和设备电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只有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才能真正操控原子级设备,而纳米钻石“温度计”或许能派上大用场。 《科技日报》(2013-08-02 一版)

  • 单细胞“纳米生物间谍”技术能进入活细胞取样

    原标题 “纳米生物间谍”技术能进入活细胞取样 可用于深入揭示线粒体基因组变异的重要性 科技日报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UCSC)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机器人式的“纳米生物间谍”系统,能从单个活细胞内提取出微量样本,进行RNA或DNA测序,而不会杀死细胞。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单细胞“纳米生物间谍”技术是一种了解活细胞内部动态过程的有力工具。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美国化学协会《纳米》杂志上。 “我们能从活细胞中拿走一个‘生物间谍’,再把它送回该细胞,在几天内这样重复多次而不会杀死细胞。如果用其他技术,你不得不牺牲这个细胞才能分析它。”该生物传感与生物电技术小组负责人、UCSC巴斯金工程学院生物分子工程教授内德·波曼德说。 “纳米生物间谍”平台是研究小组用纳米吸液管开发的最新设备。纳米吸液管是一种小玻璃管,取液端越来越细,至尖端直径仅50到100纳米。波曼德说:“我能在实验室造出纳米吸液管,这不需要昂贵的纳米制造设备。但要进入一个细胞,问题是即使在高倍显微镜下,你也看不见吸液管尖端,不知道它偏离了细胞有多远。” 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亚当·赛格尔解决了这一问题。他基于在一台改造过的扫描离子电导显微镜(SICM),开发出一种反馈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利用通过纳米吸液管尖端的离子流作为反馈信号,在尖端接近细胞表面时探测其中的液滴。在尖端进入细胞之前,一种自动控制系统能定位它在细胞上面的位置,然后尖端很快插入穿透细胞膜,通过操控电压有控制地提取一小点细胞内物质。由于吸液管尖端极精细,对细胞造成的损害极微小。 研究小组用这种系统从活细胞中提取的微量细胞物质,估计只有50毫微微升(千万亿分之一升),约一个人体细胞百分之一的量。他们从单个人体癌细胞中提取物质并进行RNA测序,还从人类成纤维细胞中提取了线粒体并对其进行了DNA测序。“人们已经知道,线粒体和多种神经退化疾病有关。该技术可用于深入揭示线粒体基因组变异的重要性。”波曼德说。 该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波曼德希望能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探索其更多用途。“对于癌症生物学家、干细胞生物学家等想要了解细胞内部情况的科学家来说,这是一种多功能的平台。”(常丽君)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2014年01月20日

  • 【资料】金纳米颗粒微观结构首次得到揭示

    [B]“这是一项应该被写入教科书的重要发现” [/B]纳米颗粒的广泛应用并不意味着科学家对它们的微观结构了如指掌。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首次揭开了科研中经常用到的一种金纳米颗粒的神秘面纱。相关论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10月19日的《科学》杂志上。 由于金的活动性弱且对空气和光线都不敏感,实验室中经常用金纳米颗粒作为示踪剂,比如探测样本中是否存在某种DNA或者蛋白质。为了防止不同金纳米颗粒的原子之间形成化学键,科学家经常在金纳米颗粒表面覆盖一层保护性分子层,最常用的是含硫的分子团。如果改造这些含硫分子团,使其具有特殊的绑定位点或者荧光标记,观察和区分金纳米颗粒将更加容易。 尽管如此,科学家对金纳米颗粒的结构却没有清晰的认识,有认为金纳米颗粒是胶质的,形状杂乱,大小不一,还有认为它们是具有同一尺寸和结构的离散分子。 在最新的研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Roger Kornberg领导的小组成功制备出了有单层硫醇保护的金纳米颗粒晶体,并利用X射线结晶学技术,首次对它们的精确结构进行了成像。值得注意的是,制备晶体和确定结构一样,都是突破性的进展。

  • 碳纳米管“鱼叉”能捕获单个脑细胞信号

    科技日报讯(记者常丽君)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20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杜克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碳纳米管制成的“鱼叉”,可用于捕获单个脑细胞发出的信号。相关论文发表在6月19日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 目前用于记录脑细胞信号的电极主要有两种:金属和玻璃。金属电极可用在活动物中,记录脑细胞群体活动峰值及其工作情况;玻璃电极既可用于检测峰值,也能检测单个细胞活动,但却脆弱易碎。以往实验中曾用过碳纳米管探针,但那种电极要么太厚会造成组织损伤;要么太短而限制了电极穿透深度,无法探测到内部的神经元。 最新研制出的碳纳米管“鱼叉”只有一毫米长、几纳米宽,可利用碳纳米管卓越的机电性能来捕获单个脑细胞的电信号。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家理查德·穆尼和该校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化学教授布鲁斯·唐纳德5年前开始合作,研究用纳米材料来缩小机械并改良探针。他们先以电化技术处理过的钨丝为基础,用自缠多壁碳纳米管延长它,制成了一毫米长的小棒,然后用聚焦离子束将纳米管磨锋利,使其一端逐渐变细到只有一根碳纳米管粗细,就像微小的“鱼叉”。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家迈克尔·普拉特说:“这种碳纳米管‘鱼叉’结合了金属和玻璃电极的优点,无论是在脑细胞内外,它们都能记录良好,非常灵活而且不会碎,可以用来记录活动物的单个脑细胞信号。” 在穆尼的实验室,他们把“鱼叉”分别刺入小鼠脑组织切片和麻醉小鼠大脑中来实验,结果显示探针能传输脑信号,而且有时比传统的玻璃电极效果更好,信号中断的可能性更小。 新探针还能刺穿单个神经元,记录单个细胞的信号,而不是附近的一群神经元。唐纳德强调,这被称为细胞内记录,应是人们首次用碳纳米管在脑切片或完整脊椎动物大脑中记录单个神经元信号。 总编辑圈点 碳纳米管可用于研究单个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如今的成果就是极好的理论证明。这种对单个神经元信号及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进一步挖掘,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脑的计算功能,从而弥补人类对自身“司令部”认知上的缺陷。从另一个角度看,杜克大学此次所采用的探针技术也十分有前途,可在多领域——包括从基础科学到人脑计算接口、脑组织假体等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亦因此其进一步开发备受业界期待。 《科技日报》(2013-06-21 三版)

  • 新型纳米药物设计有望突破经典

    新型纳米药物设计有望突破经典新型纳米药物的设计有可能超越经典的理论和传统的思路:在传统的“锁眼”以外,靶分子可以为纳米颗粒(而非传统的“分子”)药物提供有更为广阔的结合区域。这大大拓展了设计新型药物的可能性。中科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的赵宇亮、陈春英等科研人员的实验研究工作与IBM周如鸿研究员的理论模拟相结合,在肿瘤高效低毒纳米药物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的进展(PNAS,109,15431,2012)。这是继2010年和2011年后,该研究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又一研究成果。 该研究组在2004年发现,原来设计为新一代MRI医学造影剂的含Gd金属富勒烯具有高效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通过表面化学修饰,研究人员得到了几乎没有毒副作用的Gd@C82(OH)22。它不杀死肿瘤细胞,而是通过调节肿瘤细胞周围的微环境(改善肿瘤细胞生长的“土壤”),把肿瘤细胞“监禁”起来。通过近9年的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研究发现,这种新的方法,不仅抑制肿瘤生长,也高效抑制肿瘤转移。 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发现,Gd@C82(OH)22纳米药物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药物设计的经典理论不同,Gd@C82(OH)22纳米颗粒并不作用于靶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活性位点。Gd@C82(OH)22分子首先自身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形成棒状排列的纳米颗粒,然后通过纳米颗粒扩散运动接近靶分子的疏水区域,产生非特异性的疏水相互作用,而这只是一个过渡态。最终纳米颗粒和靶分子MMP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和疏水作用形成特异性结合。这种特异性结合区域在MMP的疏水区域,而不是传统的活性位点。 该研究结果第一次提出的新型纳米药物的设计有可能超越经典的理论和传统的思路:在传统的“锁眼”以外,靶分子可以为纳米颗粒(而非传统的“分子”)药物提供更为广阔的结合区域。这大大拓展了设计新型药物的可能性。 目前全世界在纳米药物领域的研究主要用纳米颗粒作为载体载带现有的药物,而把Gd@C82(OH)22纳米颗粒直接作为肿瘤治疗药物(不需要载带传统药物),到目前为止还是第一次。该实验室通过近9年的系统研究,已经完成8个肿瘤模型的动物实验。除了深入开展该研究中的抑制肿瘤新机制外,2012年高能所已建成一条中试生产线,并正在推进临床前研究的相关工作。

  • 【求助】请高手帮忙分析一下一个纳米棒的高分辨图案!

    【求助】请高手帮忙分析一下一个纳米棒的高分辨图案!

    有没有高分辨分析的专家帮个忙啊?我做的一个碳酸钡的纳米棒的高分辨,不知道怎么分析,总觉得做出的FFT变换不清晰,没有办法在上面指标化.有没有哪位朋友帮我指导下?感激不尽!我对高分辨知道不多.[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6/10/200610312138_31209_1300624_3.jpg[/img]

  • 【转帖】纳米微粒结合转铁蛋白 猎杀癌细胞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文理学院的首席化学教授约瑟夫—德西蒙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人体中的一种正常的良性蛋白质,如果和纳米粒子相结合,就能瞄准并杀死癌细胞,而无须负载那些携带化疗药物的粒子。此前,研究人员曾认为,纳米粒子只有携带了有毒的化学载体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转铁蛋白是人体血液中数量第四多的蛋白质,近20年来一直被作为肿瘤靶向载体用以递送治癌药物。纳米粒子通常也是无毒的,需要通过负载标准化疗药物来治疗癌症。然而,结合转铁蛋白的“打印”纳米粒子,不仅能识别它们,还能诱导癌细胞死亡。而不与任何纳米粒子结合的自由转铁蛋白,能从拉莫斯癌细胞中获得养料生长,即使在很高浓度下也不会杀死任何拉莫斯癌细胞。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转铁蛋白附着在纳米粒子表面后,其能有效地筛选标靶,攻击并杀死B细胞淋巴瘤。在许多迅速生长的癌细胞表面,蛋白质受体被过度表达,于是和转铁蛋白配体结合的治疗就能找到并瞄准它们,而结合转铁蛋白的纳米粒子被认为是安全且无毒的。德西蒙实验室发明了一种“打印”技术,能人为造出尺寸精确且形状符合预期的纳米颗粒。他们采用这种技术制作出一种可与人类转铁蛋白相结合的生物相容性纳米粒子,其能安全且精确地识别广谱癌症,除了B细胞淋巴瘤外,还能有效地指向非小型细胞,如肺、卵巢、肝脏和前列腺的癌细胞。研究人员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携带转铁蛋白的纳米粒子如何及为何对于拉莫斯癌细胞是有毒的,而对其他细胞却无毒。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曾被认为是癌症的最有效疗法,但这些疗法通常会损害健康组织和器官。这一发现将可能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策略来治疗某种类型的淋巴瘤,而副作用更小。不过,德西蒙承认,该研究也会引起一些人对不可预期后果的担忧,即一个设计好的针对某类癌症的靶向化疗载体是否会偏离目标。

  • 【求助】求纳米标准的下载链接

    GJB 1713-1993 纳米激光偏振干涉仪规范 JJF 1321-1990 250~2500纳米光谱辐射亮度和照度基准操作技术规范 JJF 1322A-1990 250~2500纳米光谱辐射亮度副基准操作技术规范JJF 1322B-1990 250~2500纳米光谱辐射照度副基准操作技术规范 JJF 1335-1990 800~2000纳米光谱反射比副基准操作技术规范 GB/T 18735-2002 分析电镜(AEM/EDS)纳米薄标样通用规范 GB/T 19345-2003 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带材 GB/T 19346-2003 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交流磁性性能测试方法 HG/T 3791-2005 氯乙烯-纳米碳酸钙原位聚合悬浮法聚氯乙烯树脂 GB/T 19588-2004 纳米镍粉 GB/T 19589-2004 纳米氧化锌 GB/T 19591-2004 纳米二氧化钛 GB/T 19619-2004 纳米材料术语 GB/T 20307-2006 纳米级长度的扫描电镜测量方法通则 HG/T 3819-2006 纳米合成水滑石 HG/T 3820-2006 纳米合成水滑石 分析方法 HG/T 3821-2006 纳米氢氧化镁 SC/T 7205.1-2007 牡蛎包纳米虫病诊断规程第1部分:组织印片的细胞学诊断法 SC/T 7205.3-2007 牡蛎包纳米虫病诊断规程第3部分:透射电镜诊断法

  • 纳米金聚集

    合成的纳米金,加盐后变色,吸光度从520nm移到530nm,但是650处没有纳米金聚集的特征峰,而且530的吸收强度也比520高,随着盐浓度的增大,吸收强度也逐渐增大,这是什么原因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3/202103151544222048_6532_4004971_3.png

  • 【转帖】纳米粒子与转铁蛋白结合即可猎杀癌细胞

    转铁蛋白与纳米粒子结合就可瞄准并杀死拉莫斯癌细胞,而无需负载其他化疗药物,此项发现将有望发展出癌症靶向治疗的新策略。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本周的《美国化学协会杂志》上。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文理学院的首席化学教授约瑟夫德西蒙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人体中的一种正常的良性蛋白质,如果和纳米粒子相结合,就能瞄准并杀死癌细胞,而无须负载那些携带化疗药物的粒子。此前,研究人员曾认为,纳米粒子只有携带了有毒的化学载体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转铁蛋白是人体血液中数量第四多的蛋白质,近20年来一直被作为肿瘤靶向载体用以递送治癌药物。纳米粒子通常也是无毒的,需要通过负载标准化疗药物来治疗癌症。然而,结合转铁蛋白的“打印”纳米粒子,不仅能识别它们,还能诱导癌细胞死亡。而不与任何纳米粒子结合的自由转铁蛋白,能从拉莫斯癌细胞中获得养料生长,即使在很高浓度下也不会杀死任何拉莫斯癌细胞。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转铁蛋白附着在纳米粒子表面后,其能有效地筛选标靶,攻击并杀死B细胞淋巴瘤。在许多迅速生长的癌细胞表面,蛋白质受体被过度表达,于是和转铁蛋白配体结合的治疗就能找到并瞄准它们,而结合转铁蛋白的纳米粒子被认为是安全且无毒的。   德西蒙实验室发明了一种“打印”技术,能人为造出尺寸精确且形状符合预期的纳米颗粒。他们采用这种技术制作出一种可与人类转铁蛋白相结合的生物相容性纳米粒子,其能安全且精确地识别广谱癌症,除了B细胞淋巴瘤外,还能有效地指向非小型细胞,如肺、卵巢、肝脏和前列腺的癌细胞。   研究人员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携带转铁蛋白的纳米粒子如何及为何对于拉莫斯癌细胞是有毒的,而对其他细胞却无毒。   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曾被认为是癌症的最有效疗法,但这些疗法通常会损害健康组织和器官。这一发现将可能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策略来治疗某种类型的淋巴瘤,而副作用更小。   不过,德西蒙承认,该研究也会引起一些人对不可预期后果的担忧,即一个设计好的针对某类癌症的靶向化疗载体是否会偏离目标。(科技日报)

  • 什么是纳米抗体?纳米抗体的特性有哪些?

    [font=宋体][b]什么是纳米抗体?[/b][/font][font=宋体][font=宋体][url=https://cn.sinobiological.com/resource/antibody-technical/nanobody][b]纳米抗体[/b][/url]([/font][font=Calibri]nanobody, Nb[/font][font=宋体])是一种人工设计的抗体分子,又称为单域抗体([/font][font=Calibri]single-domain antibodies, sdAbs[/font][font=宋体])、[/font][font=Calibri]VHH[/font][font=宋体]抗体或[/font][font=Calibri]camelid[/font][font=宋体]抗体,是发现于羊驼、单峰驼等驼科以及鲨鱼、鳐鱼等软骨鱼中的一种天然缺失轻链的重链抗体([/font][font=Calibri]heavy-chain antibodies, HCAbs)[/font][font=宋体]。[/font][font=Calibri]1993[/font][font=宋体]年,比利时的科学家在骆驼的血清中发现了一种天然轻链缺失的重链抗体,分子量约[/font][font=Calibri]95 kDa[/font][font=宋体],其中包括两个恒定区([/font][font=Calibri]CH2[/font][font=宋体]和[/font][font=Calibri]CH3[/font][font=宋体])、一个铰链区和一个重链可变区([/font][font=Calibri]variable heavy chain domain, VHH[/font][font=宋体]),接着克隆得到只包含一个重链可变区的单域抗体,即[/font][font=Calibri]VHH[/font][font=宋体]抗体。[/font][font=Calibri]VHH[/font][font=宋体]抗体的晶体结构为[/font][font=Calibri]4 nm[/font][font=宋体]×[/font][font=Calibri]2.5 nm[/font][font=宋体]×[/font][font=Calibri]3 nm[/font][font=宋体]的椭圆形,分子量大小仅普通抗体的[/font][font=Calibri]1/10[/font][font=宋体],约[/font][font=Calibri]12-14 kDa[/font][font=宋体],是最小的完整抗原结合片段,因此又被称为纳米抗体。纳米抗体可用于肿瘤等疾病的治疗、疾病的检测、疫苗的研发等。[/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b]纳米抗体特性:[/b][/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1.[/font][font=宋体]高耐热性和稳定性[/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将不同的纳米抗体在[/font][font=Calibri]37[/font][font=宋体]℃放置[/font][font=Calibri]1[/font][font=宋体]周,结果其抗原结合活性均在[/font][font=Calibri]80%[/font][font=宋体]以上,表明纳米抗体在室温下保存相当稳定,这使其比常规抗体更易于储藏和运输。[/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比较了鼠单抗和纳米抗体在高达[/font][font=Calibri]90[/font][font=宋体]℃高温长时间处理的抗原结合活性,发现纳米抗体都保持了较高的活性仍能重新获得抗原结合能力,而所有常规抗体在[/font][font=Calibri]90[/font][font=宋体]℃处理后都丧失了活性,发生了不可逆的聚合。[/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在恶劣条件,如在高热、离液剂、存在蛋白酶和极度[/font][font=Calibri]pH[/font][font=宋体]值变性的条件下(如胃液和内脏中),正常抗体会失效或分解,而纳米抗体仍具有高度的稳定性。[/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2.[/font][font=宋体]高抗原结合性:[/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宋体]纳米抗体独特的结构决定了其高抗原结合特性:纳米抗体较长的[/font][font=Calibri]CDR3[/font][font=宋体],可形成一稳定的暴露的凸环结构(凸环中具有稳定结构的二硫键),能够深入抗原内部以更好的结合抗原从而提高了其抗原特异性和亲和力。[/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而传统抗体[/font][font=Calibri]Fab[/font][font=宋体]片段及单链抗体[/font][font=Calibri]scFv[/font][font=宋体]的抗原结合表面常形成凹形拓扑结构[/font][font=Calibri], [/font][font=宋体]通常只能识别位于抗原表面的位点,因此纳米抗体[/font][font=Calibri]VHH[/font][font=宋体]单域具有更加广泛的抗原结合力,甚至当靶蛋白紧密包裹隐藏了普通抗体识别的位点时[/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纳米抗体也可以对其进行表位识别。[/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3.[/font][font=宋体]较强的组织穿透力:[/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纳米抗体具有强而快的组织穿透能力,可以进入致密的组织如实体瘤发挥作用;并且多余未结合的纳米抗体能够很快的被清除,这相对于单克隆抗体组织穿透力差,不易被清除的不足,更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另外,纳米抗体能够有效的穿透血脑屏障,这样的特性为脑部给药提供了新方法,有望成为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新药。[/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4.[/font][font=宋体]高水溶性、高表达性[/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宋体]正常抗体[/font][font=Calibri]VH[/font][font=宋体]结构域单独表达时通常形成包涵体,或者暴露的疏水域相互黏附;而纳米抗体[/font][font=Calibri]VHH[/font][font=宋体]由于其[/font][font=Calibri]FR2[/font][font=宋体]中的疏水残基被亲水残基所取代,使得纳米抗体的水溶性增加,聚合性减少;而且即使以包涵体形式表达,也很容易复性,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作为药物的利用率。[/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因纳米抗体分子量小、结构简单,由单一的基因编码,所以它很容易在微生物中合成,能在噬菌体、酵母等微生物中大量的表达,而且其相对价格低廉、可进行大规模生产,易于普及和应用。有报道,可通过酵母反应器酿造将纳米抗体的产量提高,每公升可达[/font][font=Calibri]1[/font][font=宋体]克的产量。[/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b]纳米抗体的应用优势[/b][/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宋体]①用于生物医药研发(基因工程药物研发、[/font][font=Calibri]ADC[/font][font=宋体]药物研发);[/font][/font][font=宋体]②用于临床体外诊断(胶体金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电化学发光法);[/font][font=宋体]③用于肿瘤研究、免疫学研究等基础研究;申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及科研奖项;[/font][font=宋体]④拓展研究思路、发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宋体]纳米抗体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下一代治疗性抗体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的关注。为支持纳米抗体药物的早期发现,义翘神州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自主研发了纳米抗体开发平台,已成功开发了多个纳米抗体候选分子。另外,我们的高通量纳米抗体表达平台,已成功表达和生产了多种纳米抗体形式,包括单价、多价或多特异性[/font][font=Calibri]VHH[/font][font=宋体],满足客户的各种定制需求。[/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更多详情可以关注:[/font][font=Calibri]https://cn.sinobiological.com/resource/antibody-technical/nanobody[/font][/font][font=Calibri] [/font]

  • 纳米医学畅想

    纳米医学畅想 纳米医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最引人注目的是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这一非凡的仪器于80年代初研制成功,可以在纳米尺度上获取生命信息,研究者相继得到了左旋DNA、双螺旋DNA的碱基对、平行双螺旋DNA的STM图像。我国科学家利用STM成功的拍摄到表现DNA复制过程中一瞬间的照片。目前,研究已涉及到氨基酸、人工合成多肽、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等领域。 纳米使单位体积物质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百万倍以上,人类有可能将存储了全部知识的纳米计算机安放在人脑中,或许有一天,图书馆就在我们的头脑内,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爱因斯坦、牛顿,老年性痴呆、记忆丧失等病症将会得到彻底治愈。纳米计算机可能用来读出人脑内的内容及品性,将一个脑内的信息转录到另一个脑内,这个脑可以是人脑,也可以是电脑。纳米医学也有可能改变人类自身,让人类成为能在天上飞、水中游,能进行光合作用或能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的“超人”。将来,掌握纳米医学技术的医生,不仅能够“修理人”——治病,而且能够“改造人”——使其具有特殊功能。虽然这些设想有些离奇,但决非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幻想。即将进入临床应用的有:利用纳米传感器获取各种生化信息和电化学信息。已经取得重大成果的还有DNA纳米技术,主要应用于分子的组装。 已经在医药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人们已经能够直接利用原子、分子制备出包含几十个到几百万个原子的单个粒径为1-100纳米的微粒。最引人注目的是作为药物载体,或制作人体生物医学材料,如人工肾脏、人工关节等。在纳米铁微粒表面覆一层聚合物后,可以固定蛋白质或酶,以控制生物反应。由于纳米微粒比血红细胞还小许多,可以在血液中自由运行,因而可以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独特作用。 当把二氧化肽做到粒径为几十纳米时,在它的表面会产生一种叫自由基的离子,能破坏细菌细胞中的蛋白质,从而把细菌杀死。例如用二氧化肽处理过的毛巾,只要有可见光照射,上面的细菌就会被纳米二氧化肽释放出的自由基离子杀死,具有抗菌除臭功能。 将药物粉末或溶液包埋在直径为纳米级的微粒中,将会大大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纳米粒可跨越血脑屏障,实现脑位靶向。另外,纳米粒脉管给药,可降低肝内蓄积,从而有利于导向治疗。纳米粒中加入磁性物质,通过外加磁场对其导向定位,对于浅表部位病灶治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影像学诊断中,纳米氧化铁在病灶与正常组织的磁共振图像上,会有较大的对比度。 纳米粒用作药物载体具有下述显著优点:(1)可到达网状内皮系统分布集中的肝、脾、肺、骨髓、淋巴等靶部位;(2)具有不同的释药速度。(3)提高口服吸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4)提高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5)有利于透皮吸收及细胞内药效发挥。如:载有抗肿瘤药物阿霉素的纳米粒,可使药效比阿霉素水针剂增加10倍。目前已在临床应用的有免疫纳米粒、磁性纳米粒、磷脂纳米粒以及光敏纳米粒等。 医用纳米机械或纳米微型机器人可潜入人体的血管和器官,进行检查和治疗,使原来需要进行大型切开的手术成为微型切开或非手术方式,并使手术局部化。纳米医用机器甚至可以进入毛细血管以及器官的细胞内,进行治疗和处理。这类机器可以将对人体的伤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含有纳米计算机的、可人机对话的、有自身复杂能力的纳米机器人一旦制成,能在一秒钟内完成数十亿个操作动作。如果数量足够多,就可以在几秒或几分钟内完成现今需几天或几个月甚至几年、几十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和细胞一样,作业中坏了的微型机械可以随时被更换或修理。微型机械发展的顶峰,或许是可以自己增殖繁衍的纳米机器人。别以为以上设想不可思议。纳米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愿望能够实现。 不难想象,倘若人类能直接利用原子、分子进行生产活动,这将是一个“质”的飞跃,将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空前地提高生产能力,并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困难和危机,开创医学新纪元。

  • 【原创】我的电镜生活--透射电镜之纳米粉体观察

    由于没有购买制样设备,而且本系的样品大致都是纳米粉体、中孔材料等,所以也没有专门去学习透射电镜的块状制样,只是简单的跟本校两个做透射的老师学了做铜网上的有机膜,削碳棒喷碳的大致过程,练习了两三次就开始上马了,现在想想这工程蛮粗糙的,呵呵。一般的纳米粉末分为纳米粒子,纳米棒,纳米线,纳米飘带,纳米纤维,纳米薄片等等,稍微做过一点纳米的同行应该都知道,这个应该是制样里面最方便的了,不过在选择铜网类型的时候有讲究:简单来说,一般的纳米粒子都比较均匀,用乙醇超声分散之后或者用滴管、毛细管滴加一滴到铜网上,或者用镊子夹了铜网到分散好的悬浊液里面提拉一下,就应该能保证有足够的粒子挂上。然后用红外灯烘烤一下,尽量除去乙醇,以保护机械泵的油少被污染,一般我建议烘烤5-10分钟,预抽真空的时间要10-15分钟最好(场发射的灯丝更要长,一般要半小时以上)。注意有些样品的烘烤是会损毁样品形貌的,这个就要较长时间的晾干,或者用反向镊夹住,用电吹风的冷风吹干。有人或许会建议用丙酮,但我觉得丙酮是一种诱癌物质,味道很大,同时因为丙酮对火棉胶或多或少的有溶解性,会影响观察。也有人说他们的样品如果用乙醇会团聚,观察效果不佳,必须用水或者THF来做,我们试验过是可行的。水的分散因为一般的铜网都不浸润,所以挂的时候要多捞几次,或者用反向镊子提拉几次看到上面有水滴即可,实在捞不到水滴,其实也应该吸附了不少纳米粒子了。不过水分散的样品要长时间烘烤,否则抽真空的时间就会很长,而且会影响泵油的寿命。THF常用来分散CNT等碳材料,这个倒是没什么,只是要注意不要太多,另外也需要加大烘烤时间。还有分散效果,多数样品如上处理就可以很容易找到分散比较好的区域,但是团聚比较厉害的样品如何处理呢?有做过的朋友建议使用少量聚乙二醇来分散,据说效果很好,不过需要考虑高分辨的衬度还有污染。刚才讲了要注意选择铜网的类型。因为普通的纳米粒子因为很小,而微栅特别是用国产的微栅是不合适的,由于国产微栅的孔看起来是方华膜收缩得到的,只有边缘比较薄,而进口的微栅才能保证每个地方的厚度一样。这个时候建议使用普通铜网,也就是没有微栅孔的那种,一般的高分辨用这个也能做的比较好了,有公司提供微栅上面再覆盖一层超薄碳膜的,但价格比较贵,觉得不如这个方便。观察的时候最怕的就是样品漂移,尤其是用底片,如果碰到漂移那就是浪费胶片的代名词,10张里能挑一张就算不错了,这个时候就必须耐心等待,因为样品漂移应该会慢慢减缓,稍微时间长点就行,还有可以提前加液氮到防污染罐,也是一种稳定样品的方法。但如果用CCD相机就很方便,直接修改曝光时间,连续拍照,等到最佳状态时记录即可。对于一维的纳米材料比如棒、线之类的样品,微栅是必选的,因为可以让棒搭在孔上方,让高分辨的图片更加漂亮,同时建议您选择拍摄对象的时候尽量选取两头搭得或者搭的部分占整个比例较少的部位,否则样品在拍摄的时候容易发生抖动甚至倾斜,让本来转好的晶轴偏离,不仅加大了观察时间,还容易损伤样品的表层结构。不过要是用CCD相机记录,倒是可以有一个方法可以在抖动的情况下也能很好的记录高分辨图像。我用的是Gatan相机,里面有个shutter的选项,一般默认是0秒,你改成1s,应该就会比较好(道理或许跟拍照的快门优先差不多吧,欢迎指教),不过需要耐心等待最佳时机。两维的纳米材料一般就是薄片,寻找适当的薄区拍照即可,而且样品比较稳定,容易拍摄高分辨。还有一种是高分子的纳米颗粒,这个一般因为衬度问题很难观察,建议染色以后再看。不过如果能适当降低电压来增加衬度也不失为一种选择。最后要讲讲如果样品尤其是一些纳米合金容易发生辐照损伤该如何呢?大家知道有些合金熔点比较低,而电子束可以在局部产生很高的温度,尤其是纳米材料,有更多种类的样品因为纳米效应而降低了熔点,不容易观察。那么这个时候如何处理易变形或者损坏的样品呢,我问过几个老师,如果是用CCD相机,都是采用低曝光慢扫描记录。如果是底片,这个就要求技术高的多,需要在旁边的位置低亮度下调节好高压中心和象散,然后迅速到观察点,加大亮度,快速拍照。不过我倒是没有这么做过,这些都是30年经验的老师,心到手到的境界,我们还要继续修炼啊,呵呵。

  • 模仿蝴蝶翅膀的微观结构 科学家开发出纳米尺度光子晶体

    科技日报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3日(北京时间)报道,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和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FAU)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通过模仿蝴蝶翅膀的微观结构,开发出一种小于人类头发丝宽度的纳米级光子晶体设备,能同时适用于线性和圆形偏振光,使光通信更迅捷更安全。 该光子晶体可以同时分割左、右圆形偏振光,其设计灵感来自于卡灰蝶,也称为黄星绿小灰蝶。它的翅膀里具有三维纳米结构,赋予其充满活力的绿色。其他昆虫也有可提供色彩的纳米结构,但卡灰蝶却有着一个重要的不同。斯威本大学的马克·特纳博士说:“这种蝴蝶的翅膀包含一个互连的纳米级螺旋弹簧巨大阵列,形成了独特的光学材料。我们用这个概念来开发光子晶体装置。” 光子晶体相当于微型偏振分光镜。偏振分光镜用于现代技术,如电信、显微镜和多媒体。但天然晶体只适用于线性偏振光,不能用于圆形偏振光。研究人员利用三维激光纳米技术,使得该光子晶体具有了天然光子晶体没有的特性,从而能适用于圆偏振光。这种微型设备包含了超过75万个微小的聚合物纳米棒。 斯威本大学微光电中心主任顾敏(音译)教授说:“我们相信已经创建了第一个纳米尺度的光子晶体手性分光镜。它有可能成为开发集成光子电路的一种有用的电子元件,在光通信、影像学、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传感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技术为转向纳米光子器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我们朝着开发可以克服超高速光网络带宽瓶颈的光学芯片更近了一步。” 该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光子学》杂志上。(记者华凌) 总编辑圈点 自然比人的想象更丰富。看似无奇的绿光,来自一种光学装置设计者从未见过的复杂结构。卡灰蝶翅膀里的天下无双的怪异阵列,是纯属偶然的基因变异数亿年积累的产物。而有想象力的科学家,在它的启发下,制造出地球上从未存在过的光学奇观。模仿自然的美,是人类创造的原动力。 《科技日报》(2013-09-04 一版)

  • 想要传感器或电子元件吗?让纳米机器人帮你刻一个吧!

    想要传感器或电子元件吗?让纳米机器人帮你刻一个吧!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2/201502051643_534444_2972800_3.jpg 益择网讯(慕雪/编译)20世纪中期,硅电子芯片的发明将电子行业带入小型化时代,而如今,纳米级机器设备方兴未艾。近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约瑟夫教授团队发明了一种新型纳米机器人光刻方法,利用纳米机器人在感光材料表面游动来制造组成传感器和纳米电子器件的组件,该技术比目前最先进的如电子束直写等纳米材料制备方法更便宜、更简单,并且可以广泛用于医疗、环境、安全等领域。团队开发了两种纳米机器人:一种是由二氧化硅制成能够像近场透镜那样聚光的球形纳米机器人,另一种是由金属制成的可以遮光的棒状纳米机器人。每个机器人都利用过氧化氢燃料溶液催化分解产生的能量来行动。当光刻胶表面暴露于紫外线下时,球形纳米机器人控制并放大光束,沿着行走创建一个沟槽图案,而杆状纳米机器人挡光并创造脊形图案。“我们的纳米机器人可以像微生物那样精确控制自己的速度和空间运动,并能自我组织来实现集体目标。”约瑟夫教授说。“虽然该方法不能完全取代像电子束直写这样的尖端技术,但是它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而且能实现大部分功能,因此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 脂质体包覆的COX-2抑制剂纳米颗粒的靶向化疗

    脂质体包覆的COX-2抑制剂纳米颗粒的靶向化疗脂质体确 (liposome) 是一种磷脂和胆固醇组成的双层膜球形囊泡. 脂质体可以用天然的磷脂和磷脂乙醇胺 (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源于鸡蛋) 或纯表面活性剂, 如 DOPE (dioleolyl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 脂质体通常含有一个核心的水溶液 (但这并非脂质体定义). 不含有水溶性物质的脂质双膜体被称为胶束(miscell).脂质体 (Liposome) 是由两个希腊词'脂'和 '体' 的意思构成. 脂质体本身并不表明任何大小之特点, 因此不同于纳米体 (nanosome). 1961年英国剑桥大学巴巴拉汉姆学院血液学家Bangham先生首次描述脂质体. Bangham先生与其同事Horne为了测试研究所新到的电子显微镜, 加负染色剂(三氯醋酸,TCA)于干磷脂中, 随后他们观察到一种类脂双层结构, 酷似质膜, 这就是首次显微镜照片展示的细胞膜实质性证据. 由于其独特的性能脂质体可用于药物载体, 这是由于亲水溶解溶质不能轻易通过脂质双膜, 而疏水性化学物质,可以溶解到脂质体膜内, 所以脂质体既可携带疏水性分子, 也可亲水性分子. 脂质体双层可以与其他细胞膜双层融合, 从而传递携带内含物. 用脂质体来投递DNA (lipofection) 比 单独用DNA感染细胞要有效的多. 低(或高) pH脂质体中的水溶解药物都带有电荷 (即pH值是药物的等电点范围以外) . 随着pH值自然抵销 (质子能通过膜), 因药物能自由穿过细胞膜, 中和后的脂质体药物也会自由扩散, . 这一投递是借脂质体双层膜与细胞接触来扩散脂质体药物, 而不是直接的融合. 所以这种脂质体药物的生产与使用受到时间上的限制.另一种脂质体药物投递的方式是借巨吞噬细胞作用. 一定大小范围内的脂质体可被人体中巨噬细胞吞噬. 脂质体药物在脂质体被巨噬细胞的胞溶体溶解后释放出来.加上陪体 的脂质体更易激活这种内吞噬作用.另一脂质体的好处是它的癌细胞靶向能力, 所有健康人的血管内皮都是由内皮细胞所包裹, 严密阻止任何大颗粒从血液中漏出. 但肿瘤血管则不具有相同水平的密封效果,通常小于400nm的脂质体可可迅速从患者的血液进入肿瘤. 抗癌药物如阿霉素(Doxorubicin, Doxil) 和柔红霉素 (Daunorubicin, Daunoxome ) 就是利用脂质体给药系统. 脂质体可用磷脂水经超声波而制成. 低剪切率超声波制成像洋葱多层状脂质体, 如持续用高剪切超声波则倾向于形成较小的单层脂质体 (unilamellar). 超声波法被普遍认为是"毛, 粗"的制备方法, 较新的方法, 如挤出法(extrusion)制成的脂质体药物可供人类使用.当前研究已经能够使脂质体能躲避人体的免疫系统, 成为"隐形脂质体", 即脂质体外挂上惰性聚乙二醇( PEG ), PEG脂质体延长循环中的药物运送. 但是 目前的困难是PEG涂的厚度. 太厚则阻止脂质体与细胞的接合. 为了特异性接合脂质体可挂上单克隆抗体, 或特异性抗原. 这样脂质体药物只送到病变组织.

  • 【分享】世界首个三维等离子标尺制成 在纳米尺度测结构

    最近,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了世界首个三维等离子标尺,能在纳米尺度上测量大分子系统在三维空间的结构。该标尺有助于科学家在研究生物的关键动力过程中,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来测量DNA(脱氧核糖核酸)和酶的作用、蛋白质折叠、多肽运动、细胞膜震动等。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随着电子设备和生物学研究对象越来越小,人们需要一种能测量微小距离和结构变化的精确工具。此前有一种等离子标尺,是基于电子表面波(也叫“等离子体”)开发出的一种线性标尺。当光通过贵金属,如金或银纳米粒子的限定维度或结构时,就会产生这种等离子体或表面波。但目前的等离子标尺只能测量一维距离长度,在测量三维生物分子、软物质作用过程方面还有很大局限,其中等离子共振由于辐射衰减而变弱,多粒子间的简单耦合产生的光谱很模糊,很难转换为距离。  而新型三维等离子标尺克服了上述困难。该三维等离子标尺由5根金质纳米棒构成,其中一个垂直放在另外两对平行的纳米棒中间,形成双层H型结构。垂直的纳米棒和两对平行纳米棒之间会形成强耦合,阻止了辐射衰减,引起两个明显的四极共振,由此能产生高分辨率的等离子波谱。标尺中有任何结构上的变化,都会在波谱上产生明显变化。另外,5根金属棒的长度和方向都能独立控制,其自由度还能区分方向和结构变化的重要程度。   研究人员还用高精度电子束光刻和叠层纳米技术制作了一系列样品,将三维等离子标尺放在玻璃的绝缘介质中,嵌入样品进行测量,实验结果与计算出来的数据高度一致。与其他分子标尺相比,这种三维等离子标尺建立在化学染料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基础上,不会闪烁也不会产生光致褪色,在光稳定性和亮度上都很高。  谈到应用前景,该研究领导者、伯克利实验室负责人鲍尔·埃利维塞特说,这种三维等离子标尺是一种转换器,可将其附着在DNA或RNA链多个位点,或放在蛋白质、多肽的不同位置,再现复杂大分子的完整结构和生物过程,追踪这些过程的动态演变。(科技日报)

  • 上海应物所发现金纳米粒子对果蝇代谢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金纳米粒子很可能是最早被用作药物的纳米材料,其历史甚至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埃及——炼金术士们将金熔化后制成金水供法老饮用,其中就含有金纳米粒子。直到中世纪的欧洲,贵族中也流行着类似的方法。现代的纳米研究表明,金纳米粒子细胞毒性很低,生物安全性良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纳米药物研究。科研人员猜想,进入动物体内的金纳米粒子是否可能产生其它独特的生物效应呢?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实验室樊春海、黄庆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宋海云研究员开展合作研究,课题组的科研人员王彬、陈楠和魏应亮以果蝇为动物模型的工作表明,经食物摄取的金纳米粒子能够显著增强胰岛素和生长因子下游的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相关论文已于近日发表于自然出版集团的综合性杂志《科学报道》(Scientific Reports 2012, 2:563)。 PI3K/Akt信号通路是多细胞生物中高度保守的合成代谢通路。果蝇幼虫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将摄入的营养成分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以满足成蛹期的能量需求。果蝇幼虫摄取掺入金纳米粒子的食物后,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上升,并通过SREBP通路增加甘油三酯的合成。在能量限制(calorie restriction)导致PI3K活性下降的条件下,金纳米粒子的这一效应表现更加显著。如果在喂食金纳米粒子的同时抑制Akt信号通路,能够消除其对脂合成代谢的作用,说明金纳米粒子的代谢效应是通过促进PI3K/Akt信号通路实现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金纳米粒子并没有改变果蝇的进食量,其促进PI3K/Akt信号通路的机制,一部分在于促进细胞对营养成分的摄取,一部分在于促进PI3K定位于细胞膜。 该研究揭示了金纳米粒子一种出人意料的生物学效应,预示了其在糖尿病等代谢紊乱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该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http://www.cas.cn/ky/kyjz/201208/W020120823596824413298.jpg金纳米粒子对果蝇代谢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 金纳米团聚

    为什么金纳米颗粒团聚后测得650和520峰都比原始的高呀

  • 【资料】美国国家纳米技术计划评述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7年第3期报道:NNI本质上不是一项政府研究计划,因为它不给予科学家个人或者研发中心和联合体研究资助。NNI是一个由最高层政府授权的机制,其目的在于协调联邦在纳米技术领域的研究。NNI制定于2000年,相对而言是一项新计划。从一项新兴科技研究获得利益的必需期限很长。20世纪初期资助的一些基础研究,在20—40年后才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领域得到应用。NNI无疑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实现其目标和利益是需要时日的。况且,纳米技术是一项启动技术,即使它已成熟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产品之中,其影响也很难被充分、准确地确定。在这篇报告中,委员会介绍了NNI迄今为止取得的成绩,并提出有关建议,目的是确保美国的纳米研发给未来带来显著的益处。 1.NNI的组织和目标 NNI有几个管理层。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了纳米科学、工程与技术(NSET)分委员会,重点关注NNI活动。当前有20多个联邦机构参加分委员会。在2005财年,11个机构报告了NNI保护伞下的纳米技术投资,总额约为11亿美元。成立于2001年的国家纳米技术协调办公室向NSET分委员会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支持,推进跨机构计划,组织活动和研讨会,准备信息和报告。此外,在2004年由布什总统指定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为国家纳米技术顾问小组。 NNI有四个目标:保持一项世界级的研发计划,旨在充分挖掘纳米技术的潜力;促进新技术向产品的转移,以利经济增长、就业和其他公共利益;为推进纳米技术发展提供教育资源、熟练劳动力以及支撑性基础设施与工具;支持负责任的纳米技术开发。

  • 【求助】请高手帮忙标定金红石TiO2纳米棒的SAED衍射图谱

    偶接触投射电镜分析不久,最近做了一种金红石TiO2(四方晶系,JCPDS:21-1276)纳米棒的透射电镜分析,包括SAED,得到的衍射花样本人比较不熟,不知如何标定,还望高手指教,不慎感激![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6/201006302153_227954_1904532_3.gif[/img]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